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忏悔录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4.26

最新忏悔录观后感热门7篇。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忏悔录观后感热门7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忏悔录观后感【篇1】

合上卢梭的【忏悔录】,我不禁掩卷叹息。从日内瓦到圣彼得岛,卢梭一生仿佛都在进行着一次死亡才能结束的旅行,傅塞城、昂西、都灵、里昂、尚贝里……他在二十五岁以前的经历几乎可以与平常人的一生相当。

肉一体的流一浪一往往来源于一精一神的躁动,卢梭更是如此,这颗温柔、善良而又充满热情的心,几乎无时不刻不向往着奇遇,也许让他流一浪一,也有命运的安排,但真正最后促使他流一浪一而不是忍耐的,却是因为他的一精一神对现实的叛逆〔毕竟,他的许多同伴在同样的情况下选择了继续忍受〕,为了摆脱师傅的折磨,他义无返顾地选择了逃跑,为了与巴克勒的友情,他抛弃了就在眼前的富贵前程,选择了与好友一起流一浪一,直到与巴克勒告别,再次回到华伦夫人身边,他才真正安定下来,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颗与自己同样高贵的心,然而,在历经波折之后,他发现自己在华伦夫人心中的地位已经被取代,在失望、忧虑和幻想的同时作用下,卢梭再一次地选择了流一浪一……

是不是所有的流一浪一都是为了寻觅一个归宿?我只能说:“不知道,但卢梭的流一浪一——在我看来——是的。”他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甚至沉溺幻想。他说:“我始终是一个一爱一好孤独的人,乍看起来,这种一性一格显然是极端恨世的,十分一陰一郁的,然而实际上,它是一颗充满热情的心、善良、温和亲切的心产生出来的,而这颗心,由于找不到和它相似的心,就不得不耽于幻想了。”他的一生充满苦难,他把自己的出生视为苦难的开端,他享受过的短暂幸福只给他留下了会令他泪流满面的回忆。幻想与现实的差距越大,苦难越是刻骨铭心,正如【新一爱一洛伊丝】中圣普乐的自述:“多情的心,是上天赐予的危险的礼物,谁接受了这件礼物,谁就注定要在这世上遭受苦难和折磨。”

不如归去,可是,归去何方?华伦夫人抛弃了他,半个欧洲放逐了他,曾并肩作战的百科全书派与他决裂。卢梭追求的,是至真至纯的美,为此,他不愿做任何妥协,这注定了他不断地追寻,又不断地被放逐。这种绝对纯真的美,大概就是卢梭梦中的归宿吧,而在今天,它又何尝不是现代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信息社会不仅杜绝了肉一体流一浪一的可能一性一,也日益消除着一精一神叛逆的可能一性一。”而卢梭,却以他惊人的坦诚和细腻感一性一的笔调,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让处在纷繁忙碌中的人仿佛在灯火阑珊处遇见了静静等候的知己,向自己讲述着那些“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故事。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份“流一浪一情结”,即使在紧张忙碌的白天里,疲倦让我们暂时忘却了它,但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我们那偶尔失眠的心灵难道不会泛起一丝一毫的惆怅与焦虑吗?

可能只有在这时,我们才能想起让-雅克·卢梭,与他一起开始一段心灵深处的流一浪一……

忏悔录观后感【篇2】

第一次读卢梭的《忏悔录》,当时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伟人应该是完人,没有一点暇癖。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第二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该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

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己写还是请别人写,真正写出自己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其实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并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样拿自己那点隐私来吸引读者。更多的应该是对读者、为后人有教益的功过是非、经验教训。一个人在几十年的经历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难说是笔直的,一点弯度也没有。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看你有没有卢梭的那种自我剖析的觉悟。敢不敢象卢梭那样揭露自己的伤疤,对自己的功过是非有没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周总理生前曾说过: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翻译者刘思慕在《歌德自传》译者新序中说: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沥,是《歌德自传》的第一个特点而这些伟大的、著名的人物,敢于披露和承认自己的缺点,并没有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威望,后人不是同样敬重他们吗?

我和许多的普通人似乎没有写自传出一本书的资格或兴趣。不过活着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写自己的历史。因而,在这个文化浮躁的时代,我不合时宜地重读了《忏悔录》,发一点愚不可及的感受。

忏悔录观后感【篇3】

《忏悔录》是法国作家卢梭的个人传记。作者倾其思想,坦露着一颗透明的灵魂来书写他人生的点点滴滴与坎坎坷坷的。他的文字带着一股巨大的热忱引你进入他内心世界。他用自己的语言渲泻出他的渴望,他的追求;也用常人不可及的大胆表白,剖析自我人性,自我情感。

卢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运的。他刚出生,母亲便因难产而死亡,父亲由此对他又怜又恨。他的父亲伊萨克与他母亲苏萨娜自小青梅竹马,感情笃深。父亲自失去爱妻后,每每从他的身上找寻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拥抱幼小的他而泪眼朦胧。父亲几乎把全部的爱给予了他。这位身为宫廷钟表匠的父亲,不仅有英俊的外表和过人的手艺,还特别喜欢读书。在卢梭五、六岁时,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书全部拿出,拣出书来一段段读给卢梭听,然后轮流阅读,直到夜晚,通宵达旦的看书。父亲用这种方式忘却丧偶之痛,无意中给卢梭营造出一个读书的环境,以至于童年的卢梭到了无书不能眠的地步。父亲以读书为游戏打发时日的作法,给卢梭早期心灵注入了知识的芳香,这种无为而治也催发他心智过早的比别的小孩成熟。他的姑姑十分爱好音乐,这又让他多了一种喜好。也许秉承了他母亲的温柔与聪慧,加上他父亲与姑姑的无比关爱,卢梭自小性情温和,很逗大人喜欢。

读到一些细腻而深刻的情节,感受他成长中的开心与苦恼,一个鲜活、丰满的卢梭形象跃然出纸而呈现在你眼前,是那样的真切、朴实而又厚深。谈到卢梭不能不提到华伦夫人。如果没有这个杰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养和经济支持,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位卢梭。他在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并写作。年长卢梭11岁的华伦夫人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她很年轻的时候就结了婚,婚姻并不美满。风姿绰约的华伦夫人是一个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卢梭的庇护人、老师、情人及知心的朋友。

忏悔录观后感【篇4】

读《忏悔录》读后感800字: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将这本书看完,其中由于课程和时间的原因,间隔的时间比较多,所以现在只能模糊的记得大概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这本书是卢梭自身经历的一种回顾,类似于一种自述,讲述了卢梭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历。卢梭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家庭,母亲因为他的出生而死亡,在他年幼时父亲也因为与人发生争执离开了日内瓦,后来跟着他的姑母(舅母)生活,接受过一定的教育。他学过雕刻,在宫廷当过差(为国王进行土地登记工作),当过音乐家庭教师,写过剧本,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见解,也是一个作家和教育家,有诸多情史,在上流社会之间游走,有过辉煌多金的时刻,也睡过公园的长板,朋友众多。

以前读《社会契约论》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一个绝对的自由主义者,主张一种平等的自由。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深切的感受到这种思想。当他学雕刻觉得不适合自己时,会选择毅然地离开出去流浪;当他在宫廷当差时,认为这种工作过于呆板束缚了自己的自由,就辞掉这份工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作曲;当他的曲子获得国王的赞赏邀请他到宫廷就职时,他选择了拒绝。这种对自己的向往已经融入他的骨子里,成为他的一种品格,就算明天吃不上饭,没有睡觉的地方,他依旧会选择去远方。

在我看来,这种理想主义者是很值得敬佩的,至少我没有这样的勇气去践行自己的想法,会迫于生活的无奈不得不做一些事。想到一句话,每个女生心里都住着一个三毛,渴望独立与自由,但现实世界中的三毛太少,所以她制存在于大多数女性的心里。同时我感叹于卢梭的才华,在音乐、哲学、教育方面都有研究,并非现在的“术业有专攻”,而是在各方面都要涉及。

其次,作为一本自述,他并非只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同时也揭露了自身以及人性的特点。他与很多夫人产生过暧昧,毫无掩饰的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意,曾经同华伦夫人同居,依靠华伦夫人的包养活下去。她与戴莱斯交往时,与妓女在一起过,当戴莱斯怀孕后,与其他女子暧昧不断,将自己的子女抛弃,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抚养他们长大,孤儿院能给与他们更好的教育,他也会嫉妒,也会有贪婪。读后感·这些对于自身阴暗面的记录,是我所感叹的。人们可能会反思自己一生的行为,但很少有人能将自己的这些方面描写的如此详细并让世界所知,因为人本性就是青睐于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优点,隐藏缺点,从而受到别人的喜爱与尊重。至少现在的我是万万做不到的。

看完这本书,对卢梭的了解进了一步,心里想法很多却无从下笔,阅读总结能力有待提高。希望自己能够抽出时间再阅读这本书,有进一步的感触,也希望下周的读书笔记提升记录价值。

忏悔录观后感【篇5】

我拿到的这个版本没有附录书中提到的,卢梭本人提供的大量书信和文献资料,即使如此,读这本书是个困难的过程,从头至尾,我几乎处处感受阅读过程中进行着与一个诡异头脑的较量。这种较量很难称之为愉悦。在读到第二百页的时候我本来想扔了它,幸亏又咬了咬牙,才没错过对我非常有用的第一部的结束部分,和第二部的开头部分。

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革命的开始,卢梭本人说“这是一幅仅有的,也许是永远不会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实形象及其全部事实确切无误的描绘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却不是这样,我觉得卢梭所说的真诚,只是对于自己辩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诚。并不是出于对真实的真诚。甚至不是对内心的真诚。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应该是离大革命前的法国太遥远了,不了解其历史面貌和社会阶层,读这本书没有多少带入感。《忏悔录》的上下两部,我完全可以当成两部不同的书,上部要稍微有趣一些,讲述了卢梭从一个钟表匠的儿子,到流浪汉,四处寻求贵族保护和生计,后受华伦夫人的庇护。读到其中一些游历四方、接触各阶层人士的经历令人兴奋。但深受后现代文学艺术影响的人对其中的文学意味实在没什么兴趣,事实上,为了叙述上的平均,卢梭压缩了其优雅的文笔,或者文字中那种遥远的贵族腔调和我的气质没什么共同之处,读起来没劲儿。还有描写自己对华伦夫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充沛的情欲,情感太过泛滥。

