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咏华山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9.09

咏华山课件。

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你是不是在寻找一些可以用到的资料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咏华山课件,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咏华山课件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光盘、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指名读课题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二、借图初解:

1、好多小朋友都对寇准写的这首诗很感兴趣。现在就请大家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出示古诗)

2、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

3、读了这么久,你都读懂了些什么?(交流)

4、现在就请大家到这幅画里去找找诗句的意思。(出示挂图)

5、交流:从画中你看明白了什么?

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紧紧围绕高生发开去)

6、我们已经在图中寻找了那么久,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明白了一点,把你对诗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

三、品读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篇课文很特别,这首诗的意思,不光图里有,课文里也有。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细心地把古诗的意思找出来。

(2)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

出示句子: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3)谁来读读第一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那句诗的意思?

(4)谁来读读第二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哪句诗的意思?

(5)师读诗句,生读出相应的解释,再换一下。

(6)现在你们一定对这首古诗游乐自己的认识,请把你们对在这首古诗的理解告诉你的同桌。(同桌说说诗的意思,师巡视)

(7)读到这里,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试着读出感情(指名齐读)

(8)是的,华山真高!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躲躲白云。所以,寇准见了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9)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交流:艰难看出华山的特点:高大,险峻)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寇准的这一首诗,把华山的高大、险峻、神奇、美丽全道出来了,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2)先生都称赞了些什么?能加上先生的动作说说吗?

指名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3)如果你是先生,你还会称赞些什么?

3、演读课文:

(1)四人小组演读课文

(2)指名演读课文

(3)全班表演读

四、作业:

背诵课文

咏华山课件 篇2

一、虚假的写字

张老师在课尾安排的书写与、齐两个生字的教学,得到了广大专家的认可,认为他把低段的写字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我则不以为然。纵观张老师第二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词;二是理解课文读好课文;三是学写与、齐。

有了张老师在第二节课的教学,我猜张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做了什么?张老师在第一课时应该

是学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这从第二课时的第一环节可以看出来)和读了书的(读好书,写好字是传统第一课时最基本的

教学任务)。那么学了生字新词的什么呢?我们都知道,生字教学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音、形、义,本课共有生字七个,我们可以认定张老师在第一课时彻底完成了其他五个生字(华、间、称、代、岁)的音形义的教学。

可为什么独独留两个生字的书写在第二课时呢?教师是想体现低水平词汇教学的重要性,还是如人们所说,低水平词汇的每一个课时都需要有写作环节?我们知道生字的教学除了新授还有复习和巩固,按照张老师的课时安排,理应是在第一课时完成字词的书写任务的,而第二课时要体现写字教学的话,也应该是巩固式而非新授式的。

如果像张老师如此的课时安排还需要在第二课时进行生字的新授,那么

他无法在两个班级的教学过程中完成书本的真正教学。由此可见,张老师此环节的安排是刻意而为,是想给评委和教者看看,他是非常重视低段的写字教学的!

二、零碎的分析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

除了蓝天,远近的群山都在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这是正文第二自然段的前几句话,描述了寇准和先生的登山过程,以及他登上山顶时的所见所闻。

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却被孤离成这样几个片段(分别是老师的幻灯片):啊!华山真高哇!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除了蓝天,远近的群山都在脚下。远远近近的山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使整段文字显得支离破碎。正因为教师零碎的分析,学生的朗读虽然读得不错,但却不是来自对于文本的真正理解,而是来自于老师的范读以及说话的语气等等。要不就不会出现后面进行诗句教学时,无水到渠成之感。

三、文本的忽视

此处文本的忽视是指教者在进行这课书的教学时,学生由始至终好象就没有打开过书,一直把头抬着看着大屏幕进行课文的学习。所以我们不得不问,学生不低头读书吗?还要不要捧起书来读书?

从事低年级教学的老师都有这么一个经验,有些孩子虽然有时说得头头是道,但真让他捧起书来读时,却还会读得结结巴巴。可见,对文本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上,

还需要我们教者尊重文本,时常让学生能捧起书来,真正读起书来。

咏华山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⒉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复习。

⒈认读词语。

⒉听配乐朗诵。

三、读讲课文,品味华山的高。

⒈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多媒体出示图一,指导看图,引导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去干什么?句式说图意,课文是怎样写的?

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⑶了解叙事方法。

⑷练说:你能用什么时间,谁跟谁去干什么说句话吗?

⑸齐读第一自然段。

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这两节课文。

⑵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

②设疑:爬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③指导朗读.

④此时,他们会发出怎样的惊叹?

相机出示句二、句三:啊!华山真高哇!竞读齐读

⑤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相机出示句四、句五。

a指名读句子。

b质疑问难。(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理解)

c设疑:从这两句话,你品味出华山的什么特点?

d齐读句子。

⑥谈话:相机出示句六。点拨:情不自禁

⑦学习古诗:

a指名读。

b小组学习:要求: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请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找一找,并用划出。(师巡视)

c指名读句子,点评。

d质疑问难:

e诗文分组对照对应朗读。

f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义。

g竞读古诗。(评价)

⑶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点评),表演读。

②延伸:这首诗好在哪?这孩子是谁?当时几岁?

⒊齐读第四自然段。相机进行思想教育

三、课中休息。

四、齐读全文。看板书、总结课文。

五、课中巩固

⒈竞背古诗。

⒉课外延伸:

⑴多媒体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⑵收集有关华山的资料。

⒊指导书写生字:沿、顶、除

附板书:

22咏华山

白云低

红日近

高除了都

艰难地爬登

咏华山课件 篇4

读了《挑山工》一课,同学们一定被泰山上的挑山工那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我们再到华山去,走走:

华山的路

今天,我们来到了西岳太华面前。啊!雄伟的华山,真是天造地设的奇观!悬崖绝壁,怪石突兀,路在何方?

入山以后,我们似乎来到了一个石头的世界,山崖陡立,砾(l)石堆积,峡谷幽深。华山的路就在堆积的砾石和岩坎上跳跃。行了二十余里,路越来越险了。忽遇绝境,只见一道铁索斜挂长空,迎面陡崖立壁上的回心石三个大字使人触目惊心。我们侧身擦壁攀着铁索而上,转身一望,一条石梯似乎从天上垂下。这就是太华咽喉千尺幢。

千尺幢有二百六十多个台阶,呈陡槽(co)形,是人工在天然的石缝中凿(zo)出来的。槽深三十多尺,宽只有二尺多。仰望,只看见一线天,俯视,好比掉在井中。越向上越窄,最窄的地方只能踏一个脚尖,游人全凭手拉铁链而上。天体顶端,槽口合拢,只凿出一个洞口,仅仅容得下一个人进出。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爬完千尺幢,越过百尺天险,又一条更长的望不到尽头的天梯挂在山梁上,不到一尺宽,左右都是寸草不生的陡壁,真使人望而生畏。

华山险路使人胆寒,然而华山之美就在于险。正因为险,才令人神往。不畏天险,征服天险,是勇敢者的一大特征。我们上山时逢五一佳节,游人络绎不绝,其中有未成年的孩子,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人们力尽艰险,凭着顽强的意志一步一步登上顶峰,那身挑一百多斤重担的挑山工,每天往返八十多里,给游人送去方便。

站在北峰远眺,华山那一条条险路尽收眼底。华山的路是由栈(zhn)道、石梯、铁索组成,曲曲折折。我想,人生的道路不也像华山的路一样曲折吗?只有那不畏艰险,披荆斩棘(j),一步一个脚印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同学们,华山的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吗?读了文章,你对文章的哪一点印象特别深?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咏华山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⒉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复习。

⒈认读词语。

⒉听配乐朗诵。

三、读讲课文,品味华山的高。

⒈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多媒体出示图一,指导看图,引导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去干什么?句式说图意,课文是怎样写的?

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⑶了解叙事方法。

⑷练说:你能用什么时间,谁跟谁去干什么说句话吗?

⑸齐读第一自然段。

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这两节课文。

⑵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

②设疑:爬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③指导朗读.

④此时,他们会发出怎样的惊叹?

相机出示句二、句三:啊!华山真高哇/td

咏华山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7个生字,理解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读书展开想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

4、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2、结合课文插图,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领悟课文语言。让学生身临其境,将观察、想象、朗读有机结合,感受文字之美、意境之美。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

1、谈话:小朋友,你们有谁家住在没有电梯的七楼以上?举起小手。你们爬过桂林市区内最高的叠彩山吗?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登一座山,这座山有110个七层楼或28座叠彩山那么高,它直冲云霄,有道是奇险天下第一山。它就是华山。(画图:华山)

2、板书

华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第四声hu,跟我读华山华山。

3、(播放课件初步感受华山的高、险、美)瞧,这就是华山,它在我国的陕西省,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从古到今,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去游览。

4、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儿和他的先生曾经到过华山,这个小孩儿叫寇准,跟我读寇准寇准(出示词卡带拼音),他做过宋代的宰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寇准小时候和他的先生登华山时发生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打开书137页,听老师读课文,课文中生字的字音听清楚了。

2、教师配乐范读。

3、字音听清了,快快圈下的生字读读,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评价:后鼻音读得多准呀!平舌音能读准,了不起)称、禁

4、让我们来开小火车读(只开一列)。(读到岁字时,师:岁字里有个我们新部首山字头跟我读山字头山字头)(称字里也有个新部首禾木旁禾木旁。

5、学得这么好,老师要奖励大家,这里有两个大家常玩的游戏生字魔方、一字开花,大家想来吗?

