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的加法教案。
这篇文章是工作总结之家经过时间精心挑选的精品“五的加法教案”。新加入的教师们必须要准备好将要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案和课件,每名老师都需要细心策划教案和课件。教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途径。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助益!
五的加法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会正确地进行连加、连减的两步式题的计算。
2.通过生活情境的再现,感受连加、连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构出连加、连减的模型。
3.在对比练习中,优化出算法,同时感受到竖式简便写法的合理性和简洁美。
4.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认真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解析:
《连加、连减》在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的基础上,了解再增加再减少的意义,并运用前面所学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重点教学笔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在对比等活动中,优化竖式的简便写法,树立认真书写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加、减法笔算。
1.出示计算题。
28+15=94-44=
2.学生独立计算。
3.全班交流。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连加、连减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回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谈话引入:秋天到了,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小玲和同学们正热火朝天在农家乐参加劳动呢。你们看他们正在那里干什么呢?(帮李大爷家采摘南瓜)
2.出示表格,收集有关数学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3.提取有代表性的问题。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谈论学生熟悉的农家乐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连加计算。
1.列式:28+34+22=
2.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交流算法。(课件演示)
4.比较以上三种方法,优化竖式的简便写法。
5.练习。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一题。
(一)学生在黑板上算和作业本上算同时进行。
(二)集体讲评。
6.小结:用竖式进行连加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搜集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利用尝试练习、合作交流、比较算法等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同时体会灵活、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三)连减计算。
1.课件出示例2中的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还剩多少个?)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
4.全班汇报,优化连减的竖式。(课件演示)
5.练习: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二题。
6.小结:用竖式进行连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扶着学生学习了例1,例2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引导他们用解决例1的学习方法,举一反三的学习例2,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现算法优化的思想
三、运用知识,提高巩固
(一)比比我最棒!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4题。
2.采用开小火车的形式讲评。
(二)小小运动健儿!
1.出示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3题。
2.理解题目意思。列式计算,并口答。
3.同桌互改.夸夸自己的同桌。
(三)课堂练习。
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1、2题。
设计意图:形式多样的基础训练,使枯燥无味的连加、连减的计算变得有趣,学生积极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1.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3.学了今天的课,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五的加法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加法估算这部分内容创设学生熟悉的买东西的生活情境,提出估计买两件商品大约需要几百元,以及用800元可以买回哪些东西等实际问题,教学加法的估算,引导学生理解估算的方法。
“想想做做”中主要安排了一些估算的练习,这样有意识地经常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为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和尝试估算,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的互动,促进学生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的生成。
设计思路:
加法估算这一课时,主要是教学加法估算的基本方法,教材提供了电话机、电饭煲、自行车等日常生活的直观图及其价格,因为这些物品学生经常接触。因此,学生很容易估算出这些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能很轻松地掌握估算的方法。
教学这一课时,我才用由扶到放的设计意图,先根据教材中的已知信息提出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加以解决;再鼓励学生利用例题中的已知信息“任意选购两件商品,并估计大约需要几百元”。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估算活动,并且学生很容易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也体现了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新课程理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星期天 张老师买了一部电话机,大约用了100元,你能猜猜这部电话机多少钱吗?
(出示实物)板书:大约100元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选些数板书。
3、到底多少钱呢?想知道吗?
揭开价格,并恭喜猜中的同学。
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得出:这些数都和100接近,都可以说大约是100元。
4、谈话:我在商场看到了许多商品的价格标签,你知道这些商品的价格分别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出示:192元、403元、695元、105元、813元、589元。
让学生写在练习本上,反馈,其中可提问: 589为什么接近600?不会说接近500吗?
二、 自主探索,掌握算法
1、星期天我买了一部电话机,还买了一个电饭煲,你能估计一下,我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
2、这道题要不要我们求出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
3、指出:大约需要几百元,就是让我们求出整百数。你打算怎么算呢?先自己思考,然后再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4、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考虑后,让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多让几个学生回答。)
板书: 98+ 192 大约300元
100 + 200 = 300(元)
5、小结:我们把接近整百的数看作整百数来计算,这种方法就叫做估算。
(板书课题:加法估算。)
6、请你帮我估一估,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需要几百元?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再指名说一说,师完成板书:
403 + 105
大约500元
400 + 100=500(元)
7、提问:500元钱,我能买回这两样东西吗?为什么?
8、用300元能买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吗?说明理由。
说明:估计的结果有时会比实际少,有时会比实际多,但买东西时可不能估少了,否则就买不到物品了。
三、 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1)你们表现可真棒!现在让你们自己去商场任选两件自己喜欢的商品,估算大约需要几百元?
(2)小军说:“我买了一辆玩具车397元,一个篮球106元,一共是603元。你觉得他说的对吗?指出:有时估算可用来检验计算对不对。
(3)小兰带300元能买到3个芭比娃娃吗?让学生思考,并说明理由。
2、请用600元设计一个购物方案。看看用600元你准备买些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设计,小组讨论是否合理后,再全班交流。
四、课堂作业:(作业纸形式)
1、估算下面的结果,在括号里填上整百数。
(1)冷饮店上午卖出汽水198瓶,下午卖出304瓶,这一天大约卖出汽水( )瓶。
(2)养鸡场有公鸡210只,母鸡比公鸡多589只,母鸡大约有( )只。
2、先估算,将估算结果写在每题前面的括号里,再列竖式计算。
大约( )399+297= 大约( )503+408=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估算”。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估算,估算还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我们以后再一起学习。
五的加法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在游戏中复习6的组成,使幼儿手、口、脑并用一起锻炼,以幼儿喜欢、熟悉的卡通人物孙悟空送仙桃、七十二变、给叶宝宝找树妈妈的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在操作实践中掌握6的加法,通过游戏“开火车”进一步加强、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活动内容:
得数是6的加法。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使幼儿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
情感目标:在幼儿生动活泼的情景和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主动探索的精神。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孙悟空图片、实物(1朵白色的花,5朵粉红色的花,一棵贴有数字5的树,一棵贴有数字6的树)背景图(苹果树上2个黄色的苹果,4个红色的苹果,河里3条大鱼,3条小鱼,)写有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的树叶、火车头头饰,贴有车厢号码的火车车厢挂饰、每个幼儿一张写有加法算式的火车票,1—6数字卡,“+”卡、“=”卡。
学具准备:每个幼儿6个桃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准备
边唱边跳自己改编的歌曲《十只小兔跳舞》入座。(小朋友坐成半圆形)
(小游戏)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6的组成,现在我们做个小游戏好吗?
幼儿:好。
师:举起你的小小手,我出“1”。(打一的手势),你出几?
幼儿:你出“1”,我出“5”。(打五的手势)
合:1和5合起来就是6。
¨¨¨
二、创设情景,探求新知
1、活动一:孙悟空送仙桃,小朋友操作活动。
师:《西游记》小朋友都喜欢看,对吗?那你们最喜欢谁呀?
幼儿:孙悟空、猪八戒¨¨¨
师:瞧,谁来了?(出示孙悟空图片)
幼儿:孙悟空。
师:孙悟空来到学前5班,你们高不高兴呀?你们看他手里拿的什么呀?(桃子),孙悟空从花果山上带来了许多仙桃,他要送给我们每一位小朋友,请小朋友看一看,你们的桌上都摆了6个仙桃,孙悟空要考一考小朋友,请小朋友摆一摆,6个桃子有几种分法?看哪个小朋友分法最多?
幼儿操作。
师: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告诉孙悟空,他是怎样分的?
幼儿:6个桃子可以分成1个桃子和5个桃子¨¨¨
师:小结6可以分成1和5,1和5和起来就是6¨¨¨
2、活动二:孙悟空变戏法
师:孙悟空说小朋友真聪明!他要和我们小朋友来比一比,看一看谁的本领大?我们知道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你们看,孙悟空拔出一根毫毛,说变,变出了一束花(一朵白色的花,5朵粉红色的花)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手里有几朵白色的花?几朵粉红色的花?一共有几朵花?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请说出算式。
幼儿回答教师将算式贴到黑板上。我们知道加法有一个交换律,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用手势交换1朵花和5朵花的位置)请一个幼儿说出算式,再贴出算式。
孙悟空说小朋友太棒了,能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我再拔一根毫毛,考考小朋友,他变出一棵苹果树(揭开背景图苹果树部分2个黄苹果,4个红苹果),教法同上。
孙悟空说我变了两次戏法都没难倒小朋友,我还可以变,孙悟空又一次拔出了一根毫毛,变出了鱼(揭开背景图河部分,3条大鱼,3条小鱼)教法同上,3和3数字一样,就不用换了。
3、活动三:帮树叶宝宝找树妈妈
花果山上的树叶怎么飘到这里来了,原来树叶宝宝和树妈妈走散了,叶宝宝一定很害怕,小朋友想想办法,帮帮叶宝宝,好吗?我们看看叶宝宝身上有什么?原来有电话号码,就是加法算式,小朋友算出得数就能帮叶宝宝找到树妈妈了。
幼儿操作,将树叶挂在相应号数的树上。然后请两名幼儿检查结果是否正确。
三、游戏
游戏:开火车
是谁打电话来了?哦,悟空来电话,邀请我们到水帘洞去玩,你们高不高兴?我们坐火车去好吗?老师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火车票,幼儿算出自己的车厢号码,上与得数相同的车厢,有秩序地排在戴头饰小朋友的后面,(算错的不能上车),在开火车的音乐声中做开火车的动作出教室。
五的加法教案 篇4
【学习内容】
加法结合律。教科书第57页。
【文本分析】
加法结合律是《运算律》单元第一课时的第二个例题,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节课是在学生经历了一系列关于四则运算的学习后,对于运算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一些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而加法结合律则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但概括运算律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学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2、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让学生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4、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导学过程】
教学加法结合律。
1、初步感知
课的开始出示例题图,通过解决“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得出一个等式,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进一步进行加法结合律的研究做好铺垫。
(28+17)+23=28+(17+23)
接下来,再出示两组算式,请学生算一算每组两道算式的结果是多少?○里应该填什么符号?积累感性认识的素材。
(45+25)+13○45+(25+13);(36+18)+22○36+(18+22)
2、观察、思考、交流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的主张: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及把小孩子的双手、嘴、空间和时间都解放出来。“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已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和熟练的能力。”
“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皮亚杰认为知识、智力的个体发生离不开认识主体的自主活动。只有当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时,他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教学质量才有真正提高的可能。
这个“学生十分钟”的环节我们设计让同学们在学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观察、思考和交流。这样设计基于两点原因:一是学生前面已经有了一系列关于四则运算学习的基础,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具备了探究的知识基础;二是在加法交换律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学习运算律的经验,掌握了一些探究运算律的方法,具备了探究的能力基础。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把加法结合律的探究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探究活动。
学案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观察
每组的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这三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仿写
照样子再写出一组这样的式子,填在上面的横线上。
(3)发现规律
从这些例子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在下面的横线上。
在最后交流的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层次:一是小组交流,希望在这个环节中能够充分发挥优生的作用,让学生教学生,同时由于前面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话可说,而不是只能做一个听众;二是全班交流,这段时间仍然是交给学生的,代表小组发言的孩子主讲,把他们小组的讨论进行汇报,再由其他的孩子进行纠正和补充,全面调动学生的眼、耳、脑,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的加法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演示教具,教师与幼儿的活动,进行口头加法练习,理解8的加法的意义。
2、培养幼儿计算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
3、理解8的加法的互换、互不规律。
活动准备:
1、挂图、雪花片、作业纸、贴图。
2、8以内的数字头饰、音乐游戏磁带。
了数字娃娃8跟我们一起学习,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一)以对歌的形式来复习8的分成,先按互补关系,再按互换关系。
1、老师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引导幼儿按花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边观察边列出加法算式:
图上有2朵小花,6朵大花,一共有几朵花?
