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的课件。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推进教学质量改进的有效工具。您可以考虑看一看“藤野先生的课件”或许能够带给您一些新的思路,我相信这篇内容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藤野先生的课件(篇1)
《中学语文课标》要求,阅读文学类作品时,要体验情感,领悟主题,得到启示,能够正确评价作品,并且会品味语言。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叙述类文学作品,选用鲁迅的《藤野先生》我认为比较恰当,但是难度较大。鲁迅在文中回顾了留学日本的经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美了藤野先生的的高贵品格,又把爱国情感融汇其中,很巧妙。
初二的学生学习本文,有一定的难度,一是阅历较浅,二是心理不够成熟。
鲁迅在写作时,一向把自己的思想藏得很深,他说的与他想的.往往不同。
鉴于以上原因,课上要多用阅读品味思考的方法,在老师的讲授引导下,看清文中的鲁迅。安排两课时,一课时归纳事件,及人物性格,完成重点。二课时归纳主题,解决句义,突破难点。实际操作时,目标重点难点是交融的。
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依据以上的分析,制定目标如下:
1.阅读中识字解词,归纳事件,整理思路。
2.品味中辨析重点词句的运用,体会深远含义。
3.喜欢本文,进而喜欢鲁迅,喜欢推敲咀嚼文学作品。
4.教学重点是写人的具体化,难点是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对主题的理解。
预习过的学生,就可以答出“鲁迅的老师”。
也可以答出“留学日本时的老师“。
这一问题是击中难点,初二学生不容易说清楚。于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2. 一读文本:找出文中写了关于藤野的几件事。此环节要尽量多给学生自学的时间, 教师学生都要保持安静。学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完全可以归纳出来。教师不要代劳,不要养成学生课堂懒惰的习惯。
(二)改讲义。
(三)问裹脚。
(四)漏题门。(此处会有学生质疑,“藤野”对此事并无表示。这时要引导学生细读这段文章,“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这后面的表态和行动,有没有藤野参与。学生会发生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确“也”字的意义,应该有藤野参与。此处提醒学生读书要仔细。点击难点)
在这一环节中,应该不断突出重点,归纳出事件之后,分析人物性格,就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写人的具体化。比如话别一段,“我”告知他将离开,写藤的神态,“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写出了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变化,伤心,想挽留,又无可挽留。想表示悲伤,坚韧的个性又使他掩蔽。于是“我”急忙安慰。师生二人,可谓心有灵犀,令人感动。
在“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一段,质朴的叙述,浅白的语言,却浸透了依依离别的深情。
大家齐读,品味,体验没有抒情胜于抒情的效果。
这是我安排的第一课时,依据课标和教学理念,我主要运用了阅读品味法,朗读体验法。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同时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的个性张扬。在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把握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绪变化。
藤野先生的课件(篇2)
《藤野先生》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本文通过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亲身经历,穿插展现了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与作者爱国思想的转变,体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谢和怀念,以及对祖国和人民深切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热爱之情。本文属于记事比较零散的散文,因此在散文线索的把握尤为重要,因此我将此作为授课重难点。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基本词汇的积累已经到达了熟练的程度,对于散文这种文体也不陌生了,但对散文的理解仍存在难度,对于散文线索的把握也要有方法上的归纳,对于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训练。因此我将散文线索的把握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分别设计为授课的重难点。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章的线索。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感。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线索,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感。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导入是将学生从生活中带进文本的过程,因此,在此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请他们说说自己记忆中难忘的老师,并说说原因,在互动中顺势引题。在导入环节就加以互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方便抓住其注意力,引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
首先,请学生回忆关于散文线索的定义,即作者对散文语言材料的梳理及组织方式。在此铺垫下,请学生对于本文的材料进行归纳,因此,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概括出文中四件详写的事。在事件找全的基础上,学生可进一步归纳出两件关于藤野先生,另外两件关于作者的爱国情感。此时再进行方法的重申叙事性散文的线索分析方法,即归纳事件大意再分类。通过这样的流程,学生能够顺利分析出线索,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关于藤野先生的事件做梳理,同时找出详写和略写的部分。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详写的有改讲义和送别;略写的有被当做扒手、询问裹小脚、担心作者不参加解剖课。找出这些事件,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对象即找出。之后,我会围绕“改讲义”这一事件重点讲解,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出这件事中体现的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于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又一次回顾。
接着,我会请学生小组合作分析剩余的几件事中,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这一环节是学生对于人物形象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合作探究的环节,学生可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的同时,熟悉并巩固了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四)延伸作业
在这个环节,我会请学生小组合作,结合本文中的另外两件事谈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要环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够认识到,本文将作者深切的爱国情感和对祖国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渗透其中。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散文的情感常常是有层次的,对于散文情感的研读,应该把握文本中的各种材料,结合背景深层挖掘,给之后的散文学习及分析以观念及方法上的启发。
藤野先生的课件(篇3)
【说教材】
1、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写此文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叙事能与抒情有机结合,能抓住主要特征写人。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能。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
⑶情感与价值目标:
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其中把握内容和主题,学习记叙文中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感受藤野形象是学习重点。
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是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交流讨论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色彩,要让学生。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整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大理念,特别是融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来,大容量,课堂建构的高、精、深也成了一种趋向。因此我采取了拓展迁移式、质疑深入式、比较赏析式的教学思路,安排了三课时分层推进。
第一课时
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掌握字词、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写作线索之一──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1、听读课文圈点出需要积累的词语,解决生字词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请学生根据提前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资料,从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文学贡献三个方面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每组派一个代表选择一个方面谈谈对鲁迅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爱国思想,理解鲁迅留学日本是为了寻求救国之路。
3、让学生默读全文,圈点出文章变换的几个地点,层次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段落,将课件中的空缺处填写完整:
⑴在__________,表达对__________的厌恶;
⑵在__________,回忆与__________的交往;
⑶在__________,表达对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在资料交流讨论环节中,可以培养学生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通过圈点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从而明确全文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第二课时
安排了拓展延伸──质疑创造──比较赏析的教学环节。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内容,通过拓展延伸,把握对文章感情线索──鲁迅的爱国之情的理解,并在拓展延伸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质量,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同时能提高学生的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导入
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乐曲的伴奏下介绍参读材料: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此诗译成白话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鲁迅爱国之情的钦佩感慨,营造一种激昂的课堂教学气氛。
二、拓展延伸
1、读:
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圈点出描写“清国留学生”外貌的词语,标注出他们在日本东京做的事情是什么。
2、说:
教师利用课件介绍我国的“辫子文化”,让学生迅速默读一篇文章──鲁迅《头发的故事》(节选),然后讨论“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补充课外阅读资料,拓宽阅读视野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独立理解这些“清国留学生”的本质是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到鲁迅白描手法刻画灵魂的高超艺术功力,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不如说是画灵魂──他以简洁而又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之效。使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力有所提高。让学生感受到鲁迅抱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3、说:老师提出话题:“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
例如: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厌恶“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就不会对东京充满失望之情,就不会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就不会弃医从文……
这一个话题可以激活学生所有的思维,设置了一座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桥梁,在这种逆向分析中,学生独立自主的了解了行文的严谨结构,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体会到作品的感情线索是鲁迅的爱国之情。
三、质疑创造
1、速读全文,参照参考资料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序号事例思想品质
1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2、质疑:
让学生讨论:这个答案正确吗?学生先是认为正确。我提供下列名言,启发他们质疑: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陆九渊: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然后启发指导质疑,鼓励创造:
⑴典型事例是四个吗?
⑵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之类吗?
⑶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
⑷仅仅说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
通过阅读参读材料二──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哀》(节选)以及参读材料之三──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可以得出结论了──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认真负责”之类,失之肤浅。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
序号事例
思想品质
浅层的深层的
1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5惜别友好与尊重
新课程标准第一句话就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这要求语文教学也要把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而创造,往往始于一个“疑”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质疑和创造。完成学习本文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感受藤野形象的学习重点。
四、比较赏析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从两个角度比较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
1、藤野先生与其他关心鲁迅先生的教职员的比较:
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2、藤野先生与“爱国青年”的比较:
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
在比较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离开仙台的原因──因为爱国的热情,所以鲁迅要寻求别样的道路来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
这个教学环节是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对比,通过反复的比较赏析,把握文章特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完成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
五、总结归纳
本文以作者与的交往叙事线索,以作者的爱国之情为感情线索,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第三课时
分析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的语言,感受鲁迅的爱国之情。
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三部分,感受作者对的赞颂和思念之情。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在东京失望厌恶
在仙台思想改变
回国后思念感激
藤野先生的课件(篇4)
②理清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④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把握内容和主题,理清思路和线索,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文章中“无非”“竟”等副词的运用的妙处。
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引出本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鲁迅和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为话题作介绍)学生自主说话
⒉作者写了不同地点的哪些事情?
⒊这些事情是依靠什么组织起来的?
⒋具体写那与藤野有关的事情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括?
