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后感十二篇。
写作品名观后感如何体现内心真实感悟呢?此时写一篇观后感,就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分析作品,没有阅读过“孔子观后感”的朋友肯定不应该错过这篇文章,希望您喜欢本文的结论!
孔子观后感 篇1
今年假期我阅读了《孔子的智慧》一书,我觉得我们要学***的智慧:一是真诚,二是学和教。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推行教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甚至是两次面临生命危险也没有停下脚步。
孔子其实从不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因材施教,重言教更重身教。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智慧中学到很多东西。书中的这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说:“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学***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那些呢?
”我们知道,孔子之所以能成为最大的教育家,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他的“学不厌,教不倦”。后儒思、孟一派学者在所著《学记》中,提出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既是从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发展而来的。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学习,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有了高尚的品德,才能成为一名教师。
如果我们不学习,不注意培养的提高,就会停滞不前,失去当教师的资格。
事实上,课改的精神也是倡导教学相长的,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事实上是同一件事,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面。通过阅读《孔子的智慧》,我将汲取古老的教学智慧,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观后感 篇2
孔子,我相信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无时不闪现着他仁爱、好学的影子,他的一生固然坎坷,但仍阻止不了他对知识的渴望,除此之外,孔子还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使世界和平。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孔子走遍了实界各地,曾经在许多国家做官,但他总觉得官职不适合自己,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他一个接一个地放弃了。为了和平,他曾去过楚国等一些大国,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华夏精神的一种内涵,已经溶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我可以不夸大其词地说,孔子文化思想是我们中国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是孔子在《论语》中告诫我们后人要忠心,讲诚信,常复***的知识。
孔子在他那个时代得不到的和平,我们今天拥有了,可在他那个时代几乎人人都有的品格,我们今天遗失了,不过也不能说遗失了,只能说是拥有的少之又少了,倘若把这些东西找回来,那么就真的是太好了。
在《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中,我最赏识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孔子可以在那个时代不论富贵贫贱,不论年岁地位,只要你好学,他就愿意教,教任何人,使古代诗人倍出。可与之相比呢?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辍学儿童和留守儿童。与这些孩子相比,我很高兴我有父母的爱和老师的教育,这些孩子不能享受!
孔子在普及文化教育的事业上做了很大的贡献,我由衷地期望我们这个时代也能有更多像孔子这样的人,以实现我们的美好愿望:使幼有所爱,中有所为,老有所养,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孔子的故事读后感2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这本《孔子的故事》就记录了他的一生。
孔子的祖先最初是宋朝(河南和江苏交界处)的贵族。如果再往前走,他们仍然是殷朝贵族的后代。孔子的父亲叫他,字叔梁。他是一个在鲁国地位很小的军事**。他力气很大。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徵在。
30岁时,孔子有3000多名学生,但他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如果谁有知识,谁**有他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直道而行的人哪!
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春秋时期最有学问的学者之一,他的言行举止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故事》讲了一系列关于孔子的事迹,它告诉我们,学***力,带领我们一同感悟圣人传给我们的思想精神。
在孔子对他的学生的教育中,对于学***章有不少。它告诉我们许多学***法,同进也告诉我们学***件多么快乐的事。而这种幸福,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因为它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素质。
反复的学***了便于熟练的掌握,不懂就问,可以提高知识水平。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熟练掌握。它不仅可以充实自己,也可以为一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圣人孔子最注重的是“仁、礼”。崇高的道德思想,是从古至今君子的作为。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互相关爱、互相包容,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是个美好的乐园。
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活得充实。我们应该用道德充实自己,用知识充实自己,有抱负,有追求,有积极性。既使我们早死,他也不会后悔。
现在,美味可口的家肴,令我们情不自禁;琳琅满目的衣物,更使我们留恋忘返。然而,在日益富裕的生活中,我们需要用知识充实自己,用道德包裹自己。孔子的故事读后感3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是啊!书籍是人类的朋友,它能使人进步,是人快乐,是人获得知识。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孔子的故事》。
这就是孔子一生所经历的。他写了一本书。孔子的一生坎坷而伟大。他收**,传道,以复兴周礼为己任。后人虽然评论孔子过于执着,但他们却不能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本性意义,当礼道深入人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恭敬,一份善良的时候,严酷的刑法就会失去它的意义,这也并非是不能实现的幻想。
孔子是我们学***样,他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不正当得来的东西,即使再好的享受,他也不会动心。
平时我们喜欢什么东西,都会千方百计得到这个东西,而不惜伤害了别人。孔子不会那样做,因为他知道这会伤害到别人,所以他不打算得到它。对于他来说,那是不正当的来的东西。
以后我们一定要让心灵享受更好的,不要被一些东西虚有的外表所**!
孔子一生经历了许多事情,他将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精神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好的例子可以给我们积极的想法,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学习和完善的人格。树立了榜样,就等于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榜样是无比强大的力量源泉!
孔子观后感 篇3
欢迎来订婚。通用域名格式。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与孔子有关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学习。我希望它能帮助你。
今天,爸爸给我拿来了一本《中外名人故事》,我一看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第一页讲的是文化巨人——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学家。孔子小时侯是一个相貌有点丑陋的人,他头顶周围高,中间低,很像他家门前的尼丘山,于是,家人为他取名“孔丘”,他虽然长得不是很好看,但他聪明伶俐,学东西一遍两遍就学会了,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但他在逆境之中,一直发奋读书,从不放弃任何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孔子终于成为了一个大教育家。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在学习上比孔子优越。我应该努力学习,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色彩。他不在乎学生是好是坏。他只是想教他如何做好。他用了一生的时间和财产去办学院教学生,即使自己没有粮食也要去教好学生。
孔子出生于贵族社会,但由于内部斗争,他逃到了鲁国,从贵族身份转变为平民身份。但他没有放弃,他很谦虚。最后,他创办了一所大学。虽然生活很艰难,连三餐都不包括在内,但他仍然坚持教书。他曾接受过很多打击,但他没有放弃,而且还写了《春秋》一书,成了万世师表。
孔子的著作《春秋》、《论语》。其中《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孔子也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而儒家思想是当今社会的良药,特别是在抵制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勤勉、宽容、节俭等方面都可以被公认为是现代的一种新方式。
孔子的好学值得我们学习,他说过:“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我们能和孔子一样刻苦学习,也能成为一位值得他人尊重的学者。
孔子的学问是值得学习的,他的行为是值得学习的。他待人彬彬有礼,从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知识,让别人崇拜他。
今天我读了《孔子和学生》这篇文章,知道了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这篇文章真的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特别是孔子说的那段话:“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宽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
我这四个学生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这段话让我深受启发,体现了孔子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同时,也能够指出学生的不足,告诫大家都需要不断地相互学习。
大教育家孔子不仅能够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且觉得在这些方面自己比不上学生,还能够虚心向学生学习,这是多么好的老师啊!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我身上也是优点、缺点并存,爸爸妈妈经常告诫我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可我一直都听不进去,现在想想真为自己的“不谦虚”而感到脸红。
为了让自己进步的更快,我总结了自己存在的利弊。优点是:认真学习,听话,爱好广泛,实践能力强;缺点是:优点胆小,有时会**。
不过,我有信心改掉这些坏毛病,同时还要虚心地学***同学的长处,让自己身上的优点越来越多,变成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孔子观后感 篇4
一顶方帽,长长的胡须,一身简朴的衣服,这就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啊!他从小聪明好学,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收徒。他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用自己的智慧和为人折服了人们,度过了重重难关。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孔子的一生介绍。从这本书中,我可以看出孔子的谦虚、勇敢、聪明、勤奋和勤奋。孔子三岁时就丧了父亲,十七岁丧了母亲,自己只能流入孤僻和冷酷,但是他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更加好学、更加勤奋,不懂就问,这让我也想起了他的一句名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的谦虚令我最敬佩。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记忆犹新。
一天中午,烈日当空,孔子坐在马车上。突然,孔子听到了两个孩子之间的争执。他去看发生了什么事。“你们好,小朋友。”孔子先打了招呼,“请问你们在争论些什么?
”“我们在争论太阳早晨时离我们近还是中午时离我们近!”一个小孩抢先回答。孔子听到这个问题,就开始认真地思考,但他却在思考。他不知道怎么回答,所以问了两个孩子:
“小朋友,你们说说看你们自己的理由!”“我先说。我想早上太阳离我们很近,因为早上太阳很大,所以我想早上太阳离我们很近!
”个子高一点的小孩说道。“不,我反对。我想中午太阳离我们很近,因为中午太阳最热,所以我想中午太阳离我们很近!
”个子矮的小孩说道。孔子听了两个小孩的话后,仔细想了又想,觉得两个孩子的话都很有道理,但他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于是,他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对两个孩子说:“两位小朋友,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
你们让我回去再想想吧!”……
孔子就是这样一个谦虚,没有愚昧假装明白,他就是这样一个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才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使自己更加博学,最终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孔子观后感 篇5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范文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春秋时期最有学问的学者之一,他的言行举止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故事》讲了一系列关于孔子的事迹,它告诉我们,学***力,带领我们一同感悟圣人传给我们的思想精神。
在孔子对他的学生的教育中,对于学***章有不少。它告诉我们许多学***法,同进也告诉我们学***件多么快乐的事。而这种幸福,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因为它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素质。
反复的学***了便于熟练的掌握,不懂就问,可以提高知识水平。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熟练掌握。它不仅可以充实自己,也可以为一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圣人孔子最注重的是“仁、礼”。崇高的道德思想,是从古至今君子的作为。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互相关爱、互相包容,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是个美好的乐园。
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活得充实。我们应该用道德充实自己,用知识充实自己,有抱负,有追求,有积极性。既使我们早死,他也不会后悔。
现在,美味可口的家肴,令我们情不自禁;琳琅满目的衣物,更使我们留恋忘返。然而,在日益富裕的生活中,我们需要用知识充实自己,用道德包裹自己。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范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是啊!书是人类的朋友,书能使人进步,书能使人获得乐趣,书能使人获得知识。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孔子的故事》。
这就是孔子一生所经历的。他写了一本书。孔子的一生坎坷而伟大。他收**,传道,以复兴周礼为己任。后人虽然评论孔子过于执着,但他们却不能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本性意义,当礼道深入人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恭敬,一份善良的时候,严酷的刑法就会失去它的意义,这也并非是不能实现的幻想。
孔子是我们学***样,他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不正当得来的东西,即使再好的享受,他也不会动心。
平时我们喜欢什么东西,都会千方百计得到这个东西,而不惜伤害了别人。孔子不会那样做,因为他知道这会伤害到别人,所以他不打算得到它。对于他来说,那是不正当的来的东西。
以后我们一定要让心灵享受更好的,不要被一些东西虚有的外表所**!
孔子一生经历的事多姿多彩,正是经历了这么多,孔子才会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精神对我们影响至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给我们积极的思想,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学***,完善的人格。树立了榜样,就等于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榜样是无比强大的力量源泉!
dg15.com延伸阅读
孔子观后感七篇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心得体会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心得体会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或许"孔子观后感七篇"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孔子观后感 篇1
张家欣
古时候有多少怀才不遇之人,让我们为之可惜;有多少满腹经纶之人,让我们为之自豪;又有多少崇尚文学之人,让我们为之骄傲。孔子,就正是这样的一位历史人物。
春秋时期,因为孔子满是才华被各国国君所欣赏,但是他却从未想过离开自己的故乡鲁国。直到一天,孔子被当时嫉妒他的大司空欺骗,背井离乡。没有让他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也追随着他。在外漂泊了十几年的孔子,经历了生离死别,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弟子,让孔子痛心不已。终于,重返故乡的他回到鲁国,然而一切却已经改变。
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物经历了许多人都没有经历的事,这些经历不仅让他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让自己或他人苦不堪言的事情,每当这些事发生了,我们该做的不应该是逃避,也不应是顺从。我们要做的是去反抗、斗争、拼搏。因为你不会先知道结果会是怎样,我们要做的是去努力,消灭重重障碍,如果最终还是失败了,至少我们曾经坚持过。
孔子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什么是君子,卫国有一位名叫南子的夫人很仰慕孔子,想放弃一切跟随孔子,孔子却回应: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这句话如一双无形的手拨动了南子心中那抚了千年的孤独琴弦,而南子最末一句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却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她深深洞穿了,孔子孤独的内心
两人随便交谈几句,但知己不正是这样才了解对方的内心吗?虽孔子之后离开卫国,南子在孔子心里早已胜似知己。
生活中,我们也常把身边人当作知己,可以你又是否真正思考过知己是什么。路还很长,知己少之又少,让我们珍惜身边的人。
毅然拒绝南子,孔子展现了他那不慕名利的一面。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对于一些小事就已经失去了控制能力,贪婪时刻在我们的脑海出现。我们虽不能做到像孔子那样但我们也应有所节制。
千沟万壑中消失过孔子苦难的岁月;泛黄的皮肤诉说着孔子的痛苦;长满黄斑的手记录了孔子一言一行。
孔子,从风华至耄耋,会让我们永远印在我们心里!