图上有3朵圆形的花,5朵椭圆形的花,一共有几朵花?
图上有4朵兰花,4朵紫花,一共有几朵花?
分给幼儿每人8个雪花片,让幼儿边数雪花片,边填写上作业纸上相应的数字。
3、老师巡回指导幼儿操作,对表现好的幼儿奖励贴图,差的幼儿加强指导。
4、游戏:找朋友老师分发给每个幼儿一个数字头饰,音乐想起来,小朋友们去找和自己合起来是8的数字成为好朋友。游戏可交换头饰进行。
5、引导幼儿观察一下自己的周围及教室里有什么物品合起来是数字8,回家后也可练习运算,如:糖、苹果、饼干、玩具等等。
三、结束部分:
老师讲评上课情况,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差的幼儿进行指导鼓励,结束本节课。
五的加法教案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小学数学组的×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简单的小数加法、减法》,对于这节课。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5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法、减法》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内容,本节课属于数的运算部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包括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整数的加减运算,通过列竖式数位对齐进行运算,这些都为这节课做好了很好的知识铺垫。这节课是小数运算的开端,为后续学习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运算奠定了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特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离出数学问题,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特点,体会数学探究过程中的乐趣,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能够正确列竖式计算。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说一下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己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也会计算列竖式进行整数加、减法运算,但是对于小数的加、减法的运算则比较陌生。本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善于表达,其思维水平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有效的建立起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过程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节课的教法确定为创设情境法和自主探究法,教师通过创设购物的生活场景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小数加减法问题,并自主尝试进行求解,在此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重点说一下教学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学习新知。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从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程小结和布置作业等5个环节来展开。
环节一:激趣导入
本篇课题我会通过创设情境方式导入,在教学之初,呈现文具店各种文具的价格情景图,并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小数加减法问题“买1个卷笔刀和1支铅笔,一共多少钱?卷笔刀比铅笔贵多少钱?”,从而建立与本篇课题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探索新知
在新授部分我会分两个环节来展开:
活动1:算法多样化
根据导入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尝试进行计算,其中包括转换单位后口算进行,列竖式计算等方法。教师示范书写过程,参照整数加减法计算过程。经过计算不难得出1只卷笔刀和1支铅笔一共1.4元,卷笔刀比铅笔贵0.2元,另外经过整数竖式计算过程的回顾学生会对于小数加减运算过程要数位对齐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经历了真实情景的探究,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建立与整数加减运算之间的关系。
活动2:感受算法,理解算理
根据活动1学生的计算方法,提出问题: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引导学生通过列竖式笔算。这一活动环节我会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将全班学生每4人分一组讨论计算方法,讨论时间为5分钟,讨论过程中教师指导小数各数位表达意义,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发言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争对小组代表的发言给予鼓励性评价为主,不仅评价到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评价到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以上小组讨论的教学过程,师生共同总结出来: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小数点对齐。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同桌之间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学生总结:在进行小数加、减法列竖式计算时,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活动1道活动2学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去感受小数加减法运算方法和算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提出有效问题,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环节三:巩固练习
我会围绕本篇课题设置小数加减法运算的趣味竞赛,看哪位同学计算又快又准。通过游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将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这节课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学生纷纷表达这节课的收获和积累到的活动经验,经历小结过程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梳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环节五:分层作业
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将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形式。基础作业:完成课件PPT展示的争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题目;拓展作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
五、说板书设计
五的加法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经历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若干个圆片、三角形、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一)摆一摆,说一说。
教师在黑板上粘贴一行○,共6个。
1.要求学生摆一行数量一样多的△。(摆放时指导学生上下行对齐,一一对应。)
2.如果要使△比○多2个,该怎么摆?(让学生上黑板摆,并说一说想法。)
3.圈出△和○同样多的部分,再圈出△比○多的部分,△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
4.怎样计算△的数量
(二)揭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且直观的动手操作入手,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一)探究解决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教材第23页主题图。
(2)学生交流:哪一列的班级在评比中荣获第一名?你还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从简单的统计图中,搜集有效的信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各个量之间的大小。
(3)课件出示例4第(1)小题的条件部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理解数量关系。
怎样求出二班得到的小红旗的面数?
(1)根据黑板上的圆片和三角形的对比图,学生模仿着用小棒摆。
(2)同桌互相说一说摆法和算法。
设计意图:有了导入摆一摆的基础,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摆,通过动手操作和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3.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小红旗摆法图,演示画图过程。
(2)学生交流图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3)学生列式、解答。
4.学生交流。
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直接分析出数量关系,也可能运用线段图分析。)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要求上因人而异,在引导学生运用画图法解决问题后,留给学生交流其它解法的时间,让有能力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拓展延伸。
5.引导学生用减法来检验。
三、探究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24页第2小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三班和一班的数量关系,并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解法及解题思路,课件同时演示解答过程。
4.口答检验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分析、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利用先前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地类推出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四、应用提升
(一)教材第25页练习四的第1题。
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理解解决问题的关键句,再列式计算。
(二)教材第25页练习四的第2题。
(三)教材第24页做一做。
1.课件出示图示,生独立解答。
2.比较这两个问,有何不同?(学生自主交流)
3.教师小结: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出哪个数量较大,哪个数量较小。
设计意图:这道题是在同一背景下的两个并列的实际问题,将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对比解决,有利于学生沟通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类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dg15.com小编推荐
5的加法教案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写好教案课件,避免重点内容漏报,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希望这篇“5的加法教案”能够符合您的阅读需求让您感到满意,不要忘记在浏览器中将本页加入收藏夹!
5的加法教案 篇1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题。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师:对呀,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展示课件)。咱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活动?它们一共要植多少棵树?你们想不想知道?
①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36名,女生有22名。
②男生要植树60课,女生要植树44棵。
你能算出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要植多少棵树吗?
[评析:在课的开始,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创设了植树节的情境。这样处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景、条件、问题学生都十分熟悉,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做完的可以同桌交流)。
生汇报,师板书。
师:这两个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用加法?
学生说想法。
师小结: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问题还要用到加法来计算,谁来举一个例子。
师:生活中像这样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多不多?说一个给同桌听听。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让学生结合第一组算式说一说,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6+2222+36)
师:大家看,这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相等。这两个算式可以怎么样?(板书:=)
第三组算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师:大家看,这几个小组总结出了这几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它们的和不变。你们小组的结论和它们一样吗?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这三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谁能来任意说两个数?
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相加符合这个规律,其余的数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小组交流,汇报。师板书。
师:刚才这么多的小组说出了这么多的'算式,哪个小组还愿意把你们的结论告诉同学们?
师: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
学生齐读一遍。
[评析: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遵循先观察,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氛围和谐、活泼、宽松。]
师:刚才是咱们自己发现了加法的这个重要的规律,你能不能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师: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汇报,师板书:
a+b=b+a(师:你能告诉同学们a、b分别表示什么吗?提示学生这两个字母可以是任意的两个数。)
△+○=○+△
师: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学生齐读一遍(a+b=b+a)。
[评析: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师: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又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呢?还有更高兴的事情呢。
(展示课件)你们看,森林王国里的小鸟和小鸭,想和同学们来交朋友,你们愿意吗?不过他们可是有备而来,先看看大家的真本领。怎么样,敢不敢来试一试?
(课件)一、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
二、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
三、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师:小鸟和小鸭的问题都解决了,它们高兴得不得了,想请同学们参观它们的家园,高兴吗?(课件展示)
[评析:通过这些题目,既巩固了今天学的新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1.这节课真正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真实地呈现给了学生。
2.真实地体现了学生的思想过程。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交换律表示出来,在他们得出了加法交换律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如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猴子表示一个加数,用兔子表示另一个加数,这个过程把学生那种真实的童稚的想法完全地表现了出来,他们决不拘限于用字母表示数,而是用哭脸、笑脸、太阳、月亮、颜色来分别,这是我们大人常想不到的。
3.教给学生探究数学的方法,遵循了这样一条教学主线:那就是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引导学生从实际的植树生活中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验证这个规律,最后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这也是探究数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如果能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那可以说受益终生。
5的加法教案 篇2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1、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4、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选择适当的机会组织交流,特别要组织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关注活动经验的积累及活动中的体验。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5的加法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技能目标:会用6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能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1、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美丽的秋姑娘也给咱们每个小组送来了一份礼物呢?(出示水果图形算式卡片,算式的数分别和小组数相符)大家能根据算式猜一猜,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
2、师:刚才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都用到了哪些知识呢?(生齐:6的加减法)
师: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现在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把看到的内容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2、继续观察图画,把你看到的内容和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组长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记录,然后师生共同解决。
3、各小组代表分别说出本组的疑难问题。对这些问题,先由学生解决,教师做适当补充讲解。
4、教学大括号和问号:
①师: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们代表什么意思吗?
