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12

时间过得很快,让人不知所措,我们或多或少会在某些时候有些深刻的故事,大部分人都会被上司或者老师要求写一篇总结,总结的精髓在于客观的查错改错。写好的总结范文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一、 之

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 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

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

三、 者

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

(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2)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 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

(1)皆以美于徐公。

4、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五、而

1、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

2、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

六、其

1、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其一犬坐于前。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一定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无马耶?可译作:难道

②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大概

③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可译为恐怕。

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一定。

七、为

1、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i,被。)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i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i,给)

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i,当)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i,因为,由于)

2、当为作动词时,读w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3、特殊用法: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八、于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例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②皆以美于徐公。

九、焉

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

2、语气助词。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十、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十一、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3、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翼然临于泉上、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十四、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俯身倾耳以请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五: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十六、因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十七、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十八、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九、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dg15.com更多总结扩展阅读

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汇总


感谢您提出的要求小编为您找到了一篇符合的“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需要注意范文的那些细节?文档撰写是互联网办公中保证质量的关键步骤,通过范文人们渐渐意识到它的实用性和教育意义。范文的排版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请不要忘记把这篇文章放在您的收藏中!

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 篇1

新闻的六要素

通常人们把五个W叫做新闻的五要素,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经过Why——何故。

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消息的结构

A.标题

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B.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C.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是消息的结尾。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另: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电头是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略小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 篇2

中考语文必考的文学知识点

1.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4.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周礼》

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6.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7.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8.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9.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10.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1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13.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14.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15.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16.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史”,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8.“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9.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0.《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

21.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2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 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23.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24.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25.唐宗: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 秦皇:秦始皇嬴政 汉武:汉武帝刘彻

26.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

27.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28.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 篇3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2.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3.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4.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1.记叙: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代、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

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2.说明: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例如:这张桌子是方的。

3.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①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②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③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4.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5.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①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及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 篇4

散文阅读

(一)散文阅读的相关知识

一、各类散文的特点

1. 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2.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绘形状物,大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景中融注作者的思想感情。

3.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4.哲理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某一点人手,人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有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

5.写人散文:写人散文以记述作者所熟悉的人物为主.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迹来表现人物,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情感、看法、意向等。它可以记一个人的一生,一段生命历程,一个侧面,一个细节,一个生活场景;也可以记一组人物,一群人物。

二、散文的表达技巧

1. 表达方式.

(1)叙述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2)描写种类: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3)描写技法: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绘形绘声、绘声绘色等。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离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等。

2.表现手法常用术语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2)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3)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道理的某种感情。

(4)渲染: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5)想象: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

(6)联想: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事物或事理的活动。

3.篇章结构技巧常用术语

(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3)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4)过渡照应:承上启下。

(5)以小见大

(6)托物言志

(7)借景抒情

(8)欲扬先抑

(9)虚实结合

(10)伏笔

(11)照应

(12)悬念

4.语言特点常用术语

(1)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2)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3)体物人微:描写细致人微、刻画细致生动。

(4)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5)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6)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7)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8)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9)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错综变化。

此外,还有清新、平淡、淡雅、华丽、明快、含蓄、蕴藉、委婉、含而不露、简笔勾勒、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等。

5.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①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②使深奥的、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易懂;③化平淡为生动、形象;④重要的审美作用,使人产生美感。

(2)排比:①能增加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②排比句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③在议论、说明文中,可以使观点阐发得更严密、更透彻.使条理更清楚;④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3)借代: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使语言形象生动;②词语错综变化,不重复死板,使语言新鲜活泼;③使语言含蓄有味;④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爱憎分明,从而感染读者。

(4)对偶:①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②借用特殊的形式把相对的两部分内容更凝练、更集中地表现出来,以突出事物的矛盾和有机联系;③在具体作品中,对偶句往往以整齐的句式与其他句式结合,使语言参差错落,生动活泼。

(5)夸张:①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者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②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③可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

(6)比拟(生动形象):①运用比拟,能托物言志;②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③增强讽刺幽默.增强文章的现力;④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⑤使叙述生动形象;⑥制造气氛,借以传情达意。

