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推荐你看看以下的氧化还原反应教案,敬请浏览以下网页内容。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写好教案课件,可以确保重要内容不被遗忘。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中学阶段的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真正理解反应的实质,正确探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始终,是非常重要的理论知识。
本节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分析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是否有变化,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通过分析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所承担的角色,引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1)通过熟悉的化学反应,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化学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建立氧化还原的概念。
(2)通过实验和思考,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举出生产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提出问题,引入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有利有弊。只有充分学习和研究,才能避免有害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让更多的氧化还原反应造福于人类。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包含三部分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以往教学通常将本节分为3课时,每一部分为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以“氧化还原反应”为线索,通过“化合价变化”这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志揭示其实质为“电子的转移”。本节课在设计时注重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由学生熟悉的五彩缤纷的焰火引入,以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结束,交相呼应。
2.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内容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是高一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电解质之后的又一难点。将这两课时合为一课时,也成为教师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在一节课中将多个概念传授给学生,那就是一节失败的课。真正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递进地学习、理解这些概念,领悟相互之间的关系,自主地进行探究和思考,那才是一节成功的课。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分析化合价的升降,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难点
理解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五、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上设置疑问,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练习、实验来解决疑问。例如,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后,利用学生熟悉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引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教学过程顺理成章,易于学生接受。问题的设置应有梯度,循序渐进,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解决新知识学习中的疑问。由于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学中多处采用举例教学,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熟悉的化学反应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志和实质。通过练习,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讲练结合,实现高效教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最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引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很高兴引领大家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今天我们将走入氧化还原反应的世界。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十分重要的反应,它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29个由焰火组成的神奇大脚印和绚丽多彩的焰火吗?这就是由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我们学习过的化学反应也有很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大家请看屏幕(展示图片)。
2.设计思路
氧化还原反应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导入环节的设置就是先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建立熟悉感,更好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3.引入正题
给出常见的几种化学反应,让学生标注化合价。然后分成两类,我们把化合价变化的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教学中,先提出问题“什幺因素引起了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呢”,然后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以图片的方式展现钠原子和氯原子之间电子的转移。
假设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由电子的转移引起的,接下来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可以解释为铁失去电子转移给了溶液中的铜离子,铜离子得电子生成铜,并在铁钉上析出。理论分析如此,那幺实际是否符合理论分析呢?采用演示实验,把铁钉和铜片分别连接导线,串联电流表后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按照理论分析电路中应该有电流产生,则电流表的指针应该发生偏转。实验现象证明确实有指针偏转,说明理论分析正确,电子转移引起了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有机结合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又节省了时间,达到了实验效果。最后归纳小结,提炼精髓。
4.概况整合
实质标志:电子的转移,化合价变化形成氧化还原反应。
5.课前准备
(1)搜集教学素材,如氧化还原反应的视频、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图片、防腐剂图片等。
(2)设计幻灯片辅助教学。
(3)准备一个演示实验和两个分组实验。
(4)设计教案,设计、印刷导学案。
七、教学评价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这节课循序渐进、有条理地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一一介绍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层层递进地学习、理解这些概念,领悟其中的关系,自主地进行探究和思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把难懂的理论知识学得更加轻松,是本节课希望达到的最佳效果,也是最终目的。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
(2)掌握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般步骤。
2.能力和方法目标
通过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的学习,提高知识的综合迁移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一般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理解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加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想观念。
(2)通过一些配平技巧、配平的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创造和发现化学学科的科学美、规律美,从中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原则和步骤。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技巧,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的练习来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配平的规律,提高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并引入新课]
问题1.投影下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讨论:
反应物及性质
化合价改变
得失电子情况
发生的反应
产物
还原剂具还原性
升高
失电子
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产物
氧化剂具氧化性
降低
得电子
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还原产物
问题2.对于下列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或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1)铜跟浓硝酸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硫化氢气体通入浓硫酸中:H2S+H2SO4(浓)=S↓+SO2↑+2H2O
(3)红热炭投入热的浓硝酸溶液中:C+4HNO3(浓)=CO2↑+4NO2↑+2H2O
通过以上三个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和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如电子守恒规律、价态变化规律。
[引入新课]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讨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般方法。
[板书]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原则、配平步骤、配平依据等内容。
等大多数学生看完书后,提问学生。再师生共同总结。
配平依据:
(1)化合价升降规律:氧化剂得电子总数跟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必相等,表现在化合价上就有被氧化元素化合价升高的价数必定跟被还原元素化合价降低的价数必定相等。
(2)质量守恒定律:任何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原子个数必定守恒。
配平的一般步骤:
(1)找出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
(2)分析各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升、降的价数;
(3)以化学式为单位,求出化合价升、降价数的最小公倍数,使有关元素的化合价升、降总价数相等。
(4)用观察法配平其它元素的化学计量数。
(其中1、2、3是为了保证电子得失数相等,第4步是保证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找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例子,一边跟学生一起配平这个方程式,一边跟学生一起总结氧化还原配平的基本步骤。最后让学明确,在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还不熟练的初始阶段,要按部就班根据配平进行训练。熟练后可以跳过某些步骤,直接配平。
[课堂练习]
1.根据以上步骤,配平以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1)□Cr3++□Na2O2+□OH-—□CrO42-+□Na++□H2O
(2)□CrI3+□Cl2+□KOH—□K2Cr2O7+□KIO4+□KCl+□H2O
(3)□P4+□HNO3+□H2O—□H3PO4+□NO↑
(4)□Mn2++□S2O82-+□H2O—□SO42-+□MnO4-+□H2O
(5)□Zn+□H++□NO3-—□Zn2++□NO+□H2O
(6)□HClO4+□P+□H2O—□HCl+□H3PO4
2.下列有关硫化亚铁跟浓硫酸反应的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FeS + 6H2SO4= Fe2(SO4)3+ 3SO2↑+2S +6H2O
(B)4FeS + 18H2SO4= 2Fe2(SO4)3+ 9SO2↑+7S +18H2O
(C)6FeS + 16H2SO4= 3Fe2(SO4)3+6SO2↑ +7S +16H2O
(D)8FeS + 18H2SO4= 4 Fe2(SO4)3+ 3SO2↑+ 11S+18H2O
