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蒹葭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5.20

蒹葭课件。

本文介绍了“蒹葭课件”相关的内容,其中强调了教案课件在每位老师的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到,深入且有效的教案和课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希望您能够将本网页的网址收藏起来,以便随时查看。

蒹葭课件【篇1】

1、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脑、呆、客、沟、编、驼、迷、觅、昵、歇、藉、切、愿、谅、朦、胧、碌、丧、漫、饰、烁、刹、妩、媚、破、激”等生字,会读会写、理解意思,了解它们的写法和意义,会组成词语。掌握“白、爪、ㄅ、文、宀、亠、酉、舟、氵、力、黑、”等偏旁部首,注意所学生字与一些形近字的细微差别。

2、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脑门、呆呆、过客、沟通、编造、驼背、迷失、觅、亲昵、歇、狼藉、心切、情愿、谅解、朦胧、顶天立地、离别、忙碌、垂头丧气、漫步、掩饰、没精打采、闪烁、刹那、妩媚、打破、刺激、包含”等常用词及词组,“情愿、那不正是、何曾、最后”等常用副词、介词等,了解其意义和使用特点,能够模仿课文中句型造句、句式造句。

3、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列出的“是否……过”“无论……都”“以……作为”“不得不”“竟……”“尽管……但等句型句式,熟悉其中关联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4、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5、引导学生按照“学习提示”中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6、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文体范例进行不少于200字的习作。

7、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本课阅读拓展材料《梦的长短》,初步了解一些生物科学学习中等常用的知识和术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8、每周课外阅读字数应不少于20xx字,同时应有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读后感。

情感与价值观:

9、通过写父亲为家庭、为女儿无悔付出,任劳任怨,勤劳朴实的行为,写出了女儿对父亲的愧疚、感动、赞美以及对父亲的爱。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理解课文所说科学道理。

教学难点:1、通过写父亲为家庭、为女儿无悔付出,任劳任怨,勤劳朴实的行为,写出了女儿对父亲的愧疚、感动、赞美以及对父亲的爱。

课时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情感与价值观: 3、通过词语学习,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与深层含义。

课时重点:学习本课的词语,要求会读、理解意思。重点掌握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如果说母亲善于站在我们身前的话,父亲则往往会站在我们的身后;如果说母亲善于关心我们的一颦一笑、一点一滴的话,父亲则往往会关注我们的一举一动、一思一想;如果说母爱如水的话,那么父爱则往往似山。一株茉莉也许没有沁脾的芳香,但它永远会让你感到清新,感到幽雅,父爱就是这样,犹如茉莉一样静静地开放。无论你在何方,父亲那慈爱的眼睛定会伴随你一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关于父爱的课文――父亲的驼背。

(板书:父亲的驼背) 请同学们齐读三遍课题(齐读课题)。

(一) 下面请同学们小声地把课文读一遍。

要求:1、边读边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把它圈出来,做上标记。

2、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父亲无怨无悔为女儿付出的哪些事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并且积极思考,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父亲为家庭、为女儿无悔付出,任劳任怨)

三、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

2、(板 书 ) 词语。

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4、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查查字典,理解下面的词语。

脑、呆、客、沟、编、驼、迷、觅、昵、歇、藉、切、愿、谅、朦、胧、碌、6、疑难词语

脑门、呆呆、过客、沟通、编造、驼背、迷失、觅、亲昵、歇、狼藉、心切、情愿、谅解、朦胧、顶天立地、离别、忙碌、

1、我更加感觉到家的温暖。

动态助词“到”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有了结果,类似的助词还有“成”。如:想到、说到、找到、收到、听到、借到

(2)我们说到学生的变化。

造句:

2、渐渐地,我觉得我们父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例句:(1)慢慢地,我们也习惯了他的这样说话方式。

(2)远远地,他们就看见了学校操场边的旗杆。

造句:

3、我定睛一看,那不正是我要父亲给我借的那本书吗?

“那不正是”用在反问句中,表示绝对肯定。

例如:(1)我往操场一看,那不正是我们要找的艾力吗?

(2)那不正是我要找的东西吗?

4、我平时只知道在心里埋怨父亲对我不够亲昵,可我何曾用心解读过父亲的脸,更何曾留心和解读过父亲的背影呢?

“何曾”用在句中表示反问,表示“什么时候,何时”之意,只用于书面语。

例句:(1)你整天就知道工作工作,何曾管过家里的事?

(2)多年来他一直只顾工作,何曾考虑过自己的身体?

1、听写词语或指定一两个学生朗读,其他人听写。

2、做练习一至四题。

4、在小组中讨论不懂、不会运用的词语,由小组成员集体考虑如何运用,如有困难,由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5、各组挑出几个自己认为较难的词语让其他组造句,看哪个组用疑难词语造句又多又好。

1、抽查学生的朗读预习情况,指名一两名学生读课文。

3、听课文录音。

4、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

5、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六、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

2、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父亲无怨无悔为女儿付出的哪些事情?(背我,给我讲故事;深夜给我借书;赚钱供我和弟弟读书)

3、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父亲为家庭、为女儿无悔付出,任劳任怨)

4、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老师及时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5、师生齐读、抽学生读,

七、朗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八、小结本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以的词语,要能流利地读、写、运用。

2、生字词每个抄写三遍, 用学习提示三、四重点词语造句。

课后反思:

蒹葭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中学生进行了不少的有关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关单位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时间,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方法。

本届九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但后进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关注他们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v=s/t的理解和具体应用。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说教学过程

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播放了自已录制的我校运动会的100m和3000m视频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分析学生的运动情况,他们的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3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后进生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进生反应慢些老师要理解他们,多肯定他们的成绩,多表扬他们的进步。增强学生求欲望。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学校的校运会女子100米短跑记录是13.5s,请运用知识计算出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v=S/t=100m/13s=7.61m/s

答: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为7.61m/s

例题2:例题:保靖至吉首的路程为100Km,一辆汽车从保靖县开往吉首,这辆汽车的速度是40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已知:S=100Km,v=40km/h

求:t

解:根据公式v=s/t得

t=s/v

=100km/40km/h

=2、5h

答:这辆汽车2、5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例题3:例题:2006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v1>v2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后进生对这题是难了点,教师要多讲,多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弄清这题。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在做计算时要写,已知,求,解,答四步。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蒹葭课件【篇3】

第一课时《抽屉原理》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若干根小棒,4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老师组织学生做“抢椅子”游戏( 请3位同学上来,摆开2条椅子),并宣布游戏规则。

师:象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一)出示例1:4枝铅笔,3个文具盒。

1、观察猜测

猜猜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会存在什么样的结果?

2、自主探究

(1)提出猜想:“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2)小组合作操作验证:请拿出铅笔和文具盒小组合作摆一摆、放一放。

(3)交流讨论,汇报。可能如下:

第一种:枚举法。

用实物摆一摆,把所有的摆放结果都罗列出来。

第二种:假设法。

如果每个文具盒中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枝同一个文具盒。

第三种:数的分解。

把4分解成三个数,共有四种情况,(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不小于2的。

(4)、比较优化。

请学生继续思考:如果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是否一样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盒子里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师:为什么不采用枚举法来验证呢?

数据较小时可以采用枚举法,也可用假设法直接思考,而当数据较大时,用假设法思考比较简单。

3、引导发现

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盒子的数量多1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二)出示例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几本书? 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1、学生尝试自已探究。

2、交流探究的结果,可能如下:

1)枚举法。

共有3种情况。在任何一种结果中,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2)假设法。

把5本书“平均分成2份”,5÷2=2…1,如果每个抽屉放进2本书,还剩下1本。把剩下的这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该抽屉里就有3本书了。

由此可见,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同样,7÷2=3…1把7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4本书。

9÷2=4…1把9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5本书。

3、观察发现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4、介绍原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这一发现,在数学里被称之为“抽屉原理”,也叫做“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狄利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它来解决很多有趣的问题呢。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72页 “做一做”第1题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二课时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掌握抽屉原理,掌握抽屉原理的反向求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2.找到抽屉原理问题中被分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女孩正要从抽屉里拿袜子。抽屉里有黑白两种颜色的袜子各10双。突然停电了。小女孩至少摸出多少只袜子,才能保证拿出相同颜色的袜子?

学生思考、发言。

师: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能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二、活动探究、深入了解:

(一)出示例3: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1、学生提出猜想。

2、用预先准备的学具,小组合作交流。4、小组反馈,师相机板书:

3、得出结论:把颜色看作抽屉。

有两种颜色,只要摸出的球比他们的颜色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研究规律

师:如果盒子里有蓝、红、黄球各6个,从盒子里摸出两个同色的球,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再出示做一做第2题,汇报后得出:问题结论只与球的颜色种数也就是抽屉数有关。

小结:确定什么是抽屉什么是物体是解决抽屉问题的关键。

三、巩固训练,促进内化

1、做一做

2、解决课前有趣的问题

3、有红色、白色、黑色的筷子各10根混放在一起,让你闭上眼睛去摸,

(1)你至少要摸出几根才敢保证有两根筷子是同色的?

(2)至少拿几根,才能保证有两双同色的筷子?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三课时 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屏幕显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请学生说说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二、问题讨论,明白道理

1、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畅谈有关水的认识。

2、课件展示相关资料,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3、交流感想,强化体验。

三、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师: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漏水试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结果吧!

1、小组交流、展示成果。(一分钟大约滴水50毫升)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

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

时间 1分钟 1小时 24小时 1年

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1立方米约重1吨)

3、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4、(课件出示)小明刷牙时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小刚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约0.2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当于小刚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B、采用节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刷牙两次算,那么每月(30天计算)可节水多少升?

C、节约的这些水,如果以一户三人,每户月均用水量为8吨计算,够你家用几天?

(独立分析计算、汇报计算结果,交流想法)

四、解决问题,提出方案

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节水片段。

2、出示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蒹葭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形近字母的认读和比较,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认读能力。

2.复习巩固学过的偏旁、生字、词语。

3.抄写句子,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

4.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和音节的拼读,巩固汉语拼音,提高拼读能力。

2.复习巩固学过的偏旁、汉字、词语。

2、提要求:学习练习,我们必须搞清每一道习题的要求,开动脑筋,把学过的知识更好地复习巩固。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一比、二读。

2、自由轻声读,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字母的形状很像)。

3、用卡片出示每一组字母,让学生认读并区分每一组有什么不同。

4、复习顺口溜,帮助区分。

5、开火车认读――指名上来拿老师发音卡片。

1、读题,明确要求。

2、卡片出示偏旁,认读复习偏旁的名称,也包括本单元的小字头和目字底。

3、学生独立写,校对。

注意“力字旁”错答成“劳”,“劳”是“草字头”。

1、组字开花游戏。

花蕊内写“果”和“学”,比比哪组的花瓣多。

2、卡片出示第3题的词语,认读并想想词意。重点说说哪些是水果?

3、任意挑选一个词说一句话。

4、指导在作业本上抄写词语。

5、讲清要求:看一个字再写一个,不要看一笔写一笔。看谁的字写得最漂亮。

教学目标:

1.抄写句子,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

2.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指名读句子,一齐读一读。

2、两个句子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3、再读句子,分别说说句子中有哪几个词?

