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行教案

发布时间: 2023.06.01

山行教案系列。

小编为您精心准备了一份“山行教案”相关资料。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 教师关注教案和课件的设计和使用,把握教学方向。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山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版块的第三篇文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认识两个生字:径、斜;学会5个生字:远、亭、停、车、霜,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能区别亭、停,正确书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培养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感悟诗意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

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看图一句说话。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

你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初步感知古诗

1、学生多种形式反复读诗,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2、教师配乐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请学生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组成一幅画。

4、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以趣为导,学习生字

1、字理识字,学习行、径。

在课题中读准字音。

组词,理解字义。(行:走的意思)

课件演示字理图,使学生把字义和字形联系起来。

书空,认识双人旁,在诗中找出径,理解他的意思。指导书写行。

理解诗题。

2、做反义词游戏,学习远。

师出示近、上、暖、白、有,让学生在诗的前两行中找他们的反义词。(远、下、寒、黑、无)

说近引出远,并认读,说识记方法,扩词说话。

3、游戏区别学习。停、亭。

读后两行诗,出示停认读。做动作理解字义。

去掉单人旁再认读。

做看图举卡片游戏(课前准备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红灯图片)

A、分别出示一座小凉亭的图片,播放一段汽车遇到红灯停车的动画片,请学生看图举不同的卡片,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B、根据动作猜词并举卡片。(例如老师做一个停车的动作,学生说出一个词语,并举出相应的卡片。教师还可以让一个学生来做动作,其他学生猜,但一定要围绕这两个字。)

..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亭(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指名说),教师教顺口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

4、学生自主学习车、霜后,汇报识记方法并运用。(师出示车的图片,说明与自然现象有关的字一般都有雨字头。)

四、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1、前两句诗

指名一二句,思考:如果给这两句诗配画,应画写什么?

学生说,教师画。并在诗中找依据。(重点理解径)

结合图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看图配乐朗读这两句诗。

2、后两句诗

看图说一说诗人在干什么?

他为什么会停下来观赏枫林呢?指名读一读第三句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理解坐的意思。

诗人是如何赞美枫叶的呢?齐读最后一句诗,说一说。

如果你看到这样美丽的枫林美景,你会怎样赞美?

带着感情齐读这两句诗。

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1、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2、画一幅自己眼中的秋天图,并写几句话。

3、收集描写秋天的诗歌,读一读。

以实物导入,可快速地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山行教案 篇2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山行教案 篇3

目标预设: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

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山行教案 篇4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山行教案 篇5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蓝天杯”教学设计三等奖

山行教案 篇6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山行教案 篇7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同学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同学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同学终究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同学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

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同学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同学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同学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同学,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同学“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同学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同学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同学试着自身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同学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同学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身学懂。

这样,让同学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和时纠正。

4.让同学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同学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同学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协助同学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同学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同学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同学发明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同学—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同学“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同学:

1.同学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干读得美呢?)

2.同学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安排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同学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诗中的2个生字。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是感情。

山行

一渲染意境,激趣揭题。

同学们,刚才的阅读课里,我们读了《陕北八月天》这篇文章,感受到了陕北八月的浓浓秋意,欣赏了西部高原的秋色美景。那么,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山行》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检查: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三再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听课文录音,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学生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分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适当点拨。

四美读古诗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课件展示

(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美丽的山林图片,师旁白)

走在深秋的山路上,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斜斜地向山顶延伸。诗人杜牧边走边望,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住着几户人家。诗人不禁停下了车,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吸引住了。他赞叹道:

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刚才我们和诗人一起观赏了山林美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能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吗?(感情朗读)

五诵读古诗,练习背诵。

六写字

出示生字霜径

师范写

描习字册

山行教案 篇9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山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通过“山”“小路”“枫林”“霜叶”等词引领学生通过想象,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

4、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星期六,几个小朋友一起到田野里玩,小明看见树上的橘子绿绿的,橙子黄黄的,挂在枝头,就高兴地说:“秋天真美呀!我要吟诵古诗。”可小明“嗯”了半天也没背出来,谁来帮帮他?(出示图片)

生回答。

师:对呀,“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课件出示山行图)。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古代诗人杜牧也非常喜欢秋天的美景,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古诗——《山行》。(板书:《山行》)

2、齐读课题,读准“行”字。

①师板书,生书空。

②齐读课题。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感悟秋天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现在我想请我们小朋友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那我们就再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秋天的美。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一)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出示图片)师:是呀,秋天的景色多美呀!看在这幅图片中,你知道诗人在那儿看到了哪些景色?

生:山、小路、白云、人家。师:是呀。相机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师:这么美的景色,那我们就美美的读一读吧。(学生反复读诗句。(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理解“寒山”。

①师:小朋友们,在第一句里有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呢?

生:寒山。

师:为什么是寒山呢?请看张图片,春天的山和秋天的山。 (出示图片)

②了解“寒山”就是指深秋时候的山。

3、(出示图片)认识生字“径”、“斜”。

师:小朋友,在这句诗里面,有两个生字朋友,他们很想和我们交朋友呢!(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出示图片)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了字宝宝的好朋友了,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谁能用诗句来说一说呢?

多几个学生回答

(二)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1、回忆《秋叶飘飘》。

(出示图片)师:说得太好了,你们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给小朋友们背一首诗:“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诶,这描写的是什么景物呢?

生:枫叶。(板书:枫林)

师:这里的枫林美吗?(出示枫林图)

2、学生反复读诗句。

师:确实很美,诗人杜牧也留恋这傍晚时分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出示图片)谁来读一读?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小组赛读。

④齐读。

3、(出示图片)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老师带来满山的枫叶来奖励大家!你们觉得这个枫叶的颜色怎么样呢?

