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二年级数学教案

发布时间: 2023.06.29

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期望这篇“二年级数学教案”会符合你的期待,让你感到满意。提醒你收藏这个页面,方便以后阅读。在每节课前,老师都需要制定教案和课件,因此在撰写时老师们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教案必须经常更新以跟上教育发展的潮流。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1)

1、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2、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较为感兴趣、有信心。学习充满热情,能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学习习惯方面,学生能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思考,声音响亮。但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爱搞小动作,需要及时提醒和引导。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为什么?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大家要多参加。

2.出示图片,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跳绳和拔河要用到什么?这两根绳子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

3.出示图片,你能给图上的这些线分一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

4.你能把弯弯的线变直吗?

活动2【讲授】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把弯线变直。师指出,拉直的这段线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2.观察线段图,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汇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4.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线段,举例,学生找线段。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一张长方形白纸上你能找到几条线段?你能再变出一条吗?学生折纸,师说明折痕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同桌比较折出的线段,发现什么不同吗?得出结论:线段有长短。

2.线段可以测量吗?怎样测量?学生说测量方法。

3.出示一横一竖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同样长。

4.测量书中第五页三条线段的长度。汇报,订正。

5.总结线段的三个特点: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活动4【练习】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连接两点能画出几条线段?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三个点呢?完成书第五页做一做的第二题,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四个点呢?两种方法不遗漏。一种是从外到内,一种是从一点出发。按照这两种方法完成五个点,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线段,是什么图形。

3.小明要去小红家,有四条路,请同学们帮小明找最近的那条路。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挑的路是最近的呢?

4.消防员接到任务是怎么样迅速到达的?房间的管子是直的,滑下来可以节省时间。

思想教育:他们的工作很辛苦,我们应该尊敬他们。

5.为什么乘坐电梯?因为电梯的运动轨迹是直的,省时省力。安全教育:乘坐电梯时要注意安全。

活动5【测试】及时反馈,发展思维。

1.填空: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量出长度。

2.选择:下面哪些是线段?

3.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6【作业】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数学书第九页第6题,第7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轻度目标: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2.中度目标: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基本上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3.重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学习内容。

4.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养成摆放物体有序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分辨上下位置关系,并能描述物体的上下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玩具若干、小架子(上、下两层)、苹果树挂图一幅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听故事,然后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并提问。

故事:小狗和小熊玩了一天后回屋休息,小狗抢先躺在了下铺。并说:“我累了,不想往上爬,你上去吧。”小熊便说:“这是我的铺,你上去。再说,我这么胖,怎么爬上去?”小狗还是不听,最后小熊只好艰难地爬上了上铺。

看图片提问:

A、小狗抢先睡在哪里啦?(下铺)

B、小熊最后睡在了哪里?(上铺)

三、新授:

1.认读上下。教师领读上下,并会做手势(往上指、往下指)。

2.认识上下。学生举例说说自己身边有哪些上下,如;宿舍的上下床、家里的鞋柜和冰箱、教室里的黑板和红旗、自己的头和脚、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小花小草等。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材82~83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让学生轻松掌握并运用关于6、7、8、9的除法知识。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掌握6789的除法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除法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谈话:冬天到了,小鸟们从北方飞回南方过冬了。这个冬天它们准备住在温暖舒适的“长颈鹿”宾馆。

小鸟:长颈鹿先生,您好!我们有42个小伙伴,想住在你这儿,请你安排房间吧。

长颈鹿:每间客房可以住6只小鸟,我要为它们准备几间屋子呢?

教师:同学们,请你帮助长颈鹿先生来算一算吧。

教师板书:42÷6=7(间)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帮助长颈鹿解决了问题。如果有48只小鸟,长颈鹿要为它们准备几间屋子呢?

教师板书:48÷6=8(间)

教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

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够利用我们学过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除法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看谁做的好就奖励他一朵小花。

二、问题探究

1. P82练一练1后,投影出示反馈。

2. P82练一练2后,投影出示反馈。

3.小动物回家。

天已经黑了,住在长颈鹿宾馆的小兔和小鹦鹉旅游团也要回自己的房间休息了。请同学们猜猜看,它们该进哪个房间呢?P83练一练3。

4.猫捉老鼠。

游客们都进入了梦乡,可是,尽职尽责的猫保安却坚守自己的岗位,保护游客的安全。快看,小偷老鼠出现了,我们一起来帮猫保安捉老鼠吧。

每个口诀写出了几个算式?(4个)仔细观察这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能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5.餐厅里的故事。

看书P83“数学故事”你从故事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三、课堂小结

今天,在“长颈鹿宾馆”里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我们能干的小朋友们运用所学的除法知识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你们高兴吗?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学到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呀!

板书设计:

长颈鹿和小鸟

42÷6= 想:六( )四十二

48÷6= 想:六( )四十八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第16页和第17页例1,练习三第1~4题。不退位减

教学目标:

1、由实际情境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2、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不退位减的笔算算理,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从哪一位减起,并能够正确计算。

3、体现计算方法多样化。

4、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

5、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从哪一位减起的问题。

教、学具:

磁板、圆片。生:数位板,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创设情境与导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有4个城市提出了申请,经过国际奥委会成员投票,你看,这些城市各得了多少票?北京赢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相信到了那一天,我们国家将会更加强盛。我们小朋友想不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进行爱国主义和好好学习的教育)

三、新授

1、提出问题

根据4个城市的不同票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1)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56-22(板书)

(2)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 56-18(板书)

(3)北京比伊斯坦布尔多多少票? 56-9=47

(4)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票? 22-18(板书)

(5)多伦多比伊斯坦布尔多多少票? 22-9=13

(6)巴黎比伊斯坦布尔多多少票? 18-9=9

……此外还有一些加法题。

2、教学例1

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56-22等于多少?

可以怎样计算?

(1)50-20=30,3-2=4,30+4=34,用口算。

(2)可以笔算

用竖式怎样算?先用圆片摆一摆。

A: 拿出数位板,用圆片表示56,再从去掉22,观察还剩多少?

一生到前面摆,边摆边说。

B:试着列出竖式来。说一说列竖式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可以从个位减起,也可以从十位减起)

5 6 5 6 5 6

— 2 2 — 2 2 — 2 2

43 4

四、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先用圆片摆一摆,再列竖式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第2题

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3、第4题

说说图意。

树上有32个桃,摘了11个,还剩多少个? 口头列式。

五、课堂

在写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六、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一、感受平移,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平移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出课题)

1、交流预习内容

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习了平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并提出问题,学生互相帮助解决)

2、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老师在中间插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

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

(在表演过程中让台下的学生评价他做的是不是平移)

3、出判断题:找出这些运动中全是平移的一组。(在全是平移的一组中,加入一个沿曲线平移的物体)

判断的时候,先排除有不是平移的组,然后重点讨论全是平移的一个组。这组平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平移的本质:

刚才你是怎么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平移运动是怎么样的运动,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练习:鱼图(提要求时强调:是要作平移)

二、格子图中数移动距离

1、课件出示:房子(烟筒上有一只小鸟,屋檐上有一只小鸟)

请你观察房子做了什么运动?(平移)

(配音)移动后烟筒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5格(对)

屋檐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4格(错)

谁说得正确呢?(学生讨论)你觉得它为什么出错呢。

2、移动房子:

整座房子移动了多少格?(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

3、出示:房子向右移动图全班一起完成。向()移动()格

4、学生自已动手开书完成其他。

5、练习:动手完成p43第1题。

三、用平移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3、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平移,你们觉得你能运用平移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经历计数单位(千、万)产生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万”,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具:主题图、小棒、方格、木块(课件或挂图)、计数器。

学具:小棒、学生用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调查感知、情景引入

1、学生交流课前学习成果

组织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比100大的数有哪些?举出几个例子说一说。对于比100大的数,还知道些什么?

2、情景引入

教师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汇报: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有哪些发现?引入新课:既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比100大的数,那就肯定会有比“个”、“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小朋友想知道吗?板书:计数单位。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回顾旧知

出示小棒,单独1根,1捆10根,1捆100根,让学生猜一猜各是多少根,并说一说10根1捆里有多少个一,100根1捆里有多少个十。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教师:“一”、“十”、“百”是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有了这些计数单位,才能帮助大家数数和读数。

2、探索新知

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猜一猜比一、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千)

(1)认识一千。

①数一数。

课件(或实物、挂图)出示一千,先让学生猜一猜一千里有几个一百,然后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数:一百,二百,三百??一千。

提问:一百一百地数,几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说明:“千”是比“百”更大的计数单位。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200、300、1000。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是怎样拨的,然后抽学生汇报。

③填一填。

说一说线段上的括号里该填什么,为什么?填好以后,一起数一数。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00、500、1000、20xx,让学生快速的看出是多少,并说出前两个数里有几个一百,后两个数里有几个一千。

(2)认识一万。

①数一数。

教师:你会一千一千地数吗?谁来数数看?然后出示课件(或实物、挂图)演示,师生一起数一数。教师介绍计数单位“万”。

出示例2示意图。一摞纸是1000张,这里一共有多少张?学生在示意图上独立一千一千地数一数,并和同桌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10个一千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0、20xx、3000??10000。

3、整体认知计数单位,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

(1)看一看、读一读。

教师出示计数单位对比图(第3页例3),让学生看着图,读一读:一、十、一百、一千、一万。

(2)拨一拨、说一说。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次体验一、十、一百、一千、一万产生的过程。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互相说一说。

()张1角是1元,()张1元是10元,()张10元是100元,10张100元是()元,10个一千元是()元。

(2)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4题,学生独立思考,试做。然后小组交流,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集体反馈,评价课堂活动。

[点评: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3)挑战题:看图思考。

10箱里面有多少个乒乓球?

四、课堂小结

教师: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

教师引导学生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也对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第2课时

数数(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数百以上、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2、正确地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数“翻坎数”,万以内数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教师用课件(或挂图)出示两堆小棒:一堆97根,另一堆5根。让学生猜一猜两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二、主动探究,建立模型

1、数一百零几

(1)99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100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强调“一百”与“一”之间一定要加1个“零”。

(2)101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看着上图一起数一数,明确一百零几中间有1个

“零”。

2、数一百零几与一百几十

(1)学生拿出整的100根小棒和散的20根小棒各放一堆。

(2)同桌相互数一数,检查一下是不是符合要求。

注意109是“100”与“9”合起来,110是100与10合起来,突出101与110的区别。

(3)引导学生观察120根是1个100,2个10。(让学生动手捆1个大捆,2个小捆)

(4)引导学生发现120就是由1个100和2个10组成的。

3、在计数器上数一百九十几到二百几十

(1)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197,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197的组成。

(2)让学生接着往下数,当数到199到200时,怎样拨?

①观察个位,9个一再数1个一是多少个一?(10个一)10个一又是多少?(10个一是1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在个位上拨去10个一,在十位上拨上1个十)

②观察十位,已有10个十。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在计数器上又怎样表示?(在十位上拨去10个十,在百位上拨上1个百)

4、类比迁移

(1)突出990与1000。

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990,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990的组成。请学生再拨上10,怎么拨?怎么数?

[点评: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计数单位,突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突破由十到百、由百到千这个翻坎数。]

(2)突出1010,1020。

①10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十位)拨几个?(1个)1000加10读作一千零一十,突出必须在“一千”与“一十”之间加1个“零”。

②1010之后再数10怎么拨?

③从1020再拨到1300怎么拨?

④从1300拨到1400可以怎样拨?

⑤同桌互动:使用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拨,从880拨到1100,一边拨一边数。提醒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然后抽学生演示,教师重点指导990、1000和一千零几十的拨法及数法。

(3)突出20xx,20xx。

①19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拨几个?是多少?(1910)依次到1990。

②1990之后再数10,十位上是多少?(10个一十)十位上怎么办?(10个一十是一百)百位上是多少?(10个一百)百位上怎么办?(10个一百是一千)千位上又是多少?(2个一千是二千)

③从20xx到20xx,在计数器上可以怎样拨?

