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有关红色经典故事

发布时间: 2023.06.11

有关红色经典故事12篇。

本文主要涉及与“有关红色经典故事”相关的内容,很多职业需要我们不断地参与文档编写的工作,不会写的时候,不要硬写,可以尝试看一些范文。  经常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写作中的具体细节和重点,你见过的范文大致上有哪些?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有关红色经典故事 篇1

192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9月20日,红四军攻克上杭城。29日,在红军帮助下,廖海涛领导大岭下农民举行暴动,建立乡苏维埃政府,当选乡苏维埃主席。

在闽西南地区党、政、军领导人会议上,廖海涛当选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随后返回双髻山继续坚持游击斗争。同年的一天深夜,廖海涛率领杭代县游击队奇袭大洋坝民团炮楼,缴获几十支枪、几担子弹,处决了头目。

陈毅、粟裕率江南指挥部主力渡过长江挺进苏中、苏北建立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后,廖海涛任江南指挥部政委。14日,率第二支队四团三营特务连在句容县赤山歼灭日军100余人,缴获步枪60余支、九二步兵炮2门。战后,慷慨赋诗:“坚持江南抗敌军,日寇惊呼胆寒心。赤山之战缴敌炮,茅山烽火震南京。”

1941年11月27日深夜,日军集中步、骑、炮联合兵种共3000余人,对16旅驻地江苏溧阳塘马村发动突然袭击。廖海涛组织旅部及中共苏皖区党委机关转移,率部对敌阻击,掩护机关人员突围,打退日军多次疯狂进攻。战斗从28日凌晨一直坚持到中午,毙伤日、伪军300多名。廖海涛身陷重围,腹部中弹,仍然手捂伤口继续指挥战斗,最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32岁。

有关红色经典故事 篇2

白阳珍,华池县南梁乡荔园堡村人,1872年出生,1933年参加革命,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南梁第一个农民联合会——金岔沟农民联合会主任。那时,他已61岁。

在南梁根据地开创前,白阳珍一家酷受地主老财和团丁土匪的剥削和欺凌,靠开点零星荒地和租种地主部分薄田度日,稍遇年馑,全家老小便只得靠采集野果、野菜充饥,尽管如此,他还时常接济比自己更穷的邻居和乡朋。1928年,陇东大旱,村民饥饿难耐,白阳珍积极鼓动村民们同地主豪绅斗争,说:“饥荒年,人命关天,饿死的人都是胆小的,他们(指地主豪绅)为富不仁,就应硬来!”在那场闹饥荒的斗争中,白阳珍勇于反抗和富于同情心的性格得到充分表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以后,大家每有拿不准的事,都来找他商量。

后来,刘志丹在南梁组建起一支革命武装,吓得地主和反动民团惶惶不可终日,广作欺骗宣传,称这支革命武装为“土匪”,村民们也个个胆战心惊。白阳珍不偏听偏信,处处留心打探情况,并把探听到的情况告诉给村里人。开始人们还半信半疑,后来游击队在南梁乡荔园堡一带活动,他们所表现出的严明纪律,使群众进一步受到了实际教育,都说他“人老见识广,说话都是有准儿”。从此,群众见了游击队不但不躲避,还亲切地称呼为“咱们的游击队”。

1933年10月下旬,张策等受陕甘边党的指示,来到南梁开始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准备工作,经常在白阳珍的家里落脚。在张策等人的指导下白阳珍走上了革命道路,积极协助张策在荔园堡附近组织和发动群众。他不顾年老体迈,走遍荔园堡川的庄头院落,挨门挨户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和共产党的政策,联络农民积极分子。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成立了南梁地区第一个贫苦农民自己的组织——金岔沟农民联合会,白阳珍被推选为主任。当时缺乏革命骨干,他还让儿子白天章参加革命,并时常叮嘱儿子:‘“要把革命的事干好哩,就是掉脑袋,也应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当时,农民赤卫军没有武器,他就发动群众搜集废旧铁器,同乡邻赶制红缨枪和大马刀,发给赤卫队。白阳珍一心为革命的行为,曾受到当时陕甘边区负责人的的多次表扬。

南梁一带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震慑了国民党军阀和地方反动武装。1934年春,国民党地方军阀仇子康部和庆阳谭世麟民团千余人向南梁发动大规模“围剿”。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主力红军转移外线作战。4月28日,敌人进占荔园堡,大肆烧杀抢掠,搜捕革命干部和红军家属。那天下午,一部分敌人径直向金岔沟扑来。这时白阳珍正在后沟组织群众转移、坚壁物资,闻讯后,迅速布置群众转移,自己留下收拾现场。不一会儿,只见前沟尘土飞扬,敌人的马队涌了进来。白阳珍看到群众刚躲过敌人的视线,还没走远,十分焦急。情急之下,他故意跑出村子,向沟台对面的一条小河沟跑去,敌人果然发现了他,一窝蜂向他扑去。白阳珍被捕了,群众脱险了。

敌人把白阳珍捆绑起来,关押在阎洼子村的一孔窑洞里。当他们得悉被抓的就是白阳珍后,如获至宝,先后用压杠子等酷刑逼讯他,企图从他口中掏出急需的情报。白阳珍年老体弱,被折磨得遍体鳞伤,但他强忍剧痛,英勇不屈,拒不回答敌人的任何审问。无奈之下,谭匪在1934年5月4日佛晓逃窜前,用铡刀将白阳珍杀害,那年他62岁。

白阳珍牺牲了,他在党的指引下,晚年以火一般的革命热情,投身于创建南梁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为革命做了许多重要工作,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催人泪下的“黄昏颂”……今天,这位英雄的名字镌刻在高耸的南梁革命烈士纪念塔上,也深深铭刻在每个华池儿女的心里。

有关红色经典故事 篇3

6.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

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7、王朴

王朴,也作王璞。王朴生于1928年,牺牲于1941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3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8、魏大光

1939年5月,魏大光主动请示贺龙师长回家乡招兵扩大部队。师党委接受了魏大光的请求,并派出三十多名干部随同前往。

这支精干的武装工作队,昼夜兼程,回到霸县堂二里,活动范围扩大到武清、安次、永清一带,重点是对那些小股抗日武装进行说服教育工作。

仅仅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将上述一带十几股一千多人的武装收拢起来,进行了整编,发了军装,给他们戴上了“八路军”的臂章,准备开往独二旅驻地。

令人遗憾的是,在行前几天时,魏旅长坐船去一处辞行,行至霸县大宁口村北时,与日军汽艇相遇,日军汽艇架有两挺机枪,而我军小船上只有短枪,魏大光被日军击中头部牺牲,同时牺牲的有随员十二人。

8、马本斋

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土沦丧,报国无门,因不满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卸甲,回到了故乡河北省献县东辛庄。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1938年4月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任总队长。随后一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他任司令员。1942年8月,回民支队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马本斋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改编后的回民支队,在马本斋的率领下,战斗力不断提高,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抗日劲旅。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不惧牺牲,浴血作战,奋勇杀敌,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在广阔的冀中平原和冀鲁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屡建战功,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

10、刘传文

原名刘坚,1927年间,由于谢自瑶在徐田村设卡抽税,勒索群众,他亲自持枪到谢自瑶家,当场打死谢自瑶、谢泉芳、谢泉深三人。以后,他又到罗岗霞岚把练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参”,解决当时革命活动经济困难的问题。

他屡建战功,1929年9月26日,大信苏区红军由营长张国标率领攻打罗岗。刘传文连长带领赤卫队从左翼镰子寨进发,但当时陈尧古的部队联合由罗岗顽畲上的敌人,已赶到镰子寨,阻击我左中两翼部队前进。

由于敌人的武器多而精良,而我方仅有粉枪、土炮等,结果在无法取得胜利时,我军下令撤退。刘传文同志为了掩护赤卫队后撤,阻止敌军追击,他使用两支驳壳枪靠在大松树下与敌人激战,结果,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中,他却壮烈牺牲了,那时他年仅22岁。

有关红色经典故事 篇4

有一次,雷锋又到驻地附近的张家堡去看望乡亲们,没想到,碰见张二狗跟张大剩打架。

在雷锋同志跟乡亲们的拉扯之下,才让他们停下来,不过两人都受伤了,头破血流的。

雷锋同志赶紧问这是怎么回事。张二狗嘴巴快,就说:“解放军同志,你给评评理,这个张二狗,他家建房子,房子比我家高一尺,这还不说,他家的飞檐正对着我家的大门,这不是明摆着要害我家嘛!”

雷锋一看,果然是这样,就对张大剩说:“你办事可不厚道啊,利用封建迷信那一套残害革命同志,快把房子拆了!”

张大剩也一脸无奈,说:“雷锋大哥,我家好不容易凑点钱建房子,如果拆了重建那不够钱啊!我知道错了,你帮帮忙,想想办法吧!”

雷锋同志经常到张家堡,知道他说的也是实情,就皱着眉头想办法,最后,他说:“张二狗,你在你家屋顶放一块一尺高主席的相,这样就跟他家一样高了。主席光辉万丈照四方,也不怕他家的屋檐。”

两个人都说好,围观的群众也拍手叫好,都称赞:“真是人民的好子弟兵啊!”

有关红色经典故事 篇5

11、杨靖宇

杨靖宇将军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之一,1932年受党中上人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任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天几夜,打死打伤敌军20余人,日寇说,只要你投降决不杀你,皇军非常欣偿你的胆识和才华,皇军会重用你!杨将军说,中国人不知道投降,我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由于当地汉奸的出买,伪军,日军围攻他,打死我们将军的是中国人啊!杨将军壮烈殉国可歌可谛!

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敌人残忍的铡下他的人头颅,部开他的腹部,惊骇的发现他胃肠里尽是未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敌人无不振惊!

杨靖宇将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杨将军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12、程仲一

1938年1月,中共五寨县委成立,程仲一任宣传部长。3月,五寨沦陷后,率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和抗敌自卫队配合八路军一二○师一部袭击驻城日军,迫使日军撤离五寨县城。随后一年,他与王庭弼、白如冰等率晋西北抗日动员委员会部分干部转入大青山,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

曾率当地游击队配合八路军骑兵支队消灭归(绥)凉(城)一带土匪武装,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同年秋,任绥东专署专员,率绥东武工队三下丰东,开辟丰东抗日游击根据地。之后调任绥中专署专员。

曾率专署游击队奇袭三道营火车站,毙伤日军站长以下敌伪官兵多名,缴获20余支枪和大批弹药。在任任绥南专署专员期间,带领武工队在崞县窑子、三道沟、公鸡咀一带与敌作战中连战连捷。1944年2月10日晨,为汉奸出卖,被日军重兵合围于凉城县郭木匠沟一带。为掩护其他人员突围牺牲。时年28岁。

13、廖海涛

192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9月20日,红四军攻克上杭城。29日,在红军帮助下,廖海涛领导大岭下农民举行暴动,建立乡苏维埃政府,当选乡苏维埃主席。

在闽西南地区党、政、军领导人会议上,廖海涛当选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随后返回双髻山继续坚持游击斗争。同年的一天深夜,廖海涛率领杭代县游击队奇袭大洋坝民团炮楼,缴获几十支枪、几担子弹。

陈毅、粟裕率江南指挥部主力渡过长江挺进苏中、苏北建立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后,廖海涛任江南指挥部政委。14日,率第二支队四团三营特务连在句容县赤山歼灭日军100余人,缴获步枪60余支、九二步兵炮2门。战后,慷慨赋诗:“坚持江南抗敌军,日寇惊呼胆寒心。赤山之战缴敌炮,茅山烽火震南京。”

1941年11月27日深夜,日军集中步、骑、炮联合兵种共3000余人,对16旅驻地江苏溧阳塘马村发动突然袭击。廖海涛组织旅部及中共苏皖区党委机关转移,率部对敌阻击,掩护机关人员突围,打退日军多次疯狂进攻。战斗从28日凌晨一直坚持到中午,毙伤日、伪军300多名。廖海涛身陷重围,腹部中弹,仍然手捂伤口继续指挥战斗,最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32岁。

14、赵博

赵博同志曾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他始终把自己看作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从不搞特殊化。他身患肺结核、胃病、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为了照顾他的身体,上级发给他一瓶鱼干油丸,而他却不肯服用,马上派人送到医院,给伤病员补养身体。在一次战斗后,部队缴获了一部分小麦,后勤部门悄悄给赵博留下100公斤,赵博知道后,不讲情面,对有关人员进行了严厉批评,并派人磨成面粉,送给党校改善生活。有人说他是老一套,他回答:“这个老一套是党的优良传统,万万不能丢。”

