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理想国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6.18

最新理想国读后感。

生活是多元的,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想法,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怎么才能在写心得体会时更全面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最新理想国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理想国读后感(篇1)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当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必须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本事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仅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坚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之后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经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仅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

所以,经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能够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

理想国读后感(篇2)

一杯的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1个人美好的心灵。本栏目提供了中外名著的读后感范文和参考,希望您在此能找到您所需要的读后感范文,对于提升自己的鉴赏和阅读水平有所提高。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3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这4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

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很多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书中的教育思想精辟深刻,让我受益颇多。

《理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柏拉图认为,儿童阶段接受了音乐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接受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实地见习战争,也从音乐中、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要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

《《理想国》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倡学习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美好。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利于人的发展,学生也应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艺术的陶冶从而使心灵更充实美好。

《理想国》中提出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柏拉图认为,一定要给女子和男子以同样的教育,女子也要学习音乐、体操和军事教育,因为“同样的禀赋应该给以同样职务”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打破了古代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女平等,天赋和才能相当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训练,接受相同的职务,这就为妇女提供了学习和发展才能的机会,是很伟大的教育思想。

当然《理想国》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图认为,为了使城邦一直强大,就要控制他们下一代的出生,他认为,最好的男人必须和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最好结合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而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首先我对这种夫妻的结合方式不认同,这种结合方式对于人们并不公平,其次对于小孩的处理方式太过残忍,生命本就是可贵的,一生下来就要被处理掉,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利,而且这样太过重视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作用。还有,不让亲生妈妈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都缺乏亲情和母爱,1个缺少爱的国家是很可怕的,而且这也违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确实蕴藏了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理想的国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东西无法实现,但是柏拉图同样认为这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1个国家不能在现实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样好就否定这些理论。理想国是我们的1个目标,1个美好的目标。

所以,正如永动机的失败,生物实验2号的放弃,玛雅帝国的灭亡,历史不断验证:理想国是不存在的。

理想国读后感(篇3)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或者让政治家去学习哲学。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的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恋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理想国读后感(篇4)

20xx年的暑假期间,我读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是柏拉图的遗世著作,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我们接触哲学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作。书中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学等多领域问题,很多学者比喻说这是一部一辈子都可以研读的书。书中每个章节都充斥着柏拉图的哲学智慧,同时表达了他理想的政治王国。每个人读《理想国》都有自己的感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初读本书,对文中正义、城邦建设及政治体制等概念和论述印象深刻。

《理想国》开篇以正义争辩入题,借助其他人的悖论引出柏拉图自己的看法。何谓“正义”?每个人对正义都有自己的看法。有坚持各自的分工,坚守岗位是正义;也有说智慧勇敢是正义;有说全面的善意的城邦就是正义。而柏拉图一一予以反驳,不断地疑问,引出了相悖的论点。其实这也暗藏了辩证法和归谬论。这种炉火纯青的辩论手法在整个理想国中贯穿。

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而是层层深入之后找到自己的论据,再提出自己的论点。在《理想国》中,正义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还是一个城邦的问题。城邦跟个人的灵魂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正义的城邦是理性的,个人分工明确,妇女儿童共产,而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哲学王。哲学王以哲学治城邦,让整个城邦能在哲学探究中成就正义。

而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可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而这本书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对待妇女儿童的问题上。柏拉图式非常看重儿童的公平和教育的。他提出妇女儿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资源。众所周知,柏拉图式一个落魄贵族。

而最能体现其对贵族生活的'向往的,就在于他提出的哲学王的理论。其实,一个拥有哲学思想的王者,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他渴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治理这个城邦,治理自己理想中的城邦。

《理想国》被誉为西方第一部政治学著作,柏拉图详细论述了正义,城邦,政体等主要政治主题,并描绘了一张理想的政治国王画像,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又有了阶级国家的味道,对西方政治具有巨大影响。

我通过研读该著作,初步了解了柏拉图思想,日后将继续研读柏拉图相关著作,深入学习西方政治思想。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仍然散发着光芒,为现代政治指点迷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理想国将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够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美好国度。

理想国读后感(篇5)

最早知道柏拉图,和大家一样,在初中历史课上,真正接触柏拉图著作,是几年前某日下午在成都市图书馆无意间粗略翻阅理想国一书,当时读起来很是觉得生涩拗口,越看越觉头疼,于是只草草看了开头几章。

前几日,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文中这样讲到:读书一般可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内,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伸长区中,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恐惧区里,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很多人都只愿意待在舒适区和伸长区,不愿意去挑战恐惧区,读完此文,自己深受触动,决定去攻克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书。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本周选择了《理想国》一书。很遗憾因为时间问题,这周只读了前三章,主要讲时下流行的关于正义的.辩论、城邦的正义和城邦需要什么样的统治者和护卫者等问题。感触最深的是作者讲评判统治者和护卫者的大纲(详见上面摘抄),放在今天也是适用的,任朝代更迭,时光荏苒,真理是永恒不变,亘古通今的。

有人说,二十岁读柏拉图和四十岁柏拉图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相信以后的岁月时,还需要不断的从柏拉图的书中寻找“本心”(君子务本),因为柏拉图的智慧实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葩,是哲学这个皇冠上的明珠。

理想国读后感(篇6)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层次含义,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爬的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掌权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理想国读后感(篇7)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柏拉图,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曾经以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其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地了解它的精髓,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攀爬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青年时从师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他逃回了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卡德米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之中,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公元前5世纪,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是世界哲学史和政治史上的一份瑰宝。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书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

看这本书,我们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让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我们产生一种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的感觉。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逐一地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会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由理念论和回忆说构成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理想国》的哲学基础。

《理想国》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问题。书的开篇,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就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这也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将其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然而文章并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更加着眼于城邦的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柏拉图提出了“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并讨论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和哲学王的形成。他认为,政治家只有是哲学王,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地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地安居乐业。在一个正义的城邦里,哲学王应该成为统治者,因为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因为哲学王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而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我想,如果一个人真的具备了这些品质,的确纵是玛摩斯也无法挑剔了。但是,一个国度能产生几个这样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王,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拥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家以匡世救国呢?尽管这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柏拉图还是坚信其现实性。

要想成为一名哲学王是要具备天性的,勇敢、大度、聪敏、强记是这种天赋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所假定的哲学王的天赋,并且得到了合适的教导,必定会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然而,这些配的上哲学的人会受到环境的败坏,因而离弃了哲学,“使她孤独凄凉”。所以,“剩下来配得上研究哲学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们或是出身高贵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处于流放之中,因而没受到腐蚀,依然在真正地从事哲学;或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生于一个狭小的城邦,他不屑于关注这个小国的事务;少数人或许由于天赋优秀,脱离了他所正当藐视的其他技艺,改学了哲学;还有一些人,也许是我们的朋友塞亚格斯的缺陷束缚了他们,须知就塞亚格斯而言,背离哲学的所有其他条件都是具备的,但是他病弱的身体使他脱离了政治,没能背离哲学。”

柏拉图的人生志趣是培养学生,因此,他在《理想国》中也提到很多教育问题,这对后世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应该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终身教育的思想,以及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因为在现实的条件下,哲学家是很难产生的,柏拉图也把自己成为哲学家的原因归结为神的作用。而作为真正的哲学家,在不合意的城邦里面,他是不能从事政治的,因为他没有办法既从事政治又保持灵魂的和谐,而丧失了灵魂的和谐便背离了善的理念,也就不再是哲学家了。所以,柏拉图的现实选择是培养学生,这展示出了可知世界的终极形态,也就可以达到在全书最后一句话所指望的“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我想,如果不是生活在古希腊那样盛行辩论的国家,又怎能产生如此英才呢?古希腊人讨论哲学问题,追昔抚今,而现代的一些人整日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叹息。读《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读书,要学习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习书中品味人生。

《理想国》这本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当经过时间的.积淀,见过更多美好和丑恶的事物,心情变得苍凉起来时,相信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更能读出其中独特的韵味和精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理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为自己更美好的将来谋划,为祖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终生。

理想国读后感(篇8)

一开始选择阅读这本书,一是因为自己本身对哲学有比较大的兴趣,二是因为对柏拉图这位理想主义哲学家比较感兴趣。对柏拉图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他在爱情上正义的表现,就是我们常说的柏拉图式爱情,即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我认为在爱情方面,柏拉图的主张我十分赞成,但我并不是唯心主义派,所以对于其所认为的理念是实物的原型且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的此类观点不能赞同。而之所以仍选择阅读这本书,更是看重书中对辩的形式以及对最早乌托邦的了解。虽然我主唯物,但同时我也是理想主义者,喜欢在头脑中空想世界、社会、人生,并与自己对辩,因此我认为《理想国》中的内容可以很好的满足自我求辩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作为哲学著作,其逻辑缜密、博古通今、语言直白生动有趣的特点,也可以很好的锻炼我的思维谈吐能力,开拓自己的视野。

以上就是我选择阅读《理想国》的原因及目的。下面总体谈谈读完后的感受。

首先我觉得我对柏拉图所向往创造的理想国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是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可以达到完全公正的。其次,阅读苏格拉底与其他哲学家的对辩,“满足”了我对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理论交流的愿望,即只专注于你本身表达的语言思想内容,而非其他。举个例子,就拿我读的另外一本小说《局外人》来说,其主人公默尔索因意外杀人而上法庭审判,法官及陪审团并没有把审判的重点放在默尔索是故意杀人还是误杀这一法律责任上,而是以其道德为标准去审判他,最后因其在他母亲葬礼上没有哭泣为由,给默尔索判了死刑。在这个例子中,如果是按照柏拉图,抑或是苏格拉底的辩论形式来进行审判,那就只应该追究默尔索的法律责任,对其道德上的责任根本不需要进行考虑,这便是我所说的理想的双方的交流、谈判、审判等形式。这种理想的谈论的形式贯穿了整本书,我相信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也一定采用的是这种只关注谈论本身内容的理想的谈论形式。然而我们都知道,越是理想的东西,在现实中就越难实现,这种理想谈论形式也是如此。在现实中,我们与人交谈,避免不了会被其谈论本身内容之外的东西所吸引并影响,这可以说是基本上不能实现的。所以才会有人说,与其柏拉图,不如亚里士多德。尽管如此,这却并不影响我阅读了解《理想国》这本书。因此,我就更加珍惜在《理想国》中读到的每一段对辩,对我来说每一次辩论都是我精神上的享受,即便我深知这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但我实在无法逃避人对真、善、美这些美好向往的天性,依旧沉浸在纯语言文字理论交流的理想海洋中无法自拔。

除了对辩本身的理想辩论形式外,《理想国》书中所讨论的问题也都非常有实用性。全书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譬如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加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问题,几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我个人而言,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主张理想与公正的人,因此在这些问题的观点上不存在大问题,主要看重的是苏格拉底与其他哲学家对辩时的逻辑思维,他是怎么推出结论的,是怎么去反驳对方的。就从这点看,《理想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比如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的对话中,苏格拉底去辩驳玻的“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观点,他首先通过一系列例子说明在生活实际中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技术上的帮助,而不是宽泛的“正义”——“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这样会推出一个悖论,也就是说正义是无用的东西,技术才是有用的东西。苏格拉底这番“助产术”的最主要用意我理解是在于说明“正义”是一种专门适用于国家管理的政治才能,而不是一种技术。接着苏格拉底谈论到如果一个人既能够把善给予他人,又能够把恶给予他人,那么这个人本身也很难说是一个正义的人。

综上,阅读《理想国》让我收益了不少,这次只是粗略地阅读了前面地一些部分,日后一定会读完,有机会还会重读一次。

理想国读后感(篇9)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在这本震古烁今的书里谈及了道德问题、教育问题、专政问题、民主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文艺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涉面之广、言论之深,无不让人拍掌叫好。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学问是分科性的,那么柏拉图的学说便是综合性的。这里,仅想通过《理想国》中的几卷文字,谈谈“正义”。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

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 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

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尝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理想国读后感(篇10)

今天读完柏拉图的《理想国》,终于对这部着名的作品有了一点亲身的认识,虽然还谈不上理解,但是想把自己看后的收获写下来,或者说是一点总结吧。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围绕正义这一话题而展开讨论的,并致力于解答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正义;人们为什么要实行正义;什么样的政治最正义。文章开篇就由几位智者为正义下了定义:有人说,正义就是给予每个人恰如其分的回报;有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有人说正义是弱者为谋求最大利益而相互达成的契约,而对于这些观点,柏拉图都借苏格拉底之口给予了否认。那么什么才是正义呢?

而柏拉图讨论正义的过程中,不仅要证明正义比不正义善,正义的人比不正义的人幸福,更要表达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正义的城邦比不正义的城邦更加的和谐而美好。他说:我们所要寻找的正义,就是能使人和国家成为正义的人和正义的国家的这种品质。柏拉图认为只有理想的城邦才拥有完整的正义,所以就要构建理想的城邦。理想城邦的构建有三个阶段:1、生产者阶段;2、辅助者阶段;3、统治者阶段,他们之间没有时间上的顺序,而是逻辑存在的关联,这三个阶段又对应三个等级:生产者等级;辅助者等级;统治者等级。而一旦这样的城邦形成,人们便可从中找到城邦最重要的品格: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而正义恰恰又是它们当中最重要的,正义是能使智慧、勇敢、节制产生并保持的一种品质。有趣而智慧的是,柏拉图在在《理想国》一书中,总是将城邦的讨论加诸于个人,所谓大中见小,有时个人的讨论又见诸于城邦,所谓以小见大,因为他认为人的美德和精神与城邦相应要素间是同构的。因而与城邦三个阶段相对应地,人有理性、激情和欲望,他认为,在人身上,当激情服务于理性,当欲望服从于理性时,人就是最正义的人。而在城邦中,统治者代表的是理性,辅助者代表的是激情,生产者等级最低,代表欲望。由此折射出城邦的正义乃是三个等级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相互辅助所达到的最善。然而正义不是关于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关于内在的,即关于真正本身,真正本身的事情。所以柏拉图的正义观还强调内在。

为了说服人们相信这种等级划分的合理性,柏拉图还引入了神的力量,他说,神在造人时,向一部分人身体里注入了黄金,这一部分人最高贵,将成为统治者,一部分人身体里注入了白银,这些人将成为辅助者,其余人则被注入了铜,他们将成为生产者。

接下来是讨论正义如何实现。为了实现正义,柏拉图主张采取两项措施,即教育与公有制。这两项措施都是针对护卫者(包括统治者和辅助者)的,与生产者无关。教育旨在培养出道德和能力个方面都合格的护卫者,是他们既能胜任自己的职责,又能满意自己的职务。实现公有制旨在为消灭护卫者的私有观念提高保障。护卫者的教育包括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当然他所说的文艺范围广泛,决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艺,而相当于今天我们说的文化。他主张在文艺教育方面,要从小从善的方面引导孩子,规定他们读什么样的书,听什么样的音乐。实行公有制包括妇女、儿童、财产公有。不要说今天,这在当时都是难以想象的,可见柏拉图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理想色彩。关于子女公有大体是这样的,父母将不知道自己的儿女是谁,而把在那个特定时段出生的孩子都看作自己的儿女;儿女也将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这样,城邦上层等级就形成一个真正的大家庭,不分你我,实现了高度统一。

下面就是讨论理想城邦的最高统治者了。在柏拉图的观点里,在理想城邦之中,应由拥有知识的哲学家担当统治大任,称哲学王。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分为四个状态:想象、信念、理智和知识,前两者属于意见,后两者属于理性,一般的人只拥有意见,而哲学家的灵魂才拥有理性。在这一章中,柏拉图给我们打了个生动的比喻,就是着名的洞穴理论,他说哲学王就是那个走出洞穴,了解到外部真实世界的学成归来者,他的志向和任务是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来改变洞穴中人的错误认识,而他所面对的阻碍就是囚徒们对无知的坚守。所以说哲学王不仅要是一个拥有超然智慧的智者,即自身已达到一个崇高的境界,还要有克服愚昧的被统治者的无知的反抗的信念与能力。这同时也正是他要说明的当下哲学家不吃香的原因,那是因为人民足够无知,还没有意识到哲学家的大智慧与大能力可能产生的对社会进步的帮助,当然也在于这种哲学家的难求。从这里可以看出,真正的哲学王必须具备(我把它理解为)超然与回归两种品质(超然即超人的智慧与知识,回归即回归到世俗人当中来统治世俗世界)。

最后柏拉图论述不正义的城邦和不正义的个人。她从历史和现实中总结出四种政治体制,包括斯巴达荣誉政制、寡头政制、平民政制和僭主政制。柏拉图详细讨论了四种政制的更迭原因和形成过程,他认为这四种政制都是不正义的,且一代不如一代,荣誉政制以勇敢取代智慧,寡头政制、平民政制、僭主政制则分别以财富、自由和无限贪婪取代智慧。这样一来,无疑柏拉图所构建的理想城邦则是正义的,因为哲学王是真正拥有知识和智慧的人。与此相对,不正义的人则是人格中的激情和欲望超越了理性。

dg15.com精选阅读

最新读理想国有感集锦


以下为栏目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读理想国有感。生活或工作中,我们经常与各种文档打交通,大量的范文会呈现在网络上,科学地运用范文,会一定程度上提供自己的创新能力。请收藏本文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读理想国有感 篇1

这个故事来自柏拉图《理想国》中《盖吉斯之戒》中,一段柏拉图的哥哥格劳孔向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提问题的对话。故事大概的意思是,当我们有一个很牛的盖吉斯戒指时,我们有什么反应?并由此引发讨论:道德的动机是出于什么?

这是我第一次学习西方哲学,所以写一篇文章复述一下以强化认知。

《理想国》中的对话,表达了三个问题:

正义的本性和起源人之所以按规矩办事是为了获得好声誉人这样做是对的吗?

