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给教师建议的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05.03

给教师建议的心得体会7篇。

当我们对待某一件事有很深的见解和看法时,这时,我们应该会有很多值得记录的地方。读了一本好书后,你一定迫不及待想要写下心得体会吧,下面为您呈现的是工作总结之家推荐的“给教师建议的心得体会”,相信本网页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

给教师建议的心得体会【篇1】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就放在沙发上,每次坐下来就捧起它读上几页。从中学到的值得拿来用的很多,也有的建议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一直用的。但每次都会有所得。下面关于注意力的问题,怎样控制学生注意力,结合自己的做法谈一谈。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其实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比较常用的措施就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相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给教师建议的心得体会【篇2】

《给老师的100条建议》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自从跻身人民教师的行列,我越来越感到责任的重大和自身的不足。除了日常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虚心跟老教师讨教教学心得之外,我也搜寻了一些关于教育的书籍文章来学习。近来读《给老师的100条建议》,被其强大的专业性和强烈的教育热情所震撼,感受颇深,启发匪浅。

这是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的年代里,同刚开始工作的年轻教师举行了无数次会见和谈话,收到过他们成千上万封信,从而促使我不得不写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位长者送给我们年轻人的一件珍贵的礼物,书中,这位长者那么执著而真诚地对我们提出建议和劝告,这些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积蓄”,他用那么多的实例和体会、经验,把枯燥的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得生动明白,如在我们耳边娓娓道来。读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今天我想谈谈书中所提及的“兴趣”。作者说:“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上得有趣呢?兴趣的源泉何在呢?”这里提到了有关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兴趣。

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性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兴趣可以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它带有感性色彩,是启迪儿童心扉的钥匙。在教学中,要使学习的知识为学生接受,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地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运用于教学,更新方式,有的放矢,善于设置悬念,联系实际,揭示矛盾,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那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该有以下两点:

一、保持好奇心

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用许多方式不断地激发、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在我们语文课上,老师经常用打谜语的方式与学生讨论名人、名著等,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霍懋征老师在叫她的学生学习“聪明”这个词时是这么教的,她说:用两个眼睛去看,用两只耳朵去听,用嘴去说,用头去思考,不仅要天天这样做,还要月月这样做。说完好让学生去猜。她就是用类似于这种方法来上语文课的,也是用这种方法教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

向学生提出他们用现有知识无法解答但又不是一点都不理解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先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并对自己的困惑进行思考,然后再讲授正式内容,比一开始就单纯的叫质数有效得多。惊讶、挑战学生现有的知识、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以前没有考虑过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二、充分做到课堂教学寓教于乐

小学教材内容大都是真实的、自然的情景,这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的机会。我们可灵活运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环节,让每一堂课都上得精彩、有效。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利用实物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知识跟实际联系起来.一定能使学生的兴趣大增,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

2、创设情景

教材本身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有相当多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情景。

3、利用简笔画

简笔画是极有趣的一种教学工具。有人说一幅画值千字,这一说法恰到好处地表明了简笔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简笔画的优点在于可使课文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且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课堂小游戏

课堂小游戏是使学生轻松而乐于参与教学的又一种妙法。课堂小游戏就很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尤其低年级学生活泼爱动,课堂小游戏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组织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激发兴趣。徐胜三说:“实践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把握低年级学生好新、好奇、好动、好玩、好胜、好表现的特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语文学习,在运用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课堂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常见的课堂活动有:想象讲故事、猜谜、游戏、抢答等各类比赛。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也是激发和培养其学习英语兴趣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二兴趣的发源地”。常见的课外活动有:手抄报、讲故事比赛、阅读比赛、收集和辨认日用品上的知识等。当然,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有新颖性,无论哪一种活动都不可长期进行简单机械地重复,要以能吸引学生知识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前提。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知识兴趣是教学中的首要任务.一个好的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知识兴趣,把课堂上成活泼有趣的知识技能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全面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给教师建议的心得体会【篇3】

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后,我感触颇多。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虽然没有看完,但是阅读过的每一条建议都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读书感受。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要保持‘水源的清洁’”。一口气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要保持“水源清洁”一文,我的心情变得与苏霍姆林斯基写此文时的心情一样沉重。苏霍姆林斯基正是想通过这一个案例来警示我们的学校、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儿童的德育工作。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他几十年的工作经验的积淀,为我们教育工作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儿童和少年因其年龄小,对社会现象的识别能力差,也就是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具有一种天然的社会直率性。对于学生,我们应当明白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白,什么是黑。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马上拿出公正的态度来,丝毫含糊不得!我们不仅不能忘记这一点,而且要使这种第一次的社会经验在儿童和少年的生活中保留一辈子。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看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像我们这样的一个小学教师,每天在校上三、四节课,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下班以后,又有忙不完的家务。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我想,众多和我一样的小学老师读到这儿,都会很感激他这样一位智者给我们这么好的建议。因为,确实我们很多人都曾为这样的问题伤过脑筋,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他在书中的阐述不就像给了我们一根导航的指挥棒吗?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因为如不添加水,总有一天,水会用尽,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

读着著作中的每个建议,就像登上了每一个台阶,我就感到了我们职业的光明,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我会因此更从容的走好自己的未来之路。

给教师建议的心得体会【篇4】

借着读书活动的契机,前几天,我阅读了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他的每一条建议,都是他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都凝聚着他的聪明与智慧,都彰显着他的热情与博爱,都寄托着他的梦想与希望。文章中有谈如何教书育人的,有谈如何关心后进生的,有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的。其中有关教师的教育素养的内容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一位教师在他所教的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些教学常识,而且能够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呢?

有一句话说得好,“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较深的教育理论素养,如何胜任自己的工作呢?读过这本书,深刻反省一下自身,真是惭愧至极。我的业余时间大都浪费在了闲谈和看微信上了。我想我应该有所改变:走进图书馆,去翻阅大量的教育理论书籍。我还应该制订一份读书计划,多读一些国内外的教育家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的著作,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并将好的经验应用于教学之中。同时注意积累、总结自己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并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自己的身后也留下一串歪斜而踏实的脚印。

给教师建议的心得体会【篇5】

最近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与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进行心灵的交流。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篇文章里谈到了怎样对待“后进生”问题,读过之后,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作为教师,被赞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每一个后进生?如果教师只是口头讲授或板书,或者让一些程度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流利的回答,那么表面上似乎很完美,但对于那些后进生就会产生很大的障碍,久之就会有更多的“欠账”。因此,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很重要,无论这些时间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要促使后进生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回想一下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否做到对学习困难学生特别关心、特别关注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好好地反思,切实地改进工作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求,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读书,每天不间断读书,跟书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仅是为了教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读一些学术专著,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内,是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些科学基础知识,对于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交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

总之,读完《给教师的建议》,我感到收获很大。只有我们每一位老师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教育的价值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应每天都有更高的追求,以不愧己心。

给教师建议的心得体会【篇6】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其中教师要有静气,感触特深。

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来,一起放飞心情吧!

给教师建议的心得体会【篇7】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作者:娟子

看完《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思考最多的是:今天,我们究竟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什么?

确实,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有一些技术性的东西,至今还可以拿来就用;还有一些教育观点,也可以在今天赋予新的内涵继续产生指导意义。但今天毕竟和上世纪60年代不同,全盘照葫芦画瓢肯定是不行的。我觉得,今天学苏霍姆林斯基,不应只是隆重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真正沉下心来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研究了他那些可以用于今天中国教育的实践和思想,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将它本土化。

第一,我认为应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对教育真诚的且持之以恒地爱。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真透明的赤诚之心。他对学生没有半点私心,对教育更没有功利之心。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学生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学生的爱,不只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而是从心底发出来的人性的芬芳。试问今天的教师,又有几人能真正达到这种境界?

第二,应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独立思考、勇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苏霍姆林斯基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是忠于真理且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教育对他来说,不是为了应付差事,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培养有高尚情操且终身幸福的人。他会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但他更忠于学生的心灵;他痴情于学生和教育,敢于和形式主义作不妥协的斗争,并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几乎成了当今我们中国每一所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这绝不是口号,而是贯穿每一天的具体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这应该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格。

第三,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的教育观。

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更不是考试的机器,不是成绩单,更不是录取通知书,而是一个精神的宇宙。他所有的教育研究、探索和实践,都是对准了人的心灵,是为了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他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从自己学校走出去的人,都能拥有幸福的精神生活。他认为,不管将来从事的`是什么工作,所有人都应当是富有智慧的,善于创造性思考的。如果我们只盯着学生是否获得了什么大奖,是否能考上名牌大学,而忽视了大多数普通的劳动者,这其实是教育的悲哀!

第四,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身为校长的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兼任语文教学,几十年如一日不间断的研究教学问题。一个班级,连任十年班主任,跟踪观察了解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期的各种表现。他能指名道姓的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据说他曾先后对3700多名左右的学生做了观察记录。我不知道,古今中外的教育家,还能不能找到第二个苏霍姆林斯基!另外,他的教研成果中更多的是案例,是教育手记。他的著作可读性强,且富有文学的魅力。对他来说,教育科研不仅仅是坐在办公室冥思苦想,而同时是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心心相印的体力付出。

“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后世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苏霍姆林斯基做到了!我想,今天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

dg15.com扩展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我们看完一本书后,可以安静下来,写一篇文章记录自己的想法。成熟的人会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因此对每个事情都有不同的心得体会。接下来,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多关注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

读给《教师的建议》-教师的时间从**来读后感

教师的时间从**来?”一看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像我们这样的一个小学教师,每天在校上

3、 四节课,还要准备和批改好几节课的作业,下班后,还有忙碌的家务活。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来呢?带着这个问题和担心,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文章。

在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对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教师时间分配问题深表同情。他自己做了一个有趣的数字统计,480名教师是这样说的:“因为教师的工作太辛苦,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

”是的,教师的时间从**来,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辅导、谈话、写各种各样的总结,时常感觉时间不够用的。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我突然想到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些石头放进瓶子里,石头填满了整个瓶子。

他问自己的学生:“你们说瓶子满了吗?”孩子们的回答是“满了”,他接着那出一些小石子放入了瓶子中,那些有空隙的地方全都塞满了小石子。

这位老师接着问:“瓶子里满了吗?”孩子们的回答是“满了”。

老师拿出一袋沙子倒进瓶子里。当时,孩子们以为瓶子里不会有空隙。结果,老师往瓶子里倒了些水。不可思议吧,看起来已经不可能的事情总是会有奇迹发生。虽然教师的任务比较重,但时间会不知不觉地流动,这取决于他们能否把握住它。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被挤出。不管工作多忙,只要肯挤,总会有时间的。想想看,每天我们用在看电视、闲聊上的时间有多少呢?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不是很难吗?

古人说的好:“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即使真的到了迟暮,秉烛而行也比摸黑行走要好。

再说,年龄大的老师,就算是他拥有了一桶“水”,但这桶“水”也许20年未换了,也许10年未换了,这样一桶“水”,不会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的,教师拥有的一桶水,应是“源头活水”,不应是一桶“死水”。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更新的重要方法是阅读、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仅仅对一般人说的,更是对我们老师说的。

身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我们需要教育的“活水”,而“活水”就在书海之间。

读书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最基本的素养。书中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教学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像往常一样听完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

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听,完全被历史老师的课吸引住了,就像他们成了学生一样。课后有听课的老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

”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初看到这句话,我十分诧异,觉得他有点夸大,因为作为一名三十多年教龄的教师,在微机室试讲过几次,准备的时间,可能是几天,几个星期,但肯定不需要所谓的一辈子的时间。

后来,我认为如果我们赶时间,课堂按照预设的过程有序地进行,那么我们就忽略了课堂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我想很多像我这样的小学老师会理解为什么他在这里阅读时会这样回答。他认为:

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求知欲!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和教育技巧。

只有积极学习,不断丰富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育者。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要把备课变成乏味的课本,你需要阅读学术著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读的书越多,我们在教育技能方面的职业质量就越好,我们拥有的时间也就越多。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能像以前那样照本宣科,而应与师生互动,与实际生产发展相联系,不断拓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有良好的理解力。只有教师多读书,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才能在课堂上如鱼得水,才能畅游自如,课堂才能达到高潮和丰富多彩。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

这个故事让我充分了解到,我应该永远懂得反思,教育技能是从每一次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每一堂课的教学。这不就是需要教师用终生时间去备好每节课吗?

