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发布时间: 2023.05.03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优选11篇。

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时常会需要资料作为参考。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那么,你知道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优选11篇,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分析诗歌中心意象大堰河。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朗诵中分析中心意象大堰河人物形象,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33年的1月14日,那是一个大学纷飞的夜晚,诗人面对铁窗,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想起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写下了这一首包含深情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来走进大堰河。

二.疑问长廊

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从同学们的预习提问中,我整理出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1.字词品味存疑:诗中有很多表示颜色的词语、数量词以及一些渲染性等词语,他们的使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2.意象分析存疑:大堰河作为中心意象,文中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情感探究存疑:诗人想通过对大地母亲大堰河的描写,传达什么情感?

教师就学生疑问提出本节课教学目标:本节课以同学们的第二个为题为核心,解决问题:即大堰河作为中心意象,文中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三.初读诗歌,走近大堰河

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下面问题进行填空,以文本为依据,读一读,说一说,充分了解学生初读诗歌后对大堰河的初步认识,问题如下:

大堰河是一个()的人。

这里可能出现以下种种答案:身份卑微、悲苦凄凉、深爱乳儿、纯朴善良、穷困勤俭、乐观坚韧等等词语。

四.分组探究,走进大堰河

从上面个同学们给出的描述大堰河的人物形象的词语中,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词语进行品析,先找出原诗歌中哪里可以看出大堰河的这种形象,然后进行分析和朗诵,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讨论,每个小组找一个人展示:

第一小组:我们小组分析的词语是悲苦凄凉。诗歌的第3节,第7节,第10节,第11节中都能反映出来。第10节中,数词“四十几年”和“数不尽”强调多,生前出多,历难多,忍受的苦难多(教师总结);而数词“四块”“几束”“一手把”强调活着时得到少,死后带走的少(教师总结)。这一多一少之间的对比,反映出大堰河凄苦悲凉的一生。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分析的词语是大堰河深爱乳儿。诗歌的第4小节可以看出来,请老师允许我上黑板,写出这节诗歌的结构:

你……怀里,抚摸我;

在你……之后

……

在你……之后

你……怀里,抚摸我。

从这里可以看出,本节诗歌起于“你……怀里,抚摸我”、止于“你……怀里,抚摸我”,从结构上来说,大堰河只要是有空,总是抱着我,抚摸我。中间是一系列的劳动,说明无论再重的体力活,从结构和内容上来看,大堰河都不会忘记抱诗人,抚摸诗人,体现出了大堰河对诗人的深深的爱。

第四小组(抢先举手):老师我们分析的词语是勤劳乐观。从第七节诗歌中可以看出,分析方法跟第二小组相同,从结构上看,本节诗歌起于“大堰河…劳动了”、止于“大堰河…开始劳动了”,从结构上重复,给人感觉,大堰河就是一架劳动的机器,加上中间是一系列繁重的体力活,更能看出大堰河的一生是勤劳艰辛的一生,但是诗节的前面有“她含着笑”在不停地重复,可以看出她勤劳辛苦但是依旧很乐观。

第三小组:我们组研习的词语是纯朴善良。从诗歌的第4小节第8小节都可以看出这一点。我在补充一下第四小组的问题,出了他们说过的外,大堰河之所以在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下还能“含着笑”,说明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劳动妇女身上那种的坚韧和善良的性格(老师引导),她深爱着自己的乳儿,还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乳儿身上,做着那没办法完成的梦。

第五小组:我们研习的是穷困节俭。从诗歌的第6节中可以看出来。第六节里写了诗人父母家里很多的极讲究的家具,可是大堰河家里的是乌黑的酱碗和乌黑的桌子,从这个对比中可以看出大堰河家里很穷困。

老师引导:本节诗歌中有一种相对的矛盾的词语,大家找一找都有哪些呢?同学们找出的有“家”与“客”“妹妹”与“不熟识”“天伦叙乐”与“…”,通过这些矛盾的对比,可以看出作者对着个新家的不接受,映衬出对大堰河的依恋。

第六小组:老师,我们组讨论的是身份卑微。诗歌中第1节第2节能集中地反映出来,大堰河只是一个保姆,她来名字都没有,从这些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卑微的身份。

五.总结和提升

从同学们研习的这些材料中,可以总结出大堰河如下性格形象:

身份卑微

悲苦凄凉

穷困节俭

深爱乳儿

乐观坚韧

纯朴善良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个地主阶级的叛逆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又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诗人说“大堰河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而她又用自己的乳汁养育了“我”。这样质朴的叙述,赋予大堰河丰富的象征意义,大堰河是与山河、村庄同在的人民的化身,是一个平凡、沉默、隐忍的大地母亲和生命的养育者的形象。这样,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沉默中蕴含着宽厚、仁爱、纯朴与坚忍,是“大地”“母亲”“农民”“生命”多重意象的组合。土地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以及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他至高无上的诗神就是养育了他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普通人民以及他们生命的存在。

大堰河用所有的乳汁喂养着民族的梦想,把母爱种植在苦难的岁月里,她的宽厚、仁爱流成了一条源源不断的真正的大堰河。在苦难面前,她含着笑。虽然想吃上乳儿的婚酒的梦,在她生命的尽头也没有抵达,背负着“悲苦种族之最悲苦”“岁月积压下来的耻辱和愤恨”,没能”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孤眠在“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上。

诗人用雪、瓦菲、园地、青苔等等营造了一个低沉、晦暗、沉重、破落、充满沧桑感的画面,诗人对大堰河的思念、同情沉淀在字里行间;诗中一幅幅画面快速组接、变换,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勤劳、善良、纯朴的劳动妇女形象,无声,就是沉默。大堰河就如同一匹老马,默默地忍受苦难,她身上有着中国人民的美德——坚忍、善良。这在诗人心中耸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六.拓展:

艾青在那样的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想起了身份卑微一生劳苦的大堰河,为她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赞美诗。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篇2)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其关键是理解诗人在诗中流露的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热爱之情,认识本诗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表现方法,提升对现代诗歌的鉴赏力。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经学过两首非常经典的现代抒情诗,它们语言精美,意境深远,引人入胜,学生对这样的作品往往能很快被其吸引,而对于《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样的带叙事风格的抒情长诗,因其语言平实,可能很难一下子吸引住学生。所以学习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升学生诗歌鉴赏水平的作用,意义重大。教学的重点是体味诗歌那种不假雕饰的真情流露,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共鸣。

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目标定位

1、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2、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表现方法。

(二)目标解析

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通过对自己奶娘的回忆,抒发了对大堰河的怀念和赞美之情。学习诗歌,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以读带动,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这是诗歌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

2.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一个勤劳、纯朴、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要从抒情诗的叙事去归纳概括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把握本文的中心思想。

3.从本首诗的表现手法入手。如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反复、排比手法的交替使用等。形式为内容服务,正是这些修辞方法的作用,为塑造人物、表现中心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由于本诗语言平实,用词也不很讲究推敲,部分学生可能并不能真正地体味鉴赏到它的美来。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是我们部分学生鉴赏水平还不够,不知道一首诗、一篇文章最打动人心的是其真挚的情感,所谓语言,所谓技巧,均是小巧层面的东西。任何一种艺术,到高深处往往是拒绝门外汉的,所以我们的学生需要提升鉴赏力,同时也需要拓展自己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全过程都要使用幻灯片,在创造教学情境的情况下,使用幻灯片以及一些相关的图片和配乐诗朗诵,可以让学生更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更深刻的理解诗歌中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 请同学们结合手头的参考资料,谈谈作者?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的基础,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一则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二则对把握整首诗的思想主题作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因家人听信算命先生所谓“克”父母的诳言,刚出生就被寄养到贫苦农妇大堰河家。少爱美术,曾赴法国专攻美术。1932年回国,加入“左联”,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艾青转而从事诗歌创作。1933年1月一个雨雪纷飞的早晨,他在狱中睹雪思人,因雪神飞,回忆起幼年生活,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并一举以感人肺腑的感情和清新自然的诗风震动诗坛。

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主要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光的赞歌》、《古罗马竞技场》等。

问题二: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大堰河其实是“大叶荷”的误写。她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从邻近的下张村招赘,又生了两个孩子。那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叶荷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3年1月,他23岁,在狱中他满怀深情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艾青后来曾回忆说:“我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爱我,我也爱她。”“《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

问题三:听课文朗读,根据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本诗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交代了“我”与大堰河各自的阶级地位和二人之间的特殊关系。

第二部分:(第3—8节),集中刻画了大堰河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贫苦的农民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第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第四部分:(第12、13节)诗人从回忆过渡到现实,诗人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一连串的排比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与深情礼赞。

问题1:诗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诗人起伏的思绪,奔涌的激情就是这首诗的线索,试概括每个部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感情线索:第一部分:(1-3节)怀念与痛悼之情;第二部分:(4-8节)眷恋与感激之情;第三部分:(9-11节)同情与控诉之情;第四部分:(12-13节 )讴歌与赞美之情。

问题2:本诗的构思有何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时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

问题3:品读第1-3节,思考这几节运用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雪压草盖的坟墓;檐头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

意境:荒寂衰败、萧索凄凉

问题4:第四节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摄取了哪些生活场景?

明确:搭好灶火后、拍去炭灰后、尝过熟饭后、放好酱碗后、补好破衣后、包扎伤手后、掐死虱子后、拾起鸡蛋后、

问题5:第五节作者写到“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跟“我”在大堰河家的生活形成对比。

一方面突出了“我”的亲疏和爱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

问题6:第七节主要是写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大堰河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洗衣、洗菜、切菜、喂猪、烧肉、晒麦

纯朴宽厚、勤劳善良、极容易满足的大堰河

问题7:第八节哪些细节表现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切糖、贴画、赞美了乳儿、做梦

问题8:品读第9-11节诗歌,思考大堰河辛劳一生,死后得到了什么?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愤怒控诉不公道的社会世道、深切同情大堰河的悲惨命运

问题9:品读12—13节,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

明确:一种看法,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如“紫气东来”“紫禁城”。大堰河身份虽然卑贱,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善德,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

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一生苦难,结局悲惨,因而成为“紫色的灵魂”。

问题四:大堰河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问题1:大堰河身上有那些优秀的品质?

大堰河的优秀品质:勤劳 、善良、仁厚、慈爱

问题2:大堰河可有什么象征意义?

“大堰河”形象的象征意义:生命养育者的形象;大堰河—母亲,可以说是人类母亲的象征,也可以认为是土地和归宿的象征。

问题3: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塑造大堰河形象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问题五:谁能来概括一下本诗的主题思想?

这首抒情长诗,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的黑暗社会。

目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檐(yán)头 粗糙(cāo) 隽(juàn)永 青苔(tái)

B.溘(kè)死 渗(chèn)入 火钵(bō) 踟(chí)蹰

C.漫溯(sù) 媛(yuán)女 咒(zhòu)语 颤(zhàn)动

D.忸怩(ní) 模(mó)样 叱(chì)骂 长篙(hāo)

答案:A(B渗shèn入,C颤chàn动,D模mú样,长篙g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云彩 神采飞扬 诚恳 开垦土地

B.暄响 寒暄客套 窗扉 敞开心扉

C.炫耀 耀武扬威 慰藉 声名狼藉

D.忧郁 犹豫不决 清凉 青山绿水

答案:B(B中“暄响”应为“喧响”)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悟了人性中的那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我认为本文不一定要按传统的阶级分析,关键要从人性的角度了解析艾青为何对大堰河有如此深的情感,主要是由于大堰河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而非对本阶级的一种背叛。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把握全诗的主题和结构,理解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⑵ 了解本诗感情深沉真挚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仔细揣摩诗中关键词句的内涵,体会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诗作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诗中对大堰河、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旧社会的愤怒诅咒。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师准备】

1、准备艾青的另一名篇《给乌兰诺娃》,并设计一些练习题。

2、了解一些关于诗人艾青的生平资料及该诗的创作背景。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认真并带感情的朗读诗歌多遍,准确认读课文下的注释及课后列出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这种体裁,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类型的诗歌,而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的一首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板书课题)

二、听磁带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在听的时候注意字词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随堂练习,掌握文中生字词。

字词注音:

大堰河(yàn) 檐头(yán) 瓦菲(fēi) 灶火(zào) 荆棘(jīng jí) 掐死(qiā) 匾(biǎn) 火钵(bō) 碾(niǎn) 忸怩(niǔ nì) 冰屑(xiè) 团箕(jī) 凌侮(wǔ) 叱骂(chì) 咒语(zhòu)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受文意

1、录音范读诗歌。强调注意朗读时要讲究节奏,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感情的朗读。

(听范读,体会诗歌韵律节奏,初步探悉作者感情。)

2、抽取同学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并进行归纳:

明确:诗人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乳母真挚的怀念和深切赞美的感情,进而表达了对广大劳动妇女乃至劳动人民的挚爱,表达了对“不公道世界”的诅咒、控诉之情。

3、畅谈对这首诗的印象:

明确:诗中描述的'主人公是诗人的乳母,她是一位平凡、低微到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的劳动妇女,她勤劳、纯朴、善良,但生活一直很贫困、艰难。

四、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归纳诗歌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按老师要求反复朗读课文,就自己的理解划分诗歌层次,并概括层意。)

2、问:这首诗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分为四个部分。

问: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是诗歌的前四段,它主要讲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呢?

点拨:诗歌第4段,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运用想像和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引出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明确:第一部分交代了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在教师点拨下细细体会作者在该部分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插入背景知识介绍:

作者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被捕入狱。这首诗创作于1933年1月的一个阴冷早晨,透过铁窗,他看到纷飞的雪花,联想起落满白雪的保姆的坟,便挥笔写下了这首诅咒旧世界、赞颂劳动人民的诗作。

问:为什么“我”一个地主家的儿子会被送到保姆家去养?自己家里难道就没有能力供养他吗?

插入背景介绍:

作者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的命”,就被送到一贫苦农民家里抚养,这个贫苦的农民就是大堰河。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父母为叔叔婶婶,正如他所说:是在冷漠和歧视的空气里长大。因此,在大堰河家生活的五年时光对他今后的人生影响很大,成为他后期创作的主要源泉。

问:第二部分又讲述了些什么呢?

明确:第二部分是从第5段到第8段,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眷恋与尊敬。

问:诗歌的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实则控诉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明确:第10段写大堰河的殡葬。用生前“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与死后“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相对比,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

问:诗歌的第四部分讲了什么?将上述内容梗概板书。(见课末板书)

明确:第四部分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地怀念和由衷地赞美之情。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全诗,整体感悟作者的情感。

2、思考作者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表达他的情感发展轨迹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这首诗的情感脉络,诗人从怀念大堰河──眷恋大堰河──同情大堰河──讴歌大堰河这四个阶段的情感升华,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他对大堰河的真挚情感。今天,我们将来探究一下诗人究竟是用了什么魔法让我们这些局外人与他产生共鸣,被他征服的。

二、分析探讨写作手法

1、问:诗歌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其形式不仅具有特殊性,更会采用多种写作手法来表现内容,抒发情感。本文除了多处运用联想、想像和对比以外,还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另外,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本诗通过反复吟咏表现对大堰河的深情,许多节用了首尾诗句的反复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2、请学生找出并朗读诗歌中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句段,并分析其作用。

3、问:从构思看,全诗前4个诗段从“今天”写起,“睹雪思人”;最后两个诗段又回到“今天”,来赞美大堰河。第4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第12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第4段中“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由狱中看到雪,联想到大堰河的被雪压着的坟墓,勾起对乳母的怀念,进而追忆她辛劳苦难,默默奉献的一生。第12段“大堰河,今天,你的儿子是在狱里”中的“今天”与第4段中的“今天”相呼应,从回忆转入现实,使时间线索更加清晰。

三、研读重点段落,深入理解

1、问:前边我们对整首诗进行了阅读分析,现在我们选取几个重点章节来研读,有谁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第7、8段?

2、问:第7段中用诗人自家优越的条件,与大堰河的贫困条件相对比,但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中,我的心情却是忸怩不安的。“忸怩不安”一词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说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请在诗句中找出一句相同的话来证明,并分析它们表达了什么?

(跟随教师讲解理解重点段落,试着分析并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明确:“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明明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却说成是“新客”,表明了对大堰河的深厚的感情,以及对自己亲生父母的陌生。

3、问:诗歌第8段写道“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手臂劳动了”。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5段那样为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繁重而多样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这表明了她的什么品质?

明确: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问:联系第6段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第8段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请问是什么含义?

明确:表明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是真正的母爱!是超越了一切功利关系的爱。

四、问题探究

诗人倾吐对大堰河的爱,这种爱是同对黑暗社会(“这不公道的世界”)的恨联系在一起的。请找出表现诗人憎恨黑暗社会的诗段,说说有什么作用。

五、赏析《给乌兰诺娃》

1、通过对教材所选诗歌的学习,我们对艾青的诗歌有了初步印象,为了加深对其风格和思想的了解,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我选取了他的另一首诗让大家欣赏。板书诗歌《给乌兰诺娃》,抽学生朗读。

(充满感情的朗读《给乌兰诺娃》,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给乌兰诺娃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象云一样柔软,

象风一样轻,

比月光更明亮,

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不是天上的仙女,

却是人间的女神,

比梦更美,

比幻想更动人──

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2、指导完成随堂练习。

3、回答问题,听取教师评讲,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诗歌的荨杏特色与思想情感。

六、布置作业

1、给下列词注音释义:

押 忸怩 冰屑 悉索 凌侮 叱骂 漂泊

2、阅读诗歌《给乌兰诺娃》,并完成下列问题:

⑴ 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芭蕾舞姿的比喻句。

⑵ 说说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和好处。

⑶ 诗的语言是形象的,试分析头两句把演员翩翩的舞姿用自然界的云、风比喻的艺术效果。

⑷ 诗中“不是……却是”是什么关系?诗人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

3、试着用简短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身边劳动者的形象。

【板书设计】

悲苦、低微的身世

第一部分 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怀念、痛悼

雪─→想起大堰河

贫穷、繁重的家务劳动

对乳儿无私的爱

第一部分 “我”离开大堰河 眷恋、感激

“新客”扭捏不安

到“我”家帮工

深爱乳儿

临死时一家人的悲痛

第三部分 殡葬(死后凄凉) 同情、控诉

家庭悲惨遭遇

呈给她的赞美诗

第四部分 直抒崇敬、爱戴之情 讴歌、赞美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曹操作为*臣逆贼的形象。

2、背诵诗歌的第一小节。

3、分析作者的忧思之情。

过程与方法:1、多朗读,从朗诵中感知诗歌的意思。

2、捉住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字如“忧”,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

2、培养高中的独立评价能力。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有看过三国演义的吗?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什么样的形象?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这样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现在同学们看这幅图片,只这是京剧中曹操的形象,同学们曹操的脸有什么特点?白色的。那位同学知道京剧中白色代表什么类型的人。代表的是阴险*诈的人。

展示《观沧海》的幻灯片。

二、学习文本。带着对曹操诗歌的这种感受,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另一首非常的诗歌《短歌行》。

1、朗读,先让学生朗读一遍,从朗读中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对诗歌的把握如何?