我们会因为什么动机来处理对这枚很牛的戒指。因为没人看见,所以可以不按道德行事来将这枚戒指占为己有;因为怕别人发现而名誉扫地,所以自认为道德的不占有这枚戒指。

格劳孔结论:在没人看到的情况下,人会按照不正义不道德的方式行事。

因此,事物存在两个价值形式:

内在价值:本身具有价值工具价值:手段来达到目的

因此正义与道德其实不具有内在价值,仅仅存在工具价值(获得声誉或者获得认同性),他们仅仅是看起来有内在价值。

同时另一个结论是:当事物只具有工具价值时,我们可以通过后果知道动机。

吃药:吃能够导致病情好转,如果吃不吃都能好那可以不吃药,相反吃药加重一定不会吃药(工具价值)

视力:有了视力就可以避免撞东西,如果没视力也可以避免撞东西你还是会想要视力,因为还要用视力去达到其他结果,相反如果没视力才能避免撞东西根据之前说的,我并不能选择。因为我不知道那些其他结果和撞东西哪个更有价值(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

丹尼尔。巴特森的道德伪善性与英格兰咖啡自觉付费实验同样证明了,当有人监督时,你的道德和正义才会利于社会行为。也就是像工具价值这样判断动机,当不想名誉扫地时人们趋向于自觉道德与正义,当没有人与社会监督时,人们趋向于利己而忽视道德和正义。道德与正义仅仅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同的一个工具而已,仅仅具有工具价值。

读理想国有感 篇2

刚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苏格拉底简直在胡说八道。又不得不说这本书非常神奇,论证过程中时常偷换概念,但是结论偏偏正确得你无法反驳。

所谓世界观,没有世界,只有观。问题的结症就在书名,“理想国”。这本书不正是柏拉图自己个人创建的非善即恶,非美即丑,非正义即不正义,非道德即不道德的理想城邦吗?从这个角度思考,一切解释合情合理,无可辩驳,因为结论和前提都已经确定好了,从开始到结束都在围绕着这个主题,不得不说苏格拉底的思辨行云流水,深幽回环。

然而哲学政治与城邦统治政治不是一码事。理想国中的各种假设都是柏拉图自己的梦想,所以才叫理想国。哲学政治是如何保障人的良好生活,而统治政治是如何维护政体、权利,保障既定利益。柏拉图的哲学政治并不是建立在人的良好生活上的,而是建立在城邦的良好秩序上,与人的良好生活也不同,与统治阶级更不同。

柏拉图说正义即是人人干适合自己的活,反过来说,他也已经严格限定了阶级,阶级不可逾越,你必须从一而终。守护者就像是柏拉图捏的泥人,而这个泥人其实是没有独立思想的,柏拉图为了维护城邦运行而创造的。何止这些呢,城邦里的一切既定规则柏拉图也都已经规定好了:法律、教育、体育、文化、甚至是婚姻。

妇女儿童公有放在今天不说惊世骇俗也会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制度,公元前4世纪的哲人思想这么长远,不得不赞叹。个人非常认同,也认为这是未来的趋势。当人人高度“自私”,且社会文明到达一定的高度,秩序已经稳定,物质不再匮乏,婚姻不再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须时,这一制度并非臆想。而理想国中这些确实是前提条件,所以也是合理的。

柏拉图是思想王国中的王者,但他从来没当成现实中的哲人王。柏拉图多次踏入政治,却依旧失败,其中差点性命不保。最终柏拉图专注于学园的工作,未再卷入实际政治。

如果哲学家为王,那城邦就不需要王,人人皆自省,人人皆为尧舜。哲学家为王从未成功过,最出名的是罗马皇帝奥勒留,即便如此,他也首先是一位智慧的君主,其次才是很有造就的思想家。

陈嘉映说我们只见过哲人被君王用作工具的,没见过君王被哲人用作工具的。是不是很悲观。也许回到柏拉图正义的观点上来吧,正义即是人人干适合自己的活。那统治交给政治家吧,哲学家还是思考星空吧。

诚如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一切与他,因为我也更爱真理。只是一直在寻找真理。

读理想国有感 篇3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戴望舒《雨巷》中那个美丽幽怨的女人,跃然纸上,在仲春时节,路过一树或一丛丁香,那浓重而热烈的芬芳气味,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绪,深长悠远的哀愁与缠绵,亦如此树此花,阿来在《草木的理想国》中进行很好的诠释,正如他说:“一个城市是有记忆的。凡记忆必有载体作依凭。然而,当一个城市的建筑不可能再来负载这个城市的记忆时,那么,还有什么始终与一代代人相伴,却又比人的生存更为长久?那就是植物,是树。”

《草木的理想国》可谓图文并茂,面对一张张精美的照片,感觉这是一场鲜花的盛宴,蜡梅、梅、贴梗海棠、早樱、玉兰等等,21种鲜花姹紫嫣红,依次开放,就像朱自清在《春》中所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阅读此书,跟随阿来的目光,徜徉于鲜花的海洋,翻阅书页,绿色主色调,让人感觉安静、平和,亦如生命的颜色,焕发出勃勃生机。

所有的花中,我犹爱白玉兰,喜欢她玉石般莹润的白,喜欢它发出的淡淡幽香,不浓烈张扬,大方典雅,幽幽的,在灰色的世界中绽放出亮丽的色彩。

阿来说过,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有人认为这是狂妄的话,他却认为这是谦逊的话。既然我们身处如此开阔敞亮的自然界,为什么不试图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它、学习它呢?阿来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尽力去了解这个世界。于是,我们有幸读到这本与众不同的小书。

成都的物产丰富,享有“天府之国”美誉,花草树木在这里竞相绽放,正如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读理想国有感 篇4

今人都懂得民主自由,晓得为自己的权利站出来抗议,甚至革命。今人也懂得苏格拉底的智能,并为之敬佩不已。公元前三三九年,雅典民主派当权,追求智能的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端邪说和荼毒青年,被判死刑。

苏格拉底做过什么?不少路人会发现这个人经常呆呆地站地广场上思想一整天,不时还会跟路人搭讪,用那种经典的苏格拉底式的辩论,一步步将人的思想从心底拉出来。他用极为谦虚的语气向途人询问,并指出他们思想中矛盾的地方,藉以进入深刻的探讨,同时考察人们和他自己的想法。

他曾经就谁是最有智能一事询问阿波罗神殿的通灵者,结果是:苏格拉底是最有智能的。得知这个神喻之后,他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心想,不可能的啊,我一直觉得自己最无知,为何睿智的阿波罗神说我最有智能?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那些被称为有智能的人。然而,他与好几个自认为有智能的人交谈之后,感到深深地失望,认为他们闻名不如见面,所谓智能的言语都是错漏百出,矛盾横生。最后,苏格拉底就明白到一点,原来他比他们更有智能的一点在于:他知道他自己是无知的,相反地,那些自以为有智能却闭口不说自己的无知。

牛虻,苏格拉底经常这样自称自己,意下即是将雅典比喻成牛,而牛虻则叮牛来促使他前进。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并无作恶的意图。他抱着使雅典进步的动机,加上一颗自认无知的心,随处与人交谈,揭发人们的无知,进而逼使人们反思──这难道是一件错事?

问题来了。苏格拉底做这样的事就被控以思想荼毒,被判以死刑,是否应该?

依据柏拉图的《申辩篇》和各处考证,可以得知苏格拉底申辩时,柏拉图身处现场。目睹民主(大众)杀害哲人,作为贵族后裔的柏拉图心中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民主制度是否正义的呢?新政权是否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的先是怎么说的,后来是怎样做的」。

在当时,哲学之类的高等教育只面向贵族和少数自由人,所谓民主的投票在柏拉图看来无疑是叫

一大帮盲人来投票决定走哪一条路。对于人民的愚蠢,柏拉图倒也没有感到十分愤怒,因为在他看来,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只要安守本份就行,智能本不是属于他们的,而民主制却让多数无知的人决定城邦和公民的命运,这使他不得不对民主制度产生反感。当然,这也许是出于他贵族的优越感,也因为这种优越感,使他《理想国》一书中,表达了对哲人-王这种独裁制度的好感和向往。

读理想国有感 篇5

《志向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经常在字里行间静静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

这本书不是很简单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究可那终归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渐渐的前行,那样收获的或许才更多。

在《志向国》里苏格拉底刚起先探讨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或许这是浮躁或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很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信任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剧烈的向往与憧憬!可他认为肯定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将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终说让我们恒久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才智。我很喜爱,或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爱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受。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宏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才智尽管没有特地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志向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烁着西方哲人的才智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志向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阅历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赐予友人,把恶赐予敌人、帮助挚友,损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详细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学问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洁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详细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志向国》的正义论与洞窟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志向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绽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或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或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育或明或暗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或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阳明大家许多人或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溢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王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斗争期间日本人特地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也许了解了一下王阳明,明白了其宏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挡我们去观赏他的宏大。

读理想国有感 篇6

我拿出了很大的勇气才决定看《理想国》,它还真是没让我失望,果然看了一遍简直是不知所云。所谓的“理想国”我看第一遍之后的感觉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城邦,那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那里的人都不是“人”,因为我相信在现实的社会当中是不存在的。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它比起来,简直差远了。

但是我还是坚信受到那么多美誉的它,肯定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的,所以我又拿出了12分勇气看第二遍,虽然是断断续续地看了半个多月才把第二遍给看完,但还算是完整的又看了一遍。不过我看了第二遍之后好像更晕了。我现在也不知道自己要怎样表达我在看了第二遍之后的感想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理想国》是对话体的形式,就是比女人都还能侃的男人在聊其所谓的“理想的城邦”。一开始就在讨论关于“正义”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当然是各执一词。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不想去纠结了,因为我搞不懂。不过我对所格拉底和波勒马赫斯的一个对话印象非常深刻。

苏:如此一来,岂不把仁人君子当成仇敌,却把邪恶之徒看作好友了吗?

波:没错,是会这样。

可是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样,苏似乎把人类看的都太愚蠢了。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频率应该不是很大。苏还有一个类比是把马受伤,狗受伤之后其本质变化,类推人受伤之后正常的美德也相应地退化,这是不正确的,人是有肉体和精神的高级动物,说一个人身体受伤之后,道德精神层面就会退化,这是不正确的。没有谁听说过一个人生病之后信仰就改变了吧。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他们就对建设一个正义的城邦或者说国家展开了设想。他们想象的城邦是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能力的,至少我是不能在那里生活下来。那样的城邦至少在我看来是枯燥无味的。他们所谓的正义就是指每个人做自己的事情,绝对不能做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否则城邦就会秩序混乱不堪。他们只允许简单的音乐、体育、几何学、天文学等学科的存在。而且音乐的风格要一成不变,不然也是会改变人们是风尚的。我觉得这样的城邦能一直维持下去吗,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就真的能够永久的留存下去,不被破坏吗?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事物不能更新和进步,那么迟早是会被淘汰的。这样的城邦又怎样始终保持其所谓的合理的秩序呢?还有就是城邦的成员构成,也是分了三个等级的。我姑且先不讨论他们这样有没有阶级歧视,就只说他们对于护卫者这一阶级的要求,我觉得是近乎苛刻。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完全不能成正比的,这还有什么公正和正义可言呢,这样的城邦还能算是一个正义的城邦吗?护卫者,在他们看来是最有能力的,也是最辛苦的,对城邦也的贡献最大的,可是他们不能有一丁点自己的私有财产,否则就会有腐化的危险,所以他们除了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以外,什么都不给。这样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公平吗?

还有,他们认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地带,即存在和不存在之间有一条空隙。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有一些东西,看似存在又不存在,它会成为纯粹的存在和绝对不存在之间的媒介”。原来“灰色地带”也是可以这么定义的。

当然,这只是我在看了《理想国》之后的一点点小小的想法,都说这是一部大书,要好好地读、认真地读。我觉得我的知识和我的见解还没有达到能体会其中的真谛的时候,还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有一定认知的时候,再来看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有关理想国读后感


您可以在以下内容中找到跟“理想国读后感”有关的资料。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可以引导我们奋力前进,更进一步,在认真品味作品之后,我相信我们大家都收获了不少。 读后感体现了每个人对于书籍的不同思考和感受。为了方便收藏和回访请将本页加入浏览器收藏夹中!

理想国读后感【篇1】

(二)商品经济思想

在理想国中存在社会分工,自然也就有交换,用交换获取财富是允许的。存在着交换市场,也就产生了货币。从分工的角度来看,柏拉图认为,交换、商业和货币的生产与分工有因果关系,分工的出现也是自然的。

柏拉图甚至分析了货币的功能,认为货币是交换的象征。他只是日常交换的一种手段,反对把钱当做储存的手段。“在城邦内部,我们是如何彼此交换个人所制造的东西呢?须知这种交换产品正是我们合作建立城邦的本来目的呀。

交换显然是用买和卖的办法。所以我们会有一个市场,用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那些经常生活在市场上做生意的人,我们称他们为店主或小商人。

那些来往于城邦之间做买卖的人,我们称之为大商人。”

柏拉图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商业存在的必要性,但他鄙视商业是一种不体面的职业,主张用法律限制商人的利润。他坚决反对高利贷,主张禁止借贷计息抵押。显然,这种限制商业的想法不再适用。它只存在于这样一个前提下:对于国家来说,柏拉图不可能太富或太穷。

“富则奢侈、懒散和要求变革,贫则粗野、低劣,也要求变革。”因此在这样一个城邦中商业诚然显得冗余,但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商业和贷款担负着促进资本流动的重责,因此不能禁止。所以对于高利贷来说,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只是结果。

相信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利率最终会实现市场化,高利贷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三)私有财产观

从书的第五卷开始,柏拉图阐述了他的“公有”观。他认为,私有财产和家庭会造**们自私贪婪的心,从而引起社会的差异和矛盾。除了自由阶级,哲学家和捍卫者不能拥有私有财产和家庭。在这两个阶层中,国家每年只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收入,实行妻儿共享、住房和粮食共享、集体生活的政策。

“保卫者除了给予好的教育之外任何明白事理的人都要说,我们必须给他们住处给他们别的东西使他们得以安心去做优秀的保卫者而不要迫使他们在老百姓中间为非作歹。第一,除绝对必需品外,任何人都不应拥有任何私人财产。第二,任何人都不应该拥有不是所有人拥有的房屋或仓库。

至于他们的食粮则由其他公民**作为能够打仗、既智且勇的护卫者职务的报酬,按照需要每年定量分给,既不让多余亦不使短缺。他们必须同住同吃像士兵在战场上一样。至于金银,我们要告诉他们,他们从神那里得了金银,藏在心里,不需要世上的金银。

如果他们在任何时候得到一些土地、房屋或金钱,他们将从事农业、经商,不再能够成为政治卫士。因为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因为我们认为在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在一个建立得最糟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不正义。”……这种公有思想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是由于他忽略了人性中的贪欲和惰性,真正实现起来并不容易,中国的计划经济就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财产的共有,人们在工作中失去了原有的权力,一些人会产生搭便车的心理,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阻碍了生产的发展。

理想国读后感【篇2】

张家伟我读了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同时也是西方哲学家几乎一致认同的一部“哲学大全”的《理想国》,受益匪浅,感触良多,我既对理想国这一“乌托邦”式的国家充满设想,也对其为了维持这一“乌托邦”式的国家,政府在社会公平和国民教育问题上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提出异议。

全书采用以苏格拉底为主体的对话写作,这是苏格拉底的伟大哲学家与他人思想碰撞时所激起的火花。《理想国》全书围绕“正义”展开,此外还有克法洛斯个人对人生的理解以及柏拉图的教育观。

本书开篇以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的对话引出了柏拉图对于人生的看法,他认为人类普遍存在两种欲望的表带,“爱”指人们物质上的贪婪,“惧”指人们对“老去”这一自然规律的恐惧。在金钱上,克法洛斯认为钱财对人最有意义的是让你成为一个问心无愧的人,“正象品达所说的:晚年的伴侣心贴着心,永存的希望指向光明。

他形容得很好,钱财的主要好处也许就在这里。我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我是说对于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来说,有了钱财他就用不着存心作假或不得已而骗人了。当他要到另一世界去的时候,他也就用不着为亏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债务而心惊胆战了。

”柏拉图式的人生观里性格是决定人生幸福或者痛苦最重要的因素,只要内心强大,那么衰老便不值一提。至于钱财,那只是让人心定的一种工具,而决非生活的全部。不得不说,在唯物主义的现代社会,柏拉图的人生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柏拉图特别重视对人的音乐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他认为“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个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这不是为了身心,而是为了让爱、智慧和激情这两部分适当地配合,达到和谐。

”音乐在柏拉图眼中的作用,在他看来,音乐本身是没有什么害处的,但当它被作为一种工具时,就会成为一种精神性的东西一点点地渗透到人们的心灵里去,以此改变人们的性格和习惯,再渐渐地扩散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再由人与人的关系肆无忌惮地流向法律和国家的政治制度。

在教育目的方面,他认为护卫者必须挑选那些“最愿毕生鞠躬尽瘁,为国家利益效劳,而绝不愿做任何不利于国家的事情的人”,这也就是进行教育的目的,即培养“正义”的人来维护当下的统治。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认为必须“从他们幼年时起,就考察他们,要他们做工作,在工作中考察他们”,并且用各种诱惑去考验他们,以使他们能够无坚不摧。

但是,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有很多落后的地方。他存在着很严重的歧视女性和歧视奴隶的思想,他认为女性“与丈夫争吵,不敬鬼神,得意忘形”。而且,从布拉图对“护卫者”这一教育方式,可以看出,其教育目的在于钳制思想,只有表现得像忠心耿耿,接受统治者的统治的人才能成为护卫者。

这其实是是统治阶级利用教育,更加有益于他们的统治管理,对于人的思想开发拓展无意义,使教育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人民成了“无思想”的木头人。

理想国读后感【篇3】

赵祖燚交通运输学院 12251144 男中国本科生 180******** 12251144@bjtu,edu,**

我是在意林上看到《理想国》这本书的,上面介绍说是欧美大学生必读,然后就去东校区图书馆找,终于在管理员的帮助下找到。一翻,果然是一部哲学经典。

书的作者是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主要记载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一些政治人物的辩驳,全书采用人物对话的方式来写,我觉得应该都是原话。苏格拉底用辩证的思维构建了一个伟大的理想国家,其中有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阶层的人的不同职责,他们看似有序的生活着,一切都很美好。国家有适宜大小的国土,领导者有条不紊的在实施规划,用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利打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有坚强的捍卫者。他们履行着保护家庭的神圣使命,心中充满了无限的荣耀和幸福;国家有无数派生出来的职业:

农民、工匠、裁缝、商人各行各业都是后人所继承的。人民有良好的教育,崇高的信仰和爱国情怀。他们一直都各司其职,并一直以自己的职业为荣。

另外,书中还谈论了国家的制度,宪法和国家政体,运用逻辑性的辩证思维来说明这个国家的强大和美好,正义在其中予以体现。它除政治学外,还融合了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思想,充分展示了古代西方的伟大思想。这本书值得用心阅读,了解文化,增加知识,开阔视野,不断反思。

接下来,我想就我读《理想国》的过程,说说自己的感想。它本身是一本经典著作,我是带着欣赏的目光去看的,一开始感觉有些难以理解,因为感觉有些东西不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但是当自己真的读进去的时候,就会意识到苏格拉底是在一直引导你向着他的方向去看,然后证明他的观点,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他的思想。