[分析和讨论] 有的同学只是机械地分析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总数是否守恒,得出四个反应式都正确的错误结论。这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背景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四个反应中氧化剂都是硫酸,还原剂都是硫化亚铁,氧化产物都是单质硫和硫酸铁,还原产物都是二氧化硫。所以反应物FeS中的铁、硫元素与产物Fe2(SO4)3中的铁 、单质S中的硫元素守恒,四个选项中,只有A选项中还原剂(FeS)与氧化产物(S)相对应。答案选A。
[巩固练习]
1.在反应5NH4NO3=2HNO3+4N2↑+9H2O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1:1 (B)5:4 (C)5:3 (D)3:5
2.反应NO+O2+NO2+H2O—HNO3(未配平)是多组化学计量数的化学方程式,当氧气有被NO还原时,此反应各物质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A)4:9:24:14:28 (B)1:1:1:1:2
(C)8:9:12:10:20 (D)任意比均可
3.将H2S气体通入四种不同浓度的硝酸溶液中,发生下列反应:
①3H2S+2HNO3= 3S +2NO +4H2O
②4H2S+2HNO3= 4S +NH4NO3+ 3H2O
③H2S+2HNO3= S +2NO2+ 2H2O
④5H2S+2HNO3= 5S +N2+ 6H2O
根据上述反应判断四种硝酸溶液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④②①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①④②③
4.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未配平化学方程式为:NH4NO3——HNO3+N2+H2O,在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数之比为( )。
(A)5:3 (B) 5:4 (C)1:1 (D)3:5
5.被称为万能还原剂的NaBH4溶于水并和水反应:NaBH4+H2O-NaBO2+H2(未配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aBH4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NaBH4是还原剂,H2O是氧化剂
(C)硼元素被氧化,氢元素被还原
(D)被氧化的元素与被还原的元素的质量比是1:1
6.氧化亚铜(Cu2O)是不溶于水的碱性氧化物,能溶于酸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铜和Cu2+。测定一种含氧化亚铜的矿石中氧化亚铜的含量的方法是:将矿石溶于足量的硫酸铁和硫酸的混合液中,然后用高锰酸钾溶液滴定,反应后锰元素以+2价形式存在。
(1)写出配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Cu2O与Fe2(SO4)3、H2SO4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滴加高锰酸钾溶液时发生的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u2O与上述两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某次测定中称取5.0g矿样,用高锰酸钾溶液滴定时,消耗0.1mol·L-1KMnO4的体积为100mL,则矿样中氧化亚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2A,3B,4A,5BD。
6.(1)①Cu2O+Fe2(SO4)3+H2SO4=2CuSO4+2FeSO4+H2O。
②10FeSO4+2KMnO4+8H2SO4=5Fe2(SO4)3+2MnSO4+K2SO4+8H2O。
(2)KMnO4>Fe2(SO4)3>Cu2O。
(3)72%。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常用技巧。
(2)初步了解一些比较特殊的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的方法。
2.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一般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理解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加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想观念。
(2)通过一些配平技巧、配平的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创造和发现化学学科的科学美、规律美,从中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缺项配平问题、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技巧。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技巧,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教学过程]
[引入]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些配平的技巧,学会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问题。
第一类:缺项配平问题
例1: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 KMnO 4 + □ KNO 2 + □()—□ MnSO 4 + □ K 2 SO 4 + □ KNO 3 + □ H 2 O
解析: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为锰和氮两种元素,则有
Mn +7 → Mn +2化合价降5 × 2
N +3 →N +5化合价升2 × 5
得:2KMnO 4 +5KNO 2 + □()— 2MnSO 4 + □ K 2 SO 4 +5KNO 3 + □ H 2 O
分析上述式子或得,由于生成物中多出了SO 4 2-和H,则反应物()内为H 2 SO 4,且系数为3,由此推知H 2 O的系数为3 。
所以答案为:2KMnO 4 +5KNO 2 +3H 2 SO 4 =2MnSO 4 +K 2 SO 4 +5KNO 3 +3H 2 O
[学生练习]
配平下列两个方程式:
(1)□ Mn 2+ + □ S 2 O 8 2- + □ H 2 O —□ SO 4 2- + □ MnO 4 - + □()
(2)□ Zn+ □ H + + □ NO 3 - —□ Zn 2+ + □ NH 4 + + □()
第二类:待定系数法:
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在电子转移较难弄清的情况下,可用待定化学计量数法解决配平问题。
例1:P 4 O + Cl 2 — POCl 3 + P 2 Cl 5
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某一反应物化学计量定为1,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以a 、 b 、 c ……等字母表示,待定化学计量数的数目越少越易完成配平。
P 4 O + a Cl 2 —(4-2 b )POCl 3 + b P 2 Cl 5
第二步根据相等条件列出等式(设待定化学计量数时已用过的条件不能再用)。可得等式:
2 a = 5 b +(4-2 b )× 3(Cl原子总数相等)
4-2 b =1(O原子总数相等)
第三步解出方程组。得 a = , b =,原化学方程式可写成:
P 4 O +Cl 2 = POCl 3 +P 2 Cl 5
第四步将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改为最简单的整数比
4P 4 O +21Cl 2 = 4POCl 3 + 6P 2 Cl 5
[学生练习]
例2:根据反应S 2 O x 2- +Mn 2+ +H 2 O → SO 4 2- + MnO 4 - +H + 。解答下列问题:
(1)配平上述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该反应中____________元素被还原。
(3)若电子转移仅在两种元素之间发生,已知1mol S 2 O x 2-共转移2mol电子,则 x =______ 。
解析:该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较复杂,宜用待定系数法来配平。配平后的离子方程式为:
5S 2 O x 2- + (2 x -14)Mn 2+ + (3 x -16)H 2 O = 10SO 4 2- +(2 x -14)MnO 4 - +(6 x -32)H +
从离子方程式看,锰元素化合价从+2升高到+7,所以Mn 2+是还原剂。
必定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氢、硫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可能降低,只可能是S 2 O x 2-中的氧元素。根据题中条件,5mol S 2 O x 2-应转移10mol电子。根据已配平的离子方程式可得:
5(2 x -14)= 10
解得: x = 8
所以答案为:(1)5S 2 O x 2- + (2 x -14)Mn 2+ + (3 x -16)H 2 O = 10SO 4 2- +(2 x -14)MnO 4 - +(6 x -32)H +
(2)氧。(3)8 。
[课堂练习]
1.配平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KMnO 4 +HCl — KCl+MnCl 2 +Cl 2 +H 2 O
(2)Cu 2 S+HNO 3 — Cu(NO 3 ) 2 +S+NO+H 2 O
(3)KMnO 4 +H 2 C 2 O 4 +H 2 SO 4 — CO 2 +MnSO 4 +K 2 SO 4 +H 2 O
(4)Fe(OH) 3 +NaOH+Cl 2 — Na 2 FeO 4 +NaCl+H 2 O
(5)MnO 2 +I - +H + — Mn 2+ +I 2 +H 2 O
(6)A n +B x - —B m +A x -
2.配平下列离子方程式,并回答问题:
(1)Fe (OH) 3 + ClO - + OH - — FeO+ Cl - + H 2 O
(2)已知有3.21g氢氧化铁参加反应,共转移了5.42 × 10 22个电子,则 n = _________,FeO中铁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
(3)根据(1)(2)推测FeO能与下列哪些物质反应(只填序号)_______ 。
A.氯气B.二氧化硫C.硫化氢D.氧气
3.将NaBiO 3固体(黄色,微溶)加入MnSO 4的混合溶液里,加热,溶液显紫色(Bi 3+无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NaBiO 3 + □ Mn 2+ + □ H +□ Na + + □ Bi 3+ + □()+ □()。
配平上述化学方程式。
4.单质铁溶于一定浓度的硝酸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a Fe+ b NO 3 - + c H + == d Fe 2+ + f Fe 3+ + g NO ↑ + h N 2 O ↑ + k H 2 O(系数均为自然数)
(1)c 、 g 、 h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b 、 c 、 d 、 f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d 、 f 、 g 、 h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若a=12,铁和硝酸恰好完全反应,则b的取值范围是_____ 。 c的取值范围是____ 。
参考答案
1.(1)2,16,2,2,5,8
(2)3,16,6,2,4,6
(3)2,5,3,10,2,1,8
(4)2,10,3,2,6,8
(5)2,10,16,2,5,8
(6) mx , mny , ny , mnx 。
2.(1)2Fe (OH) 3 +(5-n)ClO - +2n OH - = 2 FeO+ (5-n) Cl - + (n+3)H 2 O
(2)n=2,FeO中铁的化合价为+6 。(3)BC 。
3.5 、 2 、 14,5 、 5 、 2 、 MnO 4 - 、 7 、 H 2 O
4.(1)c= 4g+10h 。
(2)c-b=2d+3f 。
(3)2d+3f =3g+8h 。
(4)6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对于氧化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新课程体系中是分三阶段完成的:在初中阶段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理解;在化学必修1中要求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能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以及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即可;通过后续课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及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多更具体的认识后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本节课的教学处于第二阶段,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不仅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过程方法目标: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3.教学重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跨度比较大,尤其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知识了解不多,有关共用电子对偏移的知识比较陌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尤其是偏移)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一过程和方法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大、跨度大,必须精心设计教法,力求深入浅出,而且还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深刻地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我采用“问题解决法”教学,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的、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三、说教学过程:
[问题一]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基本反应类型,你能否各举一例来说明?
这一问题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忆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我接着提问:
[问题二] 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类属于哪一种反应?