②找几名同学结合图画内容试着说说看。
③师解释并验证学生的猜想: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接着出示几种开口方向不同的大括号,引导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
秋天到了,同学们走出校园,来到美丽的田野,准备捕捉几只昆虫做标本。画面上有几位同学正在捕捉蝴蝶?(生:4位)又来了几位同学?(生:2位)
生1:图中有4个女生,2个男生,一共有几个同学?
生2:扎小辫的有3人,不扎辫子的有3人,一共有几人?
引导学生把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内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然后说一说自己“想”的过程。
学生完成教材51页第13题: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老师适当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故事内容分别为:
对优胜小组,每人奖励智慧星一颗。
生:我认识了“大括号”,并且知道了它的意义,还学会了根据问号的位置来确定列式方法,同时还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你平时要留心观察,看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隐藏着数学问题,比一比,看一看,做一个爱数学的小博士!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1-5的加减法和6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6的加法。在教学设计时以以美丽的秋天的情境引入,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学习6的加减法。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写一写,说一说的环节中引导学生用3句话说说图的意思,为学习应用题做好铺垫。
5的加法教案 篇4
教材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
一、情境导入
师:在苏老师的学校盛丰小学,前不久举行了一次校运会。我带了一些图片过来,你们喜欢看吗?
生:好。
二、新授知识。
1、学习例1.
师:谁能够从这些图片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告诉我?
生1:男孩和女孩一共有多少个学生跳绳?
师:哦,根据这些信息,你提出了一个问题?有多少人跳绳?老师就用你这个问题。利用上面的两个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课件: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生:28+17=45(师板书)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7+28=45(师板书)
师:结果怎么样?
生集体回答:一样的、
师:结果是一样的,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于号。
师:哦,可以用鈥?鈥澃阉橇悠鹄础?/p>
(师板书)
师:那现在我们观察一下,等号的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加数相同。
师:还有什么?
生:计算符号一样。
师:结果?
生:结果也以一样
师:那有什么不同呢?
生:它们的数字不在同一个地方。
师:它们的数字怎么不在同一个地方呢?
生:数的位置交换。
师:这个词用得太好啦。交换位置了,但是它们的结果还是一样的。
(师板书:和不变,位置交换)
师:你能够像模仿这样子的式子,再说出几个吗?
生1:43+45=45+43
生2:45+35
师:还有那么多同学想说啊,那如果一直说下去,能说得完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办?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比如说,用我们的文字、图形、符号或者我们的字母呢?谁来说一说?
生:⊿+○=○+⊿
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1:a+b=b+a
生2:男生+女生=女生+男生
生3:逗号+句号=句号+逗号
师:逗号表示什么?句号表示什么?
生:逗号和句号各表示什么意思?
师:在我们的数学上,一般用字母表示我们刚刚发现的规律。观察一下这些等式,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生:两个数位置都交换了,和不变。
师:数学上,我们把这种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加法交换律,我们什么时候见过它呢?这个加法交换律其实是我们的老朋友了。
生:书本上有。
(1)练习:找朋友
师:我们的小朋友都掌握了加法交换律,想请你们帮一些算式找找朋友。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你们真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师:那你们为什么那么快就能找到朋友呢?
生:左边的数和右边的数十一样的,只不过是交换位置,和不变。
师:那就是应用了什么知识?
生:加法交换律。
(2)练习:计算并验算。
师:同学们真棒!其实这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啊!那刚才有同学说在做作业的时候遇到它,那苏老师给你点提示,看马上拿出你们的练习本,计算并验算这道题。
师巡视,学生汇报。
师:那你们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交换律。
师总结:把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其实我们在验算的时候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学习加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真棒,刚才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时候通过认真观察和举例验证得出了加法交换律。那接下来苏老师希望大家能用这些方法研究今天的第二个规律。认真观察屏幕,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多了一个条件:有23个女生在踢毽子。
师:苏老师又遇到新的问题哪?谁可以帮老师解决这问题呢?
出示问题:
生:28+17+23
师:那先算什么啊?
生:先算28+17
师:那我们可以加一个(),变成(28+17)+23=68(人)。那28+17能求出什么?
生:先求到跳绳的人数,再求出跳绳和踢毽子的人数。
师:说得真好,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还可以先求女生的。
师:怎么列算式?
生:28+(17+23)=68(人)
师:两道算式的结果怎样?
生:一样?
师: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生:用等于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师:那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这三个数,但位置变了。
师:谁变了?
生:小括号变了。
师: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生:告诉人家先算这一步。
师:也就是说可以改变运算顺序,但结果呢?
师生总结:改变了运算顺苏,但结果一样。
(1)练习:做练习p57
师:翻开书本57页有两道题,每人完成一道题,算完以后比较一下结果。看看能不能用等于号连接起来。
出示:(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师:两边结果怎么样?
生:都可以写上=
生汇报结果,师板书。
师:仔细观察这几道算式,左边的都先算什么,右边的先算什么?
小组讨论。
师:有结论了吗?
生:左边的算式都是算前面两个数,用前面的和再加第三个数。右边的算式是先算后两个数,再用前面的数加它们的和。
师:这个同学语言表达得真好!像今天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那你们能像刚才加法交换律的方法把这个规律简单地表示出来呢?
生1:﹙○+⊿﹚+□=○+(⊿+□)
生2:﹙a+b﹚+c=a+(b+c)
师板书:﹙a+b﹚+c=a+(b+c)
师生总结:左边的算式都是算前面两个数,用前面的和再加第三个数。右边的算式是先算后两个数,再用前面的数加它们的和,和不变。像这样的规律,我们就把它叫做加法结合律。
课件出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刚才同学们总结得真好!下面你们把这个加法结合律小声地读一下。
全班同学读一读:﹙a+b﹚+c=a+(b+c)
3、比较两种规律
师:观察一下刚才学习的两种规律有什么不同和
生:我觉得不同之处:加法交换律是加数位置交换了,加法结合律是改变运算顺序;相同之处:它们的和不变。
师:今天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两个规律都叫运算律。
师板书:运算律
师生总结。
三、练习巩固。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两种规律,但你们会不会运用它们呢?
第一关:下面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师指名回答,并说出理由。
第二关:巧破密码(书本58页)
第三关:不用计算,你能比较下面式子吗?
第四关:男女比赛,口答下面各题。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反馈。
5的加法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验,感受加法的含义,认识“+”和“=”,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2.使学生学会并比较熟练地掌握5以内的加法计算,初步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游戏:快速抢答。 5可以分成2和( ) 1和3合成( )
小朋友把分与合的.知识掌握得可真好呀!
1、师:小朋友们,我们在学校里,不仅要爱学习,而且还要爱劳动。瞧,这群小朋友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劳动呢!(出示例一图前半部分)他们正在干什么呢?谁来说一说?(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
师:瞧,又出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出示例图后半部分)(水快浇完了,有2个小朋友提着水壶送水过来了)
根据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有2个小朋友提着水这两句话,老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谁能将图意完整的说一说?
2、引出课题:
那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呢?(5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2):用合成。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也就是把3个小朋友和2个小朋友合起来。这里就可以用加法计算(板书课题:加法)
领读:加法。在用加法计算时,我们要用到一个新的符号:“+”,它叫加号(板书:3+1)领读:加号。师:你能说一说加号表示什么意思吗?
加号表示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它代表了一种计算方法——加法,求一共是多少,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算出是5,就可以用“=”表示。
(表示3个小朋友和2个小朋合起来一共有5个小朋友)(谁再来说一说)
3、掌握方法出示例2图。
下课了,小朋友去荡船的地方去玩了。你们看,一个小女孩在玩荡船呢,接下来又来了几个小女孩?(2个)那么现在有几个小朋友? 谁能将事情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1个小女孩和2个小男孩去玩荡船的游戏,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师: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把1个女孩和2个男孩合起来算,所以列式:1+2=?,得数是几呢?把书翻到49页试一试,填完整。
1、(1)师:动物朋友觉得你们学得这么好,所以纷纷带着自己的宝宝来向大家学习。瞧,鸡妈妈带了多少个成员呢?你能根据1只鸡妈妈,3只小鸡提出一个问题吗?(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鸡?)谁能将图中的事情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草地上有3只小鸡,1只鸡妈妈,一共有多少只鸡?)那3+1等于多少?
(2)除了鸡妈妈一家,还有谁来了?(生答)对了,小鸭一家也来了。小朋友看图,先自己说图意,列出算式。
(3)看看还有谁来了?(小青蛙来了)独立列式。你是这样列算式的吗?2+2=4
2+3=?先画2个圆圈,再画3个,合起来是几个呢?所以2+3=5,表示把2个圆圈和3个圆圈合起来是5。看明白了吗?要先画圆圈,再画得数。40页第2题
小结:刚才小朋友用数图,画圆圈或者想几和几合起来是多少来计算加法。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5以内的加法。
3、我们来看第3题,你能独立计算出来吗?注意好了,做的时候要写的又快又对。
小朋友算得可真快呀,所以小白兔想请小朋友来帮忙算算它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先看第一幅图,图上画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指名答)谁能根据这件事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来?(一共是多少个?) 因为2和1合成3,所以2+1=3
再来看看小白兔又遇到了什么情况?谁来说一说?(指名答)那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算式中的1表示什么?后面的方框里该填写什么?
瞧,小白兔又看到了什么?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蘑菇?谁会算?(4+1=5)最后小白兔一共采到了(板书4+1=5)
小白兔今天的收获可真大呀!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从这三个算式中你能发现些什么?(每一次都是加1)
小白兔采完了蘑菇呀,想请小朋友帮忙去送信!哇,这么多的信,怎么送呢?这里有些邮筒,上面都有数字,1、2、3、4、5,怎么寄信呢?看2+2投进了4号邮筒,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2的得数是4,就投进了4号邮筒。小朋友,你们会投信了吗?41页5,用连线的方法完成小白兔交给我们的任务。比一比,谁是最出色的邮递员!
