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数双数课件精品。
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都需要寻找一些资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所以,你是否知晓资料到底是怎样的形式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单数双数课件精品,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单数双数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能初步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在小组活动中能边做边讲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学具:红色圆片(1——10)
教具:积木、雪花片若干 1——10的圆点卡片 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认识单、双数
(出示圆片、见书图六)“黑板上有什么?”“每一行有几个红圆片,谁
会用数字来表示?”(请幼儿在每行圆片下放上相应的数字)“你是怎么数的?”(带领幼儿一起说说每排圆片的数目)
“小圆片要出去散步了,我们让每行的圆片两个两个手拉手,排好队吧”(教师示范两两排列,方法是把最上面一个圆片拿下来与最下面的一个配对,如果是单数会有一个不能成对)
“现在1、2、3、4、5的圆片已经两个两个排整齐了,谁来为后面每行的圆片两两排队?”“看看哪些数两个两个配对后有一个是单的,哪些数两个两个配对后没有单的?”(幼儿操作,并提示幼儿进行观察)
总结:两两配对后,有一个单的就叫单数,两两配对后没有单的叫双数。
2、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
①分别指单数和双数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讨论。
②说一说:教师任指某一数,引导幼儿观察。“它是几?排成什么样子?
是单数还是双数?”
二幼儿操作
摆积木:教师出题如:请你摆出7。(幼儿就摆出7块积木或雪花片)
请给这7个积木两个两个手拉手排队。排好之后,看一看,它们排出来的队伍是怎样的,这个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以这样的方式出题,让幼儿通过摆放不同数量的积木或雪花片,进一步感知单、双数)
三游戏:传球
玩法:教师摇铃鼓,幼儿传球,鼓声停,球传到谁的手上,谁就到老师
手中抽取一张圆点卡,数一数告诉大家是几个圆点,几是单数(或双数)(游戏可反复进行)
四结束部分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单数和双数,数两两配对后有一个是单的就叫
单数,两两配对后没有单的就叫双数。单数有:1、3、5、7、9,双数有:2、4、6、8、10.
2、收拾用具,结束本次活动。
单数双数课件(篇2)
幼儿园大班优质数学教案《有趣的单双数》
设计意图:
《指南》中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单双数在幼儿的生活中也会经常得到运用,比如:幼儿最喜欢玩"找五官"游戏,其中就蕴含了单、双数的数量经验。大班幼儿生活内容不断丰富,可他们对单、双数的实际意义并不理解,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让幼儿能够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单、双数问题,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教学重点;
认识10以内单双数
教学难点:
理解单数和双数的含义
活动目标:
1.认识10以内单、双数,引导幼儿理解单、双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1――10数字卡片若干、操作卡片(10以内数物对应)。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1.教师:我是一只可爱的大老虎,今天,我要带你们到城堡里去寻找宝物。瞧瞧!是什么宝物呀?
2.幼儿:是数学宝宝1---10。(播放PPT,调皮的数字宝宝依次出场)
二、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并理解单、双数的实际意义。
1.教师出示数物对应的数字图片1和2。(播放ppt)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单数和双数之间的区别。
2.教师:那你知道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吗?请你们再次仔细观察每个数字宝宝上面的圆点。(播放PPT)
3.认识单数: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
(1)让孩子们做单数的游戏。例如是3,就让手中拿了3的孩子把它贴到单数的房子里。
(2)让孩子说出单数,教师圈出单数。(播放PPT)
4.认识双数:两个两个地数到最后都能凑成2个2个 的数叫双数。
(1)让孩子们做双数的游戏。例如是4,就让手中拿了4的孩子把它贴到双数的房子里。
(2)让孩子说出双数,教师圈出双数。(播放PPT)
5.教师小结:教师小结: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 2、4、6、8、10这样,两个两个地数到最后都能凑成2个2个 的数叫双数。
6.幼儿操作。
引导幼儿用两个两个圈在一起方法来确认单、双数,并把它们送回它们的家。
三、结束部分
1.游戏:转转乐规则:指针指向数字几,幼儿抢答判断它是单数还是双数。
2.游戏:照相规则:如果老师出示的数卡是单数,就自己摆个造型照相,如果老师出示的数卡是双数,就找个好朋友,两个人一起照合影。
3.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找找生活中,有什么物品可以用单、双数表示。
单数双数课件(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单双数的含义,会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主动参与操作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能利用单双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单、双数物品图片若干(一双筷子、一把勺子、一双手、一顶帽子、一双袜子、一个杯子、一双鞋子)。
纸面教具:单双数车牌、奇奇妙妙车库、单双数门票。
环境准备:游戏场地布置。
活动过程:
出示物品图片,引导幼儿理解单和双的意义
小结:两个在一起的是“双”,只有一个就是“单”。
出示相关资源图片,与幼儿共同探索区别单与双数的方法
1、出示全家福、杯子及对应的数量,教师按照两个两个交朋友的方式划圈。
2、出示1-10数字及对应圆点数量,请个别幼儿操作,将PPT中1-10按照两个两个交朋友的方式画圈。
你发现了什么?哪些数字宝宝是能够两个两个数完,哪些是数到最后还剩一的?
小结:两个两个地数,如果全数完就是双,如果还剩余1个就是单。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个别幼儿操作。
看样子你们都已经认识了单双数。奇奇和妙妙遇到了一个困难,想请你们帮帮他们。你们看,奇奇的车库里的车挂的都是单数的车牌,已经有三辆车挂好了,还有两辆空着,请你们帮助他挂上正确的车牌号。妙妙的车库里挂的都是双数车牌的车,谁来帮帮她也挂上正确的车牌呢?