下半部分出现的众多例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思想泰斗,但由于是自传,卢梭只是依据自身立场判断他人。并且站在他的高度上,他笔下的这些人物似乎也没有复杂的人性。甚至也没有进行什么描写,基本上是事件的记录,所以汉译本中要是去掉书信往来的附件,是太大的损失。与百科全书派的决裂。卢梭反复讲述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产生芥蒂的事件经过。但整个读完还是能感觉到他们本质还存在着重大原则的分歧。

第一次见到一个作者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己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所有的贵族保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因为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说服我。

譬如与狄德罗决裂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狄德罗新书里有一句话貌似影射了隐士生活的不正确,冒犯了正在退隐庐隐居的他。卢梭为此在书中开始了对狄德罗的批评。直至后来彻底决裂,提到退隐庐,是由卢梭的另一位保护人埃皮奈夫人送给他的,当然到后来,跟这位夫人,他也因为些琐事绝交了,Orz

卢梭在退隐庐前后的生活极为重要,奠定了一个最伟大思想家的基础,他在这里写出了《爱弥儿或论教育》《社会经济学》和《感性伦理学》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而他自己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却被不愿意承担抚养义务的他分别送进了疗养院,并且他对此事的忏悔(如果算有的话),一笔带过,“既然是时髦的做法”“没见过面得孩子谈不上父爱”。对于泰雷兹,他也一直认为根本没有爱情,并且有一段冗长而诡异的自我解释,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与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决裂,好像也与卢梭的喜欢诛心和自尊心过强的性格有关。这或许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许只是一个无私追求公理和正义的伟大灵魂的自私一面。通过忏悔录评价卢梭的为人意义不大,因为他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大致意思是对于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上下部结合处的那些段落,卢梭详细记录了自己自学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学习基本上是和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偶尔的交谈,加上如饥似渴、不加选择的阅读,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体系的知识和蹩脚的学习方法。但是通过在乡间居住的几个月,他用理智的自学完成了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锻炼了独特而强大的思辨能力。这一段非常有用处,要是对整本书没兴趣,也应该把着两页抽出来反复看看,确实很有帮助。卢梭本人从对音乐、植物学、物理、文学等各种杂七杂八的爱好转为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等会要还回去,鉴于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摸到门路,个人感受和通常对于本书形成的定论大有出入。我决定买一本以后慢慢翻看。不过我已经确定,在文学方面,想完全再现经验的真实的努力不仅会失败,做到了也没意思。

忏悔录观后感【篇6】

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为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自我。记忆和期待的意义就在于,只有通过记忆和期待,人才能实现这一双重的寻找。实际上,这双重的寻找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系。这不仅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认识到人和上帝的关系,才能理解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忏悔录》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寻找上帝的形象。

如何寻找?既是通过记忆,也是通过期待。奥古斯丁对自我的记忆,不仅追溯到常人无法记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我是否存在,存在于何处的问题,而且通过对生平的追忆,奥古斯丁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自己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恶的两股力量作为对立的意志在他心灵内部的长期争斗。他认为,从婴儿时期开始,人就充满了罪性,终其一生都无法彻底摆脱;然而同样真实存在的,是一种不断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诫命生活,同自己的罪性斗争。对生平的记忆,就是为了不断确认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量;而记忆不仅要追溯到生命的初始,甚至要越过生命,往生命之前无限延伸,就是因为这股力量最终来自先于一切生命的上帝。其实,这股向善的力量就是内在于心灵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创造人的初始所赋予人的恩赐。在《忏悔录》的每一章开始叙述或者讨论之前,以及在全书行文的各处,都充满了奥古斯丁对《诗篇》的引用。布朗(PeterBrown)在他撰写的传记《希波的奥古斯丁》中指出,《诗篇》的祈祷语言,是奥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够表达他写作《忏悔录》的深沉动机的唯一语言。而祈祷语言所呈现的正是一种期待的姿态。奥古斯丁的记忆和忏悔,始终处在一种朝向上帝、朝向永恒幸福的期待的指引之下;《忏悔录》的全部写作,都在这种期待中获取力量。属尘世的记忆和期待之所以显得虚无,是因为所记忆和所期待的,顶多是短暂而相对的善好;更不用说,如果记忆和期待的对象是罪的快感给心灵留下的影像,那么人将在时间中彻底沉沦,无法摆脱罪的习惯对心灵的桎梏。但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却不同,因为这时记忆和期待的对象乃是最为真实的存在上帝。上帝是比人的心灵更加内在的本质,是比人的自我更加真实的自我。在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把时间中的人和永恒的上帝联系起来。在对永恒上帝的记忆和期待中写作《忏悔录》的奥古斯丁,虽然仍然处于时间之中,但是他难道不是真正幸福的吗?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不幸的根源在于失去上帝和自我,幸福的关键在于重新获得上帝和自我,而这又以理解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为前提。记忆和期待之所以能够指向幸福的实现,就是因为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是自我和上帝最为恰当的关系。记忆上帝,意味着承认上帝是先于自我的创造者;期待上帝,意味着认识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而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人的心灵是上帝的形象,拥有和上帝相似的三位一体,其中,对过去的记忆对应于人的存在,对现在的关注对应于人的理性,对未来的期待对应于人的意志或爱。人的堕落在于其三位一体朝向了错误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于他对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存在、理性和意志并不是心灵具有的三个功能,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心灵的不同描述。犯罪后的人背离上帝的后果既体现为存在于时间中的虚无处境,也体现为理性的孱弱,更体现为意志的错误追求。因为心灵的整体堕落,人的存在是悲惨的在死,人的理性无法把握时间的本质,而人的意志无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沉迷于尘世的善好甚至罪的快乐。而人的得救,则在于心灵恢复和上帝的关系,从爱尘世、爱自己转向爱上帝,从理性的骄傲变成真理面前的谦虚,而人的存在也将由时间中的虚无转变为朝向永恒的幸福。

通过正确的记忆和期待,人能够在他身上找到上帝的形象,也就是人的三位一体。而人对他的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则能够恢复他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真正的自我。和古典思想一样,奥古斯丁也要面对认识你自己的问题,然而奥古斯丁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却和古典思想迥异。苏格拉底在执行神谕后得出的结论是,人其实没有什么知识,只能带着无知之知的谦虚不断地追求智慧。事实上,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并没有正面回答自我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古典思想那里,远远没有在奥古斯丁身上这样复杂和迫切。追求智慧的无知之知,体现出人的自然在于理性,从而运用理性的爱智便是最高的生活境界。但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理性,连同人的心灵本身,都不是人的本质。人的真正本质是高于人的上帝,只有认识了上帝并理解了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人才可能真正认识他自己。幸福不在于追求智慧的理性活动,爱智的生活只有在爱上帝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通过上文对时间问题的讨论,我们已经触及奥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学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正是在于双发对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这又集中反映在双方对认识你自己这个问题的不同回应之中。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发展到古代晚期,呈现出强烈的宗教化趋势,这在普罗提诺和波菲利的思想中体现得极为明显。然而,无论怎么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坚持理性至上的原则。从根本上讲,普罗提诺的太一不过是对于最高的理性原则的宗教化表达而已;波菲利虽然诉诸各种巫术和魔法以求实现灵魂的解脱,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些非理性因素纳入其哲学体系,而是承认没有任何学说能够解救人的灵魂。与此相反的是,奥古斯丁认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义是相对的;而在堕落后的人类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极其孱弱。要想获得幸福,除非通过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记忆和期待虽然属于人的理性心灵,但是所记忆和期待的对象,却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奥古斯丁对人的三位一体的阐释中,心灵中的理性对应于时间中的现在,与能够记忆和期待上帝的其他两个位格(记忆和爱)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离上帝,导致骄傲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对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对这种背离上帝的骄傲理性的批判。奥古斯丁当然不是德尔图良那样的非理性主义者,然而理性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确实不是最高的原则,它必须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时间中的人,只有在回忆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现在才可能是幸福的。

忏悔录观后感【篇7】

先提前说一下,这还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免得看我后面写的东西被误导了。卢梭是个很感性的人,虽然他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他的才华,也不影响我觉得这个人的可爱、感性、热情、真诚还有可怜。我也并不想说如果他不怎样就不会怎样了,因为如果他没有这些,他也就成不了这个为我们写《忏悔录》的卢梭了。

早在去年学《欧洲文化入门》时就对卢梭有了很深的印象,书上的名人很多,但我对卢梭及他的《社会契约论》印象最为深刻(可能部门原因是里面有两个人写《社会契约论》同时他的名字发音和英国的罗素很像,为了把这些彻底区分开来,我多下了点功夫吧!嘿嘿)。最近看了卢梭的《忏悔录》,也算是浅浅地知道了这个大文豪简单而又平凡的一生吧!虽然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地简单与平凡,但是作者本人却有意将所有的事都清描淡写!打个比方吧,法国国王的岳父荷兰国王写了篇文章,他觉得其中有不妥之处,就直接写了封信给荷兰国王为其指明了,虽然他反复强调写信的时候是如何惶恐,其措辞是如何委婉,生怕得罪国王云云,但是回头想想单就他有这胆量写信就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了,何况当时他还年轻并不是十分有名。

我还在其书上摘了一点内容下来,当然他的书能摘的东西是很多的,只是我懒嘛,也就仅摘了些特别能让我引起共鸣的东西。

其开篇他就写道“万能的上帝啊!我揭去了我内心的一切伪饰,和你亲眼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无数的同类众生召唤到我跟前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缺陷而羞惭。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灵中的秘密,看谁有勇气说:‘我比这个人好!’”我是很赞成他的这种超强的自信心啦,也看到了他书中所描述的自信心的来源,但是却不能完全认同。因为这始终是他自己的主观看法,我没有听到反方意见,而他又是那么地敏感,拥有所有名作家所共有的特点:天赋过人、敏感、细腻而又容易受伤;另一原因就是这只是他那个时候的法国人,就我所知,咱们国家的古人要是写出忏悔录来,比他更好更高尚的人还是蛮多的,特别是一群爱国之士如戚继光、文天祥、岳飞、杜甫等,我就不多举了,文学水平有限,怕说多错多。当时的法国社交界还真是一个蛮奇怪的圈子,那时的名流贵妇们是流行包养情人的,而她们的丈夫们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知情的,甚至以老婆包养的情人的身份而自豪,这不光是这本书里出现的,同期的其它法国作品里也都有,我不得不说这感觉很奇怪,也很变态。可能我看的书不多,但同期的英美作品里比较少看到这样的,即使有写也相对比较隐晦,所以这也总是让我更认同英国的文化一些。

dg15.com精选阅读

忏悔录读后感


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在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忏悔录读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忏悔录读后感【篇1】

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读,看到一半差点放弃了,觉得有些无趣了。感觉奥古斯丁只是在借这本书,以剖析自己内心的方式宣扬教会,达到传教的目的。