对于这本书,我认为我应该用自己的问题,自己的实践和自己的思考来阅读它。时时反省自己与书中之间的差距,坚持“教师要做一个读书人”的信念,持之以恒做下去。因为读书既是托起“明天太阳”的需要,更是解放我们自己的必由之路!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2

最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作为一线教师,书中许多的经验都很值得我去学习和反思。他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教师要有胸怀。书中提到:“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爱,是一种责任”。反思一下自己几十年的教学,自己又做到了哪些呢?每次写论文绞尽脑汁,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呀!在平时教学中我也往往不自觉地有偏爱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对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总是认为"孺子不可教也",经常大发脾气。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天空,每个人身上都有潜能,只是我们把学习成绩看的太重,没有发现而已。要善于发现,这就需要我们对他们同样的倾注一份爱、一份尊重。在教学中,善于赞美学生,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多读书,才能冷静地、设身处地处理好师生关系。用全面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学生,从内心来热爱他们,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世界上最朴素的形象是土地,他不需要任何装饰,

永远是那么浑厚博大,那么质朴自然,默默地哺育着一切,不思回报的奉献着一切。教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胸怀呢?

做学习型教师。学习是快乐的,更是终身的。陶行知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首先先生好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勤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垫脚石。我们平时强调学习,却忽略了学习的实效。大多数人的学习还是停留在原地看书、读报、听讲,却很少记录自己的体会和心得。因此,看书也好,听公开课也好,看优秀教案也好??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只停留在表面的程度,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

做创新型教师。创新是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敢于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学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主动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为培养创新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3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可以让自己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等,感觉焦头烂额。书中也介绍了统计数据说500人的调研,只有14人愿意让孩子做教师!原因也是教师工作忙没有时间,连一分钟休息的时间都没有。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要看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效率。以一个公开课为例,这位老师的公开课上的非常的出色,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完全被课堂吸引。课后一位老师问,对于这节课您是不是准备了很长时间?这位历史老师说,对于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通过书中的这个实例,我似乎明白了一些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通过不断地阅读,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对知识的渴求。通过读学术著作丰富自己基础知识,不断补充自己知识的大海,提升自己的能力,是自己不是总是嘴里总是没有时间的老师。

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希望我们都不被教育所困,都能如鱼得水,给孩子一片天空一片海,给他们一次机会一方小小讲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篇)

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人不由得感叹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该学会激发学生阅读书刊的兴趣。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一个人必须学会学习,并且能够终身学习,第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学会阅读。

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中最基本的能力。当然,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正如叶圣陶所说:

“阅读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惟有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小学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不待教师教,自己能读。

苏霍姆林斯基带学生到大自然里上“思维课”,让学生深刻地感觉到词的情感色彩:词好比是一点火花,去点燃思维的火药。让词语的声音,在孩子们的意识里永远地跟鲜明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画面结合起来了,因此就成了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个性的东西。

虽然我们不可能带学生到校外上课,但我们可以开展更多的活动,让家长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向大自然,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我们教学中就能唤醒他们意识中的东西,在语文课堂上,再现词语的声音、色彩、画面,词就不再是一个符号,而是在学生的意识里跟鲜明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画面结合起来了,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个性的东西。

我们要谨记,“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将孩子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泉源,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这句话值得反复咀嚼,它不单纯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还要教学生思考,来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关系,要做到这一点老师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发觉各种事物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激发学生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来,让学生写出富有自己个性的、流露真情实感的东西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让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造精神来统治学校的王国吧。”这句话永远植根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每一条都是用智慧和财富写成的。仔细阅读,用心感受,运用实践,这本书将成为我教育教学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5

拜读了著名教育学者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的第76条,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这一小节之后,我深受有触,受益匪浅。

我们平常所谓的学习困难的儿童,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不会思考,理解力差,缺乏好奇心,求知欲和好钻研的精神等等。而这些所谓的困难,大部分和在儿童早期所受的教育和周围条件有关,他们在童年时期,没有从自己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她的发展来说应该获得的东西,没有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会如何对周围的事物好奇,甚至如何去发问,他们就是在这个年龄时期——一岁——七八岁,头脑开始变得迟钝。

那么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怎样去补救他们呢?我认为是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去引导他们。第一,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无论这些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该学会独立去思考,引导他们让书籍和语言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第二,引导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由于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前期在父母那里没有有效获得,那里,老师引导的时候,就应该从最简单的“为什么”开始引导。我们不断的把物品、事物、现象展现在儿童面前,让孩子们靠自己独立的努力看见和发现了哪些东西?让儿童区察觉事物和现象中那些最细微的差别和变化,思考各种因果关系。这种思维的'训练,要经常出现,不断对学生进行刺激,慢慢形成一种自觉的,长期的行为,只有学生感到惊奇的时刻出现了,那么他的学习才会是积极的有效的。

比如我们现代教学运用的多媒体手段比较多,学生容易只看表面,不爱发问,那么老师在出示一张图片,一条小短视频,甚至仅仅是一段课文的内容时,就要引导学生看文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问的,这个问题,对爱发问的学生比较简单,对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就比较难了,这时,可以让能发问的学生问,让不能发问的学生回答,这样即使他们暂时回答不出来,但是他们却能够从其他同学那里学习到发问的思维方式,可以知道,学习当中,先好奇发问,在带着问题去学习的道理,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刺激,锻炼儿童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爱钻研的精神。

用这种发问与观察的思维训练的方式,代替强迫学生死抠课本,再加上老师的爱心与耐心的等待,就一定能迎来学困生那豁然开朗花开怒放的时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6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7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让我敬佩的是,时隔三十余年,他当年所阐述的很多教育理论,在提倡人文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们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理性和实践的光辉。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在每字每句里,都渗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真爱。他在给教师的每一条建议当中都结合了他自己多年教学当中生动感人、令人信服的教育事例。为在教育工作中遇到迷惘感到困惑的人们指点了迷津,使我们感到贴心和温暖,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做为新老师的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个小时,而且这8个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

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位教育家真是太妙,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科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抱怨都消失了。书中那个历史教师说的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原来读书不仅提高自己修养,还是一种教育秘密武器。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断的水流,这是我们安排时间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

时间从哪里来?很简单,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书。持之以恒的读书。我们的小溪才能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溪流。

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们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8

我喜欢读书,也爱收藏书。从教二十一年来对我教学工作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写的《给教师的建议》。

打开目录,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给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几点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这不都是我最急于知道的吗?目不暇给的我废寝忘食的读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字典里没有“差生”二字。苏霍姆林斯基用费佳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用“阅读与思考”唤醒知识“差生”的思维。

书中讲到,有个叫费佳的学生,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始终是最大的障碍。学了今天的,忘了昨天的。苏霍姆林斯基就给他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二百道应用题,主要都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其中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起初,费佳只是简单地读读这些习题,像读鸟兽、昆虫、植物有趣故事一样。过不久,费佳明白了,这些故事就是习题。这孩子对其中一道最简单的习题思考起来,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解答出来了。解题原来是这么普通的事,这一点使费佳感到惊奇。“这么说,这些习题中的每一道,也是可以解答出来的?”费佳问道。于是,费佳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每解出一道题,就感到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他把解出的习题抄在一个专门的练习本里,还在文字题旁边用了画习题的办法,画有小鸟,动物植物等。

苏霍姆林斯基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后来又给费佳配了另一套书。

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同学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科学发生了兴趣。费佳成“少年设计家小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语文,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

苏霍姆林斯基评论此事在教育日记中感慨地说:“我从来没有给费佳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像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他的觉醒。”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告诫教师们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该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看到的不懂的东西就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就越敏锐。”

读了《给老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差生”,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平教学?是否真正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凭心而论,教师们很敬业,对待“差生”不可谓不关注:“1+1,结对子”,课堂特别巡视、特别过问,早晚补课、家长配合,大量演算道道习题。可是效果始终不佳。“差生”们严重的“精力透支”,处在被动的、机械的、麻木的状态中。多数“差生”即使通过教师的“日日清、周周清”,勉强完成作业,也“后劲儿不足”,随着年级升高,还会成为新的“差生”。我们学校的几位骨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苏霍姆林斯基通过扩大“阅读和思考”提高“差生”兴趣,改变“差生”学习方式的理论,通过每天讲个小故事,培养读书兴趣;通过每周办张英语手抄报识记单词;通过猜谜语、讲“字宝宝”故事、编儿歌等方法学习汉字。在他们的班级“差生”成绩也基本达标。

在农村,由于经济原因,一些智力较差的学生“随班就读”;由于教师照顾不周,由于教材与进度的大一统,使这样的学生沦为“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用瓦连金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用“观察自然”的方法培植智力“差生”的情感,进而提高他们的成绩。

有些教师对儿童大声呵斥,冷嘲热讽,甚至侮辱儿童的人格。这些不公正的做法伤害儿童的自尊心,使他们敢怒不敢言,于是他们就在内心以各种形式进行积极的和消极的反抗。苏霍姆林斯基用尤拉的故事告诉我们尊重换来尊重,伤害获得伤害。

春来暑往二十一年,这期间,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如陈年佳酿,仍散发着幽香与魅力:“动手与智慧”,这不正是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这不正是现在提倡的“教学反思”吗?“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这不正是现在提倡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吗?“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这不正是现在的课堂教学方式吗?还有“必须教会少年阅读”、“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这不也正是我们现在大力宣传与落实的“书香校园”吗?

歌德曾言:“一句话可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一本书可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位教育家则可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家长要读、教师要读,教育管理者也要读一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9

上学期,学校分享了《给教师的建议》让我们新老师学***,读了以后感觉受益匪浅,略有所思。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我们老师教给学生的基本知识知识沧海一粟,但老师要想教好,就需要一桶水、一池水。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储备自己的知识。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每个学生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存量,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基的差异和特殊性。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在正确的时间解决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能力。

我们班级中的学生大多处于中段,肉段多,两端少,而对于班级所采取的最直接的策略就是直接带动后进生,以重点补差,持续提优,提升班级整体水平。如何补差,如何对后进生实施切合有效的方法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里所提出的观点:学生学***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

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一样,学***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二)不靠补课,不靠没完没了的“拉”,而是靠读书、读书、复读,在“学”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班级在二年级之初就成立了班级的读书角,孩子们将自己觉得好的图书捐献到班级,我在班级中选了图书管理员管理图书以及中午看书时班级的纪律。饭后,先吃得好的孩子可以请图书管理员借书,并向图书管理员登记,所以每天中午,班上的阅读气氛比较好,图书管理员特别负责。但是也存在不同的差异,有的孩子看书只看**,一本书几秒钟就翻过一遍换另一本,根本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熏陶。

所以,在阅读方面的提高上,还是有差异性的,这就需要老师的介入进行整班阅读。

对于阅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系列的练习,“阅读”是理解的基础,阅读一百遍,其义义不言而喻,课堂上应该有一本健全的书。功利性太强,今后,还是我会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有理解地阅读",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成绩,阅读才是一把最实用的"金钥匙",让我们铭记"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从阅读开始".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王付美烈日炎炎的六月,每当在捧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就会让我很快被书中一条条看似普通实际上却反映着教育本质的建议所吸引,心也随着慢慢沉静,身体也就慢慢感觉不到周围炙热的空气了。

“读书不是为了明天的功课,而是为了内心的需要和求知欲。""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孩子们学习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学会思考。“让实际的事情教会孩子思考——这是所有正常孩子变得聪明、机警、勤奋和好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阅读这些反映教育教学本质的观点,我真的很佩服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专注研究。

特别是对于"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感触较深。

在教学中,曾遇到过这样的题目:一块正方形桌布,铺在一个边长10分米的正方形桌面上之后,四周下垂的一样长,并且题目中画出了桌子的一边下垂了2分米,问题是求这个正方形桌布的面积。当学生开始独立回答时,很少有人能正确回答。

