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 2023.07.30

关于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在经过一些事情后,我们总能收获一定的经验以及启迪,我们可能想将自己的想法记录成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为了迎合您的需求工作总结之家制作了这份精心设计的“苏东坡传读书心得”,希望我们的建议能够为您提供更多的团队协作和员工管理方案!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篇1

苏东坡的读书笔记摘录和阅读体会,欢迎阅读评论!在大多数眼里,苏东坡只是个有着出众才华的诗人,然而,在林语堂笔下,苏东坡不仅是个大文豪、书法家,更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与读后感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内容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要背书的内容、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勤工俭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不加标点,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不过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

最后一个我非常同意:让学生自己添加标点符号,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本书,通读这本书,更好地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体贴大局,不仅为自己,也为人民。我支持苏东坡顾全大局的品质。

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与读后感

苏东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作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医生五颜六色。他既聪明又天真。它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多面手。读着苏东坡的声音,他常常被自己的浩然所吸引。

苏东坡自有其及其迷人的魅力。就如同魅力之在女人,美丽之在花朵,是宜于察觉而难于说明的。

苏东坡的这种高深莫测,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敬爱他,抑或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加害而劝阻他、保护他。

他身上有一种道德力量,这是人的力量所不能遏制的。这种力量是从他的出生开始的,也就是说,力量在他身上运行。他挥动巨笔,肆无忌惮的泼墨,如同儿戏一般。

至于苏东坡的个性和素质,我只能说我可能连仰慕的资格都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迎来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人,而苏东坡是一个渺小而又庞大的人,读书笔记.为何说苏东坡伟大,因为,苏东坡像一面镜子,从他的一生中可一折射出中国文人的精神与思想。

正是这些精神和思想,流淌了五千年,永不枯竭。

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至连表皮都没达到,认为自己真的幼稚,但还是要写下来,这既是我的读后感,也是我向一个伟大的文学领袖致敬,因为,我坚信,精神不会仅为生命的流逝而散去,而苏东坡的精神定会屹立在文化的长河中。

苏东坡传好句好段摘抄:

1、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可是说就是堆砌艰深难解之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美。

2、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三。它深深地印在他的每一行诗上,就像我看到他那两根墨竹的黑光一样。

4、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的事业人品,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

“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5、谈论到苏东坡,我们就不能避免“气”这个字。因为每个文学批评家综括苏东坡的个性,必用孟子所说的这个“气”字。“气”本是普通字,是空气,是气体,是大气,是精神,是力量,是运动,是闷在心里的恼怒。

在《孟子》里,“气”是哲学的概念,类似柏格森所说的“生气勃勃”,是人格上的“元气”。使伟人不同于普通人的往往是精力的不同。在孟子的哲学上,“气”是伟大的道德动力,更简单说,就是人求善、求正义的高贵精神,这种精神,人人皆有,是与生俱来的。

人在世上生活下去,这个“气”可因得其陶冶营养而增长强大,亦可因消减而衰弱。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篇2

《巨人传》中曾写道:“人与人之间最使人心痛的,莫过于自己以诚恳的态度希望得到别人的善意和友好,结果却得到了恶意和伤害。”用这句话来形容苏轼再合适不过了。

绍圣元年,苏轼因洛蜀党争被贬惠州,船到岸边时,苏轼惊喜的发现那里的父老乡亲都站在码头上迎接他,他热泪盈眶的写下了《十月二日初到惠州》,所以虽然在惠州日子十分清贫,行动还受到管制,但他并不泄气,依然每天读书,还为惠州百姓做了几件好事。奸臣章淳见状,把苏轼贬到海南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

宋元符三年,苏轼被赦免,流放七年后从海南返回朝廷。章惇的儿子章援怕父亲报复苏轼的罪行,于是写信给苏轼请求原谅。苏轼立即回信:

“伏读来教,感叹不已。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

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这种既往不咎,重情重义,以德报怨的胸怀,实在是令我佩服,我可做不到这样。当年,苏轼、苏辙兄弟俩和章惇都是同榜进士,而且做了颇有情谊的好友。

但章惇上台后,由于政见分歧,苏轼被降职、免职。

章惇不仅在事业上攻击寿司,而且在生活上制造了困难。他不准住在官邸里。寿司只能租私人房子。真是风餐露宿,备受摧残。这样的压迫,无论放在谁的身上,都是难以释怀的但苏轼竟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反而用“更说何益”一笔带过。

这种宽宏大量,实在是少见。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苏轼常常怀念与章惇的友谊,关心他的生命健康。苏轼在写给章援的信中告诉他,要好好照顾父亲章淳。苏轼还给病了的章惇开了一些药方,让他好好照顾自己。苏轼对章惇仍然像对老朋友那样关心,不计前嫌,如此宽广的胸襟,即使放在现在,又有几人能及?

现在的人,一个个只顾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社会上***的风气盛行,世界上各事各物都是向好的方面发展的,人类也是越来有智慧的,但是人类的道德已经慢慢的丢失了。人们总是向前看,为什么不回去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呢?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篇3

一代伟人苏东坡

无论在哪个朝代,真诚、善良、崇高等高尚品格似乎注定要被黑暗和丑陋所摧毁或吞噬。但是,还是会有人,在苦难、悲哀的人生苦海之中,愿意以己度人,用自己毕生的智慧、仁爱与伟大的悲悯当做灯油,在当时那个黑暗又丑恶的世界里点亮了一盏明灯。苏东坡就是这样的奇迹之一。

他是个坚强至坚强的人。 他决心向内心的光前进,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是最温暖的光。

苏东坡是一位政治家。同朝的王安石和苏轼都志在为朝庭带来一股清流,但两人选择的道路却不一样。如果说王安石的执行的新政与苏东坡的信仰的保守派有分歧,仅仅是政治信仰的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

这样的污蔑令人发指。

当朝的皇帝并非不想要治理好国家,但却被臣子、下仆欺瞒了眼睛,也算是可悲的人物了。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苏东坡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清高志远的心与无数附庸于大树下贪婪又心胸狭窄的“菟丝草”相斗,无疑是需要一番勇气的。在他看来,所有的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转眼烟云,是十分卑微而虚假的东西,他的人生和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拼尽所有为百姓更好的生活而奋斗,甚至不惜羽毛与比他强大而**的人物相斗。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在被贬遭辱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写诗,与僧侣交谈,为人们祈雨,四处游历。

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他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下给我们的是他内心的喜悦,他内心的喜悦,这是不朽的。

”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快哉之清风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篇4

人活着为了什么?一般到三十多岁的时候,都会扪心自问。我比较愚笨,看完《苏东坡传》这本书后,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我之所以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是想看看苏东坡的生活有多丰富多彩。“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传》001-002页)。

从这个角度看,苏东坡的人生是丰富的、有创造力的、有价值的。

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没有标准答案,更不用说成功人士的指南了(灵魂鸡汤除外)。有的时候力不从心,更多的时候是身不由己,就像在大潮之中,拼命滑动小桨,无奈波涛汹涌,只能随波逐流。

如果这样的话,那人生就可以**了,甚至不用想,就可以看到人生的尽头的了,因为看不到创造性,看不到有价值的地方,这里的价值指的是对家人对社会的价值。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创造,即创新性事物的出现,譬如“东坡肉”就是一种创新,有价值的创新,还譬如他写出词,把中国汉字的意义组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人从字里行间就能感受到自然与人的美。

苏东坡做了很多事情,当然不乏很多无聊的事情,甚至包括他自己都觉得不合适的事情,但这丝毫没有掩盖住他对新事物的好奇与研究,他总是不经意间就创造出新的东西,或者这与他的认识和经历有关,我觉得更与他的境界有关。一个爱吃的人总是想办法做出一些新食物来,那么对什么有兴趣的人自然也有有所研究成果的。

而我们做了什么?我每天都很忙,告诉别人和我自己。我又忙又累。如果从身体的角度来看,它确是消耗了大量的卡路里,体力也下降了,但是有什么用呢?

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吗?为什么做准备呢?没有,只是在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

就像把一条小船的木板撬下来烧水一样,辛辛苦苦把水烧开了,然而还能烧多久呢?

这是没有创造的表现,这是没有价值取向的结果。这样的生命如果不介意的话,用“碌碌无为”来描述是比较准确的。

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什么是有创造性的事情?什么是有价值的事情?难道普普通通生活不好吗?做好本职工作不好吗?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搞得一团糟,它就像一个圆圈,你永远也跳不出来。

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做出有创造性的事情并不是不可能的,在做好本职工作之时做出有价值的事情自然也是可以的,就看你愿或者不愿意,想到或者没有想到,行动或者没有行动。

世界在变,自然在变,社会在变。作为一个成员,一个人也必须相应地改变。如何改变就是要有创造力,做有价值的事情。

苏东坡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例子:

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建设,都是从他的官职角度出发的。

热爱生活,积极表达心声,这个是从他写作的角度

关心民生,乐于助人,这是他的观点

安全舒适,没有欲望,没有需求,这是从他自我实现的角度出发的。

苏东坡用自己的经验和行动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创造和价值。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经验和行动来实现我们的创造和价值。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篇5

暑假里,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本号称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零四年再版,连同零零年的初版共发行46000册。这样的发行量或许只有教科书才能做的到,一般的畅销书也是很难望其项背的。

其实,此事也不足为怪。试想不论是林语堂还是苏东坡在如今只要提起,总会引起一阵旋风,他们有各自忠实的粉丝,而如今双剑合壁,那么杀伤力绝对会是灾难性的。当然,这本书不靠名人效应取胜。

这本书是根据林语堂先生的英文著作thy gay genius 翻译而来,或许是因为翻译者的水平,更或者中西方文化语言的差异,该书的行文较为直白,语言朴实,有些地方如讲述传奇故事一般娓娓道来。但是这样的书的写作方式并非如写**般天马行空的信口胡诹,林先生坚持以史实为依据,义理、考据、辞章交揉运用,做到了把书写的生动有趣又不失真实严肃。诚如译者所言,这样的传记作品是“令人延伫望之” 的。

这本书分为四卷。前两卷分别介绍苏东坡的童年、青春和**时代;第三卷描写了他在反对派中的一些逸事和他在王朝中的一些成就;第四卷讲述了苏东坡生命的最后七年,从降级到流放,再到野生的琼崖岛,再到朝鲜死亡。事实是历史的,传记作者在叙述的时候加以选择,加以强调“同时凭借头脑中的想象力而重新创造,重新说明那活生生的往事。”清晰的向我们展现了这位“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如何从要凭借“胸中千字,笔头万卷”来致君尧舜,到“心似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消极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其间有亲情、友情、爱情,有“风雨对床”之期,有“生死两茫茫”之恨!经人所经,历人不曾历!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他说: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写诗,与僧侣交谈,为人们祈雨,四处游历。

从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听到人类情感串的振动,它们是快乐,快乐,梦幻般的觉醒和顺从的宽容。他身上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他头脑敏锐,思想透彻,著作优美。 作为一个勇敢的人,他永远不会为自己的利益动摇或因普遍观点而改变。

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

喜欢读苏东坡,源自于学生时代诵读的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觉得他写的诗清新、豁朗,而又富含人生哲理。

喜欢读苏东坡,也源自于工作后诵读的那些宋词:《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让我唏嘘不已。透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那满脸灰尘、鬓角如霜、孤零零地站在明月下思念死去的妻子;还有《水调歌头》中的那个把酒问青天的他;《赤壁赋》中抒豪迈的他,《卜算子》写寂寞的还是他。

苏东破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我们之所以爱苏东坡,是因为他一生受了很多苦。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

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

苏东坡的人生充满希望和崇高精神。人的生活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的事业人品,与生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像他在一处碑文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感慨他的多才多艺是我们后世每个人都做了的.模仿他风格的文人也在不停的涌现.然终究没有苏东坡第二.

