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磁生电的教案

发布时间: 2023.04.27

磁生电的教案必备。

请跟随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的步伐一起来了解“磁生电的教案”,相信本网页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的完善体现了教育教学科研水平的高低。

磁生电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磁生电的原理,能说出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2.通过小组实验,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物理实验。

3.通过进行小组实验,感受物理实验的科学严谨,增强团队之间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磁生电的原理。

【难点】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向学生出示摇摇亮的教具,通过摇动教具,LED灯会交替发光。通过对教具进行电和磁的简单分析,并结合前面学习过的电生磁现象,引导学生回答磁和电之间有关系,顺势引出课题磁生电。

【意图:通过LED灯交替发光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电与磁之间的联系,从而对磁生电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再通过学生自己猜想磁和电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接下来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磁生电】。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对教具进行动态分析,磁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产生电?

学生猜想:可能与导体和磁感线有关。

提供器材:磁钢若干、导体、灵敏电流计,导线若干。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探究导体和磁感线之间的关系?

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得出导体运动方向可能与磁感线平行、垂直、相割。

根据猜想,请同学进行设计实验,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并连接电路。

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1.将两个磁钢正负极相对,且固定,将导体静止在磁感线中,观察电流计的指针变化。

2.在1的情况下,增加磁钢数目,导体依然静止,观察电流计的指针变化。

3.在1的情况下,将导体与磁感线进行平行、垂直和相割,记录电流计的指针变化。

4.在3的情况下,将两个磁钢改变距离,导体与磁感线进行平行、垂直和相割,记录电流计的指针变化。

根据实验结果,由学生得出在什么情况下,磁可以产生电?

结论:闭合电路中,导体与磁感线进行切割时能产生电流。

由此引出电磁感应和感应电流的定义。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列举我们生活中磁生电的例子。

【意图: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整理学到的知识。

作业:对比之前学习的电生磁,比较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板书设计

磁生电的教案(篇2)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得出通电导线、通电线圈与指南针偏转的内在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通电后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每组:1号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3根、指南针、绕好的线圈、实验记录单。

1、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随丹麦科学家奥斯特经历一次伟大的科学发现之旅。184月,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了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今天老师要复原奥斯特当年的这个实验,看一看我们的同学能不能像奥斯特一样发现这个奇怪的现象?

3、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4、谈话:当时的奥斯特跟我们一样,他无意间把一条非常细的导线放在了一个用玻璃罩罩着的小磁针上方,接通电源的瞬间,发现磁针跳动了一下。这一跳,由于偏转角度很小,而且不怎么规则,并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但奥斯特的脑中却产生了一大堆问题。

5、你现在头脑中是不是也有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6、交流讨论学生想到的问题。主要解决“是什么原因使小磁针发生了偏转?”讨论明确电产生了磁,使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板书课题) 7、谈话:当时奥斯特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摆动后,又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做了许多次实验,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发现。他到底又发现了一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亲自来体验一下?

实验指导:

◆改变电流方向,小磁针有什么变化?

首先需要一个点亮小灯泡的基本电路(师出示),试一试小灯泡能不能亮? 将指南针水平放在桌面上,等指南针静止后把电路中的一根导线拉直轻轻放在指南针的上方,与小磁针保持平行。(注意尽量不要碰到小磁针)

◆导线与小磁针形成的夹角会影响偏转的角度吗?

2、温馨提示:

●分工合作,两位同学拉导线,一位同学负责开关,观察到小磁针变化了马上断开电源。

●及时记录实验现象,不拖拉。

●实验时间大约8分钟。

●实验完成后赶紧分析现象,准备汇报。

3、生领取实验材料和记录单,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4、你们有了哪些发现,怎么解释自己的发现?

1.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当导线与小磁针平行放置时,小磁针偏转角度最大。你还有办法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更明显一些吗?请同组一起讨论一下。

预设学生的想法:A.增加电池节数; B. 短路链接电路;C.多几根(电流方向一致)导线一起靠近等

2、梳理学生的想法,明确实验方法。

A.增加电池节数就是为了增强电流强度,我们手头只有一节电池,可以用短路链接的方式达到这个目的。

B.多几根(电流方向一致)导线一起靠近,我们可以把导线绕成线圈的方法代替。

◆电路短路,小磁针偏转角度有什么变化?

◆导线绕成线圈,小磁针偏转角度有什么变化?

4、温馨提示:

●用短路做实验,一定要先断开开关,等小磁针摆放好、导线拉好之后再通电。

●分工合作,两位同学拉导线,一位同学负责开关,观察到小磁针变化了马上断开电源,做到一触即放(2秒)。

●及时记录实验现象,不拖拉。

●分析现象,准备汇报。

5、领取实验器材,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单。

6、汇报:你们有了哪些发现?试着对产生的现象进行解释。

交流明确:

增加电流强度、导线绕成线圈等方法,都能使磁针偏转的角度变大。

磁针的偏转角度与线圈的放置方式有关,线圈竖着套住指南针,磁针偏转角度最大。

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科学旅行,你收获了哪些? 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话“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细观察、勤思考,定能发现无穷的奥秘。”

磁生电的教案(篇3)

《磁生电》这一节是电磁学的教学重点之一,也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电磁学知识奠定了基础。这一节书一学完,学生很容易和前面学的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混在一起。本节有2个学习目标: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知道发电机的原理;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的意思;能把交流电和直流电区分开来。教学重点是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为了突破重点,我一上课就让学生做了下面这个题目:

这个题目既可通过对比学习温故前面的'知识,又可通过图A引入本节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下面两种方法来突破重点:

1、教师做演示实验加上视频重现电磁感应实验,使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因为教师做演示实验可能有一部分学生没法观察到实验现象,而视频能弥补这一缺陷,再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因素。

2、注重对比学习,降低教学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比一: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实验电路图和电磁感应现象电路图的对比,一个有电源,一个无电源;对比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中导体运动方向和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二者变其一时感应电流的方向改变,二者同时改变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不改变;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二者变其一时感应电流的方向改变,二者同时改变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不改变。对比三: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对比。相同点:都是由转子和定子组成。不同点:一、能量转化不同,一个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另一个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二、原理不同。三、两者电路图不同。对比四:动圈式话筒和扬声器。

不足之处,讲学稿的设计不够细化。新课研究部分师生活动没有具体的体现,只是让学生填本节课的重要结论,但这个结论是怎样来的,没有具体的过程。这也是我们物理科讲学稿的通病。下一阶段我们科组的讲学稿的编写要注意体现师生活动过程,让讲学稿的可操作性更强。

磁生电的教案(篇4)

电流的磁效应;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电流的磁效应是学习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认识到电流及其周围的磁场是同时存在而密不可分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在做奥斯特实验的时候,要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把小磁针放在直导线附近,通过观察导线通电时和断电时小磁针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初步认识电与磁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本节的重点之一,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探究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方法,再在师生相互交流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得出安培定则。

学生已研究了简单的磁现象,知道了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磁场是有方向性的,并且能使放入其中的磁针发生偏转;对条形磁铁的磁场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通电螺线管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并总结得出简单的判断方法。

(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3)会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或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1)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2)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通过奥斯特的图片、事迹介绍,感悟奥斯特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通过体验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形成乐于探索自然界奥秘的习惯。

教具准备:电脑平台、实物投影仪、学生电源、螺线管演示器、小铁钉、长直导线一根、干电池3节(带电池座)、小磁针4个、导线若干、多媒体、铁屑、纸杯(内装9V电池、小电磁铁组成的电路)。

学具准备:铁钉、铅笔(或木筷)、铁屑一小包、小磁针四个、长直导线一段、干电池三节(带电池座)、塑料圆筒一个、导线若干。(分12个学习小组)

魔术引入课题──探究奥斯特实验──介绍奥斯特实验,对学生进行物理史教育──由现象设疑,如何增强通电导体的磁场──学生探究活动:缠绕螺线管──学生探究活动:检验螺线管通电后产生磁场──学生探究活动:探究螺线管的磁场分布──学生探究活动:探究改变螺线管磁场的方法──师生探讨得出安培定则、学生课堂练习、知识回顾、布置作业。

教师: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纸盒吸铁,然后提问学生:此盒中可能是什么?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断开开关,再去接触铁屑,由不能吸引铁屑引起学生思维冲突,此时教师将纸盒打开,让学生明白,刚才产生的磁可能跟电有关。

二、探究新课,释疑解惑(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相关知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回答:看他能否吸引铁屑。利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来检验。

教师:一个电池能吸引铁屑吗?我们怎样做才有可能产生磁呢?

学生回答:要有电流……要形成一个电路,电路闭合才有电流。

教师: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检验你的猜想?

学生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向全班交流。

过渡: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早在18丹麦伟大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就发现了电和磁之间是有联系的,他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吧!

教师提问:看了这个实验后,大家觉得与我们刚才做的实验相比,有哪些不同吗?

视频中的小磁针偏转的角度那么大,而我们实验的时候却那么小,可能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在实验中利用短路获得较强的电流来增加磁性。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增强通电导体的磁场呢?

设置问题过渡: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把导线弯成各种形状,发现把导线绕成一圈一圈的螺线管状,磁场就会强得多,这样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就大,下面我们也来制作一个螺线管,怎样做呢?

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制作两个螺线管,为了缠绕方便,请大家一个缠绕在铅笔上,一个缠绕在铁钉上,比一比,看谁绕得即快又好。

教师:很好,大部分同学都非常成功地绕好了螺线管,下面请每个小组给螺线管通电,然后去吸引铁屑,看哪一个螺线管吸引的铁屑最多。

学生实验。教师巡查,不能吸引的小组讨论解决,可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忙(通过吸引铁屑的多少让学生内心明了用铁钉的.实际意义)。

教师设问:刚才同学们的探究已经证实了通电螺线管能产生磁场,它的磁场以前研究的哪种磁体的磁场相似?说出你的猜想及猜想的依据。

学生回答。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它的磁场分布情况呢?(教师播放幻灯片,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判定办法。)

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教材图示进行实验并在圆圈中画出小磁针,把小磁针的N级涂黑。

教师将用铁屑做的演示螺线管磁场的分布投影到银幕上并播放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对比图,引导学生分析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形状。即: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引导学生思考:在电路不变的情况下,将螺线管掉头,看看螺线管中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

教师:我们知道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判定的方法呢?(出示投影),下面请大家看画面中蚂蚁和猴子是怎么说的,我们能否受到某种启示呢?

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如果我们自己沿着电流方向走,北极在哪一边?你能用右手来概括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规律吗?

教师:伟大的物理学家安培通过实践发现在我们的右手上找到了规律,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总结的规律规定为安培定则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并教会学生安培定则歌: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顺着电流转,拇指指向N极端。出示投影,让学生熟记安培定则歌。

学生练习:将长直铝导线缠绕在黑色的胶管上,假设电流从螺线管的左流入右流出,应该怎样判断?如果电流从螺线管的右边流入左边流出呢?再改变螺线管的缠绕方向试试看?

