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6.04

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好的教案和课件是老师成功授课的基础,每名老师都应该认真准备。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可以确保核心内容不被忽略。针对“中国古代文学课件”这一主题,下面工作总结之家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参考和帮助!

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读写即兴、推敲、精炼、不甘落后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古代文学家对待写作的严谨态度,领悟写作的道理。

能力培养:感受中国古代文学家对待写作的严谨态度,领悟写作的道理。

重点

感受中国古代文学家对待写作的严谨态度,领悟写作的道理。

难点

感受中国古代文学家对待写作的严谨态度,领悟写作的道理。

教法

读中学

教具

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

我国古代,有许多文学家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你们知道他们中的哪和作品?(学生介绍)他们的这些作品是怎样写出来的呢?今天,我们来阅读三位古代文学家的写作故事。读了他们的故事,相信对同学们写好习作会有所启发和帮助。

板书课题。

二、读中学

1、自由读课文

请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反复读几遍,把课文读流利。

2、自读批注

从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把自己的体会在课本上做批注。

3、小组交流

把自己的体会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估计学生缺少有关资料,所以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

三、全班讨论

从三个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学生自由讲,教师总结。

1、写作的态度要严肃认真。

2、善于修改自己的习作。

3、在修改中力求做到语言精炼。

4、习作贵在出新,尽量不要写别人已经写过的东西。

四、拓展活动

出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引导学生开展语言推敲活动。

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篇2

又名《唐新语》、《大唐世说新语》、《唐世说新语》、《世说》、《大唐新话》等,唐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刘肃著。刘肃,宪宗元和时人。生卒年、籍贯、字号均不详。《新唐书·艺文志》说他是“元和中江都主簿”。此书有元和二年(807)自序,署衔为“登仕郎前守江州浔阳县主簿”。

该书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起自唐初,迄于代宗大历年间,多取材于《朝野佥载》﹑《隋唐嘉话》等书。体例则仿《世说新语》,分匡赞﹑规谏﹑极谏﹑刚正﹑公直﹑清廉﹑持法﹑政能﹑忠烈﹑节义﹑孝行﹑友悌﹑举贤﹑识量﹑容恕﹑知微﹑聪敏﹑文章﹑著述﹑从善﹑谀佞﹑厘革﹑隐逸﹑褒锡﹑惩戒﹑劝励﹑酷忍﹑谐谑﹑记异﹑郊禅等30门类﹑13卷。书后有总论一篇,表明作者的意图是以前事为鉴戒。此书以记言为主,但皆因事而记,可由此窥知高祖至代宗朝政治事件和社会风尚,其中有些记载较两《唐书》为胜,还有一些地方可补两《唐书》的缺漏:(1)有一些为两《唐书》未载的重要人物事迹,如李渊起兵太原后,李靖在长安捕杀李渊亲族,李渊克长安后欲杀之,临刑赦免,后李靖任岐州刺史时,被诬告谋反,赖某御史解救,而两《唐书》李靖传皆失载。(2)有不少两《唐书》无传的官吏的事迹,赖此书得以流传。(3)有些不见于两《唐书》的疏奏、弹文、手诏、榜文的片段,赖此书保存下来。(4)书中也记载了不少有关诗文的材料,尤其是“文章”门,录存初唐及开元初人所作诗歌多首,并叙其本事,间载时人评论,为后来编集和研究唐诗者所取材。如叙述玄宗命张说、徐坚、韦述等辑录《初学记》的经过。使我们得知古代类书是为了作文速成、取材方便而辑撰,也使我们了解《初学记》比前代类书在编排、体例上的优长。另外,像张说对杨炯“耻居王后,愧在卢前”自白的评语,也也首建于该书。

《大唐新语》有明嘉靖潘玄度刻本﹑及明人抄本残卷刻本,改题《大唐世说新语》或《唐世说新语》。《四库全书》据《新唐书·艺文志》恢复原名;《四库全书》文津阁写本;《稗海》本。以《稗海》本较为通行。

今有:《大唐新语》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大唐新语》许德楠﹑李鼎霞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1984年版。该本以《稗海》本为底本,以明代嘉靖潘玄度刻本﹑《四库全书》本等对校,末附佚文及有关序跋;《大唐新语译注》何正平、王德明等译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大唐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20--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篇3

四、怨刺诗 1、西周末叶,王道衰微,社会动荡,于是出现了针砭时弊,感时伤世的怨刺诗。在儒家传统的诗教里面,这些就是“变风”“变雅”,所谓“乱世之音怨以怒”者也。 《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2、二雅之怨刺诗多出于公卿列士之手,内容集中于政治层面,表现上层士大夫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又往往与切身感受相结合。情辞恳切,风格沉痛而凝重,如《大雅・板》《荡》《民劳》《桑柔》《瞻n》,《小雅・节南山》《雨无正》《巧言》《巷伯》等。 《荡》:……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夏代的灭亡,就是殷代的前车之鉴。)。 《瞻n》:天之降罔,维其优矣。人之云亡,心之忧矣。天之降罔,维其几矣。人之云亡,心之悲矣。 《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草。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  彼谮(zèn ()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节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K。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3、国风之怨刺诗多出于下层及民间,多针对具体的社会现象或事件,讽刺更尖刻辛辣,情绪比较外露,以嘻笑怒骂为能事,富有平民文学的特质。如《邶风・新台》《{风・相鼠》《魏风・硕鼠》《陈风・株林》等,皆为名篇。也有比较含蓄哀婉的作品,如《王风・黍离》。 《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选p17) 《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选p11) 赏析: 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但历来争讼颇多,说法虽多,但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本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另一方面,从诗教角度视之,正因其为大夫闵宗周之作,故得列于《王风》之首,此为诗说正统,不可不及,以下从两方面细析之。 闵宗周之诗何以列于《王风》之首,先得弄清何为《王风》,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可见《王风》兼有地理与政治两方面的含义,从地理上说是王城之歌,从政治上说,已无《雅》诗之正,故为《王风》。此诗若如《诗序》所言,其典型情境应该是: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化而为诗是可以有多种作法的,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路子,于是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难怪此后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唱《情诗》到向秀赋《思旧》,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这种兴象风神。 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更进一层,透过诗本文所提供的具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呢?“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充满失望的呼号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诗人的影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心中所怀的不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吗?读此诗者当三思之。  五、征役诗 征役诗是指那些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作品。这些诗歌抒写征役之困顿,劳逸之不公,如《小雅・北山》《召南・小星》;倾诉骨肉离散、夫妻暌违的痛苦,以及征夫、思妇的两地相思和对安乐生活的向往,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当然也有慷慨赴敌的作品,如《秦风・无衣》表现的就是秦人同仇敌忾,抗御外侮的精神。 《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小星》:G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实命不同!  G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n。实命不犹! 《采薇》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W(gu,上声),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YY。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N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N狁来厮杀。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赏析: 本文写了一位服役士兵艰苦的戍边生活,以及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错综心理,反映了戍边战士的思想情绪。全诗六章,可分三层。采用倒叙手法。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后四句解释了为什么难归:远离家园,是因为N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N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

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篇4

唐代记述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笔记,1卷。崔令钦撰。崔令钦,生卒年不详,唐博陵(今定州)人。玄宗开元年间官著作佐郎,历左金吾卫仓曹参军。肃宗朝迁仓部郎中,官终国子司业。

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代开始设置,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唱、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它是唐代宫廷乐伎聚居之地。教坊乐伎大多是女子,演出歌舞和乐曲,为皇家宫廷服务。《教坊记》系撰者为左金吾(掌东城戒备防务的主官)仓曹参军时,教坊中下属官吏为其所述的教坊故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主要记述了开元年间教坊制度、有关轶事及乐曲的内容和起源。开始部分记述乐伎日常生活以及学艺和演出情况,中间列出325首曲名,包括《献天花》、《和风柳》、《美唐风》等大曲46个,一般曲目278个,最后还说明若干乐曲和歌舞的来源,是研究盛唐音乐、诗歌的重要资料。宋代晃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开元中教坊特盛,令钦记之,率皆鄙俗,非有益于正乐也。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虽然有同感,却又看到本书后记谆谆于声色之亡国,意在示戒,其风旨有中取者,同时特别指出书中所列曲调名足为词家考证。

《教坊记》最早刻本为南宋《类说》本,曾慥编。另有《说郛》百卷本,元陶宗仪编;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俨山书院及青藜馆原刻本;明嘉靖间(1522—1566)陆楫本;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古今逸史》收录本明弘治间(1488一1505)郁文博补足百卷本;明末陶珽校订一百二十卷抄本;明崇祯间(1628—1644);《续百川学海》本清顺治三年(1646)重印121卷本;《唐人说荟》本,清陈莲塘编,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刻本,清嘉庆、光绪间(1796—1908)重刻本,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清道光元年(1821)酉山堂复明刻本;民国四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民国十六年(1927)上海涵芬楼据明本排印本;《古今说海》本;《五朝小说大观》收录本;《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收录本;《香艳丛书》收录本,清宣统三年(1911)上海图书公司铅印。今存较早善本为明钞《说郛》本与《古今说海》本。

今有:《教坊记》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用宋刻补足明刻景印本;《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收录本,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刊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收录本,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教坊记笺订》,任半塘笺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亦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教坊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20--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篇5

又作《资暇录》,三卷,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李匡乂撰。旧本或题李济翁,盖宋刻本避宋太祖赵匡胤讳,以其字署之。李匡乂,又作李匡文,晚唐人,字济翁,宰相李夷简子,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初(806),初任洛阳主簿兼图谱官。据郁贤皓《唐刺史考》,李匡乂在宣宗大中、懿宗咸通年间曾任漳州刺史、房州刺史。僖宗幸蜀,李匡文随至成都。昭宗时先后任太子宾客、贺州刺史、宗正少卿、宗正卿。寻卒,年约八十多岁。著述除《资暇录》外,尚有《唐皇室维城录》、《十代镯疑史目》、《汉后隋前瞬贯图》、《两汉至唐年纪》等凡十二种。

《资暇录》上卷多纠正俗说之謬,如“李”字,除水果名、地名、姓氏之外,更无别义,《左传》“行李之往来”乃错字;又如“挽歌”始于春秋;“押衙”应作“押牙”等。下卷多谈物品,如记毕罗、琴甲、茶托子、书题签、席帽、承床等,都有益于考据。此外像论证《文选》五臣注尽出于李善之注反排斥李善之说等,亦有新意。书中虽有一些误解、谬说,为宋人所驳斥,但就全书而言,还是有价值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价值云:“此书上篇正误,中篇谈原,下篇本物。全书均考证之文….谓《论语》宰子昼寝作画寝,乃梁武帝之说;伤人乎不问马,不字断句,乃经典释文之说,均不始於韩愈笔解;谓五臣注《文选》窃据李善之本;谓韩愈《讳辨》误以杜度为名;谓有母之人不可称舅氏为渭阳;谓作《诗疏》之陆玑名从玉傍,非士衡;谓万几字讹作机由汉王嘉封事;谓除授二字有分,以至座前阁下之别,竹甲题签、门杖之始,皆引证分明,足为典据”。

