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5.07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范文10篇。

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范文10篇,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篇1】

喜欢于丹,是基于几年前,看她在央视的《百家讲坛》讲论语。她端庄优雅,澹定自信;她口若悬河,博古通今,学识渊博,出口成章。自此,她成了我敬仰的大学问家之一,我也成了众多于丹粉丝中的一员。

今天,她将人生价值与幸福融进新书《趣品人生》,是件令我们特别高兴的事。感觉如沐春风,沁人心脾。她在书中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她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悠闲与时间无关。

在书中,于丹用细腻的文字,从道理上唤醒我们重新思考,感悟人生,发人深省。她就国人的生活方式,用茶、琴、酒,说古道今,更加贴切,更加接近生活。这种观念强烈地撞击我们的内心,告诉我们如何用悠闲的方式找回自己,重启心门,如何找回幸福的感觉。

于丹说,人在路上奔忙,不妨在忙碌的喧嚣中“且停停”。“停一停”能让我们歇歇脚,静静心。在亭子里养养神,问问自己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回味一下起点与目的之间,这路上的每一步,其实本身就是风景。但停下不是为了安息于此,终老于此。停一下,不是要丢了赶路的自己,是为了再上路,步履轻盈更好地上路、更好地前行。

人这一生要承载的太多太多,为社会承担使命,为家庭承担责任......幸福正前所未有的成为奢侈品,问问我们的内心:我们真的幸福吗?

道理其实大家都懂,只是当今社会,人们匆匆忙忙向前进,忙工作忙生活,忙买房买车忙贷款,忙忙碌碌,熙熙攘攘,为忙碌而忙碌,晕头转向都要迷失了自己的心灵。

生活需要一点悠闲的情趣来调节紧张的律动,但情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从生命中涵养、从天地自然中滋养而成的。人生路上究竟有多少亭子?那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甚至不是具体的一段光阴。一茶,一酒,一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唤醒生命的色彩。春的娇艳,夏的火热,秋的斑斓,冬的沉静;海的波澜壮阔,湖的宁静安详,瀑的澎湃激荡,溪的浅吟低唱;日月的更替,四季的轮回;无不投射鲜活的光辉么?四时不同,山水各异,这样走下来,生命中自然会多出一份情趣。人生的长河总有一些欢欣闪烁,前不久的一趟旅程,春风浩荡,绿树成荫,蓝天白云,天地辽阔,让我们趣味盎然,回味悠长。我们能够抓住的,往往就是生命中一个个感动的瞬间。去品茶,喝酒,听琴,亲临山水,在自然界中、在日月更迭中颐养身心、陶冶性情。当回到当下,生活虽然还是原样,由于心境改变了,会新奇的发现新的趣味,感受生活的平静和幸福,品味生活的甜苦与意趣,不经意间找回生命本真,重拾幸福的感觉。

悠闲的生活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迷失自己。无论人生的道路多么忙碌、多么艰难,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眸最初的起点,遥望最终的归宿,在漫漫人生路上,从容前行。

那我们今天究竟该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呢?于丹认为,首先要找回自己本真,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该如何去做,然后脚踏实地去努力,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适时放松自己,调整自己,关照到自己的内心。于丹说,当今人们的种种烦恼,都是因为静的时候不庄严,心里总有些东西放不下,嘀嘀咕咕犹犹豫豫,动的时候自然不麻利,拖泥带水放不开。那么这时候,同样需要我们暂且停一停,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现在在做什么,想要什么。她哲理性的文字背后是对生活通透的积淀和感悟,值得我们用心细细品味。

说到底,这世间万物,林林总总,不都是如此么?人来到这世上,没有好坏高低贵贱之分。人生长路漫漫,释放自我,游历于山水自然之间,放眼于辽阔之间,亲临山水。见飞鸟在天,见游鱼在水,领悟其中的意境,获得天赋的人生乐趣。寻找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适合自己的方式,从容的上路。心自从容天地宽,在辽阔的空间中纵观古往今来。

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如书中《序》里所说,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为当下的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在俗世生活中欣然品味“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意境。虽然由于自身的底子薄,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们可以多学习,取长补短,将能做的会做的,且有意境的事充分发挥。

如此看来,幸福就在我们心中。清晨,我们在温润阳光的洗礼下醒来,伴着花草香上路,看蓝天白云,看青山绿水,看飞鸟将视线拉伸成弧......知足的心境就会打开,幸福就会不请自来。不繁杂,不忙碌,不奢求,不贪念。喝一杯茶,品一口酒,听一听音乐,简简单单悠闲的生活,让心灵自由呼吸。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篇2】

打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于丹精彩的文笔,而是白岩松为于丹作的一篇序言,序言含蓄地概括了整本书的内容却又让人感觉像另一篇文章,白岩松运用不同的视角从山水、茶、酒、乐曲中谈出了他的观点。使人在读正文前已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个章节开是之前,有一段类似警言的话语,想语文课本上的单元导读一样,告诉我们这一章的中心论点,第一总章主要由山水论幸福,文中运用大量事实数据和经典故事,使文章真实可信而又饶有趣味。正如文章中所述幸福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小时候一盒炮竹也能让我们开心把玩半天,停电对我们来说是天堂般的世界,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玩具”来到我们手中,但是却总是找不到以前的欢乐。因为有太多事情需要去顾虑,有太多问题需要去思考,如同一道道枷锁,将我们同幸福分开。但我觉得这个世界还没有失去希望,憨豆在伦敦奥运会的表现完美的诠释了幸福的含义,即使从最严肃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也总能找出“亮点”着便是新生代幸福的标志。

第二章则由茶、酒论生活情趣,关于茶我们已经读过无数篇文章,看过无数的电影,那种意境我们早已明了,但是关于酒的知识我们却知之甚少,作者运用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告诉我们酒与英雄和酒与生活的关系,还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酒的知识。但是我相信,酒——这种品味生活的方式还不适合我们。

最后的一章则由乐器论心境,我对欣赏中国古典音乐兴趣不高,但作者讲的一个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却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沉下心来真正读完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通今博古,把一个个抽象晦涩的大道理融入一个个富有哲理的历史小故事里,让并不热衷于读书的,心情浮躁我能够坐在桌前看完这本书,而且我注意到文中引用大量诗词文赋,特别经常使用一名叫林语堂先生的话语。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一查才知道原来真是一位大家,也只有这样的大家才能写出诸如“现实减梦想等与禽兽/现实加梦想等于心痛/现实加幽默等于现实主义/梦想减幽默等于热狂/梦想加幽默等于幻想/现实加梦想加幽默等于智慧”。的话语。书尾于丹与泽道法师的对话则用简洁的话语从前文中提炼了所有,是使文章更加易懂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本书主要教会了我们要宁静、淡泊、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告诉我们在这充满物质享受的社会中要有独自享受的一种方式,不要让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篇3】

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趣品人生》,在网上购买了一本每每于临睡觉前品读只言片语。半年多下来,把于丹教授的这本书读完了。我们眼中的人生苦不堪言,那么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读完后感觉到她觉得人生是搞笑的,所以品位人生就是一件搞笑的事。于丹说:“生活,就像是茶,一杯刚刚沏好茶,只是有的人会把这茶品出是极品的'铁观音,有的人则会品出是很普通的大碗茶而已!”当我们中国的第一位若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记者采访时,也以前被追问“你觉得你幸福吗?”“幸福”这个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变得多么奢侈的字眼啊,似乎即将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人士煞费苦心拥有了财富、名誉、地位,却惊觉发现自我恰恰丢掉了的是幸福。此刻竞争的压力使得每个人丢掉了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经常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书中给我们阐述了一种宁静的生活方式。文章引用了清人涨潮在《幽梦影》在书中的语言:“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在这个篇章里,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木匠带着一帮徒弟干活,一不留意把手腕的手表甩在了麻屋子的刨花堆里,刨花组组有半人高。一群徒弟东翻西找仍然没找到,都去休息回来时,木匠的小儿子把手表交到了木匠手里。原先他等别人走了后,静静坐在那里倾听到了手表滴滴答答的声音,才找到了。

故事十分简单,却揭示了宁静就是一种生产力的结果。文章结尾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的欲望,或者是过分地在意他人的赞誉或者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的浪花,鼓荡着,躁动着,以这样的心看世界和自我,能没有偏差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的话,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期望自我能拥有一份这样的宁静,还生命一份本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篇4】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道“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弹琴彰显生活简单,读佛经透露生活悠闲,内心宁静。其实这些仅代表着一个现在人们一生追求的东西——幸福!

一个人,只要拥有个好心态,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那他的生活便是幸福的。其实幸福很简单,但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不愿意放弃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不愿放弃金钱利益,为了虚荣而活着。这样的人,一生追求幸福的路必定会很累很累。

而往往,当这些人累了的时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借酒消愁”,而他们却不知“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丹在《趣品人生》中写到过清代大戏剧家李渔“且停亭”的故事来阐述她对人生的理解。我想于丹写《趣品人生》这本书的意义是想在忙碌的生活里为我们建立几个亭子,让我们匆忙的脚步能有停歇的时间。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己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

人生就像品茗,开始会苦一阵,但不会苦一辈子。

生命绝非一帆风顺的旅途,每一次不幸的遭遇都是一次生命的洗礼。要么,在痛苦中一蹶不振,放弃希望;要么,把痛苦踩在脚底下,活出崭新的自己。

我想起“中国达人秀”的刘伟曾说过的一句名言“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于丹通过讲述琴酒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其实很有趣,不妨学习古人的意趣,在抚琴品酒饮茶里趣品人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篇5】

大家都喝过茶,明白茶,但有没有想过,“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于是,我无意之间翻开了于丹教授写的《趣品人生》。我带着疑问,仔细阅读。原先,“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那么,如何喝茶,必须要喝昂贵之茶吗?每一天,爸妈都会在我的水壶里放上几片茶叶,?诉我这是什么茶,乌牛早、铁观音、白茶、红茶、苦丁茶等等,日复一曰。最后,我忍耐不住问道:“我是为了什么而喝茶的,喝多了跟白开水没啥两样。”于是,我跑到厨房,打开一罐茶,一股我从未闻到的清香从茶罐中飘出,让人陶醉。沏了杯茶,独自走进房间。清静,是茶的本质。我将窗门关上,远离外界之?闹,可静心也。将所有琐事放下,什么作业、考试、课外练习等等统统忘记,只剩下这杯清香之茶。喝上一小口,闭眼,我仿佛蓦然走进了草木之间。这让我明白,“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贵,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喝的快乐,求得自我心意畅快,自得其乐,就是人间好时节。

茶禅一味,对于红尘中的你我,倒也不失为一种启发。有心之人,不妨将喝茶当成生活中一个小小的插曲。静心与清茗相随,必然有所感悟。清茶洗涤过的一生,必有不一样的滋味。

“长短任天涯”,人生只要有茶相伴,我就能喝出一份坦然,喝出一味自在的光景。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篇6】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篇7】

这本书讲述了人生在于丹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在书的开头他曾说过: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生活情趣究竟是一种奢侈品,还是一种必需品呢?缺少有情趣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接下来在书中都一一讲解。

在读这本书中,就如一位心理医生在与你谈话,她会帮你解开一个个谜题,将你所有的焦虑,迷茫、抑郁全都驱散。最终在心理找回原本的自己。为了让我们更明白直观的了解,也引用了许许多多的小故事。如:差役押解一和尚,每天早上启程前差役必要清点一番: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在;自己也在,这才放心上路。有天晚上,和尚趁差役熟睡,将他的头发剃光,把自己的僧袍给他换上,然后逃之夭夭。次日差役醒来,例行公事: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呢?环顾四周无人,摸摸自己光溜溜的脑袋,看看身上的僧袍-和尚在!差役纳闷:那么我到哪儿去了呢?包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公文是我们安身立命的职业,和尚是我们日复一日忙碌的事务。于丹说:“当我们日复一日的忙碌着,过分关注于一件一件琐碎的事情……就会越忙越忽略自己的感受,不知不觉将自己置换成囚徒。表面上看,和尚还在,但是自我却找不到了。”

在整本书中,于丹老师总的分成三大块:茶之味,酒之品,琴之趣。特别是在茶之味中,我原本不喜欢茶的苦涩,而现在,我偶尔会喝一小口,细细品味它的幽香,让自己的心灵沉静下来,也许这才是品茶的意境。在书中虽然大部分写的是古人,但是于丹老师不是让我们学古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古人的生活情趣。这样的话无论在那里都能享受到生活情趣所带来的快乐。

这就是于丹的这本书,她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忙碌之下,用一颗闲适的心去体验生活情趣,就会在生活中不会迷失自我。无论有多么忙,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要在路途中品味生活,这不仅是一种情趣,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篇8】

身在凡尘,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与世无争,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然而,你我皆凡人,真能做到吗?