三、巩固新知,深化拓展

1、接龙游戏(教师重点指导“翻坎数”)

(1)一个一个地数,课堂活动第1题。(老师和全班学生接龙)

(2)一十一十地数,课堂活动第2题。(男、女同学接龙)

(3)一百一百地数,课堂活动第3题。(各大组接龙)

(4)一千一千地数,课堂活动第4题。(全班齐数)

2、拨一拨、说一说

(1)先拨3500,再说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先拨4020,再说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先拨6003,再说由()个千和()个一组成。

3、说一说

(1)5400是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4070是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2496是由()组成。

四、课堂小结

你会数万以内的数吗?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记2、3、4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地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

难点:理解每句乘法口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课件显示)

二、教授新知

1、情景

一、玩翘翘板

1个翘翘板上坐了2人。问:有几个2?(1个2)1个2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板书2×1)说明1个2就是2所以2×1=2可以编成一句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2个翘翘板上坐几个人?(4个)现在有几个2?乘法算式怎么写?(2×2=4)联系乘法算式2×2引出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想想:2×1= 你用哪一句口诀?

2、情景二、玩荡秋千

1只秋千上坐3人。两只秋千坐6人,1个3是3,2个3是6,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谁能编2句乘法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3个3是多少?乘法算式怎么写?你能编成一句乘法口诀吗?(小组互相说一说)板书:三三得九

想一想:3×1= 3×2= 你用哪一句口诀?

小结:上面编的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都叫3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表示求几个3相加得多少。

3、情景三:小朋友坐火车

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个?3节呢?4节呢?小组合作,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

车厢的个数 1 2 3 4

人 数 4

1个4 2个4相加 3个4相加 4个4相加乘法算式怎么列?

板书:1×4=4,2×4=8,3×4=12,4×4=16

交流:你可以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想一想:

4×1= 4×2= 4×3=

口算说说你想的是哪一句口诀?

4、教学试一试

1×1= 1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你会编吗?

板书:一一得一。

二、形成应用

1、读读2、3、4的乘法口诀。

2、课本第27页“想想做做”。

第1题,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小棒,然后独立完成。

第2题,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它们用是是哪一句口诀?让学生领会到依据一句口诀能列两道乘法算式。

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辅导差生。

3、游戏:找朋友。

小朋友手中拿有1-4的乘法算式,老师拿出一张口诀卡,拿着相关算式的同学站起来,就是它的好朋友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玩得高兴吗?那么在游乐园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说说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鼓励学生相互评价)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8个方向,告诉一个方向,能准确辨别其他7个方向

2、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对不同物体进行描述和测量。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难点

1、长度单位的换算。

2、8个方位辨别

三、教学过程

(一)长度单位

说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千米=( )米

(二)方向与位置

独立完成数学书94页第1题

是辨认方向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小组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长度单位练习

填空。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2、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是1( ),毫米用( )表示,每1大格的长度是1( )。

3、10厘米就是( )分米,分米用( )表示。

4、1000米就是1( ),千米又叫公里,用字母( )表示。

5、 数学书94页第2题(独立完成,汇报点评)

三、比一比?

80千米( )8000米 9分米( )3米

5厘米( )50毫米 28毫米( )6厘米

500毫米( )50厘米 6米( )58分米

1米50厘米○1米5分米 80厘米( )700毫米

90分米○9米 300分米( )300厘米

四、合适的单位

1、数学书95页第4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5、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00米。( )

排列大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70米 800分米 800厘米( )

2、80米 790分米 78米( )

五、量一量,数学书95页第3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9)

教材简析试商方法

学生已经掌握除法竖式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能力目标: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策略合作探究

前置作业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教学内容

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

二.探究新知,发现问题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 16÷518÷5 20÷5 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学生说情境图。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总结:(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7)下面算得对吗?想一想,说一说。

1.结合情境列出除法算式。

2.体会试商过程

3.第4题改错练习。

4.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需要在哪方面努力?你的同桌呢?独立探究,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学生总结。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10)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6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提高学生学习独立能力。通过学习7的乘法口诀,为接下去学习8、9的乘法口诀和计算关于7的乘除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供了有力帮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缺少归纳总结能力,低年级的孩子主要以现象思维为主,而单单的说口诀有些单一,要想上好这节课就需要创设更生动的情景,采用小游戏或者小故事等环节,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

教学策略:本课我采用故事情境法、激励法、多媒体等教学法,充分让学生在问题情景的教学过程中讨论交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看、填、想、做等活动中细心地观察、比较、分析中归纳7的乘法口诀及口诀规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独立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导学案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通过对话引入新课。

师问一:同学们,笑笑和淘气遇到了麻烦,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师问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主题图,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淘气说:“再过2个星期就开运动会了。”笑笑说:“再过3个星期就是我的生日。”)

师问三: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说一说,填一填。

师:结合刚才的回答,你能独立完成下面的表格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表格。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格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清是怎样计算的。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增加一个星期就增加7天。所以表格中后一个数会比前一个数多7。

2、编口诀。

师:现在就请大家在小组内根据前面编制乘法口诀的经验,结合刚才的表格的计算过程,共同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关于7的乘法口诀。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7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自由背诵7的乘法口诀。

3、记口诀。

师:说说你是如何记忆7的乘法口诀的。

生1:我知道“六七四十二”,那么7个7就比6个7多1个7,42+7=49,所以“七七四十九”,以此类推就容易记住7的乘法口诀了。

生2:我是这样记住7×8的,因为6个7再加2个7就是8个7,也就是用“六七四十二”中的42加“二七十四”里面的14,结果是56,所以“七八五十六”。……对于学生的记忆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重点引导学生记忆7的乘法口诀,不仅促使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而且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达标检测根据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练一练2)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三七七四十九

四、课堂小结: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依次加1,积依次加7。

五、教学板书:一共有多少天1×7=7一七得七2×7=14二七十四3×7=21三七二十一4×7=28四七二十八5×7=35五七三十五6×7=42六七四十二7×7=49七七四十九7×8=56七八五十六7×9=63七九六十

六、教学反思:《一共有多少天》是第八单元的第2节课,是在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本课通过“一共有多少天”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独立编制7的乘法口诀,进一步巩固编制口诀的方法,体会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但是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平时已经带领学生背诵过乘法口诀,认为学生对口诀已经掌握的很熟练,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识记,没有照顾到个别后进生的学习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口诀的来历,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难点:口诀的运用。

准备:手掌图

教学过程:

一、编口诀。

1、连加计算手指数:

(1)我们人人都有一双巧手,每只手上都有几个手指?(板书:5 1个5)

(2)两只手有几个手指?就是几个5?(板书:10 2个5)

(3)再多一只手呢?就是几个5?4只手呢?5只手呢?(板书:15 3个5;20 4个5;25 5个5)

小结:刚才我们用连加的方法,很快算出了几个5是多少。上两节课我们学了乘法,你会用乘法来计算吗?2、用乘法计算手指数:

(1)1个5,用乘法怎样计算?2个5呢?2个5得几,你是怎样知道的?(指连加结果)3个5呢?4个5,5个5呢?(生汇报,师板书)

(2)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算式的得数有什么奇特的地方?(用彩笔标出得数的个位)

小结:根据刚刚连加的结果,我们又很快得出了乘法算式的结果。那是不是我们以后每次计算乘法前都要先做一次连加才能知道结果呢?(对呀,这样多麻烦啊!那有没有一些好的办法呢?或:你知道古人想到了什么办法吗?)

(3)揭示课题:乘法口诀。

3、编5的乘法口诀

(1)古人是怎样编口诀的呢?请看,先编1个5,就先写“一五”,1个5是5,就在后面写上“得五”,口诀就是“一五得五”。齐读。

“一五得五”表示什么意思?这句口诀其实是由两个乘法算式总结出来的,所以就可以用来计算这两个乘法算式,也就是一五得五对应着:1×5=5 5×1=5。

(2)根据2×5=10和5×2=10,你会编出口诀吗?板书:二五一十(得数满10了,为了简便就不写“得”字。)

谁知道“二五一十”表示什么意思?它可以计算哪两个乘法算式?

(3)你能根据剩下的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打开数学书p52,自己试一试。

(4)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指名板演)提醒注意:五五二十五,不要写成了“五五二五”。

(5)小朋友真不错!5句口诀都编完了。齐读一遍。

仔细观察一下这5句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口诀前半句表示几个5,后半句是得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相差5。……)

再齐读口诀。

二、记口诀。

谈话:刚才我们学古人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那你准备怎样记住这5句口诀呢?1、学生自己读读背背。

2、(你觉得哪句最容易记,哪句最难记?)老师有一个疑问,5句口诀中我4句都记熟了,但“三五”是多少我总是忘记(把“十五”擦去),怎么办呀?3、对口令:

(1)大家都记熟了吗?敢不敢跟邹老师对口令?(2)同位对口令。

4、补充口诀:

一五xx

三五xx

五五xx

四五xx

二五xx

5、齐背口诀。

三、用口诀。

谈话:乘法口诀我们背熟了,可以用来做什么呢?1、利用板书:

(1)把某些乘法算式的得数擦去,让学生说说得几?怎样想?2×5 5×1 3×5 5×5 4×5(2×5=10,想:二五一十)

(2)“四五二十”除了可以计算4×5,还计算哪个乘法算式?“三五十五”可以计算哪两个乘法算式?“一五得五”呢?2、边做边说口诀。

5×3= 1×5= 5×2= 5×4= 5×1= 5×5= 4×5= 2×5= 3、看图列式:

?元4、列式解答:

(1)每头大象运2根木头,5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2)每只小兔拔5个萝卜。

3只小兔拔xx个。

4只小兔拔xx个。

5只小兔拔xx个。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出示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猜一猜老师会提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

dg15.com小编推荐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篇


笔者对“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相关内容展开了深入剖析,如果您希望获取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我们的网站。对于刚入职的教师来说,教案和课件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不可以随随便便地书写。直观而生动的教学课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实物、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你们喜欢吗?

出示课题:数学活动

2、我们先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张图,请你任选两张拼一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用不同的图可以拼出不一样的效果,如果老师给你数字卡片,你能拼出什么数呢?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2、师:我这由三本练习本卖5角钱可以怎样付钱。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人民币,动手试一试。谁想来卖?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台上来卖。

板书学生的方法。

3、衣服搭配

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图:请看这里有几种搭配方式?试一试。

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玩的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对称图形。

二、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图案、剪刀、直尺(或三角形)、折纸(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方格纸。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欣赏、操作、讨论等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识别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感知对称,认别对称图形。

(三)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教学实施措施。《国家数字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节课采用创新精神的策略进行教学。

1、让学生在创设创新情景中激发学生主动创新

创新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创新

操作是小学生创新的源泉。操作活动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形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容语言形态的智力内经方式。

3、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营造创新

学生的讨论把课堂营造成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场所,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主动性都得到了调动,这样使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了解哪些关于夏天的信息?(学生自由回答)

2、课件展示美丽的夏天景象。

3、课件展示(蝴蝶、蜻蜓、树叶、脸谱图案)这些美丽的图案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它们的两边是一样的。)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一样的?(看出来的。)是啊,观察学习的一种好方法。(板书:观察)除了观察,你还可以怎样证明呢?(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法,体会蝴蝶、蜻蜓、树叶左右形状一样)(板书:对折)

4、验证、揭题。教师用课件对折演示。像这样对折后完成重合的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为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5、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对称图形?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对称图形的?(观察和对折)

(二)合作探索

1、欣赏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对称的物体是很多很多的,教师用课件展示一些对称物体的图片供学生欣赏。如:飞机、蝙蝠、衣服、剪刀、小鱼等,接着动态显示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

2、小组讨论、辩认对称物体

每小组学生拿出带来的小物品,先讨论哪些是对称的,哪些是不对称的,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3、动手操作

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对称图形。

师用彩纸剪出一些对称图形展示剪纸(乌龟、飞机、小鱼)贴在黑板上。

把学生剪的图案贴在黑板上(飞机、蝴蝶、小树、衣服、小人、房子、星星、小葫芦、红心......)

