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读后感(收藏6篇)。
一篇好的作品读后感都具有什么特点呢?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我们常常被书中的内涵折服。 读后感是一次思想碰撞的过程,我们搜集了“第三人读后感”相关主题资料,现在分享给您。
第三人读后感(篇1)
“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就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如是评价格林。
这让我很是好奇,到底格林的作品蕴含着什么魅力,能获得马尔克斯如此高的评价。在看到《第三人》的简介时,充满悬念的故事迅速将我吸引了,一众的好评和推荐也让我对这本书期待甚高,迫不及待翻阅。
正如作者在序言所说,这是一篇基于电影脚本上扩充的小说,格林通过警察第一人称的视角,将这一个充满悬念、复杂的世界娓娓道来。虽然个别翻译略显艰涩,但还是可以感受到作者强大的文字功底,寥寥几笔就能将场景极具画面感,如前后两场葬礼、马丁斯与四个现场目击人对话、多国警察抓捕女主角、马丁斯和哈利在摩天轮对话的场景。在阅读过程中,牵动读者的思绪不自觉跟着追问:谁是第三人?在伪装的车祸现场,第三人是假装死亡的哈利;在真相逐渐露出水面的过程中,第三人是隐藏在伪善的面纱后,邪恶的哈利;又或者说,是那个长大了的、不再熟悉的哈利,格林笔触的精准、细腻、独到,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神秘、冷峻、悬念,远比电影屏幕的呈现要精彩。
在复杂的世界中,如何坚守住正义和善良?从马丁斯的回忆以及多次坚定的为哈利开脱,可见哈利青少年时期也是个纯真的少年,也许就是我们以前学校里,那个有着诸多鬼点子、活泼好动的男生,本性说不上坏。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复杂的维也纳区,这个物化的世界,逐渐让哈利迷失。那段在摩天轮上精彩的对话,想必起初在哈利的内心,也曾在挣扎。
同样的钱,你可以把它看得很大,也可以看得很小,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往往就在一念之间。故事中,哈利的女朋友安娜听到哈利的罪恶行为后,并没有对他进行谴责,而是依旧认为他是对她很好的一个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构思,是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点,对比宏观的正义与邪恶的对决,如果那个罪恶累累的人,是生活中对你一个不错的人,你又该如何抉择?又或者说,又多少的罪恶,是从这样的边缘中逐渐被拉着沦陷呢?
与其说成人的世界复杂,不如说这个世界就是复杂的,成长无非是逐渐认识的过程。如何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不被改变?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句话:只要是毒品,给你一亿美金,也不碰,就算风险是零,也绝对不要改变原则。
“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就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如是评价格林。
这让我很是好奇,到底格林的作品蕴含着什么魅力,能获得马尔克斯如此高的评价。在看到《第三人》的简介时,充满悬念的故事迅速将我吸引了,一众的好评和推荐也让我对这本书期待甚高,迫不及待翻阅。
正如作者在序言所说,这是一篇基于电影脚本上扩充的小说,格林通过警察第一人称的视角,将这一个充满悬念、复杂的世界娓娓道来。作文虽然个别翻译略显艰涩,但还是可以感受到作者强大的文字功底,寥寥几笔就能将场景极具画面感,如前后两场葬礼、马丁斯与四个现场目击人对话、多国警察抓捕女主角、马丁斯和哈利在摩天轮对话的场景。在阅读过程中,牵动读者的思绪不自觉跟着追问:谁是第三人?在伪装的车祸现场,第三人是假装死亡的哈利;在真相逐渐露出水面的过程中,第三人是隐藏在伪善的面纱后,邪恶的哈利;又或者说,是那个长大了的、不再熟悉的哈利,格林笔触的精准、细腻、独到,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神秘、冷峻、悬念,远比电影屏幕的呈现要精彩。
在复杂的世界中,如何坚守住正义和善良?从马丁斯的回忆以及多次坚定的为哈利开脱,可见哈利青少年时期也是个纯真的少年,也许就是我们以前学校里,那个有着诸多鬼点子、活泼好动的男生,本性说不上坏。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复杂的维也纳区,这个物化的世界,逐渐让哈利迷失。那段在摩天轮上精彩的对话,想必起初在哈利的内心,也曾在挣扎。
同样的钱,你可以把它看得很大,也可以看得很小,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往往就在一念之间。故事中,哈利的女朋友安娜听到哈利的罪恶行为后,并没有对他进行谴责,而是依旧认为他是对她很好的一个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构思,是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点,对比宏观的正义与邪恶的对决,如果那个罪恶累累的人,是生活中对你一个不错的人,你又该如何抉择?又或者说,又多少的罪恶,是从这样的边缘中逐渐被拉着沦陷呢?
与其说成人的世界复杂,不如说这个世界就是复杂的,成长无非是逐渐认识的过程。如何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不被改变?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句话:只要是毒品,给你一亿美金,也不碰,就算风险是零,也绝对不要改变原则。
第三人读后感(篇2)
《第三人》读后感2000字!
沉浸在书中,才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越读书,越来越不喜欢接受电子设备所充斥着的繁杂观点。在书中,能够体验作者所精心设计出来的故事,与作者进行对话,获得人生的智慧,心灵的宁静。
《第三人》作者是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格林在1986年时,获得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所颁布的英国功绩勋章,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最喜欢的作家就是格林,马尔克斯曾经对格林说:“我是你的忠实读者,格林先生。”
很荣幸,能够拿到国内首次出版的书《第三人》,我与为数不多的几位读者,是《第三人》的首批读者。在此,对寄予我们书籍的出版社表示感谢。
《第三人》书中,以一位警察的视角,客观的对整件案件进行描述。
书中总共有三位主角,马丁斯——一位默默无名的作家,莱姆——黑市的犯罪者、是马丁斯最初崇拜的对象,卡洛韦——客观描述整件案件的警察。
马丁斯接受莱姆的邀请,来到维也纳,书中的维也纳,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地方,没有自主独立权,由四个国家的军队占领。
马丁斯最初来到维也纳,是相信友谊、纯真的,他受朋友莱姆的邀请,来到维也纳,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崇拜的朋友——莱姆,出现一场意外而离世。马丁斯到达维也纳时,恰逢莱姆的葬礼。
“一个叫莱姆的家伙。”我回答道,然后很吃惊地看到泪水开始涌上这个陌生人的眼眶:他看上去不像是个会大哭的人,莱姆在我看来也不像是个会有人为其哀悼的人——我是指真流眼泪、真心哀悼的人。
马丁斯无法接受这个崇拜二十年的偶像朋友,就这样离他而去,他以泪洗面,用酒精麻痹自己。直到警察卡洛韦找到马丁斯,请他到餐厅“喝一杯”,给马丁斯讲讲他这位崇拜对象的真实身份——一位城市黑市的交易者,赚的都是黑钱。
一直以来,马丁斯对于警察充满仇视,听到自己的朋友被警察所侮辱,他忍不住了,与警察卡洛韦打架,被卡洛韦的司机所制服。马丁斯来到维也纳,被作家克拉宾错认为知名作家德克萨斯,邀请他参加一场讲座,讲座的参与者,基本上都是德克萨斯的忠实粉丝。
当然,马丁斯最后参加完这场讲座,但毕竟不是本人参与,把文学讲座弄得一塌糊涂。在维也纳,马丁斯接受了莱姆“生前”的妥善安排,莱姆的朋友对马丁斯进行接待,这一切的接待,仿佛莱姆还在世一样,事实也确是如此,莱姆其实是假装离世,目的是为了逃脱罪名,摆脱警察的注意。
邀请马丁斯来维也纳,目的正如警察卡洛韦所说的一样,是让马丁斯加入他们的犯罪团伙,在黑市上做生意。一开始的马丁斯,并没有发现莱姆是假装“离世”,他不相信自己崇拜的对象就这么离去,马丁斯本身是一位侦探小说作家,他怀疑莱姆有可能是被谋杀,马丁斯想为自己的朋友,去调查事件的真相,还莱姆一个“清白”。
马丁斯开始从目击整件案件的科赫泄露了秘密,遭到黑市团队的谋杀。而这个黑市团队幕后老板,就是莱姆,为自己制造出一场车祸,一场葬礼,为自己摆脱罪名。
马丁斯为调查整件事件的真相,把自己灌得大醉,趁着酒醉,把自己对于安娜的爱意,都向她表达出来。在安娜房间时,却发现有人在跟踪他,那个人就是莱姆。
他带着被酒精点燃的肝火又喊了一遍:“回答啊,哑巴啦?”这回有回答了,一个被他吵醒了好觉的人怒气冲冲地拉开窗帘,顿时,一道灯光直直地泄到了窄窄的街道上,照亮了那个身影的面容——哈利莱姆。
在安娜被俄国人的士兵带走之后,警察卡洛韦对安娜展开营救,让马丁斯开始信任这位警察,把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都说出来。马丁斯已经确定莱姆还活着,他通过他们两个的中间人——库尔茨,邀请莱姆单独见面。在摩天轮上,马丁斯终于见到了自己一直以来崇拜的朋友,但这次的见面,马丁斯却感觉到莱姆再也不像以前那么令人崇拜。莱姆已经再也不是从前的那位朋友,取而代之的,是一位自私自利的黑市盈利者,无视他人的生命,赚钱黑利益。
莱姆所卖出的假药,已经坑害了很多儿童医院的儿童,他们服用了莱姆所卖出的假药,病情没有缓解,反而加重。马丁斯在摩天轮上与莱姆的见面,让他肯定了莱姆不会改过自新,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到警察,让警察来制止他的这一行为,让儿童们不继续受到假药的侵害。
马丁斯和警察卡洛韦合作,制定了逮捕莱姆的计划,先是马丁斯将莱姆诱骗出来,由警察动手,逮捕莱姆。但马丁斯与卡洛韦通电话,暴露了自己的逮捕计划,逮捕计划失败。
莱姆逃到了一直藏身的下水道中,马丁斯和另外一位警察贝茨,一起到下水道搜寻莱姆的行踪。在逮捕的计划当中,贝茨被莱姆所发出的子弹击中,英勇牺牲。马丁斯用手枪,向自己的老朋友莱姆开枪,莱姆被子弹击中,奄奄一息。
在下水道中,莱姆躺着自己的老朋友马丁斯身旁,说着自己的遗言。警察卡洛韦也因此赶来,对这位犯下罪行的莱姆,拔出自己的手枪,结束了莱姆的生命。
故事也就此结束,马丁斯却迎来了自己新一段的生活。
“我没赢,”他说,“我输了。”我看着他大步流星地甩开大长腿朝着那姑娘追去。他追上了姑娘,两人肩并肩地走着。我觉得他一句话也没跟姑娘说:这就像是一个故事的结尾,只是在他们走出我的视线之前她的手挽上了他的胳膊——这通常是一个故事的开始。
第三人读后感(篇3)
《第三人》读后感1000字!
