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论语读后感例文

发布时间: 2023.07.08

论语读后感例文3篇。

您是否也在收集作品的优秀读后感?作者写的作品含着许多人生智慧。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抓住重点,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您推荐的不容错过的“论语读后感例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论语读后感例文(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句话概括三个人生不同阶段的总训,层层递进,由易入难。简单的三句话,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孔子没直接地把它说出来,而是保持谦虚,共同探讨的态度,这是重要的做人态度,这三句话说到了也做到了。同时教学的目的,是让初学者明,让精通者悟,教人以道不如悟人以道。

我们后人需要学习的不光是祖先传世的道理,还有他们的品性。他们最先明白平等交流的重要性。一句有道理的话,用教的方式,并非人都能愿意接受,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有所不同。这就不再是简单的教了,从古至今,无论中外,许多哲学思想,甚至真理都是通过交流,心灵碰撞出来的,并经过世代的验证。只有这样,道理才具有时间的穿透性。

其实有些事,有些道理,我们何不用问的方式表达?每个人心目中都有答案,并且都是正向的!无需争辨,用问的方式,既谦虚又不失礼貌。答案都是自己心中给的,同时又是提问者所说出的,这不是很高明吗?

记得以前看《红楼梦》,小时候看,青少年时看,三十而立之后看,看到的感受到的都不一样。现在未必能明白的,没有关系,自己慢慢寻找答案,过程才是最美好的回忆。

学得越多,发现自己所懂得的越少。想表达的还有许多,却不善言辞。我开始试着慢慢梳理,希望涓滴成河,冲开我思维的钝塞。附:任声,第一层意思:任何的声音,都能听得见,感受自然之美好。第二层意思:任由其人的评论,正确的要接纳,不正确的要反思,未正确的要思索,人不知,而不愠。

第三层意思:任心。任随心声,声,声音,有声必有音,但往往听得见的声,闻不到的音;有时无声胜有声,用心感受。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

论语读后感例文(篇2)

第一段便是那耳熟能详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同悦,一早便知。然悦与乐的区别在哪?之前从未细想。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可不,学习的过程中内心充满喜悦,那是静静的心底的私语。虽有时也会忘形地手舞之,足蹈之,但大部分的时候都是表面平静,内心汹涌。有时竟然是不能说,不可说,说不得,说不出。呵呵,有时候语言的力量真真有限的很。

而有朋来到,若不喜形于色,岂不让朋误会?而朋之一字,绝非泛指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之人。可见古人择友严苛,并不随意与人为朋。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这样的人来了,岂会不乐开了怀?那绝对是喜不自胜啊。

人心隔肚皮,对面不相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可谓是难之又难。知你、懂你的人世间能有几人?年轻时常常豪气干云地吼上一句:莫道前程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现在想想不免发笑。所以,人不知,我不愠,这岂不是我们该有的基本境界吗?话说,你愠了又如何?可不就是庸人自扰吗?就让花自飘零水自流吧。

静静地享受读书的喜悦,让真正的朋友感受你的在乎,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淡然地微笑。这是夫子早就给予我们的智慧。

论语读后感例文(篇3)

关于颜回,《论语》有以下记载: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知也。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先进: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勤勉好学,学有所成,品行高尚,一生兢兢业业努力实践孔子学说的人。对他的记载有几处很值得玩味。一是孔子说他不愚。孔子并没用敏、惠等字眼,而用不愚,说明颜回资质并不特别高。二是说他对自己并没什么帮助,无论自己说什么,颜回都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孔子还是很看重这个学生的,颜回死时,孔子极度伤心,大呼天丧予。颜回也对孔子充满了感情,孔子受困时,他对孔子说,您还没死我怎么敢死。

我觉得,对于孔子来说,颜回就是自己的翻版。他眼见自己的学生一步一步跟自己越来越象。面对这种情景,我想孔子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除了天以外,最知道自己的就是颜回了。颜回即使并不意识到自己了解孔子,他的行为也体现了他已把握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和这样一个学生在一起,孔子应有一种知己的感觉,但孔子并没有过明显的表达,甚至还嫌不足,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这可能是因为颜回太像自己了。只有在颜回死后,孔子才意识到失去颜回意味着什么,叹息道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并对学生说我不为颜回哭为谁哭?孔子是否觉得颜回之死意味着自己理想人格之死,意味着镜中自己的死呢?再也没有人可以像颜回那样勾起孔子的

dg15.com精选阅读

论语读后感收获系列3篇


读书是我们驱散生活中不愉快最好的方式和手段,不同的人看完作者写的作品后,都会有不同的见解。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互动,新手如何写好有关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的内容主题为论语读后感收获,是栏目小编为你整理的,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

论语读后感收获 篇1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论语》中蕴藏的大智慧啊!

《论语》到底写的是什么呢?里面篇章很多,有关学习的学而篇,有关品行做人的道德篇等等,平时我们经常挂于嘴边的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均出自此书。这些语句随便找个同学都会说上一两句,我想这也许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吧。

《论语》里面的精彩语句数不胜数,但我最喜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这句话。意思是:见到贤人圣者就想想自己有没有他的成就,见到没有贤者思想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也是不是这个样子。我一直将这句孔子说的名言刻在心里,半点不敢忘记,因此养成了争强好胜,希望自己也能达到别人一样水平的性格。

《论语》不仅能发人深省,还能使人改变人生观点。让顽皮不爱学习的人变得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令自卑的人不再自卑,昂首挺胸重新做人;使奸险狡诈的人变得诚实憨厚……从这个角度出发,这难道还算不上是一本好书吗?

《论语》书中记录的有勤学之人、守信之人、也有死读书不求甚解的人,陈正之就是那个勤学之人的代表。他每天以勤补拙,勤学苦练从不间断,人家读一遍书,他就翻倍,甚至更多,并在学习中寻找乐趣,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由“陈傻子”变成陈才子,成为汉代一位很有造诣的博学之士。再如北宋的米芾,他把“学而不厌”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勤练书画,特别是在练“捺”方面,废寝忘食。他的妻子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啊,再也忍不住就给他送饭,在送饭的过程中不心小碰了一下米芾的右手,没想到就这个细节竟写出了世间少有的一个“捺”,这是一个巧合吗?正因为米芾那勤学苦练,终于成为当时享有盛誉的“宋四家”之一。而曾子则是守信人的代表,他不顾妻子反对,言出必行,说给儿子杀猪就杀,绝不向孩子撒谎,成为后人诚信的楷模。《论语》中有些语句的意思确实难以理解,但“读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这句话总该明白吧。《论语》中也有这种人,谁呢?就是伯乐的儿子。伯乐的儿子不动脑筋,不思上进,手拿着伯乐写的相马经去寻找千里马,结果错把一只癞蛤蟆当做千里马,这种只知读书,却不知思考的人,到头来只会一无所获,闹出笑话……

《论语》,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有关孔子或他的弟子的一个个小故事里隐藏着一句句至理名言,语言清新自然,构造新颖活泼,翻开书本,其中的人物历历在目、跃然纸上。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了吧!

论语读后感收获 篇2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修身、治国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着。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虽然从其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解读《论语》。但毕竟是一种颇能为大众认可的个人独特的对于《论语》的感悟。每个人要是想要在《论语》中找到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还需自己到论语中慢慢寻觅。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人们对父母的付出视之为必然,孝道在逐渐褪色。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子女,做让父母为你担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父母们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这些。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也就是"恕"这个字的本意。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我对孔子的仁爱之道尤为触动,孔子曾经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的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

论语读后感收获 篇3

”爸爸告诉我这是古文,古时候的人写文章都是这样的。我当时很羡慕古人。他们写的话简单明了,还蕴涵着深奥的道理。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一直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学习。

读《论语》,我认识了大圣人孔子,进一步了解了他。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字:仁。我还知道孔子门下的弟子有:颜回,子路,子张,子夏,子贱。读《论语》,我了解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缘由。读《论语》,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因为于丹,我喜爱上了《论语》,我真应该好好感谢她呢!对了,不久前,于丹被评为中国第三大美女,超过了“万人迷”李宇春。我觉得这是因为她身上有一种文化美,有一种才情美。长大了我也要做一个像于丹那样内外兼修的人,这才是当今社会最美丽最可爱的人!

论语读后感


今天工作总结之家编辑要向大家推荐一篇十分优秀的文章“论语读后感”,在看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不禁内心有所触动。 读后感是对文字内容印象深刻的总结和表达,希望阅读本文能够给您一些有益的想法!

论语读后感 篇1

亲爱的孔老先生:

当我给你写这封信时,我的心情有点复杂。我担心你能否理解信的内容。请您见谅,因为我知道您讲话、著述都用古文和繁体字,可我只会用白话文和简体字。不过,您说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像我们学习《论语》一样,您一定也带着愉悦的心情,努力读懂我这位超越时空远方来者的感悟吧。

当我静下心拿起笔时,我的思绪好像瞬间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回到了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我试图想象着自己也置身于三千**中间,也像子路和颜回等人一样,毕恭毕敬地坐在您的对面,倾听您的谆谆教导。您的《论语》讲的是那么深奥、那么精彩,每一句话都那么具有深刻的哲理,那么耐人寻味。

我不得不感谢我的老师为我们奠定了古汉语的坚实基础。得益于老师逐字逐句地传授,曾经晦涩枯燥的文言文,如今我们已能渐渐读懂其中的含义。也许,对于《论语》的理解我们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阶段,不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经过无数次的诵读、琢磨,经过“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漫长积累,我切身感受到,学***可以将我们带到一个苦中有甜的快乐境界。

您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问家。几千年来,有多少历代帝王为您修建孔庙,并在您脚下供奉。同时您的儒家学说也传承了几千年。

您也是一位吃苦耐劳的文明使者。为了儒家思想,你周游世界。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多少像你这样的人可以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而四处游历。您知道吗?

你的名字已经传世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孔子学院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孔子学院正在世界各地传播。

您也是一位谦虚好学的智者。您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您学富五车,还要师从老子,强调向他人学习。我们更需要时时提醒自己,以他人为师,取长补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人生。

一本《论语》可以超越时空之限,可以跨越千年历史,让我们与先者同行,与智者对话。每当我手拿《论语》细细品味,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感觉到您离我们并不遥远,您就在我的身边,正在为我们讲授《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深深地感谢您!