4、认识对称轴

学生折剪出的对称图形中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得出对称轴的概念,让生用直尺(或三角板)画出对称轴。

(三)学习效果测评

1、找一找、画一画

书上第68页做一做,找出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折一折,说一说

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先用纸折一折,再说一说。

3、小画家

在方格纸上自由画画,画出不同的对称图形。

(四)全课总结

谁愿意告诉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美丽的景象和图案吸取了学生的注意,小朋友的好奇心随小蜻蜓和小蝴蝶飞起,产生蜻蜓、蝴蝶和树叶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的心理需求,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学生通过观察、折一折、初步了解对称的现象。

通过欣赏、讨论、辨别、动手操作、剪一剪、画一画,培养学生的语言、人际关系、身体运动智能,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多元智能。通过这样活动充分感知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树立学习的信心,获得感到成功的体验。

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的练习,巩固拓展新知,使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更加完善,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节课的内容,交流学习的体会,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对称图形》教学片段实录--动手操作

1、讨论方法。

师:老师用彩纸剪出了一些对称图形,漂亮吗?(展示剪纸、乌龟、飞机、小鱼,贴在黑板上)

师:怎样才能剪出对称图形呢?请各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生:要剪对称图形,得把这张纸对折。

生:对,把一张纸对折以后再剪,就行了。

生:我补充,要想剪的好看,可以把要剪的图画出来,而且只画出一半就行了。

师:我有个问题,画的时候,挨着哪边画呀?

生:当然是折的这边,要不一剪都碎了。

(师按照学生的方法,随手剪出小衣服)

(2)剪一剪。

师:大家发现了剪对称图形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就动手吧,剪出你喜欢的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剪好以后,把你剪的图案贴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学生陆续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黑板上:飞机、蝴蝶、小树、衣服、小人、房子、星星......

六、教学反思

加德纳认为教学的成功在于能够发现并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环境。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多元智能的特点,拓宽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本人在设计上着重突出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实际,为学习创造欣赏数学美的条件。

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抓住对称图形特有的优势,精心设计了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活动。在声耳的音乐声中,课件动态显示,使全体学生轻松、愉快地欣赏着,在欣赏活动中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促成使学生欣赏数学美的教学目标以实现。

2、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

动手操作、自立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不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学习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交流环境。比如:让学生观察美丽的蜻蜒、树叶、蝴蝶等图形,在小组内讨论,向全班汇报这些图形的特点。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在频繁的说话、提问、讨论、解释和争辩中,锻炼学生的语言智能。

3、使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空间。

本堂课多次采用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小组里充分发挥各自的智能优势,在讨论、交流、合作、评价中互相交流。

4、注重实践操作,以动促思。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以动促思,调动其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把抽象的对称图形、对称轴转化为可以摸得到,看得见的事物。学生容易接受,学起来兴趣浓厚、思维灵活。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形成技能,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内化。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一、学习目标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三、学习准备:

ppt课件

四、学习过程

活动一: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活动二、教学新课。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活动流程: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

(3)买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进行并汇报。

学习卡一:

一共花多少钱?用加法计算

算式:20xx+1000=()

1、交流算法

()个千加()个千是()个千,也就是()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买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讲明白你的想法,听懂他人的想法,选择你想计算的算式。

算式是:20xx-1000=()

()个千减()个千是()个千,也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3、完成“做一做”,第1题

活动三:

1、你能用80、50、130这三个数写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学习卡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80+50=13050+80=130

130-80=50130-50=80

2、在练习本上做做、想想应该怎么算?

学习卡三:900+600=9000+6000=

1500-600=1500-600=

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集体校正

3、完成“做一做”,第2题

4、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认真看图,说说图意,解决问题。

五、拓展性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整百、整千数不进(退)位加减法计算时,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的个数的0。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先把整百整千看作几个百、几个千再相加减,实际上是把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转化成10以内、20以内的加减法。

板书:

1000+ 20xx=3000

1个千+2个千= 3

2个千- 1= 1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谢桂仙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学生已经懂得了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可以说这部分内容不是很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学习加减法。

在教学新的计算法则时就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类推出新的知识方法。本课中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然后类比推出其他相同的计算方法。当学生探讨出1000+20xx=3000时,及时引导学生想1+2=3和想1个千加2个千之间的联系,都是想1+2=3这种方法。

2、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

3、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自已的想法。整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由于本节课是学习如何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所以应该多让学生进行一些手上的练习,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好,只注意了学生口头的表述,准备的练习只是让学生用嘴说,而没有亲自动手练。

2、在教学过程中,在解决难点问题时,还应该加大放手力度,让学生讨论充分,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每一次上课都有每一次的思考,而每一次的思考我都有了新的收获。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取长补短,不断努力探索,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一、素材解读

1、《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中要求: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为了贯彻《课标》的思想,作为实验教材,首次将对称编入教材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2、素材特点:我国的民俗、民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材呈现的是学生们欣赏、交流在民俗节庆祝活动中拍摄的各种照片的画面。现实而新颖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

经验基础:学生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是以前面的数学知识为基础的。在现阶段,学生可以借鉴的经验是生活中的这些对称现象,既像教材中的例子一样的材料。

知识基础:可以借鉴的知识是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对称现象时让学生去完成一些折各种平面图形的活动,这好像不是教材所要求的,后来我们反思,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教师考虑到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只有让学生去亲手折一折,学生才会对对称现象有深刻的印象。

2、教材的地位。有两点:

是空间与变换的初次学习阶段;

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变换的重要基础。

三、单元教材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

建筑:图1、2--左右两边建筑的形状是一样的,大小是一样的,到中间建筑的距离也是一样的(既排列距离的对应),因而对中间建筑来讲是对称的,中间的建筑可以看作是一个点,左右建筑是对点的对称。图3--左右两边形状对中线的对称。

脸谱及民俗风情(剪纸):脸谱上的图案及民俗风情图案对中间的一条中线来讲,形状、大小、距离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杂技:若干个人排列起来具有稳定性,其实是对中线来讲,人的排列具有对应关系。

2、如何判断对称现象:

所谓现象,是指由多种元素构成的事物(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

对称通常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大小、形状和排列(或距离)是判断对称的三条标准,这三条标准简单地来讲就是沿中线对折后两边会完全重合。

对称在数学上的表现则是普遍的.几何上平面的情形有直线对称(轴对称)和点对称(中心对称),空间的情形除了直线和点对称外,还有平面对称.

比如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以过对边中点的直线为轴)、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交点为对称中心),圆也是.

正六面体(立方体)、球等都是点、线、面对称图形.

3、如何把握教材:

既然现象是指由多种元素构成的事物(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因而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平面图形(也既单个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圆)这个小的范畴中,而且还要把教学定位在多种元素构成的事物这个大的范畴中。

4、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现象,并能对简单的对称现象进行判断。

(2)在对各种对称现象进行辨析的过程中渗透数学对称思想,感受数学对称美带来的学习与生活的快乐。

(3)在经历观察、操作与实验合作解决问题基础上对各种对称现象进行抽象与概括,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课前孕伏--观察情景,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收集材料--把收集到的各种对称现象的实物与图片等带到课堂上:图片(自己画的、收集到的)、实物(如马蹄表、树叶)。

3、整合资源--充分利用课外教育资源,让学生带着什么是对象现象或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回家,让儿童得到成人的帮助。

4、从熟悉的情景切入--让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图片及实物,把课本生疏的情景变成学生熟悉的情景:小朋友带来了什么?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觉得这个物品怎么样?说一说你们为什么喜欢它?

5、整体观察,部分比较,畅所欲言,及时引导,把握实质--整体观察指让学生对观察的物品的主要特点进行把握,从而得到好看不好看、漂亮不漂亮这一整体评价;部分比较指让学生对物品的大小、形状、排列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畅所欲言指让学生要充分发表自己对观察对象的看法,包括实质性的与非实质性的发现;及时引导指在学生在叙述与观察等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帮助;把握实质指从大小、形状与排列几个方面进行描述性的总结。

6、素材典型--选取的观察对象一定是典型的对称现象素材,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立体的顺序进行。

五、例题教学要注意的事项

(一)观察情景,初步感知

1、欣赏画面,照片分类

仔细观察图中的照片,你们觉得怎么样?漂亮不漂亮?好看不好看?

在学生仔细观察与交流的基础上对情景进行分类--一是建筑,二是荷包、风筝、剪纸,三是脸谱,四是人物造型。这个阶段要把握的教学目标,一是能够辨认图中的景物分别是什么,免得学生因为不认识它们而造成思维上的障碍;二是以此为基础进行分类,使学生对这些物体的认识更加清晰。

2、分类探究,初步感知

(1)建筑:仔细观察三个建筑,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不仅发现左右两边的形状完全一样,而且相对于中间的建筑来说,左右两边建筑的大小也是一样的,并且与中间建筑的距离也是一样的。必要时教师可以用反例来说明,如把左右建筑画成不对称的样子等。

如果一个大的问题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可以把它分解为几个小的问题,如:首先看第一个建筑,它有几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排列上有什么关系?大小怎么样?形状如何?

(2)荷包、风筝、剪纸:

仔细观察荷包,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左右两边的小白兔大小一样,样子一样等;如果条件允许,把它画下来以后进行反向对折,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只小白兔会重合在一起。

对于风筝的探究,教师不妨课前把它的形状画下来,在对风筝整体观察的基础上,演示操作,使学生看到沿中线对折,两边会重合。

双喜字: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现场操作,既现场剪一个双喜字,然后对折。

(3)脸谱: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画一个简单的脸谱,进行反向对折,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两只眼睛会重合,两只耳朵会重合。

(4)人物造型:

在对情景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现场的活动探究,如可以让三个同学进行模仿造型等。使学生能够看到,左右两个人动作的样子完全一样。

3、总结抽象,引导梳理

通过上面的学习,小朋友能不能发现这些照片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从每一幅照片所表现出来的数学特征上进行梳理,既从大小、形状和排列(或距离)上进行梳理,教师不能仅仅进行理性的讲解,要结合图中的每一个例子进行梳理,如在对大小进行梳理的时候,可以用第一建筑进行说明。

(二)师生合作,实践探究

1、找一找:找一找教室内的对称现象,如窗户、装饰、黑板报等中的对称现象。

2、做一做:可以指导学生做广播体操,让学生把广播体操中的对称的动作找出来。

3、画一画:如可以在1010的方格中的中间位置画一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方格图正方形的左右位置、上下位置画正方形,使三个正方形看起来是对称的。

4、剪一剪: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在长方形纸片上剪松树的活动。

六、自主练习:

(一)对称现象归类分析:

对称的建筑、脸谱、造型、剪纸、动作(造型)、人体、数字、汉字、生活物品、昆虫动物、树叶、字母、(交通)标志、图形、玩具、拼图、位置等。

(二)练习策略:

1、活动为主线--指不能把练习仅仅定位在做题层面上,要组织学生的活动,并以活动贯穿始终。如第一题判断眼镜是否对称,要在对眼镜的观察、操作(打开与合上)、描述等活动作基础,然后再让学生把题目做完。

2、由点及面--既把题目进行扩展,如第六题人体造型可以开展个体的活动,又可以进行几个人合作的造型表演。

3、动手操作--指让学生进行剪(如剪出一棵大树)、画(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上画出一个对称图形的另一部分、画出一个对称图形)。

4、由动及静--指在活动基础上完成每一个题目,静指让学生拿笔做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小朋友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数1 2 3 4 5

人数5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口诀。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2、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个5是5 5×1=5一五得五

2个5相加5×2=10二五得十

3个5相加3×5=15三五十五

4个5相加4×5=20四五二十

5个5相加5×5=25五五二十五

3、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三、形成应用

1、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3、师生对口令

4、游戏:翻一个数马上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5、讨论:“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秘密:积的个位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四、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学生同桌互相对口诀,以游戏形式完成。

2、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订正。

4、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第5题

老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括号的脱式计算题,能使用抽象概括的语言说出运算顺序;逐步规范算式的读法;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的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作用的理解。

2、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充分辨析感受括号的作用。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培养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括号的脱式计算题。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的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作用的理解。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你喜欢吃什么水果?百果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水果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大家知道吗,阳光明媚的四月,正是草莓成熟的时节;(快速播放摘草莓图片)今天百果园里的叔叔阿姨想邀请大家去摘草莓,你们想去吗?

【复习】(活动一:摘草莓)

师:草莓园里的草莓可多了,你们能摘到吗?要想摘到草莓,必须说出草莓上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信心吗?