版本有:《资暇集》三卷,清嘉庆谢氏授经图屋抄本;《新刻資暇集》三卷,清抄本,佚名録,清勞格校并跋;《资暇集》三卷,明胡氏文会堂刻格致丛书本,王国维校并跋;

丛书本:《说郛》本资暇集》三卷,明陶宗仪编,明·钮氏世学楼抄本,清顺治三年李际期宛委山堂刻本;《百家名书一百三种》本《新刻资暇集》三卷,明胡文焕编,万历胡氏文会堂刻本清方功惠跋;《百川学海》本,《资暇録》一卷,明吴永编;《学海类编》本,《资暇集》三卷,清曹溶编,清道光十一年晁氏活字印本;《墨海金壶》本,《资暇集》三卷 ,清张海鹏编,清嘉庆十三年至十六年张海鹏刻本。

今有:《资暇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依“顾氏文房小说本”涵芬楼影明本为底本,校以“钦定四库全书”本;《资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丛书集成初编”本,1988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篇6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周树人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狂人日记》

·风骚并重,双璧齐辉:《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

·唐朝的两大文学运动: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

·杜甫的代表作品“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坟五典:古书名。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为“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的书为“五典”。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分孟春、仲春、季春。(夏、秋、冬照此类推)

·三甲:科举名。始于宋代,殿试分三甲,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三甲第一名叫传胪。明清时期相沿,一甲限三人,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

·三从四德:古代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幼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女容、妇功。

·“前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曾朴《孽海花》、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刘鹗《老残游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六朝:魏、东晋、宋、齐、梁、陈。它们均建都于南京。

·竹林七贤:魏晋名士。嵇康、阮籍、山涛、阮咸、王戎、刘伶、向秀。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4、南社:成立于19,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篇7

2、表现相思和爱情受阻的诗。如《郑风・狡童》里头姑娘因为相思而寝食难安; 《狡童》:彼狡童(狡猾的少年)兮,不与我言兮。维(因为)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安稳入睡)兮。 译文: 那个狡猾的小哥哥啊,不愿和我再说话啊。为了你这个小冤家,害得我饭也吃不下啊。 那个狡猾的小哥哥啊,不愿和我同吃饭啊。为了你这个小冤家,害得我觉也睡不安啊。 欣赏: 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说:爱情对于男子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而对于女人则是生命的全部。确实,一个姑娘生活中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反覆证实小伙子的爱情是执着专一,永恒不变的。因而,恋爱中的姑娘永远没有精神的安宁。对方一个异常的表情,会激起她心中的波澜;对方一个失爱的举动,更会使她痛苦无比,寝食难安。《狡童》中的这位姑娘就是如此,或许是一次口角,或许是一个误会,小伙子两个失爱的举动,她竟为之寝食不安,直言痛呼。 首先,诗的两章通过循序渐进的结构方式,有层次地表现了这对恋人之间已经出现的疏离过程。第一章曰:“不与我言”,第二章承之曰:“不与我食”,这不是同时并举,而是逐步发展。所谓“不与我言”,并非道途相遇,掉头不顾,而当理解为共食之时,不瞅不睬;所谓“不与我食”,是指始而为共食之时,不瞅不睬,继而至分而居之,不与共食。爱情的小舟,遇到了急风狂浪,正面临倾覆的危险。与此相应,姑娘失恋的痛苦也随之步步加深。共食不睬,虽一日三餐不宁而长夜同寝尚安;而分居离食,就食不甘味更寝不安席了。毋怪这位姑娘要直言呼告,痛诉怨恨了。 其次,诗篇通过直言痛呼的人物语言,刻画了一个初遭失恋而情感缠绵,对恋人仍一往情深的少女形象。《狡童》中的这位少女初遭失恋,听她的呼告,能感觉在怨恨与焦虑中,仍对恋人充满了渴望与深情。“狡童”的“狡”,一说通“佼”,亦即强壮俊美之意;如此理解,“彼狡童兮”,亦即“那个强壮漂亮的小伙子啊”。这就是骂中有爱,恨中带恋了。所谓“若忿,若憾,若谑,若真,情之至也”(陈继揆(kuí)《读风臆补》)。而两章的后两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则由前两句第三人称的“彼”,转变为第二人称的直面式的呼告了,从而把对“狡童”的恋慕期待之情表现得缠绵难割。钱钟书指出:《狡童》与《褰裳》及《子衿》等对不同女子爱情心理的刻划,“已开后世小说言情之心理描绘矣”(《管锥编》第一册)。诗文小说,打通合观,实独创之见,会心之言。 《秦风・蒹葭》描绘了一个美丽清冷、朦胧迷茫的境界,刻画了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伊人可望不可及的惆怅与失落。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水草交接之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升高,抬高)。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澹sì 水边)。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迂曲)。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zhǐ 水中小块陆地。)。(选p19) 欣赏: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i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i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种朦胧的意境,抒写的主人公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未”,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跻”,升高。“右”,迂曲。“坻”和“b”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珀芥”即琉珀与芥子,这两种东西能够互相吸引)也。”,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而执着的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3、《诗经》中的一些诗在歌唱恋爱的同时也反映了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如《郑风・将仲子》写女子与心上人倾心相爱,但是又惧怕父兄的反对和旁人的风言风语,婉曲之中不乏怨尤。《{风・柏舟》表现了同样的遭遇,她的恋爱遭到了母亲的反对,只有呼天唤地以示抗争。这类诗歌反映的社会问题,是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她们爱情的障碍不是恋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而是外来的社会压力。 《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4、描写美满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以艳丽的桃花起兴,祝福新娘家庭和睦,生活幸福。《郑风・女曰鸡鸣》以夫妇对话的形式,写清晨起床的一个片段,饶有风趣,表现了夫妇缠绵恩爱的情意。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 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 喜气洋洋归夫家。桃花怒放千万朵, 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 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 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 齐心协手家和睦。 特点: 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 《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5、弃妇诗。《诗经》还有几篇作品是被丈夫遗弃的妇女的咏唱。其中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最有名。这两首诗都叙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贞不二、辛劳持家却被无情遗弃的悲惨遭遇,但是又风格各异。《谷风》伤怨丈夫喜新厌旧,悲悲切切,哀怨缠绵;《氓》则通过自己与丈夫在行止、情义等方面的对照,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表现出清醒果决的态度。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篇8

·杜甫的代表作品“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坟五典:古书名。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为“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的书为“五典”。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分孟春、仲春、季春。(夏、秋、冬照此类推)

·三甲:科举名。始于宋代,殿试分三甲,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三甲第一名叫传胪。明清时期相沿,一甲限三人,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

·三从四德:古代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幼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女容、妇功。

·“前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曾朴《孽海花》、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刘鹗《老残游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篇9

【《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撰。

1.儒家经典:

1“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和《乐》称为“六经”又称六艺。

2.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西汉)。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3.诸子散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孔子】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一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论语》为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一书由墨子及其弟子所著,记录了墨子的言行和事迹,语录体。

【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名《南华经》,现存33篇,由庄子及其门人所著。

【荀子】名况,字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

【韩非】哲学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著《韩非子》。

【吕不韦】秦相,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圉寇),战国时郑人,被道家尊为前辈。

(1)【《诗经》】本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亦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和“颂”三个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它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主要作品为《新书》58篇。《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出于此书。另有《论积贮疏》等奏疏,《吊屈原赋》等赋。

【刘安】西汉思想家、文学家。袭父爵封为淮南王。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

《史记》:历史散文。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之一,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首。

【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马”之一。主要作品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前“三史”、四史“之一。

【《战国策》】共33篇,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个方面的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汉赋】中国古代兼有诗歌和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此外国别体史书还有《战国策》和《三国志》。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我国古代著名的通史有两部: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断代史】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均为断代史。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的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追尊为武帝,”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

【曹植】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

【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yǔ、应瑒、刘桢。“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

【竹林七贤】三国魏末七位名士的合称。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由于他们互有交往,而且曾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主要作品为《三国志》,纪传体断代史,记述自黄巾起义至晋灭吴统一天下近百年间的历史。三国在百年间的史事头绪纷繁,陈寿虽分别编为《魏书》、《蜀书》、《吴书》,却能从总揽全局的角度处理,显示出他特异的史才。后人因推崇陈寿的史学和文笔,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外,加上《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大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郦道元】字善友,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成《水经注》四十卷,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志。《三峡》出于此。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加上从晋到明共二十个朝代的纪传体断代史史书合称为“二十四史”。

【刘义庆】袭封临川王。主要作品为《世说》,唐时称为《世说新书》,宋时称《世说新语》,《周处》、《陈太丘与友人期》等出于此书。属笔记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轶事,与”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主要作品为《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钟嵘】字仲伟,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部诗歌论专著《诗品》。品评自汉至梁一百二十多个诗人。

【谢灵运】谢灵运,南朝诗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与陶渊明合称陶谢。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小名客儿,年长后袭封为康乐公,后降为康乐侯,因此世人都称他为”谢康乐“。

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篇10

【《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撰。

1.儒家经典:

1“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和《乐》称为“六经”又称六艺。

2.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西汉)。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3.诸子散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孔子】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一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论语》为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一书由墨子及其弟子所著,记录了墨子的言行和事迹,语录体。

【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名《南华经》,现存33篇,由庄子及其门人所著。

【荀子】名况,字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

【韩非】哲学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著《韩非子》。

【吕不韦】秦相,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圉寇),战国时郑人,被道家尊为前辈。

(1)【《诗经》】本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亦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和“颂”三个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它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主要作品为《新书》58篇。《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出于此书。另有《论积贮疏》等奏疏,《吊屈原赋》等赋。

【刘安】西汉思想家、文学家。袭父爵封为淮南王。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

《史记》:历史散文。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之一,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首。

【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马“之一。主要作品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前”三史“、四史”之一。

【《战国策》】共33篇,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个方面的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汉赋】中国古代兼有诗歌和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此外国别体史书还有《战国策》和《三国志》。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我国古代著名的通史有两部: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断代史】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均为断代史。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的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追尊为武帝,“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

【曹植】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

【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yǔ、应瑒、刘桢。“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

【竹林七贤】三国魏末七位名士的合称。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由于他们互有交往,而且曾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主要作品为《三国志》,纪传体断代史,记述自黄巾起义至晋灭吴统一天下近百年间的历史。三国在百年间的史事头绪纷繁,陈寿虽分别编为《魏书》、《蜀书》、《吴书》,却能从总揽全局的角度处理,显示出他特异的史才。后人因推崇陈寿的史学和文笔,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外,加上《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大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郦道元】字善友,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成《水经注》四十卷,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志。《三峡》出于此。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加上从晋到明共二十个朝代的纪传体断代史史书合称为“二十四史”。

【刘义庆】袭封临川王。主要作品为《世说》,唐时称为《世说新书》,宋时称《世说新语》,《周处》、《陈太丘与友人期》等出于此书。属笔记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轶事,与“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主要作品为《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钟嵘】字仲伟,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部诗歌论专著《诗品》。品评自汉至梁一百二十多个诗人。

【谢灵运】谢灵运,南朝诗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与陶渊明合称陶谢。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小名客儿,年长后袭封为康乐公,后降为康乐侯,因此世人都称他为“谢康乐”。

1、初唐(618—712)唐建立至唐玄宗即位,近1。诗歌成就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传诵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盛唐(712——762)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

【王维】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著有《王右丞集》。

【孟浩然】字浩然,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高适】字达夫,曾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后人辑有《高常侍集》。

【岑参】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著有《李太白集》。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还有“史诗”之称。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g15.com扩展阅读

小学古诗课件


精选文章:如何更好地写教案课件提高授课效果?