2、集体动手操作。
接下来,请你们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每个人都来帮帮奇奇和妙妙,让他们的新车挂上车牌好吗?做完的小朋友可以和身边的伙伴互相检查一下,都做对了可以把任务表交到老师这里。
3、实际运用。
奇奇和妙妙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忙,现在要请你们去游乐园做游戏呢。现在我给大家发门票,请你们根据门票上的数字,走对应的单双数入口。游乐园门口还有检票员,请你们将票递给他,他会引导你们从正确的入口进去。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活动区中投放10以内的数字,以及若干花朵贴贴纸,供幼儿操作。
日常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请幼儿以排队、分组等形式尝试分一分单数的号数和双数的号数。
单数双数课件(篇4)
活动目的:
1、理解单数与双数的意义,区分单数和双数。
2、体验寻找与发现的乐趣。
分糖果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套:10个自制的糖果、两个盒子、标有数字1—10和相应圆点的卡片、记录纸、铅笔等。
(2)准备学习包《科学、圈星星》。
指导要点:
1、请幼儿每次取一定数量(10以内)的糖果,并用卡片表示糖果的个数。将糖果分到两个盒子里,一个盒子分一个,轮流分完为止,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2、引导幼儿思考并交流几个糖果可以让两个盒子平分,几个糖果不能平分,引导幼儿按能平分和不能平分的标准将糖果的个数归类,最后得出以下结论;能让两个盒子平分的糖果的个数是双数,不能平分的糖果的个数是单数。
3、结合卡片说一说哪些数字是双数,哪些数字是单数。
4、引导幼儿找一找自己身上哪些东西是单数,哪些东西是双数。如一张嘴是单数,两只耳朵是双数;一只手的五个手指是单数,两只手的十个手指是双数。
单数双数课件(篇5)
教材分析:这个活动选择与省编教材大班上册单数双数。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我构思了本节数学活动。将一系列的游戏贯穿于第二课时的整个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说目标:根据大班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为
1.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2.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说重难点:活动的重点为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难点是理解并区分十以内的单双数。
活动准备:3只小兔子、4只小狗,5只小猫,6只小山羊的动物卡片和火车票若干。
二、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每个幼儿都感兴趣的活动。为了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数学概念,我采用了游戏法来吸引幼儿的兴趣。正如杜威所说的:游戏就象是一个糖衣,让幼儿在糖衣的诱惑下,把本来难以下咽的苦药吞咽下去。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主动积极、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经验。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以饱满的情绪、适时的指导把游戏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通过游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进一步使幼儿加深和巩固对单双数的区分以及把握单双数的排序规律。使在攻破难关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教也正契合了《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此外,我还采用观察操作法、赏识激励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活动达到科学性、趣味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根据『纲要』精神:数学教育要引导幼儿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大班幼儿处于学前晚期,学习能力显着增强、游戏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所以,在一系列循序渐进、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中促进了幼儿对单双数及相关概念有更透彻的理解。丰富的游戏带动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促成了合作探究式师生互动的形成。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采用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方法组织本次活动:
一、创设情境,感知单和双
森林里要开动物PARTY,老师和小朋友去参加,但是小动物们要考一考小朋友,我们身上哪些东西是单的?哪些是双的?
(在谈话中,幼儿说嘴巴是一只,眼睛是两只,教师小结,像嘴巴、鼻子这样只有一个的,叫单,像鞋子、手、眼睛这样两个两个成双成对的,叫双。)
二、参加动物PARTY
1.小动物圆舞曲
故事情境:今天来了3只小兔子、4只小狗,5只小猫,6只小山羊,他们要结伴条圆舞曲了,帮他们找找舞伴吧!
幼儿操作动物卡片,两个两个拉在一起。
教师:发现了什么?
幼儿:有的小动物剩下一只,没有舞伴;有的小动物都找到舞伴了。
教师:哪些小动物剩下一只没有舞伴?这些小动物是几只?
幼儿:小兔子(3只)、小猫(5只)
教师:哪些小动物都有舞伴?这些小动物是几只?
幼儿:小狗(4只)、小山羊(6只)
教师小结:两个两个找朋友,到最后剩下一个,孤孤单单没有朋友,这样的数叫单数;两个两个找朋友,最后都有朋友,没有剩下,这样的数叫双数。
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抱双,躲单的游戏,好吗?
三、巩固单双数--游戏抱双,躲单
游戏规则:幼儿根据教
师念或举单数双数,如果教师念的是单数就把头埋在膝盖上,如果教师念的是双数,就用双手抱住手臂。
四、结束
小朋友们真棒,老师非常喜欢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老师要奖励每个小朋友一张火车票,一会儿老师要带你们坐着火车去旅游,小朋友们把火车票戴在胸前,并仔细看一看你的车票是单数还是双数,单数的去单数列车,双数的去双数列车,如果上错车,检票员会把你赶下车,你就不能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旅行了,大家准备好火车进站了,小朋友们请上车火车马上开啦!
幼儿通过亲自操作归纳出单双数的排序规律。
幼儿在游戏抱双,躲单中巩固单、双数。
结束环节:老师要奖励每个小朋友一张火车票,一会儿老师要带你们坐着火车去旅游,小朋友们把火车票戴在胸前,并仔细看一看你的车票是单数还是双数,单数的去单数列车,双数的去双数列车,本次数学活动以游戏形式开始,在游戏中收尾。整个活动贯穿于一系列动静交替的游戏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单、双数。丰富多样的游戏使逻辑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起来,让孩于们更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
单数双数课件(篇6)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及游戏能较熟练地分辩10以内的单数、双数。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3.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参加数学活动的乐趣。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动物、背景图、幼儿操作纸、笔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一年一度的动物狂欢节开始了,森林里的动物都来参加了,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了?它们各自有几个?
(2)幼儿分别说出每个动物的数量。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进入绿色们的要求:狂欢节的管理员说,这次动物这么多,需要分批进入,首先绿色通道的是一种动物里能两个两个结对的可以优先入场。教师先示范小动物两两结对找出单双的方法:依次了解2个兔子、10只猴子、8只猪、4只公鸡、6条蛇
(2)还有一些一种动物里剩下一个的要从红色通道进入,他们分别是:7只鸟、1只老虎、三只小老鼠、9只蝴蝶、5只松鼠
(3)还有很多小动物想参加,管理员说忙不过来,请小朋友来帮忙。
(4)幼儿操作,根据能力操作材料的分配,圈完贴上墙。
(5)教师总结:两个两个找朋友,到最后剩下一个,孤孤单单没有朋友,这样的数叫单数;两个两个找朋友,最后都有朋友,没有剩下,这样的数叫双数。教师进行校对
3.游戏固新知:
(1)小动物们都区分了单双数,邀请幼儿一起前往,进入单双数的舞池,幼儿站立到单双数的舞池中(再次确定幼儿是否掌握)
(2)游戏“抱双,躲单”。
老师报10以内的数,幼儿做相应的躲和抱的动作。如:报的是单数,幼儿蹲下,双手合并放在身子的两边,表示孤单的样子,报的是双数,幼儿找到一个朋友抱抱。
4.参加好舞会回家乘车去,按单双号乘车,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这次的教研活动内容是大班数学活动《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采用同课异执的形式。“同课异执”顾名思义,就是同一节课,由不同的教师来执教。我在想,这样的一个活动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能提高我们多少的能力?不由对这个活动充满了期待。
教学活动由年轻的C和G执教,教学流程是这样的: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超市购物,感知单双数——交流讨论,理解单双数——操作、游戏,巩固单双数。虽然教案是一样的,但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却有不同之处,引发我们的思考:
首先是给购物环节,第一个活动中教师先演示怎样使用代用券(每2元圈起来)、购物、付款(把相应的“钱币”撕下来给收银员),然后让幼儿操作圈一圈,交流“你可以买几样东西?”幼儿购物后交流“你有几块钱,买了几样东西,还剩钱吗?”第二个活动中教师也是先演示圈一圈,购物时直接把卡片覆盖在相应的钱上。幼儿在圈一圈完成后直接可以进行购物,减少了幼儿的等待时间,使环节更加紧凑。这个环节中两位老师的处理都是教师先示范,幼儿再操作。我在想的是教师是否可以再放开些,让幼儿操作在前,教师提升总结在后呢?