⒉①在东京看到听到的有关“清国留学生”的故事;
②初到仙台我在吃饭和住宿上受到的“优待”
⑤在xx对藤野的怀念。
(三) 析四件事表现出来的腾野先生的品质:
④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四)思考藤野先生的 品质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什么?
(五)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可是文章却写了很多看似与先生没有什么关系的文字。找出来,对其内容做概括。 主要有: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观景赏花;到仙台的路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在仙台受到了优待;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在xx的寓所写文章。
(六)思考:这些文字作者是用什么线索将它们贯穿起来的?他们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 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形散神聚。
与藤野的关系是:
见先生的原因——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离开先生的原因——弃医从文,拯救中国人的精神。
对先生的思念,先生的精神激励着我前进。
(七)表达方式的分析,以及修辞的分析。
学生用“从 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的……精神(或品质)”的句式说话。 教师作出总结和点拨
阅读电影事件一节学生自由命题,相互出示题目,互相评改,疑问提出来,全班讨论,同桌互相交流
藤野先生的课件(篇5)
学习目标:
1、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
3、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
4、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学习本文抓住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领会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过渡: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此值得怀念?今天我们就来学学(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复习作者,回忆我们学过的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
三、了解藤野先生
1、这位藤野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给他画一个像,用文字表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抓住黑瘦、八字须……)鲁迅先生是如何描写的呢?请阅读第6—10自然段,思考: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老师觉得作者写的藤野先生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明确:说明藤野先生的生活俭朴,不拘小节、治学严谨。反映他工作认真、全身心投入治学。
2、这样的一位藤野先生,鲁迅是如何来评价的呢?请同学们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学生回答:伟大
学生齐读第37小节,体会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这种情感。
3、为什么在鲁迅眼里和心理藤野先生都是伟大的?请同学们阅读11—35小节,思考:文中写了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又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品格?
学生讨论、交流可能出现的问题:1(第11—19自然段)写藤野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所抄的讲义,纠正解剖图,表现藤野先生对教学工作极其认真负责,教学的严谨,对学生的严格和对作者的关心。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1)概括这两个事例,写成小标题:──(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
(2)文中的“讲义”有哪两个意思?──前者指讲课内容,后者指课堂笔记。
(3)“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4)“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5)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的“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费神。
(6)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请从文段中找出根据。──不是。有两处可证明:
1、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给他看一回;
2、这样一直继续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7)填空: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改得十分认真,其中最能表现改得全面的词语是──“从头到末”;说明改得细致的词语是──“不但……连……一一”;说明改得及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便还我”。
四、深入理解人物
1、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找出文中的相关段落。
1、“匿名信事件”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2、“看电影事件”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3、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2、通过这两件事情,你对藤野先生的“伟大”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五、探究分析
1、如此伟大的老师当然值得鲁迅先生怀念,请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最后三段
2、藤野先生对鲁迅的人生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为什么鲁迅会时时想起他,为什么把他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的墙上?)
学生自由讨论
1、有高深的学问,严谨认真。
2、关心异国青年
3、藤野先生平等意识、尊重他人的观点给鲁迅巨大的影响,使得鲁迅一直能够保持着对中国底层百姓和大众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4、看到照片便能时时想起在日本的经历,想起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从而不断地鞭策着自己笔耕不辍。
5、藤野的出现恰恰在鲁迅思想的重要转型期间。
六、归纳本课所学
七、作业
课后作业: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注意联系写作背景)
藤野先生的课件(篇6)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一、导入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夏末至19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以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2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 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3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藤野先生的课件(篇7)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夏末至19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鲁迅深切感受到毫不受恶劣空气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我们也知道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追求。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教学需要2个课时。如果讲课时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我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贵品质”当做重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易到难地掌握本文的两个重点。而课堂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设计一中心“问题”促使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但要领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就必须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获得体验。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鲁迅为白莽的《孩儿塔》诗集作。
1、把握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鲁迅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会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1、爱的大纛,爱谁?你从中学到什么?
藤野先生的课件(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藤野先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我将在“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藤野先生》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了作者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感。学好这篇文章,不仅对学生学习散文有重要影响还可以激发爱国情感。因此,在关注文学表达、思想情感的同时,更要注重德育教育在平时教学中的渗透。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散文知识,但认识往往停留表面,在领悟藤野先生高尚品质和作者思想情感方面需要引导。有些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有些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初二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并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依据前面教材的解说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写作手法”定为教学重点,将“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定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及新课改的要求,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提问对话法、引导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预设的学法是:阅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联系实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针对教材内容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1936年秋天,我国一位大文豪、大革命家去世了,却有记者去采访了远在日本偏远乡村的一名医生。这位医生说:“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做的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周君”是谁吗?这位医生又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故事,认识这位可敬的异国教师——藤野先生。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感受作者情感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圈点勾画,提出问题:“课文围绕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学生的概括不够全面,通过归纳,总结出“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几件事。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了解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精读课文,理解写法
这一环节我会提出这样一个主问题:
“请用下面的句式表达你对藤野先生的认识:
我从_____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的人,因为_____。”
学生发言时我从外貌、工作、生活、对中国的态度上进行归纳点拨,重点分析藤野先生的人格品质,他是一个“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无民族偏见”的人。(板书三个词)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形成对藤野先生人物形象的完整认知,品味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板书伟大)
设计意图:通过对藤野先生人物形象的深层挖掘,品味其高尚的人格。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2.藤野先生在鲁迅重要的人生抉择中起到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中体现的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及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带给作者的勇气。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深入感受鲁迅的爱国情感和对恩师的感激、赞美与怀念之情,从而理解本文的主题。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我将用下面精练的语言总结本课内容:在鲁迅失望时,是藤野先生给了他希望;在鲁迅受到讥讽时,是藤野先生给了他激励。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选一位对自己影响最深的老师,也将感悟用同样的句式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感悟师生情。
(六)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回国后成为作家的鲁迅,请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来表达你的感激之情。
设计意图:这一作业的设计,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还能锻炼其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鲁迅、正直热忱、治学严谨伟大、无民族偏见
设计意图: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一方面学生一目了然,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藤野先生的课件(篇9)
教学目的:(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一,导入 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 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日本古筝曲《樱花》的伴奏下介绍: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 ;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2,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藤野先生》的主题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包括各种教辅资料和《教师用书》,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借此,还可培养同学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预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给生字注音:驿站 教诲 瞥见 畸形 不逊 诘责 匿名 杳无消息 油光可鉴 烂熳 芦荟 挟着 芋梗 宛若 绯红 深恶痛疾 系住菜根 3,整体理解课文,填空:《藤野先生》选自《 》 ,体裁是 。 4,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本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5,提出自己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东京。 1.指名朗读,正音。欣赏樱花盛开的上野公园及富士山的图片。 2,“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作者什么感情?――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3.理解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的艺术匠心: 提问: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为什么抓这个特点?――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 教师介绍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投影以上文字),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投影以上文字)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为此,鲁迅还写过一篇《头发的故事》(后附)。 “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
[4]
dg15.com编辑推荐
藤野先生教案汇集
对于“藤野先生教案”大家一定要多了解下面工作总结之家为您讲解。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严格按照教案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授课效果。希望本次交流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藤野先生教案 篇1
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设计
一. 情景设疑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有心灵之花。有一朵不败之花开在
鲁迅的心里,即藤野之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藤野先生的回忆散文《藤野先生》
二. 展示目标
1 .掌握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 了解爱国主义精神。
三.自主学习
1.文章第37段中“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具体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2.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先读6—10段,找出有关藤野的描写;找出具体写与藤野交
往的几件事,完成练习:
“先生,您-------行为(语言)让我感受到您--------品质(性
格)。”
3. 藤野最后决定离开仙台,离开之前与藤野告别。(读32—35段)
找出描写藤野的神态言行的`语句,体会鲁迅对藤野的感情。
4. 文章题目“藤野先生”,但有许多笔墨写了其他内容,这些内容与藤野有关吗?
5. 文章写藤野与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焦点?
四.交流探究
1.珍藏讲义;悬挂照片;多写文章。
2. 先生,您-添改讲义行为(语言)让我感受到您工作认真负责、
没有民族偏见、教学认真品质(性格)。
3. 神态:脸色悲哀凄然。
语言:“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
行为:赠照片、题字、叮嘱、寄照片、通信。
写法小结:
写人可以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人物形象,可以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语言行动等展现人物性格。
4. 头顶盘辫子、赏樱花、日暮里、水户、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从这些事件都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5. 不冲突。因爱国而学医,因学医而见藤野,因爱国而弃医,因弃医而别藤野。
五.拓展延伸
时隔二十年,仍能“时时记起他”。足见藤野对他人生的影响之大,一位优秀的教师就像一盏不灭的灯,会长久地照耀着人们,给人以精神力量。
假如鲁迅与阔别二十年后的藤野再次重逢,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藤野说。合理想象对藤野说一段话,表露心迹。
六.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文章,学生学会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
的写法,领会了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文章以与藤野相识、交往、相别、怀念为明线,以爱国情感为暗线,叙事抒情,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亲切关怀,严格教诲,赞扬他的正直热忱,严谨治学,博大胸怀,抒发怀念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历程,表现了不忘师恩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藤野先生
一. 情景设疑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有心灵之花。有一朵不败之花开在
鲁迅的心里,即藤野之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藤野先生的回忆散文《藤野先生》
二. 展示目标
1 .掌握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 了解爱国主义精神。
三.自主学习
1.文章第37段中“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具体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2.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先读6—10段,找出有关藤野的描写;找出具体写与藤野交
往的几件事,完成练习:
“先生,您-------行为(语言)让我感受到您--------品质(性
格)。”
3. 藤野最后决定离开仙台,离开之前与藤野告别。(读32—35段)
找出描写藤野的神态言行的语句,体会鲁迅对藤野的感情。
4. 文章题目“藤野先生”,但有许多笔墨写了其他内容,这些内容与藤野有关吗?
