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5.16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范本8篇)。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观看了某些作品后产生属于自己的体会叫心得体会,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怎么才能写出更好的心得体会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范本8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篇1】

看了叙事者推荐的《儿童的人格教育》,我对这个书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本书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值得一读再读吗?读完此书,我发现确实如此:好书不厌百回读。强烈的读书期待和好奇心是我读这本书的主要动力,而动力的背后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探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和孩子的冲突越来越多,我必须阅读心理学著作来改变自己,跟上孩子的成长。阿德勒说,儿童的心理非常奇妙,无论哪一个方面都令人着迷。是的,读完此书,越觉得着迷了。

对于孩子犯的错误,我给过无数次的指责,甚至大呼小叫,不停唠叨,总是催促,固定思维认为孩子屡教不改。原来孩子的问题都是平时一个个小错误造成的,可我作为家长,只是采取了一些自以为正确的措施。儿童的所有行为都从整体上反映了她的生活和人格。对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应该在理解人格统一性的基础上来理解这个孩子为什么犯错。脱离了主旋律,是无法理解单独的音符的。结果,我的发怒、指责,造成了孩子的自我贬低,孩子缺乏纠正自己错误认识的判断力,而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凭借自己的权威,将一些严格的规则和规定强加给自己的家入,异常严厉地压迫自己的孩子,威胁要剥夺孩子的自由,实际上已经剥夺了他们的自由,似乎在孩子身上唤醒了一种反抗情绪。生活中我教训孩子,孩子反驳我的场景历历在目。刻板、专横的教育是徒劳无益的,它只能让孩子疏远教育者。严厉的背后是理解,是同情,我想趁着孩子还小,改变自己还不算晚。我要牢牢记住,不能粗暴地对待孩子,要不断地鼓励他,耐心的向他解释现实生活的意义。

每天晨读的时候,总有一些学生站得不像样子,而我也总会加上一句“站直了!”,然而确实如阿德勒所说,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因为过几天这些孩子又恢复了原样,原来孩子倚靠东西的实质是他需要获得某种支持。教师应该用同情和理解来帮助孩子消除潜在的问题。说到底,要激发学生通过改变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卑感。我恍然大悟,“东倒西歪”的背后,我以为是孩子屡教不改,其实是孩子需要我的同情和理解。

每次考试之后,总有一些学生考得一塌糊涂,今天在书中读到:许多老师采取严厉的措施,或给他们打低分,想以此来激发他们潜在的雄心。如果这些学生身上还残存一些勇气的话,那么这个方法可能会奏效。但对于那些在学业上已接近警戒线、已陷人混乱状态的学生来说,使用这种方法只会让他们变得更加愚蠢。哪个班级没有几个“学业接近警戒线”的学生?我们当老师的,对他们似乎更加严厉,因为我们总觉得孩子管不住自己,那就靠我们教师的责任心来严厉管教吧,殊不知,我们可能把孩子逼得越来越远。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学校是为社会教育学生。我们不应该忽视任何一个放弃成为好学生理想的儿童。这些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不一定比其他的孩子少,他们不过是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情上去了。他们可能当不上才华横溢的数学家,但有可能在体育、艺术等方面有所建树。我们要将它们作为破口,鼓励孩子在其他领域取得进步。当教师从孩子某一个方面的特长入手,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在其他领域获得成功,那么教师的任务就变得容易得多,这就像把羊群从一个水草肥美的牧场带到另一个水草肥美的牧场一样。学会判断孩子是否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哪些努力是徒劳无益的,那么,对孩子的培养就会变得更容易一些。

既然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有目的的追求。,一个儿童从出生开始,就时刻处于努力追求优秀、完美、和优越的过程中,那么我们教师就有责任激发学生的潜力,但追求优越感和自卑感是同一个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教师塑造孩子的心灵,掌握人类的未来,我们不要把学业成绩好坏,作为评价孩子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对一个孩子来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成为勇敢、坚韧、自信的人,要让他们面对失败不气馁,要把失败当作一个新间题去解决,这才是孩子受益终生的。

合上《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整个人似乎受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我始终相信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会慢慢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思维,会慢慢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期待不经意间的改变,惊喜。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篇2】

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有的经常不完成作业;有的故意扰乱课堂、在课堂上有说不完的话;有的屡屡惹是生非,惹得同学反感;有的屡屡违反校纪校规,小错不断等等。这些学生就是人们常说的问题学生。遇到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感到很棘手。记得有一位班主任曾说:“我的时间花在这些问题学生身上了,而那些学生却一点都没有改变。”是啊,这些问题学生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打破班级宁静、吸引老师和学生的眼球,挑战校规校纪。这让很多班主任心中时刻都绷着一根弦,生怕这些学生又整出什么“幺蛾子”。

据观察,每当这些问题学生“犯事”的时候,老师的处理方式动辄是一顿“暴风骤雨”般的批评,或者是一通冗长的简单说教。说实话,很多时候,我自己也是这么做的。让老师们痛苦和困惑的是,这种做法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有时这个学生今天刚被批评完,很快第二天又犯了别的错误。如此循环往复,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这让老师们叫苦不迭,也是很多老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老师们言辞激烈的批评、苦口婆心的教导对于问题学生无济于事呢?读了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儿童的许多行为,只是在探索超越自卑的道路。每个儿童都会追求优越感:健康的儿童通过正当的途径追求优越感,问题儿童则用不正当的畸形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惩戒对这些问题学生没有用,就能明白仅仅通过一两次谈话很难改变这些问题学生的问题,就能懂得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教育者要有足够的智慧。所以,如果老师还徘徊在问题学生心灵的外围,只见其种种不良现象,却没有探寻到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因素,就很难真正引导问题学生的成长。对此,阿德勒指出,“任何一个未能精通人性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人,要想把人教育好,都一定会遇到极大的困难。他完全只是在表面上操作,而且会错误地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孩子”。

“他(问题学生)的错误的优越性追求和由这种追求而形成的生活风格和感知图式才是问题的根源。”作为教育者,懂得了这一点,才算是揭开了问题学生内心诉求的神秘面纱。

因此,解决问题儿童的问题,要防止简单的训诫和长篇累牍的道德说教,应该从儿童的整体人格入手,检查儿童理解事实以及做出反应的方式。优秀的教师会洞察儿童追求优越感的方式,引导孩子反思并改变错误的方式,逐渐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篇3】

老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素养。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就是一本儿童心理学方面的好书。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被称为心理学三大奠基人之一。我非常欣赏他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心理这一研究方向。

《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包括引论、十三章具体内容、附录和关键词汇表。全书以“自卑感”和“追求卓越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综合全书来看,作者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为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要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就包括培养社会情感、克服自卑、追求正确的优越感等三方面。

首先,关于社会情感。作者认为“儿童教育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或增强孩子的社会团结意识”。作者在“引论”中说“父母或监护人不能让孩子只和一个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否则,孩子就不能很好地适应今后的生活。”“如果父母没有让孩子做好与他人接触的准备,那么孩子入学时就会感到形单影只,十分孤独。”人是群居动物,具有天生不能孤独的社会属性。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是结交朋友和与人交往,还包括友谊、同伴情谊、诚实、真诚等抽象素质。有关于这个问题,作者在引论、第一章“人格的统一性”、第六章“社会情感及其发展障碍”中做了详细论述。

本书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围绕追求优越感展开。分别论述了“追求优越感及其对教育的意义”以及“如何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作者认为追求优越感是人格心理发展的源泉之一,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当教师从孩子某一个方面的特长入手,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再其他领域获得同样的成功,那么教师的任务就变得容易得多。

作者在本书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阐述了儿童的自卑情结,以及如何防止自卑情结。在作者看来,我们每个人身上,追求优越感和自卑感是密切相关的。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或者说神圣的职责是,要确保不要让孩子在学校里失去勇气,同时,要确保那些进校已经丧失勇气的孩子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重拾信心。而对没有信心,感到极度自卑的孩子,我们要用一种同情的态度与他们建立友好的关系,用友好的关系来鼓励他们不断取得进步,想方设法使他们对自己的心理和生理能量产生信心,从而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我非常喜欢本书中的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不犯错误,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意义”。作为教育者,就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走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篇4】

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中说“许多教师采取非常严厉的措施,或给较低的分数来对待那些他们认为没有表现出足够雄心的学生,希望以此来唤醒他们沉睡的雄心。如果这些孩子仍然还有某些勇气的话,这种方法也可能短时间奏效。不过,这种方法不宜普遍使用。那些学习成就已经跌近警戒线的孩子会被这种方法弄得完成不知所措,会因此而堕入明显的愚笨状态。”现实生活中,普通老师往往采取的都是非常严厉的方法。

阿德勒接着说“但是,如果我们能以温和、关心和理解来对待这些孩子,他们则会令人吃惊地表现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以这种方式转变过来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更大的雄心,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很害怕回到原来的状态。他过去的生活方式和无所作为成为警示信号,不断地鞭策着他们前行。在后来的生活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就像着了魔似的,完全变了个样子;他们夜以继日,饱尝过度工作之苦,但却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这让人非常惊愕,我觉得老师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遇到的渣子学生,却有这样一条路改变学生的一生,甚至造就孩子的人生云泥之别。

书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说“鼓励,关心,理解,宽容”。就像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维琴尼亚`萨提亚提出的冰山理论,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视的“内在”,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我想起我们家两岁多一点的小萌之前的一件事情,就是小萌学会了用自己的小马桶,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怎么也不坐了,尤其是她爸爸给倒完的时候,后来我留心观察,发现说涮完小马桶的时候,马桶上有水滴,我都是用干毛巾给擦干,但是,她爸爸没有,所以,就因为这样几滴水残留在小马桶上,小萌坐了之后,就拒绝再坐,于是,我告诉她爸爸,之后,这个事情就解决了。假设当初发生问题的时候,只是一味要求小萌,或者说严厉地斥责小萌,事情不但不能解决,反而会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我想起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要像对待荷叶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

正如阿德勒所说“学校处于家庭和社会之间,它可能矫正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不良影响。”而作为老师的我们不仅掌握着学生的命运,而且还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发展。

总之,从读完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再遇到问题,就要多了解他们的想法,只有引导孩子说出来,了解全面了,谨慎选择处理方法,会更稳妥。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篇5】

读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让我对儿童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每一个儿童的心灵深处,都隐藏着对美好的热切期待——追求优越。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成全儿童的期待,把他们对优越的追求,纳入一个能保证他们今后人生幸福的轨道。

儿童各种人格品质的形成,是由于其家长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带来的教育结果。学校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一个中间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纠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偏差,让每一个儿童经过适宜的教育,成为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儿童步入正轨呢?

阿德勒为我们开出了如下良方,其一,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温暖的环境,用关心、理解的态度对待儿童,“认真与他谈话,给他新的勇气,而不是削弱和打压他所剩无几的信心。”只要让儿童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温暖,他们就会令人吃惊地表现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其二,始终给儿童以鼓励,在鼓励中给他一些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使他能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树立起自信心。其三,在儿童面前要极具耐心,无限相信教育是慢的艺术而不是立竿见影的技术。

我们体会到在教育儿童的时候,要更多的敏锐的观察力和耐心,细微地体察儿童所处的环境,细心地思考矫正的方法。爱心加上教育艺术手法的运用,相信儿童会成长地更好。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篇6】

阿德勒是著名心理学家及医学博士,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德勒的教育主张主要体现为心理分析与矫治。他强调社会兴趣和适应社会,通过心理治疗把儿童引导到对社会有益的方向。但是译者也提出了问题,当社会有问题时,环境无法改变,心理治疗的作用也有限。马克思则是一针见血的批判社会,提出社会革命。当然,作为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阿德勒的思想,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人们总是在追求卓越。在儿童时期,对卓越的追求就已经显现出来。心理健康的儿童,会主动遵守纪律,重视秩序,以此获得别人的肯定。但是追求卓越也会引发竞争、攀比、嫉妒等现象,甚至有些孩子会自暴自弃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坚韧不拔的品质,勇于承担责任的担当等,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懒惰是一种逃避的方法,可以缓解儿童当时的处境。池主任曾说,一事精致足以动人。但是对学生来说,哪一件应该做的精致呢?是每一科的学习成绩?还是音体美特长?无论怎么样,我们都应该肯定学生的长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促进他们上进。

“我们不要期望儿童行为不会出错,不要期望他们会按照成人健康的理智而行动,而是要认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犯错误。”儿童犯错是很正常的,这是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因此需要我们去教育他们,把他们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儿童的自卑情结是由很多问题导致的。比如儿童身体是否健康,家人是否溺爱,家庭环境是否良好等。儿童不愿意做家庭作业,具有逃避任务和责任的倾向。同时那些缺乏勇气、不独立的孩子,渴望关注的孩子也有类似的倾向。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独立的勇气。

教师期待效应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学生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他的思想,如果想要改变他的思想,就要了解他的生长环境,了解他思想、行为产生的根源。了解原因以后,我们要采用积极的手段影响他们,肯定他们的价值,帮助他们树立可实现的目标,而不是否定他们。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在环境的影响下,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教育孩子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儿童追求优越感是本性,但是表现方式会有差别。有的会遵守规则,获得别人的认可。而有的儿童因为不能做的更好,只能独辟蹊径:通过各种行为吸引别人的注意,但是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生活在自己的幻想里。

因为儿童容易把世界分为两个对立的部分,好孩子与坏孩子。所以一旦达不到好孩子的要求,他们就只能通过别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努力的成长、成为大人以后,我几乎已经忘了小时候的想法是什么了。我们总是习惯用大人的想法去训诫孩子,却忘了他们多么的弱小与懵懂。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存在,我们应该多鼓励孩子们,犯错与失败没有关系,但是我们要有直面困难,克服挫折的勇气。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篇7】

孩子总会因为自己与同伴的不一样而产生优越感或自卑感,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孩子并给她鼓励,与她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她尝试改善自己或环境来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但现实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严重的错误:家长和教师在没有进行了解的情况下,将孩子的自卑感理解为逃避、偷懒亦或是“笨”,对孩子恶语相向或置之不理,使孩子的自卑心理恶性循环,并逐渐丧失对人群的归属感,尽管他们时刻渴望着。

我们有必要深刻的反思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正确,对孩子的教育是否过于严厉或是温和。当前,我们应尽力做到去理解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不断地鼓励孩子让他们勇敢的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给予孩子持续的信任,发展他的自信,过多的批评会造成怯懦和不自信;给予自由和机会,促进孩子自立。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是我们身为人师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愧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并伴随其一生的。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篇8】

1.没有得到疼爱的孩子的性格特征—在孩提时遭受过虐待,造成了他们冷酷的性格,使他们心生嫉妒和恨意,不能容忍别人的幸福。当这些人管教孩子时,他们会认为孩子的童年不应该比自己的童年更幸福。有些父母也有这种观点。

2.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卑感。改善处境的结果是减轻自卑感。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叫做心理补偿。

3.理想的学校应该是连接家庭和广阔现实世界的桥梁,理想的学校不仅应该是教授书本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教授生活知识和艺术的园地。

4.如果孩子喜欢倚靠在某样东西上,我们立刻就会发现这个孩子具有焦虑和依赖性等特质。把他与我们熟知的类似儿童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重构这个类型的孩子的人格,即被溺爱孩子的人格。

dg15.com精选阅读

儿童教育读后感


很高兴为大家介绍一篇关于“儿童教育读后感”的优秀文章,阅读作者的作品令我们感到无比自由。而针对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并分享自己的见解,让其显得更加独特。毕竟,我们都知道与朋友分享幸福能增添其乐趣!