弟子问师父:您能谈谈人类的奇怪之处吗?师父答曰: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仿佛从来不会死亡;临死前,又仿佛他们从未活过。

古往今来,人人都向往幸福,人人都希望幸福,人人都追求幸福。然而,当今社会,幸福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正如于丹教授所言,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或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少了与家人共处的那些闪光的零碎的时间。

意趣、闲情、与家人共处曾几何时,这些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和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忙、快、冲。人们也往往抱怨,为什么这么忙呢?即使连走路的步伐也明显加快,生怕赶不上别人。不顾一切地往前冲。人们只知前进,不愿停下来,似乎一旦停下,便失去很多重要的东西。岂不知有时刻意所追求的往往就是应该失去的东西。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是啊,人们拼命地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然而,很多人往往为了工作而失去了生活。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人们总是用忙来演绎自己的生活。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人最想得到什么,就会成为什么的囚徒。比如金钱,人们拼命获得金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然而,现如今,很多人把金钱当做成生活的目的。岂不悲哉!

于丹教授的《趣品人生》给予我们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悠闲。悠闲是什么?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生活的一种乐趣,有显示生命的一种节奏,悠闲与时间无关。正如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悠闲更与金钱无关,它不是奢侈的方式,让人们去选择用金钱购买。悠闲是用心静来演绎的。只有静下来的人,才能够让自己真正的闲暇下来。这无疑对于解决当今人们的浮躁心态益处颇多。

对于我们而言,或许不能用品让自己悠闲下来,更绝难用趣来演绎自己的生活。高深的茶道,我们仅仅只是用来解渴,绝没有清凉的饮料能给人带来一时的痛快;浓郁的陈酿,只有在酊酩大醉而伤肝时,我们才知道自己不胜酒力;悠扬的琴声在喧嚣的环境中湮没,我们哪有时间和心境来欣赏。然而,我们完全可以泡一杯咖啡,在苦涩之后给人留下淡淡的幽香,也完全可以手捧一本书,带着几分清新畅游优美的文字,可以收拾自己尘封已久的渔具到河边,用诱饵享受与鱼儿搏斗的乐趣,亦可以推出自行车,在骑行中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没有约束,没有限制,只有自己沉浸在其中,或许孤独,或许寂寞,当自己置于此时此景是,决然会忘记自己的存在。与天地浑然一体,不再忙碌,不再困乏,只有乐趣在其中。这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当然,悠闲不是纵欲,有的人在灯红酒绿或者是麻将声声中度过,这不是悠闲,而是纵欲。毕竟人生短暂,我们需要追寻的是一种生活的乐趣,生活才是生命的本真。

于丹教授在《趣品人生》中,不是让我们拿出大把时光去浪掷,不是为了让我们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是希望大家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悠闲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正如禅宗公案故事中的公差一样,和尚还在,我到哪里去了?清代著名戏曲家、大文人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且停亭。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在与心有关的字当中,最为悲观的字莫过于忙,意为心亡。不如让我们停一停:让我们充充电,让我们歇歇脚,让我们静静心,让我们回头看一看出发的起点在哪儿,让我们向前望一望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喝一盏茶,养一会儿神,回味一下起点与目的之间,过程本身也是意义。

把弯路走直的人是聪明的,因为找到了捷径;把直路走弯的人是豁达的,因为可以多看几道风景。直路也好,弯路也罢,为了上路时走得更轻松,且自停一停脚步,不要丢了赶路的自己。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篇9】

前几天读了于丹的新作《趣品人生》,读后颇有感触。

品茶、饮酒、弹琴是古人推崇的高雅之举,当然,在古代生产力比较落后的背景下,能品上茶,喝上酒,弹上琴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劳动人民还是为生计而奔波,最多喝碗粗茶,饮杯劣酒罢了,弹琴之类的就更谈不上了。不过,作者在文中透露出来的放慢生活节奏、品味人生点滴的哲理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尤其是中国,三十年大发展天翻地覆,个人、企业、社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于人,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充斥在角角落落,品茶、饮酒变成了不得已的应酬,弹琴学艺也仅仅为了加分升学。于是便有了下面这句于丹的话: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平静。心不平静了就会感到累,感到压力山大,人会变得更加急躁,于是便陷入这个恶性循环中去了。

冷江鳖业(主要是我)目前也有也有这种思想存在,为了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我们一步步向外发展,想在短时间内做很多事:开拓新市场,开发新渠道,研发新产品,组建团队,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等等等,这些事确实都是我们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但现在看来,根据企业自身实力与现实状况,分主次,分步骤地实施,效果会更好些,做企业是跑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而且我们的目标也是做百年品牌,不是要一时的风光。

看了《趣品人生》这本书,我有了以下感悟:事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但不是全部,我们需要事业以外的兴趣爱好与朋友,这是不矛盾的,有益的;很多事欲速则不达,保持好的心态,把基础工作做扎实,量力而行;有时候放慢脚步,做个调整,会有利于接下去跑得更快;心里平静有利于个人健康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篇10】

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或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点情趣,一点闲情,缺少了与家人共处的那些闪光的零碎的时间。从这个角度看,许多成功者不免苍凉荒芜。――于丹

真的很欣赏于丹!欣赏于丹的才华,口若悬河,出口成章!这不是一般的才女,也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境界!我深深钦佩!除了钦佩,只有多读书,多思考,多练笔,才一点点充实自己的心灵,不至于苍凉荒芜!

《于丹趣品人生》一书颇值得好好品味。很有意思的是白岩松为此书做了序《做一些无用的事》。无用的事?白岩松为什么要我们做一些无用的事?什么是无用的事?我看了题目心生狐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白岩松说:“从这个时代的追求来看,升官、发财、出名,要做就要做与此有关的事儿,因为有用。而一个人喝喝茶,喝喝酒,听听琴,实在没用。因为,一个人在那儿,既不创造财富,又不营造关系,于是,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甚至被当做是可怜的。”我想,是啊!很多人行色匆匆,忙忙碌碌,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属于爱人孩子的时间更少,有的是身不由己,有的是人在江湖。我一直庆幸自己的职业很好,我很喜欢。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充裕,属于爱人孩子的时间也很多,下班之余我也喜欢喝茶喝咖啡逛街买衣服。因此,我能感受到幸福,感受到闲情逸致的优雅舒适!

有人说,想要幸福,三个词很关键――物质、情趣与精神。物质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于是,人们想方设法夯实这个经济基础,一心想着赚钱,一心想着攒钱,一心想着捞钱,甚至是不择手段地抢劫、贪污等,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多么可悲,多么可恶,多么可恨!

情趣真的很重要。琴棋书画,茶酒文化,带给人优雅和高雅,哪怕是附庸文雅,我也觉得不伤大雅,感情更是幸福的源泉,幸福的依靠!

dg15.com小编推荐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通用十篇)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如果您需要帮助或支持请告诉我们我们愿意为您提供帮助。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比如在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您一定感受到一些作者希望传达的精神。写读后感时掐准文章思想感情,才能写出有感悟的文稿。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篇1

生活的艺术读《于丹趣品人生》有感六3班朱语

生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无论你快乐不快乐,时间永远在流逝;无论你幸福不幸福,你依旧得活下去。怎么生活,是一个未知数;活的怎么样,是一门艺术。

于丹在趣品人生一书之中提出了一些看法:人们的生活普遍加快,为了挣钱拼命工作,没有一点幸福感。人们为什么有了钱却还是不幸福呢?于丹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内心的容量不同。虽然我对幸福没有完全的理解,但是我想,既然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房价的增长,油价的提高等社会现象,如果你的内心容量够大,坦然接受这一切,而不是只无谓的抱怨,你计较的少了幸福就多了,因此我认为:内心的容量决定生活的质量。

但同时我觉得,幸福指数的高低和付出的多少是成正比的。任何一个人如果不工作就无法生活下去,因此每个人都会有压力,在尽可能少的抱怨下接受压力,反而事半功倍,幸福感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而如果在不断地抱怨中继续接受压力,那么即使完成了工作,也毫无成就感、幸福感可言。比如我的压力来自于我的学习,如果我遇到一道数学题,老师在鼓励声中教会我和在批评声中教会我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任何人都是有压力的,只有拿一颗乐观的、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压力,压力才能转化成动力。

古人云:能闲世人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的意思是悠闲地对待别人当作压力的事情,才能有时间去满足自己的幸福感。幸福来自心里,当心被压力占据,容不下别的东西时,幸福又从哪里进来呢?只有空的杯子才能盛满上好的美酒。可见一味地往心里面加没有用的东西,结果心满了,该装的没有装,不该装的全部都是。

可见放空自己是多么重要,书中认为放空的方法,如:烟、酒、琴、茶等。但不论是那一种放空方法我觉得都是有用的,关键是看如何把握。对我而言,弹吉他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琴声中去,忘掉世界的烦恼,也是一种享受。另外,出去旅游,看看风景,或者与人交谈、倾诉,再或者听听音乐,玩玩电脑都是一种放松的方式

。只需要控制一个度。超过度得本身就成了玩物丧志,控制很重要。

于丹的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的启示,让我对生活的艺术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我认为在忙与闲之间的取舍就是幸福与不幸福的关键所在。我想:这就是生活的艺术吧。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篇2

人生是什么?如何过好幸福的人生?看是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好回答。

而于丹老师的《趣品人生》则帮助我们回答了这些问题,下面我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对这本书的感悟,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乏兴趣和休闲的生活方式,往往让我们在忙碌中迷失了自己的心。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

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人的生活情趣,做一个休闲的人,在休闲中找到钢琴、一壶酒、一杯茶的真实生活和幸福。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于丹眼中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她认为生活很有趣,所以品位生活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于是于丹便有了《于丹趣品人生》这样一本书。

人生的趣味在于什么,怎样发掘人生中的趣味呢?这也是一个范围太大程度太深的问题,但是,依然可以从个别的方面入手,从而窥一斑而知全豹。生活是一个过程。我们生活的是过程中的感觉,我们享受的也是过程中的感觉。

在丹看来,能否敞开心扉,平静快乐地享受和体验生活,是人生成功的关键。但是享受人生从哪里入手呢?于丹给出的答案是:

琴酒茶。琴酒茶大家都不算陌生,除了琴稍微不那么大众之外,另外两项都是大家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东西。琴在古代是一件非常高雅的东西。与之相关的故事有很多,如高山流水,如对牛弹琴,如蔡邕的焦尾琴等,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情趣,也反映了琴人的聪明才智和魅力。

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比古代要快很多,所以认为无法去享受那种闲逸的生活,尤其是听琴抚曲这样高雅的享受,更是可望而不可即。其实,于丹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不必跟着书走,学着在邯郸走,学着鹦鹉,学着古人的一种心情,而不是照搬他们的生活方式。如果学到了古人的那种心境,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什么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我们都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于丹教授将自己三年来对幸福生活的最新体悟辑录于《于丹感悟生活》一书中,并延续了心灵鸡汤式的风格,或引经据典,或直陈观点,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生活都将遇到的困惑阐释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地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因此,与其说它是一篇文化随笔,不如说它是一篇自己心灵的杰作。在书中,你将读到如何借助古人“一生相伴的酒,日常品的茶,宛若天籁的琴声”,让自己疲惫、充满噪音的内心停一停、静一静,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内心的真正所需。

从某种程度上说,于丹教授更像是一位“心理医生”,在她的悉心开导下,那些曾经萦绕在心头的负面情绪——焦躁、迷茫、抑郁、愤懑将会逐渐消散。我们昏昏欲睡的心灵会在无声的阅读中找到生命的真谛和最初的自我。这就是于丹和她的《于丹感悟生活》,超越今人与古人的时空界限,解读当下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用一颗闲闲的心去享受生活,在建功立业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选择了茶、酒、自然景观等大家都能触摸到的载体。这些航母与物质财富无关,完全是中国式的。它们形成了一套仪式,可以让每个人找到一种精神寄托。

于丹认为,当他用毕生的时间实现自己毕生的愿望时,他应该懂得如何停下脚步,享受生活的乐趣和闲暇,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迷失自己的心。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哲理性的语言俯拾即是:“喝茶未必要最好的,关键是要学会品味,才能滋养心”,“明月清风是最好的滋养品”,“走到山水之间,才能够感觉到与生命有如此亲近而深刻的融合”------这些精妙的语言背后是对生活通透的感悟,需要我们用心细细品味。

人们可以憧憬未来,缅怀过去,但只能把握现在。于丹通过讲述琴酒和秦茶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其实很有趣。不妨向古人学习玩琴、品酒喝茶的兴趣和品味生活。二年级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篇3

我喜欢读书。

读书于我有时是三日不离手,亦或是十日不翻书,所以只能说是“喜欢”,不敢说“志趣”。自识文化积淀不深,十几年来常不知读些什么书好,索性从名著和获奖作品读起。近日得好友推荐,读了《于丹趣品人生》一书,书中美文美图带我纵情山水、静品清茗、欢饮美酒、聆听琴音。让我走进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和闲情雅致的同时感悟了生活的艺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把人们从纷繁世事中引领出来,“且停亭中且停停”,颐养胸襟和心性,趣品人生。

