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学习二十大感悟

发布时间: 2023.04.20

学习二十大感悟5篇。

栏目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学习二十大感悟”,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大家。感言其实就是因为某些事情或者某些人产生的想法,然后将其表达出来的言论,当我们在经历某些事情而心灵受到震撼时。心中想必有不少感想和见解,就可以将其记录在感言中,感言最纯粹的目的就是表达我们内心的一些真实感受。

学习二十大感悟(篇1)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党的二十大之后,党中央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加以推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坚持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强基固本,坚持正风肃纪、严惩腐败,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了伟大的社会革命。在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要建设一支忠实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忠诚干净担当、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优秀年轻干部必须对党忠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优秀年轻干部要有足够本领来接班,加强学习、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自觉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要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重要思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组织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学习二十大感悟(篇2)

准确把握绿色发展内涵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回顾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时指出“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展望未来着重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结合近期在党校理论学习,粗浅谈谈对绿色发展的学习体会。

一、深入学习领会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绿色发展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第一,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机构成。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理论渊源,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与时俱进。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倡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和独特标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阐明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创新性地传承了中华传统生态智慧。

第二,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包括绿色发展。加强绿色发展的建设和保护,把绿色发展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和贯穿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根本意义。

第三,绿色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迅猛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然而,在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主导的发展理念支配下,环境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污染物大量排放,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如果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得不到根本改变,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如何在确保一定经济增速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进行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彻底变革。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成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自然资源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主责部门之一,推动绿色发展,是党中央对我们的要求,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是保持绿色发展战略定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及其实践,推动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增强了我国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信心。但绿色发展毕竟是一场深刻地生态文明变革,之所以是深刻地,就在于它从理念到实践、从经济发展到生活方式、从城市到乡村,都必须完成艰难的绿色转身。当我们在经济运行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还要不要坚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9年就已经给出来答案,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绿色发展,既要考量一城一地一企的得失,更要从大处着眼,从长远做选择,这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在我们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优不优”的过程中,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成为普遍共识。不能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也不容再走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路子,必须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

二是统筹生态建设与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两者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最为关心、强调最多的“国之大者”。但一些地方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产生生态文明建设与耕地保护“争地”现象。如占用耕地造林绿化、挖湖造景等。之所以出现这样问题,主要还是对绿色发展内涵把握不全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稻田也是生态湿地和美景。生态建设和耕地保护,两者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应相辅相成,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挚肘制约。因此,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妥善处理好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红线关系,按照耕地优先序要求,坚持现状耕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布局。要尊重自然规律。对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调整,并严格依规划实施。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前提是科学,要依据国土调查、国土空间规划成果通盘安排未来生态退耕、国土绿化等,科学确定并带位置下达新的绿化任务。

三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约集约是绿色发展的应有之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特别是要以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更为长远发展,以更小的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不断提高新增建设用地产出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做出多次指示批示,要坚持节约集约,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要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引导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推动城乡建设由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品质提升转变。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城乡土地资源流通,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用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统筹推进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强化土地使用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

四是严格落实绿色发展法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体系作出系统安排,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法规不少,主要问题在于执行不力,有的是缺乏执行能力,有的是缺乏执行底气。要强化法规制度执行,不能打折扣。一分部署,九分执行,不执行,再完善的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再好的蓝图只能是空中楼阁,再美的夙愿只能是镜花水月。执行的关键在人。要增强党员干部对生态文明法规制度的认知能力,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其次要增强党员干部对生态文明法规制度的执行能力。这方面,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执行法规制度具有极强的引领示范作用。执行的效果在严格。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更大。要严格执行生态文明制度,真正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要不打折扣、不加选择、不搞变通。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执行的监督问责,对制度执行不彻底、不到位的要严格勒令整改或坚决追究责任,用监督检验执行效果。执行的质量在科学。良规是善治的基础,提升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力必须要以科学制定制度为前提,要增强生态文明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学习二十大感悟(篇3)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一名法院干警,要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忠实传播者,公正司法的践行者,在学思践悟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凝聚干事创业之力,为岱岳区高质量发展展现新担当、贡献新作为、取得新成效。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着力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区委工作要求,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二要坚守法治信仰。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法院干警是宪法法律实施者、公平正义维护者、法治精神传递者,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觉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以坚定的法治信念维护法治权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引导人民群众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要坚持司法为民。我们要站稳司法为民立场,把司法为民理念贯穿法院工作全过程,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法院工作的最高位置,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司法需求。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便民诉讼服务,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司法活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活动中有更多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学习二十大感悟(篇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战略部署、新的思路举措,新蓝图鼓舞人心,新征程催人奋进。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一粒粒的“精神种子”,适时播撒到基层广大党员群众的心田。众所周知,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辅以精耕细作、育种扶苗,让党的二十大精神“遍地开花”。

要善用“散播”的方法,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富起来”。舟行万里,操之在舵。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时代园丁,是振奋精神、团结力量的激扬乐章,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微博、抖音、快手等线上资源,通过小品、相声、戏曲、民歌等丰富的形式,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基层广大党员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党的旗帜下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合力。

要常用“条播”的方法,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飞起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做到原原本本学、完整系统学、全面反复学,深刻领悟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党员干部要在使用“放大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时,做一个研学者,用“践行者”的身份思考党的二十大精神时,做一名亲历者,当我们立足于田间地头、村舍庭院、商场街道、企业厂房时,便成为一位传承者。

要多用“点播”的方法,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长起来”。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用多面,要在基层多“墩墩苗”,用心挖掘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当地百姓工作生活联系紧密的身边故事,贴近群众、落到实处,才能茁壮成长。要因人施教、因人施策,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宣讲方式,用对群众“口味”的“方言”“土话”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说清楚、讲明白,做到精准宣传,增强认同感,让群众想学、愿学、爱学。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上取得实效,要在认清使命、强化担当上取得实效,要在推动工作、见诸行动上取得实效,把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和具体行动。

学习二十大感悟(篇5)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新要求,为我们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同志所作的报告总揽全局、高瞻远瞩、擘画蓝图,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指导思想、本质要求和战略举措,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和强大精神力量。

身为一名普通的基层监管干部,我有如下心得体会:一是一定要认真把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牢记五个“必由之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认真落实党中央和银保监会、省局、分局党委各项工作部署,切实提升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毫不松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以创新为动力引领首都银行业保险业在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学习方面,要抓好“快”字诀,以最快的时间领悟学习落实,要突出“深”字,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反复学深,深入思考,达到入脑入心,还要结合一个“实”字,特别是涉及金融监管等方面的精神表述,要转化为使命、思路和举措,转好为干事创业的实招妙招,用优异的工作成果来体现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成果。

二是作为党口部门的一名干部和支部委员,要带头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协助科室领导和在支部内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热潮。通过运用集体研学、网络推送相关报道解读等手段,全面学习贯彻宣传二十大提出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用忠诚担当、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切实推动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落地生根,转化为坚决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重要工作的强大动力。

