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篇。
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需要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每次读书完之后要立即记录下来自己的感触和想法。这些感触可以是对作品情节的理解、对人物的感情抒发、对主题的思考等等。接下来,要思考作品给自己带来的新的收获和启示。这些收获可以是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等等。然后,要注意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与作品中的重要细节相结合,用具体的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和结构的安排,使读后感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和可读性。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更好地理解和品味文学作品,同时也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记得将自己的读后感保存下来,并与他人分享,共同探讨作品中的思想和意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1)
最开始,阅读体验很平淡,就是一个叫苏菲的14岁小女孩马上就要过她的15岁生日,而她的父亲远在海外,突然她收到了匿名的函授哲学课程,开始教她从希腊-雅典的哲学萌芽开始学起哲学。读者马上就会觉得,这不就是一个爸爸想以哲学课作为女儿的生日礼物嘛,不管是德谟克利特斯的古典唯物主义原子论,还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性主义,或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分类法的看法都透着一股“朴素”的感觉,并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但是通过这一段阅读,你会开始问自己,“我是谁?
”,“这个世界是什么?”,“我们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通俗的说,开始稍微严肃地考虑关于“三观”的问题了。
就在你觉得这剧情不过如此的时候,事情变得没那么简单了。索菲发现一个叫席德的女孩和他在同一个生日,席德的父亲总是给她寄各种明信片,并坚持要她把明信片转给席德。索菲也开始遭遇各种超自然事件,比如看到自己在镜子里同时眨着两只眼睛,或者梦见席德的金十字架,醒来时手里拿着它。
这一时期的哲学课程也进入了中世纪。有神学背景的哲学家希望通过哲学方法来证明上帝的存在。整个故事被盖上了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时不时还透出一丝诡异的色彩。
于是,苏菲的哲学课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哲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相信理性,被称为理性主义,代表者是笛卡尔,他认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关键在于怀疑一切我们已得到的经验,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我们是具有理性的,要通过理性来检验我们所取得的经验,强调我思故我在。一个相信经验,代表人物是洛克、休谟等人,认为人的心灵是空白的,而思维是心灵对我们所经历的事物的反映,强调所见即所得,超出经验范畴的东西是无法通过理性来解释的,因而是无意义的。
与此同时,席德的父亲开始展现各种“神迹”,通过各种匪夷所思的方法祝席德生日快乐,比如一夜之内将明信片从黎巴嫩寄到挪威,或是通过狗向席德说生日快乐等等。就在周围的事物愈发向着非理性反经验的方向发展的时候,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终于意识到他们原来是席德爸爸的“作品”,他们是作为生日礼物被席德爸爸“创造”出来的文学人物。这时场景切换,一个叫做席德的小女孩收到了她爸爸给她的15岁生日礼物——一个讲义册,里面讲的是一个叫苏菲的小女孩学习哲学的故事。
当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所想到的是作者希望如今的青少年能够像苏菲一样在人类哲学的精神文明下逐步成长,到长大**的那一天,还是能够保持一份对世界的好奇心,像哲学家一样理性思考,不要固定思维,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新的事物,即使懂得了很多的知识道理但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考究和疑问,因为“真正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人”。当今社会虽然稳定,但缺乏哲学思考。拿现在的网络来说,它的与人方便却造成了知识剽窃的普遍问题,不论是大学生还是学术研究者,大家似乎疲于自己去**思考问题,而是更喜欢借用别人的想法和观点而缺乏个人的灵魂性。
不仅如此,现在的许多长大**的大人们更是习惯了这个世界,习惯了以整个社会的思考方式去想问题,像以往哲学家那样挑战神学,挑战社会等颠覆现有固定认识的想法与勇气早已消失不见。结合我的个人所经历过的一件事来讲,曾经有一位同学,他只是喜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某天他对我们平时用水的水质产生了质疑,然后他就借了一台简单的仪器装备将我们平时用的自来水提炼分解,发现底部沉淀了许多的红色物质。当他把这件事的结果告诉我们的时候,许多人的反应都是先是惊讶,后是接受,按照他们当时所说的一句话,“都已经用水那么多年了,我们不还是活得好好的,所以没有必要那么麻烦地去深究这种问题啊。
”很多人都可能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所产生的问题,都抱以无所谓的态度,更遑论去自我探索和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了。这是现代人习以为常的最大问题之一。虽然我们不可能回到各派思想争鸣、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时代,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在和平舒适的生活,我们已经厌倦了对人、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
哲学思维的光辉应该不时地从人们身上闪现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世界的好奇心不会永远消失。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2)
先辈们把一个又一个哲学命题留给后人,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经典。哲学家用艺术的基调来教导生活,而文人则用理性的笔触来感染灵魂。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
贾德是继承者,而不是始作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想和幻想的世界,钦佩的世界,哀叹的世界。贾德使我们有幸一睹哲学之貌,愿他的后人能见哲学的精髓!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直接反应了他对柏拉图老师的批评。可以说,亚氏一直在于柏拉图“较劲”。
但亚氏批判柏拉图的要点还是在理念论上。这个问题不妨纯用教材来回答:
柏拉图和他的前辈一样,想在所有多变的事物中找到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他找到了一个比感官世界更理想的小歌词。他进一步认为,理型类型比一切自然现象更真实。
他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
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颠倒了整个思想。他同意他老师的说法,认为一批特定的马是“流动”的,没有一匹马可以长生不死。他也认为马的形式是永恒不变的,但他认为马的“理型”是我们人类在看到若干匹马后形成的概念。
因此马的“理型”或“形式”就是马的特征,后者定义了我们今天所称的马这个“种类”。
更精确地说,亚里士多德所谓马的“形式”乃是指所有马匹都共有的特征。在这里,姜饼人模型的类比不适用于军团,因为该模型独立于姜饼人。亚里士多德并不相信自然界之外有这样一些模子或形式放在他们所属的架子上。
相反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存在于事物中,因为所谓形式就是这些事物的特征。
这是亚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图理性主义的主要观点。这是思想上的一大转变。在柏拉图的理论中,现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是我们用理性思考的东西。
但对亚里士多德来说,现实世界中最高的东西是我们用感官感知的东西。柏拉图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只是那些事物在更高的概念世界(和灵魂)中的影子。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正好相反。
他认为事物在人的灵魂中的存在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因此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被困在一个神话世界的形像中,在这个形像中,人类的想象与现实世界混淆了。
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对于自己感官未曾经验过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识。柏拉图会说,在理型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首先不能出现在自然界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主张会使“事物的数目倍增”。他用“马的理型”来解释马。但那是怎样的一种解释呢?
这时,作者借询问苏菲时提出:苏菲,我的问题在于,这个“马的理型”从何而来?世间会不会有另外一匹马,而马的理型只不过是模仿这匹马罢了?
看到这一点,我们这些对西方哲学不熟悉的人也顿时开悟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而柏拉图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他们俩的“较劲”,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两大思想方法上的较劲。两千年后,我们这些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谁对谁错。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3)
内容摘要:14岁的女孩索菲有一天放学回家,发现一封神秘的信,只有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就这样,在某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索菲开始思考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的所有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索菲进入了影响人类命运的各个时期,如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等,在思考哲学和艺术本质的同时,索菲不断收到一些非常不寻常的信件,世界在她眼中像迷宫一样展开。在阿尔伯特的指导下,索菲从哲学的发源地雅典开始,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她对文艺复兴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它涉及到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
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迷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诡异,更离奇。她与导师,甚至身边的所有人都只是虚构的人物。
以前总感觉哲学离我们太遥远、太陌生,自从学习《哲学与教育》这门课程以后渐渐的发现:哲学,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并不陌生,却也称不上是熟悉。所以我决定读一本哲学书来增加我的哲学知识和修养。
读这本书时恰逢热播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在《苏菲的世界》的带领下,我也同样漫游了西方的哲学世界。在这里,我还会见了西方哲学界的领袖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并与他们展开了哲学交流。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它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短小精悍的两句话,就引领着苏菲、引领着我进入了哲学世界。大概以前读的书都是小说或者故事类的,没有什么内涵,只能让人清楚记住故事梗概,可是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却很茫然。我不禁问自己:
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我在想,历史的车轮已经跑了几亿年,我只是沧海一粟,很多年后,一切都会湮灭,我还会存在吗?
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我的一切会不会也会从此消散的无影无踪?茫然与不知所措竟然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感觉!
《苏菲的世界》让我沉迷并且我开始好好地自我思考,因为唯有自己的思考才能让我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经过思考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要解决的问题是没有用科学方法证明的问题,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
哲学是想创造一种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种知识。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精确的计算和测量公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未知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先驱。
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哲学考虑的是由各种观念构成的思想画面如何才能够使思想的能力和魅力最大化。
就一个想法而言,它并不比其他想法更错误。它只可能被放置在一个不适当的思想位置,破坏思想画面的效果,就像一个臭棋或一个傻瓜的形状。某个观念落在什么位置上,就像某个棋子下在什么位置上一样。所以,哲学其实是思想的博弈论。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像是“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好奇心却因为习惯而递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接受这个世界,并把它视为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被压抑。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甚至比不上孩子。
但是哲学家是不同的,因为他们从不习惯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世界总是不合理的,甚至是复杂而神秘的。他们像孩子一样看待世界,所以他们可以提出深刻的问题,所以他们可以被称为智者。同时,我也在审视自己,看看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不是被动了,我的思想是不是和谐了,随波逐流,我小时候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对未来的渴望是不是那么强烈。
但是经过思考起码能做到要从多角度、新眼光来打量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对哲学的看法可能会发生质的变化。深奥的哲学理论在这位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笔下,变成一阵清新和煦的春风,充满了活力。书中以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一个又一个哲学家。
哲学家们往往确实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生活经历不会像行侠者那样惊险离奇,不会像军事家那样波澜壮阔,不会像男欢女爱那样情意绵绵,而他们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他们特有的言行蕴含着哲学的深邃,都给我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悠远的回味,哲人的人生往往就是故事。
《苏菲的世界》,它由浅及深,由近及远,如同翻阅了一张张连环画般,展现了一例例具有哲理意义的哲学人生。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更使我燃烧起了一股思考的热情,思考自身,思考社会,思考世界,思考人生,如此,便更证明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于是我决定:
我要对生活改变一下态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4)
最近读了《苏菲的世界》一书,我觉得它是一本即简单而又深奥的**。本来一直觉得哲学是很抽象、比较枯燥和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描写的却截然不同。虽然它是关于哲学的,但它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就像侦探一样。
书中刻画了一位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通过这样一位实实在在的人物让她带领读者去发现和追寻哲理,书在构思上本身就非常的独特与巧妙p>
其主要内容是: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世界、自然等的形成和发展,以苏菲一位神秘人的来信告诉人们人类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的世界。14岁的苏菲在某天放学以后,意外看见一封神秘的信,上面写着“你是谁?
