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启事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6.19

启事课件(精选10篇)。

作为教师,写教案和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任务,因此在写的时候不能草率对待。教案是评价和总结教学的基础资料。本文作者经过精心挑选为您编辑了“启事课件”的相关内容,相信您在阅读本文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启事课件【篇1】

一、师范读课文。

二、引导质疑。

昨天读了课文,刚才又听了老师读课文,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

谁写了征友启事?

为什么写征友启事?你孤单的时候,是怎样做的?

课文中的征友启事是怎样写的?如果你来写,知道写了吗?

几则征友启事?两则启事有什么不同?内容不同,结果不同。

小牛写的征友启事起作用了吗?起作用了,小牛找到了很多朋友。

你从小牛的征友启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三、为什么写征友启事?你孤单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四、两则启事有什么不同?内容不同,结果不同。

1、内容。

默读两则启事,3自然段和6自然段,用笔画出不同的地方。

朝夕相处一起吃草一起玩耍一起晒太阳一起学耕田做到以上几点

一起吃草或者一起玩耍或者一起晒太阳或者一起学耕田做到以上一点

比较两则启事,你发现了什么?(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结果。

不同的内容当然带来不同的结果。分别是什么?闷闷不乐--兴高采烈

这两个词的意思正好相反,你选择其中的一个说一句话。

3、学习第3自然段。

我们一起看看小牛“闷闷不乐”的场景。齐读第3自然段。

指导读“可是,他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走来,又一个个垂头丧气地离开。”

4、学习第4自然段。

小牛闷闷不乐,就去找老牛诉苦,“诉苦”是什么意思?(诉说痛苦)

谁来读读小牛说的话?

奇怪:这么大一个

气愤

伤心

5、第二则征友启事贴出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呢?

分角色读山羊、猎狗、花猫、马驹的话。

五、练习

小牛从一个朋友也找不到,变成有了许多新朋友。这是为什么?你受到什么启发?

(交朋友,不要要求太多,要求太多会找不到朋友。交朋友,不但要考虑自己的需要,还要考虑别人的需要,否则会找不到朋友)

你能学着小牛一样,为自己写一则征友启事吗?

老牛听了小牛的话,会对小牛说什么?

启事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懂得什么叫启事,启事的种类、书写格式,明确这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按要求写招领启事、寻物启事。复习表扬信。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去搜集关于周总理的资料,你们带来了吗?那我们就来开一个读书交流会把,怎么样?请大家拿出资料。

2、(预先安排)师:张凯同学,你有什么事?

生:我装书的尼龙袋找不到了。

师:怎么回事?

生:我早上带来放在操场上,就去参加体育锻炼,不知被谁拿走了。

师:坏了,这可怎么办呀?同学们帮他想想办法。

生:写个寻物启事,去贴一贴或送到红领巾广播台播一播。

二、说、写寻物启事:

过渡:那我们就抓紧时间写寻物启事,谁写得好,就把谁的贴出去或送去广播。

1、了解要点。

你们还有什么想问张凯的,立刻就问,免得写不好寻物启事。(问清时间、地点、物品及特征)

2、口头自由练说寻物启事,指名说,简单评价。

3、生写寻物启事,师巡回指导。

同学们已经把张凯丢失物品的特征、时间、地点问清楚了,可以写了吗?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替张凯写一则寻物启事。谁写得好,就把谁的送去广播室。

4、交流。

(1)投影,指名说,学生评议,教师点拨。

(2)小结:写寻物启事,内容要完整,说话要得体,交代要清楚,不仅要写清丢失物品的名称、主要特征和丢失时间、地点,也要写明交给谁或交到什么地方。(投影:寻物启事

要写清拾到物品的名称、时间、地点,向谁认领。为防冒领,物品的特征不要全写出来。)

(3)学生修改,改好后再读一读。

(4)评出两名教好的学生。一份让学生送广播室,与此同时,讨论另一份:你的呢?贴到哪里比较合适?(丢失物品的地方)

三、听、说招领启事:

1、听录音:(事先安排)

请同学们注意,现在播出一则招领启事:今天早上,四(1)班的求索在校园操场上拾到一只白色尼龙袋,内有书及其它物品。请失主下课后到大队部吴老师处认领。

2、训练听力:

(1)刚才广播了什么内容?谁能说一遍?

(2)师生对话:

太好了,我们用不着广播或张贴寻物启事了,找位同学去认领就行。张凯早晨训练比较累,谁愿意替他去认领?张凯,你让谁去比较放心?老师倒有点担心。这样吧,我是吴老师,先演练一番。

费凡,你去吧,就对吴老师说,我们等着用,不能等下课再领了。

(3)比较:趁费凡去领回失物,我们回忆一下,这招领启事与我们为张凯写的寻物启事有什么不一样吗?

(4)交流,总结。

的确,两类启事都要写清物品的名称、时间、地点,交给谁或向谁认领,不同的是招领启事不要把物品的特征全写出来,否则(生自由说)(5)复习表扬信的写法:大家看,这就是张凯丢失的物品,请他上来清点一下。求索同学真好,真该写封表扬信表扬表扬她,谁能先口头说说。

四、知启事:

过渡:其实,张凯能这么快找回他的东西,那则招领启事功不可没。我们要想尽快找回失物,也要快快写寻物启事。可见,启事在我们生活中起着多大的作用呀!

1、介绍启事:指单位或个人,有事需要公开说明,或有问题要人们帮助解决,常常用简明的文字告诉大家,使大家知道。(投影)

2、你还在哪里看到过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启事?

3、小结:是呀,启事跟我们的生活真是息息相关,但小学生最常用的就是招领启事和寻物启事。

五、练习:

1、前几天,我刚好在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则消息,请看:(投影)

好司机拾金不昧拾巨款归还失主

11月8日下午,金利来领带公司的刘经理夫妇给客运公司送来一面锦旗,表扬好司机张仁东。原来,昨晚后半夜,刘经理夫妇打的回家,不慎将装有3万元现金、支票本和重要合同的黑色皮包遗忘在车上。第二天早晨,小张发现了车里的包,忙根据包里的名片与失主联系,原物归还,并婉言谢绝馈赠。刘经理夫妇不禁感激万分。

2、提示:你可以以司机张仁东的身份写一则招领启事,也可以以失主刘经理夫妇写一则寻物启事。

3、写启事,交流(投影),评议,修改。

4、还有我们校内的两位同学需要帮忙,请看:(投影)

A、五(3)班同学王大刚在校园里拾到图书两本,毛笔一支,希望找到失主,归还原物。

B、五(1)班图书管理员在学期结束前整理图书,发现少了两本书:《格林童话集》和《科技小制作100法》,希望借阅后忘了归还的同学速来归还。

5、组内交流,评议,修改,眷抄。

启事课件【篇3】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的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10课——板书课题《征友启事》

读题认识“征”“启”字,学生读题质疑

1、什么是启事?

2、谁给谁写征友启事?等等。

二、学生自由读文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解决问题

1、小牛为什么要征友?出示词语卡片“孤单”说话。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学会区分两个不同的启事,区分他们的不同之处。

在读启示的过程中教师指导认识

朝夕相处耕田垂头丧气闷闷不乐

3、两种不同的启示分别有什么效果?

学生结合课文进行表演,表演中认识词语“猎狗”“马驹”“学习”“兴高采烈”

五、有情朗读课文

六、小结

请你写一个征友启事,想象怎样写,能让你叫到更好的朋友。

启事课件【篇4】

教学目标(体现出“三维”):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课文中,知道小牛的两张征友启事内容分有什么不同,懂得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情况。

(3)领悟两张不同的征友启事引起的不同结果。

教学重点:

分析两张征友启事不同的内容引发的不同结果。

教学难点:

在对比观察和对比阅读中,体验人物的情感。深层次探究小牛第一次交不到朋友的原因。

【学情分析】

虽然本课生动有趣,适合学生阅读体验,但由于低段孩子知识经验不足,认知水平不高,语言能力受到一定限制,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表达与交流,说出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设计脉络】

在教学设计中,我准备以“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案。加强对文本的细读,让学生深度接触文本,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抓住设计的“两线”去完成教学任务,本文的“教线”是分析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悟线”是明白在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情况。

【教学过程】

一、谈话解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朋友这个话题:有一头小牛很孤独,很想交朋友,你们想知道他怎么做的吗?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征友启事》(板书课题)。

2、读题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启发学生提问,注意引领对修饰语“征友”的解读,如:启事是什么意思?征友又是什么意思?小牛想征什么样的朋友?谁成了他的朋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本环节设计略,应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内完成)

三、精读理解,感悟内化

1、了解第一张征友启事

(1)抽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后学生进行朗读评价。理解“孤单”一词的含义。

相互说说,你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孤单。把自己当作孤单的小牛,同桌互读,体会小牛的心情,注意读出“很想”找朋友的愿望。

(2)探究第一张征友启事

(出示第一张征友启事的内容。我想找这样一个朋友:能陪我一起吃草,一起玩耍,一起晒太阳,一起学耕田。谁能做到,欢迎联系……)

A、自由朗读,思考:小牛找朋友的条件是什么?你觉得他能找到朋友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并在集中探究式进行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做到以上几点”等词句的含义)

B、角色转换,深入探究:假如你是山羊、猎狗、花猫、马驹,看到这张征友启事后会想些什么?

(让学生体会兴奋走来,却又一个个摇着头离开的心情)

(让学生戴着头饰表演读,每个学生都参与朗读、表演,再次感悟小动物们渴望交朋友的心情及交不到朋友的失望。要抓住“兴奋地走来,又摇着头离开”等词句的含义)

2、对比感悟第二张征友启事

(1)过渡:小牛没有找到朋友,很失望,就去找老牛。老牛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五、六两个自然段。

(2)对比探究第二张征友启事

(出示第二张征友启事的内容。我想找这样一个朋友:能陪我一起吃草,或者一起玩耍,或者一起晒太阳,或者一起学耕田。谁能做到其中一点,欢迎联系……)

A、探究不同点:自由读,理解“或者”的意思,对比“谁能做到,欢迎联系”与“谁能做到其中一点,欢迎联系”这两句话的不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先在小组内理解,再进行集中汇报)

B、角色转换,深入探究:假如你就是山羊、猎狗、花猫、马驹,看到这张征友启事后,又会想些什么?

(先指名说,然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小动物们说的话,体会小动物们看到启事及交到朋友后的高兴心情)

3、感悟内涵

(1)第一层思考:你认为后来小牛找到许多朋友的原因是什么?

(2)第二层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怎样才能交到朋友呢?

(学生个性体验如:“在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情况”,“既要有与人交往的愿望,又要有行动”等等,只要能讲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四、总结与拓展

1、你喜欢课文中的谁?说说理由。

2、你想找什么样的朋友?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

3、总结:朋友能与你一起克服困难,驱逐寂寞,享受快乐。如果你能既想到自己的需要,又充分考虑到他人,一定能交到许多好朋友。

【板书设计】

征友启事

我想找这样一个朋友:能陪我一起吃草,一起玩耍,一起晒太阳,一起学耕田。谁能做到,欢迎联系……

我想找这样一个朋友:能陪我一起吃草,或者一起玩耍,或者一起晒太阳,或者一起学耕田。谁能做到其中一点,欢迎联系……

第一张启事 第二张启事

兴奋来,摇头走开 热闹 团团围住

(在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

启事课件【篇5】

幼儿园大班优秀语言教案《征友启事》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说出两个征友启事的不同。

2、模仿小牛征友的方法,提高交友技能。

活动准备:

1、两个"征友启事"的范例

2、录有故事内容及"征友启事刚刚贴出至又贴出了一张征友启事"一段故事内容的磁带。

3、与幼儿人数相符的《快乐阅读》图书。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朋友"

1、教师和幼儿随音乐玩"找朋友"的游戏。

提问:刚才我们玩的是什么游戏?

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而且都喜欢交朋友,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开心、快乐、互相帮助等词语)可是有一只小牛犊一个朋友也没有,它会怎样呢?(引导幼儿说出孤单、寂寞、闷闷不乐等,丰富幼儿词汇)比较两个征友启事的不理解第一个征友启事1教师出示第一个征友启事,请幼儿自由阅读。

2、请幼儿提出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即不认识的字,教师帮助幼儿认读。

3、教师和幼儿共同

4、阅读。提问:征友启事中的"征友"是什么意思?小牛犊想要找什么样的朋友?

5、听录音(征友启事刚刚贴出至又贴出了一张征友启事)提问:第一张征友启事贴出后,都有谁来了?为什么他们兴奋的走来又失望的离开?

(二)理解

第二张征友启事教师出示第二张征友启事,请幼儿阅读。提问:两张征友启事有什么不同?这回能找到朋友吗?为什么?

1、教师请幼儿将《快乐阅读》书翻到"征友启事"这一故事并跟随录音机轻声阅读。

2、教师巡回指导

3、帮助个别幼儿指

4、读。提问:第几张征友启事帮助小牛犊找到朋友?都有谁愿意做它的朋友?谁能陪它做什么?

(三)讨论:通过这两次征友

1、小牛犊懂得了一个道理,

2、相信小朋友们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3、是什么呢?你们来说说?

(四)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启事课件【篇6】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说出两个征友启事的不同。

2、模仿小牛征友的方法,提高交友技能。

3、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4、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

1、两个"征友启事"的范例

2、录有故事内容及"征友启事刚刚贴出至又贴出了一张征友启事"一段故事内容的磁带。

3、与幼儿人数相符的《快乐阅读》图书。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朋友"

1、教师和幼儿随音乐玩"找朋友"的游戏。

提问:刚才我们玩的是什么游戏?

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而且都喜欢交朋友,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开心、快乐、互相帮助等词语)可是有一只小牛犊一个朋友也没有,它会怎样呢?(引导幼儿说出孤单、寂寞、闷闷不乐等,丰富幼儿词汇)比较两个征友启事的不理解第一个征友启事1教师出示第一个征友启事,请幼儿自由阅读。

2、请幼儿提出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即不认识的字,教师帮助幼儿认读。

3、教师和幼儿共同

4、阅读。提问:征友启事中的"征友"是什么意思?小牛犊想要找什么样的朋友?

5、听录音(征友启事刚刚贴出至又贴出了一张征友启事)提问:第一张征友启事贴出后,都有谁来了?为什么他们兴奋的走来又失望的离开?

(二)理解

第二张征友启事教师出示第二张征友启事,请幼儿阅读。提问:两张征友启事有什么不同?这回能找到朋友吗?为什么?