三是通过学习报告,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展现的深邃历史视野、宽广战略格局、强烈政治担当,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监管干部,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政治要求。同时,作为年轻干部,我认为当代的中国,给青年施展才干的舞台务必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更应高举旗帜跟党走,立足岗位做贡献,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努力在工作中展现新气象、展现新作为,把理想融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用实际行动在“金融为民”第一线认真诠释。总书记在报告的结尾部分,用一段话殷切寄语青年,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振奋和力量,我将在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中牢记总书记的教诲,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信念,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认真书写好青春故事,诠释好青春力量。

百年风华映初心,戮力同心再出发,党的二十大是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部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下一阶段,我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落实好的政治任务,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努力把报告的部署要求转化为工作思路和行动抓手,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开拓进取,为地区银行保险业健康平稳高度发展再作贡献。

dg15.com更多 精选工作总结范文阅读

[精]2023二十大感悟模板


感言就是每当我们遇到一些事情获得感受将其表达出来的内容,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中,总有要写感言的时候,一篇优秀的感言是怎么样的呢?或许"2023二十大感悟"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欢迎您参阅读本网页!

2023二十大感悟 篇1

XX年12月27日我和同城的大学同学一起驱车去首府---参加大学毕业二十年同学聚会。记得1994年的9月,我去教育局取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那时的教育局还在西街的一个旧院子里,一排排旧平房,我进入了第一个屋子里有几位老师正在谈论我,夸奖我考了一个好分数,而且数学120分。我与几位老师打了招呼后高高兴兴回家,回想到我一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遗憾的是我不喜欢这个专业。但之后我还是沉浸在上大学的喜悦中。十几天后我和好友搭乘顺车去了火车站,夜深12点我俩在售票室等待火车的到来。

在这几个小时里我俩结识了一位美丽大方的张姐,她陪我们一起聊天,并把我们送上了车,告诫我们好好学习,当时我特别感动,去了大学还给这位好心的大姐姐去了一封信,元旦还给这位姐姐寄了贺年片,从那时起我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我感谢我的爷爷和奶奶,在我最渴望上学的时候帮助了我,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记得爷爷那隽秀的字体一封封语重心长的长信,我至今都难以忘怀!特别是当我去到一个陌生城市上学,爷爷一次次的为我带路,当我停在校门口,望着爷爷远去的背影,我的眼睛湿润了,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我和我的祖父争气。入学后我还是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且我的外语又是俄语,由于我中学所在地是边远地区,我学俄语又没有科班出身老师教授,所以与东部区同学有差距,最大的差距是发音不准,这使我很自卑。

但是怀揣梦想的我还是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在大学我遇到了史上最好的一批老师,他们的优秀让世人称赞,他们的学识和人格让学生景仰,他们是我的榜样和楷模,至今我都十分佩服我的这些老师们,而且我把他们的优秀一一传述给我的孩子和学生们!

永远在记忆里头抹不掉刘老师铿锵有力,充满激情的声音,永远忘不了韩老师把法案分析那么深透和经典,永远怀念教教学法的张老师温暖亲切为我进行教学实习指导的每一天,永远被教经济学的袁老师严谨治学的精神所感动,永远被美丽大方的刘老师所吸引————二十年前我碰到了在我人生中最有进取心,最具奋斗精神的同学,至今我感受到了他她们的出色和优秀!二十年前的大学生活永远是我人生中最美的一页!

407宿舍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白的朴实无华,孙的热情大方,徐和邹的真诚,赵的可爱,苏的严以律己,曹的进取精神,秦的温馨大方都让我难以忘怀!大学四年虽然与男同学接触不多,但他们的真实和永不言弃的精神让我感动,正是他们积蓄的永不言弃的精神,才改变了他们人生的面貌,让他们今天如此的优秀。无论是做学者还是做官员、做记者、做教师、做自由职业者他们都是在我见到过的男人中最优秀的,他们为人的真诚、责任感及谈吐的儒雅绝对是当今男士的楷模。

二十年的同学会让我更加懂得了珍惜,更加让我理解了人生,爱情、亲情、朋友亲、同学情样样不能少,只有拥有了这四情我们的人生才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二十年的风雨兼程,二十年的生活历练,二十年的人生体验,让我更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改变命运,奋斗改变人生!祝愿我的同窗好友们都拥有美好的人生!

2023二十大感悟 篇2

以高质量的公益诉讼守护人民美好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强调“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体现在公益诉讼检察实践中。一要勤学习。要锤炼素能过硬的攻坚本领,以高质量检察履职厚植党的执政根基、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二要勇担当。主动与党委政府同频共振,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把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期待变为一件件群众口中的好案子。三要善作为。积极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的办案理念,实现公益诉讼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作为一名检察官,我要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更加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实实在在的办案成效助力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泉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担当作为的检察使命守护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2023二十大感悟 篇3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极为重要的历史性盛会。二十大报告高度概括了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创造的伟大成就,深刻阐释了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的伟大变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宏伟擘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

一条大河波浪宽,牢记初心使命,答好时代问卷。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化的纲领性文件。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两个行”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得到的重大经验的完整概括,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三次理论飞跃的庄严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性和时代属性更加凸显,不仅为人类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选择,也宣告了单线程历史观的终结。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不是抱着170多年前诞生的马克思主义,教条、片面、僵化走来的,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深刻认识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探索出的不同政治制度,全新发展路径,可以为解决人类面临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从胜利走向胜利。”回顾党的发展历史,从一艘红船上的10多人开始到9600多万人的大党,一路有险滩深谷,有大江大河,但在重要历史节点,重要历史时刻,总能极大地克服历史偶然,实现历史必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万山磅礴看主峰,坚持党的领导,走向历史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百年来,党总能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然。根本的一条,就是有一个始终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辩证法的党,一个在实践中不断结合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化、中国化、现代化的党。时代发展到今日,中国的发展从追赶走向竞发,道路愈发坚定,更需要我们党发挥制度优势,进行科学决策。近年来,国际重大危机频发,教训异常深刻。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在变局中开新局,充分体现了党面对严峻复杂风险挑战高瞻远瞩的超预期判断,创造性应对。党对各项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是面对未来大时代大变革的定海神针。

众人划桨开大船,坚持人民至上,凝聚奋进力量。

站稳人民立场,实现人的解放和复归,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初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百次,贯穿始终,力重千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史观的集中体现,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立场和理论品格。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安危冷暖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是我们一切工作矢志不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伟大成就需要党和人民共同创造,作为党的干部,要自觉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在为民解难,答好人民答卷,为民造福中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人生境界,从“小我”走向“大我”,最终走向“无我”。

2023二十大精神感悟(精选3篇)


