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球和地球仪课件(分享十五篇)。
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有可能需要用到资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资料内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最新地球和地球仪课件(分享十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地球的简单知识,萌发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
2、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爱护地球也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3、初步认识地球,简单了解其外形特征和运转知识,激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2、物质准备:地球仪,录像带。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按时换,一日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
二、地球长什么样。
1、观察地球仪。
2、观看录像。
小结:地球是圆圆的,在不停地转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因为地球很大,所以感觉不到它的转动。四季的交替,昼夜的出现就是转动的结果。
三、地球上住着谁。
1、看录像,提问:企鹅、北极熊、熊猫、鲸鱼生长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地球上除了动物还生长着什么?
2、让小朋友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和其他所知国家的地理位图置,知道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3、地球这么大,我们怎样才能清楚的看到地球呢?人们根据地球的样子做了个模型。叫地球仪。(出示地球仪)请幼儿在地球仪上找出我们的祖国---中国。
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名字呢?
4、地球上都有什么呢?(人、动物、植物)
四、保护和爱护环境。
1、课件展示:美丽的风光图片。让幼儿了解地球地球上美丽的大自然,激发幼儿热爱地球的情感。
2、"地球妈妈生病了"课件展示:污染环境的种种原因与现象,让幼儿了解人们乱倒垃圾,大量砍伐树木,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破坏和污染了环境。
3、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五、地球妈妈生病了。
结合幼儿美术作品讲故事:有的人把地球妈妈的头发剪掉了;有的人把地球妈妈的衣服弄脏了,扯破了;地球妈妈的身体发烧了。
让幼儿理解树木的砍伐,水的污染,空气污染和臭氧层的破坏是地球妈妈生病的主要原因。
六、争做地球的小医生。
自由讨论:怎样保护地球?
人们为了保护地球,规定每年的4月22日为地球日,让全世界的人们一起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七、活动延伸。
把地球仪放在科学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观察、互相交流。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是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球体)。
2、地球是球体的主要证据(海边看船、月食、地球卫星照片、环球航行、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北半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北极星的高度不同、从归航的轮船看陆地的小山)。
3、地球大小的三组数据。
(二)地球仪
1、设计原则。
2、地球仪及作用
3、地球仪上的大致方向(面对地球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为后边的经纬线指示方向、经纬度的排列规律、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判定做基础铺垫)。
4、简易地球仪的制作不做教学要求。
(三)经线和纬线
1、地轴、纬线、经线、北极、南极的概念。特殊的经线和纬线(本初子午线、20°ERGEFORMAT
七、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1、体现地理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体现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 教学理念。
3、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4、体现张店七中地理组“主题带动策略下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课题研究部分成果。
八、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揭示主题】
导语: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农历每月15日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板书课题: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目标认定,板书结构】
1、屏幕出示知识目标,学生朗读认定。
2、教师叙述,板书一节知识框架,强调重点难点。
SHAPE MERGEFORMAT
【主题带动,自主合作】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部分的教学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自学效果检测,教师导拨,总结升华。
(1)找学生叙述人们对地球是球体的认识过程,教师屏幕出示相关的图片加以说明。
(2)让学生就P3-4活动1的(1)、(2)(3)谈自己的看法,教师配以图片说明。对于其他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学生和教师相互补充,最终必须明确最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是地球卫星照片。
◆总结升华:让学生谈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3)提问: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承转:地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都非常想了解认识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要想方便的了解地球还得多运用一下地球仪。
(二)“地球仪”部分的教学
教师讲解、演示:
设计原则: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
作用:P4最后一句。
地球仪上的方向:北极竖直朝上,我们面对地球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承转:地球仪有好多种类型,不管哪一种都标画着经线和纬线。
(三)“经线和纬线”的教学(基本概念理解、特殊的经纬线、经纬线的性质)
1、自主探究,教师巡视
2、自学效果检测,教师导拨。
(1)提问、演示,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要敢于让学生说,让学生暴露错误,还要注意激励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
经线 纬线 形状特征 半圆 圆圈 长度特征 都相等 ◆教师导拨(教师多方收集学生的观察结果,要善于因势利导):“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越往两极纬线越短,最后成一点”、“不等长”、“有没有长度相等的纬线”、“长度相等的纬线有什么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衬的等长”。 指示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数量特征 无数条 无数条
(2)引导并讲解:本初子午线、180°经线、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特殊之处。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仪上的0°经线;180°经线与本初子午线对着组成一个大的经线圈;赤道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为0°纬线。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这些纬线在第二节学习是会频繁用到。
(3)教师说明:地球里并不真的有地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
▼承转并预留伏笔:我们为什么要在地球仪画上那么多经线和纬线呢?到下一节课大家就明白了。
第二课时
(四)“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表示”部分的教学。
1、设疑: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和纬线,怎么来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呢?(标定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和纬度)
2、继续设疑:经度和纬度是如何让划分的呢?又是如何表示呢?请同学观察图1.10,结合手中的地球仪探究内化经度的划分,准备发言。(学生发言,教师随时引导--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对着的为18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到180度经线为东经度,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到180度经线为西经度,用ERGEFORMAT
让学生上黑板表示经度:首先关注经度的表示方法,如:东经30或者是30°E。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说明判断上题中为东经度或者是西经度的原因。让学生发现东经度的排列规律: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度数在增大;西经度的排列规律是由本初子午线向西度数在增大。进而提炼出东经度和西经度的判定方法: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度;向西增大的为西经度。
2、出示例三、例四:判断南纬度还是北纬度,引导学生探究并应用图1.11中南北纬度的排列规律。
SHAPE MERGEFORMAT
(1)让学生上黑板表示纬度:首先关注纬度的表示方法,如:北纬30°或者是30°N。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说明判断上题中为南纬度或者是北纬度的原因。让学生发现南纬度的排列规律:从赤道向南度数在增大;北纬度的排列规律是由赤道向北度数在增大。进而提炼出南纬度和北纬度的判定方法: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度;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度。
3、承转:同学们我们学了纬线、纬度,学习了经线、经度,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现在我们考虑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纬网?你能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吗?(有同学会回答“为了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有同学会据电影院找座位的例子、班内找同学的例子,教师肯定、表扬鼓励)
(六)“经纬网定位”部分教学
1、学生阅读P8图文信息,体会点的表示方法,及经纬网的目的和用途。屏幕出示汶川大地震震中经纬度。
2、做例题,确定点的描述方法和表示方法,应用经度、纬度的判定方法。
SHAPE MERGEFORMAT
(1)强调描述方法:A点是
东经61°和北纬30°的交叉点,表示为30°N 、61°E
(2)其他各点的经纬度位置:
B 30°N 、61°E
C 30°S、170°E
D 50°S 、170°W
▼承转:在生活中还经常用到半球来定大致位置,比方说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第三课时
(七) “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 、“半球的范围”教学
1、让学生读课本P7图.12和1.13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和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学生可能的问题①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一条经线②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本初子午线和180度经线③不太明白为什么非得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2、让学生观察图1.12和图1.13,得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范围(注意规范学生表述的准确性)
(1)南、北半球范围:(略)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篇3
目的:
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
第一章 地 球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
(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
(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
(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板书)
2.地球是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讲述)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只差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计算)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出赤道周长:
2πR=2×3.14×6371千米=40030千米≈4万千米
(讲述)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人们难以真正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板书)
二、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展示地球仪)讲述地球仪上各种颜色、符号和文字的含义。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南北两极。
(黑板绘图)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提问)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结论:没有,是假想的)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即自西向东)作逆时针转动。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讲述)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板书)
四、纬线和纬度
(展示地球仪)说明纬线的概念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纬线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
1.纬线的特点:是圆、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提问)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何规律?(结论:由赤道向两极不断缩短,赤道最长,两极点为零。)
(讲述)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板书)
2.纬度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赤道,通过谈话得出赤道的意义。
(板书)
(1)赤道的意义: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零度纬线、北纬(N)与南纬(S)的分界。
(看《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结论: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板书)
(2)纬度的划分
(黑板绘图)说明纬度的划分,并标注北纬和南纬。
(出示投影片:纬线和纬度)让学生完成"想一想"。(见教材P6)
(出示投影片:低、中、高纬的划分)让学生观察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提问)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的纬度约为32°N,它位于哪个纬度带?(结论:中纬度)进一步提问学生:海口(20°N)呢?中山站(69°S)呢?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必须记牢的两个数据,(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0000千米)知道了地球仪就是地球的模型,明确了纬线的特点和赤道的意义,掌握了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对在地球仪上如何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以及识别南北半球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篇4
设计思路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判定。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复习
1、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思考、回答
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地球仪,在上面能看到什么?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认识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经线和纬线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
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经线
纬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特殊经纬线
度数的变化规律
半球的划分
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
①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②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
巩固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使学生知道他们是重要的经纬线。
观察地球仪,找出三条经纬线,说出它们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经纬网定位
1、说出几个地理事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
2、教师指出: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定位。
巩固与拓展
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学生讨论、研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寻找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
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拨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方法
1、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判定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
介绍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1、说明判定方法:
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生把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判定方法与教师讲的作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规律的方法达到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②使学生掌握判断经纬度和半球的方法。
巩固
指导学生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等。
绘图
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
能力
板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二)
一、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二、经线和纬线(列表)
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三、经纬网——定位
教学反思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缺点。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质疑,在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
但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问题的提出应明确、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是学生乐于思考和能够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的参与应采用思考、讨论等简单方式。这样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同步地进入学习,快速进入状态,开展合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③学生的探究、合作,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学生的讨论要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
④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待教师的精讲和点拨,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篇5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地球仪上看世界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教材课标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学生从社区、城市和村落开始了解,再到对地图的认识,然后是对世界大洲大洋和地形地貌的分布、各类型气候的特点及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和各国特点的熟悉,学生在完成了这些基础性知识认识之后,接着要学习地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仪。这是在学习探究一《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把平面的地理知识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加以深化,并为学习以后的地理知识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七上的教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与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
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认识地球仪)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二、说学情目标
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不强,而本课内容则是从空间上去把握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即利用经纬网定位,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实物地球仪,让学生去感受地球仪,认识地球仪,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地球仪。
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根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将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本课教学时可采用媒体直观教学、实物直观教学、实践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提升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主要采用探究学习方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交往式学习方式。
四、说学教预设
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本课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中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人们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仿照地球制作了模型——地球仪,今天请同学们以“外星人”的身份(微信开启画面,在太空看地球),利用地球仪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地球仪就像一本内容丰富的“大字典”,从中可以查到很多知识。
分组观察地球仪,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仔细观察,比赛哪组观察到得东西多。并在学生观察到得内容中,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不同特点(以探究表格的形式),并适时引出北极、南极、东西半球的划分。
可以穿插问题“为什么东西半球的划分是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构成的经线圈,而不是0度和180度经线来划分,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教学重点: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因为这是在学生自己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归纳和总结的,所以掌握的知识会更加扎实,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观察事物的一般方法:远——近,整体——局部,不同角度观察等。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经纬网的教学,重在应用。在书本探究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几例探究的内容,使学生学会较熟练地使用地球仪,强化对地球仪作用的了解。
1、本环节继续探究课本中北纬40度东经116度、北纬30度西经90度、南纬34度东经115度、南纬16度西经119度的地方。
2、探究中国的疆域东南西北四至点的位置,联系中国的位置判断中国所处的纬度带和温度带,以此落实低、中、高纬度的划分,时差等地理知识。在解释五带划分时,引导学生通过图册了解一些五带的自然环境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能积极参与,又有很大的学习兴趣,还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第四环节:巩固小结,教学延伸
(一)请学生自己谈学到的知识。
(二)课外拓展:为什么地球仪上地轴是倾斜的?地球作为宇宙天体之一,是怎样运动的?