1、教师请幼儿将《快乐阅读》书翻到"征友启事"这一故事并跟随录音机轻声阅读。

2、教师巡回指导

3、帮助个别幼儿指

4、读。提问:第几张征友启事帮助小牛犊找到朋友?都有谁愿意做它的朋友?谁能陪它做什么?

(三)讨论:通过这两次征友

1、小牛犊懂得了一个道理,

2、相信小朋友们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3、是什么呢?你们来说说?

(四)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活动反思:

一、抓住主线,贯穿课堂

全文有11个自然段,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的确是很长的一篇课文,而这样的故事性课文,最忌讳从前向后上成“流水帐”形式,于是,我抓住了文章中的两份征友启事作为主线,然后进行对比学习,不仅使得课堂脉络清楚,而且在对比中名理。

二、语言训练,随手拈来

语文课堂,讲究人文,讲求拓展,但是永远都不能丢掉最基本的语言文字训练。在进行两则征友启事对比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第二则征友启事和第一则相比,有什么地方不同?学生得出:多了“或者”和“其中一点”四个词语。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明白第二则征友启事多了“或者”“其中一点”几个词语,却少了很多对朋友的要求。

当故事发展到贴出第一则征友启事后,我对文本进行了升华,让学生想象:“假如我是___(山羊、马驹、猎狗、花猫),当我摇着头离开时,我会对小牛说___”。此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到第一则征友启事贴出后,小牛没有交到朋友,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交朋友时不能对朋友的要求太高。当故事的进度到了第二则征友启事的结果部分,通过反复分角色朗读动物们对小牛说的话,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第二则征友启事的成功, “好”与“不好”的两则征友启事造成不同后果的难点便不攻自破了。我们在边学习语言,边享受着语言带给我们的美妙和幸福感。

三、个性阅读,不拘一格

小牛没有找到朋友,心情会怎样呢?文中写到小牛去找老牛诉苦,“诉苦“!两个字对于7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有些难以理解,怎样使这里的“诉”能“苦”出味道来呢?我让学生看插图,体会小牛的心情。学生加上了“小牛难过地说”“伤心地说”“垂头丧气地说”……等描写心情的词语,然后我请学生按自己理解的心情来学着小牛诉诉苦吧!学生将这句话读得有了滋味。

本课以“朋友”开始,以“朋友”结束,于是,在小牛找到好朋友后,我趁机让学生说说自己想找一个什么样的朋友。学生学会了用上“或者…或者…或者…其中一点…”

启事课件【篇7】

因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张,拟向社会招聘代课教师若干名,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一、成立招聘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组员:

二、发布招聘信息

7月10日前,教导处根据招生情况确定班级数,进行初步的课务安排,确定缺编的各科教师职数,校长室据此在区教育信息网或校园网上发布招聘信息。

三、报名及资格初审

7月11日—7月12日之间,校长室接受报名并进行资格初审,通知应聘人员准时参加考核。

四、组织考核

成立4个考核小组,每组3人,根据学科特点准备好考核内容,做好评委工作。考核内容为理论考核、上课、面试、技能考核。3个评委的平均分为最后考核结果。

具体操作如下:

(1)考核地点:z楼二楼综合教室(1)、综合教室(2)、操场

(2)评委:

语文1组:

语文2组:

数学组:

综合组:

(3)操作流程:

7月12日下午

4:30 在七楼小会议室召开评委会议,明确纪律要求,确保公平公正。(校长室负责)

7月13日

7:40-8:40,应聘人员集中在至远楼多媒体教室(2),进行理论考核。(z监考)

8:40-9:40,按顺序进行教学设计,准备15分钟上课。

9:50,语文、数学学科分别在综合教室(1)、综合教室(2)班进行上课、回答问题;体育在操场进行技能考核、体能测试、说课、面试等考核。应聘人员考核结束后即离开学校,等候电话通知。

考核结束,各考核小组将考核情况汇总至校长室。

五、集体研究

根据考核情况,招聘小组集体研究,择优决定录用人员,进行电话通知,待9月份开学前签订聘用合同。

启事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 认识“犊、希、耍”等9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分角色表演。

3.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交朋友的时候,不能对朋友要求太多,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发现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难点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知道为什么两次征友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教具准备:预习单,课件

教导过程:

一、关注经验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朋友吗?有朋友的感觉怎么样? 师:是啊,有朋友的感觉真好。有一头孤单的小牛犊,它也想有个朋友,于是它写了“征友启事”。板书课题

2.读题质疑。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征友启事:把想要找的朋友的条件写在纸上贴出来,让别人看到。

二、小组交流预习结果

1、小组交流预习结果

2 / 4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把你的学习结果跟小组同学分享一下吧!

小组交流。

(1)小组长检查标序号情况。

(2)每人轮流读一遍词语,互相纠正读音。

(3)选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4)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

(5)轮流分段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2、教师检查预习

(1)组长汇报组内预习情况。

(2)检查生词

A、小组比赛读词语。

B、开火车读。

C、选词说一句话。

(3)指名说记字方法。

识字游戏: 猜一猜。

(4)开火车读课文。师纠正读音。

三、合作学习理解感悟

1、合作学习

师:我们学习课文的四步学习法同学们还记得吗? 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1)读,读3——13自然段。

3 / 4

(2)画,画出两则启事的内容。

(3)说,说小牛犊两次征友结果怎样?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4)练,试着想象小动物们的心情,分角色有感情地读课文。

2、小组汇报

(1)、先汇报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出示两张张启事的内容)

(2)、教师引导:假如你是山羊、猎狗、花猫和马驹看到第一张征友启事心情怎么样?(失望、)

指名读

师:小牛没有找到朋友,很失望,现在你就是这只可怜的小牛读一读他的话。

教师引导:小动物们看到第二张征友启事时心情怎么样(高兴)

指名分角色读

3、指名分角色读3--13自然段

师:哪个小组想来分角色演一演呢?如果你们能够带着小动物们的心情和他们的动作来表演就更好了。

4、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师引导:怎样才能交到朋友呢?

4 / 4

教师总结:我们交朋友的时候,不能对朋友要求太多,要多发现别人的优点,与他们友好的相处,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真诚、友善的心,一定会交到许多朋友。

五、扩展延伸

师:送给大家一句名人名言,“人生在世,有个朋友是一种福气。——列夫托尔斯泰”

希望同学们能够关爱朋友、珍惜那份珍贵的友谊。 板书设计: 征友启事

第一次 没有交到朋友

第二次 交到许多朋友

启事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认读本课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牛的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和引发的不同结果。

3、懂得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情况。

教学重、难点:

1、感情朗读课文。

2、领悟“征友启事”的内容不同,会引起不同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诵读课文,使学生学会如何交友,懂得与朋友友好相处的重要。

教学准备:

课件、小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今天,动物王国邀请我们去做客,但是首先大家要通过一个小小的测试作为邀请函。(出示课件“摘果子”)这些词语宝宝你认识吗?请你大声读出它们的名字。(开火车读)

二、激趣导入

1、大家认识了这些词语宝宝,并且和它们成为了好朋友。说到朋友,作为动物王国电视台的记者,我有个问题要对大家进行采访,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走入学生中,进行采访)请问你的好朋友是谁?你觉得和朋友在一起感觉怎样呢?

2、引出:是啊,有朋友的感觉真好!可是动物王国里有只小牛却很孤单,一心想找个朋友,它是用什么办法找朋友的?

师:请同学们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三、齐读课题,释题质疑

1、齐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启事:为了说明事情而张贴出来让大家看的文字。

征友启事:想找朋友而贴出来的告示。)

过渡:小牛最后找到朋友了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四、理解课文,突破难点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2页,自己读一遍课文,找出征友启事的内容,用“xx”划出来。

2、小牛写了几张征友启事?

3、请你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自然段写的是两篇征友启事的内容?(第2、7自然段)

4、运用对比手法指导学习两张启事。

⑴(课件出示两张“征友启事”)指名分别读一读两张“征友启事”的内容。

⑵经过比较,你发现这两张征友启事有什么不同?

⑶指导理解启事一:

A第一张征友启事贴出后,小牛找到朋友了吗?板书:没有朋友B为什么小牛一个朋友也没找到?(因为小牛要求它的朋友吃草、玩耍、晒太阳、学耕田这4件事全部都要做到,可大家都做不到,所以它没有找到朋友。)

板书:全部做到

C小结:我们交朋友的时候,不能对朋友要求太多,条件不能太高,否则,我们就交不到朋友。

⑷指导理解启事二:

A第二张征友启事贴出后,结果如何?板书:许多朋友

B为什么第二张征友启事让小牛交到了许多朋友呢?多了这些词,意思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可以和小牛一起吃草,可以一起玩耍,可以一起晒太阳,可以一起学耕田,只要能做到其中一件事,就能和小牛做朋友。)

C小结:增加了三个或者和其中一点,意思发生了变化,让小牛交到了许多朋友。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两篇征友启事提的要求不同,最后导致的结果也完全不同。

⑸指导朗读。男生读第一则征友启事,女生读第二则,体会意思的不同。

5、理解第一张“征友启事”的结果。

⑴第一张征友启事刚一贴出,吸引了不少小动物,他们都是什么心情?(兴奋)假如你们是这些小动物,我想采访一下可爱的马驹:请问小马驹,你怎么这么兴奋呀?(因为我非常想跟小牛做朋友。)请问花猫,你今天为什么这么兴奋?

(2)(课件出示)征友启事刚刚贴出,山羊、猎狗、花猫、马驹都兴奋地跑过去看。

指导朗读:谁能带着兴奋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⑶可是看完了,小动物们是怎样的表现?(又一个个摇着头走了)(课件出示)可是,看完了,又一个个摇着头走了。谁能带上动作来读一读这句话?

⑷采访环节。

下面由我来进行采访,愿意接受采访的请举手。我想采访山羊:请问你为什么走开了呢?(我只想和小牛一起吃草,不能全都做到,达不到小牛的要求,所以只好走开了。)请问猎狗:你为什么走开了呢?请问花猫,当你摇着头离开时,会说些什么?(唉,小牛的要求太高了,我可做不到,还是回家吃鱼吧。)请问马驹:当你摇着头离开时,会说些什么?谁能带着失望的心情再读读这句话吗?

⑸一二组读兴奋的句子,三四组读失望的句子,读出对比来。

⑹小牛一个朋友也没有找到,只好去找老牛诉说心中的苦恼,(出示课件)引导观察小牛的表情(哭了,很伤心)此时小牛的心情怎样呢?(失望、伤心、苦恼、奇怪)师:没有找到朋友的小牛多么伤心啊,自己练读小牛诉苦的话,指名读,齐读。

6、理解第二张“征友启事”的结果。

⑴经过老牛的指点,小牛贴出了第二张征友启事,它都交到了哪些朋友呢?(出示课件:大家团团围住小牛的画面)

(2)课件出示小动物们的话,下面记者的采访开始了。

采访山羊,你为什么想和小牛交朋友?(想和小牛一起吃草)你们成为了朋友,心情怎样?(高兴)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一句。采访猎狗,你为什么想和小牛交朋友?(想和小牛一起玩耍)读第二句。

采访花猫,你为什么想和小牛交朋友?(想和小牛一起晒太阳)读第三句。

采访马驹,你为什么想和小牛交朋友?(想和小牛一起学耕田)读第四句。

(3)在这四句话中分别有一个字,它们的意思很相似,你能找到是哪四个字吗?(同、跟、陪、和)它们都是什么意思?

小结:我们中国的汉字真神奇,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避免重复,使文章语言更加丰富、生动。

五、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总结:在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还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情况,这样才会交到更多好朋友。

六、小牛找到了许多朋友,它们正一起唱着欢快的歌儿,我们也一起唱唱吧!(课件放儿歌:找朋友)

七、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你也来写一张征友启事。

我想找这样一个伙伴:能xx,或者xx,或者xx,或者xx。

启事课件【篇10】

教材分析

《征友启事》是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0课的内容。这则童话故事,通过写小牛两次贴征友启事,最终找到许多朋友,告诉我们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能要求完美,懂得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情况。课文情节生动,富于时代特色。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自主积累词语。学习新部首弓字旁、走之儿和戈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牛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和引发的不同结果。

3.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交朋友。懂得与人交往时,在考虑自己的需要时,也要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字的音与形,正确书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及引发的不同结果。

教学难点

1.感悟本文揭示的道理,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交朋友,与人交往时,在考虑自己的需要时,也要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

2.领悟“征友启事”因内容的不同引起不同的结果。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课件,及各种动物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课(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在生活中,老师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朋友,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朋友的话题。(板书友)

2.同学们,谁能来说一说,你的朋友都有谁?你是用什么方法交到这些好朋友的?(生自由说)

3.在动物王国里,有一头小牛,他也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可是呀,他用的方法和你们都不太一样,到底它用的是什么方法?相信学完第十课,同学们就知道了。(补充完整板书课题:10.征友启事)

4.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就让我们跟随文章的主人公小牛一起走进这生动有趣的童话世界吧。

(2)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42页,自己在下面读一读,边读边画出自然段和你不熟悉的字词,借助拼音解决它。在读的过程中,把你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样我们争取做到读一遍就能有一遍的收获。(学生自读课文,画自然段和生字词)

(3)哪些同学自己解决了生字难题呢?请同桌之间互相认一认,看看哪组同桌最会学习。

(4)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识字方法,今天谁愿意当小老师,教一教同学们?(生汇报,师适时电脑演示讲解)

2.检查反馈,学习生字。

(1)请你来汇报(征友),(征是翘舌音,请同学在跟我读一次。)

(启事)你在哪见过启事?你还知道哪些启事?

(陪同)

(联系)你跟老师有没有联系?(有)我们是师生关系

你跟同学有没有关系呢?(有,是生生关系。)

(猎狗)同学们你们看,后边奔跑着的就是一只猎狗。

(兴奋)兴是多音字,还读什么?你来组个词吧。

(怨言)文中的谁有了怨言?

(围栏)围栏在学校、工厂一般都看得到。

(或者)出示句子:星期天妈妈带我去姥姥家,或者奶奶家。

你能用或者来说一个句子吗?

或者是什么意思你明白了吗?

(2)生字去掉了拼音,同学们还能认识吗?小牛来考考大家。(出示不带拼音的字)(男女生快速抢答)

3.学习会写字

(1)除了我们掌握的会认字之外,还有7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请大声读出来。

(2)小牛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谁能按结构给他们分分类。

(3)了解了字的结构,同学们一定会把字写得漂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带有新偏旁的“或”字。

(4)请你认真看,它的新偏旁叫:戈字边。跟老师说一次。(课件出示)

(5)教或字的书写

①请仔细观察老师“或”字的书写。注意它的笔顺及每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先在左上格起笔写短横,接下去写口字,横折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接下去是提,斜勾也从左上格起笔,到右下格收笔,要有一定的弧度。接下去写撇,最后写点。

②请同学们在认真地看大屏幕写一次。用心去记。

③谁认真看了,老师来考考大家。最后一笔是?

