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牧童古诗教案

发布时间: 2023.08.29

牧童古诗教案通用。

下面是我们为您提供的有关“牧童古诗教案”的重要资讯。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 要想高效教学,就必须重视教案和课件的质量。为便于日后回顾请务必收藏此文!

牧童古诗教案(篇1)

题目:古诗《牧童》的教案

教学主题:体验牧童生活,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 理解和领会古诗《牧童》的基本情节和艺术特点。

b. 能够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古诗中的场景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

a. 通过欣赏、朗读和分析古诗《牧童》,激发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b.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牧童的生活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珍惜的情感。

b. 培养学生欣赏古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

1. 熟悉古诗《牧童》(朗读与分析)。

2. 学生欣赏与体验(通过多媒体展示牧童的生活场景)。

3. 分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幅关于牧童生活的画作,并赋予画作一个合适的标题。

4. 学生走进自然,到校园或周边旷野进行采风,体验真实的牧童生活(可到校园的湖边或田野进行)。

5. 小组上台展示画作,并陈述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教师朗读与分析《牧童》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牧童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并体验。

3. 分组合作,让学生用绘画形式表现牧童的生活,并赋予画作一个合适的标题,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与观察力。

4. 将学生带到校园或周边旷野体验真实的牧童生活,鼓励他们观察大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

5. 小组上台展示画作,并陈述自己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评价与反思:

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体验牧童生活中的参与程度与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围绕个人体验与感受,写一篇短文并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范文:

《牧童》教学活动反思

通过对古诗《牧童》的学习活动,我深刻地领悟到了教育的最核心的目标,那就是引导学生在情感与审美中发现自己,培养他们的爱与创造力。在本次活动中,学生们通过朗读古诗、欣赏多媒体展示、画画、体验牧童生活等一系列活动,不仅仅是理解诗意,更是融入到诗意中去,共同探寻美好与真实。

首先,在古诗朗读环节,学生对古诗中的主题、情节和艺术形象进行了认真领悟。通过朗读和讨论,学生们逐渐理解了古诗中牧童的自由与快乐,以及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珍惜,也感受到了牧童快乐的生活态度。

其次,在多媒体展示环节,学生们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进一步了解了牧童的生活场景。草原、牛群、蓝天,一幅幅美景在他们眼前展现。学生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牧童的世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这一切都使他们对牧童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着,在画画环节,学生们分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了一幅关于牧童生活的画作,并赋予了画作一个合适的标题。通过绘画,学生们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与观察力,用色彩和线条表现了他们对牧童生活的理解与想象。每幅画作都充满了童真与活力,展现了每个小组成员的独特视角与表现方式。

最后,在实地采风环节,学生们走出校园,到校园的湖边或田野进行了真实的牧童体验。他们感受到了清晨的新鲜空气,牧童的自由奔跑,还有湖水的清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近距离地接触了自然环境,感受到了自然带给他们的愉悦与快乐。他们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真实地体验到了牧童的生活。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分享,每个小组都上台展示了他们的画作,并陈述了自己体验与感受。学生们通过交流,更深入地理解了他人的视角与表现方式,也提醒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学生的画作,也展示了他们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与珍惜,以及对古人赞美之情的理解。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发展了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他们懂得如何欣赏古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也发现了自己的创造力与表现力。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仅理解了古诗的内容,更是真正地体验到了牧童的生活,培养了他们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珍惜。这些是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

牧童古诗教案(篇2)

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

范文:

《古诗牧童》是一首描写山区牧童生活和自然景色的诗歌,通过诗中的描绘,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教育孩子们要珍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意义。

2. 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欣赏自然的美景。

3. 培养孩子关爱自然的意识,保护自然环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含义和美感。

2.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原著意义。

三、教学准备:

1. 美术作品《山水牧场》

2. 录制自然景色的视频片段

3. 牧羊人用具实物和图片

四、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安排好课堂环境,备好PPT等教学工具,制作好课堂签到卡、学生自评卡和调查问卷。

2. 导入课堂

通过播放自然景色的视频片段,帮助学生感受自然美景。然后,教师请学生观看美术作品《山水牧场》,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景色中的自然元素。

3. 精读课文

让学生逐句读诗歌,了解诗歌的意义和中心思想。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然后让其自己朗读出来,培养孩子对美的敏感性。

4. 走进自然

通过让学生亲自到校园附件的自然环境中,感受、观察、记录校园中的生态环境,让孩子更加了解和珍爱自然。

5. 活动设计

利用牧羊人用具,让学生亲手体验牧羊人的生活,学习和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同时,安排自然拓展活动、野外体验活动和体育竞赛等活动。

6. 总结反思

通过课前签到、学生自评卡和调查问卷等形式,让学生反思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和参与活动的后感悟,激励学生珍爱自然和保护环境。

五、教学效果评估:

1. 学生的笔记和观察记录

2. 学生的讨论和表达

3. 学生自评卡和调查问卷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们更加了解和珍爱自然,表现出一定的保护自然环境的能力。但是,因为时间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希望未来的教学能够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更多的实践中感受和理解诗歌的美妙之处,更好地培养他们珍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牧童古诗教案(篇3)

古诗《牧童》描写了一位孤独的牧童和他与牛羊共度时光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的体验,表达了对快乐和自由的向往。《牧童》这首古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即在繁忙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应该怀着一颗纯真的心态去品味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牧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

2.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观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

教学内容:

1. 学生通过导入,了解古诗《牧童》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2. 共同讨论古诗的意义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

3. 学生开展自由写作活动,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的作文;

4. 老师指导学生近距离接触大自然,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

教学步骤:

Step 1. 导入

老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古诗《牧童》的背景情节和主题,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内容。

Step 2. 分析古诗

师生共同分析古诗的意义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Step 3. 课堂讨论

老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互相交换思想,并运用个人想法合作探讨,激发学生的思维。

Step 4. 自由写作

以古诗的形式为基础,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的作文。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Step 5. 亲近自然活动

安排一次户外活动,带领学生近距离接触大自然。可以选择公园、山地、湖泊等自然景区进行一日游,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Step 6. 总结

通过课堂讨论和亲近自然活动,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回顾。

范文:喜欢的自然景色

我最喜欢的自然景色是四季的变化。春天里,大地苏醒了,万物复苏了。春风拂面,花开满园。桃花、樱花、杏花等等,花的海洋,美不胜收。溪水也开始奔流,那清澈见底的溪水,如同一块镜子,倒映着整个春天的美丽。

夏天来了,太阳公公变得火辣辣的,照得大地灼人。但是,夏天也是最好玩的季节。沙滩上漫步,水中漂浮,让我感受到夏天的热情和快乐。不仅如此,夏天也是大自然最奇妙的时刻,夜晚的天空,它变成了灿烂的星河。我喜欢看星星,它们像是點點繁星,散布在夜空中,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秋天悄悄来临,大自然变得黄灿灿的。秋天的枫叶是红的、黄的、橙的,像是一幅幅绚丽的图画。我喜欢在枫林中奔跑,感受秋天的美好。也喜欢撑伞在秋天的雨里散步,听雨声敲打地面,它像是在唱歌。秋天的一缕微风,也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

随着秋天的结束,冬天悄悄走近,大地白一片。冬天的景色就像是素描一样,简单而美丽。我喜欢冬天的雪花,它们像是一朵朵小小的桃花,悄悄飘落在大地上。雪地里跑步、打雪仗,也是一种乐趣。

四季的变化,给了我无尽的美好。每一季都有独特的景色和魅力,我喜欢每一个季节所呈现的不同面貌。大自然的美丽如同一本书,我愿意每天都去翻阅,去感受,去品味。

牧童古诗教案(篇4)

《牧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年少的牧童为主题,通过自然山水的描绘、人物语言的塑造等手法表现了想象力、童趣和清新的诗歌风格,让读者在享受诗歌的美感同时体验到自然的美好与人性的善良。本文将围绕《牧童》这一主题展开,构建一节古诗教学的具体教案,并给出范文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及其代表作《牧童》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丰富学生的古诗词阅读经验,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以诗歌为载体,传递自然美、人性美和诗意美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教师简介唐代诗人白居易及其代表作《牧童》的背景和特点。

