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史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6.28

中国史读后感精选(10篇)。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心得体会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写作训练,心得体会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中国史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中国史读后感(篇1)

走过泥泞,方知大道珍贵;经历风雨,更觉阳光美好。

题记

中华上下五千年浩瀚历史,虽然世事如苍狗,生命终凋零,也许千百年前的小吏平民未能在岁月的波澜中留下存在的印记;也许有人名垂青史创立千秋伟业,有人遗臭万年惨遭世人唾骂;也许历史上一桩桩的疑难杂案如今的我们无从知晓其中的真相。

但,这就是历史带给人们的魅力,我们从历史的长河里看新旧更替,悟人生哲理,叹华屋丘墟,历史书上翻过的一页,用笔划过的内容,是他们为之辛劳奔波的一生,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是那些被秦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和时光

毋庸置疑,虽然现在处于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但我们依然保留着那份对历史独有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尤其是那些经过电视剧、电影经过渲染夸大后扑朔迷离的疑案更令我们迸发出一种想要穿越回历史一探究竟的欲望。《疑案里的中国史》恰好用多元的,客观的视角带我们回顾了那段历史,在每一桩疑案的推理中最重要的并不是真相,反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疑案带给我们的对历史的深思,对人性的剖析,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在四衢八街权贵遍地的京城,有着一位不太起眼的人物王之寀,作为一名刑部主事,他有着职业上的机警,更多的是内心对真相的追求,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尊重。晚明的三大案将他卷入了帝国政治风暴的中心,面对层层势力,经历了三个朝代风云变幻,从做官到被贬到沦为挡箭牌。三大疑案最后的真相如今的我们只凭靠推理无法窥得,在当时的大明王朝只剩下沉沉黑夜,而这样一个无惧权贵,一心查案,以面对案件公正司法,揭露真相为心中光明的小官员则显得珍贵至极,仿佛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执着坚韧,高洁傲岸。

我想我并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评价一段历史或是一个人所谓的好与坏,但每一段历史,每一桩疑案背后总有一些推动着时代变更,坚持心中所想,追寻真相的普通人。他们寂寂无名,是所谓的小人物,但正是一个又一个像王之寀这样的小人物推动了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前进。历史需要这样的无名之辈,真相需要这样的无名之辈。

历史确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仍有余温。

中国史读后感(篇2)

我把《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看完了,这本书可以说非常好,而且“漫画”这两个字指的并不是像丁丁历险记一样,而是配了一些图片,而且图片比较多罢了,里面的文字其实也很多,最重要的是,这本书会有一种非常简单,有趣的方式讲历史,让人一看就记住,确实值得翻看。

先说说,他会用哪些有趣的事让人轻而易举地记住历史,在第一本书里的方法是“把东周列国想像成一个班级”老师是周王朝,学生是100个小国,这些小国之间经常打架闹矛盾,有时候闹严重了,被打到流血,就背着包袱,走出了教室,这其实是指国家被灭亡了。第一本漫画历史的简介是,这100个小国打来打去,最后只剩下了七个大国,他们就是韩赵魏楚燕齐秦,而秦国国又特别的强大,你是剩下的六个同学就拉帮结派,要一起对抗秦国,但秦王远交近攻,最终还是破了这个六国联盟,佔领了整个教室,最后还把老师给赶出去了,一个人占一个教室听起来不太实际,但是一听这种方法,我就记住东周列国了,可见他的实用程度还是非常大的。

在另外两本书里,已经没有这样的比喻了,不过还是让人非常易懂,听一下就记住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后两本书用了非常幽默的方式。惯用伎俩: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文景帝一起说“吃牛肉干要两粒一起吃,才最好”那我们就懂了,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个人把汉推向了高潮。还会用非常好玩的方式说明情况,比如说,白衣渡江,上面打了几个大字,白衣是只便衣,不是指白色的衣服,要不然你渡个试试,下面放出来大图片,一群人穿着白色的衣服过河,城墙上的士兵边扔石头边说“有鬼啊”看这种书,感觉不到读历史的.乏味,反而觉得越看越像在看会儿,以后如果我要写历史书,要按照这种方式写,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方法是最好用的。

书里的画也不错,每一张都搞笑的要死,把人物萌化,当皇帝变成傀儡的时候,就化控制皇帝的那个人手里提了一个皇帝木偶,说起义军是一波一波全国各地起来的,就把他们都画成地鼠,这一波消灭了,另一波又冒出来了,不是漫画,却比漫画更好玩。

这就是漫画中国史,采用最好玩的方法,让人轻松学历史,这种方法值得学习。

中国史读后感(篇3)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叫《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这是一本好玩,有趣的书。翻开这本书在笑出腹肌的同时,你会不知不觉通晓历史。这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写出了五代十国和宋元时的清晰脉络:大宋打仗经常吃亏,但繁荣恢复快。元朝时期爱内乱,仅仅38年换了九个皇帝。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岳飞。因为,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更可贵的是他精忠报国,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战斗。后来,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又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而秦桧这个人恰恰和岳飞相反。因为,他是南宋的大奸臣。(正是他杀了岳飞)他不仅不想灭掉金国,还妄想与老奸巨猾,欺软怕硬的金国交好。竟然,为这样愚蠢的想法杀死了宋国的一大助力----岳飞。放弃了打倒金国的机会,(这也是后面为什么南宋会灭亡的原因之一)还不断的给金国送钱、称臣最后把准河以北都送给了金国。我真为宋国有这样的奸臣难过。

从这本书里,我了解到我们华夏民族的团结。我们不能学习历史中的那些卑鄙小人,为了篡夺皇位谋害好人。要学习岳飞、赵匡胤,那种精忠报国,以身作则的精神。

中国史读后感(篇4)

《中国人史纲》是我在假期里看,厚厚的一大本书,我花不少时间去读它,不过觉得蛮值得的。

《中国人史纲》是台湾作家柏杨在九年多的监狱里写下的巨作,它描述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满清王朝末期腐败无能下的那一段不堪耻辱历史,这部着作贯穿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感时忧国,是一部使人忧天下,探世变的巨着。它描写没有空洞乏味,但精彩好看不乏深刻的洞察力,是一部好作品。

长期艰难的狱中生活磨炼,使柏杨对历史上各种制度的优劣、政策的得失、社会的兴衰、人心的向背、人性的善恶有着超于常人的洞察力,而这恰是许多高头讲章式的历史教科书所缺乏的。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用既深邃又开阔的视野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兴衰,东西方不同的境况,让我们了解不同的时期的中国,使我们为中国前期的鼎盛感到自豪光荣,为中国前期的先进而欢呼,为了后期的满清王朝的腐败衰落而痛心,为了后期的落后而受到的屈辱感到悲愤。

柏杨娓娓的诉说了中国人的历史,以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上,梳理几千年的中国,按时间逻辑编写,对于中国人民遇到的艰辛和苦难给以深切的同情,对于那腐败的阶级统治表达谴责。总之,作者以人民的观点来深刻的阐述了历史,以人民的处境来判断每一个历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历史观点是一种人性史观点。他是以一个民主派别的史学家的形象在叙述历史的。他用人民的眼光来考察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形态,作者对酱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使得我们对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糟粕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酱缸文化,我们要排除那些历史上的糟粕。

我很佩服柏杨先生,他的一生多灾多劫,从过军,坐过牢,数度企图自杀,曾经几乎被枪决被别人称过为一个看过地狱回来的人。我佩服敢勇于写出自己的话,直接的披露社会百态。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

中国史读后感(篇5)

中国的历史博大精深,一般介绍历史的书籍都厚厚的,小孩子读起来会比较乏味。这个暑假,我邂逅了一套历史书籍,陈磊著的《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从春秋战国写到了唐朝盛世,现在已看到了第三部,看漫画读历史,各种幽默嘻哈,看得欲罢不能,笑出了腹肌,读通了历史。现在我把这套书介绍给大家。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首先是一套轻松有趣的漫画书。作者陈磊的笔名或者说网名叫“二混子”,他有一个自媒体公众号“混子曰”,他的嘻哈风漫画作品深受网友喜欢,拥有300万粉丝,是个大咖级别的网红。书里的手绘和段子让人忍俊不禁,辛辣讽刺,他把历史上威严庄重的帝王将相、才高八斗的圣人文豪画得又贱又蠢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诸子百家、诗仙诗圣,全都跟我们一样,有优点有缺点,有朋友有敌人,有理想会任性。书里的漫画有点《灌篮高手》和《忍者神龟》的画风味道,寥寥数笔,表达传神。譬如大秦出场,画像加了兵马俑元素,一副玩命学习的小插图,把一个偏居一隅小国家的奋斗劲跃然纸上;譬如画到隋朝杨广,喜欢约架和约会的隋炀帝穿戴冠冕堂皇,手捧烩面狡诈地想着坏主意,然后是瘦骨伶仃挥汗如雨碎石满天飞的挖运河场景和威武的大龙舟耀武扬威光芒四射迎面扑来,把隋炀帝的劳民伤财表达得淋漓尽致;譬如画武则天,明明眉眼端庄,给人的最大感受却是一个特别壮实的悍妇,一股巍然不动的厉害模样。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当然还是一套历史科普书。书的封面上有一句话:其实是一本严谨的极简中国史。我很佩服作者,用简短的语言捋出了清晰的历史脉搏,写出了历史故事和人物的特点,还附加了自己的观点和评论。如春秋战国像个班级,他把各个国家变成个性鲜明的学生,以历史事件为由,各种搞怪升级,多人混战打到战国七雄,最后大秦一统天下。接着是大秦过把瘾就死、三国就三大战役、魏晋乱世多奇葩、南北朝盛产败家子、大唐盛世开门红……经常寥寥数语就写出一段历史的精髓,譬如形容唐朝像坐过山车一样酸爽,配上大唐国力示意图,以公元618年开始的贞观之治起、到公元907年元和中兴结束,历经开元盛世,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为界限,将唐朝攀爬到巅峰后坠落的轨迹清晰展示。我非常喜欢书中对李白一生的梳理,从“I have a dream”、“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梦想少年开始,勤勤恳恳更文,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的郁郁不得志,然后是入朝为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直抒胸臆,又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对书生品格的坚守。洒脱不羁的李白,细细品味之下多是落寂和不甘。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我喜欢《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这种读史方式,从诙谐有趣中打开学习的窗口,再以严谨的态度去探索更大的知识海洋。