生:很红。(板书:红)

师:对呀,因为了有这些红红的枫叶,让我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更美了。(出示多张枫林图)

4、理解“坐”、“于”。(出示图片)

①齐读。

②填空。

诗人停下车是 喜爱傍晚枫林的景色,

经过霜打的枫树叶, 早春二月花还红。

③了解“坐”是“因为”;“于”是“比”。

5、认读“枫”、“于”,并书写。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两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

①讨论交流识记方法。

②师范写,生书空。

③生书写,师巡视。

师:同学们,写字时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一次比一次写的漂亮。

④评议。

师小结:“枫”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设计理念: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改变“满堂说”的课堂,让学生不仅掌握生字的写法,还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四、读中悟情,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1、读中悟情。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找一找读古诗的方法吧!(出示图片)

①师范读。

师:古诗有很多种读法,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自由读一读。

②学生自由体会读。

③指名读。

④齐读。

2、欣赏“古诗新唱”。

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①学生欣赏歌曲《山行》。

②生小声跟唱。

③复习歌曲《赠刘景文》。

【设计理念:落实个性朗读,老师不要限制学生一定要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3、背诵古诗。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杜牧一起欣赏了这深秋时节美丽的景色,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

①填空式背诵。(出示图片)

②指名背诵。

③小组比赛背诵。

④齐背。

五、拓展运用

1、师:描写秋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如:在王勃的《腾王阁序》中有一句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课件)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也来说一说写一写吧。

2、说说写写。(出示课件)

我喜欢春天 , 因为 春天到处一片绿色 。

我喜欢夏天 , 因为 。

我喜欢秋天 , 因为 。

我喜欢冬天 , 因为 。

①自己写一写,师巡视。

②指名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设计理念: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并让学生有选择说一说,写一写。】

六、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让我们把这么美的诗送给你的同学和在座的老师们。(齐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收集更多有关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八、板书

4、古诗两首

山 行

杜 牧

山行教案 篇11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山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写好生字。

2、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注意:行的读音是后鼻音,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路上行走。

2、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诗人在山路上行走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大家自由读古诗。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斜”在这里应该读xié,有人认为应该读古音,但现在不提倡。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诗人描绘了深秋哪些景物呢?!

学生自读。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看文中插图。

这幅插图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什么叫“寒山”“石径斜”

[ 多媒体演示:小径弯曲、人家在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决关键词“坐爱”“ 枫林晚” “于”的意思,先让学生说,教师再点拨。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①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巩固练习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4、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霜叶

情: 热爱自然

教后记:

发现的问题有:

1、课堂上教师的话比较多,而让学生自己思考表达的时间不够充分,读诗还显得不够,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如果没有课前充分的预习,似乎听得一知半解。

2、古诗的每句话里都有十分重要的词语,只有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理解诗意,进而感悟情感。在教学每句诗时,应该更加扎实地让学生知道词语的意思,让他们说说,进而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据诗的意思,而不是蜻蜓点水式地想当然以为孩子们会知道,其实,真正不需要老师点拨学得好的学生是非常少的,老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

3、提问不够整,没有明确的主问题贯穿整节课,或者是备课时有这种想法,但课堂操作中却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或是无法灵活应付,这也说明课前的预设还不够充分,备课还不充分。

反思:

首先,上课是一门艺术,当我们设计某个教学环节时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什么?有效吗?这个环节能达到本节课的目标吗?如果热衷于表面的热闹而变成低效的课堂,受害的不仅是老师,更是学生们。

其次,对于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清楚明了,因为语文本身是个包罗万象的科目,教师不要以主观的臆想或感觉来告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多读课文,课前做做必要的习题,先考虑教什么,再考虑怎么教,这才是扎实真实有效的课堂。

最后,教学时应该有贯穿全课的主问题,这首诗应该紧紧抓住“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来教学,找出景物,理解关键词,初步感知诗意,配合图片创设情境悟出诗情,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诗歌的味道。

dg15.com编辑推荐

山行教案


教案课件不仅涉及到教学步骤,还涉及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教案课件。编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教师遗漏重要内容。经过多次筛选和修改,我们终于发布了最新的“山行教案”,建议大家收藏本文以供参考!

山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2、学习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都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人称“温韦”。他的词,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律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二、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清早起马车铃响声叮当,

出门人想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茅草店残月当空,

踏寒霜人脚印留板桥上。

槲树叶纷纷落满山满路,

月光下枳树花映照驿墙。

思故乡我昨夜梦回杜陵,

春天里凫和雁布满池塘。

三、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前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叠加各组典型意象,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

2、意象的叠加是指把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现作者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叠加实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分析:”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请谈谈对句“枳花明驿墙”中“枳花”、“驿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相互映衬,以表现天色微明,突出一个“早”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用一些词语概括。诗人在此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4、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想起了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虚实相生指由眼前所见到心中所想,进而把眼前的实象与心中的虚象有机聚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实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这首诗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首尾呼应

四、总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五、迁移拓展,简要分析这首诗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历任威武(今属山东)主簿、翰林学士、滁州(今属安徽)、扬州(今属江苏)、黄州(今属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等地知州。他直言敢谏,颇为朝中权贵所不容,因而前后三次被贬。晚年贬于黄州,后世因而多称其“王黄州”。《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

《商山早行》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温庭筠(yún)(约812——约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金奁集》等。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三、理解诗义

【注释】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2]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2]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⑺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译文】

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本暗淡店墙。

令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四、作品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五、古诗主题

《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商山早行》原文和译文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山行教案(篇2)

幼儿山行教案

主题:探索自然、培养团队意识

导言:

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接触自然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山行活动提供给幼儿一个了解和感受自然的机会,可以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并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团队意识。本教案将介绍一次适合幼儿的山行活动,旨在帮助他们通过亲自接触自然,探索自然的美妙之处。

一、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幼儿的探索、观察和发现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4. 培养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活动准备

1. 安排适合幼儿的山行路线。

2. 确保山行活动的安全性。

3. 准备背包、食物、水和急救药品等必要物品。

4. 将幼儿分为小组,并指定每个小组的领队和副领队。

5. 安排专业人员或老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引导。

三、活动过程

1. 准备阶段

在山行前,提前向幼儿讲解山行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同时,引发幼儿对山行的兴趣,提醒他们带好必要的物品。

2. 山行准备

将幼儿分为若干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指定一个领队和副领队。领队负责带领小组进行山行,副领队负责协助领队并照顾队伍中的其他幼儿。同时让每个小组自己检查和整理所需的物品。

3. 山行活动

每个小组在领队的带领下开始山行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幼儿观察和发现自然中的美妙之处,并将观察到的事物和感受与其他队伍成员分享。同时,要保持队伍的整齐和纪律,确保安全。

4. 活动总结

在山行结束后,让幼儿回顾一下山行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同时,引导幼儿思考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鼓励他们反思和改正。最后,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赞扬和肯定。

四、活动延伸

1. 绘画和手工制作: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在山行中观察和感受到的事物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山地植物的种植:在山行结束后,可以让幼儿种植一些山地植物,帮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环境保护意识。

3. 环境保护讲座:请专业人士或老师给幼儿进行环境保护讲座,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告诉他们如何保护环境。

总结:

通过幼儿山行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自然兴趣和热爱,促进他们的观察和探索能力的发展,同时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对幼儿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山行教案(篇3)