优秀的感言要怎么写才能写出来呢?在我们经历一些心灵被触动的事情时。平时生活中我们要掌握学会写感言的方法,感言可以传达我们的真实情感,让心灵得到安慰。以下为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2023二十大精神感悟,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2023二十大精神感悟(篇1)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顺应时代召唤、把握历史主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是引领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十年的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也势必走得稳、走得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博物馆作为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作为进行国民教育、科普宣传、历史文化和艺术熏陶的重要课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和社会影响力日渐凸显。新时代新征程,博物馆要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贡献更大力量。

一、深刻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人们认识生存家园的窗口,公众感受山水林田湖草沙魅力的桥梁。作为自然类博物馆,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提高公众的自然科学文化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为宗旨,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作为自己的使命,结合自身专业专长,在工作中突出生态文明科学理念的传播,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向全社会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故事,教育引导公众树牢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价值导向,搭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桥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深刻领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履行新时代科普传播使命的能力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报告要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发展素质教育。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展示自然、传播科学”为己任,创新打造“科普送万家”活动品牌,把博物馆送到千家万户,推进新时代自然资源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围绕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自然资源科学知识和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提高馆藏标本转化为科普的效率,精心打磨具有自然资源、地学特色,与时代契合,与大众需要相呼应的展览和科普活动。按照“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的原则,确定了馆校科普教育课程共建、党员进社区、进商超、“大篷车”进革命老区、偏远地区以及“云”科普等服务模式。精心打造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巢湖龙说”科普课程、地质研学游、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博物讲堂、地博手工坊;面向社区和商超的“鱼龙驿站”科普站点;面向革命老区和偏远地区的“大篷车流动博物馆”以及面向大众的“云上地博”等服务。整合各类科普资源,打造自然资源科普联盟,优势互补,形成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合作模式,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三、深刻领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公众提供好的参观体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必须更加自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作为窗口服务单位,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满意在地博”活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管理的首位,不断强化窗口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把为观众提供最优质服务作为思考问题、做好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完善开放服务标准,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完善服务设施,努力为观众提供更好体验。

2023二十大精神感悟(篇2)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同志所作的二十大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气势恢弘、催人奋进,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创新成果,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拓了一系列“创新”,实现了一系列“不可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党和国家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强大生机活力。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我们就有了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我们要深刻体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二十大对形势任务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上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身为协会工作人员,我深刻的感受到:一要深刻领会大会精神实质,打牢思想基础。要反复学习研究二十大报告、新修订的《党章》及有关会议精神,力求深刻领会、做到入脑入心。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学习和贯彻二十大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二十大精神指导工作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二十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在深入学习上求“精”,在理论研究上求“实”,在学用结合上求“广”,做到立足本职、服务会员单位的大局意识,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精于学习,勇于开拓,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二要立足新时代新发展,提升工作成效。党的二十大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确定了许多新任务、新举措,需要通过学习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用以开展工作。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当前工作实际出发,深化各项工作的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遵循发展逻辑,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结合实际将自己的本职工作精细化,切实将这一思想贯彻落实到推动工作开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人为镜,以史为鉴,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为开创新时代新业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23二十大精神感悟(篇3)

10月16日到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这次会议是迈向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重要会议。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了报告,总结概括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当合国家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针深,报告高屋建瓴、铿锵有力。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工作与生活的日常,严格要求自己,并在今后工作中做到以下三点:一要更加努力的做好本职工作。本职岗位是党员干部最大实践平台,干好本职工作也就是最大的“对党忠诚”。在干好本职工作上,要做到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二要更加努力的提高能力素质。在提高能力素质上,除加强学习外,还要注意在总结反思中提高能力素质。必须要总结或反思,每个工作阶段,都要利用点时间总结归纳,成功的要总结经验,失败的要反思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三要更加努力的开展业务学习。立足本职岗位,结合工作实际,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提高工作规范性,提高工作前瞻性,努力学习新方法、新理念,提升工作本领。及时学习最新的政策精神,始终把握主旋律,指导工作和生活。

最新二十大精神感悟模板


当我们结束一段旅程或者经历一些事的时候。心中会产生不少的新的感想,非常有必要写一篇感言,感言能够帮助发表人表达内心也能激励他人,目前你收集过经典的感言吗?为满足你的需求,编辑特地编辑了“最新二十大精神感悟”,本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

最新二十大精神感悟 篇1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人民法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政治任务。关于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有几点心得:

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下的法院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号角中,人民法院重任在肩、不可缺位。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政治属性是人民法院的根本属性,只有正确认识这一属性,才能在实际开展各项工作中更好地体现和维护党和国家的意志,确保法院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将法院工作同发展大局紧密统一。人民法院在维护社会稳定、防范重大风险、促进依法行政、推动经济发展、弘扬法治风气、保障生态安全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们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人民法院必须将自身置于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继续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优化营商环境、健全诉源治理、深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等工作,才能充分发挥服务大局的司法职能。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立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法院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并将其贯彻落实到法院工作的全过程和全方面,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正义。

一是在审判执行工作中维护权益、保障民生。要妥善解决安全、教育、医疗、劳动权益等涉民生利益纠纷,坚持涉民生案件“三优先”“三个一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推进“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党建+”邻里中心建设,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二是完善司法民主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司法制约监督机制、信息化建设,健全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涉诉信访等各项制度,让人民群众用合法适当的方式参与司法事务管理,提升司法公信力和透明度,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接续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人民法院应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进程中找准定位、积极作为。

一是助力法治政府建设。强化府院良性互动,建立与集中管辖制度相适应的联动机制,打造防范和化解行政争议新平台,提高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能力,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实效化。深化重点项目建设法律风险评估、法律宣传、法官驻点“三服务”机制,积极用好司法建议在促进依法行政、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为行政决策和改进提供工作参考。二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将法院工作融入社会治理,提高法律公共服务品质,深化线上线下法治宣传,提高群众法律意识,提高新闻舆论工作能力,为依法办案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让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勇于善于推动法院队伍的“自我革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自我革命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对法院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人民法院必须持续推进从严治党、从严治院、从严管理,锻造新时代过硬法院铁军。

一是以政治学习统一思想和行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深做实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学习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常态化,抓好抓实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等工作,落实政治轮训全覆盖,切实把法院全体干警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各项决策部署中来。二是强化司法作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常态化开展司法顽瘴痼疾排查整治,严格落实新时代政法干警“十个严禁”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深化“以案释德、以案释纪、以案释法”警示教育,结合典型案例,深入开展廉政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干警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树立政治为首、实干为先的选人用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部署,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扎实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

最新二十大精神感悟 篇2

一、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就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等重大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为做好新时代人大及其他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报告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相结合,与认真学习贯彻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区党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相结合,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主题、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重大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等核心要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日土征程上,毫不动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发挥县乡人大职能作用,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推进日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效能。

二、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和加强党对人大工作全面领导

党的全面领导是人大工作最高政治原则,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保证。我们将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确保人大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坚决贯彻落实,确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日土实践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功效,更好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加强人大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认真执行党的领导各项制度,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使县人大机关成为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决定的坚强阵地。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贯彻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工作,充分发挥县乡人大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高举人民民主旗帜,自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坚持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将自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使人民依法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实、生动、具体地体现在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广泛征求和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把公众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监督,扩大人民群众有序参与人大监督工作,通过人大监督保证国家机构按照人民的意志运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按照人民的意志行事,谱写好新时代我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篇章。

