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有关毛泽东传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1.24

工作总结之家主题阅读推荐:“毛泽东传读后感”。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阅读作品后,不仅涨了知识,还怡情修身。此时最好的选择就是将自己的感受,印象全部写进我们的读后感里。经过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精心整理,推出毛泽东传读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1】

对于伟人的评价随着社会的包容性,民主性的增强,确实平民百姓越发地能客观认识神坛上的伟人,伟人也会犯错误也有缺点就像太阳的黑子一样虽然有不完美的地方,但绝对不影响他的伟大!伟人已逝,但其建立的事业未竟,我们后人仍在努力完善与继承着!

战争年代中国出了那么多的汉奸与无血性的奴才,更悲哀的是在中国正蒸蒸日上国力强盛国际地位越来越高的时代,某些人群不感恩祖国不感恩社会,反而在公众平台上用无耻无底线的字眼骂伟人,其心何等的恶臭与歹毒,这种所谓的懂历史,懂民主,懂哲学的畜生,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到处留言评论骂中国共产党,反社会……还咄咄逼人地反问他人:毛泽东有什么贡献?真想狠狠地甩他两嘴巴子,这个不肖畜生,就如同指着他贫穷的娘,恶狠狠地说:“为什么把他生出来,怎么生出来”的问题一样。这畜生估计早被一些国际反华的势力给收购了。那些专门收集中国垃圾的势力早就闻见他的臭了!

从未这么义愤填膺过,也从来没有看书评看得这么悲愤过。即使是曾经遭受过社会的不公正对待过,也应当内心充满阳光,若是内心充满了正能量,怎么会到处都是黑暗一片呢?用你的阳光与正义去感染人,而别用你的狭隘自私去报复社会!别让狭隘蒙蔽了你看到阳光的心与眼!

那群脏势力,请闭上你的嘴,想想你为什么发声,你代表谁在评价伟人?你们有资格代表中国的十几亿的人民群众吗?你们就不怕人民群众让你们灰飞湮灭吗?我们的伟人由我们来评论来信仰,不需要你们这群败类来指手画脚!

想评价伟人的人除了要有深厚的历史素养,还需要真正经历过伟人生活的年代,那才真有发言权,除此之外我们的所有的批评与赞誉也不过是隔靴搔痒与无病呻吟,不是说不能崇拜与质疑,而是说所有的我们的这些评价,根本都不是在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而仅仅代表你个人的观点。骂伟人的也许你曾被人民政权给专政过,也或许你被反华势力豢养过,或许你是个爱国的人,但你爱得太深责得太切,快要被人民唾弃了!!!

别以为自己博学,别以为自己是圣人,请骂上你那臭气熏天的那张丑陋的口腔,我们快呕吐了,回家用你准备泼向曾瞥过你一眼的对你的不道德行为有些微词的人的硫酸漱漱口,用你准备刺向某个观点对立的人的尖刀清清肺去吧!祝您早日解脱,早日脱离我们所有中国人挚爱的社会,回去你的天堂吧!去吧,去吧!那里有一群群你的同类等着你庆功!!!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2】

《毛泽东传》读后感1000字:

五年前,我读了罗斯·特里尔所著的《毛泽东传》,作者按毛泽东的生命轨迹进行叙事的方式流畅自如,颇合我的胃口。这本书比较关注毛泽东的个人生活及心理轨迹,将其还原为一个普通人,以便一般读者也能较好地理解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所作所为。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评价伟人毛泽东并非不合时宜,而是评价他实在太考验评价者的历史功底、国际视野及思考能力。

我得承认,我不具备这个能力。

正因为此,我会更多地去看他身上的闪光点,看他的过人之处,如能从中吸取到一些力量,这对于我的前行之路一定大有益处。五年前的春天,在某咖啡馆的一次小规模的读书会上,我与几位同事分享了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简单做了几张PPT,现粘贴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毛泽东出生在大山里,成长于非常普通的农民家庭。他小的时候尤爱看各种各样的闲书,但对私塾毫无兴趣。他通过读《水浒传》以及国外名人传记等养成了一定的英雄情结,立志将来也有成为有作为的人。韶山冲显然束缚不住这个有野心的孩子,他辜负了父亲的期待(种地务农,做点小生意),一口气跑到湘乡东山学堂去上学。