在交流环节,一个活动中老师先让剩下一元钱的幼儿逐一说“我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剩几元钱”,老师逐个出示相应的代用券并按顺序排列。另一个活动中老师用“代用券回收”的策略——剩下一元的放左边,没有剩的放右边,让幼儿一下子把代用券分成了两组排列,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出示汉字“单数”、“双数”以及相应的小孩图示。这个“小孩”图示也是为接下来的幼儿操作活动打下了基础。给我的启示是同样的一个环节,教学效果会因设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教师要更加关注环节的紧凑和有效,避免重复和冗长。
在感知单双数排列规律上,两位教师都用了两种颜色的卡片来写单双数,也都是按照顺序进行了排列,但第二个活动中幼儿很快就能发现排列的规律是一个单数、一个双数。我想原因是由于第一个活动中的卡片既有数字又有硬币图示,使幼儿的视线受到干扰。从中我得到的启示是教具的设计使用要尽量减少干扰因素。
另外我还有一个想与大家探讨的是幼儿分组操作后的交流环节是否一定需要?我感觉这样的操作活动在当时的效果不是很大,因为大家的材料不同,纠错也只是该组幼儿的参与,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没有效果的;其次是导致教学活动时间过长,幼儿注意力无法很好集中。我想解决的办法是教师可以在课后进行批改,看看孩子是否掌握。对于个别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而对于大家都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该问题再次集体教学。
同课异执活动结束了。这样的研讨活动使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在于一节课的成与败,而是引发我们思考怎样更好地上好一节课!它留给我们思考的很多,如幼儿记录经验的积累问题,孩子操作快慢的问题、教师提问语言的指向性问题等等。还有,教研活动中幼儿的人数都只是班级中的少数,而且一般还是能力较好的幼儿。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面对全班全部幼儿教学时对个体幼儿的关注和指导问题,班级中剩下的能力更差的'孩子的指导问题等等,都将引发我们的思考、研讨和实践,期待着这样扎扎实实的教研活动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获。
dg15.com小编推荐
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精品
工作总结之家费尽心思制作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绝对能够让您满意。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写好教案课件可避免老师漏掉重点内容。经过阅读相信您会有所体会!
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P91-92例一,练习十九第一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教材在91页呈现了二年级同学准备做船“去鸟岛”的热闹场景。图中给出了二年级四个班各班的人数和船的限乘的人数,为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提供了现实背景。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构建起适合自己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能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2)、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验算法多样化,感受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
为了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抽象,以学生乘船去鸟岛春游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生机。
1、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探索的乐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的引入以鸟岛美丽的画面,配以声音吸引学生,接着创设了去鸟岛参观的情境,观看鸟的动态的形象。在练习中,把枯燥的练习题变成了一分钟比赛的形式、鸟儿出题、购买鸟岛纪念品一系列有趣、有挑战性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好胜的心理,从而诱发他们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2、鼓励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的学习呈个性化发展。
我们的教育要关注个性化学习,由于学生生活情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相同,所运用的方法必然多样化。因此,在新授内容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让他们设计合理的“乘船方案”,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交流,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来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一环节,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不同的想法。
3、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学中我们应把教材视为教与学的素材,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我以教材提供的主题图为素材,加工处理成连贯性的“情景链”,并从中赋教学所需的“问题串”,对教学中加法的处理作了适当调整,利用乘船的第二方案,按班级顺序上船后会出现什么情况,由学生提出相应两个问题后,尝试减法的口算方法。练习“一分钟比赛、小鸟出题、购买鸟岛纪念品”练习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的问题情境法和探究学习法。
4、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个人的学习效果虽然离不开他的智力因素,但非智力因素可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具有动力性质。因而在学习中,务必重视情感、态度、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做、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归纳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5、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本质上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如23+31,可以分解为:23+30=53,53+1=54。他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因此,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注意渗透这种转化的思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三、教学程序
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4个部分:
●创设情景,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
●合作探究,引导主动进行认知结构;
●巩固应用,强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
●拓展延伸,运用新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
这样的安排,参照了小学数学认知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数学,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产生学习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获得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一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迎合学生依赖情境,产生学习欲望的学习心理,让他们在这个动态的场景中交互情感、态度,产生学习的需要。
以学生熟悉喜欢的春游为情境,嘉乐小学二年级四个班去鸟岛,怎样做船才合适?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自然就会得出两个班坐船去最好。那么哪两个班去最好 呢?又是学生必须得解决的问题?继而引出学生练出算式:23+31、39+32、39+31、39+23、32+31、32+23 这一系列的算式为两位数加两位数算法口算算法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也让学生的思考具有很高的目的性。
(二)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个环节是构建算法模型,优化算法多样的`重要部分。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借助直观,产生算法。23+31,你会算吗?和同桌小朋友交流一下。
第二层次:展示交流、描述算法。估计学生会出现多种计算方法,20+30=50,3+1=4,50+4=54;3+1=4,20+30=50,50+4=54;23+30=53,53+1=54。
第三层次:归纳、提炼、优化算法。这里一是要缩小个体差异,二是尽可能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算法,三是有效构建了算法模型。因此教师在此层次特意安排两个提问:“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几种算法?为什么?假定你是老师,你想推荐哪几种算法给你的同伴?为什么?”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构建数学模型。
但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有一些困惑:教科书上在教学23+31=?和32+39=?时出现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在计算方法上该如何进行有效的优化。如何缓解这两种方法之间的矛盾。
(三)、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以教材提供的主题图为素材,加工处理成连贯性的“情景链”,并从中赋教学所需的“问题串”,对教学中加法的处理作了适当调整,利用乘船的第二方案,按班级顺序上船后会出现什么情况,由学生提出相应两个问题后,尝试减法的口算方法。练习“一分钟比赛、小鸟出题、购买鸟岛纪念品”练习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拓展延伸
小虎在做一道加法题时,把第二个加数35看成了53,结果算出来的和是76,你知道正确的得数是多少吗?( )+ 35= ( )+ 53=76
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也为下一节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做了铺垫。
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0~51页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100以内口算的继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萎、抽象,教材选择了服装店购物的事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活力生机。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如下特点: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建构方法。
3、重视学生个性化口算方法的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的有关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类推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的思考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有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具体教学过程阐述如下: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连加、连减.
52+30+7 57-30-5
55+30+6 75-40-8
72+10+7 86-20-7
教师谈话导入
师: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习题,我们已经学过笔算的方法,今天, 们要学习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50页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提问: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这是平时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问题(1)。先出示问题(1):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元?
师生共同列出算式54+28。教师提问:不用竖式计算谁能很快算出结果?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教师板书不同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50+20=70 (元) 4+8=12(元) 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 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 84-2=82(元)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紧接着教师总结:上面几种算法都是正确的.哪种算法最适合自己就可以用哪种方法,自己最理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记住先进行计算的结果,再进行第二步计算.