赵博同志有很强的群众观念,对违犯群众利益的行为从不姑息。有一次部队行军,经过敌占区青竹湖一带。他发现身后的马正在吃大田里的大豆,立即批评了警卫员小任,教育他说:“不论在根据地还是在敌占区,都要紧密依靠群众。”当时有个县长贪污腐化,群众影响极坏,经查实后,赵博立即召开区委会议,给予这个县长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的处分。

15、张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

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有关红色经典故事 篇6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白洋淀有个聪明勇敢的男孩叫张嘎。在鬼子的一次突袭中,张嘎目睹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鬼子打死和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被抓,因此悲痛欲绝,决心报仇,毅然出发去寻找打鬼子的游击队伍。在路上,他误把游击队排长罗金保当作汉奸,想缴他的枪而闹出笑话。后来,人小鬼大的张嘎缴了胖翻译的“真家伙”。

为了不让队长把枪收回去,他竟动了“嘎”气,将枪藏到了老鸹窝里。经过区队长的教育,张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一次战斗中,他受了伤在老乡家里修养。在游击队攻打敌人岗楼时,他偷偷从老乡家里跑回参战,不幸在进城侦察时被捕。在敌人面前,张嘎刚强不屈,并在战斗中逃了出来,并配合游击队拔掉岗楼,救出钟亮。战斗胜利了,区队长代表部队表扬了张嘎,张嘎终于成了一名出色的小侦察员。

有关红色经典故事 篇7

有一次,雷锋跟战友执行森林防火巡查任务,在一个深山里,有一个小山村,一条小河从村中间穿过,以前这条河上有一座木桥,可不久前被河上游漂下来的木头给撞跨了。村民就只好从水里的石头上过河。

雷锋跟他的战友经过这条河时,看到河上没有桥,有只好从水里的石头上过河。雷锋正在过河的时候,河边来了一个人,一个残疾人,从地上爬过来的。

雷锋的战友看到这个人都捂着鼻子,赶紧走开。因为这个人一身猪粪狗屎,披头散发。

那个残疾人在河边停下来,嘴里喊:“解放军同志们,帮帮我,我要过河!”

其他的战友都躲,这人太脏了,只有雷锋不躲,他一把将残疾人背过河,还专门等这个人办事完,又帮忙把他背回来。

战友们都对雷锋同志竖起大拇指,说:“雷锋同志真是好样的!”

有关红色经典故事 篇8

1941年10月5日上午,风和日丽。蔚县大南山的山脚下有个12岁的放牛娃,叫张大义。正赶着地主的牛群,迎着朝阳,唱着山歌,在山坡坡上跑来跑去,他的歌声和老黄牛的吼声,在山沟沟里头回荡。

就在张大义蹦蹦跳跳十分开心之际,突然,他发现前方有一群日本鬼子兵揣着刺刀,探头探脑,贼眉鼠眼地朝中共蔚县县委所在地——瓦子盆村方向窜来,妄图摧毁我县委和民主抗日政府。由于敌人采取闪电式的偷袭,这里的干部群众没有察觉,而陷入日军包围之中。眼看就要发生流血事件,在这千钧一发十分危机时刻。放牛娃张大义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想如果不及时报告县委,就会造成重大损失。于是他奋不顾身,向县委驻地跑去。张大义的举动,被狡猾的日军指挥官松田发现了,他指挥鬼子兵向张大义开枪射击,松田还“嗷嗷”怪叫。子弹在大义耳边、身子周围“吱吱”直叫,可张大义哪管这些,送信要紧。跑呀,跑呀,凭着他多年放牛练出来的两条“飞毛”腿,再加上他对地里熟,早把日本鬼子兵甩得老远,刹那间鬼子连大义影子也不见了,急得鬼子兵也“嗷嗷”叫起来。一边放松,一边四处寻找放牛娃。敌人的子弹虽然没打着大义,可鬼子们的枪声却给山上八路军和地方干部送了信号,部队准备战斗,干部们迅速组织群众转移。

干部和群众安全转移了,可放牛娃张大义腿部受了枪伤,但他咬着牙,忍着疼痛,也隐蔽起来。日本鬼子进村翻箱倒柜折腾了老半天,什么也没捞到,气得鬼子们乱放了一气枪,烧了老百姓几间房子,就灰溜溜地滚回了蔚县城。

鬼子走后,干部和群众找到大义,给他治了伤。从此,放牛娃张大义智斗鬼子兵,保护群众的事迹在蔚县大南山里山外广为传颂,称颂他是机智、勇敢的小英雄。

有关红色经典故事 篇9

石宝芹,1932年11月生,江苏响水县陈家港南林人。1947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队伍再次占领陈家港后,严密封锁,大镇区内生活资料严重匮乏。石宝芹为谋生计,经常用火油,火柴等到王集(今南河)头甲一带去换些玉米,面粉,山芋干等,回去充饥度日,在频繁的往来中。她们与南河区民主政府逐渐取得了联系。1947年秋,开始将南河区民主政府的油印宣传品带进被敌人侵占的陈家港,宣传土地改革,全国解放战争形式等提高群众觉悟。

农历腊月末的一天拂晓前,在新民街巷内挨户地把传单塞进门。天亮后,国民党反动派队伍发现了共产党的传单,立即进行追查。由于叛徒告密,当天晚上,石宝芹等四人落入敌手。在牢中,敌人威逼利诱,但她们众口一词;“不晓得”,“不知道什么传单、小报”。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们坚贞不屈。翌年2月16日,四个姑娘被国民队伍押往南潮河闸堤内,反动军x对她们说:“还有最后机会,谁交待了谁就可以回家。”而四个姑娘齐声说说“你们要杀就动手吧,没有什么可讲的。”最后国民队伍残忍地将她们四人全部杀害。石宝芹英勇就义年仅16岁。

有关红色经典故事 篇10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侯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他下意识地把手伸进裤袋里,意外地,手指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kē)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

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

“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杈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伸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mò)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有关红色经典故事 篇11

“四渡赤水”是在中央红军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是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上的“得意之笔”。

从1935年1月29日到3月22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毛泽东指挥红军巧妙穿插于国民党重兵之间,灵活机动,寻找战机,四渡赤水河,纵横川滇黔:一渡赤水入四川、转云南,二渡赤水奇袭娄山关、再夺遵义城,三渡赤水转战川南、调虎离山,四渡赤水强渡乌江、逼近贵阳,佯攻昆明、实策北上,突破层层防线,摆脱层层合围,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歼敌两师八团,赢得红军长征以来首次大胜。

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有关红色经典故事 篇12

常胜将军粟裕毛泽东说:将中“粟裕最会打仗”

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大将,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著名军事家、战略家粟裕身经百战。在夫人楚青的印象里,“除了排长,军中从班长到总参谋长几乎所有军职粟裕都担任过,他是一个完全依靠战绩战功,从基层点滴成长起来的开国将领。”生前曾不止一次有人称赞粟裕“百战百胜”,粟裕总是半开玩笑地回答:“我哪里是百战,好几百战了。”

他戎马一生,先后6次负伤。头部两次负伤,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手臂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子弹。除此之外,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藏在脑袋里长达54年之久的弹片。

苏中七战七捷、鲁南大捷、血战孟良崮、沙土集之役、淮海战役??戎马一生粟裕以胜仗闻名军中,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称号。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解放军的军事统帅时说:“我的这些战友中,数这个粟裕最会打仗。”

成名之仗——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与南京、_______地区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重点。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毛泽东指示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出击津浦铁路,并准备歼灭由浦口北进的敌人。粟裕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与其外线出击,不如先在内线打一仗再走。1946年,从7月13日至8月31日,华中野战军以3万余人的劣势兵力迎击国民党军12万人的进攻,连续作战7次,歼灭敌军5万余人,被解放区军民誉为“七战七捷”。这次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初战,起到了战略侦察的作用,为中央军委制定内线作战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借鉴。华中野战军在战役中缴获了大批美式武器,极大地提高了装备水平。战士们抚摸着崭新的卡宾枪,高兴地说:“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真不错,知道我们的汉阳造不好用,就送来了卡宾枪,连收条都不要。”

经典战例——淮海战役以少胜多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同国民党军进行的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领导指挥下,在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具体运筹指挥下,以_______,在北起临城(今薛城),东至海州,南到淮河,西抵商丘的广大区域内,同数量上、装备上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大决战。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歼敌55.5万余人,而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有16个纵队、1个军、3个军区部队,占淮海战役参战部队的70%,歼灭的国民党军占歼敌总数的80%。

在淮海战役前、战役中,粟裕三次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建立统一指挥体制的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为战略决战的建议”。在战役指挥上力求先解决黄维兵团,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dg15.com更多工作总结范文编辑推荐

关于红色故事12篇


时间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落在茫茫大海之中,这段时间的工作上的事情终于可以暂时告一段落,我们要写一篇总结来检验这段工作,工作总结可以让我们吸取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帮助今后少走弯路,多出成果。想要写好一篇好的总结还需要什么?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关于红色故事12篇,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关于红色故事(篇1)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度,在这如河的岁月中,涌现出千千万万的爱过英雄,他们的爱国事迹给予我们的感动。

我在课本上看到一篇文章――《抗日英雄赵一曼》,读后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文章中,赵一曼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在一次战头中,她不幸被捕。凶恶的敌人妄想从赵一曼口中知道抗联所在地,但赵一曼忍受一次又一次酷刑,她的右膀被斩断,被戴上几十斤重的铁镣。1936年8月2日,抗日英雄赵一曼,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牺牲时,年仅三十一岁。

赵一曼这个名字已深深烙在我的心中。她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充分体现了一个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他的一句话使我久久不能忘却,她说:“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的信仰......”这种浩然正气永远震撼和激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巍峨、险峻是上的个性;澎湃、娴静是水的个性;坚强、无畏使中国人的个性!”“苟利的国家生死似,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怀,也是所有中国人一生不变的情怀!

祖国的山河无限壮丽,爱国豪情在我们心中如彩般绚丽,永远、永远......

关于红色故事(篇2)

杨靖宇19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有一件事情让老师记忆犹新:有一天,杨靖宇在学校学习(学习情况已无从考证),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大叫,原来是老张被几个兵痞打。于是他们就出来围观。忽然,有一个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声:“你们太欺负人了!”

于是,所有的学生都跟着嚷道。一个兵痞圣气凌凌地说:“怎么拉?他得罪我们了,就该挨!”于是,那个高个子男孩一挥手,说:“上。”几十个学生就连打带赶地把他们赶出了学校,救了老张一命。那个高个子男孩就是杨靖宇。

那几个兵痞不甘心,觉得太丢脸。于是第二天,他们又叫来更多的兵痞,气势汹汹地来到学校。一进学校,就嚷着要找昨天那个高个子男孩。校长急了,就一个劲地道歉。兵痞不听。在这时,杨靖宇爬到房子上,拿着火柴,对兵痞说:“知道这是什么么?是洋火!你们不走,我就把房子烧了。”校长也赶忙说:“诶,我们也管不住他。你们还是走吧,这孩子,你们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会烧。房子烧了,你们头也不会饶你们。快走吧。”于是,兵痞们就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关于红色故事(篇3)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小英雄,我喜欢的小英雄叫刘胡兰,她的家住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重温刘胡兰的故事。

1946年秋天,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山西省文水地区的地主武装也乘机猖狂反扑。革命形势日益恶化,但年仅14岁的中共候补党员、云周西村妇救会主任刘胡兰,坚决要求留下来继续斗争。

1947年1月12日,因叛徒出卖,刘胡兰被阎锡山的部队抓捕。他的父亲刘景谦、母亲胡文秀和二姐刘爱兰都在现场。残忍的敌人在刘胡兰面前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用铡刀杀害,企图以此让刘胡兰屈服。敌人凶狠地说:你看见了吗?现在轮到你了!你要死还是要活?只要你说一句话,就说从今以后再也不当共产党!就这一句,我立马放你回去!面对威逼利诱,刘胡兰毫不畏惧!从容地说道:我叫刘胡兰,死有什么可怕?怕死就不当共产党。要杀要剐由你们,要我自白,妄想!

寒风中,她慢慢把头转向亲人的方向,深情地望了一眼,然后从容走向铡刀…刘胡兰牺牲时,年仅15岁,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刘胡兰牺牲的那个冬天特别冷,不久后的春节,云周西村家家户户都没有贴春联,也没有放鞭炮,乡亲们用无声的悲愤来祭奠牺牲的英雄。

1947年3月,毛泽东转战陕北途中,听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深受感动,挥笔写下8个大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少年强则中国强。同学们,刘胡兰牺牲时,年仅15岁。他的一生,短暂而光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立志、好好学习,争做祖国未来的合格接班人!