4、补充练习:出示有关插图,用“什么时候,淮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说。

5、指导抄写句子:抄写时不要看一个字抄一个字,要以词为单位来抄,标点符号也要抄上。抄完后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添字漏字。

1、看图说说图上的动物,用“这是……那是……”句式指点着进行说话训练。

随机出示动物的名称。

2、中上生指点两种以上动物,进行连贯说话,用上“有……还有……”的句式进行说话。

3、分别说一说羊、狗。鸭、公鸡。母鸡。小鸡是怎么叫的?

指名后,示范说:羊“miē miē miē”地叫或“miē miē miē”是羊在叫。依次说。

4、自己拼读旁边的音节,用线连起来。

5、听动物叫声的录音,说说是什么动物在叫。

6、把动物和它们的叫声连起来读一读。

7、你知道其他动物是怎么叫的吗?

蒹葭课件【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习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

1、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习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近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平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文贵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习。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14、白杨礼赞

茅盾

一、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二、赏析写法,理解作用。

1、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先抑后扬及其作用

3、遣词造句及其作用

三、布置作业,迁移运用

蒹葭课件【篇6】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买文具》教学设计 、课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3、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认一认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玩具熊等、笔、橡皮、尺、练习本等若干。每人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内容:

一、欣赏世界各国的钱币

今天,老师先请小朋友来欣赏世界各国的钱币。

(光盘:世界各国的.钱币)

刚才同学们欣赏了许多国家的钱币,那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人民币)

人民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看光盘)

二、新授:

(一)认识人民币。

1、出示所有面值的人民币图。(光盘)

师:你们认识这些人民币吗?

请小朋友结合每组中自己带的人民币,互相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并说说你是怎样认识他们的,有什么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

2、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每一张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我们将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再请同学上来介绍给全班小朋友来认识。

(学生在小组中利用实物分类)

3、指名学生上来按自己分类的方法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

(学生大致有两种分法:A:分成硬币和纸币两类;B:按元、角、分分类。)

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揭示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4、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些?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些?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呢?(看光盘)

5、看看屏幕上展示的人民币,按每种面值一张来计算,这些人民币共有几元几角几分?(让学生算一算)

6、观察硬币的另一面,你看到了什么图案?(国徽)

我们要象热爱自己的祖国一样爱护人民币,不要随意损坏它。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也要用带来的钱来买东西,(课件出示买文具主题图)

这些文具是同学们学习时的好帮手,我们要爱护它们。谁能给大家介绍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在下面的活动中,同学们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文具。

揭示课题:买文具(板书)

(一)、友情提示(课件出示)

1、每个小组推荐1名成员当售货员,其余成员当顾客;

2、每个顾客用带来的钱买文具,每人只买1件;

3、当顾客的同学要先思考打算买什么东西?注意看清所要买的东西的价钱?再思考怎样付钱;

4、当售货员的同学要注意各种东西的价钱?要注意收顾客多少钱,思考怎样找钱;

5、购物时要文明购物,做个遵守秩序的顾客。

师:我们要文明购物,应该怎么做?(排好队)

师再强调要求,活动时顾客要与售货员对话交流。

(二)、活动开始

(三)、反馈、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老师想知道你们“买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

师:请我们的顾客来说一说“买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多少钱?是怎样付钱的?”

学生汇报

(1)、探索1角=10分

生1:我买一块橡皮擦1角,付了1张1角。

师:有谁跟他买的一样吗?但付钱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2:我付了一张5角的,找回4角。

生3:我付了一张1元的,找回9角。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老师想用1分、2分、5分的硬币来付钱,可以怎样付钱呢?

生1:2个5分。

生2:10个1分。

生3:5个2分。

生4:1个5分和5个1分。

生5:1个5分、1个2分和3个1分。

(师给合板书加法算式)

5分+5分

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

2分+2分+2分+2分+2分

5分+1分+1分+1分+1分+1分

5分+2分+1分+1分+1分

……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都是10分,也就是1角。

师:1角=10分(板书)(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元、角、分的关系。

(2)、探索1元=10角

生1:我买了一枝钢笔1元,付了1张1元。

师:还有没有同学也是买钢笔的,但付钱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2:我付了1张2元,找回1元。

生3:我付了1张5元,找回4元。

生4:10张1角。

生5:5张2角。

生6:1张5角、2张2角和1张1角。

生7:2张5角。

(师给合学生回答板书加法算式)

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

2角+2角+2角+2角+2角

5角+2角+2角+1角

5角+5角

……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都是10角,也就是1元。

师:1元=10角(板书)(课件演示)

(3)、找零钱

师:有没有人买尺子?一把尺子多少钱?(8角)你是怎样付钱的?

生1:1张5角3张1角。

师:还有同学也是买尺子的?还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吗?

生2:给售货员1元,应找回2角。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1元=10角,一把尺子8角,10角—8角=2角。

生3:我付了一张2元的,找回1元2角。

师:请小组售货员说说是怎样找钱的?

生4:因为2元=20角,一把尺子8角,20角—8角=12角,12角就是1元2角。

师:同学们都学得很好。

(4)、补差价

师:有没有人用1元买1个削铅笔刀。(1元2角)

生:没有,因为钱不够,还差2角。

师:那应该怎么办呢?

生:再拿2角,凑成1元2角就够了。

(5)1元钱还可以买什么文具?

师:老师也想参加你们的活动,我想用1元钱给我的孩子买“1块橡皮、2支铅笔和1本练习本”大家说可以吗?(课件出示)

生:不可以,钱不够。

师:为什么?

生:买2支铅笔就要1元钱。

师:那老师就买点别的东西,大家帮老师想想办法,用1元钱我能买哪些学习用品?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生1:我买了10个橡皮擦,刚好1元。

生2:我买了2本练习本,1个橡皮擦,1枝铅笔。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2:我是这样算的:2角+2角+1角+5角=10角,也就是1元。

生3:我买一把尺子和一本练习本刚好1元。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3:我是这样算的:8角+2角=10角,10角=1元。

……

四、总结

师:同学们真棒,不但会购买小件物品,我们还要爱护人民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希望你们以后都能成为理财小能手。(对学生品德教育)

蒹葭课件【篇7】

教学目标 :

1、能区别并正确读出前后鼻韵母,能给多音字冲、宁、担、背按读音组词;能写出盼头、精心的近义词;能区别建与键的字形、字义和用法。

2、能仿照例子把句子写具体;能给课文有关人物说的话加上冒号和引号。

3、能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1、指导学生比较上下两行注音的`字,在读音上有什么异同。

2、让学生先上下行对应一组一组地练习拼读,体会前后鼻音的不同读法,再分上下行归类拼读,强化前后鼻韵母的不同。

3、把词语打乱,让学生独立辨析,正确读出。

1、学生独立完成。

1、读一读。

2、抄一抄。

1、复习有关冒号、引号的知识,知道它们的使用方法。

2、独立完成。

1、学习例句,说说第一、二句有什么不同。

2、学习后两句,说说可以在哪些地方加上修饰语。

1、读一读各句。

2、想一想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

3、排一排。

4、再次读一读。

蒹葭课件【篇8】

设计思想:

这节课要面对的是一群刚入学不久的娃娃。他们的阅读经历很浅,他们的阅读方法几乎为零。对他们的阅读要求,课标上有法可依——“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一个“趣”字,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一个“实”字,是课堂教学的主目标。

教材内容分析:

《升国旗》是北京版一年级教材(上)中的一首小小诗歌,全文只有五句话。描写了同学举行升旗仪式的场面,表达了同学们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语言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文中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知道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书写“升”字。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对国旗和祖国的热爱。

1 师: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首歌曲,仔细听,这是什么歌曲?(国歌)每天的什么时候,我们总能听到这首歌曲?(升国旗的时候)

2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课《升国旗》,先请一位同学来拼一拼课题(出示课题)。

3 指名学生拼读,再指名学生直呼后全班齐读:2升国旗。

4 下面请同学看老师写升国旗的“升”,注意看清笔顺。(师范写生字)指名回答共有几画,并书空,后一起书空。

1 师:同学请看,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请说一说。

学生看图说话。

2同学们说的真好,那课文中是怎样写升国旗的呢?自由的把课文读一读,读书时要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把你认为难读的字或者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指名读,大家评。

5教师:要想把书读好,只要闯过三道读书关,谁就是我们今天的读书小明星,大家有没有信心?我们要闯的第一道关是读准字音。

6 请学生开火车读生字(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开火车读,齐读)生字又组成词来考大家,你会吗?(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7师:同学们真棒,下面进入第二关 “读通句子”这一关有点难,加油吧!

8 谁告诉老师,课文一共有几句话?谁先来试试?(指名读,男女分读)谁能把这五句话连起来读通顺?(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真棒,把句子读得又对又响亮,你们看,喜洋洋给你们送礼物来了!

9带着胜利的微笑,比比谁能最先闯过第三关“读好课文”如果你能把这篇课文读得又对又有感情,那就是今天的读书小明星,有信心吗?

(二)书声朗朗表情意。

1 指导朗读第一句——“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师:你知道五星红上面的五颗星分别代表什么吗?(出示课件介绍国旗)

指名感情朗读,比赛朗读,读评结合。

2.指导朗读第二句——“国歌声中,徐徐升起。”

师:当嘹亮的国歌响起,当鲜艳的国旗高高升起,同学们,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生:我会想起在电视上看到的天安门广场上升旗的情景。

生:我想起了奥运会上,每当我们中国的运动员得了金牌的时候,就会升五星红旗。

生:我还想到了“神州五号”飞船身上印着我们的国旗,杨利伟叔叔的宇航服上也有。

师:呀!你真了不起,想到了这一点,你知道为什么上面印着国旗吗?

师:是啊,想起“神州五号”上天的'那一刻,全国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胜利,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

3.指导朗读第三、四句——“望着国旗,我们立正。向着国旗我们敬礼”

师:那国旗升起来的时候,我们同学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看图描述后读句子。

师:为什么要向国旗立正敬礼呢?(表示尊敬)对,五星红旗代表我们的祖国,所以,尊重国旗,就是热爱我们的祖国。你能把你的尊重热爱用朗读表达出来吗?(生读)

4.指导朗读第五句——“五星红旗,我们爱你!”

师:了解了五星红旗,你最想对五星红旗说些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现在,闯关的最后时刻到了,谁能带着你的尊敬和热爱把这篇课文读好,你将成为今天的读书小明星。

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齐读课文。

5.教师总结:非常高兴我们班同学能在课堂上积极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从你们明亮的大眼睛里,我看出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把课文读好。欢迎大家下课有时间来读给老师听。

1、请同学回忆“升”的笔顺并书空。

2、说一说怎么记“升”,并组词。

3、观察“升”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蒹葭课件【篇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dg15.com精选阅读

蒹葭课件(汇总11篇)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面对学生所要进行的有效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栏目小编精选了一篇有关“蒹葭课件”的好文愿您收获颇丰,这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事物!