最后,做了相应的练习题:先独立写出结果,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28+37 34+32 36+42 37+25
32+46 54+38 45+19 15+65
3、学习问题(2)。此环节的设计和“学习问题(1)”环节的设计一样,这样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具体如下:
(1).出示问题(2):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
教师:你能不能自己列式并试着口算出来呢?
(2)、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
54-20=34(元) 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 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 24+2=26(元)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3).练一练
36-20= 52-10= 34-23= 98-76=
36-24= 52-18= 90-25= 42-39=
(三)巩固应用。此环节主要以完成教材上的练习为主,教材练习题的设计难易结合,既有计算题也有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不会感觉枯燥。
(四)归纳总结.
师: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自己认为好的就是最佳的计算方法.计算时要细心认真.
(五)说板书。我的设计既简单明了,又体现本节课重难点。设计如下: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54+28=82(元)
方法一.
50+20=70 (元) 4+8=12(元) 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 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 84-2=82(元)
54-28=26(元)
方法一:
54-20=34(元) 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 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 24+2=26(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根据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旧知到新知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笔算:回忆一二年级的`加法和乘法,看视频,如果王爸爸把鱼卖到每斤12元,28斤鱼的,能卖到500元吗?[设计意图:本节新知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等旧知的基础之上,唤起学生的旧知可有效迁移到新知的探究中。在课一开始就创设了学生非常熟悉并且喜欢的“爸爸去哪儿”的卖鱼片段,立刻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他们学习兴趣特别高,老师趁机出示问题,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探究新知
如果每人有499元,他们剧组有23人,一共会有多少钱呢?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重在理解题意,弄清条件间的关系。经常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不用除法,回忆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让学生理解求23个499元一共多少前就是求499×23的积,可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2)学生进行估算,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笔算
师:同学们为什么都想起了列竖式,因为我们以前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那么三位数乘两位数能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算出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同学们试试吧
学生尝试,师巡视挑选有代表性的做法之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尝试,教师不仅可以检测出学生运用旧知解决新知的能力而且利于发现学生的困惑,从而为下一步的交流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
[教后反思:正如事先预设的一样,学生模仿之前的笔算方法较轻松地完成了。提问:
1、497是几个人的钱,20个499元是多少钱,最后23个人的钱是多少,学生都很容易答出来了,只是朱逢行别出心裁用了这样一种方法:
他解释道:每人500元,23人有500乘23元,最后再减去一个23元,就是所有人的钱。
学生的思维有时很独特,不得不令人佩服。]
2、练习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出题,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计算题的设计的简单过程,让孩子们做课堂的小主人
两大组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师挑选典型做法全班交流。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讨论归纳,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学生推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四、延伸练习
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篇4
【教材简析】
这个信息窗是在学生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万以内数加减计算的基础。运用海边活动为素材,主题鲜明有趣。借助孩子们喜欢的参观水族馆,使学生在整个信息窗学习中始终感受着大海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有效的解决了本节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时先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计算法则。同时也突出了本套教材“故事串”引发“问题串”的特点,把计算教学和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学生感兴趣的海底世界为题材,创设情境,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串,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策略目标:创设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能力目标: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从解决具体的事物抽象到数的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数与符号感;
4、情感目标:体验数学情境,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与学生谈话,在前面我们在大海边做游戏,捉小虾,捉小蟹,从中还学会了许多数学知识,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青岛新建成的旅游景点看一看,看完了你猜猜这是哪儿?
2、引导学生说出猜出的地方,并说说自己是否喜欢。接下来老师带领学生到展厅看看。
3、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在两个鱼缸里有这么多漂亮的鱼。老师可以紧接着再启发学生,看到这些美丽的鱼,都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海底世界的情境,引出教材中的情境图“展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出有趣的数学问题。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条件。]
二、主动探究,感悟新知。
1、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解决提出的有趣的数学问题。首先解决左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
(2)引导学生列一个算式。(板书14+28=)
(3)引导学生思考用加法计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让学生估计一下鱼缸里的鱼,大约是几十多?(三十多、四十多)
(5)学生在小组内动手做一做,验证一下结果到底是多少。
2、合作探究,悟算理。
(1)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的学具,(例如:小棒、方块、计数器等)学生可以用,也可以在练习纸上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小组内先商量一下,选择哪种学具帮助问题的解决。
(2)老师提要求,小组合作先摆一摆,再说一说,进行交流,还可以把摆的过程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具动手实践验证结果到底是几十多,由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3、交流汇报,析算理
(1)教师引导学习小组汇报展示。把在小组内摆的过程用实物展台摆给大家看看。
(2)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是怎么把两部分小棒合起来的?单根的小棒满了十根怎么办?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能会一边摆一边说:摆好1捆4根,在它的下面对应着摆好2捆8根;先把单根和单根的合起来,也就是4根加8根,是12根,满了十,用皮筋捆成一捆放到成捆的那一边(演示捆成一捆的过程),然后还有2根单根的小棒,把4捆和2根合起来(用手演示合的过程),最后是4捆零2根,4个十、2个一,也就是42。
(3)拨计数器的小组重点指导,个位8个珠子加4个珠子后,即个位满了十个珠子再怎样拨?
(4)教师引导用竖式计算的同学说一说“1” 是什么意思?表示什么?计算时是怎么想的?
(5)教师根据同学说出的写竖式时应注意到什么,一边板书,一边进一步指导。思考刚才是先从个位加起,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学生动笔算算试试。找一名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结果都是42,从哪一位加起比较好?
4、归纳方法,明算理
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时候,可以从个位也可以从十位,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进位加法,做这样的题的时候,从个位加起比较好。
[设计意图: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摆一摆,再抽象到数的计算,其中计数器的演示作为直观到抽象重要过渡过程,循序渐进,既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使学生更好的明确了算理。]
5、仿例练习,用竖式计算
(1)教师谈话:刚才通过动手做一做,左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我们解决了,还要解决右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打开书,做在书上。
(2)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和以前的计算题有什么不同?
6、揭示课题
(1)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2)在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都要注意什么?
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7、解决学生提出的其它问题。
过渡语:同学们算的都很好,刚才我们游览了海底世界,参观了展厅,接下来我们到海滩上去玩一玩。
[评析:仿例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新知识的特点,并且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出示右边的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
1、猜一猜贝壳下面的数是几。
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
2、判断。
先独立思考,再举判断卡判断。
3、猜一猜,小海龟可能是几?
学生有可能会说出许多不同的答案,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生动有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体会到知识产生于生活情境中,又应用到生活中去。]
四、全课总结,升华知识
下课铃声响起,老师评价在这节数学课中,同学们学习的非常认真,有些贝壳想送给他们,了解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50个贝壳够不够,并试着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的。
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63页内容。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口算、笔算的基础上,学习探讨的。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笔算方法,教材把分步演算的过程呈现出来,然后再导入主课,使学生初步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它体现了两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
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计算课,学生学习有兴趣。学习前,学生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会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在口算的基础上,尝试体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不进位)。
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包括自我检查、互相改错)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1、你得到哪些信息?生汇报交流。
2、生理解题意,列式。
3、师: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
学生回答,并评判每种估算值与准确值的大小比较。(三种方法)
4、怎样才能知道正确答案呢?