在东山,他接受到与私塾教育完全不一样的新式教育,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他的文章写得尤其好,很受老师的喜欢。后来,他又求学于长沙一师,读的最多的是《新青年》,深受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新思想的感染。他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可以为这个山河破败的国家做点事,而且他也发觉到了自己身上非同一般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

毛泽东后经岳父的介绍去北大图书馆工作,但那儿的学者教授几乎都不搭理他,这让其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他开始更多地关注国际事务,初步成为一个有理想的马克思主义者。突出的演讲及写作能力很好地助力他于人群之中绽放光芒,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实践的毛泽东,革命的毛泽东有着典型的湖南人的霸得蛮的精神,行动力强而且轻易不妥协。他领导劳工运动,同时又当过国民党的组织部秘书;他组织家乡人民轰轰烈烈闹革命,同时又因秋收起义的失败而成为颓丧的“弃儿”。

他在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经过了太多的波折,李立三、王明、博古等人可都不给他啥面子。当然,也有更多的老革命,比如周恩来等也不是一开始就对其很信任。他的地位是从枪杆子里挣来的,是从一场场的胜仗里打出来的。他深知快速消灭对手的重要性,所以坚决认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一路曲折,中年得志,毛泽东上位过程之艰难,远非普通人可承受。独裁的毛泽东是可怕的,更是孤独的。那十年间,多少的老战友成为亡命之徒,多少的社会精英成为冤魂怨鬼。他说要文斗,却硬生生把事态逼成了“武斗”。至今想来,谁能不唏嘘感慨?

晚年的毛泽东,依然有着开阔的国际视野,他的一句“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为后来中国与西方外交关系的破冰打开了局面。罗斯?特里尔说毛泽东身上既有老虎的狂妄固执,也有猴子的聪明灵活,所以他屡屡受挫而能于夹缝中求生存,赢得至高权力。

当然,权力成就了他,也害了他。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3】

谈到毛主席,往往就会伴有争论,而这种争论主要还是集中在建国后的特定历史时期中,但是无论如何争论,也不会有任何人能否认毛主席的伟大。

个人观点是,看待历史尽量不要只叮住一个历史阶段中的若干现象或特定时期,这样对于整段历史的全局脉络把握是不利的(专家学者除外),而且也容易产生思维僵化,产生偏见,难以以公正客观的视角去对历史以及历史人物进行了解、分析与判断。

历史人物容易被神化,也容易被妖魔化,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对于历史,无论是伟大的人,还是邪恶的人,都只不过是人而已,既然是人就不可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综合因素创造了不同的群体,而这些群体又在不停创造历史,而历史人物更确切的说是不同群体思想、行为、文化等综合因素的代表,就像历史每个阶段中的指示牌,研究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意义是,帮助我们了解每一段历史进程的发展脉络,以及通过对其的学习,汲取有利于自身成长的东西,而不是只关注人物本身的是非对错,不过话又说回来,历史,又哪里有是非对错可言呢?

之所以说毛主席是为人,是因为在其所处的时代,顺利完成了特定的历史使命,主要为以下几点:

1、巩固共产党在中国的地位,加强共产主义思想在国内进行实验的基础;

2、2、结束内战,建立统一政权,避免内部分裂;

3、着手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使不再民不聊生;

4、制衡内部冲突,平稳内部分裂局势;

5、应对外部复杂局势,加强中国国际地位;

总体来说,在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最重要的,是解决中国如何活下去的问题,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那总来说不会是错的,至于其中出现的问题,我觉的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也是由于缺乏执政经验,国内外问题复杂,历史遗留问题等等等等综合因素导致,但是,

