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复习心得

发布时间: 2023.10.05

复习心得(收藏十四篇)。

今日小编向大家奉上一篇关于"复习心得"的篇章,期待这篇文章能为您带来实质性的收益,别忘了收藏哦。在充满新想法的时刻,不妨尝试沉淀下来,书写下对此的感悟,用文字捕捉内心的思绪。应适度掌握修饰的尺度,若修饰过重反会让语言失去其应有的效果。

复习心得(篇1)

1、排除法。是根据题设和有关知识,排除明显不正确选项,那么剩下唯一的选项,自然就是正确的选项,如果不能立即得到正确的选项,至少可以缩小选择范围,提高解题的准确率。排除法是解选择题的间接方法,也是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2、特殊值法。即根据题目中的条件,选取某个符合条件的特殊值或作出特殊图形进行计算、推理的方法。用特殊值法解题要注意所选取的值要符合条件,且易于计算。此类问题通常具有一个共性:题干中给出一些一般性的条件,而要求得出某些特定的结论或数值。在解决时可将问题提供的条件特殊化。使之成为具有一般性的特殊图形或问题,而这些特殊图形或问题的`答案往往就是原题的答案。利用特殊值法解答问题,不仅可以选用特别的数值代入原题,使原题得以解决而且可以作出符合条件的特殊图形来进行计算或推理。

3、通过猜想、测量的方法,直接观察或得出结果。这类方法在近年来的中考题中常被运用于探索规律性的问题,此类题的主要解法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试验、猜想、试误验证、总结、归纳等过程使问题得解。

复习心得(篇2)

又是一年大学生毕业的季节,大家都有着落了吗?大学毕业出路不外乎考研、考公务员、进国企、进私企、进外企、出国留学、自主创业这几种方式,那么,这几种方式各有什么利弊呢?下面我们将一一分析。在做决定之前,理性地分析利弊,再仔细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是许多职场人士常用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1.考研

利:延缓就业压力,推迟就业期的到来;有些城市,有些学校能给研究所解决户口的问题提高自身学历,增强竞争力;国家出台了新的研究所扩招政策,考研相对容易,能够拿到更高的文凭;学术上有创见,可以沿着这个方向一直努力,毕业后获得稳定的工作.

弊:研究生毕业后,毕业压力仍在,而且有了更为年轻的竞争者,压力越加沉重;读研期间,不一定能学到对自身职业有用处的知识,可能会白白浪费了积累经验的时间;研究会生扩招,会出现和大学扩招相同的结果---研究所学历一定程度上贬值,也许毕业后只有一个选择---考博...研究生毕业或博士毕业后年龄偏大,失去年龄优势,特别是女生,要面临更多的年龄歧视..学术研究,层次越高,就业面就越窄,毕业后,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此时却已很难放弃本专业。

建议:如果对某个专业,某种学问有无法遏制的热爱和相应的研究能力,要不浪费自己的爱好和天才,继续深造,终有一天会有建树.但如果考研只是为了规避和缓解就业压力,建议不要考研,研究生毕业后压力只增不减,而且可能会使你丧失积累经验的机会,试想,2,3年内,你将与多少机会失之交臂.

年龄有时候是一种优势,因为年轻,有犯错误的时候也会有改正错误的机会,一旦年纪大了才开始接触社会,这些机会就会相应减少,试想,一个二十几岁的大学生犯了错误,单位会念在他年纪小,给予原谅;但一个将近三十岁的人犯同样的错误,会让人诧异甚至认为不可原谅,善用年龄优势就是为自己留下余地.

2.公务员

利:稳定的收入和生活,有良好的保障;公务员收入不是最高,但福利极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权限;职业轨迹确定,工作没有太大的浮动性;国家机构员工,本身带有荣誉性质。

弊:工作相对枯燥,忙起来极忙,闲起来极闲;考试没完没了,升职总与考试、考核挂钩;有些机关人际关系复杂;收入稳定,但没有大幅提高的可能,只能保持平均水准;坐在清水衙门、没有晋升可能的人,容易很没成就感。

建议:有志从政的人、有权利欲望的人、真心想改变国计民生状况的人、想要一个稳定工作的人都可以选择考公务员,公务员这个工作,如果心境淡泊,没有野心,不失为不错的选择,能够保证安定的生活和充足的个人时间;如果想要升职,则要有长期奋斗(至少15年)的决心和高明的人际头脑,否则不太容易出头。

3.国企(或事业单位)

利:稳定的收入,良好的福利保障;有国家做后盾,安全系数高; 国企注重员工素质,要求员工为人处事遵循一定规则,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有些行业工作相对安逸,心理压力相对较低;国企锻炼人,能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

弊:入门难,不容易进入;有的论资排辈,想要出人头地一般需要多年的奋斗;人际关系较复杂;中西部的国企,大多待遇一般。

建议:国企人际关系复杂,初入其中的大学毕业生也许会摸不到门路,而按资排辈的现实更让不接地气的大学生心生不服,当然,国企也正在克服上述弱点。

4.私企

利:能够发挥能力,发展空间较大;能够很快学到实用的知识;私企工作不单调,需要一职多能,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劳有所得,私企老板会按照你的贡献决定你的待遇,形成良性循环;自由性大,升职、积累经验相对更快,想跳槽也容易.

弊:风险较大,比如经济危机到来,私企一批批倒台;有的公司不能保证福利;企业人文环境参差不齐,有些极好,有些极差; 竞争相对激烈,工作环境不稳定,下岗可能性大;有些制度不合理,吃亏也只能忍着

建议:很多毕业生愿意选择私企,认为私企的门槛较低,更易积累经验。但是,不要形成“直接进入私企”的意识,私企的素质参差不齐,毕业生缺乏经验,很容易被第一份工作定型,错误的观念和不良的职场习惯会限制你的发展。同时,私企同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会束缚才能。对私企,应慎重考虑。

5.外企

利:高薪,福利好,工作环境好;外企有系统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能力,也有利于搭建自己的人脉;注重员工发展,给予员工诸多培训;实力雄厚,不会出现拖欠工资、罔顾员工权利等 现象。

弊:起点高,发展空间不大;工作量大,加班加到吐血;竞争激烈,神经随时紧绷;打入核心机构难上加难,可能性非常小;对外语有很高要求;

建议:外企的高薪高酬是很多毕业生追求的目标,进入外企,感受成熟的企业环境和管理系统,有利于毕业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不论是个人能力、行业观念、企业文化意识。外企能够全方位地充实员工的头脑。但是,外企竞争激烈,职位也只能到一定级别,有些聪明人会进入外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然后自己创业。

6.留学

利:增长见闻,开拓视野,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人;掌握一门外语,受益终身;磨练自己的生存能力,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学习外国人的优秀之处;好的学校,好的专业,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拿到过硬的文凭;有机会进入外国公司或者移民。

弊:出国留学需要大笔金钱,投资不一定有相应回报;国外消费水平高,也许你常会感到入不敷出;有些国家排他性强,你无法真正融入同学之中;外国的经济危机闹得厉害,工作机会更少;如果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会白白浪费几年光阴和大笔金钱。

建议:年轻的时候有机会多见见世面,是件好事。如果有条件出国留学,不妨出去。但是,如果没有好的学校或者好的专业,大可不必出国镀金,把同样的资金用来创业或投资意义更大。

7.创业

利:不必为人打工,自己的事业自己做主;全方位锻炼人的能力; 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潜质; 培养系统性的思维能力; 创业成功的成就感无可取代。

弊:目前中国的创业环境并不健全,需要一笔较大开支,需要长远目光和周密规划;毕业生社会经验少,缺乏实践经验,过于乐观,容易碰壁,创业失败会感觉打击巨大。

建议:大学毕业生想要成功创业,不只需要远大的理想,还要有激情、行动力、领导能力、商业信用和超强的适应性,毕业生不论是心智、观察市场的眼光、领导气质都还有一定欠缺。想创业的人无需急于一时,进一家好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再辞职创业更为妥当,成功率也更高。

8.自由职业

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爱好,时间自由、充裕;能够全面安排自己的生活;挑战性高,生活不易枯燥;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心灵充实。

弊:没有稳定收入,必须自己注意社保和养老问题;脱离社会太久,不容易融入;对自制力要求极高;会有入不敷出的情况;有江郎才尽的顾虑。

复习心得(篇3)

如果把考研比作建高楼,那么单词就像一块块石砖。几乎所有经历过考研的过来人都会认同这样一个观念:词汇是考研英语的核心。这个道理不须过多言喻。然而到了实际学习中,频繁记单词,尤其要记住大纲要求的五千五百词汇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枯燥和沉闷的事。背诵记忆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容易背了又忘,在记忆和遗忘之间徘徊久了容易陷入情绪和效率的双重低谷。人脑终究无法和扫描仪相提并论,因此,我们对单词的记忆总是需要多次重复来加深印象。

记单词确实是一个需要下扎扎实实地下功夫的事,但又并不像磨刀砍柴那样机械和生硬,这是一个发挥自己大脑创造力的过程,在不断地重复中,我们会对单词的形态有一些感性的启发从而加深记忆,对意义有丰富的了解之后可以总结出更多更深的知识点。当然单词复习最重要的是不能孤立地硬生生地抠一个单词,要联系相关词形以及句子和阅读等其他部分的内容来记忆,这才是系统学习一门语言应该有的方式,把英语拆分成单词、翻译、阅读、作文各部分是为了方便学习,在拆分之后还是要做整合才能更好地掌握好英语知识。

记忆单词的技巧其实也是多样化的:

刚接触一个生词的时候,我们不妨先把它进行分类。一种是按照单词的出现频率分类;另一种根据它常出现在的题型分类,包括写作词汇、听力词汇、阅读词汇。第一种分类方法我们都很熟悉,按题型分单词的方法其实对应试会更实用。

对于写作词汇,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拼写和用法。因为作文中一旦有单词拼写错误就要扣分,保证拼写和使用的正确尤为重要,这类词汇使需要花比较大的精力去记忆的。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尽量在写作摹写时多使用,培养熟悉感。

如果是听力词汇,我们在记忆过程中要侧重发音正确和并尽可能记住一个单词的多种释义。读音的准确不言而喻,意义也同样重要,掌握单词所有的意义内涵对我们顺利做题也是有帮助的。因为初试并不考查学生的听力,所以在初试之前可以不用花时间在听力上,听力单词记在笔记中就可以了,但复试中部分院校会有要求,建议考生关注各个院校的复试要求,报考华东理工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则可以不用担心听力的问题。提醒学生背诵这类词汇一定要心口合一,边读边记忆。

阅读词汇主要侧重词汇与词义的对应。阅读词汇不是基础词汇,而是像第一种单词分类中的低频词汇,主要是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生词。大纲的5500词并没有把试卷中所有会出现的词汇罗列出来,只是提出了最重要的单词,如果考生做过历年真题就会发现,常常碰到有些单词出现在几篇文章之中,这样的词即使大纲没有要求也需要着重记忆。可以用一个单词本把感觉眼熟的单词记下来,然后当天抽时间查一下辞典,在晚上的时候回顾一遍,然后按周期回顾复习,这样就能把生词记成熟词。

在考前要把所有单词都记清着实不易。适当的对词汇进行分类记忆,也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眼里,语言学习的确有其枯燥的一面,但并非无法克服。善于总结,善于找到潜在规律,单词难关不是不能克服的。

复习心得(篇4)

首先,我觉得以知识点来带动题目这种复习方法确实是教师最容易接受的一种,也是学生信心的保证,因为这样学生感觉踏实点,但是这种方法最好的效果就每个定理或是概念又或者是公式,最好是讲出它们的来历或是推理过程,然后马上要以简单的例子给以巩固,然后再加一道中等难度的题目来加强!

其次,现在成效比较好的一种方法就以题目来带动知识点,而这种方法可以起到让学生对知识点更加深刻的目的,特别是在以同步题目作为背景的应用下,学生也更加地感兴趣,更加有动力!但是要注意对一些次要知识点的复习。

在第一轮复习中很难说哪种更好,要将两种结合起来比较好,看什么样的章节,什么要的内容了,还有第一轮复习中要学生真正的自觉自主起来,所以一定要鼓动,鼓励学生,一定要煽动他们的那股冲劲,时时刻刻不能放松,每天要练习题目,教师讲固然重要,可学生练习更重要,只有加强练习他们才知道什么地方不会,掌握得怎么样。

兴趣和自信,为后续学习埋下隐患。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必要的。在每次活动前明确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听得清楚,必要时进行演示。

老师没讲清楚学生听不明白就会出现课堂乱哄哄的低效现象,要做到既能放得出又能收得回。课堂上,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学习,及时表扬先进学生,以身作则。

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有人曾经说过:“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

”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手是大脑的老师,说了一百遍,还是用手做为好。因此,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学习知识是必要和有效的。

而多数老师在课堂上觉得这样让学生动手去做太耽误时间,不如我自己演示来的快。这是非常错误的教学思想。

所以在复习阶段还应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学会对典型试题的拆分和组合,学会从多角度、多侧面来分析解决典型试题,从中抽出基本图形和基本规律方法;二是结合各类问题特点,开展针对性、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答题速度和质量,提高答题能力。此外,在最后的复习中,要加强模拟训练,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对速度、节奏、经验等的积累训练。

循环复习,反复强化,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复习心得(篇5)

一、发现问题

搞社会学研究,首先要能发现社会问题,哪些问题值得思考、深究,从什么地方发现社会问题?我认为,非专业的调查者,只能从两个地方发现问题。

一处是媒体,一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报道了一些我们自己无法直接了解到的社会事实、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还有另一类媒体,那就是很专门化的理论著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和报纸广播电视对待社会问题的不同方式,它要去解释问题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发生,并且上升到一种理论的高度,探讨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另一处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从中也可以发现一些社会问题。如果你是专业的调查者,你可以通过你的调查发现一些社会问题,那既不是你的日常生活,也不是媒体的报道。但你们不是专业的调查者,大概只能从媒体和日常生活接触社会。

这两方面都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和问题。从报纸上或理论著作中看到的记者和学者对社会问题的描述和分析,你能够理解吗?如果他们所说的社会问题和你的经历距离很远,你能够很好的理解吗?很好理解的可能性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第一,你有良好的想象力。第二,你有过一些生活经历,你的生活经历和那些人的遭遇可能不完全一样,但是毫无疑问是你的这些社会经历帮助你去理解他们。我做一个不恰当的比拟,有人在火灾中被烧,你听说后很难过,你被烧过吗?没有。那你为什么感同身受呢?因为你体验过别的伤痛,要是你根本就没有体验过任何疼痛的话,你就很难体会他们。实际上你的痛感是帮你理解别人别样的痛感的根据。由此类推,我们对和我们生活差距很大的困境中人们的理解,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这些社会经历和那些人的遭遇可能差别不小,但依然是帮助我们理解他人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社会经历更多一点,就更能帮助我们去理解他人的遭遇。但是肯定不能无限多下去,有最多社会经验的人是实践者,不是研究者,要你的经验和实践者们等量齐观是不可能的。但有的时候经历稍多一点有利于你理解他人。

二、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

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是社会问题吗?是公共话题吗?日常生活中上升不到社会问题层面的私人问题,不是我们要讨论的。我们要讨论的是从个人日常生活发现社会问题。就是说个人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看起来似乎是个人的问题,但是可以关联到社会问题。有些问题本身就是社会问题,比如你因为家庭贫困,考的分数再高也上不了大学,很多同学遭遇了这种问题,这就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有一些个人问题,里面包含着社会的因素。比如说你要离婚,这毫无疑问是你个人的问题,但有时也是社会问题。如果离婚率一直很低,离婚便不是什么社会问题。可是当代社会中离婚现象很多,你遭遇到离婚,这实际上就牵扯到社会因素,牵扯到人们普遍价值观念的变化,它直接间接地影响到某个个体的婚姻,离婚和这些因素是有关联的。

如上所述,个人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有些直接就是社会问题,有些包含着社会的因素。有的个人的问题也可以成为社会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任何问题都不是绝对偶然的,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那些个人经历的问题,如果带有社会因素,或者虽然是个人问题但实际上也是社会问题,则都可以由你的个人问题转化成社会问题。当你努力解决个人失恋的问题时,你要调整自己的心理,或努力把失去的对象找回来,但当个人遭遇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时,你还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做出思考。比如说矿难,如果你的亲戚遭遇矿难,你直接想到的是怎么救助和赔偿,但同时也可以把它上升到一个社会问题来考虑。也就是说个人问题可以转化为社会问题,而且对于包含社会因素的个人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往往是日后对一些社会问题理解和思考的基础。生活经验加上书本学习,两点很好的结合,才能发现和提出真正的、有质量的问题。

三、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学习社会学要求我们学会发现社会问题,学会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怎么去开发这种能力呢?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从日常生活出发,不放过自己生活中及周围发生的问题。发现问题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应该从这里开始锻炼。当你从理论著作中知道学者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慢慢地获得了思想能力之后,再从媒体上听说一些远离你的社会问题,你的理解就不一样了。我来举一些例子说明怎样从说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家庭中的一些事情、事件都可以进入我们的思考。比如说父母的谋生之道是什么。你一直靠父母养育,你父母靠什么赚钱,怎样的营生,在生计上遭遇了什么挫折,你是近距离的观察者。只是过去你消极地接受养育,没有去积极地帮助他们,连积极地观察都没有。仔细观察思考一番,比如想想你家庭消费的变迁,你的思想会有很大的长进,能明白很多问题,这是最便利的窗口。农村的故事更多。在这方面,一个农村子弟比城市里的孩子幸运,对日后做社会学来说,从小的经历丰富更有利。农村孩子可以看到村内成员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的打工、赚钱方式;可以看到分家、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看到很多非常有趣的事情;还可以看到人们对政治权力的看法,看到权力争夺。什么是政治?那就是政治。后来进了课堂屡屡说到政治这个大字眼,其实政治学是研究什么的?研究权力的。一个村庄也有村庄的权力斗争,那是城市里面出生的同龄人绝对看不到的,因为城市里的孩子看不到他父亲的单位,而农村孩子有幸看到村庄政治,甚至听到父母议论村庄政治,只是当时他没有,也没必要去认真想想是怎么回事。