关于红色故事(篇4)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1934年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道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审讯。面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凶残的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强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两人深受感动,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经过辗转后,赵一曼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6月30日,赵一曼在准备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军赶上,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凶残的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泼辣椒水等更加严酷的刑讯。据敌伪档案记载,日本宪兵为了逼迫她供出抗联的机密和党的地下组织,对她进行了残酷的拷问。刑讯前后采用的酷刑多达几十种,其中就包括电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县(现尚志市)的火车,她知道日军要将她枪毙了,此时,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她想起了远在四川的儿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

“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中国人民会永远牢记女民族英雄赵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哈尔滨市将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街命名为一曼大街。

“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中国人民会永远牢记女民族英雄赵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哈尔滨市将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街命名为一曼大街。

关于红色故事(篇5)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曲,你必须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故事吧,但你明白他是哪里人吗让我揭开这个谜吧!

王二小,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王二小。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个大山坡上放牛,日军300余人向南滚龙沟袭来,当日军凶狠地用刀逼着二小为他们带路抓八路时,二小十分清楚《晋察冀日报》报社的工作人员和战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隐藏着。他牵着牛机智地领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转,从上午9点多转到了午时3点多。在二道泉山顶,他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想与鬼子跳崖同归于尽,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这时埋伏在山顶的报社武装队发起了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

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1942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日,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必须要不忘国耻,发奋图强,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振兴我中华,不让历史重演。

关于红色故事(篇6)

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今年的东京奥运会牵动了全中国人民的心,更燃起了我们的民族魂。中国运动健将们一路披荆斩棘,一次次拿下奖牌,最终,中国获得了38枚金牌,32枚银牌,18枚铜牌,位列第二,让国歌在东京的上空一次次唱响。

中国奥运会首金获得者杨倩吸引了全中国人民的目光,白嫩的脸蛋,扎着小丸子头,发峰上佩戴一个可爱的小黄鸭发卡,使杨倩更加俏皮动人。谁能想到她还是清华大学的一名大学生呢!妥妥的学霸!比赛中杨倩身着带中国国旗标志的专有射击服,背挺得笔直,一只眼微眯,目光笃定,神态沉稳,一枪又一枪,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最终,杨倩以251.5环的成绩夺得了中国本次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后来在十米七步枪混合团体决赛中,杨倩惊心动魄逆转击败美国组合再次获得冠军,成为了中国本次奥运首位两金获得者。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与我年龄差不多的全红婵了。首次参加奥运会的14岁女孩――全红婵,她身着艳丽的红色泳衣,站在十米高的跳水台上,处之泰然,只见她从容不迫地走到跳水台的边缘,转过身,脚尖点地,双手高举,放下,手抱腿,纵身一跃,在空中完成了几个高难度动作后,完美落水,简直一点水花都没有,完成了她的完美一跳,最终,她五跳三个满分摘得桂冠!全场的观众高举中国国旗为她欢呼喝彩!全红婵也成为了奥运跳水比赛最高分获得者,成了本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年龄最小的奥运冠军。连跳水名将郭晶晶老师都兴奋地鼓掌,随后还拿起手机挤过去拍照。曾经的跳水运动员也发文称:“眼泪瞬间流下来,似乎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在后来的采访中,全红婵被问:“为什么跳的这么好?”“练的,我不是天才,我很笨的,我只是想给妈妈治病。”这些朴实的语言中透露出全红婵的辛苦。是啊,当我们还在被窝里睡觉时,全红婵已经开始一遍又一遍的练习这索然无味又枯燥的动作了,很难想象她是如何挺过来的。“天赋惊人”、“跳水奇才”等赞美,让全红婵一跳成名天下知。事实证明,成功没有捷径,是靠努力换来的。

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结果,但想要有结果必须努力。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天才,奥运赛场上的运动员们无论是首次出战的小将,还是经验丰富的老将,无论是勇夺桂冠,还是遗憾失败,他们都是奋力一搏,都代表十四亿中国人民展现中国风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闪耀着永不言弃,为梦想而奋斗的信念。那抹鲜艳的中国红,早在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让我难忘!

关于红色故事(篇7)

许世友

1906年2月2日生于湖北省麻城县许家洼(今河南省新县许洼)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随拳师入嵩山少林寺。习武8年中,既学会了十八般武艺,也学了飞檐走壁之术。在回家乡探亲时,失手将以势欺人的地主恶少打死,被迫弃家离寺,四处流浪。后到直系军阀吴佩孚部队当兵。

1926年在武昌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师1团任连长,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离队回乡,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1月参加黄(安)麻(城)起义。

1932年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4团团长。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作战中,7次参加敢死队,两次任敢死队队长,屡挫强敌,4次负伤。同年11月在红四方面军主力向川陕边转移途中,指挥第34团在漫川关与堵截之敌勇猛拼杀,为全军杀出一条血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向毛泽东请缨上前线,于1938年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副旅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参加了夏季反击作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85年10月22日在南京病逝。

关于红色故事(篇8)

