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阿米巴经营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 2023.03.02

阿米巴经营读书笔记1000字。

阿米巴经营读书笔记是栏目小编花时间整理的内容。一本好书犹如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作品这本书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收获。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以借写读书心得这个方法把所悟所感记录下来。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米巴经营读书笔记(篇1)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一直认为《阿米巴经营》是一本讲柔性组织变革的书,一本讲大公司如何进行精细化运作的书,但是读完这本书后,事实远非我想的那样简单。

阿米巴经营的确是一种通过小集体的独立核算实现全员参与经营、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和智慧的经营管理系统。但不仅仅只是如此,如果光有这种方法,仍然无法真正实现阿米巴经营。

其实在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这种划分组织的方法真的得可靠吗?组织间的冲突如何解决?所有的人都能做到书中说的那样一心一意地为公司的目标而奋斗吗?

但读第二遍的时候,我开始渐渐发现自己忽略了阿米巴经营中的一个核心——它的哲学基础:“作为人,何谓正确?虽然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始就强调了阿米巴经营的哲学基础的重要性。

因为这种哲学基础是调整阿米巴经营中遇到各种问题的最高指导原则,因为企业的发展,最终是靠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往往都是由于人引起的,最终问题的解决也是靠人。而解决人的问题,关键在人心。稻盛和夫本人也认为“率领一个集团,归根到底,只能依靠人心。”

稻盛和夫在京瓷公司的发展过程中,确立了“阿米巴经营”的经营手法,基础就是坚实的经营哲学和精致的分部分核算管理。他从创建京瓷公司开始,就感觉到,为了企业长期的发展,需要确立正确的“经营哲学”,并让全体员工共有这种哲学。

因此阿米巴经营是以经营哲学为基础,是与公司运行的所有制度都密切相关的、综合性的经营管理体系。阿米巴经营的目的有以下三项:

第一个目的:确立与市场直接挂钩的分部分核算制度。

第二个目的:培养具有经营者意识的人才。

第三个目的:实现全员参与的经营。

而这些目的的最终指向是让每一位员工都是主角,实现市场动态的及时反映,让每一个员工都清楚公司的经营状态,通过经营理念共有、信息共有,提高员工的经营者意识,让员工在工作中感觉到工作的价值,体验成就感。

那么如何实现上述目的?就是通过创建阿米巴组织,将企业划分为小集体,明确其职能,以便迅速应对市场的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经营的哲学和单位时间的核算制度来实现。

阿米巴组织的创建

组织是企业经营的基础,而创建组织是企业经营的根本。组织也并非分得越小越好,创建阿米巴需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切分的阿米巴为了能够独立核算,必须有明确的收入,并且能够计算清楚获得这种收入所花费的支出。

第二个条件:作为最小组织单位的阿米巴,它必须是能够独立完成一项业务单位的。

第三个条件:组织分割必须有利于贯彻执行整个公司的目标和方针。

满足三个条件,就可以让一个阿米巴独立运营。那么将组织划分,一旦确定了阿米巴之后,是不是就算万事大吉了呢?

当然不是,阿米巴经营的特长就是面对经济状况、市场行情、技术动向、竞争对手等环境要素的急剧变化,柔性地灵活地改变阿米巴组织,迅速做出应对,作为经营者和各级领导要时刻注意检查组织是否与环境相匹配,并做出相应调整。

单位时间的核算制度

在阿米巴经营中,应该如何管理收支核算呢?主要是采用现场可以活用的管理会计手法——单位时间的核算制度。而单位时间核算制度的基础就是“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这一原理。

这一原理看似简单,的确是提高利润的重要手段。一般人会认为销售增加,费用也会相应增加。但事实未必如此,只要开动脑筋想尽办法钻研创新,就可以不增加经费,甚至可能更少。

那么如何实现呢?

那就需要全体员工来实践,让全体员工了解如何增加销售?如何减少经费?为此就需要有简单的、通俗易懂的核算管理方法。而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恐怕只有专业的、具有会计知识的人,才能看懂。

而单位时间核算制度,通过计算“单位时间”来进行会计计算,各个阿米巴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每个小时做出的实践附加值,并把这种认识反映到经营活动中去。这种核算制度管理的着眼点不是放在阿米巴长无法控制的劳务费上,而是放在提升生产效率的时间上。

并且每个阿米巴小单位以每天为单位管理收支核算,有利于快速做出经营判断。这种强化时间意识,通过不断创新来提高工作效率,能够最大化激活企业的活力,让企业具有非同一般的竞争力。

经营的哲学

由于阿米巴经营采用内部竞争的机制,经营领导人要对照社会常识,公平地设定阿米巴之间的卖价。但即使如此,各阿米巴之间有时候因为利害对立而发生争吵。所谓的阿米巴经营,就是要以哲学为基础,正确解决部门间利害对立的问题,从而同时追求个体和整体的利益。

也就是说,阿米巴经营只有以哲学为基础,才能克服部门间的利害对立,正常地发挥它的功能。领导者这时需要成为公正的裁判避免采取以“自我为中心”的行动,努力掌握用于律己的、高层次的哲学,绝不能懈怠。

同时作为领导人的经营者需要具备严格自律的伦理观,这些所谓的伦理观,并不是高深的哲学,而是“不撒谎、不骗人,要正直”等教育小学生的最朴实的伦理。在面对判断决策时,多问一下“作为人,何谓正确?”。

软银集团的孙正义曾说,如果没有稻盛“敬天爱人”的哲学思想,没有稻盛的阿米巴经营,就不会有软银的今天。

阿米巴经营的精髓也绝不仅限于此,看似很简单,实行起来却并不简单,阿米巴经营的哲学需要实践才知其精妙。此文只是抛砖引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深挖、研究、实践。

阿米巴经营读书笔记(篇2)

这一个多月来,结合公司要求,每个部门根据自身情况,组织安排学习阿米巴经营这本书,我们车间也是如此,当拜读完这本书,我受益良多,稻盛和夫先生讲述了他自创的经营模式:阿米巴经营是一种充分调动全体成员积极主动性、全员共同参与的经营体制,它把公司分成一个个强健的独立组成单位,通过每个单位自行制定工作计划并依靠全员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从而进行独立核算,这样把企业每一个组成单元都打造成具有良好盈利能力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在所有单元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协作机制以解决冲突、形成互补,进而形成公司整体的强大竞争力,并且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经营意识的管理者,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储配力量。可以说,是一种非常优秀、非常精干的组织形式。

当我想到这些,我似乎看到了我们公司自身,虽然有些不足之处,但也不失有阿米巴经营理念,我们也是有一个个阿米巴组成的体制,虽然每个部门没有明确的进行独立核算运行,但也有明确的经济考核制度及指标,现在各部门也都在进行节能挖潜,这也这是如阿米巴经营中所说的:经费最小化;不足之处,就是现在员工的智慧和努力还没有开发到最大程度,以及员工没有真正以主人公的身份为公司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我们作领导的没有做好的地方,不过我们正在尽心尽力,开拓创新,集思广益,想方设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让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其共同参与经营,从而与公司共进退,这样一是可以提高工作能效,二是节能降耗。

就拿我们质检部门来说:现在人员紧缺,并且工作量不断增加,这样安排工作非常吃力,但在王主任的统筹领导下,我们另辟蹊径,开拓创新,制订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并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员工开动脑筋,发挥其聪明才智,从而大大提高了员工工作效率及积极性,不仅确保了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为生产和商贸部做好服务,并做好公司的眼睛,监督和协助好各项试验项目,为公司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离我们的目标还很远,加上要上的项目及试验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要再接再厉,想方设法努力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检测队伍,以及努力探索研究新的检测工艺,逐步完善各项检测工艺,做到数据可靠准确,才能够满足公司迅速发展的要求。

我们也一定会把阿米巴经营理念深入地融入我们质检部门的管理当中,充分发挥其作用,身为领导的我们必将会身体力行,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及协作能力,以公司的利益为上,摒弃个人利益,公平、公正、公开的经营管理,让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打造一个强有力的阿米巴。

阿米巴经营读书笔记(篇3)

日本产品质量之优,销售竟争之强,市场占有率之广我早为心知,但以前没有细想,也没细究。今读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才明了日本岛国之所以能在经济上走到现有的高度,一是日本人的团队意识强,二是目标与计划明确,三是精诚协作,四是时时成本把控,五是力保产品完美,六是全体员工因努力工作而感受到人生意义和成就感。

阿米巴经营其实质就是为达到上述六是所设定的经营细分的体制。经营细分也就是将企业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都站在企业经营、竞争和发展的角度来自发做好现在手中事,思考好明天的事,计划好明年的事。经营产生压力,压力产生动力,动力成就发展

说起来简单,正如稻盛和夫所言:成就阿米巴经营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哲学共有。稻盛哲学__以心为本的经营是指各个阿米巴之间,每一个阿米巴内部的每一位成员,在为自己和自己的阿米巴的业绩考虑时,如果缺乏为别人、为别的阿米巴以及为企业整体着想的利他之心,阿米巴经营将难以推行。所以稻盛和夫把哲学融入经营管理中,理解所行之目的,才能寻根溯源,最终修成正果

稻盛和夫从创业、经营到做大做强企业的发展历程中体会到企业经营与管理之精髓。在书中归纳为五个章节:每一位员工都是主角;经营不能没有哲学;阿米巴组织架构;现场是核算的主角;打造激情四射的集体。章节讲述实际,理清易懂,不同层次员工读罢此书都会有所启发,有所触动。只要是还有心存责任,那就会懂得阿米巴经营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就会结合自身,反省自己,主动施压,乐于更正,协同向前

阿米巴经营读书笔记(篇4)

自去年公司引进了稻盛和夫先生的《阿米巴经营》,我也有幸地参与了其中的学习,稻盛和夫先生简单,直观,精辟的语言,让我受益良多,这是一本看似简单实际却博大精深的书,书中的很多精华要在实际操作中来真正领悟,下头谈一下我的读书心得。

一向以来,稻盛和夫先生都以“敬天爱人”的理念构建了一个生生不息的空间,以及成就员工,解放员工的途径,我想世界上任何一个成功的组织,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职责与使命,稻盛和夫先生将“敬天爱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发挥了极致,不仅仅仅在事业上,更在于心灵上。

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更在于我们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每个人的素质毕竟是不一样的,不可能搞一刀切。目标的数字我们能够学习,但信念上的影响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一个好的企业必定有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领导才能够带领企业走出一条辉煌之路。其实下头的员工不是在看你怎样说,而是在看你怎样做,说与做到达一致才能让员工信服。作为班组长的我们更应当做好带头作用,才能最大的调动员工的进取性,才能真正学习到阿米巴的精髓,带领自我的团队到达预期的目标。

“阿米巴经营”是一种全员参与型的经营体制,每位员工要充分掌握自我所属阿米巴组织目标,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到达目标而不懈努力,在当中实现自我价值,既提高了员工的成本意识和经营头脑,又提高了员工的职业伦理和个人素质。

为做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作为俏尔人,我们一齐努力,加油!