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别人是如何朗读短歌行,注意感情的轻重舒缓。

预设:在让学生听完朗诵之后再读一遍。

小结朗读:同学们读得很流畅,但感情把握不到位,这是因为诗歌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对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把握得不够到位,那我们就深入地了解一下诗歌,请同学们看一下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出作者心情的是什么词?

预设回答:忧

2、范仲淹登岳阳楼的时候为国为民,发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丞相的情怀,那同学们看一下曹操他忧的对象是什么?

先不着急回答,我们说这首诗总共有两段,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两段分为四节,所以我们先来齐读第一节(从开头至唯有杜康)女生读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我们先把这一小节读一下,从中看作者“忧”什么?

预设:忧的是人生苦短。

同学们是如何看出来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愁来了,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啊,在诗中曹操是如何来解决的愁苦的?

预设: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杜康代指的是什么?酒。这说明曹操是想借酒消愁了,那酒能不能真正的消解愁闷呀。

预设:不能,那你认为什么才能消除曹操的愁闷。

预设。“是人才。”

→你从哪句中可以看出是人才?

“青青子衿,忧忧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句诗是出自哪儿的?展示幻灯片,补充《子衿》的下一句。指出曹操的用意是:渴望人才的投靠。所以作者的第二层忧是什么呀?

幻灯片展示:贤才难得。

那同学们想一下,作为领导人,怎么样才能吸引人才呀。

预设:给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

→那曹操给那些人才怎么来保证

预设:“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小节:所以从这节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有忧愁,了解作者的感情,现在请同学们,我们再把前面的朗读部分,我们合起来读一遍。女生读前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注意把握情感。读完之后,到后两句在合,全班一起朗读。

预设:同学们说一下,是不是比前面进步,很好,值得鼓励。

小导入:中国诗歌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情感都是贯穿其中,那我们在往下学习作者的忧思之情是如何贯穿到下文中的。

让一个学生来朗读一下下半节。

→哪个同学能不能和我们说一下第二节首句中的明月作者用意何在?是不是真的像上天去摘取天上的明月呀。

预设:是用明月来喻指人才,指出人才难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反复地歌咏着渴贤之忧啊。

但接下来作者却写到了什么?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哪个同学来说一下这句是表明什么的。

人才来归顺曹操了,那人才都来了,曹操还忧什么?

三忧功业未就。

→对人才的忧思,贯穿了全文,但第二节有一处是作者写作者的欢喜之情的,是因为人才来和他交心,来归顺他了。同学们看是哪句?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那人才都来了,作者还忧什么呢?

三忧功业未就。

小结:所以人才的忧思,人生的苦短,都是因为功业未就,因此曹操为了自己的功业,他又对哪些人才伸出了橄榄枝?曹操是如何说的?

预设:“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那些在三国鼎立的情况下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贤才们。

→这里曹操站在那些贤才的角度去虑及他们的前途,把贤才的煎熬变成当成自己的煎熬。这里曹操换位考是替贤才担忧之外,他是否还有另一层意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用了两个典故,一周公自喻,说明自己有周公一样对待人才的心,有海一样宽广的胸怀。所以我会重用贤才的。

小结:1、曹操说歌以咏志,那这首诗曹操抒发自己的忧思之愁是为了表明什么志向?

招贤纳士,统一天下。

2、中国崇尚一句话:“文如其人。”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总结:幻灯片展示。

播放电视剧《短歌行》主题曲,引入到曹操英雄的形象。

背诵。

课堂总结:曹操不管是在历还是在民间文化上,都是以*臣、逆贼的形象示众,但从我们的文学作品里我们还是能看出曹操他是一个有志向、有追求的英雄。所以同学们看文学一定要以事实为根据,学会从文学作品中去分析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领会“大堰河”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3.品味本诗精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诗精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大堰河的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作家作品(可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后上台讲解)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著名诗人。 1 9 1 0年生于浙江省金牛县畈田蒋村。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农家里抚养。 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中长大”的。他的保姆没有名字,因她娘家在浙江省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诞生的。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同学们自读全诗,说说作者的情感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第一部分(1~3节)怀念,痛悼

第二部分(4~8节)眷念,感激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控诉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赞美

四、深入研究,体会构思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进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请学生举例说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可作如下的归纳:

第一部分,诗人告诉我们,由于看到雪才想起保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这是写本诗的导火线。在具体安排上,却一开始交代大堰河与我的关系,她没有姓,没有名,缺少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诗人强烈的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在激情的推动下,回忆大堰河对我的抚爱。为了充分地表现这种爱,诗人不惜笔墨进行铺排,又写他在自己家里的陌生、忸怩之感衬托大堰河的可亲可敬。

第三部分,用叙述方法,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这是诗人最感痛苦的事。他用舒缓的笔调,边叙述,边叹息,更显得沉痛。

第四部分,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的感情到了极致,往往要抛弃具体的叙述或描写,借助直抒胸臆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火山喷发似的激情,第13节,感情最强烈,语句却最少。

五、教师有感情地范读,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做了大致了解,初步体会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涉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通过朗读,对诗歌的层次有了基本了解,理清了诗歌的结构。

七、布置作业

课外反复朗读课文,注意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对大堰河进行塑造这一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母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而儿子对母亲的依恋,对母亲的倾诉,对母亲的追思,听来一样叫人荡气回肠。母亲脸上偷偷抹去的泪花,对儿子乳名的一声轻轻的呼唤,还有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飘动的白发,哪一个做儿子的不会刻骨铭心?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所以不朽,就在于它把母子的心灵传递描慕得如此撼人心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艾青的抒情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朗读、研讨第一部分

问: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一部分,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为什么艾青说“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使我想起了你呢?

答: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洁白无暇,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正因为这些原因,艾青想起了这个给过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想起了她低下的社会地位(她是童养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想起了她死后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

问:这一切在我们的心中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

答:凄凉、衰败、荒寂

问:这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因此,我们在读这几节时,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

答:低沉、舒缓

(请学生朗读,点评)

三、朗读、研讨第二部分

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

问: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

答: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

问: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勤劳、充满母亲般慈爱的大堰河向我们走过来了,她的双手轻轻的抚摩着她的乳儿,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大家睁开眼睛,谁能给我描述一下这双手?

答:正是这双勤劳的,尽管粗糙却温暖的手,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充满了温馨,使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这双手,就成了母爱的象征。请同学们联想一下自己,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是怎样的?描述一个细节。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说得很好!母爱是真挚的、博大的,同学们的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堰河。

正是这微不足道的细节才更能让我们感动。

问:“我”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过上了富足、豪华的生活,但诗人心中感觉到却是——“忸怩不安”。为什么会这样?

答:大堰河家穷,却有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同学读4 、 5 、 6三节,读出诗人的眷恋之情,感激之情。)

问: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又开始劳动了,流她的血汗。大家自读第七节,

思考:大堰河从事着这样又苦、又脏、又累的活儿,为什么始终含着笑呢?

答:大堰河的笑是有着多种原因的,有为和乳儿重新生活在一起的喜悦,有在劳动中获得的满足。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和她有着相似命运的人——祥林嫂,当她在鲁家作着比一个男人还多的事情时,“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多么淳朴,宽厚的灵魂啊。

问:但是,诗人写到这里,认为还不足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于是,她又带着我们走进了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家浏览第八节,看一看,作者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表现大堰河对自己的深爱,但是为什么说做梦能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呢?

答:大堰河的梦正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成材成家,生活幸福美满。

总结:这部分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朗读时也要随之节奏多变,构成变化多端的旋律。

(学生读7 、 8 、 9三节,读出祝愿,充满希望、憧憬的感觉)

四、朗读、研讨第三部分

问:谁不期望美梦成真呢?如果这个梦能实现,该有多好啊。但是,大堰河流尽自己的血汗后,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

答:微薄的葬礼。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样有对这个社会的憎恨之情。

(学生朗读,这部分写大堰河死的凄凉,节奏应放慢。最后要读出憎恨之情。)

五、朗读、研讨第四部分

艾青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

问: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观点一:紫色是悲哀、不幸或伤痛、死亡的象征。

观点二:紫色应是高贵的象征。

观点三:“痛苦”和“高贵”不矛盾,灵魂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

(学生自由发言,答案不尽一致,但只要有闪光点,教师都给予肯定和赞许)

答:这首热烈、深沉的颂歌,不仅仅呈给大堰河,还呈给干千万万的大堰河,也是呈给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

总结:这部分是献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感情炽热,因而要节奏强烈,旋律加快。最后一节,诗人的感情已走向高潮,朗读时也应热情奔放,把火山喷发似的感情传达出来。

(学生朗读)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理请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整首诗通过一组组意象的排列,写了大堰河凄苦一生的片断,构成了由悼念到感激到控诉再到赞美的跌宕旋律,表达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篇6)

教学要点

1、学习、体会抒情主人公——“我”的个性特征。

2、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3、学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导入新课

提问:大堰河是怎样的艺术形象?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稍作点拨:诗人塑造大堰河形象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提问:诗人除了通过塑造大堰河形象进行抒情之外,还采用什么方法?

明确:直抒胸臆。

借塑造形象抒情或直抒胸臆,都是为了塑造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诗言志。”缺少抒情主人公就称不上抒情诗。抒情主人公一般是诗人自己,但又不限于诗人自己,往往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在学习本诗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研习新课

1、引导学生讨论抒情主人公形象。

提问:《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抒情主人公有哪些特点?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诗中抒情主人公的特点作如下归纳:

(1)对劳动人民非常热爱,对抚育他成长的大堰河充满怀念和感激之情;

(2)他憎恨自己出身的那个阶级,憎恨黑暗的旧社会,是地主阶级的“叛徒”;

(3)感情真挚、热烈,襟怀坦白,爱憎分明。

艾青曾多次说过:“诗人必须说真话。“他还说:“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震撼别人的心。”这首诗正是依靠真情实感方才打动千百万读者的心。

2、引导学生体会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这首诗比较散文化,有人称它为“散文诗”。但阅读时并不感到“散”,其原因在于诗中有节奏和旋律。这种节奏和旋律取决于诗人起伏的思绪和奔涌的激情。

指名分段朗读,体会诗的节奏和旋律。

朗读提示:

第一部分:第1、2节充满怀念和同情,语调舒缓。第3节,感情沉痛、悲哀,语调低沉、有力。

第二部分,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阅读时也要随之节奏多变,构成变化多端的旋律。

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的凄凉,节奏应放慢。

第四部分,是献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感情炽热,因而要节奏强烈,旋律加快。最后一节,诗人的感情已走向高潮,朗读时也应热情奔放,把火山喷发似的感情传达出来。

3、学习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诗人感情的节奏和旋律总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本诗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相当充分、有力。

提问:本诗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举出例子后,请谈谈它们所起的作用。

回答:如第4节中的八个排比句,第7节中六个排比句,都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明快,气势酣畅,有力地传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真挚的爱。第1节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诗人对她特有的深情。第3节,首尾句反复写道:“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有力地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1节,都采用开头和结尾诗句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4、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为了表现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本诗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可以先让学生寻找这类句子,体会它们所起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引导和点拨,着重体会第4、6节的对比。这两节,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描写,虽然没有发什么议论,但诗人的感情倾向不言自明。此外,如美丽的梦境和凄惨的死亡,生前的辛勤操劳和死后的凄苦悲凉,这些都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以及对主题的表达。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读课文下注释,了解排比、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诗的运用和作用,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描写并抒发感情。

2、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变化与节奏和旋律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对本诗的修辞手法及重点段落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

2、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诗人艾青的生平及该诗的创作背景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认真并带感情的朗读诗歌多遍,准确认读课文下的注释及课后列出词语。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他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海岬上》等。

1933年,艾青因参加进步爱国活动被捕入狱。在阴冷的牢房中,诗人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睹物思人,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地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真挚怀念的情怀和热情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艾青的保姆没有名字,因她娘家在浙江省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浙江方言"大叶荷"和"大堰河"完全一样。作者在诗里写道:"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受文意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诗歌朗读。朗读时要注意按意义单位划分节奏,并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歌韵律节奏,初步探悉作者感情。

3、畅谈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

诗中描述的主人公是诗人的奶娘,她是一位平凡、低微到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的劳动妇女,她勤劳、纯朴、善良,但生活一直很贫困、艰难。诗人通过对自己奶娘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奶娘真挚的怀念和深切赞美的感情,进而表达了对广大劳动妇女乃至劳动人民的挚爱,表达了对“不公道世界”的诅咒、控诉之情。

三、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1、第一部分(1—3)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奶娘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第1节:大堰河是卑微得连自己姓名都没有的穷苦劳动妇女。没有姓名、没有人生自由,悲苦低微、靠出卖乳汁和汗水谋生

第2节:点明大堰河和"我"的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回环往复强调"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倾注了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

第3节: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表达了思念哀悼之情,引出对大堰河悲苦一生的回忆。

2、第二部分(4─8):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眷恋与感激。

第4节:抒写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用八个排比句即八个细节,铺叙大堰河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写出关心、照料、温暖、爱抚乳儿,充分体现了她的勤劳和善良。

第5节:"我"离开大堰河。用问句,间接表现她对乳儿离开的依依不舍和对乳儿内心的疼爱。

第6节:极写地主家庭富裕豪华生活,对比反衬大堰河家庭的贫穷。"看着、摸着、坐着、吃着"表明"我"对这富丽豪华的一切的新奇,又"忸怩不安",反衬大堰河家庭虽贫穷而充满欢乐。进一步抒发对大堰河一家深挚的爱、深沉的留恋。

第7节:大堰河到"我"家来帮佣。六个排比: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含着笑,不停地劳动表现了大堰河勤劳、纯朴、宽厚、善良。首尾反复,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作的牺牲,表现她的伟大。

第8节:进一步描写大堰河对乳儿真挚的爱。典型细节:

1.年节切冬米的糖;

2.贴乳儿的画;

3.逢人夸乳儿;

4.梦里盼乳儿幸福。

真切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感情,反映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3、第三部分(9─11):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

第9节:大堰河死时一家人的悲痛。丈夫为她流泪,儿子为她哭得很悲伤,表现她勤劳无私。死时呼乳儿名字,表现她广阔的胸襟。乳儿不在她旁侧,表现作者的哀悼与歉疚。

第10节:大堰河的殡葬。五个排比,是对大堰河一生的概括和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公正的控诉。

第11节:大堰河死后她一家的悲惨遭遇。写她死后一家的遭遇,揭示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命运,诅咒和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最后一句反复强调"大堰河所不知道的",深化全诗悲剧气氛,激发读者对大堰河命运的深深同情。

4、第四部分(12─13):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

第12节: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用八个排比句直抒胸臆,抒发诗人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结尾三个诗句,使"大堰河"含义更广泛,她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13节: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用呼告手法,直接抒发对大堰河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爱戴之情。

这一部分,是全诗感情发展的高潮,由回忆、叙述转为直接讴歌、赞美后,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充分思索的余地。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作了大致了解,初步体会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涉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的层次及层意有了基本了解,理清了诗歌的结构。

个人批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诗歌,分析探讨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手法,研读重点段落,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2、学习典型的细节描写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刻画赞美劳动妇女的崇高品质,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流程设计

一、分析探讨写作手法

师生双边活动

1、诗歌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其形式不仅具有特殊性,更会采用多种写作手法来表现内容,抒发情感。

本诗除了多处运用联想、想像和对比以外,还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另外,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通过反复吟咏表现对大堰河的深情,许多节用了首尾诗句的反复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2、从构思看,全诗前4节从“今天”写起,“睹雪思人”;最后两节又回到“今天”,来赞美大堰河。第4节有一句“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第12节有一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第4节段中“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由狱中看到雪,联想到大堰河的被雪压着的坟墓,勾起对奶娘的怀念,进而追忆她辛劳苦难,默默奉献的一生。第12节段“大堰河,今天,你的儿子是在狱里”中的“今天”与第4节中的“今天”相呼应,从回忆转入现实,使时间线索更加清晰。

二、研读重点段落。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朗读第6、7节,思考讨论。

1、第7节中用诗人自家优越的条件,与大堰河的贫困条件相对比,但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中,我的.心情却是忸怩不安的。“忸怩不安”一词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说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请在诗句中找出一句相同的话来证明,并分析它们表达了什么?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明明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却说成是“新客”,表明了对大堰河的深厚的感情,以及对自己亲生父母的陌生。

2、诗歌第7节写道“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手臂劳动了”。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5节那样为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繁重而多样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这表明了她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联系第6节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第8段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请问是什么含义?

表明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是真正的母爱!是超越了一切功利关系的爱。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了作者的创作手法及该诗的艺术特色。

四、板书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1—3):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与“我”的关系——怀念与痛悼。

(4—8):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眷恋与感激。

(9—1l):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同情与控诉

(12—13):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讴歌与赞美

排比: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氛酣畅。

反复:加强感情和音节的旋律,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

诗歌的抒情效果。

作业:

1.给下列词注音释义,并用它们造句。

典押忸怩冰屑悉索凌侮叱骂漂泊

2.诗人倾吐对大堰河的爱,这种爱是同对黑暗社会(“这不公道的世界’’)的恨联系在一起的。请找出表现诗人憎恨黑暗社会的诗段,说说有什么作用。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了解本诗铺叙细节,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学会通过诵读去体会把握诗中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揣摩诗歌语言,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反复诵读,体会回环、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大堰河深挚的情感,感受母爱亲情,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理解诗中形象,领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三、主要方法

分组比赛,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前几天,晓风来我校作报告,内容之一,就是学会感恩。我觉得这个题目选得太好了。是啊,应该学会感恩!因为人是在恩惠的阳光雨露里长大的。学会感恩是做人的起点,学会感恩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学会感恩才能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上个世纪,有个最懂得感恩的诗人,他把最真挚的感激之情献给了养育他的保姆——他就是诗人艾青。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深挚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感受母爱亲情,学会感恩。

(三)分组比赛,合作探讨

1.第一轮比赛:诵读

大致过程:(1)宣布比赛规则。两组合作读一遍课文,第一、三组读1~7节,第二、四两组读8~13节;推荐代表诵读;没人读算弃权。

(2)准备两分钟。

(3)各组轮流读

(4)集体评议,奖给优胜组一个五角星。

2.第二轮比赛:各组轮流提问,自由解答

宣布规则:

(1)时间15分钟

(2)一组提问,其它组自由解答。

(3)每提一个问题或每一次正确回答,其组均加一个五角星。

(4)提的问题没人能回答,提问组再加一个五角星。

两分钟准备──开始提问──评出此轮优胜。

3.第三轮比赛:老师提问,学生抢答

此轮比赛视上一轮提问的情况而定,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深刻,就少提问;如学生的理解还较浅,那教师就要通过一定的问题把学生引向文本的深处。安排时间大约5分钟。答对一个,其组加一个五角星。如:

(1)大堰河是怎样的形象?