信送完了吗?我们来看看你送的对不对?
3、小结: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你学到了什么?(学习了5以内的加法,并且用5以内的加法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回家后,继续观察,看看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好吗?)
接下来的想想做做第6题请小朋友独立完成。
5的加法教案 篇6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故事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课围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方法展开,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
不足之处:
1.创设生动活泼的数学情景,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投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3、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例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金州新区五一路小学
谷 云 2011年11月
5的加法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和竞赛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7的加法,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学习看图编加法应用题、列算式。
3、培养幼儿的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
二、活动准备
磁性数字1~7若干;磁性符号“+”、“-”、“=”若干;教学背景图片3幅;水果动物图片每种7个;游戏卡片6张;玩具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复习7的组成。
师:今天小狗邀请小羊去它家做客,小猴也邀请小羊去它家做客,小羊该怎么办呢?出示7只小羊,幼儿自由探索讨论小羊分成两部分有几种方法,老师请幼儿在黑板上列出7的分合示。
(二)、基本部分,学习7的加法。
1、学习7的加法,看图列出加法算式。
(1)、出示图片,教师根据图片讲述应用题:花园里飞来了1只蝴蝶,又飞来了6只蝴蝶,花园里一共几只蝴蝶?引导幼儿学习列加法式题1+6=7、并根据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题6+1=7,请个别幼儿上台演示。
(2)、教师根据图片讲述应用题,并引导幼儿学习列加法式题2+5=7,根据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加法题5+2=7,依次学习列加法式题3+4=7,根据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加法题4+3=7,请个别幼儿上台演示。
(二)、游戏《快乐数学大本营》,竞赛活动,复习巩固7的加法。
1、进行闯关游戏,第一关《我来说你来算》,男队看图编应用题,女队回答,拿学具雪花片辅助计算,把正确的数字卡举起来,然后交换。
2、第二关抢答题《看图列算式》,两关过后看一看那一队的标记多,选出优胜的一队,分发奖品。
(三)、游戏《去郊游》,复习7的加法。
1.教师介绍游戏名称、玩法及注意事项。
2.教师逐一出示算式,幼儿口算出得数并快速站到相应数字的汽车那,教师表扬动作快且准确的幼儿。
3.游戏若干次,结束。
5的加法教案 篇8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47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复习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1、教学例1
①出示书本情境图,列式、揭示课题
②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分小组研究加法或减法)
③组长收集组内不同的做法
④集体交流。小组汇报各种不同的做法,全班展开讨论,小组内辩论。
⑤师生交流,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⑥同步练习
2、教学试一试①出示情境图
2、列式②学生独立做
③集体讨论,解决计算结果末尾“0”处理
3、课堂小结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些什么?
1、看谁眼睛亮①1题多错、②计算结果“0”的处理。
2、小组竞赛(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
3、课堂作业,当堂批改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后反思
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
尹素文
这次我有幸到杨州上课,上的课题是《小数加法和减法》,这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三年级学习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试教时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所以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个个都参与学习,所有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掌握,知道把计算结果化简。
自我感觉几处较好的地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例题:+,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元要加元,角要加角,分要和分相加,也有学生说出的4应和的7对齐,接着我就追问为什么的4应和的7对齐,有的学生说4表示4角,7表示7角所以4要和7对齐,也有学生说4表示4个十分之一,7表示7个十分之一个所以4要和7对齐,还有学生说4在十分位上,7也在十分位上所以4要和7对齐,然后我话锋一转问那这题错在哪儿呢,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学生的发言比较理想,这节课对于学生以前旧知的迁移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开始我就复习了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出算理,这样为下面的学习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有几处学生的发言还是很精彩的。
自我感觉不足之处:
1、我作为一名教师,本身素养需进一步提高。
2、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个别学生的问题没有在课堂上解决,如小组竞赛。
最后说说教学这节课的一些个人经验。
1、复习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是为了比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
2、例题尽量放手,但算理要清楚,算法要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还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不能那样算。
3、对于要化简的题型,第一次出现,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原来去掉小数末尾的0,更简洁,让学生上展台修改,其他学生对照修改,这短短半分钟一定不能少。
4、练习要有层次和趣味性:(1)列竖式,学生判断竖式列的是否正确,方便中下等学生熟悉列式的模式。(2)只有横式,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这是完整的计算巩固。(3)改错,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4)小组计算竞赛,既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增强小组的合作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课堂掀起学习高潮。这节课使我成长了不少,特别感谢谈开彬校长帮我分析了现在计算课的特点,强调了算理的重要,拟定教学的思路,感谢盐城市教科院的各位领导把这次去杨州赛课的机会给了我,还帮我修改了例题的呈现方式,练习的层次,感谢姚圣友主任给了我很多细节的指导,指导我提问的方式,告诉我节约时间可以设计习题纸等。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人,谢谢!
加减法的教案
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都需要寻找一些资料。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那么,你知道优秀的资料是怎样的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加减法的教案,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加减法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
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难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一、回顾与整理
1、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比整数加减法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的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法。
3、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的和?
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
怎样求池水的深度?
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集体订正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5、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题:
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再让学生看着统计表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分别解答相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6、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题:
教师首先讲解,让学生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7、完成练习与应用的思考题:
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增长了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教学得与失:
课题小数加减法课时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2、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多媒体展台、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一、探索与实践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
加减法的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试一试” 和“想想做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你知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吗?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呢?
2、能将这些物品的价格用小数表示吗?(例题中食品的价格先用元角的形式写出来)
3、一位同学用他的数学日记向我们讲述了他一天中遇到的小数问题,让我们跟随他一起开始今天地学习好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减法
1、日记:5月21日,晴。昨天数学课学习了小数,老师让我们到生活中去寻找小数。今天一大早我就在家门口的早点店看到了它们,正好还没吃早饭呢,我想买一个馒头和一碗豆浆吧,要用( )元呢?我还想给妈妈买碗面条,一碗面条比一碗馄饨贵( )元呢?
2、日记中提出了几个问题?哪两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老师板书算式)请你和同桌商量一下,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汇报两题的思考过程)
3、这两道题能用竖式来计算吗?在草稿纸上试一试。(指名板书)
4、(先问加法是怎么算的,介绍完后再问)为什么这样对齐呢?为什么5和7相加?为什么得数中要有小数点?它应该写在哪呢?看着自己的竖式互相再说一遍计算过程。
5、(请同学介绍减法的计算方法)竖式中时怎样对齐的?4不够减8怎么办?得数中为什么要写0和小数点呢?0有什么作用?看着自己的竖式再说说计算过程?
6、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试一试
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你都会了吗?完成几道试一试。(第一题)一边做一边想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吗?
2、小结:列竖式小数加、减法时,要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先计算小数部分,再计算整数部分。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一。
3、你能任选出两种食品,先求出他们价格的和,再求出他们价格的差吗?(写在书上)
4、汇报结果。怎样才能没有遗漏的将每种组合都写出来呢?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一)习题三
1、日记:盼了一天终于盼来了下午的科学课,课上老师让我们测量池塘的水深,这里居然也有小数的问题呢?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知道了水深( )米。
2、他们是怎么测量的,你看懂了吗?(请一位同学演示一下)要求水深多少米,怎样解决呢?
(二)习题四
1、日记:放学回家的路上,我路过一家花店,突然想起明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想买一支玫瑰花和一支康乃馨送给妈妈,给她一个惊喜。可我只带了3元钱,够买吗?
2、怎么才能知道3元够不够呢?(学生计算)
3、根据图中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加法或者减法问题吗?请你先在心里提出一个问题,自己解答在本子上,解答完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让同桌帮你检查。
4、根据他的算式你能猜出他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吗?
