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汇总7篇)。
推荐一篇有关“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的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作为教师的一项职责,编写教案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教案并不是随随便便写一下就够了的。事实上,教案是多元教育思维的具体体现。相信这篇文章会给您带来喜悦!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
(1)说出皮肤的结构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
(2)理解皮肤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运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结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区分能力;
(2)在教学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切实体会皮肤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通过课堂中开展的活动,培养快速处理信息,灵活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解皮肤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2)通过对皮肤结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充分认识生物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通过介绍我国有关科学技术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皮肤与汗液分泌。
课时:一课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项功能,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由于教材将本节安排在“人体废物的排出”这章进行介绍,所以教学设计中应以排泄功能为主线来介绍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皮肤的结构”,虽然在显微镜下较易观察,但学生可能不易区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皮肤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学生对“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借助CAI。
本课教学先以学生们较熟悉的宏观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为类比使学生了解人体代谢废物及时排出的重要性。同时提问“人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内代谢废物?”
[学生回答]①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
②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③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借机回顾前面学习的两种排泄途径,同时引入今天“皮肤”的内容。
【新课导入】师:有人说:“皮肤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张嘛”(以轻松的话题开局)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描写皮肤的词句?(请同学列举)
学生争相发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墙;油光满面;汗流满面;“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教师含笑而言:刚才同学们列举的词句十分生动有趣(给以肯定),可是细细想来,这些词句中,还隐含着关于皮肤的一系列问题(话题急转),比如,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许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有人肤白胜雪,有人皮黑似炭,人体的肤色为何会有不同?长“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为何会出汗?(一连串发问,引起学生思考)这些无疑都与皮肤结构有关!
一、皮肤的结构
[活动]观察皮肤的结构
(1)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皮肤切片,获得有关皮肤结构的感性认识;
(2)对照大屏幕上皮肤构造图,辨别皮肤各组成部分;
(3)出示3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观察探究:
①皮肤有哪些结构?
②皮肤各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③推测各部分结构功能。
[注意事项]①教师巡视指导;
②请学生注意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以防压碎;
③观察完后,交回切片显微镜,做好实验收尾工作。
请学生对照屏幕上的皮肤结构示意图,说出皮肤的结构和细胞排列特点,推测有何功能。展示课件,小结皮肤的结构,并引导学生由结构认识功能。
皮肤的结构:表皮--角质层,生发层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下面是一篇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生物教案,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生参考!
学习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了解枝条的生长过程。
知识回顾
1种子萌发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_____。_______或_____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后,________发育,突破种皮,形成_____。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幼根的结构有哪些?
2、芽的结构有哪些?
3、什么是居间生长?
自主学习
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______。
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___________。
3、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_____发育成的。芽在发育的时候,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组成,枝条上的_____又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4、小麦、水稻、竹子等一些植物,可以通过_____使茎急剧长高。
5、“小麦清明拔三节,新笋一夜成高竹”就是对_________的形象描述。
当堂练习
《基础训练》P15—P18
植株的生长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观察的方法探究植物茎的生长过程,并能用相关的知识解释。
2、让学生知道年轮形成的简单过程
3、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无机盐。
知识回顾:
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
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伸长区___________。
自主学习
(小组完成实验,按1——3步骤进行)
1、取一段柳树的枝条,肉眼观察看它有几部分组成。
2、用解剖针扎一扎横切面上的质部和髓,试试哪部分最坚哽哪部分较疏松?
3、用手剥一剥树皮,试一试能不能剥掉,剥去树皮后用手摸一摸内侧有什么感觉?
探究释疑,合作交流
4、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以及形成层的特点。
5、什么叫年轮?年轮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怎样推测树木的年龄?
6、植株的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哪些?缺乏时会怎么样?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4、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如何防止呼吸道疾
3.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二、过程
教师活动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吸气,在呼气,感觉胸廓变化?肋骨是怎样运动的?
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缩、舒张使胸腔上、下径发生变化。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引导学生: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
教师及时点评,并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
学生总结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和鼓励。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3)
一、鼠妇的介绍
鼠妇又称“潮虫”,在南方也叫“西瓜虫”、“团子虫”,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潮虫亚目。鼠妇的种类较多,它们身体大多呈长卵形,成体长9—15毫米,背腹扁平十分显著,呈灰褐色、灰蓝色;常能卷曲成团,是草食的陆栖类群,口器是咀嚼式口器,为甲壳动物中完全适应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从海边一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地都有它们的分布。第一触角短小,后7对胸肢变成步足。但它们都需生活在潮湿、温暖以及有遮蔽的场所,昼伏夜出,具负趋光性。不像昆虫和蜘蛛那样高度适应于陆地上生活,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分布,在田间,主要为害黄瓜、西红柿、油菜等常见的种类有潮虫科、鼠妇科、球鼠妇科等代表动物。
二、鼠妇的生活环境及采集
鼠妇喜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庭院内。鼠妇在20---25度之间生活较为正常。若室内外温度在25度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盆里、坛内均可以找到;温度低于25度,需要选择温暖的花窖、庭院的下水道旁边进行采集,也可在平房条件的厨房地砖下面进行收集。我们在学校园里采集时发现,鼠妇的数量较少,个体也较小,以一些个体小的为主。在花盆底下可以采集得到,但数量少,如果花盆是放在水泥地上则其数量会很少,而且水分过多数量也会大大减少。为了采集的方便,我们经过一番努力后发现,如果把台湾草连根铲起,倒盖在墙边的草坪上(可盖两到三层),开始几天不要浇水,等草干了之后,三天左右浇少量的水,只要保护相对潮湿就可以。一个月左右开始采集,则可得到个体较大,数量较多的鼠妇。而且,采集过程非常方便,只要把草皮拿走就是。在鼠妇的收集过程中,必须小心地保护,收集后,容器内应带一些湿土和注意通风。湿土是富含有机质,颜色以黑色,同时可放几片烂树叶或一些植物的小根。
三、鼠妇的饲养
在实验室饲养鼠妇可用大的盆子如塑料水槽、也可用月饼的盒子。在盆子内放一些经过筛选后的松软的土壤,土壤以富含有机质为好,特别是黑色的土壤则效果更佳,同时可放一些烂树叶。土壤的含水量不宜太大,每天可向土壤中喷洒少量的清水,水滴入过多,土壤容易形成泥块或泥浆,这样会使鼠妇的活动减慢,甚至造成死亡。可以用手进行小测,用手抓起一把泥土,用力捏,没有水从指缝流出,松开手,轻轻一碰,泥土疏松,表明土壤的湿度适中。同时每3天换一次土,最长不要超过一周,换土也不要全部换,可放一半留一半。鼠妇的密度不宜过大,大概每1000毫升的容器内可饲养25---30只左右的鼠妇,密度过大,妇容易死亡。盆子上可用黑布遮盖,保证有充足的空气,同时用橡皮圈套住黑布,防止鼠妇逃跑。也可在晚上开灯,也能起到防止鼠妇逃跑的效果。
四、鼠妇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每次换土时,保留一部分原来的土壤;对换出的土壤要细心检查,以免因个别鼠妇“假死”或钻在土壤中而丢掉。
2、在实验室放置鼠妇时,要留心周围是否有其它动物如老鼠、蟑螂等的危害。
3、土壤中水分不宜过多,保持湿润即可。如果不小心加入的水太多,可用细沙进行调节。
4、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在饲养鼠妇时尽可能给它提供适宜的温度。
5、不要将饲养的鼠妇放在太亮的地方,尽可能给它提供较为黑暗的环境。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4)
通过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能够说明根毛细胞吸水的原因,了解合理灌溉的道理。
能力目标
1、通过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课题研究,继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生活实例、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根毛细胞适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初步树立植物体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了解根吸水原理在实践上应用,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都围绕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一知识点,它是解释根吸水、失水的关键,是学习根的水分代谢的必备知识,同时也为今后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水分代谢奠定基础。只有明白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才能合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和解释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灌溉问题。因此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容易的观察到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而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就要涉及到一些比较生疏、抽象的`概念,如:溶液、浓度等。所以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经了解,对于这些概念,初一的学生在小学时有过一定的接触,只是不能准确的进行描述,所以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加强感性认识,以便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和道理,以及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和过程。
难点:细胞和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手段:观察、分析、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中"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的内容是中心问题。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现象,让学生由浅入深,并能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根据挂图说明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和功能。
2、成熟区的生理功能与根毛细胞的细胞特点。
二、讲授新课:
(一)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把切好的新鲜的萝卜片放入干燥的培养皿中,并撒上食盐。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其变化。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水分产生,水分从何而来?"
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学生很容易分析出水分是由萝卜细胞的细胞液中出来的,是因为撒入食盐造成的。)
4、讲解:溶液、浓度的概念。
本实验中食盐遇到萝卜片上的水分后溶解,就成为食盐溶液。而溶液中含有食盐的多少即是溶液浓度的大小。
5、出示课本61页演示实验。(强调:实验中除一个烧杯中装有清水、另一个烧杯中装有盐水以外,其他的实验条件都一样)
6、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观察萝卜条的变化,并用量筒测量烧杯中的溶液量。
7、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5)
教案预览: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③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授课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人类的起源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认识观察现代类人猿
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
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相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
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同点。
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况。
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观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看录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索、回答,并补充。
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动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胆进行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环境的变化 (地壳的运动导致)
分析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地壳的剧烈运动,使自然环境发生变 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组织学生分析,教师进行补充、纠正。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
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 书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进化的地位。
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具、语言等方面的变化。
分组游戏。(肢体表达一句话的意思,体会语言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盆的 形态等)并进行分析,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
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应很好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 小组讨论:
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 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渗透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记叙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能举例说明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②学会收集、整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③学习用列表法比较、概括、总结知识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关注、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说明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难点
①用化学方法检测蛋白质和维生素C。
②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③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用具
多媒体、食品标签、蛋白质的检测、维生素C、双缩脲试剂、蛋白质、滴管、试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二组图片,一组是非洲难民孩子骨瘦如柴,无力行走,在地上卷曲等;另一组是现在我国部分儿童少年过度肥胖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有的人骨瘦如柴?有的人肥胖得迈不动脚?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二组图片提出问题,且作出初步的结论?