孔子观后感 篇2
抽空在周末去看了孔子,在网上倒是首先看到一大帮愤怒的青年给的低分。
让我震撼的是在孔子在众多纠葛中仍然保持着一种执着的信仰,这种信仰到底的底线在哪里,不是说出来,孔子一生都追随了他的信仰,不管是为官受挫、家人分离、颠沛流离、施教受辱,环境在变,他的做法在变,但是信仰不变。
故事从孔夫子五十多岁,得以实现梦想,踏上仕途开始,感觉开场有点突然,接下来就是孔子运用计谋,抗衡齐国、三桓,然后平步清云,连升几级,做到代相国之职,剧情很紧凑。精彩的辩论,让人精神一振,不过不失的特效,也带来了一点视觉刺激。 再到后面,让我有印象就是的就是颜回落水,来回多次在冰水里抢救竹简一幕,虽然他的行为很伟大,我也有那么一点感动,但转念再一想,这样是不是有点迂腐呢?不管怎样,他是为这些孔子最爱的书简献身了,导演让他死得很唯美。
最后,孔子与弟-子们得以回鲁国,一众人喜极而泣,及孔夫子在城门前跪拜,老泪纵横,那时候我也哭了,不过不是为故事本身而哭,而是被演员的入戏所带动。
孔子观后感 篇3
读了《朝花夕拾》才觉得鲁迅也有平凡人一样天真的童年和懵懂的少年时期;看了《孔子》才知道圣人有免不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艰难苦痛,不再只是教科书上讲的那样遥不可及的“至圣先师”。
在诸侯争霸,战乱割据的年代里,孔子出生在一个小诸侯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了安邦定国,他带着自己“仁”的思想投身于仕途。他在鲁国,曾官至代国相,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救下殉葬小奴;用牛车造势,吓退齐国数百辆战车,不费一兵一卒得到返还失地的承诺。
内怎稳鲁国政治,外扬鲁国国威。这是孔子仕途上最为通畅的时期了,但完美的理想总是收到现实的阻碍,在“陪臣理国政”的鲁国,支持的孔子的鲁昭公权利受限,孔子“毁三都”等做法伤害到三桓的利益,遭到权臣排斥,被迫离开鲁国,此时孔子55岁。
好在孔子还有一群尊师重教的弟子,机灵聪颖的颜回,仗义豪爽的子路都誓死追随夫子的脚步,一起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道路。战火四起的年代里,诸侯都以割据争霸为目的,不能接受孔子超越时代的德治思想。或将孔子拒之门外,或给其一个讲学的虚职,总之就是不采纳他的政治思想。
在游学的过程中,孔子一行历经重重艰难,曾被卷入政治的斗争之中,也曾被困入战事之中,有的弟子被饿死,最后只剩一碗马肉汤分而食之,孔子却以琴声代食,不禁令人唏嘘感叹。最催人泪下的是颜回去世的场面,寒冷的冬天,孔子师徒越过冰封的河面,不幸遇上冰裂,有些弟子溺水而亡,孔子的书卷也大数落入水中,颜回为救夫子的书而一次次的钻入冰凉刺骨的喝水中,用尽生命的力气从水中抛出一卷卷书,最终溺水而亡。
孔子是颜回至尊至爱的夫子,在他的心中,夫子的书籍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颜回是孔子最为喜爱的弟子,颜回去世后,孔子抱着他冰冷的身体不肯放手,弟子们都劝到:“已经三个时辰了,暖不回来了”。孔子还是舍不得放开颜回,悲痛的表情令人潸然泪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鲁莽的子路死于卫国内乱,死前却不忘夫子“君子正其衣冠”的教导,孔子虽然十分伤心,但也有所欣慰。
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孔子终于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对政治失意的他退而不隐,开始致力于教育事业,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孔子因其超越时代的先进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使儒学完胜于后世,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现代,孔子的思想也影响深远,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观后感 篇4
上周五,我们五年级集体观看了电影《孔子》,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出生在当时的小诸侯国————鲁国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孔子一生心系家国,为当时社会礼崩乐坏而忧心忡忡,希望能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与智慧影响当时春秋诸国。
孔子曾任官于鲁国,当时鲁国有一种用活人陪葬的残酷制度,在孔子的多番劝说和努力下,鲁国终于决定废除了这种制度,百姓因此受益。孔子还想以其勇敢和智慧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试图带给国家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然而因现实的残酷而受阻。但孔子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他率领众弟子奔走列国长达14年,传播他的思想,以期实现他的主张。孔子晚年重返故乡,为鲁国效力。由于他的人生抱负最终未能实现,所以最后孔子在失意中去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他一生终成万世师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创造了泱泱大国两千年的辉煌。
在电影中,孔子与弟子们临危不惧,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格让人印象深刻,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颜回。有一次路过一条冰河,他们走到一半时,冰裂了,装书的车掉进河里,颜回不顾刺骨的寒冷,跳进水中把书抢救了出来,但自己却没能上岸。我知道,其实颜回以生命来捍卫的不只是书,更是他珍视的思想和信仰。早就听说过文人的儒雅之气,他们都惜书如命,但古代圣贤竟然不惜以命换书,仍然让我震惊和钦佩。
子路的形象也让我难以忘怀。他在战场上被敌人击中,临死时仍然“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的气节告诉我,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有骨气,即使落难也要保持君子气节,维护信仰。除了这些,我还领悟到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包含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处世方式,教给我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喜好。
观看了《孔子》这部电影,我从中受益匪浅,不仅对孔子有了感性认识,对孔子及弟子们传承的儒家思想有了初步印象,也懂得了一些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从孔子和弟子身上所闪现的美德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之所以被人喻为圣贤,是因为他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信仰,同时他更是以身作则,教育出了优秀的弟子,使儒家思想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从中得以受益,这就是圣贤给我的启示。
孔子观后感 篇5
看完《孔子》,只记得一句话:求仁得仁,又何怨。也许可能加上一句:虽未能至,心向往之。只是内求的信念,是反求诸己,而非外求他人。
也许,无为方能无不为,但无为而非不能,无用安知不是大用。为何在乎结果,而非过程,无果而非成功否?有因才有果,无因而无果,因比果更重要,不是么?有A点方可到达B点,无起点何来终点,无生方能死?只求果,那是证明,有因无果,那是勇气,无因有果,那是荒谬。想有果,那要承受支撑果价值的艰辛。
也许,两点之间,直线不是最短。我们的意志和良知告诉我们,我们是有选择的自由的,能负职责的,可是我们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经验中却受着因果律的支配。生活中我们明知“有因必有果”,是不是我们的生命最终也要服从因果律?以前我们提“曲线救国”,由于直线直接、血腥,是革命而非改良。若这样理解,两点之间,是不是就能够说曲线最短。遇山遇水,我们搭桥铺路,甚至挖隧道,从经济学层面说,这不是最经济的。路总要随着地势,你搭桥挖道,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破坏自然。如果我们要到达山顶,是不是也能够搭桥、掘坑?所以詹天佑的“人”字形铁路才是伟大的创举。一切伟大的创举总不能置于别人或自然代价之上。
孔子知不能为而为之,实则无畏,因其思想方能流传千古而不衰。在此不讨论其作为儒家思想之源的效用而存在。也许在功利社会的当今,有因无果,不成主流,实认愚蠢。所以当今最短这样思想理念,所以成功学成了主流,大家都想有车有房有美女嫁个有钱人。有人说有钱人就是等有了钱才是人,学好数理化不如拼老爸,有了钱就能活在天堂,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就在于有钱否,再也不是好人与坏人的区别了。
如今社会最喜欢树立英雄,所以孔子只能作为圣人。伽利略说过: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所以如今最缺的是圣人,而非英雄。孔子知不能而为之,实则时代赋予的职责,也是良知应起到的作用。如今中国,谈的是权、钱和关系,所以时代的使命必与之相反,那又有几个人能够明确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有时我们说个人的.伟大,其实历史并不使单个的人不朽。虽然孔子知不能而为之,但他不能打断历史的循环。历史总是曲线前进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个人想用直线式打断历史循环前进,那某些个别事例、事迹或事件,也同样打断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循环。无论何时,只要人们追求他们的目标,像耕种那如果没有他们的劳作,就无所出产的土地,若强迫自由飘荡的风扬他们的帆,越过不停翻滚的浪,也就打断了无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内翻转的运动了。所以影片中说,夫子的思想又有谁能够理解。所以当我们在一种历史过程的意义上深思历史的本质、国家的历史命运及它们的沉浮兴衰时,永远不能寄托于个人而忽视历史过程必定是循环的。
我们所有的人都经过出生来到这个世上以及这个世界经过诞生而持续更新。也许这才是我看《孔子》最大的想法,历史总不能靠个别人来承担。既然提出“文化强国”理念,回归孔子儒学不知可否?
孔子最终回鲁国讲学立着,我们也能够反思下如今的教育。从教育功能上看,其目标不是把年轻人引入世界,而只是带入世界的一个有限部分。教育不能不伴随着教,没有学的教育是空洞的,很容易陷入道德和情感说教,可是没有教育也能轻而易举地教,一个人即使活到老学到老,也不必须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必须留给专家和教育局研究的细节。
其实,教育的要义在于,我们要决定我们对国家的爱是否足以让我们为国家承担职责,是否要让它免于毁灭,由于若不是有新的、年轻的面孔不断加入进来和重建它,它的毁灭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育是立国之本,不是说来玩笑。强国战略无不是人才战略,而不是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但也不是不无关系的,只是轻重之别。
孔子观后感 篇6
今日,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资料是主讲孔子的一生由鲁国兴盛的国相(相当于此刻的总理),衰弱到一个四处传教的乞丐,最终又回到鲁国的人生经历,令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惨。
孔子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学习孔子高尚,让人深有所思,是的,在当时那个战乱的时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个国家重用,可是他没有被别的国家用重聘金所动,依然效首鲁国,可是最终被叛人挑拨而被赶出鲁国四处传教乞讨,假如;是此刻这个社会,必须是一个被视为尊重的人,但那个战乱的时代,竟然像一个乞丐流落街头,连口饭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叹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让如此一位圣人堕落……
看到孔子在那种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动,在我们这个没有战乱,和平的年代里,拥有孔子这种品行的人几乎已经见不到了,要想学会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简单,简单是因为只是捍卫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其实孔子也只是做到了这一点,但难是因为这一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就要抛弃功名,财物,地位等等,虽然我们不必须能做到孔子这样伟大,但我们起码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恶事,在别人看来,我们远没有孔子伟大,但我们能够自豪的说,我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看了孔子后,我沉思了许久……
孔子观后感 篇7
名人孔子的课堂丰富多彩,与现在大不相同。他不布置作业,不考试,不惩罚学生,而是与学生们交流知识,周游列国,让学生们只是面更广,学到更多知识。
在《孔子学堂》这本书里,我们不仅可以知道名人孔子言行的原文与翻译,它给我们呈现出名人孔子上课时的情景,让我们更了解到名人孔子是一个讲理、礼让、谦虚的人。
名人孔子从不写书,而他和他的弟-子讨论的话题都是常见的,也是从古书上总结的。可他们却可以“温故而知新”,从旧的知识中找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时一个话题可以聊上几节课,名人孔子老师也会有时被学生们问得答不出,只能思考,却不会为学生的问题而恼怒。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可见礼让多么重要,只要礼让治国,还有什么事办不到呢?人们要学会礼让,别人就会尊敬你;国与国之间互相礼让,战争也不会发生;君臣民之间互相礼让,这个国家民心不会动摇,将坚不可摧。名人孔子对他人礼让相待,他人也就以礼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要学会谦虚,要相互学习。名人孔子老师在谈论“君子”时,子贡夸他而名人孔子却说这是给他戴高帽子。以及谈论其他问题时,名人孔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见名人孔子是个多么谦虚的人。
走进《孔子学堂》,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一个不同的老师——名人孔子,他在课堂上与学生们讨论,让学生们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怎样才算有君子风范,让学生们在社会上能更好的生活,交到更多朋友。如果每个人都有名人孔子的精神,那么世界不再有战争,各地都有 你的朋友,那是多么美好。
孔子观后感15篇
人的思维和想法,总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改变。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每当观看或者阅读后,老师一般都要求我们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观后感15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观后感(篇1)
5月16日下午,我们全体师生来到剧院看了《少年孔子》这部话剧,我很喜欢少年时的孔子。
剧情讲了少年孔丘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干活、玩耍通过一些发生的事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少年孔子勤奋好学,聪明过人,刻苦学***神,让我感动。
和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的孝心也让我感动。
我要向孔子学习,做一个有爱心、孝顺、有上进心的孩子。
今天,我们去中国木偶剧院看话剧。这个题目叫作“年轻的孔子”。
这部话剧主要演了小时候的孔子和其他学生都相要竞选学童,刚一知道竞选学童的资格时,就专注地练***。
最后孔子和另一位学生当上了学童的故事。
孔子只有在课余时间刻苦练习,才能成为一个小学生。
从中我体会到了孔子坚持不懈的好品质。
我要向孔子学习。
今天,我们去了北京木偶剧院,看了一场戏,它的名字叫《少年孔子》。
我觉得这个剧确实相当精彩,因为它每演一场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一场,学射箭,孔子知道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别人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深深地告诉我们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
第二幕,一碗米饭,孔子善于动脑,准备了一个更大的碗,装满了足够的米饭帮助其他孩子。
第三幕,孔子为了学好琴国,仔细研究了秦国,并报告了他不达目的的决心。
有人告诉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我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应该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
在第四场比赛中,孔子看见一匹疯马向盲人跑去。这时,孔子没有逃脱,而是勇敢地帮助盲人。虽然瞎子看不见,但天空能看见,大地也能看见。事实上,关键是人们终于看到了。
最后的采药,孔子为救自己的母亲,不怕困难,最后采摘到药材,更说明孔子的孝心。
通过看过这场电影,告诉我了很多道理。
要善于动脑筋,宽厚待人,别人有困难,要伸出自己的一双手。
孔子,是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我一直不知道孔子少年时代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看《少年孔子》,我发现孔子言谈举止很文明,不骂人,以德报怨。
正直大方,还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仪就是礼仪,*就是**,射箭就是射击,皇室就是开车,书本就是识字,数字就是算术,最后和牛冲一起成为一名书童。
里面情节扣人心弦,《一碗米》里对话妙趣横生,《高山采药》让我感动不已。。。
。。。孔子少年真了不起!我会向孔子学习的!!