四、总结回顾
1、日记:原来生活中用到小数的地方还真不少,我想只要我注意观察一定还会发现许多与小数有关的问题。同学们,你们今天又学了哪些与小数有关的知识呢?今天回去你也可以试着写写数学日记,找找生活中的小数,和他比比谁写得好。
2、最后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如果算式的得数大于1,就请男生起来,如果小于一就请女生起来,如果等于1就都起来。
教学反思:
最初自己的设计为了体现简单的内容要上出内涵来,在练习中设计了很多高难度习题,结果第一次试上就发现,完全是我一厢情愿。同时因为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练习上,而显得主次不明。第二次修改后试上,张书蕾老师让我自己谈谈教学感受,其实我知道学生学的很轻松,主要是内容简单学生又有相当充分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因此回答时自信满满。张老师却问我说,既然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而从头至尾都牵者孩子走呢?我当时就被问住了。为什么备课时没有这样想法呢?最初是因为自己没有教学过三年级的内容,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没有把握。总担心他们会遇到困难,场面无法控制。因此加法、减法分开一步一步教学,加法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尝试笔算,学生介绍算法,接着练习几道题,减法直接进入笔算,请学生介绍算法,练习。如此这般以后,学生都能“较出色”的完成练习。但即使在我试上过两次后,在张老师提出之前,也从未想过将加、减法同时放给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和展示自己的空间。可能心理还是偏向于“教”,而忽视了自主的“学”。接受了张老师的指导意见后,重新思考例题的处理方式,其实当时心中依然没底,开放式的教学对老师的提问设计和现场问题的处理要求更高。但试上过后发现,对于加、减法的同时计算尝试,学生并没有任何的困难,相反还自己开始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自己的计算寻找根据。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在试上中我也遇到了其他的问题。初次教学时,我想请同学在介绍计算加法的时候能说明算理。因此我采用了打断汇报同学的方法,来帮助大家理解算理。比如当同学介绍他是先写0.5再写0.7时,我马上就问你是怎么对齐的,为什么这样对齐。当他介绍先算5+7等于12时,我又问为什么先算5+7。而到第二次教学时,我做了这样的思考。如果我在一位同学汇报算法的过程中提问他,虽然感觉追问的很及时。但那样不但打断的他的思路,使他的思维过程显现断裂而不连续,同时这样的追问也只有他一个人在思考。不如先让他全部说完,再将问题抛给全班同学,将所有同学都拉进思维的旋涡。这样是不是更好呢?第二次试上时,我就实践了自己的想法,但效果却并不如第一中方式好,显得老师的问题多而琐碎。要不要改回到以前的方式呢?就在我很困惑的时候,张老师肯定了我的想法,赞成我之前的思考价值。老师的肯定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觉得自己所做的每一次努力和奋斗,都得到了别人的帮助的认可。我是幸运的。因此在最后的教学时我仍然采用了,先请一个同学完整的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再引导全班探究算理的方式处理了例题。
课后我又在思考,既然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又与整数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如果让学生尝试验算,自我进行验算方法的从整数到小数的迁移,可能会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完整。
加减法的教案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我的说课分以下几个环节: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学习评价。下面逐一向大家介绍。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65页到67页。
2、教材地位和作用: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通分、约分,分数大小比较等知识,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的基础上学习的,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
本节课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3、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有条理、清晰的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4、教学重、难点:
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应该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进行正确计算就成为本节课的重点所在,理解为什么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加、减的道理就成为本节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样大小的圆片。
二、说教法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以来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力图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开放教学全过程,以两个数学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建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地发展。
三.说教学流程
结合五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这一理念,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同学们你知道奥帆赛是在哪儿举行吗?为了迎接奥帆赛的到来青岛各个部门做了大量的准备,看,空气质量监测中心的叔叔阿姨们为改善空气质量,还特地计划实施了“蓝天工程”。(多媒体展示65页情境图)根据二月份的统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从迎接奥运会的奥帆赛这一情境出发,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环节:
1.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多个数学问题,依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课件出示两个数学问题)
①表格中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天数一共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②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比轻微污染的天数多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2.探究异分母分数加法算理
(1)首先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数学问题。指名学生口头列式,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能直接计算吗?分母不同怎么办呢?由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操作,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各小组交流汇报时,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板书算法)
方法一: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方法二:我们小组通过画图,借助直观图形理解算理。
方法三:先通分,把不同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只要分数单位相同了,就可以直接加了。
3、算法优化,总结提升。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之后,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在计算比较合理。
接下来,我对策略进行提升,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表扬: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在遇到没学过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能想到画图的策略,或把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小数加法或同分母分数加法,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这样设计,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以及优化算理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方法和策略的提升,又让学生的策略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4、迁移类推,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
也就是解决问题第二个数学问题,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算式:
在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把计算方法迁移类推到减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算法:
这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分数算式与前面学过的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从而自然揭示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5、及时总结,强化重点。
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教学,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此时我随机提问:你能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吗?计算时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要通分?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总结出计算法则
要先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进行计算。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有趣的,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游戏:
1.快乐出发、巩固基础:(抢答)
(先让学生看图分析算理。)
2、火眼金睛:
⑴ += = = ( )
⑵ += += = ( )
⑶ -= -= ( )
⑷ -= - = ( )
(说明原因,进一步理解算理)
3.登高望远,展示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根电线长米,剪去米后,还剩下多少米?
(独立完成,并说计算过程,主要看是否会正确运用通分进行异分母相减)
(2)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第二天读了全书的,两天共读了全书的几分之几?(同第一小题)
在巩固练习中,顺着快乐出发,巩固基础——小试身手,火眼金睛——登高望远,展示能力的练习顺序,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新知,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功感。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如果学生只从知识的掌握方面总结,我会引导学生从学习方法和情感方面进行总结。
四、说学习评价
下面给大家说一说本课所用的学习评价,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大家。
加减法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意义相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有关习题。
2、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3、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7/8的分数单位是xx。
(2)5/9里面有xx个1/9(3)4/7是4个xx。
(4)3个1/5是xx。
(5)1里面有xx个1/5,即是xx。
二、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你能分别各写一个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算式吗?下面请大家在草稿上各写一个,并大胆的猜测一下结果是多少。学生写算式。师板书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尝试练习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都写了什么样的算式?
生汇报自己所写的算式。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到底对不对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你们能找到答案的。
四、学习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出示课件)
妈妈给明明过生日,分生日蛋糕。爸爸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块,爸爸吃了其中3块,妈妈吃了其中1块。问:你能用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说吗?(如:爸爸吃了多少蛋糕的几分之几?)
问:你能根据刚才想到的分数知识,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说说怎么列式解决吗?
选择:1/8+3/8表示什么含义?(妈妈和爸爸一共吃了蛋糕的多少。)等于多少呢?
那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学生独立思考、探究。
学生汇报(1)从图上看结果。
(2)说理:1/8是1个1/8,3/8是3个1/8,1个1/8加上3个1/8是4个1/8,也就是4/8。强调:4/8可以写成多少?(1/2)
师:联想整数加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加法的含义吗?(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口算练习:1/5+2/5=5/9+2/9=2/7+4/7=1/3+1/3=问:观察这些算式,对于同分母分数加法,你有什么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
2、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1)根据情景图出示问题,比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2)联想整数减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减法的含义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的含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口算练习:3/5-1/5=7/9-5/9=6/7-2/7=2/3-1/3=问:观察这些算式,对于同分母分数减法,你有什么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减)
五、点拨归纳
师:观察这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观察这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与计算的结果,又发现什么?
板书: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追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怎么办?(计算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六、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10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完成课本106页做一做
学生开火车回答
3、拓展练习(口答):1/12+xx=7/12xx-1/12=7/12
5/xx+3/xx=8/xx
师: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得出:只有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才能将分子直接相加减;分母可以为任何非0自然数。
七、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八、作业
加减法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对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计算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简单了解一些计算工具计数的方法,接受数学事实的。
2、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3、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它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
课前准备:小黑板、多媒体展台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大家都去过广润发吧?它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营业员会算得那么快呢,你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认识计算器
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
你了解计算器吗?今天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的推销员,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最常用的一些键,熟悉加减乘除等运算和运算顺序。
2、用计算器计算
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他吗?现在咱们就用计算器来算一些题目,请把计算器准备好。
3、教学例4
要求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应怎样做,先把算式列出来。
你会在计算器上按出买铅笔的钱数吗?同桌交流按键的方法。
你会用计算器算出结果吗?核对结果。
同桌之间说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
4、完成“试一试”题目
你怎样求应找回多少元?
可不可以把刚才的计算结果用起来?
试着求出结果。
用计算器计算方便了我们的计算,当然也方便我们检验了,你会检验吗?怎样判断你的计算是正确的呢?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5、巩固练习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算的最快,请准备好。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进行计算,对正确率较高的同学给予鼓励。
6、完成练习九的第8题
先示范计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使学生明确计算每次收支后余额的方法。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其余各栏的余额。
合计支出数怎样算,合计结余数呢?最终余额是多少?与刚才的计算结果一样吗?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我们已经能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那么计算器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在计算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学生小组讨论发现计算的规律,再集体交流。
2、自主探索: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再出示:111111222222÷333334=
111…122…2÷333…34=
1002
四、布置作业
最后我们来一次比赛,分两组:一组用计算器,一组用笔算,愿意用计算器的请举手。
完成练习九的第7题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你有什么体会?你觉得今天的学习对你有用吗,能不能说说?
加减法的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十册第五单元第二节内容,是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异分母分数是将来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感受转化的思想,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有条理、清晰的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果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通过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因而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是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的掌握和熟练运用,这是教学的重点。
四、说教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运用了以旧引新、设疑激趣、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讲练结合等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下教学流程:
(一)、复习准备,以旧引新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完成计算的。因而我设计了两道与此内容相关的练习题,作为教学铺垫,为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习内容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愉悦学习,自主探究,提高课堂效益的催化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把兴趣看成是学习的原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说明兴趣在人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过生日分蛋糕引入新课,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感受到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更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创造性的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学环节我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通分的技巧,我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信息量。在师生的交流中,逐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第二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由于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所以在此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独立完成,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取成功经验,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
(四)、巩固新知,课堂延伸
通过笔算等练习题的训练,检查学情,强化概念和算理,进一步掌握计算法则。特别是通过思考题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解体过程中会自觉的与他人合作,主动探究。此题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课堂评价,师生小结
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我通过学生填表,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小组内对成员的互动评价,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个性的张扬。教师的鼓励和对学生的建议,为学生的发展起引领作用。
加减法的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这节复习课是把本单元学过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进行回顾和整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需要从整体上去观察、分析、比较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式,能从整体上把握,探寻规律,以提升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教材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系统呈现“20以内退位减法表”,让学生对这36道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感受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第二,引导学生找规律,使学生体验到横着、竖着等不同角度看算式排列是有规律的,得数也是有规律的等。第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重新排出一个减法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式进行整理,发现其规律,熟练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整理能力,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运算的规律性,感受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的多样性,愿意积极探索数学规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整理和探究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规律。
教学难点:正确有序地表述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每小组6人一套20以内退位减法卡片;粘性展示板等。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我组的研究专题“培养学生倾听与交流的习惯”,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兴趣激励法。开课我让每位学生从本组装算式卡片的袋子里自由摸出六道题进行口算,较之以前课上经常使用的“开火车”、做口算纸比赛等形式,学生感觉很新颖,这样既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了练习机会,又能在小组内形成竞争机制,提高了学生口算的速度,为后面减法表的排列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2、合作探究法。发现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和自创一个新的减法表这两个环节都交给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适时提出问题、进行点拨,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对学生的表述特别是小组交流汇报的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梳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趣引入。
1、每名学生从本组装有算式卡片的袋子里自由摸出六道题口算,在卡片背面写出得数。
请两名算得快的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
2、师谈话:同学们对这个单元的计算掌握得不错。看看这么多卡片,想不想把它们整理排列好呀?(揭示课题: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一方面进行口算的基本练习,利用组内同学之间的竞争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另一方面为后面减法表的出现作好铺垫,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按一定的规律整理和排列这些减法算式的必要性。
(二)发现规律,提升能力。
1、课件出示博士老爷爷带来的减法表。这个单元我们学了多少道算式?(请数得快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横看、竖看这张表,有什么规律呢?(小组讨论后汇报)
板书:横看,11减几竖看,十几减9十几减8……十几减2
12减几
18减几
得数:2、3、4、5……9
2、你还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交流,然后请有新发现的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斜看的规律,即每斜行中各个算式的得数都相同。
完成练习五第1题:把得数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分组“开火车”轮答,如第一小组说得数是6的算式,从一名同学起,每人说一个,接着说下去)
3、除了博士老爷爷帮我们列的这张表,你还能重新设计一张表吗?(小组合作,先商量好怎么摆,再在粘板上贴出来)
展示比较各组的作品,请学生评一评。
有的小组为什么没有完成呢?