(2)作者是这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3)第12节最后三句如何理解?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4)本诗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

4.算出三轮比赛各组所获得的五角星总数,确定优胜组,予以表扬。

(四)拓展延伸思考讨论,自由发言

1.问题:学了这首诗,你对自己的父母特别是母亲有没有一些深的认识?你觉得应该怎样去感恩自己的父母?

2.自由发言

五、课堂小结

学会感恩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一个有高尚修养、令人敬佩的人。学会感恩从感恩父母开始。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了解排比、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诗的运用和作用。

3.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描写并抒发感情。

4.学习、把握诗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先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变化与节奏和旋律的关系。接着对本诗的修辞手法及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地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品析另一首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教学重点

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难点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应在反复朗读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然后针对某一具体段落仔细推敲,体会作者抒情方式与写作手段。

教学准备

1.准备艾青的另一名篇《给乌兰诺娃》,并设计一些练习题。

2.了解一些关于诗人艾青的生平资料及该诗的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反复,突出主旨、深化诗意的对比,酣畅淋漓、倾泻感情的排比,艾青式的抒情把我们带进一个美丽的世界:勤劳淳朴的崇高品德,宽厚善良慈爱精神,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一切尽在不言中。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当代著名诗人艾青的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去领受大堰河般的母爱吧。

二、介绍作者

1.问:有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作者艾青的资料?

抽学生简述作者的生平。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皈田蒋村。他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开始诗歌创作。1935年10月出狱,次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堰河》,受到文坛重视。)

2.教师补充:大家回答得不错,艾青的主要作品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海岬上》等。他的诗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刻画艺术形象,语言朴素清新,韵律和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1933年,艾青因参加进步爱国活动被捕入狱。在阴冷的牢房中,诗人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睹物思人,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字词练习

掌握下列生字词:

典押忸怩冰屑悉索凌侮叱骂漂泊

四、朗读诗歌,初步感受文意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体会诗歌韵律节奏,初步探悉作者感情。

2.抽取同学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并进行归纳。

(学生畅谈对这首诗的印象。诗中描述的主人公是诗人的奶娘,她是一位平凡、低微到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的劳动妇女,她勤劳、纯朴、善良,但生活一直很贫困、艰难。

师补充:诗人通过对自己奶娘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奶娘真挚的怀念和深切赞美的感情,进而表达了对广大劳动妇女乃至劳动人民的挚爱,表达了对“不公道世界”的诅咒、控诉之情。

五、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归纳诗歌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分为几个部分?(分为四部分)

3.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是诗歌的前四段,它主要讲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呢?

(第一部分交代了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奶娘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点拨:诗歌第4段,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运用想像和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引出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4.师:第二部分又讲述了些什么呢?

(第二部分是从第5段到第8段,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眷恋与尊敬。)

5.诗歌的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实则控诉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第10段写大堰河的殡葬。用生前“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与死后“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相对比,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

6.诗歌的第四分部讲了什么?

将上述内容梗概板书。——第四部分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地怀念和由衷地赞美之情。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作了大致了解,初步体会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涉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的层次及层意有了基本了解,理清了诗歌的结构。

板书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第一层(1~4段):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怀念与痛悼

第二层(5~8段):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眷恋与感激

第三层(9~1l段):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同情与控诉

第四层(12~13):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讴歌与赞美

第二课时

一、分析探讨写作手法

1.诗歌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其形式不仅具有特殊性,更会采用多种写作手法来表现内容,抒发情感。本文除了多处运用联想、想像和对比以外,还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另外,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本诗通过反复吟咏表现对大堰河的深情,许多节用了首尾诗句的反复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2.请学生找出并朗读诗歌中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句段,并分析其作用。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3.从构思看,全诗前4个诗段从“今天”写起,“睹雪思人”;最后两个诗段又回到“今天”,来赞美大堰河。第4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第12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第4段中“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由狱中看到雪,联想到大堰河的被雪压着的坟墓,勾起对奶娘的怀念,进而追忆她辛劳苦难,默默奉献的一生。第12段“大堰河,今天,你的儿子是在狱里”中的“今天”与第4段中的“今天”相呼应,从回忆转入现实,使时间线索更加清晰。)

二、研读重点段落,深入理解

1.前边我们对整首诗进行了阅读分析,现在我们选取几个重点章节来研读,有谁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第7、8段?——学生深情朗读。

2.第7段中用诗人自家优越的条件,与大堰河的贫困条件相对比,但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中,我的心情却是忸怩不安的。“忸怩不安”一词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说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请在诗句中找出一句相同的话来证明,并分析它们表达了什么?

3.诗歌第8段写道“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手臂劳动了”。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5段那样为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繁重而多样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这表明了她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联系第6段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第8段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请问是什么含义?

(表明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是真正的母爱!是超越了一切功利关系的爱。)

三、赏析《给乌兰诺娃》

1.师:通过对教材所选诗歌的学习,我们对艾青的诗歌有了初步印象,为了加深对其风格和思想的了解,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我选取了他的另一首诗让大家欣赏。

投影诗歌《给乌兰诺娃》,抽学生朗读要求,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听取教师评讲。

给乌兰诺娃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像云一样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游行,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阅读诗歌《给乌兰诺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芭蕾舞姿的比喻句。——象云一样柔软,象风一样轻。

(2)说说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和好处。——表解释说明。赞美演员舞姿之美妙高雅、飘逸轻盈,给人以梦幻的艺术境界。

(3)诗的语言是形象的,试分析头两句把演员翩翩的舞姿用自然界的云、风比喻的艺术效果。——用博喻手法,以云之柔、风之轻、梦之幻写舞姿的曼妙动人,给我们以极其丰富的想象,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飘渺虚幻的艺术境界。

(4)诗中“不是……却是”是什么关系?诗人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表选择关系,说明美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四、个性练习设计

试着用简短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身边劳动者的形象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篇10)

一、教学目标:

1、诗歌的朗读指导,思想情感体会

2、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体会、学习

3、“大堰河”形象的把握。

二、教学重点:

1、诗歌蕴含的思想情感体会;

2、语言特点分析。

三、教学难点:

诗歌中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揣摩品味。

四、教学方法:

拟采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问答法等。

五、教具准备:

教本、教案、有关多媒体课件。

六、导学设计过程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保姆”这种工作的内容吗?学生答,师点评——今天,我们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板书课题)。请大家看大屏幕,了解有关背景资料——请大家齐声读出来。

2、请同学们把全诗的13个诗节标上序号。

3、教师范读1—3节诗歌,之后提出阅读要求:有表情朗读,准备3分钟,自由举手读自己喜欢的诗节。(要求先说喜欢的诗节番号)

4、在学生读诗节结束的时候,要求学生谈自己喜欢的理由和自己的理解,及时点评读的效果,师生互动,并趁机对学生读的诗节进行情感和语言技巧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教师做及时的有选择的板书。具体的分析预设写在教本上。

5、在分析诗歌内容差不多的时候,导引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启发学生可能用到的预设问题:

A、诗歌哪些小节是写回忆大堰河生前的往事的`?

B、诗歌哪些小节是写大堰河去世后的凄凉悲苦的结局的?

C、哪些诗节是对大堰河的大声直接的赞美歌颂的?

D、哪些诗节明显是对大堰河深情的感激和怀念,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她?

6、学生思考、与同桌讨论,自由举手回答自己的内容划分。(要求学生答出诗节的序号)之后师生互动点评,形成统一的认识。然后,展示幻灯片,体会结构图的内容。教师对结构图作点评,帮助学生理解。

7、最后,全班齐读第12—13诗节一遍,出示幻灯片,展示有关大堰河的坟墓图片已经跟艾青的一往情深,加深印象。

8、如果有时间,让学生以诗歌般的语言赞美自己的一个亲人。师生适当点评。

可能用到的板书准备(视情况而作调整)

1节:尊敬、怀念、怜爱

2节:惭愧、感激

3节:怀念、沉痛

4:感伤、感激、同情

5:沉痛、依依不舍、无奈

6:难过、不安

7:同情、怜惜、赞美

8:同情、感激

9:伤心、惭愧

10:感伤、痛苦、同情

11:悲哀、愤怒

12:无限的赞美、感激

13:无限的敬仰、赞颂

教学反思

我是带着感情教学生学习这首长诗的。我知道这首诗是作者用情感孕育而成的作品,如果我不用“情”字解读她,那将是对作品的一种不敬。事实上,我的这课的教学还是成功的,是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我带着感情朗诵作品,我带着感情引领学生品读作品,我带着感情读我写的文章《那个春节真难过》拓展本文的教学。我的情感也将学生的情感引出来了。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我自己读文章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让你这么一分析,我仿佛看到了艾青那悲痛的表情,听到了艾青那真情的呼唤。特别是你读自己的文章《那个春节真难过》,我都流泪了。我知道什么是真情孕育文章了。有些文章就是真情孕育出来的产儿。看来,我的这课是成功的。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篇11)

一、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诵读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本诗传达的感情。并设法让学生初步诵读。

2、体悟语言,选几个语言点,与学生一同体会,理性地把握语言妙处。

二、教学设计理论指导:

1、语文教育中必须强调诵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必须还我琅琅书声。

过去多少年,我们的语文教育已经把诵读丢弃了、忘却了;再加上应试压力,使单纯的分析在语文课堂上大行其道。似乎分析是语文教育的唯一手段。语文教育是需要诵读的,文字的美是需要诵读来体会来感悟的,语言能力有时也是需要靠大量朗读背诵来实现的。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传家宝。自从西化思潮兴起以来,我们语文课堂上差不多丢弃了这个宝贝。

2、诵读并不是抛弃“讨究”。语言的“讨究”与真情投入地诵读,在语文教育中要两面不。

叶圣陶早在四十多年前就说,现在(指四十年代)的语文教育舍弃了诵读,过于向了“讨究”,应该重视诵读,两面不才好。

三、教学设计特色

1、配乐诵读;

2、通过教师真情投入的诵读感染学生。

四、教学后记

见上面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不再重复。

教学目标:

1、诵读体会感情;

2,讨究体会语言;

教学重点:

诵读,体悟感人至深的情感

诵读,理会用词、细节等语言妙处,说透了,就是研习“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斟酌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

引导学生根据3个现成材料弄清作者最基本的情况,弄清本诗背景:

1、自读提示中的材料

2、179页注释1的材料

3、181页注释2的材料

二、教师诵读

1、诗贵在读,通过读才能体会诗的感情、诗的艺术,让读支撑起文字,支撑起情感,支撑起形象。让平面的诗立体化。

2、教师要有真情投入,只有真情投入,首先感动教师自己,然后才可能感动学生

3、教师此时应是诗人的代言人,设身处地化身而为诗人。此时的诵读可能是对学生心灵、情感的第一次冲击

三、诗的思路

1、(1--3节)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

2、(4--8节)回忆大堰河辛劳悲苦的一生,集中刻划勤劳、善良的品德

3、(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4、(12--13节)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

四、边诵边悟,体悟语言艺术

1、艾青这首诗,似天然,用语天成,自然无痕迹。

但仔细研读,会觉出许多妙处。

下面几处只是示例。例如:

1、几个修饰语:

“坟墓”--被雪压着的、草盖的

“瓦菲”--关闭了的门前的、枯死的

“园地”--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

“石椅”--门前的、长了青苔的

注意以上四个词所造成的压抑、凄凉的景象,以上四个词前面的修饰定语。让学生体悟,并尽量诵读。

2、连续几个“在…之后”的作用,辛劳,

体现了对艾青的无时无刻的关爱。

3、“你为什么要哭”这个细节。

4、矛盾对立而形成的形象: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家”与“客”就是矛盾对比。

5、“她含着笑”,一方面表现了她的乐观,一方面又让人辛酸。

6、“用手掏着猪吃”,“用手”是否可以省去?不能,因为强调“用手”。

7、“不能对人说的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

8、“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发自内心的愧疚。

9、“同着”中,付出多与获得少的强烈对比。

10、“紫色的灵魂”的理解。

五、诵读要领

1、切身体察,化身诗人自己。

2、口中读,心中不能“空”,用心灵去触摸文字,用声音点燃文字。随“心”所欲,心到声到,声到则心到。

3、当抑则抑,当扬则扬,当平则平,当急则急,当缓则缓。形成节奏与张力。

六、作业,选择其中一节自己背诵。

dg15.com编辑推荐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案通用15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制定好教案有助于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满意度。下面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大家推荐的是《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案》,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这是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三篇文章,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现代诗歌。作为现代诗歌,在结构和韵律上不及古典诗歌要求严格,单题材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也更贴近生活。艾青的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就采用了饱含深情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位普通善良的农村妇女。整首诗歌感情饱满,语言朴素真挚,学习本首诗歌时,要用心体会诗歌中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体现的感情,感受大堰河勤劳,艰辛,善良,无私的人物形象,体会诗人艾青对奶娘的感激,赞美,怀念之情,以及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诅咒。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步入高中阶段,大多还保留了初中时期学习的被动性,缺乏主动探求的学习精神。就像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学生对于诗歌感情的分析,对于诗歌语言的欣赏能力是不足的。出生于现代社会的孩子们,所经历的生活几乎都是很富裕的,距离大堰河的年代太过遥远。因此在对大堰河的悲惨生活和诗人自己的感情的把握上也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从4、7、8节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来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对本文的作者,文章的结构,每层的主题已经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那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第4、7、8节的细节描写中来探讨下保姆大堰河的人物形象。

2、内容:

先请同学们看到文中的第4节。请同学们先一起朗读一下这一节的内容。(慢,重,深沉)

在同学们读的过程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一节中的这么几个词:

你,抚摸,在你…之后。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抚摸是怎样的一个动作,为什么要用这么“抚摸”这样的一个动作?从中体现了保姆怎样的感情?

“在你…之后”的连续8个排比句写出了什么?这样的细节描写有什么样的作用?

(提示: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性状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在这一节内容中,诗人艾青就生动的写出了大堰河勤劳,艰苦的形象特征。)

与大堰河在自己家中劳动的景象相似的便是诗歌的第7节内容。现在请……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这一节中细节描写的句子。

很好,谢谢这位同学。这一节也是用了6个排比的句子,但与第4节不同的是,大堰河工作的地点发生了变化,她的神态也发生了变化,她始终是“含着笑”的。为什么当她做着艰辛的活的时候却还能含着笑呢?

(提示:①此时的大堰河是和乳儿生活在一起的,②她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一家)

含着笑工作,又体现了大堰河的什么样的特征呢?

(提示:勤劳,淳朴,善良,宽厚)

小结:

通过4、7节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大堰河是一个勤劳,淳朴,善良,生活艰辛的劳动妇女。在作者对大堰河的生活琐事的描写中,体现了作者对大堰河的同情,怀念,之情。

现在我们来看下第9节的内容。在前边的结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一节是直接描写大堰河对“我”的爱的一段,……同学,请你试着有感情的朗读下这一节,并从中找出直接表现保姆爱我的句子。

(提示:切那冬米的糖,贴“我”画的画,夸赞乳儿,做“梦”)

前边三项内容,我相信一般的母亲也能做到,但是,大堰河毕竟只是诗人的保姆,却仍然能在梦中梦见乳儿的幸福。诗人很好的挖掘出保姆的内心,这里就很直接的体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爱。

小结:大堰河是伟大的,无私的。“我”的感情的感激,怀念的。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 、 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2 、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目标: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

1、 重点: 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2、难点:

(1)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

( 2)文章篇幅较长,四十分钟学习较紧张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激发学生

的兴趣,同时用这首作品引出“母爱”这一话题。

播放片段后,教师以“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篇赞美特殊母爱的诗歌,艾青的《大堰河──

我的保姆》”导入新课。

投影课题:课题背景设计为一只燕子给几只乳燕喂食的图片。

投影“学习目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配较为凄凉的背景音乐烘托气氛。

同时投影自读时的任务:试在脑海中为大堰河“画像”——目的让学生从整体把握大堰河

的形象。

自读课文后,让生闭上眼睛想想大堰河的形象。

(三)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后,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给大堰河

填写一份“档案”,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表格留出空行,目的让学生

自由发挥。

表格见课件

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拓展学生思维。

五分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讨论情况。并让学生说明理由,相机让学生朗读诗文,体会感情。

预想可能出现不一致的回答:

属相:牛——忍辱负重、默默奉献、脚踏实地

猪——任人宰割、不知反抗

兔、羊——温顺善良......

血型:O——奉献型,万能献血者

其他型——学生可能从大堰河性格方面考虑

身高、体重——体重可能因大堰河生活状况而偏轻。

健康状况——估计学生会写出“营养不良、椎间盘突出”等,能自圆其说即可。

人生信条——学生的答案会是丰富多采的。教师适时说出自己的认识:套用鲁迅先生的名

言“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来深化大堰河的形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课文中筛选有用信息,并发挥想象,

对“大堰河”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也能使学生把这篇较长的文

章读短,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中的第(2)点。同时也避免了就课本讲课文的简单枯燥乏味。

2、教师:“既然是档案,照片必不可少。老师这儿有几副图片,你们帮我看看哪副图片

更符合大堰河的形象。”

依次投影四副母子图,最后将四副图定格在屏幕上,让学生讨论争鸣。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会在第二副和第三副之间发生争议。

处理方法:发动学生进行争鸣。要求从文中找依据,言之有理。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对大堰河的认识由抽象的概念上升为具体的外在形象。让学生在争鸣中进一步明晰大堰河形象。

(四)观看观看MTV 《懂你》

体会片中母亲的形象

教师:“分析了大堰河的形象后,让我们再感受另一分伟大的母爱,请欣赏《懂你》,大家要注意画面中的故事。”

教师播放MTV 《懂你》片段,学生静静感受。教师也可用包含深情的语言叙说这一片段的故事。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

1、由大堰河这一特殊的母爱扩展到广泛的母爱,扩展到学生的内心,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2、将学生由合作探究的热烈气氛过渡对感受母爱的深沉气氛。

(五)诵读课文

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时投影要求:

1、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2、找出让你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学生任意挑选一段朗读,教师相机评价。必要时反复读,直至教师范读一段。

学生朗读后,教师可适时提问:“你读的这段是否让你想到自己的妈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妈妈吗?”或“妈妈疼爱你吗?能给大家讲讲吗?”