幼儿山行教案范文:

主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一、教案目标:

1.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观察细节的能力;

2. 增加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4. 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和体能。

二、教学准备:

1. 事先和家长们说明活动计划,让家长帮助准备适合山行的衣物、饮食及携带必要的急救药物;

2. 和幼儿老师一起确定出行日期和地点;

3. 准备适合幼儿使用的护眼望远镜、放大镜、可爱的草帽等观察用具;

4. 准备适合幼儿饮食的水果、饼干、小面包等;

5. 找一本有关山的绘本,作为教学参考。

三、教学步骤:

1. 出行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在班级中展示绘本《小山上的神奇生物》,通过绘本的图片和文字,向幼儿介绍山中的植物、动物、风景等,并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和探讨。提问幼儿他们希望在山上看到什么样的动物和植物,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上山观察: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登上山,观察山上的风景和自然景观。教师指导幼儿仔细观察周围的植物和动物,鼓励他们使用护眼望远镜和放大镜观察山上的一切细节。

3. 山上的活动: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一系列与山相关的活动,如比赛采摘山上的野花、观察经过的小动物等。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一些团队活动,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4. 休息和饮食:

在山上的某个合适的地点,教师和幼儿一起休息和享受自带的食物。教师可以提醒幼儿注意环境保护,不乱扔垃圾,并鼓励他们品尝山上的新鲜水果和山泉水。

5. 下山归来:

教师带领幼儿平安返回学校,并帮助幼儿总结一天来的观察和体验。可以让幼儿画下山的感受,或是用语言描述,并鼓励他们互相分享。

四、评价与反思:

此项活动主要以山行为背景,通过现场观察和参与各类活动,让幼儿对大自然的美景有更直观的感受。通过观察和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同时,组织一些团队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此外,山行活动也能够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提高他们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安全,并及时给予帮助和照顾。通过评价和反思,教师能够总结教学的成果和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此项教学设计。

山行教案(篇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山行》。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一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根据新大纲精神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这其中识字仍然是我们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但学习生字不是枯燥的,更不是靠死记硬背的,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所教的每一个字,采用不同的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神奇魅力,为学生的持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另外,一年级学生理解诗意不要求一一对译,那样不但会破坏古诗的意境美,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这首诗的教学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识字,二是积累,三是灵性的培养。关于识字,要充分地从字的特点出发,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识字。关于灵性的培养,就是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把课上得自然、生动、有趣。

基于以上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雨字头”。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和要求会认的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具体教学,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故事导入。同学们,大家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略)这样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而引出课题,并释题。

二、初读古诗,感受意境。通过教师的范读及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古诗文字的优美。

三、随文识字。我相机出示图画,并一句一句引出四句诗,这样图文结合,进入诗的意境,在感受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加一加、对比等方法识记生字,进而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最后,把生字放回文中,整体感知诗的意境,体会深秋时节的自然美景。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在感知诗的意境基础上指导美读,读出诗的意境美、语言美,也读出作者对寒山石径,枫叶似火的喜爱,同时这种情感也感染着学生,一种对秋天美丽景色的喜爱便由此而生。

山行教案(篇5)

幼儿山行教案

主题:探索大自然,锻炼身体

山行是一种很好的户外活动,对于幼儿而言,更是一种全新的探索机会。通过山行,幼儿能够接触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能够锻炼身体,提高体能素质。本文将针对幼儿山行活动进行相关的主题编写。

一、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拓展触角,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锻炼幼儿身体,提高幼儿体能素质,培养勇敢、自信和坚毅的品质;

3. 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4. 增强幼儿的自理能力、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材准备

1. 小山坡或丘陵地形的户外区域;

2. 心理活动类的小零食和饮用水;

3. 幼儿运动鞋、防晒衣物和帽子。

三、教学课程

1. 导入环节(10分钟)

幼儿在教室中集合,老师简单介绍今天的活动内容——山行。并向幼儿展示一些山的图片,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对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2. 课堂讲解(15分钟)

老师向幼儿介绍一些基本的山行常识,例如穿着、行走时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提示等。同时,根据幼儿的认知程度,讲解一些有趣的山的科学知识。

3. 实地活动(60分钟)

出发前,老师提醒幼儿携带好必备的物品,例如运动鞋、帽子、防晒衣物等。

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小山坡或丘陵地形的户外区域。在山上,幼儿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景,在老师的指引下,幼儿可以玩各种游戏,例如捉迷藏、寻宝等,同时,也可以观察和寻找一些小动物和植物,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4. 总结(15分钟)

在活动结束后,老师与幼儿一起回到教室,共同总结今天的山行活动。幼儿可以通过口头表达、绘画或写作等形式,来描述自己今天在山上的所见所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谈话和故事等,对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和训练。

四、教学反思

通过山行活动,幼儿能够触摸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能够锻炼身体,提高体能素质。在活动中,老师要重视幼儿的安全教育,要让幼儿充分注意自己的安全,并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习惯。

此外,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饥饿。最后,通过总结环节,能够让幼儿进一步巩固和总结所学知识,同时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幼儿山行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户外活动,它能够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锻炼身体,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幼儿的自理能力、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适当的组织和指导,相信幼儿们能够在山行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魅力。

山行教案(篇6)

1、《赠刘景文》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2、白云生处有人家。

3、báiyúnshēngchùyǒurénjiā

4、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序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5、《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

6、《山行》作者是唐代杜牧,全诗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8、远上寒山石径斜yuǎnshànghánshānshíjìngxiá,白云生处有人家báiyúnshēngchùyǒurénjiā。停车坐爱枫林晚tíngchēzuòàifēnglínwǎn,霜叶红于二月花shuāngyèhóngyúèryuèhuā。

9、古诗山行表达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对秋天和大自然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出自:《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原文:山行唐代: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10、停车坐爱枫林晚,

11、山行是指在山中行走,古诗《山行》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的意思是: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12、一条蜿蜒的石头小路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远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车来,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13、我认为山行的正确读音应该是

14、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15、《山行》全诗的意思: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16、远上寒山石径斜,

17、tíngchēzuòàifēnglínwǎn

18、《山行〉这首古诗描绘了由(寒山)(白云)(人家)(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

19、《山行》意思是: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20、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21、yuǎnshànghánshānshíjìngxiá

22、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

23、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山行教案(篇7)

主题:幼儿山行

范文:

幼儿园山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帮助幼儿发展身体素质和体验户外活动的乐趣。

3. 通过山行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帮助幼儿发展身体素质和体验户外活动的乐趣。

