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息的特征教案

发布时间: 2023.08.14

信息的特征教案六篇。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老师上课时要以教案课件为依据,如何写优质课的教案?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信息的特征教案”的知识请参考下面的资料,相信您会在本文中发现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并获得不少收获!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章节的学习,关系到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上好本课就要仔细研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所选用的整本高中教材。本节是基础性理论知识,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性格渐趋稳重,逻辑思维趋于严密,对信息已经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且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但对相关概念缺乏系统提炼和深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理解并能辨别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接观察、案例分析,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信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求知欲;树立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并提炼其中与信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方式。

五、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教师活动:通过幻灯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无处不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导入新课:从今天起,我们将共同学习一门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科,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中会受益匪浅。也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这门知识的学习,都能成为信息社会的小主人。

板书:“无处不在的信息——信息的概念”。

学生活动:听讲、认真观察。

设计意图:提出本课学习的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2、新课讲授

教师活动:出示电子板书。

(1)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个人信息。

(2)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信息?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3)你能总结出信息的概念吗?

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来互相传递消息,而传递的这些内容就是信息。深件展示:信息的正确概念。

师生反复朗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信息传递不同方式的认知,让学生能够自主说出不同方式传递的内容为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交流研讨

教师指导学生分成四组,从不同渠道寻找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及娱乐信息;指导学生按小组向全班汇报收集的信息。

学生活动:分组收集信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加工和公布信息的能力。

4、自主学习

师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获取信息的?又是用什么方法把自己的信息传递出去的?

课件展示:过去,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借助自己的感官直接获取信息,这样获取的信息要受到时间、空间、感官灵敏度的诸多限制。现在,通过书籍、电话、广播、电视等,我们可以间接得到更多的信息。因特网的广泛使用,使我们获取的信息量在成倍地增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跟随教师思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教师总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事情,是因为获取了准确信息而成功的?是啊,没有信息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以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及时地掌握更多的信息。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6、拓展训练

用投影显示诸葛亮“空城计”,学生思考信息具有的特征。

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答案,提出信息的可伪性特征。

六、课后追思

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再仅仅是学科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应用信息研究问题的引路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注重激发和增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研究的兴趣。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更加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教学不可能是完美的艺术,而是不断改进的艺术,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今后要更加注意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主要内容包括

①无处不在的信息;

②信息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体验信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强化学生对信息基本特征的内化体验,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有效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甄别信息、运用信息的信息素养,为学生可持续学习信息技术奠定良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参与探究积极性高,具备一定的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概念性知识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抽象思维能力、概念内化能力相对较弱。同时,此节中学信息技术启蒙课,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以及对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不多,所以这一节课对学生学法指导将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学习有开启意义。

三、设计思路

及时巩固知识,即学即练,提高课堂实效。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从情景看到、听到、感到……

信息可伪性

在《泰坦尼克号》的“声、光、影”及故事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信息”及其重要性。

并通过自己身边的信息感受信息无处不在。

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歌;

欣赏《泰坦尼克号》电影剪辑。

知识升华

课堂练习

课外思考

课堂小结

依托学习材料探究体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探究活动为基础、组间交流为升华、游戏表演来展示、教师总结评价来拓展的方式组织教学,并把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实际。

回归情景,以情景中最典型的例子为出发点,全面分析落实知识细节。并以此对探究活动进一步总结和扩展。

以学生情感体验为核心,检验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仍然紧扣情景,进行深层挖掘。通过情景衍生出的生存模拟实验游戏,激发学习兴趣,留给学生课后更多的思考空间,留下悬念。

信息共享性

信息时效性

价值相对性

载体依附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形成对信息的感性认识,并能列举身边的信息实例;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体验信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有效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甄别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基本特征及应用;

难点: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六、教学方法

以创设《泰坦尼克号》情景为出发点,通过学生容易理解又乐于思考的问题层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情景角色感受等教学手段突破重点,分解难点。再以学生身边熟知的、感兴趣的信息实例来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让学生欣赏《泰坦尼克号》电影剪辑。

注:(电影剪辑时长1分7秒,包括5个镜头:①豪华的泰坦尼克号在大海上行驶的壮观场景②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的镜头③用烟花发出求救信号的画面④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过程⑤救援人员在飘满遇难者尸体的大海上搜救)

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①我看到、听到、感到……(什么),知道了、获得了、了解到……(什么)。

②在欣赏歌曲和电影时,看到、听到、感受到……(什么)

③知道了、获得了、了解到……(什么)

④如果泰坦尼克号事件发生在现在,会有这样惨重的损失吗?我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泰坦尼克号》电影剪辑,引导学生对情境问题进行思索和讨论。

学生:学生观看影片,思考后以辩论形式和小组成员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感悟信息及其信息重要性。

设计意图:选择电影《泰坦尼克号》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在电影的“声、光、影”效果和故事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信息”及其重要性。

2、找找我们身边的信息

我找到了

教师:指导学生找身边的信息,让学生体验信息无处不在。

学生:积极思考,从身边找信息,感受信息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身边找信息,感受我们身边的信息和信息对我们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探究

认识信息的基本特征

注:此部分依托学习材料(学习探究、活动展示和学习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探究体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探究活动为基础、组间交流为升华、游戏表演来展示、教师总结评价来拓展的方式组织教学,并把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实际。

1.信息载体依附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载体及其表现形式。

活动展示:请用几种不同的载体表达“我现在好心情”这一信息。

学习小结:信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以某种形式(如声音、符号、文字、图片、视频等)表现出来,并依附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这就是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2.信息共享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的共享性。

活动展示:传纸(信息)游戏

学习小结:信息的交换是双方都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信息,而且可以被多次重复使用,这就是信息共享性。

3.信息的时效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的时效性。

活动展示:“如果……那么……”(情境设置)游戏。

学习小结: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会渐渐失去效用,这就是信息时效性。

4.信息的价值相对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的价值相对性。

活动展示:“信息”大家看

学习小结:对于不同的信息接收者,信息的价值是不同的(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能力),这就是信息价值相对性。

5.信息可伪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的可伪性。

活动展示:信息猜猜猜。

学习小结:信息常常因为某些原因形(变)成“伪信息”,这就是信息可伪性。

教师:对学生分组,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时实解答学生在探究学习及交流活动中的各种疑问,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和参与体验。

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参与体验和感受。

设计意图:依托学习材料探究体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探究活动为基础、组间交流为升华、游戏表演来展示、教师总结评价来拓展的方式组织教学,并把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实际。

(三)课堂小结

教师:回归《泰坦尼克号》情境,以典型实例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

学生:积极回顾探究体验过程,结合情境,梳理知识疑点、难点,强化知识体验。

设计意图:回归《泰坦尼克号》情境,巩固探究成果,梳理知识和拓展应用。

1、无处不在的信息对人类非常重要;物质、能源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2、信息的基本特征:

①载体依附性

②共享性

③时效性

④价值相对性

⑤可伪性

信息实例

归纳特征

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发生危险后用烟花发出求救信号

信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以某种形式(如声音、符号、文字、图片、视频等)表现出来,并依附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

载体依附性

信息的交换是双方都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信息,而且可以被多次重复使用,不会损耗和消失。

共享性

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会渐渐失去效用。

时效性

对于不同的信息接收者,信息的价值是不同的。

价值相对性

信息常常因为某些原因形(变)成“伪信息”。

可伪性

(四)课堂练习

情境: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

一年冬天,父亲需要一些柴火,他找到一棵死树锯倒了。到了春天,令他惊愕的是,树干周围发出了新芽。他说:“我以为它肯定死了,冬天里树叶都落光了。但现在我看到主根处依然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父亲叮嘱全家:“别忘了这个重要的教训: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不要在恶劣时做出消极的决定。因为这会扼杀幼稚的生命。只要有一点生机,它也会绽出新芽,最终成为大树。

1.你从故事中到哪些信息(你感受到什么……)?

2.这些信息体现了信息的哪些基本特征?

教师: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

学生:积极思考,感受情境故事情感内涵,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应用。

设计意图:以学生情感体验为核心,检验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馈教学效果。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3)

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体会信息的重要性;理解信息的5个特征,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所用教材是新纲要云南实验教材《信息技术》,新编教材总体上更适用,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设计上也较为灵活,给教师上课以很大的发挥空间。新纲要云南实验教材初中信息技术第一课《信息及其特征》是一节讲授课、理论课,主要介绍丰富多彩的信息,让学生认识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信息的一般特征,书本上是一些纯文字、纯理论的知识,虽然有许多例子,但叙述性内容较多,学生一般没有耐心去认真读、去理解它。这是一节探究课,目的是探究新教材怎样上才能与学生发展融为一体,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要加强化学生的活动,通过一些互动的活动,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起讨论、感受、体会,不仅要学习知识内容,而且要提高对信息的认识水平。

师:从今天开始由我与大家一起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用的教材主要是从我们的日常事务工作的需求出发,按照事务完成的流程引领同学们学习在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过程,并把动手实践的广阔空间留给同学们,让大家在探索、应用中学习到一套完整的原则与技术。

为了更好的让大家认识到信息技术课与以往的计算机课的不同,我们现在先进行以下几个讨论。

师:进入本环节,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学习、运用电脑的经历,同时也锻炼一下大家的口才和勇气。大家针对以下几个问题先思考片刻。

(1)你玩过电脑游戏吗?觉得玩游戏感觉如何?是否影响到你其他课的学习了?

(2)家里有电脑吗?你上过网吗?在哪儿上的?进过网吧没有?你对网吧有什么认识?

师:谁自告奋勇,请举手示意!如何不举手,我可就随机邀请了啊!

师:谈的非常好,很坦诚,以后希望能注意克制自己,多一些时间去学习。

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都在说我们正处于什么社会?什么时代?

师:今天,我们处在信息社会,可以通过种种方法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报纸、广播、电视及计算机网络等等,信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从几个讨论看一下这些变化吧!

师:在新时代人们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开始变化了。现在考虑以下两个成语补充题目。大家讨论一下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我不需要具体答案,只要方法。

师:我就知道有人会这样回答,呵呵,看清了再说!再说我只要方法,即你如何去寻找答案。

生2:第一个可以查“天”!把以“天”开头的成语找一找。

师:在信息时代,我们用模糊查询,这种思维与传统是不很相同的。比如我们可以使用通配符代替这个不知道的字,让它去模糊查找。只要我们在google网站上输入“*屯*聚成语”,一下就可以搜出来了。包括解释、典故等信息。

师:我们再讨论一下,信息时代的人们阅读的方法与传统有何不同。比如阅读一篇文章,遇到生字和一些不知道的典故怎么办?又比如,我们读新闻时想了解相关的新闻,怎么办?现在让我们语文课代表的同桌来回答!

师:如果我们需要太多的,甚至要一些太珍贵的,太难找的资料怎么办?