(出示要求:说说下面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2 5×4+13 10-(5+3) (1) 10-(5+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

师:为什么要先算5+3?理由

生:算是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评价

小结:这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算是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7×7-5

师:说说它的运算顺序?

生:

二.【讲授】迁移运用

师:这道题里有减法、有乘法,如果我想先算减法7-5怎么办?

生:加小括号

师:加在什么位置呢?(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生: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噢,原来他是掌握了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这个规律,了解到了小括号的作用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1、现在添了小括号,谁来说说它的运算顺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

师:为了展示每一步的运算过程,你会脱式计算吗?请你们在练习纸上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写下来。(指名板演)

反馈:看看黑板上这位同学写的对吗?2是怎么来的?14是怎么来的?噢这个同学是先算的7-5=2,再算的7×2=14,你们和他写的一样吗?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老师写一遍(一般来说先算的一步在后面的,前面的数和符号也照抄在前面。)

2、读法:这个算式我们已经会算了,那你会读吗? 预设1:学生都会读 他们刚才都把这里读成7减5的差,怎么想的? (因为括号里面7减5算出来的得数叫差,所以……)你们读得真好 预设2:一个对、一个错 他们读得一样吗?哪种读法更好?我们要读出添了小括号的区别 预设3:都错 这样读跟没有括号的算式一点儿区别都没有,合适吗? 听老师来读一次:7乘7减5的差;(学生跟一次) 3.对比领悟

(1)7×7-5 和7×(7-5)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呢?

(3)运算顺序不一样?是谁的原因呢?看来小括号真神奇,它能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会读吗?黑板出示:(77-42)÷7,

师:咦,这道题里有减法和除法,应该先算除法?那应该先算什么?

生:

师:噢,原来算式里有小括号,就一定先算——括号里面的。

谁来大声地告诉大家,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本子上脱式计算。(指名板演)

反馈: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5.比较提升:

(1)观察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小括号,

师:像这样,含有两级的带小括号的算式计算时都要先算什么?(括号里面的)

师:你们看小括号的位置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一道在前面,一道在后面。小结:你们真会观察,但是不管小括号在哪里,只要算式里有括号,我们都要……

生:(先算括号里面的。)师:你们真是太棒了!

师:看来啊,这个小括号确实很神奇,一起,大声的把这个神奇的发现读一遍。(师板书)

板书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三、【练习】练习运用:

1.(活动二:百果品尝会)

同学们真聪明,不光顺利摘到了草莓,还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了不起!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百果园里正在举办一场有趣的水果品尝会,你们想参加吗?

请看活动要求(说一说每题都先算什么?)

76—(12+25) (12—5)×3 48÷(8—2) (88—56)÷8

小结:这些算式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它们都有小括号。只要算式里有括号,我们都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72—18)÷9 72—18÷9 (1)在这组算式中每题都先算什么?

(2)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我们 赶快来验证一下。(生口答)跟你们的猜想一样吗?

(3)是什么导致了它们的结果不同?(小组讨论)

生:小括号,它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师 :(77—18)÷9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77—18,再算35÷9;77—18÷9没有小括号要先算18÷9,再算77-2。

小结:这个小括号真是太神奇了,算式里有了它,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进而,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了结果的不同。小括号既然有这么大的作用,你能用好它吗?

2.:(活动三:摘苹果)

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可能还没摘过瘾,老师带大家去摘苹果怎么样?

出示要求:根据运算顺序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1)口答每图的运算顺序

(2)根据运算顺序独立列综合算式

反馈

生:43—36÷21 21÷43—36 21÷(43—36)

师:这三种不同的列法,你们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师评价

(3)想一想:什么时候才需要添小括号,同桌轻轻地讨论一下?(必须得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的时侯)

(4)一起来了解一下括号的使用说明:

为了尽可能少用括号,数学家对运算顺序做了规定:

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需要改变以上两种运算顺序时,才用到括号。

四、谈收获

不知不觉愉快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大家玩的高兴吗?在美丽的果园里,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 ) (77-42)÷7

=7×2 =35÷7

=14 =5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通过解答简单的问题,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2.知道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学会读除法算式,会写除法算式。

3.通过教学,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学会读、写除法算式。

2.通过解答简单的问题,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的.平均分

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一分,把8个小长方体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该怎么分?(生回答后出示),这种分法叫(平均分),(生齐说)

谁来说说怎样分才是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学生齐说一遍。

好,我们来读例1。

出示例1: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怎么分?每盘放( )个。

师:这道题是平均分吗?(是)你从哪里看出是平均分?(平均放在3个盘里)哦,因为这里有“平均”二字,我们知道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那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6),把6怎样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成3份,每盘放几个,也就是每份是( )。请一个孩子连起来说说这道题表示的意思。齐说一遍。

师:你们会分吗?(会)请你用小棒分一分。

学生自己分小棒。分完后请一生板演分桃。你们的分法跟他一样吗?(一样)每份是几,(每份是2),也就是每盘放几个,(2)。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师:这一道没有难住大家,再来一道。

出示例2:10个扣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

这道题是平均分吗?(是)你从哪里看出是平均分呢?(平均分)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10)请一个孩子来说这道题表示的意思。表扬:说得很好!

师:会分吗?(会)自己分一分。

生分小棒。分完后师圈画订正。

二、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真能干!刚才通过分小棒解决了分桃子的问题和分扣子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关于怎样分的问题?(平均分)

师:对,平均分。像这样把总数进行平均分的问题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进行计算。

今天老师就带领孩子们一起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同学们齐读课题。

三、教学例1。认识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表示的意义。

(1)认识除号,教写法。

师:以前我们学习过加法、减法、乘法,它们的运算符号分别是+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除法,它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边说边板书“÷”,这就是除法的运算符号,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抽两三个学生来说。

师:对,除法的运算符号就叫除号,并板书。生齐读三遍。

在写除号时,要先写一横,要平、要直,上下各写一个小圆点,这两个小圆点大小要一致,要对齐,“÷”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一条横线划得平,两个圆点平均分”这就是除号,跟师一起书空两遍,并读。

生在练习本上写两个除号。(生写,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第一次写除号就写得很好,以后每一次都要认真写哦,刚才我们写的这个符号叫什么名字?(除号)

(2)写除法算式。

师:对,我们会写除号了,那除法算式该怎么写呢?请小朋友们看例1,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6),对,我们把分的总数6写在最前面,这道题是怎样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就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成3份就写成“÷3”,最后分得的结果,每份是几?(2)那我们就把2写在等号的后面。

(3)读除法算式

“6÷3=2”,这就是除法算式,现在老师告诉你“÷”在算式里读作“除以”,谁愿意试着读一读这道除法算式?

抽两个学生读。师表扬:你真勇敢,读得非常好。师板书读作。齐读。(准备6个算式卡片抽一组的孩子开火车读)

(4)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师:我们会读除法算式了,你知道算式中的“6、3、2”分别表示什么吗?可以联系我们这道题想一想,先请同桌的孩子互相说一说。

抽1人说。师引导说“6÷3=2”表示的意思,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师:下面请一个孩子来读出这个算式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2人说,齐说。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学习例1,知道了在什么时候可以用除法计算?(把总数进行平均分的时候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在写除法算式时要把什么数写在除号的前面,(总数),怎样平均分就除以几,分的结果写在后。

四、教学例2。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再来看例2,要分的总数是几,(10),怎样平均分的?。平均分就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对,你能自己写一个除法算式吗?(能)自己在本子上写一写。

生自己写。抽生答。

齐读算式。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请你联系这道题想一想。

好,先和同桌的孩子说一说。

抽2人说。师引导集体说,表示: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几个,可以分5个。10÷2=5

以前我们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算式,各部分都有名称,那在除法算式当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哦,有孩子知道,我请一个孩子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的结果叫商。师边说边板书出来。齐说。

师引导说,在这个算式中,10是( ),2是( ),5是( )。抽两人单独说,全班齐说。(反过来练习说)看“6÷3=2”这个算式,被除数是(),除数是( ),商是( )。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个除法算式,你能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吗?(卡片出示)(4个算式,1人说,女生说,男生说,全班说)

小结:我们认识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了除号前面的数叫( ),除号后面的数叫( ),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的结果叫( )。

五、练习。

1.写除法算式。(小黑板)

今天,孩子们学得又快又好,老师想考考你们学会了吗?下面我们来比赛写除法算式,挂出小黑板,请你根据这些题目在练习本上写出除法算式,开始。

抽1人口答,集体订正。齐读一遍。

2.完成课堂活动1、2题。

看来孩子们都学会了,下面,我们来完成书上的练习吧。翻到书第78页指着第1题。

课后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叫什么?(除法),在什么时候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呢?(把总数平均分的时候就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我们还学习了怎样写除法算式,怎样读除法算式,认识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希望小朋友们牢牢记住今天所学的这些知识,以后我们还将对除法进行进一步的认识,用它解决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教学内容:单元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画平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平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习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平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内容:课本第57页练习七第6-10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来说一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计算练习

120-40170-90160-80140-70

指名口算,并说说口算过程。

2.完成练习七第6题口算。

1)同桌互指算一算。

2)开火车说答案。

3.完成第7题。

1)师出示题目。

问:左边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右边三题呢?

你能猜一猜它们的差会有什么特点吗?

2)生独立计算。

3)指名汇报。

4)说一说:在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互说后汇报。

5)师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差就越小;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小,差就越小。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8题。

1)女:这位女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了188天。男:她打破了169天的记录。她把

记录提高了多少天?

2)你对题目有什么疑问?

师问:什么叫她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就是比169天多用了多少天。)

3)生自己完成这题,指名板演。

4)集体核对答案。

2.完成练习七第9题。

1)生观察图片以及文字。

2)通过这图你知道了什么?

3)看茄子老师要我们做什么?要你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4)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5)小组互说。

6)互说后在全班汇报。

3完成练习七第10题。

1)指名生自读题。思考:求鸡的只数是指求什么呢?怎样求兔的只数呢?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订正。

4)指名说解题思路。

小结:在解答这两题时,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也可以从问题出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教学后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0】

全册教材安排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9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5个单元,包括有余数的除法认数加法减法和乘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和认识角。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九单元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测定方向和你能跳多远。

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学习整数除法计算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单元。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完成了表内乘、除法的学习,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将陆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等。通过有余数除法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拓展对表内乘、除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基础。同时,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也能进一步拓宽用除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范围。

认数主要是认识1000以内的数。和传统教材比较,之所以要增加这个教学单元,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比较少,增加这个循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经验,从而为认识更大的数铺设台阶,提供帮助;第二,课标对四则计算的笔算要求有所降低,加、减、乘、除的计算结果主要集中在1000以内,加强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四则计算结果的把握能力;第三,由于认识1000以内数时可以借助直观操作来学习,这便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法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加法和减法主要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通过教学,学生将基本完成小学阶段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学习。

乘法主要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这是学生学习多位数乘法的起始单元。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原理,掌握其基本计算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整数乘法计算的重要基础。

分米和毫米主要教学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相邻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十进关系。通过教学既可使学生对常用长度单位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也能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的面积单位提供支持。

认识方向是在二年级(上册)教学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并学习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初步总结,也是进一步学习用方向和距离这两个要素确定物体位置的基础。

认识角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和直角,既可为进一步认识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作准备,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统计主要教学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学生巩固对简单统计表和方块图的认识,提高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增强数学思维的逻辑性。

测定方向,是结合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认识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主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对有关方位的认识,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你能跳多远,是结合统计单元的学习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教材按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线索安排活动,充分展示了数学方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独特价值。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65、66页。

教材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直角有了初步的模糊的认识。本节课教材首先呈现三个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数学书、黑板、三角板,用红线在物品上描出直角,让学生直观认识直角;通过“比一比,认一认”、“折一折,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直角锐角钝角的特点,加强对这三种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直观认识直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会借助三角板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板判断三种角。

教学难点:

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画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卡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图形王国中的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

生:角。

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呢?