苏格拉底的伟大可以在书中表现出来,他的智慧无疑是非凡的。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合理性,至少有些东西是和我们现在的情况相悖的,比如,这个社会总会存在一些不同的价值取向问题,这是不可以用他的方式很好的解决的。当然,如果在那个时代采用这种方法,我认为会更科学。

但是,我们应该做的是走进他们,感受智慧,找出真实情况,并用我们的理性思维辩证地看待世界。这是大学生应该想,应该做的,至少我觉得应该是这样。

走进经典,感悟社会,理解人生,理性的担当,这是我在《理想国》中感受到的。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来反思这个社会,感受世界文化。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探索——我们自己的文化。

理想国读后感【篇4】

《理想国》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和散文体著作之一,作者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柏拉图。在这本书中,柏拉图阐述了他的轻视感性知识和提高理性知识的哲学,并评价了荷马史诗的艺术价值。他认为雅典贵族统治的古希腊前期是民主政体,是“理想国”,而“理想国”的国王必需由哲学家来担任。

本书开篇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正义”,正义是“将他人的东西归还给他吗”,正义是“将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吗”。柏拉图认为,正义除了个体正义之外,还存在于城邦正义之中,或者说,也存在于国家制度的正义之中。

这对后人在考虑国家正义和法律正义的过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柏拉图的正义提醒我们,不仅要计算我们从社会中得到了什么,而且要计算我们为顺利和成功的社会提供了什么。

智慧是真理和知识的源泉。最高的知识是善的观念,而善的观念是最高的智慧。这就是《理想国》中的柏拉图密码。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

用新的眼光认识你自己和这个世界,清楚地认识到你想走的路,认识到这个世界已经走了和正在走的路。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同时《理想国》也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原书共分为十卷,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问题、**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主要关注对正义和非正义的评价。他以苏格拉底与玻勒马库斯、格罗孔与阿德曼托斯之间的辩论与对话的形式渗透着他的治国理想。柏拉图的乌托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理想的国家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有的政治都不好。人类真正的出路在于哲学家控制权力,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挽救当时的城邦危机。

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

在这内容庞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讲到。所以我只能谈论其中的一两个。

如上所述,柏拉图主要关注的是对正义和非正义的评价。所以,可以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柏拉图从第二卷开始论述城邦正义,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一个好的城邦应该有勇气、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

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仍然散发着光芒,为现代政治指点迷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世界政治还没有形成理想国家的最终形态,但其中所**的许多方面已经成为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理想的国家将不再是一个理想的国家,而是一个能够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在其中的真正糟糕的国家。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

但我相信,我和柏拉图一样,有着强烈的远见和对正义的向往!但他认为绝对的正义是在上帝的位置,这是一个很好的回答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

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虽然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他的哲学智慧几乎体现在每一部作品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鼻祖。他建立了以思想理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

思想本身是真实的,感知、具体和经验都是虚幻的。例如,在书中,从柏拉图与你辩论的起源来看,什么是正义

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观念,不存在于客观可见的对象中。

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思想理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对他的理论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随处可见。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

这句话充满了诗意和人生难以理解的魅力,但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的批判。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我了解了阳明和他的伟大。虽然我以为自己是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欣赏他的伟大。

以前总是在课上听老师讲《理想国》,心中有着不解和好奇,此刻我自我完整的读过《理想国》之后,我产生了自我的一套明白。基于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这一事实,我对书中涉及的教育问题给予了关注。结合所学,对书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理想国》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

《理想国》一书开篇交代了这场辩论发生的地点:比雷埃夫斯港,大海与雅典城之间。这个位置显然是柏拉图故意交代给读者的,将关于“政治”“正义”的讨论设置在远离尘嚣的城外,显现出他的用心。

哲人是超脱于世俗的,不沾染城中邪气的,只有置身“城外”,才能够以“局外人”的视角洞悉城邦生活的基础,审视“正义”和“善”本身,正因没有城邦是绝对正义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复活的苏格拉底安排了诸多精明的诡辩家作为对手,使苏格拉底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中,娓娓道出“正义”的含义。对手越强大,就越能显示苏格拉底的智慧,即柏拉图的哲学。

仔细阅读后,我首先对柏拉图的人生观有了必要的人识。一方面,对所有人而言,咱们不应用生命来庸碌地追求钱财,在物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应学***悟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思考,看轻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咱们应当为自我的一切行为负责,有所担当。老后更不好正因生平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要勇于理解自我的行为所导致的一切后果。

而对于《理想国》中所描述的理想国家,我大致能够做出粗略描述。

首先,理想国的公民被分为三类:赋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国家中处于统治地位,他们是理想国的立法者和监护者;赋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战的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国家的卫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他们处于最下层,为统治者及其辅助者服务。

理想的国家就应是由哲学家来领导的,从寻求正义出发,来建构愉悦国家的模型。

其次,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公民就应服从于国家的需要。国家不应有私心,而应竭尽全力的为国家做贡献,领导者就应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内忧外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最后,一个安排得十分理想的国家,务必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国家要承担教育的职责,无论统治者至公民,由上至下,从小都要理解教育。男女平等。我们应该了解共同教育,做同样的工作。

正是正因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书中提到“如果咱们的民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成为明辨事理的人,那么他们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没有此刻咱们还没有谈及别的事情都能得心应手”。又“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的发展方向”。柏拉图从正义写到理想国,又从理想国论及了教育问题,而我最关注的也但是如此。

理想国读后感【篇5】

《理想国》读后感---与哲人对话

《理想国》的对话体写作方式让我自然而然想起了我们中国的孔子。虽然《理想国》里思想都是柏拉图本人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他作为苏格拉底的**,其思想观念受苏格拉底之深,而且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来写,书中一直把正义作为讨论的对象,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而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遵循着苏格拉底“助产术”的寻求智慧之路,所以我们读来常常感觉就是苏格拉底本人在辩论。同样是生活在差不多时代的伟大哲学家,一先一后,经历竟也是如此相似,孔子有其**及其再传**撰写的、记录其言行的《论语》,苏格拉底有其**借其口而使早期对古希腊哲学最初探索得以流传的《理想国》。

初中时就通过一些简单渠道听说过《理想国》,心中对“理想国”的定位如莫尔的“乌托邦”,如陶渊明的“桃花源”,真正拿到这本书才知道“republic”的真正**。比起充满幻想的描绘一个理想社会,这本书更是向我们展现了古希腊那个充满魅力的辩论时代。由于读的不够精细,所以不敢说真正读懂领会了多少东西,但是却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哲学家们最初一直倡导和崇拜的理性的玄冥、逻辑之曲折、言辞之诡秘。

曾经中学时代在历史课上看到那些类似于智者学派的古希腊人热衷于辩论,在田间街头、小巷集市运用各种辩论法则,或谈笑风生,或面红耳赤,或洋洋得意,或灰头土脸的你说我论时,总会对那个诞生最早文明的古国之一,产生无限遐想,所以庆幸在年轻时代还能真正有机会走进书里,走进那个神秘世界。

“什么是正义,”这是柏拉图和格劳孔、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西蒙尼德在第一卷一直讨论围绕的中心,“欠债还钱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分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而后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认为一个好的城邦应该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等美德,每个人都是在国家里执行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如孔子的“性相近也”观点一样,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可以激发人性里潜在的能力和知识,而柏拉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沿袭。当城邦里的统治者、守卫者、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时,这个城邦就具有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从城邦类比到个人,认为那是“大”“小”“内”外‘的关系,正义的个人就是安排好自己的事情,自己主宰自己,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某些政治事务、私人事务上,保持和谐的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行为。

正义永远是快乐的,而不正义反之,王政最好,寡头政治、民主政体、僭主政体都不如以哲学王做统治者更符合正义的定义。对社会而言,讨论还涉及到妇女教育、子女生育和培养,蕴含着男女平等的民主光辉。一个国家也可以造就杰出的女性,他们也可以守护城邦。“理念”说也是柏拉图思想的一个重要支撑部分,他认为哲学王应该成为正义城邦的统治者,因为他可以“把握永恒不变的事物”,“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

”文中“苏格拉底”用船长的譬喻说明一个真正哲学家在城邦的处境。

读到中后部分,我的脑海里似乎才开始勾画出“苏格拉底”所描绘的“理想国,”可是就他自己来看,“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并使得公民服从他们管理时,或者,只有当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了真哲学的时候,”城市、国家才能完善,才能成为理想国。同时,柏拉图还运用了一系列的隐喻来表现可知世界和感性世界,这似乎时柏拉图哲学的出发点和原则。于是我也深刻的体会了所谓的“日喻”“线喻”和“洞喻,”柏拉图建构起了他的理念世界。

理想国读后感【篇6】

以前总是在课上听老师讲《理想国》,心中有着不解和好奇,现在我自己完整的读过《理想国》之后,我产生了自己的一套理解.

《理想国》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内容深刻丰富,达到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

《理想国》一书开篇交代了这场辩论发生的地点:比雷埃夫斯港,大海与雅典城之间。这个位置显然是柏拉图故意交代给读者的,将关于“政治”“正义”的讨论设置在远离尘嚣的城外,显现出他的用心。

哲人是超脱于世俗的,不沾染城中邪气的,只有置身“城外”,才能够以“局外人”的视角洞悉城邦生活的基础,审视“正义”和“善”本身,因为没有城邦是绝对正义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复活的苏格拉底安排了诸多精明的诡辩家作为对手,使苏格拉底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中,娓娓道出“正义”的含义。对手越强大,就越能显示苏格拉底的智慧,即柏拉图的哲学。

仔细阅读后,我首先对柏拉图的人生观有了一定的了解。一方面,对于所有人来说,我们不应该一辈子都在平庸地追求金钱。当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要学会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思维,轻视物质享受。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老皇后不应该因为生活中的错误而感到害怕和自责。她应该勇敢地接受自己行为的一切后果。

而对于《理想国》中所描述的理想国家 ,我大致可以做出粗略描述。

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我的阐述还是片面而肤浅的,因为还有很多细节之处不明白,需要更加深入的仔细阅读书籍并清晰认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对其文章进行解读。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学习知识和理解文章,还学会了如何思考生活,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实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等等。名家的哲学思想给了我许多人生启迪。

读书,要学习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习书中品味人生。

理想的国家应该由哲学家领导,从追求正义出发,构建一个幸福的国家的典范。

其次,国家比每个个人和家庭都大。为了建设国家和政治,公民必须服从国家的需要。国家不应该自私,而应该尽一切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领导人应该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内忧外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最后,一个安排得非常理想的国家,必须妇女公有,儿

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国家应该承担教育的责任。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公民,都应该自上而下、自幼接受教育。并且男女平等,都要接受共同的教育,做同样的工作。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家服务的。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只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好:教育,即通过音乐和体育培养优秀公民。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统治者,即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哲人王”。

柏拉图还划分了理想中学教育的年龄段,强调分阶段教学。他提出要以游戏的方式向儿童传授教育。对7岁至18岁的青年人进行通识教育,包括艺术、音乐、诗歌、舞蹈、体操和军事训练。

从18岁到20岁,我们应该注重体育锻炼,主要是军事训练,然后是科学理论。20到30岁,要传授给人们辩证法的思想,培养思维,以便日后能成为统治者。少数人在30岁以后可以学习哲学。五年后,他们在全国占有重要的领导地位。经过15年的实践,他们参加考试,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由此来看,柏拉图的这种教育思想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等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他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影响,强调要从小就接受教育。在幼儿教育中,他还提出了儿童的可塑性,并指出要注意给儿童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形成良好的道的品质。强调音乐和体育教育,并发展故事教育。

他认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而体育锻炼自然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结实的身体。在故事方面,他认为首先要审视故事的编者,然后选择故事的内容,最后用最美、最高尚的故事来塑造孩子们的心灵。

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说与当前的幼儿教育理论是相通的。当代幼儿教育有五个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

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其次是身心和谐发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优生优育计划,就是首先从遗传角度来保证幼儿身体健康,其次又注意后天的体育锻炼,这就使得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在心灵方面,他主张用音乐来陶冶孩子的心灵,使他们接受美、厌恶丑,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让和谐融入心灵,也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

最后,柏拉图提议从小就给孩子讲故事。当孩子们听不同的故事时,他们也会发展自己的语言和社交能力。他还指出,应该让孩子们接受计数、计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天文学的教育,这些教育也包括在科学中。并且,又

又特地说明,对儿童的这些教育要在游戏中进行,以免使其丧失学习兴趣,这与当下我们讲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是极其相似的。由此可见,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是非常先进的,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理想国的公民被分为三类:赋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国家中处于统治地位,他们是理想国的立法者和监护者;赋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战的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国家的卫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他们处于最下层,为统治者及其辅助者服务。

理想国读后感【篇7】

柏拉图与《理想国》

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 ——柏拉图名言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贵族阶层,年轻时曾在苏格拉底学习。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由于柏拉图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其他才华,古希腊人还称赞他为阿波罗之子。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

政治家以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治国;战士以忠诚和勇气协助治国、保卫****;劳动者卫国家提供物质生活资料。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政治家都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理解这一概念,才能拥有完美的美的和超群的智慧,才能理解正义的所在,才能在理性的指引下公正地治国。

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理想的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因为人民的素质和道德品质决定了国家的质量。

柏拉图甚至设想,在建国之初,所有10岁以上的人都会被送到国外,因为他们受到旧文化的影响,很难改变。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体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教育内容要严格选择。荷马和赫西奥德的史诗和悲剧诗人的作品不允许被引进这个国家,因为它们会毒害年轻人的心灵。

为了各种需要,每个人都需要一种集体,作为伙伴或助手,形成一个公共生活区,这就是城邦。

柏拉图借用腓尼基人的故事,提出了著名的五人学说,把世界分为五类:金、银、铜、铁、锡,这是世界的秩序。一等人可以做国家领袖,二等人可以做大臣,辅佐统治者,三等人可做商人,四等人为农民和匠人,五等人为奴隶。

柏拉图所奉行的“正义”是一种各行其是,各安其职的社会状态。《理想国》里论述了四种**和“荣誉政治”: 第一种叫斯巴达政体或者是克里特政体,这是一个广泛赞誉的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其他的政体都是这一理想政体的蜕变。

二是所谓寡头政制,即在少数人统治的军事政权中,少数有权势的人聚敛财富。它的声誉排名第二,有许多缺点。第三种叫民主政体,是接着寡头政体之后产生的,是贫富矛盾的尖锐化导致民众的革命的结果,产生民主政体(democracy),又是与寡头政体相反的。第四种乃是与前述所有这三种都不同的最为反动的僭主政制,这是国家的终极祸害。

有一种政体,极爱荣誉,它是从贵族政体产生出来的。制度本身的变化也是由于人的变化。

不同类型的**是不同类型人民的集体性,政治制度是由城邦公民的习惯产生的。他的理想国家要求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以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但在这个国家,男女享有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别平等。

**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事,而不是打扰别人。今天,柏拉图的乌托邦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

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理想国》中论述的快乐与痛苦的观点是我比较喜欢和赞同的。文章里说:“我们通常认为的相对痛苦来说的快乐,或者相对快乐来说的痛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或者痛苦,而只是它们的中间状态,只是我们经历真正的痛苦或者快乐过后,误把中间状态当成了痛苦或快乐的反面,这其实只是一种假象。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停止痛苦视为幸福,把停止幸福视为痛苦。”痛苦与快乐之间的转化或是界定,并不只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痛苦或者是快乐,而是一种相对的,相依赖而存在,并相互转化。

理念世界,是超脱于现实世界的高端存在。在柏拉图的哲学中,没有什么重要程度能够与“理念”相提并论的。在苏格拉底看来,我们的世界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所有的材质都是不真实的,因为它们只是阴影,一个比世界更高的投影。

世界只是上天理念的投影。万物都是这样,它的意念在天上,它的影子在地上。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他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

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性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只能看到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可以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在的事物。

我们大学生学习哲学不只是为了学习古代哲人们的经典思想或是意志理念,而是学会分析的方法和正确认识事物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哲学修养,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理想国读后感【篇8】

总有一个时代的标签。例如,我们现在的标签,技术信息。在雅典民主危机的时代,有一个标签叫做柏拉图

柏拉图是古希腊雅典伟大的哲学家,这部《理想国》是在雅典民主制危时代他对民主制进行的深刻反思.他宣章正义,强调真,善,美.企图构建一个完美而理性的国家.

这想必就是他书名,理想国的来源之一了.

这部书虽然被翻译,但还是晦涩.但是,总体不可否认,他的观点在那个年代,总是超前并且有巨大价值的.他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后代的教育思想影响尤甚.

这部书和中国的论语有相似之处,都有由类似口述记录的方式,从而达到育人育国的效果.

追求正义和善良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法律只有面向现实生活,与人的灵魂相联系,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可以看出他对正义的渴求与憧憬.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而书中引言也有说,见仁见智,存乎其人。毁之誉之,各求所安。这类似与百家争鸣,各持己见,无可非议

我最钦佩的是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这古希腊的三大哲学家,在教育方面作出的极为深远的贡献,特别是那敢以与旧政治抗争的精神,那种超脱的聪慧,加上神秘历史面纱蒙上的那圈光晕,即使是千百年,也美的心惊.

将欲立人,先求立己,这似乎可以概括柏拉图的一辈子.他自己决意钻研数学、天文学及纯粹哲学,创造自己的哲学理念,寻得一帮亦师亦友的伙伴.而且他有一点很好,就是实行主义者.

在他看来,世界有两个最初的方面:观念世界和感性世界。观念世界是一个由各种客观精神即观念构成的、统一于善的观念体系。它是现实世界,是感性世界的本质。

感性世界则“是由一个神或造物主以善的理念为指导,以理念世界为模型,将各种理念模型加诸原始混沌的物质而创造出来的。”这也是他的哲学基础.构建他完美王国世界的奠基石.

千百年过去,那些具有价值的东西都像星辰一样,依旧闪闪发光.理想国的世界虽离我们遥远,但依旧蕴藏了巨大的思想价值.但是,在未来社会蓝图的探索中,不能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理想国》不仅是真正的乌托邦,而且蕴含着许多消极因素,以至于为后世黑暗势力所利用,迷惑欺骗人民,造成极其恶劣的历史影响。

所以对于名著,人文

思想都是如此.我们不能做一味的拿来主义,要看到真理时代的局限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容并包.学会拾海滩上,具有价值的海贝.