2.学生独自阅读诗歌,让学生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主题等方面探究诗歌的内涵和诗意。

3.学生分组合作,深入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并归纳总结诗歌的主旨和思想。

4.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口头表达、写作和展示等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引入: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进入自然山水的世界,鼓励学生观察、体验、想象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收集学生的反馈,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做铺垫。

2.讲解:教师简介白居易及其代表作《牧童》的背景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唐代自然山水诗歌的审美和诗歌创作的特点。并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语言和主题等方面。

3.独立阅读: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阅读《牧童》,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诗歌的语言、意境和情感等要素,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意。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归纳总结诗歌的主旨和思想。要求学生思维开放、彼此接受、相互合作,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会。

5.展示和分享:让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展示和分享,就以诗歌为载体传递自然美、人性美和诗意美的价值观,展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

6.总结:在小组展示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展示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诗歌所蕴含的自然美、人性美和诗意美的价值观,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教师结合学生展示和讨论的成果,进行相关的点评和分析。

四、教学评估:

1.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学生是否理解和领会《牧童》这首诗歌的内涵和诗意?

3.学生是否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吸收了其他组的有益经验和想法?

4.课堂讨论和展示的质量和深度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五、范文展示:

《牧童》

唐·白居易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迷。

笑渐不闻声,情也不见机。

花如人面好,月似人情深。

唐代自然山水诗歌中,有许多以山水为背景,以文人墨客所处的自然环境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承载了唐诗文化的特色和审美趣味。《牧童》正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品。

《牧童》的内容描述了一位牧童在自然山水之间的生活和情感。从诗歌的第一句“懒起画蛾眉”开始,诗人通过牧童的起床、上厕所、洗脸等日常生活细节,展现了牧童生活的真实面貌,体现了自然山水对人生活的影响。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借助花月两面的意象,表现了牧童内心的感情与情感。

在整首诗歌中,随着诗歌的发展,语言的转换,涌现出了许多诗意美和诗境美。如“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迷”表现了对花的喜爱;“笑渐不闻声,情也不见机”表现了面对自然的美景,牧童内心的感悟和恬淡的情感;“花如人面好,月似人情深”则表现了对自然山水所蕴含的人性美和哲学思考的敬畏和赞美。

总之,白居易通过《牧童》这首诗歌,以诗歌的形式和语言,传达了自然美和人性美的价值观,是一首完美的诗歌巨作。

牧童古诗教案(篇5)

教案主题:古诗牧童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诗人对牧童生活的描绘;

2. 理解诗中蕴含的牧童哲理和人生感悟;

3. 学会欣赏、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意境;

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资源

1. 《唐诗三百首》;

2. 《宋词三百首》;

3. 电子屏幕或投影仪。

三、教学流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给学生播放一段以牧童生活为主题的古诗词影像或音频,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田园意境,讨论并思考牧童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2. 了解(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唐代诗人的牧童诗和宋词中的相关作品,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

3. 欣赏(30分钟)

教师挑选数首古代诗词,以屏幕投影或手写方式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展示诗词的字面意义和抒情意境,并逐行解读、解释其中的隐喻和意象。鼓励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品味古代诗人对牧童生活的描绘。

4. 分析(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古诗中牧童形象所传达的哲理和人生感悟,例如“善良、俭朴、勤劳”等等。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诗人的作品,寻找相同的或相似的主题和感悟。

5. 创作(30分钟)

教师布置学生以“牧童”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古诗词,展示自己对牧童生活的认识、理解和感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创意和技巧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创作出符合古诗风格的作品。

6. 展示(10分钟)

学生逐一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进行评价和讨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和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提供对学生创作的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诗人对牧童生活的描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此外,学生在创作中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和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注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态度,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了全方位的培养。

牧童古诗教案(篇6)

主题:古诗《牧童》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古诗《牧童》,使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提升他们对自然的感知和对生活的热爱;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古诗作品。

二、教学内容:

古诗《牧童》的赏析与创作。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引言欣赏《牧童》的唐诗,帮助学生了解牧童的背景和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导入激发:播放一段田园音乐和自然风景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纯净。

3. 理解诗意:分段阅读《牧童》,帮助学生理解每个节的意义和描述景象的方式。

4. 细读诗句:让学生选择1-2个自己喜欢的诗句,解读其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思考诗人借此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5.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解读,并思考这段诗句给他们带来的感悟和启示。

6. 共同探讨: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心得,并通过讨论来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7.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古诗,可以以描述自然景色、表达情感或诉说心声等形式。

8. 朗读展示: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将自己的古诗朗读给全班同学听,共同欣赏和赞赏彼此的作品。

9. 综合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同学的评价,评定学生在欣赏、解读和创作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反应,看是否能理解诗意并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

2. 批改学生的创作古诗作品,评价他们在选词用语、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和对生活的热爱。

五、教学拓展:

1. 组织学生参观农田、草原、湖泊等自然风景,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牧童生活的美好与辛劳。

2. 引导学生学习唐诗名篇,通过欣赏和背诵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古代文学的魅力。

3.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比赛活动,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意识。

六、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古诗《牧童》,学生能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并能够理解诗中所传达的思想和感情。同时,通过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古诗,学生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够加深对自然和生活的感知,提升对美的欣赏和追求。

牧童古诗教案(篇7)

古诗《牧童》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抒情长诗。该诗描绘了牧童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托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下面是一份关于《牧童》的教案,以及相关主题范文。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牧童》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

2.理解诗中牧童的生活状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3.通过诗词欣赏,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牧童》的基本含义和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三、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抒情情感;

2.引导学生从诗中感知自然的美和生活的快乐。

四、教学方法

诗词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1.结合图片和诗的标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猜测诗的主题;

2.介绍《牧童》的作者白居易以及其创作背景。

Step 2:诗词欣赏

1.朗读《牧童》,让学生听一遍;

2.再次朗读,引导学生跟读;

3.让学生分组交流,归纳各自理解的重要内容;

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归纳出来的内容。

Step 3:理解诗词

1.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景物描写和抒情意境;

2.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牧童形象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领会诗人怀旧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Step 4:个人感悟

1.引导学生从诗中感受自然的美和生活的快乐;

2.让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Step 5:展示和分享

1.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感悟;

2.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范文:

《牧童》是一首充满乡村风味的唐诗,它通过描绘牧童快乐自由的生活状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诗中以牧童为主角,以田园景色为背景,以抒发怀旧情绪为主线,生动地刻画了牧童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情感。

诗的开头四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时当窗捲,将缺叠书琴。”勾勒出一个幽静、美丽的田园乡村,牧童在其中嬉戏玩耍,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这里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用以形容这个地方幽静、自然,给人以清幽安祥的感觉。而“有时当窗捲,将缺叠书琴”则让人感受到牧童在这里度过欢乐时光的景象,窗外的美景,空中的鸟鸣或许都是他们快乐的伴侣。

接下来的四句“座上无尘人,触处不得淸。泠泠且凉风,斋祆挛粮礻。”描述了诗中牧童清贫的生活状态,他们不为名利所动,思想纯净,不受外界的熏染。他们享受风雨来临时吹拂脸颊的清凉,虔诚地给予节令的供奉,以此向大自然表示敬意。这些都是无拘无束的牧童享受自然的一面。

之后的四句“度日春风朗,走牛涤荡尘。锦褥堆人眠,针线借碧線。”描绘了牧童在春风中奔跑嬉戏,驾驭着牛群涤荡着尘埃。他们把锦褥堆积在一起休憩,洗涤疲劳。而“针线借碧線”则表现了他们精巧手工技艺,活泼向上的性格。

最后的四句“当前窈窕处,过望白云翬。记见许多事,心中自笑間。”一方面描绘了牧童在远处眺望白云漫漫,憧憬未来;另一方面也抒发了牧童对过去回忆的怀念之情。诗的结尾,“心中自笑间”表现了牧童对过去稚嫩岁月的自我调侃,明白自己所经历的是一种无法复制的甜蜜时光。