(1)生字魔方:大家喊停我就停

(2)再来玩一字开花,自己先练一练(只要给一点时间即可),谁能当当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

间(1生组词)真棒!

代(1生组词)不错。

6、现在我们来写个称字。

看老师写字,看不到的孩子可以站起来看,老师尽量蹲低些(称,左右结构,左边的禾木旁第五笔是点)。好,在课本里工工整整地描红吧!

7、

生字写好了,把书放平,生字暂时学到这。让我们走进课文,去领略华山的美景吧!请小朋友们大声地、认真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提醒学生自由读)师下去询问。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华山怎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除了感到高,还觉得怎么样?(如果回答不出就过了)

8、(读书完毕)书读完了,你们觉得华山怎样?

三、细读课文,借文悟诗

1、理解华山的高和险。

师:是啊,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华山真高啊!百丈云梯几乎直上直下,要登上这样的山容易吗?(生答:不容易)是啊,我们平时登7楼或爬叠彩山就感到很累,要登这样陡峭的山就更累了。不仅如此,你们看(出示课件)这是华山第一险千石幢,它是一道长约几十米,宽不过一米的狭长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想象一下,要走过这里,会怎样?(很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掉下去)见面时了解

师:是的,华山不仅高,而且非常险,要登上山顶真是太难太难了。所以课文说,孩子们,读(课件出示句子):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学生齐读。

A:点红句子中的词:艰难,读好这个词。还不够难,再慢些再难些!

B:用这个感觉读好这句话!

登上山顶不容易呀,请你读

登上山顶真是太难了,请你读

登上山顶真是太艰难了,大家读

2、理解华山的高和美。

(1)师:是啊!小寇准和先生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后,他们的感觉就和你们的一样(出示多媒体),啊!华山真高哇!齐读

师:你能读出华山的高吗?指名读

你能读出他们看到华山这么高时的惊讶和感叹吗?指名读

你能读出他们看到华山这么高时的激动与兴奋吗?指名读

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满怀深情地读(学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2)华山到底有多高?读一读课文,找到描写华山高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3)学生找句子。(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4)一起来看看大家找到的句子。孩子们,自己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5)提问以上问题:读好了,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给一生全部说完,教师提示:除了还有呢?)

①预设

师: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蓝天、远远近近的山的。谁能读第一句?生读

师:听了你的读,老师似乎看到那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的脚下,华山真高啊!还有谁能读?生读(请好生)

师:我听出来了,你就站在山顶上,群山就在你自己的脚下,华山多高啊!你多神气啊!全班像他那样读。(好生)

师:这就是远远近近的山群山,看看群山贴在哪?生贴

师: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把山都贴在这?生答

师:说得这么好,再把这个句子读读吧!全班读。

②预设2:我看到了太阳、白云(也可能就读课文中的句子)

师:课文又是怎样写太阳、白云的,谁来读第二句?生读

师:读得多好呀!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读出朵朵白云飘在山腰间的美丽。请你读!

师:读得多美呀!能把你们的理解贴到图上去吗?生贴太阳、白云

如果学生贴对:师指导山腰:这是山脚,这是山顶,山腰就在(这就是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如果学生贴错:孩子你看,这是山脚,这是山顶,山的中间就是山腰(用手指示),那白云就贴在?

师:多聪明的孩子,把这个句子美美地读读吧!

师:对呀,原来遥不可及的太阳只要稍一抬头就能看到,而白云却只配做华山的腰带,华山真高哇!

(6)师:华山不仅高、还很美呢!来,跟着文中的师徒俩去欣赏华山的美景吧!

(播放背景音乐,走过门)孩子们,在头脑中想象华山那美丽的画面。引读: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轻轻地、美美地读下去(课件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音乐过一下,老师陶醉状:华山真美啊!)

3、朗读诗句,理解情不自禁吟诵。

师: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贴古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像你们这样忍不住和老师一起读,这就叫做情不自禁。出示词情不自禁,读词,注意这个字音。

师:像这样有节奏的诵读诗文,就叫吟诵。出示词吟诵,读词。

师:让我们把这首诗再吟诵一遍。

4、诗文对照,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

师:这首诗共四行,两句话,诗的意思是什么呢?聪明的小朋友,请读一读古诗,再读一读我们刚才学习的句子,好好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慢)再和同组的伙伴讨论讨论,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出示多媒体,古诗与文字)

生:读读议议,师巡堂了解情况。

师:谁来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生:诗的意思就在课文里。

师:你真会读书。(指古诗)谁读懂了第一句?(诗的第一句是说----------请2人对照句子解释诗意,相互补充。)

诗的第二句是什么意思?(诗的第二句是说----------请2人对照句子解释诗意,相互补充。)

师:真聪明,能联系课文中的句子读懂诗句的意思。那老师问问你,举头是什么意思呢?

生:举头就是抬头的意思

师:是呀,诗人李白在《静夜思》里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头,就是抬头的意思。那回首呢?

生可能不能准确回答

师:(用动作表示)孩子们,你们现在可是站在华山顶上了,要看到飘在山腰间的白云,需要怎样?

生:回头望下看

师:对,回首就是回头的意思。

师:来,我们一起诗文对照着读。我读文,你们读诗?

5、师:寇准用短短几句诗就把华山的高、华山的美写出来了,怪不得先生会连连点头称赞。,什么叫称赞?(只要说到点,教师引过来:夸奖、表扬都是称赞的意思)你得到过别人的称赞吗?因为什么事得到称赞?(见学生了解)

师:是啊,做得好就会得到别人的称赞。你们很聪明,不用老师教就能读懂诗句的意思。这是老师对你们的称赞。寇准写这首诗的时候有多大?(七岁)可能和你们一样大或者比你们还小,你们能用一句话称赞他吗?(真聪明、真能干、写得多好啊!真佩服你!)

6、师: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称赞华山、赞美华山,你会说什么?

生:啊!华山真高哇!华山真美哇!

师:我听出了你由衷的赞美。你们情不自禁地赞美华山、赞扬华山、赞叹华山,就是咏华山[

板书:咏咏是二类字,字音要读准,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读课题。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华山真高呀!赞美他!

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真险呀,赞美他!

寄言嘉遁客,此处是仙乡。华山真美呀!赞美他!!!

四、小结下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随着课文登上了华山,一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课文那么美,让我们再读课文,把华山的高,华山的美牢牢记在脑海里吧!

(放背景音乐)25.咏华山

师:(点击课件)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除了华山,还有很多的名山值得一去,走,跟老师一起去中国著名的五岳看看吧!

师:看了这么多的名山,读了好听的诗句,只要你们认真学语文,多读书,多积累,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长大后也定能比寇准更棒!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二、背诵课文

三、指导写字

四、迁移练习

1、想象一下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景象,然后画下来。

2、搜集23首写山的古诗,并记住其中的两首。

咏华山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要多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然段。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3、课件出示17个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想读啊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3遍。

4、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5、课件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自由读,指名读。

6、用手势告诉教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导写字。

五、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二类字比较难认。

咏华山课件 篇8

一。老师的阅读很有趣,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如: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一句,远远近近这个表示山多的词学生老是读不好,老师适时的示范,让学生很快找到了感觉,读得比较到位,进步很明显,老师适时表扬,更激发了学生读好书的兴趣。

我想,他之所以能把书读得这么入味,之前一定花了很多的功夫熟悉教材,将课文读了很多遍,就像大海,表面看似乎波澜不惊,海底深处却是汹涌澎湃。老师读书看似轻轻松松,殊不知背后凝结了多少努力的汗水!

2。别忘了到处灌输阅读的方法。一年级学生比较年轻,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让学生在阅读时想象**,更有利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更好地阅读课文。

在这节课上,老师让学生们一边想象一边读了很多遍,比如:华山真高!一句,华山究竟有多高?

学生并不知道。这时,老师恰当地介绍说,华山有2000多米高,然后和现在学生所在的体育馆相比,体育馆高吗?高!

华山有150个体育场高!这样的比较,让学生边看书边想象,他们更容易体会到华山的高度,从华山的脸上看真的很高啊!这句话。

当学生一句话读得比较好时,老师这样夸奖: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你一定是带着想象读书的,真不错!其他小朋友也要像他这样,一边读一边想象。

时时处处不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另外,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画图来理解课文,了解华山的高度,然后把课文读好。例如,当老师画远山时,问学生指点附近的山吗?

太阳该画哪儿呢?白云呢?山腰在**呢?

画一朵白云行吗?为什么呢?通过与学生一起画图,再现课文内容,理解语言,阅读课文,不知不觉中,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三。课堂评价语言丰富,具有激励性。每次学生回答一个正确的问题,读一个好句子,老师都不会忘及代价:你真聪明!进步可真大!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似乎看到了当时的情景!