如果你说离开村庄不少年了,那已经不是我日常生活了。但你现在的日常生活当中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密切关注,可以从中发现问题,锻炼你的思考能力。现在,也就是大学当中仍然有很多故事,从中绝对可以发现问题,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人了,是不是特别肯思想,肯观察。比如说手机,这个屋子里差不多人人都有,没有手机的可能只有我。你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吗,买手机是为了什么?实用、便利、还是时尚?没有手机就很不便利吗?买了手机你所获得的那个便利有多么的重要?没有手机的时代不能过了?宿舍有电话啊,还不够便利,我读大学时宿舍没电话。你还可以想想买了手机之后在做什么,有多大比例是解决一些急需解决的事。你算算账,人都会被自己的行为蒙蔽的,因为自己要为自己的行动找一个坚实的借口,促进自己去做,而且要说服掏钱的人。这很可能是自欺欺人。要自己算账,买了已经一年或是半年了,如果半年的开销想不起来了,算下一周的,一周来都打手机干什么了?都是很必要干的事情吗?假设不是,为什么要买?是社会风气的影响,无形中加入了一种时尚,还是确实要解决实际需要。这是绝对值得思考的。

再举个例子:电脑。像手机一样,我们在座的同学可能都有自己的电脑,虽然系里面有一些电脑可以供同学们使用,但是同学们可能都有自己的电脑。还是上面的问题,买电脑是纯粹的必要,还是掺杂了时尚,和别人攀比?这可以从电脑的质量、档次上来观察。特别要考虑到有些同学家庭经济上并不很富有。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先想自己,再想周围同学,还可以有些小对话。去想一想,我们通常为自己的行为想出了很多理由,它们是否真的成立。我举了两个例子,动用你的智力去思考,你就会发现我们周围的一些话语是不实之辞。在你动用脑子思考之前,你也不知不觉地加入到这种话语之中:对大学生来说手机是需要的,电脑是需要的,等等,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消费的形成来自时尚的作用。至少你应该同意,这些事情是值得琢磨的,道理至少不是一边倒的,有思考的空间。

还有你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可以再琢磨琢磨,比如吸烟。校园里不乏吸烟的人,耐人寻味的是很多吸烟的人是来大学之后开始吸烟的。那么就值得探讨,你怎么在这里学会了吸烟?今天这个社会应该是吸烟的人越来越被动,很多人在戒烟,然而你却在这里学会了吸烟。这是挺值得追问事情,把它说清楚不容易。我插队时代为什么不吸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省钱。我跟史铁生是很好的朋友,聊天中我们讨论过很多问题,史铁生对他那时为什么抽烟的解答是什么呢?也是为了省钱――当时找不到一个比吸烟更廉价的娱乐方式了,几个人晚上一边抽烟一边聊天。我俩都不是不善于思考的人,但两个人的说法完全不同。今天风气不一样了,可是在这样的风气下,好多人依然在开始学吸烟,更值得深入思考了。

另外还有一个点,就是宽容问题。今天很多场合都禁止吸烟了,你的宿舍里有没有人抽烟,不抽烟的人容许别人抽烟吗?在公共场合,饭厅、自习室、图书馆里有没有人抽烟?当有人抽烟时有没有冲突产生?通常情况下人们是被动的接受,还是反对和制止?还有一个宽容和性别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男生抽起烟来容易被人制止,还是女生抽烟容易被人制止?为什么会是这样?是不是制止一个男生你觉得风险比较大,因为他看着也来者不善。是不是一个女子更弱小,你更有勇气去制止?还有一些关于吸烟引起的特殊的关系:在择偶的时候对对方吸烟的宽容问题。假设两个人中只有一方抽烟,你去打听一下,如果是男生抽烟,一般女生的宽容程度如何。如果是女生抽烟,男生不抽烟,宽容程度又是如何。都做个小统计,你会发现想象不到的事情。这种想象不到的事情是思考的根据,思考的对象。

我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我自己真的不知道――同学间的荣誉、声望来自什么?这在不同的时代是不一样的,学习好,体育好,文艺好,还是什么东西?这些在你们中学和大学期间有什么变化?这个变化是社会风尚变了,还是年龄变了?北大的生源是什么样,城乡各多少,大中小城市各多少,生源当中父母的职业,同学们毕业以后的去向等,都是我们要面对、足够我们去思考,甚至是有一定思考深度的问题。人民大学有一个学经济的学生想要读我的博士,最终我把他推荐到香港读社会学去了。他曾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叫“人大人的性格”,他说人大同学的性格就是非常的务实。务实怎么讲,可以有很多种定义,他说的务实就是非常的实惠,不冒风险,只做胜算很高的事情。他举例说明,他问过很多人大同学高考的分数,都很高,报哪里都能录取。他又问这些高分的同学:你觉得人大是最好的学校吗?都断然回答不是,北京有两大牛校。继续追问,你明明知道还有两个学校更好,你又能考这么高的分数,为什么要报人大呢?回答是不想冒险,追求保险。人大同学的务实性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到,这种务实性是哪儿来的?来源于务实人、不冒风险的人,扎堆到了一块。这些人互相影响,彼此都越来越务实,不作非分之想,不冒险。我很欣赏这篇文章,我看重的是他从身边去寻找思考对象,就这个问题我没有看别人说过,这是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要强调的是可以从周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如此提出问题和解释问题不是从概念出发,是从日常事情出发。我们要努力使自己变得敏感。敏感不是天生的吗?有天生的因素。但是因为你重视这一点,老是瞪大了眼睛,你也会变得比过去更敏感。我们要去领受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好多小情节的刺激和启示,不让它轻易溜走。我们要做认真的观察者和执著的思考者。我们系里经常给大家提供实习的机会,挺好的,实习机会可以让你身处一个你自己不容易走到的时空里面。

四、学习写社会杂文

大家可以试着写一点社会杂文,写你自己发现的小问题,或者是从媒体上发现的问题,对此你有自己的见解。如果你迫使自己开始这样的习作,你也就迫使自己去思考了。当你下笔去写的时候,就必然整理了自己的思路,深化了自己的思想。原来你可能觉得,哎,我是有点想法的,当你准备写在纸上的时候,发现想法还很有限。原来你以为自己的想法挺清楚的,当你写到纸上的时候,你会觉得逻辑上还得进一步梳理。写作,反过来就进一步锻炼了发现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当然毫无疑问也锻炼了写作能力。我在这门课上特别推荐一本书《社会学的想象力》,在书的附录里面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说对于同学们来说,写作是每一周都要进行的事情。我看社会学系的同学文笔很好的不多。我所教过的学生当中文笔好的多数是新闻学院的,显然高于社会学系的同学,应该如此,要不然人家为什么报考新闻学院,当然是觉得写作是自己的长处。但是我们不管入学前的事了,你们入校后锻炼也比人家少得多。你们多少天写一篇东西?假使你坚持一礼拜写一篇东西,肯定就不是今天这个水准了。过去有人这么告诉你,这么要求你吗?我今天主要说的是,从自己周围发现问题,发现不明白的事情努力去解释;而当你养成这个习惯并因此迫使自己一段时间写一点杂文时,写作将帮助你梳理思路,做更深入的思考,同时更要求你瞪大眼睛去发现问题。

我们要老老实实承认,有的人写作的天分好极了,大多数人在这方面是普通的,要下大力气锻炼。有了那样的本领一生受用无穷,到任何地方都会被人重视。当你在起步阶段,就比别人领先一步,很可能就锁定了这样的一个差距。这话怎么讲?就是说,如果你的领导看到几个毕业生刚刚报到,派你们分头写篇报告,看了报告后就说:小赵,来一趟。以后一写报告就找小赵,不找别人了。小赵在起步的时候只比别人高那么一小块,却因此屡屡得到锻炼,久而久之,小赵的进步就更大了。早年的微小差距,极可能锁定两人间的差距,以后的差距日益扩大,因为其中一位拥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所以现在一定要把自己的写作能力提上去,这样当你毕业的时候,开始真正的竞争了,别人在能力上就不能再跟你相比了。有人说我口才好,其实我的口才一般,靠的是思想制胜,不是措辞。有人说我的口才是天生的,更是胡诌。我做过的演讲,在人大社会学系是普通教授的十倍。为什么我有这么多机会?就是起步的时候我表现欲强,敢张口,领先别人一小步,以后机会就比别人多了十倍。

五、学术研究与日常生活

说到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我要介绍《社会学的想象力》里面的一些观点,米尔斯说,多数学者割裂了他的学术研究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而大思想家不是这样的。有时候我想,有些平庸的学者写东西人们不爱看,是因为他在讲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内心没有激情,当然理论探讨是理性的东西,但是写作是要有冲动的。两个作者,一个写作的时候有强烈的情绪支撑着他,另一个没有,写出来的东西判然有别。那个饱满的情感,更多的是产生于生存体验。用米尔斯的话说,就是大思想家没有割裂思想与生活。

米尔斯的第二个观点,就是对于学者来说,学术研究应该成为他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他的工作,治学应该成为他生活的核心,整个治学过程应该极大地改变他的性格,使他将生活和工作融于一体,这样他就会利用一切机会去发现问题,获得信息,学会并且习惯于将生活经验融于学术。

米尔斯的第三个观点是要善于利用边缘信息,就是要利用街谈巷议,要利用耳闻目睹的小事件。

米尔斯说的第四个观点:现代的社会结构,现代的分工,使得现代人的生活经验比前人要少,因此我们要格外珍惜自己已经获得的经验。我们当然要借助媒体来获得大量的信息,但是与此同时,如果不拓宽自己生活的触角,那我们在面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及领会别人解答的时候,都会有较大的隔膜。

我们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关注形形色色的问题,但不要画地为牢,把自己卖给社会学。应该说解释社会问题可以释放一个社会学家心中的困顿。社会学者当然会非常关注社会问题,发现社会问题,并努力去思考它。但同时,别的类型的问题也应该在治学的早年就进入你的头脑中,比如说对一些哲学、历史学问题的思考,可能那些思考与你现在的作业,日后的作品,以及职业,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它可以安顿一个思想者的内心。如果那些东西无解,而你又是一个敏感的人,全面的人,不是现代分工造就的狭隘的匠人,那你会有解答这些问题从而安顿自己的需要。如果这些哲学问题、历史问题从来没有进过你的头脑,那就怪了。一旦它进入你的头脑,那就要尽力思考,要找点相关的东西读读,这能磨砺你的思想能力。历史学、哲学跟社会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一个思想家做过一个非常好的比喻,说哲学家、美学家、科学家在攀一个金字塔,每个人从金字塔的一个侧面向其顶峰攀登,攀登得越高的人相互距离越近,层次越低离得越远。你要做一个好学者,提高思想能力是关键。为什么要专门讲一节“学会思想”呢?这是关键的关键。比读书还要关键。有些一肚子知识的人,他们是俗话说的“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原因是他们缺少一条线将散落的很多知识串起来。这个线就是思想能力,最终对一个学者的判定,是他的见地,分析能力,不是看了多少本书。看本书是要提高自己思想能力的,没提高就算白看了。干我们这行要读很多书,看别人怎么思想,怎么提出问题,怎么解题。别人的问题与你的问题可能相关,也可能不太相关,主要是帮助你提高思考能力。

六、观察日常生活的心得笔记

再要说的一点就是要做笔记。读书要做笔记,要发现问题也要做笔记,这是我读《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最大收获。珍惜自己一点一滴的思想,把它记下来,米尔斯管这叫学术档案。学术档案可以分为两路,一路是读书笔记,要点加上心得。另一路就是观察日常生活,发现问题,将自己的思考记下来。两路笔记,两个路径上的进展,会相互影响。书读多了观察周围会有新的眼光,阅历多了,观察多了,读书会更有心得。相反,不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往往也读不出书中的精妙之处。

我在第一讲的时候非常强调动力,今天给大家讲的是要养成勤于观察周围的事情,日常生活,周边人等,提出问题,做出解答的习惯。我认为支撑学者成功的是两个动力。一个动力就是知识与智力上的纯正的好奇心,另一个是对社会公正的关怀,少了任何一个都是有欠缺的。只关注社会公正,这样的人视野容易狭窄,那些与公正问题没有什么关联的事情引不起他的好奇心,引不起他的关注,丢失掉很多学术营养,思想营养,这样就容易政治化,成为政治动物。光有智力上的好奇心,没有对社会公正的关怀,研究社会问题的动力不足。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对社会公正非常关注的学者,写出的东西激情四溢,但就是觉得味道不够,这是因为他不是一个纯正的学者,没有一种超越政治的更博大的智力关怀。用两句话来概括今天讲的内容。第一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就很像读书了,思就是今天所讲的东西。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二句话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你不要只朝一个路径发展,光读书,那不成,特别是学社会学的。要勤于从你的周围,你自己的经历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回答问题:

问:个人觉得,北大社会学系有一个传统就是重视韦伯,重视对生活中的行为意义的理解,重视理解式的解释。另外一种传统,而且是更加流行的,是实证主义,数理统计,它更加受科学的影响。那我们怎么样在写文章的时候或者是看社会问题的时候,能将二者联系起来?

答:我的倾向是,思想能力是一切学术的基础,任何不同的学术风格都要以思想能力为基础。我就举吸烟的例子来说明。吸烟牵扯到宽容与性别的相关性,公共场合中的宽容与性别,择偶当中的宽容与性别,等等。我告诉一个人替我去调查和统计这些,谁都能做。但是谁能在吸烟问题上想到从这些变量下手做研究,就不是统计学能教授的了,它是一种社会学的思考能力。我把这样的思路叫做思想能力,不叫统计能力,有这样的思想才知道要寻找和验证这种相关性。看一本本统计年鉴,统计的条款越来越多。思想者的工作就是告诉统计局,还有哪个事项和关系需要统计。如果没有思想者创造性的工作,就没有新的、关键性条款的设立。所以我说,思想能力是基础。

问:思想框架影响问卷设计,影响收集数据,我们怎么样保证思维是完整的,逻辑是完整的,类型是完整的,抽样是完整的。比如说这次我们参加一个问卷调查,设计的就很不好,调查的前提有一个类型的假设……

答:你说的事我不了解,试着从一般意义上来回答你的问题。我看到的很多数量化的研究,不仅有同学们而且有学者们的,我觉得他们花了很大力气去应对一个没有难度、没有深度、没有疑问的所谓问题。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做,我觉得他的思想非常苍白。还回到我前面的那个说法,统计学能力必须放在思想能力的基础上,配合起来才会如虎添翼。如果没有统计学的能力,思想还是可以通过别的方式表达出来,有时可能表达得稍差一点。而如果没有思想能力,只有统计能力,你会不知道该干什么。现在世界社会学的潮流,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美国带动的,它一直影响到中国社会学的教学。但是我们受到的影响是不全面的。美国的社会是一个多样性的社会,可以保护少数派,我们后发社会学习它的时候受它的主流影响更大,但是我们少数派的状况可能还赶不上美国少数派的状况,在我们这里数量派的影响可能大于美国,尽管这个潮流是被美国带动起来的。我们可以检点优秀的社会学著作,有多少是数量化研究,有多少是以思想为主的,定性的。我觉得出现了一种剪刀差,今天的潮流似乎是数量研究占上风,但是三年、五年、十年以来,最优秀的作品,数量风格占上风吗?我真的不觉得它占了上风。这还是不谈古典。有些同学以后要以数量风格作自己的主导方向,好啊,我支持你,并告诫你,把数量方法学好,同时也提高你的思想能力,那对你有莫大的好处,能帮助你今后在同样做数量研究的同行的竞争中占上风,也许你们的数量处理能力差不多,但是你有思想上的优势,你能发现问题,知道该统计什么。

我们看看当今最伟大的社会学家,找十个、二十个看看,有多少个是搞数量的?我有时候给人这么解释,一点数量不搞,纯靠抽象的理论思维,对于很多智力中等的学者来说,干不来,非要干就必然平庸。相反,调查这样的实打实的工作,能帮助那些中等水准的人,给他们一个饭碗。但是他们很多人的饭碗没有端好。有些人通过统计来表述,而不是通过统计来发现,这就等而下之了。既然已经发现了,很清楚,再统计一下重新表述,没意思。统计是帮助我们去发现的,不是仅仅帮助我们做表述的。我说统计可以帮助很多中等偏上的人来做脚踏实地的工作。思想家他们是做不了的,思想家是很少数的人。统计为社会揭示出事实来,对全社会都很有好处。可惜很多统计是为常识作注脚,这太遗憾了。没有对社会做很实在的工作,没有发现更多的事实,条分缕析,这是非常滑稽的事情。而且我们缺少宏观批判,就是学科内部方法论上的批评。我们这个小学科中欠缺这类学术批评。

复习心得(篇6)

让学生考学生。高年级的学生大多身经百“战”,对考试并不陌生。如果放手让他们自拟一份试卷,当一当主考官,考考同学,那一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你可以从试题覆盖、难易、时间、分值、题型等方面作些指导。考试时由老师主持,让学生随机抽取试卷,也可以由老师随机分发试卷。考试后由对应的命题人批改并写出简单分析。最后再分三到四个组评选出优秀试卷,制成墙报,供全班同学浏览。你最好试一试,因为由此带来的好处是很多的。

最便捷的检查背诵的方法。检查背书是语文复习的重要内容,温故才可以知新。你如果是个勤奋的人,你通常会采用逐一过关的方式吧——你还不太放心用小助手之类取巧的办法。但我告诉你我喜欢用的一种方法:左边的一组站起来背诵,右边的一组看着书监听。完事之后进行指正,再后就交换动作。——这当然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但是相对于极高的效率来说,小小的缺陷是可以原谅的。世上十全十美的事并不是很多。此外,你还可以用点背的方式来防止可能有的“南郭先生”。

作文的复习要注意分散,最好以赏析为主。可能是作文的世界太大了,复习时你常会有力不从心,结果无为而治的感觉吧?其实语文的东西,特别是像阅读、作文一类,应是功在平时。几乎没有人是真心喜欢作文的。相反,倘若避开了写,而代之以赏析,学生会高兴接受的。——我这是大实话。作文赏析的选文要注重是俗事有新意、司空见惯然出手不凡之作,要有启迪心智的震撼力。如果我们的学生会感叹:原来可以这样表达情感,原来可以这样叙写事情,原来可以这样选词构句,——那么,你的复习就有功劳了。这样的复习原本是促成学生作文视野的进一步开阔,作文感觉的进一步顿悟,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质的飞跃。如果到了你不要他写,他开始抱怨甚至自主写作的境地,那你可就是无上光荣了。不要集中搞作文复习啊,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润物细无声!