五、说教学预想
本课教学以活动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我相信学生会学有所获。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篇6
教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部分 课例背景分析
一、课标及课标解读
(一)课程标准: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
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升测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本节课以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为主线展开,逐步阐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初中学生接触初中地理课程的第一节课,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上好本节课,对于初中学生树立地理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知识关联结构图
3、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1)教学重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及其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确立依据:
把上述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依据如下:一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上述知识点是地理学科要学会的基本知识或者技能,尤其是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不管是在学习地理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用到,作为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理念,更要把它作为本节内容的重点。
(2)教学难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难点:
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作用。
确立依据:
A、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人们为了方便而认为制造的概念,是虚拟的,远远超出了初中生的想像,远离实际;B、经纬网确立地理坐标要求学生在熟悉经纬线及经纬度的基础上运用经纬网图,本身就具有难度。
4、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开发
详见多媒体课件
第二部分:教学实施方案(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行星,是人类之家;
②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③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④掌握经纬度的划分方法;
⑤记住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⑥会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 篇8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课 题: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二、课 时:2课时
三、教 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地球仪,能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大小;
(3)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4)能够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2)通过演示地球仪,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4)通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
2.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针对初中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和讲解,如经线和纬线,可以用一个只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仪,直观展示给学生看,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六、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引出课题。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新课内容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图1.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讨论学习,共同探究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呢?
(学生自主学习,举手发言)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后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随着认识的加深,尤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地球卫星照片更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能够作为地球是球形证据的事例呢?
a.(事例1)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展示教材图1.3)
b.(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作答,教师启发、解释。)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
(学生计算、回答)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但想对于地球来说,这个数据微不足道,所以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承转: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
(展示地球仪,边展示边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在地球仪上还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经线和纬线。
dg15.com延伸阅读
最新地球仪课件(系列4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完整的教案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小编精心筛选为大家整理出了最新的“地球仪课件”供大家参考,希望我们的阅读之旅能够带来联想和思考激发我们心智的活力!
地球仪课件(篇1)
教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部分 课例背景分析
一、课标及课标解读
(一)课程标准: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
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升测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本节课以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为主线展开,逐步阐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初中学生接触初中地理课程的第一节课,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上好本节课,对于初中学生树立地理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知识关联结构图
3、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1)教学重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及其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确立依据:
把上述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依据如下:一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上述知识点是地理学科要学会的基本知识或者技能,尤其是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不管是在学习地理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用到,作为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理念,更要把它作为本节内容的重点。
(2)教学难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难点:
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作用。
确立依据:
A、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人们为了方便而认为制造的概念,是虚拟的,远远超出了初中生的想像,远离实际;B、经纬网确立地理坐标要求学生在熟悉经纬线及经纬度的基础上运用经纬网图,本身就具有难度。
4、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开发
详见多媒体课件
第二部分:教学实施方案(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行星,是人类之家;
②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③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④掌握经纬度的划分方法;
⑤记住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⑥会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地球仪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注意作业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数 量
无 数 条
[巩固练习]
(方案二)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 地球真正的形状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 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 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
[学生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 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圆弧状况
长 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 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地球仪课件(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地球的简单知识,萌发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
2、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爱护地球也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3、初步认识地球,简单了解其外形特征和运转知识,激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2、物质准备:地球仪,录像带。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按时换,一日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
二、地球长什么样。
1、观察地球仪。
2、观看录像。
小结:地球是圆圆的,在不停地转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因为地球很大,所以感觉不到它的转动。四季的交替,昼夜的出现就是转动的结果。
三、地球上住着谁。
1、看录像,提问:企鹅、北极熊、熊猫、鲸鱼生长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地球上除了动物还生长着什么?
2、让小朋友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和其他所知国家的地理位图置,知道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3、地球这么大,我们怎样才能清楚的看到地球呢?人们根据地球的样子做了个模型。叫地球仪。(出示地球仪)请幼儿在地球仪上找出我们的祖国---中国。
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名字呢?
4、地球上都有什么呢?(人、动物、植物)
四、保护和爱护环境。
1、课件展示:美丽的风光图片。让幼儿了解地球地球上美丽的大自然,激发幼儿热爱地球的情感。
2、"地球妈妈生病了"课件展示:污染环境的种种原因与现象,让幼儿了解人们乱倒垃圾,大量砍伐树木,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破坏和污染了环境。
3、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五、地球妈妈生病了。
结合幼儿美术作品讲故事:有的人把地球妈妈的头发剪掉了;有的人把地球妈妈的衣服弄脏了,扯破了;地球妈妈的身体发烧了。
让幼儿理解树木的砍伐,水的污染,空气污染和臭氧层的破坏是地球妈妈生病的主要原因。
六、争做地球的小医生。
自由讨论:怎样保护地球?
人们为了保护地球,规定每年的4月22日为地球日,让全世界的人们一起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七、活动延伸。
把地球仪放在科学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观察、互相交流。
地球仪课件(篇4)
设计思路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判定。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复习
1、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思考、回答
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地球仪,在上面能看到什么?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认识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经线和纬线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
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经线
纬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特殊经纬线
度数的变化规律
半球的划分
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
①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②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
巩固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使学生知道他们是重要的经纬线。
观察地球仪,找出三条经纬线,说出它们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经纬网定位
1、说出几个地理事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
2、教师指出: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定位。
巩固与拓展
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学生讨论、研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寻找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
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拨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方法
1、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判定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
介绍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1、说明判定方法:
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生把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判定方法与教师讲的作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规律的方法达到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②使学生掌握判断经纬度和半球的方法。
巩固
指导学生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等。
绘图
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
能力
板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二)
一、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二、经线和纬线(列表)
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三、经纬网——定位
教学反思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缺点。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质疑,在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
但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问题的提出应明确、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是学生乐于思考和能够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的参与应采用思考、讨论等简单方式。这样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同步地进入学习,快速进入状态,开展合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③学生的探究、合作,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学生的讨论要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
④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待教师的精讲和点拨,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地球仪课件推荐10篇
准备好课堂所需的教案课件在上课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每位老师都需要编写属于自己的教学课件。科学地编写教案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如果您想知道为何“地球仪课件”如此与众不同,我们为您提供本文供您阅读参考,请务必收藏!