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这一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很自然地引起一种认知矛盾,很显然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问题也油然而生:那它属于哪一种化学反应呢?我顺势提问:
[问题三]我们在初中还学过哪些化学类型,其分类标准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能够回忆出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能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如:C+O2=CO2,CuO+H2=Cu+H2O等。但初中学习时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讨论:
[问题四]以CuO+H2=Cu+H2O为例,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发现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是并存的,有得氧必有失氧,将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人为地分割开,是不恰当的,也不能反映该类反应本质。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深化对各种问题的认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通过这个问题不仅深化了学生的认识,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师还可趁势引入新课,从得氧失氧角度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以上问题的设置可以说是为引入新课作了坚实的铺垫,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既复习了初中知识,又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调动起来,使得新课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从得氧、失氧到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其跨度较大,学生较难接受,须架好“桥梁”让学生顺利过渡,这是突破难点所必须的。这座“桥”就是化学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变化。
[问题五]标出上述几个反应的各元素的化合价,观察化合价有无变化,变化有无规律?
学生通过练习、观察不难发现凡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那么我们可以把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定义为氧化还原反应。紧接着让学生分析:
[问题六] , 没有得氧失氧,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从分析中学生可以得知尽管没有失氧和得氧的关系,但是发生了化合价的升降,因此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见,用化合价的升降来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大大扩展了其内涵。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有关概念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到电子转移的过渡,是其概念的升华和对其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教和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我紧接着设问:
[问题七]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也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复习和加深学生对化合价本质的认识,弄清化合价的数值和正负跟原子的电子得失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氯气和金属钠的反应、氯气和氢气的反应制成课件,把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加以形象化。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想象上的难度,也顺利突破了难点。
至此,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已顺利完成,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提出问题:
[问题八]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有什么关系?
这时可让学生完成书上的习题2,通过练习不仅巩固了新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且还可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即:化合反应和分解分应有些是氧化还原反应,有些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所有的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所有的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这样设计不仅在课的结尾加强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让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结构化的知识。
四、说学法指导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环环相扣的八个问题把整个课堂串联起来,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过程中多种感官同时合作,多项信息综合运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学习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方法,其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充分贯彻了新课程的“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五、说板书计划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原始特征)
凡有得氧失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2.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表面现象)
凡有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本质原因)
凡有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对于氧化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阶段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理解;在化学必修1中要求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能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以及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即可;通过后续课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及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多更具体的认识后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既要复习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不仅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和以辩证的观点来思考问题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4、重难点设置: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大,要使同学们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法,力求深入浅出,而且还要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者。所以我采用“问题解决法”教学,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的、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向深入。
问题的设计由以下几个问题的环环相扣来完成。
问题一:让学生回忆出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
同学们根据初中的知识从得氧失氧这一方面来判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其回答可能会有很多个反应。此时老师挑选出两个比较典型的反应式来进行分析。如:。但初中学习时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讨论:
问题二:以为例,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发现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是并存的,有得氧必有失氧,将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人为地分割开,是不恰当的,也不能反映该类反应本质。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深化对各种问题的认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通过这个问题不仅深化了学生的认识,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师还可趁势引入新课,从得氧失氧角度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以上问题的设置可以说是为引入新课作了坚实的铺垫,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既复习了初中知识,又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调动起来,使得新课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
问题三:标出上述反应的各元素的化合价,观察化合价有无变化,变化有无规律?
学生通过练习、观察不难发现凡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此时老师重点强调: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定义为氧化还原反应。紧接着让学生分析:
问题四:没有得氧失氧,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从分析中学生可以得知尽管没有失氧和得氧的关系,但是发生了化合价的升降,因此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见,用化合价的升降来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大大扩展了其内涵。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有关概念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到电子转移的过渡,是其概念的升华和对其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教和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我紧接着设问:
问题五: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也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弄清化合价的数值和正负跟原子的电子得失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氯气和金属钠的反应、氯气和氢气的反应制成动画,把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加以形象化。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想象上的难度,也顺利突破了难点。
至此,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已顺利完成,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提出问题:在初中所学到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哪些反应类型是氧化还原反应,哪些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并对同学们得作答做出解释和说明。
四、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环环相扣的五个问题把整个课堂串联起来,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过程中多种感官同时合作,多项信息综合运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学习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方法。教师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充分贯彻了新课程的“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dg15.com小编推荐
最新氧化还原反应课件精选九篇
为了让您对我们的“氧化还原反应课件”更加满意,我们进行了编辑。请您把这篇文章收藏起来,并向您的朋友们分享。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在每位老师的教学中,教案课件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可能需要每天都进行编写。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基础。
氧化还原反应课件 篇1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把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安排在《卤素》这章里讲述,是由于这章介绍的氧化还原反应较多,客观上有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需要,并能加深对卤素和其他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有斗争性,又有统一性,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2教学目的要求与编排特点
本节要求学生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的理解并学会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箭头正确表示电子的转移。本节教材从复习初中学过的狭义氧化还原反应入手,也即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入手,继而从化合价升降角度(或观点)分析,最后上升到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转移)的观点来揭示氧化、还原的实质,从而形成广义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这种由狭义至广义、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宏观到微观的安排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3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本节教材所要探索的主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重点及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用相关知识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从而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至于难点还有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氧化剂,以及如何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情况及其该两种方法的区别之处。
氧化还原反应课件 篇2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对课本第8页的“讨论”进行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进行回答。
[评述]对几位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述,针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总结、分析,进而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对新知识进行展望。
[小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不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只是从形式上划分,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也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如: 。
(2)初中阶段学习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分类方法比较片面,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该类反应的本质。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不能人为地将其分开。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4)我们以往学习的有关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其局限性,阶段性,要正确地、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探求科学知识的真谛。
[引导]下面对 的反应作进一步研究。
[提问](1)对于此反应,谁得到氧,谁失去氧?得到的氧原子与失去的氧原子有什么关系?
(2)反应后哪种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哪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升高与降低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3)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投影结论]将几名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得到以下结论:
(1)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与氧结合,必然同时有另一种物质失去氧,所以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进行,且失去的氧原子与得到的氧原子个数相等。
(2)得到氧的物质反应后其元素化合价升高,叫做被氧化;失去氧的物质反应后其元素化合价降低,叫做被还原,且升高的化合价数与降低的化合价数相等。
(3)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课件 篇3
[练习]分析 的反应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讲解]通过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此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而且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也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从上述的分析可知:此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此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进而将初中阶段学习的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得以拓展,延伸。
[引导阅读]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图1-3,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投影结论]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投影练习]判断哪些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并指出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后有所改变。
⑤
[设问]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即化合价的改变与什么有关呢?初中化学中曾介绍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密切相关。
[讲解]1.在 的反应中, 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成为 而带正电,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 原子得到1个电子成为 而带负电,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生成的 为离子化合物。
2.在 的反应中,电子转移过程中,H原子未完全失去电子,而 原子未完全得到电子,它们之间只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且共用电子对偏离于H原子而偏向于 原子,使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图1-4,第10页图1-5和第11页图1-6,从而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
[投影结论](1)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讲解]为了帮助同学们准确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下面就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一些概念加以总结、补充、归纳。
氧化还原反应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穿插在高一化学第四章囟素中进行学习的,这节内容的学习,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与氧化还原反应密切相关的反应、理论及应用。如:金属的冶炼与防护,化学电池等。只有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直观地理解反应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良性循环,所以本节内容在中学化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教材包括两节内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氧化还原的本质,其中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被氧化、被还原、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几种概念极容易混淆。如按教材的授课顺序,不能最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解决本节课的主要问题,所以本人在授课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重组了新的知识网络:通过从三个角度分析教材,从而掌握四组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三个角度:得氧失氧的角度、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得失电子的角度。体现了在二期课改过程中,教师的课程观要发生相应的改变。从传统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分子通过断裂旧的化学键形成原子或原子团,原子或原子团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化学键,从而形成新生成物分子的过程。这是一个微观世界的反应行为,人的肉眼是看不到了,反应速度也是极快的,为了让微观的世界行为以宏观的形式反应出来,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地理解反应过程,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结合多媒体教学,体现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内容。
3、氧化还原理论,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三、学情分析
结合我校学生知识基础较薄弱、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弱势,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提出,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不能对所要回答的问题失去信心。在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通过解决问题达到更高一级的认知体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观点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的方法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能力目标:通过同化、组织精加工学习策略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因为观察反应的外部特征比较容易,但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时,学生往往较难理解。
六、教学模式
激活同化模式
七、学习策略
同化学习,组织精加工学习策略
八、任务分析
能使目标1:准确掌握四组概念能灵活运用
能使目标2: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即用电子转移的角度定义氧化还原反应
能使目标3: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外在特征即用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定义氧化还原反应
能使目标4:产生认知失调,用原有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构建新的认知体系
起点能力:知道运用得氧失氧的角度来定义氧化还原反应
九、教学环节
学生原有知识体系激发动机
总结归纳练习反馈
灵活运用
教师复习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评价
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识——原有旧知识体系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二)探索新知识
1、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
2、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电子的转移
3、归纳总结四组概念
4、用单、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
(三)练习反馈
(四)小结、布置作业
氧化还原反应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会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的深入研究,深刻体会自然现象中的对立与统一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知识,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能不能举出几个具体的实例呢?