“男人草鞋”意蕴深 抗日民族英雄少年孤儿当红军 视死如归的刘胡兰歌唱二小放牛郎 狱中传单鸡毛信的故事 “小萝卜头”学文化小兵张嘎当您走进位于河北隆化县城的一座烈士陵园,一个场景立刻会展现眼前―――身着军装的他,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英勇无畏,气壮山河……他就是年仅19岁的,全国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今天,就让我们在烈士的铜像下,回到1948年5月25日的战场…那天下午,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正对隆化中学发起第二次总攻。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但爆破手们都无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现在隆化还没有解放,怎么能算完成任务呢?”副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耳边掠过。但董存瑞沉着机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似的向前跃进几米。突然,敌人的机枪又集中朝他打过来,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但他仍抱着炸药包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 董存瑞急得直攥拳头。这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大批的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般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不行,必须马上把暗堡炸掉,否则有更多的战友要倒下,也会影响整个战役。想到这里,董存瑞毅然决然地将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就听董存瑞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刹那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此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歌声回荡在陵园的上空,也缭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确山李家湾人。 1927年5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春,到达东北,化名张贯一,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组织煤矿工人进行反日运动。在组织运动中,杨靖宇被日本警察署抓捕入狱两次,受到日本军警的严刑拷打,但其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和从事反日运动。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被营救出狱,并出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随后历任中共哈尔滨市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杨靖宇在东北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以罄石县红石砬子为根据地从事抗日运动,历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第1师师长兼政委、第1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委。组建抗联的同时,杨靖宇按照“不击中敌人要害不打”、“对当地人民损害大的不打”的原则,采用“敌合我分,敌进我退,乘敌之虚,各个击破”的战术,与日伪军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麓展开激烈的斗争,很快建立了蒙江(今吉林省靖宇县)、那尔轰、金川(今吉林省辉南县)、河里、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老岭山区和辽宁老秃顶子山等抗日游击根据地,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抗日运动的发展。日军看到抗联势力的不断壮大,感到十分恐惧,在1938年下半年调集重兵对抗联进行“围剿”,并以万元巨金悬赏杨靖宇头颅。1940年初的50多天里,杨靖宇率抗联战士与日军作战40多次,在日军的疯狂“围剿”下,抗联陷入困境,几乎弹尽粮绝,战士们只好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将衣中棉絮掏出来吞咽。日军曾千方百计诱其投降,但杨靖宇坚定地表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热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在斗争进入异常艰难状况下,杨靖宇决定将抗联编成几股小部队,分散活动,保存实力。杨靖宇率400多名抗联战士准备在蒙江方向突围,因叛徒的告密,日军很快就发现了他们的行踪,为使部队安全转移,杨靖宇决定再一次分散突围,自己率一部分抗联战士牵制日军。1940年2月23日,经过几次战斗后,杨靖宇负了伤并且身边只剩下几名抗联战士。日伪军追踪杨靖宇的血迹,很快将杨靖宇与几名抗联战士包围,此时的杨靖宇已经数日粒米未进,以皮带、棉絮充饥,身体虚弱到了极点。敌人的“讨伐队”围了上来,呼喊着要他投降,杨靖宇沉着地掏出双枪向日伪军射击,击毙数名敌人。敌人想抓活的,停止射击高声劝降。他没有应声,乘机烧毁文件,又向敌人开枪射击。敌人活捉杨靖宇的希望落空后,向他进行了疯狂的扫射,杨靖宇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割下其头颅,又剖开遗体的腹部,发现他的胃里除了没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外,竟没有一粒粮食,残暴的敌人都感到十分震惊。为纪念杨靖宇英勇抗日的光荣一生,1946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杨靖宇牺牲的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49年,郭沫若为杨靖宇题词为:“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 1958年 2月23日,杨靖宇的遗首和遗体被隆重公祭并合葬在吉林省通化靖宇陵园。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金日成、崔庸健等国际友人分别送了花圈,高度评价了他光辉的战斗一生。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种表现,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一天,“白公馆”里警钟大响。不多时,地坝的人站了大半圈。成岗一看,墙上岗哨的机枪架满了,一群特务提着手枪站在坝子周围,监视着所有“犯人”。 看守所所长陆青说道:“昨天在胡皓手里抓到张纸条,是哪个写的,站出来说清楚……”成岗一听,纸条,莫非是我写的传单出了问题?不多时,只见几个特务拖着受过重刑的胡皓过来了,只见胡皓的鼻孔、眼睛出血,人已昏迷了。成岗正欲站出来,忽听一洪亮的声音“是我写的!”。原来是齐晓轩站了出来。老齐是江苏人,共产党员,抗战时期来重庆大渡口工厂工作,公开身份是技术员,主要领导工人运动,因被叛徒出卖,前被捕,是狱中地下党领导人之一。就是他叫成岗以仿宋字体把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写出来让狱中同志们传阅,鼓舞斗志。陆青右手一摆,眼睛眯了一下,忽然心中一惊,眼睛一转,便问:“据我所知,你哪里都没有去过,这是你们共产党最近的大事情,你怎么知道的?” “告诉你,那天放风的时候,我看你们办公室没有锁,就顺便走进办公室。从你们报上看到这则消息,所以说是你们告诉我的。”齐晓轩说。 陆青说:“我们的报纸?绝不会登载你们共产党的消息,来呀,去把报纸抱来,让他找。”齐晓轩看了这张看那张,看了大报看小报,终于看到一家民办小报上不显眼的地方登载了这则消息。“你们看,这是你们的报纸吗?”陆青一看顿时呆了。 原来,这张民办小报是成岗隔壁牢房关的黄显声将军给成岗看的。 齐晓轩走向牢房,楼上楼下的同志们、难友都站在铁窗前,看见他回来都很高兴。齐晓轩满脸笑容,向同志们点头致意:“同志们,难友们!我们胜利了,重庆快解放了,五星红旗将在歌乐山上高高飘扬!”“小萝卜头”,真名叫宋振中。由于长年的狱中生活,缺乏营养,他长得头大身小,牢房的叔叔阿姨们都叫他“小萝卜头”。 宋振中在监狱中一天一天长大了,他的爸爸宋绮云、妈妈徐林侠向狱方提出要求,希望能让宋振中出去读书,经过一番努力后,特务最终同意让宋振中每天上楼去,由被关在楼上的东北军将领黄显声将军教宋振中学习。 爸爸宋绮云把树枝磨尖了送给“小萝卜头”当笔,妈妈徐林侠把破布和棉花烧焦了放在小碗里,然后兑上水当墨水。白公馆的叔叔、阿姨每天省出一张草纸,为“小萝卜头”做了几个练习本。从此,每天早上,在白公馆看守所二楼的过道上,在特务的监视下,宋振中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活。一天,振中看着黄显声将军手里拿着一支红蓝铅笔,就问:“你的笔为什么不蘸棉花水就可以画出颜色来?我的笔要蘸一下写一下,我们两个能不能换着用?”黄将军笑着回答说:“可以呀。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只要能用俄语同我说上一两句话,我就可以送给你。” 为了能得到红蓝铅笔,从此,“小萝卜头”更加认真努力地完成黄伯伯布置的作业,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他总是躺在床上默默地背诵俄语,每天早上早早地起来站在铁窗下呀呀地学说俄语。 当“小萝卜头”能够用简单的俄语与黄将军对话的时候,黄将军就把那支振中渴望已久的红蓝铅笔送给了他。“小萝卜头”十分珍惜这支短短的红蓝铅笔,他只是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才用这支笔书写。解放后,从松林坡特务警卫室的地下挖出“小萝卜头”的遗体时,人们发现他的小手还握着一支已经开始腐烂的小铅笔头。当年红军穿的草鞋,就是群众穿用的普通草鞋,并没有分什么男人、女人的。然而,张南生刚参加革命时,却把自己打的草鞋特别喻为“男人草鞋”。部队不少同志也特别喜欢他打的“男人草鞋”。那是1929年冬,朱德和_率红四军第三次来到新泉,开展政治训练和军事训练。指战员们白天学习军事,晚上学习政治,训练抓得很紧。当时,军事训练内容相当丰富,有队列训练、射击训练、投弹训练,还有班、排、连、营的进攻和防御等等。战士们都穿草鞋参训,不少战士两三天就磨烂一双草鞋。刚参加革命、担任乡苏维埃政府委员的张南生,一有空就去观看红四军的军事训练。一天上午,他亲眼见某连指战员组织一场抢占山头的冲锋训练后,不少战士脚上的草鞋都已磨得不像个样子,有20多名战士还光着脚板走回来。张南生想,红军指战员为穷苦人求翻身而打仗,他们训练这么辛苦,这草鞋一定要尽量满足供应才好。当日下午,张南生回到新泉北村,便立即组织乡干部和一批妇女编织草鞋。当时,张南生还不会编草鞋,便请了一位师傅到家里教他。张南生的父亲张志瑞,见南生这孩子也学起编草鞋的手艺,好不生气,便冲着南生骂道:“我才是个武秀才,武得一字不识,没出息,给你学了那么多年书(张南生在连城旧制中学毕业),也回来学这没出息的手艺,你不觉得丢人?!”张南生不敢惹父亲生气,和气地回答说:“爸爸,你不是常说‘家有万金,不如一艺在身’吗?我多学一门手艺,就多一道财路呵!”他父亲无言可对,只好让他去学。张南生毕竟是读书人,学什么手艺都比别人聪明。他学编的第一双草鞋,样子就蛮像的,而且全用了最好的稻草,很扎实,可就是偏大、偏长了一点。张南生听别人这样议论,就自豪地说:“我这双才是真正的男人草鞋哩。”“哈哈,草鞋编大了还美名为‘男人草鞋’,这也算是你的创造发明啰。”有位妇女这样讥笑他。张南生也滑稽地说:“人有分男女,鞋就没分男女?你们没看见,红四军里头几个彪形大汉,那双脚有多大啊!我这双草鞋送去,他们准争着要的。”“说也对,朱军长的脚就比普通男人大得多,说不准南生哥编的这双草鞋就会被朱军长挑上哩!”又一位妇女这样打趣道。第二天,他们把先编织好的几十双草鞋送到红四军驻地,果然有不少个子高大的军人争着要大草鞋,张南生见了非常高兴。从此,他编的草鞋都比妇女们编的大一些。张南生爱编“男人草鞋”这一故事,便在新泉渐渐传开。1930年5月,张南生参加红军,为新中国的建立奋战在大江南北。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29年3月15日,长汀县南寨广场人山人海,红四军在这里召开万人大会,他号召受苦工农团结起来,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消灭地主阶级,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当家作主的红色政权;他号召工农群众踊跃参军参战,建立革命武装,壮大工农红军。会后,就在南寨广场设立参军报名台。在人山人海的广场中,一位中年男子拉着一位约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寸步不离,生怕马上就会丢失的样子。小男孩一定要到报名台看看,中年男子也只好拉着他转了一转。只见报名台前人来人往,穷苦子弟纷纷报名要求参军,看了一阵后,男子便拉着小孩的手回去了。这位被拉着手的男孩小名“松树孜”,当时刚好12岁,原是连城县庙前村一名父母双亡的乞丐,10岁那年流落到长汀县城,天天脸黑头污,衣衫褴褛。一位好心的中年男子将他收留,带他到一个建筑工地做了小工,成了他的师傅。师傅时时处处关心着他,还想认他为“义子”,以后好增加个劳力,帮自己干活。“松树孜”到长汀以后,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新鲜事:红四军入闽,消灭土著军阀郭凤鸣,解放了长汀城。又听了_在大会上的讲话,便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投奔革命,参加工农红军。第二天傍晚他偷偷溜出了工地,左拐右拐,进进退退,生怕师傅跟上来。他直接找到红军在城里的一处驻地,要求马上参军。几位红军战士见他年纪小,人又长得矮小,都劝他回去。可他就是死纠慢缠,战士们不得不带他去找部队领导,一位领导听他讲完经历后,终于同意接收。他主动要求到炊事班洗碗、洗菜、打扫卫生。只因怕被“师傅”认出,被拽回去。没几天,部队开拔了。由于父母生前送他念过两年私塾,文字楚楚可观,在炊事班经常为战友写写家信。领导知道后,调他到团部任宣传队队员。他每到一地,随同队员们提着石灰、朱砂桶,到处刷写红军标语。后来,这名“红小鬼”在部队经历了出生入死、千锤百炼,成为我军医疗战线上一名技术精湛、屡建功劳的高级领导,他就是解放后曾任过国家卫生部长和福建省委书记的江一真。“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吗?让我揭开这个谜吧!王二小,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王二小。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个大山坡上放牛,日军300余人向南滚龙沟袭来,当日军凶狠地用刀逼着二小为他们带路抓八路时,二小非常清楚《晋察冀日报》报社的工作人员和战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隐藏着。他牵着牛机智地领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转,从上午9点多转到了下午3点多。在二道泉山顶,他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想与鬼子跳崖同归于尽,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这时埋伏在山顶的报社武装队发起了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1942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后来,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今天,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一定要不忘国耻,发奋图强,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振兴我中华,不让历史重演。抗日战争时期,有个放羊的孩子叫海娃,他是村里儿童团的团长。有一天,给八路军当交通员的爸爸,拿出一封信,要海娃马上给八路军送去。这封信上粘着三根鸡毛,海娃一看,就明白了,这是最最紧急的信呀!海娃揣好信,赶着羊下山了。还没走到山口,就远远地看见来了一队日本兵。“怎么办?信藏在哪儿呢?”他一眼看到了老绵羊的大尾巴,灵机一动,把信拴在羊尾巴下边,大尾巴一盖,什么也看不出来了。海娃刚站起来,鬼子就来到了身边。“小孩,你的干什么的?实话说,不然杀了你!”“我是放羊的嘛,呜呜呜,我是放羊的嘛。”海娃故意装作害怕的样子哭起来。鬼子看了看这群羊,来了坏主意。他把羊都扣了下来,海娃呢,被逼着给他们赶羊。天黑了,敌人来到一个小山村。村里找不到一个人,也找不到一颗粮食。鬼子们都饿疯了,就叫黑狗子们去杀羊。一个歪嘴黑狗看中了那头老绵羊,上来就抢。海娃眼看自己心爱的羊被拖走杀掉,恨死了敌人。可他更担心鸡毛信,它就绑在老绵羊的尾巴底下啊!老绵羊好像看出了海娃的心思,四条腿往地上一撑,歪嘴黑狗怎么也拉不动,累得出了一身臭汗,只好去抓别的羊。海娃总算放了心,又在盘算着怎样逃走。天刚蒙蒙亮,鬼子就挥着大洋刀,带着队出发了。还没走过几个山头,只听“轰”的一声,走在前面的几个黑狗子倒在地上。原来他们踩上了民兵埋的地雷。海娃真想笑,可没敢笑出来。“小孩,你的前面的开路!”鬼子是要海娃赶着羊,在前面踩地雷。这里的路海娃太熟悉了,他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自己越走越快。敌人都气喘嘘嘘的,越落越远。“小孩,你慢慢地开路!”海娃干脆飞跑起来。叭!叭!鬼子开枪了。海娃一头倒在草丛里。他知道,这里离八路军住的地方不远了,就大声喊起来:“鬼子来啦!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打呀!”果然,八路军叔叔开火了。海娃一高兴,爬起来就想跑,刚跑几步,就昏倒了。一个八路军叔叔忙跑过来:“唉呀,这不是海娃吗?”海娃睁开眼,吃力地说:“叔叔,羊……老绵羊……鸡毛信……尾巴……”话没说完,又昏过去了。等他醒来时,他已经睡在热炕上了。八路军叔叔告诉他,靠着那封鸡毛信送来的重要情报,八路军打了个大胜仗,消灭了好多鬼子和伪军。八路军叔叔又送给海娃刚缴获的两个牛肉罐头。海娃的心里呀,别提有多高兴了。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的白洋淀边上,有个村庄叫“鬼不灵”。村上有个孩子叫张嘎,他一心想当八路,想缴一把真枪,有一位在他家养伤的八路老钟还特地为嘎子削了一把木头枪。张嘎只有一个惟一的亲人——奶奶,他爱奶奶,因为奶奶对他无微不至,他崇敬奶奶,因为奶奶竭尽全力维护着八路军,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着幸福。但是,奶奶为了掩护隐藏在他们家里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老钟,惨死在敌人的刺刀下!幸福的家被敌人摧毁了,嘎子最敬爱的老钟叔也被敌人抓走……同学们,你们想想这一切,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悲惨的啊!张嘎是个可爱的孩子,他勇敢刚强,在敌人面前无所畏惧,表现出威武不屈的精神。当老满父子为掩护他而遭受伪军的毒打时,他敢于大义凛然地挺身而出,并且沉着有力地告诉敌人:“我就是你们要找的八路军,跟他们没有关系!”当他被敌人关在炮楼里进行拷问时,他敢于勇猛地咬着敌人执着皮鞭的魔手……同学们,嘎子的爱国热情、幽默、滑稽、可爱、坚强不屈,不达到目的绝对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从嘎子身上,反映出了他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我们也同样可以把他的精神运用于现在的生活和学习中,面对困难勇于克服,不怕挑战,不怕挫折。同学们,在战争年代,小小年纪的嘎子就不怕牺牲,打鬼子。而我们现在处在和平年代,更应该好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加倍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建设祖国。同学们,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未来的中国属于我们,我们要发奋学习,像嘎子那样毫无保留地把一切贡献给我们的祖国。

关于红色故事(篇9)

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红色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放羊的孩子叫海娃,他是村里儿童团的团长。有一天,给八路军当交通员的父亲发了一封信,要求海娃立即送给八路军。这封信里粘着三根鸡毛,娃娃一看就知道。这是最紧急的信啊

海娃拿着信,赶羊下山了。还没到山口,远远地看到了日本士兵。我该怎么办?信件藏在哪里呢?他一眼就看到了老羊的大尾巴,灵机一动,把信封在羊的尾巴下面,盖上大尾巴,什么也看不见了。海娃刚站起来,鬼子就来到身边。

孩子,你在做什么?老实说,不然就杀了你!

我是放羊啊。嗯,我是放羊啊。海娃故意假装害怕的样子哭了。

鬼子看到这群羊,来个坏主意。他把羊全部拉下来,娃娃被迫赶羊。

天黑了,敌人来到了小山村。村里找不到人,粮食也找不到。鬼子们饿疯了,让黑狗们杀羊。歪嘴的黑狗喜欢那只老羊,一上来就抢。海娃看到自己爱的羊被带走杀死,恨死了敌人。但是,他更担心鸡毛信,绑在老羊的尾巴下面

老羊好像看到了娃娃的心情,四条腿支撑在地上,歪嘴的黑狗怎么也拉不动,累得出了臭汗,得抓别的羊。海娃终于放心了,又在盘中怎么跑。

天刚蒙蒙蒙,鬼子挥大洋刀,带队出发。还没走过几个山头,只听轰鸣的声音,走在前面的黑狗倒在地上。他们踩了民兵埋的地雷。海娃真想笑,但不敢笑。

孩子,你面前的路!鬼子要海娃赶羊,在前面踩地雷。那里的路娃娃很熟悉,他把敌人带到山路上,自己越走越快。敌人气喘吁吁,越落越远。

孩子,慢慢开路吧!海娃娃正在飞。

喇叭!喇叭!鬼子开枪了。海娃倒在草丛里。他明白离八路军住的地方不远,大声喊道:鬼子来了!鬼子来了!八路军叔叔,快打!

果然,八路军大叔火了。海娃一开心,爬起来就想跑,刚跑几步,就晕倒了。八路军叔叔跑来跑去:啊,这不是娃娃吗?