儿童教育读后感【篇1】

近来,从《幼儿教育》中读到一篇文章,心中感触很大,文中把幼儿教育比做母鸡孵卵,有些人一天不止多少次将“蛋”从身体下去取出,上瞧下看,左摇右摆,急切盼望小鸡破壳而出,并且最好这只小鸡立刻变成一只大母鸡或大公鸡,他们不愿静静的,稳稳的,耐心地做窝,而是将蛋火烤烟熏,试图让自己的蛋比人家的蛋早几天孵出小鸡。如果有母鸡如此孵蛋,人们会认为这只母鸡简直是疯了。那么以如此相似的态度对待儿童的我们有又多少呢?

其实想来这样的家长还真是不少,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见到现在的家长都把孩子往少年宫塞,好象不去就跟不上人家,于是我也急急把孩子往那推,学这学那,急功求利,每天回家就对孩子进行“恶补”,孩子对此感到厌烦,你让她学她就是不学,没少挨我骂。

直到读了此文后才明白一个道理,幼儿是需要学习的,但是一天到晚的学习,她又能吸收多少?不能吸收多少,那学习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我觉得有时说教不如不教,说不如不说,儿童成长的内部根据还是存在于她自身,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有文中开头出现的那只母鸡一样可笑了。

小班:裘晓勤

儿童教育读后感【篇2】

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学龄初期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即:无意注意已经有很好的发展,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中。具体来说就是:

一、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二、在教学影响下,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该分别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这两个方面来提高学习质量,发展儿童智力。首先,如何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

1、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

2、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

3、应该利用儿童的情绪态度。

4、要积极防止可以分散儿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养儿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

1、发展儿童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在发展儿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义。

2、把有意注意发展为“有意后注意”,是保持和巩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时间非常有限,当他们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过了的时候就必须要运用直观性强的,有图案的有趣味语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来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注意必须有节奏地交替进行。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来学习困难的课业或者讲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学生紧张的努力学习之后再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完成轻松的环节,这以后还会成功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过分偏向哪种注意力就会给教学效果打折扣。如果过分亲睐无意注意,一味地为学生的兴趣,为课堂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为满足学生成就感而过分降低学习难度,那么学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也可能会阻碍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的发展。反之,如果过分强调学生有意注意,在教学模式上严谨再严谨,教学程度上难上加难,那么高强的压力会给学生带来逆反的情绪,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问题。

儿童教育读后感【篇3】

昨天听到一个很遗憾的消息。

因为青春期的儿子不喜欢学性,所以管教和劝说都是无效的,母亲也有几次肢体冲突,母亲绝望了。在老爷爷的指导下,他让前夫作为监护人之一,签署了断绝母子的协议。

也就是说,她不想要这个儿子。从现在起,她不在乎自己是死是活。

我这两天正在看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他说:

如果我们同意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即无论什么样的孩子能被拯救,我们认为总会有办法帮助孩子。即使遇到非常糟糕的情况,也能找到出路。当然,其中的关键是我们要想方设法去寻找。

他还说:

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或教师绝不能有半点灰心丧气。不能由于自己的努力没有立刻取得效果而产生绝望的情绪;不能由于孩子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和极端地消极、被动而产生挫败感;同时也不能受到那些关于孩子有无天赋的迷信说法的诱导。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看,要培养孩子的精神意志,就要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勇气和自信,让他们认识到,任何困难都不是不可克服的鸿沟,而是我们可以努力解决的问题。

阿德勒有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这样他母亲绝望的孩子才能交给他,他必须能够回到正确的生活道路上。事实上,他做到了。他在维也纳的一所学校设立了一个教育咨询诊所。他利用现代心理学知识为教育体系提供服务,这一体系持续了大约15年。许多孩子从中受益。

但我认为意志和精神只是辅助手段。阿德勒真正的王牌是他理解孩子,这样他才能理解他们。然后,他可以在他们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然后,他可以谈论教育和指导。

作为乖乖女长大的母亲,不理解儿子的所作所为,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也没有清晰认识,她跟孩子之间更多只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在此之下,教育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还不如完全不教育。

《儿童教育心理学》,号称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50种语言全球发行,畅销70年。作者是奥地利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已经在《被讨厌的勇气》里介绍过(看这里: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被讨厌的勇气》读后)。

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的定义是:个体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儿童的整体人格,即实践性知识。

无论是心理学家、家长、朋友还是个人,只要他们有这样的知识,就会指导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引导人格的发展。

他认为,教育问题可以归因于一个自我意识和自我引导的过程。如果**想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先要全面了解儿童。然而谈何容易,大多人的成年人尚且不能正确认识已经定型的自己,更何况是变化多端的孩子。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儿童的发展既不是天赋决定的,也不是客观环境决定的。儿童的客观现实观及其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是儿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正如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现实世界中,但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一样,每个人的个性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实世的主观方法上的。换言之,个人对客观事实的看法不是事实本身。

谈到这一点,阿德勒说:

**从自己的角度评价和看待儿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不要期望儿童的行为不会出错,不要期望他们会按照**成熟的理智来行动,而是要意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经常犯错。

如果孩子不犯错误,孩子的教育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必要的。

这是多么宽容的态度!

**往往容易原谅自己的错误,为自己找很多借口,却为孩子找各种借口而大发雷霆。他说:“宽容对教育来说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品质,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的确如此。

本书从人格的统一出发,逐一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

儿童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如何正确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

儿童的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怎样防止儿童产生自卑情结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可能是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

家中有兄弟姐妹的儿童心理状况及其矫正

儿童进入新环境表现出来的性格

儿童在学校的表现

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儿童教育读后感【篇4】

读《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有感900字

寒假接到读书任务,就是再怎么心不甘情不愿,终究还是把书捧了起来。翻开书本,首先在目录里找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当第一行“儿童是谁”四个字映入我眼帘的时候,我心想,和孩子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难道还不知道儿童是谁呀。可是,当“儿童是自然之子”这几个字映入我眼帘的时候,却让我顿感新奇。

书中提到:人,尤其是儿童,与自然具有同一与统一的辨证关系。儿童是自然的造化,是宇宙进化历史的产物,因而可以称儿童是自然之子,又可以称其为历史之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老早就认识了这一点,他说:“我们教师们与之打交道的,是自然界中最娇嫩、最精细和最敏感的东西,是小孩子的大脑。当你想到大脑时,就要想象这是一朵挂着露珠的娇嫩的玫瑰。要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跌落,需要多么小心谨慎。我们时时刻刻需要的正是这种审慎的态度:因为我们接触的是自然界最精细、最娇嫩的东西——正在成长的`有机体身上会思维的物质。”

我看了以后,很受震动,是呀,我们的孩子就像自然界中的嫩芽,需要我们悉心的呵护,千万不能因为我们的粗暴和草率而伤害了一个孩子幼小、纯洁的心灵。记得有一次放学后,孩子们排着队来到幼儿园大门口等候家长来接,有一个班的孩子做了手工制作,都开心地拿在手里,相互还在不断议论着自己的大作,这时有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妈妈来接了,一边兴高采烈的奔到妈妈跟前,一边举起手里的作品向妈妈炫耀,可是这妈妈只瞟了一眼,说:“看看你的做的是什么呀,难看死了,你肯定做的时候不认真吧,人家小朋友就比你做得好……”妈妈的话还没有说完,孩子的情绪已经是一百八十度的跌落,耷拉着脑袋,一脸沮丧。我想,也许这个孩子以后对手工制作再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兴趣,也许妈妈只是不经意的一句话,她可能不知道这句话也许会毁掉了自己孩子学习、锻炼的热情,最终耽误的是自己的孩子。

其实在我们现实教育中,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与态度真可谓是千姿百态,有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真正需要和兴趣认识不到和重视不够,使得孩子那多彩的世界备受压抑,给本来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抹上了阴影,失去了快乐。书中说,儿童的受压抑,实际上就是人性受到了冷遇或折磨。面对现实中的现象,进一步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是否也居高临下地看待我们的孩子呢?是否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孩子的需求、孩子的独特世界呢?希望自己带着想这些问题指导自己今后的工作,来悉心呵护我们的孩子。

儿童教育读后感【篇5】

蒙田,在他的《自画像》中是这样描述的:“身材矮小粗壮,面部丰满而不臃肿。性情,半开朗,半忧郁,符合血脉与兴奋之间。

”他的外貌普通,不能够引起人们对他的留恋,而他的《随笔集》却成为了世界名着,这位怀疑论者也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哲人。批评他的人说,他们在书中不怎么谈论自己,借用了一些不常用的词语,文章缺乏组织性,粗犷野性,粗犷质朴等。在崇拜与批判的两种声音下,我揭开了《随笔集》的第一页“致读者”,其中写道:

“你不应该把闲暇时间浪费在这样一部毫无价值的书上,再见!”真逗,不让读者读,那又为何出版呢?又在一篇《雷蒙塞邦赞》中写道:

“我知道什么?”奇怪,既然不知道什么,又为何写上堂堂的几本书?他就像一条鱼在两种不同的生活中游动。他在现实和理想的门槛上来来往往,把自己和世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位历史老人真的引起了我的兴趣。

那就来看看他究竟知道些什么吧!他知道“危险的谈判时机”、“坚毅”、“友谊”,还知道“良心”、“儿童教育”、“想象力”、“衣着习惯”……芸芸众生,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无所不知,他从一个智者的目光观察和思考大千世界,从古希腊到十六世纪,从古埃及到法国,波澜壮阔,旁征博引。

教育问题在《随笔集》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批评了经院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反对纯粹书本教育,主张以世界为书;反对过度记忆,主张儿童在教育中学习;反对给儿童灌输现成的概念,主张他们智力的充分发展,要让学生先说,让学生自由判断;反对学生盲从,主张直接经验,在同各种人的谈话和旅行中获得知识。他还强调学生要爱劳动,沉默与谦逊地与人交往,不要好为人师,过分张扬。在《论儿童教育》中,蒙田详尽地从各个角度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他的父亲便是他笔下那位因材施教,引导孩子读书的好老师,父亲对他独特的教育方式,便是中国正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以至于,让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一个自如地应用荷马和奥维德作品的作家;一个从法语跳到罗马人或雅典人的语言,再回到母语,用难懂的拉丁语和人们轻松交流的语言学家。他对教育的看法,在当时,无疑是独领**,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现代人”。

我反复读了几篇关于教育的文章。他的先进思想和独特见解使我感到敬畏。儿童教育实际上并不象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一成不变。其中至少有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从小便给孩子提供学***的环境。蒙田回忆说:“父亲给我找了一个不懂法语,稍通拉丁语的德国人……父亲本人,以及我的母亲,仆人和侍女,陪我玩耍时,尽量用他们现学的拉丁语同我说话。

”现在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往国外,也许他们的初衷并非如此,但结果却往往是造就了一个“中西结合”的人,这就是语言环境下的产物吧。在一些小学里,在提供小班化教育的基础上,还聘请外籍教师在宜人、自然的氛围中任教,孩子们一定会得到很多。二是当儿童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他们过多的依赖父母,可这是最要不得的。

学校培养的是能文能武,全面发展的人。蒙田说:“让他生活在野外,担惊受怕。

”听起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也只是有惊无险,看看他本人能潇洒的活着,便不用担心了。至于第三点,即今天社会普遍呼吁的“反对体罚”,显然这是针对教书育人的人。一想到教师队伍中的部分人对学生大呼小叫,拳脚相加,在这么稚嫩的身子上进行摧残,不觉得有愧吗?

难怪蒙田认为“学校象座监狱”,看来没有耸人听闻,可那是几百年前的法国呀,中国的教育水平难道还只停留在那个阶段吗?当然不是。现在老师可以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学生了。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塑造学生美好的灵魂。作为新上任的副班主任,我充分认识到,只有真心爱每一个学生,才能给他们最好的教育和影响。

蒙田的思想使我深受鼓舞。只要有合适的教育方法和独特的教育技能,就完全不可能在纸上为学生进行成功的素质教育。让我实践一下。

儿童教育读后感【篇6】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阿德勒的教学理论著作,这本书可以说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

在本书中,提到了小学生一个重要的表现,那就是情感表现。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情感变化比较明显,喜怒哀乐往往表现在脸部,同时又具有不稳定性,情感容易转换。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我们平时总说老天爷的脸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充分说明小孩子的情感容易转换。刚刚和别人吵了一架,正哭的厉害,一会不知道为什么又笑了。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但是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又比较差,因此,既容易接受积极的影响,又容易接受消极的影响。现在,是个信息化的时代,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学生接受不良影响的机会也比较多。虽然在学校学生接受了正规的教育,但是从社会中他们可以看到和老师讲的不一样的行为,比如:老师说不能乱扔垃圾,可是还是有人扔垃圾;老师教育我们在车上要学会把座位让给老人,可还是有许多人会视而不见。这时,他们心理自然会想:为什么和老师教育的不一样呢?这是因为他们还不会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和人性。但是,在他们眼里,老师还是有很高的威信的,根据这些特点,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就要和儿童建立亲密的关系,多鼓励,少批评;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切忌要求过高过急,简单粗暴。

总而言之,《儿童教育心理学》从儿童心理、成长环境的各方面,为我们揭示了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我们如何来培养健全人格的儿童,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目。

综上所述,出国留学网为大家分享的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300字的内容整理完毕了,当然,这也是别人的读后感,大家还是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去书写嗷。

儿童教育读后感【篇7】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阿德勒的教学理论著作,这本书可以说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

在这本书中,提到小学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情感表现。小学生比较年轻,情绪变化比较明显,情绪往往表现在脸上,而且具有不稳定性,容易改变情绪。他们自控能力差,意志力弱,遇到困难容易退缩。

我们平时总说老天爷的脸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充分说明小孩子的情感容易转换。刚和别人吵架。我哭的很厉害。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又笑了。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

但是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差,所以他们很容易接受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不利影响。虽然学校的学生接受过正规教育,但他们与社会上的教师有不同的行为,如:

老师说不能乱扔垃圾,可是还是有人扔垃圾;老师教育我们在车上要学会把座位让给老人,可还是有许多人会视而不见。这时,他们的心理自然会想:为什么和老师的教育不一样?