教师投影,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三、交流小结、随堂练习、总结评估(帮助巩固知识,让物理走向应用、走向社会)

1.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新的体会。

2.布置作业:

(2)知识拓展:研究你家或附近住宅楼的电动门是如何工作的,主要靠什么控制门锁。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通电螺线管在生活中的应用。

(3)走进生活:研究牵牛花、菜豆的茎缠绕的方向与生长的方向之间的关系。观察葡萄、丝瓜的卷须的缠绕方向与生长的方向之间的关系。看看与我们研究的磁场与电流方向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

1.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2.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2.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也发生改变。

3.安培定则歌──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顺着电流转,拇指指向N极端。

磁生电的教案(篇5)

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电流越大、线越多,磁性越强。线圈可以检测是否有电流。

2、过程与方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验过程中小组合作,善于思考探究,能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感悟科学就在身边,只要做有心人,谁都能有所发现。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演示磁铁和铁分别靠近磁针,用已有知识解释两种现象。

预设整理:一种是逆时针偏转()°;一种是顺时针偏转()°

小结并引导:全班都有这样的发现,当年奥斯特也看到了这种蛛丝马迹,并且产生了很多问题,加入你是奥斯特,你有什么问题产生?

问题:能不能根据已有的材料再进行实验设计,并解决提出来的一些问题?

预设整理:A短路;B绕线圈;C多根导线拉直靠近指南针;D改变电源正负极;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核心理念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而且是真正还给学生,课堂从提出问题到设计实验到解决问题,都是以生为本的.过程。在课堂时间分配上,教师和学生占用的时间比值1:3左右,体现了科学课的长时探究新理念。

而且这节课有非常明显的整合理念,原本这节课很多老师很难在一节课完成奥斯特实验、短路实验、绕线圈实验、改变正负极实验等4个实验,一般老师采用2个,因为材料的逻辑性设计,使得这节课的量非常大,而且学生能够在一节课里轻松完成,这说明课堂的有效时间非常充足。

磁生电的教案(篇6)

本课内容为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的起始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性。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伏笔。通过两个活动以及教师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经历发现现象,联系已有的知识对现象作出合理的假设或推测,通过实验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的过程。要帮助学生真正建构电流产生磁性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得出通电导线、通电线圈与指南针偏转的内在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通电后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这种现象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电池盒,电池、导线、小灯泡、小灯座、开关、指南针、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小组实验材料一份、课件、磁铁、铁、指南针。

1.不碰指南针你能使小磁针转动起来吗? 为什么小磁针会发生转动?

1、除了上面的磁铁和铁,有没有其它什么方法不碰指南针也让指针发生偏转?

2、请学生回忆四年级的知识点亮小灯泡,并用老师给的材料完成点亮小灯泡。

3、学生按要求做通电导线能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

操作:将指南针水平放在桌子上,等磁针静止后,把我们刚才电路中的一根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注意与磁针方向完全一致。

②接通电路后,小磁针有什么变化?

③断开电路(打开开关)后,小磁针又会有什么变化?

④试试将导线放在不同的地方,小磁针有什么不同?

4、交流并分析小磁针偏转现象产生的原因。

5、小结:通电导线能产生磁性。这一发现使孤立的电和磁联系起来了。(引出课题,板书电和磁)

1、通电导线的现象没有磁铁一样的明显,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现象更加明显。

2、通过增加电池来增大电流,观察现象。

1、刚才我们做了通电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实验,但是现象不够明显,你有办法让现象更明显吗?

2、介绍短路:用导线直接连接电池的正负极。电路中的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出来,经导线直接流回电池的负极。(教师投影下演示,利用短路使得小磁针偏转角度增大)

3、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电路短路,电流很强,电池会很快发热。所以只能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长。

4、小结:短路能使实验效果更明显,证明我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

1、有没有既能现象明显,又能不是短路的,介绍奥斯特的惊人发现。

2、你打算怎样利用绕好的线圈,使得小磁针的偏转角度更大?(其他材料可从已经发下来的材料中选择。)小组讨论并汇报

试试线圈的各种放法,怎么放置小磁针偏转的角度最大?(提示:线圈在上方下方左边右边、平放竖起、指南针套在线圈里面等)。

4、小组汇报交流。

5、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将导线做成线圈,套住指南针竖着放,小磁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1、老师出示一个电路,但小灯泡不亮,问学生为什么。(学生回答电池没有电了)

拿出电池,问学生们这节电池是不是一点电都没有了呢?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检测一下吗?

3、收获不少呀,利用电流产生磁性应用很广,例如电磁铁、电磁选矿机、小马达等,我们今后将继续学习。

磁生电的教案(篇7)

本节课为八年级物理(下册)的一节课,电流的磁效应是学习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确信电流及其周围的磁场是同时存在的而密不可分的。为了要说明这个问题,在做奥斯特实验的时候,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把小磁针放在直导线附近,通过观察导线通电时和断电时小磁针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初步认识电与磁之间存在某种的关系。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本节的重点之一,因此,我们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总结,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探究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电流的方向的方法,再在师生相互交流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得出安培定则,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做电磁铁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归纳出电磁铁的特点和磁性强弱的决定因素。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易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此时再让学生举出实际运用的例子,既考查学生的创造力,又能激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涉取课外知识的兴趣;既能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相似;

(1)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关系;

(2)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1)通过奥斯特实验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2)由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特点进一步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1)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

导线、学生电源(电池组)、开关、螺线管、电磁铁、小磁针等。

磁生电的教案(篇8)

目标:

1、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了解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物理特性。

2、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准备:

1、磁铁、小铁钉、曲别针、啤酒瓶盖、塑料积木、木块、纸、布、硬币、石块等。

2、多媒体课件滑动的小兔。

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放课件,出示磁铁,认识磁铁

2、出示滑动的小兔,猜一猜,小兔为什么能在纸盒上滑来滑去?

演示小兔在纸盒上滑动,激发幼儿好奇心。

教师:这是怎么回事?小兔怎么会滑动呢?给幼儿充分自由发言的时间。

3、教师展示出磁铁,如果我们换成别的来看看小兔还会滑动吗?

(二)基本部分

1、小兔想和我们中一班的小朋友交朋友,你们愿意吗?那好,小兔要请它的好朋友们去它家做客,它给小朋友们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你们可以自由玩一玩,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2、幼儿自由摆弄物品,启发幼儿发现磁铁可以吸东西。

教师:现在请你们把发现的告诉大家。

3、教师:刚才小朋友发现有的东西能吸起来,有的吸不起来,现在请你们再玩一玩。把磁铁吸起来的物品放在一个盘子里,把不能吸起来的放在另一个盘子里。

4、填写观察记录表提问:请你们说说,哪些东西可以吸起来?来.源教.案网,并在记录表中打,不能吸起来的打.

吸起来的东西是用什么做成的?(铁制品)哪些东西吸不起来?它们是不是铁做成的?

5、教师小结:磁铁的好朋友是铁制品。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今天天气真好,想和教师一起去钓鱼吗?拿上我们的小鱼竿钓鱼去喽!哇,小朋友都钓到了鱼,你们真棒,天色不早了,拿起小鱼我们回家吧!

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乐于参与,积极发现。简单而有平常的活动准备,又为幼儿提供了全面探索的机会。简单容易的记录过程更适合幼儿的操作能力。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依据幼儿的需求设计了置疑、猜测、验证、交流等各个环节,让孩子们在每个环节中对磁。铁特性的了解层层深入,同时对记录单和实验的操作能力有很大提高。从而培养孩子乐于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孩子观察、比较、发现等科学探究能力。在活动过程中首先我引导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引导孩子发现磁铁的特性,从而让孩子了解磁铁的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特性。在科学活动中参插游戏,并辅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有趣活泼的语言,会使幼儿对活动的兴致加浓,而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也愿意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参与,从而使幼儿的听觉力、注意力、观察力得到了发展。我们认为,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将尝试精神渗透在了教育教学之中,基本遵循了先练后讲的尝试原则。让幼儿在不断尝试,不断探究,不断发现中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现象。

磁生电的教案(篇9)

本节课为八年级物理(下册)的一节课,电流的磁效应是学习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确信电流及其周围的磁场是同时存在的而密不可分的。为了要说明这个问题,在做奥斯特实验的时候,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把小磁针放在直导线附近,通过观察导线通电时和断电时小磁针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初步认识电与磁之间存在某种的关系。

(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相似;

(1)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关系;

(2)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1)通过奥斯特实验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2)由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特点进一步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1)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

导线、学生电源(电池组)、开关、螺线管、电磁铁、小磁针等。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观察提问、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

磁生电的教案(篇10)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观察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经历观察磁现象、总结类比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规律,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使学生在经历分析、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乐趣。

三、学生情况分析

电流的磁效应是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全新的知识。奥斯特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由于器材的限制,教师可以演示通电螺线管的实验,让学生讨论描绘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形态,也能达到学生探究的目的。

直接要求学生按课本62也的图93—2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并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实验开始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马上进入课程学习的状态。

教师归纳此现象为电流的磁效应。介绍奥斯特实验的由来和重大意义。

1介绍螺线管的由来。

2演示实验:把小磁针均匀的分布在通电螺线管的周围。把通电后小磁针的指向投影出来,让学生把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用磁感线描绘出来。

提问:描绘出来的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什么磁体的磁场相似?

3提问:竟然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它的磁场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播放多媒体奥斯特实验)

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4为了能方便的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安培发明了安培定则。逐步讲解安培定则的使用方法

学生发言:导线通电后,小磁针发生偏转,把电池正负极对调后,小磁针偏转的方向改变。

学生发言:导电导线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学生归纳: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绕线方向有关。

通过实验现象,归纳结论是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技能,让学生亲身体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描绘图像的能力,以及通过图像的分析、比较、归纳出结论的能力。

鼓励学生敢于猜想,同时学会做出有根据的猜想。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绕线方向有关。

2判断方法:

磁生电的教案(篇11)

电生磁释义:

磁场的方向可以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又称“安培定则一”来确定:用右手握住直导线,让大拇指的方向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四指弯曲的方向就是磁场方向。实际上,这种直导线产生的磁场类似于在导线周围放置了一圈NS极首尾相接的小磁铁的'效果。

如果将一条长长的金属导线在一个空心筒上沿一个方向缠绕起来,形成的物体我们称为螺线管。如果使这个螺线管通电,那么会怎样?通电以后,螺线管的每一匝都会产生磁场,磁场的方向“安培定则二”:用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让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那么,在相邻的两匝之间的位置,由于磁场方向相反,总的磁场相抵消;而在螺线管内部和外部,每一匝线圈产生的磁场互相叠加起来,最终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磁场形状。也可以看出,在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形状和一块磁铁产生的磁场形状是相同的。而螺线管内部的磁场刚好与外部的磁场组成闭合的磁力线。

dg15.com扩展阅读

电磁铁教案九篇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优秀的教案需要教师多方位思考,如何才算是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针对您的需求精心打磨出一篇内容完备的“电磁铁教案”,希望您能够从本文中获得一些有用的技巧!