5. 文章写藤野与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焦点?
四.交流探究
1.珍藏讲义;悬挂照片;多写文章。
2. 先生,您-添改讲义行为(语言)让我感受到您工作认真负责、
没有民族偏见、教学认真品质(性格)。
3. 神态:脸色悲哀凄然。
语言:“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
行为:赠照片、题字、叮嘱、寄照片、通信。
写法小结:
写人可以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人物形象,可以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语言行动等展现人物性格。
4. 头顶盘辫子、赏樱花、日暮里、水户、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从这些事件都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5. 不冲突。因爱国而学医,因学医而见藤野,因爱国而弃医,因弃医而别藤野。
五.拓展延伸
时隔二十年,仍能“时时记起他”。足见藤野对他人生的影响之大,一位优秀的教师就像一盏不灭的灯,会长久地照耀着人们,给人以精神力量。
假如鲁迅与阔别二十年后的藤野再次重逢,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藤野说。合理想象对藤野说一段话,表露心迹。
六.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文章,学生学会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
的写法,领会了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文章以与藤野相识、交往、相别、怀念为明线,以爱国情感为暗线,叙事抒情,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亲切关怀,严格教诲,赞扬他的正直热忱,严谨治学,博大胸怀,抒发怀念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历程,表现了不忘师恩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藤野先生教案 篇2
添改讲义,对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我能学到:
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叙事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找出让你心胸激荡的句子,用心地读出来
可要认真读书,做好准备呀
2、憎的丰碑,憎谁?你从中学到什么?
清国留学生
在仙台受“优待”
看电影事件
匿名信事件
我从中学到:
1、辛辣讽刺和含蓄深沉并用的语言
2、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幽默感十足
3、鲜明的感情色彩
4、蕴意深刻的语句耐人寻味
找出让你心胸激荡的句子,感性地读出来
先生的语言,我喜欢,模仿一下吧
1、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写出百字以内的评论。
2、模仿先生的语言,刻画一下你的某位老师的音容笑貌。
(四)、文中应该还有问题,交流合作探究
1、那个被斩的人健壮吗?围观的人健壮吗?……可这种健壮的躯体在这里只用做什么?这些看客是什么心理?。
2、现在我们来看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吗?
3、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这两件事都和“爱国青年”有关,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这种爱国性: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否可取?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
(五)、拓展延伸
在先生的作品中,我们总是能够读出爱恨交加、冰火交融的两中截然不同的感情倾向,你能结合作品具体谈谈吗?
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鲁迅说:我可以爱
(六)、作业设置
1、课下观看中央10套的8集电视专题片节目《先生鲁迅》并写出观后感。
2、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藤野先生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我们也知道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追求。所以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理清思路,梳理线索,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教学需要2个课时。而且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我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贵品质”这一重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易到难的掌握本文的两个重点。而课堂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设计一中心“问题”促使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但要领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就必须让学生通过朗读获得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读一读,写一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二)导入新课
学必求良师。一位好的老师有时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鲁迅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远赴他国求学,在苦苦追求而屡遭侮辱时,一位恩师以无私的爱和真诚的帮助给了鲁迅莫大的斗争勇气。这位恩师就是——藤野先生。
(三)整体感知,探讨研读:
第一:首先让学生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思考如果没有阅读课文,假如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主题会是什么?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一般会说写一些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用写事来反映这个人。这时候老师表扬学生,因为他的写作思路和大文豪鲁迅是一样的。然而,老师此时也要点到课文是从开头就开始写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吗?引起学生对文章段落层次的思考及鲁迅这样安排材料的意图。
第二:让学生默读全文,圈点出文章变换的几个地点,层次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段落,明确本文的段落层次,重点研读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部分。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通过圈点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从而明确全文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四)研读赏析
在这一环节重点突破本课的另一个个学习重点——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速读第二部分“在仙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1)、在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评价鲁迅心中的藤野先生。说说理由。
结合第一题总结出这一部分共叙述了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多方面的高尚品质:(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完成板书。)
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好处。在第二题中通过“伟大”这个词,连通课文的前后,让学生重点了解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这一高尚品质,鲁迅虽然是弱国的国民,但藤野先生却给他满腔热忱的帮助和指导,鲁迅的医学专业成绩“及格”。这“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可日本的“爱国青年”对此却无端猜疑,“借”了鲁迅的笔记查看,他们的言行充满对弱国国民的歧视。藤野先生和“爱国青年”对鲁迅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遇到了一个如此好的老师,可鲁迅又为什么会弃医从文呢?是什么触动了他?(引起学生的思考,自然地过渡到第二课时的重点内容。)
藤野先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的———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藤野先生教案 篇5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藤野严九郎(1874—1945)日本福井县人,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
18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9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19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19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岁。
2、给加点字注音。
绯红( ) 宛如( ) 驿站( ) 解剖( ) 油光可鉴( )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血管( ) 深恶痛疾( )
诘责( ) 挟着( ) 教诲( ) 杳无消息( ) 瞥( )
1、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2、“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3、“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1、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3、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4、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5、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6、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7、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A.在班主任的教育下,韩志颖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B.全校同学讨论并听取了王校长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
C.菜市场向居民供应青菜、萝卜、土豆、苹果等蔬菜。
D.开展优质教学活动后,李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七、学生感悟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做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藤野先生教案 篇6
1、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写出百字以内的评论。
2、模仿先生的语言,刻画一下你的某位老师的音容笑貌。
1、那个被斩的人健壮吗?围观的人健壮吗?……可这种健壮的躯体在这里只用做什么?这些看客是什么心理?。
2、现在我们来看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吗?
3、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这两件事都和“爱国青年”有关,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这种爱国性: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否可取?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
在先生的作品中,我们总是能够读出爱恨交加、冰火交融的两中截然不同的感情倾向,你能结合作品具体谈谈吗?
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1、课下观看中央10套的8集电视专题片节目《先生鲁迅》并写出观后感。
2、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藤野先生教案十一篇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重中之重被遗漏。编辑为您整理的“藤野先生教案”将会告诉您一些重要的知识,欢迎参考让您更快获得知识!
藤野先生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词,挟着、芋梗汤、诘责、颤颤、畸形、绯红。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
1.归纳人物典型事例和特征,概括人物思想品质。
2.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主要事件。
学习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初步了解作者对藤野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给画“”的字注音
挟着、芋梗汤、诘责、颤颤、畸形、绯红
(学生补充预习过程中碰到的其他易读错或易写错的字词)
二、导入新课
1.回顾有关鲁迅的文常。
我们已经读过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谁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鲁迅?(提示:原名、代表作、人生经历等等)
2.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两个人是最受鲁迅先生敬重的,一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一位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认识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为什么一向以犀利的文笔著称的`鲁迅在回忆起藤野先生时竟是笔笔深情?现在,就让我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三、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6—22节(时间10分钟),思考下列问题:
1.藤野先生留给鲁迅的第一印象怎么样?
2.后来,哪些事使我对他刮目相看?(作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哪些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学法指导:
①学会用“一目十行”的方法快速阅读文章。
②用批注法阅读。阅读时用笔及时划下重要的语句、语段,并写边批。
[明确]:
1.中规中矩、不拘小节、其貌不扬
2.四件;为“我”添改讲义、为“我”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向“我”了解有关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四、交流互动
(一)再次阅读11—22节,找出文中描写藤野先生的句子,体会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的哪些特征或品质。
学法指导: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等等。另一种分类: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
[明确]: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有求实精神、没有民族偏见、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二)身处异乡,能遇到这样优秀并关心自己的好老师,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可是鲁迅先生后来为什么要中断学业、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呢?
快速阅读课文23-31节,寻找答案。
明确:因为两个事件: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追问:鲁迅先生是如何与藤野先生告别的?
明确:善意的谎言、赠送照片
五、质疑交流
本文是按什么线索来叙事的?
