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比尾巴的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8.04

比尾巴的课件热门9篇。

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严格按照教案进行授课可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写一篇优质的教案?今天工作总结之家为大家带来了一篇与“比尾巴的课件”有关的好文章,你也可以考虑一下哦希望对你有帮助!

比尾巴的课件【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住后为了逃命挣断了,于是小壁虎向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可是因为它们的尾巴都有用处不能借给它。后来小壁虎的妈妈提醒它有长出了新尾巴。通过这个故事,要让小学生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分别有不同的作用,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点。

这篇童话连生字也没有注音,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多种方法利用已有知识让学生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壁”、“虎”等9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教法学法:自学、同桌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小朋友,你们见过小壁虎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课题,齐读)

二、预习讨论:

出示预习要求,同桌合作探究:

1、借助图画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并在课后的生字表里注上拼音;

2、朗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生词或组词,读三遍;

3、标出自然段序号。同学之间互相提醒生字的读音。

三、交流点拨:

1、同桌互助读书,把课文读通顺。全班交流:新认识了什么字?是怎么认识的?(学生没说到的,教师帮助)

2、出示词语(带拼音):

小壁虎 借尾巴 蚊子 一条蛇 逃走 难过 姐姐 新尾巴

A、指名读,齐读。

B、去掉拼音再读。

3、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4、指名接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指名回答,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相机贴出小鱼、老牛、燕子的图片。

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很难看时,它心情怎样?(伤心、难过)那就请你们难过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

最难过。(指名读、齐读)

2、最后小壁虎又有尾巴了吗?它心情怎么样?(高兴)(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认读要写的生字。

2、学生观察特点,并说一说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口头组词。

4、学生练写,展示评议。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读《学习乐园》51-52页的“实践俱乐部”中的小短文“你知道吗?”。

六、当堂反馈

1、做《学习乐园》中的“我会连”、“我会读”。

2、听写生词:小河、借书、好呀、你呢、姐姐、蚊子

同桌检查,改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词,齐读。

2、填空:小壁虎向( )( )( )借了尾巴。

二、品读讨论:

1、朗读课文,思考:小壁虎先向谁借了尾巴?(自由读第三段)学生比赛读小壁虎说的话,比比谁读得最好。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它很有礼貌?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它呢?(出示:小鱼的尾巴要用来 。

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请你们用手做做拨水的动作。

小结:如果尾巴没了,小鱼就会淹死,所以它不能借给小壁虎。

2、分角色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教师范读,男女分角色读。)

看图说说小壁虎向 借尾巴,结果 。

3、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四、五段,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全班交流读懂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读老牛与小燕子说的话,想想为什么他们都不借尾巴给小壁虎。

(4)教师利用挂图,帮助学生了解动物尾巴的用途。尾巴要用来 。(学生用黑板上的图片边摆边说)

(5)指导学生读好老牛、燕子的话(注意各自的语气)。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4、结果怎样呢?你高兴吗?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1、小壁虎长出了一条新尾巴,它高兴极了,它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谁呢?朋友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2、学生借助收集来的资料,分小组说说其他动物尾巴的用途,并演一演。

四、读一读,演一演:

分角色朗读全文,喜欢谁就读谁说的话。

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表演。

指名小组上台表演,全班评议。

五、当堂反馈

1、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2、填空:

( )的尾巴用来拨水,( )的尾巴用来赶蝇子,( )的尾巴用来掌握方向,( )的尾巴可以再生。

板书设计:

17、小壁虎借尾巴

尾巴作用

小鱼:拨水

老牛:赶蝇子

燕子:掌握方向

小壁虎:再生

比尾巴的课件【篇2】

教学内容

《小壁虎借尾巴》

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壁虎向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因为他们各自尾巴都有用处所以没有借到。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作用,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点。课文寓科普知识于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之中,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使孩子们即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文章反复采用相同的句式,叙述了不同的内容,既易于学生接受,有富有生活情趣,角色鲜明,非常适于朗读训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够表演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壁虎、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用途和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3、正确认读本课十六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教学重点:

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教学难点:

熟练认字,熟读课文,体会对话的不同语气。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录像、课件、生字卡片、动物头饰。

学生准备:生字卡片、学生搜集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比尾巴的课件【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字。认识1个笔画和3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喜爱动物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搜集有关动物的文字、图片资料,留心有关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内容】

识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动物园可热闹啦,小动物们在举行“比尾巴”的大赛,邀请小朋友去参加,大家愿意去吗?还有也想去,谁呢?(生字娃娃)我们带上它们好不好?

二、快乐识字

1、和老师一起给生字戴上呼啦圈。

2、生自学生字,师在黑板上贴生字卡片。

3、点名学生当小老师教读生字。

4、在读这些生字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5、生再读生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看谁的办法好,看谁记的生字多。

6、全班交流,随机认识两个偏旁:八字头、鸟字边。

7、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这些生字的。

8、开火车认读生字。

三、学习课文

1、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点名读课文并评价。

3、师范读课文。

4、师和生一起读课文。(师问生答)

5、比赛读课文。(分小组或分男女生)

6、还可以换哪些方式读课文?

四、小结

比尾巴的课件【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用生字组成的新词,会用部分生字口头组词,扩大词汇量。

2、培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说话的能力。

3、理解课文的意思。了解壁虎、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功能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4、向学生进行礼貌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功能。难点是理解壁虎尾巴的功能及可以再生的特点。

课前准备:

录音机、磁带、投影仪、幻灯片(或挂图)4幅,壁虎、小鱼、黄牛、燕子头饰4个。棉线(或纸条)一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提问:从课题看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谁?什么事?

2、小壁虎是什么样子呢?(出示幻灯片或挂图)边指边介绍:壁虎也叫守宫、蝎虎。身体扁平,长达12厘米,背部暗灰色,有黑色带状的斑纹,身体表面有细鳞,四肢短,趾底有吸盘,能在天花板上、墙壁上爬行,就是玻璃上也掉不下来。它有一条细细的长尾巴,长尾巴有两项功能,一是摆动帮助爬行,摆动越快,爬得越快,如果失去了尾巴就爬不快了。还有一项功能,先不告诉你,通过学习课文,自己回答。

3、你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为什么借?向谁借?借到了吗?)说得真好。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就可以解决。

二、听录音(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1、初读正音。自由小声读全文,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三分钟后)你借助拼音,认识了哪些字?(找中差生读。注意“蛇、挣、甩、傻”几个字是翘舌音,“蚊、您”是前鼻音。)

2、再自由小声读全文,注意停顿,不读破词和句。把你认为不太好读的句子站起来读一读(重点纠正停顿。)

3、读全文,找出有“一”字的词,读准声调(一条、一挣、一看);找出文中带有轻声字的句子,读出语气(有“了、子、啊、呢、呀、着、吗”等字的句子)。先同桌互读,再站起来读。

4、读文中插图的对应段。先对照图找出对应段(第一幅一、二段;第二幅第三段;第三幅第四段;第四幅第五段),按图指名读。

5、读文中对话部分。找出文中的四次对话,同桌互读。(指导认识对话的标记是引号,引号内是人物的语言)“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中“借给我”读重音,“行吗”是商量的口气,要表现出小壁虎难过、焦急但又尊重别人的心情。

6、快速给自然标序号,请7位同学站起来读。(中差生读),其它人听后评议、纠正后再读,看是否进步了。

7、齐读全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学习生字:

1、结合课文读一读10个生字和文中生字组成的词(先画出再读)。

2、你认为这10个生字中哪几个最容易记?写时要注意什么?(指导分析,一个字写4遍。)

借:左窄右宽,把“错误”字金字旁换成立人旁,就是“借”,“昔”第二和第五笔写在竖中线上。

尾:左上包右下。外面是尸,上面不加点。

难:左窄右宽,“英雄”的“雄”字左边换成“又”,中间“亻”一竖写在竖中线上。

爬:左下包右上,“爪”字第四笔的捺要写平、写长些,能托住上面的“巴”字,“巴”的最后一笔起笔在竖中线上。

行:左右相等,右边“亍”不要写成“干”,第三笔和第六笔落笔顶齐。

告:猜一个字谜“一口咬去牛尾巴”什么字?上面“牛”字不出头是“告”,下面是“口”,第三笔在竖中线上,第四笔在横中线上。

新:左右相等,左边“亲”,写时第九笔捺变点。

3、你认为这10个字中哪几个难写?写时要注意什么?

壁:上大下小,上面左右各占一半,要写紧,下边“土”,要居中。

虎:左上包右下,第三笔是横钩,不是横。

诉:左窄右宽,有边“斤“加一点。

四、总结,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把生字看一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边看图1,学习课文1、2段:

现在我们按要求边看图边读课文边回答。

小壁虎为什么去借尾巴?(出示图)看对应段,边看图边说,读时用上“谁、什么地方、干什么”句式,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这里有一根线(或一段纸条)谁上台前给大家做出“一挣”的动作。小壁虎为什么要“一挣”。读了这两段后谁明白了,谁聪明,站起来说说。这里也看出小壁虎尾巴的特点:可以自动切断。(板书“小壁虎挣断尾巴”)

三、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

第一次借尾巴:

1.自学课文并思考:

A小壁虎在哪儿看见谁?

B她在干什么?

C小壁虎为什么没有借到尾巴?

2.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图2,并回答问题。

板书:小鱼摇着拨水

3.指导朗读:小壁虎的话,进行礼貌教育.

4.练多读全段.

第二次借尾巴:

1.自学课文并思考.

2.观察图3,学生直接回答思考题.

板书:老黄牛甩着赶蝇子

3.指导朗读老黄牛说的话。

3.按提示,进行看图说话练习。

第三次借尾巴:

1、通过阅读课文与观察图4,简要分析。

板书:燕子摆着掌握方向

2、从按提示看图说话,到独立看图说话。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课文;

2.分析课文,辨析反义词:难过高兴,明确事情的结果。

板书:长出新尾巴

五、总结课文,重点概括这几种动物尾巴的作用。

六、课后练习:

1、练习分角色朗读;

2、填空练习。

七、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其它小朋友听。

附板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

挣断尾巴

逃走

小鱼

摇着

拨水

小壁虎借尾巴

老黄牛

甩着

赶蝇子

燕子

摆着

掌握方向

长出新尾巴

比尾巴的课件【篇5】

一、学生读说结合,再次感知读文。

二、回忆: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为什么没借到?先指名概括的说说,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三、学习7、8自然段,自读讨论:

1、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只好爬回家里找妈妈,结果怎么样?为什么?

2、指导朗读:小壁虎这时的心情可高兴了,它的话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评读、齐读)

表演(童话表演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感悟全文,升华认识。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熟悉角色,加上表情动作练习排练。)

3、分组表演,全班评议改进。

(评议标准:表演的连贯性;角色的表情语气是否恰当。)

拓展(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五、扩展练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小壁虎还会向谁去借尾巴呢?模仿文中的说法结合查找的资料,再续说一两个自然段。

比尾巴的课件【篇6】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想说、愿说、会猜猜说说的习惯。

2、丰富幼儿的知识,让幼儿知道许多小动物都有它们相应的尾巴。

重点与难点:

掌握一些常见小动物的尾巴特征。

材料及环境创设:

长毛绒玩具——老虎、松鼠、猴子、袋鼠、狗、猫 等;背景图一副,画有松鼠、燕子、猴子、小兔、金鱼、蝌蚪、老虎、孔雀等动物的图片;断尾巴的小动物及尾巴人手一份。

活动流程:

一、猜一猜,说一说

1,出示盖住身体的长毛绒玩具,尾巴露在遮布外面。

2,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你是怎么知道的?猜到的小朋友让小动物亲一下。

3,小结:小动物的特征。

二,看一看,说一说

1,师:“在这个公园里躲着许多小动物。它们的尾巴都露在外面。请你和边上的小朋友讨论讨论,猜猜有那些动物躲在里面?”

2,幼儿先商量,然后找出躲着的小动物是谁,并要说出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结: 除了公园里的这些动物有尾巴,世界上还有许多有尾巴的动物,请你和边上的好朋友讨论讨论,说说看,还有那些动物有尾巴?它们的尾巴是怎样的?

三,游戏:找尾巴

师:“小动物的尾巴不见了,我们帮它们找尾巴。”幼儿那好尾巴,到四周贴着动物的地方,寻找相应的动物,贴上尾巴。并说一说,替什么动物找到了尾巴。

比尾巴的课件【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一问一答的儿歌形式,巩固幼儿对事物特征的认识。

2、了解问答歌的特点,体验问答歌的趣味性、知识性。

3、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培养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动物头部、尾部配对图片。狮子图片、指偶,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故事情节导入活动内容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看它是谁?

幼:狮子。(教师出示第一幅狮子坐在草地上的图片)

师:狮子大王和小朋友们打招呼说:“你们好,中二班的小朋友们,我要考考你们,看看谁观察的最仔细,你们看一看,我的身体的哪部分藏了起来?”

幼:狮子的尾巴藏了起来。

师:狮子大王说:“你们观察真仔细,现在我站起来了你们看到我的尾巴了吗?”(教师出示第二幅狮子站起来露出尾巴的图片)

师:我们在小班的时候学过狮子找尾巴的故事,你们有尾巴吗?你们知道都谁有尾巴?