整本书读毕合实,仿佛是欣赏了一首“名诗名句”的串烧,有如一餐由诗、词、歌、赋、寓汇聚而成的经典古文饕餮盛宴。阅读中,我屡屡心生羡慕,于丹如此的美文满腹,信手拈来,深谙古人智慧与情趣,她该是享尽了怎样的快意人生?之后的“茶之味”、“酒之品”、“琴之趣”给了我答案。“生活是需要一点悠闲的情趣来调节紧张的律动,但情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生命中涵养而出;情趣也不是在斗室里酝酿出来的,而是在天地间自然滋养而成。情趣的养成,是对生命的唤醒,继而提升个人与宇宙间的通灵与感悟。”

在书中开篇的“推荐序”中,白岩松把“我们,怎么啦?”的问题抛给了每一位读者。“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这里奢侈的“平静”不是说多维世界,而是直指你我的内心。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焦虑与压力与日俱增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你我个人如同微尘,似乎无法逃离以上的困惑。然而智慧的古人却告诉我们:有自己的心灵生活,用自己的心情趣味就可以改变物境。人生长路漫漫,悠闲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悠闲是一种趣味,是一种发现内心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不失烂漫之心,保持着赤子般的天真,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琐细的日子就会熠熠生辉。

感慨于书中的一个比喻:“生活就像一锅滚开的沸水,不会因为垂青哪个人,就变成温泉。你进入社会,都会受这一百摄氏度的煎熬。虽然人不能选择水温,但能够选择自己的生命质地,能够选择与水相遇的方式。”“人生如茶,富于建设性的`生命,即使跟残酷的世界相遇,煎熬本身也可以变为成全。”

我喜欢读书,而且必定要读印刷出来的纸墨,因为这样的读书,才能一边嗅着墨香,一边在“唰啦”的纸上翻飞中细品其中深奥,这绝非电子读物可比。我也欣欣然想去品品茶,就从低门槛的飘逸杯、电水壶烧开的自来水开始,浅赏绿茶,粗品乌龙,当然这也终不能品至“茶禅一味”的境界。我只是想让自己用小趣的闲适与这个世界相遇,达观乐天,让心灵“走出去为了寻觅,归来时必定带着妙悟”吧。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篇4

前几天读了于丹的新作,读后颇有感触。

“品茶、饮酒、弹琴”是古人推崇的高雅之举,当然,在古代生产力比较落后的背景下,能品上茶,喝上酒,弹上琴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劳动人民还是为生计而奔波,最多喝碗粗茶,饮杯劣酒罢了,弹琴之类的就更谈不上了。但是,作者在文中透露出来的“放慢生活节奏、品味人生点滴”的哲理还是很有现实好处的。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尤其是中国,三十年大发展天翻地覆,个人、企业、社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于人,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充斥在角角落落,品茶、饮酒变成了不得已的应酬,弹琴学艺也仅仅为了加分升学。于是便有了下方这句于丹的话:“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平静。”心不平静了就会感到累,感到压力山大,人会变得更加急躁,于是便陷入这个恶性循环中去了。

冷江鳖业(主要是我)目前也有也有这种思想存在,为了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我们一步步向外发展,想在短时间内做很多事:开拓新市场,开发新渠道,研发新产品,组建团队,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等等等,这些事确实都是我们发展过程中务必要解决的,但此刻看来,根据企业自身实力与现实状况,分主次,分步骤地实施,效果会更好些,做企业是跑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而且我们的目标也是做百年品牌,不是要一时的风光。

看了这本书,我有了以下感悟:事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但不是全部,我们需要事业以外的兴趣爱好与朋友,这是不矛盾的,有益的;很多事欲速则不达,持续好的心态,把基础工作做扎实,量力而行;有时候放慢脚步,做个调整,会有利于接下去跑得更快;心里平静有利于个人健康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篇5

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她认为人生是有趣的,所以品位人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于是于丹便有了《于丹趣品人生》这样一本书。于丹说:“生活,就像是茶,一杯刚刚沏好茶,只是有的人会把这茶品出是极品的铁观音,有的人则会品出是很普通的大碗茶而已!”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

书中有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兵押送一个重犯,犯人是个和尚,一直小心翼翼,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他要做三件事,一是检查包裹在不在,前路很遥远,要是没有了包裹里的银子,可能,他会和这个犯人一起曝尸荒野;二是检查自己好不好,有没有受伤,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如果自己的身体有异样,一定要看大夫,不然,不但无法完成任务,可能还要把自己的命搭上;三是检查和尚在不在,有没有逃跑,很简单,要是和尚跑了,他还是得死,因为办事不力!在长长地路途中,他与这个和尚,每天畅谈,每天讲述自己的经历,而和尚也讲他自己的过往,就这样,日复一日,两个人成了好朋友一样的。渐渐地,他对和尚的防备之心也不那么的强了!一天,恰值中秋,和尚说,你把我解开,我去买点酒,咱两喝点,毕竟是团圆节嘛!他,就解开了!不一会,和尚带着好酒好菜回来了,两个人喝得大罪,只是,一个人是真的醉了,一个人是假的醉了,当然,真的醉的是那个兵,假的是和尚。这是他处心积虑很久的逃跑计划!他把兵的头发剃了,剃成了和尚的样子,然后,把自己的袈裟给兵换上,自己跑了……第二天,兵醒了,发现和尚不见了,就开始找和尚,找了许久,也没有找见,然后,一摸自己的头发,发现,自己就是和尚,一看自己的衣服,他说:“原来,和尚在,那么我也在”,随手抓起包裹,包裹也在。只是,为什么觉得缺了点什么?他想着,出了门上了路,一路上,他都在想,为什么三样东西都在,却还觉得缺了点什么?

他不知道,自己没有看清的是自己,他只记住了和尚、包裹,却忘记了自己。此时他不是原以为的自己,而是和尚,这样的人是否可笑?可是,这样可笑的人在我们的生活里是不是有很多,甚至我们都是那样的人,没有看清自己,只记住了自己被别人冠以的称谓,同样也只记住了别人的称谓,或者有大多数的人只记得住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的名号。太多的唯利是图,太多的利欲熏心,让我们丢失了原本应当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从容而快乐地享受并经历人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篇6

曾经特别喜欢于丹老师的书,但是这本~怎么说呢。感觉精华的部分太少了,好多都是教化性的东西。当然也有知识类和分析类的,比较少啦。图书以“茶”“酒”“琴”三大部分为主题,力求以回归传统的生活消遣方式来感染我们当代中国人,让我们看着自己的雅文化来生活。

书中对酒品的介绍不对,主要是以通过对历史上那些爱酒之人的描绘来侧面描写的。茶嘛~我完全不懂,但是对于丹老师的知识文化底蕴却是好佩服呀。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种对茶对比,品茶时的滋味,还有更重要的是品茶的心境。这些都不需要太多的金钱或时间就能完成的,只是现在的我早已静不下心来体悟很多东西了。琴,多少关于琴的佳话传说,从小听到大,但是好像没有现场安安静静的欣赏过。相对比前两种来说,似乎离我很远。可是于丹老师也能让我在她的讲述中向往不已,很多历史上文人墨客的描述让我觉得琴,真得离我好远……

要说精华,个人认为最好的当属最后代后记里面于丹老师和泽道法师的对话了。人总要有和自己实力相当的人做对手,摩擦碰撞才能产生最美的火花。一位是佛教弟子,本以为会借机说很多常规发言的话,结果却妙笔生花。让我一下子回到了上学时候的纯粹与空静,就像在课堂上坐着。好久都没有的清净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篇7

大家都喝过茶,知道茶,但有没有想过,“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于是,我无意之间翻开了于丹教授写的《趣品人生》。我带着疑问,仔细阅读。原来,“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那么,如何喝茶,一定要喝昂贵之茶吗?每天,爸妈都会在我的水壶里放上几片茶叶,吿诉我这是什么茶,乌牛早、铁观音、白茶、红茶、苦丁茶等等,日复一曰。终于,我忍耐不住问道:“我是为了什么而喝茶的,喝多了跟白开水没啥两样。”于是,我跑到厨房,打开一罐茶,一股我从未闻到的清香从茶罐中飘出,让人陶醉。沏了杯茶,独自走进房间。清静,是茶的本质。我将窗门关上,远离外界之?闹,可静心也。将所有琐事放下,什么作业、考试、课外练习等等统统忘记,只剩下这杯清香之茶。喝上一小口,闭眼,我仿佛蓦然走进了草木之间。这让我明白,“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贵,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喝的快乐,求得自己心意畅快,自得其乐,就是人间好时节。

茶禅一味,对于红尘中的你我,倒也不失为一种启发。有心之人,不妨将喝茶当成生活中一个小小的插曲。静心与清茗相随,必然有所感悟。清茶洗涤过的一生,必有不同的滋味。

“长短任天涯”,人生只要有茶相伴,我就能喝出一份坦然,喝出一味自在的光景。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篇8

林语堂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哲学的最高目标,也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幸福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是一种生命的感受,一种人生的体验。

在很多的时候,幸福不是去盼望我们没有的东西,而是尽情享受自己现在的拥有。事实上,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

有钱可以买车子、买房子,但买不到幸福;有权可以让人服从、听话,但拴不住幸福;有名可以得到尊敬、羡慕,但这也不等同于幸福。物的享受、权的力量、名的荣誉,只能使人产生一定的满足感,即使这就叫做幸福,那也只是一种短暂的感受,因为贪欲是无法满足的。

孔子曾在《论语》中提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而《陋室铭》中刘禹锡也有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的圣地,何陋之有?亦或是范仲淹劝诫被贬的滕子京,应有登斯楼也,宠辱不惊,把酒临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潇洒心境。又如五柳先生用世外桃源来比喻理想中,生活幸福安宁的地方或与世隔绝、脱离现实斗争的空想社会。

历代文人墨客、往哲先贤都有共同的见解:只要幸福住在里面,简陋的柴门又如何,朴素的茅屋又如何!幸福的笑颜从没有因身份的尊卑贵贱失去它明媚的光芒!因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不能以金钱、权力、荣耀来衡量。

所以说,我们要先抛开金钱利益的杂念。自然地很多人会首先想到借酒消愁,却不知举杯消愁愁更愁。常有人说,带你认识一位新朋友,大家一起喝酒。可惜的是,今朝酒桌上推杯换盏,往往与情场、官场、商场交易相连,唏嘘情意少,利益交换多。

亦或是捧书茗茶,茶中深意可能胜于酒,因为茶香清浅,萦绕不去,一杯茶可以喝出无以言表的滋味来。人生就像品茗,开始会苦一阵,但不会苦一辈子。

然而一个人独处时就抚素琴。史铁生写过一篇小说《命若琴弦》,盲人琴师抱着弹断第1000根琴弦,就能看到光明的坚定信念,刻苦练琴。师傅善意的谎言,让他全身心的倾注内心寂寥悲苦和对美好世界想象于琴弦之上。当一千根琴弦弹断时,一生的悲苦仿佛走到了尽头,而生命也在琴弦中得到了真正的意义。

生命绝非一帆风顺的旅途,每一次不幸的遭遇都是一次生命的洗礼。要么,在痛苦中一蹶不振,放弃希望;要么,把痛苦踩在脚底下,活出崭新的自己。经历了苦难的洗礼,才会更加珍视自己所拥有的现在。

由此可见,幸福是当我们对自己及周围环境或人生目的感到满足时的一种状态,是拥有身心的平和与宁静,不管境况或顺或逆,都能知足常乐,惜福感恩。一个人,只要拥有个好心态,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那他的生活便是幸福的。幸福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不会因为身体的残缺而不充斥在你身边。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篇9

在当今残酷的社会环境中,处处充斥着功与利的身影。人们总在为那些看似重要的事情去奔波,殊不知掉进了一个疲惫的世界里,让心灵落满了尘埃……

于丹说:“相对于成功而言,幸福在今天成为了一件更加奢侈的事。”

是啊,这句话是那么的准确精辟。有太多人为了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变成了功与利的囚徒,他们在追逐成功的同时不能得到人生价值的全部满足,更忽略了生活中的缕缕清香、种种美丽。也从而远离了那些零碎的、闪光的幸福。

在书中,于丹倡议我们以一种轻逸愉快方式生活,多一些闲情——品品茶、弹弹琴、喝喝酒、赏赏山水。

我觉得,这些闲情虽说看似无用,但却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增加我们的修养,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能有一种从容的生活姿态。让疲惫的心静一静,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我喜欢品茶。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样,我认为喝茶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从茶中感悟生活,品味人生的滋味。也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茶道精神吧。书中对“茶”字的解释也别有一番风味,“茶”,就是“人”在“草”“木”之间。品茶,就是一种亲近自然的方式,也是一种心灵的浸泡与升华。它能带你的心神飞入山野,驰骋在一片和谐的绿色间。它更带给你一种滋润的感受,不仅仅是口腔,还有那干渴的心灵……

书中说:“在各种音乐形式中,琴是传递心曲的最好途径。”

我也喜欢弹琴,原来,我只欣赏优美的曲调。但读完了这本书,我开始享受每一个单一的音符。在琴声的震动下,我找到了生活的共鸣,拂去了心中积淀已久的尘埃,发泄了心中任何的不快。溶于琴,溶于音,溶于情!