在这样一个鼓舞人心的评价中,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

4、注重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讲完生字后,老师请学生拿出习字本,这时,并没有急着让学生写,而是先摆姿势,看谁的姿势正确,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上好一节课很不容易,老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渊博的知识、灵活的应变机智,更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钻研教材,确定教法、学法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发现问题,挖掘闪光点,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如何发挥好导学城市的作用,轻松驾驶课堂,将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咏华山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毖岜究紊字,理解文中“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当之无愧”、“敛气屏息”、“峻拔”等词语的意思。

2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崩斫饪挝哪谌荩感受华山的险,体验作者表情达意的妙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华山的险。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有关华山的图片、影像或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资料,激趣引入

1“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一座名山吗?(本诗作者是北宋的寇准,诗名为《咏华山》。)

2“五岳归来不看山”,华山便是这五岳之一,它以“险”而名闻天下。请大家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华山的资料。

3碧完同学们的介绍,你对华山有什么初步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弊杂伞⑶嵘地读课文,勾画出新的生字词语,能借助学习工具和生活积累,初步自学生字新词。

2毖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收获,再在全班交流。

3辈扇≡谛∽槟诼至鞫痢⑷班抽读等方式检测朗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相机指导学生正音。

4毖生再自由、小声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全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庇米约合不兜姆绞蕉量挝模并读一读课文旁边批注的.话,试着在旁边的空白处写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试着结合批注和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

2痹谛∽槟诮涣髯约旱氖栈瘢不明白的问题和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3比班交流,梳理出共同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解决。

4倍恋诙段,抓住关键词,体会华山山崖的“险”,有条件的可欣赏华山的风景,帮助学生理解“峭壁林立”、“横空出世”等词语。

5毖习第三段。

(1)小声、自由地读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

(2)从哪几个地方可以感受到华山“险”得有味?(“苍龙岭”、“老君犁沟”、游人爬山之险)

(3)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部分读,看看它“险”在哪里。

(4)结合这一段的批注说说自己感受到的“险”,学习作者抓住关键词表情达意的方法。

(5)采取抽读、合作读、师生赛读等朗读形式,把自己感受到的“险”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6 录像资料或欣赏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的景象有什么感受。

7苯岷吓注,诵读诗句,感受登上山后的惬意。并提供“无限风光在险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自古华山一条路”等诗句让学生欣赏。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贝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2苯淌ψ芙幔赫饨诳危我们和作者同游华山,领略到了华山的“险”,希望大家以后能有机会再去领略峨眉的秀、泰山的雄、嵩山的峻……

咏华山课件 篇10

一、解读教材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古诗《华山》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现代白话文中。“诗”是“文”的话题开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也是本文的一个最显著的写作特色。文章妙在作者先点孩子随同先生登山,末点孩子姓名和年龄,重点放在登山吟诗上,以此表现少年寇准的才华出众。针对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从课文中体会华山的高大、壮美。3、了解诗文的联系,掌握学习的方法。4、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本课新词。对课文第二自然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

二、把握教法

(一)经验交流,引入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应从创设情境入手,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过程,达到“扣开心扉”的程度。因为无锡的小朋友大多数有爬锡山、惠山的经验,所以我在开头设计了情境引入的办法,欣赏祖国山河之后,让小朋友来谈一谈爬山的感受,特别让他们有条理地说说向山下看到的景色,从他们的记忆中挖掘出登山观景的美丽画面。以上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为下文的重点内容作了一个小小的铺垫。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求知。

古诗是全文的中心、话题,教师要避开繁琐的零碎知识,直接将学生引入课文中心。结合本文“文包诗”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第一层次:从诗到文

A、出示古诗,学生质疑——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地对这首古诗提出自己的疑问。

B、带着问题读课文。——教师有意突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这个问题。让学生以这个问题为主要阅读目的,自己在文中寻找与诗有关联的句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C、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要求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为此,在教学这几句话时,应充分发挥多谋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画面,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摆一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课件的摆放,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让学生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同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例如;让学生摆放一下云朵的位置,通过摆放,理解了“山腰间”这个词语的意思,并且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摆在山腰间。

这一环节注重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经历“理性认识——动手操作——感性认识”的认识过程,自己领悟出华山的高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个层次,从文到诗。

本文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诗句。教完重点句后,要引导学生回到古诗上。其实,前文的句子已为学习古诗打好基础。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与诗的联系。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哪句诗?”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再反复诵读,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受到中国古文化的熏陶,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的求知欲望。

第三层次:从诗到法。

我国教育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主要体现在学法指导要“有效度。”因此,教完古诗后,引导学生就“我们是怎样读懂这首诗的?”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教师从中点拨,让学生产生顿悟,找到文与诗的联系,“读懂诗先读懂文,读懂文即读懂诗”。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从“学会”转向“会学”的乐趣。学会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能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三)、采用多层次的朗读方式。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贯穿有自由读、小组读、师生对读、指读、古诗与句子分角色读,表演朗读,齐读等。这些形式能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参与面广。这样既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了练习的机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培养、积蓄了情感,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表演读能激起学生在表演中学习的浓厚兴趣。我想让学生来当一当小寇准,让他们在轻松的背景音乐中表演朗读,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感受阅读的乐趣。并且在反复诵读中,完成了背诵课文的教学目标。

(四)、注重写字教学。

在教学生字时,应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它的笔顺应该怎样,凡是学生能说、能讲、能懂的,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解决笔顺和部首时,利用课件的动态演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称”字时,学生跟着课件一笔一划书空,掌握了正确的笔顺。

在板书设计上,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板书不能多而杂,所以我想只需突出一个“高”字就可以了。

dg15.com小编推荐

咏雪的课件


小编认真地在网络上整理了“咏雪的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编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每天都需要做的事情。老师需要根据教案课件来进行课堂教学。请注意,此页面上的信息仅供参考,请自行进行后续操作!

咏雪的课件 篇1

我是肇东市第十一中学语文教师宋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的活力所在。真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课不同。”而能令其“点石成金”的“点金棒”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今天,我就以《咏雪》一课为例,来阐释一下我是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完美结合、交相辉映的。

《咏雪》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一则。这一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其中《咏雪》一文展现了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勾画了古人家庭文化教育的画面,呈现了一个典型的书香家庭。浓浓亲情,动人心弦。

初一学生已经学过《学弈》等三篇文言文,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熟悉了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和方法。《咏雪》语言文字浅显,还带有一定的故事性,学生理解起来应该说相对容易一些,但对文中语言的辨析和欣赏在教学中存在一定难度。若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深入领会 ,定能翻出新意。

过渡:(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文本的内容及学生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教学过程力求做到六个融合):

同学们,飘飞的雪花是严寒的冬日里大自然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自古以来,雪以其洁白轻盈的姿态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来许多千古传诵的诗篇佳作。

早在东晋时期,就有一个关于咏雪的故事,被刘义庆编入《世说新语》中,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由雪花纷飞的图片导入,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对飘飞的雪花有直观感知,激发兴趣,为后面赏析两个咏雪佳句作铺垫。)

此环节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交流网上查阅的资料,了解《世说新语》及编者刘义庆

(设计意图:我想通过学生亲自查阅整理资料,运用信息技术为他们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了解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走进古人情趣盎然的日常生活。)

1、 ppt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注语气语调、节奏停顿。

2、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反复听读、朗读,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为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的注释和工具书协作疏通文意。

2、以小组为单位反馈自主学习情况,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师课件出示重点词语辅助记忆,适时给予明确。

3、疏通文意后,课件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伴着形象直观的图片,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很快会将课文内容熟记于心,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解决了教学重点。)

1、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

2、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补充,课件出示并引导理解。

(1)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创设了怎样的家庭氛围?

(2)文中写了几个人?你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

(3)文中的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个更好?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在这个师生互动环节,第一个问题学生从文中“寒雪日”、“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和睦、融洽、欢快的家庭。

(2)、感受人物时,师穿插了刘禹锡的《乌衣巷》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谢家。(……)

(设计意图: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进一步感受道韫的才气和胆识,将现有知识进行延伸。以“一斑窥全豹”,让学生以《咏雪》为例来看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并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世说新语》产生兴趣。)

(3)、通过第三题的讨论,明确“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比喻之所以好,是因为中国文学追求含蓄之美,讲究的就是意蕴,而道韫的比喻恰好表现了这种意境。引导学生想一想还能把雪花比作什么?并说说积累了哪些咏雪佳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小结语:这篇经典,恰似一场阳光下的瑞雪,绚烂在我国古典文化历史画卷上,带给人们精神的遐思。

作业:阅读《世说新语》,选择有关谢太傅或谢道韫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设计意图: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此作业的布置,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本节课的设计,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图文结合的生动画面,力求以诗意的表达,让学生感受到书中文人雅士鲜活的生活情景和融洽、和睦、欢快的家庭氛围,在语文学习中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实际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不透彻、对两个咏雪佳句赏析不到位等情况,所以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我的理解还是很肤浅的,不足之处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咏雪的课件 篇2

1、识记刘义庆及《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顺畅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1、给加点字注音:太傅(    )    雪骤(   )   欣然(   )

差(    )可拟 (   )       柳絮(   )     无奕(   )女

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                  儿女:                俄而:

雪骤:                  欣然:                何所似:

差可拟:                未若:                柳絮因风起:

3、熟读全文,注意朗读节奏(用斜线在课文中划出)。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4、试写一两句描写白雪的喻体和咏雪的诗句。

1、《咏雪》中“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氛围?

2、作者认为哪一个比得更好,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3、“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个更好?为什么?