而通过他曲折的一生,看到那中完美性格才真让人唏嘘不已,把人字以及人立于天地间的意义诠释的如此清楚.

诗人、诗人、画家、书法家、葡萄酒实验家、工程师、瑜伽士、佛教徒

一个优秀农民的孙子,一个诗人的儿子,一个宽容的父亲和一个合格的丈夫

一生为官,但却遭人妒忌,多次被贬,出生四川,开封为官,然后是曲折的路.陕西-河北-山东-浙江-江苏-湖北-广东-海南-江苏(去世).朋友除了**还有和尚,道士,农民,歌妓......

什么支持一个人实现这样的生活?乐观的性格

一个人的生命就是他的灵魂。 只有心地快乐,思想开心的人才能有这样的生活

我们需要什么?认识自己,培养自己,肯定自己,展示自己。只有尊重自然,我们才能自然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读这位豪情诗人,会让我们双目清澈,内心澄明,从而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dg15.com精选阅读

有关苏东坡传心得感悟


每当我们面临一些场合或者重要时刻。我们都会针对当时的情况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感言让每一次挥手都更加持久,优秀的感言模板你知道哪些呢?关于“苏东坡传心得感悟”我们为您整理出以下的知识点,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苏东坡传心得感悟 篇1

在没有读《苏东坡传》之前,我已对他产生了兴趣。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父子苏洵,弟弟苏辙。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苏东坡生于宋仁景祐三年,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逝世。在世65年,他是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当政年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

苏轼六岁入学,他进的这所私塾不算小,有一百多名学生,却只有一个老师,是个道士。在学习期间,他那副绝顶聪明的幼小头脑很快就显露出来了。在众多学童当中,只有他和另一位学生最受老师夸奖。那个学生是陈太初,后来也考中科举,但是出家做了道士,一心求道成仙了。

幼年时,苏东坡在读书之外还富有很多方面的兴趣。如:下学后,他就回家往鸟巢里窥探。在苏东坡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出奇的诗句。十一岁时,便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奋努力的学生则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片背过。)

在他童年和青年时期,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而这件事同时也让我最感兴趣。这件意外的事情,使他家和他母亲的娘家关系紧张起来,也使他父亲的性格变得略见一般。

事情是这样的,苏东坡的父亲把东坡的姐姐嫁给东坡外婆家的一个表兄,这在当时中国家庭里这是常有的事。但是新娘在程家过的不是很好,不久就去世了。这件事引起了东坡的父亲苏洵的恼怒,便写了一首诗,暗含毒狠的字,为女儿的死而自责。苏洵对豪门的谴责,显示出他性格的激烈和疾恶如仇,而在苏东坡晚年也表现出了这种特性。图片

在读《苏东坡传》之后,我认为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苏东坡传心得感悟 篇2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_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美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这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

苏东坡传心得感悟 篇3

苏轼,初见惊于笔下行云流水、风格多样的诗词,再见敬于其乐观豁达之心境。如此这般的人物,古往今来难有人及。

如此赞誉,他担得起。

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三次被贬却也仍能积极生活,一生坎坷却也仍能成就经典,流芳百世。正如他自己笔下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般的将自身融入于自然的美好遐想,潇洒如仙的旷达胸襟。

而不光是文学,苏轼其他方面的造诣也颇为突出,如烹饪、水利、医药等技术贡献。就像是林语堂在序言里说的那样,他具有一个天才的多才多艺,又有着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所以苏轼,从来都不是一个扁平的人物。

但,简单来说,以前我是不喜欢诗词的,所以连带着对诗人们也略带不喜,所有我都一视同仁。

原因无他,最大印象缘于被强迫背诵时的抗拒。所谓“诗x”又或者诸如此类的其他名头,只觉得夸大其词也名不副实。赶鸭子上架般的生读硬背只让人觉得没趣,虚伪夸大的赞美赏析考试限定。

私以为,这种模式化的考试赏析将诗词本身的美削减不少。

往后其实也并没有好多少。上了初中教学有所改变,但也相差无几,更多的改变缘于自身。抛弃以往的偏见,突然发现路其实很宽。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毫无优点而传颂百世,收起狭隘,平心静气地对待,无论你是否认同都并无大碍。

而后,我开始觉得李白真乃天纵奇才,才气志气傲气豪气难有人及。他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般的令人叹服的自信豪迈,而他笔下的众多事物更是精妙无比,浪漫瑰丽到极致:写雪是“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写美人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更有着“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大胆想象。

我开始领会杜甫晚年诗中哀国忧民之思,叹盛唐之衰,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饱览民生疾苦,同时也体现出杜甫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再看,却发现原来世间诸事万物,竟还有另外这般美的面目。

都说见字如面,见诗如见人。

我开始试着从诗词之中窥见他们的一生。

苏东坡传心得感悟 篇4

在寒假到来之前,我拿到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细细读来,甚为林语堂先生的才气所叹服,对苏东坡这个大文豪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和认识。苏东坡为人豪放,做人做事,光明磊落,乐天知命。苏东坡的诗文更是冠绝天下,流传至今。对苏东坡的称颂,已经有很多的文章。再美的华丽辞藻,也无法表达出我对苏东坡的崇拜,当然亦因我没有出众文采,优美的文笔,所以不再狗尾续貂。今天,我想说些其他的想法。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从《苏东坡传》中我看到了更多在我们历史教材上所看不到的东西——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高中对王安石变法的介绍,是在历史教材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教材主要讲述了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也正是因为王安石变法所发挥的积极意义,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社会危机、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从理财、军事、文教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收复了一些失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了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在变法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的情况,加上严重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更主要是变法的坚强后盾——神宗去世,王安石失去皇帝支持,最终变法失败。

在《苏东坡传》中,我没有想到王安石变法的另一面——消极影响会这么严重,林语堂先生在这本书中通篇讲述的都是这次历史上著名改革的很多弊端。

书中说:“宋朝国力之消弱,始之实行新法以防“私人资本之剥削”,借此以谋“人民”之利益,而有一个狂妄自信的大臣任其事。对国运为害之烈,再没有如庸妄之辈大权在握、独断独行时之甚了。”这样的描述,好像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当权把宋朝给葬送了一样。当然书中还说到:“王安石在热衷于自己的那套社会改革新法之下,自然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自然会将倡议之人不惜全予罢黜,一项神圣不可侵犯的主张,永远是危害甚大的。”王安石有性格上的特点或者说缺陷,他变法不为个人私利,只想要让国家富强,想把北宋朝发展成汉唐盛世一样。梦想很美好,现实也很骨感。王安石变法中,听不进任何一点的反对意见,把反对改革的官员甚至是自己的朋友,全部或罢免,或降职。只任用支持变法的人,甚至用谎言糊弄皇帝,粉饰太平,任用的这些官员并不是真正的支持变法,只是为了谋取私利,中饱私囊,变法造成了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最后新法被废除,变法失败。

我们评价变法,不应该从一时的得失,变法者的命运如何,也不应该用我们今人的价值观来评价。而应该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把改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来评价,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我认为这场变法有功有过,整体上讲,变法是积极意义大些。但只是评价为功大于过或者过大于功,都太过于简单了。

苏东坡传心得感悟 篇5

最近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力作,感触良多,收获颇丰。原著为英文写作,书名为《The GayGenius》,我读的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振玉先生的译本。该书考证史料十分充足,文学色彩又很浓厚,以苏东坡一生的命运轨迹为主线,从执政、文学、诗词、书画、情感、佛道教等方面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书中还能不经意就见到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洵等历史大家的影子,仿佛坐着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跟着作者穿越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透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的期间,也创作了不少经久流传的田园诗,更是簇就了他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

苏东坡传心得感悟 篇6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巨儒政治家,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泱泱华夏,唯有苏子瞻是这样独特存在的一位术术精通的艺术大师。

他是宋代文学史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弟弟遭贬,一挥笔“雪上偶然留指爪,飞鸿那复计东西。”;酒醉,千古名句脱口而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官场如战场,出生于书香世家的苏轼直言不讳的性格,得罪了前朝的许多人,让他屡栽跟头。政治王安石变法年间,苏轼对王安石新法中的多项法则表示认可。后变法失败,司马光担任宰相。残留下来的反对派向曾经对王安石有所支持的苏东坡进行弹劾,苏东坡被贬黄州。他在沙湖边开垦荒地,种植农田,称这块地为“东坡”。这也是“东坡居士”的由来。在被贬官期间,他虽受尽饥苦,但他虚心向百姓们请教,和百姓们成为了好朋友。

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的《寒食帖》是苏轼被贬官至黄州时所写。深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沉郁的感伤;细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天气寒冷恶劣,生活窘迫,苏轼笔下淋漓多姿,潇潇洒洒的墨字仿佛化作一阵阵凛冽刺骨的寒风,瑟瑟地吹来。

“民以食为天。”苏东坡官场失势,人生也变得曲折坎坷。被贬官多地的他却因此变成了大厨。“东坡肉”,江浙地区的传统名菜,使用猪脯肉制成的。在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期间,杭州老百姓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就向他送去。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百姓们。那肉酥香味美,肥而不腻,实属一绝。大家很感激苏东坡,就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一蓑烟雨,一生情欢。苏东坡,乃千古第一人也。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没入历史,唯有伟大的人格熠熠生辉。

苏东坡传读后感


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心得体会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苏东坡传读后感,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

写了一些笔记。写作的过程中又参读了梁启超《王安石传》(商务印书馆20xx年新版)。笔记当然不如原文,整理出来,也当是交给自己的一份作业。读书笔记,错字难免,若发现,请指出。20150701记于归云斋。

1

这本书大学时候就读过,后来又读了苏东坡的文集,里面有大量尺牍奏章等议论文,最经典的还是《赤壁赋》等流传甚广的代表作。他的诗集我是有的,还没有来得及看,读书的计划很多,只能就迫切的下手。《苏东坡传》第二次读才真觉得好,林语堂的原文经张振玉翻译以后仍然能那么流畅,实在让人羡慕。

2

关于苏轼的印象,也许最好是从他写给弟弟苏子由的词开始: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个人极喜欢这首词,其“劳生有限”语,深得人生况味。下片既有抱负,又有感叹,复融合亲情之理解,感人至深。苏轼的一生,用“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概括真是再恰当不过。真正能理解他的,恐怕只有他的弟弟。

3

林语堂在序言中说: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这段介绍苏轼的话倒成了经典,可见林语堂这个人是多么有趣有才。

余秋语有一篇《苏东坡突围》,我读过两遍,还是记不住他说了些什么,余氏的解读常有一种想当然的意味,泛滥的抒情只适合少年人。林语堂的这段话泛观则好看,要真正理解却需要了解了苏东坡一生之后,才明白其精严。另外,外人眼中的苏轼都大概有旷达可爱的特点,我从他的文章里读到的除了这些,还有苦涩。

这种苦涩是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的也是生命的苦涩,人生是那么漫长,文字不能总是拯救我们,该承受的还是要承受一遍,只是苏东坡比我们更看得开。诗词的超越性固然会让我们暂时忘却痛苦,但如果没有敏锐地感觉过痛苦,那些经典辞章大概也写不出来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

向来相信缘分,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而且人与书之间亦如此。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另一本像是《朱元璋传》(不确定,但前一本很确定)。当时的反应是我怎么可能对这种书感兴趣呢?!遂不以为意。然而喜好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你会自然而然的对一些东西产生兴趣,甚至是以前不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说这本书……

多少年之后,初到杭州,求学于此。期间与好友漫步于西子湖畔,走到苏堤的南端,旁边即是苏东坡纪念馆,遂进去参观。其中有一段引用的林语堂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话是这样的: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部……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看完这番话,很有共鸣。心想多么有意思的人生啊,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吗?活的潇洒自在、洒脱率性,做着各种各样有意思有趣的事情。成人的理性兼具孩童般的心灵,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而又不出格。惩恶扬善,有强烈的正义感,有着知识分子阶层的悲悯情怀和极高的道德修养,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这样的人生,堪称完美!