”正是在这样一封神秘信件的带领下,苏菲开始走进入哲学的世界。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 笛卡尔曾说过我思故我在,苏菲也在神秘导师艾伯特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她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康德,从马克思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哲学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世界起源的面纱已经层层揭开,但新的怀疑又来了。
一切都是线索,一切都是新的谜。索菲边走边想,新的哲学世界正在她面前展开。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他们的经历和遭遇,在书中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有时会感到莫名的恐惧,这是我真实而自觉的荒诞精神体验。要解决这种恐惧,我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更清楚地了解这个世界。这也让我开始思考哲学,它是无形的,但却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5)
在上学期间就经常听到《苏菲的世界》,跑了几次图书馆都一落而空。这么抢手的书,难怪会这么热,尽管不知道这书是关于什么方面的内容,但还是想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
碰巧,在入住华农宿舍期间,我刚好看到的堂妹的书架上有这本书。
《苏菲的世界》可以说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这本书记述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每天都会收到这种神秘的信,她在信中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走进了哲学,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拂络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仍不断接受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了。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所积累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找到答案。
《苏菲的世界》无疑给我们中国的很多不畅销的哲学著作敲了钟,或者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自身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
dg15.com编辑推荐
202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阅读是一项美好的活动,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在这里,书被称为你最好的伙伴,因为它可以带给你无穷的智慧和启示,而不会烦扰你。毋庸置疑,阅读这本书会为你带来许多珍贵的感受和领悟。然而,在写读后感时,我们需要保持客观,不要主观臆断。为此,我们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篇关于“《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的文章,供您参考和使用。请务必收藏和分享!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
14岁的少女苏菲在放学回家后收到了两封奇怪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此开始,苏菲的命运改变了。在一位神秘导师的引导下,苏菲开始学习哲学,试着破译这个世界的谜团。但是苏菲发现这个世界远比她想象中更离奇古怪……
一开始,我真的以为这是一本侦探小说,否则怎会如此引人入胜?读着读着,才发现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我今年12岁,上五年级,在我的概念里只知道有哲学家的存在,并不明白哲学是怎么回事。妈妈说,哲学这个词,解释起来有点复杂,可以打个比方,医学家研究怎么治病救人,植物学家研究怎么栽培植物,使花开得更好看,果实结得更丰满,味道更鲜美,史学家研究国家政权怎么兴盛怎么衰亡。哲学家呢,不研究具体的东西,他们会把刚才那些学者的成果进行一一比较,发现不管是人也好,植物也好,国家政权也好,它们都得符合一个生长、兴盛、衰弱、死亡的过程,没有例外。哲学家就会把这个过程用到其它地方,分析其它事物,比如动物、人性、等等。所以哲学应该就是研究事物普遍规律的一门学问。
如此说来,哲学应该枯燥乏味、神秘而深奥的,可《苏菲的世界》却如此生动,它刻画的苏菲就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女孩,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不断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从苏菲身上,我也开始学会了思考,人必须得保持一颗“好奇”之心,我知道天是蓝色的,草是绿色的,这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让我失去了思考的价值,就像学习,对书中的知识、老师传授方式,从不咀嚼就欣然吞下。一个人失去了好奇心,便也失去了对事物探索的精神,进而我们的思维开始被固定,最后因为惰性变得呆板,毫无创新可言。
多对这个世界问几个为什么,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像也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存在着。《苏菲的世界》是值得一读的,它所展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哲学,更多的还是关于生命等的有意义的问题,它让我学会了用哲学的角度,重新看待世界,重新认识自己。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拿起小说,不由自主地代入到主人公之中去,从一开始的仅仅是好奇“来信到底出自谁的笔下“、”席德是谁“这些问题,渐渐过渡到对书中的每一个哲学问题的认真思考以及提出疑问,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读者心灵逐渐成长,更趋于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区别于植物、动物的高等生物——人,而当中的区别就是人具有理性。
读过《苏菲的世界》,不难发现从古到今,哲学家们从没忽略过对理性的思考。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始基”时,泰勒士就在运用他的理性,“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个判断无疑地是一个理性判断。何为理性?斯多葛学派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唯理性论把理性看做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凡是符合人性的就是理性,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尺度,建立一个永恒正义的理性王国;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把理性和知性相对,作为认识的一个阶段。柏拉图认为,理性是永恒不变的,而且是宇宙共通的。也就是说,理性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思考行为、方式,而是人对所有事物客观、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世间万物本来就有其既定的概念、形式,不会因为人类的不同理解而改变,理性就是对这个概念、形式的正确认识。理性不会“因人而异”,所以说,“男人和女人具有不一样的理性”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指的就是我们的理性。我们要知道,智慧不同于知识,它是人类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需要人自身的领悟而来,同时,理性还是人获得知识的基础,不经理性思考而麻木接受的知识,只能算是大脑里一堆毫无意义的文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
文学是无数的语言文字拼凑而成的艺术,科学是无数的定理定律组成的知识体系,美学是无数人对现实的感觉所组成的审美意识,而哲学,我觉得它是无数个世界的概括与总结。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谈到哲学,也很少有人会去研究哲学。在大学里有那么一句话:选择哲学,等于待业。这句话说明了哲学这条路是条死胡同。在以前我对哲学从来就没有任何的概念,从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也从没接触过,但在初中的时候我第一次认识了哲学。在一次演讲中我选择了《苏菲的世界》作为题材。阅读了它之后,我总算明白哲学其实并不是那么的陌生,其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不论是文学、科学、美学等等它们都有哲学。
印象最深的就是开篇苏菲收到了一封信,里面只有1个问题:你是谁。从这个问题它就把我带进了哲学里。你是谁?多么奇怪的一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看似非常简单,却又似乎永远也没有答案。我是王忆玮?还是说我是一个生活在银河系里的太阳系里的地球上的中国浙江杭州的人?但是叫王忆玮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已经有了多少个,在未来还会出现多少个,他们都叫王忆玮,但是就是我么?而在杭州又有成千上万的人他们又可以替代我么?答案显然不对。在思考了很久以后,我只能回答说,我就是我,除此之外找不出任何的词汇来说清楚“我”到底是谁。就这么一个问题,便把我吸引进了哲学的世界里,它是多么的神秘,多么的有趣,我似乎永远也摸不透它……
在书中我分清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我认识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笛卡尔,佛洛依德等等著名的哲学家。记忆中最有趣的一句话就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所说的一句话:Cogito,ergosum。这是法语翻译成中文也就是: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根据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意思就是因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可是笛卡尔为什么要说这么一句话呢。笛卡尔是当时怀疑论者的代表人物,他怀疑世界上的每一样东西,但有一件事情是他绝对肯定,那就是他一直在怀疑。也因为他一直在怀疑,所以他一定是无时不刻的在思考,而因为他必然是在思考的所以他也一定是一个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也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了。
但是这个时候我又有了新的疑问,为什么思考的就一定是存在者呢?不思考难道他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么。之后我便用我哲学的头脑解开了这个疑问。
因为如果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却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那无疑,他和一具行尸走肉是完全没有区别的,也只有当自己在不停的思考当中,生活才变的有意义,而世界也将会承认这一个思考的存在者。
刚解决一个问题,不自觉的,我的脑海中又跳出一个问题,难道只要思考了,存在了,生活就一定有意义吗?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想要自杀,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呢。他们并没有感觉这个世界有意义,他们是厌倦了这个世界。
所以我觉得并非只要思考,那生活就是有意义的。记得在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早上一家三口吃完了早餐,妈妈便转身去收拾碗筷了,就在这时,爸爸突然飞了起来,悬在了空中,仅有2岁的孩子看见了什么表情也没有,但是当妈妈转过身来的时候却吓的晕倒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只是因为孩子并不知道万有引力,他不知道人在正常状态下不会飞,但是妈妈知道这一切,她已经习惯了这个世界,接受了这个世界。而孩子他什么也不知道,他最多只会好奇,为什么爸爸飞起来了,妈妈没有飞。他只有一颗好奇心。但是现在的大多数人都早已习惯了这个世界,不会愿意多费精力去思考那些费脑筋的问题,所以他们总是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而对于生活条件差的人,自然就会产生了厌倦的心理。如果当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愿意接受这么一个世界,不愿多加思考的话,那这个社会也就将停止发展。而当我们带着一颗好奇心去思考时,我们自然会明白得越来越多,而这个世界也将加快脚步发展。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完全不切实际的学问,一门无趣乏味的学问,但是当我读完整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其实哲学是最贴近生活的,它就是关于每个人心中的问题的一门学问。只有哲学才可以打开每个人心中的那个世界,只有哲学才可以解释我们心中的那些“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
而当它在打开我们心中的那个世界的同时,也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世界,成为我们各自世界中的那株萌芽。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
对于哲学是什么,可能并没有一个让人完全信服的定义,但书中一个比喻很有意思。一个神奇的魔术师能从帽子中变出小白兔,这只小白兔就是世界,而我们就处在兔子皮毛的表面,努力爬到毛发的顶端以期看清整个世界,这大概就是哲学。
一直以来提到哲学,好像就是白胡子老爷爷,神经质似的念叨着,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以前的我也持有类似的印象,尊重哲学的同时,总感觉哲学如雾里看花般朦胧飘远,又如玫瑰般只可远观不可近玩。直到我接触到这本书《苏菲的世界》,严格的说这是一本写给青年人的哲学入门书。
以故事来串起哲学史大概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期间不见啰嗦的说教,看到的只是对话、聊天,以及看似荒诞最终恍然大悟般的情节,完全摘除了以往哲学刻板、严肃的标签,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同时如涓涓细流般将哲学历程娓娓道来。
回忆全书,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一道闪电划过,最早的先民在寺庙前祈祷跪拜,口中渐渐有词;朴素主义哲学家眉头紧锁,思考泥土和水缘何能造就青蛙;古希腊广场中,苏格拉底向每一位经过的市民诉说着明白无知才是聪明的理念;柏拉图站在几十个一模一样的饼干前,构建着自己的理型世界;亚里士多德发出“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的宣言;犬儒学派在木桶中找到快乐源泉;伊壁鸠鲁在花园中追寻心灵家园;传教士手捧圣经宣示上帝的到来;笛卡尔以手抚腮说着我思故我在;史宾诺莎说,只有一个上帝存在;休姆说,除了我能感受到的,其他都不存在;康德说,遵循道德准则,才能收获真正的自由;黑格尔站在湍流边说,河水怎么看取决于两边的石岸;祁克果说,落水的人最关心的是如何得救,而不是会不会淹死的思考;大胡子的马克思说,哲学家不仅要诠释世界,更应该改变世界。
哲学的可贵正在于对于一切持有好奇的心态,看到身边人如同见到外星人一般,其实每个人也正如外星人一般独一无二,有生命、会思考,这正是令人惊讶的事实。
哲学不能带来物质,却能吹散人生成长的迷雾;哲学不能带来快乐,却能查寻令人不快的源泉;哲学不能创造美好,却能擦亮发现美好的双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5
也不知某年某月某日,一觉醒来发现世界上有这麽多的矛盾,这可能也是从看苏菲的世界开始的吧
看苏菲的世界时,看到她每件事都刨根问底,竟然从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种共鸣;但是自己内心深处却觉得她是一个而不折不扣的笨蛋,竟然什么事都想那么多,搞不好学习也会一落千丈。
此处我想了比较长的时间,到底是应该较为成熟些,每件事逆来顺受,还是应该每件事刨根问底,这是多么的矛盾啊,当时我想;这个问题可能连哲学家也解不出来吧,我的内心的两股思想像五线谱一样交织碰撞,我的五脏六腑在都被烧灼,我是多么渴望像泓泉一般的真理啊。
是选择自由的畅想,还是选择循规蹈矩,一步一个脚印,这两者都存在风险性与可能性,前者一飞即达,后者一辈子平平稳稳,不愁吃穿,却默默无闻,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前者若一飞不起,必定一生不能翻身,疾苦一生,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后者便可以百分之一百的安稳,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没有一双标新立异的翅膀是不行的,只是摔倒了还可以再拍拍身上的泥水再爬起来,但是在千百次爬起来后,天已经黑了,你也将化作尘世间的一缕浮尘了,随风飘飞了……
聪明的,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明天太阳依然升起,时钟依然运转,我们的问题,却可能已悄悄的尘逝了。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6
我们平时通过看一些课外书,科幻小说,电影、新闻等等,也会发问,世间真的有外星人吗?