【学生回答】氧化反应:碳与氧气、铁与氧气……
还原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提出问题】能不能举出其他的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回答】碳与氢气的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
【提出问题】观察一下所列举的几个化学方程式,除了得失氧之外,从化合价的角度思考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回答】得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失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
【教师引导】由此可知,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就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变化。
【提出问题】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不是只有得失氧的化学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回答】是,铁元素、铜元素的化合价都出现了变化。可知并不是只有得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会出现化合价的升降变化?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得失电子(电子转移)有关。
【教师引导】那么就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揭秘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提出问题】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NaCl,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角度思考NaCl是怎样形成的?
【提出问题】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HCl,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角度思考HCl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思考,教师讲解】从原子结构来看,氢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可获得1个电子而形成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也可获得1个电子而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获取电子难易程度相差不大。在发生反应时,它们都未能把对方的电子夺取过来,而是双方各以最外层的1个电子组成一个共用电子对,这个电子对受到两个原子核的共同吸引,使对方最外电子层都达到稳定结构。在氯化氢分子里,由于氯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比氢原子的稍强一些,所以,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而偏离于氢原子。因此,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在这个反应中,发生了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氯气发生了还原反应。(教师讲解并板书)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的分析,能不能从电子转移的角度重新定义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回答】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教师总结并板书)
【提出问题】能不能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铁与硫酸铜的反应?
【学生回答】铁元素失去2个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铁元素得到2个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教师板书:利用双线桥法)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问题】有人说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正确。因为在这几类反应中,反应前后前后都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本质,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课下思考,四大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有什么关系。
四、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1.本节地位及作用
本节安排在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章,从学科内容方面讲是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是高考的热点,同时对化学反应中能量观点的建立十分重要。因此,本节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学会运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解。
2.2过程与方法
从狭义的定义入手上升到广义的定义,由简单到复杂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2)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2.4教学重、难点
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二.说学情
学生知识状况:初中已学习电子得失、化合价等知识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但不系统。学生能力情况:学生通过初中一年的化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
三、说教法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任务或问题的提出开始的,即“不憤不启,不悱不发”。本节课我以“问题教学法”为主导,综合各种教学方法,完成任务。通过设“障”立“疑”,造成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有疑难问题可思,有各种矛盾待解决的境地,促使他们参与到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去探求和解决遇到的各种新问题,使学生处于“愤”与“悱”的状态。
四、说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生长,是由同化和顺应构成的平衡过程”。学生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基础上,在老师提出问题的指引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从狭义的认识上升到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广义角度。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投影:切开的苹果表面颜色的变化;铁钉生锈;干电池使小灯泡发光
[问题]知道它们的原理吗?
由情景问题引出新课,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意识。
[复习旧知]
[问题]在c+2cuo=co2+2cu反应中,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物质发生的反应?
[设问]氧化还原反应中是否一定有氧元素参加呢?
[问题]下面呈现氧化还原反应的正反例证,请同学们归纳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
[投影]
例证1:H2+cuo=cu+H2o(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2:fe+cuso4==cu+feso4(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3:2Na+cl22Nacl(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4:H2+cl22Hcl(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5:2Hcl+caco3==cacl2+co2+H2o(非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6:2NaoH+cuso4==cu(oH)2+Na2so4(非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学生分析归纳,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追问]能否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c+2cuo=co2+cu反应得到启发,归纳化合价的升降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问题]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为何发生变化?
[实验探究]
实验1:将锌片插入cuso4溶液中
实验2:将锌片和碳棒中间连接一个电流计插入cuso4溶液中
[问题]
1.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2.实验2中电流产生的原因?为何有源源不断的电子?
2.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虽然没学原电池知识,但由现象能认识到本质是相同的,再在初中电流和电子得失知识上,体会到反应中有电子转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展示]动画展示该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
直观教学,让微观世界形象化。
[过渡]接下来从原子结构微观
角度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理解电子转移两种形式——得失和偏移。
以钠与氯气、氢气与氯气反应为例
投影并讲解
教学到此,分三个层次强化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问题]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巩固练习]
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例证1、2、3、4中物质发生的'反应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按概念的学习过程来完成的。设计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的相关理论。通过一连串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初中所学知识深入和拓宽,重建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和网络。
氧化还原反应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重点是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它贯穿中学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学习中学化学的主线和关键之一。
教学建议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建议采用对比法或列表法,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四部分(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
一、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实质
反应中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
原子或离子失电子总数=原子或离子得电子总数
特征
原子或离子化合价升高总数=原子或离子化合价降低总数
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反应物
(还原剂、氧化剂)
此反应物(失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还原剂
此反应物(得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氧化剂
生成物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
氧化剂被还原后的生成物叫还原产物。
性质
(还原性、氧化性)
失电子的性质是还原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电子的性质是氧化性,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二、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
注意: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确定是以实际反应为依据的,是相对而言的。同一物质处于中间价态的在不同条件,不同反应中,可以作还原剂,也可做氧化剂。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例如:
四、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复习旧知—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教学手段: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火对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探索火的奥秘,就必须研究燃烧。而与之相关的燃烧反应的实质、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燃烧产物对环境影响等问题与本章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
[板书]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同学们曾学习过燃烧,什么是燃烧呢?(请一位学生回答)
[讲解]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那么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
[板书]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追问]还有其他答案吗?(由学生回答)
[评述]两位同学的答案不同,但都正确,说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讲解]刚才第一位同学的答案为化合反应,这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的角度划分,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反应类型”。
[板书]1.基本反应类型
[提问]基本反应类型分为几种?请各举一例。
[投影]
[练习]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各举几例,并加以总结归纳。
[投影]将几名学生的练习投影并讲评,且加以引导,得出相关结论。
[引导]刚才有关“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另一位同学的答案为氧化反应,他的结论是从反应中的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的角度划分,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板书]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学生活动]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写出两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讲评]评述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所做练习存在的问题,并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
(2)初中阶段学习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分类方法比较片面,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该类反应的本质。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不能人为地将其分开。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4)我们以往学习的有关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其局限性,阶段性,要正确地、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探求科学知识的真谛。
[引导]下面对
[提问](1)对于此反应,谁得到氧,谁失去氧?得到的氧原子与失去的氧原子有什么关系?