让学生考老师。你肯定是很不错的`语文老师。如果你愿意让学生考考你,他们的兴致肯定是很高的。比如说,可以考你的词语默写、课文背诵、古诗名句、汉语拼音之类。因为像这些内容,在复习时还是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枯燥、机械。不过,现在有了你的加入,而且如果你在关键的一些地方再出错的话,你的语文复习的课堂肯定会精彩纷呈的。

用故事来点缀你的课堂。一个会讲故事的语文老师是很有魅力的。语文的复习已经失去了最初接触它时的新鲜。这时候,如果你可以——当然,也是需要准备的——结合复习的内容,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跟你的学生谈古论今,不单是调节气氛,故事的本身也就是很好的语文呢!

努力让你的语言鲜活起来。教师的语言可以最大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脑力负担。遇到一个难词,你说“让我们吃了它”,学生背得好,你很夸张地赞一句“啊,简直棒到天上去了!”从一个内容到另一个内容,你不说“下面我们学习……”而说“现在,让我们换一个频道”,学生就会表现出多一些的情致。——学习是辛苦的,但你完全可以动动脑筋让它有意思起来。

如果你阅读了本文,其实你已经在思考;如果你行动了起来,那可真是“棒到天上去了”。不光是复习,平时的语文都该是师生生命的发展,思想的碰撞。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老师,做一个有魅力的人,让我们的学生因为有你而幸福。

复习心得(篇7)

在假期学习中,我发现《指南》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得我们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更好。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这几个方面详细地指出了幼儿在每个年龄阶段所该达到的发展目标,以及我们成人在帮助孩子们达成目标时的教育建议。明确了孩子们在每一个年龄阶段末期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也让我们教师教育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方式方法有据可循。

看了语言领域的第一点听与说的教育建议,我自认为能较好地做到这些。如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我经常和孩子们一起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坚持给他们讲故事,一起看图书。并且我也注意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以前发现有孩子不够认真,我总是即时提醒,现在我说话相应放轻,语速放慢,让孩子们不由静下心来细细地听,这样也较好地养成了他们的倾听习惯。同时,在和孩子们进行交流时,我总是注意说话的语气,总是能结合情景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特别是讲故事时,注意语音、语调,配上表情,尽量把人物的心情表现得清晰,让孩子一下就能理解。这样操作,我希望能给孩子们做个榜样,让他们也能爱说、会说。

但是,我却发现,孩子们不怎么说话,或者说,说得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多。每天上课的时候,发言的总是那几个,难得有匹黑马冒出来,让我欣喜一下。这让我很是郁闷。但仔细想来,问题总还是出在我的身上,于是,慢慢寻找,慢慢发现,再慢慢改变。能力强的孩子总是很能说,也表现很积极。那些知道却不愿意说的,我采取激励措施,让他们从懒洋洋的状态中清醒过来,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共享。能力较差的孩子尽量提问些简单的问题,或把提问放在能力强的孩子的后面,让他们如小鹦鹉般跟着其他孩子学说。

在语言活动时,有时候让孩子们看着图说一句话,请一个孩子说了后,我不断要求其他的孩子,能不能说得更完整?能不能说得更好听?这样也刺激大家一起动脑筋,说得更好。这一点我发现很有用,在今后我也会一直用到。

当然,在孩子们大胆说话以后,不管说得如何,我总是给予肯定。希望孩子们越来越能说,越来越会说。

作为幼儿教师,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是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授之以渔”,让好奇心、求知欲陪伴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心中点亮一盏爱学习、会学习的明灯,让他们能在浩瀚的知识天地中自由翱翔。千万不能以“拔苗助长”的方式,或是园林工人的“修剪”技能,让所有的孩子“超前生长”或是“千篇一律”。

《指南》中所提到的那样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我们遇到的孩子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尊重孩子们原有的水平,引导其不断地向更高一层的水平发展才是只能所呈现出的阶梯性的意义。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揣摩《指南》和《纲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让孩子们能够得到真正合理、全面的发展。

复习心得(篇8)

这次考试某方面有进度,某方面仍需努力!

天边的晚霞,红一片,紫一片,剩余的便是桔色了。淡淡的黄色沉重而又轻快地由内而外的包裹着整个天空。。。。。。

语文一向是我的强项,可是这次怎么。。。。。。其实这次我在作文上失分了。作文也是我的强项,没错,可就在这儿失分了。怎么会呢?到底怎么啦?并不是我写得不好,当然,我不是自夸,我真的很喜欢这篇作文。只因我看题时疏忽了题目的要求。写记叙文,我却写成了类似散文和小说,所以我被扣7分。7分呢!。。。。。。要问我为什么这么镇定,因为啊,我刚拿到卷子也是又哭又难受,后来经老师一点拨发现它可是个金子哩!有了这一惨痛教训,怕是这辈子再也不敢犯同一错误了。

要说今后该如何复习。什么老师没复习到的地方,自己一定要仔细看这类都是老生常谈了。老师说是这一次的复习工作未做到位,我自己感觉做的挺好。我自认为课文都学得不错,认为每天晚上从充足的晚自修时间里取出15分钟,翻翻教过的课文,以此牢固学习之高塔。

相信有我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父母的教导,下一次我的语文会有让人吃惊的战绩!

复习心得(篇9)

一、密度(ρ):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二、速度(v):

1、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S为物体所走的路程,常用单位为km m;t为物体所用的时间,常用单位为s h

3、单位:国际单位制:m/s常用单位km/h换算:1m/s=3.6km/h。

三、重力(G):

m为物理的质量;g为重力系数,g=9.8N/kg,粗略计算的时候g=10N/kg

4、合力F = F1- F2 F= F1+ F2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反

其中F1为使杠杆转动的力,即动力;l1为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动力臂;

F2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即阻力;l2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阻力臂

F为压力,常用单位牛顿(N);S为受力面积,常用单位米2(m2)

其中ρ为液体密度,常用单位kg/m3g/cm3;g为重力系数,g=9.8N/kg;h为深度,常用单位mcm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G排为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常用单位为牛(N);

ρ液为物体浸润的液体密度,常用单位kg/m3g/cm3;

V排为排开液体的体积,常用单位cm3m3;g为重力系数,g=9.8N/kg

⑤据浮沉条件判浮力大小计算浮力的步骤:

③F浮

复习心得(篇10)

16、滑轮组效率:

1.实验:用两相同的电加热器给M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它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可以看到:1)在通电相同的时间里,煤油的温度升高得高。2)要使水和煤油升高到相同的温度,则应给水的加热的时间要长一些。

2.结论:质量相同(如:1kg,也叫单位质量)的不同的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如:大家都升高1°C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物理上,把物质的这一种特性叫比热容。

3.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一种物质的温度升高(降低)1°C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c.意义:1kg水在温度升高(降低)1°C时,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d.比热表:

1)水的比热要记住。水的比热很大。

3)液体的比热比固体的比热大。金属的比热都较小。

e.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受温度、质量和物体的形状的影响,但要受物态的影响。

A.比热容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多。

B.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在的吸收的热量多。

C.比热容的单位为J/kg.

D.一桶水的比热容大于一杯水的比热容。

4.热量的计算: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其中:c为该物质的比热容单位一定用J/(kg°C)。M为物体的质量,单位一定用kg.△t为物体升高的温度,单位一定用°C.△t=(t高温-t低温)同样,这个公式,可以应用于放出热量时的计算。只是要把“Q吸”改为“Q放”即:Q放=cm△t,其中△t=(t高温-t低温)

Q放=cm△tQ吸=cm△t这两个公式只适用于物态没有发生变化时。

这个公式只是利用已知物体的质量、吸收(放出)的热量、变化的温度时计算物体的比热。一定不要认为:C与Q成正比,与m和△t成反比。因为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一个确定的物质而言,它的比热是一定的,它不随物体的温度、形状、体积、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跟物体的质量、温度变化量、和吸收(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

(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④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是一样的,国际单位制都是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复习心得(篇11)

如何获得良好的复习课是我们经常不太关注的话题。 这也是我们感到模糊和困难的一类。复习课上,我们的老师不仅在讲知识点,而且在整理知识结构图。看起来面面俱到,条理清楚,而实际上老师讲得是“辛辛苦苦”,学生们听得是“晕晕乎乎”收效甚微。

反思我们的复习课堂,哪一堂不是评讲习题时,一口气也不休息,连珠炮似的一味轰炸。哪管学生你需要什么。当然,复习课的学习目标任务,相对于平时的新授课来说,内容多,面广,综合性强,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何况,到复习阶段,优秀的学生已不需要老师重复讲解,差一点的讲得也不定真听得懂。所以我以前认为复习课就是“整理与复习,就是多做一些习题”的做法,是不能起到复习课的实效的。

听完了***的《复习角的度量》一节复习课后,让我感受到原来复习课也能上得精彩。在这一节课里他不但能把《角的度量》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完整的整理出来,而且还把学生容易错和经常犯错的题目有针对性的、有层次的再出现在练习当中,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真正让课堂体验复习课所起到的有效性。同时,我意识到在一个好的复习课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抓住重点,有所突破。

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内容,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练习,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辨容易混淆的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二、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变通力。

3、 通过设计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综合复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复习课是一片需开垦的地带,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复习课会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充满活力。

复习心得(篇12)

1。必须熟悉各种基本题型并掌握其解法。

课本上的每一道练习题,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出的,是最基本的题目,必须熟练掌握;课外的习题,也有许多基本题型,其运用方法较多,针对性也强,应该能够迅速做出。

许多综合题只是若干个基本题的有机结合,基本题掌握了,不愁解不了它们。

2。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注重题目所体现的出的思维方法,以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势。

数学是思维的世界,有着众多思维的技巧,所以每道题在命题、解题过程中,都会反映出一定的思维方法,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注重这些思维方法,时间长了头脑中便形成了对每一类题型的“通用”解法,即正确的思维定势,这时在解这一类的题目时就易如反掌了;同时,掌握了更多的思维方法,为做综合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多做综合题。

综合题,由于用到的知识点较多,颇受命题人青睐。

做综合题也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效的有力工具,通过做综合题,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弥补不足,使自己的数学水平不断提高。

复习心得(篇13)

25天的小学生活结束了。除了五天的军训,这二十天让我感觉很好

6月29号,衡中复习班开学,那天衡水的雨下得很大,复习生在衡中的东校区滏阳中学(西区是本部,老师都是一样的),滏阳在一个深而窄的小胡同里,我们到的时候,庞大的车队一直延伸到一条街以外,胡同里满是泥水,我们趟着泥水来回搬了三次,人极多,打伞很不方便,何况东西那么多。安排好后,我父母的衣服都湿透了。当他们离开时,我的心充满了痛苦。

我在军训时感到很累。正式开课后,我才开始怀念军训的快乐。军训留给我们的,除了美好的回忆,还有某天得空时我看到镜子里的我吓了一大跳,脸黑就黑吧,脖子上**却是清楚的楚河汉界,校服盖着的地方还好,晒着的地方实在不忍心再看。军训五天,都是天气极好,衡水的天很有规律,开学那天下了雨,之后一直到军训闭幕式结束豆大的雨点才落下来。

正式开课的第一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每天18张卷(熟悉我的同学都知道我做题的速度很快,但是这样大的强度也让我有点力不从心),自习考试化,40分钟题很多,比如语文20-30个单选,4篇文言文,一篇诗歌;英语20单选+完型+4阅读+单词拼写+翻译句子+短文改错……),一轮复习,老师们讲的很细,但是为了赶应届班的速度,他们说,题已经删去了一大半。滏阳对面是心理**医院(又名精神病院),校长在开学大会上讲,你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了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啊,我在心里小声嘀咕着,那边是一群疯子,这边也是一群疯子,只不过一墙之隔,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

很巧的是,我被分到421班,很少有学校像衡中那样分班的,感到很惊讶,开学那天报到的共99人,现在是112人。这里的基础设施很好。教室里有饮水机,食堂里有餐盘,宿舍里有淋浴。我们宿舍在六楼,且不说远,主要是水上不去,后来学校每个宿舍配了一个桶,一个瓢,而且宿舍没有阳台,晾洗衣服也很不方便,后来才知道洗衣服的时间基本没有(这是我初到衡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只有周六下午半小时吃饭+洗衣服+洗澡,很无奈,只能牺牲掉中午吃饭的时间洗衣服,而且只有10分钟有水)。

衡中今年94个学生考了清北(在河北省共招120),20个港校(共招29),21个考了国外的大学,本一人数大约3800(一共4000多),可是如此辉煌的成绩背后是无数辛苦的付出,衡中的各项制度都能落实到位,这也是成功的原因之一,比如早上5:30起床,29会有人查早起,8分钟起床+洗漱+打扫卫生+赶到操场侯操,(不叠被子回家反思)违纪是要开违纪通知单的,就算你家是秦皇岛的家长也要来签字,严重的回家反思,违纪的现象诸如中午睁着眼拉,床头放吃的(零食基本没时间吃,衡中每天80多个铃,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规划好了要做什么),这里是一个特别适合学习的地方,我们基本上与世隔绝,来自应届生的强大压力(文科实验班数学考试大部分人都是满分),在食堂吃饭听到吃好的同学放盘子的声音都恨不得马上吞下眼前的饭菜回教室学习,当所有人都疯了,你没疯,那就是你疯子,在其他学校,你好好学,可能别人会笑话你,在这里你不学,别人就会笑话你。哪怕你想保持现在的成绩,你也不得不努力,稍有懈怠,就会被落下。

当有一天,我们8分钟可以叠好被子收拾好宿舍,站在操场上背书,我们就接受并适应了这里的一切,请享受你无法逃避的痛苦。这个月,学到很多以前不会的东西,漏洞已经在补了,我感到几个月前的自己是多么无知,无畏,什么都不会也大无畏地参加了高考。

复习心得(篇14)

作者:胡玮纬

**:《地理教育》2010年第10期

经过紧张的高考,回顾一年来的地理复习过程,总结如下,希望能向年轻学生和年轻学生学习。

1 紧抓教材、构建框架

高三地理复习时间紧,任务重,但不能因此忽视教材。地理考试不管题型如何变化,考试的知识点都来自于教材,解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与教材相关,有时把教材上的语言加以组织变换就是标准答案,因此复习中一定要紧抓教材。高考涉及初、高中地理,每本书内容不同,所花“功力”也应有所区别:

初中地理难度不大,但点多面广,要落实到地图上,把地图册当“画书”看,常翻常记;高中必修(上、下)要像学文言文一样,字字句句,仔细研读,读懂原理、悟懂含义;高中选修课应该像学习阅读,理解其本质,掌握基本框架,记住关键知识并加以利用;二是典型的高中案例教学。我们应该掌握段落的大意,记住关键词和句子,找出中心思想,并加以运用。

读书的步骤是仔细看一看。阅读教材,了解各章节的内容、主要章节和标题;细看每节黑标题、主要知识点;精看本节重要内容、字句。教材要常翻常看,这样才能做到用时“胸中有书”。

看教材时应理解性记忆,建图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图是地理学科特色,地理考试中无图不成题。学地理一定要善建图、会读图、活用图,懂得**转化。

可在学教材时构建地理图式;阅读教材时应建立知识网络图,如天体系统层次图;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制作原理图,如热循环和应用图;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应建立区域地图,如学习区域地理标注经纬度网络,并在地图中实现重要的地理时物和信息。

2 认真听课、勤记笔记

高三复习是巩固提高阶段,有的同学认为是复习课,老师讲的都会,就埋头“种自留地”,不听讲,这种做法极其错误。因为老师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复习课是将教材重新组合、查漏补缺、拓展延伸,听课有助于理清思路、找准重难点、抓住易漏点,利于快速提升。

dg15.com小编推荐

微课学习心得体会(收藏十四篇)


当我们有了新的想法时,往往会感到非常兴奋和激动。这些想法可能是我们在学习、思考或者与他人交流中得到的灵感。然而,仅仅惊叹于这些新的想法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将它们记录下来,写成一篇自己能看得懂的心得体会。

为什么要写心得体会呢?写心得体会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思绪。当我们将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时,我们需要将其整理清楚,这有助于加深对这些想法的理解和记忆,并且让自己更清晰地把握住它们。

其次,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新思路和新感悟。当我们开始将想法写下来时,我们可能会发现其中有一些问题或者不完整的地方。通过进一步思考和补充,我们很有可能会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全面的认识。这种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点,从而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视野。

最后,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分享和传递我们的想法给他人。当我们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一篇文章之后,我们可以选择与他人分享,无论是通过发表在网上或者是与朋友、同事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可以从他人的反馈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反思,也可以帮助他人从我们的经验中受益。

总之,写心得体会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和实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整理自己的想法,获得更多的新思路和新感悟,并且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因此,我鼓励大家在积累新的想法的时候,不仅要感叹,更要将其写成一篇自己能看得懂的心得体会。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也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领导力和职业素养指导!