此致敬礼

论语读后感 篇2

读《论语故事》有感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它主要由语录和对话体构成,记录孔子及其言行,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理论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在这个暑假,我就读了和《论语》有关的《论语故事》。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写,是首创语录体的文章。《论语》中讲了如何做人,人格塑造和治国安邦。

《论语》中很多孔子说的话也很有道理,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些话,读了之后,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很有意义,我觉得,《论语》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简简单单文学作品,而是一个充满中华美德和知识的金山,是我国的文学经典。

我们今天看见的《论语》有20篇,492章,其中444章是记录了孔子与**,当时人物的谈论,48章记录孔门**的互相谈论之语。

既然《论语》是我国的文学经典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的阅读它,好好的品味它其中的知识。

论语读后感 篇3

论语的智慧:识人有术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①也!于予与②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

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而这种改变的背景是这样的:

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辞美好,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起初,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懒惰的毛病。

有一天,孔子给弟子们讲课,发现斋予没有来讲课,就派人去找他。 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 孔子听了伤感地说:

“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起初,当我听到别人的话时,我相信他的行为一定和他说的一样。现在,听了别人的话,我想检察一下他的行为。就从宰予起,我改变了态度。

”这便是成语朽木不可雕的出处,通读论语这一本书,我们似乎并未发现孔子过多关于识人的名句,但即使是孔子在教学之中与学生打交道,也悟出了一定识人的必要性、方法和道理。我们来看另外一句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首先要观察他为什么做某事,他的言行背后的动机是什么?然后观察用什么方法达到目标,最后观察他是如何做事的。

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简单地讲,就是从人做一件事来看,先看做事的动机,再看做事的方法途径,最后要看做事的态度如何,如果从头到尾都是君子的高标准,那么这个人便是孔子所说内外如一的正直真君子了。

论语读后感 篇4

导语:《论语》由孔子**及再传**编写而成。它主要记录孔子及其追随者的言行,集中反映孔子的思想。它是儒家经典之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它是在中国宣传和研究的古代作品之一。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

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一)《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最好的自己,根据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把自己打造成心中完美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二)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

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有孔子的再传**,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散文集,它用简洁、含蓄、隽永的语言记录了孔子的讲话。《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优缺点和道德修养的具体情况,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了不同的指导。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的高度的责任心。《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

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

《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读后感 篇5

爱的底色

--读《论语》有感

小二小三童话镇

记得读中学时,我们时常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现在回想当时其实并未真正读懂,因为就是在机械的重复文本内容。

对四书五经的真正理解,在于大学校园。清楚的记得上大学的时候老师教授的语文课程有《大学》,《论语》,《孟子》,《诗经》。我并非是一个有才情的女生,但对于这些经典比较喜欢,可里面的话语体系也仅仅是看个表皮,深层的含义自己并不通透。

再有比较深刻印象的是当时于丹老师关于《论语》的讲解,大学时也曾经追过她的**讲解,随后多多少少也在这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随着毕业,工作,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而如今,《论语》中所蕴含的哲理与真谛又重新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趁此机会,简单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悟。

尽孝篇~父母与我之间的爱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翻译出来就是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其年迈而有所担忧。”也是告知我们要记住父母的年龄和生日。

因为尽孝,最不能等待。

要说为人子女者,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他们今年有多大了?对于这个问题,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能回答上来的。而我自己内心发问,自知这一点其实做的一般。

当我没有能力的时候,我的父母只知道他们的生日,没有给他们。曾经不善于言语,很少提,也很少给他们说声:”爸爸妈妈,生日快乐!

”然随着年纪的增长,自己也有能力去为他们做些什么的时候,发觉他们已然渐渐老去。但我有印象开始就知道每次妈妈过生日的时候她总会说:”别光记着我,我的出生日是你们姥姥的难日,你姥姥得多吃点好吃的。

”后来在外上大学和毕业后,每逢我过生日的时候,我都会给妈妈去一个**,用简单的言语来转告我对她的感激之情,而她也时常为之感动。每年的正月三十,都是我妈妈的生日。今年,是星期四庆祝她的生日。我早早下班,把订好的蛋糕拿出来,然后回家做饭。插蜡烛许愿的时候她在家问我:

”也不知道你姥姥在老家吃的什么?”我听后内心莫名的一惊,只因我深知,我爱着我的妈妈,我的妈妈爱着她的妈妈和我,她的妈妈爱着她和我。每个家庭的温暖都来自于对父母的爱。爱来自于有父母在你的家庭。

师生篇~师生平等互助的关系

孔子被誉为”万师之表”,于丹老师这样说过:”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就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循循善诱的,与人商闕的口气。这不仅是孔子的教学态度,也是儒家的教学态度。

”《论语》里关于孔子教学情况中有这样一则事例:沂水春风。故事是这样讲的:

有一天,孔子平和地对学生说,”我年纪大了,不会再去从政了。平时都说没有人了解你们,假若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想干什么?”子路抢先发言,然后其他**一一作答。

最后到了曾皙,曾皙说:”我与他们三位的志向不同。在春末三月,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孩子谈论学习、唱歌、跳舞,是不是不愉快?

”由此看出孔子与学生相处是十分随意,气氛十分轻松。学生可以一边听同学和老师对话,一边可以自己演奏**,自得自乐。学生可以大胆地与老师交流,畅所欲言。在这样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可以一一点评,明显感受到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

巧合的是,我想到了我们学校自然课堂的五个要素:基于关系的相遇与对话、基于理解的独立**与发现、基于理解的分相遇表达、基于发展的激励与评价。在艾瑞德,陈琳老师单膝跪在舞台上帮孩子拿话筒,张明老师跪在绿茵场上给孩子讲游戏规则,高培丽老师看到图书馆鞋子湿的孩子用吹风机将其鞋子吹干……我相信这些故事都是孔夫子的影子。

因为在我们学校:每个学生都是美丽的和不同的。我们支持儿童**。老师眼睛里有光,能看见每个孩子。

学生心中有爱,脚下有充足的力量。

“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也许,我的理解和故事还远远不够,但我相信我会一点点成长,内心的成长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愿我们都可以以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活,那必定是美好至上乐园的所在。

论语读后感 篇6

《论语领导的智慧》读后感

《论语》是孔子死后,**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点评和志愿者的自我问答,其中保留了孔子生活和思想的重要资料,特别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料。它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教育书籍。

即使是现在,他的许多教育理念和处事原则对我们的生活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而这些,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孔子重视学习,强调终身学习。学***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

要想有长期的知识和能力,就必须认真学习和思考,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合理的判断。

二、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也就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团结友爱,以德报德,不断鼓励自己,提高道德修养。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你心里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诚地赞美他人,真诚地对待他人,真诚地接受他人的好意,用《论语》的精神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三、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遗憾和失望。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它们。《论语》的精华之一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不要纠缠在其中。第二种态度是承认现实中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弥补。

我们在工作中都有自己的立场,做好自己的工作是前提。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那么整个群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一个积极的集体。

总之,《论语》从多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通过学***体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从容,要做到心灵的勇敢,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颗心来,无愧于人、无愧于岗位,永远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奋力拼搏,演绎精彩。

论语读后感 篇7

进入xx之一,我们开始了一项研究,以学习非常有意义的文本《孔子六言》。它是孔子的门徒和门徒的言行的故事。这是“孔子六言”的六句话,他的话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整个文本是两件事。前三个是关于学习的,后三个是关于学习的。

第一是:学***习,不要说几乎?是定期学******趣吗?

有一个同学从远方(与我学习),不是很开心吗?别人不理解我,但我不是很生气,不是绅士吗?这个话语教我们正确的学***忍的方式。

特别是在学***习时,不要说几乎。孔子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学习,使学习更好。

温暖和知道新的,也可以为部门也!这是我经常说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复习旧知识,从中你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你可以把这当作一个老师。

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你才能从中获得新知识。我们知道的更多,知道的更多。

最重要的是第三,第三是告诉你正确的学习:学会思考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思考而不是学习。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学习,不只是知道读书和不知道的想法,这会令人困惑。

不只是知道幻想和不读,它会在麻烦。所以我们不能走两个极端:阅读和思考。这是正确的。

在三个人谈论学习之后,有必要看看我们的学习。正确的态度是学***键。

自贡问:孔文子为什么文本也?孔子说:

敏感而勤奋,不要羞耻地问,是文字!这是孔子的门徒提出的关于孔子的问题。解释kong wenzi学习好,喜欢学习,不要以为自己的人要低于自己的羞耻。

这种良好的学***真的值得学习。

这就是学习的本质表现:沉默与知识,学习懈怠,不知疲倦,我怎能在!告诉我们,学习不是说我不知道怎么累,怎么教别人怎么累?

孔子很谦虚,其实他有这些道理,但他还是说他没有做到,多么谦虚!

最后一个是我们都知道:三行必须有我的老师阎,选择好和从,穷人和改变它。告诉我们几个人一起去,这一定是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和改正他们的短处。我们必须互相学习,这样才能做得更好。

论语读后感 篇8

论语读后感张大勇

今天,我和妈妈去书店看了一本叫《论语》的书,这是李耳和孟子的名著。我叫妈妈帮我买了一本,回家后,我看了这本名叫论语的书。我觉得内容很棒。我认为这是一本教育人们的书。

看到书里面有好多语言,比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精诚所加,金石为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几句话让我永生难忘。

读完这本书,我被书中的文字所吸引,所以我知道要尊老爱幼。让我受益匪浅,我今后应该继续看这些书。

论语读后感

这几天,我每天的读书时间,都捧着《论语》。

以前从《唐诗三百首》中阅读到了优美的诗句,从《三字经》和《**规》中学到了最基本的礼仪,现在从《论语》中了解了中国悠久的历史。

说到《论语》大家肯定就会想到古代人摇头晃耳读着之、乎、则、也。现在我知道古人可以用几句短句表达丰富的意思。

《论语》里面的小故事更是让我百看不厌。有张检的节俭、岳羊子、郑板桥、孔子等。

《论语》这本书真让我受益匪浅啊!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主要**言行的一本书,共二十篇。这是一本优秀的语录和散文集,一个接一个地记录着充满智慧和发人深省的语录。《论语》集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内涵:

首先,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人爱;其次,人格的塑造是修养;第三,学习;最后,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论语》中的思想博大精深,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深刻的人生哲学。让我们一起学习朗朗上口的至慧吧!