师:看过《哈利波特》了吧?他的魔法书多好,用魔棒一点,里面就出现了相关的影像介绍,这样的书现在也很多,那就是光盘图书,比如大百科全书光盘。信息时代阅读的最关键的一个思维方式就是“超链接”。比如,新浪网站上从“体育”链到“NBA”再链到“姚明在NBA的最新表现”……超链接就像很多条链子把各种信息联系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跳转,有选择地阅读。

师:大家说得好!信息技术正在继续发展,你们要好好学习,在不远的将来我相信你们能够实现魔棒这样的超链接。

师: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每个人要对信息的认知、表达要有充分的认识,能够正确地辨别、分析、描述信息,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一些信息的特征。为什么呢?

师:那么信息需要依附于什么来传递(它的载体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表现的(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要求:一个同学上讲台猜,当教师给出内容后,台下的同学不允许讲话,举手经教师同意后站起来比划,一人只准比划一次,动作不能重复。

:信息的传递不仅可以通过声音,还有很多种形式(文字、图片、视频以及肢体语言)

A.早晨闹钟响了,它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它依附于什么传递的?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B.晚上看课表,准备第二天的书籍,它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它的载体是什么?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信息的交换使得大家都享有了被交换的信息。

提示:苹果代表的是物质,交换之后不会再生,每个人手里就没有原来的了,而思想代表的是是信息,交换之后会多加,可以同时存在。

现场找实物作比喻。

1.师:从前,有两家人是邻居,王家卖油、张家卖日历。王家媳妇每次卖油时都会偷偷省下一钱油,到年底时,就积攒了一罐油,再卖掉它,就有了过年的钱。而张家媳妇看在眼里十分羡慕,也学王家媳妇的样子,每个月也都偷偷省下一本日历,可等到年底却没换到钱?为什么?

2.分析:油代表的是物质,而日历代表了信息,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渐渐失去效用。

3.举例让学生讨论回答:

交通地图、中奖兑奖、天气预报。

可伪性: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虚假广告、中奖的短信、银行自动取款机上的温馨提示。

师:刚才我们亲眼看的图片都可以欺骗我们的眼睛,造成视觉上的差异,大家都很快乐,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们被虚假的信息欺骗了,还会快乐吗?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伪信息,会使我们的财物受到损失,精神受到伤害,要提高我们的警惕意识,学会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方法。

:真实而准确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实现信息的价值。而不真实的信息,不但不能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反而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错误,其价值可能为负。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信息的重要性,学习了它的五个重要特征。

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获得真实的信息、如何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如何加工信息等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信息技术课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由于本节课并不想给学生非常科学的概念,所以采取的教学策略比较活泼、宽松,打破了以往呆板的知识传授方式,学习更加民主化,活动更加主动。对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深化概念的理解非常有益处。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主要内容包括

①无处不在的信息;

②信息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体验信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强化学生对信息基本特征的内化体验,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有效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甄别信息、运用信息的信息素养,为学生可持续学习信息技术奠定良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参与探究积极性高,具备一定的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概念性知识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抽象思维能力、概念内化能力相对较弱。同时,此节中学信息技术启蒙课,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以及对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不多,所以这一节课对学生学法指导将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学习有开启意义。

三、设计思路

及时巩固知识,即学即练,提高课堂实效。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从情景看到、听到、感到……

信息可伪性

在《泰坦尼克号》的“声、光、影”及故事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信息”及其重要性。

并通过自己身边的信息感受信息无处不在。

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歌;

欣赏《泰坦尼克号》电影剪辑。

知识升华

课堂练习

课外思考

课堂小结

依托学习材料探究体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探究活动为基础、组间交流为升华、游戏表演来展示、教师总结评价来拓展的方式组织教学,并把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实际。

回归情景,以情景中最典型的例子为出发点,全面分析落实知识细节。并以此对探究活动进一步总结和扩展。

以学生情感体验为核心,检验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仍然紧扣情景,进行深层挖掘。通过情景衍生出的生存模拟实验游戏,激发学习兴趣,留给学生课后更多的思考空间,留下悬念。

信息共享性

信息时效性

价值相对性

载体依附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形成对信息的感性认识,并能列举身边的信息实例;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体验信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有效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甄别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基本特征及应用;

难点: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六、教学方法

以创设《泰坦尼克号》情景为出发点,通过学生容易理解又乐于思考的问题层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情景角色感受等教学手段突破重点,分解难点。再以学生身边熟知的`、感兴趣的信息实例来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让学生欣赏《泰坦尼克号》电影剪辑。

注:(电影剪辑时长1分7秒,包括5个镜头:①豪华的泰坦尼克号在大海上行驶的壮观场景②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的镜头③用烟花发出求救信号的画面④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过程⑤救援人员在飘满遇难者尸体的大海上搜救)

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①我看到、听到、感到……(什么),知道了、获得了、了解到……(什么)。

②在欣赏歌曲和电影时,看到、听到、感受到……(什么)

③知道了、获得了、了解到……(什么)

④如果泰坦尼克号事件发生在现在,会有这样惨重的损失吗?我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泰坦尼克号》电影剪辑,引导学生对情境问题进行思索和讨论。

学生:学生观看影片,思考后以辩论形式和小组成员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感悟信息及其信息重要性。

设计意图:选择电影《泰坦尼克号》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在电影的“声、光、影”效果和故事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信息”及其重要性。

2、找找我们身边的信息

我找到了

教师:指导学生找身边的信息,让学生体验信息无处不在。

学生:积极思考,从身边找信息,感受信息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身边找信息,感受我们身边的信息和信息对我们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探究

认识信息的基本特征

注:此部分依托学习材料(学习探究、活动展示和学习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探究体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探究活动为基础、组间交流为升华、游戏表演来展示、教师总结评价来拓展的方式组织教学,并把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实际。

1.信息载体依附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载体及其表现形式。

活动展示:请用几种不同的载体表达“我现在好心情”这一信息。

学习小结:信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以某种形式(如声音、符号、文字、图片、视频等)表现出来,并依附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这就是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2.信息共享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的共享性。

活动展示:传纸(信息)游戏

学习小结:信息的交换是双方都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信息,而且可以被多次重复使用,这就是信息共享性。

3.信息的时效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的时效性。

活动展示:“如果……那么……”(情境设置)游戏。

学习小结: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会渐渐失去效用,这就是信息时效性。

4.信息的价值相对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的价值相对性。

活动展示:“信息”大家看

学习小结:对于不同的信息接收者,信息的价值是不同的(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能力),这就是信息价值相对性。

5.信息可伪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的可伪性。

活动展示:信息猜猜猜。

学习小结:信息常常因为某些原因形(变)成“伪信息”,这就是信息可伪性。

教师:对学生分组,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时实解答学生在探究学习及交流活动中的各种疑问,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和参与体验。

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参与体验和感受。

设计意图:依托学习材料探究体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探究活动为基础、组间交流为升华、游戏表演来展示、教师总结评价来拓展的方式组织教学,并把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实际。

(三)课堂小结

教师:回归《泰坦尼克号》情境,以典型实例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

学生:积极回顾探究体验过程,结合情境,梳理知识疑点、难点,强化知识体验。

设计意图:回归《泰坦尼克号》情境,巩固探究成果,梳理知识和拓展应用。

1、无处不在的信息对人类非常重要;物质、能源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2、信息的基本特征:

①载体依附性

②共享性

③时效性

④价值相对性

⑤可伪性

信息实例

归纳特征

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发生危险后用烟花发出求救信号

信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以某种形式(如声音、符号、文字、图片、视频等)表现出来,并依附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

载体依附性

信息的交换是双方都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信息,而且可以被多次重复使用,不会损耗和消失。

共享性

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会渐渐失去效用。

时效性

对于不同的信息接收者,信息的价值是不同的。

价值相对性

信息常常因为某些原因形(变)成“伪信息”。

可伪性

(四)课堂练习

情境: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

一年冬天,父亲需要一些柴火,他找到一棵死树锯倒了。到了春天,令他惊愕的是,树干周围发出了新芽。他说:“我以为它肯定死了,冬天里树叶都落光了。但现在我看到主根处依然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父亲叮嘱全家:“别忘了这个重要的教训: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不要在恶劣时做出消极的决定。因为这会扼杀幼稚的生命。只要有一点生机,它也会绽出新芽,最终成为大树。

1.你从故事中到哪些信息(你感受到什么……)?

2.这些信息体现了信息的哪些基本特征?

教师: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

学生:积极思考,感受情境故事情感内涵,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应用。

设计意图:以学生情感体验为核心,检验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馈教学效果。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5)

在自然界中,既有生物,也有非生物。像上一节课中大家看到的东北虎、乌贼、金鱼和菊花都是生物,而桌子、课本、石头等都是非生物。实际上,我们都能对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作出一些判断,但怎样按科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区别,或者说生物到底有哪些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却不十分明确。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板书)生物的特征

(从生活出发,对比现实中存在的生物与非生物,得出结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小动物如猪、狗、牛、羊等,也有许多植物如花、草、树等,这些生物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而一些非生物如土壤、岩石、水以及教室中的桌子、书本和前面的生物相比有何不同?(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

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生物都是有生命的,是活的;而非生物都是死的,没有生命的。

引导深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们的手接触到烫手的火炉时,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把手缩回来,这是为什么呢?向日葵的花盘能够随太阳光的照射不同而转动,含羞草被人或动物碰到时,会自动收缩,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分析)

小结 在自然界中生物为了保护自己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这就是生物的应激性, 应激性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对刺激和反应的理解:刺激是指能引起生物反应的变化,包括温度、光照、声音及其他因素的变化;反应是指生物体作出的一些行为或行为的改变。如:有人一下子从门背后跳到你面前,这时你也许会跳起来或尖叫,因为这种出人意料的行为使你作出了吃惊的反应。非生物如岩石,无论你怎样敲打,都不会做出反应的,所以不具备这种特性。

生物除了具备应激性外,还有其它的特征,如“生长”,什么是生长呢?

讨论 现在同学们能不能对“生长”一词作出解释?能不能举出一些生物生长的例子来说明这一概念?

①生长的概念:生物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生长是发育的一个特性,生物都能生长和发育。

②生长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通过生长使体形增大,体重增加。如:小象长成一头大象,体形增大了,体重增加了,就是生长;而池塘里的水由少到多,有浅到满则不是生长,是非生物(水)的量增多。

③生物的生长往往都有一定的周期,都不是无限长大的。

母猪生下小猪、母鸡下蛋、植物结出种子等都是什么现象?大家能不能举出更多这样的例子?能不能说出它的意义?