外星人是什么样的,我想,让大家画出来的话,也许大家都会画出类似人类一样的生物,即使不是这样,也会画出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如果狗会画画的话,也许会把它画成狗的摸样呢。
因为我们已经熟悉了这个世界,觉得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的,好比我们人类是哪儿来的,对于是某种生物进化来的回答,一点也不吃惊,而我不能确定一定是这样的,就算是这样,这种生物又从哪来?创造它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从何而来?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丧失好奇心的同时,丧失了一种极为重要的探索能力,生命是如此的神秘。
走进哲学的世界,身边的事物都会变得不同,人为什么会说话?鱼为什么有尾巴?都是有趣的,而我们无法理解,无法表达。
看了这本书,我懂得,不管爸爸妈妈帮我把路铺的有多么好,最后还是要我自己走。我要自己扬帆起航,途中肯定会遇到风浪,我要自己顶过去。发现问题,微笑着解决问题。
《苏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7
《人都是要死的》一书中卡利埃的一句“您是谁?”让福斯卡感到一种早已忘却的灼痛,正是这一最简单又最难以解决的哲学问题使他原有的生命又在他周围形成!当然也带给他无尽的思索和探问:生与死意味着什么?一个永生的人连胆怯的权利都没有,一个永远不会死去的人,无论经历过多少、收获多少,相对于无终止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只飞虫、一朵水花、一只蚂蚁,仅此而已!真的,没有人能和时间故弄玄虚,阻止他继续流转,没有人能跨越生死界限,没有人能穷尽自然的奥秘,更没有人能获得永生,因为你获得永生的同时也永远的远离了人类,已经孤独的死去!
正如《苏菲的世界》中,一开始的苏菲被“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问题深深困扰着,但她也清楚的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她才坚定的认为:“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也才开始在神秘老师的引领下一步步的探寻“世界从何而来”、“哲学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才开始一点点的明白:“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变化发展的”,“万物中皆含有各物的一部分(整体存在于每一个微小的部分中)”,“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当然,毫无疑问的,我也跟随苏菲,跟随神秘老师虽懵懂但也收获颇丰的开始触到了许多哲学的根须,多了许多探问和思索。
正如有人说:《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原来,哲学可以这样读!感谢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我想,既然已经打开了一扇窗,一定会有更多的哲学之光照进来。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8
刚打开这本书,看到那么多哲学的知识,我便失去了兴趣。但读到苏菲收到一张奇怪的明信片时,我又好奇的想知道席德是谁。带着这份好奇,我把书读完了。
表面看来,这是一本讲述哲学知识的书,但实际上,它也算的上是一本历史书,甚至是一本悬疑小说。
书中介绍哲学家时,也同时介绍了许多欧洲古代的历史文明。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内容,似乎与哲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书中也做了一定的介绍。而席德是谁,还有席德的父亲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这两个疑虑又将此书变得带有一点悬疑色彩。当我看到狗开口说人话,香蕉皮内写着字,苏菲的哲学老师把他叫成席德时,我不禁打了个冷颤。
而这本书最令我欣赏的就是作者把许多看似毫无关系的用哲学课程联系在了一起。书中的苏菲学习哲学是为了摆脱席德父亲的控制,这似乎有点奇怪,但当你知道席德的父亲也是一位哲学家,这一切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在书的结尾,席德与她父亲和苏菲与她的老师的位置关系完全颠倒了。原来苏菲对于席德的疑惑变为了席德对于苏菲是否存在的猜想。似乎将他们换一个角度,故事又会产生新的趣味。
就像这本书一样,其实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甚至我们自己都有两个或多个面。许多的事情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你得到它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会受到一些无形或有形的伤害。正如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如果你想要得到其中之一,你就必须放弃另一个。而关于我们自己,你是否会发现,有时自己在朋友面前活泼开朗,但一到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面前却会一语不发?或是有些人在家总是面无表情,但在学校,单位对人却是满脸笑容。正是因为我们对待不同的人的不同方式,才造就了这个多彩的社会。
我们无法改变事物的多面性,但我们可以正确的分析,并作出正确的选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亮丽的色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9
作为一个哲学科普书,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反倒不是那些哲学知识,当然了,如果内容真的是单纯的哲学史科普,它也不会这么出名。
哲学入门不在知识,在于启发。要知道,启发人对哲学的兴趣和告诉别人哲学知识,这两者的差距是很大的。当然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另有大好处——就是它的神奇架构。在于它从开始就设好的那个最底层最大的圈套,读者稀里糊涂就入了套。
在前期,每次出现席德两个字我的心就抽搐一下,忍不住要想,忍不住就要去猜测。这一猜测,就有点侦探小说的意味了,就有趣了。
这本书好就好在有趣。丛林里不时跑出来的童话人物,身边隐隐存在的无形的上帝,仿佛有只看不见的手在影响着你的生活,来源不明的信件,身份可疑的老师,魔幻色彩的木屋。作者在不断地提醒我们,苏菲所在世界是不真实的。我们为她着急,跟着她一步一步揭露这个世界的真相,扑朔迷离的剧情经过半本书的缓缓铺垫,高潮终于在中段席德的出场一下拉开了帷幕。
现实世界里的少校文字句句惊人,将之前所有的藏着掖着的东西全部揭发出来。可是故事没完啊,而且要命的是,老师告诉苏菲,我们要逃出这个世界!这个有点科幻小说的意思了吧,虽然老实说作者的遣词造句不怎么样,但是情节取胜啊!两线剧情双管齐下,书里书外,虚拟与现实,节奏越来越紧,气氛越来越危险。随着哲学课逼近现代,苏菲遇到的奇幻经历越来越多,直到生日的那天。跟戏剧一样,所有的人全部出场,观众们也能通过书页的厚度推算出来这一幕有好戏看了。这就是夹着腿憋着尿都不能错过的部分。
生日到了,桌子铺好,碟子摆好,衣服穿上,来宾们光彩照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是不是好戏要开始了?告诉你,不行。为什么?男主角还在路上呢。
我们可能在窃笑:这帮人不知道男主角来了之后要乱套。孩子的事,就从孩子开始。突然间乔安站起来,毅然决然地走到杰瑞米身边,在他的唇上大声亲了一下。BGM响起了!大人们此时十分反常,俩孩子亲吻,双方家长无动于衷。乱了,鸡骨头乱扔,在院子里随便放炮,飞机也来了,人们陷入了狂欢。于是男主宣布,我们都存在于被少校创造的世界。恍若惊雷!
最后男女主角确实是逃出去了,以一种虚无的方式存活在现实世界里,像一个幽灵。算是一个美好的结束。
可故事结束了,我们的故事还没完。你梦里的人会不会逃出来站在你身边?
你会不会只是某个人的幻想之物?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吗?我们会醒来吗?只要你有了这样一点点疑惑,哪怕不构成苦恼,不让你疯狂,不让你伤悲,只要你的内心被这些轻轻触动了。那么作者可能就会在世界另一头露出由衷的笑。
这就是《苏菲的世界》,值得一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9篇
一本好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写一篇读书笔记让自己对这本书印象深刻。您是否也在疑问如何写读后感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1】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14岁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讲述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它是一本哲学史小说,更是一种自我世界的体验,某种程度上,却也是一个自我世界的折射。
本书虽说是哲学史的介绍,但并不是很侧重哲学思想本身,书中对关注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后对学派或者哲学家也没有过多探讨,更多的是在介绍他们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的去进行哲学性的思考。最后,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哲学思考,作者都会用容易让人理解的例子来阐释怎样去理解并哲学性的思考。
但如果本书只要表达这些,我想作者也没有必要安排如此曲折的情节。作者采用的手法与其说是想引人入胜,让哲学史的介绍不显得枯燥,更不如说是为了激发我们对哲学的兴趣,让我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因为本书小说的情节不就正是一个的哲学基本问题吗?一个关于是否存在的问题。
或许,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或者更确切的说,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许就是我们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哲学导师是少校写的书里虚构的人物,少校用这本书来作为给他女儿席德的15岁的生日。而这一真相在讲到柏克莱等经验主义学派时向我们揭示。然后后面更离奇的是苏菲从书中走出来,来到了少校的世界。这些看似离奇的情节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我们不防采用像《盗梦空间》里梦境的层次一样来定义世界(正如书中说的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的世界作为第一层,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为第二层,本书的作者乔斯坦贾德和我们的世界作为第三层。是否有第四层我们暂且放一个“?”。
先假设我们站在苏菲的世界,即第一层世界,那我们也会像乔安的爸爸一样,在听到艾伯特说我们并不存在时感到愤怒。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能感受到一切,我们用手拍桌子手会疼,我们经过一生那么多年的时间。但事实证明,它们只不过是少校的思想产物,它们所谓的感觉不过是少校给予它们的让自己以为自己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少校先给了它们存在的“理型”。但后来苏菲他们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呢?
我们注意到作者在安排这些情节时,是在教我们怎样去使用哲学性思考。如,苏菲是虚构的是在介绍柏克莱等经验主义时才告诉我们的。这不正证明了这一理论吗?这时的哲学是怀疑,不能证明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苏菲并不能证明她是虚构的,她一直以为她是存在的,但事实确实她是虚构的。回到我们刚才说的,苏菲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不存在的呢?这要结合当时给我们介绍的哲学思考,这时的哲学提到的是,我们并不能证明上帝是否存在,因为上帝不会以“超自然”的法则来向我们显示,于是我们没有超自然的感官经验,就不能证明上帝存在。同样,我们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也就是说说上帝存在和不存在其实都是迷信。
于是,作者利用这一观点,让苏菲有超自然感官的经验,比如让各种童话人物出现,还有从一开始就有的席德的爸爸的各种“超自然”法则的把戏,然后苏菲他们再借着哲学性的思考从而证明了自己的不存在,或者说他们世界的上帝——少校的存在。
然后,我们站在第二层世界,也就是少校的世界。他们会怎么看呢?他们同样也会认为他们是存在的,他们也会知道苏菲是不存在的,因为苏菲就是他们虚构出来的。但他们真的存在吗?如果站在第三层,也就是现实层的我们当然知道,因为少校不过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但,少校他们知道吗?他们不知道,因为作者还没有让他们经历“超自然”法则。他们不能获得这方面的感官经验,不能由此证明自己是不是存在,或者他们的世界有没有上帝——作者的存在。但是,或许以后少校会意识到他自己是不存在的,就像艾伯特说的,或许少校也只是另外一个人虚构的人物。如果少校认为自己是存在的,认为自己就是层,那他怎么样也不会想到自己虚构的苏菲会来到自己的世界,如果第二层世界是世界,那么苏菲在这一层的出现当然就是属于“超自然”法则的了,那么这一事件就属于离奇的了,所以作者在这里安排这一看似离奇的事件不就说明了,这一切只是作者创造的,所以作为少校虚构的苏菲可以出现在少校的世界里。我想,接下来要发生的,从那条船自己解开缰绳开始,到苏菲慢慢的去影响第二层世界,少校在慢慢经历了这些“超自然”法则,有了这些经验,经过哲学的思考可能也会发现自己是虚构的吧。
最后回到第三层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现实世界,你还会肯定自己的存在吗?会不会到最后我们才发现其实我们的世界就是苏菲的世界或者少校的世界呢?我们不能肯定,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否存在,因为我们不能证明我们所处的第三层世界是否是世界,即是否有上帝存在于我们之上,苏菲他们弄清楚了自己所处的第一层不是世界,因为她的世界都是少校的思想,或者说上帝——少校存在于苏菲世界中,这一世界不过是少校“理型”的一个影子。而苏菲之所以知道了这些,是因为她有了少校给的“超自然”法则体验以及自己哲学性的思考。
少校没有弄清楚自己所处的第二层世界是不是世界,虽然他的世界都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作者的思想,但作者并没有给他“超自然”法则的感受,少校感觉的一切都是那么合理,一切都是那样在那儿的,或许苏菲的出现会让他慢慢意识到自己的不存在吧。但我们不也一样吗?我们不是很像少校吗?但我们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少校,我们也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合理,我们也觉得我们是存在的,我们会以为自己就是层世界,我们会否定上帝的存在,就像苏菲的世界里乔安的爸爸不太会承认少校的存在一样。但这是否就说明上帝真的不存在呢?或者说我们真的存在呢?