之后与好友漫步于林木茂盛、郁郁葱葱的苏堤之上,堤上有六个拱桥,甚是美观。一千年后还能享受到苏东坡提供给我们如此的雅致的环境,不禁更加感慨他的伟大,对他的崇拜也剧增,所以那天回去之后就毫不犹豫的把《苏东坡传》给买了下来。

看完后,确实是本好书,对自己很有启发:人生还可以这样有趣,原来心灵可以是如此美妙,同时也进一步明白了应当怎样做人。林语堂先生,这位学贯中西,兼具西方浪漫与东方雅致的江南才子,以他优美的文笔把这位极为有趣惹人喜爱的文坛巨匠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回味无穷!

下面就简单的说说自己的感悟:

首先,苏东坡是一个读书人,而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则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让自己变得更清高—你们这群凡夫俗子我才不跟你们玩呢—而是变得更加包容,更加随和,更加的平易近人,是一种对这个不完美世界的包容,对万事万物的包容。“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的这句自我评价可以说是对此意一个很好的概括!而巧合的是英国著名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在他那首经典的诗《如果》里面也写到:如果,你能和百姓打成一片,却拒绝随波逐流;或与王者同行,却不忘,庶民本色……可见,在这个话题上了东西方思想巧妙的达到了统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这个道理苏东坡可以说是践行的最好的,即使是被贬到偏远落后的地方,他仍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正如他在《超然台记》中所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蓝天、白云、村舍、竹林、小路、山川、河流、小桥、星辰这些意象哪里都有,在苏轼眼中只要它们随机的自由组合好在哪都是一幅美景!

想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关键要有一颗美妙的心灵,读完苏轼的文章往往会情不自禁的拍手称妙,写的这么美,这么妙,惊叹其心灵之如此美妙!所以苏东坡文章的魅力不仅在于文笔,更在于其心灵的美妙,在于其情感的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而想要使自己的心灵优美,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一颗心无杂念的孩童般的心灵。苏轼无疑全都具备了。有了真性情,再加上他那过人的才华—既有真性情,肚子里又有东西,那他就完美了。而苏轼是把这两点结合并发挥到极致的。

一颗美妙的心灵还不足以成就苏东坡的成就,他的乐观豁达的心态也是必不可少的。林语堂对他评价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一生仕途坎坷,历尽挫折。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就会一蹶不振,但苏东坡终非常人。对他来说生活是要继续的,遭遇挫折更要乐观的面对生活,更要积极的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既然官场上不如意,那我就在别的地方寻找成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隐士般逍遥自在的生活:散步、读书、耕种、酿酒、与好友游山玩水喝到微醺之后再写出上好的文章……有意思好玩的事情多着呢,生活终归是精彩的,只要你用心去发掘和经营。

在我看来,正是由于苏东坡有一颗孩童般的心灵,使他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心灵才能如此美妙,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真性情的人。乐观豁达的心态,使他乐观的面对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再加上自身的天分、过人的才华和极高的道德修养,一个名垂千古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的苏东坡也就不足为怪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3】

叹一句明月,道一句芳华,有了今夜的明月,才更期盼明日的耀眼阳光。只有坚定了方向,才能不负希望。 他不是耀眼的阳光,他只是点亮夜空的明月;

他不是骁勇善战的将军,他只是爱国抒志的文人;他不是随波逐流的众人,他只是独特的自我,他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做东坡居士。 静坐窗前,读着这本书,我真正体会了这首诗:“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屡屡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由众词凑成,便是他的一生: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漩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但一直不变的,是他那爱国的情怀。

沐浴着党的阳光,我们要让这阳光,风雨无惧,更加坚定的走向辉煌! 叹一句明月之中山河雄壮。是“对酒帘卷邀明月”所见到的“大江东去,故垒西边”;是“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留无迹”;是“举杯邀月”“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如今的祖国更加壮丽!是内蒙古草原“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的闲适清新;是江南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淡雅;是青岛海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壮美!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山河似乎镀上了金边,更添夺目风姿。

如果说,他是月下的漫步者,那我们便是思维的实践者,我们没有他那般的妙笔生花,我们能做到的是以点滴绵薄之力让山河更加秀丽。是多植一棵树,绿化周围;是节约一张纸、一滴水,避免资源过度浪费;是捡起身边的垃圾,让环境更加整洁坚信着祖国山河会更雄壮,我们迎来了崭新的希望。沐浴着党的阳光,将最真挚的感情化作一言一行,美化祖国的大好河山,让这阳光,添上风景的绚丽芳华! 叹一世明月之上精魂永存。他在“缺月挂疏桐”之时,“拣尽寒枝不肯栖”;他在“半壕春水一城花”之中,“诗酒趁年华”;他是“秋风洛水清波”之下,“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于“今夜残灯斜照处”,叹“千古风流人物”悠悠历史长河里,他化作天空的明月,永不逝去的神话。他存在着,在人们心中永存。亲爱的党啊,你比他更让我们敬佩。你一直都在,在人们的言行中,在经济的发展中,在高楼拔地而起里,在信息传送飞快的网络中。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最初的理想! 或许,奋斗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但信念是舵,汗水是帆,总有一天,会到达胜利的彼岸!即使是有暴风骤雨又如何,那我们便做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勇敢的搏击风浪!一直坚信“没有谁会放弃你,第一个放弃的只会是自己”,东坡的历程告诉我,乐观,淡然,“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只要自己不放弃,总有一天,会达到想到达的高度,那时,我们便可以让这阳光更加灿烂,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温暖。 叹着天空的明月,想象着明日的阳光,我们会永远坚定方向。 合上书,我静静地看着窗外:今夜月又明,明日天更晴!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4】

大约用了六个晚上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六天总是想着苏东坡入睡,念着苏东坡醒来,特别充实美妙。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经历了仁宗、哲宗、徽宗,目睹了背诵由盛转衰的经过。了解苏东坡的生平,也为我补习了宋代的消亡史。

苏东坡这样的人,多少赞美的语音形容他都是徒劳的。他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他身处任何领域都能胜任,而且他善良坦荡,这样的人如何不受人敬仰,正如林语堂所写,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书中的几处最令我难忘的地方想记录下来,这让我合上书本辗转反侧,仰慕得睡不着觉。

在苏东坡任翰林学士期间,拟了月八百道圣旨,圣旨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往往引经据典,富有例证譬喻。苏东坡去世后,另一个人,接他的职位,对自己的文采颇自期许,他问当年侍候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林语堂好幽默,结尾时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是让人忍俊不禁,作者夸奖别人批评别人的语音都是那么耐人寻味,就像苏轼本人一样。如果人人说话都那么幽默该多好。几年前读过《林语堂传》,林语堂不仅爱写作,还爱研究,发明中文打字机,这点很像苏轼。可正如林语堂自己所说,评价一个人要盖棺定论的,苏轼直到人生落幕之时都不曾让人民有半点非议,林语堂在南洋大学过于贪腐,晚节不保,这点作者似乎忘记学习苏东坡了。

在学生时代也学过一些苏轼诗文,那些趣闻轶事也曾听老师讲过,可都感受不深,甚至于对不上号,这次读了传记才深刻体会到苏轼一生大起大落,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之不同,不能只停留在理解诗词本身的意思上。

我也想到,老师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谈论苏轼多么伟大,学生很可能是无动于衷的。有冲击有感受,必须要亲自体会,读他的传记、背他的诗词,道听途说是左耳听右耳冒的。学习只能主动。

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很高兴人生能有六天晚上是和宋朝的一位文学家共度的,我愿倾注更多的时间继续了解他。这本书是借的,也成为我秉烛夜读的原因。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5】

这本书从家庭、生活、政治、书画等角度概况了苏轼一生,读完第一感受就是苏轼怎么这么好,被一贬再贬,还是很豁达地面对一切,王安石真的是令人讨厌,还邋里邋遢。

苏轼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一群追随他的粉丝,敬仰他的人品和才华,穷困潦倒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朋友愿意接济他,他倒是自得其乐,没官做就做做农民,种种地,到处游玩写写诗提提词。他是一个心中有国,却没政治的人,职位再低,都尽可能地救济百姓,他是真的想做事的人。

看他给友人的书信,幽默自嘲,他好像一个体验派,总要搞点事情,体验瑜伽,体验制酒,体验制墨。他的名气在当时没有网络的时代竟然能席卷整个大陆甚至外邦。

他在政治道路上是不幸运的,起起落落,被政敌视为眼中钉,但有很多人懂他,在他就要被害死的时候,与他政见不和的司马光替他说话,太后也替他说话,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吧。

第一次看他写的书法并不觉得好看,大大小小一点都不规整,倒是和他的脾性浑然天成,自然洒脱,字是要有灵魂才会像跳舞的精灵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6】

他让语言和文笔中永远没有隔阂: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他让生命因为语言而夺目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他让宋氏笔调源远流长……——题记

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小老头,仿佛他就是自己身边的长辈一样,《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楚,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画作,在当时也是无人能比。就这么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却是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乐。轼以他坦荡的胸怀,尽情的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顺,反而让他的才气显露出来,上天将他的一扇窗紧闭,也必将把他的才气之门流传千古,他即使被贬官,但是他依旧会用他的精神感动世间万物,王安石的变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没有将整个宋朝有一个转变,纵使苏东坡奋力反抗,遭到迫害,历史也会还给他一个光明的春天。

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人生之中难免会有些风风雨雨,当他遇到暗礁时,早已用阔达的胸襟将其粉碎,好一个旷古奇才。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7】

夜深人静之时,打开夜灯,轻轻翻开那厚重的封面,我想读完后这本书后一定会受益颇多,果然如此。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首《水调歌头》跨越了千年,寄托了对月的最高境界,苏子瞻的才气,不可否认,那些诗文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都出自他的笔尖,他性格直爽洒脱,随遇而安,一个典型的“乐天派”让人无不赞叹,征服众人。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前半生没什么大的阻碍,一帆风顺,后因遭小人嫉妒使坏被流放到黄州,可就是在这被流放的期间,正是他的诗词创作达到了巅峰时刻,其中《记承天寺夜游》就是途中一首代表作。他的想法很简单,当看到老百姓受苦,就通过诗词的形式把当时对变法中的不符合民情的现状表达出来。即使自己的处境十分困难,可他仍坦然从容,保持自己,诗句里没有流露出一丝消沉,体现出一种内心静心如水的样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在苏东坡眼中,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东坡,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不正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吗?无论你遇到多少次挫折,可还是依然乐观面对人生,不断的通过学习来让自己更加强大,更优秀。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8】