小结 ①这些都是繁殖现象。所谓繁殖是指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它的意义在于生物通过繁殖能保持生命的连续性,增加生物的数量。②蜻蜓点水、太阳花结出许多种子等都是繁殖现象。

①小象长成大象,幼苗长成大树,在这些过程中,小象和幼苗都要吸收养料,消耗能量,这些都是新陈代谢现象,新陈代谢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贯穿生物的一生,是生命的标志,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②生物的应激性、生长、繁殖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③生物在新陈代谢中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6)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信息的重要性、有关信息的几种定义、信息的载体和形态以及信息的特征等内容。

由于本节教材叙述性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或黑板,投影或书写一些标题和纲要性的内容,用来强调要学习掌握“信息”这个概念,可以从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的定义、信息的载体和形态以及信息的特征等方面进行。

为了加深学生对信息的载体、信息的特征的理解,同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中的例子,来说明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信息的特征。

本节的重点是通过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来说明信息的特征。

“古代人们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点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教材中的这段话,既指出了信息与信息的载体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说明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不是同一个概念。本节的难点是要能明确区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并能举例来说明。

<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是《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是整个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地位十分重要。本节课主要是知识和概念的介绍,理论性较强,无动手技能方面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情境创设和学习形式的丰富多样,引导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趋于严密,在初中已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但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对新课程的要求和学习方法比较陌生,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分析、讨论归纳、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理解信息的重要性及特征,逐步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信息的含义,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理解信息几个特征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的含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信息的含义的理解,和信息实例的应用。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

本节课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所以我将结合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力图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

六、教学资源与媒体

Ppt课件,多媒体计算机。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Ppt播放四张图片:教师:与学生互动,从同学们熟悉感兴趣的微信QQ表情入手,提问能看到什么内容。图1:QQ表情,擦汗无语;图2:QQ表情,我走了;图3:交通标识,禁止行人通行;图4:天气预报短信;我们能够从图中看到很多内容,这些内容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信息。我们能够明白这是信息,但是信息的定义是什么呢?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导入信息的含义,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信息讲授新课

1.信息的定义

(1)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香农)。思考:不确定性问题?举出实例:第三十三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颁奖。教师:颁奖之前对于我们来说(除大会评委以及内部工作人员外)我们都不知道花落谁家,直到颁奖嘉宾宣布的那一刻,他手中的信息消除了不确定性,确定了最终的最佳女主角。

(2)信息的其它定义教师:关于信息还有其他许多学者的观点,感兴趣同意参看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位:

①维纳: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思考问题思考,课下自主学习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定义扩展学生思维②钟义信: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③我国专家学者:

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表征,它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2.信息的传播过程

思考:信息是如何传播?简化传播为三个简单的问题:

(1)从哪儿来?即信息发送方,称为信源;

(2)如何传的?即用何载体(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以何途径;成为信息的传递过程;

(3)传到哪儿去?即信息接收方,称为信宿。举例:生活委员以短信形式给同学们发天气预报。分析信源,信宿,载体以及如何传播;

3.信息的特征

(1)以两条短信为例,分析两条短信,发现信息的特征:短信1:天气预报(已过期信息)短信2:中奖短信(虚假信息)总结:过期说明信息具有时效性,超过一定时间,信息的效用会降低,甚至变为无用信息;虚假短信说明信息有真有假,具有真伪性;提问:请同学举出关于时效性和真伪性的例子;

(2)举出实例,参考教材,由学生形成小组讨论,信息还具有哪些特征;实例:小牛同学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说图书馆新进了两台电子借阅机设备,有图有真相,高端大气上档次,豆豆同学看到了率先点赞(用心代替),然后豆豆同学并邀请小王同学一同去图书馆下载电子图书。教师:提问学生讨论结果【结果不唯一,说法合理即可,基本特征有共享性性(朋友圈),传递性(小牛、豆豆、小王)、载体依附性(依靠图片,文字表达),可处理性(把文字信息标称图片,把图片信息变成语言)】

(3)小结信息的特征信息具有以下特征,真伪性,时效性,传递性,依附性,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等。教师:价值相对性,刚刚老师没有涉及到,留作自主学习任务:跟随教师讲解思路,分析案例分析案例将理论和贴近生活的例子结合起来,讲解信息的传播过程以案例分型的形式讲解信息的特征,让学生自主学习加强理解和记忆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8)

一、教学课题:

信息的特征

二、教学课时:

1课时

三、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投影仪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载体依附性、时效性、共享性、价值性,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利用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等,由学生自己讲述,锻炼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共享,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内涵。

(3)通过布置课后的学习和实践,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同时又为后面章节做好准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整合知识,归纳分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勇于展示个人风采的勇气。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

掌握信息的特征

六、教学难点:

分析信息的基本特征。需要学生从实际应用例子中探讨信息的基本特征,从中体会并关注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活动。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指导式探究法、问答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八、教学思路:

认真仔细筛选学生感兴趣、能接受、能推理的信息案例,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人文故事,让学生在探讨、快乐中理解信息的特征。

九、教学过程:

信息的定义

信息(Information),广义的说,就是人类的一切生存活动和自然存在所转达出来的信号和消息。信息同物质、能源一样,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之一。

信息是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现实世界是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信息的内容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客观事物,如物体的形状、颜色等信息;有的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事物和概念,如商品的价格、气味、各种理论等信息。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二、教学重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特征的认识。三、教学难点:信息的含义。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室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并通过排出现象、探讨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获取知识。     谈话引入信息技术的概念:    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形式多种多样,如:印刷型、机器型、声像型、网络型等。    (4)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3.信息的时效性     (1) 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4.信息可以共享    (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课业:课后完成p4页的实践,举一些信息,并注明信息的类别、用途、有效期、存储形式(载体)。并且要(可与邻桌)与相互评价一下你对信息的描述是否准确,分类、有效期、存储形式说明的是否正确,总后综合评价一下你这次实践的表现是优、良、中,还是差。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10)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

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总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

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引入: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思考:

1、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实践题:课本第5页:网上邻居—— >teacher —— >所在班级文件夹。教学反思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11)

本节所讲内容为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课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清楚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地位十分重要。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对信息这一概念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理解,本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等形式来理解以及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避免纯理论的讲述,把信息这个概念与其特征尽量由浅入深讲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理解。

1.理解信息的`概念。

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3.明确信息的多种表达形式和信息的多种载体。

1.信息的含义。

1.信息的含义。

1.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简介自己的材料。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等等方面,在规定的2分钟之内,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演示。因为新学校,新同学之间多数彼此不熟悉,学生之间正好通过此次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学生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形式整理这份材料:①纯书面文字材料;②书面文字辅以简单图片材料;③口头文字说明等。

2.教师课前准备简介自己的材料。事先用word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档,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组幻灯片,或者用flash制作一段动画,或者录制一段视频。

1.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位小组成员在其小组内进行自我简介,

2.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自我简介,

3.教师对每个小组代表的自我简介进行适当的评价,

4.教师在全班播放简介自己的幻灯片、word文档或者动画材料或者已经编辑录制好的视频材料。

1.刚才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简单的自我的简介,大家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因是什么?

2.学生思考的同时翻阅课本有关信息概念方面的内容:

1.刚才通过每个人所做的自我简介,初步了解了每个学生,即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就是他的基本信息。:

我们所作的自我简介中,大家采取了什么方式描述自我信息?

1.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工具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存储信息。例如通过文字、图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通过人脑、书本、光盘、磁带来记录信息,存储信息。

2.引出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信息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

在我们大家所作的自我简介中,我们总会对某一些同学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什么?

因为我们对每个同学的基本信息的挖掘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教师针对本节主要内容,言简意赅地做总结。

课后利用word或者PowerPoint把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学生的信息表达描述出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填写教学评价表格。

本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信息及其特征,若直接从概念入手,学生感觉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位启发者和引导者。

(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自信,发挥才能,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概念及其特征,使抽象的理论浅显化。

(二)因为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参与学习活动,科学地探究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与事实。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逐步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有利于养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12)

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

通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色,培养对民族建筑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学会对古建筑的审美,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

一、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是本文难点。

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一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请结合闽南古建筑的特色,说说你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初步印象。

2、【初读】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像这样的文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首先概括指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从地域和历史(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其影响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一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 “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3、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试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第一层次】(1-2段)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有“户外的空间”

【第二层次】 (第3-5段)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下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作解释——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装饰作用(最显著特征之一)。

【第三层次】 (第6至9段)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屋顶四面坡——屋角翘一起——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作比较:与其他建筑体系比较——翘一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4、作者在具体准确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各方面特征之后,还有打大段的文字,试概括这些文字的内容。

【第二部分】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这种风格——“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 一律”的一面;又可以“有多样性的创作”——“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

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建筑的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启发】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启发】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 “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启发】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可译性——即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理解性。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你一定很熟悉家乡的房屋建筑吧,说说这些建筑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在哪些方面又表现出现代风格。写一篇短文,介绍你熟悉的一幢古建筑。

dg15.com小编推荐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工作总结之家经过细心挑选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请您参考下文。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教案是构建高效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一。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她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佛塔、道观等,(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建筑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课题)。

2.走近作者(多媒体演示,略)

3.明确目标(多媒体出示)

①.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②.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③.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

【问题设置】课文主要讲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么什么是中国建筑?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文本,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在第一段中找。

【整合答案】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出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这样的鉴定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三、自读梳理理清结构

【问题设置】作者一共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几大特征?请分别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拨】注意从三个方面去概括

【整合答案】

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②(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③(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四、思考讨论解决重点

【问题设置】

作者写中国建筑九大特征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拨】

说明文的顺序主要取决于对象的特点。由于说明对象特点各异,顺序则不同。说明顺序常见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整合答案】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五、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问题设置】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每组找一个代表说出讨论的结果。

【教师点拨】考虑一下修辞手法的运用。

【整合答案】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六、探讨写法写作指津

【问题设置】

《中国建筑的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文章内容非常的丰富,但是繁而不乱,有条不紊。那么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学生活动】再读全文,思考交流。

【教师点拨】抓住说明顺序。

【整合答案】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不得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采用科学的说明顺序这一写法,对我们写作论说文提供了启示。

七、课堂小结强化重点

本节课通过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学习到科学的说明顺序和合理的说明方法对文章的重要性,更能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2

基本信息 名称 中国建筑的特征 执教者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必修5 教材分析 梁思成家学渊源,学贯中西,养成了谨严的治学风格。探究这篇小论文的语言运用,对于忽视汉语基本功训练的同学,是学习品味语言,锤炼文字的典范教材。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到高二阶段,对于科普文章的了解相对匮乏,写作缺乏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本文,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行文方法,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激发学生对悠久的古代建筑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学知识。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艺术特色,学习其科学严谨的论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中国建筑的美感,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难点 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向学生展现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使其明确中国建筑的美感,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从中仔细品味作者的构思和写作的巧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2分钟

1.导入:

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有许许多多和房屋建筑有关的成语。同学们思考一下,有哪些成语呢?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2):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三部分(14—19):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20):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4.问题探讨。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3

中国建筑的特征

高二语文组 任啊云

【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能力培养目标:①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②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 :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根据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将本文的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

教学难点:一,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二、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㈠ 教学方式:

学习说明文,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学习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并把学到的技巧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了使本文的教与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三读:通过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逐渐深入地掌握课文知识。