引导幼儿说一说有尾巴的动物。

二、学习问答歌

师:小动物们有尾巴可高兴了,今天它们要举行一次特别的比赛—比尾巴大赛。”狮子大王想请中二班的小朋友们来做裁判,这些小动物们进行了两场比赛。

1、第一场比赛:

师:第一场比赛,有哪些小动物参加呢?

教师先出示没有尾巴的猴子、兔子、松鼠。引导幼儿从黑板上找出它们的尾巴,观察它们尾巴的特点。

狮子大王提问: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

幼儿分别回答: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伞。

幼儿观看课件,教师引导幼儿说说猴子、兔子、松鼠的尾巴各自的用途。

将第一场比赛结果编成一段儿歌,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2、第二场比赛:教师分别出示三种动物的尾巴

师:小朋友们你们猜一猜它们分别是谁的尾巴?

幼:鸭子、公鸡、孔雀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三种动物尾巴的特征。

狮子大王提问: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像把扇?

幼儿分别回答:鸭子的尾巴扁,公鸡的尾巴弯,孔雀的尾巴像把扇。

看课件引导幼儿了解鸭子、公鸡、孔雀的尾巴各自的用途。

将第二场比赛结果编成一段儿歌,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师:狮子大王说:中二班的小朋友你们观察真仔细!

三、朗诵问答歌

幼儿跟教师一起朗诵问答歌《比尾巴》

在朗诵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根据内容联系实际自由的表演,展现小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

1、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2、幼儿分组,男孩组拍手问,女孩组回答,两组互换。

3、教师和幼儿一起编动作,边表演边朗诵问答歌。

四、仿编问答歌

师:除了这几种小动物,还有一些小动物的尾巴也很有特点,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尾巴也很有特点?

教师出示燕子、牛、大象、金鱼的尾巴课件,让幼儿观察它们的尾巴,仿编问答歌。

师:小动物的尾巴都有它们各自的用处,所以我们要爱护它们,更不要伤害它们的尾巴。

引导幼儿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的知识,自由的编儿歌,并把自己编好的儿歌说给其他小朋友听。

五、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比尾巴》这首问答歌,回家以后把这首问答歌边表演边说给爸爸妈妈听,我们还可以按照这样的问答形式,和爸爸妈妈一起编一首《比耳朵》的儿歌,等明天上课时把你编的儿歌说给大家听。

比尾巴的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种笔画:撇折,认识两个偏旁八和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好文中的问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学习词语

师:咱们班的小朋友一直都很聪明,今天朱老师特意带来了几个谜语给大家猜!愿意吗?请听老师把谜面说完再举手回答,好吗?

谜语1:三瓣嘴,胡子翘,一动一动总在笑。(课件:兔子图片)认识生字兔子。

谜语2: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课件:松鼠图片)认识词语松鼠。

谜语3:脑袋聪明,手脚灵巧,喜欢爬树,最爱吃桃。(课件:猴子图片)认识词语猴子。

师:看到大家表现这么棒,公鸡、孔雀、鸭子也赶过来凑热闹了,跟它们打个招呼吧!学习词语:公鸡、孔雀、鸭子。

动物们今天要进行一场比赛,想请大家做评委,可它们比什么呢?猜猜看。(课件:比尾巴)板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

1、观察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相机出示生字卡片:短、把、扁、最)

2、学习生字

⑴指名读卡片上生字

⑵请读得好的孩子当小老师带读

⑶齐读生字

3、识记字形,学习部首:“矢”字部、“曰”字头

4、说“短”、“扁”的反义词

5、认读生字(课件:不带拼音的生字)

三、学习课文

1、师:动物们到底比尾巴的什么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前三问句)

2、指名读、教师范读、评价、齐读

3、指名说答案,(课件:猴、兔、松鼠图片)

4、分男女生以问答形式对读。

师:这组动物比得可真起劲!看另一组在比什么呢?

5、(课件出示三问句,齐读)

6、指名说答案,指导把话说完整(课件相机出示)

7、分大组以问答形式对读。

四、课中休息

五、指导背诵课文

1、开书自由读课文。

2、老师范读课文

3、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4、配乐背诵课文。

六、拓展

1、看图编儿歌

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的特点和用处。

比尾巴的课件【篇9】

一、教学设想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是一篇既新奇又有趣的科技小品,它的特点是:设想大胆新奇、引人入胜;想象合理有据,富有逻辑。学习本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启发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大胆设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步骤

(一)导语

1、同学们都做过梦,梦到自己成为飞行员、科学家、医生等,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吗?脑对己有事物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古人想象人能在空中飞行,后人发明制造了飞机;托尔斯泰通过想象创造出娜塔沙形象,写出了不朽名著《战争与和平》。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未来的世界需要想象力,同学们,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富于想象,大家就将是未来的托尔斯泰、瓦特、牛顿、爱迪生。

2、下面请同学们来积累两条名言(老师用毛笔写下两条名言在纸上,贴在黑板两旁)

名言一: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腾飞的翅膀。

名言二: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想象为出发点的。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并愉快地完成下面的问题。愿同学们读得沉醉,愿同学们答得轻松。

(二)初涉课文

1、看图画《有尾巴的动物》说说动物尾巴的功能。

2、看图画《长了尾巴的人类》挑选图画上任一角色来扮演,并想象一下这一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设计一段台词,夸夸自己的尾巴

(台词内容:尾巴的特点及功能)

(三)朗读课文

注意:

1、声音要亮,吐字要清,有表情,重停顿。

2、动手动脑,用小圆圈标出你认为要积累的字、词、句子和疑难问题,准备闪亮登场发言。

(四)细读课文

细读课文后,小组讨论,并编写课文提纲,准备精彩的发言。

(五)探究课文

1、作者怎么会想到让人类长一条尾巴呢?作者的想象是不是荒唐、胡想、神经错乱?作者想象了什么内容,依据是什么?

2、想象是丰富的,新奇的,那么在想象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谈谈你的想法。

(六)各抒己见

思考:作者在想象了人类有尾巴的种种好处后,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愿意长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

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辩论:

{正方:人类长尾巴好

辩题

{反方:人类长尾巴不好

(七)知识的拓展延伸

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对同一事物往往能提出新奇的见解。模仿课文,大胆想象,用“假如。…”为题写一篇

dg15.com小编推荐

比赛课件热门


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都需要寻找一些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可是你知不知道我们国家的资料有哪些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比赛课件热门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比赛课件【篇1】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齐读课题。

2、老师今天特意从课文中挑选了一些好

词语

,看我们的小朋友有没有本事读好!

出示词语:特别 挤满 兴致勃勃 热烈

疯狂 野性大发 上下蹦跳 牢牢地 技艺高超

师:看来你是朗读词语的高手,真棒!(热烈鼓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地方的骑牛比赛吗?(南美洲)

出示图片欣赏:南美洲景色优美,民风淳朴,特别适合旅游,你们看----(放南美洲风光片,边看边适时介绍:那里阳光灿烂,花香阵阵,有着迷人的沙滩、快乐的音乐,还有着典雅精致的建筑,那里的人热情奔放。这一天,他们早早地来到赛场,观看骑牛比赛。

二、细读课文

(一)出示:一天,赛场周围挤满了人,大家在兴致勃勃地观看骑牛比赛。

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体会出来的?(人多:挤满;心情:兴致勃勃)

指导朗读好这句话。

问:这句话给你什么感受?出示:南美洲人特别爱看骑牛比赛。(读好)

(二)让我们睁大眼睛,随着南美洲人一起去观看骑牛比赛。

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看图简单说说,相机出现:野性大发、疯狂、上下蹦跳、牢牢地、技艺高超)

你看得真仔细,出示

句子

:只有一个骑手技艺高超,尽管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他还是牢牢地骑在牛背上。

那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好。

2、出示图二,你又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好几个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只两三秒钟就摔了下来。(读好)

3、出示两张图片对比,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好几个…………牢牢的骑在牛背上。(引读)

4、当你看到如此精彩表演,会怎么样?当场演示(鼓掌)。

出示句子: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骑手用精湛的技艺把野性大发的公牛征服了,把观众也征服了,那你们能把听课老师也征服吗?谁来读好这段话?

一起来感受整场比赛,齐读。

(三)第三段

师述:比赛结束了,一位小姑娘跑过去,给这位骑手献上一束鲜花。她问骑手(生接),骑手说(生接)。

出示:“小姑娘,你不知道,我曾经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

同学们,你们明白骑手的话吗?请大家四人为一组相互讨论讨论。(明白平时不断地练习,不怕失败,克服困难,百折不回,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

总结

课文

师:同学们理解得真好,正是通过无数次的训练才练就了今天高超的骑牛技艺。此时的你情不自禁地想对骑手说什么?

让我们一起带着敬佩的感情读一读骑手的话吧!

是啊,成功来之不易,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有收获,相信我们的小朋友一定都明白骑手的话!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朗读高手和写字高手。

有感情朗读课文。(个个都是朗读高手!把掌声送给自己!)

四、写字指导(写字高手)

学习:技 艺

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比赛课件【篇2】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9个生字和1个偏旁,绿线格里的字只回认不要求写。

2、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探究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并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高超的技艺是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得来的,只有不怕艰苦,才能学到真本领。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骑手的话“我曾经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据此以及教材的特点,我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直观的物体、表情、动作来记住字型理解字义。因此在课前我请学生搜集有关动物比赛知识。学生一个个兴趣怏然,告诉我有日常生活中的斗蟋蟀比赛、斗鸡比赛,还有香港的跑马、西班牙的斗牛比赛,等等。

图文比较感受公牛的疯狂撒野,骑手的高超技术,观众的兴高采烈,再分小组排练表演比赛实况。在这种近乎游戏的教学中让学生充满乐趣的学习,达到了于老师所说的.“语文教学要多些情趣,少些规则”。

根据我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我采用练习发和讲读发。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语文在实践中学习比在规则中学习要来得容易得多,语文教学应该以写字学写字,从谈话中去学谈话……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学生接触感悟了本文大量鲜活的语言后,让学生观看西班牙斗牛的录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斗牛的经过,现场的反映和自己的感受。激发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运用用书中有关的词语。这样学生才真学会了语言的运用。

1、同学们,老师上一节课要求大家回去搜集些有关动物的比赛,谁能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呢?

2、学生交流中,我相机介绍补充骑牛比赛的规则和南美洲的风土人情。

3、骑牛比赛会怎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去感受那激烈的比赛场面。

(此环节引导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从多种渠道活动获取信息的本领,不仅促使学生主动地学,更教给我寻求

(二)反复读文,讲读有法。

1、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课文,标好自然段。

2、学生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型。

3、再读课文,思考: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南美洲人特别爱开骑牛比赛?(出示图分析哪一幅图正确画出了“赛场周围挤满了人”,联系生活理解“兴致勃勃”。)

(此环节体现了重视读的同时重视“思”,边读边思,教得实在,学得扎实。)

1、小朋友读书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南美洲去看看当地的骑牛比赛吧。

3、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图文结合,扩散说话:野性大发的公牛是怎么样?你仿佛还听到什么?你能把你理解的通过朗读读出来吗?你还能读一读吗?

1、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然后由老师范读:

(一天,赛场周围/挤满了人,大家/在兴致勃勃地/观看比赛。好几个人骑手/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只两三秒钟/就摔了下来。)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读比赛。

2、让学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我曾经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这句话。

根据板书设计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楚的要求,以及本文故事性较强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板书:

比赛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

2、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

3、能够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并能够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动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动态的统计,初步感知并且学会统计的方法、

(一):实物统计图、

引言、

师: 春天来了,今年春游我们准备去动物园,可是,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实在是太多了,我们应该怎样合理的安排一天的参观时间呢?

生:要根据同学们最想看什么小动物来决定了、

师:你们最想看哪些动物呢?随着学生的回答,(电脑一个一个出示动物图片)

问:谁能一眼看出喜欢那种小动物的人最多?谁有不同意见?看来都不能准确说出、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那么怎样分呢?

生:一样的动物放在一起、

学生回答老师(演示电脑)是这样吗?

3、现在你能看出喜欢那种小动物的人最多吗?

4、那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清楚地看出喜欢哪种小动物的人最多?(小组讨论)

横着摆好还是竖着摆好?

5、反馈:

(1)(电脑)横着这样摆行不行?为什么?

(2)应该怎样摆?(电脑演示)

(3)刚才有人说竖着摆,随便竖着摆行吗?也要注意一个一个对齐、(电脑演示)

6、现在你能一眼看出喜欢那种小动物的人最多了吗?你知道一个小动物代表什么吗?

生:每有一个人喜欢这种动物,就增加一个这样的动物,因此,小动物的个数就是喜欢这种小动物的人数、

(二):方格统计图

1、如果每次调查,都要画很多图片,就太麻烦了,根据你的经验用什么来代替这些小动物图片好些呢?

生1:可以用圆圈代替,一个圆圈表示一个被调查的人、

生2:用三角代替,一个三角表示一个被调查的人、

生3:可以用对钩来表示,一个对钩就表示一个被调查的人、,

师:这些都可以,其实,统计的方法有很多,也可以用方格图来代替,(电脑出示方格图):请同学们看图、这一列方格下面贴上小鹿表示什么?喜欢小鹿的有几人?