[精品]《理想国》的读后感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观看了某些作品后产生属于自己的体会叫心得体会,很多人都经历过写心得体会这样的写作训练,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精品]《理想国》的读后感,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理想国》的读后感 篇1

暑假期间,我读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是柏拉图的遗世著作,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我们接触哲学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作。书中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学等多领域问题,很多学者比喻说这是一部一辈子都可以研读的书。书中每个章节都充斥着柏拉图的哲学智慧,同时表达了他理想的政治王国。每个人读《理想国》都有自己的感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初读本书,对文中正义、城邦建设及政治体制等概念和论述印象深刻。

《理想国》开篇以正义争辩入题,借助其他人的悖论引出柏拉图自己的看法。何谓“正义”?每个人对正义都有自己的看法。有坚持各自的分工,坚守岗位是正义;也有说智慧勇敢是正义;有说全面的善意的城邦就是正义。而柏拉图一一予以反驳,不断地疑问,引出了相悖的论点。其实这也暗藏了辩证法和归谬论。这种炉火纯青的辩论手法在整个理想国中贯穿。

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而是层层深入之后找到自己的论据,再提出自己的论点。在《理想国》中,正义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还是一个城邦的问题。城邦跟个人的灵魂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正义的城邦是理性的,个人分工明确,妇女儿童共产,而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哲学王。哲学王以哲学治城邦,让整个城邦能在哲学探究中成就正义。

而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可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而这本书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对待妇女儿童的问题上。柏拉图式非常看重儿童的公平和教育的。他提出妇女儿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资源。众所周知,柏拉图式一个落魄贵族。

而最能体现其对贵族生活的向往的,就在于他提出的哲学王的理论。其实,一个拥有哲学思想的王者,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他渴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治理这个城邦,治理自己理想中的城邦。

《理想国》被誉为西方第一部政治学著作,柏拉图详细论述了正义,城邦,政体等主要政治主题,并描绘了一张理想的政治国王画像,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又有了阶级国家的味道,对西方政治具有巨大影响。

《理想国》的读后感 篇2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

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

“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理想国》的读后感 篇3

读完《理想国》一书,我深切体会到柏拉图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的非凡之处。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小时候从师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功成名就,和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一道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我读这本书虽不觉得难懂,却也须认真仔细咬文嚼字方懂其中的道理。向来哲学书不好读懂,可略懂一些却已是受益匪浅,此次我是深得这番道理了吧。柏拉图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让我佩服不已。

该书通过苏格拉底与色拉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与其中。这种构思,不但现实出哲学家的胆略,更现实出思辨的智慧。辩题围绕论财产与老有所福、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论定国安邦、论正义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哲学诡辩、论国民教育、论妇女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德行等一系列展开。涉及的问题众多,如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民主问题、法律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妇女参政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其中,关于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辩论我印象尤为深刻。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求”,“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了”。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的提出与设想作了铺垫。而当缔造出一个国家,“我们似乎就要为扩展我们的疆土而费心思了。因为原先那理想的国家的财富已经不够用了”,“如果要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就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也会盘算着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同样也超出了人们远离生活必须的范围”,“于是战争就发生了”。这里,苏格拉底只用几句话就把人类为何而发动战争解释得清清楚楚,无非是人类的贪欲和国家的不理想。苏格拉底又认为,守卫城邦者需是“不屈不饶,意志坚强,所向无敌”,可具有这么好的天赋乃至勃发的精神的人,却有可能彼此间发生内乱,抑或跟其他的公民发生野蛮举动。可见,理想国的建立是艰难的,但苏却认为是必要的。

可就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来说,建立理想国未必还太过不现实。虽然我对理想国能否建立抱质疑态度,但苏格拉底围绕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精彩辩论仍让我惊叹,这可是两千多年前一位有伟大抱负的智者内心的呐喊啊!随着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提出,柏拉图在书中引出了他的恩师关于正义与非正义这个话题的态度。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这种完全的舍己为集体的精神虽然在现今不可完全赞同,可还是让人佩服的。想想当下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放弃自身利益而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许许多多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观念和价值观,我仅从自身感受最深刻的部分进行整理。要真正吸收柏拉图的思想精髓,我知道这样粗略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哲学家的思想还将由我们继续传承,继续在历史长河中闪着耀眼的光芒!

《理想国》的读后感 篇4

最初认识柏拉图,是在初中历史课上。真正接触柏拉图著作,是前几天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理想国一书,说实话,对于我这样一个哲学小白来说,读起来很是觉得生涩拗口,当时越看越觉头疼,于是只草草看了开头几章。

后来,我刷到这样一篇文章:读书一般可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内,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伸长区中,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恐惧区里,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

很多人都只愿意待在舒适区和伸长区,不愿意去挑战恐惧区,读完此文,我深受触动,决定去攻克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书。

在这篇文章的驱使下,我又翻开了《理想国》这本书。刚开始时依旧是难熬,整本书是按对白来写得,我甚至都分不清谁是谁,谁说了什么观点。只模模糊糊感觉好像一直在说什么是正义,我看着哲学家们把正义的定义从欠债还债就是正义到正义就是给每个人适如其份的报答再到正义即强者的利益。我仿佛就看到哲学家们在我面前激烈辩论。

慢慢的,我投入进去。

翻开下一页,第二章出现在我眼前。我不由得一惊,第一章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在第二章中,哲学家们依旧在讨论正义。

不同的是,柏拉图从中引伸了城邦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首要原则,将城邦定义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做好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任何人都要服从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应当让位给城邦正义。

从柏拉图关于正义的定义可以看出,他所谓的城邦是不是公平民主人人平等的城邦,他的城邦是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级别职务,具有等级区分,由此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因此他所谓的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俗话说得好:“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书每一章都写得十分精彩,但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得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而这本书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对待妇女儿童的问题上。

柏拉图式非常看重儿童的公平和教育的。他提出妇女儿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资源。但是这样完全将妇女儿童当成了一种附属品的态度,局限了其对妇女作用的正确估算。他不将妇女当成一种完全的客体,而是当成一种贵族政治的统治需要,这也表现出他对贵族生活的渴望。

而柏拉图对贵族的渴望,最主要是表现在他提出的哲学王理论。他认为在一个理想城邦之中,应由拥有知识的哲学家担当统治者,并称之为“哲学王”。

《理想国》这本书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哲学著作,尽管我在看完这本书后也不太懂何为正义,但其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对!一定不放弃。我想:读完此书,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哲学的理解,更是学到了哲学家们认真执着的精神。也希望这样一种执着追求真理的动力永远存在于我心中。

《理想国》的读后感 篇5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理想国》的读后感 篇6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的读后感 篇7

拾人牙慧终究不如亲自一阅,读完《理想国》,让我感触颇深。大胆的想象使我感动,引发我的思考与联想,智者都是相通的,人类最高的智慧都是共通的。

《理想国》一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语录,书中记录着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的身份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描述并设计出了一个理想政体,设计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将真、善、美统一于一个整体中,达到绝对公正的理想政体,即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的核心价值观中,概括出其主题就是正义与善,有人说,"正义就是给予每个人恰如其分的回报";有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有人说"正义是弱者为谋求最大利益而相互达成的契约",而对于这些观点,柏拉图都借苏格拉底之口给予了否认。那么什么才是正义呢?

为了达到公平正义,实现理想,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提出教育这一措施。教育治国,才能实现理想中正义之国的建立,公民才能有所进步,有所提升,才能安居乐业。其中,教育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即人在工作之后还要继续学习,提升自己。他认为教育应该是终身的,是贯穿一生的。

我们常说的"学到老活到老",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柏拉图提出的这一理念适用于各个时代,不进局限于理想国城邦中,在各种制度下,各个时代中,都适用。尤其是当代社会,知识大爆炸,获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逐渐多元化,而且知识的老化现象日益严重,所以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进步和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潮流。

所以教育治国,是柏拉图建立理想国的根本方法,发展教育从而实现他的理想,建立理想中的正义之国,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但是真正的和谐友爱,公平正义的国家,成功与否在于统治者关心国家利益程度的大小,如果统治者是一位具有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的哲学家,并且通过发展教育培养为社会奉献的各方面人才,重视全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则大美之世,可计日而待也。

《理想国》的读后感 篇8

理想国是一种人性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在那里人们生活和谐、安稳,最根本的是,生活在那“理想”的国度里,人民几乎没有烦恼,无忧无虑,这种心境难能可贵。就像我坐公交车一样,车每过一个车站,车上车下,大家看到老弱病残的几乎都会让座,人性美可在这个方面逐渐体现出来:每一个人将来或多或少将从事某种职业,而你选择的职业体现的是社会的一个方向,而不是在乎你挣钱的多少。

师生的精彩对话是在充满幽默的氛围中进行的,在他们的对话中,你可领悟到在这其中折射出的哲理,它的周围到处发出光芒,但最亮的往往在那“理想”的境地里折现。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还是在与生存作斗争,他们力争让自己的生活更上一个台阶,但是,其后会怎样,会更稳固又更轻松,更安逸吗?未必。等你达到预期目标之后,便会有更多你想追求的东西随之而来,你的心会更加浮躁,更加不实。那种生活失去了真实的意义,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十分有限的,而物质是可以再生的。数不尽的千千万万的物质,数量各有差异。那悲剧性的“牺牲”便是对生命的亵渎。生命的价值在于你能创造多少有用的价值留给后人,因为我们现有的知识是无法解释整个事物的镜像的,而后人可用上帝给ta的赏赐开创了一片新天地,但可能还会犯类似的错误,一些我们根本解释不同物质是上帝本能的意愿。上帝给予你生命,但同时让你的人生戏剧性地上演:你时而是小丑,时而是王子。扮演不同的角色,你天生就是一位出色的演员。

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滋味?

把生活看作是一双翅膀,一只翅膀教会你怎样活着,另一只翅膀则是活得怎样。烦恼之上的烦恼,会增添更多的烦恼。

呵呵一笑,不管别人如何看待你,那便是对自然的顿悟;敞开心胸,不管困难多么艰险,那便是对心灵的升华。

活着,是为了走向更好的活,活着就仍是希望的光芒,永恒的希望。

一个具有传奇意义的人物是国家成功后的范例,而ta则是这个国家永恒的希望。国家的人民会铭记ta,ta的丰功伟绩将会永存人间,无法逝去,岁月时光是对其最好的解释。

本书的主题是:正义

是否社会有了正义,人民就不像现在这样处于惊恐之中?

是否正义了社会,心灵就不像现在变得虚伪?

在这路上,有太多的哲学问题值得去探讨,其根本的主题便是:“心灵”。

它是人类的精神本质,因为它可以导致我们作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人们往往毁于自己的行动之中,它是善的本源,同时也是恶的起始。

人性之善与之恶,平心而论,就是对于现象最好的解释。

视野之下的镜像,如此奇特,我不禁思考:究竟是怎样的图像使得这些镜像运转有秩序?

哲学(Phiology):“phio—”又“—logy”:knowlege“智慧”

拼起来便是“爱智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爱智慧便是爱哲学的一种基本表现。

如此多的哲学思论一步步推开来,最终只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世界(宇宙)是什么?

三个基本问题:人从哪里来?

世界为何存在?

宇宙如何诞生?

《理想国》的读后感 篇9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人民三个阶级组成。柏拉图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也是该书的核心思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做 “靠谱”的实行家,做行动上的巨人。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找到自己坚强的核心——正义与美德,用哲学的思想来管理民众。

读《理想国》无疑打破了我对哲学家浅薄的认识——以为只会立书著作,玩文字游戏;以为其文字读来定是诘屈聱牙;以为研究哲学只是极小部分人热衷的事业。令人讶异的是,本以为哲学,何况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辉煌巨著一定玄之又玄,艰深难读,或许使普通读者有如坠云端不知所踪之感,更甚者头昏脑胀,挫败感顿生,不可卒读。事实不尽然。我所拜读的是郭斌等人的译本,据说是青年读者较为喜爱的版本,不仅译出了原书的内容,而且译出了原书的神韵,加之原著采用一问一答的辩论形式,不急不躁,循循善诱,节奏紧凑,引人入胜。柏拉图的辩论被称为诡辩,曾言“你不可能在辩论中战胜我”。柏拉图与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往返论证,将欲立人,先求立己,后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论毒害青年,被判死刑,苏格拉底从容答辩,竟以身殉。柏拉图目击心伤,终其魂梦以之,不能忘怀。柏拉图以继承苏格拉底大业自任,共著对话二十五篇。该书读起来,文字温暖,情感饱满,并且令人感动。我想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光芒,给世人带来的感动和信念。

柏拉图第一卷开卷不久即开始讨论究竟正义是什么。他与形形色色的人展开辩论,正义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他认为个人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在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而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这大概就是柏拉图要表达的正义。但我想当时正义的定义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而哲学正是一门充满哲辩的一门科学,同样与时俱进。

《理想国》一书,震古烁今,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书中不仅讨论到正义,还讨论到优生优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教育问题等等问题,柏拉图的学问可称为综合性的。

读书,见仁见智,存乎其人。毁之誉之,各求所安。关键在于细读,慎思明辨之后,却有心得,百家争鸣可也。否则断章起义,游谈无根,那就了无意思了。

《理想国》的读后感 篇10

使我们始终迈向上的路,追求公平正义和聪慧。世间的根下,上千年古苍,再一次增加,看起来从古到今朝,祖祖辈辈的时光中,从零到来说是无穷大的的英雄与社会学nba勇士,用自身的激情洒磨了时光,熏暖了烟火人间,来染出她们追求的公平正义与聪慧。

汇集着对公平正义与善的追求,将他们用文本会话的方式来栩栩如生,这新奇的方式,也组成了柏拉图的一大与众不同设计风格,才可以被后人远远地广为流传。

《理想国》选用了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以苏格拉底和一系列角色会话的方式井然有序的串连出一章章有规格型号的章节,好似名信片一样韵致。本书大概论述了柏拉图有关对社会学、伦理道德、文化教育、文艺范儿、政冶等內容的思索,主要是讨论理想国家的难题。小说集里的人物根据思索的会话表述了自身对真善美的憧憬和理想国度的假想宏伟蓝图。

而对要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们对人的本性和真善美的思索:

苏格拉底:假如那麼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本质的精神面貌的美,在有形化的体形言行举止上也是有同一类的与之相对的调合的美那样一个兼求美者,在一个可以思索的收藏家眼中简直一个美丽的园林景观?

格劳孔:那麼是最漂亮的了。

苏格拉底:再聊,美丽的老是最为讨人喜欢的格劳孔:当然。

苏格拉底:那麼,真实的受到乐的文化教育的人,针对同道,气味相投,一见如故,可针对全身不和谐的人,他避开之唯恐不及。

格劳孔:对心灵上面有缺陷的人,他自然厌烦,但针对人体有缺陷的人,他還是能够挚爱的。

诙谐幽默的温文尔雅的会话,很有支撑力,对人的本性的讨人喜欢和心灵的相融,是简易中的绮丽。不清楚能不能将它和孟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相联络上,人更是有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才会荧荧生光。

心灵如同裹着一层绵软的浆汁,湿热的好似糖桨一样的粘稠,人到不断挑选着和自身志趣相投的人来明哲保身,相互生命间的沟通交流是最为漂亮的了。

漫漫人生路,那类超越时间、室内空间的只存有于生命间的,而事实上柏拉图式的最高境界指的是一种对控制的尊崇,对善和美丽的追求。

虽小说集的主题是有关对理想国的创建设想,身负脑子里汇集的聪慧,殊不知他对人们的柏拉图式生命间的感情与人的真善美的探寻,却远远地超出了我对理想国度和社会学城帮的感受,让生命能够有一定的借助,让肉身寻找归处。

当历史的车轮载着这种数千年前的哲大家认真造就的讲演稿驶进二十一世纪,是那样薄的一本书,记述着对理想国邦和美丽的托念,却使我们体会来到在其中没法承担的净重,它是曰曰夜夜认真累加出去的追求的能量,它厚实,文本仍然清楚,观念依然持续,持续着大家祖祖辈辈对心灵深处的那类期盼的追求体现了最苦味的风采。

《理想国》的读后感 篇11

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在这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详细地讨论了人性、政治、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我的看法,为之后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以后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继承柏拉图思想的,还是反对柏拉图思想的,都不可能绕过柏拉图的思想,尤其不能绕过《理想国》所表达的对人性和政治问题的深刻看法。

这部对话的开端,是对正义问题的讨论。苏格拉底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正义的生活和不正义的生活哪一种才是幸福的等等问题上方和其他几个对话者纠缠不清,不能够完全说服他们。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关于正义的三个看法,分别是:

1,正义就是欠债还钱

2,正义就是帮忙朋友,伤害敌人

3,正义就是有利于强者的好处

苏格拉底并没有彻底否认这些观点,但是同时认为它们都不是完全正确的,然而,苏格拉底却不能够直接给出一个正义的定义。而另一方面,无论正义究竟是什么,还有一个问题在于,究竟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苏格拉底的反对者认为,不正义的人在生活中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好处,而正义的人却往往吃亏,所以不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而正义的生活则是不幸的。苏格拉底却认为正义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但是他没有给出让那些对手信服的证明。

就在双方争执不清的时候,苏格拉底想了一个办法:把个人的正义问题“放大”成整个城邦的正义问题来讨论,以便看得更清楚,正如他所说的,“假定我们的视力不好,人家要我们读远处写着的小字,正在这时候有人发现别处用大字写着同样的字,那我们可就交了好运了,我们就能够先读大字后读小字,再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那里的小字比喻的是个人的正义问题,大字比喻的是城邦的正义问题。苏格拉底的意思就是,先来讨论城邦的正义问题,在弄明白什么是城邦的正义之后,再来看看在个人身上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正义。弄清楚了个人的正义究竟是什么之后,也就能够回答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了。

那么,什么是城邦的正义?经过一连串的对话,苏格拉底最终得出了他的结论:城邦的正义就是城邦的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的禀赋、安于属于他的位置,也就是,统治者安于统治者的地位,履行自我的职责;辅助者安于辅助者的地位,维持城邦秩序,保护城邦安全;被统治者安于被统治的地位,服从秩序。苏格拉底还讲了一个神话来说明这一点,这个神话是这样讲的: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是从大地母亲那里生长出来的,因此都是同胞,而大地母亲在生育人类的时候,给不一样的人加入了不一样的金属,给一些人加了金子,使得这些人具有最高的禀赋和才能,将来要当统治者;给一些人加了银,使这些人具有次等的德性,将来要当保护城邦的辅助者;给绝大多数的其他人加了铜,这些人资质平平,只能当被统治者。但是身上具有金子的人有可能生出身上是银或铜的后代,反之亦可,所以每一代人都要重新考察他的资质如何,来决定他在城邦中的地位。只要每个人的位置都被安排对了,而且每个人都安于这种安排,那么这个城邦就会是最好的城邦。

这个神话被称为“腓尼基神话”,因为据说最初是腓尼基人所流传的。那么,这个神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反映出个人和城邦怎样一种关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务必看苏格拉底是怎样得出城邦正义的结论的。