毕竟其之利远大于其之弊,其之功远胜于其之过,定大局,终天命,民可聊生,国可安邦,这就已足够称得上伟大了。

这本书后面部分由于资料来源的问题,个人觉得客观性相比于前面略有不足,不过,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可读性,已购实体书,建议阅读。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4】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的求知若渴,关于毛泽东读书的情况,摘要如下:

通过他母亲家的关系,泽东到湘潭一个失业的法律专业学生家独立地学习了6个月。虽然迫于他父亲的压力,也许还因为在湘潭遇到经济困难,他又回到家里,但这6个月的读书、听课和辩论,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从此他不再是父亲已成年的“宝石”。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的含义是宽泛的,实际上知识改变的是思想,然后在思想的推动下,才改变命运。毛泽东年少时读书的经历,即使经济困难时,也没有放弃读书,或许没有最初的书籍、遍历带来的思想冲击,便不会有他后面波澜壮阔的人生了。

就好像6个月是他能够集中注意力的限期,毛泽东把自己关在湖南省立图书馆里半年时间,像一名隐居修道士一样闭门读书。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他就到了,晚上关门时他才离开。他像一座低着头的狮身人面像,趴在桌上读书,旁边堆着一摞书。他只在中午离开阅览室一会儿,买一块饼或是一个肉包子当午饭。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现代西方的历史和地理。为拓宽视野,他也读小说、中国诗歌和希腊神话。他攻读了新近由改良派严复翻译成中文的亚当·斯密、赫伯特·斯宾塞、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和达尔文的主要著作,还有他曾在东山学堂时在《世界英雄豪杰传》中读到过的两位哲学家——卢梭和孟德斯鸠——的著作。

令人震惊的是,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对读书如饥似渴的态度已经到了狂热的地步。而且毛泽东读的书涉及范围较广,思想深度较深,有些书的深度——如康德、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是我们大多数人至今都难以企及的高峰。

在长沙第一师范的5年半中,他在书籍或副本的页边上,写下了不下100万字的分析性、有独特观点的批注。在页边上,他常常写下“荒谬”或“不通”之类的批语。

毛泽东读书,会在书的页边上写下自己的观点,在局势动荡之时,毛泽东还会读报(此处未列举),在宏观角度,掌握世界发展的局势。

毛泽东严于律己。对待自己,也如同一把尖刀。有一件事最能说明他进行自我修炼的方法:他有一个习惯,带着书到距第一师范不远的一个叫南门的最喧闹的地方去看书,为的是检验自己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严于律己、锐意进取,时刻保持敏锐的思考,就像毛泽东给两个女儿取的名字的寓意,“讷于言,敏于行”。

dg15.com小编推荐

《毛泽东传》读后感11篇


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以后,不禁为作者优秀的脑洞所震撼读后感要弄懂原作,要认真思考。你不妨看看《毛泽东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1)

我看过很多版本的毛泽东传,觉得这次看的这本很精彩,是老外写的,作者叫啥罗斯。特里尔的,外国人的名字总是叽里咕噜一大堆,不如例如韦小宝,张三之类的中国名字干脆,所以我总是很难记住老外的名字。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不可能不知道毛泽东的,他是中国的骄傲和传奇,但由于在中国毛一直都是被当成神来顶礼膜拜的,所以中国人反而不能真正去了解和熟悉毛的一生。

对于政治家们来说或者对于无聊政客来说,他们更喜欢看毛掌权后如何熟练的应用中国古代哲学,军事巧妙融合马列主义的政治谋略,并一次次成功击败他的政敌,那些读者在毛的一次次成功经历中感受到了他们自己永远无法取得的决胜天下的快感。而对于我来说,我更喜欢看毛幼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成长轨迹,喜欢看毛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时候怎样去遭受挫折,内心困惑而探索发展和改变的,看毛怎样和其家庭社会进行斗争并超越了一个农民所无法超越的层次的。