窗外的月光伴随着夜幕悄然而至,很快便悬在了半空中。屋内的人都已在月光的怀抱中入睡,就连我家的狗也睡得香甜,嘴边还响着细细的鼾声。屋内迎来了少有的寂静。这时一声声翻滚声却注定要将这宁静打破,而打破这宁静的人就是我。

现在病毒肆虐,发病人数日益增加。妈妈上班还没有回家,要是她患上了这种病,那这让我如何是好!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也许我现在要放松一下,书会给我答案的,我随手抽出桌边的一本书,简洁而直白的封面映入眼帘,林语堂老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我翻开了第一页。

《苏东坡传》顾名思义讲的就是苏东坡的故事,本想随便读读放松一下情绪,可不想,读下来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林语堂老先生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一生。他受尽磨难,却保持乐观豁达;他以诗词传唱世间美好,以浩然正气千古流芳。

苏东坡满腹才华,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学作品,在书法、绘画、美食方面也很有造诣。他的一生总是困难重重,中、老年时期都是在颠沛流离的贬谪中渡过。青年时期,刚刚上任吏史官员的苏东坡,妻子就离开了人世,还在“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痛中,很快他又迎来了更大的麻烦。

当时正巧赶上上王安石变法,苏东坡看见了这次变法初期的灾害,老百姓家破人亡,被负债压得抬不起头,有的竟然连耕牛都杀了卖钱,只求能继续活下去。正义的苏东坡看不惯天下百姓痛苦的样子,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从此他便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中。他受到变法创新派排除异己之迫害,捏造出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其后苏东坡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贬到定州,黄州……最后贬到了偏远的海南岛,可无论他在哪里,留下的总是他快乐的身影和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

几天后,又是一轮明月升起。我轻轻把书合上,结束了苏东坡传奇而乐观的一生。在书中,我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搏,触碰到中国文人的浩然气节。我敬仰苏东坡,他是个天才,无论是写词,写诗,画画,写散文都能做到极致,他甚至对医术还有深刻的见解。他的一生极其坎坷,当农民,被流放,坐牢,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用微笑去化解一切困难。也许生活没有乐观的对待他,可他一定是乐观的对待生活。他因乐观而快乐,因乐观而忘记悲伤,因乐观而自由的活着。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人生必定忐忑,有的人用放大镜看待艰难,而有的人却能因为乐观而笑着对待生活,那我们为何不往自己的生活中加入乐观这副良药让生活快乐起来呢?“哎。”一声长叹贯彻了整个房间,屋外的病毒依旧在街上肆虐,母亲明天仍要上班,她是空姐,每天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她真的没关系吗?想到这我的脸上又露出了忧愁,心情也跟着焦躁起来。这时,外面的灯突然亮起,母亲走了进来。也许她发觉了我脸上的忧愁,笑着对我说道:“2003年中国曾经历了长达半年之久的非典疫情,妈妈当时也在上班,都健康平安度过了;现在祖国更加强大,我们只要做好自身防护,坚定信心,一定也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听到这儿我没有说话,我抬起头,妈妈笑眯眯的看着我,苏东坡的身影突然在我脑海里浮现。

我想,面对这次疫情,与其我们每天高度紧张,总担心无辜的自己会被邪恶病毒找上门来,不如换个角度,像苏东坡一样乐观地面对它,人生依旧自由且快乐。虽然我不能像医生护士那样站在疫情的第一线,也不能像记者那样把最新的现状播报给大家,但我们可以保持乐观,减少外出,为防止交叉感染做出自己的贡献,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不让这些时间白白荒废,这不就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吗?

《苏东坡传》读后心得(通用10篇)


当我们在一些重要的获奖场合或者其他重要场合。就可以写篇感言,记录自己目前内心的想法心得,感言会帮助我们去表达当下的一些想法,感言你知道怎么去写比较好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有关此话题的内容,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苏东坡传》读后心得 篇1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苏东坡传》读后心得 篇2

依然有余情

——读《苏轼》有感

他名震京师,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他仕途曲折,既是噩梦,也是命运。撇开“官场深似海”,我最想谈“情”。谈苏轼,这一旷世才子,给我们留下的情感共鸣。 苏轼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予苏辙,手足之情可见深矣。

几十年来寒窗苦读,踏青嬉戏,进京赴考,乃至于深陷囹囵,总有一人站在苏轼身后,心甘情愿舍己救兄。贬谪又如何?在两兄弟身上,我深深懂得了“情”的永恒,千里之隔仍有情。“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是为友情而高歌。苏轼喜欢与各种身份的人交往,包括默默无名的读书人和平民白丁。广泛的不论阶级的“情”才使得苏轼的诗词丰富多彩,贴近生活。可垂老时,在海南儋州,只有儿子苏过陪伴过春节。一轮孤月静静地悬挂在海外他乡的天穹,月光便化作无限的寂寞和苍凉袭过苏轼心头。“搔首凄凉十年事”,苏轼是重情的,三个一生缘牵的红颜虽离他而去,他却始终对她们怀着眷恋与思念,直至生命的尽头。 千丝万缕的“情”织就了苏轼的人生。于是,再回顾乌台诗案,黄州谪居等官场变故,原来依然有“情”。

苏轼为官,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到了徐州,刚想安定下来,就碰到一场铺天盖地而来的洪水。苏轼穿着草鞋,拄着木杖,一身泥水,向禁军求援。他的情系百姓,感动了禁军,他们筑起长堤,终于使徐州脱险。与徐州共存亡而结缘,难怪改任时,徐州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深情挽留,“暂别还复见,依然有余情。”啊。百姓爱戴的父母官,才是好官!接踵而至的冤案正是因为有“情”,他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九死一生中,被贬黄州,反而出现创作的黄金时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是他面对逆境的淡然心态。“鬓微霜,又何妨”多么豪迈。有时他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倒觉得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苏轼,足当“英雄”。

苏轼的每段“情”都与传奇联系。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时间的流逝褪不去才子的光华。如今,依然有余情。

《苏东坡传》读后心得 篇3

苏东坡在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共草拟了八百道圣旨,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往往引经据史,富有例证譬喻,写来轻巧易举。东坡去世后,一个姓洪的接替他的位职,对自己的文采颇自期许,问当年侍候东坡的老仆,他比东坡如何?老仆答曰: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苏东坡非常敬重的朋友范镇死了,先生这样评价自己的朋友:“范景仁平生不好佛,晚年清慎,减节嗜欲,一物不芥蒂于心,真是学佛作家,然至死常不取佛法,某谓景仁虽不学佛而达佛理,虽毁佛骂祖,亦不害也。”比起那些“阿弥陀佛”不离口、骄奢淫逸挂在心之人,哪一个离佛心更近。

苏东坡曾上朝廷奏章反映百姓疾苦:“臣自颍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苛政猛于虎啊。

苏东坡是被贬谪到广东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人,被罢黜的理由竟然是当年罢黜改革派王安石时,他奉太后之命代拟了罢免圣旨。太后死后,东坡失去了保护伞,宋哲宗小皇帝就在一帮反苏派的唆使下给东坡安了个罪名:“乃代予言,诬诋圣考。乖父子之恩,绝君臣之义,在于行路,犹不戴天,顾视士民,复何面目?”

苏东坡终于被贬谪到海南岛去了。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日子。环视无边的大海,先生也曾发出“何时得出此岛”的慨叹,但转瞬就乐观如初,“天地在积水中,九洲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他可以与身份高低的各色人交往,席地而坐,闲谈为乐。

苏东坡对事不对人,他曾对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宿敌章惇在哲宗死后被流放,他的儿子章援怕苏轼像他父亲那样反过来报复,苏轼则说:过去的事情,没什么必要再提了。……我自己也命不久,准备归隐田园,等死呢。苏轼心中化去了恨,放下了心墙,所以快乐、无所畏惧的,像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

苏东坡被贬谪海南岛时,海南还是蛮荒之地,哪象现在令人趋之若鹜,找个谈心的朋友都很难。无聊时先生带着一条大狗四处游荡,硬拉住路边干活的农民在槟榔树下闲谈,庄稼汉说:我们不知道说什么。东坡说:那就谈鬼,给我讲几个鬼故事。人家说:俺们不知道有什么有趣的鬼故事。他就说:随便说点什么也行。

苏东坡死前突然想开了很多,第一,他认为自己生平未尝作恶,所以不会下地狱;第二,不去祈祷了,因为他知道祈祷也于事无补;第三,不去勉强自己,他觉得无论做什么,勉强就错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死前未留遗教。他有个好友吴复古,在他之前死。死的也很简单:苏轼在复古死前问他有何嘱托,复古笑了下,就闭上了眼睛。

苏东坡的船偶尔驶过一个孤立的茅屋,只见那茅屋高高在上侧身而立,背负青天,有时看见樵夫砍柴。看那茅屋孤零零立在那里,足可证明居住的人必然是赤贫无疑,小屋顶仅仅盖着木板,并无瓦片覆盖。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得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铐镣的夹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苏堤和西湖之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眸。我常想,倘若西湖之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一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几百年来的中国游客,春季到来之时,向西湖蜂拥而至,度蜜月者,在湖上泛舟垂钓,或在垂杨之下的堤上散步,以消磨时光。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东岸上的柳浪闻莺;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岛上,由苏东坡兴建的,叫“三潭印月”。的确是,湖的四周没一个角落不使游客觉得美丽出奇而感到荡气回肠的,晴天也好,在与众也好。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苏东坡在潮洲韩文公庙碑中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苏东坡一生坎坷多舛,浩然之气用尽。他的伟大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世间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他那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

经过无数个的案头灯下,《苏东坡传》终于读完了,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随先生度过漫长又短暂的坎坷岁月。先生的吟哦声于耳边久久不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传》读后心得 篇4

有无数笔者写过苏东坡,但也仅仅是写过,东坡只是在他们笔下一闪而过,却从未活过。

而林语堂先生喜欢苏东坡,到了迷恋的程度,他在这本书里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所以,东坡先生,在他笔下活着。

有谁会不喜欢苏东坡呢,除非他的内心盛不下这么纯粹的人。苏东坡身上有着人们一生追慕的完美人格,林语堂先生执着地喜欢着东坡,以致他笔下的东坡有他自己的影子:他们同样热情、幽默、豁达、真诚,也难免天真,并会为此遭受磨难。

虽时隔千年,林语堂在写这本传记时,仍无法冷静,他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射到苏东坡的身上,牵动自己的悲喜,也让这本书里的苏东坡活得更生动、立体。在这本书里,林语堂是冲动的,富于想象的,他眼里的东坡是一个神奇的综合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整本书里,林语堂先生勾摹出一个看似熟悉又有很多独特细节的苏东坡,官方简介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慢慢隐去,从林语堂这里复活的是一个“造酒师、人道主义者、月夜徘徊者、生性诙谐者”。这是密友嘴里的苏轼,是老友重逢。