(2)反应后哪种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哪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升高与降低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3)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投影结论]将几名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得到以下结论:
(1)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与氧结合,必然同时有另一种物质失去氧,所以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进行,且失去的氧原子与得到的氧原子个数相等。
(2)得到氧的物质反应后其元素化合价升高,叫做被氧化;失去氧的物质反应后其元素化合价降低,叫做被还原,且升高的化合价数与降低的化合价数相等。
(3)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二、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讲解]通过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此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而且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也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从上述的分析可知:此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此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进而将初中阶段学习的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得以拓展,延伸。
[引导阅读]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图1-3,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投影结论]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变化。
[投影练习]判断哪些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并指出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后有所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图1-4,第10页图1-5和第11页图1-6,从而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
[投影结论](1)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讲解]为了帮助同学们准确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下面就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一些概念加以总结、补充、归纳。
[板书](3)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投影板书](1)氧化反应:物质里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或物质中某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反应。
(2)还原反应:物质里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或物质中某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或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4)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或得到电子的物质。
(5)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或失去电子的物质。
(6)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
(7)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
(8)氧化性:得电子的性质。
(9)还原性:失电子的性质。
[练习]将前边的投影练习再做分析,指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板书]4.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补充)
[讲解](1)双线桥法: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的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要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
(2)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投影]举例说明用不同方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评述]将几名学生的练习投影,纠正其中的错误。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1页讨论题与图1-7,并思考。
[板书]5.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学生总结]
[投影板书](1)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与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总结]
我们对氧化还原反应经历了由得氧失氧到化合价升降,再到电子转移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要重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化学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得失或偏移,要学会从有无化合价升降的变化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单线桥或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作业]
第12页、二、三、1.2.
三、3题,同学们用图表总结后,我们可利用“学习角”进行交流。
氧化还原反应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常用技巧。
(2)初步了解一些比较特殊的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的方法。
2.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一般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理解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加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想观念。
(2)通过一些配平技巧、配平的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创造和发现化学学科的科学美、规律美,从中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缺项配平问题、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技巧。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技巧,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教学过程]
[引入]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些配平的技巧,学会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问题。
第一类:缺项配平问题
例1: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 KMnO 4 + □ KNO 2 + □()—□ MnSO 4 + □ K 2 SO 4 + □ KNO 3 + □ H 2 O
解析: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为锰和氮两种元素,则有
Mn +7 → Mn +2化合价降5 × 2
N +3 →N +5化合价升2 × 5
得:2KMnO 4 +5KNO 2 + □()— 2MnSO 4 + □ K 2 SO 4 +5KNO 3 + □ H 2 O
分析上述式子或得,由于生成物中多出了SO 4 2-和H,则反应物()内为H 2 SO 4,且系数为3,由此推知H 2 O的系数为3 。
所以答案为:2KMnO 4 +5KNO 2 +3H 2 SO 4 =2MnSO 4 +K 2 SO 4 +5KNO 3 +3H 2 O
[学生练习]
配平下列两个方程式:
(1)□ Mn 2+ + □ S 2 O 8 2- + □ H 2 O —□ SO 4 2- + □ MnO 4 - + □()
(2)□ Zn+ □ H + + □ NO 3 - —□ Zn 2+ + □ NH 4 + + □()
第二类:待定系数法:
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在电子转移较难弄清的情况下,可用待定化学计量数法解决配平问题。
例1:P 4 O + Cl 2 — POCl 3 + P 2 Cl 5
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某一反应物化学计量定为1,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以a 、 b 、 c ……等字母表示,待定化学计量数的数目越少越易完成配平。
P 4 O + a Cl 2 —(4-2 b )POCl 3 + b P 2 Cl 5
第二步根据相等条件列出等式(设待定化学计量数时已用过的条件不能再用)。可得等式:
2 a = 5 b +(4-2 b )× 3(Cl原子总数相等)
4-2 b =1(O原子总数相等)
第三步解出方程组。得 a = , b =,原化学方程式可写成:
P 4 O +Cl 2 = POCl 3 +P 2 Cl 5
第四步将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改为最简单的整数比
4P 4 O +21Cl 2 = 4POCl 3 + 6P 2 Cl 5
[学生练习]
例2:根据反应S 2 O x 2- +Mn 2+ +H 2 O → SO 4 2- + MnO 4 - +H + 。解答下列问题:
(1)配平上述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该反应中____________元素被还原。
(3)若电子转移仅在两种元素之间发生,已知1mol S 2 O x 2-共转移2mol电子,则 x =______ 。
解析:该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较复杂,宜用待定系数法来配平。配平后的离子方程式为:
5S 2 O x 2- + (2 x -14)Mn 2+ + (3 x -16)H 2 O = 10SO 4 2- +(2 x -14)MnO 4 - +(6 x -32)H +
从离子方程式看,锰元素化合价从+2升高到+7,所以Mn 2+是还原剂。
必定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氢、硫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可能降低,只可能是S 2 O x 2-中的氧元素。根据题中条件,5mol S 2 O x 2-应转移10mol电子。根据已配平的离子方程式可得:
5(2 x -14)= 10
解得: x = 8
所以答案为:(1)5S 2 O x 2- + (2 x -14)Mn 2+ + (3 x -16)H 2 O = 10SO 4 2- +(2 x -14)MnO 4 - +(6 x -32)H +
(2)氧。(3)8 。
[课堂练习]
1.配平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KMnO 4 +HCl — KCl+MnCl 2 +Cl 2 +H 2 O
(2)Cu 2 S+HNO 3 — Cu(NO 3 ) 2 +S+NO+H 2 O
(3)KMnO 4 +H 2 C 2 O 4 +H 2 SO 4 — CO 2 +MnSO 4 +K 2 SO 4 +H 2 O
(4)Fe(OH) 3 +NaOH+Cl 2 — Na 2 FeO 4 +NaCl+H 2 O
(5)MnO 2 +I - +H + — Mn 2+ +I 2 +H 2 O
(6)A n +B x - —B m +A x -
2.配平下列离子方程式,并回答问题:
(1)Fe (OH) 3 + ClO - + OH - — FeO+ Cl - + H 2 O
(2)已知有3.21g氢氧化铁参加反应,共转移了5.42 × 10 22个电子,则 n = _________,FeO中铁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
(3)根据(1)(2)推测FeO能与下列哪些物质反应(只填序号)_______ 。
A.氯气B.二氧化硫C.硫化氢D.氧气
3.将NaBiO 3固体(黄色,微溶)加入MnSO 4的混合溶液里,加热,溶液显紫色(Bi 3+无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NaBiO 3 + □ Mn 2+ + □ H +□ Na + + □ Bi 3+ + □()+ □()。
配平上述化学方程式。
4.单质铁溶于一定浓度的硝酸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a Fe+ b NO 3 - + c H + == d Fe 2+ + f Fe 3+ + g NO ↑ + h N 2 O ↑ + k H 2 O(系数均为自然数)
(1)c 、 g 、 h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b 、 c 、 d 、 f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d 、 f 、 g 、 h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若a=12,铁和硝酸恰好完全反应,则b的取值范围是_____ 。 c的取值范围是____ 。
参考答案
1.(1)2,16,2,2,5,8
(2)3,16,6,2,4,6
(3)2,5,3,10,2,1,8
(4)2,10,3,2,6,8
(5)2,10,16,2,5,8
(6) mx , mny , ny , mnx 。
2.(1)2Fe (OH) 3 +(5-n)ClO - +2n OH - = 2 FeO+ (5-n) Cl - + (n+3)H 2 O
(2)n=2,FeO中铁的化合价为+6 。(3)BC 。
3.5 、 2 、 14,5 、 5 、 2 、 MnO 4 - 、 7 、 H 2 O
4.(1)c= 4g+10h 。
(2)c-b=2d+3f 。
(3)2d+3f =3g+8h 。
(4)6
氧化还原反应课件 篇9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案例
备课人 唐迎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初步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②并学会用“双线桥”和“单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③会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初步会比较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相对强弱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任务及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指导下,采用示例-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小结的教学方法。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及有关概念,并学会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课时:“单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初步会比较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相对强弱
教学过程
一、在复习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基础上知道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的依据 导入新课 说出下列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①HCl NaOH=NaCl H20
②Fe 2HCl = FeCl2 H2↑
③H2 Cl2 = 2HCl ④2HClO = O2 2HCl ⑤2Fe 3Cl2 = 2FeCl3 思考 其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判断的依据? 小结 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设问 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示例1 2Na Cl2 = 2NaCl ① 标出钠元素和氯元素的化合价
② 钠元素和氯元素的化合价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 ③ 钠原子失去电子总数和氯原子得到的电子总数有何关系? ④ 该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指出钠元素和氯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寻找化合价变化与得失电子总数之间的关系
弄清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讨论小结 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有电子的转移.2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即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3.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的反应(即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即化合价降低的反应)4 氧化剂:得到电子(即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 还原剂:失去电子(即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
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1 标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变化的化合价,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①Fe 2HCl = FeCl2 H2 ↑
②H2 Cl2 = 2HCl ③2HClO = O2 2HCl ④2Fe 3Cl2 = 2FeCl3
设问 该如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示例2 2Na Cl2 = 2NaCl
【观察与思考】
①该表示中有几条箭头?每个箭头前后所指元素有什么特点?