4、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翻译下面句子并判断其句式。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加点字:

尝(    )     走 (    )    信然(           )

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的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

咏雪的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复述故事;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欣赏咏雪名句,明确比喻之精妙在于神似而非形似。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诗礼簪缨之家和谐融洽、书香味浓郁的家庭氛围的感知陶冶情操,培养生活雅趣。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以多种形式诵读课文,达到当堂成诵的效果;积累文言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的词语。

教学难点:欣赏咏雪名句,探究比喻修辞之精髓在于神似而非形似。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诵读法;品读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法;同桌合作翻译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窗外飘起了漫天飞舞的雪花,你会有什么想法和冲动?(让同学们说一说,学生会说打雪仗、堆雪人等)。同学们玩儿的兴致很高啊!冬天马上就要来了,寒风凛冽固然让人心存畏惧,可严冬也有令我们期待和憧憬的地方,雪花这个飞舞的精灵给冬天增加了多少意趣和浪漫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诗礼书香之家,看看他们在下雪天会进行哪些有趣的活动。

二、 师生共读,感知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勾画有疑难的字音;

2. 教师范读,指导诵读(读音和句读);

3. 学生自由朗读,力争流畅;

4. 鼓励学生毛遂自荐,示范朗读。

三、 由浅入深,理解文意

1. 组织语言,概括文意;

2. 小组合作,讨论翻译;

3. 同桌配合,准确翻译;

4. 质疑难点,讨论明确。

重点字词: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未若:不如

四、 比较两个比喻的优劣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喻大雪纷纷的情景,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么?(以此诱发学生品读、赏析诗文的兴趣,无论学生品读是否到位,只要能谈出自己的感悟,即予以鼓励)

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谈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老师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其实关于这两个比喻孰优孰劣之争,归根到底是形似与神似之争,两者相比哪个更重要?对,神似更重要,更美,更有意境。

“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更生动、传神。柳絮与雪花都是很轻盈的,形状又相似,柳絮因风而起,让人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而且以“柳絮”为喻,新颖别致,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因为柳絮飘飞正是春暖花开之时。冰天雪地之中,让人感到融融春意,与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以“梨花”比喻“雪花”有异曲同工之处,有优美的意境,激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而“撒盐空中”只有形似,缺少意蕴,更无法激起读者的想象力。把盐撒到空中干什么呢?有什么用呢?别说人们去玩赏了,恐怕只会避之而不及吧。

补充:谢道韫因此获得了“咏絮之才”的雅称,后世又用“咏絮才”作为才女的别称。文章结尾对谢道韫身份的补充说明是有力的暗示,表明了作者倾向。而对于侄子、侄女的回答,谢太傅未作评定,只是“大笑乐”,耐人寻味。不答是雅量,不评是慈爱。一笑是儒雅,一笑是暗许。既暗许了谢道韫的才气,又保全了侄子胡儿的自尊。

五、 拓展延伸,开拓视野

《世说新语》还记载了一个与谢道韫有关的典故:林下风致。板书“林下风致”并讲述小故事。

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提问:从中可以看出对谁的评价更高?

找同学回答之后,教师点评:顾家妇不过是闺阁中秀出者,而王夫人即谢道韫虽巾帼,却有名士之风,有一种飘逸出尘的气质。“林下风致”是指魏晋时期士人们所崇尚的超尘脱俗、恬淡潇洒的人格美。

六、 品味其语言简洁、辞意隽永

人们评论《世说新语》的语言特点时:简洁隽永,也就是用十分简洁的语言传达出非常丰富的意味。请同学们从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语句。

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将论文义”:寥寥数语,道出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大笑乐”、“欣然”结合在一起营造乐谢家这个诗礼簪缨之家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结合学生近期习作中语言拖沓、累赘的现象点评:语言简洁才富有美感,万不可重复、罗嗦。

七、 教师小结

学习了《咏雪》一文,我们除了欣赏赞叹谢家“儿女”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外,文中透露的生活雅趣和文化传承精神也深深感染着我们,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在生活中培养一些雅情雅趣!

作业布置:

用现代文改写《咏雪》;用三行翻译法翻译《咏雪》。

教学反思:

亮点:

一、这节课对文言知识的处理比较扎实,在课堂上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能将这篇短小的文言文当堂成诵;又通过小组讨论质疑、同桌互译、教师点拨明确等形式将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落到了实处;

二、教学环节的设置比较合理,在扎实课内的基础上又做了适当的拓展,重难点突出;在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上处理得比较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改掉了以往比较生硬的缺点。

缺点:

一、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亮点没能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点评不够到位,没能及时抓住时机进行较深入的师生互动,从而促成非常有效的课堂生成;

二、教学语言不够简洁明净,还是会不自觉地将同样意思的话重复说,需要下功夫净化教学语言;

三、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比如对学生记笔记习惯的培养有所忽视,总是以为学生会自觉记下重点,没有督促、指导,自己要从意识上加强重视。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语文教学的水很深,一不小心就会将你淹没,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永远不该有自我感觉的良好,因为当你觉得自己还不错的时候,艺术之神就会无情地将你抛弃。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我叮咛自己:且行且珍惜——一路奋勇地前行,珍惜自己和语文教学结下的美丽缘分。这次的评优课,无论是自己备课讲课,还是聆听诸位老师、前辈的课,都收获了很多,史老师评课的关键词更让我记忆尤深: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细读深挖、个性化解读文本;及时固化、养成习惯……自己做得还太少太少,努力努力努力!

咏雪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赏析文中简练生动的语言。

3、用自己的观点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咏雪》中两个喻雪的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所以提前让学生查找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以便上课交流使用。同时也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课文类型:讲读课文

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学时我们已经学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有才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等。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她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她,和她交个朋友吧。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诵读课文

听朗诵材料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播放朗诵材料,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3、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4、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5、当堂检测:

(1)、解释句中括号内的词:

(未若)柳絮因风起(俄而)雪骤

撒盐空中(差可拟)公(欣然)曰

(2)、翻译下列句子。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咏雪》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4)、《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答案见课件)

6、作业布置: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7、板书设计

8、教学后记: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才是这节课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咏雪的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一、导入

《世说新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就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考的结果。树在路边,如果李子甜早就让大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的果子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也是苦的,这是其二。这里可以看出王戎聪颖机智的性格。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有两位这样的少年。

二、新课学习

(一)学习《咏雪》。(二)

1.一读课文:

听录音,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抽读词语和部分句子,再齐声朗读。

2.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翻译下列句子。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想一想议一议: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的看法如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6.归纳主题: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7.五读课文能背诵:

三、拓展思维:

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咏雪的名句吗?或者你给雪来一个恰当的比喻。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四、课后作业:

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2.积累写雪的诗句或写雪的成语。

咏雪的课件 篇6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案

一、题目:咏雪融融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文人对雪的赞美和描写。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1) 《世说新语》相关篇目。

2) 图片或视频资源:积雪覆盖的景色。

2. 学生准备:

1) 文具、笔记本和电子设备。

2) 雪的图片或视频资源(自行搜索)。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老师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积雪覆盖的景色,引起学生对雪的兴趣。然后问学生对雪的感受和印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 学习篇目(20分钟)

老师给学生讲解《世说新语》中关于雪的篇目,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人对雪的赞美和描写。指导学生注重体验雪的美感、纯洁和神秘感,并注意感受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释义学习(15分钟)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篇目的具体意义,并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创作启示(10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篇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鼓励学生在观察自然界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创作一段描写雪的作文。

5. 创作实践(20分钟)

学生利用课堂时间,或回家后,根据老师的要求,用纸和笔书写或用电子设备记下自己的想法,并加入适当的修辞手法和文辞华丽的表达。然后向其他同学或老师展示他们的作品。

6. 作品展示和评价(15分钟)

学生读出自己的作品,并向其他同学或老师解释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想法。其他学生和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和评价,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7. 总结反思(10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思考文人对雪的赞美是否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的其他自然元素,并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对自然界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四、教学拓展

1. 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其他自然元素(如春花、夏草、秋月等),并激励学生创作相应的作品。

2. 帮助学生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古代文人的作品和对自然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古代文人对雪的赞美和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通过创作实践和展示,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自信心和合作精神。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以上是《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咏雪的课件 篇7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感受到文化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

发挥想象,会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学习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常见文言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

发挥想象,会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刘禹锡的《乌衣巷》,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当时最有名、最显赫的两个大家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这两个家族人才辈出。而谢安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就是时任东晋宰相的谢安指挥的。

本课要学习的就是有关谢安与他子侄辈讲论文义的一篇文章,也就是《咏雪》。

二、作家与作品

1、结合课文注释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音。

(2)听课文录音,要求听清停顿,注意节奏。

(3)去标点读,读出停顿,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再读课文,读懂文义:

(1)借助课本注释,小组合作,共同翻译。

补充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物品名称、计量单位要保留。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

补:补充省略的词语和句子成分。

删:删掉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2)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强调重点字词。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寒雪日

地点:家里

人物:谢太傅、儿女们

咏雪的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正确朗读短文,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我准备了几个智慧少年的故事,看看大家是否了解。(播放图片)

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大家打开课本《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多媒体显示)

三、诵读

1、生自读

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言习惯,看在那些地方需要停顿。

2、字音学习

3、断句分析

4、听范读录音

5、生齐读

四、理读

1、理解大意

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2、梳理内容

按记叙文六要素分析短文内容。

3、用自己的话复述短文

五、品读

1、默读思考,分组讨论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一个更好?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出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你觉得文中谢氏家族的哪个人最有意思?

2、问题讲解

1)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3)谢安----慈和、大度、有生活情调。谢朗----粗率。谢道韫----聪慧、自信。

六、展读

1、阅读短文《徐孺子》,试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看看好在哪里?