这是多么的惬意与舒适啊!

难道这不该是生活应有的样貌吗?

同学们,就从看于丹的这些文字开始吧,请让生活多一些闲情,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吧。它们虽不一定会带来成功和财富,但一定可以滋润你们的生活,让心灵静下来倾听生命的美妙,让你们多一些快乐和享受,还有幸福。这才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人生。

以一种轻逸的姿态生活。我想,这大概就是我读完全书后的最大感悟了……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篇10

诸葛亮曾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读完这本书,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品杯茶,斟碗酒,弹首琴,都能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飘洋在繁忙,枯燥,紧张的生活海洋中,我们却忘记这些能让我们感到快乐,体验人生的小东西。停下手中的活,来煮一壶真正的茶,在那繁琐的工序中,体悟人生的真谛,我们需要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去在我们无味的生活中挑起一层涟漪,去调节我们的生活。人生的意义不在为金钱而奔波,为名利而奋斗,在于懂得寻找生活中的淡然,在淡然中品味。

就像白岩松的序言中所说“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做一些无用的事,我们需要将生活节奏放慢下来,如何放慢呢?那就去做慢节奏的事情,去品茶,去品酒,去听琴音,在做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习惯,该快的快,该慢的慢。忙完了,就可以慢下来,去修炼,去剔除毛躁的心理,去抛弃无谓的梦想、目标,丢掉焦虑的心情。

茶,似乎就是一种饮品,可你真的会喝茶吗?你的喝法称得上是品茶吗?现在,大多数人都将茶作为一种解渴饮品,而不是一种体验生活、领悟淡然的方式。在细细品茶的过程中,你曾享受到了悠闲的快乐吗?没有,因为大家从不细细品茶,享受快乐从何谈起?正所谓:“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酒,我们都是不喝酒的人,自然不懂酒。在我们的印象中,有酒后失态,酒后驾车,但也有酒后即兴。酒在现在都是作为应酬的饮品,谁还会来仔细品尝呢?陶渊明曾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酒对于真正懂得品味的人,只是一种托子。

在这充满物质的世界里,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

趣品人生读后感


经过编辑的精心挑选,我们带来了最新的“趣品人生读后感”,读完作者的作品后,我们要将其精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完成这本书后,我们需要仔细整理我们的思路和感受,以便撰写出优秀的读后感。以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趣品人生读后感 篇1

这本书分成茶、酒、琴来介绍,根据于丹自我的理解和体会来描述一些看上去无用的事,其实,这也是在写人生。生活是很复杂,但永远要有闲趣,要有美。

你有没有想过工作、学习之之后弹一会儿乐器?在闲聊时喝一小盏茶?在晚饭后自娱自乐地品上一杯小酒(或喝一点儿酒酿)?也许没有吧?每一天都循规蹈矩,每一天都在繁忙地学习、工作,每一天都在毫无好处的事中浪费时间,那么,你会变成一个机器。确实,我们需要放松一下,大城市里的人,如上海人走路都比别人快许多,谈何生活?

茶,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人在草木之间”。喝茶,大家都会;品茶,品出它的滋味,你会吗?就应不会的。此刻更多的人把饮茶当作解渴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一种生活。鲁迅先生曾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酒呢,此刻成了一种应酬,哪里会好好品尝呢?摘仙人—李白有一篇诗中写道“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顷三百杯。”真是体现出了一种豪情海量。琴,十分雅致,我也在学琴,我总觉得琴能心旷神怡。音乐之美,是任何人无法抵抗的。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快乐,也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趣品人生读后感 篇2

于丹在与读者阔别三年之后,推出了新作《于丹趣品人生》。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我,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

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

于丹选取了茶、酒、自然山水等每个人都能够触摸到的载体。这些载体无关物质财富,又十足中国式,自成一套仪式,能够让每个人找到一种心灵寄托。

为此,于丹延续了心灵鸡汤式的风格,或引经据典,或直陈观点,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阐释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地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

于丹用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且停亭的故事阐述自我对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个单立人,就是停,人进了亭子就停下脚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后就有了好处。我想,《于丹趣品人生》的好处就在于,于丹想在忙碌生活里给大家搭几个小亭子,让匆忙的脚步有停歇的时间。

那么,我们究竟就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我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我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我的心灵。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哲理性的语言俯拾即是:喝茶未必要最好的,关键是要学会品味,才能滋养心,明月清风是最好的滋养品,走到山水之间,才能够感觉到与生命有如此亲近而深刻的融合------这些精妙的语言背后是对生活通透的感悟,需要我们用心细细品味。

人能够憧憬未来,能够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此刻。于丹透过讲述琴酒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其实很搞笑,不妨学习古人的意趣,在抚琴品酒饮茶里趣品人生。

趣品人生读后感 篇3

题记:又到了一学期一次的教科研考核,要交一篇理论学习读后感,想起最近读的书《于丹趣品人生》。就写它,一举多得:整理思想、应付考核、向同事推荐。

曾经在《读者》中读过这样一段话,很是喜欢:“静是一种境界,是精神与灵魂的平静,是看透名利得失、荣辱成败的觉悟,是内心本质需要的理解和把握。它平和、恬淡,宠辱不惊;它纯真、灵动,不沾染世俗尘埃;它淡泊、舍得,超然于名利场外。一个心灵宁静的人,高朋满座,不会昏眩;曲终人散,不会孤独;成功,不会欣喜若狂;失败,不会心灰意冷。心静的人就能做到:坦然处世,洒脱处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初读《于丹趣品人生》,突然又想起了这段话。

翻开《于丹趣品人生》,开篇白岩松作的序,一句反问“我们怎么了?”,让我们不禁深省: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似乎没有一刻能够平静下来。正如他所说的平静正成为一种奢侈品。

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每天面对学生层出不穷的问题,作业中乱七八糟的答案,一些家长的不理解,再加上工作、生活中的杂事……种种种种弄得我们焦头烂额。我们的心是浮躁的,我们的学生也是浮躁的。在这种浮躁的氛围中,我们懒得去听学生的辩解,静不下来去思考。生活的快节奏,让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声绕梁,邀山水入境的闲适成了虚影。

记得《功夫熊猫2》中,师傅告诉阿宝说:“我修练五十年,苦思冥想,悟到了功夫的最高境界,那就是----静下心来。龙岩上滴落一滴水珠,每一滴灵动的水珠都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而静下心来,让这力量一切皆有可能。”

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安静是一种生产力。”书中这句话令我犹如醍醐灌顶。“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松下听琴,月下听箫。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松风,觉耳中别有不同。”古人这种佳音相伴的日子,一定与他们保持着那份安宁、恬静的心境不无干系。如今,即使置身鸟语花香之中,又有几人能感知出此等天籁的美妙呢?

也许现在的我们不能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地悠闲,也不能像李白那样游遍名山大川,在山水之间陶冶性情,吟诗作赋。其实在这个繁华而纷扰的世界里,我们能做的,只是静下心来,听一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用一双诚实的手,缝补一下自己偶尔会有漏洞的生活,在闲暇时,放下纷扰,放弃旅行团,自己一个人或邀三两好友随性而行,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得失。我们要做的,只是静下心来去听听学生的解释,理一理学生、同事给我们的启示,捕捉并记录下自己那些突然闪现的火花,思绪。甚至于伏案太久了,站起身来,做几个深呼吸,看看窗外学生玩耍的样子,回想一下自己童年时的那份无拘无束……

合上该书,我想,在喧嚣的红尘中,今后我一定会让自己这颗浮躁的心时常回归于安然和宁静,偷得浮生半日闲,泡上一杯浓茶,捧上一本闲书,于音乐中聆听生命的真谛,从书香中品味物外的超然,思考除了金钱和名利之外的人生。相对于历史的长河和浩瀚的宇宙,我们只是一名匆匆过客,何必奢求太多呢。

读过《于丹趣品人生》之后,你会认为,在适时的空当为自己找一个充分的理由,安静地坐下来,听听自己的内心,少一点功利心,多一点真性情,这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趣品人生读后感 篇4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范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当今社会,“幸福感”开口闭口都被挂在嘴边,但能有几人会自认为是幸福的呢?工作的压力,生活的无奈,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让现代的人们越来越觉得幸福渐行渐远。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如何找到幸福?在《于丹趣品人生》中,于丹教授闲话“一山一水一世界”、“琴棋书画书酒花”,于洋洋洒洒的字里行间,不单单是在品评山水,谈论诗词歌赋,茶道美酒,而是在阐述人生的道理,令人有所领悟。要珍惜“此刻”,活在当下,用“心”才能体会到快乐,寻找到幸福!

在书中,于丹教授讲述了这样的一个寓言故事:有一座神像,一张脸面向未来,一张脸面向过去,庄严肃穆,受人膜拜,意味着一直向前看规划未来,一直向后看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但当路人问道他的“现在”在哪里的时候,神像居然轰然倒塌了!他无法解答这样的追问,也承受不起。只有珍惜此时此刻,把握好现在的生活,才不会因为错过了机遇、没有尽心尽力做事留下遗憾,如此我们才能无愧于过去,才能迎接美好的未来!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而现在除了有意义,还应该有意思。当下生活,如能添加一些趣味,就会日日欢欣,生机盎然。就是说我们在珍惜此刻的时候不但要努力工作,而且要增加一些趣味,不要迷失自己,不妨学习下古代文人雅士的境界,抚琴、喝茶、饮酒、游山玩水等。并不是一定要有多少闲暇的时间,要有多么高档的环境,要有怎样固定的模式,只是调整自己的`心态,重要的那种意境。一样的抚琴、喝茶、饮酒、游山玩水,与谁一起,在哪里,因为什么,环境如何,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快乐与否,取决于你的“心境”。能够静下“心”来,用“心”生活,随处我们便可以发现快乐,感觉到幸福。一座山,一条河,在于丹的笔下都是有情感的,她认为:山的四时都是有表情的,如同人的心境。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很唯美也很用“心”。幸福是什么?网络上形象的形容为“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只要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便是幸福。给饥饿的乞丐一个冷烧饼,他会感觉幸福,给皇帝摆上满汉全席,他也未必觉得这样就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由心而生,用“心”寻找快乐,才会幸福。漫漫人生路,成功也好,坎坷也罢,我们都要这样走过,为何不让自己快乐一些呢?快乐是要自己来寻找的,父母的叮咛、亲人的关爱、朋友的小聚、一阶段工作的完成,哪怕是春天里见到刚刚破土而出的小草,听到久违了的老歌……只要你去体会,快乐无处不在。幸福对现代人而言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人一生要为自己承载很多意义和价值,要为社会承担许多使命,为家人承担种种责任,但是,总会有一些欢欣的、活泼的瞬间,贯穿于生命中,让我们趣味盎然。只要我们能够抓住这样一个个“此刻”,所有的过往可以用来追忆,所有的未来可以用来憧憬。那么我们“此刻”便是幸福的。

于丹教授说:“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或是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荡着,躁动着,以这样的心看世相和自我,能没有偏差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此时,我便静下心来,伴着一杯清茶,写下自己的一点点感受,慢慢回味如此醇美的心灵鸡汤——————《于丹趣品人生》。

愿天下人,都能够珍惜“此刻”,寻找到自己的幸福!