阿米巴经营读书笔记(篇5)

颠覆认知的内容如下:

1、传统的会计核算聚焦于产品和项目的资源投入,而阿米巴聚焦于人力资源[人是企业所需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单位时间附加值贡献度解决了衡量人力资源贡献度的衡量问题。

2、传统的盈亏平衡点是基于公司/产品/项目的收入与成本临界点来计算,而阿米巴基于单位时间附加值的盈亏平衡点是基于人力成本的投入与附加值的临界点来计算,一定程度拓展了从人力资源角度计算盈亏平衡点的方法。

3、阿米巴的经营哲学强调共享与共赢,而业界主要强调共赢很少强调共享,另外为了解决共享存在的问题,阿米巴绩考核结果的应用可能颠覆主流的绩效结果运用[用于分配奖金],阿米巴主要用于惩罚业绩不达标者和为了业绩突出者提供更大的阿米巴平台[当然也用于发现人才、解决内部资源争夺的冲突和精神奖励]

4、阿米巴的组织划[预算型组织、成本型组织、利润型组织和资本型组织]和阿米巴内部交易系统的设计从工具和手段角度可能是阿米巴落地的难点,同时阿米巴组织的动态和极度细分的目标给基于业务的会计核算带来挑战,他要求财务核算能够从自由组合的模式非结构化的多维度生成经营报表。

5.阿米巴人人都是经营者的人才开发理念还是值得学习,同时人人都是经营者的理念 淘汰制的绩效考核注定阿米巴体系只能容忍奋斗者。

6、强调员工第一位,客户第二位,社区第三位,股东第四位的经营理念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现实中往往是股东第一,客户第二、员工第三、社区第四,但是随着中人口红利消失,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员工可能变为合伙人的组织将会呈现。

7、虽然阿米巴的实施很有挑战,但个人认为可以选择性在一个部门或者项目尝试性的实施,因为组织细分是趋势,其能保持对技术、市场、趋势的敏感度,同时也是发现人才,提高全员经营能力的重要方法,而共享共赢可能会成为公司治理的有效机制。

阿米巴经营读书笔记(篇6)

本次要开启分享的读书笔记是由稻盛和夫先生自己所著的《阿米巴经营》,这本书深刻的总结了阿米巴经营理念在京瓷公司的实践经验。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找找看精益管理和阿米巴经营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了避免长篇幅导致大家阅读的不适感,这次读书笔记会按照每个子章节的子标题作为读书单元,预计整个书完成需要70篇读书笔记,如果遇到较短的章节,会合并一篇完成。发布频率将会尽量做到每天一篇读书笔记。

以下是本书目录:

第一章每一位员工都是主角,与七名同志一起开创的企业。稻盛和夫一毕业就加入了京都松风工业公司,在研发部门从事新领域的新型精密陶瓷材料,并且在新材料的商品化方面获得了成功。但是由于与研发部长在新产品研发意见上的冲突,最终决定离开。离开之后便在朋友的帮助下,与一起从松风工业辞职的七位同事一起创办了京都陶瓷公司(即现在的京瓷)。

京瓷创办之初,没有资金,没有经验,也没有非常了不起的技术和设备。唯一支撑这家企业运转的只有大家相互的信赖。公司的启动资金是得到了西枝一江先生的支持,让稻盛和夫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成为了京瓷的“老板”。

正是基于这种以信赖为前提的关怀,最终成就了京瓷的经营基础——互相信赖。这也是整个京瓷在经营理念中一直坚持的最重要的东西,以“人心”为基础。人心可以是动摇变化的,但是如果有了信任之后人心就成为了最坚固、最可靠的保证,所以经营企业最根本的就是要依靠人心。

而阿米巴经营理念也正是诞生在这种以人心为基础的文化之上。就如同人体一样,几十万亿个细胞在统一的意志下互相配合能完成各种宏伟的目标,与之相同的是公司内部的几千个阿米巴之间,也一样必须齐心协力,才能使公司成为有力的整体。

如果阿米巴之间没有信任,不能够互相尊重和帮助,就无法发挥公司整体的力量。所以,公司内的所有人,不论是领导人还是阿米巴的成员们,都需要用“信赖”这样的纽带连接起来,这是阿米巴经营成功的前提。

总结:阿米巴经营成功的基础“信任”。

阿米巴经营读书笔记(篇7)

学习了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一书后,我了解到,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以神话般的传奇,在40年中创立了京瓷公司和第二电电两家世界500强企业,阿米巴式管理解决了很多企业共同存在的问题。

阿米巴经营的精髓就是“销售额最大化、经费最小化”,这一原则是单位时光核算制的基础,经营的根本就是在向客户供给产品和服务时,必须防止浪费、削减开支。该观点与中国兵器北化集团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推行的“三化”工作具有共通之处,都是经过全员参与,关注细节,开源节流的方式实现企业经营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阿米巴经营的核心方法是把企业划分为一个个独立核算、自我经营的成本、利润核算单元,运用单位时光核算的管理会计模式,便于贯彻公司的经营目标,指明发展方向,使各“阿米巴”及时了解市场变化,调节经营管理策略,培养员工的经营竞争意识,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提高营业收入,减少支出和浪费,从而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创造较高的收益。作为公司员工,我从这一经营方式中领悟到的是,作为个体的员工是企业这个团体的小“阿米巴”,员工个人创造的价值与企业的最大化收益密切相关,这需要我们经过学习,不断提高个人技术水平与素养,进而提升个体这个小阿米巴的价值创造本事。

阿米巴经营的核算思路类似家庭收支,让员工更容易理解,采用的收付方式是用总收入扣除花销得出利润,再除以总的劳动时光,作为衡量核算的指标,让员工更加直观地了解自我每小时创造的附加价值,从而反映经营状况,准确评判员工为企业做出的贡献。企业以直观的方式将经营盈亏呈现给员工,使员工更方便、更善于衡量出自我工作的效率及优缺点,了解自我的工作付出是否真正实现了对应的价值,发现问题点,持续改善。工作中有人创造出高额的收益,有人碌碌无为,有的人消耗了时光、物质,却让企业蒙亏。企业发展需要的是能够看得见的收益,作为员工经过直观评估,自我定位,优者能够更优,有差距者能够及时改善,每一位员工的提升都有益于企业的发展。应对20xx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我们必须不懈努力,树立危机意识,成本意识和市场先行的观念,携手共进,共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前景。

《阿米巴经营》一书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优秀员工和普通员工的不一样之处就在于树立主人翁意识,不满于现状,寻求更有效、更切实的,能够为公司创造价值工作方法,以及在自我从事的岗位上,发挥最大作用,为公司贡献力量的精神境界和行动力。

阿米巴经营读书笔记(篇8)

阿米巴经营管理理念是指把企业细分成为多个小的“集体”,这些小的“集体”就像阿米巴的细胞一样,自由拆分组合成新的“阿米巴”。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通过对每个阿米巴部门的经营情况进行管控,并赋予一定的职责和运营发展权限,最后通过各个部分经营提升的成果汇聚成整体公司的发展。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在这样的理念基础下孕育而生的先进管理模式。

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采纳科学合理成本控制方法,将各个生产厂和部门的费用分类划分,减少不必要的部门费用开支。通过将生产巴和费用巴分类,明确每一个部门的明细报表,合理分配核算任务,之后汇总并完成全体的宣导;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可以具体到巴的单项费用进行改进性分析,通过核算和改进分析完成巴整体的费用控制。核算任务的划分,是对权力和责任的明晰,在权责一致原则下,不仅旨在对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更在于可以通过对某一巴的某项技术进行改造,便可以提升整个巴的费用管控,更好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例如将各个部门和生产厂办公物品的领用统一归在办公室的办公费用中进行管控,按照总额控制、限额领用原则,有效避免浪费;又例如办公室承担公务用车的维修费,则单独列出维修费用进行阿米巴分析,提出“去性价比高的4S店维修”的改进意见,减少了相应支出。

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可以让企业员工学习新型成本控制理念,有效提升员工经营管理水平,结合自身的企业文化特点,营造团结协作工作氛围。同时阿米巴模式在成本管理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推进经营的透明化,帮助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团结协作,增强彼此之前的信任感,为经营发展目标共同前进。

但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还存在经营型人才培养困难、信息化系统不匹配、内部审计需要加强等问题亟须解决。面对这些优点和缺点,阿米巴这一新型财务核算方式引入到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要取长补短、与时俱进,在持续推进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水平提升过程中,归口部门更要积极搜集“阿米巴”在落地中盐常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寻找具有中盐常化特色的工作方式进行调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我们企业向前发展的持久动力。

阿米巴经营读书笔记(篇9)

原来,稻盛和夫“阿米巴经营”的灵感来源竟然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孙悟空在遭受围困时,总是拔毛一吹,就变出自己的“分身”——许多小孙悟空。那么,企业经营者能否培育与自己理念一致的“分身”——许多小经营者呢?这就是“阿米巴经营”的起源。