④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先描一个或字,再田字格中写一个或字,一定要注意字的笔顺及每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三个一,要牢记)写好的同学再写一个,一定会比前一个漂亮的。

(6)其他的生字我们下堂课再认真学习。生字朋友回到了课文中,看看,你们还能认识吗?

dg15.com延伸阅读

小故事课件(精选9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首要任务是准备教案和课件。写教案和课件是确保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编写教案和课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案和课件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制定教案和课件的出发点,要确保教案和课件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第二,教案和课件要有清晰的结构。教案和课件的结构应该合理,包括引入、讲解、练习和总结等环节,以便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第三,教案和课件要针对学生特点进行设计。教案和课件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水平和兴趣等方面因素来考虑,以便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

第四,教案和课件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教案和课件应该富有创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编写教案和课件是教师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认真准备和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希望本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并请将其收藏起来。

小故事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品味梦境中的美丽景色,体会景物自然美、画面动态美、文字诗意美和视觉色彩美。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读懂课文,重点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难点:

1.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感受作者在美好的景致中所寄托的情感。

2.抓住重点段落、关键字词进行研读品味。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好的故事”有什么特点吗?谁能回答?(生回答:美丽,幽雅,有趣。教师随回答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鲁迅先生的梦境,去看一看、听一听这个“好的故事”。

2.指名分段朗读,检查朗读情况。

过渡:上节课我们读课文时,许多同学吭吭哧哧,读不通顺。这节课的开始,我们再来看看大家的朗读情况。我们疏通了字义,对文章有了初步印象,现在能读得通顺、读出文字的优美吗?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体会“好的故事”产生的现实环境。

(1)学生自读第1—3自然段,说说鲁迅先生身处的环境。

预设:提示学生可将外部的环境和屋内的环境相结合,去考虑鲁迅先生此时的心境。外面的环境是热闹的,“鞭爆的繁响在四近”;而屋内的环境是昏暗的,“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灯罩很昏暗”,鲁迅先生抽了烟,“烟草的烟雾在身边”。鲁迅先生在这样一个热闹的夜晚,独自一人抽着烟,在灯下看书,给人一种身处热闹之中却很孤寂的感觉。

(2)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说的“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呢?

(从“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朦胧”可见鲁迅先生渐渐睡着了,可知他描述的是他的梦。)

2.欣赏“好的故事”中的景物之美。

(1)快速默读第4—8自然段,勾画出里面描写到的景物和人物。

(2)指名学生回答,没回答完整的其他学生可补充。

将文中出现的景物进行分类概括。

(课件出示)

“好的故事”中提到的景物和人物

植物: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竹、萍藻、枯柳、一丈红

动物:鸡、狗、鱼

建筑:茅屋、塔、伽蓝

人物:农夫、村妇、村女、和尚

其他:晒着的衣裳、蓑笠、天、云、小河、日光、倒影

思考:作者写了这么多景和人,他用了同样的一个字来形容他们,是什么字?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美”。“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3)小组内交流,说说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可结合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提示:注意课下注释,读一读,明白山阴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注意文中的人和景已经融为一体了,人也是景的一部分。

3.感受“好的故事”中景物的动态美。

阅读与思考:

(1)作者笔下的景物是静止不动的吗?有什么特点?

(作者笔下的景物不是静止的,是随时都在动的,因为描写的是倒影,水中的倒影会随着船的行驶、桨的运动而不停地变化。)

(2)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预设:有些学生可能没有坐过船,就算坐过船也没有看到过这么多景物的倒影变化的动态美。这是实际情况和阅历所限。教师可找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最好是江南这种打桨行进的小船,让学生感受景物在水中倒影的变化。

4.感受文字的诗意美、画面美。

学生自己找出觉得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

预设句一: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以至于无穷。

明确:“云锦”原指南京云锦,是一种非常珍贵而精美的织品。这里是将美的人和事在脑海中的一一呈现,比作满天似美丽云锦的云霞,它们不停地变幻着。“万颗奔星”很有画面感,仿佛星星正倏忽地往我们眼前奔驰而过,一颗接一颗。

预设句二: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明确:看过夏天太阳被云遮住情景的同学,便可想象出那个画面:太阳虽被遮住,却不能遮得严严实实,阳光给云朵参差不齐的边缘镶了一道金边。水中的倒影在日光的照射下,仿佛也都被镶上了日光,因为水的反射,发出的光是银色的,像是摇曳的火焰。(教师可出示夏天云朵被后面的太阳镶上金边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

5.感受文中景物的色彩美。

(1)留意文中含有色彩的词语,圈一圈。

(水银色焰、青天、大红花、斑红花、红锦带、白云、斑红花影、虹霓色的碎影)

(2)说说这些色彩带给你的感觉。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如缕缕的胭脂水”“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这里的主色调是红色,给人一种温暖、热烈的感觉,让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6.体会作者对“好的故事”的留恋。

(1)全班齐读第9—12自然段,朗读时注意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2)小组交流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一:

“我”的这个梦是怎样惊醒的?怎么会突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

(第10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给出了提示:“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可见原本放在作者膝盖上的书突然滑落,惊醒了作者,梦境也被搅乱了,就要消散了。)

预设难点二:

“我”已经睁开眼,为什么仿佛还看到了那些“好的故事”,为什么“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呢?

(因为作者虽然已经睁开眼,但意识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还残存着一点梦的痕迹,就像“碎影”。)

预设难点三:

作者对这个“好的故事”有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相关句子说一说。

(有喜爱之情,作者说“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有留恋之情,“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有一种故事消散后的遗憾之情,“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预设难点四:

文章第1自然段中提到“是昏沉的夜”,结尾又强调“在昏沉的夜”,有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显示了结构的完整;同时梦境的美好、明丽与昏沉的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

提示: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可点到为止,等学生读完“阅读链接”中的文字后,再进行讨论、思考,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拓展阅读,质疑探究

过渡: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笔下这个“好的故事”的美,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感觉到鲁迅先生的这个梦里,根本没有具体的故事,只有各种各样的景物,它们随着小船的行进依次出现。按照我们的理解,这根本不是故事呀!那么这个“好的故事”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它在这样“昏沉的夜里”,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呢?我们要结合相关文字和资料来做一些探究,当然,这些探究不会太深,但是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1.学生自主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段文字,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预设:学生可能会画出这些句子:“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的‘美丽,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对“昏沉的夜”会有一些新的认识了,可再引导他们讨论在课堂中还不太理解的、留置的疑难问题。

2.知人论世,了解文章写就之前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心情。(课件出示)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作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鲁迅

小结:在沙漠中走来走去的鲁迅,失掉了同伴的鲁迅,显然是十分寂寞的。如果说“好的故事”是明媚而美好的,它象征着鲁迅先生的希望,那么“昏沉的夜”则是黑暗的、孤独的,象征着黑暗的现实。

3.学生带着新的认识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4.全班交流,再谈自己对“好的故事”的理解。

思考探究:现实是否像鲁迅先生的梦境一样美好?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明确:当时的现实是黑暗的、令人痛心的。文中两次提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这三个词语描绘的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当时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景,水中的各种倒影都是鲁迅先生美好愿景的表达与寄托,但倒影又是虚幻的、不停变动的,从中我们又会有一种美景易逝的担忧、不安。

预设:在最开始学习本课时,已经让学生谈了初读本文后的印象,学生可能会认为这只是一篇描写梦境美景的小散文。但通过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能体会到作者其实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很复杂,可能有思乡之情,可能有孤寂之情,可能有对希望的追求、对现实的绝望……,种种情感都只是我们的推测。教师要提醒学生,我们看鲁迅先生的文章,当然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但同一篇文本,能带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触动。我们可以不用那么深刻地挖掘文本背后的东西,学习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美好的联想,触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激起了我们去了解鲁迅生活的时代、去阅读鲁迅其他作品的兴趣,这就足够了。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选择作业,课堂延伸。

(1)写一写你的一个梦境,它也是一个“好的故事”吗?

(2)读一读鲁迅先生的《野草》中的其他文章,如《秋夜》《风筝》等。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小故事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尝试把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画通过一个或多个画面表现出来。

2、在绘画中,能运用故事画合理的构图、丰富的想象,把故事画的内容表现得生动、有趣。

学习领域:

造型 表现

教学重点:

故事的表现

教学难点:

构图的合理性,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

教具准备:

CAI课件、连环故事画若干幅. 示范故事画一幅 学具准备:绘画纸、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阶段:

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带来一个小朋友,你们看看她是谁?CAI课件:“美羊羊的'形象”,你们猜猜看,她在干什么?学生回答(略),CAI课件:(同一个画面逐步出现A. 美羊羊的形象。B.美丽校园的

背景下有一个垃圾桶。C.美羊羊把废纸屑投入垃圾箱。)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一个晴朗的上午,事件是美羊羊来到了我们学校,在“三创”活动中,她也积极参与了创建文明校园的活动,你们看,美羊羊把地上的纸屑放入垃圾箱,美丽的校园好干净.好漂亮啊。这是一幅用单幅图表现的故事画,就是把喜欢的故事用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有趣的内容:故事画。

板书课题:第十三课 故事画

二、 发展阶段

1.教师分析什么是故事画:故事画就是用一幅画或多幅画的形式来表现一个故事,还可以补充文字。

1.CAI课件:《爱心组合》,启发学生用多幅,简单的表现形式来画。

(A.一个正方形慢慢走来。B.一个长方形和圆形兄弟接伴而来。C.一个三角形蹦蹦跳跳出现了。D.他们要做一件什么有意义的是呢?E.原来是给日本地震中,灾区小朋友们建一个温暖的家。)

老师还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听?

2.听故事:故事发生在美丽的比基尼海滩,一天清晨,海绵宝宝来到了隔壁派大星的圆顶小屋边,“咚咚咚,咚咚咚,派大星,你起床了吗?”海绵宝宝大声的喊道,“噢,还没呢!”派大星懒洋洋的回答,“快快快,我们一起捉水母去?OK?”海绵宝宝边讲边比划着,派大星听了,激动极了,马上打开了门,用向往的眼神望着海绵宝宝。于是,两个好朋友在美丽的比基尼海滩上愉快的捉水母。这是海绵宝宝和派大星捉水母的故事。提问:故事的主角是谁?(海绵宝宝和派大星),教师画海绵宝宝和派大星,提问:故事发生在那里?(比基尼海滩以及海滩的优美景色),教师画海滩的景色,提问:海绵宝宝和派大星做什么了?(捉水母),教师画海绵宝宝和派大星捉水母的动态。因为时间的关系,老师把涂好颜色的图片带来了,投影展示:涂上颜色的画:“一起捉水母”。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用一幅画,或者几幅画来讲一个故事呢?

3、 学生小组讨论:画什么故事

小组交流

4.说一说我画的故事(学生回答略)

4.布置作业:CAI课件(素材:风景,昆虫,动物,日常用品等)

5. 辅导学生作业:

表现方法:可先画故事的主体再添画背景,还可以用文字补充故事的内容。

6,课堂交流

在充分肯定学生大胆、自由表现的基础上,进行相互欣赏和交流。

三、课后拓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泥塑、剪纸等立体制作方式来表现一个故事。

小故事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斧头、盖房、造犁、不断、减少、扩大、一栋栋、家具、冒出、柴烟、黎明、洪水、何处、包括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蕴含的道理。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防沙固土的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现状。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了解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查阅资料,了解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背景音乐和大屏幕(美丽的小村庄环境优美,小动物们在树林里快乐地玩耍,人们在快乐地耕种和收割)

2.说说最喜欢小村庄哪个地方。生交流。(板书:美丽)

3.是啊,我跟你们一样也喜欢这个美丽的小村庄,那就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第一段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

2.指名读,齐读。

3.很好。听到大家的朗读老师也陶醉其中了。现在我请你再看这段话,你除了发现小村庄特别的美,你还有什么发现?

4.“山谷中,早先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强调“早先”。那么现在这个小村庄还有没有呢?

三、品味小村庄的最终命运

1.课件出示被破坏后的小村庄图片。

2.自由读、指名读最后一段。

3.读了这一段,你了解到了什么?(板书:什么也没有)

4.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四、自读课文中间部分,自我了解,总结原因

五、回顾,整理

1.出示课文生字词语,进一步认识、巩固。

2.结语:美丽的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我们感到痛心,感到惋惜,到底是什么原因害了它,你们肯定有很多的话说,就把它写在课文的旁边吧!我们下节课再畅所欲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字词,认读

二、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合作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1.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是什么毁了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找出对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2.是洪水卷走了小村庄,是因为人们把树吹掉了,才不能挡住洪水,是他们自己害了自己。

3.为什么说是村民自己毁掉小村庄?请你分成四人小组,找找村民是如何一步步地把村庄毁掉的,画出对应的句子,并说说你画这句话理由。(生分组学习,师巡视、参与学生学习活动)

4.小组汇报,及时总结,引导

a: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还有“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板书:斧头

b: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我们小组是这样认为的:村民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砍掉了树木,所以才会造成今天的局面。

c: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师:你为什么要画这一句,你的理由是什么啊?

生:因为小村庄的人们一直在砍伐树。

师:啊,一直在砍树,你从哪一个词知道的?

生:“不断”。

师:啊,“不断”,还有呢,针对时间是哪个词?

生:“一年年,一代代”。

师:“一年年,一代代”说明小村庄的人们一直在什么啊?

生:砍树。

那么些村民这样长时间的,无休止的砍树,有没有想到后果呢?最终灾难终于降临了……

再次读4段。

三、品读第四段,理解“咆哮”一词

1.指名说词语意思,江河奔腾或人暴怒叫喊。

这里是谁在“咆哮”?

生:洪水。

2.(多媒体课件渲染洪水“咆哮”情境)

3.为什么洪水这么咆哮,这样肆虐?