生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生3:画角方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

师:看来角真的是大家的老朋友了。

2、课件出示图片。

师: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你能找出它们里面藏着的角吗?(学生观察并指认。)

课件演示从图中抽离出直角。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品上描出直角的过程。)

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直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符号。

(2)肢体语言表示直角。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你能想象出直角的样子吗?你能用身体做出直角吗?请学生上台展示。

2、判断直角

方法一:直观判断直角。

方法二:借助三角板辨认。

(设计意图:教师重点示范方法,通过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比一比,这是对直接观察的一种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密性与准确性。)

3、找一找直角。

师:我们的教室哪里还有直角?说一说。

比一比你找到的直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测量,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一样大。)

4、用活动角摆直角。

5、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6、感受三种角的大小关系。

师:如果将这三种角按大小排队,怎么排?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可以从大到小排列,也可以从小到大排列,最后集体交流。)

三、游戏延伸

游戏要求:说出老师用活动角变出的角的名字。

(1)判断锐角。

教师用活动角做出锐角,并逐渐变大,但仍然是锐角。

得出:锐角有大有小,但再大都比直角小。

(2)判断直角。

变出直角,用三角板比一比。

得出:直角都是这么大。

(3)判断钝角。

教师操作,得出结论:钝角有大有小,但再小都比直角大。

四、动手操作。

1、用纸折出三种角。

2、画三种角。

(教师示范,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五、总结思考。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课本第66页第1、2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2】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设疑自探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

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疑合探

(一)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二)动手操作,理解一个图形的运动方法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

小组先讨论选择一个基本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方式,想象图形运动后拼出的图案,再在正方形中贴出美丽的图案。

2.汇报展示,对比分析

讨论:(1)你设计的图形是怎样运动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图案和你操作后实际的图案一样吗?

(3)同一个基本图形运动设计出的作品为什么会不一样?

(三)自主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

1.提出要求,想象设计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图左上角的方格中设计一个新的图案,并画出来,再将它作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运动,创造一个美丽的图案。

(2)想象设计好的图案。

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将自己设计的图案画在正方形格子纸中。

3.汇报交流,鼓励创新

(1)说一说:你设计了一个什么基本图形,怎样运动的?

(2)比一比:设计好的图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3)赏一赏:谁设计的图案最美丽,谁设计的图案更有新意?

三、质疑再探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2.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四、运用拓展

(一)合作学习,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1.相互比较,想象一组图形的运动。

小组里有哪些同学设计的图案是一样的,想一想,如果把这些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会怎样呢?

2.小组合作,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在小组内将相同的一组图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赏。

(二)联系旧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1. 是由( )组 组成的。

(1)用什么方法计算?根据学生会回答教师板书:8÷4=2(组)

(2)出示学具,学生摆一摆、圈一圈。

2.9幅 ,可以组成( )组 。

(1)学生说想法,教师板书:9÷4=2(组)……1(幅)

(2)学生用学具验证。

(3)学生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别表示图中的哪部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


如果你想要了解相关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信息请参考下方的资料。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教案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谢谢阅读愿我们的资源给您提供帮助!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93~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了解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数据,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体验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感受数据蕴含的消息,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

3.感受统计活动的学习价值,培养乐于与同学合作的态度,激发对统计活动的兴趣,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并传播爱护牙齿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会有不同的方法调查和记录数据,并能把调查整理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解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师(出示儿歌):一起读一读,这只儿歌在说什么?

生:牙齿。

师(传播爱牙信息)牙齿是身体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好好爱护它,就会成为蛀牙?(出示PPT)

师(出示例题)看!这几个小朋友正在讨论蛀牙。

师:那你们有蛀牙么?

生:没有......,有......,有1颗......,有2颗......

师:如果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的蛀牙情况,可以怎么做呢?

生(会回答:询问、调查、记录等等)

师:要知道大家的蛀牙情况,需要一个一个问清楚,然后再记录下来,才能知道结果。

揭示课题——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2、分组活动,交流共享

1.收集数据

师(分组活动)了解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蛀牙颗数,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生(小组合作)

师(巡视小组合作过程)

你们小组师怎样调查和记录的?

将几种不同的记录放在一起比较: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为什么?

指出用“正”的方法记录很方便。

2.整理数据

师(出示表格)同学们收集数据做的非常好,要想更清楚的看出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我们需要再把收集的数据分类整理,填写在表格里。

生(独立完成)

师:这两个表格分别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呢?

生:第一个表格按蛀牙颗数分的,第二个表格按有无蛀牙分的。

根据整理结果回答:

(1)小组同学中,有蛀牙的人多,还是没有蛀牙的人多?

(2)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有几颗蛀牙的人最多?

你还能想到什么?和同学交流。

小结:通过统计,能清楚地了解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

画“正”字记录人数很方便,在生活中也可以用。

3、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课程表,完成涂色,一个方块表示一节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各有几节?

从图中你知道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师:你知道“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么?同桌两人之间玩这个游戏,做20次,画“正”记录每次的结果。

和同桌的表格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两人的输赢次数刚好相反,平的次数相等)

3.想想做做第3题

课后完成

4、总结

教学板书:

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没有正1颗正正2颗......3颗......4颗......

教学反思: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合作记录的过程,用多种方式记录,总结方法,体会活动中的一些发现,提高数学的兴趣。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设计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让学生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1. 在学生学会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新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会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三、说教学设想

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借助多媒体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促使学生理解深化四个新方向。

2.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辨认八个方向,我设计了做“方向板”的活动,顺势利用“方向板”做实践性练习。

3.为了区分图上方向和生活中的方向,我设计了在教室里做一个大的方向板活动。

四、说教学准备

课件、方向板。

五、说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主要有以下以下 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我首让学生我们上节课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自己的东、南、西、北方向分别是谁。

(二)实践探究 激趣解疑

活动一:辨认平面图上的方向。

1.观察情景图,复习四个方向。

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先请学生说一说:看平面图的方法,随机在黑板上画方向标。然后让学生汇报。

2.引出新方向

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生的说法可能不一,有的可能说,动物园在学校的北面。有的可能说,动物园在学校的东面。教师可以借机提出疑虑:“动物园又不会走,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儿呢?动物园到底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们好好想一想,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动物园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的位置,并鼓励学生自己给东、北之间的方向起名字,从而了解到生活中的东北方向。进而指出:东与北之间的部分都叫做东北方向。

接着教师请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图书馆、少年宫、电影院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学校的东南方向有什么?怎么找东南方向?(先找东,再找南,之间的部分就是东南)

教师让学生观察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新认识的方向起名字,学

生亲身经历了认识生活中客观事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注重了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三)联系生活 玩中强化

活动二:制作方向板

这样不仅可以区分方向板上的8个方向和生活中的8个方向,而且对于四个新方向一目了然。再利用它做一些实践活动的练习,从而体会到方向和位置一样,都是相对的。要找好中心点才能确定方向。进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

活动三:把你的方向板和教室的方向保持一致,同桌或小组间进行你问我答的游戏活动。

(四)联系生活 拓展应用

出示中国地图,先来找找首都北京在哪里?

我们的家乡大致在北京的( )方向,实际是以北京为中心,我们可以在那画一个方向标,从而使问题一目了然。再找吉林、辽宁、四川分别在北京的( )方向。

(五)师生整理 体验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谈两点:

1.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2.让学生自我评价,比如,问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说板书:

辨认方向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三)《过河》。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出现本课是通过《过河》这一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的作用,领会有小括号时一定先算括号里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熟练地掌握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加减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知识底蕴不同,因此针对不同学生我采用了不同程度的阶梯性的练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使学生由直观的观察学习到逐步的理解,接受,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四、设计理念:

本课是根据课程改革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求将单一、枯燥的计算融入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不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情境让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习惯。

六、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七、教学难点:能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小括号的作用。

八、教学方法:在解决乘船问题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探索添加小括号,并体验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方法。

九、教学准备:图片、口算卡片等。

十、教学流程:

(一)1口算。复习旧知识

创设情境:通过看图,引导生观察,并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让生发现问题,为学新知铺路。

(二)探究新知: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生独立看图,,并提出问题,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出正确的运算方法,同时更好地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我注重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设计了基本练习,对比练习、应用练习,三个梯度,层层递进,提高了学生的做题兴趣,使枯燥的计算变得有趣,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的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结合“过河”这一情境,培养学生独立看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本节课教学层次清楚,给学生留有大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探索出正确的运算顺序,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以及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注重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能用到小括号的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存在的不足:

在教学中,教师本人有些紧张,语言不够流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比练习处理有些繁琐,我还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教材,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使新一论课程改革的理念更好的得以实施。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同学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同学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同学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同学用米尺丈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同学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的布置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同学掌握丈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和同学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考虑、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几方面动身,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同学在实际丈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同学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战略。

(4)、让同学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同学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协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居民身份证,使学生经历对生活中数字的感受过程能够在身份上找出居民的出生日期,(也可通过身份证号码)并能推算居民的年龄,有效期限。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节约时间的观念。

3.经历实践探究过程,培养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材分析:

对年、月、日这个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常见的量具有常识性。就学生而言有许多的生活经验,就老师而言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进行认知构建。时间与数学(二)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它是一节从数学的角度来寻找、发现、思索和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的课。这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寻找生活中的时间;用数学的观点看待时间;用数学的方法统筹安排时间。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许多思维方式都可以用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思维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进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教学重点:

1.能通过身份证寻找数学信息并进行年龄推算。

2.用统筹的方法思考实际问题。

3.通过漏水实验计算1小时、8小时、1天的漏水量。

教学难点:

用统筹的方法思考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这些理念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具体的都有体现。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看图(课件展示一只滴水的水龙头)看着这只漏水的水龙头,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觉得这水漏掉了真可惜啊,很心痛。

看着水一滴一滴的漏下来,老师想知道:

一只漏水的水龙头,漏满一杯水大约要几分钟?

一天大约要几杯水呢?请同学们估计一下

(学生估计回答)师:同学们的估计都不太一样,为了更准确的知道结果我们来做个滴水实验。生:好。

滴水实验:

实验步骤:(1)往一个塑料杯中注入大半瓶水。(2)用大头针在塑料瓶的顶部扎一个小孔。(3)让水漏进杯中,并开始记时。(4)记录实验结果:漏满一杯水要用()分钟。计算:一天大约漏掉()杯水。师:实验正在进行,看水一滴滴的在漏,那么我们就坐在这儿等吗?

生:不

师:那你想想办法,我们可不可以在做实验的同时去干点别的有意义的事呢?

生:可以,这样可以节约时间。

师:那么我们先记上实验开始的时间9:00

师:看,这是老师的身份证

照片姓名张宏福性别男民族汉族出生1982年12月6日住址浙江省龙游县詹家镇张家村1999年6月30日签发有效期限xx年编号330825198212061010师:你能从老师的身份证上找到关于时间的信息吗?

生:(自己找到有关时间的信息)

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的信息,真能干!老师还有两个问题你能帮老师解决吗?问题一:张老师今年几岁了?问题二:张老师的身份证哪年到期要换新的?师: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就帮老师把问题解决了。你还能解决下列问题吗?

1、你还能不能从身份证的编号上说出爸爸(妈妈)的出生年月?

2、你能算出他(她)的年龄吗?

3、你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哪年到期要换新的?

生:汇报解决的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小能人!

帮老师解决难题:星期天,张老师家里要来客人,张老师要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来迎接客人,烧开水要用10分钟,洗茶杯要5分钟,擦地要8分钟。如下表:

8分

擦地

5分

洗茶杯

10分

烧开水

算一算:可用几种方法干完这些事?请你写出计算的式子。

想一想:哪种方法用的时间最少?

生:上黑板板演。出现的解题式子:

10+5+8=23

10+5=15(为什么?老师可以休息5分钟)

10+8=18(为什么?老师可以休息8分钟)

8+5=13

师:这么多种方法,那一种方法最好?

生:最后一种最好。

师:为什么你觉得最后一种最好?