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结论:
(1)两组图片上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能是营养问题。
(2)这两组图片中儿童少年是不是得了营养方面的病?一是营养不良,一是营养过剩。
(3)是不是与生活环境有关?一个生活环境艰难,一个生活环境优越。
总结并引出课题:
是的,他们如此强烈的反差却是因为同一原因,就是都与营养相关,都是营养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健康,就是科学营养。科学营养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这就是这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将熟悉的食物名称及其所含营养物质种类写在一张纸上,再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组长负责安排、统计自己小组总共列举出多少种食物及其成分。在列举中要求能够简单地分出类别。
将各小组统计结果进行交流,再统计,全班总计列出多少种食物及营养成分。
讨论:食物究竟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
2、演示实验:“蛋白质的检测”,“维生素C的检测”
老师介绍双缩脲试剂和吲哚酚试剂的配制方法。
小结: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呈现紫色反应,吲哚酚与维生素C溶液呈现褪色反应。通过以上演示实验,同学们知道了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方法,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里有一些食物,你能猜一猜这些食物中含有什么营养成分吗?
(1)作出假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即将检测的食品作出假设。填入下表。
(2)设计实验方案
我们已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所要检测的食品的营养成分作出了假设,那么供检测的食品中是不是含有这些营养成分呢?请同学们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加以证明。
小组讨论: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检测方法,实验材料的选择,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中的注意事项,预期的实验结果等。
小结: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指导探究方法。
(五)课堂练习
第2课时 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一 、复习提问
1、食物中营养成分有哪些?
2、怎样检测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
二、导入新课
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指导学习。
三、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讲解各种营养成分的食物和主要功能:
水:约占人的体重60%——70%,是细胞达到重要组成成分。体内的养分等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运输到身体各个部分。
无机盐:无机盐占量4%,作用十分重要,如含铁、含磷的无机盐是构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蛋白质:是构成厂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脂肪:也是人体重要的供能和储存能量的物质。
维生素;可分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常见有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D。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物中含有六大营养成分,这些成分对我们的身体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体缺乏某些营养成分,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缺乏症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的食物
一、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检测
2、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
(三大产热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
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作用
1、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2、无机盐:含铁、含磷的无机盐是构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3、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4、蛋白质:是构成厂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5、脂肪:也是人体重要的供能和储存能量的物质。
6、维生素:可分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后记
本节课采用阅读、实验活动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探究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教学效果较好。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7)
教学目标:
知识:
1、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2、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3、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能力:
通过课前收集资料使学生初步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精神;通过介绍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国家为什么要严厉打击贩卖私盐行为”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的名称和位置
举例说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完成“糖尿病发病率”的调查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为什么在体育比赛中要禁止服用?(学生讨论,交流)
师: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物质,叫激素。
激素调节主要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学习几种激素的调节作用
(二)新课学习: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有什么功能
实验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添加甲状腺激素的蝌蚪先发育为青蛙?
阅读讨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师:同学们知道呆小症、甲亢、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病症的病因吗?
生:读课文、讨论、表达(呆小症的病因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亢病因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病因是成年时甲状腺激素
不足)。
师:对,这几种病都与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甲状腺激素是什么部位产生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什么呢?
生: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食用的盐是加碘的,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加碘吗
生:讨论、表达[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我国大部分地区饮食里缺少碘,碘不足会引起甲状腺增生肿大,患地方性甲状腺肿,食盐加碘可防治碘缺乏病]
师:对。地方性饮食缺碘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你们知道碘盐的正确使用方法吗?
生:讨论,表达,交流
师:预防碘缺乏病除食用碘盐外,还有什么方法?
生:还可以食用海带等海生植物。
5、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师:讲述胰腺的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相关内容。胰岛素是胰岛分泌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不少糖尿病患者跟胰岛素的分泌有关,你们知道有什么关系吗?
生:阅读相关内容,讨论、表达[胰岛素分泌不足会患糖尿病]。
师:对。导读胰岛素功能。
活动:布置学生课后对糖尿病发病率进行调查
师: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可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介绍:1965年9月,我国科学工作者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开创了人类合成蛋白质的先例,在生物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6、简单介绍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
dg15.com编辑推荐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集锦六篇)
阅读了这篇网络文章后,我们对于“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这个问题,建议你收藏下来。教案和课件是老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老师都对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非常熟悉。教学内容是教案设计的核心要素。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标: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解、查资料、分析、问答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生:(阅读、分组讨论)东非大裂谷两侧的生 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热带 雨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师: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等。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多的早期古人类化 石呢?
生:可以说明人类的始祖在非洲。
师:化石是最好的证据。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几幅古生物学家挖掘出的不同时期古人类化石的图片。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观察、思索)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 (1)就"露西"少女的 骨骼来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区 别?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想像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2)"东非人" 用图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东非人"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生:从"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比 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具有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东非人" 所用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当作工具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推测"东非人"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已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师:再来观察"东非人"头骨化石及复原像, 你们能想到些什么呢?
生:"东非人"既有现代类人猿的特征,又有人类的特征。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可能说明"东非人"是处在进化当中。
师:根据上述化石以及它们的遗物,请你们推测一下古人类当时的生活状况?
生:(阅读、回答)
生1:生活在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后来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生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就处于这个阶段。他们能够使用工具,相当于使自己 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了。
生3:"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师:对。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生:(分组表演)请一位同学选择三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话并告诉其中一位,要求他只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朋友。最后由第三位朋友用语言表达出原意来。
师:通过这样的过程,原话的意思改变了没有?由此可见,语言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语言使我们大家能进行很好的交流。没有语言而仅用肢体去表达,会产生很多的误会。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充分而恰当地运用语言。用语言进行交流也是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之一。
师:下面在你们观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后,请指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渐变化的?
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
生1:运动方式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生2: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 内的各种复杂工具。
生3:赤身裸体→懂得御寒、遮羞。
师: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 发展?
生: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师: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生:不能。现代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
师:曹植有首诗,批评哥哥曹丕对他的迫害:"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结合本节课,应当怎样理解?
生:曹植把自己比做豆子,把哥哥比做豆茎,釜中的豆子对釜底的豆茎说:"我们本是同一棵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急于煎熬我,把我煮烂呢!"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来像手足一样生于一体之上,所以不应该互相残杀。
师:那么,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我们应当加强保护。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生: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 生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生活的森林环境,坚决制止一切破坏它们生存的行为等。
师:也希望你们能把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知识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
三、课外研究:
师: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除了化石以 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请你们课后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并与同学交流。
四、作业:P7 : 2、4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森林古猿----下地活动---古人类---现代人类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
(1)说出皮肤的结构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
(2)理解皮肤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运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结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区分能力;
(2)在教学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切实体会皮肤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通过课堂中开展的活动,培养快速处理信息,灵活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解皮肤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2)通过对皮肤结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充分认识生物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通过介绍我国有关科学技术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皮肤与汗液分泌。
课时:一课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项功能,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由于教材将本节安排在人体废物的排出这章进行介绍,所以教学设计中应以排泄功能为主线来介绍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皮肤的结构,虽然在显微镜下较易观察,但学生可能不易区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皮肤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学生对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借助CAI。
本课教学先以学生们较熟悉的宏观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为类比使学生了解人体代谢废物及时排出的重要性。同时提问人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内代谢废物?
[学生回答]①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
②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③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借机回顾前面学习的两种排泄途径,同时引入今天皮肤的内容。
【新课导入】
师:有人说:皮肤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张嘛(以轻松的话题开局)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描写皮肤的词句?(请同学列举)
学生争相发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墙;油光满面;汗流满面;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教师含笑而言:刚才同学们列举的词句十分生动有趣(给以肯定),可是细细想来,这些词句中,还隐含着关于皮肤的一系列问题(话题急转),比如,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许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有人肤白胜雪,有人皮黑似炭,人体的肤色为何会有不同?长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为何会出汗?(一连串发问,引起学生思考)这些无疑都与皮肤结构有关!
一、皮肤的结构
[活动]观察皮肤的结构
(1)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皮肤切片,获得有关皮肤结构的感性认识;
(2)对照大屏幕上皮肤构造图,辨别皮肤各组成部分;
(3)出示3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观察探究:
①皮肤有哪些结构?
②皮肤各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③推测各部分结构功能。
[注意事项]
①教师巡视指导;
②请学生注意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以防压碎;
③观察完后,交回切片显微镜,做好实验收尾工作。
请学生对照屏幕上的皮肤结构示意图,说出皮肤的结构和细胞排列特点,推测有何功能。展示课件,小结皮肤的结构,并引导学生由结构认识功能。
皮肤的结构:表皮--角质层,生发层
真皮
皮肤附属物:毛皮、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表皮
在介绍生发层的分裂增长能力时,可引用一组数据来证实:人体整个表皮一般每3~4周就全部更换一次,人的一生中总共约要掉落18千克的皮肤碎屑在介绍经常晒太阳的人们为何皮肤会变得黑些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
(2)真皮
师: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看图),从厚度上看比表皮薄,还是比表皮厚啊?
生:厚!
师:真皮内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这有何作用呢?(Flash同时闪现这两部分结构)
教师演示:大家一起捏住自己的脸,再轻轻扭动,松开手,看皮肤有没有大的变化?(或以一块新鲜的较厚猪皮实验,撕、拽、拉)
生笑着同做:没有!
师继续演示:这是一张白纸,我把它抓住,再轻轻一扭,松开手,大家看看纸产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皱了!