因为在学生的眼里,他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立体的铺着桌布的桌面,根本想像不出实际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不可能解答对。于是,我找来一块同样大小的桌布,在教室里用米尺搭建了一个边长是10分米的桌面,先让学生观察桌布在没铺到桌面上之前的样子,就是一个正方形,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把桌布铺在桌面上,当四周下垂一样长时,再观察现在桌布的样子,从而找出桌布的边长就是桌面的边长再加上两边分别下垂的2分米,所以这个正方形桌布的边长是14分米,然后把桌布拿起来再还原到原来的正方形,这样反复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正是"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慢慢了解了题目的本质,便能找到了正方形桌布的边长,它的面积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没有这种实际事物的反复演示,学生是抽象不出正方形桌布的边长是14分米的。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有什么东西不能理解,如果学生的思维像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豪无用处地折腾时,我们应该设法把学生意识里干涸的小湖泊跟自然界、各种事物和周围的海洋接通,活生生的思想的泉水就会喷薄而出了,很多的教学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简介

王付美是山东省临沂市第三实验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她热爱大自然,喜欢读书、运动和旅游。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很荣幸加入了叙事者团队。

在这个团队里,我在欣赏所有老师的才华的同时,也为团队成员的无私奉献深深感动。相信在这个温馨的家庭里,有你的陪伴,我会走得更远!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0

[键入文字]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_1000 字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可以说他是前苏

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他的教育实践

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书中的许多实例让人受益非浅。

书中的许多理论对我有深远的影响。第二个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的时间是从**

来?一昼夜只有 24 小时啊!事实上,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我们必须每天做几件事:备课和上课

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带着这样的问题,我阅读此书。俗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

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

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所给的一条最好的建议。同时我

我也知道读书不是为了明天的课,而是为了内心的需要和求知欲。我不该找

出各种理由为自己不读书辩解。从这本书中,我学道了一些我以前可能不注意的东西

到的,那就是要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学生,而不是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要从课堂

中的点滴来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能为他的点滴进步感到高兴、欣喜。也许被赏识

就是被信任、被希望,使学生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

向善向美。

其实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而是看你会教不会教。读到这里我觉得要让学生想学,

愿学,就要激发学生学***趣,平时经常鼓励、赏识,但不能用简单粗暴的行为对

对待学生,因为孩子的感情是很微妙的,我们应该****的每一个细节,为他们创造更多

学***会,要不断给他们学***力。有了动力,有了老师的赏识,学生就会变的

有了自信,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渴望:努力求知!其中评价也是一种教育工

具。在教学中,教学评价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也可以使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11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

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来自阅读。只有每天不停地读书,与书结下终身的友谊,我们才像一条潺潺的小溪,一条思绪的河流。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每节课,我都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备课。然而,直接准备,或现场准备,只花了大约15分钟。

”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

**让我知道,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堂,而是来自内心的需要和求知欲。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

该书还特别注重道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尊重学生,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作为一线教师,读完这些文章,真的让我感到豁达,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走上合格教育工作者之路的决心。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让我栽培的桃李遍布世界!

我相信,每读一本书,都是一种精神上的领悟,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我喜欢读书。读书能让我感觉到一种纯粹的美,而不分心!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感言,当经历了一些触动人心灵的事情之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感触,此时就可以发表感言,感言也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此刻的感受,书写优秀的感言需要注意哪些呢?您依旧在寻找好文章吗我们向您推荐“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敬请您阅读本文!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1】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拿起这样一本厚厚的书,读了前面的10个建议,其实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第一条建议“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能有先入为主的原因吧。

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总是希望自己能把学生教好,在期末的时候获得喜人的成绩,可是往往总有一些让我头疼的学生,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有的孩子甚至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掌握不了,就这样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第一条建议“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看书时不由得想起我们班的小南同学,她是一个让我很是头疼的孩子,因为她的成绩让我很为她着急,我在教室只要有时间都会帮她补习,讲了一遍不明白又讲一遍,两遍不行就三遍,但是就算这次会了,等到下次又不会了,我每次都会很生气,我也很烦恼,总觉得是不是自己在教授时讲的不够清楚呢?看到作者的建议,其实我是自己对学生的要求高了,把对他们的要求统一了。“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也就告诉我们学生要“个别对待”。我们要按学生的分层,分别要求学生,分别对待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对待他们。“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这就是让我们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做到不同对待,像小南这样的学生,不能把对她的要求和别人统一起来,要为她另外选择不同基础的知识,首先要为她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她能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经常鼓励和表扬她的进步,相信她们的能力一定会发展的。

个别对待学生,还要在备课中注重,在备课中先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考虑到每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要个别对待,为她们挑选适合她们的学习内容,让他们在成绩上能取得小小的进步。让我们一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儿童在上课时就不会再调皮,做小动作……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2】

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感触颇深,启发受益匪浅。我来说说对“教师要养成写教育日记的习惯”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建议每一个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每个月完成两篇教育随笔、一个教学案例,有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些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所以,我也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日记、观察日记和行动研究日记,通过这些日记和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

教师们可以考虑写上面提到的三种教育日记或教育随笔。一是读后感;读完一篇文章,一本书后,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甚至可以借题发挥,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二是观后感,观看或访问一所学校、一节课、一个学生、一个教师、一个校长,记录自己观察或访问的感受。三是做后感;既有学习,又有观察,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改变,在改变中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和改变生活的过程叙述出来,就成为做后感。

记得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说过:“中小学老师,我是不大主张去进行对他们而言比较遥远的理论探讨,绝大部分的老师的科研可以是日记的形式,随笔的形式。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他们的主要作品就是教育随笔。日记教育就是有它神奇的.魅力,我们就是要通过新教育实验,让更多的学生、老师来领略这神奇,来展示这魅力。”他在发表的《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中这样说:“每日三省自身,写教育日记千字。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理赔办法也写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这段话幽默含蓄地说明了写教育随笔的深远意义。

让我们坚持每天写教育随笔吧,因为那是苏霍姆林斯基、陶行之等教育家走过的幸福之路、成功之路。

让我们抓住每一个瞬间吧,记录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记录自己的酸、甜、苦、辣,把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留在美好的记忆中。

让我们与教育随笔共同成长!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真的是老师们必读的一本经典,这是一本集教育学和心理学一体的书籍,读起来,也不晦涩。我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更深入理解阅读的意义。书中说,“阅读好比是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他的觉醒,”阅读不仅是丰富知识,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思考会让我们的思维受到启发,发展智力。正如以前莉老师说的,如果说培训是让孩子的智力做加法,那么阅读就是孩子的智力以乘法的速度增长。所以书中有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更应该多阅读课外书,而不是只盯着教科书。因为“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当然,作为老师,阅读更是每天必不可少的。首先要读相关的专业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并提高语言修养。书中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只有当老师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在课堂上精炼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学得轻松,听得懂。也才能更好的、合理的利用时间,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我们还应该读一些心理学。因为“只有在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心理学,加深心理学知识,他才能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我们通过学心理学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进而了解学生,真正地理解学生,并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到他们的智力发展,才能够“用学生的读教科书的眼光来读教科书。”这样让他们更容易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到成功,激发他们好好学习的愿望。学习心理学,我们才能懂得孩子,才能做到眼里有孩子,心里也有孩子。才能真正的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也能更好地成长自己,正所谓“育人则是育己”。

学会思考。我们总是在提教学要夯实基础,教学基础就像修房子打地基一样必须牢固,但同时还要练习速度。要先学会阅读和书写,再慢慢地加快速度。这样在学习中,才能做到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边思考。书中还提到老师要“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进行的搬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一致,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这就是让我们不仅要听优秀教师的课,更是要从他们的课堂中,汲取经验,学习教学思想,再结合自己的方式和学生实际进行迁移创新,而不是做一个搬运工。要学习积累,更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输出,这样才能有自己真正的收获,也才能形成的自己教学方式。

思考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说,阅读是输入那么思考,就是输出输入输出的才是自己真正说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坚持学习与思考,才能真正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头脑中,成为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才能真正的成长。

要教给学生克服困难,而不是回避困难。以前在备课或课堂中遇到较难的问题,我会想办法把问题降低难度,甚至没有困难或跳过这个问题,自以为这样会让学生学得更容易。殊不知“教师的任务就在于用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而严格要求的配置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要求做出很大,努力的劳动,这种劳动就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愉快的劳动”。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不是绕过困难,而是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而获取知识,然后享受克服困难后收获的快乐。我们有时总是喜欢在课堂上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生怕学生听懂,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他们听。但这可能恰恰影响了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学习的好时机,大大地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要相信学生,“在许多课堂上都要少讲精讲,让每一个学生安静的、无声的、聚精会神地从事脑力劳动的时间多一些。”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不断地成长自己,成就了学生也就成了自己。最后,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结尾吧。“给我们带来成就感绝不是偶然的走运,绝不是幸运的意外发现,而是细心的探索和分析,我们的收获,只取决于我们的工作。”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4】

假期里读了郑杰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后使我受益非浅,郑校长的言谈深入浅出,把许多教育的哲理分析的清晰明了,其中郑校长的学生观 “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学习上的成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五分的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时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谈论,没有生涩的理论,书中充满了精气神,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书中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重温,细细地揣摩和品味。它也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也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以后我要把书中的教育智慧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始终以今天的我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好这种积极的心态工作着、前进着,努力做一个幸福的老师。感谢郑杰老师,感谢这样一本书。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5】

本学期我仔细的阅读了《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一书,我感触颇深。对于我们这些刚刚毕业就走入教育行业的人来说,里面的许多道理都给予了我启迪,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少走些弯路,懂得了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要有将工作做到极致的心态,要有责任心、感恩之心和平常心,要将学习当成是一种习惯,培养良好的师德等等,让我感受到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实属不易,需要不断的努力。书中每个讲述的主题都有相应的案例,我从案例中得到了很多的经验,学习去分析案例,并与后面的案例剖析进行比较,培养总结与概括能力。其中的心灵感悟中,给予了我们许多的建议与方法来帮助我们成长。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感悟。

1.保持积极的心态

泰戈尔说:“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成功是由多种因素制约的,但态度是首要决定的问题,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工作,并从中感受到快乐,这样才能把自己打造成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人生,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有必要让自己的心态像每天东升的朝阳,享受快乐人生的每一天,同时教师只有保持快乐的心境,才会豁达而不失节制。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如何端正心态,做好本职工作呢?