中国史读后感(篇6)

看了一下时间仍然是花了一个多小时把书读完,估计我看书问题,做不到半个小时也或者半个小时是一种心理暗示,告诉我们看这本书花不了多少时间,这对于现在静不下心又充满焦虑的社会人来说是个很好的办法。

这本书由于所说的内容都是以前自己比较熟悉的,所以就没有进行梳理,主线上来说这本书梳理得挺好的,只要是想大概了解一下历史进度,至少在和朋友聊起历史来不至于一脸懵逼的话,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

每个人读史都有各自的态度,但对于某种带有个人偏见或者为了迎合市场调侃的这类一定要保持一个谨慎度,对于本书在最后的“两晋之魏晋奇葩说”一节所表达的历史偏见,我是不太赞同的,特意在此写出来就是不希望读书的朋友被误导,供参考。

其实魏晋时期所产生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极其辉煌、灿烂的时代,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开拓了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和意义体系,那么魏晋时期就是继百家争鸣后的另一个中华文明思想解放巅峰,在这个时代,人们开始从人与社会的相处进入到思考完善个人风骨、风韵和形象问题,即使到了现在,这个影响对我们依然巨大,历史上很多人可能会根据政治上的混乱而错误解读这一时期的思想,这是历史上极大的不公,即使被誉为解放了千年黑暗欧洲的文艺复兴也不一定能比得上这场盛会,那时候的贤者将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才会孕育出中国文明史上璀璨的唐宋文明。

至于竹林七贤,在本书中被黑得发亮,但其实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都是才华横溢之人,因为政治矛盾尖锐,所以他们超然物外,不附权贵,追求自由,不同世人的趋炎附势又有何错误?王羲之父子、陶渊明、谢家三杰、祖冲之、郦道元等,哪一个不是牛人,明星批量生产的年代。

另外对于民族融合的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阶级细而广的分化等等这些历史意义,都是耳熟能详的知识点了,所以说一句我国以后的政治、文化、思想的发展,都可以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找到源头也是不为过的。

敲了这么多,其实有几点感慨总结的:

中华文明底蕴深厚,五千年的文化无数的风流人物,如果有兴趣只要拿一个点出来研究也是十分有趣而充盈满足的;看历史书可以看主线和梳理脉络,但对于作者带着个人色彩部分一定要谨慎和辨别,不能别人说是坏的就坏,人家说是好就好,读史使人明智,所以这一步更是至关重要;读历史未必不能以轻松的心态去阅读,看到有很多书友在一些评论上说读史要严肃一本正经等等,其实还是在于个人的把控,读史只是个人成长的一部分,但要求一定边读边查资料边辩证,我会觉得很累,也坚持不下来,我还是会有间读、精读和经典读的划分,自行把控,我们都应该有适合各自的读书风格;看历史书一定切忌对某一个作者进行崇拜心理,这样真的会把你带到山沟里去,而且很多所谓语言所表达的未必就是作者真正所想,同时你也会发现很多经典的文学作者是不会提出自身观点的,而是构建一个小型社会,让每名读者去领悟去感受,所谓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过度的崇拜和过度的解读作者思想都只是会让自己中毒,有害而无益;如果是一个想读历史但又不知道从何开始,甚至一看就晕的朋友,我会建议其先看这类漫画版的,对主线有个了解(作为一种过渡);然后再看历史小说类(如明朝那些事儿、王守仁知行合一);再递进一层去看一些大师的作品(如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演讲录、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到了最后再来看正史(如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这样的一个流程下来个人的历史知识架构也就大概能落定下来了,剩余的一些枝叶自己不断补充就好。

中国史读后感(篇7)

《中国史纲》是一部未完成的通史著作,从商朝建立时开始,止于东汉的建立。本书原计划作为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高中历史教材。1941年再版不久后,作者张荫麟先生即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七岁。然而今天重论理想的中国通史,张氏的作品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周至秦汉间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转变,为全书的主体部分,时间跨度虽短,但著者构思之精妙与寓意之深远都体现出通史精品中圆而神的风度。荫麟先生从一静一动两个视角分析出这段演变过程中线索的因果关系。以第二章“周代的社会结构”为例,荫麟先生从九个方面描绘了周代分封制、宗法制、嫡长继承制下的社会各阶层、城乡生活状况、政治制度乃至意识形态,指出“光靠亲族的情谊和君臣的名分去维持的组织必不能长久”,未来的改变还是要看名分之后的权力的变化。这一结论为随后层层叠叠交错推进的战争、改革、思想的转变描绘出了一个大趋势。叙述春秋战国时,描述了春秋几大国之间的争锋较量和秦统一六国。以晋楚争霸为例,可看出春秋时期战争以确定军事与经济范围为主,其战争的激烈程度迥非齐桓、宋襄时代可比,但和平的间期又较战国为长,又可以看出战争的变质;晋在盟会中对楚的的退让到退出争霸,背后是晋的主权向氏室偏移,这蜕变可引申至战国的政治格局。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口号到韩赵合力攻周,将其分裂为二,展现了王室逐步衰微的过程。战国的一大特色就是战争,于是国际形势和国内组织与思想浪潮整个大变样,各国自谋富强互相觊觎,学术不但丰富了,而且有了实践的空间,最终封建组织下的诸侯国变为君主集权的独立国家。荫麟先生就是这样先远观勾勒,后工笔描摹,要言不烦,不离史实。经他的整理,历史事件环环相扣,形成围绕中心的体系。

作为给高中生的教科书,荫麟先生运笔刻求浅显,全文没有冗烦的引文考证,然而在作出推论时从来不忽略证据的基础。第三章论证的“被控制的小国对于所依附的大国的两种义务”并无明文的记载,而是从五件事中推断得来,留下了未知“义务”的可能;历史学的增增减减就是这么来的。如今的教科书大多时候将篇幅留给对历史的评价和反思,而更少地提供证据进行历史结论的推导,历史的科学性和发展性给学生留下的影响不深刻。如荫麟先生说,无考据的研究直是呓语尔。须知历史不是由产生以来就被确定,历史的真相通常掩埋在方方面面的证据下。

现今中外史学界都有同感,中国社会有许多异于西方的历史殊相。中国社会何以会长久保持《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乡土本色,在本书中也有提及:“周代的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史的基础”。对于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荫麟先生破例在第七章第三节引用了秦始皇纪功石刻的原文,然后转锋:“在这幅员和组织都是空前的大帝国里,怎样永久维持皇室的权力”这也几乎是此后全部中国历史的大问题。为什么一个控制松散的中国能保持民族的统一呢?数千年来以不变应万变,正是中国的历史底蕴。荫麟先生在中国近代的分水岭上俯视过去,力图推断出为什么中国走到最后的样子,这是历史学向哲学靠拢,求出中国历史中的一个“理”字。

精神与体系的统一,一直是历史学家的追求。汉代司马迁治史,核心是儒家学说,为君王治国做参考;西方的历史观,主要来源于进化论和生产力学说,更多的从历史中汲取激励进取的材料。阅读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者所书写的不同文化的历史,其文学意境也有所不同。第二章第一节有一段优美有似散文的文字“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然潜移,远看仿佛静止;战国的历史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峰岭千重。”;第二章第九节以开荒辟土后一代一代情谊疏远的情形比喻周的命运。这两处不属于历史,但却是作者玩索多年的出的一种“闭上眼睛想象的到”的通感,这正是历史学的外行人从内行人身上主要学习的东西。全书来看,这些文学性的部分让我最为记忆深刻,是很多年以后还能回想的对最初的祖先们的印象。

中国史读后感(篇8)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当我一翻开这本书便再也放不下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让我回味着华夏文明的精华,相信你也一定会被吸引的。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儒学经典,历史著作,诸子百家著作,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思想脉络。“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因美色而丢了性命;“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赢政心机复杂;“荆轲刺秦,图穷匕现”中的荆轲并未完成燕国太子丹的任务被赢政杀死;项羽自刎乌江,一代能将竟落得如此下场。这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仿佛让我进入了那个纷乱的时期,华丽的词藻让我不禁对司马迁这位奇才肃然起敬。

之前虽也听王老师讲过也接触过一些关于《史记》的片断,但是仍然被震撼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太多太多,不仅仅是一些家喻户晓的故事,就连刺客的身世也是那么动人。说到刺客,我的心里就会出现一个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没错,他就是荆轲,当年那个奉燕国太子燕丹之命前去刺杀秦始皇嬴政而离奇死亡的荆轲。他的倔强与孤僻的性格让我十分好奇,便仔仔细细研究了一番,结果才知道到了他的身世是那么奇特与悲惨。我欣赏他,欣赏他的重情义,欣赏他的才华更欣赏他的略谋,尽管失败了,但是我仍然欣赏他,他的一切都让我为之震撼。

国学经典,华夏之明,书虽然已经看完了,但我相信历史不会完,还有许许多多的谜没有解开,这本书展现了国学的精粹,希望有更多人去了解国学,热爱国学。

中国史读后感(篇9)

从史前时代至近代时期,《中国史纲要》以一万五千左右的篇幅重踏一遍历史的印迹,主要讲述化石等证明下史前人类的进化及原始文明的渊源,和从传说中的夏与商起,西周、春秋与战国、秦汉、三国两晋、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的各朝代兴衰与变迁及近代中国的变革。

夏禹传子,是天下为家的开始,从此以后,大人世及以为礼,就是说父子、兄弟相传便成为制度了。

自夏朝开始,古代的氏族制被国家所代替了,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在夏启时就初步实习了,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是家庭、私有制、阶级和阶级剥削已经存在的标志。夏禹是夏王朝的创立者。夏王朝在其如旭日东升时,它的奠基人夏禹是以一个明君的形象登上历史的舞台的。夏禹是一个具有洞察入微的智慧的伟大首领。他第一个划定了中国的行政区域的人,他将中国分为了九个州,从书上提供的地图来看,划分得像一块边角微微破损的龟甲。虽然他在位只有八年而已,但是他却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很有警示意义的故事。一天,夏禹喝了一坛子进贡的美酒,昏醉了许久。醒来后,对旁人说:酒太好了,正因为如此,后世一定会有人为了它家破国亡。一个人能够在酒精的沉醉后,十分清醒地认识到酒的负面影响,并为后人作出了这样一个预言,可见夏禹这个人的理智和沉稳。可惜的是,这个预言却在他的后代桀帝身上得到了印证,家破国亡的后果也便无可避免。一个酒字代表的迷醉和诱惑,就这样把一个存在了四百四十年的王朝推下了历史的舞台。