明确:“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的经过(见板书)
六、自主小结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了一位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有求实精神、没有民族偏见、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的教育者的形象。
七、反馈练习
通过典型事例可以有效地表现出人物思想品质,你能否列举出几个典型示例(提纲式)来表现一个你敬佩的人的思想品质?试试看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但不知怎的……”一段。
2.思考:课文1—5节写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藤野先生教案(篇2)
一、艺海拾贝
1、从原名、评价、主要著作、我们已学过的作品四个方面回顾鲁迅。
2、从写作目的、命名之意、文体三个方面介绍《朝花夕拾》:
二、初读标疑
温馨提示: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疑难字词,并给文章标上自然段序号。
小试牛刀:(这些字音、词义是老师希望你掌握的)
1、注音:
烂熳()绯()红匿()名诘()责
不逊()驿()站畸()形杳()无消息
解剖()瞥()见深恶()痛绝
2、解词:
①标致:②模糊
③落第:④不逊:
⑤匿名:⑥诘责:
⑦凄然:
⑧油光可鉴:
⑨抑扬顿挫:
⑩杳无消息:
火眼金睛:(你还有读不准音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吗?查查字典吧!)
二、复读感知
温馨提示:填写下表就能了解课文内容,别忘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地点(注明起止段)简要概括事件
我的发现:全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顺序来记叙的。
三、细读探究
1、哪几件事在写藤野先生?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组织的?你能看出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吗?
2、哪几件事没写藤野先生?和藤野先生有关吗?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组织的?
3、你认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藤野先生教案(篇3)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藤野先生”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问题提出,引导思路,合作学习,总结,精神学习,并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课前准备的材料共同研究,学习。巩固已学的生字和生词。从课文中寻找文中“写藤野外貌特征的语句,说明他们的作用”,“分析文中四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为什么说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讨论的结果;最后,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任务分析
“藤野先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八年级的内容,篇幅很长,让人回味。
本文共有3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课时进行学习。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词语和前四段的内容,为第二课时打下基础;第二课时主要学习4——35段第三课时学习剩下的两段。学习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此部分比较难懂,教师必须认真的引导学生理解。
(1)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2)学习难点
学习难点:在叙事中如何运用心理描写抒发感情。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中学八年级的学生,以前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加上平时对鲁迅的了解,因此,学习此文有认知基础。通过对第一课时的学习,已能正确朗读绳子、生词;初步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但是对于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找出文中写藤野外貌特征的语句,学习抓特征描写人物的写法。
(2)文中写藤野与我交往的四件事,分析每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3)标注作者对藤野深厚感情的语句,理解作者为什么说“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教学准备
通过学生对第一课时的了解、料的查阅,多媒体课件进入课文的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设计,我们已初步了解藤野先生离开东京,前往仙台,那么鲁迅对仙台是什么样的印象呢?
二)新课教学
一、在仙台鲁迅与藤野初次相识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细读课文,分析外貌描写的作用。
他的脸“黑瘦”“戴着眼镜”表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居然能概括讲述书的内容,说明他_____________。
他“穿衣服太模糊”“冬天是一件旧外套”说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朗读藤野为我“添改讲义”语段,分析这件事体现了藤野怎样的思想品德?作者对藤野的感情是如何表述的?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
三、纠正解剖图和关心解剖实习两件事表现了藤野怎样的品质?
四、如何理解藤野询问中国女人裹脚一事?
五、从相识相处到惜别,作者对藤野怀着深厚的感情,跳读课文,标注关键词语。
六、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如何对待中国人的?与藤野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由此我们知道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前提测评
解词:
模胡 掌故 订正
寒颤 落第 畸形
(二)明确目标,预习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情,根据小组情况分配任务,预设第四和第六个问题稍难,教师指点小组板书讲解。
(三)课堂展示:
预设:
1、外貌描写主要是抓特征。
2、作者对藤野的感情应抓住我的心理描写分析。
3、关于询问女人裹脚一事学生可能不能总结:求实精神。
4、对藤野的感情可总结为:感激—怀念—愧疚
5、写其他日本人主要是为了衬托藤野,要求学生概括日本青年所做的几件事: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三)课堂小结
本堂课只要学习抓人物特征和选典型事迹表现人物思想品德的评优秀小组,布置下节课的任务
当堂训练
一、概括人物形象:藤野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归纳写作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的?
三、回忆自己读书生活中哪位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口头描述并整理成文字。
资源媒体的应用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户联网查阅有关鲁迅的内容,以便于对课文的了解,教师在网络上找一些关于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是的生活状况,以共教学之用,这既为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准备,有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共鸣。采用提问问答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入课堂的学习。
藤野先生教案范文2
【学习目标】
1、提取信息,概括事件。
2、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人物。
【教学重、难点】
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藤野先生。
【教学方法】
品读法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
一、激趣导入: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的心里也会开花。一些不能忘记的事不能忘记的人,就是心中常开不败的花朵,有一天细细捡点慢慢品味,就是鲁迅所说的朝花夕拾。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的文笔,细细评点那朵开在鲁迅心头的藤野之花。
二、明确目标:
这节课的目标是:(齐读:)
1、提取信息,概括事件。
2、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人物。
三、朝花夕拾之一经典回放:鲁迅的老师
过渡: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直接写人的并不多,有《阿长与山海经》的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再一个就是藤野先生。他是日本人,鲁迅先生为什么对他如此难忘?
1、速读感知
出示:请带着问题快速浏览:
1、用原文回答鲁迅先生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
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出示:教你一招:第一步,寻找相关段落。
第二步,提取关键词语。
[学情预估]:第37自然段。
学生活动:齐读倒数第二段。
过渡:写人离不开事件,是通过哪些事件反映出藤野先生对他的鼓励和教诲?来看第二个问题:着重写了鲁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学情预估]:添改讲义、改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裹脚
2、品读镜头
出示:品读6——23段,镜头就是文本中的一个典型事件或细节,请任意选取这样一个镜头,深情朗读,并用“鲁迅致藤野先生”对话的方式品出藤野先生的品质。
再教一招:如何选镜头:就是选取能体现藤野先生品质的事件或细节。
如何品镜头:先生,您_____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_____的品质。
出示:动画,同步解说我们将“镜头”整理成一本“影集”,名为“永远铭记的'温暖”,主角是藤野先生。
师示范:我的镜头品读是(动画)镜头:添改讲义: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过渡引导:这是一处细节描写。)
(出示)鲁迅致藤野:先生,您批改讲义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关爱弱国学生的品质。(板书)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分工合作任选一个镜头,制作一本“影集”。师巡回。
全班交流:([学情预设]:生活俭朴、关爱学生、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求实、循循善诱、正直热忱……
顺势板书藤野的品质。
小结过渡:我们通过品读文章,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就呼之欲出了,他鲜活的站在鲁迅先生的心里,也仿佛活生生站在我们面前。就写藤野先生来说,我觉得就此已经完整了。
3、悟读探究
出示:1——5段是写见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24——31段是写匿名信、看电影事件,这些是不是多余之笔?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让我们分组深入探讨,这些和写藤野先生有关系吗?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一组讨论1——5段,一组讨论24——31段。
[学情预估]:
1——5段,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时作这里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24——31段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匿名信事件)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看电影事件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小结:以上内容,实则上恰恰反映了对藤野先生的更深层次的解读:如果说藤野先生改讲义等事件体现的是师德(出示上联),那么这些看似闲笔实则不闲的情节体现的却是人格(出示下联)。这是一个强国国民对弱国弱民超越了地域,超越了国家、甚至超越了种族的关心和热望。我们看到这位尊重客观事实,有着健康晴朗的人格的老师,外表枯瘦但内心却有着充沛情感的老师,的确让人难忘(出示横批)。
同步出示对联:
上联:谆谆教诲点点滴滴尽显师德
下联:句句激励朝朝暮暮皆为树人
横批:师恩难忘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齐读对联。
四、朝花夕拾之二经典再续:师生重逢
出示:假使鲁迅与藤野先生阔别20年后,再次重逢,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藤野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段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学生活动。
(配乐)先生:
您
周树人
五、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引导: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拾起的是藤野之花,还有一朵鲁迅之花一直开在我们心头。
出示:运用抓细节、品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查找资料,探讨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从而了解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藤野先生教案(篇4)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近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摘自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
藤野先生教案(篇5)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我们也知道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追求。所以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理清思路,梳理线索,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教学需要2个课时。而且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我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贵品质”这一重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易到难的掌握本文的两个重点。而课堂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设计一中心“问题”促使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但要领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就必须让学生通过朗读获得体验。
出示“读一读,写一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学必求良师。一位好的老师有时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鲁迅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远赴他国求学,在苦苦追求而屡遭侮辱时,一位恩师以无私的爱和真诚的帮助给了鲁迅莫大的斗争勇气。这位恩师就是——藤野先生。
(三)整体感知,探讨研读:
第一:首先让学生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思考如果没有阅读课文,假如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主题会是什么?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一般会说写一些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用写事来反映这个人。这时候老师表扬学生,因为他的写作思路和大文豪鲁迅是一样的。然而,老师此时也要点到课文是从开头就开始写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吗?引起学生对文章段落层次的思考及鲁迅这样安排材料的意图。
第二:让学生默读全文,圈点出文章变换的几个地点,层次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段落,明确本文的段落层次,重点研读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部分。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通过圈点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从而明确全文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在这一环节重点突破本课的另一个个学习重点——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速读第二部分“在仙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1)、在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评价鲁迅心中的藤野先生。说说理由。