首先对工作我们要充满激情,对工作我们要心怀感激,其次工作中要学会释放压力,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敬业精神。

2.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心中得阳光就是一颗爱学生的心。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的深处。”书中举了一个经典案例,让我深受启发,这个案例说的是有一位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给学生批改作业的时候看不到x号,而是用“?”做记号,而且每份作业的后面都有老师的评语:“祝贺你,进步了!”“今天怎么了,小马虎找上你啦?”“老师相信你能做对,是吗?”老师的评语犹如阳光播撒到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时时刻刻在关注着自己,并且愿意随时给予帮助。让我体会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爱,能改变一切,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善于换位思考;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水平;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多采用表扬和奖励,少一些批评和惩罚。

3.做细心的教师

“教育无小事”这是我们常常听到了一句话,这也时时提醒我们要从教育的小事做起,书中讲了一个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时期的故事,古英格兰的一首著名的歌谣讲到:“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百分之一的错误导致了百分百的失败,一钉损一马,一马失社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线青年教师,只要认真地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就会柳暗花明,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我们要在以下细节中多多注意,首先第一印象很重要,教师的第一节课,应该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其次课堂上要充满激情,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一定是要奔腾豪放,只要热爱学生,你的平静平和中蕴藏的是含蓄的激情,你同样会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产生欣赏,你也会把幽默带进课堂,你还会显得有人情味,会更细心,更有耐心;接着要让你的眼睛会说话,眼神是一种丰富的无声语言,有时一个恰当的眼神可以胜过几多苦口婆心的长谈,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不光要注意眼神上的交流,同时也要注意说话的语调,恰当的语调能使其语言平地生辉,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能祈祷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到主要的地方就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露出微笑”。最后,要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如抚肩、握手、贴贴学生的小脸蛋等,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

4.不做有惰性的人

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主宰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误不在我们的命运,而在我们自己。”生活中,习惯性的拖延者通常也是制造借口托词的专家,事实上把事情“太困难、太无头绪、太花时间”等种种理由合理化,的确要比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勤奋就能完成任何事”的念头容易得多。但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却不能遇到困难就找借口,首先不要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这是做人基本的责任和义务。要相信一句话:没有什么不可能,在说“难”前,先问自己是否竭尽全力,只要努力想办法,一定能有好方法。

前言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是一位哲人曾经写道: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露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是的,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努力的是打开心灵,沐浴阳光,踏着轻快的步伐,向快乐出发!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6】

记得在我小时候,人们把叫幼儿教师为孩子王、擦屁股老师,幼儿教师在教师这个群体中的地位是很低的。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在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的时代里,幼儿教师开始慢慢的被人关注,慢慢的被人重视。“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年青一代的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价值、幼教与人生发展的关系、幼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开始有清醒的认识,形成如此广泛的重视。也因此,幼儿教师的队伍竞争日益激烈,幼儿教师面临着生活、工作上的压力,如何给自己减压,做个幸福的幼儿教师呢?读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的做个美丽的幼儿教师一文,我深感一个美丽的幼儿教师应该既有语言、行为、仪表等外在美,更应该具备有涵养的内在美。

1.幼儿教师的外在美

语言美,幼儿教师的语言要童趣,迎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教师的行为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给幼儿树立榜样; 幼儿教师的仪表,主要指一个人的容貌、姿态和衣着服饰。幼儿教师的服饰端正、健康而不娇艳,朴素大方而不奢侈小气,整洁高雅而不拖拉。教师不是服装模特儿切忌过分时髦;教师不是舞台演员切忌化浓妆……总之,幼儿教师外在美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自我形象,时时处处都要考虑自己给孩子们的影响。自觉的以自己的言行使孩子们具体感受到美的存在。

2.幼儿教师的内在美

罗丹说:“我们在人体中敬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形象,更是那种能使人透明发亮的内在的光芒。”作为一个幼儿园的教师,作为一个党员老师我觉得内在美就是应该热爱幼教事业,一颗爱孩子的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提高文化水平,为人师表,终于职责。幼儿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其他教师,它繁琐而细小,不仅需要保证教育还要关注幼儿的保育;不仅需要搞好班级常规工作还要进行环境的创设……如何从这些琐碎的事情中解脱出来,带着轻松心情去开始每天的工作。正因为幼儿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其他教师,她才可以在聆听孩子的童言无忌中开怀大笑,在欣赏孩子的稚嫩舞蹈中放松释怀……这就是幼儿教师特有的优待,是其他教师群体所享受不到的。真因为有了这样的优待所以我们更应该爱每一个孩子,爱他们成长过程中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就像有人说:爱是江河,浇灌着今天,滋润着未来!每一个孩子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关爱的。在平时的工作中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一给孩子,使孩子们能够真心的喜欢我。愿意和我玩。或许有时,他们需要我们适时的提醒或批评,让他们浮躁的心沉淀下来;而有时侯他们也需要我们的表扬肯定,让他们失落的心变得自信起来。孩子们都是天真无邪的,只要我们用心关爱他们,他们一定可以感受得到,也一定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回报你。

不记得哪位诗人曾这样评价过女人,他说:“女人如花,美丽娇艳;女人似水,悠远绵长;女人如钢,坚韧挺拔;女人如针,缝进去的是点点细心,缝出来的是悄无声息……”是啊,美丽的女人,坚毅的女人,体贴的女人,宽厚的女人,该是怎样的让人欣赏至极,向往至极的'美丽风景啊?我喜欢这样的女人,并努力做这样的女人。这并不代表我只关注漂亮的外表,我更期望自己在大家心目中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孩子工作认真负责的好老师!虽然,我已经三十多岁了。不再年轻不在貌美,但岁月的沉淀又给了我另一种美:走过十年幼教生涯的我对工作充满自信,这个时期的我也更加成熟稳重了。不是吗,今天我还能站在幼教这条战壕里,和许多比我年轻许多的同事们共同竞争,你能说我不美吗?哈哈!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7】

利用空余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儿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历经千锤百炼,浮现如玉瑰宝,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们心中无疑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教师职业中走向成功的典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格的典范,一个普通教师开发自己资源的典范,一种站立在教师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典范。当我们乘着新课程的航班,再一次拂去岁月的风尘,轻轻地靠近他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历史的重现,对于今天的时髦话题均有了简单明了的答案。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却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情。只有真正把自己作为工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时想到肩上的责任,制订出周密的工作学习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主动地做好一切积累,包括在什么时间读哪些书都要规定在计划之中,这样才会觉得时间没有白白浪费。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显宝贵。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8】

初看《给教师的建议》这类书名,总以为是纯理论的书,高深莫测,无法走近。业余随意翻翻,才发现不知不觉已沉浸其中。合上书本,细细品味,品出了好老师的一个基本特质:宽容。

当今竞争时代,教育的竞争是其他各种竞争的先决条件。家长挑选学校,孩子选择老师。这些现象已屡见不鲜。可以说一个学校创办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如果说老师的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那么宽容无疑是判断一个老师是否是好老师的重要标志。

一个宽容的老师必须要有一颗慈母之心。母爱能产生一个奇迹,师爱能产生一片奇迹。著名的赏识教育创始人周虹所创造的周婷婷们,不正是用爱之溪水浇灌出的灿烂花朵吗?拥有了爱心就会有责任心、进取心、创造性。只有爱的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因为教育中充满了爱,才没有“差生”;因为心中有了爱,才有了还是自己班级里的学生好;因为倾注了爱,师生才如朋友。老师的关爱,使孩子们觉得世界是那么的美丽;老师的慈爱,使孩子们感到寒冬如此的温暖;老师的严爱,使学生能够遨游知识的海洋。

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抚慰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爱的阳光,会使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爱的教育更让一群群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

老师要会欣赏学生。一个人活着,最本质的意义不是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吗?孩子所以是孩子,更因为他们的心是透明的。每个孩子都有好表现被承认被表扬的欲望。孩子的才能就象一个巨大的沉睡着的矿藏善于发现并且放大孩子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及早苏醒过来。要为孩子们的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和长处而欣喜,孩子会在不断的鼓励声中快速地幸福地成长。

孩子的天性好动调皮,犯的错误必然带有反复性,但我们要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犯人,也必定会有他的闪光点,何况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呢。有的老师遇见学生犯错,总是火气冲天,大发雷霆,训斥甚至体罚,“恨铁不成钢”,试想,一个心胸不开阔情商又不高的老师怎能教出富有爱心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的学生呢?千万不要用死的规矩来硬套鲜活的学生。“开心的工作,快乐的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面对可塑性还很强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份宽容呢?让我们多一份耐心,在下一个路口再等等孩子吧!

宽容孩子,可以避免好多悲剧;鼓励孩子,信心百倍;欣赏孩子,事半功倍;表扬孩子,积极进取。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也许世界上最美丽、最动人的花朵,就是绽放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我们学会欣赏学生,换来孩子们越来越多的灿烂笑容。

老师要有和学生相处的激情,要善于面对领导同事可能产生的误解,也要善于处理社会家长有时的责难。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我们每天都要思考教学方法;有了激情,我们每日就要去学习;有了激情,我们每时都会去关爱学生。爱心和激情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催促老师勤奋前行。对生活洋溢激情的老师,一定有爱心。有爱心的老师,对工作一定充满激情。老师的爱心和激情使校园处处充满生机与希望。社会在发展,好老师的标准也在不断改变,让我们紧跟时代步伐,做一个好老师,肩负起教育这神圣使命。

走进这些教育的行家,多向教育名家取经,多吸收大师沃土中的养分。我相信我们年轻一代的教师面对教学大潮,一定会让宽容之花盛开。

关于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


 写感言可以让人反思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随着网络的发达,感言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一篇优秀的感言是怎么样的呢?编辑筛选出这篇颇有价值的“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祝大家阅读愉快,此文一读相信您会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1】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二十七和

第二十八条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和《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

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一是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

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在他的

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就出自这一条建议中。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完成。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完成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镇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我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一小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会认真的把这本著作读完。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2】

这本书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读书,每天读书,和书交一辈子的朋友。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她的举止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这个学期以来我们和同事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却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我想我没整天抱怨时间不够的原因是:

事物追逐自己,但他们没有主动去做事情。只有真正把自己作为工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时想到肩上的责任,制订出周密的工作学习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主动地做好一切积累,包括在什么时间读哪些书都要规定在计划之中,这样才会觉得时间没有白白浪费。我想如果这学期我能抽出时间读书,我想我应该比现在好多了!

看到这个案例,想到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总是临时“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书籍搜索着相关的**和知识;有时候为了写一篇**也在绞尽脑汁,躺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

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求知欲!”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

“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所以我们还是听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如果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3】

要有爱学生的心,培养教师的爱心,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教育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就不是为了唤起人的灵魂的变化而进行的教育。爱几乎是实现真正教育的惟一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

“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殊的孩子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我们永远不应该绝望,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可能充满希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事实上,后进生和优秀学生一样,是我们国家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应该给他们注入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温暖和特别的爱。只有百花齐放,我们才能迎来春天。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4】

此外,阅读后的思维习惯也很重要,教师对教学的思考更是必不可少。我总是记得这样一个故事。现代日本有两个一流的剑客,一个是宫本,一个是柳生,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向宫本学艺时,曾就如何成为一流的剑客请教老师。

柳生问:“以徒儿的资质,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剑客呢?”宫本答:

“至少10年”。柳生一听,10年太久,就说:“如果我加倍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呢?

”宫本笑了笑,“20年”。柳生又说:“如果我再付出多一倍的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呢?

”宫本叹了口气答道:“如果这样的话,你只有死路一条,**还能成为一流的剑客?”柳生越听越糊涂。

这时宫本说:“要想成为一流的剑客,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剑客如果只看剑道,不懂得反省自己,不断反省自己,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剑客。

”宫本不愧为一流剑客,让柳生茅塞顿开。

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如果一位教师只顾埋头拉车,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充其量他只能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教书匠。教学重在反思,要静下心来不断叩问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如果我们整日忙忙碌碌,毫无闲暇,被日常教育生活所蒙蔽,如果我们的大脑里塞满了教育中的繁杂琐碎的事务,那我们将和那个柳生一样,难以睁开独立思考的眼睛,也难以在自己的心中清理出一块静心反思的空间。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自由时间是根,它滋养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上好一堂课后,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然后从容地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这样倾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声音。

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我,实现自我。

读这本书,好像在与大师对话,带给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5】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价值。在老师眼里,学生不好也不坏。

当学生表现好时,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怪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非常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如此。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要时刻激励和激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学习和观察同事的经验,开展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动,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

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而这种阅读意识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年轻的我对于教师这个行业还存在着比较稚嫩的想法,而学习对于我来说是补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使自己能成为一名名师。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6】

用阅读激发“后进生”觉醒

---读《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有感

宜君县城关第一小学卢祯

有一本书,像清水,滋润着我们干燥的心;有一本书,像一缕温暖的阳光,驱走了我们心中的阴霾;有一本书,像一座明亮的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这本书就是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仍然有着诱人的光环。特别是书中的许多建议,对我们当前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尤其是当我一遍又一遍地品茗第六条建议时,我感叹不已,赞叹由心生,同时也在沉思着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和收获。把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大师的第6条建议,从中总结出以往在“后进生”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并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了解后进特点剖析“后进”原因

在我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每一个班都有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其恶化的原因如下:

(一)家庭因素:“每个后进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后进的家长”。这是每个班级的共同特点。

小县城的孩子生源较复杂,一半城镇居民,一部分个体户子女,个别进城务工子女,个别留守儿童。城镇双职工的父母大多素质较高,从小就对子女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而部分个体户对孩子学习重视不够,只在物质上无限供给,忙于挣钱的他们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完全把孩子托付给学校,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留守儿童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注意孩子的吃穿,而这些孩子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生自身因素:分析这些后进生的“后进”的自身原因,可以将他们分成不愿学习和不会学习两类。

1、不愿学习的学生。通常是那些头脑灵活但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的人。对于平时喜欢玩耍、作业不认真完成的孩子,老师总时不愿意放弃这样的学生,总是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他们身上。

请家长们,安排惩罚性作业,做思想工作等方法都用尽了。然而,它往往收效甚微,有时甚至产生负面反应,差生不可能总能步入优秀行列。

2、不会学习的学生。则是指书中所提到的“那些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了”,“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又该学习了;刚学会了这个,另一个就忘了。

”对于这类学生,我们通常都是采取反复抄写,反复背诵,强制要求死记硬背的方法,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

二、竭尽所能力转化“后进生”

面对班级里的后进生,我们一般采取的就是补课这一手段,经常给这些孩子开小灶,做习题,可是付出得越多反而得到的越少。

记得自己曾带过的一个名叫郑xx的学生,为他的学习我可是费劲了心思。在学校,我总是见缝插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给他补课,如课间、上课前、放学后,甚至我还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补差计划,调动周围的优秀学生帮他补课,降低对他的要求:别的学生每天都有日记,我只要求他每天抄一篇作文;别的学生要求必须背诵的课文,他只要读通顺、流利;其他学生每天读一篇文章,每周写一次阅读后的感受

你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就不要读书了,还是“专心致志”学会教科书,先把课本上的知识学会算了。可是每次考试,他的成绩总是稳居后三名,以至于小升初考试语文竟然不及格,我不禁扼腕叹息:这样的学生真是无可救药!