《汉书 食货志》也说: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农业是商代的主要生产部门。商四境之内,分布着许多的农田。商王在祈年时既希望中商受年,也希望东土、西土、南土、北土都能获得好收成为了强化地主阶级的统治,秦朝又推行严刑峻法以镇压农民。

夏朝到商朝的变革,秦朝到汉朝的演变,都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必然性。作者对于整个社会体系的见解:国家的统一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合理的制度保障生产力发展带动发展其他产业维护社会的稳定,每一项都是一个环,相辅相成而相互制约,经济在作者分析每一个的时候,也很注重对经济层面的分析。因此当暴君出现,享受太多而压榨式的掠夺,分的不平等时,就会有反抗,带来灭亡。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农业,农业万分重要,而土地是最大的争夺点,但农民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因而无数次的农民起义都没有结果。

东西两洋历史上只有少数帝国,如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稍后的蒙古帝国帖木儿帝国,可以跟中国这种马行一百零五日的情况相比。但他们都已被时间抹灭,只中国迄今巍峨独存。中国的历史绵延不绝,延续至今,读了这本书,让我学了一遍近于完整的历史进化和社会发展的进程,我觉得读一遍并不能将它读懂读通,但我们可以多多联系实例,多方面思考问题,就会有新的启迪。

中国史读后感(篇10)

中国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近来,因为读着手头的又一套陈书——中华书局的《中国历史通览》,于是,对历史又产生了点点兴趣。心动之下,再次到“当当”逛逛,买下的是这样两本书:《中国史》与《吕思勉文史四讲》,作者:吕思勉,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中华书局”。吕思勉,说是23岁就已能将二十四史通读一遍、一生至少仔细研读过四遍的一位历史学家。读二十四史的这组数据,说是在当代史学家中属于凤毛麟角。尽管如此,对于我这个读书时代“历史课”只交付给“琼瑶”的人来说,再大牌的历史学家实难成“灌耳”之效,说来不得不自己先行汗上一汗了……《历史的定义和价值》是这本《中国史》里第一编第一章的内容,全文节选如下:“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决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惟无效,更恐不免加重。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所知“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都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决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

dg15.com扩展阅读

国史大纲读后感(精选5篇)


写作品读后感有什么我们会疏忽的地方吗?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地向往作者笔下的生活。这时最该做的事就是将阅读体验写成读后感了,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或许能给您启示,我相信这些应用软件可以为您提供更好的工具!

国史大纲读后感 篇1

《国史大纲》阅读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首先是它的竖排版式,这种版式很考验人的耐性。其次在于它的小字注释,有些比正文更加难懂。对于我们这些文言文不是太好的人来说读国史大纲简直是一种“折磨”。先不讲它的内容,他的书面排版就很锻炼人,就很有挑战性,其次对于自己的文言文水平也很有帮助。虽然全书没有读完,但从中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也有很多的感想。

这本书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与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不同。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 一律。然后我们学生就死记硬背,不质疑书本,没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这样死记硬背却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而该书有简有繁,概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重点描写了各朝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思想状况,重点的重点是以上的种种造成的影响。整本书都突出了他深入理解本民族传统与文化的个性与特性的主张。这本书写出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和病态。和强盛一样,《国史大纲》一书也特别突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态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中唐以后中央与地方统治上的冲突与弊端等。

对于书的结构,钱穆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反过来,专制的政府为自己的利益又限制了民间经济的生长,否则在明一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出于同一原因,专制的政权用八股文钳制人民思想,从此思想界再无出现大师的可能。明朝的历史表明,政治经济文化谁决定谁这个问题远不像结论表明的那样清晰。对此,先生持有的似乎是一种混合的观点,在某一具体时期,重点论述其中的某一部分,战国时期以思想流变为核心,两汉以制度变化为核心,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思想和经济变化为核心。在特定时期某一部分会占主要地位,影响其他两部分,形成那个时期的主要风貌。

钱穆先生是主张改良的,认为革命是一种极端,是矫枉过正。这个观点我是不太赞同的,因为所谓的革命,必然发生争斗,那么这样的争斗必然是双方的,钱先生的这种想法有点不符合现实,就拿我们党与国党的斗争,如果不革命,那么我们能救人民与水火之中吗?显然不能。而且如果只有一方赞成和平解决问题,而另一方不赞同,那么如果和平一方不去斗争,那么他的结局只能是被非和平一方所灭。

革命是否正确,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社会的持续进步不能单靠革命的带动,则是确定无疑的。小布什有句名言,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将政治家关进了笼子,我现在是站在笼子里给你们说话。成熟政治的产生有赖于社会理性的共识,找到病根再抓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钱穆先生理性积极的态度是可贵的。

据了解《国史大纲》是37年抗战时,钱穆先生恐怕一旦战争失败,中国会彻底消亡,于是抱着写最后一部中国人的历史资料的悲壮心情进行写作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他的高傲的民族主义情绪。

《国史大纲》整本书是一个感情的蕴含物,它传递了钱穆先生对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的希望。这一点在所有的历史著作里都是可贵的。一部饱含感情的的书远比一部生硬的书有趣味、有意义。《国史大纲》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层面的,其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这说明作者的主要意图是记述历史以对时事及后世造成影响。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他在本书的《引论》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文化观与方法。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历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以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必要的知识;(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我对这两种目的不能很好的理解,但也知道钱穆先生用心良苦,一方面积极探索救国源泉,回到历史中反思;另一方面又把弊端列出,供世人参考。他还指出,国人不能懒于寻找自己救国的方法,不能一味学习甚至沿袭他人;他还特别强调中国历史的特殊性,指出要在实际基础上以中国的历史为指导研究中国现状并寻找出路。

钱先生在书的前言曾写到:不能理性对待国史不能算是懂得历史的人,不懂历史就不是一个有知识的公民。但对于历史我们需要了解,需要铭记,但不能总是沉浸于历史,不能总是生活在过去。

国史大纲读后感 篇2

钱穆老先生的书以前没完整地看过,看的都是节录,当然也读过对他的文章的评论。

今天终于把厚厚的上下两册《国史大纲》看完了。

以前只是觉得老先生是一个严谨的治史者,看过他的书后,才明白,老先生的胸中充满了真正的爱国主义热忱,才明白,没有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深沉的爱,是不可能做好历史学的研究的。

老先生的书开篇不是绪言,而是没有任何题目的一篇告示(我姑且这样命名它)。我把它摘录下来和大家分享: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个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以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我不一个国粹主义者,更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相反的是,我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在学校里就接触外籍教师的中学生,更不要说我大学学的是被认为是最传统最优雅的法语,也不必说我在大学实习时就和那些洋人们成天呆在一起,更不必说我甫一工作就是几乎天天和外国人打交道,这样的教育背景和学习工作经历让我不得不成为一个从来就能跟上时代、愿意跟上时代的人,时至今日,年近不惑的我照样是MSN和QQ并用,周杰伦与莫扎特同听,“偶”和“我”交替共使,《欧洲史》和《蜡笔小新》齐看的双子星,但是我一直没有停止过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老先生上面这番话挑动了我想说出我的想法的欲望,多年不写作的我冒险拿起笔来,想直抒胸意。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我们这个社会一直都呈现出让人眩晕的高速发展,无数大戏的幕布不断的拉开,让人目不暇接;天使和魔鬼交替出现,让人心浮气躁,几乎每天都有最新的话题在报纸上、在杂志上,在电视上,特别是在网络上形成大规模的讨论,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现在几乎是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关于“国学”,这不奇怪,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它日渐复苏并走向强大的时候,必然会回过头去审视自己的文化,必然想从自己的文化中找出支撑自己走向强大之路的力量,同时也要向全世界宣示自己这种强大的文化必然性,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在喧嚣的讨论中,在激烈的辩争中,关于四书五经我听得很多,关于国学启蒙我听得很多,关于国学进入义务教育体系我听得很多,因此而特别火起来的《百家讲坛》对国学的宣讲我也听到很多,但是我却很少听到“国史”二字,仿佛我们这些“国学”精粹,只是我们的先人们在山里挖出的一堆金子,一代一代的传到我们手里的物质财富而已,而不是一种和国家、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的文化财富,我不明白,不读国史,不知道这些“国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不知道这些“国学”的生成的土壤的质地的人们,能够真正读懂“国学”、继承“国学”,传播“国学”和光大“国学”吗?今天在读丹纳的《艺术哲学》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史学家和批评家对艺术(一般我们可以认为诗歌、雕塑、绘画、建筑、音乐是、艺术的五大门类)的理解有这样的说法:“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的最后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我觉得这样的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国学”的理解、继承、运用和发场光大。

读罢老先生的书,才发现以前脑子里的中国历史全然是支离破碎的一堆残砖断瓦,不见地基,亦不见墙体,更不见屋檐,由此自己那点可怜的“国学”知识,亦不过是一些断章取义的残汤剩水罢了。

读罢老先生的书,才真正的清醒起来,才知道“国学”不和“国史”并联,只不过等于是一堆支离破碎的“垃圾数据”,没有放进一个数据库里,就算是放进了数据库,也没有设定运算公式,也就无法得出什么运算结果。

因此我做了决定,在翻出二十年前老爸给买的中华书局出的《四书五经》的同时,再读一遍老先生的《国史大纲》;在读《四书五经》的时候,旁边要放上老先生的《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读后感 篇3

1、当知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上以上的国民,应对本国以往之历史略有所知。

2、所谓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必随附一种对本国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3、所谓对本国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本国历史抱有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正处于以往历史的最高点,而将我们自身的种。种罪恶与问题一切推诿与古人。

