搜索

题西林壁课件

发布时间: 2023.11.23

题西林壁课件十篇。

透过多次筛选,我们为您发现了最新最齐全的“题西林壁课件”。在课堂中,每位老师都离不开教案课件,因此需要认真地编写每一份教案课件。没有完整的教案,教师难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果这个网站对您有所帮助,请赶快将其收藏以备不时之需!

题西林壁课件【篇1】

一、说教材:

对于《题西林壁》这篇课文,我是这样解读的: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这四篇课文都讲的是通过细心观察和仔细思考发现新现象的故事。《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作者通过描写游览庐山的经历,总结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的道理。

二、说学情:

对于学生的情况,我是这样认为的: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对于文中描写的景物有自己的感触。但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本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除此之外,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稳定性还是较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媒体、图片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设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题、横看、侧、缘”等词的意思;翻译全诗;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从自然景物中总结出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中所蕴含的观察问题要客观全面的道理,学会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句,走进诗句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与领悟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五、说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配合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索。

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它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对此我会采用温故知新导入,给学生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具体过程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学们,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怎么样的道理啊?对,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看得远,就要站的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也是一首哲理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能够从中读出哪些哲理。(板书题西林壁)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会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自主解决以下3个问题:

1、借助相关工具书,理清字词。

2、自主翻译全文。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读毕,我会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字词方面重点强调“横、侧、缘”等词的意思。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翻译全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最后理清本诗的写作背景: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环节三:析读课文,整体感悟

首先我给学生播放录音,跟随名家朗读这首诗,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针对前两句,我会向学生提问“是什么导致了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接着我会向学生展示庐山不同角度拍摄照片,让学生对这些照片自主描述,根据学生的描述,总结出“观察角度的不同,导致所看到的景色不同。”随后,我会接着问“你们有过对事物或者事情观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的经历吗”,请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并引导学生要多角度看问题。(板书看问题多角度)

针对后两句,我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他们登山的经历出发,总结出是“在深山中无法看清山的全貌,所以就‘不识庐山真面目’。”接着我又会说“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结合本诗和这个成语,分小组讨论你们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你们有什么感受,并且是怎么做的。”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从全局出发,摆脱主观成见。”(板书解决问题全局)

环节四:品读课文,领悟升华。

我会让学再次生品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能够总结出哪里哲理。

环节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我会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

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背诵全诗;记叙一件你从中发现哲理的小事。

题西林壁课件【篇2】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师:请同学们看①②注释,想一想题目的含义。

生1:书写西林壁。

生2:题写庐山的西林寺墙壁。

师:题是书写、题写,西林是庐山上的西林寺,壁是墙壁。“题西林壁”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因为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所以叫做《题西林壁》。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理解了诗的题目,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出示课件:苏轼两字)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生:宋代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课件出示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xx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请同学们自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3、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课件出示古诗)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想看到这幅画就需要我们先理解古诗的意思。

2、学习指南:

个人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小组学习:在小组中交流古诗的意思,再说说诗人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并体会作者的心境。(课件出示)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同学们试着读一读,怎样才能读出庐山景色不同的感觉呢?(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可是老师有疑问。诗人已经多角度、全方位的游览了庐山,又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生1:庐山太高了。

生2:庐山太大了。

师:说的很有道理。庐山是那样的雄奇,壮丽,险峻,相比之下,诗人又是那么的渺小,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片景象,视野就变得狭窄,一时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了。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1:从各个角度看

生2:多角度看

师:大家都说的很对。要想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就得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诸认识而对庐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从苏轼的这首诗中,我们得到了真理启示(出示课件: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事物。我们既要深入到事物之中去,又要跳出来纵观全局,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在我们平时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

生1:盲人摸象。

生2:旁观者清、_者迷。

师:恩,你们说的都对。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应该综合事物的各个方面,对事物有整体的认识。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所以老师请大家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要从各个角度去了解,不能总是看别人身上的毛病。老师也一样,会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改正依然是好孩子。我会综合你的各个方面来认识和评价你的表现,努力认清“庐山的真面目”。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课件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八、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九、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题西林壁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二、基础知识

缘:左右结构,第四笔是竖折。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3.教学突破点:

用简笔画来理解诗行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诗中哲理。

四、教法设计

(一)导入:

齐背《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它有关的

古诗,齐读课题。《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大家对苏轼了解吗?

(二)学习古诗:

1.知诗人,解诗题

(1)请大家再来读一读题目,看看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2)师解释题目的意思。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大家自己来读一读。

(4)画节奏,朗读。

2.抓字眼,明大意

(1)看看我们跟着苏轼游览庐山时都看到了些什么?自己再来读读,边读边想古诗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2)读第一行,解释一下。

(3)画连绵起伏的群山,高耸入云的山峰。画简笔画朗读

(节奏、慢、气势,真有气势,我仿佛看到那直插云霄的高峰。)。庐山不仅横看侧看不同,接下来诗人又有发现。

(4)第二行谁来读一读,并解释一下。

诗人观察庐山的位置变了,看到的是各不相同的景色。

(5)指导朗读。

(6)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看到的景色(所见)。

为什么看到的庐山千姿百态?

古诗的最后两行给了我们答案。指读,再读。

3.想意境,悟诗情

(1)谁来说说后两行的意思,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2)生读全诗,谈体会。

诗人为什么说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呢?结合这首诗说说。

(3)看山如此,看事和看人也一样。所以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最后让我们带着感情,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齐读全诗。

五、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察效果

不同。

六、资料索引与精华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题西林壁课件【篇4】

一、 说教材

教材简析

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的。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边儿明确指出,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有十分清楚的要求:即,在某一阶段,有些汉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而且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就是要保证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上不封顶。)

2.体会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三、说重点、难点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四、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时所拍摄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五、 说教法、学法

先说教法: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课

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题西林壁》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产物,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同学们通过读与悟、通过观察与思考,能够收获什么,能够发现什么?(我觉得,老师的导语特别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2、初读感知。

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古诗,读通读正确,然后抽查读的情况,请同学简单谈谈初读感受和自已的发现,并提出不好认和不好写的字。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既要备教师的教,更要备学生的学生,这一点特别重要。教师不光要关注自己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生成的依据。这里的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成的。

3、理解诗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

4、理解诗意。

(1)先自读自悟,这首诗大致写的是什么。再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注意:在分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必须引导同学们复习、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方法。(那么,在这儿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一个环节呢?因为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方法,那么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通过讨论,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迅速总结出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初读感知→查阅资料→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明理→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是: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后各自试着读诗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我认为,朗读,既是理解内容的方法,又是体会感情的方法,更是积累语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还是在全班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品读感情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重视读的过程。

5.品读领悟

启发谈话领悟意境:同学们,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且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呢?逐步引导同学明白: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6、诵读巩固

(1).反复练习诵读古诗。

(2).指名朗读或背诵,读后评价。

七、说板书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各不同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同时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题西林壁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回忆学法。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三、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

(二)解诗题。(并介绍“题壁诗”)

(三)明诗意。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那什么是山岭?什么是山峰?

同学们的描述不够形象,有哪位同学能用简笔画表达出来?

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吗?

4、苏轼看过庐山不同的姿态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反过来说一说。

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

(四)悟诗情。

庐山的确很美。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处俯视,深沟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峦叠障。可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还是险峻?正如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请你闭上眼睛,让我们随苏轼一起去游庐山。

刚才那一瞬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当在诗人苏轼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

你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吗?

(五)明哲理。

你能想个办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还记不记得学过的《画杨桃》一课,揭示了什么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吗?

其实它还可以用在学习上,与别人交往中。像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四、总结全文。

1、想一想苏轼怎样才写出这首古诗的?

2、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题西林壁课件【篇6】

设计意图: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收集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激趣,感悟诗的意境,形成对山的全方位的感受。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学古诗可有意思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谁来背首古诗?

(二)出示:

过渡:老师也带来了写古诗句,请你读读!感受古诗的美!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注意适当解释

(三)初步形成对山的认识

1、上面的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那是——山

2、请你谈谈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步感悟苏轼眼中的庐山。

(一)揭示所学内容

1、大家谈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诗人也想谈谈自己眼中的山,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2、出示课件:苏轼(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采用生活写实型的)

3、他写了一首诗叫做:《题西林壁》

(二)初读诗句,正音

1、出示古诗

2、他游览的是什么山呢?他想跟大家谈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

3、自由读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4、请学生读。

(1)单个举手积极地读

(2)男女生比读

(3)上下句1、2组与3、4组接读

注意用上激励的评价语,同时正音

(三)初步释疑

1、明白所写的山和题诗的地点等基本常识。

(1)过渡:有句格言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书读着读着就知道其中的东西了。你们也读了好几遍了那么你读懂什么了呢?

(2)随机交流。

2、师相机补充:

(1)诗是苏轼49岁写的

(2)这首诗是写庐山这十几首中最后的一首。

三、探索庐山的真面。

(一)见识庐山的多面性

1、苏轼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引导用现代语言表达)

2、诗句是怎样写的?

3、出示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释字解词:

(1)横看——正面看

(2)岭(圆)——峰(尖险)

5、苏轼怎样去感受庐山的?(引导回答: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有正面看、侧面看、远处看、近处看、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二)感受庐山多面的美

(1)这样的山你见过吗?美美地自由读前两句

(2)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引导读者的心情的词语——百看不厌、心旷神怡

等词)

(3)齐读诗句

四、解疑明理

(一)明诗意

1、你们喜欢这样多情的庐山吗?

2、苏轼也跟大家一样,真的想一览庐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吗?

3、齐读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渡:诗中哪两句告诉我们他不能?

4、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字意

5、苏轼在叹息啊,你读出来了吗?品悟读

(二)明事理

1、提升庐山的真面:

过渡:苏轼见到了如此变化无穷的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2、苏轼怎样才能见到庐山的真面?

