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野生动物教案

发布时间: 2023.10.17

野生动物教案六篇。

教案和课件是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对待。编写一份好的教案课件要具备什么条件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推荐这篇“野生动物教案”供参考,希望能够一起探索文字的海洋,感受阅读的智慧和魅力!

野生动物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初步了解老虎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知道老虎是森林中食肉的动物。

2、使幼儿知道老虎是珍贵的野生动物,教育幼儿要保护它们。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老虎》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教学挂图上的画面,认识老虎的外形特征和习性,

提问:这是什么?看起来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从整体及头、四肢、身体进行观察并讲述。有的小朋友见国真的老虎,请你说说你看见过的老虎是什么样的?老虎生活在哪里?它喜欢干什么?怎样活动?你听过老虎的叫声吗?老虎吃什么,它怎样捕食?为什么它能捕到小动物?

2、引导幼儿讨论老虎在森林里的作用。

提问:老虎是生活在森林里的野生动物,你知道它们在森林中是怎样生活的吗?你害怕老虎吗?(向幼儿介绍老虎的作用。)

我国有珍贵的东北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现在由于森林的减少,东北虎越来越少,我们要保护老虎。

3、小结:大自然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组成一个大家庭。缺少谁都不行。

野生动物教案 篇2

王仁同学读了《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故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武松打虎是不爱护野生动物,因此武松称不上英雄.那武松打虎算不算是英雄呢我带着这个问题和爸爸妈妈开了一个讨论会.

我说不满地说:〝我觉得武松称不上是英雄,只要打野生动物就是英雄,那么那些乱打野生动物的人也算英雄吗?〞

妈妈想了想说:我们要客观地看待问题。武松路过景阳冈时,这只老虎已经伤害过很多人了,危机到当地老百姓安全。当武松见到老虎时,他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而且在当时的社会,国家并没有颁布法律不许扑杀老虎。武松打虎第一保护了自己的安全,第二也使当地人民过上了安宁的生活。所以他还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扬。

我听了妈妈说的觉得有点道理,可我还是不服气:老虎那么珍贵,打了它岂不太可惜了吧。

爸爸笑了笑说:武松所处的年代还有很多野生动物,它们并没有面临灭绝,而且这些动物的存在还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他的行为是英雄行为。但如果武松生活在现代他的行为便可以说是不爱野生动物了。就像李白诗中所说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现在哪里还能听到猿声,见到一只鸟都很高兴。人类在不断占领动物的领地,使动物越来越少。现在的人类要反思自己,不能为自己去伤害动物。如果地球没有了动物,那是多么可怕。

经过一番讨论我知道了:过去人类没有像枪之类的武器,不能主宰自然,作为自卫,武松只能打虎。今天,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大家必须保护老虎。

野生动物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初步了解老虎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知道老虎是森林中食肉的动物。

2、使幼儿知道老虎是珍贵的野生动物,教育幼儿要保护它们。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4、培养探索老虎的兴趣。

教案准备

1、教学挂图《老虎》

教案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教学挂图上的画面,认识老虎的外形特征和习性,

提问:“这是什么?看起来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从整体及头、四肢、身体进行观察并讲述。有的小朋友见国真的老虎,请你说说你看见过的老虎是什么样的?”“老虎生活在哪里?它喜欢干什么?怎样活动?你听过老虎的叫声吗?”“老虎吃什么,它怎样捕食?为什么它能捕到小动物?

2、引导幼儿讨论老虎在森林里的作用。

提问:“老虎是生活在森林里的野生动物,你知道它们在森林中是怎样生活的吗?”“你害怕老虎吗?”(向幼儿介绍老虎的作用。)

我国有珍贵的东北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现在由于森林的减少,东北虎越来越少,我们要保护老虎。

3、小结:“大自然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组成一个大家庭。缺少谁都不行。”

延伸活动

在美工活动中画老虎。

野生动物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初步了解老虎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知道老虎是森林中食肉的动物。

2、使幼儿知道老虎是珍贵的野生动物,教育幼儿要保护它们。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老虎》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教学挂图上的画面,认识老虎的外形特征和习性,

提问:“这是什么?看起来有什么感觉?”引导、教学挂图《老虎》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教学挂图上的画面,认识老虎的外形特征和习性,

提问:“这是什么?看起来有什么感觉?”引导

2、引导幼儿讨论老虎在森林里的作用。

提问:“老虎是生活在森林里的野生动物,你知道它们在森林中是怎样生活的吗?”“你害怕老虎吗?”(向幼儿介绍老虎的作用。)

我国有珍贵的东北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现在由于森林的减少,东北虎越来越少,我们要保护老虎。

3、小结:“大自然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组成一个大家庭。缺少谁都不行。”

延伸活动

在美工活动中画老虎。

野生动物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野生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2、能认真倾听同伴的谈话,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3、知道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关心保护它们。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珍稀的野生动物》。

2、果子狸等其他野生动物图片或照片。

活动过程:

1、引出话题:

你们知道上面叫野生动物吗?它生活在哪里?

2、幼儿交流经验:

你还知道有哪些野生动物?

3、教师小结:

是呀,许多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靠自己获取食物生存的动物,我们都叫它野生动物。

4、听看结合:幼儿阅读幼儿用书。

5、小组讨论交流:

这些野生动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还有哪些动物会保护自己?

6、归纳总结:

野生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有很多种:逃跑、保护色、装死、进攻,还有的会甩掉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7、集体讨论,激起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

现在世界上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少了,为什么?

我们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它们?。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你有什么好办法?

8、教师小结:

全世界的人们已经行动起来了,建立了3514个自然保护区,让这些野生动物在保护区内,安全、舒适、自由地生活,我们应该和它们成为朋友!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很感兴趣,参与度高。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经验,并积极创设最近发展区,既锻炼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拓宽了眼界,又培养了幼儿对野生动物的热爱。

野生动物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小游戏,巩固幼儿对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了解。

2、学会按动物的不同特征从众多的野生动物中分类。

3、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初步建立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长颈鹿、羚羊、斑马、大象、河马、狐狸、老虎、熊猫、黑猩猩背面涂有黑色的猎豹、袋鼠

2、人手一份速封好的动物卡片、分类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通过小游戏及以点带面的提问,巩固对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认识。

1.提问: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是谁?你知道它的什么事情?

小结:长颈鹿是温和的食草动物。

2.在大森林里,大家都叫它森林之王的是谁?

小结:狮子是凶猛的食肉动物。

3.头上有个王字的是谁?(老虎)、看影子后出示猎豹、袋鼠、听声音辨别大象和羚羊、看老师模仿猜出黑猩猩。

二、学习分类。

1、幼儿学习按不同的特征把众多的野生动物中

小朋友交流各种的分类方法(有的按大小、有的按食草、食肉分┅┅)。

三、了解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1、请幼儿讲讲除了这些动物以外,你还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

2、师幼小结: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

dg15.com小编推荐

生物教案六篇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 学生表现的不同可以反映出教学方法的优劣,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编辑给大家分享的是一篇关于“生物教案”的文章,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您解决疑惑提供一些指导!