我们不禁就想问这样的问题,世界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存在吗?上帝存在吗?然后就有了那些哲学史,有了从自然观到人本主义的思考,哲学研究了这些问题,但并没能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哲学也给不出这些答案,因为哲学本身已经否定了自己能给出答案。但这看似矛盾的说法是否就让哲学没有意义呢?不,哲学的意义其实就出现在这些矛盾的思维中。或许就像书中开头说的,我们不去关注那些哲学家得出了什么答案,而是去看他们怎么思考的。因为哲学家对上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确实无法证明那些答案,但我们在研究那些问题中采用的方法却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就像黑格尔说的,这些哲学性的思考,会朝向人类有利的方向的发展,我们会变得越来越了解自己。就像书中说的,哲学虽然不能回答上述问题,但至少我们可以顺着兔子的毛皮往上爬,越来越多的看到外面。
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你怎么认为呢?那就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吧。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2000字《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14岁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讲述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它是一本哲学史小说,更是一种自我世界的体验,某种程度上,却也是一个自我世界的折射。本书虽说是哲学史的介绍,但并不是很侧重哲学思想本身,书中对关注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后对学派或者哲学家也没有过多探讨,更多的是在介绍他们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的去进行哲学性的思考。最后,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哲学思考,作者都会用容易让人理解的例子来阐释怎样去理解并哲学性的思考。但如果本书只要表达这些,我想作者也没有必要安排如此曲折的情节。作者采用的手法与其说是想引人入胜,让哲学史的介绍不显得枯燥,更不如说是为了激发我们对哲学的兴趣,让我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因为本书小说的情节不就正是一个的哲学基本问题吗?一个关于是否存在的问题。或许,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或者更确切的说,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许就是我们的世界。苏菲和她的哲学导师是少校写的书里虚构的人物,少校用这本书来作为给他女儿席德的15岁的生日。而这一真相在讲到柏克莱等经验主义学派时向我们揭示。然后后面更离奇的是苏菲从书中走出来,来到了少校的世界。这些看似离奇的情节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我们不防采用像《盗梦空间》里梦境的层次一样来定义世界(正如书中说的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的世界作为第一层,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为第二层,本书的作者乔斯坦贾德和我们的世界作为第三层。是否有第四层我们暂且放一个“?”。先假设我们站在苏菲的世界,即第一层世界,那我们也会像乔安的爸爸一样,在听到艾伯特说我们并不存在时感到愤怒。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能感受到一切,我们用手拍桌子手会疼,我们经过一生那么多年的时间。但事实证明,它们只不过是少校的思想产物,它们所谓的感觉不过是少校给予它们的让自己以为自己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少校先给了它们存在的“理型”。但后来苏菲他们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呢?我们注意到作者在安排这些情节时,是在教我们怎样去使用哲学性思考。如,苏菲是虚构的是在介绍柏克莱等经验主义时才告诉我们的。这不正证明了这一理论吗?这时的哲学是怀疑,不能证明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苏菲并不能证明她是虚构的,她一直以为她是存在的,但事实确实她是虚构的。回到我们刚才说的,苏菲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不存在的呢?这要结合当时给我们介绍的哲学思考,这时的哲学提到的是,我们并不能证明上帝是否存在,因为上帝不会以“超自然”的法则来向我们显示,于是我们没有超自然的感官经验,就不能证明上帝存在。同样,我们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也就是说说上帝存在和不存在其实都是迷信。于是,作者利用这一观点,让苏菲有超自然感官的经验,比如让各种童话人物出现,还有从一开始就有的席德的爸爸的各种“超自然”法则的把戏,然后苏菲他们再借着哲学性的思考从而证明了自己的不存在,或者说他们世界的上帝——少校的存在。然后,我们站在第二层世界,也就是少校的世界。他们会怎么看呢?他们同样也会认为他们是存在的,他们也会知道苏菲是不存在的,因为苏菲就是他们虚构出来的。但他们真的存在吗?如果站在第三层,也就是现实层的我们当然知道,因为少校不过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但,少校他们知道吗?他们不知道,因为作者还没有让他们经历“超自然”法则。他们不能获得这方面的感官经验,不能由此证明自己是不是存在,或者他们的世界有没有上帝——作者的存在。但是,或许以后少校会意识到他自己是不存在的,就像艾伯特说的,或许少校也只是另外一个人虚构的人物。如果少校认为自己是存在的,认为自己就是层,那他怎么样也不会想到自己虚构的苏菲会来到自己的世界,如果第二层世界是世界,那么苏菲在这一层的出现当然就是属于“超自然”法则的了,那么这一事件就属于离奇的了,所以作者在这里安排这一看似离奇的事件不就说明了,这一切只是作者创造的,所以作为少校虚构的苏菲可以出现在少校的世界里。我想,接下来要发生的,从那条船自己解开缰绳开始,到苏菲慢慢的去影响第二层世界,少校在慢慢经历了这些“超自然”法则,有了这些经验,经过哲学的思考可能也会发现自己是虚构的吧。最后回到第三层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现实世界,你还会肯定自己的存在吗?会不会到最后我们才发现其实我们的世界就是苏菲的世界或者少校的世界呢?我们不能肯定,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否存在,因为我们不能证明我们所处的第三层世界是否是世界,即是否有上帝存在于我们之上,苏菲他们弄清楚了自己所处的第一层不是世界,因为她的世界都是少校的思想,或者说上帝——少校存在于苏菲世界中,这一世界不过是少校“理型”的一个影子。而苏菲之所以知道了这些,是因为她有了少校给的“超自然”法则体验以及自己哲学性的思考。少校没有弄清楚自己所处的第二层世界是不是世界,虽然他的世界都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作者的思想,但作者并没有给他“超自然”法则的感受,少校感觉的一切都是那么合理,一切都是那样在那儿的,或许苏菲的出现会让他慢慢意识到自己的不存在吧。但我们不也一样吗?我们不是很像少校吗?但我们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少校,我们也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合理,我们也觉得我们是存在的,我们会以为自己就是层世界,我们会否定上帝的存在,就像苏菲的世界里乔安的爸爸不太会承认少校的存在一样。但这是否就说明上帝真的不存在呢?或者说我们真的存在呢?我们不禁就想问这样的问题,世界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存在吗?上帝存在吗?然后就有了那些哲学史,有了从自然观到人本主义的思考,哲学研究了这些问题,但并没能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哲学也给不出这些答案,因为哲学本身已经否定了自己能给出答案。但这看似矛盾的说法是否就让哲学没有意义呢?不,哲学的意义其实就出现在这些矛盾的思维中。或许就像书中开头说的,我们不去关注那些哲学家得出了什么答案,而是去看他们怎么思考的。因为哲学家对上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确实无法证明那些答案,但我们在研究那些问题中采用的方法却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就像黑格尔说的,这些哲学性的思考,会朝向人类有利的方向的发展,我们会变得越来越了解自己。就像书中说的,哲学虽然不能回答上述问题,但至少我们可以顺着兔子的毛皮往上爬,越来越多的看到外面。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你怎么认为呢?那就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2】
小时候的我很喜欢收藏一些苦涩难懂的书籍,厚厚的砖块书堆砌起的“城堡”让我骄傲。今天,我拿起了城堡中一块历经风霜却依然闪闪发光的“金砖”,细细地品味它的含蕴。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很多人都了解,它是一本以哲学为中心的启蒙书。以苏菲接收的无名信为开端,以神秘导师的教导信为线索,乔斯坦·贾德以不俗的文笔把读者带进少女苏菲的神秘世界中。在这个博大的世界中,我随着苏菲的脚步,走进哲学,反思人生。
哲学,在我的脑海里一直以一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形象伫立存在。他就像一个不容侵犯的神祗,繁复而枯杂。我从没想到我会以这种方式去接触和体味他——读。
晴朗的下午,我轻抿一口茶,慢慢翻开有点泛黄的书页。在细细咬嚼文字的过程中,我似乎融入了苏菲的世界。
我在苏菲身后与她一起阅读第一封无名书信。“你是谁?”我皱眉。苏菲在思考不得后跑去花园。我没有跟着她的思路。我在想,如果我没有名字,我应该怎样被称呼?或许,每个人的灵魂都始终有个不朽的名字,我也是。那么,我又是谁呢?这个问题显然很有趣却也难以回答。我想不出来,无奈地读第二个问题,“世界从何而来?”。这也太困难了!我跟苏菲一样百思不得其解。或许我该好好读完这本书,说不定我在读完后会懂得这些问题,我暗暗想着。
抱着这个信念,我极有兴趣地花了四个下午啃完这本书。在这短短四天里,我长了不少见识,对柏拉图、笛卡尔和洛克等人的了解也更深刻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却不是在贾德笔下简单的“哲学”,而是苏菲与席德、少校等人的关系。就像侦探小说一样,实在是太牵人心魄了!我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翻到后几页去探寻真相!这本书正如作家马德兰·蓝格尔所评价的:“《苏菲的世界》一书有助于使读者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游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世界哲学史,而丝毫不产生任何枯燥厌烦的感觉。”这简直是我的心里话,当然,我并没有这么准确的语言。所以我只能用我贫瘠的文字来努力表达我的意思。
苏菲是一个抽象的人物,她是少校的作品。苏菲的世界是少校送给女儿席德的礼物,但作为礼物的苏菲和艾伯特却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努力挣脱这种束缚,这使我很受触动,对于在逆境中反败为胜的人物我总是充满敬意的。我很佩服作者贾德,他细致入微的对哲学的思考以他完美的文笔展现在我眼前,我甚至真的溶入其中怀疑自己的存在。我想,读完这本书,我获得的最大启发应该就是:作为“上帝的作品”,我们应该有理智和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上帝”的控制与命运的枷锁。
对于这本书,我可能不是理解最深的人;但是对于我来说,它最是令我感触良多的书。我希望诸如此类的书籍能够越来越多,也能让我们这些读者拥有更多的精神粮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3】
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有时候我会莫名的去想这些问题,有一天我走进书店,看到了一本书《苏菲的世界》,我希望从中能够找到一点答案。
《苏菲的世界》讲述一位叫苏非的14岁少女,在某一天放学回家,接到一封神秘的来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按时间顺序学习并了解了人类从古到今的思想历程,从康德,弗洛伊德等等几位大师思考的根本问题。然而,事实的真相比她想象的更离奇——自己居然是别人虚构的人物!