直到坚持着看完一整本书,折返回来大略翻了一下,才又觉得并非如此。虽然全书确是在宣扬奥古斯丁对神的忏悔,对教会的皈依,但其中也不乏对共有人性的剖析与忏悔,令人警醒。

奥古斯丁于354年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城。他的父母亲都十分重视对奥古斯丁的教育,还设法筹钱送他远游求学。奥古斯丁小时在塔斯加斯提成,后在迦太基学习文法和雄辩术,二十八岁时又前往罗马、米兰。

《忏悔录》相当于奥古斯丁个人的自传,剖析个人内心的善、恶、欲望等。关于幼年时偷梨子摘梨树的行为,奥古斯丁在文中写着:为了作恶而作恶。并非是迫于穷困,也并非是想尝尝梨的滋味,只是为了偷盗而偷盗,要的也只是偷盗过程的乐趣,只是出于所谓的朋友情谊。

来到迦太基,他迷恋戏剧和雄辩术。在剧场里,他发现人们愿意观看自己都无法承受的悲惨景象并为此伤心。难道人们追求的就是眼泪和悲伤吗?可是人人不都是趋乐避苦吗?戏剧打动观众,不是促使他们帮助受苦者,而是煽动他们可怜受苦者。编剧越是让观众伤心,观众就越是喜欢他。没有人愿意过悲惨的生活。但可怜一下别人却大有乐趣,那么我们之所以喜爱观看别人的悲惨,或许就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我们便没有可以怜悯的对象。

同情和怜悯是可以的,但我们不能乐于去感到同情和悲伤。

同时,奥古斯丁还陷入了对雄辩术的狂热和对功名利碌的追逐。不仅如此,奥古斯丁还教授雄辩术,教导学生们如何狡辩,如何挽救犯罪之人的生命,与爱慕虚荣和追求谎言的人们成为一丘之貉。

此后,奥古斯丁因朋支的劝说及自己希望去一个有口皆碑的地方教书,决定前往罗马。在罗马,奥古斯丁继续教授雄辩术,在家中招收了几名学生。他厌恶学生们贪图诱惑,双手沾满肮脏的钱票铜臭味,但他也热爱着学生,把他们看作加以改良的对象,希望能引导他们热爱自己的学业胜于金钱。

在摩尼教教友们的支持下,前往米兰的申请得到批准。在米兰,奥古斯丁彻底脱离摩尼教,皈依教会。在皈依过程中,他受到了金钱、情欲等种种诱惑。其中,最为让他摇摆不定便是情欲。一方面明知上帝才是真正的能找寻真理处,一方面又舍不得俗世的诱惑,这让他大为苦恼及愧疚。在米兰,他与一个比他小两岁的女孩子订婚了,但她还要过两年方到结婚年龄。在这两年间,奥古斯丁屈服于自身的肉欲,便有了另外一个情人,在这之前他还和上一情人育有一子。或许他渴望的并非是婚姻,只是情欲罢了。不过在米兰,三十二岁的奥古斯丁还是皈依了教会,即使之前他因摇摆苦闷而放声大哭,拳打脚踢地发泄,感觉灵魂被割裂成两个部分,一在天一在地。

书,是没读透的,只是走马观花了一下罢了!许多思想与体悟也是不甚成熟的,或是还没沉下心来或是阅历不够。也许再过几年还可再看一遍,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忏悔录读后感【篇2】

捧出书来,看着一个个诉说的字眼,我仿佛看见了作者的往事,一句句朴实的语言,把整篇文章贯穿......他在向我们讲一个伟大而又平凡人的一生。

作者卢梭在书中称:我以同样的坦率讲述我的美德与罪过......完全按本来面目把自己表现出来。这本自传书,深深地吸引了我,有时感到作者在写时是那么的激动,好像每一个字都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要跳出书来说一个究竟。而有的却是那么的从容,只是在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不带任何杂念......我读出了他的真诚,不带任何掩饰。

这本书诠释了他的一生,他勇敢地揭开了那被邪恶污染的心灵,毫不吝啬地讲出了50多年的生活经历。我慢慢地拿起书,我拿起的不是一个人的一生嘛?那个风度翩翩的思想先驱的形象已经被埋没,换之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失去母亲的可怜的孩子。

阳光落进窗,洒在一行字上: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这句话显得格外突出,我反复读了好几遍,作者在准备写这本书时会是很纠结吧,他要显现出一个真实的他,一个没有克隆痕迹,原模原本的命运。一阵微风带走了我的思绪,飘零在草坪上的阳光,那么柔,像是这本书一样,好像没有了重量。我告诉自己:这就是作者的命运。一片片场景在脑海浮想,那个夏日的晚上,卢梭的影子就在远方......

当卢梭风流倜傥一生后,这本书,成为了最美的回忆。

忏悔录读后感【篇3】

“我们生来本不是为了在世上享受幸福的;灵魂与肉体,如果不是二者同时在受苦,其中必有一个在受苦,这一个的良好状态差不多总会对那一个有所不利。”——忏悔

卢梭在《忏悔录》中仅以自己的名字为人所知,并不担心自己会受到伟大思想家的影响。

这本自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卢梭去巴黎谋生时结束,讲述了他的童年和青春。卢梭诚实地叙述了他的小偷小摸恶习和他对华伦夫人的特殊感情。

卢梭的坦率之所以对我如此重要,是因为在很多令人尴尬的事情,甚至盗窃,他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写出来给读者看。作为一名读者,我读下去会觉得很尴尬的事情,但他还是把它写了下来。

卢梭对华伦夫人的特殊情感,在我看来,始终是一种源自幼年丧母的而来的恋母情结。同样令我惊讶的是,华伦夫人、阿奈和他的三人关系竟能保持如此和谐。

在后来与乌德托夫人和圣朗拜尔的三人关系中,乌德托夫人对他的冷漠,我觉得是比较正常的,但是谁能说他比当事人更了解他们的关系呢。

第一部分对风景的描写是整个自传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卢梭能把风景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到了第二部分,他也描述了他周围美丽的风景。无论是乡村还是峡谷岛,明亮清新的景色与之后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远离城市的生活更令人向往。

无论他受到怎样的迫害,卢梭丰富的精神世界始终支撑着他。他的才华和思想令周围人羡慕和妒忌,由于各种各样的新思想,他被社会视为异端。

从卢梭的软弱和优柔寡断的性格来看,他的善良和不去看周围的人最坏的一面一次又一次使他陷入困境。没有人是完美的,这个性格给他带来了灾难,也给他带来了站在他身边的朋友和妻子。

如何判断卢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对他的看法,但就从这样一个自传来看,一个人可以被称为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因为他的新想法,因为他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的生活有最美丽的有最黑暗的,

朋友的背叛,世人的唾弃,被驱逐通缉。虽然晚年是不愉快的,但这种磕磕绊绊的生活还是照样下来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生来就不是为了享受这个世界上幸福的。

忏悔录读后感【篇4】

“因此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你的道——言语创造万有”。

这言语不是一响即逝的言语。因为如果上帝真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声音必须通过某种“物”进行传递,但上帝还没有造物怎么会有“物”呢?说明上帝的言语不是一响即逝的。

上帝的言语是“永永不寂的言语,常自表达一切,无起无讫,无先无后,永久而同时表达一切,否则便有时间,有变化,便不是真正的永恒,真正的不朽不灭”。

也就是说,上帝创造的是静态的永恒,一切都已经被规定好了。而人类只能感受到流动的时间,我们感受到的过去是“过去的现在”,将来是“将来的现实”,毕竟过去已经过去,不复存在;将来还没到来,也不存在。只有通过此时此刻的“注意”,过去和将来才得以存在。

时间不能通过物体的运动来衡量,因为圣经记载有人祝祷太阳停止,使战争胜利结束,太阳果然静止不懂,但时间仍在过去,战争在他所需要的时间中进行而结束。

可是时间确实是一种延展,这种延展究竟怎么度量呢?比如念一句诗,有长短相间八个音,每一个长音比短音的时间多一倍。度量的不是已经不存在的字音本身,而是固定在记忆中的印象。

“我的心灵啊,我是在你里面度量时间…我度量时间的时候,是在度量印象。”人的思想工作有三个阶段,即期望、注意和记忆。所期望的东西通过注意进入记忆,作文现在,我的岁月消耗在呻吟之中。主,我的安慰,我的慈父,你是永恒的。而我却消磨在莫名其妙的时间之中:我的思想、我心灵的藏府为烦嚣的动荡所撕裂,直至一天为你的爱火所洗炼,我整个将投入你怀抱之中。

所以圣奥古斯丁崇拜上帝,上帝创造了不变的永恒,它是所有人的先知,它能气定神闲。而人类是短视的,永远为看不清的将来烦扰,所以人类要向上帝祈求,要臣服于更高级的上帝。

忏悔录读后感【篇5】

读《忏悔录》读后感800字: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将这本书看完,其中由于课程和时间的原因,间隔的时间比较多,所以现在只能模糊的记得大概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这本书是卢梭自身经历的一种回顾,类似于一种自述,讲述了卢梭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历。卢梭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家庭,母亲因为他的出生而死亡,在他年幼时父亲也因为与人发生争执离开了日内瓦,后来跟着他的姑母(舅母)生活,接受过一定的教育。他学过雕刻,在宫廷当过差(为国王进行土地登记工作),当过音乐家庭教师,写过剧本,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见解,也是一个作家和教育家,有诸多情史,在上流社会之间游走,有过辉煌多金的时刻,也睡过公园的长板,朋友众多。

以前读《社会契约论》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一个绝对的自由主义者,主张一种平等的自由。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深切的感受到这种思想。当他学雕刻觉得不适合自己时,会选择毅然地离开出去流浪;当他在宫廷当差时,认为这种工作过于呆板束缚了自己的自由,就辞掉这份工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作曲;当他的曲子获得国王的赞赏邀请他到宫廷就职时,他选择了拒绝。这种对自己的向往已经融入他的骨子里,成为他的一种品格,就算明天吃不上饭,没有睡觉的地方,他依旧会选择去远方。

在我看来,这种理想主义者是很值得敬佩的,至少我没有这样的勇气去践行自己的想法,会迫于生活的无奈不得不做一些事。想到一句话,每个女生心里都住着一个三毛,渴望独立与自由,但现实世界中的三毛太少,所以她制存在于大多数女性的心里。同时我感叹于卢梭的才华,在音乐、哲学、教育方面都有研究,并非现在的“术业有专攻”,而是在各方面都要涉及。