生物教案【篇1】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人教社生物学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节所需课时为2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本节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学习者特征分析:

1、该班学生具有较强的收集、整理、分析资源信息的能力,能熟练操作与教学有关的电脑平台,能够根据教学思路和要求,准确找到所需资源的位置。

2、学生学完生物的生殖发育以及遗传和变异后,对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相关问题很感兴趣,如“究竟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呢?”等相关问题,学生对这类有关“生物进化的过程及原因”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体已具有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但还欠缺整体、科学、理性的认识。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是以“跨越式”教学理念作指导,“跨越式”生物教学旨在以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为基础,以创新性教学设计为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抓住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关健期,使学生的生物素养得到跨越式的发展。本节课教学过程以两种方式呈现:一是学生自主阅读英国曼彻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真实事例并分析其变化原因;二是学生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另外,在分析完曼彻斯特殊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变化的事例后,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几个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能强化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物进化的事实,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以网络作为教学媒体,教师恰到好和处地把握住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技能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②通过模拟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让学生了解保护色在人类的某些领域的仿生应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学习者特征分析:

(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

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学生分成10个小组,搜集有关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与环境相适应的各种形态特征和生理结构的图片或文本资料。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启发思考

教师出示“恐龙灭绝”,“各品种鸡的形成”和“生物进化树”三组图片,同时提出问题: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绝灭?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三个问题的提出,给学生以思维的冲击和震动,要求学生用1分钟时间思考问题,让他们就自己已有的知识贮量在脑海里形成雏形的解释,但并不要求即时做出回答,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顺势导入新课。

生物教案【篇2】

教材分析

重点

1.细菌的结构和繁殖。

1.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难点

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考点

细菌的结构,病毒的增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细菌的结构和繁殖(识记)。

2.放线菌、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识记)。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对比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局部和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2.培养学生能用辩正的观点来看待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的类群

(一)细菌

1.类群:“球菌,杆菌(乳酸菌,醋酸菌,结核菌等),弧菌(螺旋菌)”

2.结构

(1)一般结构:

一般结构

化学本质

功能或应用

细胞壁

肽聚糖

保护细胞,维护细胞形状。

细胞膜

磷脂,蛋白质和多糖

物质交换

细胞质

细胞质基质

有水,无机盐,氨基酸,糖类,脂类等

代谢场所,为代谢提供物质和条件。

核糖体

rRNA和蛋白质

合成蛋白质场所

贮藏性颗粒

如淀粉粒,硫粒等

质粒

小型环状DNA分子

控制细菌的抗药性,固氮,抗生素生成等性状。

拟核

大型环状DNA分子

控制细菌主要遗传性状

说明:①溶菌酶,青霉素等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使细菌解体,缺陷,从而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中破裂死亡。

②链霉素通常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而抑制其蛋白质的合成,但它对人的核糖体不起作用,因此,可用链霉素治疗由细菌引起的疾病。

(2)特殊结构:

特殊结构

位置

主要成分

功能

实例

鞭毛

由膜内长出伸出壁外

特殊的鞭毛蛋白

使细菌自由游动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

荚膜

细胞壁外

多糖类

保持细菌免受干旱损伤,贮藏养料,堆积代谢废物

S型肺炎双球菌,唾液链球菌等

芽孢

细胞内

吡啶二羧酸钙

特殊的肽聚糖

特殊的蛋白质

抗拟性休眠体(非繁殖体)

枯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说明:从生态系统来看,细菌既有生产者,但更多是分解者。从与人类的关系来看,有些微生物能使人类致病,但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

3.细菌的繁殖:二分裂方式:能使细菌快速繁殖(2n),并在培养基上形成菌落。

4.菌落:

(1)概念:当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叫做菌落。(在生态学上属于种群)

(2)应用:常作为菌种鉴别的依据。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计数等研究和选种,育种等实际工作。如无鞭毛的球菌,常形成较小较厚,边缘较整齐的菌落;有鞭毛的细菌则形成大而扁平,边缘呈波状或锯齿状的菌落。

(二)放线菌

1.结构:由分枝状的菌丝构成。

基内菌丝:伸入到培养基内部,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废物,也叫营养菌丝。较细,色淡。

气生菌丝:伸展到空气中。发育到一定阶段,一部分气生菌丝便分化成孢子丝,上面生有成串的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孢子萌发长出菌丝。

2.活方式:腐生

3.殖方式:孢子生殖

4.应用:

(1)孢子丝和孢子的形态和颜色常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2)多数抗生素都是有放线菌产生的。如链霉素,红霉素等,还能产生酶类和维生素等。

(三)病毒

1.结构

2.生活方式:寄生,只能在寄主的活细胞中才能生存。

3.增殖:

吸附→注入→合成→装配→释放

强调:

(1)注入:病毒的核酸。

(2)合成:①蛋白质的合成:

②DNA的复制:以细菌核酸为原料,以噬菌体DNA为模板。

(3)相关计算:2/2n

典型例题

1(2006江苏生物)关于炭疽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等结构

B.通过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C.核衣壳外还有多糖、蛋白质和脂质构成的囊膜

D.同化类型是化能异养型

2.(2004北京理综)在以下描述中,可以将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相区别的是

A.能够使人或动、植物患病

B.没有细胞核,仅有核酸

C.具有寄生性

D.由核酸和蛋白质装配进行增殖

3.(2003上海生物)所有细菌都具有特征是

A都是异养生物

B仅在有水条件下繁殖

C仅在有氧条件下生长

D生存温度都超过80℃

教学后记

重点让学生理解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辩证统一。关于病毒的增殖要联系DNA分子复制的内容和基因表达的内容,以让学生达到前后知识点的贯通。

生物教案【篇3】

一、教材内容:

《海洋生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海洋中各种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启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思考和遐想。

2、学会用各种方法描绘海底世界中的海洋生物,能够表现争奇斗艳的海底世界。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海洋生物的知识,启发学生画出各种不同的海洋生物。

教学难点:画面生动有趣,色彩鲜艳、亮丽,别具一格。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设备,海底世界背景图等。

(学生准备)搜集海洋生物图片、模型以及有关知识等,绘画用工具(水彩笔、蜡笔、油画棒等),作业纸等。

五、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多媒体课件的图画艳丽、动画效果丰富的特点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也使课堂的结构得到优化,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媒体设计:

《海洋生物》一课,按新课程标准来定义是属于“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即将内心的认识和情感表达出来。本课件在设计和使用时力求体现各教学媒体组合整体优化的原则,强调体验,重视课堂交流,引导发现。提倡多样性的表现,渗透多元化的美术观念。本课件的优越性体现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教学中多媒体贯穿始终,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大海吗?想不想到海底世界去看看,让我们跟着潜水员一起去海底畅游吧!