每位老师都应该重视教案课件的制作,因为它是成功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同时,教案课件也是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有力推动。您是否正在为教案课件的书写而感到困扰?经过多方考虑,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您推荐了这篇精选文章,希望它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启迪!

小学古诗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3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并默写《出塞》。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背吗?(出示课件)

2.同学们,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吗?(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

1.“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是什么意思?(到边疆戍守边关)

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资料。(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三、明诗意

1.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现在你们默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3.生汇报『』

(1)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3)现在,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指名说,自由说。(教师适时讲解“互文”这一文学知识)

(4)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齐读)

四、悟诗境

1.古人常说:“诗以言志。”就是说诗要表达诗人的一种情感,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唐朝,再度走进这首诗。请学生们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这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荒凉的萧瑟的……)

3.(配乐)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战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让我们和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这两行。(师生同读)

4.遥望明月,我想到了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凄冷的夜晚,戍边的战士们望着天空中那一轮明月,他们会想些什么?(想到了故乡,想到了家人……)因为太思乡了,所以,他们不禁回首,向家的方向望去,他们望到的是什么?

5.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资料)仅山东一地的`戍边战士,能回家的十个里面只有两三人,回家有希望吗?回首有用吗?正如唐代诗人高适所说:(课件出示)征人蓟北空回首。

6.他们只能面对这样的现实,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前两句。

7.人未还,心相系,和战士们同处在一轮明月下的亲人又是怎样一翻情景呢,高适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少妇城南欲断肠。读着这一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怎么理解这一句?

8.仅仅是少妇在盼吗?还有谁在盼?(父母在盼,儿女在盼……)他们那白发苍苍的双亲老泪纵横地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那可怜的妻子在哀怨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那孤苦的孩子在哭喊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同学们,我想用一个“悲”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

10.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战争一直延绵不断,思乡的征人,除了想念家人,还在想念谁?(齐读后两行)师简介李广,出示李广资料。

11.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

12.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

13.这时他们除了有思乡的情怀,还有什么情怀?(誓死守卫祖国边疆的情怀,爱国的情怀……)其实,王昌龄也和战士们一样,有着相同的情怀,所以,才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齐读后两行)

14.这就是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忠诚,感天地;他们的英勇,泣鬼神。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读出他们的豪情壮志。真的越是悲苦,就越是豪壮,这就是唐代边塞诗的特点——悲壮。在悲壮中还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1.现在,假设你们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矗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生配乐齐读)

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课件出示)

六、布置作业

收集你喜欢的边塞诗,并摘抄到采集本上。

板书设计:

出塞

戍边艰辛

期盼良将

小学古诗课件(篇2)

学情分析:

这首古诗,好多孩子学前就已经会背了。如果我们再一味注重读背,那就如我们所说的:学生只是在数白嘴、背天书,毫无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必须把握一点: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定教。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眠、啼、觉、少、晓”5个生字,会写“春、处、多、少”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初步了解诗意。

3、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与乐趣,培养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1、学生背诵以前积累的古诗。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课下搜集背诵了好多的古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来,勇敢地站起来给我们背一首吧!

2、出示图片,观察。

师:你们真是勤奋好学,背诵了这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奖励你们看个图片,示图。真是太美了!老师想用一首古诗来描绘一下这幅图,你猜是什么诗?

老师想背的就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这首《春晓》,(板书课题,解题)我们的课本上也有这首诗呢,赶快看看它和我们背的这首《春晓》是不是一样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2页,自己认真地拼一拼、读一读这首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是圈下来,一会儿想办法解决,好吗?(生自由读,师板书诗)

2、指名读,互相评价。谁愿意把书上的这首诗给大家读一读?

3、这么好听的诗,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三、识记生字。 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这么好吗?因为老师交了好多的生字朋友,瞧:春、晓、眠、觉、啼、多、少、处

2、合作识字。

来看第一位生字朋友,谁认识它?生逐各念出读音。

3、让我们一齐来认认他们吧!

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是呀,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啦,(出示图片)你瞧,花开得多美呀,到处都是鸟儿飞来飞去。天气这么美,你们昨晚睡得舒服吗?你看,这位大诗人睡得也很香,连早晨天亮了都不知道,是谁把它叫醒的呀?(小鸟)对啦,到处都是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学生自由想象)大诗人一起床,就听到这么好听的叫声,精神真好呀!可他突然记起昨晚上听到了刮风下雨的声音,就想:园里的花开得那么好,被这风吹了一晚上,不知道掉了多少花瓣下来呢!

2 指导读第一句。

春天的早晨,睡得这么舒服,一醒来听到这么美的叫声,心情真舒畅呀!来,试试看,第一句如何读好呢?

1)生试读。

2)指名读。

3)全班读。

3、 指导读第二句。

诗人在回想昨晚听到的声音,可以把“回忆”的感觉读出来,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4、 把1、2句连起来读一读。

5 、男女生赛读。

五、导背。

1、看图试背。

2、分组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3、全班齐背。

六、指导写字。

1、了解“春”的由来。

你们真像小诗人,有一个朋友很喜欢你们,很想和你们聊聊天,听听他会说些什么吧?大家快看,是哪们小朋友呢?出示“春”字。

(师述:大家好,你们说我是谁?对,我是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是老大,人们很喜欢我,都说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回大地,春雨蒙蒙,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是由两部分构成,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日字底,小朋友们,你们记住我了吗?)

2、指导写“春”。

1)我们来把它请进田字格里吧。

边写边说笔顺,并加上拼音,讲生字的结构。

3、组词。

4、用上“春天”说一句话。

5、同上学习“处、多和少”字。

七、游戏巩固生字复习诗。

1、讲解游戏办法。

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记住了他们,老师奖励你们看(出示卡片)这是什么(红果),对,不过这些红果可不是奖给你们吃的,它是用来串糖葫芦的!怎么串呢?看每个红果上面都有一个字,我们把这些字,重新串成这首诗,每行串一串,全诗四行串四串,老师已经把这些红果给发到了你们小组长的手中,每个小组一句,你们小组成员一块动手把它们串好,看哪组串的既快又好。

2、分组竞赛。

八、布置作业。

小学古诗课件(篇3)

教材简析:

春晓是一首五言绝句,作者孟浩然先写春睡的香甜和对明媚朝阳的喜爱,再回想昨夜的风雨落花,表达出他对美好春光和大自然的赞赏。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定教。牢牢抓住朗读这条主线,充分发挥画面的作用,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在由浅入深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粗解古诗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同时感受作者爱春、惜春,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会写“处、夜”等9个生字,会认12个生字,掌握积累学习古诗的方法。

1、 看题目可知,作者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 晓: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这是一首描写雨后春天早晨情景的诗。

课件播放: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不时有小鸟飞来。生机勃勃。

诗人孟浩然看到了这美丽的春色,创作了这首诗。会背的同学请跟老师背一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检查读的效果(注意指导学生读准5个生字的音)。

(4)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晓、鸟、少”3个字在诗歌中的特别之处。

(7)教师范读,并布置学生边听边看书中的插图,边想:古诗和图画结合,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诗、品诗,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2)图文结合,提升理解。

(3)播放课件,依次出现4句诗描写的画面,学生对照画面说出古诗中相应诗句。

(4)配乐朗读。

同桌对读、小组轮读、表演读,原句译句结合齐读等。

1、 我们和诗人孟浩然都看到了“春日美景”的画面,这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谁来说一说?(板书:喜悦、赞美、喜爱)

2、 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孟浩然,反复吟诵古诗,体会诗人写诗时的心情。

3、 放古筝曲,闭眼听,边听边在脑子里画画,你看到了什么?

“处”字引导认识“折文”

“夜”字第4笔是竖,不是竖提。

小学古诗课件(篇4)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6、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1、教师范写。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小学古诗课件(篇5)

出自:《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小学古诗课件(篇6)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绝句》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本色。活着要做人中的'豪杰,死要死得悲壮,做鬼中的英雄。今天的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因崇敬他当年宁死不屈、不肯忍辱回江东的英雄气概 。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小学古诗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课后“我会填”。

小学古诗课件(篇8)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

小学古诗课件(篇9)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相识诗歌的意思造就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造就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相互来往、互助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形貌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盼望宁静的情感。

教学法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西席激情同砚们我们生涯在一个诗的国家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熏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涯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寓目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问题的明白。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局面而且使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缔造提供一个优秀的感知情况。

二、创设情景开端感知诗意

1、下面请各人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念书情况。

凭据学生朗读情况西席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形貌的画面。

2、西席举行学法指导各人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网络的资料,实验着明白一下诗句的意思。若是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砚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接纳差此外学习结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生长,引发学生创新性头脑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情感朗读

在学生明白诗意的基础上,接纳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砚评议、小组赛读、西席范读等差此形状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历程中西席适时施展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引发情感,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情感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远程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昼军务忙碌,到了静夜,面临边塞荒芜的关山,面临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睁开想象,揭晓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讨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涯。实在,有许多诗人从差此外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对比一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你网络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适才学习古诗的要领,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西席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结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接纳差此形状式,可以读诗谈体会、互助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差此形状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各人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善于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竣事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侪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心田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浏览一番。

2、演示课件,竣事授课。

小学古诗课件(篇10)

1、春去花还在,

2、教学重难点

3、去——来

4、D愿意读的站起来一起读。

5、一、联系实际导入

6、(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

7、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8、制作朗诵ppt古诗词,需要专门的软件。

9、有了软件制作根本不是事。你可以网上下载。

10、学习“竖弯勾”、“横折弯勾”。

11、二、分散识字

1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谜语古诗和很多意思相反的词你们都能背上来。真聪明!在以后的学习中也有很多意思相反的词和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留心学习,多多识记,语文水平会大大提高。

13、E把课文再读一遍,圈出的生字同桌读一读,互相当小老师。

14、远看山有色,

15、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16、一、检查复习

17、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

18、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19、师范写,出示带有田字格的小黑板,师边说边写,重点指导“竖弯勾”、“横折弯勾”。“二”、“七”、“无”竖弯钩中的“竖”都在竖中线起笔。同学们在课本剩余格中写。师巡视指导。

20、B找出生字并圈出来,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1、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看见过“山、水、花、鸟的情景吗?那老师问你几个问题,请想好后回答

22、C开火车、指名、做游戏读生字(卡片)

23、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24、你还知道那些意思相反的词?谁来说一说。自由发言,师订正。

25、B请一位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无声)为什么人走近了听,还是听不到水声?