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好处。在第二题中通过“伟大”这个词,连通课文的前后,让学生重点了解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这一高尚品质,鲁迅虽然是弱国的国民,但藤野先生却给他满腔热忱的帮助和指导,鲁迅的医学专业成绩“及格”。这“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可日本的“爱国青年”对此却无端猜疑,“借”了鲁迅的笔记查看,他们的言行充满对弱国国民的歧视。藤野先生和“爱国青年”对鲁迅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遇到了一个如此好的老师,可鲁迅又为什么会弃医从文呢?是什么触动了他?(引起学生的思考,自然地过渡到第二课时的重点内容。)
第二课时,安排了拓展延伸——比较赏析——情感迁移的教学环节。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内容,通过拓展延伸,把握对文章感情线索——鲁迅的爱国之情的理解,并在拓展延伸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质量,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同时能提高学生的的语言表达能力。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导入:引入鲁迅的《自题小像》,介绍参读材料,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鲁迅爱国之情的钦佩感慨,营造一种激昂的课堂教学气氛。)
1. 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圈点出能表现作者爱国情怀的字词、句。
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爱国之情,使学生能够在自我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油光可鉴”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到鲁迅白描手法刻画灵魂的高超艺术功力,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不如说是画灵魂——他以简洁而又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之效。使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力有所提高。
2. 说:老师提出话题:"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回答问题时,要朗读课文中能表现鲁迅情感的句子)
例如: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厌恶“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就不会对东京充满失望之情,就不会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
如果没有爱国热情,就不会对日本所谓“爱国青年”义愤填膺,就不会弃医从文……
(这一个话题可以激活学生所有的思维,设置了一座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桥梁,在这种分析中,学生可以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体会到作品的感情线索是鲁迅的爱国之情。从而也明白课文开头部分所起的作用。)
3. 探究补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可以是不理解的,也可以是质疑)
鲁迅来日本学医,是想医学救国,当他发现体格健全的国民,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是,他选择了弃医从文。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思索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让同学明白人生的选择要有意义。
藤野先生教案(篇6)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段落结构。
2、着重分析藤野的形象,以及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即本文的明线及暗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题封面上,单击任意处进入菜单,然后单击“导入新课”按钮进入下一页,注意一定要单击蓝色的按钮处,以下均同)
1、由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
2、教师总结(单击任意处进入下一页)。另外,每页下面有两个按钮,绿色表示“回主菜单”,蓝色表示“回上一张”。
3、教师讲解时可以进入下三张,均为已学过的鲁迅作品。
二、写作背景
1、本文写作背景。
2、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3、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图。
三、段落结构
1、阅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三大部分。
四、人物形象
1、出示藤野先生图片。
2、通过“目睹印象”和“耳闻亲见”的.分析,概括出藤野先生的学者形象。
3、讨论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件事,并由此概括出藤野先生高尚品质。教师作小结。
五、课文暗线
1、学生分组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分“在东京”、“去仙台”、“弃医从文”、“怀念先生”四个部分分析爱国主义感情。
六、小结退出
1、教师小结本课。
2、退出。
藤野先生教案(篇7)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夏末至19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鲁迅深切感受到毫不受恶劣空气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我们也知道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追求。
三、说教学过程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鲁迅为白莽的《孩儿塔》诗集作。
1、把握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鲁迅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会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1、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写出百字以内的评论。
2、模仿先生的语言,刻画一下你的某位老师的音容笑貌。
1、那个被斩的人健壮吗?围观的人健壮吗?……可这种健壮的躯体在这里只用做什么?这些看客是什么心理?。
2、现在我们来看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吗?
3、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这两件事都和“爱国青年”有关,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这种爱国性: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否可取?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
在先生的作品中,我们总是能够读出爱恨交加、冰火交融的两中截然不同的感情倾向,你能结合作品具体谈谈吗?
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1、课下观看中央10套的8集电视专题片节目《先生鲁迅》并写出观后感。
2、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藤野先生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了解藤野先生的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作者留学日本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情况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文本的事件。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直接写人的并不多,我们学过的人物有——《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还有一个就是藤野先生他是日本人,鲁迅先生为什么对他如此难忘?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读后说说:
1、鲁迅先生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提示:第一步,寻找相关段落第二步,提取关键词语)
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人物和事件、要紧扣文本,尽量用原文中的词句组合,养成细读文本的习惯)
小结:添改讲义、了解裹脚、关心实习、改解剖图
三、品读:第6到第23段(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并做好记录。格式:先生,您xx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xx的品质)
例如:我品读的是: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先生,您添改讲义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关爱弱国学生的品质。
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关爱弱国学生、求真务实、治学严谨......
四、第1到第5段是写见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第24到第31段是写匿名信、看电影事件,这些是不是多余之笔?(考查写作手法: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的描写描写方法、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
五、假使鲁迅与藤野先生阔别20年后,再次重逢,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藤野先生说,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段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七、总结全文:这节课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文笔,认识了生活俭朴、认真负责、严谨求实、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他就像一朵梅花,不仅烙印在鲁迅心中,也烙印在我们心中。
板书设计:(二)添改讲义、关心学生、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重视学生思想观念进步
了解女人裹脚、实事求是、探索研究
教后反思: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的引导学生学到了一些品读的方法,在今后的品读环节学以致用。再就是小组分工合作有实效。学生们先自学再小组交流,做到了有准备,有问题,有目的。我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两点:一是教学语言不干净利落,课堂活跃不够。主要是细节上打磨不到位。二是参与发言的学生人数不够多,没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去。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藤野先生教案(篇9)
一、艺海拾贝
1、从原名、评价、主要著作、我们已学过的作品四个方面回顾鲁迅。
2、从写作目的、命名之意、文体三个方面介绍《朝花夕拾》:
二、初读标疑
温馨提示: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疑难字词,并给文章标上自然段序号。
小试牛刀:(这些字音、词义是老师希望你掌握的)
1、 注音:
烂熳()绯()红匿()名诘()责
不逊()驿()站畸()形杳()无消息
解剖()瞥()见深恶()痛绝
2、解词:
①标致:②模糊
③落第:④不逊:
⑤匿名:⑥诘责:
⑦凄然:
⑧油光可鉴:
⑨抑扬顿挫:
⑩杳无消息:
火眼金睛:(你还有读不准音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吗?查查字典吧!)
二、复读感知
温馨提示:填写下表就能了解课文内容,别忘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地点(注明起止段) 简要概括事件
我的'发现:全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顺序来记叙的。
三、细读探究
1、哪几件事在写藤野先生?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组织的?你能看出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吗?
2、哪几件事没写藤野先生?和藤野先生有关吗?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组织的?
3、你认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藤野先生教案(篇10)
1、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写出百字以内的评论。
2、模仿先生的语言,刻画一下你的某位老师的音容笑貌。
1、那个被斩的人健壮吗?围观的人健壮吗?……可这种健壮的躯体在这里只用做什么?这些看客是什么心理?。
2、现在我们来看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吗?
3、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这两件事都和“爱国青年”有关,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这种爱国性: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否可取?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
在先生的作品中,我们总是能够读出爱恨交加、冰火交融的两中截然不同的感情倾向,你能结合作品具体谈谈吗?
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1、课下观看中央10套的8集电视专题片节目《先生鲁迅》并写出观后感。
2、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索溪峪的野课件
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内容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索溪峪的野课件”,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索溪峪的野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奇妙无比、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索溪峪的“野”。
3、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2、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表达的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索溪峪的“野”。
二、读课文,解疑惑
1、我们知道“索溪峪”的意思了,至于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
2、学生质疑解疑。
“野”的本来意思是什么?那么在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野”在文中的意思是原始的,自然的,不加任何修饰的。
三、精读课文,谈“野”论“野”
1、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野”的句子。
2、比较品评,感悟山“野”。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
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体会。
(千峰万仞、绵亘蜿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等的意思,引导学生分别感受索溪峪的山的惊险之美、磅礴之美、变化之美。
(3)选择其中一句,自由读,指名读,老师随机点拨与引导;老师引读,学生跟读。
3、领悟写法,感受水“野”。
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你觉得索溪峪的水“野”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在常人眼中,这溪水是什么样子的?(溪水弯弯曲曲,一路朝前流去。)为什么读课文时,你觉得它“野”趣十足呢?(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效果)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4、体会动物的“野”。
(1)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体现“野”趣的句子。
(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读出“野”趣来。
5、体会人的“野”。
(
(2)大致理解“返璞归真”的意思。
(3)再读这一自然段,看看游客们“真”在何处,“野”在哪里。
四再读全文,探“野”品“野”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索溪峪的“野”。
2、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课后习题
1、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你知道表示年龄的词语吗?
十三四岁称为(豆蔻年华) ;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 ;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
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五十岁称为(知天命之年)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
七十岁称为(古稀之年)八九十岁称为(耄耋之年)一百岁称为(期颐之年)
2、“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是什么意思?“真”是不是指的文中的“野”?