我百思不得其解:对于这种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东西的所谓的“后进生”,我已经尽所能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尽力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尽量让他们只完成课本要求的,不去读那些课外书以免分心。可是换来的是“差生更差”。

这真应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一文中说:“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

三、找准开启“后进生”心灵钥匙

激发“后进生”觉醒的心灵钥匙到底是什么呢?就在我“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突然惊醒,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兢兢业业地“毁”人不倦。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不断的教学实践总结出转化后进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也就是说让这些所谓的“后进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这也在告诉我们要想有效地转化后进生就要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最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这样能使“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询问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他们接受智力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除此之外,他还说了“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并指出“用惊奇、赞叹可以**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肌肉的萎缩一样。现在还很难说明,当儿童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的头脑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然而,数以百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

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苏霍姆林斯基把自己研究得出的理论运用在他的实际教学中,在文章中他特别列举出他对他的学生费佳的转化过程,并成功运用这种方法帮助费佳完成后进生的转化并激发他的创造性思维,“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苏霍姆林斯基最后说,多读书可以激发学习困难的学生思考,而思考可以成为激发智力的一种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这样“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通过阅读来改变后进生,这不仅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宝贵建议,也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用来帮助后进生的最有效的法宝

四、激发“后进生”觉醒进步

在这个建议的指引下,我找到了打开后进生心扉的钥匙。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开始用阅读来激发后进生的觉醒。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7】

教师工作中的另外一个重大缺点,就是教师对幼儿的知识抱着冷淡的、缺乏热情的态度。幼儿的不好的回答没有触动教师,没有迫使幼儿去认真地思考幼儿知识薄弱的原因。

苏氏说的对,对于幼儿知识的冷淡,缺乏热情的态度,其实在我们每个老师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教学中,我们常常无意间把这种冷淡的情感传递给幼儿,而我们毫无察觉。

教学,是在师幼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教学中师幼间的对话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幼儿回答不出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回答错误时,教师的回应常常是“请坐”、“不大对”,或者干脆把幼儿晾在一边,让其他幼儿回答。这对幼儿而言他已经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冷淡,至少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重视。

让我们来分析以上的对话,当幼儿回答错误时,老师一声“请坐”,表面上对幼儿似乎尊重有加,但幼儿的感受是:“我错了”,或者“老师根本没在意我的回答”,因为老师对幼儿的思考未作任何评价,幼儿感受不到来自教师对自己劳动的关注,他会很茫然。优秀老师的做法是,“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么?”“再想想。”……然后给予期待,给予时间,给予点拨,给予改正的机会,让幼儿通过解决问题感受学习的快乐,感受被尊重的快乐。

像以上的对话情景,我们常常能看到。其实,那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对话,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应该出于内心对幼儿真诚的关注,对幼儿人格的完全的尊重。以上所谓的尊重其实是一种伪尊重,充其量那最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尊重,它不能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当然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了。

那怎样才是对幼儿劳动的真正尊重呢?个人认为,那应该是对幼儿尊重基础上的真诚的关爱。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也是脆弱的,需要老师精心呵护。我们要努力建构每次对话的现实意义,让幼儿感受到师幼的交流充满着人文的关爱,闪耀着人性的温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善意的爱抚……都能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潺潺细流般的关爱。幼儿常常沉浸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怎么会丧失学习的愿望呢?相反,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在一次次的冷淡中,他才会把自己包裹起来,成为老师心中的对学习、对知识充满冷淡的那个孩子。

正视现实,老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最好的方法是重视每个幼儿,重视和每个幼儿的每一次的交流。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幼儿的“无错”原则,所谓“无错”原则,就是充分尊重幼儿的理解,幼儿的理解或者回答,只要他是思考的,总有他自己的理由,我们应该学会倾听,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理解,老师也可以从中找出错误的原因,给予引导,给予期待,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幼儿肯定能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哪怕幼儿错了,我们也应该表扬他的勇气,表扬他的学习热情,相信下一次的举手他肯定会给你惊喜……

课堂上,如果我们真正学会倾听了,真正学会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了,真正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了,真正关注每个幼儿了,真正尊重每个幼儿了……相信,我们的课堂肯定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8】

嘉善第二高级中学李广

苏霍姆林斯基在30多年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为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建议,汇成了一条宽阔的河流。今天读来,仍然历久弥新。他对我们的建议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如何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师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笔者将收入的两个方面总结如下:

如果我们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应该有一桶水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必然会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你教学生的课本里的基本知识应该知识沧海一粟。最佳的办法就是阅读。

每天不停地读书,与书结下终身的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如果你……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在阅读中,积累教学素材,开阔眼界。

当然,阅读的优势不仅在于教师理论知识的数量增加。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充分激情地为我们描述的那样:“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通过知识的积累和阅读中思维的锻炼,必然能使教师的教学技艺达到炉火纯青。从而,学生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心灵就能获得永不枯竭的“活水”的浇灌。

二调动学生思维,活化知识

我们每天都在教学生知识。什么是知识?知识难道仅仅是一段段的文字、一连串的数字或者一道道的题目。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解释: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从这个简单的定义中我们发现了最具启发性的词汇“思想”和“激趣”。占领人们的思想,首先要有很高的准确性,使主动知识支持人们的思想;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就意味着它是人们需要的、对人们有用的内容。

现实是,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死”的知识,并且以不科学的手段大量塞到学生的脑袋里。就比如说儿童对词汇的学习,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最后,学生不会用这些词,更不用说热爱词汇学习了。

如果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就应注意“ 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

那到底怎样把知识变活呢?苏霍姆林斯基对次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

第一,激发疑问。“获取知识……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应该试着让你的学生看到、感受和触摸他们不懂的东西,并让他们面前有问题。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完成了一半。”人都是由好奇心的,只有提出真正吸引学生的问题,最好是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填补“真空”。为了使学生从思维中获的知识,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也许一个学生记得他所学到的东西,而另一个则忘记了一些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得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使每一个学生在听讲解时,都能按照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所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而如果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处断了线,那教师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

给教师建议心得感悟【篇9】

用心对待学生,用情感染学生

焦作市山阳区解东一小崔艳玲

利用假期,再一次认真品读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能够帮助我们化解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它就像是我们教育者的灵魂导师,每次阅读,都会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通过品读,我更进一步认识到让爱浸透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能把我和学生紧紧地连在一起。

《给教师的建议》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作者都会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翻开厚厚的书籍,熟悉的话语再次映入眼帘“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的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任何学科只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不包括活生生的孩子。”这是出自作者的第一条建议《请记住: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当我对如何帮助弱势学生深感不安时,这些建议对我帮助很大。弱势学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他们常常遭受到好学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加上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

要改造薄弱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树立他们自强的信心。作为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弱势学生用心要精、要细,不可打击、挫伤,要像慈母一样,把全身心用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间接喜欢你任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学习上,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要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切忌训斥、恐吓、体罚。

还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也可安排他们跟优秀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中,老师应该关心他们,做他们的亲密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模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弱势学生,由于能力的原因,对学知识毫无兴趣,有一种消极情态,低触、厌倦,这种消极情态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加剧了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害怕感。

因此,培养弱势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连带关系,以旧引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起弱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写作的时候能力有提高,改变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提升听课效率,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讲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或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让他们感到知识在生活中很有用处,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他们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善于找准知识间的衔接点,通过连带关系,运用迁移规律,以旧知引出新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

2、明确学习目标,培养责任。

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学习责任感。即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兴趣

3、加强生活体验,感受成功。

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有新的需求和更强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为那些弱势学生设定低目标、小起点,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用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与他们一起共同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小目标,用这些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课后的一些小练习可以展示全班弱势学生的作品,让他们感到受到表扬;对弱势学生的作文,只要他们能够做到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就可以评为“优秀”……这样,就会使弱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感,就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如果教师不及时地帮助和鼓励学生,他们将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的发展更深更广。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赞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疾高明得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而弱势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往往被掩盖。

他们尤其需要老师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也会使他们信心倍增,勇气十足。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七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通过这个事例,让我更加明白了教学中学生个体行为对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性,以生为本,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理解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只有打开读者的自我理解,才能找到与文本理解的差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不能以自己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学生的理解遮蔽其他学生的理解,而应尽可能地敞开、擦亮每个学生的自我理解,才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和智慧所在。

在《和时间赛跑》一课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发现“爸爸的话哪些地方自己不理解”入手,“有什么地方是自己想到的?有什么地方是自己没有想到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有奥妙啊!问题的提出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联系,孩子们对于爸爸的话有些内容的确不太理解,读读学生随后的思考、理解和感悟,“父亲的话为什么让我觉得害怕?”“在和时间赛跑时我为什么着急,又为什么快乐?

”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着作者的伤心与高兴。由此可见,如果在教学时教师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提出一些特别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架空分析,学生在模糊理解的同时,却体会不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小作者情感上变化的原因,不能深切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和一去不返,三维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课堂多么有遗憾。在《检阅》一课教学中,谁都不曾质疑让左腿残疾、拄着双拐的博莱克走在前排的合理性。

因为这显然太适合当代的生活和教育。然而,就在众人的一片喝彩声中,在执教时我反问学生:“如果我是博莱特,我会选择不参加这一次检阅,你们能推测出来我不参加的理由吗?