电磁铁教案 篇1

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

一、校园生物大搜索

1.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种类超过了200万种,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物种应有200万—450万种。

2.科学家常常要对一个区域的动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区域观察研究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3.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

4.我国珍稀植物有珙桐 、人参、水杉、银杏、金花茶等。

5.我国珍稀动物有大熊猫、藏羚羊、扬子鳄、白鳍豚、亚洲象、金丝猴等。

三、多种多样的植物

1.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和研究动植物。

2.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成不同的类别。如根据茎的特点植物可以分为木本植物(如:桃树樟树)和草本植物(如:狗尾草、水稻);根据生活环境将植物分为水生植物(如:浮萍)和陆生植物(如:雪松)。

3.科学家主要是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他们根据植物有没有花把植物分成了两大类:开花的植物和不开花的植物。

4.在植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有30多万种,开花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5.在不开花的植物中,蕨类、藻类、苔藓类和开花的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6.不开花的植物包括蕨类(如:蕨菜)、藻类(如:紫菜)和苔藓类(如:葫芦藓)植物等。

7.属于开花的植物有:桃树、油菜花、凤仙花、月季、金鱼藻等

四、种类繁多的动物

1.科学家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2.像蚂蚁、蝗虫、蜜蜂那样,身体上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类;像金鱼、鲤鱼那样,终生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的动物是鱼类;身体上长羽毛的动物是鸟类;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小动物是哺乳动物。爬行动物:身体表面有鳞或甲,肚皮贴近地爬。两栖动物:小时候在水里生活,用鳃呼吸;长大后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

3.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

4.在动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已经有150多万种,是生命世界中类别最多的。而昆虫又是动物王国中种类最多的,已知的昆虫达到100多万种,约占80%。

5.脊椎动物是动物身体中长有脊柱,构造比较复杂的一类,它又可以分为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

五、相貌各异的我们

1.不同的生物有各种不相同的特征。

2.我们不能找到两个相貌完全相同的人。

六、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1.植物的叶具有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功能。植物所具有的不同的形态结构是它们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

2.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也有明显不同的形态结构。

3.浮萍是水生植物中的浮水植物,只有一根较细的根;

七、谁选择了它们

1.在田野中,绿色青蛙因为有好的伪装而被保留下来,其它颜色的青蛙因为过于显眼而被猎食者吃掉。

2.生物学家对不同地方的生物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同一种生物,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身体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3.环境发生改变,动物的形态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多样的生物是由多样的环境造成的。

4.大自然的选择使得生物发生变化,然而人工选择也在丰富着物种的多样性。

5.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大的球形烧瓶这个容器内的水温降得慢,细而长的玻璃瓶这个容器内的水温降得快。在大自然中,大而圆的动物的体形降温慢。

八、生物多样性的意义0.

1.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

2.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3.每种生物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

4.多样的生物对我们人类有不同的价值。有的具有欣赏价值和科学价值,有的具有经济价值,有的具有药用价值。

5.就像人类生活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每一种生物也需要生活在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之中。举例:花繁殖后代需要昆虫帮助传粉;苍耳靠动物传播种子;动物排出的粪便可成为植物的养料;蝗虫生活需要以水稻等植物为食物。

6.保护生物多样性,要从保护家乡生物多样性做起。

7.人类是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员,我们理应平等对待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

8.人类生活离不开植物:提供给人类做食物;供人类欣赏;提供给人类做药材;人类可以用植物做成生活及学习用品;可以净化空气;提供给动物做食物。

资料库:

1.生物的基本生存条件包括阳光、空气、水源和地域等。

2.《生物多样性条约》于1993年正式开始实行。

3.每年的5月22日被称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4.全世界已有180多个国家成为《生物多样性条约》缔约国

3.电能的来源和转化

电磁铁教案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12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电磁铁》。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 教学材料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来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电磁铁》是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是学习了电和磁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电磁铁与电和磁的关系。电磁铁实际上就是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的一个装置。由于本课要探究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我分两个课时来完成,我设计的是第一个课时,这个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组装一个电磁铁。

第二部分,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第三部分,了解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说学情

通过两年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已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等。

3、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什么是电磁铁以及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那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做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要会学科学、用科学。意识到电磁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

4、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组装一个电磁铁,应用自己组装的电磁铁去验证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观察分析等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动口、动手、动眼、动脑,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教学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导线、铁钉、电池节数、大头针

四、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我播放一个生动形象的视频来导课,让学生观看后会感受到

电磁起重机的神奇。(这样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为下面的知识做铺垫)

2、动手制作。

电磁起重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磁力呢?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电磁铁吧。学生认真观察电磁铁的结构,说说你们组会做了吗?从而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合作做电磁铁。便用比一比的方式看看那组做的磁力大。(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小组分工是否合理、操作是否得当。对于他们的成果,要给足时间,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在交流中,学生会发现有的组的电磁铁吸的铁钉多,有的组吸的铁钉少。

3、动手实验。

探究电磁铁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我放手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首先由学生对这个问题作出猜测,学生可能会说跟电池的节数、导线的粗细、和线圈的缠绕圈数有关。这时,我及时设疑,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呢?学生就会建议用实验来验证。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选取两种猜测来验证。从而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出实验方案,然后分工协作,动手实验,再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小组成员分工是否得当、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等,对存在问题的小组及时帮助、纠正。对于学习小组归纳的结论,要给以充分展示和讨论交流的时间)。最后归纳出正确结论:电磁铁大小与电池的节数和线圈的缠绕圈数有关。

4. 实践运用。

我借助一组图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电磁铁的应用非常广泛。(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5.自主小结。

通过想一想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的方式来总结本文知识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又培养他们总结概括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电磁铁

电池的节数

磁性的大小有关

线圈缠绕的圈数

我的板书设计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总结概括的作用。

电磁铁教案 篇3

归纳概括电磁铁与条形磁铁的异同。

自制简易蜂鸣器,并探究其工作原理。

用查阅资料的方式,更多地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综合运用所学电磁铁的知识,设计自己感兴趣的电磁铁工具。

乐于用学到的关于电磁铁的知识解决自制蜂鸣器中存在的问题。

知道电磁铁与条形磁铁的异同。

知道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的是电磁铁磁性的有无、磁力大小可以控制的特性。

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其工作原理。

制作蜂鸣器的材料,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影像资料或图片资料,废旧电铃、电话听筒、玩具车马达等。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电能生磁,利用这一发现,可以制作电磁铁;了解了电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那么电磁铁的发明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电磁铁。(板书课题)

1、电磁铁与实验用的条形磁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名记录员,记录讨论发言的情况。

2、各组整理讨论结果,填写电磁铁与条形磁铁的异同记录表。

3、汇报交流:

请一到两个小组汇报整理的情况,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1、提问:电磁铁有哪些特性?利用这些特点,电磁铁能应用于哪些方面?

⑴、谈话:因为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的性质,电磁铁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⑵、播放视频,介绍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3、观察分析:

⑴、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小电动机,一个电铃,一个电话听筒……你能找出它哪个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吗?

⑵、学生分小组观察。

3、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呢?(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然后布置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1、这些电磁铁工具是怎样工作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自制一个蜂鸣器吧。

2、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依照教材提供的示意图,组装蜂鸣器。组装时请注意安全,防止图钉等物件伤到手。

3、学生接通电路,让蜂鸣器开始工作,仔细观察电磁铁是怎样工作的。

4、你看到什么实验现象?

(当接通电路时,电磁铁产生磁性,塑料弹片上的铁片被钉帽吸引,这时,塑料弹片上的触点与导线的连接断开,电磁铁磁性消失,塑料弹片弹回,当触点重新与导线连接时,塑料弹片上的铁片再次被电磁铁的钉帽吸引,就这样,塑料弹片因电磁铁磁性的有无,而产生振动发出声音。)

6、你们刚才的实验遇到了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提这个问题是想共同检查解决蜂鸣器中塑料片没有振动或振动幅度很小的问题。)

7、学生再实验一次,有问题的小组想办法解决问题。

1、刚才制作了蜂鸣器,了解了它是怎样利用电磁铁工作的。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的电磁铁工具,它们有什么利弊呢?请选择你感兴趣的电磁铁工具,认真分析,提出你的改进意见,然后将你的设计图画在14面的空格中。

2、学生独立分析设计。

3、交流评价学生的设计,鼓励课后完成制作。

电磁铁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道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改变的。

【教学重、难点】

针对可能改变电磁铁磁极变化的因素,制定计划并实施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电池,电池盒,导线,铁钉,小磁针。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1、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吗?

2、板书课题:电磁铁的磁极

二、新授:

(一)电磁铁是否也有南北极

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电磁铁有南北极的话,应该怎样实验检验?

2、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设计。

3、各组分别用电磁铁钉尖和钉帽去靠近指南针,学生观察判断电磁铁的钉尖和钉帽的磁极,填写在教材第9页的表。实验中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学生可以下位统计。

4、汇报交流,提出问题:

分析你的记录表,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有的小组钉尖是南极,有的小组钉尖是北极呢?

(二)、改变电磁铁磁极的原因

1、改变电磁铁的磁极的原因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认真对比一下各小组的实验方法以及电磁铁的构造,相互讨论后填写好教材第9页的表格,小组内说说自己猜想的依据。

2、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以及猜想的依据,梳理学生的猜想。

3、有了猜想,下一步就是实验验证了,不过先得制定实验计划,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猜想把实验计划写在书上10面的表格中。

4、 交流、讨论计划:实验设计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该如何改进?