把月亮比作眼睛,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2、学习两篇短文的比喻方法,想一想洋洋洒洒的白雪还像什么,造比喻句比赛。

七、结读

畅谈收获,背诵短文。

八、布置作业

1、把重点词义抄到作业本上。

2、积累3个描绘雪的古诗词名句。

咏雪的课件 篇9

《咏雪》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

一、导入       《世说新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就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考的结果。树在路边,如果李子甜早就让大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的果子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也是苦的,这是其二。这里可以看出王戎聪颖机智的性格。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有两位这样的少年。 二、新课学习  (一)学习《咏雪》。

(二)  1.一读课文:  听录音,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抽读词语和部分句子,再齐声朗读。

2.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翻译下列句子。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温馨、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

1、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2、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  韩愈的《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5.想一想 议一议: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的看法如何?  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6.归纳主题: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7、读课文能背诵:

三、拓展思维:      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咏雪的名句吗?或者你给雪来一个恰当的比喻。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四、课后作业:  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2.积累写雪的诗句或写雪的成语。

咏雪的课件 篇10

余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并且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3、情感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学习方法。并积累文言字词。

2、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探讨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本文叙事中包含议论,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参与探究相结合。

3、延伸阅读法:巩固积累咏雪名句。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读文

骤:zhou似:si差:cha拟:ni奕:yi。

齐声朗读这篇课文。

2.译文,知大意。

现在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同时把

不懂的字词句,做好记号,等下请同学们提出来。(提示:不理解之处打个“?”)

3.梳理明确:

明确(重点讲解):内集,儿女古今异义,俄而,未若,拟,骤等。以及两个咏雪名句的讲解。

4.全体译读

5.复述

(三)质疑探究,深化体验

1.谢太傅和家人聚会时屋内的气氛如何啊?又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快速浏览课文。

明确:轻松,欢快,融洽。从欣然,笑乐看出来的。

那么请同学,先齐声朗读课文,把那种融洽欢快的气氛读出来。

2.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对于胡儿与谢道藴的回答,他是什么反应啊?笑乐。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他是为谁的回答而笑乐满意呢?

明确:①对他们两的回答;②笑胡儿,乐兄女;③只为兄女笑乐。

3.编著这个故事的作者又觉得谁的回答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是谢道藴的好。最后点明她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藴的回答。因为这个故事谢道藴有了“咏絮才”的称号。

4.他们的回答,谢太傅是一笑了之,编者是赞赏谢道藴的,那同学们觉得哪个回答好呢?

明确:①从外形上看,雪盐颜色相进,且撒盐和雪落下来的姿态很相似,形似才能神似。

②是个讲究的是意蕴与物象的统一。柳絮是春天才有的,似乎在暗示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也将来临,有深刻的意蕴,并且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满天的柳絮飘飞,意境很美。所以此喻有意蕴,而比作盐则没有。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1.那么同学们觉得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呢?

明确:像鹅毛,蒲公英等。

2.我们学过很多关于雪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五)布置作业,开拓视野

聪明的少年人物,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中的故事,并完成相关练习。最后一起背诵全文。

五、板书:

起因:内集,讲论文意

咏雪经过:胡儿咏,兄女咏

结果:公大笑乐

补叙:道韫身份

咏柳的课件


"咏柳的课件"经过栏目小编精心整理与分享。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的重要一环,相信各位老师对于编写教案课件并不陌生。设计教案时需注重信任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希望您喜欢这篇文章,并欢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

咏柳的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2个二类生字,会写7个一类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春意盎然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激发兴趣。

导语: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篇,谁能背给大家听?

同学们背得很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咏柳》。(板书)

二、解题知人,感受美。

出示幻灯片,观察图画,说说画了什么?

解题:诗人贺知章也和同学们一样喜爱春天的柳树,他用诗歌赞美了柳树。(介绍作者)

三、逐句解释,理解美。

1.师范读全诗。

2.学生试读,读熟,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地方。

3.师生共议。

4.析句。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装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5.请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赏境诵读,抒发美。

师启发:在诗人笔下,柳树是多么美妙,请同学们带着喜爱柳树,热爱春天的感情去朗读古读,在读中体会美。

五、随诗学习生字。

咏:yǒng 左右结构 词语:歌咏、咏叹、吟咏

柳:liǔ 左右结构 词语:柳树、柳条、柳暗花明

妆:zhuāng左右结构 词语:化妆、妆饰、嫁妆、梳妆

绿:lǜ 左右结构 词语:绿色、绿化、青山绿水

绦:tāo 左右结构 词语:丝绦、绦带

裁:cái 半包围结构 形近字:“栽”

词语:裁定、裁减、裁决、裁军、别出心裁、量体裁衣。

剪:jiǎn 上下结构,下形上声,刀字旁。

词语:剪裁、剪彩、剪刀、剪辑、剪影

六、完成课后习题。

1.展示学生为诗歌的配画作品,结合配画完成第二题。

2.熟读课后词语。

3.古诗积累。

①熟读《早春》。

②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再回想自己身边早春的景象。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书写一类生字。

2.为诗歌配画。

板书设计:

碧玉

咏柳 绿丝绦 赞美春天

细叶

咏柳的课件 篇2

《咏柳》这是一首咏早春杨柳的诗。“碧玉”, 本是美女的通称, 首句便将嫩柳比喻成美人。“一树高”,有亭亭玉立之意, 言其姿态美好。万条柳丝,自然就是她的裙带了。一个“高”字, 一个“垂”字, 状写了她动人的风姿。转向设问, 显得自然,全句是形象化的回答,把这不可捉摸的春风比作能工巧匠手中的剪刀, 是它裁出了杨柳的新叶。全诗构思新颖, 语言清婉,形象鲜明,读来饶有趣味。

学情分析:本班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多次接触古诗文,已经有较浓厚的古诗阅读兴趣,因此对这首古诗感觉并不陌生,学习起来并不会很困难。只是要体会诗中的意境还要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护、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1、会写“咏、碧、妆、裁、剪”5个生字,会写“咏、绦”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等词语。

2、背诵古诗。

3、能够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1、(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图片,在大自然中寻找春天的足迹。

2、(教师)写关于嫩柳的一段文字。

教师读下水文:

那天我看到一株柳树从花园里伸出来,细细的柳丝蓬蓬松松,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烟雾,走近一看才发现长发一般的柳丝上开始长出了一个个小苞苞,嫩黄嫩黄的,美丽极了。一阵风吹来柳丝摆动,就像在向人们轻轻招手。

这时我想,再过几天这柳树又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自由说自己的发现。并出示收集的图片。

是啊,是什么样的呢,唐代伟大诗人贺知章早就写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理解“咏””的意思。(师导:根据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诗人觉得嫩柳像什么?)

1、试读古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的字做上记号。(如:“似剪刀”中的“似”读“sì”。)

2、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学生做小老师上台说说并说说怎样记其中的某个生字的。教师引导学生区别“妆-壮”、“裁-载、栽”

3、师范读古诗。

4、练习读练习读,把课文读正确。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自由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读后课件出示问题检查:你知道诗人笔下柳树又是什么样的呢?诗人把它比作什么?你从哪儿知道的?诗人看到了细细的柳叶想到了什么?(不强求全部回答,只求激发学生思考。)

2、学生结合注释,逐句理解古诗。教师相机点拨。

1、练习有感情朗读古诗。

2、想象贺知章适中的嫩柳的风姿,学生自由说说。

3、背诵古诗。

1、学习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感想,即兴写两句。

2、说说你见到的春天。

板书设计:

咏柳

柳丝像……

柳叶呢……

古诗教学离不开朗读、背诵,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的朗读为本节课的教学渲染了一定的气氛,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诗中的意境也只有在不断的朗读中才能够得到体会,本节课孩子们有较浓厚的的朗读读兴趣。

本课教学中,同学们还不能反复玩味诗中的语言,自己悟出的东西较少。也许和本人教学中引导有关系,今后教学中应以改善。

咏柳的课件 篇3

1.学会6个生字,认读3个新字。

2.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大致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指导学生写春天柳树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理解诗句意思及描写柳树的美的特点是难点。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田字格);朗读录音磁带;到户外观察柳树。

放诗歌的朗读录音,在学生对诗歌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板书课题。

解题。学生试说“咏”的意思。教师小结:“咏”的本义是歌咏,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作者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会稽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县人)。少年就以文章出名,公元695年中进士,做过礼部侍郎等职。晚年不拘礼节,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今存诗19首,除《咏柳》外,《采莲诗》、《回乡偶书》也很有名。

图上有些什么?在什么地方?人在干什么?(先一个一个说,再连起来说一遍)

同学们看了图,想一想诗人是怎样描绘自己所见到的情景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看音节卡片,开火车读。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3.识字、记忆字形。

(1)出示要掌握的生字卡片。

(2)分组观察、讨论。利用以前的学习方法识记字形。

(4)教师重点指导:

碧,bì,上下结构,注意写好上面的部分,“王”的底下一横要变成提。

垂,chuí,读准翘舌音,8笔,注意写好中间的部分。

丝,sī,5笔,要读准平舌音,注意上面的写法。

裁,cái,12笔,读准平舌音,注意里面的写法,和“栽”要区别开。

似,sì,6笔,读准平舌音。

剪,jiǎn,11笔,上下结构。

4.巩固练习(做游戏)。

(1)做找朋友游戏,找对了全班齐读三遍。

1.引导学习第一句。

(1)自由读第一句,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能说一点就说一点)

(2)齐读第一句。

(3)指导朗读(注意轻重音和停顿):

碧玉 / 妆成 // 一树 / 高,万条 / 垂下 // 绿 / 丝绦。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4)教师小结:

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在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的意思。万条,柳树枝条多。在古诗中“百”、“千”、“万”经常泛指数量多。丝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子,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成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2.引导学习第二句。

(1)自由读,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指导朗读:

不知 / 细叶 // 谁 / 裁出,二月 / 春风 // 似 /剪刀。

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3)教师精讲:

细叶,指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剪出来的啊

咏柳的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1、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2、理解古诗中“咏”、“碧玉”、“妆”、“丝绦”等字、词的含义。练习发音咏、高、条、绦、垂、知。

3、欣赏古诗,并初步理解古诗发现古诗韵律的特点。

活动重点:

理解古诗中“咏”“碧玉”“妆”“丝绦”等词的含义。

活动难点:

初步理解古诗并发现古诗韵律的特点。

活动准备:

柳树图画、 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幅柳树的图画。起幼儿兴趣。

——这是一棵什么树?它是什么样子的?