三、教学难点:

通过山行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内容:

1. 山行安全知识。

2. 观察山中的动植物。

3. 教唱山歌。

4.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五、教学准备:

1. 组织幼儿准备好行走的服装和鞋子。

2. 带上简易的急救箱,以备不时之需。

3. 提供幼儿用的水壶和食物。

4. 准备拍照机器,记录幼儿们的活动。

六、教学过程:

1. 激发兴趣(10分钟)

通过观看介绍山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2. 安全知识(20分钟)

告诉幼儿们山行的注意事项和安全知识,包括遵守规则,不离开集体,保持队形等,让幼儿了解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安全。

3. 山中观察(30分钟)

带领幼儿们在山中观察各种动植物,并用简单的术语解释它们的特点和生存环境,引导幼儿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4. 教唱山歌(20分钟)

教唱一首关于山的歌曲,引导幼儿们通过歌声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和热爱,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5.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20分钟)

在山顶或者适当的地方,让幼儿们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欣赏山中的风景和日出、日落的美景,激发幼儿们对大自然的情感。

七、教学反思:

通过幼儿山行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还帮助他们发展了身体素质和体验户外活动的乐趣。同时,幼儿们在山行过程中也培养了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了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活动既是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促进,也是对他们丰富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加强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大自然。

山行教案(篇8)

幼儿山行教案主题范文:探索大自然的美丽

前言:

山行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参与的户外活动,它可以让幼儿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本次幼儿山行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通过山行活动,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同时也增强他们的体魄和团队意识。

一、活动前准备

1. 选择合适的山地区,保证安全并丰富的观察对象。

2. 准备足够的人员,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照顾。

3. 向幼儿及家长提供详细的活动信息,包括活动地点、时间、食宿等,以及要求。

二、活动过程

1. 到达山区后,团队先礼貌性的向当地居民问好,了解当地风俗习惯。

2. 组织幼儿按照队形并手拉手进行活动,鼓励幼儿用心观察周围的一切,发现美丽的事物。

3. 在登上山顶前,让幼儿在山脚下休息片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回顾所走过的路程以及所见所闻,并回答幼儿的问题。

4. 活动中,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力,观察、感受周围的自然景色,认识各种山区植物、动物等,并进行简单的记录和绘画。

5. 在山顶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回顾整个山行活动的过程,鼓励幼儿描述他们所见所闻的美好事物,并进行集体讨论。

三、活动总结和延伸

1. 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集体总结活动,让每个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教师可以邀请幼儿将他们在山区所见所闻的收集和整理,制作成幼儿们的《山区体验手札》,并向家长和幼儿们分享。

3. 在课后,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关的绘画、手工制作等课程,让幼儿将他们所复现的山区美景和寻常事物进行再创作,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结语:

通过这次幼儿山行活动,幼儿们不仅接触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学会了通过观察、记录和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不仅是一次愉快的户外活动,更是为幼儿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将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活,并且将以积极的态度去探索、感受和保护大自然的美丽。

山行教案(篇9)

幼儿山行教案

一、活动名称:幼儿山行活动

二、教学目标:

1. 培养幼儿热爱自然、大胆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2.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幼儿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

4. 提高幼儿体力、协调性、耐力和抗压能力。

三、准备:

1. 选取一个适合幼儿行山的地点;

2. 准备好午餐、零食、水壶等供幼儿消耗;

3. 准备好地图、指南针等导航工具;

4. 请家长协助提供运动服和鞋子,并带备幼儿个人所需物品。

四、活动过程:

1. 导入:与幼儿讨论山的特点,引起他们对山的兴趣。

2. 活动前准备:

a. 解释活动过程,告诉幼儿他们将进行一次有趣的山行活动;

b. 强调安全事项,包括不随意取走山上的动植物、不下山校外、不乱扔垃圾等;

c. 练习简单的步行和攀爬姿势,提高幼儿的体力和协调性;

d. 学习如何使用地图、指南针等导航工具。

3. 活动进行:

a. 由教师带头,带领幼儿开始行山活动;

b. 沿途观察、记录动植物、自然景观等,并鼓励幼儿进行自由探索;

c. 适时停下来,让幼儿休息、享用午餐,并进行简单的小组合作游戏;

d. 继续行进,到达目的地后,让幼儿进行简单的绘画或手工制作,记录他们的感受;

e. 安排临时离开山区的时间,带领幼儿探寻安全的离开山区的路线。

4. 活动总结:

a. 整理归档幼儿的记录作品;

b. 让幼儿分享他们在行山活动中的收获和体验;

c. 回顾活动中的安全事项和注意事项。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幼儿在行山活动中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倾听幼儿的分享,了解他们在活动中的收获;

3. 整理幼儿的记录作品,评估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4. 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激发幼儿对自然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六、延伸活动:

1. 带幼儿参观自然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动植物的知识;

2. 组织幼儿进行户外绘画活动,让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对自然的感受;

3. 进一步学习如何使用地图、指南针等导航工具,提高幼儿的观察和方向感。

以上是一份关于幼儿山行教案的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注意,范文的长度未达到要求,因此可以根据需要以及实际情况在每个步骤中增加细节和描述,使其更加丰富和详细。

山行教案(篇10)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山行教案精选


以下內容是小編特地為您準備的「山行教案」。每位老師每堂課都需要一份完整的教學課件,認真規劃自己的教案和課件是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教師應該注重科學制定和執行教案,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快與那些你關心的人分享你感興趣的內容吧!

山行教案 篇1

幼儿山行教案

一、引言

山行是一种非常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通过山行,幼儿可以接触大自然,感受山水之美,培养勇敢、坚强的品质,提高身体素质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本教案以幼儿山行为主题,旨在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并提供一份关于幼儿山行的详细教案。

二、教案内容

1. 教案目标

- 了解山行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 培养幼儿的勇敢、坚强品质;

- 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

-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 教案步骤

步骤一:导入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们思考以下问题:你们见过山吗?在山上可以做些什么?