设计意图: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一步步观察、思考、交流、合作、创新,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本质。教师则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位置,体现在:①通过适当的提问和板书,促进学生对表格的分析,初步渗透了函数的思想。②通过课件演示,对学生可能遗漏的重要规律进行预设,对教材进行补充,拓展学生的思维。③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活动,让学生在组际交流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进一步学会整理的方法,体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1、盖房子。把房子里的算式填完整。
2、算一算,比一比。课件出示五组口算式题,每个小组完成后说一说怎样根据规律很快算出得数。
3、练习五2、3题。
设计意图:
“盖房子”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加深对算式排列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也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算一算,比一比”练习旨在帮助学生运用规律提高口算速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开放题则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获得不同的发展。
加减法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
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观察表格:你已经学会比较大小了,你能从表格中看出哪种空气质量的天数多一些?
你还想提哪些问题?
生:空气质量优和良的天数一共占总天数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五年级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常云智)+五年级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常云智)=
大家观察一下,分母一样吗?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进行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计算方法。(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
生:化成分数,通分
师:你能说说:分母不一样的时候怎么样进行加减呢?
生: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3、师生小结: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进行计算。
4、巩固练习:绿点问题自己尝试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操作,交流小结)
师小结:异分母分数减法怎么样计算?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是一道看图填空的题目。填完括号想一想为什么要化成分母是6的分数?
1、独立完成第2题,做题时候要注意看清加减,计算结果记住约分
2、独立完成想一想,一共占在校时间的几分之几,是把谁当成“1”?
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然后将计算结果与比较,填在对应的集合圈内。进一步巩固分数大小比较。
4、第6题,学生先估测,再进行计算。让学生讲清估测的依据及计算的方法,再比较估测结果与计算结果,进一步提高估测能力。
四、看书质疑,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分母不一样的分数你能怎么样快速进行计算?
加减法的教案 篇9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31-1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能直接相加减?(分母相同,即分数单位相同)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呢?请你们拿出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1/2和1/4,再用两张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分别折出1/3和1/9,折好后涂色表示这几个分数。
2.小组活动:学生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3.教师设问:这里的1/2和1/4、1/3和1/9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揭示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评析:课始开门见山,以设问的形式,从学生已有的旧知切入新知。通过折纸活动,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情境中,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发了新旧知识间的矛盾,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欲望。]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1/2+1/4,并用实验说明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用前面折纸并涂色的长方形纸来验证计算方法,分组派代表汇报计算情况)
2.同理分析:1/3+1/9=3/9+1/9=4/9。结合板书讨论:
(1)从等式的左边到等式的右边,实际是做了什么?(通分)
(2)谁来说说这种方法的道理?(可结合学具图理解)把1/2化成2/4,这样平均分的份数相同,也就是说分数单位相同。因此,2个1/4与1个1/4合起来就是3个1/4,即3/4;第二题是3个1/9与1个1/9合起来是4个1/9,即4/9。
3.验算1/2+1/4=3/4。
(1)交换加数位置。
1/4+1/2=1/4+2/4=3/4
(2)用减法验算。(你会算吗?有困难的小组帮忙)
3/4-1/2=3/4-2/4=1/4
3/4-1/4=2/4=1/2
4.你现在知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吗?
完成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评析:承用前面的折纸,引导学生直观地看出计算结果。通过相互述说算理和检验计算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知道怎么算,而且懂得了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基础练习。
1/3+1/4
5/6+3/8
11/12-5/6
3/4-2/5
1-1/6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板演各题的计算过程,注意对计算中的错误和不规范的书写进行纠正。并引导学生总结各类题型的计算方法及技巧)
2.深化练习。
出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让学困生说说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要求能说出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减)
加减法的教案 篇10
一、说教学内容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数的加法与减法,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小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二、说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先创设了一个简单的购物情境,第一个问题是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引导学生把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中来。并着重比较“把小数点对齐”和“把末尾对齐”这两种算法哪一种正确,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真理。第二个问题是组织学生继续探索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的计算方法。试一试让学生明确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讨论在计算时的注意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和归纳计算方法。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能正确列出竖式来进行计算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合作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班学生的特点,我按如下教学程序进行教学: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首先采用媒体出示一副小明、小丽和小芳三位同学买文具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观察并说说各种文具的价格。接着我引导学生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交流。可能提出“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最后我适当选择一些问题,采用媒体出示,引导列式: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口答列式:4.75+3.4=这是一道小数加法的计算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小数加减法。这部分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商品的价格,产生买卖商品的欲望,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明确了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小数加减法,同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二、尝试计算,探索新知。
我先让学生观察4.75+3.4这个算式,然后引导思考: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学生试着在本子上列竖式进行计算。我巡视不同的列式方法,并请学生在投影上展示自己的列式方法:一种是小数点对齐,一种是末尾对齐。等学生计算好后引导观察: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算法哪一种正确?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自己对这两种算法的看法,然后集体交流想法:我认为小数点对齐这种列式方法正确,因为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这部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为什么?可以让学生讨论后交流。接着我示范把竖式板书在黑板上,强调小数点应对齐等细节。学生观察。接着我出示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这是一道减法,你会计算吗?请同学们列出竖式,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在本子上,然后引导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学生交流我是采用小数点对齐来列式的,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强调: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也要小数点对齐,媒体出示列式方法并计算出结果。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并交流自己的列式方法,明确小数点对齐。接着引导提问:你能把计算结果进行化简吗?学生尝试化简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小数末尾的零可
以去掉,这是小数的性质。最后引导比较,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得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都要数位对齐,都是满十进一。小数在计算时应小数点对齐,计算的结果要进行化简。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练一练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点,整数的小数点在右下角,计算的结果应化简。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六、说教学特色
综合这节课的教学程序,本课的教学特色是:
(1)通过创设了一个买卖物品的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体会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小数加减法应小数点对齐,从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
(3)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通过练习的分层设计,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弥补学生思维的不足,重新建构已有的知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加减法的教案 篇11
一、 说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小数互化、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的一个知识点,是今后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带分数加减法的基础。
2、教学目标:
a、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b、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c、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d、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数学的交流和表达。
3、教学重点:理解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4、教学难点:理解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道理。
5、学具:同桌2条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
二、说教法
教师抓住“化异为同”这一知识的连接点,以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三、说学法
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在计算法则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同桌合作真正地让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体验转化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经历观察、探索、归纳的数学活动,自主推导计算法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创设情景:在本次向“海啸”受灾国捐款过程中,文苑小学的学生表现出色,以下是五、六年级捐款情况:
501班与502班捐的占五年级的5/8
503班捐的占五年级的1/4
504班捐的占五年级的1/8
601班捐的占六年级的2/7
602班捐的占六年级的3/7
603班捐的占六年级的2/7
问:“从以上信息中,你能提出一些一步计算的问题吗?”
估计学生会提下列问题:503班与504班捐的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
504班比503班多捐了全年级的几分之几
……
2、由此得到下列算式:5/8+1/8 5/8+1/4 1/4+1/8
1/4-1/8 5/8-1/4 5/8-1/8 3/7+2/7……
问:“这些算式可以怎样分类?”
估计学生能回答:“分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两类。”
3、师指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式题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
(二)、探索合作,由旧引新
异分母分数加法
1、指着异分母分数加法式题问:“你会计算吗?说说你的办法。”
估计有学生会用“化小数”的办法来做,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并不是通用的方法,如:3/7+2/7
由此,大部分的孩子会想到“通分后计算”。
2、借助学具操作,突破难点:以5/8+1/4为例,同桌合作:一方把纸条平均分成4份,用彩笔画出它的一份,另一方把纸条平均分成8份,用彩笔画出它的一份,同桌把纸条放在一起,看一看,想一想,5/8与1/4怎样才能相加?
估计学生的答案有以下一些:把1/4再对折,可以相加:
把1/4对折成2.5/4,可以相加……
根据回答板书:5/8+1/4=5/8+2/8=7/8
5/8+1/4=2.5/4+1/4=7/8
5/8+1/4=10/16+4/16=7/8
问:“从左边的算式到右边的 ,你的目的是什么?”(把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引导学生讨论择优:“哪一种方法更好?”
异分母分数减法
1、5/8+1/4=7/8如何检验?
生估计有两种想法:a交换加数再算一遍
b减法验算
启发学生:减法怎么算?学生试做,指名板演、讲评,问:“你是怎么想的?”
2、教学例2:3/10-2/15
3、阅读课本,质疑。
(三)、巩固应用,提高能力
1、思考:你认为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需要哪些知识基础?
学生可能回答:通分 (教师可出示一组通分题让学生练习,如:1/5和3/10 1/6和3/8)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师可以趁势引导小结: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就是通过转化,成为旧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学习的,转化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2、基本练习
口答
改错:1/3+3/7=4/10=2/5
5、实际应用
你的头围占身长的()/(),你的脚长占身长的()/(),你的双臂长占身长的()/()(可以作为课外延伸作业)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计算?
加减法教案
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会用到各方面的资料。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资料有哪些内容啊?或许你需要"加减法教案"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加减法教案(篇1)
1.学习2的加法,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认识加号,并理解其意义,初步学习列式计算。
3.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趣味练习--分开和聚集[2-63]
趣味练习,复习2的组成。
出示课件,请小朋友们比一比,看看谁填得又快又好!
1.通过课件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桌子上有一个苹果,又放桌上一个苹果。
启发:根据这一情境,你能提什么问题?针对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鼓励。
(2)在幼儿所提出的问题中抽出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问题:
桌上一共有几个苹果?