二、欣赏教学课件。了解一些关于柳树的知识。

1、教师小结柳树的特点:落叶树,柳枝细长,柔软下垂,生长很快,适合在水边生长,树皮,树枝,树根都可入药。

2、让幼儿小结柳树的特点。

——你觉得柳树美不美?什么地方美?

三、欣赏古诗的教学课件。让幼儿欣赏并理解古诗内容。

1、初次欣赏古诗。

——在古代有个叫贺知章的诗人也觉得柳树很美,他写了一首诗来赞美它,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2、完整欣赏古诗《咏柳》,初步理解古诗。

——诗歌里说了些什么?你记住了哪一句呢?

3、再次欣赏古诗,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哪些地方你听懂了,哪些字词你不明白?你可以举手问老师。

4、分句理解古诗意思。

5、通过观察课件,小结古诗的特点。

——你们来看一看这首古诗和我们平时所学的儿歌有什么不一样?

四、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1、教师范读,让幼儿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这是一首很美的诗,老师也想念一念, 你们来听一听好吗?

2、师生一起朗诵古诗:集体、轮念等多种形式。

3、请幼儿表演朗诵古诗。

咏柳的课件 篇5

教学目的:

1、会认“咏、柳、碧、垂、似、剪”六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会认“咏、柳、碧、垂、似、剪”六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听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板书课题

柳树可喜欢春天了,它总是轻轻摇摆那长长的柳条,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快让我们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歌颂柳树赞美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2、自己试读课文。

3、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4、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1、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3、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过渡:在这一片明媚的春光中,柳树垂下了姑娘长发似的柳条,一阵春风轻拂,那柳条随风摆动,碧玉似的叶子在春光中,仿佛一个个小生命在颤动,多么迷人的春天啊!

1、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2、指名学生背诵。

3、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1、你还收集了哪些和春天有关的故事?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2、多么迷人春天,你也可以当当小诗人或是小作家,说几句赞美春天的诗句吧。

板书设计:

咏 柳

贺知章

碧 玉 妆 成 一 树 高,

万 条 垂 下 绿 丝 绦。

不 知 细 叶 谁 裁 出,

二 月 春 风 似 剪 刀。

咏柳的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律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在诵读中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元导入,身临其境。

1.直观岀示:教师在黑板上用彩粉笔画柳树的简笔画。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什么?(柳树)你们看老师画的柳树美吗?赞美一下它吧!(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赞美柳树)

2.情境渲染:早春二月,阳光明媚,诗人贺知章外出郊游,也看到了如此美丽的柳树,他脱口而出,吟了一首诗。(此时播放多媒体动画课件,配乐朗读)

3.相机解题:“咏”是一种文体,以前我们学过《咏鹅》,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赞美鹅)“咏柳”就是歌颂、赞美柳树的意思。

二、自主合作,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在诗中画出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预习生字的情况。

3.汇报交流的结果。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悟

1.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用“/”画出停顿之处。

2.学生反复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熟诗句。

3.指名读。

4.齐读古诗。

四、字斟句酌,理解古诗。

(一)学习古诗前两行。

1.指名读,你觉得这是作者站在哪个角度观察柳树的?

(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作者站在远处观察柳树)

2.你觉得这里哪个词用得好,可以说出来和同学们共同感受一下。

重点指导感悟:

妆:一个“妆”字把柳树写活,在人们面前,柳树变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

碧玉:作者用碧玉来形容柳树,第一是说柳树的颜色是绿色,第二可以看出作者对柳树的喜爱之情。

丝绦:从这里可以看出柳枝的柔软。

3.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读前两行诗句,读出喜爱之情。

(二)学习古诗后两行。

1.后两行诗句是作者站在哪个角度观察柳树呢?(近处)

2.究竟是什么裁剪出这样美的细叶呢?(二月春风)

3.真的是二月春风用剪刀剪的吗?那是怎么回事?

(体会作者此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4.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5.指名读后两行。

五、再读古诗,感悟意境。

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诵读:1.自由读;2.小组合作读;3.指名读;4.配乐感悟读;5.齐读。

要求:理解了诗意之后,再读就要重“品”,在吟诵中欣赏古诗带来的美的享受。

六、拓展思维,发展语言。

1.二月春风剪出了柳叶,还能剪出什么?(野花、小草、小燕子……)

2.套用诗句来仿写。(如:不知野花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七、多元作业,课外延展。

同学们看,老师这幅画中只有柳树一种景物,并不完整,发挥你的想象,看看画面中还应该有什么,画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板书设计:

咏柳

柳树简笔画书下注释

咏柳的课件 篇7

一、导入

出示课件:春天柳树图片

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图片上都有什么?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诗就和柳树有关,这首诗的题目叫做《咏柳》。大声朗读课题:咏柳

二、理解古诗题目出示课件:

古诗题目

老师这有个疑问了,《咏柳》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提示你们一下,以前啊,你们学过一首诗的题目也带“咏”字,而且这首诗啊是描写可爱的“鹅”,你们知道是哪一首了吗?对了,就是《咏鹅》,我们知道《咏鹅》的意思是赞美“鹅”的,那么,《咏柳》的意思是什么呢?(赞美柳树)出示课件:咏柳的意思

这里面的“咏”就是赞美的意思,柳指的是柳树。

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把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现在的新知识中,要灵活运用,再读一遍,课题《咏柳》。

三、理解古诗内容

在讲这首诗之前,我要给大家讲一讲如何学习一首诗:

1、首先,从题目入手,弄清题目所表示的含义,就大概知道这首诗描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了。

2、然后要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因为作者生活背景可能使他写出不一样风格的诗来。

3、接下来分析内容,通过分析诗歌内容了解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那我们了解完课题后干什么呢?(对了,了解诗人贺知章)出示课件:贺知章简介

(指明读)了解完诗人贺知章,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这位诗狂写了一首怎样的诗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古诗

1、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和语速)

2、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3、指明读(要求:读准字音,模仿老师的语调和语速)同学们读的很熟练,接下来我们这就来学习学习这首诗的内容。逐句分析:

出示课件:“碧玉妆成一树高”

1、理解“碧玉”“妆”的意思。

2、理解诗句意思,学生自由说。

3、这句话写出来柳树什么特点?(板书:柳树——绿)出示课件:“万条垂下绿丝绦”

1、学习“绦”你用什么方法记忆它?学生自由回答,开火车读一读这个字。

2、理解“万条”“绿丝绦”的意思。

3、理解诗句意思,学生自由说。

4、这句话写出了柳条什么特点?(板书:柳枝——细、长)出示课件:“不知细叶谁裁出”

1、学习生字“裁”以前我们学习过一个它很相近的`字是什么?指名回答。

2、理解“裁”的意思。

3、理解诗句意思。

4、这句话说出了柳叶什么特点?(板书:柳叶——细)那这细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下句话告诉我们答案,是谁呢?出示课件:“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是一个什么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成什么?

2、这里面的“似”是什么意思?(好像)

四、整体感知古诗

整首诗的内容理解了,你们有什么感受吗?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如何能把这首诗朗读好,就要看停顿,怎样停顿呢?(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接下来这两句呢,自己在书上画一画。按照这样的停顿,再把这首诗读一读。

五、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你们说柳树美不美,诗人用一首诗赞美柳树,并写了柳树这么多的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试着写下来。(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

六、完成积累出示课件:

《回乡偶书》指名读,并把这首诗抄写到积累本上。

七、作业设计

出示课件:背诵古诗《咏柳》

八、板书设计

咏柳柳树——绿

柳枝——细、长柳叶——细

咏柳的课件 篇8

一、设计理念:

一年级学生好动,喜爱游戏,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思维形象具体化,对他们来说,学习古诗是有困难的,而且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力求做到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形式,通过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同时展示学生的个性。尊重、相信学生,创设出民主的课堂。

二、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感悟春天。

回忆有关春天的古诗,引出课题。将学生的所得进行展示。

(二)、尝试解题,初读课文。

1、借以前学过的《咏鹅》了解本课《咏柳》的主要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读古诗的欲望。

2、解题:诗人贺知章也和同学们一样喜爱春天的柳树,他用诗歌赞美了柳树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

3、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交流认读方法,尤其是自己的独特的识字方法。

4、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三)、个性阅读,体会内容。

1.学习第一、二句。

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

2、再读课文,看图观察柳树与树枝的什么特点?诗人看到这么细嫩的柳叶,是怎么想的?