4、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钱穆先生这些话可谓之针砭时弊,有感而发。当人对自身处于深深的自我怀疑时,人就开始怨怼自我,视养我育我的这片土壤为尘世间最肮脏之所,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文化视为最丑陋的文化,而全然不顾这土壤上的民族和文化以往的辉煌。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钱穆先生何以要在这著作上加上这四句话?因为在他的时代中,人们早已经不相信自己的文化了,“打倒孔家店”成了嘴边的用语,“线装书扔厕所”成了身体的行为。爱之深,方责之切,当睿智如胡适先生高唱着“全盘西化”的口号,当斗士如鲁迅喊着“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我们还能期待那群未曾读书识字的农民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吗?是以这看似简单易懂,可有可无的话,其中却蕴含着先生深深的无奈无力之感。

先生此书,脉络清晰的分析了中国的历史,从夏商周三代的部族演变发展到春秋的华夷之辨,从战国的贵族没落到两汉的士人阶层兴起。先生旁征博引,用简单的语言和严谨的考据将整个中国历史发展栩栩如生地描绘在读者眼前。

先生是一个学者,学者本身就应该以公正的角度来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难道非要看着每次农民起义造成的累累伤痕说着正是如此伤痕让中国民族进步吗?从前的教科书告诉我,农民起义都是正义的。但我从没有思考过,正义的事就一定是对的吗?正义的事一定对社会是有利的吗?不,虽然我们都想给自己一个肯定的回答,但事实上我们都明白,每一次的农民起义对于神州大地都是一次伤害。秦末,三国,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太平天国哪一次的农名起义农民收获了果实?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真相也许残酷,但只有真相才能避免下一次的伤害。

历史记载的是人的事,是以历史记载的往往都是人和事。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性和动力,每件事的背后都有其原因,愿钱穆先生的这本著作,让我们可以透过历史的滚滚烟尘,得到我们心中的答案。

国史大纲读后感 篇4

历史舒卷着生命的经脉,散发着一代又一代的磅礴气息,浩瀚的中华历史无须卷帙浩繁的史书典籍,一册《国史大纲》足矣。

翻开黄色的封皮,龙蛇飞动的小字映入眼帘,伴随着点点墨香,钱穆老先生的真知灼见跃然纸上,叙说着中国历史的辉煌色彩,又以饱含无奈与叹惋的笔锋,刺痛愚昧的碌碌众生。

当对自身处于深深的自我怀疑时,人就开始怨怼自我,视养我育我的这片土壤为世间最肮脏之所,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文化视为最丑陋的文化,而全然不顾这土壤上的民族和文化以往的辉煌。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而在先生的时代,人们早已不相信自己的文化。历数近代中国之乱象,国人的民族精神丧失殆尽,为了改良,为了救亡,先生以笔为剑,刺破种种怠惰与虚假。先生的《国史大纲》,正如清晨的响钟,让人振聋发聩,一声惊醒梦中人。

先生之书,条理清晰地分析了中国历史,夏商周的部族演变;春秋的华夷之辩;战国的贵族没落;两汉的士人阶层兴起……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画卷先生栩栩如生地描绘在我们眼前。阅读《国史大纲》,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唐的税制,高者可达良田产量的三分之一,最低也有十六分之一。更不必说兵役的残酷,从杜甫的《石壕吏》便可见一斑。与之相比,现今国家利国利民的新三农政策,实在可称为利民典范。正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兴盛离不开亿万民众的努力。

何为民主,何为民权,在当代社会,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了政治生活之中。而在古代,寒门弟子也有着为国效力,荣登仕途的机会。从军功爵制到察举制;从九品中正到科举考试,纵然留下了些许令人诟病的不足,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观今宜鉴古,现代的教育教学,更应该吸取古人精华,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阅读《国史大纲》时,先生的思想也给了我很大的冲击与启发。先生认为史学是人的史学,不能做号称客观的“无人”历史研究。“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温情的历史”我们还是第一次听说,先生或许是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历史,这对于喜欢尝试的我们无疑是相当有诱惑力的。比如,在为一次次正义的农民起义感到震撼时,怎能忘记带给平民百姓的家破人亡的伤痛呢?又比如,在批判封建制度的不堪时,又怎能忘记曾经天朝上国的强盛呢?

是啊,历史不仅仅是历史,而是现在对过去的延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使命和使命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流变。“历史寓含规律,揭示规律必须透视历史。”是巧合,更是传承;是偶然,更是必然。举国皆知,,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病痛与灾难接踵而至。我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刚刚打响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又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朝着特殊战场的一次次勇敢“逆行”,生动诠释了人民军队的英雄本色。同一个时代的人都在相似的历史使命里做着同又不同的选择。

读《国史大纲》,在无穷的时空里与钱穆老先生的智慧交汇碰撞,不断升华自己对古事的感悟,对现今的思考。这“既无损于历史学的价值,也无损于历史学的尊严”。王立群教授曾经说过,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历史的记录是节略的,不完美的,是有意图的重新设计与粉饰,当然,正因为如此,历史才具备了无穷探究的意义。

国史大纲读后感 篇5

曾经看到过同学有一本《国史大纲》,发现它的文本编排十分有趣:书页是从右到左翻的,就像小时候看过的日本的漫画书的浏览方式,文字则是纵向印刷出来的。更有趣的是,在文本的后面有意些较小的单词,用来介绍相关文献中记录和解释的文本。

这不仅使阅读更加流畅,也大大丰富了读者的视野。本来漠然待之的态度恍若冰消雪融,倒想认真研读起来,索性去图书馆借了一本过来。

翻开第一页,“凡....先...”,原来这本书还不能随随便便就拿来读的。

读者必须树立这样的一种信念:应该谦虚地向别人学***,不论他是否为中国人;还应该自己学***,并在自己的成果中融入进自己对于祖国的温情,更不宜妄自菲薄。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发展的希望。

我想,也唯有这样,此书中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为读者所收获吧。

“短暂”的历史

作者在他短短的几万字的引论里以穿插的方式道出了我中华文化几千年的辉煌历史以及相伴而生的历史的“教训”。首先,他指出了历史知识对于民族和国家生存的重要性,但当前的形势确实如此严峻:中国人不了解国家历史,更糟糕的是,他们把国家历史知于虚无主义之中,认为只有改革才能救国。

接着论述了中国近代史学流派及其影响,认为改革者的行为过于激进,难以认识民族历史的真实性。从《尚书》到《通志》创刊后,中国后期史学始终没有恢复过来,提出了书写新民族史的必要性。对于写作新国史的条件就是必须要先认识本民族和国家的特殊个性之所在。

钱穆认为,我们民族精神的生命线不是一种外在的冲动,而是一种感情的融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历史是在和平而不是暴力中发展的。这是我国与其他各国最本质的区别。

作者还认为治史应该从这三个层次来考虑: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和社会经济,而治史又有两端,一为“异”二为“同”,学***的人应该从各个时代中找出变化来,也应该发现它们的“基相”,即相同之处 ,如此才能发现国史之真相。最后他联系国家之现状,认为当务之急并非改革,而且轻言改革必食其恶果,而是要深刻的探求国史真相,必明生力,明病态,要对症下药。

文章还指出,自唐中叶以来,官僚主义风气不断恶化,并在今天根深蒂固。此亦为如今乱世中割据势力借“民主”之名而行剥削之实的历史根源。

深刻的思考

国家历经资本主义改良和资本主义改革皆未有太多收获与进步。革命派每常谈到国家破败的原因,都要说“此乃中国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恶果”,但中国社会自秦汉以来果真是完完全全的封建社会吗?钱穆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虽然中国在政治上是“有君主,无宪章”,但是在社会结构上平民与豪强世家以无人身依附的关系了,况且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度的创立,百姓亦可入仕为官,政权逐步解放,平民与世家贵族的界限已模糊不清。此等政体实际上已经趋于完善,而并非为常人所说的黑暗的封建社会之历史。故作者说“认政制而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统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

特以国史进程,每于和平中得伸展,昧者不察,遂妄疑中国历来政制,唯有**黑暗,不悟政制后面,别有一种理性精神为之指导也。”此理性便是科举的创制。

钱先生认为中国的落后现状只是暂时的。一个民族、国家都有其强大的“生原”作为支撑。那是一个民族国家历史的文化积淀,见于全部潜在之体力,而“病原”之发只是一时外感之事变。

国人不应妄自菲薄,全盘否定民族国家之文化,更不应甘心为他人冠以“睡狮”、“病夫”的称号,而应该勇于探索国史之真相,为民族国家之复兴而奋斗。

浓厚的情结

钱学森先生出生于改革开放的动荡时代。13岁是,他因贫困辍学,成为一名自学成才的人。每次想起钱先生的经历,我都会不自觉地感叹,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推翻的,我也感叹这个世界是变幻莫测的,所以我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弃。他先后当过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后任多所名校的教授,更担任过江南大学的历史系院长一职。

而他的生命更是跨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经历了戊戌变法、经历过辛亥革命,如今又处于抗战的水深火热之中,他深感民族苦难之深远。在书中,他说道“穷不自揆,避地来滇南,深惭偷生无辅国难,独奋私臆,穷教课之余暇,闭居一室,妄自落笔,历时一载,成此区区六十万字。

”他是一个文人,不能像武将一样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可是他却不能袖手旁观,所以他奋笔疾书,将自己的一腔爱国热情与希望寄托于此,来续写中华民族延续千年却日渐衰微的史学辉煌。作者将其书自比《资治通鉴》而言过之,是因为作者所要写的历史跨度远长于前者,而其历史形势亦更为复杂。钱老更是独具远见,预感到自己的书作将会得为将来新国史之马前一卒。

不经感叹:其为荣又何如耶!

由此引论可见《国史大纲》文笔锋利之一斑,无论是从史书体裁的创新还是从历史思考的深度来看,它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惊世之作了。

《中国通史》读后感8篇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同一个人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中不同情节都会有不同看法,这时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品读作品。我们在写作品读后感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有请阅读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你编辑的《中国通史》读后感,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1

这个暑假我看了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是一部百集纪录片从第一集中华道路,第二集中华祖先,第三集农业起源,一直到第一百集帝制的终结。从远古社会到封建帝国的败落,一集集,一段段,为我们展现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这部纪录片堪称一本完整的中国历史。

看了这部纪录片完全改变了我内心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历史的需求。以前我认为历史十分乏味,无趣,但现在《中国通史》这部纪录片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动的历史,一个生动的中国。

在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十六集“孝文帝改革”,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进而回溯为什么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转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后,由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秦汉以来的籍田活动等。因而有了横纵大背景与个体人物事件交织的逻辑,让用“穿越”去了解历史不再只是无厘头恶搞,而变成了一种精彩的叙事手法。

逻辑线索的另一个好处,是提供给观众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第三十三集“魏晋风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看完第三十九集“魏晋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远和尚的《沙门不敬王者论》。这些史料,除非专业需要,很少有人会主动想起去研读。

在看到《中国通史》的最后几集时,基本上已经没有人评论,观看量也很少。但其实每一段历史都会给人们带来一份独特的感受,一份别样的体会,所以让我们珍惜每一段历史,别让它被埋没,让所有人都能看到中国历史的辉煌。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2

丝绸之路是中国的起源,也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中国通史这部纪录片,来了解丝绸之路吧!