26、四、课堂练习:开火车每人一句背诵课文。

27、“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28、六、小结:

29、第二课时

30、巩固练习

31、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32、C请一名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什么时候开的?(春天)为什么春天已经过去,花还没谢?(板书:春去还在)

33、分析字形。(说说是怎么记的)

34、教学重难点:

35、四、课堂练习:

36、C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37、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38、A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

39、D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40、“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41、D说说不懂的问题,集中讨论解决。(小组)

42、近听水无声.

43、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意思相反的词。同桌交流。(师板书:远---近、去——来)

44、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45、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两个部首“竖弯勾”、“横折弯勾”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11个字。

46、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47、同学们,老师带来一幅挂图(出示挂图),看看这幅画上画了些什么?(板书: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春天?

48、教学目标:

49、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50、板书设计:

51、二、掌握古诗学习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52、教学目标

53、在田字格本上写本课的生字,每个字写4遍。

54、B师配音读课文,生表演,加深记忆

55、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56、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57、第一课时

58、人来鸟不惊.

59、有——无

60、(3)各种花过了开花季节就会怎样?(看不到花)

6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2、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

63、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64、找搭档背诗句,说诗意。(一人背一人说)

65、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学习课文

66、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67、课外收集谜语,开展猜谜活动。

68、课型:新授

69、B检查生字(卡片,指名读)

70、指名背诵课文

71、(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

72、五、拓展延伸:

73、五、小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能说一说吗?

74、A指名读课文

75、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76、(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77、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78、课时安排:两课时

79、学习字词,读音说义

80、A试读全文,小组检查朗读,班上朗读比赛。

81、板书:1画

82、问题引路,学文识字

83、难点:了解诗意。

84、E齐读课文,试着背诵(以板书的山、水、花、鸟四个字为线索来背)

85、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感受美的熏陶。

86、反义词:远——近

87、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88、(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会飞走)

89、(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90、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91、“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92、试读课文

93、教学过程:

94、三、认识反义词

95、C生口头组词语

96、自学课文

97、(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

98、D认识两种笔画“竖弯勾”、“横折弯勾”和偏旁“走之”

99、A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100、三、集中识字

101、教学过程

102、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103、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104、A自读课文B小组读课文

105、二、学习生字

106、“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107、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108、(1)如果从从远处看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109、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画》教案篇2

110、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初中古诗课件通用


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你知道优秀的资料是怎样的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初中古诗课件通用。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初中古诗课件【篇1】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语言艺术。初中古诗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感悟。以下是几个与初中古诗课程相关的主题范文。

一、古诗中的山水意象

山水是古诗中经常出现的重要意象。赋予山水以美好的意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并且代表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选取古诗中的山水意象来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例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提到的“群山四五俨,一水中流去”,或者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所描述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二、古诗中的爱情意蕴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古诗中经常探讨的话题。古诗中的爱情意蕴丰富多彩,有形而上的纯爱、有现实的爱情苦痛,有表达至深深情的悲壮,也有诉说相思之苦的轻柔。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选取不同风格和主题的古诗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赠花卿》等彰显出爱情的不同形态,激发学生对爱情的思考和理解。

三、古诗中的人生哲理

古人在诗歌中常常表达出自己对人生长河的感受和思考,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的把握、体悟和领悟,构成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包含具体生活体验和实际阅历的古诗来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真谛,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所体现出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修身养性、修行成仁的哲理。

四、古诗中的国家精神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并将古诗与当今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例如,引学生欣赏杜甫的《登高》中所表现的爱国之情以及屈原的《离骚》中所表达出的对国家的思考,同时深入分析国家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综上所述,古诗教学是常规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学习古诗,学习者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味,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髓,培养一种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内心世界。当代的孩子需要通过接触和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根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初中古诗课件【篇2】

古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诗中的句句皆有意境,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初中生而言,古诗课件是常见的学习任务之一,通过学习古诗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下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初中古诗课件的主题。

一、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是初中古诗课件中的重要主题,通过学习古诗鉴赏,不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内涵,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鉴赏古诗之前,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同时,应让学生多练习识别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例如比喻、拟人、对仗等。通过鉴赏古诗,学生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还能从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情感。

二、古诗背诵

古诗背诵是初中古诗课件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通过背诵古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古诗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背诵古诗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语音和语调,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表达古诗的情感和内涵。同时,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生活哲理和情感,让学生认真领悟古诗的深入寓意。

三、古诗创作

古诗创作是初中古诗课件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通过创作古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同时,古诗创作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创作中体验和领悟古诗的情感和内涵。在古诗创作之前,教师应该先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形式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和创新,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新的古诗作品。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支持,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初中古诗课件是学习古诗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鉴赏、背诵和创作古诗,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还能够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开拓自己的美学视野,获得生活中更深入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古诗课件的学习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

初中古诗课件【篇3】

主题:古诗中的自然美景

古诗中自然美景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墨客以自然景观为诗作主题,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与交流。在古诗中,一道秀丽的山河,一朵绚丽的花朵,一片平静的湖泊,都可以被赋予生命,成为诗人心灵的寄托。

文化名城扬州,素有“鱼米之乡、国际园林之都”的美誉。其山水秀美、风光旖旎,成为无数文人墨客赞叹的对象。唐代诗人王之涣曾有一首《登鹳雀楼》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他登高望远,沐浴自然风景,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对自然之美景的感叹。如果说“鹳雀楼”代表了文人墨客洋溢的心情,那么古运河就是扬州美景的代表。杨梅、梅花、月季、荷花……静深的小运河上,一季季花卉盛放,诗情画意,充满了浪漫与柔情。

不仅如此,诗人安徽伯山的《晚春》也让酣畅淋漓的桃花留下了靓丽的身影,且替桃花拟了一篇优美的传奇故事。古人认为桃花有“黄粱美梦”的美好寓意,因此用桃花来比喻人生中美好的一切,充满了期盼和祝福。

在唐诗中,常见描述石林、飞瀑、沙漠、热带雨林、草原、苔原等自然美景的诗篇。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亲描船行洞庭的历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远,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里的湖水和山峰如画卷般铺展在范仲淹的眼前,文字生动而写意,富有诗意;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高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满地芳林秀,飞红舞翠微。”这首诗描绘落花独立、飞红舞翠的情景,意境深远,形象生动。

总之,古诗中自然美景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中国自然美景的交相辉映,更传递着古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畏。这也激发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思考与反思,引导着我们珍惜自然、保护环境。

初中古诗课件【篇4】

主题:赏析唐代诗歌

唐代是中国诗歌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人们的创作达到极高水平,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充满了生命力。本篇文章将从唐代诗歌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唐代诗歌的瑰丽世界。

一、唐代诗歌的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处于高度发展阶段。唐太宗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为文人的崛起提供了机会,文化的繁荣也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多彩的素材。唐代的战争、风景、爱情、个人经历等各种与生活相关的题材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表现。

二、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

唐诗以其具有音乐性、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特点而著称。唐诗的风格多样,但通常都采用了韵律严格、格律周密的形式,而这也是唐诗表现力的基础。同时,唐诗的语言表现也非常丰富,诗人们丰富的语言技巧和意象的运用将唐诗达到了高峰。在表现艺术方面,唐诗具备明确的思想性和感性,其价值观多为逼真写实的人生观和理想人生目标之美。

三、代表作品欣赏

(一)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其以简洁的语言将北国奇峰之盛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文字组织松默紧凑,声音转折自然流畅。

(二)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登高》中的名句,表现出秋天景致下萧条凄凉的心境。用哀伤和愤怒的笔调表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艰窘境遇,从而揭露“忠诚”的悲惨命运。

四、总结

唐代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珍品之一,多才多艺的诗人们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将每一首唐诗都变得光彩照人。唐代的诗歌除了体现出历史的变迁和生活的百态,还为后人提供了一份关于文艺审美的典范和创作的灵感。

初中古诗课件【篇5】

初中古诗课件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初中阶段,学生逐渐接触到古诗,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本文主要介绍初中古诗课件的相关主题。

一、 唐诗鉴赏

唐诗是古诗的骄傲,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初中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一些经典的唐诗如《静夜思》、《春晓》等来学习古诗的韵律、意境、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也可以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风俗等方面的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诗作的内涵和外延。

二、宋词鉴赏

宋词是古诗的精髓之一,以其朦胧、柔媚、婉约的风格、丰富的意象、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古代文学的一大瑰宝。在初中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经典的宋词如《青玉案·元夕》、《卜算子·咏梅》等来掌握诗词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同时,学生也可以了解宋代的社会、文化、风俗等方面的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诗作的内涵和外延。

三、古诗默写

默写是培养学生记忆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初中阶段,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上对经典古诗进行默读和默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和书写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默写题目、组织小组竞赛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四、古诗创作

古诗不仅是一种文学遗产,也是一种表达情感、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在初中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古诗创作,发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诗歌创作的主题、给予参考模板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语言与感情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素养。

五、中国文化的意义

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对中国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透露出的文化气息,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积极认同。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古诗体验美好的情感、领略优美的语言,从而培养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总之,古诗课件的设计既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要注重学生个体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以此提高学生成长为具有中华文化素养的时代新人。

初中古诗课件【篇6】

古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一部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贤们的智慧、情感和文化素养,也能够探究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和价值。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古诗所蕴含的主题,以及相关的范文。

一、景物描写类

古诗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是景物描写。一些古诗家,如唐朝的王之涣、杜甫等,常常把自然环境中的事物描绘得鲜明、细致、生动。通过他们的笔墨和语言,我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与神秘。

以下是一篇描述春景的范文:

盼春

春天终于来了,那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万物复苏。我站在教学楼的阳台上,俯视着整个校园。只见绿色的草地上,已经长出了嫩嫩的小芽,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它们的喜悦;湖面上,一只只小鱼欢快地舞动着身体,好像在为春天的到来庆祝;树枝上的小鸟,发出了欢快的鸟鸣,它们在高歌着春天的佳音。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他也在春天时刻钟情,用笔墨描绘出了一个美丽的天地。

二、人物描写类

古诗中的另一个常见主题是人物描写。许多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在他们的诗歌中,刻画了自己、亲友或伦敌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使他们变得更为生动、形象、感人。