《牧童》通过展示牧童的快乐自由的生活状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了牧童的心灵世界和对生活的热爱,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真善美。它教给我们要珍惜和享受眼前的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快乐地面对每一天。

牧童古诗教案(篇8)

主题:田园诗中的牧童形象

导语:

田园诗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诗歌流派之一,以其描绘大自然、表现纯真乡村生活的特点而被广泛称赞。在田园诗中,牧童常常被用来表达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展示牧童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本文以古诗《牧童》为例,探讨古诗中牧童的形象,分析牧童形象在诗中所承载的思想意义和文化内涵。

一、古诗《牧童》概述

《牧童》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绘了一个牧童在牧场上放牛时的情景。整首诗以朴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牧童的形象,传达了作者对牧童和田园的热爱之情。

二、牧童形象的描写

1. 牧童的外貌和动作:诗中描写了牧童的外貌,如“大白牛”、“牧童头上朱砂痕”,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象出牧童清秀可爱的形象。此外,还有“竹篱一何密”,“牧童骑黄牛”,这些细节描写体现了牧童耐劳、机灵的特点,也给人一种宁静淳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觉。

2. 牧童的心态和情感:诗中描写了牧童悠闲自得的心态,“草桥横渡,雨中仰视”,牧童在田园中漫步自在,心情愉悦。另外,牧童还发现了一只白鹭鸟,“牧童心上黄精痕”,这表明牧童对于大自然的观察力和敏感度,在他内心引发了对白鹭鸟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三、牧童形象的思想意义和文化内涵

1. 对抗尘世烦扰:牧童作为古代田园生活中的代表人物,他在田园间逍遥自在,与尘世烦扰无关,这体现了作者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纯真生活的向往。

2. 欣赏自然之美:牧童时刻与自然接触,欣赏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例如白鹭鸟在荷塘中恣意飞翔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感的赞赏,也展现了牧童的情感世界。

3. 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牧童以其勤劳、机智以及对自然生命的关注,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不论是放牛还是观察白鹭鸟,牧童都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生命力量的赞美。

结语:

古诗《牧童》通过对牧童形象的描绘,展示了牧童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表达了作者自然敬畏、对纯真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正是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牧童》传递了诗人的情感,寄托了他对纯朴生活的追求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这一牧童形象在古诗中的意义是深远的,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牧童古诗教案(篇9)

古诗《牧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田园诗。诗中以牧童的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下面是一篇关于《牧童》的教案主题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主题:追求自由与宁静,珍爱当下生活

一、引言

《牧童》是白居易的田园诗之一,通过描绘牧童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本诗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与思考。通过阅读与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珍爱当下生活的意识。

二、诗歌赏析

《牧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牧童在田园之中自由快乐的生活。诗中描绘了牧童把蝉声当作是天女在唱歌,把蝴蝶当作是仙子在飞舞,看到牛羊吃草心中也很高兴。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牧童享受自然、追求自由的心态。全诗气氛轻快愉悦,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三、主题解读

1. 追求自由

诗中牧童把蝉声当作是天女在唱歌,把蝴蝶当作是仙子在飞舞,体现了牧童追求自由的心态。他用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享受自然界的美好,把自然界的一切看作是无拘束的、自由自在的存在。这一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并通过牧童来代表自己的情感。

2. 宁心静意

诗中牧童看到牛羊吃草心中也很高兴,表达了牧童内心深处的宁静和满足感。他能够从简单、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快乐与喜悦,从而达到宁心静意的境地。这种宁静、欢喜的心态是一种对生活的珍爱与感激,体现了对当下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四、主题范文

牧童的生活让我深受启发,也引发了我对自由与宁静的思考。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追求物质与金钱成为了许多人的首要目标。在这个忙碌而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可能很难像牧童一样轻松自在地生活。但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学会追求自由与宁静,珍爱现在的生活。

追求自由,是我们内心的渴望。人们往往会对自由满怀向往,我们渴望摆脱束缚,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就像牧童把蝉声当作是天女在唱歌,把蝴蝶当作是仙子在飞舞,我们可以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来感受自由的存在。无论是在繁忙的都市中还是在静谧的田园里,我们都可以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自由。

珍爱当下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牧童看到牛羊吃草心中也很高兴,这种可以从简单、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快乐与喜悦的心态令人羡慕。我们常常被种种功课与琐事所困扰,很难真正地享受当前的时刻。然而,当我们能够珍惜当下的一切,感激一切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与美好时,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从牧童的生活中汲取力量与智慧。不论我们身处何地,都应该有一颗心去感受自由与宁静的存在,珍爱当下的生活。无论是大自然还是城市繁华,无论是喧嚣还是静谧,我们都可以从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与价值。只有珍爱生活,我们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五、结语

通过对《牧童》这首古诗的赏析与解读,我们能够体会到追求自由与宁静,珍爱当下生活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这样一首诗歌,可以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他们懂得用一颗欣赏和感激的心去珍爱当下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对照当代社会问题,以此促使他们对自己内心的追求进行反思和调整。

牧童古诗教案(篇10)

古诗《牧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绘了牧童平凡却快乐的生活状态。主题主要以描写自然与人的和谐、与大自然共生以及对快乐人生的追求为主。

在这首诗中,牧童被描绘成快乐的源泉。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祥和的心态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在宽阔的草原上放羊,倾听鲜花的呢喃和鸟儿的歌唱。诗中的牧童没有烦恼、悲伤与忧愁,他们面对困难和自然的各种变化,凭借乐观的心态和坚韧的毅力,始终保持阳光和快乐的态度。他们不仅与牛羊成为了朋友,也与大自然达成了默契。

正是因为牧童的智慧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他们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存。他们在广袤的草原上养育牛羊,顺应四季的变化,知道何时迁徙、何时耕种和何时收获,他们懂得大自然的法则,以合适的时间和方式与自然互动,从而得到滋养和庇护。诗中所描绘的牧童生活,是对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颂。

诗中也表达了对快乐人生的追求。牧童虽然过着艰苦的生活,没有富裕的物质和华丽的装饰,却因为他们纯洁的心灵和乐观的态度,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愉悦。他们用歌声和笑容来表示对快乐生活的渴望,不为外界的牵绊所困扰,随遇而安,毫无烦恼之情。他们深知“草色青青柳色黄,月满花魂人倚井”,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仍能用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从而享受到快乐与幸福。

通过描绘牧童的生活,这首诗反映了对自然和谐、纯真快乐的追求。它通过赞美牧童的生活状态,寄托了作者对于人类生活中忧愁与烦恼的回避与超越。在牧童的快乐与乐观当中,也传递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纯真心灵的赞美。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的观察、感受和理解。通过诗中对自然和谐共存、保护自然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同样,通过诗中对快乐、乐观的表达,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培养他们的快乐心态和抗压能力。以上只是对这首古诗的一个简要分析,教案的设计需要进一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情况和教学资源来具体考虑。

牧童古诗教案(篇11)

古诗牧童的教案主题范文

一、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范文:

课题:《古诗牧童》

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古诗《牧童》使学生了解诗人对牧童生活的描绘,感受牧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重点难点:

1. 学习古诗时,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理解牧童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进行文学反思和写作训练。

教学准备:

课文:《古诗牧童》

多媒体设备、课堂小白板、PPT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与自然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反应,并出示与自然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关注。

步骤二:朗读课文(10分钟)

由学生自愿朗读古诗《牧童》,在朗读过程中,师生共同发现古诗中反映的牧童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步骤三:课文分析(20分钟)

1.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诗中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方式表达了牧童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牧童对自然的了解和感受有哪些?

2. 教师辅助学生分析古诗的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和情感表达。

步骤四:诗歌鉴赏(15分钟)

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关于牧童与自然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对图片进行感悟,鉴赏古诗《牧童》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步骤五:思考与讨论(15分钟)

1. 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是什么?