首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运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导致文学作品的成败。其次,说到塑造人物形象,《论语》虽不是**和传记,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然而其记生活小片段,从侧面描写人物的手法,对后世却影响甚远。最后,《论语》限于其采用的文体结构,叙事方面较别的文体稍逊一筹。

以上几处,足可见《论语》叙事的精彩和洗练。

论语读后感 篇9

阅读后情感的表达式灵活多样的,基本上属于议**的范畴,但写作方法不同于一般的议**,因为它必须建立在阅读后情感的基础上。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篇一:《《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篇二:《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然是为了学习,但不限于学习,更多的是为了个人道的修养。

在孔子看来,知识是第二重要的是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不理解和怨恨,吵架没完没了,其实是一种缺乏气度和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们不知道也不生气。这不仅是一种宽宏大量,更是一种对自己坚持的方式的自信和坚持。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十分重视人的实际行动,特别是在强调人的实候,要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

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

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省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似乎每天都在为理想而奋斗,但事实上,许多人却在所谓的忙碌中浪费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

这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就应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和与你不同的人交朋友;不要害怕改正错误。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可以激励我们实现目标。

当我有错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不是装饰和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错误不是没有勇的,而是大智慧和大勇气的体现。

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此刻还这样是会吃亏的。

但我认为这五种美德体现了人性之美。它们始终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应该继续继承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此刻更侧重于知识学***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应该沉入其中,远离喧嚣,回归自然,寻找圣贤留下的生命和学习精华。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篇三: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

但是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第一章共十六章。我最喜欢的是孔子在第四章中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

“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

”从这章里面我明白,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务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一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必须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

”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就应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就应尽心经力的去帮忙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以诚待人,以诚待人是最主要的,这句话就是教我们诚实,诚实是金子!

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就应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读了这一章,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的先天条件再好,也要每天反省自己,以诚待人,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使你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更加完善。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必须受益匪浅,必须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读后感 篇10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和评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一致,但有必要读一读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在当时奴隶制的野蛮情况尚存在的情况下,孔子能说出这样的见解,不但显示了他对于德、礼重要性的充分认识,而且表现了他对“治国之道”的精通。事实上,人心的“规律”确实如此,强制只会引起表面的恭顺,暗中却积聚逆反情绪;而用积极的教化疏导手段,则会激起其自身的内在的“自治”因素,从而使民心净化,天下安稳。这无疑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大智慧。深刻理解其本质,灵活运用,将使人们受益匪浅。

所以我们说:小胜利靠智慧,大胜利靠美德。只有美德是一个人在世界上立足的基础。

论语读后感 篇11

温岭市新河镇中学初二12班冯佳茜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

今天,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经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正面临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如何调整自己对他人的态度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个尔虞我诈的世界,对敌人仁慈就是对敌人残忍。

《论语》中,长者们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有空闲的时候,多多去翻一翻这种薄薄的却又沉甸甸的古书,每次掩卷沉思,都会使你的思想升华。

“吾十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耳熟能详的名句是孔子在讲述自己大致的人生轨迹:三十岁能够自强自立,四十岁对各种事情都了解了,而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而到六十岁就一切坦然面对,任何“忠言”也不会逆耳了。

当然,在这方面,我们不能固守文本的表面意义。我们需要吸收的是他乐观向上的人生志向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岁月匆匆,时光如梭,转眼间我已在教室里度过了8个春秋;回首过去,不禁反躬自问:这些年来我学到了什么,人生境界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呢?又想到自己肩负着“祖国的希望”这一使命,就会由心底涌动起动力的源泉,激励自己把精力投入到精益求精的学***。

子曰:“默而志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云:

“饭疏食陋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吃着粗茶淡饭,枕着胳膊睡觉,而另一方面,却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可以看出圣人的事业并非是“苦行思想”,而是始终乐观地迎接未来,对未来充满着信心和希望,而且把工作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的目标,以至于完全沉浸到工作的快乐中去了。难怪他的学生对他的评价是: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读到此处,我不由地想起了自己。身为一个学生,我到底有没有做到学生应尽的责任。我有没有学***快乐着呢?我有没有对学***抱怨呢?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宗教改革家路过一个工地,许多人在汗流浃背地搬砖。他去问第一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那个人没好气的回答说:“你看不见我在服苦役呀!

”他又去问第二个人,这个人态度比第一个平和多了,他看了看说:“我在砌墙啊!”改革家又去问第三个人,只见第三个工人擦了擦头上的汗,微笑着说:

“我在建造一座教堂。”这三个人做的事情一模一样,但是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却不同:第一个的态度是悲观主义态度,他把任何事都当作是生活强加给的一份苦役,他关注的是当前的苦难也是确实存在的。

第二个的态度称为职业主义态度,因此他知道这一堵墙是一个局部成品,他也知道他这样做对得起自己的一份工资。三是理想主义态度,即每一块砖,每一滴汗,他都认为它有价值。孔子云“发愤忘食而知老之将至!

”和第三个人一样,都是用快乐的心态在工作着,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才使得他桃李满天下。并且成就了孔子一代圣贤的英名。

简单地说,《论语》用最简单的话语、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圣人最真实也最深刻的哲理,《论语》的内涵博大精深,意蕴深长,值得我们青少年朋友深思熟读之、领悟运用之、发扬光大之,让这颗国学经典中的璀璨明珠永放光芒。

论语读后感七篇


以下是一篇关于“论语读后感”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有需要的同事请仔细阅读。读书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每次读作品,我们都有新的收获。 我们已经读完了,现在是时候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了。

论语读后感【篇1】

做魅力教师 ——《论语》读后感

两千多年来,解读《论语》的人有许多,近来更是争谈《论语》,连“李鬼”们都争着要挤上讲台。但在这片喧嚣中,站在教师的立场来解读《论语》的依然不多,尤其是带着教师的喜怒哀乐走进《论语》的,更是微乎其微,让人觉得,与种种已被挖掘出来的“微言大义”相比,似乎教师的喜怒哀乐不在《论语》之中。

但事实上,没有哪本经典着作像《论语》那样,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教师的喜怒哀乐,其中许多教学场景,不是让人开怀大笑,就是让人豁然开朗。甚至让人觉得,一名不辱使命的教师所可能拥有的一切生命体验与心灵秘密都被《论语》点透了。

当然,《论语》更有能让教师潸然泪下的情况,但这份感动的形成绝不是因为觉得孔子的遭遇可怜,而是因为看见孔子即使在孤苦无助的处境中,也仍然能以上苍一般伟岸的师者尊严,来诠释他对教学及学生的忘我大爱,所以潸然泪下其实是由于我们自己的心灵从孔子那里得到无限的感动。

孔子是私学的开创者。他有教无类,使教育摆脱阶层和身份的限制,变成了“人”的基本权利。孔子师徒在教学相长过程中,非常注重仁和德的熏陶和培养,注重个性的张扬和彼此互补。

子路侠义豪爽,为人为事粗放耿直;颜回内向温和,总是三思而后行;子贡脑子灵活,善于周旋,是个经商的好材料……孔子学生很多,性格迥异,发展方向也完全不同,这些**中的佼佼者,后来都成为具备仁与德的治国人才或着名学者。漫长的岁月,一个个学子的灵魂也在渐渐丰满和成熟,上有明灯照耀,下有自己的求索和实践。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删除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在学习的时代,教师是与学生最亲密的人之一,无论好坏,对学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孔子是言传身教的榜样。他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一年天下大旱,有一刘姓名夏子的庄稼汉领头起来造反,主要是地里庄稼颗粒不收,百姓没有饭吃。后来鲁国大夫卞庄子请孔子劝降刘夏子。孔子本来不想去,因为卞庄子是武将,孔子担心动气武来会伤害百姓。

于是他带着高斋去青龙山劝说刘夏子。走了一会,二人口渴难忍。这时,一个站岗的盗人便喊住他们说,天太热,请您喝口水再走吧。

高柴刚要端起碗来喝,孔子厉声喝道:“不要喝!”盗人不解地说道:

“夫子,这是山上的清泉,有何喝不得的?”孔子告诉他:“山为盗所占,乃盗山也;盗山之泉,乃盗泉也,君子不饮盗泉之水。

”说完拉着高柴转身离去。孔子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仅是孔子的高尚道德,也是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

论语读后感【篇2】

读《论语》有感

姓名:xx

学号对于《论语》,我是从初中开始接触的。刚开始,我认为它是难以理解的,后来经过深入学习才发现,《论语》绝对称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读《论语》是一种享受,从字里行间透出的博大的思想犹如一场智之洗礼,令人身心愉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告诉我们,学习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是很愉快的,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是很令人高兴的,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才是一个有德的君子。这让我明白,学习也可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让我知道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让我知道我们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也是一种“孝”的表现。

祭祀,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句话是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这是孔子提出的君子应有的道的品质。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庄重端庄、认真学习、细心交友、过世后能变。

作为一个有理想人格的绅士,他应该从外表给人以个庄重大方、端庄深邃的形象,让人感到稳重可靠,并能托付重托。他很重视学习,不封闭自己,善于交朋友,有错误必须改正。上述四项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使我了解了只学习而不思考,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会停止不前的道理。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这讲的是:子贡问怎样实现仁善。

孔子说:“工匠要做好他自己的事情,必定先把他的工具磨利。居住在一个国家,要与大夫中的贤者交往,与士人中的仁者结交。

”这启发我们,若想做好一件事,就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可以说,《论语》一直在和我们讲一个道理,一个做人的道理。这对活在当下的我们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当今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交往日益频繁和复杂,与人交往成为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一个人成功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如何能够做到正确待人,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则成为一个人所要做的重要工作。而《论语》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仍要追根溯源,重返先秦,将《论语》中的这一财富加以利用,将孔子思想中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中的有利成分融入我们身上,从而更为完美的处理人际关系,加强自身修养。