成年后发现小时候的朋友不再是自己认识的模样,是对朋友失望还是对自己更失望?
我们都希望能保留住孩童时代那份最纯粹的友谊,当发现一切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象时,那种失落和绝望,让人痛不欲生。《第三人》,是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格林本身就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师级作家,曾先后21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67年写作生涯,创作超25部小说。
格林一生游历于墨西哥、西非、南非等战乱之地,曾任职于英国军情六处。他关注人类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救赎、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被誉为20世纪人类意识和焦虑的传奇记录者。
本书收录了格雷厄姆.格林广为人知的小说:《第三人》和《堕落的偶像》。两部作品的改编电影均由奥斯卡导演卡罗尔.里德执导、格雷厄姆.格林担任编剧,获得包括奥斯卡金像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英国电影学院奖在内的多项大奖,而格林本人更是拿下了奥斯卡改编剧本提名和威尼斯电影节改编剧本奖。
罗洛.马丁斯受到好友哈利.莱姆的邀请,来到战后的维也纳,当他按照莱姆预留的地址找到好友的家时,却被邻居告知:好友已经因为车祸去世。在莱姆的葬礼上,马丁斯遇到了警察卡洛韦,因为卡洛韦告诉他:莱姆参与了黑市交易,将面临很长很长的刑期,死亡也许对他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
马丁斯不相信好友会做出这样的事,决定调查事情的真相,证明好友的清白。结果在调查的过程中,他在莱姆的邻居科赫先生那里得知了,莱姆出车祸时现场除了库勒和库尔茨,还有“第三人”,而库勒和库尔茨都否认了“第三人”的出现。
随后科赫先生也被杀害!随着调查,他知道的越来越多,他发现莱姆已经不是他最初认识的样子了,他不由得开始相信了卡洛韦的话。莱姆的死究竟是意外还是谋杀?又是谁杀害了科赫先生?警察所说的莱姆参与的黑市交易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小说成功的把读者吸引住了。
小说也深刻的剖析了中年人的友谊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和磨难给这份友谊里掺杂了太多的利益纠葛。马丁斯最初是为了证明好友的清白才四处奔走,想要查明真相,谁知最后事情的走向已远远超出他的认知,到最后已经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而莱姆不管是邀请马丁斯来维也纳,还是后来安排库尔茨要送马丁斯离开,都是自认为是为了马丁斯好,但这份“好”却没有同马丁斯商量,更没有征得同意,其实莱姆不知道,他们都长大了,都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再也没有儿时一起捣蛋时的默契了。
就像书中所说的:成年人的世界太过复杂,只有勇于纯真的人才能获得幸福。
第三人读后感(篇4)
本是格雷厄姆•格林为电影而写的剧本,同名电影《第三人》在1949年上映并获得了一致好评,后来电影获得的奥斯卡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等多项大奖也向我们证明了它自己,“《第三人》是精彩、阴郁、华丽的经典之作,不同文明的力量在这里反复碰撞。”我想《时代周刊》给了《第三人》最精准的概括。
战后的维也纳,满目疮痍,在这里,马丁斯遭遇了挚友的葬礼。
二战结束后,马丁斯——一个西部小说作家,受在国际难民办事处工作的挚友哈利之邀,来到被四国强占的维也纳。这时的维也纳,是一座满是断壁残垣的城市,毫无尊严。这个城市阴冷又令人伤感,在这里,马丁斯没有能等到哈利来接他,他找到哈利的住处,却被邻居告知哈利于昨日死于车祸。马丁斯辗转找到墓地,赶赴这场与挚友最后的约会,他看到了哈利的朋友、女朋友,甚至还有一位警察。葬礼后与警察的谈话中,马丁斯被告知哈利因为参与黑市交易正在被警方调查,并极有可能被判以长期徒刑,还没从悲痛中走出的马丁斯对此难以接受,他相信那位“二十年里都当成英雄一样崇拜”的朋友,并决心调查事情的真相,还他清白,“我要一直待在这,直到我证明他们错了”。
当调查中出现了可疑的“第三人”,当一切变越越来越扑朔迷离,马丁斯该何去何从?
对朋友的信任,让马丁斯充满了气力,凭着作家的直觉和敏感,他相继走访了接触到哈利死亡的所有人,标注者“哈利的朋友”的名片像是芝麻开门的咒语,帮助他顺利的见到了他们。他们是哈利的女友——安娜;哈利的两个朋友——库尔茨和库勒,在哈利出车祸时在他身边的人;温克勒——哈利的医生,一个小心谨慎的人。所有的调查都显示哈利的死只是一场意外,而这场意外让他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可这些真的就是事实吗?“光滑的欺骗之墙没有在他的随意乱摸的手指面显示任何真正的裂缝”,直到他杀了个回马枪,又一次来到哈利的住所,访问了哈利的邻居,于是疑点出现了,哈利车祸现场除了两个朋友之外,还有“第三人”。他究竟是谁?担任了怎样的角色?为什么被隐瞒?哈利的死究竟是意外,是谋杀,还是别的?而这一切在后来邻居的死亡的衬托下变得更加的扑朔迷离。如果哈利的朋友已经不能再被信任,马丁斯又能从谁口中寻求真相,他毫无方向的漫游在街道上,不知该何去何从,可此时,身后一直跟踪他的人被忽然的灯光照亮了脸庞,那个人,竟然是哈利。
摩天轮上的谈话,将一切事实摆在眼前,一边是友谊,一边是正义,马丁斯会如何抉择?