苏格拉底从城邦的起源说起。他认为,城邦,或者说政治,起源于人的天性。人不一样于动物和神的天性就在于,他是天生不自足的,需要其他人的合作和帮忙才能生存。神当然是完全自足的,不需要什么;动物虽有需要,但是个体的动物就能满足自我的需要。个人却无法满足自我的需要,另外,每个人天生具有不一样的禀赋,比如有人擅长种庄稼,有人擅长建筑房屋,有人擅长做衣服。这些具有不一样禀赋的人,各自做各自擅长做的事情,再彼此交换自我的产品,人和人就在这样一种合作的关系中建立起政治和城邦。但是人和动物以及神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神没有什么需求,而动物只有刚好能够适合于它的生存的需求,但是人却有超过他的基本需要的需求。人不仅仅要吃饱,还要吃好,甚至吃得精美和奢侈;不仅仅要穿衣保暖,还要穿美丽的衣服;不仅仅要有住处,还要有豪华的住处来满足虚荣。所以,人和人所组成的城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层次,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不是人的城邦而是“猪的城邦”了。既然有剩余的需要,就要有剩余的土地、资源和剩余的生产,那城邦就要扩张,不一样的城邦之间就难免发生冲突。因此,一个城邦想要存在下去,就务必使得自我变得强大,从而确保自我的利益(good)。

那么,如何才能够使一个城邦变得强大呢?如何确保城邦的利益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了正义问题,因为它表现出个人和城邦的一种对应。城邦的利益正是对应于个人的幸福,它们都是“好”(good),只但是城邦利益是公共的好(mongood),而个人幸福是私人的好(privategood)。苏格拉底认为,城邦想要确保自我的利益,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如何进行统治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就应统治,什么样的人就应被统治?苏格拉底仍然从人的天性出发回答这个问题。按照禀赋,不一样的人具有不一样的技艺,统治也是一种技艺,并且是最高的技艺,它需要能够良好地处理城邦内外关系的最高的智慧。具有这种智慧、这种技艺的人才有资格进行统治。因此,统治者就应是最优秀的人,最高的统治者就应是最有智慧的人,也就是哲学家,其他人都是被统治者。这就是柏拉图的“哲学家王”的逻辑,它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并不是一种乌托邦的空想。

当然,仅仅有统治者是不够的,因为智慧往往是没有力量(power)的,而城邦需要力量来维护自我的安全。所以,城邦还需要自我的军队。苏格拉底称之为护国者或者辅助者(护国者其实包括了统治者和辅助者,所以城邦的军队其实就是辅助者)。同样,什么样的人就应是辅助者?这个问题,苏格拉底还是从人的天性出发来回答的。辅助者因为要上战场保卫城邦,因此他们最重要的德性就应是勇敢。勇敢的德性能够透过教育来培养,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教育:音乐和体育。音乐教育人的心灵,使得心灵从小就喜欢美,长大以后就能够主动靠近完美的德性;体育表面看来是教育人的身体,使得人强健,其实最终目的也是教育人的灵魂,培养灵魂中的激情,最终产生勇敢的德性。正是为了确保教育的有效性,柏拉图才提出他著名的“驱逐诗人”的理论。因为古代的诗歌,主要是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而柏拉图认为从荷马到悲喜剧诗人,其中很多作品是不适合进行美德的培养的,因为它们把神和英雄讲得很坏。柏拉图主张“删诗”,其实是删除那些不利于教育的诗,保留那些有利于培养城邦公民的良好品德的诗歌。总之,透过教育来培养出勇敢的德性,也就是,对于“就应害怕什么不就应害怕什么的坚定信念”,然后挑选出最勇敢的人组成辅助者的队伍,这样才能够保卫城邦的安全。

《理想国》的读后感 篇12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尙,我提這本书一茖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祂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茖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侑仅仅落在关于茖人正义的讨论尙,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茖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祂天性的职务”,或“每茖人都作为一茖人干祂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茖没侑阶级没侑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祂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侑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侑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侑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侑专攻,一茖人的生命是侑限的,不可能穷尽所侑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侑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祂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XX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祂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茖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祂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特别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尙比较稳定,经济尙比较发达,文化尙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祂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侑是哲学家,祂才能真正意识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假л调侑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

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责任也得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尙,杨士进谈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尙却根本尙做不。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茖国度能侑几茖真正意义尙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侑這样的人存在,那又侑几茖又侑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來,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來,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茖问题。再者,即使真的侑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可以选举产生得了吗?现在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茖哲学王出來,老百姓会买帐吗?祂们可以接受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实际尙就侑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茖人一茖国家又不可能没侑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茖人大至一茖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茖国家只侑怀揣這种梦想尙路,才侑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侑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茖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侑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柏拉图读后感


你想试着写下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吗?阅读之后,心情就像潮水涌动,久久不能平息。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就是基于这种感触而产生的。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今天要为你推荐的这篇“理想国柏拉图读后感”文章肯定不会让你失望,建议你收藏这个页面,方便随时回顾!

理想国柏拉图读后感【篇1】

【追求正义与智慧,永远走向上的路】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

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许多贪官污吏,便是如此。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

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我认为,关于正义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可能有分的不很恰切的地方还请见谅。)第一部分,是关于什么是正义。旧的观点认为,欠债还钱就可以问心无愧,也就是正义。但苏格拉底不认同这一观念,总结科法洛斯的观点,并提出问题:究竟正义是什么?单纯的说实话,有债照还就是正义么?之后他打了个比方,如果一个醉酒的朋友要你归还他借给你的武器,这个时候不诚实,不归还反而是不正义的。或许正如我们常说的,正确、正义往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非一成不变。因而,苏格拉底并不同意“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的观点,他认为归还欠别人的东西有时候是正义的,有时候未必是正义的。

之后波勒马霍斯在苏格拉底的启发式的提问下,总结出传统意义上正义的含义,即“给予每个人以恰如其分的报答”。简言之就是:“为友要善,为敌应恶。”正义的人,要对待朋友友善,而对待敌人应该以恶还恶。之后,苏格拉底又将正义与社会分工联系到了一起(其实,在一开始的对话中,也有提到),例如讲医生给病人看病,是正义的行为。而在后来的对话中,他又将正义与社会分工区别开,使正义成为一个单独的概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这会许也是苏格拉底提问法的一大特点。第二部分,是关于智者的反驳。苏格拉底认为,我们应该认清朋友与敌人。为了朋友就可以两肋插刀,无所不为么?他认为,真正的争正义之人,不应该只是为了朋友而伤害别人。这便将正义的理论上升到又一全新的高度。苏格拉底在此告诉我们,一应定要认清谁是真正的朋友,不要被敌人的话蒙蔽了心灵。我想,这里所说的真正的朋友,或许便是我们所指的“知己”。

真正的朋友不多且珍贵,因而才更加需要我们加以辨别。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值的朋友。”第三部分,是关于诡辩者的正义观苏格拉底认为正义远比黄金的价值高很多,因为正义是人类的美德之一。但色拉叙马霍斯对苏格拉底的话很不满意,他认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苏格拉底认为,他的观点存在明显的漏洞。如果“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成立。那么运动员比其他人更为正义。很明显这是不成立的。之后诡辩者,又说到统治者便是强者,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服从便是正义,以及不正义能为人带来好处,等等?很显然这些理论也是存在漏洞的。第四部分,是关于智者的回答。苏格拉底认为,正义的人是聪明的,善良的,有知识的人是智慧的。因此,正义是智慧与善,争议的人是智慧的,真善的。此外,供职者以及统治者,要拿出自己全部的努力工作,不都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所统治的对象。正义能促使人更好的合作,是心灵的德性。最后,苏格拉底强调:不正义存在个人身上会发挥出一种功能,其一,使个体产生自我矛盾,毫无主见,不能付诸行动;其二,自己和自己为敌;其三,不正义的人认为正义的人是他的敌人。

以上,便是我对柏拉图《理想国》正义这一部分的分析及一些个人观点。(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或者分析不够透彻的地方,还请见谅。)《理想国》可谓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想社会的开篇之作。今天我们再来读睿智的经典作品,不单纯是为了知道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他想要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思考他所提出来的问题。用书中的理念解决现今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正如智者柏拉图在全书的最后所言:“让我们坚持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与智慧!

理想国柏拉图读后感【篇2】

【追求正义与智慧,永远走向上的路】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

”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柏拉图在书中把国家分为三个阶级: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级、保卫国家的勇士阶级和平民阶级。在他看来,一个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其本质是拥有知识、智慧、正义和善良。

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在人类哲学史上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

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

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

他通过老人的人生观引导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

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

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事实上,有时候很多人在现实中慢慢忘记了这个道理。许多贪官污吏,便是如此。

苏格拉底和科帕洛斯的老人谈论的是从老年开始的生活和财富,这似乎只是一种礼貌的谈话,但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委婉的转换恰恰显示了柏拉图的才华。

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认为这种写作形式可能是柏拉图的另一个亮点。

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我认为,关于正义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可能有分的不很恰切的地方还请见谅。)

第一部分,是关于什么是正义。旧的观点是,当你还债时,你可以问心无愧,也就是说,正义。然而,苏格拉底不同意这一观点,总结了科普洛斯的观点,并提出了问题:

究竟正义是什么?单纯的说实话,有债照还就是正义么?然后他打了个比方:如果一个喝醉了的朋友想让你归还他借给你的武器,现在就不诚实了。不仅仅是不归还。

也许正如我们常说的,权利和正义是相对有条件的,而不是不可改变的。因而,苏格拉底并不同意“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的观点,他认为归还欠别人的东西有时候是正义的,有时候未必是正义的。之后波勒马霍斯在苏格拉底的启发式的提问下,总结出传统意义上正义的含义,即“给予每个人以恰如其分的报答”。

简言之就是:“为友要善,为敌应恶。”正义的人,要对待朋友友善,而对待敌人应该以恶还恶。

之后,苏格拉底将正义与社会分工联系起来(事实上,在最初的对话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例如,只是说医生治疗病人。在后来的对话中,他将正义与社会分工区分开来,使正义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

这会许也是苏格拉底提问法的一大特点。

第二部分,是关于智者的反驳。苏格拉底认为,我们应该认清朋友与敌人。为了朋友就可以两肋插刀,无所不为么?

他认为,真正为正义而战的人不应该仅仅为了朋友而伤害他认。这便将正义的理论上升到又一全新的高度。苏格拉底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知道谁是真正的朋友,不要被敌人的话蒙蔽了双眼。

我想,这里所说的真正的朋友,或许便是我们所指的“知己”。真正的朋友不多且珍贵,因而才更加需要我们加以辨别。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爱因斯坦也曾说过:

“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值的朋友。”

第三部分是智者的正义观。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比黄金更有价值,因为正义是人类的美德之一。但萨拉苏马对苏格拉底的话并不满意。他相信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苏格拉底认为,他的观点存在明显的漏洞。如果“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成立。那么运动员比其他人更为正义。

很明显这是不成立的。之后,治者还说,统治者是强者,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服从是正义,而不正义可以给人们带来利益等等,显然,这些理论都存在漏洞。

第四部分,是关于智者的回答。苏格拉底认为正义的人是聪明的,善良而博学的人是聪明的。因此,正义是智慧与善,争议的人是智慧的,真善的。

此外,供职者以及统治者,要拿出自己全部的努力工作,不都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所统治的对象。正义能促使人更好的合作,是心灵的德性。最后,苏格拉底强调:

不正义存在个人身上会发挥出一种功能,其一,使个体产生自我矛盾,毫无主见,不能付诸行动;其二,自己和自己为敌;其三,不正义的人认为正义的人是他的敌人。

以上,便是我对柏拉图《理想国》正义这一部分的分析及一些个人观点。(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或者分析不够透彻的地方,还请见谅。)《理想国》可谓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想社会的开篇之作。

今天我们再来读睿智的经典作品,不单纯是为了知道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他想要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思考他所提出来的问题。用书中的理念解决现今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正如智者柏拉图在全书的最后所言:“让我们坚持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与智慧!”

理想国柏拉图读后感【篇3】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

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

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读后感《理想国》读后感》.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

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

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王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阳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是怎样跑的,《理想国》读后感.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

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

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精选

《理想国》一书,震古烁今,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书中不仅讨论到正义,还讨论到优生优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问题、**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教育问题等等问题,柏拉图的学问可称为综合性的。

读书,见仁见智,存乎其人。毁之誉之,各求所安。关键在于细读,慎思明辨之后,却有心得,百家争鸣可也。否则断章起义,游谈无根,那就了无意思了。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人民三个阶级组成。柏拉图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古希腊的文化中心雅典。他热爱祖国和哲学。他的最高理想也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哲学家应该是政治家,政治家应该是哲学家。

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做 “靠谱”的实行家,做行动上的巨人。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找到自己坚强的核心正义与美德,用哲学的思想来管理民众。

读《理想国》无疑打破了我对哲学家浅薄的认识以为只会立书著作,玩文字游戏;以为其文字读来定是诘屈聱牙;以为研究哲学只是极小部分人热衷的事业。令人讶异的是,本以为哲学,何况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辉煌巨著一定玄之又玄,艰深难读,或许使普通读者有如坠云端不知所踪之感,更甚者头昏脑胀,挫败感顿生,不可卒读。事实不尽然。

我所拜读的是郭斌等人的译本,据说是青年读者较为喜爱的版本,不仅译出了原书的内容,而且译出了原书的神韵,加之原著采用一问一答的辩论形式,不急不躁,循循善诱,节奏紧凑,引人入胜。柏拉图的辩论被称为诡辩,曾言“你不可能在辩论中战胜我”。柏拉图与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往返论证,将欲立人,先求立己,后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论毒害青年,被判死刑,苏格拉底从容答辩,竟以身殉。

柏拉图目击心伤,终其魂梦以之,不能忘怀。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伟大事业,写了25篇对话。该书读起来,文字温暖,情感饱满,并且令人感动。

我想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光芒,给世人带来的感动和信念。

第一卷开卷后不久,柏拉图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他与形形色色的人展开辩论,正义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是“强者的利益”?

柏拉图对正义的论述是从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的区分开始的。他认为个人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在自己内部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表现在外部城邦做自己的事情,这大概就是柏拉图正义的表达。

但我认为,当时对正义的定义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哲学只是一门充满哲学正论的科学,它也是与时俱进的。

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社会话题,然而究竟什么是正义?正因为南京地铁有那个正义的女生,**者才未得逞。因为这个社会充满了正义,酒店的女孩并没有被拖走。

重要的不是争论,而是你的观点是否正确。智者治国,武士保卫国家,平民负责生产。仅此而已。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其中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

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在第一卷中,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推翻了正义的几个定义:1

正义是为了帮助朋友伤害敌人。 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4

不正义比正义有利。这四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

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很多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像这样的教育**,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书中的教育思想精辟深刻,让我受益颇多。

《理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柏拉图认为,儿童阶段接受了**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接受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认为,孩子们从小就要到现场练兵,也要从游戏和活动中培养出遵纪守法的精神。

柏拉图还提出,不应强迫孩子学习,而应使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在游戏中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本性。

《理想国》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倡学***,艺术,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美好。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有利于人的发展。学生还应体验生活的乐趣和艺术的修养,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

理想国柏拉图读后感【篇4】

柏拉图按照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在《理想国》一书中构筑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就像“柏拉图式恋爱”成了精神恋爱的代名词一样,柏拉图的“理想国”也只是他理想的“精神王国”,但从这座悬在高空的精神王国里,我们依然可以挖掘到许多不朽的的精神财富。

克法罗斯是住在比雷埃夫斯港的叙拉古商人,在柏拉图的书中已经是一位“经过了漫长的人生道路的老旅客”,他认为“对于通情达理的人来说,有了钱财就用不着存心做假或不得已而骗人了,当他要到另一世界去的时候,他也就用不着为亏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债务而心惊胆战了”。由此,柏拉图总结克法洛斯的正义观为“有话实说,有债照还”。但是,柏拉图又反诘,“譬如说,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如果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把整个真实状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

玻勒马霍斯认为如果相信西蒙尼德的说法,欠债照还就是正义。但柏拉图认为西蒙尼德所言另有所指,“朋友之间应该与人为善”,把钱归还原主,对收方或还方有害则不算是正义了。那么欠敌人的是否要还呢?他认为西蒙尼德对什么是正义说得含糊不清。应该是说“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就是他所谓的‘还债’”。

当时的智者认为所谓正义就是当时政府的利益,而政府当然有权,是为强者,故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柏拉图指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也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因为“没有一门科学或技艺是只顾到寻求强者的利益而不顾及它所支配的弱者的利益的”。柏拉图有利地辩驳了智者所谓的“正义是强者的利益”的观点。

为此,柏拉图“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构建了一个城邦,因为这是国家正义的首要问题,他认为在这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且这个城邦还要能保持统一,是一个有机体,而且没有什么比国家闹分裂更恶的了。在这个城邦中的生产者、护卫者、统治者,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赋的职业,“正义就是这个原则”。

关于讨论个人正义,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的人和一个正义的国家无区别,“个人在自己的灵魂里具有和城邦里所发现的同样的那几种组成部分”,即欲望、激情、理智。“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他也就是正义的,即也是做他本份的事情的”,而“理智既然是智慧的,是为整个心灵的利益而谋划的”,因此理智应该起领导作用。

国家正义一方面是个人的前提,个人正义则是国家正义的基础。“个人灵魂达到正义,每个人就会以其个人的正义的行为参与适合自己本分的工作,参与实现国家的正义”。

此外,柏拉图经典著作《理想国》的教育思想也极其丰富而深刻,其中女性教育的思想更是难能可贵。他认为女性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应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且能够从事相同的职位。但柏拉图的女性教育思想也有历史局限性。解读柏拉图的女性教育思想,要摒弃糟粕,取其精华,更好地促进中国女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女性教育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由于所处时代背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中积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接受与男性同样的教育内容;三、男女应承担相同的职务。而局限性表现在:一、平等教育的阶级局限;二、女性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我们可以从此处得到一些启示来促进我国的教育发展。目前我国女性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总体上仍处于劣势。柏拉图的女性教育思想对促进中国女性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促进平等教育权利的推进首当其冲。柏拉图认为男女天赋相同,应当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深化男女权利平等的教育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要加大对贫困女童教育的资金投入。其二,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也不可小觑。柏拉图认为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女性可以与男性承担相同的职务。我国政府应增强政策的导向性,降低性别差异在求职过程中的影响。最后,我国应当提高性别平等意识。柏拉图认为男女禀赋一样,教育方法、内容、目的也应该一致,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女性。大众传媒应该利用舆论影响,提高公众的社会性别公平意识,逐步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

理想国柏拉图读后感【篇5】

一个时代总是有一个时代的.标签.比如我们现在的标签,科技信息.而在那个雅典民主制危时代,其中就有一个标签,叫做柏拉图.