以下是一篇描写古人的范文:

行人

从古到今,中国的行人总是有着特别的地位。古人曾有“行者无疆”的赞叹,一代文豪苏轼也在他的《行路难》中写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篇诗歌表达了一个出生平凡的士人在中国封建社会无路可走的苦闷与无奈。

然而,在另外一些古诗中,我们能够看到,爱情和美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古人生活中不能忽视的一部分。如唐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词《如梦令》中便包含着一段纯真的恋爱故事,使读者的情感被深深牵动。

三、抒情类

古诗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是抒情。古人常常用诗歌来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思考、感受和愿望,将自己的情感和心理表露出来。

以下是一篇抒情古诗的范文:

秋夜思

天上的星星闪耀着闪烁不定的光芒,仿佛有着无穷的魅力。而我在如此美好的秋夜里仍是孤独的,心中不免有些感慨。我悄悄地坐在窗边,望着远方,深深地沉浸在了寂静的氛围中。

赞叹、思考、爱情、悲愁、理想、追求等,所有这一切情感都可以在古诗中找到自己的呈现形式。每一位古诗家都有着独特的情感风格和艺术魅力,值得我们仔细欣赏和研究。

初中古诗课件【篇7】

初中古诗课件主题范文: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代年轻人对于古诗的认同度却越来越低。这样的情况值得我们深思,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脱节所致吗?本文将从这一主题出发,探究如何在当代生活中挖掘古诗的价值。

一、 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灵魂,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也是我们复杂而深刻的文化认同。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民族文化精髓和文化智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传统文化魅力的体现之一就是艺术美学,它倾注了人类智慧、感性与理性思维,是世界文化的宝库。古诗则是最典型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在体裁上具有绝佳的韵律美和语言美,其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越加深刻,既具有艺术美感,也有文化价值。

二、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影响

当代生活的快速变迁,让许多传统文化陷入尘封和遗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当代生活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对我们的人生的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古诗诗歌或许说得到底是人生,透彻描绘出人类的情感、抒发人类的哲理、道出人类的智慧,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蕴含着超越时空的伟大精神。

其次,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温馨安静的人文气息,缓解了快节奏生活对人的冲击。在这个时代,人们越来越需要文化的抚慰,需要文化的安慰,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恰好满足了我们这个需求。

三、如何在当代生活中挖掘古诗的价值

如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反映时代变化的特点,体现古诗的价值和作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文化传承的方式让古诗与当代生活密切连接。国学经典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对于当代人来说,它们是独一无二的珍贵财富。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带我们进入一种全新的文化之旅,让我们深刻认识历史文化、发现文化智慧。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情境化教学的方式使古诗与当代生活互动。教学过程中,将古诗融入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学习情境,引入思想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感性、理性两个层次上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语言美,理解和感受诗歌表达的含义。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社会教育的方式让古诗与现代生活丰富多彩地融合。社会化教育在传承文化传统的同时,也通过文化的创造、传播和变革,与当下的现实环境形成有机联系,使文化呈现出更多元、更富创意的形态。古诗的表现形式不限于文字,也可以通过音乐、舞蹈、比赛等多种形式来呈现。

由此看来,当代生活与传统文化并不是割裂的。我们应该把握当代生活中的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作为涵养人心的源泉,从中挖掘现代文化的精髓,互动发展,让古诗文在现代生活中活跃起来。

初中古诗课件【篇8】

初中古诗课件主题范文:

古诗课件:我们的故乡

古诗中的故乡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对故土的眷恋及思念之情。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家园,更是人们心灵的安身之所,是亲情、友情、爱情的温馨故乡。

《山居秋暝》中,王维神采飞扬地描绘了山居的壮丽景色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让读者在工作、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故乡的含义。杜甫的《静夜思》让人在静夜思念家乡,想念故人。咏史怀古篇也往往展现着诗人内心对故乡的怀念和感伤。

故乡不仅仅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更承载着历史与文化。例如《记南冥洲》讲述了百姓离乡背井的艰辛历程,也蕴涵着南冥文化的历史沉淀。杜甫《登高》不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更关注着社会治理和百姓生活,展现出了故乡的的多元文化、历史及灿烂风景。

故乡是诗人视角下的一切,也是大地万物汇聚的起点。故乡使诗人们心灵返璞归真,感悟生命的意义,表达他们对故乡的追思和感恩。我们在接触古诗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对故乡、对人生的深思,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的更加坚定有力。

通过古诗课件的学习和感悟,我们将在知识的海洋里感悟古人的思想和生命的意义,懂得如何爱惜创造美好的故乡,珍惜生命、追求理想,抒发我们内心的风景,展示我们青春的活力和创造美好故乡的信念。

初中古诗课件【篇9】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庭中有奇树》和《龟虽寿》。

2.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庭中有奇树

一、激趣导入

南朝梁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这样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这句话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板书:庭中有奇树)

【设计意图】由古代批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读通,感知诗歌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师范读《庭中有奇树》,同桌互读,感知古体诗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师进一步指导阅读:

语气:诵读时应有一种凄美、哀婉的意味。《古诗十九首》采用五言句式,一般采用“二一二”拍,和谐整齐;全诗压“i”韵,韵脚有“滋”“思”“之”“时”,朗读时要重读韵脚。另外,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这样整体的韵律感就出来了。

2.读懂诗歌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预设

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前四句描写环境,描绘出庭中繁花似锦的景象。后四句抒发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3.读出意境画面

师:阅读要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诗句呈现的画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情态。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古体诗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同时初步感知诗作内容,为后面理解情感、把握手法做铺垫。

三、品读,揣摩诗歌之意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诗歌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预设

描写庭院中的奇树,抓住其叶、花等景物。“绿叶发华滋”中的“滋”为繁盛的意思,写出叶绿花盛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春日花盛图。

设问2:第三、四句写主人公,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预设

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一个“思”字,可谓诗眼。深闺中的女子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想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设问3:“馨香盈怀袖”一句中的“盈”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

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但此时思念之人却在远方,使这愉悦之情变淡了,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

设问4:“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中的“此物”指什么?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中“此物”指所折的最美的花。这样美的花为什么“何足贵”?显然这是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试想,女子执花在手,无语凝伫,任花香盈袖,愁绪百结,终无可奈何,心生感慨:此花虽美,却不能相赠,有何可贵?不过更增思念之苦罢了。表达了主人公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之情。

师小结: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更好地把握诗情。同时,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妙处。

【板书设计】

龟虽寿

一、读通,感知诗歌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龟虽寿》,同桌互读,感知诗歌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指导阅读。

节奏:四言诗,有规律的短暂停顿(二二节拍)。为了突出语意或情感,要读出诗中较大的停顿(层与层之间)。

重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如“志在千里”“壮心不已”要重读。

语气:语气高亢激越,应读出积极、乐观、豁达的感觉。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说说传达了诗人怎样的观念。

预设

诗人告诉我们,不必羡慕神龟的长寿、神蛇的通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着”,而在于奋发有为。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与文本对话,进一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引发共鸣,为下文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二、品读,读出诗歌之美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前四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用意?

预设

选取了神龟、腾蛇两种意象。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得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设问2:赏析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预设

这四句是千古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曹操以“老骥”自比,用比兴的手法,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设问3:如何理解诗歌第九至十二句的内涵?

预设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是说寿命长短,并不只是被动地由上天安排;身心和悦,就可以益寿延年。说明人通过正确的方法,是可以健体强身,可以取得相对“永年”即长寿的。表现了诗人不甘衰老的豪迈气概。

师补充:这里,曹操所说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设问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是什么意思?

预设

这两句的意思是“真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这八个字常见于乐府四言诗形式性的结尾,是按乐章尾声的格式,应配乐的需要所加上去的(乐府诗是用来唱的),与诗意并无必然关联。

设问5: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品析。

预设

比兴。诗歌前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起兴,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

比喻,照应。诗歌中间四句一反通常文人嗟衰的习气,以老马为喻,抒发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豪情。“烈士暮年”和“老骥伏枥”又相呼应,“壮心不已”和“志在千里”则互相映照。

师小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时光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然而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定会流芳百世。什么时代都需要昂扬向上的情怀,什么时候都需要积极乐观的信念,让我们满怀信心,怀着昂扬的斗志,努力学习,为将来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吧。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引领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及艺术手法。采用问题引领,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板书设计】

龟虽寿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赠从弟》(其二)和《梁甫行》,继续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赠从弟(其二)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背景

课件出示: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东汉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设计意图】朗诵诗歌,让学生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论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读通,感知诗作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赠从弟》,同桌互读,感知诗歌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通过抽查朗读,发现问题,教师进一步指导阅读。

预设

断句:五言古诗一般采用“二三”拍,有“二二一”和“二一二”两种节拍。

押韵:本诗阅读时要注意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松”“风”;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盛”“劲”“正”等。

语气:诗歌赞扬松柏凌寒的气魄,因而朗读时应读出坚定的语气。

(3)学生按照指导再读诗作,进一步体会诗作阅读的语气和节奏。

2.读懂诗歌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设计意图】诗歌虽然为古体诗,但通俗易懂。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知内容,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三、品读,揣摩诗人之意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从内容来看,写了什么?

预设

从弟即堂弟。题目的意思是写诗慰勉堂弟,写的内容是松柏树。

设问2: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

预设

“一何”是多么的意思,分别修饰“盛”和“劲”两字,突出的是风“大”和松“劲”,展现了松柏耸拔而起、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设问3:本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却描写了松柏这种景物,你认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这属于哪种写法?

预设

目的是借青松刚劲挺拔的外形和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大无畏精神,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来勉励堂弟要像青松一样保持坚贞本色,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峻挺拔,傲骨铮铮。这属于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问4:品析诗歌第一、二句叠词“亭亭”“瑟瑟”的妙处。

预设

用“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模拟刺骨的寒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通过对比,以风的肃杀衬托松的高洁。

设问5: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预设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品质,以此勉励他的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设问6:诗歌中除采用托物言志手法之外,还运用何种写作手法?试简要说明。

预设

第三、四句用了衬托(或对比)手法。

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师小结: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本诗中,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把自己对堂弟的劝勉寄托于其中,委婉含蓄,更有诗意和韵味。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引领,抓住字词句,引导学生深入诗歌文本,品析诗歌情韵,读出诗味。

【板书设计】

赠从弟(其二)

梁甫行

一、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课件出示: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封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他才思敏捷,工诗善文。其诗内容广泛,形式优美,思想深刻,锺嵘称其“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诗品》)。特别是他的五言诗,代表了当时诗歌最高成就,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代表作有《白马篇》《七步诗》等。

二、诵读,感知诗歌韵律

1.题解

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文体。“梁甫行”原为挽歌,在这里曹植用旧题描写海边人民贫苦的生活,为贫苦民众写挽歌。

2.读顺字音节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庭中有奇树》和《赠从弟》(其二),从体裁上来说,这三首诗都是五言古诗,因而其节奏的划分应该是一致的,那么这首诗应该是怎样的节拍呢?