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客观地看待世界和人性。但是,在他们眼里,老师还是有很高的威信的,根据这些特点,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就要和儿童建立亲密的关系,多鼓励,少批评;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切忌要求过高过急,简单粗暴。

总而言之,《儿童教育心理学》从儿童心理、成长环境的各方面,为我们揭示了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我们如何来培养健全人格的儿童,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目。

儿童教育读后感【篇8】

昨天听到一个很遗憾的消息。

因为青春期的儿子不爱学习爱游戏,管教劝导无效,几次与母亲发生肢体冲突,母亲绝望了。在老外公的主导下,要前夫作为监护人之一,共同签署断绝母子协议书。

就是说,她不要这个儿子了,从今往后,是死是活,都不管了。

我这两天正在看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他说:

如果我们赞同个体心理学的看法,即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以挽救的……我们认为,总能找到帮助这个孩子的方法。即使遇到非常糟糕的情况,也能找到出路。当然,其中的关键是我们要想方设法去寻找。

他还说:

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或教师绝不能有半点灰心丧气。不能由于自己的努力没有立刻取得效果而产生绝望的情绪;不能由于孩子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和极端地消极、被动而产生挫败感;同时也不能受到那些关于孩子有无天赋的迷信说法的诱导。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为了培养孩子的精神意志,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勇气和自信,要让他们意识到,任何困难都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而是我们可以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

阿德勒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这样让母亲绝望的孩子交到他手里,想必也能重新回到人生的正轨。事实上,他确实这么做过,他曾在维也纳的学校里建立教育咨询诊所,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跟教育系统提供服务,一直持续了大约十五年,很多孩子深受其益。

但我认为,意志和精神只是辅助手段,阿德勒真正地杀手锏,是他了解孩子,从而能理解孩子,然后,才能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再然后,才能谈教育和引导。

作为乖乖女长大的母亲,不理解儿子的所作所为,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也没有清晰认识,她跟孩子之间更多只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在此之下,教育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还不如完全不教育。

《儿童教育心理学》,号称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50种语言全球发行,畅销70年。作者是奥地利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已经在《被讨厌的勇气》里介绍过(看这里: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被讨厌的勇气》读后)。

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的定义是:个体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着重研究整体人格,是实践的知识。不管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个体本身,只要拥有这样的知识,就会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人格的发展。

而教育问题,他认为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如果成人想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先要全面了解儿童。然而谈何容易,大多人的成年人尚且不能正确认识已经定型的自己,更何况是变化多端的孩子。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

就像人类都生活在同样的现实世界之中,但却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自己,每个人的人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上。就是说,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

谈到这一点,阿德勒说:

成人从自身的角度对儿童的评价和看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人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成人不要期望儿童的行为不会出错,不要期望他们会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来行动,而是要意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经常犯错。如果儿童不犯错误,儿童教育不仅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

这是多么宽容的态度!

成人往往对自己的错误轻易原谅,能给自己找到诸多借口,却对孩子找出各种借口而大发雷霆。他说:“宽容对教育来说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品质,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的确如此。

这本书从人格统一性入手,逐一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儿童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如何正确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

•儿童的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怎样防止儿童产生自卑情结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可能成为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

•有兄弟姐妹的儿童在家庭中的心理处境及其矫正

•儿童进入新环境表现出来的性格

•儿童在学校的表现

•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青春期和性教育

•一个关于教育失误的案例分析

•对父母的教育以及教师如何跟家长沟通

阿德勒反复强调,这是一本写给教师和父母的书。涉及到具体的处理方法,都是针对这两类人。他说:“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是理解孩子,不断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和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儿童教育中,对偏离正道的儿童作出恶毒的评价是最严重的错误……一定不要以为贬损或羞辱能够有效地改变孩子……”

回到人格统一性。个体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们他所做的事。

阿德勒做了个很好的比喻,把一个特定的表达孤立起来,他形容就像从一个完整的旋律中抽出一个音符,然后试图抛开其他音符来理解这个音符的意义。

我同意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整体人格发动和指引的,可是他说一个人通常会在4-5岁的时候就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对世界的观念通常在5岁左右就已经确定并固定下来,并在今后朝着大致相同的方向发展。这一点我持怀疑态度。

关于优越感和自卑感,他认为两者密切相关,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有几个观点:

•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

•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追求是天生的

•所有儿童都有一种追求优越感的心理

•人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他感到自卑

•当自卑感阻碍了追求优越,会衍变成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不同于自卑感,是一种过度的自卑感

我理解这个优越感其实是一种向上的愿望,希望自己做得更好。就像所有的孩子原本都对世界充满好奇,原本都对学习有天然的兴趣。

按照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理解,那些所谓的“坏孩子”,只是在追求优越的道路上受到了阻碍,没能成功地转化为学校或者父母的要求,从而产生抗拒。读书不行,捣乱我还是行的。这条路行不通,我就换一条。

阿德勒非常强调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如果没有社会情感,人的理解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什么是社会情感?他的定义是:

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并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

这就是现在大咖们反复提到的,未来社会强调的合作精神吧。

我不太明白的是,他认为,如果要确定一个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要看他会不会为了追求优越感而总想表现自己,如果是,那么可以断定,跟那些没有这种行为表现的人相比,他更缺乏社会情感。是因为如果只顾表现自己就表示没有合作意识、团体意识吗?

在这一点上,他赋予母亲很重大的责任,说母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儿童的兴趣和信任扩展到他的同伴那里。

外界环境那一章,他列举了很多因素,诸如:经济因素,疾病,种族偏见,玩具,儿童读物,甚至亲戚,表兄妹,等等,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可能遇到的情况。

说到青春期,他说:

只有那些一直给孩子鼓励并成为其朋友的父母和教师,才能继续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加以引导。除他们之外,任何想提供指导的人都会遭到这些孩子的拒绝。孩子会对他们充满怀疑,把他们看作外人甚至敌人。

何止充满怀疑,在我自己的青春期,对他们充满了不屑和鄙视。我其实一直很同情青春期的孩子,像文章开头那位儿子,一年到头都不见一次的亲戚,大过年的絮絮叨叨,总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过来。如果是我,也只能表示:很烦!可能是因为我一直还在青春期吧。

他对性教育的观点是:

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应该告诉他们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且告诉他们这种性别是无法更改的——男孩长大变成男人,女孩当大变成女人。

我们应该避免贬低女性和主张男性优越的观念,应该像孩子灌输男女平等的思想……真正的性教育不仅仅是向孩子解释性的生理知识,还要培养他们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孩子没有必要过早地接受性生理知识方面的教育。我们完全可以等到孩子开始表现出这方面的好奇心、开始探究这方面情况的时候,再告诉他们。

父母应该避免过于频繁地亲吻和拥抱孩子来刺激他们的身体,这对孩子非常不好,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我们不应该让孩子接触那些超越起年龄理解水平的与性有关东西……我们只需在恰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真实、简单的解释,而不是去刺激孩子的身体或性意识。

在最后一章,写到教师和家长应该如何沟通,他显得很小心翼翼,提醒教师们要注意技巧,千万不要得罪了家长们。为此引用了很长一段富兰克林自传中的文字,关于谦卑。

在表达一个确定观点时尽量不去使用“肯定”“当然”“我赞同”或“毋庸置疑”等词语,而是要使用“我认为”“我是这样理解的”“我想这可能就是事情的真相”或“目前在我看来”。

事实上,在人的自然情感中最难克制的就是骄傲……甚至就算我们以为自己彻底克服了骄傲的情绪,我们也可能为自己现在的谦卑而感到骄傲。

这很值得我引以为鉴。

儿童教育读后感【篇9】

王文静***学前101

最近,匆匆忙忙的读完了《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全书虽然是偏理论,读起来也比较乏味,但读完此书仍旧是受益匪浅。

提起近代幼儿阶段的教育,谁也无法绕过蒙台梭利的蒙氏教育法。近百年来,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世界幼儿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中,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遵循自然所引导的儿童生理和精神发育的原则,大概分为三部分:运动神经的培养、感知的培养、语言训练。针对这些方面的培训,蒙台梭利还发明了一套教学工具——蒙台梭利教具。

在运动神经训练中,蒙台梭利提到,一旦给孩子们指明了方向,孩子们的活动就会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他们会静静地、心满意足地成长,成为一个积极的工作者、一个平静而有趣的人。她主张在教孩子们小东西的时候,老师应该坐在孩子们旁边,慢慢地向他们示范动作,并故意把这些动作分成几个部分,让孩子们看得更仔细、更清楚。

这样,孩子们可以很容易地学习,并且在做这些事情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惊人的注意力。在教孩子们大规模的活动时,如清洁和摆放桌子,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一开始,老师必须参与其中。在教孩子怎么做的过程中,她可以简单地解释几句话,也可以不说一句话,但必须用准确的动作演示。

老师把练习的步骤给孩子们看后,就走了,让孩子们自己学习。

我认为她的教育方法很好。老师的教导只是一种暗示和一种教导。但是,这足以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开端,然后是孩子们的自我发展。孩子们相互学习并带着热情和喜悦投入到工作中去。这种平和积极向上的氛围培养了孩子们对生活的同情心、互助态度等。

第二部分是感知训练部分,其中有三套木质三维插件。第一套插件气缸高度相同,但直径由大变小;第二套插件气缸直径减小,高度增大;第三套插件气缸直径相同,高度减小。训练方法很简单,就是把插件里的所有气缸都拿出来,混在一起,然后拼凑起来,让孩子根据不同的属性把它们放回正确的位置。

当然,这也是在老师示范后,再由孩子操作。

大多数时候,我认为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的示范可能是多余的,因为孩子看到了同龄人的操作,这就足以让他们模仿。在训练的过程中,孩子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达到语气的情绪目标的信念总是会引导他们改正错误。结果不是老师让他注意到自己的错误,而是孩子自己的脑力劳动。

因此,我认为从这一点上讲,孩子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漫长的自我教育过程。当然,进行这种练习的目的,并不是要达到一个外在的、表层的目标,也就是说,让孩子们进行圆柱体插孔训练的目的并不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地放置那些小圆柱体,而是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孩子们学会如何自己去做,让孩子们在练习中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并引导他们学会对所观察的物体进行比较,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推理和决定。正是通过不断重复这种锻炼能力和理解练习,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下面的圆柱千斤顶练习是一系列立体几何图形练习:粉红塔,宽楼梯和长楼梯。这些练习的目的不是要确保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完成,而是让孩子必须自己完成,所以即使孩子在训练过程中犯了错误,老师也不必干预。

总有一天,孩子们会以正确的方式完成所有的练习,达到练习的目的。在实践中,孩子们只能通过眼睛来识别和控制错误,所以我认为蒙台梭利是完美的,可以使同一系列教具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这样,孩子们能够一眼就看到。

除此之外,蒙台梭利还有很多训练感知能力的教具,如表面粗糙光滑的长方形板、声筒等,这些教具都很好地训练了孩子的感知能力。

第三部分是语言的训练,蒙台梭利主张采用与感觉练习相关的命名法给孩子们上课,她认为这是进行清晰而准确的语音练习的大好时机。在每一次感官练习中,当孩子们区分物体之间的差异时,老师用一个词来清楚地描述这种差异。总结来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命名,第二阶段是识别,第三阶段是单词发音。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儿童的语言能力必须提高。

以上三项是最重要的。当然,还有写作、算术和记谱的训练。在培训的过程中,我认为教师有必要引导孩子,但不能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过度参与。但教师应该能够尊重孩子,冷静耐心地对待他们,给他们足够的活动自由。

教师也要注意到儿童具有努力发展的特点,他们是积极主动的。我们渴望工作不受干扰,努力不受阻碍。同样,孩子们应该是比我们更需要得到尊重的人,因为他们天真,他们的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性。

我们所需要的,他们也同样需要。因此,老师应当时刻准备着为孩子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但却永远不要成为孩子与其实践之间的障碍。

给孩子自由,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我认为这是最合适的方式。

格林童话读后感心得8篇


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写文档对我们来说是不可避免的。范文的使用得越来越频繁了。范文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就在于其整篇文档的框架,怎么才能写好范文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格林童话读后感心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格林童话读后感心得 篇1

今天妈妈给我卖了一本书,名叫《格林童话》。

这本书里有美丽的白雪公主,勤劳的灰姑娘,聪明的国王,贪心的渔夫,贪吃的猫等等。这么多的主人公,是不是会让你们眼花缭乱?那就听我给你们将一个我最喜欢的“猫和老鼠做伴”的故事吧!