-②在计算得到和失去电子数时,通常表示为a×b e a、b 分别表示什么数?
板书
1、双线桥法
跨越等号两短;箭头所指元素为同种元素; a: 化合价变化的原子个数 b: 一个原子化合价的变化
通过示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2 标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变化的化合价,并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①Fe 2H2SO4 = FeSO4 H2↑ ②2Fe 3Cl2 = 2FeCl3
③Zn CuSO4 = ZnSO4 Cu ④Fe2O3 3CO = 2Fe 3CO2
⑤MnO2 4HCl(浓)= MnCl2 Cl2↑ 2H2O 示例3 2Na Cl2 = 2NaCl 观察与思考
①箭头前后所指元素有什么特点?
②箭头的指向和元素原子得失电子(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③与双线桥相比有什么不同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双线桥的理解,领会得失电子数的计算方法 初步学会用单线桥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归纳 2 单线桥
①从失电子元素指向得电子元素;
②从还原剂指向氧化剂;
③从箭头上只标电子的数目,不标得失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单线桥的理解,领会得失电子数的计算方法 问题3 用单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①Fe 2H2SO4 = FeSO4 H2↑ ②2Fe 3Cl2 = 2FeCl3
③Fe2O3 3CO = 2Fe 3CO2 ④MnO2 4HCl(浓)= MnCl2 Cl2↑ 2H2O ⑤Cl2 H2O = HCl HCl 通过信息阅读,了解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概念,在运用的过程中了解氧化性和还原性相对强弱判断的常用方法。
信息拓展阅读
信息提示:氧化性是指得到电子的能力;
还原性是指失电子的能力。
①氧化剂表现出,还原剂表现出 ②得电子能力越强,物质的氧化性 失电子能力越强,物质的还原性 ③氧化性和还原性相对强弱的判断: 1.由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判断
2.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判断: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还原性越强,对应的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单质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对应的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教后反思
化学氧气教案
工作总结之家编辑的推荐“化学氧气教案”是你不可错过的一篇文章。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评估和反馈的意义和作用。此文一读相信您会拥有新的思考方向!
化学氧气教案(篇1)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思想教育: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
教学用具 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 学 过 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 ),其次是( ),还有( )和( )等,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成分的?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思考得出结论:氧气是看不见的。
回答: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指明重点
【问题讨论】出示一瓶氧气①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②想一想,氧气有味吗?③氧气溶于水吗?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 回答:①无色、气体,②无味,③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板书】一、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3.不易溶于水。4.液态、固态均为淡蓝色。
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强化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做课堂练习一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有关概念
【板书】二、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放在燃烧匙中伸入氧气瓶中。(为什么没有有变化?)
2.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什么加热后可剧烈反应,不加热时没有变化呢?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提问: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生成什么新物质?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观察、思考。
描述现象:1.无
变化思考。
2.剧烈燃烧、发白光
回答:木炭与氧气反应是有条件原。
3.石灰水变浑浊。
回答:二氧化碳
回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设疑
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使学生学习由现象得出结论。
【板书】1.碳+氧气 二氧化碳 记笔记 巩固文字表达式
【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氧气瓶中。
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北京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并描述现象
1.发出淡蓝色火焰。
2.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总结反应表达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比较。
进行环保教育。
【板书】2.硫+氧气 二氧化硫 记笔记
【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将红磷在燃烧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
生成的物质叫五氧化二磷。
烟是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请描述五氧化二磷的颜色、形态。
结论: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并描述现象
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回答:白色、固体
总结反应表达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叙述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板书】3.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记笔记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
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水。
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瓶底放少量水(或沙子)的目的是什么?
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
结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瓶底有少量水。
描述实验现象:剧
烈燃烧、火星四射、
生成黑色固体。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总结反应表达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4.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记笔记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做练习 强化训练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 )。
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
思考并回答:
(更剧烈)(活泼)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演示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
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
学生氧气的检验方法。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真情为,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及时复习科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做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极易溶于水 (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C)在 变成无色液体 (D)在 变成白色固体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磷在氧气中燃烧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C)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 (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附2:课堂练习二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 )
(A)镁带 (B)红磷 (C)硫粉 (D)铁丝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 ( )
(A)氧化铁 (B)三氧化二铁 (C)四氧化三铁 (D)氧化亚铁
5.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是 ( )
(A)硫粉 (B)铁丝 (C)木炭 (D)镁带
6.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 )
(A)用火柴去点燃 (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D)闻氧气的气味
7.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是 ( )
(A)先在酒精灯上加热细铁丝 (B)盛氧气的集气瓶底没有水或沙子
(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 (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8.要测定空气中氧气占的体积,最好在空气中燃烧 ( )
(A)碳 (B)硫 (C)蜡烛 (D)磷
9.如何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简述操作过程)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 2.C 3.C 4.C 5.A 6.B 7.B 8.D 9.略
附4:随堂检测题
1.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
(A)难溶于水 (B)密度比空气大
(C)液态氧气为无色 (D)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下列反应的特征现象分别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磷在氧气中燃烧( ),
碳在氧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燃烧( )。
(A)发红光 (B)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火星四射
(D)产生大量白烟 (E)发出淡蓝色火焰 (F)发白光
3.下列对氧气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可燃性 (B)能支持燃烧 (C)不溶于水 (D)密度比空气小
4.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 )
(A)加入澄清的石灰水 (B)伸入燃烧的木条
(C)加水观察气体的溶解性 (D)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化学氧气教案(篇2)
本节包括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工业制法、氧气的检验方法三个知识点。知识的特点是较强的操作性和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学习本知识时要结合实验操作来记忆、
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氯酸钾(白色固体)或加热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使用过氧化氢或者氯酸钾时常常需要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3)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方法:排水法: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来,说明已满。向上排空气法:把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已满,否则未满,继续收集。
(4)操作步骤:(以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例)
①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把药品装入试管内,使之平铺在试管底部;③定: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点燃酒精灯加热;⑤收:收集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⑥离:把导气管撤离水槽;⑦熄:熄灭酒精灯。
2.氧气的工业制法:工业上多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具体做法是: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近年来膜分离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利用这种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得到含氧较高的富氧空气。利用这种膜进行多级分离,可以得到含氧90%以上的富氧空气。
3.氧气的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气体是氧气。
常见考法
本知识点考查的重点是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此要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熟悉不同的方法采用的仪器装置,并能对仪器进行改进!
误区提醒
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①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使其均匀受热;
②铁夹要在距离试管口1/3处;
③导管不宜伸入试管过长,不利于气体导出;
④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⑤如果实验所用药品为高锰酸钾,通常要在试管口塞上一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随氧气进入导气管;
⑥排水法集气时,当气泡连续且均匀从导管口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混有空气。制备出的氧气收集后,集气瓶应正立放置在桌面上;
⑦实验结束,应先移导气管,后移酒精灯,以防止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
【典型例题】
例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步骤有:①装药品,②检查气密性,③固定装置,④加热,⑤收集气体,⑥将导管拿出水面,⑦熄灭酒精灯。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③①②④⑤⑥⑦ C.②①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⑦⑥
解析: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可以利用“查装定点收离熄”,这句话来记。
答案:C
化学氧气教案(篇3)
知识技能: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培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重点、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激发兴趣。
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
1 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2 .氧气有气味吗?