微课学习心得体会【篇1】

9月14日在学校领导的精心安排下,我们有幸聆听了杜志强院长培训的微课。感慨万千,受益匪浅。特别是《微课》的学习,从几个微课片段,就让我们学习到了语言描写的方法,神态描写的方法,神态描写的含义等,让我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微课学习心得体会【篇2】

我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是不仅仅是老师,同学,老师和同学们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很好的。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有许多地方做得还不足,还需要不断的进步才能做得更好。这一学期我学习了微课,在这里学习了很多,我觉得自己在这一学期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对我们将来有很大的帮助。

微课是在我们课堂上学习的一种形式,也许这一学期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在课堂上锻炼自己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是非常充实的,我们的效率是非常高的,但是我认为不足是因为我们还需要进步,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微课,微课的制作,还有微课的评价。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学习,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

微课是在课堂上学习的关键时期,我觉得还是应该做的更好一点,这一学期我学习了微课,在这一学期学习了微课,我认识到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这一学期是非常有必要在课堂上学习的,我觉得我还是应该有进步的,这一学期我学习了微课,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学习了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学期我学习了微课,我认识到了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方向,这也是学习了很多东西,在课堂上学习了这些东西,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觉得我是非常有信心的,这一学期我也感觉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学习了很多知识,这让我感觉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进步了很多,在这样的环境下面我是感觉非常的有意义的,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情,我也需要去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一学期我也感觉自己在进步了很多,学习了很多东西,我觉得我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东西。

我感触很深,这一学期的学习是很有意义的,我也一定会继续保持下去,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学习了很多知识的同时还是要认真一点学习起来,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一定会继续加强学习,在这方面应该要继续的维持下去,这一学期我也是感觉自己的进步了很多,有些事情是应该要去做好的,这一学期我觉得自己是做得比较好的,这一学期以来的学习让我感触很深,在这方面我还是应该要做出更多的调整,接下来一定会继续努力提高,让自己进步的。

一学期工作当中我也是做出了很多调整,在这方面我应该要有自己的决定,在下一阶段工作当中我也会继续调整好心态,这让我感觉非常的充实,对于这些细节我也应该要认真去搞好,回想这这一阶段的学习我是深有体会的,我也会继续努力的,回想这一学期来的工作,我也是深有体会的,这也让我感觉非常的有动力的,回想这一学期的工作我是有很大的进步的,在下一阶段工作当中我一定会认真的做的更好,我也渴望继续调整好心态,在这些细节上面我需要更加认真一点,这学习的同时也应该要去做的更好一点,在这样的环境下面我也是做出了很多调整,这让我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这方面我也会继续调整好心态,在学习上面也应该要去认真搞好分内的事情,回想这一学期的工作当中我也是做的比较认真的,对于这一阶段的工作我也是一点点去积累,学习了这些知识,让我感觉非常的充实,在学习当中我感觉还是能够把这一份工作做的更好,我感觉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微课学习心得体会【篇3】

20xx年的金秋,迎着铺面而来的“微之风”,我们一行十四人来到了美丽的青岛,参加了中国教育报刊社培训中心组织的微课程专题培训。尽管培训的时间很短,但培训的费用却很高,有失望有印证更有启示,总之,短暂的培训为我们揭开了微课程的神秘面纱。

微课其实很简单

微课就像这次的培训,很简单。一天半的培训,其实内容很少,老师讲讲、学员尝试、专家点评,像平常我们上课。本次的主讲是李玉平老师,一位来自美丽大草原的汉子,微课程的创始人,亲切随和,会场上常常会响起他爽朗的笑声。简单的开场白,他就结合着板书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做微课程,目前常用的微课程类别以及做微课程的内容,没有多少深奥的理论,简洁的话语,清晰的思维导图,最后定格在一句话:微课程是个思想活。是的,微课程其实需要的技术含量真得不高,但创意却是最重要的。他的讲话就像课堂的导语。接下来的微课开发团队的两个核心成员--来自遥远的深圳的两位教师:舒翠萍和程俊英分别就微课制作的两种常用方式进行了技术层面的培训,有PPT的制作,也有录屏方式的操作。而这些,其实重要的是有相应的版本和软件,东西原本就有,只是我们不知道,或者运用得不好,那么老师来指导,手把手地教,这算是到了上课的新授部分。学习了新知识,总要尝试练习,这次的培训要求自带电脑,现场操作练习,自己尝试制作微课程,专家组的老师给予点评辅导,算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运用。我是信息技术专业的外行,但老师所讲的这些至少现场是都达标了,我相信,在今后的反复练习中,肯定能运用更自如。

点评我的微课作品

听了一上午的讲授,我印证了我所理解的微课程其中的一种形式:在3-5分钟的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用相应的图片、简洁的文字加上音乐的渲染,制作成能自动播放的PPT。李老师重点针对教学谈了微课程的设计,说实话,我一直不太赞同这一点,学生在咱的课堂上那都不听当当,还指望他们回家对着视频看,我觉得不靠谱。不过,微课程其实包含的内容很丰富,短小精悍,很能触动人心。我想到了上学期例会汇报制作的《花儿朵朵开》,当时完成了,自己都很感动,老师们反响也不错。我想知道我制作的这个算不算微课程,在李老师的团队里会给予怎样的评价,我更想听听老师如何点评。于是,中午我想办法下载了这个ppt,根据老师的讲解转换成了视频,然后交了上去。或许像我这样傻乎乎的学员没几个,李老师点评了两个使用录屏方式制作的学科微课后,就介绍了《花儿朵朵开》,听得出,他不仅认可这个PPT,还给予很高的评价,会场反响也不错,有想拷走的,也有关注学校校本课程的。总之印证了,我对微课的理解没有多少偏颇。

微课带给我的启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何况这么高级别的培训。梳理这次微课的培训,给我三点启示:首先,让我明白了如何进行微课的深度开发。第二天,微课团队的专家又结合着《花儿朵朵开》和大家交流了关于微课深度开发的问题,李老师点评,单独的这样一个作品,顶多是学校的一种宣传方式,如果把它作为一个项目来开发,那就可以整理出一系列的微课,比如每一项校本课程的介绍;校本课程里某节课学习难点的介绍等等。他又列举了他女儿针对拼音iuy的学习,就开发了十多集的微课,他认为碎片越小,越便于师生的使用。尽管有的观点我保留,但将校本课程做成系列化微课,还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其次,李老师团队那种自发的研究精神。用李老师的话说,最早他并不是做这个的,就是用了辅助研究的,他作为教研员发现有的问题给老师讲了,但不够清晰,不便于老师反复研究,于是就慢慢做成了这样的微课。一位年龄已近退休的老师,能以这样创新的精神、扎实的作风去做研究,令人敬佩!最后,我再次感受到了这种和谐愉悦的培训之风,没有装腔作势的老学究面孔,台上无论坐的是谁,都是在分享,分享自己的小妙招,分享自己的做微课的故事。真诚的交流,现场的演练,深夜大厅的交流,都定格成一幅幅照片,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最后,推荐几个网址,和大家分享,更期待有兴趣的老师也尝试用微课的方式将自己的工作、生活经营得有滋有味!

微课学习心得体会【篇4】

微课程很受教师欢迎,对教师成长有帮助,但微课程并不是万能的。任何教育变革,最核心的因素是人。人的主观意识、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任何变革都不可能成功。其实,在微课程提出之初,我们进行了很多的自我诘问。(注:提的问题非常好,请大家多思考啊!有没有更好的答案或解决办法?)

1. 微课程一事一议,一事一课,不可穷尽,挂一漏万,开发那么多,有意义吗?

答:细节最动人。教育,唯有走近细微处,才更能打动人心;唯有走进细节,才是真教育。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正是这样的具体事件组成了教育过程。孩子也是在具体的教育事件中,受到了教育,得到了成长。我们试图寻找一劳永逸的妙招,甚至也想创造适合所有场景的教育方式。但这终究只是理想状态,其实这样的妙招和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孩子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适用于他们的教育方式也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一个突发教育事件,都考验着教师的临场智慧。临场智慧从哪里来?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也很难有一模一样的教育场景。教师只能从这些众多的唯一事件中,寻找相同与不同,领悟和把握教育规律,提升教育实践智慧。这种实践智慧需要一次次的积累,由量的积累才能引起质的变化。教育的复杂性正说明了这些不可穷尽,挂一漏万的案例的价值所在。正是这种不完美、草根性,成就着教师微研究的质量。

有老师可能还会认为,这些小得不能再小的案例和故事,没有改变教育观念来得快。是的,理念确实很重要。但我们也常常看到,老师们接受、认同了理念,但往往苦于没有落实理念的好的操作方法,导致理念和行为之间相差甚远。而这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案例,渗透着理念,承载着价值观。案例是理论的故乡,实践渗透理念。教师在学习和开发微课程的过程中,体会着理念与实践的融合。

2. 微课程,因为极其精炼,将故事的背景、教师的情感都屏蔽了。情感是教育的前提,离开了情感,这样的案例还真实吗?还有用吗?

答:是的,有一种说法是离开了情感,就不存在教育。但问题也恰恰在于此:情感不能复制。既然不能复制,那我们又怎样进行教师培训呢?教育是艺术,不仅仅是技术,更需要爱心、责任、担当等情感的投入。教育=情感+技术(专业)。虽然情感不能复制,但技术是可传播的,也是必要的。所以,微课程有去情感化的追求。情感因素因人而异,不可复制。从这个角度来看,去情感化的案例,更适合教师学习。去情感化的教师培训,更人文,更宜传播。

当然,这不是说情感在教育中不重要,而是说情感不便传播和复制。所以,极端一点说,微课程传播的是教育技术,每位学习者结合自身特点,用习得的技术,融进个体的情感,创造更为丰满的、富含自身情感的故事和案例,善莫大焉。再说,情感不是无缘无故生发的,教育情感也应如此。

3. 到底是开发微课程重要,还是使用微课程重要?哪个更有价值?

答:微课程对不同基础的教师有不同的作用。对于入职型教师,可以学习微课程案例为主,主要作用在于激活职业敏感,降低教育视角,启发教育实践;对于经验型教师,可以学习、开发并重,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反思,启发和积累实践智慧;对于研究型教师,可以开发为主,主要作用在于创造故事,梳理、提炼成果,传播辐射,以影响更多的人,同时达成自我认同,增强持续研究的动力。

因此,待成熟的教师着重于运用微课程,成熟的教师侧重于创造新故事,开发微课程。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核心价值在于微:微问题、微故事、微研究,将眼光放低,着重关注常态的教育教学事件,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对于学校而言,核心价值在于学习、开发微课程的过程之中。学习、开发微课程的过程即为启发教师实践、思考、提升、交流、分享的过程。全校教师在欣赏与被欣赏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完成向同伴学习与自我反思。

一句话概括,微课程只是教师研修的一种方式,微课程最大价值在于研究案例、创造故事的过程。不能为了微课程而微课程。

4. 教师开发微课程将主要精力放在PPT制作上,如何引导?

答:开发微课程要筛选素材,提炼内容,还要配上合适的图片和音乐,制作时间长,耗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过于追求形式完美,转移了教师注意力,削弱了微课程的内涵。我们建议这样处理:提倡在空白背景的PPT母板上制作,重点关注文字和内涵,后续的美化、制作请专人代劳。

5.微课程是微时代的产物,属于快餐文化,这是不是走偏了?

答:确实,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这是一个快的时代、微的时代。快,难免肤浅;微,难免浮躁。但无可回避的是,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时代,要想改变事物,只有认同它、接纳它,才有可能影响它,继而才可能引领它。通过微课程,我们并非要引领一个时代的教育,只是希望创造出更适合教师学习的新方式,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微课学习心得体会【篇5】

学校组织的校本研修活动,集中对微课制作进行了培训。

原本以为微课制作会非常麻烦,结果在学校李主任的带领下,学习完微课制作后,才觉得微课竟然可以随时制作,这里一个好的录制微课的软件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哦,我们使用的是Camtasia Studio这个软件。下面就来谈谈如何制作微课。

第一步:准备录制微课的素材。微课的微,体现在短在精,最好在5分钟之内就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重点来讲解,它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要主题明确,重点突出。

第二步:准备录制的课件。课件页数大概五六页,当然也可以多几页,但要注意微课解说的时间,整体要以美观、大方、简洁为主,按照这些想法,我开始制作我的第一个微课的课件——小学三年级学习的常见的四种说明方法。

第三步,准备开始录制微课。准备好素材和课件后,开始录制,打开Camtasia Studio软件,点击录制屏幕→rec,开始录制,结束后点击stop→save→输入文件名保存→录入(找到保存的文件)→批量生成,在批量生成中出现我们需要的mp4的格式,结束。

另外,制作微课还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没有杂音,其次要声音洪亮,这是制作好一个微课的前提,否则别人点击你的微课后,不会有想看的欲望,因为声音小,要么你的设备要好、要齐全,比如带话筒的耳机。

操作非常简单吧,也感谢我们学校李主任手把手的指导,让微课在我们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吧!

微课学习心得体会【篇6】

现在,微课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新热门之一了。不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大、中小学,均将目光投向了微课。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我最早接触微课是在20xx年暑假。我记得自己参加的是一个有关于微课方面的培训,为期一天,是西安市教育局组织的。上午,有关专家为我们讲述了微课的简介;微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微课前沿与应用。下午就进行了有关微课制作的培训。由于时间紧,也许也是因为我自己比较愚钝吧,我觉得学会如何制作微课还是比较难吧,后来,在老师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只简单的学会了CS6的简单编辑。但是要让我自己录制视频的话,还是有些困难。

后来,我自己又在网上搜集学习如何设计和制作微课。在中国微课网上,我发现,居然提供免费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平台!真是太好了,这样的平台提供的免费培训,我可以一遍学不会,多学几遍,也就会了,熟能生巧嘛。在这个平台上供老师选择的课程也很多:有《微课设计与制作》、《翻转课堂设计与应用》、《PPT设计制作》等。根据我的需要,我先学习《微课设计与制作》。

中国微课网提供的《微课设计与制作》主要内容有:一是有关微课的简介、前沿、应用,由微课创始人胡铁生教授主讲。华南师范大学柯清超教授讲授了微课现状及发展趋势。二是有关微课设计及常用录屏方法:1、CamtasiaStudio8微课制作教程;2、用CamtasiaStudio6录制微课;office20xx录屏方法及其他录屏方法。三是各学科微课范例。

这里的课程给我们展示了几个微课的实例,无一例外的,每一个微课程都短小精悍,知识点明确清晰,且创意十足,让人看一遍就能记住视频中讲授的知识点,非常的有意思。

在这里,我要重点谈谈培训中分享的广州天河区华融小学张莹莹老师微课制作过程。

张老师讲述她从以下四个立足点来制作微课:一、立足教学点,抓准教学目标;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三、巧妙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四、学习单的设计和使用。

第一个方面,张老师讲到立足教学点,抓准学习目标。首先视频制作的关键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必须清楚学生要学习什么,学习到怎样的程度,年段学习目标就是我们的一个指向。张老师举了自己制作微课的一个例子:《修改符号的认识和运用》,她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及《广州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对四年级学生修改符号的要求作为它的这个微课的导向。微课要求教师讲述的一个知识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掌握,时间必须控制在10分钟以内,内容不要太多,聚焦教学目标就可以了。

第二个方面,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的坡度,从易到难。张老师还是列举了《修改符号的认识和运用》的例子。她在这个视频中,首先让学生认识修改符号,再到认识符号的作用,练习巩固,最后是运用修改符号,这样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他给我们展示了视频的教学流程安排:1、情境导入,2、认识符号,3、例文示范,4、总结方法,5、短文练习,6、回顾总结。这样的内容安排科学,学生易于掌握。

第三、巧妙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她是从创设情境、动画配合、学思结合这三方面实现的。

最后,张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学习单的制作和使用

微课看似简单,但一节好的微课却凝聚着老师的许多心血。这其中之一就是教师熟练地掌握各种专业软件的使用。而这非一日之功,从熟悉到操作,再到各种花样的增加,微课无不考验着教师是否如孙悟空版,有着72变的本领,我唯有继续学习着……

微课学习心得体会【篇7】

一、什么是“微视频”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

二、“微视频”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

(2)教学内容较少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视频”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

从大小上来说,“微视频”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使用方便

“微视频”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5)“微视频”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视(201*年119消防宣传月活动方案及文案)频”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6)“微视频”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视频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微课学习心得体会【篇8】

“微课”教学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选点要小,“微课”不是传统课堂的面面俱到,而是将一个重点问题讲深讲透,最好的是讲出新意。一般的知识点学生已经在课堂上基本掌握,同时“微课”依赖于网络视频,如果毫无新意,可能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微课”教学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果。

第二,“微课”虽然时间短,但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程序都一一具备,它的教学目标也是三维目标,它是一个完整的微型课堂,因此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三,“微课”的导入要快,要精心设计达到及时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第四,“微课”的价值在于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因此它的针对性更强,在“微课”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整个“微课”教学中应该是辅助地位,实现由“教”为中心的知识传递模式到以“学”为中心的问题探究模式的转变。

三、微课对教学的意义

首先,从学习者主体学生方面来说,微课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使得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微课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使得学生学有所得,乐在其中;在教育改革中突出了减轻学生负担这一要求,微课教学很好的践行了这一点,小而微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大而泛的教学形式,实现了着力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知识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其次,微课主要采用视频形式,原因是视频教学具有画面生动形象的突出优势,相对于其它媒体方法,视频教学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在视频媒体的辅助下,微课教学也使得学生可以实时反馈,通过评论等方式来及时表达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以寻求帮助,同时可以就某一知识点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还可以形成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在线上的交流与探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最后,从教育者主体来说,微课教学方便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教师通过观摩他人微课教学的案例去发现新的教学点,完善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微课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让教师在细节中追问、思考、发现问题,成为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进行微课教学其实也是教师的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在不断的反思中帮助教师不断成长,特别是对于新教师的成长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微课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一次巨大革新,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实现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优化教育结构、培养新型人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微课学习心得体会【篇9】

这次培训,我收益良多!