从前,有只猫结识了一只老鼠。猫对老鼠说自己多么喜欢他,如何想和他交朋友,一番甜言蜜语说的老鼠终于答应和猫做伴,一起过日子。他们买了一罐猪油,为了安全藏在了祭坛底下。他们约定好说:“不到万不得已咱们不去动他。”可是。有一天猫想吃猪油,骗老鼠说:“我表姐生了个儿子,她请我去做孩子的教父,我这就抱了它去受洗礼了。让我去吧。你一个人留下好好看家。”猫说完,就来到家坛底下偷吃猪油,他把猪油上的硬皮添了个精光,回到家,老鼠稳:“你给那孩子取了什么名。”猫说:“没了皮”过了几天,猫又说:“又有人要我给他当教父,我得去了?”说完,他又来到祭坛底下把猪油吃了一半。他回到家,老鼠说:“今天这个孩子名字叫什么?”猫说:“留一半。”过了几天,猫嘴又馋了,又对老鼠说了同一句借口,就又去把猪油吃光了。他回家,老鼠又稳了他同一个问题。猫的回答是:“精光光。”到了冬天,老鼠想起祭坛底下的猪油,就和猫一起来到祭坛底下,老鼠发现猪油没有了,就说:“啊,这下我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了,好你个忠诚的朋友!嘴里说去当教父,其实是偷吃猪油,先是吃了硬皮儿,再吃掉一半,最后……”猫听了这句话,就把老鼠臀到了肚子里。

《格林童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勤劳的人。不能做一个贪心的人。不能心里只想着钱,忘记自己的生命。不能贪得无厌。不能为了自己的所需,欺骗身边的朋友。要做一个有爱心的,帮助别人的,这样别人也会尊重你,报答你。

格林童话读后感心得 篇2

格林童话是德国的格林兄弟着,名字也是以格林兄弟命名的。格林童话中,我最喜欢《灰女孩》。

灰女孩是一个运势十分砍坷的女生,非常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妈妈,而爸爸又娶了老婆,也就是灰女孩的继母,继母有两个女儿,她们都比灰女孩要难看,她们很嫉妒灰女孩的美貌,于是,继母就让灰女孩不停的干活,一刻也不让她休息,有一天,王子邀请所有些女孩去参加舞会,灰女孩的两个姐姐也包括在内,灰女孩非常想去但继母就是不让她去,非常快就到晚上了,灰女孩的两个姐姐和继母都去参加舞会了,家就只剩下灰女孩一个人了,忽然灰女孩看见了一位手拿星形棒的女性,那位女性告诉灰女孩,自己就是仙女,她说:“我是来帮你的,说完,就变出了一辆马车和一个马夫还有很多仆人,并告诉灰女孩,需要在零晨12:00前回来,说完,仙女就不见了,灰女孩乘着马车就走了,零晨12:00到了,灰女孩立刻乘着马车回去了,走时太匆忙了就掉了一只鞋,最后经过好多人试穿,确定了就是灰女孩掉的,王子见到灰女孩的这样美貌就把灰女孩接进了王宫,并封她为皇后,灰女孩不但不惩罚两个姐姐,而且还把两个姐姐接到王宫,嫁给另外两位王宫贵族。从此,灰女孩就过着幸福开心的日子。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知道了不可以像灰女孩的两个姐姐一样嫉妒其他人,要想灰女孩一样善良。

格林童话读后感心得 篇3

新学期,考级书目中有一本《格林童话全集》,作者是德国的格林兄弟。童话是我的最爱,所以首选这本书。

课余时间捧读这本书,我时常会被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吸引。读着读着,还认识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角色,如忠诚的约翰,可爱的小红帽,美丽的莴苣姑娘,机灵的汉斯,聪明的艾尔莎……要不,我先来给大伙儿讲讲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莴苣姑娘吧。

从前有一家人,他俩早就想要一个孩子,却不能如愿。在夫妇后屋有一座优雅的花园,这属于一个巫婆所有。一天,妻子站在窗口看着新鲜的野莴苣,嘴馋起来,于是丈夫便帮妻子去摘,但巫婆看见后,说道:“把你妻子将来生的孩子给我,生出的女孩归我所有,叫‘莴苣’”。莴苣很漂亮,有着很长的头发,一天,王子经过,想救莴苣,但没成功。但经过多次。莴苣终于被救出,从此两人过着幸福生活。

看,故事情节很精彩吧!这里面的王子凭着坚持不懈的精神,终于救出了美丽的莴苣姑娘,最终过上了幸福生活。现实中的我们,其实也应该如此,要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千万不可半途而废。其实,在我身上就曾有过惨痛的教训。低年级时,妈妈让我练书法,还特意找了个“高手”当师傅。刚开始还挺有兴趣,每天会练习,哪怕是最基础的笔画,也能像模像样地写。慢慢地,我觉得练书法特别枯燥,每天一练变成了“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直至后来,再也不提毛笔写书法了。如今,学校每有书法比赛,我都会暗自伤心,悔不当初啊!这不正是最为真实的“反面”教材。

格林童话读后感心得 篇4

童话是童年不可缺少的,不能被人拒绝。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世界像童话一样不可思议,像童话一样美好幸福。

今年寒假看了一本叫《格林童话》的书。里面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我,把我带入童话世界,让我刻骨铭心:《石竹》,《白雪公主》,《熊皮人》,《小红帽》,《狼和七只小山羊》,《猫和老鼠交朋友》,《月亮》,《三兄弟》。

格林童话充满了浪漫和诗意的想象。比如月亮可以切成小块;一觉就是百年;胖仆人可以一口气喝完海里的水……这些童话里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温暖。格林童话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歌颂勇敢机智的人物,对比善恶美丑,宣扬善会战胜恶的主题,其中最著名的有《灰姑娘》和《白雪公主》。

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白雪公主》。它的主要内容是,很久以前,一位皇后在一个美丽迷人的冬天生下了一个美丽的女儿,名叫“白雪公主”,但很快皇后就去世了。国王带了一个很漂亮的女人,她很骄傲,很嫉妒别人。她不喜欢别人说她比她漂亮。她有一面魔镜。她经常问谁是这个国家最漂亮的女人。镜子总是说她,但是有一天,镜子说白雪公主比她漂亮一千倍。让猎人带她去森林杀了她,用肺和肝证明,但是猎人同情她,放了她,假装是猪的肺和肝,皇后被骗了。白雪公主在森林里遇到了七个小矮人,但是皇后知道她还活着后不久,就想尽一切办法陷害她。最后女王赢了,她很满意。但不久之后,一位王子救了白雪公主,举行了婚礼。

大多数故事是围绕四个主题讲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诚实守信;贪婪贪婪;心地善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典型作品有《小红帽》。尽管狼吃了小红小红帽和她的祖母,它还是被猎人切开并最终死去。小红小红帽和她的祖母得救了。诚实守信的代表作是《青蛙王子》。虽然小公主答应和青蛙做朋友,但是她真的很想让她做,但是她犹豫了,违背了诺言。贪婪和贪婪的典型作品是《渔夫和他的妻子》,因为渔夫的妻子贪得无厌,最后一无所有。善良的代表作是《金鹅》。白发矮人总是帮助小傻瓜,因为他们善良。

这些精彩的童话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生活在100多年前的格林兄弟能写出这么多脍炙人口、脍炙人口的作品,令人敬佩。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勤劳善良的孩子会得到幸福;任性懒惰的孩子是一事无成的。

格林童话读后感心得 篇5

《格林童话》是通过“教育与故事相结合”的形式,开阔读者视野,增长知识面,了解真相,为健康成长吸收丰富的“养料”。并且,通过寓言故事,可以教会读者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道理。教会读者“分辨善恶,努力,收获,懒惰,聪明是进步的阶梯,临危不惧……”等。

《格林童话》朴实无华,语言生动流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形象生动,充满德国乡土气息,让人感觉更加亲切。

《格林童话》教育是有趣的,每个故事都有其深刻的人生哲学。《背包、帽子和号角》告诉人们做事不要太贪心,多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别人会有回报的。《灰姑娘》说明一切不能只看外表,美的本质总有一天会被发现。《不孝的儿子》教导人们要孝敬父母和长辈。

《格林童话》,源于民间,在艺术上通俗、质朴、粗犷、传神,表现出纯粹的自然美。本文主角性格鲜明,对错一目了然。很多英雄都内敛风趣,让故事变得有趣,引人入胜。总是把真、善、美与假、恶与丑的冲突放进五彩缤纷的梦里,借助神奇的力量化解冲突,最终得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果。

故事中自然与魔幻,现实主义与浪漫幻想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让读者觉得故事情节合理,体现了读者的意愿,从而得到满足。如今,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些人迷失了方向,有时无法正确区分善恶,是非。这个时候,你不妨看看《格林童话》。在生动简单的故事中,你会领略到内在的深刻意义,用理性的态度去分辨世间的善恶。

看《格林童话》就像灵魂在飞翔。看故事,欣赏它的意义,欣赏它的语言和艺术特色。就像采摘最丰富的花果,吮吸最甜美的花蜜来滋养、充实、提升自己。

格林童话读后感心得 篇6

与童话结缘及成就:随着父亲的猝死,原本衣食无忧的格林兄弟不得不依靠母亲家的亲戚们接济度日。在舅妈的帮助下格林兄弟进入马堡大学学习。在这里,原本极有可能子承父业,从事法律方面工作的格林兄弟受到教授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的影响,他们也很认同教授所持有的“法理这种东西,并非先天即有,而是个人在对语言和历史的学习、了解之中自然而然得来的。因此,法理不应凌驾于后两者之上,后两者才是法理存在的根本。”这一理念,兄弟二人最终放弃打算进修法律专业的计划,转而学习语言。

格林兄弟所搜集的原始素材,主要来自口头记录和典籍查找。口头记录采访对象主要是从事不同职业的中产阶级人士,其中包括家族朋友。威廉.格林的妻子多尔特欣.维尔特小姐就是这些采访对象中的一位。唯一没能做到的,是亲自走到乡间,采访田舍村落间的农夫野妇,并逐字记录他们所讲的故事——格林兄弟书中的一些故事是直接从其它书或文献中摘抄过来;或是将收到的非标准德语信件进行必要的改写。

除了最广为人知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让兄弟俩拥有童话故事搜集家的身份,格林兄弟还是著名的民间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由雅各布·格林所提出的“格林定律”,准确概括了日耳曼语系漫长演变过程中的发音变化规律;此外,两人还共同修编了首部《德语大词典》。格林兄弟曾做过图书管理员、受到过普鲁士国王邀请,前往柏林大学任教等。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首版出版于1812年,随后又陆续推出了六个修订版。1857年推出第七版(最终版本)。随着版本的不断修改,童话故事数量逐步增多,童话内容本身也在悄悄发生变化:经威廉之手,这些童话普遍变得比出版更为丰富、饱满。原本简陋的内容渐渐详尽,行文措辞偶尔显得有些过于书面化,最终版本比首版结集时更为可靠。此时能与《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分庭抗礼的童话故事书,大概仅有流行多年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两本书可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受重视、最具影响力的民间故事集。

格林童话读后感心得 篇7

童话,让人无法拒绝,是人们所希望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世界像童话一样不可思议,像童话一样幸福美好。

我们每一个人,甚至我们的父母,都是在格林童话的影响下长大的:我们和小红小红帽一起走在去外婆家的路上,在路边采摘最美丽的野花;我们为白雪公主的死捧了一堆眼泪,然后王子出现时放声大哭;我们痛恨灰姑娘丑陋的继母和两个妹妹,同情睡在煤灰堆里的女孩;还有七只可爱的小山羊,它们将成为王子的青蛙,安静的睡美人,可爱的雪和红玫瑰……这些鲜活的角色将永远留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我们第一次对善恶美丑穷富有了模糊的概念,但最初的智慧和道德的概念其实来自那个遥远的国度,是那个高大彪悍的民族讲的,格林童话里的美好结局带给了我们很多欢乐和梦想。

《格林童话》里有一个童话很有名,我也很喜欢,那就是《白雪公主》。我觉得这个童话是格林兄弟的骄傲,也是他们的经典。

“白雪公主以前在皇宫里过着普通的生活,但是因为她的继母嫉妒她的美貌,想杀了她,白雪公主被迫逃到了森林里。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七个善良的小矮人。但是当皇后知道白雪公主没有死的时候,她住在七个小矮人的房子里,所以她开发了一个有毒的苹果,毒死了白雪公主。但好人有好报,白雪公主毕竟过着幸福的生活。”

格林童话里的每一个童话都在教我们如何做人。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渔夫和他的妻子》的故事:从前,有一个渔夫和他的妻子,靠捕鱼为生,生活贫困,只有一条破船。一天,渔夫去钓鱼,钓到了一条比目鱼,那是一位王子,被一位女巫施了魔法。王子让渔夫把他放回海里,渔夫把比目鱼王子放回海里。渔夫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妻子,妻子贪婪地说:"你这个白痴,为什么不向他要一间小屋?"继续!去找他要个小屋!”渔夫去找比目鱼,比目鱼同意了。渔夫的妻子想要一所更漂亮的房子,比目鱼一一答应了。渔夫的妻子变得越来越贪婪,然后比目鱼同意成为国王和教皇。但是过了几天,渔夫的妻子又想当上帝,想让太阳和月亮听从她的指挥,可是比目鱼不同意,最后还是恢复了原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贪婪。如果你贪婪,你就会变成一个贪婪的人。那些靠别人生活的人,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做一个靠自己本事过得好的人!

格林童话不仅是“小儿科”的睡前读物,也是德国文学不可多得的瑰宝。是整个古日耳曼民族智慧的结晶。经两位杰出的语言学家整理后,它进入了全世界儿童的心中,成为打开他们心灵的第一把钥匙,也是第一部走进他们生活的书。但是那个古老而内敛的民族,像一个神秘的祖父,在黑森林的黑暗之光里,静静地看着一代又一代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

格林童话读后感心得 篇8

人生应该充满梦想,充满奇迹,不能因生活的平淡而磨灭激情,因岁月的流逝而褪去色彩;我们应从一部部经典的书籍中吸取精华和养料,使其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座座灯塔,永远指明我们航行的方向。

--后记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特别引人深思的书,名叫《格林童话》。它是由德国的格林兄弟从德国人口中流传的民间故事收集而来的。

初读这本书,故事里生动地描写了他们:楚楚动人的白雪公主;聪明的小红帽;倾国倾城的睡美人;美貌如仙的灰姑娘;贪婪的渔夫妻子``````无不令人耐人寻味,使人回味无穷。

后来在细细地读这本书,使我懂得了许多意义深刻的道理,如:《贪婪的渔夫妻子》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做人不要太贪心,如果太贪心,往往都会没有好下场。再如:《白雪公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凶恶、狠毒的人终究没有好下场,正义、善良的人永远会有好报应的。

在这本《格林童话》中,我最喜欢的人是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为什么呢?因为她们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也很美。她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无条件地服从继母的命令,没有半点反抗,尽管继母在折磨她们,也是如此。最终,她们的善良终于获得了回报。

书,是我们最忠实的仆人;书,是我们最诚实的好友;书,是永远走不尽的知识城堡。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一起遨游书的知识海洋吧!