生1:因为他用时最少。

生2:因为他最快,而且三件事都做好了。

师: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好处,但是从节约时间、利用时间的角度来说还是最后一种方法好。

师:在滴水实验进行的当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的知识,现在我们来看看实验到底进行的怎么样了,看一杯水满了,现在是9:25分,我们取个整就20分钟吧。请同学们把下面的实验结果填好。

师:刚刚利用作实验的同时,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同学们都做的不错。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实验进行的怎么样了。看一杯水满了,时间是9:25分钟。我们把实验结果填好:

滴水实验结果:如果坏了的水龙头和这个塑料瓶漏水的速度相同,那么1时漏掉()杯水8时漏掉()杯水1天漏掉()杯水

关注:科学知识表明一个人一天喝5杯水,一只坏了的

水龙头一天大约漏掉()杯水,相当于一个小朋友

喝()天。

据调查,我们学校大约有水龙头100个,假设这些

水龙头漏水一天,漏水()杯相当于1个小朋友喝

()天。

师:看了上面的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1:要节约用水。

生2:蒸饭时要把水龙头及时的关掉。

生3:大家都要爱惜我们的水,水是宝贵的。

(课件展示水污染的图片)

师:老师还找了一些有关的资料,进入21世纪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20亿人面临淡水资源危机。26个国家,3亿多人口严重缺少饮用水。

我国有600多个城市中,其中一半城市缺水。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每年因水管漏水和器具漏水每年要浪费一个三峡水库的水。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那么你今天有哪些收获呢?愿意与大家分享吗?

师: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能说给同学听听吗?

生1:我学到怎样认识身份证。

生2:我知道了要节约用水,要保护我们的宝贵的水。

生3:我学会了要节约时间,还学会了怎么样利用时间。

师:其实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我们一边作实验一边学知识,也是一种节约时间利用时间的表现,对吗?

生:对。

师:这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下课。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课后,对整节教材进行了反思,觉得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教材中的滴水实验这一环节提到最前,既能够使本节课结构更加紧凑,教学过程更加连贯,也体现了统筹安排时间的思想。

二、重视数学学习过程:

学习应该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由内而外的生长。因此对于本课而言,如果只要求学生掌握从身份证编码中找出出身年月及计算年龄、有效期技能,那么通过反复训练就可以办到。我认为这节课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此,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等等活动,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体会运用数学的思想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科学性,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才是本节课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

三、此外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课前的准备不是很充分,例如,虽然预计到身份证编码有15位的情况,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以至在教学中要另外花时间。

还有就是对整堂课时间的把握不够,到后来时间就不够了,影响后面环节的教学。

本节课的后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像前部分那么好。整堂课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是到后来就降下来了,我觉得虽然和时间不够有关,自己也没有组织好。还有很多的一些细节,总之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要去学习。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教学任务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9页的数学广角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向学生渗透有关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当然在摆数、握手等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互相沟通,也促进知识的互补和互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分析:

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早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如用1、2两个数字卡片来排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不少学生通过平时的奥数辅导都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再如组合题中用钱买物品等,学生基本上都能准确地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学的重点应该偏重于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并在设计摆数、握手这些活动时难度再稍微提升些,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三只小动物的头像、两顶小雨伞图片、上锁的大门图片、纸条、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3只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看它们是谁呀?(边说边贴出动物头像:小刺猬、小鸭、小鸡)小刺猬、小鸭和小鸡三个好朋友今天准备到企鹅博士家去做客呢,可是刚走了一半路,突然下起雨来,它们三个只有小鸭和小鸡带了伞,小刺猬没带伞,怎么办呢?▲(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①小鸡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鸭自己打一把伞。②小鸭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鸡自己打一把伞。③小鸭和小鸡拼一把伞,小刺猬自己打一把伞。)

▲当学生在回答以上方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相应的动物头像帖在伞的下面。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的确,三只小动物都和你们一样试了上面这三种方法,可最后它们却选择了第③种方法,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呀,当它们开始用前面两种方法时,可没走几步,小刺猬身上的刺就把小鸭和小鸡给刺疼了,所以只能选择第③种方法。

(教学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又渗透了简单组合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方法的数学思想,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二、用开密码锁的方法进行数的排列活动

师:三只小动物到了企鹅博士家,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边说边在黑板上贴出图片)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呢,让我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教师读纸条上写的内容: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请用数字1、2、3摆出所有的两位数,密码就是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中的第4个。──企鹅博士留。)

师:三只小动物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不能给他们帮帮忙?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先每人拿出数字卡片,自己摆一摆,边摆边记,完成后,再小组内交流汇总,组长把整个小组摆出的数全写出来,当然重复的数字不用再写,然后全组同学一起把这些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找到密码。

▲学生先自己摆、记,然后小组汇总、排列、交流,教师进行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教学设计意图:以帮小动物开密码锁的方法来进行数的排列教学,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这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适当增加了难度,让这个密码出现在所有的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的第4个,这也是做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设计意图。)

师:你们找到密码了吗?是多少?你们是怎么找到的呢?

▲请几个小组的学生汇报找密码的过程。(略)

师:那么刚才你们摆两位数时,你摆出了几个呢?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学生举手后,问没摆全的学生是怎么摆的,问全摆出的学生又是怎么摆的,学生出现的情况可能有:有把1、2组成12,然后再交换位置变成21;1、3组成13,交换位置后是31;2、3组成23,交换位置后是32。或者是随便摆一个看一个的。或者是这样摆12、13、23、21、31、32等。对这些摆法可让学生去比较一下,得出第一种方法有序地去摆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让刚才不是用第一种方法去摆的学生按这种方法再重新摆一摆,感觉一下是不是比刚才方便多了。

师:同学们都摆得很好,都动了脑筋,要想摆得快又不漏掉,我们应该选择一定的顺序去摆。

(教学设计意图:既然是数学活动课就该让学生充分地摆,充分地说,以摆来帮助思,以说来表达思,在摆中发现问题,在说中交流问题,解决问题。)

(三)模拟小动物之间的握手来解决组合问题。

师:通过大家的帮忙,企鹅博士家的密码锁被打开了,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它们激动地互相握起手来,小刺猬边握手边在想:我们三个互相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呢?(教师边说边在小刺猬的头上打个问号。)

▲学生猜好后,教师指出可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三人模拟小动物握手,一人数握手的次数,找出答案。最后通过模拟得出:3人一共握了3次手。

师:排数时用了3个数字,握手时是3个学生,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交流后得出:两个数字可以交换组成2个两位数,而两个人握手不能交换只能算一次。)

(教学设计意图:模拟小动物握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找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后通过比较,找出区别,在区别中强化知识,此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四)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今天,我们不仅帮3只小动物解决了不少的问题,还学到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

师: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份兴奋的心情,来做几道题吧!

1.(出示实物投影)第101页第1题,问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练习设计意图:通过搭配衣服这个练习,不但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

2.(出示实物投影)一张5元,4张2元的纸币及3个1元的硬币,还有一辆标价为8元的跑车。

(1)买1辆玩具跑车够吗?买2辆够吗?

(2)如果买1辆,可以怎样付钱?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辨认生活中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

你们想和淘气一起到西安玩吗?让我们一起去吧!

2、回顾已有知识

(出示钟楼及古城墙的城门的图)你能猜一猜它们分别是古城墙上的哪个城门么?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回顾地图上是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规定方向的。

3、探索新知

(出示钟楼附近的`其余四座建筑)你能给淘气说一说它们又分别在钟楼的什么位置吗?

(1)同桌两人讨论

(2)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引导学生区分“东面和北面之间”与“东面和北面中间”有什么不同。

4、应用(出示课本主题图)你能辨认出这些建筑的所在的方向吗?

二、制作并运用方向板

1、制作方向板

怎样才能辨认生活中的方向呢?淘气又给我们除了个好主意:“让我们在卡片上标出方向制成方向板吧”。

学生独立制作方向板,指名一人完成电脑上的方向板,在集体订正。

2、应用方向板辨认方向

(1)教师给出教室的一个方向,并引导学生正确摆放方向板。

(2)学生在教室的带领下边指边认教室的方向进一步体会“之间”与“中间”的不同。

(3)学生自己指认方向。

3、游戏“我说你指”

教师说出方向词,学生指出教室相应的位置。

4、“看谁人的准”

指名中间的学生起立,教师分别让这位学生北边、南边、东边、西边的学生站起来,在让在这个学生东北方向、东南方向、西北方向、西南方向的同学分别和大家招招手。

三、复习巩固、灵活运用

完成淘气给我们出的题目。

1、出示中国地图要求学生抢答出这些城市分别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2、出示陕西地图要求学生说一说谁在谁的什么方向。相同桌互相说,在集体交流。

四、操作实践

帮淘气完成他们学校的操场平面设计图。

(1)学生根据要求摆放卡片。

(2)同桌两人共同完成其余的卡片摆放,并进行交流。

(3)指名一组同学完成电脑上的并进行汇报。

五、作业

观察自己的校园里有什么建筑,并记住他们的位置方向,制作一张平面示意图。

板书设计

辨认方向

西北东北

西南东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8)

《除法》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主 题:除法 课 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 计 者:王子霞/郑州市二七区张李垌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2、教材分析

例4结合平均分中等分的情况教学除法的含义。例4的编排分为4个层次:首先根据小精灵的提示,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接着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然后是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成的过程和结果;最后介绍除号和除法算式的读法。

3、学情分析

本课时利用“平均分”引出除法运算,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又促进学生对除法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后面对除法的认识水到渠成。

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讲授、活动教学活动,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3、通过讲解,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目标。 1、设置情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这幅画是什么吗? 生:大熊猫。师:那你们知道大熊猫最喜欢吃什么吗? 生:竹笋或竹子??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大熊猫幻灯片)

生:是一只大熊猫。

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只大熊猫它的名字叫宝宝,今天,宝宝要请几个好朋友到家里做客,于是一大早宝宝就起床到园子里挖了许多新鲜的竹笋,它想把这些竹笋分给自己的朋友们吃。可是分的时候怎么样才能显得公平一些呢?

生:平均分(板书)

师:上节课我们讲过的,什么是平均分? 生: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2、提出问题

师:好,现在我们看一下这个题,一共有12个竹笋,平均分给4只熊猫,每只分几个?看一下题目的要求,一齐念一下

生:把12根竹笋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每盘放()个?(板书)师:现在我们用手中的小棒代替竹笋,试着分一分。学生合作平均分竹笋。

师:好,分完后,你发现,每盘应该放几个竹笋? 生:3个

师:也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4、揭示课题

同学们,真能干!我们刚才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难题,那么老师告诉你们像这种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计算方法。

(板书:除法)生齐读两遍。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运算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除法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个点要圆且对齐(学生练习书写除号)。(2)我会写

师:那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该怎写呢?首先,我们看分的竹笋的总数是多少?

生:12 师:那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那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平均分成4份

师:我们就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得结果是每盘放几个? 生:每盘放3个

师:最后就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12÷4=3)(3)我会读

它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齐读2遍),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导入:总数÷份数=每份的数 三、挑战园地

第一关:魔法卡片

第二关:看图写算式

第三关:小帮手 四、课堂检测

填一填

1、15÷5=,读作:

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2、把1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写成除法算式是 3、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法来解决。

板书:

把12个竹笋平均分为4分,每份几个? 12÷4=3 教学反思:

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由“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因此本节课我用了摆一摆的实际操作方法来辅助学生认识除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9)

教材分析

本课以数的组成为基础,借助计数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通过教学,可为万以内的写数、比大小、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1)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不仅能巩固加深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而且能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和读写算盘上万以内数打下基础。(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不仅能满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读法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数和百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二年级的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读数经验,但是还处于浅薄的阶段。能够比较准确读出没有0的数,对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情况存在较大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借助计数器,学会理解万以内的读法。

2、掌握万以内数的正确读法,培养学生探究、归纳的能力。

3、会读生活中的数,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正确读出万以内的数。

难点:掌握中间有零和末位有零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啊,朵拉是一个留着棕褐色短发、有着健康深色皮肤、性格开朗阳光的小女孩,她虽然只有7岁,可是却是一个十分爱冒险的小家伙,今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数学王国,好吗?

1、出示数位顺序表,填空。

你们还认得它吗?对,是数位顺序表。谁来说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第三位呢?第四位呢?第五位呢?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十位的9表示?(9个十)个位的9表示?(9个一)这个数是?(九十九)

百位是9表示?(9个百)这个数怎么读呢?(九百九十九)如果十位是0又该怎么读?(九百零九)个位也是0就是(九百)

2、快速读数。

接下来要考考大家的眼力和反应力,快速读出你看到的数。

那这些数都是怎么读的,有什么规律或顺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更大的数,万以内数的读法。(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学习一般数(没有0的数)的读法。

板书1121

1、用已有知识介绍下这个数,

2、说数的意义和组成

3、全班拨数,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

4、试着读数(指名读数,师板书: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

5、小结读数方法

出示:(带节奏的读)

读数要从高位起,

千位是几就读几千;

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十位是几就读几十;

个位是几就读几。

6、试读2个数

(二)学习有0数的读法

1、创设情境,引出有0的数

老师还有一个困难,想请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老师想到商场买些家用电器。(出示图片)

小组交流读法,完成导学单。

全班汇报

2、学习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5600

咱们先看这个数。(板书:5600)谁会读?(板书:五千六百)

发现特别之处,末尾有0的数怎么读?