提示还有学生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5、小组修改实验设计并按计划实施探究活动,及时在书上的表格中。

6、全班交流总结: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改变线圈两端连接的电池正负极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三、课外延伸

思考比较电磁铁与条形磁铁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你知道生活中哪些东西用到了电磁铁吗?请同学们课外进行观察。

电磁铁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电磁铁》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电磁铁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使铁芯磁化而产生磁力的装置。电磁铁是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电磁铁又广泛应用在各种用电器中。电磁铁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呈现的现象有趣,可以开展适合学生水平的多种研究。本课属于实验探究课。教学内容有两大部分组成:1、制作铁钉电池铁,2、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制作电磁铁的过程来寻找它的相关特性,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电磁铁的磁力》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设计思路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对本课内容做了如下设计:1、从移动大头针的游戏导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电磁铁。2、在制作电磁铁时,采用图片与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电磁铁的做法,并且让每个组制作两个线圈缠绕方向相反的电磁铁,为第三个活动做铺垫。3、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电磁铁去吸大头针,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来感知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4、从磁铁有南北极引入到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让学生先猜测,再讨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然后统一一个比较简便的方法,用小磁针来检测,并让学生明确:只有一端吸引还不能判断南北极,要同时满足相吸和相斥两个条件才可以。5、让学生看统计的结果,从中发现各个组的南北极不一致,再问:是什么原因影响的呢?引入到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探究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提醒学生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然后让各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因素来进行探究。

三、重、难点的处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发现电磁铁的基本性质,发现电磁铁具有南北极并且可以改变的特点。教学难点探究电磁铁的南北极改变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处理重难点的问题上,我采用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通过猜测,验证,并在活动中仔细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果。比如在探究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各组的统计结果,发现各组的南北极不一致,再提问:为什么它们的南北极会不一致呢?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让学生猜测原因,并提出验证的方法。最后,在学生明确实验方法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因素来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四、材料的选择

本课是实验探究课,准备的材料也比较多,教师准备的材料有:电磁铁、大头针、磁铁、导线、电池。为每组学生准备的材料有红色和灰色的导线各一根,铁钉2枚,大头针一盒,装有电池的电池盒一个,小磁针一个,记录单2张

不足:1、铁钉的退磁效果不好,断电后可能还有磁性,在确定电磁铁的南北极时可能会影响结果。

2、导线较硬,学生缠绕时会有困难。

电磁铁教案 篇6

4、学生课前准备:

(1)四人为一小组,每组备较长的绝缘导线1根、电池1节、电池盒1个、较大的马蹄形铁钉2颗、回形针针若干。

(2)每组二张记录表(导学新作业),在探究过程中写数据和发现。

1、能知道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2、能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3、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历程,感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能够大胆想象,又有根据地假设;培养合作意识,不断深入研究的探索精神。

内容分析:本课属于电磁铁磁力与什么有关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不断深入研究的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上一节学习认识了电磁铁和它的制作方法,学生们都希望做一个磁力很大的电磁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其结构有明显的联系,本节课通过做实验让学生经历寻找影响磁力大小的因素,适合学生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知道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2、过程与方法:能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历程,感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能够大胆想象,又有根据地假设;培养合作意识,不断深入研究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经历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具有利用对比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能对实验设计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调控,使探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教具学具:

四人为一小组,每组备较长的绝缘导线1根、电池1节、电池盒1个、较大的马蹄形铁钉2颗、回形针针若干;每组二张记录表(导学新作业),在探究过程中写数据和发现。

2、导学新作业。

3、学生分组实验材料。

教学方法:

本节课使用合作探究实验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几个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通过合作探究实验的'方式,发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责任意识和不断深入研究的探索精神。以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综合运用启发式、多媒体演示、互联网搜索等教学手段。

1、上次科学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电磁铁,谁来说说电磁铁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板书:线圈、铁芯、电流)

2、(播放课件:电磁起重机)师讲解:这是一个用在废铁处理厂的电磁起重机,它也是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造而成,对比两种电磁铁有什么不一样的么?

3、提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一)” (板书课题)。

(理由: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能够大胆想象,又有根据地假设)

请同学们也来猜一猜,你认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今天老师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说出我们的假设,还要说出这样假设的简单理由。

(出示课件提醒:先想一想电磁铁的构成(线圈、铁芯、电池);然后再来做出我们的假设。)

2、学生汇报。(汇报前注意引导,如:当说到与线圈的多少有关,师问:线圈多磁力就越大;线圈少磁力就越小;说说你们猜测的依据)

(学生找出的影响因素可能较多:①电池数量;②绕线多少;③铁心粗细;④铁心长短;⑤电线粗细;6线圈的粗细;③线圈的形状;③铁芯的形状:条形或马蹄形…)

(理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历探究发现的全过程以及不断深入研究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具有利用对比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1、确定研究主题: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假设,因为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先重点研究线圈圈数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

2、制订研究计划:

(1)为了使研究更科学,在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制订研究计划。

(2)同学们:我们已经确定了研究的问题,而且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假设。那么,我们怎样来设计这个对比实验呢?

(2)怎样改变线圈的圈数?(每次绕不同的圈数,如20圈、50圈、80圈,每次相差的圈数大一些,让实验效果更明显一些。)

(3)实验中不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电池节数、铁芯粗细、铁芯长短……)

(1)在这个实验中,除了计划中要控制的这些条件之外,老师还想提醒各小组注意以下几点:

(出示课件提醒:不要长时间接通电池,减少耗电。吸过的大头针放在一边,不要再吸。)为了数据更加科学准确,不同圈数都要进行多次实验。

(2)各组根据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从你们小组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

从全班十个小组收集到的数据你又发现了什么?

(3)学生说出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确与线圈圈数有关。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磁力小。(学生记录)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交流计划——实验验证”这样的步骤研究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之间的关系。刚才我们各小组还提出了其他的假设,这些因素是否也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呢?下节课我们还将继续研究。

电磁铁教案 篇7

1.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制作电磁铁;研究电磁铁(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评估→交流)。

2.每个环节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看法,学生自己完善探究的环节,自主进行探究。

3.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问题,并进行科学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得出结论,自己评估、交流且多次讨论,充分放手让学生利用创造学的“集体思考法”通过讨论协作学习。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极利于学生形成自主、主动学习的习惯。利于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和良好品格的形成。

4.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和动手能力。

1.知道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2.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几个因素。

3.了解电磁铁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2.通过实验设计,制作电磁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分析实验数据和信息汇总的能力。

1.积极参与动手制作,细心观察等科学探究活动。

2.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主动与他人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制作并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那些因素有关。

学生的实验设计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1.演示实验教具:教师自制的电磁铁示教板、多媒体课件、螺线管、永久磁铁、电铃等。

大铁钉2枚、细漆包线若干、开关、电源、滑动变阻器、大头针适量、棉线等。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辅以讲解和讨论。

前面我们学习了奥斯特的发现,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也研究过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它的磁感线分布跟条形磁铁十分相似。

2.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正因为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着磁场,所以能对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

教师用自制的教具演示课本实验。

找学生上台演示,将铁芯插入螺线管内,指针的偏转角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大)说明了什么?(螺线管的磁性增强)。

因此,人们通常把螺线管紧密地套在铁芯上,这就制成了一个电磁铁。

教师出示一只电磁铁,并解剖,找学生分析讲解: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组成。

同学们边讨论边交流,亲自动手制作一个电磁铁。

用细漆包线在大铁钉上顺着一个方向绕制两个匝数不同(40匝和80匝)的线圈,再用棉线缠绕固定,使漆包线不松散,这就制成简单的电磁铁。

(说明: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对于绕线和固定的技巧给予指点。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为下一步自主探索打下基础,同学间相互交流,找出窍门)。

请同学们将制作好试着接入电路,观察电磁铁能否吸引大头针。

(说明:这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能吸引大头针,学生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如若不能则找原因。)

电磁铁是否有磁性以及磁性强弱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与电流大小有关,可能与线圈的匝数有关,还可能与铁芯的有无有关,还可能……

(说明:学生想到的办法很多,应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学到研究方法)。

每个同学设计各有特色,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取长补短。教师一定要参与学生的讨论,多听学生如何设计,不要急于发表看法。

(说明: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中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同学间相互协作,按照自己的设计去实验。)

(1)把电磁铁线圈、电源、开关用导线连起来,

(2)将铁钉靠近一堆大头针,观察通电和断电时,电磁铁对大头针的作用。(如图1所示)

(3)把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线圈匝数较少的电磁铁串起来,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路中电流开始较小,后来较大,观察比较这两种情况下,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如图2所示)

(4)把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跟两个线圈不同的电磁铁串联起来,观察通电时,两个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如图3所示)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当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线圈的匝数增多,磁性增强。

学生对自己的设计实验和实验过程进行交流,评估各自得出的结论,在探究学习中主动和他人合作,特别是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相互协调解决。

请每个同学在小组内:(1)把自己的探究的过程及结论告诉同学;(2)相互传阅探究记录;(3)主动征求别人意见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不足。

有的小组可能会出现冷场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引导。

1.出示电磁起重机模型,找学生上讲台操作。

2.演示教师自制的电铃,将其分解,指出核心部件电磁铁,并作简单说明。

1.实际使用电磁铁已安装好,常用什么方法来控制磁性强弱?(常用电流的大小来控制)

2.将电磁铁与永磁铁做一对比突出电磁铁的优点,从而说明电磁铁使用上的方便性。

3.找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电磁铁上讲台演示,共享劳动成果。

1.回家查看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电磁铁?什么地方用电磁铁使生活更方便?

用自制的电磁铁制作一个小电铃或其它有价值的小发明。

查找课外资料,就地取材设计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和知识的应用,提高自身的素质。

电磁铁教案 篇8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第二课。学生已经在上一课通过实验认识了电可以产生磁,经历了用通电线圈做电生磁实验,这为理解电磁铁的原理打下基础;本课将引导学生对电磁铁这一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装置,开展两个方面的研究——制作电磁铁与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本设计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从能量单元整体出发,从了解学生前概念作为起点,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为导向,引领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强化了逻辑思维训练,注重了实证意识培养,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特点,促进课堂实效的提升。二是教师的预设充分、灵活多样,不少活动准备了两套教学预案,便于根据学情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同时在设计、制作、测试、记录、交流、分析等一系列探究环节,突显了追求细节却又引而不发的教学指导,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质疑的空间;巧妙借助一些关键词、问题、记录表、板书等,诱发学生产生新思想,发现新问题,生成新探究,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科学概念:

1.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分组器材:回形针2~3个、1m长细绝缘导线1根、指南针1只、大铁钉1只、电池(电池盒)1只、开关1只、连接用导线1根、砂纸1、实验记录单3

2.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1套、电磁铁贴画1、视频展示仪、多媒体课件(两种线圈的绕法示意图、检测题、活动背景音乐等)

1.师生会话:通过上一课的研究,我们发现了电与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你可知道,根据这个发现,科学家发明了什么东西吗?——根据回答板书课题: 2.电磁铁

2.讲述: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围绕电磁铁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吗?

[设计意图:从科学发现到科学发明,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结果与科学知识的价值,发展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便于调整教学预设。]

师生会话:那么电磁铁是怎么制作的呢?请知道的同学来介绍一下!

预设方案二:我们准备怎么来制作电磁铁呢,先请大家研究一下课本P50页上的图文资料。

2.汇报制作方法:着重解决(1)需要哪些材料? (2)制作方法、步骤是怎样的?

3.进行细节指导,完善制作方案:为了让我们制作出高品质的电磁铁,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些哪些细节呢?

引导问题预设:绕导线时要注意什么(如绕线的两种方向、准备绕多少圈等)?