二、探索尝试,找寻方法。
1、用你学过的方法试一试。
(1)先独立思考,再汇报交流。学生评判优劣。
(2)学生多种方法中,师生共同优化出一种(拆数法):
24×10=240 24×2=48 240+48=288
2、尝试笔算24×12
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1)、尝试解决问题:你能列竖式计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先独立思考,书写再练习本上,再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在投影仪中一一展示算式,学生评判对错,说出每一步的由来。
(3)、学生分组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3、研究笔算的方法:
抽学生口述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师板书,重点说算理。
学生讨论交流(特别乘得的积的第二行个位空位的道理。)
24 24
×12 ×12
4、小结笔算方法:学生交流汇报。
(1)计算方法是什么?(拆数法)
先( )和( )相乘,再( )和( )相乘,最后两个乘积相加。
(2)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书写数位要对齐;乘法口诀准确;加法计算准确。
5、试一试:
32×12 41×21 13×31
(1)学生独立完成。
(2)投影仪展示,学生评判。
(3)师强调出现的问题。
三、巩固方法,实践应用
1、游戏:智闯马虎宫,找找开门密码(P63页“做一做”)
23×13 41×21 23×31 32×12 43×12 22×14
抽生板演,先自我检查,再其他学生上台评判对错,错误要改正。
2、森林医生:
针对学生易犯错误,判断对错,找出原因,并改正。
3、计算:P64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自我检查。
投影仪展示作业,学生评判对错。
4、应用:P64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四、归纳梳理,总接收获。
学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需要提醒大家什么?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24×10=240 24
24×2=48 ×12
240+48=288 4 8……2×24的积
2 4……10×24的积
2 8 8
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一)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这部分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吧进位加法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在计算过程中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中“满10进1”的方法;二是在进位加法的笔算过程中领悟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使完整地掌握笔算加法。例题的得数是整十数,“试一试”的得数不是整十数,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理解“满10进1”的原理,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索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想想做做”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再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四点: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在100以内)。
2、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想象、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况能力。
3、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yu 结果。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小就养成爱学数学的好习惯。
(三)重点
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四)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中“满十进一”的算理。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
1、情境教学法 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新的算法,问题的解决和算法的得出融合在一起,这样安排有利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讨论法 讨论、交流,学生易于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创设更多的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机会,使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如:摆一摆、拨一拨、算一算、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去发现新知,构建新知,从而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以致用 叶圣陶先生说:“凡能力总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所以在学完新知后,及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增长智慧,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说过程
(一)复习导入
安排20以内的口算加法和100以内不进位加的竖式计算来为新知学习做铺垫。
(二)探索算法
学生用小棒、计数器等学具、教具来演示满十进一的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用“满十进一这一步在竖式中怎样表示”来引出进位加的竖式计算方法。
(三)“试一试”并小结
学生独立计算“试一试”,熟悉计算过程。通过与之前所学做比较得出课题进位加,并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四)练习与总结
在小结的基础上完成练习。在练习中有理论作为指导。最后做出全课总结。
(五)作业
安排了一道开放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的探究过程,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2、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养成认真学习、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为什么要进位和要进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本情境图,先请同学们观察,并提问发现了什么?仔细读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春风小学有几个班?平均每个班有多少人?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师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37x48
二、探究新知: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a、估算:48≈5037≈4050x40=xxxx(盒)
师:同学们估算得不错,一顿午餐大约需要xxxx盒酸奶。但实际需要多少盒呢?
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提问同学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计算37x48,这时可以提出用竖式进行计算。
让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出37x48的结果吗?请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方法。
重点分析笔算: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x37=1776(盒)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用列竖式计算要重点讲清楚计算应注意什么。
1、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
2、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数也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b、讨论、交流、汇报各组的算法:竖式计算
三、自主探究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乘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四、新知巩固:
巩固练习。
24x4122x7444x5915x2153x27
在黑板上出示计算卡片,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笔算,老师把写的正确的和书写规范的同学的练习本拿来展示,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把对应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表扬。
1、16251824x16x13x17x19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5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用14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3、有36行苹果树,每行17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五、思维训练
1、你能直接写出得数吗?
24x1938x976x9912x1111x4738x21
2、商店特价出售成套茶具,每套茶具里有6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售价34元,今天工作人员共卖出38套这种茶具,一共买了多少元?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幼儿点数课件精品
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享受到生动有趣的教学,这离不开老师提前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我们需要认真地编写每一份教案和课件,因为教案是落实教育部门教学要求的必要手段。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整理了以下可能与您有关的“幼儿点数课件”,希望本文能够启发您,并给您带来一些灵感!