汉朝有一个部落叫做匈奴,他们是一帮野蛮人,经常骑着时速到达60公里的骏马南下去骚扰其他的国家,起初汉朝的刘邦,准备北极匈奴,但不知怎么的几十万大军在一瞬间被匈奴包围,刘邦的军队损失惨重,汉武帝也只好和匈奴求和,讨好匈奴,在暗中隐藏实力,准备将匈奴一网打尽,经过很长时间,汉武帝终于实力十分的强大,并且听说一个名叫大月氏的人也十分讨厌匈奴,但由于实力不足无法报仇,于是汉武帝变准备了联合这个国家,一起北击匈奴。使臣张骞自告奋勇去联合大月氏,一起北击匈奴,于是他们带上了许多贵重的,骑着骆驼去联合。这次初始十分艰难,但终究也意味着这一次初始将被记入史册。

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慢慢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为“丝绸之路”。在这条发生的不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内陆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走向的第一人。

我还知道去西天取经的玄奘,热爱建筑的木尔他们都为亚欧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也要好好,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3

读《中国通史故事——清》有感

清朝是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界线。今天,既让我认识了清朝的盛世,同时又认识到清朝与西方的差距。总之,读《中国通史故事——清》有感让我明白了许多。

清朝的建立可以说是一个意外,第一个以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谁也沒想到他们将改写中国的历史,决定中国在未来几百年的命运。清朝当时是由一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努尔哈赤在十三副兵甲起事,发动战争,后因病去世,由他儿子皇太极继承,皇太极即位后,面对宁远新败,满明对立,于是釆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把本族名称改为满族,昭告天下,登基为王,建立清王朝,取代了明朝,就这样,中国古代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迎来了它的时代。

由于清朝初期的统治者釆取了极端的统治政策,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后来认识到弊端,逐步改正。随着新行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兴起,许多国家由传统的手工业变为机械业。英国开始了他们的殖民侵略。清朝由于闭关锁国,国力,军事,使中国与西方国家拉开差距。虎门销烟后,大大地减少了英国的输出,因此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一八六四年八月,英国从香港北上,攻占福建厦门,占据鼓浪屿,后进攻浙江,次年六月,英军进昊淞,攻占东炮台,英缓军想继到达长江口外,此时,清军已无力抵抗,被迫在南京与英国政府议约,签订了《南京条约》。近代以来,中国与侵略者签订的条约多达五百条,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清朝的建立我们知道了中华民族演变的历程,古代建筑(长城)让后人感叹不已,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从鸦片战争的教训中我们可知,落后就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殖民者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教训,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今天,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通过鸦片战争,中国人必须要强大、坚持改革开放,要以鸦片战争为耻,让中华民族铭记历史。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4

作为一个历史迷来说,非常喜欢看历史题材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以前在央视六套上没看完,近几日一直在从头开始补看。总体来说还是制作得相当不错的,呈现了中国历史的大致脉络,从中华文明的起源讲到了封建帝制的覆灭,全面地讲述了整整五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

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金、西夏、两宋、元、明、清。每一个王朝的兴起、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朝代的衰弱更替都是由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造成的。每看完一集后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感受到古老的文化和古人的智慧。 直到如今,古人的智慧和他们所具备的高尚的品格还依旧有很大的影响,这些早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融入进了中华文明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 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每一个人都可以从无数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获得许多的感悟,然后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这才是历史的留给后人的真正价值,它真正的的意义。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5

《中国通史》作于吕思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在20世纪的史学界,凭个人力量独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全通史,迄今为此,本书也是其中最权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

作者当时在这部书中总结了哪些重要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的前途作了怎样的推测?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叙述,着重说明了中国历代社会改革思潮的主流。他认为中国古代有两大社会改革思潮:一是儒家(主要指经今文学家)主张“三世”之说,要求从“乱世”经历“小康”而到达“大同”的“太平世”,谋求恢复井田制,平均地权;一是法家,主张节制资本,实行盐铁等大工商业官营,管理民间的商业和借贷。法家的主张,汉武帝时桑弘羊曾经实行,但只收到筹款的结果,没有取得改革社会的成效。西汉末年王莽综合儒法两家主张,进行社会改革,结果完全失败,“乃是先秦以来言社会改革者公共的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是阶级时代的产物,治者阶级总是要剥削被治者以牟利的”,因而不可能由他们来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

作者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而且认为“中国历代社会上的思想,都是主张均贫富的,这是其在近代所以易于接受社会主义的一个原因”。这是作者从我国历来社会改革思潮的主流中,说明我们所以容易接受社会主义而加以推行的原因。怎样推行社会主义呢?作者在“实业”一章中,指出农工商三者之中,“农为尤要”,在叙述农业“自粗耕进于精耕的过程”之后,接着检讨“中国农业进化的阻力”,认为主要由于土地私有和小农制,其唯一的“出路是要推行大农制”,改变生产方式,效法苏俄的集合农场,使用耕作机械,化除农民私见,因为“生活变则思想变,生产的方法变则生活变”。

秦亡后,汉朝迅起。秦在客观上为汉的统一扫清了道路。汉朝对于秦留下的东西是批判的传承的。例如秦是焚书坑儒,而汉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西汉屹立于东亚的时期,雄霸于西地中海的罗马共和国的骎骎东来。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际成为拥有一切大权的罗马君主。罗马的历史由共和时代转入帝国时代。在屋大维统治罗马帝国的时期,西汉的政权逐渐落入外戚王氏手中,公元25年,刘秀即位称帝。刘秀出身汉的宗室,所建皇朝仍然称汉,建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然而,历史总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xx后,统一的东汉帝国被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代替。同时,世界的另一端罗马帝国已由极盛点逐渐下落。公元一至二世纪是四大帝国并存时期。此后它们延续的时间虽然不同,但都失去了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愕然发现,历史的发展有多么的相似啊!

我觉得中国通史真的很好,他并不是粗略的讲真个历史故事讲下来,而是从***,经济,文化,军事等不同角度来阐述,让读者看到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以此延伸到各领域。我会坚持读下去的!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6

我带着对中华历史的敬意,品读了《中国通史》。

顾名思义,《中国通史》讲的就是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华的兴衰,纵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上起先秦,下到澳门回归。

翻开第一页,沉重而缓慢。凝视着它淡黄的书页,让那来自远古的风,把我的心吹得透彻、空灵、沉重,让那来自远古的长啸,震撼我的心灵。前言一开始就说道:“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树上的叶子一样,尽不相同。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青史留名,垂芳百世,而有的人只能悲历史的洪波湮没,甚至悲自己忘却?为什么有的人可死得重于泰山,而有的人只能死得轻于鸿毛?

岳飞的人生因为“忠”而风波亭的点点残血未曾被洗去,项羽的人生因为“霸”而不朽,李白的人生因为“豪”而乌江前的悲壮未曾被江声湮没,鲁迅的人生因为“斗”而那冷竣的眼神未曾被遗忘。

沉重,是圆明园那残痕断壁中残留的血泪,是莫高窟中丢失的一卷卷经文,是七君子为革新而死的悲烈。一个泱泱大国,有过蒙古铁骑的强悍,有过大唐盛世的辉煌,却被几个西方列强蹂躏着,践踏着,欺凌着。五千年的诗酒文华,五千年的封锁闭塞被一朝打破,五千年的艺术成就,五千年的珍贵文物在顷刻间瓜分殆尽。尊严,荣誉,文明被侵略者狠狠的踩在脚下,践踏了一遍又一遍,末了,还重重的吐一口唾沫。

现在,中华站起来了,东方睡狮苏醒了,我们中华少年将再次谱写中华璀璨的诗篇!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7

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选取了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前7集的故事,从诸葛亮治蜀到隋炀帝亡国。

正史尤其是通史,大多为官方记录,很多时候史实被埋没,成为事件的罗列,毫无情趣可言。令人欣喜的是,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选取了以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前7集的故事,从治蜀到隋炀帝亡国。这段介于汉、唐两朝“大治”之间的“大乱”,堪称中国中古史上最丰富也最波折的一段,头绪多、典故多、传奇多。看了试播的前7集,完全改变了我内心对于“正史”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正史”的需求。正史,可以很有趣;正史,可以很动情;正史,让我们感悟现实。

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对于大众来说,其真正价值不在故事本身,而在铺陈线索。《中国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的彼此关系交待得非常清楚,这就为专家访谈、民风采集、史料呈现、3D动画造景之间的穿越提供了强大的逻辑支撑。

最明显的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进而回溯为什么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转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后,由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秦汉以来的籍田活动等。有了横纵大背景与个体人物事件交织的逻辑,“穿越”终于不再只是无厘头恶搞,而成为一种精彩的叙事手法。

逻辑线索的另一个好处,是提供给观众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魏晋风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看完《魏晋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远和尚的《沙门不敬王者论》。这些史料,除非专业需要,很少有人会主动想起去研读。

人们过于偏爱野史,热衷颠覆,所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嵇康的忠贞、僧侣们的执着,便因过于“正经”而显得“味道”不足。但其实,这才是真正可能抽离出的东西品格正能量。历史并不能避免重蹈覆辙,却能在个人迷茫困惑的时候,告诉你一切皆有前例,怎样的选项可能预期怎样的结果。

前7集纪录片中,人物表现最丰满的当属梁武帝,他最出名的野史是动不动就闹着要出家。片中引用史料解释了他如何试图运用佛教去撬动一些观念,最终实现以儒治国的理念。而对于他晚年佞佛、酿成侯景之乱,也做了个人心理、上的观照。