首先,通过接触“微课程”明白了:微课程是由文字、音乐、图画三部分组成,它没有解说的声音,在优美的轻音乐中,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进而引发思考。其次,此次培训,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训老师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1—3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从什么是微课程、微课程的作用、微课程的分类、微课程的制作等方面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微课程,真正让我们领会到了微课程“微而精,小而奇,内容少,蕴意深,从小处入手,解决一个问题”的独特魅力。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老师的微课程专题,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有思考,很能启发老师们的思维。微课程从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高效解决,不泛化,不拖沓。在素质教育条件下,尤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和学的效率,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

当然,微课程的制作是一种很费脑筋,很需要遵循科学和规律的。这也启示我们,科学就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随意,必须严谨、认真、科学。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多动脑,多制作像这些有效的微课程集,引导学生在思索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问题解决后得到提升。

微课学习心得体会【篇10】

“微课”是当前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本次国培学习的重点。通过学习微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几点肤浅的感受:

一、对微课的理解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是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它能使学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问题。

二、微课的特点

1、小:即微课容量小,目标明确,具有相对独立性。微课的内容往往是一个具体的点,而非一个泛面;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控制在5—8分钟。

2、活:即微课内容的选择范围广泛,内容相对集中。微课可以涉及很多课程内容外领域并且适合于不同学生。微课立足于当前教育教学工作,选题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即可。

三、微课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技术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微课制作更能体现教师这一综合能力的运用。不会OFFICE办公软件,不会视频、音频的剪切与处理,根本谈不上微课。

通过网络国培教育的学习,尤其是对微课知识的学习,使我对微课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学得了一定的制作技能。我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深入研究学习并且反思微课教学,不断的尝试微课教学研究,进一步提供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

微课学习心得体会【篇11】

前不久,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微课制作培训。这次的培训通过看课件,我受益匪浅。指导老师的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焦渴的心田,让我饱尝精神大餐。下面谈谈微课制作几点学习体会: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首先是选题,微课重在解决疑难,突出的应该是个性问题,是教学的某个环节,是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课后的习题讲解。微的作用是解惑,而不应该是授业。我选择了四年级上册的《田忌赛马》确定了主题后就要搜集材料了。接着是撰写教案,虽然是微课,教案中的环节也要详细,条理要清析。必要的是课题、学科、适应年级、学生的认知起点、作品分析、基本流程都是要齐全的,在教学流程设计时参考教学用书,不能“拿来主义”,要有自己的见解,有思想、有价值、有创新,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

下一步是制作一个ppt课件,课件起到的是一个引领的作用,要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展现出新时代教师的科技水平,也不能太花了。

最后一个环节是录制整合材料,录制可以用“录象专家”,转化格式处理文件可以用“格式工厂”,最后就是上传文件了。提交作品后,再回过头来欣赏同事们上传的作品,真是精彩倍出。

在制作自己的微课作品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几点要注意的:

1、录制时调整电脑分辩率为1024____768,颜色位数为16位。ppt尽量做到简洁、美观大方。

2、时间须严格控制在五分钟左右。

3、内容非常碎片化,非常精炼,在五分钟内讲解透彻,不泛泛而谈,若内容较多,建议制作系列微课。

4、在编写微课内容时,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完全一对一地“启惑”“解惑”。

5、微课在内容、文字、图片、语言等上须正确准确无误。

6、微课讲解时,声音响亮,抑扬顿挫。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详略得当,不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大众受众式用语。

7、建议能看到教师头像。“PPT+视频”的录制模式下,头像不遮挡教学内容。

8、要有片头片尾,显示标题、作者、单位等信息。

9、视频格式为:flv、mp4,视频尺寸为:640____480或320____240。音频格式有:mP3。

总之,微课是新时代的产物,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有必要去学会正确使用它,并创造性的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

微课学习心得体会【篇12】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音频。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相较于传统视频课的资源封闭,资源枯竭,难以修改,教师为主。显然微课有着自身的有点,例如易搜索,易传播,应用范围广等。同时微课的录制对象,学习对象可以是任何人。微课的选题是微课制作最为关键的一环,良好的选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不好的选题同样使得微课变得平凡甚至平庸,淡然无味。

微课作为一种媒体,内容的设计既要适合使用多媒体的特性,对于不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的内容,制作的结果也许是徒劳的,因为也许使用黑板教学或者直接用生动的语言营造一个适合场景的教学效果会更佳。同时也会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平淡无奇。令学习者失去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因此微课选题要适合使用多媒体来进行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彩的动画和有趣的视频。

微课学习心得体会【篇1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新世代的产物,微课就是其中的一种。之前接触到微课的时候,对它很模糊,没有明确的认识,我们会认为微课是一次简短的课堂活动,或是记录课堂活动的一小段视频,或是将40分钟的一节课分解成多个课堂碎片等等。在经过培训学习之后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课”其实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二、“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三、“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微课学习心得体会【篇14】

这一学期我认真学习了《微课制作实例教程》这本书。这本书主要涉及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一个是到底什么是微课程,另外一个就是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方法了。

一、什么是微课程?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这里,刘穿石教授提出了注意力十分钟法则,人的注意力在学习最开始的十分钟,是最集中的,也是学习效率最高的,这也是为什么微课程要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超过了十分钟,人的精神出现怠倦,不愿意再仔细看下去,那么微课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其次,微课程力求在十分钟里说清楚一个知识点,知识点不宜过多过杂。刘教授给我们展示了几个微课程的实例,无一例外的,每一个微课程都短小精悍,知识点明确清晰,且创意十足,让人看一遍就能记住视频中教授的知识点,非常的有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判断、推理、鉴别、欣赏、评价、应用等;即使是单纯的语言的表达,也饱含了施教者的情绪、爱好、兴趣、激情、信念、承诺等情感价值观的东西,最终一起通过施教者的身体活动呈现出来,与纯粹的知识一起影响、感染受教育者,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二、微课程的制作 这次黄皓燕、徐国明教授讲述了制作微课的方法。

1、规划微课内容

a、分析学生、教材、重难点和易错点

b、设计内容结构、表述方式和视觉效果

c、制作微课、后期加工、字幕、版权

d、应用课前预习、课中辅导、课后总结

e、评价教学效果

2、制作、编辑微课

3、微课制作完成。

三、经过培训我对微课的理解如下:

1、时刻谨记您的微课程用户是学生。

2、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

3、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

4、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即使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

5、要给学生提供提示性信息(例如:用颜色线标识,屏幕侧边列出关键词,用符号图形标注等)。

6、微课程是整个教学组织中的一个环节,要与其它教学活动环境配合,记住:在微课程中适当位置设置暂停,或者后续活动的提示,便于学生浏览微课程时转入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单统一调度下学习微课程。

7、微课程应有恰当的提问,问题的设计要恰当安排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核心问题,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促进学生思考。

8、每一个微课程结束时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

9、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要说清楚是什么,还要说清楚不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关键技能的教学,要清楚地说明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

10、用字幕方式补充微课程不容易说清楚的部分,注意:只须呈现关键词语,不必像电视剧一样将所有的台词都打出字幕,这会增加学生的阅读认知负荷。

11、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要根据学习单的指导来看视频,看完视频以后要回到学习单来讨论、练习),要告诉学生使用微课程的技巧,(例如,遇到没有听懂的地方可以暂停重听)。

12、在学习单上将微课程和相关的资源与活动超链接起来,方便学生在学习单的统一调度下跳转学习。

13、一门课程开始的时候,要清楚地介绍这个课程的评价方法和考试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学习。

14、开始时,要介绍主讲老师本人的情况,让学生了解教师。

15、注意研究借鉴可汗在讲与你的类似课程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16、留心学习其他领域的设计经验,注意借鉴、模仿与创造,例如,从电影、电视、广告等大众媒体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创意。

17、有关微课程制作的操作技术细节(很多时候,细节往往影响了微课程的使用效果):鼠标不要在屏幕上乱晃;字体和背景的颜色要搭配好;讲解课程时,鼠标在屏幕上的速度不要太快;画面要简洁,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标、背景、教师人头像等,都要删除;录制视频的环境要安静、不要有噪音。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领略了新时代的教学新方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学生可以半脱离课堂,不再单纯的课堂授课方式,让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广泛,思维更开拓。而我们也能迎来新时代的教学方法!

古诗教学心得收藏十四篇


我们专门为您编写了一篇标题为“古诗教学心得”的文章,根据您的需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并由此获得许多想法,将我们所感受到的记录下来并得出心得体会对我们非常有用。撰写心得体会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该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古诗教学心得 篇1

万丈高楼平地起。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搞得是否成功,基础打得是否扎实,对学生今后的作文水平影响极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一进校门就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对学生进行作文起步训练。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汉语拼音、识字、学词学句、阅读”等为主要教学任务,教师要把握好这些教学内容与作文起步教学的内在联系,注重教学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拼音、识字、学词学句、阅读等教学为作文起步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任何文章都是有字、词、句组成的,只有把每个字都写对了,每个词都用好了,每句话都写通顺了,整篇文章才能清楚明白,这样文章才可能越写越好。在作文起步训练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过好识字、学词、写句关。在构成学生表达能力的各项基本功中,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基本功。所以在作文起步训练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中,都要十分重视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的训练。只有通过严格的词、句训练,使学生学会不管写什么都能做到:用词准确、句子通顺,才能真正逐步把作文写好。

作文,实际上就是写在纸上的话。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因此,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得从说开始。学会说话,哪怕口头不说心里也要有数,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开口说话并非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有的学生遇事没话说,有的说话过于简单,有的怕在人前说,声音小,有的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在训练说话时有目的有侧重的去培养扶植,给予恰当的引导。

1、丰富学生生活,激发表达欲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他开口说话或写文章,必须得让他先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也就是说首先他肚里要有货,脑子里要有事。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肚里有货脑中有事就是对身边的客观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生活有所感悟。小学生呆在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也可以说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的时间多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课堂时间,所以教师首先要抓住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的作用,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其次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天文地理、生态物象、文化礼仪、民族风情、人情世故等等,让这些丰富的内容去充实学生的头脑,丰富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语言和思维,进行说话和写话训练的基础。第三、和家长配合,引导学生多看多接触:看各种有益的课外书,影片,听美妙的音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旅游、摄影、逛书店,去动物园等等。肚里有了货,接下来就要引导和激发学生产表达的愿望,训练学生大胆说话,注意训练时要求学生表达清楚。

2、充分利用说话课,多给不说、怕说、不愿说、说不好、声音小的学生机会。训练时可以先让班上爱发言、说话声音响亮、干脆、说得较好的学生先说,然后启发、调动鼓励不会说不敢说的学生,动员他们说,大胆说。声音小的没关系大声点儿再说一遍……说错的听听别人怎么说再来一次……无论内容如何,多表扬肯定,这样他一定会慢慢进步的。对说话不着边儿的学生不要一下全盘否定,先发现闪光点,找出值得肯定的地方加以表扬,然后再指出说得不好和不足的地方,让他体会。教师的语言要委婉动听,带商量的口吻,也可让其他同学帮着指出优缺点,再让他体会修改。这样一来,胆小的敢说了,说得不好的有进步了,一个带一个,一个影响一个,一天强过一天……课堂发言活跃了,想说话的人多了,会说的也越来越多了。

3、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说话情境。例如:爱看什么动画片,讲给大家听听;爱玩什么游戏,怎么玩……昨天晚上吃什么好吃的;你的8岁生日打算怎么过……做游戏摆故事讲笑话猜谜语背绕口令脑筋急转弯鹦鹉学舌结对子等等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说话的源泉,都可以成为训练学生大胆说话的途径。

训练学生说话要有目的,一步一步螺旋式前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可采用:试说(只要开口,怎么想怎么说) 说完整(把每一句话、每一段话、每个意思说完整) 说具体(有一定思想内容)三步训练。只有敢说,大胆说,经常说,才能达到说完整,说清楚、说具体。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作文要求是: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写话,就是把说的话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在最初的训练中,重点应放在培养写话兴趣、不写错别字、语句通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上。不论采用哪一种写话训练方式(看图写话、观察写话、实验写话、游戏写话、想象写话等等)都要和说话训练结合起来。因为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发展在前,书面语言的能力发展在后,起步的前后不同,因而能力的高低也不同,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比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高得多。所以坚持先说再写,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口头表达能力做为基础,过渡到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上,为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降低难度。说为写做了准备,学生写起来就会容易多了,因此,每次写话之前,尽量留出一定的时间先启发学生说,说了再下笔。

写话训练可以从一年级学生学习汉语拼音之后就开始,学了汉语拼音,掌握了一定量的音节词之后,可先让学生学习用拼音写一两句简单的话;当学了一定量的汉字之后,可采用汉字夹拼音的方法学习写话。这样的训练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汉语拼音和生字词,还能提高学生的造句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为今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等学生的识字量增多,有了一定的造句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学习看图写话、想象写话、观察写话等。由写一两句简单的话上升到写意思比较完整、内容比较具体的几句或一段话。

最初的简单有效的写话训练可采用给词写句的方法。这是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的重要途径。如学了“月”字,可组词“月亮”、“月光”、“日月”、“明月”等,请用“月亮”一词说一句话并写下来。学生能想出的句子如“月亮挂在天上。”这是一个较简单的单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你看天上的月亮像什么?天空像什么?什么样的月亮挂在天上?挂在什么样的天上?“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弯弯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上。”你还可以怎样把这句话写长?(写具体写生动)“一轮弯弯的像小船似的月亮挂在高高的黑黑的布满星星的天上。”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都不丰富,所以训练时要让他先说或写内容和句式都比较简单的句子,等掌握的字词及学习的句型多了,就可以让他学习用一个词或几个词写不同内容和句型的句子,如用“喜欢”一词造一个疑问句,一个感叹句;用上“很多、喜欢、游玩”三个词写一句话,一段话……训练时尽量让学生做到不写错别字,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有意义,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此外,日记也是一种很好的写话训练的方法,很多教师在作文训练时都喜欢采用,只是起步时间的早晚和训练要求不同而已。

学生从不会说到会说,从不会写到会写,从写得不好到写得较好,需要经过一个认真的长时间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平时一次一次的训练组成的,教师要注意收集、整理、总结学生的每一次习作,让每一次的训练扎扎实实、环环相扣,这样才能逐步完成从不会写到会写,写得不好到写得比较好的发展过程。

丰富生活、积累情感、捕捉灵感、提高认识、积累语言、开拓视野、表情达意、巩固技法……大都是在教师的教育、启发、引导下完成的。

1、教师要为学生的作文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个准备首先是材料的准备,比如有意识地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在开展活动时,事先不告诉学生活动的主要目的,以免学生思想上有负担,但教师要心中有数,在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中相机加以指导。另外,每次训练之前,教师要先打腹稿,出好题目(以帮助学生把思绪集中到某一方面,便于调动和唤起平时的生活积累,这也是对作文提出明确的训练要求。)拟好要求,明确一个训练重点,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要指导好学生作文,教师自己首先要深知作文的甘苦,始终怀着一颗善于发现的童心去认识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生活,用儿童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喜、怒、哀、乐,用学生已有的习作基础和实际的表达能力去看待学生稚嫩的习作。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了解和掌握学生有哪些熟悉的人、事、景、物可以写,并找到学生作文的难点在哪,训练的重点在哪,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能够激发学生习作欲望的作文训练题目,作文指导才能诱发学生的激情,学生的作文思路才会又宽又广,作文教学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多“下水”作文,练练笔。教师的练笔可以是学生的范文,但多数应该是教师下功夫去了解学生心灵,研究学生语言特点,体会学生作文心情的过程。在次基础上去根据学生的思想、语言等特点去引导他们发展,而不是用教师成人的思想和语言去束缚学生的思想限制学生的语言。通过教师切身的下笔体会,再去看学生的作文,就能更真切地感受学生在哪些地方下了功夫,哪些地方值得表扬。坚持跟学生一块练笔,不仅能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有的放矢,更可以练出一手好的作文功夫!