步骤二:认识山行

给幼儿简要介绍山行的定义:山行是指徒步登山,探索大自然,感受山水之美的活动。通过山行,我们可以享受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同时,山行也是一种勇敢和坚强的表现。我们将通过山行来培养勇敢、坚强的品质。

步骤三:讲解山行的意义

给幼儿讲解山行的意义:山行可以让我们离开城市的喧嚣,接触大自然的美丽。在山上,我们可以欣赏美丽的景色,看到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同时,山行也能够锻炼我们的身体,提高体力和耐力。另外,山行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观察山中的生物和植物,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步骤四:培养勇敢、坚强品质

通过模拟山行场景,引导幼儿们表达自己对于山行的感受和想法。然后,鼓励幼儿们勇敢地尝试山行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合作性和竞争性。在山行活动中,我们也要注重安全,提醒幼儿们注意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步骤五:体验山行

组织一次山行活动,选择适合幼儿的山脚路径,确保安全。在山上,引导幼儿们欣赏美丽的景色,观察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如跑步、追逐、攀爬等。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可以给予幼儿一些建议和指导,提醒幼儿们注意安全。

步骤六:总结与反思

结束山行活动后,组织幼儿们进行总结与反思。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们回顾山行活动的过程和收获。鼓励幼儿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他们感受到山行的乐趣,并思考自己在活动中的成长和进步。

三、教案结束语

通过这次山行活动,幼儿们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增强了对自然的认知,还培养了勇敢、坚强的品质。同时,积累了更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希望幼儿们能将这次活动中的经验积累,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成为积极、健康、勇敢的人。

【参考译文】

幼儿山行教案

一、引言

山行是一种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都非常有益的活动。通过山行,幼儿们可以接触大自然,感受山水的美景,培养勇敢和坚强的品质,提高身体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本教案以幼儿山行为主题,旨在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并提供一份关于幼儿山行的详细教案。

二、教案内容

1. 教案目标

- 了解山行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 培养幼儿的勇敢和坚强品质;

- 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

-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 教案步骤

步骤一:导入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们思考以下问题:你们见过山吗?在山上可以做些什么?

步骤二:认识山行

给幼儿简要介绍山行的定义:山行是指徒步登山,探索大自然,感受山水之美的活动。通过山行,我们可以享受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同时,山行也是一种勇敢和坚强的表现。我们将通过山行来培养勇敢和坚强的品质。

步骤三:讲解山行的意义

给幼儿讲解山行的意义:山行可以让我们离开城市的喧嚣,接触大自然的美丽。在山上,我们可以欣赏美丽的景色,看到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同时,山行还能够锻炼我们的身体,提高体力和耐力。另外,山行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观察山中的生物和植物,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步骤四:培养勇敢和坚强品质

通过模拟山行场景,引导幼儿们表达自己对于山行的感受和想法。然后,鼓励幼儿们勇敢地尝试山行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合作性和竞争性。在山行活动中,我们也要注重安全,提醒幼儿们注意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步骤五:体验山行

组织一次山行活动,选择适合幼儿的山脚路径,确保安全。在山上,引导幼儿们欣赏美丽的景色,观察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如跑步、追逐、攀爬等。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可以给予幼儿一些建议和指导,提醒幼儿们注意安全。

步骤六:总结与反思

结束山行活动后,组织幼儿们进行总结与反思。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们回顾山行活动的过程和收获。鼓励幼儿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他们感受到山行的乐趣,并思考自己在活动中的成长和进步。

三、教案结束语

通过这次山行活动,幼儿们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增强了对自然的认知,还培养了勇敢和坚强的品质。同时,积累了更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希望幼儿们能将这次活动中的经验积累,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成为积极、健康、勇敢的人。

山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山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版块的第三篇文章。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斜;学会亭、停、车、霜,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能区别亭、停,正确书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培养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感悟诗意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

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看图一句说话。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

你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初步感知古诗

1、学生多种形式反复读诗,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2、教师配乐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请学生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组成一幅画。

4、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以趣为导,学习生字

径。

在课题中读准字音。

组词,理解字义。(行:走的意思)

课件演示字理图,使学生把字义和字形联系起来。

书空,认识双人旁,在诗中找出径,理解他的意思。指导书写行。

理解诗题。

2、做反义词游戏,学习远。

师出示近、上、暖、白、有,让学生在诗的前两行中找他们的反义词。(远、下、寒、黑、无)

说近引出远,并认读,说识记方法,扩词说话。

亭。

读后两行诗,出示停认读。做动作理解字义。

去掉单人旁再认读。

做看图举卡片游戏(课前准备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红灯图片)

A、分别出示一座小凉亭的图片,播放一段汽车遇到红灯停车的动画片,请学生看图举不同的卡片,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B、根据动作猜词并举卡片。(例如老师做一个停车的动作,学生说出一个词语,并举出相应的卡片。教师还可以让一个学生来做动作,其他学生猜,但一定要围绕这两个字。)

、、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亭(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指名说),教师教顺口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

四、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1、前两句诗

指名一二句,思考:如果给这两句诗配画,应画写什么?

学生说,教师画。并在诗中找依据。(重点理解径)

结合图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看图配乐朗读这两句诗。

2、后两句诗

看图说一说诗人在干什么?

他为什么会停下来观赏枫林呢?指名读一读第三句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理解坐的意思。

诗人是如何赞美枫叶的呢?齐读最后一句诗,说一说。

如果你看到这样美丽的枫林美景,你会怎样赞美?

带着感情齐读这两句诗。

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1、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2、画一幅自己眼中的秋天图,并写几句话。

3、收集描写秋天的诗歌,读一读。

以实物导入,可快速地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山行教案 篇3

【教学设想】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郎朗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释题:在山上行走。

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

(4)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郎朗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三)小组交流,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四)独立学习,理解三、四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句子、片断或诗。

山行教案 篇4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因而,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他们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加深对“秋”的认识──秋天是一个收获是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由此,唐朝的诗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连忘返,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山行》。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古诗,因为学习方法就象打开知识门户的一把钥匙。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向学生推荐两本书《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让他们平时注重语言的积累,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山行教案 篇5

对话平台

复习

中的生字。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  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  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  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  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读

1、  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  指名读,读后评价。

3、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  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  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  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  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  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于。学生认读,

2、  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  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  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习与拓展

1、  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  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在线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 (寇凖)

山行教案 篇6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山行教案 篇7

活动设计背景

本次活动结合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小花伞,结合《纲要》中的主题目标,让幼儿主动的参与活动,有信心,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意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写简单的问题。

活动目标

1、观察各种各样的小花伞,感受花伞上图案的对称美。学习用点、线、面对称地装饰小花伞。

2、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体验画画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是学习用点、线、面对称地装饰小花伞。

2、 教学难点是制作过程。

活动准备

1、收集的小花伞若干。

2、圆形纸若干,记号笔、彩色水彩笔、油画棒若干。

活动过程

一、欣赏小花伞

师出示实物小花伞若干,摆放在活动室四周。

1、幼儿自由欣赏各种小花伞。

2、幼儿自由的和同伴交流,教师在旁倾听。

说说你最喜欢的小花伞,为什么喜欢?