“阿米巴经营”不仅考核每个“阿米巴”的领导人,而且考核到每个“阿米巴”人员每小时产生的附加价值。这样就可以真正落实“全员经营”的方针,发挥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在的创造力。

实施“阿米巴经营”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是企业经营者的人格魅力。经营者必须具备“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明确信念。领导人的公平无私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最大动力,也是实施“阿米巴经营”的首要前提条件。

第二个前提条件是所谓“哲学共有”。稻盛哲学里有“以心为本的经营”、“伙伴式经营”、“玻璃般透明的经营”以及“动机至善、私心了无”等内容。各个“阿米巴”之间,每一个“阿米巴”内部的每一位成员,在为自己和自己的“阿米巴”的业绩考虑时,如果缺乏为别人、为别的“阿米巴”以及为企业整体着想的“利他之心”,“阿米巴经营”将难以推行。换句话说,在实施“阿米巴经营”的管理手法时,需要协调利己和利他、协调部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辩证法,需要“做人何谓正确”这种高层次的哲学。

阿米巴经营读书笔记(篇10)

近来公司掀起了一股学习“阿米巴”的热流,而我也很荣幸能参与其中。学习了稻盛和夫老先生的《阿米巴经营》,这本书是【理念+算盘】自主经营的书,对于资历尚浅的我来说,拜读此书真的使我受益良多、感慨匪浅。

学习和了解过《阿米巴经营》的人应该都知道阿米巴经营以经营哲学为基础。“以阿米巴的领导为核心,自行制定计划,并依靠全体成员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通过彻底的经营权下放,让每位员工都能成为主角儿,主动参与经营。”虽然中国的企业家的好学精神和聪明才智不言而喻,但面对能够化全员被动为主动,彻底解决企业经营根本问题,却是不知所措。所以纷纷引进阿米巴经营,因此作为中国企业中的一员才能有幸学习到阿米巴经营。众所周知日本与中国的'文化和经济有着巨大的不同,虽然我们都在学习阿米巴经营,但是想完全引进阿米巴经营却有着很大难处。想要阿米巴融入我们的工作当中,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现状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每一位员工都积极的参与进来,自己做自己的主角儿。以公司的荣为荣,以公司的忧为忧。不断提高思想和精神。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在阿米巴经营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己的经营模式,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经营道路。

我知道通过看书学习,是无法真正领悟稻盛经营哲学真谛的。要想学习稻盛哲学,除了让自己站在稻盛和夫的角度来体悟,走入稻盛的心灵外,更应该结合自己的经营实践,在做每一个决策的时候都扪心自问,是否偏离了“做人何谓正确”的本真。往后我会继续学习阿米巴经营,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其实工作,并不是我们用来吃饭的家伙,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磨练心智又是惊喜的一个神奇的地方,如此看来,好好工作,何乐不为呢?

dg15.com更多工作总结范文扩展阅读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


当不同的人看完作者的作品,他们都会有不同的心得体会。 读后感是评价文章的好方法,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支持和素材,栏目小编从您的要求出发提供了这份有价值的“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请现在就把此页收藏起来方便下次访问!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篇1)

本文表达了鲁迅对保姆母亲的怀念之情。它描述了作者与她的童年经历。鲁迅对龙母的称呼**于她的外貌。长母亲又黄又矮。

鲁迅也有憎恨长妈妈的时候。因为得知了心爱的隐鼠被长妈妈所害。再是一些不好的习惯,例如:

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要摆“大”字。另外,是一些令小鲁迅“听不耐烦”的老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刻画了长妈妈的善良、朴实而又迷信。

而鲁迅也是喜欢长妈妈的,对她寻购并曾送自己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充满了尊重和感激。

从这篇文章中,我知道我们应该关心和关心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

阿长和山海经读后感(二)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劳动妇女的真挚思念。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

本文中,作者对长妈妈不做外形描写,而是集中写她的某些特点,从而凸显她的神态和精神。鲁迅通过一些细枝入微的描写,反映了他母亲的无知、落后、苍老而善良的心灵。就在她教给小主人的许多道理和不许这样或那样的管教中都微妙的表现出她对“我”的钟爱,在这艺术手法上,有点类似以藏为露的含蓄。

其实,在家里,只有她真正关心“我”,了解“我”,这一心意就在购买《山海经》的情节中猛然外露了。

这篇文章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思念与不舍之情。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这篇文章的作者蕴含着爱与同情,让我们回到单纯的时代,去关爱身边的一个人。

阿长和山海经读后感(三)

看完这篇文章,我很失望地知道阿长长什么样。在我的印象中,阿长的名字应该是一个非常温顺瘦削的形象,但那只是一个又胖又矮,唠叨不休的老母亲。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形象让我觉得这篇文章是真的。

长妈妈有些***是招人烦:唠唠叨叨,“大”字形睡姿,种种古怪礼节……全文并没有介绍阿长怎么怎么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真真实实活在现实的阿长。慢慢地,她开始让我又恨又爱。

她相信许下愿望,相信梦想,用一颗纯洁的心生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

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她买《山海经》那段了,作者没有写这样一个不识字的人是怎么买这本识字的人都很难买到的书的,谁又知道她走了多少路,问了多少人,去了多少店如果写了,恐怕就不能达到这种效果了吧。她竟然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她是怎样向别人打听这本书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答案,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长妈妈。这位长母亲有很多缺点,像个孩子,但没关系,因为她有一颗至死不渝的心。

阿长与《山海经》之间到底有多少故事,那是个不能说的秘密,因为“山海经”不存在于阿长的世界,那显得太过复杂,阿长的世界中,只有她与“三哼经”的回忆。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篇2)

这是—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xx-xx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读完此篇文章,不难发现,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而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一个人。

在鲁迅写的《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个响亮的人,她有可敬可爱之处,反之,也有可恶可恨之处。在这里,阿长,我要对你说:

阿长,你的缺点太多。你不应该切切察察指手划脚的,搬弄是非是不对的。人不应该太过控制你的少爷,你是个佣人,更不应该打小报告。不可以在床上摆大字,把小主人弄到一边去。还是那句话,你是佣人,不应该睡得那么死,你的主人还要对你发令呢。你不该信,用那些古怪的仪式让小主人不耐烦,也不应该自吹自擂,你没有让别人不能开炮的功能,更不能故意去吓唬小主人。

阿长,你的优点也很多。你长得很矮,名字里又没有“长”字,别人叫你阿长,你却接受了这个莫名其妙的名字,这代表你在相当大的心胸。别人都不在意小主人的渴望,只有你注意了;小主人把他的渴望告诉了好多人,就没告诉你。

你问得含糊不清,就这样,还准确地买到了山海经,可以知道,你所历经的困难。在小主人没给你任务,你用自己的血汗钱,买回了那本书,证明你有着崇高品质。

阿长,愿苍天有眼,保佑你的灵魂吧。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篇3)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之一,被誉为中国神话宝库,许多古代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地理、考古资料都记载在这部经典中。而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著名作家阿长对《山海经》的读后感。

阿长先生是中国知名作家,他曾经多次阅读《山海经》,并且在读后感中,谈到了山海经对他个人成长的影响。

首先,阿长先生从《山海经》中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神话中所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这些神话中抽象的符号和意象,都给他提供了很有启发性的思考方式。例如,《山海经》中描述了一个巨大的神兽“黑目鱼”,它的双眼像黑色的太阳一样,它的腹部可以分开伸展,似乎是一只巨大的水母。这样的神兽在《山海经》中并不罕见,而这样的神兽形象,似乎是一种抽象的形式,给人的启示是,用想象力和审美来看待世界,可以让世界更加多彩丰富。

其次,阿长先生在阅读《山海经》时发现,其中记载的众多奇异景象和人物形象,除了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生命的感悟和解释。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神兽,这些神兽与自然生态有很大的联系,比如有供养于神明的熊罴、青鳞、巨犀,这些神兽常常在文化中被解读为因它们与自然之间的某种联系,故而被人类视为神灵。

最后,阿长先生在读后感中还谈到了《山海经》对他写作的影响。他认为,《山海经》的神话故事虽然它们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被当做文学创作的素材,但是其中的故事情节、意象和象征意义,都可以被作为文学的灵感来源。例如,《山海经》中记载的“飞升仙人”的故事,它虽然不是一个完整的小说故事,但是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周围的人物形象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都成为了阿长先生创作的灵感来源。

以上是阿长先生的读后感,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山海经》中的瑰丽和神秘,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神话的特殊魅力。而阿长先生对于《山海经》的阅读和思考,也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和视角,让我们更深入地领略神话带给我们的文化积淀和精神追求。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篇4)

阿长,是作者小时候的保姆,作者平时叫她阿妈,但阿长却经常切切擦擦,指手画脚,当作者知道是他害死了他心爱的隐鼠后{一只老鼠}便有些厌恶他了,自从这件事之后,小作者便改口喊她阿长了。之后,由于阿长经常讲故事给作者听,让故事中的奇妙经常陪伴小作者,年少的作者甚至在阿长的絮叨中感受到了她的某种神力。时间久了,作者也渐渐不讨厌阿长了。

有一次,作者去远房叔叔家做客,无意间,看到一本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只可惜书不小心被弄丢了。大概是他对那本山海经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都来问“山哼经”是怎么一回事。

大字不识的阿长休假过后,居然就递给了作者一包书,高兴的说:

“哥儿,有画的山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让作者从此对他产生了无比的感激之情。

以后,虽然作者也买了许多书,也包括其他版本的山海经,但没有一本能够代替他小时候看的那本山海经。

看似简单的买书一事,其实里面包含着阿长对作者的无比关爱,没有人叫阿长去买《山海经》,阿长掏的是自己口袋里的血汗钱去买的。

目不识丁,口中说着“山哼经”的阿长又是怎样费尽周折买到《山海经》的?