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助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大工作是全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解决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紧紧围绕“66310”发展思路和“一园两带四区”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人大工作年度计划,依法履职尽责,积极主动作为,为推动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全面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正确行使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把监督与支持更好统一起来,把发展与安全更好统筹起来,推动中央及各级党委部署要求落细落实,确保宪法和法律法规全面有效实施,为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紧跟各级党委重大决策部署和要求,紧扣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求,精心谋划人大工作思路举措,努力做到全局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职能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五、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人民公仆意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忠实代表人民意志,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努力使每一个决议决定、每一次监督都体现和维护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有效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丰富代表联系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发挥代表在反映群众诉求、解决民生难题中的作用。把人大各项工作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号准群众脉搏、汲取群众智慧的基础上,聚焦就业、教育、养老、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广泛听取意见,全面掌握情况,抓住主要矛盾,查清问题症结,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推出务实管用的举措,使人大工作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六、提升依法履职水平,扎实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升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是新时代人大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将在守正创新中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积极探索更好履行人大职责的新机制新方式,不断丰富拓展人大工作的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努力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以高标准履职发挥代表作用,构建人大常委会统一领导、代表工作机构综合协调、各专工委共同参与的代表工作格局,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提高代表议案建议工作质量,深化代表工作机制、载体和服务创新,更好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以高效能监督推动工作落实,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充分运用专题调研、执法检查、专项审议、专题询问、工作评议、备案审查等方式,精准发力、组合发力、持续发力,增强人大监督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以高水平决定体现共同意志,健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协调沟通机制,规范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程序,依法及时有效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促进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七、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四个机关”

“四个机关”是新时代加强各级人大自身建设的新定位、新目标、新抓手,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我们要把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以此统领县人大常委会及机关各方面建设,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打造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机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主动倾听人民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支持和保障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着力打造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把践行法治作为重要遵循,健全人大及其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人大各项工作,严格履行法定职责、遵守法定程序,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提高人大工作实效,着力打造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重要法宝,多层面多途径加强县人大常委会同代表的联系,多层次多形式加强代表同群众的联系,着力打造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在打造“四个机关”的生动实践中,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勤勉尽责的人大工作队伍,为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最新二十大精神感悟 篇3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顺应时代召唤、把握历史主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是引领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十年的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也势必走得稳、走得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博物馆作为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作为进行国民教育、科普宣传、历史文化和艺术熏陶的重要课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和社会影响力日渐凸显。新时代新征程,博物馆要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贡献更大力量。

一、深刻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人们认识生存家园的窗口,公众感受山水林田湖草沙魅力的桥梁。作为自然类博物馆,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提高公众的自然科学文化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为宗旨,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作为自己的使命,结合自身专业专长,在工作中突出生态文明科学理念的传播,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向全社会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故事,教育引导公众树牢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价值导向,搭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桥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深刻领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履行新时代科普传播使命的能力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报告要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发展素质教育。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展示自然、传播科学”为己任,创新打造“科普送万家”活动品牌,把博物馆送到千家万户,推进新时代自然资源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围绕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自然资源科学知识和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提高馆藏标本转化为科普的效率,精心打磨具有自然资源、地学特色,与时代契合,与大众需要相呼应的展览和科普活动。按照“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的原则,确定了馆校科普教育课程共建、党员进社区、进商超、“大篷车”进革命老区、偏远地区以及“云”科普等服务模式。精心打造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巢湖龙说”科普课程、地质研学游、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博物讲堂、地博手工坊;面向社区和商超的“鱼龙驿站”科普站点;面向革命老区和偏远地区的“大篷车流动博物馆”以及面向大众的“云上地博”等服务。整合各类科普资源,打造自然资源科普联盟,优势互补,形成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合作模式,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三、深刻领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公众提供好的参观体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必须更加自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作为窗口服务单位,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满意在地博”活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管理的首位,不断强化窗口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把为观众提供最优质服务作为思考问题、做好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完善开放服务标准,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完善服务设施,努力为观众提供更好体验。

最新二十大精神感悟 篇4

10月16日到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这次会议是迈向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重要会议。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了报告,总结概括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当合国家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针深,报告高屋建瓴、铿锵有力。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工作与生活的日常,严格要求自己,并在今后工作中做到以下三点:一要更加努力的做好本职工作。本职岗位是党员干部最大实践平台,干好本职工作也就是最大的“对党忠诚”。在干好本职工作上,要做到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二要更加努力的提高能力素质。在提高能力素质上,除加强学习外,还要注意在总结反思中提高能力素质。必须要总结或反思,每个工作阶段,都要利用点时间总结归纳,成功的要总结经验,失败的要反思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三要更加努力的开展业务学习。立足本职岗位,结合工作实际,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提高工作规范性,提高工作前瞻性,努力学习新方法、新理念,提升工作本领。及时学习最新的政策精神,始终把握主旋律,指导工作和生活。

最新二十大精神感悟 篇5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的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言书、动员令和行动指南。作为一名基层组工干部,在为之振奋的同时,更深感责任与担当的压力,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念、为民奉献、务实创新,在奋进新征程中答好组工卷。

在坚定信念中激发“新动力”

在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由衷自豪的同时,我将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真抓实干,把党的二十大绘就的伟大梦想新蓝图变为美好的现实。作为组工干部,将在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上作表率,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信仰越学越坚定、立场越学越牢固。

在为民奉献中凝聚“新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多次提到“人民”二字,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作为基层组工干部,下一步将在建设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全面覆盖的组织体系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常态化开展“大走访、大排查” 活动,充分掌握民情民意、民需民盼;抓落实解难题,办好发展关键事、基层困难事、群众关心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注重基层党务干部专业化建设,不断满足新时代基层发展需要、治理需求。围绕“五常两聚”要求,在建好的基础上用好党群服务中心,让党组织阵地成为党员群众想来爱来的“红色家园”。

在务实创新中营造“新气象”

我们党百年奋斗征程,是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改革的过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固树立“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责任意识,“以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进姿态,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自身岗位,做好人民勤务员,不负组织嘱托不负群众希望。

最新二十大精神感悟 篇6

10月16日,是中国共产党党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日子!上午十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xx镇实验中学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直播。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我们党始终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永远跟党走,是中国人民在实现小康社会道路上得出的历史结论。

党指引我们挥洒着汗水和智慧无止境地追求,使我们成功成才的渴望梦想成真,无止境的追求让我们的个人价值和一代人的价值都得到了超出预期的丰收。就自身而言,作为一名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要认真学习党史,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总结过去、开辟未来。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使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遇事眸色沉静,意志弥坚,要像先贤们一般不畏艰难,满怀激情。