趣品人生读后感 篇5

生活的艺术读《于丹趣品人生》有感六3班朱语

生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无论你快乐不快乐,时间永远在流逝;无论你幸福不幸福,你依旧得活下去。怎么生活,是一个未知数;活的怎么样,是一门艺术。

于丹在趣品人生一书之中提出了一些看法:人们的生活普遍加快,为了挣钱拼命工作,没有一点幸福感。人们为什么有了钱却还是不幸福呢?于丹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内心的容量不同。虽然我对幸福没有完全的理解,但是我想,既然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房价的增长,油价的提高等社会现象,如果你的内心容量够大,坦然接受这一切,而不是只无谓的抱怨,你计较的少了幸福就多了,因此我认为:内心的容量决定生活的质量。

但同时我觉得,幸福指数的高低和付出的多少是成正比的。任何一个人如果不工作就无法生活下去,因此每个人都会有压力,在尽可能少的抱怨下接受压力,反而事半功倍,幸福感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而如果在不断地抱怨中继续接受压力,那么即使完成了工作,也毫无成就感、幸福感可言。比如我的压力来自于我的学习,如果我遇到一道数学题,老师在鼓励声中教会我和在批评声中教会我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任何人都是有压力的,只有拿一颗乐观的、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压力,压力才能转化成动力。

古人云:能闲世人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的意思是悠闲地对待别人当作压力的事情,才能有时间去满足自己的幸福感。幸福来自心里,当心被压力占据,容不下别的东西时,幸福又从哪里进来呢?只有空的杯子才能盛满上好的美酒。可见一味地往心里面加没有用的东西,结果心满了,该装的没有装,不该装的全部都是。

可见放空自己是多么重要,书中认为放空的方法,如:烟、酒、琴、茶等。但不论是那一种放空方法我觉得都是有用的,关键是看如何把握。对我而言,弹吉他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琴声中去,忘掉世界的烦恼,也是一种享受。另外,出去旅游,看看风景,或者与人交谈、倾诉,再或者听听音乐,玩玩电脑都是一种放松的方式

。只需要控制一个度。超过度得本身就成了玩物丧志,控制很重要。

于丹的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的启示,让我对生活的艺术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我认为在忙与闲之间的取舍就是幸福与不幸福的关键所在。我想:这就是生活的艺术吧。

趣品人生读后感 篇6

前几天读了于丹的新作,读后颇有感触。

“品茶、饮酒、弹琴”是古人推崇的高雅之举,当然,在古代生产力比较落后的背景下,能品上茶,喝上酒,弹上琴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劳动人民还是为生计而奔波,最多喝碗粗茶,饮杯劣酒罢了,弹琴之类的就更谈不上了。但是,作者在文中透露出来的“放慢生活节奏、品味人生点滴”的哲理还是很有现实好处的。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尤其是中国,三十年大发展天翻地覆,个人、企业、社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于人,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充斥在角角落落,品茶、饮酒变成了不得已的应酬,弹琴学艺也仅仅为了加分升学。于是便有了下方这句于丹的话:“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平静。”心不平静了就会感到累,感到压力山大,人会变得更加急躁,于是便陷入这个恶性循环中去了。

冷江鳖业(主要是我)目前也有也有这种思想存在,为了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我们一步步向外发展,想在短时间内做很多事:开拓新市场,开发新渠道,研发新产品,组建团队,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等等等,这些事确实都是我们发展过程中务必要解决的,但此刻看来,根据企业自身实力与现实状况,分主次,分步骤地实施,效果会更好些,做企业是跑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而且我们的目标也是做百年品牌,不是要一时的风光。

看了这本书,我有了以下感悟:事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但不是全部,我们需要事业以外的兴趣爱好与朋友,这是不矛盾的,有益的;很多事欲速则不达,持续好的心态,把基础工作做扎实,量力而行;有时候放慢脚步,做个调整,会有利于接下去跑得更快;心里平静有利于个人健康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11篇


编辑的文章能够让您更全面地了解"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欢迎来阅读哦!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还请收藏下来。时间过去了,但总有一些读物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完之后我们会从中获得许多启示,心中也会产生更多的想法,领悟更多的道理。所以,通过写读书笔记,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1

周六早上,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其中大树与调皮的小男孩的故事,对我的触动很大。

从前,有个孩子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到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长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了盖房子。”又过了几年,青年变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作为中年人我也应该到别处去看看。”大树说:“你可以把握的树干砍了做成独木舟。”中年人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人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说:“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更不会理我了吧。”他说:“不,现在我只想陪你一起晒太阳。”树桩开心极了。

这个人的一生都在像大树索取,而大树所要的回报仅仅是他的陪伴。大树就像我们的父母,都是无私的,为了儿女,给予他们所有的一切。

百善孝为先,我平常对父母索取的多,对父母的体谅少,常常因为饭菜不可口就大发脾气,由于父母不答应我的要求就大哭大闹,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现在我知错了,应对父母怀感恩之心,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孝心常在。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2

周六早上7:30左右,我收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深受启发!

孝为德之本。早在古代,甚至更远以前就有了这一观念,孔融让梨、岳飞精忠报国,都是这类典型的代表,就连伟大的周总理在操劳于繁重的国务之余,也无时无刻不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老父亲这些都明确了从古至今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然而现在,有些人却忽略了孝的重要性,由于大多数人都是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的日子。

于是乎,在生活中,就常常能看见下面一幕幕场景:快餐店里,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饭,,母亲却在一旁满脸笑容地看孩子吃;饭桌上,添菜的永远是母亲,儿子却不知道为父母添;大人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地拼命工作,小孩在一旁悠哉闲哉,还埋怨父母工资太低,买不起豪华的洋房别墅

百事孝为先!正是因为有爸爸妈妈才能有我们今天的生命!不仅如此,父母还给了你明亮的眼睛,让你去观察世界;给了你灵敏的耳朵,让你去倾听世界;给了你一双腿,让你去走遍世界;给了你一双手,让你去改造世界;给了你一颗心,让你去感受世界难道我们不应该心存感激吗?我觉得,孝敬很简单,只要遇到一些山珍海味或一些好玩的先想想父母需不需要在考虑自己,平时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

节目虽然已经播完了,但它所包含的内容还深深印在我心中!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3

看了TVS2《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节目后,我不禁思考,感恩,到底是什么呢?

感恩,顾名思义,就是感谢别人给予的恩惠。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是进步与文明的体现,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根基。值得感恩的不仅仅是对上苍,我们对父母、亲朋、同学、同事、领导、部下、政府社会等等都应始终抱有感恩之心。我们的生命、健康、财富以及我们每天享受着的空气、阳光、水源,莫不应在我们的感恩之列。一位盲人曾经请人在自己的乞讨用的牌子上这样写到:“春天来了,而我却看不到她。”我们与这位盲人相比,进一步说与那些失去生命和自由的人相比,目前能这样快快乐乐地活在世界上,谁说不是一种命运的恩赐,我们还能时常愤怒得发抖而总去抱怨命运给自己的不幸和不平吗?所以,尽管苦难不能忘记,罪恶必须得到惩罚,但我们也的确应常怀感激之心并努力回报那些给予我们恩情的组织和人朋。

花儿,你要感谢小草,是它愿做你的陪衬品,衬托了你的五彩缤纷。小草,你要感谢大树,是它愿做你的替代品,为你遮挡了洪水侵袭。大树,你要感谢大地,是它愿做你的滋养品,给了你肥沃的土壤,能让你在这片黄土地上点缀自己的色彩。

早上,国旗下讲话的老师向同学们述说感恩的知识。人们帮你,你要感恩,花儿为你绽放甜美的笑容,你要感恩;新鲜的水果为你解渴,你要感恩。我们要带着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你才会更受尊重。

感恩,一个熟悉的字眼却又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我感谢父母,生我养我,给了我家庭的温馨;我感谢老师。教育我辅导我,给了我渊博的知识;我感谢周围的每一个人,给了我人间的真情、友情和亲情。

一颗感恩的心永存人们心间。它是黑暗中的火焰,给人们光明;它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给人们滋润;它是沙漠中的一弘清泉,给人们期待。俗话说得好:“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有的人甚至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报恩的。我赞成他的观点。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一出世父母就有恩于我们,我们要懂得以德报德,以恩报恩。让恩情融入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温暖,让世界多一份爱,恩情满天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而不要成为那冷酷无情的动物。感恩是人类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把这美德代代相传,让世界充满爱!

心,我有;感恩的心,我争取拥有!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4

今天早上,我早早的起床,如约的打开电视机,观看于丹老师的讲座。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四个内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男孩,他很爱发脾气,因此,他的朋友就很少。有一次,他的父亲对他说:“你以后要是在发脾气,就往这个木桩上钉钉子!”过了一个星期,木桩上的钉子已经密密麻麻的了。又过了一个星期,小男孩突然发现木桩上的钉子越来越多,于是,他每天都克制自己不要发脾气,过了一个月后,钉子从密密麻麻变成了零星了,又从零星又变成了空白。小男孩非常开心,后来,父亲把他领到了木桩跟前,叫小男孩把桩子上的钉子全部拔掉,可此时木桩上显现出许多小洞洞,于是小男孩明白了,虽然钉子拔掉了,但对别人的伤害是永远弥补不了的。从此以后他变成了一个听话懂事的小男孩。

听了这个故事,让我懂得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乱发脾气,尊敬长辈,就像妈妈说的那样百善孝为先,我要孝敬自己的爸爸妈妈,听从爸爸妈妈的教导,做一个人见人爱,人 见人夸的小女孩。

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她教我们应怎样做人,以后我们应多听于丹老师的讲座,在生活中不断的提高自己。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5

这天,我在辽宁电视台公共频道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职责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我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听完以后,我十分感动,这不就是每个当父母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职责心的孩子。再看看我们此刻的父母们,哪个不是为了自我的孩子倾其所有,但现实却不是故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不孝顺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之后,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十分普遍的例子,此刻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就应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能够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构成不了任何的职责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职责感?那么普通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职责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职责感是如何构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职责心,务必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觉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比较,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职责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我的父母,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讲座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让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齐读书,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都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他们就构成了自我的职责感。回到家中,对父母也是关心备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孩子职责感的构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节目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我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6

今天我在吉林教育频道收看了于丹老师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受益匪浅。

节目的开头讲的是一个小故事。把大树比喻成父母,大树陪着孩子长大,时时刻刻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树枝、树干,让孩子实现了愿望。孩子长大后,大树变老了,孩子知道每天陪着大树。这时于丹老师讲到了“孝”字。百善孝为先,要我们知道感谢父母,尊敬师长。()“仁”字是要我们充满爱心,和善待人。“自立、自强、自信”是说孩子的成长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经验和悟性。

想想自己,有时候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他们啰嗦。有时候他们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我总是不情愿。想到这里,我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而我却不知道感恩,总惹他们生气、伤心,真是太不应该了。我今后有空闲的时候,给爸爸妈妈送一杯温水、一杯热茶。足以表达女儿的孝心。帮妈妈拿东西、洗几次衣袜,只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我学会感恩。

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最主要的,否则即使你考试得了100分,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7

今天,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使我对感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感恩是出于真诚恳切的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但感恩,并不止于此。当一个人经常说感恩的时候,他的生活便少了一份报怨,多了份珍惜;当一个社会经常说感恩时,他的世界便少了份纷争,多了份和谐。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是一种知足,一种珍惜,一种前进。

我们感谢父母,从哇哇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所以感谢他们给予的生命,抚养我们成人;感谢老师,从上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我们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燃烧着自己,点亮着他人。感谢他们教给我们知识,引领我们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感谢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所有给予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

感恩,让我懂得天下父母之心尤为贵;感恩,让我懂得承膝于祖辈的乐趣;感恩,让我领略到阳光的妩媚;感恩让我明白什么是披肝沥胆,风雨同舟;感恩,让我明白鸟语花香,蔚蓝的苍穹。

感恩深深,真情切切,感恩使我懂得如此之多,?因为有了爱,所以感动;因为感动了,懂得了感恩。亲爱的同学,有过这样的感动吗?如果你曾感动于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声祝福、一句劝勉,如果你曾感动于一缕阳光、一片绿叶、一颗露珠、一泓清泉,如果你曾感动于乳羊跪母、乌鸟反哺、落红护花、落叶归根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题记这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

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四、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潜力?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练的语言和

高度的概括潜力,使人叹为观止。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

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让我们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立、

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让我们在应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

更加从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

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总能引起人们的遐想,这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做一个感恩的人吧!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8

看完了于丹老师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后,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要心存感恩、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爱我们的人,而不能忘恩负义!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更是尽心尽力的,不惜任何代价的!而我们,却是怎样回报的呢?从于丹的讲解中,有一个事例是这样的:有一个母亲太溺爱自己的女儿,有一天,她自己在倒水时,一不留意烫伤了自己的手,当她将自己的手伸到正在看电视的女儿面前想寻求帮忙时,她的女儿竟然不耐烦地说:“快让开,难道你没有看到我在看动画片吗?”这难道就是我们对父母的报答之恩吗?我们只明白索取,觉得父母给我们的一切都是就应的,可我们又给了父母什么呢?同学们,你为下了班的父母端过一杯热茶,还是为父母洗过一次脚?记得民间有一句俗语: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连动物都懂得感恩的含义,何况我们人呢?不,我们更就应懂得回报!