3、请学生再读古诗。

4、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感叹。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5、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6、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7.全班齐读。

(四)、背诵古诗,赏境诵读。

1、师启发:在诗人笔下,柳树是多么美妙,请同学们带着喜爱柳树,热爱春天的感情去朗读古读,在读中体会美。

2、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3、让我们看着挂图一起来有感情的背诵这首古诗

(五)作业设计:

搜集有关春天咏物的古诗,练习诵读。

板书设计: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挂图小黑板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的课件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优美景色,喜爱春色。

2、初步学习按古诗节律吟诵。

3、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使幼儿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养成背诵古诗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有关古诗的现代散文及古诗大挂图。

2、柳条及用柳条装扮成的两棵柳树。

活动过程:

1、边听音乐《柳树姑娘》边进教室,感受歌曲的优美。

——柳树姑娘有长长的辫子,随着春风飘动着,好美啊!

2、谈话活动,引出话题。

——春天到了,那你们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春天给柳树带来的变化呢?

——教师小结:春天来了,高高的柳树满身碧绿,就像绿色的玉石,柳条下垂着,就象许多绿丝带在风中飘动。这些细细的叶子,不知道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哦!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把这些叶子剪得这么漂亮。(教师边朗诵散文边出示大挂图)

3、引出古诗。

——这首散文真的好美啊!

——古时候的有一位诗人名叫贺知章看到这么美丽的柳树,不由得做起的诗来。(创设情境:教师模仿古代诗人大声朗诵古诗《咏柳》)

——教师再次朗诵。

4、教师朗诵《咏柳》古诗,并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哪一句古诗的意思你不懂呢?(请知道的幼儿告诉其中的意思,或教师可根据幼儿提出不懂古诗在现代散文中用不同颜色画出来让幼儿进行理解。)

——春风一吹让柳树如此的美丽,春风除了像剪刀,还像什么?又会使什么带来变化呢?(春风像手,摸了小草,小草就变绿了;春风像嘴,在树梢说了悄悄话,树儿就变绿了;春风像腿,跑去亲了亲花,花儿就开了。)

——和幼儿一起来朗诵古诗。

——教师小结:春风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幼儿一起欣赏古诗朗读。

——小朋友可以回忆刚才教师模仿古代诗人朗诵古诗的样子,一起来模仿。

咏梅课件4篇


本文制作的“咏梅课件”,旨在让您尽情享受美食,欢迎您在这里浏览。对于每位老师来说,教案课件都是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涉及到教学标准的实现。因此,每个老师都要认真规划自己的教案课件。唯有制作好教案课件,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咏梅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 、把握诗歌赏读方法;

2 、学习咏物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赏析词的内容、表现手法及炼字;

教学难点:对背景的把握,咏梅与自咏之间的关联;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周敦颐《爱莲说》

二、介绍诗歌赏读方法:意读、情读、美读;

学生集体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词意,达到意读目标。

分析内容:

(1) 上片写梅愁:梅生长的环境,荒寒寂寥,凄苦困厄;

(2) 下片咏梅品:以群芳反衬,凌寒先发,傲然卓立。

表现手法及炼字的赏析。

三、情读

咏物词的特点:托物言志。言志应知人论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词。

上片:所遇之世:驿外断桥,黄昏风雨,正象喻着作者一生艰难的政治处境和他所遭受的政治打击;

下片:生平品质:争春无意,妒任群芳,正写照了他不屑媚俗邀功,有别于一般官僚政客们的傲岸性格;成泥成尘,香犹如故,凸现了作者即使粉身碎骨也还是坚持爱国理想,民族气节,君子操守的顽强意志。

咏梅是自咏,梅花是作者自我写照,人格化身。

四、美读:学生能读出美感。

古典诗词,贵在凝练,贵在意境,贵在寄托。本词妙在凝练而圆熟的语言,超群脱俗,独标一格。从屈原《橘颂》开始,就有以贞木劲草比拟正人直士,借佳卉幽芳歌颂高风亮节的优良传统,《卜算子》完美地继承、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

五、比较阅读。

山园小梅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

比较《卜算子 咏梅》和《山园小梅》各得其妙,各妙在何处?学生探讨。

总结:梅以韵胜,以格高。林逋所重,在其韵;放翁所重,在其格。

六、课后作业。搜集咏梅诗句,写一则关于中国梅文化的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可根据学生回答适当调整)

忧国伤时 托物 写梅愁:荒寒寂寥,凄苦困厄(烘托映衬)

明志——————咏梅

坚贞自守 言志 咏梅品:凌寒先发,傲然卓立(以群芳反衬)

咏梅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

理解词作内容,领略词作意境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歌曲《红梅赞》音乐视频、配乐朗诵磁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了解梅花吗?学生交流对梅花的认识。

2、学生观看、听歌曲《红梅赞》音乐的视频。

老师小结:梅花在中国传统诗歌中,和松、竹一起并称为“岁寒三友”,因为它们都是以在严寒节令中保持生机,作为逆境中精神气节的象征。同学们,我们学过《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学习这三首古诗时,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谁能解释托物言志是什么意思?对,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

二、自主阅读,以读悟情

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饱满的感情来读课文。每个人在小组内读,小组推荐人读给全班听,最后大家齐读。

三、交流讨论,激趣导学

1、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赞美梅花的诗?学生诵读。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首赞美梅花的词。出示课题:卜算子咏梅

(1)卜算子词牌名(介绍词牌名的有关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咏梅

题目“咏”是什么意思?(依着一定的腔调缓缓地诵读)

哪些古诗题目上也有“咏”字?

(2)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写的。作者咏梅要抒发自己怎样的感情呢?

2、学习上阕

(1)梅花生存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飞雪(寒冷的冬天)、悬崖(险恶)、百丈冰(寒冷)总结:寒冷艰险的环境

“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

(2)理解: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百丈冰:形容极度严寒。犹:尚且,还。

尽管冰凌垂挂于悬崖,北风怒号于幽谷,但是梅花还是开放了,是那么美丽。

(3)配乐吟诵:迎霜斗雪,白雪使她更艳,寒风让她更挺,冰天雪地中只有那一点红色,它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俏丽动人,那就是梅花。引读上阕——

现在,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指导背诵上阕

3、学习下阙

(1)梅花还有什么特点值得诗人赞美呢?

出示: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争春”是什么意思?

春天到了,百花怎样?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用什么词来表达?

出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姹紫嫣红花枝招展

繁花似锦花团锦簇百花怒放(齐读)

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2)当其他花争奇斗艳时,梅花怎么样?

出示: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4梅花在哪儿笑?怎样笑?笑什么?

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3)再读下阙,想象画面。

(4)介绍毛主席写词背景,再读诗词,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由情导读,因读成诵

1、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深入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

2、播放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学习朗读的技巧。

3、播放音乐,让学生自己配乐朗诵。

五、作业

1、背诵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用简笔画把它画出来。

2、预习陆游的咏梅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背诵毛泽东的词《咏梅》

2、练习默写,相互订正。

二、学习陆游的《咏梅》

1、范读

2、自由读《咏梅》

3、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开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更著:更加受到

3、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比阅读,深入感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主席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

6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引导学生自己给画命题时要有创意,有文采)

3、展示为本课试所配图画及音乐,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四、作业

背诵并默写两首词。

咏梅课件 篇3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解题。

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毛主席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三、自学课文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

四、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

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齐读这首词。

二、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讲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讲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

5.激发想像,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6.背诵这首词。

(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三、总结、拓展

1.师生小结

毛主席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2.读写结合。

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

咏梅课件 篇4

一.学习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⒉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重点。

⒉理解词的思想内涵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⒈读读毛泽东诗词。

⒉背背学过的诗词。

四.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课件

六.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⒈背一背我们学过的词。

⒉说一说你知道的词牌名。(忆江南如梦令)

⒊今天学一首毛泽东主席写的词。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⒋说一说哪是词牌名,哪是词的题目?

二.初读课文。

⒈自由读一读。

⒉想一想词中主要写了什么?

⒊检查初读情况。

三.了解陆游的《咏梅》。

1、《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主席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写的,所以我们在读毛泽东的这首词时也应读一读陆游的原作。

2、学生自由读一读陆游的词。

3、了解词的大意和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4、陆游的词忧伤、憔悴,音调低沉,我们读毛泽东主席的词有这样的感觉吗?毛主席在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呢?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⒈指名读词的上阕。

⒉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⒊指导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试读--示范指导--再练读--再试读,可出示挂图、配上激昂欢快的乐曲)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⒋讨论: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凌寒独放、不畏艰险)

⒌齐读。

⒍试背。

⒎试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添上颜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⒈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词的上阕。

⒉齐诵一遍。

二.继续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⒈自由读读词的下阕。

⒉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⒊指导朗读。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⒋齐读。

⒌试背。

⒍讨论: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⒎感情朗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⒈朗读后指名配乐背诵。

⒉集体齐背。

四.总结。

梅花的特点: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

梅花的品格:不畏艰险、凌寒独放、不居功自傲。

五.课外扩展。

⒈读读背背毛泽东的其它诗词。

⒉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

六.作业。

预习第二课。

2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领悟本课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语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教学重难点

1、领会描写李大钊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

李大钊画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自由朗读课文前面的预习部分。

2、读题,谁回忆谁的什么事?

二、出示李大钊画像,根据课前搜集,谈谈李大钊事迹及生平。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意生字的写法、读音,区别字形。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待daidai强qiangqiang夹jiajia

3、理解词语。

幼稚、军阀、恐怖、严峻、会意、沉着、一拥而入、宪兵、绞刑、娱乐、僻静、匪徒

四、师范读课文,生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五、生自读课文,给课文分段。(除课文开头外,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分)说说段意。

六、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品读课文。

1、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指名朗读第二段(被捕前)。

(1)被捕前的局势怎样?(严重)从哪儿看出?