其次,作为一本自述,他并非只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同时也揭露了自身以及人性的特点。他与很多夫人产生过暧昧,毫无掩饰的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意,曾经同华伦夫人同居,依靠华伦夫人的包养活下去。她与戴莱斯交往时,与妓女在一起过,当戴莱斯怀孕后,与其他女子暧昧不断,将自己的子女抛弃,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抚养他们长大,孤儿院能给与他们更好的教育,他也会嫉妒,也会有贪婪。读后感·这些对于自身阴暗面的记录,是我所感叹的。人们可能会反思自己一生的行为,但很少有人能将自己的这些方面描写的如此详细并让世界所知,因为人本性就是青睐于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优点,隐藏缺点,从而受到别人的喜爱与尊重。至少现在的我是万万做不到的。

看完这本书,对卢梭的了解进了一步,心里想法很多却无从下笔,阅读总结能力有待提高。希望自己能够抽出时间再阅读这本书,有进一步的感触,也希望下周的读书笔记提升记录价值。

忏悔录读后感【篇6】

第一次与她单独在“一起”;在里昂睡街头的座椅;在天文台上研究各个星座;把时间消遣在自己的小屋中寻找治愈心灵创伤的药物——卢梭,一个叙述生活和成长的法国作家,一个让我敬仰的法国人物。

“我如今要做一件从前没有人做过,并且也不会有人敢做的事。我想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自己。”这是懊悔录的经典开场白,在政府和学界的乃至朋友的都背叛他时,他选择把自己的一生完整的写下来,让世人明白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我的读到中,我认为他是一个直率、感性、热情的人,他从没有约束自己,只是放任自己的思想去完善自己的生活。描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他没有隐瞒任何事,甚至是自己的爱情、、、、、、。他非常的骄傲但在骄傲中有多少的流露出了卑微的感觉,当我翻阅着这本记录了他爱情亲情和友情的书时,我不禁也想起了自己。自己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是充满了正义与光明的微笑,还是因为自己的无能而造成的社会对你的嘲笑,是啊!这两种都是笑,可你认为这两种笑是一样的么。那么你错了当你受到别人对你的微笑,那说明你改变了命运。可当你受到别人对你的嘲笑是,这说明你将一辈子被命运牵着鼻子走,就已经说明你的人生结束了。

在这位法国作家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人哪丑陋的一面,我看到了一个人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一切的结果,让我明白,当一个人揭开他丑陋的面纱时,那张冷酷无情的脸是多么的可怕!

忏悔录读后感【篇7】

卢梭在书中充分地剖析了自己,他把自己的真实面貌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揭露在世人面前。他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深刻地剖析了自己复杂的内心冲突和种种自相矛盾的冲动和感情。可是在他那对自己忏悔的真相背后,我看到的更是一个正直、高尚、细腻和脆弱的心灵。

由于幼年丧母,生活所迫,他小小年纪就离开故乡、亲人,徒步从一个城市流浪到另一个城市。在他当学徒时,他边干活边看书,是书把他的心灵引回到比他的职业赋予他的感情更加高尚的那种感情上来。他是个重心灵重感情远胜于重理智的人。在他一次次的旅行中,山峦、草地、树林、村庄还有清晨小鸟的歌唱以其无穷无尽的魅力吸引了他的整个生命。他后悔没有写旅行日记。我可以想象得出我们这位天才的幸福。田野的风光、清新的空气、步行所带给他的那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快乐,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事物,这一切都是我们这位伟大的作家一生所努力追求和向往的。

读卢梭我会无法入睡,读他我的心灵会为之震撼。我进入了卢梭的内心世界,于是,我的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失去了它应有的平静。因为我在卢梭的世界里找到了太多太多与自己心灵相符的共鸣!这是多么奇妙的事啊。卢梭叮嘱他的这本书要在他去世很久以后才能出版。可我相信伟大的天才卢梭就是有再强的心灵感应也绝对预想不到他的这本《忏悔录》给世人留下的财富和产生的价值。历经两百多年了,卢梭,我与你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世界里,如果可以,我多想对你说:我为你悲惨的命运而偷偷地哭泣,我多么多么爱你伟大而纯洁的心灵。划过时代的巨轮,我能与你相拥吗?纵然你只剩下一付白骨或是一堆泥土,我也愿意拥你入怀,就像母亲拥抱自己疼爱的儿子,就像爱人拥抱自己亲密的伴侣。

忏悔录读后感【篇8】

第一次读卢梭的《忏悔录》,当时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伟人应该是完人,没有一点暇癖。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第二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该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

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己写还是请别人写,真正写出自己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其实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并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样拿自己那点隐私来吸引读者。更多的应该是对读者、为后人有教益的功过是非、经验教训。一个人在几十年的经历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难说是笔直的,一点弯度也没有。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看你有没有卢梭的那种自我剖析的觉悟。敢不敢象卢梭那样揭露自己的伤疤,对自己的功过是非有没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周总理生前曾说过: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翻译者刘思慕在《歌德自传》译者新序中说: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沥,是《歌德自传》的第一个特点而这些伟大的、著名的人物,敢于披露和承认自己的缺点,并没有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威望,后人不是同样敬重他们吗?

我和许多的普通人似乎没有写自传出一本书的资格或兴趣。不过活着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写自己的历史。因而,在这个文化浮躁的时代,我不合时宜地重读了《忏悔录》,发一点愚不可及的感受。

忏悔实录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的感悟和收获,也是对这本书的评价。当我读完作者写的这本书之后,我相信我会有很多收获。因此,我必须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并写下我的心得。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有很多不同的方面。小编在克服了很多困难后,完成了今天的“忏悔实录读后感”。当你收到一本好书的时候,也可以和朋友们分享。

忏悔实录读后感 篇1

一、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党员干部的精神支柱,一旦这个精神支柱崩溃,党员干部人生必然偏离航向。在书中,原**县党委书记张敏在忏悔中便指出:正是淡化了理想信念,感到理想渺茫,金钱现实,放弃精神追求,而去追逐私利,终使自己陷于贪腐而不能自拔。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牢记入党时的誓言,在精神上夯实理想信念,并以理想信念指引自己的人生旅程不至走向歧途。

二、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我们党员干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尽忠为价值取向,还是以贪图享受、满足私欲为价值取向,这是清廉和贪腐的试金石和分水岭。前**市副市长杨健不能慎初,就是在派驻沿海工作时,看到一些商人花天酒地,不是投以警惕的目光,而是羡慕不已,认为廉政准则,只是纸上崇高,不及真金白银,从而堕入贪欲的深渊。对此我们一定要牢记两个务必,自觉抵制庸俗的生活方式,远离酒肉朋友的圈子,督促自己和家属甘于节俭淡泊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上守住拒腐防变的底线。

忏悔实录读后感 篇2

阅读《忏悔实录》,一声声来自铁窗的自责、一滴滴悔罪的眼泪,既撞击着当事人的灵魂,也撞击着我们阅读者的灵魂,一个党和国家长期培养的干部、一个能干的、有政绩、有权力的地区或部门的领导,是怎么沦为失去自由的罪人?这不仅需要当事人反省,也需要我们国家的公务员们深深的思考、警醒,细读《忏悔实录》,通过反思一个个发人深省的、腐化变质的案例,我感到:要做到清廉自律,必须在心中铭刻三个坚定:

一、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党员干部的精神支柱,一旦这个精神支柱崩溃,党员干部人生必然偏离航向。在书中,原____县党委书记张敏在忏悔中便指出:正是淡化了理想信念,感到理想渺茫,金钱现实,放弃精神追求,而去追逐私利,终使自己陷于贪腐而不能自拔。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牢记入党时的誓言,在精神上夯实理想信念,并以理想信念指引自己的人生旅程不至走向歧途。

二、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我们党员干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尽忠为价值取向,还是以贪图享受、满足私欲为价值取向,这是清廉和贪腐的试金石和分水岭。前____市副市长杨健不能慎初,就是在派驻沿海工作时,看到一些商人花天酒地,不是投以警惕的目光,而是羡慕不已,认为廉政准则,只是纸上崇高,不及真金白银,从而堕入贪欲的深渊。对此我们一定要牢记两个务必,自觉抵制庸俗的生活方式,远离酒肉朋友的圈子,督促自己和家属甘于节俭淡泊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上守住拒腐防变的底线。

三、坚定正确的权力观。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以公用权,能报效国家、泽惠人民;以私用权,必然祸国、祸民、祸已。书中原省以工代赈办主任陈华亨,就是权力增大,而不能慎权,对于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是为民所用,为国所用,而是为不法商家引荐工程项目,从中谋取个人利益,最终在权力面前成为反面典型。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慎权意识,对手中的权力,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慎初、慎微、慎独心态,坚守廉政准则,自觉接受监督,抵制社会诱惑,须知各种钱色贿赂都是钓权的诱饵,正在等你以自由甚至生命为代价上钩失身。

《忏悔实录》这本书,确实值得我们认真的、触及灵魂的细读,虽然这只是腐败者的悔过之言,但是他们在犯罪前的人生态度,如理想淡化、价值偏离、学习敷衍的状况,在我们身上难道就没有表现吗?忏悔者不是生来就是贪官,他们也曾是我们这样的好人,他们也是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反面,最终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加强自我剖析,抓紧思想改造,自觉进行反省自律,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认真构建的心灵工程,否则在悔罪人身上演绎的沉沦悲剧,也可能在我们身上重演,我们就有可能不是阅读《忏悔实录》,而是书写自己的忏悔实录。

忏悔实录读后感 篇3

今天,我在无意间从书包里翻出了《黑马阅读王》。在这里面,我一眼就看到了这个希奇的题目――《忏悔》。谁知,我刚看了几句话,这篇文章便深深地吸引了我。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一震,文中的父亲为了儿子的学习,竟不顾自己的生日和庄稼。这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那是一个星期六,父亲正在办公事,单位要求他在下午赶紧写脱稿子并交上往。可是,我为了在同学家里玩,对父亲说:“爸爸,我今天想在同学家写家庭作业,好不好嘛?”爸爸见我忽然对学习上进了,便不顾公事,带我往了同学家。在同学的家里,我玩了一整天,作业一点儿也没有动。晚上,父亲接我回家,翻开我的作业本,看到我没有字迹的作业,难过地摇了摇头。后来,妈妈告诉我:“你爸爸为了送你,打断了他写稿子的思路,结果没能交上稿子!”

听了母亲的话,我十分内疚。悔恨自己不应该骗爸爸自己是往同学家玩而不是写作业;悔恨自己打断了爸爸的思路;悔恨……从此以后,我便立志努力学习,让父亲兴奋。

这就是父爱,一种为了子女,宁愿放弃公事的爱。父亲为了我们,做了多少事情?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长大成材后孝敬父母,使他们对我们付出的爱有个回报!