地球仪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地球仪课件 篇2
一、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二、经线和纬线(列表)
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三、经纬网——定位
教学反思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缺点。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质疑,在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
但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问题的提出应明确、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是学生乐于思考和能够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的参与应采用思考、讨论等简单方式。这样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同步地进入学习,快速进入状态,开展合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③学生的探究、合作,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学生的讨论要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
④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待教师的精讲和点拨,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地球仪课件 篇3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课 题: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二、课 时:2课时
三、教 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地球仪,能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大小;
(3)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4)能够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2)通过演示地球仪,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4)通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
2.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针对初中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和讲解,如经线和纬线,可以用一个只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仪,直观展示给学生看,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六、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引出课题。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新课内容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图1.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讨论学习,共同探究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呢?
(学生自主学习,举手发言)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后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随着认识的加深,尤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地球卫星照片更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能够作为地球是球形证据的事例呢?
a.(事例1)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展示教材图1.3)
b.(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作答,教师启发、解释。)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
(学生计算、回答)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但想对于地球来说,这个数据微不足道,所以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承转: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
(展示地球仪,边展示边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在地球仪上还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经线和纬线。
地球仪课件 篇4
目的:
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
第一章 地 球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
(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
(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
(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板书)
2.地球是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讲述)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只差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计算)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出赤道周长:
2πR=2×3.14×6371千米=40030千米≈4万千米
(讲述)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人们难以真正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板书)
二、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展示地球仪)讲述地球仪上各种颜色、符号和文字的含义。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南北两极。
(黑板绘图)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提问)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结论:没有,是假想的)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即自西向东)作逆时针转动。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讲述)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板书)
四、纬线和纬度
(展示地球仪)说明纬线的概念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纬线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
1.纬线的特点:是圆、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提问)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何规律?(结论:由赤道向两极不断缩短,赤道最长,两极点为零。)
(讲述)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板书)
2.纬度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赤道,通过谈话得出赤道的意义。
(板书)
(1)赤道的意义: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零度纬线、北纬(N)与南纬(S)的分界。
(看《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结论: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板书)
(2)纬度的划分
(黑板绘图)说明纬度的划分,并标注北纬和南纬。
(出示投影片:纬线和纬度)让学生完成"想一想"。(见教材P6)
(出示投影片:低、中、高纬的划分)让学生观察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提问)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的纬度约为32°N,它位于哪个纬度带?(结论:中纬度)进一步提问学生:海口(20°N)呢?中山站(69°S)呢?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必须记牢的两个数据,(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0000千米)知道了地球仪就是地球的模型,明确了纬线的特点和赤道的意义,掌握了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对在地球仪上如何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以及识别南北半球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地球仪课件 篇5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设计
单位:邢塘街道中心学校
姓名: 宋佩佩
时间:20xx年9月26日
eq avs4al(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能力目标: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借助地球仪,使用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列表比较法等了解经纬线的含义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情感目标: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eq avs4al(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运用图表分析纬线的特点和纬度的划分
eq avs4al(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地球仪、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人类的家园。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讲授新课
1.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有个了解,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讲解]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即6371千米。
2.地球仪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设计意图]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讲解]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
合作探究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相关文章内容就分享到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视频
3.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4.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和地球仪
5.7年级地理经纬线咋标
6.7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7.初二地理会考知识:地球和地球仪
8.高中地理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
9.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仪课件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地球与地球仪》复习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变革了原来“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式的课程体系,而采用行为目标方式表述内容,以促进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通过探究和体验的过程去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不再陷入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泥潭。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复习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描述地球大小的相关数据;巩固经线和纬线的概念,掌握经度、纬度的含义;熟悉特殊的经线和纬线;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重点: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熟悉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精心设计的信息整合课件,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浅入、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2、学法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如下:
1、开门见山、直入话题
2、温故知新、知识梳理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理顺学生的学习思路,通过表格填充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记忆。
3、活学活用、检测效果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来检测其对各知识点掌握的情况。
4、课堂练习、我来解答
此环节设计了交织经纬网、合作探究、小试身手三个环节,通过学生完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能力训练题,而教师根据课堂反馈及时纠错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5、分析总结、建立框架
通过阶段性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找出所学的知识规律,以便更好的运用它。
6、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例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7、课堂小结、巩固效果
一是知识的小结,二是能力要求的总结。
8、布置作业、延外课堂
通过对自主练习与难点突破环节的设计,将学生的的学习与课内延伸至课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地球仪课件 篇7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
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准确区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特点;
3.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认识经纬网。
基本技能:
1.能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2. 能够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在地球仪上探究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3.能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人类为摸索地球的形状而经过的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接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
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
2.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定义,能够准确区分经纬线和经纬度。
3. 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了解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教学难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仪等。
2.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教学等。
【教学课时】共4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活动课)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宇航员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视频,观看完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
?学生:看视频,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有关视频的背景等。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感受一下。
?先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读图思考:
?问题: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略)。
?过渡:后来,随着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一些人开始怀疑“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地球的形状可能与“月球”、“太阳”等类似,也是一个球形,这样,关于地球的形状的问题,就在人们之间开始了一场争论。
?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个讨论活动,体会一下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那一段艰难历程:活动:分组讨论:请学生们前后4人一组(个别为6人),分别选取教材中有关“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在太空看地球”等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图示和资料中的一个,小组讨论学习,认识其中的某一个过程。
?学生:1.自己挑选某一个过程,2.小组代表向全班作介绍,演绎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师生互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
?小结: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探索科学,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
?学生:发言,谈感受等。
?教师: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提示:小学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有关圆和球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圆的大小可以通过什么来确定吗?
?过渡:(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许多同学都能理解用半径的长短可以说明一个圆的大小,同样的道理,用半径的长短也能说明一个球体的大小,请大家思考一下:既然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呢?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提到有关圆的半径问题。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问题。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教材P4页图1.2“地球的大小”,看看教材是如何说明地球的大小的?
?学生:看图、讨论活动等,找出是通过“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大小”等数字来说明地球的大小的等等。
?小结: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如图所示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当然,用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大小来说明地球的大小,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师生互动: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平均半径”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2.最大的周长一般指的是什么?(赤道周长)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
?二、认识地球仪
?教师:(展示地球仪),同学们讨论得不错,人们确实想到了借助“地球仪”的方法来认识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一个反映地球的一些基本性状特点的地球仪,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它,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地球仪是如何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国家等表现出来的?