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你在怀里永安他的灵魂。”

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与祝福,让我也不由自主的跟作者产生共鸣,仿佛我也看到了爱讲故事,睡觉摆着大字的长妈妈……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篇5)

随着岁月的流淌,许多在悄悄改变,但长妈妈对鲁迅先生真挚的爱是不会改变的。

我想,也许鲁迅对长妈妈比对自己的母亲更为亲近。长妈妈对于鲁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虽然她只是一位小小的保姆,但给鲁迅的.关爱至深。长妈妈把自己知道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告诉鲁迅,对待鲁迅她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把她的母爱给了鲁迅。

她仅是一位保姆,赚来的钱都经过了她滴滴汗水的浸透,分分秒秒的付出,但她可以为了鲁迅花去自己辛苦赚来的钱,只为给她买上一本他心爱的书,看着他激动地大笑。她可以放弃她休息的时间,给鲁迅讲故事,讲道理。

她对鲁迅的爱不是用语言表达,而是用行动诠释一种“非母亲却胜于母亲”的爱,在她心中,她身边那个调皮的孩子不是别人,是自己的儿子,而她也在扮演母亲的角色。

有一种爱叫关怀,有一种情叫付出,有一种缘分叫遇见,化成了阿长与鲁迅的永远的母子情义。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篇6)

作者在文中先写阿长的名字,然后才把生活中的点滴铺陈开来。阿长啰嗦的管教,阿长可怕的大字型睡姿,阿长麻烦的礼节,阿长关于长毛的恐怖故事,阿长制造的隐鼠事件及阿长送的《山海经》…作者这一片一段的记忆将阿长的形象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也让读者在其叙述中感受到这个粗枝大叶的女人对小鲁迅细腻的爱。

长妈妈有些习惯招人烦:唠唠叨叨,“大”字形睡姿,种种古怪礼节……全文并没有介绍阿长怎么怎么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真真实实活在现实的阿长。慢慢地,她开始让我又恨又爱。她相信许愿,相信梦想,带着一颗纯真的心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生活。

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她买《山海经》那段了,作者没有写这样一个不识字的人是怎么买这本书的——识字的人都很难买到的书的,谁又知道她走了多少路,问了多少人,去了多少店?她竟然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她是怎样向别人打听这本书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答案,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长妈妈。这个长妈妈有很多缺点,像个小孩子,但这都无关紧要,因为她有一颗到死都善良的心。

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种像“阿长”这样的人,她把自己知道的规矩像教给自己的孩子一样,毫无保留的教给了鲁迅,当鲁迅憎恨她时,她却毫不在意,照样对鲁迅好,甚至在得知鲁迅想要《山海经》时,不惜牺牲过节时间,跑了半个城市给鲁迅买了这部书。这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人,却是一个善良、可爱的人,她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她的善良、朴实、可爱却让人印象深刻,让人不能忘记。

“阿长”的美好品德让我想到很多人,如:老师把知识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军人把自己的生命用在了保卫祖国,工人一生都在为祖国的建设努力……,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他们的工作并不起眼,没有明星的耀眼光芒,但他们的贡献却是极大的,是不可取代了。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篇7)

阿长,一个并不华丽却温暖的名字,我不知道她拥有什么,哦,还有那颗纯朴,善良的心。

这篇__讲的是鲁迅对儿时保姆“阿长”的回忆,她不仅不识字,还有些迷信愚昧,连真实的姓名都不为人知,然而,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阿长”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变得不普通,不平凡了,甚至拥有伟大的神力了!

读了这篇__,知道了阿长长什么样子后,我有些失望,在我印象里,阿长这个名字,应该是一个温柔,纤瘦的.形象,可是,却偏偏是一个又矮又胖,唠唠叨叨的老妈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形象,才让我感受到这篇__是真实的。

长妈妈有些习惯很招人烦:唠唠叨叨,“大”字形睡姿,种种封建古怪礼节……__并没有介绍阿长怎么怎么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活在生活中的阿长,慢慢地,我对她有了好感,她相信许愿,相信梦想,带着一颗纯真的心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生活。

总之,这个“阿长”虽然有很多缺点,像个小孩子,但这都无关紧要,因为她有一颗到死都善良的心,那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巴金春读书笔记模板


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充分投入时间和心血,特别编辑了巴金春读书笔记一文,作者的出色作品让读者们深受触动。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有许多感悟反思,因此强烈建议您撰写一篇读后感,也请不要忘记收藏本页,以便日后再次阅读。

巴金春读书笔记 篇1

和觉新相比,觉慧是那么的幸运。他没有作为长子长孙的压力,他相对拥有更多的自由,他不需要去和其他各房的人周旋,他不需要因为弟弟的错失而被爷爷教训。他即使与这个家庭的正面冲突,却依旧有一个大哥为他做缓冲区。

虽然于一个生活家庭,可是身份的不一样,造就了觉慧和觉新俨然完全不一样的个性。觉新是一个作揖主义者,觉慧则心里藏着一个叛徒鬼。觉新是一味懦弱的忍让,而觉慧有一股子的热情和梦想。

他汲取着《新青年》等杂志里面的知识,他看到兴奋的时候,能放肆快意地读出来: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我把幸福争过来!

觉慧是那么充满活力,与整个暮气沉沉的家族那么格格不入。他理解了五四的新思想,他看透这个家族吃人的本质,他想要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他有一个美丽的梦想,可是他不明白该怎样实现,他还太幼稚了:

他和一群学生在督军府门口站了大半夜想为受伤学生讨个说法,最终在赵科长软硬兼施之下妥协。“这不是因为大家相信那个科长的话,只是因为大家明白纵然在那里站一夜也不会有一点好处。况且天气是这样冷,又在下雨,谁都不愿意站在那里空等,白白地耗费精力。大家都在想:‘回去,明天再想对付的办法。’”一夜的苦等什么也没得到,年轻人的锐气被一点点困难慢慢消磨之后很轻易地向现实低头了。

他不知怎样帮忙可怜的小孩,只是给了他一些钱。寂静中好像有人在他的耳边大声说:“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能够把社会的面目改变吗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能够使那个孩子一生免掉冻饿吗……你,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他不明白怎样辩驳,颓然倒在床上,接连地自语道:“我吃醉了,吃醉了。”

他恨这个家庭,可是他报复的方式却有点可笑了。他又找出旧的《新青年》、《新潮》一类的杂志来读。他读到《对于旧家庭的感想》一篇文章,心里十分痛快,好像他已经报了仇了。当他看到这个家庭的死气和沉闷时,他愤愤地说:“等着罢,总有一天……”究竟总有一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他自我也不大明白。

觉慧凭着一个单纯的信仰,踏着大步向一个简单的目标走去:我要做我自我的主人!不得不说,觉慧的一些行为有着青春期少年的叛逆感你不让我做我偏做。之后,觉慧像是找到了自我精神的寄托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齐办报纸,他很投入地去做。

可是,鸣凤的死,是觉慧永远抹不去的痛,也使他第一次这么深切的感受到旧家庭的黑暗。那个可爱的小姑娘,在她最完美的时节,躺在了那冰冷的水中。

提及鸣凤,我会恨觉慧。他给了鸣凤一个这么美丽的梦,可是当考验来到的时候,他竟然如此犹豫不决,如此畏畏缩缩。如果当时他能勇敢一点,那么这个年轻的生命可能会延续下来。这次的事情使觉慧想逃出家的思想开始萌芽。

加之梅的死,珏的死,让觉慧觉得在留在这个地方,他只能成为一个牺牲品。“以前我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以前我还没有胆量,并且以前我们家里还有几个我所爱的人!此刻就只剩下敌人了。”

可是此时的觉慧依旧不够成熟,他甚至没有研究旅费,并相信有朋友在,他的一切问题都会没问题的。“钱!钱不成问题,家里不给我钱,我会向别人借。我必须要走。我有好多朋友,他们会帮忙我!”

“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这九个字在那种环境里却意外地收到了效果,它们帮忙觉慧得到了他所不曾得着的东西解放(其实这只是初步的解放)。觉慧也正是靠了这九个字才能够逃出那个在崩溃中的旧家庭,去找寻自我的新天地。

带着令人钦佩的勇气,觉慧走了。他眼前是连接不断的绿水,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流去,它会把他载到一个未知的大城市去。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那过去的十八年的生活被他狠狠抛在了脑后。

巴金说:“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期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可是气来了。”

巴金春读书笔记 篇2

我并非是个热爱看书的人,最先接触巴金先生的文章也只不过是教材书中的巴金先生的几篇节选,20年过去了,至今还记得学习《雷雨》时老师在课堂上的演绎,但唯一接触完整的一本书是今年寒假和儿子一起读的《家》。

《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爱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同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同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物。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曾经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命运,娶了瑞珏。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同于他们,他们是物品,可以当作人情相送。而觉民则不同,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家》描述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家》让每一位读者热情,冲动和幼稚,《家》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给予我们勇于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管碰到什么坎坷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冲下去,千万别像觉新那样一生充满遗憾和内疚。

巴金春读书笔记 篇3

激流三部曲,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家》、《春》、《秋》,我读的,是其中一部《家》。它讲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一个封建大家族高家的故事。

高家有三位少爷,大哥高觉新,二哥高觉民,三弟高觉慧。

大哥觉新的性格与二哥三弟迥然不同。他虽然善良,却从骨子里透出怯懦。他视祖父的话为律法,却又对有新思想的青年充满同情,并给予帮助。他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他痛恨封建制度,但这该死的思想却早早的深深的在他的脑海里扎根,他虽然接受新思想的启蒙但却不敢过多的接触。他在祖父和弟弟们之间的夹缝之中生存,我喜欢他的善良,却讨厌他的怯懦,两种性格在他身上如同阴阳两极一般契合。最终,他的不抵抗主义却造成了他与妻子瑞钰,表妹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

二哥觉民和三弟觉慧的性格倒是十分相似,但是相比于觉慧,觉民要成熟稳重得多。他们受到新思想的启蒙,勇于参加学生青年运动,热心创办刊物,宣传先进思想。

觉新的性子有些激进、叛逆,他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爱情的悲剧让他彻底觉悟,离家出走,投身革命事业!