生命本来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的消失。在《苏菲的世界》中,“巴洛克时期”这一章里,有一首诗“世界是一座舞台,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扮演者好几种角色。”那我们的人生是一部已经写好的剧本吗?笛卡尔说过:“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如果我不存在,那么我不思考。如果我思考,那么人生就意味着虚无缥缈。”他认为,我们应该要怀疑一切,但不能怀疑“怀疑”这件事本身。
中国古代的圣人庄周在梦里遇到了一只蝴蝶,他在想究竟是蝴蝶在他的梦里,还是他自己就是蝴蝶的一个梦呢。《苏菲的世界》让我了解了渣学家的思想,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4】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每个读这本书的人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光辉的发展历程。
从主人公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信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整个历程便开始了。在艾伯特的指导下,苏菲特的指导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树立的哲学有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所认识的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涉及艺术科学建筑等许多方面。至于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乃至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到这样一部分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世界的文明。
也许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与哲学的精华。看到这本书之后,我不仅学到了一些东西,而且更让我心灵为之受到震撼。
我原本以为哲学不过只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科,但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我错得有多离谱。我发现哲学是非常简单的,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那都是哲学。哲学是天底下每个人都在乎都关心的一个学科。哲学可以解决的都是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比如善于恶、美与丑、生与死等。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大家都来看《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吧,相信它也会给你很大的震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5】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红色房子的信箱前,十四岁的苏菲开始了她不只是关于哲学的探险之旅。
挪威作家乔斯坦的《苏菲的世界》被公认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我是在如今这一把年纪的时候才来看这本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读物的书。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苏菲的挪威小女孩,在一个陌生的哲学家的引导下,学习欧洲哲学,并认识到自己只但是是被某个作家创造出来的过程。没有大起大落的转折,书中情节虽悬念重生却也波澜不惊。
从古希腊爱琴海的自然派哲学,到雅典城师徒三人燎原的智慧之火;从神权当道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从启蒙户外里为人权进行的斗争,到百科全书派对理性所做的推崇……乔斯坦将整一部贯穿着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思想史娓娓道来。他用神奇般简单的语言,用魔术师,大白兔和姜饼人绘制出一部讲给苏菲听的哲学史卷。
苏菲Sophie,在希腊文中是智慧的意思。哲学在古希腊语里的本意即是“爱智”。有人说,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是哲学的外在好处。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苏格拉底称自己为“哲学家”,正因哲学家的英文philo—so—pher的意思是“一个爱好智慧的人”。罗素在《论教育之目的》中说,没有智慧,我们这个错综复杂的当代世界就无法延续。他认为传统道德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其一向低估了智慧的作用,又说“希腊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犯过错误”。而在对待智慧的问题上没有犯过错误希腊人,其哲学一向在亟欲找寻人类最佳的生死之道,他们关心人的伦理与道德,致力于解决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问题,他们最关心的是“何谓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致这种幸福”。这也许就是智慧的一个重大好处。
关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认为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正因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不快乐的人?而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种潜质,这些潜质又各自有其“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务必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到达“和谐”或“美德”的境界。他认为在学校时,儿童首先务必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到达智慧。亚里士多德说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和一个“理性”灵魂所组成,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他强调,人要同时到达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任何一种形式的不平衡都会扭曲生活方式,都是令人无法理解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都与希腊医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传说中希腊医学的始祖,诞生于大约公元前四六零年时德寇斯岛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健康来自身体和心灵的平衡,要预防疾病最重要的
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节制饮食起居。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快乐和谐的生活,这就是希腊人关于幸福的智慧。
在书中描述的少校小木屋里的傍晚,苏菲对乔安说,“这样一根小小的蜡烛却能够照亮如此的黑暗,这不是很个性吗?”
我希冀着能够有这样一束光,能穿透眼前的黑暗和迷茫,照亮脚下的岩石和沙砾,能指引出一个通往幸福的方向,一条抵往快乐的羊肠小道。我期望能够有这样一束微弱但坚强的烛光,它是苏格拉底口中属于我的理性之光,我以它作为司南来明辨黑白取舍行事,我按照它带给的遵照准则,来避免为恶,避免成为一个“追求不快乐”的人。这蜡烛作为柏拉图人体三分论中的头部美德,它引领我追求智慧和勇气,让我知道就应做什么就应怎样做,让我越来越靠近自制的标向。这蜡烛照亮我作为一个人的“形式”中属于理性的灵魂,它为我描绘一个生活就应有的摸样,让我知道该“如何生活”,让我有根据去过一个“良好的生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6】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进行了一次心灵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看这样一部作品,等于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苏菲的所到之处,处处凝结着文明的精华,弥散着哲学的气息。在这样一本小说里,包括了整部西方哲学史,本身就极具魅力。一直觉得哲学是一门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学问,生涩难懂,但其实一直是我不了解哲学。这本小说系统地涵盖了各种哲学思潮。随着小说人物在书中不停的追逐和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越来越深入的使我了解到以前不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给很多哲学著作敲了钟,或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哲学理论不能普及和推广,
但《苏菲的世界》改变了这一现状,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哲学史,本身也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命题,随着探求进程的步步深入,使我了解到更多的哲学原理。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是在欣赏一部人类文明通史的真实演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7】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通过讲述14岁少女苏菲接二连三地收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 并在这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从哲学的角度了解世界及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哲学。原本,我以为哲学一定是门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课程。但是,《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我们讲述哲学的同时,还细心地将书中的内容分成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题目点出它的'中心内容,或深藏或巧露。通过对这一个个耐人寻味故事的生动描写,使我们在阅读时产生了一种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了解哲学的心情。在不知不觉当中,我自然而然地接受书中的观点,理解作者的用意。
虽然,看完《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我并没有明白多少哲学道理。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从苏菲身上看到了一种认真思考、急于求知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同时,我也明白了好奇和疑问是探索未来世界的动力。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是梦的世界,是一本值得你细细品读的书籍。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8】
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看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它是一本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书,书的作者是乔斯坦·贾德。该书讲述的是一名15岁的小姑娘苏菲,她生活在挪威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地方,过着普通的快乐生活,可自从一个不请自到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突然走进她的生活,苏菲的世界便完全改变了。作者借助艾伯特给苏菲上的哲学课而将一整部西方哲学简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们婉婉道来。
书中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心中的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深深的吸引了她。从此,在神秘的艾伯特老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学习哲学这门课程,开始思索大哲学家们思索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这位老师不断送来的信,让世界谜团般在她眼前展开。苏菲企图用自己的常识与悟性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比这更怪异……
我们沿着苏菲的足迹寻找神秘的老师和从未谋面的席德。主线与副线自然交织,浑然天成,足见作家艺术修养之高。但更令我们叹为观止的是:作家灵活而娴熟的运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哲学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观点、探究哲学的真谛。
《苏菲的世界》是将艺术与学术完美结合,通过我们熟悉的载体传达我们陌生的信息。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9】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不知,你也不知。
哲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学问。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世界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若是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的话,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那岂不是像《浮士德》中魔鬼所说:“一世劳苦有何益?到头终把眼儿闭。”
苏菲作为少校所写的书中人物,少校是她的“上帝”,控制着她的思维和行动。而少校也只是本书作者乔斯坦.贾德笔下的人物,贾德决定着他的一言一行。而贾德先生呢?还有跟他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我们呢?
我认为,我们也许也是被某种类似于“上帝”的存在决定着言行举止的。这种想法,有点接近于“宿命论”。这听上去有点悲观,其实我自己也难以接受。若是连写下这行字都是被某种不可知的力量所控制的,那未免也太可怕了。
这使我感觉到,自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个体”,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自己”不存在。我现在写下的话,是“我”说的呢,还是“上帝”说的呢?我只是这一场闹剧中一个完全按照导演的剧本表演的角色罢了。这样说仍然不安,因为演员至少还知道剧本的内容,而我们并不了解。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提线木偶,被控制着一切。
于是,我们被所谓的“控制者”所决定感受到的'由物质组成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你也许会说,与“我思故我在”的道理一样,由我能利用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等感受来感知到世界中物质的存在,从而证明这些物质的存在。可是,按照帕克莱的说法,这只是一种体验,你并没有感受到物质,因为在梦里也可以有这种体验。对于他这种说法,我似懂非懂,有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
于是根据我对书中柏克莱理论的理解,得出以下结论: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虽然说自己的思想也仅是一种体验而无法证明肉体的存在,但一定能证明“思想”这一晋升产物本身的存在。那既然肉体的存在不能被证明,我们就只好判断,自己只是“活”在思想之中,或像书中父伯特所说:“受到心灵的包围。”
按照此理,因为我不能感知到他人思想的存在,所以我也可以否认。于是,他人都成为了心灵所虚构的产物,这与很多人小时候所疑惑的“这世上是不是只有我是有思想的人”相似。我相信若你们也是有思想的生物,就肯定不只我一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
不过经过多次思考后,我把上诉观点否认了,因为思想并不是“物质”。我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不可能单凭自己一个人而丰富自己的思想,这一切肯定是凭借他人的思想建立的,而我一定能感知到。怎么感知呢?通过文字和语言。虽然我不能感知到“文字”、“语言”本身的存在,却能感知到它们所流露出的思想,这之间肯定有一个奇妙的转换,我还暂时不能解释。不过,总算是证明了“这世界不只我一个个体”的说法,可喜可贺。
我知道目前我思想的漏洞还是很多,而大多数思想都是借助于他人而产生的,所以我承认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说,《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给了我与哲学3000年历史上的各位哲人对话的机会,我感到十分欣喜。虽然我算是把这本书读完了,但这肯定不是最后一次,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我完全掌握这门哲学课程。
我将会回到那只白兔的细毛顶端。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7篇
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作品读后感呢?当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我便有了许多新的想法,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记录下来,写成读后感,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苏菲世界》的读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1】
苏菲,她追求哲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她在艾伯特的指点下,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甚至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了初步了解。
这何尝不是在给我上哲学课啊!可是,也正是因为我对哲学的无知,使我感到书中那些句子是那么艰涩难懂,我真想“逃学”,但我又不禁被那种神秘感所吸引。一篇篇摸索着看下来,我竟越看越入迷。就这样,《苏菲的世界》成了我的枕边书。读着想着,我进入了梦乡,也进入了苏菲的世界……
“咦?这不是艾伯特的小木屋吗?”我坐着小船,来到小木屋门前。“吱——”门开了,乔斯坦.贾德先生竟从门里走了出来,“进来坐坐吧。”他对我的到来似乎丝毫不感到惊讶。“尊敬的乔斯坦.贾德先生,您好,《苏菲的世界》写得真是太精彩了。请问,您的灵感来自哪里呢?”
阳光透过窗户,折射在地面上,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乔斯坦.贾德先生往上推了推眼镜,微笑着说,“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这本书却截然不同。我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极不寻常的信开始,苏菲每天都会充满好奇地等待着艾伯特写来的信。‘信里会说些什么?’不仅是苏菲,连读者的心也被牢牢抓住了!”
“叮铃铃~”闹钟响了。我回想着刚才的画面,轻轻抚摸着这本书,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我在信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我想只有这样,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少女来说才更好理解哲学吧。”艾伯特先生眨了眨眼,显得更加精神,“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比喻……”他手舞足蹈,滔滔不绝,我陶醉其中,许多事物的影子从我眼前闪过,我依稀辨认出,雅典的高城,巴特农神殿,酒神剧院……
渐渐地,我的眼里幻化出一只小白兔,我痴痴地想着,我到底是细毛顶端的生物,还是深入兔子皮毛的生物呢?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2】
若干月前,少鑫送的电子书,没想到这是我看完的第二本书。
要问自己还记得哪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话,
还真是没有
为自己的选择性记忆窃喜,为自己感到幸运。
那么,我现在能够说出写什么来呢?
快速搜索brainboommmmm:
①不轻易下结论,不要放弃寻找白乌鸦;有正必有反,正反之后还有合。
②自由是一种诅咒,我们只能寻找自我,为自己的决定全权负责(你可不想成为兔子毛根的虱子吧)。
③你我都只是星尘。
生活并不琐碎无聊,
生命也没有固有意义;
但是生命应该有意义,
这是一种命令。
生命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
我们已经置身在一场奇妙的探险旅程里。
青天白日之下,在我们的眼前就有一件伟大的创作品。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3】
今日终于读完了苏菲的世界。人有选择的自由,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社会。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是唯物论者,但又相信社会与自然一体,会生长,是一元论者。有时能体会到物神合一的境界的。确实,人只是广袤的世界里的一粒灰,认识事物有不实之处,如康德所说,戴着有色眼镜,受到种种限制。
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运用理智去分析,每件事都有它的必然性。对生活不仅是美感的体验,如祁克果所说,要进入到道德阶段,坚持按正确的去做。但不想进入宗教阶段。诚然,有时天人合一的感觉就像是宗教。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她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同时达·芬奇的绘画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包括其中。
这本《苏菲的世界》可谓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记》,它引领我在一个新奇而古老的世界里漫游……其实在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漫游者,而哲学正是我们探路的一支火炬。它不示意你走向某一特定的方向,而是让你用心灵的眼睛去寻觅;它不限定你思考某一固有的现象,而是让你用自己思想的脚步去探察……
生活中,不能说人人都是哲学家。但我觉得,至少人人都有点哲学头脑——一种好奇的探求愿望,一种不弃的思考精神……
在生活中探索新闻,在学习中探索知识。就像苏菲在神秘导师创造的神奇世界里探索世界谜团。或许这种对于好奇的探索精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正是这种天性促使人们一往无前,正是这种精神使人们不断发现和创造。人类善于思考的能力真的很重要。如果不会思考,那么苏菲能在神秘世界里解开一个个谜团而受益匪浅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我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个个难题而兴奋不已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人们能在各方面得到进步因而加快发展吗?