幼儿回答后,教师演示1+1= 。
2.鼓励幼儿交流各自的算法。
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教师巡视,注意倾听幼儿的不同想法。
(2)请持有不同想法的幼儿上台说说自己算的过程。
-用数数的方法(1、2)算出来的。
-从1开始,加1就接着往下数一个数(1、2)算出来的。
-知道1和1组成2,所以1加1得2。
引导幼儿联系数的组成知识。
(2)引导幼儿逐步脱离直观,过渡到应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
4.做练习。
(1)展示课件,让幼儿说说题意和怎样列式,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2)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计算并在方框里填上得数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3)展示算式,让幼儿比较异同,使幼儿直观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
在此过程中,鼓励幼儿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计算。
讲评结束,表扬课堂上积极脑筋的幼儿。
加减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使学生会计算分母不超过10、结果不需要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3、使学生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1,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法。
教学难点:
从理解分数意义入手,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课型课时:
要素组合方式,标准课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看+想+做
1.口算并说明是怎样计算的。
46-5120+1350-20
2.老师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提问
① 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如果5份都取了,应该用什么数表示?
② 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应该怎么计算呢?
二、自主探究
出示例1:张纸的几分之几?
①用什么方法计算?
②从图上看结果是多少?
(多找几位同学说一说、同桌同学互相说……采取多种形式加深算理的理解。)
提问:计算前后分母变了吗?分母为什么不变?
三、巩固拓展
观察讨论
①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②阴影部分各占几份?分别用什么分数表示?
③怎样计算?为什么?
四、梳理整合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加减法教案(篇3)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先计算,后验算 246+48= 347-39=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相加减。
2、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1、激情导入,提出问题。
师:请看大屏幕:雅典奥运会中国队选手劳丽诗、李婷获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冠军的场景。课件展示决赛成绩表。
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应的问题算式:
(1)在第一轮比赛中,中国队领先多少分?
53.4-49.8=
(2)在第二轮比赛中,中国队领先多少分?
58.2-49.2=
(3)中国队两轮总成绩是多少分?
53.4+58.2=
(4)加拿大队两轮总成绩是多少分?
49.8+49.2=
(5)中国队两轮总成绩领先多少分?
2、揭示课题。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算式中都有小数)
怎样计算小数的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师:中国队第一轮究竟领先多少分(53.4-49.8),你能算吗?请先试试。
师: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算法与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是相同的吗?
全班交流一下,怎样算既合理又简便?
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把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师:刚才一起探索了小数的减法,那么怎样计算小数的加法呢?请同学们独立解决问题(3)和(4)。
师:把你的算法轻轻地告诉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遇到了什么困难?
师: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方法一:53.40+58.20=111.6分 方法二:53.40-49.80=3.6分
49.80+49.20=99分 58.20-49.20=9分
你喜欢哪种方法?
试着计算下面各题。12.4+24.36= 7.81-3.735=
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汇报:小数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十进一……结果中点上小数点。补充:计算的结果要化简。 小数减法: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结果中点上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小数加减法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办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呢?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加法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或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来检验。减法可以用差加减数,或用被减数减差的方法。举例。
1、计算并验算 2.98+0.56 12.53+4.67 7.2-6.45 5-0.41
2、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我们一直在和小数打交道,我们生活还有哪些地方经常能够用到小数?(购物)
3、小明是一个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小明到体育商场买东西。买了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他们一共花了多少元?爸爸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 你会解决吗?列竖式算一下。
四、作业设计: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如果是你,你想提醒大家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呀?
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加减法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加号、减号、等于号,并理解其含义。
2、理解三幅图意,能看图列加减算式。学习2的加减。
3、在活动中能大胆讲述、积极参与。
活动过程:
一 、导入:小朋友:今天,我们大班组的老师都来了,你们高兴吗?那你们可要让老师们看看小朋友的本领哦u
小朋友,有一个城堡里的国王请我们到他的国家去做客,让我们快快乘上5次列车出发吧。呜呜呜,火车来喽u
师:看,城堡王国已经到了,国王说了,他在城堡里藏了许多好吃的食物让我们品尝,那我们就先去这座最大的城堡看看好吗?
(1)瞧,国王给我们大四班的小朋友端上来了什么?(出示1只红苹果)
喔,原来国王给小朋友们端上了苹果。请小朋友看看,他端上了几只红苹果?(一只)
一共有几只苹果?(两只)你是怎么知道的.?(提示幼儿说出1和1合起来是2)
那,你能把三幅图连起来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小朋友听一听吗?(国王先端上了一只红苹果,又端上了一只绿苹果,现在一共有2只苹果)师先说一边,再请幼儿说。
小朋友真能干,那谁会把苹果的数量用数字记录下来?(请个别幼儿上来记录)
刚才是小朋友的记录,现在老师也有一种记录方法,请你们看一看,有什么不一样(教师记录:1+1=2)
“+” 是加号,是增加的意思,多出来的意思。
“=” 是等于号,是现在一共有的意思。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请幼儿说一说。(国王先端上了一只红苹果,又端上了一只绿苹果,现在一共有2只桃)
2、学习2的减法。
(1)国王真高兴,小朋友这么会动脑,他又给你们送来了一样好东西,看(出示第一张西瓜图片:2片西瓜)哇,是西瓜,国王又想考考你们了,谁会把这张图说一说?(国王有2片西瓜)
谁会把这三幅图连起来编成一个故事讲一讲,谁讲得好,国王就会奖一片西瓜给他吃。
谁会用数字记录下西瓜的数量?
加减法教案(篇5)
主讲人:常禄 时间5月 主要内容:电脑日常维护 第一部曲:日常软硬件维护 就像我们每天都要将家里的桌子擦干净一样,电脑也需要你每天对它略施“温存”,并且要养成“习惯”:习惯一:保持安置电脑的房间干燥和清洁,尤其是电脑工作台要每天(或两三天,视房间的清洁程度而定)除尘。要知道,显示器是一个极强的“吸尘器”。笔者就遇到过因为环境不良,显示器内部灰尘厚积,天气转潮时,导致线路板短路打火损坏显示器的事故。习惯二:正确开机(先外设,后主机)和关机断电。其实这本不应该算是“保养”的内容。但是很多用户对此总不以为然,甚至错误地认为现在的电脑连软关机都有了,还要“老生常谈”。但是这绝对是有必要的:“先外设、后主机”的顺序如果搞反了,就有可能使系统无法识别相关硬件,或者无法装载设备驱动程序。习惯三:使用不“保险”的软盘或光盘前,一定要先查毒;安装或使用后也要再查一遍毒,因为一些杀毒软件对压缩文件里的病毒无能为力。习惯四:系统非正常退出或意外断电后,应尽快进行硬盘扫描,及时修复错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硬盘的某些簇链接会丢失,给系统造成潜在的危险,如不及时修复,会导致某些程序紊乱,甚至危及系统的稳定运行。 第二部曲:每月软件系统维护 其实电脑的维护周期不一定非得按月来做,如果短时间内电脑的使用很频繁,常有软件的安装和卸载,也应该进行这类维护。下面请跟我来: 第一步:用干净的系统盘启动机器,选择新版杀毒软件进行病毒检测,确保在没有病毒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步。 第二步:重新启动机器,打开“控制面板/系统/设备管理器”,看有没有带黄色“!”或是红色“ ”的设备选项,如果有,说明硬件设备有冲突,可以先删除该设备,然后进行“新硬件检测”,按照安装向导重新安装设备驱动程序或进行必要的驱动程序升级,以解决系统的冲突问题。如果“设备管理器”各项列表正常,或者问题已经解决,进行下一步。 第三步:打开“附件/系统工具/磁盘清理程序”,搜集硬盘中的各类临时文件、中间文件、衍生文件以及无效文件,此工具比较保守,用户尽可大胆地将这类文件彻底删除。一般来说,每个硬盘分区的剩余空间不应小于该分区容量的15%,对于C盘则越大越好! 第四步:使用CleanSwap或类似的工具软件对Windows的dll动态链接库进行扫描,删除多余无用的库文件。这类软件大都提供恢复功能,若无十分把握,建议不要轻易进行彻底删除,可以“留用查看、以观后效”。 第五步:使用RegClean或类似工具对日渐庞大的注册表进行“减肥”。当然,事先一定要做好备份,以防不测。鉴于注册表是Windows的“命根子”,对不太熟悉它的用户倒也有个较简单的“减肥”措施:在桌面上点击“开始/运行”打开注册表编辑器(c:\windows\reg-edit.exe),首先点击“导出注册表文件”,随后再点击“引入注册表文件”。因为在“导出”时系统会将注册表多余的内容删除,所以这一进一出,注册表就会“瘦”许多,效果虽然不如专用工具,但也差强人意了。 第六步:运行“附件/系统工具/系统信息/工具/注册表/检查程序”,确保注册表文件正确无误(如果出错且无法自动修复,请用备份恢复);接着运行“工具/系统文件检查器”,确保Windows系统文件的完整性。 第七步:运行“附件/系统工具/磁盘扫描程序”,修复错误、交叉链接等磁盘错误;运行“附件/系统工具/磁盘碎片整理程序”,最好选定“重新安排程序文件以使程序启动得更快”选项,虽然花的时间长一些,但也是值得的。 第八步:重新启动机器,注意观察运行速度是否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系统的稳定性得以进一步加强,在下个月里,你的工作、学习、娱乐将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第三部曲:每半年硬件系统维护 特别提示:对于部分品牌家用电脑,不得随意拆封机箱,请勿违规。 要进行硬件维护,家庭用户不可能拥有专业工具,其实专业工具也没什么,我们用以下工具就可将其轻松搞定:十字螺丝刀、镜头拭纸、吹气球(皮老虎)、回形针、一架小型台扇。 第一步:切断电源,将主机与外设之间的连线拔掉,用十字螺丝刀打开机箱,将电源盒拆下。你会看到在板卡上积落着灰尘,用吹气球或者皮老虎细心地吹拭,特别是面板进风口的附近和电源盒(排风口)的附近,以及板卡的插接部位,同时应用台扇吹风,以便将被吹气球吹起来的灰尘和机箱内壁上的灰尘带走。 第二步:将电源盒拆开,电脑的排风主要靠电源风扇,因此电源盒里积落的灰尘最多,用吹气球仔细清扫干净后装上。 第三步:将回形针展开,插入光驱前面板上的应急弹出孔,稍稍用力,光驱托盘就打开了。用镜头拭纸将所及之处轻轻擦拭干净,注意不要探到光驱里面去,也不要使用影碟机机上的“清洁盘”进行清洁(对于一般用户,不要擅自将光驱拆开。如有必要,请参考电脑报刊中有关光驱拆解的文章。 第四步:用吹气球清除软驱中的灰尘。 第五步:如果要拆卸板卡,再安装时要注意位置是否准确、插槽是否插牢、连线是否正确等等。 第六步:用镜头拭纸将显示器屏幕擦拭干净。 第七步:用吹气球将键盘键位之间的灰尘清理干净。 正确使用电脑 1、不要轻易修改系统的设置,这样有可能会导致电脑的崩溃; 2、不要带电拔插板卡和插头,这样容易损坏电脑的接口芯片; 3、不要用水擦拭电脑的表面,水流入电脑会使电脑生锈; 4、显示器亮度不要太强,这样会降低显像管的寿命; 5、不要重力敲击键盘和鼠标,以免因磨损而造成使用的不便 学会使用电脑后,如何维护电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合理有效的维护工作能延长电脑的使用寿命,并能防止电脑中重要数据的丢失和损坏。电脑的维护包括很多方面,如稳定的电压、良好的使用环境、正确的使用方法等等。电脑工作时的电压应处于稳定状态,忽高忽低的电压都会给电脑造成极大的损害。一个良好的使用环境对电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房间温度过高或不洁净,都可能使电脑不稳定或引发故障。在电脑使用的过程中,采用正确的使用方法不但可以延长电脑寿命,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首先应注意放置电脑的房间的温度和湿度,因为电脑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温度过高,会使电脑变得极不稳定,所以电脑应放在易于通风和空气流动的地方,这样便于温度的调节。其次还应保持放置电脑的房间的洁净,因为灰尘和毛絮落在电路板或元器件
加减法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95、96页例3、例4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文具店购物情境,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方面的经验和整数加减法的认知经历,对于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有比较直接的帮助。 “做一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后面学习复杂小数加减法的基础。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学过整数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整数加减法。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位小数的含义,对元、角、分也比较熟悉。且三年级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些生活经验和认知经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⑴理解并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⑵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
情感与态度: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你能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数位对齐,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设计意图: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既涉及到“元,角,分”的知识,也和整数加减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新课前复习这两个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棒!很快就是同学们的节日了,“佳佳文具店”赶着“6.1”前夕开业,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文具店图)瞧,还真热闹呢!看着这幅图,你了解到了哪些商品信息?