这一列有这么多方格怎么表示有2人喜欢小鹿?为什么涂2个格?

2、从哪开始涂?观察(电脑演示:第一个方格闪动涂色)

3、你们愿意接着涂吗?你们有一张和它一样的图,请各组长取出一号图纸,各小组合作完成,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合作的最好,涂得最快、

小组汇报:

师:你们涂得和前面的一样吗?说一说涂色时应注意什么?

观察图:小组里说说,你能从图中知道什么?

生:想看猴子的有10人,、喜欢看大象的有6人,想看老虎的有1人,喜欢看斑马的有3人,还能看出全班想看猴子的人数最多,是10人,想看老虎的人数最少,才有1人、

6、我们能知道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比比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好、小组讨论:一个人提出问题,其他人回答、

小组汇报:

(1)、一共调查了()名同学、

生:一共30个人,我是一个一个方格数出来的、

生:我是用10+6+8+3+2+1 计算出来的、并且我在计算时,还有好方法,用凑十法,8和2,6和3和1凑成10,三个10就是30、

师:鼓励第二种方法好、从统计图中,我们知道一共调查了30名同学,而全班同学正好是30个人,这能说明什么?

生:我们调查的人和实际的人数是相吻合的,说明我们的统计结果是正确的、

(2)、喜欢看猴子的人比喜欢看象的多( )人?

生:可以用想看猴子的10人,减去想看大象的6人,10-6=4人,

生:我一眼就能看出想看猴子的比想看大象的多出几个人,就是这一段,是4人、

师:鼓励第二种方法好:这种方法真巧妙,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我们学习数学,就是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会巧妙的方法、

(3)、想看斑马的比想看兔子的少( )人、

生:我用减法算、

生:我跟刚才一样,找出想看兔子的比想看斑马的多几人,其实就是想看斑马的比想看兔子的少几人、就是这一段(电脑闪动)、

师: 我们以前还学习过统计表(放电脑),你们能把统计图的结果填在统计表里吗?那就请你填一填吧!从表中,你能知道什么呢?

7、 我们刚才分析了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你建议老师应该怎样合理的安排参观的时间呢大家商量商量、

生:既然想看小猴的人数最多,就在猴山上多看会儿猴子,喜欢小兔的人数也不少,再多看会儿小兔,想看老虎的人最少,只有一个人,那我们在看老虎时候,就少用点时间、这样就会让大多数同学满意了、

师:看来,统计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点评]:结合同学们春游,要参观动物园,解决怎样合理安排参观的时间这个问题,学生经历了调查,收集,分类,实物统计到方格统计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统计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

观察周围生活选择你感兴趣的活动,自制统计图表,自己设计你最喜欢嘴直观的图表样式,看看谁的创新能力最好、

课后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统计图,学会了用统计图来直观的比较事物数量的多少,以后我们还会学习更多类型的统计知识,学画更漂亮的统计图、那么,你们能说说统计图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吗?我们生活当中有哪些事物应用了统计图表?

板书设计

比赛课件【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模仿故事中的小动物(小鸡、小鸭、狗、猫、羊)的叫声,进行正确发音练习。

2、要求幼儿发音正确,并知道用好听的声音、勇敢地回答问题。

3、知道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小动物头饰、幻灯机、录音机、

2、幻灯片、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1、老师以有趣的游戏口吻启发幼儿找出藏在院子里的“小客人”(鸡、鸭、猫、狗、羊)

2、回室内坐下,引导幼儿听录音(小动物的叫声)。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谁在叫?

3、放幻灯,依次出现小动物(鸡、鸭、猫、狗、羊)

依次提问:

(1)这是谁?(鸡)这是几只鸡?小鸡的嘴是什么样的`?小鸡怎么叫?

(2)谁来了?(鸭)小鸭的嘴长的什么样?小鸭怎么叫?

(3)这是谁呀?(羊)小样叫起来的声音好像在叫谁?谁能学一学小羊怎么叫?

(4)谁跑来了?(狗)小狗怎么叫?小狗喜欢吃什么?

(5)老师学猫叫,问这是谁在叫?小猫有什么本领?小朋友学一学猫叫,听听谁叫的最好。

4、边演幻灯,老师边讲故事。问:唱歌比赛时,谁的了第一名?

5、边演幻灯边听配乐故事。

提问:

(1)谁第一个唱歌?小兔听了说什么?

(2)小鸭唱完歌,小兔是怎么说的?

(3)小羊为什么没得第一名?

(4)小猫为什么得了第一名?

6、玩游戏“找妈妈”

玩法:老师当妈妈,幼儿当动物宝宝,妈妈叫谁,谁就出来找妈妈,要求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和叫声。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适合小班年龄特点,通过让幼儿找小客人、分辨录音机中动物的叫声、模仿练习录音机中动物的叫声,看幻灯故事,以游戏的方法进行练习和巩固,并在游戏中自然结束,使儿童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题作用和想象力,满足不同幼儿的活动愿望。

本次活动,大多数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只有内向的乐乐、思思通过老师的启发、鼓励才活动起来,对于这两个孩子,老师要多加关注,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要表扬与鼓励。

比赛课件【篇5】

教学要求:

1、使幼儿知道故事的名称、角色、基本内容。

2、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叫声。

3、学习词:太轻、太响、太快、太慢。

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小花猫,问:小朋友,你们看它是谁呀?(小花帽)

对了,小花猫今天要去参加小动物们的唱歌比赛,你们想不想知道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谁得了第一名呀?

今天,老师讲个故事,名称就叫唱歌比赛(幼儿学讲)

二、老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幼儿欣赏,要求幼儿听清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谁得了第一名?

听故事提问:

1、故事的名称是什么?

2、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谁是裁判员。

3、谁得第一名,为什么(幼儿议论小猫唱得好在哪里,不下结论)?

三、听故事录音,老师按故事内容操作图片,幼儿视听结合,听清小鸡、鸭子、小狗、小鸭是怎么唱的,不好在哪里?小猫是怎么唱的,好在哪里?

四、老师边讲故事,边提问:

1、师:叽叽叽、叽叽叽这是谁的叫声,小兔说:小鸡唱的怎么样?(学习词:太轻)幼儿模仿小鸡的叫声。

2、师唱:呷呷呷、呷呷呷这是谁在唱?小白兔说鸭子唱得怎么样?(学习词:太响)幼儿大声模仿鸭子的叫声。

3、师唱:汪汪汪、汪汪汪这是谁在唱?小白兔说小狗唱得怎么样?(学习词:太快)幼儿大声模仿小狗的叫声。

4、师唱:咩咩咩、咩咩咩这是谁在唱?小白兔说小羊唱得怎么样?(学习词:太慢)幼儿慢声模仿小羊的叫声。

5、最后轮到谁?(小猫)师唱:喵喵喵,小白兔说小猫唱得怎么样?(学讲:不快、不慢、不响、不轻)谁得第一名? 幼儿用最好听的声音模仿小猫的叫声。

五、幼儿分组戴上小动物的头饰进行唱歌比赛,老师作评判员,小白兔戴上头饰进行表演并教育幼儿以后唱歌要向小猫学习,唱得不快不慢,不响也不轻。

评析:

幼儿时期,兴趣是其学习活动中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幼儿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且能取得较好的效能,因此,任何活动都应重视兴趣的培养。本教案,从教材的选编到教法的设计,较多的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自然地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各种动物的各种叫声,接受了唱歌时声音应唱得不快不慢不响不轻的道理;把语言、常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即加深了幼儿对故事本身的理解,又有效的提高了常识活动的能力。

比赛课件【篇6】

《想北平》说课稿华盛虹溪中学 吕小恩说教材1、《想北平》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中的一篇散文。“大纲”规定:散文的教学重点是总体把握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分析艺术手法,品味艺术语言。《想北平》一文,描绘了一幅由山水、草木、街景、院落组成的“都市风俗画”,抒发了一个羁旅异乡的平民知识分子那份闲雅而热烈的“乡情”。 2、根据“大纲”要求与本文特点,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思想内容;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散文笔法; (3)学习本文“对比”的手法;能力目标: (1)“美读”散文,品味本文“平民化的京味语言”; (2)提高“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那份浓浓的“乡情”。 3、根据散文的教学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将下列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那份浓浓的“乡情”; (2)提高“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散文笔法: (2)味本文“平民化的京味语言”;说教学1、评价一堂课的优劣的标准是多样的,我想有一点的不能被忽略的,那就是学生是否在老师的指引下真正动了起来,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教法如下: 重点的突出方法: (1)根据本文“情感先行”,易于把握的特点,我打算让学生通过“美读”与“画直抒胸臆的句子”的学法,完成重点(1)的教学; (2)在文章写景部分(4――7节),每一节都写北平的一个特点(即安适、匀调、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大自然),且有中心词或中心句,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材料。我设计通过“教师示范”的教法,学生“迁移模仿”的学法,来提高学生“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 难点的突破方法: (1)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是个教学难点,我计划通过与《故都的秋》比较学习来突破。为什么要给学生比较点呢?这是防止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无目的性,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我给出比较点――“从抒情与写景文字的分配上比较”。学生很容易总结出结论――《故都的秋》“重写景,融情于景”,本文“重抒情,以情驭景”。从而,体会本文“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细微处见绚丽动人的光彩”的特点。这个难点还要通过课外习作来巩固。 (2)本文的语言品味与语言特色分析也是教学难点,我计划让学生通过“品读-质疑-讨论-解疑”的信息反馈模式自主突破。教师点拨两点:A、《胡同文化》的“京味语言,例“虾米皮熬白菜——嘿!”B、“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2、教具准备: flash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 3、教时安排: 一课时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反馈教学法”的创始刘显国老师说:“开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是第一次信息反馈。”我的导入用的是“情境教学法”。根据本文所表达的“乡情”主题与“平民化的京味语言”,我用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来导入新课,也为体会作者情感与品味语言打下铺垫。 (二)简介作者 师生同步,突出――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1950年因《龙须沟》的创作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三)美读全文 “读好散文是学好散文的开始!”读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我打算运用“教师范读-学生个读-齐读”相结合的“三类诵读法”完成散文的诵读,要求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四)理解与鉴赏文章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发挥“穿针引线,架桥铺路”的作用,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重点(1)的学习中,声情并茂的诵读之后,我会问“本文的抒情是含蓄呢,还是直露?”学生很容易认定是后者。然后,让学生画出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总结出思想感情,体会那份浓浓的“乡情”。通过散文的“情语与景语”的自然过渡到重点(2)的学习——在分析北平”特征之中进行“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我在此会以第四节为例,分析其“安适”的特征,让学生去用“迁移法”完成5-7节的分析。 在难点(1)的突破中,运用“比较学习法”,老师给出比较点,学生就能很容易总结出“以情驭景”的写法的特点。这一点,在下一难点——“品味平民化的京味语言”——的学习中会得到巩固。在比较中,也会有许多学生会提及两篇文章都用到的“对比”手法,教师也应该加以强调。突破难点(2)时,我放给学生去自己品味,我只在他们有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给以点拨。 (五)回顾课堂,布置课外作业: 作业:用“以情驭景”的写法,写一段有关“家乡”的文字。字数不限。教学效果估计学生大多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去学。老师可能讲的不过瘾,但学生学的一定很实在。用当堂“美读”与课后习作的方法来巩固“以情驭景”的写法,一定会使学生印象深刻!

比赛课件【篇7】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希望自己变成别的什么?文中的小朋友,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他真的变成树后,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到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学生质疑,师总结如下:

(1)“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

(2)“我”变成了一棵树之后,做了些什么?

1、请小朋友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在文中框出生字,给生字表里的生字注音。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2、想想“我”变成了一棵树之后,做了些什么?

3、学生按初读要求自主预习。

形状狐狸丁零巧克力香肠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开火车读,并说出识字方法。

(1)正音翘舌音:平舌音“醋”,翘舌音“状肠”,后鼻音“丁零痒”。

(2)识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

形近字比较:壮一状,狐一呱,理一狸,零一雷,扬一肠,蜡一醋

4、巩固记忆。男女对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师:思考:“我”变成了一棵树之后,做了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因为贪玩,不想被人打扰,所以想变成一棵树。

我变成一棵树后,树上长满了鸟窝,奇形怪状的。窝里住满了我的朋友,还有妈妈,他们在一块吃东西,馋得我口水直流。

4、小结:概括内容,脉络清晰,层层深入,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文章。

1、如何识记这些生字?

形近字比较:状一壮,呱一狐,断一继

2、观察生字的位置和本身的结构,书写这些生字时要注意什么?

(1)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狐”左窄右宽,注意右面是个“瓜”,不是“爪”。

“零”注意:上面是“”,不是“雨”。下面的是个“令”,不是“今”。

(2)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3)小结:书写美观、正确的,请为自己再加上两颗星。没有得到星的同学可要加油了!