苏菲在书中反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我认为,人类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和收获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我想,苏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里的经历和感悟证明了:我探,我思,故我在。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4】
我很喜欢希腊神话,我认为希腊的神离我很近,因为他们拥有普通人所拥有的特性,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而中国的神读我来说太遥远了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觉。
《苏菲》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哲学史,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进步的,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哲学就是关于智慧的学习,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个新的名词,我一直以为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科,就是讲道理的,和科学历史等等没什么关系,自从看了《苏菲》我才知道哲学是一种包含所有学科的中和性课程,但是必须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学习。乔斯坦贾德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教师,十分幽默的教师,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人。比如书中有几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童话人物,像小红帽,爱丽丝之类的,很可爱的想象。还有他的授课方式——写信,对话(至于那影碟,我们看不见,只有苏菲知道这是什么感觉)与其他哲学书相比之下特别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至于《苏菲》一书究竟写的是什么?可以有很多答案,可以是西方哲学史,也可以是科学的发展概述,也可以是神秘类小说……“你是谁?”“世界从哪来?”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不仅困扰了苏菲,也困扰了读者。
之后作者化身为艾伯特(艾勃特)一一为苏菲(读者)解答。那哲学是什么?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做这个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作者在解释哲学时用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喻成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除此之外,作者很有才华,他用了一个很大胆的写法,如果写得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人浑浊不清。他在书中的谜团是一环扣一环的先是陌生人的来信,再是一个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这样神神秘秘的,开始还好,疑团是可以解开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头雾水。什么会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捡到钱,捡到明星片诸如此类,只在电影中可以看到的情节,让我更加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悬疑剧。直至到《柏客来》这一节,才开始揭秘。原来苏菲是一位书中书的人物,这是不是为了提高读者兴趣而故意这样写的呢?不是,他的构思是这样的席德是真实存在的任务,而苏菲是像小红帽一样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见小红帽,爱丽丝,亚当夏娃……苏菲是虚构的,她自己很能明白这一点,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学影响了苏菲的世界,而苏菲也影响了席德,两个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
也许作者想说明苏菲不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也是一个活人们心目中的人。他赋予苏菲和艾伯特灵魂,使他们在“现实”中当一个像幽灵一样的人物。但这点与他之前所写的没有鬼神存在的哲学相反。但实际上这一点不矛盾,因为这些都是艾勃特编出来的。以这么有特色的方法来写小说不是很可爱么?做一回小说推销员,《苏菲》一书与爱情小说一点关系也没他有可以让人大开眼界,可以是人发现世界的奇妙,也可以让人对哲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许会激励人成为一个哲学家。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5】
看过《苏菲的世界》的朋友一定会这样认为:它是一本简单而又深奥的小说。它曾经一度地使我拿起,一度地使我放下,它一会使我兴趣十足,一会又使我失去耐心,我便在这矛盾中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整本书。
14岁少女苏菲收到的陌生来信带她走进了一个她几乎从未接触过的世界,引导她的思维走进了人类更深、更本质的思考。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本来我认为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书中的一段话令我记忆深刻:世界就像魔术师变出的白兔,人类生活在白兔皮毛的最深处,把所有一切都当作理所当然,而哲学家们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们不断攀登白兔的毛发,目的是为了看清魔术师的真面目,也就是看清世界,看清人生的意义。《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6】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它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小说部分类似于侦探小说,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作家南方朔语)会让读者产生兴趣,丝毫不觉得枯燥厌烦。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来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某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索的各种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收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面前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大家都认为世界上有善良和邪恶,而那些神话、电影、戏剧、演义都在极力地宣誓“邪恶是永远战胜不了正义(善良)的”、“正义(善良)必胜”等等,,渐渐地人们也被这些看法所“感染”了,认为好人就是代表正义(善良),坏人就是代表邪恶,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当我看完书中第三章后,我的看法就变了。
我跟着苏菲的步伐,深深地思考,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至善至恶,而这些善恶都是取决于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如果大多数人认为某种事物是好的,那么这种事物就会被推崇为善的代表,反之就会被人们唾弃为恶的代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思想也会发生变化,任何事物无论是至善还是至恶,似乎都不是真实的,所以我认为世界上并没有至善至恶。
……
说实话,哲学实在是一个太大的课题,让人不得不去不断地深思,而我就好比一个刚刚步入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子,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就如那布满夜空的星尘,但是,我相信,我总有一天也会成长起来,也会沿着哲学的阶梯,一步步地爬到最高处,去仔细地审视哲学这个大世界的!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7】
我是谁?我为何存在?在《苏菲的世界》里,我从存放于潜意识中过往的古老信箱里翻找出许久未解决的问题:本源。
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一串串亘古至现今的哲学问题与掌故垫起了14岁的苏菲的脚步,她在怀疑论者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实现了灵魂的蜕变。鸡与蛋何者先有?人的灵魂是否不朽?诸多的思辨,诸多的反问,为我掀开了哲学的冰山一角。而令我我倍感好奇并深入追究的是——人与世界的联系。
我们宛若星尘。不过是个见得着的理型躯体,却能靠着还未知从何而来的灵魂驱使意识,使我们在自然法则的束缚中凭借上帝赋予的感官获取自以为的“自由”。即便上帝也只是来自我们积累经验后从虚无中用印象的碎片剪贴成的理性完美主义。倏地想起了“天人合一”的庄子。在美学与感性中以思想搏求最大限度的自由。但这在哲学家祁克果认为的生命三种形式中却是处于最低等的美感阶段?如果诉至黑格尔的“正”“反”“合”三段论,却也未必——万事的评价不存在绝对的吧?
透过艾伯特与苏菲讨论的超自然、达尔文系统,那些意料之外的奇异巧合也使急流在我心中撞激出朵朵白花,屏息,正赶上了!
在遨游《苏菲的世界》的几天里,也“难得有空闲”翻看了林清玄的《从容的底气》,其中“不受第二支箭”的第一个譬喻讲的是佛陀门下是爱哲学思考的弟子摩逻迦有一天跑到佛陀面前,说若佛陀不回答哲学问题他就还俗。令人感喟的是佛陀的回答:“纵使问题找到了答案,还是解决不了苦闷的人生。”“而古往今来的大哲学家在这些问题上用了毕生精力,却从没有人有肯定的回答。”林清玄道。虽存疑惑但也不禁认同。
回到《苏菲的世界》,我竟适值佛陀!又再次遇到这篇毒箭的故事:被毒箭射伤的人不会对箭、毒以及箭从何而来感兴趣,只会希望有人能拔箭,医他伤。原谅我的见异思迁,这也是超自然吗?再说,可曾想到世界那端的不可知论者休谟的理论在两千五百年前就业已被这边的佛陀提出?他们皆认为研究形而上的问题无必要,皆认为人处于一种不断改变的状态......
又下雨了,断断续续,在这个仲夏习以为常。在苏菲的世界与现实的罅隙来回穿越多天,仿佛每时每刻时间的流逝都与苏菲的作息不断重重叠叠,幻想的烟雾黯然缥缈。他们的一周还不及我的短短几小时,一个世纪的哲学家的故事还不及我的一日。雨与情节藕断丝连,故事引人入胜,时而忍俊不禁,时而引得心情也随风席卷,跌宕起伏。
紧接着最精彩至极的部分出现了,那也是我曾多次遐想的画面,因而对这位来自挪威的次书作者乔斯坦·贾德的赞许敬佩之感油然而生。我看着《苏菲的世界》里的席德,书中的席德看着父亲艾勃特笔下的苏菲与导师艾伯特。艾伯特和苏菲企图逃离少校艾勃特想象力的控制,他们是艾勃特送给席德十五岁的生日里礼物——一本讲义中的主人公。可他们的一言一行不都是艾勃特反讽的手法吗?看到艾伯特说:“苏菲,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就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物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
这是艾伯特的人生哲学?不,这是少校艾勃特写的,更确切地说,这是作者乔斯坦·贾德想说的,是现在我所看到的.....剪不断的周而复始。
窗棂外,朝阳东升而起又西落成夕阳,朝朝暮暮,苏菲的母亲在苏菲十五岁生日时将她交给了长者艾伯特,只微微低头,落寞笑笑:“他们消失在空气中了。”这一刻仿佛滞留。苏菲和艾伯特逃到了永恒之乡,遇上了白雪公主、小飞侠、懒杰克......席德为苏菲等人报了仇,但许是“对位法”,如今苏菲看着席德却无法现身于她眼前......直到最后一页,已是深夜九点。
轻合上书,除自己外空无一人的房间在寂静黑夜的长河里亮着灯。我是谁?我真的存在吗?心脏为何会跳动?为何会使我触碰到这个世界?大愚若智,大智若愚,隐隐约约,恍恍惚惚......
我们能出现在这个世界已是人生赢家,但是,我们又是谁的故事?谁的风景?我看着你,你看着我?充满魔力的古铜镜中,一个女孩对我眨了眨眼睛。
我们也是星尘。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9篇
作品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在读完作品之后,每个人对于书籍的感悟都各不相同。 读后感是提高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途径,让我们能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有关“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的内容是编辑为您带来的。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1)
4月份随意在新华书店买了这本书,到10月份忘记为什么才开始看,我觉得,书也好,人也好都是要讲缘分的,也许这就是我的缘分。
上个无奈的假期,让我倍受打击。开学后,连着几天晚上在寝室里走来走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心里烦躁却没有人能够开解我,唯一能给我帮助的人,却只给我带来了两个不幸。我真的想永远停留在20岁。
这个十一,我回家跟这个我最重要的人谈了谈我的未来,虽然有些条理不清,但是我把我的意思传达到了,也明白她对我有什么要求和期待,我觉得,沟通很重要。相处也很重要。即使是血浓于水,也需要朝夕相对。
虽然我模糊的能感觉到我对未来的需要,但是当我看完这本书,我才有了更坚定的信念。其实也谈不上是信念,只不过觉得心里终于有了支撑,还是会觉得无聊,但是不至于慌乱和不知所措。我大概能够感觉到我要的是怎样的生活,在以后。虽然我不知道未来能不能像我设想的那么平顺,但是至少我的心不会改变,我不会迷失自己。“未来”这个词,也告别了过去不懂事的期待,而终于有了“希望”的含义。
整整两年的大学生活,我都浪费掉了,但是我对妈妈说,我觉得我浪费得好,浪费得对,浪费得很值得。我知道很多人跟我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生活比我要优越得多,所以在网上看到他们看的书,看的电影,看的动画,去过的地方,对事情个认识,我觉得自己相当孤陋寡闻。不过,生活的平顺让我对此除了钦佩没有其他感觉。我没有想去看那些书,没有想去看那些电影,没有想去那些地方,也没有想把自己变得成熟和深刻。好吧,我有想看那些动画,顺带发现,《攻壳机动队》真的不错,我指的是剧场版,好吧,其实我还没看完OVA。
我就是一个普通成长的孩子,我觉得没什么不好也没觉得有什么羡慕。小学的时候,电视里放什么就看什么,中学开始沉迷各种小说漫画,天天去书屋报到。大学上了个三本,挂过两次科,至今。
我身边的所有人都是和我一样的,或者,其实不如我。当然我知道高中那些重点班的孩子其实还是很有追求的,也许她们才是正常的高考的样子,像所有我在小说里看到的那样。而不是像我这样,整个高三唯一做的努力,就是少看小说少去网吧。
父母对我们的唯一就是不请家长,我想,好吧,我猜想,家长们的心态是这样的,能考上大学,就上,考不上,那就上班。那么多人都是这么过过来的,没见上不了大学饿死的。碰巧遇到拆迁,不然奶奶说,还没钱负担我一年两万的开销。我就是这样长大的,我觉得很好。如果没钱上三本,我就会去读专科,然后上班,就是这样,生活就是这样。我觉得像我们这样长大的孩子,都没有那么计较钱的问题,反正不管做什么,一个月工资也有个一两千,要操心也是家长们操心,或者等我们懂事以后自己谋出路。该吃的吃,该玩的玩。也许不会穿一件四五千的衣服,但是每季换换七八百的衣服还是做得到的。你看,这样也没什么。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2)
——对于死亡,每个个体必须面对的事实。死亡对于生,到底是处于怎样的一个位置?死亡是否是生的对立面?死亡仅是肉体生命的终结,亦或者是抹杀一个人存在的完全终结?