3、小结归纳:从整体上看,才有可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4、形象感知:

(1)出示:四副图——描写同一样东西,但角度各不相同

(2)盲人摸象的故事

5、生活中你有过这样因为看了局部而忽略整体而犯了错的事情吗?

我们对待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呢?

五、练情巩固

(一)今天在诗人苏轼的带领下,你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啊?

齐读古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二)出示:这是( )的庐山,只有( )才能见到庐山真面!

过渡:苏轼眼中的山可和别人眼中的山一样吗?诗人苏轼想通过诗来告诉我们——

六、小结:历来写山的人不计其数,而苏轼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们在生活中好好品悟这一座座真实而神奇的山吧!

作业:观察一处景物或一样物品,并记录观察时的感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课件【篇7】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资料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资料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并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贴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活力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我谈谈对庐山都明白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此刻就让我们一齐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教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峰fe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齐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经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能够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此刻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能够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明白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一样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明白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一样。”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当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一样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此刻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能够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能够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教师那里还有几首描述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10、古诗虽然学完了,可是教师期望下课后,同学们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

教学反思: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缘”字。2、背诵《题西林壁》。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资料、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点难点则为:理解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所蕴含的哲理,从中获得启示。针对我校学生特点和一些语文教师对古诗教学难以把握的情景,课前我设计的教案尽量简洁、步骤清晰,以期给出一个能够参考的操作模式:一、解诗题(结合注释)二、知作者(包括必须程度的写诗背景);三、理诗句(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课后注释来理解这首诗歌);四、明诗理(结合说实际和上学期课文《画杨桃》理解,感悟道理:从不一样角度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

此诗描述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供给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一样,看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必须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贴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所以,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齐,互为因果,诗的形象所以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构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课件【篇8】

一、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三、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五、教具准备:

课件。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把孩子们分成四组,每组排成一排,每个组员快速出列观察队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侧面看。

2、每组派代表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并说说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的结论。

3、老师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也和观察的角度有关系,这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呢?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课题的意思。老师简介题壁诗。作者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会题些什么呢?让我们也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浏览一番,领略其中的滋味。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也可以是全诗。练习后抽读进行指导;师生轮流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点。

三、启发想象,理解诗意。

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一定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刚才你们和诗人游的是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庐山。还记得另外一个诗人也在浏览庐山之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望庐山瀑布》。还记得吗?

(齐背)

2、两个诗人一山一水,写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着重写的是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苏轼从——(引导学生说出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写了庐山的雄伟壮丽。你想从哪个角度来欣赏这巍峨挺拔的庐山呢?(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角度,师因势出示相关图片)

3、站在这个角度,你看到的庐山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播放音乐,带领学生进入情境,闭眼想象,用笔画下脑海中呈现的景象,然后再全班交流。(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

4、师引导理解说出:横向看到的庐山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看到的却是高耸的山峰;(横看到的是庐山的“长”,侧看到的是庐山的“高”。)无论是从远处眺望、近处细看,还是从高处俯瞰,低处仰望,庐山都呈现出它变化多姿的面貌,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产生共鸣,领悟道理。

1、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我们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 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到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

2、那如果我们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们觉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样子呢?

3、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带领学生在校园内以不同的角度观察校园,再站到楼顶看全貌,感知“不识学校真面目,只缘身在校园中”。然后再让学生举例,也可老师举例引导。

五、课后拓展。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庐山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

题西林壁课件【篇9】

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课件【篇10】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能有节奏的诵读古诗,并从诵读中体会到古诗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只是感性的认识,比较模糊。

(1)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3)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歌的含义。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及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与步骤。

同学们,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里老师将告诉大家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课件出示)

1、解诗题。

齐读课题:题/西林壁,强调停顿,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2、知作者,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三、抓字眼,明大意。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题西林壁》这首诗。

1、老师范读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感悟美。

3、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庐山图片,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四、多诵读,悟诗情。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播放庐山游视频)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小组推荐同学班内朗读。

4、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

5、配乐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dg15.com延伸阅读

赤壁课件8篇


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那么,你知道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赤壁课件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赤壁课件【篇1】

说教材:

一、 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 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

(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

(2)风格流派、文体;

(3)名句填空;

(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

(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 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 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本词

2、 熟记作家作品地位及并称

3、 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4、 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

说教法

一、 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二、 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人道是”,我安排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 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 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例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讲了。学生虽然在小学初中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这样在讲三册24课《赤壁赋》时就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苏轼,加以强化。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这一点属于个人一点想法,希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三、 在背景介绍中,我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四、 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读得铿锵有力。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 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诗词跳跃性大,而我们的学生史学知识欠缺,所以我在讲述时补充了一些史学知识,这似乎把语文课讲成了历史,也不知得当与否,算是一种尝试,还望各位前辈提出批评意见。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在这一部分有些地方总结得不是很恰当,例如,把“壮志难酬之恨”说城是一种“悲愤”,“悲愤”一词明知用得不是很合适,但一时又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替换,显得勉强和别扭。

说板书及作业

一、 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时间来不及没有进行。

二、 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江成子》,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赤壁课件【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

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念奴娇 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平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 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

《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 ,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赤壁课件【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平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

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赤壁奇景

穿

山势险峻

气势

拟人

写景

咏赤壁

巨浪惊险

声音

对偶

夸张

大江气势

江水汹涌

色彩

比喻

年轻得意

英俊潇洒

英雄风采

咏史

怀周瑜

儒将风度

非凡胆略

抒情

抒己感慨

人生如梦

壮志未酬

赤壁课件【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7 赤壁之战

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

3、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①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

②注意字形

眺:右边笔顺 丿 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 80万

周瑜 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 3万人,而“北魏” 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

(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梳理归纳问题,课件显示。

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

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

1、回忆释疑的方法:

(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

(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

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

3、自学反馈。

(四)课件演示

赤壁之战的过程(出发、炸降、点火、着火、大胜)

(五)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原因1:

(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2)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

原因2: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

原因3:

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赤壁课件【篇5】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 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基础落实(10分钟)

结合上节预习学案,展示成果。教师作评。由于是文言,基础知识不可忽视。

3.自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用关键词概括,展示。(重点)(15分钟)

月夜泛舟——呜咽箫声——客诉悲情——水月做比——醉卧舟中

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读课文,揣摩词人情感变化。方法点拨:抓关键词,关键句。

如:第一段写景,感受“浩浩……”。二段关键词“乐甚”写出夜晚泛舟之乐。第三段“愀然”写出听萧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 (难点)(20分钟)

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点拨: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再此基础,顺水推舟。设计问题:如何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依据: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须言之成理,有据可依,节尽量避免消极、积极的无谓争论,教师作结。

5.以“我读苏轼”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小作文。

七.结束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月夜泛舟 泛舟之乐

呜咽箫声 箫声之悲

客诉悲情 失意之苦

水月做比 随缘而安

醉卧舟中 归于旷达

赤壁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

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

教师:挂图、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知道这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以少胜多根本原因,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二、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的意思是:黄盖诈降,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2)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

4.分组讨论分析。(出示下面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认真分析归纳合并。)

第五自然段: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东南风,黄盖驾船驶向曹军。

第七自然段:黄盖的船中装的全是火药。

第八自然段:黄盖驾船直冲曹军,曹操毫无防备。

第九自然段:黄盖命令士兵点火,火烧曹营。

第十自然段:曹营中火光冲天,乱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学生汇报:

(第五自然段为一层: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第六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黄盖趁东南风,驾着装满火药的船,飞快地驶向曹军。

第九、第十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火烧曹营的情况;第十一自然段是写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那么,火攻就是分四步进行的。)

下面我们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

请大家继续分组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

学生汇报或抽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老师小结:火攻的四步,这种小标题,还有的同学编的跟这种意思相同,但表达有所不同。这没关系。只要动脑,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了。大家的积极性非常值得肯定。

5.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是什么?——东南风。请找一找,画一画,读读。

(文中三次写东南风。第一次:这一天东南风很急;第二次:“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第三次: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

(因为“东南风”是周瑜、黄盖完成“火攻”妙计的根本条件。前边文中讲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只有在刮东南风之时,“火攻”计划才能实施。正因为这样,文中才多次提到东南风。)

(假如没有东南风,黄盖去诈降,装满火药的船就不可能行得像箭一样快。船行很慢了,容易被曹操发现情况不对;更糟糕的是,点了火的船,因没有风,不等火船靠近,就会被曹兵发现而想法子阻止,那么,再好的妙计也无法实施了。)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从书中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再分析。

(1)敌众我寡,不宜持久,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等物都是易燃物。周瑜和黄盖从敌我双方的力量分析,同时他们了解到曹操战船相连 的弱点,从而想到了火攻之计。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

三、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

“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周瑜能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认真分析,利用天时地利,巧妙地扬长避短,使弱势转为优势,因而能以少胜多,战胜曹军。曹操自恃兵多将广,小看东吴,轻敌自傲,不可一世,认为拿下东吴如囊中之物。更致命的是采取了错误的措施——连船,因而得到了惨败的下场。)

我们可以用哪三个成语来概括?谁能上来把它写出来?引导学生板书: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2.学完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

(历史上的故事,能为我们这些后人敲响警钟。我认为“骄兵必败”是很有道理的。以后,无论在学习上、工作中一定切记不能骄傲更不能在成绩面前忘乎所以,要谦虚谨慎,不断进步。)

(学习了课文,我体会到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一定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克服它,战胜它。)

(做任何事都要善于分析,要用最巧妙的方法,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

教师小结: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五、板书设计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装满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资料提供者:

赤壁课件【篇7】

第二课时:品作者深情 悟人生哲理

一、复习导入,连接旧课

师:文章一二段主要写了什么?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路历程?

明确:作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被恬静素雅的赤壁夜景所陶醉,有一种“羽化而登仙”的感觉,似乎忘却内心的悲痛,怡然自乐;但随着自己不经意的“歌声”和客“呜呜然”的“洞箫声”,作者那淡淡的乐又被内心深处的痛楚所替代。于是“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发出“何为其然也”的疑问。

二、品作者深情,悟人生哲理

(一)研习第三段

1、“何为其然也”,是什么意思?