师:这位女同学说要买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呢?
师:这是用角作单位来计算的,如果用元做单位要怎么列式呢?
生:0.6+0.8(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就引导学生说出6角=0.6元,8角=0.8元)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小数加法,老师边说边板书课题:简单的小数加法。这可有点难度哦,同学们敢不敢试一试?
【设计意图:利用主题图,设置常见的购物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得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学习内容——小数加法。利用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感觉到研究小数加减法的必要性,再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师:如果要列竖式该怎么列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 小数的整数部分表示什么?小数部分表示什么?
(2) 想想列竖式时,什么和什么要对齐?
老师板书“元,角”后指定一个小组板演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老师适时介入,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角数的和表示角的数要对齐,表示元的数和表示元的数对齐。
师指着学生的汇报板书提问:这个式子中小数点的位置有点意思,你发现了什么?
师:也就是说加数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点也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是吗?
生:只有小数点对齐了,才能表示角数的和表示角的数要对齐,表示元的数和表示元的数对齐。
师:如果我们擦掉元、角,你还能说一说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吗?小组内同学互相讨论。
师:接下来你是怎么算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法比有没有改变?
师:如果老师要把笔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记录下来,你建议我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在0.6有0.6元的实际意义的背景下列出竖式,因为有了实际意义的支撑,学生比较容易列出算式。再让学生通过观察算式找到小数点对齐的规律,并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如果擦掉元、角,你还能说一说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吗?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从表面的现象深入到数学的本质,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3.游戏激趣,巩固算法。
师:我们一起来玩开车的游戏,你们当指挥官,你们说出发就出发,你们说停就停。
(1)老师课件出示8.1,在8.1的下面开过来一辆卡车,卡车的上面写着+ 5.6。老师根据学生的提示出发、停下,并问一问为什么要在这里停,学生会说,这样小数点才会对齐。卡车停下形成一个竖式,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练,集体评议时重点让学生说说得数的小数点应该点在那里。
(2)老师课件出示5.7,卡车上写着+ 6.4,学生说出发后,卡车开动,当7和6对齐时突然停下,要学生说说停在这里可以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继续前进,当学生喊停时,故意不停,当5和4对齐时,再停下,让学生说一说这样为什么不可以,当全体学生都达成共识后,卡车退回来,让两个小数点对齐,形成一个竖式,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练,集体评议时重点让学生说说得数的`小数点应该点在那里。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的形式,用轻松幽默地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让学生在老师刻意准备的两次小数点没对齐的情况下感受没对齐的感觉,有破才有立,体验过没有对齐,才能更深刻体会对齐,相信通过这样的对比以及有趣的形式,小数点对齐这一方法已经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自主迁移,探究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师:我想知道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你能帮帮我吗?怎样列式?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计算,老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找出有代表性的错例上台板演,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集体评议。在评议后老师可以说:“原来这几位同学是故意做错,用来考考我们大家,看大家能不能看出来。”以免打击这些学生的积极性。
3.师:同学们觉得刚才在计算小数减法时除了小数点要对齐以外,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让学生尽情地说,如果没有说道整数部分是0的不能省略。则老师提出问题:整数部分是0的能省略吗?为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小数减法的算法,老师补充完整课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和板书“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整数部分是0的不能省略”。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探究,学生已经能掌握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再把加法的知识迁移到减法上并不困难,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老师利用课堂生成做教学资源,全班共同探究小数减法要注意的事项。这样的指导更有针对性,真正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也让学生体会了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练习巩固。
1、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如果算式的得数大于1,就请男生举手,女生认为对的话就鼓掌。
如果小于一就请女生举手,男生认为对的话就鼓掌。如果等于1就都举手。
观察上页商店图。
1)买2个练习本多少钱?
2)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计算课中,如果单纯的计算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也不利于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来巩固计算方法。并通过一个开放的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关于小数的加减法,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概括。“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换一个角度提问,给学生一种使命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欲望。】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拓展练习,是两位小数的减法,属于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桃子”,这样适当地对本节课进行一定的拓展,让学生在体会迁移运用知识的乐趣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也加强了和后面知识的联系。】
板书设计:
加减法教案(篇7)
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1.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在小学算术里减法不能永远实施,学习了本节课知道减法在有理数范围内可以永远实施,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完整美.
1.教学方法: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新知,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以多种方式讨论解决.
1.计算(口答)(1); (2)-3+(-7);
(3)-10+(+3); (4)+10+(-3).
2.由实物投影显示课本第42页本章引言中的画面,这是北京冬季里的一天,白天的最高气温是10℃,夜晚的最低气温是-5℃.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
【教法说明】1题既复习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为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打基础.2题是一个具体实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把具体实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点明本节课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1.师:大家知道10-3=7.谁能把10-3=7这个式子中的性质符号补出来呢?
师:通过上述题,同学们观察减法是否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呢?生:可以.
生:减去一个正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
【教法说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尝试,自己认识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
2.再看一题,计算(-10)-(-3).
教师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会得到-10,那么这个数是谁呢?
生:-7即:(-7)+(-3)=-10,所以(-10)-(-3)=-7.教师给另外一个问题:计算(-10)+(+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题结果,由此得到: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2)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减去一个负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
教师总结:由(1)、(2)两式可以看出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
【教法说明】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有理数减法运算难度较大,为面向全体,通过第二个题给予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的机会,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思考,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易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师:通过以上两个题目,请同学们想一想两个有理数相减的法则是什么?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同学相到叙述,互相纠正补充,然后举手回答,其他同学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师:出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板书)教师强调法则:(1)减法转化为加法,减数要变成相反数.(2)法则适用于任何两有理数相减.(3)用字母表示一般形式为:.
【教法说明】结合引入新课中温度计的实例,进一步验证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合理性,同时向学生指出了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
4.例题讲解:
[出示投影1 (例题1、2)]
例1 计算(1)(-3)-(-5); (2)0-7;
例2 计算(1)7.2-(-4.8);(2)-.
例1是由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强调解题的规范性,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步骤:(1)转化,(2)进行加法运算.
例2两题由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师生讲评.
【教法说明】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做示范,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例1(2)题是0减去一个数,学生在开始学时很容易出错,这里作为例题是为引起学生的重视.例2两题是简单的变式题目,意在说明有理数减法法则不但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分数、小数,即有理数.
【教法说明】教师与学生以平等身份参与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编拟有理数减法的题目,其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怕学知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出题,相互解答,互相纠正,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同时,教师可以获取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信息,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回授.
(1)6-9; (2)(+4)-(-7); (3)(-5)-(-8);
(4)(-4)-9 (5)0-(-5); (6)0-5.
(1)(-2.5)-5.9; (2)1.9-(-0.6);
加减法教案(篇8)
同例1,突出验算方法多样性(两种:被减数减去差等于减数,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
第8题,鼓励学生提问题,如学生可以提出某两种商品总价是多少,某种商品比另一种商品贵多少钱。在解决问题时,注意体现开放性,如解决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时,第一个问题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加以解决,然后再用精确计算解决第二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加以解决。
2.运用计算解决问题的复习。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加以解决,体现开放性。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
教学时,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产生解决计算问题的欲望。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上的题材,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情境。
2.放手让学生探索,自己完成计算任务。
要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解决计算问题。
但有一点也要注意,如果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的话,还可以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虽然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算理不难理解,但学生在学习时还是很容易出错,教学时还是要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和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