二、引导幼儿感知小花伞上图案的对称美。

教师出示一只图案对称的'风筝。请幼儿欣赏后说说自己的发现。(伞上的图案是对称的,上面的和下面的花纹、颜色、形状都是一样的,,左面的和右面的花纹、颜色、形状也是一样的。这就是对称。)

三、幼儿讨论如何装饰小花伞。

教师引导语:这些小花伞真漂亮,我们也来做一把漂亮的小花伞好吗?

设疑:你想做一把什么样的小花伞?

四、幼儿绘制小花伞。

教师引导语: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色彩做一把漂亮的与众不同的小花伞。注意图案要对称,看谁装饰的最漂亮。

五、小花伞展。

展示幼儿制作的小花伞,比一比谁的小花伞最美。

活动反思: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布森指出:知觉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儿童和成人都能在环境中主动地发现、探索、参与和抽取信息。因此,在活动中,我能尊重孩子的需要,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大胆想象,装饰小花伞。通过活动,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得到了提升,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体验到了美术活动的快乐。

山行教案 篇8

幼儿山行教案主题范文

一、引言

山行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户外活动,它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在幼儿山行中,幼儿可以与大自然亲近,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力量。本文将介绍一次幼儿山行活动的教案,旨在为幼儿提供一个积极、健康、有趣的成长环境。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2.引导幼儿学会善于观察,用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3.促进幼儿与他人的合作,增强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4.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和探索精神,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

5.让幼儿了解山的生态环境,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活动内容

1.活动前准备

在活动前,教师需要与幼儿家长沟通,获取幼儿的健康状况及注意事项。并向家长征求是否有愿意参与活动的家长。

2.活动过程

(1)集合

教师带领幼儿集合在指定地点,确认参加山行活动的幼儿名单,并对活动的目标进行简要介绍。

(2)准备

教师向幼儿简要介绍山行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并与幼儿讨论如何保护环境。

(3)出发

教师带领幼儿开始山行活动,组织幼儿们形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成年人和数名幼儿组成,确保安全。

(4)观察

教师引导幼儿们观察山的特点,询问他们对山的感觉,并鼓励他们做一些简单的观察实验,如观察山的高度、山上的植物等。

(5)合作

教师组织幼儿们进行一些小游戏,如接力赛跑、捉迷藏等,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6)探索

教师带领幼儿们去探索山的奥秘,如寻找山洞、石头、小动物等,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探索,认识山的生态环境。

(7)回顾

教师带领幼儿们回到集合地点,展开讨论,回顾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想,并提醒幼儿们携带垃圾,保护环境。

四、反思与总结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与幼儿们进行一个简短的反思和总结,询问他们对这次山行活动的感受,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指出他们在活动中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次活动旨在帮助幼儿们与大自然亲近,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通过观察和探索,幼儿们能够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通过游戏和合作,幼儿们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锻炼身体素质。通过活动的总结,幼儿们能够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山行活动,幼儿们将会得到很多的启发和收获,他们的身心发展将获得全方位的提升。我们期待这次活动给幼儿带来的快乐和成长。

山行教案 篇9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

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让诗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2、板书: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自读。

3、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二、品读古诗、领悟意境

1、明确目的、交给方法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但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还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呢你们都知道哪些好办法呀(学生自由说)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方法同位合作学习这首诗。学习要求:(1)读一读这首诗。(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互相讨论、再和同伴说一说诗的意思。

2、再读古诗、品读诗句

(1)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板书)从这些景物中、你们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2)解读感悟诗句。(出示课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谁来读第一句通过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相机点拨: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作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指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②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这些景物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③谁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过渡: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这么一幅宁静、悠远的景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他看到什么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欣赏枫林、感悟诗境。(出示枫林图)

师:同学们、这些枫叶美吗在你的眼中这些枫叶又像什么呢

生: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

生: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

……

②师:在作者的眼里、这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还要美。谁来说说、春天的花是怎样的

生:争奇斗艳。

生:五彩缤纷。

生:生机勃勃。

……

③漫山遍野的枫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呢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④还从哪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相机理解"坐"。)

⑤同学们、诗人喜爱枫林仅仅是因为枫林很美吗感受枫叶不怕霜冻、越冷越红的精神气质。

⑥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傍晚的枫林美得像一幅画、连站在林中的诗人也成了画的一部分、他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谁来读一读第二句

(3)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1、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不仅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还读得很有感情。那么、谁能看着画面、边想象边用自己的话再来描绘这深秋的山林景色(生看着画面说)

2、配乐背诵

(1)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2)配乐齐诵

四、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深秋山林图的练习纸)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五、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正确流利地读古诗、看图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学完以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多读、多背古诗。

六、识字、写字

1、径、霜: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看田字格、同桌记一记。

2指导写"霜":说说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

【作业设计】

1、回家给画涂上颜色、放进你成长记录袋里。

2、收集两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春教案系列


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为您整理的关于“春教案”的相关信息,我们将会不断提供更多的内容和服务,希望您能够多多关注我们。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为每堂课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在编写教案课件时,需要设计内容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个知识要点。

春教案【篇1】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养花的乐趣和爱养花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高尚情趣。

2、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给课文列写作提纲。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会用有关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后四个段落。

课文的第四到第七段叙述了养花的种种乐趣,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重点所在。

由于学生亲自参加养花实践的不多,因而对课文中作者从养花感受到的乐趣很难体会,不容易领会文章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

1、在教学本课前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养花的劳动实践,也可让一些经常养花的同学谈谈养花的体会,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患情。

2、教学用小黑板;

2、启发导入。

养花是一件高雅而有趣味的事。你养过花吗?有些什么感受呢?

(指名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写的《养花》一文,跟作者一起来体会养花的乐趣。

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轻声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

3、读读、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循 环:联系课文理解,意思是写一会文章浇一会花,再写一会文章,再侍弄一会花,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反复交替,互相调节。

奇花异草:少见、稀有的名贵花草。奇,不常见;异,特别。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过问。置,放。之,它。理,过问、处理。

4 、指名分段读课文(第7自然段齐读),说说每段的意思。

小结。

这7个自然段各讲了一个意思,可以单独成段,因此全文可分为六段。

1、轻声自由读深文第一段。

①思考并讨论: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爱花?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乐趣?