明确:“其”在此是“箫声”,“然”指“这样(悲凉)”。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你吹的)箫声会这样悲凉呢?”

2、请默读第三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何为其然也”?(PPT)

明确:一悲我与曹公不可同日而语。曹操“西望夏口,东万武昌,……破荆州,下江陵……一世之雄”。而我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二悲“人生苦短,宇宙无穷”。曹操虽然具有雄才大略、丰功伟绩,为“一世之雄”,但“而今安在哉”?“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三悲“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个愿望“不可乎骤得”。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注意此段词句的理解。

3、此专题主题是“像山那样思考”,板块名称是“感悟自然”。那么,客是怎么由赤壁夜景感受到上述悲的呢?“客”是怎么表述这些悲的?其中最核心的悲又是哪一点?

明确:客面对眼前的明月清风,自然想起了有关明月的诗歌。而明月的诗歌是很多的,此处想起曹操《短歌行》中的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主要还因为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传说这里是当年赤壁大战的古战场,因此联想到当时的英雄曹操就再自然不过了,作者在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联想到了周瑜。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它的意思是“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它的下两句是“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意思是“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整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感叹人生苦短,渴望贤才协助自己实现宏伟大业”的雄心。在这里,苏轼借客之口引用此诗句,是含蓄地反用其义,即希望自己能够遇上贤主。但客在此迅速将话题转向诗的作者曹操,并浓墨重彩描绘了曹操当年的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并用一句“固一世之雄也”高度总结,但最后又用一句 “而今安在哉”反问,对这一切作了彻底的否定。

同在赤壁这地方,当年曹操那样的大英雄都尚且如此!反观自身,“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又能怎么样?但长江是无穷无尽的,即宇宙是无穷的。于是就感叹“人在无穷的宇宙面前,实在是渺小而短暂”。所以就有了“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所以就有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渴望。知道这个渴望不可以实现,所以就有了悲从中生,只好把这种悲伤传递到箫声之中:“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概言之,“人生苦短,宇宙无穷”,不能建功立业永垂不朽成了一切悲的根源。

4、齐读第三段。

(二)研习末两段

过渡:“人生苦短,宇宙无穷”,的确是困扰古今中外智者哲人的天大难题。孔子暮年也曾于河畔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陈子昂面对时间上的无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和空间上的广袤无垠“念天地之悠悠”时,发出“独怆然而涕下”的悲叹。面对无限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人生的确是短暂的,人的确是渺小的。面对这个世界难题,我们该怎么面对呢?苏子是怎么面对的呢?

1、你有过这个困惑吗?你是怎么面对“宇宙无穷,人生苦短”的困惑?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面对此种困惑,有人欲挽住时间的流水,有人想延长生命的长度,有人及时行乐,有人珍惜寸阴。而苏子又是如何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忧愁的呢?他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吗?他是怎么解决此难题的?请一同学朗读第四段思考此问题。

明确:作者从身边的水和月感悟到事物以及人的变和不变的相对性。

从变的角度说,“逝者如斯(水)”;“盈虚者如彼(月)”。万事万物并不永恒,事事物物时刻在变化,即“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他否定了客从不变的角度看“长江之无穷”的观点。

从不变的角度看,水“未尝往”,“往”指“流逝、消失”,即水“从来没有消失过”;月“卒莫消长”,即月亮“本身终究没有增减”,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万事万物都是无穷无尽,不会断绝,仍然永恒的,即“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强调了“我”与“物”同,也是无尽的,否定了客从变化的角度看“吾生之须臾”的观点。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是好理解的,哲学上说,不可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讲得就是这个意思。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里“物”“无尽”也好理解,但“我”怎么也“无尽”呢?

说明:这是此文的难点,主要是学生没有佛道知识储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儒释道不同角度去理解,若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作为课外探究题,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在黄州时期的思想和儒释道关于人生永恒的论述。

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的解释,供参考:(PPT)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苏轼所追求的也正是这个“不朽”。 ——吴小如《读苏轼》

▲佛教禅宗里有证实相的观点。实相是指空幻的万千事物背后的那个实在的本体,那个没有被污染的清静的东西,这东西真实而又清静,隐于现象背后,不生不灭,值得追求。生与死只不过是一种幻相,它的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相。这种实相,一般的愚钝者是看不到的,要凭主体的心灵感悟,所见意境的瞬间升华才能实现。苏轼经过长期的磨难,产生了顿悟,所以乐观旷达地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武增明 《解读“物与我皆无尽也”》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样,人之生存是气聚的结果,人之死是气散的表现。一物化为另一物,只是具体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究其实质,仍是一气。因此,在气这一层次上,万物也齐一的。庄子说人生于无复归于无,正如现代科学之谓物质不灭。

4、怎么理解主与客的对答?

明确:主客对答是赋这种文体的特点。苏子的“知”与客的“知”在文中交锋,苏子的“知”正是客的“不知”,这主客的交锋正是作者内心苦恼、矛盾交织的独白,重叠了两个“灵魂”。内心的“主”终于说动了内心的“客”,作者乐观向上积极的一面,压下了颓伤自怜消极的一面。

5、认识了无穷和有限的相对性,那么我们怎么面对人生?作者告诉我们怎么面对人生?

明确:“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6、世界难题解决了,苏子与客的情绪怎么样?请齐读最后一段。

明确:客喜而笑。这与前面的“乐”有本质的差异,“乐”是浅层的感受体验,而“喜”则是发自内心的愉悦。

板书:喜。

三、诵读全文,对话苏轼

1、诵读全文思考:若时空倒流,你又回到宋代,在大街上遇到了东坡居士,结合此文的学习,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2、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灾害。许多同胞在此次灾难中永远离开了我们,许多同胞在此次灾难中成了残疾人,许多同胞在此次灾难中失去了情人。如果这其中就有你的同学,那么现在你学习了东坡居士的《前赤壁赋》,你是否有更多的话想对你的同学说?你会怎么说?

3、小结: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

四、作业:背诵末三段

附录:板书设计

乐——赤壁夜景

↓ 与曹公不可同日而语

悲— 人生苦短,宇宙无穷

↓ 挟飞仙、抱明月,不可骤得

喜——物与我皆无尽也

赤壁课件【篇8】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给段落分层的能力。

3、理解本课“调兵遣将、自不量力、不计其数”等重点词。并掌握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计策的依据及实施“火攻”计策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败于仅三万的周瑜的军队。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第一段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曹、周两军各自的地理位置,逐步展现文章结构。

提问:

(一)赤壁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又是怎样做的呢?随课文理解“夺取”、“调兵遣将”的意思。

(二)双方作战的兵力又怎样呢?(板书:3万,80万)

二、学习第二段: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战前他们各自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学带着这个总是齐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读后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继续追问:(1)曹操为什么“铁索连船”?这样做好不好呢?

(2)周瑜采用火攻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火攻)

三、学习第三段: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划分层次用“/”线表示,并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学习第一层

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引导学生分析

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理解“自不量力”)

2、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3、要想使火攻得以实现,还需要什么自然条件?(东南风)

(三)学习第二层

展示两军对阵图体现东南风对火攻的作用

思考讨论:

1、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 ”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先让同座学生交流,再请一位学生到屏幕前用教棒叙述)

2、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大组讨论,允许争论)

分析比较句子:

①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②里面是芦苇,……

附问题: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写船里面是芦苇,而要写船里装的不是士兵,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四)学习第三、四层

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激烈战斗的意境之中。

这时候,黄盖的二十条火船,乘着东南风,驶进了曹操的船队,曹操的战船正象黄盖事先所预料的那样,没法散开,一下子都着了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越烧越猛,势不可挡。同学们想不想看这精彩的战争场面?

2、观看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段,把“火烧曹船”、“曹军大败”的精彩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演示,师生共同观看)

问学生:从精彩的片段中都看到些什么?

3、①找出课文三、四层中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为了说明火势旺盛,哪些字词写得好?(重点体会“都”、“封”、“窜”)

②三、四层中哪些句子写曹军大败的呢?哪些词语写得好?(重点体会“不计其数”、“丢盔弃甲”)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由字词→句子→段落,读出火势旺盛的壮观场面,读出曹军溃不成军的惨残情景,体会字词对句子的表现作用。

朗读方式:由个人读到分组读(或集体朗读)

四、总结

提问:东吴仅三万人,为什么能打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板书:胜、败、知己知彼、骄傲轻敌)

五、课堂练习(略)多媒体展示

六、结束语

“赤壁之战”周瑜取得了胜利,这一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课后请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到第五十回。

赤壁的课件(热门6篇)


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备的重要工具,每位教师都应该细心地设计教案课件,因为它是高效教学的必要保障。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我们深入挑选,认为“赤壁的课件”是最有价值的文章,仅供您参考!