3、教师在作文训练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阅讲评。讲评作文时教师要本着让作文充满快乐,使学生愿意写乐意写的原则,抓住重点,不要去找枝枝节节的问题,要抓住每次作文训练中全班学生共同的主要的问题来讲评。讲评时要做到:少讲多听,少讲多练,少批评多鼓励,多批少改(重在点拨)。尤其对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更要看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进步,也应找机会适当的当众加以表扬,使他们增强自信心,愿意进一步努力。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既要表扬也要指出不足,使他知道如何更进一步!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事,感到快乐的事,不要过多的去批评,去挑毛病,要善于发现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用得好,请放低标准去体会学生作文中的成功与快乐!教师的讲评要和学生的修改相结合,用教师的讲来指导学生的改,这样每次作文学生都能有所提高,作文训练就容易见实效。

每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都要强调学生自己先修改,再师生共同讨论修改。对学生的初次作文可提供两点自查要求:(1)格式(自然段前空两格)、标点(占一格)。(2)自己能读通顺,确定没有错别字。然后同学互助交换意见。最后教师批阅讲评。

作文训练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教师要持之以恒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扎实基础,逐步升级。整个作文训练过程中的每一步,教师都要和学生一起去经历,去体验,只有亲身体会每个过程,教师才能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实际的小学作文教学的成功之路;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增长才干,才能在每一步的训练中丰富情感、积累经验、学到方法,才会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轻松、走得愉快、走得塌实!

[对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的几点体会(网友来稿)]

古诗教学心得 篇2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中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比重较大,因此诗词鉴赏题也就成了中考语文卷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诗歌是语言的高度凝炼,没有足够的积淀就很难真正理解诗歌的意蕴,而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年代又离中学生过于遥远,因此,多数考生都觉得诗词鉴赏题难度较大,无从下手。下面谈谈我研修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古典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和咏怀诗等五类。

山水诗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他们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玩物,大至山川河流,小则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人的感情。

边塞诗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往往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抱负等。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度,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诗以言志”,尽管诗歌的内容可以涉及思亲,送友、怀乡、赠人、战争、写景、状物等多种体裁,但最终都是为了抒发感情。在赏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作品意象特征。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义,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鉴赏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诸如的意蕴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2、体味诗歌情、景、事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情景交融的手法有容情入境、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要把握景的形象性,诗歌往往用比喻、夸张、景物烘托、气氛渲染等艺术手法来体现神韵。

3、领会诗人表现的情感。

诗歌往往表达作者寄托的感情,透过所写的景、物、事,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美好的理想和生活的哲理。要分析感情寄托的问题,就要推敲作品中蕴涵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这样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真实的情感。同时,还要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过程。诗人经过对材料的选择、取舍、概括、最后才构成艺术形象。因此,分析诗中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能很好的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4、留意作者的观察视点和角度,分析作者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由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生活遭际、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风格,诗人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反映各种题材,甚至同一题材。因此做题时要仔细体味其思想上、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抒情的表现手法,可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前者有直抒胸臆和即事抒怀两种,后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描写手法有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明暗对比、以小见大、怀古惜今、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等。具体用什么写法,由主题需要决定。

5、感受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象征、比兴、借代、反问、设问、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鉴赏时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和功能,理解并领会诗歌。

在欣赏古典诗词时,尤其需要注意作品中“典故”的运用。用典,使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典故的本义,进而理解其在诗中所蕴涵的意义。

总之,古诗词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在把握其规律的同时,大量古诗词的背诵积累才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根本。

古诗教学心得 篇3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历史悠久,令世人瞩目,这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充盈着精华与瑰宝。深邃的哲理、优美的诗情、隽永的文字像黄钟大吕在现代社会中奏出悦耳的旋律,这一切正是青少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上周五我去参加了县教育局主办的“秦晋两地,智慧联动”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研讨会”。在这场研讨会上,我有幸倾听了山西省蒲县教研室席泽民老师和陕西西安小学刘婷老师的古诗文课,以及两位来自临汾教研室的李老师和常老师关于学习古诗文的教学方法的见解,受益匪浅,就这次培训学习到的关于古诗文的教学方法归纳如下:

1.提倡不求甚解。

按《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学习古诗文,不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对译,更不需要学生了解古诗文句式等有关古汉语知识,只要会朗读和背诵,重点词句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大概的意思。

中小学生学习古诗文重在积累,从积累中感悟,从积累中培养语感。小学生理解能力差,但记忆力特别强。所以在学习中重在读,而不在于“懂”,教师在课堂上重于指导,而不在于“讲”。学生会背不一定理解得准确,但在脑子里深深刻上烙印,使其终生受益。 2.读好古诗文。

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诵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注意眼到、口到、心到。诵读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熟读而成诵,也有利于记忆、积累和培养语感。

相对于现代文,古诗文的学习难度较大,古诗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古诗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也就是说从“文”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古诗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古诗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要反复读,用不同的方法去读(范读、引读、赛读、对读等),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从读中悟情。 3.读懂古诗文。

怎样读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同时了解写作背景,想象画面将自己代入情境,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4.举一反三,类比学习。

我国古典古诗文灿若繁星,数不胜数,如果一首一首的慢慢学习,这样耗费的精力太多,而且不利于记忆。其实,我们可以把描写同种题材、表达同样情感或使用相同表达方式的诗歌放到一起来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加深我们的记忆,还可以在比较中更好的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5.在生活中去学习。

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学生有的可以直接体会,有的一知半解,有的要过若干年后才理解。但是,有些诗歌所描绘的内容我们却可以在生活中让学生去感受感悟。例如:春天到了,学校要组织学生去踏青,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春天,帮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歌。这何尝不是一个好的学习方式呢?总之,古诗文的教学应该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其合理的教法与学法,有利于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的能力,使古诗教学生动。

古诗教学心得 篇4

诗歌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小学生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也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11月9日杨老师的讲座和课例学习,结合我的古诗教学,简单谈一下我在古诗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激趣导入。

我在设计《小儿垂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你是怎样钓鱼的?”同学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钓鱼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问道:“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胡令能看见一个天真的孩子在钓鱼,你想知道这个孩子是怎样钓鱼的吗?”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看到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次学生学习效果良好,就和开始的感兴趣分不开。所以,我认为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

二、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在教学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耘田”、“绩麻”、“未解”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三、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让学生模仿古人摇头晃脑诵读古诗,或模仿诗歌当中的人物的动作,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在教学《小儿垂钓》时,我让学生配上小儿垂钓的动作、表情等来诵读,使学生融入诗境,诗歌所表现出的孩子的天真可爱跃然其中。

四、展开想象,训练说话。

在古诗教学时,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并抓好说话训练。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学完《四时田园杂兴》进行小结后,我又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夏天农村大人小孩共同劳动的繁忙场景,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农村劳动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繁忙热闹的劳动场景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农村劳动的场景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们的争相发挥,达到了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写字

要求认的字可以集中学习,为朗读感悟打好基础。也可以通读诗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出生字再学习。

(二)朗读感悟

1、在朗读感悟之前,可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教师介绍,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教师范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美。

2、学生先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朗读诗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点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3、学生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针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诗文大意。

4、启发想象,感情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品味朗读,初步体会诗情。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

(三)实践活动。

1、可把自己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词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可古诗词朗诵会,每组一两个节目。

3、可为古诗文配画,也可演一演,唱一唱

第二学段(3、4年级)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为学习古诗词做好准备。教师还可准备相关课件。2、导入新课时刻引导回忆,利用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3、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程序进行教学。知诗人,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读诗文,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划出不了解的地方。解诗意,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或全班交流。教师对诗意不做过多的讲解,鼓励学生多提问,同学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入诗境,让学生反复吟诵,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和画面,画一画,演一演,也可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悟诗情,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感受诗人的心情4、引导学生揣摩表达方法,品味诗眼,让学生进行欣赏,评价。5、在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丰富想象,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自然地实现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6、实践活动

(1)、可引导学生读,背各自了解的其他同类诗词。

(2)、有的诗词可以改写为情景剧,还可扩写

(3)、创设语境,巧用诗句。如:午餐时我看到有同学撒下饭粒,我们可以用“---------,--------”来提醒他;我们抚弄着迎风飘拂的柳枝,不禁轻吟“----------,---------”;我们冥思苦想,终于豁然开朗,可真是“-----------,---------”等等(4)引导在习作中引用诗句,增添文采。三第三学段(5、6年级)

1、善于利用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初读诗词,理解内容之后,体会情感,揣摩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侯,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教师则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4、要重视诗词朗读的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5、要切实提高古诗词的背诵积累质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学生默写。

6、实践活动与中段相似。

三个学段都要把朗读、诵读、积累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重点。

古诗教学心得 篇5

这次远程教育,我认真学习了必修和选修的各门课程,受益匪浅。特别是观赏了胡慧玲和李丽老师的《套中人》“同课异构”示范课,很受启发,认识到要使课堂有效高效,同组的语文老师就要多上这样的课,使我们语文课更精彩,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同课异构”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真“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赏析两位老师的示范课后,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她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她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她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她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两位老师的课突出优点是:

1.课堂问题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难易适度,既不太简单让孩子觉得没意思不愿意作答,也不过于复杂,使孩子们够也够不着。

2.在讲授离学生时代较远的内容时,利用视频使教学效果提升通过直观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切实感受。胡慧玲老师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就比较直观。

3.课堂上老师眼里有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个孩子都放到重要的位子上,避免讲课好像只是给部分学生讲,达到面向全体,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比如两位老师让学生讨论时就关注到每个学生。

4.课堂教学不拘于形式,不让教学流程封锁自己的思路,对于随时出现的状况完全灵活变通,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为实现某一个教学目的而设置。不把时间局限的太死,遇到比较难懂的问题或者是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深使学生学的更多的环节,就多用一些时间;而对于一些通俗易懂的问题就可以一带而过。比如李丽老师“拓展的内容”就很深入,让学生对“套中人”有更深入地认识。

两位老师凭借深厚语文功底把《套中人》这一“难上”的课上得如此精彩,给人很多思考。课堂内容丰富而有条不紊,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过我更喜欢李丽老师没用多媒体上的课,“四读”就把课堂要讲的问题概括进去,课堂内容多而学生探讨的问题深入,可见李老师驾驭课堂功底更了得!

下塘中学盛丽萍

古诗教学心得 篇6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笔者经过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这样,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读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随时抽查。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二、讲究方法,深入研讨。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颠沛流离。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吗?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2、品析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一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这两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凉,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是用“风住尘香”四个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有余痕,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发为不堪了。

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它优秀诗词了。

3、抓住诗中意象鉴赏诗歌。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意象大致分类及含义:

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等。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等。动物类:鸦、子规、猿、鸿雁、鲤鱼、青鸟、鸳鸯等。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芦管、吹笙、捣砧、饮酒等。

其意象具体含义:

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望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植物类: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刘禹锡《竹枝词》中言:“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送别》一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发泻心中忧闷之意。温庭筠《望江南》中“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其言抒发其对人思恋之情。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大体,但不是诗诗如此)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赏析诗词。

4、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对于采用写作手法分析法赏诗时,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1)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之法来将诗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如:李白《行路难》中有句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将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一些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2)化虚为实体会法。

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两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愁”与“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用夸张性的比喻。李清照的创新,在于“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异,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目的无非是渲染己愁之深重,但舟轻载重之喻,意新语奇,夸张奇特,想像惊人,已达到匪夷所思之境了。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5、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如:赏析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时,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也采用了再现诗歌意境的方法,他们中有人写道:“我暂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气概,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戴上锦帽,穿上貂皮袍子,千人万马席卷了平坦的山野。为了回报全城的人紧紧跟随,我亲手射那老虎,大家争着看我这个今天的孙郎。酒喝到了兴头,胸怀肝胆正在开阔昂扬,鬓发虽然白了一些,可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派遣冯唐,手持符节像到云中郡给魏尚复职一样荐我当重任?到那时我一定把雕花弓拉得如满月般,向西北望,对准那贪婪的天狼星射去。”不难看出,把诗歌凝练的语言转化成具体的文字,联想创造出生动的画面,这正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内涵极其丰富,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遨游其中吧。

古诗教学心得 篇7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美乃探究之美,这对于每个学过数学的人来说都是深有感触的。于枯燥之中见新奇,于迷茫之中得豁朗,这就是数学美的魅力所在。但是,由于数学自身具有的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等特点,使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甚至讨厌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数学美展示给我们的学生,使他们真正的热爱数学,主动的学习数学。我想就自己这一年多的教学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由于数学的学科特点,使的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单调,高深,自认为不是学数学的料,产生畏难的心理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而我们老师平时也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与精力,但是效果却仍然不太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应该对症下药,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不要让学生感到数学太抽象、太难学。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对某种东西陌生时就会觉得很难,相反,熟悉的就会觉得比较简单。因此,我们在教给学生新知识时,如果能先仔细分析一下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相关联的熟悉事物是什么,然后再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出发,利用知识的迁移让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那么,学生就会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新的内容。当然,到底用那些熟悉的东西讲数学,就需要我们自己不断的学习,积累和探索。

比如在讲立体几何时,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因为学生们的空间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于是我选取了教室的门和地面来讲解。我让同学们观察在我打开门的过程当中,门和地面的位置关系如何,学生们很容易能答出是垂直,我又让他们观察门在不同的位置上什么量没有发生变化,他们经过讨论得出门轴没有发生变化,我又问他们门轴的特点,他们都说是垂直于地面。于是我就启发他们:是不是只要一个面经过另一个面的垂线,这两个面就垂直。这样,把比较抽象的东西转化为他们比较熟悉的例子,学生们不但容易理解,而且也会感到数学很有意思,不是那么难以理解。

二、注重操作,具体形象学数学。

数学以实践中的空间图形和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们爱自己动手,爱发现,爱探索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分析,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茅塞顿开,不但加深了印象,而且培养了兴趣,也学到了知识。比如在讲椭圆第一节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探究椭圆的概念的:明确要求,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块纸板、一段细绳、两枚图钉。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然后再用多媒体直观演示椭圆的画法;这样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动手的实践活动中发现以下问题,从而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问题提出:

(1)你画出的椭圆与你周围同学画出的椭圆在扁圆程度上有何不同?

(2)在绳长不变的情况下,当两个图钉重合在一点时,图形是什么?改变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使距离由小变大,一直到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等于绳长,画出的椭圆有何变化?

(3)在其中一个椭圆的形成过程中,什么是固定不变的?什么是变化的?

通过上面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类比、发现椭圆的直观形象(椭圆是“压扁了的圆”,但这不是科学定义),再联想圆的定义,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这条轨迹。

这样,通过实验的演示与操作使学生对椭圆的概念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全面深刻的理解,不仅使他们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具体形象的学数学。

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无外乎有两个:一是培养自己的思维,二是为了应用。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仅有表面上的兴趣还不够,重要的还要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与体验,而提高这种认识的最佳途径是用数学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学已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比如在讲“直线的方程”时,我从参考书上给了学生这样一道题目:一家庭出去旅游,甲旅行社说:如果父亲买一张全票,其余人可享受半票优惠;乙旅行社说,家庭旅行算集体票,按2/3的`原价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是一样的,试就家庭不同的的孩子数,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的收费(建立表达式),并讨论两家旅行社哪一家更优惠,请用坐标图表示。这是一道和千家万户都有联系的数学实际问题。我刚把题目写到黑板上,学生们就开始了热烈的讨论,从他们的讨论中可知,这是许多家庭曾经遇到的问题。学生们通过这样一道题目可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可以给自己带来许多便利甚至实惠。

这样,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结合课本的内容,增加一些数学应用性的习题,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态度。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以上是我的几点体会,当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想把数学美展示给我们的学生,提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如何使数学观念深入人心 ,使学生们人人爱好数学,是我们广大的数学工作者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古诗教学心得 篇8

如果让我重新设计,我可能会有所增减,有所侧重,切实以文本训练学生,切记碎问碎达,而以主问题或者任务引领,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深度思考、练习、汇报,如此,老师才真正地成为了一个引导者,学生才能主动学习。

特别是听了余映潮老师的《卢沟桥》,课堂容量很大,但进行地有条不紊。余老师很擅长引领学生学习,先展示范例,学生根据例子和提示,很容易找出答案。余老师很擅长训练学生,选取最精华的部分,让学生反复品析,最后背诵。余老师很擅长提主问题,一个“话题”,一个“任务”,就能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余老师很擅长发现文本资源,一句优美的话,一组精彩的四字成语,让学生就说起来了。余老师很擅长提炼文本写作艺术,总分的段落写作,先叙述再抒情的写作,精彩的点示,让学生发现写作的奥秘。

总之,在余老师眼里,一个简单的文本可以挖掘出无尽的`教学资源,不同的视角下,不同的板块,就能组合出不同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积累丰富,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没有碎问,准确精炼而又雅致的语言,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语文素养不断提高。