之后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将最后一段中的“大堰河”换成“妈妈”,再反复读。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大堰河形象后,通过诵读课文,体会感情。并将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再怀着这种感情去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文中。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可能会因为害羞不愿说自己母亲的事。

处理方法:教师要用诚意去打消学生害羞心理。

(六)课内(外)练笔

教师:“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我们的母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母亲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的呼唤,还有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子女的不应刻骨铭心?

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

投影要求:以“母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50~150字即可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由课文的学习转入对自己母亲的赞美,完成情感目标。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时间紧张,学生无时间写。

处理方法:

1、留作课下作业

2、读一篇学生写的片段

(七)结束语:

学习这课,我们不仅要学会分析人物形象,诵读时把握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课让我们更了解我们母亲的情、母亲的爱、母亲的心,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珍视母爱,更好地爱我们的母亲!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分析诗歌中心意象大堰河。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朗诵中分析中心意象大堰河人物形象,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33年的1月14日,那是一个大学纷飞的夜晚,诗人面对铁窗,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想起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写下了这一首包含深情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来走进大堰河。

二.疑问长廊

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从同学们的预习提问中,我整理出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1.字词品味存疑:诗中有很多表示颜色的词语、数量词以及一些渲染性等词语,他们的使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2.意象分析存疑:大堰河作为中心意象,文中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情感探究存疑:诗人想通过对大地母亲大堰河的描写,传达什么情感?

教师就学生疑问提出本节课教学目标:本节课以同学们的第二个为题为核心,解决问题:即大堰河作为中心意象,文中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三.初读诗歌,走近大堰河

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下面问题进行填空,以文本为依据,读一读,说一说,充分了解学生初读诗歌后对大堰河的初步认识,问题如下:

大堰河是一个()的人。

这里可能出现以下种种答案:身份卑微、悲苦凄凉、深爱乳儿、纯朴善良、穷困勤俭、乐观坚韧等等词语。

四.分组探究,走进大堰河

从上面个同学们给出的描述大堰河的人物形象的词语中,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词语进行品析,先找出原诗歌中哪里可以看出大堰河的这种形象,然后进行分析和朗诵,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讨论,每个小组找一个人展示:

第一小组:我们小组分析的词语是悲苦凄凉。诗歌的第3节,第7节,第10节,第11节中都能反映出来。第10节中,数词“四十几年”和“数不尽”强调多,生前出多,历难多,忍受的苦难多(教师总结);而数词“四块”“几束”“一手把”强调活着时得到少,死后带走的少(教师总结)。这一多一少之间的对比,反映出大堰河凄苦悲凉的一生。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分析的词语是大堰河深爱乳儿。诗歌的第4小节可以看出来,请老师允许我上黑板,写出这节诗歌的结构:

你……怀里,抚摸我;

在你……之后

……

在你……之后

你……怀里,抚摸我。

从这里可以看出,本节诗歌起于“你……怀里,抚摸我”、止于“你……怀里,抚摸我”,从结构上来说,大堰河只要是有空,总是抱着我,抚摸我。中间是一系列的劳动,说明无论再重的体力活,从结构和内容上来看,大堰河都不会忘记抱诗人,抚摸诗人,体现出了大堰河对诗人的深深的爱。

第四小组(抢先举手):老师我们分析的词语是勤劳乐观。从第七节诗歌中可以看出,分析方法跟第二小组相同,从结构上看,本节诗歌起于“大堰河…劳动了”、止于“大堰河…开始劳动了”,从结构上重复,给人感觉,大堰河就是一架劳动的机器,加上中间是一系列繁重的体力活,更能看出大堰河的一生是勤劳艰辛的一生,但是诗节的前面有“她含着笑”在不停地重复,可以看出她勤劳辛苦但是依旧很乐观。

第三小组:我们组研习的词语是纯朴善良。从诗歌的第4小节第8小节都可以看出这一点。我在补充一下第四小组的问题,出了他们说过的外,大堰河之所以在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下还能“含着笑”,说明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劳动妇女身上那种的坚韧和善良的性格(老师引导),她深爱着自己的乳儿,还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乳儿身上,做着那没办法完成的梦。

第五小组:我们研习的是穷困节俭。从诗歌的第6节中可以看出来。第六节里写了诗人父母家里很多的极讲究的家具,可是大堰河家里的是乌黑的酱碗和乌黑的桌子,从这个对比中可以看出大堰河家里很穷困。

老师引导:本节诗歌中有一种相对的矛盾的词语,大家找一找都有哪些呢?同学们找出的有“家”与“客”“妹妹”与“不熟识”“天伦叙乐”与“…”,通过这些矛盾的对比,可以看出作者对着个新家的不接受,映衬出对大堰河的依恋。

第六小组:老师,我们组讨论的是身份卑微。诗歌中第1节第2节能集中地反映出来,大堰河只是一个保姆,她来名字都没有,从这些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卑微的身份。

五.总结和提升

从同学们研习的这些材料中,可以总结出大堰河如下性格形象:

身份卑微

悲苦凄凉

穷困节俭

深爱乳儿

乐观坚韧

纯朴善良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个地主阶级的叛逆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又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诗人说“大堰河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而她又用自己的乳汁养育了“我”。这样质朴的叙述,赋予大堰河丰富的象征意义,大堰河是与山河、村庄同在的人民的化身,是一个平凡、沉默、隐忍的大地母亲和生命的养育者的形象。这样,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沉默中蕴含着宽厚、仁爱、纯朴与坚忍,是“大地”“母亲”“农民”“生命”多重意象的组合。土地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以及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他至高无上的诗神就是养育了他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普通人民以及他们生命的存在。

大堰河用所有的乳汁喂养着民族的梦想,把母爱种植在苦难的岁月里,她的宽厚、仁爱流成了一条源源不断的真正的大堰河。在苦难面前,她含着笑。虽然想吃上乳儿的婚酒的梦,在她生命的尽头也没有抵达,背负着“悲苦种族之最悲苦”“岁月积压下来的耻辱和愤恨”,没能”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孤眠在“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上。

诗人用雪、瓦菲、园地、青苔等等营造了一个低沉、晦暗、沉重、破落、充满沧桑感的画面,诗人对大堰河的思念、同情沉淀在字里行间;诗中一幅幅画面快速组接、变换,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勤劳、善良、纯朴的劳动妇女形象,无声,就是沉默。大堰河就如同一匹老马,默默地忍受苦难,她身上有着中国人民的美德——坚忍、善良。这在诗人心中耸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六.拓展:

艾青在那样的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想起了身份卑微一生劳苦的大堰河,为她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赞美诗。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领会“大堰河”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3.品味本诗精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诗精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大堰河的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作家作品(可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后上台讲解)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著名诗人。 1 9 1 0年生于浙江省金牛县畈田蒋村。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农家里抚养。 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中长大”的。他的保姆没有名字,因她娘家在浙江省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诞生的。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同学们自读全诗,说说作者的情感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第一部分(1~3节)怀念,痛悼

第二部分(4~8节)眷念,感激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控诉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赞美

四、深入研究,体会构思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进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请学生举例说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可作如下的归纳:

第一部分,诗人告诉我们,由于看到雪才想起保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这是写本诗的导火线。在具体安排上,却一开始交代大堰河与我的关系,她没有姓,没有名,缺少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诗人强烈的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在激情的推动下,回忆大堰河对我的抚爱。为了充分地表现这种爱,诗人不惜笔墨进行铺排,又写他在自己家里的陌生、忸怩之感衬托大堰河的可亲可敬。

第三部分,用叙述方法,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这是诗人最感痛苦的事。他用舒缓的笔调,边叙述,边叹息,更显得沉痛。

第四部分,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的感情到了极致,往往要抛弃具体的叙述或描写,借助直抒胸臆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火山喷发似的激情,第13节,感情最强烈,语句却最少。

五、教师有感情地范读,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做了大致了解,初步体会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涉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通过朗读,对诗歌的层次有了基本了解,理清了诗歌的结构。

七、布置作业

课外反复朗读课文,注意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对大堰河进行塑造这一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母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而儿子对母亲的依恋,对母亲的倾诉,对母亲的追思,听来一样叫人荡气回肠。母亲脸上偷偷抹去的泪花,对儿子乳名的一声轻轻的呼唤,还有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飘动的白发,哪一个做儿子的不会刻骨铭心?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所以不朽,就在于它把母子的心灵传递描慕得如此撼人心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艾青的抒情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朗读、研讨第一部分

问: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一部分,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为什么艾青说“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使我想起了你呢?

答: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洁白无暇,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正因为这些原因,艾青想起了这个给过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想起了她低下的社会地位(她是童养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想起了她死后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

问:这一切在我们的心中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

答:凄凉、衰败、荒寂

问:这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因此,我们在读这几节时,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

答:低沉、舒缓

(请学生朗读,点评)

三、朗读、研讨第二部分

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

问: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

答: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

问: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勤劳、充满母亲般慈爱的大堰河向我们走过来了,她的双手轻轻的抚摩着她的乳儿,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大家睁开眼睛,谁能给我描述一下这双手?

答:正是这双勤劳的,尽管粗糙却温暖的手,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充满了温馨,使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这双手,就成了母爱的象征。请同学们联想一下自己,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是怎样的?描述一个细节。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说得很好!母爱是真挚的、博大的,同学们的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堰河。

正是这微不足道的细节才更能让我们感动。

问:“我”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过上了富足、豪华的生活,但诗人心中感觉到却是——“忸怩不安”。为什么会这样?

答:大堰河家穷,却有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同学读4 、 5 、 6三节,读出诗人的眷恋之情,感激之情。)

问: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又开始劳动了,流她的血汗。大家自读第七节,

思考:大堰河从事着这样又苦、又脏、又累的活儿,为什么始终含着笑呢?

答:大堰河的笑是有着多种原因的,有为和乳儿重新生活在一起的喜悦,有在劳动中获得的满足。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和她有着相似命运的人——祥林嫂,当她在鲁家作着比一个男人还多的事情时,“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多么淳朴,宽厚的灵魂啊。

问:但是,诗人写到这里,认为还不足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于是,她又带着我们走进了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家浏览第八节,看一看,作者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表现大堰河对自己的深爱,但是为什么说做梦能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呢?

答:大堰河的梦正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成材成家,生活幸福美满。

总结:这部分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朗读时也要随之节奏多变,构成变化多端的旋律。

(学生读7 、 8 、 9三节,读出祝愿,充满希望、憧憬的感觉)

四、朗读、研讨第三部分

问:谁不期望美梦成真呢?如果这个梦能实现,该有多好啊。但是,大堰河流尽自己的血汗后,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

答:微薄的葬礼。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样有对这个社会的憎恨之情。

(学生朗读,这部分写大堰河死的凄凉,节奏应放慢。最后要读出憎恨之情。)

五、朗读、研讨第四部分

艾青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

问: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观点一:紫色是悲哀、不幸或伤痛、死亡的象征。

观点二:紫色应是高贵的象征。

观点三:“痛苦”和“高贵”不矛盾,灵魂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

(学生自由发言,答案不尽一致,但只要有闪光点,教师都给予肯定和赞许)

答:这首热烈、深沉的颂歌,不仅仅呈给大堰河,还呈给干千万万的大堰河,也是呈给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

总结:这部分是献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感情炽热,因而要节奏强烈,旋律加快。最后一节,诗人的感情已走向高潮,朗读时也应热情奔放,把火山喷发似的感情传达出来。

(学生朗读)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理请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整首诗通过一组组意象的排列,写了大堰河凄苦一生的片断,构成了由悼念到感激到控诉再到赞美的跌宕旋律,表达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案 篇5

一、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诵读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本诗传达的感情。并设法让学生初步诵读。

2、体悟语言,选几个语言点,与学生一同体会,理性地把握语言妙处。

二、教学设计理论指导:

1、语文教育中必须强调诵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必须还我琅琅书声。

过去多少年,我们的语文教育已经把诵读丢弃了、忘却了;再加上应试压力,使单纯的分析在语文课堂上大行其道。似乎分析是语文教育的唯一手段。语文教育是需要诵读的,文字的美是需要诵读来体会来感悟的,语言能力有时也是需要靠大量朗读背诵来实现的。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传家宝。自从西化思潮兴起以来,我们语文课堂上差不多丢弃了这个宝贝。

2、诵读并不是抛弃“讨究”。语言的“讨究”与真情投入地诵读,在语文教育中要两面不。

叶圣陶早在四十多年前就说,现在(指四十年代)的语文教育舍弃了诵读,过于向了“讨究”,应该重视诵读,两面不才好。

三、教学设计特色

1、配乐诵读;

2、通过教师真情投入的诵读感染学生。

四、教学后记

见上面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不再重复。

教学目标:

1、诵读体会感情;

2,讨究体会语言;

教学重点:

诵读,体悟感人至深的情感

诵读,理会用词、细节等语言妙处,说透了,就是研习“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斟酌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

引导学生根据3个现成材料弄清作者最基本的情况,弄清本诗背景:

1、自读提示中的材料

2、179页注释1的材料

3、181页注释2的材料

二、教师诵读

1、诗贵在读,通过读才能体会诗的感情、诗的艺术,让读支撑起文字,支撑起情感,支撑起形象。让平面的诗立体化。

2、教师要有真情投入,只有真情投入,首先感动教师自己,然后才可能感动学生

3、教师此时应是诗人的代言人,设身处地化身而为诗人。此时的诵读可能是对学生心灵、情感的第一次冲击

三、诗的思路

1、(1--3节)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

2、(4--8节)回忆大堰河辛劳悲苦的一生,集中刻划勤劳、善良的品德

3、(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4、(12--13节)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

四、边诵边悟,体悟语言艺术

1、艾青这首诗,似天然,用语天成,自然无痕迹。

但仔细研读,会觉出许多妙处。

下面几处只是示例。例如:

1、几个修饰语:

“坟墓”--被雪压着的、草盖的

“瓦菲”--关闭了的门前的、枯死的

“园地”--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

“石椅”--门前的、长了青苔的

注意以上四个词所造成的压抑、凄凉的景象,以上四个词前面的修饰定语。让学生体悟,并尽量诵读。

2、连续几个“在…之后”的作用,辛劳,

体现了对艾青的无时无刻的关爱。

3、“你为什么要哭”这个细节。

4、矛盾对立而形成的形象: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家”与“客”就是矛盾对比。

5、“她含着笑”,一方面表现了她的乐观,一方面又让人辛酸。

6、“用手掏着猪吃”,“用手”是否可以省去?不能,因为强调“用手”。

7、“不能对人说的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

8、“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发自内心的愧疚。

9、“同着”中,付出多与获得少的强烈对比。

10、“紫色的灵魂”的理解。

五、诵读要领

1、切身体察,化身诗人自己。

2、口中读,心中不能“空”,用心灵去触摸文字,用声音点燃文字。随“心”所欲,心到声到,声到则心到。

3、当抑则抑,当扬则扬,当平则平,当急则急,当缓则缓。形成节奏与张力。

六、作业,选择其中一节自己背诵。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了解排比、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诗的运用和作用。

3.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描写并抒发感情。

4.学习、把握诗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先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变化与节奏和旋律的关系。接着对本诗的修辞手法及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地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品析另一首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教学重点

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难点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应在反复朗读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然后针对某一具体段落仔细推敲,体会作者抒情方式与写作手段。

教学准备

1.准备艾青的另一名篇《给乌兰诺娃》,并设计一些练习题。

2.了解一些关于诗人艾青的生平资料及该诗的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反复,突出主旨、深化诗意的对比,酣畅淋漓、倾泻感情的排比,艾青式的抒情把我们带进一个美丽的世界:勤劳淳朴的崇高品德,宽厚善良慈爱精神,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一切尽在不言中。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当代著名诗人艾青的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去领受大堰河般的母爱吧。

二、介绍作者

1.问:有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作者艾青的资料?

抽学生简述作者的生平。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皈田蒋村。他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开始诗歌创作。1935年10月出狱,次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堰河》,受到文坛重视。)

2.教师补充:大家回答得不错,艾青的主要作品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海岬上》等。他的诗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刻画艺术形象,语言朴素清新,韵律和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1933年,艾青因参加进步爱国活动被捕入狱。在阴冷的牢房中,诗人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睹物思人,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字词练习

掌握下列生字词:

典押忸怩冰屑悉索凌侮叱骂漂泊

四、朗读诗歌,初步感受文意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体会诗歌韵律节奏,初步探悉作者感情。

2.抽取同学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并进行归纳。

(学生畅谈对这首诗的印象。诗中描述的主人公是诗人的奶娘,她是一位平凡、低微到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的劳动妇女,她勤劳、纯朴、善良,但生活一直很贫困、艰难。

师补充:诗人通过对自己奶娘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奶娘真挚的怀念和深切赞美的感情,进而表达了对广大劳动妇女乃至劳动人民的挚爱,表达了对“不公道世界”的诅咒、控诉之情。

五、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归纳诗歌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分为几个部分?(分为四部分)

3.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是诗歌的前四段,它主要讲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呢?

(第一部分交代了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奶娘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点拨:诗歌第4段,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运用想像和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引出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4.师:第二部分又讲述了些什么呢?

(第二部分是从第5段到第8段,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眷恋与尊敬。)

5.诗歌的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实则控诉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第10段写大堰河的殡葬。用生前“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与死后“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相对比,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

6.诗歌的第四分部讲了什么?