因为小村庄的人不爱护自然界的树木,随便地乱砍乱伐

这是因为人们不爱护大自然,遭到了报应

因为村民乱砍树,所以现在没有树木来抵挡洪水了

4.现在老师告诉同学们的是,庆幸的是在这场咆哮的洪水的灾难中,小村庄的人们活了下来,那你想对村民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

5.学了这篇课文,老师也有很多话想说。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一篇文章。

让地球妈妈笑起来

当绿叶慢慢变成美丽金色的时候,秋姑娘从遥远的地方旅行回来了,她来看望大地妈妈和她的孩子

但眼前的景象着实令他大吃一惊:大地妈妈正在痛苦地呻吟.原来大地妈妈病了,病得还不轻哪!匆忙赶来的秋姑娘赶忙请来了著名的太阳医生和风婆婆大夫给大地妈妈看病。

太阳医生仔细地看了看,摇了摇头,指着大地妈妈的皮肤说:“大地妈妈得了皮肤病,有些地方以前是美丽的绿洲,而现在都变成了沙漠,到处尘土飞扬,干燥得不行了。”

风婆婆用听诊器在大地妈妈胸口侧耳倾听了一会儿,叹了口气说:“哎,大地妈妈得了严重的哮喘症。现在许多工厂大量排放废气,大气污染严重,大地缺少新鲜空气,如今连天空都是灰蒙蒙的。”

太阳公公又忙给大地妈妈照了x光片,发现她的日常饮食也很不卫生,影响到了内脏,不由感叹道:“是啊,如今连小河水都变得十分浑浊,鱼儿也无法生存,这样下去怎么行?”

地球妈妈听完自己的病情,哭得更伤心了,眼泪夺眶而出,大声呼喊道:“谁来救救我啊?”

亲爱的人们,不要再让地球妈妈哭泣了,要知道,地球只有一个,地球没有了,我们大家都将面临死亡,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让地球妈妈的脸上永露笑容!

计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美丽斧头什么也没有了

砍伐

保护环境合理利用

小故事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火车的故事》是一篇介绍火车种类的常识性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以及火车提速、修建青藏铁路等有关我国铁路建设的成就,展现了我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借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翁,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积极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重在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在自己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独创性,让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

教学描述:

一、知识展示 搭建阅读的平台

1、创设情景,多媒体课件展示形态各异的火车图片。

2、学生展示对“火车“相关知识的了解。

生1:我知道火车的种类?一一列举

生2:我知道火车为什么要在铁轨上行走,而不在平地上走?

生3:我知道火车刹车是为什么会发出“嗞嗞嗞“的声音?

3、同学们听了3位同学精彩的回答有什么想法?(新鲜、好奇、羡慕、疑惑)

4、询问3位同学获取知识的途径(看书——《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

5导入新课、揭题(是啊多看书,的确可以增长知识,让自己变得聪明,今天我们学习《火车的故事》)

二、以读为本 读中获取知识

1、“读书百遍,其义自显”。读书与文本对话,探究知识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手段。我用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让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

2、交流、反馈(你从文中了解了有关火车的什么知识?)

生1、车厢为什么会走?(机车带动)

生2、火车发展的知识?(机车变迁)

a、找出相关语段朗读领悟火车的发展变化

b、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火车

c、多媒体展示图文并茂的火车图片,通过直观的影像了解我国火车的飞速发展(详细介绍磁悬浮火车)

d、用“越……越……”造句

生3、火车在提速(北京到上海夕发朝至)

生4、火车可以开到“世界屋脊”——青藏

多媒体展示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青藏铁路的路线,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我国科技的发达。

3、总结这些知识获取的途径,进一步强化阅读书籍的好处

三、探究感悟 内省升华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找关于反映“小明”品德的语段学习并对照自己,

读第二自然段你认为小明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善于发现问题,爱动脑,不懂就问)小明是怎样解决问题?(问人,查找资料);你平时遇到问题是怎样对待的?

2、看书、查找资料是我们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我们要向“小明”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创造设计 培养创新精神

“智慧需要启迪,火花需要碰撞”,我利用“小明驾着高速火车在祖国的大地上飞驰”这句话为引导,让孩子们当一回火车工程师,为小明设计一列先进的火车。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给火车设计了美丽的外观,有的给火车设计了舒适的内部构造;有的设计的火车在崎岖的山路可以长出翅膀在空中前进;有的设计的火车遇到大江大河可以像神奇的潜水艇那样前进;有的设计的火车能像飞机一样飞向蓝天……瞧!一列列新奇的火车出自孩子们的想象,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神奇,是多么的不可估量啊!

教学分析: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一课一得,我倒认为语文课堂是一课多得。除了文本知识外,还可以拓展,更重要的是借助文本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培养各种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让他们终生受益。

教学中创造设计,这一环节,让我感受到孩子们的灵气,孩子们的潜力是不可估量,他们的发展的确需要我们这些教育者精心设计,耐心引导。

孩子们在课堂中能力的培养是要我们花时间去引导、开发。没有足够的时间孩子学习知识在表面,根本谈不上探究、释疑,更需要教师的个别知道和引领,这方面我还缺乏足够的耐心,尤其是对后进生的指导,今后我要加强“开放性教学”的研究、探讨,提升自己,让自己逐渐走向成熟。

小故事课件 篇5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关于火车的故事,你们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火车的故事》。在文中,你将会了解到更多关于火车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读一读课文?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小小的要求,看谁字音读的准,课文读的通顺、连贯。如果在读的时候遇到生字,你想怎么办?

对,我们可以把生字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识字。

老师这儿有许多生字宝宝,看看谁能把它送回家?(多媒体出示生字)

你们可真聪明,把生字宝宝安全的送回了家,请大家再大声地念出他们的名字好吗?

你想和哪个宝宝交朋友,就请大声地喊出他的名字好吗?

3.初读课文

请大家听录音,并在文中标出自然段,再想一想,课文讲了火车的什么故事呢?

三、结合课文的多媒体动画,理解课文

1.读一、二自然段

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第一、二自然段?

听了这位同学的读,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有个词不太了解,什么是“飞驰而过”?(学生自由理解)大家看(出示多媒体画面),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火车飞驰而过的场景,我们还可以把自己的小手当作火车,来表演“飞驰而过”,和老师一起来做。

2.学习第三自然段

读了这个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教师板书:蒸汽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火车,对于这三种类型的火车,你能向其他同学简单介绍介绍吗?

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你还知道有什么样的火车?给大家介绍介绍?还要简单介绍出它的特点

你能向小介绍员一样把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吗?

比一比,看看谁读的有感情。

3.自读四、五自然段。

请大家自己来读第四、五自然段,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1)夕发朝至:夕指晚上,发是出发,朝指早上,至是到来,连起来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2)爸爸还说了什么?

(3)教师画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海拔”,并介绍青藏铁路指从青海到西藏高原的铁路。

(4)指导朗读、指名读。

4.读第六自然段

同学们,如果你长大了,想驾驶火车吗?那你说一说想驾驶什么样的火车?

小故事课件 篇6

一、谈话导入

1、介绍《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痛恨王后对他的不贞,就把她杀了。以后国王每天晚上娶一个王后,到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杀掉。当时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其他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晚上,她给国王讲故事,讲到最紧要的时候天就亮了,国王急着要去早朝,但为了听故事的结局,国王就把她留了下来。此后,她每天晚上给国王讲故事,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最后,国王终于被感化了,同山鲁佐得王后白头偕老。这就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内容。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我国古代称阿拉伯地区为“天方”,“谭”通“谈”),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世界著名文学作品之一。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2、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就选自《一千零一夜》这部民间故事集。板书:渔夫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撒撬弥桅唆吻

读多音字。撒sā撒网塞sāi塞车sǎ撒种sài塞北

3、理清课文结构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本文线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最快的速度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并用最简明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

(2)小组探究(1-2)捕鱼捞瓶,(3-15)放魔出瓶,(16-23)诱魔入瓶,(24-25)投瓶入海。抓渔夫心理变化的句子,用一个词概括。

渔夫在打渔生涯中不幸遭遇魔鬼,经历了一次最严峻的人生考验。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生死攸关的困难,渔夫的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故事里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渔夫,还有一个魔鬼,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物有没有鲜明的性格特点?板书:渔夫,魔鬼。

三、分析人物形象

从语言形式上。大家发现没有,从课文的5自然段到结束,全是什么形式?

1、分角色朗读对话,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有关语句来分析其性格特点。

2、指名回答,教师点拨,择要板书:诚实善良机智勇敢;凶残狡猾卑鄙愚蠢。

3、小结并过渡:刚才我们主要是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文除了对话描写之外,还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4、指名回答:对渔夫有心理描写,对魔鬼有外貌描写。

5、指名朗读心理描写的语句,分析心理描写的作用。

6、分析外貌描写的作用。指名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师生对口朗读(老师读本体,学生读比喻词和喻体);分析作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魔鬼面目的凶恶。

7、小结:作者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渔夫;运用对话描写和外貌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魔鬼。人物性格鲜明。

四、分析语言特色

过渡:课文以完整的故事情节,用口语化的语言,叙述了渔夫机智地战胜魔鬼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里面,哪些是现实的?哪些是幻想的?作者是怎样把现实生活与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的?

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xxx派的种种本性,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板书:正义,邪恶。

渔过渡:那么这个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具体指什么呢?也就是说,最后的胜利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五、明确主题思想

讲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说说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指名回答:正义的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的势力。对像魔鬼那样的敌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决不能心慈手软。

教师板书:正能压邪。

六、课内思维训练

题目:(1)《魔鬼被投入大海以后》,(2)《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里解救了魔鬼》。

要求:想象合理,表达流畅。

小故事课件 篇7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伴着优美的旋律,我们走进今天的作文课。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1页,自读本次作文要求,一会儿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读)再回答:关于成长的故事、举例子??

是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也一天天长大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但成长的经历却是令人难忘的。今天的作文课,我们就来写写你成长过程中的故事。(板书题目)

在写作文之前,我们要了解写什么,像刚才这样的,是作文的第一步:审题。(顺势板书:写什么、审题)

二、出示课件,帮助回忆

1、观看课件,帮助回忆

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先来看看,相信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2、指名说说你成长中的故事。

那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谁来说一说?

(有一次数学考试我得了100分;我会自己炒鸡蛋了;我跟同学吵架,我们互相不说话;运动会上,我输了;我的好朋友转学了??)

说得不错,那怎样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呢?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要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故事,激发学生习作热情,使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做到了作文生活化,生活作文化。

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大屏幕)出示作文要求:

(1)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故事或成长中的问题,选择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2)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要说真话,有真情实感,中心明确。

(3)通过叙事,写出自己的体验或受到的启发、懂得的道理等。

2、指名读一读。

谁来读一读?

[设计理念]:在打开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要求,便于学生有章可循。

四、组织交流,拓宽思路

1、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最想写什么?打算怎样写?

了解了作文的要求后,就需要从你经历的事中,选择符合这些要求的故事,这就是选材(板书)你又打算怎样写呢,(板书:怎样写)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按照习作要求学生自由评议,教师也做适当点拨。

预设:

(1)在学生的回答中渗透以下几篇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方法、再具体说每一部分如何写: (相机板书:写作方法)

A、《小溪流的歌》一文中,小溪流一边奔跑,一边玩耍。他一会拍拍岸边五颜六色的卵石,一会儿摸摸沙地上才伸出脑袋来的小草,一会让那些漂浮着的小树叶打个转儿,一会儿挠挠那些追赶他的小蝌蚪的痒痒。(词语形象传神,生动有趣,富有表现力。);

小溪流回答:“到前面去,自然是到前面去呀。”与小河回答“到前面去呀。”; 小溪流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流着。与小河不知疲倦地奔流着。

(相似词句间隔反复出现,语序和词语稍加变化后的句子又出现,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鉴。)

B、《成长》一文中对于约翰的描写:“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儿,长得虎头虎脑,一双蓝色的大眼睛老是忽闪忽闪的??”——外貌描写;

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香肠,用手取了一根,自言自语地嘀咕:“不够买两根。”他那双大眼睛闪了又闪,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是我的妈妈。”他不等我说完,笑着回答,“雪太大了,妈妈不放心,一定要陪伴我送报??”他笑得那么甜,胖乎乎的脸颊上露出两个酒窝。(神态、动作、语言、外貌描写,对妈妈的侧面描写)。

C、《差别》一文中,对比写法的运用。

(2)归纳整理出写作提纲

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在写作文时,通常要先想好写作提纲,像这样的:(出示大屏幕)边出示边讲解。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通过相互启发,确定自己最想写的内容,把思路打开,使学生易于表达。再渗入本单元中几位作者的写法,通过具体的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自由拟题,点拨写作

老师相信你们不仅说得好,也一定能写好,现在就赶紧拿出笔写吧。记得给自己的习作起个有个性的名字。

小故事课件 篇8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1、口语交际。

2、习作练习。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准备讲名人故事时用。

4课时。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大胆、大方和他人进行交流的好品质;

2、注重交际习惯的提示和引导: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

3、学生体会到和同学交流的快乐。

教学流程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1、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

2、听了以后有什么想法,大家互相交流。

1、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或收集到)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2、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3、小组评价,评出本组“故事王”、“最好听的故事”、“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王”、“最好听的故事”、“听得最认真的同学”名单,教师颁奖。

2、全班交流:

荣获“故事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王”给全班同学讲讲?