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使命,先贤们的青年时期在起义、在战斗,在用青春和热血谋太平;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担当。当下,我们应守纪律、跟党走,英勇奋进谋幸福。我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可急躁,不可慌乱,不可自乱阵脚,因为在疾风骤雨下,也只能是绿肥红瘦,我们要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作为国家的后浪,我们要时刻铭记党史,时刻坚定信念;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

最新二十大精神感悟 篇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生动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党和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在第十四专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新境界,为我国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任务,明晰了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空前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阶段、新征程,党和人民对我们提出了新的使命任务。结合地调中心职能职责,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能源资源安全,加强新时期的地质工作,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业发展全过程,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基本工作思路。

一、坚持规划引领,做好勘查部署,保障能源资源安全

地质工作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特点,而地质勘查工作是先行,必须超前谋划和部署安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统筹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调查,保障能源资源安全。

近年来,中心编制或参与编制了《安徽省矿产资源规划(2021-2025)》《安徽省地质勘查规划(2021-2025)》《安徽省“十四五”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规划》等规划,其中对地质、找矿、环境等工作均有部署,对于推进资源高效利用、促进绿色发展、完善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有着重要作用。2021年9月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就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安徽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重要成矿区带清洁能源及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并制定了《战略合作实施方案(2021—2025年)》,这对我省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地区崛起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目前,中心参与编制的《安徽省战略性矿产资源找矿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其中针对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也作出重点部署。这些规划与方案,都是谋划地质工作项目的重要依据。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主要围绕国家级重点勘查区、国家能源资源基地、国家规划矿区、省级重点勘查区,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着力部署煤、铁、铜、金等传统优势矿产勘查并增加资源储量,积极开展晶质石墨、萤石等新兴矿产和煤层气非常规能源勘查工作。采取设项目与上专项、开新区与挖老点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地质找矿成效,“探边摸底、攻深找盲”,开拓找矿新区,扩大找矿空间。进一步巩固我省“北煤、气,南钨钼,中铜铁”的找矿格局。

二、坚持绿色方向,把控矿业全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深入谋划矿业发展新路径,在充分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发展绿色矿业,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水平,实现矿业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注重绿色勘查。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环保的要求贯穿于地质勘查全过程,降低地质勘查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扰动,尤其做好勘查区内钻探、槽探、井探、坑探等工程实施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恢复治理,推动勘查装备更新升级,逐步实现勘查模型可视化、勘查工艺环保化、恢复治理生态化。加快推进我省绿色勘查地方标准的发布,制定绿色勘查项目管理规范,逐步健全绿色勘查地方标准体系。

中心在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项目立项上下功夫,注重绿色勘查。在生态红线内本着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要求,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远景调查等工作;在生态保护红线之外加大地质找矿力度,选择有市场前景、有资源潜力的资源富集区开展绿色勘查,实施勘查全过程环境影响最小化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并督促勘查单位对受扰动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二是推动绿色开发。选择有市场前景、有资源潜力的国家能源资源基地、国家规划矿区等资源富集区,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指标、项目、技术、资金等建议,按照“三线一单”要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严把规划准入关,开采中严格执行开发利用水平要求。依据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行业和地方标准推进绿色矿山创建,突出信息化、智能化绿色矿山特点,构建全省绿色矿山建设格局。

中心将协助完成“安徽省绿色矿山管理办法”,着力完善绿色矿山建设体系,开展绿色矿山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做好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标准的评估工作。引导矿山企业制定绿色矿山企业标准,形成一批全国一流的标杆企业,打造绿色矿山安徽样版,推动我省矿业绿色转型,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三是推进生态修复。依据我省“一心两屏四廊”的生态安全格局,坚定守护好山好水,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大力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按照“谁开采、谁治理,边开采、边修复”原则,严格落实矿山主体责任,实现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改善。

中心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加强修复项目督导和技术服务,采用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财政支持与市场推动等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治理,全面施策,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作,不断提升矿区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

三、坚持科技创新,聚焦成果应用,促进矿业低碳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地质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地质工作,厚积发展优势,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实现重大理论、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的突破。

加强重要成矿区带、重点勘查区基础地质、成矿规律和找矿关键技术方法研究,深化区域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认识,建立找矿模型,动态评价区内资源潜力,开拓新地区、新类型。研究生态修复技术和基于自然恢复的科学生态治理模式,总结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推进新技术应用示范。创新地球科学固碳机理研究与增汇技术研发,开展岩溶与土壤碳汇、利用地下采矿空间进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等研究。加快地质数据综合集成,完善地质调查、地质矿产勘查数据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基础信息和资料支撑。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中心将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转化为抓好党建工作的具体举措,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为全省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最新二十大精神感悟 篇8

踔厉奋发 砥砺前行 全力做好全省地质勘查工作

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做好全省地质勘查工作,结合工作实际,体会如下。

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2022年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中指出“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为我省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能源资源保障事关国家安全。能源资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据《全球矿产资源形势报告(2021)》统计,2020年全国进口铁矿石11.7亿吨、原油5.42亿吨、天然气1.02亿吨、铜精矿2177万吨,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中,除天然气、钼和钾盐外,对外依存度均超过65%,给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严峻挑战,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

(二)能源资源保障事关国计民生。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关键发展阶段,我国90%以上能源、80%以上工业原料、70%以上农业生产资料来自矿产资源,国民经济发展对大宗紧缺矿产资源需求仍将高位运行,新能源新材料战略性矿产资源需求仍然呈增长态势。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事关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用能需求。

(三)能源资源保障事关我省经济发展。一是我省矿业经济占比高。据统计,2020年我省矿石开采总量5.85亿吨、矿山企业工业总产值1342亿元,均位列全国第四位;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矿山采选冶及相关矿产品加工等矿业产业链合计营收1.09万亿元,约占全省GDP的28.3%。二是我省经济发展对矿产品需求量大。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增长高达159.5%。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达100万辆,其中我省的产量占比将从目前的7%提升至20%。

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我省矿产资源勘查面临的形势

(一)充分认清我省矿产勘查具备进一步突破的基础。“十三五”期间,我省新发现矿产地132处,其中大中型59处,超额完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任务。“淮南煤田潘集煤矿外围煤炭详查”成果荣获中国地质学会2019年度十大找矿成果奖;“宣城茶亭地区铜矿勘查”等8项成果被自然资源部评选为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安徽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预测,我省煤层气、煤炭、铁、铜、金等矿产仍具有较大找矿潜力,随着深地探测等勘查技术不断创新,有望实现找矿新突破。

(二)充分认清当前我省矿产勘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足。认为我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取得较好成果,矿产勘查暂可不必放在突出位置。二是动力需求不足。受权益金制度改革影响,矿业市场收紧,矿产勘查投入持续下降,社会资本投资意愿不强。三是资金投入不足。2013年至今,全国矿产勘查年均下降20%左右,我省连续9年勘查投入下降,难以满足找矿突破需要。