哈利的出现将马丁斯的信任打破,他知道有些事情是他理所当然了,他通过哈利的朋友约见哈利,在摩天轮上,他们进行了重逢后的第一次交谈。“人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打击会在何时到来”,而这一刻,对马丁斯的打击来了,他终于清楚了一切事实。在国际救援组织担任重要职务的哈利,在黑市里进行着“盘尼西林”——这种要求只供给军方医院的药品的交易,更恶劣的是,他们不是低买高卖,而是将药品加入杂质以追求更高的利润,而这些不合格的药品导致了大量儿童的死亡和精神疾病,哈利才一步步进入警察的视野中。为了摆脱警察的追踪,他策划了假死事件,而这一事件中,唯一的变数就是马丁斯——他的朋友,马丁斯的执着与信任将他的计划打乱,并将他推入危险。
摩天轮上推心置腹的交谈成为割裂友谊的那柄利剑,马丁斯答应配合警察抓捕哈利,哈利如约而来,一头撞进了警察们的包围,他在维也纳的下水道中上演了极速逃脱,然而这一次好运没有站在他这边,他开枪、逃窜,却最终死于好友的枪口之下。后来,在哈利的第二次葬礼上,没有人流眼泪。
马丁斯保留着自己的那份纯真,在复杂的成年人的世界里坚守着自己的底线。
马丁斯是感性的,他相信友谊,那是他为什么在哈利的第一次葬礼上像个孩子一样哭泣,也是为什么后来发生的事情对他的打击如此之大。当摩天轮上升到最高点时,作文哈利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别耸人听闻了。往下看。要是其中的某个小黑点不再移动了,永远不再移动了,你真的会为之惋惜吗?如果我说下面每个黑点停止移动你能得到两万磅,老伙计,你真的会对我说留着我的钱——而且毫不犹豫吗?还是你会算计一番,看看你能忍心舍弃多少个黑点?……”我想从这一刻起,马丁斯那些被事实所引发的心神不宁、那些震撼,统统被沉淀了下来。也许马丁斯从未长大,他的心里还住着那个纯真的少年,尽管身处复杂多变的现实,还愿意用真诚面对一切。
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是否也会降低我们做人的标准,磨灭我们的人性呢?我们承认,长大无疑是伴随着疼痛的,而这些疼痛不是为了将我们变得面目全非,而是为我们能够抵御世间的磨炼、伤害而穿上的盔甲。这个世界很复杂,可我们也要学会停下脚步去思考人生的本意,只有内心保留那份纯真,保留起点时的热情,保留前进时的那份初心,才真的可以无畏无惧,勇往直前,因为,你的心中自有公理。
最后,愿我们都可以初心不改,纯真永在。
第三人读后感(篇5)
满怀期待的翻开21次诺贝尔文学奖题名的传奇大师的佳作。但是,如果不看简介的话,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故事的前两章有点乱,不知多云,第3章以后才进入主题。为了配合本书的阅读,特地看了对应的影片。这部片子,阵容豪华,但味道仍有欠缺。个人觉得,这部片子的野心很大,但是剪辑以及节奏没有把握好,以至于让观影者感觉故事衔接差强人意,留白也太矛盾和浅薄。
《第三人》书中,以一位警察——卡洛韦的视角,客观的对整件案件进行描述。其中,故事开头便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人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打击会在何时到来。我初次见到罗洛·马丁斯的时候,在我的秘密警察档案中记录了这样一条:“正常情况下是个快乐的傻瓜。酒喝得太多,也许会惹点小麻烦。每有女人从身边经过便会抬起眼来发表几句评论,但我的印象是他其实乐得清静。从来没有真正长大,或许这就是他那么崇拜莱姆的原因。”
书中总
第三人读后感(篇6)
近段赋闲,着实看了不少片子,整体感觉有些消化不良。不过看得多的重要好处就是有利于质量的甄别,几十部片子卷过,闭上眼睛想想哪部还记得便胜负立判。
以这种感觉来论,我发现《第三人》还是经典的可以,我居然还清楚地记得大部情节,和一些我想称之为完美的镜头。也许这根本是废话,卡罗尔?里德的这部片子在影史上已经快被说滥了,但是也只有亲眼看过才能感受到这种力量,而且一遍不够,我连接看了两遍。
黑白电影有一种独特的光影魅力,我甚至觉得Filmnoir是因此得名,灰黑阴暗的街道,在煤气灯下映照出苍白,拉长摇曳的黑影飘过镜头,人物突出的眼神,这才是最纯正的黑色魅力。黑白的景象很纯粹,不会迷乱,处处设置都紧贴剧情的发展,单看每一帧甚至都有老照片般的慑人魄力。在这时,光的作用才最突出,看OrsonWelles出现的那个不能再经典的镜头,人物隐藏在黑色的门廊内,只露出脚部,接着突然的灯光亮起,人物的脸部才完全可以辨识,真相大白,完美的影像把悬疑气氛刹那间拉伸到顶点。接着JosephCotten追去,被汽车挡住,OrsonWelles的身影随着汽车的略去而消失,镜头再转向一边的深巷,微微倾斜,高大的反差打光投射在墙壁上的是长长的慌张逃离的身影,JosephCotten追上去,他的影子替代了OrsonWelles的影子,OrsonWelles则重新消失在广场的夜幕中,悬疑再次被提升。这段镜头也只能说是完美二字,展现了黑白电影的全部魅力,也是黑色电影的经典极致。况且还有最后那段下水道追逐戏,墓园的树林的固定镜头,无话可说。
英国本来就是侦探故事的老祖宗,美国是黑色电影的老家,那么这种中大西洋电影(Mid-AtlanticFilm)就结合了两者的精华,成为悬疑作品的典范。JosephCotten事业失败,投靠朋友却落得一场空,发挥爱好充当起了侦探角色,爱上了朋友的女友,在事实被揭发后又陷入朋友道义与社会道德的痛苦挣扎中,主线设置便足够曲折。既有英雄又有反英雄,OrsonWelles的反面角色魅力十足,乖张的表演十分抢眼。AlidaValli面容姣好,所作所为让人又爱又怜,所有角色都性格突出。而整个故事的大背景,战后共管的维也纳,更是具备剧情发展所需的一切要素,对这个混乱场景的描写则充满表现主义的手法。整个舞台表面混乱实则秩序井然,所有情节都在随着创作的意志逐层展现,完美的控制着整步电影的节奏。谈到线索释放的技巧和结构,简直无可指摘。其中的人物关系,看了一位台湾影评人转述的《电影与历史》中的内容,分析出了一种关系意识形态的微妙处理。我自己当然是玩味不出这种深意,但仅论可以感知的电影元素,《第三人》就是一部教科书式的示范。看过两遍,在仔细玩味里面的小细节,和一些无关主体的笑料,像用猫的喜好来引出Harry的出场,文化重建委员会邀请Martins做的报告反映的美国通俗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冲突关系等等,也都巧妙异常。娱乐性,现实性,观赏性都在里面得到了体现和融合。
一部优美的犯罪电影,完美的技巧和手法,难以形容。看那么多的电影,也无非是为了寻找像这样的自己深爱的片子,值得在日后不断的回映。有这种快感的时候,才会感觉到付出时间财力淘碟的回报,享受电影的乐趣,才有力量继续从浩大的碟堆中泛出一部又一部塞进碟机。
dg15.com小编推荐
女巫读后感(收藏6篇)
栏目小编耐心挑选了一篇题为“女巫读后感”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作者写的作品便是我们忠实的朋友。我们因读书而产生的思想和思考是我们读后感的基础。我们感激您的阅读和支持也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圈!
女巫读后感 篇1
世界上真有女巫吗?这一个异悬的问题压下我的心头……
不管世界有没有女巫,只要有着像主人公有着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有着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的坚持不懈来勇敢面对女巫和生活上的种种问题。
小小年纪的主人公犹如生命力顽强的小草。无意进入女巫的会议,被那蛇蝎心肠的女巫把他变成一只老鼠。主人公并没有痛不欲生因此放弃自己,而是联合姥姥把女巫消灭。
女巫读后感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豁达不羁的胸怀,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有着锐不可当的勇敢。主人公不单是小草还是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
回想社会上……
20XX年六盘水一男子爬上楼顶欲寻短见因妻子出走。20XX年7月1日陵县男子讨薪未果轻生民警劝说化险。20XX年7月姓李女子跳楼消防兵将其劝解后送至医院进行治疗。李某返回家后,劝解无效再次跳楼。
梦想折断了翅膀,当生命遭遇了风霜,谁也免不了忧伤,彷徨;欢笑凝固成悲伤,当生命面临洪荒,谁也免不了失望,迷茫。生活中挫折与伤痕常在,生命中痛苦与凄迷常伴,如果无法忘却,不如学会坚强。
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花似锦,光艳夺人;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星闪烁,熠熠发光;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葱葱郁郁、...
“你相信世界上有女巫吗?”至少我不会相信。可是,这几天我却迷上了一本有趣的书——《女巫》,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罗尔德·达尔。
女巫读后感 篇2
我阅读了一本图书,觉得非常好看,它就是彩乌鸦系列中的《小女巫》。
主人公是小女巫和乌鸦阿伯克萨斯。小女巫127岁了,但在女巫中,这也算不上什么,所以只能叫小女巫。一天午夜,小女巫头偷偷参加了只有大女巫才能参加的布克劳山舞会,结果被女巫们抓去见首领,首领说:“如果你能做一个好女巫的话,你就可以参加了。”小女巫答应了。于是,小女巫每天认真学习,乐于助人。到了第二年的布克劳山舞会,小女巫把一切做的好事告诉了首领,首领大怒,因为在女巫的眼里,做好事的女巫属于坏女巫,于是就把小女巫赶出了女巫这个种族,小女巫没有忘记自己还会施魔法,她想报仇,于是她慢慢念动咒语,魔法显灵了,就在一瞬间,全世界只剩下小女巫一个人会施魔法了,学着大女巫的模样和自己的乌鸦同伴在月光下静静地跳舞。
在我的眼里小女巫是一个善良的女巫,她一心想做好女巫,在家中勤奋好学,在外面乐于助人,在女巫群中敢于面对,以个人的智慧和力量跟邪恶势力作斗争,真的很勇敢。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向她学习。但不过,小女巫在后面暗算别人,是一种不对的行为。
《小女巫》可真是一本风趣足,词汇妙,长见识的书呀!