师:这说明了什么?(再介绍《红楼梦》中贾宝玉和刘姥姥的皮肤差别)
生:真皮内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赋予了皮肤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师:在真皮内我们还可以看见感觉神经末梢和非常丰富的毛细血管(Flash分别闪烁)它们各有何作用?(通过Flash展现冬季与夏季毛细血管的变化,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深入理解此知识点)
生:感觉神经末梢能使我们感受外界刺激;毛细血管可以通过自身的收缩与舒张来调节体温,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3)皮肤的附属结构
请学生观察自己的皮肤,说出皮肤还有哪些附属物,再在大屏幕中显示结构照片。
在对皮脂腺的介绍中,注意补充青春期预防青春痘的方法,做好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
二、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1)汗腺组成
分泌部:由弯曲成团的细管构成,周围有毛细血管
导管:细长的管道开口于皮肤表面
师:相信同学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夏日的骄阳下呆一会儿就会感到浑身冒汗。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以前人们不知道汗水是怎么来的?现代医学和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真皮内隐藏着250万个小腺体,汗液就是从那里被输送到皮肤表面的。 (Flash闪现汗腺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汗腺分泌部周围的毛细血管,并思考其作用)
(2)汗液的成分
教师演示:将手指按在镜面上,5秒钟后移开,发现镜面上留有水蒸气,以此证明汗液的成分有水。再请学生思考,并讲出证据,以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判断汗液的其他成分。
生:军训时,衣服和帽子上留有的白色的盐渍,汗的味道是咸的!说明还有无机盐。
生:烘烤汗液时应该会有臭味散发,说明汗液的成分中含有尿素。
(3)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结合信息技术,通过Flash动画来展示,整个过程避免了单纯语言描述的苍白无力,使教师的讲述变得生动而形象,学生的认识变得直观而明晰。)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当环境温度较高或人体剧烈运动时,汗腺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细胞从毛细血管中吸收了水、无机盐、尿素等物质形成汗液,再通过导管到达体表被排出。
(4)出汗的利弊
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出汗的利弊从而引出其功能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时间4分钟)。
生:有排泄作用!
生:调节体温的作用!
师乘势而问:如何实现的?(将问题深入)
生:汗的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因此对人体的体温具有调节作用。
师:(点头赞许,同时播放Flash汗液的蒸发带走热量)除了刚才说到的皮肤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体温外,汗液的蒸发也可调节体温,特别是在人剧烈运动时,肌肉活动释放的热量相当于安静时的10~15倍,此时光靠皮肤的散热已经来不及了,并且要是这些热量不及时散发出去的话,足以使全身的血液沸腾,这时就要紧急开动全身皮肤的250万个汗腺,结果我们会大汗淋漓,靠汗水的蒸发带走热量。
师: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的,那么出汗有没有不好的地方?(转变话题顺便进行世界观教育)
生:大量出汗会使人体盐分流失,造成热痉挛,所以高温天气里,人们应及时补充水和盐分。
生:弄脏衣物,要求我们搞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3】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知识与技能:
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
.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
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难点:
.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多媒体课件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自从人类第一次冲出地球、飞向太空、登上月球,接连向火星、木星、土星发出探测器以来,至今仍未发现生命。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只有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
师:对,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郭沫若老先生在《女神》中对地球的赞美,从中去思考人与地球上生物圈的关系。
生:(一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师:我们人类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生物圈,同时人类的活动还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并进一步探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孩提时代你们向爸爸妈妈提出的问题。也许爸爸妈妈的回答给你幼小的心灵以暂时的安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又有了新的困惑。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你们的这些困惑。“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
二、小组讨论,探究新课
师: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是悬而未解的。在这方面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
生:(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
师:说到人类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请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这方面材料。
生:(分组汇报交流)
师:你们知道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么吗?
生:森林古猿。
师:对。下面你们观察几种现代类人猿图片和录像,结合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生:(小组合作进行观察、讨论,组间进行补充)
师:当今,为什么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却在日益减少呢?请谈一下你们的观点。
生:(小组讨论、组间交流、补充)
生1: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技术和工具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使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相反,现代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力。
生2: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滥捕乱杀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等,都使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减少。
师: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区别呢?
生:(观察、讨论、交流、回答)
师:由此可见,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动物进化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但人类已超出了动物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在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请同学们观察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图片,尝试着描述出它们的生活状况。
生: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栖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
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进化成为人类呢?
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师:我们对森林古猿的一支转变成人类做了初步的分析,那对此是否有什么证据呢?我们来进一步探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个资料:(课件展示)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
(1)说出皮肤的结构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
(2)理解皮肤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运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结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区分能力;
(2)在教学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切实体会皮肤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通过课堂中开展的活动,培养快速处理信息,灵活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解皮肤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2)通过对皮肤结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充分认识生物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通过介绍我国有关科学技术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皮肤与汗液分泌。
课时:一课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项功能,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由于教材将本节安排在“人体废物的排出”这章进行介绍,所以教学设计中应以排泄功能为主线来介绍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皮肤的结构”,虽然在显微镜下较易观察,但学生可能不易区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皮肤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学生对“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借助CAI。
本课教学先以学生们较熟悉的宏观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为类比使学生了解人体代谢废物及时排出的重要性。同时提问“人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内代谢废物?”
[学生回答]①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
②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③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借机回顾前面学习的两种排泄途径,同时引入今天“皮肤”的内容。
【新课导入】师:有人说:“皮肤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张嘛”(以轻松的话题开局)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描写皮肤的词句?(请同学列举)
学生争相发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墙;油光满面;汗流满面;“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教师含笑而言:刚才同学们列举的词句十分生动有趣(给以肯定),可是细细想来,这些词句中,还隐含着关于皮肤的一系列问题(话题急转),比如,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许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有人肤白胜雪,有人皮黑似炭,人体的肤色为何会有不同?长“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为何会出汗?(一连串发问,引起学生思考)这些无疑都与皮肤结构有关!
一、皮肤的结构
[活动]观察皮肤的结构
(1)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皮肤切片,获得有关皮肤结构的感性认识;
(2)对照大屏幕上皮肤构造图,辨别皮肤各组成部分;
(3)出示3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观察探究:
①皮肤有哪些结构?
②皮肤各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③推测各部分结构功能。
[注意事项]①教师巡视指导;
②请学生注意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以防压碎;
③观察完后,交回切片显微镜,做好实验收尾工作。
请学生对照屏幕上的皮肤结构示意图,说出皮肤的结构和细胞排列特点,推测有何功能。展示课件,小结皮肤的结构,并引导学生由结构认识功能。
皮肤的结构:表皮--角质层,生发层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下面是一篇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生物教案,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生参考!
学习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了解枝条的生长过程。
知识回顾
1种子萌发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_____。_______或_____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后,________发育,突破种皮,形成_____。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幼根的结构有哪些?
2、芽的结构有哪些?
3、什么是居间生长?
自主学习
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______。
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___________。
3、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_____发育成的。芽在发育的时候,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组成,枝条上的_____又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4、小麦、水稻、竹子等一些植物,可以通过_____使茎急剧长高。
5、“小麦清明拔三节,新笋一夜成高竹”就是对_________的形象描述。
当堂练习
《基础训练》P15—P18
植株的生长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观察的方法探究植物茎的生长过程,并能用相关的知识解释。
2、让学生知道年轮形成的简单过程
3、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无机盐。
知识回顾:
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
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伸长区___________。
自主学习
(小组完成实验,按1——3步骤进行)
1、取一段柳树的枝条,肉眼观察看它有几部分组成。
2、用解剖针扎一扎横切面上的质部和髓,试试哪部分最坚哽哪部分较疏松?
3、用手剥一剥树皮,试一试能不能剥掉,剥去树皮后用手摸一摸内侧有什么感觉?
探究释疑,合作交流
4、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以及形成层的特点。
5、什么叫年轮?年轮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怎样推测树木的年龄?
6、植株的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哪些?缺乏时会怎么样?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5】
学习目标
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重点
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难点视觉形成的过程及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图片见书P79)
外层______:眼球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______: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中层:虹膜:中层前部,有色素,中央是____,通光
脉络膜: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睫状体:连接_______和_______的中间部分.
内层:_________: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内容物晶状体:像凸透镜,曲度可以调节,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
2.视觉的形成:
(1)成像: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在视膜上形成_____
(2)形成视觉:外界光线在视膜上成像,感光细胞产生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传输给大脑皮层的神经,形成视觉
二、自主学习、合作展示交流:
探究1近视眼的原因
由于眼球__________过长,或晶状体______过大,使物像落在视膜的前方.
物像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而视觉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___
探究2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1、近视眼由于物像落在视膜前方,故应配戴________.纠正。
2、看P82图4—51,了解预防近视应做到哪“三要”和哪“四不要”?
三、盘点收获
师生共同本节课的收获;师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课堂达标
1、眼球的瞳孔、晶状体和视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A.镜头光圈和胶卷B.胶卷镜头和光圈C.光圈镜头和胶卷D.镜头胶卷和光圈
2、为了预防近视眼,应该是( )
A.走路看书B.在强光下看书C.不躺卧看书D.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3、依据“眼球的基本结构图”回答以下问题:
(1)有的同学沉迷于上,不但影响了学业的发展,而且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电脑显示屏,容易导致[E] 凸度增大且不能恢复原状而形成 。
(2)眼球的[J] 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卷。
(3)某人的眼球结构完好无损,但他也是盲人,这很可能是他的[M] 受损,导致 上产生的图象信息无法传导到 所致。
五、作业布置
1、P85--------1、42、预习《耳朵与听觉》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件【篇6】
通过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能够说明根毛细胞吸水的原因,了解合理灌溉的道理。
能力目标
1、通过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课题研究,继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生活实例、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根毛细胞适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初步树立植物体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了解根吸水原理在实践上应用,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都围绕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一知识点,它是解释根吸水、失水的关键,是学习根的水分代谢的必备知识,同时也为今后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水分代谢奠定基础。只有明白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才能合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和解释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灌溉问题。因此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容易的观察到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而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就要涉及到一些比较生疏、抽象的`概念,如:溶液、浓度等。所以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经了解,对于这些概念,初一的学生在小学时有过一定的接触,只是不能准确的进行描述,所以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加强感性认识,以便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和道理,以及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和过程。
难点:细胞和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手段:观察、分析、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中"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的内容是中心问题。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现象,让学生由浅入深,并能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根据挂图说明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和功能。
2、成熟区的生理功能与根毛细胞的细胞特点。
二、讲授新课:
(一)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把切好的新鲜的萝卜片放入干燥的培养皿中,并撒上食盐。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其变化。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水分产生,水分从何而来?"