不仅如此,现在,我们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其中包括文化上的复兴,如果没有文化上的提升,没有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深入挖掘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将古代文化精华加以利用,创造出今天的更**值,其中孔子思想和文化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孔子思想和儒学正是由于其自身的跨越古今的价性,更应该被我们深入研究,使儒学为我们当今社会所学习利用。

所以说,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国家的发展,我们都离不开《论语》。

论语读后感【篇3】

论语之孝

我们都知道,百善孝为先,在这里“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八德之首,是一个十分需要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到“孝”,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孝”,都需要我们去解答,孔子在《论语》中对于孝的解读深入人心。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父亲在世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父亲的志向,在父亲逝世后,要注意父亲的行为,对于父亲有理的地方长期顺从,那可以说是“孝”。

孔子告诫我们,“孝”父母,就要遵从父母的志向,跟随父母的脚步,把父母身上所散发出来良好的品德传承下去。孟懿问孝。子曰:

“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了“无违”两个字,什么叫“无违”,“无违”就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顺从礼仪,对于父母的一身都以礼侍奉他,并不让父母操心,可谓之孝。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问孝,孔子从养马与养父母进行了比较,从“不敬”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孝”不仅仅的就是给与父母足够的物质上的需求,还需要要有一份虔诚的心来尊敬他们,只有心怀诚敬,才能善待父母。

从以上几个孔子对于孝的论述来看,我们知道对于“孝”,不仅是仅仅能“养父母”,还要怀着一个虔诚和恭敬之心,与父母相处要和颜悦色,所为的行为要符合礼仪,减少父母对自己的操心,并继承父母的良好品行。

论语之勇

在《论语》中,孔子也多次提到了“勇”,勇,在我们看来就是勇敢,是一种良好的品格,但是在孔子看来不仅仅是一种无所畏惧、勇往之前的精神,它更多的强调的是一种有“礼”、“义”的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说:“不是你应当祭祀的鬼你去祭祀他,这是你心存谄媚,见到合乎正义的事情而不去做,就是没用勇。

”对于勇,孔子认为你如果真的懂的什么是勇,那么你遇到合乎正义的事情就应该去做,这样才能表现出你的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兴于仁,故旧不遗,**不偷。”孔子说“你有了胆量,但是没有用礼仪来约束胆量,那么就会产生乱子。“礼”在论语中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劳动、勇敢、直率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以“礼”来加以制衡。

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发现,在孔子眼中的礼,首先,你要有“勇”的胆量,其次,在与你实行“勇”的时候要看是否符合正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把“礼”贯穿于整个“勇”的过程,让“礼”来制约“勇”,并指引“勇”,这样才是我们所需要具备的“勇”,这样的“勇”才能真正的带来效果。

论语读后感【篇4】

亲爱的孔老先生:

当我给您写这封信时,我的心情有些复杂,很担心您是否能够读懂信的内容。请您见谅,因为我知道您讲话、著述都用古文和繁体字,可我只会用白话文和简体字。不过,您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像我们学习《论语》一样,您一定也带着愉悦的心情,努力读懂我这位超越时空远方来者的感悟吧。

当我静下心拿起笔时,我的思绪好像瞬间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回到了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我试图想象着自己也置身于三千弟子中间,也像子路和颜回等人一样,毕恭毕敬地坐在您的对面,倾听您的谆谆教导。您的《论语》讲的是那么深奥、那么精彩,每一句话都那么具有深刻的哲理,那么耐人寻味。我不禁要感谢我的老师,为我们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基础。得益于老师逐字逐句地传授,曾经晦涩枯燥的文言文,如今我们已能渐渐读懂其中的含义。也许,对于《论语》的理解我们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阶段,不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经过无数次的诵读、琢磨,经过“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漫长积累,我切身感受到,学习的确可以将我们带到一个苦中有甜的快乐境界。您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问家。

几千年来,历代王朝多少帝王为您建造了孔子庙,膜拜在您的脚下。同时您的儒家学说也传承了几千年。您也是一位吃苦耐劳的文明使者。您为了儒家学说不辞辛苦地周游列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能有多少人像您这样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四处奔波。您知道吗?您的名字已经走向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为了学习中国文化走进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正在遍及世界各个角落。您也是一位谦虚好学的智者。您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您学富五车,还要师从老子,强调向他人学习。我们更需要时时提醒自己,以他人为师,取长补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人生。一本《论语》可以超越时空之限,可以跨越千年历史,让我们与先者同行,与智者对话。每当我手拿《论语》细细品味,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感觉到您离我们并不遥远,您就在我的身边,正在为我们讲授《论语》中的名言警句。深深地感谢您!此致敬礼

论语读后感【篇5】

牵着蜗牛散步

从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起,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又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言行的著作,涉及了处世、道德、从政、教学, 哲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读《论语》,总能让我们有所启发。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勤奋表现在很多方面:三民活动中必须有我的老师,那就是谦虚;我不如老农夫,不如老花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积极。

他的学习精神并不局限于我们老百姓的思维:这是创新。孔子将以最宽广的胸怀拥抱世间万物,这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为他众多的智能,才他使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后,他应该检查自己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父亲的教诲,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孝顺的。”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希望子己的孩子比自己优秀,有良好的道的品质,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因此,为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并不是孝道的基础。如果我们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和教诲行事,能够负担得起父母,那才是真正的孝道。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普通人永远无法理解学习的内涵,但每个人都应该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所以,作为老师的长辈们,应该将“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将“学而不厌”作为自己的学习标准。充实自我,奋斗一生。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和评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一致,但有必要读一读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

总之,《论语》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这是一本我一生都学过的书。

论语读后感【篇6】

观父志,行父道:孝,简单也沉重

——读《论语》有感

千年以前,孔丘以仁义之心、慈爱之道造就了君主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神话;千年以后,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了千年尘烟与孔子展开的对话,平凡中道出真知,世俗中论出高远。

历经千年的《论语》承载着孔孟之道,见证了泱泱大国千年的风起云落,直至信息高速发达的今日,虽不见得每句每条都能适应社会的变迁,但细细品读就会发现,其中依旧不乏为人处世的道理,不管是对于今时还是明日都具有永恒的意义。比如孝,有人说论语半部都是在讲述孝道,对父母的孝心从未湮没在日渐崛起的中华民族的心中。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亲没有,观察其行为,三年不改父亲的方式,可谓孝顺。”这是《论语》中对我感触最多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人之初,首先打交道的便是父母,同时与我们相处时间最长的也是父母。孝道是人们面前最真诚、最持久的情感表达。

是人性的朴实体现。何为孝?怎样才算尽孝?

孔子的回答是“观父志,行父道”。

这句言论反映了孔子“什么才算是‘孝’”的观点。儿子了解父亲的优点,在父亲活着的时候以父亲的优点作为志向,即使父亲去世了也不因此改变这种行为,如此他便可被称为“孝子”。在当今社会中,不“子承父业”也并不一定会被当作“不孝子”。

但是无论是作为传统理念中的“传宗接代”的儿子,还是“泼出去的水”的女儿,至少应该知道父母的思想。另一方面,欲知道父母的思想,除了观察父母的行为,还有就是与之沟通。许多年轻人认为他们和父母有代沟。他们的父母并不了解自己事实上,父母往往是最信任和最能相互交谈的人。

况且,越是不沟通,越是难以互相了解。多点沟通,多点了解父母,这确实是“孝”重要的一点。

也有人反驳说“父之道”是有违天地大义的,难道我们也该三年无改其道?孔子是不是迷糊了?但我始终认为不然。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只是孔子就强调人之悲悯相怜之心而论,“可谓孝”也仅是就这点发的感慨,并未涉及大义问题。

那么在我们排除对于“父在,观其志;父亲没有,观察其行为,三年不改父亲的方式,可谓孝顺。”两种观点孰是孰非无止境的猜疑之后,再思考之,这恐怕是孔子对为人子女提出的,比料理父母衣食住行更加严苛的尽孝要求了。民以食为天。

孝道的基本自然是在物质上赡养父母.让父母有衣穿、有饭吃,不畏寒冻,不忧饥馑,保障父母基本生存条件,甚至给父母以颐养天年更加丰裕的条件。但物质奉养只是让父母“生”,虽为基本,但却是最低浅的一层,故子日:“色难。

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如果仅仅是给父母一口口粮视为尽孝,这对于今天的子女而言确实不会成为什么问题。但最基本的保障是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暂且不论那些连这份微小的孝心都不能尽到的人,他们或许确实自己也是饿着肚皮而为二老的口粮在打拼,或者他们已经沦为了非人的动物,可以忘却父母之恩惠,我们仅仅以此作为对父母的孝心未免太过低廉和浅层了。

试想,为人父母怎会忍心看子女用血汗钱来换取自己暴敛天物?他们无非是想求得子女平安,子孙健康而已。

情感慰藉是所谓物质层面上的孝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安慰始于父母的情感生活。

以和其颜悦其色为目的,体谅理解父母爱子之心,急其所急,想其所想,为之排忧解难,以报答父母的恩德,同时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如果说对于父志,各个家庭各个时代背景下都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对于我们今天大多数人而言,父志早已是从替父保家卫国的民族高度降低到了希望我们早点睡,希望我们按时就餐的生活层面。但是我们真的能够舍弃叱咤职场的机会,同父母安静,简单的吃顿晚餐,我们真的能抵住充满激情浪漫的夜生活的**,听从父母早些入睡的忠告?这个时代的人们,似乎已经不再为食宿忧愁,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孝的定义似乎更倾向于能让父母奢度晚年,因为这比行父志——听从父母的良言来的简单,简便。

孝,简单,因其于长者所需所求,只是鸿毛般轻微;孝道重,因为其行为在年轻人身上往往不能满足父母的意愿,反而重如泰山。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作为中华后裔,我们应该聆听先贤的谆谆教诲,孝虽然简单,但我们绝不满足于低浅的层次,也更因其沉重,需要我们为此尽心尽责。