2、播放海底世界的有关片段。

3、设问:海底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揭题:海底真美丽,那里生活着数不尽的海洋生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4课——海洋生物

板书:海洋生物

二、教授新课

1、观察海洋生物的形状、特点

(1)自由介绍自己带来的海洋生物的图片、模型、标本等。

(2)(出示各种海洋生物的多媒体图片)观赏各种海洋生物。设问:看了这些海洋生物,你有什么感受?师总结:海里的生物真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

(继续出示多种海洋生物的多媒体图片)仔细观察,引导学生找出海洋生物的特点。师总结:海洋生物的样子各不相同

:椭圆的、S形

1、激发去海底的兴趣。

2、观看海底世界录象。

3、谈谈自己的印象和感受。

看板书。

1、了解海洋生物的形状、特点。

(1)介绍自己带来的海洋生物。

(2)学生观赏海洋生物的多媒体图片,同桌从海洋生物的特点、色彩等方面交流各自看法。了解海洋生物的千姿百态,感受它们的绚丽多姿,了解海洋生物的种类繁多。

[引导阶段]

通过观看录象片段,让学生从中观察和体会海洋中的奇妙景象,探索海底秘密,激发学生兴趣。

[发展阶段]

运用欣赏、谈话、讲授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并培养其动手能力。在欣赏的`基础上介绍海洋生物的形状、特点,进一步感受海洋生物的绚丽多姿。

的、弯月形的,还有说都说不出来的形状;它们还各有各的特点:身子光滑的、长满刺的、长满触手的、长硬壳的,真是各有千秋;它们的颜色更是五彩缤纷:红的、黄的、紫的、灰的,还有色彩相间的,非常美丽。

2、海洋生物的表现方法

(1)设问:欣赏了这么多的海洋生物,想不想用我们的双手把它们表现出来,你准备如何表现?

板书(画、剪、塑)

(2)设问:怎样画?怎样剪?怎样塑?

投影显示:抓特征

画(剪、塑)外形

添细节

(出示热带鱼和螃蟹的多媒体绘画步骤)

绘画步骤。

边出示边讲解。(注意海洋生物的夸张、变形。)

师总结:我们只需抓住海洋生物的特征,画出(或剪、塑)外形,添上细节,再涂上鲜艳的色彩,美丽的海洋生物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3、出示《海底世界》背景图

设问:瞧,海底世界已出现在我们面前了,缺了什么?师总结:赶快把你的海洋朋友表现出来吧,让它们尽快遨游到海底世界去。

学习海洋生物的表现方法

(1)谈谈自己的表现方法

(2)讨论如何表现

观看投影

了解抓特征、画(剪、塑外形)、添细节的表现方法。

3、欣赏海底世界,发现问题(没有海洋生物),自己设计海洋生物到海底世界去。

在形象感知海洋生物后,再谈谈表现方法,目的让学生用多样的手法来表现海洋生物。这样不仅了解了海洋中许多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增长见识,也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描绘喜爱的海洋生物。

4、表现海洋生物(放音乐)

(1)分组合作

(2)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

(3)表现最喜欢的海洋生物。

(4)把表现好的海洋生物放到海底世界去。

5、展评作业

(1)各组展示海底世界图。

(2)比一比哪组的海底世界最精彩。

(3)互相评价

课外延伸:

(1)(出示“考一考”)组织学生进行关于“海洋生物”知识的智力抢答。

(2)现状:由于污染的日益严重,很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些美丽的海洋朋友。

(3)设问:我们该怎样做?4、在音乐中表现海洋生物

(1)自由组成合作小组

(2)根据自己的爱好表现海洋生物。

(3)表现好的海洋生物放到海底世界去。

5、展评作业

(1)到黑板上展示海底世界。

(2)选出最精彩的海底世界图。

(3)师生互评作品(以肯定、表扬为主)

6、课外延伸:

(1)学生智力抢答。

(2)了解现状,激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3)说说保护环境的做法。[练习阶段]

在绘画练习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绘画的练习与尝试利用小组之间的团结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让学生体验到美术造型的乐趣,享受美术带来的快乐。

[评价阶段]

在完成作品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一步了解关于海洋生物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

板书设计:

海洋生物

抓特征

画(剪、塑)外形

添细节

(海底世界图)

保护环境保护大海保护海洋生物

生物教案【篇4】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学习,更加关注我们周围丰富多彩的节肢动物,趋利避害,更好地生活。

2学情分析

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问法、分析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分析法等等。主要是突出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探究式学习,突显重要感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4.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节肢动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3分钟)

教师活动:

1.出示谜语:“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2.利用PPT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是否有相似性?

3.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

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观察和生活实例找到答案。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是“蜗牛”。

观察、思考、做出假设。

活动2【讲授】教学内容

(一)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15分钟)

教师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分组实验:结合书上12页图片,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明确双壳类的结构及其功能。

提出思考问题,供小组讨论:其各结构与生存环境有何关系?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2.靠什么结构运动?

3.靠什么结构呼吸?

4.缢蛏如何获取食物?

学生活动:

观察、填写表格。思考、分析、交流、讨论,完成讨论题。

1.依据经验推测其具有保护作用。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推测: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二)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10分钟)

教师活动:

在观察双壳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书上13页石鳖、蜗牛和乌贼的图片, 提出思考问题:

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

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

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

在PPT上补充这三种动物的结构图片,教师给出适当地补充,学生在进行对比观察的同时 完成表格。(表格附后)

使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软体动物之间的相似和不同,通过对其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分析,强化“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

学生活动:

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思考、分析、判断、填写表格。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5分钟)

教师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表格中三种动物的相同点。

2.提示学生这些相同点就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主要特征提升出类群名称:正因为它们具备了这样的特征,它们才都属于软体动物。

4.板书: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学生活动:

通过比较、归纳、概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们的身体都很柔软,都有外套膜,都有外壳或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

(四)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6分钟)

教师活动:

阅读教材13页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归纳、总结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

2.药用: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

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4.有些软体动物也对人类有一定危害,如钉螺。

学生活动:

阅读、讨论、记录、交流。

课堂小结(1分钟)

教师活动: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认识了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可以通过概念判断某种动物是否属于软体动物。作为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有丰富的多样性以适应其生活环境。

学生活动:

倾听、回忆、认同。

活动3【活动】板书设计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

一、实验: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

二、常见的动物:

常见的软体动物 石鳖 蜗牛 乌贼

贝壳数及保护 8个覆瓦状排列的贝壳;保护 一片;保护 有退化的贝壳海螵蛸;支持

有无外套膜及其作用 有,保护 有,保护 有,保护

身体是否柔软 身体柔软 身体柔软 身体柔软

足的种类 腹足 腹足 腕足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四、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养殖业――食用、药用、工艺品

有害:疾病传播

活动4【练习】随堂练习

练习题

(一)软体动物

1.软体动物体外有贝壳,贝壳内的身体柔软,目前已知软体动物有 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 大类群。