海娃睁开眼睛,辛苦地说:叔叔,羊……老羊……鸡毛信……尾巴……话没说完,又过去了。

当他醒来时,他已经睡在热炕上了。八路军叔叔告诉他,依靠那封鸡毛信寄来的重要信息,八路军打了一场大胜仗,消灭了许多鬼子和伪军。八路军大叔又送给海娃刚收获的两个牛肉罐头。海娃的心啊。不要说有多高兴。

关于红色故事(篇10)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的抗日部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本斋就是这支英雄的回民支队的司令员。

马本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应对国土沦丧,报国无门,因不满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卸甲,到了故乡河北省献县东辛庄。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1938年4月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任总队长。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任司令员。1942年8月,回民支队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马本斋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改编后的回民支队,在马本斋的率领下,战斗力不断提高,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抗日劲旅。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不惧牺牲,浴血作战,奋勇杀敌,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在广阔的冀中平原和冀鲁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屡建战功,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

在党组织帮忙下,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和抗日战争烽火硝烟的考验中,马本斋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他深深地感受到党的伟大,决心加入共产党,为党的事业,为打败日本侵略军,为祖国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甘心境愿把我的一切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给为回族解放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伟业。”1938年10月,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

1943年底,马本斋在率部参加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反蚕食战斗中,颈后长了毒疮。由于战事繁忙,加之缺医少药,未能及时治疗,不久病情加重。1944年1月底,回民支队奉命开赴延安。出发前,他抱病为部队作了最终一次动员,叮嘱同志们“要跟着党,跟着毛泽东,抗战到底!”同年2月7日,马本斋在山东莘县不幸病逝,时年42岁。

关于红色故事(篇11)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杨罗耿兵团东进,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纵队奉命攻打隆化国。24日,六连召开攻打隆化的战前动员大会,董存瑞被选为爆破组组长。

董存瑞带领爆破组的战友们一鼓作气炸掉了敌人的四个炮楼和五个碉堡,顺利地完成了扫除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正当我军发起了总攻之时,突然,在一座桥上伪装十分严密的暗堡喷出6条火舌,拦住了部队冲锋的道路,冲在前面的同志倒下去了,爆破组派上去三名同志,都未能完成任务,董存瑞再次请战,在战友们的火力掩护下,董存瑞机智地通过了几十米开阔地,冲入桥下的旱河沟里,进入了火力死角。可是,桥离地面一人多高,两旁全是光滑的墙壁,没处安放炸药,董存瑞焦急万分,看到冲上来却又纷纷倒下的战友,他毅然用左手代替支架托起炸药包,贴紧桥堡,从容地拉开了导火索,向着冲锋的队伍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前进!”

隆化解放了,董存瑞用自己19岁的年轻生命开辟了胜利的道路。

1948年6月8日,十一纵队党委决定:追认董存瑞同志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生前所在的六班为“董存瑞”班。7月10日,冀热察行署发布决定,将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

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追认董存瑞同志为全国战斗英雄。

关于红色故事(篇12)

20世纪之初,在五四运动的浪潮冲刷下,反动、腐朽的封建制度虽然受到了一定的抨击和摧毁。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推翻封建社会的统治,尤其是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封建制度下提倡的封建礼教、男尊女卑、女子贞节以及三从四德等,仍然在严重地束缚、压迫和摧残着中国农村妇女。赵一曼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封建地主家庭里,也就必然逃脱不掉当时操持家业的兄长像阎王似的以封建礼教严厉地管束她,使她失去自由。男尊女卑,一方面造成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骄横,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女性的压迫和侵夺。

在赵一曼十二岁那年的腊月二十五日,赵一曼的父亲李鸿绪因为咳嗽痰涌昏迷不醒后死去了。按世俗规矩,大哥李席儒便名正言顺地成了当家人。

父亲病死后,小一曼失去了父爱,家里的生活更是沉闷极了。大哥不仅没有父亲那般行医抓药的本事,反而成天赌博、抽鸦片,还要天天摆着家长的派头。大嫂也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之人,两口子三天两头吵嘴闹气。在这种家庭环境里,赵一曼受到了极大的憋屈,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有一天她便向大哥提出:这样活着实在太没意思了,我要出门读书去!大哥只顾抽烟,耷拉着眼皮,头也懒得抬地哼道:不行,我没钱供你!

关于红色经典故事1000字


时光消逝的无影无踪,工作即将翻开新的篇章。你要对这段时间的工作进行一个总结,通过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有新收获。对于总结的撰写你是否感到迷茫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关于红色经典故事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红色经典故事(篇1)

“四渡赤水”是在中央红军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是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上的“得意之笔”。

从1935年1月29日到3月22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毛泽东指挥红军巧妙穿插于国民党重兵之间,灵活机动,寻找战机,四渡赤水河,纵横川滇黔:一渡赤水入四川、转云南,二渡赤水奇袭娄山关、再夺遵义城,三渡赤水转战川南、调虎离山,四渡赤水强渡乌江、逼近贵阳,佯攻昆明、实策北上,突破层层防线,摆脱层层合围,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歼敌两师八团,赢得红军长征以来首次大胜。

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关于红色经典故事(篇2)

白阳珍,华池县南梁乡荔园堡村人,1872年出生,1933年参加革命,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南梁第一个农民联合会——金岔沟农民联合会主任。那时,他已61岁。

在南梁根据地开创前,白阳珍一家酷受地主老财和团丁土匪的剥削和欺凌,靠开点零星荒地和租种地主部分薄田度日,稍遇年馑,全家老小便只得靠采集野果、野菜充饥,尽管如此,他还时常接济比自己更穷的邻居和乡朋。1928年,陇东大旱,村民饥饿难耐,白阳珍积极鼓动村民们同地主豪绅斗争,说:“饥荒年,人命关天,饿死的人都是胆小的,他们(指地主豪绅)为富不仁,就应硬来!”在那场闹饥荒的斗争中,白阳珍勇于反抗和富于同情心的性格得到充分表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以后,大家每有拿不准的事,都来找他商量。

后来,刘志丹在南梁组建起一支革命武装,吓得地主和反动民团惶惶不可终日,广作欺骗宣传,称这支革命武装为“土匪”,村民们也个个胆战心惊。白阳珍不偏听偏信,处处留心打探情况,并把探听到的情况告诉给村里人。开始人们还半信半疑,后来游击队在南梁乡荔园堡一带活动,他们所表现出的严明纪律,使群众进一步受到了实际教育,都说他“人老见识广,说话都是有准儿”。从此,群众见了游击队不但不躲避,还亲切地称呼为“咱们的游击队”。

1933年10月下旬,张策等受陕甘边党的指示,来到南梁开始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准备工作,经常在白阳珍的家里落脚。在张策等人的指导下白阳珍走上了革命道路,积极协助张策在荔园堡附近组织和发动群众。他不顾年老体迈,走遍荔园堡川的庄头院落,挨门挨户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和共产党的政策,联络农民积极分子。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成立了南梁地区第一个贫苦农民自己的组织——金岔沟农民联合会,白阳珍被推选为主任。当时缺乏革命骨干,他还让儿子白天章参加革命,并时常叮嘱儿子:‘“要把革命的事干好哩,就是掉脑袋,也应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当时,农民赤卫军没有武器,他就发动群众搜集废旧铁器,同乡邻赶制红缨枪和大马刀,发给赤卫队。白阳珍一心为革命的行为,曾受到当时陕甘边区负责人的的多次表扬。

南梁一带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震慑了国民党军阀和地方反动武装。1934年春,国民党地方军阀仇子康部和庆阳谭世麟民团千余人向南梁发动大规模“围剿”。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主力红军转移外线作战。4月28日,敌人进占荔园堡,大肆烧杀抢掠,搜捕革命干部和红军家属。那天下午,一部分敌人径直向金岔沟扑来。这时白阳珍正在后沟组织群众转移、坚壁物资,闻讯后,迅速布置群众转移,自己留下收拾现场。不一会儿,只见前沟尘土飞扬,敌人的马队涌了进来。白阳珍看到群众刚躲过敌人的视线,还没走远,十分焦急。情急之下,他故意跑出村子,向沟台对面的一条小河沟跑去,敌人果然发现了他,一窝蜂向他扑去。白阳珍被捕了,群众脱险了。

敌人把白阳珍捆绑起来,关押在阎洼子村的一孔窑洞里。当他们得悉被抓的就是白阳珍后,如获至宝,先后用压杠子等酷刑逼讯他,企图从他口中掏出急需的情报。白阳珍年老体弱,被折磨得遍体鳞伤,但他强忍剧痛,英勇不屈,拒不回答敌人的任何审问。无奈之下,谭匪在1934年5月4日佛晓逃窜前,用铡刀将白阳珍杀害,那年他62岁。

白阳珍牺牲了,他在党的指引下,晚年以火一般的革命热情,投身于创建南梁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为革命做了许多重要工作,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催人泪下的“黄昏颂”……今天,这位英雄的名字镌刻在高耸的南梁革命烈士纪念塔上,也深深铭刻在每个华池儿女的心里。

关于红色经典故事(篇3)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吗?让我揭开这个谜吧!红色经典小故事_红色小故事

王二小,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王二小。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个大山坡上放牛,日军300余人向南滚龙沟袭来,当日军凶狠地用刀逼着二小为他们带路抓八路时,二小非常清楚《晋察冀日报》报社的工作人员和战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隐藏着。他牵着牛机智地领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转,从上午9点多转到了下午3点多。在二道泉山顶,他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想与鬼子跳崖同归于尽,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这时埋伏在山顶的报社武装队发起了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

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1942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后来,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一定要不忘国耻,发奋图强,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振兴我中华,不让历史重演。

关于红色经典故事(篇4)

6.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

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7、王朴

王朴,也作王璞。王朴生于1928年,牺牲于1941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3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8、魏大光

1939年5月,魏大光主动请示贺龙师长回家乡招兵扩大部队。师党委接受了魏大光的请求,并派出三十多名干部随同前往。

这支精干的武装工作队,昼夜兼程,回到霸县堂二里,活动范围扩大到武清、安次、永清一带,重点是对那些小股抗日武装进行说服教育工作。

仅仅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将上述一带十几股一千多人的武装收拢起来,进行了整编,发了军装,给他们戴上了“八路军”的臂章,准备开往独二旅驻地。

令人遗憾的是,在行前几天时,魏旅长坐船去一处辞行,行至霸县大宁口村北时,与日军汽艇相遇,日军汽艇架有两挺机枪,而我军小船上只有短枪,魏大光被日军击中头部牺牲,同时牺牲的有随员十二人。

8、马本斋

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土沦丧,报国无门,因不满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卸甲,回到了故乡河北省献县东辛庄。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1938年4月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任总队长。随后一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他任司令员。1942年8月,回民支队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马本斋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改编后的回民支队,在马本斋的率领下,战斗力不断提高,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抗日劲旅。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不惧牺牲,浴血作战,奋勇杀敌,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在广阔的冀中平原和冀鲁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屡建战功,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

10、刘传文

原名刘坚,1927年间,由于谢自瑶在徐田村设卡抽税,勒索群众,他亲自持枪到谢自瑶家,当场打死谢自瑶、谢泉芳、谢泉深三人。以后,他又到罗岗霞岚把练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参”,解决当时革命活动经济困难的问题。

他屡建战功,1929年9月26日,大信苏区红军由营长张国标率领攻打罗岗。刘传文连长带领赤卫队从左翼镰子寨进发,但当时陈尧古的部队联合由罗岗顽畲上的敌人,已赶到镰子寨,阻击我左中两翼部队前进。

由于敌人的武器多而精良,而我方仅有粉枪、土炮等,结果在无法取得胜利时,我军下令撤退。刘传文同志为了掩护赤卫队后撤,阻止敌军追击,他使用两支驳壳枪靠在大松树下与敌人激战,结果,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中,他却壮烈牺牲了,那时他年仅22岁。

关于红色经典故事(篇5)

有一次,雷锋又到驻地附近的张家堡去看望乡亲们,没想到,碰见张二狗跟张大剩打架。

在雷锋同志跟乡亲们的拉扯之下,才让他们停下来,不过两人都受伤了,头破血流的。

雷锋同志赶紧问这是怎么回事。张二狗嘴巴快,就说:“解放军同志,你给评评理,这个张二狗,他家建房子,房子比我家高一尺,这还不说,他家的飞檐正对着我家的大门,这不是明摆着要害我家嘛!”

雷锋一看,果然是这样,就对张大剩说:“你办事可不厚道啊,利用封建迷信那一套残害革命同志,快把房子拆了!”

张大剩也一脸无奈,说:“雷锋大哥,我家好不容易凑点钱建房子,如果拆了重建那不够钱啊!我知道错了,你帮帮忙,想想办法吧!”

雷锋同志经常到张家堡,知道他说的也是实情,就皱着眉头想办法,最后,他说:“张二狗,你在你家屋顶放一块一尺高主席的相,这样就跟他家一样高了。主席光辉万丈照四方,也不怕他家的屋檐。”

两个人都说好,围观的群众也拍手叫好,都称赞:“真是人民的好子弟兵啊!”