?学生:听讲,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熟悉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每个小组一个地球仪,学生们观察、说出地球仪表面的基本构成,指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说明地球仪的表面构成,解答学生的问题。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等,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点也不同,各有侧重,我们正是利用地球仪的这些便利构成,来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种事物及其分布等。
?学生:听讲,记录等
?三、制作地球仪
?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下面让我们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吧,请同学们拿出乒乓球,完成教材第5、6页的活动。
?学生:根据教材活动设计,逐步制作地球仪。
?师生互动: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在班级展示学生制作的成果。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形状:球体
大小: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大小
?二、认识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基础课)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它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不仅如此,地球仪上还配备了一些特殊的“装置”,方便我们利用它们来学习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等。
?师生互动: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教具,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探究地球仪的兴趣。
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活动: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你们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装备”?它们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讨论等(略)
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
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
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小结: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
?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
?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总结自己的结论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
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下。
活动:要求学生: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
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纬线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
2.纬线的形状?
3.纬线长度及变化?
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纬线指示的方向?
讲述:请大家停止讨论,就这几个问题来分享讨论结果。
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 定义 形状 长度及变化 指示方向 纬线 垂地轴,环地球 圆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东西 ? ? ? ? ? 难点提示:如何演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们只沿着地球仪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始终在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渡:同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来看看经线的有关特点。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猜测地球仪和绳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教材P6,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这里纬线长度的比较需要用到老师提供的绳子和自己的直尺
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纬线长度。
学生回答:
1.纬线定义(看书得出的结论):和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
2.纬线是圆的。
3.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
三、认识纬度
?教师承转:现在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线的基本特点,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仪上的纬线有多少条吗?
?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
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纬度在地球上的划分。?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度数,看看纬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纬度的标注)。
学生:活动、讨论等。
学生:发言等。
提问: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球仪上的纬度起点也是从0°开始排列的,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是一条怎样的特殊纬线呢?
学生:发言等。
归纳总结: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如,教材P6页图1.7“基多赤道纪念碑”。
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其它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纬度的分布规律:1.纬线的度数范围是0?-90?,赤道为0°,南北极点是90°;2.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增,最大的纬度分别位于北极和南极点。
提问:从纬度的分布中我们发现,除了赤道外,其余的纬度都有两个数值,又该如何来区分呢?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赤道以南称为南纬,赤道以北称为北纬,人们还利用英文“南”“北”的单词首字母“N”和“S”作为代号,分别表示北纬(度)和南纬(度)。
练习:
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纬40度,用数字和字母该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画出最长的纬线——赤道,大家观察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规律,然后补充几条纬线:南北纬23.5?,南北纬66.5?,标出南北极点的度数90?。
?学生:听讲,记录等
?过渡:
?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人们利用不同的纬度来区分这些纬线,通过纬度的大小来认识纬线在地球上的位置,那么,人们是如何来区分地球仪上的经线的呢?
三、认识经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地球仪上这些连接南极和北极的大圆弧线吧,看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
活动:
要求学生: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相关文章内容就分享到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视频
3.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4.七年级地理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5.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和地球仪
6.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范文
7.初二地理会考知识:地球和地球仪
8.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9.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
10.七年级中东地理教案
地球仪课件 篇8
教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部分 课例背景分析
一、课标及课标解读
(一)课程标准: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
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升测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本节课以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为主线展开,逐步阐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初中学生接触初中地理课程的第一节课,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上好本节课,对于初中学生树立地理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知识关联结构图
3、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1)教学重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及其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确立依据:
把上述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依据如下:一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上述知识点是地理学科要学会的基本知识或者技能,尤其是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不管是在学习地理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用到,作为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理念,更要把它作为本节内容的重点。
(2)教学难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难点:
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作用。
确立依据:
A、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人们为了方便而认为制造的概念,是虚拟的,远远超出了初中生的想像,远离实际;B、经纬网确立地理坐标要求学生在熟悉经纬线及经纬度的基础上运用经纬网图,本身就具有难度。
4、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开发
详见多媒体课件
第二部分:教学实施方案(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行星,是人类之家;
②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③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④掌握经纬度的划分方法;
⑤记住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⑥会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地球仪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2、 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
3、 了解地球基本形状
4、 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1、观察地球仪,
2、经线、纬线的意义及其特点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东西半球划分
难点:1、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2、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判定
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明亮的圆球;在十五的晚上,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自己却不容易地球的整体面貌。古人如何认识地球呢?我们现在呢?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大小
(1) 地球的形状。展示地球仪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一个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已经得到肯定,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看教材图p2 图1.1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实(地球真实形状)吗? (不能)
引导:可是,我们却能够从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实。好像比如。。。(举出远处船只、发生月偏食的例子并做出必要解释)其中,我们地球仪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更可以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小组充分讨论)
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的就是太空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什么?