我必须要参加吗?”可以说我毫不犹豫地否定了这一从表面上看来合乎常情、顺乎常理的做法。学生马上进入到讨论之中,认为“我”不参加实在是太可惜了,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而放弃为集体获得荣誉的机会。

引导学生实现对残疾人的尊重,最重要的莫过于尊重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选择。这样,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到理解课文的答案,轻松进入课文,体验课文的意义和内涵。脱离生活,对课文进行架空的分析,设计的问题过于理性,过于追求教学目标的完成,把教师个人的意志或教参上的说法强加给学生,学生当然没有任何个体体验而言,也当然地觉得上语文课味同嚼蜡。

只有紧扣生活,所提的问题才可亲可感;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孩子们感兴趣的地方,所设计的问题,才能激活积淀于心的情感和理解要素,才能使学生把自己融入文本中,读出自我,读出共鸣,读有收获。这样,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生成过程,阅读的结果就是体验的结晶。

手握着《给教师的建议》,感觉沉甸甸的,我被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所折服。这本书鼓舞和启发了许多的中小学教师,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我遵循着大师的指引,继续在书中寻找着教育的精髓,并不断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上交给教官的军训心得体会(7篇)


指缝很宽,时间太瘦,悄悄从指缝间溜走。军训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望军训,满是回忆。在军训中,我们应该已经有了对自己全面的认知,这个时候通常班主任都会叫我们写一份军训总结,那么,详细的军训总结要怎么去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交给教官的军训心得体会,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上交给教官的军训心得体会【篇一】

在平日说起军训,大家都是避之不及,毕竟军训的酷暑难忍,烈日灼心可不是常人可以承受的;军训后的黝黑皮肤与红肿的肌肉更是让人对它退避三尺。但它在我从初中到现在的印象中,是乐观,炽热而积极的:齐刷刷的正步声,整齐而响亮的口号声,那下巴上欲滴未滴的汗珠,休息时刻同学间的嬉笑怒骂,无一不彰显出青春的气息。

俗话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能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在大学生活中,军训是我们松弛散漫生活中的一个调剂,一道提示,我们必须要劳逸结合,刚柔并济;既要严肃紧张,又要生动活泼。经过12天的磨练,我们才能产生真正的蜕变。军训,是一种考验,磨练,成熟性的活动,一切以集体为重,抛掉个人的“细枝末节”,拥有吃苦的心,战胜一切的勇气。相信已经经历过大一的我与三年前高中稚嫩的自己必定大有不同,期待我的感受,期待更多感动。

上交给教官的军训心得体会【篇二】

结束了快乐的暑假,我终于升上了高一,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高中生。来到新的地方、新的学校、新的班级。这里的新环境和新师生们都是那么的新鲜又友好。但是在开学之后,只有一件事情是我们全体都讨厌的。那就是伴随着我们升学也幽魂不散的——军训!说道军训,那就是劳累、劳累、还是劳累。想到在初中时的站军姿、走正步就感到两腿酸痛。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反正不管是否愿意,军训是我们都躲不过去的,所以就算是无奈,我们也只能是坦然面对。在经历了军训的艰苦训练后,虽然我对军训的态度还是厌恶,但是想起在军训时的经历,也不是那么的讨厌了。对于这次的军训,我受到了许多的帮助,也感受到了许多,现在我将这些体会都记录下来,纪念我这次的活动。我的高中军训呢心得体会如下:

一、加入军训

在军训开始后,我们班的成员都被教官聚集到了操场树荫下的一块地方进行训练。刚开始虽然只是简单的站军姿,但是由于我们新一代养尊处优的习性,一个个单独拿出来还算是直的,但是放到一个队伍里怎么看怎么不协调。然后教官就开始一个一个的调整,尤其是我,被单独的抓出来调整,但是虽然站好了,可是我却忘记了自己原来站在哪里,就在我以为要出洋相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悄悄给我招了招手,这才避免了这次尴尬,他也成了我第一位在高中认识的朋友。

二、军训中途

高中的军训和之前初中的军训不可同日而语,军训的期间虽然非常的艰苦,非常的累。但是真正可怕的,还是在犯错时候的惩罚!在军训期间,我迟到了两次,在第二次的时候教官和我说:“我原谅了你第一次,但第二次再容不得你!给我去跑圈,我说停为止一直跑!”在之后我累的连气都喘不上了,在这之后,我再不敢违抗教官的任何命令和规则。

三、训练汇演

经过了漫长的苦练,我们终于准备好了参加这次的学校阅兵。等到了汇演开始的时候,我们一个个穿戴整齐的在操场站位一圈,观赏着前面队伍的表演。虽然他们看上去都非常的整齐一致,但我相信,我们也不会输给他们!

四、总结

在这次的军训中,我以一个高中生的视角看军训,比我在初一的时候感受到了更多。虽然还是很累,但我却收获到了友谊、懂得了遵守规矩、懂得了集体荣誉……军训确实不易,但是在我们努力军训后所得到的班级凝聚力,才是真正宝贵的东西。

上交给教官的军训心得体会【篇三】

一个星期的军训生活很快就结束了,但结束并不意味着一个句号,而是高中漫漫生活中的一个逗号,以后的日子仍然需要我的努力。在这一个星期里,教官教给我的东西有很多,很多。这七天过去了,留给我的不只有辛酸和苦辣,更重要的是,这七天,留给我了高中生涯中的第一份礼物我们六班永恒的记忆。

记忆中,这次的军训,是我第二次离开我的爸爸妈妈,独自去外边的世界。在没有父母的翅膀的保护下,去生活,去奋斗。那天早上八点钟,我准时到达学校。雨下得很大,同学们在父母的陪伴下,登上开往新郑的车。汽车驶入淅淅沥沥的雨幕,消失在父母们关切的视野里。

经过了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紧接着的两天都在下雨,雨中的训练还是别有一番滋味的。即使是雨天,也不停止训练,这就是军训的纪律。这是我来到这里之后,所学习的第一堂课。中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中国拥有铁一般的纪律。学校组织这次活动,我想,就是为了让我们学习这里的纪律意识,一边回到学校之后,可以严格对待自己,要求自己。由此看来,军训的意义非同一般。

上交给教官的军训心得体会【篇四】

初中三年学业就已结束,而我又开始人生另一个转折点,那是高中生活。虽然我的高中生活开始了但我必须接受一次重要的考验,军训训炼。

虽然军训只有五天时间,但对于我来说既漫长又辛苦日子。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急忙带着行装来到学校门口,然后听从指挥,便开始了军训。

虽然天气很热,但我还是准时参加。我们在热辣辣的天气里站军姿,太阳从我们头顶照下来汗从我们身上流下。有时我几乎想倒下,但最后还是战胜了自己坚持下去,接着每天教官教我们,连我终于感受到什么叫苦。

每天训炼,太阳如滚烫的开水一般肆无忌惮地泼向我们,豆大的汗珠如同雨后春笋般地从额头上一颗颗的冒出。汗水肆虐地冲刷着脸庞。有时我的身子已经麻木了,只有脚底才有一种火烧炙热的感觉,但我还是坚着那怕在苦在累坚下去。我们的教官不严厉,但也会训斥我们。他随时让你放轻松随时让你害怕起来,这样的训炼我们都要十分小心。

就这样,我们连续后几天里都在太阳下训炼,尽管无数次地想逃避,却又不甘心败给懦弱,依旧准时来到操场上,因为心里有着一份顽强执着的信念,一股坚持奋进的精神一直支撑着我们。古人云:“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在军训的期间里又凭着这句话战胜自己。

最后经过我们努力,在军训比赛取得第一名,这是通过全体同学的努力取得的成功。也要谢谢教官对我们训炼,老师对我们的支持,谢谢你们让我在军训的期间里学到很多东西,包括执着的信念和坚持奋进的精神。

上交给教官的军训心得体会【篇五】

经过几天的军训,我深刻地感受到军队生活的艰辛。每天几个小时的站军姿训练、坐姿训练以及各种军人的动作使我们全身酸痛,尤其是腿。但是这些训练也让我们的身体更结实、意志更坚定。

我们站军姿时,总有一位男教官嬉皮笑脸并且想方设法地逗我们笑,有部分同学没有抵制住诱惑被他抓出去了。每到这时,我总会两眼注视前方,心中除去杂念,不被他的一言一行所动摇。实在不行就咬紧牙关或者掐下大腿,忍忍就过去了。这对意志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这次训练,我相信在生活中碰到的困难,我也可以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我们唯一的活动就是唱军歌,尤其是高中部与初中部拉歌最让我放松。我们一起努力与初中部拉歌,我们都喊着响亮的口号,都不肯退步。最后,我们以一首《团结就是力量》结尾。当然,经过这几天的训练,我们也更有默契,更团结,希望大家可以一同渡过难关,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最后,这几天的军训让我收获很多,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彼此。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在三年后拿出好的成绩,让父母老师的辛苦没有白费,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

上交给教官的军训心得体会【篇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离开了母校温暖的怀抱。离开了充满回忆的炎炎夏日,随着时光老人一起到达一个新的起点,开始了我的初中生活的第一章——军训。

成长的路上跌跌撞撞,军训也是如此比如说:中暑,头晕等。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也说明了你的体质不好,要加强锻炼才行。虽然体质不好,但也要坚持,坚持后你就战胜了自己,所以加油吧!

军训的第二天,我们欢喜的迎来了邓教授的励志教育报告会——成就自己的人生。人生中最难的题目是——选择,每当到了十字路口,都要深思熟虑,因为人生是单选题,一旦选择便不能让时光倒流。所以我们要把握今天,过去的都已成为过去式,未来的我们就是靠现在的努力支撑着。因为人生不能彩排,错过了就不再回头。因为人生不像织毛衣,拆了还能重新织。

不忘初心的意思是不要忘了最开始的意念。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我们已经坚持了就不要半途而废,保持最开始为何军训的意念,越过自己的心里阴影,让自己不畏不畏惧炎热,不畏惧疲劳,像军人一样,像运动员一样不忘初心的坚持着!

总的来说我们要发奋学习,明确目标,学会感恩,学会爱。尽管社会多么的不平等,也要原谅不完美的自己。幸福永远是一个点,奋斗和痛苦是一条线。而人生有两条路:有一条用心走叫做梦想,有一条用脚走叫做现实。我们要珍惜军训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握住机会去留住每一个笑脸,让这些笑脸鼓励你正式步入初中生活。加油!

上交给教官的军训心得体会【篇七】

“军训”这两个字,每次一提到它,我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感,这不,初中生活刚开始,学校就组织我们军训。

教官姓赵,今年21岁,他虽然严,但是他总会给我们一种亲切的感觉,“一二一、一二一”我们的教官正在教我们齐步走,我打心眼里觉得,齐步走不就是走路嘛!摆摆胳膊,踢踢腿不就完了,但是,我们两个班刚走完,看看队形,成了一个“S”形,教官又带着我们走了几步,越走越乱,他一直强调说:“你们是一个团体在走,不是你一个人在走,要看齐排头,就这样我们光齐步走就练了2天,不过我觉得我们练的还挺不错,齐步练会了,跑步自然也就简单了,这一次的同学们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一次比一次练得好。

五天的军训生活是短暂的,但它给我们留下的美好回忆却是永恒的,经过这次短暂、艰苦而又难忘的军训,我们少了份稚气,多了份坚强,少了份依赖,多了份自强。

在军训中,很苦很累,但这是一种人生体验,战胜自我,锻炼意志的最佳良机,心里虽有说不出的酸甜苦辣,在烈日酷暑下的暴晒,皮肤变的黑黝黝的,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

这么多天的军训场上,几乎永远是那样的风景,教官严肃的面孔,沙哑的口号声,同学们的喊叫声以及额头上豆大的汗水,一切好似那么单调,却让我们十分得难忘。

军训的这几天就好像是魔鬼训练,虽然真的很累,却即将与我们告别。留在我们心底的,有许多的是感激,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军训的机会,感谢赵教官不知疲倦的教导,感谢老师同学的关怀。

教官们在离开的时候舍不得我们,而我们同样也舍不得教官,我们在教室里和教官合影,让这段记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但记忆却永远不会被磨灭,我们会永远记得这段美好且难忘的日子!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心得感悟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心得感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心得感悟 篇1

这次我有幸拜读苏大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最近几天,我的学习感觉很多。 现在,我将在这里谈谈我的一些感受。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中写道:

“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都有自己的制度和教育素养。”对于这句话,无可厚非。

经过十多年的教学,我也充分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写教学日记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以前在教学中,特别是课堂上,一些事先未曾预设的精彩片段或教学失败之处等,我没有能够及时的记录下来,现在想来真的非常可惜,我损失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如能在课后及时写成随笔,这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俗话说得好: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哪怕是三言两语,也总比只说不写强吧。可在前几年,我所写的教学随笔一直处于被动阶段,很多时候都以时间紧、教学任务重为自己找托词,其实既然自己无过目不忘的记性,那就勤动笔写写,及时储备一点经验或教训,不是很好吗?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你也会有一大笔财富。