关于红色经典故事(篇6)

常胜将军粟裕毛泽东说:将中“粟裕最会打仗”

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大将,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著名军事家、战略家粟裕身经百战。在夫人楚青的印象里,“除了排长,军中从班长到总参谋长几乎所有军职粟裕都担任过,他是一个完全依靠战绩战功,从基层点滴成长起来的开国将领。”生前曾不止一次有人称赞粟裕“百战百胜”,粟裕总是半开玩笑地回答:“我哪里是百战,好几百战了。”

他戎马一生,先后6次负伤。头部两次负伤,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手臂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子弹。除此之外,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藏在脑袋里长达54年之久的弹片。

苏中七战七捷、鲁南大捷、血战孟良崮、沙土集之役、淮海战役??戎马一生粟裕以胜仗闻名军中,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称号。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解放军的军事统帅时说:“我的这些战友中,数这个粟裕最会打仗。”

成名之仗——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与南京、_______地区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重点。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毛泽东指示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出击津浦铁路,并准备歼灭由浦口北进的敌人。粟裕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与其外线出击,不如先在内线打一仗再走。1946年,从7月13日至8月31日,华中野战军以3万余人的劣势兵力迎击国民党军12万人的进攻,连续作战7次,歼灭敌军5万余人,被解放区军民誉为“七战七捷”。这次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初战,起到了战略侦察的作用,为中央军委制定内线作战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借鉴。华中野战军在战役中缴获了大批美式武器,极大地提高了装备水平。战士们抚摸着崭新的卡宾枪,高兴地说:“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真不错,知道我们的汉阳造不好用,就送来了卡宾枪,连收条都不要。”

经典战例——淮海战役以少胜多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同国民党军进行的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领导指挥下,在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具体运筹指挥下,以_______,在北起临城(今薛城),东至海州,南到淮河,西抵商丘的广大区域内,同数量上、装备上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大决战。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歼敌55.5万余人,而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有16个纵队、1个军、3个军区部队,占淮海战役参战部队的70%,歼灭的国民党军占歼敌总数的80%。

在淮海战役前、战役中,粟裕三次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建立统一指挥体制的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为战略决战的建议”。在战役指挥上力求先解决黄维兵团,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关于红色经典故事(篇7)

在这个星期我读了叫做《红色故事》的书,书里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其中最让我感叹不已的是“方志敏大义灭亲”这个故事。

方志明的生命虽然短暂,却从不属于自我。他心里装的仅有党的事业,全是劳苦大众。如果有谁危害了人民的利益,方志敏第一个不答应,哪怕这个人是他的亲叔叔……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年,方志敏的家乡一连数月滴雨未下,地里的庄稼收成极差。到了秋天,许多贫苦的农民都为交不起租子,还不了地主的债犯愁。方志敏便号召大家反抗,展开了斗争。然而,他的五叔——地主方天雨跳出来,对抗农民运动,震撼了不少地主,没有一个敢跟他一齐收债的。之后,农民和志敏胜利了,民心大振,大家纷纷起来反抗压迫,农民运动也迅速在戈阳蓬勃开展起来。

这本《红色故事》让我认识了以前战争时期的许多英雄,还教会了我要勇敢、坚强。

关于红色经典故事(篇8)

1906年2月2日生于湖北省麻城县许家洼(今河南省新县许洼)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随拳师入嵩山少林寺。习武8年中,既学会了十八般武艺,也学了飞檐走壁之术。在回家乡探亲时,失手将以势欺人的地主恶少打死,被迫弃家离寺,四处流浪。后到直系军阀吴佩孚部队当兵。

1926年在武昌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师1团任连长,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离队回乡,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1月参加黄(安)麻(城)起义。

1932年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4团团长。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作战中,7次参加敢死队,两次任敢死队队长,屡挫强敌,4次负伤。同年11月在红四方面军主力向川陕边转移途中,指挥第34团在漫川关与堵截之敌勇猛拼杀,为全军杀出一条血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向毛泽东请缨上前线,于1938年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副旅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参加了夏季反击作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85年10月22日在南京病逝。

关于红色经典故事(篇9)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的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还有的说,有一年天旱,人们抬着菩萨上山求雨,事先没有吃斋,“神仙”一怒,把人都扣下了,一个也没下来。我们不信什么“神仙”,但也感到大雪山有点神秘可怕。

毛泽东知道了这情况,教育大家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仙”比一比,一定要翻过山去。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军团首长也向我们讲明了雪山的情况。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而且特别强调要认真执行。

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用手掂量着,心头涌起很多感想。一首在江西中央根据地流行的山歌在耳旁萦绕着。

送得哥哥前线去,

做双鞋子赠送你。

鞋上绣了七个字:

红色政权万万岁。

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到我们离开老根据地时的情形。那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十分难过,舍不得离开那里的亲如骨肉的人民群众。老乡们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知道我们要出发,清早就抬着各种慰劳品来送别。一位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杀寇立功”的字句。他嘴角抽动了半天才说:“孩子,带上这双鞋吧!这鞋一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我看着老大爷,看着手里的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伙伴;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它常常鼓舞着我奋勇前进,去消灭敌人。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一次战斗中,我的脚负伤了,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了,才第一次从腰间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老根据地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不久伤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不少,舍不得再穿,就又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

打遵义,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细一看,原来从远处射来的一颗子弹,穿过鞋子,紧挨在腰骨旁的皮肤上。要不是这双鞋,这颗子弹一定够我受的。同志们都替我高兴,说这双鞋真是“救命鞋”。没有负伤,我心里十分高兴,可是又很惋惜,因为鞋子被穿了个窟窿。以后,我就更加珍惜它。

现在要过大雪山了,我拿着鞋又想起那位老大爷说的话,心里充满了力量。是的,老根据地人民做的鞋是“量天尺”。我们就是用这个“尺”。从瑞金一步一步“量”到四川来的。今天我们又要用它来“量”这座连鸟也飞不过去的大雪山了。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山。朝上望望,只见云雾蒙蒙,山顶直插云霄。再往上走,天气突然变了,狂风吼叫,雪花飘飘。我是江西人,很少看到下大雪,起先,东瞧瞧,西望望,倒觉得蛮有趣。谁知越向上爬,地势越陡,天气也越发变坏了。狂风夹着鸡蛋那样大的冰雹,吹打在我们只穿一件夹衣的身上,真象刀刮的一样。我看雪的兴致早就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这时,只觉得呼吸紧迫,浑身无力,只要稍微一松劲,脚就抬不起来了,但又不敢坐下来休息。我亲眼看见有三个同志作下来抱在一起想暖和一下,但他们再也没有站起来。我暗地里留着眼泪,怀念着被大雪吞没的同志,心里十分难受。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四十五斤重的迫击炮筒,走起来就更难了。我踏着前面象雪梯似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脚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觉,曾几次跌倒。每倒下,看到脚上的“量天尺”,心里就感到一股热劲,好象有许多老根据地的老乡扶起我,在背后推着我前进。

终于爬过了雪山。我坐在山根下的一棵树旁边,低头看看那双“量天尺”,沾满了冰泥,脏得不成样子,真有点心痛。幸好除了子弹打的那个洞以外,别处还没有破,我赶忙把它脱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

关于红色经典故事(篇10)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侯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他下意识地把手伸进裤袋里,意外地,手指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kē)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

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

“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杈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伸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mò)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关于红色经典故事(篇11)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齐,不知在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能够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象在为战友指明前景的道路。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和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貌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出,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红桃2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关于红色经典故事(篇12)

刘胡兰小小年纪,就当了共产党员。有一次,敌人把她的村子包围起来了,刘胡兰被抓了起来,可她一点也不惊慌,而是很镇定。当她被讯问的时候,她一个字也不说,于是讯问的人沉不住气了,便一直说共产党的坏话,就是想让刘胡兰不再为共产党做事,想让她把共产党机密的事情都说出来。可刘胡兰却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会为共产党干到底。”敌人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小女孩这么厉害,被激怒了。便用枪先杀了几个人,让刘胡兰害怕,以为这样刘胡兰就会自白了。可刘胡兰见了,一点也不怕,还说“怕死不是共产党。”当她死前还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毛泽东万岁!”就这样,她从容地走向铡刀,被敌人杀害了。1947年春天,毛泽东主席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虽然死了,她的灵魂感动了中国。把每个中国人民心中的一把火给点燃了,而且永远不会被扑灭。因为这把火是用烈士的鲜血烧起来的。是烈士的年轻生命换来的。同学们我们长大以后,一定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不能让那些战士的鲜血白流。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强盛而努力把!

有关红色故事900字


了解“有关红色故事”不妨看看我们推荐的这篇文章,文档处理技能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一般开始写作时,会先阅读相关的优秀范文模板。背诵范文可以更好地学习写作技巧。从哪些方面入手写范文呢?

有关红色故事(篇1)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杨罗耿兵团东进,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纵队奉命攻打隆化国。24日,六连召开攻打隆化的战前动员大会,董存瑞被选为爆破组组长。

董存瑞带领爆破组的战友们一鼓作气炸掉了敌人的四个炮楼和五个碉堡,顺利地完成了扫除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正当我军发起了总攻之时,突然,在一座桥上伪装十分严密的暗堡喷出6条火舌,拦住了部队冲锋的道路,冲在前面的同志倒下去了,爆破组派上去三名同志,都未能完成任务,董存瑞再次请战,在战友们的火力掩护下,董存瑞机智地通过了几十米开阔地,冲入桥下的旱河沟里,进入了火力死角。可是,桥离地面一人多高,两旁全是光滑的墙壁,没处安放炸药,董存瑞焦急万分,看到冲上来却又纷纷倒下的战友,他毅然用左手代替支架托起炸药包,贴紧桥堡,从容地拉开了导火索,向着冲锋的队伍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前进!”

隆化解放了,董存瑞用自己19岁的年轻生命开辟了胜利的道路。

1948年6月8日,十一纵队党委决定:追认董存瑞同志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生前所在的六班为“董存瑞”班。7月10日,冀热察行署发布决定,将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

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追认董存瑞同志为全国战斗英雄。

有关红色故事(篇2)

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经组织批准俩人结为革命伴侣,志同道合,共同进行抗日斗争。冷云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后调到5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导。

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5军1师部队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在西征队伍中,妇女团的战士们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英勇作战。7月12日参加了攻打楼山镇战斗。10月上旬,该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妇女团的上述8名成员,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在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是她们却被敌围困于河边。

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毁掉槍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为弘扬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_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有关红色故事(篇3)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吗?让我揭开这个谜吧!红色经典小故事_红色小故事

王二小,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王二小。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个大山坡上放牛,日军300余人向南滚龙沟袭来,当日军凶狠地用刀逼着二小为他们带路抓八路时,二小非常清楚《晋察冀日报》报社的工作人员和战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隐藏着。他牵着牛机智地领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转,从上午9点多转到了下午3点多。在二道泉山顶,他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想与鬼子跳崖同归于尽,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这时埋伏在山顶的报社武装队发起了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

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1942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后来,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一定要不忘国耻,发奋图强,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振兴我中华,不让历史重演。

有关红色故事(篇4)

杨靖宇19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有一件事情让老师记忆犹新:有一天,杨靖宇在学校学习(学习情况已无从考证),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大叫,原来是老张被几个兵痞打。于是他们就出来围观。忽然,有一个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声:“你们太欺负人了!”

于是,所有的学生都跟着嚷道。一个兵痞圣气凌凌地说:“怎么拉?他得罪我们了,就该挨!”于是,那个高个子男孩一挥手,说:“上。”几十个学生就连打带赶地把他们赶出了学校,救了老张一命。那个高个子男孩就是杨靖宇。

那几个兵痞不甘心,觉得太丢脸。于是第二天,他们又叫来更多的兵痞,气势汹汹地来到学校。一进学校,就嚷着要找昨天那个高个子男孩。校长急了,就一个劲地道歉。兵痞不听。在这时,杨靖宇爬到房子上,拿着火柴,对兵痞说:“知道这是什么么?是洋火!你们不走,我就把房子烧了。”校长也赶忙说:“诶,我们也管不住他。你们还是走吧,这孩子,你们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会烧。房子烧了,你们头也不会饶你们。快走吧。”于是,兵痞们就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有关红色故事(篇5)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当您走进位于河北隆化县城的一座烈士陵园,一个场景立刻会展现眼前―――身着军装的他,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英勇无畏,气壮山河……他就是年仅19岁的,全国著名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

今天,就让我们在烈士的铜像下,回到1948年5月25日的战场…

那天下午,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正对隆化中学发起第二次总攻。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但爆破手们都无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现在隆化还没有解放,怎么能算完成任务呢?”副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耳边掠过。但董存瑞沉着机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似的向前跃进几米。突然,敌人的机枪又集中朝他打过来,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但他仍抱着炸药包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董存瑞急得直攥拳头。

这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大批的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般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不行,必须马上把暗堡炸掉,否则有更多的战友要倒下,也会影响整个战役。想到这里,董存瑞毅然决然地将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就听董存瑞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刹那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此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歌声回荡在陵园的上空,也缭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谢谢大家!