柏拉图是古希腊雅典伟大的哲学家,这部《理想国》是在雅典民主制危时代他对民主制进行的深刻反思.他宣章正义,强调真,善,美.企图构建一个完美而理性的国家.这想必就是他书名,理想国的来源之一了.

这部书虽然被翻译,但还是晦涩.但是,总体不可否认,他的观点在那个年代,总是超前并且有巨大价值的.他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后代的教育思想影响尤甚.这部书和中国的论语有相似之处,都有由类似口述记录的方式,从而达到育人育国的效果.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可以看出他对正义的渴求与憧憬.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而书中引言也有说,见仁见智,存乎其人。毁之誉之,各求所安。这类似与百家争鸣,各持所见,没什么可批判的. 我最钦佩的是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这古希腊的三大哲学家,在教育方面作出的极为深远的贡献,特别是那敢以与旧政治抗争的精神,那种超脱的聪慧,加上神秘历史面纱蒙上的那圈光晕,即使是千百年,也美的心惊. 将欲立人,先求立己,这似乎可以概括柏拉图的一辈子.他自己决意钻研数学、天文学及纯粹哲学,创造自己的哲学理念,寻得一帮亦师亦友的伙伴.而且他有一点很好,就是实行主义者.在他看来,世界原有两重: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理念世界是由各种客观的精神即理念组成的、统归于善的理念的体系,它是真正真实的世界,是感性世界的本质。感性世界则“是由一个神或造物主以善的理念为指导,以理念世界为模型,将各种理念模型加诸原始混沌的物质而创造出来的。”这也是他的哲学基础.构建他完美王国世界的奠基石. 千百年过去,那些具有价值的东西都像星辰一样,依旧闪闪发光.理想国的世界虽离我们遥远,但依旧蕴藏了巨大的思想价值.但是,在未来社会蓝图的探索中,不能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理想国》不仅是真正的乌托邦,而且蕴含着许多消极因素,以至于为后世黑暗势力所利用,迷惑欺骗人民,造成极其恶劣的历史影响。 所以对于名著,人文思想都是如此.我们不能做一味的拿来主义,要看到真理时代的局限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容并包.学会拾海滩上,具有价值的海贝.

《理想国》读后感1000字精选


作品里面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意义,让人读后感到万分舒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和感悟,可以用来当作写读后感的素材。您是否也疑虑从哪些方面着手去写自己的读后感呢?请阅读由我们为你编辑的《理想国》读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理想国》读后感 篇1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关于正义的讨论——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柏拉图的理想是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

《理想国》一书是从关于“正义”的讨论开始的,而且全书也贯穿着这个讨论。那什么是正义呢?诗人西蒙尼得说“正义是欠债还债”,那么他所说的“还债”是什么呢?“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一恰如其分的报答”,这就是西蒙尼得所说的“还债”。但正义能单理解成欠债还债吗?显然不能的。如果正义如西蒙尼得所说,那么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乍一看这似乎是对的,但是在人生病的时候是医生把善给予朋友(病人),把恶给予敌人(病魔)。当人们不生病的时候医生是没用的,当船不遇到风浪的时候舵手也是没用的。这么说所有的事物统统都是这样吗?——它们有用正义就无用,它们无用正义就有用了?这也就说当保管盾和琴的时候,正义是有用的,因为保管需要责任心,但是利用它们时,军人和琴师的技术就更有用了。如果正义仅仅对于无用的东西是有用的话,那么正义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无用”指的是不被利用,那么争议也不能实现其价值。

照西蒙尼得的意思“帮助朋友、伤害敌人是正义的”,苏格拉底对这个问题问道“那么伤害不正义的人,帮助正义的人能不能算正义?”,对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来说,伤害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的敌人反而是正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的若干朋友是坏的,不正义的,若干敌人是好的,正义的。那么西蒙尼得的那套就站不住脚了。苏格拉底又交给了我们辨别朋友和敌人的方法,这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说朋友不仅看起来可靠的人,而是真正可靠的人。看起来好,并不真正好的人只能当做表面上的朋友,不算做真朋友;对于敌人,理亦如此。这是对当前那些酒肉朋友的一个莫大讽刺,他们扭曲了正义,为酒肉朋友两肋插刀是糊涂的行为。 一个正义的人能伤害别人吗?显而易见,他能伤害那坏的敌人。可怎么判断好坏呢?人受了伤害就变坏了(不是指品德),因为好人是受帮助的,恶人是被人伤害的。那么正义的人能用他的正义使人变得不正义吗?好人能用他的美德使人变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伤害朋友或任何人不是正义者的朋友,正义是“助友害敌”也不能成立了,因为伤害任何人都是不正义的。通过读这一部分文字,我认识到交友时要慎重,自己心中树立一把正与邪的标尺,不能被外表蒙蔽了眼睛。另外做事情要趋利避害,统筹规划,不做伤害他人的事。

《理想国》读后感 篇2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 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_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_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_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_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在近代的中国哲学里我们真正的几乎全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而历史上世界上真正伟大的哲学家大都是唯心主义的,如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康德等,也许敢于和自己心灵对话的人,能和一些虚无的只靠感知存在的东西达到心灵交汇这样的人总是特别敏感与聪慧的吧。读《理想国》常常感觉之间隔了很多东西,无法理解柏拉图的一些想法,也许除了自己的浅陋知识之外也许我们真的很难在心底里和一个唯心主义者想法一致,能理解其心底的独特感悟,对生命对生活的一点涟漪泛起的独特波痕。

我认为,哲学就是教你"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是最重要的一门学问。而对于正确的理解我们似乎与许多的东西一样与世界相隔了太多东西,缺乏共同的理解,我们中国人太不擅长弄清什么是正确的方法?什么是正确的事?所以才会出现近年来中国哲学的衰落,学哲学似乎也成为别人的笑柄而不是聪慧的象征。在刚看到的最新的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好感度排名中,中国位于倒数第八仅仅先于俄罗斯、伊拉克、伊朗等国家。在9月28日,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加州的教师节、马来西亚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师节的日子里,我们这个自称为儒家发源地的国家,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天皆为孔子诞辰日。我是一个思维能跑很远的人,凭着自己一时的文字欲,写了这些东西,也许这些东西太偏离了《理想国》,但仔细一想却也紧紧相关。哲学指引我们前行,而大多数时候我们仿佛迷了路,正如目前自己在刚刚来到这个学校,这个陌生的研究生生活也有迷路的感觉,但有时迷途知返也是好的。

《理想国》读后感 篇3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

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

“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理想国》读后感 篇4

看了《理想国》这本书,深深体会到了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的过人之处。柏拉图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我小时候师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成名。我和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一起,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虽然我并不觉得这本书难懂,但我必须认真仔细地阅读它,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哲学书一直很难读,但稍微理解一下就受益匪浅。这次我获得了这个真理。我很佩服柏拉图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精彩的论证。

通过苏格拉底与萨拉马霍斯、格劳肯和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和对话,这本书渗透了他的治国理想。这种立意既显示了哲学家的勇气,也显示了思辨的智慧。争论围绕着财产与老年、理想国家与理想政治、国家安全、正义与邪恶的哲学诡辩、正义与非正义、国民教育、女性天赋与哲学家美德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国家独裁、独裁、正义与非正义、善恶、民主、法律、宗教、道德、妇女参政、教育、男女权利平等。其中关于理想国家和理想政治的辩论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繁荣是这个国家人民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不能自给自足,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望的。”“我们群居,互相帮助,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身上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当这些伙伴和助手生活在一个地方,在同一条船上互相帮助时,他们形成的整体可以称为一个国家。”。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家的提出和设想铺平了道路。而在创建一个国家的时候,“似乎要注意拓展疆域。因为原来理想国家的财富不够。”“如果我们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会规划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也超出了人们需要远离生活的范围,“然后战争发生了”。在这里,苏格拉底只用了几句话就清楚地解释了人类为什么发动战争,无非是人类的贪婪和民族的不完美。苏格拉底还认为,城邦的守卫应该“不屈、意志坚强、战无不胜”,但这样优秀的人才,甚至精神旺盛的人,可能会与其他公民发生内乱或野蛮行为。可见,理想国家的建立是困难的,但苏认为是必要的。

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可能不是太不现实。虽然我怀疑共和能否建立,但我对苏格拉底关于共和与理想政治的精彩辩论感到惊讶,这是20xx多年前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智者的内心呐喊。柏拉图以理想国家和理想政治的命题,在书中引出了老师对正义与非正义话题的态度。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级: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级、保卫国家的武士阶级和平民阶级。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强调整个城邦和自己的“正义”。虽然这种为集体而自我否定的精神在如今还不能完全得到认可,但仍然令人钦佩。想想有多少人会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真正为人民服务。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思想和价值观。我只从我感受最深的部分来整理。要真正吸收柏拉图思想的精髓,我知道这种粗略的阅读远远不够。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将继续被我们传承下去,并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理想国》读后感 篇5

拾人牙慧终究不如亲自一阅,读完《理想国》,让我感触颇深。大胆的想象使我感动,引发我的思考与联想,智者都是相通的,人类最高的智慧都是共通的。

《理想国》一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语录,书中记录着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的身份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描述并设计出了一个理想政体,设计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将真、善、美统一于一个整体中,达到绝对公正的理想政体,即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的核心价值观中,概括出其主题就是正义与善,有人说,"正义就是给予每个人恰如其分的回报";有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有人说"正义是弱者为谋求最大利益而相互达成的契约",而对于这些观点,柏拉图都借苏格拉底之口给予了否认。那么什么才是正义呢?

为了达到公平正义,实现理想,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提出教育这一措施。教育治国,才能实现理想中正义之国的建立,公民才能有所进步,有所提升,才能安居乐业。其中,教育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即人在工作之后还要继续学习,提升自己。他认为教育应该是终身的,是贯穿一生的。

我们常说的"学到老活到老",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柏拉图提出的这一理念适用于各个时代,不进局限于理想国城邦中,在各种制度下,各个时代中,都适用。尤其是当代社会,知识大爆炸,获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逐渐多元化,而且知识的老化现象日益严重,所以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进步和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潮流。

所以教育治国,是柏拉图建立理想国的根本方法,发展教育从而实现他的理想,建立理想中的正义之国,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但是真正的和谐友爱,公平正义的国家,成功与否在于统治者关心国家利益程度的大小,如果统治者是一位具有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的哲学家,并且通过发展教育培养为社会奉献的各方面人才,重视全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则大美之世,可计日而待也。

理想国读后感(集合十篇)


本文详细介绍了“理想国读后感”的相关信息,阅读之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想要高效率地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考虑以下几点方法:首先,读完作品后可以立即记录下自己的第一印象和感受,以确保不会遗漏任何重要的观点。其次,可以通过挑选几个关键的情节或论点进行分析和阐述,以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此外,也可以引用一些有力的语句或段落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展示对作品的品味和鉴赏能力。最后,将本文保存起来,以便日后回顾和参考,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

理想国读后感 篇1

论柏拉图的正义理念

理想国》读后感

【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知识界的必读之书。他的哲学核心是他的思想理论,而他的政治理念的核心是他的正义观。本文对《理想国》中讨论的几种正义观进行了梳理 ,在此基础上 ,剖析柏拉图的正义城邦的内涵,对欠债还债就是正义,以善待友 、以恶对敌就是正义以及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进行了有力的逻辑批判。

本文认为 ,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 ”设想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基础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但亦有不足。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理念;

众所周知,柏拉图是希腊古典文明的产儿。作为杰出的人类导师之一,他在思想领域的作品无疑是多方面的。他在其著作《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通过对当时流行的各种争议观点的批驳和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

他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 ,提出“理想国 ”的政治思想和国家学说 ,并提出具体实施的措施。他认为 ,国家的最高目的是“正义 ”,也只有在“理想国 ”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柏拉图要树立自己的正义观 ,但正义观在当时被大众所屈解了:一是认为欠债还债就是正义;二是认为把善给予友人 ,把恶给予敌人就是正义;最重要的是当权派和智者派则推崇强权政治的正义观 ,说:“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有好处、有利益。

”在《理想国 》的第 1至第 4卷中 ,柏拉图通过优雅和机智的对话 ,对当时流行的正义观念作了逐一的分析和反驳。让我们看看柏拉图是如何驳斥当时流行的三种反正义观点的。

一、驳“正义是有话实说 ,有债照还 ” 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这一观点与日常生活的概念是一致的,但它只是日常生活中某一情境下的正义行为,而不是正义的定义。因为如此定义正义 ,会造成有时是正义的 ,而有时是不正义的后果。

在柏拉图看来 ,正义就是美德的一种。美德是指人的行为具有高尚善良的道德品质。例如,智慧、正义、自制、勇气、博爱等都是古希腊传统美德的内容。柏拉图

用苏格拉底来探索这些美德的相对性。面对一个发了大财的富裕人士把正义定作是欠债还债时 ,苏格拉底揭示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苏:克法洛斯 ,你说的妙极了 ,不过讲到“正义”嘛 ,究竟正义是什么呢 ? 难道仅仅有话实说 ,有债照还就算正义吗 ?

这样做会不会有时是正义的 ,而有时却不是正义的呢 ? 打个比方吧 ! 譬如说 ,你有一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 ,曾经把**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 ,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

如果竟还给了他 ,那倒是不正义的了。把整个真实情况告诉他也是不正义的。

克:你说的对。

苏:这么看来 ,有话实说 ,拿了人家的东西照还这不是正义的定义。

在这里,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寻求真理的方式是古希腊本义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的特点是不断分析事实、推理,揭示对方在问答中的矛盾,示对方承认错误,按照自己的指导方向不断纠正错误,从而激励对方了解真相。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是一个帮助他人生育的过程。

故而称这种方法为思想的助产术。这种方法不同于智者试图简单地相互驳斥,而是引导对方沿着自己的逻辑路径走向正确的方向。

苏格拉底用不能将**还给一位疯朋友的例子 ,有力的批判了有债照还是正义之举的说法。因为当原业主心里不清楚时,不能简单地按照还债的常识行事,否则会给对方带来伤害,产生不公正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债务**显然忽视了正义的真正本质。一旦它在生活中被简单地复制,可能会产生矛盾的结果。

看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想要看一种行为是否是正义的 ,不能光从自身的立场出发 ,还要从我们的对象能否受益来检验我们的行为是否是有利于对方的。就说现在三月学雷锋做好事来说 ,有的小学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打扫卫生 ,本来是一件好事 ,我们社会应该多多表扬才是。但由于学生过于集中,一些敬老院3月份来得学生太多,这事的敬老院遭受了很多干扰。

这样的好事不产生好结果的例子在生活中还举不胜举。如果我们更多的采用柏拉图式的思想方式来考虑问题 ,或许就会真把好事办好 ,把实事办实

二、驳“正义是把善给予友人 ,把恶给予敌人”的观点

在古希腊 ,还流传着另一个把正义看成是以善待友 ,以恶对敌的观点。

玻:苏格拉底 ,假如我们说话要前后一致 ,那么 ,正义就是“把正义善给予友人 ,把恶给予敌人。”

……柏拉图认为这个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首先 ,就时间言 ,这个观点只能用在战争中和盟友合力抗敌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的作用 ,那么就会得出正义在战时有用而在平时无用的观点。苏格拉底说,不是医生不生病就没用,也不是舵手不航海就没用。

这说明这样的正义定义太过狭窄。事实上,恰恰相反,一个正义的人和一个正义的人在正常时期都能做好维护自己和国家的长期安全的工作。第二,如果正义在平时也是有用的,比如说,在为朋友存钱的时候,如果我们善待朋友,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金钱不被使用的时候,正义是有用的。一旦金钱被使用,正义就毫无用处。

最后 ,正义还要求“以恶对敌”,这是不是意谓着还要替朋友去掠取敌人的东西呢 ? 这样正义之举不就成了小偷行为了吗 ?这样的驳难看似荒唐 ,其实正好揭露出了这个定义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

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我们常常看到报纸上常常报到说某某市**在出现什么事故时组织了几个部门现场办公 ,迅速高效的处理善后工作。这种效率是必要的,但我们希望**能够在分散的时候消除火灾。

负责任的**不能只在发生事故时才采取行动。事实上我们在数不清的事故面前 ,都会发现 ,这些事故原本大都可以避免的。如果我们想在正义的基础上维持我们的社会,我们应该在平时注意预防。

最后,在苏格拉底看来,善与恶的标准也是相对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一旦他们对同一行为作出不同的判断,以德报怨就会成为空谈。举一个例子说 ,**对于乱摆地摊是不允许的 ,这是出于对民众出行利益的考虑。然而,一旦被取缔,将给当地人民带来不便。

这就是对于地摊看法的标准有不同所致。

三、驳 “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 的观点

色拉叙马霍斯提出:正义不是别的 ,就是强者的利益。他论证说:

每一个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 ,平民**制定民主法律 ,****制定**法律 ,依此类推。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谁不遵守 ,他就有违法之罪 ,就有不正义之名。

因此 ,他认为 ,在任何国家里 ,所谓正义就是当时**的利益 ,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柏拉图对此进行了反驳:1、正义有时是不利于强者的 ,即并不表现为强者的利益。他说:

统治者无意之中也会规定出对自己有害的办法来;而遵照统治者所规定的办法去做是正义。那么 ,弱者受命去做对强者不利的事情也是正义。而这个推论结果恰好和正义的定义相违背。

2、强者的利益并不能包罗万象。比如科学和技艺 ,它们不可能只顾到寻求它的强者的利益而不顾及寻求它的弱者的利益。一位医生行医不会只图赚钱而不顾及病人的身体 ,一位舵手不会只顾及自己的利益而不照顾他部下水手们的利益 ,一个统治者不会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

每种技艺的利益都是特殊的 ,每种技艺尽其本职 ,使受照管的对象得到利益。

在这里柏拉图很深刻地讲明了一个道理 ,那就是统治者应该为民众谋取福祉。当一位船长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全体船员的利益那该是多么可怕。我们的**有义务去把好舵 ,当好我们的船长。

相反 ,如果正义只是强者的利益 ,一旦可以用一只手枪指挥一个国家时 ,这个国家一定处于一个极为可怕的乱世。在非洲的一些国家就是因为政局不稳 ,国家才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四、驳“不正义比正义更有益 ” 的观点

色拉叙马霍斯认为:在社会生活中 ,不正义的人生活总要比正义的人过得好 ;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相比 ,总是处处吃亏。这种情况使人们对正义的积极价值产生怀疑。

柏拉图反驳道: 1、上述观点必将把不正义归在美德与智慧这一类 ,把正义归在相反的一类 ,而这是违背常理的。2、不正义是强有力的论断站不住脚。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智慧与善 ,正义的属性是使他们友好、和谐 ,而不正义是愚昧无知 ,不正义的属性是使他们**、仇恨和争斗。虽然 ,不正义也是一种力量 ,但这种力量只具有破坏力 ———不论在国家、家庭、军队或者任何团体里面 ,不正义首先使他们不能一致行动 ,使他们自己彼此为敌 ,其次也跟对立面为敌 ,跟正义的人们为敌。正由于不正义的人狭隘的行为 ,造成与他人的合作的困难 ,甚至完全不能合作 ,因而没有战斗力。

而正义的人依靠智慧 ,与人为善 ,是能够成功的、坚强有力的。3、正义者比不正义者过得更好更快乐。柏拉图认为 ,如何生活得快乐不是一件小事 ,而是一个人该怎样采取正当的方式来生活的大事。

柏拉图指出 ,每一事物 ,凡有一种功能 ,必有一种特定的德性。所谓事物的功能 ,就是非它不能做 ,非它做不好的一种特有的能力。正义是心灵的德性 ,不正义是心灵的**。

正义的心灵促使人们能够以正当的方式生活 ,导致好的行为方式 ,因此必定快乐、幸福 ,所以正义者是快乐的;相反 ,不正义的心灵或说**的心灵指导下的人的行为是**的 ,因此其生活得不好 ,必定是痛苦的。

显然 ,柏拉图对传统的流行的各种正义的定义作了批判 ,他认为 ,上述个别的、特殊的、经验性的正义均有其适用的时空限制 ,超出一定范围 ,进入不同情况 ,或使用不当 ,就可能变成不正义;而且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假象 ,使人们将不正义误解为正义 ,产生许多明显错误的观点。于是 ,他进一步思考着超越限制的普遍的正义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他在他所构建的“理想国”中寻找着正义。

读西哲名著 ,我总能在其中感到一种犹如渴者饮甘露的感觉。哲学圣贤的话总能超越时空来感染我。二千多年前柏拉图的正义观在我们现在看来还有这么深刻的现实意义 ,许这正是名著的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2]袁久红 ,王海风. 柏拉图的国家主义正义论 ——《理想国 》的政治哲学解读 [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 .