(7)设问(吸引读者):①引人注意,发人深思.,强调观点,加深印象;②承上启下,过渡衔接;③波澜起伏,避免呆滞;④提掣全篇,带动全文;⑤用于篇末,余音不绝。

(8)反问:①加强语气以利论辩;②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6.句段作用

(1)开头段的一般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呼应前文;③引出下文;④承上启下。

(2)结尾段的一般作用:①感情升华;②主题深化;③言有尽而意无穷。

7.人称运用的作用

(1)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合心理描写。

(2)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情感交流、进行抒情.还可以用于把事物拟人化。

(3)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议论。

8.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谊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读懂散文方法归类

一、理清文章思路

1.找出文章的线索

(1)明确线索的类型: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⑥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2)寻找线索的方法:①看本质,即掌握线索的概念,辨析出确实符合“线索”本质的特点者;②看标题,很多文童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则包含线索的因素;③看反复,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现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④看抒情议论句,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往往隐含着线索;⑤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记叙文不止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地、巧妙地运用多条线索。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

2.划分段落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

二、把握文章大意

(1)段意合并法:把每一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2)要景串联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把这些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读完一篇文章,我们可以考虑:作者要回答的是哪儿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5)内容借助法:借助文章的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

三、理解标题的内涵

(1)从标点与主题的关系人手: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标题即主题;有的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

(2)善于抓点题句: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分析标题的修辞:从理解标题的修辞方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4)分析标题字词:从理解标题的关健词的含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四、把握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1)外貌描写,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出来。

(2)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的性格,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3)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4)行动描写,即通过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5)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6)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神态)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7)从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人手分析人物形象。一

(8)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体察人物性格特点。

(9)从作者的评价人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把握散文中的事物形象

(1)抓住描写事物的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方面的语句,明了事物的外在特征。

(2)分析描写事物时所采用的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方法,把握事物的内在深愈。

六、归纳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情感

(1)从关键性词语(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心理描写、品质特征的词)入手。

(2)从文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入手。

(3)从人物描写等语句入手。

(4)从景物描写入手。

(5)从关键的标点符号(省略号、引号、问号等)入手。

高中教师工作总结:语文复习策略与重点


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运用近两年来,语言知识和文学常识题比例减小,测试的重点在阅读能力、语言表达和作文这三个方面。从考生个人语文知识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实际状况上看,除作文外,失分较多的是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表达。第二轮复习中,大家一定要注意对这几部分内容的复习。

现代文阅读着重考查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这三方面试题的正确回答都以对文章的准确理解为前提。过去的考生答不好题,主要不是文章读不懂,试题不会答,而在于没有处理好读文章与答题的关系。因此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找到依据不同类型文章的要素读懂读通文章的基本规律,进而形成运用文中语言材料组织答案的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筛选的能力,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平时所阅读材料的内容大多是新鲜的,能否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与学习效率有很大关系,因此,快速有效地阅读是语文学习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阅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阅读练习中考生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语言表达题,近两年主要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和选用、仿用、换用等能力,语言材料多来自现实生活甚至中学生的作文。这类试题多呈综合性,很少孤立考查某一个能力点;多呈开放性,答题需要一定程度的想象和联系能力。

作文复习主要不是听老师讲,而要靠自己写。在写中提高审题能力,提高运用来自生活中的材料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同时要关注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写作材料。

在第二轮的复习中,也应加强对必考的古代诗文阅读的复习。本部分复习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课本第一

吃透弄熟。各项知识构成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点线面结合,记忆、分析、比较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吃透弄熟课本知识的网络结构和深层含义。

抓好重点。考前要复习的内容面广量大,后期复习没有必要每点平均用力,学生要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衡量,抓住每一个考查范围中的重点知识。

2.效率至上

计划性强。考生对复习的内容要作全盘考虑和分解,针对各知识点制订短期计划。

方法灵活。如利用零碎时间复习文言虚词,因分散则容易掌握。

精选试题。概括说,就是“选、读、译”。“选”的关键是精。选好后不凭借任何辅助读物自己去读它,有读不懂的地方要善于“推导”和“借助”,就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译”的关键是准确。

总之,学习文言文,目的是能够读懂浅显的文言文,了解文章的背景、写作意图、作者的观点倾向以及布局谋篇的特点等。

2017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

1、含义:又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既是生产领域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次革命,它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原因:工厂手工业的生产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的需求

3、概况

(1)最先开始:英国标志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2)特点:从棉纺织业开始;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

(3)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改变工厂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4)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明: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轮船;英国人史蒂芬发明火车