3、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教师小结:

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课后继续交流名人故事。

习作指导

课时目标

1、要写清楚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2、要写值得写的事,并能从这件事看出熟悉的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教学流程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1、小组交流:

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

2、小组交流:

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学生有话可说,也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进入了写作的状态,降低了学习难度。

3、教师指导写好事件: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

⑴事情发生的时间。

⑵事情发生的地点。

⑶事情中的主要人物。

⑷事情的起因。

⑸事情的经过。

⑹事情的结果

小故事课件 篇9

课前预习:

1、完成助学中的预习积累部分。

2、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准备课本剧表演。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选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赏析能力。”“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保证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的”;“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一千零一夜》,了解课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按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有表情地朗读对话。

3、情感目标: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思维目标:开发、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评价任务:

1、讲故事比赛,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讲出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1)一位 的渔夫;一个 的魔鬼。

(2)渔夫和魔鬼的斗争过程说明了什么?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3、放开想象,拓展思维,续写故事。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品,导入新课。

“很久很久以前,在阿拉伯地区有一个叫萨桑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因为痛恨王后对他的背叛,每天都迎娶一位新王后,第二天便把她杀了。丞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无辜少女的生命,自愿嫁给了国王。她每夜都给国王讲故事……”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象与作品的想象贴近,激发阅读兴趣。同时强调《一千零一夜》的相关知识)

这节课就让我们跨越时空,到阿拉伯领略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魔之争——《渔夫的故事》。”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一千零一夜》,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3 。初步了解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有表情地朗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三、读一读,讲一讲(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出示题目,检查预习效果。让两名平时字词基础较差的学生上黑板板书,其他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练习。结合板书情况强调易错的地方,小组内互批,改正并识记错误。“撒网”一词中的“撒”字是多音字,错误较多。《天方夜谭》的“谭”有写成“潭”的。

2、自由朗读课文,开展讲故事比赛,理清故事情节。

小组内互讲故事,选出代表参加班级“故事大王”的比赛。

要求:

(1)口齿清晰,语言简洁,讲述流畅,不超过2分钟。

(2)故事情节交代清楚完整。

有的学生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讲故事:“渔夫打鱼捞出来一个黄胆瓶,打开瓶子放出里面的魔鬼,魔鬼不仅不感激渔夫反而要杀了渔夫,渔夫运用自己的智慧把魔鬼骗进瓶中,扔入了大海。”

有的学生抓住渔夫心理变化来讲故事:“渔夫先为自己好不容易第四次捕鱼时,捞到一个可卖十块金币的胆瓶,解决了生计问题而高兴。当他遇到了凶恶的魔鬼,内心无比害怕之后,又镇定下来,按自己的计划骗魔鬼上钩,这里应是自信的。最后,渔夫处置凶暴的魔鬼的态度果断而坚决,从不受魔鬼的诱惑。”

四、读一读,品一品(分角色朗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1、弱小的渔夫却战胜了凶恶可怕的魔鬼,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斗争过程吧!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人物的对话、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你感受到你所扮演的是个怎样的人,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一划,读一读,点出重点词,可以简单地写下词语。

教师指导朗读:“渔夫”在与“魔鬼”说话时,应该用颤抖的声音表示自己的害怕,并且加上表情动作,比如瞪大眼睛、全身抖索等;最后与瓶中的魔鬼说话时,应十分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要有斩钉截铁的感觉。

(2)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渔夫与魔鬼的斗争过程。

演员——魔鬼:李振 渔夫:朱正君

道具——面具2个、马夹、风衣

舞台监督——张潇誉

音响——魔鬼进出场模拟录音

在表演中融入了自己对课本的理解,通过道具、表情、肢体语言等把渔夫

和魔鬼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台下掌声不断。

(3)学生对表演进行评价,舞台上的“他”表现如何?

生:“对人物的性格揣摩到位,表演到位,落落大方。但是对于课本还是不够熟悉,有断断续续,磕磕巴巴的现象。”……

(4)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渔夫,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魔鬼?

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出自己的朗读感受。

生:从“你这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胜过你的妖气”一句中,我读出了一位勇敢自信的渔夫。……善良的渔夫,智勇双全的渔夫,沉着冷静的渔夫……

生:从“我将立刻把你杀掉”一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恩将仇报的魔鬼。……凶狠的魔鬼,愚蠢的魔鬼……

2、教师点拨,择要板书:渔夫--诚实、机智、勇敢、善良

魔鬼--凶恶、愚蠢、狡猾。

3、小结并过渡:刚才我们主要是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文除了对话描写之外,还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4、稍作思考,学生回答:对渔夫有心理描写,对魔鬼有外貌描写。

5、学生朗读心理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心理描写的作用。

6、分析外貌描写的作用。指名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师生对口朗读(老师读本体,学生读比喻词和喻体);分析作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魔鬼面目的凶恶。

7、小结:作者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渔夫;运用对话描写和外貌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魔鬼。人物性格鲜明。

五、读一读,思一思(学有所获,获有所用)

1、读了渔夫和魔鬼斗争的过程,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根据前面几个环节,很容易得出学习本文的启示。

生: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的凶恶敌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2、出示图片(抢劫手机,小偷……),如果大家遇到下面几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本课所学知识畅所欲言。

生:“拖延时间,等待最佳求救机会”“用手机拍下小偷的动作,再报警,铁证如山”“沉着冷静,斗智斗勇”……

3、师小结,出示

“心中有正气,魔鬼远离你!

心中有勇气,魔鬼也畏惧!

心中有智慧,魔鬼没办法!

我就是充满正气、勇气、和智慧的渔夫 ”

学生用充满正气的语调齐读。

六、想一想,写一写

任选一个题目,展开想象,续写故事。

(1)《魔鬼被投入大海以后》

(2)《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里解救了魔鬼》。

要求:想象合理,表达流畅。

学生当堂完成,小组内选出优秀的班内交流并评析哪一例更合理。

城市化课件(精选10篇)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 教案课件的完善工作,是新教师需要认真地去做的,好的教案课件怎么写?欢迎来到编辑为您准备的“城市化课件”汇总,感谢您对本文的认真阅读!

城市化课件 篇1

二.章节

第二章第二节

三.学时

1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解读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生首先要了解基础的概念,如城市化概念、特点;通过图片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材料分析,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差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汕头建设30年的对比照片

【城市化】

1、概念

人口和产业活动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出现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②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改善,区域联系加强。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练习】

城市化课件 篇2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分析更为重要。所以我认为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示意图——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虽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比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类图的分析来解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准备知识]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数学有关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及成因等等。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的内容,具备了一定的自然地理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进一步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对他们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能够通过对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他们人文地理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人文地理素养。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4.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3.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咸宁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等调查,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

4.小组讨论:给咸宁市政府提出建设咸宁市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讨论并对一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及参与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重要标志

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

六、教学难点

1.城市化进程阶段特点

2.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七、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读图析图的过程,特别是曲线图的读法。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通过读图析图,不仅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城市化

[导入]通过对上海世博会的简单介绍引出今天上课的主题。

[思考]多媒体显示咸宁市两幅图片,激发学生兴趣,提出城市化含义。

通过观察咸宁市的变化图片,引出城市化的含义,即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思考]1.结合城市化的含义得出城市化的标志。

2.乡村的人口为什么大量向城市迁移?主要的动力有哪些?

[答]1.城市化的标志,即人口的集中过程,地域的转换过程,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化的本质)。

2.略。(提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促使这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评价]用生活中的常识提出城市化的含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强化了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新课改理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城市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②城市化水平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③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④城市化给人们带来哪些影响?

[讨论]为什么不能用城市人口数量多少或其占地面积大小来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城市化课件 篇3

一、学习课题;第三节 城市化

二、课程目标

三、重难点: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学生学习成效自我评价

课程

目标

学 习 成 效

评 分

(自评/他评)

知识与

技能

(35分)

学会独立或合作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

方法

(35分)

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城市化问题,学会收集、整理、分析城市化信息,与他人合作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城市化环境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0分)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建设家乡社会责任感。

总分

( / )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实验电教设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课程目标

掌 握 要 点

知识与技能

学会独立或合作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城市化问题,学会收集、整理、分析城市化信息,与他人合作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城市化环境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城市化课件 篇4

1、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的第三节。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本节课就是在认识了城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辩证的认识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能够正确分析归纳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探究我国城市发展的正确道路。

2、学情分析

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城市的结构和城市化进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课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会比较主动。但部分学生由于生长在农村,对城市环境缺少全面认识,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和精心的教学设计。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北京城市化问题图片导入,结合自身经历探究城市化问题,评判我国城市发展。

(3)德育目标

提高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4.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治理措施。

(2)教学难点

联系案例,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二、说教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三、说学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让学生学会观察,使生活体验与地理原理相结合。

3.分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以北京近期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图片导入,认识城市化的两面性。

(二)新课讲授

1、展示本节学习目标。

2、阅读教材,合作探究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3、请学生阅读 “扩容与提质并重”材料,回答问题。

4、展示城市环境污染图片,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请同学举例说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现象,危害有哪些,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三)感悟提升 学生自主总结分析我县在发展中有哪些环境问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应采取的措施。

(五)作业布置

(六)教学后记

城市化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城市的形成和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分析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及特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特点。

3、认识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进程,掌握阅读地理统计图表的技巧。

2、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形成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归纳总结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及特征。

2、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教学难点:

城市化的进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20xx年上海世博会相关影像,请学生思考:20xx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适时导入本堂课的课题——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导入:在上海世博会中,我们提出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的城市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如何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板书: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化课件 篇6

从容说课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附件下载

相关知识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导学案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及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一、城市化

1、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标志性特征?

城市化的标志性特征为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城市化过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4、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型?可以分成哪些类型?

乡村—城市转型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主要有三种: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何影响?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三、城市化特点

1、阅读教材P37-38阅读材料,回答活动问题1、2、3、4

⑴其原因主要是: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边缘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再加上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普及,许多人在城市中心

区和郊区之间做“钟摆式”移动。此种现象又叫逆城市化。

⑵不合理。理由是:①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是随国内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为农业提供不出足够的剩余产品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也吸收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②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早晚

目前速度慢快

城市化水平高低

所处阶段后期中期

与经济发展关系相适应不相适应

主要原因经济发展

和工业化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

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后果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产生很多社会问题

(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

⑷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

2、“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是否正确?为什么?

这种观点是有条件的,只能说是一般规律,但不能说是绝对规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不是遵循这种规律的。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虚假城市化)南美洲国家这种状况最为突出。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滞后城市化)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状况。

3、阅读教材P39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如何?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仅速度慢,而且不稳定。城市化进程不仅受到经济发展长期低水平的制约,而且还受经济体制与政策以及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出现振荡、波折和停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拉动了城市化建设进程。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完成教材P40活动第一、二、三小题。

1、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C、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2、关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①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②城市化起步晚,发展不合理

③城市化起步早④出现逆城市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下列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已经达到70%左右②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主要是由于交通工具的现代化③大城市发展迅速和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是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点④英国是世界上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4、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最快的时期是在

A、产业革命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20世纪70年代以后

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1~3题。

5、四个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A.37.6∶17.4∶45.0B.31.6∶30.5∶37.9

C.15.5∶24.5∶60.0D.37.6∶24.5∶37.9

6、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

A.①B.②C.③D.④

8、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之间的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9、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

B.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

C.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数量上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D.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速度加快,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10、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11、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大量引进外资,加强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B.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C.发展中国家轻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城市的发展

D.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超过了发达国家

12.下列关于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B.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

D.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13、我国苏南地区的乡村城镇发展很快,这主要是因为()

A.苏南紧邻上海、苏州、无锡等大城市,这些大城市中的人口和企业大量地迁往苏南地区

B.这里人口密集、人口数量大

C.这里最新发现了大量的矿产资源

D.这里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14、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可能很快的原因是()

A.城市规划还没有经验B.科学技术水平不高C.人口的素质不高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湘教版必修2)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湘教版必修2)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一、城市化

1.含义:又叫城镇化,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①______地区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2.表现城市人口占②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③不断扩大

3.意义

过程意义

城市创造出较多的④______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交流,缩小⑤________________差距

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⑥________________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影响城市化有助于提高⑦________________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现代大城市成为⑧____________基地和⑨________________中心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⑩__________________影响乡村的______________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主要动力: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说来,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2.与工业化的关系: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______________,能够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与第三产业的关系:______________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三、城市化特点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特点目前已推进到相对__________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市区范围明显扩大,城市______地带发展较快;出现高水平的______________总体水平较____,推进迅速;城市化水平很____________;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

问题大城市过度扩张,________________的居住环境逐渐恶化,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了“______城市化”或“滞后城市化”;城市生态破坏严重,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解决

措施建设__________和工业区;营造高质量的______________大力发展城市及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合理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乡村向城市转变

2.中国城市化

(1)特点

(2)过程

(3)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城市化

1.下面所示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2.读“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的GIS图”,下图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C.城市人口比重减小

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

考查点2城市化特点

3.下图表示“中国、日本、美国、英国四国城市发展图”。则按甲、乙、丙、丁顺序分别对应的国家是()

A.英国、日本、中国、美国

B.美国、英国、日本、中国

C.英国、美国、日本、中国

D.中国、英国、美国、日本方法技巧练

图示法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下图是“世界各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图”。回答(1)~(2)题。

(1)由上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中国城市化进程可以用曲线MN段表示

B.a线表示发达国家目前的城市化平均水平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通常城市化速度也快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

(2)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

A.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快

B.东、西部城市化速度同步

C.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

D.大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回流

方法技巧

活动思考

1.其主要原因是: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郊区和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再加上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汽车的普及,许多人在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之间做“钟摆式”移动。这种逆城市化现象进一步促进了中小城镇的迅速发展。

2.不合理。理由是:(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不是随着国内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提高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为农业提供不出足够的剩余产品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也吸收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引起许多社会问题。(2)工业生产和城市扩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比较。

国家

类型城市化特点原因

发达

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变缓工业化早,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阶段

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发展

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国家独立较晚,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乡经济发展出现巨大反差

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

4.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如果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就会出现“虚假城市化”的现象,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如果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就会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P39)

活动探究

1.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在城市化速度方面快,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在城市化动力方面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在产业结构

变动方面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

在人口流动方面由内地流向沿海,由山区流向平原,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入城市

在城市建设方面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在环境生态

保护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本协调,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密切,应大力促进工业化进程

2.在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城市的发展必须要考虑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适当发展城市规模和数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努力和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积极

影响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

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贡献

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

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

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总之,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东西、城乡经济差距;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P40)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城市②总人口③用地规模④就业⑤城乡发展

⑥产业结构⑦工业生产⑧科技创新⑨信息交流⑩扩散和渗透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支柱经济繁荣成熟边缘大都市带低不平衡市中心区虚假卫星城人居环境城市人口城市数量城市化水平

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化与工业化自然资源大、中、小城市以人为本

基础达标练

1.A[A图显示出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最后出现卫星城甚至形成城市群,符合区域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C[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可首先判断丁对应的国家是中国,甲和乙对应的英、美两国城市化水平较高,但目前发展缓慢。]

方法技巧练

(1)D(2)C[(1)我国城市化水平(45%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从图中看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较高,但城市化速度并不快。(2)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快与题干不符,我国东部城市化速度快于西部,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但大城市人口并未向乡村回流。]

城市化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贵州浦东“么?它就像上海浦东新区一样从一片田园风光变成一个如今拥有20万人口的城市。它,就是我们贵阳的新区——金阳,经过短短的10年的时间,金阳实现从“百草园”到“贵州浦东”的大转变(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这些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就像一轮金黄的太阳冉冉升起,越升越高,越升越亮,城市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这种地理现象就是——城市化。那么,到底什么是城市化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板书 第二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

(过渡)一个地区是否在发生城市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判断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点击课件)请同学们思考:城市数量和城市地域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数量增加,地域扩大,城市等级提升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具体的实例:伦敦市建设用地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出伦敦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随着伦敦城市地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在这个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什么变化?

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长就是城市化的三大标志。(板书:2、城市化的标志)

(强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承转)那么,促进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呢?