赤壁的课件【篇1】

说教材:

一、 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 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

(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

(2)风格流派、文体;

(3)名句填空;

(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

(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 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 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本词

2、 熟记作家作品地位及并称

3、 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4、 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

说教法

一、 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二、 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人道是”,我安排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 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 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例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讲了。学生虽然在小学初中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这样在讲三册24课《赤壁赋》时就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苏轼,加以强化。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这一点属于个人一点想法,希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三、 在背景介绍中,我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四、 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读得铿锵有力。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 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诗词跳跃性大,而我们的学生史学知识欠缺,所以我在讲述时补充了一些史学知识,这似乎把语文课讲成了历史,也不知得当与否,算是一种尝试,还望各位前辈提出批评意见。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在这一部分有些地方总结得不是很恰当,例如,把“壮志难酬之恨”说城是一种“悲愤”,“悲愤”一词明知用得不是很合适,但一时又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替换,显得勉强和别扭。

说板书及作业

一、 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时间来不及没有进行。

二、 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江成子》,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赤壁的课件【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

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念奴娇 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平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 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

《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 ,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赤壁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

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

教师:挂图、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知道这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以少胜多根本原因,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二、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的意思是:黄盖诈降,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2)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

4.分组讨论分析。(出示下面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认真分析归纳合并。)

第五自然段: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东南风,黄盖驾船驶向曹军。

第七自然段:黄盖的船中装的全是火药。

第八自然段:黄盖驾船直冲曹军,曹操毫无防备。

第九自然段:黄盖命令士兵点火,火烧曹营。

第十自然段:曹营中火光冲天,乱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学生汇报:

(第五自然段为一层: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第六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黄盖趁东南风,驾着装满火药的船,飞快地驶向曹军。

第九、第十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火烧曹营的情况;第十一自然段是写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那么,火攻就是分四步进行的。)

下面我们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

请大家继续分组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

学生汇报或抽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老师小结:火攻的四步,这种小标题,还有的同学编的跟这种意思相同,但表达有所不同。这没关系。只要动脑,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了。大家的积极性非常值得肯定。

5.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是什么?——东南风。请找一找,画一画,读读。

(文中三次写东南风。第一次:这一天东南风很急;第二次:“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第三次: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

(因为“东南风”是周瑜、黄盖完成“火攻”妙计的根本条件。前边文中讲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只有在刮东南风之时,“火攻”计划才能实施。正因为这样,文中才多次提到东南风。)

(假如没有东南风,黄盖去诈降,装满火药的船就不可能行得像箭一样快。船行很慢了,容易被曹操发现情况不对;更糟糕的是,点了火的船,因没有风,不等火船靠近,就会被曹兵发现而想法子阻止,那么,再好的妙计也无法实施了。)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从书中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再分析。

(1)敌众我寡,不宜持久,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等物都是易燃物。周瑜和黄盖从敌我双方的力量分析,同时他们了解到曹操战船相连 的弱点,从而想到了火攻之计。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

三、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

“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周瑜能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认真分析,利用天时地利,巧妙地扬长避短,使弱势转为优势,因而能以少胜多,战胜曹军。曹操自恃兵多将广,小看东吴,轻敌自傲,不可一世,认为拿下东吴如囊中之物。更致命的是采取了错误的措施——连船,因而得到了惨败的下场。)

我们可以用哪三个成语来概括?谁能上来把它写出来?引导学生板书: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2.学完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

(历史上的故事,能为我们这些后人敲响警钟。我认为“骄兵必败”是很有道理的。以后,无论在学习上、工作中一定切记不能骄傲更不能在成绩面前忘乎所以,要谦虚谨慎,不断进步。)

(学习了课文,我体会到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一定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克服它,战胜它。)

(做任何事都要善于分析,要用最巧妙的方法,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

教师小结: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五、板书设计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装满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资料提供者:

赤壁的课件【篇4】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 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基础落实(10分钟)

结合上节预习学案,展示成果。教师作评。由于是文言,基础知识不可忽视。

3.自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用关键词概括,展示。(重点)(15分钟)

月夜泛舟——呜咽箫声——客诉悲情——水月做比——醉卧舟中

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读课文,揣摩词人情感变化。方法点拨:抓关键词,关键句。

如:第一段写景,感受“浩浩……”。二段关键词“乐甚”写出夜晚泛舟之乐。第三段“愀然”写出听萧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 (难点)(20分钟)

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点拨: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再此基础,顺水推舟。设计问题:如何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依据: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须言之成理,有据可依,节尽量避免消极、积极的无谓争论,教师作结。

5.以“我读苏轼”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小作文。

七.结束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月夜泛舟 泛舟之乐

呜咽箫声 箫声之悲

客诉悲情 失意之苦

水月做比 随缘而安

醉卧舟中 归于旷达

赤壁的课件【篇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和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明一下

一、说教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 “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教学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 “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的这一要求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二、说教法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能够诵读一定量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这篇课文教学课时设计为两课时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基于这一点并根据这一篇文章的特点,设计以下学习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韵律感;2、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内容;3、学生自主探究鉴赏,提高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关于作者:

作者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是黄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 苏轼写作赤壁赋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时候教师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轻重和变化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读音—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之后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予以纠正,教师予以点评

三、根据注解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之后,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提示重要知识点,举例: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后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教师适时的引导的形式来进行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了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当中秋风水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也随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态度)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态度)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教师引导,点拨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五、结语

(1)文章具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六、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五、说教学效果

这节课最精彩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第二课时分析“苏轼的山水意识”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这两个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并做好引导,让学生充分回答并控制好课堂进程,因势利导,成就课堂

六、说板书设计(略)

赤壁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积累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学会用非不可、不是也不是而是造句。

2.能按情节的发展给课文分段。学习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合并起来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3.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种策略不仅能用于战争,也能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点:运用段意合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预习:

一、自学词语,读通课文,标小节序号;

二、完成书面练习:

1.写出惯与率的笔顺。

2.读准下列各字:

火硝 拴住 东汉 末年 率领

3.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未( ) 住( ) 滔( ) 幔( ) 硫( )

末( ) 肚( ) 恐( ) 漫( ) 流( )

4.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自不量力( ) 投降( ) 无心应战( ) 穿着( )

测量( ) 降级( ) 应该( ) 着火( )

5.解释词语:

调兵遣将:调:调动。谴:派遣。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自不量力: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毫不防备:毫:一点儿。一点儿也没有做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不计其数:计:计算。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

三、读熟课文

四、同学之间互相检查朗读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周瑜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本文的课题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地点(赤壁),二是事情(战)。

二、整体进入

1.我们知道课文中出现了三个人物,指名回答

出示:曹操周瑜黄盖

哪一个在这场战争中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黄盖)为什么?

因为黄盖想出了火攻的计策。

2.要想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就要知己知彼: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黄盖知己知彼。

板书: 兵力 地理位置 水战经验

己 (周瑜) 3万 南 熟水战

彼 (曹操) 80万 北 不善水战

|

战船相连

请同学算一算周瑜的军队一个人要打曹军几人?(26.6)

3.曹操知道自己不善水战,所以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读书上的句子。

(曹操叫人就下令渡江。)

补上板书:战船相连

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呢?

引读:生:曹操的兵士非坐船不可(所以)曹操叫人平地一样。

非不可这组关联词语应读出什么语气?(强调)

再读这句。

4.出示:

黄盖为避免己方兵力弱这一情况,而针对彼方战船相连这一弱点,制定了速战速决的火攻计划。

用一个成语,板书:扬长避短

5.齐读第1、2段。

三、讲读课文

1.过渡:火攻当然不是放一把火,要完成这一个计划,就要巧妙安排,环环相扣。

老师先给你们两个环节:

出示: 火攻

1

2 选择刮东南风的那一天。(6-10)

3

4 定点点火,让火船冲向曹营。(9)

5

其余1 、3 、5 环节开展讨论完成。

2.分组讨论。

3.交流:

1 黄盖写信假意投降。(5)(假意投降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代替诈降。)

3 火船在前,兵船在后。(7、8)

5 乘胜追击,大获全胜。(11)

师:火攻到达第4步已经结束,然而要全部消灭敌人,大获全胜,还要进入第5步,自由朗读第11节,自己体会赤壁之战的妙。

4.出示思考题:

1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2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

(注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句子,并圈出句中词说明理由。)

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4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师:第2 题人人自己做,1 、3 、4 题小组讨论做,先在文中划句子再体会。

交流的时候也请你先读句,再谈体会。

5.交流:

A.第1 题:

第5节第1句(东吴兵少大军。)

△向曹操示弱。

第5节第2句(周瑜自不量力哪有不失败的。)

△用了贬低周瑜的词,抬高曹操,使曹操

出示:麻痹轻敌

师:第5节第3句(他愿意投降曹操。)

这里为什么要写带兵和粮草,与下文的哪句话有关系?

(第7节:不错硫黄。)

师:黄盖做这一步就要为下一步作准备,可见黄盖火攻计策的环环相扣。

师:请你总结一下黄盖的计策中的两个任务。

(一是写诈降信麻痹曹操;二利用东南风火攻。)

由此看来,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头脑简单,麻痹大意的人。)

师:恰恰相反,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家、文学家,而且生性多疑,他怎么可能会被区区一封诈降信骗倒呢?原来,除了这封信,黄盖、周瑜,以及课文中没有出现的诸葛亮、鲁肃等,他们孙刘联军暗中做了许许多多的准备工作,如黄盖的苦肉计,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借东风,有一句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打它那儿来的,等等,这才把曹操给骗倒了。

这么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全出自《三国演义》这本书。请大家课外阅读这步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能够进一步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以及人物的特征。

*B.第3 题

师:那么黄盖诈降到底带了什么?

火船:

出示句子比较:

1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2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师:为什么第二句好?(强调)

所以你感受到这个计策怎么样?(妙)

让我们朗读这句句子,体会计策之妙。

小船:

读句:(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后面)(7)逃生。(9)

齐读第9节逃生的句子(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9)

读句:(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8)乘胜追击,打击曹军。(11)

齐读第11节乘胜追击,打击曹军的句子。

*C.第4 题

读定点点火的句子:(黄盖的船离曹操曹操的船队。)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呢?

生:不能离曹操太远,也不能太近。

太近:火势不大;

太远:自己的船要烧光,曹操有时间准备。

齐读黄盖点火的句子。

6.余下一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讲,回去后再好好思考一下,把课文读熟。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分析了课文,交流了3个思考题,出示上节课题目:

1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2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4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这节课我们来交流第2 题。

2.在交流以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回家朗读课文的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继续讲读火攻

1.要讨论风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来观察一下赤壁之战的地理位置。

出示示意图:

曹操 北

周瑜 南 东南

指名划出风向。

你觉得风重要吗?说出理由。

师:这真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

请你交流你划到的书上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并找出其中词语说说理由。

生交流:

这一天 (急,波浪滔天)

曹操定睛一看 (不一会儿)

黄盖的船 (快,离弦的箭)

让这二十条 (冲)

曹操的战船 (一下子)

火又窜上岸去 (窜)

2.引申

1 过渡:战争惨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虽然曹操带着残兵败将逃出了大火,但周瑜显然不肯就此放过曹军。齐读最后一节。

2 如果穿梭时空,采访曹操,你认为曹操会说些什么?