2.常见的软体动物有 、 、 、 等。由于它们的身体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

3.软体动物中除了双壳类以外还有很多,如 、 、 等。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

5.软体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下列关于蜗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蜗牛生活于水中营底栖生活B.蜗牛对农业生产有害处C.蜗牛的腹足肌肉发达D.蜗牛的身体表面有一个贝壳2.昆虫的外骨骼不

1.下列关于蜗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蜗牛生活于水中营底栖生活

B.蜗牛对农业生产有害处

C.蜗牛的腹足肌肉发达

D.蜗牛的身体表面有一个贝壳

2.昆虫的外骨骼不具有的作用是( )

A.保护内部柔软的器官

B.支持内部器官

C.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D.感受外界环境的刺激

3.蝗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原因是( )

A.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生长而长大

B.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C.蜕掉原来的外骨骼使运动更灵活

D.减轻体重,有利于运动

活动5【测试】课堂小测试

1. 河蚌外套膜的作用正确的是: ( )

A.保护身体内部柔软部分 B.参与呼吸和形成贝壳

C.能使贝壳开和闭 D.保护内部和形成贝壳

2. 下列动物中不属于软体动物的是: ( )

A.扇贝 B.海蜇 C.田螺 D.乌贼

3. 有关河蚌体内珍珠的形成,下列哪项叙述正确: ( )

A.由外套膜分泌的珍珠质包被异物形成的B.由贝壳外层细胞分裂形成的

C.由斧足上的细胞分泌的粘液形成的 D.由闭壳肌的分泌物包被异物形成的

4. 下列哪一特征不属于软物动物 ( )

A.身体柔软 B.身体分节 C.身体有贝壳 D.有外套膜

5. 下列哪种动物在捕捉食物时,使用触手 ( )

A.水蛭 B.乌贼 C.扇贝 D.海蜇

6.蝗虫的呼吸器官是 ( )

A.气门 B.气孔 C.气管 D.肺

7.蝗虫在生长过程中必须蜕皮的原因是 ( )

A.外骨骼不能生长 B.外骨骼损坏,需形成新的外骨骼

C.表皮细胞老化、死亡 D.蝗虫的形态在发生变化

8.在无脊椎动物中,能飞行的是 ( )

A环节动物 B昆虫 C鸟类 D鸟类和昆虫

9.身体分节是节肢动物的一个特点,下列不属于节肢动物的是 ( )

A虾 B蟹 C臭虫 D蚯蚓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教材上的相关课后练习

答案:1、(1)X (2)X

2、A

3、腔肠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细胞 扁形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线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环节动物--------身体分节,运动器官为刚毛或疣足 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节肢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有外骨骼

4、相同点 :均能保护动物内部柔软的器官

不同点:软体动物的贝壳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也限制了动物的运动能力;昆虫身体和附肢的外骨骼分节,可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外骨骼还可减少体内水分的丧失。

5、繁殖能力强;体表具有保护功能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运动更加灵活;感官器官发达;昆虫的呼吸系统完善,适应陆地生活;体形较小,对空间和食物的需求较小,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个体。

生物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标本,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2、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仔细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情感目标:

学生合作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及绘图。

二、教学重点

学会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制作。

三、教学难点

学会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制作的基本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回忆显微镜使用的基本步骤。(请同学回答,并进行实际操作)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如何计算的?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有什么特点?如何移动玻片标本?

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X物镜;

②显微镜下观察的物像成倒立的像;

③学会移动玻片标本是为了辨别玻片上有无污点的存在和玻片标本在不在显微镜观察的视野中。

情景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学会使用显微镜之后,一定想看看真实的细胞。我们把一个叶片放到显微镜下是看不到里面的细胞的。我们使用的显微镜是光学显微镜,只有将生物实验材料处理的薄而透明,让光线透过,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二)玻片标本的分类

自主学习:这一环节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简单归纳得出:

1、材料的处理:薄而透明

2、根据材料取得方法不同,玻片标本的分类:

切片: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起的少量材料制成;有的生物非常微小,可以直接制成装片。

3、根据保存的时间长短,玻片标本的分类:

临时的标本和永久的标本

(三)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制作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生阅读教材:

1、实验的目的:

教师简要介绍实验桌上的有关实验材料

洋葱鳞片叶、新鲜的黄瓜、清水、稀碘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2、以多媒体的展示,示范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并作简要说明。(学生动手环节,需巡视观察并及时进行知道纠正)

3、由小组合作完成,结合导学案,并把观察到的植物细胞绘图。(强调绘图步骤)

4、小组完成后,请同学总结回答。

5、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绘制简图(展示)。

6、学生整理实验桌和收好显微镜。

(四)课堂总结

学生整理实验桌以及清洁收显微镜;

学生完成技能训练中的测量与计算;

(五)课堂练习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生物教案【篇6】

一、说教材

《ATP和酶》是选自人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1节的内容。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的基础上,本节介绍了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ATP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酶的概念、酶促反应以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酶和ATP在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需要酶的参与,并涉及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它们是学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必备知识。学好本节知识能够促进学生对生物体细胞代谢的生理意义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已经掌握了细胞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和功能;从学学生也知道能量是支持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前提,但是学生对于ATP和酶却缺乏了解。从学生的认知思维来看: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正在逐渐形成,但还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讲解这部分的时候要注重运用形象直观的方式,以降低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写出ATP的结构简式,简述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在代谢中的意义,理解ATP是直接能源物质。掌握酶的本质、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及酶的特性。

2、通过观察ATP与ADP相互转换示意图,初步形成图文转化能力和利用情景培养思考分析能力。过小组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往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

3、通过分析ATP与ADP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关注生物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STS之间的关系,形成探究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ATP和ADP的相互转化的过程;酶的作用、本质、特性。

难点:理解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根据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五、说教法学法

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提问、小组讨论、直观演示、自主阅读等。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通过诗句进行导入引出萤火虫,随后共同探讨萤火虫发光的原因,询问萤火虫发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生命活动,发光的能量从哪里来呢?引出今天的课题。ATP是一种直接能源物质。

2、新课教学

新授环节主要分成四个部分来进行讲解,具体包括:ATP结构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及其来源的探究、ATP的利用、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

第一部分,ATP结构特点

我会提问学生:现在已经知道了ATP是细胞中直接供能的物质,那么ATP是一种什么物质呢?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初步了解ATP的结构组成。之后,我再用挂图为学生直观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并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1、ATP是什么物质的英文缩写?结构有什么特点?结构简式是什么?A、P等符号分别代表什么?通过提问讲解的方式让学生逐步了解ATP的结构特点。并且及时通过提问过渡到下一知识点,具体如下:“ATP分子中大量的能量储存在何处?为什么说ATP是细胞内的高能磷酸物,它是怎样供能的?”