生:二三拍。

师:其实,同学们可以根据注音,来把握诗歌的顿挫,也就是要学会区分平仄。

课件出示:

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和缓,仄声短促。

师:懂得了划分节奏和顿挫,还要读准语气。这一首诗描绘的是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同学们说说看,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预设

沉缓、低沉。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体会语气语调。

3.读懂诗词大意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歌的主要意思。(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

反映了海边农村残破、荒凉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设计意图】“三分诗七分读”,学生反复诵读,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为理解诗歌情感做铺垫。

三、品读诗歌,含英咀华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曹植在海边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预设

民不聊生,破败荒凉。其中,“寄身”三句,从生活环境、生活艰难和居住环境三个方面实写“边海民”的悲惨生活。海民寄身于“草野”,过着非人的生活,生吞活剥,巢息穴居,所以说“象禽兽”;他们不敢出来,怕被人发现、抓走,每天就钻在山林里边,所以说“行止依林阻”。一个“依”字把难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狐兔翔我宇”一句通过对狐狸、兔子的描写,侧面描绘出海边贫民家庭条件的恶劣以及家园的破败。全诗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海边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

设问2: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预设

诗人用“剧哉边海民”一句,总括海边贫民的艰苦生活,点出了全诗的中心。“剧哉”是这首诗的“诗眼”,下面具体艰苦的生活由此而展开,起到了提挈全诗的作用。诗人面对海边贫民的痛苦生活,感慨万端,用“剧哉”二字,便把深切的同情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出来。

设问3:“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两句,以对偶的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既渲染了气氛,又为正面描写海边贫民的生活做了必要的铺垫,起到了烘托作用。

设问4:试简要分析作品写法上的艺术特色。

预设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白描、直叙的写法,不作雕饰,语言自然质朴。在展现海边贫民生活的时候,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初中古诗课件【篇10】

初中古诗课件的主题范文:

古诗文:让文字穿越千年,感受历史的魅力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育中,通过古诗文教学,给学生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语言及文化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古诗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古诗文是诗人通过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产生的情感之作。学生在接触古诗文时,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更能够感知到其中的情感。充分理解并借鉴这些情感,有利于通过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思想的升华,使其更好地理解、领悟作者的情感,进而让灵魂更加富有深情。

其次,古诗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诗文的特点是言简意赅、深入人心。在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仔细阅读,辨析诗文的内涵和意义,蕴含其中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背景。正确理解古诗文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引申和概括等手段,全面运用多种思维技能,在不断试探、总结过程中获得认知和増长思考深度。

第三,古诗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和知识,是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要素材。古诗文教学是一个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创新,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融入其中,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最后,古诗文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从中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循着典籍,在挖掘文化意蕴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古诗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情感、思维、语言、文化素质的综合性特点。它不仅是文化的接续和传承,还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典范和特色,值得我们人们长期把握。

中国画课件


我们平日生活中,总少不了需要使用到“中国画课件”这一项,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认识一下它。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希望您能从中获得收获。教学工作中,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备的准备工作,但编写教案课件绝不是随随便便简单的事情。编写教案需要注意其对评估和反馈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画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印画的方法装饰手帕。

2、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大胆设计独特的印单画。

3、训练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色彩搭配能力。

4、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几种基本的水粉颜料,水彩笔,方形的各种色彩的皱纹纸(当做装饰用的手帕)。

2、制作印单画的材料:蔬菜,如萝卜、土豆等,另外还有瓶盖,木块等。

3、幼儿用书(快乐园《艺术》)p18。几条色彩明快,图案简洁的花手帕。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教师出示漂亮的手帕,引导幼儿欣赏手帕的颜色的搭配,图案的组合,介绍活动内容,再观察幼儿用书〈快乐园《艺术》〉p18,感受印单画的美,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

2、介绍印单画的各种材料及使用方法,示范印单画的过程,并重点介绍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注意色彩的明暗、冷暖、对比的搭配;注意图案的对称、四方连接的设计等。

3、幼儿尝试操作“我的手帕最漂亮”,感受装饰画的美。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提醒幼儿正确地使用材料。

4、幼儿把作品展示在墙上,相互欣赏,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中国画课件【篇2】

1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朝的《五牛图》也是最早的纸本作品,到张大千的墨山水也经历了由古典到现代由工笔到重彩写意人物都经历了几个阶段。

2. 油画由西方传入我国,但是我国近现代的油画作品也有了长逐的进展,由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到装饰味十足的戏剧人物,也是写实与抽象相互穿插。

1五年级的孩子可以说是思想上初步成熟,非常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我们就应该充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轻松的掌握知识.

知识目标: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史,和中国绘画都有着那些的表现技法。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们的知识和对美学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创新目标:让学生主体参与,在绘画作品中找到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在哪儿里。

德育目标:在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都有一种喻意在里面。让同学们知道我们学习了这一课不但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意识,也让同学们明白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

重  点:首先,我们在接触中国绘画的时候就应该明确它的绘画工具都有哪些?各种不同的画法都能体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其次,每幅美术作品都有一定的喻意,它的涵义是什么?

难  点:通同学们看作的同时要想,安表现的是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创新点:让同学们去发现,去想去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发掘艺术的真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把自己的国画作品带入课堂,让同学们能更进一步更真实的看到国画作品让学生们有信心相信自己也会做的更好。

交流。体验。合作。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首先,把自己准备好的国画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把他们的目光吸引过来。接下来看过作品后大家都知道那些是国画哪些是油画,问一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就来告诉大家。

   分别的介绍作品的内容和具体要表现的含义。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把画面设计成什么样子的.呀?你都想在画面上画什么呀?

例:如果我是作者,我就要把天空画成红色的,因为它向征着热情等等。

三.组织教学。体验发现。

大家可以看一下罗中立的>这幅作品,我们通过这幅作品能想到什么呀?他的手里拿着饭要什么呀?大家可以一起来讨论相互的交换一下意见。

通过今天的美术课大家都掌握了什么知识,要想表现作者不同和心里情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向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我要画一幅作品,我应该怎样去体现。

让同学们自己去总结作品用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同时在掌握了最基本的中国绘画的工具和分类外我们更应该进一步的去挖掘更加深刻的东西。

六、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在了解中国绘画的同时让他们自己去书店或家里找一些有关中国绘画的书籍,去总结其创作意图。

中国画课件【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画家吴冠中作品《榕树》、《小鸟的天堂》,感受画浓淡相间、虚实相应的表现方法。

2、通过观察、想象、交流、表现等多种形式,充分感受画面的律动和意境。

3、尝试使用水墨画的创作风格进行模仿创作,喜欢画。

活动准备

1、背景音乐《天籁森林》;毛笔、宣纸、国画颜料;Ppx课件。

2、吴冠中水墨作品《榕树》、《小鸟的天堂》。

活动过程

一、欣赏榕树图片,知道榕树外形特征。

1、来看一看。

展示Ppx榕树远景图片,幼儿观察。

师指:在公园里有一棵大榕树,我们一起

大榕树是什么样子的?大树的形状有点像什么?

2、展示Ppx榕树近景图片,幼儿观察。

师指:我们再看到大树的下面来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树干、枝条是什么样子的?

树干长在什么地方?

师:大榕树啊从树枝上又生长出一些树干,直直的垂到地上,伸进了泥土里。

二、欣赏作品之一《榕树》,分层次欣赏。

师指:有一个画家爷爷给这棵大树啊画了一张画。

《榕树》分解图一:

师指:树干是用什么样的线条画出来的呢?(粗粗的、黑黑的、弯弯曲曲的线条)

《榕树》分解图二:

师指:这些细细的,黑黑的,弯弯曲曲的线会是大榕树的什么呢?

《榕树》分解图三:

师指:淡淡的黑色向下垂落的线条可能是什么?画面里线条的黑颜色一样吗?除了黑色,画面里面还有哪些颜色?

《榕树》分解图四:

师指:有人说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听到鸟叫的声音了吗?你看见小鸟了吗?小鸟在哪里呢?快!我们把手拍一拍,一只小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三、欣赏作品之二《小鸟天堂》,感受热闹、欢快的气氛。

1、观察、想象画面中的律动和意境。

师指:在小鸟的天堂里小鸟们很开心,会做些什么事情呢?

2、了解画的名称,画家及创作材料,加深幼儿对作品的印象,激发创作愿望。

师指: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好听的名字吧!刚才小朋友起的名字真好听,画这幅画的画家爷爷叫吴冠中,他给这幅画起的名字叫《小鸟的天堂》。

四、幼儿创作活动,师巡回指导。

1、介绍水墨画工具材料,重点介绍宣纸。

2、引导幼儿尝试使用水墨工具画出粗、细、弯弯曲曲以及浓淡层次不同的线条,感受水墨比例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

3、鼓励幼儿模仿水墨画风格,运用水墨创作《榕树》。

师指:今天,我们也来学学吴冠中爷爷画一画漂亮的大榕树吧!

4、幼儿创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指导要点:关注幼儿工具材料的运用,鼓励幼儿尝试水墨浓淡的变化等。

五、幼儿经验分享及作品展示、欣赏。

1、分享对宣纸的感受及体验,进一步了解宣纸特性。

2、幼儿介绍自己作品。

六、教师,结束活动。

中国画课件【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的例7及“做一做”。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仔细、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巩固量线段的长度。

①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线段。

教师强调:测量线段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线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线几,就是几厘米。

②演示,直观感知。

③操作,亲身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

(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①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

②演示,直观感知。

老师演示,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

③操作,亲身体验。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

集体订正。

1、认识直线。曲折线。波浪线。螺旋线。

2、能大胆画出各种线条。

3、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活动准备:

画好各种线条做以备示范,黑笔和画纸。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漂亮的线条吗?他们叫什么名字?

1、幼儿创作,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绘画。

2、在教师的指导下画出直线。曲折线。波浪线。螺旋线。

3、在操作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即时纠正。

展示幼儿作品,说说自己画了哪些线条。

将幼儿作品布置在我是小画家一栏。

小百科:直线由无数个点构成。直线是面的组成成分,并继而组成体。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长度无法度量。直线是轴对称图形。

中国画课件【篇5】

活动名称:

观察画《画水果》

活动目标:

1、尝试按照由前到后、由下到上的方法画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果。

2、能画出水果间的遮挡关系,并能用两种以上的渐变色为水果涂色。

3、提高用色的丰富性,学会细致的观察。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活动建议:

1、准备水果若干、桌布1块、大果盘1个、蜡笔或水彩笔等绘画工具若干。

2、启发幼儿将水果在桌布上或盘中摆出各种造型,有目的`的引导幼儿从自身角度观察水果之间的前后关系和颜色,大小的变化,并将看到的各种遮挡关系说出来。

3、让幼儿了解水果写生的基本方法。如:可由前到后、由下到上一边观察一边绘画,遇到有遮挡关系的要先画前面的,再画后面的,被挡住的部分不用画出来。画好大致轮廓后,再为水果涂色。

4、在幼儿作画时,教师应鼓励他们从自身角度仔细地观察,大胆的根据水果本身的颜色选用多种渐变色涂色。

中国画课件【篇6】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史,和中国绘画都有着那些的表现技法.