练习:490050001280

小结:末尾的0,不管有几个,都不读。

3、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20803008

再看这个洗衣机的价格。(板书:20xx)你们讨论的这个数应该怎样读?

(如果都读的不对)我们来玩一个数字接龙的小游戏,100101102103104,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中间的0要读零

练习:30805060

我们再看冰箱的价钱,3008,谁想试着读一读?

那到底应该怎样读呢?我们来听数学小博士怎样说。

总结读数小秘诀(贴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

练习:70066008

4、综合小练习

真好,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困难,同时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读数的小秘诀。我们来看看朵拉学会了没,看看他读的对吗?

课件出示:

9860读作:九百八六5000读作:5千20xx读作:二千零零七8080读作:八千零八3071读作:三千七十一

5、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

(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2、千位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3、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4、末尾的零都不读。)老师把他们编成了小儿歌,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老师把它配上小星星的伴奏,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小结:全班唱一唱

读数要从高位起;看清数位是真理;末尾有0要注意;不必读出记心里。

中间有0要留意;只读一个就可以。

三、达标检测,迁移运用

进入“智力闯关”环节

第一关,我会读。(屏幕出示生活中的数)

第二关:我会写。你能正确读出这些数,并把你读的写在导学单上(课本做一做第二题)

柳河公园共有柳树560棵。

这一年共有366天。

养鸡场一天约收鸡蛋2540个。

指名板演,然后全班评价。

第三关:猜一猜

电脑它是个四位数;它是由0、0、3、8组成的;

它的最高位是3,只读一个“0”;它的十位不是“0”。

相机它是个四位数;它是由6、0、0、5组成的;

它一个“0”也不读;它的最高位是6。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读万以内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搜集生活中万以内的数,并读一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0)

一、导入:

1、教师在计算器上拨出:300、1000、35、600、48

学生读一读,并且写出这些数

2、出示4版、5条方块

这个数你会写?学生尝试写一写、读一读

二、新授:

1、直观认识 :4版、5条方块

学生汇报这个数是四百五十的理由:4版――4个百 5条――5个十

4个百和5个十和起来是四百五十

板书:4个百和5个十和起来是四百五十

2、学生在计算器上拨数:(450)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四百五十后追问:为什么要在百位上拨4颗珠子?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5颗珠子?

写出450问4写在了哪个数位上?5呢?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

拨数写数:230 、 480、 890

3、完成“试一试”:

(1)同桌先互相数一数:一十一十地数,从370数到430。

师:把你们刚才数到的数填在书中的括号里

(2)同桌相互一十一十地数,从890数到1000。

学生如果数得有困难,老师可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数一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2 “想想做做”第1、2题

独立看图填写,集体交流汇报

2、完成P12 “想想做做”第3、4题

读数写数,做过这两题后你有什么想法?教育学生保护植物和野生动物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1)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汽车的表象,再连线。2、自己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3、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房子、树叶、中国结、桥、鼠标。

二、拓展练习:

1、练习十五第3题。

先讨论、交流探索画的方法,(要画出某条线段的轴对称图形,只要画出该线段两个端点的对称点,再连起来,就是该条线段的对称图形。)动手画一画。

2、练习十五第5题。

让学生运用想象,直接判断,对于有困难的同学,用镜子照一照再判断。

3、分类。

0123458

ABCDEF

国一王旦元由美春

对称的:不对称的:

4、开放题:

先在纸上写数字,拿镜子照一照,看看镜子里照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拿一个钟,看看镜子里时针、分针的位置与真实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的位置关系如何。再完成。

教师出示两幅镜子图,一幅是镜子里的数字,一幅是镜子里的钟面,要求学生写出实际的数字和时间。

介绍:运用两次镜像能把原来的物体还原。拿镜子对着镜子图照一下,镜中出现的就是真正的数字和时间。

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

2、会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仔细,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合集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 教案课件的充分准备是新老师在课堂上取得成功的关键,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编辑推荐你不妨读一下“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建议您将此页加入收藏以便随时学习!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本节课是“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能运用所学过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本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培养学生从给定图案中选取和确定基本图形的能力。

从复杂的图案中确定基本图形是本节课深入学习的基础,在复习环节除了复习三种图形的运动外还通过追问“可以看作由哪个图形经过平移形成了这个图案呢?”初步感知图案中的基本图形。在此基础上,在欣赏、分析老师出示的四个图案的过程中,认识基本图形并通过在学具中找出基本图形和在图形运动前先让基本图形重合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基本图形的概念。

2、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从运动的角度观察图形,不但加深了对图形特征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第一,通过观察图案寻找基本图形后想象这个图案是由基本图形经过哪种图形的运动形成的;第二,在学生利用基本图形经过图形运动形成四个图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创造相同的图案,在学生熟悉了这四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后,通过创设“利用基本图形和图形的运动自己设计图案”这一活动,既可以进一步使得学生熟悉图形的特征和运动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相同的基本图形经过不同的运动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图案;第三,创设利用组成的图案作基本图形,并用这些基本图形经过图形的运动组成更大的图案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注重学科内不同知识的综合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课可以既可以联系不同学科知识也可以联系本学科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图形的运动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综合起来,体现了综合实践课的综合性,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联系不同章节知识的学习习惯。

4、注重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

能否领悟和欣赏数学美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基本成分,能够领悟和欣赏数学美也是进行数学研究和数学学习的重要动力和方法。通过欣赏和动手创作图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并不难,教学中通过教师追问“以前我们只知道它们很漂亮,现在你能用数学的眼睛去分析分析他们为什么这么美丽吗?”让学生不仅感受到数学的美而且用理性的思维分析数学美的内涵,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虽然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下次执教过程中需要调整。

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决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我认为学生在利用“旋转”这一图形的运动时会遇到困难,但课上学生明显在运用“轴对称”这一知识上出现了困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认为引导学生经历翻转的活动或者通过课件直观演示都会降低认知难度,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应用“轴对称”这一图形的运动。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重点与难点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猜数游戏:教师或学生指定一个4位数(不让其他学生知道),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0的图画和文字,让学生读一读图画中的文字。

(1)9985和10000都表示参赛运动员的人数吗?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说一说“将近10000人”是什么意思,“有9985人”是什么意思。

9985这种说法特别精确,所以它是一个准确数。

9985接近10000,10000比较容易记住,10000是一个近似数。

(板书课题:近似数)

(2)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中的304和300各是什么数。

(304是准确数,300是近似数。)

这里的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容易记住?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3)提问: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了吗?谁来说说。

小结:近似数是指大约是多少的数,也就是与实际比较接近的数。

2.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碰到过哪些近似数?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近似数,体会近似数,体会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91页“做一做”。

2.教材第92~94页练习十八第4~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趣,激思迁移

师: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看,小动物们正在玩跷跷板呢!

课件出示

师:小老虎和小松鼠怎么呢?

生:小老虎太重了,小松鼠又太轻了,小松鼠怎么也把小老虎翘不动!

师:那小乌龟和小刺猬呢?

生:他们差不多重,玩得可好呢

师:其实不仅小动物们有轻有重,所有的物体都有轻有重,让我们到超市看看吧

课件出示

师: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5个苹果1千克

生:玉米高钙饼干110克

生:大瓶洗衣液5千克。……

师:物体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质量,这里用到了哪些质量单位

生:克与千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质量单位吗?

生:两,斤,公斤

师:对,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用到斤、两、公斤,为了便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克与千克”

师:关于克与千克,你们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

师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

1:1克与1千克分别有多重?

2、1克与1千克的关系?

3、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克做单位,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千克作单位?

4、称物体的重量用什么工具,如何称物体的重量?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出发,去展开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小动物跷跷板的活动场景很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小老虎和小松鼠跷跷板怎么也翘不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因为小老虎太重小松鼠太轻,从而它们无法玩跷跷板的游戏,而小刺猬和小乌龟重量差不多所以可以很好的玩游戏,从而揭示不仅动物有轻有重,所有的物品都有重量。以超市的场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使学生观察到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水到渠成的揭示今天学习的内容——克与千克。教师让学生说说想要研究的问题,教师整理归纳,让学生在课之始清楚明晰学习目标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从情境中激趣,在生活中找数学,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二:亲身实践,体验探究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师:要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生:看商品的标签

生:用手掂一掂

请小组内把这些物品拿在手中掂一掂,再看看标签,请生汇报,你掂的'物品有多重,有什么感觉?

生:我掂的是一包菊花茶,有15克,感觉很轻( 生汇报略)

师小结:对,它们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师板书克 g)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克作单位的物体?

生举例

(2)掂一掂,感知1克

每两个同学手中就放一个2分硬币,请大家把它放在手掌心仔细掂一掂,感觉一下1个2分硬币有多重?同桌轮流掂一掂看。互相说说什么感觉?生:很轻

师:噢,很轻,怎样个轻法?

生(像羽毛一样,特别轻,几乎没感觉)

师:告诉大家,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板书:1克(1g)。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概念

记住1克有多重了吗?你能根据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在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重?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生举例:一张学具盒中的纸,一块小海绵,2个图钉等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这个装满黄豆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师:你取出了几粒黄豆,你怎么判断它重1克?

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方法?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2分的硬币做标准进行掂量,那怎么准确的知道几粒黄豆就是1克呢?生:称一称

师:要知道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掂一掂,要知道具体的重量我们可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常用天平。

课件出示并播放声音:这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这是1克的砝码,最重的砝码有100克

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课件演示利用天平乘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师:瞧,7颗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同学取出1克的黄豆掂一掂。

师:很好,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到1可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请学生完成书中的做一做,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你知道10克有多重吗?

生:10克应该有10枚2分硬币那么重

师:说得非常正确,你很善于思考,请每各小组把10枚2分硬币合起来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0克有多重?

师:现在我们采用看包装袋上标签的方法,找一找你的学具中的物品哪些以克为单位,重多少,互相掂一掂,说一说。(生活动,感知一克和几克)

指名说,一个果冻25克,一根火腿肠重50克,一袋方便面中100克,一袋牛奶重250克,一袋盐重500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楚要知道物体的重量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渗透着对学生认知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体会1克的重量时,让学生用手掂,再闭上眼睛静静的感受它的重量,并要求学生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全身心的深度体验,在学生对1克有所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学生在学具中找1克的物体,在让学生取出1克黄豆时,学生可以用掂的方法,但为了精确,引出了称比较轻的物体的天平,秤出了1克黄豆让学生再次掂量,并感受1克的黄豆有几颗,学生在充分感受1克有多重的情况下可以信信心满满的做“做一做”。在对生活中以克为单位的物体的掂量中,丰富学生的认知与感性认识,为学生很好的估测物体的重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1枚2分的硬币,学具中1克的物体,1克的黄豆,学生多次掂量感受1克的重量,丰富的素材充足的时空使学生的体验深刻而丰满)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第41页例1。

教学准备:

把课件中的格子图制成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蓝猫和淘气两位新朋友,你们喜欢吗?(喜欢)我们听听看,他们都在说些什么?(播放课件:我们两个可是最爱提问题的了,今天看见这么多新朋友,我们又有许多问题,你们能帮我们解答吗?)

师:同学们,你们有信心答出来吗?(有)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蓝猫带来的问题吧!