林语堂和他的这本书,想要描述的是一个优雅智慧而又有趣的人,他活在一个不完美的时代,但葆有着几近完美的人生。苦难没有让他生活沉重,反倒拓展了他人生的边界,这是林语堂渴望但无法企及的人生。

苏东坡有一种自然的魅力,让旁人无法抗拒,在平步青云时,他心无旁骛,绝极诗、文、书、画、词的造诣。纵使后来身处海南的瘴雨蛮烟中,他仍能胸中自有一片心安故乡。这又是他更大的魅力。当年面对乌台诗案,东坡被泼了一身的脏水,携带了二十多口家人来到黄州,生活从花团锦簇变成屋漏夜雨,凄凄惨惨戚戚。可他芒鞋短褂,亲自动手开鱼池、找菜种,经营苦难的生活,那些背后设计他的人,期待他落魄,希望他悲悲切切,他端出的却是一碗“火候足时它自美的东坡肉”,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面对苦难,苏轼说“一蓑烟雨任平生”,生活赐我以苦难,我报之以哂笑,面对人生低谷时的样子,展示的就是自己的格局。

《苏东坡传》读后心得 篇5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 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 》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 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传》读后心得 篇6

在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我对于东坡先生的了解仅限于他的诗词,他遭遇的乌台诗案和他对弟弟子由深厚的情感。

尽管了解不多,但并不妨碍苏东坡在古代熠熠生辉的诗词大家中,成为我心目中最喜欢,最佩服的那一位。一直以来,我都很想多角度地了解这位在我认为是最具成就的大文豪的人生际遇,就这样,林语堂先生撰写的《苏东坡传》在一次很偶然的经历中进入了我的视线。

那是一个突如其来的雨天。我没有带伞,猝不及防的暴雨让很多像我一样没有带伞的人躲进了附近的商业城。进去后我发现里面有一家高大上的实体书店,内心欢喜。想着既然暂时走不了,又不赶时间,索性就进去随便看看。没想到我和《苏东坡传》的缘分就这样到来了。当时的我径直走向它,看到书籍干净而典雅的封面,我有些惊喜。于是小心翼翼地捧起这本书,翻开它的目录,就那么随便浏览了一个小片段,便欲罢不能了。

书中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一句是苏东坡对弟弟子由说的那番自我评价,可以说极具特色——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经历了乌台诗案,经历了官场中的起起落落,经历了人生中太多的不如意事的东坡先生,竟然还能轻松快意地说出这样一番话,似乎所有苦难的经历与己无关一般,不能不令人惊叹!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还能如此笑对人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这是一种怎样豁达的心胸?我想,从开篇中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先生的评价就可找到答案。

这就是第二句话。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一生三起三落,阅遍世间人情冷暖,无论是顺境逆境,他始终都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人们都说,一个人最不了解的恰恰是他自己,但这话用在苏东坡的身上,似乎完全不合适。

每一次人生变故,对东坡先生来说,都会站在人生新的高度。诗词的造诣不需多说,令人赞叹的是他在诗词之外给人带来的惊喜。被贬黄州,他发明出香飘千年的名菜——东坡肉;流放海南,又创制出流传至今的“东坡笠”;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构筑并修建了后来的“苏堤”,后成为西湖十景之一……诗词大家、美食家、时尚设计师、工程师,各种头衔放在苏东坡一人的身上,毫不夸张。人生的起起落落,造就了不同身份,不同成就的苏东坡,我也才真正明白了《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真正含义。短短几个字,词人就将自己的人生际遇像包饺子一样,所有的花红柳绿、风雨雷电包含在里面,蘸点酱油,蘸点醋,笑着将一切吃下肚去。

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别说人生数次起起落落,哪怕只有一次,可能早就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甚至活下去的勇气。仅凭这一点来说,东坡先生早已令我仰望。

如今正处在人生低谷的我,每当心绪烦乱,或者夜不能寐时,就会翻出这本书,细细品味其中的某些章节,头脑中所有的杂音便都不存在了,犹如我第一次偶遇《苏东坡传》这本书那一天的情形一样。任凭外面疾风骤雨,但手捧《苏东坡传》,整个世界都春暖花开,风和日丽了。

《苏东坡传》读后心得 篇7

最近在读这本书,闲暇时间放下手机,给自己充充电,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既然没办法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就拿起书看看别人的大千世界。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我们耳熟能详的东坡肉,亦由此来,一说为其小妾王朝云创制(苏被贬黄州之际王为改善其饮食所创),黄州时,猪肉极贱,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于是乎才研究的食用方法。

被贬黄州——东坡居士

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幽居黄州,一变而为农夫。远去黄州的路上,苏轼只是携长子苏迈一同前往,家眷则有其弟子由照看。苏轼于二月初一到达,贫穷的子由一路带着家眷十数人在五月底方到,一路的坎坷艰辛可想而知。

黄州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小镇,即现在的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僻陋多雨,气象昏昏。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苏轼自觉却是“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此时,他的大儿子苏迈21岁,两小儿一个12岁,一个10岁。初到黄,廪入即绝,人口不少,斯甚忧之。此种境地,苏轼也雇一小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种地、游江,他亦自得其乐,“自喜渐不为人识”。

他一直致力于建筑学、农学,至此他已成为真正的“东坡居士”,“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这里不得不说一个人——朝云,是苏轼的.妻子在杭州时买的,那是朝云才12岁。也就是在黄州时,苏轼纳其为妾。元丰六年生一儿,名遁儿,苏轼曾自嘲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东坡传》读后心得 篇8

半个月读了两本好书,受益颇多。接下来按照高主编的要求需要写两篇读后感。我并不想敷衍了事,因为这些书和读后感寄托着我美好的希望。为此我细心雕琢,但是心中依然充满着忐忑。诚惶诚恐中,我开始了第一篇读后感《我眼中的苏东坡》

传记大体章程

《苏东坡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读完整本书,我依照自己的记忆将苏东坡的人生轨迹依然分为四个部分,得意、失意、得意、失意。也许如此分划过于武断,但是,这是本人最真实的感受。

苏东坡和爸爸苏洵、弟弟苏辙共称三苏,在当代乃至后世的影响己经不能简单用一个“大”字来行容。我个人认为,在苏爸爸年轻的时候就己经看出“鬼才”的潜质了。年轻时的苏爸爸一直游手好闲,在一次偶然机会之下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此发奋读书不在话下,并没有用多长时间,苏爸爸的名气己然震天响。但是遗憾的是,一直于高中无缘。苏爸爸将希望寄托在了两个儿子身上。

苏氏兄弟一同科举,一同高中,一同为朝廷效力。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相对比之下,秦少游多少有点命运多舛的味道。进入朝廷的两人凭借过人才气得到皇上的赏识。连皇上都说:“我为朝廷找到了两个宰相。但是也是因为两人高调的“入职”,引起了周围人士的不满与忌妒。

在北宋那个言论并不自由的年代,弟弟子由凭借着冷静、沉着的性格躲避了不少灾难。而我们的主人公苏东坡先生,却大摆言论自由,殊不知别有心思的人,早己视他如肉中刺,拔而后快。第一次得意过后的失意来了。

第一次的失意主要与王安石集团的碰撞中产生的。结果很明确:苏东坡要被流放至惠州。这一部分让我最为感动。这位举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完全从朝廷大员变身成普通农夫。“他脱去衣袍、帽子、靴子,头发用最廉价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尽情的享受大自然的恩泽。”那一刻我认为他是个孩子。“他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畅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给他些酒”。那时我能想像到他妻子微笑摇头的模样,这个小丈夫。“他会努力的学习种粮食、向有经验的农民讨教,认真的种地。”让我觉得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农夫。集各种情境与一身的苏东坡,更爱研究东西,他研制过墨,后来听大儿子迈说,他差点把房子点着了。最让苏东坡着迷的还是炼丹术。在流放的这段日子,苏东坡还结实了很多道士和和尚,这段广纳友谊,闲去野鹤的日子让苏东坡产生了放弃官场的想法。然而一切在皇帝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权后又有了变化。他脱去农夫的外衣,继续他的使命。

王安石的倒台为苏东坡赢得了归京的机会。据皇太后说“皇帝是悔恨中驾崩的”。深谙苏东坡治国之才的皇太后,一纸圣旨将苏东坡召回京都,并升至翰林学士。这让另一拔,苏东坡有莫大敌意的帮派深感不安。新一轮阴暗的绊子出现了。章淳,一个曾被苏东坡称为“以后将杀人不眨眼的人”,就是这个人使苏东坡体会到了身心疲惫。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你每天要提防小人为自己备下的陷阱,真要不小心掉入其中,还要无止尽的解释,还自己清白,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如果这事每天都会依据不同程度出现,还有一个智囊团为了扳倒你而绞尽脑汁,你会做何感想。没错,逃离。一代文豪也是人,虽然他不忍心辜负皇太后对于他的信任,同时不舍子由,在犹犹豫豫之中回想第一次失意时生活的谐意简单与舒心,让苏东坡下定决心,离开事非之地,回归自然。与他的偶像陶潜一样,做一介普通的农夫。然而命运弄人。护身符的皇太后死了,小皇帝当政了。这个脾气暴燥、急功尽力的小皇帝不可避免的被怀有居心的人利用,颁布了一系列的罢黜流放圣旨。一批三十多个朝廷曾经的重臣无一幸免,全被流放到海南蛮荒之地。

这次的流放条件非常艰苦,苏东坡当起了蛮荒之地的闲去野鹤。心灵得以宽慰的他并不埋怨国家。据说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几首千古经典就是出自这个时期。让人心寒的是此次流放,也成为杀害苏东坡的罪魁获首。

二、大背景与大人物(与万历十五年的区别)

当时读完《万历十五年》就应该写一篇读后感,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着眼点,只能暂且做罢。如今读完了《苏东坡传》,找到了切入点,不敢说好,只能说尽述心中之意,仅此而己。

在我看来《万历十五年》就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而书中介绍的人物就像海上漂着几只小船。那几只船的沉浮不由得自己,只是听从于大海的意念。《万历十五年》中描述的那个明朝大环境就像是刚才说的大海,没有人能主宰它的未来,无论是书中提及的皇帝、或是张居正、或是海瑞、戚继光。都只是这条大海上的一只只小船。在那个文官集团统治的天下中,更多的是规章制度以及事俗法礼。书中的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是为这个大环境服务的。张居正一生虽然饱受争议,但是他确实是有能者;海瑞虽然顽固不化,但是却是文官集团的代表一物;戚继光,一介武夫,反射出重文轻武的北宋。通过小人物人生的命运折射出北宋文官集团的强大,强大到不仅可以左右人的前途,同样可以左右人的命运。所以出现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在大的环境之下,所有人显得微不足道,也无能为力。而《苏东坡传》却大大相反。

《苏东坡传》和《万历十五年》比起来就像是小家碧玉,只说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比如灾害、人祸、百姓喜闻乐见等等。通过苏东坡一生经历而介绍北宋的大概环境。大概环境在这里只是一个虚镜,小人物的生活才是实镜。从苏东坡成为大家争相传颂的大文豪,到第一次流放,后又召回京都成为翰林学士,再流放。以人物为主线使得苏东坡的性格十分饱满。他是道、法、儒家的代表。他希望诉百姓心中之想,为民请命为民伸冤,但是他又痛恨朝廷中的尔虞我诈,在做官与归田之间徘徊。通过介绍苏东坡的矛盾影射北宋腐坏不堪的宫廷制度,人民的惨淡生活。此时的苏东坡就像是一艘行驶在海事盛楼上的一艘大船。你可以从各个角度一览大船的轮廓,而北宋的命运去是时有时无,忽明忽暗。