高家,是一个旧社会常见的封建大家族,它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井然有序,但是实际上它处处遍布着黑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两个有思想、有抱负、有理想的新青年出生在此,他们没有被封建旧制熏陶成行尸走肉,而是勇敢地冲出牢笼!

觉慧最终冲出了牢笼,他挣脱了束缚,成为了真正的勇敢者、革命者!

巴金先生以成熟尖锐的文笔狠狠地戳穿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与黑暗,揭露了在温馨和睦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与险恶。此外,他还描写了在新思想的推动下,新一代青年逐渐觉醒和反抗。陈旧的封建势力虽然强势,但那毕竟已成为过去,和现代社会必然的发展道路相悖,陈旧的制度始终会被社会所淘汰和遗弃,如同生物,物竞天择!

巴金春读书笔记 篇4

《家》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它生动地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封建势力的突然衰落,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觉新是小说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他是长子,因此,为了维持四世同堂的“和睦相处”,他采取了“不抵抗”的态度。

他和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爱情,但是在这个封建的大家庭里,结婚不是由他们决定的。

他的父亲给他安排了新的婚姻,他没有反抗,而是默默地接受了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

虽然他的内心很痛,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最后他娶了他的妻子——瑞玉。

祖父死后,陈阿姨以“血灾”为由,不让瑞玉在家里生孩子,并要求觉新送她出城。这对觉新来说是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

在那之前,他的梅表妹因为他而死于抑郁症。然而,他无法抗拒所有这些悲剧的发生,愿意继续过这种痛苦的“旧式”生活。

小说中另一个典型的人物是觉新的弟弟觉慧。这部小说的觉慧与觉新性格上有所不同,他是一个大胆天真的造反者。他积极参加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反帝反封建活动,抨击封建家庭。

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制度,毅然与少女明凤相爱。他还勇敢地反抗长辈们的封建迷信行为。最后,他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家。

小说还着重描写了几个不幸的女人——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人性格不同。梅是忧伤的,瑞珏是贤惠的,鸣凤是善良的。她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是一样的。通过对这些女性悲惨遭遇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伦理和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人民的迫害,强化了该书的主旨。

总之,《家》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巴金的创作成就和风格。它充分展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的卓越成就。

巴金春读书笔记 篇5

《家》是巴金最杰出的作品,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青年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个,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只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克定,狡猾贪婪的克安等等统治阶层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鸣凤,温顺善良地吞咽着旧礼教俄国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开放、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觉新,他虽然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是处于“长房长孙”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顺从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有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压力,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这些人物都写得血肉饱满,个性鲜明,富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阔大的现实包容。

在这个家里发生的故事也让人感觉到气愤与悲哀。第一个悲剧发生在鸣凤身上。已经六十岁的冯老太爷要在高公馆的丫头中选一个去给他当小老婆,而这个灾难恰恰降临在十六岁的鸣凤头上。鸣凤和觉慧之间有一段爱情,但是因为两人一个是婢女,一个是少爷,身份悬殊,才导致这段纯洁的爱情别成了一个悲剧。刚烈的鸣凤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尽。梅的命运更加悲惨,她死得比鸣凤懦弱多了。梅是觉新的表妹,他们二人之间也曾有过爱情,本来两家都同意结婚了,却又因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觉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获得了爱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却当了寡妇,又回了娘家。两人依然对对方念念不忘。后来没得了肺病,却因为父亲守旧,不肯看西医,耽误了治疗,最后她怀着遗憾,软弱的死去。高老太爷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医药已经不起作用了,在陈姨太的提议下,人们开始求助于封建迷信。最开始找道士在大厅里做法念咒,深夜陈姨太又在天井里拜菩萨。后来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后居然找巫师到家里来捉鬼,把老太爷吓得够呛,陈姨太等人被觉慧说了一番后羞愧地散了。又过一天,老太爷死了,临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觉慧等年轻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经太迟了。死得最令人悲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爷死后,封建的思想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严重了。葬礼就办得充满封建色彩,这还不够,长孙媳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太太们说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就会有“血光之灾”。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后来瑞珏难产,却不能与觉新相见,她在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含恨离开人世。

这是四个悲剧,虽然发生在了几个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却都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1000字6篇


您是否对这本书印象深刻呢?你也读过{作者人名}写的读后感书名吧,他的文笔简直令人惊叹。文字记录的方法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经过收集,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您献上经典常谈读书笔记,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篇1)

《经典常谈 文艺十六讲》选取的是朱自清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关经典古文丛书介绍和文艺杂谈的一些短篇。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出版过多部散文集、诗集和杂文集。自幼继承父辈的家学渊源,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在社会动荡时期,又写就了不少杂文,针砭时事。他不仅是是中国近代的散文家、诗人,也是一位以笔为武器的民主战士。 他也研究古典文学,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他最熟悉的作品还是散文,例如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背影》《荷塘月色》片段,他的文字清丽隽永,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情感真挚而朴实自然,意蕴悠长,令人回味不止。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在《诗的语言》一篇中,他就提出“普通人多以为诗是特别的东西,诗人也是特别的人。于是总是觉得诗是难懂的,对它采取干脆不理的态度,这实在是诗的一种损失。其实,诗不过是一种语言,精粹的语言。”这段话结开了我一直以为对诗的误解,总以为诗相比较小说、散文等其他文体,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总是敬而远之。但朱自清认为诗与文并无明显的分界,“散文中有时有诗。诗中有时也有散文。”同理,文学中的美亦无定论,不仅诗要美,文也要美,都因时代而定。他的散文就体现了诗词之美,既有韵律之美,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支持和参与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不同于士大夫阶层的知识阶级。在《论雅俗共赏》中,追溯了雅俗共赏的渊源,以前的文学欣赏和创作主要是文人雅客的事情,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后,门第垮台打破了社会等级的固化,“士”和“民”之间的流通多了起来,宋代印刷术的发达,士人和学校的增多,都促使文化的普及高于以前的朝代。语录、传奇的流传大概起于民间,使得古文和诗都逐渐走上雅俗共赏之路,传统文化的变迁贴近了普罗大众。到了近代,这种改变愈加明显,白话文的提倡,以前不上士大夫台面的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地位,欧化的新艺术等,都涌入了几千年文化的古国。对此我们的态度是,不仅要雅俗共赏,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于学习了解文学的方法,在《论百读不厌》里略有涉及。他提出“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建议时至今日,仍极有价值。在这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文化也有了速食快餐的倾向,微信、网络里的碎片化信息瓦解了人们阅读长篇文学作品的耐心,各种平台的领读人带着大家分段分篇提纲要领般地阅读书籍,阅读与文学鉴赏成为一门交易,只要能够快速得到其中的知识即可,不再求精求实,不再花费大段时间一点点自我领悟。个人觉得有些遗憾。因为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经历了时间和不同阅读者的锤炼,需要花费时间沉静下来慢慢阅读,逐字领会。在序言里,朱自清还提到了经典训练的必要性,“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自近代白话文逐渐兴起后,对于古典文化的侧重就减少了,虽然现在开始提倡读诗词,重温经典,但一般大众对于古典书籍的了解寥寥。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对于《说文解字》、《周易》、《四书》、《春秋》等古典作品进行了讲解,追本溯源他们的历史和经典意义,文章深入浅出,考据行文严谨,易于理解。无论是成人,或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可以按图索骥,通过文章里的介绍,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经典,进行深入的阅读。正如他所说,希望读者把本书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篇2)

朱先生无疑是很懂人心的,他的这部《经典常谈》,虽为“指南”,却只告诉你南方很有趣,而不告诉你南方的具体模样。他只跟读者介绍经典,却不把经典直接搬出来给读者看,既保留了原著的神秘,又从更立体的角度推广了那些著作,引导更多的读者去向往经典,读后感去研读经典,足见其用心之良苦,笔力之精道。在读完《经典常谈》后,我就去把书柜里积灰了的那套《史记》重新翻了出来。很久以前对它只是粗粗略读,如今我依着朱先生所说,去书中品读那些作者对“天道的无常,世道的无常”有感而发的抑扬之辞,体会到了过去未曾感悟到的、历史之外的情韵。“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想我所体会到的那种意外的情韵,也许正是朱先生所指文化里的一部分。经典不仅是学术的,历史的,它更是人文的,智慧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怀。

朱先生是作家,也是诗人,更是一名学者,他对经典的理解,以及在著书时的考究都非常严谨。因此对于这本《经典常谈》,我觉得光拜读是不够的,拜读完了还要百度——去找寻那些原著篇章、青史典故细细品味。书中提到的《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典籍,任何一部都是常人穷毕生之力也难以研读透彻的。一叶可障目,一叶亦可知秋。朱先生敢于编撰这样一本《经典常谈》,足见其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底气,也能让人感受到他对国学、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坚持和珍爱,实乃学者典范,让我十分敬佩。

在这样一部充满“学术”气息的著作中,朱先生的文笔还时不时地透露出一种智慧和幽默。不像钱钟书式的机智戏谑、讽刺辛辣,朱先生的幽默平缓轻松,又通俗有趣。他在《战国策》里写到苏秦连横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在朱先生笔下,寥寥数行就把“引锥刺股”的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他写屈原著《离骚》,因为屈原“是个富于感情的人”,悲愤而发,“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就像人在疲倦或痛苦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也是几句俏皮易懂的话语,就把《离骚》的韵律特点和屈原的感性形象丰满地展示了出来。书中类似的桥段还有许多。如今《百家讲坛》栏目中红极一时的易中天、王立群等教授都以平民视角、通俗风趣的方式来谈历史、谈文化、谈学术,朱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在自己的书中开展了,我对先生的这份敬佩之情不禁又加十分,达到了二十分。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篇3)