论语读后感【篇7】

6月26日,学校组织全体教师一起学习一周。学习内容:《论语》、《西方哲学故事》。

天气的炎热远低与我们学习的热情。知识和营养的吸收就像春天的秋雨。这学习的氛围让我如沐春风。也许我多年来从未体验过农村教学。至于学习的经验和感受,不言而喻,各方面还是有很多收获的。

首先,关于孔子在学习方面的语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吾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我默默地把学习的知识记在心里。“勤奋学习不满足,教诲学生不怠倦……”从这些话语中,让我感受到孔子的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者是说,当几个人走在一起时,一定有人可以当老师;后者告诉我们要快速而努力地学习,不要羞于向自卑的人请教。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依然睿智而有意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每天都有很多人相互联系,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我们学习,也可以做我们的导师。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对我们今天的人都有深远的影响,如此高尚的人说出的话如此谦虚,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其二,《论语》中好多章节还讲述了我们的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孝敬之道和人生之道。每一个字都告诉我们许多人生哲学。

以前,在我的心目中,我感到孔子是一位离我们遥远的古代贤人,但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和马老师的讲解引导,我对这些难懂的诗句有新的领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一个朴素、平和,平易近人的孔子……

孔子作为一个伟人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清晰和生动。

《论语》中的做学问、为人之道是一名教师必备的。同时,也感觉到今天的新教学方法是千年前《论语》等优秀宝贵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论语》,我有必要用一生去读、去感悟、去传承、去践行.梁影

论语读后感十篇


你是否熟悉撰写读后感的技巧呢?阅读作者的创作,使我们也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读后感主要强调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理念的重要性,如果你想对“论语读后感”有更深入的理解,以下的资料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 篇1

读《论语》有感_1550字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_155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数学老师给大家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难题,结果出人意料的有好几个人都在举手准备发言,我也是其中之一。老师用鼓励的口气喊我走上讲台进行板书,我可高兴坏了,于是像个得胜的将军一样大步流星地走了过去,快速的在黑板上写起来。写着写着,自己越来越觉得不是那么回事,离正确答案还是有些相差,于是我尴尬地停下了手中的粉笔,站在了讲台前发愣。就在这时,我的眼前仿佛猛然映现出前一阵读过的《论语》中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是知也!”

懂了,我终于彻底地悟得了啥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确,就像这道数学题一样,在我们生活着的这个熟悉的世界里,还有许多不为我们所熟知的领域,我们应该诚实地去面对一切,会就是会,懂就是懂,千万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装会,不懂装懂!如若这样,我们的飞船还怎么上天?潜艇还怎么深入海底?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其实,丁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可以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搪塞过去,甚至还可以委婉地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深奥,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但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也绝没有“卖关子”。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即使是在专业领域内,那种自诩或表现为无所不知的“专家”,不仅其学识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怀疑的。

论语读后感 篇2

和爸爸一起读《三字经》,我基本可以把这九十四句倒背如流时,爸爸对我说:“你可以读《论语》了。”

初读《论语》的时候,我感到特别亲切,《三字经》中“古六艺”的“礼”是在这里经常被讨论的,还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原来也都出自这里。

走进《论语》的语境仿佛和耿直鲁莽的子路、“木讷”好学的颜回、聪明智慧的子贡、巧言令色的宰我等在一起聆听着孔夫子对人生的看法,学习着修炼仁爱之心的方法,讨论着善、恶、美、丑的标准,感悟圣人、仁人、君子、小人不同的为人之道。仔细想来,无论是致学之道、尽孝之道、从政之道还是礼乐之术,孔子对自己、对学生的要求几乎可以算是非常“苛刻”的,以至于用他的标准来看不要说仁人,就是做个君子也实在是件非常不易的事情。

当我想起君子恶人之间的讨论,不禁想起去年下半年广东佛山小悦悦的惨死。不管是冷血的司机两次撞车,还是15个无视生命的路人,他们都有点像孔子的后代?他们分明是一群论语中定义的趋利避害的十足的小人。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现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小人啊?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我想孔老夫子在世他一定会对人们不走仁义之道而深深地叹息。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似乎已经听到夫子穿越时空的教诲,看到了他老人家给出真真切切的解决之道。

难道大人们都没有听到、看到吗?我想这本《论语》也该是你们这些大人重新读读的时候了吧!

杨浦区鞍山实验中学

六(3)班陈秋妤

论语读后感 篇3

《论语》末章《尧曰》,明确提出治国的方法、途径和心态。方法基本是采用带有法家思想的制度来约束人,途径则是纯粹仁儒思想的爱护人,而所谓“宽、信、敏、公”则是对执政者心态上的要求。三个方面无不是关乎一个“人”字;至于从政的原则,即所谓“尊五美,屏四恶”,也都是就人的好的品质和坏的行为而言;最后一章讲个人修为的目标时,很明确地说是“知命”、“知礼”和“知言”,更是直接是解决得人的事了。

而最后一句“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更加直接地回归到“知人”的本源上来。

为何“知人”是本源问题?我们可以回到《论语》开篇的《学而》第一章来。“学而时习之”,是讲自身所学能够运用于社会的发展,是最高形式的利用;“有朋自远方来”,是自身所学能够得到世人的认可并使其受到教化影响;最不理想的是“人不知”,世人不理解,那么也可退而修为自身。

很明显是“利世、利人和利己”的三个层次,也确实如朱子之所言的“入道之门”,看《论语》全文,其实无外乎一个“人”字。个人修为是人的问题,有所功用则为了影响世人,而济世又何尝不的为了人呢?而且,这一切的实现都是建立在个人修样的基础上,用一个高尚的修养者或者样一个群体来影响整个社会。

事实上,这就揭示了孔子所倡导的管理原则,即以高尚的品德去领导和影响普通人,实现全人类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全社会最和谐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里有个寓言,说“企”字乃是无“人”则“止”的寓意,同样高度重视人的主体作用,这和孔子的思想的吻合确实让人感到惊喜。

套用曹雪芹《红楼梦》为“大旨谈情”的说法,我们可以说《论语》为“大旨谈人”。

《论语》中的管理逻辑有四个重要特征。

一是对“人”的强调,所谓“大旨谈人”,则处处离不开人的因素。事实上,企业的一切都需要人来经营。企业的一切问题,从根本上讲都是人的问题。在解读孔子的生平时,我们注重人的修养、人的思想的影响和人的行为的监督。

孔子的教学不是从晚年开始的,而是几乎完成了他的一生。他的教学思想是把自己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实际想结合,培养一批政治管理人才,他从不传授具体的从政技能,而是注重个人修养,把个人修养作为从政的基础;

第二个特征是管理者的表率作用,首先并且主要是修养上的表率,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他认为,一个高质量的管理者有榜样和威慑的作用,低质量的管理者即使有更大的能力,也是无用的。比如强调下属忠诚的同时,他更要求上级的“宽容、诚信和公正”。

要求下属勤勉工作,首先自己要做到“敏于事”;

三是注重管理细节和基层管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主张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的和睦和秩序,讲究“孝悌”,认为“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而且,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层组织的和谐与秩序构成的。

因此,在一个企业中,只有做好每个基层部门的工作,企业才能稳定发展。事实上,企业的发展是由各部门的成果共同推动的;

第四个特点是各部门明确,各司其职。管理程序和秩序非常重要。所谓的“正名”,其实就是各个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事情,协作而互不干预。领导者要“不出位”,只做好管理工作,而不去干预部门的具体工作;而各个职能部门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同样不对其他部门的工作横加干涉。

这四个特征,构成了《论语》管理思想的核心,即“以人为本”。

《论语》推行的理想政治模式是“德政”,所谓“德”,必然是指人之“德”,是个人修为的极高标准。这符合《论语》的管理逻辑,管理者本身必须是个“德者”,然后用个人的“德行”来感召和引导下属乃至组织全体人员。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表率,还包括明确的、主动的、制度化的“德育”,强调每个人的个人修为。

在管理方法上,采取了更加人性化的措施。比如纠正错误,不单纯是批评教育,而是“举直错诸枉”,把好的榜样树立起来,任用德行高尚的人,以取得更多人的信任,并形成良好的团队风气和巨大的威慑力。与其表面化地说是“人治”,不如说是以“人治”为途径、以“德政”为标准的“德治”。

那么,《论语》倡导的“德治”是不是和法治想冲突呢?历来攻击孔子思想的人都把孔子说成只知道“人治”而完全排斥“法治”的人,其实这是个很低级的错误。要知道,孔子所推崇的“礼”,其实质就是一套他认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制度,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礼制”。

这个“礼”有外在的礼仪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对社会秩序、管理秩序的尊重和遵守。而且,在孔子的短期政治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法治的有力推动者。“毁三都”是为了维护管理体制的军事行为,具有明显的法治特征;“诛杀少正卯”尽管非议很多,但实际上也是法治思想的体现,哪怕在法理上真的是错误的,也不影响我们对孔子重视法治的理解。

孔子明确地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这个“约”尽管包括很多的内容,但无论如何理解都包含着对制度的尊重和敬畏,并且直接说明尊重法治、主动接受制度的约束对人的行为的指导意义。

比较全面地说,《论语》所倡导的管理模式是以“德政”为目标、以人治为表象、以法治为内涵的“德治”模式。

《论语》对于“礼”的推崇无以复加,以至于有人把尊崇礼制看作古板教条甚至迂腐守旧而对儒家学说多有诟病。的确,在《论语》中,“礼”占据重要地位。“礼”既是国家管理的整套制度或说法律,也是个人修养和行为的标准和规范。

在孔子看来,国家和社会的种种乱相其根本原因就是“礼崩乐坏”,个人的种种不良行为和过失多是因为“违礼”。所以他开出的社会管理和个人修为的药方就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一切负面的欲望,把身心归附到规范制度上。从制度精神的角度看,它不应受到批判,但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自古至今,多少千古之恨和丑恶现象无不是因为贪欲和违背制度而导致。

“礼”如此神圣和重要,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机械的、无条件地遵循“礼”呢?正好相反,《论语》对于制度规范的态度之灵活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有子明了地说:

“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制度的执行的关键和诀窍是在于能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折中调和。他说,“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就是说不研究事情的具体情况都按制度一刀切,那就有办不成的时候了;反过来又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一味地调和,不遵守制度,也一样行不通。

正确的做法是公正、务实、实事求是,遵守制度,灵活变通。这个灵活不是人情世故,而是针对不同事情的特出情况所做出的权变之举。这议论述清晰深刻地说明了该制度的实施原则。

其实,它是带有人治色彩的法治,还是法治实施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制度的灵活性不是缺乏对制度的尊重,而是以开放的态度真正理解制度的内涵。《论语》重视制度的外在形式,甚至有时候还有过分的强调,这和那个混乱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尽管如此,《论语》注重的更是制度的内涵,重视的是法治的精神。

孔子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意思是,如果不能够推行制度的精神,那要制度的形式又有什么价值呢?