课堂上的精彩片段或教学是无都是无意中发现的,但在其他时候,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每一个神情、动作都值得我们的关注,我们要了解的不仅是他们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到通过学习,与教师、同学相处、交流所感受到的快乐。

此外,在对教师提出的100条建议中,第6条谈到了“后进生”的工作;第七十六条如何对待学习困难儿童;第七十八条“贫困生”的“思想觉醒”;以及第96条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都涉及到“后进生”这一特殊而敏感的群体。

对于“后进生”,我虽然不会简单的归为智力问题或品质问题,也不会武断地认为“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但从心底里,还是觉得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却往往困难重重,收效甚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让自己感到不小的压力,没有转化成动力,反而有了些抵触情绪。

改变这一想法的是苏翁看似简单却有力的建议。它让我明白: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

我们应该对这些学习困难的孩子给予特别的照顾和额外的耐心。千万不要让这样的孩子觉得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

这些建议,还让我懂得:对于这些所谓的“后进生”,不能强迫他们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们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要拿出尽可能多的爱心、信心、耐心,制定符合孩子实际能力水平的目标,鼓励孩子去实现,找到自我,找回自信。

很主要的一条途径就是锻炼思维,发展智力,为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让我们经常问一问自己,“我尊重这个孩子吗”,教育学生,从尊重开始吧!……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心得感悟 篇2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他必须有良好的教育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质量首先是指对所教学科有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把阅读视为第一精神需要,视为饥饿者的食物。

教师是授教者,同时更是一名学习者,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也告诫我们,没有个人的思考和对自己工作的研究精神,任何改进教学方法的工作都是难以想象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带着问题学习,认识自身教育教学活动在学习中的不足,理解反思,通过反思自觉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教师的自我完善。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我只是粗糙地读了一遍,我想它很值得我们在去细细品味。作为一名即将真正走上讲台成为人民教师的大三学生,我们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学***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那么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教师的礼堂。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心得感悟 篇3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有感15提要: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几乎是唯一的渠道。教师备课不应局限于课本,而应树立宏观备课观

更多精品自财务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有感15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但一直未拜读,这段时间我开始读这本书,我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来读这本书的。都说这本书好,是教师的必读书,到底好在**?一读,果然名不虚传,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的老人亲切地对话,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

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激励了我,使我在教育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激情。我觉得它真的是教师的必读书,读好它,可以做教师,可以做名教师;可以成为一名教育家,因为它是教育智慧的结晶。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乃至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他当过30多年的小学、中学的教师,所以写出的东西没有深奥的教育理论,非常贴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而且没有居高临上枯燥的说教,就如同一位身边的良师益友在耳边娓娓道来,道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与困惑。读了这本书,有些困惑多年的问题在心中有了答案,有一种登高望远而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里有差生转化的问题,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有课堂教学管理的问题,有班主任工作的问题……并且有着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其中第19条这样写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苏校长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依赖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依靠阅读、阅读和重读。

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这不禁让我想起身边发生的事。有些家长极力反对孩子看课外书,只让孩子去挖苦。我认为在读书会上,学习成绩会很好。

也有老师把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底限度,原先我也这样做过,不惜浪费自己的休息时间把他们拉来补作业、背书、默写,自己弄得心力交瘁,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好,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今天会默写,明天就忘,要么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成为一种“死”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沦落为后进生,这其中我们做教师的其实是阻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想想真有些后怕,为了孩子赶快转变观念吧!

在书的第二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和思考。有一次,苏胡姆林斯基上了一堂历史课,非常成功。于是他便问这位教师:

“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教师说:“我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这节课的”。

我很奇怪:“怎么用一生来备一节课呢?”我在书里找到了答案: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的溪流,每天,注入思想的河流。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需要和渴求。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苏霍姆林非常重视师生之间的阅读问题。这本书有一百章,有400多个参考书目。他认为读书能解决太多问题。我们教师是如何读书的呢,我们教师读了多少本教育名著,仅靠书本,实践证明,如果教育仅局限于书本,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更是教育的悲哀。

中国教育报有这样一段话:“教师不读书,已是教育发展的严重瓶劲。不读书的老师很难树立榜样来教导学生爱读书。

如果教师长年不摸书本,如果从学校走出的学生们除了会做练习题,所有的好书与他们无关,这是多危险的事啊。遏制这种危险蔓延的最有效办法是教师先拿书。”可见,教师读书问题已不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小处来说是教师本身工作的需要,大处来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为此,有人曾说:“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几乎是唯一的渠道。教师备课不应局限于课本,而应树立宏观备课观,这就是多读书,读好书。教师在传播知识,也在传播做人的真理。他们还肩负着教育学生生存的责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在从事着塑造学生灵魂的光荣的、艰巨的使命。唯有多读书,读好书,才不致使自己的思维枯竭,读书是涵养水源,唯有此,才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给我们老师提出了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围绕一个主体,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也有生动的实际例子。他闪闪发光的思想和简洁的语言对我们的老师来说就像是及时下雨,滋润了口渴的灵魂。这就像和作者进行一次心与心的对话。我们获得了很多人生哲学。

读了这本书,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在其中,给了我很大的影响,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事实上,这100条建议每一条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我们要不断学习,充实和发展!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心得感悟 篇4

**对学生的评分问题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评分是很经常的事情,从课前的知识回顾、课堂的成果展示,到每次的自主性作业、月考和各种测验,可以说评分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那么,如何评分,教师在评分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最近我重新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其中的第17条建议-----“评分应当有分量”使我对此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和认识。

上学时读这本书,只是作为一种日常的积累,把这部著作单纯的看做苏霍姆林斯基自身从事教育实践及理论**的总结,并没有感受到这部书的指导意义。参加教学工作后,在一次青年教师例会上,孙校长再次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于是我重新拾起了这部被我散落角落的著作。在牟平一中参加教学工作的这两个月时间里,我在实践教学中慢慢摸索前行,同时也细细体味这部著作中的滴滴精华。

下面我就其中的第17条建议说一下我自身的认识和感受。

一、 宁愿评分的次数少些,但要使每次都评得更有分量、更有意义。

牟平一中实行新型教学模式---走班制,如何在行政班和教学班之间实现良好的沟通与联系是一个重要问题,而牟平一中学生评价系统的应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每一个教学班的班主任都有一个用户名,进入系统后便自动显示出此教学班的学生名单及其评价的内容和项目,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个交流平台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是一个关键。除了每节课后写教学反思,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评价系统,对学生在这节课上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后来,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第17条建议中,我发现我可以改进我的实践,并使用评估系统来实现更好的教学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从没有对学生在一堂课上的回答(即使是对两、三个乃至更多问题的回答)评过分,他关注的是学生在某一时期的学习评分,评分也包括好多项目,如回答问题,补充同学的回答,书面作业等。这样,学生就会知道,没有什么能逃过老师的注意,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针对这一点,我结合具体情况,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三次为满”方针,我对学生的课前知识回顾,课堂成果展示,课后自主练习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登记,表现优秀的加注绿色标记,表现不好的以红色示意。

当每种颜色累计三次后,将其纳入评价体系,使鲜红色和绿色的标记直接刺激学生的感知细胞。曾经有一个学生因为自主性作业完成不及时被红色示意,他意识到这个问题后课堂发言特别积极,课后自己将基础训练上的习题完成后来办公室找我批改,当问及此事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不小心有了红色示意,我要好好表现争取拿到绿色标记,让红绿相互抵消后我就不用减分了。

接下去我继续好好表现就可以让绿色越来越多,争取加分。”在“三次为满“方针的指导下,教学班里的学生变得积极了好多,慢慢的减分的少了,加分的多了。

我想一次有意义的评分好过许多次的表面评分,有意义的评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学生在一次评分中懂得了道理、获取了知识才是主要的。我一直都记得汪主任的那句话:“我们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教育。

2、 如果学生由于某些条件和情况而不能掌握知识,我决不会给他们不及格的分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就带来的快乐是一种强大的情感力量,一个相当好的学生的愿望就依赖于这种力量。要关心使学生的这股内在力量永不衰竭,倘若没有这股力量,任何教育绝招也是无济于事的。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他们遇到的事情也会不一样。

我们不能用一个严苛的标准去统一衡量学生,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和情况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我们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同等时间内基础好的学生可能会掌握3个知识点,而基础稍欠缺的学生只能掌握1个或是2个。所以,如果这个学生最后一次掌握了一个,而这次很容易掌握了两个知识点,你能说他失败了吗?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是好学生,上进心也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这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的就是让学生有愉快的乐观主义感觉,教师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学生向前迈出哪怕是微小的一步都很重要。我清楚的记得我告诉学生她此次考试得分最高时她表现出的惊喜,清楚的记得通知一些学生参加历史学科升层次考试时他们的激动。他们是c层次的学生,曾经由于某些条件和情况而没有掌握好知识,他们没有a、b层次学生的基础好,但是他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进步。

我们帮助学生迈出这一步的关键,是提升思维的情感力量——理解的快乐之源。所以,不要急于打不及格分数,衡量的标准是这个学生是否进步了,而不是这个学生有没有及格。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会让学生感到快乐。只有快乐的乐观主义是充满思想的潺潺溪流。

三、如果你看出,学生的知识含糊不清,发现在他们对正在学习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念有点不明确,就根本不要作任何评分。

有时老师从学生的状态中感觉到他还没有准备好回答问题,所以不要问他。因为提问这个学生不会对学生个人或是整个班级产生任何的积极作用,而对于该学生来讲提问的结果一定是一次失败的体验,从“要使学生充分获得成功的快乐”这个理念来考虑,这种“不提问”是可以理解的。而我在实际教学中真的很少注意这一点,有时甚至知道学生肯定答不上而故意提问他,希望用“失败”来唤醒他的勤奋,现在想来这种做法真的没有多大的教育意义。

因为当学生坐下继续听讲时,他头脑中依旧会残留因为知识含糊不清而导致的失败记忆,进而影响他接下来的听课效果,长此以往,便会产生及其恶劣的后果。这样对学生的评分不但没有唤醒他的勤奋,反而让他在“失败的痛苦”中更加沉沦。还是那句话:

“我们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教育。”

4、 应该避免问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准确地重复老师所说的或从书本上背诵的内容。

教师要懂得从一系列的题海提炼出一些有分量有意义的问题,比如说课前的知识回顾,一定要反复琢磨,认真筛选。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然后根据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在表面上回答肤浅的问题,然后进行评价。

如果我们想一想,也可以知道这样的评级评价意义不大。比如说在鸦片战争这部分知识的回顾中,我们可以将问题设置为“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系如何并说明理由”。教师在此时指导好学生往更深层次的方向去思考,鼓励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思考,要先明白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和继续,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再阐释理由。

通过这个看似小小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把两次鸦片战争从爆发原因、经过到战争影响各个方面的知识都重温一次,而不是零散的提问和复述。同时,这道题的设置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一石二雕的效果。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做一位“有深度思考的教者、学者、尊者”,引领自己学生也要做一位“有深度思考”的学生,学生每次回到原先学过的东西上时,能从事实、现象和规律的某些新的方面、特点和特征加以考察和分析,而不是做形式上的复读机。

这样在问题设置和成果展示后,教师和学生的思考得到深度广度统一的情况下,再进行评分,共同评价,则显得尤为重要有意义了。

以上是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17条——“评分应当有分量” 的一点感受和认识,在这盏明灯的指导下,我认识到自己在给学生评分中存在的诸多,也相应的采取了一些措施去改善,但是在我短短的两个月的教师生涯中,教育实践做的十分不到位,我知道自己要一直努力,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实践,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争取在工作的各个方面不断取得进步,开创出一片蔚蓝的天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心得感悟 篇5

王键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更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和重读。阅读能力差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

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①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养成学生优良的数学阅读习惯和方式尤为重要,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关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书籍方面特别无能。

学会阅读,自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学好数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数学阅读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数学阅读又要求认真细致,不能象阅读**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否则也达不到阅读的效果。再则,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阅读困难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完成阅读任务。为此,首先,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可以先帮助学生列好阅读提纲,及时提醒学生在阅读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教师可以依据提纲和训练题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再针对于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让学生集中阅读。