2、设置情境: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增强直观性,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说明对象。

3、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课外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建筑,比较他们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㈡ 学习方法:

精读研究法: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揣摩课文,深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认识。

对比学习法:把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西方的建筑进行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给大家展示几张图片,你能分别猜出这分别是哪里吗?(幻灯片展示著名建筑图片)。一个古老城市的一个重要符号,就是它独具魅力的古代建筑。这些美丽而典雅的古建筑,有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建筑大师梁思成走近中国传统建筑,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我国建筑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西建筑的比较,领略我国建筑的独特之美。

三、走进文本

(一)文章的标题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文章的哪些段落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 明确:课文3——13段

(二)中国建筑具体有哪些特征?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特征。(抓住关键词,关键句)①立体构成

单个的建筑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部分构成的 ②平面布局

(请学生从文本中找具体特征)一户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有“户外的空间”。(四合院小模型展示)

最能体现这种特征的典型建筑是北京四合院,坐北朝南的是正房(堂屋),正房两侧有耳房,正房前后两侧各有东西厢房(东屋西屋),坐南朝北的叫做倒座房(南屋),正方住长辈,东西厢房住晚辈《西厢记》中小姐莺莺就住在西厢房,那么倒座

房谁来住呢?有句熟话“热东屋,凉堂屋,傻瓜媳妇住南屋”,倒座房是仆人住的,这也正体现了儒家文化强调的“贵贱有等,天幼有别”的礼制。3木材结构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抢倒屋不大塌”,这种结构以梁柱承重,墙壁只做间隔作用,不承重,因此墙壁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有可无,如四根柱子支撑的凉亭,宿舍旁的凉亭。4斗拱 ○作用:1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刀”,还具有装饰作用。

2在古代,斗拱的尺寸,斗拱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房屋的面积,小小斗拱,不可小觑。5举拆举架 ○宋代称举折,清代称举架,其作用是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⑥屋顶

《诗经》描述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骄傲的成就”。⑦颜色

大胆使用朱红色,并用彩绘来装饰 ⑧部件

大到结构部件,如梁头、额枋、斗拱,小到脊吻、瓦当、门环都具有很明显的装饰形状或图案。⑨用材

有色的玻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

(三)根据课文内容,请学生总结顺序 板书:总体——局部结构——装饰

(四)中国建筑之所以被称之为中国的建筑,因为它体现了中国建筑的这些特征和风格,那么作者在本文中是用哪个词语来称呼这种风格和手法的呢?

明确:“文法”、“词汇”。作者用语言文字作比喻,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五)虽然东西方建筑风格不同,表现的文化不同,但是,作者提出了一个民族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怎样理解“可译性”? 提示:在语言文字上,就是指不同民族的语言,语言形式虽不相同,但却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互相翻译。

那么,建筑上所谓的“可译性”又指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19段,画出关键句子,并用自己语言概括)

明确:建筑上的“可译性”,各民族建筑的风格、手法不同,但其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

(六)作者详尽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并把它放在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的层面为我们解读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目的何在?请看文章最后一段,找到答案。

明确:最后一段第一句。古为今用,继承优良传统,建造今天的建筑。

(七)了解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请同学们比较分辨哪组图片是中国的?哪组是西方的?说明理由。并思考:东西方建筑有什么不同?

明确:材质、外形等(西方:大量几何图形的运用,体现一种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一种强权意识)

教师小结:正如梁思成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中所说,“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我们只有继承了优良的传统,我们的建筑才有了自己的特点,我们的民族才有了灵魂。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这种建筑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

三、拓展探究

创新是必须以继承为前提的,我们不妨把目光聚焦于现在,请大家仔细想想,你所了解的哪些建筑继承发扬了哪些中国建筑的元素?

斗拱造型和“故宫红”色调;坐北朝南;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等。

不管时代怎样进步,建筑怎样融入现代元素,中国建筑都应有“中国”的地方。这中国元素的体现,来源于优良传统的继承,只有这样我们的建筑才有民族的灵魂,而且,我们应以历史的积淀而自豪。

教师总结:说实话,国庆假期,老师去四川是奔着早就令我垂涎三尺的四川小吃去的。但是,学习了梁思成的这篇文章之后。我一直在遗憾,没有用心品味中国古建筑的魅力。我希望同学们,在观察你身边的古建筑或有机会寻访祖国名胜的时候,要用心去感受中国建筑的艺术魅力和文化蕴含。

四、课外延伸

一位旅美作家这样写道:“一样的星巴克,一样的玻璃大楼,站在家乡的路边,我却分不清这是北京、东京、还是纽约??” 思考:看了上面这段话,你有什什么感想?

请同学们搜集素材,形成文字,真诚地期待和大家的交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4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的重点和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在或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并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有许许多多和房屋建筑有关的。(学生七嘴八舌、脱口而出)教师在黑板上做好记录: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这两个成语需要特别注意字:“碧”“轮”)

鳞次栉比、登堂入室(鳞次栉比,是形容房屋很多的。登堂入室,后来的意思成了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2、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生总体把握课文: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导引: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指导学生如何快速阅读课文,探究文本的内容,以把握课文核心信息。

“特征”的限定范畴: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三、以图片感知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

导引:我们就从黑板上这10个成语入手来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

(1)从颜色上,我们中国建筑以哪些颜色为主色调?(鲜艳的红、绿、黄)师:(老师边勾画成语中有关颜色的词语)的确如此,大红、大绿、大黄是我们中国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譬如故宫!再者,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中国四大名楼和四合院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了解一些中国建筑的特征。①第一幅:岳阳楼。(师解说:黄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上还点缀吉祥兽雕塑;房檐是典型的钩心斗角!)请学生仿照教师解说来叙述下面一幅图片,②第二幅:滕王阁。(绿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有雕梁画栋,房顶还有动物雕塑。)③第三幅:蓬莱阁。(有雕梁画栋,柱子上有楹联。)师:看到楹联了,其实这也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个特点,下一个学生,严妍。④第四幅:黄鹤楼。(黄顶,红木支撑,每一层还都有回廊。)导引:接下来看一个四合院,听着解说看大屏幕。

解说:四合院在建筑上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坐北朝南,北边的就是正房,南边是南厢房,东边的房子叫东厢房,西边的叫西厢房。老式中国家庭居住在四合院时,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

导引: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一鳞半爪,下面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四、探究课文 检测学生理解程度

1、导引:梁思成先生向我们讲了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在早读预习的基础上,请把这9大特征概括为三个角度。(大屏幕出现问题)概括需要注意全面、准确、精炼。(给大家3分钟时间,同桌互助合作完成这项任务。)

2、导引:时间到,我请两组代表回答问题,男生代表一组,女生代表一组。虽然总说“女士优先”,但冲锋陷阵的时候当然是男子汉大丈夫挺身而出了。

(男生:①②③是中国建筑的构成,④⑤⑥中国建筑的结构,⑦⑧⑨是中国建筑的装饰 女生:①②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③④⑤属于结构特征,⑥⑦⑧⑨属于装饰特征。)

3、导引:抛开男女生的立场,平心而论,你更赞成哪一组的说法?(赞成女生回答的人数多),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也赞成女生的归纳。那位女生能再巩固一下我方的观点,批驳一下对方的见解。

①的中心句应该是“个别的建筑物,一般的主要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②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一节一些练习性的建筑物,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这都是从不同角度总括中国建筑的特征。③的重点讲的是“立柱”“横梁” ④是“斗拱” ⑤是“举折”“举架”这是中国建筑构成的主要部件,也可以说是主体结构的部件。所以总结为主体结构特征为好。

问:那么,为什么认为它的分析好?(她先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句、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句、关键词总结概括。)

4、导引:接下来我们来探究第二个问题: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问: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小结: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从装饰到位置,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5、导引:一篇说明文,运用比喻手法,好处也是很多的。最后,我们来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说说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师:回答问题的模式请看大屏幕: ①把„„比喻成„„ 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回答模式相应变成: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①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①以“帷幕”比喻墙壁,②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①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②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五、课堂小结

现在我们共同来总结一下本节课学习目标,(看大屏幕)

1、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建筑的特征

2、锻炼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导引:中国建筑有什么特征呢?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从结构特征,从装饰特征。总体上:有台基、房屋本身、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构成;一所房子有回廊、抱厦、厢、耳、过厅、庭院或天井组成。

从结构特征上看:木质,有柱、梁、斗拱、举折、举架等构成。

从装饰特征来看:瓦面弯曲、红为主色、有彩色绘画图案、浮雕,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

怎样概括文段呢?(抓中心句、关键词)

说明文运用比喻手法如何阐释?(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六、作业

试比较《谈中国诗》和该文的异同。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5

1.发展独立阅读的潜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资料,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潜力、思辨潜力和批判潜力。

3.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1.本单元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要把握这一文体的相关特征。

2.熟读课文,积累字词句,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3.透过阅读文章,了解建筑领域的相关知识,体会中国的建筑美。

4.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效果。

1.通读文章,扫清字词,完成预习案习题。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网络资源了解文中相关的专业名词和术语。

2.再读文章,理清文章结构,总结归纳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

3.三读文章,体会文章的语言特征,品析比喻手法的运用。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推荐,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帷幕(wéi)屋脊(jǐ)接榫(sǔn)穹窿(qiónglóng)斗拱(gǒng)

埋怨(mán)翘首以盼(qiáo)辍学(chuò)蚂蚱(màzh唬

凤毛麟角(jiǎo)主角(jué)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

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基本特征,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能否调换位置?哪些特征属于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逻辑顺序:①由整体到局部;②由主(结构)到次(装饰)。所以不能调换位置。

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并完成下面表格。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构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必须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灵活性”,体此刻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例如,中国建筑怎样砍削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和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割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和图案形的装饰物等等。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能够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3.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时代建筑的特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古代建筑的特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思考)继承我们古代建筑上的特点,来构建我们新中国的建筑。

梁思成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辨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做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A.接榫(shǔn)点缀(zhuì)辍学(chuò)砖石墁地(màn)

B.穹窿(qión)门槛(kǎn)哺育(bǔ)洗洗涮涮(shuàn)

C.埋怨(mán)屋脊(jí)帷幕(wéi)凤毛麟角(jiǎo)

D.翘起(qiào)翘首(qiáo)抱厦(xià)言简意赅(括i)

(1)没有什么比这幅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______了,在那里,竹摒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给观赏者留下的唯有人间风骨。

(2)放,放弃、放怀、放达……“放”蕴涵着千般哲理,运用得好,就会使复杂的生活回归简单,纷乱的思绪回归______,浮躁的心态回归淡然。

(3)红的、黄的、粉的,各色玫瑰,相继绽放,惹得人眼里一亮,美丽的花朵______了生活,普通的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