(2)你身边有哪些事例证明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

2.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思考和思辨。

步骤六:写作训练(15分钟)

1. 学生自由发挥,根据所了解的牧童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短文。

2. 学生相互交流并进行修改和补充,并将优秀作文进行展示。

步骤七:课堂总结(5分钟)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总结,引导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并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扩展活动:安排一次户外探索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自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以上是一个关于古诗《牧童》教案的主题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dg15.com小编推荐

古诗课件通用


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在我们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资料吧?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古诗课件通用”,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古诗课件 篇1

学习目标

1、根据新旧字的联系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感悟古诗,感受优美的春景,能说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结合插图,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感悟古诗,感受优美的春景,能说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13个字,会写6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怎样?(指名说)

2、 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 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 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谁能读一读?

二、初读感知。

1、 老师感悟。

2、 学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 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4、 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三、再读感悟。

1、 课文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诗中哪里讲了鸟?读给大家听听?哪里讲了花?用诗句来告诉我们。

2、 这么美丽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 指导朗读。

四、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 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

2、 指导背诵。

五、扩展活动:

这么美丽的画面,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笔,画出七彩的春天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能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

1、 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

面。

2、 这是什么?

3、 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

二、揭题

1、 出示课文插图

2、 诗人高鼎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中,我们来读一读。

3、 板书课题,读准“村”。

三、初读感悟。

1、 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 指名读,齐读。

四、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 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呢?

2、 全班齐读。

3、 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

4、 诗中是怎样写的呢?

5、 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趣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五、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 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再说说刚才仿佛看见了什么?

2、 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同学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古诗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

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

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

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

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六、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 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

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古诗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识记生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

3、解诗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释字词,明大意

1、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画出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

3、再读。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5、再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6、质疑。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首诗,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教师点拨——

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盏:托住雨珠的叶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风霜。

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还绿的时候。

三、品诗句,悟诗情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诗句,对照插图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

(1)荷尽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说明这是一个什么季节?

(2)菊残

交流:秋风中,虽然菊花凋谢了,可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想象回答: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3、做填空练习:秋天的景象真美呀,秋天还是一个xx的季节!

4、难怪作者感叹: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板书:好景、君须记)

四、诵诗句,写生字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出示要写的字:首、枝、记、刘,学生认读。

4、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识记,怎样写正确,写美观。

5、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6、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抽读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悟诗情。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昕,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古诗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古诗《早春》,按照古诗的节律朗诵。

2、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

活动重点:

学习古诗《早春》,按照古诗的节律朗诵。

活动难点:

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导入活动:回顾春天的`美丽景象。

(1)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的雨是什么样的?树木、小草有什么变化?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观察并大胆表达出来。)

(2)仔细观看挂图,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师:看看画面上有洒满?春天是什么样?

(引导幼儿边看边和同伴讲一讲。)

(3)激发幼儿喜爱春天的情感。

教师: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春天是一个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的季节,它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2、初步欣赏古诗《早春》。

(1)幼儿倾听配乐古诗。

教师:春天是多么美丽啊!我们来听听诗里是怎么说的吧。

(2)幼儿交流。

教师:诗里说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在幼儿说出古诗里的一些字词时,教师就把这一句完整地念一遍。)

(3)幼儿看图欣赏古诗。

教师播放配乐古诗,请幼儿边阅读幼儿用书边倾听。

3、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1)理解故事的题目。

教师:古诗的名字叫《早春》,这是什么意思呢?

(让幼儿知道这首诗写的是春天刚刚到来时的景色。)

(2)初步理解古诗。

教师逐句念出古诗,引导幼儿理解每一句的内容:皇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浸润得酥软,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近看却无。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晚春时的满城烟柳。

(3)进一步理解古诗。

教师:为什么在远处看一片小草的浅绿,在近处却什么都没有?你觉得一年之中最美的是什么时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诗句的意思。)

4、幼儿朗诵古诗。

(1)教师示范用有节奏的声音朗诵古诗。

(2)幼儿在悠扬的背景音乐声中朗诵古诗。

古诗课件 篇5

【学习目的】

1.认识屈原,了解楚辞

2.体味诗歌情感,弘扬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

【学习重点】体味诗歌情感,弘扬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一、解题

国殇,为国事而死。《国殇》是屈原为祭祀鬼神而做的一组乐歌《九歌》之一首,它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颂歌。

二、读懂诗文

1.注释

操吴戈兮被犀甲,(被,通“披”,犀甲,用犀牛皮制作的盔甲。犀,名词用作状语)

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毂,借指战车。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旌蔽日兮敌若云,(敌若云,言敌人之多)

矢交坠兮士争先。(交,交互。)

凌余阵兮躐liè余行háng,(凌,侵犯。躐,践踏)

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古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两马叫“服”,左右曰“骖”或“騑”。殪,死)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霾,通“埋”,埋没。絷,羁绊)

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援,持,举着。枹,鼓槌)

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天时,此指天意。怼,怨恨。威灵,指神灵)

严杀尽兮弃原野。(严,猛烈)

出不入兮往不反,(反,通“返”,返回)

平原忽兮路超liáo远。(忽,指原野辽阔。超,通“迢”,迢远。)

带长剑兮挟xié秦弓,(挟,持,挟带)

首身离兮心不惩chéng。(惩,因受挫而改变)

诚既勇兮又以武,(诚,确实)

终刚强兮不可凌。(终,最终,始终)

身既死兮神以灵,(神以灵,精神永存的意思)

魂魄毅兮为鬼雄。(一作“子魂魄兮为鬼雄”,子:指殇者。鬼雄:鬼中雄杰。)

2.译文

手拿吴戈啊身穿着犀牛皮的盔甲,战车交错啊短兵器相搏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一样聚拢来,箭矢交互坠落啊将士争先杀敌。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行列,左骖战死啊右骖受刀伤。

车轮被埋没啊战马被羁绊,手举着鼓槌啊敲打着战鼓。

老天怨恨啊神灵震怒,将士被残酷地杀尽啊尸首弃在原野。

将士出征啊不复返,平野广阔啊路途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带秦弓,即使首身分离啊忠心也不改变。

确实勇敢啊又威武,始终刚强啊士气不可侵。

将士战死啊精神永存,您的魂魄啊是鬼中英雄!

三、赏析指导

第1节具体描写将士们为保卫国家而进行的惨烈战斗,包括两个场景。前四句描写激战场景,突出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后六句描写全军覆灭的悲壮场景,“援玉枹兮击鸣鼓”凸现了将士们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英雄形象。

第2节热情讴歌为国捐躯的将士,前四句讴歌将士们誓死报国、义无反顾的决心,后四句赞美将士们刚强勇武、为国捐躯的精神。

《国殇》描写了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将士们勇武不屈的英雄气概与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全篇洋溢着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

四、巩固练习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国殇》第一节描绘惨烈的战斗场景,采用的是开门见山的手法。

B.“左骖殪兮右刃伤”是说左边的战马倒地而死,右边的战马被敌人的兵器所伤。

C.“出不入兮往不反”表现了战士们出征时义无反顾、誓死报国的决心。

D.“身既死兮神以灵”是说将士们虽然战死,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存。

2.《国殇》是一首追悼为国捐躯的将士的,又是一首热情讴歌英雄主义和的颂歌。全诗的感情基调是。

〖参考答案〗1.B 2.祭歌(或挽歌),爱国主义,激昂悲壮

古诗课件 篇6

【教材说明】

《绝句》这首小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其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学会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

3、领略祖国文化的魅力。

【设计理念】

理解诗意是感情诵读的基础。该诗色彩明丽,景物多姿多彩,教学中要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意境,,感悟春天的美好,为感情诵读做好铺垫。通过对对联的反复吟诵和吟唱古诗的方法使学生熟背古诗,并领略祖国古诗的魅力。

【教学准备】

1、古筝音乐和童声合唱《绝句》。

2、杜甫草堂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绝句》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诗,是杜甫的《绝句》,还记得吗?指名背诵《绝句》(迟日江山丽)。

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题目也是《绝句》。听完老师的话,你有问题吗?

(学生质疑)师讲解绝句的意思。四行字的诗被称为绝句,有七言,五言之分。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师:刚才同学们的《绝句》背的很棒,能给老师一个机会,让我读一读这首《绝句》吗?师范读古诗。你想读吗?