格林童话读书心得四

今天,我读完了《格林童话》这一本书。它是由18世纪初,德国的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搜集民间整理民间的传说、童话故事编辑而成的格林童话。出版至今,格林童话仍在全球各地流传。

读完了这本《格林童话》,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就是《海兔》了。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位骄傲的公主她有十二面万能的窗户,只要一看,天下事就了如指掌了。这一天她贴出告示公布:如果谁能躲过公主的眼睛,她就和谁结婚。有三个小伙子前来应征,前面两个都被公主的万能窗户发现了。到第三个小伙子时,他第一次藏在了蛋壳里,被公主用第十一面窗户看见了。第二次他躲在鲤鱼肚子里,被公主第十二面窗户发现了,第三次,聪明的小伙子变成了一只活波可爱的小海兔藏在了公主的辫子里。公主从每一扇窗户里都没能找到小伙子,公主被小伙子的机智所感动,便嫁给了他。

这一篇童话故事教育我们的两个道理。第一个是;做人不能像公主那样骄傲,看不起别人。第二个是;应该学习小伙子做事都应该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每一篇童话故事都向我们讲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而且有些会让我受益无穷,我喜欢《格林童话》。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8篇


有些事情解决不了不如换个想法,像数学定理一样,它还有逆定理。心得体会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1

《教育走向生本》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当代教育论丛,是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的力作。本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6月第一版,8月第九次印刷。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学习、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生本教育也没有完全否定现行教学模式,没有照搬西方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强调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保留东方文化传统中许多好的东西。生本教育没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没有忽视分数这一社会、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不是培养低分高能的学生,而是立志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这也是生本教育为什么受到学校、家长、社会欢迎的原因。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2

二、生本教育体系下的教学方法思考

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少学多”。那么教师的教学就要围绕着“学生的学”去做文章,在语文组里,我们现在都在尝试“小组合作”,小组怎样才能有序,规范合作,怎样才能真正在小组中生成和增长新的知识点,这还有待于我们去探究。

但是语文课怎样走向生本。在本学期的尝试中我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想法在碰撞中生出火花。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每一次探索、自我发展中,不断让情感和思想去冲浪。活化了的思维支撑的才是动态的生成的课堂。

立足课文特点设计课堂学法

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视课堂预设。有了预设,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灵活运用,随意调整课堂步骤。生本课堂恐怕我们更应重视学法的设计。用郭思乐教授的话说,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是为学生学习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教师教学而设计的。

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学生可以在认知上找到不同的突破口,从而达到对全文的学习和理解。但不管怎么讲,课堂的开放性话题非常重要。

在学习说明文时,不防直接抛出“你对文中说明的对象了解多少呢?”,“看过课文后,你对它的哪一方面的特点最感兴趣?”“这些特点,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呢?

”,像这样的话题是学生认识道路上的引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在思考中再发现再总结,达到对文章全面的认识。

再如,学习描写小动物的文章,里面总会形神兼备,作者用细腻的描写在刻画的时候,往往会把读者引入其境,让我们在文字中就能看到物的神似,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去体会,去模仿,甚至去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他们会努力去关照文中的细节描写,力求让自己的表演更神似。

再如学习《开国大典》一文,由于文章很长,在理顺了文章的顺序之后,怎样很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字,进一步地去认识毛主席的伟人风采,怎样让他们体会到人民群众对主席的热爱,对新中国的热爱,这就要剥丝抽茧了,文字虽多,文章虽长,但是其中对主席的描写虽寥寥几笔,却极具感染力。在开课后,我带着同学们又再次回顾了百年中国近代史,走进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走进中国人的苦难历程,这时再开课,再唤出中国出了个大救星,孩子们自觉自愿地走进文字去发现,去体会人们的情感,他们找到每一处对主席的描写,更看到了每一个场面中人们的那份激动和自豪。

生本是对学生的尊重和解放,在生本实验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不同方式的引领,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技术性,怎样才能真正解放学生,以后还要不断去探索。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3

实是上,学生们很聪明。他们只要多拨一点,就能写出相当精彩的作品。这时,教育对象就变成了教育资源。我把优秀作文在班上宣读,起到了非常好的导向作用。

学生会这样写,只是不知道这样写是对的、好的。看到其他学生这样写,得到老师的表扬,很多学生也跟着写,作文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应了资源共享那句话,写作资源也变成了德育资源。7.4班的倪萌写了我们学校暖气管漏水的事。他伸手拿不到污水桶里的破布。犹豫时,赵文源伸手去拿抹布,堵住了出水口。

抹布堵不住时,就直接用自己的手堵住了漏水处。要知道那是滚烫的热水啊。倪萌非常惭愧,把这件事写进了作文里。

班主任刘老师告诉我他是四班的班长。作为班长,倪萌在班会上告诉学生们这件事时哭了。两个多么善良的孩子。多好的作文素材,多好的德育事例,这难道不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吗?

我整理出版7年级第一期《同风飞翔》,选入了这篇文章,目的是给全体同学一个良好的导向,既是写作导向,更是德育导向。

简单而言,过去的教学可以归结为“我教你”三个字。我们的教育体制为教师的教学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过于重视教师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忽视学生的学习。生本教育明确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

人们一直以来所追逐的教育的秘密实际上就隐藏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学要从“教”转变到促进学生的“学”,让学习成为儿童成长的自然过程的一部分。

阅读这本书,我认为,再深的感触也不如微小的行动。生本教育不应仅仅作为一种理念被我们认同,赞赏,更应该作为一种行为方式,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去。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4

坂田新城学校彭耀

近期又重新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其实我接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已经好几年了,记得在2009年我们学校还专程组织我们去了广州学校生本教育理论,走访了包括华阳小学等生本实验学校。

郭教授的生本教育宗旨在于“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其理论基础认为:“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一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作为

我是非常认同郭教授的观点“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与生俱来就具备了发展语言、逻辑、学习、创造的本能”。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生物进化到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大脑也从简单的脑干---维持身躯的平衡发展到现在具有杏核体,海马、大脑皮层等复杂结构---能够处理各种复杂信息能力的大脑,这是千百万年来生物进化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每一个儿童生来就是“生而知之者”。

但是这种“生而知之”是来自于生物遗传,其为儿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生物遗传只能使儿童的潜在发展成为可能。基因素质的发展能力并不能完全转变为儿童发展的现实。因为儿童身心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必要的外部条件。身体的发展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心灵的发展需要更适当的外部刺激来调动儿童身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使儿童获得一定的发展。

因而在郭教授倡导的生本教育教学实践中,并不意味着教师放手不管,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导作用不仅存在,而且应当发挥得更为高级,更为无形,更为超脱和得体。生本教育课堂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在备课、设计课堂方面花更多的心思,动更多的脑筋。

郭教授隐喻:“教师作为“牧者”把羊儿赶到草地上,让它们自己吃草、吃饱。”。那么我们的教师也要作合格的牧者,引导“羊儿”更加茁壮的成长。

二儿童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儿童是教育教学最重要的资源,这里我理解的学习资源即课程资源;在传统教学中,课程资源的范围相当有限,教材一直是学校的主要课程资源,甚至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忽视了课程资源的开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平台运用于教学也已经普及,“拿来主义”也风行与教学界,***、flash各种资源应接不暇,课程资源也已经到泛滥的时代。

那么什么才是最好、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呢?

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回到教育的目的上来,从教育自身发展而言,工业化革命以来,教育摆脱了一般文化教育或古典文化教育,走向生产性、实践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的社会生产需要,人是工具性的。

时至今日,工业革命已进入后期,教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教育工具论也在向人本论转变,人才是终极目标。杜威就提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

在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考虑儿童的个性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和理解学生。我们的课程资源应该围绕学生的需要和他们现有的知识来设计。在国外,很多教育家围绕如何针对学生已有知识组织教学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前概念”“学习进阶”“先行组织者”等教育理论。我们的教师应该做的是把这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应用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去。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也要面对学生生活的现实。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生活在北疆和南疆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因此,在教学中,应将教育资源引入学生的生活,实现课程的生命化,让学生直接体验,从而实现课程与学生的衔接。

从以上两个维度来看,学生的确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教本无定法,育人亦无定法,但是教育起点相同,是基于学生,终点也一致,即学生的发展。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生本”,即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构建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本能不断的成长。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5

因此,使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感到兴奋,感到幸福是他们乐学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方法。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快乐的感情使人超越智慧。学生的幸福感来自于他们对学习的积极参与和他们对他人的不断认可和欣赏。

这一切就要靠老师用情感去挖掘、去点燃。一脸甜甜的微笑,一个轻柔的手势,一束关爱的目光,一句暖人的赞语无不令学生赏心悦目,欢欣鼓舞。我们在教学中更加友好、宽容、鼓励、表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不爱学习吗?

作为一名班主任,整天与孩子在一起,最关键的还是创建快乐的班级体。我们首先要让每个学生有“对人的体会”。在集体中,每个人都要懂得和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

是和我们一起生活和学习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想自己快乐,首先你得先让他人快乐。如果每个人都不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头脑去识别人海的方向,就不可能有集体。

其次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谦让。试想,一点点鸡毛蒜皮的事,学生都会斤斤计较,如何能让这个集体的成员感受到快乐呢?因此,教育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了解他人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人,为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他人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这一点,那么他们就会长大进入社会,他们的未来生活就会变得一团糟。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

人的内在本性,这是我们遗忘的最丰富的矿物质,会自动发挥作用。”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6

《教育走向生本》是郭思乐教授关于生本的教育的一部论著,在这本书里,他就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体系等都作了阐述。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明白了教育面对的是人;我们了解到,神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都是为了学生,伦理是对学生的高度尊重,行为管理完全依赖于学生;据了解,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不会出现两极分化。

首先,教育面对的是人。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发展的**时期,而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做的不是改变儿童外部,不是装饰儿童,二而是改变儿童自身,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要引导他们激发自身的能动性。

当然,我们所说的生本,除了反映学生的利益、学生在学校社会总的独立的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发展为教育的本体。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本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这也是教育对社会的根本贡献所在。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所执教的是小学四年级语文。该开始孩子们对语文并不重视,认为我们天天说话,语文谁不会学!

结果成绩并不理想。同时,孩子们还不够认真,不会写字、乱写。自从我接手以来,我的友谊就是引导他们,让他们以标准整洁的方式写作。

我说:“字如其人,大家都这么干净帅气可爱,字也该像你的人一样,你们觉得呢?”从这以后我发现很多孩子的字真的进步了。

他们在有意识的改进,这时我再适时地加以夸奖,让他们觉得学习并不是多么难,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再者,我鼓励孩子们读书,班内设有图书角,每个班都有“漂流书”,每周一次读书笔记讨论评选,激励大家爱上读书。

其次,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我们原来的制度基本上是一个师德教育制度,也就是说,教师是主体,一切都是为了教师的良好教学而设计的。我们一直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而实践告诉我们这是不对的,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应该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为了学生的积极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自然采取小组活动与教师适时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不仅是简单的课桌运动,而且还是学生参加小组活动的真正好处。如我们班在一次名为“如何使用压岁钱”的社会实践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调查、汇报、总结等,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我们班有11个小组和一个特殊小组。每组3-4人。在平时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小组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每个小组内有成绩好的同学,有中等的同学,也有较差的同学,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他们互帮互助,主动探索,很多问题不用老师讲他们就已经在小组内解决了。这不仅培养了他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更体现了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而这也正是新时代对学生们的要求。

第三,学生本位教育体系会不会出现两极分化?实践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进入了一个自动调节的时期和领域,他们之间的差别可能因教师的组织和指导的差异而带来不同,但却会趋向于非人为的先天差别。

学生的自学和小组的相互学习将使他们提高自己,缩小与他人的差距。人与人,比如说是“优等生”和“差生”,尽管所学知识差别很大,但他们都热爱学习、积极求知、勇于探索,这种共同性将制约两极分化,或者说在本质上否定了两极分化,至少不会出现差的越差的情况。

其实小组的划分就体现了生本的观念,每个小组都会自主、自觉、自发的探索学习,使好的同学更好,差的同学有更大的进步。除了11个小组外还有个特别组,帮助“差生”共同进步。在班长的领导下,相信这个特殊群体一定会成为进步最大的群体。

总之,一定要为孩子做一切,高度尊重孩子,依靠孩子做棉布,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荆亚楠2011、2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7

乐英我曾经看到过一段郭思乐教授关于“生本教育”的一段精彩论述:郭思乐教授说:“生本教育就是来解放人,一个人的思想很重要,思想可以改变事物,思想可以改变教育。

我们真正的转变是思想,而生命教育是一种现代思想。它的标志是它是否促进了人类的解放。邓小平把土地还给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我们提倡学生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本性,解放他们的本能。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教导人们的本能。正确的方法是依靠人。

初为人师,最需要做的便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思想,以为人师表的心态面对学生和工作。刚刚拿到这本书,我先是浏览了目录,就被《生本教育的方**》一章吸引了。所以我先看的是这一章。

文中他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说有一次,去一所学校听课,所教的内容是“同底的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教师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把条文教给了学生,接着是要学生演练了数十道题目。然而,临下课时,教师要学生读写在黑板上的条文,居然有1/3的学生响亮地读成上一堂课的“指数相加”!

原来,当时恰好是黄梅天气,黑板返潮流下的水滴把“减”字冲掉了,但这倒使我们观察到了教学效果:仅仅传授条文而不是从活动中获得,学生就难以真正接收。

例子中的老师仿佛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我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我很像例子中的老师。学生们通过我的课学习和掌握了什么吗?