(三)充分认清我省矿产勘查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成矿地质条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省成矿地质条件总体较好,但受区域地质演化影响,地质结构和演化过程复杂多样,天然气、页岩气、铀、稀土、锂、镍、钴等战略性矿产尚未实现找矿突破。二是地质找矿难度逐步增大。我省开展地质工作起步早,矿产勘查开发程度相对较高,新发现矿产地的难度不断加大,勘查资金投入找矿风险逐渐加大。三是找矿空间受到一定限制。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矿产勘查空间受到限制,实现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需创新地质工作模式。四是勘查方法手段亟待创新。坚定不移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矿产勘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矿产勘查向绿色低碳转型,勘查技术方法急需创新。

三、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提高我省能源资源保障能力

(一)统筹推进我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升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编制《安徽省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四个方向性问题。一是明确“找什么”的问题。重点围绕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以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以煤系天然气、富铁矿、铜,以及锂、铀、离子型稀土等关键矿产为主攻方向,聚焦重点成矿区带。二是明确“哪里找”的问题。综合比选论证,在重要成矿区带上圈出9个国家重点调查区、10个省级重点勘查区,明确了9个主攻矿种的工作区。三是明确“谁来找”的问题。充分发挥国有地勘单位和各类社会主体作用,全省一盘棋,共同推进找矿工作。四是明确“怎么找”的问题。成立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专家委员会和专家技术指导组,分沿江、皖北、皖南三个片区开展项目技术专家指导,精准推进重大项目攻关。

(二)加强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发,发挥绿色发展理念内动力。一是不断加大清洁能源勘查力度。深化两淮地区煤系天然气成藏富集机理研究,提升勘查开发关键技术水平,加快实施煤系天然气资源调查、勘查及重点科研项目,推进我省煤系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取得新进展;落实省局战略合作协议,配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我省芜湖-宣城地区开展页岩气勘查工作;加大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工作,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支撑。二是推进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发。严格执行绿色勘查、绿色开采及矿山生态修复相关要求,鼓励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矿产勘查协调发展,减少地质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提升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率,激发行业发展新活力。一是提高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具有较高工业价值的共生、伴生矿产,推进矿产资源的集约利用。二是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合理布局。引导资源的规模开发,科学划分开发区域,充分发挥能源资源基地、国家规划矿区和重点开采区的能源资源保障作用。三是转移战略性矿产资源的需求。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减少材料浪费,降低工业发展对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压力。

(四)强化地质队伍和科技支撑,不断提升技术攻关创新力。

大力弘扬新时代地质工作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地勘单位找矿主力军作用。加强深部矿床的找矿预测方法和勘查技术研究攻关。打造省级地质大数据服务平台,打通数据共享渠道。加强地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

[荐]关于二十大精神感悟合集


工作总结之家编辑出于你的需要,为你整理了关于二十大精神感悟,在我们参加一些隆重的场合时。都会不自觉地去发表一些走心的感言,感言给我们勇敢表达内心想法的宝贵机会,在写感言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希望以下网页内容能给你帮助。

关于二十大精神感悟 篇1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人民法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政治任务。关于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有几点心得:

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下的法院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号角中,人民法院重任在肩、不可缺位。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政治属性是人民法院的根本属性,只有正确认识这一属性,才能在实际开展各项工作中更好地体现和维护党和国家的意志,确保法院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将法院工作同发展大局紧密统一。人民法院在维护社会稳定、防范重大风险、促进依法行政、推动经济发展、弘扬法治风气、保障生态安全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们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人民法院必须将自身置于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继续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优化营商环境、健全诉源治理、深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等工作,才能充分发挥服务大局的司法职能。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立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法院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并将其贯彻落实到法院工作的全过程和全方面,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正义。

一是在审判执行工作中维护权益、保障民生。要妥善解决安全、教育、医疗、劳动权益等涉民生利益纠纷,坚持涉民生案件“三优先”“三个一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推进“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党建+”邻里中心建设,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二是完善司法民主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司法制约监督机制、信息化建设,健全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涉诉信访等各项制度,让人民群众用合法适当的方式参与司法事务管理,提升司法公信力和透明度,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接续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人民法院应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进程中找准定位、积极作为。

一是助力法治政府建设。强化府院良性互动,建立与集中管辖制度相适应的联动机制,打造防范和化解行政争议新平台,提高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能力,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实效化。深化重点项目建设法律风险评估、法律宣传、法官驻点“三服务”机制,积极用好司法建议在促进依法行政、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为行政决策和改进提供工作参考。二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将法院工作融入社会治理,提高法律公共服务品质,深化线上线下法治宣传,提高群众法律意识,提高新闻舆论工作能力,为依法办案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让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勇于善于推动法院队伍的“自我革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自我革命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对法院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人民法院必须持续推进从严治党、从严治院、从严管理,锻造新时代过硬法院铁军。

一是以政治学习统一思想和行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深做实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学习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常态化,抓好抓实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等工作,落实政治轮训全覆盖,切实把法院全体干警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各项决策部署中来。二是强化司法作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常态化开展司法顽瘴痼疾排查整治,严格落实新时代政法干警“十个严禁”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深化“以案释德、以案释纪、以案释法”警示教育,结合典型案例,深入开展廉政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干警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树立政治为首、实干为先的选人用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部署,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扎实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

关于二十大精神感悟 篇2

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土空间格局

党的二十大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当今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国际国内一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大国间的博弈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不惜爆发贸易战,甚至热战争。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迫在眉睫。世界主要经济体内部撕裂,面临衰退风险,我国周边环境不确定因素陡增。国内新冠疫情肆虐,人民生命生产生活遭受重大影响。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见证历史。在充满迷雾的人类命运海洋中,党的二十大对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具有锚位定向的重大意义。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些挑战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思想,我们是要保持定力?还是乘机再走粗放发展的老路?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在面临复杂严峻形势时,能够做到政治坚定、素质过硬。

一、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政治定力。我国幅员辽阔,矿产资源种类丰富,但可供耕种和建设的面积占比不足1/3,矿产资源对外依赖程度高,生态、农业适宜区与城镇适宜区高度重叠。我国人口众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也在不断冲击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增大,陆域生态极脆弱和脆弱区达到48%,耕地面积持续下降。充足的耕地面积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截至2021年底,中国粮食对外依存度为19.4%(自给率80.6%,低于95%的基本自给率)。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安全,所有发展和稳定都是空中楼阁。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过度开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迫使野生动物迁徙,增加野生动物体内病原的扩散传播。新世纪以来,全球新发传染病频率明显升高。生态遭受破坏,不仅威胁到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更是直接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命安全。所以,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长远道路上,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安全的基础上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土空间格局

统筹发展和安全,就要求我们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时,必须统筹布局,在空间上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和限定,避免走粗放发展的老路。