(1)师生会话:指导实验记录(课件展示记录表),明确实验要求、纪律等。

(3)展评与小结:在检查、评价制作质量后指出“像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1.师生会话:如何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

2.指导测试操作要领:如,明确分工、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成功后及时断开电流等注意事项。

3.小组合作,完成测试后展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实验记录表,描述实验过程,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在组织交流时,若有个别组发现磁化现象,教师则可先追问学生是否是多次实验后结果?或者重新再试一次;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作适当补充解释。此外本实验用回形针尽量是新购的,同轨班较多时,教师的课前准备尤要留意这一点)

4.综合各组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结论(师课件揭示):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从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导入电磁铁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以及本环节中多种引导问题与对策的预设,均有助于正确定位学习起点,提升活动实效性;从本课开始学生将连着3课围绕着电磁铁展开研究,制作一个高品质的电磁铁有其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确制作具体注意事项等环节,凸显了细节指导,突出了本课教学重点;而引导学生在动手前关注到绕线的两种方向、准备绕多少圈等制作事项,又为引发后继阶段的探究作了铺垫。此外,本环节所设计的思考、交流、质疑、分析与解释、评价等系列活动中,均重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启导,力求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而对有可能出现的磁化现象也作出了预案,意在引导学生尊重实验数据,培养求实精神,以及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反思实验失败原因。]

1.师生会话:刚才通过研究知道了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这一基本性质,那么电磁铁还会有哪些性质呢?先请大家推测一下,并说说你的理由。

3.引导设计验证方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两个磁极,那怎样检测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先请大家根据提示语设计一个方案。(课件出示设计提示语)

5.优选实验方案,指导操作要领:同学们想到了多种方法,其中用指南针测试确实是最简便的一种——利用多媒体提示:

⑴ 分别用电磁铁的钉尖和钉尾靠近指南针;

⑵ 仔细观察出现的实验现象;

⑶ 根据实验现象判断钉尖和钉尾分别是什么极;

⑷ 各组派代表将实验结论填写在黑板上的贴画两边。

……

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汇报整理实验现象:

从小组实验结果中,大家发现了什么?(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

[设计意图:当推测电磁铁还会有哪些性质时,学生肯定会有多种想法,为此通过说出其理由,力图使学生在头脑中将电磁铁与磁铁性质之间建立对接;在设计验证方案环节,只用了三句话,巧妙将学生思维引向研究目标上;采用板贴画与各组实验小组代表上来填写实验结果的形式,既符合各小组实验用时有先有后的实际,又完成了对各组实验所获资料的整理。分析结果时,学生就非常清楚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顺利推进了科学探究进程,有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预设方案一:

(1)对比观察:比较钉尖磁极不一样的两个小组的电磁铁装置(可利用视频展示仪),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预设方案二:

(1)回忆一下电磁铁制作过程,你觉得如果改变哪些地方做法,就有可能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设计意图:预设两种引导现象分析方案,让教师能更灵活地视班级实际、学生能力状况来选用最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引导方法。]

线圈缠绕方向 ?

4.学生交流、教师结合课件逐步展示实验记录单,进一步引导学生完善方案,明确实验操作注意事项(需强调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它条件不能改变):

[实验1]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吗?

[实验2]改变电磁铁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吗?

5.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两个实验全做,或选其中之一进行分组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现象与结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6.整理实验器材,作好交流准备:在实验即将结束时播放一小段轻松音乐,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并推派代表到讲台前准备汇报。

8.学生归纳出实验结论,教师完成如下板书,明晰科学概念: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多媒体课件与实验记录表等手段,突显了实验操作要领; 2张实验记录表的运用,既引导学生完善方案,又便于借视频展示仪来汇报、分析与归纳实验结果;而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整理实验器材,实现注意力的转换,提升探究后继阶段交流环节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实验器材习惯。]

1.成果发布会:邀请学生上台介绍本节课的研究成果——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获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1)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 ,它具有接同电流后产生 ,断开电流后 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 或改变 都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成果发布会和反馈检测,既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又进一步明晰本课所要求形成的两条科学概念。]

电磁铁教案 篇9

本实验仅需用毫米刻度尺测小球水平位移x和竖直位移y。 (2)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

因为实验中取用的g值通常有3位有效数字,测量长度若以米为单位,有效数字的末位应在毫米位,即有4位有效数字。

2.实验条例与点拨 [实验目的]

(2)测定平抛小球的初速度,巩固对平抛运动性质的认识 [实验器材]

①J2135-1型碰撞实验器(斜槽轨道)②金属小球③白纸④有孔卡片⑤平木板⑥铅笔⑦图钉4枚⑧刻度尺⑨竖直固定木板的支架⑩小铅锤

点拨:小铅锤仅用作校准平木板是否竖直和在木板上作竖直线,不同于碰撞实验中的作用。

[实验原理]

运用平抛运动的规律:水平方向x=v0t,竖直方向y=gt2/2,两个分运动合成可得轨迹方程y=gx2/2v02;可得初速v0=x

[实验步骤]

(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的木板上,如图1。 点拨:如果木板不铅直将影响球的飞行,可能相撞或摩擦,因此要用铅锤线校准。

(2)在紧靠木板的左上角固定斜槽。

1

出作平抛运动,可将小球置于平轨部分,若球随遇平衡即可。

(3)确定小球飞出时的初始位置即坐标原点O,并过O用铅锤线描出y轴竖直方向。 点拨:坐标原点(即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是球在槽口时其球心在竖直纸板上的水平投影点O,如图2所示,即O点在水平槽口端点正上方r处。

点拨:小球每次应在相同的适当高度从斜槽上滚下,在斜轨上释放小球不宜用手指,而要用斜槽上的球夹或挡板(如尺子),这样做重复性好,能确保每次的初速相同。

(6)根据记下的小球穿过孔的一系列点的位置,画出平滑曲线即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7)在曲线上(轨迹上)选取距O点远些的点测出它们的坐标(x,y),填入表中来计算球的`初速度,最后取平均值。

点拨:计算初速度不取用由卡片描的点,而重新在画出的x轴上由O起取出几个等距离的点,再由轨迹曲线测量出各点所对应的下降高度,看这些高度的比值是否近似等于1:4:9:……这样做,一是验证了平抛运动的性质,二是减少计算的麻烦和减小结果的误差。

2

点拨(1):小球从同一高度滑下而算出的初速度不同,引起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①重做实验时竖直木板位置发生改变,使描出原点O发生变化。 ②重做次数太少,描绘的点子太稀,轨迹不平滑,使所选坐标点发生偏差。

③卡片的孔太大,每次描点坐标发生偏差。 ④用直尺测x,y有误差。

⑤槽口末端未保持水平,使算出v0偏小。

实验中易混的是:y-x轨迹图象与竖直方向的位移时间图象y-t,如图3所示。

易错的是:小球抛出的初始位置即y-x坐标系的原点O的定位。 易忘的是:小球每次在相同的高度滚下,板子不能移动,忘记初始位置。 图3

点拨(2):某同学做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只用铅笔准确地描出小球经过空间三点A、B、C的位置,但忘记初始位置O,如图4,他取下图纸先过A作平行纸边缘的x轴,再过A作y轴垂直,测出图中几个数据,则根据图中数据仍可求出小球的初速度和小球初始位置(g取10米/秒2)

根据Δy=gT2求出时间间隔T=0.1秒 根据Δx=v0T求出v0=1米/秒

根据(vAy+vBy)/2,T=0.15和vBy-vAy=gT得vAy=1米/秒

根据y=vAy2/(2g)得x0=v0T=0.1米,即v0=1米/秒 O点(-0.1米,-0.05米)。 [实验结论]

平抛实验中小球作平抛运动轨迹是抛物线,其平抛初速度 3.巩固练习

(1)在做“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应采取下列哪些措施减小误差?[ ] A.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B.斜槽水平轨道必须水平C.每次要平衡摩擦力

(2)火车车厢在水平长直轨道上以速度v作匀速直线运动,车上有人相对车厢以u的速度向与列车相反的方向水平抛出一个小球。

已知v>u,则:①地面上的观察者看到小球的运动轨迹应是图5中哪一个?②车上的观察者看到小球的运动轨迹应是图5中哪一个?[ ]

(3)水平匀速飞行的飞机上自由下落的物体,则①地面上的观察者摄影,应是图5中的哪一个?②飞机上的观察者摄影应是图5中的哪一个? 图

5

(4)图6为平抛小球闪光照片,闪光频率为每秒20次,则由照片求出球的初速度为[ ]

A.0.33m/s B.1.00m/s C.1.50m/s D.0.38m/s

(5)图7是一个用硬纸做成的大圆筒,把它安装在转速为n的玩具电机的轴上,然

6 后把枪口垂直轴线对准圆筒射击弹丸,发现圆筒上留下两个弹洞,一位同学测出两弹洞所

夹的圆心角ψ和筒直径D,另一个同学测出两个弹洞间的弧长l,则他们两人所求弹丸的速度v0各为多少?(设ψ

磁生电课件


为了更好地为您服务,我们修改了“磁生电课件”。在开学前,老师需要认真准备教案和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学生的反应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欢迎您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磁生电课件 篇1

本节课为八年级物理(下册)的一节课,电流的磁效应是学习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确信电流及其周围的磁场是同时存在的而密不可分的。为了要说明这个问题,在做奥斯特实验的时候,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把小磁针放在直导线附近,通过观察导线通电时和断电时小磁针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初步认识电与磁之间存在某种的关系。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本节的重点之一,因此,我们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总结,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探究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电流的方向的方法,再在师生相互交流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得出安培定则,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做电磁铁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归纳出电磁铁的特点和磁性强弱的决定因素。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易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此时再让学生举出实际运用的例子,既考查学生的创造力,又能激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涉取课外知识的兴趣;既能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相似;

(1)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关系;

(2)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1)通过奥斯特实验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2)由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特点进一步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1)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

导线、学生电源(电池组)、开关、螺线管、电磁铁、小磁针等。

磁生电课件 篇2

本课内容为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的起始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性。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伏笔。通过两个活动以及教师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经历发现现象,联系已有的知识对现象作出合理的假设或推测,通过实验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的过程。要帮助学生真正建构电流产生磁性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得出通电导线、通电线圈与指南针偏转的内在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通电后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这种现象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电池盒,电池、导线、小灯泡、小灯座、开关、指南针、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小组实验材料一份、课件、磁铁、铁、指南针。

1.不碰指南针你能使小磁针转动起来吗? 为什么小磁针会发生转动?

1、除了上面的磁铁和铁,有没有其它什么方法不碰指南针也让指针发生偏转?

2、请学生回忆四年级的知识点亮小灯泡,并用老师给的材料完成点亮小灯泡。

3、学生按要求做通电导线能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

操作:将指南针水平放在桌子上,等磁针静止后,把我们刚才电路中的一根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注意与磁针方向完全一致。

②接通电路后,小磁针有什么变化?

③断开电路(打开开关)后,小磁针又会有什么变化?

④试试将导线放在不同的地方,小磁针有什么不同?

4、交流并分析小磁针偏转现象产生的原因。

5、小结:通电导线能产生磁性。这一发现使孤立的电和磁联系起来了。(引出课题,板书电和磁)

1、通电导线的现象没有磁铁一样的明显,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现象更加明显。

2、通过增加电池来增大电流,观察现象。

1、刚才我们做了通电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实验,但是现象不够明显,你有办法让现象更明显吗?