《炀帝杨广》这一集,则将史学魅力施展得最为饱满。隋炀帝为香艳派野史的最爱,以奢靡、昏庸著称。片中,来自社科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的各路专家,围绕东都洛阳、大运河、征西域、讨高丽等事件,各自解读了炀帝的策略、心态,引导观众冷静、客观地去“理解”一个人,而不仅凭道听途说去盲目论断。

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当我们太过戏谑地看待历史,也就丧失了对未来认知的能力。《中国通史》最出彩的地方在于这是现代中国人运用现代技术结合史料与传统在表达自己的历史――表达的,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由民族性格生发出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情怀。

很多人难以想象,武侠游戏里的3D技术怎么能那么完美地运用在了纪录片中,当看到《中国通史》终于用正史“收编”了3D动画,尤为过瘾。特别是隋文帝杨坚再造统一的一集,军队、战船、天险、宫殿、城池,那么现代,又那么富有古典韵味。

《魏晋佛教》一集的技术运用同样精湛,在新技术营造的场面中,历史重新打开了他的面纱沉睡了200年的佛经,停滞了xx的鸠摩罗什,无数为探寻真理踏上不归路的僧侣。时代的创伤、个体的屈辱,人为了理想究竟会有怎样的付出?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8

《中国通史》带我领略了我国古代人民挥洒汗水,留下智慧结晶的土地,使我第一次知道中国原来有如此多的朝代,发展得如此之快,从文明社会逐渐诞生的先秦,到政局动乱的秦汉;从人才辈出的明清,到国力鼎盛的隋唐五代;从后人传诵赞扬的魏晋南北,到草原民族崛起的宋辽金远,再到近代。这套书简单、直白的叙述,能将很复杂的事情三言二语道个明白,有见地,不人云亦云。它保留了文言文的古语,读来如饮醇酿。我浸一润在史料里,看这些几十万字的资料,从中获益。它上讫旧石器时代,下讫清帝退位,探究中国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情况及其变迁。它重在勾画历史轮廓及史事变迁的因果,影响。不以人物忠奸智愚的考量标准。

《中国通史》犹如一捧清泉,透彻干净,简洁明了,滋润我的身心,使我受益匪浅;它又似一叶小舟,轻轻柔柔,带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猎取有用的信息,使我感慨万千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个假期我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对古代历史充满了好奇,饱览了中国的民俗风情,对圣人孔子增加了解,大大拓展了我的知识面。

这是一本文笔俱佳,学、才、识三者具备的专攻史学家撰写而成,影响巨大,让不少文学作家就此得益,是阅读爱好者的案头书,大学的常用教材,值得一看。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读后感600字3篇


日常中在处理一些事务时会到范文,范文模板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工作学习中。多读多看,范文能够提供许多的数据和思路,那如何写好范文呢?以下是由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史故事精选读后感”,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读后感 篇1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很好看,语言通俗,易懂,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基本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有:千金一笑、卧薪尝胆、屈原投江、破釜沉舟、三顾茅庐和火烧赤壁。

千金一笑中,只会吃喝玩乐的周幽王,为逗美人儿褒姒开一次笑脸,不惜重金请人出主意逗褒姒笑,贪财的小人虢石父想得到那一千斤金子,给周幽王出了一个馊主意,弄得周幽王手下的大臣将军都不信任他了,真是自作自受。我认为,周幽王应该把吃喝玩乐找美人儿放在一边儿,认真处理国家的政事,才不愧对他这个“天王”的名号。虢石父也不能为了钱而帮周幽王出这种馊主意。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中,越王勾践因败给吴国,把软绵绵的被褥撤下去,换成了柴草,在吃饭的地方,挂了一个苦胆,吃饭前舔一舔,先查一下苦味。等下次再进攻吴国的时候,不忘记上次败给吴国的教训,这样才能让越国真正强大起来。就是因为越王勾践的明智,越国越来越强大,渐渐超过了吴国。等到恰好的时机,这位君王率兵攻击了吴国,越国反败为胜。越王勾践的品质值得让我们学习,只要及时发现错误,并虚心地改正,就还有回旋的余地。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读后感 篇2

在寒假里,我看了《中国历史故事》,其中使我受益最深的是《大禹治水》这篇文章,它发生在上古时代,讲了大禹治水的感人故事,他艰苦奋斗,三过家门而不入,经历13个年头,改变了自己的父亲鲧只用筑堤堵水,不开渠引水的错误方法,最后终于制服了洪水。他还教大家利用水土资源,指导群众种庄稼,收到了大家的好评和爱戴,人们都叫他“大禹”。

在上古时代,人们凭借一些简陋的工具,就能战胜强大的洪水,真是太了不起了。

我想: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例子在社会上有很多,多少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昼夜苦干着,忘记自己的小家庭;多少人民教师为孩子们彻夜批着作业和试卷,顾不得自己的孩子;多少家庭为了国家,送儿女去边疆参加现代化建设。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不值得学习吗?大禹第一次过家门的时候,正逢小儿子出生,难道她的心不是肉长的?难道他就没有一点父子之情?不!他为百姓早日免受洪水灾难,把自己放在第二位。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大禹的精神,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读后感 篇3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很好看,语言通俗,易懂,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基本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有:千金一笑、卧薪尝胆、屈原投江、破釜沉舟、三顾茅庐和火烧赤壁。

千金一笑中,只会吃喝玩乐的周幽王,为逗美人儿褒姒开一次笑脸,不惜重金请人出主意逗褒姒笑,贪财的小人虢石父想得到那一千斤金子,给周幽王出了一个馊主意,弄得周幽王手下的大臣将军都不信任他了,真是自作自受。我认为,周幽王应该把吃喝玩乐找美人儿放在一边儿,认真处理国家的政事,才不愧对他这个“天王”的名号。虢石父也不能为了钱而帮周幽王出这种馊主意。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中,越王勾践因败给吴国,把软绵绵的被褥撤下去,换成了柴草,在吃饭的地方,挂了一个苦胆,吃饭前舔一舔,先查一下苦味。等下次再进攻吴国的时候,不忘记上次败给吴国的教训,这样才能让越国真正强大起来。就是因为越王勾践的明智,越国越来越强大,渐渐超过了吴国。等到恰好的时机,这位君王率兵攻击了吴国,越国反败为胜。越王勾践的品质值得让我们学习,只要及时发现错误,并虚心地改正,就还有回旋的余地。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真好看,它里面不但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多读一点历史故事,才能了解更多中国历史和中国从古至今的文明。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人的思维和想法,总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改变。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那么如何写好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篇1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不要偷懒,不要欺骗别人,否则会伤害自己。

当我看到这本 5 厘米厚、跟字典没多少区别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时,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兴趣。但为了完成暑假作业,我被迫翻开了这本”字典”,突然发现,这本书并没有我想像的那样乏味,里面的故事非常有趣。一下子,我的劲头上来了。

我开始仔细地读这本书,日日夜夜,每天都读。终于读完了从《春秋故事》、《战国故事》到《东汉故事》、《三国故事》等 120 多个历史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管鲍之交》。

它主要讲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他们把对方看得比自己还重,处处替对方着想。他们一块做买卖,一块打仗。

生意是合伙的,管仲家穷,所以鲍叔牙付出了更多。不过,他们赚钱的时候,鲍叔牙让管仲多收下,但他没有多少钱。他一出兵,鲍叔牙就跑在管仲前面。退兵的时候,鲍叔牙又跑到管仲的后头。

人们说管仲贪生怕死,但鲍叔牙却把管仲区别开来。这个故事告诉我,我的朋友应该坦诚相待,到处讲诚信。我想如果我们能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一起解决问题,就没有什么能打败我们。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篇2

争做新世纪好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读了《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故事》,我坚定了认真学习、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决心。

之前一直很讨厌看历史故事,但是翻开这本书,我很喜欢。这本书不像别的历史故事那样枯燥乏味讲述战争国家存亡,而是以轻松欢快的语气讲述了历史故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一片黑暗,民不聊生,民族陷于生死存亡之间。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人民奋勇拼搏,顽强探索生存之路。

起初,吸引我读这本书的是后羿的《射日》,这是我从课文中学到的。我不明白为什么神话故事会出现在历史故事中。所以我开始仔细阅读。这本书从盘古到女娲,然后是三皇五帝和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是我们有烧烤。

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是**?家!因为家里有父母,可以给我们无私的爱,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家的温暖不仅仅是爸爸妈妈的关爱,还有那些曾在战场上牺牲的英雄和默默付出的人,是他们的机智、英勇,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可以坐在家中有着烧烤吃。在这个温暖的地方,我感触很多,时代在不断的更替,新时代的发展掌握在一代代年轻人手中,而我作为一名小学生,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能做的就是从小立下志向,好好学习,孝顺父母,珍惜现在享受到的每一样,争做新世纪好少年。

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很感动。因为妈妈告诉我,家是温暖的港湾,正是因为有了我的这个小家,才能够组成了现在的大中国,而我们是祖国的花朵,都应该茁壮成长,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评语:本篇读后感从古论今结合历史故事畅谈现如今社会需青少年如何正视自己。语言精辟,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给人以无限深思。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篇3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很好看,语言通俗,易懂,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基本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有:千金一笑、卧薪尝胆、屈原投江、破釜沉舟、三顾茅庐和火烧赤壁。

千金一笑中,只会吃喝玩乐的周幽王,为逗美人儿褒姒开一次笑脸,不惜重金请人出主意逗褒姒笑,贪财的小人虢石父想得到那一千斤金子,给周幽王出了一个馊主意,弄得周幽王手下的大臣将军都不信任他了,真是自作自受。我认为,周幽王应该把吃喝玩乐找美人儿放在一边儿,认真处理国家的政事,才不愧对他这个“天王”的名号。虢石父也不能为了钱而帮周幽王出这种馊主意。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中,越王勾践因败给吴国,把软绵绵的被褥撤下去,换成了柴草,在吃饭的地方,挂了一个苦胆,吃饭前舔一舔,先查一下苦味。等下次再进攻吴国的时候,不忘记上次败给吴国的教训,这样才能让越国真正强大起来。就是因为越王勾践的明智,越国越来越强大,渐渐超过了吴国。等到恰好的时机,这位君王率兵攻击了吴国,越国反败为胜。越王勾践的品质值得让我们学习,只要及时发现错误,并虚心地改正,就还有回旋的余地。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篇4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今天我看了林汉达老先生写的《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厚厚的,可好看啦!我都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了。

《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里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还有三国故事。我最喜欢战国时期里统一中原的秦国,这是因为秦国兵马强壮,粮草充足,百折不屈,守信用,最主要的还是秦国的大王、大臣爱护全国百姓。

我觉得,各国之间不应该老打仗,要不然士兵们很惨,死的死,伤的伤,谁都没有好下场。各国之间可以用说客,说服其他的国家,只拿兵力吓唬一下敌人。

各国百姓快乐,就说明大王好,大王好,大臣就很忠心,大臣忠心了,就能帮大王做一番大事业,就说明这是一个强国。

我觉得全国人民只要万众一心,就能克服困难,打败敌国,一统天下。

秦统一天下之后,不应该让百姓筑长城,应该安抚百姓,整顿民心,鼓励百姓种粮,要不然会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哦!