比赛课件【篇8】

本文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全文语言轻松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本课教学中,主要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同时,关注文章写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语言美、想象美,练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如,一棵有各种形状鸟窝的大树。

1.导入:同学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瑰丽的梦。如果你会七十二变,你最想变成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揭题:无独有偶,当代儿童文学家顾鹰也喜欢七十二变,她最喜欢变成什么呢?(动画:人变成了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预设:“我”变成了一棵什么样的树?“我”变成树后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由畅谈“如果你会七十二变,你最想变成什么?”引入新课,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

(1)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字卡片抽读,开火车轮读。

强调:“醋”是平舌音,“肠”是翘舌音,“鳄”是零声母音节。

强调:“丁零”一词的“零”读轻声。“狐、狸”两字都有反犬旁,“继、续”两字都有绞丝旁。

(2)请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3.理解词语。

(1)找一找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进行交流。请小老师来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痒痒”。

②看图片理解词语“鳄鱼”“香肠”“糖醋排骨”。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丁零”等。

(3)小结:理解词语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对照图片,也可以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初读课文来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在识字中,发挥学生自主识字能力,通过自己质疑、全班解疑,教师点拨等方法来理解词语。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帮助学生梳通文章大意:

引导学生了解:根据段落大意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常用的方法。

4.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梳理脉络:

第三部分(第9~23自然段):写妈妈拿着好吃的食物分给鸟窝里的小动物们,“我”忍不住想家,想起了妈妈做的饭菜。

5.指名分三部分来读。

6.重点指导读第一部分。

(1)自由读,用横线画出最能说明“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的句子。

“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知道画出关键词语或句子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2)汇报交流。

(3)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先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再进行全篇内容的梳理,帮助学生理清结构。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2.认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3.说一说哪些生字较为难写,互相交流写好生字的方法。

4.教师相机进行示范,重点指导“状”“肠”的写法。

5.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

7.积累抄写。

在课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抄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注重书写指导,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示范,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同时,练习积累抄写,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2)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几句话。

2.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觉得变成一棵树有趣吗?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品读变成树的美妙和神奇。

(一)学习第二部分,感受想象的神奇。

1.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5~20自然段,画出你觉得有意思的句子,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批注。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3.体会初变树的乐趣。

(1)读一读第5~8自然段,把自己认为有意思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感知鸟窝的形状美。

①课件出示树的图片,然后依次出现三角形的、正方形的、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鸟窝。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各种形状的鸟窝在枝头上跳舞的情形,具体感受这棵树的“奇特”。

②学生进行补充填空。

我变的树上长满了( )的鸟窝: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 )。

(3)体会鸟窝里的幸福。

①学生汇报交流。

②课件出示句子:

句1:我会请小白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

句2:你怎么住进来?别担心,我会弯下腰,让鸟窝离你很近很近,你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就像平时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

③引导学生认识设问句,了解其特点和作用。

④鼓励学生找出文中另一个设问句读一读,巩固设问句的特点及作用。

⑤找出这部分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如: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鸟窝!

⑥多种形式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学习第三部分,感受现实的幸福。

1.体会妈妈进入鸟窝的变化。

(1)读一读第9~20自然段,把自己认为有意思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简单说说自己的感受。

(2)相机出示下面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句子并说说“我”高兴和失望的原因:

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

①引导学生联系第11自然段读句子谈感受。

②重点抓住描写妈妈和小动物们吃东西时的句子,进一步感悟“我”的高兴和失望之情。

③引导学生质疑。

④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和段落。

2.轻声读第9~23自然段,交流思考:读了这一部分,你还知道了些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设计意图:教学设计中,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想象的神奇。关注文章的写法,感受使用设问句的好处。同时,通过图片的直观感受,体会变成长满鸟窝的树的快乐。

1.导思:想象的世界是多么神奇与美妙!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2.动笔进行写话练习。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鼓励学生通过想象,让自己的愿望在想象世界里得到实现。

3.投影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想象,同时也为运用积累的语言提供一个平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以读促写。

上课伊始,通过畅谈自己想变成什么和观看人变成树的动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然后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想象是神奇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感受使用设问句的好处。在练笔尝试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比的意义课件热门13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为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提供的有效途径,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就比的意义课件这个话题编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比的意义课件 篇1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P37P38,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

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懂得在除法里0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2.利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改写乘除法算式和改编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理解乘法的意义

(一)呈现问题情境

1.导入:今天这节课老师首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请大家准备好纸笔,老师这里有几道算式,接下来由我来报算式,请你们把听到的算式记下来,并且计算出结果,要求听清楚了吗?

2.教师报算式:5+5+5

12+12+12+12+12(指名两生在投影片上写)

3.请同学们看一下你们所记的算式,像这样的算式,你能举例吗?(指名学生报算式,其余听写)

(1)如在教师或学生报算式的过程中,出现有同学听不清楚的情况,则提问:怎样报才能让大家听清楚呢?

(2)引导学生感受到按这样的方式报算式不容易记,并且书写麻烦。

4.反馈、投影校对

(1)讨论两种书写方式

①用连加形式写

②写成乘法

A.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B.简便在哪里?

C.比较加法列式与乘法列式的结果、意义是否相同。

(2)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呢?

明确必须是相同加数连加。

5.揭示乘法的定义

(1)你能说说什么叫乘法吗

(2)教师小结:所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3)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二、理解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的关系

(一)感知乘除法的关系

1.将上题其中一道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指名改写)

2.你能仿照这样写三道算式吗

3.观察三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1)小组交流

(2)反馈、讨论

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写算式各部分名称

②引导学生认识到乘法算式中的积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

(二)理解除法的意义

1.投影出示:()8=24

5()=30

(1)提问: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求?

(2)你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用除法求吗

①指名回答

②同桌互讲

引导学生发现已知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情况下用除法求。

2.揭示除法的意义

(1)除法实质上是求什么

(2)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三)揭示乘除法的关系

教师: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四)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1.22881263=872.47223=10856

87263=()10856472=()

2288187=()1085623=()

3.()15=1054.=

105()=7=()

()()=()()()=()

(1)说说填写的依据

(2)第4小题中、、可代表哪些数?

强调不可为0,因为0不能作除数。

(二)改编应用题

1.6箱蜜蜂一年可以酿蜜420千克。每箱蜜蜂一年可以酿蜜多少千克?(投影出示)

列式、计算

2.将上题改编成一道乘法应用题和一道除法应用题。

(1)4人小组互编

(2)指名编题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比的意义课件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一课。

一、教学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将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结构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们确立该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这是第一项目标也是基本目标;借助为分数配图,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与欣赏;揭示分数的产生,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这两项目标是在第一项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拓展。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中拟订教学的重难点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在深入剖析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全课以“谈话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其中动手操作,创造分数这一大环节包括动手操作,感知意义;师生互动,理解意义;深化整体,总结意义;巧妙练习,强化意义四步。设计了如下一节课: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轻松谈话:“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你们知道哪些与分数有关的知识?”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学生可能会谈到(课件)教师适时小结一个苹果、一张饼都称之为一个物体,一米长的绳子把它叫做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我们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当学生已经把所相关的知识说充分了,教师适时走进去“老师知道它也和分数有关,你们看(课件)这是10个小朋友,当我们把它看作一个整体的时候,还可以说是一群小朋友,这一群小朋友也可以被分,分得的结果用分数表示。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借助集合圈渗透一个整体的同时,让孩子们感知到当我们把很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时候,我们也可用自然数1表示。它也可以被分,分得的结果也可用分数表示。为下一环节的动手操作指明了道路。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包括一米长的绳子、一张纸、六块饼干、12个小方块……(课件)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

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比的意义课件 篇3

一、说教材分析及构思

本节知识,是在“圆、角、分及分数的”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了生活中的小数。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使学生明白不仅是元、角、分以元为单位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的数量都可以用小数表示。教材编排时,创设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使学生经历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体会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这对于学生学习小数的意义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预案时,基本遵从教材体系。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而不是单纯靠教师的去获得。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一开始就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在是简单枯燥的教学。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比如: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是怎么得来的?这是本节课中重点要解决的概念问题,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中。又能为以后的学习内容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正确、熟练地读、写小数。

2 、能力目标:正确地理解小数的意义。通过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思,树立学好数学的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以上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特征而确定的。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 、 “操作法” 、 “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 、用课件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 、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亲身感悟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且促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

(二)探究学习小数的意义

1、用课件演示,探索新知。

(1)取一张正方形纸,明确说明用“1”来表示什么。然后再用课件制作的幻灯片来表示。

(2)课件演示: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份,让学生给其中一份涂色。

教师说明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是这张纸的几分几?让学生用一个分数表示。(十分之一)鼓励学生思考如果用小数来表示,可以怎么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说明十分之一也就是0。1;再让学生将课本中的3份涂色。教师问其中3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十分之三),十分之三写成小数是多少?(0。3)

2、小组交流

把“1”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教师问:把“1”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23份,用分数表示百分之几?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百分之二十三写作0。23)。

3、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自己去探索,学生会更加深地感知、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

4、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5、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

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6、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7、数学游戏:

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更能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及时练习

1、让学生读数。

2、拨数,说小数的意义。

3、并写小数。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从而掌握新的知识。

六、归纳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是小数的意义?

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等等的数叫做小数。小数中间的圆点叫做小数点。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左边的是小

数的整数部分,它可以是0,也可以是其他整数,如:0.9元、7.98秒等;小数点右边是它的小数部分。

七、作业

第6页的“练一练”第4、5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比的意义课件 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本课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教学。下面我就这节课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与大家交流交流。

一、教材分析: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应该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百分数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可能已经认识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还不十分准确。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百分数建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点、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四、说教法:

自主发现,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主要通过几个例题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

五、说学法:

通过学生自主发现、学生交流、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举例说明,引入百分数

课件出示近视率的统计、学校兴趣小组情况、产品合格率、饮料及毛衣的成份等图片,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百分数。然后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发现的百分数,说说是从哪里收集的。由此引出课题举例并板书。

例题1:某两家养殖公司养殖鸭子的成活率情况,如下:

养殖公司成活鸭子(只)养殖鸭子(只)成活鸭子占养殖鸭子的几分之几(成活比率)

A 21 30 7/10 70/100

B 17 20 17/20 85/100

我提出问题:哪个养殖公司的成活率高呢?学生很快用通分的方法,把这些成活比率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比较出结果:B公司的成活比率高,选B公司。

例题2:增加C、D两家养殖公司,如下:

养殖公司成活鸭子(只)养殖鸭子(只)成活鸭子占养殖鸭子的几分之几(成活比率)

A213070%

B172085%

C354087。5%

D29530098。3%

我提出问题:现在哪个公司的成活率高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如果还用通分太麻烦了?思考了一下:把这些分率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引领学生把表格中的分率进行转化,很快比较出了结果:选D公司。老师乘机揭示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二):自主发现,学生交流。

1、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首先老师引领学生说一说举例2里的98。3%、85%含义,做出示范和指导;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百分数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搜集来的调查资料,说一说其中的百分数的表示什么意思。引导他们说出什么占什么的百分之几。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

2、学习百分数的读、写法

让学生先自由看书,再小组交流百分数的读写法。汇报百分数的写法,学生容易把百分号写不好,这里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重点指出分母是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两者的区别,并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法。

(三):巩固基础,拓展提高。

1、展望北京2008

2000年悉尼奥运会

中国获取金牌数约占金牌总数的9。1%

2004年雅典奥运会

中国获取金牌数占金牌总数的10。3%

2008北京奥运会

中国体育健儿获金牌总数将占金牌总数的()%

2、我是小小设计师。这是一个拓展活动。发给每位学生已标明百分数的方格纸,让他们用涂色的方式设计出喜欢的图案。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四)自我检测

1、说出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1)一件羽绒被含鸭绒97%。97%表示()

(2)我们班有50%的女同学。50%表示()

2、读数。

131% 3。4% 88%

3、写数。

百分之九点零三百分之九十九

百分之二百五十百分之百。

[自我检测以学习目标为依据,以学习的基本内容为测试内容,可以检测学生本节课掌握的情况即目标的达成情况。]

七、全课小结:

师:你能用一句含有百分数的话说一说你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或者这节课的心情吗?

八、作业:(略)

九、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百分率百分比)

例题1、2

写作:85%读作:百分之八十五

写作:98。3%读作:百分之九十八点三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教学过程,使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有了进一步更深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已有相关知识概念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特别是分数相关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引入课题时和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通过课前对百分数的收集,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并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学以师生困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突破口,通过自学、合作、交流等形式实现“新知”的建构,充分再现和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中心地位”下移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问题解决的组织者、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生活实例来引出百分数,学以致用——通过解读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含义,升华学生对百分数在生活中作用的再认识,同时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拓宽学生学习数学的视野:学数学不仅仅是为知识而学,更重要的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

比的意义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约数和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于分数的意义,学生在四年级时,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根据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点,它是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理解单位“1”的含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一个分数中有几个分数单位。

3、在理解分数含义的过程中,渗透比较、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认识分数单位。

三、说学情: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包括两块内容: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分数是人类为了适应客观实际需要产生的。分数的意义从原先的把一个物体看作单位“1”拓展到把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一个平均分成4份的圆,其中一份涂色。让用一个数来表示涂色部分引出1/4,回忆1/4表示什么,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探究分数的意义。

1、动手操作

同桌两人合作:

(1)从信封中选取一样材料,通过分一分、画一画等方法表示出1/4。

(2)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是怎么表示1/4的。

(材料:1张正方形纸片,1条绳子,4个苹果图片,8只熊猫图片)

2、反馈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1/4的?