2、介绍短路:用导线直接连接电池的正负极。电路中的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出来,经导线直接流回电池的负极。(教师投影下演示,利用短路使得小磁针偏转角度增大)

3、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电路短路,电流很强,电池会很快发热。所以只能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长。

4、小结:短路能使实验效果更明显,证明我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

1、有没有既能现象明显,又能不是短路的,介绍奥斯特的惊人发现。

2、你打算怎样利用绕好的线圈,使得小磁针的偏转角度更大?(其他材料可从已经发下来的材料中选择。)小组讨论并汇报

试试线圈的各种放法,怎么放置小磁针偏转的角度最大?(提示:线圈在上方下方左边右边、平放竖起、指南针套在线圈里面等)。

4、小组汇报交流。

5、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将导线做成线圈,套住指南针竖着放,小磁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1、老师出示一个电路,但小灯泡不亮,问学生为什么。(学生回答电池没有电了)

拿出电池,问学生们这节电池是不是一点电都没有了呢?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检测一下吗?

3、收获不少呀,利用电流产生磁性应用很广,例如电磁铁、电磁选矿机、小马达等,我们今后将继续学习。

磁生电课件 篇3

磁生电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磁生电现象的发生和原理。

2. 掌握磁通量变化对电动势的影响规律。

3. 学会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计算磁场中的电动势。

4. 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5. 增强学生对磁场、电场和电磁学的实际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

1. 磁生电现象的原理和影响规律。

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3.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

1. 磁生电现象与电磁感应的关系。

2. 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3. 掌握电磁学中的重要物理规律。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磁生电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实验法:通过实验检验磁生电现象的存在,并测试相关数据。

3.举例法: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电池的原理、电动机的原理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磁生电的基本原理。

五、教学过程:

1. 磁生电现象的产生和原理的讲解。

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讲解和应用。

3. 实验操作过程和操作技能的培养。

4. 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检验磁生电现象的存在。

5. 讲解磁场中的电动势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六、教学方式:

1. 作业布置:布置磁生电相关的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自学和探究。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和学习,增强合作意识。

3. 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七、教学资源:

1. 教材:《电磁学》

2. 实验室器材和设备:磁铁、线圈、电流表、电压表、示波器等。

3. 实验室环境和设施:实验室需要有较好的通风和排烟功能,确保实验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八、教学评价:

1.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和反馈。

2.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3.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互动情况。

4. 教学综合评价。

九、教学心得:

本课教学以实验为主,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磁生电现象,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磁场与电场的关系,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电磁学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认识。在实践中,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更好的提升,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电磁学的基本知识点。

磁生电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和掌握一种基本的电磁现象——磁生电,并且了解其应用领域和实际应用情况,探究其机理和原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物理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磁生电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了解磁生电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

3.进行实物演示和实验操作,深入理解磁生电的具体过程和机理;

4.通过磁生电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物理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

1.磁生电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磁生电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

3.实物演示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通过教师系统化地讲解、演示、引导学生学习磁生电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实验等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思考、发现和创新能力;

3.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加深对磁生电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引言(5分钟):通过网络或实物对磁生电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磁生电原理(10分钟):

磁生电是指导线在磁场中运动时,感应出电动势的现象。当导线、线圈等导电体移动或在磁场中发生变化时,由于磁通量的变化会在导体中感应出电动势,这种导致电动势产生的现象称为感应电势现象。

3.探究磁生电的应用(10分钟):

磁生电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如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等,这些应用都是通过磁生电现象实现的。

4.实物演示和实验操作(50分钟):

选择不同规格的磁棒和铜线,利用手动发电机实现铜线在磁场中的运动,通过示波器、电流表、电压表等多种测量仪器进行实验观察,深入探究磁生电的具体过程和机理,进一步了解其应用领域和实际应用情况,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科学思维能力。

5.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小结,思考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以及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等,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

六、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对磁生电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物演示和实验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且深入理解磁生电的具体过程和机理,拓宽了学生的物理知识面。通过课堂小结,学生还能反思和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磁生电课件 篇5

《磁生电》这一节是电磁学的教学重点之一,也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电磁学知识奠定了基础。这一节书一学完,学生很容易和前面学的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混在一起。本节有2个学习目标: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知道发电机的原理;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的意思;能把交流电和直流电区分开来。教学重点是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为了突破重点,我一上课就让学生做了下面这个题目:

这个题目既可通过对比学习温故前面的'知识,又可通过图A引入本节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下面两种方法来突破重点:

1、教师做演示实验加上视频重现电磁感应实验,使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因为教师做演示实验可能有一部分学生没法观察到实验现象,而视频能弥补这一缺陷,再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因素。

2、注重对比学习,降低教学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比一: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实验电路图和电磁感应现象电路图的对比,一个有电源,一个无电源;对比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中导体运动方向和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二者变其一时感应电流的方向改变,二者同时改变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不改变;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二者变其一时感应电流的方向改变,二者同时改变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不改变。对比三: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对比。相同点:都是由转子和定子组成。不同点:一、能量转化不同,一个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另一个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二、原理不同。三、两者电路图不同。对比四:动圈式话筒和扬声器。

不足之处,讲学稿的设计不够细化。新课研究部分师生活动没有具体的体现,只是让学生填本节课的重要结论,但这个结论是怎样来的,没有具体的过程。这也是我们物理科讲学稿的通病。下一阶段我们科组的讲学稿的编写要注意体现师生活动过程,让讲学稿的可操作性更强。

磁生电课件 篇6

磁生电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磁生电现象的产生机理和基本原理。

2.掌握磁生电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熟悉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的含义。

4.发现磁生电现象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探讨其价值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

1.磁生电现象的产生机理和基本原理。

2.磁生电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

1.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的含义。

2.磁生电现象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探讨其价值和作用。

四、教学内容

1.磁生电现象的产生机理和基本原理

磁生电现象是指在磁场中,导体中的自由电子沿磁力线运动时,会受到磁力作用,产生电动势的现象。产生电动势的原因是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在受到磁力作用时,将产生运动电势,这个电势即为磁生电势。

2.磁生电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磁生电实验是通过将导体放置在磁场中,利用磁生电现象来产生电动势。磁生电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下:

(1)选用合适的磁场和导体材料;

(2)调整磁场和导体的位置,使其受到充分的磁场作用;

(3)连接电路,测量电动势和电流的大小。

3.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的含义

磁感应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磁通量。磁通量是指通过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面积的磁力线数量。

4.磁生电现象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探讨其价值和作用

磁生电现象在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如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

电动机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磁生电现象来产生转矩,使得电动机的转子能够旋转。

发电机是一种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其基本原理也是利用磁生电现象来产生电动势,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变压器是一种根据磁生电现象来调节电压的设备。通过将交流电通过铁芯绕制的一系列线圈上,利用磁生电现象来调节输入和输出的电压。

五、教学方法

采用“导引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实验演示,通过讲解原理并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磁生电现象的机理和基本原理,掌握磁生电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熟悉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的含义,以及磁生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

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对磁生电现象的理解程度、对实验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对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的理解程度、对磁生电现象在生活中应用的探讨程度等。通过实验报告和教师评价来进行考核和评价。

七、教学资源

1.教师准备:电源、磁铁、铜线、毫伏表、电流表、万用表、实验报告模板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电脑、笔记本、参考书籍等。

磁生电课件 篇7

磁生电的教学主题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磁生电的基本原理和实验现象。

2. 了解电磁感应定律的规律性及其数学表达式。

3. 掌握电磁感应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4.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电磁感应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2. 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1. 磁生电的基本原理和实验现象。

磁生电是指在磁场作用下,导体内部会产生电动势的现象。这个现象是基于电磁感应定律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个现象。例如:让学生用实验装置观察磁铁在铜圆环附近的运动情况,学生会发现,当磁铁接近铜圆环时,电流表会产生电流;当磁铁离开铜圆环时,电流表也会产生电流。这就是磁生电的实验现象。

2. 电磁感应定律的规律性及其数学表达式。

电磁感应定律是电磁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定律之一。它规定了当一个磁通量在一个导体中改变时,导体内部会产生电动势。公式表达式为:ε=-ΔΦ/Δt。其中,ε表示电动势,ΔΦ表示磁通量的改变量,Δt表示时间的改变量。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演示这个公式的运用,让学生掌握电磁感应定律的规律性。

3. 电磁感应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来让学生掌握电磁感应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例如:让学生使用一个铜棒并将其放入一个磁场中。然后,教师可以在磁场中切换磁场的强度,并让学生测量电流的大小。在进行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技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四、教学手段

1. 电磁感应实验装置。

2. 电磁感应定律的公式。

3. 磁铁、铜圆环和电流表。

4. 计算机和数据处理软件等。

五、教学过程

1. 讲授电磁感应定律的基本知识。包括磁生电的基本原理和实验现象,电磁感应定律的规律性及其数学表达式等。

2. 进行电磁感应实验的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电磁感应实验装置,并掌握实验中的数据处理技巧。

3. 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和数据处理软件等工具来处理数据,并分析电磁感应实验的结果。

4. 讲解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实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电磁感应定律来分析一些现实中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六、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对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和掌握,教师需要注意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关注学生的实验成果,并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

2. 在磁生电实验中,学生需要结合现实中的场景来进行实验分析,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电磁感应定律的规律性。

3. 教师还需要注重磁生电的应用实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电磁感应定律在现实中的应用情况。

磁生电课件11篇


小编特意整理了有关“磁生电课件”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查看。对于需要的同志们,不妨来这里一瞧。老师们在新学期开学之前务必要将教案和课件准备妥当,现在开始准备教案和课件依然是时候。教案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至关重要。

磁生电课件(篇1)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得出通电导线、通电线圈与指南针偏转的内在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通电后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每组:1号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3根、指南针、绕好的线圈、实验记录单。

1、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随丹麦科学家奥斯特经历一次伟大的科学发现之旅。184月,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了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今天老师要复原奥斯特当年的这个实验,看一看我们的同学能不能像奥斯特一样发现这个奇怪的现象?

3、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4、谈话:当时的奥斯特跟我们一样,他无意间把一条非常细的导线放在了一个用玻璃罩罩着的小磁针上方,接通电源的瞬间,发现磁针跳动了一下。这一跳,由于偏转角度很小,而且不怎么规则,并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但奥斯特的脑中却产生了一大堆问题。

5、你现在头脑中是不是也有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6、交流讨论学生想到的问题。主要解决“是什么原因使小磁针发生了偏转?”讨论明确电产生了磁,使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板书课题) 7、谈话:当时奥斯特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摆动后,又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做了许多次实验,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发现。他到底又发现了一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亲自来体验一下?

实验指导:

◆改变电流方向,小磁针有什么变化?