孔子观后感(篇2)
现在不少国家,都有一个叫“孔子学院”的地方。在那里面,你肯定可以找到一幅画像。画上之人其貌不扬:身材高大,鼻孔外翻,眼睛突出,头顶凹陷,还大龅牙……他就是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后世尊称为“孔圣人”“至圣先师”。
这么高的成就和名气,让很多人觉得孔子很高大上、遥不可及,实际上并非如此。读了《孔子的故事》你就会知道,他其实很温和、善良、恭敬、谦虚。而且也不是想象中那般文弱,孔子对古代人来说是个大个子,力气大,酒量大,还爱吃肉。
孔子外貌奇异,一辈子也过得很坎坷。他的父亲和母亲分别在他三岁和十七岁时去世。他年轻的时候性子不算很沉稳,多次寻求重用,却不受待见。到了中年,他的名声不小了,追随者们如子路、颜路、曾点等人都拜入他的门下。而后他又想从政了,在鲁国不得重用后,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十四年,却是“敬而不用”。到了七十多岁,孔子把官位看得淡了,就隐居起来。
孔子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善于思考,讲究德行,并以身作则。一次,孔子带几个学生来到一座寺庙,看到一个装酒的祭器。仔细观察发现,如果不装或者装满水,它就会倾斜;而如果装一半水,就是正的。由此孔子对学生说:“绝顶聪明的人用持重来保持,功满天下的人用谦逊来保持,勇力盖世的人用谨慎来保持。”这讲的就是谦虚的道理,“谦受益,满招损”。
你看,孔子是圣人,也是一个善于思考和总结的普通人。他一生坎坷,却给我们留下数不尽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学习体会。
孔子观后感(篇3)
刚开始捧起这本书,心中充满着神圣,又充满了疑虑,我能读懂它吗?读过之后仍有不懂,但它却纯净了我的心灵,增长了我的智慧……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去读的好书!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人极为推崇的文化大师,他的智慧就像钻石一样成为后人最为珍贵的宝物。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一座孔府,实乃国人精神的殿堂。面对孔子,常常令人产生敬畏感,因为他是站在千万人之上的思想巨人,他的智慧好像阳光普照大地一样,沐浴在人们的心上。这是孔子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孔子给后人留下的做人与成事的智慧是多方面的,简直就是一个“智慧之库”,令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无穷的智慧,正是孔子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巨大影响力的主要原因。
夫子和他的学生们经常会进行这样幽默而有趣的交流。我们来到看看他和子路的对话: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给后人留下的做人和成事的智慧是多方面的,这正是孔子能够产生如此巨大影响力的主要原因。“学习孔子的智慧与精神,做一个理智和智慧的人,就不会深陷在牢骚和抱怨中,而是能用自己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叩开世人尊重的耳膜,并在别人的羡慕与嫉妒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认为这才是作者告诉我们学习孔子的根本所在。
孔子观后感(篇4)
在20xx年度国家艺术院团展演中,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创的大型舞剧《孔子》搬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全局浓缩精炼,剧终意犹未尽!这次首演原创舞剧《孔子》,可谓“探索具有民族风格的舞剧创作之路”又一精心尝试和挑战。
舞剧《孔子》以孔子的生平事件为线索,运用舞剧艺术形式的独特表演手段和肢体语言所特有的艺术魅力,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特质,来演绎历史人物中的经典故事情节,来进行完整的人物塑造。孔子扮演者胡阳是刚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年轻演员,在20xx年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获得成年组表演一等奖。剧中,胡阳以纯熟的舞技,飘逸流畅的表演很好地表现了孔子的魅力、智慧、思想和生命力,“以情代技,技在情中”,不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个性,且充分体现了演员圆熟的技术技巧,深厚的艺术表现力,达到情与技的完美统一。他仅有二十几岁的年龄,塑造舞剧中孔子厚重跌宕的一生,竟然能入木三分,让人赞叹。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文化的主流。虽然其间也经历了多次的冷落、质疑、否定和批判,但一阵波澜过后,未能从根本上撼动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及行为准则上的重要地位。当前,儒家文化正在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经历一场复兴;在学界,拯救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渐成共识。此次,中国歌剧舞剧院以舞剧的形式向全球介绍孔子以及儒家文化,是从纪念历史人物的角度出发,倡导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舞剧《孔子》的编剧、导演孔德辛,是第77代孔子后人。她以自己的文学观艺术观来打造孔子“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礼为先、以忠孝为大、以智信为怀、以情义为天”博大精深的思想者形象。《孔子》的舞台大气沉稳,运用了现代的高科技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视觉展示,给观众以强烈的冲击。演员阵容强大,灯光、舞美干净大气,造型服装色彩独特,音乐旋律优美细腻,段落起伏分明悠长,多种艺术形式的交错,营造了《孔子》的整体艺术氛围,给整个舞台增资姿添彩。舞剧《孔子》在编排上出色地演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当代艺术的创新又不失传统艺术之美,顺应时代之需又很好地保留了传统美学之精华,民族化和当代化结合得恰到好处。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儒家文化“反求诸己”的修身之法,可以极大地安抚人的“心智”;而转型社会的道德缺失与重建需求,也为儒家文化复兴提供了空间和舞台。儒家文化对秩序、和谐、均衡的重视,更为富裕起来的人们提供了哲学、道德和人生价值的引导。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林文增认为:“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独到的思考,这种继承是没有生命力的。”如今,在注重迎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创作者要提高关注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探讨民族文化的特异性,不断丰富舞蹈创作的文化内涵,提升舞蹈作品的文化品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艺术。
孔子观后感(篇5)
前不久,真正完整的看了一遍电影《孔子》。给我留下的感觉是:不华丽,却很真挚。于是,就在刚才,我又重新细细观赏了一遍,而这一次,真正让我重新正视这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他对我国深厚文化根基所做出的不可磨灭与取代的贡献。
电影开篇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大家昭示孔子毕生所追求的儒家经典思想:礼乐仁和。 孔子生于公园前叔氏、孟氏“三桓”贵族的手中。
当时,大司徒季平子刚死去,用活人陪葬。孔子弟子子路救下季氏家奴漆思弓。面对鲁国的法理制度,面对季氏家臣轻蔑挑衅面对“三桓”的压力,用智慧舌战群臣,用“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及“天地间人为贵”的思想,表达了对残忍陋俗的反对,同时也建议鲁定公变古改制,推陈出新。最终在孔子的努力下,国相大司徒放弃了让漆思弓陪葬。
其实,在电影《孔子》中,蕴含了太多知识,看电影的时候,不停的问自己“三桓”是什么,大司徒是什么,大司寇又是什么,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是一个什么状况。也因为能够写这篇观后感,查阅了大量有关孔子的知识,比如,在电影中孔子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他对鲁定公所说的“讲礼仪,知廉耻,有品格”和“选贤能,修信用,贼不作,谋不用”等等表达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同的思想。
在救漆思弓的故事中,我很喜欢孔子说给群臣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也很自豪,我把这句话作为我待人处事的信条。孔子告诉子路“见义不为不勇也”充分的体现了他的仁爱。在之后孔子收漆思弓为弟子,别有深意的让子路拿酒,看到子路以壶代杯饮酒时,说了句“贪杯”,后来在翻阅资料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这也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性和为人师表。
接下来的故事是孔子辅佐鲁公治国有方,他的执政能力使的齐国感到威胁,并用计使齐鲁两国国君在交界处会盟,实则想借此操纵鲁国。孔子在向大司徒借兵不成的情况下,运用卓越的政治手段,致使齐国退兵并且归还曾经侵占鲁国的失地汶上。
从这段故事中,我深深的记住了孔子说的一句话,“凡文事者,必以武事备之”,我也深深的记住了他的弟子在鲁国会盟胜利后,说的一句话,“兵以正合以奇胜”,终于明白,为什么后人会称孔子为政治家,也让我更加钦佩这位圣人的博学多才与儒学的博大精深。
以前总听人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有时候真的是辩无可辨,百口莫辩,因为这句话出自于孔子之口。很多人用“孔夫子都说”来堵众女性悠悠之口。没想到在电影《孔子》里竟然能让我感受到孔子对女性的认可与赞颂,也击破了很多人这多年来对这句话的错误理解。电影中孔子的妻子在照顾孔子生活起居上的无微不至,让我看到了五千年文化底蕴下中国女子贤良淑德的形象,在给孔子调配写字用不怕水的黑漆时,也深深看出了女性聪慧过人的另一种智慧。
在之后孔子传道到达卫国,与卫灵公的君夫人南子相见。在此,我不得不说下我很喜欢周迅,她诠释的君夫人虽然有艺术色彩,但是一样从侧面体现了孔子对女性的认同与尊重。君夫人的智慧,大气,让我映像深刻。在之后与孔子见面时两人的对话中,孔子说,“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之人”,南子说“世人也许很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父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如果你真的懂得这其中的真谛,也许你也会像他们一样泪眼朦胧。
《孔子》让我从某一角度了解到了,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们不但能够面对疾苦的环境,而且能在这种疾苦的环境里,依旧坚持信仰,终年如一日。在孔子受到多方的不解与压制的情况下,最终决定离开故国,周游列国,传授儒学,在世人的不解下,依旧克己律己,传授知识,让人为之叹服。同样的,《孔子》也让我了解到当成为圣人的时候,也许已经是最孤独的人,在遇到南子,面对压力不得辅佐,然视为知己,惺惺相惜的情怀,都是我为之感动。
《孔子》让我看一个鲜活的孔子的形象。他有远大的抱负,面对“三桓”,他决议除之,为国为民;面对齐国给予鲁国的压力,他告诉鲁公,“志士仁人宁杀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面对弟子的背叛,他痛心疾首;面对弟子的追随,他衷心相告,“前面没有平坦的道路,没有富贵的人生,只有大野茫茫”;面对宋国大司马桓魁的不礼遇,他依旧气定神闲,讲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忠孝为本,可以使人道和谐”;面对故国的危难,它摒弃前嫌,让弟子帮助鲁国解救危难;面对前嫌的道歉,他毅然接受。
《孔子》让我真正走近了孔子,也让我认识了他无数的弟子,并敬佩有加。子路,路见不平,救下漆思弓,在帮助卫国抗战时,谨记孔子教诲,直至身亡,都是冠正身直;颜回,面对困苦,告诉师兄弟孔子的教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孔子毕生心血将赴于冰寒之时,依然在冰冷的海水里抢救着老师的心血之作,直至身死;冉求,在孔子的许可下,回到故国,解决战事困难,胜利后不忘恳请恩准老师回国。还有子贡,漆思弓,子羔……
也许,对于这部《孔子》,我并不是在谈感想,而是在陈述它的故事,因为,孔子的修为,不是我能够评论与评价的,入学的博大精深也不是我的三言两语能够概括的,面对孔子这位圣人,我从新认识,拿出了十二万分的敬仰与敬佩。也将用孔子的精神激励着自己,面对生活的疾苦与挑战,迎难而上,面对知识的殿堂,不断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不骄不躁,不急不殆,在为人处事上时刻都用入学的思想多方位的了解与总结,取长补短。
也许这份观后感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却是我将自己对五千年文化积淀所述出的最大感慨与敬仰,同时在博大精深的入学里,更学会了谦虚谨慎,踏实做人。
孔子观后感(篇6)
有这样一个人,他脑门像帝尧,脖颈似皋陶,肩膀像子产,身材比禹矮三寸,神情活像一只丧家狗。
他小时候,父亲死了,家里很穷,平常一个玩具也没有,只模仿祭祀当游戏做。然而他并没有被生活穷困击败,十五岁立下了好好学习各种本领与知识的志向。我佩服这种志向。
他二十多岁时,因五年多的奋斗而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有一位老百姓曾称赞道:“这位圣人如此渊博,他会的东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他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原来当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赶车又被认为是最低下的。我佩服他的谦虚。
他三十四岁时,已经有了第一批弟子,名声远扬,但他并不止步不前,而是去见了大思想家老子,对老子很有礼节。我佩服他的不断进取。
他五十一岁时,在鲁国当了中都宰,因做得极好而升为司空,后来又升为司寇。其中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司空相当于是后来管理建设工的首长,司寇相当于是管司法方面的首长。虽然官做得很大,但他在一般老乡长跟前,却保持谦逊淳朴,像不善于说话似的。我佩服他的尽职与淳朴。
他五十五岁时,离开了鲁国游荡于各国。他在哪个国家都想尽自己所能,帮国家兴隆。我佩服他不迷于官职,尽管当时他在鲁国还是大官。
他的优点还有很多,他精通道德、礼仪,精通文艺、诗歌,曾“三月不知肉味”;他还很“倔”,别人劝他别做了,休息吧,而他坚持自我,最终成功。
要问他是谁,他就是孔子啊!
孔子观后感(篇7)
少年孔子,从学习射箭到驾马,吟诗作赋到弹琴,知礼懂礼到书法,“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全面发展,而且样样精通,从弹古琴曲”文王操“的片段,那股钻劲儿可见一斑。《史记·孔子世家》有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林老师教我们培养伏羲娃娃从”定“”静“功夫入手,也正是此意吧。无需纷繁,不要芜杂,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培养举一反三的探究精神。
中华道统之传承,正如人们所言“若天不生仲尼,则万古如长夜。”然而今天,传统文化却丢失了100多年。吴教授在最危急的时刻,为我们点燃了这颗星星之火。作为接续薪火的伏羲军,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发现和培养更多如孔丘这样的孩子?我要细细想想了。
孔子观后感(篇8)
3)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
4)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孔子。
5)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6)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
7)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
8)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9)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
10)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孔子。
1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1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
13)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孔子。
14)夫子莞尔而笑。——孔子。
15)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孔子。
17)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
18)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
19)子曰:不迁怒,不二过。——孔子。
2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
孔子观后感(篇9)
昨晚,去看了这个新年里声势造得很足的电影《孔子》。
尽管明白凡动辄投资上千万的大片都是要研究票房的,既要票房就得研究观众的欣赏口味,不可能完全按照或者接近历史的真实去拍,那么编剧和导演究竟会把经过人们千百年的认识并且已经基本定型的孔夫子拍成什么样呢,的确很想明白,却又担心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听电影《孔子》的某主创人员说,观众看电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如此信心满满,言之凿凿,更让人充满期待。
影片从“陈蔡绝粮”、“子路问津”等片段,最终是鲁国大夫季氏在内忧外患中幡然醒悟,孔夫子的治国才能不可小觑,于是放下身段,诚邀孔子回国,并理解了在外颠沛流离十九年的孔子提出回国后绝政治,治教育的条件。
看完影片后,感到有三点不可思议之处:
一是我们只明白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没想到他老先生还是一个军事家。在“夹谷之会”和“隳三都”中,设计之巧妙,布局之合理,安排之周到,仅仅凭着一腔浩然正气和对道义的坚定信念,与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的齐国针锋相对,舌战齐国君臣,生生迫使齐国退回了侵占已久的“汶上三城”。这当然大快人心了,谁说孔子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做成了很多军事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
二是影片后半段的“陈蔡绝粮”中,孔子师徒被困陈蔡间多日,七天七夜粒米未进,而孔子却依然气定神闲地抚琴,以这种方式转移饥饿的注意力当然是能够理解的,但师徒们一人一口分食最终一碗马肉汤后,弟子们不是倒卧在地以保存体力,而是居然有力气围着老夫子和他的琴声运动起来,这不合常理的举动,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三是师徒们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冰裂,当时孔子的一车书掉入冰窟,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回像罗盛教那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潜入冰下打捞竹简,孔子及其众弟子趴在冰窟边缘呼喊痛哭,但既无人和颜回一道下水捞竹简,也无人下水力阻颜回的愚蠢行为,直至颜回冻死。这个极不靠谱的煽情情节,既亵渎了孔子,又亵渎了颜回。毫不夸张地说,作为好学生,颜回肯定把这些竹简的资料深深刻在脑海里了,难道为了教师的心血,就有必要牺牲性命吗?莫非正如旁边的观众调侃道是为了抢救文化遗产?而孔子坚持万物之灵的人始终是第一位的观点在《论语·乡党十》中就十分清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颜回和竹简,孰轻孰重,这不是明摆着的嘛?!