小学生红色故事演讲稿2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有一位可爱可敬的小英雄,他的名字叫雨来。雨来的的家住在还乡河上的芦花村,雨来最喜欢到还乡河里游水玩,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能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12岁的时候,爸爸妈妈把雨来送进了夜校,雨来学习的第一课就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有一天,家里就剩下雨来一个人,他趴在炕上看书,忽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雨来刚要往外跑,进来一个人,原来是区上的交通员李大叔。李大叔忙把墙角那盛着一半糠皮的缸搬开,跳进洞里,对雨来说:“快!把缸搬回原来地方。你就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雨来使尽气力,终于把缸挪回到原地。这时,十几个鬼子端着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抓住了雨来。

炕沿上坐着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鬼子露出满口金牙,做了个鬼脸,假装温和地说:“不要害怕!小孩,皇军是爱护的!”扁鼻子军官伸手往皮包里掏。雨来心里想:“掏什么呢?找刀子?鬼子生了气要挖小孩眼睛的!”只见他掏出来的却是一把雪白的糖块。扁鼻子军官把糖往雨来手里一塞,说:“吃!你吃!你得说出来,那个人在什么地方?”他又伸出那个戴金戒指的手指,说:“这个,金的,也给你!”雨来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用力拉。雨来疼得直咧嘴。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使劲拧。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雨来的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雨来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鬼子打得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

交通员李大叔在地洞里等了好久,不见雨来来搬缸,就往另一个出口爬了出来,大家都说雨来被鬼子打死在河里了。大家来到还乡河边,突然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雨来虽然年纪小,却非常痛恨鬼子,积极帮助八路军抗战,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之中的孩子们要永远记着他,学习他的英雄行为和爱国精神,长大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我们的力量。

谢谢大家!

有关红色故事(篇6)

20世纪之初,在五四运动的浪潮冲刷下,反动、腐朽的封建制度虽然受到了一定的抨击和摧毁。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推翻封建社会的统治,尤其是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封建制度下提倡的封建礼教、男尊女卑、女子贞节以及三从四德等,仍然在严重地束缚、压迫和摧残着中国农村妇女。赵一曼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封建地主家庭里,也就必然逃脱不掉当时操持家业的兄长像阎王似的以封建礼教严厉地管束她,使她失去自由。男尊女卑,一方面造成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骄横,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女性的压迫和侵夺。

在赵一曼十二岁那年的腊月二十五日,赵一曼的父亲李鸿绪因为咳嗽痰涌昏迷不醒后死去了。按世俗规矩,大哥李席儒便名正言顺地成了当家人。

父亲病死后,小一曼失去了父爱,家里的生活更是沉闷极了。大哥不仅没有父亲那般行医抓药的本事,反而成天赌博、抽鸦片,还要天天摆着家长的派头。大嫂也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之人,两口子三天两头吵嘴闹气。在这种家庭环境里,赵一曼受到了极大的憋屈,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有一天她便向大哥提出:这样活着实在太没意思了,我要出门读书去!大哥只顾抽烟,耷拉着眼皮,头也懒得抬地哼道:不行,我没钱供你!

有关红色故事(篇7)

常胜将军粟裕毛泽东说:将中“粟裕最会打仗”

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大将,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著名军事家、战略家粟裕身经百战。在夫人楚青的印象里,“除了排长,军中从班长到总参谋长几乎所有军职粟裕都担任过,他是一个完全依靠战绩战功,从基层点滴成长起来的开国将领。”生前曾不止一次有人称赞粟裕“百战百胜”,粟裕总是半开玩笑地回答:“我哪里是百战,好几百战了。”

他戎马一生,先后6次负伤。头部两次负伤,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手臂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子弹。除此之外,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藏在脑袋里长达54年之久的弹片。

苏中七战七捷、鲁南大捷、血战孟良崮、沙土集之役、淮海战役??戎马一生粟裕以胜仗闻名军中,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称号。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解放军的军事统帅时说:“我的这些战友中,数这个粟裕最会打仗。”

成名之仗——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与南京、_______地区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重点。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毛泽东指示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出击津浦铁路,并准备歼灭由浦口北进的敌人。粟裕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与其外线出击,不如先在内线打一仗再走。1946年,从7月13日至8月31日,华中野战军以3万余人的劣势兵力迎击国民党军12万人的进攻,连续作战7次,歼灭敌军5万余人,被解放区军民誉为“七战七捷”。这次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初战,起到了战略侦察的作用,为中央军委制定内线作战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借鉴。华中野战军在战役中缴获了大批美式武器,极大地提高了装备水平。战士们抚摸着崭新的卡宾枪,高兴地说:“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真不错,知道我们的汉阳造不好用,就送来了卡宾枪,连收条都不要。”

经典战例——淮海战役以少胜多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同国民党军进行的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领导指挥下,在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具体运筹指挥下,以_______,在北起临城(今薛城),东至海州,南到淮河,西抵商丘的广大区域内,同数量上、装备上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大决战。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歼敌55.5万余人,而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有16个纵队、1个军、3个军区部队,占淮海战役参战部队的70%,歼灭的国民党军占歼敌总数的80%。

在淮海战役前、战役中,粟裕三次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建立统一指挥体制的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为战略决战的建议”。在战役指挥上力求先解决黄维兵团,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有关红色故事(篇8)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度,在这如河的岁月中,涌现出千千万万的爱过英雄,他们的爱国事迹给予我们的感动。

我在课本上看到一篇文章――《抗日英雄赵一曼》,读后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文章中,赵一曼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在一次战头中,她不幸被捕。凶恶的敌人妄想从赵一曼口中知道抗联所在地,但赵一曼忍受一次又一次酷刑,她的右膀被斩断,被戴上几十斤重的铁镣。1936年8月2日,抗日英雄赵一曼,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牺牲时,年仅三十一岁。

赵一曼这个名字已深深烙在我的心中。她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充分体现了一个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他的一句话使我久久不能忘却,她说:“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的信仰......”这种浩然正气永远震撼和激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巍峨、险峻是上的个性;澎湃、娴静是水的个性;坚强、无畏使中国人的个性!”“苟利的国家生死似,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怀,也是所有中国人一生不变的情怀!

祖国的山河无限壮丽,爱国豪情在我们心中如彩般绚丽,永远、永远......

有关红色故事(篇9)

许世友

1906年2月2日生于湖北省麻城县许家洼(今河南省新县许洼)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随拳师入嵩山少林寺。习武8年中,既学会了十八般武艺,也学了飞檐走壁之术。在回家乡探亲时,失手将以势欺人的地主恶少打死,被迫弃家离寺,四处流浪。后到直系军阀吴佩孚部队当兵。

1926年在武昌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师1团任连长,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离队回乡,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1月参加黄(安)麻(城)起义。

1932年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4团团长。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作战中,7次参加敢死队,两次任敢死队队长,屡挫强敌,4次负伤。同年11月在红四方面军主力向川陕边转移途中,指挥第34团在漫川关与堵截之敌勇猛拼杀,为全军杀出一条血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向毛泽东请缨上前线,于1938年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副旅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参加了夏季反击作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85年10月22日在南京病逝。

有关红色故事(篇10)

关于60年前的那些日子,许多在解放后出生的青岛人并无深切的感受。对于解放前后故事的了解。都是从父辈那里听来的,但每每想起,却觉得温馨无比。“解放”,是父辈们幸福的记忆,也成了许多人童年的怀想。那些人,那些事,是一段段动人而难忘的故事,每每听到,都激荡着我们的心。

黎明前的电波战

段乐蒙

像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情景一样,在青岛解放前夕的黎明中,也上演着激烈的电波之战。

地下电台的建立一波三折

1948年初,中共青岛市委指示我地下工作者吴荣森同志,迅速建立中共青岛市委地下电台,以加强通讯工作,保证人民解放军及时掌握青岛敌情,有效打击敌人,但是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直到当年的10月才开始启用。地下电台一直是敌人缉查的重点目标,所以电台设立之初便准备了3个台址。为了出其不意,从减少敌人怀疑的角度考虑,第一个便是周围既有国民党驻军,又有大批逃亡地主搭建临时棚的胶东路20号甲。

1949年4月下旬,华北地区大部解放,人民解放大军已逼近青岛外围。市内军政要人和富商大贾惶惶不可终日,南去的船票和飞机票抢购一空。各地反动分子纷纷逃到青岛,胶东路一带路旁临时搭起的草棚里聚集了一批逃入青岛的还乡团分子。电台周围敌情的变化,引起电台小组的警惕,第一个台址有了暴露的危险,为了电台的安全,电报小组研究决定启用第二个台址。这一次是在电台小组成员徐宝光位于曹县路的家里。

斗智斗勇的电波大战

5月2日,解放大军开始进攻青岛;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日益溃败,那些欠下人民血债的人一片恐慌。为了作最后的挣扎,他们到处搜捕共产党人和“嫌疑”分子,警车吼叫声昼夜不停。大批特务开始明察暗访,有时进入民宅突击搜查,有时以查户口为名挨门挨户查看。国民党青岛守敌对电台的控制也日益严格,查封了所有业余电台,并逐一审查。南京国民党国防部也派来电台侦测小组,企图通过电台侦测车巡回测向来搜寻地下电台。

5月19日和20日两个晚上,服务员吴荣森刚把耳机戴上,就听到呼叫我地下电台呼号的电码声,他感到诧异,呼叫的声音提前了,而且呼叫的手法也略感生疏。因为老吴和上级机关的电台打交道已有半年多,双方的手法、声调彼此都非常熟悉。既然时间提前了,手法和声调也有变化,吴荣森感到其中必定大有可疑,他沉着应对,不予回答。敌人见诱骗我地下电台未能成功,开始播放强大的噪音电波进行干扰。原本几分钟就能完成的发报变得异常困难,时间甚至增加了四五倍。

22日深夜,完成发报任务正在收拾存放机器之际,近处突然响起了汽车马达的轰鸣声。这声响早在徐宝光家高墙之外盘旋,久久不肯停歇。往常深更半夜只有捉人的警车出动,而今天怎么会有汽车在墙外转悠?忽然之间,吴荣森意识到,准是敌人侦测电波方位的汽车在搜罗,它很可能已经测到我地下电台的大致方位。就在大家屏气凝神,做好应急准备之时,汽车的声响却渐渐消失了。

黑暗中的致命一击

虽然只是虚惊一场,但是第二天的下午,电台小组还是在城阳路召开了紧急会议。设在曹县路的第二个台址也已经被狡猾的敌人察觉,电台的再一次迁移刻不容缓。会议结束时,已到了戒严的时间,行动只能在次日凌晨开始。恰在此时,小组收到了交通员送来的一份情报,要求尽快发回解放区。吴荣森接过来一看,是蒋介石的一份手谕,大意是撤离青岛的时间由5月25延迟至6月2日,并已派来货轮15艘,以便撤退时尽量多地装载物资。看完这份情报,吴荣森深感责任重大,电报必须立即发出,以便上级尽快了解敌人的意图,采取相应对策。为了不引起邻居的怀疑,也为了协助和保护吴荣森的发报工作,徐宝光一家人都留了下来,一起完成这项重要的使命。

午夜刚过,吴荣森开始待命,徐宝光则在楼台上放哨值夜。规定的发报时间快到了,敌人引诱我地下电台的电码声再次响起,吴荣森不予理睬。诡计没有得逞的敌人又开始播放干扰噪音,老吴耐心地等待着。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终于,规定的联络时间到了,吴荣森从纷乱的噪音中仔细地辨别着,终于找到了上级电台的声音,来不及高兴,他立即将那份重要的情报拍发出去。由于敌人的干扰严重,原本几分钟即可拍完的电稿,一直拍了半个多小时。就在这时,敌人的侦测车又出现了。事关重大,为了完成上级台电要求,吴荣森不顾个人安危一再核实,直至敌人的侦测车停在了门口,才终于完成。老吴和老徐立即烧掉了电稿和密码复制本,拆卸机器并掩藏好,同时,徐光宝的家人也躲藏到了顶棚里,二人则紧握武器,避在门后,准备与敌人战斗,他们屏住呼吸,静听着门外的响动。突然,一束手电的光柱在窗子上晃动,吴荣森掀起窗帘的一角悄悄向外看去,手电是从隔壁的火柴厂那边打来的。下一个目标很有可能就是徐家了。怎么办?街上正在戒严,走是走不脱的,只有跟敌人拼了。庆幸的是,那份至关重要的情报已经发出,也许此刻正在首长的手中。想到这里老吴和老徐二人更是充满了战斗的勇气……

迎来胜利曙光

黑暗中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所有人的心都在半空悬着,精神也是高度的紧张,但这一夜,敌人始终并没有出现在徐家,他们等待的战斗没有到来。凌晨5点,宵禁刚刚解除,电台小组成员黄振远就骑着自行车把电台转移到了第三个台址。

与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有所不同,勇敢的电台成员最终冲破了黎明的黑暗,看到了青岛解放,这最明亮的时刻。

有关红色故事(篇11)

中国红旗,是英雄的象征,中国红旗是英雄们奋斗的荣耀。

小时候我很喜欢蓝色,但是我长到十岁,也就是现在,我才知道红色代表着什么,比如伟大、荣耀……我阅读了历史,看见了无数英雄的战斗、创造、建造……我仿佛看见我就是一个战士,在和无情的敌人战斗着。

红色是英雄们努力奋斗而获得了一个荣耀,是无数人民想得到了一个传承,它是我们中国的象征。

在熊熊烈火中,中国人是一个个勇敢的将军,是无数传承红色基因的勇士,他们走过一片红色的草地,走过一个个掩埋一具具尸体的桥,走过……

在鲜红色的国旗之下,传承了红色基因的同学们,看,他们在举起手敬礼。

那些先辈们是红色的传承者,前辈们用自己的生命染红了国旗,染红了中国,染红了无数的小学生。

每当我翻开历史的时候,我都受益匪浅,仿佛有无数的英雄们战斗,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爱中国,也爱那些英勇的战士们。

没有你们哪有我们的新中国,我深深地爱上了祖国和战士们!