一是要坚持总量管控,构建拥有安全底线的国土空间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持建设用地总量管控,限定总量、盘活存量、用活流量,实现了建设用地总量结余的同时保障全省GDP年均增长7.3%,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转变为“总量靠前、人均居中”。事实证明,实施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可以倒逼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国土空间规划应科学设置建设用地规模等规划约束性指标,以自然禀赋为基础,统筹考虑人口、经济等因素,结合各地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战略中的职能分工,对各地国土空间格局进行优化指引。

二是要划定空间边界,优化清晰明确的国土空间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必须坚持科学合理,统筹划定农业、生态、城镇空间边界,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对农业、生态影响降到最低。土地是大自然的馈赠,耕地是支撑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条件,粮食产量是以耕地数量和质量为基础的,必须坚持以现状为基础,对耕地实行应保尽保,将稳产高产高质量的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予以特殊保护,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应当坚持系统性思维保障生态安全,将生态极重要区域优先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同时将具备重要生态价值的自然保护地全部划入予以严格保护,协调人为活动矛盾冲突,保障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在剩余空间内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并严格管控,限定城镇建设。同时预留一定弹性空间,合理保障发展需要。

三是要落实严格管控,确保国土空间格局落地。三分规划,七分管理。第一,强化“五级”规划自上而下传导。将国家、省级规划理念和格局逐级传导到市、县、乡镇,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落地。第二,加强规划协调性。对于基础设施、市政设施,以及特定区域内的空间协调,需要各专项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各项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必须落实统一底图底数、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规划期限、统一信息平台的要求,不突破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格局和布局,相关专项规划间强化协调衔接。第三,强化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重点加强审查和监督功能,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设用地报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对各地建设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对违反规划建设行为实施预警,对约束性指标落实情况、三条控制线管控情况进行监督。

只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下精确施工,最终定能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找到好的平衡点,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空间格局,绘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安徽篇章。

关于二十大精神感悟 篇3

准确把握绿色发展内涵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回顾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时指出“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展望未来着重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结合近期在党校理论学习,粗浅谈谈对绿色发展的学习体会。

一、深入学习领会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绿色发展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第一,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机构成。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理论渊源,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与时俱进。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倡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和独特标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阐明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创新性地传承了中华传统生态智慧。

第二,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包括绿色发展。加强绿色发展的建设和保护,把绿色发展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和贯穿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根本意义。

第三,绿色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迅猛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然而,在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主导的发展理念支配下,环境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污染物大量排放,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如果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得不到根本改变,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如何在确保一定经济增速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进行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彻底变革。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成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自然资源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主责部门之一,推动绿色发展,是党中央对我们的要求,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是保持绿色发展战略定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及其实践,推动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增强了我国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信心。但绿色发展毕竟是一场深刻地生态文明变革,之所以是深刻地,就在于它从理念到实践、从经济发展到生活方式、从城市到乡村,都必须完成艰难的绿色转身。当我们在经济运行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还要不要坚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9年就已经给出来答案,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绿色发展,既要考量一城一地一企的得失,更要从大处着眼,从长远做选择,这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在我们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优不优”的过程中,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成为普遍共识。不能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也不容再走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路子,必须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

二是统筹生态建设与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两者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最为关心、强调最多的“国之大者”。但一些地方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产生生态文明建设与耕地保护“争地”现象。如占用耕地造林绿化、挖湖造景等。之所以出现这样问题,主要还是对绿色发展内涵把握不全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稻田也是生态湿地和美景。生态建设和耕地保护,两者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应相辅相成,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挚肘制约。因此,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妥善处理好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红线关系,按照耕地优先序要求,坚持现状耕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布局。要尊重自然规律。对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调整,并严格依规划实施。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前提是科学,要依据国土调查、国土空间规划成果通盘安排未来生态退耕、国土绿化等,科学确定并带位置下达新的绿化任务。

三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约集约是绿色发展的应有之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特别是要以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更为长远发展,以更小的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不断提高新增建设用地产出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做出多次指示批示,要坚持节约集约,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要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引导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推动城乡建设由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品质提升转变。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城乡土地资源流通,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用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统筹推进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强化土地使用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

四是严格落实绿色发展法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体系作出系统安排,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法规不少,主要问题在于执行不力,有的是缺乏执行能力,有的是缺乏执行底气。要强化法规制度执行,不能打折扣。一分部署,九分执行,不执行,再完善的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再好的蓝图只能是空中楼阁,再美的夙愿只能是镜花水月。执行的关键在人。要增强党员干部对生态文明法规制度的认知能力,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其次要增强党员干部对生态文明法规制度的执行能力。这方面,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执行法规制度具有极强的引领示范作用。执行的效果在严格。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更大。要严格执行生态文明制度,真正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要不打折扣、不加选择、不搞变通。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执行的监督问责,对制度执行不彻底、不到位的要严格勒令整改或坚决追究责任,用监督检验执行效果。执行的质量在科学。良规是善治的基础,提升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力必须要以科学制定制度为前提,要增强生态文明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关于二十大精神感悟 篇4

10月16日到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这次会议是迈向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重要会议。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了报告,总结概括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当合国家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针深,报告高屋建瓴、铿锵有力。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工作与生活的日常,严格要求自己,并在今后工作中做到以下三点:一要更加努力的做好本职工作。本职岗位是党员干部最大实践平台,干好本职工作也就是最大的“对党忠诚”。在干好本职工作上,要做到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二要更加努力的提高能力素质。在提高能力素质上,除加强学习外,还要注意在总结反思中提高能力素质。必须要总结或反思,每个工作阶段,都要利用点时间总结归纳,成功的要总结经验,失败的要反思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三要更加努力的开展业务学习。立足本职岗位,结合工作实际,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提高工作规范性,提高工作前瞻性,努力学习新方法、新理念,提升工作本领。及时学习最新的政策精神,始终把握主旋律,指导工作和生活。

关于二十大精神感悟 篇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专题,关于“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等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讲话、最新重要论述,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前三卷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篇章,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生动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系统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核心要义,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思想深邃、鼓舞人心,是一份指导性很强的纲领性文献。报告提出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内容,对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中,明确指出“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

能源资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我国是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部分能源和矿产资源自给不足,对处依存度高。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0%、40%以上。而近年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矿产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国内能源资源保障能力、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刻不容缓。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胜利油田看望慰问石油工人时说:“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能源资源的重要性,为自然资源工作者立足国内,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有力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自然资源部已从深化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大力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的作用、推动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发、强化地质找矿科技支撑等方面,对服务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部署。

作为省级矿产资源管理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把握矿产资源管理改革新形势,落实 “两统一”职责,加强制度创新、深化管理改革,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宏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矿产资源管理方式转变,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一是加快推进建立矿业权出让区块项目库建设。依据地质工作成果和市场主体需求,广泛征集矿业权出让区块项目建议,结合国土空间管控要求,在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确定的勘查开采规划区块内合理确定拟出让矿业权出让范围,建立矿业权出让区块项目库,统一纳入厅综合业务审批“一张图”并实施动态管理,科学统筹省、市、县各级矿业权投放。