村上春树曾在书中写道:“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也就是说,他认为,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点。这里说的生命,并不仅仅是指生物学上的肉体。而是,一定有什么东西,以某种方式,留在宇宙之中。
于是,这里牵扯到了意识与物质。这是贯穿西方哲学家头脑的若干问题之一。德谟克利特斯认为原子构成了万物。构造物质的本质始终如一,亿万年前构造恐龙的某个原子同样构造了今天的人类。可这里显然不能解释超越物质以外的东西。到后来,柏拉图来了,带着他独树一帜的观点: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这个实在被称为“理性的世界”。这个世界,是靠感知的,灵魂依附于肉体的存在,以某种方式在肉体的结束以后留存下来。然而,灵魂超越物质以外,如何证明灵魂的存在,又是另外的问题了。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3)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上善辩。”的确如此,哲学伦理的确给了我们太大的震撼与启示。哲学让我们懂得如何去更加理性的去思考社会中的一切事情。当发生的事情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时,我们更多的是要去找一种合理,能令人信服的方式去解释那些未知的事物。而不是一味的慌乱无措,碰见一点事就六神无主,人云亦云,随大流,没有一点自己的见解。哲学就是要我们学会思考。
《苏菲的世界》讲述了在一位哲学家的指引之下,苏菲对世界的探索思考的故事。《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好奇是成为一名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虽然不能强求每一个人都成为真正的哲学家,但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使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们能够更加悠然,更加明白的存活于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之中。如果浑浑噩噩以混的心态来虚度这经历了千万种磨难才诞生的生命是一种罪过,因为上帝既然给予了我们生存的机会,我们应当做的就是竭尽自己的全能,让自己走自后的世界比自己来自前要好一点。不求做出多么惊天骇俗的、震天动地的事,自求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对这世界多一份不同角度的理解,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最大的进步。始终抱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思索、探讨人生。
我们常常说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习惯会使我们失去基本的思考判断力,对世界的一切都习以为常;习惯会使我们沉迷堕落,每天面对同样周而复始的事,迷迷糊糊的过一天算一天;习惯会使我们忘掉最初的梦想,最终被时间无情的消灭,洗刷掉。《苏菲的世界》中这样写道“遗憾的是,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习惯了世上的一切。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正是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即为重要的能力”可见习惯是多麽可怕的力量。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也应多读史书,让我们的逻辑,思想更加的成熟稳重。
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在外界的领导之下也能开始思考世界、思考人生。作为一个当代的一个大学生,我们要做的绝非死读课本,看一些表面的现象。所有重大的成果不是光凭双眼就能看出个一二三,深入的研究、探索思考、细致的分析是成果得以出现的重要的保障。事实上黑暗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缺少光线的照射罢了。我们的世界也是如此,并不是真正的存在什么未解之谜,只是如今的我们还缺乏一种进行细致了解分析的依据。我不相信世界的不可知论,世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是尚未发现而已。哲学使人变得更加的聪慧,因为哲学就是一门智慧之学。《苏菲的世界》只是哲学的一小部分,就足以给我们巨大的冲击去思考,了解这个日益成长强壮的世界。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我们停止思考的借口。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4)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光看封面机灵古怪的小人跃然纸上,让我恍惚间以为这是一本童话书,这不料想这是一本哲学书,一本厚厚的令人爱不释手的哲学书,里面大有乾坤。
翻开第一页你是谁?这一句话赫然在目,我是谁?我就是我不假思索的我回答完这个看起来愚不可及的问题,继续往下读,相比我这个简陋的回答,主人公苏菲的回答无畏是长篇大论,甚至他自己都怀疑上了他自己。她是谁?
随着主人公拆开一个一个的信封,解开一道又一道的难题,我昨天爱上了哲学世界产生名人的冲突,人类的起源思想与行动的联系语气比这些谜题在我面前一一展开,天呐,这比《十万个为什么》有趣多了,好吧?
随时讲哲学,但并不生硬,有种让人一看就想读完这本书的感觉,我非常喜欢看这本书,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是前所未有的,令我想要深度去探知探索的一本书。
我爱这本书,爱她的一切,她让我懂得哲学。
书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我们应该带着书前进。学到老,活到老。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5)
我也只是新鲜几天就对哲学没有兴趣了,因为我觉得哲学又空又大,不切实际。但是《苏菲的世界》带我去了哲学的世界,梦的世界,从看到她的那一刻起我便爱上了哲学,也发现了哲学是最贴近生活的。
在漫漫书海中,有数不胜数的好书,但是我最爱的还是那本《苏菲的世界》。
14岁的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踵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作者乔斯坦·贾德,通过苏菲来展示生活的奥秘,用哲学的角度来向我们介绍一个不同的世界。他是梦的世界,是哲学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世界。只是我们没有去思考,觉得我们生活在世界是必然的,每天做的事是必须的。但是这不是必须的,也不是必然的。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勇于创新……
记得小时候,我有段时间对哥白尼、伽利略等哲学家很感兴趣,但也只是感兴趣而已,我从不会去思考世界从哪里来,也不想知道自己是谁?我也只是新鲜几天就对哲学没有兴趣了,因为我觉得哲学又空又大,不切实际。但是《苏菲的世界》带我去了哲学的世界,梦的世界 ,从看到她的那一刻起我便爱上了哲学,也发现了哲学是最贴近生活的。哲学不是科学,科学给我们的是一些我们认定是真切的知识,哲学则是不寻常的智慧。
《苏菲的世界》还有太多太多,因为知识我们都有,但是智慧的哲学我们不一定有,让我们用哲学了解自己,感知自己,发现自己吧!
《苏菲的世界》是唤醒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和对人生的关怀与好奇。
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百看不厌,这些事好像我亲身体会。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看完后你一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6)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可以通过想象,这两个哲学社会问题会成为萦绕全书甚至需要我们自己人生的疑问,因为他们这是对终极的拷问,对本源的发问。
——你是谁?
当14岁的索菲收到这封信时,她一定很开心。 但她第二次想的时候,她很困惑。 我是谁? 她走到镜子前,想象自己不是苏菲,叫莉莉。 试着把自己叫到镜子前眨眼,但不起作用。 所以在哲学课上,问题就像影子一样,缠着她。 最后,她发现事情比她想象的还要奇怪。 她,苏菲,是少校为庆祝希德十五岁生日而虚构的人物,少校控制着她的思想和行动。 但更讽刺的是,少校,他创造了苏菲的世界,但他是由我们创造的。
这故事就像个无底洞。很神奇,但也让我们思考。我们也是被创造出来,住在另一个生物的脑子里的吗?那我们是什么?单纯的人?还是作家小说里的人物?还是一场梦?我们有自我意识吗?还是有人在控制局面?这个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命运吗?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但是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在哲学史上,成千上万的大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最有洞察力的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哲学思想: 我思故我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辈子都在问问题,弄清楚我们到底是谁。
——世界从哪里来?
信光我的立场,有五六百的书,这些图书的图书世界。试想一下,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力作,作者创建一个虚拟地球,数十亿的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你是为您量身定制每个项目的作者,你的生活是有点思维下的情况下,你最终会由笔者主导。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你只要打开门的小运动,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我想想你是否感到毛骨悚然。
在科学与哲学上,这都造成社会恐慌。科学上意味着企业所有学生科学发展定律都具有不确定性。哲学上意味着探寻的本源可能影响并不是一种客观方面存在。我们的世界成为了自己一个非常脆弱而不稳定的肥皂泡。而这种精神世界,正是苏菲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苏菲并没有放弃。结束这本书的,她拿起扳手敲了敲Sid的额头,和喜德齐骆驼跟踪的感觉。这真像一个福音!也许我们做什么,它可以带来影响到了另一个世界。
人生是星尘,我们是星尘,世界发展也是星尘。
我们都很美。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7)
寒假前爸爸在网上帮我定了一本书,名叫《苏菲的世界》,但是我一直没读,寒假到了,爸爸规定让我读一本书,我从书架上找到了这本书,我觉得不读这本书,有点对不起它,于是我就开始读这本书了。
《苏菲的世界》讲述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遇到的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进步的,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
“你是谁?”“世界从哪来?”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不仅困扰了苏菲,也困扰了我。之后作者化身为艾伯特,为苏菲解答。那哲学是什么?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做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他在书中的谜团是一环扣一环的,先是陌生人的来信,再是一个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这样神神秘秘的,开始还好,疑团是可以解开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头雾水。什么会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捡到钱,捡到明星片诸如此类,只在电影中可以看到的情节,让我更加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悬疑小说。直至到《柏客莱》这一节,才开始揭秘。原来苏菲是一位书中书的人物。
读苏菲的世界让我受益非浅。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8)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你是谁?”
“——世界从哪里来?”
就是这两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吸引着我往下阅读这本书。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到生命结束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含义。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9)
在我看完《苏菲的世界》后,心中有感而发,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历程。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时时在我心中索绕,排解不开。我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的信件带领下开始思索哲学的问题。世界起源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魔镜”……每件事情都是线索,每件事情也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面前。却不曾想真相是……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界,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哲学缺乏的时代,我在这本书找到了他两者之间最美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我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世界所抱有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好奇,那将会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是存在于这个世界最初的意义。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索和断定这么浩瀚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汇编
多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让我们才思敏捷,读后感书名是一部让我们受益匪浅的作品,由{作者人名}书写。有哪些精彩的作品读后感值得我们学习?我会全力以赴制作一份让您满意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
暑假在家闲着,以前学校买书要整理,发现有很多书没好好读过,都听老师说要看买什么书,结果就是随便翻几页扔到那里。心里实在有点过意不去,就决定在这个假期里好好弥补一下。《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
她的文艺复兴知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腾堡的出版社它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和许多其他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着这样的作品,让我看到全人类的文明。
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完它,我不仅学到了一些东西,而且还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
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很多年后,一切都会湮灭,我会存在吗?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
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其他人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种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
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要解决的问题是没有用科学方法证明的问题,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
我不认为哲学是科学,因为它没有精确的计算和测量公式。哲学是对未知或未知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先驱。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
科学给我们知识,但只有哲学给我们知慧。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
我为什么而生
马乐萍 把题目定为读后感似乎并不怎么贴切,可是事情的发生确实又是读了这本书的缘故,所以也只能这么称呼了。我本来也是个爱书的人,《苏菲的世界》是一个朋友送我的生日礼物,那位朋友年长于我,对我有过关照,懂的自然也比我多。我当时也没有深究他送我这本书有什么深意,只当是礼物,就腆着脸收下了,现在想想,后来发生的事他也许早就料到了。
起初我只是将这本书放在枕边(相信大家都有这样做过,拿一本闲书放着,睡不着时就看看,做催眠用),偶尔翻几页,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有时干脆从中间翻开,随意欣赏。也许你会说这样看能看的懂吗,不急,我的本意也不是要看懂这本书,所以不太在意。不过正是这种读书法后来帮了我不少忙,当然,在那时我自然是不知道的。
看的多了,虽然只是些片段,也足以推测出故事的整个概况: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
“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面纱已经层层揭开,但新的怀疑又来了。
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故事看完,似乎也与我不甚相关,我已不是十四的少女,哲学思想也接触过一些,多年的学习生涯,我也早不再执着于研究“我是谁”的问题。所以直到整本书看完,也就当做看过了。
直到有一天,很偶然的翻看幼年的日记,有几个字让我刹那间愣了愣,“为什么是我”脑海里顿时翻腾起来,像抓住了什么重要线索。有句话说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这不太合适。孩子们不会失去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好奇心,而哲学家有比好奇心更多的工具和方法。但我们怎么能不这么说呢?孩子总是出人意料的。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问题在我心中又开始萌发出来,排解不开。我为什么而生,父亲母亲或者是整个人类,整个世界在我身上倾注了什么(当然,每个人的出生都是有理由的,这不像“我是谁”,那样令人难以回答),也就是说,每个人在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被赋予了使命,可是照这么说来,每个人的出生都是注定的了,那么决定这一切的是什么样的存在呢?我当然是不会选择相信神明的,可是,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出生,一切都太突然了,以我的知识能解决的问题真是屈指可数。
我立刻又想起了那本书,我以为我读完了。孩童时的好奇心已不复存在,我竟然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尽然以为自己已经看完了它,能看完的只是纸和字的组合。仔细阅读,你读得越多,你就越困惑。一本书渐渐变成了一片森林,一片迷雾。
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不知道我会知道什么,我不知道我会发现什么,但我知道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我开始不再执着于作者写的东西。我抛开者写话,充分发挥我剩余的想象力。如果说世界上真的存在一种决定人类出生死亡的力量,那么人是这个世界上被动的存在,也就没有生活的意义了,可是,恰恰相反,人活着,不但很有意义,而且活得丰富多彩,一点不像被画好了生命轨迹的样子。这样想来,人,真是一种有趣的生物,明知道结局只有一个,却丝毫没有退却。
这正是人类的品性吧。
我开始思考人类的历史。如果每个人的出生都是确定的,那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应该发生什么是确定的。也就是说,历史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写的,但记录清楚地发生在历史之后,这是非常有趣的。人类在更新,思想在传承,人的出生理由变得不是理由了,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只是活在作者笔下的角色呢,是不是作家心血来潮,就让一个角色诞生了,又大笔一挥,让角色走了呢?