蒹葭课件 篇1

【教材简析】

“自尊者自立,自尊者自强,自尊者自信”。这篇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从这件事可以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学生分析】

1、学生56人,喜欢争论,爱听故事。

2、学生思维活跃,胆大,知识面广,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想弄明白。

3、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辩论能力。

【设计理念】

1、学生喜欢讲故事辩论课,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设计这样的课型。

2、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价值取向上正确定位:

如:“富翁=尊严”的正确定位。

3、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辩论:

在这里学生的思维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都得到发展。

4、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揭题方案:

同学们你们相成为富翁吗?(想)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位世界首富的名字?(比尔·盖茨……)

他们是怎样成为世界首富的?

方案1: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课题“尊严”一词。

方案2:学生的回答中引不出“尊严”一词,老师通过讲故事,最后点出“尊严”一词。

二、点上探究,体验“尊严”的内涵引课方案(根据上面的方案设计)

方案1:当学生点出“尊严”一词时,老师就顺势说什么是“尊严”?当学生回答不全面时老师接着说,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听完故事你就理解了“尊严”真正的内涵。

方案2:当学生回答不出“尊严”一词时,老师直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通过故事学生就知道成为富翁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就是尊严的内涵。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成为富翁是每个成人、孩子的梦想。孩子们很想获取成为富翁必备条件的知识,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聚焦点一:一个信念──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1、老师开始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并理解。讲述内容:“从头……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停下来设置问题开始辩论)

板书:沃尔逊逃难面呈茶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学生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观点一: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观点二:不吃,坚信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

⑴ 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在一起讨论理由:

教师设想:根据现在社会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天真可爱、真实,估计这组人多。

估计讨论结果是:

① 不吃白不吃。

② 死要面子活受罪。

③ 这个时候是选一张脸,还是选一条命。

④ 吃完有了力气再干活。

⑵ 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在一起讨论自己的观点:

老师设想:这组人少,原因:

① 读过课文,顺应课文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思想。

② 有个性。

③ 顺应老师的想法。

估计学生讨论结果是:

a、人活脸,树活皮,人的面子重要。

b、劳动得到来才是自己的,虽然活下来却像个乞丐。

c、宁愿饿死不吃白食。

d、吃完不让干活呢?

⑶ 两组开始辩论:

学生辩论时,教师首先应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同时捕捉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如“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这种说法十分符合孩子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多同学表示赞同。可以组织讨论:人该不该有这种信念,让学生联系实际(自己父母的劳动)充分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个信念。

这个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辩论,在这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和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在辩论中学生很多想法得到肯定之后会有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会变成一种动力。从而激发他们今后主动、自觉的获取知识。将教师的点拨放在辩论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辩论、点拨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正是新课改的精髓。

聚焦点二:一种品格──坚强的毅力

1、老师接着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目的是让学生和文中情感进行碰撞)

故事内容:“只有一个人例外……我再给您派活儿”(停下来设置问题辩论)

板书: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目光灰暗(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

观点一:吃完再干

观点二:干完再吃

⑴ 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老师设想:通过上一步的引导,大部分学生不会选这组。

估计理由:吃完再干有力气……

⑵ 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估计理由:

① 吃完不让干呢?

② 自己既然有坚定的信念,就应该干完再吃。

⑶ 两组开始辩论,辩论时教师捕捉双方有价值的信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人都这么饿了,先干活会很累的也干不好,这就需要人有坚强的毅力──一种品格。随机引出第三个话题:这活该不该认真干?

表面上看这次辩论和第一次的辩论的形式上一样,实际上这个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个性张扬。学生在第一次辩论中还有些盲从、猜测老师的想法。通过第二次的辩论学生意识到这里只有民主、平等的对话,并没有完全的对错曲直,有个性的想法才真正的属于自我。学生将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情境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聚焦点三:一种态度──做事认真

针对上面的问题的答案教师设想:全班学生估计说:认真干。同桌互相找理由主要目的:是内化成一种品质。

估计讨论结果是:

1、不认真干心里不踏实。

2、还不如不干白吃。

3、我妈教育我干活要认真干好。

4、干活时心态要好,既然干就干好。

5、吃的踏实。

当学生的意见达成一致时,说明学生在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相互碰撞中提升到了一种品质,一种精神,这正是我们教学目的所在。

1、老师接着讲故事,边讲边板书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根据上面辩论,让学生和课文主人公对照的过程)

故事内容:“不,我现在就做……完”

板书:赞赏 惬意 羡慕 尊严(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

什么是尊严?

聚焦点四:富翁=尊严

1、翻书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互相检查。

2、互相交流、互相研读,画出重点词、句。

3、讨论什么是尊严?

通过讨论问题,让学生基本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这里的富翁,并不是指那些拥有豪华的物质享受或百万金钱的人,而是拥有着尊贵的人格魅力、相信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人。这样的人的贫穷只是一时的,他会靠自己的尊严,凭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的把财富创造出来,成为既有物质财富,又有精神财富的富翁。

这里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也是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使学生的情感和文中人物的情感产生激烈的碰撞、交流。随着情感的融入、理解的加深,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三、课文内化,使“尊严”成为学生的行为

教师总结:

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形成一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劳动更能推动历史的进步。我们应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作业

运用本班图书、电脑网络,小组共同完成小论文:谈“富翁”

五、学生老师信息收集

1、世界首富的故事。

2、石油大王哈默的资料。

【板书设计】

(略)

【课后反思】

下课铃声响了,我们心充满了“几分欢喜,几分忧”,这是这学期我最成功又最不成功的课。

成功之处:

1、巧妙激趣:

从学生感兴趣的“你们想不想成为富翁;”“成为富翁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的问题入手。

2、采用讲故事、辩论的方式:

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讲故事,爱张扬自己的个性,辩论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习方式。教师利用这点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与学习伙伴交流碰撞。在学习中享受,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在学习中增智。

思考:(不成功之处)

1、这样的课学生喜欢上,而教师知道学生喜欢上却不敢多次尝试,主要是教师的课堂开放了,自己能力有限无法调控,这将是每一个教师今后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学生思维太活跃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只好忍痛割爱,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观点正讨论在兴头上,老师只好把他们的热情扑灭。

蒹葭课件 篇2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寒号鸟》。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寒号鸟》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读故事,明道理”。《寒号鸟》一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本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二、说学情

童话故事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体裁,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本课教学时我运用了故事诱导法、读文识字法、角色朗读法、课件展示法,让学生感受寒号鸟和喜鹊特点的不同。进而领会寓意。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有的知识水平,结合本组教材的训练点及课文内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正确书写8个生字;

(二)、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和分角色读文;

(三)、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能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其中识字写字,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是重点,准确领会寓意是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在第一课时中,我安排的重点是读文、认字、识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故事导入,揭示课题,读准“号”音。师简介寒号鸟。【设计理念】了解寒号鸟的特征,引起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再读课文,了解内容。【设计理念】扫除字词障碍,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4、巩固生字,指导书写,师范写“朗”“将”。【设计理念】提高学生对生字的识记,要求规范书写。

(二)、在第二课时中我重点安排的是:读文品句,体会寒号鸟的懒惰,进而领会寓意。

1、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文,同桌相互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初步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师板书:喜鹊寒号鸟

(2)、学习第二——四自然段。再次体会寒号鸟的懒惰。

①、学生轻声读文,思考在什么时候,喜鹊和寒号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②、生汇报,师板书:冬天快要到筑巢劝睡觉不听

出示课件【1】:喜鹊说:“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寒号鸟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睡觉。”

③、指导朗读对话,再分角色朗读。

(3)、学习课文第五——七自然段。深入体会寒号鸟的懒惰。

①、指名读,想一想:这又到了什么时候,它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

②、生汇报,师板书:寒风呼呼叫住暖窝劝打哆嗦不听

出示课件【2】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寒号鸟伸伸懒腰,答道:“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

③、分角色读对话。理解“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得过且过”的意思。

(4)、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感受不同的结果。

①、指名读文,思考这又到了什么时节,它们有什么不同?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大雪纷纷飞呼唤冻死

出示课件【3】寒冬腊月,大雪纷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喜鹊在枝头呼唤寒号鸟。可是,寒号鸟已经在夜里冻死了。

③、学生齐读句子,体会特点,再仿照句子说一说。感悟寒号鸟悲惨的结局。【设计理念】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文品句,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感受文章所述对象的特点,真正理解了课文,掌握了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2、返顾全文,深化认识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八自然段。

出示课件【4】我们学习了课文,思考一下: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在夜里冻死了呢?从这个童话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2)、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

(3)、师小结,揭示寓意。【设计理念】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文章所述对象的特点,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从中受到教育。

蒹葭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任务一有人说,鲁四老爷是杀死祥林嫂的刽子手,你怎么看,画出文中描写鲁四老爷的文字,并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二通过查阅资料、工具书和小组讨论,画出出文中描写鲁四婶或者柳妈的文字,并分析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任务三你认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把结果写在下面。

任务四在课文中划出两处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并小组讨论其作用。

任务五讨论课文题目为《祝福》的含义。

【课下作业】

阅读全文,请认真思考文中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任务一①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之后便大骂其新党,所骂的还是康有为。②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③四叔皱了皱眉,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④“可恶!然而……。”四叔说。⑤四叔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是一个封建卫道士,顽固坚持封建礼教,反对一切变革。因为祥林嫂是寡妇而嫌恶,对祥林嫂的婆家绑架祥林嫂非但不反对,反而表示理解。对祥林嫂失去第二个丈夫毫无同情,反而剥夺她参加祭祀的权利。对祥林嫂的祝福时悲惨死去竟然骂其是“谬种”。他满口仁义道德,却毫无人性,正是他从精神上,进而从物质生活上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他是杀害祥林嫂的主要凶手。

任务二

①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②“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是撞坏的吗?”③“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④“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⑤“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⑥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⑦“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⑧“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柳妈是一个不杀生的善女人,却讥笑祥林嫂的再嫁,并用她的鬼神观念严重威胁了祥林嫂的生存信心,导致了祥林嫂的精神崩溃,这反映出迷信的鬼神观念也是封建礼教的一种形式,无知的柳妈也是运用封建礼教逼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

①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②“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③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④“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⑤四婶慌忙的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⑥四婶又慌忙的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⑦“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四婶和四叔一样,是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当祥林嫂能干活时,她利用祥林嫂劳动;当祥林嫂丧夫失子后,本已悲伤异常,四婶不但没有安慰,反而和四叔一起,认为祥林嫂是寡妇,不干净,不让她参加祭祀,从而彻底摧垮了祥林嫂的生存愿望,把祥林嫂推向了精神崩溃乃至最后死亡的深渊。四婶和四叔一样,是用封建礼教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任务三

(1)封建的政权、族权、父权、神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其中,直至窒息而死。婆婆的转卖,大伯的收屋,使祥林嫂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深渊。而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对寡妇的厌恶,对再嫁寡妇的歧视,则从精神上摧垮了祥林嫂存在的价值。

(2)另一方面,祥林嫂周围一大群不觉悟的有名无名的群众:短工的麻木、鲁镇群众的奚落、柳妈迷信的精神威胁……他们与祥林嫂同属受压迫剥削的劳动者,然而偏偏信奉“三纲五常”,并用统治阶级的观念审视、责备、折磨祥林嫂,使她处于孤立无缘的地步。

(3)再者,祥林嫂的悲剧还有她自身的原因,她满足于坐稳了奴隶的地位,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的背后却是“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道德,她的捐门槛是出自封建父权下的精神恐怖。她始终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为是非,正是这种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无情地绞杀了祥林嫂的精神和肉体。

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的桎梏遍布祥林嫂生活的角角落落,使她没有一点生存的空间。

任务四(略)

任务五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蒹葭课件 篇4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一个国家)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知识要求:不认识的字词通过、词典自己解决;能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能力要求: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体会那个年轻人为什么把尊严看得那么重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尊严对于做人的重要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常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讲故事导入

2、 板书课题:尊严

二、 什么叫尊严,请大家讨论

三、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四、 理解词语

款待、疲惫不堪、惬意、狼吞虎咽、羡慕

五、 学习课文内容

1、 请学生读课文,每人一段,你知道文章讲了什么事吗?