将上述内容梗概板书。——第四部分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地怀念和由衷地赞美之情。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作了大致了解,初步体会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涉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的层次及层意有了基本了解,理清了诗歌的结构。

板书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第一层(1~4段):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怀念与痛悼

第二层(5~8段):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眷恋与感激

第三层(9~1l段):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同情与控诉

第四层(12~13):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讴歌与赞美

第二课时

一、分析探讨写作手法

1.诗歌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其形式不仅具有特殊性,更会采用多种写作手法来表现内容,抒发情感。本文除了多处运用联想、想像和对比以外,还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另外,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本诗通过反复吟咏表现对大堰河的深情,许多节用了首尾诗句的反复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2.请学生找出并朗读诗歌中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句段,并分析其作用。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3.从构思看,全诗前4个诗段从“今天”写起,“睹雪思人”;最后两个诗段又回到“今天”,来赞美大堰河。第4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第12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第4段中“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由狱中看到雪,联想到大堰河的被雪压着的坟墓,勾起对奶娘的怀念,进而追忆她辛劳苦难,默默奉献的一生。第12段“大堰河,今天,你的儿子是在狱里”中的“今天”与第4段中的“今天”相呼应,从回忆转入现实,使时间线索更加清晰。)

二、研读重点段落,深入理解

1.前边我们对整首诗进行了阅读分析,现在我们选取几个重点章节来研读,有谁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第7、8段?——学生深情朗读。

2.第7段中用诗人自家优越的条件,与大堰河的贫困条件相对比,但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中,我的心情却是忸怩不安的。“忸怩不安”一词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说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请在诗句中找出一句相同的话来证明,并分析它们表达了什么?

3.诗歌第8段写道“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手臂劳动了”。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5段那样为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繁重而多样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这表明了她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联系第6段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第8段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请问是什么含义?

(表明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是真正的母爱!是超越了一切功利关系的爱。)

三、赏析《给乌兰诺娃》

1.师:通过对教材所选诗歌的学习,我们对艾青的诗歌有了初步印象,为了加深对其风格和思想的了解,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我选取了他的另一首诗让大家欣赏。

投影诗歌《给乌兰诺娃》,抽学生朗读要求,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听取教师评讲。

给乌兰诺娃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像云一样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游行,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阅读诗歌《给乌兰诺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芭蕾舞姿的比喻句。——象云一样柔软,象风一样轻。

(2)说说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和好处。——表解释说明。赞美演员舞姿之美妙高雅、飘逸轻盈,给人以梦幻的艺术境界。

(3)诗的语言是形象的,试分析头两句把演员翩翩的舞姿用自然界的云、风比喻的艺术效果。——用博喻手法,以云之柔、风之轻、梦之幻写舞姿的曼妙动人,给我们以极其丰富的想象,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飘渺虚幻的艺术境界。

(4)诗中“不是……却是”是什么关系?诗人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表选择关系,说明美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四、个性练习设计

试着用简短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身边劳动者的形象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3、了解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及对比的写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典型细节的分析,认识大堰河的形象。

2、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教学重点】

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

朗读法、阅读探究法

【教具准备】

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解题

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19xx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皈田蒋村。他母亲生艾青时难产,48小时才把他生出来,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详之兆,并找来了一个算卦的先生,说,他生下来就是克父母的。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因此,艾清被送到本村的一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了他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入狱,1933年1月14日早晨,天空飘着雪花,诗人站立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不禁展开了广阔的联想,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的农民保姆大堰河。

三、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录音。

2、注意读准字音。

大堰yàn河檐头yán瓦菲fēi灶zào火荆棘jīngjí掐死qiā火钵bō碾niǎn冰屑xiè团箕jī忸怩niǔnì凌侮wǔ

叱骂chì咒语zhòu匾biǎn

3、自由朗读,准确把握情感。

4、读了这首诗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事?有什么感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了这首诗后我知道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了她的奶长大的。她心地善良、一生辛苦勤劳。她爱“我”如自己的儿子。她只活到四十年就离开了人世。

感受:这首诗不仅坦露了诗人深沉的内心积郁而且为我们中国的农村妇女树立了一尊朴素庄严的塑像。那种积郁首先来自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公正的事物,来自他对农民命运的关切。

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

5、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节)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

第二部分(3─8节)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质,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

第三部分(9─10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第四部分(12─13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献诗。

6、体会感情

诗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这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全诗13个诗段,概括每个部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1部分:怀念与痛悼

第2部分:眷恋与感激

第3部分:同情与控诉

第4部分:讴歌与赞美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作者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理清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体会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

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案 篇8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其关键是理解诗人在诗中流露的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热爱之情,认识本诗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表现方法,提升对现代诗歌的鉴赏力。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经学过两首非常经典的现代抒情诗,它们语言精美,意境深远,引人入胜,学生对这样的作品往往能很快被其吸引,而对于《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样的带叙事风格的抒情长诗,因其语言平实,可能很难一下子吸引住学生。所以学习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升学生诗歌鉴赏水平的作用,意义重大。教学的重点是体味诗歌那种不假雕饰的真情流露,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共鸣。

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目标定位

1、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2、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表现方法。

(二)目标解析

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通过对自己奶娘的回忆,抒发了对大堰河的怀念和赞美之情。学习诗歌,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以读带动,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这是诗歌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

2.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一个勤劳、纯朴、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要从抒情诗的叙事去归纳概括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把握本文的中心思想。

3.从本首诗的表现手法入手。如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反复、排比手法的交替使用等。形式为内容服务,正是这些修辞方法的作用,为塑造人物、表现中心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由于本诗语言平实,用词也不很讲究推敲,部分学生可能并不能真正地体味鉴赏到它的美来。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是我们部分学生鉴赏水平还不够,不知道一首诗、一篇文章最打动人心的是其真挚的情感,所谓语言,所谓技巧,均是小巧层面的东西。任何一种艺术,到高深处往往是拒绝门外汉的,所以我们的学生需要提升鉴赏力,同时也需要拓展自己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全过程都要使用幻灯片,在创造教学情境的情况下,使用幻灯片以及一些相关的图片和配乐诗朗诵,可以让学生更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更深刻的理解诗歌中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 请同学们结合手头的参考资料,谈谈作者?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的基础,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一则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二则对把握整首诗的思想主题作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因家人听信算命先生所谓“克”父母的诳言,刚出生就被寄养到贫苦农妇大堰河家。少爱美术,曾赴法国专攻美术。1932年回国,加入“左联”,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艾青转而从事诗歌创作。1933年1月一个雨雪纷飞的早晨,他在狱中睹雪思人,因雪神飞,回忆起幼年生活,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并一举以感人肺腑的感情和清新自然的诗风震动诗坛。

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主要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光的赞歌》、《古罗马竞技场》等。

问题二: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大堰河其实是“大叶荷”的误写。她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从邻近的下张村招赘,又生了两个孩子。那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叶荷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3年1月,他23岁,在狱中他满怀深情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艾青后来曾回忆说:“我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爱我,我也爱她。”“《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

问题三:听课文朗读,根据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本诗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交代了“我”与大堰河各自的阶级地位和二人之间的特殊关系。

第二部分:(第3—8节),集中刻画了大堰河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贫苦的农民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第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第四部分:(第12、13节)诗人从回忆过渡到现实,诗人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一连串的排比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与深情礼赞。

问题1:诗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诗人起伏的思绪,奔涌的激情就是这首诗的线索,试概括每个部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感情线索:第一部分:(1-3节)怀念与痛悼之情;第二部分:(4-8节)眷恋与感激之情;第三部分:(9-11节)同情与控诉之情;第四部分:(12-13节 )讴歌与赞美之情。

问题2:本诗的构思有何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时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

问题3:品读第1-3节,思考这几节运用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雪压草盖的坟墓;檐头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

意境:荒寂衰败、萧索凄凉

问题4:第四节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摄取了哪些生活场景?

明确:搭好灶火后、拍去炭灰后、尝过熟饭后、放好酱碗后、补好破衣后、包扎伤手后、掐死虱子后、拾起鸡蛋后、

问题5:第五节作者写到“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跟“我”在大堰河家的生活形成对比。

一方面突出了“我”的亲疏和爱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

问题6:第七节主要是写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大堰河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洗衣、洗菜、切菜、喂猪、烧肉、晒麦

纯朴宽厚、勤劳善良、极容易满足的大堰河

问题7:第八节哪些细节表现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切糖、贴画、赞美了乳儿、做梦

问题8:品读第9-11节诗歌,思考大堰河辛劳一生,死后得到了什么?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愤怒控诉不公道的社会世道、深切同情大堰河的悲惨命运

问题9:品读12—13节,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

明确:一种看法,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如“紫气东来”“紫禁城”。大堰河身份虽然卑贱,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善德,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

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一生苦难,结局悲惨,因而成为“紫色的灵魂”。

问题四:大堰河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问题1:大堰河身上有那些优秀的品质?

大堰河的优秀品质:勤劳 、善良、仁厚、慈爱

问题2:大堰河可有什么象征意义?

“大堰河”形象的象征意义:生命养育者的形象;大堰河—母亲,可以说是人类母亲的象征,也可以认为是土地和归宿的象征。

问题3: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塑造大堰河形象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问题五:谁能来概括一下本诗的主题思想?

这首抒情长诗,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的黑暗社会。

目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檐(yán)头 粗糙(cāo) 隽(juàn)永 青苔(tái)

B.溘(kè)死 渗(chèn)入 火钵(bō) 踟(chí)蹰

C.漫溯(sù) 媛(yuán)女 咒(zhòu)语 颤(zhàn)动

D.忸怩(ní) 模(mó)样 叱(chì)骂 长篙(hāo)

答案:A(B渗shèn入,C颤chàn动,D模mú样,长篙g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云彩 神采飞扬 诚恳 开垦土地

B.暄响 寒暄客套 窗扉 敞开心扉

C.炫耀 耀武扬威 慰藉 声名狼藉

D.忧郁 犹豫不决 清凉 青山绿水

答案:B(B中“暄响”应为“喧响”)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悟了人性中的那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我认为本文不一定要按传统的阶级分析,关键要从人性的角度了解析艾青为何对大堰河有如此深的情感,主要是由于大堰河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而非对本阶级的一种背叛。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并理解其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品味诗歌中的情感;讲授法与合作探究法相结合,探讨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品味诗中真挚的感情,感受母爱的伟大,树立尊重劳动人民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情感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回顾

1、诗歌的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xx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现代著名诗人。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代表作《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等。

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1932年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他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睹雪思人,满怀深情的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曾回忆说:“我完全是按照事实写的,写的完全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我觉得只有在大堰河的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很爱我,我也很爱她。”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2、诗歌的内容结构

二、细读诗歌,分析诗歌

划分层次:

(一)第一部分(1——2)

我和大堰河的出身阶级不同,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抽查朗读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身世悲苦)

(二)第二部分(3——11)

诗人触景生情,追述勤劳善良的大堰河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第三部分(12——13)

诗人由回忆转入现实,用儿子对母亲的感情,为其写下了一首赞美诗。

1、学生细读,自由讨论二、三部分中哪节诗歌体现人物形象的什么特点。

生活艰辛、勤劳、善良、乐观、淳朴、深爱着乳儿……

2、学生发言,穿插点评、范读和齐读,分析艺术手法和情感抒发(重点分析四、七、八、十、十一节)

3、总结人物形象

大堰河:身世凄苦、勤劳、善良、慈爱、任劳任怨、淳朴、悲惨

大堰河短暂而痛苦的一生、大堰河。

一家的不幸正是旧中国劳苦大众的缩影。

4、分析并归纳诗歌的艺术特色。

(1)大量描述性意象的使用

(2)修辞手法的使用:排比、反复、对比

(3)形式上的自由

三、总结诗歌主旨

板书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人物形象情感

身世悲苦勤劳慈爱追怀痛悼

生活艰辛积极乐观眷恋感激

任劳任怨淳朴善良同情控诉

命运悲惨值得赞颂赞颂讴歌

艺术特色:反复、排比、对比、自由形式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案 篇10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诗歌以诗人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地描述了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惨经历,抒发了对大堰河真挚的怀念和热切的赞美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之情。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大堰河可亲、可敬、可爱的形象和母爱的伟大,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2、引导学生通过典型细节分析认识大堰河的形象:勤劳、纯朴、善良。

3、了解排比、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及对比的写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这首诗是艾青在狱中写的,在一个飞雪的早晨写的,你觉得人在困境中,在饥寒中,总会想到谁?(想亲人,想家人。)而此时艾青想到的是谁?(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大堰河。)

大堰河连名字都没有说明了什么?(贫穷,社会地位低下)诗人为什么不想念自己的父母却想念大堰河?(艾青诞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胡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就被送到贫苦的大堰河家去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冷遇,大堰河却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艾青,将伟大的母爱毫无保留地给予了艾青。艾青写这首诗,既是对保姆大堰河的感激,也是对黑暗世界的诅咒。同时表现出作者背叛地主阶级,向劳动人民靠拢的真诚愿望。)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堰河,看看这个平凡而卑微的劳动妇女为什么能让作者终生敬仰。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听配乐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体会诗中强烈的节奏和流畅跌宕的旋律。

(2)要求学生找出难懂的字、词、句,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本诗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是什么?(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

(4)本诗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大堰河对诗人有慈母般的爱?(主要表现在第4、5、8节里。如在第4节,用八个排比句集中写大堰河对乳儿的爱。这八句实在是八个出色的细节,把她的爱心写得非常具体、充分。“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两句首尾反复,起了点化、强调感情的作用。

(5)本诗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反复和对比的手法?举出例子后,请谈谈它们所起的作用。(如第4节中的八个排比句,第7节中六个排比句,都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明快,气势酣畅,有力地传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真挚的爱。第1节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诗人对她特有的深情。第3节,首尾句反复写道:“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有力地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1节,都采用开头和结尾诗句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第4、6节中运用了对比,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描写,虽然没有发什么议论,但诗人的感情倾向不言自明;此外,如美丽的梦境和凄惨的死亡,生前的辛勤操劳和死后的凄苦悲凉,这些都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以及对主题的表达。)

2、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教师小结。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既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蕴涵,又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意蕴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1、合作交流,感悟形象

(1)大堰河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她的这些优秀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大堰河勤劳纯朴、宽厚善良、只求奉献)(在第4节,描写她在家整天做家务,带孩子,忙得不可开交,在第7节,用6个排比句集中写她在乳儿家劳动,年复一年,始终“含着笑”,显得那样勤劳纯朴,宽厚善良。为了乳儿,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什么都肯干,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

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据诗中的细节描绘,发挥想象,给大堰河填写一份“档案”,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也可以自己设计。表格留出空行,目的是让学生自由发挥。

(3)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拓展学生思维。

(4)课堂讨论,交流小组探究成果,并要求说明理由,相机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如属相:牛--忍辱负重、默默奉献、脚踏实地。猪--任人宰割、不知反抗。兔、羊--温顺善良……血型:O型--奉献型,万能献血者。体型--体重可能因大堰河的生活状况而偏轻。健康状况—营养不良,肩椎劳损等。人生信条—“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学生的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不必僵化一致。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课文筛选有用的信息,并发挥想象,对大堰河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避免了就课文讲课文的的单调枯燥乏味。)

2、品味鉴赏,体验感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深入体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丰富的情感?

(对大堰河真挚的怀念和热切的赞美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之情。)

(2)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为什么?(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感情。学生有感情朗读后,教师要相机评价,也可适时提问,如:你读的这段是否能让你想起自己的妈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妈妈吗?

(4)在交流学生的亲身体验之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要求将“大堰河”换成“妈妈”,再反复朗读。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与作品和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并引导学生将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情,用“情”打动学生,用“情”将学生带入诗的天地之中,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又能引导学生体验高尚的情感生活。)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自主阅读《母亲》、《我的母亲》或其他歌颂母爱的作品,比较与课文的相通性和相异性,随时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2、母爱写真

教师引导:“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我们的母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爱,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情感世界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她的代名词。母亲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的呼唤,还是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儿女的不应该刻骨铭心?让我们更好地珍视母爱,更好地回报母亲的爱吧,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我们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

请从你的生活中摄取一个最打动你心灵的真情片段来赞美你的母亲。

3、选出优秀作品,在全班交流共赏。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案 篇11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老师一直关注着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这节课我有意地关注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至少我在进行一种尝试。我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勇于尝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感受大堰河对作者浓浓的爱,感受大堰河的形象。于是我大刀阔斧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对文本进行了细致地取舍。教学思路就是通过体会诗歌语言来感受诗歌传达出来的爱。

为了渲染一种母爱的氛围,我用了两节课来上课,第一节我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听了小说《疯娘》。小说大约播了25分钟,我和同学们就在静静的听着,不由自主地流泪。从这个小说里我们体会到了一个“疯子”母亲对他的儿子爱到骨髓。大家都沉浸在悲伤之中,同时也都在想着自己的`母亲。我知道时机成熟了,这时候可以进行诗歌教学了。于是首先我说“大家眼里噙满的泪水,让我想起了我最早最感动的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世上只有妈妈好,因为妈妈是最善良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

然后请同学们谈感受,谈母爱,谈真情。几位同学分别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个环节很感人,让在座的也很感动。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案 篇12

课题:大堰河——我的保姆

湖南省资兴市黄草中学:黄晨铭

第5课第1课时课型:点拨法、讨论法、朗读法、体会法

编写日期:20xx年2月28日执行日期:3月4日总序号:09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体会诗歌真挚的感情(2)揣摩诗歌语言艺术,培养诗歌鉴赏力(3)训练朗读能力

重点:把握诗人感情和思路发展脉络,体会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和赞美之情。

难点:赏析诗歌艺术特点:一是借叙事抒情,二是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的运用。朗读的声调,节奏的处理。

教具:多媒体

教程:

一,布置预习

收集有关艾青的资料,做好文学常识卡片,读好预习提示了解本诗创作背景,

听配乐朗诵寻找诗歌表达思路和感情线索。

二,导入新课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大叶荷(大堰河)的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明确学习目标(出示多媒体画面)

显示课题及具有雕塑效果的怀抱乳儿的大堰河的形象:大堰河——我的保姆

显示学习目标

A,体会诗歌真挚的感情

B,揣摩诗歌语言艺术,培养诗歌鉴赏力

C,训练朗读能力

四,速读全诗

(1)点拨研讨作者的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追忆往事为线索展开思路:雪景——大堰河被雪压着的坟墓——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命运——赞美诗呈给大堰河及所有劳动人民。

研讨诗的诗体特征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把握诗的感情脉络,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明确:显示多媒体画面

第一部分(1——3节)怀念与痛掉

第二部分(4——8节)眷念与感激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与控诉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与赞美

五,朗读研讨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概括主要内容:突出我与大堰河之间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着重体会第三小节:

A,景物描写的意境特征:凄凉,衰败,荒寂。

B,"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诗句反复的作用: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怀念之情。

C,揣摩这一小节朗读的声调(低沉,缓慢)重音及停顿的节奏

六,点拨研讨第二部分

学生概述第4节主要内容

显示多媒体画面

搭好灶火之后

拾起鸡蛋之后抱拍去炭灰之后

掐死虱子之后抚摸尝过熟饭之后

包扎伤口之后放好酱碗之后

补好破衣之后

(3)点拨讨论多组镜头以排比句式组合在一起,用反复的手法突出"抱","抚摸"的动作的表达效果

明确:增强了语气,丰富了内容,突出了重点,突出了大堰河慈爱,勤劳的形象。诗人回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以"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为中心描画了8个生活镜头,表现出大堰河对乳儿深切的母爱。

(4)出示多媒体画面:(大堰河怀抱乳儿,深情,凝重的画面)

(5)学生想象描述大堰河的双手:粗糙,黑,骨节粗大,但非常温暖。

(6)激发联想:大堰河勤劳慈爱的双手使一个贫穷的家庭充满温馨,使这个被亲生父母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母爱。这双手就成了母爱的象征。请同学回忆,联想一下自己母亲双手的形状,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细节让你深深感到母爱的深广。

朗读研讨第5,6小节

A,点拨讨论:回到生母家中的我的生活是富足豪华;但我的心情是忸怩不安,请谈谈个中缘由

明确:仅有物质生活但没有爱。

B,研讨诗人如何借助对比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

明确:鲜明的对比更能显示大堰河家是贫穷的,但充满了爱;我的家是富有的,但缺少爱。想起这些,诗人心里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作业:

后记:

课题:大堰河——我的保姆

湖南省资兴市黄草中学:黄晨铭

第5课第课2时课型:点拨法、讨论法、朗读法、体会法

编写日期:20xx年3月6日执行日期:3月7日总序号: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体会诗歌真挚的感情(2)揣摩诗歌语言艺术,培养诗歌鉴赏力(3)训练朗读能力

重点:把握诗人感情和思路发展脉络,体会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和赞美之情。

难点:赏析诗歌艺术特点:一是借叙事抒情,二是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的运用。朗读的声调,节奏的处理。

教具:多媒体

教程:

继续研读诗歌:

第7小节,讨论:大堰河在忙碌,贫困的生活中为什么总是含着笑?