毛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梦寐以求的偶像,是真实存在过的英雄和伟人,但我告诫所有模仿者,你永远也成为不了毛泽东,即使你有着和他一模一样的能力,他自身固然可贵却依然是历史的时代的也可以说是天命所归,如果毛出生在当今社会,也可能无用武之地。毛是一个革命者,破坏者,是产生在大混乱时期中国的产物,在那个时代革命是一种时尚,就象当今社会炒股写博客是一种时尚一样。毛不是一个好的建设者,从他晚年的败绩就很明显的体现出来了。这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毛出生在一个比较宽裕的农民家庭,其父极擅精打细算以及积累财富,同时也是一个及其吝啬和刻薄,脾气极暴躁的人,毛后来回忆说他这辈子第一个斗争的资本家就是他爸爸。毛的爸爸由于在和别人的诉讼中获败,所以极希望儿子不要象自己一样是个文盲,但毛总是和私塾老师搞不好,并极憎恶儒家文化,总是偷偷看水浒,三国等小说。毛的爸爸只是希望儿子粗略认几个字会算帐就行了,把毛培养成一个种田养猪能手并实现毛父的发财梦,而毛天生酷爱读书的习性却促使其走上了求学之路。

在经过一番激烈家庭斗争后,毛终于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去城里读书的资格,恐怕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毛的爸爸要求毛支付一笔因为他去求学而导致家庭必须要雇请一个帮工的经济损失才能答应他的要求,而毛最终找母亲和亲戚借了一笔钱而解决了毛父提出的难题,最后毛收拾了简单的行囊带上自己最心爱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出发了,临行前毛没有和他的父亲道别,即使他妈妈一再劝他和父亲打个招呼,毛冷冷的说:我恨他!

毛在城里读书也并非诸事圆满,其天生就是一个叛逆者,同学们瞧不起这个个子高高的从农村来的家伙,而毛高傲的自尊也使他在学校及其孤立,只有两个同学是他的朋友,毛坚持认为三国演义里面描写的就是历史,并因此和同学发生激烈争吵,而且和高年级同学打了架。毛换了很多学校读书,很多都是中途而废,毛曾经想学经济学或者法律学,他写信告诉爸爸说自己以后会成为一个好的商人或者律师,但最终只是为了让他爸爸给他寄来生活费找个借口。

毛在学习过程中及其偏科,喜欢的课程都是100分,甚至有一次国文课得了100+5分,而不喜欢的课程都是零分或者接近零分,毛的美术考试就是画个圆圈在下面写两个字鸡蛋,或者画个大圆圈下面画几道波浪线写道:半壁见海日

毛在文学上的天赋和造诣是非常惊人的,这个也不用咱多说了,全中国人都知道,毛学生时代经常给人写对联写家信换点零花钱,他喜欢在街头最喧闹地带看书以培养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极喜欢游泳和洗冷水浴,有一个雷电交加他浑身湿透从山上跑下来,说是野蛮其体质,文明其精神。

对毛一生最大影响的就是两个人,一个是他老师,杨昌济并不知道自己成了他岳父(杨开慧是在其父亲死后和毛同居的)另外一个人就是斯大林。毛就是因为杨老师的原因到了北京大学,毛当时在北大当了图书管理员,呵呵,当时没人会理会一个工作低下的人,毛曾经对著名学者胡适很热情的提了一个问题,而胡适在得知毛不是在校注册学生后,冷淡的拒绝了回答他的问题。毛在经济上经常陷入困境,总是债台高筑借光了所有亲朋好友的钱而无法再次启齿借钱了。毛当时在北京居住在最便宜的三眼桥,和七个老乡挤一个炕上,毛后来回忆说:翻身都要和左右两边打招呼。或者在杨教授家和看门的挤一张床毛的思想就是在那时不断追求不断迷惑不断思考中形成的,毛和我们一样读了很多啥弗洛伊德,尼采,泰戈尔等等,五花八门,无所不涉猎。