2、 读第一自然段,从哪看出这群逃难的人非常饥饿?

3、 读二至五自然段,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态和语言的句子,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4、 小组内讨论

5、 全班讨论,把握两个方面:年轻人的饥渴和一定要劳动后才吃饭的原因。

6、 哈默把尊严看得非常重要结合理解句子: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是个百分之百的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句子的理解从前后半句进行。得出结论:尊严比任何财富都重要,都宝贵,告诉我们只要有尊严,就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7、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有感情读全文。

蒹葭课件 篇5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三、预学设计

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2)预习“联想与启示”,试着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思考假设:我想:原子是一个实心球。原子象一个乒乓球。原子象一个气球。原子是一个空心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求知欲讲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结合联想和启示,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的动画。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交流讨论: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存在。有极少部分粒子反弹回去,说明运动中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因为核很小,所以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去。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问:金属是否带电? 构成金属的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原子不带电呢?思考回答阅读:P67—P68及拓展视野多媒体演示:原子内部结构交流讨论: 原子的结构结论: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利用模型学习物质结构总结:盘点收获回忆、总结、发言形成原子的结构练习:看屏幕,做练习学以致用。

蒹葭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

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

明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介绍鲸的知识

【难点】体会在介绍鲸的形体特点时所运

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及好处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二是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三是培养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学情分析:

鼓励学生质疑,找出本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1.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以扩展

知识面。

2.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引入:上节课学习了《鲸》的第一部分,知道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鲸的特点。

二、围绕重点,继续学习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预设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

五、延伸扩展

1.总结: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

2.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

六、作业布置

蒹葭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①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 分析故事情节。

③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 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 分析故事情节。

② 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设计

导入 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 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 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 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设计

导入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②自编寓言练习。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并能续编情节的基础上,做这一练习正合适。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高峰,会有很高的兴致。这个练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想像力,依据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动脑分析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可谓一举两得。因课堂时间关系,不可能做长时间交流,但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当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以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总结

①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②布置作业

a.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b.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蒹葭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2.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劳动妇女低下社会地位和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教学难点

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师形成一定的鲁迅小说的讲课方法思路模式,尽量在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中凸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小说教学。甚至发展会写小说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出示封例图片)这是祥林搜,她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xx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如果说,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祥林嫂,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本文写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

二、学生速读,并思考: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有关祥林嫂的哪些事情?

三、文本研读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板书:情节、人物、环境。

2.谁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根据文本逐段落实内容)

明确:序幕(1—2)鲁镇的年底。

结局(3---33)祥林嫂带着“疑惑”死去。

开端(34—53)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

发展(54—65)祥林嫂被抢被卖(改嫁)。

高潮(66—111)祥林嫂再次到鲁镇。

尾声(112)鲁镇祝福景象和我无奈的感受。

3.我们知道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完整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物描写手段,你所知道的人物描写手段有哪些?

板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细节等。

当然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所谓“白描”,主要指的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于点化,显得朴实而自然。

4.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1)明确三处肖像描写。

第一次: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轻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次: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地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明确: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限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了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脸色青黄——生活艰辛,红润——青春的活力,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可以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以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没有神采的眼睛——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于表达。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在,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三次描写完全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上带些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的一声断喝,第二天“眼睛凹陷下去”,到临死前地“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5.祥林嫂到鲁镇的两次肖像描写中,都对“白头绳”有细微而具体的描写,请分析其深层含义。

明确:祥林嫂在鲁镇一露面:“头上扎着白头绳”,第二次:“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借此,我们很容易看出她的寡妇身份,表明她是死去的祥林的妻子,这一定位十分重要。头上的白头绳,把她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来了,注定了祥林嫂一生将在这个名分下生活,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扎上白头绳向世人宣告自己是个灾星,被人认为不吉祥。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饿死是小,失节是大”,“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她苦苦蓄钱捐了门槛,可仍然消除不了白头绳带给她的灾难,带给她心灵的创伤,这样一位妇女,活着毫无自主权,死了还要受人唾弃,生得痛苦,死得恐怖——这是一种多么悲惨的命运啊!这一细节是对封

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有力控诉。

6.文本中有哪几处环境描写?请找出来自由读一读。

明确:开头和结尾的祝福场景。(书上画出)

祥林嫂死后当晚“冬季日短——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一节。

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7.品读环境描写的作用。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试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1)第一次(1——2):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绿的气氛。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2)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32段)鲁镇旧历年底的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中间议论是反语,表现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激愤之语。这里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3)第三次(最后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忆到现实的。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是故意虚写,那些“醉熏熏”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使得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8.还有那些环境被我们忽视了?

明确: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以及他们自己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环境。即社会环境。这种环境同样也显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这些人是怎样把祥林嫂往绝路上逼的呢?

(1)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两次对雇用祥林嫂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祥林嫂被抢走时,他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第一次“然而”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第二次“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第二个“然而”

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从中可以看出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的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2)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生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了”。这实际上是封建思想在支持她的婆婆,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然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的罪名。可见在这个巨大的矛盾中,我们根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有儿子,也就压根儿不是贺家的人,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3)柳妈。

柳妈也是一个有着同祥林嫂一样的旧社会受害者地形象,这从她的外貌中可见一斑。然她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和礼教的毒害至深,相信地狱和报应之类的迷信思想同时秉承“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礼教思想,她主管愿望也是出于愚昧,她认为让祥林嫂捐门槛是救祥林嫂于苦海,为她赎罪献策。但当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还是使得祥林嫂陷入了困境,祥林嫂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柳妈也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悲了。

(4)鲁镇上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没有任何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来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礼教毒害的人,正是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死路。

四、问题探究

(一)小说标题命名为“祝福”的含义。

明确:1.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祝福是封建迷信祭祀活动,但尊卑最为强烈),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形成强烈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2.“祝福”与人物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小说起于祝福,

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3.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得来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二)“我”在小说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对小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我”在小说中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具有对弱者同情,对封建势力憎恨,但又无能为力的人。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起着小说线索的作用,同时我又是祥林嫂死的见证人。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蒹葭课件 篇9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风声鹤唳”“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a教学重点:

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方法:

导读、品读、探究法

思路设计:

这是一篇文言短文,根据文体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大体按照诵读感知——品读赏析——探究讨论——延伸拓展——总结评价几个步骤进行学习,

教学时数:

1课时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联想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从童年走来,每当想起童年时,一件件趣事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件、两件、三件??每一件都是那么有趣,

那么令人回味无穷。不过,老师今天想听同学们讲述一下自己的童年,把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讲给大家,我们一块来分享你的乐趣,好吗?(生二、三人讲童年趣事)

噢,原来,同学们的童年也有如此多的趣事,这也许会成为你一生永恒的回忆。其实,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纯、最令人难忘的时期,常人如此,那些伟人,名人也一样。说到这里,同学们能联想到哪些名人或伟人的童年趣事呢?(生可能想到《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等,教师也可展示几幅童趣画面。)

教师过渡:可见,名人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我们一块来欣赏他写的一篇非常有趣儿的文章——《童趣》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指导学生看课文注解①了解作者和出处。)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哪一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从注解①中了解了什么?

教师补充:关于课文的出处和作者老师再补充几点: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我们不能忽视题目。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个字上?(师板书“趣”)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新课导入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种交流式导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和谐气氛,从而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教学。)

二、感知积累

(一)指导学生试读课文

下面,我们就来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种“趣”的。

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请同学们注意: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务是诵读,诵读的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清句读和停顿:三是读出语气和感情。下面请一位同学试着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的是否符合要求。(重视学习过程,注重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或朗读全文,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师生共同评读,即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者建议别人怎样读,(尊重读者的劳动,尊重听者的建议,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能够很好的处理读音、停顿、感情等,实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标。并通过后面的练习读文加以巩固。)

教师强调指导:(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①字音童稚[zhì]拟[nǐ]作鹤[hè]凹凸[ao? tu?]庞[p??]然大物,拨[bo?]山倒树,癞虾蟆[l?iha? ma]②句读、停顿

③要读出一种轻松、愉快、自得其乐的语气来。

(二)学生自由诵读(为学生提供感受和体验揣摩的机会)

(三)概括课文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和把握)

(四)合作学习。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不断巡视,及时了解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合作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学生能对照注视说出大意即可。)

(五)师生共同解疑,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师:课文中还有几处,因为没有注解,老师没有读懂,请同学们帮我解决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心之所向则??

③徐喷以烟,使其??④蹲其身,使与台齐

⑤以丛草为林⑥吞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生:(主动帮老师解决以上问题)

(老师以求教学生的方式检查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师生间的交流合作。)

师:另外,从此文中,我们还学到了一些成语,或联想到一些成语,有哪些?

生:(可能回答“明察秋毫”“怡然自得”等,如果想不到“风声鹤唳”教师可提醒。)(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到此为止,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和理解,为下一步的品读赏析奠定了基础。)

三、品读赏析

课文追忆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地品读一遍课文,品味文中精美的语句,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好不好?

(生品读、推荐精彩语句,师生共同交流,欣赏)

如:①余忆童稚时??(憨态可掬,童真童趣融于其中)②心之所向,则??也(想象奇特)

③徐喷以烟??怏(非童稚不能为也)

④忽有庞然大物??(照应上文“以?为?”,儿童特有的感受,非世俗成人所能想到)

⑤神定??驱之别院(物我同趣,令人哑然失笑)

(指导学生仔细读课文,品味文中精彩语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再造文中景象,学生间互相交流感受)

四、探究讨论

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人一组,合作选题,集体研究。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这些趣事,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来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那么,读了这一课,你能就课外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一个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探讨吗?

(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①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②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③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④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课件展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其实,文中所写的童趣,我们同学也可能听说过、见过,甚至经历过,所以读起来特别亲切。下面我们来看周作人的一次童年经历,共同体味一下其中的童趣(展示文章)

苍蝇不是一件很可爱的东西,但我们在做小孩的时候都有点喜欢他。我同兄弟在夏天乘大人们午睡,在院子里弃着香瓜皮瓤的地方捉苍蝇。苍蝇共有三种:饭苍蝇太小,麻苍蝇有蛆太脏,只有金苍蝇可用。金苍蝇即青蝇,小儿谜中所谓“头戴红缨帽,身穿紫罗袍”者是也。我们把他捉来,摘一片月季花的叶,用月季的刺钉在背上,便见绿叶在桌上蠕蠕而动,东安市场有卖纸制各色小虫者。标题云"苍蝇玩物",即是同一的用意。我们有时把他的背竖穿在细竹丝上,取灯心草一小段放在脚的中间,他便上下颠倒的舞弄,名曰“戏棍”;又或用白纸条缠在腿上纵使飞去,但见空中一片片的白纸乱飞,很是好看。倘若捉到一个年富力强的苍蝇用快剪将头切下,他的身子便仍旧飞去。

希腊路吉亚诺思(lukianos)的《苍蝇颂》中说:“苍蝇在被切去头之后,也能生活好些时光”,大约两千年前的小孩已经是这样的玩耍的了。

六、总结收获

课文我们已学完了,我们读文章也是为了写,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说一下你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七、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附:板书设计

蚊(鹤)

草(林)

虫蚁(兽类)

土砾(丘壑)

蒹葭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学生: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

(一)

导入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学生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三)

理解诗句,想象美景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6、品味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试背,齐背。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泊船瓜洲》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学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己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三)

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这种情感?