读图思考——讨论——归纳(调查学生)

(板书)3、城市化的动力——推力、拉力(完成学案)

(小结)城市化也是人口迁移的一种方式,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举例深圳)

(活动)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板书:4、意义)

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

2、带来聚落形态变化;

3、带来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过渡)目前,就世界范围来说,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已上升到百分之五十左右,有近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那么城市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板书)

世界不同时期城市人口所占比例情况(%)

我行我秀: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系中画出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画完学生用投影仪进行展示

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我们自己所绘的图

合作探究:1、分析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变化特点?目前发展特点?

(提示:从水平高低、发展快慢来考虑)

2、预测今后世界城市化速度将如何变化?

(承转)请同学们在学案上简单补充一下,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我们自己绘制的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就城市化的整个过程而言,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

学生回答:先慢后快又慢

展示曲线图,

(评价)同学们真的好厉害,美国著名学者诺瑟姆研究了好多年才发现这个规律。 (过渡)刚才同学们动手画的这曲线仅仅代表的是世界城市化的变化趋势,那么,

发达国家是不是也是一样的情况呢?下面我们来看看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城市化的国家——英国的案例。

阅读案例,和学生一起归纳“英国的城市化道路”(点击课件,展示结果)。对比发现: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线,基本上都是呈一个被拉张了的“S”形态。

引导分析:

引导读图城市化进程“S”形曲线示意图

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进程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图中两条界线对应的人口比重是多少?(学生回答:初期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30%,70%)。不同阶段特点不同,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出现什么问题?

自主探究:完成P34页活动(提示:从速度和水平高低两个方面分析。)

(承转)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不仅有着不同的特点,而且会出现不同的城市化现象,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分别出现什么现象。 中期加速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到底什么是郊区城市化?什么是逆城市化?让我们通过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来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击课件)

(承转)城市化进程不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也不一样,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提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曲线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高手竞答

合作读图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哪些不同?

小组竞答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分析设计表格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课堂总结】

工业在发展,城市在进步,社会在飞越,我们身边的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那城市化是不是越快越好,是不是有力而无害呢,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你所在

的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数据,分析今年来的城市化及带来的影响。

城市化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2)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3)了解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归纳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和出现的问题。

(2)明确发达国家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和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成就,增强爱

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带来的环境问题

2、难点: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案例一〕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城市化?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有哪些差异?

〔学生回答〕

〔教师纠正并导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地域的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导致了城市建设的无序开发和城市破坏的不可逆转。比如,现在的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典型的“城市病”。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过渡〕先请同学们阅读图2—17、P41第一自然段思考城市化对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影响

〔板书〕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城市化过程对生活的影响

〔点拨〕对农村生活的影响是:城市文明影响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

〔板书〕(1)对农村生活的影响

〔点拨〕对城市生活的影响是:改变了城市交通,促进了城乡交流,缩小了城乡差别

〔板书〕(2)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讨论] P41“活动”---城市应当优先发展什么交通工具

〔点拨〕城市应当优先发展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根据以下因素确定:(1)比较各种交通工具的优劣(运载量、速度、灵活度、污染);(2)城市的实际情况(城市规模、人口密度、道路状况)。

〔过渡〕城市化在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那么它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读P41“阅读”,总结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填写下表

[点拨]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并且违反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

2、因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上游失去了森林,则下游失去水源补充,致使水资源缺乏;使河湖淤塞,增加了洪灾的机率,加大了防洪投入。城市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区域环境受破坏,城市也会遭殃,产生一系列城市病。

3、生态城市是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做到:①统一规划; ②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 ③尽量种植适生的本土草和树; ④要花、草、灌、林相结合; ⑤依法保护绿地。

〔过渡〕以上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利与不利影响,那么,我国的城市化是一个什么情况呢?阅读图2—22总结我国城市发展趋势(PPT展示图2—22)

〔板书〕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点拨]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大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过渡〕结合P46“阅读”,讨论P47“活动” 议题1、议题2、

[点拨]

议题1:不切实际。任何高水平的城市规划模式,都不可能普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的国情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也不尽相同,城市发展模式应因地制宜,并形成城市特色。

议题2:合理。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三个问题:城市化过程对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然与人文方面的问题及我国的城市化。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影响、问题、对策;一个主题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即人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请同学们结合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关注我们这座城市,爱护这座城市,把它建设好,把它保护好。

〔课堂练习〕

1、城市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有

①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②工矿企业排放③居民生活燃煤排放④光合作用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处理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B、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是生活污水

C、目前城市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不断下降

D、地形封闭的城市利于空气扩散,大气污染较轻

3、英国泰晤士河曾受过严重污染,除偶尔能发现鳗鱼外,无其它鱼类。如今,经过治理的泰晤士河,已被认为是世界大城市中比较干净的河流之一,河中重现了上百种鱼类。伦敦原来是个著名的“雾都”,近年来,由于英国政府采取措施,帮助居民和工厂企业改用煤气、柴油等无烟燃料,并限制私人小汽车在市内使用,空气中烟尘大为减少,雾日已不多见。

(1)1950年伦敦市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酸雾事件,数百人死亡,造成酸雾的主要污染物是 ,其合理的防治措施是 ,酸雨对生物界的危害是

(2)泰晤士河河水的污染物主要来自 和 。污水排入河流,导致鱼类死亡的原因是 。 (3)伦敦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有 、 、 等。

〔答案〕

1、B 2、C

3、(1)硫氧化合物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使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植物(林木)死亡(2)城市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河水污染严重,水中溶解氧减少,导致鱼类缺氧死亡 或 排入的有毒废水,使鱼类死亡(3)建立新城和卫星城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城市化课件 篇9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二章第二节

三.学时

1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解读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生首先要了解基础的概念,如城市化概念、特点;通过图片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材料分析,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差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展示汕头建设30年的对比照片

1.概念

人口和产业活动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出现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②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改善,区域联系加强。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2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2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三章第四节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2.难点

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展示河浦1994年道路图片

1.概念

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

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方式:管道、水路、航空、公路、铁路

4.发展趋势(特点):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

5.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思考:假设你要到外地旅行,需要选择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公路

铁路

航空

水路

管道

运速

较快

较慢

最快

最慢

--

运量

较小

较大

最小

最大

--

运价

较高

较低

最高

最低

--

灵活性

最好

居中

最差

连续性

居中

最差

最好

其它

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受天气影响较大

受自然条件限制大

设备投资大

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航空——贵重急需数量不大;公路——易死亡、变质、短途;铁路——易死亡、变质、长途;大宗笨重远程——水运;管道——液体、气体、粉末状固态。

北方:多呈团块状,形状比较规则;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沿河道、铁路、公路呈带状分布;河网密度较大;铁路、公路的兴建使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发展。

思考:为何古代著名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

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1.河流(水运)和城市区位

沿河设城的类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交汇处;河口;过河点。

2.铁路交通和城市区位

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

思考:1.山区和平原的交通线路布局有什么不同?(提示:形状、密度等)

山区的交通线路受地形限制,多沿河谷和山间谷地布局,线路较弯曲。平原地区地形开阔平坦,道路不受限制,非常平直。

2.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分布有何差异?试分析其原因(提示:商业网点分布密度、人口、交通)

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

山区商业网点多沿河流分布,因为河谷地带是山区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但由于山区人口稀少、交通闭塞,所以商业网点密度较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品流通便捷。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平原:交通发达,商业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密度大;

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路线稀少,商业网点密度小。

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交通最优: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

市场最优: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城市化课件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二)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课件展示: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师: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两幅图相对照,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有何特点?

3.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观察分析后回答:

问题1:两幅图相比较,可以总结得出,20xx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该区域1985年只有上海、南京两个特大城市,而到了20xx年,特大城市已达到了5个,即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

问题2: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速度快,而且城市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问题3: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问题4: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现象。南美国家的“虚假城市化”使城市化进程过快,超越了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滞后城市化”又延缓了城市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综上就是整理的《城市化进程与特点》教案,希望可以给您的教学思路提供帮助。

课件优选10篇


经过反复斟酌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呈现了“课件”。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教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如果您需要再次查看此页面请马上收藏!

课件 篇1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很经典的绘本。虽然整本书每两页才有寥寥几个字,却并不会因此而让人感觉到阅读的不便,相反,这正是优秀图画书的一种经典的表现手法。故事情节在图画中缓缓流转,人物的心情和状态在绘者的笔下栩栩如生,狐狸的挫败和母鸡的悠然自得,在精细的线条中表现无遗,各种可以为故事增色的细节,比如树上旁观的鸟儿、池塘边的青蛙、拴在稻田里的小羊等等,足以让孩子沉浸在精彩的图画故事里快乐不已,而图画书的作用,不外如此。

母鸡萝丝向前走去,“她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堆”,“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到最后,她“按时回到家吃晚饭”。她每经过一处,每欲出手的狐狸都会遭一次殃:掉进池塘的狐狸、扎进干草堆里的狐狸、自以为身手敏捷却跳进了推车里的狐狸、被蜜蜂追逐着叮咬的狐狸……他那狼狈的眼神和被捉弄得一踏糊涂的场面使人忍俊不禁,而对比母鸡萝丝的悠闲自若,更是让人为之捧腹大笑,这只对自己处境一无所知的母鸡,丝毫没料到危险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在阅读《母鸡萝丝去散步》中,孩子能充分体会故事奇妙的情节带来的幽默效果。对孩子来说,不一定非要找到教育意义,体会读故事的快乐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因此,我将在大班上学期开展这一早期阅读。

根据教材和大班孩子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阅读小图、上下图的对比观察,了解故事的情节,通过一组图片排序,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2、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3、参与阅读与讨论,体验故事的奇特与幽默,初步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一步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

其中让“孩子体验故事的奇特和幽默,激发幼儿阅读图书的兴趣”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我在让孩子阅读图画时,引导孩子充分观察两个主人公的形态、表情,说说它们的内心活动,让孩子充分体会故事的强烈对比和幽默——一个迈着碎步神闲气定,一个张牙舞爪却又总是丑态百出,从而让孩子喜欢上这一精美的图画书。

“了解故事的情节及其发生发展”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我在指导过程中,让孩子不断推测故事下一步的发展,如“母鸡还会去哪儿?狐狸还会遇到什么麻烦?故事接下来会怎么样?”等,让整个故事紧凑又充满悬念。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难点,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图画书内容,我准备了一本图书《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我将故事的内容进行了幻灯制作,将故事更生动地展现在孩子面前;此外,我还为每一位幼儿准备了一套小图片,让幼儿在排列操作过程中,了解故事的情节的发生和发展。

在活动过程中,我分三个环节来突破我的重难点。

第一个环节:介绍书名,观察封面。通过这一环节,不仅让幼儿知道了本次活动的内容,更让孩子了解到图画书的封面也包含了很多信息。

第二个环节:幼儿和教师一起猜测故事的情节,拓展幼儿的想象力。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我将分三次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第一层次让幼儿集体看幻灯片,在了解萝丝散步时经过地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述在这些地方发生的一些奇特的事情;第二层次让幼儿通过自己排列小图,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在和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了解萝丝散步的路线,讨论其中发生的奇特的事情;第三层次是幼儿和教师一起阅读图书,丰富幼儿的语言,用“到底书上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呢?”将幼儿的许多想法回归到图画书中,让幼儿讨论“书上说的和你们说的哪个有趣?为什么?”之后,让幼儿仿照书面语言,用较丰富的词汇再次讲述小图片,例如可以用上“抱头鼠窜”、“偷偷摸摸”等词汇。

第三个环节:这是对故事的一个小结。在前面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幼儿讨论:萝丝散步的时候,狐狸始终跟在后面,萝丝知道吗?狐狸只要一扑就可以捉到萝丝,为什么它一直没有捉到?再次体会故事其中的奇特和幽默。

课件 篇2

一、课前铺垫

1、谈话引导

同学们,老师在上两周给你们介绍过很多中国历史,里面啊,有着很多故事,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的。之后呢,我们马上学习的第五单元,详细地了解了中国更多的名胜古迹,大家还看到了颐和园的图片,对吧?这些古迹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实在太有趣了。所以,我们班同学都知道老师特别喜欢旅游,对吧。因为那种旅游的感觉真是太惬意了,不仅如此,而且还给同学带来很多照片看。可老师没有去过国外,老师听说欧洲诸国有很多很美的景色呢!真是令人向往啊!对了,同学们,前两天老师让你们回去搜集有关于欧洲国家的资料的。相信大家都搜集的差不多了吧!有哪位同学给我介绍一下,我们看看欧洲哪个国家最漂亮?

2、了解欧洲各国风土人情

A、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名学生介绍欧洲诸国风土人情、著名景区等等

B、师总结,重点简介德国、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希腊(课件:欧洲地图、各国概况)

C、怎么样?同学们,这些国家真是太诱人了,老师好想去游览啊,你们想不想去?哎呀,我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才有空能带我去呢?(生:老师你是大人,怎么还让爸爸妈妈带啊?)

D:哦,老师是大人不需要长辈陪同,而且一个人游历也别有一番风味。那同学们,你们需要长辈带着吗?也像老师一样一个人出去玩,感觉会怎么样呢?回忆一下以前,同学们春游秋游都是老师带着你们去的,去外地玩是爸爸妈妈带着我们。有多少同学喜欢自己出去玩的呢?

3、小辩论赛引入新课

好吧!我们来做个小测试:有哪些同学喜欢和长辈出去的?请举手。

有哪些同学喜欢一个人出去玩的?请举手。

有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讨论讨论,顺便开个小辩论比赛吧。看看哪种玩法更好呢?要给出你的理由吧!

反方:“和长辈出去,不会迷路,小孩一个人出去玩会迷路的,而且还会遇到坏人。”

正方:“我们可以带着地图出门,还可以问警察叔叔”(生自由争辩)

既然不分上下,大家来看看德国小姑娘乌塔是怎么做的吧!今天,我们来学习27课乌塔。学完之后,告诉老师你对乌塔的这种行动有什么看法和见解呢?

二、初读课文,。

1、生读后感交流:“乌塔真聪明!”

“乌塔真棒!”

“乌塔胆子真大!”