女巫读后感 篇3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女巫》,是英国当代文学大师罗尔德·达文写的,这本书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深受大家的喜爱,我也很喜爱。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出生在英国的挪威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在一次车祸中死了,他就到挪威和外婆一起生活。外婆每天晚上给他讲故事,尤其是有关女巫的故事,他听得很认真。后来一个英国律师到外婆家,说他爸爸的遗嘱中要求他回英国生活并继承遗产,他和外婆不情愿地回到了英国。
一天,他在树上盖房子,一个漂亮的阿姨在树下叫他,他看到她的模样和外婆说的女巫的样子很相似,吓得他直往树上爬,一直到外婆来叫他回家吃饭他才下来,这是他第一次遇到女巫。他第二次遇到女巫是在快放假时,外婆突然生病了,病好后医生不让她出远门,原本回挪威的计划泡汤了,只好到一个旅游区去玩,在旅游区的宾馆会议室里,他遇到女巫们在开年会,这次他很不幸,被女巫变成了一只老鼠,最后他凭借自己的聪明和勇敢,偷了女巫大王的变鼠药并倒入女巫的汤中,将女巫全部变成老鼠,最终这些变成老鼠的女巫全部被人类打死,他成功消灭了英国所有的女巫,然后和外婆一起回到了挪威,他和外婆商量要将全世界的女巫都消灭掉,使全世界的小朋友不再受女巫的伤害。
通过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我从这个被变成老鼠的小孩身上知道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勇敢面对,同时发挥聪明才智,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女巫读后感 篇4
《女巫》是现代儿童文学作品精品中的精品。在英国图书节进行的一次“我最喜欢的作家”投票中,达尔在50位作家中得票最多,名列第二的是被誉为“《哈利波特》之母”的罗琳。
《女巫》讲的是“我”——一个孩子与女巫们作斗争的故事。女巫总是穿平平常常的衣服,就像平平常常的女人,住平平常常的房屋,做平平常常的工作。女巫的真正工作是消灭小孩子。“我”在与姥姥一起去英国的路上碰上了全英国的女巫开年会,“我”不幸吃了变鼠药变成了老鼠。变成老鼠的“我”偷来了女巫的变鼠药,倒入女巫们的汤中,一举消灭了全英国的女巫。故事的最后,“我”还是小老鼠,还是和姥姥生活在一起,还在为消灭世界其他地方的女巫计划。
《女巫》是孩子气的。书中女巫的鼻子很灵敏,越干净的小孩越容易被她们发现,故事中小主人公的姥姥说:“小朋友应该永远不洗澡……洗澡是一个危险的`习惯。”这是极具儿童心理的,充满了童真,可爱而有趣。还有制变鼠药的方法。变鼠药首先要让人变小,那该怎么样呢?把望远镜倒着看,人不就小了么?所以变鼠药配方中有“倒拿着煮软的望远镜”。那要让变鼠药在上午9点孩子上学时准时见效又该怎么样呢?噢,我们得放入一个闹钟……这些都是完全抛离成人意识的,完完全全的孩子世界。它反映了儿童对成人世界的不解与困惑,是真正站在儿童角度讲的故事。它鼓励儿童去思考,去克服恐惧。
《女巫》中也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比方说“我”变成了老鼠,最后却再没有变回来,这暗示了人生的不可逆转;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满怀信心继续计划消灭女巫,这说明我们要充满信心面对生命,面对生活。还有“我”问姥姥老鼠能活多久这一段,很感人,很温馨,一种很人性的东西闪烁在文字间。
《女巫》带给我的只是几十分钟的快乐,但它将带给孩子一整个幻想世界。它只属于孩子。
女巫读后感 篇5
刚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就直纳闷:世界上有女巫吗?答案肯定是没有。可还没读完这本书,我就感到毛骨耸然:这些女巫居然以屠杀孩子为乐,一星期干掉一个孩子!多可怕呀!可书中的主人公却偏偏遇到了女巫!
这天,他和姥姥在海边度假。在一个舞厅里,他居然遇到了一大群女巫!这可不是件好事!但他很幸运,听到了女巫们的秘密:86号配方慢性变鼠药。可就在这最后关头,他被发现并变成了老鼠!但他没有放弃,偷了一瓶变鼠药倒入女巫们的汤中,把她们都变成了老鼠!
当把这本书读完,就觉得书中的主人公十分伟大,居然在变成老鼠的时候打败了邪恶的女巫,并把她们变成了老鼠!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勇气去面对。即使自己很渺小,微不足道,也一定要坚强的面对。总有一天,你会战胜并消灭这个困难!
女巫读后感 篇6
罗尔德?达尔的知名奇妙文学小说《女巫》书中叙述了一个小朋友的父母被车祸事故而不幸身亡后,跟他姥姥在挪威一起生活,姥姥是一个爱抽烟斗、了解女巫小故事的姥姥,在一次美国休闲度假的情况下,书中的主人翁“我”在旅店酒店住宿的期内,“我”带上2个小白鼠为了更好地躲避酒店餐厅负责人的查验,走入酒店餐厅的大会服务厅,正逢遇到女巫大王和他的手底下,她用“漫性变鼠药”把布鲁诺和“我”变成了小老鼠,我为了更好地对付,在姥姥的协助下,溜进女巫大王的屋子,取走了一瓶“漫性变鼠药”并钻入餐厅厨房,将“漫性变鼠药”一整瓶倒在女巫喝的汤的锅里边,女巫大王和她的手底下压根沒有发觉,他们喝过有“漫性变鼠药”的汤,十多分钟后,他们全变为耗子了。主人翁“我”在姥姥的激励下,信心解决全球的女巫。
看完该书,我认为主人翁“我”十分英勇,不畏艰难,小故事十分幽默。书里把握到:真正的巫师穿平淡无奇的衣服和裤子,好似平淡无奇的女士,住平淡无奇的房屋,做平淡无奇的工作上,而且从不容易被警务人员把握。女巫的内心一直在点燃和烧开着这类杀人的想法,時刻盘算方案策划着她的杀人行動。真正的巫师干掉一个孩子所得到的开心,好似你吃一盘奶油草莓一样。
女巫尽管恐怖,可是,只需我们在日常日常生活要多学习培训科技知识、多独立思考,就可以击败一切艰难。
禁忌读后感(收藏6篇)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小学中学阶段有一项重要的写作训练就是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心得体会内容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禁忌读后感(收藏6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禁忌读后感(篇1)
触犯禁忌的人,本身也将成为禁忌。
提及野蛮人,多数人一定会想到“残忍”这两个字,不然也不会被赋予“野蛮”一词。的确如此。人们会认为野蛮人没有道德观念。
然而,恰恰相反,他们极力严格而残酷地执行图腾禁忌。
这种严重性是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甚至涉及到家庭成员。在新喀里多尼亚,当兄弟姐妹们在路上相遇时,女人们会闪入丛林,而男人们不回回头。这在新不列颠半岛加泽尔和斐济群岛也很常见。
若这种图腾制度被破坏,其导致的惩罚和灾难将不堪设想。这让我想起,中国古代的女人都藏在闺房里,半步都走不出闺房。若是必要见面,也需隔着屏。
在日本平安时期更为严格,女子与其父亲、兄弟是不可见面的,谈话也是要隔着帘子才行。可见图腾系统涉及到整个世界,但野蛮人比非野蛮人更为极端。
对于敌人,我们是憎恶的,甚至上升为灵魂上的愤怒,恨不得杀之也解心头之恨。然而,在帝汶,人们崇拜敌人的首领,请求宽恕。禁忌还涉及到对统治者的禁忌和对死人的禁忌。
弗洛伊德通过精神分析,本能与禁忌在冲突的过程中,导致强迫症。但有些禁忌还是很有意思的,比如不戴好戒指,连跨三步都不戴。当然,这些禁忌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就像对野蛮人一样,我们的想法也是不可想象的。
这些近乎荒诞的图腾和禁忌是古代文明的起源。但是,他们大多不能与时俱进,被淘汰。当然,我们现代人不会偏激地去执行,但有些禁忌应该保留下来。在这方面,荷兰国家的政策还是很好的。
首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古代文明是否得以保存,需要正确思考。
禁忌读后感(篇2)
孔子有云:“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其意就是对人要尊敬,说话要谨慎,这样才能安定民心!泱泱华夏五千年始终贯穿着礼仪二字,中国人自古就明白什么是谦卑,什么是忍让,引申到服务行业就更加需要我们懂得如何控制情绪,怎么处理人际关系,对人尊重也就是对己尊敬,客服的定义其实就是“克服”,克服一切困难,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让用户满意,这就是服务的精髓。
孔子有云:“不学礼,无以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人没有礼貌,没有最基本的道德休养的人是没有办法立足于世的,而自己都排斥的东西,就不要丢给别人。这里主要的思想就是换位思考,不要把自己放在对立面,在维护公司利益的前提下要考虑用户的感受,用语言的魅力与真挚的话语打动用户,客服同样是一名出色的倾听者,每天大多听的都是抱怨,喋喋不休的倾诉,怎么控制好自己的语调,语速,用词,用句,是成为一名优秀服务人员的关键所在。
孔子有云::“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在服务行业中我们就是要做到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属于心灵的角逐,说话的时候要有底气,做事的时候要有耐心,不可以信口雌黄,切忌怠惰因循;不管对方有多大的怒火,怎么的抱怨,微笑是最好的谈判方式,打动用户的往往不是我们的承诺,而是谦和的语气,尊敬的称呼,一句真心的抱歉,耐心的引导,人皆有感情,你说的做的,就算对方看不到,但是情感无处不在,服务就是用豁达的心处理繁琐细微的事情,在语言的交流中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动用户,证明自我。
书中阐述了客服的行业准则,道德规范以及注意事项,让我受益良多,结合自身体会,我知道了工作中的瑕疵和不足,明白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服务人员。服务也是一门科学。子女为长辈服务,上级为下级服务,**为公众服务,国家制度和家庭关系都离不开服务。作为一名服务工作者应该时刻培养自己的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语言技巧,每当我们接起一个**就如同一场竞技的开始,是该以静制动,还是主动出击,在与用户的交谈中应该默默的盘算。
谨言慎行,学会减压,学会冷静,做事不急不慢,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专业,让我们的话发挥出真正的效果。