增强学生们的知识和对美学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让学生主体参与,在绘画作品中找到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在哪儿里.

教具:范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首先,把自己准备好的国画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把他们的目光吸引过来.接下来看过作品后大家都知道那些是国画哪些是油画,问一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今天我就来告诉大家.

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分别的介绍作品的内容和具体要表现的含义.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把画面设计成什么样子的呀 你都想在画面上画什么呀

例:如果我是作者,我就要把天空画成红色的,因为它向征着热情等等.

三.组织教学.体验发现.

大家可以看一下罗中立的>这幅作品,我们通过这幅作品能想到什么呀 他的手里拿着饭要什么呀 大家可以一起来讨论相互的交换一下意见.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通过今天的美术课大家都掌握了什么知识,要想表现作者不同和心里情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向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我要画一幅作品,我应该怎样去体现.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让同学们自己去总结作品用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同时在掌握了最基本的中国绘画的工具和分类外我们更应该进一步的去挖掘更加深刻的东西.

六,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在了解中国绘画的同时让他们自己去书店或家里找一些有关中国绘画的书籍,去总结其创作意图.

板书设计:

中国画和油画

一. 中国画:

工具:毛笔.墨.中国画颜料.宣纸.

分类:工笔,写意人物.动物.山水.花鸟

二. 油画:

工具广泛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画传统写意花卉的技巧特点,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

2,学习中国画写意菊花的简单画法,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

教具: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两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如大白云)},调色盘,水罐,一张旧报纸代替垫布,八开生宣纸.

2,教师用具:绘画工具一套,放大的菊花范画一张,分步步骤图一张,空白生宣纸1张.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花卉画的技巧.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用笔用墨和掌握适当的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 新课

我们在四年级时已学过用中国画的写意画法画,荸荠和樱桃,西瓜等,今天,我们学习用中国画的写意画法画菊花.(板书解题:菊花中国画)

三,讲授新课

1,启发谈话

你们知道菊花什么时候开花吗 (指名回答)(——它是深秋时独自开放)

(——深秋之日天气已经开始变冷,为什么菊花还会开花呢 )因为菊花不怕冷,不畏严寒,故它能在深秋独放,而正是它的这种特性,能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且不同心境的人均可从中寻觅出不同的寓意.我们可以从唐代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的两首咏菊诗中看看他是如何赞美菊花.其一:"飒飒西风满院裁,香寒蕊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借菊花不在春天开放,嗟叹生不逢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抒发要干一番大事的雄心壮志.其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阵阵香气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则充满革命的豪情,表达了他对起义军的胜利前景的自信.

你们看,一朵小小的菊花竞然使人们产生这么多的遐想,实属不易,今天我们就用菊花这种傲然的精神来学画菊花吧!

2,读画

菊花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到处可看到各种各样的品种,又因近代以来经过园艺家的精心培育,更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然而最常见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画的黄色小菊花.(出示范图)

(1)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菊花,看看它们是由那几个部分构成的 (——菊叶,菊枝,菊花).再看看菊叶有什么不同 菊花又有什么不同 菊枝呢 (——菊叶有大有小,有淡,有浓,花有全开的花,半开的花,有露出花蕊的和没有露出花蕊的,有朝上的,朝左,朝右开的花,菊枝干劲有力地衬托着叶和花). 而花是由什么形状的花瓣组成的 ——由尖头椭圆形组成的.

(2)再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1页中菊花和菊叶的步骤图看看是如何一步一步画的(——先勾花瓣,后填色,先侧锋画出菊叶,未全干时勾出叶脉).

(3)写意花卉的技巧特点:

写意花卉使用生宣作画.讲究用笔筒练流畅状物形神兼备.其作画程度不像工笔画那样.把色,染步骤分得那么清楚,往往根据绘画艺术效果的需要,综合勾,皴,擦,染,点等手法表现对象.而今天所学的"菊花"为小写意画,下面看看老师是如何所画它的!

3,作画步骤

边讲边现场演示(贴出空白生宣纸),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菊花的花和叶,均需枝干支撑,花须掩叶,叶则映枝.画法一般先画花头,后穿枝条.而后添叶,也可先画花头,次画叶,最后穿枝.以自已的习惯为准,没有定法.下面介绍一般画法:

①画花:先用浓墨从花心往外有层次地勾出花辨,等墨干后再上藤黄色.如枝头有含饱未放的花苞.用淡绿色为小底藤黄色点出.[师示范画后板书]

②画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画后板书]

③画叶:先用毛笔蘸淡墨(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趁墨色未干时用浓墨勾叶脉)[画后板书](出示分步步骤图)

师小结:画花和叶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这两种手法就是小写意花鸟画的最基本的枝法特点.

4,带领学生临摹

定位:也叫布局.就是要把这几朵菊 花安排在画纸的适当的位置上.可先用铅笔轻轻的画个大慨,以便掌握整体.

画花:用狼毫小笔蘸浓墨从花心往外有层次的勾出花辨,干后填上藤黄色.花蕊用绿色填上.

画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

画叶:用大白云湿毛尖蘸少许的墨在盘中间调几下(可调少许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画叶(这样画出的一笔,就有深有浅,墨色比较活).

(巡回检查一遍,是否符合,及时表扬与纠正)

四,巡回指导

1,突出重点:详细讲解勾线用笔方法与点染要领,指示学生注意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不要乱甩毛笔,要用专用的抹布或吸水纸来吸墨,揩桌,擦画具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五,小结

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 优缺点

3,提出今后应注意的地方

六,布置课外学习

欣赏以菊花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思考画家是怎样表现菊花的,怎样通过菊花表达作者思想感想的 如有时间也可以写生或者临摹一幅菊花写意图。

中国画课件【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梳子不仅可以梳头,还可以用来刷画。

2、促进幼儿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3、让幼儿学习用梳子刷画,体验用不同绘画工具绘画的乐趣。

4、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5、感受色彩对比。

活动准备:

1、四幅范画:第一幅画:由蓝颜料自上而下刷的一幅画。第二幅画:由绿颜料刷一棵树。第三幅画:由黄颜料转圈刷成的半圆形。第四幅画:由大红色刷成的一幅画,上面是圆形,下面是半圆形(像人的背影,像火箭,像太阳等)。

2、红、黄、蓝三种颜料,小勺子,抹布,每组各一份;每人一个梳子,一张白纸。

3、音乐磁带《我有一双小小手》、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律动《小手拍拍》,引出今天绘画的工具。

1、教师带领幼儿做律动《小手拍拍》。

2、我们都有一双小小手,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小朋友们你们的小小手都能做什么呢?

小朋友讨论:刷牙、洗脸、梳头等。

小结:小朋友的小手很灵巧,能洗脸,能梳头,小朋友知道梳头使用什么工具吗?(用梳子)。梳子不但能梳头还能刷画。

二、出示范画,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漂亮的画,小朋友们看看,这些像什么?

2、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每幅画各像什么。

师:这些画上面一条条的线是用什么画的昵?

师:那么梳子是怎么画画呢?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三、示范讲解:

1、第一幅画:我想画《蓝天》,应该先做什么?

引导幼儿说:先用小勺子舀上蓝颜料倒在纸上,再用梳子有齿的一面刷,就会出现一条条的线(横着刷)。我在蓝天的下面画草地,先用小勺子舀上绿颜料倒在纸上,然后用梳子竖着刷。我还想在草地上画上大树,同样先倒上褐色颜料竖着刷,然后倒上绿颜料用梳子斜着刷两下。小朋友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刷出不同的树,还可以在草地上刷出小花等。

2、教师小结:老师用梳子横着刷出了蓝天,竖着刷出了草地,斜着刷出了大树、小花,小朋友你想刷幅什么画呢?

四、动手刷画:

1、幼儿认识刷画用具:颜料盘、梳子、小勺子、白纸、抹布并了解其使用方法。

2、引导幼儿讨论确定刷画内容,有代表性地提问幼儿说说自己想要刷一幅什么画。

3、鼓励胆子小的幼儿大胆作画,教师可帮助其完成作品。

4、教师随时找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讲解,达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

五、教师讲评:幼儿将作品贴到展板上,幼儿边贴边告诉老师作品的名字是什么,教师再次组织幼儿欣赏。

1、教师引导幼儿找出颜色搭配的漂亮的画,给以鼓励。

2、教师引导幼儿找出画面安排得当的作品,给以表扬。

3、教师引导幼儿找出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以讲解。

师小结结束活动:今天小朋友们用梳子刷出了许多很漂亮的画,以后我们继续观察,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画出更漂亮的画。

下来我们把自己的梳子拿到水龙头去冲洗一下,让小梳子再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为大家梳头,把小朋友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好吗?然后带幼儿到室外洗小梳子。

课后反思

我是根据我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的这节课,主要是想促进幼儿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时让幼儿学习用梳子刷画,体验用不同绘画工具绘画的乐趣。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高,问题主要出在我的身上。

总结如下:

1、范画的指向太过明确,导致幼儿盲目的跟从教师的做画方式,限制了个别幼儿发展个性化的创造。

2、对不同画的评价不够全面,这好象是我一贯犯的老毛病,叫做知错不改。鼓励幼儿共同探索,找出更多适合锡箔纸画的方法。

3、结束活动这一环节比较仓促,感觉没有上次雪花的结束环节好。

中国画课件【篇8】

活动目标:

1、愿意尝试新的绘画方法——烛画,并能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烛画创作。

2、学看图解并能按图解进行绘画活动。

3、了解蜡烛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4、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1、教具:烛花范图,图解一套、打火机。

2、学具:蜡烛、水粉颜料、油画棒等绘画工具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一、欣赏烛画,了解烛画工具。

1、教师讲述故事。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教师讲述故事——美丽的烛花)

2、欣赏烛画。

师:这就是小熊画的漂亮的烛花,跟我们平时画的画一样吗?(不一样。)它是用什么画的?(油画棒、蜡烛、还有颜料)

师:谁知道这幅画是怎么画的?(油画棒画的花瓶,蜡烛画了花,底色是颜料画的。)

二、理解图解,了解烛画的画法

1、出示示意图1、2、3、4,幼儿观察、讲述。

师:小朋友说的很对,小熊还给我们画了示意图,这四幅图告诉了我们烛画的画法。

师:这个就是小熊画画的过程,谁能看出来烛画应该怎么画?