3.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__无__色_无__味的_气_体__,_不易_溶解于水,比空气_略_重__。
2.液态氧为_淡_蓝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物_理__变化。
什么是化学性质?
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
如何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观察、记录。
设疑问。
1观察硫粉的色态 2 点燃硫粉后放在空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3 把点燃的硫粉伸入纯净氧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4 生成物有气味吗
这种气体对空气有污染吗?
这种气体叫做二氧化硫,近年业我国禁止燃放鞭炮,是因为放鞭炮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污染环境,所以我们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思考、猜想。
观察并记录。
硫粉是淡黄色固体,点燃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淡蓝色,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火焰为明亮的蓝紫色。生成物有刺激性气味。
怎样写出硫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写出文字表达式、记录:
2.观察集气瓶底放的是什么?
3.将铝箔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4.观察生成物的色态。
怎样写出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倾听。
猜想。
观察、记录。
铝箔是银白色的固体,一端裹着火柴。集气瓶底部放了少量的水,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粉末状的固体。
加强记忆。
质疑,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1.氧气能与木条、硫、铝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氧气是不是活泼气体?
2.物质在空气中与纯氧气中燃烧哪个剧烈?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什么是化学变化?
1 什么是化学反应?
分析、归纳并回答。
例子:天然气燃烧、铁生锈、煤燃烧等都是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在化学反应中,还发生能量变化,这种变化常常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课后记: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起,初中化学开始具体研究物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有何用途。而物质的性质主要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起,因此,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物理化学性质都包括哪些方面是要求学生熟记的。
化学氧气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在上节课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复习,对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此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 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的能力。而且在第一课时中,学生也初步了解了实验室制取氧 气的方法和原理,因此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1、了解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1、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及合作能力。
2、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和迁移的能力。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对一般气体制取方法的总结归 纳,使学生学会发现并总结事物的一般规律。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取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扮演着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角色。 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与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被学生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解决。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升。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几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复习]带领学生复习实验室中制氧气的三种方法:加热KMnO4、分解H2O2或加热KClO3。
[引出主体]结合上节课的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KMnO4制O2的过程。并让学生上黑板书写第一过程中的实验原理——KMnO4制O2的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复习]实验室中任何一套实验装置都可以分为二个部分,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气体的收集装置。
[思考]KMnO4制O2时应 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和什么样的收集装置?
1、探究KMnO4制O2的发生装置如何选择?
②多媒体展示出KMnO4的状态,并让学生说出KMnO4制O2的反应条件。
③引导学生思考:KMnO4制O2应选择哪套气体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答问题。
2、KMnO4制O2的收集装置如何选择?
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 答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探究。
实验探究 的过程设计如下所示: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后获取信息(如查阅资料、自由讨论等方式)→实验操作 →解决问题→分析归纳,让学生了解了实验室制取O2的思路和方法→ 延伸到让学生了解到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设置了十个问题,依次如下:
(1)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试管口为什么要塞一团棉花?(对比实验:一个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点KMnO4粉末。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试管口塞棉花的重要性。)
(3)为什么试管口要 略向下倾斜 ?
(4)固定加热前,要先做什么?目的是什么?怎么操作?
(5)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放出时, 能立即收集吗?为什么?什么时候才可以收集?用排水法收集O2时,怎么知道氧气已满了?满的现象是什么?
(6)收集满O2的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来怎样放置在桌面上?
(7)实验结束后,要撤装置,先撤什么?后撤什么?
(8)如何检验一瓶气体就是氧气?
(9)给你一瓶O2,如何验满O2?
(10)排 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哪种方法收集到的O2更纯净?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复燃了,则气体是氧气。
验满:1、排水法:当大量气泡从瓶 口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O2已满;
2、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化学氧气教案(篇5)
1、掌握实验室和工业上获得氧气的方法。
2、通过本实验操作过程,练习仪器的装配、物质的加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收集气体和检验气体等基本操作。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用品:锥形瓶、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片、水槽、燃烧匙、棉花、高锰酸钾、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木炭、铁丝
1、要获得氧气,你知道有什么方法?
3、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主要根据和来选择。收集装置根据来选择。
4、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5、给试管加热时,有哪些不正确的操作会使试管炸裂?
6、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你能用什么方法将氧气装在集气瓶中?
7、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怎样使收集到的气体基本不含氮气?
1、阅读课本P36三、氧气的获得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2个问题:
(1)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2、预习课本P36活动与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几个问题:
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注意事项:
④实验完毕,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预习课本P34,用收集到的氧气分别做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木炭及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实验现象?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要在末端系一根火柴?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在集气瓶低部铺少量沙子或加少量水?
3、、实验室制取氧气,主要有下面几项操作:①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可以收集;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把导管移出水面;④把药品装入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⑤熄灭酒精灯;⑥先均匀加热,然后再固定在盛药品的部分加热。正确的操作程序是
5、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把和转变成淀粉和其文字表达式为:
6、工业上利用氧气和氮气的不同分离出氧气。首先将空气除尘净化,然后在条件下,使空气液化,接着控制温度液态空气,先跑出来,余下的是再储存在淡蓝色的钢瓶里。
六、回顾:
1、与实验前比较,你对氧气的制取收集有哪些新认识?
2、查阅资料,制取氧气还有哪些方法?哪些方法可在实验室进行?
3、可燃物(能燃烧的物质,如木炭、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和在空气中燃烧哪个更剧烈?
4、在一定的条件下,氧气能与炭、铁等发生反应,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如何?
化学氧气教案(篇6)
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认识什么是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知道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用途。
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木炭在氧气里燃烧。 铝在氧气里燃烧。
可燃物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要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剧烈。 根据以上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分别写出几组实验的文字表达式。 打基础。 结合文字表达式,了解化学反应能及化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联系文字表达式中反应物,生成物的特点 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 1 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2 明确氧气的 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生动直 化学性质。 观到形象思维”的过程,体现 直观性和启发性的原则。 生活中的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相关的课后习题 强化能力 巩固所学知识,反馈,矫正
你家用什么燃料烧水,做饭?燃烧过程 分析综合强化思维能力 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燃料燃烧是不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2 .举出一些你知道的化学反应及有关事 例,从中体会化学有什么重要作用?
化学氧气教案(篇7)
氧气说课课件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课题2《氧气》。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在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氧气,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认识规律。学习氧气的性质能更好的了解氧气的用途,同时做氧气的性质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氧气的制取做好准备,也为后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经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氧气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知识不够系统;学生会进行一些简单实验操作,但操作不够规范;对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有所了解,但不会运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两个重要概念 :①化合反应 ;②氧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设计思路】
本课题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本课题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自主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科学探究、归纳总结、合作学习等
【课前准备】
1、课件
2、实验仪器:玻璃片、烧杯、燃烧匙、镊子、酒精灯等。
3、实验药品:木条、硫、木炭、铁丝、澄清石灰水、已制备的氧气、火柴等
化学氧气教案实用
刚到学校工作的教师需要准备好课堂上会用到的教案和课件,而现在又是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候了。写出好的教案可以让课堂教学更为有效。为了帮助您更好地工作,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别推荐了一篇题为“化学氧气教案”的文章,希望您看完后有所启发!