红色经典故事简短7篇


从您的需求出发小编为您定制了这份精选“红色经典故事简短”,如何让自己的范文得到更多人认可?文档处理是职场中不可或缺的生产力工具,这时候就可以借鉴一些高质量的范文。写作架构是文章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相信本网页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

红色经典故事简短【篇1】

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

1930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参加革命,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2营通信员、代理班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上甘岭战役。由于多次出色完成任务,他两次被评为工作模范并荣立三等功。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如不能迅速消灭敌中心火力点,夺取零号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当即被任命为第6班班长。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牺牲时年仅22岁。

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战友们冲上“零号”阵地时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人们看到,黄继光的腿已被打断,身上有七处重伤,他的身后有一道十多米长的血印。可以想见,在最后时刻,黄继光是以何等坚强的毅力,拖着重伤的身躯,爬到敌人的地堡前,又一跃而起的。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最后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

红色经典故事简短【篇2】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的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还有的说,有一年天旱,人们抬着菩萨上山求雨,事先没有吃斋,“神仙”一怒,把人都扣下了,一个也没下来。我们不信什么“神仙”,但也感到大雪山有点神秘可怕。

毛泽东知道了这情况,教育大家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仙”比一比,一定要翻过山去。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军团首长也向我们讲明了雪山的情况。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而且特别强调要认真执行。

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用手掂量着,心头涌起很多感想。一首在江西中央根据地流行的山歌在耳旁萦绕着。

送得哥哥前线去,

做双鞋子赠送你。

鞋上绣了七个字:

红色政权万万岁。

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到我们离开老根据地时的情形。那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十分难过,舍不得离开那里的亲如骨肉的人民群众。老乡们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知道我们要出发,清早就抬着各种慰劳品来送别。一位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杀寇立功”的字句。他嘴角抽动了半天才说:“孩子,带上这双鞋吧!这鞋一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我看着老大爷,看着手里的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伙伴;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它常常鼓舞着我奋勇前进,去消灭敌人。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一次战斗中,我的脚负伤了,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了,才第一次从腰间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老根据地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不久伤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不少,舍不得再穿,就又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

打遵义,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细一看,原来从远处射来的一颗子弹,穿过鞋子,紧挨在腰骨旁的皮肤上。要不是这双鞋,这颗子弹一定够我受的。同志们都替我高兴,说这双鞋真是“救命鞋”。没有负伤,我心里十分高兴,可是又很惋惜,因为鞋子被穿了个窟窿。以后,我就更加珍惜它。

现在要过大雪山了,我拿着鞋又想起那位老大爷说的话,心里充满了力量。是的,老根据地人民做的鞋是“量天尺”。我们就是用这个“尺”。从瑞金一步一步“量”到四川来的。今天我们又要用它来“量”这座连鸟也飞不过去的大雪山了。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山。朝上望望,只见云雾蒙蒙,山顶直插云霄。再往上走,天气突然变了,狂风吼叫,雪花飘飘。我是江西人,很少看到下大雪,起先,东瞧瞧,西望望,倒觉得蛮有趣。谁知越向上爬,地势越陡,天气也越发变坏了。狂风夹着鸡蛋那样大的冰雹,吹打在我们只穿一件夹衣的身上,真象刀刮的一样。我看雪的兴致早就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这时,只觉得呼吸紧迫,浑身无力,只要稍微一松劲,脚就抬不起来了,但又不敢坐下来休息。我亲眼看见有三个同志作下来抱在一起想暖和一下,但他们再也没有站起来。我暗地里留着眼泪,怀念着被大雪吞没的同志,心里十分难受。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四十五斤重的迫击炮筒,走起来就更难了。我踏着前面象雪梯似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脚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觉,曾几次跌倒。每倒下,看到脚上的“量天尺”,心里就感到一股热劲,好象有许多老根据地的老乡扶起我,在背后推着我前进。

终于爬过了雪山。我坐在山根下的一棵树旁边,低头看看那双“量天尺”,沾满了冰泥,脏得不成样子,真有点心痛。幸好除了子弹打的那个洞以外,别处还没有破,我赶忙把它脱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

红色经典故事简短【篇3】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白洋淀有个聪明勇敢的男孩叫张嘎。在鬼子的一次突袭中,张嘎目睹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鬼子打死和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被抓,因此悲痛欲绝,决心报仇,毅然出发去寻找打鬼子的游击队伍。在路上,他误把游击队排长罗金保当作汉奸,想缴他的枪而闹出笑话。后来,人小鬼大的张嘎缴了胖翻译的“真家伙”。

为了不让队长把枪收回去,他竟动了“嘎”气,将枪藏到了老鸹窝里。经过区队长的教育,张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一次战斗中,他受了伤在老乡家里修养。在游击队攻打敌人岗楼时,他偷偷从老乡家里跑回参战,不幸在进城侦察时被捕。在敌人面前,张嘎刚强不屈,并在战斗中逃了出来,并配合游击队拔掉岗楼,救出钟亮。战斗胜利了,区队长代表部队表扬了张嘎,张嘎终于成了一名出色的小侦察员。

红色经典故事简短【篇4】

常胜将军粟裕毛泽东说:将中“粟裕最会打仗”

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大将,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著名军事家、战略家粟裕身经百战。在夫人楚青的印象里,“除了排长,军中从班长到总参谋长几乎所有军职粟裕都担任过,他是一个完全依靠战绩战功,从基层点滴成长起来的开国将领。”生前曾不止一次有人称赞粟裕“百战百胜”,粟裕总是半开玩笑地回答:“我哪里是百战,好几百战了。”

他戎马一生,先后6次负伤。头部两次负伤,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手臂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子弹。除此之外,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藏在脑袋里长达54年之久的弹片。

苏中七战七捷、鲁南大捷、血战孟良崮、沙土集之役、淮海战役??戎马一生粟裕以胜仗闻名军中,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称号。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解放军的军事统帅时说:“我的这些战友中,数这个粟裕最会打仗。”

成名之仗——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与南京、_______地区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重点。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毛泽东指示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出击津浦铁路,并准备歼灭由浦口北进的敌人。粟裕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与其外线出击,不如先在内线打一仗再走。1946年,从7月13日至8月31日,华中野战军以3万余人的劣势兵力迎击国民党军12万人的进攻,连续作战7次,歼灭敌军5万余人,被解放区军民誉为“七战七捷”。这次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初战,起到了战略侦察的作用,为中央军委制定内线作战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借鉴。华中野战军在战役中缴获了大批美式武器,极大地提高了装备水平。战士们抚摸着崭新的卡宾枪,高兴地说:“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真不错,知道我们的汉阳造不好用,就送来了卡宾枪,连收条都不要。”

经典战例——淮海战役以少胜多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同国民党军进行的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领导指挥下,在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具体运筹指挥下,以_______,在北起临城(今薛城),东至海州,南到淮河,西抵商丘的广大区域内,同数量上、装备上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大决战。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歼敌55.5万余人,而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有16个纵队、1个军、3个军区部队,占淮海战役参战部队的70%,歼灭的国民党军占歼敌总数的80%。

在淮海战役前、战役中,粟裕三次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建立统一指挥体制的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为战略决战的建议”。在战役指挥上力求先解决黄维兵团,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红色经典故事简短【篇5】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杨罗耿兵团东进,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纵队奉命攻打隆化国。24日,六连召开攻打隆化的战前动员大会,董存瑞被选为爆破组组长。

董存瑞带领爆破组的战友们一鼓作气炸掉了敌人的四个炮楼和五个碉堡,顺利地完成了扫除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正当我军发起了总攻之时,突然,在一座桥上伪装十分严密的暗堡喷出6条火舌,拦住了部队冲锋的道路,冲在前面的同志倒下去了,爆破组派上去三名同志,都未能完成任务,董存瑞再次请战,在战友们的火力掩护下,董存瑞机智地通过了几十米开阔地,冲入桥下的旱河沟里,进入了火力死角。可是,桥离地面一人多高,两旁全是光滑的墙壁,没处安放炸药,董存瑞焦急万分,看到冲上来却又纷纷倒下的战友,他毅然用左手代替支架托起炸药包,贴紧桥堡,从容地拉开了导火索,向着冲锋的队伍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前进!”

隆化解放了,董存瑞用自己19岁的年轻生命开辟了胜利的道路。

1948年6月8日,十一纵队党委决定:追认董存瑞同志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生前所在的六班为“董存瑞”班。7月10日,冀热察行署发布决定,将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

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追认董存瑞同志为全国战斗英雄。

红色经典故事简短【篇6】

1941年10月5日上午,风和日丽。蔚县大南山的山脚下有个12岁的放牛娃,叫张大义。正赶着地主的牛群,迎着朝阳,唱着山歌,在山坡坡上跑来跑去,他的歌声和老黄牛的吼声,在山沟沟里头回荡。

就在张大义蹦蹦跳跳十分开心之际,突然,他发现前方有一群日本鬼子兵揣着刺刀,探头探脑,贼眉鼠眼地朝中共蔚县县委所在地——瓦子盆村方向窜来,妄图摧毁我县委和民主抗日政府。由于敌人采取闪电式的偷袭,这里的干部群众没有察觉,而陷入日军包围之中。眼看就要发生流血事件,在这千钧一发十分危机时刻。放牛娃张大义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想如果不及时报告县委,就会造成重大损失。于是他奋不顾身,向县委驻地跑去。张大义的举动,被狡猾的日军指挥官松田发现了,他指挥鬼子兵向张大义开枪射击,松田还“嗷嗷”怪叫。子弹在大义耳边、身子周围“吱吱”直叫,可张大义哪管这些,送信要紧。跑呀,跑呀,凭着他多年放牛练出来的两条“飞毛”腿,再加上他对地里熟,早把日本鬼子兵甩得老远,刹那间鬼子连大义影子也不见了,急得鬼子兵也“嗷嗷”叫起来。一边放松,一边四处寻找放牛娃。敌人的子弹虽然没打着大义,可鬼子们的枪声却给山上八路军和地方干部送了信号,部队准备战斗,干部们迅速组织群众转移。

干部和群众安全转移了,可放牛娃张大义腿部受了枪伤,但他咬着牙,忍着疼痛,也隐蔽起来。日本鬼子进村翻箱倒柜折腾了老半天,什么也没捞到,气得鬼子们乱放了一气枪,烧了老百姓几间房子,就灰溜溜地滚回了蔚县城。

鬼子走后,干部和群众找到大义,给他治了伤。从此,放牛娃张大义智斗鬼子兵,保护群众的事迹在蔚县大南山里山外广为传颂,称颂他是机智、勇敢的小英雄。

红色经典故事简短【篇7】

杨靖宇将军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之一,1932年受党中上人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任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天几夜,打死打伤敌军20余人,日寇说,只要你投降决不杀你,皇军非常欣偿你的胆识和才华,皇军会重用你!杨将军说,中国人不知道投降,我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由于当地汉奸的出买,伪军,日军围攻他,打死我们将军的是中国人啊!杨将军壮烈殉国可歌可谛!

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敌人残忍的铡下他的人头颅,部开他的腹部,惊骇的发现他胃肠里尽是未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敌人无不振惊!

杨靖宇将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杨将军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红色经典故事"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