2、师引导:年仅14岁的小姑娘乌塔居然去了那么多国家,而且还是……(生:一个人去的)是啊!乌塔胆子真是够大的,但是乌塔是不是真的胆子大的天不怕地不怕呢?是不是莽撞的出去冒险呢?(生:不是)那她旅行之前都干什么了?(生:作了准备)

3、生小组讨论“乌塔准备的事项”,找到后,读一读,指名回答

4、师整理

板书:

作好游览的日程和路线安排自理能力强

独自一人游欧洲查当地的警察局电话号码经验丰富

(胆大心细)用三年的时间看书搜集资料、打工赚旅游费用好学独立

给家里打电话或寄明信片报平安心细

三、分析课文,看出问题,教师概括

1、小乌塔真是不错,连老师都很佩服她呢!课文中不仅写了乌塔的经历,也谈到了中国孩子的生活,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读一读,体会体会。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生谈感受:“老师,我觉得好像在说我似的。”

“老师,我们就没有乌塔那么优秀,我们要像乌塔学习!”

“老师,我们也要一个人出去体会体会。”

四、课堂延伸

1、老师这有一份真实的调查报告,我们再看看我们和其他国家的孩子之间的差距在哪?中日夏令营的较量

在内蒙大草原上,日本和中国的孩子一起参加了一个五十公里的远征夏令营,日本的孩子背着大背包走在前面,没有一个孩子喊苦;相反中国的小孩尽检好玩的玩具,糖果等等放背包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全跟着,很多中国孩子因为背包带子断了,理所当然地丢到了随团的车子里了。中国的孩子发烧了,爸爸二话没说开着车子把孩子接走了;相反一个日本的孩子也发烧了,他的爷爷开着车也来看他了,但是只问了孩子:“孩子,你还能坚持吗?”日本孩子说:“我能,我决不当逃兵!”爷爷马上开着车走了!日本的孩子走在前面,到了宿营的地方就拿出干粮,食品开始煮饭,煮好了之后恭恭敬敬先端给老师吃;而中国的孩子到了那就拿起日本孩子煮的饭不客气地吃起来……

夏令营结束的时候,日本的五十个孩子由日本领队带领下,爬上了山头,领队问:”草原美不美?”孩子们大吼:”美!“

领队:”中国大不大?“

孩子们大吼:”大!!“

领队:“以后还来不来?”

孩子们:“来!!!”吼声仿佛还在回荡!

2、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差距在哪吗?我们要从小培养自己的能力和习惯,自己会做得事情自己做,学会独立生活、自立自强。向乌塔学习、向日本孩子学习,成为祖国的骄傲!

3、作业:本课到这里即将结束了,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感想吧!回去之后把你的感想写下来吧!也可以写写你想对乌塔说的话,或是对日本小朋友说的话!也可以写写想对中国小朋友说的话!

本课既增长了同学们的见识,又对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上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

教学目的:学会搜集和查阅中外各国风土人情的资料。

通过朗读,感受乌塔的性格特点。

通过适当的小辩论比赛,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课文增强学生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根据课文展开的小辩论比赛,让学生从中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中外儿童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分析和比较。

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散步》。

相传,孔鲤跑到父亲孔子的坟前说:“你子不如我子。”然后又在儿子孔汲面前说:“你父不如我父。”课件作为中间一代人孔鲤的沉重感与责任感。这与《散步》中的“我”不无相似之处。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字里行间流淌着沉淀在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挚爱亲情,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散步》讲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效野散步时发生的故事,通过这家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的家庭伦理理想:尊老爱幼,在凸显一个“孝”字的同时,表达了中年人对家庭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

2、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浓浓的亲情。

②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③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教学难点:

①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②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二、学情分析

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七年级的学生对文笔优美华丽的文章容易认同、喜欢,对文辞冲淡而意蕴深沉的文章却缺乏深入理解、反复品味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本文的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朴实文字下丰富的意蕴,能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悟。

大多数七年级学生在家里沐浴着长辈的关爱,他们知道这份爱却体会不深刻,更少有学生能自觉的回报这份爱,所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字里行间流淌的亲情,感悟其中的“孝”字就更为重要。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以教师为主导,运用点拨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品味语言,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引进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景,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表达的欲望。

2、学法: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

四、说教学程序

(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

2、导语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亲情的浓浆,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温馨的亲情。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使学生在一个个“爱”的镜头中受到感染。】

3、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示范朗读。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3、检查生字词:嫩芽;霎时;分歧;拆散;水波粼粼;熬过

4、检查阅读效果:抢答以下问题。(课件出示)

①文中描写了哪些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②文中散步是在什么季节?(初春)④散步是在什么地点?(田野)⑤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分歧)

【设计意图: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帮助学生简单梳理、把握内容的要点,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为下面合作探究打好基础。】

(三)合作探究

想一想:

1、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呢?

2、“我”作出了什么样的决定?最后按我的决定做了吗?

3、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教师适时启发,最终让学生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

(四)品味语言

找一找:找出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1、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

2、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是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拓展延伸

议一议:

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在你手中,你该怎么办?

(六)课堂小调查

课堂提问:

1、你们的父母都记得你的生日吗?

2、你能准确地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吗?

3、你在爸妈生日时,为他们献上过生日祝福吗?

(七)课堂小结

学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常回家看看》,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

【设计意图: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八)布置作业

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我们感情之弦也有所触动,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诉说。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语句,写在贺卡上送给你的亲人,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课件 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爱如茉莉》。本文是一篇以情感人的叙事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爱如茉莉》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一组课文主要反映如何正确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课文《爱如茉莉》讲述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的小事,告诉读者,父母之间的爱如茉莉一般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

结合教材特点,以及本班学情,教师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这三个维度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了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设计了“整体感知——精读感悟——升华感情——深化理解”四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完成教学目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上课,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的爸爸爱你的妈妈吗?你的妈妈爱你的爸爸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语文源于生活,这样的导入既自然、得体,引人思考,又靠近课文内容和主题。此问一出,自然会引发学生议论的冲动,产生急于交流的兴奋,达到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抢占阅读制高点的目的。

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用一两句话概括关于爸爸妈妈的故事。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接着,教师要求再读课文,划出课文中最感人的地方,仔细体会,并在空白处做旁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进而向学生指出了精读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做旁批的要求,意在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这一环节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教师随堂巡视。在充分的自读自悟自得后,组织交流。学生找到的细节不外乎以下几处:

*妈妈生病仍念念不忘要给爸爸包饺子;*爸爸得知妈妈生病住院顾不上吃饺子便直奔医院;*病房里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伏在床沿边睡着了;*爸爸怕妈妈半夜醒来不敢睡;*妈妈怕惊动爸爸整夜不敢动,手脚都麻木了。

组织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阅读体会,珍视学生的感悟,及时进行点拨和朗读指导。当然,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教师选择了课文中有核心教学价值的精妙语段,课堂上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驻足鉴赏。

当学生读到“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伏在床边睡着了”一处时,教师围绕“紧握”一词引导学生体会爸爸对妈妈的担心、关爱之情,让学生畅所欲言:爸爸到底想要紧握住什么?学生通过读书感悟到: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是希望给妈妈一股力量,战胜病魔;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是怕自己睡得沉,半夜妈妈醒来无法照顾她。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如果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无法理解,教师将进行以下引导:生活中你在什么时候会紧握着别人的手?学生会想到:害怕时我会紧握妈妈的手;激动时我会紧握朋友的手。调动了学生这样的体验,再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问题就化难为易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情境,给予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平台,帮助学生联系生活。

又如学生读到“妈妈怕惊动爸爸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一处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妈妈手脚刚开始麻木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妈妈手脚麻木僵硬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在一次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中感悟到:妈妈为了让爸爸多睡上一会,默默的忍受着,这种爱是平淡无奇的,是真真切切的,也是实实在在的。特级教师高林生老师曾经说过:“现在的孩子感情太粗糙。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对文本细节的品读感悟,使孩子的感情细腻起来。”一篇课文,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训练,远比面面俱到要有效得多。

此时,教师引读课文最后一段: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如此深情地关爱着对方,作者的心中不由得发出赞叹——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妈妈和女儿都说出这样的比喻,你觉得妥当吗?爱和茉莉之间到底有什么相似点?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描写茉莉的句子,体会“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等词语的内涵,发现爱和茉莉的共同点:爸爸妈妈的爱是用行动表达的,他们的爱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爸爸妈妈都为对方着想,不求回报,他们之间的爱就像茉莉一样洁白纯净。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板书:爱如茉莉,平淡无奇;爱如茉莉,洁白纯净,爱如茉莉,幽香缕缕。

出示图片,教师谈话引导: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细节让人感受到爱。在你心里爱像什么?请用这样的句式写下你对爱的理解。从读到写,是仿造积累,文本内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发展。

在音乐中,师生共同分享对爱的感受:爱是什么?爱是伤心时的一个拥抱,爱是哭泣时的一条手帕,爱是口渴时端上的一杯水,爱是寒冷时送来的一件衣。爱如茉莉一般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幽香缕缕。

最后,教师布置作业:把文章有感情地读给爸爸或者妈妈听,观察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把你观察到的或者爸爸妈妈诉说的爱故事写下来。这样的作业体现了文本的社会价值,同时通过孩子的声音把文章中如茉莉般洁白纯净的爱传播得更远。

本课的板书,教师抓住爱和茉莉两条线索,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文章的主题,起到了突破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的作用。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课件 篇5

知识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通过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情感目标:

感同身受,增强对父母的感恩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参考资料:怀念母亲资料合集

一、 导入

1、(师)说说你们在什么时候会想念妈妈? 学生回答

2、(师)妈妈是最关心、最疼爱我们的人,当我们伤心、难过、遇到困难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妈妈来;当妈妈出差、远离我们时,我们也有一份牵挂、一份思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母亲有关的文章。

(板书课题:6怀念母亲)

二、预习反馈

1、(师)看到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

A、作者简介

B、作者只怀念自己的亲生母亲吗?从课文哪段得知的?

C、齐读第一段

(板书)开篇点题:两个母亲 同样的崇高和爱慕

D、写作指导:开篇点题,引出下文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

2、字、词反馈

A、多音字:奔 丧 夹 趟

B、易读错字:崇 仍

C、字形易错:挚 寝 频 凄 斑-班

三、理解感悟对生母的怀念

1、(师)作者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怀念两个母亲,首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对生母的怀念。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情感。画出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感受。

2、学生感悟反馈,教师适时点拔

3、(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去世,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赋得永久的悔》中有这样几段描写,相信同学们看了之后,就更能体会出作者失去母亲是为什么会如此痛苦不堪了。

4、(电子书出示3段资料)学生感悟交流:联系资料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5、(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儿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

6、指导朗读

四、理解感悟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1、(师引读第三自然段)后来作者到德国留学,住在一个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学生读)我的祖国母亲,……(学生读)

2、提问: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母亲和祖国母亲频来入梦?

3、指导写作:引用说明法

4、自读引用部分,找出最让你感动的一处,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5、交流反馈

6、重点指导:

A、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B、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7、齐读结尾段

8、小结

五、情感拓展

1、学生谈学习文章的感受

2、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先出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而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在小组间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交流。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下重点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当学生在交流时,仍感到困难时,我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用一个字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个来回。这样的办法很有实效,每个学生在朗读、概括、体会的过程中都能各有所得。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字里行间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知道了母爱不仅仅是理解,宽容,呵护,牵挂,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华。

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作了小练笔“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孩子们都表达了感恩之情。同时在习作的天地里都有了新的提高。

课件 篇6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预习案

【预习指导】

1、走进新课: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纪念对联)

2、阅读新课。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诵读注意以下几点: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3、课前思考

(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离骚》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

关于屈原

下列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二、关于“楚辞”

楚辞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西汉刘向将部分“楚辞”体的作品编辑成书,名“楚辞”。《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

三、关于《离骚》

文征明手书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

《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尽管对《离骚》的写作年代和题旨有不同说法,一时难下定论,但仍可这样明确地概括: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离骚》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异彩。诗人以炽烈的情感、坚定的意志,追求真理,追求完美的政治,追求崇高的人格,至死不渝,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对屈原所说的“美政”,如果冷静地看,我们只能说这是超越现实的理想。诗人所服膺的“三王”之政,“尧舜”之治,实际是儒家虚构的产物;他一再提出的以民为本、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等政治主张,在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一般原则虽然已经得到普遍赞同,但在实际统治中,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行。而屈原却始终要求以他理想中的“美政”改造楚国,并以此照出楚国政治的黑暗,批判楚国君臣的昏庸和贪鄙。当认识到“美政”不可能实现时,他宁可怀抱这理想而死,我们决没有理由指责屈原“偏激”,指责他的理想“不切实际”。因为理想本身是照耀人类前进的光芒;为理想而奋斗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得以摆脱平庸苟生的伟大精神。

如果说屈原在政治上受儒家学说影响较多,那么他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孤立的处境中坚持真理、勇于斗争的精神,却与提倡“中庸”的儒家文化截然不同。我们知道,屈原虽然由于政治的原因而被放逐,但直接的理由却是肮脏的“谗言”。这意味着他所属的社会群体对他的人格作出否定。然而诗人坚信自己掌握着真理,拥有美好的品格。一部《离骚》中,通过大量的关于美人、香草等富于象征意义的辞藻铺陈,通过上天下地驱使神灵的辉煌奇幻的场面,通过反复表述自己的心迹,重建了崇高的诗人自我形象。另一方面,当诗人意识到他和自己所属的群体——楚国贵族集团——完全处于对立状态时,不仅没有恐惧感,反而产生了一种自豪感。

《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本文节选自《离骚》,《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探究案

一、品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A级)

修姱()羁()謇()

谇()揽茝()诼()

偭()溘()诟()

椒()岌()糅()

昭()弥()朕()

规矩()蕙纕()侘傺()

二、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思路。《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

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这六节从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2、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A、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B、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C、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

D、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3、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三、第二部分(8-13节)表现屈原追求“美政”(即“圣君贤相政治”和“民本思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1、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用原诗句填空)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衣饰“”,意志、信仰“。”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2、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进”,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进”,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进”,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在对诗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继续深入,鉴赏诗中蕴涵的人格美,达到沿情寻志的目的。在司马迁写的《屈原列传》中,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

3、应注意的词语和读音:“相”:xiang,观察,选择。“朕”:zhen,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步”:使……步行。“皋”:gāo,水边高地;“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离尤”:“离”同“罹”,遭受;尤,过失;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初服”:意含双关,字面意为:从前所穿的衣服,实际指原来的志向,志趣,夙志。“进”:指从政,“退”指辞官致仕。“信”:副词,确实。“高”“长”:动词,加高,加长。“佩之陆离”:陆离,单纯词,修长貌。“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即“陆离之佩”。“章”:通“彰”。“惩”:挫败。

4、《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5、小结:忠怨之情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结构上看,则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可以视为诗篇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从女媭的责难至篇末,则主要写诗人遭到迫害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起来的内心冲突,以至于最后的抉择。从艺术手法来说,前半部分虽然也有艺术夸张,并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但基本上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实写;而后半部分,则主要把炽烈的感情化为超现实的想像,表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虚写。

课件 篇7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特点:

《生命生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是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后的第一个单元,内容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的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这篇优秀的散文。作者以女性的细腻和和敏感观察寻常的生命现象引出对人生的思考,感悟生命的可贵。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关爱。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叶圣陶说“教材是个例子”。《生命生命》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培养,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本单元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影响深远,特别是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掌握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本单元的安排,结合新课标“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本课安排了以下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文中三个事例所蕴含的内涵。

(2)学会品味精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3)从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获得不同的感悟。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和讨论,形成一种活泼有序的课堂学习氛围。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增进学生阅读本文的体验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了体现新课标“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要战胜苦难,同时进一步认识学习语文和生活的关系”的理念,本课安排的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学习并尝试作者关注自然,思考人生,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增进学生对生命的体验和生命价值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味生命的顽强和美好,珍爱生命。

2、教学难点

从三个事例中引出多角度的思考。

四、教师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时,除了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还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处理句内停顿,正确处理轻重音等朗读技巧层面的指导。这是因为,有效的朗读可以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并且能使学生的语感在实践中得到培养,为感悟文本打下必要的基础。

2、组织课堂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的讨论抓住以下两点:

(1)三个事例分别蕴含着怎样的内涵。由此纪出了作者的哪些思考?