3?品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五)

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细流树阴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风——明月

瓜洲夜景

归心似箭

借景抒情

蒹葭课件 篇11

教学目的:

1.认识17个生字,学会其中15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尊严、逃难、款待、显然、狼吞虎咽、例外、苍白、

骨瘦如柴、需要、灰暗、喉结、赞赏、思量、惬意、僵硬、许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思想感情。

3.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体会身处困境仍坚守做人尊严的行为并受到感染。

4.领悟课文的记叙顺序,学习用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

思想教育: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体会身处困境仍坚守做人尊严的行为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难点:从描绘中体会尊严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理解尊严的含义(尊贵庄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尊严的文章。

二、学文

1、自学完成以下任务。

(1)认识二类生字。

(2)你读懂了文章的哪些内容?

(10分钟左右自学)

2、反馈自学情况。

3、再通读课文提出疑问。

(1)作者怎样描写这个年轻人的语言、外貌、动作?

(2)从作者的描写中你了解到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这是一个饥寒交迫不失尊严的人,面对施舍不失尊严的人、面对施舍牢记要劳动的人。

这尊严就是要用劳动去换取幸福,有了这尊严,酒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酒会使你成为大富翁。

三、请同学们讲一些和尊严油光的故事或话语。

四、出示有关尊严的名言与学生同诵。

五、总结

学了《尊严》一文,大家认识了石油大王哈默的为人,也理解了尊严是无价之宝,认识到劳动是尊严结合起来的,有了尊严才会去劳动,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希望大家用尊严去构筑我们美好的未来生活。

板书设计:

年轻人

尊严

石油大王

课后小记:

2023蒹葭的课件(集锦11篇)


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在平日里的学习中,我们时常会使用到某些资料。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可是你知不知道我们国家的资料有哪些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2023蒹葭的课件(集锦11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蒹葭的课件【篇1】

一、 教材的处置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懂得散文中抒情与讨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利用这两种抒发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述与描写”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纲要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古代文除“能体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意与作用,理解思想内容与文章思路”外,还应“具备必定的语言感受能力”与初步拥有观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常”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唱了全部中华民族发奋向上的精神,同时严格叱责了一些贱视大众的固执分子。爱憎明显,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别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纯朴的语言,新鲜巧妙的构思,胜利地运用象征、比方、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惊叹。

我的教学假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触作者的感情,初步懂得文章内容及象征伎俩。第二课时以探讨与对照浏览为主,充分理遣散文中的抒怀与谈论的特色及作用。本说案只阐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肯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懂得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段。第三,感触中华儿女朴质、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碰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我筹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非常强调情感对人的意识与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不人的情绪,就素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谛的寻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换是严密接洽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干的情感与情感。如上课时,采取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浑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破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增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实质是始于情感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本人的感情表白出来,他的目标——不论是有意识仍是无意识的——老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而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领导朗诵,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活泼地再现作者的思维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述的景与物、人跟事,所倾诉的情与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识。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奇妙,感情浓烈,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夸奖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领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更,品析排比句、反诘句逐层扩大的象征意蕴(能够用调换的方式,换成陈说句加以领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辟,朗读能力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准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习,朗读才会有正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行朗读训练。

1、掌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存在很主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需掌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诱学生以作者之心感想热忱讴歌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当前,还要细心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取得自己的逼真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与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与重音的个别法则告知学生,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本事。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琢磨感受,怎么读才最可能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枯燥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壮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踊跃融合,发生强烈而深沉的情感反映。

第二步,配乐默读,激发兴致。通过配乐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惟感情,以情豪情。

第三步,课堂发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良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本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晓得,是从成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运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状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窗读第二层,要读得豪放、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磋商,怎样才干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由于这里的层次很清楚,学生完成应当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回升一个档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后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是否更换顺序。让学生明确,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刻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标题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余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先生扼要先容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差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形状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在朗读、体会。明白,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形状的详细象征意思,构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呈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密意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测验全部学生对朗读技能的把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形,激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供给一个充分表示自己才干的机遇。而后老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蜜意朗读全文。

第八步,安排功课,请求学生实现训练一,以及训练五。

五、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巨大)生长环境农夫(浮华、严正、顽强)

(争先恐后)外部形象白杨树———(象征)———人哨兵(傲然矗立)

(顽强挺拔)内部气质(托物)(言志)精力和意志(团结、长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点思想是内容和情势同一。设计的准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很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蒹葭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能手、信不过、大吃一惊、悲惨、愈合、作痛、孤单失群、拼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4.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的方法和句句紧密相连的表述方式。

思想教育:懂得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更赢说的话,并联系全文体会更赢的分析是正确的。

2.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教学准备:搜集成语故事、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很多成语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惊弓之鸟》。

二、初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课文,做到正确,并要求:

(1)画出与生字有关的词,多读几遍。

(2)遇到不理解的词句用指定符号标出,即词用“△”标出,句子用“________”标出。

(3)标出自然段序号。

2.让学生说说读书时遇到哪些不懂的地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筛选后纳入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一解决。

3.教师适当解决一些跟理解课文内容有关系的问题。

四、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五、理解词语。

1.让学生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及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从中找到答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话回答。

即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能手”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能称为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能手”是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

“射箭能手”,可理解为具有射箭技能,对射箭特别熟练的人。

“有名的射箭能手”,可理解为射箭技能一定是出类拔萃,炉火纯青,远高于一般射手。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初步了解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即更羸对射箭非常熟悉,有高超的技艺,能百发百中。

3.谈话导入:更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呢?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2至8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至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上述问题,准备回答。

即有一天,更羸和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只拉弓,不射箭,大雁就从天上掉下来了。

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体会更羸是如何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

(1)请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更羸是怎么做的句子。

(2)电脑出示句子: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

(3)请学生边读句子边做动作。

(4)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做动作表演,让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哪个同学的表演符合课文内容,为什么?

3.让学生从第5自然段中找出大雁是怎样从天上掉下来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中两个“直”的不同含义。

怎样让学生体会“直”的具体形象,增加感性认识呢?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两组线条,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判断。

4.让学生分角色朗读2至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魏王看到这一情景,前后有什么变化?

5.引导学生讨论魏王说的“本事”指什么?

即更羸只拉弓,不取箭,就让大雁掉下来。

6.谈话导入:更羸的本事就只是指不取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他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开这个谜团。

(四)学习第9自然段。

1.默读第9自然段,按照以下思考题自学。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每句话说了什么内容?

(3)用“______”标出更羸看到听到的,用“

”标出更羸的分析。

(4)分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第1句和第2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2句和第3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第3句和第4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3.用因果、果因句式练习说话。

4.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理清了更羸说的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清楚地了解到更羸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的真正原因,就在于他能从慢飞的远方来雁的动态和鸣声中判断出它受过箭伤,并且伤口未愈,又能据此分析出它听到弦响会受惊高飞,因而使未愈的伤口重新裂开,最终因无力飞行而掉下。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的本事在于他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

5.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五)揭示课题,总结全文。

1.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即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比喻受过惊吓,遇事胆怯的人。

3.成语今用。

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这个成语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六)复述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叙述顺序。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结合板书,同桌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课文。

(七)作业:练习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慢慢飞来(伤口作同)

受过箭伤

边飞边鸣(孤单失群)

直往上飞(心里害怕)

直掉下来(伤口裂开)

蒹葭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能讲译,能理解课文的主旨。

2、积累文言词语,提高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文中主要赞颂的人物是谁?(东晋才女谢道韫)赞美了她什么呢?(聪明有才学。)我们现在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看主人公是谁?主旨是什么?

二、老师范读,学生齐读,然后再叫一个学生单独读,读后让学生评论正误优劣

三、学生自学课文并讨论

(可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再全班讨论)

1、读懂课文并翻译。

2、讨论“研讨与练习”中一、二两题中属这课的内容。

3、学生提问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若学生没有提出以下问题就由老师提问:

⑴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主旨是什么?

⑵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⑶在《世说新语》中《咏雪》列入“言语”,《陈太丘与友期》列入“方正”,这是为什么?

四、先让学生读无标点的原文,再叫学生自读课文,看谁能先背诵。

五、学生课堂做练习,如有时间就课内订正或留作课外作业。如有时间可让学生即兴表演。

六、下课

蒹葭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夸父的执著、奉献精神。

3、会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将学生的座位按学习小组排列成“马蹄形”。

教学重难点

1、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夸父的执著、奉献精神。

3、会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遥远的古代,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了让光明永远普照大地,于是他拿起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他能追上太阳吗?他给我们留下一个怎样神奇的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夸父追日》。

自主读书,感知大意

1、自主试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自主练读: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一想喜欢的原因。

3、默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读书,感情朗读,复述课文

1、小组内轮读,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评读喜欢的段落,交流读书感受。

3、小组内练习讲这个故事,可以自己讲,可以合作讲。

全班交流,评价补充

1、随机抽查每组一至两名同学朗读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的原因,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各组推选代表或合作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课外拓展

1、绘制一幅夸父变成大山、手杖变成桃林的图画。

2、继续收集神话传说故事。

板书

夸父追日

神奇的想象

生动的故事·美好的愿望

为什么追?