《苏东坡传》读后心得 篇9

起初我对东坡的了解只停驻于他的诗词,但合上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不禁对东坡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仍葆有赤子之心的人生态度肃然起敬。从了解到喜欢,直至与他越走越近,即使望尘莫及,但他就像一盏明灯,引我前行。

东坡写诗作画,练字,亦好美食,喜钻研。至今令人大快朵颐的东坡肘子,因弟弟而兴起的瑜伽术,全情投入的酿酒炼丹,纵观东坡的一生,相较于文化名人,他更不失为一个兴趣广博的顽童。经历永远充沛,总有自得其乐的事可做,他以天性的乐观享受着生命的每个瞬间,了解东坡的生活后便心生一份亲近它不遥远也体会着人生最简单的快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许得是天长地久的誓言,即使历尽生死,东坡仍将妻子放于心上,期待梦中相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手足情深即使聚少离多天各一方,东坡也借着月亮念着弟弟。宦海沉浮,吾弟定要安好。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这天地间可曾有不好的人,东坡倾心待人,朋友也是随他遍布天下。

贬谪流放是东坡一生的命途,他生性直爽,若遇不快之事,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得罪奸佞,流落他乡,他也无所畏惧,风雨飘摇中,自能一笑置之。走黄州,岭南,海南岛。艰苦中,他并持操守造福百姓,对敌不可低头,对百姓定要鞠躬尽瘁,越是走进东坡的一生,越适应他的浩然正气。而震撼权术,斗争中他是那股清流,直言不讳,绝不委从。他真,他正,他刚。滔滔海浪亦不能将他的本性折损半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潇洒自在的走完了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温存和生命别样的篇章。

《苏东坡传》读后心得 篇10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老先生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老先生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读完后对照林老先生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老先生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10篇


想必您也想撰写一篇独树一帜的读后感吧?一本好书通常能让我们开启新的认知之旅。您可以阐述对书籍的全新思考与领悟,展示您的阅读理解,为大家精彩演绎《苏东坡传读后感》的内涵。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

岭南是天涯、域外,历代犯官被贬谪的地方。苏轼的政敌想从精神上、物质上折磨打击他,进而从肉体上消灭他。但是他不仅活着,而且快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让他的政敌无可奈何的地方。他们已经给了他仅次于杀头的惩罚,他们期望看到他痛苦不堪,看到他凄惶倒下,看到他低头认输,可是没有。在这场心里、人生博弈中,失败的是他的政敌,他们高高在上,权倾天下,操纵别人命运,却无法击败苏轼。

苏轼被贬到岭南的时候,已经六十岁了,去岭南之前,他就为自己安排了后事,决心埋骨岭南。但是,苏轼在岭南那么艰苦的环境里没有死,这得益于许多方面。我觉得有以下十个原因:

一、性情豁达。苏轼有一种天真纯朴的心态,在任何艰苦的环境里,都能乐观地活着,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被贬的途中,美丽的乡野,动人心神的急流高山,他都充分欣赏。过大庾岭,更是一扫沉思俗念。他以第一个牺牲者的身份,横越中国南部巍峨雄伟的山脉,受难中却有一分卓然不群的优越感,真可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务实。苏轼做官的时候,治理西湖,成就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美景。在黄州生活困窘的时候,他彻底放下了文人士大夫的架子,使自己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夫,在黄州东坡亲自种地,自给自足。在儋州,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那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向他学习。“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三、心中无恨。苏轼固然以其强烈的名士本色,坦直无畏的言论得罪了很多人。就像他自己说,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非要唾弃不可。但是,他向来对事不对人,不曾在心里有真正的有敌人。他只是遵循了自己的为政原则,较量利害,参用所长,不追随不盲从。他和王安石政见不同,但彼此相惜,文学艺术上引为知音。对把他一路貶到岭南的章淳,他在章淳遭贬说“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即使对把他从岭南屋里赶出去的董必,他也最多是写一篇寓言嘲弄一下而已。

四、心悯天下苍生,不以己悲。他做官一直为百姓而抗拒朝廷,为宽免贫民的欠债而向朝廷恳求,必至成功而后已。在杭州有权利做事的时候,他抗洪、灭蝗、救孤,办安乐坊医院。他在惠州失去了做事的权力的时候,他关心民众疾苦,尽量用自己的影响力,写信给自己做官的朋友做实事。

五、天下到处皆朋友。苏轼就性格而言,适合做朋友,他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总是让生活微笑着继续,他自己有乐观的心态,也影响周围的人。他的文章让人爱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让读者快乐。他自己说,上可以陪神仙皇帝提建议,下可以和贩夫走卒僧侣交朋友。在贬谪地无论黄州,还是惠州、儋州,他都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他始终受到中下层官吏民众的爱戴。

六、幽默风趣。他弟弟个子高,但住的房子低矮,他写一句诗打趣“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惠州他无钱买肉,只好买别人不要的骨头,他发明了“火烤羊脊骨”,他说会让那些等着啃骨头的狗很不高兴。

七、苏轼重视养生。他一直练瑜伽锻炼身体,他的身体很好。他自己总结了关于长寿的几句话: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八、善于创造发明,提高自己的成就感。苏轼在黄州时,因为贫困,买无人看好的猪肉,用小火,少着水的方法烧制“东坡肉”,发明美食,他自己烙“东坡饼”,自己制酒,自己研究草药,他自己嘲笑自己“自笑平生为口忙。”

九、向佛。他第一次经历乌台案后死里逃生,他想寻找心灵的宁静,于是转向宗教。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

十、书画怡情。他恰恰书画钻研是古今大家。

岭南非常艰苦,像苏轼自己说的那样“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苏轼凭着自己的坚忍、豁达、了悟、勤劳、悲悯、幽默、随遇而安、与人为善,使他无论走到哪,都受到欢迎,他最后安然度过了岭南贬谪的岁月。儋州留下了苏轼的许多踪迹,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帽等等,回归常州,人们像欢迎英雄凯旋一样欢迎他。

“此心安处是吾乡”使苏轼成为人生的赢家,他的苏堤春晓,三潭印月,造就了人间天堂,美如西子的西湖。他的“东坡肉“”东坡肘子”,至今是一道招牌菜,他诗词歌赋里的爱与情怀。他的气质,他的生活,就犹如跳动飞舞的火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人以生命的温暖。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岭南万里不曾死的何止是他的血肉之身?他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一刻不曾死去,一如他的文章,他的书画,他的美食,他的故事……一道万古不朽。

寒江雪,本名朱秀娟,1969年出生,高中毕业,北京市密云区人,是一个最普通的服装厂女工。20xx年7月开始学写诗文,作品主要发各网络平台。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

我在前天刚读完由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是一个正派,豪宕,有问题勇于指出的人。本书叙述了苏东坡崎岖的终身和苏东坡终身所阅历的有记载的作业。

他的性情:他为人坚强不屈,有问题便会提出,即使有再多的力气阻遏,他也能据守自己的准则。比方,神宗皇帝时期,那是一个全国大乱,生灵涂炭,万马齐喑的时代。除了那些元祐大臣和极少数正派的人勇于宣布言辞以外,就没有其他人敢说对立新政,对立王安石的话。苏东坡却是元祐大臣中最活跃的那个,他一直在向皇帝上书说新政的损害,青苗借款对公民形成的巨大损伤。

他的文学作品:他的文学作品十分美丽,连欧阳修看了之后也叹了一口气说:“30年后就不会有人再议论我了。”让我最赏识的一点是他的文章没有一点是虚情假意,都是真的!我觉得一个人实在是最重要的,勇于宣布自己正确的言辞也是很重要的。苏东坡将这一行为做到了最大化,他简直终身都在说真话,都在为国家宣布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言辞。苏东坡十分爱家人,所以他也十分爱他的弟弟,有一次与他弟弟别离之时心中十分伤感便作下了妇孺皆知的《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诗十分的实在,我逼真地感触到了苏东坡心里的伤感,那种对弟弟难得一见的哀痛。

最终,他的思维层次。我觉得他的思维层次是很高的,由于他历来不会由于自己的寓居环境之陋而哀痛,他看中的是寓居环境周围的气氛,周围的雅。比方,他在被贬岭南之时,他发现了周围的雅,酒的雅,岭南有桂花酒,他十分沉浸于这种雅之中,由于他也是一位爱喝酒作诗的人。我从此能看出他对自己的居所之粗陋仅仅一笔带过,轻描淡写,对周围的雅是写的可谓是十分翔实。我觉得这种早已脱离物质日子的思维层次值得每个人去学习。还有,他很少会直接正面攻击自己不喜欢的人,除了在朝上。比方,他再度被放逐,去往海南之时,这是被董必所加害的。所以他就在喝醉时写了鳖相公的故事,使我不由得捧腹大笑,他将鳖相公写得有板有眼,也将董必这一人物完美的转化成了鳖相公。

苏东坡早已逝去很久了,但他的精力,他的思维不朽于人世。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觉得第二类人说的正是苏东坡!咱们都应该学习他的精力,领会他的境地,学习他人生的层次。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3

穿过梨花带雨的清梦,绕过朝代更迭的山水,碾过暖寒交替的岁月,你带着那抹风趣幽默的微笑,向我走来。我轻闭双眼,与你拥抱,嗅着你身上夹杂着的田间泥土味儿,感受你身上的丝丝温暖,听着你的故事。

“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梦回宋朝,在明月几时有的水调歌头的醉意里认识你,在大江东去的念奴娇的豪放里阅读你,从是花还是飞花的杨花词的缠绵里品味你。每一首诗词,都时刻向世人告知你的文学造诣之高。3

“眉山有三苏,草木为之枯”,这是多么高的称赞啊。你的才气是上天赐予你礼物,二十多岁便受到欧阳修的推崇和赏识,试问,谁人能像你一般有这样的机遇和才华?而你也没有辜负自己的才华,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辛弃疾一同成为豪放派诗词的拔尖人物,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这些都是你才华横溢的见证。你的人格魅力历尽磨难也不失本色,豁达,包容,赤诚,尤其是对生命的热爱,你的人生就是最伟大的作品。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你的性子,注定了你的仕途坎坷。可是那个时代,入朝做官是读书人的目标,亦或是说,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为父守丧或许是你人生的第一道难关的开始,你不幸的卷入政治风暴,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说的就是你吧,在王安石风头正盛之时,与他硬碰硬,想独一人之力,与党派斗争,满肚子的不合时宜,却又满肚子的才气。明知不可而为之,想来你已经料到自己的结局。你一直为百姓而抗拒朝廷,为宽免贫民的欠债而向皇帝恳求,必至成功而后已,你只求独行其事,一切付之悠悠。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你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次乱世,你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都对你怀有敬慕之心,历朝皇后都是你的真挚友人,但你还是屡遭贬降,甚至遭到逮捕,忍辱苟活。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黄州你买田种地,向农民请教种田技巧,与乞丐一起闲聊,享受每一天给你的快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大官僚变成农民,没有了金钱财务的烦心,你更加快乐。在耕耘之余,游览山间小路,在竹林里弹琴小憩,没有了繁忙的政务,你的日子更加美满舒服。