当然,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会有一些缺陷,所以会有那么多角色来去匆匆。如果是,我们有出路吗?答案是肯定的。
当人类意识到自己不能只是被摆布的时候,他们便要学会反抗,像苏菲、艾伯特那样,知道了自己是一个角色后,便偷偷的反抗了,他们要逃出书本的命运,走自己的路。确实,这是特别的。那么,我们要反抗吗?
我们又该怎么反抗呢?这都不是问题,当把《苏菲的世界》想明白后,一切就变得简单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每个人的命运都不是他们想要的。然而,人们总是可以抗拒。人们有抵抗的能力和智慧,这是无限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有时我会想起我走过的路。这真的是我走过的路吗?事实上,在我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所以生命这样出色。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
终于看完了手中这本不算厚却也不薄的小书。觉得如释重负的同时又觉得欣慰。这不是一不好小说,也是一部有趣的西方哲学史。
这不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严肃的哲学小说。
作者乔德坦贾德萧是一名文学与哲学教师,这一职业带给他的写作风格一定的趣味性,全书以一位哲学家艾伯特与14岁的女孩苏菲的哲学课程为主线,借艾伯特之口叙述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基本脉络,从希腊自然派哲学到中世纪**教神学,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柏拉图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各派大师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主义学派精彩纷呈。
但这并不是这本书畅销多年的主要原因。作者的独创性在于巧妙地运用了一种新的形式,使之与一般哲学史有着根本的不同。带着以问进入哲学课程是合理的、确定的,这使读者在课程开始前就产生了食欲。课程是通过艾伯特写信或与苏菲面对面进行的,所以语言更具对话性,想必是从理想国处得到的灵感吧,事实证明这种稍加通俗化,口语化的文字比干巴巴,理论性甚强的哲学史著作确实更易为大众读者所接受。
课程过后,苏菲作为这一课程的第一读者,作者又合情合理的写出作为一个初学者对于庞大的信息量所做的抽丝剥茧般的解读和总结,想必这也是作者对于读者学习哲学史的一种提示吧,以好奇的态度追寻哲学大师的逻辑分析,以批判的态度吸收大师们的理论成果,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被影响是必然的,但一定不要被整体灌入,这大概是哲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了。如果只是这样,那还并不足以令人震惊。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在艾伯特与苏菲这一主线世界之外又设想了另外一个世界,即少校和席德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产生于少校的笔下,而苏菲和席德的世界同时产生于作者笔下。整部小书在苏菲和席德之间不断切换,使之有了种侦探小说般亦真亦幻迷雾重重,令人欲罢不能的气质。而苏菲的世界中时常会出现小红帽、会说话的狗、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童话味道甚浓的龙套角色。
令人大呼畅快的同时也不得不折服于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正如书中所说,在一本书中,作者的角色几乎于上帝的角色相同。世界的背景和情节人物的场景都来自作者的思想。所以我想上帝,乔丹,一定很乐意这么做。这大概也是这种独具特色的写作被创造以来,模仿之作鲜见的原因了,作者的驾驭已经几于极致了。
大一上学期我的选修课是西方哲学史通论,讲的便是从古希腊到康德时期的西方哲学,这毕竟使我对哲学华而不实的看法彻底改观,也一度觉得哲学实在是个深不可及、令人望洋兴叹的字眼。刚被老师引起的哲学兴趣在看到那些厚如砖头,每个字拆开来都认得合起来就不知所云的大师著述、和各种版本的西方哲学史的瞬间就被打消掉了。我曾从图书馆借来一本休谟的《人性论》,也算是简单的翻了一遍,之后只记得什么“印象”、“观念”等出现频率很高的名词,却对其主要表达的思想和逻辑推理的过程完全没有概念。
因此,对初学者来说晦涩难懂的作品无疑阻碍了哲学作为一门高层次学科的普及和社会化。这也是为什么在真正上了哲学课之前,我对哲学的印象始终是“吃饱了的贵族坐在天鹅绒上仰望星空的产物”。这本小书就是在为哲学走向大众做出努力。
他为初学者打开了一扇哲学之门。站在门口,你可以看到一点点星光。虽然你看不到全貌,但这是一种欢迎的姿态,所以就足够了。
苏菲在最初的几次课程结束时曾经这样做过,“试着运用自己的常识,而不去想那些从别人那儿学到的知识”。这里同样带有作者的提示,关于我们对待哲学史的态度。现在看古希腊的自然派哲学家试图诠释世界的产生与变化,结论实在是有些不靠谱,最初居然有人声称万物是由水构成的。
然而这样的事件就没有它流传至今的意义了么,让我们试图运用自己的常识,或者可叫做“先验”的知识,丢掉我们从学校得到的历史流传下来的知识,换个目光来看,就会发现当对世界的认识还几乎一片空白的古希腊人,他们达到了怎样一种高度啊!多年的观察、假设和验证,可以增强一个人对世界的整体印象!只要想像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一片空白,把之前那些强加给你的知识从脑海里抹去,那么一部哲学史的阅读也就成了你自己不断自觉的一种过程了。
这是我们现在这些从小的知识都被灌进脑子,忘记了独立思考的大学生多么需要的一种精神啊!阅读经典的过程,将原来的那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完全屏蔽,全心全意去理解创造者本身的意图目的,虔诚的将自己完全置于创造者引导我们走上的路。接受然后反思,批判然后吸纳。
也许由于其本身的哲学性,使这本书带有了某种触及深层心灵的能量。在哲学的道路上书写一个聪明的14岁女孩的自觉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童话。诚然,哲学是全人类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曾经浮现在我脑海中的类似问题,但那时候,我只觉得奇怪和荒谬,没有去想它们。
帕斯卡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然而,即使宇宙毁灭了他,人仍然比杀死他的人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会死,宇宙比他有优势,但宇宙对此一无所知。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是因为它,而不是因为我们无法填补的空间和时间,我们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这本《苏菲的世界》正可以激发人思考的灵感和冲动。
我很庆幸这是作为一本必读书进入我的视野的。这使我能够沉下心来真正进入此书。我想,这是一本值得不断重温的书。
岁月渐渐逝去,我们越来越忙于各种莫名繁杂的事务,我们的思想呢,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被灰尘掩埋么。如果你能,十年或二十年后对自己说些什么,请记住那个14岁的挪威女孩,她的名字叫索菲。请记得问问自己我是谁,想想这个世界从何而来。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讲述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苏菲开始思考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大师们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索菲不断收到一些极不寻常的信件,世界在她眼中展开,像一道痕迹。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在这本书中,我觉得下面这个片段不仅以为深远,还富含哲理性,下面就与大家一起分享:
索菲,这世界怎么了?它也飘浮在太空中。你认为这可能吗?
不幸的是,当我们长大后,我们不仅习惯了万有引力,而且很快就习惯了世界上的一切。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似乎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奇心。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哲学家们想要使人们恢复的能力)。
因为,在我们心中的某个地方,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们,生命是一个巨大而神秘的存在。这是我们在学会从事这样的思考前都曾经有过的体验。
更清楚的是:虽然我们都思考哲学问题,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哲学家。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忙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所以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被抑制了。
(就像那些微生虫一般,爬进兔子的毛皮深处,在那儿怡然自得地待上一辈予,从此不再出来。)对于孩子们而言,世上的种种都是新鲜而令人惊奇的。对于大人们则不然。
大多数**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这正是哲学家们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地方。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他或她来说,这个世界总是不合理的,甚至是复杂而神秘的。
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
在这段话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习惯也是如此。
它可以使我们更接近成功,但同时它也是一种非常引人注目的力量。它是灵感和创造的坟墓。就像片段中所说的“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很快地习惯了世上的一切。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似乎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奇心。
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使我们失去了对世界的热情,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欲望,久而久之,我们便会变得“麻木”,甘于现状,跳进没有灵感与创新的坟墓,最终成为时代的一缕灰尘!但是聪明的哲学家总是站在坟墓外面,召唤坟墓里的人们。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哲学,但至少我们会用哲学的方式思考。
《苏菲的世界》中像这样的片段还有很多,它虽然是在和我们探讨哲学的问题,但却不是躲在象牙塔里那般漫天空谈,脱离实际。可以说,《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唤起每个人对生命的深切敬佩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关注和好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5
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该书主要以主人公苏菲不断收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揭示了世界与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读者描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使读者了解哲学书籍也可以生动。
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对哲学的追求需要好奇心,这是苏菲的最大特点,所以我认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刻画目的就在于此。为了给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这本书涉及了很多内容。
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而是只有恐惧.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心灵体验.”马克思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份,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马克思无疑是最伟大的.
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贡献,他在这个领域,他在那个领域,这些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的.谁能说,他们的思想不是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谁能说,他们那一个不是用尽了心智和头脑.
要求古人是愚蠢和不道德的。没有古人的失败和错误,我们怎样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和真理?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苏菲》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哲学史,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进步的,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哲学就是关于智慧的学习,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个新的名词,我一直以为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科,就是讲道理的,和科学历史等等没什么关系,自从看了《苏菲》我才知道哲学是一种包含所有学科的中和性课程,但是必须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学习。
乔斯坦贾德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教师,十分幽默的教师,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人。比如书中有几幕童话人物无法在现实中出现,比如小红帽、爱丽丝等,都是可爱的想象。还有他的授课方式——写信,对话(至于那影碟,我们看不见,只有苏菲知道这是什么感觉)与其他哲学书相比之下特别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自然中产生的,它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中。有一种担忧,近似乎于儿童天真的担忧,我的灵魂有一天是不是会离开我去选择别人,也许在我们所生存的空间里到处都飘荡着需要寄宿的灵魂,他们在等待一个合适的身体出现。她是不是选择一个人重复着同样的轮回呢?
可能我有些误解了,但我无法走出这样的一个怪圈,可能是我还想趴在窗台和外面的“灵魂先生”说声“嗨,你好”。
在索菲的世界里,她唤醒了将要睡在兔子毛皮里的人们。带着好奇,她发出了对生命的深深敬佩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