化学氧气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氧气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工业上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空气制取氧气的。那么医院用的氧气是不是利用空气制取的呢?如果不是化学实验室里是怎么样把氧气制取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新课讲解: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阅读课体第17页,氧气的工业制法。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速度,说明制取氧气的速度慢,时间太长。加热二氧化锰又说明受热不产生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制取氧气。而且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说明了二氧化锰的作用。导出了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的概念。让同学们总结回答。这样增加了对综合知识的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氧气制法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便能灵活运用这一知识来制取一些气体,并运用这些知识在科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向学生简单扼要的介绍氧气的应用,使学生知道一些氧气的化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建设家园的教育。
3、归纳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4、反馈练习:
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设计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化学氧气教案(篇2)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创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做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节内容分两部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一部分,相对较为独立;从整套教材的编写上来看,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唯一安排的气体制取的实验,因此要从探究过程中抽取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催化剂
教学思路:创设情景,初识氧气,引出气体的制取→了解气体制取的一般步骤,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和反应条件→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尝试设计其他的制氧装置。
教学用具:试管(3只)、酒精灯、锥形瓶、长径漏斗、带导管的橡皮塞、乳胶管、集气瓶、水槽、盖玻片;30%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人造沸石、芹菜、火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情景]在屏幕上循坏播放选取的与氧气有关的图片: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
[设问,引出下文]那你还想知道与氧气有关的什么知识呢?
[生答]
1.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发射火箭的。
2. 我想知道氧气怎么使食物腐烂的。
3. 我想知道氧气还有什么用途。
4.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
……
[过渡]看来同学们想知道得还很多,这节课我们先来看一看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氧气?然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如何制取氧气(核心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试验,探究如何在试验室里制取氧气,并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到实验室制取一瓶氧气,你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分析]
l 反应原理
l 仪器装置
l 验满方法
l 收集方法
[师问]我们就按这四步学习如何制取氧气。根据已有的知识,请你说出得到氧气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交流]
l 电解水
l 从空气中分离氧气
l 光合作用
……
[师问]上述方法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消耗电能;操作复杂;难于控制……不适合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
[老师总结,引出下文]在实验室里,通常采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在什么条件下可制取氧气呢?根据老师提供的探究报告,请同学们来探究一下。
化学氧气教案(篇3)
九年级化学氧气课件【1】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氧气来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三个探究实验来了解氧气的检验方法与化学性质,最后得出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学生初接触化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不知道该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较弱,需要细致的引导。
氧气是学生熟悉的一种气体,但对它的性质并未做过系统的研究。本节内容为氧气的性质,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实物观察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探究,分析推理与归纳的能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创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做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概念的建立及应用。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九年级化学氧气课件【2】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第二单元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一级主题,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
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必须处理好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2.认识分解反应.3.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陶冶化学审美情趣。2.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并能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四)教学用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实验室加热ClO3制取O2,分解H2O2制取O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第二课时:学生加热MnO4制取O2,分解反应,工业制氧
第二部分 学情分析
(一)学生情况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让他们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教法与学法
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教要耦合于学。为了落实课程目标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这节课我将采用引导探究法和交流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上课前我会先向同学们展示二幅美丽的水下世界的图片,给同学们美的享受。这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都是潜水员拍摄的。大家知道潜水员在水中是怎么呼吸的吗?在陆地上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大自然通过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O2,那么,在实验室我们又是怎样制取O2的呢?
这样导课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还创设了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教学进入第二还节。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我向同学们展示MnO2,ClO3,H2O2,MnO4这四种药品,同时给出它们的化学式。提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步步追问,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后在教师引导下制定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
分别加热MnO2,ClO3,ClO3和MnO2的混合物,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实验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我将运用自制教具“多孔试管夹”。普通试管夹只能一次加热一个试管,而“多孔试管夹”的优点就是能一次加热多个试管,同时能对这些试管中的物质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实验结束后,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ClO3可以用来制取O2,MnO2不能用来制取O2,MnO2在反应中起到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
实验探究二
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5ML5%的H2O2溶液的试管和3ML5%的H2O2溶液与少量MnO2的混合物中,观察实验现象,待后者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H2O2溶液,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H2O2可以用来制取O2,MnO2在反应中起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这时,学生对于MnO2在这两个实验中的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顺势提出催化剂的概念,并强调催化剂虽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至此,已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接着引领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们知道反应物状态不同,温度不同,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也都会发生相应改变。
活动探究三
加热MnO4制取O2。这是一个分组实验,让学生根据一下六点提示来进行实验操作,同时,通过动画演示辅助学生实验。通过探究,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加热MnO4制取O2的操作步骤。用七个字简述出来便是“查,装,定,点,收,离,熄”,同时通过其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接下来,我启发学生,我们能否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利用废弃物品来做这个实验的实验装置呢?这就是我利用废弃物制作的实验装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节约意识了。
通过让学生观察ClO3, H2O2, MnO4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总结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通过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分解反应。
(三)联系生活,扩展新知
向学生简单介绍工业制氧的方法,同时以及揭开潜水员在水中呼吸的奥秘。同时提出“世界上最大的既经济又环保的制氧工厂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两个问题,对学生们进行环保教育。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我特别设计了几道练习题,这几道练习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五)交流收获,优化新知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诊断性、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将尽可能的关注每个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活动情况。提醒学生把自己的自我评价写进学习记录卡中,装入学生成长袋中。我会及时作出回应,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第四部分 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 = 经验+反思,这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的一句名言。反思是教师必备的意识
和行为。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力图体现:课堂教学“人本化”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学习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授课后我还将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认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以利今后改进。
化学氧气教案(篇4)
教学设计 宜良五中
理化组
安丽桃
一、教材分析
氧气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题的内容。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合反应两部分,可以分两个课时进行,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氧气的性质。通过学习前一个课题空气,学生们已初步认识了氧气这一物质,这为本节课深入学习氧气的性质积累了感性经验。另外,本课题为以后学习氧气的制取,研究物质的性质提供了基础,因此,在整个初中化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氧气的化学性质
四、教法学法
下面,我来说一说教法和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互动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获得新知。
五、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直观演示,激发兴趣
在讲课前收集好四瓶氧气,教师扮演魔法师,与学生共同完成魔法实验,包括了氧气与硫、木炭和铁丝燃烧的实验,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这里简单的角色扮演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第二个环节:实验揭秘,认识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此,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观察想到,这些物质在空气中(或纯氧中)预热(或燃烧)前并不与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在观察它们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
。。。。演示实验(这部分有点乱,学习他的教学意图就行)。经过实验探究,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的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第三个环节:得出结论,自主学习,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1)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
(2)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3)课件展示(小结)经过自主学习、观察实验、归纳总结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第四个环节:小结归纳,知识升华
本节课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有关的实验现象和本节知识的小结和归纳、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准确语言描述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质疑释疑,探索创新
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1.物质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为什么不同?2.集气瓶中放少量水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且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使学生得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有体现性质的辩证关系。
通过讨论与交流,质疑释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
化学氧气教案(篇5)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培养辩证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课型:
探究式
课时:
二课时
实验准备:
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硫、木炭、铁丝、火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识:
1)空气的组成是什么?
2)什么是空气污染,如何防治?
3)什么是物理性质
2、情景导入
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和氧气应用的图片
3、探究新课: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出示一瓶氧气,指出它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1.293g/L)略大。
3.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
4.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2—2]、[实验2-3]、[实验2-4]
通过实验填写下表:
结论:
1.燃烧在纯氧中进行比空气中进行得更旺。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纯氧中却能燃烧。
说明:
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是跟其中的氧气反应。
练习: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回顾旧识:
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何?
探究新课
分析讨论
1:填写下表:
分析讨论2: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结论:
1.在这三个反应中,都有新的物质(与原来物质不一样的)生成。
2.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做化学反应。
3.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分析讨论3: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在化学变化时常伴随哪些现象发生?
结论:
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2.常伴随的现象是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3.发生能量的变化,常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4.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5.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分析讨论4:上述三个反应中还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结论: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
特点:多变一
分析讨论5:三个反应还有没有共同的特征?
结论:它们都是物质与氧气反应——氧化反应
定义: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缓慢氧化: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
总结:
1、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
2、物质性质的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直接被感知(色、味、态)被测量的性质(熔、沸点;硬、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3、化学反应的两种分类
从反应形式上分类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化合反应
从是否与氧反应: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
练习: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