众所周知,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阅读的乐趣及对自己学习的益处,从而自觉地主动地进行数学阅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更应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只要我们努力学习,我们就能享受数学阅读的乐趣。

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因为阅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总之,适应教改要求,紧跟时代步伐,我们的教学就要重视课本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我们的教与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心得感悟 篇6

当然,我说的慢不是慵懒拖沓,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规律,在不断的陶冶与濡染中发挥教育的真正功能。

如何让慢教育成为一门艺术

首先, 慢意味着平静和平和;意味着细致和细腻;意味着耐心和耐性。

在对待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时,作为老师,应该摒弃恨铁不成钢急躁冒进的思想,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也要不得,在做决定时提醒自己他们只是孩子。

第三,作为一门慢艺术,我们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从错误、成就和洞察力的积累到质变的过程。整个过程充满了跌倒和爬起来。

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体验,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知的延迟,错误是一种简历的成长资源。

学习使用这种不可再生资源需要教师发展慢艺术。

第三,作为一种慢节奏的艺术,我们需要留出足够的等待空间和时间,有一个慢节奏。频率高、节奏快、梯度大,不利于学生的有序生长发育。

最后,学会放手。等待是必要的,放手让孩子尝试也是必要的。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

对待学生的成长,我们不应该有一点急躁,也不需要侵占别人。孩子还没有迈开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一会儿捉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心得感悟 篇7

身处这喧嚣的信息**的经济浪潮中,肩负“塑造人类灵魂” “教书育人” 等重任的教师,如何出污泥而不染?如何在保证有生命质量的前提下为教育事业做奉献,如何做快乐的教育工作者,如何低下头来做优质服务的提供者?等等这些困扰已久的问题在“另类校长” 郑杰老师所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得到了新的启示。

认真研读了郑杰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才知道,郑杰教师的“另类” 指的是他对社会转型期时校长角色的变迁、教师身价的变化、学校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师生的生命质量与人生幸福等问题进行了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因其观点新颖独特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虽然郑杰老师是校长,更多的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看问题,与一线的老师的真实体会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本书像一面镜子,讲述着一位另类校长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整本书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真诚的表达中道出了为师的难处,关注着教师的生命质量,并且着重教教师如何从师,如何做一名优质服务者给学生提供精美教育大餐。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领会其精髓,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其中让我感悟最深的是“教师要有静气” 。

教师为适应当前社会的迅捷变化,将面临许多挑战,如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师生间代沟的拉大、日益难以应付的杂事以及快节奏的工作方式等等都在那么强烈的捶打着教师的身心,为应付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付出代价,而付出的代价往往因为无法获得可见的收益使教师疲惫不堪。

教师确实是需要一种精神支柱,应该拥有自己怡然自得的精神空间,要有抵挡社会上对学生包括对自己的不良**的毅力,要有超凡脱俗的雅量,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静气” 。教师如果不冷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就无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变化。心静自然凉,浮躁、烦躁、火气自然消;心静天地宽,一切都是美好的;如果没有静气,教师都要不食人间烟火,否则就会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另类,或者成为新型的阿q,或者成为精神抑郁者。

教师必须“宁静致远” 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纯洁的灵魂,才能更好的去塑造人类的灵魂,当好祖国花朵的守护者。

教师要当学生的知识引航者,心理疏导者,学生与家长的矛盾调解师.没有了静气,心就不能平静,心不平静,就容易出乱子。我已经好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了,平时更多的是上网浏览草草过目。

在学校的强烈要求下,我被迫读书。我觉得我的心在膨胀,我的担心也少了。我从中受益非浅。面对学生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了,脱掉了以前的“冷面孔” “凶面具” 了,学生也乐意和我亲近了,以前不敢当面向我问问题的学生现在都敢问了。能和学生心平气和地面对面的谈学习,谈生活,谈人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是为师的真正快乐。

遇到学生犯错误时,不会再像以往那样怒发冲冠,大声训斥了。就是要冷静下来,让学生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学生有怒也不敢发了,想狂也狂不了。

以往对老师有成见的学生及家长也都能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了,不再跟老师对立了,大家也就相安无事了,其乐融融。

正如郑杰老师在“教师要有静气” 中所说:“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节课,静下心来批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一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戴丹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心得感悟 篇8

张慧艳苏霍姆林斯基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将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写入《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这一百条建议凝聚着大师智慧的光芒,似一颗颗启明星为教育者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书中的建议和建议看似简单,但事实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确实,在我们周围,经常有这样的学生,他们并不严重影响课堂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平均分;品行不端正影响他人;行为不规范影响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后进生”。

于是,为师者在埋怨“后进生”的同时,更是把与“后进生”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

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学生和教学。在他眼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有自己可以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

我想,每一个为班内的后进生而烦恼的教师也不妨试一试,把爱心洒向班里每一位学生,特别不能对优秀生关怀备致,对后进生冷漠相待。由于种种原因,后进生往往对教师有疑惧心理和对抗情绪,对老师处处设防,甚至有时还恶言相向。教师要体谅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漠和偏见,用真情浇水,用爱心培养,用亲情关怀。

观察、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孩子在浇水、培养、护理过程中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到升华。让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经验和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

”“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有积极参与一切活动的欲望。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注意,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内在力量消失。没有这种力量,任何巧妙的教育措施都无济于事。”

我们赢得了学生的心和教育的主动权。爱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让浪子回头。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时,他们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和无限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不能让儿童由于成绩落后而感到沮丧,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必须设法保持学生的乐观与自信。没有自信的孩子学不好。

虽然后进生有许多缺点,但他们希望同时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他们取得进步时,都必须及时肯定、表扬。为了增强他们的自尊心,确定他们的自信心,加强他们的正确行为,并促使他们把这种优势或进步转移到其它方面。

对后进生的转化,还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步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其每前进一步都能产生成功后的情绪体验,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他们更加满怀信心去实现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如此不断深化,将逐步变后进生为先进。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对孩子们有了更深的理解。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都是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后进生,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

让孩子们在充满鼓励和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做到事半功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确是一本好书,值的得我们认真地去读,认真地去思索。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心得感悟 篇9

寒假读书心得

唐文忠利用寒假的时间我认真研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从这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能够读懂生活的真谛,培养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

我在阅读中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特别是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只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不再只是教师的特权。

真正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时代也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和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

“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

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

”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

”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

你就会找到什么!”

事实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以欣赏的态度看待一件事物时,你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判的态度,你会看到许多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和选择,尊重他们的个性。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所谓的“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亚于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心得感悟 篇10

迁安一镇中薛国英

利用课余的时间,我带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帮助,尤其在此时读到更是及时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作为教育理论大师,他的书中第一条都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就好象是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一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掩卷沉思,我在教队伍中还是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应该如何做?做一个什么样的青年教师呢……

1、 做一个自信自强、魅力四射的教师。

做人要奋斗,要拼搏。要做一名有为的青年教师,更要奋斗,要拼搏。教师的任务是把已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过去的真理。

但现在,不是。如果教师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长期保持好奇心和敏锐性,就可能被学生看不起。一旦老师不被学生重视,麻烦真的很大,因为威信是维系师生关系最可靠的链条。

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的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因此,要实现自信和自强,就必须不断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学习本身就是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魅力。

二、做一名踏地而行的忠实教师。

在我看来,一个脚踏实地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愿意做好教育工作的老师。教育本无所谓惊天动地,在和平昌盛的今天,更是如此。作为一名教师,你每天做的就是要求一些小事,比如:

早上到学校,看学生,备课,批改作业,和学生们一起做操,家访、叮嘱学生明天有冷空气,添件衣服……教育就是这样的一些小事,把小事琢磨透,处理好,就是教育艺术。我们每天微笑着对待孩子,每天都摸一摸孩子的脑袋,每天你都和孩子亲密地接触一下,每天你都准备好了去上课,每天你都想一想教得怎样,每天你都记下点教育的轨迹……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说的,我们带着一颗赤子心,踏实地做好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就像很单纯,很简单,有时有点傻劲的人一样。我们越简单,就越高尚。

三、做一名耐得住寂寞但“激情四射”的教师。

现代社会,一个功利的时代,一种浮躁的心态,不能不影响教师。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自律对人生成功很重要。

他的那种“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精神,那种守得住寂寞的意志,是我学习的榜样。在寒假和暑假里,我设定了目标,读了一些关于教育哲学的书,理清了哲学期的思路。在书的海洋里,寻得自我心灵的慰藉,守着自己的寂寞,流淌在自己的自由世界中。

事实上,某种**可以满足你目前的需要,但它会阻碍你取得更大的成功或长期的幸福。其实做老师、做学问的秘诀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寂寞如湖,浮躁是溪。

浅浅的溪流总是在炫耀,而寂寞的湖泊总是平静。

教师,一个神圣的职业;教师要引导人们做到真、善、美、贵;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在点燃学生求知火把、吹响学生探索号角的过程中,也实现着自己人生价值的辉煌。而这一切,都需要情感的火热,情绪的高涨,所以,我推崇激情昂扬做教师,因为激情可以成就梦想,可以感染他人,可以提升自己……

我们提倡校园成为书香校园,不仅仅是创建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养成孩子们的静下心来读书的习惯,教师们也能静下心来读书,读好教育理论书,读懂每一位孩子的心,进入每一位孩子的心,静心交流,使每一位孩子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心得感悟 篇11

这个暑期书香阵阵,再次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用心感受着一个教育家伟大的灵魂,读后我感受颇深。

打开书本,第一个建议,请记住:没有抽象的学生也没有。初看题目,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但是,专心阅读后,我收获颇丰。做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协调好师生关系,与每一个学生交朋友。只有当老师和学生有同样的感受时,他们才能在课堂上真正交流。

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授课时要实行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要求,甚至是个别教育,不抛弃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和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老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真正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

师生共同感受进步与知识的幸福。

首先,把每个学生当作不同的人。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人与人不同。不同的个性和能力在学习领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速度。可以把教育和教学的所有规律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

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

如果有人能举起20桶水,有人能举起5桶水;对一些人来说,5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人来说,3分可能是相当了不起的。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反思:在教育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实现了分层教育?备教案,读教参,仅仅考虑到大部分孩子的进度和水平,努力保持着教学的一致性。而那些不同的学生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考虑到了吗?

第二,培养和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感。

正确看待学生的成绩,不要问学生不能做什么。考试得了3分的孩子也有自尊,在学习过程中也付出了努力和尊严。不要嘲笑和鄙视他们。不要对他们要求太多。

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应该做的就是帮助他们。看他们需要如何走过,克服哪些障碍和困难,才能逐步接近教学目标的水平。在每节课上,不时地帮助他们,给他们**和指导。

让他们享受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成功。让他们面对3分,也能绽放自信的笑容。

第三,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育与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给学生及时、积极的评价。“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到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作业上的评语和分数,课堂上随机的口头表扬,甚至赞许目光,都能使学生体验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发现的欢乐”。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历都值得我学习和思考,它们将成为我生命中无尽的财富!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心得感悟 篇12

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多读书。我总是喜欢一本好书中的一句话:如果你想给你的孩子一杯水,你应该先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建议中提到,教师必须阅读、阅读和再阅读,以提高他们的教育质量。我们应该把读书视为第一精神需要,视为饥饿者的食物。教师要不断培养阅读兴趣,广泛阅读,在书前冷静下来,善于对书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老师应该关心学生,给他们学习的信心

首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要在师生之间建立友谊,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精力。

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没有这种精神上的丰富,友谊就会成为一种庸俗的亲密关系,这是一种危险的教育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及时、耐心、细心地辅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成绩,保护学生的自尊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

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观点,每个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对于自己来说的,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各个方面,知晓学生的各种特点与个性,任何时候不拔高,不低估,这样才能中肯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较好地把握学生的生长发展方向,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一百个建议,一百个法宝,像阳光,像雨露,滋润着我干燥的心。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学和教育智慧,我们读出的更多是灵魂的共鸣和灵魂的回声。作为一名教师,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不断充实自我,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学生的教育引领工作,才能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教师建议心得体会"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