显示多媒体画面:

洗衣洗菜切菜喂猪炖肉晒麦

明确:大堰河纯朴,宽厚,如同祥林嫂命运悲惨但很容易满足,靠双手吃饭,并无过多的祈求,诗人对大堰河既赞美又同情。

朗读研讨第8小节

用一个词概括本节内容:深爱。

点拨讨论:诗中哪些细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切糖,贴画,赞儿,做梦。

点拨讨论:为什么说大堰河的梦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这是大堰河对乳儿的祝愿,期盼乳儿长大,成人,成才,成家,生活美满。由此可见大堰河内心世界丰富美好

七,点拨研讨第三部分

(1)揣摩朗读的声调与节奏

明确:抑郁,哀伤,沉重,缓慢。

(2)显示多媒体画面:(大堰河的坟墓)

点拨讨论:大堰河的墓是多么渺小不起眼,这表明大堰河死后得到的很少很少,而大堰河一生付出却是那样的多,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社会的不公道。

指导学生用憎恨的语气朗读11小节

教师点拨:大堰河出身贫苦,地位卑微,但她勤劳,善良,淳朴,仁厚,像一座令人肃然起敬的雕像,永远矗立在诗人的心中同时也将会矗立在我们每一位读者的.心中,让诗人及每一位读者情不自禁地唱一曲赞美的诗呈献给这位神圣的母亲。

鉴赏体会第四部分

(1)显示多媒体图画:(大堰河辛勤劳作的身影)

(2)播放配乐朗读录音

(3)讨论大堰河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

明确:紫色象征高贵,"紫色的灵魂",热切地赞颂了大堰河高贵美好的心灵。

(4)讨论:这首热烈,深沉的赞美诗仅仅呈给大堰河一个人吗

明确:不仅仅献给大堰河,也呈她的儿子们,呈给千千万万大堰河般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

九,总结全文

教师点拨:一个地主的儿子却把他心中最深情的赞歌唱给千千万万的如大堰河般的劳动人民,这在30年代中国文坛实属难能可贵。

显示多媒体画面

大堰河:勤劳善良仁厚慈爱

我:怀念感激憎恨赞美

教师小结:艾青的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通过一组组意象排列写了大堰河凄苦的一生的片断,构成了由怀念到感激由同情到控诉再到赞美的跌宕旋律,借助于排比,反复,对比等手法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十,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全诗

课外阅读艾青诗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若娃》《礁石》,谈谈你对艾青诗的认识,写一篇三四百字评论。

后记: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感情。

⑵ 揣摩诗歌语言艺术,培养诗歌鉴赏力。

⑶ 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2、过程与方法:

启发讨论型、朗读体会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诗人感情和思路发展脉络,体会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和赞美之情。

2、赏析诗歌艺术特点:

⑴ 是借叙事抒情。

⑵ 是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1、反复诵读,体会诗的感情。

2、找出诗中的意象,有何艺术特点。

二、导入新课

请大家想想母亲每天都为你和一家人做了哪些事情,一年到头都为家里做着什么。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大叶荷(大堰河)的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检查预习

分别请学生自由朗读、范读和齐声朗读。

四、分析全诗

1、点拨研讨作者的思路:

明确:

这首诗以追忆往事为线索展开思路:雪景──大堰河被雪压着的坟墓──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命运──赞美诗呈给大堰河及所有劳动人民。

2、朗读研讨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概括主要内容:突出我与大堰河之间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着重体会第三小节:

⑴ 景物描写的意境。

特征:凄凉、衰败、荒寂。

⑵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诗句反复的作用: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怀念之情。

3、点拨研讨第二部分:

第四小节多组镜头以排比句式组合在一起,用反复的手法突出“抱”、“抚摸”的动作的表达效果?

明确:增强了语气,丰富了内容,突出了重点,突出了大堰河慈爱、勤劳的形象。诗人回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以“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为中心描画了8个生活镜头,表现出大堰河对乳儿深切的母爱。

第5、6小节:

⑴ 点拨讨论:回到生母家中的我的生活是富足豪华;但我的心情是忸怩不安,请谈谈其中原因。

明确:仅有物质生活但没有爱。

⑵ 研讨诗人如何借助对比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

明确:鲜明的对比更能显示大堰河家是贫穷的,但充满了爱;我的家是富有的,但缺少爱。想起这些,诗人心里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第7小节:

大堰河在忙碌、贫困的生活中为什么总“含着笑”?

明确:大堰河纯朴、宽厚,命运悲惨但很容易满足,靠双手吃饭,并无过多的祈求,诗人对大堰河既赞美又同情。

朗读研讨第8小节:

⑴ 用一个词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深爱。

⑵ 点拨讨论:诗中哪些细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切糖、贴画、赞美`乳儿、做梦。

⑶ 点拨讨论:为什么说大堰河的梦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这是大堰河对乳儿的祝愿,期盼乳儿长大、成人、成才、成家,生活美满。由此可见大堰河内心世界丰富美好。

4、讨论大堰河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

明确:紫色象征高贵,“紫色的灵魂”,热切地赞颂了大堰河高贵美好的心灵。

五、艺术特点

1、这首诗在意象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在《雨巷》一诗中,“丁香”可以看做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它是比喻意象。而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4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

2、这首诗形式上的自由表现在哪里?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它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13节,少则4行一节,多则16行一节;少则每行2字,多则每行22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11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它们同样成为新诗中的名篇佳作。

六、疑难解决:

如何理解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阶级观念

在阶级斗争年代里,文学作品往往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政治解读,在这种方法指导下,这首诗的主题解读,就变成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对自己所属阶级阵营的背叛和对被压迫阶级的同情,并坚定地成为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因为诗中也提到,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他是吃了劳动人民的奶而长大的,作为地主儿子的诗人,彻底抛弃了自己的出身,把大堰河的儿子称为“我的兄弟们”。在新的时代里,阶级分析方法渐渐过时,至少已经不是惟一的文学分析方法,而是众多方法之一种。但是,是否可以因为它只是众多方法之一种就否定它呢?回答是不能。首先,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年代,也正是那种阶级意识非常鲜明的时代,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为了革命理想,抛弃自己富有的家庭,告别自己良好的出身,投身革命运动,站到被压迫者一边,为人民的解放而战斗,这是普遍的现象。艾青也属此例。他的诗中表现出来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观念,也是非常真诚的,不是空喊口号做出来的,所以,这一点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其次,当今时代,社会仍然存在严重的不公,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却又命运悲苦的下层人比比皆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帮助这些弱势人群,所以,适当用阶级的眼光来看这首诗也是需要的,至少可以唤起一些人的良知。

七、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阅读艾青的诗篇《我爱这土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案 篇14

1、简介艾青,简析作品

把握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及感情变化

2、教学重点:把握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及诗人情感的变化。

3、教学难点:把握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及诗人感情的变化

4、课型:新授课

5、教法:学生自己动手找段落,师生共同分析。

6、教学内容:

上节课,我们写的作文是《我的父亲(母亲)》,从中我们能不能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拳拳的爱心?今天,让我们跟着艾青,体会他的奶娘——大堰河带给他的感动。

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这篇文章。

这是一首写人的诗歌,我们来看一下大堰河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文段。

同学们能找出来。第4节,第7节。

我们先看第四节

同学们读

7、我们看里面的意象:

搭好灶火,拍去炭灰,尝到饭熟,乌黑的酱碗,乌黑的桌子,补衣服,包受伤的手,掐虱子,拿鸡蛋,通过一系列的动作体现了大堰河的勤劳能干。除此之外呢?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就是作者反复说的那句:“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从中作者体会到了温馨的母爱。

第7节,大堰河“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用抱过我的两手劳动了。”连续使用了6个“她含着笑,”一方面写出了她劳动时的乐观态度,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她为了自己的家而付出的艰辛。每一句都展现了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

第8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淳朴的感情,她像对亲生儿子一样疼爱自己的乳儿,在他身上寄予了希望。这能体现她的“善良”。不是亲生儿子却像亲生儿子一样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能体现她的“质朴”。

第9节,写大堰河临终的情况,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凄凉的世界。从侧面体现了她的“善良”。

第5节与第6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第5节叙述了“我”离开大堰河时的情况,虽然是简短的过渡,诗人却捕捉到了离别场面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第6节,将“我”回到家里的情形与在大堰河家里的情形进行对比。“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并与第4节一样,连续使用排比长句,表现“我”在自己家里的陌生感,拘束感。

在3—10节中,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大雪,触景生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追述大堰河的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第一二节,作者交待了自己和大堰河的.关系,由雪想起大堰河,第11至13节,作者对大堰河的遭遇表示同情,对无情的旧社会进行了控诉,对自己的保姆进行了讴歌和赞美,并由此推及到像大堰河一般的保姆——社会上受苦的劳动人民,揭示了文章主题。

8、作者的感情线索:怀念与痛悼——眷恋与感激——同情与控诉——讴歌和赞美。

9、课后反思:这是很纠结的一课,这节课课堂环节很完整,但是自己对这首诗理解不到位,就是说自己读着都没有感觉,很难体会到那种感情,只是一味的听取别人的意见,讲不出新意。语文课,尤其是诗歌怎样才能讲出新意呢?或者说,一堂真正的语文课,我们应该带给学生些什么?现在学生最缺乏的又是什么?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1、写作背景与诗的抒情基调

2、抒情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赏析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荆棘(jing1ji2) 火钵(bo1) 忸怩(niu3ni2) 叱(chi4)骂

2、解释词语

典押:典当。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二、导入:

1、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2、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中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3、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

三、初读

1、播放朗读录音。

2、注意读准字音。

3、准确把握情感。

四、整体感知

读了这首诗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事?有什么感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了这首诗后我知道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了她的奶长大的。她心地善良、一生辛苦勤劳。她爱“我”如自己的儿子。她只活到四十年就离开了人世。

感受:这首诗不仅坦露了诗人深沉的内心积郁而且为我们中国的农村妇女树立了一尊朴素庄严的塑像。那种积郁首先来自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公正的事物,来自他对农民命运的关切。

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

五、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节)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

第二部分(3─8节)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质,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

第三部分(9─10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第四部分(12─13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献诗。

六、体会感情

诗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这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全诗13个诗段,概括每个部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1部分:怀念与痛悼

第2部分:眷恋与感激

第3部分:同情与控诉

第4部分:讴歌与赞美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理清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体会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

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齐读。

二、研读。

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诵

2、看前两节诗,一共十行倒有三行重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学生发表看法。(反复,突出诗人永难忘怀大堰河的养育之恩,浓浓托出深深怀念之情。)

3、这三段中,大堰河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学生谈谈。(连名字姓氏也没有,以她村庄的名字作名字,大堰河又是一个童养媳,后来又是地主儿子的保姆,在养活地主儿子的前提下养活自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典型。)

4、诗中,称呼时而用“她”,时而用“你”,这怎么理解?你换一下试试。(用“她”是客观的交待,用“你”是表达亲切的深情。)

总结:第一部分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乳母的怀念之情。

学习第二部分。

1、第三节有几个镜头?这些镜头给你什么印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试答。

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凄凉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自然地引出第二部分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问: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为什么艾青说“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使我想起了你呢?

答: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的洁白无暇,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正因为这许多原因,艾青想起了这个给过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想起了她低下的社会地位(她是童养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想起了她死后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这一切在我们的心中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凄凉、衰败、荒寂)这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因此,我们在读这几节时,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低沉、舒缓)好,大家一起把第三节读一下。注意把握诗人的感情。

2、 诗人以诗来概括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一生干过两种活,在诗人小时,他是乳母,

诗人五岁后她便做了佣工。那一节突出她的“乳母生涯”,那一节突出她的“佣工生涯”?(4节,7节)

3、艾青因为生他时母亲难产,后来又因为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而被送到大堰河家整整抚养了5年。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

那么,诗人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里得到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四节。(朗读)

问: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

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

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她怎样的品质?

勤劳、慈爱。

这些排比句有什么作用?(这些排比句一方面了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养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 处处给他以爱抚, 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及对乳儿无私的爱。我们感到,这里尽管贫穷尽管粗陋,但这里有母爱的拥抱和抚摸。)这一节读的时候要读的慢,读的重,读的深沉。

4、第七节,在具体描写大堰河的佣工生活时,为什么每一句都用“她含着笑”开头?大堰河为什么笑?这表现了她什么品格?(用了六个排比句,描写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如此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但又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份,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她以自己的双手换取自己和一家最低的生活需求,她为此感到满足——她对生活的要求就那么低!)

首尾的反复,表现了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作的牺牲,表现了一个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伟大。

5、作者一方面表现大堰河的勤劳、淳朴、宽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爱,诗中写大堰河对乳儿的爱采取了多种方法,第四节通过大堰河的`乳母生涯浓墨重彩、反复铺陈正面抒发大堰河的爱的的话,那么笫五段是用什么方法?第六段呢?(第五节是淡笔点染,侧面烘托。用设问句“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间接地表现出她对乳儿离开的依依不舍和对乳儿内心的疼爱。第六节跟第四节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第四节说在大堰河家虽然物质条件很差,但蒙受的是深挚的爱。第六节说虽然物质条件很优裕,但精神上极其痛苦。在大叶荷家中,在将近五年的寄养中,他承受了乳母超越生母的爱,感受了亲人般的温暖,离开了乳母,便离开了母爱,这在幼小的孩子来说,是最最痛苦的事。尽管新家中挂着“天伦叙乐”的匾,实际上孩子失去了天伦叙乐。通过对比,反衬出大堰河家中虽然贫穷却充满欢乐充满爱)

6、第八节,又一次正面写大堰河对乳儿挚真的爱,在年节里,大堰河为了她的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把他乳儿画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对她邻居夸奖她的乳儿。这些描写,已经尽至了,但作者又深挖一层,把大堰河心底里的深情展示了出来: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大堰河对她乳儿的爱原来如此深切真挚,就连梦中也念念不忘!她乳儿幸福就是她最大的满足!这个梦,把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推向了高潮,倾注了她那慈母的深情。但是这个梦是不能说的,因为这个梦对大堰河来说是非份的,是一种执着的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期待。

三、小结

本文通过描述大堰河悲惨的一生,抒发了对其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牢房阴冷,晓雪飞舞);同时,在叙述悲惨一生的同时,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旧世界。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齐读9-13节。

二、研读。

学习第三部分。

1、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所给予她的,却有贫困和苦难。她活着,对于世界是无私地赠予,不停的劳作,毫无保留的贡献她的一切——从血汗、乳汁、到赤诚的心,而直到她死,世界给予她的,是什么呢?(朗读)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人世生活的凌x,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问: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微薄的葬礼)

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问: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数量词,有什么意义?