2、提出读诗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通句子;第三遍如果读出一点儿是的味道,就更好了。学生自由读诗,读三遍。

3、自学诗中的生字,并用自己喜欢的反方式记住这些字。

4、交流识字方法,并口头组词。师适时知道记住字形,并讲解形声字:鹭,泊等。

5、指名读诗,检测生字学习情况。

三、在读古诗,深入理解。

1、师:一首诗有时就是一幅画,你信不信?来,让咱们试试看。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听老师读这首诗,看看你的眼前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师范读古诗,学生想象。

2、师:眼前有没有出现一幅画?自己再读一读诗,把那些出现在你眼前的景物在诗中找出来。

3、学生自读诗歌,并动笔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4、如果,我想把这幅画画出来,该画些什么呢?

学生说出景物,教师用简笔画展现在黑板上,并让学生选择应该用的颜色和该景物所在的位置,且说明理由。

重点指导以下几点:

(1)“两个黄鹂”体会“个”字是把黄鹂当成两个可爱的孩子,这两个黄鹂的鸣叫就是一首动听的歌,他们的歌中会唱些什么呢?

(2)“一行白鹭”的只数数得清吗?

(3)“千秋雪,万里船”两个约数的实际意义。并理解船的将行方向是东吴。

(4)体会诗人当时的快乐心情。

(5)理解板画的过程中,适时指导朗读。

小结:一首诗变成了一幅画,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四、反复读诗,读出韵味。

师:有时一首诗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还蕴含着对仗工整的对联。敢和老师就这首诗来玩对对联的游戏吗?师出上联,生对下联。

如:师:两个黄鹂鸣翠柳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两个黄鹂 生:一行白鹭

师:鸣翠柳 生:上青天

师:窗含西岭千秋雪 生: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窗含西岭 生:门泊东吴

师:千秋雪 生:万里船

师:千秋雪 生:万里船

师:千秋雪 生:万里船 (师的语气不断加强,引领学生读出韵味)

齐读全诗。

五、吟唱古诗,表演诵背。

师:诗歌,其实一首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所以才称其为“诗歌”。有人就把这首诗谱了曲,唱出来了,想听一听吗?播放童声合唱《绝句》。

学生跟唱。

师:站起来,加上你的理解,你的动作,一起跟着唱。(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加上动作唱。)

师生同唱。

六、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简笔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古诗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所、牧“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背育古诗。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老师范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愿意将课外学飞的古诗背育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诗。

3、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

(老师贴出图)

谁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正在看什么)

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自己读完古诗后,读给大家一听,互查读音。

2、将本诗要掌握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同桌交流记忆。

3、老师反馈:

⑴出示生字卡片:

所、牧、蝉、闭、材、童、黄、诗、指名读准字音。

边读老师边按诗的顺序摆放生字卡片。

⑵分析记忆:

这么多生字怎样快速的记住呢?

①熟字带生字:

推──捕蜻──蝉共──黄认──诗

听──所意──童亲──立放──牧

②编儿歌记忆:

一户一斤米──所人才进大门──闭

骑牛写文章──牧由到共里共加队──黄。

③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

(指多名学生读诗)

2、自由读诗:

结合图想想,诗人都看到什么啦?再与同桌交流。

3、请学生简述诗意,老师相继补充:

学生:诗人看到一个放牛娃骑着一头老黄牛唱着歌,他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树林。可他听到了蝉的叫声,想要去捉蝉,于是马上闭上嘴停止了唱歌。

老师:同学们想像一下,闭上嘴的小牧童会怎样做呢?

学生甲:骑在牛背上盯住蝉。

学生乙:不,牧童从牛背上下来,准备去捉蝉。

学生丙:牧童从牛背上下来站在地上,先看好目标,然后去捉蝉。

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大家说产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

四、在意境中诵读古诗

1、自由读练。

2、扮演诗人到图画前诵读古诗。

3、背育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自己描红找关键笔画。

2、教师出示范字:

请学生说说关关键笔画。

3、学生独立临写。

4、同桌交换课文互相写。

5、展示评价。

六、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古诗《所见》,说说诗人的名字。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词语:

所以所有放牧特草关闭闭路电视黄牛特童古诗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古诗两首中的另一首诗。大家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小池。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诗是谁写的?

(杨万里)老师简介: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人大多数也是描写自然景特的。

2、借助拼音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

池、惜、阴、晴、柔、露。

学生边读老师边将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交流记忆方法。

5、集体反馈:

⑴熟字带生字:

地──池明──阴错──惜情──晴雾──露。

⑵编儿歌记忆:

把矛放在木头──柔。

6、再读古诗:

看谁字音读得准。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听老师范读:

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儿看出的?

学生甲:夏天的景色,因为夏天荷花开。

学生乙:夏天的景色,夏天的时候有蜻蜓。

2、除了同学们说到的这些景物,你还从诗中看出有什么景特呢?

学生甲:有泉水。

学生乙:还有树。

3、那还有没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

(泉眼、晴柔)

老师简单讲解:

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口。晴柔就是晴天的美好。

4、根据你对古诗的理解,找到小伙伴再读读古诗。

5、推荐读。

6、练习背诵。

四、课后延伸

1、齐背13课的两首古诗。

2、请每个学生收集描写夏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五、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小池惜晴柔

六、课堂作业设计

照样子填一填:

放:放牧放羊

牧:________

晴:________

惜:________

古诗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3.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古诗课件 篇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陈毅爷爷写的。

2、板书课题:青松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青、挺、松”是后鼻音,“直、知、寺”是翘舌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三、细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想想诗句的意思。

2、引导理解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压:重压。挺:直立而高耸。且:而且

指名说说

一、二行的意思。

结合看图,说说青松是怎样不畏严寒的。学生练习读

一、二两行。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洁”是什么意思?“高洁”呢?(高尚纯洁)“待”是什么意思?(等待,等到)“化”是什么意思?(融化)指名说说

三、四两行的意思。

(要想知道青松怎样高尚纯洁,请等到大雪融化的时候)大雪融化后,青松又是什么样儿呢?请小朋友看图。出示雪融化以后的青松图,指名说说这时修建青松的样子。指导朗读。(要读出赞、自豪的感情)

3、练说全诗的意思。

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4、小结全诗。

课文

一、二两行写看到的景象,突出表现青松不畏严寒;

三、四两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赞美了青松的高尚纯洁。(板书:景不畏严寒情纯洁高尚)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文

讨论怎样停顿才能读出诗中的意思。

读一读,在什么地方停顿更能表现青松的“挺且直”和“高洁”呢?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找生读,再相互评价,然后男女生赛读。

朗读。

全诗朗读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读出停顿和重音。

五、背诵再升华

陈毅的一首诗,我们反复读竟然有这么多的意思,让我们先来记住它吧!相信这首诗会激励你的一生。

六、作业:背诵《红梅》和《秋菊》。

古诗《画》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 优秀的教学课件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什么?经过大量搜集工作总结之家精心整理了古诗《画》教案,本网页内容仅为您提供参考!

古诗《画》教案【篇1】

一、 教材分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

第一教时:

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

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 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

2、 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

4、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 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二、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共享知识,在交流中得到知识。

三、 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

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四、 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 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古诗《画》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点:读议结合,理解诗句的意义,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播放)。

刚才听到的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画,猜一猜这是哪一首诗的内容?出示:《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学习他的另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分析诗题,梳理信息

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指导认识三个生字,学生讲识记方法。指导书写:孟。在田字格里范写,指出下面皿子底写时要内收,学生再练写一遍。

2.借助注释“之”,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读出古韵

学习自读;指名读,指出停顿;范读,声断气不断,读出古诗的韵味;学生练读。

四、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1.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谁能通过读诗中的句子告诉我。(前两句)

(1)板画地理方位图,了解黄鹤楼、扬州的方位。

(2)借助注释,说说是怎么回事?(出示后两个注释)借助注释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识记“辞”

(3)古诗中用“烟”来描述花草的颇为常见。请看:(出示诗句,以便积累,让学生读)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

烟花山际重,舟楫(jí)浪前轻。 ——杜甫《泛江送客》

2.说起“故人”,你知道他们之间的故事吗?(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友情的故事)。借助资料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古诗。

3.送故人远行,这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出示后两句)自由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汇报,教师在学生基础上作以下点拨——

(1)点红“孤帆”。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 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激情:老朋友正离我而去,我的眼里心里只有老朋友,就这么一直看啊,看啊!读出我的不舍吧!(指名读第三句,男生读,女生读,让学生读的时候,看着远方的那条孤帆!)