忏悔实录读后感 篇4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须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卢梭是法国第一个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代长期处于奴仆地位。罗素这样的贵族子弟当然不会去偷钮扣,罗素的子女当然也不用进孤儿院。卢梭跟一个地位低贱的女侍结婚,这也被罗素拿来进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卢梭只有在下贱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种完全的自信。我对罗素一向敬仰,但这一次我觉得罗素讲话未免刻薄了一点。在法国大革命前,逆向等级的婚姻是不被允许的,他与华伦夫人的关系不可能为当时的婚姻制度许可。

上帝造人的时候,给我们一双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审视内心的智慧之眼则是这颗忏悔的心。如果说读蒙田让我心灵安详闲适,读卢梭则使我悲天悯人。卢梭觉得前辈作家蒙田还坦白得不够,他说蒙田虽然也讲了自己的缺点,却把它们写得相当可爱。看起来像是自责,但是却是自赞。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警句:“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 在忏悔录里,他写了他的吝啬,他的偷盗习惯,他对朋友的背叛,他说的谎行的骗。

谈到卢梭不能不提到华伦夫人。如果没有这个杰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养和经济支持,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位卢梭。他在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并写作。年长卢梭11岁的华伦夫人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她很年轻的时候就结了婚,婚姻并不美满。她逃到法国, 法王便把华伦夫人收留在他的庇护之下,并且给她一千五百银币的年金。风姿绰约的华伦夫人是一个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卢梭的庇护人、老师、情人及知心的朋友。从一件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卢梭是如何痴恋这个可爱的女人的:一天吃饭的时候,华伦夫人刚把一片肉送进嘴里,卢梭便说上面有一根头发,华伦夫人将肉吐到盘子里,卢梭用叉子叉起来,飞快地吞下肚去。因为这是一场超越肉欲的情感,所以卢梭、华伦夫人及夫人的男管家阿奈之间的三人恋情也充满了柔情蜜意。

卢梭的晚年孤独不幸。由于《爱弥尔》一书的出版,被当局者视为异教邪说,因此最高法院判决将已出版的《爱弥尔》全部烧毁,并立即通缉卢梭。再加上处理人际关系上的不如意,令卢梭在精神上的状态近乎疯狂。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宁――水果商减价卖给他蔬菜,以施舍来羞辱他;马车转弯时差点撞死他;人们卖给他的墨水是无色的,让他写不了辩护词;甚至到处都有人在跟踪和监视他。

然而神是公正的,卢梭的思想光芒没有因岁月而黯淡。卢梭不论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曾有一位法国批评家说: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卢梭这本书里走出来的。

卢梭在地下应该瞑目了,起码他在死后的,有我这样一个读者在崇敬他,捧读他的作品。纵横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能像他那样毫不留情地剖心剜肺地写自传呢?没有,一个也没有。

早在去年学《欧洲文化入门》时就对卢梭有了很深的印象,书上的名人很多,但我对卢梭及他的《社会契约论》印象最为深刻(可能部门原因是里面有两个人写《社会契约论》同时他的名字发音和英国的罗素很像,为了把这些彻底区分开来,我多下了点功夫吧!嘿嘿)。最近看了卢梭的《忏悔录》,也算是浅浅地知道了这个大文豪简单而又平凡的一生吧!虽然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地简单与平凡,但是作者本人却有意将所有的事都清描淡写!打个比方吧,法国国王的岳父荷兰国王写了篇文章,他觉得其中有不妥之处,就直接写了封信给荷兰国王为其指明了,虽然他反复强调写信的时候是如何惶恐,其措辞是如何委婉,生怕得罪国王云云,但是回头想想单就他有这胆量写信就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了,何况当时他还年轻并不是十分有名。

我还在其书上摘了一点内容下来,当然他的书能摘的东西是很多的,只是我懒嘛,也就仅摘了些特别能让我引起共鸣的东西。

其开篇他就写道“万能的上帝啊!我揭去了我内心的一切伪饰,和你亲眼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无数的同类众生召唤到我跟前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缺陷而羞惭。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灵中的秘密,看谁有勇气说:‘我比这个人好!’”我是很赞成他的这种超强的自信心啦,也看到了他书中所描述的自信心的来源,但是却不能完全认同。

因为这始终是他自己的主观看法,我没有听到反方意见,而他又是那么地敏感,拥有所有名作家所共有的特点:天赋过人、敏感、细腻而又容易受伤;另一原因就是这只是他那个时候的法国人,就我所知,咱们国家的古人要是写出忏悔录来,比他更好更高尚的人还是蛮多的,特别是一群爱国之士如戚继光、文天祥、岳飞、杜甫等,我就不多举了,文学水平有限,怕说多错多。当时的法国社交界还真是一个蛮奇怪的圈子,那时的名流贵妇们是流行包养情人的,而她们的丈夫们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知情的,甚至以老婆包养的情人的身份而自豪,这不光是这本书里出现的,同期的其它法国作品里也都有,我不得不说这感觉很奇怪,也很变态。可能我看的书不多,但同期的英美作品里比较少看到这样的,即使有写也相对比较隐晦,所以这也总是让我更认同英国的文化一些。

忏悔实录读后感 篇5

今天下午,细读了《忏悔实录ⅴ》,我内心受到极大触动:他们大多数都是出身于贫寒农家,过去也曾是善良、诚实、正直的人;都是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成为身居要职的领导;他们为什么会堕落成身败名裂,被人民所唾弃的罪人?通过对《忏悔实录ⅴ》中的案例深入了解和学习,其实是他们随着职务的升迁、权力的增长,他们放松了学***记了初心,权力支撑下的欲望不断膨胀,他们也一步步沦落为阶下囚。

从他们的腐败轨迹来看,我认为,作为新时期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政治学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务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简称“四观”),而要树立正确的“四观”,主要靠学习。学***重要,学***了,知识丰富了,境界提高了,眼界也就开阔了,看问题也看得清透了。因此,学兴能够正确判断政治是对是错,理论是对是错,理论是丑、真、善、美,能够搞清楚一个人是如何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作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在世界观方面,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明确作为公民、工作和家庭成员三个基本定位;在人生观方面,要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安全度过“功成”与“身退”两个危险期,正确处理好取舍关系,不要自毁人生;在价值方面,要正确体现人生的社会价值,保持清政廉洁;在权力观方面,一要牢记权从**来,必须树立正确“权力观”,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

2。加强业务学习,努力完成工作中承担的各项任务。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作风和道德素质,而且要有过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在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如何跟上时代步伐,胜任自己的工作,应该是当前考虑的重点。因此,我们要坚持学习、生活、学习的原则,不断更新知识,探索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学会在实践中善于总结和观察,提高发展创新意识,确保高质量,提高效率。

忏悔实录读后感 篇6

认真阅读了市纪委监委编制的《忏悔实录》,心里久久不能平静,26个鲜活的案例,26个灵魂的忏悔,他们很多是党多年培养的优秀党员领导干部,最后由于没有守住底线,倒在了欲望和诱惑面前,失去了自由,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令人扼腕叹息,发人深省。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李隆席、陈章友、吴波、孔梁等,他们曾经都是党培养的优秀干部,父母的好儿子,孩子的好父亲,妻子的好丈夫,是什么让他们一步一步滑向深渊,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令人唏嘘不已的结局,其心路历程值得我们探析,其深刻教训值得我们警醒。归根到底,是他们的思想总开关出了问题,是他们的人生坐标发生了扭曲,导致了权力观异化,行为出现腐化堕落。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自己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引以为戒,警钟长鸣,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经得住诱惑,守得住底线,始终守住那一片“方寸之地”,给灵魂深处保留一片净土,时刻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长堤,时刻以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一、始终牢记“初心”。其心不正,所动悉邪。一个人如果人生价值观出了问题,发生了偏差,其行为必然发生异常,注定要走向邪路。古人云: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牢记入党誓词和诤诤誓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人生追求,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努力方向,立足本职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心竭力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将自己全部身心和智慧都奉献给企业。

为官心正方能行政,其心不正其行难正!在当前国有企业复杂的改革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领导干部时刻面临着各种诱惑和陷井的考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身陷其中。但只要我们做到心如明镜,没有私心杂念,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任他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我自岿然不动、稳坐钓鱼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保持住节操。

二、善于用好“权力”。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手中的权力,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权力”是把双刃剑,是高悬在干部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用不好,贻害自己和社会。我们要做权力的主人,而不是要做权力的奴仆。“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始终要牢记我们的权力属于人民,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善于用好手中的权力,真正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三、时刻不忘“修身”。古人云: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切实提高党性意识,做到讲政治、守规矩,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对党忠诚老实,不做两面人,说两面话,欺上瞒下、阳奉阴违。要有积极健康的人生追求,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始终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面对个人的荣辱得失和职位的升迁变化,把全部的身心放在干事创业上。“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坚持防微杜渐,谨小慎微,做到一日而三省,经常反省自己,检查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炼就金钢不坏自身,坚守心灵的宁静与纯净,才不怕乌烟瘴气、污泥浊水的侵袭,才不惧妖魔鬼魅、牛鬼蛇神的魅惑,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忏悔实录》读后感2

这些天,我认真阅读了《忏悔实录》,在书中接触到了22位党员干部走向腐坏深渊的本末,其中不乏有曾经的才德兼备,人品正派之士。书中的每一件警醒事例都让我充分感受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尤其是在各种诱惑面前,只要思想上裂出一个缝隙,后果都会走向堕落,坠入腐败的深渊。这就让我更加反思当前,对于自我两种身份的深刻认识,先就个人作为一名党员,在面对种.种诱惑,能否做到“慎独”,及时克制、杜绝贪欲,护持住一名党员的纯正党性是我需要持之以恒进行下去的思想建设;再者,作为一名乡镇干部,身处于最基层的环境,是直面群众、联系群众、为民谋福利的“第一线”。如何把这种干群“第一线”筑牢,筑强是我们乡镇干部需要加强“清、慎、勤”三大思想建设的重要侧重点。

我深刻明白党员干部的发展不只关系个人的形象更关系着一个群体是否能够立信于群众的决定因素。基层组织的公信力绝不能允许部分变质人员的任何挑衅。因此,在加强自身建设,勤诫个人的同时我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抓实抓牢“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不断地加强本镇党员干部自身学习,抓好镇村领导干部行为清廉、谨慎、勤勉,通过以知促行,以行促知,让思想务实,干事正派成为党风政风建设路上的一种自觉和习惯。从现在,从当前起,把《忏悔实录》里面所有的案例自我设置成思想作风建设路上的一道道警钟,结合镇村实际工作开展,时时警示,时时勉励,带头规范行为,筑牢思想防线。