(强调:无论是分纸片、绳子(一个物体)还是4个苹果、8只熊猫(一些物体),每次都是平均分成4份。)

3、归纳小结,认识单位“1”

师:刚才在表示1/4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像一张纸片、一条绳子我们称作一个物体,而4个苹果、8只熊猫就称作一些物体,无论是一个物体还是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板书)整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但是和普通的1又有所不同,我们通常叫它单位“1”。(板书)

师:还有什么物体可以看做一个整体/单位“1”?

预设:一个班级,一群羊,一堆苹果……

4、再次研究1/4和3/4

(课件出示)露出的部分是一个整体的1/4,你能说一说它的整体是多少吗?

预设:这个单位“1”是12个正方体。因为露出的3个正方体是这个整体的1/4,说明还有3份这样的正方体,就再摆3份,每份3个。

师:这里是把什么看做单位“1”了?

预设:12个小正方体看作单位“1”。

师:很好!那遮住的这一部分应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预设:3/4,因为这里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4份,遮住的是3份。

(三)认识分数单位。

1、自主完成P46做一做。

师:这里把什么看做了单位“1”?

预设:把一堆糖看做了单位“1”。

师:像这样,单位“1”可以分成2份、3份、4份、6份等等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单位。

请你说说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并说说它们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学生分别汇报。

(四)练习巩固。

1、你能自己任意写出一个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思吗?

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教材第48页第6题。

3、教材第48页第6题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五)了解分数的产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来听听小精灵的介绍吧!……看来,分数是我们在生活中测量、分物时,或者计算时得不到一个整数结果的情况下产生的,来源于生活或者数学中的客观需要,正是由于这些需要,我们以后还会认识更多其他数。

(六)拓展备用。

如果这表示是2/5,那么单位“1”是多少?

比的意义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指导学生在理解百分数也是表示两个量间的倍数关系的同时,认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及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会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一些数:(出示投影)

(1)在12届亚运会中,各国金牌情况如下:中国占40.3%,韩国占18.5%,日本占17.4%,其它国家占23.8%。

(2)五(三)班学生在期末考试中,85%的人获优秀成绩,15%的人成绩达标。

提问:谁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

师:这就是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怎么读写百分数,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

板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2.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还要来复习有关知识。

提问:这两道题的结果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是一个分率。)

导入新课:由上面两道题可以看出,分数既可以表示量,又可以表示两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请你们看看下面题中的分数表示什么?我们今天学习的百分数又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投影)

1.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六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五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

提问:第一问怎么列式解答?

提问:五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做?

提问:根据所得的数,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年级三好生人数的比例高吗?你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吗?为什么?(分子不同,分母也不同,不容易看出。)

讨论:怎样做才容易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呢?(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根据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小结: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时,一般要进行通分,使分母相同。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通常把分母化成是100的分数,这样便于比较。下面我们把这两个数变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几,也表示三好生和年级总人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练习。(出示投影)

(1)一个工厂从一批产品中抽出500件,经过检验,有490件合格。合格的比率是多少?

品与产品总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学校图书馆有文艺书900本,有故事书450本,故事书占文艺书的几分之几?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什么?(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提问:请你们想一想,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什么关系?(分组讨论)

小结: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就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提问: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关系?(倍数关系。)应不应该有单位名称?

4.学习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提问:百分数和分数比,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不同点:形式不一样。)

百分数应该用什么形式表示呢?

(1)写法:写百分数时,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表示。写百分数时,去掉分数线和分母,在分子后面添上百分号。例如:

(板书)百分之九十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2)读法:读百分数时,只要把百分号看作分母是100,百分号前面的数看作分子,就可以和分数一样读了。例如:

17%读作百分之十七;

0.03%读作百分之零点零三;

15.2%读作百分之十五点二。

5.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讨论)

百分数是分数中的一种情况。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数量,又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所以分数后面既可以有计量单位,也可以没有计量单位;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没有计量单位。

(三)巩固练习

1.第125页做一做,在书上做,然后订正。

2.第126页第1,2题,做在练习本上。

3.(投影)判断:

(1)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

()

()

(3)百分数的分母一定是100。

()

(4)五(三)班45人,体育全部达标,达标率100%。

()

4.填空:

(1)一本书看了40%,表示()占()的40%。如果书是100页,看了()页;书是200页,看了()页。

(2)一条公路,修了25%,还剩()%没修。

(3)火车的速度比汽车快25%,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

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因为有了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可让学生讨论后解答。

5.一个工厂十月份的产值相当于九月份的百分之一百零八,写出这个百分数。十月份的产值比九月份的多了还是少了?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

你知道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都在什么时候用百分数吗?(在计算优秀率、合格率、体育达标率等方面。)

师:百分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希望同学们学好百分数并学会在实际中应用。

(五)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引用日常生产、生活中运用的百分数的例子,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对分数意义的复习,引出百分数的意义,为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做了铺垫。同时初步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教案通过对分数、百分数的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在练习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百分数意义的练习,达到了在知识点的关键处或难点处进行重点练习的目的。在教案中列举了一部分生活中使用百分数的例子,目的是引起学生对百分数的兴趣,了解百分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学会使用百分数。

比的意义课件 篇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

2、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分数的产生,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说明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一些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教学重点、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创设情景、启发诱导、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教学法,并穿插直观演示。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正方形纸、四个苹果、一米长的绳子,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表示四分之一。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着重研究的是分数的意义,主要设计思路是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实践,从而自己得出分数的意义。在备这节课时我就挖空心思地为学生考虑,应该准备哪些材料让学生操作?什么材料既让学生容易操作又能进行有效学习?最后决定用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一些正方体以及一些火柴棒,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提高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尽量做到让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了愉快的学习过程之后才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使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从而使他们获得发展。

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利用我为他们准备的材料展开别开生面的研究,在小组合作操作过程中,学生获得许多不同的分数,然后从这些不同的分数产生中逐渐得出分数的意义。特别是学生在利用正方体和火柴棒进行操作的时候,可以从中很好地体验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这部分我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复习回顾,激活记忆

2、自主探究,概括新知

这一环节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合作交流,理解单位“1”

(2)概括分数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3、内化知识,解决问题

4、课堂总结,全面升华

比的意义课件 篇8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小数的读写和意义。它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同时又是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四种不同的鸟及鸟蛋的质量,通过引导学生提出与鸟蛋质量有关的问题引入对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的学习。小数的意义是进一步教学小数性质、比较小数大小的规则、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名数改写的方法的基础,因此是本信息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小数的读写法,理解小数的意义;

2.在合作探索中,掌握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小数的计数单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除了整数外,你还知道哪些数?你能举一个我们学过的小数的例子,并说出它表示的意义吗?

(学生举例回答,师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一组一位小数:0.1 1/10;0.4 4/1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这些小数有哪些共同特征?(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后,再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归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谈话:看来同学们前面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作为奖励,老师带来一组美丽的图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伴随音乐,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本课是在学习了一位小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做铺垫。再带领学生欣赏信息窗1,引入新知,培养情感,激发兴趣。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学习小数的读写。

谈话: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

(1)根据以前的知识,请你从中任选两种蛋的数据试着把它们读或写在练习本上。

(2)全班交流订正。

(3)教师根据学生的读、写情况引导学生概括小数读、写的基本方法。

谈话:对于这些小数,你还想了解它们哪些知识?(学生自由提问。)

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0.2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意思?

2.学习两位小数的意义。

谈话:0.2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首先要弄清0.01表示什么。(板书:0.25 0.01)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片。

谈话:如果正方形纸片用1表示,那么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如果把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学生发言。)

(师板书:0.11/10 0.011/100)

(2)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

谈话:我们知道了0.01就是1/100,那么你能在这张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吗?它表示什么?

(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明确0.25就是25/100,也就是25个1/100。)

板书:0.25 25/100

(3)教师多媒体出示0.05、0.10的方格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板书:0.05 5/100

0.10 10/100

(4)小组讨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3.学习三位小数的意义。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猜想:那么0.001表示什么?0.365表示什么?(学生口答。学生在两位小数的启发下,可以自然迁移)

(2)教师多媒体出示大正方体塑料块动态平均分产生0.365的过程(教材51的图),引导学生理解0.365就是365个1/1000,也就是365/1000。)

(3)多媒体出示0.305、0.360的阴影方块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4)引导学生概括出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4.总结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

(1)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0.25和0.365这样的小数,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小数吗?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并结合实际说出它们的意义。)

(2)小组讨论:你认为小数是用来表示什么的数?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集体交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正方形纸片和正方体塑料块的观察、涂色、操作等活动,以及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小数的寻找和理解,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顺利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感受小数应用于生活的广泛性。

三、情境练习,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

学生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2.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独立读题,再说一说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练习重点是小数和分数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归纳知识的能力,也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四、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总结了经验和方法。

比的意义课件 篇9

【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在学习了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以两、三位小数的意义为教学重点,把小数的意义拓展到生活更广泛的领域,如用小数表示的身高、体重、时间、温度、面积等。在这些不同的生活领域使用的小数,理解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认识小数的数位及其计数单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小数概念和计数方法。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比较小数大小、小数加减法、小数性质、小数乘除法等打下基础。

在这节课教材安排了说一说,认一认,填一填,试一试,练一练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说一说生活动中的小数,体会小数的意义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认一认,借助几何模型,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试一试,借助计数器让学生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以及数位之间的进率从而进一步理解小数;最后通过练一练巩固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实现认识的提升。

我们知道,教师只有真正的把握了教材,读懂了学生,才能设计出最适合学生的各类活动。所以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非常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以它为起点进行教学;再是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浅入深,从简到难,循序渐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及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了解小数的数位以及小数的记数单位。

3、在活动中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

【重点和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这也是本课学生的困难点。

【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的具体设计分为四个活动来完成。

活动一:

我设计了交流信息,让学生在交流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的读、写。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课前安排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一方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在收集小数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思考这些小数的意义,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小数知识的经验。

开课交流资料,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题材,明确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再让学生用个性化的理解方式表达自己对小数的理解,大胆的释放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经验,也有助于教师探明学生的起点。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又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在对小数的读写这一知识点上,我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互相学习,直接解决。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明确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为学生的数学思考创设条件。

活动二:

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与十几分数的联系,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这一活动中我按照:分—选涂—写说—练,四步来进行:

1、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给小数分类。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会把0.1、0.3、0.62、0.2、14、0.23这几个小数分为三类,0.1、0.3是一位小数、0.62、0.23是两位小数、0.059是三位小数。

2、引导学生给上面三类小数选择合适的米尺图,并在米尺图的格子上涂色。在这里我选择了三种精确度不同的米尺图:精确到分米的、精确到厘米的、精确到毫米的。

凭借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与进率的理解,学生很容易理解0.1就是在精确到分米的尺子上涂1格;0.23就要选择精确到厘米的尺子,涂23个小格;0.214选择精确到毫米的尺子涂214格。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在感知上理解小数的意义。

3、再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刚才涂色的米尺图,并讨论交流同一米尺图上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说说你对刚才几个小数的理解。这样学生结合米尺图,即从数上,又从形上就很容易理解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理解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从而也使直观认识小数意义,过度到认识抽象的小数意义。

4、通过做练习:用小数、分数表示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把分数写成小数,并谈一谈你的思考方法等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活动三:

认识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先让学生速读课本p5的内容,介绍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再通过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同桌两人,一人拨珠,一人读数,并说说各数位上的数分别表示多少,然后交换角色。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小数数位各名称的理解和体会到小数部分的数位也是十进位的,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在前两个活动,设计上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不断向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一次次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主动建构知识。

活动四:

根据本课的知识点及重难点,设计了三个练习:

基础练习:1、小练习:独立完成第6页“练一练”第3、4、5题。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激趣练习:2、数学游戏:你说我涂。

拓展练习:3、p4填一填。

通过直观模型让学生初步感知带小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这也是对本节课,小数认识的一个拓展。

本节课我的困惑

1、在本课中对小数的读写,你是怎样教学的?

2、教材在小数的意义这节课,为什么要安排通过直观模型理解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你是怎样思考的?

活动五:交流信息,进一步学习小数的读写。

1、复习导入:出示一些商品价格标签,让学生说说商品的单价。

2、谈话引入:同学们都能正确地读出了这些商品的标价,“那除了商品的标价可以用小数表示外,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3、全班汇报,交流收集的资料。

4、同学们收集了那么多的小数,你能挑选你最感兴趣的一条,谈谈你对它的理解吗?

总结:刚才这些资料都是用小数描述一些事情,反映一些现象。通过交流,发现同学们对小数已经有了一些认识。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大家一起帮老师把资料读出来,请一位学生来写出小数。

(学生读小数、一生写小数。)

师:谁能说一下,你刚才是怎样读的?怎样写的。

(生交流)

师: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读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这样开课,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小数,再用个性化的理解方式表达对小数的理解,大胆的释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经验,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做好铺垫。对小数的读写,学生在三年级小数的认识中在元、角、分的具体背景下已经强调过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这类比较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与已有知识、利用学生的相互交流直接解决。只需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活动六:理解小数的意义,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

1、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小数,想一想,可以怎样分类?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0.1、0.3、0.62、0.214、0.23

2、给上面三类小数选择合适的米尺图,并在米尺图的格子上涂色。(在这里我选择了三种精确度不同的米尺图:精确到分米的、精确到厘米的、精确到毫米的。)

3、学生用分数表示刚才涂色的米尺图,并讨论交流同一米尺图上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4、出示课件:

(1)分别用小数、分数表示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P6练一练第一题。

(2)P6练一练第二题。

活动七:认识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

(1)快速阅读课本P5。

出示计数器,介绍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

(2)拨一拨,说一说。

在计数器上各数位都拨上3个珠子,说说每个3表示多少,这个数怎么读?