总结:如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
板书:(2)地球的大小
看p3 图1.2让学生读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中间略扁的椭圆的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
展示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1)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
(凹凸、国界、地轴、经纬线等等)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定位、绘制国家边界、地理事物的总体观念、分辨地理事物)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总结: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地球仪课件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是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球体)。
2、地球是球体的主要证据(海边看船、月食、地球卫星照片、环球航行、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北半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北极星的高度不同、从归航的轮船看陆地的小山)。
3、地球大小的三组数据。
(二)地球仪
1、设计原则。
2、地球仪及作用
3、地球仪上的大致方向(面对地球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为后边的经纬线指示方向、经纬度的排列规律、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判定做基础铺垫)。
4、简易地球仪的制作不做教学要求。
(三)经线和纬线
1、地轴、纬线、经线、北极、南极的概念。特殊的经线和纬线(本初子午线、20°ERGEFORMAT
七、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1、体现地理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体现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 教学理念。
3、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4、体现张店七中地理组“主题带动策略下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课题研究部分成果。
八、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揭示主题】
导语: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农历每月15日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板书课题: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目标认定,板书结构】
1、屏幕出示知识目标,学生朗读认定。
2、教师叙述,板书一节知识框架,强调重点难点。
SHAPE MERGEFORMAT
【主题带动,自主合作】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部分的教学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自学效果检测,教师导拨,总结升华。
(1)找学生叙述人们对地球是球体的认识过程,教师屏幕出示相关的图片加以说明。
(2)让学生就P3-4活动1的(1)、(2)(3)谈自己的看法,教师配以图片说明。对于其他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学生和教师相互补充,最终必须明确最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是地球卫星照片。
◆总结升华:让学生谈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3)提问: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承转:地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都非常想了解认识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要想方便的了解地球还得多运用一下地球仪。
(二)“地球仪”部分的教学
教师讲解、演示:
设计原则: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
作用:P4最后一句。
地球仪上的方向:北极竖直朝上,我们面对地球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承转:地球仪有好多种类型,不管哪一种都标画着经线和纬线。
(三)“经线和纬线”的教学(基本概念理解、特殊的经纬线、经纬线的性质)
1、自主探究,教师巡视
2、自学效果检测,教师导拨。
(1)提问、演示,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要敢于让学生说,让学生暴露错误,还要注意激励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
经线 纬线 形状特征 半圆 圆圈 长度特征 都相等 ◆教师导拨(教师多方收集学生的观察结果,要善于因势利导):“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越往两极纬线越短,最后成一点”、“不等长”、“有没有长度相等的纬线”、“长度相等的纬线有什么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衬的等长”。 指示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数量特征 无数条 无数条
(2)引导并讲解:本初子午线、180°经线、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特殊之处。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仪上的0°经线;180°经线与本初子午线对着组成一个大的经线圈;赤道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为0°纬线。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这些纬线在第二节学习是会频繁用到。
(3)教师说明:地球里并不真的有地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
▼承转并预留伏笔:我们为什么要在地球仪画上那么多经线和纬线呢?到下一节课大家就明白了。
第二课时
(四)“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表示”部分的教学。
1、设疑: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和纬线,怎么来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呢?(标定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和纬度)
2、继续设疑:经度和纬度是如何让划分的呢?又是如何表示呢?请同学观察图1.10,结合手中的地球仪探究内化经度的划分,准备发言。(学生发言,教师随时引导--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对着的为18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到180度经线为东经度,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到180度经线为西经度,用ERGEFORMAT
让学生上黑板表示经度:首先关注经度的表示方法,如:东经30或者是30°E。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说明判断上题中为东经度或者是西经度的原因。让学生发现东经度的排列规律: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度数在增大;西经度的排列规律是由本初子午线向西度数在增大。进而提炼出东经度和西经度的判定方法: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度;向西增大的为西经度。
2、出示例三、例四:判断南纬度还是北纬度,引导学生探究并应用图1.11中南北纬度的排列规律。
SHAPE MERGEFORMAT
(1)让学生上黑板表示纬度:首先关注纬度的表示方法,如:北纬30°或者是30°N。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说明判断上题中为南纬度或者是北纬度的原因。让学生发现南纬度的排列规律:从赤道向南度数在增大;北纬度的排列规律是由赤道向北度数在增大。进而提炼出南纬度和北纬度的判定方法: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度;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度。
3、承转:同学们我们学了纬线、纬度,学习了经线、经度,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现在我们考虑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纬网?你能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吗?(有同学会回答“为了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有同学会据电影院找座位的例子、班内找同学的例子,教师肯定、表扬鼓励)
(六)“经纬网定位”部分教学
1、学生阅读P8图文信息,体会点的表示方法,及经纬网的目的和用途。屏幕出示汶川大地震震中经纬度。
2、做例题,确定点的描述方法和表示方法,应用经度、纬度的判定方法。
SHAPE MERGEFORMAT
(1)强调描述方法:A点是
东经61°和北纬30°的交叉点,表示为30°N 、61°E
(2)其他各点的经纬度位置:
B 30°N 、61°E
C 30°S、170°E
D 50°S 、170°W
▼承转:在生活中还经常用到半球来定大致位置,比方说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第三课时
(七) “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 、“半球的范围”教学
1、让学生读课本P7图.12和1.13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和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学生可能的问题①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一条经线②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本初子午线和180度经线③不太明白为什么非得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2、让学生观察图1.12和图1.13,得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范围(注意规范学生表述的准确性)
(1)南、北半球范围:(略)
地球课件
欢迎大家来看我写的一篇关于“地球课件”的文章。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教案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希望本文可以对你产生启示希望你喜欢!
地球课件【篇1】
一说教材
《地球爷爷的手》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课文。本文写了一只很有灵性的猴子,它不但聪明,而且知识丰富,“懂得”很多科学知识。这不,猴爸爸竟然会利用地球引力得到桃子。
本课以童话的形式,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爱科学,学科学。
二、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四、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习兴趣,以突破重、难点。
自主探究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学,一方面可以从容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学生有了困惑,就会产生急需弄明白的心理,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留下印象,增强自主意识。
五、说学法
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读读——想想——说说,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展示自我,有所理解,有所感悟。
六、 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喜欢玩纸飞机吗?玩的时候你最希望看到自己的纸飞机能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
2、师生一起放飞已折好的飞机,看谁的纸飞机飞得最高最远。
3、小朋友发现没有,不管我们的纸飞机飞得多高多远,最后它们总是掉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读懂了这个童话故事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玩纸飞机,而纸飞机必然落下这一现象,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 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地球爷爷在跟我们打招呼呢!咱们先跟它打声招呼吧!想认识地球爷爷吗?让我们赶快来读读它的故事吧!
要求:把字看清楚了读,遇到难读的字请学习伙伴或老师帮忙。(生自由练读)
2、认读本课生字,演示生字课件。
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想不想摘到它?只要读准了字音就能摘到。
生自由认读生字
指名读,学生想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准了,其他学生跟着读2遍;读错了再帮他改正。
(点击课件,“桃子”落地,变成一个个没带拼音的生字。)
3、齐读没有拼音的生字,演一演:踢、摘并给其他的生字组词。
拼音宝宝回家了,你能读准确吗?(你想摘什么?踢什么?轻轻的做一做;读读好朋友“而且”;给其他生字组词)
4、读“桃子”卡片上的词语,再次记生字。
我发现这么短的时间检查小朋友读生字,你们读得—— ( 生:棒!)