《经典常谈》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相传中国文字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造的。见地上印有兽蹄和鸟爪的痕迹有了灵感,开始造字。仓颉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会争着去做那些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人变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害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作用的。但此传说是在战国末期才有的,那时的人并不都相信;如《易》和《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文字不断地在演变,说是一人独创,是万不可能的。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渐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爱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于原来的籀文略有不同。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仓颉篇》秦代的三种字书都不传了。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做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划时代的字书,囊括了历代的各种书体,他保存了小篆和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朔源沿流。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的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即从文字学入手。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二是指事;三是会意;四是形声;五是转注;六是假借。

汉字从秦朝开始演变成各种书体,真(正、楷),行,草,隶,篆书体的来历及发展。

就从这第一课的内容来看,应该说很丰富的了。从文字的产生,发展。文字的构成,各种字体的演变。介绍得一清二楚,有关的传说故事讲得生动活泼,好像就在眼前。从这本七万七千字的书中看出作家的知识之渊博,文笔之圆熟,真令人叹服。读了这本书之后,那句开卷有益的成语应验了。我感到受益匪浅:对于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何谓经典及这些经典的来源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朱先生那个时代可能还没有古为今用一词,但他写这本书的初衷还是为了倡导国民继承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因此朱先生把这本书命名为《经典常谈》,既然是常谈,就是说我们不能忘记这些经典,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学习这些经典都是有用途的。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篇4)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1946年由文光书店刊行,1980年三联书店重刊。作者用十三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华夏民族文化,数千年文化典籍的精粹,经这本小书提纲挈领,娓娓道来,令人如闻朱先生謦颏,不觉仰首伸眉,困倦顿消。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一本入门书。一部小书,历经数年而成,可见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经典常谈》可以算是一部“指南”,朱先生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一一梳理成篇,仿佛列了一个书单。而他对这份指南的度把握得也非常耐人寻味。论《尚书》,他不征引这部被称为“中国最古的记言历史”的古典中的人言,却不惜笔墨地叙述《尚书》流传的曲折,探究今古文之争的渊源,让人不禁好奇,是怎样的一部《尚书》,能在千百年里演绎出如此惊心动魄的史迹。谈《史记》,他也不拿那些流传千古的列传本纪说事,却讲太史公一生如何坎坷,如何发愤,如何终成一家之言,在史记的大身影下画出了司马迁的小身影——他和《史记》一样伟大。这也让读者不禁想去窥一窥那部“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朱先生无疑是很懂人心的,他的这部《经典常谈》,虽为“指南”,却只告诉你南方很有趣,而不告诉你南方的具体模样。他只跟读者介绍经典,却不把经典直接搬出来给读者看,既保留了原著的神秘,又从更立体的角度推广了那些著作,引导更多的读者去向往经典,读后感去研读经典,足见其用心之良苦,笔力之精道。在读完《经典常谈》后,我就去把书柜里积灰了的那套《史记》重新翻了出来。很久以前对它只是粗粗略读,如今我依着朱先生所说,去书中品读那些作者对“天道的无常,世道的无常”有感而发的抑扬之辞,体会到了过去未曾感悟到的、历史之外的情韵。“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想我所体会到的那种意外的情韵,也许正是朱先生所指文化里的一部分。经典不仅是学术的,历史的,它更是人文的,智慧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怀。

朱先生是作家,也是诗人,更是一名学者,他对经典的理解,以及在著书时的考究都非常严谨。因此对于这本《经典常谈》,我觉得光拜读是不够的,拜读完了还要百度——去找寻那些原著篇章、青史典故细细品味。书中提到的《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典籍,任何一部都是常人穷毕生之力也难以研读透彻的。一叶可障目,一叶亦可知秋。朱先生敢于编撰这样一本《经典常谈》,足见其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底气,也能让人感受到他对国学、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坚持和珍爱,实乃学者典范,让我十分敬佩。

在这样一部充满“学术”气息的著作中,朱先生的文笔还时不时地透露出一种智慧和幽默。不像钱钟书式的机智戏谑、讽刺辛辣,朱先生的幽默平缓轻松,又通俗有趣。他在《战国策》里写到苏秦连横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在朱先生笔下,寥寥数行就把“引锥刺股”的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他写屈原著《离骚》,因为屈原“是个富于感情的人”,悲愤而发,“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就像人在疲倦或痛苦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也是几句俏皮易懂的话语,就把《离骚》的韵律特点和屈原的感性形象丰满地展示了出来。书中类似的桥段还有许多。如今《百家讲坛》栏目中红极一时的易中天、王立群等教授都以平民视角、通俗风趣的方式来谈历史、谈文化、谈学术,朱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在自己的书中开展了,我对先生的这份敬佩之情不禁又加十分,达到了二十分。

《经典常谈》是一部有趣、丰满的书,它讲历史,讲古人,讲文化,它是“常谈”而不是“长谈”,不啰嗦也不说教,只是告诉你,那边放着一些书,它们很老,很旧,里面沉淀着许多东西,欢迎你去看。

皓首穷经典,青灯书常谈。在读《经典常谈》的那个夜晚,我仿佛看到一位学者,他伏在案前,耐着性子,把那些宏伟而磅礴的羁绊,一笔一划地写到纸上。他单薄的身形摇曳在光里,那仿佛是巨人的背影。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篇5)

《经典常谈》一本书读透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精髓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写给大众的国学读本,着重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作品,从《说文解字》到《诗经》《论语》,从诸子百家到李白、苏轼,系统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近十多年来,从易中天说三国到于丹讲论语的热播,从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的流行,国学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名词。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于是这些学者就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可是很多人对国学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大概知道是传统文化、经史子集,单就国学的古籍而言,已经是浩如烟海了,作为一个普通的国学爱好者该如何入门?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本《经典常谈》便不可不读。

该书提纲挈领、通俗易懂,是国学知识和文艺理论最好的入门读本,对当代文艺、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也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该书也是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在云南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写给大众的国学读本,全面地呈现了朱自清先生在文艺和国学经典通俗化方面的见解与体悟,各位读者朋友也可以用这一本书读透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精髓。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篇6)

朱自清先生出了这样一本书,没想到现在才有缘读到,实在不该。这本书不是对中国经典著作的概论,也不是导读,按照朱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书非常薄,如果比作船,也像是一叶接引船,引导到更大的船只,驶向远方。

书一共分为十三篇,前面九篇分别论述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后面的四篇分别从类别展开,诸子百家、辞赋、诗和文。真是难得的对经典的入门介绍,相比起一般的导读,朱先生的对考据的史实更加重视,其中又不去过多的添加上自己的感慨,实属难得。

所谓经典的入门,就是要从客观的角度介绍这本经典的行程,前因后果,中间所经历的一些变迁等等,如果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他进行现代化的阐述,那不叫导读,叫跟着我读。市面上多的是这样的读后感书籍,凭着自己的人生感悟,让字里行间按上个人的理想抱负,甚至加上哲学思考,乍一看很有学识和见解,其实抛开所依附的经典本身,也可以独立成书。这种作风和诸子百家为推行自己的学说强行拉古人来站台是一个道理。

客观,是本书所呈现的一大主体。比如现在大力推崇的《论语》,在书中仅仅是《四书》一篇的几个段落而已,从时间来看,《论语》没有前面的《周易》、《尚书》等来的久远,从现在包容兼并的角度来看,孔子一家之言也没有强行推崇的必要,因此,在经典介绍中,朱先生秉承着尽量和其他著作平起平坐的态度对他进行了客观介绍。对于《论语》,朱先生的评价也是相当客观: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对于经典的入门书籍,最忌讳的就是加入自己的感情判断,如果在整本书中《论语》或者《周易》被扩大篇幅,不停地赘述他们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那势必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的误导,既然入门,就让给出事实,让读者自己去推开经典的大门,让他们去取舍其中的奥秘。儒家未必周全,八卦也未必无用,做到能够让书籍回归书籍本来的位置,才是朱先生本书最大的用意所在。

除开对于经典书籍的介绍,书中的后面几篇对诗、辞和文的历史演变也做了一次梳理,在详细得学习“举头望明月”之前实在是非常有必要,不然就只记得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连来龙去脉都搞不清楚,就有点吃瓜吞核的糊涂了。

蛙读书笔记1000字通用


光阴易逝,岂容我待。相信在这一阶段的工作中自己有很多收获成长。此时就可以对工作做个总结看看自己的工作表现。通过总结还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我们在写总结时需要注意哪些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蛙读书笔记1000字通用》,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蛙读书笔记 篇1

庄子,可谓是我国古代的辩证法大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是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不过,他的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思想,因此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善于用寓言来说明一些道理,由他所著的《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庄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三千余字。在那个刀雕竹刻的时代可算是非常长篇的东西。他用寓言的方式,以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引申出《齐物论》的观点,极力论证万物的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和人生贵贱、荣辱的极端无常性,因为庄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旨在要人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追求名位、富贵等等,而伤害天然的本性。

庄子把事理的无穷性与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宇宙的无限性与具体失误的局限性对照起来分析,显示出他对于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有着高度的灵活性,这对于人们突破认识上的局限性,从而临武到天地宇宙的无限广大性,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庄子流畅的文字下,所显露出的不朽思想,显然是只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学习和思考的。

他用寓言这种活灵活现的方式,来告诉我们其中的许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从"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到"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就是以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来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为我们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会因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呢?可是,许多人因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因小失大。

从古至今,骄傲永远都是成功的最大敌人,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只有谦虚谨慎,虚心求教,才是成功的最佳路径。千万不可以自满于现状。

接下来,他们又开始谈论事物间的虚实关系,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因为冰雪对于它们来说太虚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谈论天地,对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过于虚妄了。确实如此,举例来说,比如说教育,在有些时候,这些的虚妄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真是太多了。于是,就要怪,学生会说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学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规则在内的许多规则了。但是反过头来,看一看,似乎身边的许多事情确实都是如此。

下面,他们又讨论到关于事物间的大小关系,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来真是沧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却又显得渺小。

庄子用我们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体,用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引申出《齐物论》中的观点,极力论证万物的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和人生贵贱、荣辱的极端无常性,又以易懂的文笔,告诉我们,做人要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追求名位、富贵等等,而伤害天然的本性。也告诉我们做人要虚极静笃,谦虚谨慎,不可骄傲自满!