只要全国万众团结一心,统一天下就很容易啊!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在这个暑假,我读了《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很好看,语言通俗,易懂,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基本上分为五个部分:春秋时期的故事、战国时期的故事、西汉时期的故事、东汉时期的故事和三国时期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有:千金一笑、卧薪尝胆、屈原投资大江、破舟、三顾庙、烧赤壁。

千金一笑中,只会吃喝玩乐的周幽王,为逗美人儿褒姒开一次笑脸,不惜重金请人出主意逗褒姒笑,贪财的小人虢石父想得到那一千斤金子,给周幽王出了一个馊主意,弄得周幽王手下的大臣将军都不信任他了,真是自作自受。我认为,周幽王应该把吃喝玩乐找美人儿放在一边儿,认真处理国家的政事,才不愧对他这个“天王”的名号。虢石父也不能为了钱而帮周幽王出这种馊主意。

在《卧薪尝胆》中,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他把柔软的被褥移走,换上了柴火。在他吃饭的地方,他挂了一个胆囊,吃之前舔了舔。首先,他抑制了痛苦。下一次进攻吴国,我们不会忘记上一次输给吴国的教训,让越国真正强大起来。由于越王勾践的智慧,越国越来越强大,逐渐超越了吴国。

等到恰好的时机,这位君王率兵攻击了吴国,越国反败为胜。越王勾践的品质值得学习。只要我们及时发现错误,虚心改正,就还有回旋余地。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真好看,它里面不但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多读一点历史故事,才能了解更多中国历史和中国从古至今的文明。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暑假的时候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表姐帮我卖了这本《中国历史故事》,我爱不释手。之后,我就利用空闲的时间去阅读。

《中国历史故事》主要讲的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战争、思想、品德的一些小故事,从这些小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关于做人、关于学习、关于生活等方面的道理。

在《中国历史故事》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事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就像故事中的老婆婆一样。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让我懂得了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我记得去年暑假,我和阿姨去乡下玩,那时西瓜刚熟。有一天中午,我吃完午饭,过了一会儿,大姨端来了一盘西瓜,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大姨问我:“千,吃完西瓜要不要跟我到瓜地里去摘西瓜?

”“太好了,大姨我们来比赛,看谁摘的西瓜最多!”

我高兴地说,“好啊,我是不会手下留情的!”大姨笑眯眯地说。我便快速地把西瓜给吃完。

过了一会儿,我和阿姨提着一个大竹篮去田里摘西瓜。到了瓜地,太阳毫不留情地烤着地里的西瓜,还没有开始摘西瓜,我就汗流挟背了,“千,快来摘西瓜呀,我们还要比赛呢!”大姨在瓜地里喊着,“哦,来了!

”说完,我就跑了过去。开始摘西瓜了,我双手抱着西瓜,用力地拔,西瓜好像跟我作对,我怎么拔也拔不动,这时,大姨走过来笑着对我说:“千,不是这样拔西瓜的,是……,知道了吧!

”“哦,原来是这样!”我点了点头,接着像大姨教我的那样,很快就摘了两三个西瓜。第一次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摘西瓜,真有些不习惯,我想:

又热又累。我真的不想这么做。我最好在树下休息一下!然后我就跑到瓜地旁的大树底下休息,突然,我想起了《中国历史故事》这本书,说:“不行,不能就这样放弃,我还要和大姨比赛呢!

”我站起来,跑向瓜地,又开始摘西瓜了。一个多小时后,我的竹篮里装满了西瓜。虽然我没有我阿姨摘那么多西瓜,但看着我辛勤工作的成果,我开心地笑了。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在学习中,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我们不能半途而废。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篇5

最近我读了《中国历史故事集之得陇望蜀》,它讲的是东汉时期汉光武平定天下的事。

公元30年,公孙述是蜀地的统治者,隗嚣是陇右的王。

汉光武为了平定天下,写信请公孙述和隗嚣归附汉朝求和。公孙述不但不答应,反而还来攻打汉光武。汉光武派兵攻打成都,暗地里防着隗嚣。

隗嚣沉不住气,先发兵攻打汉光武。汉光武亲自征伐隗嚣,轻而易举地把隗嚣打败。汉光武在回京的路上给围困西城和上的将军说:“那两个城打下来后,你们立即去攻打蜀地。我的毛病在于平定了陇右,又希望平定蜀地。每次发兵,我的胡须总白一点。如果不这样,怎么平定天下!”

公元36年,蜀地被汉光武的部队攻破,最终平定了天下。

我觉得汉光武先礼后兵,得陇望蜀,志向远大,所以平定天下。而且他善于发兵,有赏有罚,将自己的国家整顿的很好,在和其他国家打仗就可以轻易胜利。

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做事不要得到一点点收获就满足,要求应该更高,志向应该更远大,才能有更大的成就和收获。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篇6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是林汉达先生写的,讲述了周朝东移到晋朝统一全国的故事。

书中讲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其中,我特别喜欢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因为重耳很老实。重耳在流浪时,对楚成王许下了"如果你我两军交战,我军愿退避三舍(一舍在古代就是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的承诺。

我对于书中的"饱不忘饥"和"退避三舍"存在一些疑问,为什么晋文公重耳退避三舍之后又攻打了楚国呀?但是我觉得重耳很诚实,因为晋文公在楚王程面前的承诺已经实现了,所以我觉得晋文公很值得信赖。

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向重耳学习,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同时还不能不讲诚信,我们说到就要做到,这样才能"言必信,行必果".

读了这本书,我也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刘备、孙权和晋献公。我也学到了很多历史故事,如《千金笑》、《盗符救赵》、《团结群众斗秦》、《暗渡陈仓》等,学到了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开阔了视野。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二)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女孩子,在第十届读书节期间,我读的书有:《水浒传》、《点亮小橘灯》、《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其中最好看的书是《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西汉》、《东汉》、《三国》故事。其中最让我收到启发的是《千金一笑》。

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七百多年前。那时候,周朝的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也不管,光讲究吃喝玩乐,还打发人上各处去找美人儿。一位老大臣褒珦劝周幽旺要爱护国家和老百姓,不要把老百姓家的姑娘们带到宫里来。听了这话,周幽王很生气,把褒珦送进了监狱。

褒珦家买了一个漂亮的乡下姑娘,名叫褒姒,送给周幽旺国王。周王高兴的时候,放了褒珦。

可是褒姒在宫里天天不开心,老悄悄地流眼泪。周幽王就下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娘娘笑一下的,就赏他一千斤金子。

(古时候把铜叫做金子)这时,有个拍马屁的下流人物叫虢石父,虢石父给周幽王出了个坏点子:让周幽王点着烽火台,让临近的诸侯发兵来救援,结果让诸侯白跑一趟,一个个气得肚子都破了。后来,西戎真进来了,周幽王又点起了烽火台,没有人来救人,因为王子们以为和上次一样。

结果周幽王和虢石父被西戎杀死。就连老关在皇宫里也没有真正露出笑脸,就抢劫了他们。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不要偷懒,不要欺骗别人,否则会伤害自己。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三)

当我看到这本 5 厘米厚、跟字典没多少区别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时,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兴趣。但为了完成暑假作业,我不得不打开这本“字典”。突然,我发现这本书并不像我想的那么无聊,里面的故事也很有趣。一下子,我的劲头上来了。

我开始仔细地读这本书,日日夜夜,每天都读。终于读完了从《春秋故事》、《战国故事》到《东汉故事》、《三国故事》等 120 多个历史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管鲍之交》。

它主要讲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他们把对方看得比自己还重,处处替对方着想。他们一块做买卖,一块打仗。

买卖是合伙的,管仲家里穷,于是鲍叔牙本钱出得多。不过,他们赚钱的时候,鲍叔牙让管仲多收下,但他没有多少钱。他一出兵,鲍叔牙就跑在管仲前面。退兵的时候,鲍叔牙又跑到管仲的后头。

人们说管仲贪生怕死,但鲍叔牙却把管仲区别开来。这个故事告诉我,我的朋友应该坦诚相待,永远诚实。我想如果我们能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一起解决问题,就没有什么能打败我们。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篇7

听党话跟党走

——读《上下五千年》有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嘹亮的歌声迎来了党的90岁生日。我原先并不能很好理解歌中深奥的内涵,但自从读了《上下五千年》,特别是鸦片战争后近现代那部分历史,我豁然开朗。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是一段黑暗的历史,是一段抗争的历史!

我痛恨清**的无能,痛恨军阀混战,痛恨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们的欺凌!我爸爸妈妈的爷爷奶奶们那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呀,我简直无法想象。在那黑暗而混乱的历史中,中国热血青年在寻找各种救国和中国出路,但他们总是失败和困惑。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从那以后,中国共产党就象一盏明灯一样指引着中国的方向!无数共产党员,用血肉之躯,把我们多苦多难的祖国拖出了泥潭,送上了光明的大道。无数革命先烈,怀着童心,抹去了祖国母亲的伤心泪水,换来了她幸福的笑容,让她的孩子们快乐成长。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今天的中国,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只有象征和平的鸽子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他们是繁荣昌盛的。这是谁的功劳?

是党,我们敬爱的党!红领巾在我们的少先队员面前飘扬。它是五星红旗的一角。它是用烈士的血染的!当鲜花和掌声取代硝烟和战火时,我们不应忘记那些勇敢无畏的先驱者,那些倒在血泊中的革命先烈,那些为新中国建设献出青春和鲜血的探险家!