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学生很容易分析出水分是由萝卜细胞的细胞液中出来的,是因为撒入食盐造成的。)
4、讲解:溶液、浓度的概念。
本实验中食盐遇到萝卜片上的水分后溶解,就成为食盐溶液。而溶液中含有食盐的多少即是溶液浓度的大小。
5、出示课本61页演示实验。(强调:实验中除一个烧杯中装有清水、另一个烧杯中装有盐水以外,其他的实验条件都一样)
6、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观察萝卜条的变化,并用量筒测量烧杯中的溶液量。
7、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范本9篇)
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整理了以下可能与您有关的“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我认为这会对你有所启迪。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 学生反应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完善的教学评估数据。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篇1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
谢婷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生物学科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把学生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通过学习,激发他们多观察大自然中的生物现象,并能积极参加 绿化,美化环境的活动。保护野生动物以及爱国卫生等实践活动。全面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好的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大部分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浓厚。但仍有个别同学探究能力尚需提高。
学生刚步入初中,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对学习生物学这科不够重视,对老师布置的作 业不认真完成,没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
差异较大而且明显。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物学很感兴趣,对老师布置的课外实验能按时完成,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
三、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在期末统考成绩三率达标。
(2)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实验能力,了解一些自然现象,以及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
四、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上,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按照学校课时安排,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如下计划。
1、()致同学们
2、(、)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
3、()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4、()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与第二节 植物细胞
5、()国庆放假做好前九月份的复习工作(复习卷子)
6、()第三节 动物细胞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7、()第二单元 第二章 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与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8、()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与第四节单细胞生物
9、()期中复习(前2个单元)
10、()期中考试期中评卷
11、()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以及第二节 种子植物初一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 2
12、()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与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13、()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以及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4、()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15、()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6、()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7、()第六章 爱护植被 绿化祖国
18、()复习期中考试以来的内容
19、( )总复习期末考试与评卷
六、教学措施(应对策略和教学设想)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2、做好演示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
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3、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5、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
6、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
7、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注重班级学生成绩的平衡发展。
8、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已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9、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10、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
11、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总之,通过本学期教育教学,全面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有关知识的同时,培养相应的能力,以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想尽一切办法、尽一切努力在期末考试的检测中考个好的成绩,给学生和家长一个满意的答卷。
2013年09月22日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篇2
学生:不好,因为5颗绿豆实验结果有随机性。
教师:结合实验数据表格,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酸雨对植物有抑制作用。讲解酸雨的危害以及控制酸雨问题的相关措施。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1.模拟的酸雨和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差别?2.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吗?
学生:硫酸、硝酸所构成。模拟酸雨由水和食醋构成。2.不一定,那些物质会随着大气流动,到其他地区形成酸雨。
教师:点评答案,再用两道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析回答。
教师:讲解废旧电池给环境带来什么危害,还有如何控制废旧电池污染的措施。随意丢弃废旧电池的危害,以及普及两个废旧电池危害的'例子(水俣病、痛痛病)。教育学生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给予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回答。
教师:除了刚才说的全球性污染问题“酸雨”和“废旧电池污染”,还有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讲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其导致的危害。再给予同学两个思考讨论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答完之后点评答案。讲解“臭氧层破坏”的成因和它导致的危害,再给出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对整个课堂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从表格填空中重新回顾所学的知识内容。播放“保护环境公益视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整个课堂的表现给予点评,赞扬第一的小组并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篇3
一、教材的总体介绍1、体现新的课程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生物学》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因而教科书注重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教科书力图克服过去中学教科书较为严重的城市化倾向;力图克服精英教育思想,精选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力图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高教科书的可读性等。(2)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涵盖的目标不仅是生物学基础知识,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生物学...一、教材的总体介绍
(1)面向全体学生:《生物学》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因而教科书注重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教科书力图克服过去中学教科书较为严重的城市化倾向;力图克服精英教育思想,精选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力图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高教科书的可读性等。
(2)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涵盖的目标不仅是生物学基础知识,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生物学》通过精选教学内容,使各项培养目标得到真正落实。
(3)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学》精心安排了各类探究活动,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和其他学习形式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学,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3项理念中,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生物学》编著的特色正是突出了这一核心理念。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1)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2)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3)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4)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5)渗透sts教育思想。(6)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7)加强启发性和可读性。(8)具有弹性。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篇4
这篇课文选自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这个单元的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的作用就是用朴实简单的语言讲述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们深刻的思考。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较简单,跟七年级学生的思想认识接近,学生中也有很多养小动物的经历,跟学生生活也比较接近,这都为本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世态人情较深奥,七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应该让学生多诵读、多体会、多谈自己的看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文中对猫描写传神的词句,品味分析小猫的形象特点。
2.培养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找出文中的描写猫传神词语,领悟描写方法的作用。
2、通过朗读,理解感情基调,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爱弱小,善待生命的品质。
2、学习作者实事求是、知错就改、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重点:品味文章的传神的描写猫的语句是本堂课的核心重点。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通过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探究文章主题,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指导法:每一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内涵和感情。
2.启发探究法、点拨法: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由合作探究,适当时候进行点拨。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学生聆听 用多媒体展示漂亮可爱的猫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很多同学家里都养了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带给了我们无限的乐趣,正如有的同学说的“生活因你而精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段不一样的养猫故事,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 用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氛围。
课文内容我会说 (1)独立阅读课文,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出你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结束后,学生可以当堂提出自己的疑惑。
(2)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如都不能解决,小组长记录下来,并用流畅、明确的语言进行表述,以便向老师和全班同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发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在书本中相应的位置做好听课笔记。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以下课堂问题:
①文章中重点字词的拼音以及解释。
②明确写作对象,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③郑振铎先生和猫之间发生了很多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养猫的经历和感受请大家自由朗读文章,你又结识了几只小猫,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只? 觉得描写得好的地方,可以用笔圈点一下。
用“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只猫,从文章第段的“”这句话中看出,它是一只 的猫 ”的句式回答。
④虽然文章重点是写猫,但是处处都能体会到“我”的情感,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呢?
用“读第段第 行 ,我看到了一个的人。体味到作者的之情。”的句式来回答。
落实教学目标。
找出文中的描写猫传神词语,并品位其作用,领悟描写对突出猫形象的作用。
写作特点我总结 学生讨论总结,派代表发言。
作者笔下的猫或者可爱,或可怜,都是那样生动,如在眼前;文中的“我”或欢乐,或难过,或愧疚,让我们感同身受,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能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吗?
由物及人,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走进作品我想说 1、 学生快速跳读17-34段,在文章筛选有效信息,回答屏幕上的问题。
2、 独立思考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答案。 学生自由默读关于第三只猫的描写(17-34段)。争做公正小法官,审判芙蓉鸟被害案。
A.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冤案?
B.对于文中“我”妄下断语,使第3只猫枉死的事件,你会说些什么呢? 落实难点
揣摩重点,把握文章主旨。
走出作品我会说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引导。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联系生活。理解主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作业布置 记作业 一、描写一只你喜欢的小动物。
要求:1.要有外形、神态、动作等描写。2.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这节课的设计整体意图就是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多向性的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而突破重难点,理解文章主旨,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谢谢各位评委耐心地听我说课,评委辛苦了!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懂得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视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
通过懂得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习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懂得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点,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能够使学生懂得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础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础单位。然而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照两者的雷同点和不同点,能够加深对细胞结构的懂得,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尽管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级动物一样的营养方法——异养。通过实验视察还能够明白,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响敏锐。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照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能够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点的懂得。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法与植物的营养方法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会合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能够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全部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不久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懂得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领域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懂得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四周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懂得成平面的结构。教师能够借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解释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懂得,它能够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过剩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通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特别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杂。教师能够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视察草履虫”是学生做的第一个动物实验。在显微镜下视察既小又活动的草履虫的确不容易。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能够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①课前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草履虫的培养,预备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虫培养液。②教师示范或看录像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③注意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课时安排:
本章参考课时二课时。
教学预备:
草履虫的挂图,模型。以及草履虫培养液。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引言的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考虑的能力,把讲课与实验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引导考虑,让学生自个儿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种教法比先讲课后实验的传统教法更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所以,本节课能够这样开始:
首先,教师取出一瓶装有丰富有机质的河水给学生看。接着,请学生从中取一滴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下视察。有条件的学校,教师用显微投影仪与学生一起制作一张临时装片,接着与学生一起讨论。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啥生物呢?有植物、微生物,还有动物。教师向学生介绍:我们这个地点看到的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叫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大约有3万多种,散布特别广,有自由生活的种类(海水、淡水、空气中),也有寄生生活的种类。它的体内有些特化的.结构,用来保持它的生命和延续后代。下面我们以原生动物中的代表——草履虫为例,来研究一下它的形态和结构。
2.关于草履虫的形态的教学,能够这样安排:
首先,让学生用肉眼视察试管中有一定浓度的草履虫培养液。使学生对草履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那些个体微小、能够移动的小白点一定是草履虫,它们喜欢集合在培养液的上方。它的形态结构特点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
第二,让学生从培养液的上方取一滴液体,制成临时装片。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提示学生:为了幸免草履虫在视野中跑得太快,能够想啥方法阻拦它。为啥要把少许棉花纤维放在滴有培养液的载玻片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视察装片的同时,能够播放草履虫形态的录像片,以关心学生精确制片和得出正确的结论。还能够请学生把草履虫的形态画在黑板上。
第三,教师能够对草履虫名字的由来,做补充解释;也能够用草履虫的模型进一步定位草履虫的形态或在黑板上对学生画出的形态进行修改,以备讲结构时用。
3.关于草履虫的结构的教学,能够紧接形态进行讲解。教师能够问学生:草履虫的身体是单细胞依旧多细胞?它的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结构有啥雷同点和不同点?怎么样证明这些雷同点和不同点?教师能够结合挂图或自画板图带领学生把草履虫的结构弄清楚。还能够给学生放录像,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全身布满纤毛,身体一侧有口沟,其旋转运动的特点以及在布满棉花纤维的水中钻来钻去的模样。此外,还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身体内的食物泡、伸缩泡、细胞核等结构。
讲结构时,应有意识地提示学生:①草履虫的原始特点。②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别。
4.关于草履虫的生理特点的教学,能够与植物对照地进行讲解。
教师能够问学生:绿色植物是怎么样猎取营养的?草履虫又是怎么样猎取营养的呢?由此来启发学生懂得:自养与异养的概念以及草履虫的捕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并明确给出排遣的概念。
关于食物泡的形成和移动路线,教师可画板图解释,并请学生用高倍镜视察一个草履虫体内食物泡的移动情况。在视察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提问:食物泡的大小是否一样?哪儿的,哪儿的最小?为啥?有条件的学校还能够放录像解释,特别是排遣的过程。教师要告诉学生:草履虫的消化方法是细胞内消化。
关于草履虫的呼吸,教师能够借助板图解释:草履虫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全部身体表膜进行的。草履虫通过表膜把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渗入到细胞质中。进入细胞质中的氧气有啥作用呢?教师能够启发学生回想植物的呼吸作用。同理,氧气在草履虫体内也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动力。有机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含氮废物,能够从体表(表膜)排出,也可和大批过剩的水一起借伸缩泡排出。
关于草履虫的排泄,教师能够先组织学生视察位于草履虫身体前后二端的收集管和伸缩泡的运动情况,接着提问:①收集管与伸缩泡的关系如何,运动特点怎么样?②前后二个伸缩泡的伸缩特点是啥?这样伸缩的利益是啥?③伸缩泡中的废物通过啥道路排出体外?④啥叫排泄?它与排遣的区别是啥?