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尺长方”、技术“几束”、“一手把”的尖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几年‘,可是她却受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给她送葬的,只是“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后报偿!诗人强烈的愤慨包含在这数量词组的对比之中。

她死后,丈夫也死去,儿子除了做土匪当炮灰,便只能做伙计当奴隶。真实的笔触,包含着控诉的心声。诗人自己,终于彻底背叛了他出生的那个阶级,而与养育他的那个阶级结成了真正的兄弟。所以大堰河不仅滋养了诗人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滋养了诗人的精神。

问: 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诗人对这个社会怀着怎样的感情?齐读11节,读出诗人的憎恨之情。

2、第四部分是诗的结束,作者从对往事的回忆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与开头相呼应。诗人用六个“呈给你”和两个“呈给”的排比、反复,饱蘸激情,盛赞大堰河的灵魂乃至亲抚过自己的手、唇、脸颊、乳汁,情感奔放通畅,是抒情高潮。最后一节回应开头,重现诗的主旋律。整首诗结构严谨,一气呵成。

(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一种看法,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紫气东来”、“紫禁城”。大堰河身份虽卑贱,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美德,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难一生,结局悲惨,因而称之为“紫色的灵魂”。)

这一节,诗人的感情并没有停留在大堰河一个人身上,艾青正是通过对大堰河勤劳、善良、宽厚、淳朴的形象的塑造,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不是吗?正是这些像大堰河一样的人类社会的保姆,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人类世界,创造了供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享乐的物质财富,用宽厚、善良的心给人以温暖;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挤干了乳汁,流尽了血汗,养活了别人,自己却一无所有,过着悲惨的生活。所以,诗人把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他们的儿子”,就使诗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艾青的诗作在形式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奔放的诗体。在这首诗里,诗并没有因散而失去诗味,而是诗意更浓,抒发的更自由,表达的更充分。用排比、反复来体现格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的排比,层层递进,不仅展现了多种画面,增强了抒情气势,也增强了诗的内在旋律。

三、分析诗歌表现手法。

1、是抒情诗,但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感情:如第4、7、8、11小节的叙述,抒发了同情、怀念、赞美、爱戴的感情。

2、手法:

妙用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大量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表达效果。

(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如第1段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3段首尾句反复:“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0、11段中,也都采用了的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多次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排比的手法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特征。全诗除了一、二、五、十一、十三节之外,全使用了这种手法,诗中所形成的巨大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浓烈的抒情气氛,都与这种大排比的手法与句式相关。)

总之,反复、排比更有助于表达强烈浓厚的感情。

四、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五、背诵第8节

板书设计:

第1部分:怀念与痛悼

第2部分:眷恋与感激

第3部分:同情与控诉

第4部分:讴歌与赞美

最大与最小教案优选11篇


希望"最大与最小教案"这篇文章可以解决您的问题,供您参考,帮助您。当老师准备好教案课件并预备上课的时候,需要注重情感和智力教育的结合。编写教案时需格外留意情感教育和智力教育的融合。

最大与最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灵活运用简捷的方法。

(2)综合运用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能够根据不同,灵活运用简捷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基本练习

1、填空。(课本第67页第7题)

(1)9和27这两个数,()能被()整数,()是()的倍数,()是()的约数。

(2)20以内既是偶数又是素数的数是(),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是()

(3)在4、9和16中,成互质数的两个数有()和();()和()。

(4)三个素数的最小公倍数是42,这三个素数是()、()和()。

(5)如果甲数=235,乙数=237,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最大公约是(),最小公倍数是()。

学生先填在书上,再集体交流讨论,注意让学生说说思考方法。

2、很快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1和49和65、10和20

16和1580和xx年5、6和7

说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及理由。

3、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80和10015、8和30

25和330、60和75

19和388、9和10

让学生用短除法做,选做三题,交流时注意小结用短除法要注意的地方,同时让学生说说还有其他的思考方法。

二、综合练习

1、你能用下面的一个或几个概念和一个或几个数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整数自然数整除约数倍数

奇数偶数合数素数质因数

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备注

例2:2和8都是自然数,8能被2整除,8是2的倍数。

2、动脑筋:下面每组数中,你能找出不同类的数吗?

(1)1473.82345

(2)21216223647

(3)23792943

学生找出不同类的数并说明理由,教师要注意答案的开放性,学生的答案只要有理由,就应该肯定和鼓励.

3、猜一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

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七位数,排列如下:

()最小的素数

()7的最大约数

()8的最小倍数

()最小的自然数

()最小的合数

()最小的一位奇数

()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的数

三、课堂小结

师:本单元知识概念较多,同学们要注意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够综合练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作业

1、课本上第9、10题中剩余题目各选一列。

2、《作业本》

教学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简捷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最大与最小教案 篇2

教学要求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分清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正确地求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不同点。

教学用具在投影片上画好教材第80页的表格(留空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做练习十六的第1题,先让学生将能被2整除的数用△圈起来;能被3整除的数用○圈起来;能被5整除的数用□圈起来,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2.很快说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79和459和122、3和118、10和403、4和6

二、探索研究

1.教学例5。

(1)出示例5(点2名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8422842

71467146

2323

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是:42和28的最小公倍数是:

27=142723=84

(2)揭示课题:我们现在来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

(3)出示留空的表格。

先让同桌的学生互相说说,再点几名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最后归纳填表。

(4)看表上的不同点回答。

为什么它们在计算时不相同?

使学生明确:①因为两个数最大公约数只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所以只把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连乘起来,也就是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就得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②而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不仅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还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所以要把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连乘起来,也就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就得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然后点几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三、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六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异同点。

五、课堂作业。做练习十六的3、4、5、6*题。

最大与最小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探索学习用十字对插的方法制作立体小盆栽。

2、尝试简单的涂色游戏,愿意用颜料为小花涂色。

3、提高手工制作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两张平面的“盆花”(―面涂好颜色、上下开好凹槽)、毛笔、抹布、颜料若干、教师范例。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盆栽,引起幼儿兴趣。

1、春天来了,漂亮的小花都开了,今天老师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盆小盆栽,看,漂亮吗?

2、老师的这盆花是用两张这样的平面“盆花”做出来的,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3、请小朋友们试一试用两张平面“盆花”变成立体的小盆栽。

二、引导幼儿通过大胆尝试,学习镧作一盆立体的盆花。

1、师: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两张平面的花,请你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也变出这样一盆立体的小花。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

3、请成功的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方法。

4、教师总结并示范正确方法和注意点。

三、鼓励幼儿愿意尝试用颜料为小花涂色。

1、教师介绍运用毛笔和颜料给小花涂色。

2、教师简单示范并介绍涂色的方法。

四、幼儿操作活动,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大胆为小花涂色。

2、等颜色稍干后做成立体的小盆栽。

五、评价活动。

1、展示幼儿做的小盆栽,对幼儿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概括。

2、请幼儿来说说你做的小盆栽想送给谁。

3、出示小房子、小树延伸活动,引导幼儿以后也可以来试着做―做其他的物品。

最大与最小教案 篇4

教学内容:练习五的第12~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并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流程:

一、综合练习完成第30页的12~14题。

1、第12题

(1)先让学生连一连,交流使说说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含义。

提问:24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因数是()2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有最大公倍数吗?为什么?

(2)找出下面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2、第13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什么情况下可以根据两个数的特征直接写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第14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什么情况下可以根据两个数的特征直接写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4、联系第13、14题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二、思考题

帮助学生弄清两点:⑴水果实际上分掉45块,巧克力实际分掉35块。

⑵由于每种糖果都是平均分给这个小组的同学,因此小组的人数既是45的因数,又是35的因数。

三、你知道吗

最大与最小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分清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做题习惯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异同点的比较。

教学用具

教具:小黑板,投影片。

学具:判断卡,选择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教师:

①什么叫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②怎样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③求下面各题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口答)

8和1613和262和97和15

教师:对上面几道题你是怎么想的?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明确:

①两个数有倍数关系,最大公约数最较小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数。

②两个数互质,最大公约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乘积。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5。

求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是:

27=14

28和42的最小公倍数是

2723=84

教师:观察上面两道题,谁能说出求最大公约数和求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下面的结论。

教师:为什么求最大公约数只要把所有除数乘起来,而求最小公倍数就要把所有除数和商都乘起来呢?

明确:求最大公约数是两个数公有质因数的积;求最小公倍数既要包含两个数公有质因数,又要包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师:既然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短除过程是相同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短除式来表示。例5怎样做简便?(由学生完成。)

2.出示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短除,你能很快说出24和36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吗?(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0和1875和3516和72

9和3120和12100和30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互质的两个数没有最大公约数;()

②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倍数;()

12和8的最大公约数:2232=24,

最小公倍数:22=4;()

36和24的最大公约数:22=4,

最小公倍数:2296=216;()

⑤17和51。

17和51的最大公约数是17,

最小公倍数是:1751=867。()

3.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已知甲、乙两个数互质,那么甲、乙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①1②甲③乙④甲乙

(2)已知a=232,b=235,那么a,b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①23

②232

③235

④2325

4.思考题。

怎样用一个短除式求下面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8,16和24。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1.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用一个短除式。

2.求最大公约数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求最小公倍数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五)布置作业:课本80页练习十六,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分别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区分并深入理解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学中在安排学生独立完成例题后,分组讨论此题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异同点,由学生列表得出结论。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求最大公约数是把所有除数相乘,而求最小公倍数是把所有除数和商相乘?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治学、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及比较的能力。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例5,由学生独立求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第二部分,对比例5中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讨论它们有什么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结论。共分三层。

第一层:总结相同点;

第二层:总结不同点;

第三层:结合算理找出解法不同之处的内在原因。

最大与最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学重点

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

区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出示下列各数:5282542

1.指名学生说出:这些数中,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2.引导学生从这列数中选出分别符合下列条件的几组数,求出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说明是怎么求出来的.

(1)较大数是较小数倍数的.

(2)两个数是互质数的.

(3)两个数既不互质,较大数又不是较小数倍数的.

谈话引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都用分解质因数法,但它们的计算方法不完全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的内容.

(板书: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比较)

二、探究新知.【演示课件比较】

(一)教学例5求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学生板演.

2、整理方法:

求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先用短除形式分解质因数,直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板书: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

求28和42的最小公倍数,先用短除形式分解质因数,直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板书: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二)分析对比,寻找异同.

最大与最小教案 篇7

教学意图: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运用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而让幼儿“有话可说”就是语言教学活动的关键。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于是设计了此次活动《果酱小房子》。让幼儿喜欢听故事,乐意讲故事的语句,并懂得一些简单的道理。

教学目标:

1、在故事情境中体会到做错事要勇敢地面对解决。

2、选择与物体相似的颜色进行涂色,并尝试有目的地选配颜色。

3、初步懂得自己长大了,遇事能够试着面对。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教学准备:

1、动物图片、小熊、小兔、小羊、小猴;房子范例三张(一张是全部涂好色的果酱小房子,一张是已涂好墙的蜂蜜房子,一张是没涂色空白房子)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蜡笔、剪刀、固体胶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理解故事基础上,感受故事中房子变化的趣味,尝试续编故事结尾。

教学难点:

能大胆想象,连贯、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续编故事结尾。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讨论

1、在森林里有一幢房子(出示果酱房子),这可不是一幢普通的房子,是一幢果酱房子。

提问:

1)什么是果酱?什么水果能做成果酱?红颜色的果酱是什么果酱?它涂在房子的哪里?

2)这一幢涂满红色墙的果酱是什么果酱房子?

3)这幢果酱房子为什么这么漂亮?它有什么颜色的屋顶、门和窗,它们和红色的果酱比一比,哪个深(淡),颜色是否看得清。?

2、漂亮的果酱房子把一只熊哥哥都吸引了过来(出示图片小熊),熊哥哥看到果酱房子又好看又好吃,就忍不住把主人辛辛苦苦涂上的果酱全都舔干净了。(出示一幢白房子)

3、熊哥哥吃了别人房子上的果酱,果酱房子变成了白房子,他可着急了,这可怎么办呀?你们有没好办法?(幼儿讨论)

观察已涂好墙的蜂蜜房子——熊哥哥是怎么做的?(出示蜂蜜房子)

4、蜂蜜房子真香呀,来,我们闭上眼睛闻一闻。

1)可是熊哥哥发现蜂蜜房子的哪些地方还没有涂上颜色,现在该涂什么颜色好看呢?

2)我们从蜡笔里和土黄色比一比、找一找。(继续引导幼儿寻找多种配色方法)

5、香香的蜂蜜房子又引了许多小动物,我们来看看又来了哪些小动物?

(出示小兔、小羊、小猴图片)

●这些小动物可能也会忍不住把果酱房子上的蜂蜜全都吃光。 这些小动物会用自己最喜欢吃的什么食物来打扮果酱房子?

(引导幼儿了解动物的喜爱的食物,并出示与食物相似颜色的蜡笔进行感受)

二、操作表现

你想当哪个小动物呢?快把自己最喜欢吃的食物涂在墙上,让房子变得更加漂亮。

1、鼓励幼儿选择小动物最喜欢吃的食物颜色为房子涂色。

2、比较蜡笔不同的颜色,有意识地选配对比颜色涂屋顶和门窗。

3、耐心地涂抹颜色并注意把颜色涂得均匀。

4、把涂好的小房子剪下,贴在所创设的背景图中。

三、欣赏体验

1、相同的房子放在一起,通过比较体会同样的墙,可以选配不同的颜色。

2、找不同的动物连起来,组成一个故事。

附:故事《果酱房子》

熊哥哥拿着一罐蜂蜜路过树林的时候,看到一座小房子,小房子散发出一阵阵好闻的香味。

“这房子里一定装着好多果酱。”他边想边停下来,用力吸着鼻子,“多谗人啊,让我进小房子好好闻一闻。”熊哥哥走进小房子,发现门开着,房子里空空的:既没有果酱桶,也没有罐子。果酱在哪里呢?他刚想把头伸进小房子,忽然发现一只手掌粘在墙上了。

好不容易把手掌从墙上挣脱下来,只觉得粘糊糊的,用舌头一舔,咦,甜甜的,原来墙上涂着的都是香甜的果酱。熊哥哥忍不住不停地舔,把墙上的果酱舔个干净。舔完了果酱,他心里觉得不安起来:“我把人家辛辛苦苦涂上的果酱吃了,这下怎么办呢?”

熊哥哥看了看自己带来的蜂蜜,他笑了:“我可以把这桶蜂蜜涂在墙上。”于是,熊哥哥就把小房子涂成漂亮的黄色,散发出一阵阵好闻的蜂蜜味,

第二天,熊弟弟来了。熊弟弟对熊哥哥说:“哥哥,树林里有座涂着果酱的房子!”

熊哥哥笑了:“我知道,不过现在这座房子是黄色的了。”

教师的话:

请小朋友创编四种不同颜色的果酱小房子,说说不同颜色的果酱会是什么味道,能把什么动物给吸引来小屋。

教学反思:

《果酱小房子》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中所述之事是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熊哥哥、房子,这两种事物都是幼儿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叙述过程中情节的发展符合幼儿的智力发展,符合中班幼儿语言获得的水准。 活动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思维。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今后还会通过不断的努力,更好的为幼儿奉献更为精彩的活动。

最大与最小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认识不同的动物,用简单的话语对动物进行描述,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动物的电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和幼儿一起做“身体变变变”的游戏。(教师可以利用口令进行“变大”或“变小”)

二、开拓视野。

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动物世界之最。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呢?

——教师出示电子大书中的大象图片:非洲大象是现今陆地上最大的动物,陆地上没有谁能跟它比。

2、认识鸟类的最大和最小。

——教师出示鸵鸟和蜂鸟图片。

——教师小结: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只有鸵鸟的眼睛这么大。

3、认识鱼类的最大和最小。

——教师出示鲸鲨和虾虎的图片。

——教师小结:鲸鲨是海洋里最大的鱼,虾虎是世界上最小的鱼,只有幼儿的一节手指那么长。

三、开心游戏。

——请幼儿两两一组阅读幼儿用书,根据教师的指令找找最大的、最小的动物。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圈和一个小圈,大的圈是大动物的家,小的圈是小动物的家,教师把图片给幼儿,请幼儿分别送它们回自己的家。

——教师出示三张同一种动物不同大小的图片,请幼儿辨别哪个是最大的,哪个是最小的。

——教师再出示同一种形状的玩具积木,请幼儿在一堆积木里面找一找最大的和最小的。(找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两两相互比较,直至找到最大的或者最小的)

活动应变

讨论最大的和最小的这个环节时,教师可以请幼儿用语气和动作来形容最大和最小,动作越夸张越能够让幼儿理解。

活动延伸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幼儿介绍一些当地之最。例如:最高的楼、最长的路、最美的山水等。

最大与最小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继续巩固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理解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求几个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能正确地求几个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巩固,熟练方法

1、直接写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812和183和2435和7

20和158和68和106和9

5、3和69、6和182、3和415、20和5

(1)教师逐题出示,要求学生直接在作业本上写出得数(例;[5、8]=40)

(2)检查:学生报,同桌互相批改,再订正。

(3)提问:5、3和62、3和4的最小公倍数为什么不是它们的连乘积?

2、改错练习

(1)学生自己判断P.64第8题并思考,不正确的错在哪里?

(2)讨论:两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正确?错误的方法错在哪里?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要注意什么?

(3)师生归纳: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要先用三个数的公约数去除,一直到三个数只有公约数1时,才能用两个数的公约数去除,直到两两互质。

3、练习: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约数

24、16和308、11和20

14、21和356、9和10

(1)学生练习。(四人做在黑板上)

(2)反馈:师生共同讨论板演题目

二、比较练习,加深理解

1、出示: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并把它们填到表中:

36和5472和1844和5510和9

两数关系举例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一般关系

倍数关系

教学过程

备注

互质关系

(1)学生练习。

(2)反馈并比较

(3)师生讨论,将练习结果填到表格中。

(4)用自己的话将表格的意思说一说(重点说求的方法)。

(5)教师小结:求一般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通常用短除法,除数相乘为最大公约数,除数与商相乘为最小公约数;倍数关系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而互质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为1,最小公倍数为它们的乘积。

2、出示:求30、60和80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两人板演,其余边算边思考: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A、除数有什么不同要求?B、最后的商有什么不同要求?C、在连乘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2)学生练习后,将以上问题讨论明确,并填好下表:

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

(3)总结以上表格内容。

3、练习:

求;24、18和3616、20和80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学生练习。

(2)对照表格检查后提问:能不能把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简缩为一个短除式?要注意什么?

明确:熟练以后可以用一个短除式同时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但要注意要先用三个数的公约数去除,三个数只有公约数1时,才能用两个数的公约数去除,并做好记号。

例:

(24、18、36)=23=6

(24、18、36)=2323211=72

4、课堂总结。

三、综合练习

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60和456、9和182、3和515、25和45

34和857、12和246、12和245、7和10

(1)学生练习。

(2)反馈:说一说求2、3和5、5、7和10两组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说一说求7、21和36、12和24两组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四、作业《作业本》

注意讲清计算方法,避免求最大公约数和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混淆;加强混合练习,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区别它们的异同。

最大与最小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学重点

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

区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出示下列各数:5282542

1.指名学生说出:这些数中,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2.引导学生从这列数中选出分别符合下列条件的几组数,求出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说明是怎么求出来的。

(1)较大数是较小数倍数的。

(2)两个数是互质数的。

(3)两个数既不互质,较大数又不是较小数倍数的。

谈话引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都用分解质因数法,但它们的计算方法不完全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的内容。

(板书: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比较)

二、探究新知。【演示课件比较】

(一)教学例5求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学生板演。

2、整理方法:

求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先用短除形式分解质因数,直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板书: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

求28和42的最小公倍数,先用短除形式分解质因数,直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板书: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二)分析对比,寻找异同。

1、出示下表。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相同点

不同点

2、分组讨论: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信息反馈,总结填表。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相同点

用短除的形式分解质因数,直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同左

不同点

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

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4、针对不同点探究真知。

(1)探讨:为什么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而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2)小结: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它们的公约数中最大的,它必须包含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所有除数正好是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所以,求最大公约数就要把所有除数乘起来。而求最小公倍数既要包含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又要包含各自独有的质因数。两个数的商分别是它们独有的质因数。所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要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三)反馈练习:

根据短除式,你能很快地说出24和36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吗?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随堂练习。【演示课件比较】

1.选择题:根据下面的短除式,选择正确答案。

(1)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

A:23=6B:35=15C:2335=90

(2)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

A:23=6B:2335=90C:1830=540

2.改错:找出下列各题错在哪里,并说明如何改正。

(1)

60和90的最大公约数是23=6,

60和90的最小公倍数是231015=900.