很多企业的制度文本好几抽屉,但未必就是企业管理实现了制度化,而很可能仅仅是形式而已。

所谓战略,可以理解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正确轨迹,包括企业的目标、政策和方法。所谓权利,实际上是符合企业与社会二元发展规律的。说白了,应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战略的选择是那么简单。

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比如说“道”,这和老子的说法一致。孔子形象地说: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说谁能够不从门里出去呢,可现在社会的发展怎么不遵循“道”呢!战略的重要性就像一扇门,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孔子认为君子的三畏之首是“畏天命”。在对待企业战略的问题上,很多企业实际上不够重视,有的把战略当作摆设,有的干脆朝令夕改,缺乏稳定性。更多的企业一开始就不关注战略问题,不知道企业要去**,怎么去。

“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也”,这样的企业老板是不合格的。

那么战略的意义何在呢?孔子所说的“天命”,也带有“规律”的意思,说“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五十岁就知道了自己真正的社会使命了。这当然是反读的说法,如果从未然的角度看,企业的“天命”就是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

“知天命”的结果,可以到七十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企业达到自行运转并且不出错误的理想状态。也就是说,只要战略选择正确,并且一切按战略要求来做,企业就可以按着良好的轨迹自行发展,实现“无为而治”了。这是企业家多么梦寐以求的事情啊!

有子说“本立而道生”,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企业战略对企业管理和发展的作用。这里“本”就是作为企业发展之本的“企业战略”,而“道”则是企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当战略确定后,企业发展和发展过程中的方法就可以确定。

换句话说,企业管理过程的所有方法都是由战略决定的。什么样的战略会有什么样的方法,方法总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如果战略缺失,企业将处于亏损状态;如果战略错误,方法将不正确。

有子顺便说“君子务本”,说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只是把战略等大问题处理好,并且专心于此。老板亲自抓,也可以看出《论语》对于战略的重视。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这“爱人”其实是《论语》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具体一点就是“忠恕”。

“忠恕”是什么?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就先让别人得到满足。就像一个企业要想赢利,就必须牺牲员工和经销商来赚钱。

虽然比较功利,但至少在客读上是为了对方的利益。与此相对应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不要给别人;自己接受不了的,不要强加于人。例如,如果老板认为他做不到,他怎么能要求他的员工去做呢?

这种“由己及人”的思维方式的实质就是对对方的尊重。这在处理商业关系中是非常必要和实际的。

处理好上下级关系一直是企业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论语》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和“礼”不是单方面的要求,这种尊重是相互的,甚至是互为条件的。也就是说,你对别人做什么,别人就会对你做什么。

孔子明确反对“以德抱怨”,而主张“以直抱怨,以德报德”,也是这个道理。孔子甚至更加直接地说:“惠则足以使人。

”对待下级、员工不能够无条件地使用,而要先惠而后使。这本书尤其值得现代企业得老板们思考。

在处理队伍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也应该牢记尊重。企业里各个岗位尽管是合作协同的关系,但也必然存在竞争。如果你代替其他部门去做他的工作,人们不一定会感谢你,反而会觉得尴尬,因为看起来他们很无能,连自己的工作都做不到。

所以做到“不出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着处世的世故,但更多的却是尊重对方的表现。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不可替代,不可择优斗争,体现了同级同事与部门之间的和谐关系。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劝戒,但是“朋友数,斯疏矣”,也不要喋喋不休,反而把关系疏远了,这也是往往被忽视的因为绝对“真诚”而带来的***,可谓中肯。

当然,《论语》中关于社会关系的论述和意义绝非这么肤浅。《论语》强调的“孝悌”,是家庭关系,这种关系的放大就成了家庭以外的社会人际关系,故而,其意义实际上是维持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而无论“孝悌”、“忠”和“爱人”,其核心都是发自内心真诚的尊重。

《论语》中说的“礼”,是“制度品节”,即制度规范的总合,并体现于国家政治生活中。而这些“礼”也包罗了所有礼仪规范,遵循这些规范,个人则成为谦谦君子,国家则成为礼仪之邦,都是事关形象的大事情。现代企业也是很注重礼仪的,不仅有公司内部的礼仪,还有企业接待礼仪,更常见的是服务行业的对外礼仪规范。

而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如果缺乏内心的虔敬之情,则会显得生硬而教条,反而给人礼仪不周的感觉了。所以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他质问,礼仪仅仅是华丽的外表吗?限于形式是不够的,要注重礼的精神。

那么礼仪的精神是什么呢?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首先是“仁”,如果缺乏仁,外在的礼节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其他方面如待人庄重的“恭”、对人真诚的“敬”、对待事物谦恭的“让”等,无不体现一个“情”字。这种情就是因尊重而引发的出于内心的关心、照顾,所以礼仪的实质最终要体现为“方便别人”,如果让人感到别扭,反而失礼了。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乡党》的记载中看到孔子本人在言行举止方面对礼仪、礼节的重视和把握。比如,在接待来宾完成任务后,要“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向老板汇报说“客人走远了”,这既是礼仪的要求,也是工作的程序,更是对上级的尊重。所以,在孔子看来,礼仪不仅是“玉帛”之类美丽的外在形式,也不仅体现内心的敬意,更具有实际的功用。缺乏真诚的礼仪是摆样子,形式不规范就不能体现的敬意,而缺乏实际功用的礼仪实际上就流于迂腐。

礼仪,在《论语》中应该是内心、形式和功用三者结合的整体。

读《论语》,我们要知道礼仪是“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被称为“礼治”;用《论语》,就应该明确礼仪的实质,并且将其作为企业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

“文质彬彬”,是说外在和实质的完美统一,是个人修养和事物状态的理想标准。“文”是外在美,“质”是内在美,两者和谐匹配才是最高境界。如果“质胜文”,则缺乏约束,再有教养的人也显得粗野;如果“文胜质”,则华而不实。

企业其实总是面临这样的问题,企业形象塑造、产品开发和推广等,都存在内在和外表两个方面的权衡。企业应该注重或善于宣传推广,但如果企业实质或产品品质不能够和外在形象相一致,那必然是欺骗,最终受害的是企业自己;如果抱着“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思想,不注重外在展示,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恐怕还赶不上“劣酒”的销量。

孔子说“义以为质”,所谓的“义”即“宜”,是合乎社会规范、发展规律的一切合理的标准。如此,企业合法经营,尊重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制定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的战略目标,采用符合社会道义的企业行为,都属于符合“义”的“质”;产品符合质量要求、安全标准、具有适合市场的功能,则也是对“质”的严格要求。在这方面,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儒家传统思想有内敛的特点,凡事不张扬,体现朴实无华的作风,但并不排斥合理的展示和表现。有人问子贡说:“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文?

”意识是说,你把质量做实在些,那些华丽的包装有什么用呢?子贡说:“文尤质也,质尤文也。

”说如果内在品质是那么重要的话,那么外在形象也一样关键。这对于现代企业经营尤其产品开发来说,真有醍醐灌顶之妙。

诚然,单以产品为例,质量上乘而款式陈旧、包装粗糙的产品无疑的产品开发者的失败;同样,过度包装如“天价月饼”之类的现象也多有欺骗虚妄之嫌。而最完美的状态是品质和外在完美统一的“文质彬彬”。

《论语》主张的实事求是、勇于负责的精神至今也是难能可贵的。出了事情,孔子要求先从自己找原因,“君子反求诸己”,反躬自问,而不是推卸责任。颜回就以“不迁怒”而受到孔子表扬,所谓“不迁怒”就是不去把责任加给别人,对别人责备不已,而把自己摆脱干系;不仅勇于承担责任,即便确实没有自己的责任,也要“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还更说“吾日三省吾身”,把“自省”当做和一日三餐一样的重要了;在对待别人的责任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格律己,宽以待人。

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是纠正错误减少损失的前提。对待错误,孔子很大度地说:“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错了就改,就算不上错了。还说“过而勿惮改”,都是在鼓励人们不要怕犯错,不要不敢承认失误。“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明确地说改正错误是一件大好事。并且“更也,人皆仰之”,承认和改正错误不仅不会让人看不起,而是更加令人敬重的事。

自责的精神固然重要,但更其重要的是发现错误的能力。孔子说:“已矣乎!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关键字是那个“能”字,“能见其过”未尝不是一种能力和态度,并且是超乎寻常的能力和肯于“自讼”的态度。即便一个人有能力和水平辨别是非,但如果眼光总看别人的短处,事事认为是别人的责任,也一样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

《论语》时时在提醒人们对于“学”的重视和追求,惟其学,惟其修为,才能够提升素养和学问,才能够和敢于发现错误而最终改正。

“学而时习之”的“习”是练习、实习、实践的意思,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学的功用和目标的看法,那就是把学问用于社会实践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孔子终其一生就是在做“志于道”这件事,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个人能力的实现,是一种由个人到社会,由家庭到国家,由政治到道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体现了个人和国家、社会道德规范的和谐统一。

孔子要求“君子义以为上”,就是个人的作为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企业也是这样,有人说企业是个追求企业利益的组织,其实企业利益的实现并不是违背社会道义的,恰恰是对社会利益的贡献。反而是那些违背社会道义的企业行为受到谴责,直至被公众所抛弃。