索溪峪的野课件 篇2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要求:
淑、撅、叟、涤”5个字。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索溪峪的“野”》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揭题导入 。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索溪峪的“野”》。
齐读课题。
2、读了课文题目,凭着你的经验,你觉得这个“野”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交流。
3、“野”是不是真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意思,而课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索溪峪的野的呢?
二、初读感知。
读流利并思考刚才所提出的问题。
2、交流反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索溪峪的野的?
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这四个方面来写的。
(课件图片出示)
三、学习“山野”部分。
1、说起索溪峪的山野,老师给大家出示这几个词语,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投影出示)“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学生反馈。
不拘一格的?找到了,读给小组同学听。读得好,
呆会儿读给全班同学听。
3、反馈:
A、 惊险:
(1)学生反馈。
(2)指导朗读。
拔地而起
悬空
摇摇晃晃(为什么仰头掉帽,望石惊心?因为巨石半边悬空,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按照你读的“摇摇晃晃”,巨石不早就掉下来了?该怎样读?)
一线天(那可是一条细小的夹缝哟!)
百丈峡(出示图片,约几百米深的山谷,一眼看不见底呀!)
(
(
B、 磅礴:
(1)学生朗读。
(2)老师指导。
①同学们,大家看这幅图,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吗? (投影图片)
②“拔地而起”“一柱独峙”(你能想到这个词语可不简单。)你不觉得它太孤独了吗?
③“一峰独秀”,说的可真好!一起来读。
④索溪峪的山可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你读出磅礴的气势了吗?再来一遍。
⑤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十里画廊”“西海峰林”的美丽景色。(投影图片)
⑥试想,当你站在山头,群山逶迤,尽收眼底,怎能不令人浩气长舒?
(3)引读这一段话。
C、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1)学生反馈:读找到的句子。
(
① 直插云天的,戏弄着天上的白云;
② 矗立于索溪旁边的则干脆为自己梳妆打扮,面对索溪舞弄自己的倩影来了;
③ 更有旁逸斜出的
④ 抱伙成团
⑤ 相对相依
⑥ 亭亭玉立
⑦ 过渡:多么富有生活的情趣呀!相信各位同学一定会用自己的朗读来为大家展示这样一幅美好的画卷。
(3)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绿树似海的索溪峪中。那满目的碧色,那满耳的蝉声,那习习的凉风……我想,任凭怎样高明的画家也画不出索溪峪这样的丰姿神采。可我相信同学们定能用自己的朗读来为大家展现这如画的风景。
5、齐读第二小节节选部分内容。
6、啊,此刻,我的心,像喝了醇浓的佳酿似的,有些醺醺欲醉了。怎么能不陶醉呢?这样优美的风光,这样罕见的景色。同学们, 这么好的语段,我们哪能错过?作好背诵的准备了吗?
7、一起背诵这一部分内容。
细腻的笔法向我们展现了索溪峪山的惊险与磅礴,它的随心所欲与不拘一格,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它天然的美,野性的美。
9、与索溪峪相比,在作者眼中:
桂林的山太秀了(学生读,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中写到“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再读一遍。)庐山太俊了(学生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该有多俊呀!再读一遍。)泰山太尊了,黄山太贵了。
一句话,“它们都已经家化了”。由此看出,索溪峪的山与它们相比,野就野在?
学生反馈:天然,没有人工的雕琢。(对,你读书可真仔细呀!)
四、拓展学习课外阅读部分。
《雨中登泰山》等文章的片段。
2、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片段进行阅读,而后推荐读得最好的同学全班交流,让大家尽情领略祖国不同的山色风光。
3、小组内进行交流朗读。
4、反馈:全班交流朗读。
(1)《十里画廊》:山峰的众多,山峰的奇特,山峰的苍翠,山峰的秀丽,是索溪峪一带风光的最显著特色之一。这十里画廊,可以说是比较集中地把这些特色表现出来了。
(2)《桂林的山独秀峰》:如婀娜多姿的少女,秀美平和又不失险峻。秀而不俗,险而不惊。
(3)《雨中登泰山》:一块块巨石,形态各异;高陡俊俏,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探寻了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桂林的山险峻而秀美,东岳泰山巍峨而尊贵,而索溪峪的山更是以几千座山峰,像树林似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形成了一片苍苍茫茫浩瀚辽阔的峰海,丝毫不失它的野性。从写作角度来说,我们也为作者丰富的词汇、奇特的想象、细腻的笔法而折服。我希望大家能利用假期多到自然山水间走走,用山野的博大来壮阔自己的胸襟,用溪流的澄澈来洗静内心的郁闷,回归自然,感受自然吧!
索溪峪的野课件 篇3
【教材分析】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组中的课文,它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说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学习本组课文,有一个新的要求,就是要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虽然本课是略读课文,但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且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所以学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已有的阅读知识与方法,自主探究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自读自悟。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索溪峪的风景区是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纯真的情感。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体会索溪峪风光的自然的、没有人工雕琢的美,并用朗读的方法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2、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
【媒体运用】
索溪峪的野课件 篇4
设计意图
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这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他肩负着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己学懂文章的使命。
由于时间的关系,一篇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在一节课之内是不可能讲完所有的问题的。然而,这篇文章在每一段的写作手法上,是非常的相似的。所以重点学习前面部分后,把它在完成做的时候,自己学习。重点突破,避免平均用力,还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中,我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教学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达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导入
1 指导书写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跟随文章的作者去神游索溪峪。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看索字,上面十字小,下面是撇折、撇折、点,再下面是小字,可不能写得小了。再看溪字,注意爪字头,下面也是撇折、撇折、点,再下面是个大字,可不是小了。
2 解释峪字
峪字怎么写呢?(先写山,再写谷)(左边是山,右边是谷字)原来山谷就是峪啊!
3 揭题
索溪峪连起来是什么意思?指名生说。一起读课题。
4 分析野字的双引号
师:野字上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呀?同学们别急,先看看大屏幕想想再说。
(出示课件:我来想想)
学生选择解释。既然是着重、强调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
(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结合汉字的形义特点引导学生形象生动的破题,并第一次找出切入点野。)
二 检查字词
1 检查五个生字
(出示课件:我来读读1)
(指名读,齐读)
2 检查词组
(出示课件:我来读读2)
先自己读一读,再读给同桌听。分组读,齐读。
(主要落实教学目标中的五个生字,也为后文的朗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 初读课文,理解词语
1 自由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把这些词放到课文中,能读好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大声读,轻声读,默读,同桌一起读,也都可以。在读不好的地方做个记号,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
2 检查读
师:会读了吗?敢接受老师的检查吗?
师: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部分齐读)
3 欣赏图片,理解词语
老师还想知道一下,同学们对词语是否真的理解了,今天也不用同学们解释词语的意思。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根据画面的内容,用一个课文中的词语来形容就可以了,能行吗?
(出示课件:我来猜猜)
师: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词呢?
(学生自由解释)想不想知道老师用上一个什么词?
(由于课文中的词汇大部分从字面上解释让学生难点以接受,我就结合索溪峪的风光图片,把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并激起学生朗读课文,寻找恰当词语的兴趣。一幅图片有的可以多用几个词来形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也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野。)
四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在神游之前,还应先把握好方向,弄清楚先游什么?再游什么?
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看看谁能当好这个向导。
(生快速读课文)
师:谁来当向导?告诉大家先游什么?再游什么?
(生反馈;师板书:山、水、动物、人)
(主要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感受索溪峪的野)
五 欣赏风光片,精读课文
1 欣赏风光片
(出示课件:我来游游)
师:要想游得更深入,印象更深刻,还必须到文章的语言中去游。
师:下面大家可以好好地读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好它。要想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定要把心放到文章的每一句话中去。
(教师鼓励学生多读,高声读,读出感情来。)
(师巡视,和学生一起读)
2 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师:我刚才巡视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和老师一样都喜欢读山是野的这一段。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吧!
(师生齐读:山是野的)
3 比较写法
师:你看这表达方法,简直和《桂林山水》的同出一辙。让我们来比比。
(出示课件:我来比比)
(师生一起对比、分析)
师:还记得《桂林山水》的的表达方法吗?(生自由说)
师:老师把它归纳了一下,有这几点。(点击课件)
师:再看索溪峪的野,有用到这些写法吗?
师:第一个抓住景物的特点写。索溪峪的野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呀?
(生:野。师板书:野)
(点击课件)
师:再看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有吗?(点击课件)
师:接下来是对比描写,有吗?这里把索溪峪的山和什么地方进行比较?(生:桂林、庐山、泰山、黄山。生读比较的句子,师引读:索溪峪太野了)
师:最后一个用到排比句,有吗?(点击课件)
师:是呀!同样的表达方法写出桂林的秀,也写出了索溪峪的野。
师: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山是野的这部分,来展示索溪峪的野。
(生再次读:山是野的)
4 改句比较引读
师:读到这里,又让我想起了一句话:黄山归来不看山(板书)会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师:我想到今天应该改写一下了,同学们会改吗?想怎么改呀?