(2)这三个事例,能否引发你对生命的其它思考?

(3)你认为哪些词语、句子或段落写得最准确生动而又精彩?说出你的理由。设计这些讨论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由“所见”到“所想”“所悟”的思路。同时培养学生品味、欣赏文章精彩内容的能力。

五、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只有学会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质疑中创新。

六、教学时间

1课时

七、教学设计思路描述

本文的教学思路可设计为:情景体验———循情明理———拓展证理

情景体验:从事例入手,重点是给学生创造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生命存在以及生命的状态。

循情明理:由事例引向作者有关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拓展证理:由课文走向生活,从生活中寻求追寻生命价值的事例,以进一步强化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八、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用生动的语言介绍杏林子,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作者的生活境地。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由学生谈谈如何读好这篇课文,然后点同学试读再让学生评价,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为感悟文本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说说文中写了怎样的三

件事情,你从这些事例中体验中体验到了什么?

A、那是一只怎样的小飞蛾?“我”为什么把它放了?

B、小香瓜苗的生存条件是怎样的?“我”从小香瓜苗那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对寻粒小小的种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C:为什么听自己的心跳却令自己“震撼”?

2、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呢?

3、齐读倒数了3自然段。

4、你能否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呢?

(四个小组讨论)然后点同学说。

过渡:大家都从生活中举出了事例。那我们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吧。

5、就这三个事例,能否引发你对生命的其它思考?(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然后把合作的成果在班上共同交流。

6、教师小结:通过这四个环节的学习,我们不仅探讨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得到了更多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四)精读赏析

过渡: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来仔细研读文章,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并说明理由。

(五)教师总结

(六)延伸拓展

以“人生的启迪”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寻常事例引发生命的思考:

飞蛾求生:生之欲望对生命负责,让它更有意义

瓜子求争:顽强的生命力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静听心跳:生命意识珍惜生命,为它奋斗

课件 篇8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用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天气闷热、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等自然现象,说明要下雨了。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吗”“呀”“呢”所表达的语气,并能用“吗、呀、呢”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白兔和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使学生懂得下雨前出现天气闷热、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等现象的原因。

教学思路:

按“阅读—识字—写话”的顺序进行教学。精讲课文时,要体现由扶到放的原则。对小白兔和小燕子的对话部分以扶为主,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及阅读方法;对小白兔和小鱼的对话部分教师可半扶半放;对小白兔和蚂蚁的对话则以放为主。因为文章对话很多,所以,教师上课时要多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多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用具:

小黑板、挂图、录音、动物剪纸、头饰、篮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听录音(下雨时的一些声音,如哗哗的雨声、雷鸣声、风声等)。

2.刚才小朋友听到了什么声音?(要求学生听仔细,用“我听到了____声,____声,还有____声”的句式讲完整)

3.小朋友听到了这些声音,就知道是下雨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要下雨了》这篇课文,这里的小动物是通过看到的一些现象知道要下雨了,他们看到了哪些现象呢?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想)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7课:要下雨了。

5.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课题,注意读好轻声“了”。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

(1)边听边看课文插图。

(2)想一想,这篇童话里讲到了哪些动物,主要写了谁?

2.检查听的情况。

指导学生用“这篇童话里有____、____、____和____,主要写了____”的句式说话。

3.自由小声读课文。

(1)给文章分好自然段。

(2)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拼读之后再直呼。

(3)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表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4.检查读的情况。

(1)文章有几个自然段?(九个自然段)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同时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第二自然段:①“大声喊”。在指导学生读准“喊”的字音后,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大声喊;文章中是谁在喊?喊什么?试着喊喊看。②“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呀”读轻声,表示问话,读出语气。用“呀”说一句话。

第三自然段:“小水珠”。

第四自然段:①“是要下雨了吗?”“吗”读轻声,表示问话,读出语气。用“吗”说一句话。②“池子”。③“游到水面”。说说还有哪些动物也会游。

第五自然段:“今天”。

第六自然段:①“回家吧”注意语感。②“淋着雨”。“着”是多音字,让学生说说另外一个读音“zhe”。

第七自然段:“消息”注意读好轻声。

第八自然段:“加快步子”。组词。(如数学中的加、减法)

以上词句,都用小卡片出示,让学生多读,尤其是词句中的生字,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在文中找一找,“要下雨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在书上用铅笔画出来,并且看一看是谁说的?

2.学生默读,找出答案。

3.检查。(文中一共四次出现了“要下雨了”这句话。第一次是燕子说的,第二次是小鱼说的,第三次是蚂蚁说的,第四次是小白兔说的)

4.设疑。小白兔、燕子、小鱼、蚂蚁都说要下雨了,这是为什么呀?到底有没有下起雨来呢,我们下一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1.复习生字,用卡片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2.读好下面几句话(出示小黑板)。

(1)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2)是要下雨了吗?

(3)小鱼、小鱼,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

3.填空。

这个童话写了小白兔和(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从对话中,小白兔知道天(要下雨了)。

二、导入新课。

小白兔和燕子、小鱼、蚂蚁说了些什么?他怎么知道要下雨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课文一、二、三自然段。

1.小白兔在哪里遇到了小燕子?齐读第一自然段。

(1)读后填空。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感到天气(很闷)。

(2)理解“闷”。请小朋友想一想下雨时,教室里关好了门窗,你会有什么感觉?(透不过气来)

(3)文中是谁感到透不过气来?(小白兔)(板书:天气很闷)

(4)因此,小白兔直起身子,伸了伸腰。

2.出示挂图1。

(1)这时,他看到了什么?(这时,他看到了燕子)

(2)仔细看图,燕子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平时,燕子飞得高;现在,燕子飞得很低。)

(3)从哪儿可以看出,燕子飞得很低?(燕子就在小白兔头顶上飞)

(4)小白兔看到了燕子飞得这么低,他感到非常奇怪。从图上可以看得出他在和燕子说话,小朋友想一想,他会对燕子说些什么呀?

(5)书上是怎样来写小白兔对小燕子说的话的,燕子又是怎样回答他的呢?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幅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图上的内容?(二、三自然段)

(6)小白兔是怎样问燕子的?(小白兔大声喊:“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①读出大声喊的语气。

②刚才说了,小白兔看到燕子飞得这么低,感到非常奇怪,因此,还要读出什么语气?(奇怪)

③看看句后标点符号是什么?(问号)因此,还要读出什么语气?(疑问的语气)

④指导学生练读这句话。

(7)燕子是怎样回答小白兔的?(“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①为什么燕子飞得那么低?(板书:燕子低飞)(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虫子飞不高,燕子要捉虫子,所以他也飞得低)

②什么叫潮湿?(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如下雨前墙壁上有水珠,地面有水气等)

③辅导阅读燕子的话。

A 燕子是“边飞边说”,因而读的时候速度快一点儿。

B “我正忙着捉虫子呢!”注意读出语气。教师先范读。

C 教师范读一整段话。

D 学生练读。

(8)指导学生看第一幅图后练习说几句话。

3.总结学习方法。

(1)仔细看看图,说说小动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2)认真读课文,想想这是为什么?

(3)有感情地读课文,加深理解。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四、五、六自然段。

1.小白兔听了燕子的话,似乎不大相信,心里想:(出示小卡片)“是要下雨吗?”

2.出示挂图2。

(1)小白兔往前跑,从图上可看出小白兔来到了什么地方?(小白兔来到了池子边)

(2)看图说说小白兔看到了什么?(小鱼)

(3)小鱼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小鱼游到水面上来了)(板书:小鱼游出水面)

(4)这是为什么呀?小白兔又不明白了,于是,他又要过去问小鱼。他们说了些什么呀?小朋友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图上的内容?(四至六自然段)

(5)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小白兔和小鱼的对话。

(6)小白兔对小鱼说了什么?(“小鱼、小鱼,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指导学生朗读。

(7) 小鱼是怎样回答的?(“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

①小鱼为什么要游出水面?(水里闷,出来透透气)

②再一次理解“闷”。

③指导朗读,读出关心小白兔的语气。

A 请一位读得好的同学带读,其他同学跟读。

B 指名读。

(8)指导学生看图练习对话。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小白兔听了小鱼的话,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小黑板出示:“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什么叫“连忙”?能不能换个说法(词)?(赶紧、赶快)什么叫“挎起篮子”?(请一位同学上来做挎篮子的动作,让学生知道挎篮子和提篮子不同。挎篮子,篮子要放在臂弯里)这时,他又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蚂蚁)

2.出示挂图3。

(1)想一下,小白兔看到蚂蚁会说些什么?

(2)蚂蚁知道要下雨了吗?(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3)说说蚂蚁为什么要往高处搬家?(板书:蚂蚁搬家)

(4)自由读课文,说说是小白兔告诉小蚂蚁要下雨了,还是小蚂蚁告诉小白兔要下雨了?(结合理解“就要”)

(5)指导朗读蚂蚁的话。

六、学习八、九自然段。

1.小白兔听小燕子说要下雨了,不大相信;后来又听小鱼也说要下雨了,他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现在,听蚂蚁也说要下雨了,他怎么样?

2.出示挂图4。

(1)看图说小白兔怎么样?(加快步子往家跑)

(2)一边跑,他还一边喊——引读“妈妈,妈妈,要下雨了!”(读出紧张的语气来)

(3)引读第九自然段。(忽然一声雷。哗,哗,哗,大雨真的下起来了!)(板书:大雨真的下起来了)

七、进行小结,布置作业。

1.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读课文。思考:小白兔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小白兔感到天气很闷,看到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就知道要下雨了)你知道下雨前还会出现怎样的现象?(蜻蜓低飞,地面潮湿,蛇过道等)

2.巩固练习。

(1)填空,再把句子读一读。

①下雨前,燕子飞得( )。

②下雨前,小鱼( )到水面上来。

③下雨前,蚂蚁忙着搬( )。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说说小白兔怎么知道要下雨了?

二、巩固生字。

1.指名中差生读课后田字格里的生字。

2.出示写有生字的小黑板,指导学生分析记忆字形。

(1)仔细看,说说哪些字是左右结构,哪些字是上下结构,哪些字是左中右结构。

左右结构:喊、低、珠、吗、池、吧、加。

上下结构:息、今。

左中右结构:游。

(2)哪些字容易记,用什么方法呢?(呀、吧、吗;牙、巴、马是学过的字,加“口”;池、今、加都是由熟悉的部首和独体字或部件组成的)

(3)“喊、珠、低、游”比较难记,重点分析。然后指导学生分别组词、扩组。

喊:口字旁,右边的笔顺是一厂。

珠:王字旁,右边的笔顺是。

低:单人旁,右边的笔顺是(不要忘掉“最低”的一点)。

游:三点水旁和中间的方是认识的,右边是一撇、一横,下面一个“子”。

3.指导学生书写。

(1)要求学生把生字抄写在作业本上,每个四遍,用能组词的字组词。

(2)同桌学生相互检查更正,教师巡回指导。

三、总结练习。

1.请四位同学戴好头饰,上台复述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整理句子的顺序(用序号标出)。

( )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感到天气很闷。

( )他又看到鱼儿游出水面。

( )他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

( )这时,他看到燕子低飞。

( )小白兔看到了蚂蚁搬家。

( )哗,哗,哗,大雨真的下起来了。

( )小白兔加快步子往家跑。

3.指名读课后第三题,分析题目有几项要求。(先读句子,再用“吗、呀、呢”说话)

(1)指名读句子,注意读出语气。

(2)指导学生用“吗、呀、呢”说话。

板书:

27 要下雨了

课件 篇9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激趣: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3.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3)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4)在互相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通过朗读,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1.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

2.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3.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四、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1.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要点:

(1)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2)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

(3)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3.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全班交流。

5、 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评价、进行说话训练,就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层次性,使教学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五、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1.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2.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六、延伸作业

由老人的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拓展,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吗、吧”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东西与下雨的关系。

教学重点

识字和写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机、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放录音。(请学生回答听到的声音──雨声)

2.联系实际说一说。(引导学生由雨声想一想雨前自然界的变化,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课文,把生字圈出来。

2.合作学习。(小组同学检查字音,交流记字方法。)

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三、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看图学文。(出示“小白兔往家跑”的挂图,请学生回答图上画的是什么内容,并找出描写这个画面的段落,读一读,注意读出“着急”的语气。)

3.抓住重点句,指导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想:小白兔是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分别找到“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蚂蚁搬东西”的段落。①分角色朗读每段的对话内容,注意体会每个人物的心情。②找出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蚂蚁搬东西的原因,并在文中画出来。③体会小白兔的想法:由不相信→半信半疑→完全相信,并在文中找出描写小白兔想法的句子,读一读。)

(引导学生再想一想:小白兔回到家里,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兔妈妈会说什么?)

四、课后延伸,练习背诵

1.让学生想想哪些现象也说明要下雨了。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课堂作业设计

1.口头填空。

(1)要下雨了,燕子()

(2)要下雨了,小鱼()

(3)要下雨了,蚂蚁()

(4)要下雨了,天气()

2.读读说说。

例: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李老师正忙着()!

()正忙着()!

板书设计

16要下雨了

小白兔闷

燕子低飞

小鱼游出水面

蚂蚁搬东西

"启事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