怎么追?勇敢追求

蒹葭的课件【篇5】

坐井观天说课稿课件

一、 说教材

《坐井观天》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课文短小精悍,图文对应,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浅显易懂,学生能够从中明白蕴涵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的实际,我确定这一课时的目标有三点;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3个生字。

2、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充分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3、引导学生看事物全面化,要实事求是,不要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

三、说教学重难点

认识3个生字,课文4——7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在教学中我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依据新课标精神,我运用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读、说、练的教学思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考虑到低年级孩子认知比较直观的特点,上课开始,我用讲故事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走入课堂的欲望。

2、多种形式,认识生字、新词

本文有3个要求认识的生字,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关,由简到难,第一关,学习生字,第二关,在新词中认识生字,第三关,在句子中巩固生字,这样学生从字、词、句中认识和巩固了生字。

3、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然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对本课的学习,我注重在指导朗读上下工夫,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首先,我安排了自由读,边读边找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其次在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中,我采用了分角色读、讲读,让小朋友们体会到他们的感情。

深入到故事中,把自己当成青蛙或小鸟,练习分角色朗读、表演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青蛙对天大小的理解是片面的,而小鸟的理解才是正确的。

4、拓展练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他会跳出进口来看吗?看到了什么,开会说什么?这样留给学生思维的创造空间,培养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加强正确地引导。学会续编故事。

蒹葭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鹦、鹉”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3个生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21个词语。

2.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等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到的细致,初步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描写翠鸟外貌、动作的语句感受“我”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做细致观察。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啦”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翠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谜语导入。

教师口述:身体小巧玲珑。羽毛鲜艳特别。鸣声清脆动听,疾飞捕鱼本领强,人人称它“叼鱼郎”。(谜底是一种鸟,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看那个聪明的小朋友最先猜到。)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翠鸟。鼓励学生根据谜语的内容大胆想象,猜一猜,说一说翠鸟的样子,

展示图片:

教师提示:翠鸟属于鸟纲、翠鸟科。常栖息于溪涧边,以鱼为食。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和南部,为留鸟。翠鸟喜栖息在有灌丛或疏林的、水清澈而缓流的河溪、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性格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中国南方的翠鸟繁殖期为每年4~7月。翠鸟羽毛美丽,头顶羽毛可供作装饰品。但喜食鱼类,对渔业生产不利。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文内容与翠鸟有关,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认识一下它吧!(板书课题:搭船的鸟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欢的谜语入手,既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使孩子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学生感悟人与动物的和谐埋下了伏笔。采用对话的形式让学生倍感亲切。】

二、介绍作者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20xx年,享年94岁。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1936年毕业于莆田师范学校,1944年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全国劳模。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名誉委员。1991年首批获得国务院授予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195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童话诗集《木偶戏》、《火柴盒的火车》;童话散文集《鲜花的早晨》、《蒲公英和虹》、《早晨的钟声》、《蒲公英的小屋》、《月亮的船》;散文集《小小的履印》、《搭船的鸟》、《洗澡的虎》、《在植物园里》、《山溪和海岛》、《英雄和花朵》、《曙》、《避雨的豹》、《你是普通的花》、《杂文集》、《唱吧,山溪》、《给爱花的人》、《开窗的人》、《晴窗小札》、《石羊及其他》、《旅踪》、《木偶人水手》、《龙眼园里》、《钟楼读书》;散文诗集《叶笛集》、《笙歌》、《灯火集》、《小郭在林中写生》、《会飞的种子》;诗集《轮船》;论文集《散文札记》;古籍译注《中国古典散文诗》;选集《郭风童话选》、《郭风儿童文学文集》、《郭风散文选》。

其作品《松坊溪的冬天》被选入小学五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课本第7课,还被选入六年级上现代在小学语文第28课;《松坊溪的冬天》还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自读课本,鄂教版六年级第14课;《长江》被选入北师大版初一下册第一课;《叶笛》(二章)被选入河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课;《钟楼读书》被选入小学五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鄂教版第5课。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父亲鹦鹉悄悄(重点指导生字后鼻音“鹦”等。)

识记字形:

加一加:婴鸟=鹦武鸟=鹉

熟字对比:消悄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有关多音字的词语:沙啦难道注意读准“啦、难”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难(dìde)啦(lāla)

练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①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难(dìde)

nán1>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如难处、难度、难点、难关、难熬、难耐、难产、难堪、难题、难以、难于、困难、畏难、急人之难等;2>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如难免、难为、难保、难怪、难倒、难道、难能可贵等;3>不好,例如难听、难看。

nàn1>灾祸,困苦,如难民、灾难、遇难、逃难、殉难、患难、遭难、避难、排扰解难等;2>仇怨,如排难解纷;诘责,质问,如发难、非难、责难等。

②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蓬上,沙啦、沙啦地响。

啦(lāla)

lā同“拉”。闲扯,闲谈。如:啦呱(闲聊);人人都愿意和他啦。

la1>用在句末表示喜悦、赞叹、惊奇、气愤,如我们胜利地完成任务啦!这个比方妙极啦!这可使人感到奇怪啦!你瞧,他连优良作风都丢啦!

2>用在句末,表示情况已经变化或将要出现新的情况。如:队长!我没找到老杨,他上工地去啦;他又要演出啦。

3>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解释、劝止。如:你都听明白啦;有错,改了就行啦;这就别提啦。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如:你怎么啦?他往哪里走啦?

5>用在列举的事项之后,表示停顿。如:口号声啦,锣鼓声啦,鞭炮声啦,响彻云霄;书啦,报纸啦,笔记本啦,钢笔啦,墨水啦,堆得满桌子都是。

练读一读。

①这次洪水给人们造成了严重的灾(nàn)难,在救灾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nán),但是我们都能克服。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船舱】像翡翠那样的绿色;青绿色。

【船篷】覆盖在小木船上用来遮蔽日光和风的拱形物。

【撸】用嘴叼着。

【翠绿】船甲板下的内部空间,一般指船的载货舱。

【衔着】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其自主识字的能力、合作意识及良好的识字习惯。】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我和母亲坐着小船,到乡下外祖父家里去,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蓬上,沙拉、沙拉地响,后来雨停了,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作者首先描写了鸟的(外形);接着描写了小鸟这位“不速之客”带给了“我”许多(遐想),文中用了四个问句充满了孩子的好奇与天真,充满了童趣;然后描写了鸟捕鱼时的(动态),“一下子冲进水里”,“没一会儿,它又飞出来了”,“一下子”,“没一会”表现了翠鸟飞行速度(快);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那只鸟叫“翠鸟”。

四、学习“会写字”

搭亲父沙啦响羽翠嘴悄吞哦捕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亲、翠、吞”,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搭、沙、啦、响、嘴、悄、哦、捕”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羽”左右结构,左右基本同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翠、吞”和左右结构的字“啦、嘴”,学生练写。

搭:右上边是“艹”,不要写成“q”,“合”的撇和捺要舒展。

亲:上边“立”要扁,下横长。下边不是“木”字,竖带钩。

父:上边的撇和点要小,下边的撇和捺要交叉、舒展。

沙:“少”的竖没有钩,撇在右点的下边起笔,要长。

啦:整体要写紧凑。“口”要小,“扌”要窄一些。

响:左边“口”要小,“向”的撇在横上边,下框要宽大,框内的“口”要居中。

羽:左右要匀称,横折钩的横要短、竖要长,里边点要小,提要长。

翠:上下两部分都要扁。“卒”下横要长,一竖在下横上边出头。

嘴:“口”要小,偏上;右边两部分要写紧凑,“此”要扁,“角”里边是两横一竖。

悄:“肖”要窄,上边点要小,撇稍长;“月”撇变为竖。。

吞:横要短,撇和捺要舒展;下边“口”稍扁小。

哦:“口”要小,“我”要窄长,右边的斜钩要长,右上角有一点。

捕:左窄右宽,“甫”的上横要长,下框稍窄,中间一竖贯穿上下,右上角有一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1.初读课文后,你对课文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文章以“搭船的鸟”为题,“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

2.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

六、当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认识翠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重点)

3.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从而树立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希望大家能和翠鸟成为好朋友。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

三、品读释疑

1.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我”喜欢这只翠鸟的?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描写我为什么喜欢这只鸟儿的。(板书:翠鸟的外形美丽捕鱼动作敏捷、捕鱼技术高超)

2.画出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动作的句子。

(1)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有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①这段话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描写颜色的词语中体现了什么?(这段话按照从身体到头部的顺序写了翠鸟的外形特点,“翠绿”、“蓝色”、“红色”等词语体现了翠鸟颜色的鲜艳。)(板书:羽毛翠绿翅膀蓝色嘴红色)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的外形特点的?(文章通过两方面描写翠鸟的'美丽。第一、翠鸟的颜色鲜艳美丽。第二、它比鹦鹉还漂亮。作者抓住颜色的词语按照从身体到头部的顺序来描写翠鸟外形的。)

方法指导:抓重点词语想象理解课文:我们读描写翠鸟外形这一段文字的时候,可以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边读边想象翠鸟的样子,读完以后再说一说翠鸟的样子,这样就可以较好地理解课文。)

③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翠鸟的漂亮、可爱,表达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指名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2)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又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里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①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这是对翠鸟捕鱼的动态描写。)

②你是怎样理解“一下子”“没一会儿”这两个词语的?这两个词语说明了什么?(“一下子”“没一会儿”是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意思是很快,通过这两个词语说明翠鸟飞行的速度之快。)(板书:一下子没一会儿)

③找出描写翠鸟不予动作的词语,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一下子冲进水里”“飞起来了”“衔着一条小鱼”“吞了下去”是四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个四个瞬间的动词说明翠鸟捕鱼时动作很敏捷,技术高超。)(板书:冲飞衔吞)

④翠鸟捕鱼有什么特点?(第一、时间短;第二、动作敏捷。)

⑤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翠鸟动作敏捷,表达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3)全班交流,深入探究:

①作者是怎样写翠鸟的外形和捕鱼时的动作的?

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来写翠鸟的美丽和使用准确的动词来表现翠鸟捕鱼动作敏捷和技术高超。

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深入探究:这是一只怎样的翠鸟?

母亲告诉我这是翠鸟。哦,我明白了,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阅读课文的结尾,结合课文题目交流:

①“搭”是“什么意思?(“搭”是“乘、坐”的意思。)

②“搭船”是什么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

③一个“搭”字体现了什么?(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字,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④“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在全文起什么作用?你从中领悟到什么?(“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篇末点题,使翠鸟的可爱,童心的可贵都跃然纸上。让学生领悟到人与动物相处的快乐,激发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4.你喜欢这只翠鸟吗,为什么?(我非常喜欢这只翠鸟,因为它是一只漂亮的,充满灵性的鸟儿。)

5.指导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提出的开放性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了学生,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四、总结主旨。

1.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对翠鸟外形和捕鱼动作的描写,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并且呼吁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板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学习写作方法。

1.作者是怎样把翠鸟生动形象地写出来的?

抓动物的外形进行描写:本文作者在描写翠鸟时,通过观察翠鸟的外形和捕鱼的动作进行描写,先通过鲜艳颜色的词语写出了外形美丽的特点,再通过抓住准确的动词,使翠鸟高超的捕鱼技术跃然于纸上。

2.举例: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选自《翠鸟》

3.练一练:你喜欢什么小动物?认真观察,写写动物的外形。

六、课堂小结。

1.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一颗童心对自然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从而让我们树立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学习了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七、主题延伸。

1.“与动物和谐相处”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还可以在课外阅读中找一找这样的文章读一读,也可以写一两句保护动物的标语。

2.保护动物的标语: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也是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2)爱护鸟儿吧!不要让树木感到孤独。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翠鸟》《麻雀》

(一)阅读《翠鸟》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翠鸟的?