学习无处不在,人生在于拼搏,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工作亦是一样,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吸收书中所学用于实际,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属于自己的传奇,相信终有一天自己可以成为服务者的典范。
禁忌读后感(篇3)
看开头我还以为是类似《数学少女》的硬核讲述逻辑论证的书,实际上逻辑只是个幌子,本质还是推理小说。但是有一点和《数学少女》相似,就是难度太高,光开场题就超出了中学水平,难怪“我”用的穷举法。但是全书都在用高深的理论体系,解答一目了然的题目,就像322页的自我吐槽里所说的。虽然这也是讲解高难度知识的一种方法,但体现在这本书里就变成了逻辑论证并不是绝对必要的存在,有推理也足够了。
八角案件,推理的部分比起逻辑证明来要逊色许多,当然你也可以辩称这不是推理小说,但在我看来,如果做出了114页上面“公理”部分的判断,那根本用不着逻辑的出场,用最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得出明显的结论。完全不同于13页必须用逻辑证明来解决的那种题目,甚至也不同于105页那种无法一眼看出的情况,硬把逻辑证明塞在这里感觉比较多余。
然后这里还有个小bug,36页说的是“一辈子除了旅游从没回过东南亚”,也就是说,蜜川去国外旅游过,且目的地至少包括东南亚,而不是114页所说的“没出过国门”。不过我觉得这点并不会对推理或逻辑造成改变。有问题的是113页提到的“公理7和8的逻辑也稍微有一点跳跃”,逻辑也好推理也好都是容不得半点含糊的,而公理7和8可以说是整个推理/逻辑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个含糊的地方在这里却轻轻放过了,我实在无法接受。115页说的都是“概率很高”,只是概率高的事情能作为确定的逻辑条件吗?毕竟蜜川只是个设计师,不是园艺师也不是植物学家,就说我自己吧,小区里的天天看到的植物,你问我是什么品种我也不知道。
当然妈妈经常用这点应该确实撒了谎,但是要注意到她说这句话是在马场园确认之后,生活中有时也会有这种情况,为了附和对方随口说两句虚言。还有可能蜜川经常采摘和妈妈经常使用八角这两件事情并没有同时发生,而蜜川误将之混为了一谈,也就是说,妈妈使用的八角并不是她采摘回来的,但她没注意所以不知道。最后,118页的纠结也让我无语,“将这件事情揭露出来有什么意义吗?”,照这个说法,所有的犯罪都没有追究的必要了。
交叉结案件,这次突兀地没有公式出场了,虽然去掉排中率时用了公式,但完全也可以用文字表述。总之可以说看不出来和一般推理的区别了。案子本身的话,我觉得凶手太过拐弯抹角了,按她的推理结合死亡推定时间,中川是在14:30分在卫生间时被杀的,(这里卡着死亡推定时间的边界也让我比较在意,警察在案发后马上就到场鉴定结果应该比较精准,在我的想象中实际死亡时间应该是死亡推定时间的正中间),凶手变装后回来到再去卫生间变装在店里待了4分钟,冒着被人发现的危险就为了把领带交给B。4分钟在一般情况下不算什么,但在杀人罪行下就心里压力很大了。
然后,被剥掉制服的尸体在卫生间待了15分钟以上,也存在被人发现的风险,也说了大厦出入人员很多。所以凶手把隔间的门关上了然后爬出来的?这里又冒了一次风险。最让我觉得不自然的地方,是B没有对警察说借领带的事情,作文她们冒这么大风险就为了借领带,不说出来不就没有任何意义了。难道对警察太有信心,可是如果警察没有发现再回去说难道不会招致更大怀疑,还不如一开始说出来比较自然。到最后,交叉结才是关键,前面那些应该都放一边。
双胞胎案件。270页,为什么当时不怀疑足迹是周防自己的呢?那不就可以从后门往返了。307页,周防走的时候也没把房间收拾一下?一个月的时间铃木也没收拾?补:345页,果然这不是漏洞。310页,周防没有撒谎不能等价于她不是凶手吧。341页把我看呆了,侦探的推理不是周防是凶手吗?怎么突然变成要证明神迹了?作案经过和脚印诡计完全是推理了,逻辑塞也塞不进去了。
最后,反正双胞胎没有刑事责任,有什么必要嫁祸给周防?还是说她们对周防也有恨意?不应该吧,不是第一次见面吗?
全书的最后,我还是很欣赏这种祭出逻辑大旗的作品,虽然跟《数学少女》一样受知识所限,不能完全鉴赏这本书。最后的意外也不错。还有书中无处不在的心跳暧昧让我很是喜欢。
禁忌读后感(篇4)
内容简介:名校布局暗合五行,科学泰斗精于风水。仍避不了诡异事件一再发生,校园鬼影憧憧,调查者顺藤摸瓜,正在刚看出端倪之时,却先是被送进精神病院,后身体又沦为小鬼的寄养地。阴谋逐渐浮出,最终却牵出百年神秘组织!他,是否能够逃脱?
禁忌之地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1、我估计,每所高校都有过稀奇古怪的鬼怪灵异事件,我当年所在的高校也是。你说这是为什么。它们就在一届又一届的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中口口相传,在校园BBS上鬼火暗动,在你趟过宿舍走廊时陡然生出,在绵长自由的大学生活里充分丰富、膨胀、带着充沛的想象力飞过一茬又一茬学生的头顶。 2、大脑里的闸门就是在“大学”这个阶段被......
禁忌之地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话说,我有一位好兄弟(这词儿不会让您往鬼故事方向误会吧?),他今年在成都某高校,读大四,文科。他说,现在,生活里只三样东西能引起他的兴趣:一、姑娘,或清秀的小男生(禽兽!);二、保研名额,或留校名额;三、校园灵异故事。 对于他的庸俗我极其鄙视,对于他的悠闲我极其嫉妒。在我一脸谄媚地找领导要求加薪......
禁忌读后感(篇5)
《禁忌魔术》是东野圭吾「汤川学」系列的第八部,也是最后一部作品,出版于20xx年。此书收入了《透视》、《曲球》、《波念》、《猛射》四个案件的小说集,其中《猛射》占了半本书,算得上中篇小说了。
《透视》:一家名为HARP的酒吧里,陪酒小姐爱子为汤川和草薙展现了自己的透视超能力。然而不久之后,却在荒川沿岸的草丛中发现了爱子的尸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曲球》:东京某停车场内,某运动俱乐部VIP成员柳泽妙子被发现丧生在副驾驶座上。妙子的丈夫是东京ANGELS的著名棒球运动员——柳泽投手。案件的背后深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波念》:深夜时分,御厨藤子正在房间津津有味地看新买的推理小说。正在此时,侄女春菜一脸惊恐地来请她联系姐姐若菜。然而,当若菜的丈夫赶回家时,却发现妻子倒在血泊之中。当负责调查案件的草薙询问春菜时,她说自己和双胞胎姐姐若菜多年来一直有心电感应。这世界上真的存在心电感应吗?
《猛射》:汤川作为帝都大学的代表,受邀参加国会议员大贺仁策主办的「复兴科学立国」的主题派对,却在会场意外遇到调查长冈修的身亡事故的草薙。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汤川及其欣赏的后辈古芝伸吾渐渐与案件牵扯上了关系,因为伸吾的姐姐不久前惨死酒店。两起案件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一口气看完了东野大叔的「伽利略系列」。作为毕业于帝都大学的天才物理学家,常常帮助作为好友的刑警草薙破案,但这位常人看来如同伽利略一般的副教授并非对于一切案件都不掺杂个人情感,看似冷静沉稳的汤川其实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有心人。
《嫌疑人X的献身》中,汤川带着及其复杂的心情一步步揭开自己一直欣赏的好友石神的谎言,最后令他锒铛入狱,对于石神那种知己间的惺惺相惜令汤川无比珍惜这段友情,但又不得不看着好友走向深渊。人生原来真的不是数学、物理那般有着无懈可击的解法,也不是所有定律都成立就能得出结论的。
《伽利略的苦恼》,《操纵》一节中,汤川的恩师友永幸运用科学杀了自己十恶不赦的儿子,纯粹是为了确保自己爱的人能够获取幸福,但这一切都被汤川看穿了。友永幸问汤川「你变了。以前的你只对科学感兴趣的,你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明白人心的?」汤川微微一笑「人心也是一种科学,而且极为深奥。」
《禁忌魔术》,《猛射》一节中,汤川极其欣赏的后辈古芝伸吾跟汤川一样,对科学有些浓厚的热爱和超乎常人的天赋,这么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却因为不幸的遭遇背负上复仇的包袱,而他的能力也跟着运作在该如何复仇的轨道上。他的复仇计划一步步进行得那么缜密,缜密到骗过了所有刑警,却最终难逃汤川的眼睛。最后关头,伸吾就要发射轨道炮之际,汤川跟伸吾说的那番话是那么令人动容「我并不想勉强你放弃。如果你无论如何都想要实现自己的愿望,我会助你一臂之力。让你制作轨道炮的人是我,所以由我来了结此事。如果你想射击,就直说吧。议员的头部进入瞄准器的瞬间,我会发射轨道炮的。」汤川这个理智的科学家,在爱徒面前与包括草薙在内的所有刑警对抗。对一个人最深的感情也莫过于此——即使全世界都背叛你,我也会站在你身边,和你一起对抗全世界。
是啊,人心是一种极其深奥的科学,人性是最难摸索规律的。隐约能感受到汤川在一次次案件中对人心多样性的迷惑,也能体会到尊敬和欣赏的人误入歧途够后,汤川的无奈与落寞。这一次,汤川终于选择远走。汤川没有与熏走到一起的结局,或许也是一种遗憾吧,因为最终发现,也许只有她是最了解汤川的了——「汤川老师就是那种人」
禁忌读后感(篇6)
梦开始的地方,是中原有古国仙乐,仙乐国有太子谢怜,太子心怀苍生,一心修行,其美谈,太子悦神。
这是一部动漫,一部深入人心的动漫,神武大街,惊鸿一睹,救坠楼小儿于万民之前,一花一剑一愿人间幸。
谢怜,是本动漫的主人公之一,虽然是从谢怜的角度来写,但如果细细品味,就能体会出,是另一个主人公花城的叙述来写的,将谢怜的温柔,将故事的一切,都以花城的口吻,谢怜的视角展现出来,让人颇有感悟。
以事情的原委开头,幽幽的音乐响起,伴随着新娘的惨叫声闪黑,带入一只鹤飞起的画面,伴随着鹤飞上云端,在上天庭画面中停住,一阵阵钟声响起,太子殿下,谢怜的第三次飞升,伴随着一群人的抱怨,太子谢怜亮相,温柔一笑,让人记忆犹新。
一念桥头激然一剑,斩厉鬼于三问之间。他以温柔回报苍生,苍生却将他骂名远洋。
这么温柔的一个人,却遭遇了全部的不幸,谢怜如同一块未打磨过的玉,生气了就会扎人,但久而久之,被贬2次,法力尽失,家国灭亡,恶名远扬,私自下凡救国无果,亲人离去,被认为神官之耻,三界笑柄。这块玉慢慢被磨平,磨圆
不过到最后,他找到了可以依靠的人,花城,为他明灯三千,为他花开满城,为他所向披靡。为你战死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忌羡世人,唯愿余生,相赠。
天下之大,为你花开满城,就是这两个人儿啊,相遇,见面,悲欢离合,结合出来的,仅仅只有两个字花怜
官名抛空,为心一督惊鸿,济苍生,一花一剑一愿与君行。
[收藏]关于三顾茅庐的读后感6篇
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特地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关于三顾茅庐的读后感,读后感书名是文学历史上的一部著作,是由著名文学家{作者人名}编写的。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来表现我们的所感所想,你是否不知道如何写作品读后感?相信您能从本文找到帮助!