[3]付丽娟. 柏拉图的正义观探析 [j ].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05 1 .

[4]高瑞泉. 走向理性的太阳 ———读柏拉图的《理想国 》[j].历史教学问题 ,2001 1 .

[5]李寅春 ,何东辉. 理想国的正义与法律 ———简评柏拉图之《理想国 》[j ].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04 3 .

[6]王莹章. 柏拉图《理想国 》新探 [j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1 .

理想国读后感 篇2

《理想国》的作者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这本书描绘了柏拉图梦想中的城邦的美好蓝图,贯彻了他的政治、教育、哲学领域的基本思想,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好好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古希腊的城邦社会,了解伟大哲学家的治国思想,不断思考这些思想的治慧。这部名著对于我们研究现代社会也有很大的帮助。

刚读完这本书,我们不谈深奥的哲学,但柏拉图的写作方法和对问题的研究方法让我感触良多。他用问答的方法,整本书的内容是几个人长时间交谈的内容。主人公是另一位位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还有其他几个人是他的朋友。这些交谈都是柏拉图虚构的,他借用了老师的大名来宣传自己的主张,也是对已故老师的敬爱,但是读起来就像是真的一样,这无疑体现出了柏拉图准确的对人们语言的把握能力。

采用问答式的写法也使文章内容更加形象化,让高深的哲学原理成了众人交谈的话语,而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这让读者理解起来更快。但是这种写法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增加了文章的内容,人们的思路、态度、辩论的焦点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变化,难以捉摸,而且很多不是重点的对话比较难懂会让读者误以为是重点。所以到了书的后期,内容越来越难以理解,作者也变换了写法,更多的是苏格拉底在唱“独角戏”,其他人只是陪衬罢了。

柏拉图的问题研究方法是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辩论,弥补对方的不足,发现对方的问题,用问答的方法推断问题的答案,这也是他所说的一种辩证法。这种相互讨论的方法在我们目前的学习过程中非常有用,因为人们总是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这可以极大地激发讨论者的思维和想象力。柏拉图也善于运用比喻这个思维工具,这个巧妙的工具可以让一个难懂的问题一下子变得易于理解,当然前提是一定要比喻恰当。

接下来就要进入正题了,《理想国》一共有十卷,都没有标题,谈论的话题经常变化,内容看起来比较复杂,所以先对每一卷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第一卷主要辩论了什么是正义。第二章比较了正义与非正义,然后苏格拉底论述了城邦的构成和基本的教育理念。

第三卷主要讲了教育的两个方面。第四卷苏格拉底分别对国家和个人的正义做了说明。第五章讨论了男性和女性、城邦的善、哲学家和信仰理论。

第六卷讲了哲学家(统治者),以及哲学和两个世界。第七卷主要论述两个世界的哲学理论及其教育。第八卷讲了四种政治制度。

第九卷主要论述四大政治体系中的暴君、三个灵魂方面的暴君和三种人。

第十卷讲的是三种技能和三个层次的理解。最后,柏拉图分析了人类灵魂的善与恶。

《理想国》是柏拉图关于正义的学说,是一部“正义论”,自始至终正义一直是这本书的主线,所以其中所有复杂的内容都是为这条主线服务。我认为这本书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柏拉图的哲学世界观,即两个世界理论。其次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主要是维权者和哲学王的教育。

最后就是正义本身,国家和个人的类型,善与恶。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安排。事实上,它们都是一个整体,不能分离。我的感知也分为这些部分。柏拉图总是用两个方面的对比来研究上述部分,比如正义与非正义,好与坏,善与恶。

首先,柏拉图的世界观将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在第七卷的开头,柏拉图用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说明这个想法。另外,在

五、六、十卷对这个理论都有阐述。在柏拉图看来,人对事物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事物知,即无知;二是信仰,即相信事物的存在;三是知识,即对事物有本质的理解。信仰介于存在与缺席之间,只能沉溺于美的表象,看不到美本身。

三种情况对应三种人。大多数人,比如像我们这样的学习者,都处在信样的阶段。我们不断地追求真理,但我们不能揭开事物的面纱去看真理。在两个世界里,我们只能看到可见的世界,只有真实事物的反映,只有聪明的(哲学家)才能理解可知的世界。柏拉图所说的最高的善,就是太阳,是光,是将事物的信息传达到我们眼中的媒介,“这个给予感知的对象以真理,给予感知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形式”,那么可知空气能传播声音,空气也是一种善。

信仰可以分为看法和想象,真理可以分为知识和思想,我们追求的是世界的真理,而不是表象。世界的真相总是稳定的,外表总是变化的,并且不断地迷惑着人们。所以柏拉图谈到了使用、制造和模仿三种技能。其中,运用就诗人识事物的本质,而模仿只是诗人、画家等事物外观的主观再现。对外表的模仿更让公众困惑,所以柏拉图显然看不起这样的人。

比如现在,摄影师也属于这种人。他们有时会恶意发布一些虚假或片面的照片,让人们远离事件真相。

所以,可知世界是好的,善的,可见世界是不好的,不善的。可见世界的虚假形象严重迷惑了人们,是恶的。两个世界的理论是理想国的哲学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到达实在的世界呢?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到达。那么怎么成为哲学家呢?柏拉图认为必须通过良好的教育。

接下来说的就是柏拉图的教育观,柏拉图认为理想中的国家应该由三种人构成:第一种是城邦的供养者,占了大多数,即平民阶层,从事生产工作。第二种是城邦的保卫者,即武士阶层,士兵。

第三类人最少,称为守护者,即统治阶级,由哲学之王掌握。柏拉图主要讲了对士兵和哲学家的教育,对平民的教育包括在士兵教育中。

先要说明的是,柏拉图是个完美主义者。关于基础教育(对士兵平民的教育),柏拉图讲了两个重要科目:音乐、体育。

对孩子们的启蒙教育,柏拉图认为必须使用真实、美好,不能有一点丑恶的教材。比如对于神话故事,神做的是都是善良的,因为神就是正义的化身,虚假不合理的神话故事就要抛弃,悲剧诗人等“模仿者”就特别擅长写这种故事。但模仿者也不是一无是处,简单高尚的作品就是好教材。

对于音乐作品也是如此的“挑剔”,柏拉图甚至对乐器也有选择。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是保卫者们必不可少的,城邦的每个人都要从小接受这两种教育,然后挑选出优秀者作为保卫者。音乐对灵魂有益,体育对身体有益,简单质朴的音乐训练会促成灵魂的节制,简单的身体训练则会促成健康。

两方面相互制约,一个人缺少音乐会变得野蛮而残暴,缺少体育会变得软弱而柔顺。身体和灵魂两方面同时成长,确实是最合理的教育方式。

然后是高级教育,即是对哲学家的教育,为了了解可知世界所附加给更优秀者的教育。是三个科目:数学、几何学、天文学。

柏拉图认为这三个学科可以研究到永恒不变事物的本质,以及物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几何学分为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天文学就是运动旋转的立体几何。“我们应该将天空中的天体用做帮助我们学习类似其他事物的模型”,这句话可以看出柏拉图应用学科的一个方法。而辩证法,被他称为所有学科的尖顶,是寻找可知世界的最有力的法宝。

一个可以作为统治者的哲学家,必须善于理解,豁达大度,热爱真理、正义、勇敢、节制,这可以看作是最完美的人。

有了受到了合理教育的国民,柏拉图就可以实现他的正义,他的理想国了。

关于正义和政治制度,柏拉图在第四卷和第八卷有精彩的描述,这是《理想国》最核心的内容。所谓正义,存在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国家的正义,就是上述三种人做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干涉其他事情,各司其职,做天生适合他的事业。用三个特征概括,就是:

智慧、勇敢、节制。智慧代表哲学王,勇敢代表保护者,节制则适用于所有人,是对所有恶的、不正义事物的节制。而个人的正义的定义,来自于国家的正义,相对应的,人的灵魂有三个特征:

理性、激情、欲望。人们通过理性的思考,运用激情这个工具,去实现合理的欲望,抵制不好的欲望,我觉得这样的人就是正义的人。理性对应城邦的统治者,激情和欲望对应子民,这样的国家就是理想国。

第八卷柏拉图从好到坏列举了当时四种政治制度,分别是荣誉制度,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和对应的四种人。理想国制度如果一人统治被称为王政,多人统治被称为贵族制。荣誉制由理想国演变而来,原因是教育的恶化,人们变得“无知”,过分追求荣誉。

寡头制来自荣誉制,人们嗜钱如命,极其吝啬,有着最大的“恶”,即为了获得金钱,人民的所有财产可以随意买卖,价格随意,从而人们不再从事本职工作,这就是最大的恶。贫富差距悬殊,爆发穷人的革命,从而产生民主制。民主制所追求的也就是毁灭它的,自由。

这里的自由不同于现在的自由,指的是随心所欲做任何事,所以人民放纵自己的欲望,一些人同流合污,势力壮大,于是产生了僭主。僭主制是最恶最集权的制度,僭主是最不正义的人,同时也是最可怜的人。

这五种制度放在现在,在现代的社会里也能找到相似之处。现在我们的国家当然远远达不到理想国的程度,而和剩下的四种不良制度都有联系。特别是寡头制与民主制,比如说对金钱的热爱,高价买卖任何东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断地转行,不良的教育制度。

人们追求虚假的恶劣的自由,而不知道自由是以不危害他人为前提做任何事,从而放纵丑陋的欲望,社会杂乱不堪,充斥着各种人,各种思想,人们根本分辨不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很多人陷入不健康的漩涡里不能自拔。我认为可以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最后,我心目中的理想国,以及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办法是这样的。首先我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讲的最核心的观点不是关于国家和政治制度,而是个人的灵魂净化,即实现个人的正义,再涉及整个社会的正义。在这本书的很多地方,特别是在最后一卷着重讨论了人的灵魂。

所以我的观点是,目前的核心应该是教育问题。因为教育可以密切地关系到每一个人,重点是在每一个人的小时候,可塑性最高的时候影响整个人。我们要按照柏拉图的教育观点,着重从身体和思想两方面培养中小学生,可是现实呢?

应试教育从很小就开始恶化孩子们的心灵。人的灵魂中的欲望部分,分为善与恶两部分,赞扬善的,去除恶的,就是柏拉图关于灵魂的大致观点。现在的教育一定要注意防范社会中各种丑恶现象对孩子们的影响,培养良好的习惯,具有分辨好坏的能力。

关于高等教育,不应该只注重技巧性、职业性的教育,就像柏拉图所说的在洞穴里熟记过往影像的顺序,预言后面的影像。这样很难培养出能看到事物本质的,有创造力的人才,所以要开展各种激发学生抽象思维活动的教育。学科方面除了数学,几何学等,我觉得基础的语言学,逻辑学,哲学也很有必要,哲学一定要博采众长。

国家社会制度方面,当然民主制度是必须的了,现在的民主制度已经不是柏拉图所说的那种毫无节制的了。不过选举的时候应该让像“哲学家”的人当选,有人批评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个人独裁制度,这种批评是不合理的,因为柏拉图的“哲学王”代表着一种最好的,最正义,最关心人民的统治阶级。放在任何时代都是这样。

在社会平民方面,人们最好能做好本职工作,各司其职,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向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正义、善的、好的东西,都可以理解为利益。给需要某方面利益的人好处就是正义的,前提是这种利益没有对自己的其他方面,对他人,对社会有副作用。合理工作、劳动就是最大限度的创造利益,创造正义。

由于人们需要他人帮助,以及对他人的天生的同情心和别的情感,天生的对美的追求,对丑的讨厌,所以我们不仅要满足自己的利益,也要努力满足他人的利益。这就是我理解的正义的本质。

理想国读后感 篇3

关于讨论个人正义,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的人和一个正义的国家无区别,“个人在自己的灵魂里具有和城邦里所发现的同样的那几种组成部分”,即欲望、激情、理智。“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他也就是正义的,即也是做他本份的事情的”,而“理智既然是智慧的,是为整个心灵的利益而谋划的”,因此理智应该起领导作用。

一方面,国家正义是个人的前提,个人正义是国家正义的基础。“个人灵魂达到正义,每个人就会以其个人的正义的行为参与适合自己本分的工作,参与实现国家的正义”。

此外,柏拉图经典著作《理想国》的教育思想也极其丰富而深刻,其中女性教育的思想更是难能可贵。他认为,妇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应该有同样的教育内容,能够在同样的岗位上工作。但柏拉图的女性教育思想也有历史局限性。

阅读柏拉图的女性主义教育思想,要扬弃糟粕,提炼精华,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女性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女性教育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由于所处时代背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中积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二、接受与男性同样的教育内容;

三、男女应承担相同的职务。而局限性表现在:

一、平等教育的阶级局限;

二、女性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妇女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处于劣势。柏拉图的妇女教育思想对推动中国妇女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促进平等教育权利的推进首当其冲。柏拉图认为,男人和女人有同样的天赋,应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深化男女平等权利教育改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国家应加大对贫困女童教育的投入。

其二,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也不可小觑。柏拉图认为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女性可以与男性承担相同的职务。

我国政府在就业过程中应加强政策引导,减少性别差异的影响。最后,我国应当提高性别平等意识。柏拉图认为,男女的禀赋应该是一样的,教育的方法、内容和目的应该是一样的,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女性。

大众传媒要利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提高公众的性别平等意识,逐步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

理想国读后感 篇4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这本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特别是旧财产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

“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图集中的论证了老人除了财产以外,还要拥有一个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时每个人获取财产的手段要是正义的。

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己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应该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说到老人问题,与中国恰恰相反,中国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长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却相反的拥有迂腐之年的孤独,了解了这一点,书中的“年老不是问题,真正会出现问题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个乐观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会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增加压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纪在轻,他活着也是负担。

”这段话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关键的是在于你的态度。

而书中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是政治家,政治家应该是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

政治家要充满对哲学的向往,不断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用哲学来管理人民。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很好的表现,但什么是正义?面对这个似乎很明白的词,柏拉图首先进行了深入的**。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国家是扩大的个人,个人是减少的国家。比如,人的灵魂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最理想的状态也应该由三个相应的层次构成。柏拉图把分工看作国家的构成原则,他在《理想国》中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用于欺骗城邦中的所有人,那就是神创造三种人的说法:第一个等级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这些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具有智慧的品德,通晓“善”的理念及治国的哲学,是国家当然的统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他们是神用银子做成的,具有勇敢的品德,是国家的保卫者;三是有节制之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这些人是神用铜铁做成的,具有节制的品德。

前两级有权但没有私有财产,第**有私有财产但没有权力。这三个层次在我国具有不同的美德,履行着不同的职责。至于奴隶,在柏拉图看来,根本就不算人,在《理想国》中毫无地位可言。

他认为这三个等级就如同人体中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协调一致而无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谋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就达到了正义,就犹如在一首完美的乐曲中达到了高度和谐,只有这样,整个国家才算是取得“和谐一致”,实现了正义的原则,否则就违反了“正义”的原则,国家就要灭亡。

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又告诫每一个人,你应该对你的一切行为负责,到老来不要因为生平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但这对中国人来说效果是不怎么明显的,因为中国人是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由这一思中国也该是宗教精神回归的时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国人不会有多少反思与畏惧,相对而言,财产于老人的关系,中国人做得不错,早就传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现实中中国人又太经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当我们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写“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问卷时,她们会毫不犹豫的写下“金钱”,我们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来,中国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精神世界,中国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样柏拉图构建了自己的理想国家模式,并宣称理想的国家应该是有着学家莱领导的,他具体的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寻求正义出发,来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型。

对中国而言,我们得政治文明还不够高,我国自古皆**,偶有民主,却终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那在今天中国政治面临了一个大的变革瓶颈,我们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今天的西方民主已是今非昔比,中国只有在原有的框架下积极探索,最为主要的还是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中国一点会追寻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政体,同时,也希望我国政治文明能够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柏拉图《理想国》到处是经典,特别是在其中篇,但因为上篇经常翻到,故断章取义,仅写了上篇的读后感,读后感写完了,我却打算用一辈子来读这本书。

这并不是结束,恰恰相反,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间或是尚未开始。

理想国读后感 篇5

因此,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曾经有过真正的“哲人王”:他们的严酷使之近乎“神”--因为其政体的品性首先指向王者对自身的“严酷约束”然后才是指向外在的人民。而人始终是不完美的,这个世界只存在着无约束的暴君或“恐惧”造就的理性统治,或者被激情与野心煽动着的帝王之治,迫于贫民、贵族或时代压力造就的“仁君”之德。

即使真的哲人偶尔莅临君位,也只能被迫采取“狮子加狐狸”的控御心术,使圣贤的立法技艺要么只在时代的t台上走过场秀,要么只能在哲人心理激起乡愁和现实主义冷峻的哀伤,边哀叹古代本非决然理想化的立法还是太过理想,边坐上了灵魂立法的过山车从高处呼啸冲向深渊——在那里色拉叙马霍斯背向“败退的”苏格拉底。

而今这个世界上的人如此“多罪”,所谓的成功人士的理念中只有诸如“如何控制人类的精神生活”以篡取权力及类似法则。而有良知的且懂得此生可为的界限的卓绝者充满对世的“愤怒”并加深了他们的高傲,并随时有可能从深刻的蔑视感走向“报复这个世界中的群畜”的灭世感:通过“敌我区分”和“政治信念”支撑起内在良知和灵魂的高度,并在如同黑格尔和尼采辩证法精神中达到自制的顶峰。

一群追求在一个可朽的世界不朽的人,必然向往和怀念战争的号角声和战场的撕裂感,现代性和古代性同时交织在这样一群现代哲人痛苦的灵魂角力场,他们只有在自我的严酷和对世的残忍中以维持和获得荣耀:而荣誉也是“最佳政体”对英雄的犒赏。而“理想国”从古代先知传到现代,从现实越来越走向理念,并渐渐化为一座丰碑--给必死的时代和不朽的灵魂!