(二)阅读《麻雀》思考:

文中的小麻雀遇到了什么危险?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九、当堂检测(选做)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利用谜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情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课文,再以小组形式汇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翠鸟这种小动物同学们大多没有见过,在出示谜底后,我并没有急于出示图片,而是让同学们根据谜语内容想象翠鸟的样子,然后出示图片,此时想象与真实之间形成了差距,学生对翠鸟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喜爱之情犹然而生,此时再读课文,学生的真情自然流露。

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要巧妙的安排教学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无数的好奇和遐想充满着他们的小脑袋。揭示了课题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鼓励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更把学生很自然地带入到了文本中,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蒹葭的课件【篇7】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动地理、识人心、巧安排。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格句。

(2)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所提的问题。

三、读课文,讲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做到能简单的讲述这个故事。(意在使学生弄懂故事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进一步熟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步骤: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小黑板)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2)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巧安排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上黑板来摆一摆,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老师读提示语,一、二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三、四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体会一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读后讨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板书设计:

11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懂地利、巧安排

识人心

蒹葭的课件【篇8】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口诀求商》,我想通过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来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有3个: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表内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并掌握用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能正确口算被除数不大于12的除法算式的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关系,感觉用口诀求商的合理性,能联系除法的含义解答一些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算法的学习活动,获得探索算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培养对计算学习的兴趣。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

教学重点: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根据除法算式,很快地找到相应的乘法口诀。

三、说教法学法

接着,我说说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与组织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观察、讨论、游戏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我想采用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口诀,

(三)、实践运用,巩固深化,

(四)、总结提炼,课后延伸。

下面,我具体说说每个环节的安排及我的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设计了猴妈妈分桃的情境,以生动有趣的对话故事引入,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猴妈妈是怎么分桃的?引导学生搜集图中的有用信息,并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列出算式后及时发问:你有什么办法计算出12÷3的结果吗?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探究求商的方法上来。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特别是习惯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事务。比方说学生看到猴妈妈分桃图马上就会下意识的去数出桌上有12个桃子,是三个三个一分的。学生看懂了图意,也就轻而易举的根据图意提出了“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为接下来的探究口诀求商方法做好了准备。

[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设计,以学生感兴趣的讲故事入手。同学们在根据故事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第二环节:自主合作,探究口诀

用口诀求商的算法教学部分我也事先预设了几个教学层次: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计算12÷3的方法,再通过小组交流,得出多种计算12÷3的商的方法后,进行算法优化,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最终得到共识:即采用乘法口诀求12÷4的商的办法最简便。然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充分体验、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力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用口诀求商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如学生提出解决第(1)个问题的方法,并列出12÷3之后,分小组讨论解决“怎样算”。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交流求商的方法。对学生想出的计算方法给予鼓励,促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让学生通过了解、尝试各种不同的算法,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好。体现了优化算法的思想。接下来第(2)个分桃问题意在使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通过设计两组有层次的口算练习,使学生体验到用口诀求商的关键在于看除数,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那么,两组题目训练下来,大部分学生能达到比较熟练的用2-6的口诀求商的程度。

[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这个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自己通过归纳交流,到了多样的解题策略的化,紧接着提问:这么多种办法你认为哪种方法能很快地解决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各自个性化的算法,让孩子们在倾听他人意见时,反思、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算法的最优化,培养了学生的择优意识。]

第三环节:熟练方法,灵活应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能创造性地运用,我精心设计了三个不同程度的练习题。

1、计算小博士:主要是巩固基础知识,为做后面的题作好准备。

2、爱心小天使:让学生找到商是1的除法算式的特点,并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3、小小设计师:侧重于加深对除法算式含义的理解,在展示学生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初步渗透符号意识。

[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练习设计,既着眼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又着眼于相关知识的拓展,在这些多层次的练习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思维的又一次拓展,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第四环节:总结全课,适当延伸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这一课后的收获,将本课的学习延伸到以后将要学的知识中,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准备。

[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总结,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说说这课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再一次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再一次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蒹葭的课件【篇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并会应用此定义判断一个根式是否为最简二次根式;

2.会运用积和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把一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重点

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

教学难点

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列各根式化简,并说出化简的根据:

2.引导学生观察考虑:

化简前后的根式,被开方数有什么不同?

化简前的被开方数有分数,分式;化简后的被开方数都是整数或整式,且被开方数中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被移到根号外。

3.启发学生回答:

二次根式,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被开方数符合什么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二、讲解新课

1.总结学生回答的内容后,给出最简二次根式定义:

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

最简二次根式定义中第(1)条说明被开方数不含有分母;分母是1的例外。第(2)条说明被开方数中每个因式的指数小于2;特别注意被开方数应化为因式连乘积的形式。

2.练习:

下列各根式是否为最简二次根式,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说明原因:

3.例题:

例1 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例2 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4.总结

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的根据是什么?应用了什么方法?

当被开方数为整数或整式时,把被开方数进行因数或因式分解,根据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把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用它的算术平方根代替移到根号外面去。

当被开方数是分数或分式时,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化去分母。

此方法是先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被开方数的分母化成能开得尽方的因式,然后分子、分母再分别化简。

三、巩固练习

1.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2.判断下列各根式,哪些是最简二次根式?哪些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如果不是,把它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蒹葭的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奇”。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5自然段。

4.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教具准备制作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至少读3遍。

2、划出生字新词,进行口头组词识记,并抄写生字新词。

3、查找了解某一种树的相关知识,并带图片到学校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

一、新课导入。

1.播放黄山图片,简介黄山。板书课题。

2.出示题目,板书题目:黄山奇石。

3.释题,通过组词理解“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整体感知。

1.鼓励学生自由读课文。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朗读课文,交流生字词识记方法。

3.检测生字情况。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用生字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5.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了解主要内容。

(1)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

(2)出示地图,简介黄山风景区地理位置。

(3)补充黄山“四绝”资料。

2.指导学生朗读。

四、课堂。

1.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5自然

段。

2.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热爱之情。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新词,开火车读每个词。

2.指导学生齐读。

3.导入新课。

二、图文对照,朗读感悟“奇”。1.指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

(1)了解这几个自然段写了哪几种黄山奇石。

(2)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石头是什么样的。

(3)找出对应的三段文字。

(4)问:作者是怎么向我们介绍这些有趣的奇石的呢?

2.组织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了解这几种黄山奇石“奇”在哪儿?(样子奇特,作者想象力丰富)

4.指导学生朗读。

5.指导学生背诵。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介绍自己最喜欢的那块石头。三、启发想象,自由练说。

1.老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写法,发挥想象,从“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中选一个内容,向同学介绍。(出示有关图片)

3.指导全班交流。

4.指导学生朗读。

三、全文,拓展练习。

1.教师: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天下无山。

2.引导学生说己的内心感受。

蒹葭的课件【篇11】

一、说教材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二、说学生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孔子离他们是比较遥远的,对那个年代的生活情况不是很了解,无想想象,所以会有学生说到挖草根,吃树皮。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只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因此在教学中应处理好知识理解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意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要让孩子们真正地走进文本,从对话中,从文本中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和不怕辛苦。需要教师引导下的深入地阅读,让孩子们自读、自悟、自得。在读中获得愉悦地享受,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孔子的好品质,我选择了上课文的二三四段,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体会,去感悟,重点感悟孔子的谦虚好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字词的理解还是句子的理解都体现了这一点。

二、说教法: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以孔子的品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探究并体验,配合板书,最后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多元对话中,培养他们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能力。本节课我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第二段是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孔子谦虚好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在这里要把学生引入文本,和文本对话,在阅读中去发现,去感悟,去体会。

首先我紧扣课题,由“孔子还有哪些好的品行”这个问题开始,激起孩子们走进文本的阅读期待。以学生的自读为主,让他们在放声诵读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整体感知课文的第二段,并请他们把能表现孔子良好品行的句子划下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学会读书,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觉:“你找到了孔子的哪些好品质”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

接下来是重点感悟孔子的不怕辛苦,在教学这个重点去的时候主要是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的特点,通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本。让学生找一找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紧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关键词,体会孔子拜师路上的艰辛。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孔子可能是怎么样的?于是学生想到了他走得渴了,可能会去喝河里的水,想到累了睡在露天,可能会冻得发抖。学生还感受到了晚上行路的时候,他可能会因为没有灯光而摔跤,可能会碰到野兽,还可能会被荆棘划破!通过让学生交流他们所想象到了生活场景,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把自己的感受溶入到文本中,读中悟,悟中读,在读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孔子当时路途中的艰难困苦。为下文理解“风尘仆仆”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

第三是角色朗读,语境体验。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这篇课文语言流畅,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细致,对话很有意思,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分角色读读孔子和老子的话,将学生从旁观者推向了与文本对话的位置,成为有情感的“事中人”,促进学生走进教材,积极进行角色体验,随后,将体验所得通过表情朗读显现出来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

整堂课下来,感觉必竟和学生的生活离得太远了,所以学生在理解风餐露宿、风尘仆仆等词时,体会还不是很深刻,在有些地方显得有点乱,学生的感受不是很深刻。如果上好此类课文,有待于我们以后进一步去实践研究。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证。在此我特别要感谢我们学科组全体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2023蒹葭的课件(合集8篇)


每位老师都必须准备一份完整的教学课件,教案和课件的编写是每一天都要完成的工作。在编写教案时,要秉承素质教育的原则和目标。本站为大家整理的“蒹葭的课件”可能会带来新的灵感,欢迎大家收藏并关注我们的更新!

蒹葭的课件(篇1)

教材简介: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学情分析:

这个单元课文都是以故事为主,许多学生都喜欢看,在教学时,重点是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应该注重语言训练,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童话的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童话的美感。

(3)情感目标: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朗读感悟, 凭借对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文中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

(2)难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1、 同学们,当我们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时,会看见满天璀璨的星星,(课件出示星空画面)看到这幅美丽的画面时,同学们肯定会有很多遐想,谁来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挥想象)

2、揭题:《七颗钻石》(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提示:什么时间,谁干什么,有什么变化,结果如何。)

2、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旱灾,体会当时万物对水的渴望,指导朗读。

三、细读课文,透过神奇,体会变化

1、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个动人而又神奇的故事发生了,思考:空木罐发生了哪几次变化?(生读后汇报,师板书,)

2、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一)、体会第一次变化的原因,感受小姑娘的一片孝心

1、【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2、发挥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出示】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3、得到了水后的小姑娘是怎么做的呢?【出示】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一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

4、指导朗读,读出小姑娘寻水的艰难、寻到水的惊喜和送水的急切。(指名读,评价,齐读。板书:孝心感天)

(二)、体会水罐的后面几次变化 的原因,感受小姑娘无私、广博的爱

1、根据我们前面学习水罐第一次变化的方法,自主学习水罐变成银时、银水罐变成了金的水罐最后变成七颗钻石时,分别发生了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主学习,并讨论。)

(1)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小姑娘把水倒一点在手掌里,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变成银的。生谈体会。(指名读这段话:谁能带上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这句话。师:她的爱心使上帝给了她又一个奇迹,板书:爱心如银)

2、【出示】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1)发生了什么事?你体会到了一颗怎样的心?妈妈为什么不喝水?