蛙读书笔记 篇2

上星期天,妈妈带着我去大众书局看书,我选了本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内容说的是快乐王子和小燕子为帮助穷人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快乐王子在世时,住在王宫里过的很开心,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贫穷和忧愁,当他死后,被建成雕塑立在城市的上空时,却看到了与他活着时所不同的一面,苦难和丑恶。于是,他请求一只掉队的小燕子,将自己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赠送给了穷人。最终小燕子被冻死了,快乐王子也因为心碎而死去,但是他们永远地生活在天堂里了。

看完后我问妈妈,为什么小燕子一次次的帮助快乐王子以致被冻死?为什么上帝会说快乐王子的铅心是最珍贵的?妈妈回答说:因为小燕子被快乐王子不惜牺牲自己,一次次地帮助穷苦人的同情心感动了。而快乐王子在不求回报地帮助穷苦人后,同样也感受到了快乐,他的心是那么得高贵而纯净,使得他原本并不闪闪发光的铅心,拆射出绚烂耀眼的光芒,而这也正是天使认为王子的铅心和死去的燕子是城市里最珍贵的东西。

听了妈妈的解释,我懂得世界因爱而美丽,世界因奉献而绚丽。一个个真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文字,撰写了这本好书。我们要学习快乐王子,当别人处于困难时,要尽自己所能地帮助他人,千万不要吝惜自己的援助之手。我真诚的希望:每一个人都有奉献的精神,美好的品质,让生活更快乐更美好更充实。

蛙读书笔记 篇3

昨天说了《老鹿王哈克》,今天继续说说《老马威尼》。在云南有一匹马叫威尼,它的主人是娄阿甲。

娄阿甲是马术表演家,他能在马肚下循环两圈半。有一次,娄阿甲去剧场表演。表演时,就在他的脑袋从马肚右钻出的刹那间,场地中央被铲倒的蓬野草间,突然吱溜溜蹿出一条一米来长的虎斑游蛇来,这条蛇身上红红绿绿,色彩斑斓。马蹄声声,把虎斑游蛇惊醒了。威尼一眼就看到了虎斑游蛇。马戏团的帐篷,是由钢架支撑起来的。威尼斜刺蹿跃,刚好就从钢架旁擦身而过。马的奔驰速度没有放慢,娄阿甲的头恰好在这个时候钻出马肚,咚的一声,后脑勺砸开了一个血洞,汩汩冒着鲜血。最后娄阿甲死了。威尼每天在娄阿甲的墓地四周转悠,威尼也每天去踩蛇墓地附近游来游去的蛇,人们都叫威尼守灵马和踩蛇马。

我看这篇文章时在想,威尼为什么要踩蛇?现在我终于想明白了,因为是一条蛇让威尼出错,要了它主人的命,所以威尼恨蛇。嘘,我还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威尼也叫白珊瑚,是不是很好听的名字呢?

蛙读书笔记 篇4

去了欧洲以后,对游记的读物尤其喜欢,偶遇毕淑敏的《蓝色天堂》,是本沿海邮轮环游世界的心灵之旅,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蓝色天堂》。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她的作品,很喜欢她的笔风,洒脱,爽直,风趣,智慧,坚强……对她的许多情节描述为之动容,时不时会下笔在空白处标注自己的读书心得。(以下摘抄了我的读书笔记)

iphonephotoes017iphonephotoes016

"一位高超的女舞者认为佛罗明戈舞可以释放纵欲和激情,表达出纵欲、激情、欲望、情感等等复杂因素。

有些话,外行人就是看不出来了,也不敢说,怕露怯和亵渎,内行人就可以放肆地说出本质。我觉得她说出了别人不轻易吐露的真谛,佛罗明戈是表现情欲的舞蹈。观看佛罗明戈舞蹈最好的地方,不是巍峨辉煌珠光宝气的剧场,而是充满了世俗气息的小酒馆。

佛罗明戈舞的女子,不像中国舞蹈的女人那样柔曼和温柔,而是经常独舞,我行我素,带一点杀气。就算是男人结伴而舞的时候,也不大像古典芭蕾舞或拉丁舞中的那个样子,女子紧紧地依附于男子,被男子操纵着,随他的舞步亦步亦趋,被指挥得团团转。佛罗明戈舞中的女子,自得其乐。她紧紧租赁经营不留一丝飘动发丝的发髻,我总觉得是在强烈表明她的已婚身份。她不像芭蕾舞女主角那样纯洁端庄,时刻好像要飞升到空中去,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洁样子。也不是国标舞中的女子那样矜持典雅,目不斜视。在大多数双从舞中,她和男主角也是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当她真的舞起来之时,表情冷漠甚至可说是痛苦状,肢体动作却充满了热情,频频显示手腕、手臂和躯干的灵动及健美。舞蹈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嘴巴也不闲着,率性打出“哈列奥”组合拳——包括拍手、捻指和激动的感叫,当然,还有响板。"(p69.9-7.10)

佛罗明戈舞的描述,尤其是对舞者心理与行舞时的灵动之述,很有现场感,喜欢反复阅读。温斯顿.丘吉尔说过:“书看得太快也是生活中一大憾事。读书时的第一印象是关键,如果第一印象不深,以后的印象也就会流于表面,不过重读一本书也有可能会改变已形成的印象。年轻人读书和老年人吃饭一样,都应该特别小心,不能贪多,应细细咀嚼。”所以,慢读也是一种自我享受与提升的过程。

这毕老师不是舞者,为何能如此精准细腻地写出这令人心动的文字来,困惑。之后,我寻找了《卡门》的曲子,感受她。

过了一阵子,我又补上了这么一段话。是突如其来的,想说的话语: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毕老师能够这么恰到好处地写出舞者的内心活动,也许这更多归功于她的心理学分析。所以第一次读她的书,我便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她。若是用花来形容,她更像白玫瑰,素雅,高贵,这样低调高贵的精神,对生命的态度,那份自信与坚强,就如傲然屹立在冈仁波齐峰上的雪莲。岁月的轮回,没有磨灭她的理想,身力与车舟劳顿,并没有阻截她的步伐,追求理想,她做到了,却更努力做到了真正的自己。

"……她先是摆出了佛罗明戈舞女子出场的标准神态,耸肩抬头,眼神落寞,四处搜寻,好像要捡拾什么东西。紧接着,开始慢慢旋转,好像一只黑色的老孔雀寂寞地开屏。她那条肮脏的黑裙子,还真是一条大摆裙,无数的皱褶被她的舞步调动起来,腰间那一圈明显的赘肉,随着舞步晃动,让人在刚开始的时候,有一点点替她难堪。但是,这只是极短的一瞬间,很快你就被她俘获和感动,对所有身材上的缺憾视而不见,只剩下也沧桑的舞步牵动你心扉。"(p71.1)

深一层解释佛罗明戈舞的内涵,从老舞者的形式表述……

"她放浪形骸地舞着,面对着千年的废墟和清晨的阳光。她目中无人肆意挥洒着复杂的情绪,好像一生就此凝结和展开。"

“千年的废墟”和“清晨的阳光”对比,生命的沧桑与新生活的开始。

"……她排山倒海地舞蹈着,强健粗壮的脚掌全力地在地面上旋转和奔突,雨点般地敲击着土地,像是要给土地打一个印章。尘烟一道道卷起,仿佛有看不见的绳索束缚着她,而她要完全不借助外力地独自挣脱……她的目光没有焦点,既不看着天空,也不看着大地,当然更不把我们这些匆匆的过客放在眼中。目光缥缈,如云如烟,仿佛只和上苍中的灵魂对视,又仿佛看穿了自己的今生今世,万般无奈,自暴自弃。她嘴角紧抿,嘴唇上纵起了一排细密的竖形纹路,鼻孔张大,不时耸动一下,似乎在嗅着危险即将潜近的气味。所有这一切,在她满面岁月鞭痕的面庞上,化作了略带玩世不恭的孤寂冷笑。"(p71.2)

似乎你是懂的,但你一定对于老者的舞蹈的心理路程上,用沧桑的岁月,无情的现实,万般的无奈诠释这位老舞者的对话,写得美妙之极。

"不知过了多久,她停下了舞步,黑色的大摆裙哗地收敛成破烂的铁桶,再无一丝波澜。几乎在一秒钟内,舞者就恢复了平庸和老迈的本色,烁目的光环瞬间褪去,江河安稳,岁月如常。"(p71.6)

对现实的认识,果断、清醒、恢复,是岁月给了老舞者的清醒与成熟。“甚至越是饱经沧桑的老者,越能舞出深重底蕴。”

"这就是压抑的愤怒乔装打扮,把一种搏斗和抗争,乔装打扮成了杂耍。如同佛罗明戈一样,它在世界舞林中的独树一帜,正因了它的不拘一格放浪形骸。不在乎舞年纪和容貌,不要求身材和程式化,只需表达真挚的压抑和暴躁的情感。人的情感有很多种,通常展示给大家的,都是喜悦和欢愉,都是节日和庆祝,都是感恩和激动,都是求偶的成功和嫁娶的盛大。然而,人生并不总是阳光,情绪也并不都是金色。(p73.5)

把历史的元素与人的复杂情结,载于两种活动,斗牛与佛罗明戈舞,人生并不总是阳光,情绪并不都是金色。我喜欢这句话。生命中因为有了阴晴圆缺,才会有喜怒哀乐,理解复杂情绪的搏斗与抗争。压抑的情绪,需要疏通。

蛙读书笔记 篇5

“人生在世,最大的敌人不一定是外来的,而可能是我们自己!”读了刘墉的《超越自己》,给我震动最大的便是这句话了。

《超越自己》是作家刘墉写给刚考上纽约史岱文森高中的儿子刘墉的一百一十六封书信,信中针对而这些每日生活所遭遇的事件加以发挥及引导,寄理于情的的字字句句,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教会,期许。

超越自己,这句简单的话概括出来了所有成功人士的秘诀,他们有勇于超越自己的冲劲。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能成功呢?因为他们难以把喔机会,因为拖延的毛病﹔容易满于现状,没有更高的理想﹔不敢面对未来,因为缺乏信心。为什么不能成功?一句话,因为不能超越自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超越自己的经验,在幼儿期,没有人比我们走路,我们却是这自己站立,不断站立,不断跌倒,不断站起,不断试步终于能从爬的阶段,走入走的时期。然而,我们对此也不满足,又要学习跑。那么为什么在我们能早,能跑,能写,能说之后,却丢掉了自己原先具备的不断超越的冲劲呢?