讲完上述内容,教师可在黑板上小结草履虫的消化、吸收、呼吸和排泄的过程:
通过上述小结,能够使学生把草履虫的几个生理过程联系起来,便于懂得和掌握。最后来,提出: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响?怎么样反响?这是下节课讨论的问题。
第二课时
1.引言的设计:
第二课时开始,教师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图,请学生回想第一课时所视察和学习到的内容及知识。请学生答复:
①草履虫的形态,前端和后端的区别?
②内部各部分结构名称?
③草履虫的消化、呼吸、排泄等生理过程?
④草履虫在结构和生理上,与植物细胞的不同点?在学生答复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能够这样说:草履虫除了在形态、结构、生理上与植物有所不同外,还表现如今它对外界刺激的反响上与植物也不雷同。怎么样视察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响呢?这时,教师能够先让学生自个儿设计一个实验,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
2.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提些问题,让学生边视察边考虑。例如:啥叫应激性?清水对草履虫有没有刺激?草履虫对清水和盐粒的刺激是怎么样反响的?植物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响?动、植物对外界刺激反响有啥不同?最后来,教师要重申:
①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有反响,这种反响叫应激性。
②动物的应激性能够使它趋向有利刺激,回避有害刺激。
③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响要比植物敏锐得多(能够举例)。
④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是通过表膜上特定的结构感应的。
3.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雷同点和不同点。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篇6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常言说,好方法不如正确的方向,数学课堂上的目标就是一节课的灵魂和方向标,为此结合有理数在数学数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合作交流、查找资料进行难点突破。
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知识和认知的规律。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分析剖析、问题的能力都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好奇心比较强。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激趣、设疑情感性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严密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阅读质疑,自主探究;多元互动,合作探究;训练检测,目标探究;迁移运用,拓展探究五个环节完成本课时的学习。
导入:(1分钟)有人说,中国汉字最具创造力,一个字可以写成一幅画,那么我抓住有理数一词的字面意思,巧设课引:同学们,看课题:教师直接板书课题《有理数》,什么是有理数呢?难道咱们今天要给数的家族评理来了吗?看哪些是有理的数?要想弄个明白,请把心思投入这节课的学习。
行家一再提倡:教师不是要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学知识和使用知识的方法。所以,我以自主阅读、质疑、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贯穿学生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篇7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消化和吸收导学案
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两课时)
班级:姓名:学号: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知识导学: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肠腺
2.食物的消化:
(1)口腔:淀粉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2)胃:蛋白质蛋白质胃蛋白酶氨基酸
(3)小肠:蛋白质、脂肪、糖
蛋白质小肠胰液肠液中的蛋白酶氨基酸
脂肪肝脏分泌的胆汁脂肪微粒肠里的胰液和肠液中的酶甘油+脂肪酸
糖多种糖的酶葡萄糖
3.食物的吸收: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二、快乐预习
1、消化系统是由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
2、______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三、合作探讨
(一)消化系统组成
1、问题:食物中有哪六大营养物质?哪些物质是需要消化,哪些可以直接吸收?
2.消化系统是由和组成的;
(1)消化道:当你吃一个面包,会通过身体的哪些结构呢?以“→”的形式描述出人体内食物流经的通道。
消化道:→咽→食道→→→→肛门
(2)消化腺:面包在消化道中不停地发生变化,因为在消化系统中还有许多消化腺分布在消化道周围。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
口→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液液液和液(酶、酶、酶)
(酶)(酶)
腺腺腺和腺
消化腺可分为两类:外消化腺:,内消化腺:
最大的消化腺是,它能分泌,不含消化酶
(二)食物的消化
1、淀粉消化的起始部位:。淀粉
蛋白质消化的起始部位:。蛋白质
脂肪消化的起始部位:。脂肪脂肪微粒
2、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是分子大、结构复杂的有机物,它们在消化道里被分解成简单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消化分为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1)淀粉的消化:淀粉的消化是从开始的。在口腔中,唾液中的酶将淀粉初步分解成。淀粉和麦芽糖到达小肠后,进一步被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中的酶分解成葡萄糖。
(2)蛋白质的消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里开始的。在胃中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并在肠液和胰液中的酶的作用下,进一步被分解成氨基酸。
(3)脂肪的消化:脂肪的消化主要在中进行。肝脏分泌的胆汁虽然没有消化酶,但能乳化脂肪,使其变成微小的颗粒。在肠液和胰液中的酶的作用中,最后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4)、胆汁也是一种消化液,但是胆汁中没有消化食物的。但胆汁在消化食物中脂肪时,起了作用。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
1、阅读p37资料分析:小肠的特点。
(1)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①小肠长约米
②小肠内表面有和,增加了的表面积(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
③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
④消化液种类多、消化酶种类多(肠液、胰液、胆汁)
(2)以上分析说明了: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四、效果评价
1.既能消化淀粉又能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是哪一组?()
A、唾液和胃液B、唾液和肠液C、肠液和胆汁D、肠液和胰液
2.试管中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置于37摄氏度温水中,一小时后植物油不见了。配制的消化液可能是()
A、唾液、胃液、肠液B、胃液、唾液、胆汁C、胰液、肠液、胆汁D、肠液、唾液、胰液
3.当体内胆汁分泌不足时,将主要影响以下哪种物质的消化?()
A、豆腐B、米饭C、肥肉D、瘦肉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篇8
组织学生到社区和有关单位去参观调查小组分工,每组负责一个选题。事先讨论制定调查计划,分工实施。全班必须统筹规划,教师应帮助确定小组的调查方案,才能保证全班制定的计划有广泛的覆盖面。
制定计划根据小组调查的结果,提出环境保护的计划帮助小组审阅调查报告,提供科学指导和帮助
课堂汇报小组汇报调查报告和环保计划,其他同学补充,全班制定班机环保公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注意计划的可操作性。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事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下节课在全班交流。
1、每个同学在一张纸上列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环境问题。
2、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你们所列的环境问题,讨论决定哪一个问题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
3、关于这个问题我市(我国)的现状怎样?你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调查?
4、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教师: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处理环境问题需要决策,这种抉择应该是不同层面上的。到商场去购物,是开车去、还是乘坐公共汽车去、抑或骑自行车去?这是个人的决策。是建设一个垃圾填埋场还是建一个垃圾焚烧炉,是当地政府的决策。是否建一条通过自然保护区的铁路需要国家的决策,如何修补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是需要全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决策的一件大事。
当人们对处理环境问题做出决策的时候,环境科学家提供的信息是所有工作的起点。现在就让我们的同学们展示一下他们的环境汇报吧。
学生:我们确定的环境问题是空气污染。每一个人都需要呼吸,空气质量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当我们到郊外登山的时候,我们一边享受着新鲜的空气,一边回头欣赏京城的美景,可我们看见的常常是笼罩在北京上空的灰色的大气。因此,北京大气污染的状况引起了我们的担心。我们收集了报纸上关于北京空气质量的报道,归纳了北京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煤烟型污染:2002年,全市煤炭消耗量为2531万吨。环境统计范围内,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万吨,烟尘排放量为8.1万吨;工业企业耗煤量为2055万吨(包括原料煤707万吨),工业企业排放二氧化硫12.1万吨、烟尘3.3万吨、粉尘4.6万吨。治理的措施主要是:改善能源结构,通过天然气、地热、电力供能;推广使用低硫优质煤和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餐饮企业油烟。我校高中楼就是采用地热能源的,不仅节约了近一半的电费,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机动车尾气是我市另一重要空气污染源。治理的主要措施是:促进老旧车辆的淘汰和治理,推广使用低硫燃油,购置了160辆达到欧洲3号标准的公交车,从2002年8月1日起,提前执行国家第二阶段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扬尘污染是北京黄色天空的主要元凶。大面积的市政建设和房地产项目是扬尘的重要污染源。北京市成立了专门治理扬尘的“扬尘办”,治理措施主要是:重点加强对拆迁工地、市政工地扬尘的监管,加大工地洒水、堆料覆盖、密闭运输等措施的实施力度,治理城市裸露地面400多万平方米,全面完成130万亩季节性裸露农田整治任务,272所学校裸露操场整治任务分解落实。2002年,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2%。
经过多项综合整治,我市2002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03天,占总天数的55.6%,比2001年增长4.9个百分点。
学生:我们确定的环境问题是水污染。海淀区历史上就是京城水环境最美丽的地方,颐和园、圆明园就像一颗颗明珠,散落在海淀的各个水系上。但是由于环境恶化,位于京城上风上水的海淀也难逃污染的命运。我家附近的有一条小河,绿树成荫,但是由于河水恶臭,休闲的好场所变成了人人躲避的臭水沟。我们在周末进行了两天的观察,发现如下问题:
首先是河水的富营养化。我们用玻璃杯抽取了河水样本,发现水的颜色呈现灰绿色。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很多种类的藻类和原生动物。所以,我们认为这一段河水已经富营养化。根据我们的观察,河流周围的摊贩和小吃店经常将洗碗、洗菜甚至宰杀鸡鸭的水倒入河中,这些水要么含有大量的洗涤剂,要么含有丰富的营养,都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
其次是水面漂浮的大量垃圾:我们沿河岸前进了一百米,统计了河面上漂浮着的垃圾,主要是各种塑料袋,饮料瓶、冷饮包装和冰棍棍、废纸、菜叶、落叶等。根据我们的观察,这些漂浮垃圾有些是风刮来的(以塑料袋、废纸居多),也由很多是人们随意丢弃的(饮料瓶和包装纸居多,小贩还直接丢弃菜叶等)。沉到水底下的垃圾就更没法计算了。
另外,水量的减少也影响了河水的质量。老住户说:最好的时候河水可以淹没第三个石头台阶,今年至少少了六、七厘米。
我们拟定的治理措施是:首先,治理周边的小摊贩和小吃店,不能将垃圾和污水直接倒入河里。第二,宣传教育,教育群众不乱扔垃圾。第三,设垃圾箱。第四,节约用水。
学生:我们确定的环境问题是垃圾污染。
我们访问了北京市环卫局,环卫工人在清理北京垃圾中作了很多贡献。2002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321万吨,无害化处理量为278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6%。建成朝阳高安屯和丰台北天堂垃圾处理场,无害化处理厂增至13座,日处理能力8750吨。2002年完成250个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
我们还观察了自己居住的小区的垃圾分类状况。在非典之前,我们六个同学居住的小区有两家是通过楼房垃圾道仍垃圾的,在非典后,全部改用垃圾箱或者垃圾车来清运垃圾了。但是,六家里只有三家小区得垃圾箱是分类的。而通过我们的观察,即使是设有分类垃圾箱的小区,绝大多数家庭也并没有执行垃圾分类处理。实际上,这些分类垃圾箱里的垃圾到环卫工人清运的时候,也是混合成一车运走的。
我们还观察了我校学生在仍垃圾时的行为。在教室里和楼道里,由于没有垃圾分类的设施,同学们是将各种垃圾一起倒掉的。但是在我们观察的一天里,看到三个同学将废电池扔到专用的收集箱里,值得我们学习。在校园里,由于是分类垃圾桶,我们询问到的同学100%都表示应该将垃圾分类扔掉。但也观察到有近20%错误的。其中有属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如将饮料瓶子扔进不可回收垃圾桶的,将冷饮包装扔进可回收垃圾桶的;也有属于不当分类的,如将黑色饮料瓶扔进可回收垃圾桶的。
我们建议的措施是:加强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的宣传,加大废电池回收的宣传,在班级和楼道里设立分类垃圾桶,班级设立专门的收集角,回收可以利用的资源。
教师:各个小组的报告都很详细,更可贵的是提出了治理的措施。面对环境这个大问题,你自己选择吃什么、穿什么、选择什么交通交通工具旅行和自己每天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小的。但当数百万的人综合到一起的时候,个人的行为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为改善北京的环境作些什么呢?让我们畅所欲言,最后投票评选在咱们班里的环保十大公约好吗?