失败是成功之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扬长避短,不能轻敌;召纳贤才

三、落实单元目标

1.谁能把黄盖的计策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

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2.补上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结果)

3.出示单元目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写事文章:采用抓6要素的方法。

连起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人物)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经过、结果)

四、总结朗读全文

1.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它的胜利来源于周全的计策。

2.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熟读课文,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西风胡杨课件十一篇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优秀的教案需要教师不断地精心打磨。在您的建议下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撰写了一篇名为“西风胡杨课件”的文章,祝你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西风胡杨课件 篇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记住本课生字新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胡杨特点。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的深情赞美,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三、教学过程

谈话导语: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中我们想要读的书有很多,有开阔视野的书,有提高自身修养的书,有休闲娱乐的书,以及经典的名著等方面的书。那么,我们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读足够多的书呢?这就要求我们提高阅读的速度。提高阅读速度,跟老师一起走进阅读训练。

(一)快速阅读,眼能训练。

首先,让学生明确怎样提高阅读速度,应该首先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

做到专注、节奏、块读这三点非常的重要。快读就是“块儿读”。

训练一:定点凝视训练,请学生凝视这个黑点一分钟。

训练二:视线横向移动训练。

训练三:视线纵向移动训练。

训练四:两目一行节奏训练。

训练五:眼脑机能训练。

通过这些训练,分别训练了学生的专注,眼球的灵活性,以及读书的节奏与块读。使学生的阅读速度有所提高。

经过了一系列的训练之后,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明确,快读不仅仅我为了快,而主要是为了理解课文,整

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感知课文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 题目 作者 出处 (30分)

2 文章的体裁?(10分)

3 文章写的什么?(内容)(20分)

4 文章是怎么写的(思路)?(20分)

5 文章的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主旨)(20分)

出示阅读的要求:

1、翻到42页。待听到“开始”阅读的命令后,开始阅读。

2、阅读后举手示意,并记下自己每分钟的字数即阅读速度。要求用平时的阅读习惯一次性阅读,记下速度后不能重复阅读。

3、合上书,然后闭目回忆文章内容。

接下来,老师打开计时器,输入阅读字数,喊:“开始”。阅读结束以后,统计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能够达到多少。速度快的同学要予以鼓励。

接下来,就是咱们的百分闯关“测一测”。在这里,我设计了7道题,分别考察文章的题目、作者、体裁,以及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试题。

完成之后,请同学们根据答案给自己打分,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老师重点讲解一下,第5小题。胡杨有三个品格。(1)坚韧,胡杨既耐炙热又耐严寒,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能在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盐碱,也不怕黄沙。 (2)无私,胡杨能阻挡风沙,保护环境。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了自己。(3)悲壮,胡杨为保卫热土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是悲壮的树。

学生改过分数之后,做一下统计。并让学生明确, 70分为有效阅读,低于70分的阅读都是无效的。

(三)掌握方法,积累生词。

坚韧 炙热 不朽 摧肝裂胆

身躯 滋润 围垦 祈求

生字教学方面,让学生读准字音,用自己的方法快速记忆字形。并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摧肝裂胆 、围垦这两个词。

(四)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此时此刻,孩子们刚刚领略了胡杨的风采,心中满含着对它由衷的敬与

赞美,我话锋一转,进行这样的过渡:“孩子们,在我们感动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关注胡杨的命运呢?”然后让他们细细品读课文5—8自然段,再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思考:胡杨的悲惨命运是什么?作者担心的是什么?

赏析句子,深化主旨。

2、出示文章的难懂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小组讨论并交流,说一说“祈求”是什么意思?作者恳切希望的是什么?

3、作者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让学生通过对排比句的赏析,感悟作者的信心。然后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再来配乐激情朗读这个句子,读出内心的感受。)

4、让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说说这段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坚韧

无私 赞美、敬佩 关注胡杨命运

悲壮

保护环境

西风胡杨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

教学重点:

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深情的爱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教学方法:

讲授,沟通

学习方式:

朗读、小组合作、自学及自评。

一、教学过程:

(一)教师方面

①导入情境

打开课本,指导学生看图(课本内),从两幅图中观察胡杨的外貌的不同,引出课题。(2’)②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8’)

2、问题引入:(22’)

(1)胡杨树在地球上有多久的历史,它主要生长在什么地方?

(2)作者从哪几方面赞颂胡杨?(坚韧、无么、悲壮)

为什么作者会这样赞颂胡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3)胡杨为什么会有“哭”的时候?

(4)作者有什么样的祈求?(对上苍,对胡杨,对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为什么要祈求?

集体讨论:本篇课文,作者把胡杨都比作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比作战士,与沙漠进行抗争)

找出作者对胡杨树开容的词,为什么会用这些词语。(孑然凄立、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等)

为什么作者对胡杨会心痛,对胡杨作者有怎样的信念?(我坚信:………)有感情地朗读八、九自然段。

3、思维拓展

作者对胡杨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是一种古老的树种,他们还代表了一种可贵的品格,而且,我们在感动的同时,也定会十会关注胡杨的命运,如果你是“上游的人们”,你会怎样做呢?

4、全课小结(6’)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胡杨在作者眼中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树种,而且是一种可贵品格。同时感受到作者对胡杨深切的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之情,表达出作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5、指导背诵: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2’)

(二)学生方面。

1、学生观图,直面感受

2、读课文;看小黑板,读(组)词

3、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4、画波浪线,找出描写胡杨的形容词,郎读词语

5、自由讨论交流,总结回答问题

6、指名朗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西风胡杨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辅导学生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15个字,掌握12个词语;

5、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深情的爱。

难点: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三、课前准备:

1、阅读课后“指南针”,在“指南针”指导下进行质疑;

2、阅读课后“学习链接”,查找有关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资料,搜集胡杨林的一些照片。

四、教学时间: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老师看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散文,是写一种生长在沙漠中的生命。请大家观看胡杨的图片,以及相关的资料,(屏幕,出示胡杨图片1)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就是潘岳笔下的《西风胡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描写胡杨的文章。师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西风胡杨》。

2、了解作者。(课件2)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课文朗诵,看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课件3)(或:学生默读全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全班一起朗读第一段。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课件4)(胡杨是秋天最美的树,胡杨生长在沙漠,是古老的树种,全世界的胡杨树绝大部分在中国塔里木,很珍贵。)

2、出示句子

在那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

⑴指名朗读这句话。

⑵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胡杨的生存环境是十分恶劣的,并且对人类的帮助是很大的,它的生命力是十分顽强的)

⑶全班一起朗读这句话。

3、阅读第2、3、4自然段

(1)身处茫茫大漠的胡杨,你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赞颂它的?(坚忍、无私、悲壮)(课件5)文中是怎样具体地写出了胡杨的这些性格特点?请同学们找出最打动你的句子读一读。

如: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

(胡杨,是最坚韧的树。胡杨的根茎很长,能深达二十米,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去寻找地下的泥土,并深深植根于大地。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脑的层层黄沙。)

(2)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赞颂胡杨?(胡杨既耐炎热又耐严寒,不怕盐碱,不怕风沙,是生命力极强的树;胡杨能阻挡风沙,保护环境,是无私的树;胡杨为保卫热土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是悲壮的树。)

(3)对于这样的一种树,你有着什么样的感受?(喜爱、尊敬、……)你能有感情地朗读2—4自然段吗?为什么要这样读?试着背一背。

5、引导学生理解写法。

? 6、阅读5、6自然段

(1)说说你从这部分内容中知道了什么?(胡杨的过去、现在和作者的担心)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而担心?(“我”担心“河水骤减”使胡杨失去了生存的条件;“我”担心那些“上游的人们”忘记了胡杨曾经为那里的祖祖辈辈做出的贡献;“我”担心曾经受到过胡杨呵护的人们的子孙,会失去胡杨的呵护,生活在荒漠残城之中。)

指导朗读(担心、悲伤)。

我们也定会十分关注胡杨的命运,如果你是“上游的人们”你会怎样做呢?同桌相互说说,大家再发言。

4、自由读第7、8自然段

看到这一大片枯杨(出示图片),我除了感动、悲伤之外,更多的是敬重!文中最后部分的一段文字最能表达老师此刻的心情。“我站在这孑然……,我是胡杨。”(最后一句:“我是胡杨”引导学生齐读)

(1)理解“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三天。”。说说“祈求”是什么意思?作者恳切希望的是什么?(“我”恳切地希望天公为胡杨带来雨水。“我”恳切地希望胡杨能在这恶劣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再坚持一会儿”意思是胡杨已经在这大漠中生存了一亿三千年了,希望他们仍然顽强地坚持下去,“哪怕几十年”意思是希望胡杨給人们一些改变这里的环境、改善胡杨的生存现状的时间。“我”还恳切地希望那些衣食无忧的人们来看看沙漠的环境,增强忧患意识,一起来关注大自然的命运。)

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里饱含这作者关注环境保护的强烈责任感。)

(2)齐读“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泪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这句话,自由发言,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里用了五个排比句,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坚信胡杨生命力的顽强;坚信胡杨能感动上苍(包括人类);坚信人类会关注胡杨的命运,关注环境保护事业。)(写出了“我”的信心,“我”坚信:胡杨不倒,胡杨的精神永存。)

(3)齐读第8自然段,

(4)有感情地朗读7、8自然段。

(四)赏读课文

要求有感情、加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使用不同的语气。自设朗读: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选择最打动你的一段文字或几句话,有感情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悟。(深情地读、憧憬地读、凄怆地读、激昂地读、轻柔地读、......