是呀,所以老师给你们送来了几个又大又红的“桃子”,但是我要送给认识他们的小朋友。(认读词语,接着记生字,送桃子)
别急,剩下的桃子我要送给爱动脑筋、举手发言,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小朋友,你们愿意努力吗?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小朋友真爱学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部动画片,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动画片里会讲些什么呢?
播放课文动画,师范读课文
四、 读中生思,读中感悟
1、动画片播完了,你认识了谁?
2、老师也认识了小猴和小兔(课件出示:小猴和小兔)你猜他俩在干什么?
3、是啊,他俩在地球爷爷的怀抱里高兴地玩呢!你瞧,小桃树也在地球爷爷的怀抱里慢慢地长大了!(动画出示:桃子逐渐变大变红) 你看到了什么?你心里想些什么?
把你的感受带到句子里读读,读出滋味来!(出示句子:是啊,树上的桃子又大又红,一定很好吃。)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小猴也正要请小兔吃桃子呢!可是桃树那么高,我们够不着,该怎么办呢?(生畅所欲言)
5、猴伯伯正在树上呢,我们就请他帮忙吧!你怎么请猴伯伯帮忙?(生自由说,注意学生对文明礼貌词语的运用)
6、让我们有礼貌地请猴伯伯帮忙吧!(出示:猴伯伯,请您给我们摘几个桃子,好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7、小朋友这么有礼貌,猴伯伯当然愿意帮忙啦!可是,猴爸爸还没有回答,也没有动手,只见几个桃子自己从树上掉了下来。(动画演示:桃子不断从树上掉下来)
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有问题想提,那么你们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提出心中的疑问。
8、看看小猴和小兔有什么疑问?(出示6—9小节)
自由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读。
9、地球爷爷听到你们有这么多的疑问,可要举手发言了。(出示地球爷爷的话)
(1)自由读读地球爷爷的话,齐读,说说你读明白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类比感受,体验“地心引力”。(学生同桌合作实验:观察当回形针靠近磁铁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化抽象为具体,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本来就是抽象的,一年级的小学生更难建立“地心引力”的概念。但这个小小的实验却能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感受到它。】
(3)指点: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铁的不知大多少,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板书:地心引力)现在你们能明白为什么纸飞机不管多轻,最后总是会掉下来了吗?
五、拓展延伸。
1、地心引力就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们睁大眼睛看一看,动起脑筋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地球爷爷有手呢?
引导学生先从教室开始观察,再说说其他地方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畅所欲言,师生共同评议)
2、地球爷爷用它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大家想一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世界会是什么样的?(自由想象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下自由想象和创造的足够空间,把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
3、小结:地球爷爷的手作用可真大。其实地球爷爷的趣事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只要小朋友们能多看多想,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爷爷有手,而且有很大很大的力气,他的手就是——(生:地心引力),我们还认识了这么多新的字宝宝。(生齐读生字)
六、指导写字。
1、师范写:跳、桃
2、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3、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师再次范写,生书空。
5、学生在书上先描后写。
6、投影展示学生的一份作业,评一评。
七、作业设计
1、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2、课后收集关于地球知识的资料,带到学校来和同学、老师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31 地球爷爷的手
地心引力
地球课件【篇2】
一、说教材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由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通过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从地球“美丽又渺斜、“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个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并以此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条理清楚,语言朴实、流畅,用词严谨,表达生动,饱含深情,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二、说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品读感悟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为主要教法,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中去感受跳跃的生命与涌动的激情,激发学生灵动的想象。此外,我还以情境教学法作为辅助教法,运用远程教学资源中的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产生视觉、听觉乃至心灵的震撼,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现实的体验,使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三.实践
1、结束本课之前,让学生把最想说的话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并交流,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3、学完本课后,我设计了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实践性作业:
(1)制作一张环保手抄报;
(2)写一份环保倡议书;
(3)做一次环保小宣传。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走向生活,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四、说教学评价
本课教学时,我凭借中央电教馆资源共享库中查询到的有关地球的各种资源,结合学生特点,采用远教资源与网络资源相结合的办法,建构一个可观察、可体验、可参与、可互动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认知平台,让学生能在多种教学媒体的情趣氛围中,去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课文通过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孝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孝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毁坏后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基于现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宇宙与地球感性认识很浅显。而对文章内容没有一个很深的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首先我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阅读有关宇宙与地球的有关书籍资料等,并为学生提供地球的奥秘的相关网站,充分的让学生通过资料去感受。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紧紧围绕“地球的样子”“地球孝人类活动范围斜“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和“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妆这几个方面介绍的,教学时,我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补充有关知识: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这使学生心灵上受
到了震撼,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我国生态环境的几个数字及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这更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1的感叹的意义了。这时学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同时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我们身边环保、生活实际来谈体会,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而我们只有一个家园──地球,精心保护它吧!终于成了所有学生的呼声。
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整理搜集到的有关地球奥秘的资料,办一份小报,这样不仅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过回想起这一节课,也有一些遗憾,学生理解宇航员说的这句话不够全面,学生回答的面有点窄。
拨和激励性评价,让他们感受到合作的愉悦和成功的喜悦。
地球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学习书写“球、玩”两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探求的欲望更强烈。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生字卡片、纸飞机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
想不想现在就玩一次?我们来比比谁的纸飞机飞得远、飞得高。
唉!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答案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故事里。(齐读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赶快打开课本,找到这个故事,认真地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困难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读完后同桌合作学学生字。
2、认识生字:
过渡:小朋友们读得可真起劲,引得课文里的生字宝宝也忍不住要跟大家交朋友呢!瞧!它们跑到桃树上去了,你能把它们认出来吗?
(1)自由读一读,比比谁交到的生字朋友最多。
(2)指名拼读音节,其余学生跟读。
(3)真正的朋友可不光会叫名字,还得记住朋友的模样。交流组词或记形。
(4)开双轨小火车读字、读词:如果读对了,桃子就会变成词语宝宝。
(5)齐读词语。
3、检查朗读:
过渡:小朋友们这么快就跟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它们满意地回到课文里去了。你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1)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先自己练练吧!