关于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1
《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今天中午,我读了这个故事,从中明白了一些道理。
《三顾茅庐》主要讲的是刘备和关羽、张飞三人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第一次去请,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和一个朋友外出闲游去了。第三次去请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在门外站着,直到诸葛亮醒来,请他进去,才彼此坐下谈话。大概是诸葛亮觉得刘备很有诚意,就接受了刘备的邀请,决定出山辅佐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如果想请别人帮忙,就要像刘备这样有诚意。假如让张飞单独去请诸葛亮,诸葛亮肯定不会答应帮助刘备的。因为文中的张飞这样说:“诸葛亮也太不像话了,哥哥等了半天,他竟然装睡不起来,等我到后屋放一把火,看他起来不起来!”就凭张飞这句不礼貌的话,诸葛亮定不会帮他的。
在生活中也有像张飞这样的人,比如明明是向别人借钱,却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明明是向别人请教不会的题,可能是别人有事或别的原因,没给你讲,你就在背后说别人坏话。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道理:请别人帮忙,就要恭恭敬敬地请,不要不礼貌,即使别人不同意,也不能埋怨别人。
关于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2
记得刚开始寒假时,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我的感触很深。
我认真地读着,我被“三顾茅庐”这个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备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备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我觉得张飞性格急躁,风风火火的,因为他不愿再等候,而说:“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我觉得这段的意思是:哥哥不对,我看这个农村的人,不会是人才,他如果不来,我就用麻绳把他捆来!
关羽有些不识人才,因为他低估了诸葛亮的智商:“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这段的意思可能是:哥哥两次亲自去拜访,这个礼节太过分了,我觉得诸葛亮名不副实,所以躲起来不敢见你,你为什么要这么尊重他!
我觉得刘备很尊重人,他对童子说:“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说诸葛亮在午睡,他就恭恭敬敬地等候。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三分国家,最后取胜的策略,我觉得他是一位多谋多才,智商超高的人,我真的很佩服他!我们一定要向刘备拜访诸葛亮一样,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学习,这样我们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
关于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3
我最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有许许多多精彩的小故事,比如《草船借箭》《桃园结义》《空城计》《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顾茅庐》。
这个故事讲的是刘备、关羽和张飞去请诸葛亮当军师的经过。第一次,三人在深冬里去邀请诸葛亮,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只好扫兴回去。第二次再拜访,张飞提议让武士去,不用亲自去,但刘备拒绝了。去到诸葛亮家中,诸葛亮还是不在家。第三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他被刘备坚持不懈的精神打动了,于是答应成为刘备的军师。
刘备的坚持是我最敬佩的,即使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他也还是要坚持再去拜访。而且刘备非常尊重诸葛亮,他不让武士邀请,认为这样没有诚意。即使在寒冬腊月,他也心甘情愿在茅庐门外等候。
刘备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在生活中所没有的。我看到别的小朋友在骑自行车,我也想骑。于是我向爸爸妈妈求了好久,他们才同意给我买。但因为我才学了一会儿就放弃了,所以到现在我还是不会骑自行车。
《三顾茅庐》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人应坚持不懈、积极向上。我以后做事绝对不能轻易放弃,要像刘备一样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关于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4
《三国演义》这本古典名著是元未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作。读了这本书,我被书中精彩的故事所吸引,令我记忆犹新,受益匪浅。
这本书中讲述的东汉末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蜀,魏,吴三方xxx势力争霸天下的历史事件。书中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描写栩栩如生。“空城记”、“草船借箭”、“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等,这些精彩的章节令我百看不厌。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顾茅庐”。
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因为缺少一个好军师而愁困不已。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人。于是便带上张飞、关羽三次到南阳郡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故事中刘备第一次去时,诸葛亮出门了;第二次冒着大雪去时诸葛亮又外出闲游了;第三次再去请诸葛亮的时候,刘备首先是择个吉日、斋戒、沐浴更衣,走到卧龙岗时下马步行到诸葛亮的家门前,小门童说:“先生正在午睡。”于是他便站在诸葛亮家门前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直到诸葛亮醒来……
故事中,我学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以前生活中的我,遇到难题就逃避,妈妈买的奥数练习题难度有点大,我不爱开动脑筋又不愿意请教老师和家长,练习题一周都没做几道;学钢琴时也怕手指累,怕久坐,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数学思维没有提升,钢琴也学得不好。但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要坚持,不要逃避,遇到问题要虚心请教。于是我重新端正了学习的态度,至今,我越来越喜欢做奥数题了,钢琴也越练越好了。
最后,我要告诉大家:想要成功,必须坚持不懈!遇到问题多请教,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绊倒。读三国,品人生,明事理!
关于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5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为《三顾茅庐》,讲的是公元206年冬至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辅佐的故事。这篇文章含着很多的道理。
三顾茅庐也是一个不错的成语,故是拜访的.意思,茅庐是草屋的意思。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聘诸葛亮的故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这个成语故事也揭露了深刻的道理,并且言简意赅,含蓄隽久,引人深思。
这个故事是一段佳话,用来表示求贤若渴的一种态度和做法。表示对贤才的渴望和诚意。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我用了一首诗来概括:"三次来去诸葛庐,顾得三次得孔明,茅中卧龙之三分,庐内军师绝对策。”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狂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每当我读了这个故事,都会非常敬佩刘备的人品,它为了请到诸葛亮三四坚持去拜见他,不顾天气严寒,不顾路途遥远,最终把诸葛亮请来了。他这种真诚、耐心、谦虚的优秀品质,多么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阅读《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我有了很多收获:对待朋友以诚相待,做任何事情持之以恒,不居高自傲,这样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
关于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6
上星期,我们学习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刘备两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想请他出山,但是诸葛亮就是不见他。后来刘备没有灰心,他没有放弃,通过第三次恭恭敬敬地拜访,终于见到诸葛亮,得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以后得到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我想: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任务多么艰巨,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一定会成功。
另外,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感觉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说明刘备胸怀大志,尊重人才,善于团结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充分发挥大家的长处,努力提高自己,使整个集体充满战斗力。联系到我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其他同学学习。
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 207 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蔗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 诸葛孔明 这个名字。
《三字经》个人读后感收藏7篇
以下是小编为您准备的《三字经》个人读后感。多读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读后感是阅读一本书之后,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记录。本网页内容仅为您提供参考!
《三字经》个人读后感【篇1】
寒假里,我读了《三字经》这本书,《三字经》一共一千多字,每三句为一句,四句为一组,读起来像儿歌一样朗朗上口。书的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历史、天文、地理、道德和民间传说,也是古代儿童的识字课本。
书里虽然有很多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句子,可是我一边读一边看译文,渐渐的就懂得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
《三字经》里有这样两句话: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意思是说:人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龄大的时候就不会有所作为。刚刚开采出来的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和打磨,就不可能称为精美的玉器。一个人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学习,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从中,我懂得了,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以后才能称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字经》个人读后感【篇2】
在生活中我用过的《三字经》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在学校里我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向大哥哥大姐姐们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爱护小同学,在家我孝敬父母,有了好吃的东西,我总是先给爸爸、妈妈尝后我在吃。
我知道一个人从小要学习做人道理,首先做到孝敬父母,恭敬兄长、友爱弟妹,因为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德行,其次就是学习看到的和听到的知识,学习数学语文等各种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奠定好做人和求学的基础。
而“读史者,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聪明加勤奋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妈妈告诉我,聪明是天生的,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但是勤奋是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创造的。所谓勤奋,就是要不怕困难,不怕吃苦,按老师和父母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我平时做得还很不够,今后我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成为一个好学生、好干部。
读完《三字经》的变化:
语言上,表达事情不罗嗦了,语言简练了。表达能力强了。与人交往上:和小朋友一起玩儿时。知道谦让。
总而言之:浅意识的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个人读后感【篇3】
《三字经》是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必不可却的入门之书。据材料引见,《三字经》是中国近年来传布最广的启蒙读物,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全文结构严谨,文笔天然流利,深入浅出,讲究押韵,朗朗上口,很是适合背诵识记,百读不厌。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普遍流传而又言简意赅。
如今的每个家庭都只要一个独生后代,许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呈现都是家庭作风不良或教育不严而形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的权利和严格要求后代的重要性。此刻的独生后代有许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而《三字经》教育人们孝敬父母,友好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如果我们的教育以身作则、从小学起,经常给孩子讲“汉代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冬天以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长辈,吃梨时挑小的,大的让兄长吃。那这个社会还会呈现那么多不和谐的现象吗?