第二部分,ATP与ADP相互转化及其来源的探究

在学生掌握ATP结构特点后,我将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ATP如何供能?ATP与ADP又是怎样转化呢?由此,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言,小组间相互交流。根据ATP中含有高能磷酸键的特点,学生很可能会想到由高能磷酸键断裂供能。对于学生的设想,不论正确与否,我都会给予充分肯定与评价,并通过展示多媒体动画的方式来讲解ATP与ADP的转化过程,展示ATP水解的过程。注重强调并不是可逆反应,物质可逆,但是能量不可逆。生互动理解ATP是能量“通货”。给与学生过程性评价,能够给与学生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多媒体动画直观清晰,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第三部分,ATP的利用

及时提问学生过渡,具体如下:“继续提问学生ATP水解是释放的能量主要用于哪些生命活动呢?转化时需要的能量又是从何而来呢?”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会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之后结合书上的挂图和我展示课件展示ATP的应用实例,总结几种常见的需要ATP参与的生命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肌肉收缩,电鳗放电,萤火虫发光)让学生了解ATP的具体作用。通过这样的设计循序渐进的引出课本的知识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架构。

第四部分,酶的概念和酶促反应

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生物科学史材料,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学生阅读、提取信息。师生互动分析出结果——酶的来源:活细胞;作用:催化;化学本质:蛋白质或RNA;并且总结出酶的概念。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酶的概念之后,及时开展实验对酶的特性进行探究,由于本节课时间有限,且学生之前所接受知识较多,因此本节课不急于把酶的每一特性全都呈现出来。我会结合酶的应用讲解从发现酶认识酶到酶的应用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始探究酶的特性。首先我会探究酶的催化性。带着学生一起探讨课本65页的实验过程中,我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积极思考为什么酵母菌能使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从而得出酶具有催化作用的结论。

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分析,逐步养成信息处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

3、课堂小结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4、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酶的应用,或者说酶还有什么特性。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包含了本节课的全部核心知识点,包括ATP的结构简式,简述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以及酶的相关知识,直观清晰。

高中生物教案六篇


“高中生物教案”或许能够帮助您找到对这个问题更好的回答。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 教案课件会对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篇文章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而写的希望您会喜欢它!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一、考题回顾

高中生物《DNA与RNA的区别》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设疑导入

温故知新导入:组织学生共同回顾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什么?(核酸。)核酸的种类有几种?(2种。)

设疑:由什么组成?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教师展示核酸的两种模型DNA和RNA,组织学生观察,DNA和RNA的形态特征。提出问题:DNA和RNA有什么特点?

(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RNA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链构成。)

教师演示拆模型,展示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教师展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图片,组织学生观察图片总结: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教师组织学生将下发的模型初步拆卸,观察并提问:核苷酸的种类有哪些?

(脱氧核糖核苷酸有四种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包括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继续追问:核苷酸的化学组成?(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的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

教师组织学生再次拆卸模型,设置小组讨论,观察其它组成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学生归纳总结后进行对比。

(不同点:DNA特有脱氧核糖、胸腺嘧啶;RNA特有核糖、尿嘧啶;共同点:磷酸、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

(三)巩固提高

快问快答,总结2、5、8分别代表的内容。(核酸分为2种,含有5种含氮碱基,共有8种核苷酸。)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

作业:课后利用废旧物品制作DNA与RNA的模型。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如何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简述基本原理。

【参考答案】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运用表格式板书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

表格式板书有利于帮助学生清晰直观的进行比较学习,明确DNA与RNA的区别,与其他形式板书相比,更利于学习思路的形成。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1.DNA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它们都有复制和遗传的自主性。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诱发DNA结构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

4.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2)过程:

①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

③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检测。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

过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

①过程:S型菌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蛋白质+R型菌R型菌;

S型菌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4)结论:由(2)(3)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思考:人和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DNA。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1.过程

①TMV A RNA感染TMV A病毒;

②TMV A蛋白质未感染病毒;

③TMV B RNA感染TMV B病毒;

④TMV B蛋白质未感染病毒;

⑤TMV A RNA+TMV B蛋白质感染TMV A病毒;

⑥TMV B RNA+TMV A蛋白质感染TMVB病毒。

2.结论:在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思考:T2噬菌体、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示:T2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名师解惑

探究: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染色体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化学分析表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酸呢?

作为遗传物质至少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

(2)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ks5u

(3)具有储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且能遗传给后代。

科学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核酸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核酸又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一、 教学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探究法、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

2

五、教学过程

〖复习及板书

1. 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叫做~~。

2.物理消化: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这叫~~。

3.化学消化:通过各种消化液、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吸收的营养物质,这叫~~。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

〖板书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细胞代谢:细胞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

㈠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演示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教师边做边让学生完成 “讨论”。

〖提示1.2号试管放出的气泡多。这一现象说明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提高反应速率。

2.不能。

3.说明FeCl3中的Fe3+和新鲜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都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质量分数为20%的新鲜肝脏研磨液1滴 质量分数为3.5%的

氯化铁溶液1滴

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所含酶的相对数量:1 无机催化剂:Fe3+

Fe3+的相对数量:25万

4.4号试管的反应速率比3号试管快得多。说明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下高效率地进行,只有酶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所以说酶对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板书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讲述

在20 ℃测得的过氧化氢分解的活化能

条件 活化能/kJmol-1

没有催化剂催化

用胶态铂催化

用过氧化氢酶催化 75

54

29

催化效率: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效率更高。

〖板书㈡酶的本质

〖资料分析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是合理的,但是认为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是不正确的;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是合理的,但是认为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是不正确的。

2.提示: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特别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作用;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的争论促使后人把对酶的研究的目标集中在他们争论的焦点上,使科学研究更加有的放矢。

3.毕希纳的实验说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4.萨姆纳历时9年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将酶提纯出来。成功属于不畏艰苦的人。

5.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等。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题

1.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2.(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板书三、酶的特性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

〖讲述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所催化的反应叫酶促反应。酶促反应中被酶作用的物质叫做底物。经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产物。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催化剂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同点:

(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不被消耗;

(2) 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进行的反应;

(3)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

(4)降低活化能,使速率加快。

不同点:

(1)高效性,指催化效率很高,使得反应速率很快;

(2)专一性,任何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种或几种相关的化合物,这就是酶对底物的专一性;

(3)多样性,指生物体内具有种类繁多的酶;

(4)易变性,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5)反应条件的温和性,酶促反应在常温、常压、生理pH条件下进行;

(6)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调节、控制;

(7)有些酶的催化活性与辅因子有关。

〖板书

㈠酶具有高效性

㈡酶具有专一性

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师做实验,学生边观察便得出酶的作用条件。)

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

〖讲述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研究某一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单独改变研究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常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其变化规律有以下特点。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他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他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就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几乎不再改变。

(3)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个pH时活力最大,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

(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激活剂可以提高酶活性,但不是酶活性所必需的。激活剂大致分两类:无机离子和小分子化合物。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抑制剂使酶活性下降,但不使酶变性。抑制剂作用机制分两种:可逆的抑制作用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小结