(五)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对胡杨坚韧、无私、悲壮的品格产生了敬佩之情,因为它们不仅是一种顽强古老的树种,它们还代表了一种可贵的品格

西风胡杨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胡杨特点,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想象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丰富的图片资源、开放式的网络资源、形式多样的批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进而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归纳课文的写作方法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胡杨喜爱、同情和赞美以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句,品味胡杨性格,读中感悟作者对胡杨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

措施:借助多媒体手段,结合课文内容,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领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对环保事业的关注进而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

措施:借助网络资源,资料补充,理解文中“祈求”三个层次的含义,与作

者情感共鸣。

学习者分析

一、语文层面:

首先,五年级学生已熟练掌握了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学习方法;其次,学生已经养成了“批注式阅读”的学习习惯,能够圈点批画出自

己的独特感受;

另外,学生具备了读写结合的能力,可以将学习过程中的感想付诸笔端。

二、信息技术层面:

学生对互联网已经有了接触和认识,形成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养成了使用信息的意识,能用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与内容

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使用及分析

第一环节提精生情,初识胡杨之“美”,铺陈高贵底蕴。

直观感受胡杨是“最美丽”的树,奠定本节课的感情基调—赞美胡杨,完成胡杨是“最美丽的树”这一特点的教学。

课件配合导入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联动下,奠定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感情基调。

使用PPT的图像功能,为学生呈现胡杨树的图片,让学生在直观的图片中看到胡杨树的种种姿态,不由得心中发出赞叹。

利用PPT的声音功能,配以一曲苍凉的《暮尘音悲曲》,让学生感受到悲壮的同时,对胡杨肃然起敬。从而达到提精的目的。

第二环节

走进文本,品读胡杨之“最”,触碰高贵灵魂。

抓住重点词句,圈点批画,在读中理解胡杨是“最坚韧的树”“最无私的树”“最悲壮的树”三个特点。感受到作者为胡杨赋予了人的性格,感悟到作者对胡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走进文本,品读语言文字,读中自主感悟。

2、导学结合,结合重点词句,体会写作方法。

3、情境再现,读中物化自我,升华内心情感。

配合图片和声音,在学生理解了胡杨的特点之后,再次感受胡杨的种种姿态,将心中已经涌动出的那份情感释放出来,感受到胡杨精神的可贵,发自内心的赞美胡杨,达到与作者心息相通的目的。

第三环节情感转变,感悟胡杨之“悲”,唤起环保意识。

探究胡杨生存环境变化的原因,结合课外资料认识到人类在利用资源的同时忽视了保护意识,破坏了胡杨的生存环境。

1、借助网络资源,对比中感受胡杨生存环境的变化。引发学生情感的变化。

2、细读课文,读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与之产生共鸣。

借助西域文明的复原图片和现在楼兰废墟的视频画面,在强烈的视觉反差下必然引起学生的情感变化,为反思胡杨生存环境变化的原因做好铺垫。

第四环节

以读代讲,理解“祈求”内涵,坚定保护信心。

理解三个“祈求”的含义,唤醒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突破教学难点。

以读代讲,读写结合,感物咏志,抒发内心情感,坚定保护环境信心。

以声音创设情景,带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将内心想说的话写出来全班交流。如果因时间有限不能全员交流,也可以把感受上传到班级主页中继续交流,将这项作业延伸到课外。

西风胡杨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胡杨的图片(录像),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胡杨有什么特点。

二、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不会读的请教同学,难度的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独生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学习1、2、3、4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和词句:穿透去寻深深植根不怕……不怕……

(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屏障芸芸众生句子:它们……让给……,让给……,让给……而将……留给……

(4)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悲壮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句子:①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②它们生前……死后……

3、引导学生理解写法。

(二)理解胡杨的过去和现在。(学习5、6自然段)。

1、指名朗读5、6自然段。

2、胡杨的过去怎样?

3、胡杨的现在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胡杨也有哭的时候……

五、布置作业。

1、抄写优美的词句。

2、收集有关胡杨的图片。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

2、现在的胡杨怎样?

二、继续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我的希望和信心(学习7、8自然段)。

1、我祈求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我站在……哪怕就三天)。

2、我坚信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胡杨的精神还在……将被激励)。

三、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四、拓展(课后☆题)

板书设计:

西风胡杨

最坚韧

最无私 治疗伤者

胡杨 最悲壮 祭奠死者

最伟大 激励来者

西风胡杨课件 篇6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西风胡杨》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挂图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胡杨的图片(录像),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胡杨有什么特点。

二、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不会读的请教同学,难度的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独生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学习1、2、3、4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屏障芸芸众生句子:它们让给,让给,让给而将留给

(4)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悲壮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句子:①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②它们生前死后

3、引导学生理解写法。

(二)理解胡杨的过去和现在。(学习5、6自然段)。

1、指名朗读5、6自然段。

2、胡杨的过去怎样?

3、胡杨的现在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胡杨也有哭的时候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

2、现在的胡杨怎样?

二、继续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我的希望和信心(学习7、8自然段)。

1、我祈求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我站在哪怕就三天)。

2、我坚信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胡杨的精神还在将被激励)。

三、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四、拓展(课后☆题)

板书设计:

西风胡杨

坚韧顽强

无私奉献

悲壮不屈

教学反思:

在讲解第二自然段时,从抓中心词和重点句入手,帮助他们深刻理解胡杨的品质。在此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关注学法,讲完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本段的学法,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说出其中的三、四个步骤,我又用PPT完整地展示学法,在明确学法后采取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办法,让他们自学。

西风胡杨课件 篇7

教材分析:

《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可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厚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语言优美,充满激情,散文之魂“情”动其间,让孩子们在饱含各种情感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胡杨精神,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云南丽江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指导指导学生学习“胡杨之最”部分,体会作者对“沙漠神树”的赞美。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辅导学生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15个字,掌握12个词语;

5、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深情的爱。

难点: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课前准备:

阅读课后“学习链接”,查找有关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资料,搜集胡杨林的一些照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观感悟,导入新课

1、上课开始,伴随着一段激昂的音乐,我给同学们展示一组胡杨在荒凉的戈壁上以各种姿势挺立的图片(出示胡杨图片)师:同学们,这就是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胡杨,它常年生活在沙漠中,当秋天来临时,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令人陶醉,令人震撼,这就是潘岳笔下的《西风胡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描写胡杨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在一段激昂的音乐中欣赏胡杨在荒凉的戈壁上以各种姿势挺立的图片,使学生对胡杨有了一些整体的感知,轻松的课前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同学们想不想现在就来读一下课文?请大家打开《西风胡杨》课文,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文,和同桌一起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思考:胡杨是一种什么样的树?

2、指名回答:可以用文中的几个词或几句话来概括。(美丽、坚韧、无私、悲壮)

3、教师小结: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和句子,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把握文章的脉络。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和同桌一起交流学习课文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朗读第1自然段

1、说说你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2、出示句子:

在那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

⑴指名朗读这句话。

⑵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胡杨的生存环境是十分恶劣的,并且对人类的帮助是很大的,它的生命力是十分顽强的)

⑶全班一起朗读这句话。

(二)阅读2、3、4自然段,了解胡杨之最

1、身处茫茫大漠的胡杨在作者笔下是那样的坚韧、无私和悲壮。文中哪些地方具体地写出了胡杨的这些性格特点?胡杨的什么特点最令你感动? 2、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赞颂胡杨?

2、教师过渡:学到这儿,同学们还觉得作者潘岳仅仅是在写胡杨这种树吗?在中华大地上,有没有像胡杨一样平凡而伟大的人呢?读着这段文字,让我又想起了司马迁、李时珍、哥白尼、居里夫人、任长霞、中国女排、白礼芳等等!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这是老师自己的阅读感受

3、对于这样的一种树,你有着什么样的感受?(喜爱、尊敬、……)

4、请同学们自己选择最打动你的一段文字或几句话,选择合适的图片和音乐,有感情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悟。(深情地读、憧憬地读、凄怆地读、激昂地读、轻柔地读、你还想怎么读?)同桌互相讨论。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同学们先说到哪一句就点拨哪一句

(1)、点拨“他能在零上40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这一句。先让孩子们进行这样一个句子填空(课件展示)再让他们说说从所填的内容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抓住“零上40摄氏度” “零下40摄氏度”“侵入骨髓”“斑斑盐碱”“铺天盖地”“层层黄沙”等词语进行理解,再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自己从这些词语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再孩子们描述自己想象的情景时,我相机让孩子们观看这样几张图片,(课件展示),这样,通过理解词语,想象描述,观看课件,孩子们更能体会胡杨生存环境的恶劣,从而领悟到胡杨与众不同的坚韧、顽强。此时,我便顺势让孩子们饱含着敬佩与赞美之情朗读这个句子。

(2)、点拨“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可它们并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而是将这催肝裂肺的风沙留给了自己。”这两句,先让孩子们抓住 “挡在”“身后”“不在乎” ,三个“让给了”,一个“留给了”体会出作者用拟人、比较的手法写出了胡杨的无私,再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一个词语也好,一个句子也好)来夸一夸胡杨,让孩子们把心中对胡杨的赞美说出来,然后,我再用引读的方式引领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把心中对胡杨的赞美读出来。

(3)、点拨“它们生前为保卫。。。。。”一句。这里的点拨是在孩子们理解了 “生前”“战斗”“死后”“仍坚定地挺立”几个关键词的意思后,我问孩子们:胡杨“生前战斗”是在为了什么而战斗?“死后仍坚定的挺立着”又是在干什么?这一问让孩子们联系第三自然段,体会胡杨是为了身后的城市,村庄、青山绿水、芸芸众生而与肆虐的风沙、恶劣的环境进行着战斗;领会胡杨为了保护地球,保卫人类而耗尽生命作后一滴血的悲壮。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朗读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同时也感染了老师。

5、引导学生理解写法: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那么,你知道这种写作方法叫什么吗?(总分)