学生:
1.节约用水,关紧水龙头,阻绝滴漏现象
2.用肥皂洗手,选无磷洗衣粉
3.节约用电,随手关灯
4.做“公交族”,当“自行车英雄”,减少家长用车接送
5.珍惜纸张,不送贺年卡,回收废纸
6.买环保电池,回收废电池
7.不用一次性筷子和餐具
8.回收废塑料
9.拒食野生动物
10.植树护林,每年参加义务植树
11.做环保的旅游者,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
12.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
13.塑料袋打个结
14.到超市购物自己带包装,少用塑料袋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篇9
第四节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三生物第八单元第二章第四节《性别和性别决定》,在这里我主要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分析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安排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能力目标: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教学难点: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培养普通公民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培养生物科学家的素养,以此来指导教学行为。《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本节课的重点是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这是我确立重点的依据。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1、关于导课:
以问题导入:“雌雄有别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人有男性和女性,许多动植物也分雌性和雄性,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想不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奥秘?”这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
本节教学从认挂图、为染色体配对、寻找男女染色体异同开始,引出“性染色体”概念,进而通过生男生女的小组游戏活动,理解人类性别的决定方式及男女性别比例特征。再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对男女平衡问题产生兴趣,探究自然状态下,为什么生男生女的概率为1:1。
3、学生活动:
为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设计了活动环节,老师宣布游戏规则,两人一组,制作卡片,随机抽取,模拟家庭生男生女的游戏,各组统计男女性别比例,向全班汇报、汇总。老师巡回指导,依据学习活动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A这个活动的原理与生男生女的奥秘有关系吗?B有人认为生男生女的责任全在女性,你认为这种想法科学吗?通过学生活动揭示人类性别遗传的自然规律。当然从一个班统计结果来看,样本不够,不能科学地反映性别比。老师可引用全年级或几界届学生的统计总数,更有说服力。甚至推广到全国人口。
4、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小黑板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大陆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启发学生实事求是的分析历次人口普查有什么共同特征?尝试解释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
5、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新课标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机会,因此设计了以下问题:
A人们的观念和医疗技术会不会影响男女性别的比例?
B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吗?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人教版4
观察植物细胞
说课内容:七年级生物(上)《观察植物细胞》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整和能力,这对以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了解出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多媒体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
(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汇编十三篇)
编辑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找到了以下相关信息:“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欢迎有需求的读者来欣赏。对于每位老师来说,教案课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每天都可能需要编写教案课件。编写好教案课件可以确保关键内容不会被遗漏。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1】
1、结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生活环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3、常见的藻类植物:衣藻(单细胞)、水绵(多细胞)、鹿角菜、马尾藻、石莼、紫菜、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
1、结构:一般具有茎和叶。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没有输导组织。
1、结构:根、茎、叶中都有运输物质的管道,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
2、生活环境:野生的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
4、常见的蕨类植物:肾蕨、江南星蕨、卷柏、贯众、胎生狗脊、满江红等。
5、作用:卷柏、贯众等可供药用。满江红是一种优良的绿肥和饲料。煤的形成。
一、定义:能够结种子并由种子发育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发育成新植株。
3、子叶或胚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种子生命力比孢子强得多,寿命长。
4、能产生种子是种子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5、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胚乳遇碘变蓝,说明胚乳里含有淀粉。
1、定义:种子是裸露的植物叫种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实。
1、定义:种子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3、常见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杨、槟榔、玉米、小麦、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4、果实保护种子。果实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2】
一、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的内容。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顺序,“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分别来讲述。“开花”是被子植物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形成果实和种子的前提,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种子的由来,对应了第一节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更完整地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对于学生全面学习认识绿色开花植物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重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
七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对于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学生非常熟悉,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要让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被此问题所吸引,就会迫切想知道答案揭开谜底,激发学习兴趣。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提高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能说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难点】
分析讨论“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五、教学方法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应该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因此可以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本课可以采用flash动画、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等来辅助讲述重点知识: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已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六、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播放花花世界教学视频让学生观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欢迎大家来到花花世界。进入桃花国的奇妙旅程。首先,我们现在有一条可爱的小虫请出今天的导游——桃花国的花公子。以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形象生动的展开新课。
情景导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情境时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花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花是怎样产生果实的?”“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
2.花的结构
①换上“花的眼睛”
通过换上“花的眼睛”,将注意从宏观转移到微观。视频播放,“花公子”讲述:“Hello,Hello,我是桃花国的花公子——花粉,欢迎大家来到桃花国。
②参观“花之城堡”,学习花的结构
第一项游览项目——花之城堡,它的结构非常的精巧。教师播放游览项目——花之城堡视频并讲解,学习花的结构的`知识。
参观“花之城堡”后,了解其结构,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花的结构,并通过游戏来加深学过的知识的印象。
教师幻灯片展示游戏地形解码——破解城堡地图。师生共同完成游戏。
教师通过真正的一朵花来进一步巩固花的结构的知识。
教师给每个小组一朵真正的花之城堡——花朵,来比赛,看看每个小组可以最快的找出这一个真实的花之城堡里面的雄蕊和雌蕊。
同学们分组协作完成比赛,教师巡视指导答疑。教师将同学们取的结构放到投影仪上观看,比较其结构的不同,并总结出花的雄蕊和雌蕊的正确结构。
学生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了解了花的基本结构,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探究、讨论、归纳总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后面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的直观性。再通过想一想的问题:“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3.传粉和受精
同学们顺利通过挑战之后,继续游览花国观看花国盛事。
①观看“花国盛事”,学习传粉受精
教师放映花国盛事——传粉视频。教师播放完之后和同学们共同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第一项花国盛事传粉,花公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开始了他们的历险旅程。在这个旅程当中,花公子活动的起点和目的地分别是什么?
同学积极回答:起点是花药,最后落在雌蕊的柱头上。
教师总结:花公子从花药到雌蕊的柱头上面,这个过程叫做传粉。这一项花国盛事时发生在雌蕊上面。
师生共同总结传粉的过程和概念。
当花公子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面以后呢,那么第二项的花国盛事就开始了,第二项花国盛事叫受精。
师生观看花国盛事——受精(终身大事)视频。
教学《传粉和受精》时,由于传粉和受精比较抽象,先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从而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这也体现新课标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②游戏——智取芳心,巩固知识
通过游戏——智取芳心来巩固传粉受精的知识吧。
教师进行分组,三组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花公子,只要答对题目,就能帮助本小组的花公子——花粉不断的长出花粉管,拉近它与胚珠的距离,最终获取胚珠的芳心。看看哪个小组答得问题最多,就能够最早的进入到胚珠里面成功的抱得美人归。
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
智取芳心
起来帮帮忙
只要答对题目,就能帮助本小组的花公子——花粉不断的长出花粉管,拉近它与胚珠的距离,最终获取胚珠的芳心。
教师通过游戏比赛共同完成以下问题:
在花开放以前,保护花内部的结构是________和________。
雌蕊的组成是( )。
A.柱头、花柱和子房 B.花药和花丝
C.花药、花丝和花柱 D.花药和子房
雄蕊的组成是( )。
A.柱头、花丝 B.花药和花柱
C.花药、花丝 D.花药和子房
植物的花粉存在于花的哪一部分结构中( )。
A.花托 B.雌蕊 C.花丝 D.花药
雌蕊的子房里生有( )。
A.胚珠 B.花药 C.花粉 D.种子 E.果实
一株绿色开花植物形成果实和种子,一般必须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
A.人工授粉 B.传粉和受精 C.分泌花蜜 D.散发花药
________从花药落到________上的过程,叫传粉。
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粘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________。
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________,一起到达________。
花粉管中的________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
胚珠内的________与来自花粉管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精子和卵细胞融合的现象,叫________。
4.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通过探索“桃花从开花到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实和种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学习。
精子细胞和胚珠内部的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花公子也终于完成了他们的终身大事,大家一起见证花公子和花公主他们的爱情结晶的产生。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突破本课难点:“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达成知识目标: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并落实情感目标: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再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另一个情感目标: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5.总结,拓展
通过幻灯片总结本节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6.随堂练习
幻灯片展示做一些练习题,达到巩固新学知识点的目的,煅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课后作业
课下完成本节课课本和练习册上的习题。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
(3)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4)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
(1)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运用观察和分析能力;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以及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等,形成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2)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教学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4.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1)水分蒸腾促进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与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与“吸收作用”一节的知识相联系;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知识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一章知识相联系;
(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中,气孔的知识和叶的结构知识相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本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以一连串的问题引路,学生动脑思考、讨论、解答问题、自主总结,同时辅以教师的演示、讲授和点评,师生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此部分的学习。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按两条思路展开,一是通过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现象”,引导学生探讨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二是通过对“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引导学生探讨与植物蒸腾作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问题思路
上课一开始,联系前面学习吸收作用的知识,指出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绝大部分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呢 给学生一个悬念,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而自然地引入蒸腾作用的主题。
在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之前,让学生有目的地边仔细观察演示实验,边思考: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和思考,解开了导入时向他们提出的悬念,即植物吸收的水绝大多数散失到空中去了,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学生从心理上愿意与老师一起继续往下探索。
在学习蒸腾作用的意义时,紧紧围绕下列问题依次展开:
①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实际上是蒸发)
②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的引力?