回归到一名基层工作的党员,通过学习到《忏悔实录》,我深刻认识个人的腐败是沦陷在为民服务中不能清楚摆正自己在公与私中位置。这种公与私的摆动导致了一幕幕悲剧。对此,我会以此为镜,及时反思自己,规范行为偏差,坚持不懈抓学习,加强党性,明确分辨公与私,不以私欲踩住公共利益的界限,积极修炼“公心”,履行公共事务区域中应尽的职责权利,牢牢将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同时,在个人权力面前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从细微处抓起,从小事抓起,努力成为一名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党性的真正党员。

忏悔实录读后感 篇7

**的日子是惶恐不安的。有人认为有了钱,就会有幸福,幸福和一切。实际情形并非如此。

**的日子并不好过,有的得了不义之财,整天提心吊胆;有的对巨额财产爱不释手,又不敢存入银行,只好埋在地下,有的金屋藏娇,包养二奶,又要在老婆和情人之间周旋,整天被缠得心烦意乱;有的得了万贯家财,却不敢吃、不敢穿、不敢用,还要装出一副寒酸相、可怜相。整日怕查、怕抓、一听警笛腿发软,一看纪委就心慌,这日子和惶惶丧家之犬,又有什么两样? 难怪很多**在案发后后悔地说,“贪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啊**的思想基础是腐朽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数百年的统治下,一些腐朽的思想深入人心。为什么有的人会一方面憎恨腐败,一方面又抑制不住对腐败的欲望?为什么在一些单位会有“廉政不香,腐败不臭”的政治冷漠?

为什么会有顶风作案,“过把瘾就死”的冒险侥幸等等如此灰色思想、灰暗心理?这些都可以从腐朽文化中找到出处,找到影子。因此,各级党组织在大力倡导廉政文化时,不能忽视腐朽文化。

只有把腐朽文化从党员干部的思想深处,从社会生活中彻底清除出去,才能真正使之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才能真正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分析滑入歧途的领导干部们,无一不是不注重点滴,给不法分子以有机可乘;无一不是欲望膨胀、"口味"大增而致恶果。如果他们能够常怀律已之心,一身正气,从点滴严格要求自己,慎独慎微,常怀知足常乐之胸怀,不法分子又能把他们奈何呢?

据实例证明,所有**的犯罪活动都是围绕着"权"字做文章的。他们滥用职权,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原因,是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失去了自律。自以为身居高处,无人能管,视法律而不顾。

面对**,不能自控,认为别人的"一点意思"是自己理所当然取得的。谁知道呢?贪心的手一旦伸出来,就很难合上。

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用好自己的权、心、腿。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增强宗旨意识、法律意识、廉洁意识和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能力,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守为官之德。

经常走**众家,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经常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做好本职工作,让上级领导放心,让人民满意。在社会交往中,我们的领导干部应慎交良友,广结良贤,做到小事自律,防微杜渐;常怀知足感恩之心,永葆廉洁从政本色。

有关忏悔录读后感


读后感怎样才能写好?当我们因为看作者写的作品,而产生新的启迪时。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有很多感悟想写下来,下面工作总结之家为您呈上“忏悔录读后感”相关主题内容。

忏悔录读后感【篇1】

流阶层的虚伪、阴暗极为鄙视。他的潜台词似乎是,该忏悔的是你们,看看这帮伪君子!

卢梭一生命运多舛,遭遇令人唏嘘。自小体弱多病,家境贫寒,更兼幼年丧母,少年漂泊,从此居无定所,寄人篱下。即便中年成名以后,得到权势人物照顾,也不过是所寄的篱“高级”一点而已。他向往宁静的、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可始终未能如意,每次好不容易找到满意的居所,没多久命运必定让他搬走,一生竟未曾有过自己真正的居所。期间多次被驱逐,在恐惧中仓皇出走。然而就是在这种境遇里,卢梭通过勤奋自学,加以天分发挥,居然在音乐、文学、哲学、教育等领域均取得可观成就,死后还被法国人请进先贤祠。以此称之为天才也不为过。

卢梭成就的取得,与他丰富癫狂的想象力、敏锐细腻的情感、注重内心忽视外界不无关系。他的情感冲动,使他的文字充满激情;他的赤子之心,使他的思想有了深度;他的高度自我,使他的哲学见前人所未见。但是,也正是这些特质,让卢梭难以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他情商不高,人情世故一概不讲究,疑心病重,甚至有迫害妄想症嫌疑。他是纯真坦诚的,所以他希望别人也同样纯真坦诚。这让他难以忍受人性中的弱点,可俗世间谁又没有弱点呢?朋友们渐渐疏远他,支持他的人转而冷落他,有的甚至与他反目成仇,不得不说,这样的结果卢梭本人得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

《忏悔录》篇幅较长,卢梭把五十年的经历尽情铺展。通过卢梭的铺展,我们可以了解法国大革命前期的欧洲社会风貌。或许是为了交待清楚前因后果,卢梭事无巨细都写进了书里,造成部分章节的琐碎;心理描写和感情宣泄很多,让人感觉有絮叨之嫌。卢梭思想的深刻,在书中多有体现,金句不断出现,既发人深省,也提供了阅读快感。

忏悔录读后感【篇2】

续借了两次,紧赶慢赶,终于把卢梭的大部头作品《忏悔录》看完了。不得不承认,虽然它有时显得琐碎,也没有曲折吸引人的情节,但它仍然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看它,让我深切地走近这么一位对今天的我来说很遥远的古人,与他对话,洞悉他的心灵世界。看完之后,我对他一生的遭遇很同情。这是一个苦难的人,一个羞涩敏感的人,但也许正是因为他的这些独特的个性和经历,使他成为了那么一位后人看来思想如此深邃的人。从他的经历中,我隐约看到了新事物(新的思想、观念)要站稳脚跟,要发展,是会如此地受到旧事物、旧势力的摧残和打压。既得利益者总是千方百计地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统治秩序。

从他的经历来看,像卢梭这样一个平民,在这个社会上似乎是无根的,他似乎必须要去依附于一些贵族、贵夫人等,才能生存和发展。这就注定了他这一生中仰人鼻息的悲惨遭遇。

文人与文人间的争斗在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激烈。很想再去读有关当时欧洲启蒙运动中著名思想家的著作,以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当时欧洲的社会背景。很可惜当时中学所学的历史并未给我打下这方面的基础,只记得当时机械地背下了一些年代、事件、人名,以及书上概括得非常精炼的一些历史意义,如今头脑中所剩无几。为什么历史教学当时没有激发出我对历史、人文的兴趣呢?还是因为这样的兴趣必须要到达一定的年龄阶段才能产生?人们似乎常说,人老了,会更倾向于回顾过去。

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卢梭身上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障碍的症状。他剖析自己在欧洲社交场上的表现,显示出社交恐惧的一些症状。例如,他有好几次在面临公开演说和答辩时,都表现得很糟糕:“语无伦次,脑子里一片空白。”哪怕是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写好并背熟了演说词,背得一次不差,一到临近上场时,就出现上述的高度紧张以致临阵退场。对于自己的这种表现,他也深感痛苦:

“我痛感自己笨嘴拙舌,无随机应变的能力,对自己又能抱什么希望呢?当年,在日内瓦的一个完全呵护我、已决定同意一切的议会面前,我都被弄得哑口无言,无地自容,而这一次,形势完全相反,我要对付的是一个讨厌的家伙,他不学无术却诡计多端,他将给我设下许多圈套,让我蒙着头往里钻,而且他不抓住我的把柄是决不会罢休的。”

“如果我善于辞令,如果我的嘴如同我的笔一样,这会是多么好的一次机会,对我该是多大的一个胜利!”

也许,正如卢梭他自己所认为的那样,上帝在赋予一个人某种天赋的同时,就会拒绝给予他另一种才能。人的智能是有限的,这似乎也符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所以,尽管卢梭是一个人格似有缺陷的人,但我仍然尊敬他,也同情他。“天才总是孤独的。”他的坦诚、勇气让我折服,他的细腻让我产生共鸣。

联想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全面平均发展,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考试都能考到非常优秀。我们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个孩子都有他擅长的地方,不要因为他一时不适应当前的学校教育体制,就对他“恨铁不成钢”,对他失去信心和希望。殊不知,在你绝望的报怨声中,有可能埋葬了爱因斯坦、爱迪生之类的天才。不善辞令如卢梭,还不是在他人生的后期作出了如此不凡的成就!

忏悔录读后感【篇3】

这几天一直在读卢梭的《忏悔录》,它被归结为一种经典名着,可是我读过后感觉收获不大。我不知道为什么为翻译成忏悔录,卢梭好象也没有什么值得忏悔的吧。从它的英语名称The Confessions来说,翻译为坦白性传记也许更恰当。

读这本书时,能支撑我一直读下去,并直到读完的是他与瓦朗夫人的关系进展。

卢梭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也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他从小不得不四处流浪,食不果腹,甚至沾染了诸多流氓无赖习气的浪子,在他16岁生活无着、走投无路的时候,神甫蓬韦尔先生建议他去投靠瓦朗夫人。他说:她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好夫人,她能把别人的灵魂从她本人已摆脱了的错误中拯救出来。那时瓦朗夫人已经28岁,他称他为妈妈,其实他们的关系是情人关系。

在卢梭成长的过程中,瓦朗夫人无私地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钱财无怨无悔地支持着卢梭,即使卢梭最不可思议的举动,瓦朗夫人给予的都是宽容。瓦朗夫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她利用一切关系帮助身份卑微的卢梭,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正是瓦朗夫人无私的爱成就了卢梭。

在卢梭眼里,瓦朗夫人是一位温柔的母亲、一位亲爱的姐姐、一个迷人的女友,他始终如一地这么看待她,在他的心里也只有她。就像书中所说:所有别的女人受到我的钟爱皆因姿色使然,一旦没有了姿色,我的爱也随之消失;但妈妈却不然,尽管她会变得又老又丑,可我的爱却不会减退。

后来卢梭厌倦了城市生活,同时他的健康状况颇令人担忧,瓦朗夫人同意与卢梭一起去偏僻的郊区生活,在瓦朗夫人的悉心照料下,卢梭的健康得到了恢复,在尚贝里郊外的沙尔麦特,卢梭度过了他生命中最为幸福的自由时光。可是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虽然他们俩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也没有走到一起。