6、小结:今后在向人们介绍一种事物的特点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把特点说明白,并且让人详细地、真实地体会到了事物的特点。

7、作者在介绍胡杨的特点时还运用了什么方法?(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课文1--4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有关词语以及有关句子,让学生在读中进行感悟和想象,体会胡杨之最,体会作者对胡杨的喜爱和赞美,还用身边的人和胡杨作对比,学习了这部分内容的写法,为学生今后的作文打下基础。)

四、全课小结

是呀,这就是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追求的一种人生吗?一花一草,一叶一菩提,胡杨留给我们的思考太多了,我们对胡杨坚韧、无私、悲壮的品格产生了敬佩之情,因为它们不仅是一种顽强古老的树种,它们还代表了一种可贵的品格,可是,作者为什么而担心?胡杨的的命运将会有怎样的遭遇呢?如果你是“上游的人们”你会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充满激情的小结,升华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也给学生一个悬念,为下节课作好了准备)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新词。

2、试背2--4自然段。

(设计意图:课后的作业,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精美,让学生读中自主感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板书设计:

最美、最珍贵

最坚韧 、

9、西风胡杨 最无私

最悲壮

附《西风胡杨》课文

西风胡杨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新疆的塔里木。我去过塔里木。在那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

胡杨,是最坚韧(rèn)的树。胡杨的根茎(jīnɡ)很长,能深达二十米,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去寻找地下的泥土,并深深植根于大地。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shì)度的炙(zhì)热中耸(sǒnɡ)立,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suǐ)的斑斑盐碱(jiǎn),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yún)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cuī)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在塔里木和内蒙的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胡杨林,它们生前为所保卫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

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yù)文明。两千年前,西域被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qiūcí]等西域文明。可是,拓荒与征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

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熬(zhēnɡ’óo),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它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cì)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留下。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的沙土上,即便是入地即干,也会让这批战士继续屹立在那里奋勇杀敌。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kěn)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的爷爷和爷爷的爷爷的胡杨,我担心他们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è)梦。

我站在这孑(jié)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看着胡杨林中坚持拼搏着的“战士”,看着那些倒下去的伤者,无比心痛。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疗治,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们是胡杨!

西风胡杨课件 篇8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

重点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难点感受胡杨的内在

教学程序

基础知识

1、读懂课文,解决生字词。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坚韧()根茎()耸立()不朽()

祈求()赐给()身躯()炙热()

滋润()蒸熬()围垦()人类()

摄氏度()催肝裂胆()摄氏度()

(2)、形近字组词。

恳()折()烈()汗()

垦()祈()裂()肝()

(3)、根据意思写词语。

a、浑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

b、形容风沙破坏力极强。()

c、稍微一放松就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容易失去。()

d、指众多的平常人。()

e、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无所事事。()

对学群学

1、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

(1)、阅读快速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学习1、2、3、4自然段)

a、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而又()的树。它生长在()。

哪些词语能说明它的这个特点?()。

(2)、从第二自然段能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树。

哪些词语能说明它的这个特点?()。

(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的树。

哪些句子能说明它这个特点?()。

(4)、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的树。

哪些句子能说明它这个特点?()

2、朗读5、6自然段

()、胡杨的过去怎么样?

()、胡杨的现在怎么样?

当堂反馈

1、看拼音,写词语。

Sǒngrènzhì

()立坚()()热

Yùzhēngáoqū

西()()身()

2、写出下面词语的同义词。

挚爱——()屹立——()

怜悯——()干涸——()

家庭作业

抄写下列词语

沙漠坚韧根茎虚浮飘移炙热耸立挺拔

骨髓盐碱铺天盖地屏障芸芸众生稍纵即逝

奇花异草催肝裂胆千年不朽挚爱孕育覆盖

葱郁的胡杨西域文明滋润拓荒与征战烈日蒸熬

赐给怜悯拦水造坝开垦噩梦孑然凄立

祈求饱食终日行囊祭奠激励遍体鳞伤

西风胡杨课件 篇9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S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西风胡杨》。下面我谈谈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一、说教材:

(一)、内容:

这是一篇感物吟志的散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沙漠神树”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的可贵品质,抒发了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

(二)、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篇课文在第二单元的教材编排中占有重要地位。本单元以神奇的大自然为题材,旨在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时更要意识到:人类不仅有热爱它的权利,更有保护它的责任。《西风胡杨》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既表现了它的特点与品质,更表达了作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是落实单元专题训练

“注意作者是如何观察大自然的,想象文章用了哪些表达方法”的好范本。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二、说教法学法

为此,我选取了“以读促讲,自主感悟”的教学方法来指导本课的教学。

1、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通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领略胡杨精神,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创设情境,对话交流,体会情感。抓住“胡杨之最和胡杨之悲”“两个版块”,体会两种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胡杨的图片(录像),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胡杨有什么特点。

(二)、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不会读的请教同学,难度大的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生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学习1、2、3、4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和词句:穿透去寻深深植根不怕……不怕……

(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屏障、芸芸众生,句子:它们……让给……,让给……,让给……而将……留给……

(4)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悲壮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句子:①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②它们生前……死后……

3、引导学生理解写法。

(二)理解胡杨的过去和现在。

(学习5、6自然段)。

1、指名朗读5、6自然段。

2、胡杨的过去怎样?

3、胡杨的现在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胡杨也有哭的时候……

(五)、继续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理解我的希望和信心(学习7、8自然段)。

1、我祈求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我站在……哪怕就三天)。

2、我坚信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胡杨的精神还在……将被激励)。

(六)、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七)、拓展(完成课后☆题)

(八)、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四、说板书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在学习

“胡杨之最”这个版块时,我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板书了胡杨的三个特点:“坚韧”“无私”“悲壮”,学习了解“胡杨之悲”时,我板书了最能表现胡杨悲惨遭遇的三个词语“哭泣、担心、祈求”,升华情感时板书了“赞美与保护”两个词。此设计既紧扣课文的重难点,又突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作者环保的主张,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单元训练主题材的指导下,我抓住了“胡杨之最”和“胡杨之悲”两个版块,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自主感悟,互动交流,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也感受到了他对胡杨遭遇的同情和对环保事业的关注,教法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重在以读促讲,自主学习的精神。其中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西风胡杨》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神奇的大自然为题材,共选编了五篇课文,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时更要意识到:人类不仅有热爱它的权利,更有保护它的责任。而注意作者是如何观察大自然的,想象文章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是本单元的训练专题,在《西风胡杨》的教学中,除了要继续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外,还要继续学习作者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写作的表达方法。

《西风胡杨》是一篇感物吟志的散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的可贵品质,抒发了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

以新课程标准以读促讲,自主感悟的理念为指导,课前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为:1、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语言优美,充满激情,散文之魂“情”动其间,让孩子们在饱含各种情感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胡杨精神,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2、抓住“两个版块”,体会两种情感。一是学习“胡杨之最”部分,体会作者对胡杨的赞美,二是学习“胡杨之悲”部分,体会作者对胡杨的同情。在要求学生了解胡杨的特点,领会作者仔细观察,运用对比,抓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将质疑的方法教给学生。例如;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借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提问,逐步学习了解总起句和中心句。

胡杨是生长在沙漠里的一种树。学生并不熟悉,课文中有两幅插图,但是并不清晰。于是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图片,让学生更了解胡杨。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这些图片在放映时速度太快,一闪而过,加之图片过多,学生只是在看大屏幕,没有注意到书本上的内容。课堂上师生没有很好的配合学生答非所问。由于过度紧张,原来预想好的程序紊乱。朗读的时间少,没有注意到“美文美读”

从这堂课中我深刻的认识到要教好语文,首先自己要加强学习,丰富语言。如果老师的词汇,感情不是很丰富就无法胜任语文教学。。其次我认为语文教学部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尽量增加信息密度,丰富与课文有关的信息量,用教师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外查阅资料也是获得信息的一种方法.

西风胡杨课件 篇10

教材分析:

《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可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厚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学情分析:

首先,五年级学生已熟练掌握了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学习方法;其次,学生已经养成了“批注式阅读”的学习习惯,能够圈点批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另外,学生具备了读写结合的能力,可以将学习过程中的感想付诸笔端。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丰富的图片资源、开放式的网络资源、形式多样的批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进而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归纳课文的写作方法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3、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记住本课生字新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胡杨特点。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之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教学资源: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像引入,初读感知

人生的历程,其意义不只是生命的流逝,更在于要从生命的长河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前不久,老师看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散文,是写一种生长在沙漠中的生命。(出示胡杨图片),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就是潘岳笔下的《西风胡杨》。今天我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相信同学们阅读之后对你的人生更添一份审视!。(出示视频)

1、同学们想不想现在就来读一下课文?请大家打开“美文共赏”栏目里的《西风胡杨》课文(节选),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文,思考:胡杨是一种什么样的树?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和词句:穿透去寻深深植根不怕??不怕??

(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屏障芸芸众生句子:它们??让给??,让给??,让给??而将??留给??

(4)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悲壮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句子:①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②它们生前??死后??