此刻说到砖石建筑物,那里面最主要的是塔。也许同志们就要这样想了:“你谈了半天,总是谈些封建和迷信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去的社会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物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宫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庙宇寺院的美,人民大众都能够欣赏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能够看见它。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之后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字,“堵坡”变成“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中国之后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堵坡”而构成的。

A.佛塔就应是寺院建筑的一种,是为封建和迷信服务的。

B.塔往往是多层建筑,人们在遥远的地方就能看见。

C.塔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只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一些发展罢了。

D.中国之后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堵坡”而构成的。

A.秦汉的封建主常常幻想成仙、遇仙和长生不老。

B.佛教带来了“@堵坡”这一概念和具体形象。

C.由于口语传承中概念和语音的变化,使“@堵坡”变成了“塔”。

D.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使人们想有一种高耸入云、引人注目、令人产生丰富想象和联想的建筑。

A.在阶级社会里,关于佛教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也就应有很多精品。

B.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人文积淀的城市里往往保存着较完美的宗教艺术品。

C.凡有佛教传入的国家,都必须会有塔这种建筑。

D.由“塔”这个概念的产生能够明白,透过对佛教中一些音译术语的研究,能够发现汉语语音的一些发展演变规律。

1.B解析:A项“榫”读“sǔn”;C项“脊”读“jǐ”;D项“厦”读“shà”。

2.D解析:A项“婉”为“惋”;B项“粱”为“梁”;C项“防”为“妨”。

3.C解析:情调: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情韵:情调韵味。明晰:清

4.C解析:文章第二段末“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证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并非中国固有。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6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总括说明我国建筑的特征,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要掌握其文体特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在初中到高中的课文中,我们已接触过说明文,本课作为自然科学小论文就是说明文的深度发展,即说明文重在“说明”,而说明性论文重在说明后的论述。因此,本课在本学科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有巩固说明文知识、向纵深开掘论文知识、为今后论文写作打基础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以把握结构的逻辑性,并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决这两个重点的关键是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强变式训练。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定位:A.了解这种说明性论文的文体特点;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的逻辑性;

C.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目标解析:A.了解就是指对论文与说明文的异同点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对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维的逻辑性要理清楚;

C.体会就是指对有关句子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的含义及其作用要能准确把握。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把握作者思维的逻辑性。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五、教学过程

六、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解题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七、整体感知

问题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科普说明文)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了哪些课文?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说明文与议论文、记叙文的不同点,以掌握其思维规律,为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结构作准备。

1.本文3—13自然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什么?(说明)内容是哪方面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建筑特征)起什么作用?(介绍)语言特点如何?(平实、准确)属何文体?(说明文)

2、《说“木叶”》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什么?(议论)内容是哪方面的?(文学方面的看法:诗人们爱用“木叶”入诗的原因)起什么作用?(找理由分析,通过感悟谈看法)语言特点如何?(平实、稳健)属何文体?(议论性随笔)

问题2:文章思路如何?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设计意图:掌握论文写作的逻辑顺序,正确划分段落,借鉴于作文中学会谋篇布局。

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3-13段: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3-19段: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问题3: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八、课文总结

本文从整体上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大部件来安排文章的大框架。在主体部分采取先分后合的说明顺序。先分说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再合说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使是一个小的段落,也是精心安排结构。因而,整篇文章显出谨严的结构美。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到资料。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那么,关于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了解Flash 软件中帧的种类及应用。

2 .学会使用像皮擦工具制作效果。

3 .学会创作简单的逐帧动画,会测试动画效果并修改。

4 .学会关注生活,充分发挥自身想像力,创作生活中其它类似的逐帧动画作品。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帧的概念与逐帧动画的制作。

2 ,教学难点。

帧的用途、帧的灵活运用以及创作生活中的逐帧动画。

教学准备

1 .教学环境。

硬件环境:多媒体转播控制系统。

软件环境:Windows XP 操作系统、Flash 软件。

2 .教学资源。

吃西瓜.swf ,闪闪的星光.fla ,闪闪的星光.swf ,书写文字.swf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 .演示Flash 动画范例

2 .引言:Flash 软件在绘制和编辑矢量图方面有很强的功能,而它更加出色的功能是创作丰富多彩的二维动画作品。今天我们先来学习Flash 动画中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动画。

3 .揭题:第10 课逐帧动画。

二.Flash 软件中的“帧”

1 .讲解帧的概念:Flash 动画是由一幅幅连续播放的画面产生的,其中每一幅画面称作一个帧(Frame )。帧是组成Flash 动画的基本单位。

2 .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教材第55 一56 页空白关键帧、关键帧、普通帧的概念。

3 .引导学生一起打开Flash 软件。

4 .转播教师机,演示中提问:

( 1 )默认的第一帧是什么帧?

( 2 )在空白关键帧里画个圆,这时的帧是什么祯?

( 3 )在第五恢,点右键,插人帧,灰色的是什么帧?

在问答中补充各种核的作用与操作.

5 .引导学生进行帧的操作练习。

对学生的活动过程予以必要的提示。

三.创作逐帧动画

1.讲授逐帧动画的原理。

2.演示制作《吃西瓜》动画

3.出示任务:创作逐帧动画《吃西瓜》任务说明及要求:

(1)新建一个flash文档。

(2 )可自由绘制水果图形。

( 3 )制作5 帧以上模拟吃水果的画面。

( 4 )测试动画,修改效果。

( 5 )保存文件。

对学生的活动过程予以必要的提示,并对活动过程予以适当评价。

提示:创作逐帧动画时,各个关键帧的内容可以任意改变,关键帧的数量也可以自行设定,只要两个相邻关键帧的内容连续合理即可。

4 ,展示评价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参与作品评价。四.创作其他的逐帧动画

四.创作其他的逐帧动画

1 .播放动画:闪闪的星光动画、文字书写过程动画。

2 .出示任务。

任务说明与要求:

( l )制作“闪闪的星光”动画,可在发送的文件里直接制作。

( 2 )创作文字书写过程的动画,文字内容可以自己定义。

( 3 )操作熟练的同学两个任务都做,操作不熟练的同学可选择一个任务做。

( 4 )两个动画要求都是逐帧动画。

( 5 )保存文件.

3 .发送“闪闪的星光.fla "文件到学生机。

4 .引导学生选择任务,完成任务。对学生的活动过程予以必要的提示,并对活动过程予以适当评价。

5 .展示学生作品,对活动过程及成果进行适当点评.

五.总结

1 .引导学生填写教材第60 页的评价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 .总结梳理本课所学,通报学生学习情况.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

2、能够根据选定的主题,利用网络社区平台进行简单的研究性学习。

学习重点: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

学习难点:能够根据选定的主题,利用网络社区平台进行简单的研究性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教师简介美国二年级小学生矿矿通过去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来做课题研究的故事。

看后回答问题:

矿矿的这种研究有什么弊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教学课题研究?

通过案例和提问,引出本节课的内容题目上:基于网络社区平台的研究性学习。

二、学一学

学生自由浏览教材第19至20页的内容,思考:

1、研究性学习具有哪些特点?

2、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是怎样的?

让学生详细的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

汇报交流:

1、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

2、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为:

①确定研究课题的主题

②寻找合作者,成立研究小组

③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④分工收集、整理资料

⑤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三、网络社区的交流与分享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资源分享给好友。

1、好友间的交流

可以将研究课题的资料或感想发表在社区博客中,好友在查看这些内容时可以发表评论,与小组成员进行专题交流。

2、好友间的分享

可以将研究课题的资料存放在网络社区平台上,如文档、图片、视频等资料可存放到社区云盘上,文档可以直接以文本的方式存放在博客上,供好友学习、下载。

四、练一练

1、社区个人空间中的博客是一个发表观点的好地方,根据研究主题的分工,利用博客的“管理分类”功能,创建研究主题的分类,并在此分类中写一篇关于自己感想的博客。

2、查看社区好友的博客,并对感兴趣的内容发表评论,开展交流。

3、试着找一些湖北饮食文化的图片上传到社区云盘中,并分享给好友。

板书设计

5我们来当“研究员”

——基于网络社区平台的研究性学习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3)

一、班级分析

这个学期,我主要负责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我必须总结的一些比较好的经验,把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上。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是接触电脑课不久,电脑的操作还不是很熟练。但是学生对电脑课的兴趣比较浓,热情比较高。所以,老师要抓住这点优势,让学生学得开心,寓教于乐。

二、教学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措施

1、首先要做到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潜能的机会,也都能从中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的享受。

2、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允许他们尝试,允许他们失败。

3、注重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4、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与其他学科整合,为其他学科服务的思想。

5、引导学生健康上网,上健康的网,把网络做为一种为我们服务的工具。

四、教学进度表、

六年级信息技术课进度表

课 题第一节 初识 ELOGO (课时1)

学习目标, 1、学会启动与退出ELOGO 。

教学重点, 认识ELOGO界面。

教学难点, 学会启动与退出ELOGO

教 具, 计算机安装ELOGO程序 书上 1页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利用“画图”软件画图时,是通过操作鼠标手工绘制图形。现在,我们要学习用ELOGO软件画图,通过输入命令或编写程序的方法,指挥计算机绘制图形。

板书:第1节 初识 ELOGO

ELOGO是一个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中文编程系统,中文名称叫“易乐谷”。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将通过“指挥” ELOGO中的小海龟,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初步知识,感受“指挥”小海龟画图的乐趣。

二、启动ELOGO的方法

(1)教师演示启动ELOGO,并叙述操作方法。(2)学生操作练习启动ELOGO,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说一说启动ELOGO的其他方法。

教师小结:方法1:开始-――程序――易乐谷2.1版――海龟画图

方法2:双击桌面上的海龟画图快捷图标,启动ELOGO软件。

(4)学生演示启动ELOGO的方法,课堂评价打分数及等次。

课 题第一节 初识 ELOGO (课时2)

学习目标, 认识ELOGO界面。

教学重点, 认识ELOGO界面。

教学难点, 学会启动与退出ELOGO

教 具, 计算机安装ELOGO程序 书上 1页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认识ELOGO界面

(1)试试看:学生结合书上3页图1.2ELOGO全屏幕窗口,自学认识ELOGO界面。

(2)教师请学生演示说一说ELOGO界面,教师或学生补充。

(3)说说看:ELOGO窗口与以往学过的其他应用软件窗口有哪些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如果你不喜欢ELOGO的全屏幕界面方式,有什么办法呢?请看书上4页的方法,试试看。

二、学生尝试。

课 题第一节 初识 ELOGO (课时3)

学习目标, 1、退出ELOGO的方法 。2、认识ELOGO界面。

教学重点, 认识ELOGO界面。

教学难点, 学会启动与退出ELOGO

教 具, 计算机安装ELOGO程序 书上 1页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退出ELOGO的方法

(1)教师演示退出ELOGO,并叙述操作方法。(2)学生操作练习退出ELOGO,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说一说退出ELOGO的其他方法。