古诗教学心得 篇9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古诗教学是语文课程中重要的一个版块,每个学年都规定有具体的数目。会背会理解,能品意境是我们语文老师进行古诗教学的基本要求。大部分老师在教授古诗时常犯的一个垢病是:每一首古诗采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叶圣陶老师曾说过“古诗教学,重在陶冶情操,扩展想像,如果能抓住要点,讲解其中一两句就可以了,不必进行繁复冗长的讲解。”为此,我认为一个老师在组织学习古诗时,首先是要对古诗进行全盘的备课。只有对古诗的背景、作者等方面了如指掌才能对古诗进行有效的教学。

紧扣课改理念,为师者首要观念转变,摒弃教师板书,学生抄记的确满堂灌思想。要想法设想引导学生转变方式,尝试自学。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新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在教学古诗《江雪》时,由于这首诗内涵丰富,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时,每一部分我都是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前,学生能学会的就不教,确实不能学会的也是先让他们自学后再教。充分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尝试朗读、尝试讲诗意、尝试自己解答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很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告诉我们,诗进入了学生头脑,是诗意迸发的前提。二、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程序。自学了解作者,查阅写作背景,熟读成诵,尝试理解诗意,体会表达感情。三。教会学生理解诗句的办法。常有、较有效的办法是拆字理解连成句子的办法。四。举行快速背诵古诗比赛。提示法,对仗法。

古诗教学心得 篇10

2018年6月3日到6月5日,我有幸参加了七彩语文杯全国古诗文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吴勇、朱红甫、陈学壮三位名师的课,高林生教授的讲座,真的是受益匪浅。

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传唱不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传诵。作为入选教科书的古诗,语言更是高度精练、节奏感强,学生学习起来朗朗上口,更是易于背诵。而且,经典诗歌的教学,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

鲁迅先生说过,知人论事,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每一首诗都是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古诗的时代背景距现代很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要做到细致、深入地了解尚且不够,何况是不谙世事的小学生?教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机械,而将作者写诗有关的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人在友谊这个主题上,抓住情感这个切入点是本课的关键。

二、适时提示,点面结合,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

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甚至有时一味按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且古诗语言简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词意与现代汉语词汇迥然不同,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了困难,成为望诗生厌的原因。教学中释词、顺句、连篇,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其妙处。

(一)释词。对于难以理解或查不到的意思的词,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应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描写中去感知:时值深秋、草木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

(二)顺句。词意通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顺句。在顺句时,除提醒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提出来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按字面意思当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但是众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轮,边关万年不变,秦汉之说由何而来?若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则迎刃而解,学生也会恍然大悟。

(三)连篇。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说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诗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决不可停留表面,而应深入内里,究其实质。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中儿童天真好客,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而诗中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作者重踏故土,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苍凉慨叹,笑中有泪。因此古诗教学中,重要的是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只抓住一两个词语不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三、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

诗歌教学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潜入诗词意境,陶冶情操。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请学生预习古诗,收集李白的相关资料。

四、选择适当的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及其重要。不管是教师的积极引导,还是多媒体课件对情景的再现,我都不断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古诗教学读是基础、悟是关键,以诗为本,重在悟情。由于本诗语言含蓄、凝练,而又极富情感,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的方法,并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景,不断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以情促读,最终领会诗意,融入诗境。

古诗教学心得 篇11

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学习古诗是这样说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那么什么是浅近的古诗呢?还是先看看教材吧。我把教材中的古诗分为以下三个类:首先,数量最多的是山水田园诗;其次是咏物诗;第三其它,可包括与传说有关的、送别的,如《嫦娥》、《静夜思》、《游子吟》等。

很显然,这些古诗的语言都是口语化的,并且把社会方面的内容降到了最低程度。我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浅近”。比如《草》,就是选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句。而李绅的《悯农》选入课本后,再也不是一首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的诗了,或者对小学生而言,不让他们了解到这个层面。还有《嫦娥》,虽然不可能让小学生去理解作者或宫女孤寂的处境和心灵独白,但小学生还是能透过关于嫦娥的'神话故事,形成自己稚嫩的理解来的。

小学阅读教学虽对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重点放在记诵积累,但这不是“浅近”的本义,我们仍然要区别小学的古诗记诵积累与幼儿园的古诗记诵积累。学龄前儿童的识字量不到一百,因而学习古诗,主要是把古诗能背下来就行,充其量能把古诗,如田园诗中所描写的景象与诗对应起来,能说出《赠汪伦》是送别诗,能说出《悯农》是要我们爱惜粮食。但小学生的古诗记诵积累可是有为阅读作铺垫的用途,有提高其文学素养的任务的。也就是说理解古诗大意是与幼儿园古诗教学上记诵积累的最大区别了。

这样一来,又产生了一个对“理解古诗大意”的把握问题。如果只背诵不理解,就成了货真价实的死记硬背了,可如果对“理解”把握失度,就把“浅近”处理成不浅近的了。也就是怎样把握新课程标准中的“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一目标呢?通过实践,我觉得任永刚、盛文节的“倡导背诵,实现‘量’的积累,增进朦胧理解”的做法确实不错。可以说是“粗”中有“细”。

具体作法:1、把背诵与自查自悟结合起来,即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资料,通过询问、调查、收集、阅读等手段,理解、感悟古诗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等;2、把背诵与赏析结合起来,即收听诗文诵读及赏析讲座,观看配画、配乐诗朗诵录像,对中高年级学生,每周开设一节诗文评析课,主要在选材、立意、构篇、遣词等方面进行评价,提高他们对内心体验的倾吐能力,增强朦胧理解;3、把背诵与运用结合起来(包括在生活中运用和在习作中用)。

我这样的介绍,很容易让大家感觉到:这根本就不是小学生的古诗学习而是实在是大学生的古诗学习呀。因此我在下面做个补充。

在这儿,就以山水田园诗为例来说明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把握理解和体会。我所说的把握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自己的把握;二是学生的把握。我这样说,是因为总觉得山水田园诗即浅近又深奥。尤其是在教学中,这“深奥”的部分很难言表。也就是说,教师有了自己的把握,就能得心应手地对学生引导;有了学生的把握,才能真正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把山水田园诗分为三类:一是掺合着作者主观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山水田园诗;二是带有普遍意义哲理的山水田园诗;是三不失为一副优美山水画的山水田园诗。

在教学中,第一类第二类相对来说虽不浅近,但我们总知道它难在那里,也总能较方便地用语言来表达。更与我们读文学作品的心理期望相一致,即从文学作品中收获情感体验,收获一种价值观,收获一种哲理,如《悯农》《赠汪伦》。另外,学生也可以按所介绍的方式较方便地进行“朦胧理解”。

但我们也不能有反正学生还要进行后续地理解就把我们的理解或资料上的理解硬塞给学生。因此,我觉得课本中对《草》的处理值得我们借鉴。诗的前四句,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诗的写实内容很方便很实际,要达到“朦胧理解”草强大的生命力的哲理,似乎也不太难。在练习中补出诗的后四句,又为后续学习提供了方便,更是发动了引擎。

可第三类就不好处理了。如《咏柳》《春晓》,确实是明白如话。可我们要在课堂上处理呀,怎么做呢?我觉得还是要从诗所写的内容入手,如用观看配画、配乐诗朗诵录像,让学生体会诗人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其次,要对诗的选材、构篇、遣词等方面做出分析。如《咏柳》,我觉得要偏重于选材的分析,如作者为什么要抓住春天的柳枝来写呢?因为柳枝发芽确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味道。如果处理得当,这与我们在第一学段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是可以整合的。又如《赠汪伦》,我觉得要偏重于诗的构篇分析,诗的一、二句叙事,三、四句抒情,可以说是古诗结构的一个通例。

总之,我们要把“深奥”化为通俗易懂,就是要找准处理的角度,找到处理的方式。至于在课堂上怎么具体做,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大家做得会比我更好。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倪文锦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3、任永刚、盛文节的《倡导背诵古诗文丰富儿童的语言》。

古诗教学心得 篇12

面对新课改的实际,面对教材整体编排的变化,面对教材引入的亲和力,结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及一年的教学实践,感觉北师大版教材有利于开展探究性活动,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以前我们经常讲:“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现在要反过来讲:“要用教师的一滴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毕竟现在教材要求学生参与意识强,要求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教材中很多定理,都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通过思考,通过动手而直接得到的。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要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那可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高三经验的教师,因为前面知识的积累,经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进行补充,这就会造成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等问题。面对诸多问题,我个人认为两种处理方法都不恰当,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折中处理,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补充适当内容,才可能适应高考。

教材中的很多实例由于非常靠近现实生活,所以很多数据非常大且不规则,计算时常用到计算机,很多事例、很多函数模型须用图形来表示,这也需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实现,很多普通完中的教学设备都无法达到要求,这也会给教学上造成一定影响。

拿到北师大版新教材的第一感觉:内容丰富了!除了原来单调的数学知识、公式符号外,还在例题设置中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重要的定理不仅有清晰简明的推导,更有背景知识的引入,应用知识的拓展,还有数学历史的介绍,更全面地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实现这些要求无疑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是就数学讲数学,一点扩充都做不到。对数学和相关学科的联系、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对物理知识和数学史的了解都应当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具体实施中,我也发现这样的问题,有时很需要把握一个“度”,过多地注重这些内容,课堂上表面很热闹,但教学目标确缺失了。当然,背景、应用、过程和历史该如何与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很困难的。其实,讲背景、讲应用等都是为讲数学知识服务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更有兴趣的学习数学知识。

新课改对教师对学生无疑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一一完成这些要求确实不容易,实现新课程的理念,使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靠的决不是几堂公开课,几次做秀的研究性学习。但要在日常教学中始终渗透新课改精神,教师很难做到,因为有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 新教材相对旧教材而言,缺少了很多基础训练,使得部分学生思维虽然开阔了,但运算能力差了很多,在课堂上还需对新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很多同事都认为新课程固然好,但学生的考试成绩大不如从前好了,缺乏必要的重复练习,因为时间不够,大部分的教师都感觉一直是在赶进度。有些老师基本上还是按照老教材在教学,新教材也用老教材也用,练习还是要跟上,因为考试成绩最能说明问题。应该说只要高考的压力存在一天,教师和学生就无法摆正心态,真正彻底全面地实施新课程。这其实还是回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的核心是怎样在考试中得高分,并以此作为其它的先决条件。素质教育并不排斥高分。如果说素质全面的,健康发展的,分数就一定低,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相反,素质全面地,健康发展的,分数也一定高,当然是不是应当高到应试教育那种程度,倒不一定。应试教育的关键误区是把“如何应付考试”当成了教育的核心,把考试成绩当作衡量人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指挥棒的驱使下,人们无法重视素质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得孩子的许多素质被扭曲了。这场新课改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但迷茫的老师和学生还是在翘首以盼第一场新课改下的高考。新课改下的高考命题形式虽然已经出现,但是真正的高考试题是怎样的,还不得而知。

新课程主张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教材中很容易发现新课改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并在配备的光盘中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课件,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但我还是认为,多媒体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选不选用多媒体要看教学内容。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有些直观的内容用多媒体还是不错的,但有的内容诸如让学生思考体会的问题不是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在模块一的教学中我很少用到多媒体教学,而在模块二的教学中,第一章的内容我大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因为空间几何体这部分的教学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展示空间几何体的性质,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的学习掌握。现在对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每次公开课或者竞赛课的时候,总是让教师做课件等,认为多媒体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方式,我觉得也是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

总之,新教材将带给我们很多挑战,也给我们全体同仁一个锻炼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有待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创新,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古诗教学心得 篇13

2: 古诗词教学不需要照本宣科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一首古诗,基本上就以是否会背诗,是否知道每一句诗的意思为标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要求学生通过注释把古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明白, 但大多数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诗意,而是借助各种教辅资料照本宣科的说一遍,但这样机械的解读,学生是不会留下记忆的,犹如过眼云烟,很快就会忘得无影无踪。只有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通过反复阅读和品味,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才能有所收获。在几位老师的课堂中对古诗的理解都是悄无声息的,不留痕迹的,正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古诗词教学需要反复的诵读

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的要领”。对古诗词的学习更应该如此,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诵读是根本。

学会背诵,从诗意上加深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把阅读与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结合起来,把情感带进阅读,实现情感。陈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依托文本,反复品味语言,以诵读作为基本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既深化了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又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把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以古诗的语言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四:古诗词教学需要意境的再现

诗歌诗以种情感的运动,情感必须通过意象形成一种意境,然后才能借助语言来表达。对于古诗词的情况,仅靠教师语言的描写是不够的。如果通过具体的画面或清净的模拟再现出来,才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王老师在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时,让学生欣赏“烟花三月”的**,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感受到了烟花三月的美,还让学生联想到了很多形容这美好画面的词语和诗句,可谓一箭双雕。接着老师追问:“在这如诗如画的季节,诗人本应该和老朋友吟诗作对,可是老朋友要和他告别去扬州,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诗人的不舍、孤单的心境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调。

金庸先生曾经说过:“让孩子背诵古诗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我们应该继承温雅、喜怒哀乐的诗歌教学,让孩子们养成孔孟所倡导的最重要、最刚毅的人格。

”我们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应该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让学生在诗意的天空中轻舞飞扬。古诗有情,教师有情,学生有情,教学更应有情,好的课堂就是激情涌动、充满诗情画意的“天堂”。

五:古诗词教学需要扎实的功底

在陈春梅老师和张青老师的课堂中,不时引来本节课之外的诗句,总能恰当的拓展,引用,她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古诗词及国学的熟知度,令我佩服不已。她们使教室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充满了浓浓的诗意。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怎能不动情,语言怎能不陶冶?

语文素养怎会不提高?

我知道这些功夫绝不是一日之功,应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们通常要在课堂上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自由轻松。学生们会爱上我们的语文课,学生们会在这样的课上获得知识,心灵深处的情感可以升华和陶冶。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和宝贵财富的结晶。,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歌谣传唱下去,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去发现美、欣赏美,让他们从精湛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中去感受汪伦的深情,张继的悲愁,杜甫的欣喜!让我们在古诗文百花园与孩子们一起欣赏园内的春色,尽情朗诵,唇齿间留香。

古诗教学心得 篇14

一、反复吟咏,在诵读中品诗情悟诗理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悟,咀嚼体会,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因此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钩和一个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搭建平台,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一般来说,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知识基础。这个基础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诗歌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1、注重作品积累,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吟咏中感悟陶冶。

2、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3、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近名家大师,这样既有助于对所学诗词内容的理解,又能从中学到赏析诗词的方法。

4、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诗人传记,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反映,从而提高诗词赏析水平,并能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哲理。

四、拓展学习方式,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又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主要应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如“诗的意象与诗的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的风格与诗词的主题”、“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应该分为更具体更小的问题,以便于学生的学习。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三是组织和指导学生把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

总之,诗词的教学有别于实用文体的教学,应该把鉴赏美的语言、培养美的情感放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的过程之中,诵读,联想,感悟,赏析,评价,探究,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只有这样,古诗词的教学才抓住了根本。

二十大学习心得(收藏7篇)


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与其将其铭记于心,不如写成心得体会。这样做能帮助自己找出问题根源,激励自我成长,探索“二十大学习心得(收藏7篇)”的内涵让我们了解更多有趣的事情,如果您喜欢本文可以分享给身边朋友喔!

二十大学习心得(收藏7篇)【篇1】

高扬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彰显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贯穿着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清醒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旗帜鲜明、主题突出,站位高远、博大精深,气势磅礴、催人奋进。整个报告贯穿历史、现实和未来,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系统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纲领、总指引、总动员,为今后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引了方向。

作为党员,要自觉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原原本本学、融会贯通学、联系实际学,切实把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一名普通工作者,我将把大会报告精神自觉贯彻落实到机关党建工作各方面,在本职岗位上努力钻研,开拓创新,不断在“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中提升能力素质,成为新时代有担当的干部;作为网信干部,更要立足岗位,真抓实干,以踔厉奋发的姿态,更务实的作风及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以青春之我为全面从严治党奉献微薄之力。

二十大学习心得(收藏7篇)【篇2】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上午十点正式开始,我与院团委的同学们一同观看了这场直播。

我们党始终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我们要认真学习党史,坚定信仰与信念,听从党中央牢记使命,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大会精神,进一步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服装行业的繁荣,在服装的设计和制作工艺上有了更高的标准,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只强调服装的设计而忽略了工艺,也不能只看重课堂理论的知识传输,更应该在实践中去检验我们所设计的作品。

二十大学习心得(收藏7篇)【篇3】

10月16日上午,我们院全体干警满怀激动的心情一起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报告格局宏大、意蕴深远,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基层检察干警,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与百年大党同频共振、同向同行,胸怀“国之大者”,爱岗敬业、不负韶华。

学以致用,前进路上方能行稳致远。于己,作为一名普通的检察干警,应该把学习同解决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起来,虚心学习,潜心做事,真正使学习的过程成为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过程。时刻激励自己,上坡路从来都是难走的,不管风雨,继续昂首向前。

二十大学习心得(收藏7篇)【篇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作了全面深入的回顾,对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进行了统筹擘画。作为基层法院的政工干部,深受教育、倍受鼓舞,将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扎实做好法院干警思想政治工作。

一、认真学习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一是带头学,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下功夫,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二是原原本本学,坚持学原文,准确领会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任务、新举措,坚定不移贯彻上级决策部署。三是形式多样学,通过向书本学、网络学、会议学、研讨学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二、扎实宣传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一是用好宣传平台,充分应用好单位内外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LED显示屏、展板等宣传党的二十大内容,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二是用足宣传方式,利用党组会、全院干警会、庭室会、研讨会、“三会一课”、党日活动等扎扎实实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让学习入脑入心、常态化。三是用活宣传形式,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大走访”常态化,乡村振兴等活动开展,向群众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

三、坚决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一是抓好学习制度落实,严格按照学习工作计划,扎实开展政治轮训和研讨学习等。二是抓好干部管理制度的落实,认真做好全院人员的职级职务、警衔、工资等日常管理,严格把关干警选升。三是抓好正面宣传工作,积极争取在区级以上媒体上发万山法院的好声音。四是抓好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开展自办培训和外派培训。五是抓好干警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干警绩效考核方案,结合实际细化考核内容。六是强化纪律作风督查,进一步强化日常监督和“八小时外”监管。

二十大学习心得(收藏7篇)【篇5】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立意高远、思想深刻、主旨鲜明,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报告精神,把行动和力量凝聚到“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上,切实维护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

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继续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冲锋的号角,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担当作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作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成绩,在践行使命、开拓人生进程中昂首阔步新征程!