幼儿点数课件【篇1】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点数3以内的数量》
近年来,幼儿数学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数学启蒙教育对幼儿的认知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点数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撰写一篇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以帮助幼儿掌握3以内的数量。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数的基本概念,学会用手指或其他小物品进行点数。
2. 能够识别数字1-3,并能正确选择相应的数量。
3. 能够利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点出指定的数量。
二、教学准备:
1. 教材:幼儿数学教材《点数3以内的数量》。
2. 学具:数字卡片、手指模型、小动物玩具等。
3. 教具:数字挂图、白板、彩笔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数字1、2和3的卡片,引导幼儿认识数字。鼓励他们尝试用手指点数,并与他们一起重复学习数字的名称和用途。
2. 认识数量:通过数字挂图,逐个展示数字1、2和3,从图中让幼儿发现相应的数量,并询问他们所看到的物体或图形的数量。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量。
3. 数字选择:使用数字卡片,将数字1、2和3放在桌面上,让幼儿根据老师的口令,选择相应的数字卡片。可以逐渐增加难度,例如让幼儿在一堆数字卡片中找到指定的数字。
4. 数的表达:通过手指模型和小动物玩具等学具,让幼儿学习如何用不同的方式点数。可以给幼儿出示一定数量的手指模型,要求他们用手指逐个点数,并说出点数的结果。也可以使用小动物玩具,让幼儿将它们排成一行并点数。
5. 游戏活动: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巩固幼儿对数字1-3的认识和使用。
(1) 数字填空:老师在白板上画出一些物体或图像,让幼儿填写相应的数字。可以逐渐增加难度,例如用不同形状的卡片填空。
(2) 数字比拼: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个数字,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相应数量的物品或图形。鼓励幼儿进行合作,并观察他们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四、巩固与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观察幼儿的参与度及反应情况,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评估题目,对幼儿进行知识点的回顾和巩固。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材和教具,让幼儿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数字1-3。同时,要在教学中注重游戏和趣味性,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针对不同的幼儿个体差异,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幼儿全面发展和学有所成。
点数是幼儿数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3以内的数量对幼儿数学认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以上的教学目标、准备、过程和评估,可以帮助幼儿逐步掌握点数3以内的数量,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与热爱,为日后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工作中,应持续关注幼儿数学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幼儿点数课件【篇2】
【设计意图】
爱吃是孩子的天性,而甜甜的糖果更是孩子特别喜欢的食物。因此,我结合主题活动《食物》设计了“糖果游戏”的数学活动。整个活动中,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5以内的数量,提高幼儿点数、匹配的能力,体验点数带来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幼儿对点数、匹配活动感兴趣。
2.幼儿学习点数方法,感知5以内的数量。
3.能按照指令做事。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初步的点数的经验。
物质准备:
1.糖若干、糖罐一个。
2.盘子三个。
3.小袋、筐若干。
【活动过程】
1.猜一猜,激发幼儿兴趣
(1)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盒子,你们猜盒子里是什么?(先晃动盒子发出声音让幼儿随意猜,然后让幼儿摸一摸,猜一猜到底是什么?)。
师:这个东西呀,甜甜的,宝宝们最爱吃了。(糖果)
(2)师:那我们就请他出来吧,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将糖果倒出放在盘子里)盘子里有多少糖果呀?(有许多糖果)
(3)盘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糖果,请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糖果?幼儿自由述说,每说到一样就从盘子里挑出来展示给大家看。
小结:糖果有许多种,有软糖、硬糖,有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糖。
2.分糖游戏
(1)师:我们来玩分糖游戏,一组的男孩子挑选三块软糖放到盘子里,女孩子挑选两块硬硬的糖放到盘子里。
二组的男孩挑选一块红色的糖放到盘子里,二组的女孩挑选四块圆形的糖放到盘子里。
三组的男孩子挑选两块椭圆形的糖,放人盘子里,女孩选择四块绿色的糖放人盘子里。
(2)教师提醒幼儿听清楚要求,按数量拿糖,引导幼儿正确点数的方法,拿一个数一个。
小结:小朋友真棒,能够听清楚要求,按数量拿糖。
三、按照圆点数量装糖
1.装糖:盘子里有这么多的糖果,拿起来多不方便呀。那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拿起来方便点呢?(袋子装)
2.老师准备了一些小袋子,这些小袋子上面可都有秘密哦。(老师示范:先数数袋子上有几个圆点,然后请大夹子帮忙往口袋里装和圆点一样多的糖)
3.现在请我们宝宝也拿着袋子去装糖果吧,先要看清楚袋子上有几个点点,再去装糖哦。记住要请你的大夹子帮忙。
4.谁愿意来告诉大家,你袋子里的秘密,你请了几颗糖果宝宝。(我袋子上有三个点点,所以我请了三颗糖果……)
四、加深难度,对应数字送糖
1.送糖:糖果袋子要放人糖果盒中,这里有5个糖果盒,看看糖果盒子上面有什么啊?(数字l一5),你手里糖果袋子的点点有几个,你就把它送到数字几的房子里。
如:糖果袋子的点点有5个,你就放人数字是5个糖果盒中。
请幼儿根据数量与相应的数字进行匹配。
五、品糖游戏:
师:孩子们和糖果游戏和开心,现在,请我们宝宝每人拿一颗糖果,尝尝看它是什么味道的?吃过糖后要及时漱口或刷牙。
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继续玩装糖、放糖果的游戏。
幼儿点数课件【篇3】
活动背景创设:(超市小游戏)小星星从超市请来了许多水果朋友和蔬菜朋友,请小朋友把他们分开,并把相同的蔬菜和水果放在一起,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南瓜有几个、蘑菇有几个、苹果有几个、香蕉有几个……
1. 让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说出总数。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能力。
3. 乐意大声回答问题,并能快乐的参加活动。
4.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让孩子学会主动地去发现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1. 教具准备:红黄蓝小星星、红3颗、黄4颗、蓝、5颗、西瓜1个、苹果2个。
2. 学具准备:南瓜1个、蘑菇2个、萝卜4个、白菜3颗、茄子5个
环境创设: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新朋友要跟我们一起上这堂课,小朋友猜猜它是谁,听它来了〖音乐导入一闪一闪干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
师:把小星星放在黑板上,请小朋友观察有什么不同(有红色、黄色、蓝色)
师:有这么多的新朋友跟我们一起上课,我们跟他们打声招呼吧!请小朋友看老师怎么做的,老师边拍手边念儿歌,小星星,小星星你们好!然后把食指伸出来给每颗小星星问好,点数123总共有几颗小星星,依次请小朋友跟下面不同颜色的小星星打招呼,并说出它们的总数。
师:今天小星星还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吃的水果,请小朋友看看都有谁吧!老师出示大西瓜、大苹果,小朋友点数并说出总数。
幼儿点数课件【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点数3以内物体的数量。
2、引导幼儿迅速地按数取物。
3、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动手操作的乐趣。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标有“1、2、3”点点的袋子、糖果、装好的糖果袋实物。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今天兔宝宝们要来咱们班做客,让我们来数数今天你来了几位白兔宝宝吧!”
1、教师开ppt课件,课件显示出一只、两只、三只兔宝宝,教师边看边念“一只、两只、三只,一共有三只”
2、“我也为他们准备了几盘好吃的胡萝卜,让我们一起来数数,看看老师一共为他们准备了几盘。(课件显示一盘、两盘、三盘)教师与幼儿边看边数念出“一盘、两盘、三盘,一共有三盘”
二、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练习3以内的点数,鼓励幼儿大胆点数,并学会说“一共有……”
1、兔宝宝们为了感谢咱们,也给我们小朋友送了三盒礼物(PPT课件显示一盒、两盒、三盒)教师可以跟幼儿一起进行点数。
2、我们看看第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第一个盒子跳一下,然后出来一块蛋糕)与幼儿共同进行点数(一共有一块)“原来兔宝宝们给我们送了一块蛋糕”(屏幕显示数字1)。
3、那么第二个盒子里面里有什么?我们来看看吧!(课件显示2只大螃蟹)教师与幼儿共同进行点数(一只、两只,一共有2只螃蟹)屏幕上显示数字2。
4、还剩最后一个盒子了,我们看看,会有什么呢?(显示3根棒棒糖)教师共同与幼儿进行点数(一根、两根、三根,一共有3根)屏幕上显示数字3。
三、进行实物操作练习,进行按数取物的操作。
1、兔妈妈开了一个糖果店,需要小朋友们帮忙包装糖果,包装时,袋子上有几个圆点,我们就要装上与圆点一样多的糖果。我们来开小火车一个一个告诉兔妈妈你的圆点数是几?去拿跟你圆点数一样多的糖果。包装完可以跟旁边的宝宝说说你装了多少糖果。
2、小朋友们真棒,给我帮了很大的忙,我现在请小朋友们乘坐小火车去下面一个地方。
今天你们玩的开心吗?我很高兴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我们下次再见吧!