《三字经》虽然重在传道,可是并非枯燥的说教,它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孝父、孔子拜师、赵普读《论语》、公孙弘抄书、孙敬头吊颈读书、苏秦锥刺股读书、孙康映雪读书等,这让人在学习中添了不少乐趣,也让读者对为人、处事、求学、结交等方面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
《三字经》在结尾时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给子孙儿女留下什么遗产。作者的立场是”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独一经。“他说世人留下许多金银财富给儿女,我呢?教育后代,唯有一册经书而已。在教育后代的问题上,很附和现代观念。
解读《三字经》能让更多文化并不高的人也能理解文化,使文化通俗化。读完《三字经》,能对我国传统文化有进一步认识,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涵养,弘扬正气。
《三字经》个人读后感【篇4】
暑假里,我饶有兴趣地读起了《三字经》。三字经,顾名思义,就是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不,我摇头晃脑地读着、读着,居然会背了。
一天,我学着老夫子的样子,背着手,又津津有味地背起《三字经》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背到这儿,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仿佛看见在大热天里,才9岁的小黄香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水,正用扇子使劲地给他爸爸扇着枕席,想让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回来睡得凉快点;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小黄香没有了妈妈,家里又没有火炉,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温暖被窝,让爸爸暖暖和和地入睡。
“孝于亲,所当执。”孝敬父母,理所当然,可我都12岁了,我孝敬过父母吗?我左思右想,恐怕只有那次为妈妈剪指甲,勉强算得上“孝于亲”。倒是妈妈天天为我洗衣、做饭,忙个不停,碰到天气变化,不是为我送伞就是为我送衣服。一到暑假,为了我这个宝贝女儿,中午她还得冒着酷暑回家为我做饭。我真惭愧呀,我比黄香大3岁,居然没好好尽过一次孝,不行,我得给妈妈放一次假,表现表现!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我口中念念有词,“该准备个什么节目呢?”眼看快中午了,“对了,妈妈每天中午回家为我做饭,多累呀!我就学做家务!”说干就干,我立刻忙开了。
妈妈准时回来了,见我脸上都是汗,心疼地说:“敏敏,天太热,还是让妈妈来炒菜吧,你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不,妈妈,我要给你放假!”“放假?”“对!给我一次机会嘛!不就是放一次假吗!”说服妈妈后,我在厨房里又忙活起来,一会儿,几个简单的菜就做好了,我学着妈妈平时的样子叫道:“肚子饿了吧,快吃饭!”“遵命!”妈妈笑呵呵地答道。
吃过饭,妈妈刚站起来要收拾饭桌,我又赶紧把妈妈按住:“妈妈,我郑重宣布,从现在起,我给您放大假了,祝您假期愉快!我上岗干活了!”说完,我就哼着三字经,收拾起碗筷来。
《三字经》个人读后感【篇5】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短小精悍、脍炙人口的《三字经》,可谓是家喻户晓。这里面蕴含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这个暑假,我对它可谓是顶礼膜拜。
其中,最令我映象深刻的是“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讲得就是孙敬和苏秦刻苦学习的事。孙敬年少好学,读书时,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于是,他每次读书时都会找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粱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三字经》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一定会把《三字经》上的知识时时刻刻都牢记在心,避免一些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不该犯的错误,自己的学习不能放松。同样,在做人、行事方面,《三字经》中用精简的语言涵括的深刻道理同样使我受益匪浅。
《三字经》个人读后感【篇6】
《三字经》人人都会背,可大家背了而做到了吗?而我就承认我只做到了一点,而另一大半都没有做到。
就像《三字经》里写的“惜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样一句话,可我们做到了吗?没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样一句话讲的是孟子的母亲孟母第一次把家安在了墓地附近,孟子学人掘土筑坟;孟母第二次把家迁到离屠宰场不远的地方,孟子学人杀猪宰羊;第三次把家迁到了学宫旁边,孟子才开始好好学习。没想到有一天孟子觉得学不进去了,就逃学回家,孟母看见孟子逃学回来,就拿把剪刀剪断了织布机上的线,孟母告诉了孟子一些道理,孟子领悟了母亲的教会,就发奋笃志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大人们和老师是多么不容易,我们不要在和长辈们斗嘴,我们要认真听取他们的劝告,虚心学习,不让他们生气,认真对待你做过的每一件事,当然,我们做事之前,先考虑大人们会不会同意,这件事会不会给特人带来损失,如果有什么对自己他人都不好就千万不要去做,现在,我们好好学习就很开心了。
《三字经》个人读后感【篇7】
《三字经》,诵读朗朗上口,历史典故也多,既能多识字,又明白道理,对我的启蒙教育影响很大。
上幼儿园时,我就开始背诵《三字经》了。爸爸说,意思不懂没关系,只要有兴趣背诵,上学后就会慢慢的明白其中的道理。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我就把《三字经》当成儿歌经常背诵,到了上学前班时,差不多能全部背诵了下来。
上小学之后,我仍然不断诵读《三字经》,从中学到了许多历史、地理知识和人生道理。如“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从小就要尊敬师长,学习各种礼节,孝敬、体谅父母。“融四岁,能让梨”,就是要懂得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头悬梁,锥刺股;如囊萤,如映雪。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就是告诫每一个人,要想学有所成,一生都要勤奋学习。
以前我对爸妈百般依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啥事都帮我安排好。重新读了《三字经》,觉得非常惭愧。今后我一定自强,能做的事情尽力做,多体谅大人辛苦,帮做一些家务,孝顺父母,好好学习。和同学们在一起时,礼貌谦让,团结互助,友好相处。
三国志读后感(收藏七篇)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人是复杂的,尤其是思维,心得也在一直变换。心得体会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写作训练,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心得体会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三国志读后感(收藏七篇),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三国志读后感 篇1
最近几年,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乃是国内的比较文化研究界,仿佛一夜之间便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热闹态势――不但大量专业论文纷纷出炉,百花齐放;而且诸多比较文化研究所在各大高校遍地开花,枝繁叶茂。让人一下子便体悟到何谓“国际化”之于“文化研究”的巨大渗透力与影响力。然而,作为普通阅读者,细观这些并非没有含金量的文化比较专论,大多都缺乏趣味性,不免令人望而生畏,可望而不可即。
也许,在生产比较文化“产品”的作者群体中,金文学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兵”,但就是这个专攻中、日、韩三国文化研究的学者,使普通读者也走近了比较文化研究。金文学何许人也?名字听起来,倒颇有几分朝鲜族风味,而他本人,也确实是出生在中国大陆的朝鲜族第三代,儿时起便以汉语、朝鲜语为双料母语。经过四年的日本文学专业深造后,又一路东渡至日本,修成博士。这样一个任教于日本高校,以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及人类文化学为专攻方向的朝鲜族中国人,绕过了学界流行已久的中世纪欧洲与唐宋文明的学理性比照,抛开了对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明清诗学的不休纠结,一路直杀回“老家”,写出了他学术生涯中的第十一本比较文化研究专著《东亚三国志:中、日、韩文化比较体验记》(中信出版社XX年1月版)。
做比较文化,一如写长篇小说,最忌闭门造车。而金文学的“特殊身份”,加上他四十几年之中于三国间不断奔走迁移的感性生活经验,以及京都大学、广岛大学的两度博士求学历程铸就的理性分析研究能力,使得这本《东亚三国志》以近五十个主题,涵盖了中、日、韩三国从文化、历史到生活,甚至性爱观等几大类内容的比较解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韩国年轻人为什么能领导化妆着装时尚?为什么日本人会给世人留下吝啬冷漠的印象?三国民众在面对卡拉ok这一大众娱乐时,表现出怎样不同的性情与姿态?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刻,三国之人有怎样大相径庭的反应?翻开《东亚三国志》,似乎每一篇随笔的题目中便隐藏着一个言简意赅的答案,比如《化妆美的差异》《“aa制”文化赞否论》《玩儿文化的力学》《生的美学、死的美学》等等。
如果你还有那么一点点“文化实用主义”的倾向,这本书倒可让你不时会意一笑。金文学以他独特的比较技巧,教你一眼认出三国人的绝招,传授与三国的陌生人打交道的套路――当然,如果你正在商海遨游,那么,深入详尽地了解日韩民族的国民性,则是于东亚商战中立足的重要法宝。
身为教授的金文学创作《东亚三国志》,并不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视角去综合、分析、总结,而是亲身参与,处处有“我”,以第一人称写三国、谈三国、侃三国,不时伴随着一些个人化的情绪、感触。因了作者的现身说法,更因为那些具体可感的真实遭遇,将这本书说成是一本游记随笔也不为过。比如《与三国女性的恋爱体验》中,作者不但大方“贡献”出了自己与三国女友交往中略带伤感的小故事,并戏将中、日、韩三国女子性格特征中的火爆气质以“大蒜”、“芥末”、“辣椒”做比。一句“日本女性服务好,没有怨言;韩国女性服务好,有怨言;中国女性服务不好,又有怨言”虽只是玩笑之言,却也道破了三国女性脾性上的迥异。由于在三国的高等学府中均有游学经历,作者的关注视野,也便超越了人们的日常经验。于是,便有了《东大、汉大、北大厕所文化考》这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文化”研究:说日本人,厕所里所谈的政治与性往往纠缠在一起;说韩国人,直率袒露,想说就说,厕所里有“汉江大桥倒了,永丰百货塌了,泳三(金泳三)何时垮台呢?”的“大逆不道”;而一些中国同胞“秉承”现实主义的人生信条,于是北大的厕所里,便出现诸如“不管黑女白女,抓住老外就是好女”的揶揄之言。