时光荏苒,生活给的难题,你给出了答案:“一樽还酹江月”的洒脱是你的答案,“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你的答案,“门前流水尚能西”是你的答案。掉进泥泞,洒脱的拂去尘土,微微一笑,不理无谓的纷争。把你贬到黄州,你有酒有肉日子赛过神仙,把你贬到惠州,你有荔枝鲜果度日不觉艰难,把你贬到儋州,

你教书育人造福一方百姓。世界以痛吻你,你却报之以歌。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4

这本书时一个朋友推荐我看的,我是很少看传纪的,刚开始我真的是看不下去,两次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慢慢的看,直到看到王安石那里,我才慢慢走近了这本书。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描写了东坡先生的一生,有家庭,朋友,政治甚至人民。林语堂先生用苏东坡的诙谐乐观的心态来描写苏东坡的一生,但东坡的一生的确坎坷曲折,我羡慕他的这种面对世界的心态,他直言不讳,他无论身处何地都结交很多朋友。他活的很快乐。其实在这之前我对宋朝是没多大感想的,现在我虽然觉得党派之争依然很可恶,他们的官员并没有明朝的那样可爱,可是那几个皇太后,和那些坚持己见,为国效力的官员真的很让我感动。看了这么久,从刚开始对王安石的痛恨,到最后也觉得他也是在为国服务,只是他太刚愎自用了。

苏东坡的豪迈,苏东坡的乐观诙谐,苏东坡的嘲讽,苏东坡的坚持,苏东坡的真挚,都在林语堂先生下还原了。我看到了一个诗人的苏东坡,一个画家,书法家的苏东坡,一个体贴民情的苏东坡,一个脾气暴躁,而又逻辑清晰,才思敏捷的苏东坡。他是古今难见的奇才,也是个有喜怒哀乐的凡人。感谢林语堂先生,让我看见了一个真实的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5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苏东坡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苏东坡“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苏东坡。我了解苏东坡,是因为我喜欢苏东坡。”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平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6

说起苏东坡,人们会很自然的想起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统称为“苏辛”。然而,这位大文豪,着实是一位很奇怪的人。

既然是豪放派的领军人物,自然十分“豪放”。但苏东坡不是这样的,他的词,特别是他在被贬黄州期间的作品,全都清新脱俗。如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那么的感人,而且还有一些凄迷之感,实在是无法让人与豪放联想,相反,颇有一些婉约派的感觉。

苏东坡也会对一些生活小事很为迷恋。比如他在黄州时就创造了东坡肉,并把其来历和做法记入《食猪肉诗》中。他发明的东坡肉也是我的最爱,实在是好吃,肥而不腻。

东坡先生是一个一心为民却不得志的官员。只要是他就任的地方,总能为当地做一些实事,备受当地人民爱戴;只要他在中央任职,总会卷入政治漩涡,然后被人又踩又坑,几番下来,几乎不是贬官就是流放。

苏东坡,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并不是圣贤,因为做圣贤太累,而他天性活泼,是不可能天天严肃的。

苏东波,千百年过去了,仍然被人们景仰,并将继续被后世景仰。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7

初识苏轼,是在宋词中,浩瀚词海,他的诗,是最有吸引力的。

他满腹才学,年纪轻轻就得到皇帝和文学大家欧阳修等人的赏识,可见他是几千年难出的大才子。可在他的诗中,那些华丽词语、高人一等的傲慢并没有出现。更多的则是豪放乐观或简约轻松。但这样的诗词,更能走进读者的心里,这似乎就是文学创作中更高的境界。

后来,读了《苏东坡传》,才了解乐观的诗词背后有多少生活的艰苦与忧愁,但也正是这样的生活,才成就了一个无法复制的“苏东坡”。他是个天生的乐天派,被贬黄州期间,他没有因苦难而消积,反而他人生中的大部分名篇都创作于那里。他把自己变成一名农夫,过着田园潇洒的生活,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就是他对自己最好的形容。

也许是他过人的才华,也许是他无可救药的可爱或是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造就了他不凡的一生,流传千古,闻名中外。我们可能没有他与生俱来的才智,但我们可以勤奋努力,在遭遇挫折时,也可以微笑以待,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美丽光明的人生。

此世唯一的苏东坡,他不仅为我们后人留下这些美丽的诗篇,他更是每个逆境中的人的榜样,教会我们如何对待生活。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8

能被时光的洪流所淹没的,是生命,而精神,却带着着哲思的光辉,在岁月中长存。——题记

转身,回眸凝望于历史的长河,有一个人静静伫立于那晦明混沌之处,他散发于肩,似是有五分不羁,又有五分落寞。他轻扬广袖,便绘出了那深藏于北宋史册的山河。

《苏东坡传》是一本记载了他的一生的书。翻开此书,我仿佛随着林语堂的轻声叙述,看着他,追随他,从牙牙学语至两鬓霜华。

林语堂言“苏东坡是诗人、画家,也是历代文人墨客从政的标杆。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洁身自好。他从政官场但不精于自谋,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

手足之情融于血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九日,苏东坡生于眉山城。他出生于天蝎宫之下,照他自己说,这就是他一生饱经忧患的原因。

自古以来,朝堂之上便少不了明争暗斗,苏东坡率真的性格为他招了不少祸事。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任宰相,实行变法改革,其中青苗法等使农民负责累累,苦不堪言。许多反对变法的文臣儒士都被或贬或谪,反而奸臣小人却步步高升。在此时,苏东坡直言上表,结果自是意料之中——苏东坡立遭罢黜,纵然如此,他仍关心朝廷,偶尔写些隐含讽刺之意的诗句,这也为他最后被章谆流放至海南埋下伏笔。

在这忧患之中,东坡与其弟苏子由的情感便显得万分宝贵。苏轼性躁,遇到什么不平之事便要说上一通,于官场上更是无所畏惧,直言不讳,然子由性沉稳,与苏轼大不为不同。纵使如此,两兄弟却犹如知交,书信往来,一唱一和,更无半点嫌隙。在颠沛流离中,在诡谲的朝堂上,或许同子由的书信是苏东坡精神慰藉的主要来源。乱世之中仍有真情在,我不得不为这分手足之情叹然。

感怀之意表于言

苏东坡是有些感性。他的妻子王弗去世后,他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悲凄词句;离京在外时,他对政治时局的演变感到不安,感到忧伤,于是他用“天静伤鸿犹折翼,月明惊鹊未安枝”来表达;苏东坡和同道之人杨世昌享受夜景时,又唱出了:“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纵为奇才亦不得

苏东坡涉及各行各业,而他在建筑上的才学运用之广仅低于诗才。贬至徐州时,因为洪水,他建了黄楼;官在杭州里,他将西湖改造成一个水库。同时,苏东坡还致力于草药及茶文化研究,甚至于瑜珈,他也略有所知。于多才,他不得不让人佩服。

但苏轼纵为天降奇才,却也有所不得。他对他堂妹隐藏至深的感情,藏于心底,却至死也无法言说。读至此,我顿觉原本深深隐于神坛的苏东坡,竟似在我眼前,咫尺之间,触手可及——他也是个普通人,他也有着平凡人的骨血。

正气长留满人间

苏东坡的余生颠沛流离,自海南归来后不久,他便逝世。正如林语堂所说:“正气用尽”。东坡曾写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或许这诗带了些自嘲的成份,但不置可否的是,苏东坡在地方上的功绩要远大于朝堂之上。

他的正气虽已用尽,但这四方上下,湖海之间,仍存留着他的气息。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苏轼的一生,便如这首他自己写的诗一般灿若星晨却又注定要消逝在历史之中,但是,那无法被光阴所侵蚀的,是他的笔墨,是他的散发着无限光辉的魂灵。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9

接连三天,阅读《苏东坡传》。印象中,这是一本失而复得的书。还是刚毕业时,爱书的当时还读中学的兄弟买了这本书,送给了我。而当时,恰好有同学到家玩。于是,在同样爱书的我这里借书阅读,似乎也成了她进步的表现。

于是,每想起那同学,《苏东坡传》也就条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几次与她聚首,没有说起那本书。但苏东坡情节,还是时时影响着我。

《苏东坡传》,能够了解宋朝那个朝代历史的书,能够找到那个朝代许多智者,知道他们许多事情的书,一位大家写的不朽的书。

苏东坡还有一段流放岁月,最远到过当今海南。当时的海南可不是经济特区,而是一个鸟不生蛋的荒岛,极为落后。可他丝毫没有怨言,俨然是个“乐天派”。虽然苦,却也落得个清闲,“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文学家们这样评价苏东坡:

“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林语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赵翼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国维

“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王国宪

“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燮星期

从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苏东坡——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0

要我说,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就非苏东坡莫属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人。他不仅在诗词方面有着极大的造诣,他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成为“三苏”并且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一名伟大的书法家,画家。更重要的是,他为人正直,高尚,心胸豁达,重情重义。是一名千古奇才。

然而,苏轼的人生经历也是十分坎坷,首先是在都城当官时与当时的宰相王安石的意见不合,被迫离开了开封。又因历史上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悲观押进监狱。后被贬黄州,随后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儋州。正是这样坎坎坷坷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了这样一位旷世奇才。

苏轼与王安石,虽然两人在朝廷上意见不合,是一堆死对头,但私下里也是一对好朋友。苏轼和王安石的朝政观念可谓是南辕北辙,他们两人也经常发生冲突。在“乌台诗案”发生的时候,王安石甚至亲自上书皇帝,营救苏东坡。后来,苏轼看望早已经辞官的王安石,两人一起有山有水,把酒言欢,可谓两人都是心胸宽广,豁达的伟人啊!