理想国读后感 篇6

记得当年高中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讲过,全部西方的哲学史都不过是对柏拉图思想的注解。由此可见,柏拉图及其思想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其中,作为他的代表作,《理想国》集合了对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诸多问题的综合著作。

朱光潜曾说过:“《理想国》是西方思想的源泉。”所以,我怀着一颗虔诚、恭敬的心,拜读了这一著作。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很新奇,因为《理想国》全篇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借助形象的语言来讲述抽象的理论概念,也很难让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抓住全书的线索,所以阅读方面便有些吃力。但这样的对话体裁就和《论语》一样,本身就有一种教育价值。对话不仅呈现结论,而且能让读者看到对话的全过程,使读者了解各种观点的对峙,参与对话过程,接受哲学训练。

这种认识论的价值在于苏格拉底哲学活动的特点。于是乎,一开头我便被卷入了正义的哲学讨论中去。

何为正义?抛开哲学不谈,它是正确的、聪明的、合理的行为或思想。但哲学真的是一门非常精彩的学科,它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正如正义的定义一样。

开篇柏拉图便列出了四种流行的正义观点,先破后立,一一指出了每个定义中的缺漏。就好比一个联盟和一个部落之间为了土地起了冲突,两国交战,双方的战士都会宣称自己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正义而战,那么这里的正义便只能定义于每个人不同的立场,而不能一概而论了。所以像柏拉图这样运用“理智助产术”来推翻四个正义的定义,是没办法得到积极的答案的,只能够在别人的论述中找到漏洞。

所以直到后面,苏格拉底还是宣称自己“一无所获”。我想,这也许就和“岔道困境”一样,找不出答案,如果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面,忽略了细节,那么这个问题是可以轻易解决的,但像人类这样众多微小而复杂的存在,正义会变成不同的信仰,守在人们的心里。

书中柏拉图讲了很多关于一个和谐的城邦应该有着怎样的秩序和存在,比如男女平等,小孩儿从小就要接受各种应有的教育,阶段性培养人才,并运用每个人的天赋,各司其职,用智慧、勇敢和节制的品质支撑起一个城邦的正义。其中,柏拉图对幸福的定义让我感触颇深。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幸福是至高无上的善的幸福,它来自灵魂对可知世界至高无上的善的追求,而不是捕捉可见世界的欲望。

因为只有思想的世界是真实的、永恒的,思想的世界是真实的、永恒的,所以灵魂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我们认为的快乐和痛苦并不是那么简单,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感觉到他们的幻觉。就比如我们回忆起高中连夜赶作业刷题的日子会感到非常的难忘与快乐,而在经历的那个过程的时候可谓是苦不堪言。

这证明了幸福和痛苦的表象。有时幸福只是痛苦的停止,但恰恰相反,痛苦也可能是幸福的终结。

虽然在自己并不具备太多哲学素养的情况下,磕磕绊绊的读完了这本书,但其中的收获还是颇丰的。对我来说,我不仅学会了辩证地思考和看待事物,而且学会了用更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来对待人。有人说20岁读柏拉图和40岁读柏拉图不一样。

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会有更多的接触、感受,并运用柏拉图的智慧,借助他几千年来传播的思想精神,走出我人生中不同的哲学道路。

理想国读后感 篇7

关于《理想国》

前些日子,刚刚读了《理想国》的内容,粗略地看完全书。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书中又大量使用晦涩绚烂甚至近乎诡秘的言辞来描述一些虚幻的精神理念,所以看完后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乱琐碎的片段从脑海中闪过,零零总总拼凑后,便有了这份读后感想。

有人说《理想国》通篇就是一个疯子的自说自话。这样的观点未免过于激进,缺乏看待历史的客观公正性,但从事物本质外化的多样性即矛盾的多种表现形式来看,此言又非全然胡说八道。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通过苏格拉底与其他人丰富多彩的对话,向后代展示了一个完美而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理想国家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公正有序的国家。围绕这个目标,柏拉图很快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理想化了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和一切,从城邦到市民,从上到下,从大到小。这本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它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力丰富,论述精辟,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理想国》谈及了道德、教育、专政、民主、独裁、共产、文艺、宗教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思想大师怀海特这样评价:“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

”可见其涉面之广、言论之深,叫人称奇。如果亚里士多德创造了一个学科分支,那么柏拉图的意识形态就是知识的综合,是所有分支的源泉。

那么,究竟什么是理想国呢?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并让人热血沸腾无限神往的国度,秩序井然,至善至美。这个国家应该由三个阶级组成:立法统治者、国民警卫队和普通劳动人民。

在一个理想的国家,哲学家应该是政治家,政治家应该是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要充满对哲学的向往,不断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用哲学来管理人民。

共和国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公正的国家和一个完美的城邦。围绕着这个目的,柏拉图在一开始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

什么是正义?这是《理想国》开篇就提到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柏拉图通过对正义具体而微的讨论首先在我们脑海中架构出某些理念的轮廓及约束,接着他从第二卷起,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一个好城邦应该有勇气、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他要安排好自己的事情,首先要管好自己,内部秩序井然有序,对自己要友好。”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理想国》的意义在于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这部作品中,柏拉图将讨论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他以城邦正义为铺垫和类比,然后用大量的空间来展示和描述理想的城邦。柏拉图的证明方式给后人一个暗示,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

除了个人正义,还有城邦正义,或者说是国家制度的正义。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整个故事充满了哲学智慧,充满了政治思想的精髓,反映了柏拉图一生的理想。然而,我们必须提醒自己,共和国是一个崇高的谎言。

这正如疯子的自说自话,不能较真,却也不全为假。“理想国”的理念甚至已超越了真假范畴,或者干脆说,它存在的本身就是真假的依据。就这个意义上说,“理想国”本没有真假之分。

如果我们非要同“理想国”当真了,那么就会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发现整个《理想国》到处都是问题,而且都是一些“低级错误”。况且柏拉图本人也从来没有使用过“理想”一词,而且古希腊语汇中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理想”概念,柏拉图式的古典政治哲学关注得更多的是现实而非理想。尽管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明确地宣称,“理想国”的各项(法律)措施不仅可能,而且对于城邦也是最好的,因为它是“根据自然”而建立起来的。

但书中处处自相矛盾的说法,早已经摆明,那不过是半真半假、亦真亦假的高贵谎言。苏格拉底把高于真假之分的高贵谎言叫做“范式”(paradeigma),或者说苏格拉底逐渐从高贵的谎言过渡到了“范式”之上。我们必须从“范式”这一维度来看待苏格拉底的“理想国”。

那么什么是“范式”?在古希腊语中,它有许多含义,如例子、麻烦、模型、样本、先例、训诫或训诫。在苏格拉底那里,他的“理想国”这一“范式”也具有双重性质:

在天上是模型,在地上是鉴诫;或者说在天上乃是美好的模式,搬到地上则要出问题,会变成一种反面的镜鉴——天尊地卑的等级秩序需要截然有分:天上才有的,就不能在地上去找、更不能去建,否则就是僭越。苏格拉底明确地说,他们寻求正义本身是什么样子,以及完美的人一旦产生,会是什么样子,其目的正是“为了找到一种范式”,以此来判断正义与否和幸福与否,而并不是要表明那些东西有可能产生。

大概到这儿,我们略微能明白,什么叫自说自话,自给自足了。借由“范式”理念,柏拉图力图透过苏格拉底之口证明:不能因为无法找到一个与言辞中那种“善邦”一模一样的城邦,就认为“我们”所说的东西(理想国)就是不好的。

以“范式”作为约束自身的理念,容易看见仁善的本质,如同心底处处潜藏着仁慈,虽时常杳渺飘忽不可寻迹,但也无需冥思苦想非要有某些不同寻常的作为才能勾画出灵魂之灯的绚丽光辉。

“范式”是灵魂的灯塔,完美无瑕的存在,一近乎于信仰,但它不能是生活的目标,或者说人生的目标。虚无是绝望的诱因,“范式”作为理念中绝无仅有的存在,它美丽、炫目、诱人,同时又虚妄、无情、决绝。如果我们贫穷,一辈子都在追求这个理想国家的蓝图,那最终将是仇恨、绝望和麻木。

《理想国》是唯心而在的,柏拉图对世界的态度如同他看待海市蜃楼,他坚持先有虚无的存在然后有可以捉摸现实。但《理想国》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柏拉图自始至终都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他不过是提示我们,没有所谓的绝对正确,一切还需要继续的探索和研究。

就像共和国的末日一样:让我们永远坚持上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就能得到我们自己和上帝的爱,无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死后得到报答。

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理想国读后感 篇8

一份智慧,流传千古;一本著作,成就万代。柏拉图的《理想国》作为古今圣贤必读之书,必有其智慧的一面。读完这本书,初读时感觉晦涩难懂,无法了解作者真正所指,读到后面才有了大概的轮廓和认识。

书中的描写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三大教育学著作之一,《理想国》也是教育理论的瑰宝。在这本书中,柏拉图从教育目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等方面说明了教育对世界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他的教育观是当时奴隶制社会的一大进步。其中,关于妇女教育的观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

“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或者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据此,柏拉图是在承认男女天赋相同的基础上,提出了让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的重要思想。

同时他认为,“如果我们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样,我们一定先要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柏拉图认为男女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女性也应该接受与男性同样的教育内容。拉图指出对女性要采取与男性同样的培养方式和教育内容。

“为了培养护卫者,我们对女子和男子并不用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一向是用音乐和体操教育男子的。为了同样地使用女子,我们一定要同样地用两门功课来教育女子,并且还要给他们军事教育。

”他认为既然男女禀赋相同,又接受了同样的教育,那么女性就能够和男性一起担任护卫者。“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来说,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如果我们发现两性之间,惟一的区别不过是生理上的,我们不能据此得出结论说,男女之间应有我们所讲的那种职业的区别。

”柏拉图承认女性体质确实弱于男性,但这并不妨碍女性担任和男性同等的职位。

由此可见,柏拉图对男人和女人一视同仁。为了平等地使用男女,他需要给予他们同样的教育权利和内容。当然,他也承认,总体而言,女性比男性弱,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平等地位。但是他的观点也同样具有局限性,比如他这种男女平等教育只限于社会的一,二级,而且《理想国》中的思想还是无法消除柏拉图强烈的男权性质,因为他并不想放弃女性在整体上弱于男性的看法。

但他只对女性监护人感兴趣,而不是城里所有的女性。更多时候,女性的观点仍然是一种轻蔑的语气,认为她们天性懦弱,易受情绪控制,虚荣。

柏拉图的《理想国》内容广泛,对于教育更是有独到的见解,并且很有预见性。作为女性,我对他的关于男女教育平等的观点,十分认同,并且鉴于中国现在的国情,个人认为应该向《理想国》学习其积极的一面。

中国自古,男儿继承家族的血脉,向来重男轻女。我认为,首先要从根本上提高男女平等意识。但在我国,父母往往把传统的社会性别的偏见和角色定型渗透给孩子;在学校教科书、名著等书中的男性普遍多于女性,男性常成为勇敢、智慧的化身,女性则成为懦弱、无助的代名词;社会传播媒介中女性大多是家庭主妇形象,男性则与成就、财富联系在一起。

对此家长要摒弃性别的刻板印象;学校要树立性别平等的理念;社会整体要为下一代创造一个平等的环境,让他们从思想上就没有歧视和不平等,思想是一切现象产生的根源,我们应该从思想上入手。

第二,促进男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柏拉图认为,男女有同样的才能,应该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我国,各种法律法规规定了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对妇女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但是,目前男女受教育权利不平等的状况依然存在。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大量女童辍学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国家应加大对贫困女童教育的投入,教育政策应促进男女受教育机会的平等。

性别歧视的最终表现式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柏拉图认为女人可以承担和男人一样的责任。这种不以性别来划分职业限制女性活动的观点在当时是很大的进步,对现代女性就业择业也具有借鉴作用。

很多单位都会明确表示只招男人。此外,他们还要求女员工与公司签订合同,承诺几年内不结婚生子。这完全违背正常生育规律,女性晚育对身体的危害将不予考虑。女人是孕育生命的人。没有妇女,就没有新生活,社会就不会向前发展。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减少性别差异在求职过程中的影响。

在希腊衰落时期,柏拉图提出了男女平等教育的教育观,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重要性。他认为,妇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应该有同样的教育内容,能够在同样的岗位上工作。但柏拉图的女性教育思想也有历史局限性。

要扬弃糟粕,提炼精华,更好地促进我国女性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理想国读后感 篇9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所有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理想国家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公正有序的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所谓乌托邦,就是柏拉图所说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是政治家,政治家应该是哲学家,用哲学来管理人民。

而这些在《理想国》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柏拉图是通过对正义的深入**。

《理想国》的教育思想如下:

一、它以追求正义和善为终纵目标。理想国事依托正义这个中心建立起来的,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有两个层次:一是个人的正义;二是国家的正义。

国家的正义指的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由正义而产生的节制、勇敢、聪明等品质,这样的城邦才能井然有序、保持稳定。个人的正义”的含义是一个人“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并且“使所有这些部分由各自分立而变成一个有节制的整体”,“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国家正义是对个人正义的放大。

二、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教育任务。第

一、聪明是统治者的美德,“由于它的人数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部分的最小一部分,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它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并且,如所知道的,唯有这种知识才配称为聪明,而能够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按照自然规律总是最少数“,柏拉图以为能够适应统治任务的,只能是哲学家。

柏拉图在他理想的国家里拒绝诗人,认为他们玷污了上帝的圣洁;然而,他的哲学著作使他成为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读尼采的文章,你会发现诗歌的语言和智慧,但这位哲学家却把诗人评为最困惑和最无用的人。诗人本身就是矛盾最混乱的集合体。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们不经意间成为哲学家。

哲人在爱智慧的引导下,发现人间的诗意,于是在无意中他们成为了诗人。但在深沉中洞悉生命之美的哲学家,却极力反对诗人与哲人的相通。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鼻祖。他建立了以思想理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

思想本身是真实的,感知、具体和经验都是虚幻的。例如,在书中,柏拉图与你辩论的起源,正义是什么?苏格拉底的反对者对正义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如传统的崇拜或当时流行的:

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观念,不存在于客观可见的对象中。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

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思想理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从整体上来说,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十分完整地体现出作为一名伟大的哲学家,其深刻的思辨与严谨的逻辑,更有胆略和思辨的智慧。全书主要涉及国家**问题、**问题、正义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民主问题、法律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妇女参政问题、教育问题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而我们经常能够从《理想国》不同的章节中找到同样的东西:

理想国读后感 篇10

读《理想国》有感---------一道耀眼的闪光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通过苏格拉底与其他人丰富多彩的对话,向后代展示了一个完美而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理想国家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公正有序的国家。围绕这个目标,柏拉图很快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理想化了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和一切,从城邦到市民,从上到下,从大到小。这本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它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力丰富,论述精辟,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罗素先生评价柏拉图的《理想国》时说,这篇作品有一个蓝本,是斯巴达和它的立法者莱库格斯。无数青年读了这类著作,燃烧起雄心,要做一个莱库格斯或者哲人王。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而且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所谓乌托邦,是柏拉图推想出来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民警卫队和普通劳动人民三个阶层组成。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是政治家,政治家应该是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

政治家要充满对哲学的向往,不断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用哲学来管理人民。

共和国的宗旨是建立一个秩序完善的公正国家。围绕这个目的,柏拉图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什么是正义?柏拉图首先问身边的各种人,有人说:正义就是还债。

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的乌托邦是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三个阶级组成:立法统治者、国民警卫队和普通工人。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是政治家,政治家应该是哲学家。政治家要充满对哲学的向往,不断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用哲学来管理人民。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最初打算讨论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他把城邦正义作为一个铺垫和类比。然而,柏拉图却用大量的空间来论证和描述理想的城邦。柏拉图的证明方式给后人一个意想不到的暗示:

除了个人正义,还有城邦正义,或者说是国家制度的正义。

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和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中国古代虽然有一些关于个人正义的思想,但主要涉及个人的义务和行为,基本上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因此,他们的思想深度与西方司法思想相去甚远。

根据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思想史,君主制是一个自然正义的问题,不可改变。没有西方思想的引进,我们仍然有可能生活在君主政体或专制政体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

但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无法给出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或者即使给出了,他们也有分歧。一个简单而有思想的人可以用柏拉图的反驳来推翻。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从一个简单的角度去判断事物总是片面的,从一个深思熟虑的头脑去思考事物总是不清楚的。在生活中,我们只能根据情况做事。

同时,《理想国》还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其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洛斯、霍斯、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对峙。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苏格拉底一个接一个地驳斥,最终得出了真正的正义观。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

“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所谓的众生平等吗?在这个国家里,没有阶级和压迫,人人平等。他所谓的城邦分为不同的等级,即分为统治者、士兵和劳工。

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统治。没有正义,理想的国家就会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

然而,在艺术行业有一个专业。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能用尽所有的知识。因此,一个人只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趣的成就,专注于研究。比如,让爱因斯坦画油画,贝多芬发明油画,这会让世界变得更可笑。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结尾如是说。

正义哲学家成为国王,这也许是柏拉图对国家的完美定义。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层次含义,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爬的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

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理想国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