教师小结:方法1:单击命令窗口导航面板上的关闭按钮。方法2:在命令窗口中输入“结束”命令后按回车键。 方法3:单击菜单窗口上的退出按钮,弹出是否真的要退出的消息框,再单击确定按钮将退出ELOGO;单击取消按钮将撤消退出ELOGO的操作。

(4)学生演示退出ELOGO的方法,课堂评价打分数及等次。

3、试试看:分别用三种方法退出ELOGO。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

4、学生自由发言。

二、教师总结结束课

课 题 第一节 初识 ELOGO (课时4)

学习目标, 1、复习启动与退出ELOGO 。2、检查学生对ELOGO界面的认识情况。

3、学会用ELOGO的导航面板画简单的图形。4、学会前进、后退、左传、右转和清屏命令的用法。 教学重点, 学会前进、后退、左传、右转和清屏命令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ELOGO的导航面板画简单的图形。

教 具, 计算机安装ELOGO程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第一节课我们学会启动与退出ELOGO,初步认识了ELOGO界面。你们都学会

了吗?我们先复习一下。(分别请学生)

1、 学生演示启动与退出ELOGO。2学生介绍ELOGO界面。3、课堂评价打分数及等次。

板书:第1节 初识 ELOGO(课时2)用导航面板画图

二、用导航面板画图

(1)教师演示讲解导航面板上的控制按钮功能。

(2)学生结合书上6页的内容再次熟悉,一边说,一边用鼠标指,教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

(3)反馈学习情况,检查。

(4)学生演示说一说导航面板上的控制按钮功能,课堂评价打分数及等次。

课 题 第一节 初识 ELOGO (课时5)

学习目标, 1、复习启动与退出ELOGO 。2、检查学生对ELOGO界面的认识情况。

3、学会用ELOGO的导航面板画简单的图形。4、学会前进、后退、左传、右转和清屏命令的用法。 教学重点, 学会前进、后退、左传、右转和清屏命令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ELOGO的导航面板画简单的图形。

教 具, 计算机安装ELOGO程序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利用导航面板,按照图1.10所示的步骤画一段折线。(书上7页)

(1)试试看:学生结合书上7页图1.10所示的步骤画一段折线,自主尝试。(2)教师巡视检查学习情况。

(3)请画成功的学生演示讲解,教师酌情补充。(4)指导学生集体读8页的小博士,学会清屏按钮的用法。(5)清屏,学生再练习一遍。

四、试试看(书上8页)

(1)试试看:学生结合书上8页图1.14所示的步骤画一段折线,自主尝试。

(2)教师巡视检查学习情况。(3)请画成功的学生演示讲解,教师酌情补充。(4)教师小结

五、完成巩固练习

(1) 书上12页4题。(2)集体阅读13页的“阅读材料”。

(3)补充:用导航面板画一个长为150,宽为100的长方形。

六、教师总结结束课

课 题 第一节 初识 ELOGO (课时6)

学习目标, 1、复习启动与退出ELOGO 。2、复习用ELOGO的导航面板画简单的图形。

4、学会用命令画图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前进、后退、左传、右转和清屏命令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命令画图的方法。

教 具, 计算机安装ELOGO程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第一节课我们学会启动与退出ELOGO,初步认识了ELOGO界面。第二节课我

们学习用ELOGO的导航面板画简单的图形,你们都学会了吗?我们先复习一下。(分别请学生)

2、 学生演示启动与退出ELOGO。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编制程序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会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循环结构算法。

2、在自主学习常用的程序流程图符号中了解流程图,在小组合作绘制“计算商品金额”流程图中加强对算法的理解,学习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循环结构算法。

3、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会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循环结构算法。

学习难点:

会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循环结构算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问题描述

师: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

这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个故事,也是一个周而复始、没完没了的故事。我们能把这个故事讲完吗?

二、想一想

我们能描述出“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的具体步骤吗?为什么?

三、学一学

①算法的特征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算法可以简单地理解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计算机科学中,算法是很重要的概念,它指明了问题的处理、求解过程,是对给定问题解决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它一般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树输入。

2、有穷性。

3、确定性。

4、可行性。

5、输出。

动动脑:不能描述“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算法的原因是。

②算法的优化

算法一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可描述为:

本算法中,第一轮比较中,由于事先不知A与B谁大,所以形成了两种不同情况。第二轮比较中,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情况。

算法二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可描述为:

本算法中,引入一个变量,存储每次比较的`最大数,因此,第二轮比较只有一种情况。

四、议一议

我们在解决“输入三个数,输出其中最大的数”问题时,有没有第三种更简便的算法,要求是不增加变量。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描述出来。

五、练一练

我们看过电视节目中的“看商品猜价格”游戏吗?说说这个游戏的规则,并和同学们模拟这一游戏:猜一下老师所用笔记本电脑的价格(实际价格3300元),价格在0--7000元之间。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算法更快速、准确地猜出老师所用笔记本电脑的价格。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5)

[教学内容]:

制作形变动画;制作动作动画。

[教学目标]:

1、学会如何插入关键帧、创建补间动画,制作简单的形变及动作动画。

2、通过学习,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动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制作兴趣及信心。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制作简单动画

[教学难点]:

会创建补间动画。

[教学准备]:

简单动画、自制视频教程、多媒体电脑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逐帧动画,今天,我们自己来画画,来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画。

二、新授

1、制作一个变色动画。

师:其实动作动画的操作跟形变动画是基本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形变是形状上的变化,从一种形状变化到另一种形状,而动作变化是两个同一形状的物体产生的一种运动,那在操作上也只是在“创建补间动画”这一步骤上有所不同。

(1)启动Flash

(1)活动二:教师示范制作《运动变色球》,同时指出,在文件夹“制作简单动画”内有相关的视频教程,同学们可以看看。

(2)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

(3)师巡视指导,可引导学生相互帮助。

2、制作一个形变动画。

活动一:制作一个由矩形转变成圆形的形变动画。

(1)师演示制作形变动画步骤,将操作步骤直观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形成初步的认识。

A.启动Flash

B.选择“矩形工具”绘制一个蓝底黑框的矩形。

C.在第5帧右击“插入关键帧”,使矩形停留一段时间。

D.在第30帧右击“插入空白关键帧”,在舞台上绘制一个红底黑框的圆形。

E.在第35帧右击“插入关键帧”,使圆形停留一段时间。

F.在第5——30帧之间任意一帧右击创建补间动画,在属性面板中将补间更改为“形状”。

G。Ctrl+Enter播放预览。

H.插入一个新图层,单击“文件”,“导入”,导入一张背景图片,缩放好大小。再把整个图层拉到最下面。

I.再插入一个新图层,在新图层上打上文字“作者:XXX”,学生可以打自己的姓名。设置好文字格式。

(2)学生根据教师示范的步骤进行操作,有问题及时提出,或者可以观看这是本课的尾声,我设计了谈谈你的收获,进一步巩固了知识点。最后激励学生:老师相信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定会让计算机成为你生活和学习的小助手,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继续努力。使学生继续保持对学习信息科技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为这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按要求完成作品的,登记成绩为“优”

三、作业展示。

师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可让制作学生说一说他是如何操作的。学生可相互评点。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最后激励学生:老师相信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定会让计算机成为你生活和学习的小助手,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继续努力。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6)

课题

第3课电脑也能识文字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会使用扫描仪扫描文字。

2、会使用文字识别软件识别文字。

3、知道纸质文件转换为电子文档需经过的几个阶段。

教学重点:会使用扫描仪扫描文字。

教学难点:会使用文字识别软件识别文字。

教学过程

一、导言揭题

在与树共成长绿色活动中,学校大队部同时开展了与树共成长的征文竞赛活动,我们中队响应积极,队员们都踊跃参加。

我们小队的征文《我们一起去植树》在中队板报中展示交流,王林同学的我们一起去植树被推荐到大队部。他想请老师和同学们给他的征文提一些修改意见,修改后再送到大队部去。

你有什么修改建议吗?

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1、小问题

王林同学没有在电脑里保存他的征文文稿,可马上就要交征文了怎么办呢?

学生发表处理办法。

学生提出用扫描仪最为简便时,教师板书:

扫描文字

二、探究学习

教师介绍:

扫描仪作为一种输入设备,在文字输入、图片处理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面我们学习了图片的处理。

1、尝试:演示扫描图片看结果。

学生发现用扫描图片的方法不能对文字进行修改。

2、怎样扫描文字后能修改呢?

3、学生探究学习用扫描仪进行文字扫描。

①启动文字识别软件。

②在文字识别软件中选择扫描工具按钮启动扫描软件。

③扫描完后,在文字识别软件中进行版面处理,框选需要识别的文字部分,选择识别按钮进行文字识别。

④文字识别完后,选择显示菜单,打开后编改状态。

⑤在后编改状态下,对照扫描图进行文字编辑修改。

⑥识别结果经修改编辑后,可直接存盘也可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中。

⑦识别完成,然后使用Word进行排版。

⑧注意运用查找与替换错字和回车符号。

4、教师完整演示(用扫描仪进行文字识别)。

学生交流练习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发现和体会。

要将纸上的文件转换为电子文档,需要有硬件扫描设备、OCR文本识别软件和文字排版软件。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阶段。课后实践

搜集一些文字识别软件,比较一下哪种文字识别软件的识别率高。

教后反思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

了解计算机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

2.

掌握查杀计算机病毒的方法。

3.

会开启杀毒软件的实时监测功能。

4.

掌握使用防火墙技术,会查杀计算机病毒。

学习重点

1.

查杀计算机病毒。

2.

安装和使用防火墙技术。

学习难点:

防火墙技术。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黑客、木马、病毒已经成为我们身边隐形的“网络杀手”,并且病毒在不断推新和变异,移动设备和计算机面临着病毒带来的巨大危害。

二、学习新课

试一试:

学生动手,运用“360安全卫士”,对计算机做一次全面“体检”,看看我们的计算机是否健康。

学一学:

一、病毒的全面防护

我们分别从防火墙和杀毒两个方面,尝试对计算机进行主动防护和查杀病毒(防火墙有Windows自带的,也有第三方防火墙软件;杀毒软件有金山毒霸、卡巴斯基、360杀毒等。)

1、第一道防线,选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防火墙。它有助于防止黑客或恶意软件等通过与之连接的网络访问我们的计算机,防火墙是保护计算机的第一道防线。

2、第二道防线,选用360安全卫士。我们只需要来到“安全防护中心”开启“系统防护”,这样病毒入侵就比较困难了。“立即体检”基本上可以轻松解决计算机的大部分问题。“查杀修复”可以查杀计算机中的木马病毒。

3、第三道防线,选用“360杀毒”。我们既要防毒也要杀毒,“360杀毒”与“360安全卫士”组成一套防毒杀毒的组合拳。运行“360杀毒”软件后,点击“扫描”就开始病毒查找,并将所查到的病毒一一列出,最后一键清除病毒。

做一做:查杀病毒

1)在主界面中,单击“全盘杀毒”按钮,将自动进入杀毒状态,

2)单击“更多信息”项,可以查看查杀结果、已经运行时间、剩余时间、查杀出的病毒等信息。

3)在查杀病毒的过程中,用户可以单击“暂停查杀”按钮暂停查杀病毒,暂停后还可单击“继续查杀”按钮继续查杀病毒。如果系统在查毒时检测到病毒,默认情况下会自动删除该病毒。

4)如果用户中途单击“停止查杀”按钮中断后,将弹出“杀毒结束”对话框,在框中显示查杀病毒情况,其中包括检查的文件个数、有没有病毒、花费多少时间等信息。

二、病毒变异

1、教师介绍20xx年“灰鸽子”木马病毒事件,了解变异病毒的特点。

2、议一议:面对20xx版“灰鸽子”木马病毒,我们应该采取什么防护方法,又该如何处理新的病毒变异呢?