(2)生谈体会。

师述:是因为母爱,是母爱让她本能地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女儿的生命,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让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一起来体会一下这深深的、伟大的母爱。(齐读)

小结:是啊,母爱如金子般宝贵,灿烂。(板书:母爱似金)

3、【出示】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1)小姑娘喝到水了吗?她渴吗?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再也忍不住、凑上水、咽了一口唾沫)(这几个词变红色)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说明了什么?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师述: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被小姑娘的精神给深深感动了,她不仅关心自己的亲人(母亲),而且也关心毫不相关过路人,甚至关心一只小动物(小狗),她的心里装的全是别人,却唯独没有自己,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小姑娘。上帝又一次被她深深地感动了,所以(学生齐读句子)

4、【出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小结:看看黑板上一次次变化的原因,其实所有的原因总结起来只有一个词(生答:爱心)(板书:爱心,并画出爱心图案)正是因为爱心才使得空木罐装满了水,正是因为爱心才使水罐发生一次又一次的神奇变化。

四、拓展延伸,爱心故事大家谈

1、爱心故事大家谈。

童话中小姑娘的爱心就像钻石一样晶莹剔透,生活中也有许多爱心故事感人至深。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爱心故事?说一说你身边的爱心故事。(先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2、感受生活中的大爱。课件出示:(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图片并插入《歌曲爱的奉献》)

五、课堂总结,深化主题

想一想: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因为钻石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

师总结:作者希望爱心象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让世界万物都沐浴在爱的柔光里;同时也希望人人都能拥有一颗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六、板书设计:

爱 心

19、七颗钻石

空水罐 金水罐(母爱似金)

↘ ↖

装满了水的水罐银水罐(爱心如银)

(孝心感天) ↘↗

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还是满满的

蒹葭的课件(篇2)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焦急、巴望、筋疲力尽。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按事物规律办。

3、 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寓言两则》。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以前,我们也学过几篇,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1、 下面来学习另一则寓言《揠苗助长》,看它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 板书课题,齐读。

3、 释题:理解助、长、揠。

4、 听故事。

(二)、 初步感知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 把字音读准,不要多字少字;

(2) 边读边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2、 检查初读情况,认读生字。

3、 请四个同学分别朗读,其它同学思考三个问题,在书上划下有关词句。

(1) 那个人为什么帮助禾苗长高?

(2) 他是怎样帮助禾苗长高的?

(3) 帮助长高的结果怎样?

(三)、 学习课文: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

(2) 理解:巴望。

(3) 思考:为什么那个人觉得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4) 还有哪个词能看出他非常着急?

(5) 指导朗读,体会那个人着急、渴望的心情。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指名回答第二个问题。

(2) 理解:筋疲力尽。

(3) 指导朗读,体会他高兴的心情。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指名回答第三个问题。

(2) 禾苗为什么没和长高,反而都枯死了?

(3) 教师演示。

(四)、 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 指名学生表演,再现课文。

2、 揭示寓意:《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要按事物规律办,否则就要把事情弄糟。

3、 指名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揠苗助长的事。

4、 看板书,指导背诵。

四、板书:

揠苗助长

巴望长得快些--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禾苗都枯死了

蒹葭的课件(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朗诵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重点:目标 3 5

教学难点 :目标4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

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

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

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

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

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八、作业

A1.课后练习二。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本节的内容主要是疏通文意,进一步的理解留到下一课时.

蒹葭的课件(篇4)

【教材说明】

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坚持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得食物,得到人们的赏识和接纳。他的为人与尊严,后来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课文表达了人要自食其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原则。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教育,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尊严、逃难、款待、显然、狼吞虎咽、例外、苍白、骨瘦如柴、需要、灰暗、喉结、赞赏、思量、惬意、僵硬、许配。(认知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思想感情。(能力目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德育目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2、难点:

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尊严”的人生格言、小故事。

2、风雪声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播放风雪大作的声音),老师动情地描述: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刺骨的北风无情地逼迫着路上那一群衣衫褴褛的逃难人,他们一个个面呈菜色,忍着饥饿,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艰难地前进……同学们,此时你们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

2、同学们都感到寒冷饥饿在侵袭这群逃难的人,在这样冰天雪地,风雪交加的时刻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他们需要食物、衣服、炉火)是呀,如果此时给他们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食物,他们一定会一扫而光。可是在这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个年轻人却拒绝了这份极需要的食物,这到底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尊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分自然段检查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这篇课文先写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然后写哈默拒绝杰克逊地热情款待,坚持靠劳动获取食物,最后写哈默得到人们的赏识与接纳,后来成了石油大王。)

三、自读自悟,体会内涵

1、这个故事非常感人,课文中主要讲了哪两个主人公?(哈默、 杰克逊)

2、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这两位主人公之间故事?(2~5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

指名分别读三次对话。

3、自主学习第一次对话: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次对话,想一想,这个年轻人给留下什么印象?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用笔在书中画一画。

学生自由读课文,再书中画出来。

指名回答:

生:我是通过“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感受到他很憔悴,而且缺乏营养,他是多么渴望食物啊!

生:我是通过“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这里的“仰起头”我感受到年轻人对杰克逊大叔的尊敬。还有他和杰克逊大叔平等的对话,不因为自己是逃难者就瞧不起自己。

生:我是通过“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这句话中感受到年轻人尽管饥饿,但他的态度很坚定,吃饭必须做活儿。

师:作者从年轻人的外貌、动作、语言来对这个年轻人进行了描写,同学们也抓住了年轻人的外貌、动作、语言来体会课文,从第一次的对话中你认为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不愿意占别人便宜,不是不劳而获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师:那年轻人说话时应是什么样的语气?同桌之间互相练读。

学生同桌互读,小组分角色朗读。

4、合作学习第二、三次对话:

当年轻人听到杰克逊大叔告诉他没有活需要做时,年轻人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第二、三次对话。在这两次对话中,年轻人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用笔画一画。

小组讨论,在书中画一画,议一议。讨论后在班上交流。

⑴ 汇报第二次对话:

生:“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我认为他此时心里很矛盾,他很饿,真想大吃一顿,可是他又不能不劳动就吃饭。

生:我通过“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事物!”感受到尽管他很饥饿,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不劳而获,宁愿忍受挨饿。

生:我通过“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感受到年轻人很失望。当年轻人知道自己没活干时,他此时的心里很失望,因为没有活干就吃不到饭,所以目光才变得灰暗了。

师:通过我们自学了第二次对话,你对年轻人又是怎样认识的?

生:我认为年轻人是个坚定的人,不决定就不改变的人。

听老师范读年轻人说的话,三个“不”字加重语气。听了老师的范读你体会到什么?(年轻人坚定的语气,表明立场、态度坚定)

学生同桌练读,指个别组读。评读。师生分角色读,互评。

⑵ 汇报第三次对话:

杰克逊大叔为了能让年轻人早点吃上早饭,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是,年轻人接受了吗?哪一组愿意汇报第三次对话。

生:“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年轻人说话时的语气特别坚定,一定坚持要先付出劳动,才吃别人的东西。

生:我通过“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感受到年轻人特别有耐心。尽管这是镇长安慰他才安排给他的,而且又是简单的工作,但他一点也没有应付,而是极其认真地对待。

生:年轻人由站起来到蹲下去,再捶背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他的尊严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

师:这时,在你的心目中,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他是一个有志气、自强不息的人!

师:那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学生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师生互评。

5、由读到演,体会内涵:

⑴ 三次对话我们已经分析完了,你对年轻人也加深了了解,那么请你加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读一读、演一演这三次对话。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指两组上台表演。

师生互评。

⑵ 同学们演得真棒,充分表现了哈默坚持靠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这就是做人的的尊严。(板书:尊严)正是由于哈默的高尚品格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

齐读杰克逊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虽然这个年轻人现在什么都没有,但他有尊严,他会成为富翁的!

生:他诚实劳动,讲究做人的原则,自立自强必将决定他拥有一切。

生:他现在是精神上的富翁,因为他具有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超凡的人格力量,这必将也会使他成为金钱和物质上的富翁。

6、教师小结:

是呀,一个人能够自尊并尊重别人,坚持按劳取酬,坚持做人的尊严,必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最大的财富。(板书:=财富)哈默拥有尊严这比精神财富,也为他日后创造物质财富奠定了基础,所以哈默成了著名的石油大王。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同学们课前搜集了有关尊严的故事,谁愿意讲给同学们听?

(资料:杭州有个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到一家面包房推销黄油,和老板约定第二天上午10点见面。第二天,这个大学生准时到达,但等到下午4点,老板才慢慢赶来。大学生厉声告诉他:“你可以不买我的黄油,但你不能伤害我的尊严!似这样言而无信,你一辈子也成不了大老板!”老板惊得满头大汗,但很快就竖起了大拇指,不仅自己和这个大学生签订了长期合同,而且给他介绍了很多生意伙伴。 )

2、汇报资料,仿写格言:

⑴ 出示有关尊严的格言:

尊严,就是拒绝乞讨。

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

同学们说说你自己搜集的有关尊严的格言,把你的理解说出来。

⑵ 读一读这些格言,试着仿照拟一条人生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两方面去想)

⑶ 拟好后交流。

3、总结升华:

一个人在穷困潦倒、逃难流亡之际,仍坚守着自己的尊严,还有比这更可贵的吗?我钦佩哈默的志气,自尊是人生的底价,自立的基础,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守,不能放弃。他尊重自己,所以得到了别人的尊重;他相信自己,所以最终超越了自己。自尊是一种广告。走到哪儿,就会带到哪儿。自尊更是一种高尚。因为自尊总是建立在平等之上,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就必须首先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必然换来尊重。

【板书设计】

尊严=财富

蒹葭的课件(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学习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学习准备

课前搜集读书名言;制作由重点词句组成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过程

品读书滋味(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读书交流,从交流中我感觉到读书真的很重要。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板书课题)

二、一品读书滋味,丰富阅读体验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味?

三、二品读书滋味,体会音乐美

1.接读课文。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

四、三品读书滋味,感悟读书乐趣

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来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体会到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

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

五、四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现在,你能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了吗?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书(指课本)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

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各自说说自己读后的新滋味。

六、我的收获

通过读《窃读记》,你有哪些收获?

蒹葭的课件(篇6)

一、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2、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四、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五、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老师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初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字词障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题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样让学生不拘形式的初读课文,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作好准备,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赏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来,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读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精读:学生细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提示:从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提问)

精读就是工笔细描,强化感知,加深理解。一方面学生质疑的火花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理解了本文的主旨(热爱大自然)和写法(想象奇特浪漫、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三、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1、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2、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3、要求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了。

4、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第二人称的运用。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的景物。

口语训练内容:

你置身于校园的美景中,想象你变为其中一景后的情形、感受。第一、自己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第二、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组内合作,班内交流。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蒹葭的课件(篇7)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二、解题:

1、齐读课题。

2、质疑:通过初读课文以及对课题的理解,你还想了解哪些内容?

3、教师小结归类:

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梅花具有什么品性?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三、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分小组自学,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汇报。

2、学生自学。

3、小组汇报。

四、学生汇报自学内容。

1、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相关的词语。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冷艳,指花朵好看而高雅;幽芳,指香味清淡而芬芳。冷艳和幽芳写出了梅花的清高品格。

漂泊他乡:指职业、生活不稳定,在远方东奔西走。

葬身异国:指尸体埋葬在外国,也就是死在外国。

文坛:文艺界。

颇:很。颇负盛名就是名气很大。

古玩:古董,即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是很值钱的东西。

玷污:弄脏。

杭绸:杭州一带出产的丝绸,是很珍贵的。

骨气:刚强不屈的气概。

折节:屈服。

秉性:性格。

隆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期。

无所谓:说不上。

眷恋:深切地留恋。

2、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如,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

3、课文中的梅花魂指的是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附:板书设计:

"社会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