指名回答:可以用文中的几个词或几句话来概括。(坚忍、无私,包容,悲壮等)

3、教师小结: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和句子,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把握文章的脉络。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在一段激昂的音乐中欣赏胡杨在荒凉的戈壁上以各种姿势挺立的图片,使学生对胡杨有了一些整体的感知,轻松的课前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研读共赏,精读延伸

1、身处茫茫大漠的胡杨在作者笔下是那样的坚忍、无私、包容和悲壮。文中哪些地方具体地写出了胡杨的这些性格特点?请同学们找出最打动你的句子读一读。

2、你能就文中的这句话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或问题吗?指名交流,共同赏析。

3、对于这样的一种树,你有着什么样的感受?(喜爱、尊敬、折服、惋惜……)

4、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胡杨吗?请同学们自主选择阅读“美文共赏”栏目中的资料,四分钟后向大家汇报你的学习收获。(有随感——“胡杨撼无声”、胡杨兄妹、胡杨生物特性、胡杨林的消退、又见胡杨、胡杨凯歌)

5、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口头叙述或在网站的留言板里直接留言均可。)

6、文中有一句话说得多好呀!中华大地上,……撑起整个江河大川。(指名一学生读。)

7、学到这儿,同学们还觉得作者潘岳仅仅是在写胡杨这种树吗?在中华大地上,有没有像胡杨一样平凡而伟大的人呢?请大家阅读“走近人物”里的资料。(任长霞、徐本禹、袁隆平、中国女排、白礼芳)

8、学生浏览“走近人物”的资料。

9、交流汇报:你发现这些人和胡杨有何相似?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课文1——4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有关词语以及有关句子,让学生在读中进行感悟和想象,体会胡杨之最,体会作者对胡杨的喜爱和赞美,还用身边的人和胡杨作对比,学习了这部分内容的写法,为学生今后的作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移情,感情升华

1、教师范读:此时,看到这一大片枯杨(出示图片),我除了感动、悲伤之外,更多的是敬重!文中最后部分的一段文字最能表达老师此刻的心情。“我站在这孑然……,我是胡杨。”(引导学生齐读)理解我的希望和信心。

(1)、我祈求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我站在……哪怕就三天)。(2)、我坚信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胡杨的精神还在??将被激励)。

2、教师谈话:读着这段文字,让我又想起了司马迁、李时珍、哥白尼、居里夫人等等!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这是老师自己的阅读感受。

3、自由朗读: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选择最打动你的一段文字或几句话,选择合适的图片和音乐,有感情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悟。(深情地读、憧憬地读、凄怆地读、激昂地读、轻柔地读、你还想怎么读?

4、学生范读:教师请学生推荐几名的学生到前面示范朗读(配图、配乐),并引导学生评价。(学生对朗读设计缘由的阐述很重要,通过叙述加深对自己全文的理解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

5、教师板书:谁能猜透其中的意蕴?一开始学生的回答很一般,如十字架、一滴水,一滴泪,继而我再启发思考,就有学生回答:胡杨的死而不朽的气节,地球的最后一滴水、胡杨的伤心泪、胡杨的无奈的泪、上苍的泪、我的泪,也有一个同学说那不是泪,而是血,胡杨为人类奉献的最后一滴血!同学们的发言多精彩呀……)

(设计意图:“品词句——谈感受——指导朗读”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情感,感受胡杨的生存环境,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还指导写作方法。)

(四)全课小结

是呀,这就是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追求的一种人生吗?一花一草,一叶一菩提,胡杨留给我们的思考太多了,我们对胡杨坚韧、无私、悲壮的品格产生了敬佩之情,因为它们不仅是一种顽强古老的树种,它们还代表了一种可贵的品格,可是,作者为什么而担心?胡杨的的命运将会有怎样的遭遇呢?如果你是“上游的人们”你会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精美,让学生读中自主感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西风胡杨课件 篇11

说教材:

本单元以神奇的自然景观为题材,选编了五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为我们展示出美丽、神奇的大自然。《西风胡杨》这篇课文中一幅幅凄美壮丽的画面,一句句豪情飞扬的文字,读来让人心潮澎湃。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借这篇感物咏志之作,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使人陶醉,给人震撼,不仅要热爱,更应该去保护。

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具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有了初步的语文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农村学生,或达不到大的阅读量,或没有宽泛的资源,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根本不知胡杨具体形态,所以,感官的直接调动和想象能力的运用,都成为学习的障碍,并且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一定的难度。

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学段特点以及单元编排和教材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并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3、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深情的爱。

2、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说教法:

本篇课文不是单纯状物的文章,对小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深刻思想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我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以读促讲,自主感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教学理念,以“教学为服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为教学原则,紧密结合本课特点,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让学生入情境,进角色,努力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坎儿上。

说学法: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情积淀的四重境界。

说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旧知导入

在本课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层次,了解到美丽古老的胡杨生存在极其艰苦的地区。作者笔下的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今天让我们来深入学习。

二、深入学习,聚焦胡杨的特点

强调西风胡杨生存的环境,学生齐读——西风胡杨;强调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挺不忘生长的胡杨,学生齐读——西风胡杨。

正是由于它们的奉献,孕育了古代两千年的西域文明。

欣赏“牛羊成群、水草丰美,美丽富饶的西域”图片。你怎样来描述一下西域呢?引导学生有感而发。

结合新课程标准,以读促讲、自主感悟。让学生品词琢句,深入文本,了解胡杨的品格,体会作者的情感。品读作者是如何进行描述西域文明的!指向学习第5自然段。这里采用学生个读的形式,让学生切实认识之前的西域文明。

学生小组讨论,引导找出“孕育”一词是概括了胡杨与古代西域文明的关系。

设置问题:它凭什么孕育、滋润出楼兰、龟兹这样的文明古国?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指向性地快速通读课文,找到课文的重点段落第2、3、4自然段,抓住关键词“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概括出胡杨的特点。这也是高年级学生阅读中的一项基本功训练。学生们汇报时,我相机板书出胡杨的三个特点(坚韧、无私、悲壮),这样,课文的重点内容就直观明了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文章的这一部分采用了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作者用睿智的语言、生动的笔触对胡杨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抒发了自己对胡杨由衷的赞美之情。

针对这些特点,我设计了下面四个教学步骤:

1、读美文,读中自主感悟

首先我提出问题:“同学们,胡杨的哪个特点给你印象最深?”让学生们选择印象深刻的内容自由读,边读边品味,并作出批注。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我教育我的学生,读书一定要留下痕迹,因为它可以养成思考的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抓要点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2、品词句,领悟胡杨的品格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首先,学生小组交流,丰富各自的阅读感受。接着,全班进行交流,我适时评价、点拨、引领,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比如“胡杨的根茎很长……植根于大地”这一句,采用填空的形式突出句子中的数字,让学生联系实际中的物体来体会数字的表达效果,感受胡杨生存环境的恶劣,从而领悟到作者对胡杨的热爱与赞美。这里我以个读、小组读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悟。

紧接着,我引导学生一起饱含着热爱与赞美之情再次朗读这个句子。这里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同样的表达方法学习“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采用多个学生以个读的形式强化情感,温度的悬殊进一步说明胡杨的坚韧,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再次领略了胡杨的坚韧,也学会如何抓关键词理解句子。从而学习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有了这样一个例句的引路,我准备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胡杨的无私与悲壮这两个特点,在学习交流中,给学生表达以充分的空间。学生可能会悟到“胡杨生命力很强”、“胡杨很谦虚,从不争名夺利”等,我都予以肯定,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并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课堂教学是充满变数的,学生各异的思维和质疑有时会超出教师在备课中的预设。

展示重点语句引导学习:

“它们……让给了……让给了……让给了……留给了……”以提问的形式解决了这句话采用了拟人、比较的写作手法。

“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胡杨的倔强、悲壮。

“生前……最后一刻,死后……。”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表达出心中对胡杨的赞美,领会胡杨为保卫人类而耗尽生命最后一滴血的悲壮。这里采用个读,教师范读,比赛读的形式来进一步认识胡杨,感悟胡杨。

3、精读延伸,学习写作手法

我让学生再次自由读这三个自然段,观察段落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分别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表达方法?这一步骤的教学,紧扣本单元的训练专题“领悟作者用了哪些表达手法”,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4、配乐朗诵,强化心中情感

撼动人心的音乐再次响起,学生们怀揣对胡杨的无限热爱与赞美,重温这些饱含作者情感的文字。此时,学生、文本、作者三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入境移情。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也迎刃而解。

三、关注胡杨的前途命运

此时此刻,学生们刚刚领略了胡杨的风采,心中满含着对它由衷的赞美。我话锋一转,进行这样的过渡:同学们,而今,如此坚韧、顽强,为人类默默奉献着的胡杨又遭遇着什么呢?

播放“摧肝裂胆、孑然凄厉、遍体鳞伤、荒漠残城的西域”图片,引导学生有感而发。

继而,学生细细品读课文6—8自然段。

在品读的过程中,他们的表情或会变得严肃。这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感受(同情、伤感、酸涩等)。师生总结对胡杨的同情、关注。此时我趁机创设情境进行说话训练“此时此刻,我们也来到了这孑然凄厉的胡杨林,我们继续祈求,祈求……”,延展课文内容。

(展示)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引导学生理解来着即是我们。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会有无数声音回答:我们是胡杨!

带入情感,师生问答:

你们是谁?

我们是胡杨!

让学生融情入境,和作者一起呼吁人类关注胡杨的前途命运。这一环节的设计,紧扣本单元关注环保、爱护大自然的主题。

四、赞美胡杨,延续精神。

首先,抒写感言:面对胡杨,你想说什么?此时,学生们或表情感、或立志向,心中涌动着无限感慨都流动在笔尖。

再次环节设计,我也准备了一首赞美诗歌《壮志豪情》(配音乐)

一颗真心红似火

一张张笑脸最炙热

壮志豪情震山河

哪怕岁月变蹉跎

那些难忘瞬间

注定世代的传说

天边一道祥云

点燃欢呼的焰火

今日同饮庆功酒

壮志未酬誓不休

来日方长显身手

甘洒热血写春秋

跟读,全班齐诵一遍,结束了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情感也被推向了高潮。

五、作业设计

2、3、4任选一段背会,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六、凸显主题说板书

采用不同的颜色书写板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明了清晰的简单回顾,这一设计紧扣课文重点,简洁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坚韧、无私、悲壮”是胡杨的品格。热爱、赞美、同情、关注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尊敬的评委老师,以上即是我对《西风胡杨》第二课时内容的教学设计,抓住胡杨特点和呼吁情感这个重难点,以读为主,让学生读中自主感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也感受到了他对胡杨遭遇的同情和对环保的关注,教法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重在以读促讲,自主学习的精神。

"西林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