小明有一个想法:为了计算机更安全,想在计算机中多安装几个查杀病毒的软件。我们怎样看待小明的这种想法?

做一做:

手机也是易感染病毒的重灾区,我们的手机里有安全防护软件吗?

利用所掌握的计算机病毒的防护方法,在手机上运行“360安全卫士”等安全

防护软件,看看手机是否安全。

讨论交流:

防护病毒提倡防毒和杀毒并举,但应该以防为主。我们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过程中,应该具备哪些良好操作行为和上网行为?

三、探一探

企业和部门是怎样防护病毒的呢?国家有哪些防护计算机病毒的机构和法律法规?

板书设计:

16

吹响防毒“冲锋号”

——病毒的全面防护

360安全卫士

360杀毒金山毒霸

卡巴斯基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10篇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您所要的“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以下内容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不得外传。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为教师规范教学行为和提升教学水平提供的有力支持。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1)

第1课电脑的本领与家史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获取信息的途径及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2、了解电脑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3、了解电脑的发展史。

教学重点:电脑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建议:信息(information):

教师可以举例来说明:

如欧洲足球锦标赛的现场直播、我们学习用的书、冬天大雪纷飞的情景……这些用文字、语言、声音、图像等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信息获取的途径可由学生来讲述,让他们自由发挥。

电脑的应用广泛教师难以一一讲全,因此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中分小组汇报。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因特网作用,教师也可以向学生简单演示一下因特网的神奇魅力。

电脑的发展史:从后,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的发展四个阶段:

1、1946至50年代后期,电子管时期。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晶体管时期。

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前期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

4、70年代到今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材还安排了计算机的组成的阅读材料。

第2课常用软件的安装与删除

教学目标:

1、学会常用软件的安装。

2、学会把软件从计算机的硬盘上删除。

教学重点:软件的安装与删除。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常用软件的安装程序。如:超级解霸、屏幕保护程序、Winamp。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建议:

软件的安装:

应该让学生明白要安装软件应先找到这个软件的安装程序,安装程序的命令一般是setup或Install。安装软件时,只需双击Setup或Install即可。在此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学生能够按照向导安装就够了。安装好软件让学生在开始程序上找一找,并用一用安装好的软件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软件的删除: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两种方法的其中一种进行详细的解说,另一种可以介绍的简单一些。在删除软件时,教师应强调,不能乱删计算机中软件,以免造成系统瘫痪。

第3课走进多媒体世界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多媒体的含义,认识多媒体电脑。

图像、声音和影像等多媒体文件。

3、学会媒体播放机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文件:图像和影像(配套光盘中的“图片”、“电影”文件夹)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媒体播放机。

教学难点:理解多媒体的含义,认识多媒体文件。

教学建议:

1、多媒体是一个比较抽象又时时刻刻伴随在人们左右的概念,要让学生去理解多媒体这一概念是有难度的,教师可以通过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信息就在我们身边,漂亮的广告画,悦耳的音乐,精彩纷骋的电视节目,情节感人的动画片,梦幻般的游戏世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并不是多么神秘,多么难以理解的东本,它就在我们身边,以激发进一步学生的兴趣。

2、多媒体电脑主要可以通过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也可以把机房里现有的机器作为实例呈现给学生看,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把各部分配件拆下来供学生观看,学习。

3、介绍多媒体文件时,可以结合图标进行,以便于学生掌握。每种多媒体文件介绍以后要让学生去找一找自己电脑上的这类多媒体文件,并去打开它们,看看里面有些什么信息。

4、媒体播放机在外形上和家用VCD很相似,因此学生在按钮的使用上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这里的重点是想欣赏什么媒体文件,就要选择相应的文件类型,这里教师可以结合前面的讲的多媒体文件,逐步引导学生这样去做,先选择想要欣赏的文件类型,再选择想要欣赏的文件。

第4课让电脑帮你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脑在学习中的用处。

2、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重点:了解电脑在学习中的用处。

教学建议:

1、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电脑在学习中的巨大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演示,来达到这个目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电脑以及用电脑进行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准备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2、电脑在学习或教学中的应用一般称作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以下一些特点:

(1)便于突破学习中的难点:通过计算机的演示,抽象事物可以形象化,宏观事物可以微观化,微观事物可以宏观化,使传统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的.东西变得比较容易理解。

(学习进度、学习难度,从而实现内容、进度和难度上的个别化,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画面精制、情节生动、创意独特、交互性强又富有动感,非常符合学生的。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2)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画正多边形》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会用REPEAT命令画正多边形

2、学会用REPEAT命令画圆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学具:

多媒体网络教室、LOGO系统

教学过程:

在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几条基本的`绘图命令,利用这些命令可以画一些简单的图形。为了让小海龟画复印复杂一些的图形,本课再学习几条绘图命令。

1、 REPEAT命令:

对于需要多资重复执行的命令,不必像上面那样反复输入,可用重复命令来完成。重复命令也叫REPEAT命令,命令的格式是:

REPEAT 重复次数[命令组]

如:REPEAT 4[FD 60 RT 90]

即可以重复执行4次FD 60 RT 90,从而画出一个正方形。

小小的提示:REPEAT与重复次数之间必须有一个空格,重复次数与中括号之间可以没有空格。

2、 画正多边形

每条边都相等,每个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用重复命令画正多边形非常简单。

1、 实践1:画一个边长为100步的正三角形

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七、八、十边形

CS REPEAT 5[FD 60 RT 360/5]

REPEAT 6[FD 60 RT 360/6]

REPEAT 7[FD 60 RT 360/7]

REPEAT 8[FD 60 RT 360/8]

REPEAT 10[FD 60 RT 360/10]

3、 实践3:

用重复命令画圆

CS

REPEAT 360[FD 1 RT 1]

3、 小结本课: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总结、个别补充、教师汇总小结)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了解Flash 软件中帧的种类及应用。

2 .学会使用像皮擦工具制作效果。

3 .学会创作简单的逐帧动画,会测试动画效果并修改。

4 .学会关注生活,充分发挥自身想像力,创作生活中其它类似的逐帧动画作品。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帧的概念与逐帧动画的制作。

2 ,教学难点。

帧的用途、帧的灵活运用以及创作生活中的逐帧动画。

教学准备

1 .教学环境。

硬件环境:多媒体转播控制系统。

软件环境:Windows XP 操作系统、Flash 软件。

2 .教学资源。

吃西瓜.swf ,闪闪的星光.fla ,闪闪的星光.swf ,书写文字.swf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 .演示Flash 动画范例

2 .引言:Flash 软件在绘制和编辑矢量图方面有很强的功能,而它更加出色的功能是创作丰富多彩的二维动画作品。今天我们先来学习Flash 动画中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动画。

3 .揭题:第10 课逐帧动画。

二.Flash 软件中的“帧”

1 .讲解帧的概念:Flash 动画是由一幅幅连续播放的画面产生的,其中每一幅画面称作一个帧(Frame )。帧是组成Flash 动画的基本单位。

2 .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教材第55 一56 页空白关键帧、关键帧、普通帧的概念。

3 .引导学生一起打开Flash 软件。

4 .转播教师机,演示中提问:

( 1 )默认的第一帧是什么帧?

( 2 )在空白关键帧里画个圆,这时的帧是什么祯?

( 3 )在第五恢,点右键,插人帧,灰色的是什么帧?

在问答中补充各种核的作用与操作.

5 .引导学生进行帧的操作练习。

对学生的活动过程予以必要的提示。

三.创作逐帧动画

1.讲授逐帧动画的原理。

2.演示制作《吃西瓜》动画

3.出示任务:创作逐帧动画《吃西瓜》任务说明及要求:

(1)新建一个flash文档。

(2 )可自由绘制水果图形。

( 3 )制作5 帧以上模拟吃水果的画面。

( 4 )测试动画,修改效果。

( 5 )保存文件。

对学生的活动过程予以必要的提示,并对活动过程予以适当评价。

提示:创作逐帧动画时,各个关键帧的内容可以任意改变,关键帧的数量也可以自行设定,只要两个相邻关键帧的内容连续合理即可。

4 ,展示评价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参与作品评价。四.创作其他的逐帧动画

四.创作其他的逐帧动画

1 .播放动画:闪闪的星光动画、文字书写过程动画。

2 .出示任务。

任务说明与要求:

( l )制作“闪闪的星光”动画,可在发送的文件里直接制作。

( 2 )创作文字书写过程的动画,文字内容可以自己定义。

( 3 )操作熟练的同学两个任务都做,操作不熟练的同学可选择一个任务做。

( 4 )两个动画要求都是逐帧动画。

( 5 )保存文件.

3 .发送“闪闪的星光.fla "文件到学生机。

4 .引导学生选择任务,完成任务。对学生的活动过程予以必要的提示,并对活动过程予以适当评价。

5 .展示学生作品,对活动过程及成果进行适当点评.

五.总结

1 .引导学生填写教材第60 页的评价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 .总结梳理本课所学,通报学生学习情况.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过程的嵌套;

2、认识子过程的作用,学会用过程嵌套的方法画图;

3、理解用过程嵌套的方法作图的意义,学会分析任务确定子过程的方法,初步建立编程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过程的嵌套

教学难点:区分子过程、主过程,用过程嵌套的方法画图。

三、教学准备:

在教师机上准备好教学中需要用到的过程:正三角形SJX、蝴蝶DIE、小花HUADUO、小草XIAOCAO、花园HUAYUAN。

四、教学过程:

1、旧知回顾:

师:前面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定义一个过程,现在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定义的这个过程可以吗?

判断:TO DIE

RT 40

SJX

RT 30

SJX

LT 60 FD 20 BK 20

LT 60 FD 20 BK 20

RT 50

END

引导分析:不可以!因为SJX是不是命令,LOGO不能识别它。

师:每一条命令都有自己的功能,我们定义的过程也有自己的功能,在过程中能不能把别的过程名当作命令来使用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2、揭示课题:

第七课 在过程中调用过程

师生读课题

3、带问题自学教材第一部分“在过程中调用过程——过程的嵌套”。

生自学教材46-48页

要求:

1)理解什么是过程嵌套?