㈠酶具有高效性

㈡酶具有专一性

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B。 2.B。

3.这个模型中A代表某类酶,B代表反应底物,C和D代表反应产物。这个模型的含义是:酶A与底物B专一性结合,催化反应的发生,产生了产物C和D。这个模型揭示了酶的专一性。

拓展题

1.(1)A点: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B点:反应速率在此时达到最高。C点: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2)如果A点时温度升高10 ℃,曲线上升的幅度变小。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催化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反应速率都会变慢。

(3)该曲线表明,B点的反应底物的浓度足够大,是酶的数量限制了反应速率的提高,这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图略)。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年级:初一年级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选自浙科版普通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特征和蜗牛的形体特征及感觉两部分内容。本节课是本章观察生物知识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后,本节课实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本节课为后续学习细胞,常见的动物和常见的植物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在教材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用。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会使用放大镜。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物的分类,发展判断、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活动】

走下讲台,查看学生的讨论结果。必要时,给学生提示。

【学生活动】

预设:积极讨论,小组代表及时记下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活动】

五分钟后教师拍掌示意时间到,停止讨论。请一组小组发言,其他小组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并且询问学生答案的依据,并且让学生举例说明。学生若回答正确及时给予表扬,回答不好的教师及时给予纠正。

【学生活动】

预设:我们认为生物可以生长,比如大树是从小树苗长成大树的,我们人也是从一点点大的小孩儿变成了现在的大人。例外小组回答:我们认为生物可以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例如小狗尿尿。例外小组回答:生物对外界刺激有有反应,如含羞草在接受刺激后会合拢。生物可以繁衍后代,如母狗生狗宝宝。

【教师活动】追问:还有其他的特征让你可以很快的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吗?

【学生活动】

预设:个别学生回答生物能遗传和变异

【教师活动】

教师展现PPT,解释遗传和变异,并且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影响深刻。然后教师展现人类进化的图片给学生看,提问这一现象证明了生物具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

预设:个别学生提出进化一个词,但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

【教师活动】

进一步解释进化的意思并且举例。然后PPT展示大家总结的生物特征,再一次对各个特征举例(例子都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问狗和机器狗遇到墙壁都会转弯,从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角度来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预设:与教师一起总结刚刚的特征,对每一个特征进一步思考与理解。积极思考老师提的问题。学生回答:狗是生物,机器狗是非生物,两者的原理不同。学生回答各种各样,但回答不是很全面。

【教师活动】

狗转弯是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是生物适应外界环境的体现。而机械狗转弯受电脑程序的控制,与适应外界环境无关。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搭建视频支架以及学生探究实验支架,学生沿着支架作用,独立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以落实教学重难点。较好。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一、细胞核

1.细胞核的存在

除了维管植物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2.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上有核孔是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

(2)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3)核仁:由染色体片段构成,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基质。

3.染色质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染色质是粗或细的丝状物,细胞分裂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两者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

4.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趣味思考:把变形虫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分离,然后单独培养,结果都不能成活;把另一种变形虫的细胞核移植到该变形虫的去核的细胞质中,继续培养,变形虫能够分裂增殖,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也说明了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原核细胞

1.原核细胞结构

(1)拟核: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DNA分子,位于无明显边界的区域——拟核。

(2)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没有真核细胞中的其他复杂细胞器。

(3)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起着保护并维持细胞形状的作用。

(4)其他:荚膜、鞭毛。

2.种类:细菌、蓝藻(蓝细菌)等。

3.生理:能进行细胞呼吸,细胞膜是细胞呼吸的场所;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场所是细胞膜内折叠,上面有光合色素。

核心解读

1.分析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

染色质是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不同时期”指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分裂期或不再进行分裂的细胞所处的时期。其关系可归纳如下:

特别提醒

染色质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它只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线粒体、叶绿体内)遗传物质仅单独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没有蛋白质与它结合形成染色质(体)。在原核细胞内遗传物质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说,原核细胞内没有染色体。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判别

特别提醒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核膜的有无;原核细胞的唯一细胞器是核糖体。

题例领悟

题型一 细胞核是代谢与遗传的控制中心

【例题1】 下图所示为再生能力很强的原生动物喇叭虫,将之切成①②③三截,能再生成喇叭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②和③

解析:本题考查对细胞核功能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②中含有细胞核,细胞核中含有一个喇叭虫再生的全部遗传信息。

答案:B

反思感悟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题型二 细胞核的遗传功能

【例题2】 科学家对单细胞伞藻的幼体嫁接,将甲伞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乙的伞帽。下列有关评价合理的是( )

A.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遗传的调控中心ks5u

B.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

C.欲证明细胞核的功能,需同时进行对照实验

D.第一次新长出的伞帽与乙的伞帽特征完全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实验能力,在证明或探究某一结论或现象时,通过设置对照可以使结论更准确、更具可靠性,也更符合科学性

答案:C

反思感悟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着生物的性状表现。

【例题3】 下列结构中的遗传物质,能形成染色体的是…ā 。

A.叶绿体、线粒体中的DNA

B.受精卵细胞核内的DNA

C.细菌、蓝藻体内的DNA

D.病毒体内的DNA或RNA

解析:染色体仅存在于细胞核中,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叶绿体以及原核细胞中的DNA都是裸露的,不与蛋白质结合,不形成染色体。

答案:B

反思感悟

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其次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题型四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区别

【例题4】 识图作答(题中[ ]内填写图中指示结构的数字)。

(1)上图是_______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此细胞具有[ ]_______、[ ]_______、[ ]_______等结构。

(2)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 ]_______和[ ]_______。

(3)上图中的动物细胞也含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

解析:该细胞的显著特点是有细胞壁、叶绿体、中央大液泡,所以据此判断它是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根尖分生区细胞是幼嫩细胞,所以不含中央大液泡,且也不含叶绿体。动物细胞除了不具有叶绿体和中央液泡外,其他细胞器都含有。

答案:(1)高等植物 ③ 细胞壁 ④ 叶绿体 ⑤ご笠号荨。2)⑤ 大液泡 ④ 叶绿体 (3)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线粒体

反思感悟

动植物细胞的判断思路:

①有细胞壁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的细胞是动物细胞。

②有叶绿体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植物的根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叶绿体。

③有大液泡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大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植物的未成熟细胞也没有大液泡。

随堂训练

1.从母羊甲的体细胞中取出细胞核,注入到母羊乙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融合后的细胞经卵裂形成早期胚胎,再植入另一只母羊丙的子宫内,生出的小羊大多数性状( )

A.难以预测 B.像甲 C.像乙 D.像丙

解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着生物体主要遗传性状,因为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内也含有少量DNA。

答案:B

2.下图示科学家进行的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你认为该图最能说明( )

A.细胞质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B.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C.细胞质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D.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析:由图中信息知道,受精卵分裂过程中,只有含细胞核的细胞才能分裂发育成胚胎,说明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答案:D

3.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 )