苏东坡,还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父亲苏洵逝世后,他便回去吊丧。苏轼和苏辙,二人的友情也已经成为一段传奇佳话。有句话说“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著名的《水调歌头》,就是苏东坡远在他乡的时候,怀念自己的弟弟和家人时写下的。苏轼先后有三个妻子,王弗,王闰之和王朝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这首著名的《江城子记梦》,就是为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所写下的。据说,在王弗死去后,苏轼在埋葬她的山上种了三万株松树。嫁人就嫁苏东坡,可见他是多么一个关爱他人的好男人。

看完了《苏东坡传》,听完了秦老师的讲座,让我真正了解了这个人,苏东坡,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他是一个旷世奇才,他是一名真正的伟人。

读《苏东坡传》有感1000字


怎样写出一份全面的范文呢?现代上班族的日常工作中,时刻会面临各类文档书写,人们经常离不开范文,以下是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1)

起初我对东坡的了解只停驻于他的诗词,但合上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不禁对东坡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仍葆有赤子之心的人生态度肃然起敬。从了解到喜欢,直至与他越走越近,即使望尘莫及,但他就像一盏明灯,引我前行。

东坡写诗作画,练字,亦好美食,喜钻研。至今令人大快朵颐的东坡肘子,因弟弟而兴起的瑜伽术,全情投入的酿酒炼丹,纵观东坡的一生,相较于文化名人,他更不失为一个兴趣广博的顽童。经历永远充沛,总有自得其乐的事可做,他以天性的乐观享受着生命的每个瞬间,了解东坡的生活后便心生一份亲近它不遥远也体会着人生最简单的快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许得是天长地久的誓言,即使历尽生死,东坡仍将妻子放于心上,期待梦中相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手足情深即使聚少离多天各一方,东坡也借着月亮念着弟弟。宦海沉浮,吾弟定要安好。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这天地间可曾有不好的人,东坡倾心待人,朋友也是随他遍布天下。

贬谪流放是东坡一生的命途,他生性直爽,若遇不快之事,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得罪奸佞,流落他乡,他也无所畏惧,风雨飘摇中,自能一笑置之。走黄州,岭南,海南岛。艰苦中,他并持操守造福百姓,对敌不可低头,对百姓定要鞠躬尽瘁,越是走进东坡的一生,越适应他的浩然正气。而震撼权术,斗争中他是那股清流,直言不讳,绝不委从。他真,他正,他刚。滔滔海浪亦不能将他的本性折损半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潇洒自在的走完了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温存和生命别样的篇章。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2)

读了《苏东坡传》,印象最深的却是宰相王安石。在整本书里,他的变法与苏轼的官途息息相关,而这整本书已经将苏轼活灵活现地各个方面地重新描绘在了读者的面前。大概可能也是我对失败者有一种独特的偏好,又或许通过他令我想到自己,于是就有了如同王羲之一样的感叹“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叹。”

“欲承王冠,必先承其重。”对于成功有一种隐密的渴望,却又退缩于接受后烫手的责任与义务;而对于失败,则是一百个不甘心地想要摆脱,这样矛盾的心理却让我对王安石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司马光在卧床病重前期,以宰相的身份曾说过:“王安石为人并甚不坏。其过端在刚腹自用。死后朝廷应以优礼葬之。”确实,在王安石的前半生里,他被看作是一个传奇人物,在二十一岁考中进士,二十五年间谢绝任命,跑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当小吏,后为太守,在小区域内改革实施了数项他的理想方案,居然结果都还不错,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被视作奇才。可能这一点点良好的苗头也成为了后面压死他的一根稻草。

王安石拥有改革的积极新思想,以防锐意过度被其它德高望重的大臣击毙方案,他养光韬晦了整整二十五年。在某些秩序已成为生活之必然的时候,要改变它一定会遭受前所未有的阻挠,比如土地改革,又比如十三中全会后作出的改革决定。而王安石的.改革之所以没有取得成效,是因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并没有仔细考虑过当下现状,将现象与问题结合。他在自己之前所“实验”的乌托邦社会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却就沾沾自喜,坚定不移地推动新法的实施去了。

哪曾得知,曾经引以为傲的措施,却成了使百姓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

但他已经听不到别人的声音了,他已经偏执成狂。

他轻视所有那些“流俗之辈”,与忠贤良臣疏远,和自己的莫逆之交断绝来往。朋友对他的新法提出建议,他没有一分一毫的犹豫“阻我变法者,皆为‘四害’”全都被贬出京城。在自我陷入孤立无援之境时,不得不提拔一些表面对他诺诺唯唯支持新法实则阴险狡诈劣迹昭彰的小人。甚至连负责监察的御史台,在他的命令下也进行了大换血。

他这样做正是因为他坚信,我没有错。百姓的苦他看在眼里,却在内心对自己换了说法来抚平自己的良知,这些牺牲都是必然的,新法彻底落实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王安石朝着深渊头也不回地走了下去,直至儿子的死,皇帝的厌倦,政权的崩溃。

晚年金陵年间,他也不过骑驴自我慢慢醒悟,咀嚼过往的种种,吐出大彻大悟的虚妄。

同样,对于王安石,我还是有一种由衷的敬佩。至少他勇于实施,勇于展现自己的观点措施,打破沉寂的常规,虽然他在政治上是失败的,但他在精神上却是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我勇于承认,我不具备这样与天地万物作对的勇气。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萧伯纳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3)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苏轼以他坦荡的胸怀, 尽情的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即使刚因诗文而遭逢牢狱之灾,诗人的身份已融于苏东坡的血液深处,释放的当天,他又写了两首诗,诗里说:“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而另一首诗里嵌有“窃禄”,意为自己无才为官,但“窃禄”一词却源于一份写给曹操的信件,写完这首诗,苏轼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在他的一生里,苏轼永远自由自在,正如他的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击,在他眼中似乎就从未发生过,他所关心的,只有民生,即使在贬谪之地,他的政绩依然出类拔萃。

孟子曾经说过,人要有“浩然之气”,如果你是正确的,那么,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而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于旧党和新党之间,因而再度自求外调,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里,他过得依然很惬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云这样的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苏东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记游松风亭》里写道:“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要登亭子,亭子还在远处,人却已累极,苏东坡却忽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处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里去呢?有了这样的心境,他才能纵情山水之间,不以为贬谪为忧。有了这样的心境,即使在穷山恶水的岭南,依旧可以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了这样的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气重重的海外,完成了《论语》、《尚书》、《易经》的注解。

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笑罗什的不安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

“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4)

最近在读《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

一个星期的功夫,读了这本书的68%。我是一个很容易被别人的思想左右的人,在十分钟以前,我和作者是一样的,对苏东坡是十分崇拜,对王安石是十分讨厌的。但是最近的十分钟里我去豆瓣里看了一下这本书的评价,很多人的评价说作者写的过于片面,对喜欢的人无限推崇,对不喜欢的人无限贬低。现在想来作者确实有些偏颇。

首先这本书是林先生移民以后写的,写的是英文,我们看到的版本是英文翻译过来的。读起来难免会有点不舒服。另外,书中大量引用了史书中的原文,对于我这种没有太多文学功底的人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吃力。但是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对苏东坡的兴趣。如果有人想读《苏东坡传》的话,我提几条建议吧:

1,提前熟悉一下苏东坡在世的那段历史时期当政的皇帝,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的时间都是按皇帝的年号来计算的,比如说神宗元丰七年,还有什么英宗,哲宗之类的,看的我是眼花两乱。分不太清楚年份。还有就是书中大量的篇幅写了苏东坡周围的人,与其说是写的苏东坡传,不如说是写的那段时间的历史。

2,读的过程中做好百度的准备。或者提前学习一下古文,这样读起来就没那么吃力了,文中有太多太多的之乎者也,很多故事我都没有读到要义。当然,我这种不拘小节的人是没有去百度的。哈哈哈哈。

3,文中作者的主观色彩很严重,大家心里最好有个准备。大家都读过王安石的是诗词,在语文中知道他是大文学家,在历史中学过王安石变法,知道他位居宰相。但是在本书中,他是小人。基本上没有什么优点。而苏东坡基本上就是没有什么缺点,唯一的缺点就是性格太过豪放不羁,容易得罪人。但是在作者看来,认为这是历史中的一股清流,不认为是什么缺点。但是东坡居士真的没有缺点吗?我不清楚,但是但凡生而为人,就有缺点。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5)

一部人物传记,一部文学作品,了解文人一生,读《苏东坡传》,悟东坡。——题记

我们对苏东坡的认识,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而真正的喜欢他是从读《苏东坡传》开始的,从文字而想其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走近苏东坡,从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开始。这种生活不同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净,也没有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样“高水平”,苏东坡是一个和谁都玩得来的人,他可与三教九流为伍,但从不失那一颗赤子之心。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活法。在他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他心底,政敌带给他的不愉快也转瞬即逝。这种活法是他受人欢迎的原因,是他心灵幸福的秘诀,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因为知爱、懂爱,更因为有爱,我认为他是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个人。

感悟苏东坡,从他那一句“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开始。因为这种精神贯穿他人生的始末,所以他能对浩然之气有这样深切的感受,。从他在朝廷上的当仁不让,到贬谪为地方官的身体力行,他的奏章、他的功绩都表现着他那不谋私利、一心为民的感情,身在名利官场中,有诸多身不由己,但因为有那股浩然之气,他像一股清风,吹散了所到之处的污浊之气。

林语堂在序言中说过:“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若让我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从前我们眼中的苏轼都有旷达可爱的特点,但我从他的文章里除了读到这些,还有读到了苦涩。这种苦涩是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的,也是生命的苦涩。人生是那么漫长,该承受的还是要承受一遍,但是苏东坡比很开。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我们的印象,是潇洒出尘的、是安静自守的、是童趣未泯的,即使是处于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时,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

黄州是他一生之中不可磨灭的回忆。因为小人的陷害让他从从朝廷命官到一个芝麻小官,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脏水向黄州走去,他让那些丑态尽出的政治家和小人哑口无言,嫉妒不已,他用深层次的哲思表现自我人生,他在对待残酷人生现实与挫折时达到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而不是因为人生不如意而轻易否定自己,自暴自弃、自怨自艾、游戏人生。无论自己是世间哪颗微粒,都不重要,生命是不朽的,是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我认为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所在。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他:“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我认为“一蓑风雨任平生”是苏东坡生命的真实写照,苏东坡坚执的性格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我敬仰苏东坡,虽然我并不能完全读懂他的诗,我喜欢苏东坡,虽然我并不能完全读懂他的人,我对他会永远怀有无比的尊重和喜爱。

林语堂说过“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在这本书中,我们所感受的不仅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更是他所传递给我们的生命的取向和定义。读《苏东坡传》,悟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6)

还记得郎平在参加《朗读者》节目时提到:"女排队员们或许会不断老去,但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女排精神却是亘古不变的。"听到这句话,不由自主地,我想起了苏轼。

苏轼的精神也是亘古不变的。

在许多国人甚至世人的眼中,苏轼早已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历史人物,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人们永远不会遗忘那个高唱着"大江东去"的才子,那个"江海寄余生"的雅士以及那个"醉笑陪公三万场"的狂生。苏轼在诗词书画方面卓越的成就,是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文人墨客都无法企及的。他是华夏文化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点。

苏轼爱笑。似乎读完整个《苏东坡传》,都不曾看到过苏轼痛哭流涕的场面。即使被贬,即使被捕,即使在某些时候有些惆怅、有些慌张,他从不曾落下一滴泪。被贬了,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欢笑游玩;被捕了,他笑吟吟地从家里出来接待使者;中秋佳节无法团圆,他也挥毫一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乐观是苏轼生命的主旋律,为他的人生奏响了一支高昂激越的壮歌。

苏轼豁达。正所谓"生活吻我以痛,我必报之以歌",苏轼一生历尽千辛万苦,忍受百般折磨,但他只是微微一笑,烦恼随即抛于脑后。他写诗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似乎这一切的荣华或是落魄与他毫不相关。面对舟客的发难,他毫不在意,甚至还劝慰客人不要在意时光的流逝。雨天,他"何妨吟啸且徐行";晴天,他"煮芹烧笋饷春耕".他不是隐士,却如同隐士般超脱出物质的拘束,漫游于精神的海洋。

苏轼有思想。在最凄苦的日子,他仍然在不断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思索着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颗闪亮的星在神州大地上升起,我们看到了"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看到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看到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最大的成就,也莫过于此。

然而,这位爱笑、豁达、有思想的天才却因为各种打击早生了华发,在归京的途中因病逝世。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没有太白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也没有杜少陵忧国忧民的沉郁悲壮。他不曾遭遇战乱,不曾眼见山河破碎,却因政治上的排挤郁郁终身。文学家、史学家不曾封给他"诗仙""诗圣"的名号,他也不曾像王安石一样权倾朝野。功不成名不就,这是读书人最大的悲哀。

但是,这些在苏轼眼里,都是过眼云烟。他只是轻轻端起茶盏,"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