这一点上,正好说明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性。

孔子一方面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制约性,要求个人顺应社会需要,遵守社会规范,以社会为本位;另一方面又强调社会对于个人的依赖性以及个人对于社会的能动性,倡导人们积极入世,倡导仁人志士弘道于世,以天下为己任,承担实现“天下有道”的社会责任。企业从来进步是孤立存在的,作为社会一员固然有对社会的责任。这个责任也不是单方面的,可以说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的时候已经在尽这会责任,或者说,企业是通过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和落实来实现企业长久利益的。

这是一种相互依存而有相互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为什么说是相互的制约和影响,而不是社会对企业的单方面作用呢?因为企业通过自身的行为倡导的文化确实能够影响社会思潮和读念,好的企业不是没有灵魂的组织,也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有思想、有导向的一个生动的社会成员。企业通过影响员工、影响消费者来影响整个社会,这一点往往被人所忽视。

而孔子一开始就相信个人对社会的影响,“仁以为己任”,实际上,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确实甚至改变了这个世界。企业之于社会也有这样的能力和义务。

论语读后感 篇4

有意思的是,一向以崇尚金钱的美国,正在悄悄的发生着一种奇妙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宁愿放弃高薪水高消费,而选择一种低薪水低消费的生活,其理由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自己,以便去放牧自己的天性。这种被命名为“自愿简朴”的社会现象,表明了美国人已经不满足于在理论上的,层面上的对生命的意义进行反思。他们开始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付诸行动。

提倡灵魂自由和生命自由。它已经成为这个功利世界人民的呼声。寻找那个被物欲捧出家园的自我,已成了阿基米德点为一切学术思潮瞩目的中心。

早在我们开始看西方之前,西方就已经在看古老的东方了。在冷冰冰的物欲里,愈来愈多的西方人对温情脉脉的中国文化正心仪神往起来。我们在经历了一段苦闷彷徨,妄自菲薄,盲目追求的曲折之后,也开始回过头来数起曾视如敝履的家珍,也开始发现了一个早已不是问题的问题:

人不是那只许多许多年前还在树上的猴子,他落地的那一刻起,他不仅仅是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里,他同时还要生活在一个精神世界里。

此时此刻,此情此境,当我再度捧读《论语》,当再度吟起:“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人生格言。

便有一种解桎梏于名利的释然,便有一种示形神于天壤的快意,便有一种冉冉而起的对人的庄严,人的伟大,人的崇高的饮慕敬仰之情。

翻完这本未曾真正读罢的《论语》我不禁掩卷长叹,孔子不是我这种浅陋之人所能窥及的。我知道,几千年后,几千年后,孔子还在,而《论语》还在!

论语读后感 篇5

最近,有机会略读了以下《论语》,从中我实实在在领悟到了很多东西,本想认认真真写上一篇我的旷世之作,只因我才疏学浅,不善写作,心有所想,却很难系统全面的、写篇读后感。这里我只是写了我的小小看法,可能是人云亦云,或者有疏漏偏颇之处吧。

儒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孔子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对问题分析之精辟深邃,以及他为人师表,胸怀宽阔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让我记忆倍增。可以说孔子是集思想、哲学、政治、教育于一身的伟大的理论实践家。

在这儿,我斗胆感悟一下孔老夫子的现代思想。所谓的现代思想,就是想谈谈孔子思想对吾们一族现代人的影响,以及现代人该如何去借鉴学习孔子的思想。在我看来,这实乃是有所必要的,孔子距离我们2500年,但他的思想却一直为人们所传承,试想这样一个世代传承着儒学思想的大国,又有什么理由不时刻以它为鉴呢。作为一部超越时代的巨着,《论语》确能名正言顺地知道现代文明,当然并不是全部。而我想说的也仅仅是皮毛之言,一家之语,仅仅涵盖了教育、政治、经济三方面。内容难免有所疏漏偏颇,还望老师指正。

一、孔子的教育观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比较全面的提出了素质教育思想。作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在教育方面提出了很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张。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原则,主张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职业好坏,都应该接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重视品德教育,美术陶冶和体育卫生,使得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学生技艺的发展;在教学方面,孔子首创启发式教学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方式。

孔子,是一位文化伟人,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拿到现在也无不体现着先进性,确可称为素质教育。首先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华夏族与夷狄族,不分弟子所属等级,不分弟子的国别,不分弟子的身份尊卑及才智高下,只要束修以上即可也。这在当时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等级教育,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学术下移。这点在孔子的历史资料可以证实。据载,孔子有弟子三千,这未必属实,但孔子弟子来源是非常广泛的,这却是事实。孔子所谓来者不拒,他的弟子来自各行各业,入师门后从事各种职业的都有。也有这样的情况,父子两人同居孔子门下,如孔子的着名弟子颜回与其父颜路,曾参与其父曾点都是孔子的学生。不过这有点在当今中国还是十分罕见,只是近两年高考放宽年龄限制,才有大人们走进学堂。因此我觉得我们还要再好好学学孔子。

其次,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六艺有大小之分,小者为礼、乐、射、御、书、数,又称六艺。这是孔子教学的辅修内容:作为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则是后者,大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又称六经。这六艺和 六经结合起来,正是德、智、体、美。其中德育是第一位的。如六经中的《礼》是专门的德育课同时孔子十分重视美育,强调文学和音乐在陶冶情操方面的重要作用。《诗》是一部典型的文学作品集,《乐》则是地道的音乐教育,下来就是对学生能力技艺的培养和不忘体育锻炼的意义。因此,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完全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精神,有很多还是我们所没达到的,很值得认真思考一下。

最后,是孔子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他倡导启发式教学,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等等,都是 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的愤和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之后才有启和发,鼓励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智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另一方面,孔子了解学生,尊重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他认为这是教学能有所进步的捷径。可以说,孔子的因材施教在当代教育中被广泛采用。另外还有一点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那就是孔子主张教学相长,发扬教学民主,将师生共同讨论最为经常性的教学方式,这点不需要过多的解释,我认为中国做的还不够。此种创新式授课仍不普遍,恰恰是西方的教育犹为相符,不知道西方人是否受孔子的影响。不论如何,我想中国的教育终究会往这方面发展的。

总上,我们讨论了孔子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的成就。从中可以充分看到孔子的素质教育论,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应该是有所影响的吧,希望今人不友好辜负孔老人家的作为,好好实施之。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当今世界趋于多极化,但霸权主义、强权主义仍然存在,国际上不稳定因素依然很多,国与国之间的摩擦也屡见不鲜。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国与国之间怎样才能和平相处呢?孔子思想无意给我们开出了一剂良方。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怒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借鉴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主义中心论,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其思想和周总理提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不少相同之处,应当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古老的孔子思想又在当今的政治舞台上焕发出了青春,展示了它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的政治有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强调以法治国,绳民以法;二是近年提出的以德治国江泽民同志提出两者并重的治国方略。其中以德治国,就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延续和拓展。我们从中警醒,从中学习,要纯洁己心,修身立德,并带动他人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筑起社会安全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这另一道当先的筑就在于我们自身的自觉,在于我们自身的素质,要增强我们的自觉性,提高我们的素质,我们就要积极去学习孔子的道德思想,只有全民的德达到很高的境界,治国才会轻而易举。

论语读后感 篇6

经常看《百家讲坛》的朋友们一定知道于丹吧!她解读的《论语》, 我十分喜欢看。我也买了两个版本的《论语》,准备回家一睹为快。

《于丹说论语》里不仅仅有孔子的话,还有与每一句话相对应的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发人深思,让我深受启发。孔老先生每一句话都包涵着意味深长的哲理,虽然有些道理我还不明白,但是,只要把它记住了,以后会理解的。

其实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从爸爸那里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爸爸告诉我这是古文,古时候的人写文章都是这样的。我当时很羡慕古人。

他们写的东西简单明了,也蕴涵着深刻的真理。

二年级的时候,我从妈妈那里知道了孔子的两句话:“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一直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学习。

读《论语》,我认识了大圣人孔子,进一步了解了他。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字:仁。

我也知道孔子的**是颜回、子路、子张、子夏、子贱。读《论语》,我了解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缘由。

读《论语》,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因为于丹,我喜爱上了《论语》,我真应该好好感谢她呢!对了,不久前,于丹被评为中国第三大美女,超过了“万人迷”李宇春。我想是因为她有一种文化美和一种才艺美。

当我长大后,我也想成为一个像于丹一样的人,他是当今社会最美丽、最可爱的人!

论语读后感 篇7

13通信1班张扬雪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记录了孔圣人教育**的经过,对中国以至于世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从前,我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我身边,书的主人耐心地等着我一口气或几天后读完。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

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和评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一致,但有必要读一读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后,他应该检查自己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父亲的教诲,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孝顺的。”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希望子己的孩子比自己优秀,有良好的道的品质,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因此,为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并不是孝道的基础。如果我们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和教诲行事,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道。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这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求是、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学生签名

提交时间:2013年10月

论语读后感 篇8

一本厚重而不厚实的泛着油墨气息的千古华章在眼前展开,翻开《论语》,零零星星的闪动着光辉,那是千年前岁月敲击的痕迹。遥想千年前战火纷飞的神州,他乘着木车在激荡的土地上一步步盖筑着儒家的理论,用言与行磊成屏障,以防止社会的混浊黑暗侵袭人民的心灵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及其再传**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的言论。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只有二十篇文章总结了春秋末期那些勤奋的学者的智慧,艰辛的追求和理想。

《论语》涉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看来,我认为《论语》主要涉及了做人的道理,学习和教育的道理,为政之理,礼的道理。

初读《论语》是小学。那时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名句就萦绕在心尖。由于年龄的限制,我不知道它的深层含义,但其表层含义仍可以指导我学习和对待他人。

学习方面要精益求精,要温故,才能提高成绩,这样“不亦乐乎”。有朋友来,有人不理解,要安然待人,不愠不怒,安之若素,这也是一种修养。小学时就感受到了儒学大家的那种风范,安静平和淡泊,孜孜不倦的儒雅身影从此便在心中站了一个位子,在心灵深处为其辟开了一处桃源幽谷。