③植物是怎样源源不断地获取无机盐的?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在解答了以上问题后,要求他们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再次获得成就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为0.25千克,两者用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跑”到哪里去了呢?
要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得从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起,那么,什么叫做蒸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些问题。
师生共同学习探究新课。
(一)植物的蒸腾现象
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在观察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分组讨论: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目的,首先在于使学生观察到植物的蒸腾现象,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生理现象,使他们认识到:植物体内水分能够以水蒸气形式散失(水珠的发生),从而解答了导入时提出的玉米一生所吸收总水量的99%的水“跑”哪去了的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追问,植物体为什么要大量地散失水分?它们是怎样散失水分的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导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蒸腾作用
教师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
①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温度、阳光。
②蒸腾作用的主要结构基础――气孔。
③什么是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形式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三)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1.在确定了水分是从叶片的气孔蒸发出去的这一事实后,教师启发学生:阳地植物与阴地植物的生活环境不同,有些植物可以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同一株植物的上部叶子和下部叶子,以及同一片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接受光照的强弱也是不同的,那它们的叶子上的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会不会一样呢?
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兴趣,把全部学生分成八组,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让各组学生去探究。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将《活动评价表》发给学生。
2.教师建议方案(对开展探究活动有困难的小组提供)。
方案一: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同一植株在阳地生活的植株比阴地生活的植株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c.同一植株,上部叶子比下部叶子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d.同一片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③制定和实验计划
a.材料器具:烧杯、镊子、70℃以上的热水、蚕豆叶、玉簪叶、枸树叶。
b.方法步骤
将对比叶子分别浸在盛有70℃以上的热水的烧杯中,看叶片表面会不会产生气泡,如果有气泡,统计气泡的数目,根据不同假设,记录在下面的表(一)至(四)格中。
④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方案二: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
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数目多或少。
③材料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剪刀、镊子、解剖针、蚕豆叶、玉簪叶。
④方法步骤:
a.分别取蚕豆叶和玉簪叶的上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b.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在相同放大倍数下,统计视野内气孔数目,记录在表(五)中:
c.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3.注意问题
①本活动为学生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充足时间,保证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
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针对本组的假设设计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计划时要有定量研究的意识,能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
③教师特别注意不要包办代替,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即使实验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施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的正确分析。
④对独立探究有困难的组,教师可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
⑤鼓励学生上讲台交流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让其余组的同学大胆质疑和点评。
⑥教师应注重通过评价肯定和激励学生。本活动的评价应注重小组的合作性;如何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在小组交流时是否能提出新问题;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小组,可鼓励他们课下重新完成实验,然后再修改评价。
4.引导全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探究得知,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多;不同环境中的同一植物,叶气孔的数目不同,阳光充足处较多,阴湿处较少;植物上部叶的气孔较下部的多,有许多植物叶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一般较多。总之,植物叶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
一开始上课我们就提到,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其实不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意义可大了。
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
问: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
答:沾满了水的手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水分蒸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
由此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受到高温的伤害。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带走了植物体内热量的缘故。
2.促进根吸收水分
问: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对水的引力?
由此问题,让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就像一个水泵,是水往高处流的动力来源。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子里,这也就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促进无机盐的运输
问:无机盐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
学生通过复习已学过的这个问题,总结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所以无机盐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而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新知识的灵活运用:
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2.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依教材P95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处理。
实验开始时,先将各个装置的重量调整至80g,其后每隔4h记录各个装置的重量变化,实验结果用下面曲线表示:
①曲线Ⅰ代表哪两组装置的重量变化,说明理由。
②曲线Ⅱ和曲线Ⅲ分别代表哪两组装置的实验结果?
③比较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叶片上下表面气孔的相对数量作出推断。
④假如将装置A放在暗室中,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3.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4.森林附近地区往往降雨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教学反思】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这一探究实验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分组独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实验结果,经过本书前面的几个探究实验,学生已有一定的能力,熟悉探究实验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教师不做任何铺垫和包办,明确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学生在活动中以积极主动的身份出现,使得他们敢于大胆去提问、去假设、去想、去做、去创新,表现出了对未知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对于学习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将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使他们与集体同步。
活动评价是本次探究活动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进行活动之前知道评价的标准会使他们学习目的更明确,心理准备更充分。在活动前,给学生发一张探究活动评价表,使他们了解评价要求,评价要求包括小组的合作性、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交流时的表达能力,对其他小组陈述的大胆质疑等等。
对于活动中出现结果与课本内容不符的情况,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地对待实验结果,要脱离课本的束缚,尊重事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出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本次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课堂气氛活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顺畅,主导与主体作用体现充分,探究效果良好。
【教学点评】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实验活动,是较为难做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较为困难的,这篇教案提供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让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外,教师还提供了两个建议方案,起到了示范、指导的作用。教学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了定量实验的设计和对学生活动的积极评价,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3.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读第68页题图——参天大树,
思考问题:植物要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茎)
这说明茎具有什么功能?(输导功能)从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CAI展示课题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二)新课讲授:
芽:就是未展开的枝或花
一、枝芽发育成茎
1.芽的种类
按芽着生位置
顶芽(位于枝条的顶端)
侧芽(位于枝条的侧面)
按芽发育类型
枝芽:指将来发育成枝条(枝和叶)的芽。
花芽:指将来发育成花的芽。
混合芽:指将来既可发育枝条,又可发育成花的芽。
2.枝芽的结构
3.枝芽发育成茎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幼叶——发育成叶
芽轴——发育成茎
芽原基——发育成新芽
二、茎的基本结构
CAI展示木本植物茎结构横切图
观察: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
自主学习:
1.木本植物的茎有几个部分组成?
2每部分有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树皮的外侧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内侧部分是什么?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2.木质部使植物茎很坚硬,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3.位于中央颜色较浅的是髓,其细胞比较大,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是什么组织?
5.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茎怎样?