对于这一点,我常常内心很是疑惑。我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能否使学生真正扎实地掌握知识,也是我课后经常反思的问题。在本章中,郭思乐教授提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观点,好比那个文中提到的墨西哥籍教授詹和她女儿的那个故事,他买了一双新鞋给女儿,女儿没穿过,他便将一二三四要领讲给女儿听,女儿反问说:

“你还是把鞋给我吧,我穿一穿,不就会了么?”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应注重在做中学。虽然书中的这个例子讲得是数学课,但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方**在语文和作文中也同样适用,试想,在作文课上,对于刚刚接触作文的低段学生来说,让学生写自己最喜欢写的、印象最深刻的话语,他们的发挥相较于其他,肯定会更出色。

而这就相当于方**中的“做”。而教师总结写作规律,则是方**中的“学”。

联系正在教书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相对较差,如赵芷瑶、俞东林、李东明、朱云飞等。每单元上交的习作,相较于其他,写事情、记叙类的文章他们一般比较发挥的好。三年级作文的基本要求是句子流利,内容具体。

写东西的话题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有东西和内容要写。期末复***,最后一张期末试卷,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最难忘或者最开心的一次生日会,赵芷瑶非常难得的写了一篇不错的文章。与这个党联系起来,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产生了这种可喜的效果。

如果教师在普通作文教学中借鉴这一方法,相信对提高课堂写作水平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调动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后,教师再给与写法上的一些指导,相信对于低端学生***指导效果会更好。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你应该多读书,以便开阔视野,提高自己。但这句话,也应该经常给自己,多读书不能让自己停滞不前。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8

二、以“学”为本——先学后教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它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简单复制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过程。

而自我教育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促进整个生命的动力。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该参照这一方式。这一点在许多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人身上不断得到证明。

一些从学校练习中教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儿童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成人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

三、以“合”为本——先说后教

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发言、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运用多种方式查找相关材料,通过文字或插图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质疑别人的观点,回答别人的问题等。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天性是积极和创造性的。这种性质需要教育者正确引导、正确对待、正确关怀,才能长期保存。儿童的潜能无限。

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成功的表现,你有动力,你会更成功。英国斯宾塞在快乐教育这本书在论述儿童的潜能无限时写道:

当人类不学会开发石油时,不能说这里没有石油,这个地方不储存石油,也不能说这个地方不储存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潜能并不是不存在的,而是一个等待人去发展和激发的过程。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它时间、空间和氛围来激励它。

教育者不能代替学习者对他们自身的潜能进行开发。苏格拉底说,教育者这种地位犹如产婆。产婆再辛苦,也只是助产,而不是自己生产。

教育的本体是儿童,而教师只是服务于这个本体的。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学生学,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以“做”为本——先做后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摸清每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指导。

”我觉得其中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就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内部自然的外在表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

学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师的成功发掘、积极引导,通过“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让其充分的去“做”,从而达到张扬其天性,完美其人生的教育效果。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彻底改变了教师教得好的局面,也改变了好课的标准。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和价值不再体现在口才上,而是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学的更好。以往看一堂课好不好,主要的标准是看教师的“表演”,好的课堂就几乎等同于教师的才艺展,台下的学生仅仅是“捧哏”的角色。

这种观念与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淋漓尽致的自我展现,其实是以“喧宾夺主”的方式,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发言权和自主学习权,将本来充满智慧潜能的学生降格为信息接受器和处理器,从而异化了教学的“本质”,导致了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学习状态。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变“传授者”为“引导者”,把教师的所有活动变成学生“天性学习”的辅导力量,不做“执鞭”的“耕民”,成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我们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才能实现教师的解放,学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体验到“阵痛后的欢乐”。

格林童话选读后感(收藏8篇)


我们发现了一篇网络上极好的“格林童话选读后感”文章,读完后,我们能在讨论时增添自信。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回顾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并记录下我们的新感悟和新思维。为了以后方便查找,请务必保存本页链接!

格林童话选读后感【篇1】

《格林童话选读后感》是一本精彩的书籍,读完后,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悟和思考。我从这本书中体会到了童话的美妙之处,感受到了其深刻的寓意与启示。

首先,我被这些童话的生动形象以及富有创意的情节所吸引。这些故事中的动物、精灵、巨人、魔法师等等,形象各异,栩栩如生。比如《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它们各有特点,有些调皮捣蛋,有些温顺善良,而《灰姑娘》中的那只美丽的水晶鞋,则让人们琢磨不清谁是王子的真爱。这些童话背后的情节,可以让人们陶醉其中,忘记现实的烦忧。

同时,这些童话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启示。通过读这些故事,我们可以领悟到很多道理,并从中获得启示。比如《青蛙王子》中的主人公,由于自己的骄傲,不能认清真正的爱情,最终要经历很多磨难才能得到教训。而《灰姑娘》的主人公则告诉我们必须凭借自己的勇气和美德,才能摆脱压迫和苦难。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性格、品德往往比外表更重要,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幸福。

最后,我感觉到这些故事带给我一种美好的幻想和想象力。我们常常觉得生活很枯燥,但是当我们读着这些童话故事时,我们会想像自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想像自己穿越到另一个世界,在那个充满魔法的地方,追随勇敢的王子一路浪漫地寻宝。这样的幻想和想象力,给予我们了生活中的希望和远大目标。

总之,读完《格林童话选读》后,我感受到了童话的神奇之处。虽然这些故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它们不仅仅是为了给孩子们讲故事。它们蕴含了深刻的寓意和启示,让我们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帮助我们建立正面的人生态度。我相信,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读完这本书后,都会受益匪浅。

格林童话选读后感【篇2】

《格林童话选读》后感

《格林童话选读》是一本我读过的令人愉快又富有启发性的图书。这本书汇集了许多经典的格林童话,并选取了其中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不仅沉浸在童话世界中,还从中学到了许多关于生活、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教训。

这本书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这些故事的奇幻性和想象力。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从母亲的爱和勇气到义气和诚实,这些主题贯穿了整个童话世界。我最喜欢的故事之一是《灰姑娘》,这个故事教会我们关于善良、勇气和耐心的重要性。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情况,只要我们保持善良和坚持努力,最终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除了这些积极的主题,我也注意到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意义。格林童话在其中融入了许多符号和象征,让读者可以思考更复杂的道德和哲学问题。例如,在故事《睡美人》中,睡眠被描绘为一种解脱和重生的象征,这个细节让我思考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同样,在《骑白马的人》中,白马被赋予神秘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正义和勇气,让我思考何为真正的英雄。

这本书也给了我对当代社会的反思。尽管这些故事写于两个世纪前,但其中的一些主题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意义。比如,关于人类的贪婪和欲望,以及对自然界的无尽掠夺的揭示,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挑战。因此,通过了解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反思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

总的来说,《格林童话选读》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书籍,它不仅为读者带来了快乐,还教会了我们许多生活的智慧。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能够看到世界各种各样的人物和情节,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和冲突。这些故事既适合孩子们阅读,也适合成年人。无论是想要放松身心,还是探索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读物。

总之,《格林童话选读》是一本冒险、智慧和想象力的合集,它推动我们思考关于人性和道德的问题。这本书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故事的生动性,更在于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智慧和道德教诲。通过读取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的各种品质和行为,并从中得到启示。这本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珍品,它将一直留在我的心灵深处。

格林童话选读后感【篇3】

《格林童话选读》后感

《格林童话选读》是一本我读过的精彩而又神奇的童话集。这本书是由著名的德国民俗学家格林兄弟编写的,其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童话故事。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里面的精彩故事所吸引,深深地被其丰富多彩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所打动。

《格林童话选读》中的故事有的温馨感人,有的惊险刺激,有的幽默风趣。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引人入胜。其中一篇我印象最深的是《灰姑娘》。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善良、勇敢的灰姑娘在继母和姐姐的欺压下,最终凭借自己的美德和勇气,嫁给了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善良和勇敢的重要性,灰姑娘让我明白了只要有勇气面对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就能战胜困难。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使我深受鼓舞。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白雪公主》。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在恶毒的后母的迫害下,最终被救赎,并嫁给了王子。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善良和美丽的重要性,并且懂得了每个人都应该被善待,不应该因为外貌而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对美和善的思考。

在《格林童话选读》中,我还读过许多其他有趣的故事,例如《睡美人》、《小红帽》、《青蛙王子》等等。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让人难以忘怀的情节,让我在阅读时充满了惊喜和乐趣。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就像是活灵活现一样。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了故事的情节,独特而又富有想象力的插图更是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

通过读《格林童话选读》,我不仅享受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同时也受到了很多教育和启发。这些童话故事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能够体会到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并且懂得了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和他人。

总之,我对《格林童话选读》这本书印象非常深刻。这本书不仅让我度过了愉快的时光,还让我体味到了别样的情感和思考。我相信,《格林童话选读》这本书将会一直陪伴着我,给我带来更多的经验和启示。我热爱这本书,它是我阅读中的一片璀璨明亮的瑰宝!

格林童话选读后感【篇4】

最近我读了《格林童话选》这本书。《格林童话选》这本书里有许多精彩的小故事,其中《白雪公主》和《老祖父和孙子》这两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白雪公主》这个故事讲的是:白雪公主的后母很漂亮,但她心肠很坏,嫉妒心极强,她一直认为在世界上自己最美。但白雪公主到了七岁时,长得比王后更美丽动人。于是她想尽各种办法去谋害公主,而公主都逃过去了。最后她亲自下毒来毒死白雪公主。在七个小矮人的帮助下,王子救活了白雪公主并娶她为妻,白雪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皇后最后被气死了。

我非常痛恨那位可恶的王后,她虽然美丽,但是她很恶毒,我还特别喜欢七个小矮人,他们个子不高,长得也不太好看,可是他们个个都有一颗美丽的心灵,他们个个勤劳、善良、乐于助人。他们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最喜爱的人物还是白雪公主,她美丽、善良、还有一个坚强的性格,面对困难,从不气馁,总能高高兴兴的面对逆境。但她也太轻信人了!居然被别人一骗再骗。不过最后,她终于遇到了一位善良、真诚的王子,这才过上美满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不能像王后那样面目是美丽的,而心灵是肮脏的、恶毒的。我们要心灵美丽,我们要乐于助人,这样别人感到快乐,自己也感到快乐。

《老祖父和孙子》的故事讲述了一对夫妇嫌弃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买了一个小木碗让老人一个人在角落吃饭。他们的行为被年幼的儿子误以为是孝顺,也要为他们做一只小木碗。为了自己的老年生活不至于那么凄凉,这对夫妇改变了他们的不孝顺行为。

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不应该虐待老人,应该对老人尊重。要和平相处,才能够更加快乐、幸福。于是我想我的爸妈孝敬爷爷奶奶,品德高尚,值得尊敬啊!我以后也要向父母学习!

格林童话选读后感【篇5】

《格林童话选读后感》

格林童话是许多人童年时光里的美好回忆,而如今,读起来依然给人一种温暖和激励。最近,我有幸阅读了《格林童话选读》,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些故事的深意和魅力。

《格林童话选读》是一本精心编纂的书籍,收录了许多经典的格林童话。这些故事深入人心,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带给我不同的思考和启发。

首先,格林童话给了我勇气和希望。在很多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们的坚韧和勇敢。他们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从不气馁。最令我难忘的是《灰姑娘》,她不仅忍受着绝对的苦难,还遭受了同父同母的姐姐的虐待。然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努力工作,学会依靠自己,并最终获得了幸福。这个故事告诉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境,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追求幸福。

其次,格林童话教会了我关爱他人。在许多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们的慷慨和善良。他们愿意帮助别人,为他人着想。这使我明白,与他人分享和为他人着想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品质。在《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被七个小矮人接纳并照顾。虽然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白雪公主,但他们依然慷慨地分享了他们的家和食物。他们的善良启发了我,教会我要学会善待他人,以爱和关怀来回报别人。

最后,格林童话提醒了我要保护环境。在《灰灰鹿》这个故事中,鹿王患病因而受到了猎人的追杀。主人公花将军为保护鹿王而奋勇战斗,最终成功击败了猎人。这个故事教会了我要珍惜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我们应该尊重动物、植物和环境,保护它们不受破坏。

总而言之,《格林童话选读》是一本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的书籍。这些故事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它们教会了我勇敢面对困难,关爱他人,保护环境。这些价值观将一直陪伴着我,并影响着我的成长。

读完《格林童话选读》,我不禁想起童年时光里那些温暖的回忆。这本书带给我纯真、快乐和希望,给我勇气去追求梦想,去创造自己的未来。它是一本让人沉迷其中的童话集,让读者感受到心灵的愉悦和启示。我相信,这本书将给每一个读者带来属于自己的精彩和奇迹。

无论我们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格林童话选读》都能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想象力和智慧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童话书,更是一部让我们重新思考自我和世界的指南。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格林童话的魅力和智慧,它们将继续陪伴着我,给我带来无尽的欢愉和启示。

总结一下,《格林童话选读》是一本富有教育意义和启发性的书籍,它教会了我勇敢面对困难,关爱他人,保护环境。这些故事打开了我心灵的窗户,让我重新思考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我相信,读者们都会喜欢这本书,并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和成长。

格林童话选读后感【篇6】

《格林童话选读后感》

《格林童话选读》是由著名的德国作家格林兄弟所编纂的一本童话集。这本书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有深意的寓意而闻名于世。在读完《格林童话选读》之后,我深受其中的魅力所吸引。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所呈现的世界。格林兄弟收集了许多具有浓郁神秘色彩的传说和故事,并将其编织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这些故事中既有可爱的动物和矮人,也有邪恶的巫婆和巨人,它们的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如《灰姑娘》和《白雪公主》,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通过这些故事,读者能够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感受到童话所独有的魔力。

此外,格林童话的故事情节也让我深感震撼。尽管它们是为了儿童而创作的,但其中往往包含着一些深层次的寓意和道德教育。例如,在《灰姑娘》中,主人公靠着自己的勇气和善良战胜了邪恶的继母和姐妹,最终嫁给了王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保持善良,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这些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明白了人生中的道理,并且坚定了我向着目标努力的决心。

格林兄弟在《格林童话选读》中还展示了他们深厚的文学造诣。每个故事都不仅仅是一段情节的串联,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构思的。他们的文字简洁明了,寓意深刻,给予读者很多的想象空间。这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并且激发了我对文学的热爱。

最后,我想说的是,《格林童话选读》是一本适合所有年龄层的读者阅读的书籍。即使是成年人,也能从中找到许多的乐趣和启示。这些童话故事中蕴含的深层次道理和寓意,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我会推荐这本书给我的亲朋好友,并且期待着格林兄弟的其他作品。

总而言之,《格林童话选读》是一本精彩纷呈的童话集,它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深层次的寓意都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读了这本书之后都会受益匪浅。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经典之作,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勇气,拥抱生活的美好。

格林童话选读后感【篇7】

去年我读了一本书名为《格林童话精选》。

他的故事素材来源于三种,第一种是巫术/神魔童话,如《白雪公主》、《熊皮人》等;第二则是动物以及动物与人的故事,如《小红帽》、《猫和老鼠交朋友》等;第三是常人童话就像中国的“民间故事”一样,《三兄弟》等都是这类作品。

首先,格林童话充满了好词好句。比如,月亮可以一小块一小块地被剪下来;一睡就是一百年;胖仆人能一口将大海的水喝干……其次,这些童话充满了温暖。因为格林兄弟早年丧父,青年丧母,兄弟俩人相依为命,共同经受了人世间的忧患困苦,因而更加懂得人间的温情,如《三兄弟》……最后,也是格林童话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赞美勇敢、机智的人物,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宣扬善良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

故事大多围绕四个主题叙述的。好有好报,恶有恶报;诚实守信;贪心贪婪;心地善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典型作品有《小红帽》,大灰狼虽然吃了小红帽和她的祖母,但被猎人剪开了肚子,最后死了,小红帽和她的祖母也得救了。诚实守信的代表作有《青蛙王子》,小公主虽然答应和青蛙成为朋友,可真正要她做,她却犹豫不决,不守信用。贪心贪婪的典型作品是《渔夫和他的妻子》,因为渔夫妻子无止境的贪婪,最后还是使自己一无所有。心地善良的代表作有《金鹅》,白发矮人只所以总是帮助小傻瓜,都是由于小傻瓜心地善良的缘故。

这些精彩的童话故事确实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格林兄弟能写出这么多,这么好脍炙人口,流芳白世的作品,真让人敬佩呀!