我们不仅仅仅只是对父母感恩,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朋友、还有帮忙过我们的好心人,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特别是我们的老师。老师您每一天都在默默的奉献着,为班里的事情操心着,多累呀!您从来都没有抱怨过,我们还是总惹您生气,不好好学习。老师,您辛苦了!我们以后必须会好好学习,不会再惹您生气了!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要学会感恩去报答,感恩是没有界限的!让我们每个人都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世界将变得更和谐,更友善!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9

周六早上八点十分,我准时打开电视,收看于丹老师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于丹老师语言妙趣天成,一个个小故事被她娓娓道来,而这些搞笑的故事又都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有关孝心的部分让我感触很深。

什么是孝呢?,于丹老师首先发问,然后讲述了一个《男孩与苹果树》的寓言故事:男孩小时候很喜欢和大树玩耍,大树每一天都等待着男孩;到了男孩少年时期,大树让他摘取果子换取学费和玩具;青年时期,大树又把树枝给了男孩盖房子和娶新娘;之后大树贡献出树干给中年时期的男孩做独木舟去周游世界。能够说大树为男孩付出了一切,最后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桩。当男孩成为老人时,他想去的地方已经去过了,想看的东西也已经看过了,此刻他只想和树桩在一齐晒晒太阳。

故事中大树和男孩的关系多像爸爸妈妈与我的关系呀!都说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是父母的爱,它只求奉献不求回报。而作为子女又就应如何呢?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作为子女要有感恩的心,即孝心。古时候就有孔融让梨的故事,现代有敬爱的周总理吃饭时总是先给父亲喂饭;田世国为救母瞒着她偷偷捐肾;台湾企业家赖东进跪着给失明的父母喂饭。看看我自我,在家是个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平时要什么有什么,可一遇到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我就会对爸爸妈妈大发脾气,怨东怨西的,甚至有时对他们的说教不屑一顾。

记得不久前我和妈妈一齐去商店,妈妈原本是准备给我买笔记本,但是到了商店,我就被里面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所吸引,看看这支笔、摸摸那支笔、再试一试,哎呀!这些可真漂亮。妈妈已经选好要买的东西,我笑眯眯地对妈妈说:给我买这套钢笔吧,妈妈说:你都有那么多笔了,还要,不买。一听这话,我的脸一下子就变了,小嘴翘的老高,之后,妈妈再问我还有什么东西没买吗?我就爱答不理的。事后我静下心来想了想,自我确实已经有很多笔了,要它也只是因为好看,正像妈妈说的买就买确实需要的,不要贪图好看。想想在生活中妈妈对于我确实需要的东西,无论它多贵,妈妈也从不拒绝,总是很痛快地答应。而可有可无的东西,妈妈就会让我思考到底需不需要。我当时却因为妈妈的拒绝而生气,此刻想来十分惭愧。

生活中爸爸妈妈总是在一点一滴地关心着我。好吃的、好喝的都是让我先吃;而剩饭剩菜从不让我吃;脏了的衣裤、袜子只有我脱下来放在一边,妈妈总是第一时间将它们洗干净;每一天下班后他们又总是第一时间冲进厨房为我准备可口、丰盛的饭菜;我有不开心、不顺心的事总是向他们述说,他们会为我排忧解难,而他们却从未对我讲述自我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难事和不快,因为他们总期望我每一天快快乐乐地、健健康康的。

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后让我明白孝敬父母,懂得珍惜父母之爱,师长之爱;让我明白抵抗挫折、自立、自强、自信的重要好处。所以,从这一刻开始,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10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充实了自己的人生!

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四、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她精炼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使人叹为观止。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让我们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立、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更加从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

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总能引起人们的遐想,今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做一个感恩的人吧!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11

周六的上午,我收看了导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这个讲座加强了我的素质教育,培养了我的社会价值观与人生观。

我知道了教育不是填鸭式的接收前任的经验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结论;这个世界上知识固然重要,但比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与其给人一堆金子,不如给人一个点金的金手指;一个人要想写下无悔的青春,要想写出瑰丽的诗篇,就要点亮自信的明灯,对自身的力量怀抱坚定的信念;居里夫人说过一句话: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是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活着的人总要工作。一个人在社会的煎熬历练下舒展自己的生命,并用自己的生命成全社会这就是我们期待的最好的相遇方式。

儒家创始人孔子讲究一个“仁”字,于丹老师讲了人格教育,它是人际关系的扭动,需要靠行动上的态度来获取。人的成长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学业、阅历、人格。其中阅历与人格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得到。要有信心,有恒心与毅力,将来才会走向社会的最高峰。只要自强不息,成功就属于你。社会就好比是一锅沸腾、滚烫的水,它不会因为可怜你,就会降低它自己的温度。所以,我们应像那把干茶叶一样,寻找自己的方式,成全社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每人都应怀揣一颗感恩之心。感谢生活、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朋友等,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我们做教师的更应该教育孩子从小知道感恩。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同时也应对其他的需要帮助的人奉献自己的爱心。

教育只是人生的起点,而我们的终点,应是我们自己寻求的方式来升华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看了这个讲座,我树立起了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让我知道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有人说善良的本质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对别人的帮助,哪怕是一点,一滴,我们都应当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应当成为每个人的美德。

当我们用感恩的心去生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天也这般蓝,树也这般绿,生命是这般美好!让我们一起学会感恩,收获别样的人生。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1000字


为了丰富自身的知识面我们都会撰写相关文档,范文是我们写作路上的“启发器”。通过评赏范文,参考修改后,最终写出满意的文章。你经常积累【范围类型】吗?也许"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就是你要找的,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篇1】

几天来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于丹老师所著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书中于丹老师借助自己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阅历,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围绕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较全面的向我们诠释了论语中那些简单而又千古恒常的真理。在仔细研读于丹老师的讲解时,我体会到了,她所阐述的思想,其实《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于丹老师认为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每每运用这些穿越了千古尘埃的简单真理来,解读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困惑时,都会产生阵阵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顿悟。

于丹老师在书中有着这样一段关于处世之道的心得: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对一切。”

阅读到这一段时,不由的在脑海中闪现出班上那几个被家长娇惯的已无任何道理可讲、“无药可救”的学生来,纵使各科教师多么耐心地循循善诱,不计前嫌,也无法祈得他们的改变,老师们只能被他们的不可理喻一遍遍的践踏着的尊严,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想,我是老师呀,我怎能和孩子一般见识呢于是在继续的关爱中,继续遭到这几孩子的践踏,懂事的孩子有时会来劝我,“老师别和他生气,不值得。”

片刻一阵惊醒,孔夫子在两者之外的第三种态度是多么的恰如其分啊,老师也是有尊严的人呀,为什么对待如此这般的学生要无谓的浪费你的情感、用不值得的仁厚对待那些有负于你的人呢。这样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啊,我想孔子的这个在态度就是要告诉,应该把有限的情感,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吧。

心里暗想,下学期不妨就来尝识一下吧,这第三种态度的教育理念,看看到底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在我的极力推荐下老公也开始拜读起这本书来,一天茶余饭后两人便交流起读书的心得来,他说,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孔子提出的三不,即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他说,自我比照了一下,觉得自己好象做不到也做不好,我笑道,那是。聊到兴头,我也将这两天自己的思考和盘托出,在刚刚嘲笑老公的瞬间和述说自己思考的同时,我突然反问自己,这第三种态度,夹乎于两者之间,你真的能把握得到,把握的准吗,在运用这样一种态度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其实也会是一不小心就非左即右的呀,就这么一个字“直”,也决不是那么简单的和易于把握的呀。,

又想起了于丹老师的话,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那么简单的真理,到底又该如何把握呢我想,也只有在漫漫岁月的实践中,慢慢的去顿悟吧……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篇2】

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觉得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的社会里,又仍然那么实用.特别是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又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一种纯粹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对当今社会的人,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于丹《论语心得》中列举了许多浅显易懂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如:“处世之道”中讲到的寓言故事: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钉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定要先往远想,这样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减少自己将来的悔恨。

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该少些指责和抱怨,给学生多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的开展。要知道,虽然你能够拔掉钉子,但是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因此作为教师应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一名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高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任。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人才、造就人才重任的。

二、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篇3】

不朽的孔子永恒的《论语》我在最近又温习了一遍《于丹论语心得》,突然觉得她就是在针对我的心境所写的,她写出了我心里想说又写不出来的话,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来解读《论语》,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读过,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有些许悟道。

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老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秘诀就是去找到内心的安宁。我把内心的安宁理解为:平和。以乐观向上、闲适超逸的性情融入环境,当然,要达到孔圣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师所说的那种和缓、从容谈何容易,必须经历千锤百炼方能修成正果,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可以让我们少一点烦恼,多一些快乐,正如我的境况,我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在一个有近300名教职员工的学校里曾经是个引领者,来到这里,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曾经的辉煌不在,孤单而无奈,如果沉湎这些,就是抱头痛哭都不为过,但是想想,有得有失,关键是我得到的是我最想要的,失去又有什么可惋惜的呢?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得失就在转念之间。你的心田越淡定,越从容,你就会舍弃那些剧烈的、宏阔的、声张的、外在的情势,而尊敬恬静的、心田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刻,可以或许不失去自我,可以或许做到最佳。读后让人豁然开朗,淡然微笑,还让人掩卷而思,浮想联翩,顿时,心静谧下来。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已步入不惑之年,对人对事已接近淡然,虽然有些人有些话触到敏感的心灵,难免有些黯然,但我总是愿意把它往好处想,不争不恼,一笑而过,“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想开些,何必计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也有很多的感悟,现在,对学生也是宽容很多,因为我自己有孩子,她也曾因为老师的原因哭倒在我怀里,我的心也曾痛过,我不想别人的孩子也因为我哭倒在别人的怀里,所以每句话我都掂量一下我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吗,结果失误减少了很多。

另外,我知道孔子教书有好些特点。从某些方面说,孔子是一个好教师。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朴素平和、谦虚贤达,博学睿智,平易近人,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博大、仁爱和快乐。首先他注意道德品质的培养。颜回、曾参的粗衣淡饭。刻苦钻研的优良品质,孔子一再表扬。宰予懒惰,夸夸其谈,孔子严厉地责备过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的劳动热情,都是他的光辉面。原始的孔子,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其次,孔子教书能了解学生们的优缺点以及他们的特长和个性。曾参的德,子路的勇,颜回的好学,子贡的聪明,孔子常常能信手拈来,并提出“因材施教”。他是温和的,如春风拂面,从来不训斥学生,我也悟道并不是老师声嘶力竭学生就会按照你的要求来的,有时需要的只是绕指柔,我读《心得》,学孔子,做一个快乐的老师。

《论语》通知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以文言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聪慧,以聪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排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仍能让人体悟到经典的聪慧与温暖。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篇4】

我喜欢国学,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宝典。读过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我的心灵被震撼,我的精神被冲击,我的灵魂被牵引。远古时代的孔夫子似乎来到我们的身边,用温和的语气跟我们诉说着天地人之道、处世之道、为人之道、人生之道。

记得上初中时在教室里读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读的不亦乐乎,却不懂其意。心中疑惑我们现代人为何要学习这些深奥难懂的古文。后来,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了解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的道理之深刻,思想境界之高,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去领悟、去实践。

于丹教授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当今社会现实,阐述了其中的道理。看似深奥的古文古语,一下子变得简单明了。对于我这个不爱动脑筋,文学功底不深的人来说,读《论语心得》是了解《论语》的最佳途径。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心浮躁,精神空虚,人人都在追求物质,追求幸福。物质越来越丰富了,幸福感却越来越少了。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到,想要生活幸福,活的有意义,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相处和睦,爱岗敬业,安于本职,奉献社会。现如今的世界很乱,社会成了大染缸,是因为人心变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了。对于如何拯救当今世界这个问题,曾有人说,到中国寻找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西方国家都在学习孔子,研究国学,开办了孔子学院。因为只有孔圣先贤才能拯救这个不安分的世界。平常的生活中,除了学生应付上课和考试,极少有人去认真学习《论语》,更不会将《论语》作为生活法则去遵循和实践。我想正是因为我们缺乏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不懂得处世之道、为人之道。在生活中受挫,心态不平衡,总是与幸福无缘。

一个人如果偏离轨道行走,会越走越偏。价值观错误,行事不端,这样永远无法拥有幸福,甚至走上不归路。在社会交往中,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在什么职位,就做什么事,不能越过职位,去做本不该你做的事。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意思是说,学生子贡问老师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人终身去遵循的,老师说,这个字应该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能强加给别人。做到宽恕自己,宽恕他人。孔子的言语总是温和的,态度是谦逊的。他从不严厉苛责学生,更不会强令学生要怎样做。《论语》并非古板教条,在那个远古时代,一位圣贤老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周游列国,带领门下几千名学生。他们跟老师学习,与老师探讨,研究学问,思考问题,寻找人生真谛。一个个学子与老师的故事在于丹的语言下栩栩如生,仿佛让我穿越时空来到孔子门下,虔心做学问。

我们想要快乐的生活,就要做到修身养性。用心品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感悟《论语》中的真谛。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用豁达的胸怀,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安宁,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篇5】

借市教育局组织开展“读书思廉”活动之机,我在工作之余,忙里偷闲粗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一书,对其中的道理虽然谈不上大彻大悟,但也感到收获良多。

《〈论语〉感悟》中讲述了七道: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于丹教授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感悟的方法来解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们心理,对我在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帮助。结合自身体会,我主要讲以下几方面感悟:

首先读《〈论语〉感悟》一书,让我觉得豁达的人生态度十分重要,自我到开发公司上班后,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公司工程项目建设是滋生腐败的土壤,是教育系统高危部门,因此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尤为重要。书中所讲小故事无不体现人生的哲理,让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灵魂。从于丹教授《论语》感悟中能够获取人生所需要的种种心态。

在作者引用的故事里,有这么一则故事,让我感触很深。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在现实生活中必定会碰到许多难题,如果事事只考虑个人利益,势必患得患失,影响工作。我想有一句话很有道理,“做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说吧!”只要认准的正确的事,不要过度计较得失,一往无前地把事情做实做好,这样才能做到问心无愧、心安理得。

其次读《〈论语〉感悟》一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如何去学习。近几年来,我从教育一线管理人员学校校长,到局办公室再到局纪检监察室部门,现在开发公司工作,跨度很大,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积极主动的学习尤为重要。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之文也。”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而且愿意好好去学。乐意向他人请教问题,这是一种难得的态度。到开发公司工作一年多来,由于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本人一是虚心向同事请教,二是积极主动地多做工作,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并在实践中虚心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再次读(论语)感悟一书,感悟到一个人积极开拓、进取善变的重要性。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描述,一个热气球上有三个人,他们在上升的过程中出了故障,必须舍弃一个人才能够确保另外两个人的生命安全,但是,这三个人都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家:第一个是环保科学家,第二个是核专家,第三个是农学家。那么,这样三个人,你会舍弃谁了?