1、本节课选题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2、本节课思路清晰,环节设计新颖,抓住了幼儿喜欢小动物的心理,并加入游戏,充分调动了班级幼儿的积极性。与老师配合的很好。
缺:
1、由于时间的原因,本节课没能让全部幼儿进行操作。
2、在教学过程中,点数方法强调的不够深刻,造成幼儿操作时需要老师提醒。
这节课总的来说还比较理想,如果在上这节课我会加大难度,比如,三个小动物要用数字“3”表示,另外在点数方法上我会反复想幼儿说明。
幼儿点数课件【篇5】
幼儿园小班数学4以内的点数教案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其中,幼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幼儿的教育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在幼儿教育当中,数学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让幼儿顺利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相应的教案。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份幼儿园小班4以内点数的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按照规律,教育幼儿数出小于4个的点数。
2、 让幼儿使用各种形状的实物进行游戏,找出不同的点数。
二、教学准备
1、各种颜色的图钉。
2、许多颜色不同的纸片。
3、数量不多于4个的各种形状的玩具。
三、教学内容
1、教学前言
在教学内容之前,可以适当地讲一些数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幼儿的兴趣。例如,讲解数字的大小和数量的概念。
2、教学过程
(1)点数游戏
将颜色不同的图钉组成图案,提出不同的点数,由幼儿猜测。可以逐渐递增难度,让幼儿更好地接受。
(2)使用纸片数出点数
将纸片分成几份,分别装入小盒子中,由幼儿抽出指定数量的纸片后,进行点数的确认。
(3)使用形状的玩具找出点数
将数量不多于4个的不同形状的玩具放在桌子上,让幼儿找出相应的点数。
四、教学总结
以上就是本文所介绍的幼儿园小班4以内点数的数学教案。通过这个教案,不仅可以让幼儿掌握数字的概念,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适当地考虑幼儿的认知程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便提高教学的效果。希望这个数学教案能够让更多的幼儿顺利地开始数学学习。
数学函数课件
你也许需要"数学函数课件"这样的内容。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践。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数学函数课件 篇1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应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变量x1、x2,当x1
ⅰ在给出区间内任取x1、x2,则x1、x2∈D,且x1
ⅱ 做差值f(x1)-f(x2),并进行变形和配方,变为易于判断正负的形式。
ⅲ判断变形后的表达式f(x1)-f(x2)的符号,指出单调性。
复合函数y=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为“同增异减”;多个函数的复合函数,根据原则“减偶则增,减奇则减”。
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并集,如果函数在区间A和B上都递增,则表示为f(x)的单调递增区间为A和B,不能表示为A∪B。
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 =f(-x),则f(x)就为偶函数;
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 =-f(x),则f(x)就为奇函数。
ⅰ无论函数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只要函数具有奇偶性,该函数的定义域一定关于原点对称。
ⅱ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
ⅰ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关于原点对称,则为非奇非偶函数。
ⅱ确定f(x) 和f(-x)的关系:
若f(x) -f(-x)=0,或f(x) /f(-x)=1,则函数为偶函数;
若f(x)+f(-x)=0,或f(x)/ f(-x)=-1,则函数为奇函数。
⑴对于二次函数,利用配方法,将函数化为y=(x-a)2+b的形式,得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⑵对于易于画出函数图像的函数,画出图像,从图像中观察最值。
ⅰ判断二次函数的顶点是否在所求区间内,若在区间内,则接ⅱ,若不在区间内,则接ⅲ。
ⅱ 若二次函数的顶点在所求区间内,则在二次函数y=ax2+bx+c中,a>0时,顶点为最小值,a0时的最大值或a
若函数在[a,b]上递增,则最小值为f(a),最大值为f(b);
若函数在[a,b]上递减,则最小值为f(b),最大值为f(a)。
数学函数课件 篇2
(一)通过具体函数,让学生经历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讨论,体验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
(二)理解、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奇函数和偶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能初步应用定义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三)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这节内容学生在初中虽没学过,但已经学习过具有奇偶性的具体的函数:正比例函数y=kx,反比例函数,(k≠0),二次函数y=ax■,(a≠0),故可在此基础上,引入奇、偶函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在引入概念时始终结合具体函数的图像,增强直观性,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阐述奇、偶函数的几何特征埋下了伏笔.对于概念可从代数特征与几何特征两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非空数集;对于有定义域奇函数y=f(x),一定有f(0)=0;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有f(x)=0,x∈R.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矛盾概念——非奇非偶函数.关于单调性与奇偶性关系,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1.观察如下两图(图略),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
(2)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
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y轴对称.从函数值对应表可以看到,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两个函数值相同.
2.观察函数f(x)=x和f(x)=的.图像,并完成下面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然后说出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原点对称.函数图像的这个特征,反映在解析式上就是: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函数值f(x)也是一对相反数,即对任一x∈R都有f(-x)=-f(x).此时,称函数y=f(x)为奇函数.
由上面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建立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
1.奇、偶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2.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如果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2),那么f(x)是偶函数吗?
(2)奇、偶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
(3)奇、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
[例题]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注:①规范解题格式;②对于(5)要注意定义域x∈(-1,1].
2.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是奇函数,当x>0时,f(x)=x(1+x),求f(x)的表达式.
解:(1)任取x0,∴f(-x)=-x(1-x),而f(x)是奇函数,∴f(-x)=-f(x),∴f(x)=x(1-x).
(2)当x=0时,f(-0)=-f(0),∴f(0)=-f(0),故f(0)=0.
3.已知:函数f(x)是偶函数,且在(-∞,0)上是减函数,判断f(x)在(0,+∞)内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先结合图像特征: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猜想f(x)在(0,+∞)内是增函数,证明如下:
∴f(x)在(0,+∞)上是增函数.
思考:奇函数或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关系?
[练习]
1.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在[a,b]上是增函数(b>a>0),问f(x)在[-b,-a]上的单调性如何.
4.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并且f(x)+g(x)=x(x+1),求f(x),g(x)的解析式.
1.有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吗?若有,有多少个?
2.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偶函数,试研究:
(1)F(x)=f(x)·g(x)的奇偶性.
(2)G(x)=|f(x)|+g(x)的奇偶性.
3.已知a∈R,f(x)=a-,试确定a的值,使f(x)是奇函数.
4.一个定义在R上的函数,是否都可以表示为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和的形式?