所以,看完电影《孔子》后,我没有哭。环顾四周,在这场满座的电影院中,也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人哭。
孔子观后感(篇10)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色彩,他不理学生是好是坏,他只想?如何教好他。他用了一生的时间和财产去办学院教学生,即使自己没有粮食也要去教好学生。
孔子出生于贵族,但他因内部争斗而逃走到鲁国,因此由贵族身份转变为平民。但他没有放弃,而且还谦虚求教,终于他创办了一所学院,虽然生活非常困难,连三餐也不计,但他还坚持教学不肯放弃。他曾接受过很多打击,但他没有放弃,而且还写了《春秋》一书,成了万世师表。
《话说孔子》读后感200字
孔子的著作《春秋》、《论语》。其中《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孔子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学则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特别是儒学在抗拒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勤劳,容忍,节俭等方面可以作为现代一种新途经受到肯定。
孔子的好学值得我们学习,他说过:“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我们能和孔子一样刻苦学习,也能成为一位值得他人尊重的学者。孔子的好学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品行更值得我们学习。他待人有礼,从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学识,让别人来崇拜自己。
《孔子和学生》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孔子和学生》这篇文章,知道了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这篇文章真的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特别是孔子说的那段话:“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宽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我这四个学生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这段话让我深受启发,体现了孔子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同时,也能够指出学生的不足,告诫大家都需要不断地相互学习。
《孔子和学生》读后感二
大教育家孔子不仅能够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且觉得在这些方面自己比不上学生,还能够虚心向学生学习,这是多么好的老师啊!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我身上也是优点、缺点并存,爸爸妈妈经常告诫我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可我一直都听不进去,现在想想真为自己的“不谦虚”而感到脸红。
为了让自己进步的更快,我总结了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优点是:认真对待学习,听话、爱好广泛,并且动手能力特别强;不足是:稍有些胆小,有时还爱撒娇。不过,我有信心改掉这些坏毛病,同时还要虚心地学习周围同学的长处,让自己身上的优点越来越多,变成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孔子观后感(篇11)
今天我们上完白天的课,晚上团队精神,他带着他心爱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书生一起漂荡。但给我感觉到好像他带领的是我们中国的革命前辈,因为他们改变了一个世界,统领着一个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当时因为是国难时期鲁国的诸侯非常欣赏他智慧和才华,鲁国的诸侯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改变春秋诸国的历史,然而就在鲁国与齐国会盟之时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震慑了齐军,还为鲁国夺回了三个城市,正因为他的正义和忠诚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国的陷害,后来回到鲁国后遇到三桓相国的反对势力欺压,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文化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被魏国宋国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还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后来经三桓相国的多次邀请,见到相国的玉环后才同意回到鲁国。
孔子临终说的那句话:“后人对我的赞赏是因为这部书《鲁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他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们平时工作和生活中要多关心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多组建像孔子那样的团队,不要犯我们鲁国诸侯的那种错误,错失良将,错失良将后会给我们国家或者企业带来损失,也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我们要分清楚什么人该用什么人不该用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要轻易被美色等诱惑,要长期保持良好的品格,应当多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敬业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企业,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可以从电影《孔子》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现代管理的很多办法,具体的感想如下。
富裕、始终如一的追随者他随他。这就是当前比较流行的非权力影响力。
想我们的服务礼仪的重要性。
3、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在现在的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自己的理想。在这部片子中孔子为了宣导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颠沛流离18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所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着长立志。
孔子观后感(篇12)
昨天,我听妈妈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电影《孔子》,我立即手舞足蹈起来。妈妈见我这么兴高采烈,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电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他学问渊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个电影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
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但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即使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见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许多的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的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因此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看见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国14年,终于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专心讲学,最终在73岁时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他那不因艰难而退缩的的品格深受人们敬佩,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念他,时时刻刻学习他。
孔子观后感(篇13)
孔子以其渊博的学识为鲁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受到鲁王的赏识。
同时,他辉煌的成就遭到了大臣们的嫉妒。
因此,他受到大臣们的排斥,不得不离开家乡出国旅行
最让我感动的是,当孔子在异国他乡漂流回鲁时,他的书因为冰的破裂而掉进了冰里。
颜回得知后,立即跳进冰冷的河里藏书。孔子叫他上来,颜回却不理睬。
他为了捡书,被淹死在河里。
孔子非常痛苦,但这是他最好的徒弟。孔子和他的**们终于回到了鲁国,在那里日夜思考。
后来,他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写了一房间的书籍。
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千古名言。
看完《少年孔子》后,我为他那爱国好学的精神所深深地感动。
现在想想我们,作业不是左玩,就是右看,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与孔子相比,我们浪费的不仅是时间,还有我们自己的生命。
所以我要痛下决心改掉自己的坏毛病,一定要以他为学***榜样,天天向上,好好学习。
将来也要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
看了少年孔子,我有很多感受。
他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值得学习。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帮助有需要的人。
小丫没有粮食了,朋友们就纷纷给他粮食,孔子的妈妈生病了,朋友们都帮他到山上找药材。
孔子有一个别人没有的优势,那就是他能设身处地地思考,能很容易地理解对方的思想,知道如何去平静自己的情绪。
孔子的强项是写诗。他写诗最好,弹古筝最好。
牛冲的强项是射箭。他射门最好,骑马也名列第一。
他的优点和强项我都要学习,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
我真想下一次再看这么有意义的片!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木偶剧院**话剧-------《少年孔子》。
我记得要选举师童,大家都选举孔丘。
结果,他当选了两个地方,第二个是牛枣,应该为孔丘射箭。他是赛马界的佼佼者,写得很好。
在《妈妈的心》那章里孔丘的母亲有句话使我记忆深刻,这句话是要厚德,要有一颗仁爱的心去对待别人。
并且我发现孔丘是一个虚心的人,因为他弹练一首曲子十天,他想知道这曲子的感情是什么?二十天后,他又想知道曲子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后我还发现他是一个很懂礼仪的人,赛马时,牛洪的马撞倒了一位盲人爷爷,孔丘急忙下马对老爷爷道歉,那老爷爷走后,他还对老爷爷鞠了个躬呢!
见到小孔丘后,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一个勤学好问、孝顺父母、懂礼仪的好孩子。
孔子观后感(篇14)
近期我阅读了张艳玲主编的《孔子的智慧》一书,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书中通过引用“原典”、释义,再结合现实生活、案例,阐述了五十一条做人的经典智慧,内容通俗易懂,语言朴实无华。全书从学习之道、孝悌之道、内省自胜、言行之道、交友之道、处世之道、修身养性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智慧》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这七个方面,立足于今天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大到治国,小到家庭和谐、个人成才,是对传统经典在当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全书语言富具哲理,感性自然,深入透彻,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迷茫和失落,《孔子的智慧》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让每一个人活得文明、充实、自在一些。下面结合自身认识谈谈几点体会:。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是孔子在讲自己的人生轨迹,活到老,学的老。孔子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通过不断学习,三十岁立足社会,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构筑起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孔子作为一个圣人,把学习当做了一辈子的.事,完成了从“有我”到“无我”的过渡,几千年来,孔子的思想对国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推崇。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才能成为历经几千年而不被世人遗忘的思想宗师。在谈到学习对人的重要性时,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爱仁德而不爱学习,那他肯定被愚昧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智慧但却不爱学习,那他将被放荡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直率而不学习,那他将被偏激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勇敢但却不爱学习,那他将被祸乱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刚强而不学习,那他可能将被狂妄所蒙蔽。一个人心怀仁德、为人直率、处世勇敢、遇事刚强,但如果不爱学习,所有的这些好的方面都可能向其反面发展。而那些心术不正、本身品质就有问题的人,若不学习就更可怕了。现实生活中,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单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更是如此,信息化、互联网带给人类的科技成果,给我们创造了新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这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改革、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适应新形势下教学需求,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创新、探索。作风上,要加强政治纪律、党性、法律法规学习,思想才能过硬。不少职务犯罪的高级干部,翻开他们的履历,原本不少是有能力,正直、优秀的人才,可他们沦为了阶下囚,成了人民的罪人。这不就是“逾矩”了吗?他们不就是放松了党性学习,法律意识更加淡薄,好的品质向其反面发展,被“放荡”和“偏激”所蒙蔽,不洁身自好了吗?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被腐朽的思想所腐蚀,能够健康的成长、发展,只有终生学习,把握好自己做人的度,做一个最好的自己,一个无憾的自己,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才能让自己成为完善的社会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孔子认为,有了宽恕之心,才可以宽以待人、尊重人,对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大家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效率,团结出人才,团结出生产力,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一个科室,一个邻居,“宽以待人、尊重人,不强加于人”是搞好团结的基础,无论是在工作或生活中,我们应多替别人着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和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一个人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工作中,难免有磕磕碰碰,或意见、想法不一致,这时,怎么办?是打击别人?还是强加于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多替别人想一想,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多替别人分担,克服那种不尊重人格尊严的霸气和专横作风,工作水平和能力一定会随之提升,工作成绩也一定会优秀。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人把自己想像成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同样,一个给予别人方便的人,自己也会得到别人给予的方便,正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要做好一件事情,应在“知”的基础上加入“好”,也就是有充分的兴趣,这样完成的效果会大不一样,做事的最高境界把它本身当成一种乐趣。对职业、行业来说有了解,能掌握技能,这算“知之者”,这是第一级;真正热爱它,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愿意废寝忘食,把自己连工作之外的休闲时间也都投入进去,这叫“好之者”,这是更高一个层次,处在这个层次的人固然在事业中可以完整地去实现自己,但是这种投入未免太过沉重;最高的境界,就是“乐之者”,我的职业态度就是从“知之者”到“好之者”再到“乐之者”转变。我从事的是电教工作,刚进入这个行业时我是“知之者”。出于对职业道德的遵守,我对工作兢兢业业、克尽职守,这时的我是“好之者”。处于这个阶段时,我尽自己的所能勤奋努力地完成工作,由于电教工作的特殊性,感觉工作非常的繁琐、枯燥。每天几乎是一到办公室坐下来就直至下班,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还要加班加点地干工作,头绪多,压力大,我内心一度曾感到十分压抑。当在《孔子的智慧》中读到“‘乐之者’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快乐的心态让人充满智慧,使人走向成功。”这些话时,我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热爱这份工作,将快乐充盈于工作的时时刻刻,得到的也许不是一份薪水,不是一个业绩,不是一个表扬,而是一种生命的大欢欣。我转变了思想观念,通过锻炼自身能将压力转换成自己能力。此后我变成了一个“乐之者”,用最佳的状态将快乐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成就了我的品格,我成就了工作的圆满,我的心体验到欢欣与鼓舞,这样的我不仅是在做工作,而且还是在享受工作。
《孔子的智慧》对我感悟颇深,她给我的生活中注入了一股活的力量,一种做人的正能量;她就象那有滋有味清纯的鸡汤,细细地滋润着我的心田,净化着我的心灵,教我自新,使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注入了新的思考和活力。
孔子观后感(篇15)
《诚实的孔子》读后感
《诚实的孔子》这本书引人入胜,让我重新认识了古代圣贤孔子的伟大和他对诚实的执著追求。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体验到了孔子生动而真实的形象,并深深地被他那种坚定而纯粹的品质所打动。
孔子的诚实性格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不论是生活中的点滴行为,还是对教育和政治的理念,孔子始终保持着真诚和正直。他对学生们讲授论述,从不掩饰真相,也不会为了迎合别人而说假话。他相信,只有真实的言辞和行为才能取得人们的尊敬和信任。这种诚实并不简单地停留在表面,而是孔子内心深处的坚守。他的善良和正直贯穿了整本书,无论是他与学生们的互动还是他与其他国家的官员的交流,他都始终不离不弃地奉行着自己的信念,从不为世俗的利益所动摇。
另外,书中对孔子教育方法的描写也让我深受触动。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他认为只有心怀真诚和正直的个体才能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他的教育理念与当今社会的教育理念仍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孔子主张学生们要保持良好的品德、尊重他人、坚持诚信等,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也十分看重的素质。孔子的教育理念让我深思,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成为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