(3)学生比较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与整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4)学生活动:

同桌一人拨珠,一人读数,并说说各数位上的数分别表示多少,然后交换角色。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速读课本p5的内容,介绍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再通过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同桌两人,一人拨珠,一人读数,并说说各数位上的数分别表示多少,然后交换角色。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小数数位各名称的理解和体会到小数部分的数位也是十进位的,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活动吧:巩固应用

基础练习:小练习:独立完成第6页“练一练”第3、4、5题。

激趣练习:数学游戏:你说我涂。

拓展练习:p4填一填。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的知识点及重难点,设计了三个练习:基础练习:巩固,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激趣练习: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练习:通过直观模型让学生初步感知带小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这也是对本节课,小数认识的一个拓展。]

比的意义课件 篇10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四、数学游戏:

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

五、作业:

第5页1-4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千 百 十 个 十 百 千

位 位 位 位 ?分 分 分 数位

位 位 位

整数部分 小数点小数部分

比的意义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八册 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4、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相对应的课程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小数,探索小数、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

2、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理念:

1、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活动前提,营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用个性化的理解方式表达对小数的理解。

2、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建立平等、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材及学情分析:

小数的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小数的意义”是通过实际操作,借助几何模型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要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必须通过实际操作。把一个正方形看作“1”,把“1”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它的十分之一,就是0.1;把“1”平均分成100份,1份就是它的一百分之一,也就是0.01。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在练习中通过在直线图上表示十进分数和小数的问题,进一步沟通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不教,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只有让学生拥有好的学习方法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学习。这也是学生一直迫切需要掌握的。那么这节课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具准备:

课件

一、导入。

在我们以前的学习当中,重点研究了整数。但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进行测量、计算等活动的时候往往经常得不到整数的结果,所以我们又进一步学习了分数。其实在用分数表示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用小数表示。这个学期我们将重点学习小数。

二、介绍方法:

怎样学好小数呢?要想学好它,就要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制定一个计划,按一定的步骤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今天老师就向大家介绍一种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步骤)

学习步骤:关于小数:

1、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2、我还想知道什么?

3、通过学习我又知道了什么?

4、动动手,检测一下。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步骤开展学习。

三、思考、讨论:

1、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小数点、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师:看来大家对小数的了解很有限,那么更有必要认真的学习小数了。

2、还想知道什么?

小数的起源、发展、计算、数位顺序、读写法、意义……

师:要想了解小数的这些知识,首先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小数的意义。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小数的意义吧。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数的意义。

1.小数的意义,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1)出示课件,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取其中3份就是十分之三,用小数表示是0.3。

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2)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用数学语言说一说自己的涂色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分别是怎样的。

4、师:像0.1、0.5、0.7这样的小数是一位小数。像0.01、0.19、0.08这样的小数是二位小数。

5、想一想:1/1000、1/10000用小数怎样表示?23/1000、127/1000呢?它们分别是几位小数?观察黑板上的数据,想一想: 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呢?

6、看书P3,找一找你认为最重要的那句话,读一读。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7、看学习步骤3:通过学习我又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

8、质疑(学生提问)

五、学习步骤4:检测。

1、在直线上标出相应的小数、分数。见P5、1

2、分数小数的转化P5 2、3

3、同伴相互出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既是一节数学知识学习课,同时又是一节学习方法的指导课。通过对教学的设计,教学,对学生的检测,我有以下体会:

1、教师要善于倾听。学习活动要以学生为本,在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精彩的见解,教师要善于捕捉。尤其是当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出现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反应,以此保护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当然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注意有意识地积累。

2、注重方法指导。 本节课的特色和重点之一即学习方法的指导。但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该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方法指导的时候要让学生清楚本节课介绍的方法还适合那些内容的学习,其他的学习内容应该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更好。

3、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本节课既让学生学习了好的学习方法,又让学生扎实地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关注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存在的问题:数学课程要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本课与生活的联系不够,在学生的发言中教师的把握不及时。另外,要注重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的整合,学习方式还可以更丰富一些,如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方法可以有变化,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案例点评:《小数的意义》这一节课整体框架好,是一节学习方法指导课。本节课能够很好地确定研究的课题、目标,即学习方法的指导,有研究的方向。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参与目标的制定;学习过程中能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较好;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氛围好。

比的意义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究活动中,逐步理解一个整体,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读一读下列分数

2、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分数的产生

1、板书课题

师:课前我们一起聊到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师: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表示分数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理解分数的意义

1.理解一个整体

(1)、你能举例生活中的四分之一吗?

师:那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好好想想

(2)、汇报交流

教师进行规范:

生:我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生:我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条圆的1/4。

突出整体:

师:谁能用分数表示被涂上颜色的小喵咪?

生:把8个小喵咪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

师:说得不错。只要把这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3)小结:

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了这样的一份,得到了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2、理解单位“1”。

(1)深化理解一个整体

学生自主创作:

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小棒。同桌合作,任选一些小棒,分一分、找一找他们的1/4。开始吧。

交流汇报:

师:你用几根小棒表示1/4?你把几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你能说说这个1/4的含义吗?(多说几个)

师:一根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两根也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三根、四根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也就是说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可以用1/4进行表示呢?——一个整体

学生说4根小棒、8根小棒,师:4根小棒、8根小棒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2)揭示单位“1”。

师:说的真好。在数学中,通常把一个整体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可以用1/4来表示。(板书单位1)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所找到的分数?

生:把4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2份就是2/4。

(3)比较:

师:在刚才同学们动手涂一涂,写一写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找到了,这几个分数。

4. 揭示分数的意义。

(1)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通过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等方法已经认识了很多的分数。

黑板上的三个分数,你能说说它的含义吗?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单位1的几份之几。

师:已经会用单位1来说了,真好。谁也愿意来试一试呢?

小结:像同学们所理解的,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分数的意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理解分数单位

师:分数和整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像这样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叫做分数单位。

生:分数单位就是表示一份的数

师:也就是说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四、练习巩固。

1、说出下列题中的单位‘1’。

2、学生汇报交流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的习题

比的意义课件 篇1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在新知的学习中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使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并将已有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的现实情境,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通过解释1.11元、1.11米是什么意思,认识到0.1与,0.01与是同一个数的不同形式,为探究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2.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

本节课创设了让学生借助米尺探究小数意义的活动,并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通过猜测、验证,认识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通过思考、交流,发现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直至总结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正方形纸

学生准备 正方形纸 水彩笔 直尺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标签,让学生说说商品的单价。(课件出示商品的价格标签)

2.谈话引入。

同学们都能正确地读出这些商品的标价,这是因为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习了“元、角、分和小数”,一些商品的标价用元作单位时,要用小数表示。那除了商品的标价可以用小数表示外,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预设 生1:测量身高时,我的身高是1.42米。

生2:跳远比赛时,我的成绩是2.1米。

……

3.过渡:生活中有很多小数,教材中也举了一些例子,请同学们翻到教材2页,自己读一读。这些小数到底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商品的价格引入小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活动:探究小数的意义。

1.做一做,说一说。

(1)课件出示教材附页1中的图片,根据所给的图片做一做,说一说,1.11元和1.11米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1.11元是1元1角1分,1角是1元的,也可以写成0.1元,1分是1元的,也可以写成0.01元。

1.11米是1米1分米1厘米,1分米是1米的,也可以写成0.1米,1厘米是1米的,也可以写成0.01米。

2.画一画,涂一涂。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引导学生操作:用一张正方形纸表示“1”,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将其中的1份涂色,并想一想涂色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

(学生展示操作成果并汇报)

师:我们把这张正方形纸看成“1”,平均分成10份,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是,用小数表示是0.1。0.1表示把“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比较一下“1”和“0.1”的大小,“1”里面有几个“0.1”?

预设 生:1比0.1大,1里面有10个0.1。

(2)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用分数怎样表示?小数呢?

①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独立完成。

②汇报交流。

硝酸的课件热门9篇


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在我们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参考资料。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是不是在寻找一些可以用到的资料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硝酸的课件热门9篇,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硝酸的课件 篇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第二册第一章第三节《硝酸》,本节说课分为六个环节:

氮族元素是在学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最后一个主族,氮是氮族元素重要的代表元素,而硝酸不仅是氮的重要化合物,也是重要化工原料,有着广泛的用途。硝酸的性质不仅是本章的重点,而且贯穿中学化学的始终,也是各类考试常常涉及的热点。学好本节内容,能使学生系统掌握硝酸的性质,进一步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理论的理解。

依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了解硝酸的用途和王水的组成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教学过程中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关系,并且通过玻尔巧藏

诺贝尔奖章的故事,对学生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虽然硝酸的部分性质在初中化学中曾经介绍过,但作为硝酸的性质只是简单提及,而且浓硝酸、稀硝酸的氧化性不尽相同,还原产物也不同,这就使得硝酸的氧化性与浓硫酸的氧化性相比更加复杂,更难掌握,因此确立硝酸的特性是本节的重点;强氧化性是本节的难点。

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初中学过酸的通性,很容易分析得出硝酸酸性;高一学过浓H2SO4的强氧化性。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实验很好奇,所以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方法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情况,我设计了相应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观察→对比(类比)→讨论(推理)→归纳。分散难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实验演示与物质性质的类比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将讨论题.练习题和实验观察重点展示出来,可以节约课堂时间,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找准学习重点;有些演示实验可在多媒体上做,可以减少污染,配合教学。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基本学习方法。

1.观察 学会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现象分析本质。

2.联想 将硝酸知识和大量丰富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有机结合。

3.类比 将硝酸性质和浓硫酸进行类比,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

我先展示了一个实际情境:最近媒体经常有关于有人用黄铜仿制“黄金”行骗,被骗者后悔不迭的报道。然后提出,假如是你,你会上当么?你能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识别黄金的真假?学生思索一阵,感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该问题无能为力。此时,我顺势提出:学好了这一节课我们就有了鉴别的本领。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望着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我深深地体会到好的引课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么的重要。

展示样品,组织学生观察浓硝酸的颜色状态,让一名学生小心闻气味并演示,结合课本重点归纳出硝酸:沸点低/易挥发/酸雾。

(2)通过学生阅读自学、教师演示实验及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硝酸的不稳定性。 我们首先展示一瓶在无色试剂瓶中久置发黄的浓硝酸,引导学生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演示浓硝酸受热的对比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评判自己的推测,再让学生根据对现象的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析加热浓硝酸的现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推测相关化学方程式。

②实验室应如何保存浓硝酸?为什么?

③这样的保存方法还适用于哪些试剂?

学生讨论完后,我再点拨疑难点,以加深学生对硝酸不稳定性的认识和理解。

(3)新旧知识迁移、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相结合突出重点——强氧化性

新课的中心内容是硝酸的氧化性。硝酸是继硫酸之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酸,因此,我先引导学生复习:我们学过的浓硫酸有强氧化性,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浓硝酸是否也有强氧化性呢?设计什么样的实验能够加以探究呢?,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进行知识的迁移。

这样进行知识类比迁移,就可以从浓硫酸的性质推测出硝酸可以与铜反应、常温下铁、铝可以在浓硝酸中钝化、浓硝酸可以与炭反应等知识,然后演示[实验1-7]来进行验证。

② 生成气体的颜色;

③ 反应前后溶液颜色如何变化。

为了更顺利地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NO而又尽量避免对环境的污染,我将实验加以改进,具体如下:将单孔塞换成双孔胶塞,并在塞子上安装一个能自由开关的玻璃弯管,开始时先关闭此管,等看到试管中产生无色气体后打开此管,向试管中鼓入空气,便出现明显的颜色变化: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这样既便于学生确定生成的是一氧化氮气体,又能防止有毒气体散失到空气中。

根据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就能很容易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

然后扩展到其他金属与硝酸的反应,常温下铁、铝可以在浓硝酸中钝化。

最后扩展到与其他像硫化氢、亚硫酸钠等还原性物质的反应。 这样就全面总结出硝酸的反应规律:

金属与硝酸反应,一般都不产生氢气,其中常温下铁、铝遇浓硝酸会钝化。 稀HNO3与浓HNO3 都有强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为了全面掌握硝酸的性质,让学生复习巩固酸的通性,

学生可通过石蕊先变红后褪色的现象,既可引入酸性的复习,又可体会硝酸的强氧化性。 这样就对硝酸的性质就有了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

最后联系性质,推知硝酸用途,使学生认识到硝酸对国民经济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使学生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出硝酸虽氧化性强但不能氧化铂、金。有没有能氧化铂、金的物质呢?通过设问,自然引出王水。简介王水的组成和超氧化性。要牢牢记住王水的组成,可引导学生妙用王水中的“王”字的笔画,“王,三横一竖,3:1”帮助记忆。最后通过玻尔巧藏诺贝尔奖章的故事,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进行完知识探究后,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能全面的掌握硝酸的性质。

自我测评:

5 常温下物质的量相同的铜片、银片、铁片和铝片分别置于足量的浓硝酸中,同温同压下,生成NO2体积最大的是( )

7.探究性学习:现有铜、稀HNO3、浓HNO3要制备硝酸铜,既要考虑节约原料又要防止污染空气,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来制取。

板书硝酸的物理性质可以简略,重点板书硝酸的化学性质,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硝酸的课件 篇2

高中化学以铵为原料制备硝酸教案大全

教案能引导老师进行良好的教育活动,作为一名化学老师,你知道怎样写高中化学教案吗?不妨写一篇教案和我们共享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高中化学以铵为原料制备硝酸教案,希望你喜欢。

高中化学以铵为原料制备硝酸教案1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 2-6]用棉花包住约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Na2CO3 、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Na2CO3 、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根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 、H2O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4、 H2、 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质量,②n值,③NaHCO3质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CO2?