数学函数课件 篇3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笮。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1800”范围内的,但实际当中也有7200和“—300”等角,为此,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可表示包括正、负在内的所有大小角。又如:高中要学习《立体几何》,将在三维空间中求一些几何实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还将学习“排列组合”知识,以便解决排队方法种数等问题。如:①三个人排成一行,有几种排队方法,( =6种);②四人进行乒乓球双打比赛,有几种比赛场次?(答: =3种)高中将学习统计这些排列的数学方法。初中中对一个负数开平方无意义,但在高中规定了i2=-1,就使-1的平方根为±i.即可把数的概念进行推广,使数的概念扩大到复数范围等。这些知识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渐学习到。
(1)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通过教师课堂教慢的速度,争取让全面同学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老师布置作业,然后通过大量的课堂内、外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反反复复理解,直到学生掌握。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多(有九们课学生同时学习),每天至少上六节课,自习时间三节课,这样各科学习时间将大大减少,而教师布置课外题量相对初中减少,这样集中数学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数学教师将相初中那样监督每个学生的作业和课外练习,就能达到相初中那样把知识让每个学生掌握后再进行新课。
初中学生自学那能力低,大凡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在初中教师基本上已反复训练,老师把学生要学生自己高度深刻理解的问题,都集中表现在他的耐心的讲解和大量的训练中,而且学生的听课只需要熟记结论就可以做题(不全是),学生不需自学。但高中的知识面广,知识要全部要教师训练完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去融会贯通这一类型习题,如果不自学、不靠大量的阅读理解,将会使学生失去一类型习题的解法。另外,科学在不断的发展,考试在不断的改革,高考也随着全面的改革不断的深入,数学题型的开发在不断的多样化,近年来提出了应用型题、探索型题和开放型题,只有靠学生的自学去深刻理解和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
其实,自学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人生活的需要,他从一个方面也代表了一个人的素养,人的一生只有18---24年时间是有导师的学习,其后半生,最精彩的人生是人在一生学习,靠的自学最终达到了自强。
初中学生模仿做题,他们模仿老师思维推理教多,而高中模仿做题、思维学生有,但随着知识的难度大和知识面广泛,学生不能全部模仿,即就是学生全部模仿训练做题,也不能开拓学生自我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只能是一般程度。现在高考数学考察,旨在考察学生能力,避免学生高分低能,避免定势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初中学生大量地模仿使学生带来了不利的思维定势,对高中学生带来了保守的、僵化的思想,封闭了学生的丰富反对创造精神。如学生在解决:比较a与2a的大小时要不就错、要不就答不全面。大多数学生不会分类讨论。
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地,答案是常数和定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大多是按定量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片面地、局限地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我们采用对方程ax2+bx+c=0 (a≠0)的求解,讨论它是否有根和有根时的所有根的情形,使学生很快的掌握了对所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另外,在高中学习中我们还会通过对变量的分析,探索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所用的数学思想。
初中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知识的范围小,知识层次低,知识面笮,对实际问题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就几何来说,我们都接触的是现实生活中三维空间,但初中只学了平面几何,那么就不能对三维空间进行严格的逻辑思维和判断。代数中数的范围只限定在实数中思维,就不能深刻的解决方程根的类型等。高中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将会使学生全面、细致、深刻、严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将培养学生高素质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递进性。
数学函数课件 篇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间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我们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
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
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想一想
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
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数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
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像例1、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样看课本第40页最后一节。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1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2)做练习八第1题。
5、教学例3
出示例3,让学生思考/
提问:怎样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请同学们看一看例3,书上怎样判断的,我们说得对不对。
强调: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并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八第2题(小黑板)
让学生把成正比例关系的先勾出来。
指名口答,选择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五、家庭作业。
数学函数课件 篇5
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 中,
AB长x(m)123456789
BC长(m)12
面积y(m2)48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 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 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 少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 <x <10=化为:
y=-2x2+20x (0<x<10)……………………………(1)
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
y =-100x2+100x+20D (0≤x≤2)……………………(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
(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 ?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 5x+1 (2)y=4x2-1
(3)y=2x3-3x2 (4)y=5x4-3x+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 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数学函数课件 篇6
函数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也是初中数学里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它在初中数学中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教学中,学生常常觉得函数抽象深奥,高不可攀,老师也觉得函数难讲,讲了学生也理解不了,理解了也不会解题。事实果真如此难教又难学吗?本文就初中函数教学中三个常见问题,谈谈在教学设计方面一些方法和实践。
数学知识的教学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知识;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想方法。单独教授知识无益于课本的复读,利用数学思想进行教学和学习,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能力的提高。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的认识,它是形成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的桥梁,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方法解决有关问题的灵魂。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一文中曾写道:学生在初中、高中等所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所以,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便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因此,在函数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教会函数知识上下功夫,而且还应该追求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基本函数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要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进行函数教学。 在函数的教学中,应突出“类比”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1 .注重“类比教学”
不同的事物往往具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人们正是利用相似事物具有的这种属性,通过对一事物的认识来认识与它相似的另一事物,这种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就是类比法, 利用类比的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 , 可称为“类比教学” .
在函数教学中我们期望的是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方法的传授,达到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让学生顺利地由 “ 学会 ” 到 “ 会学 ” ,真正实现 “ 教是为了不教 ” 的目的.
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发现,初中学习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在概念的得来、图象性质的研究、及基本解题方法上都有着本质上的相似。因此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不但省时、省力,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是一种既经济又实效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举例说明如何采用类比的方法实现函数的教学。
首先是正比例函数,它是一次函数特例,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简单最基本的函数。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因为正比例函数过于简单,而轻视。匆匆给出概念,然后应用。等到讲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又感到力不从心,学生接受起来概念模糊,性质混乱,解题方法不明确。造成这种困扰的原因是因为忽视正比例函数的基础作用,我们应该借助正比例函数这个最简单的函数载体,把函数研究经典流程完整呈现,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再学习其他函数时,在此基础上类比学习,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数学函数课件 篇7
一、知识与技能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辨别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分析及解答:(1)
;(2)
;(3)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
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活动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xx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分析及解答:(1)
;(2)
;(3)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活动3
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 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师生行为: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活动4
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师生行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分析及解答:
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
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
,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
解:(1)设
,因为x=2时,y=6,所以有
解得k=12
因此
(2)把x=4代入
,得
三、巩固提高
活动5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8.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y=2时x的值.
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学生独立练习,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四、课时小结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
数学函数课件 篇8
1、函数:设A、B为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个特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写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相对应的y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B={f(x)∣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2、函数定义域的解题思路:
⑴ 若x处于分母位置,则分母x不能为0。
⑵ 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0。
⑶ 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0。
⑷ 指数对数式的底,不得为1,且必须大于0。
⑸ 指数为0时,底数不得为0。
⑹ 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各个部分都有意义的x值组成的集合。
⑺ 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⑴ 观察法:适用于初等函数及一些简单的由初等函数通过四则运算得到的函数。
⑵ 图像法:适用于易于画出函数图像的函数已经分段函数。
⑶ 配方法:主要用于二次函数,配方成 y=(x-a)2+b 的形式。
⑷ 代换法:主要用于由已知值域的函数推测未知函数的值域。
⑴平移变换:在x轴上的变换在x上就行加减,在y轴上的变换在y上进行加减。
6、映射:设A、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A中的任意仪的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确定的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⑴ 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
⑵ 集合A中的不同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
⑶ 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⑴ 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式表达式。
⑵ 各部分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取值范围不同。
⑶ 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8、复合函数:如果(u∈M),u=g(x) (x∈A),则,y=f[g(x)]=F(x) (x∈A),称为f、g的复合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