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
CAI展示年轮图,描述年轮形成的过程,发表意见,各小组互相补充。
小资料:请你算一算,据一位老护林员讲,一棵松树要生长30~40年,才能达到直径12cm,问每年约长多少?(0.3—0.4cm)。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进一步明确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三、茎的输导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70页实验功能——茎的输导
学生明确实验器材。目的等。
CAI展示实验视频“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师生讨论:得出茎的木质部内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AI展示带有瘤状物的枝条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1内容。
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韧皮部的筛管能输导有机物”。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4.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5.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重点和难点
重点: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难点: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教学设计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六种植被的特点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观察书上插图,结合经验互相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本地情况。
创设问题情景,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全班交流,作为一员参与交流,对交流做引导、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属少林国家,并且资源分布不均匀
4人小组合作粗略计算,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各国森林面积和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或纵向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国植被情况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组织交流,并作出评价。
2、我国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日益减少,并呈现退化现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组议一议,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想说……”为题进行角色模拟,进一步表达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坏的录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角色模拟,激发学生情感。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植被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1)依法治林,加强资源保护,例如:《森林法》、〈草原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2)加强造林绿化进度,提高绿地面积及造林质量。
4人小组合作调查绿化活动开展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与同学交流。
讲述有关国家采取的策略,课前引导学生调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2、意识的提高
从自身作起,提高意识,关心绿化,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结合时事(如2008年奥运会主题),4人小组合作讨论准备为奥运会做点什么。
引导讨论,组织交流,激发学生情感。
进一步增强爱护植被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绿化校园”设计活动
课前4人为小组,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其他的建筑情况,画出草图,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关的园艺知识,然后讨论,设计出方案,制出美化环境平面图。
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方案,指导学生办专刊,进行展览。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6】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组织的定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3、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1、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
1、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一、植物体是由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二、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
二、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8】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共分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
1、结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生活环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3、常见的藻类植物:衣藻(单细胞)、水绵(多细胞)、鹿角菜、马尾藻、石莼、紫菜、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
4、作用:做鱼类饵料、可供食用、可供药用等。
二、苔藓植物
1、结构:一般具有茎和叶。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没有输导组织。
2、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3、作用: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
1、结构:根、茎、叶中都有运输物质的管道,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
2、生活环境:野生的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
3、繁殖:苔藓、蕨类靠孢子繁殖后代。不结种子。
4、常见的蕨类植物:肾蕨、江南星蕨、卷柏、贯众、胎生狗脊、满江红等。
5、作用:卷柏、贯众等可供药用。满江红是一种优良的绿肥和饲料。煤的形成。
第二节种子植物
一、定义:能够结种子并由种子发育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的结构:
玉米种子的结构:
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两片、没有胚乳
玉米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一片,有胚乳
归纳:1、种皮的作用: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2、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发育成新植株。
3、子叶或胚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种子生命力比孢子强得多,寿命长。
4、能产生种子是种子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5、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胚乳遇碘变蓝,说明胚乳里含有淀粉。
三、裸子植物
1、定义:种子是裸露的植物叫种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实。
2、常见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等。
四、被子植物
1、定义:种子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2、果实的结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3、常见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杨、槟榔、玉米、小麦、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4、果实保护种子。果实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9】
摘要
教育,是时代发展的核心,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对于我国来说,各大教育体系的完善,标志着教育正在走向科学化。对于生物教育来说,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将会成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特别是对于初中时期来说,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已经完全形成,利用生物有效的教学方法,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实践能力。
初中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义务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而大部分学生的能力也在这个时期体现出来,而对于目前初中教育的最终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如实践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等,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提升。笔者就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探究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探索及研究。
一、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分类
1.多媒体教学
虽然多媒体已经进入到教育行业多年,但是很多中学目前对于多媒体的运用还是缺乏普及性,即如一些教师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仅仅是将其作为幻灯片,将图片及文字资料展示给学生,而对于课堂章节及知识点演示往往是沿用传统的“一粉笔一堂课”教学,进而导致教学效果改观并不大。而科学层面上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融入各类媒体信息,如利用视频信息,解决一些知识记忆难的问题;利用音频信息,解决传统生物教学缺乏生动性的问题;利用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缺乏的问题,等等。诸如关于“血液循环”的章节教学,最大的难点莫过于静脉血流入肺部,转变为动脉血流出,而应用视频动画,则可以让静脉血转化为动脉血的过程形象化,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进而进行深入学习。
2.兴趣化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来说,这一点也是他们的优点。因为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探索发现的方法,所以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初中学生普遍存在定性较差的问题,也很容易导致学习过程中分神,因而,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教学的兴趣化。如代入活动,强化教学的兴趣化,最简单的活动是抢答比赛,即在每个章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抢答比赛,即将本章节的课堂知识点和内容编写成问题,然后由学生自愿组建小组,同时以小组竞争的形式进行抢答,而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游戏中,专注于问题的答案,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竞争也让他们的热情得到激发,进而强化了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导入更多的引导教学流程,如关于“不同细胞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编故事,将细胞的作用机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会由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条理性而吸引,进而完成探究学习过程。
3.实践性教学
对于初中生物的实践教学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实验形式进行体现,特别是学生在学习完成固定的智商后,不但需要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还要学会运用,而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教学进行体现。同时,实践教学还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进而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课题教学中,则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学习,即学生到实验室,而教师则让学生自行进行两两分组,共用实验器材。而教师在实验前进行示范实验,然后提出实验注意的事项。而各组学生则根据教师的引导自主完成,同时及时向教师反映实验中的问题,最后在实验全部完成后,还需要书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1.加强师生沟通,强化问题引导
师生关系,一直都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而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说,要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而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则是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即让学生学会自行解决问题,同时强化问题处理的能力,必要时还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缓和师生关系。此外,还可以强化问题的引导教学,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测,同时配合自主实验证明,进而探索问题的答案;同时要让学生形成质疑精神,即杜绝“教师的结论都是真理”的错误思想,对于任何研究都要有自己的想法。
2.增强实践效果,导入实验教学
虽然目前大部分初中生物学习都已经导入了实验教学,但是往往过于笼统,却忽略了了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带来的效果。如教师示范实验,也是实验教学的一种,主要是让学生观察教师实验的手法,同时注意一些实验的关键点,而且根据教师的实验过程,学生还需要突出自身的思考方式,即如为什么实验流程是这样的?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还有一种是学生探究实验,相比教师示范实验,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首先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同时善于观察和记忆教师示范的流程,最后能够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如自身实验与教师实验的差异性,同时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而自主探索学习,以完成整个动手实验过程。
三、结语
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生物学习不仅仅需要理论教学作为依托,更需要通过实验证实其中的科学理论以及研究者的动手能力。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教师也需要对目前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
作者:xxx 单位:xx省xx市第二中学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10】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的设计所遵循的思想是: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协助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又是一个欣赏者,欣赏学生的做法、能力、水平,还是一个反思者和研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我的做法如下:
一、一切从学生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
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认识生物,然后观察生物的这些生命现象,最后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遵循了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初一学生的特点,使学生从一开始学生物就觉得生物很有趣、很实用,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
对于本节课的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的理解,我采取了分组讨论的方法。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能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形成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和良好品质。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讨论中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且通过小组的讨论使彼此的配合更加默契,相互信任程度加深,合作意识加强。此外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得到加强。
三、建立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时,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用生动的语言、信任的眼神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让课堂上时时洋溢着民主平等的气氛。在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多用直观性教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活动、直观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兴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避免了因实物或图片过小大部分学生看不清的问题,利用多媒体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使图画动起来,例如含羞草遇到刺激后合拢叶片的动画、小鸡破壳而出的画面,都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通过小组有组织的讨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得到加强。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被动学习完全转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存在问题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信心差,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求解决方法。通过教学,还使我认识到学生拥有知识的量和创造想象力超过我原来的想象,我们教师应该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做新课程教学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11】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2、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
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二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内容,本主题又包括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等两个二级主题。前面第一单元介绍了生物和生物圈,学生对生物圈等生物入门知识已有所了解。本单元逐渐深入生物的微观结构进行学习。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对学生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的基础知识,都有重要的意义。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三)教学对象
初一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于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兴趣。我们要充分抓住这一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去操作、观察和思考,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目镜、物镜各配备两个不同倍数的)、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上”字的不透明纸、永久玻片)、擦镜纸、显微镜操作步骤的视频、课前培训每组组长,以便课上帮助老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并结合导学案,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
(五)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操作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比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过去教师在教学显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得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生源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讲授+探究课,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并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2、教学设计思路
二、教学反思
在《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一节课中,大部分初中生第一次接触生物仪器,很多学生都充满了好奇;只有认真掌握了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后,才能为今后做实验打下基础。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有许多规范和要求,如果讲解过于详细,他们会觉得找不到重点,但讲得太简单,学生则掌握不到要点与考点。所以,我认为在讲清要点的同时,应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和尝试,在动手实验中去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对较为直观、简单的内容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这节课对“显微镜结构”的学习,我采取的方法是:
1、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初步认识显微镜的构造;
2、教师引导全班同时观察手中的显微镜,竞赛说出结构的名称,顺带着分析其作用。
用最短的时间将这部分内容处理完,主要给学生建立一种直观上对显微镜的认识。而对“显微镜的使用”这一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学习,我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来加强学习:
1、分步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认真观看显微镜操作步骤的演示视频;
2、学生两人为一组,自己动手操作显微镜,同组之间的同学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互相讨论和学习,从而加强学生的印象;
3、讲与练结合,强调重点,通过思考题和小结部分,再一次强调使用显微镜中的注意事项;
4、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找出视频中该学生的错误操作,从而达到强调的作用。
通过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认识清楚显微镜的结构,并且学会操作显微镜,在有效的时间内保证一定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12】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并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散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美好。【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一些动、植物挂图及学生自带的一些生物和非生物实物(例如:树叶、蝗虫、蚯蚓、杯子、小石头、盆栽花卉等)。教法学法打算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要注意观察方法的指导,还要注意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意图、点评
联系实际在三十亿年前我们的地球一片
引导学生荒漠,寸草不生。而今天我们讨论交流
思考,唤起导入新课的星球如此美丽,你知道是什
学生对生
么将我们的环境装点的如此美
命的热爱。
丽吗?
一.什么是生物
在你的周围有很多生物,你能
教师组织和引导
新授知识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观察,分组讨论、意图、点评引导学生新授知识
1、观察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实
物,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
非生物。2、结合自己的知识和
生活经验,讨论怎样区分生物
和非生物。
小结:凡是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老师答疑: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细胞不能算作一个生物体。当然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体除外。
2、像一片树叶、一个苹果是组成果树这一生物体的一部分,不能算作一个生物体。
交流总结
学生可能提出问题:
1、细胞是生物
吗?
2、一片树叶、
一个苹果能算作一个生物体吗?
初步认识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以及观察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二.生物的主要特征
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问题1:①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关于光合作用可学生活动
观察书上的图片1—3,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并总结:意图、点评
通过观察新授知识
新授知识考虑掌握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有机物不断积累体现出植物由小到大的生长)②动物如何获得营养?问题2:动物能呼吸,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例如:在晚上卧室内不能摆放过多的绿色植物)
问题3:①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②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问题4:①图4---5说明了什么问题?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5:①图8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问题6:生物还有其他的特征吗?
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特征2:生物能进行呼吸;
观察书上的图片4—5,讨论总结:
特征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特征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观察书上的图片6--7,分析归纳:特征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特征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彩图和联系实际,让学生归纳生物的六大特征。
前五大特征巧记忆:一需四能。
补充第六大特征。
学习内容
小结
教师组织和引导
问题7: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会怎样回答呢?
学生活动
表达交流、记忆:生物的6大特征。并使学生们认识到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
意图、点评
把重点知识系统化,加深学生印象。
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对平时认真观察生物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说明观察环境对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板书设计】:
一、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二、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能力方面: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录像、调查范例等,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并设计调查表。【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意图、点
评
1.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出1.学生根据经验举例,
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分析什么是调查。以小
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明确什么
是调查及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
身边的生物的方案,最
调查的一上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
一、调查的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般方法法及注意事项一般方法
2.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同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通过实
及注意事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意事项例)项(如何进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2.根据学生经验,分析行调查)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
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项。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篇13】
原生动物
第一章原生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懂得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视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
通过懂得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习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懂得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点,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能够使学生懂得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础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础单位。然而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照两者的雷同点和不同点,能够加深对细胞结构的懂得,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尽管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级动物一样的营养方法——异养。通过实验视察还能够明白,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响敏锐。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照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能够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点的懂得。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法与植物的营养方法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会合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能够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全部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不久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懂得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领域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懂得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四周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懂得成平面的结构。教师能够借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解释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懂得,它能够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过剩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通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特别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杂。教师能够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视察草履虫”是学生做的第一个动物实验。在显微镜下视察既小又活动的草履虫的确不容易。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能够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①课前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草履虫的培养,预备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虫培养液。②教师示范或看录像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③注意巩固显微镜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