(5)200℃时,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高中化学以铵为原料制备硝酸教案2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其作用

“硫酸”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浓硫酸的性质,涉及到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第二部分为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涉及到碳酸钡和硫酸钡的区别。硫酸作为三大强酸之一,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年会考、高考的重要考点。硫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学习好该节课是十分有必要的。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和了解有关硫酸的基本性质和氧化还原概念、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加深和巩固这些知识,铜和浓硫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污染物为下一节的环境保护作出了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浓硫酸的性质和怎样检验硫酸根离子。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设计几种辨别浓硫酸与稀硫酸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学有所用,更加的热爱科学从而更加认真的学习科学。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反应和根据实验分析浓硫酸的氧化性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2) 教学难点:用氧化还原的概念解释浓硫酸的氧化性,由宏观现象转入微观分析

二、学生现状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识,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会带着问题去上课。在初中时他们已经学了硫酸的基本性质,对浓硫酸的特性和稀硫酸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高中他们学了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此这节课是对以往知识的巩固应用和进一步的阐述和完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的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它要求符合学科特点符合教材的内容和目的。本节课坚持体现“以学生为主”和“教与学的统一”的原则。结合课本采用实验演示和课件展示的方法。体现以下特点:

1、 采用多媒体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容量更大,速度更快而且效果更好。比如本节课采取一则实际材料导入,由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字并说明体现了硫酸的哪些性质。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须教师读材料或发放材料,显得浪费时间和资源。

2、 通过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并且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加以放大,使得实验更加清晰地展现给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浓硫酸的的特性引出该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作好实验演示是十分重要的,要尽可能地使实验直观清晰,利于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而后对实验的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概括总结,难点得以突破。

3、 结合本节内容,采用探索分析讨论的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沿着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来思考,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的程序进行学习。如浓硫酸和铜反应的实验时,学生观察到反应后试管的溶液显蓝色,品红溶液褪色等现象。可由学生大胆猜测蓝色的溶液是什么呢 ?为什么品红会褪色呢?然后通过分析可知蓝色溶液是硫酸铜,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硫气体。然后可由学生自己写出化学方程式。这样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实验、课本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如下:

1、 由一则实际材料导入新课,简洁明了。由于刚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不是很集中,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动机。用幻灯片播放一则实际材料,请学生找由关体现硫酸性质的关键字,积极思考,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说明材料中体现了哪些浓硫酸的性质。借此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2、 归纳硫酸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纯硫酸,并提问大家仔细观察有哪些特征。结合课本,探究出硫酸的物理特性。

3、 演示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浓硫酸的性质。实验一:往三支试管里分别加入纸片、蔗糖、木屑,滴加几滴浓硫酸请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得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引出重点。实验二:浓硫酸和铜的反应,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写出化学方程式。通过启示的方法:反应中的物质化合价发生了怎样变化呢,引出浓硫酸氧化性的难点。回忆并利用氧化还原的概念进行解释突破难点。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写出碳和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4、 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掌握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学生已知钡离子可以检验硫酸根离子,所以重点放在碳酸钡和硫酸钡的区别。在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硫酸钠和碳酸钠滴入氯化钡观察实验现象,再滴加盐酸,学生可发现碳酸钠的试管生成沉淀而后沉淀溶解。使学生明白硫酸根的检验需加入酸化的氯化钡以去除碳酸根的影响。

5、 教师进行小节

6、 教师布置作业,使知识得以应用训练

高中化学以铵为原料制备硝酸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电影主题案例,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同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认识到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电影城里话电影

(以长春电影城为话题,播放视频《变形金刚4》,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交代清楚。)

众所周知,长春又叫做“电影之城”,因为长春有一个的文化标志,那就是“长影”,作为影城的孩子,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聊聊电影吗?好,那我们这节课就以电影为主题来学习新课,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感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板书)

教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完成了自主学习的内容,大家对教材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了。那么我们就回到电影这个话题上来,大家平时看美国电影吗?都看过哪些美国电影?看来同学们平时还是很关注电影的。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一小段电影视频,同学们在观看之后要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感受。教师:这是哪一部电影?

教师: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震撼,那同学们在观看欣赏之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美国能够制作出“变形金刚”的传奇故事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一,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以长春电影城为话题,播放视频《变形金刚4》,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交代清楚。)

众所周知,长春又叫做“电影之城”,因为长春有一个的文化标志,那就是“长影”,作为影城的孩子,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聊聊电影吗?好,那我们这节课就以电影为主题来学习新课,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感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板书)

教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完成了自主学习的内容,大家对教材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了。那么我们就回到电影这个话题上来,大家平时看美国电影吗?都看过哪些美国电影?看来同学们平时还是很关注电影的。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一小段电影视频,同学们在观看之后要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感受。教师:这是哪一部电影?

教师: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震撼,那同学们在观看欣赏之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美国能够制作出“变形金刚”的传奇故事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一,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活动2【活动】合作探究(有关话题)

学生先提建议,后播放《长影集团—双轮驱动产业升级》,让学生通过视频回答长影集团是如何实现发展的。

教师:?《变形金刚》这部电影的拍摄离不开经济上的投入,同时也离不开政治上的支持,所以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变形金刚》是一部系列电影,从第一部到第三部它接连创造了票房神话,拿变形金刚3为例,它在中国至少卷走了10亿元人民币,全球票房更是突破了十亿美元。同时,这部电影又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带向全球,接下来同学们再思考:《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上映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有什么重要影响呢?同学们结合材料2,再次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大家同意吗?高票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它也把美国的价值观念推向全球,实现美国的政治意图。那么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教师:也就是说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文化,同时文化也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总结一下,我们大家通过合作讨论,一致得出的结论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的关系。(板书)写完后放幻灯片,三者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同时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下面同学们把结论简单整理在导学案上。

我们说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那么文化都能促进经济发展吗?请举例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非常好,有些问题啊,我们往往能够通过举例来论证,文化是具有两重性的,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那么经济相前发展,文化也一定随之向前发展吗?举例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经济发达的社会,也存在一些不良的文化现象,所以我们不能说二者是同步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传承性。

《变行金刚》第四部即将上映,值得期待,但我们更加期待的是中国电影能够走向世界,赢得世界影迷的青睐,接下来同学们再次思考,美国电影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又存在哪些需要我们警惕的问题呢?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教师:先说说经验吧。(板书)

生:回答。

教师:其实同学们说的这些都体现了文化与经济越来越分不开,就拿科技来说,邓小平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与经济相交融。(板书)再说说我们应该警惕的问题。(板书)

生:回答。

教师:这个问题同学们回答的比较好。某些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传播出去,这实质上是文化霸权主义。这也体现了文化与政治越来越分不开,与政治相交融。(板书)

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是: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交融(板书),与经济相互交融体现为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文化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作用明显。与政治相互交融,其实不仅体现为国际上某些某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还体现为国内,公民要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同学们将结论简单整理在导学案上)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教师:当前有一个热词叫做文化软实力,其实每一个国家都很重视自身文化的发展,对于我们中国来说,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就必须重视文化,但是目前我国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拿电影来讲,面对实力强打的好莱坞电影,你能给长影或中国电影的发展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吗?小组讨论一下吧。

教师:哪个小组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观点。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建议)

教师:同学们提这些建议都很好,同学们的思路很清晰,其实大家都是想借助文化产业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那么我们来看看长影集团是怎样做的呢?长影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两轮驱动,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两轮驱动,也就说通过这两项措施来推动长春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长春的城市竞争力,我们角度再开阔一些,推动文化产业能不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学生:可以。

教师:所以我们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板书) 好,我们进行课堂总结,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的关系,相互影响更加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作用,相互交融更加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政治谁也离不开谁。本节课,我们看似在研究美国电影与长影,其实,老师是希望引领同学们去关注和思考中国电影的问题,我们看似是只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其实,老师更希望同学们理解文化对国家、对社会的巨大作用,进而提升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自信。同学们,你们能从自身做起关注祖国文化的发展吗?非常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硝酸的课件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②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用具:  每位学生准备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条;教师:纸条、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

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二块,分给第一个小猴子一块。第二个小猴子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二个小猴子两块。第三个小猴子更贪,它抢着说:“我要四块,我要四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三个小猴子四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问题。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三、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

1、分别把三张一样大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四份、八份

再把平均分成两份的将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把平均分成四份的将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把平均分成八份的将其中的四份涂上颜色。比一比:发现了什么?

2、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五、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出示展示评价分工表)

六、评价质疑拓展

1、仔细观察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那它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从左往右看。

从右往左看,它的分子分母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就是分子与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也是分数大小不变).

4、观察比较后引导学生得出: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

七、检测示答纠错

1、理解性的练习

2、判断、说理练习

3、在下面(  )内填上合适的数。

八、回顾总结评价

九、作业

练习十七  第一题、第二题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硝酸的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用比较的方法(与硫酸比较)学习掌握HNO3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HNO3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实验探究法+阅读训练

四、教学设计:(分两课时完成)

1、教师陈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2、一分钟记忆力比赛:C+HNO3—、Cu+HNO3(浓)—、Cu+HNO3(稀)—、HNO3—(学生快速记忆,并整理到错题本上)。

3、关于HNO3物理性质的教学。采用一分钟记忆力比赛,然后让学生复述回答,师生评价、补充。然后教师设疑:为什么“发烟”二字用引号?(意在强调烟和雾的区别)。

4、关于HNO3化学性质的教学,程序如下:(1)开展4分钟阅读竞赛(粗读),回答下列问题:浓HNO3和浓H2SO4在化学性质方面有何异同?(学生回答,师生总结完善)(2)分别学习HNO3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具体如下:A、关于HNO3的不稳定性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阅读探究:(约5分钟)(1)为什么应把HNO3(特别是浓HNO3)盛放在棕色瓶中?以前我们接触过的物质中,哪些物质也要盛放在棕色瓶中?(2)为什么我们有时可以看到浓HNO3呈黄色?(3)分析HNO3分解反应原理:a.被氧化、被还原的元素分别是什么?b.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分别是什么?c.电子转移数是多少?试用单线桥法表示,教案《《硝酸》教案》。讨论学习后,教师板书。

B、关于HNO3的氧化性的教学,教学程序如下:(1)实验探究:让两组同学分别演示浓HNO3、稀HNO3和Cu的反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表述现象,并分析原理,教师板书方程式。(约5分钟)(2)阅读探究:让学生开展3分钟阅读竞赛,归纳总结金属和HNO3反应的规律,并和浓硫酸相比较。最后通过提问,补充、完善,师生总结并做好笔记。(约8分钟)(3)关于HNO3和C及其它物质的反应,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自学完成。(约3分钟)附:板书设计:一.HNO3的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为1.5027g/cm3,沸点83℃,98%以上为“发烟”硝酸。

二.HNO3的化学性质1.不稳定性:宜保存于棕色瓶中的物质:HNO3、AgNO3、AgCl、AgBr、AgI、Cl2水、HClO等。2.氧化性:A、和金属反应:HNO3和金属反应的规律:①HNO3能和大多数金属发生反应(除Au、Pt等外),而且主要不生成氢气。②常温下,Al、Fe等金属能在浓HNO3中发生钝化。③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以后的金属Cu、Ag、Hg等与HNO3反应,主要生成NO2,与稀HNO3反应,主要生成NO。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B、和非金属反应C+4HNO3===4NO2↑+CO2↑+2H2OC、和有机物等反应D、与Fe2+、S2-、I-、Br-、SO32-等反应。

五、布置作业:课本习题P16:三、1.2.四。

六、教学反思:1、加强问题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开展阅读比赛、记忆力比赛,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应是我们努力学习并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

硝酸的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易溶于水、挥发性),硝酸(第一课时)。

(2)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强氧化性和强酸性)。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有关硝酸强氧化性的实验,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

(2)通过从酸的一般通性到硝酸的性质的推理分析,提高运用复分解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硝酸跟硫酸、盐酸等的对比和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硝酸的用途让学生对化学为提高人类生活作出贡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过程]

[引言]硝酸是中学化学常见的三大强酸之一,现在老师手中拿着的是一瓶浓硝酸,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后总结一下你从中可以判断出硝酸具有哪些物理性质。(以此为落点让学生边观察边作简单的推理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根据实验现象推出结论的推理能力)

[板书]

1.硝酸的`物理性质

(1)无色(观察硝酸溶液的颜色得出);

(2)有刺激性气味(打开瓶塞可嗅到);

(3)易溶于水(观察瓶中标签浓硝酸的浓度为65%可得出);浓度大于98%的硝酸会在空气产生大量的白雾,故称为发烟硝酸。

……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断定硝酸具有酸的通性,请同学们根据酸的通性来分析解决下列问题,并把结果填信表格中:

推测可能现象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硝酸跟氧化钙反应

硝酸跟碳酸钙反应

硝酸跟氢氧化铝、氢氧化钠反应

硝酸跟金属铝、铁、铜反应

硝酸溶液中滴入酚酞试剂

[学生分析时可能出现的情况]估计绝大部分学生对前三个问题都能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后两个问题,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论。这正是后面进一步探究硝酸的氧化性创设了问题情景。

[板书]

2.硝酸的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强酸

[教师活动]盐酸、硫酸跟铁和铜等金属反应情况?试推断铁、铜跟硝酸反应反应情况。

[实验演示]

A.稀硝酸中投入铁片、稀硝酸中投入铜片

B.浓硝酸中投入铁片、浓硝酸中投入铜片

C.浓硝酸跟投入铁片并加热

[学生观察并分析]

铁、铜跟稀硝酸都能在常温下反应产生气体(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是不是氢气?)。

铁片跟浓硝酸在常温下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铜片跟浓硝酸反应产生一种红棕色的气体、同时溶液显蓝色。

[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结论]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浓、稀硝酸都可跟不活泼金属(活泼金属当然能反应)反应,反应中一般不产生氢气,冷的浓硝酸遇铁、铝等要发生钝化作用。

硫、碳等非金属单质遇硝酸能否发氧化还原反应?