在孔子与其他国家的官员接触过程中,我深受他的言行感染。面对权势和利益的考验,孔子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直的立场。他坚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绝不为了个人或国家的利益而退缩。与他的朋友们辩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他总是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不同的意见和批评。这种坚守和勇气让我深深地被他所感动,也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在周围,可能总是会有各种诱惑和陷阱,但是只有坚守真实和诚实的信念,才能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小编认为,《诚实的孔子》这本书使我重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圣贤。通过书中对孔子真实的描写,我深深地受到了他对诚实的坚守的启发。他的言行让我感到震撼和敬佩,也让我思考了很多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诚实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正直是一种可贵的处世原则。我愿意在自己的生活中更加坚持这样的品质,成为真正有诚信和正直的人。
孔子的观后感(汇编十五篇)
我制作这份"孔子的观后感"是为了让您尽情享受美味。你知道观后感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撰写吗?当我们观看作品时,也会产生许多出色的思考。因此,我们需要静心思考并动笔写下自己的观后感。只有真正了解之后,才能确保写出优秀的观后感。请将这篇文章保存在收藏夹中,以便日后查看。
孔子的观后感 篇1
关于孔子的论文影评
最近在大学语文课上看了一部历史古装大剧叫做《孔子》,看后我思绪万千,感慨颇深。
看完这部电影我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三人成虎”,写这段文字前我又想到的另外一个词就是“众口铄金”,不幸的是这两个词因为某些原因都被强加到了《孔子》身上。之所以说这些话,是因为《孔子》不但超出了我的意料,而且感动了我,尽管片中有不少史实上的谬误与台词的不足,但是我还是坚定地认为这是一部优异之作,它有应该被批评的地方,但是不应该被贬低到一个很低的地步。
我首先理解本片的编导们对一些学者针对影片中出现的文史错误进行挑刺的反应,因为整个观影过程使我感到编导们已经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力了,在商业目的的前提下的确是想把本片做得足够好,这在影片的整体制作水准上是能体现出来的,因此当被人诟病时,免不了觉得委屈,问题在于反应历史问题方式上有过激之嫌,当然这不排除是在故意炒作。坦率地讲,作为一部反映历史人物的电影,除了一些可以接受的艺术加工和改编之外,《孔子》居然犯了很多文史方面的错误,这似乎成了国内目前这一类电影创作上的通病,这也反映了制作方的急功近利,这才是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些学者出于文史研究的严谨态度,对本片提出批评挑出毛病,这个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挑刺者”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他们对一些容易误导观众的常识问题提出修正,这是一件好事。
只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者之间没有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的趋势,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电影的情节是从孔子在鲁国为官开始,是孔子一生比较顺风顺水的时候,一系列的从政治到军事的作为可以看出孔子确实有才干,胆识过人、政绩突出,被鲁定公非常赏识,却因触犯了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权势季孙斯的政治利益而被排挤驱逐。孔子在一番政治作为之后终于成了悲剧,但这段在鲁国的戏因为符合剧情冲突的的要素,说白了就是有正派有反派,所以十分引人关注,也十分精彩。而到了出鲁国流浪的时候,没有了与孔子直接冲突的反面人物,剧情冲突并不激烈,如同很多**所说“后半段像散文”,其实从一个有理想却只能流浪的人物去理解的话,可以看出孔子辗转漂泊的背后,他的最大的敌人就是那个春秋乱世的时代。
影片中的孔子临终说了这样一句话:“后人对我的赞赏是因为这部书(应是指《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古今之人或膜拜或鄙夷都不过是从自身需求中而产生的主观行为,孔子在世之时恐怕从来没想过自己如何伟大或者渺小,他只是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而从不放弃,故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最伟大之处,因此这部电影至少在这个层面上具备了十足的感染力。
应该大胆肯定的是演员的表演。周润发在《孔子》中他的表演很出色,气定神闲,举止有度,特别是老年孔子,更表现出一个白发苍苍流离失所的仁厚长者形象;他的对手陈建斌饰演的季孙氏也相当有性格,专断而不失大气,是个叫人无法恨之的反面人物;而任泉饰演的颜回更像个热血青年,单纯执着,也可圈可点;还有作为“香艳”作料和炒作话题出现的周迅版南子虽有卖弄**之嫌,但也叫人眼前一亮。如果一部电影能令人信服地演出,至少不能被视为失败。不能用偏见和其他因素来看待。
夫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恐怕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因为毕竟是两千年前的事了,再加上孔子在中国文化圈中的显赫地位和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使得这门学科比其他传记更难。本片把夫子塑造得文武双全,甚至刻意突出了他的武力和军事指挥才能,虽有夸大之嫌,但是作为电影作品,这种适当的夸张从娱乐性的角度去看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没有做得很过分,这和目前某些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影视作品中不负责任的夸张和演绎相比高明了很多。
更何况,史载夫子身材高大、臂力过人且酒量不俗,因此这种艺术加工也算不无根据。至于影片中的颜回之死,虽然已经完全改编,但考虑到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观赏性,不影响历史事件的整体面貌,也是可以理解的。编导的目的想是借这个戏份突出孔子、颜回之间的师徒情深,加重悲情戏份,这些改动都不算过分,至少不叫人觉得无稽。
而我最心仪者,则是孔子与几名**共坐,听他们述说各自的志向时,并没有赞同想为官为相的子路、冉求等人。唯有曾点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叹道:“吾与点也!”这种浪漫令我向往不已,可惜片中未曾着墨。
总而言之,本片实际上是试图把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比如他也有缺点,不经意间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比如他也有爱好,爱喝酒好武术,这些表现手法都不失为操作性较强的办法。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尽其志,孔子实际上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但是就是这个“失败者”周游列国十四年,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在坚持在求索,这才是孔子思想立足万世的根本,正是这个“失败者”奠定了中华文化二千年以来的文化核心,使后人受益匪浅。
因此,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这也深深拨动了我们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既然能打动人心,我们自然会忽略它的其他不足之处,在此发出感喟,就算长歌当哭祭圣贤吧。
孔子的观后感 篇2
晚上把《孔子的故事》学生做的思维导图、读书小报**整理到一个文件夹,意味着这本书将要告一段落了,回首这一个多月遇见《孔子的故事》,我还是要好好反思一下。
我们是期中考试前开始读《孔子的故事》的,先发动学生家长到网上购买此书,并上传样本,一时间,家长们忙碌起来,一周时间书凑齐了。我写下了《我为什么要你们读孔子》的文章,算作是一个动员吧。对此书进行了简介,并告诉我为什么让学生去了解孔子,就是要在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起点,让他们读孔子,就是要让儒家的思想精髓“仁”和礼流进他们的体内,努力把自己修炼成“温良恭俭让”的人。
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信去面对世界。这世界有点多变,不变的是我们的追求美好、向往幸福的心;造就好一颗强大的正直、商量、丰富的心,去应对世界的多变;了解孔子,学***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去造就我们的心。
并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影《孔子》,吊起学生读此书的兴趣。接着由读过此书的高铭卿上了导读课,高铭卿按套路走了一遭,选取的是《孔子断粮》这个片段来分享,我很欣赏高铭卿一直强调要同学们带着批判怀疑的态度去读此书,这可能就是学法指导。
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阅读两遍,第一次浏览情节,第二次品尝情节。宣传期间,我们举行了一次读书交流会,并列了读书清单。我们的阅读清单是基于每个学生一个问题,高铭卿和靖墨涵从中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来设计阅读清单。
阅读清单分为四类:一类是理情情节,一类是评论人物,一类是梳背后的故事,一类是做思维导图。要求学生从每一类题中选一道题来**。读书交流会,主要是交流故事、收获、困惑和发现读书。
看完之后,我开了一个读书交流会和一个阅读小报的展示活动。读书交流会主要谈,从三个主题中选一个:孔子奇人奇事、今天我们学孔子的什么、谈《孔子的故事》。
阅读小报在阅读后表现出自己的梳理和收获,开展小报评价活动。
孔子的观后感 篇3
余捷(2010.12.24)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著名的邱、仲尼。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对孔子没有影响,反而增强了他对生活的信心。“乱世可以打击庸人,同样,豪杰之士也可以在打击中百炼成钢!
”孔子就是在这样的乱世中的英雄豪杰。我非常佩服孔子的“志于学”,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最终成就了自己,也铸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成长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须经历的,而在这经历过程中,总会留下很鲜明很深刻记忆的。相对于“人之初”时的平等,由于后天个人经历的不同,以及个人努力方向的不同,在成长过后的**时期里,人和人就有了就有了千差万别的差异。
纵观圣人的成长过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道理,即受苦之后能取得好的成绩,也让成年人学会如何教育孩子,引导他们走向成功的最终道路。可以说这本书是老少皆宜的书,每个阅读它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需要汲取的养分,获益是最终的效果。
不同的生活,能鉴证不同的人生。正因为孔子对人生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只有经历了,才会懂得生活的真谛,才会去为之而奋斗,才会有不同寻常的思想境界。
一个人的成长,与他生活的环境分不开。这本书展示了孔子的成长道路。从普通人的角度看孔子的成长经历。这是一个经历了许多磨难、未知的艰辛和一步步成功的过程。今天看圣人,让我们懂得怎样去掌握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让我们从中学到只有能经得起磨难的考验,方能成大器p>
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到最终从心所欲,得之大成。一路走来,孔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逐渐影响了当时的君主,进而影响了中国的千年文化。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是儒学的中心思想,这一思想在孔子逝世千年之后,仍然为我们现在所用。当***同志提出“以德治国“这四个字的时候,标志了现时代对孔子儒家思想吸收借鉴。
斗转星移,孔子已经离我们二千多年了。世界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中国人还需要孔子吗?
今天的中国青年人还会对孔子“感冒”吗?虽然今天的中国还称不上富国,但毕竟告别贫穷开始“小康”了;今天的中国人总算过上了太平日子,没有边患,没有战争也没有“运动”了。尤其是年轻的80后、90后们, 他们几乎可以被称为“幸福的一代”:
多数丰衣足食,少数锦衣玉食。他们还需要用孔子的仁爱之心、孝悌之心、忠恕之道来吃苦、受罪、忍辱吗?他们需要承担 “家国天下”的重任吗?
另外,在当今时代,我们是需要更多普世价值的阳光,还是需要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儒家文化的营养?
当然,我个人相信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生命力。有钱的中国人不可能是贪图迅速成功和即刻获利的拜金主义者。《论语》中记录了孔子一句著名的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不仅为贫穷的中国人开出了“安贫乐道”的药方;同时也早为富裕的中国人提供了“富而好礼”的解决之道。—
孔子的观后感 篇4
曾佩卿最近,偶然阅读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其中《孔子的洒脱》一文令人耳目一新。孔子,儒家文化的创始人,这样一个以封建礼仪贯穿整个社会和中国历史的人,周国平先生竟然称他是个“洒脱之人”?
我饶有趣味地读着,终于明白,孔子之所以洒脱,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君子不器”,即对功名利禄很是淡泊。
首先,周国平对孔子的“君子不器”进行解释。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
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这话的确含义深刻。
我想,它道出了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是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断地完善自己,而对于功名利禄的态度颇为淡泊的人。古往今来,真正的绅士是诚实、无私、淡泊名利的。可是,这样的人被社会所重用的能有几人?
相反,那些善于投机、钻营的恶棍,因为鲁莽、肆无忌惮,有很多升迁的机会。这期间又令多少人愤愤不平啊!可是,一个两千多年前一贯主张“学而优则仕”的人,竟然能把功利看得这么平淡,真的是难能可贵啊!
带着惊讶和感叹,我继续阅读,渴望进一步接近孔子。只见作者在文章中写到:“他一再强调,‘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当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噢,一个两千年来“不朽”的圣人居然甘愿把赶马车当作自己专长。
不,这是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我有些震撼了。
孔子真洒脱啊!“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当别人都在海阔天空地大谈理想时,他却语出惊人:
“我希望在暮暮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树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夫子真乃性情中人也!
感慨之余,我也不由得由孔子的治学观联想到我们现在社会教育的种种现象。现在的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比较迫切,都要求自己的孩子个个成器。甚至认为成器的目标无疑就是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谋一份稳定的职业,或者往自己的脸上贴金。
因此,很多家长为让自己的孩子“赢在人生竞争的起跑线上”,总认为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越早越好,越超前越好。孩子一上幼儿园,就要学很多东西。他或她还参加了舞蹈班、艺术班、钢琴班、演讲班等。幼儿开始学习小学的知识,小学学习初中,初中学习高中,这样一层层的进修。
更有甚者,明明知道自己的小孩学习成绩不好,还花大把大把的钱送自己的小孩到国外上学。谁也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孩子必须被迫练习钢琴,结果孩子的手指断了;非让孩子保证第一不可,结果孩子精神失常;非强求孩子做做不完的习题,结果孩子离家出走……以上种种教育现象,与拔苗助长何异?
当然,在特殊的强化训练下,个别儿童取得了显著成绩。可是,当人们为超前教育的成果而欣喜和得意时,是否想过,孩子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是以多方面发展的牺牲为代价的,孩子的眼前发展是以长远发展的牺牲为代价的。在过去的几年里,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都宣传了一些神童。
他说他三岁就能背诵唐诗,五岁能上高中,十岁能上大学。可是到后来,成名成才的寥寥无几。《人民**》上的《“神童”教育的缺陷是在**?
》的评论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
醒醒吧,“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孔夫子的“君子不器”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孔子的洒脱》一文还讲述了孔子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他一再强调,一个人要有真正的才华和实际的学习,而不在乎外在的声誉和经验。因此,我们不应该急功近利,而应该根据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心智发展需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我们的孩子才能成为越来越完善的真正的人才。
抛开顾虑,给自己多一份轻松,多一份洒脱;抛开“事功”,给他人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苛刻吧!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李英最近我拜读着《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一次次领略着名师的风采,一次次品味着名师的教学艺术,感受着他们课堂的生命气息。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生动的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教学艺术,而且做了详细的评析。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王崧舟语)“感悟童年、抒写童年应成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阎学语)“语文似乎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多彩的梦而存在的。
”(周益民语)无独有偶,在八位名师根深蒂固的教学思想中,儿童都摆在了首位,这难道是巧合吗?不,不是!这是名师在语文课堂上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快乐的成长。
如于永正老师的《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其实也可以说是给每位年轻教师提出的,这20条建议是一位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殷殷期望,也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它包含了对我们教学中的指导,要我们上好课,把握好教学重难点,选择好教学的手段,也包含了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如要我们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同时在交流中恰当使用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真诚,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再如切不可让学生看出你的偏爱,要我们要感到每个孩子的可爱之处,即使是差生,也要发现他的某一长处,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孩子的喜爱。
于永正的建议朴素细致,温心可人,值得深思。如果我能遵循这20条建议,我想我一定会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
我们常常把无辜的孩子当作天使。这些可敬的老师不是天使的守护神吗?他们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教育梦想,用爱雕刻美丽的天使。他们总是关注每一颗脆弱的心,真诚地倾听每一朵花的声音。
他们的人生之所以诗意,是因为他们一路走来总有“天使”相伴。在“神”的守护下,可爱的“天使”自由地展翅于人性美好的世界里。
于永正老师虽年愈花甲,但童心未泯,他擅长用诙谐幽默的方法给学生“解压”,与学生沟通情感,以童心换童心,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孙双金的情智教学使课堂变成了点石成金的地方,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的情绪空前高涨,他们“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周益民,“一位走在路上的追梦人”,他不停地追求“语文教育的诗意之梦,澄澈碧蓝的教海之梦”,因此,他的语文课堂成就了儿童梦之故园。赵景瑞、阎学、盛新凤、吉春亚,名师的课堂一个个,哪一个不能称之为最好的绿色生态环境?哪一个没有美丽的天使天堂?