按成年人的逻辑,一直都在比较环保,和平,粮食哪个更重要。这时候一个孩子喊了一句:“把最胖的那个扔下去。”这个答案其实最简单也是最合理的。有的时候,孩子也可以是成人的老师,很多时候,像孩子看世界一样,转换一种思维方式,也许就会让我们实际工作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因此在平时工作中需要经常转变思维方式,树立创新意识,不要受过多的条条框框限制。到开发公司工作后,深深感到许多工程项目在建设中,在符合大的政策原则、规定的情况下,需充分调动积极因素,要主动求变、善于变通,这样才能使工作顺利开展,决不能墨守成规,否则只能束手束脚,一事无成。

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正是为孔子忠于自己,善待他人的一种淡泊的襟怀所征服。不管世界如何纷乱,保持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人生,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工作,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论语》正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更教会我们用圣人的智慧温暖照亮整个人生,去正确对待生活、工作。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篇6】

(一)、为人之道。《论语》说的是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在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满足的今天,人们却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工作压力大、贫富分布不均等等一些问题都具有普遍性,这使很多人都心理不平衡,怨声载道。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想,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和别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二)、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交友还是工作,人们都想找到一个适中的生存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对他人负责任。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谈到了一个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事,也就是常说的本质工作,这也是现代企业管理所需要推崇的。但是在很多单位,都提倡要多工作,最好是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作,这样其实是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

(三)、交友之道。我想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很多的朋友,但是究竟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你一把呢?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也提到了,对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保留一条界限,朋友才能够交往得久远,有很多朋友间彼此伤害就是因为没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离。可见,通过《于丹〈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四)理想之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于丹观后感(范例5篇)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都会遇到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在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于丹观后感(范例5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于丹观后感【篇1】

于丹讲座xx观后感【1】看了于丹老师的《中小学感恩教育》之后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感触很多。

于丹老师谈到了“仁”。仁爱就是学会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良。《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

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了“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的一生。不要循规蹈矩,要学会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寻找有效的信息。

通过于丹先生的这一课,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但学习成才是第一位的。如果我不能做人,即使学会做人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于丹讲座xx印象[2]人生需要一颗感恩的心去创造,感恩的心需要生命去滋养。懂得感恩就是幸福。就在这个周日,我**了于丹教授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之《感恩教育》,这使我获益良多。

在第一堂课上,于丹教授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和一棵苹果树。苹果树非常爱这个小男孩,并且无条件地与他见面。但小男孩随着年岁的增长,来找苹果树玩的时间愈来愈少。

最后,在小男孩成为了一个老人的时候,小男孩才懂得苹果树对自己的付出。

听了这个故事,我可以推断出父母对孩子的爱。那棵苹果树像我们的父母。他们什么都满足我们,但我们傲慢任性。从未去体会他们的感受。就拿我来说吧,从小我就生活在一个小康之家,我说什么,父母都会照办,但我却什么都没为他们做过,我有时会埋怨他们不够优秀,不够完美,有时甚至会发脾气。

记得有一个晚上,我因为爸爸不顺从我,一气之下躲了起来,尽管他拼命地叫我,我也不出现,急的他像热锅上的蚂蚁。

现在想起,我觉得自己太不应该,太不懂事了。我知道,虽然我的父母不够好,不够完美,但他们有一颗非常爱我的心,为我做了很多事情。我不应该抱怨,而应该更加感激。感谢您们为我做过的事,流过的泪。

爸爸妈妈,谢谢您!

于丹教授讲述了自己的一次爬山经历,第一次爬山的时候她是跟着自己的父母爬上山顶的,登顶时,她心情很激动。在大人休息的时候,她又从后山爬了一次,再次登峰的时候,于丹教授感觉路比前一次难走,坎坷,但到达顶峰的时候却是比前一次兴奋,自豪。于丹教授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就像一个爬山的过程。他小时候从父母那里听到的很美,但长大后去奔波,他觉得生活欺骗了他,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因此,我们要学会自立、自强、自信。

人生,哪有没挫折,我都遇过挫折。我因为自己胖变得不够自信,做什么事都不敢去做,一遇到挫折就放弃,或者躲到家人的背后。埋怨事情不像自己想的那样进行,坐在一边空想,觉得生活瞒骗了自己。

但后来,我终于意识到,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有坎坷,我必须走出挫折。

小时候,我们总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就像童话一样。但当我们长大,遇到挫折的时候,却感到出乎意料,原来生活是激烈的,并没有像预料中发展,倒是多了分残酷。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坚强,坚持我们的理想,向前迈进。

就像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总会来临。

看完了于丹教授的《感恩教育》讲座,我受益匪浅。

学会感恩,学会自信,学会自强不息,从明天做起做一个快乐的人。

于丹讲座xx观后感【3】这几周来,学校组织了我们全校教职工一起**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讲座。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诠释孔子的《论语》,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她还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看完她的演讲,我真的受益匪浅,我的心都被震撼了!

我们已经**了她关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这三部分的讲座内容。但是,由于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我们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首先,人们应该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结于其中,一遍又一遍地问天地,这只会加重你的痛苦。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对于我们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用很大的方式表达。扩大后悔的后果是什么?

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在处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的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想、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担当,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是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于丹观后感【篇2】

于丹讲座观后感1

星期天的早晨,我被爸爸叫醒,一起收看由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于丹教授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节目,看到深受启发。

讲座中讲述了大量的故事和实例,尤其是一颗大树的故事,途述它把自己的全部都贡献给那个小孩,为了满足她的愿望,最后只留下一棵老树根,而小孩一直到头发白了,满脸沧桑的时候,才明白大树的用意,才感恩它,才来真心的陪伴他。就像那棵大树,我们的父母付出了所有的努力和精力来养育我们,希望我们长大后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有时间,我们也要多出去走走,多结交些朋友,不能让自己整天守在书桌旁和电脑桌旁,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观察外界的各种食物,这都是知识的积累。

只有德智体全面优秀的学生,才能称之为合格的好学生。我将为之奋斗,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于丹讲座观后感2

我看了于丹老师教育讲座,受益匪浅。人要懂得孝顺,还要仁爱。对于于丹的演讲,我知道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在社会和生活中需要的原则。

我了解到人们,从小到大,都需要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关系。多在人群中学习娱乐,而不是依赖网络,总是在家上网,不要出去和同龄人玩,交流,孩子应该多做,相信只要你做了,就没有失败。要信赖于用双手实现梦想,实现未来。

人从小要建立两两关系,多与同伴们在一起,不要老呆在家里。我们应该互相帮助,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和玩耍。其次,做家长的,不要娇惯孩子。

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从小有一个孩子,天天与大树玩耍。有一天,孩子愁眉苦脸,大树问:“孩子,你怎么了?

怎么不高兴了?”孩子说:“别的同学都有玩具,各式各样。

我也想要。”大树慈祥地说:“孩子,你别担心。

你可以把我的果子全摘了,去卖钱。买你想要的东西。”孩子摘了全部的果子,买了想要的东西。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有一天,孩子仍旧愁眉苦脸。大树问:

“你怎么了?”孩子说:“我的同伴们都出去,去世界各地了,而我却没有。

”大树说:“孩子,你可以把我的树根做成独木舟,去世界各地漂泊。”孩子把树根做成独木舟。

孩子后来回来了。环游世界后,他坐在大树旁,每天和大树一起看每丽的日出。这个故事告诉我,这棵树是一个家长,这个孩子是我们的孩子。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使孩子享受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待遇,而不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取回报。

而且,父母的教育与孩子的成长也有关系,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鼓励。在人格中学会爱、学会尊敬。这样的孩子,无论在社会上还是生活中,都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位置,等待着他的到来。

一个人,在社会的苦难中,延长他的生命。这才是最完美的。做人首先要孝,我觉得我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父亲或母亲生病时,送一杯温水和一杯热茶。足以表达女儿的孝心。其实,帮妈妈拿东西,洗衣服和袜子好几次,就说明了。

不用做得那么重大,只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会非同寻常。于丹老师讲座点燃了我心灵的空间。让我懂得、理解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懂得做人如何孝、顺。所以,人在这个世界上,在任何困难中,都不能低头,要舒展自己的生命,才是最完美的。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我非常感谢于丹老师的精彩演讲。

于丹讲座观后感3

2020年1月17日星期六早上8时,我们家长和孩子按照学校的通知,一起及时收看于丹教授《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电视讲座。主要是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为主题的一个讲座。我受过良好的教育。读完后,我感触深刻,受益匪浅。

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于丹老师通过讲述和举例,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通过“一碗米的价值”的阐述,比喻一个人、一个孩子的价值的创造。

明潦又深刻。孩子的空间大小也不同于人。除了老师和家长帮助他找到最大的价值空间外,更重要的是教育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懂得了“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快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

”在学***的同时,完成自己的开发。这是大家都企及的一种教育的境界。并严肃的指出“我们陪伴孩子成长,不能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己的发现,去完成自我成长的修复。

”一定要遵从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实走好每一步!

第二:于丹老师剖析了《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让我从我的孩子身上感受、注意并发现这一点。懂得,在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快乐地接受它。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味的让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识,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久而久之,还会适得其反地厌恶学习。作为家长,特别是作为老师,虽然是传道、授业、解惑,但也要为孩子的快乐着想,在课堂上或家庭学***些带有孩子感兴趣而且结合学***的作料,使得孩子能够有兴趣学***受新的知识。

第三:于丹老师给我讲了一个寓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个孩子特别爱发脾气,他的父亲就在墙上钉钉子来记录发脾气的次数,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钉了那么多的钉子,自己也傻了,发誓要改掉这个坏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颗钉子,慢慢地钉子拔完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

“孩子,钉子虽然拔完了,但是那么多的洞却永远也抹不掉,你发脾气的时候,让多少人为你痛心呀!”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总是发生“五个过分”的问题;在学校里受点委屈,家长就会找老师论说,试想这样对孩子的发展会有好处吗?!

第四:于丹老师讲了自己和孩子一个关于“小花篮”的故事,也让人很受启示。在学***中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要经常鼓励孩子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困难,调动孩子的学***性;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地给他打气,此时家长也要和孩子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孩子,达到了勇敢面对一切困难,积极想办法去解决的素质和品德的目的。

第五:于丹老师还讲了几个有关孩子因为学***不好、学***过大,以及在生活和人际交往等事情中,想不开就产生和发生轻生的倾向及事件的真实事例。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培养孩子个性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不能掉以轻心。

总之,在我认真仔细聆听了于丹教授的讲座,进一步明潦:无论在家庭或者学校,家长还是教师,在孩子的教育中,不但要教给孩子文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礼仪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健健康康地为自己的将来而学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让我们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下一代的教育共同努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观后感

昨天早上,我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主讲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讲座,感受颇深。

第一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孝心。于丹教授讲了一个寓意非常深刻的故事---《大树和孩子》,我深受感动,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我们孝心的故事。现在的我们自我意识非常强,尊老爱幼意识薄弱,我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二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爱心。孝是基本的,有了孝还要有仁爱心。有了这两颗心,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于丹教授说:““仁”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就是说两个人相处好了才能体现仁的含义。所以我们需要结交更多的朋友,处理好与小伙伴的关系。

”第三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自信、自立、自强。我们自信、自立、自强的习惯,只有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中才能养成。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自己独立完成。

有时候爸爸妈妈的事情还可以问问我们的建议,不管对错,都要鼓励。不要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度依赖性。一个有爱心、自立、自信的孩子更能融入社会。

第四个话题是如何教我们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感恩。孝道是中国文化传统所倡导的第一种行为。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只要我们有心,有心,我相信我们是最好的。

于丹观后感【篇3】

《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观后感

沙坡小学三一班齐雨滢

我是周日才知道老师布置给孩子的作业,看陕西四套的《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节目,我只能通过网络查到该节目,已经是晚上21:00了,于丹老师结合实例,深入浅出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同时也让我对孩子的所作所为进行了了深刻地反思。讲座的主要内容是:

关于家长如何对自己地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怎样将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一个知书达理,有责任感的人。这里提到了具有普遍现象的隔辈教育,也有大家比较关心的课外辅导班的方面,更有如何让孩子感受来自家庭的爱,可以说,囊括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于丹老师通过一件小事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做法最大动了我。

一般人看来,这件事本不关孩子的事,可于丹老师目光犀利,发觉这正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一个契机,顺势对孩子进行引导,让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对此事负起责任。看到这里,我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生活中的一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看完节目有以下几点可以总结;

1、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

2、孩子的坏习惯是怎样养成的,长辈该如何管教孩子。

3、让孩子知道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4、学会自立、自强、自信

5、热爱祖国、尊敬父母、团结才是力量

于丹还强调,家长不应该强迫孩子参加课外班。他们应该根据孩子的爱好和孩子的愿望报课外班。她还举了女儿的例子:女儿喜欢踢足球,所以她鼓励孩子们在家里不要拘束地玩耍。

看完讲座,我感触很深。于丹小姐没有阻止女儿踢足球,因为这是她女儿的爱好,显示了她对女儿的尊重。每个人都有爱好,我对孩子呢?