这本书读了好多遍都读不厌,真是耐人寻味啊!

格林童话选读后感【篇8】

《格林童话选读后感》

格林童话是我童年的陪伴,也是许多人童年的经典回忆。这本《格林童话选读》让我重新走进了这一奇妙的世界。书中的每个故事都是如此精彩,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流连忘返。

格林童话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全世界无数读者。其中最受欢迎的故事之一是《白雪公主》。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公主与一群友好的小矮人在森林中生活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勇敢和善良的故事,从中我们学到了懂得感恩和友谊的重要性。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灰姑娘》。故事中的灰姑娘经历了痛苦和不公平的待遇,但她依然保持着善良和乐观的态度,最终获得了幸福的结局。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只要坚持自己,相信自己,最终就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除了这些经典的故事之外,书中还收录了许多其他令人惊喜的故事。《睡美人》、《青蛙王子》、《长鼻子小矮人》等等,每个故事都独特而精彩。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教育意义深远。它们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珍惜幸福和友谊,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享受童话故事的乐趣,更是在展开了一次美妙的心灵之旅。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虽然虚构,但却是如此真实而鲜活。它们让我陶醉于一个充满奇迹和未知的世界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而且,童话故事中的智慧和哲理也让我获得了思考和启发。我们在追求成功和幸福的过程中,有时会迷失自己,而童话故事中的智慧让我懂得了,关键在于保持初心和坚守价值观,相信自己,勇敢地面对一切。

除此之外,《格林童话选读》中的插图也是非常精美的。这些插图真实地再现了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使得故事更加生动跃动。每一幅插图都像一幅画作,让人沉浸于故事的世界中。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红帽》中的插图。插图展现了小红帽与大灰狼的紧张对峙,让读者感受到了故事的紧张和刺激。

《格林童话选读》是一本充满魔力和智慧的书,它让我的童年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快乐。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还拓宽了我的思维。它不仅是儿童的陪伴,也适合成年人阅读。它让我们重新拥有了那份纯真的童心,让我们相信奇迹的存在。我相信,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从中获得快乐和启发,终生受益。

总之,《格林童话选读》是一本值得阅读的经典之作。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关于生活和人性的智慧,让我了解到了勇气、善良和坚持的力量。它不仅让我度过了一个美好的阅读时光,同时也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童话故事内在的纯真和美好,也找回了我童年时曾经的梦想和信念。感谢《格林童话选读》,让我重新和童话故事相遇,找回了一份久违的纯真和快乐。

最新儿童教育读后感汇编


我们应该如何来写一篇感动心灵的读后感呢?根据作者所写,我们可以创作一篇出色的作品。完成阅读后,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昨天的得到和感悟。如果您想阅读一篇精彩的文章,不妨尝试“儿童教育读后感”。

儿童教育读后感(篇1)

记得曾经教过的一个孩子佳佳,6岁的她乖巧懂事。有一次和她妈妈闲聊中,她妈妈说:“在培养和教育佳佳的过程中,自己好像也经历了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比如: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独苗苗,倍加宠爱,万分呵护,很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缺少爱心,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骄傲性格,在我们周围不乏这样的例子。所以在佳佳出生不到一岁的时候,我就注意有任何好吃的东西,必定要让她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分享,有时候,家里的老人不愿意配合,我就给他们讲道理,统一认识,一致行动,渐渐地佳佳就知道有吃的就要给大人留点。”她还说:“有时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佳佳就会问我为什么?我就给他讲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行动不方便,我们应该爱护他们,有人给我们让座,我也告诉佳佳一定要对让座的叔叔阿姨说“谢谢”。以后再坐公交车,孩子一看到有老人就会对我说“妈妈我们让老爷爷坐吧”。时常在公交车上看到不少年轻人见到有老人或幼儿上车依然稳坐泰山,我就庆幸我的孩子没有成为他们这样的无“爱”一族。我要让我的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爱别人,体贴别人。我就是这样,在教佳佳怎么做的同时,非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带动孩子,所以,在佳佳成长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不少。”

正是如此,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除了对孩子言传身教,更要掌握教育孩子的多种方式方法。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成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

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与孩子一起成长,读读儿童文化书籍,了解孩子的游戏,走进儿童的世界。看到孩子的略些进步,要鼓励和放大,看到集体的进步,及时鼓舞,为大家凝聚一种动力。少一些硬生生的莫名言语,少一些干巴巴的表情,少一些踌躇的忧心,少一些“不留情”的训斥,少一些挺起腰板地否定,多一些心灵的呵护,多一些善意的安慰,多一些弯腰抚摸,多一些共同的兴趣话题,多一些谦虚,“谢谢你给老师指出的问题”、“你真能干”“我要向你学习”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

儿童教育读后感(篇2)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到長大獨立,甚至於成家立業,教育子女,都會面臨很多的變化。非常重要的就是人際關係的建立。一個人的成長,都不是孤立的。首先是跟家長的關係。

當然在這個階段父母的態度,方法對孩子的未來至關重要。是否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由此開啟。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首先是一個人,需要尊重,愛護,平等的關係??需要受教育,需要跟社會和人群建立良好的互動,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更好地對社會做貢獻!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運氣和明白所有的道理。

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反思,比對,調整,再螺旋式提升,進而成長。懂得自己,了解他人,哪怕是非常親密的家人。所以,這本書不只是針對兒童,也針對兒童的家長,老師,親戚,同學,未來的伴侶和夥伴朋友。所有的現象也許沒有一個標準來評判,也沒有一個結論來終止。這裏有很多很多的例證可以學習,可以思考,或許,方法就在其中!

儿童教育读后感(篇3)

昨天听到一个很遗憾的消息。

因为青春期的儿子不喜欢学性,所以管教和劝说都是无效的,母亲也有几次肢体冲突,母亲绝望了。在老爷爷的指导下,他让前夫作为监护人之一,签署了断绝母子的协议。

也就是说,她不想要这个儿子。从现在起,她不在乎自己是死是活。

我这两天正在看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他说:

如果我们同意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即无论什么样的孩子能被拯救,我们认为总会有办法帮助孩子。即使遇到非常糟糕的情况,也能找到出路。当然,其中的关键是我们要想方设法去寻找。

他还说:

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或教师绝不能有半点灰心丧气。不能由于自己的努力没有立刻取得效果而产生绝望的情绪;不能由于孩子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和极端地消极、被动而产生挫败感;同时也不能受到那些关于孩子有无天赋的迷信说法的诱导。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看,要培养孩子的精神意志,就要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勇气和自信,让他们认识到,任何困难都不是不可克服的鸿沟,而是我们可以努力解决的问题。

阿德勒有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这样他母亲绝望的孩子才能交给他,他必须能够回到正确的生活道路上。事实上,他做到了。他在维也纳的一所学校设立了一个教育咨询诊所。他利用现代心理学知识为教育体系提供服务,这一体系持续了大约15年。许多孩子从中受益。

但我认为意志和精神只是辅助手段。阿德勒真正的王牌是他理解孩子,这样他才能理解他们。然后,他可以在他们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然后,他可以谈论教育和指导。

作为乖乖女长大的母亲,不理解儿子的所作所为,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也没有清晰认识,她跟孩子之间更多只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在此之下,教育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还不如完全不教育。

《儿童教育心理学》,号称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50种语言全球发行,畅销70年。作者是奥地利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已经在《被讨厌的勇气》里介绍过(看这里: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被讨厌的勇气》读后)。

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的定义是:个体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儿童的整体人格,即实践性知识。

无论是心理学家、家长、朋友还是个人,只要他们有这样的知识,就会指导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引导人格的发展。

他认为,教育问题可以归因于一个自我意识和自我引导的过程。如果**想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先要全面了解儿童。然而谈何容易,大多人的成年人尚且不能正确认识已经定型的自己,更何况是变化多端的孩子。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儿童的发展既不是天赋决定的,也不是客观环境决定的。儿童的客观现实观及其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是儿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正如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现实世界中,但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一样,每个人的个性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实世的主观方法上的。换言之,个人对客观事实的看法不是事实本身。

谈到这一点,阿德勒说:

**从自己的角度评价和看待儿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不要期望儿童的行为不会出错,不要期望他们会按照**成熟的理智来行动,而是要意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经常犯错。

如果孩子不犯错误,孩子的教育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必要的。

这是多么宽容的态度!

**往往容易原谅自己的错误,为自己找很多借口,却为孩子找各种借口而大发雷霆。他说:“宽容对教育来说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品质,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的确如此。

本书从人格的统一出发,逐一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

儿童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如何正确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

儿童的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怎样防止儿童产生自卑情结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可能是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

家中有兄弟姐妹的儿童心理状况及其矫正

儿童进入新环境表现出来的性格

儿童在学校的表现

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儿童教育读后感(篇4)

王文静***学前101

最近,匆匆忙忙的读完了《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全书虽然是偏理论,读起来也比较乏味,但读完此书仍旧是受益匪浅。

提起近代幼儿阶段的教育,谁也无法绕过蒙台梭利的蒙氏教育法。近百年来,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世界幼儿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中,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遵循自然所引导的儿童生理和精神发育的原则,大概分为三部分:运动神经的培养、感知的培养、语言训练。针对这些方面的培训,蒙台梭利还发明了一套教学工具——蒙台梭利教具。

在运动神经训练中,蒙台梭利提到,一旦给孩子们指明了方向,孩子们的活动就会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他们会静静地、心满意足地成长,成为一个积极的工作者、一个平静而有趣的人。她主张在教孩子们小东西的时候,老师应该坐在孩子们旁边,慢慢地向他们示范动作,并故意把这些动作分成几个部分,让孩子们看得更仔细、更清楚。

这样,孩子们可以很容易地学习,并且在做这些事情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惊人的注意力。在教孩子们大规模的活动时,如清洁和摆放桌子,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一开始,老师必须参与其中。在教孩子怎么做的过程中,她可以简单地解释几句话,也可以不说一句话,但必须用准确的动作演示。

老师把练习的步骤给孩子们看后,就走了,让孩子们自己学习。

我认为她的教育方法很好。老师的教导只是一种暗示和一种教导。但是,这足以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开端,然后是孩子们的自我发展。孩子们相互学习并带着热情和喜悦投入到工作中去。这种平和积极向上的氛围培养了孩子们对生活的同情心、互助态度等。

第二部分是感知训练部分,其中有三套木质三维插件。第一套插件气缸高度相同,但直径由大变小;第二套插件气缸直径减小,高度增大;第三套插件气缸直径相同,高度减小。训练方法很简单,就是把插件里的所有气缸都拿出来,混在一起,然后拼凑起来,让孩子根据不同的属性把它们放回正确的位置。

当然,这也是在老师示范后,再由孩子操作。

大多数时候,我认为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的示范可能是多余的,因为孩子看到了同龄人的操作,这就足以让他们模仿。在训练的过程中,孩子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达到语气的情绪目标的信念总是会引导他们改正错误。结果不是老师让他注意到自己的错误,而是孩子自己的脑力劳动。

因此,我认为从这一点上讲,孩子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漫长的自我教育过程。当然,进行这种练习的目的,并不是要达到一个外在的、表层的目标,也就是说,让孩子们进行圆柱体插孔训练的目的并不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地放置那些小圆柱体,而是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孩子们学会如何自己去做,让孩子们在练习中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并引导他们学会对所观察的物体进行比较,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推理和决定。正是通过不断重复这种锻炼能力和理解练习,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下面的圆柱千斤顶练习是一系列立体几何图形练习:粉红塔,宽楼梯和长楼梯。这些练习的目的不是要确保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完成,而是让孩子必须自己完成,所以即使孩子在训练过程中犯了错误,老师也不必干预。

总有一天,孩子们会以正确的方式完成所有的练习,达到练习的目的。在实践中,孩子们只能通过眼睛来识别和控制错误,所以我认为蒙台梭利是完美的,可以使同一系列教具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这样,孩子们能够一眼就看到。

除此之外,蒙台梭利还有很多训练感知能力的教具,如表面粗糙光滑的长方形板、声筒等,这些教具都很好地训练了孩子的感知能力。

第三部分是语言的训练,蒙台梭利主张采用与感觉练习相关的命名法给孩子们上课,她认为这是进行清晰而准确的语音练习的大好时机。在每一次感官练习中,当孩子们区分物体之间的差异时,老师用一个词来清楚地描述这种差异。总结来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命名,第二阶段是识别,第三阶段是单词发音。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儿童的语言能力必须提高。

以上三项是最重要的。当然,还有写作、算术和记谱的训练。在培训的过程中,我认为教师有必要引导孩子,但不能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过度参与。但教师应该能够尊重孩子,冷静耐心地对待他们,给他们足够的活动自由。

教师也要注意到儿童具有努力发展的特点,他们是积极主动的。我们渴望工作不受干扰,努力不受阻碍。同样,孩子们应该是比我们更需要得到尊重的人,因为他们天真,他们的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性。

我们所需要的,他们也同样需要。因此,老师应当时刻准备着为孩子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但却永远不要成为孩子与其实践之间的障碍。

给孩子自由,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我认为这是最合适的方式。

儿童教育读后感(篇5)

在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书中描述的孩子的行为特征自己孩子身上会有。你会和我一样忍不住接着往下看。

阿德勒提出,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前,父母除了具备养育知识,还必须具备心理学知识。

书中提到,作为家长,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沉着”父母。

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感知父母情绪的能力。

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容易跟孩子建立情感连接,跟婴儿建立健康的依恋模式,形成良好亲子的关系。

要做到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最简单的方法是克制好好说话,避免大喊大叫。

我在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案例中发现,很多问题儿童的背后,有一个情绪化的爸爸或者是妈妈。

书中提到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孩子行为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比如“可怕的两岁”。孩子到了两岁后,自主意识飞快发展,你会发现,仿佛一夜间,孩子长大了。他会跟你对说干,什么都要自己来。

事实上,孩子在半岁左右开始喜欢到处乱摸,乱爬,乱抓东西。其实这时,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信的信念,孩子知道自己有能力实现一些目标。阿德勒认为这时孩子已经拥有了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叫“自我效能感”。如果家长不知道这个规律,会处处限制孩子的行动,而这样的做法,就等于经常打击孩子的自信。以后孩子就会变得胆小自卑。

同样的,孩子恐惧上幼儿园、在幼儿园打人、拖延症、在路上不跟人打招呼,这些行为背后,都有我们意识不到的原因,孩子又不能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达。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做一个精益父母。而这本书为你提供了如何跟孩子沟通的技巧。