为了更形象化地说明三国人的差异性,《东亚三国志》还配以二百多组精挑细选的图片,既有历史资料图画,也有极富设计感的现代摄影。而其排版使用的字体也不能不提:XX年初创的博雅宋,拉宽了文字,在视觉上大有将汉字从方块的禁锢中释放出来的愉悦感,看起来十分舒服。
形式上再多的创新,毕竟也只是外在要素,内容的精炼才是一本书成功的关键。一如封底的文字所言,《东亚三国志》“比较生活、民族、文化,以小见大;纵论中国、韩国、日本,入木三分”――其文风不可不谓诙谐而充满机趣:“关于吵架,韩国人光吵不动手,是儒教式的;日本人只动手不吵,是武士式的;中国人又吵又动手,是充满谋略的立体战”;“中国是大陆德行,圆滑世故,雍容大度;日本是岛国德行,心胸狭窄,细致认真;韩国是半岛德行,自尊心强,心怀‘怨恨’”。作者这种亲和轻松的口吻,很容易让其“文化研究专家”的“精英身份”于瞬间淡化。所以,无须正襟危坐,更无须战战兢兢地把这本书当作一份比较文化的博士论文,大可贯彻古人所云的“三上”读书法――枕上、厕上或马上(车上),放肆地看,自在地读。当然,以上皆是笑言,没有半点对作者的不尊,实在是这本《东亚三国志》,能让人不时笑出声来,拍案大叫:有趣!如果阅读的地点选在了安静的图书馆或肃穆的书房――倒真有些不太适合了。
三国志读后感 篇2
呼…花了将近一年终于将《三国志》读完了,其实三国真正的历史根本没罗贯中写得那么好,什么关羽斩文丑颜良,过五关斩六将,什么张飞气吞长坂,三英战吕布等等英雄事迹全是虚构而已。三国志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凉州人:马腾、锦马超;孙家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以及被世人所称的飞将军吕布……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溜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后儿子们不仅不团结,还勾心斗角,相互争权夺势,最终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被曹操占领,其实如果袁绍当初听沮授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荆、青、并、幽四州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自己坐镇邺城的话,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了;再说刘表,其实刘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刘表只适合在治世,而不适合在乱世,三国就是一个乱世,所以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登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刘琮也不战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领土,就白白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则被毒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如果说曹操是大汉的灭亡者不如说是大汉的继承者。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的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了,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三国志读后感 篇3
有一天,我妈妈给我买了《三国演义》一书。我读了几页,立刻被吸引住了。我忘记了吃饭和睡觉。读完后,我感觉很深。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主要讲的是东汉末年朝廷的腐败,分为魏、蜀、吴三个阵营。曹操、刘备、孙权成为营主,指挥将领争夺地盆。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后,魏五关斩六将,胜利。
在这本书中,诸葛亮足智多谋。每当蜀国遇到困难,他都会尽力解决,这是非常强大的;虽然张飞喝酒后会生气和责骂,但他的功夫非常好;吕布当时武功很强。连刘备、关羽和张飞都打不过他。他的射箭技术更好。他可以在150米外射击一切,但他很勇敢,不会动脑筋。经过比较,他被曹操杀死了。
我最喜欢的人是著名的关羽。他是我的`榜样。关羽的武器是锐利的青龙燕月刀,长1米多,重82公斤!他穿着浅绿色长袍,骑着一匹名叫千里的红兔马,一口气就能跑几公里!他非常勇敢,忠于刘备。当刘备处于危险之中时,他可以立即保护他。
这些人性格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可以为自己的阵营而战,胜利后不需要奖励。
《三国演义》真好看,大家都去看看吧。
三国志读后感 篇4
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
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三国演义》不仅描绘了一幅恢宏的战争场景,同时也向我们塑造了三国时期的各国的正确的人才观。其实,三国中之所以会一直出现三足鼎立那么久,完全取决于这些雄主可以招贤纳士,有正确的人才观。刘备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任用庞统,曹操在发展自己的势力的时候广纳人才,用人唯才,使之成为了一方之霸主。吴国可以将全国的军权交给大都督周瑜,后来的孙权也可以将兵权全部交给陆逊,让他完全统一领到,最后才使得吴国没有在蜀国举国侵犯的时候被灭掉。
《三国演义》还充分体现了领袖人物的决策艺术,具体地说就是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艺术化的决策水平与能力。首先表现在曹操“机心似海,当机立断”的决策,如“挟天子令诸侯”,争取政治上主动这件事上。而诸葛亮小心翼翼,广泛性征求意见,做到集思广益。面临曹军紧紧追击之时,他用了一着险棋,故作镇静,演出了一出“空成计”, 最后化险为夷。
作为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小说,它的军事价值也不容小觑。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退敌,关羽,水淹七军,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吕蒙,白衣渡江取荆州,周瑜,火烧赤壁王允,美人计离间董卓吕布等体现了作者的军事智慧。
《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巨著,不无道理。作者几乎收集了各种类型的人物性格,以及人们在面对挑战、面对强敌、甚至在生死存亡边缘上,人物的内心世界都描述得淋漓尽致。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它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不仅很好的展示了东方人的政治、军事、管理方面的智慧,还启迪人们的思想,教人忠,义和做人。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它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已成为广大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三国志读后感 篇5
六(6)班刘承汉
我从小就喜欢看《三国演义》这样的书。俗话说,英雄来自乱世。当然,也有许多奇怪的人物和行为。
首先,我们来谈谈作者陈寿,他是蜀国的使者,也是北伐将领陈式的儿子。陈式因违法被斩首。陈寿恨诸葛亮。《三国志》一书是在魏亡吴灭之后陈寿在晋朝时写的。食人禄,为人事,自然要贬低最恨的蜀国。
三国志是由“列传”的形式写的。第一章一定是魏武帝曹操了。曹操为人正直,善于权谋,汉末奇人。
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屹立在乱世之中的人是英雄,不分好坏,面对误解,我们要坦诚面对,不论别人如何理解。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屈于误解的人才能说是懂得真理之人。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一酗酒,二好色,三骄傲。先说酗酒,极其不好,对人有大大的损害,让人发指。
他酗酒而刺死一位良才。他好色让大将典韦、长子曹昂死于非命。他骄傲,赤壁一战十余万兵马灰飞烟灭;荆梁二州损失殆尽,曹魏大将死亡五十余名。
自我知道这几件事后,就极力收缩自己的性子,效果非常显著。当然曹、孙、刘三家我认为是各有所长,也有所缺。在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扬长避短,并非逞凶险恶。
刘备礼贤下士,得将百余,所先取荆州后取川,再取梁州取西羌。最后失去理智,十余万精锐亦死。(《三国志》是正史,无“火烧连营八百里”之说),真是久衰必胜盛,久盛必衰。
哈哈,风水轮流转,看谁能克服骄傲,想得准,拿得准!成王败寇的例子不少,就在于克骄进取。学习、工作、生活都是一样的。不能说今天被老师或领导表扬了,明天就骄傲了,永远不进取。
纯属找着让人批评。该东吴了,吴国有个大好人啊,谁呢?陆伯言,陆议,字伯言,后改名陆逊。
东吴四英杰之一,行王事,丞相,兵马大都督。评价:厉害,谦虚谨慎,善解人意。
最后稳稳当当过一生,这样的人是我们做人的榜样。因为我们要快乐,不招惹是非才行。
读了《三国志》我感触甚深,明白了各种道理,我当受益匪浅,永不忘记!
三国志读后感 篇6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正确的。在我的大柜子里,我最喜欢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今天我想向你推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作品之一。它有传奇生动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包括官渡战、赤壁战、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单刀赴会、七擒孟获……。人物包括善良的`刘备、直爽的张飞、重情重义的关羽、懂天文、懂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等。
在书中这么多人物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常山赵子龙,他身高八尺,浓眉大眼,全身散发着英气。我最佩服他的勇气和力量。那一次,刘备被曹操追杀。甘夫人、糜夫人、幼主刘禅陷入混乱。赵云毫不犹豫地独自冲进混乱的军队,救出了甘夫人。后来,他找到了受重伤的糜夫人和刘禅。糜夫人把刘禅交给了赵云,自杀了。赵云不得不独自面对数百万曹军,拼命突破。直到黄昏,他才杀出一条血路,冲出重围。在此期间,赵云已经斩断了曹军十几名上将之首,砍倒了几面大旗。
《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三国志读后感 篇7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
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荀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