二十大学习心得(收藏7篇)【篇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专题,关于“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等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讲话、最新重要论述,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前三卷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篇章,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生动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系统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核心要义,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思想深邃、鼓舞人心,是一份指导性很强的纲领性文献。报告提出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内容,对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中,明确指出“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

能源资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我国是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部分能源和矿产资源自给不足,对处依存度高。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0%、40%以上。而近年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矿产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国内能源资源保障能力、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刻不容缓。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胜利油田看望慰问石油工人时说:“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能源资源的重要性,为自然资源工作者立足国内,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有力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自然资源部已从深化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大力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的作用、推动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发、强化地质找矿科技支撑等方面,对服务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部署。

作为省级矿产资源管理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把握矿产资源管理改革新形势,落实 “两统一”职责,加强制度创新、深化管理改革,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宏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矿产资源管理方式转变,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一是加快推进建立矿业权出让区块项目库建设。依据地质工作成果和市场主体需求,广泛征集矿业权出让区块项目建议,结合国土空间管控要求,在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确定的勘查开采规划区块内合理确定拟出让矿业权出让范围,建立矿业权出让区块项目库,统一纳入厅综合业务审批“一张图”并实施动态管理,科学统筹省、市、县各级矿业权投放。

二是加强矿业权“净矿”出让前期工作。按照国家关于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管控要求,积极做好勘查开采与用地用林等事项衔接,加快研究确定我省“净矿”出让标准,严格落实“净矿”出让要求,明确后续办理用矿、用地、环保、安全、取水、产能建设等涉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的相关要求,力争拟设矿区范围内的采矿行为不存在政策障碍,提高矿产资源开发时效。

三是持续开展矿产资源差别化管控。根据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优先保障煤、铁、铜等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加强我省玻璃用石英岩等优势矿产开发力度;根据矿产资源禀赋和市场供需变化,科学调控水泥用灰岩新增产能;严格执行钨矿总量调控;提高砂石资源供应能力。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促进大中型矿产地综合利用和整体开发,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四是落实生态保护和能源资源保障的多目标平衡。根据国家统一安排时序,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内矿业权差别化管理政策,充分考虑能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空间需求,努力实现生态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多目标平衡,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贯穿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全过程。加强监管,督促矿权人按照法律法规履行勘查开发责任,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方式,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严肃查处无证勘查开采、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

五是根据国家部委修订完善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新政策的出台,及时研究制定我省矿权人自行出资探明矿产地探矿权转采矿权出让收益政策,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加大找矿成果转化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商业性矿产勘查,形成国有地勘单位、市场主体、社会资金多元化共同参与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格局,提升矿产资源供应保障水平。

二十大学习心得(收藏7篇)【篇7】

准确把握绿色发展内涵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回顾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时指出“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展望未来着重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结合近期在党校理论学习,粗浅谈谈对绿色发展的学习体会。

一、深入学习领会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绿色发展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第一,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机构成。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理论渊源,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与时俱进。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倡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和独特标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阐明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创新性地传承了中华传统生态智慧。

第二,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包括绿色发展。加强绿色发展的建设和保护,把绿色发展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和贯穿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根本意义。

第三,绿色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迅猛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然而,在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主导的发展理念支配下,环境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污染物大量排放,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如果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得不到根本改变,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如何在确保一定经济增速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进行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彻底变革。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成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自然资源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主责部门之一,推动绿色发展,是党中央对我们的要求,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是保持绿色发展战略定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及其实践,推动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增强了我国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信心。但绿色发展毕竟是一场深刻地生态文明变革,之所以是深刻地,就在于它从理念到实践、从经济发展到生活方式、从城市到乡村,都必须完成艰难的绿色转身。当我们在经济运行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还要不要坚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9年就已经给出来答案,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绿色发展,既要考量一城一地一企的得失,更要从大处着眼,从长远做选择,这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在我们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优不优”的过程中,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成为普遍共识。不能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也不容再走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路子,必须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

二是统筹生态建设与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两者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最为关心、强调最多的“国之大者”。但一些地方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产生生态文明建设与耕地保护“争地”现象。如占用耕地造林绿化、挖湖造景等。之所以出现这样问题,主要还是对绿色发展内涵把握不全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稻田也是生态湿地和美景。生态建设和耕地保护,两者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应相辅相成,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挚肘制约。因此,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妥善处理好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红线关系,按照耕地优先序要求,坚持现状耕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布局。要尊重自然规律。对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调整,并严格依规划实施。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前提是科学,要依据国土调查、国土空间规划成果通盘安排未来生态退耕、国土绿化等,科学确定并带位置下达新的绿化任务。

三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约集约是绿色发展的应有之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特别是要以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更为长远发展,以更小的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不断提高新增建设用地产出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做出多次指示批示,要坚持节约集约,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要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引导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推动城乡建设由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品质提升转变。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城乡土地资源流通,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用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统筹推进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强化土地使用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

四是严格落实绿色发展法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体系作出系统安排,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法规不少,主要问题在于执行不力,有的是缺乏执行能力,有的是缺乏执行底气。要强化法规制度执行,不能打折扣。一分部署,九分执行,不执行,再完善的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再好的蓝图只能是空中楼阁,再美的夙愿只能是镜花水月。执行的关键在人。要增强党员干部对生态文明法规制度的认知能力,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其次要增强党员干部对生态文明法规制度的执行能力。这方面,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执行法规制度具有极强的引领示范作用。执行的效果在严格。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更大。要严格执行生态文明制度,真正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要不打折扣、不加选择、不搞变通。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执行的监督问责,对制度执行不彻底、不到位的要严格勒令整改或坚决追究责任,用监督检验执行效果。执行的质量在科学。良规是善治的基础,提升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力必须要以科学制定制度为前提,要增强生态文明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管理心得收藏四篇


人的思维会因为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有所转变,所以我们需要将那些出色的想法记录下来。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有助于了解自己在某个阶段所做的事情。基于您的要求,我为您整理了一些关于“管理心得”的高质量信息,我们将为您提供更深入和专业的参考和建议!

管理心得 篇1

网络的普及让地球变成平的,全球众多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开始短兵相接,竞争变得异常激烈。面对市场经济残酷的竞争环境,大多数企业都在思考如何生存下去,只有少数强大的企业在思考发展壮大,并开疆拓土,努力保持着基业常青。但这已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数以万计的企业,由于缺乏战略意识,就如同沧海一粟,随风飘摇,难以抵挡那些此起彼伏的惊涛骇浪。

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迈克尔。波特”曾经说过:“战略是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也就是说,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就是看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是否科学,是否合理。或者说,企业能否实现高效经营的目标,关键就在于对经营战略的选择,如果经营战略选择失误,那么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就必然会满盘皆输。所以企业经营战略实际上是决定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极其关键的和重要的因素。

一、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

企业战略(strategy)就是设计用来开发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系列综合的、协调的约定和行动。整个战略管理过程(strategic management process)是一家公司想要获取战略竞争力和超额利润而采用的一整套约定、决策和行动。

当前,全球众多行业的竞争正在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变化更加复杂、激烈。这就要求公司管理者必须注重灵活、速度、创新、全面,以及由不断变化着的环境条件产生的挑战。迈克尔A。希特的战略管理理论认为,战略管理是由内外部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执行等三个不同阶段组成的。理论上通常都是按上述的顺序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分步研究。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几个步骤往往是同时发生的,或是按着不同于上述步骤进行的。这要求企业的管理者们必须创造性的设计、应用战略管理系统,并且,这一系统应该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企业所面临的时刻变化着的外部环境。

那么中国在战略管理的推进中存在什么问题呢?据某调查机构调查,许多企业管理者对开展战略管理的成效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对“您觉得战略管理很有用吗?”一问,肯定的回答不到永远没有终点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既有起点又有终点的简单事件,所以必须作好持久战的准备!

二、如何正确分析内外部环境,建立核心竞争力

1、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外部环境对公司的生存和成功至关重要,极大地影响着公司的成长和获利能力。企业的外部环境分为三个层次:总体环境、行业环境以及竞争环境。对于《京华时报》社来讲,总体环境目前还是好的,国家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社会舆论的支持和引导,作为一份在北京发行量第一的综合报纸,经过十年的耕耘,已颇具影响力;从行业环境来看,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诸如互联网、有线电视的新闻频道和手机新闻等有吸引力的替代品,这些产品变得越来越大众化,人们生活消费习惯也在随之改变,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传播媒介,处境已经每况愈下,但在《新京报》、《北京晚报》等,也是竞争激烈。

2、核心竞争力

竞争是经济社会永恒的主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更是企业时时祭在心头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为此,每个企业都必然得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也就是一个企业拥有的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才可能使企业在当今残酷的市场竞争下得以生存和发展。《京华时报》作为人民日报主管的报纸,政治优势明显,而且经过时间的沉淀,已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并深深影响着每一位读者。

三、企业战略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企业的战略管理最重要的是在于战略的制定与执行,这就要求企业在对敌我情况进行充分分析的前提下建立并维持竞争优势,从业务层、公司层乃至全球化范围内制定合适的战略,并围绕战略进行系统化改革,规范化管理,战略化经营,多元化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具体说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充分整合企业现有资源,构建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之后,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累一定的资源和能力,比如忠实的客户群、良好的金融关系、完善的组织结构、稳定的高素质团队。由于企业的各种资源和能力是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的,如果不经过管理层加以整合,它们充其量只是些散落的珍珠,并不能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木桶效应就发挥作用,一些短板就制约着企业进一步发展。《京华时报》社现有的资源也非常的丰富,人民日报政治背景,十年来培养了大批忠实客户的同时形成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拥有一支训练有素、忠诚可靠的优胜团队,目前《京华时报》正在谋求上市,如果充分利用上市这一契机,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就会使企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

2、利用竞争优势,发展拳头产品。

利润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对于利润的追求是永远没有尽头的。超额利润的获取更是每家企业梦寐以求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都可以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根据长久的利润来源,正如李嘉诚所说:“一个公司要有至少一种产品,是就算天塌下来也能赚钱的。”当然,这样的产品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企业发现,一种产品无法给企业提供利润或者提供的利润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时,它往往会开拓更多的领域、进入更多的行业和业务,以赢得更多的利润。就《京华时报》社来讲,报纸是我们生存发展之本,应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本报业务上,做精做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的需求逐步发展手机报、电子报等新兴媒体。

3、在保证拳头产品的同时,进行多元化经营。

人们常常把多元经营比喻为“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样就可以通过不同的业务组和分散经营风险,避免因某个业务出现状况而导致公司经营失败。《京华时报》社立足本报业务,逐步向多元化,集团化迈进,先后成立多家子公司,向物流、影视等产业进军。

4、密切关注市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每一种产品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分别为导入、成长、成熟、饱和及衰退等阶段。在产品的成熟期,企业往往会赢得较高的利润;但是在产品的衰退期,企业就会面临销售停滞甚至亏损的影响;但作为新闻这一特殊“产品”,其本身是不存在衰退的,只不过由于科技创新,新的载体和传媒渠道发生改变,这就要求报社必须及时转变观念,密切关注市场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四、落实执行力,保证企业战略顺利实施。

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它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把企业战略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公司制定的战略再好,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执行,被束之高阁或被敷衍了事,那是没有任何效果的,而落实执行力的关键在于战略领导力,也就是公司高层管理团队的领导能力。希特指出:有效的战略领导力是成功应用战略管理方案的基础。公司高层团队需要相对稳定,这样更能够保持战略的持续性、稳定性。

综上所述,希特的《战略管理》一书对《京华时报》社未来发展的指导意义在于,首先需要正确分析北京报业市场环境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判断,并充分整合自己的资源,建立核心竞争力,在本报树立牢固的市场影响力的同时,逐步开展多元化经营。与此同时,继续加强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确保企业战略从制定到执行,都能得到从公司高管到一线职工的一致认可并自觉落实。相信在人民日报社的领导下,在全体京华人的共同努力下,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百年京华”这一宏伟目标!

管理心得 篇2

所长管理心得感悟


作为一个部门的所长,多年的管理经验让我对所长管理有了一些感悟和心得。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所掌握的关于所长管理的经验和智慧。


作为所长,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沟通是管理的基石,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团队关系。对于上级领导,我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反馈和汇报,及时传达工作进展和问题。对于下属,我注重倾听和激励,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通过团队会议、工作讨论等方式,促进信息的流动和团队内外的合作,形成有效的沟通网络。


一个好的所长必须具备坚定的决策能力。在管理中,常常需要做出各种决策。作为所长,我意识到决策要及时、准确,并且要敢于承担责任。当面临重大决策时,我通常会认真分析相关数据和情况,结合团队的实际需求和目标,采取果断行动。当然,决策可能会有风险和错误,但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积累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


另外,作为所长,一定要注重团队文化的建设。团队文化是团队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所长应该明确的传达和倡导公司的价值观和信念,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建设。我常常鼓励员工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勇于创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我相信只有一个和谐、高效和积极向上的团队才能取得可持续的成功。


我还认为一个好的所长要具备管理者的情商。情商是指情绪智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关乎管理者的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作为所长,时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情绪管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士气非常重要。我通常会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及时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通过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以及与团队成员的互动,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个好的所长还要具备学习和不断进步的心态。管理是一门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艺术。作为所长,我相信只有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有效应对变化和挑战。我经常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管理培训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等方式,不断更新管理理念、积累管理经验。


作为一个长时间从事管理工作的所长,我深知管理是一项挑战和责任。通过与上下级的良好沟通、坚定的决策、团队文化的建设、情商的提高和持续的学习,我相信每个所长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并为团队取得持续的成功做出自己的贡献。

管理心得 篇3

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够。工作虽然繁忙,但是仍要增强学习的自觉和紧迫感,向领导请教,向身边的同事学习,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不断扩充知识存量,全面提高业务能力。

三、不因事难而怕为。真正参与到仓库的实际工作中,我才发现经常会遇到很多超出预见、超出职责、难以料理的事情。应该怎么处理这些事情,我也渐渐有了自己的体会:1、要沉着应付,千万不要慌了阵脚。不管事情多么突然、多么紧急,首先要冷静地进行分析,稳定场面后再报告相关领导,并按领导要求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力量处理。2、要胸有主见,不能唯唯喏喏。面对急事或发现事件,不能退缩。3、要认真负责,绝不能事过丢手。特别是一时难以处置的问题,不能因为事情已过,就束之高阁,对此,我每天都记工作日志,及时查找出未完成的工作,在“查不落实”中求得落实。

管理心得 篇4

宿舍是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我们休息学习的地方,更是与室友相处、共同成长的空间。作为宿舍管理者,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下面我将详细、具体且生动地介绍我的宿舍管理心得。


我认为宿舍管理的核心是维护良好的宿舍秩序。一个整洁、干净的宿舍环境能够让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生活品质,因此,我鼓励室友们每天保持一定的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宿舍大扫除。为了增加大家的参与度,我组织了一次宿舍光耀门楣比赛,要求每个室友都为宿舍做一份有创意的装饰,最终评选出最具特色的宿舍。这样的活动不仅调动了室友们的积极性,也为宿舍环境带来了欢乐和新鲜感。


建立和谐友好的宿舍氛围是宿舍管理的重要一环。作为宿舍管理者,我组织了一次宿舍聚餐活动,每个室友轮流担任厨师并且准备一道菜,让大家在忙碌的学习之余能够互相交流、放松心情。我定期组织一些宿舍活动,如看电影、打游戏、进行户外运动等,让室友们相互之间有更多的了解和相处。


良好的沟通是宿舍管理的关键所在。作为宿舍管理者,我积极主动地与室友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定期组织宿舍会议,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室友们遇到的问题。在会议中,我还鼓励室友们互相表达心里话,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分歧。通过这样的沟通,室友们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较好的维护和协调,使整个宿舍成为一个和谐、融洽的集体。


适时的奖惩机制对于宿舍管理也很关键。我与室友们约定了一些宿舍规则,如禁止在宿舍吵闹、禁止吸烟等,并且给予了明确的奖惩措施。对于室友们遵守规则的,我会发放奖励,如额外的宿舍电费补贴;对于违规行为,我会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甚至会罚款。这样的奖惩机制使室友们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对于宿舍管理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小编认为,宿舍管理是一项既有挑战性又有意义的工作。通过维护良好的宿舍秩序、建立和谐友好的宿舍氛围、良好的沟通以及适时的奖惩机制,我成功地管理了宿舍,使室友们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我希望我的宿舍管理心得能够对其他宿舍管理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共同创造更美好的宿舍生活。

"复习心得"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