再读《论语》是高中时期,抛弃了小时的稚嫩与纯真,接触到了社会的阴影,阳光下的雨水,也开始感叹“举直错诸枉”与“举枉错诸直”的区别。开始关心国家大事,心中正气殷然,俨然一副“舍我其谁”的壮志豪情。我开始想象,孔子虽遭风雨侵袭,却不能倒下,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这时的孔子不再是谆谆教诲的教者、师者形象,而是忧国忧民抵挡战火为国奉献的爱国者形象

如今,初入大学,翻开《论语》,又是一番天地

《论语》几乎涉及了我们在社会中的一切,大到国家兴衰,小到家内孝悌,从教育到治国,从人性到君子,无一不泛着智慧的光辉,我感触颇多。“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有道理的。《论语》涵盖了待人处事接物的准则,学习以及教育的要求,做人的品格为政的方法,礼的道理。

试问一下,这样的《论语》又怎会不受人喜爱呢?任岁月的风霜侵袭,他历久弥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里程碑。

读《论语》,我读到了做人的道理。

首先做人要正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孔子认为只有正直的人才能在世上生存,不正直的人只会在侥幸躲避灾难的的境况下才能生存。

这种说法好像是不存与现实的,现世的人们尔虞我诈,把正直看成是讥讽的事物。好像只有“折腰之人”才能真正的掌握世界掌握自我。其实不然,正直之人虽在现实少见,但古人也有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折腰之人”虽在一定的情况下占尽了便宜,但是究其结局,都只会是“自食其果”,逃不过法律的制裁,虽逞一时之乐,却丧失了整个人生。

其次,做人要有仁德。“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实行仁也会得到好处。但是对于仁德孔子的要求似乎是很高的,“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他要求仁德之人要有礼有乐却又不仅仅如此。“仁者先难后获”,仁德的人对艰难的事要抢在别人之前做,对能获得奖赏的事便退居人后。

这就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味道了.。《论语》中多次提到“仁者”,“仁人”,可见其实孔子的追求也就是成为一个仁德的人,而他也的的确确做到了。他对于仁的要求很高。

曾有人问他他的**是否能称为仁者,他也仅仅说**有某项才能,对仁,却“未可知”。他的心目中“仁者”几乎可以与神是同一级别的。“维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做人要仁德到现在也是适合的。

“仁德”是每个人在心中的目标,完善自己的仁德,即使是箪食瓢饮在陋巷,我们也会“不改其乐”的。

再次做人要孝。孝道一直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什么是孝道?孔子对不同的人的问题有不同的回答。

“无违”、“父母惟其疾之忧”、“能养与敬”、“色难”(《为政》)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孔子的孝的回答也不同。孝道不违背礼节,让父母放心,常怀孝心赡养父母,和蔼地为父母服务。但从根本上讲,我认为孝道不仅仅是生活中对父母的孝道,更是关爱父母、保护自己免受后顾之忧的一部分。

孝道不仅关乎父母,也关乎自己。中华民族向来重孝“百信孝为先”。每念及“孝”的文章,眼前就浮现父母的身影,我可以这样说,也许我并不是个十分孝顺的女儿,但却不是一个不孝的孩子。

也许我做得不够好。那我就尽力做好。

读《论语》,我读到了学习及教育的道理。

首先,我开始澄清学习的真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目标。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要求学习是建立在爱好,以学为乐的基础上。只有以学为乐的人才是学者中的至尊,就像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同时在学习态度上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习不能感到满足,学习要虚心求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表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的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学习态度端正了,才能将学习进行的更深更透。然后是学习方法。

孔子多次在与**交谈时提到学习方法,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同时孔子也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要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同时精益求精则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对于现在的学生又是很适用的学习方法。

太多的一知半解,太多的偏废,太多的不懂装懂,太多的“填鸭式”教学,让我们在学海里挣扎,寻不到真谛,找不回感觉,让学习成为恐怖的代名词。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我已深深体会到那种错误的学习方法的漏洞,让人在一次次的考试与题海中对知识望而却步。最后《论语》使我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非为个人的功名利禄,非为个人的身死荣辱”,“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学习的目的在于对道义的追求。当然,今天我们不能僵化,不能像孔子那样执着于道德和真理。

但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也是应该有的。“学以致用”也是孔子提到的学习目的。“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这句话表明了学习要应用于实践,否则即使是学富五车,也不过是赵括“纸上谈兵”。朱熹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谚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皆是要求知行合一,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求的真知。对我们来说,更是如此,祖国正在腾飞。盲目读死书不符合时代潮流。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知识来服务于社会,是我们的一大任务。

再者我了解到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即教书育人。而当今社会的教育工作者,似乎只在履行前一个任务,忘却了“育人”,不成材要**这句古语告诫我们:育人是在教书之上的。

孔子在育人方面做得很好,在教授**读经的同时与**讨论“仁德”、“君子”、“为政”、“孝”的问题,也是间接的育人,把**塑造成有仁德能为政孝悌的君子。同时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十分先进的,至今一直在沿用:“有教无类”打破了当时教育的贵贱,贤愚之分,将教育普及到民间;“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针对不同的情况与人,采取不同的方法。

这也是现在的教育所欠缺的:大课堂教学,大锅饭教学忽略了各自的个性,将每个学生都打造成了模板学生,无棱无角,当然也无创新可言。孔子还重视诱导式教学启发式教育,要求学生触类旁通,希望**能举一反三,在启发诱导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敢竭吾才,如有所立者卓尔”(《子罕》)。

读论语,我读到了为政之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为政之人要用仁德;为政之法用道德用礼教来教化百姓,这样百姓安居乐业。

一定是一位绅士负责政治。他必须具备一定的参政素质,如决断力、理解力和多才多艺。当然,最重要的是仁义。只有仁德才能得天下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仁德的君子,人民会信服;他们从政,自然安邦定国。

再次为政不能贪图蝇小之利,眼前之利弃大局未来之长远利益于不顾。“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读及孔子的为政之道,我作为一名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生,自是深有体会。

我的专业要求我们要有为政的准备,在论语中,为政之人要具备的思想及品格我自知没有达到。但作为一名公公管理者,我会用《论语》中的政治思想来扪心自问。古时有句话说《论语》有一半左右天下,我将以此为最高目标。

当然,读及《论语》,我不得不说凡事都有正反面。《论语》中关于礼的说法,我却不敢苟同;森严的等级观,我也是不能赞同的。“八栯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太过于追求周朝的礼乐制度,却没有看到春秋取代周其实是历史的进步。

它也启示我们在转型中不偏袒、不固执,认清形势,把握时代潮流。作为历史的推动者之一。“克己复礼”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又何必执着于固有的辉煌,而看不到明天的太阳呢?

读《论语》,有感动的、有佩服的、有向往的、有沮丧的;《论语》在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给予我们很多的指导。以前影响我,现在影响我,将来一定会影响我。它是常伴我一生的明灯将始终照亮我的征途。

现在读《论语.》读出这般内容;也许当我再次拿起这沧桑画卷时,又会是另一番光景,我只想说《论语》值得一生珍藏,一辈子去阅读。

论语读后感 篇9

一本书是两千五百年前编纂的。共有二十七百多章。它主要集中反映了某位圣贤的思想,成为了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对古代中国社会和现在中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就是《论语》,这位圣贤就是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三岁丧父,家境贫寒,但“志于学”,好学上进,“三十而立”,创立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家私塾,收徒讲学,传经授艺。50岁左右事政,颇有政绩,而后因不满鲁国国君的昏庸,带领颜回等**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十四年并一路宣传他的“仁礼”主张。之后,他回到鲁国专心教育,共接待3000人,其中圣贤72人。

孔子一生为政治教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载体,这本自古被誉为“四书”之一的经典,饱含了无数的道理。自古也有无数人不断地阅读和研究,但想要弄懂和看透它,绝非易事。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想谈谈教书育人的一些启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这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求是、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尤其应该向他人学习,特别是向身边的教师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改正自己的不足,从而做到不辱使命,问心无愧。

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要勤于阅读和学习。

孔子认为,学习古籍是立功的必要条件,不可忽视。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他们的素质。

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

教师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执着追求、宽容他人、忠于祖国、造福社会的人。教师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对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误会,甚至纠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该思考的问题,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提高办事效率。教师要诚信做人。

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一定要讲诚信,否则,你就会失去影响力,号召力,有损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长、学生打交道时,事先一定要认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诺,已承诺的要准时按要求兑现,包括我们对学生的奖惩,对学生的要求等。

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教师的工作平凡,教师的职业崇高,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光荣,教师的报酬微薄,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论语读后感 篇10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这一段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人要学会轻身外之物,才能强心灵之轻而永得愉悦,终生无悔,于政于事业是一种莫大的得益。也把那些对身外之物看的很重,而怕失去怕得不到的人称之为“鄙夫”,即被鄙视之人,小人也。这样的人是不是“可与事君也与哉”,可以重用呢?最后的结论是不可能应重用。

这种“鄙夫”对得到利益或权利非常看重,怕失去;对未得到的利益或权利,怕得不到。在这种心态下,“鄙夫”“无所不至”,就会不择手段地想得到未得到的,千方百计地维护既得的。在这种“不择手段”与“千方百计”中,其围绕的中心是“自己”,并不是“他人”;是“局部”而非“大局”。你说这样的人能够“与事君也与哉”?能够于政于事业有莫大的帮助吗?当然是不可能。“鄙夫”做事,即使有利于政于事业,也是自己先得益得大益。他决不会无故耗费心血地去换来自己的小益,更不可能白忙乎而自己一无所得。

当然,同这样的“鄙夫”共事相交,就得多留几个心眼,要谨慎。我们虽不应存害他之心,去阻挡他,但也得防范一下这种“鄙夫”的“无所不至”。也许你的见解不同于他,他就会与你不利。

如今社会,这样的人更是比皆是,政界如此,商界如此,甚至于艺术界也在有这样的人出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更有甚者是好多少年朋友,也因利益问题成为“鄙夫”,呜呼!

"论语读后感例文"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