这让我想起了学校所倡导的“童心母爱”教育,目的不也一样吗?让学生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语文课堂上快乐成长。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内心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如饥似渴地学习,刻苦地备课,认真地上课,细致地批改作业,耐心地辅导,努力去改进教法,置终日的劳累而不顾并自感乐在其中;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勇于对学生的今天和将来负责,细心地去研究和分析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热忱地鼓励和珍视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克服缺点,纠正错误。
记得在一篇文章上看到小学特级教师斯霞常说的一句话:“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有童心、有母爱。与孩子打成一片,这叫有童心;我们应该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这叫做母爱学生。
”联系自己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此时的我更是深刻地体会到了,心有天使,童心母爱永驻心头。
学期初,班里有个孩子常常不完成作业,练习册里边连最基本的“看拼音,写词语”都不完成,我很生气,刚开始只是一味地严厉批评,“占用”下课或活动时间“抓”她补写作业,但效果并不明显,看得出来她是被老师逼着学语文的。过了一会儿,我偶然发现她身体不太好,于是父母降低了对她的要求,原来是这样!我想出了通过跟她在课间大活动中一起游戏,拉近距离,让她由喜欢语文老师转化到喜欢语文课堂!
这一次,我尝到了“甜头”。课堂上她开始敢于举手发言。下课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有计划地完成作业,不懂的及时咨询老师。
有时候她会甜甜地叫一声“老师”,然后扑到我的怀里,可爱极了。她说老师像妈妈。我想,是我的“童心母爱”感化了她。
有时候 “奇迹就是这样创造的”,只需要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你的载着爱和信任的眼波哪怕仅仅是投向学生亲切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而映出美丽的图像;或者只是你的一点点抚摸,学生们的心也会阳光灿烂,就像春天的来临
我相信:如果老师爱学生,希望他们,经过几年的教育,学生会如你所愿取得进步。不仅在学习上,品德上,而且在做人的原则上都会达到教师所希望的。
我也会牢记,童心般的母爱永远留在我心中,带领学生向前迈进。
让我们用心守护心中的天使,让他们在天堂微笑,让我们每一位天使的守护者都有自己的诗意生活!
吴敏前不久,我在网络浏览时无意发现了看云老师写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网络上对此书评价颇高,特别是搞教育工作的,都说此书给了他们很大的触动,于是,我找来了这本书,迫不急待地看了起来。
读完《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看云老师的教学观深深地打动了我,她认为:作为一名老师要多读书,在读书中寻找心平气和的理由,在读书中找到心平气和的方法。爱学生,爱读书,是看云老师的专业观。
读书,思考,就是看云老师的生活方式。
看云老师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看书,读史读诗读文,早读午读夜读,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她在早上上班前读了七章《道德经》。当她在工作中出现心浮气躁、难以自控的时候,《道德经》就成了她抚慰心灵的良药。在她的日记中,还出现了好多好多的书名,前天是《道德经》,昨天是《幽梦影》,今天是《学会关心》,还有《疏理课堂》《生活体验与教育研究-人文科学视野里的教育学》等等,这些书,也在抚慰着她,引领着她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中的烦躁。
在她仅有一个学期的日记里,我接触到了许多我从未听说过的题目。在她的日记里,我感受到一位非常爱读书的老师。在她的影响下,班上的孩子们逐渐喜欢阅读,学会了阅读。
看云老师是因为爱孩子而做教师的,看云老师是因为爱读书而教孩子读书的。她的职业观是爱读书和爱孩子一样重要。
她每天都要大声朗读一小时,或是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或是在安静的空教室里。她说“六年如一日,盯住一个班的学生,用你的爱读去带动学生的爱读,用你的爱表达去带动学生的爱表达。”她要求学生“书包里可以不带语文书,但不可以不带课外书。
”她的学生中的佼佼者这样写道:“同学们都在读《我为歌狂》和《幻城》之类的校园**,一堆一堆谈得好开心,于是我也借来读,可是实在觉得没劲,我根本读不进去。就只好去读我的《简爱》了!
”看云,一位爱教育,爱学生,爱思考,更爱读书的老师,我们不得不叹服她的勤奋,不得不惊叹她的优秀。从她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她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教育的领导者的。
孔子的观后感 篇5
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高琦小学
五(33)班舒文熙讲师:姜鹏
五(孔子的名字叫丘,他的名字叫仲尼。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生活坎坷而伟大,他创立了儒家学派。他收了许多**,恢复了周礼,成为历史上各个时代的先行者。
他生活中节俭,学习上以礼服人。不与人争吵,勤奋好学,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有一次,仲尼在爷爷的颜襄家里待了三年。一个寒冷的冬天,他想问外公一些问题,见他在房里休息,便一会儿在雪地里扎马凝神,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练习腕力,十分专心。外公走过来,看到了他。
当被问到为什么不休息时,他说他在锻炼。他不怕冷吗?看到这个,我想,想想自己,还不如他。
读了这本书,我真的开始了解孔子了,这让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要学习他节俭、无畏、乐观的习惯。榜样的力量是十分伟大的。
孔子是我们的好榜样,向他学习,我们一定能在人生的路上有积极的思想、正确的行为、完善的人格使我们离成功更近。
孔子的观后感 篇6
孔子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他的生活充满了桃李。我很崇拜他。今年,刘老师让我们买了一本《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介绍了孔子一生的历程,使我们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这本书中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孔子从政的那部分。孔子刚开始当中都宰,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接着,鲁定公又让他做司空。
任司公上任后,他和**一起调查农业生产,修建水利。司空没做多久,孔子又被升任为司寇。任司寇时,他实施一些法律,还创了最早的陪审团。
他断父子互讼案,智救大野泽,又在夹谷和齐国会盟取得了胜利,又诛杀可正卯,还抑三桓堕三都。孔子为政的时候,民心归服,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
我闭上书本,闭上眼睛沉思:孔子真是个正派的**!他忠心中力为老百姓办事,用一颗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不**百姓财产,他可真是个清官。
孔子曾经说过:“做官就要身体力行,为老百姓做出模范,还要勤政爱民,永不懈怠。”只要这样做,才算得是个好官。
但也有一些**不这样做,比如著名的成克杰,他作为国家的高级干部,应该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利益。然而,贪婪的私欲使他滥用职权,肆无忌惮地收**赂,谋取非法利益,数额特别巨大。像成克杰这样的人是**。我们不能向他学习。
郑培民说过:“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我们要永远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这比泰山更重要。
让我们从小学开始,培养良好的文化知识,为我们长大后为人民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二)
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的人,肯定都会情不自禁地对孔子发出深深的感叹,深深地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圣人”,也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这么一位杰出的人物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是因为他谦虚好学。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也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孔子的一生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
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庙,那里陈列着许多文物和古代文物。孔子进入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进行的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从寺庙里陈列的文物到仪式的伴奏,我们都需要找人去了解。
活动结束时,他还挽着别人的袖子,继续问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这样做,他被看不起。有人说:“谁说这个年轻人懂得礼呢?
他跑进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了说;“不懂就要问,这就是礼啊!”有些人就报着这样的心态,去虚心地向别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
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这些人取得好成绩时,他们仍然不满意,继续请教别人,决不放过任何增加知识的机会。孔子的这种精神,也是对后人的一种鞭策和鼓励,深深地启迪了我这个离他两千五百年的女孩。
我觉得我还远远做的不够,我这个人有自以为是,每当取得了好成绩的是时候,我就会沾沾自喜,当听到同学的阵阵赞赏之后,我整个人就像施了魔法似的,整个人飘飘欲仙,导致我在考试中因藐视试卷的难度而成绩下滑了,从孔老夫子的身上,我懂得了要真正学到的一点东西,那就是必须抱着虚心的态度,骄傲自满永远是学***大的障碍。孔子的谦虚和勤奋将是我的指路明灯。伟大的作家安徒生曾经说过:
“有了一些小成绩就不求上进,这完全不符合我的性格。爬梯子很好。只要你有力量,就意味着你必须继续前进。”安徒生、孔子等一些伟人总是告诫自己,不能骄傲自满,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学会谦虚好学。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三)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儒学的奠基者,他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更是对孔子一生品格的赞颂。
孔子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年轻时聪明好学,二十几岁就收了学徒。他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用自己的智慧和为人折服了人们,度过了重重难关。
孔子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这与他谦虚求知的美德是分不开的。他曾这样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就不要装懂,不懂就问才是最聪明的。当孔子遇到一点困难时,他不会放过一切去征求别人的意见。
正是学习的态度,使孔子更加博学!但我只是缺乏这种我不懂的学问,我不懂一个埋在心里的问题,然后我就会过去。到头来,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了。
养成了这种对于知识随随便便的坏毛病,遇到的麻烦事儿可就多喽!假设我们已经正确地解了方程。但最后,我们忘了写答案,白白扣了一分。原来的一分变成了九十九分。
孔子为人的谦逊是我无比敬佩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可谓是家喻户晓吧,它正是出自于孔子的笔下。
孔子这样流传千年的伟人,不说三人,就是三千人,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啊!但谦卑的孔子说,三者中必须有一个是自己的老师。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一点儿不错,每过一日,自己应当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
久而久之,让自己更加完美。如今,黄老师受这句名言的启发,在我们班开展了“吾日三省”的活动,让我们全班同学每天都反思自己。
孔子的谦虚、勤奋、善良我非常钦佩。而《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启发了我,使我永生难忘!
孔子的观后感 篇7
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和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位高尚的知识分子。他一生追求真善美和理想的政治生活。孔子的智慧集中了先辈的智慧,包括哲学和历史。
我们应该多读书,多思考,以使自己更加明智。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一、自身素养: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生活中,我们应多替别人着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和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一个人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一位哲学家说过:
一个人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同样,一个给予别人方便的人,自己也会得到别人给予的方便,正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中,能多为别人着想,为对方设身处地考虑问题,会让你赢得更多的朋友。
如果你能站在别人的立场多想想,就不难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你和别人的思想沟通了,彼此就有了理解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只考虑自己和自己,那么他将永远不会结交朋友。但只要这个人开始对别人的事情感兴趣,对别人付出爱心,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就能吸引周围的人与其结交成朋友,原来的相斥就变成了相吸。
我想那些只想到自己的人,以及不愿意**之美、不为他人着想的人,是不会交到好朋友的。正如“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你想别人怎么对你,首先你要怎么对别人。”
二、业务理念:老师施教,各因其材。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及知识、能力现状,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不同的人,因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其个性也互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他们对一门学科的兴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会大不相同。
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按照统一的要求和时间表进行,并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给教师提出,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发展倾向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这里的“因”是根据、适应的意思;“材”就是学生的实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教”既指教育思想,也指教育方式和方法。“因材”是“施教”的基础,“施教”是“因材”的必然要求;“因材”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施教”。因此,“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这个人”对学生“那些人”的教育认识的活动。
我不由得惊叹,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孔子早就注意到了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孔子在教学中的施教不是千篇一律,更不是让学生“齐步走”,而是因人而异,灵活多变。在我看来,这种尊重、包容、肯定个性的做法,确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学习。
当今所谓的“分层教学”、“培优补差”、“走班教学”、“分类推进”等做法以及“个性化”教育思想,正是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我从孔子的教学中了解到,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孔子之所以能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特点。也折射出一个道理:
在我们的教学中,当代的教师必须具备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更好的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因材施教。
3,与社会相处:团结奉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意思是说,君子普遍团结人而不只是和少数几个人亲近,小人只和少数几个人亲近而不普遍团结人。一滴晶莹的水珠虽然美丽,但经不起太阳的暴晒,个人的力量再大,也不能单枪匹马杀出天下,只有团结才会让人生之路更平坦。团结需要奉献精神和团队的整体意识。
只有一滴水融入大海,才能发挥它的力量,托起小船,与杨帆一起破浪;一个人只有加入团队,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一个集体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产生力量,我们才不容易被消灭。这些简单的语言包涵着人们对统一的理解和理解。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他人的合作,能成就事业吗?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惟有将团结的力量形成有理想、有目标的团队精神,才能在波澜壮阔的事业中成就未来。
孔子留给后人的智慧有很多方面,这是孔子能够产生如此大影响的主要原因。学习孔子的智慧与精神,做一个理智和智慧的人,就不会深陷在牢骚和抱怨中,而是能用自己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叩开世人尊重的耳膜,并在纷繁的世界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的观后感 篇8
我们称孔子是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用广阔的仁义之心开设学堂,私立讲学,遍地游说。将周之礼乐文化推及全社会。
与此同时,最打动我的还是他对于学生的那份情、那份切。
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特点。
他的学生里有富贵的子贡,好战的冉求,勤勉的颜回,还有生为家效的漆思弓,他对子贡说:“子贡啊,还是你最有办法,”他对冉求说:“国难之际,君子后有责任。”他对子路说:“国之事,切勿急于求成。”他对颜回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他通过因材施材,让每个学生耳濡目染,深受教化。他理解个性,尊重差异,用实际教学诠释了”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因而学者,因而不学。”
孔子的仁义施政理念在鲁国未受国君重视,堕三都半途而弃,最终导致孔子都仁礼在鲁国推行深感失望,最终背中离乡,离开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在途中,孔子的身影萧寞又悲寂。马绳断了,被摔在泥沼里的孔子悲切的大笑了。那笑里有对知不为而为之的执着,有满腹才华却无处绝展的悲焰,有对国家的缠绵弦恶。
第二天,颜回来寻孔子。孔子问他:“那路途一片贫瘠,无水无食,你是否要随我而走。”颜回坚定而又真挚的望着孔子:“请师许我从行。”刚说完,孔子的其余弟子便驾着马车、书籍大喊道:“老师,我们来了”…多么让人热泪盈眶,感触心扉。
就这样,弟子们随同孔子走向了周游列国、推行仁义的遥遥大路。
他在卫国遇到南子美色的诱惑,却并非为所动,而是直觉到了卫国将衰的前兆,便迅速离开;他在宋国讲学时遇到了排斥、驱除,却仍心平气和;同时他的弟子仍无怨无悔伴随着老师长途跋涉,历经桑沧。
春秋未年,世乱纷纷,诸侯争霸。孔子及其弟子常常无处安住,无食充饥。有一次,他们来到因战乱而被废弃的村庄,颜因为孔子煮了他们所剩的最后一碗马肉汤。可孔子没有把它全部喝上,而是抿了一口,便让其余弟子分着喝下。那道途虽艰难,可这份师生之情却让人为之心动。
冬季,孔子与弟子们也仍冒着严寒继续前往,悠然,冰面崩碎。孔子与弟子们加快鞭马,在无情的寒酷中,惊慌失措,颜回掉进了冰渊里。在水中,颜回以顽强的意志浮到水面,生命旦危,却又投到水中,只为捡那一卷卷书。颜回每扑到一次,孔子就痛苦的喊:“回,你快上来。快上来。”然而颜回再也没有上来....