(2)诗人一直看了有多久?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汇报后,点红“唯见”。是啊,最后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见——(引说,让几位学生接着说)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见——

(3)出示文中插图:诗人就这么一直望向天的尽头,他的心里在诉说着什么?

(4)说不尽的不舍与留恋,让滔滔的江水传达情意吧!(我们一起读后两句)

4.结课:你瞧,后两句没有出现留恋、不舍等字眼,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情意,这就是通过写景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在学习第二首诗时,你一定会有类似的发现,期待着你们的表现!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画) 扬州

西辞 } 叙事

黄鹤楼

孤帆 (画画:孤帆到碧空尽)

} 写景抒情

唯见 (画画:长江流向天际)

古诗《画》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古诗《画》教案【篇4】

一、说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教材分析

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总结我们学习的古诗学习的方法步骤

1、读熟练

2、猜意思

3、提疑问

4、背熟练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五)课堂检测

学习与巩固

古诗《画》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3、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4、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5、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三、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四、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五、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后反思: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古诗《画》教案【篇6】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特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用张开的手来帮助理解——“横看”五个手指像五座山峰;侧看就是一座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要想象:远处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样——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处看到的可能是——一座或几座山峰;高处看到的可能是——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低处看到的可能是——悬崖峭壁,仰头看那山是十分雄伟……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古诗《画》教案【篇7】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2.能力: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知识: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一)(二)。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描绘的田园之趣,劳动之趣。

2.理解诗歌内容,能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描绘的田园之趣,劳动之趣。

2.理解诗歌内容,能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

古诗《画》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一、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二、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

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朗读

1、自由读:

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背诵

1、情境背诵:

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一岁一____。野火______,春风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无处寻____。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六、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

木: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

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 ,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同进步。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初中古诗课件通用


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你知道优秀的资料是怎样的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初中古诗课件通用。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初中古诗课件【篇1】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语言艺术。初中古诗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感悟。以下是几个与初中古诗课程相关的主题范文。

一、古诗中的山水意象

山水是古诗中经常出现的重要意象。赋予山水以美好的意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并且代表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选取古诗中的山水意象来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例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提到的“群山四五俨,一水中流去”,或者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所描述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二、古诗中的爱情意蕴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古诗中经常探讨的话题。古诗中的爱情意蕴丰富多彩,有形而上的纯爱、有现实的爱情苦痛,有表达至深深情的悲壮,也有诉说相思之苦的轻柔。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选取不同风格和主题的古诗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赠花卿》等彰显出爱情的不同形态,激发学生对爱情的思考和理解。

三、古诗中的人生哲理

古人在诗歌中常常表达出自己对人生长河的感受和思考,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的把握、体悟和领悟,构成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包含具体生活体验和实际阅历的古诗来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真谛,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所体现出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修身养性、修行成仁的哲理。

四、古诗中的国家精神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并将古诗与当今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例如,引学生欣赏杜甫的《登高》中所表现的爱国之情以及屈原的《离骚》中所表达出的对国家的思考,同时深入分析国家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综上所述,古诗教学是常规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学习古诗,学习者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味,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髓,培养一种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内心世界。当代的孩子需要通过接触和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根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初中古诗课件【篇2】

古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诗中的句句皆有意境,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初中生而言,古诗课件是常见的学习任务之一,通过学习古诗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下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初中古诗课件的主题。

一、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是初中古诗课件中的重要主题,通过学习古诗鉴赏,不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内涵,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鉴赏古诗之前,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同时,应让学生多练习识别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例如比喻、拟人、对仗等。通过鉴赏古诗,学生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还能从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情感。

二、古诗背诵

古诗背诵是初中古诗课件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通过背诵古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古诗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背诵古诗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语音和语调,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表达古诗的情感和内涵。同时,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生活哲理和情感,让学生认真领悟古诗的深入寓意。

三、古诗创作

古诗创作是初中古诗课件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通过创作古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同时,古诗创作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创作中体验和领悟古诗的情感和内涵。在古诗创作之前,教师应该先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形式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和创新,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新的古诗作品。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支持,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初中古诗课件是学习古诗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鉴赏、背诵和创作古诗,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还能够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开拓自己的美学视野,获得生活中更深入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古诗课件的学习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

初中古诗课件【篇3】

主题:古诗中的自然美景

古诗中自然美景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墨客以自然景观为诗作主题,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与交流。在古诗中,一道秀丽的山河,一朵绚丽的花朵,一片平静的湖泊,都可以被赋予生命,成为诗人心灵的寄托。

文化名城扬州,素有“鱼米之乡、国际园林之都”的美誉。其山水秀美、风光旖旎,成为无数文人墨客赞叹的对象。唐代诗人王之涣曾有一首《登鹳雀楼》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他登高望远,沐浴自然风景,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对自然之美景的感叹。如果说“鹳雀楼”代表了文人墨客洋溢的心情,那么古运河就是扬州美景的代表。杨梅、梅花、月季、荷花……静深的小运河上,一季季花卉盛放,诗情画意,充满了浪漫与柔情。

不仅如此,诗人安徽伯山的《晚春》也让酣畅淋漓的桃花留下了靓丽的身影,且替桃花拟了一篇优美的传奇故事。古人认为桃花有“黄粱美梦”的美好寓意,因此用桃花来比喻人生中美好的一切,充满了期盼和祝福。

在唐诗中,常见描述石林、飞瀑、沙漠、热带雨林、草原、苔原等自然美景的诗篇。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亲描船行洞庭的历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远,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里的湖水和山峰如画卷般铺展在范仲淹的眼前,文字生动而写意,富有诗意;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高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满地芳林秀,飞红舞翠微。”这首诗描绘落花独立、飞红舞翠的情景,意境深远,形象生动。

总之,古诗中自然美景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中国自然美景的交相辉映,更传递着古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畏。这也激发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思考与反思,引导着我们珍惜自然、保护环境。

初中古诗课件【篇4】

主题:赏析唐代诗歌

唐代是中国诗歌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人们的创作达到极高水平,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充满了生命力。本篇文章将从唐代诗歌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唐代诗歌的瑰丽世界。

一、唐代诗歌的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处于高度发展阶段。唐太宗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为文人的崛起提供了机会,文化的繁荣也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多彩的素材。唐代的战争、风景、爱情、个人经历等各种与生活相关的题材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表现。

二、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

唐诗以其具有音乐性、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特点而著称。唐诗的风格多样,但通常都采用了韵律严格、格律周密的形式,而这也是唐诗表现力的基础。同时,唐诗的语言表现也非常丰富,诗人们丰富的语言技巧和意象的运用将唐诗达到了高峰。在表现艺术方面,唐诗具备明确的思想性和感性,其价值观多为逼真写实的人生观和理想人生目标之美。

三、代表作品欣赏

(一)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其以简洁的语言将北国奇峰之盛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文字组织松默紧凑,声音转折自然流畅。

(二)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登高》中的名句,表现出秋天景致下萧条凄凉的心境。用哀伤和愤怒的笔调表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艰窘境遇,从而揭露“忠诚”的悲惨命运。

四、总结

唐代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珍品之一,多才多艺的诗人们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将每一首唐诗都变得光彩照人。唐代的诗歌除了体现出历史的变迁和生活的百态,还为后人提供了一份关于文艺审美的典范和创作的灵感。

初中古诗课件【篇5】

初中古诗课件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初中阶段,学生逐渐接触到古诗,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本文主要介绍初中古诗课件的相关主题。