蓝猫:我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录像,录像中的物体都是怎样运动的?请你用手势表示出它们运动的路线。

师:听明白蓝猫提出的问题了吗?准备好你们的小手,我可要开始放录像了。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你们发现它们都是沿着什么运动的呢?(直线)(及时评价: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说的真棒,老师送给你一只小帆船,祝你以后的学习也能一帆风顺。)

师:同学们看,像轮船沿着直线航行、电梯沿着直线上下、电动门沿着直线开关,这样物体从一个位置(粘纸船)沿着直线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粘纸船),这种现象就是平移。(出示课题:平移)齐读课题。

师:平移时物体必须沿着直线运动,而且本身的方向不能改变。(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画出直线和箭头,表示沿直线运动,方向不改变。)

师:(教师边说边用小船在黑板动态演示)又有一只小帆船准备出发了,(这次小船沿曲线行驶)你们看看它做的是平移运动吗?(不是)为什么?你说的非常准确,请你们再仔细看,这一次小船沿着直线行驶到这后调转了一下方向,这是平移运动吗?(不是)看起来要想做平移运动物体必须是沿着直线运动,而且它本身的方向还不能改变。(边说边用小船演示)这回是平移运动吗?(是)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平移现象,你能举出几个物体做平移运动的例子吗?

生:平拉抽屉、拉拉锁、拉窗帘、拉门、缆车、工地的升降机等。(及时评价:你真是个细心的观察者,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联系起来,真棒。)

师:老师这也找了几个物体运动的现象,想请你们帮我判断一下它们做的是不是平移运动。(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判断的很准确。那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全体起立,面向老师站好,我们一起向前平移2步,再向左平移2步,再向后平移2步,最后再向右平移2步。经过4次平移,我们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请坐。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接下来就让我们和蓝猫、淘气一起去智慧岛进一步研究研究平移吧。我们的船从港口出发了!(课件演示)

师:我们的船在做什么运动?朝哪个方向平移?(学生可能会说向前,老师给予肯定。再引导:在平面图形上我们通常要用上、下、左、右这样的词来表示方位,让学生重新说一遍。)

师: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在这幅图上船向左平移了多远,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用格尺量、用绳子量等。

师:如果用尺子量,每个学生都要到这幅图上来量很不方便,为了让所有的学生坐在下面就能操作,老师给这幅图配上了格子纸,我们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弄清船到底向左平移了几个格?

师:(指出出发的位置和到达的位置)请你们试着数一数小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答案很可能不一样,出现争议)现在同学们的答案不统一,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船到底向左平移了几个格吧!再数格子之前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窍门,你们可要认真听呀。要想数的准确必须要先选准一个观察点,看这个观察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也就是小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我们来试一试吧!我们要先选一个观察点,我们就先以桅杆上的这个红灯为观察点,一起来数一数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行吗?这个点是出发点,船还没有移动,应该从它前面的一个格数起,请同学们看好屏幕,跟着老师一起大声数。这个红灯向左平移了8个格,也就是我们的小船向左平移了8个格。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遍红灯向左平移了8个格,也就是小船。

师:还记得刚才老师教给你们的小窍门吗?那就是先选一个观察点,看这个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也就是小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

师:船上还有很多物体,请同学们拿出第一张题卡,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作为观察点,再来数一数船向左平移了几个格?

师:你选的是哪一个物体,请你完整地说一遍我以为观察点,数出小船向左平移了谁和他选的观察点不一样,再来说一说。

师:同学们数的非常准确。就在我们数格子的时候,我们的两位朋友发生了争论,我们听听看到底怎么回事?(课件播放:我站在船头,你站在船尾,我平移的距离比你长。不对,不对,咱俩平移的距离一样长。)

师:现在就请你们来评评理,到底谁说得对呢?同学们可以看着第一张题卡再来数一数。

生:蓝猫说得对,他俩平移的距离一样长。

师:为什么他们平移的距离一样长呢?

生:因为他们在同一条船上。

小结:对了。只要是在这条船上,不管是哪一个点或物体,都是向左平移了8个格,与船本身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或物体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或物体上找到一个观察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个格,这个图形或物体就平移了几个格。

三、体验成功、实践新知

师:我们的船靠岸了,哪才是我们停泊的地方呢?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题卡,谁来念一下第1题的要求。小船向右平移4格的后得到的图形就是我们停泊的地方,请同学们用彩笔认真涂好。(实物投影展示结果)

师:船停好了,我们一起上岛吧!来到了智慧岛,蓝猫和淘气被岛上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准备在这长住一段时间,搭建了一个活动住房,可以随时搬到更美的地方。看它们搬了一次家,你知道这是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吗?

师:这次是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个格?

师:蓝猫和淘气还向其它两个方面分别平移了一次,请同学们拿出第三张卡,仔细数一数,把答案填上。(课件验证答案)

师:你们非常聪明,数得很准确,那你们想帮它们搬一次家吗?小组长拿来出第四张卡,请小组同学合作一起给小房子平移一次。注意进行平移时我们要先找好房子的几个点,数清格子再平移,平移后房子的大小不能改变。(学生小组合作)

师:你们把小房子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师:住房已经安顿好了,我们一起上观岛塔观看智慧岛的全景吧!我们要坐电梯才能登上观岛塔,你们知道我们的电梯向上平移了几个格吗?

师:智慧岛的景色美不美呀?看着蓝蓝的海水,蓝猫和淘气决定潜到水底看一看美丽的海底世界。

师:同学们拿出第二张卡,谁来读一下第2小题。同学们要动脑筋呀,看谁找得最准确。

师:蓝猫、淘气这次可真是没白来,既参观了美丽的景色,又学习了平移的知识。老师也很有收获,我利用今天学习的平移现象,设计了一个小玩具,想看吗?我利用平移可以给每个人穿上不同的衣服,你们想玩吗?课后咱们同学们用书后的133页的学具卡自已做一做,看看可以怎样搭配。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2)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3)初步向学生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情感目标。

(1)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主动探索科学的思想。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竞争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

平移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一、感受平移,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平移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出课题)

1、交流预习内容

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习了平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并提出问题,学生互相帮助解决)

2、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老师在中间插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

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

(在表演过程中让台下的学生评价他做的是不是平移)

3、出判断题:找出这些运动中全是平移的一组。(在全是平移的一组中,加入一个沿曲线平移的物体)

判断的时候,先排除有不是平移的组,然后重点讨论全是平移的一个组。这组平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平移的本质:

刚才你是怎么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平移运动是怎么样的运动,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练习:鱼图(提要求时强调:是要作平移)

二、格子图中数移动距离

1、课件出示:房子(烟筒上有一只小鸟,屋檐上有一只小鸟)

请你观察房子做了什么运动?(平移)

(配音)移动后烟筒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5格(对)

屋檐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4格(错)

谁说得正确呢?(学生讨论)你觉得它为什么出错呢。

2、移动房子:

整座房子移动了多少格?(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

3、出示:房子向右移动图全班一起完成。向()移动()格

4、学生自已动手开书完成其他。

5、练习:动手完成p43第1题。

三、用平移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3、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平移,你们觉得你能运用平移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1分有多长”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有多长。

2、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3、发展运用画图等多种策略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比分小的单位——秒。

教学难点:

体会1秒有多长,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运动会上小明跑的真快,跑100米只用了16秒,得第1名,小华用了17秒,得第二名。

2、你知道你自己跑100米用多少时间吗?

3、我们这里用的时间单位是什么?你们觉得秒比分大还是小?

4、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时间的最小单位:秒(板书)

二、认识秒针

1、出示钟表:哪根是秒针?

2、观察分针与秒针的比赛,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交流:1分=()秒

4、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三、体会1秒

1、看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数数:数到60看走了几秒。就是几分?

3、同桌合作:

(1)做一次深呼吸用()秒

(2)跳绳20下用()秒

(3)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秒

四、实际应用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夏天午睡大约1()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

(3)脉搏跳10次用了8()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在干什么?

出示各钟表同桌先互相说,然后交流。

3、趣味题: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首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分=60秒

75秒=1分15秒

1时30秒=90秒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笔算减法中隔位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发展自主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重点:隔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退位时前一位上是0的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生经验:学生已经学过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以及相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解答。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调整反思

一、启动学习(3分钟左右)

1、计算536—263 214—108

独立计算,并说说计算过程。

2、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二、自主探究(8分钟左右)

1、自主先学,小组交流

出示例题,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导学单:

1、尝试用竖式计算;

2、思考: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可十位上是0,怎么办?

3、同桌说说计算过程。

2、全班共学,提炼解法(10 分钟)

(1)联系拨珠的过程进行竖式计算。

交流时指名说计算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2)学生验算。

(3)小结。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互相交流、集体校对。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独立计算,验算时,对于已发现的错误,要及时查找原因,认真改正。

3、做“想想做做”的第4、5题。

(1)看题理解题意,找出其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说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五、课堂检测反馈。(预设8分钟)

1、《补充习题》P40~41第4、5、6题。

书本第78页第3题。

2、每日一题

(1)小汽车已经行驶了709千米,还要行多少千米后正好1000千米?

(2)小红有152张卡片,小明有134张卡片,小红给小明多少张卡片后,两人卡片的张数一样多?

→交流:第一题是怎么算的?第二题得数的十位上为什么是0?

→引入:今天这节课继续来学习更复杂的三位数减法。(板书:三位数减法的笔算)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说说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列出算式。

引导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单自主学习。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被减数十位上是0,没有1可退,你们是从哪一位退1的?这个1退到哪里去了?百位上退过1之后,十位上有了几个十?这时十位上可以退1了吗?它退过1之后还剩下几?

→谈话:像这样难算的题目,要想知道

我们算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的减法计算与以往学的有

什么不同?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学生

回答时板书课题。

→比较:第一组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第二组哪道是隔位退位减,哪道不是?为什么?

→交流:每道题错在哪里,你是怎样改正的?

→重点交流第5题

提问:剩下的机票还够吗?你是怎么算的?(可以算减法得数,还可以启发用加法)你这样算是怎么想的?

→学生当堂作业。

集体评议作业,同桌交换评价。

提供典型错例,分析、纠错。

(重点让学生说清楚计算过程)

【教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掌握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1、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2、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法学法:

1、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突破法

2、“激趣”教法设计:直观导入法。

3、“乐学”学法设计: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手势游戏:( )里最大能填几?

2×( )

9 ×( )

4 ×( )

2、列式、计算,指明口述解题思路。

30个羽毛球,每6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2)读题后,启发学生联系铺垫孕伏中第2题(羽毛球分放人盒中)列出算式:“43÷5=”,并用竖式计算

(3)讨论:除得的商“8”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4)根据讨论的'结果,联系例3有余数除法计算结果及答话的写法,独立解答课本119页例4.

(5)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清商“8”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袋”,余数“3”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个”.

(6)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横式等号后面的余数及单位名称不能丢掉,写答话时要按题意回答完整。

(7) 反馈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解题过程,重点强调计算的结果及答话应该怎样写。

三、巩固发展

1.完成63页的做一做第1、2题

《除法试商》

《除法试商》

3.(1)26里面最多有( )3。

(2)27里面最多有( )5。

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试试看。

《除法试商》

5、计算后,仔细观察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46÷7= 28÷5= 74÷8=

7×6+4= 5×5+3= 8×9+2=

《除法试商》小结: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6、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除法试商》 《除法试商》 ÷ =6……1

只要除数比余数大,就符合要求。

四、课后小结: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试商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3、列好竖式,你是怎样检验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材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1、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把总数分成同样多的份数或每份同样多。在总数中分走同样多的几部份,也就是几个减数相同,这样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摆学具我们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

3、通过看一幅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练习,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义,记住了2~6的乘法口诀,那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就比较容易了。求商时,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5、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除法含义是紧密相联的,除法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因此,除法应用题就有两种数量关系。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除法含义,用除法计算,都已知要分的总数。不同点是其中的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关键: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计算应用题。能正确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并结合具体的实例尝试平均分。

3、学情分析:

“平均分”的概念学生不是很了解,但学生对“每份同样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是很困难,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分一分,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学习目标

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评价设计

1、学生尝试分糖活动,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学生分一分,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我们来帮助

(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我们先来分糖。

(1)学生用6个小○表示,尝试分一分。

(2)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3)汇总分的结果后告诉学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4)让学生再次分一分,这次要求把6个糖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看清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2)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2题。

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让学生用12张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摆一摆。摆好后,按要求填空。

3、教学例2,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9页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独立完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

(1)回忆:什么中平均分?

(2)判断:哪是平均分,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练习二的第2题。

动手在线上画圆,然后填空。

3、练习二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风车”。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风车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归纳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年级数学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