鲁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之,未闻好学者也。”孔子抱着颜回的躯体,第一次流下了泪水…
何为师?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不以为然。师者,为师,为兄,为父母。此意之真,此意之切。
孔子的观后感 篇9
被追逐了千年的文化,在那浓墨重彩的春秋战国里,盛开出了骄傲绚烂的花。孔子,一位熏陶世代炎黄子孙的圣人,在周润发的演技之下,或微笑,或凝重,或慈祥,随那抹长须,带领我们走进那个属于他的世纪。
生活在当代的我们,透过大屏幕穿越过去,去思索。他的礼,他的爱,留在了过去,也流到了现代。对国对家,他予礼,予爱。对国家和君上,古朴又虔诚的朝拜,透过眼神,流露着忠诚与热爱。十年的颠沛流离,被嘲笑被驱逐,他依旧怀揣一颗兴邦安民的心,长跪于鲁国城门,一声“我回来了!”,多少委屈与无奈,化作两行热泪,留在他梦寐以归的圣土上。孔子在战火纷飞的春秋尚且如此,那么生活在国家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当下的我们呢?对父对师,他予礼,予爱。家境贫寒,不忘先父教诲,本书生一个,却谨遵父亲遗愿,将射箭练习得优于擅长射术的季孙斯。他与师父老子,禅坐在云雾缭绕的峰顶。“先生的道,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人世,我的道,则在人间。”对师长的谦逊与尊敬,在那微笑的脸颊上,淡泊的如此宁静。即使受万人景仰,在老师面前也毕恭毕敬,像个懂事的孩子。我们已经受到圣人精神洗礼数千年,这种尊师敬长的古老传统应该依旧在我们身上散发出年轻的光芒。
对妻对子,他予礼,予爱。他与妻子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当他揽糟糠之妻入怀,充满眼里的是对发妻的感恩与挚爱。当他收到排挤不得不踏上漂泊流浪之旅,他的留恋,他的不舍,他的`无奈,岂是一场大雨冲刷得了?对孔鲤、孔姣,作为父亲,他似乎给予的太少,但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都饱含一个父亲的严与爱,亲与怜。生活在物质丰富社会中的我们,能否保持那份单纯的爱,对爱人,对孩子,对自己?对徒弟,他予礼,予爱。徒弟,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奔波路上,他与众弟子不离不弃,肝胆相照。当颜回殉道时,我看到了一个师长对爱徒那撕心裂肺的疼爱与不舍,当子路殉国时,我看到了一个师长在惊闻噩耗时的诧异,心里猛地绞痛,鼻子一阵微凉,在异国他乡受到不解与排斥,依旧在纷乱中以仁义礼乐施教于人。“大道之行,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我们呢?为师者,至此足矣。对南子,他予礼,予爱。他看出了南子放荡不羁妩媚妖娆的外表下,知人善用,爱才惜才的坦率与真诚,南子看到了他所有的破落与不幸都掩饰不了的博爱与坚毅。他们都被其他人误解,却都被彼此理解与认可,于是长长的一跪……现在的我们,能不能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接受那些被人误会被人不解的“异类”?多一份沟通与理解,少一份冷漠与歧视。
对敌,他予礼,予爱。不管对手是敌国强大的君王大夫,还是国中的反贼叛逆,他都争取不动用武力解决问题。当然,万般无奈之下,火烧公山狃的军队,我看到了他击鼓到最后的悲怆与不忍,我们对于敌人,是不是也应该以礼为尚,绝不首先使用武器与暴力,在和平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他用礼和爱教会了我们很多。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认为,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情思深深而无邪念,他认为朝闻道夕死足以。他认为人不能改变世界,至少可以改变人的心。他有着世人能理解的痛苦,却有着世人不理解的从痛苦中领悟到意境。
孔子的时代早已过去,而他的精神依旧散发着魅力,等待着我们去理解,去参悟,去践行。正如他说的,后人理解我,因为这部书,后人误解我,也因为这部书。
孔子的观后感 篇10
欢迎来订婚。通用域名格式。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与孔子有关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学习。我希望它能帮助你。
今天,爸爸给我拿来了一本《中外名人故事》,我一看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第一页讲的是文化巨人——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学家。孔子小时侯是一个相貌有点丑陋的人,他头顶周围高,中间低,很像他家门前的尼丘山,于是,家人为他取名“孔丘”,他虽然长得不是很好看,但他聪明伶俐,学东西一遍两遍就学会了,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但他在逆境之中,一直发奋读书,从不放弃任何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孔子终于成为了一个大教育家。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在学习上比孔子优越。我应该努力学习,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色彩。他不在乎学生是好是坏。他只是想教他如何做好。他用了一生的时间和财产去办学院教学生,即使自己没有粮食也要去教好学生。
孔子出生于贵族社会,但由于内部斗争,他逃到了鲁国,从贵族身份转变为平民身份。但他没有放弃,他很谦虚。最后,他创办了一所大学。虽然生活很艰难,连三餐都不包括在内,但他仍然坚持教书。他曾接受过很多打击,但他没有放弃,而且还写了《春秋》一书,成了万世师表。
孔子的著作《春秋》、《论语》。其中《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孔子也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而儒家思想是当今社会的良药,特别是在抵制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勤勉、宽容、节俭等方面都可以被公认为是现代的一种新方式。
孔子的好学值得我们学习,他说过:“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我们能和孔子一样刻苦学习,也能成为一位值得他人尊重的学者。
孔子的学问是值得学习的,他的行为是值得学习的。他待人彬彬有礼,从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知识,让别人崇拜他。
今天我读了《孔子和学生》这篇文章,知道了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这篇文章真的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特别是孔子说的那段话:“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宽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
我这四个学生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这段话让我深受启发,体现了孔子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同时,也能够指出学生的不足,告诫大家都需要不断地相互学习。
大教育家孔子不仅能够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且觉得在这些方面自己比不上学生,还能够虚心向学生学习,这是多么好的老师啊!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我身上也是优点、缺点并存,爸爸妈妈经常告诫我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可我一直都听不进去,现在想想真为自己的“不谦虚”而感到脸红。
为了让自己进步的更快,我总结了自己存在的利弊。优点是:认真学习,听话,爱好广泛,实践能力强;缺点是:优点胆小,有时会**。
不过,我有信心改掉这些坏毛病,同时还要虚心地学***同学的长处,让自己身上的优点越来越多,变成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孔子的观后感 篇11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历史类的书——《孔子的故事》。这是一本介绍孔子生平事件的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的故事》中有许多故事,其中一个关于孔子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带**去宝坻(公元236年)欣赏风景,看到一群孩子在路上玩耍。孔子便乘马车慢慢驶过去,别的孩子全躲开了,唯独一个小孩一动不动。孔子说:
“小孩,请你让一下可以吗?”小孩不但不让还岔开双腿,说:“不行,这里有个城池,你的车马怎么过去啊!
”孔夫子说:“咦,这明明是路,哪有城池?”“我脚下边就是城池。
”孔子一看,孩子两条腿岔开像城门一样,两腿中间放着几块石子,搭了一道小城墙。于是,孔子问这孩子:“这个城墙有什么用啊?
”小孩说:“城墙是挡你车马的,还要防军队。”孔子就说:
“你这么小的城墙,我车过去又怎样呢?”小孩说:“不对,这总还是一道城墙。
既然是城墙,你的车马怎么过得去呢?”孔子就请教小孩说:“那我该怎么办呢?
”孩子就说:“你觉得是城躲车马,还是车马绕城而走呢?”孔子一想,只能让马车从他旁边过去。
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我懂得了孔子之所以博学多才是因为他谦虚好学的美德;之所以能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是因为他勤学苦读。他那刻苦学***神真值得我学习!
孔子的观后感 篇12
古人的群聊
——读《孔子如来》有感
“二月过,三月三,
穿上新缝的大布衫。
大的大,小的小,
一同到南河洗个澡。
洗罢澡,乘晚凉,
回来唱个“山坡羊”。”
“这是《论语》中最富有诗情画意的一段文字的意译,堪称神译。译者显然也是被两千多年前的浪漫感动得“稀里哗啦”
“此为《论语·先进》篇最后一节,记述了孔子和他几个**的一次群聊。”
今早,我在读鲍鹏山的《孔子如来》一书。因为近年来,跟着老师在科大网络课堂听课,在长江书院诵读《论语》近百遍,又在书院每周有读书会上的讨论交流,颇有兴趣,渐渐地,对相关的书籍等也有了兴味。
(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
如果说齐路三世的语言是应用文学,那么曾皙的语言就是诗歌。同样是谈“志”,子路三人的“志”在物境里,曾皙的“志”在意境里,不会累于物,周行而不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诗言志”是我们传统诗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为什么一定要用“诗”来言我们的“志”呢?
鲍鹏山认为:这是为了让我们的“志”有些弹性,尤其是在面对现实坚壁时,能转个弯,不至于撞墙。这不是“志”的改变,而是“志”的回旋与柔韧。
物之“弹性”是物的记忆,弹性越强,受压变形后回到原状的意志力越强。人的志向亦然。
那么,由此想来,我们做人,与周围相处,是否应该有点弹性?
对于《论语》的学习,有过讨论和感受:《论语》第十四篇的“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理解: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邦国,也适用于单位上班族、自己家庭和自己身心调和。
我们不能因为不是一就是二,很多事情不是这么简简单单判断的,也不是绝对的。
想起以前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不知道修身养性为何,那时的我,在工作和生活大事小情面前,总爱探个究竟,自我感觉一向爱憎分明,是非明断,大事小事总要判一个对与错。任死理,还觉得自己很有正义感,并公正宣称:我只会对事不对人。
熟不知,事与人能分离吗?所以有时候为了完成任务,我会直奔目标。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我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周围的人。(现在看来是一种偏激,是一种思想不成熟的表现)。
人都做不好,如何做事?不能因为你的存而在令周围大多数人不安、难受和别扭,世界不会因为你的执拗而改变。我目前好像不那么较真了,我是圆滑了、世故了?
还是……?