一、 唐诗鉴赏

唐诗是古诗的骄傲,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初中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一些经典的唐诗如《静夜思》、《春晓》等来学习古诗的韵律、意境、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也可以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风俗等方面的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诗作的内涵和外延。

二、宋词鉴赏

宋词是古诗的精髓之一,以其朦胧、柔媚、婉约的风格、丰富的意象、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古代文学的一大瑰宝。在初中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经典的宋词如《青玉案·元夕》、《卜算子·咏梅》等来掌握诗词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同时,学生也可以了解宋代的社会、文化、风俗等方面的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诗作的内涵和外延。

三、古诗默写

默写是培养学生记忆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初中阶段,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上对经典古诗进行默读和默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和书写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默写题目、组织小组竞赛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四、古诗创作

古诗不仅是一种文学遗产,也是一种表达情感、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在初中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古诗创作,发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诗歌创作的主题、给予参考模板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语言与感情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素养。

五、中国文化的意义

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对中国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透露出的文化气息,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积极认同。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古诗体验美好的情感、领略优美的语言,从而培养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总之,古诗课件的设计既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要注重学生个体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以此提高学生成长为具有中华文化素养的时代新人。

初中古诗课件【篇6】

古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一部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贤们的智慧、情感和文化素养,也能够探究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和价值。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古诗所蕴含的主题,以及相关的范文。

一、景物描写类

古诗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是景物描写。一些古诗家,如唐朝的王之涣、杜甫等,常常把自然环境中的事物描绘得鲜明、细致、生动。通过他们的笔墨和语言,我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与神秘。

以下是一篇描述春景的范文:

盼春

春天终于来了,那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万物复苏。我站在教学楼的阳台上,俯视着整个校园。只见绿色的草地上,已经长出了嫩嫩的小芽,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它们的喜悦;湖面上,一只只小鱼欢快地舞动着身体,好像在为春天的到来庆祝;树枝上的小鸟,发出了欢快的鸟鸣,它们在高歌着春天的佳音。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他也在春天时刻钟情,用笔墨描绘出了一个美丽的天地。

二、人物描写类

古诗中的另一个常见主题是人物描写。许多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在他们的诗歌中,刻画了自己、亲友或伦敌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使他们变得更为生动、形象、感人。

以下是一篇描写古人的范文:

行人

从古到今,中国的行人总是有着特别的地位。古人曾有“行者无疆”的赞叹,一代文豪苏轼也在他的《行路难》中写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篇诗歌表达了一个出生平凡的士人在中国封建社会无路可走的苦闷与无奈。

然而,在另外一些古诗中,我们能够看到,爱情和美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古人生活中不能忽视的一部分。如唐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词《如梦令》中便包含着一段纯真的恋爱故事,使读者的情感被深深牵动。

三、抒情类

古诗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是抒情。古人常常用诗歌来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思考、感受和愿望,将自己的情感和心理表露出来。

以下是一篇抒情古诗的范文:

秋夜思

天上的星星闪耀着闪烁不定的光芒,仿佛有着无穷的魅力。而我在如此美好的秋夜里仍是孤独的,心中不免有些感慨。我悄悄地坐在窗边,望着远方,深深地沉浸在了寂静的氛围中。

赞叹、思考、爱情、悲愁、理想、追求等,所有这一切情感都可以在古诗中找到自己的呈现形式。每一位古诗家都有着独特的情感风格和艺术魅力,值得我们仔细欣赏和研究。

初中古诗课件【篇7】

初中古诗课件主题范文: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代年轻人对于古诗的认同度却越来越低。这样的情况值得我们深思,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脱节所致吗?本文将从这一主题出发,探究如何在当代生活中挖掘古诗的价值。

一、 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灵魂,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也是我们复杂而深刻的文化认同。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民族文化精髓和文化智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传统文化魅力的体现之一就是艺术美学,它倾注了人类智慧、感性与理性思维,是世界文化的宝库。古诗则是最典型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在体裁上具有绝佳的韵律美和语言美,其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越加深刻,既具有艺术美感,也有文化价值。

二、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影响

当代生活的快速变迁,让许多传统文化陷入尘封和遗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当代生活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对我们的人生的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古诗诗歌或许说得到底是人生,透彻描绘出人类的情感、抒发人类的哲理、道出人类的智慧,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蕴含着超越时空的伟大精神。

其次,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温馨安静的人文气息,缓解了快节奏生活对人的冲击。在这个时代,人们越来越需要文化的抚慰,需要文化的安慰,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恰好满足了我们这个需求。

三、如何在当代生活中挖掘古诗的价值

如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反映时代变化的特点,体现古诗的价值和作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文化传承的方式让古诗与当代生活密切连接。国学经典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对于当代人来说,它们是独一无二的珍贵财富。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带我们进入一种全新的文化之旅,让我们深刻认识历史文化、发现文化智慧。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情境化教学的方式使古诗与当代生活互动。教学过程中,将古诗融入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学习情境,引入思想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感性、理性两个层次上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语言美,理解和感受诗歌表达的含义。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社会教育的方式让古诗与现代生活丰富多彩地融合。社会化教育在传承文化传统的同时,也通过文化的创造、传播和变革,与当下的现实环境形成有机联系,使文化呈现出更多元、更富创意的形态。古诗的表现形式不限于文字,也可以通过音乐、舞蹈、比赛等多种形式来呈现。

由此看来,当代生活与传统文化并不是割裂的。我们应该把握当代生活中的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作为涵养人心的源泉,从中挖掘现代文化的精髓,互动发展,让古诗文在现代生活中活跃起来。

初中古诗课件【篇8】

初中古诗课件主题范文:

古诗课件:我们的故乡

古诗中的故乡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对故土的眷恋及思念之情。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家园,更是人们心灵的安身之所,是亲情、友情、爱情的温馨故乡。

《山居秋暝》中,王维神采飞扬地描绘了山居的壮丽景色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让读者在工作、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故乡的含义。杜甫的《静夜思》让人在静夜思念家乡,想念故人。咏史怀古篇也往往展现着诗人内心对故乡的怀念和感伤。

故乡不仅仅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更承载着历史与文化。例如《记南冥洲》讲述了百姓离乡背井的艰辛历程,也蕴涵着南冥文化的历史沉淀。杜甫《登高》不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更关注着社会治理和百姓生活,展现出了故乡的的多元文化、历史及灿烂风景。

故乡是诗人视角下的一切,也是大地万物汇聚的起点。故乡使诗人们心灵返璞归真,感悟生命的意义,表达他们对故乡的追思和感恩。我们在接触古诗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对故乡、对人生的深思,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的更加坚定有力。

通过古诗课件的学习和感悟,我们将在知识的海洋里感悟古人的思想和生命的意义,懂得如何爱惜创造美好的故乡,珍惜生命、追求理想,抒发我们内心的风景,展示我们青春的活力和创造美好故乡的信念。

初中古诗课件【篇9】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庭中有奇树》和《龟虽寿》。

2.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庭中有奇树

一、激趣导入

南朝梁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这样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这句话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板书:庭中有奇树)

【设计意图】由古代批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读通,感知诗歌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师范读《庭中有奇树》,同桌互读,感知古体诗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师进一步指导阅读:

语气:诵读时应有一种凄美、哀婉的意味。《古诗十九首》采用五言句式,一般采用“二一二”拍,和谐整齐;全诗压“i”韵,韵脚有“滋”“思”“之”“时”,朗读时要重读韵脚。另外,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这样整体的韵律感就出来了。

2.读懂诗歌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预设

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前四句描写环境,描绘出庭中繁花似锦的景象。后四句抒发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3.读出意境画面

师:阅读要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诗句呈现的画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情态。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古体诗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同时初步感知诗作内容,为后面理解情感、把握手法做铺垫。

三、品读,揣摩诗歌之意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诗歌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预设

描写庭院中的奇树,抓住其叶、花等景物。“绿叶发华滋”中的“滋”为繁盛的意思,写出叶绿花盛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春日花盛图。