A.核膜 B.核仁 C.染色质 D.核孔

解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DNA主要在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上,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染色质。

答案:C

4.下列有关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

B.染色体和染色质的成分是一样的

C.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形态是不同的

D.染色体和染色质的成分是有较大区别的

解析: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质,它们之间的不同不过是同一物质在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而已。

答案:D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一、教材依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教学设计思想:

新课标倡导科学探究的科学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本,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自主地学习。本教学设计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科学结论出现在探究之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表达和交流等探究式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还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问题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实验观察,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让学生观察“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以及四种脱氧核苷酸形成DNA双螺旋结构动画和四种核糖核苷酸形成RNA动画,采用观察――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问题式探究模式使学生认识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

1、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学会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并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形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一丝不苟的科学探究精神。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到合作学习和小组团结协作的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大烧杯、小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A液20ml,B液80ml。学生准备:查阅资料及互联网搜集DNA和RNA的有关材料。

六、教学过程简述:

定向激趣,引入课题: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配音:指纹鉴定一直是探案破案的一个有力手段,但有些场合犯罪分子可能未留下任何指纹,或有些物品上的指纹难以取样,而且一些犯罪老手往往在作案时小心避免留下指纹,这些都使利用指纹鉴定判案断案显得无能为力。DNA指纹鉴定不但能够克服这些困难,而且还具有其他许多优越性。世界上首次利用DNA指纹图成功地进行侦破的案件是英国的一起杀害少女案。由于作案者的狡猾,当时英国警察无计可施。后来在发案现场获得了一些作案者的痕迹,通过对5000人的DNA指纹图进行普查之后,很快将杀人犯绳之以法。

提问:

1、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你还能说出DNA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3、如果得到了DNA方面的证据,是否还需要其他证据?

学生回忆初中知识,联系生活,思考、交流回答。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入学习内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提问:

1、你知道生物体内的核酸有几种?它们在细胞中是如何分布的?

2、如何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针对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实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上课之前就给学生分好组,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两位同学需要进行的是:讨论,明确实验原理、目的及方案,观察、分析、记录实验结果。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后,选派代表就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小结,主动获得结论:核酸包括两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学生在得出实验结论后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作深入思考:第一次分离出核酸是1868年,瑞士的科学家米舍尔从外科绷带上脓细胞的核中分离出一种有机物,它有很强的酸性,所以叫核酸。米舍尔分离的是哪种核酸?DNA只存在于细胞核中吗?RNA只存在于细胞质中吗?

原核细胞中的DNA是如何分布的?学生在思考后给出答案:米舍尔发现的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在细胞核中也有少量的RNA。

给学生机会,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对知识的感知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领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共同探索,建构知识: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1、核酸同蛋白质一样,也是生物大分子物质,那么,核酸由哪些元素组成?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DNA和RNA的化学组成有何异同?

3、组成核酸的碱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几种?

4、DNA和RNA的空间结构是什么?

投影“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以及四种脱氧核苷酸形成DNA双螺旋结构动

画和四种核糖核苷酸形成RNA动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示,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表达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倾听、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用列表比较的形式,说明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功能。

在学生讨论总结的基础上投影DNA、RNA结构异同比较的表格:

比较项目

DNA

RNA

结构

大多为双链、个别单链

大多单链、少数双链

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碱基

A、G、C、T

A、G、C、U

存在部位

主要在细胞核内

主要在细胞质内

相同点

都是核酸,基本单位都是核苷酸――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碱基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

1、本节的课题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核酸我们已经知道是什么,那么遗传信息是什么?

2、遗传信息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DNA中脱氧核苷酸(或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具有多样性是因为DNA分子具有多样性,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具有多样性。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HIV、SARS的结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思考HIV和SARS的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什么?

归纳总结,形成思维:最后让学生总结两个问题:

1、你体会到了哪些科学研究的态度或方法?

2、你认识到了哪些科学基本知识?

从上面探讨分析中,学生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已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对于知识的总结可以采用学生回答,最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方法,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学以致用,形成思维: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适当地组织一些练习,既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符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练习题的设置(略)

藤野先生教案4篇


课前备好用于课堂的教案和课件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每位老师来说,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课件和教案的制作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案通常包含哪些内容?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与“藤野先生教案”相关的讨论,供参考之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藤野先生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提取信息,概括事件。

2、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人物。

【教学重、难点】

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藤野先生。

【教学方法】

品读法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

一、激趣导入: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的心里也会开花。一些不能忘记的事不能忘记的人,就是心中常开不败的花朵,有一天细细捡点慢慢品味,就是鲁迅所说的朝花夕拾。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的文笔,细细评点那朵开在鲁迅心头的藤野之花。

二、明确目标:

这节课的目标是:(齐读:)

1、提取信息,概括事件。

2、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人物。

三、朝花夕拾之一经典回放:鲁迅的老师

过渡: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直接写人的并不多,有《阿长与山海经》的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再一个就是藤野先生。他是日本人,鲁迅先生为什么对他如此难忘?

1、速读感知

出示:请带着问题快速浏览:

1、用原文回答鲁迅先生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

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出示:教你一招:第一步,寻找相关段落。

第二步,提取关键词语。

[学情预估]:第37自然段。

学生活动:齐读倒数第二段。

过渡:写人离不开事件,是通过哪些事件反映出藤野先生对他的鼓励和教诲?来看第二个问题:着重写了鲁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学情预估]:添改讲义、改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裹脚

2、品读镜头

出示:品读6――23段,镜头就是文本中的一个典型事件或细节,请任意选取这样一个镜头,深情朗读,并用“鲁迅致藤野先生”对话的方式品出藤野先生的品质。

再教一招:如何选镜头:就是选取能体现藤野先生品质的事件或细节。

如何品镜头:先生,您_____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_____的品质。

出示:动画,同步解说我们将“镜头”整理成一本“影集”,名为“永远铭记的温暖”,主角是藤野先生。

师示范:我的镜头品读是(动画)镜头:添改讲义: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过渡引导:这是一处细节描写。)

(出示)鲁迅致藤野:先生,您批改讲义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关爱弱国学生的品质。(板书)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分工合作任选一个镜头,制作一本“影集”。师巡回。

全班交流:([学情预设]:生活俭朴、关爱学生、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求实、循循善诱、正直热忱……

顺势板书藤野的品质。

小结过渡:我们通过品读文章,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就呼之欲出了,他鲜活的站在鲁迅先生的心里,也仿佛活生生站在我们面前。就写藤野先生来说,我觉得就此已经完整了。

3、悟读探究

出示:1――5段是写见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24――31段是写匿名信、看电影事件,这些是不是多余之笔?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让我们分组深入探讨,这些和写藤野先生有关系吗?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一组讨论1――5段,一组讨论24――31段。

[学情预估]:

1――5段,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时作这里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24――31段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匿名信事件)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看电影事件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小结:以上内容,实则上恰恰反映了对藤野先生的更深层次的解读:如果说藤野先生改讲义等事件体现的是师德(出示上联),那么这些看似闲笔实则不闲的情节体现的却是人格(出示下联)。这是一个强国国民对弱国弱民超越了地域,超越了国家、甚至超越了种族的关心和热望。我们看到这位尊重客观事实,有着健康晴朗的人格的老师,外表枯瘦但内心却有着充沛情感的老师,的确让人难忘(出示横批)。

同步出示对联:

上联:谆谆教诲点点滴滴尽显师德

下联:句句激励朝朝暮暮皆为树人

横批:师恩难忘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齐读对联。

四、朝花夕拾之二经典再续:师生重逢

出示:假使鲁迅与藤野先生阔别20年后,再次重逢,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藤野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段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学生活动。

(配乐)先生:

周树人

五、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引导: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拾起的是藤野之花,还有一朵鲁迅之花一直开在我们心头。

出示:运用抓细节、品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查找资料,探讨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从而了解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藤野先生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xx年夏末至19xx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生:不熟悉。(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不具名或隐藏真名。(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14)喝(h)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藤野先生教案【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领会各组织材料之间内在联系和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脉络文明、记叙有序的方法。

2、学习采用白描手法,抓住特征刻画人物。

(三)智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结合课文内容学习,让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鲁迅先生资料。

2、编列课文结构提纲,找出课文中描写藤野先生语言、行动的句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精选若干片段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

2、通过语言行动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先生的语言、行动的语句。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结合背景介绍,壹阅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解决本课的难点”、“疑点”。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作了解性阅读,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线索;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层。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鲁迅先生回忆早年留学日本生活的散文。事隔20多年,在鲁迅先生的心目中,那一段生活最值得回忆的,是自己的恩师藤野先生,足见藤野先生师德的感人。藤野先生少年时期学过汉语,对中国怀有崇高的敬意。尽管时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是蘑野先生丝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先生深切感受到蘑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藤野先生的师德,颂扬了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阅读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人课文,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线索。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2)扫清字词障碍。

3、进行理解性阅读,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有感情的地朗读第一部分。

(2)讨论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3)讨论有关句子、词语的意思和预习提示,体会课文的语言。

(4)理解这一部分和写藤野先生的关系,讨论第3段的作用。

4、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1)学生快速阅读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2)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

(3)讨论为什么到现在还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地名。

(4)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如下问题:

①仙台的生活条件怎样?鲁迅对此抱什么态度?

②仙台医专的职员和先生对鲁迅的态度怎样?表现在什么地方?

③鲁迅是怎样理解学校对他的“优待”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

(5)讨论这一层和写藤野先生的关系。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了理解性整体感知,明确了按照见到先生的缘由——和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对先生的怀念这样的叙事线索。

学过本节课后,着重加深对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崇敬之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三、四层。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怀念的顺序来记叙的。课文还有一条内在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1)默写有关拼音和词语,指名学生回答词解。

(2)提问有关副词的作用。

(3)提问上节课的作用。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1)学生默读这一层。

(2)讨论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与藤野先生相识的,写与蘑野先生相处又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

(3)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写与藤野先生相识时的目睹、耳闻,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分别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

(1)指名学生朗读这一层。

(2)讨论这一层写了哪两件事。

(3)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这两件事各侧重给了鲁迅什么刺激,作者的语言中包含了哪些感情,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4)讨论这一层和写藤野先生的关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

(1)教师范读这一层。

(2)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这一层所表现的藤野先生的感情。

5小结归纳课文的第二部分。

(四)总结、扩展

本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叙述了自己在仙台与先生的交往,着重交待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这也是告别先生的原因。这是鲁迅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也是他战斗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课文第三部分;总结归纳全文。

(二)整体感知

本部分主要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把与先生的深情厚谊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从而总结了全篇,深化了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三)教学过程

1、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轻声跟读这一部分。

(2)讨论这一层的各段所写的内容。

(3)结合有关词语和句子,体会这一部分语言中所包含的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赞颂之情,理解作者是怎样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作者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哪些具体行动,课文的

结尾对深化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

(4)师生齐谨第37段。

(5)小结第三部分。

2、总结归纳全文。

3、讨论课后练习一。

4、诵读第37段,争取能够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课文的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文章写的是作者终身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入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

课后写一篇记叙文,介绍你的一位长辈的经历,动笔之前,要向这位长辈和熟悉他的人了解情况,对材料要精心剪裁;要运用概括介绍和具体叙述相结合的方法,使读者既能了解他的概况,又能具体了解他的主要经历。

八、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1、诵读课文。

2、整理笔记,注意“无非”“实在”“大概”“居然”等副词的作用。

3、抄写有关拼音的词解。

第二课时:1、复习课文,整理笔记

2、预习课文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1、整理笔记和有关练习题。

2、背诵第”段。

3、预习下文。

藤野先生教案【篇4】

教学目的 :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初读课文,思考完成:

1、划出文中生字词。

2、给题目添加修饰词,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具有求实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

3、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4、本文写了作者作者与藤野先生先生交往的哪四件事,从这四件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三、阅读完毕,检查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教师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正直无私,真挚诚恳)(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具有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 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四、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内存联系。

本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课文中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完成:

1、想一想,这些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语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3、这些内容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课文除了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四件事外,还写了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第一部分),日本“爱国青年”的挑衅,课堂上看电影,鲁迅弃医从文等事(第二部分)

这些事从表面上,与写藤野先生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处处是写藤野先生(板书):

清国留学生 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写藤野先生的缘由;

有联系 日本“爱国青年” 反衬日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

(社会背景) 弃医从文 写鲁迅与藤野先生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五、齐读第三部分课文,讨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

1、在藤野先生诸多美好的品格中,作者认为哪一是他最为敬佩的感动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正直无私。从第37自然段中)

2、对于这样一位使鲁迅敬佩和感激的老师,鲁迅怀念他吗?鲁迅有哪些具体的怀念行动呢?

(1、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

“正人君子”: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

全句意思:决心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御用文人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自由、民主、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六、讨论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含义

1、在本文中,除了着重描写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外,还多处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谁能说说都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哪些经历?

(先在东京留学,后到仙台学医,最后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2、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种空虚、无聊的生活的感到憎恶、失望和不满。带到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失望和不满的感情。)

3、鲁迅为什么要学医?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决心弃医从文?

(“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鲁迅。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4、这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鲁迅的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板书:

去仙台学医 寻求强国强民道路,强壮民族体质

弃医从文 改变国民的精神、唤醒民众的斗争觉悟

七、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八、揣摩语句含义,讨论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二题:

1、“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这是日本“爱国青年”带有民族偏见的逻辑,表达日本军国主义歧视弱国弱民的傲慢思想,这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

2、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的痛恨。正是发现中国民众精神麻木,使鲁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这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

3、瞥见了藤野先生的照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了触动;决心把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勇气和力量,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御用文人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自由、民主、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野生动物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