(师指名学生改)
(由黄山换成索溪峪的山,再换成索山)
师:好了,来读读我们自己改写的句子 。
(生齐读:索山归来不看山)
师:听起来好舒服呀!送你们两个字伟大,伟大的改写者,伟大的同学们。也许三年、五年人们不同意,但我相信:再进三十年、五十年,人们肯定会接受的,不为别的,只因:
(点击课件)
(师引读:不为别的,只因: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
师:我听出野味十足了。课文中还有许多地方,同学们都很喜欢,课后回家,再接着神游,再好好的读吧!
(这部分的设计主要从文章的角度出发,风光片的播放真正愉悦了学生的视野,荡涤了学生的心灵,促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本文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这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并且与本册第一课《桂林山水》的写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我就引导学生相互比较,进行迁移。在此之前,学生曾经进行过类似的训练。写作方法是在渗透,而不是抛给学生空洞的理论。在比较中,自己能够体会到多少算多少,不做过高的要求。在设计中我把写法上的相互比较渗透到三次的引读课文中去。让学生在朗读中比较,在比较中朗诵,真正做到读书愉情的功能。)
六 拓展延伸
师:最后还有一项练习,等同学们神游归来后写写。
(出示课件:我来写写)
师:这项内容,同学们可以记下来,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下课。
(最后这项练习主要让学生运用能力,自主学习,也作为学生课后延伸拓展,自主练笔的好机会。)
索溪峪的野课件 篇5
一、揭题。
1、资料介绍索溪峪。
2、过渡语:我们一起走进那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
二、引导学文:
师:美吗?那也美美地去读读课文,想想:“野”在课文是什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师:孩子们会读书,更会思考。请再走进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野”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板书)
3.品味语言美。
师:作者别出新裁,在写这山山水水的时候,运用了许多表达方法,才写出了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一起边读边体会。
配乐范读,生思考:写了山哪几个方面的美?生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如何写出山的野性美?作者心情如何?(采取对比读来领悟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还可涉及修辞方法。)
4、想象品读。
师:想象让我们生活更加绚丽。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入情入境地去读其它文段,读出其间的美,读出其间的野。等会儿,我们再来比赛读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开始吧!
小结:一句话,要想把景物写美、写活、写得传神,还真得恰如其分的展开想象,准确地运用修辞等表达方法!
三、师小结,学生读美文。
1、课件引导学生小结
2、欣赏美文。
索溪峪的野课件 篇6
教材、教法分析
《索溪峪的野》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组课文,是第一批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的。本组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本篇课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过度自然。作者在描述了对索溪峪的独特感受后,又沿着自己的视线所及用轻松流畅的笔调,活泼生动的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索溪峪的“野”。
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的。
我在教学中要运用好教学方法,解决好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 课前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的有关照片、文字资料,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2.紧扣课题、充分质疑理解“野”在什么地方。
3.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达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学情、学法分析
1、教学重、难点:在认真读书、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本篇课文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进一步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和感染,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提高理解力和感受力。
3、在学法上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朗读来深入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和作用。通过不同层次的交流互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环境与资源
教室、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用电子图片(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查字典,请查出“野”字是什么意思?并引导学生理解“野”与本课有关的内涵。
2、读课题,抓题眼。
设计意图: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二、初读课文,把握“野”。
1、自由读,出示要求: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边读边想,课文通过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在书本上找
出来,用笔做符号。
2、讨论交流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索溪峪的“野”。
三、重点探究、理解“野”
1、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边读边想,段中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山“野”?
2、交流与互动。让学生感悟山是野的,是一种超俗的天然的“野”,给人以净化的返朴归真的自然美。
3、指导朗读,读出“野”的味道。
4、写法指导,句型训练(可让学生模仿)。
操场真热闹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合理调控;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差异学习指导。
四、学法延伸,领悟“野”
1、自学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
根据学习山“野”的方法,让学生认知: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的段落。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并在课文中做批注。
2、先以小组进行交流学习心得,然后教师有目的组织全班互动
3、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以点带面,注重协作。用本课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拓展延伸,熏陶“野”
夸夸家乡自然风光。让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要注意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想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朔到生活中感悟身边的“野”,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索溪峪的野课件 篇7
一,教学内容说明: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文章通过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发了作者畅游其间的无比愉快的心情.
二,教学设计特点: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四,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文章的野性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知识迁移
1.师:让我们轻松走入课堂,回顾刚刚学过的两篇课文.请同学看复习题(点击)
〔《鸟的天堂》是____的名篇,看出作者____次游览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____给人____的感觉,第二次看到____,是一种____的氛围〕
2.师生背诵相关段落.
3.师:作者以细腻的描写和动静结合的写法让我们游赏鸟的天堂,让我们看看峻青的《第一场雪》有什么特点(点击)
〔《第一场雪》的特点是____和____,表达了作者_____的思想感情.〕
4.师:让我们一起重温雪后的美景吧.齐诵相关段落.
5.师:真好,簌簌的雪声,晶莹的银条,写出作者对雪的喜爱.;瑞雪兆丰年;寓情于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跃然纸上.我们游览了鸟的天堂,又经历了第一场雪,这节课我们游赏索溪峪,看看作者曹敬庄又是怎样给我们介绍索溪峪的美景的(板书课题)
6,;野;字为什么加引号什么意思在文中寻找答案.
[复习回顾,一方面可以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另一方面回顾写法,进行知识迁移.]
(二),检查预习,理清思路
1.读准字音,扫清障碍,出示:荡涤老叟不拘一格绵亘蜿蜒等词.
2.学生开火车读,齐读.
3.检查读文,指名读,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
4.学生汇报并板书:山野,水野,野物野,人野.
5.师:在文中哪些找到答案的`画一画,读一读.想想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总起句)再看一看,开头和结尾,你发现了什么(总分总结构)
[通过检查预习,初读理文,理清文章的脉络,领悟作者的布局谋篇的写法特点,初步体会索溪峪的野]
(三),交流体会,合作探究
1.师: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作者的思路被你们摸透了,文章的结构被你们理清了,那么通过预习.你们也一定对索溪峪的野有自己的体会,现在就请你把你的读书体会和不懂的问题与你的伙伴交流探讨.
(点击课件,出示问题:交流预习收获,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索溪峪的野的)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收获,老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体会索溪峪的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图文结合,积累运用
1,师:
人们远离了城市的喧闹,人工的粉饰,有的则是真,是朴.此时的山水已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孩童,充满朝气的青年,那样率真,自然用自己纯真荡涤着游人的情怀.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
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3.指名复述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故事.