二是加强矿业权“净矿”出让前期工作。按照国家关于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管控要求,积极做好勘查开采与用地用林等事项衔接,加快研究确定我省“净矿”出让标准,严格落实“净矿”出让要求,明确后续办理用矿、用地、环保、安全、取水、产能建设等涉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的相关要求,力争拟设矿区范围内的采矿行为不存在政策障碍,提高矿产资源开发时效。

三是持续开展矿产资源差别化管控。根据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优先保障煤、铁、铜等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加强我省玻璃用石英岩等优势矿产开发力度;根据矿产资源禀赋和市场供需变化,科学调控水泥用灰岩新增产能;严格执行钨矿总量调控;提高砂石资源供应能力。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促进大中型矿产地综合利用和整体开发,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四是落实生态保护和能源资源保障的多目标平衡。根据国家统一安排时序,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内矿业权差别化管理政策,充分考虑能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空间需求,努力实现生态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多目标平衡,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贯穿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全过程。加强监管,督促矿权人按照法律法规履行勘查开发责任,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方式,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严肃查处无证勘查开采、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

五是根据国家部委修订完善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新政策的出台,及时研究制定我省矿权人自行出资探明矿产地探矿权转采矿权出让收益政策,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加大找矿成果转化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商业性矿产勘查,形成国有地勘单位、市场主体、社会资金多元化共同参与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格局,提升矿产资源供应保障水平。

关于二十大精神感悟 篇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生动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党和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在第十四专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新境界,为我国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任务,明晰了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空前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阶段、新征程,党和人民对我们提出了新的使命任务。结合地调中心职能职责,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能源资源安全,加强新时期的地质工作,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业发展全过程,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基本工作思路。

一、坚持规划引领,做好勘查部署,保障能源资源安全

地质工作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特点,而地质勘查工作是先行,必须超前谋划和部署安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统筹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调查,保障能源资源安全。

近年来,中心编制或参与编制了《安徽省矿产资源规划(2021-2025)》《安徽省地质勘查规划(2021-2025)》《安徽省“十四五”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规划》等规划,其中对地质、找矿、环境等工作均有部署,对于推进资源高效利用、促进绿色发展、完善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有着重要作用。2021年9月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就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安徽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重要成矿区带清洁能源及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并制定了《战略合作实施方案(2021—2025年)》,这对我省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地区崛起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目前,中心参与编制的《安徽省战略性矿产资源找矿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其中针对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也作出重点部署。这些规划与方案,都是谋划地质工作项目的重要依据。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主要围绕国家级重点勘查区、国家能源资源基地、国家规划矿区、省级重点勘查区,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着力部署煤、铁、铜、金等传统优势矿产勘查并增加资源储量,积极开展晶质石墨、萤石等新兴矿产和煤层气非常规能源勘查工作。采取设项目与上专项、开新区与挖老点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地质找矿成效,“探边摸底、攻深找盲”,开拓找矿新区,扩大找矿空间。进一步巩固我省“北煤、气,南钨钼,中铜铁”的找矿格局。

二、坚持绿色方向,把控矿业全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深入谋划矿业发展新路径,在充分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发展绿色矿业,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水平,实现矿业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注重绿色勘查。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环保的要求贯穿于地质勘查全过程,降低地质勘查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扰动,尤其做好勘查区内钻探、槽探、井探、坑探等工程实施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恢复治理,推动勘查装备更新升级,逐步实现勘查模型可视化、勘查工艺环保化、恢复治理生态化。加快推进我省绿色勘查地方标准的发布,制定绿色勘查项目管理规范,逐步健全绿色勘查地方标准体系。

中心在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项目立项上下功夫,注重绿色勘查。在生态红线内本着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要求,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远景调查等工作;在生态保护红线之外加大地质找矿力度,选择有市场前景、有资源潜力的资源富集区开展绿色勘查,实施勘查全过程环境影响最小化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并督促勘查单位对受扰动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二是推动绿色开发。选择有市场前景、有资源潜力的国家能源资源基地、国家规划矿区等资源富集区,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指标、项目、技术、资金等建议,按照“三线一单”要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严把规划准入关,开采中严格执行开发利用水平要求。依据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行业和地方标准推进绿色矿山创建,突出信息化、智能化绿色矿山特点,构建全省绿色矿山建设格局。

中心将协助完成“安徽省绿色矿山管理办法”,着力完善绿色矿山建设体系,开展绿色矿山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做好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标准的评估工作。引导矿山企业制定绿色矿山企业标准,形成一批全国一流的标杆企业,打造绿色矿山安徽样版,推动我省矿业绿色转型,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三是推进生态修复。依据我省“一心两屏四廊”的生态安全格局,坚定守护好山好水,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大力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按照“谁开采、谁治理,边开采、边修复”原则,严格落实矿山主体责任,实现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改善。

中心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加强修复项目督导和技术服务,采用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财政支持与市场推动等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治理,全面施策,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作,不断提升矿区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

三、坚持科技创新,聚焦成果应用,促进矿业低碳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地质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地质工作,厚积发展优势,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实现重大理论、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的突破。

加强重要成矿区带、重点勘查区基础地质、成矿规律和找矿关键技术方法研究,深化区域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认识,建立找矿模型,动态评价区内资源潜力,开拓新地区、新类型。研究生态修复技术和基于自然恢复的科学生态治理模式,总结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推进新技术应用示范。创新地球科学固碳机理研究与增汇技术研发,开展岩溶与土壤碳汇、利用地下采矿空间进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等研究。加快地质数据综合集成,完善地质调查、地质矿产勘查数据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基础信息和资料支撑。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中心将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转化为抓好党建工作的具体举措,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为全省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关于二十大精神感悟 篇7

中共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思想深邃、气势恢宏,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系统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和理论的系统总结和全面部署,是全党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一篇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政治宣言,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行动指南。作为一名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现就如何贯彻报告精神,谈一谈所学收获与感受。

一是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新时代以来的十年,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创造了新的时代伟业,“三件大事”彪炳史册、影响深远,“十六个方面重大成就”举世瞩目、意义非凡。

我们必须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其成为我们所遵循的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成为我们所遵循的最鲜明的政治底色,并最终凝聚成为推动民建事业发展的不竭动能和强大力量。

二是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我们必须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战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准确领会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把握好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在思想上有新感悟、在政治上有新升华、在行动上有新实践,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是贯彻落实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中共二十大报告郑重提出“三个务必”,告诫全党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全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必须要深刻理解两个“永远在路上”重要意义,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党建与自身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四是笃行不怠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干、风雨无阻向前进,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人间奇迹。实践充分证明,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

我们必须要深刻感受习近平总书记“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蕴含着的强大力量,深刻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自觉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为“一块坚硬的钢铁”,坚决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最牢固的团结进行最有力的奋斗,始终与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保持亲密无间的政治关系,一步一个脚印把中共二十大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学习二十大感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