首先需要一个点亮小灯泡的基本电路(师出示),试一试小灯泡能不能亮? 将指南针水平放在桌面上,等指南针静止后把电路中的一根导线拉直轻轻放在指南针的上方,与小磁针保持平行。(注意尽量不要碰到小磁针)

◆导线与小磁针形成的夹角会影响偏转的角度吗?

2、温馨提示:

●分工合作,两位同学拉导线,一位同学负责开关,观察到小磁针变化了马上断开电源。

●及时记录实验现象,不拖拉。

●实验时间大约8分钟。

●实验完成后赶紧分析现象,准备汇报。

3、生领取实验材料和记录单,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4、你们有了哪些发现,怎么解释自己的发现?

1.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当导线与小磁针平行放置时,小磁针偏转角度最大。你还有办法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更明显一些吗?请同组一起讨论一下。

预设学生的想法:A.增加电池节数; B. 短路链接电路;C.多几根(电流方向一致)导线一起靠近等

2、梳理学生的想法,明确实验方法。

A.增加电池节数就是为了增强电流强度,我们手头只有一节电池,可以用短路链接的方式达到这个目的。

B.多几根(电流方向一致)导线一起靠近,我们可以把导线绕成线圈的方法代替。

◆电路短路,小磁针偏转角度有什么变化?

◆导线绕成线圈,小磁针偏转角度有什么变化?

4、温馨提示:

●用短路做实验,一定要先断开开关,等小磁针摆放好、导线拉好之后再通电。

●分工合作,两位同学拉导线,一位同学负责开关,观察到小磁针变化了马上断开电源,做到一触即放(2秒)。

●及时记录实验现象,不拖拉。

●分析现象,准备汇报。

5、领取实验器材,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单。

6、汇报:你们有了哪些发现?试着对产生的现象进行解释。

交流明确:

增加电流强度、导线绕成线圈等方法,都能使磁针偏转的角度变大。

磁针的偏转角度与线圈的放置方式有关,线圈竖着套住指南针,磁针偏转角度最大。

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科学旅行,你收获了哪些? 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话“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细观察、勤思考,定能发现无穷的奥秘。”

磁生电课件(篇2)

磁生电课件是一种用来教授磁生电原理和应用的电子教学材料,它包括理论讲解、实验演示、习题练习等多种教学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领域的知识。

磁生电是一种电磁现象,相比于传统的电动力学,它更加高深、复杂。磁生电课件就是要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介,让学生更加形象和具体地理解磁生电的本质和规律。

在磁生电课件中,通常会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理论讲解

理论讲解是磁生电课件的核心,它通过文字、图表、动画等多种形式,对磁生电原理、磁场、电场等相关概念进行详细讲解。理论讲解非常直观和生动,可以让学生清晰地了解磁生电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实验演示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磁生电的应用,磁生电课件通常也包含实验演示部分。通过实验演示,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磁生电现象的发生和变化,更加生动和形象地理解磁生电原理。

3. 习题练习

磁生电课件还包含了各种习题练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巩固和练习。习题练习涵盖了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题目,既有基础练习,又有应用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磁生电的理论和应用。

总之,磁生电课件是一种极具教学价值的教育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磁生电的相关概念和规律。通过磁生电课件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应用磁生电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磁生电课件(篇3)

目标:

1、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了解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物理特性。

2、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准备:

1、磁铁、小铁钉、曲别针、啤酒瓶盖、塑料积木、木块、纸、布、硬币、石块等。

2、多媒体课件滑动的小兔。

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放课件,出示磁铁,认识磁铁

2、出示滑动的小兔,猜一猜,小兔为什么能在纸盒上滑来滑去?

演示小兔在纸盒上滑动,激发幼儿好奇心。

教师:这是怎么回事?小兔怎么会滑动呢?给幼儿充分自由发言的时间。

3、教师展示出磁铁,如果我们换成别的来看看小兔还会滑动吗?

(二)基本部分

1、小兔想和我们中一班的小朋友交朋友,你们愿意吗?那好,小兔要请它的好朋友们去它家做客,它给小朋友们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你们可以自由玩一玩,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2、幼儿自由摆弄物品,启发幼儿发现磁铁可以吸东西。

教师:现在请你们把发现的告诉大家。

3、教师:刚才小朋友发现有的东西能吸起来,有的吸不起来,现在请你们再玩一玩。把磁铁吸起来的物品放在一个盘子里,把不能吸起来的放在另一个盘子里。

4、填写观察记录表提问:请你们说说,哪些东西可以吸起来?来.源教.案网,并在记录表中打,不能吸起来的打.

吸起来的东西是用什么做成的?(铁制品)哪些东西吸不起来?它们是不是铁做成的?

5、教师小结:磁铁的好朋友是铁制品。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今天天气真好,想和教师一起去钓鱼吗?拿上我们的小鱼竿钓鱼去喽!哇,小朋友都钓到了鱼,你们真棒,天色不早了,拿起小鱼我们回家吧!

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乐于参与,积极发现。简单而有平常的活动准备,又为幼儿提供了全面探索的机会。简单容易的记录过程更适合幼儿的操作能力。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依据幼儿的需求设计了置疑、猜测、验证、交流等各个环节,让孩子们在每个环节中对磁。铁特性的了解层层深入,同时对记录单和实验的操作能力有很大提高。从而培养孩子乐于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孩子观察、比较、发现等科学探究能力。在活动过程中首先我引导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引导孩子发现磁铁的特性,从而让孩子了解磁铁的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特性。在科学活动中参插游戏,并辅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有趣活泼的语言,会使幼儿对活动的兴致加浓,而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也愿意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参与,从而使幼儿的听觉力、注意力、观察力得到了发展。我们认为,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将尝试精神渗透在了教育教学之中,基本遵循了先练后讲的尝试原则。让幼儿在不断尝试,不断探究,不断发现中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现象。

磁生电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磁生电的原理,能说出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2.通过小组实验,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物理实验。

3.通过进行小组实验,感受物理实验的科学严谨,增强团队之间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磁生电的原理。

【难点】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向学生出示摇摇亮的教具,通过摇动教具,LED灯会交替发光。通过对教具进行电和磁的简单分析,并结合前面学习过的电生磁现象,引导学生回答磁和电之间有关系,顺势引出课题磁生电。

【意图:通过LED灯交替发光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电与磁之间的联系,从而对磁生电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再通过学生自己猜想磁和电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接下来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磁生电】。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对教具进行动态分析,磁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产生电?

学生猜想:可能与导体和磁感线有关。

提供器材:磁钢若干、导体、灵敏电流计,导线若干。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探究导体和磁感线之间的关系?

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得出导体运动方向可能与磁感线平行、垂直、相割。

根据猜想,请同学进行设计实验,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并连接电路。

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1.将两个磁钢正负极相对,且固定,将导体静止在磁感线中,观察电流计的指针变化。

2.在1的情况下,增加磁钢数目,导体依然静止,观察电流计的指针变化。

3.在1的情况下,将导体与磁感线进行平行、垂直和相割,记录电流计的指针变化。

4.在3的情况下,将两个磁钢改变距离,导体与磁感线进行平行、垂直和相割,记录电流计的指针变化。

根据实验结果,由学生得出在什么情况下,磁可以产生电?

结论:闭合电路中,导体与磁感线进行切割时能产生电流。

由此引出电磁感应和感应电流的定义。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列举我们生活中磁生电的例子。

【意图: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整理学到的知识。

作业:对比之前学习的电生磁,比较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板书设计

磁生电课件(篇5)

磁生电的教案主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物质和能量的认识也不断进步。作为物质和能量基本交互作用的电磁现象,磁生电已成为中学物理课程中必学的内容。本教案的主题即为“磁生电”,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磁生电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磁生电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安培定律、楞次定律的应用方法,了解电磁感应的实际应用;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电磁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科学探究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增强探究和创新精神,加强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热爱生命和崇尚科学的情感。

2.教学内容

2.1 磁生电的基本概念

电磁感应的概念及现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2 磁生电的原理

磁场与运动的关系;安培定律的原理及应用;楞次定律的原理及应用。

2.3 磁生电的应用

电磁感应实际应用:电动车辆、风力发电、变压器等。

3.教学重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掌握安培定律和楞次定律的应用方法;

(3)了解电磁感应的实际应用。

3.2 教学难点

(1)理解磁场与运动的关系;

(2)掌握安培定律和楞次定律的应用原理。

4.教学方法

4.1 案例教学法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的实际应用和意义,增加学生兴趣和参与度。

4.2 实验教学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4.3 课堂讨论法

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安培定律和楞次定律的应用方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教学过程设计

5.1 激发兴趣(5分钟)

通过灵活多样的科学教育手段,如展示精美图片、演示简单实验、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磁生电的基本概念和现象,为下一步的知识探究打下基础。

5.2 知识掌握(30分钟)

讲解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安培定律和楞次定律的应用方法,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的实际应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5.3 实验探究(50分钟)

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设计实验内容如下:

实验一:利用电动势计测磁感应强度。

实验二:将一绕有导体圆环放入一个与环面平行的磁场中,测定环内感生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三:制作简易发电机,理解电磁感应的实际应用。

5.4 知识总结(10分钟)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知识,加深对磁生电的理解。

5.5 课后作业

自学《磁感转换为电能的应用》知识点,做相关习题。

6.教学反思

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但由于磁生电的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对师生的要求较高,需要通过旁征博引、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原理,从而真正做到“理解、掌握、应用”。

磁生电课件(篇6)

本节课为八年级物理(下册)的一节课,电流的磁效应是学习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确信电流及其周围的磁场是同时存在的而密不可分的。为了要说明这个问题,在做奥斯特实验的时候,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把小磁针放在直导线附近,通过观察导线通电时和断电时小磁针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初步认识电与磁之间存在某种的关系。

(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相似;

(1)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关系;

(2)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1)通过奥斯特实验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2)由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特点进一步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1)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

导线、学生电源(电池组)、开关、螺线管、电磁铁、小磁针等。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观察提问、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

磁生电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

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和掌握一种基本的电磁现象——磁生电,并且了解其应用领域和实际应用情况,探究其机理和原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物理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磁生电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了解磁生电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

3.进行实物演示和实验操作,深入理解磁生电的具体过程和机理;

4.通过磁生电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物理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

1.磁生电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磁生电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

3.实物演示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通过教师系统化地讲解、演示、引导学生学习磁生电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实验等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思考、发现和创新能力;

3.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加深对磁生电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引言(5分钟):通过网络或实物对磁生电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磁生电原理(10分钟):

磁生电是指导线在磁场中运动时,感应出电动势的现象。当导线、线圈等导电体移动或在磁场中发生变化时,由于磁通量的变化会在导体中感应出电动势,这种导致电动势产生的现象称为感应电势现象。

3.探究磁生电的应用(10分钟):

磁生电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如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等,这些应用都是通过磁生电现象实现的。

4.实物演示和实验操作(50分钟):