(2)

7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7.

7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7112=84.

3.下面的数,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1221364560105144255

4.很快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和54和610和16

8和76和109和15

9和277和217和12

五、布置作业。

1、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5和108、16和246、8和14

3、6和95、7和158、9和18

2、幸福村小学某班利用假日为饲养场割草。第一小队7个人3小时割了73.5千克。照这样计算,全班48人用同样时间割草多少千克?

最大与最小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体验怀念先祖、怀念革命烈士的情感。

活动重点:

简单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活动难点:

体验感受清明的气氛,懂得怀念先祖与革命烈士。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古诗导入:《清明》

师:这首古诗里藏着一个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

二、基本部分。

1、幼儿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并能够简单讲述。师:为什么会有清明节这个节日呢?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清明节到了,都有哪些习俗呢?

幼儿自由讲述。

教师播放清明节由来的视频,幼儿观看。

2、交流:

师:清明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有清明节呢?在清明节这天我们都要做些什么?(根据幼儿回答教师出示相应图片。)

3、引导幼儿初步体验怀念先祖,怀念革命烈士的情感。

(1)出示扫墓图片。

师:瞧!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去扫墓呢?

小结:每年清明前后,为了表达对已经去世的亲人的怀念,我们都会去他的墓前祭拜,表达哀思。

(2)出示革命烈士陵园扫墓图片。

三、结束部分

教师播放关于"革命烈士"的事迹,请幼儿观看,引导幼儿了解"烈士":董存瑞、黄继光、消防英雄等。

教案设计(优选11篇)


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需要一些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你知道优秀的资料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设计(优选11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教案设计 篇1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在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教案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把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加法和乘法的联系和区别。并加强看图的训练,使学生能用较完整、较规范的语言表述乘法应用题。

2、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课件出示几组加法算式,看算式,判断是否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再改写。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怎样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只有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改写的方法是先找出是几个几相加,再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乘法应用题。

1、课件出示苹果图:

观察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每竖排有2个苹果,有4竖排,或每横排有4个苹果,有2横排。

(问:4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意思?2、4、8在这个算式里叫什么?看来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其实就是求几个几相加呢?)

你认为用哪种方法算比较好?为什么?

:像这样求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用乘法算简便些。

2、课件出示P71、7。

2个3相加和3个2相加,列出的乘法算式相同,结果相同。但加法算式不同,图意也不同。

学生看图,描述乘法应用题,再列式解答。

你还能提出哪些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或周围的事物,说出一些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式解决。

观察图,你能收集哪些信息?各是几个几?能列出哪些乘法算式?

教案设计 篇3

创意说明:

本教案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一、情景导入

有条件的地方可捉来实物,没条件的可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蝈蝈的外形特征方面作一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看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并比较与同学们的介绍有何不同。

明确: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引导学生对事物作生动介绍。

2.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明确: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3.学生相互介绍蝈蝈的特征。

三、重点研读,合作交流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学生在研读讨论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传神,拟人贴切自然,突出事物特征。

四、问题研究

有人说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相吻合,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文的生字词。

2.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短文。

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教案设计 篇4

学习目标:1。我想记住茅盾和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文章中的生词;2.我可以整理文章的结构,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3.我能领略杨树的形态之美和精神之美,感受到中国儿童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奋发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4.我能理解这个图像。重点:我能欣赏杨树的形态美和精神美,感受中国儿童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奋发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难点:我能理解象征主义的运用和野心的表达。第一节课,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宏,子言兵。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和《林家铺》。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逝世。党中央高度评价他为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和伟大的革命作家。写作背景:《白杨颂》写于1941年3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僵持阶段。在此期间,作者看到的事实和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活动,并高兴地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绝大多数的北方军队和平民,与一个心脏,一个思想,进行艰苦的斗争,粉碎了日寇的“全面”一个接一个,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敌后。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以这种精神为灵感,充满激情地创作了《白杨颂》等散文。因为作者住在Kuomintang-ruled区域,他没有言论自由的,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使用隐含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感情,并热烈赞扬抗日军队和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民族的勇敢和不屈的战斗精神。我自学1。文学常识:作者的《杨树颂》是原作者的名字、性格、现代作家。他写过长篇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等。本文的体裁选自。“赞美”意味着意义。2.把一个汉字放在音标上,或者根据音标写汉字。主导()燃尽()、地壳()、锦()、晕()、婆婆苏()、气()、智秀Q() 3。根据单词的意思写出相应的单词。像磨刀石一样平整。文学素养是偶然获得的'。(3)潜移默化的成长。(4)奔跑和攻击。4. “巧手巧用”这个成语是由……而来的,因为这位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近万首诗。我们也向他学习,其中,。两句话,很有哲理,可以启发人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看到光明,增强信心。2.合作调查1。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1)在每一自然段前标注相应的序号,并总结本文的情节。(2)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旨是什么?(2)全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3)总结文章中心:(自我总结)2。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杨树颂》。仔细阅读全文,看看哪些句子和段落在全文中是直接“杨树赞”的?3.为什么作者不断地赞美杨树?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4.第二部分写作高原的目的是什么?3.课堂测试:基础知识部分(必答题)。1.选择一个项目是完全正确的注释汉字()a折磨(zh型)折扣(zh型)b 。引用(cn) c水平(h ng)穿越(hng) d 。固执(新加坡药膳)d 。 a 。折磨(zh型)b 。引用(cn) c水平(hng) h水平(hng) d G)力量(秦)力(清)2。解释下列单词。(1)视觉:(2)黄绿色错综复杂;(3)巧手偶尔;(4)无边无际:(5)顽固不化:(6)左右摇摆:(7)楠木:(8)修晓:能力提升(精选问题)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白杨树在严冬,她面对着冰天雪地的利剑,依然站在冰冷的黄土地上,枝头傲然,树木无言,树木有声。此时,贵族化的花草,却在温暖的房间里,接受着枝叶和根系的营养。

教案设计 篇5

活动目的:

1、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水果单词apple、pear、tomato、banana、grape。

2、学会句型“Whatdoyoulike?”和“Ilike……”,并会正确地使用。

3、在情景游戏中,会使用英语礼貌用语。

活动准备:

若干盘水果盘(苹果、梨子、西红柿、香蕉、葡萄)、牙签、

指导要点:

1、以摸一摸,猜一猜的形式复习各种水果单词,。

请幼儿摸口袋,猜水果。

2、学习句型“Whatdoyoulike?”和“Ilike……”。

教师提问“Whatdoyoulike?”,引导幼儿用“Ilike……”这个句型来回答,说对的小朋友奖励他吃他所说的水果。

3、在情景游戏中,巩固学习句型“Whatdoyoulike?”和“Ilike……”。

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游戏,可分别扮演果贩、顾客、主人、客人在所创设的水果市场和家的环境中游戏,在游戏中巩固学习句型“Whatdoyoulike?”和“Ilike……”。

教案设计 篇6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过程、说教法、说学法四个方面做具体的阐述。

一、说目标

《望洞庭》是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古诗,本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刘禹锡选取了月夜遥望洞庭湖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提出了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验诗情,领悟内容,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等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特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即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进行背诵;

2、理解诗意及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办;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得重陶。

说重点:因为中国古诗词言简意丰,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理解诗意并感受诗中所描绘得景色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因为本诗的想象力丰富,但小学三年级学生大多只有在教师的启发下

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实现与文本对话,所以我将“欣赏本诗的意境、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定为本点次过程课的难点。

二、说过程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三个环节来展开教学。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在本环节中通过和学生交谈引出课题,并交流洞庭湖的资料,使学生对洞庭湖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便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入境而进入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歌是唱出来的,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他的独特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一读,字正腔圆,学生初读本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和”和“磨”来突破读写难关。二读抑扬顿挫,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三读诗中意境,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异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身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中,用不同形式的读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想象诗境

在熟读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意境,抓住“和”字想象湖光和“秋月”相互映照下的洞庭湖并重点体会镜未磨中洞庭湖的平静,在后两句的引导中我重点抓住“翠“”结合“青螺”来理解洞庭山的绿和潭面的平静,至此本课的难点得以突破,洞庭湖的美景也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形成。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的串讲串问,通过抓重点字词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真正学有收获。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朗读品悟法,以读代讲法,顺势而导等方法,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幼中来,在乐中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学习中有所发展,通关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来发展学生得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展开,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并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

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实验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 初中历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片段欣赏”、“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式

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语:

1、学生猜谜:(课件展示)

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

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

”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

(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

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2、板书课题:绿色蝈蝈(法)法布尔

3、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

《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昆虫记》作者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昆虫记》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他被誉为“昆虫诗人”,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二、师生朗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教学具体过程。

1、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课前老师也让大家预习了文章,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最初印象,说说这篇文章最让你们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一般,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五自然段,认为蝈蝈捕蝉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有一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食性,还有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叫声。)

2、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捕蝉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是捕蝉的。

(1)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2)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和蝉打斗的句子并作批注赏析。

①进攻者被进攻者

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修辞:拟人)

②蝈蝈很凶狠被活活咬、一跳一同从树上掉下来

打斗过程很激烈

③勇敢纵身追捕惊慌失措逃窜

纵身,反映了蝈蝈的勇猛,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去掉了“纵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蝈蝈顽强、勇猛的特点。(修辞:拟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④对比:蝈蝈捕蝉与鹰捕云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原因:蝈蝈有“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补介绍蝈蝈的身体构造。

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强食”。

(3)小结。

师: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这么精彩,是因为:

①用词准确。

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蝈蝈还有哪些食物习性。

师:蝈蝈除了喜欢吃蝉,还吃什么东西?吃东西时有什么习惯?

明确:吃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也吃同类。当拥有共同食物时,蝈蝈一个一个进食。

4、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我们谈论了蝈蝈这么久,谁能告诉我,蝈蝈到底长得什么样?

明确:文章第8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接方案二中关于蝈蝈声音部分的教学。

师:我们对于蝈蝈怎么能“只见其虫,不闻其声”?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蝈蝈是怎么叫的。

6、引导学生思考第1、2自然段的作用。明确:引出有关蝈蝈的话题。

7、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学生自由发言。)

1、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的叫声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叫声的——

①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②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叫声的句子。

窃窃私语(运用拟人)

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运用比喻)

暗哑尖锐急促清脆(四个形容词,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蝈蝈叫声的认识)

对比: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相比显得柔和。

③师:你认为蝈蝈的叫声还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④对比: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对比(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2、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蝈蝈的叫声这么优美,蝈蝈的外貌如此漂亮优雅,到底蝈蝈吃东西时,是不是也如它的外表呢?

3、接方案一中关于蝈蝈捕蝉及蝈蝈的食物习性分进行学习。

4、引导学生思考第1、2自然段的作用。明确:引出有关蝈蝈的话题。

5、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学生自由发言。)

五、整体把握作者的优秀品质及其对蝈蝈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品质:热爱事业(野外观察与家庭观察相结合)

2、体会法布尔对蝈蝈的感情。

(1)热爱居多,但也不乏客观的评价。如指出蝈蝈也有让人不太喜欢的一面。

(2)“以人性关照虫性,以人情关照虫情”,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表现在对蝈蝈的称呼上:“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这蝉的屠夫”等。

称呼的作用: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六、总结。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观察,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蝈蝈这种可爱的昆虫。介绍了它的一些习性,如叫声、食物习性。详写了食物习性,对蝈蝈的叫声进行了略写。教会了我们这种昆虫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假如同学们对蝈蝈感兴趣,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关于蝈蝈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科学小品文)

法布尔

外形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生动的描述(比喻、拟人、对比)

生活习性:叫声——柔和喜爱的情感客观的评价

主食——蝉科学的精神

八、作业。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对比、拟人的手法,从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九、教学后记与反思。

教案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认识杠杆;

(2) 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法点拨】

力臂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可以体会很深刻。例如教材中图12.4-5,可以把右边的钩码换成一个弹簧测力计,让测力计向不同方向用力拉,为了让杠杆平衡,看力的大小是否相同,想一想,为什么?

【达标自查】

1、如图12.4-1,是用一根木棒在撬石头,这根木棒的特点有:①木棒不易 ;②能在力F的作用下围绕着 旋转。我们就可以把这根木棒叫 。

2、在上题中,我们从O点作一条MN的垂线,这条垂线的长度就是力F的 。

MN这条直线就是力F的 。

3、下列物体中不能看成杠杆的是( )

A、筷子 B、火钳 C、剪刀 D、橡皮筋

4、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如果分别用不同方向的三个力作用于杠杆的

A点,都能使图12.4-2所示的杠杆平衡,那么最小的力是 。

5、生活中的杠杆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省力杠杆,例如 ;二是 ,例如 ;三是等臂杠杆,例如 。(把钓鱼杆,跷跷板,瓶起子填在如字后的横线上)

6、如图12.4-3,图中轻质木棒AB可以看成一个杠杆,C点吊一重物,B点用绳子拉着,杠杆的支点是 点。请在图中标出动力F1,阻力F2,并画出它们的力臂L1、L2。如果木棒静止,,则等式:F1L1= 成立。

7、用一根细棉线把一段直铁丝吊起来,让铁丝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再将棉线右边的铁丝对折一下,铁丝还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吗?实际做做,然后回答:

①你看到的现象是: ;

②猜想可能的原因是: ;

③猜想的依据是: 。

8、用剪纸的剪刀剪一叠较厚的纸,是用剪刀的尖端容易剪断还是用剪刀的中部容易剪断,试试看,并和同学交流一下,讨论是什么原因?利用的物理知识是什么?

能力提高

9、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你一定注意了首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吧!这样做对你填写书中表格中的哪几项数据有利,为什么?

10、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我们使用的杠杆两端有两个螺母,它们的作用是 。如果不要这两个螺母,请你设计一种装置,使它具有与螺母相同的作用,画出设计草图,加上必要的文字叙述。

1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小红发现用2 个钩码可以平衡3个钩码。如图12.4-4,小红想,杠杆平衡,肯定不能光看动力和阻力,可能还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于是她反复做了几次实验,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X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老师看后,指出她的不足之处,可小红据理力争,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怎么可能有问题呢?老师为了让小红相信,拿来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测力计的挂钩挂在A点上,则.小红明白了。

①你能说说教老师是怎么做的吗?

②小红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得出的平衡条件等式两边各改了一字,就变成了正确的结论,想一想她是怎么改的?

12、能否用量称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一名同学的重?

需要的辅助器材:

应用的物理知识:

启发你这样创意的来源:

13、如图12.4-5,一个圆柱形质地均匀的桶重400N,直径1m,要把它推上一个高20cm的坎,此时这个桶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杠杆,它的支点是 ,O点为重心。如果要用最小的力把它推上坎,应如何使力,在图上把它画出来,并算一算,这个最小的力应是多少?

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课文前面的提示语,了解阅读的要求,明确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

二、独立阅读课文,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画出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并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读后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

三、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那位父亲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对父亲的言行作出评价。

四、围绕学生对"父亲"的评价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从具体的描写中感受父亲是个办事认真、实实在在、讲究商业道德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深入体会,而不是脱离文本的空洞地谈。着重抓住下列语句体会父亲的商业道德高尚

1."早晨起来,父亲去市场上买来红果……"说明父亲采购当天最新鲜的果品作为材料,对买来的材料又经过严格的挑选……"……有一点儿……"这些都反映了父亲做生意是那么认真和实在。

2.对于制作工艺更是一丝不苟,闷火、洗石板、串葫芦、拉丝、蘸糖的均匀,"吃一口让人叫好"不怕冷、不怕潮。

3.父亲的'手艺出了名被一家老板邀请去当伙计,每月有工钱,由于父亲看不惯老板变着法儿赚钱的生意经,不到一年就辞去了这份工作,反映了父亲凭着良心做买卖,不做亏心买卖的商业道德。

五、对文中的三处"万年牢"分别进行体会

1.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说说三处"万年牢"中间的相互联系

六、讨论父亲受雇于老板这件事

老板的这种生意经好不好?他这样做会带来什么结果?联系生活实际发表各自的看法,以提高认识能力。

七、板书设计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工艺高、质量好

万年牢的生意:好的产品受信赖赢得众多回头客生意旺

万年牢的人品:诚实、守信

教案设计 篇11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3.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抓住事物描写的语句,深入细致探究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蝉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

2.导语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质疑:思考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哪里?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3、探究质疑: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4、探究质疑: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5、探究质疑: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

6、讨论: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漠然的故事。张漠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漠然的生命,但他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学习的《蝉》这篇课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探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第二课时贝壳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出生在四川。1981年,台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出版七次,造成:“席慕容旋风”。席慕蓉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画家,因此,她的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是她诗的最显著的特征。她的诗空灵、奇幻、辽远,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豪放、旷达,具有极强的个人特征和风格,精炼隽永而富于哲理是她诗的另一个特点,因此耐读。

主要作品《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写给幸福》《河流之歌》、《有一首歌》等。

2.导语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能看到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我们是否留心去观察它呢?是否通过它的表象去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呢?这两篇短文都各我们很好的借鉴。希望同学们能像作者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正课

1.探究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讨论并归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的一圈的复杂的图样。

2.探究质疑: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地用心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地面对它,创造它,让他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3.探究质疑:文章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呀!”中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事实自己所能做到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的事情,它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是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它的绝对的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着和单纯的意思。

4.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讨论并归纳: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异:(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尾照应的首发。《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

(3)、描写手法不同。《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5、探究质疑:能否也像作者一样,据一个身边的小事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师生交流,讨论归纳)

四、课堂小结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五、作业布置。
"大堰河保姆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