可最后,瓦朗夫人因为交男友不慎,没有听从卢梭的劝阻,离开卢梭后生活很凄惨,所有的财产都被人骗走了,丈夫对她很粗暴,最终郁郁而终。

卢梭听说了她的处境,好象只是只是给她经济上一点资助,也没有去看她。但是,卢梭倒是去了好几次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

1928年,人们甚至按照卢梭的意愿,在她和卢梭相遇的地方竖起了黄金的栏杆,以纪念卢梭与瓦朗夫人相遇200周年,供后人瞻仰凭吊。

瓦朗夫人是幸运的,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恩人,作为一个人。

看完这本书后,眼前便挥不去黄金的栏杆,想像周围的景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不知有一天,我会不会在心中为别人树起一个栏杆?知与遇,很难,很难!在当前已经不再蔚蓝、不再纯洁的感情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与拼搏,那么泪水与汗水的倒影中必会映出丝缕金黄,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拼搏吧。

忏悔录读后感【篇4】

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自传的过程无形中都会产生一种扬长避短的心里。而这种心里无疑会扭曲真实性、坦诚性。

《忏悔录》是我接触过的最勇敢、最真诚、最“暴露隐私”的书。

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

卢梭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忏悔录读后感【篇5】

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而一些经典名着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出国留学网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以下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我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记得那时任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读一本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着,迫于考试压力所以选择了《忏悔录》,但是后面的研读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渐渐的接受文学书籍。

第一次见到一个作者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己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所有的贵族保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因为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说服我。

譬如与狄德罗决裂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狄德罗新书里有一句话貌似影射了隐士生活的不正确,冒犯了正在退隐庐隐居的他。卢梭为此在书中开始了对狄德罗的批评。直至后来彻底决裂,提到退隐庐,是由卢梭的另一位保护人埃皮奈夫人送给他的,当然到后来,跟这位夫人,他也因为些琐事绝交了,

卢梭在退隐庐前后的生活极为重要,奠定了一个最伟大思想家的基础,他在这里写出了《爱弥儿或论教育》《社会经济学》和《感性伦理学》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而他自己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却被不愿意承担抚养义务的他分别送进了疗养院,并且他对此事的忏悔(如果算有的话),一笔带过,既然是时髦的做法没见过面得孩子谈不上父爱。对于泰雷兹,他也一直认为根本没有爱情,并且有一段冗长而诡异的自我解释,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与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决裂,好像也与卢梭的喜欢诛心和自尊心过强的性格有关。这或许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许只是一个无私追求公理和正义的伟大灵魂的自私一面。通过忏悔录评价卢梭的为人意义不大,因为他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大致意思是对于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上下部结合处的那些段落,卢梭详细记录了自己自学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学习基本上是和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偶尔的交谈,加上如饥似渴、不加选择的阅读,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体系的知识和蹩脚的学习方法。但是通过在乡间居住的几个月,他用理智的自学完成了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锻炼了独特而强大的思辨能力。这一段非常有用处,要是对整本书没兴趣,也应该把着两页抽出来反复看看,确实很有帮助。卢梭本人从对音乐、植物学、物理、文学等各种杂七杂八的爱好转为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等会要还回去,鉴于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摸到门路,个人感受和通常对于本书形成的定论大有出入。我决定买一本以后慢慢翻看。不过我已经确定,在文学方面,想完全再现经验的真实的努力不仅会失败,做到了也没意思。

忏悔录读后感【篇6】

我拿到的这个版本没有附录书中提到的,卢梭本人提供的大量书信和文献资料,即使如此,读这本书是个困难的过程,从头至尾,我几乎处处感受阅读过程中进行着与一个诡异头脑的较量。这种较量很难称之为愉悦。在读到第二百页的时候我本来想扔了它,幸亏又咬了咬牙,才没错过对我非常有用的第一部的结束部分,和第二部的开头部分。

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革命的开始,卢梭本人说“这是一幅仅有的,也许是永远不会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实形象及其全部事实确切无误的描绘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却不是这样,我觉得卢梭所说的真诚,只是对于自己辩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诚。并不是出于对真实的真诚。甚至不是对内心的真诚。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应该是离大革命前的法国太遥远了,不了解其历史面貌和社会阶层,读这本书没有多少带入感。《忏悔录》的上下两部,我完全可以当成两部不同的书,上部要稍微有趣一些,讲述了卢梭从一个钟表匠的儿子,到流浪汉,四处寻求贵族保护和生计,后受华伦夫人的庇护。读到其中一些游历四方、接触各阶层人士的经历令人兴奋。但深受后现代文学艺术影响的人对其中的文学意味实在没什么兴趣,事实上,为了叙述上的平均,卢梭压缩了其优雅的文笔,或者文字中那种遥远的贵族腔调和我的气质没什么共同之处,读起来没劲儿。还有描写自己对华伦夫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充沛的情欲,情感太过泛滥。

下半部分出现的众多例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思想泰斗,但由于是自传,卢梭只是依据自身立场判断他人。并且站在他的高度上,他笔下的这些人物似乎也没有复杂的人性。甚至也没有进行什么描写,基本上是事件的记录,所以汉译本中要是去掉书信往来的附件,是太大的损失。与百科全书派的决裂。卢梭反复讲述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产生芥蒂的事件经过。但整个读完还是能感觉到他们本质还存在着重大原则的分歧。

第一次见到一个作者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己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所有的贵族保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因为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说服我。

譬如与狄德罗决裂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狄德罗新书里有一句话貌似影射了隐士生活的不正确,冒犯了正在退隐庐隐居的他。卢梭为此在书中开始了对狄德罗的批评。直至后来彻底决裂,提到退隐庐,是由卢梭的另一位保护人埃皮奈夫人送给他的,当然到后来,跟这位夫人,他也因为些琐事绝交了,Orz

卢梭在退隐庐前后的生活极为重要,奠定了一个最伟大思想家的基础,他在这里写出了《爱弥儿或论教育》《社会经济学》和《感性伦理学》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而他自己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却被不愿意承担抚养义务的他分别送进了疗养院,并且他对此事的忏悔(如果算有的话),一笔带过,“既然是时髦的做法”“没见过面得孩子谈不上父爱”。对于泰雷兹,他也一直认为根本没有爱情,并且有一段冗长而诡异的自我解释,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与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决裂,好像也与卢梭的喜欢诛心和自尊心过强的性格有关。这或许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许只是一个无私追求公理和正义的伟大灵魂的自私一面。通过忏悔录评价卢梭的为人意义不大,因为他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大致意思是对于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上下部结合处的那些段落,卢梭详细记录了自己自学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学习基本上是和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偶尔的交谈,加上如饥似渴、不加选择的阅读,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体系的知识和蹩脚的学习方法。但是通过在乡间居住的几个月,他用理智的自学完成了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锻炼了独特而强大的思辨能力。这一段非常有用处,要是对整本书没兴趣,也应该把着两页抽出来反复看看,确实很有帮助。卢梭本人从对音乐、植物学、物理、文学等各种杂七杂八的爱好转为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等会要还回去,鉴于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摸到门路,个人感受和通常对于本书形成的定论大有出入。我决定买一本以后慢慢翻看。不过我已经确定,在文学方面,想完全再现经验的真实的努力不仅会失败,做到了也没意思。

忏悔录读后感【篇7】

这个寒假,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奔跑的女孩》。《奔跑的女孩》是一本精彩好看,短小适读的书。

这本书记录了两个女孩的成长故事。它的主要内容是:驼驼和猫两个女孩和那些终日文文静静地端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女孩们不同,不论酷暑还是严冬,她们俩多半挥汗如雨地在体校的操场上奔跑着,感受着阳光、风、尘土,还有天上的白云。她们俩都想去省体校,可最后只有猫上了省体校。而驼驼却上了其他的学校。但她们俩还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祖国争光!

《奔跑的女孩》是由:《偶像》、《十一岁,我已经老了》、《语文课》、《鱼儿快跑》等十六个小部分组成的。其中给我影响最深刻的是《是谁扔的这两个馒头》这个小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驼驼把两个发黄的馒头咬了一口,便觉得难吃,就扔掉了。馒头就可怜的被掉落在桌角。万校长十分生气,让食堂的李师傅重新蒸了一下,便来到驼驼的班级,把粮食的珍贵由来讲了出来。当驼驼想要承认自己的错误时,李师傅拿起一块馒头便吃了起来。万校长十分吃惊,吓了一跳。李师傅说:“学生把馒头扔掉,主要是我的错,如果我烧的好吃一点,不要多放一次碱,那么他们就不会导致这样的一个下场。”接下来,让驼驼吃惊的是,万校长也把另一个馒头吃掉,说:“都怪我教育的不好。”现在,竟然连驼驼都不知道自己哭了……其实读完这个篇章,我也不由自主地掉了眼泪。尤其是看到万校长说的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这里面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你们却一点也不懂得珍惜!”

记得很小就会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想万校长的话就是这个意思吧!我有时会背着妈妈和外婆把不爱吃的菜倒掉,有零食吃就把吃不完的饭倒掉。而现在我感到无比羞愧,从小接受的就是爱惜粮食的教育,但仅仅停留在语言表达上,我想李师傅吃馒头的画面会从此铭记在我心里!再也不用背着妈妈做不尊重别人劳动的事情。

读了《奔跑的女孩》这本书,联想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确实是让我受益匪浅。我想自己一定会像书中的主人公驼驼一样,在体校是跑,转校读书也是跑,我也要像她那样,执着地跑,也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忏悔录读后感【篇8】

 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实际上,这双重的寻找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系。这不仅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认识到人和上帝的关系,才能理解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忏悔录》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寻找上帝的形象。

经历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面对周遭无数的恶毒攻讦,他毅然拿起了如椽巨笔,写下这部自传体的《忏悔录》,把自己赤裸裸地剥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看到一个完完全全真实的卢梭自我。胜过任何的辩解与粉饰,所有的人面对这个真实的灵魂,都沉默不语。因为人们在他面前就如在一面纤尘不染的平镜前一样,照射出了自己灵魂的卑污与丑恶。正如卢梭所云:我如实地描绘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可鄙可恶绝不隐瞒,是善良宽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你看不到的内心暴露出来了。上帝啊,把我无数同类召到我周围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丑恶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可鄙而羞愧。让他们每一个人也以同样的真诚把自己的内心呈献在你的宝座前面,然后,看有谁敢于对你说:我比那人要好!