主过程?

3)上机试一试,用过程嵌套的方法作图DIE。

4、自学交流:

1)过程嵌套:在过程中调用过程的方法。

2)子过程:被调用的过程,如教材中的SJX。

主过程:调用了子过程,被直接运行的过程,如教材中的DIE。

5、过程嵌套的应用:

观察教材49页图7-6,分析讨论图的`特征:

有4颗相同的草,有两只相同的蝴蝶。

师:用我们新学的方法如何编写过程?

引导分析:

小草XIAOCAO,再用过程嵌套的方法定义主过程花园HUAYUAN;

小草XIAOCAO也需调用上一级子过程正三角形SJX、小花HUADUO;

3)定义过程时,先定义最基本的子过程再层层推进,由小到大,最后定义主过程。

学生上机完成任务:花园

教师巡视辅导

6、本课知识回顾:

师:回到第一个问题,老师可以这样定义过程DIE吗?

引导分析:如果先定义了子过程SJX,就可以这样定义主过程DIE。

展示交流部分学生作品:点评学生定义的过程。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用过程嵌套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像搭积木一样方便、快捷地组合一些复杂图案。

板书设计:

第七课 在过程中调用过程

过程的嵌套

子过程:TO SJX

REPEAT 3[FD 40 RT 120]

END

主过程:TO DIE

RT 40

SJX

RT 30

SJX

LT 60 FD 20 BK 20

LT 60 FD 20 BK 20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知道常见的展示故事方式;

2、初步了解电子演示文稿的优点;

3、了解简单电子演示文稿的基本组成;

选择合适的图片素材。

重点难点:

1、确定作品内容及其表达形式;

2、简单电子演示文稿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分析演示文稿,了解组成

1、师组织学生分析电子演示文稿示例,了解它们的基本组成。

生根据教材内容,补充讨论电子文稿的组成,填写学习单。

需要的素材及其作用,填写教材的学习单。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幻灯片要有封面和结束页,要图文并茂、背景统— —,少叙述,反映对话及寓意等故事要素。

二、制定小组的制作计划

齐心协力。

生讨论具体分工,明确任务,填写学习单。

2、师组织学生根据故事演示文稿的需要,分析故事段落,写出段落故事和人物对白,填写教材学习单。

提示学生,演示文稿上的故事分段要合理,文字简明,对话语气因人而异。

生合理分段,确定对白和文字,确认完成者,填学习单。

师组织学生确定幻灯片张数,并搜集、整理素材,填学习单。

引导学生:封面必须有标题、演讲人等组成要素,以及所有素材应合理存放。

生确定幻灯片张数、内容,填学习单,确定素材存放位置及命名。

三、评价学习结果。

四、总结、下课。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图像的大小和亮度,了解批量调整图像的技巧。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预设情景化的学习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图片上传的问题并探索解决的方法,交流图像调整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心、了解家人,体味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图像的大小和亮度,了解批量调整图像的技巧。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图像的大小和亮度,了解批量调整图像的'技巧。

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班级组织“家有一宝”网上摄影展,同学们都在踊跃参加,大强想在网上为奶奶建立一个相册空间,能能也想让姥姥上网来“秀一秀”。

(一)调整图像的大小

1.了解网站要求

上传图片到网上时应了解网上图像大小的限制,做到心中有数。

2.了解上传图片的大小。

在ACDSee浏览窗口中可以查看图像的尺寸和大小,大致判断是否符合上传的要求。

3.调整图像的大小

用ACDSee浏览照片,右击图片,执行“编辑”项,单击“主菜单”面板的“调整大小”命令,输入新的宽度和高度,单击“完成”保存。

(二)调整照片的亮度

引导学生根据预览的效果在“编辑模式”中灵活调整曝光、对比等选项的设置,尽量使画面接近自然,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一点通:照片大小我知道——文件大小

可以单击“估计新文件的大小”按钮,查看照片占用空间的大小。

(四)去探索

在自己的QQ空间或博客上建立一个亲情相册,“晒晒”你的家人吧。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学以致用,体验学习的快乐。

(五)加油站:批量加工有秘笈——批量调整

ACDSee 有批量调整图像大小的功能,可以提高调整图像的效率。

(六)教学总结

结合最后的漫画式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共同分享温暖的亲情,还可以结合知识卡倡导学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而爱自己的长辈开始,关注周围社区的老人,共创和谐社会。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7)

学习目标:

特点及应用。

感受虚拟现实技术。

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

学习重点: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特点。

学习难点:

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

2、培养学生对新兴技术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互联网上买衣服,很有可能出现衣服不合身、样式不合适等问题,而虚拟现实技术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完全还原购物现场,直接让我们伸手去“摸”那件衣服,感知衣服的质地,也可以虚拟出一个和我们身材一样的模特,让模特穿着那件衣服,走近、转圈、弯腰等,展现衣服的穿着效果。

虚拟现实技术是如何辅助我们网络购物的.?

二、教师提示学生打开教学资源网站进行下面的体验探究:

体验一:利用网络浏览虚拟现实技术的例子

体验二: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体验三:全景环视技术

体验四:VRML虚拟现实建模语言

教师提示:各小组任选一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最后由小组长汇总

(学生以

各小组任选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由小组长汇总并以小组名为文件名将答案上交到FTP(选择适当的工具软件,如Word、PowerPoint、记事本等)。

1、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对网络教育带来什么好处?

提示:弥补远程教学条件的不足。

避免真实实验或操作所带来的各种危险。

(时间的限制。

或4D动画有什么区别?

让学生针对教育方面再体会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通过比较、分析,区分

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动画技术。

教师:虚拟现实技术其实已经应用于很多领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要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认识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在今后更多地关注这些热点技术。

三、拓展延伸

课后围绕下面三个主题进一步探究和交流。

1、虚拟现实技术在手机中的应用前景

2、Network

VR&Web3D新技术

3、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板书设计

31

走进虚拟现实

——生活中的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的概念及组成

虚拟现实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8)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乐高触动传感器的特性。

2、初步会用乐高ROBOLAB编制程序控制机器人完成任务。

二、教学重点:

乐高触动传感器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

乐高ROBOLAB编制程序控制机器人完成任务。

四、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实践。

五、教学过程:

(一)演示。

演示乐高机器人沿直线行进,碰到障碍物后退。

(二)引导观察。

1、机器人碰到障碍物就后退,说明机器人具有什么功能?

答:机器人具有“触觉”的.功能

2、机器人为什么具有““触觉”的功能呢?

答:机器人身上安装了传感器——触动传感器,它让机器人具有“触觉”。

(三)引导探索触动传感器特性。

1、设计一程序,按下触动传感器,机器人就停,松开触动传感器,机器人就行进。应,从面感知物体的存在。

2、打开机器人的电源开关,用手按下触动传感器,看看机器人有什么反应?松开触动传感器,看看机器人有什么反应?结果说明什么?

答:机器人能利用触动传感器“感觉”到物体的存在。

(五)用乐高ROBOLAB编制程序控制机器人完成任务。

(六)运行和调试。

运行机器人看看能不能达到设计要求,如果还不能有效的完成任务,应找原因,修改机器的硬件或软件。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9)

一、教材分析

网站的首页通过图片和文字简要地介绍本网站的主要内容,并设置了超链接,使访问者通过超链接打开网站中的其他网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认识首页的'作用及首页的制作要求;

(2)了解计算机硬件分类知识。

2、技能性目标

(1)会插入表格,合并单元格;

(2)会设置超链接;

(3)会用图片中的热点作为超链接的链接点。

3、情感性目标

(1)强化计算机硬件分类的意识;

(2)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首页的作用及首页的制作要求;

(2)用图片中的热点超链接的链接点。

四、教学准备

制作好一个网页的首页,也可下载一些漂亮的儿童网站备用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屏幕展示已经制作好首页的“硬件大师”网站。

教师:首页是网站的“门面”,一要美观,二要列出网站的目录。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找到“输入设备”、“主机”、“输出设备”在网页中的位置,填写书P89页的空白。

学生观察、汇报结果。

教师:教师用FrontPage打开我们“硬件大师”网站首页,学生观察用什么将网页分成多个部分的?

学生观察汇报。

2、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用表格布局;

教师:制作网页时,最好用表格对网页进行布局,可以使网页中图片、文字等固定,这样网页内容不就不会随着窗口大小的变化而改变。

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观察。

学生示范。

全体练习操作方法。

(2)指导学生设置超链接;

教师:对照上节课所学知识,请同学们给“键盘”、“鼠标”、“扫描仪”、“显示器”、“打印机”、“音箱”设置超链接。

学生练习。

教师:同学试着将鼠标移到右边图片上,看看鼠标指针的变化?

学生操作。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在图片上设置超链接。

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观察。

学生示范。

全体练习、完成任务。

3、总结评价。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动作补间动画。

知道动作补间动画使用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学会创建帧和将帧转化为关键帧的方法。

学会在两个关键帧之间创建动作补间动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自主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动作补间动画的原理并学会使用动作补间动画

教学准备

MacromediaFlash8软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帆船已经在海面上了,怎样才能让帆船顺利返航呢?对了,给帆船添加动力系统,让它能够在海面上动起来,就能让帆船从海上归来了。其实Flash中给帆船添加“动力系统”,只要使用动作补间动画就行了。

二、课堂学习

(一)延长动画帧数

打开文件“美丽海景.fla”,在图层“蓝天”的第40帧处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插入帧”命令。执行该命令之后,在“蓝天”图层的第1到第40帧中,每一帧都延续了第一帧的图形。这样就能将图层“蓝天”延长至第40帧处。

再用同样的方法把图层“船”、“水”和“山”全部延长到第40帧,这时候舞台上显示的内容就和第一帧一样了,每个图层的内容都完整地显示在舞台上。

(二)让帆船动起来

在图层“船”的第40帧处右击鼠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转化为关键帧”命令。

使用自由变形工具,改变第40帧处帆船的位置和大小,[本文来源于教案频道/]使之和第一帧处有所区别,这样就能在两个关键帧使用动作补间动画。

在图层“船”的第1到第40帧之间任一帧上右击鼠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插入补间动画”命令,此时,在图层“船”的第1到第40帧之间就出现了一个箭头,这说明补间动画创建成功。

(三)保存并测试动画

执行“控制”→“测试影片”命令,就可以看到一艘小帆从海上归来了。

三、课堂活动

1.自由分组,可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为单位。

2.通过创建动作补间动画,给“月夜”制作几颗流星。

3.代表上台展示各自的活动成果。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补充与评价。

(具体活动计划可参考“活动室”中的内容。)

四、课外探究

动作补间动画是Flash动画的基础内容,除了可以实现直线运动的动画效果外,在Flash中,我们还可以让对象按照我们设定的路线运动,这叫做引导层动画,大家一起去探索下吧。

"信息特征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