设问2:第三、四句写主人公,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预设

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一个“思”字,可谓诗眼。深闺中的女子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想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设问3:“馨香盈怀袖”一句中的“盈”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

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但此时思念之人却在远方,使这愉悦之情变淡了,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

设问4:“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中的“此物”指什么?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中“此物”指所折的最美的花。这样美的花为什么“何足贵”?显然这是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试想,女子执花在手,无语凝伫,任花香盈袖,愁绪百结,终无可奈何,心生感慨:此花虽美,却不能相赠,有何可贵?不过更增思念之苦罢了。表达了主人公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之情。

师小结: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更好地把握诗情。同时,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妙处。

【板书设计】

龟虽寿

一、读通,感知诗歌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龟虽寿》,同桌互读,感知诗歌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指导阅读。

节奏:四言诗,有规律的短暂停顿(二二节拍)。为了突出语意或情感,要读出诗中较大的停顿(层与层之间)。

重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如“志在千里”“壮心不已”要重读。

语气:语气高亢激越,应读出积极、乐观、豁达的感觉。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说说传达了诗人怎样的观念。

预设

诗人告诉我们,不必羡慕神龟的长寿、神蛇的通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着”,而在于奋发有为。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与文本对话,进一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引发共鸣,为下文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二、品读,读出诗歌之美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前四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用意?

预设

选取了神龟、腾蛇两种意象。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得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设问2:赏析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预设

这四句是千古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曹操以“老骥”自比,用比兴的手法,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设问3:如何理解诗歌第九至十二句的内涵?

预设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是说寿命长短,并不只是被动地由上天安排;身心和悦,就可以益寿延年。说明人通过正确的方法,是可以健体强身,可以取得相对“永年”即长寿的。表现了诗人不甘衰老的豪迈气概。

师补充:这里,曹操所说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设问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是什么意思?

预设

这两句的意思是“真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这八个字常见于乐府四言诗形式性的结尾,是按乐章尾声的格式,应配乐的需要所加上去的(乐府诗是用来唱的),与诗意并无必然关联。

设问5: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品析。

预设

比兴。诗歌前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起兴,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

比喻,照应。诗歌中间四句一反通常文人嗟衰的习气,以老马为喻,抒发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豪情。“烈士暮年”和“老骥伏枥”又相呼应,“壮心不已”和“志在千里”则互相映照。

师小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时光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然而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定会流芳百世。什么时代都需要昂扬向上的情怀,什么时候都需要积极乐观的信念,让我们满怀信心,怀着昂扬的斗志,努力学习,为将来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吧。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引领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及艺术手法。采用问题引领,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板书设计】

龟虽寿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赠从弟》(其二)和《梁甫行》,继续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赠从弟(其二)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背景

课件出示: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东汉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设计意图】朗诵诗歌,让学生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论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读通,感知诗作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赠从弟》,同桌互读,感知诗歌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通过抽查朗读,发现问题,教师进一步指导阅读。

预设

断句:五言古诗一般采用“二三”拍,有“二二一”和“二一二”两种节拍。

押韵:本诗阅读时要注意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松”“风”;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盛”“劲”“正”等。

语气:诗歌赞扬松柏凌寒的气魄,因而朗读时应读出坚定的语气。

(3)学生按照指导再读诗作,进一步体会诗作阅读的语气和节奏。

2.读懂诗歌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设计意图】诗歌虽然为古体诗,但通俗易懂。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知内容,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三、品读,揣摩诗人之意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从内容来看,写了什么?

预设

从弟即堂弟。题目的意思是写诗慰勉堂弟,写的内容是松柏树。

设问2: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

预设

“一何”是多么的意思,分别修饰“盛”和“劲”两字,突出的是风“大”和松“劲”,展现了松柏耸拔而起、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设问3:本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却描写了松柏这种景物,你认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这属于哪种写法?

预设

目的是借青松刚劲挺拔的外形和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大无畏精神,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来勉励堂弟要像青松一样保持坚贞本色,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峻挺拔,傲骨铮铮。这属于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问4:品析诗歌第一、二句叠词“亭亭”“瑟瑟”的妙处。

预设

用“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模拟刺骨的寒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通过对比,以风的肃杀衬托松的高洁。

设问5: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预设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品质,以此勉励他的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设问6:诗歌中除采用托物言志手法之外,还运用何种写作手法?试简要说明。

预设

第三、四句用了衬托(或对比)手法。

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师小结: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本诗中,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把自己对堂弟的劝勉寄托于其中,委婉含蓄,更有诗意和韵味。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引领,抓住字词句,引导学生深入诗歌文本,品析诗歌情韵,读出诗味。

【板书设计】

赠从弟(其二)

梁甫行

一、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课件出示: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封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他才思敏捷,工诗善文。其诗内容广泛,形式优美,思想深刻,锺嵘称其“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诗品》)。特别是他的五言诗,代表了当时诗歌最高成就,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代表作有《白马篇》《七步诗》等。

二、诵读,感知诗歌韵律

1.题解

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文体。“梁甫行”原为挽歌,在这里曹植用旧题描写海边人民贫苦的生活,为贫苦民众写挽歌。

2.读顺字音节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庭中有奇树》和《赠从弟》(其二),从体裁上来说,这三首诗都是五言古诗,因而其节奏的划分应该是一致的,那么这首诗应该是怎样的节拍呢?

生:二三拍。

师:其实,同学们可以根据注音,来把握诗歌的顿挫,也就是要学会区分平仄。

课件出示:

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和缓,仄声短促。

师:懂得了划分节奏和顿挫,还要读准语气。这一首诗描绘的是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同学们说说看,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预设

沉缓、低沉。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体会语气语调。

3.读懂诗词大意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歌的主要意思。(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

反映了海边农村残破、荒凉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设计意图】“三分诗七分读”,学生反复诵读,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为理解诗歌情感做铺垫。

三、品读诗歌,含英咀华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曹植在海边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预设

民不聊生,破败荒凉。其中,“寄身”三句,从生活环境、生活艰难和居住环境三个方面实写“边海民”的悲惨生活。海民寄身于“草野”,过着非人的生活,生吞活剥,巢息穴居,所以说“象禽兽”;他们不敢出来,怕被人发现、抓走,每天就钻在山林里边,所以说“行止依林阻”。一个“依”字把难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狐兔翔我宇”一句通过对狐狸、兔子的描写,侧面描绘出海边贫民家庭条件的恶劣以及家园的破败。全诗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海边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

设问2: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预设

诗人用“剧哉边海民”一句,总括海边贫民的艰苦生活,点出了全诗的中心。“剧哉”是这首诗的“诗眼”,下面具体艰苦的生活由此而展开,起到了提挈全诗的作用。诗人面对海边贫民的痛苦生活,感慨万端,用“剧哉”二字,便把深切的同情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出来。

设问3:“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两句,以对偶的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既渲染了气氛,又为正面描写海边贫民的生活做了必要的铺垫,起到了烘托作用。

设问4:试简要分析作品写法上的艺术特色。

预设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白描、直叙的写法,不作雕饰,语言自然质朴。在展现海边贫民生活的时候,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初中古诗课件【篇10】

初中古诗课件的主题范文:

古诗文:让文字穿越千年,感受历史的魅力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育中,通过古诗文教学,给学生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语言及文化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古诗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古诗文是诗人通过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产生的情感之作。学生在接触古诗文时,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更能够感知到其中的情感。充分理解并借鉴这些情感,有利于通过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思想的升华,使其更好地理解、领悟作者的情感,进而让灵魂更加富有深情。

其次,古诗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诗文的特点是言简意赅、深入人心。在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仔细阅读,辨析诗文的内涵和意义,蕴含其中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背景。正确理解古诗文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引申和概括等手段,全面运用多种思维技能,在不断试探、总结过程中获得认知和増长思考深度。

第三,古诗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和知识,是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要素材。古诗文教学是一个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创新,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融入其中,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最后,古诗文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从中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循着典籍,在挖掘文化意蕴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古诗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情感、思维、语言、文化素质的综合性特点。它不仅是文化的接续和传承,还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典范和特色,值得我们人们长期把握。

"牧童古诗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