我目前的些许改变,感觉自己内心柔软了,温暖了,身心调和一些,周围美了,人际关系和谐了。如此种种,我宁愿承认自己是“圆润”而不是圆滑。看过一篇微信文章《你越对越得罪人》,题目有点另类,但是里面的观点,我有些认同,工作生活中有些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中国人心里图个圆满,不图一定要分个是非曲直。
这样,我们会不会更宽容。
智者还是混沌一些吧,郑板桥的一句“难得糊涂”倒有些道理呢。
中国文化向来以“和”为贵,只要不是敌我是非的面前,大家不是追求绝对的对与错,而是一种我们大家都接受都舒服的“圆满”,这是事情能开展下去的前提。没有一个和谐的氛围,亲人间的谈话都难以进行下去,何况是一起合作做事呢?西方心理学上沟通技巧中的“共情”也是如此。
如同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会觉得孔老夫子敦厚淳朴,亲和温暖多了。
还是以《孔子如来》书中的一句话作结吧:
“孔子体现的是一个人对于他人的谦卑,孟子张扬的是道义对于权势的优越”“孔子在做自己,孟子已化身为道义”。——《孔子如来》
孔子的观后感 篇13
用心学习用心体会
因为参加名师团的活动,挤时间读了《中国古代教育精粹的现代解读》一书,其中的理论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慢慢体会,尤其是该书中的《孔子》一文,给予自己的启发好多,不但会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而且为自己以往的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再工作中更加底气十足,下面就《孔子》一文进行归纳,谈谈我的浅显认识。
一、孔子的人性理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无论贵贱贫富都无大的差别,这就从哲学的高度赋予人平等的权利,从而把芸芸众生都放到同一起跑线。那么后天的差别是怎样产生的呢?孔子认为这是后天努力的结果,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二、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子曰:“有教无类” 。
1.办私学普及文化。
子曰:“有教无类” 。平民百姓也照样可以念书,而孔子之前的官学教育是“有教有类” 的,入何等学,受何种教育,都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孔子打破了这种限制,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孔子是最早实践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这里孔子以现身说法的形式告诫人们,努力学习,勤敏求知,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孔子尤其鼓励年轻人抓住时机,努力学习,要有所成就,这也正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
2.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被看作是孔子实施因材施教做出的理论概括。
在这里,孔子把**的接受能力分为两类,把他教授的知识按难易程度分为两类。只有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才能学到渊博的知识。这是孔子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他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子曰:
“不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孔子的名言,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做出的理论概括。
在这里,孔子用比喻来说明启发式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第一,学生主动思考,达到憤怒和悲伤的情绪状态;第二,教师要及时介入,激发灵感。教师的启蒙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实践努力和积极思考为基础。
这对我们深刻理解启发式教学做了很好的阐释,同时反思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启发式滥用和不关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不良现象。
三。学习方法:提倡学与思相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对学习过程中,学、思关系做出的理论概括。
他反对生吞活剥式的读书,主张学与思的结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主张“研究性学习” 。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既不神秘也不新鲜,但它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3、 孔子的培养目标:圣人、君子、政才。
1.圣人。
孔子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作为圣人品格的体现。春秋末期的中国四分五裂,孔子想挽救这个礼崩乐坏的世界,积极游说,四处奔走,希图恢复文武周公的教化时代。但是列国都不想用“迂腐” 的儒家思想,来驾驭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时代飞车。
事实上,孔子也不可能扭转历史的车轮,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尽管周游列国换来满头的斑白、满面的风霜、但孔子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他苦口婆心开导那些表面纳贤,实则不以为然、甚至颇不耐烦的列国诸侯,采用自己的救世主张。
这是一种“圣” 的境界,孔子的“圣” 体现在他的为人中。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己所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判断是否是仁人的标准。”
2.君子和从政人才。
在一部《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107次,是孔子与**讨论最多的话题。孔子把君子与“道” 联系在一起,提出君子应该是有信仰的人,应当以天下为己任。赋予君子以道德内涵是孔子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贡献;孔子还把君子与“义“联系在一起,提出君子应该是明大义的人;君子也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是文质兼备的人;是信守正道、讲大信、值得信赖、能当大任的人。
另外,孔子通过他的私学培养了许多有极强从政能力的人,**被聘到各国去当官的人不在少数,可见孔子的私学在培养从政人才方面也是很成功的,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的紧密结合,是孔子办学的特色。在新时代,我们的老师还应该树立全局的观念,并训练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有抱负和抱负的国家的建设者。
四、孔子对教师的要求:爱学生、博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1.爱学生。
文章中介绍了许多孔子爱学生的事例,在教学中孔子与**建立起父子般的情感,孔子死后,**从四面八方聚来,行三年丧礼。自此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便成为中国特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由教育所体现的“爱” 维系着。
今天的教育离不开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博学。
文章中也介绍了孔子的博学,他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这些得益于他的“每事问” 、精神;“学无常师” 、“择善而从” 的师道观;“读《易》韦编三绝(由于反复阅读,致使编连竹简的皮条断了三次)” 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今天的学习还需要弘扬这种精神。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分别出自《论语述而》和《论语为政》,孔子在文中反思了教师的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学,二是教师的教。孔子要求教师在自学上下功夫,要学无止境,永不满足。
同时,他也要求教师全身心地进行教学活动,不能倦怠。可以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是教师的重要品质。而温故而知新,实际上是指教师要有创新能力。
孔子是第一位提出教师应具有创新能力的思想家。我不认为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没有创新,国家就没有未来。
五、我的追求:孔子的“不言之教”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是孔子对教育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教育并不是仅仅通过语言进行的,孔子以天地运行为喻,告诉子贡,社会的发展与天地的运行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规律可通过对社会人事的观察、分析去认识。而这里孔子也有“身教胜于言教” 的寓意。
我们教师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重要的不在于你说什么,说多少,而在于你怎么做,做多少,我们教师确实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做学生学业成长和道德品质养成上的表率。
毛泽东曾说:“孔子是古代的圣人。” 孔子在今天也成为了世界名人。
无论是东方汉学家还是西方汉学家,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第一个高峰是孔子;要了解中国人的智慧,首先要熟悉儒家思想深处的中国人的灵魂,了解儒家思想的先祖。今天,我只是从教师的角度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对我的启示,很不全面,也很不到位,但我会不断学习,努力实践,提升自己的认识,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无愧教师的称号。a
孔子的观后感 篇14
影响千年的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但他的命运充满坎坷和荆棘。在历史的书页中,孔子和**驾着木车,滚动的声音在各国之间沉重发响,但由于各国之间矛盾重重,大夫相互倾轧,孔子车辘的痕迹便在长达14年寻求认可的道路上深深落印;对后人来说,孔子的远见卓识,礼仪之见和理想理国之道是万世不朽的传世乐章;但坎坷的人生似乎是对立的,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所以我们需要细细解读。
该影片首先是从孔子在鲁国的仕途开始演绎,他热爱祖国,一心希望用自己的品德来使国家更加文明昌盛,富庶强大,鲁国国君起初亦是英明果断,乐意采纳孔子的意见,但随着鲁国大夫们的矛盾日益尖锐,鲁君日渐消沉,孔子大失所望只好弃官离鲁,伴随孔子的还有**子路,颜回和子贡等。
来到卫国的原因着实让我费解,黄韦林所著的《孔子的魅力》一书中写道孔子自己选择来到卫国,久待之后经别人推荐给卫灵公加以重用。该影片中说的是因南子早闻孔子才德兼备,让卫灵公下书邀请,卫灵公素来对南子百依百顺,所以重用了孔子;大相径庭的两种重用途径实际暗含太多的信息。以影片来说,充分表明了南子是极其聪慧的,虽有着恶名,却是一个才华横溢,聪明干练,有胆有识的女子;她要会见孔子,孔子抛开**的忌讳,以礼相待,他们之间相互的膜拜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
南子说“人们只知道夫子痛苦,却不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南子如此理解孔子,不仅仅只是因为欣赏。
卫国的内外隐患迫使孔子离开了卫国,带着**过着漂泊的生活,路途中,师徒皆受饥饿的折磨,在困顿恶劣的环境中,他弹起了琴,众**在琴声中手舞足蹈,带着悲愤的欢呼,尽情宣泄。也许不是悲伤和愤慨,而是经历了挫折、坎坷和沧桑后内心的无奈释放。
颜回的死很是让人感伤,在冰天雪地里寒彻的河水中打捞者散落的书籍,一次次的来来回回,颜回的这番行为足以表明他对孔子的情谊远远超越了生命的价值,最后被活活的冻死了,颜回的死沉重的打击了孔子,孔子弃乡离家,追随他默默支持他的是众**,他对**的情谊远远超越了对妻子和儿女的感情,他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命运让颜回变成了支持他伟大抱负的牺牲品,给他内心深处留下了一道很深的伤疤。
孔子的观后感 篇15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孔子。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长之。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和学者。孔子的思想对未来的中国有很大的影响。作者李长之用最朴素易动的语言,生动地为我们勾勒了孔子一生的基本轮廓。
孔子的祖先最初是宋代的贵族。如果再往前走,他们仍然是殷族的后代。孔子的父亲叫他,字叔梁。他是一个在鲁国地位很小的军事**。他力气很大。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徵在。
不幸的是,孔子只有三岁,他的父亲去世了。
孔子很喜欢唱歌,他最满意的歌是:《韶》。他说:“我已经听到并看到最好的了,再有其他**,我也不想享受了。”
孔子30岁左右时,他的到了第一批志愿者:颜渊,他的父亲是颜路;子路,他只比孔子小9岁;范蠡;自贡
公元前6世纪前后,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都呈现出灿烂的古代文化,孔子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代表。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教育家、思想家。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孔子正是最早的、最重要的一个传播者。
这本书记载了孔子的一生。这很有意义。你可以买一个看看。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你写观后感:孔子观后感
每当我们经历某些事情对可能会产生启迪时,我们可以将心中的千言万语用笔记录下来。经常写心得体会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对于心得体会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你写观后感:孔子观后感”,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孔子观后感(篇一)
20xx年2月5日,我和妈妈还有小雅一起到电影院看《孔子》。我怀着激动的心,坐到了位子上。电影开始了,一个个奴隶被孔子救了出来。后来,孔子被撤了官,和徒弟们踏上了流浪的路程。大家在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情。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学习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部电影真好看!大家也一起去看看吧!
孔子观后感(篇二)
孔子,就是我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万世师表,他的书直到这天都一向“畅销”。
随着孔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一生就会被拍成了(孔子)这部电影。
20xx年2月5日,我和妈妈、爱妈妈还有小雅一齐到电影院看《孔子》。我怀着激动的心,坐到了位子上。电影开始了,一个个的奴隶被孔子救了出来。之后,孔子被撤了官,和徒弟们踏上了流浪的路程。大家在这过程中是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情。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都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学习了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了自我的素质,成为了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看!大家也一齐去看看吧!
孔子观后感(篇三)
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开创儒家思想,为世界举世瞩目。这次我看了一部《孔子》电影,讲述的即是孔子围着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的艰辛故事。
在春秋战乱的年代,各国群雄争立,唯有领土利益最强,虽口称为周天子打赢天下,却已经开始了纷纷扬扬的战争。鲁国——孔子的母国,孔子在这儿开始了他的儒家宣传。孔子崇尚周朝礼乐,一心想借着道德礼仪来影响鲁国的子民,重振鲁国雄风。但仔细想想,便明白,在战乱纷飞的年代,君主为争地盘而谋生,丝毫不顾及国内的民生和道德。所以凭借这点,是绝对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绝对礼仪制度。
然而孔子说服了鲁王,从而得以继续推行自己的仁礼政策与平民政策。我在电影中的孔子表情中看出,此时孔子丝毫未察觉出鲁王和群臣的眼光异样,和他们不坚信的心情。然而,孔子还未站好脚步,便又将鲁国内三桓的势力削减,大幅度削减三桓城墙高度。如此一来,一定得罪了三桓高官贵族,然而三桓中有人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似听从孔子的布置,实则容忍或者说是卧薪尝胆。从这点看出,孔子并不能学会贯通,而只是一味的追求目的,忽视了与周边三桓的人际关系友好,进一步的导致和加深了三桓与王君和孔子的决裂。
孔子在平定了三桓部分叛乱后,立马开始大幅度的削三桓的城墙活动,在电影中,季氏看见自己的城墙被削后,心情一定是十分激动和恼火,然而他却抓起一撮沙,接着闭上眼,松开手,让土随风飘扬。从这里我看出季孙斯的容忍已经无法承受,却将仇恨化为沙子一般,随风飘扬,这跟其仇视孔子的心情有密切的联系。电影中又给了一个小插曲,季孙斯走进拆城墙军营,却听到的到处是尽早拆完城墙的愿望,我看见季孙斯的脸色有些苍白。
电影中的片段拍摄十分精巧:季孙斯脸色一使,托付手下人,黯然下了一计,以鲁王的名义托人给了孔子一块碎玉,口中碎念:“孔子只要见了此物,便明白该怎么做。”正是电影的细节拍摄,影响了我对季孙斯的很大一部分看法。从中我能够看出季孙斯的意思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如此残忍的手段,逼迫着孔子离开了鲁国。我觉得孔子之所以落的如此下场,正是因为将毕生重振鲁国仁德、礼乐的希望置于鲁王身上。却换来的是王室贵族的排斥和打击。从这里我觉得,孔子正是因为过于强烈的、急功近利的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鲁国,从而让自己踏上舟车劳顿、奔走列国的旅途。
孔子来到了卫国,然后先后拜访了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欲将自己的仁德理想托付于一国一君,以达到施政目的。然而事实并不尽如人意,发挥施政理想的希望一一破碎了。最后鲁国接回了孔子,便再也不过问政事,只是专心讲学。
这部电影让我看见了一位为自己的仁德施政理想奋斗的孔子,也看见了暗施毒计、心狠手辣的季孙斯、也领略了春秋的战乱纷飞。加上电影的特效剪辑,更是如虎添翼。《孔子》将孔子刻画的淋漓尽致,扮演孔子的演员其心情和人物神态,十分符合。虽然孔子并不是一位很好的政治家,但是作为思想家影响中国两千年,作出了对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思想家,这部电影将剧情和拍摄手段融为一体,比较精彩。我很喜欢。
孔子观后感(篇四)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历史悠久,何其辉煌,那些辉煌被记载在一册册书中。可从未被尘封,中华上下五千年,他们一向活在人们心中。
今日看了关于《孔子》的历史的电影,它狠狠的抨击着我的内心。将近两小时的影片,却道出了孔子不凡的一生,每一个细节,每一段文字,从他口中说出的一句又一句经典无不刻画了一个鲜活的形象。
最打动我的有两个镜头,孔子被放逐出境,当时连老天都映衬着孔子的处境下着倾盆大雨,气氛沉重又让人不禁揪心,抛开妻女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多么不易。马车走了半路,车轮陷进了泥中,孔子师徒试图拽马使其摆脱泥淖,却不料被马踢翻在地,他笑了,笑得那么释然,又令人悲悯,这是一个失意之人最终的畅然!
第二个镜头,孔子及其弟子驾着马车过一个大冰河的场景,不料,冰面开裂了。竹简都掉进了冰河里。颜回想都没想直接跳入湖中捞取竹简,天寒地冻,下着鹅毛大雪,所有人眼睛上,眉毛上都有一层冰霜,在这极寒的地方,别说跳入湖中了,生着火都觉得受不了。
颜回一刻不曾停过,他极力摆动双臂在冰湖里游动,将一卷又一卷竹简打捞上来。竹简都捞回来了,可颜回再也没有上来,永远被封在了冰层中。孔子一声又一声绝望地喊着颜回的名字……牵引着人们的心灵,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孔子之后的生活是在风餐露宿中度过的。就连一碗清可见底的汤,大家都一人一口的喝。他的一生是凄惨的,能够是光辉的!
跳进历史的长河,追溯孔子的一生,我愿化作一个标点,结束最终一个长卷。不让光鲜的背后只剩空白!
孔子观后感(篇五)
早知曲阜是孔子的家乡,这是我仰慕已久的地方。于是,今年的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就一起去到曲阜参观著名的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首先,我们去了孔庙。在中国,孔庙有很多,但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应属位于山东曲阜市南门内的第一座孔庙,它又称圣庙,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东方三大古建筑群。我们沿着护城河慢慢向前走,导游阿姨边走边介绍说:“护城河是一条很奇怪的河,它不是顺道而行的,而是逆行的……”听着听着,不知不觉中我们渐渐地走到了孔庙。
走进大门,“金声玉振”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生辉。“这个石门究竟有着怎么样的来历呢?”我心里暗想,终于,我把这个疑问说了出来,“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开始,这就是金声,以击磐告终,这就是玉振。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为了纪念这个小典故,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导游阿姨应声回答,真不愧是导游阿姨啊!
走完孔庙,那当然要走走孔府啦!孔府是孔子的子孙后代住的地方,孔府有大厅、有大堂、有楼房。东边是庙,西边是学堂,中间是建筑物。建筑物十分高大、雄伟。孔府的后花园里有池塘,池塘里有许许多多的小锦鲤,在池塘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最后,我们去了孔林,孔林是孔子及世世代代子孙的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园内古木森森,林下墓家累累,碑蝎林立,石仪成队。
曲阜三孔,雄伟壮丽,它不仅是儒家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文明的沧桑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