(2)在这种情况下,李大钊表现怎样?

(3)有感情地朗读父亲说的话。

(4)父亲为什么说他不能轻易离开北京?

(5)你觉得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6)说说段意。

3、感情朗读第三段(被捕时),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语言、神态的句子。

(1)自由朗读。

(2)表情朗读。(读出宪兵、警察的穷凶极恶;阎振山、李大钊的坚贞不屈)

(3)李大钊的表现怎样?

(4)说说段意。

三、自由、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指名朗读第四段(被捕后法庭上)。

1.将描写李大钊同志的有关语句画下来,重点朗读,然后分析体会。

(1)从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发、平静而慈祥的脸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2)面对哭泣的妻子儿女,父亲只是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他脸上的表情为什么非常安定、沉着

(4)在敌人面前,李大钊的表现怎样?课文前面哪些地方还写到他的表现?他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

(5)深入领会李大钊对亲人和对敌人态度的截然不同。

2、概括段落大意。

三、指名朗读第五段,思考并讨论。

1、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舅老爷、我、母亲三个人悲痛心情的句子。

2、找出相照应的句子。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3、再次感情朗读,概括段落大意。

四、总结回顾,深化理解,学习表达。

1、朗读全文,概括李大钊同志的优秀品质。

2、找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面对李大钊的画像,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4、画出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5、抄一抄需要积累的词语。

五、作业

1、册。

2、预习《灯光》。

3、灯光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重难点

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题,释题。

作者为什么以灯光为题?课文的内容与灯光有什么联系?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分好段落。

(课文的首尾写现在,中间写往事。)

三.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再次快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1、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下来。

2、读读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3、再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5、读读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

五.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六.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

七.作业。

1、抄写课文中自己最感动的语句。

2、当你看到万家灯火时,你都想些什么?请写下来。

4、为人民服务

学习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哀思。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5、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领悟围绕主要意思为人民服务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7、查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张思德同志生平。

8、完成预习。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出示张思德画像.

说说你所查到的资料.

二.读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要求读得通顺、流利、准确。

2、理解词语:五湖四海、精兵简政、死得其所、泰山、鸿毛、哀思、卖力、彻底。

三.自由朗读课文.

3、认真把课文多读几遍,想想课文主要围绕什么讲的,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4、给课文分层.(四层或五层)

5、把你觉得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质疑问难.

四.总结.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讲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五.作业.

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小组选择喜欢的段落,画出中心句。质疑问难,读议课文。

二.读议第一段。

1、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是什么?宗旨是什么/

2、这层提出了全文的中心,想想这个中心是什么?

3、联系张思德同志和其他英雄人物的事迹,说说怎样才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4、小结:这一层讲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和宗旨。

三、读议第二段。

1、你是怎么理解司马迁说的这句话。

2、人的死有哪两种不同的意义?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

3、张思德的死有什么意义?为什么?

4、小结:这一层讲人死的两种不同的意义。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四.读议第三段。

5、指名读,找出本层中的关联词,并说说有关句子的意思,

6、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批评?

7、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有什么好处?

8、小结:这一层讲要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五.读议第四段。

9、这一段写什么?

10.我们这个队伍的共同革命目标是什么?

11.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做?

12.给我们这个队伍里死去`的人开追悼会有什么意义?

小结:这一层讲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

人民团结起来。

.六.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的?

总结:文章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七.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预习第五课。

板书

不怕批评

为人民服务不怕牺牲

不怕困难,团结互助

5、延安,我把你追寻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二、重难点。

1、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课前准备。

1、感情朗读。

2、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全诗,感知诗的大意。

(三)谈谈你所收集的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

(四)理解诗的内容。

1、读诗,想想各节写什么?

全诗共六节,第一、二节写追求延安精神的急切心情;第三、四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五、六节写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重大意义。

2、分小组质疑问难。

3、讨论:

(1)作者到底追寻延安什么?

(2)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象征着什么?

(3)永远告别与却忘不了、丢掉了与却不能丢是否矛盾?

(4)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纷纷奔向延安?

(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标出韵脚ang,朗读时,韵脚要加以突出。

3、这首诗多用排比句,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4、自由练读。

5、指名感情朗读。

6、全班齐读。

(六)作业:

1、背诵诗歌。

2、预习《积累运用一》。

积累运用一

教学要求:

1、读背古诗,了解词写作的时代背景,领略词中的自然美,语言美和思想感情美。

2、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了解延安孩子们的生活,体会孩子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求。

3、引导学生看懂漫画,体会画家的用意,并动笔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4、指导学生选编自己的作文选。

重难点:

1、读背古词,了解词中蕴含的自然美、语言美和思想感情美。

2、阅读短文,体会孩子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

3、引导学生看懂漫画,体会画家的用意。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内容。

完成读背和阅读部分。

二.完成读背部分。

1、师吟颂激趣引入。

(1)师吟颂。

(2)同学们,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33年夏所写的词,大家想进一步学习它的内容,了解毛泽东同志为什么写这首词的吗?好,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菩萨蛮大柏地》。

2、师板题,简介题目。

3、生简介课前收集的资料。

4、生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5、自由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

(2)讨论。

(3)汇报。

6、理解:装点此关山的是累累弹痕,怎么会更好看?

7、指导朗读,读出词的豪迈。

8、指导背诵。

9、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自读自悟,阅读毛主席的其它作品。

三.完成阅读部分。

1、回忆本单元的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引入。

2、揭题,板题。

3、根据课题展开想象:

延安的生活怎么样?孩子们的生活呢?

4、指导观看录像,从直观上感知延安孩子的生活。

5、自由读文,用简要的语言说说主要内容。

(1)读准字音,了解字意。

匮乏:缺乏。

窑洞:特为住人挖建的洞。

熠熠生辉:闪光发亮或闪耀的光彩。

(2)默读课文,划出成语,积累词汇。

争先恐后、津津有味、如饥似渴、欢呼雀跃、兴高采烈、小心翼翼这些成语都体现出孩子们对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焕然一新、熠熠生辉写出了图书馆在新书的装点下的全新面貌。

千方百计写出了领导对孩子们的关爱。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

(4)根据以上内容,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延安的孩子们很爱读书,但是由于条件艰苦,缺少书,校长要求老师自制书籍,周恩来同志知道后,买了许多书和挂图送给孩子们,孩子们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5)交流感受,说说自己对课文的哪些内容最感兴趣。

6、齐读课文,对比自己的生活,对学生进行爱生活、爱知识的教育。

四.作业:

1、读背《菩萨蛮大柏地》。

2、阅读有关延安的书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内容。

进行漫画的观看和写作指导。

二、谈话,生各自展示,介绍自己喜爱的漫画。

1、师谈话激趣。

2、生各自上台展示自己喜爱的漫画,并做简要介绍。

3、师小结: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图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或事。我们看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应该透过画面体会画家的用意。

三、出示课文插图,引导看图。

1、这是著名画家华军武画的一幅画,名为《假文盲》,请大家仔细观察,尽量体会画家的用意。

2、各自观看后分小组讨论。

3、汇报。

生:画上画的是一群人正在等候上车,我想车站可能专门有设母子上车处,专门为母子们提供上车方便的。可是很多不是母子的人却堂而皇之地占据了本该由母子们站的位置。

生:这些人是不识字,不认得牌子上点明的母子上车处这五个打字吗?不是,他们是假装没看见或假装不识字,他们想捷足先登,故意装聋作哑,所以,画家华君武称他们为假文盲。

四、再次讨论,畅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1、同学们都明白了华君武先生的用意,那么,你同意他的看法吗?由这一幅漫画,你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呢?请自由谈一谈。

2、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动笔写下来。

五、指导写作。

1、先写画面内容。

2、谈谈画家的用意。

3、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想法。

六、生写作,师巡视作进一步指导。

七、作业:

继续作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谈此次作文的大体情况。

1、能否看懂漫画。

2、能否谈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3、语言通顺,优美与否。

4、全文布局谋篇与否。

二、共同欣赏佳作。

1、师读佳作。

2、学生说说其突出之处,学会欣赏。

如:(1)语言精练,优美。

(2)能联系生活来谈看法。

(3)中心突出。

三、共同修改病文。

1、指名读病文。

2、指出毛病所在,并谈谈如何修改。

3、指导读修改后的习作,进行比较,得到提高。

4、修改自己或同桌的习作。

四、作业:

修改、抄正作文。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展示作文选,激趣引入。

1、师展示作文选。

2、谈话引入。

3、板题:选编自己的作文选

二、阅读活动要求,明确活动要求。

1、指名读活动要求。

2、明确要求。

(1)收集自己以前在课内外写的比较满意的作文,用稿纸抄写或用电脑打印出来。

(2)再把这些分章整理分类。

如:按写事、写人等分类:

按校内、校外等分类:

按作文时间先后排列------

(3)写一篇编者的话放在最前面。

(4)按排列次序编写目录,装订成册。

(5)给自己的作文起个好听的名字,制作一个漂亮的封面。

(6)给文章配上图画。

(7)作文选编成后,互相交流欣赏,陈列观摩评议。

三、根据要求,分头自己制作,准备两周或一个月、一学期快结束后交流。

四、作业:制作作文选。

"华山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