虽然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党的带领下,已步入强国之列,但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不能就此懈怠,仍要发奋努力,“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履行好党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义务,矢志不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旗增光添彩。我们将更加热爱和信任党,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建设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篇8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里有许多历史故事,我被书本上的其中一个故事吸引住了,那就是《屈原投江》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屈原是楚王的大臣。因他受楚王的重用,引起公子兰等人的妒嫉,他们在楚王面前挑拨,令楚王逐渐疏远屈原,最后还将他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眼看国家一天一天衰落下去,自己却得不到救国救民的机会,只能用诗歌来发泄他的悲痛,陈述他对国家大事的想法。当秦国派兵攻打楚国,屈原不愿看着楚国被毁,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落到敌人的手中,在五月初五的那一天,抱着石头,跳到汨罗江自尽了。

从此以后,每逢五月初五大家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我很喜欢这本书,我更喜欢故事中的屈原。他热爱国家,关心人民的疾苦,坚持真理、宁死不屈。我们应该学习屈原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敢于坚持真理。

这部故事集是历史读物,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历史知识,我的同学们都应该读一读。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篇9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使楚、风流才子马相如、三保太监下西洋等故事。

这些故事有得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讲一些不忘国耻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搬家”。小的时候也背过“昔孟母,择邻处”,但是不明白其中含义。今天,我终于懂了。书中说的是孟子小时候很调皮,他妈妈对他非常严格。为了让他有个好的环境,能够专心读书,搬了好几次家。慢慢的,孟子开始变得懂事了,爱看书,也有礼貌了。孟母还教育孟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孟子长大后,成为了天下文明的大师。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我妈妈也为了我能专心读书,放弃了很好的工作,细心在家教导我,教育我。

她像一位辛勤的园丁,不厌其烦的教我一遍又一遍。妈妈还说,自己没上过大学,只是没爸爸好,以后就要看我的了。我就有一个小小的心愿栽种在了我的心中。“不能辜负妈妈的期望”。我现在渐渐长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用好的成绩来回报我亲爱的妈妈。《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国历史故事集》主要讲述了从春秋、战国、东汉、西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比如《千金一笑》、《退避三舍》、《三家分晋》、《统一中原》、《昭君出塞》、《投笔从戎》。

每一个故事多令人难忘。掩卷沉思,里面的无数英雄好汉无不令人折服。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项羽了。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等只是这乱世的配角。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钜鹿是他的一个起点,那时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生动的故事如,《张良拜师》让我明白了,最人要谦虚并尊重他人。就像张良尊重老人一样。有好人也有坏人,如《千金一笑》中周幽王为了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最后一直外族入侵时无人来救。这告诉了我们不要为了眼前的一些小利益而花“大价钱”。还有宋襄公为了“仁义”二字,以至于惨败。这让我们知道了为人处事要灵活变通,不要一味的遵守一些条件。否则,会导致失败。

历史是一面活生生的镜子,它可给我们知识,可给我们借鉴。让我们一起去理解更多的历史吧!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篇10

这个暑假,我读了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 这本书是从春秋到三国的历史故事合集,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前后一千零五十年。主要取材于《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这本书告诉我很多关于典故的历史和成语的起源。

它不仅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也让我了解了中国的悠久历史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相齐、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煮豆燃萁》这个故事了.

《煮豆燃萁》讲三国时曹丕为了夺权要杀他的弟弟曹植,限曹植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否则决不宽容。结果,曹植只是走了两三步,念了一首诗:煮豆子烧桂花,豆子在大锅里哭。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有名的《七步诗》就是这样得来的。

这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一个家庭,兄弟之间应该彼此相爱,互相帮助,共同前进。我们不能煮豌豆,烧蕨类植物,互相残杀。这样的结果只会伤害双方。

再比如《暗箭伤人》故事讲了子都因为嫉妒颍考叔比他聪明能干,在一次战争中偷偷地向颍考叔放了一枝冷箭,结果颍考叔没死在敌人手中,却被自己人射死。但由于内心的不安,他最终子杀了。像公孙子都那样趁人不备暗放冷箭的,就叫做“暗箭伤人”。

不过,它却并不限指以暗箭为凶器来伤人,凡是采取任何不光明的手段暗地里伺机伤害别人的,都可叫做“暗箭伤人”。

书中,每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每一件历史事件,都在震撼着我,教育着我。随着一个个故事的开始,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进入了古人的世界,看见了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失败的英雄项羽、勇敢的刺客荆轲、卓越的军事家孙膑,统一六国的秦王等,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令我感动,让我思索。

通过读《中国历史故事》,我发现这些伟大的人物身上都有五大品质,那就是善良、勤奋、智慧、勇敢和坚韧。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使他们能够成就伟业,使自己在历史上成名。我也会努力学习,勇敢面对困难,掌握更多的技能,成为未来社会有用的人!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篇11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一这本《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在我和妈妈的努力下终于读完了!我很开心!你知道吗?

这本书有800多页。按每页计算,有40多万字。这是我读过的最厚的书。我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

这本书是按时间顺序编写的,从《千金一笑》一直写到《三国归晋》,共112个小故事。,有描写激烈战争的《官渡之战》《火烧赤壁》,有体现崇高气节情的《苏武牧羊》《屈原投江》还有体现亲情的《缇萦救父》……每个小故事的情节都很有趣,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变化。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5厘米厚的“大字典”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家中的书都要堆成山了,看都看不过来,竟然还买这么厚的书?她到底想干什么?

再看看里面的文字那么小,插图还是黑白的,我不读,不读,就是不读!“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啊!

妈妈看出了我的心事,笑着说:“别急,别急,我来读,你来听,这可以了吧”?我这才勉强地答应了。从那天起,我和妈妈每天睡觉前都要读故事。不知不觉中,我被这些故事所吸引。

有一天,妈妈喊累说不给我读故事的时候,我急了说:别不读啊,我来读,你来听,这样可以了吧?我记得我当时读的是《豆粥麦饭》这个故事。

从那天起,故事就变成了我和妈妈换着读了,这种角色的转变,我是心甘情愿的!

假期里,我的时间充足了,读故事也变得随意了,起床前读一个;吃过午饭再读一个,睡觉之前也要读两个!这本书变得越来越薄了,我和妈妈的劲头却越来越足了,8月14日晚上,我和妈妈交替读了最后一个故事《三国归晋》,合上这本书,我和妈妈击掌庆祝!这3个月,我很快乐!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二《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从春秋到三国的历史故事合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我国的历史故事。本书讲了五个系列:

《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这本书里介绍了很多历史故事,而且每一个故事都对应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韩信拜将》的故事。韩信没成名时,平时出门喜欢佩带宝剑。

可有人看着韩信文不文、武不武的样子,觉得很不顺眼。

有一个屠夫的儿子就要挑起事端,对韩信说:“你敢跟我拼一拼?你敢,就拿起剑来刺我;不敢,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

”韩信端详了他一会儿,就趴下去,从他的裤裆底下爬过去了。看到这里,我有许多感受。

在学校里我们有时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吵架甚至告到老师那里去,一连几天闷闷不乐,心中像堵了个东西一样,无法专心致志学***。想想韩信的肚子。这样做有趣吗?韩信为什么不和污辱他的人打架?

不是说“士可杀不可辱”吗?项羽就为了他的所谓的气节,兵败垓下之后自刎于乌江了嘛!韩信之所以忍辱含羞,是因为他心中有明确大志向。

为了实现自己宏伟的理想,任何一切他都可以忍受,因为他知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因此,他不在乎恶人,而是坚持自己的目标,最终成为汉军总司令——大军。而且,有时反对你的人使你的进步更加坚定。

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一件小事而停滞不前。要胸怀宽广,和同学友好相处,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一些中国的历史和典故,丰富了我的知识;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真理,这也时我在写作上取得了进步。

我认为这是一本罕见的历史故事书。我建议你也读这本有意义的书。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三在9,10月份,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是一本优秀的历史书,也是一本优秀的中国书。它是历史知识普及读物的经典。

它是一套祖孙几代人爱读的书。

林汉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字家。他编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历史普及读物中的经典,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套书之所以长销40多年,是因为它不仅是一本优秀的历史书,也是一本优秀的中国书。对普及儿童历史知识,提高儿童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林汉达先生所著《中国历史故事集》的五种美绘本,《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

林先生的历史故事书自上世纪60年代出版以来,吸引了大批读者,并赢得了几代人的赞誉。近年来,虽然市场上有许多新的历史书籍,但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仍然留在人们的视线和记忆中。有些读者认为,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他们看到的最好的历史故事书,当年自己看这部书长大,现在也希望自己的后代能继续看这部书。

读过这本书的人不会对这种说法感到惊讶。中国历史悠久又深厚,那么多人物、事件,写起来是个难事。林汉达先生用串珠的方法把人事过程连系起来,不仅既重而且不间断。大故事覆盖小故事,成为一个整体。

还有那带“北京味”的语言,讲起来如道家常,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引人入胜,便是这套书的必然结果。读者们大都以为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实际上林先生是满嘴浙江话的南方人。他高超的组织艺术和语言技巧,都得益于他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对祖国语言的准确把握。

可以说,写这样的作品没有真正的功夫:没有务实的态度,由于现在有些作家浮躁粗暴,永远不会努力。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篇12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由我国着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字家林汉达编写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是从春秋到三国的历史故事合集,共讲了五个系列:《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故事中,有千金一孝、韩信拜将、三顾马鹿,暗中捅人又回到赵家

我最喜欢的是韩信的赞赏。韩信不出名的是候,出门喜欢佩剑。别人看着韩信文不文、武不武的样子,觉得很不顺眼。有个屠夫的儿子会惹祸上身,他对韩信说:

“你敢跟我拼一拼?你敢,就拿起剑来刺我;不敢,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韩信看了他一会儿,就从他的裤裆底下爬过去了。

周围的人都取笑他,还得了个外号,叫“钻裤裆的”。韩信当时虽当众受辱,可心怀大志,一心成就末来。后来,由于与继承人萧何的会面,他多次向汉王刘邦推荐韩心,汉王同意重用韩信为将军。

韩信智勇双全后来他就成为了大英雄。

"中国史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