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后,我非常激动,在我的孩子还未成年的时候,我就看到了这么好的讲座。我相信我会让我的孩子在未来避免走弯路,培养他的自强、自信和自立。

于丹观后感【篇4】

今天听完《于丹讲座》,第一感觉就是气势澎湃。一提起女子,大家立刻会想起柔弱的、娇滴滴的西施;哭哭啼啼的、柔美的林黛玉……从古到今,没有几个女子被形容为强悍的、胸怀大志的、保家卫国的,我所知道的只有刘胡兰、秋瑾、江姐和花木兰。今天我又结识了一位——于丹。

虽然不是很了解于丹,但一接触,便知道她是我的偶像,从她抑扬顿挫的语气和雄壮的语言中,我断定她必将强悍、必将充满激-情、必将胸怀大志、必将保家卫国、必将成大器。她那豪言壮语的演讲,让人热血沸腾、激-情万分。

第二感觉就是联想丰富。说到一件物品,她就能联想到与其相关的任何事物。当说到二胡时,她想到陶渊明”辞县令,弹素琴”的故事。

当说起”儒家”和”道家”时,她说:儒家给我仁爱,道家给我智慧;如果儒家是长空,那道家便是大地。当她听着陈-军老师的二胡演奏时,联想到古人唯一的乐器——琴;联想到大自然的声音;联想到清脆委婉的鸟鸣,联想到风吹松林的声音……于丹——您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百科全书。

今天是周日,休息在家百无聊赖下了一天的国际象棋。赢了心花怒放,得意洋洋,输了垂头丧气,原本是技不如人可还是恼羞成怒,怨天尤人,为走错一步棋而懊悔不已,唉声叹气。弄得那娘俩只要我下棋就躲的远远地生怕引火烧身。

棋又下输了,休息一下。无意中发现了于丹教授讲座”发现你的心灵”的**,本想随便听听换换脑子,哪成想这一听真真正正震撼了我的心灵。她用现代语言将现代社会文化方式与现代人的生活观念结合起来,阐释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儒道传承我们几千年,即儒学是大地是实践;道教是天空是超越,它只与天地沟通。

儒家的论语用微言大义、言简意赅来告诉我们在工作中需要做一个见到的儒家,道家则提醒我们在休闲中更需要随着庄子做一次天地之间的逍遥游。这就是我们中华民-主文化的精髓。

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记下了来就是一篇文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可以迅速的把一件事高度的凝练并高度地概括,高度的提升,他极好的语言智慧也许是天赋吧!当然跟她日常的学***是分不开的。我想那些名嘴们也只能望其项背了。

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中国的语言竟如此的唯美,即可妙语连珠的娓娓道来,亦可妙语天成的让你听之忘忧。

向中华古老文化创始的古圣先贤致敬!

向中华古老文化的传播人于丹教授致敬!

于丹讲座观后感(二)

今天,我看到了于丹先生的专家讲座,我很感动。她教给我很多对我有帮助的人生道理。

在讲这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却再一次的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十分爱发脾气。一天,他父亲把他带到院子里的篱笆边,对他说:

”孩子,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这个男孩便照着爸爸说的去做了。第一天结束时,小男孩去看篱笆。他今天钉了30多颗钉子。他很惊讶。他怎么能一天发那么多次脾气?

他自己都没感觉到。这时,爸爸走到他的旁边说:”要想让钉子更少就只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小男孩就尽力控制自己的脾气,于是每天钉的钉子越来越少:十几颗、十颗、五颗、三颗,终于有一天,他高兴地跑到爸爸跟前说:”爸爸,我今天一颗钉子也没有钉!

”爸爸说:”那就把钉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钉子全拔了后,爸爸又对他说:

”今天一颗钉子都没定这固然很好,但你有没有想到这上面的钉子孔还是会留在别人的心上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乱发脾气,发脾气就像在别人的心上钉钉子,钉子孔会永远留在别人身上的。

转过头来看看我,整天对家人发脾气,妈妈督促我学***嫌妈妈啰嗦,爸爸让我干什么我总是不耐烦,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内疚:我在亲人的心上留下了多少个难以磨灭的伤口啊。我想改正发脾气的坏习惯,听父母的话,做个好孩子。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观后感(一)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该片通过四个部分《承诺与期盼》、《正风肃纪》、《狠抓节点》、《党风正、民风淳》,向我们展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制定八项规定,狠抓作风建设取得的成效。

风格建设始终在路上,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命题。作风建设顾名思义是党的作风建设,更具体一点则是公权力的作风建设,自古权和利是一对相生相伴又相互矛盾的共同体,从历代帝王将相到当代**执政,公权力的腐败堕落没有中断,同时对公权力的正风肃纪更没有丝毫的松懈,并会永远凌驾于一切歪风邪气之上,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

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这是雍正帝对年羹尧因居功自傲而滥用职权的劣迹所作的警告,然年羹尧利欲熏心,借权力之便大肆敛财,扰乱了朝政,败坏了官场风气,终究是邪不胜正,年羹尧至死不改的骄奢淫逸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中国在经历了侵略者的野蛮洗劫后顽强拼搏,以势不可挡的劲头蓬勃发展至繁荣强国,这一切成绩归功于党。然而正如雍正帝所言,成功易,守功难,成功本已不易,面对不轨之国的虎视眈眈,仍有不少革命的蛀虫居安不思危,清正廉洁的作风正经受严重的损害,腐败现象蔓延,从个人犯罪发展到集体犯罪、行业犯罪,与***相勾结,一个案子一揭出来就是一大串、一大片,有的领导班子一揭出来就一窝端.守功不易,终功更难。

都说共产党史是一部艰苦奋斗史,可见党的成功一步步是得来不易,党之所以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与自建党以来所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密不可分的。艰苦时代,党积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同党内外的群众结合在一起,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党员干部及时正确处理和有效解决党内矛盾,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的科学方法,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在不断缺乏温饱的困难时期,革命先烈们能够顶住压力,发扬优良作风。然而,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在退却,和平时代存在着种种不和谐因素,这让他们感到非常羞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犹如一记警钟,用血淋淋的事实案例警醒党群内外,用铁铮铮的法纪政令约束权利行为,用殷切切的承诺期盼感化爱国同胞,用堂正正的党风民风激励民众上下。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把法治的主题推向了顶峰。全民聚焦,全党同心协力,旨在净化党风党纪社会风气,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实现中国法治梦。

阴影只会在阳光的背后存在,阳光所及之处,阴影必无处遁形。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般公仆情怀的焦裕禄精神是阳光有着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的钱学森精神是阳光激情满怀、奋发有为求进取,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强自律的牛玉儒精神是阳光……历史沉淀下来的优良作风是太阳,前人继以发扬创新的先进精神是阳光,有太阳的热力辐射,有阳光的明确引导,便没有永远走不正的路。

作风建设任道重远,注定党的奋斗脚步永远在路上,活动收尾决不是作风建设收场,生命不息,行动不止,历史使命越艰巨,我们越要增强忧患意识、从严治党,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葆青春。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观后感(二)

怀揣党性,带着虔敬,收看了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感受颇深,收获不少。该片展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为了践行大中至正、弊革风清宏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原则,秉承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精神,八项规定严要求,十五条禁令高压线,聚焦四风,以上率下,狠抓作风建设不放松,党风、政风、社风、民风为之大变,举国振奋,万众欢欣。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明显滑坡,凸显空虚乏力,三观追求出了问题,整个社会有些浮躁和混乱的气息,官场的腐败和生活中的不正之风层出不穷,让人痛心。2018年底,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首先提出了八项规定,即狠抓斗争,严惩四风,努力树立**清正廉洁形象和干部作风。通过两年的铁腕反腐和零容忍治理,各行各业的成绩有目共睹。

党**用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期盼,赢得民心,党的威信和凝聚力日益增强,这便是该片第一集《承诺与期盼》。

第二集《正风肃纪》,通过大批领导干部被查处,展现了党**正风肃纪的坚定决心。用鲜活的执纪监督故事警示我们要发扬焦裕禄公正清廉的高尚品格,严以修身,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做人要实,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要心存敬畏,慎独慎微,努力勤奋做好本职工作,对党、对组织、对事业、对自己和家庭负责。任何违纪、踩红线、破坏矿山的行为都要付出应有的代价。

第三集《狠抓节点》,八项规定在制定与落实上从细、从严。从花炮的燃放、公车私用、过节送礼、**吃喝等群众敏感和关注问题抓起,从节前的提醒、节日的明查暗访、节后的通报处理,每个环节都是扎扎实实地开展,进行一层一层的落实,加大惩治力度。我们要用大量的事实教育自己,从思想上形成朴素的生活观念,培养积极想上、健康的生活习惯,让节日气氛回归理性、自然、和谐,真正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清新正直的生活空间。

经过两年的集中整治,周边单位和同事的精神焕然一新。奉献精神、热爱岗位、务实为民的精神日益增强。加班加点、工作繁忙已成常态。无论进入哪个部门,公务员都在有条不紊地处理自己的事情。有人曾感叹,今年上的班顶过去好多年。

过去司空见惯的上班谝闲、聊天、串岗、哼小曲的现象一去不复返。来单位办业务人员异口同声地讲:现在的政策好,提出的问题能很快解决落实,过去跑上几百次,不是无人问津,就是相互踢皮球,或敷衍塞责;过去讲话没人听,现在说了有人管。

普通百姓也从风清气正的欣喜中看到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希望,深有感触地说:还是***事大,让公务员们能低头做人,埋头干事,心怀敬畏,尽职尽责。过去,街上有几十个麻将馆。今年,所有的麻将馆都被强行关闭,没有**。

党风正民风淳,***政硕果累累。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要牢记***记的告诫,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把四风整治不断引向深入。

致青春禁毒片观后感(一)

这部电影,让我知道吸毒对社会的危害与对家庭的危害,对自己的危害——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其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困难……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吸毒首先导致身体疾病,影响生产,其次是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同时毒品活动还造成环境恶化,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吸毒对人体有着三大危害 :

身体依赖,精神依赖,药物对人体危害的机制。

于丹观后感【篇5】

时下,很流行测算幸福指数(或快乐指数)。所谓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幸福感的指数。从《论语心得》我们可以感受到:

幸福是一种积极的内心体验和感知。你幸福,你快乐吗?谁都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但当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时,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人认为,升职后,做生意赚钱,买房买车,就会幸福;有的人则认为这世界变化太快,生活节奏,整天忙于生计,没有时间享受快乐,认为只有今后赚了钱或达到某一个成功的目标后,自然就会很快乐了。这些理解意味着只有富有或成功的人才是幸福的。

但据有关方面调查,财富和幸福没有太大关系,经济更为发达的北京、上海的居民,其幸福感比杭州、成都的居民要低。于丹还总结说:每个人都想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心相连。

因此,一个富翁不一定就会比一个擦皮鞋的幸福指数高。可能有些人会说,如今天天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读书呢?想想看。似乎实这样,但是人们在忙什么呢?

没有时间读书,但是有时间喝酒和打麻将。事实上,忙碌只是一个借口。我们对阅读的理解实际上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因此,于丹教授说: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工作,也应该是快乐的。谈到工作,你可能总是感到很大的压力和麻烦。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工作中找到幸福的支点呢?

《论语心得》告诉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志向越高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内心是否有一种能够淡定的理念,能否把握自己。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在每天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一点一滴的尽自己所能,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可能他们所做的事并不轰轰烈烈,但大家却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满足,实际上他们是最快乐的。

快乐工作并不难。有些人心随所愿,从事自己为之热爱的工作,有些人可能为了生计和生存,从事一些和自己所爱偏离的工作。无论所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它都是我们每一天应该去做的事情,有时我们无法选择工作,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对这项工作的态度。

只要怀着一颗热情的心对待你的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你就会发现工作会带给你成就感以及这种感觉带给你的快乐。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