我是没有这样的勇气的。在世人面前我展现给大家的形象,决不是我的全部。有许多东西,它们深藏在我心灵的深处,只有我一个人面对自己时,才有可能浮现。像卢梭那样冷酷地解剖自己,是需要非常的胆量与勇气的。

早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就心惊肉跳地读着卢梭的《忏悔录》,因为我读出了自己意识深处那么多的黑暗的洪流。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在日记本上反省、忏悔、自律、自强,自己要对自己真实。不知有多少次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面对苍穹,寻找上帝的光芒。我曾经数次把一摞摞厚厚的日记本点燃,企图在灰飞烟灭之中,消灭那个可怕的魔鬼。如果把所有的日记搜集起来,也许也是一部属于我的《忏悔录》。

而今我再一次读着《忏悔录》,我的心跳得更加厉害。检视自己成人之后的将近十八年的心灵历程,我发现我更加无法面对卢梭这面镜子。有更多的黑色洪流,不可阻挡地向我涌来,几乎淹没了我。我徒然地挣扎,甚至甘心情愿地投入洪流的怀抱。犹如从恶梦中惊醒一般,我蓦地坐起,张开双臂,渴望拥抱光明与希望的抚慰。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谁还能够像你一样真实地忏悔?

在告别尘世的那天,谁还能够像你一样安然地入睡?

就如今日在电脑前写着这些文字将要贴在博客上面一样,我还能够面对远朋近友,有足够的勇气对他们说:这就是我真实的自己吗?!!!

卢梭,你让我再一次发出深沉的喟叹唉!

忏悔录读后感【篇9】

读了两天的忏悔录,令我不得不感叹,人老了,就可以坦然的面对自己以前所经历的好的,不好的事情,甚至是令人难以启齿的事情。

卢梭是一个勇敢的人,我不得不佩服的一点就是他很诚实的表明自己是一个好色的人,不管年少时还是成年时,他始终对于美丽的,内心高贵的女人抱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不管是某某小姐还是他的妈妈,他都是很喜欢的,而且到了一种痴情的地步。

他讲了很多不堪的事,他想借此来忏悔,借此来让读者更加了解他是一个什么的人。小时候的他是很有才能的,这一点体现在他爸爸对他的偏爱,对哥哥的冷漠。可以说,小时候的他衣食无忧,简直就是一位花花公子。可是后来去当了学徒,被压迫,被剥夺了许多他以前能够拥有的一切快乐来源,他变了。变得很害羞,很腼腆,对那些能引起他的热爱的一切事物都显得那么的珍贵,那么的诱人,可他却不能光明正大的拥有,所以他只能偷窃。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那是他的第一次,可正是有了第一次,才会有了后来偷酒,偷漂亮的不值钱的丝带。

妈妈对他的教导很重要,如果没有遇见她,他很难活下去,也很难有后来的发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妈妈也不再把他当成小孩看待了,可是卢梭一直尊重她,在和她相处的那段时间,他早就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妈,神圣不可欺,他不再对她抱有贪心的想法。可是妈妈的变化,使他很愧疚,很后悔,一直把这件事当成一个秘密。假如能一直保持着当年的那份感觉该多好啊。时间过得总是十分快速,后来妈妈有了自己的男人,便把他冷淡了。于是,卢梭也只能离开。我想这是很明确的做法。

卢梭是个很热爱思考的人,也是很热爱学习的人。他很喜欢文学,对书本的渴望,对文学的热爱,使他开始结交一些有识之士,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开始,对音乐一知半解,被人嘲笑过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真的迷上了音乐,他开始认真学习,而且还试着写歌剧。尽管一开始总是被那些高人嘲笑和漠视,但是他有自己的想法,有不断的向上学习的能力,后来写的歌剧也越来越受人欢迎,这也为他赢来了名声和生存的胜利。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以前卢梭还没有成名的时候,有很多的朋友,有很多人很乐意接近他。可当他出名之后,人们不仅没有恭喜他,为他感到高兴,反而疏远他,甚至诽谤他。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但他好像并不在意。我既然决定在独立和贫穷中度过不多的余生,就尽我灵魂的全部力量去挣脱舆论的桎梏,去勇敢的干自己觉得有益的事情,而不必顾及人家是怎么看的。我需要冲破的障碍,我所付出的努力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我取得了尽可能大的成功,甚至超出了自己的希望。我挣脱了友谊和舆论的桎梏,实现了自己的意愿,然而,我一面把那群自称大人物和贤哲的庸人的荒谬评论踩在脚下,一面却又听凭那些自称为朋友的人的空盒子,像小孩子一样被他们牵着走。他也很矛盾,也很困惑,但是他努力挣脱开,想为自己开拓一片自由林。他的思想也是自由的,我觉得任何人也无法左右他的思想,就算是现实的艰辛也不能让他彻底地投降。他的自由,绝对是无法控制的。

卢梭说过我曾长时间的探寻这种偏爱的缘由。我只能从产生这种偏爱的机遇里找出原因。我对文学日益爱好,因此对法国书籍,对法国书的作者,甚至这些作者的祖国产生了感情。他把这种原因归结为从书中汲取的思想。这也是卢梭越到晚年,他的作品就越受欢迎。我一本接一本的读书,读的都是法国书,这就培养了我对法国的喜爱,最后这种喜爱变成了任何力量也灭不了的盲目的激情。他看了很多的书,先是接受作者的思想,最后把那些思想和知识整理后变成自己的一套理论,所以后来要写文章的时候,他总可以先打腹稿,然后很顺畅的写下来。当然了,一开始总会有些难度。但是熟能生巧,慢慢的,他越思考,文章写得也就越好。这里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文章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只有经过漫长的岁月的反复思考和提炼、广泛的阅读和积累经验才能写出好文章。

当我打开忏悔录的时候,我很难理解作者到底要说些什么,后来他一步步地把自己想要忏悔的,想要公布于世的事情都描写出来之后,我明白了这是对生命的一种交代。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假如要带着那么多的秘密进入死亡,也许会很不安心。既然我们是多么单纯干净的来到这个世界,那么我们也要一丝不挂的离开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秘密,都会有一些过错,但是人就会有过错。更何况,真正的圣人是没有几个的,那么我们又何必对自己的过错隐隐藏藏的呢?承认自己的过错,心也会得到解放的。

幸好,现在的我是一个敢于认错的人,敢于直面自己的过错的人,至少我很爱我自己,很珍惜自己的时间。因为我觉得,当初是多少的精子和卵子经过多么激烈的竞争才有的我,而我又在母亲的子宫里不断地吸收营养,不断的想出来见见这个世界,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世界了,难道我还要对自己躲躲藏藏?难道还要为了迎合时尚而忘记自己的真实面目?难道还要辜负当初的那份真诚的诺言?

不!我要好好活着,而且要活出色彩,活出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从小处做起。这句话,很小的时候就懂了,可是践行起来还真不是那么简单。我要好好珍惜每一个陪我走过人生道路的人,不管他们曾经是好的还是坏的,我都愿意接受他们。因为我们都是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我要好好珍惜每一路过十字路口的机会,因为那将是决定我命运的地点。我要好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时间对于我来说实在太宝贵了,我没有胆量说我有的是时间。

同时,我明白喜欢一件事情,原来是真的可以做到废寝忘食的境界。为了享受那种感觉,我要努力发展我的兴趣爱好,让生命更加有趣,为将来留多一份宝贵的回忆。

忏悔录读后感【篇10】

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读,看到一半差点放弃了,觉得有些无趣了。感觉奥古斯丁只是在借这本书,以剖析自己内心的方式宣扬教会,达到传教的目的。

直到坚持着看完一整本书,折返回来大略翻了一下,才又觉得并非如此。虽然全书确是在宣扬奥古斯丁对神的忏悔,对教会的皈依,但其中也不乏对共有人性的剖析与忏悔,令人警醒。

奥古斯丁于354年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城。他的父母亲都十分重视对奥古斯丁的教育,还设法筹钱送他远游求学。奥古斯丁小时在塔斯加斯提成,后在迦太基学习文法和雄辩术,二十八岁时又前往罗马、米兰。

《忏悔录》相当于奥古斯丁个人的自传,剖析个人内心的善、恶、欲望等。关于幼年时偷梨子摘梨树的行为,奥古斯丁在文中写着:为了作恶而作恶。并非是迫于穷困,也并非是想尝尝梨的滋味,只是为了偷盗而偷盗,要的也只是偷盗过程的乐趣,只是出于所谓的朋友情谊。

来到迦太基,他迷恋戏剧和雄辩术。在剧场里,他发现人们愿意观看自己都无法承受的悲惨景象并为此伤心。难道人们追求的就是眼泪和悲伤吗?可是人人不都是趋乐避苦吗?戏剧打动观众,不是促使他们帮助受苦者,而是煽动他们可怜受苦者。编剧越是让观众伤心,观众就越是喜欢他。没有人愿意过悲惨的生活。但可怜一下别人却大有乐趣,那么我们之所以喜爱观看别人的悲惨,或许就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我们便没有可以怜悯的对象。

同情和怜悯是可以的,但我们不能乐于去感到同情和悲伤。

同时,奥古斯丁还陷入了对雄辩术的狂热和对功名利碌的追逐。不仅如此,奥古斯丁还教授雄辩术,教导学生们如何狡辩,如何挽救犯罪之人的生命,与爱慕虚荣和追求谎言的人们成为一丘之貉。

此后,奥古斯丁因朋支的劝说及自己希望去一个有口皆碑的地方教书,决定前往罗马。在罗马,奥古斯丁继续教授雄辩术,在家中招收了几名学生。他厌恶学生们贪图诱惑,双手沾满肮脏的钱票铜臭味,但他也热爱着学生,把他们看作加以改良的对象,希望能引导他们热爱自己的学业胜于金钱。

在摩尼教教友们的支持下,前往米兰的申请得到批准。在米兰,奥古斯丁彻底脱离摩尼教,皈依教会。在皈依过程中,他受到了金钱、情欲等种种诱惑。其中,最为让他摇摆不定便是情欲。一方面明知上帝才是真正的能找寻真理处,一方面又舍不得俗世的诱惑,这让他大为苦恼及愧疚。在米兰,他与一个比他小两岁的女孩子订婚了,但她还要过两年方到结婚年龄。在这两年间,奥古斯丁屈服于自身的肉欲,便有了另外一个情人,在这之前他还和上一情人育有一子。或许他渴望的并非是婚姻,只是情欲罢了。不过在米兰,三十二岁的奥古斯丁还是皈依了教会,即使之前他因摇摆苦闷而放声大哭,拳打脚踢地发泄,感觉灵魂被割裂成两个部分,一在天一在地。

书,是没读透的,只是走马观花了一下罢了!许多思想与体悟也是不甚成熟的,或是还没沉下心来或是阅历不够。也许再过几年还可再看一遍,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忏悔录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