因为这是上天的安排,让我们在具备了谋生能力后,就很少有继续超越的想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安心做一个普通的凡人。

只有少数人会说﹕“我不要做一个普通人,我要超越自己。”于是,在这种努力与信念下,他们将自己提升了并且随着不断地超越,他们做出了世人无与伦比的成就。他们就是前面说的那些成功人士。

所以刘墉说﹕“在整个奋斗过程中,我认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尤其是那些收受尽呵护的年轻人,为了独立面对未来,他们必须战胜自己的惰性和依赖心。这种毛病若不根除,无论在父母的逼迫下成绩,功课有多好,将来都难以成功……这个世界是不等人的,它残酷得甚至不能给失败者一点点的同情……你必须成功,因为你不能失败!这是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却给人耐人寻味的道理。

我用三句话概括了这些内容﹕超越自己与生俱来的弱点!

创造自己个人的风格!

习惯于畅游在书的海洋里,我感受到了它的博大精深,从《十万个为什么》到四大名著,从《一千零一夜》到《平凡的世界》,余秋雨的散文杰作,金庸的武侠小说……那是一个迷人的世界,在那里精神得以慰籍,心灵得以净化。

一直很喜欢刘墉先生的文章,读着他的文章,心中总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超越自己》是作者的独子考入美国著名的高中史岱文森学校第一年,作者写给那个怯生生年轻人的一系列信件。教导他怎样面对艰险横逆的环境和未来的挑战,教他怎样发挥潜能,超越自己!

在书中,作者强调:人生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在肯定自己之前一定要先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就能肯定自己。

每个人应该从小就看重自己,在別人肯定你之前,你得先肯定自己。常常觉得自己很沒用处而看轻自己,在家中也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或是感到连一点事都做不好,因而伤心、难过,往往使自己摔的很惨,人生或许就是这样吧,沒有失败哪来的成功呢?越挫越勇,勇于挑战才会拥有许许多多的经验和回忆。在人生这条路上,自始至终都和你竞争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如果想要更好地战胜自己,超越自己,那么你就应该从小就会看重自己。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冲破人生冰河的人——一个生活中的强者。

刘墉先生形象地比方:“马腿断了,当然还能活!但是身为一匹马,不能跑了,就算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成功,让学生能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和掌握做人的基本道理。在这点上,绝对不能失败,因为失败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而是我和我的学生们!

人生在世,最大的敌人不一定是外来的,而可能是我们自己!我们难以把握机会,因为犹豫,拖延的毛病,我们容易满足现状,因此不思进龋这些,都是导致我们失败的原因。古人也说过:“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具有忧患意识,掌握正确的方法,人生就会走向成功!

蛙读书笔记 篇6

花了两星期的时间,把借江东老师的《蓝色天堂》(毕淑敏著)看完了。从此,海洋、环球航行,也成为我这个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大海的人的蓝色天堂、蓝色梦。

现把令我有感触的内容概括、摘录如下:

《自序天堂的颜色》

所以,我不相信地狱。但是我相信天堂,我所笃信的天堂,它不在天上,只在尘世。

人间本该就是天堂。

xx年,我自费买了一张船票,出发环绕地球一周。那艘名为\"和平号\"的船,5月14日自日本横滨进入太平洋,一路向西,9月4日返回出发港,在蔚蓝大海上昼夜兼程5万多公里,途经了几十个国家,共计114天。由于一些原因,我没能完整地走完这一圈,这个圆画得不够完整。

好在最壮观的景色我已饱览,最险恶的风暴我已穿越,最艰苦的航程我已一寸寸挪过,最苍凉的海天一色我一分分领略……生命中有了这样一次荡涤身心的旅行,当我垂垂老矣行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据说人的一生会电光石火地闪现,浓缩成一部微电影,我势必回忆它,然后浮出若隐若现的欢颜。

如果天堂有颜色,它是什么色泽的呢?红色固然令人兴奋,但每天都是红彤彤艳光四照,好像喧嚣吵闹了些。橙黄?温暖,丰收,诱人食欲,但总觉明黄给人以威权的压力;带着赤色调的橙,又有一种危险即将靠近的绷紧。青绿自然是好的,生机勃勃饱含汁液,给人以成长的期望和生命的韧性。但城市里绿色稀薄,旷野和雨林中,大片绿色遭砍伐和焚烧,雪山、沙漠也没有绿色的踪影,现在的绿色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唔,还有紫色。据说这是一种高贵的颜色,我却正因了它的高贵,而疏离了它。我期盼天堂不要有拒人千里的矜持,而是平易近人的蔼然。

便只剩下蓝色了。蓝色是这个星球上最广泛最汹涌澎湃的颜色,它博大精深,无处不在。它负载着所有的生命,乾坤挪移生生不息。它酿造着所有的文明,丰功伟业乐此不疲。所幸截止今日,它还没有被人类的贪婪彻底污染,尚保持着宇宙洪荒时的洁净和丰饶。

我把这本书定名叫\"蓝色天堂\"。天堂并不遥远,天堂就在你我指尖。天堂是可以建设,也是可以毁坏的,就看我们如何面对人类的未来。

《前言海中央》

黄昏黎明时分,在海中央看海,大海苍天,只有你一人夹在其中,天人合一之感,醍醐灌顶。船是一种特殊的载体,当它蹒跚大海之腹,远离陆地,自身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放眼四野,围绕眼帘的都是圆滑到无可挑剔的海平线,凡俗的世界早已悄然遁没。

所有曾经的烦恼,芜杂的人际关系,不堪回首的悲苦,还有层出不穷的愿望,都像被船桨切断的海草,漂浮而去。只有让人灵魂出窍的蔚蓝色,由于深达几千米的摞叠,化作了近乎黑色的铁幕,襁褓一样包裹着生灵孤寂的肉体和灵魂。

当什么都不存在的时候,有一种关于存在的思维,就会活跃。

没有任何表情的海,自在博大,放任不羁。你从那里领受生命大道若简的意义。作为一个巨大的偶然,我们降生人间。我们所能具有的唯一能量,就是有目的地向着一个既定的方向前进。这个方向,在哪里呢?

一朵浪花,让自己永不枯萎的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汇入一个丰饶的集体中。很多浪花聚集在一起,成就波峰浪谷,托起巨轮,掀起风暴。可以永不止息地歌唱,可以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尾地走来走去,可以在1000次毁灭后获得1001次重生.

人的生命也是一样的。就其个体来说,多么惨淡啊!连一朵浪花也比不上。浪花们互相紧密连接着,你无法将一朵浪花和另外一朵浪花相分离,它们从本质上密不可分。它们先天的属性,使它们从不孤独。但是,人却不行。人有皮肤,在皮肤之里,是自我的界限,在皮肤之外,是他人和自然的范围。人必须有意识地走出自己的皮肤之外,和同伴找到精神上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不单单是互相帮助,而是本质上使自己一生不再渺小不再脆弱的唯一法宝。

这种连接,有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名字,叫作——关系。关系分为很多种,疏离和密切是最基本的分野。密切关系是魔力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没有学会处理关系,关系处理失当,你就无法享受人生的乐趣,你就时时被各式各样的烦恼所袭扰。你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吧,你天天疲于奔命四面楚歌吧,你按倒葫芦浮起瓢吧,你屋漏偏逢连阴雨吧,破船偏遇顶头风吧……总之,如果你不断地倒霉,如果你时不时地在被厄运抽了一个嘴巴之后,又是一连串的嘴巴,如果你百思不得其解,不知自己得罪了何方神圣,为什么诸事不顺,永远是一个超级倒霉蛋,那么,恕我像女巫一样直言--多半是关系上出了问题。

《向卷尾猴学习》

莎士比亚说:\"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

嫉妒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五味杂陈。它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等等不愉快的情绪。

我当时在新浪博客中写道:\"……汶川大地震死难者\"五七\"之后,我将再次出发,去追赶和平号。人是寻找意义的生灵。如果说,之前的环球游,我只是为了完成幼时就存于一己心中的微小梦想,那么这一次的重新出发,就多了一点受人之托的责任。我忘不了北川中学初二一班的同学们高高举起的手臂和渴望的眼神,他们说,有全国人民的支持,你不必留下。你走吧,去环球旅行。请带上我们的眼睛……

我会为他们而写点东西。\"

当我重新登上\"和平号\"之后,为了分享,无论晕船多么厉害,我都及时将博客发往国内。我记得孩子们的嘱托,在我的眼睛后面,最少还有97双眼睛注视着。旅行已经超出了纯粹自我的意义。

《船书》

我说,不是你的牙决定你是否旅行,而是你的脑袋决定自己是否旅行,你一旦做出了决定,牙会跑步跟上来。

她半信半疑,说,这样行吗?

我说,不知道。因为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不一样。不过,反正咱们现在是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你要自己的身体配合脑袋,你并不赔本,也不会损失什么。如果由着牙自说自话,倒真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你看着办吧。总之是希望身体慢慢好起来,这个大方向是不会错的。就算你的牙齿完全好了,你还是可以决定下船回家,这并不矛盾。

"阿米巴经营读书笔记"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