选择不同规格的磁棒和铜线,利用手动发电机实现铜线在磁场中的运动,通过示波器、电流表、电压表等多种测量仪器进行实验观察,深入探究磁生电的具体过程和机理,进一步了解其应用领域和实际应用情况,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科学思维能力。

5.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小结,思考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以及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等,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

六、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对磁生电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物演示和实验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且深入理解磁生电的具体过程和机理,拓宽了学生的物理知识面。通过课堂小结,学生还能反思和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磁生电课件(篇8)

《磁生电》这一节是电磁学的教学重点之一,也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电磁学知识奠定了基础。这一节书一学完,学生很容易和前面学的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混在一起。本节有2个学习目标: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知道发电机的原理;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的意思;能把交流电和直流电区分开来。教学重点是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为了突破重点,我一上课就让学生做了下面这个题目:

这个题目既可通过对比学习温故前面的'知识,又可通过图A引入本节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下面两种方法来突破重点:

1、教师做演示实验加上视频重现电磁感应实验,使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因为教师做演示实验可能有一部分学生没法观察到实验现象,而视频能弥补这一缺陷,再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因素。

2、注重对比学习,降低教学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比一: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实验电路图和电磁感应现象电路图的对比,一个有电源,一个无电源;对比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中导体运动方向和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二者变其一时感应电流的方向改变,二者同时改变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不改变;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二者变其一时感应电流的方向改变,二者同时改变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不改变。对比三: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对比。相同点:都是由转子和定子组成。不同点:一、能量转化不同,一个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另一个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二、原理不同。三、两者电路图不同。对比四:动圈式话筒和扬声器。

不足之处,讲学稿的设计不够细化。新课研究部分师生活动没有具体的体现,只是让学生填本节课的重要结论,但这个结论是怎样来的,没有具体的过程。这也是我们物理科讲学稿的通病。下一阶段我们科组的讲学稿的编写要注意体现师生活动过程,让讲学稿的可操作性更强。

磁生电课件(篇9)

电流的磁效应;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电流的磁效应是学习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认识到电流及其周围的磁场是同时存在而密不可分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在做奥斯特实验的时候,要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把小磁针放在直导线附近,通过观察导线通电时和断电时小磁针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初步认识电与磁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本节的重点之一,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探究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方法,再在师生相互交流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得出安培定则。

学生已研究了简单的磁现象,知道了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磁场是有方向性的,并且能使放入其中的磁针发生偏转;对条形磁铁的磁场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通电螺线管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并总结得出简单的判断方法。

(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3)会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或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1)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2)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通过奥斯特的图片、事迹介绍,感悟奥斯特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通过体验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形成乐于探索自然界奥秘的习惯。

教具准备:电脑平台、实物投影仪、学生电源、螺线管演示器、小铁钉、长直导线一根、干电池3节(带电池座)、小磁针4个、导线若干、多媒体、铁屑、纸杯(内装9V电池、小电磁铁组成的电路)。

学具准备:铁钉、铅笔(或木筷)、铁屑一小包、小磁针四个、长直导线一段、干电池三节(带电池座)、塑料圆筒一个、导线若干。(分12个学习小组)

魔术引入课题──探究奥斯特实验──介绍奥斯特实验,对学生进行物理史教育──由现象设疑,如何增强通电导体的磁场──学生探究活动:缠绕螺线管──学生探究活动:检验螺线管通电后产生磁场──学生探究活动:探究螺线管的磁场分布──学生探究活动:探究改变螺线管磁场的方法──师生探讨得出安培定则、学生课堂练习、知识回顾、布置作业。

教师: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纸盒吸铁,然后提问学生:此盒中可能是什么?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断开开关,再去接触铁屑,由不能吸引铁屑引起学生思维冲突,此时教师将纸盒打开,让学生明白,刚才产生的磁可能跟电有关。

二、探究新课,释疑解惑(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相关知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回答:看他能否吸引铁屑。利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来检验。

教师:一个电池能吸引铁屑吗?我们怎样做才有可能产生磁呢?

学生回答:要有电流……要形成一个电路,电路闭合才有电流。

教师: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检验你的猜想?

学生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向全班交流。

过渡: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早在18丹麦伟大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就发现了电和磁之间是有联系的,他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吧!

教师提问:看了这个实验后,大家觉得与我们刚才做的实验相比,有哪些不同吗?

视频中的小磁针偏转的角度那么大,而我们实验的时候却那么小,可能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在实验中利用短路获得较强的电流来增加磁性。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增强通电导体的磁场呢?

设置问题过渡: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把导线弯成各种形状,发现把导线绕成一圈一圈的螺线管状,磁场就会强得多,这样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就大,下面我们也来制作一个螺线管,怎样做呢?

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制作两个螺线管,为了缠绕方便,请大家一个缠绕在铅笔上,一个缠绕在铁钉上,比一比,看谁绕得即快又好。

教师:很好,大部分同学都非常成功地绕好了螺线管,下面请每个小组给螺线管通电,然后去吸引铁屑,看哪一个螺线管吸引的铁屑最多。

学生实验。教师巡查,不能吸引的小组讨论解决,可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忙(通过吸引铁屑的多少让学生内心明了用铁钉的.实际意义)。

教师设问:刚才同学们的探究已经证实了通电螺线管能产生磁场,它的磁场以前研究的哪种磁体的磁场相似?说出你的猜想及猜想的依据。

学生回答。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它的磁场分布情况呢?(教师播放幻灯片,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判定办法。)

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教材图示进行实验并在圆圈中画出小磁针,把小磁针的N级涂黑。

教师将用铁屑做的演示螺线管磁场的分布投影到银幕上并播放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对比图,引导学生分析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形状。即: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引导学生思考:在电路不变的情况下,将螺线管掉头,看看螺线管中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

教师:我们知道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判定的方法呢?(出示投影),下面请大家看画面中蚂蚁和猴子是怎么说的,我们能否受到某种启示呢?

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如果我们自己沿着电流方向走,北极在哪一边?你能用右手来概括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规律吗?

教师:伟大的物理学家安培通过实践发现在我们的右手上找到了规律,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总结的规律规定为安培定则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并教会学生安培定则歌: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顺着电流转,拇指指向N极端。出示投影,让学生熟记安培定则歌。

学生练习:将长直铝导线缠绕在黑色的胶管上,假设电流从螺线管的左流入右流出,应该怎样判断?如果电流从螺线管的右边流入左边流出呢?再改变螺线管的缠绕方向试试看?

教师投影,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三、交流小结、随堂练习、总结评估(帮助巩固知识,让物理走向应用、走向社会)

1.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新的体会。

2.布置作业:

(2)知识拓展:研究你家或附近住宅楼的电动门是如何工作的,主要靠什么控制门锁。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通电螺线管在生活中的应用。

(3)走进生活:研究牵牛花、菜豆的茎缠绕的方向与生长的方向之间的关系。观察葡萄、丝瓜的卷须的缠绕方向与生长的方向之间的关系。看看与我们研究的磁场与电流方向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

1.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2.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2.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也发生改变。

3.安培定则歌──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顺着电流转,拇指指向N极端。

磁生电课件(篇10)

本课内容为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的起始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性。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伏笔。通过两个活动以及教师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经历发现现象,联系已有的知识对现象作出合理的假设或推测,通过实验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的过程。要帮助学生真正建构电流产生磁性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得出通电导线、通电线圈与指南针偏转的内在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通电后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这种现象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电池盒,电池、导线、小灯泡、小灯座、开关、指南针、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小组实验材料一份、课件、磁铁、铁、指南针。

1.不碰指南针你能使小磁针转动起来吗? 为什么小磁针会发生转动?

1、除了上面的磁铁和铁,有没有其它什么方法不碰指南针也让指针发生偏转?

2、请学生回忆四年级的知识点亮小灯泡,并用老师给的材料完成点亮小灯泡。

3、学生按要求做通电导线能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

操作:将指南针水平放在桌子上,等磁针静止后,把我们刚才电路中的一根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注意与磁针方向完全一致。

②接通电路后,小磁针有什么变化?

③断开电路(打开开关)后,小磁针又会有什么变化?

④试试将导线放在不同的地方,小磁针有什么不同?

4、交流并分析小磁针偏转现象产生的原因。

5、小结:通电导线能产生磁性。这一发现使孤立的电和磁联系起来了。(引出课题,板书电和磁)

1、通电导线的现象没有磁铁一样的明显,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现象更加明显。

2、通过增加电池来增大电流,观察现象。

1、刚才我们做了通电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实验,但是现象不够明显,你有办法让现象更明显吗?

2、介绍短路:用导线直接连接电池的正负极。电路中的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出来,经导线直接流回电池的负极。(教师投影下演示,利用短路使得小磁针偏转角度增大)

3、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电路短路,电流很强,电池会很快发热。所以只能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长。

4、小结:短路能使实验效果更明显,证明我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

1、有没有既能现象明显,又能不是短路的,介绍奥斯特的惊人发现。

2、你打算怎样利用绕好的线圈,使得小磁针的偏转角度更大?(其他材料可从已经发下来的材料中选择。)小组讨论并汇报

试试线圈的各种放法,怎么放置小磁针偏转的角度最大?(提示:线圈在上方下方左边右边、平放竖起、指南针套在线圈里面等)。

4、小组汇报交流。

5、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将导线做成线圈,套住指南针竖着放,小磁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1、老师出示一个电路,但小灯泡不亮,问学生为什么。(学生回答电池没有电了)

拿出电池,问学生们这节电池是不是一点电都没有了呢?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检测一下吗?

3、收获不少呀,利用电流产生磁性应用很广,例如电磁铁、电磁选矿机、小马达等,我们今后将继续学习。

磁生电课件(篇11)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观察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经历观察磁现象、总结类比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规律,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使学生在经历分析、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乐趣。

三、学生情况分析

电流的磁效应是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全新的知识。奥斯特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由于器材的限制,教师可以演示通电螺线管的实验,让学生讨论描绘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形态,也能达到学生探究的目的。

直接要求学生按课本62也的图93—2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并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实验开始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马上进入课程学习的状态。

教师归纳此现象为电流的磁效应。介绍奥斯特实验的由来和重大意义。

1介绍螺线管的由来。

2演示实验:把小磁针均匀的分布在通电螺线管的周围。把通电后小磁针的指向投影出来,让学生把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用磁感线描绘出来。

提问:描绘出来的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什么磁体的磁场相似?

3提问:竟然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它的磁场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播放多媒体奥斯特实验)

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4为了能方便的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安培发明了安培定则。逐步讲解安培定则的使用方法

学生发言:导线通电后,小磁针发生偏转,把电池正负极对调后,小磁针偏转的方向改变。

学生发言:导电导线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学生归纳: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绕线方向有关。

通过实验现象,归纳结论是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技能,让学生亲身体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描绘图像的能力,以及通过图像的分析、比较、归纳出结论的能力。

鼓励学生敢于猜想,同时学会做出有根据的猜想。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绕线方向有关。

2判断方法:

"磁生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