儿童教育读后感(篇6)

当英国的资本主义革命迅猛发展之时,18世纪的法国正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发动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卢梭是这场运动的弄潮儿,《爱弥儿》这本著作中正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卢梭在这本书中提出的教育思想展现了当时人文主义的特点,是对封建专制下教育思想的批判与更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教育思想的开创。他掀起了教育领域哥白尼式的革命。

卢梭的教育思想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他写道: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反对传统的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压抑儿童天性的古典教育,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其中他提出的消极教育、自然后果法直观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帮助使我感受很深。

消极教育就是设法避免环境的不良影响,让自然说话,让儿童自然成长的教育。《爱弥儿》中写道: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这一点与我国清代教育家王阳明的观点颇为相像。王阳明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要尊重儿童玩耍的权利,让他们创造并享受自己美好的童年。

对于每个人而言,未来总是无法预料和遥遥无期的。因此教育者不要为了那虚无缥缈的未来而毁掉孩子的童年,这样的儿童只是成为教育者希望他成为的样子,而不是孩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迈克尔杰克逊童年的悲剧造就了他,也毁灭了他。迈克尔一直认为自己那段童年往事不堪回首,他八岁时开始与成年乐手合作排练,父亲非常严厉,在他犯错误时或者表演未达到预期时就会用剥了皮的电线抽打他;为了惩罚他的扭捏,把他扔进女生的化妆间。殊不知这些都是对年幼的迈克尔的侮辱。一代巨星根本没有童年,很明显他的人生是残缺的,他本人是不快乐的,所以他才要把赚来的钱给孩子们建乐园,想把自己童年所缺失的东西都弥补回来,却也因此惹上了官司,最终伴着遗憾而死。可见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何等的重要!作为教育者,没有任何理由去剥夺孩子享受童年的权利,无论出自何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中,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一观念的现实意义。有多少孩子在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奔跑,玩耍的年纪被送去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培训班、辅导班。孩子们被困在一方小小的房间里,却无比向往窗外的蝴蝶和盛开的花朵。这些最终都可能导致孩子们厌学,反感父亲,甚至讨厌这个世界,以至于小小年纪便跳楼自杀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这不正是多少少年郎,不到白头死。的悲剧吗?所以请不要再以所谓的为他们好的理由而给他们套上枷锁了。教育者要尊重童权,释放儿童的天性,还给他们一个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童年。

自然后果法是让儿童自己通过切身体验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认识活动和活动结果的意义。自然后果法是卢梭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基于少年儿童的理智尚处于所谓睡眠状态的观点,卢梭反对对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也反对对他们施以严酷的纪律和惩罚,主张让儿童通过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学会服从自然法则,从而自行改正。儿童毕竟是儿童,他没有像成人一样的理解力,当他做错事时,他也许连自己错在哪里都不知道。当父母或他人教给他道理时,他们不但不会理解,可能还会产生对这一事物的谬误。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是父母可以代劳的。自然后果法强调自然,让孩子顺应自然规律去成长,当然就是做得好有好结果,做的不对,要承担后果。这就是成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遇到的困难往往都是小小的困难,这个时候让孩子摔几跤,是为了在孩子长大以后能更顺利的应对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会出现孩子不吃饭,父母围着转的现象。孩子不爱吃饭,父母总是耐心的这么哄那么劝,企图让孩子吃饭,无意识地把孩子吃饭的事情外化到了父母身上,不是孩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了。这样父母就要承担一个后果:孩子吃不吃饭,由我来承担!孩子也会养成一个观念:我吃饭是为了父母吃的,我很不喜欢吃饭。若是采用自然后果法,孩子到饭点不肯吃饭,还拿零食当饭吃。父母首先要用平和的语气告知孩子:宝贝,现在你不吃饭,那么等饭点儿过了,你会觉得饿,那个时候想吃就没人给你做饭吃了。还有:不吃饭的孩子是不能吃零食的。然后询问孩子:你听懂了吗?现在你要好好吃饭,一会儿不饿,还有零食吃。你选择哪一个呢?如果孩子仍然不吃饭,妈妈就把他的饭碗收起来,不再去理睬孩子。等孩子饿了要吃零食,父母要无奈地对他表达遗憾的心情说:怎么办?没有饭了,而且不吃饭是不能吃零食的。但这个时候,孩子一般会选择哭闹来使父母妥协,父母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一定要让孩子自己体会到不吃饭所带来的后果,这样下次他就会知道原来我不吃饭,是要自己来承担饿这个后果的。那么他就会明白自己应该在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这个道理。我想也许这个做法会比父母苦心讲大道理所起到的效果更加好。

卢梭认为儿童的自然天性,应该让他们直接面对自然这一本书。在教育儿童过程中,直观教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直观教育是运用演示具体事实和人物事迹的方法对受教者进行教育。直观教育包括实践教育和图象演示教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教育对象获得感性认识,在大脑中留有生动、具体和直接的形象。这对于当今的教学也有重要的意义。相信《变形记》这个节目很多人都看过。这个节目组就是运用了直观教育这一理念直接将城市里拥有某些不良习性的孩子和农村里面条件艰苦,却拥有着美好品德的孩子相交换去体验各自的生活。城市里的孩子可能因为从小拥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而不知生活的艰苦,不珍惜当下的生活和时光,甚至染上很多不良的习惯。当他们去到农村,亲眼看到那里的生活是如何的,那里的孩子是怎样生活,读书的。他们自己亲身去体验,去做一下农活,去靠着自己的力气生活,才会体会到原来他们幸福的生活并不是白白得来的,而是父母一点一点辛苦为他们创造的。他们才会心存感恩,从而转变自己的观念,去改掉他们自身不好的习惯。

在一期节目中,城市主人公李宏毅曾是一个挥霍无度的深度宅男,虽拥有俊朗的外表,优越的嗓音条件,但他就是吃不了苦。曾经在韩国试训过三个月,但由于种种原因,选择放弃了韩国继续深造的机会。到了农村之后,他反而显得很懂事,可能是懂了原来其他人的生活条件如此恶劣,自己所受的苦也许根本不值一提,在结束节目后,他去参加了艺考,如今已经有多部作品。如今,李宏毅已经成为了新生代偶像的储备力量,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

让儿童多多参加社会活动,回归自然,自己去学习和锻炼,去获得更加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从而改变自己,这就是直观教育的强大力量。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自然天性,要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要崇尚自然、平等、自由。这不仅是对当时的腐朽的教育的批判,开创了一个教育的新时代,而且对当今的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儿童教育读后感(篇7)

现在大多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大人们个个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大人们开始逼着自己的孩子学英语、学钢琴,从小就只能和各种各样的书本打交道,甚至有的家长连孩子们嬉戏玩耍的时间都要一并剥夺。我想,这就是让儿童生活在了儿童本身的生活之外了吧,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的个性就只能被完全束缚住了。

但如若只是放任幼儿,恐怕也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正就如同书中所提到的鲁迅的“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之间的关联。显然儿童更好地成长一定程度上还是十分需要我们这些成人去指引他们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味的将我们成人认为孩子因该发展的方向去强迫他们接受。就像我们成人所设定的三味书屋一样,对于孩子来说是相当枯燥与乏味的,这样只会让他们变成一个缺乏好奇心、缺乏探究精神的木偶。特别是对于幼儿教育,适当地释放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在三味书屋中发现百草园的乐趣是必然的。

结合我们现在的幼儿园课程来说,我们能够发现现如今的幼儿教育也在一步步地像这个方向不断地靠拢。例如越来越多的教案中体现出了幼儿自主探索,自由讨论发现的重要性。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增强自己的探索能力、探知欲望,这样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作为一名在职的幼儿园教师想要让自己班级的孩子有个性地发展,更要深刻理解及内化这样的一些理论知识,将它们融入于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之中,将它们普及与每一位孩子的家长。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孩子们那些可贵的东西吧!

我们首先要了解儿童文化才能往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向去进行儿童教育。通过这一次的继续教育,我也发现自己在了解儿童和如何进行教育的方面还是相当匮乏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汲取书中精华才能让自己的教育方式更适于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希望自己能通过这样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各项能力。

儿童教育读后感(篇8)

寒假前,我们学校发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我利用寒假认真阅读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这本书,对儿童文化和儿童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也很有帮助。我对第一章“儿童是谁”中的第八节“儿童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和第二章“儿童文化”很有感触。

一、儿童获得文化的途径。

从儿童期的特点看,家庭是儿童文化习性获得的最重要的文化场。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建立起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儿童不仅从这里获得基本的物质需要,也从这里获得对外界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因而,家庭是人的一切发展的根基,是人一生中精神世界及行为方式的第一源头。家庭对儿童文化习性获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的熏陶与继承,包括民族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伦理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等。由于家庭对人的影响的首发性、直接性、深刻性和长期性特点,家庭成为了儿童文化习性获得的第一影响源。

当儿童学会走路,他的活动范围即从家庭迈向了社区,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比如节日庆典、宗教礼仪等,但这时儿童是作为边缘人、旁观者的身份参加的,他对文化的感受与理解,更多的是通过模仿和熏陶而获得的。

当长到一定年龄后,儿童便进入幼儿园、学校进行学习时,儿童的身份与以前不同,这时他是作为学校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参与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去的。学校则通过教育帮助儿童获得相应的文化习性。

此外,个体的人格倾向、主观的文化体验以及文化选择,规定着个体与外在文化环境互动的水平与结果。个体与外在文化环境互动的水平可分为自在与自觉两个层次。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决定了儿童个体与外在文化环境互动的水平处于由自在向自觉水平过渡的阶段。

二、儿童文化要顺应儿童的天性。

天性是文化的根基。因此,教育必须要以儿童的天性为依据,才能发挥自身的功用。天性是不可教的,也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有学者提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以人的天性为根基为前提的。天性的生成是由生命的进化历史决定的,是经自然选择的,因而是自在的合规律合目的的。教育的出发点应当是人的天性,教育应当尊重天性。

儿童文化习性的塑造,首先应当了解儿童,了解儿童之所以为儿童的需要与成长的规律。蒙台梭利将儿童的需要视作来自生命的呼唤,认为孩童成长为大人是借助于一种神圣的力量。所以在这个奇妙的过程中,教师与成人所做的干预必须是“间接的”,是一种充满敬意地等待儿童成长的过程。她说,“让我们‘释放’这个生命去成长,只要是对他好,让我们当个安静的观察者。”,因此,顺应儿童天性,成人首先应当是一个观察者,一个儿童发展需要的研究者。

三、我们要不断更新儿童成长的文化场。

儿童成长的文化场是一个大的教育空间,包括正式教育空间、社区教化空间和家庭教养空间。现在的社会文化使得原有的文化场以及其间的文化关系发生了巨变,昔日一元、静态与封闭的文化场,成为了多元、动态与开放的文化场,文化间关系由疏远、隔离与封闭走向了开放、沟通与互动,这些变迁导致原有大教育空间的震荡,对一直以来习惯于自在状态下的儿童文化习性的获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化有“大文化”与“小文化”,大文化指的是精英文化,小文化指的是乡民的生活文化,不同文化间应当互动互补、和谐共荣。现在的儿童成长于其中的文化场是一个“大文化”与“小文化”共同作用下的文化场,包括了托幼机构、学校、社区和家庭等。有研究显示,根据美国人和日本人的标准,中国托幼机构的一切都是严肃的、墨守成规的,过分注重学业方面的问题。在日本的幼教机构中,儿童的活动是没有受到控制的。美国的幼教机构将社会价值放置于自由、独立自主和个体之上。这个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文化与包括幼教机构在内的各级生态系统存在着内容和形式上的一致,并通过微观生态系统影响儿童的行为。幼儿园课程是影响幼儿的重要因素。因此,更新幼儿成长的文化场应当从这些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着手,关注其中文化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从而来不断更新儿童成长的文化场。

儿童教育读后感(篇9)

寒假的午后,我静静的坐在窗前,沐浴着阳光,惬意的翻阅着书本,安静阅读、细细品味。平时的工作都过于紧张而繁忙,人也不知不觉变得浮躁起来。但是只有在阅读的时候,我的内心才是宁静的。作者二十几岁就出书,因为执着,所以他能领略到如此出色的儿童文化和儿童教育的研究。为此,我以一颗淡泊的心灵开始阅读的的旅程。简单的一本书,却囊括了儿童哲学、文学、历史学、精神学、心理学,顿时对作者的钦佩油然而生。作者为了完成自己的研究,完成自己的作品阅读了多少,积累了多少:从古代的老庄到现代的贾先生;从外国的黑格尔到中国的杨适;从诗词散文到论文杂谈;从哲学、文学再到生物学、心理学。实则让人感慨啊!

福禄贝曾说过:“孩子就是我的老师,他们纯朴、天真、无所做作,我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一样向他们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教育界提倡“请蹲下来看孩子吧!”其实就是想让我们放下架子,谦逊地面对儿童,和孩子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当我读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中的第一章《儿童是谁》之后,对儿童却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觉得我们不仅是要尊重儿童,更要以儿童为师,要读懂儿童。

儿童是一张白纸,他们的心灵纯净而又善良,他们的思维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的世界充满想象。在一次美术课上,孩子们画了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大树。当我看到小宇的画时:画面凌乱,大树东倒西歪,颜色也不对,树叶居然用了灰色!“这是什么树啊?”我脱口而出。小宇似乎很委屈,弱弱的的说:“老师,我画的是刮台风时的大树……这些细线是大雨,还有……很多泥土,所以大树变得灰蒙蒙的,看不清楚了……”我愣了,赶紧拿起画来仔细看。是的,当我用孩子的眼光、以一颗童心来看他的画时,原来这是一幅多么形象生动、多么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大树被强劲台风刮得东倒西歪;泥沙淹没了树干;是多么生动和形象啊。其实,如果总是习惯用地用成人的思维和成人角度去要求孩子,则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快乐和丰富的想象力。有些时候,我们更应该靠近孩子一些,更天真一些,不要以主观臆断,多“请教”孩子。于是,我连忙拿起小宇的画,很诚恳的对小宇说:“小宇,老师错怪你了,原来你的画这么棒!”

但是现实生活总有些现象往往是背道而驰的,许多孩子的童年生活都是在过早的“成人化”教育中度过的。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将成年人的思维强加于儿童幼小美好的心灵中,而是反过来将他们的天真来浇灌自己,我们的确需要更走近儿童,读懂儿童的一言一行,读懂儿童的所作所为,读懂儿童的丰富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我们作为一个儿童的启蒙者,才能谱写出更美好的乐章!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