亚硫酸钠、硫酸亚铁等还原性较强的化合物遇硝酸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研究]

D.焦炭投入热浓硝酸中

E.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入浓硝酸溶液

[板书]

(2)具有强氧化性,化学教案《硝酸(第一课时)》。反应规律如下:

还原产物

范围

浓硝酸

一般NO2

不活泼金属、碳等非金属单质、某些还原性较强的化合物

稀硝酸

一般是NO

硝酸强氧化性的其它方面的表现:热浓硝酸遇酸碱指示剂会起漂白作用,铁、铝等金属遇冷浓硝酸会起钝化作用。

[学生练习]

写出铜跟浓、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硫、碳跟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

C+4HNO3(浓) =CO2↑+4NO2↑+2H2O

S+6HNO3(浓) =H2SO4+6NO2↑+3H2O

[教师展示]一瓶久置变质的浓硝酸、一瓶未变质的浓硝酸,让学生观察颜色并进行比较。

[学生观察结果]变质硝酸显黄色。

[教师引导]试分析久置浓硝酸为什么会变黄色?

[师生共同分析]硝酸分解会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易溶于水,使溶液显黄色。

[板书]

(3)硝酸是一种不稳定性的酸,见光、受热易分解。

4HNO3 4NO2+O2+2H2O

所以保存硝酸时要注意避光、放在阴暗和低温处。

[总结巩固]试比较硝酸、硫酸、盐酸三大强酸在性质的异同点:

色、态

刺激性

挥发性

氧化性

硝酸

盐酸

硫酸

[巩固练习]

1.将足量的NO2和一定量的SO2混合气体通入氯化钡中,产生的沉淀( )。

(A)不可能是亚硫酸钡 (B)一定是亚硫酸钡

(C)一定是硫酸钡 (D)一定是亚硫酸钡和硫酸钡

2.常温下,下列溶液中能溶解铁的是( )。

(A)稀硝酸 (B)浓硝酸 (C)浓盐酸 (D)浓硫酸

3.常温下,在VL密闭容器中有a molNO气体,压强为bkPa,若再充入a molO2,保持温度不变,反应后容器的压强是( )。

(A)1.5bkPa (B)2bkPa (C)略小于1.5bkPa (D)略大于1.5bkPa

4.下列盛放试剂的方法,错误的是( )。

(A)把硝酸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并放置在阴暗处

(B)把硝酸银放在棕色试剂瓶中

(C)把氢氧化钠溶液放在带橡胶塞的玻璃瓶中

(D)把氢氟酸放在玻璃瓶中

5.取三张蓝色石蕊试纸湿润后贴在玻璃片上,然后按顺序分别滴加65%硝酸溶液、98%的硫酸溶液、新制氯水,三张试纸最终变成( )。

(A)白、红、白 (B)红、黑、白

(C)红、红、红

硝酸的课件 篇6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原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一章第三节硝酸的第一个课时。我将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课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只有深入地研究教材、学生找到这两者的结合点,才可以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了解了硝酸具有酸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的两种特性—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硝酸的氧化性,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而硝酸与金属的反应又是学生突破硝酸强氧化性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本节课重点探究硝酸与金属的反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三大强酸的性质以及氮的化合物知识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可加深对物质结构理论及氧化还原知识的理解,它所涉及到的一些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为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已具备的知识:氧化还原反应规律、酸具有酸的通性及浓硫酸的特性

已具备的能力:已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类比的能力,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社会生活,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等两大特性。

(2)过程方法:

通过硝酸泄露事件的录像,培养观察、归纳的能力

通过创设情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推理、

知识迁移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通过改进实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硝酸泄露事件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事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利用“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虽然硝酸在初中化学中曾经介绍过,但作为硝酸的性质只是简单提及,而且浓硝酸、稀硝酸的氧化性不尽相同,还原产物也不同,这就使得硝酸的氧化性与浓硫酸的氧化性相比更加复杂,更难掌握,因此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硝酸的两大特性

难点:对硝酸强氧化性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我还设计了本节课的创新点:在探究硝酸性质中既有理论探究也有实验探究还有实验仪器的改进

学生活动的体验点:体验硝酸泄露的可怕性,硝酸的强氧化性以及实验仪器的改进

三、教法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我采用学案导学、情景激学、目标驱动、实验助学的方式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通过信息归纳、类比推理、实验探究、联系实际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合作与交流,观察与思考的良好习惯,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乐学其中!

四、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学生心里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新课程的教学关键,是教师应创设利于学生探索、求新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得以快速成长。

于是本节课我通过硝酸泄露事件作为线索,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这不同于以往的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模式,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科学猜想、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反思、实验改进,来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旨在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学习目标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我要给同学们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目标1、通过信息整理感知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

目标2、通过联系实际复习回顾硝酸的酸性

目标3、通过理论探究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

目标4、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

目标5、自由交流,寻找自我提升的空间

(三)教学过程

那么如何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呢?

新课引入:

播放一段录像:硝酸泄露事件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实际生活问题为线索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机会。

目标1、感知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

让学生根据学案观看录像,整理由录像中所得到的信息:结合阅读教材归纳出硝酸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目标2、复习回顾硝酸的酸性

我通过创设情景

展示图片:事故的处理(用消石灰处理泄露的硝酸)

提问:体现了硝酸的什么性质?

你能用化学方程式举例说明硝酸的酸性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硝酸能与金属反应为“硝酸的强化性”的学习环节提供发现问题的理论基础。

目标3、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

回顾展示图片:高速公路上弥漫着红棕色的烟

对比展示:一瓶呈黄色的浓硝酸

问题:高速公路上红棕色的烟是什么?长久放置的浓硝酸为何呈黄色?

追问:如何正确保存硝酸?

设计意图:学会通过对比、迁移

、质疑、阅读获取新知识,掌握“性质决定保存”的规律!

并且从上理论探究:硝酸的分解产物除了二氧化氮还有什么?引导他们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去分析,并由学生推导并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科学的推理能力

任务4、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融合知识、方法、能力等多重目标的实现。为了能顺利的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采用了沿着科学家的脚步去探索

实验探究:(科学猜想--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反思—实验改进—实验小结)

(1)猜想:

回顾图片:用槽罐车运输浓硝酸,你联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与浓硫酸联系起来:钝化—强氧化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虽然已经学过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但是我所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知识和表达能力相对薄弱,因而在实验设计方案上我相应地降低了难度:

(2)设计方案:我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对以上猜想进行验证

基于环保、节约、携带方便,我对实验仪器进行了改进,采用一套微型实验仪器,由于没有配套的微型试管塞,我采用了气密性更好的试管帽。并在学生进行操作前进行了详细说明。

(3)实施方案:这是学生实验的学案: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对比浓、稀硝酸分别与铜反应的剧烈程度,说明

性:浓硝酸稀硝酸(填>、

(4)方案反思:稀硝酸与铜反应中我们观察到有无色气体产生,于是可能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质疑:产生的气体会不会是氢气呢?

这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那么该实验应如何改进才能确认究竟是氢气还是一氧化氮?

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改进

(5)改进实验:用注射器代替试管

设计意图:使学生的分组实验不仅仅停留在机械的动手、观察,还要让学生明确“我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样做更好”,是实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由实验装置的改进再改进,优中求优,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环保意识。

然后,我们师生共同进行

(6)实验小结:同是硝酸与铜的反应,但浓度不同产物就不一样。

设计意图:由此对学生进行辩证法的教育,量变引起质变!

投影:“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和某些心怀不轨的金匠用王水来偷金的故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知识的能力

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当堂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将学生易混淆的问题提出,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准确,更深入。

板书设计:再现知识、突出重点

目标5、自由交流,寻找自我提升的空间

最后我预留几分钟,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同时也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探索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疑问能及时解决,做到释疑的高效性和及时性。

比如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就会质疑: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吸水性,硝酸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波尔是如何从王水中再提取单质金呢?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硝酸的性质”这个知识技能作载体,通过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发现问题—理论分析--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为核心,实现了“激学—促学—助学—乐学”的情感价值观,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硝酸的课件 篇7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2、了解工业上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原理。

3、通过观察浓硝酸、稀硝酸与金属铜反应试验,培养观察、比较、推理的能力。

1、硝酸的化学性质――强酸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2、硝酸的工业生产原理――三阶段、三设备、三反应

《1》 目标解读

a、硝酸的性质及用途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主要用途――

b、氨的催化氧化法制硝酸

三阶段、三设备、三原理(与工业上制硫酸进行对比记忆)

c、浓、稀硝酸分别与铜的反应

解释原理、现象表述、产物检验,重点是实验综合题目的分析

《2》 问题引领

问题1、今天我们所学的浓硝酸与学过的浓硫酸的性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2、通常实验室中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色;另一种检验方法是什么?你知道吗?

问题3、工业上生产硝酸与工业上生产硫酸有哪些异同点?

《3》 精讲点拨

1、硝酸的性质

2、硝酸的工业生产

学生活动

《1》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100-102 ,完成预学案内容,进一步熟悉硝酸的性质和工业生产原理。

《2》 合作探究

探究一:你知道这些事实分别表现了硝酸的哪些性质?请填在后面的括号中。

(1)久置的浓硝酸显黄色。( )

(2)铝制、铁制容器常温下可盛浓硝酸。 ( )

(3)铜片放入硝酸中,溶液变蓝。( )

(4)碳单质放入浓硝酸中产生大量红棕色的气体。( )

(5)浓硝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少。( )

探究二:I-、S2-、SO32-、Fe2+等离子能否与H+、NO3-大量共存?为什么?

探究三:为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NO,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图中K为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F是一半空的注射器,D是尾气处理装置(兼防倒吸功能)。

(1)设计装置A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此目的,该如何操作?

(2)在(1)中的“操作”后将装置B中的铜丝插入稀硝酸,并微热,观察到装置B中有什么现象?

(3)装置E和F的作用是什么,该如何进行操作?

(4)开始时C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后来又消失了,什么原因?

《3》 归纳拓展

1、硫酸的工业制法与硝酸的工业制法比较。

(1)三阶段 (2)三设备 (3)三原理

2、硝酸与不同物质反应时,性质表现的规律总结。

(1)与金属单质反应:

(2)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3)与低价态金属化合物反应:

(4)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5)与碱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4》 技能应用

《5》 体悟反思

1.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设计

2.社戏教学设计

3.教学设计格式

4.《燕子》教学设计

5.《雪》教学设计

6.《画风》教学设计

7.长城教学设计

8.《秋天》教学设计

9.教学设计的心得

10.思品教学设计

硝酸的课件 篇8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硝酸的课件 篇9

【前置作业】通过标注不同含氮物质中氮元素化合价,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价态规律,使学生思考硝酸具有的性质。

【实验探究】一、通过浓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进行分析,得出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和酸性。 二、通过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进行分析,得出稀硝酸的强氧化性和酸性。

一、强氧化性:1、与金属反应2、与非金属单质反应3、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引导得出:结构

三、酸的通性:1、与指示剂作业2、与金属反应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4、与盐反应

化学、不稳定性 性质决定保存观 、酸的通性 物理:颜色、气味、溶解性

通过硝酸性质的教学 ,首先在课堂气氛上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亲手参与是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基础,这样才能以实验为基础,形成理论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教与学的融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这节实验教学 ,感受很深,感想很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这一堂课,我感觉深刻。学生的潜能太大了,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太强烈了,我们做老师的如果对之加以忽视,是对学生潜能的巨大浪费。应当充分地开发、培养学生的大胆尝试、自主思维、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把课堂交给学生是可行的。

"尾巴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