索溪峪的野课件 篇8
一、说教材:
《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教材。本单元大部分文章都是写景文章。这篇课文是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景,表现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欢快的心情。这篇文章围绕着索溪峪的“野”,从“山的野、水的野、物的野和人的野”几方面去写的。在表达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叙述后具体描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本文中的一些常见的如“排比、拟人、比喻”等写法还是有能力理解的。对本文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也能很快掌握,但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的独特感受及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方面的能力不是太强。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2、领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达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四、教学重难点:
1、在认真读书、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使学生了解文章用排比、比喻、拟人的写法,不但写出了索溪峪的“野”性美,还表达了作者对纯朴自然风光的向往和赞叹之情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张家界、索溪峪等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以生动优美的语言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四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天然的、野性的美。细读课文,不难发现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轻松流畅的笔调,精心雕琢的词藻以及活泼生动的描写,如何紧扣一个“野”字,在一课时中引领学生欣赏索溪峪迷人的风光和文本精妙的语言?让野性美在这里绽放。对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着“自主,合作、乐学、创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课堂上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学法: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自读感知,读中悟情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要了解文章内容必须整体感知全文,在此基础上带着问题合作探究既训练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七、说教学程序:
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教师以记者的身份去随机才访学生,了解他们都到哪里旅游过。然后教师相机介绍自己去过很多的地方。这么多的美丽的风景老师就是通过读书了解的。从而导入课题。这样设计导课,一方面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谈“野”论“野”悟“野”。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八、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记者采访导入课题。教师以记者的身份去随机采访学生,了解他们都到哪里旅游过。然后教师介绍总结看过的地方,这么多美丽的风景老师就是通过读书了解的。从而导入课题。这样设计导课,一方面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初读课文之前,播放索溪峪的风光短片,引导学生去看一看,听一听,简单的了解一下索溪峪,初步感受索溪峪的野。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的阅读兴趣会大大的增强,有了阅读的兴趣,那么学习就成功了一半。出示阅读提示。
1、出示词语,请学生读
2、学生汇报自读后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板书:山、水、动物、人)3、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谈“野”论“野”。这个环节的教学重点是品读感悟,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我的选择我做主”通过自己读,勾画自己欣赏的景点,交流汇报,畅谈体会,通过朗读检查,朗读挑战,自读自悟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让学生欣赏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感悟山的“野”。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主要是抓住重点句进行教学,老师适时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并指导学生找出作者所用的写作方法。然后再结合图片显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索溪峪的山是如何野的。
2.感悟水的“野”,野物的“野”。这个环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采取感悟山“野”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当然老师要适当引导,然后再结合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3.体会人的“野”
(1)人们亲身感受了索溪峪的山、水、猴子的十足野性后,也变得“野”了: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一个词最难看出这一点?引导学生找出“返璞归真”,然后理解“返璞归真”的`意思。
(2)让学生再读这一段,看看游客们“真”在何处。
(3)老师出示图片加深学生体会人的“野”。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再次深入的了解“野”在本课的含义,并且解决上课前提出的问题,与上课伊始形成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结合板书,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九、说板书:
我设计本文的板书的时候目的是要把文章的脉络表现出来,因此我在设计的板书的时候将作者围绕野从四个方面去写表现出来,这样板书起到了提纲携领的作用。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十、说反思: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种缺憾美,在教学过程中,肯定还有许多不足,请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掉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的提高。
索溪峪的野课件 篇9
说教材:
《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材。本单元都是写景文章。这篇课文是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这篇文章围绕着索溪峪的“野”从“山野、水野、动物野和游人野”四方面去写的。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叙述后具体描写的方法,结构严谨,一目了然,对于学生的习作很有指导意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穿插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本文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词。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的写作手法。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感受索溪峪的的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读出不同的语气与节奏。由阅读向习作迁移,运用所学写作方法,课后练写写景的习作。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说教学策略: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六年级学生历经五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建构,并且勇于怀疑,乐于探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我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而不是老师越俎代庖。
同时,这也是一篇适合朗读、美读的写景文章,只有通过多读,在读中去感知,在读中去思考,在读中去感悟,才会提高自我读书的能力。
在课堂上就应该做到书声琅琅,更需要将静态的美用声音送出,变成动态的美。读久了,自然会熟读成诵,作者之言若出自我之口,从而化为自己的语言了。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清新的语句就会自然流淌在学生的口唇之间,烂熟于孩子的心中。当然,读是有技巧的,一味死读,那是机械的,枯燥的,根本引不起孩子读书的欲望,甚至还会破坏孩子读书的兴趣。因此,在读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内容变换形式,指名读,开火车读,领读,引读,赛读,齐读,有想象,有体验,有演示,有比赛,不拘一格,引人入胜。
说教学过程:
一、赏图入境,畅谈感受
首先我用多媒体出示索溪峪的风景图片,奇峰罗列、绵亘蜿蜒的群山,环绕青山、切断山路的绿水,一幅幅摄影作品以电影的形式切换,再配上鸟鸣声、流水声,学生如身临其境。我再向学生简单介绍索溪峪的地理位置和重要地位,然后让学生用一个字或词语形容一下这处风景的特点或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并简单地说说理由。学生自然地发出“奇”“险”“壮观”“秀美”等独具个性的感叹。
这样,我既能把学生带入索溪峪奇丽的风景意境中,又发散学生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接下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就更容易找到共鸣,实现从自我认识到融入课本的过渡。
二、初步感知,领悟文眼
有了前面自己对索溪峪的认识,我再向学生发起挑战:“你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到作者曹敬庄眼中的索溪峪有什么特点吗?你能说说是从哪里找到的吗?”学生定然不甘示弱,一眼便能从题目和第一自然段中找到醒目的“野”字,由此打开了对文题的关注和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我接着问:“你觉得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学生就会发现,“野”字概括了曹敬庄对索溪峪的独特感受,它就像是题目和文章的眼睛,能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这也是本文结构上的一大特色。抓住了这个“野”字,下面就能细致地铺开对“野”的理解。
三、质疑求真,合作探究
接下来,我把问与答的权利都交给了学生,从“野”字入手,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野字,你有什么问题想和大家一起探讨吗?”
“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描写了索溪峪什么野?”“为什么野?”“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它的野?”“人们在野的环境中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思维被打开,这些问题必将像珍珠般迸出。
我再让学生就以上问题和同学合作探究,我知道的我发言,我不懂的我聆听,大家一起动笔、动脑、动嘴、动耳,这既是一种听说训练,学生又能从中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
自学感知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既让每个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通过合作探究集众人之力攻坚克磊,解决难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合作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回归文本,品读领悟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科目。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认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我引导学生围绕刚才产生并探讨的问题,回归文本,找出作者从哪四个方面来描写索溪峪的“野”,并顺势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品读领悟。
1、品读第2自然段——山野
我以“为什么作者说山野”这个问题启发学生从原文中找词句,并反复朗读体会,了解索溪峪“野”的原因是它的自然天成无雕饰,细细体会作者描写的三种美“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学生每说出一种美,我就出示图片,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体会,并分句指导朗读,读出山的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从而感受作者游历其间的愉悦心情。
2、自学第3—5自然——水野、动物野、游人野
我让学生采取小组自学的方式,按照品读第2自然段的方法品读后文3个自然段,并以一些富有个性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
如学生汇报第3自然段——水野时,我问学生:“你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水野?你喜欢这种写法吗?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更能表现出水的野趣十足。重点指导朗读:“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读出如野孩子般的水的活泼与天真。
学生汇报第4自然段——动物野时,我又问学生:“为什么作者只描写猴子呢?”学生一读课文,马上会发现猴子会跟人们亲密接触,却又十分调皮,即使恶作剧也惹人喜爱。
学生汇报第5自然段——游人野时,我把他们提出的问题再次抛给他们:“人们在‘野’的环境中会怎样呢?想象一下游人在来索溪峪之前是什么样的,来了之后变成什么样了?” 引导他们既读文本,又发挥自己的想象,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再仿照作者的写法,想象如果自己走进索溪峪,会不会也发生变化,按课文的句式,续写一句话。这样,更有助于理解文末的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体会在这样的山水中畅游,人们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不经意间,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非常纯真、质朴。
这种由导读到自学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指挥棒又适时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收放自如地教学,给学生最大的成长空间。
五、课文领路,课后练笔
课的尾声,我再次归纳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由概括到具体的结构方式、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手法,布置学生课余将今天所学习的写作手法运用到习作中,描写一处景物的某一个特点,如桂林山水的“秀”,黄山的“奇”、浏阳河的“弯”、通程广场的“闹”等。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联系起来,为学生习作铺就一条轻松的成功之路。
索溪峪的野课件 篇10
【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感受索溪峪的美,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美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在品味索溪峪的野性美的同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激兴趣,感受整体美
1、谈话引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知道张家界吗?把你收集到的张家界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块儿去欣赏张家界那迷人的景色。x(播放课件)
老师旁白: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具有雄、奇、险、秀的特点,总面积约360平方公里。该地区经长期地质变化,水流切割、风化侵蚀,形成罕见的砂岩峰林峡谷地貌。数以万计的石峰危岩平地拔起,形态各异,亭亭玉立。缝上奇松挺拔,灌木丛生,时有云雾萦绕,景色神奇。区内山奇水秀,湖潭溪瀑比比皆是,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索溪峪便是其中的一个景区。
看了刚才的画面,谁来告诉我,你觉得张家界的风光怎么样?
同学们看得很认真,说得也不错,我们领略了张家界迷人的风光,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到张家界的主要景点──索溪峪去看看,去领略它那独特的美、野。(板书:索溪峪的“野” 齐读两次。)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你们很会读书,爱动脑筋。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翻到11页,快速阅读课文,谈谈你对文中“野”的理解。
板书:
山野、水野、物野、人野。
二、抓词句,合作学,品味语言美
1、首先让我们来看一段录象,(播放课件)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文中哪个自然段介绍的是这一画面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写山“野”的句子,大家能不能通过读把这段文字读懂?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课文,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研究,谈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⑴找中心句。
⑵找出特点。
⑶这个特点从哪得来的?
⑷与什么作比较?
⑸天然的 美表现在哪儿?野性的美表现在哪儿?
⑹怎样去体会感情──读。(板书:天然野性。)
3、配乐朗读课文。
4、总结学法:读段落──找特点──体会野。
5、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我们刚才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三、四、五自然段,每位同学选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学习。
6、抓住描写索溪峪的野性美的优美词句汇报交流。抓住学法:
⑴找中心句。
⑵找出特点。
⑶这个特点从哪得来的?
⑷文中怎样表达出来的?
⑸这种美表现在哪儿?野表现在哪儿?
⑹怎样去体会感情──读。(分别播放课件:感受美)(分别板书:蹦跳而出,“野”性十足,返朴归真。)
7、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谁能用一句话说说索溪峪“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8、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索溪峪,你想说些什么?(板:书:美。)
9、我想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们此时的心情,就让我们用满腔愉悦的心情来朗读第六自然段,来表达我们此时的心情。
三、大胆想象,训练表达美
1、今天我们一起去了索溪峪,了解了索溪峪的“野”,你能不能把你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其他游客呢?(播放课件)
2、索溪峪因索溪而得名,你想让更多的朋友来了解索溪峪吗?今天就请大家来当一回广告设计家,为索溪峪设计一则广告语,希望你的广告语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播放课件)
3、作业展示。
【板书设计】
索溪峪的“野”
山野天然野性
水野蹦跳而出美
物野“野”性十足
人野返朴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