(写养花的目的和爱养花的原因。“满是花草”,连心爱的小猫也“只好上房去玩”,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就…”充分反映出作者爱花,从养花中得到许多乐趣。)

②理解“计较”,试口头造句。

③这段话中一句一句联系紧密,想一想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试加上一些关联词,连起来说说。

④引读第一段。

小结:作者开门见山,在文章的开头就说明了养花的目的。

2、轻声自读第二段。

(作者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原因是:①看着好花病死自己无力救活是件很难过的事。②北京的气候不很好。)

3.默读第三段课文。

①思考讨论。

作者是怎样照管花草的?有什么感受?

(天天照管: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按照花的不同特点培养管理。从养花中增长了知识,获得了乐趣。)

②比较为什么用“关切”,不用“关心”。

③结合句子理解“置之不理”。

④齐读第三段。

⑤小结。

这一段写要养好花就要关切它们,还要摸索养花的门道,通过养花也增长了知识。

1.抄写词语。

2、造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三段。

2、说说二、二、三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轻声自读课文。

思考并讨论:

A、 这段主要写什么?作者从养花劳动中获得怎样的收益体会?结合课文语句加以分析。

(作者通过养花的劳动实践,体会到养花有利于调治腿病,使脑力劳力劳动得到调节,有益于身心,还认识到“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的真理,深有感触。)

B、这一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试给课文分层。

(一般可分四层:感谢花草;循环调节,有益身心;抢搬花草,紧张劳累;认识真理,真有意思。)

2、分层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

3、小结课文,提示学法。

这一段写作者养花付出的劳动,反映出作者在养花中悟出了真理,无穷乐趣。我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思考,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理解了内容和写法,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点;

1、第五段。

写与友人分享养花的快乐。按“夸花--赏花--赠花”的顺序写。从”骄做”、“特别喜欢”等可看出作者的欣喜、自豪之情。

2、第六段。

写养花也有忧伤时。作者举了夏日暴雨成灾砸伤菊秧的例子。从“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可见伤心的程度。

(作者爱花心切,与花共喜忧,为花开而喜,为花伤而忧,正是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五、讲读第七段

1、齐读课文。

思考讨论:

这一段概括说明了什么?与前面六段有什么关系?

(这一段概括了前六段所述内容,总结了养花的乐趣所在,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与前六段是总分关系。)

1、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2、思考讨论:

围绕中心,课文写了哪几层意思?

(养花目的一养什么花一怎样养花一劳动收益一成果之乐一受灾之忧 -总结乐趣。)

1、抄写词语二遍。

有 。既须 ,又长 ,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3、给加点字注音。

4、给《养花》这篇课文列写作提纲。

[养花(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春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及文章的写作顺序。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认识环保的重要性,自觉担负保护环境的责任。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设计活动的形式及要求。

2、学生准备彩笔、矿物、植物、污染水及各种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图文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理清课文的条理,初步掌握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未来跟我们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地球。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一下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课文仔细读一读。

这节课,让我们改变一下以往的学习方法,以活动的形式来探究课文的内容。为此,老师把同学们分为“绘画”、“生态播报”、“数学神探”、“佳句点评”四个小组。那么,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要干些什么呢?请看活动要求(课件出示)。每个同学可以自已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人保作完成。大家将准备的内容写在纸张上,以汇报时说得更加流畅些。

二、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绘画小组:

⑴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已的生活所知绘画。

⑵画面下面所配的文字说明要从课文中选。

⑶图文能起到深刻感悟相关内容的作用。

2、生态播报小组:

⑴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从客观叙述中获取有关自然资源与生态情况。

⑵能采用实物与文字结合的方法具体说明课文内容。

⑶能起到加深体会课文描述客观、准确的作用。

3、数学神探小组:

⑴充分理解有关内容,摘出有数字叙述的句子,利用一定的想象编写应用题。

⑵把所编的题计算出来,作为具体例子充实课文有关内容。

⑶能起到让课文更具说服力的作用。

4、佳句点评小组:

⑴充分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不同角度选出文中的佳句。

⑵要用自已的话点评句子。

⑶能起到抓住并理解重点句子的作用。

(学生分组,按组开展活动。)

三、变换角色,展示成果

师:现在,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活动成果的机会,分为现个步骤:先在小组内部互相交流,然后每组选派几名同学以“小记者”的身份“讲学”。

(结合学生的展示及反馈,边板书边及时评价。)

四、自选学法,积累运用

师:听了四个小组的“讲学”,真让人受益匪浅。同学们不仅一下子就掌握了四种学习语文的方法,而且,运用这些方法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及表达方法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已喜欢的方法读读自已感兴趣的部分内容,或三言两语写点体会,待会儿再交流。

五、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体会情感朗读。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课文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2、课外收集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状况,填下表:

种类储藏量居世界第几位人均占有数及居世界第几位

板书设计

美、小、活动的范围小

自然资源有限

只有一个地球精心保护地球

不能移居别处

可爱、易碎

春教案【篇3】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危险、朽烂、不约而同”等词语

出示为课题后,可就课文题目进行如下谈话,同学们见到过许多桥,有木制的小桥,有坚固的石桥、混凝土桥,今天我们学习一课叫《皮巧根桥》。为什么叫皮巧根桥呢

2、画出要求认识的字,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3、读生字卡,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这几个字。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2、 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课后的空花篮中。

5、反复朗读仔细体会并让学生尝试评价,学生夸讲,与评价的语言。

学生重点理解:

第3 题是句子练习,教学时让学生读一读这两句话,说说自己对带点词语的理解和在什么情况下能用这些词语,然后再造句。

全神贯注是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用于形容人工作或学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

再三:一次又一次,用来表示一种动作、行为多次反复,例如:他的病还没有痊愈,就再三要求出院上班。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春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汉字演变的故事,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2.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教具准备:

二.了解汉字演变过程,积淀赞美汉字情绪。

1.你知道汉字有那些字体吗?

2.大屏出示汉字演变过程。

3.师指导背诵(甲、金、篆、隶、楷、草、行)。

4.书法成为一种艺术,现在哪几种用的较多?

5.结合历代著名碑帖,引导学生逐个欣赏篆、隶、楷、草、行书法图片,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引出书法赞歌,结合碑帖感悟。

1.著名书法家汪竹柏用千字文的形式为我们伟大的汉字写了一首赞歌,请大家把书翻到168页,齐读赞汉字,注意把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

2.默读一遍,说说汉字有什么特点?师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3.男女生接读一遍,说说每一种字体有什么特点?师结合字体图片加深学生印象。

4.除了赞美汉字字体,还赞美了什么?师对照课件讲解对联特点。

5.看来汪老师不仅观察的仔细,而且用词十分恰当,让我们跟随他一起来赞美汉字吧!