(2)指名选段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他有没有读得特别好的地方。(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自读感悟“地心引力”的神奇
1、(出示第十自然段)读了地球爷爷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四人小组再读读,一起讨论讨论。
2、交流,反馈,质疑。
3、现在就让我们来做个小小的实验,一起来感受感受。(同桌一组,用磁铁靠近回形针之类的物体,观察产生的现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交流后小结:当磁铁靠近回形针时,有一股力量把回形针吸到了磁铁上,这股力量就是引力,是磁铁发出的。
5、借助课件,形象感受“地心引力”
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他的引力可比磁铁的引力大多了。你们听,地球爷爷说话了。(播放课件:地球爷爷的自述,同时出示图片)
6、现在你们能解答为什么纸飞机不管多轻,最后总是会掉下来了吗?(板书:地心引力)
7、再读地球爷爷的话,读出神奇。
四、拓展延伸
1、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联系生活感受,自由发言)
2、我们的地球爷爷用它那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地心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大家想一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了“手”,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想像说话)
3、总结谈话:关于我们的地球爷爷还有许多许多有趣的事情呢!只要大家能多看多想,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五、指导书写:球、玩
1、出示生字:球、玩。集体认读后说说它们的共同点。
2、观察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如:“王”的最后一画是“提”,“球”别漏写最后一画“点”及右边部分的笔顺等等。)
3、师示范书写“球”,生临写。
4、学生描红、书写,师巡视。
六、创新练习
从以下作业中选择一个,课外完成:
1、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2、找找有关地球知识的书刊读一读,并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换着看。
3、你知道世界上是谁第一个发现了地球的“万有引力”吗?把你搜集到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地球课件【篇4】
一、说教材
《地球爷爷的手》课文以童话的形式,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主动留心身边的科学,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猴子很有灵性,不但聪明,而且知识丰富,懂得很多科学知识。文中,猴爸爸竟然会利用地球引力得到桃子,这样,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小猴的要求,这一现象,使小猴和小兔产生了好奇,也正是学生好奇的地方,本单元主题是激发学生对探索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由水猴和小兔想吃桃子,引出猴爸爸不动手而得到桃子,从而让小猴、小兔好奇,最后是地球爷爷的话让他们得到了答案,文中内容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出现的,语言浅显易懂,让学生读了很感兴趣。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给本课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跳、挑”等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通过朗读课文,明白理解课文内容,找到了桃子落地的原因。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三、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文中一问一答的对话特点,以读为主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了解桃子落地的原因,并借用课件动漫插图,帮助学生边读边理解课文,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说教学过程
详见《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
五、说板书
板书做到简洁,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本课的主体。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
《地球爷爷的手》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31课。本文以小学生喜欢的童话形式出现,通过成熟的桃子自动落地的事,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教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心引力,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时,我利用游戏——“掷币落地”导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由于我巧妙地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搬到了课堂上,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
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在教学达到高潮时,又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科学。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再次举例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这种由课堂走向生活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孩子们从小爱科学的'品质。
当然,在教学《地球爷爷的手》中还有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形式及方法比较单一,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是游戏、比赛等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还需要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第二、识字教学中,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限,应多强调学生在生活中的识字。
第三、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因为质疑是思维的火花,应该给予学生充分质疑的时间。
第四、教师本人应多加强对电脑的操作。
地球课件【篇5】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语文一年级下册的《地球爷爷的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地球爷爷的手》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主要以科学知识为专题,运用浅显的儿童语言,采用生动形象的描写,介绍了工业、农业、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科学常识。《地球爷爷的手》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向孩子们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培养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2、学情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孩子)对科普类读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知识面较宽,因此对本课充满好奇心。另外本课和前一课《棉花姑娘》体裁相似,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读感悟自学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篇课文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情感目标: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4、重点难点:
由于一年级学生还处于运用并巩固汉语拼音的主要教学阶段,是进一步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时期,因而识字教学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是通过朗读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难点是启发学生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情境导入法。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趣味游戏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我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识字游戏活动,爱护其好奇心、求知欲。
3、以读代讲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读代讲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教学中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读感悟。
4、直观教学法。通过使用实验、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进行观察、比较理解课文。
5、“自主、合作、探究”方法。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为此,与教法想适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采用:1、竞赛、游戏法学生字;2、自学、合作、探究法了解“地心引力”是什么;3、读、思、议、评、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1、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作为一年级学生,他们喜欢幻想,常常会把自己天真幼稚的感情注入到周围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中去,因此对拟人化的童话情境情有独钟。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我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孩子们,老师画的是什么?(一只小手),这手有什么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说)
再画地球:地球爷爷也有手,他的手有什么用呢?这样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唤起儿童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有趣的情境中进入本课的学习。又顺理成章的板书课题:地球爷爷的手,带学生走进课文。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学生自读课文前,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实在读不好的句子做上标记,请教学习伙伴或教师。学生带着要求读书,目的性很强,更有利于他们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对于读书中的疑难要学会圈画,意在逐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识字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当学生自读课文后,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动手画一画生字新词、再读一读、记一记,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学本课生字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重点,通过学生自学生字,采用小组合作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合作。再全班进行交流,并让他们谈谈自己是怎么记住的?
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当小老师更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游戏挑战读;把生字送回课文的词语中,开火车式读词语。
这一些检查形式都是遵照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设计的,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自主参与的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
3、重点指导,重在感悟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课文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重点指导带请求语气的句子,然后学生反复朗读小动物和地球爷爷的对话。老师随机点拨引导于关键处,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在自主感悟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时学生的理解就更深刻,本课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
4、拓展实践,回归生活: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比较抽象,我用课件演示能更直观的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留心身边科学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整合了课内外和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拓展学习,又把课堂教学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举出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以及说说地球方面的有关知识,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评议,这样架设起生活和课本的联系,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潜力,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仔细观察。语文小天地,生活大课堂。把探究的视角指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美观的原则,符合孩子的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地球爷爷的手(地心引力)
苹果 ·········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