4、英国工业革命完成:1840年前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后扩展到法、美等国

二、工业革命的影响

1、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2、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一、美国南北战争

1、原因:(1)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2)南部种植园经济和黑人奴隶;(3)南北矛盾的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为总统

3、经过:①内战初期,南方准备充分,林肯政府妥协,北方连败;②《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③北方反攻并取得胜利

4、意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

1、背景: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②农奴暴动频繁,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2、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购买

3、评价: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

三、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幕府统治危机,①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里,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掌握实权;②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③一部分中下级武士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统治。

2、倒幕运动: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

3、内容: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上,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③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4、影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强大后,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科技教育与文化

一、“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

1、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2、水稻特点:米粒细而长、亩产量很高。被外国媒体称为“东方魔稻”

二、“八六三计划”的制定

背景:1986年3月,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时做出决定,实施《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

内容: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能源、新材料七个前沿领域实施高科技与开发的革命。

意义:加快实现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国民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做准备。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概况: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

影响: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开始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作用:1、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

2、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时发展

三、教育

战略:科教兴国

任务:大量培养通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举措: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20世纪末,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

2、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①1977年底,停顿XX年之久的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得到恢复

②目前,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大幅增加

③我国设立学位制度,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四、文艺体育事业主要成就

1、文化艺术事业:

小说:20世纪50——60年代著名作品:《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时》《红岩》

文学奖: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五个一工程”:各省煤年度推出一本好书、一台好戏、一部优秀影片、一部优秀电视剧、一篇好文章。

2、体育运动事业:

新中国打破世界纪录第一人:陈镜开

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

23届奥运会:实现零的突破,获金牌15枚,名列金牌榜第四。

27届奥运会:获金牌28枚,名列金牌榜第三。

人类文明的开端

一、人类的形成

1、起源:三个阶段,猿人阶段,如南方古猿;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人类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2、人种产生:人种的形成是长时期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世界上主要有黄种人(蒙古利亚人种)。黑种人(尼格罗人种)和白种人(欧罗巴人种)三大人种。

3、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

(2)父系氏族社会: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婚姻由对偶婚过度到一夫一妻制。妻子从夫而居,辈分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

二、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1、四大文明古国: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和古巴比伦

(1)古埃及:前15世纪,埃及成为地跨亚非的大帝国;前6世纪,被波斯所灭。

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最早的一座金字塔在公元前27XX年就已存在了。最著名的是胡夫金字塔。

(2)古巴比伦:苏美尔人建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法典》:目的是维护奴隶主利益。

作用: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较全面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情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资料。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私有财产,保护商人高利贷者利益,说明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3)印度的种姓制度及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婆罗门(祭祀贵族)、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生产者)和首陀罗(社会最低层的劳苦大众)。

三、西方文明之源

1、发源地:古希腊。经济上以商品经济为主,政治上拥有议会体制。典型代表是雅典。

2、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繁荣:

(1)原因:伯利克里当政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表现: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文化昌盛,重视教育

3、罗马共和国的兴亡:(公元前8世纪)罗马城→(公元前5XX年)罗马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称霸地中海→(公元前27年、屋大维)罗马帝国→(公元395年)帝国分裂→(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一、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日本大化改新

(1)大和统一日本

(2)大化改新

背景:为克服危机,稳固政治

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公田班给公民;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作用:使日本迈进了封建文明的发展时代

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穆罕默德创造伊斯兰教:7世纪麦加

(2)阿拉伯统一过:622年,穆罕默德在买地那建立其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32年,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

二、中古欧洲社会

1、西欧主要封建国家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7XX年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和骑士等等级。

3、罗马教廷:经济上占据了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争;思想文化上控制人们的思想

4、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10世纪

意义:瓦解了西欧封建经济;城市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资产阶级的前身;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

5、奥斯曼人灭亡拜占庭帝国

古代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一、希波战争:

公元前492年到公元前449年,希腊胜利,马拉松战役。

二、亚历山大东征

征服了埃及、巴比伦、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三、马可凡蘩椿?/p>

意大利威尼斯商人,1275年来到中国元朝。《马克凡扌屑汀肥刮鞣饺烁嗟亓私舛剑俳硕鞣轿幕慕涣鳌?/p>

四、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

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创造的。公元12世纪,被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中考体育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