2、提问暗示观察重点。

师:这四幅图告诉了我们烛画怎么画,你知道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花瓶用什么画?

第一幅图是用蜡笔画花瓶,还有枝条。

第二幅图是蜡烛在滴油,好象盛开的花一样。

第三幅图是给花瓶画上漂亮的花纹。

第四幅图是用颜料涂底色。

三、使用蜡烛,进行烛画创作。

1、教师提出绘画要求。

(1)蜡烛怎样拿才能滴油?(蜡烛要横着拿,要不蜡烛油会滴到手上。)

(2)我们拿蜡烛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拿在蜡烛的下面。)

(3)底色用什么来画,要用到什么工具?

(4)我们在画的时候按图解一步一步往下画,用完一种工具后将它放回原来的位置。

(5)如果在画画时有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忙,在使用蜡烛时不要烫到自己或别人,一定要横着拿。

2、幼儿作画。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小朋友点蜡烛小心。

滴完蜡烛油的小朋友就到旁边的桌子上涂上颜料。

四、烛画展。

1、请画完的小朋友把画放在前面,然后去看看别人的画。

2、今天你用蜡烛画了什么?下次你还想和蜡烛什么?

附:故事——美丽的烛花

森林里要开画展了,小熊也要画上漂亮的画去参加比赛。晚上,小熊拿出纸准备画画,就在在这个时候,停电了。小熊很着急,妈妈说:“没事,我帮你点蜡烛,你画吧!”

妈妈点来蜡烛,照的房子里亮堂堂的。小熊又可以画了。小熊画的很认真,妈妈看的也很认真。蜡烛斜掉了都没有感觉到,蜡烛油一滴滴的滴到了地上。

小熊画完画,看见地上的蜡烛油,说:“这里怎么有这么多漂亮的花呀?”妈妈一看,笑了:“这是蜡烛滴下来的油啊!”小熊想了想:“对呀,我可以用蜡烛来画一幅漂亮的画,别的小朋友一定喜欢。”于是,小熊又画了一幅画。

第二天,小熊送上去比赛的画,得奖了。小动物们都围着小熊说他的画最特别,最漂亮。

中国画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学习轮廓进行撕纸,发展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增强手指的控制力。

2、通过让幼儿大胆的撕贴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以及对美的感受。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习轮廓进行撕纸,发展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增强手指的控制力。

教学难点:通过让幼儿大胆的撕贴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已掌握了撕纸的基本方法、手指操、鼓励语:小手小手搓一搓,你的表现真不错。

物质准备:

1、两幅示范撕贴画

2、固体胶、笔一支/人

3、彩纸若干、托盘四个、素描纸4张

4、轻音乐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导入:手指操

导语:小朋友们好,首先让我们做一个手指操来活动下我们的小手吧。

(二)教师出示彩纸与幼儿讨论引出内容。

导语: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好多好看的彩纸,你们知道它们可以做什么吗?

(教师进行总结)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示范沿轮廓撕纸

导语:今天,老师教小朋友怎么用这些彩纸撕出漂亮的图形,小朋友们想不想学?现在老师做示范,小朋友们仔细看老师是怎么操作的。首先,我们把图形画在纸上,要画到有颜色的一面,然后沿着画好的轮廓线慢慢地、一点一点的撕。在撕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一定要认真,不要把纸撕坏了。大家看老师撕得是什么?(小兔子)。

(二)教师出示作品,让幼儿观察

导语:小朋友们老师还用同样的方法撕了许多的图案并把这些好看的图案粘贴在一起了,组成了一幅漂亮的画,大家想不想看啊?画面都有什么?

(三)幼儿分组进行撕贴画,教师巡回指导

导语:小朋友们,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撕一幅漂亮的画呢?请听好老师的要求:我们分成四组,每组的小朋友要合作完成一幅画,小朋友要把撕好的图案粘贴到大的白纸上组成一幅画。要把撕剩的废纸放到托盘里,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现在每组的小组长来领托盘(放轻音乐,教师做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

让每个小组分别进行展示,鼓励幼儿大胆的表现美。

师:我们小朋友今天表现的真棒,不仅学会了撕纸还能把它们组合成漂亮的图画,我们一起来鼓励一下自己吧!

三、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我们也可以用爸爸妈妈看过的的旧报纸来撕一写图形,看老师用废旧的报纸撕了一个小女孩的的轮廓,我们再用彩笔或油画棒添上鼻子、眼睛,旧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小朋友们回家后河爸爸妈妈一起动手撕一个好不好。

附:手指操

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来一只右

变成老鹰飞一飞,变成孔雀跳一跳

变成小猫叫一叫,变成笑一笑

中国画课件【篇10】

活动目标:

1、观察教师直观演示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正确讲述各种色彩的名称。

2、根据幼儿儿歌的两段体的结构特征,尝试用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仿编儿歌。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章白纸、一盒油画棒。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3、白纸一张贴在黑板上。

活动过程:

1、通过演示儿歌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儿歌内容。

(1)教师(出示一盒油画棒):这是什么?你知道笔有什么用吗?

(2)教师(拿一支粉红色的油画棒):这是什么颜色?"粉红色,画一画",请你们看一看我画的是什么?

(3)教师在黑板上快速地画出一棵长满桃花的桃树。

(4)出示桔红色粉笔,采用同样的方法,边演示画一个太阳,边念儿歌,同上方法,表现儿歌的第三、第四、第五段。在出示一支支油画棒的时候,重点引导幼儿认一认,说一说油画棒的名称:桔红色、翠绿色、蔚蓝色、五颜六色等。

2、学习朗诵儿歌《画一画》。

(1)教师完整地朗诵儿歌,启发幼儿跟随老师一起看图朗诵儿歌。

(2)带领幼儿重点帮助正确讲述油画棒的色彩名称。

(3)引导幼儿与教师轮流接说儿歌,教师念一句,幼儿念第二句;然后交换念儿歌。

3、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1)教师:我们每个人豆油许多彩色笔,你想用什么颜色的彩色笔画什么呢?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教师用相应颜色的油画棒在纸上用简笔画记录下来,鼓励幼儿用诗歌中的句型结构仿编诗歌,并带领大家连贯地朗诵仿编的儿歌。

4、幼儿操作活动:画一画。

启发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在纸上画画,并与同伴交流,最后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在前面的黑板上,请小朋友们一起连贯地朗诵仿编的新儿歌。称赞幼儿积极参与的表现和美丽画面。

活动反思:

画一画这节课实际上是对正比例图像的教学,对于本课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的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针对课标要求和前一节课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掌握,本节课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表格-关系式-图像来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课中,我主要让学生先读懂图的意思,如横轴竖轴表示什么,各个点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经过了解之后让学生连接各点,谈谈自己的发现,学生会形象地看到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分析图像,加深了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减少学生枯燥的学习,节省了时间。

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操作的空间,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鼓励学生利用图,进行一些估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中国画课件【篇11】

永丰中学      教学目标 :

教学设计:

中国画课件【篇12】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品的人物神态和艺术表现形式。

2、使学生在思想上获得教益的同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欣赏、分析作品内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教师: 中国绘画作品分类就题材而言,有风景画、静物画、人物画等等。这节课我们来欣赏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是人物画。(板书课题)

“贫农”是指在旧中国被地主、官僚压迫剥削的贫穷的农民。

教师:从画面上人物的衣着特点看,同学们知道作品表现的年代吗?(学生欣赏投影画面,回答问题)

教师:作品表现的是1934年至1936年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年代。

那是1933年10月,蒋介石向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反革命

迸攻。当时的领导人是王明(板书),硬要红军跟敌人死打硬拼,结果红军死伤很多,为了保存红军实力,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离开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队伍到了贵州省的遵义城,党中央开了一个大会,取消了王明的领导资格,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所以画面上表现的是毛泽东和两个贫农的儿子以及红军队伍。

学生通过课件看图片,对人物的动态和表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举手发言)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1)、人物神情、动态刻画细腻真切:贫农的儿子神态恳切,体现了要求参军的迫切心情;毛泽东笑容满面,流露出爱护和欢迎的神,清;红军队伍由近到远步伐整齐,精神抖擞。

(2)、色彩沉着、协调:作品色彩的蓝灰色为主。身穿蓝灰色军装的红军队伍,蓝灰色的天空显得阴沉,说明长征路上会有很多风险。

(3)、仰视构图:画面上的地平线位置较低,人物形象高大。中间是毛泽东和贫农的儿子,左边是红军队伍,画面重点突出。

3、师生分析作品风格与特色(服饰、神态、动作、构图等)。

1、作品内容分析:

提问:仔细观察,作品中的环境背景、人物穿着,说明爷孙俩是哪个地方的人?作品中的.爷孙俩在干什么?你能说说他们在说什么吗? (学生回答)

教师:作品表现了陕北农家的生活小景,从背景上的窑洞、枣树和老大爷头上系的白毛巾上可以看出陕北农民的生活特征。

老大爷在编筐,系着红领巾的小孙女背着书包,手上拿着成绩通知书,兴冲冲地靠在爷爷身上,对着爷爷的耳朵,告诉爷爷她考试得了多少分。从她和爷爷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一定是好成绩,作品充满朴实、温馨、甜蜜的气氛。

一老一小,老的慈祥可亲,小的天真可爱。

画人物用墨浓,用线具体仔细,特别是人物面部线条生动自然,越看越觉得美。

画背景用墨淡,用笔用线简洁,衬托了人物形象,而且有立体感。

(2)、人物神态美:

爷爷停下手中的活,身子偏向孙女,侧耳细听。小孙女偏头伸颈对着爷爷的耳朵高兴地说什么。一只胖乎乎的小手搭在爷爷的肩膀上,胸脯靠着爷爷的背侧,重心都落在爷爷身上。另一只手拿着通知书背在后面像飞起来的小鸟翅膀。

1、介绍作品内容:

学生欣赏作品,讲述画面内容。

教师:作品通过一个割草的小女孩吹蒲公英这一生活小景,引起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联想。

蒲公英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草本植物,种子藏在绒絮里,飞到哪就在哪里生根。割草的小女孩吹着蒲公英,看着它们随风飘向远方,心中也许有着一种向往吧!

2、介绍作品表现形式:

作者用水印木刻的形式表现出一种国画的趣味,有一种淡雅的美。

水印木刻:在特制的木板上用木刻刀刻出画面形象后,再用水调和颜料拓印在宣纸

上的作品。

3・分析作品构图特点:

以大片的空白衬托朴实可爱的小女孩,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1、作品内容:《和平》、《小伙伴》都是表现富有生活气息的儿童题材作品。

2、作品的表现形式。

写意画粗犷、豪放,又称泼墨画;工笔画整洁、细腻;兼工带写的中国画,比写意画法工,比工笔画法粗放。

2、分析作品的形式。

3、下课。

"中国古代文学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