6.师指导背诵。(大屏出示一半内容)

四.拓展延伸,承前启后。

1.学习了《赞汉字》,你想对可爱的汉字说什么?

2.

春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置之不理”造句。

3、完成课后练笔。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完成练笔。

2、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你家中有花吗?谈谈你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说说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养花?他从中体会到什么乐趣?

三、通过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四、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奇花异草”是什么意思?

作者养的花草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置之不理”什么意思?“自生自灭”什么意思?

作者“摸着了一些门道”,这些“门道”指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他“可得感谢它们”?

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4、全家动员抢救花草时,十分紧张,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的劳累吗?为什么?

5、什么是“秉烛夜游”?

6、为什么作者“也有伤心的时候”?

2、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齐背最后一段。

3、检查生字读音。

4、指导识记字形。

二、再读课文,概括中心。

1、提出要求:

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了“喜”“笑”?哪些地方写了养花的“忧”“泪”?哪些地方写了养花的“须劳动”“长见识”?

2、自由读课文,讨论。

3、讨论交流。

4、概括中心思想。

三、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1、自由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怎样安排材料的?

(二)文章中心:作者通过自己的养花实践切身体会到了养花的种种乐趣。

2、具体讲养花的乐趣。

3、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指导“置之不理”造句。

五、指导朗读、背诵。

1、范读。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3、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二、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检查背诵。

四、明确“练笔”要求。

1、学生自己阅读练笔的题目。

2、讨论。

练笔有什么要求?

五、学生写作。

1、分组练说。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交流,修改。

[养花 教案教学设计]

春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课文的8个字,字书写美观。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展开想象仿写句子,培养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启发学生爱他人、关爱环境。“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的朗读要随感情读出变化来感悟课文。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图画,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课题:马良到神笔后他用神笔为老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

2、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是有关马良神笔的。你们想知道课文中的小女孩用他的神笔干什么吗?

3、板书课题:10、假如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

2、同桌相互学习生字的读音、字形、结构。

3、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情况。(利用不同形式认读)

4、巩固学生识字。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课文。

3、指名学生读课文。

4、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

四、复习要写的字,指导书写

1、复习步骤:记住字音,认识字型,扩词,用词说话

2、小组交流。

(1)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2)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3、指导书写,教师范写,注意重点的提示

击:先写“二”字,注意第二笔横要长,第三笔竖要超过两横,最后一笔是竖,要凸下来。

叹: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个又字,捺要写得舒展开来。

泣: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个立字。

腿:月字加退字,退字里面的捺要写成点。

粒:左边是米字旁,右边是个立字。

幸:上面是个土字,第三笔横要写长,下面是羊字少一横。

哭:两个口大小要适中,要靠拢些,下面是个犬字,最后一笔是点。

4、学生书写。

5、评议学生的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二、再读课文,感悟语言。

1、指名学生读课文。(接龙读)

2、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

3、分组学习

a、课文用三节写了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哪个小节?在组内读一读。

b、在这一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小组交流。

c、你认为这一小节中哪个句子,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4、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5、交流自学情况

6、感悟句子

a、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B、扩展说话:我要给——(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出示句子)

7、感情朗读课文。

想一想:“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朗读时应该怎样读?(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1)读懂了你喜欢的小节,你觉得该用怎样的语气把他读好?

(2)多种形式朗读。

(3)说说你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

2、同桌相互读读背背。

四、扩展活动

小组讨论:课文中最后一段没有说为谁画什么,你能仿照课文发挥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写出你的愿望,像课文里的小诗歌一样。回家在把你写的愿望画出来。

板书设计:

太阳

10、假如画白云

谷粒

一双好腿

……

春教案【篇7】

课件的教案

一、引言

在现代教学中,课件已经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教师将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然而,课件的教案的编写与使用也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工作。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根据标题来编写一份具体、生动且有效的课件教案。

二、教案的目标

一份好的课件教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教案的目标应该明确、具体,能够指导学生在这堂课上要达到的学习效果。比如,如果教授一堂关于植物生长的课程,我们的目标可以是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关键词汇以及识别不同的植物类型。

三、教案的结构

一份好的课件教案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引入、导入、讲解、练习、总结和作业。

1. 引入:通过引入的部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使用一些有趣的故事、问题或者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这个主题产生好奇心。

2. 导入:接下来的步骤是导入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提问、观察或者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从而引出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3. 讲解:在这个部分,教师应该逐一讲解教学内容,并在课件上配以合适的图例、动画等辅助说明。同时,可以通过比较、分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4. 练习:在讲解完毕后,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以致用。

5. 总结: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应该对本堂课的重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记忆。

6. 作业: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的内容,应该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作业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为不同难度,既要能够挑战学生,又要符合他们的水平。

四、教案的设计原则

编写一份好的课件教案,还需要遵循一些设计原则。

1. 渐进式:教案设计要从易到难,并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这样能让学生逐步建立自信心,更好地掌握知识。

2. 多元化:教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多样性。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3. 实际性:教案的设计要强调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4. 互动性:教案的设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供机会给学生发表观点、展示成果,并进行互动交流。

五、教案的评估和反思

一份好的教案需要通过评估和反思来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学生的反馈、与同事交流等方式来评估教案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寻找不足之处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六、结论

编写一份生动具体的课件教案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教案设计能力。通过合理的教案编写和运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希望本文所提供的指导能够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春教案【篇8】

A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 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 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 难点:诗歌的主题。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背景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四、整体感知

1.出示投影,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回眸(móu)粉黛(dài) 骊宫(lí) 霓裳(ní)(cháng) 临邛(qióng) 鼙鼓(pí) 仙袂(mèi) 衣钿(diàn) 千乘(shèng) 钗擘(bò) 马嵬(wéi) 阑干(lán) 绰约(chuò)

2.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

师问: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生答: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师问: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生答: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师问: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生答: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3.理清情节结构

师问:原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生答:不是。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师问: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什么?

生甲:还写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身死。

生乙: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

生丙: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贵妃见面的情景。

师问:按照刚才的说法试着给这首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五、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

师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生甲:“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生甲: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生乙: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生丙: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3) 双重主题说。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①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②杨玉环: 美貌和忠贞

3.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结合诗歌二、三节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分析诗歌情与景的特点。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婉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山行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