在当时的赴法勤工俭学活动中,毛没去的原因主要是他不懂法语,也有人说是为了杨开慧,因为那时候杨正和他在热恋中,而他认为自己连中国的东西都没有学好,遥远的法国也不可能改变古老而混乱的中国。他在送别去法的同学时说:革命不能因为赴法勤工俭学而停顿。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2)

看过不少关于毛泽东的书和文章,这本外国人写的,本想随便翻翻,看看有没有什么新意,没想到一口气读了下来,虽说译后记指出里面不是所有的史料都经过证实,但无论如何它在有关毛泽东传记类作品中是出类拔萃的。原因之一:作为一位外国学者,作者没有身处中国的生活背景、政治背景、历史背景和知识背景,所以他能从客观的立场出发来客观地看待毛泽东这个“人”;其次,作者始终把中国的近代革命史放在世界历史的格局中来论述,脉络更清晰,也更易于理解;再者,作者对毛的评价如同对他一生的描述一样,客观而中肯,与其说是评价还不如说是归纳总结,水到渠成,没有半点虚言;最后,作者一方面牢牢抓住毛一生在精神层面即心理和思想的发展变化和某些一以贯之的东西,另一方面又紧紧抓住毛一生的实践活动和中国的那段历史,他把这三者紧扣在一起加以铺陈描述,既展现了一个丰满的立体的毛泽东,又有条不紊地呈现了那段史实和相关人物,所以不仅可读性强,而且具有思想和历史的深度和广度。

对毛泽东的评价,尤其是中国人,由于各种原因,褒贬不一,分歧很大。其实要评价一个人首先要客观地了解他,客观地了解那段历史,经过分析研究,才能发表意见。虽说一本书不能全面地精准地把毛泽东呈现完全,更何况还带有作者的视角,但想了解毛泽东及其他所在的那段历史,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3)

总体:幸存者差异表现极其明显。

优点:1.作者的态度是认真的。

2.可以从外国人的角度看历史的伟人,看历史的事件。

缺点:一、相较黄宇仁先生,迪克.威尔逊先生缺乏大历史观,对人物和历史事件就事论事,没有更多地从外部影响因素去关注,从外部因素之间的关联发酵去考量,这种孤立的对伟人和重大事件的诠释说服力不够强,难免落了下乘。

二、相较杨天石先生,迪克.威尔逊先生做学问的严谨程度又有欠缺。研究历史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史料收集难度极大,鱼龙混杂,需要去伪存真,且存在很大偶然性,特别是这种全景式的写作难度更是大,存在主观主义色彩也在所难免,但威尔逊先生不注出处地串写方式无可置疑落了下乘。

三、读书不能不读作者。威尔逊先生是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著名学者,它生活于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资夲主义的英国,推崇个人主义、私有制、经济利益、普素的民主等,整个社会的哲学观就与追求共产主义的中囯、中国共产党存在巨大差异,基于英国哲学观笔下的伟人和重大事件的底板就变成有色的了。

四、主席是世界公认的伟人,伟人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具有超前的认识、超凡践行后的人格魅力。正是基于这一点主席在全党有了核心地位,后期的主席也应该是这一逻辑的升华,而威尔逊适忽丢弃了主席为国家、民族做出的牺牲,对自己及家人近乎苛刻的自律,以狭隘的个人主义至上来注解主席,有背道而驰之嫌。

五、孟子说:平生所愿学孔子。亚力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东西方文化哲学观的典型差异。评价历史、历史人物不应该背离哲学观,如果这两种哲学观是矛盾,那事物的存在本身就是矛盾,不能孤立地强调其一,否则那就不是辩证法。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4)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毛泽东都是20世纪最杰出的历史人物。

作为革命家,他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农业大国中成功地领导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大大加快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作为思想家,他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追求真善美的理论创新勇气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一种符合中国历史要求的思想体系,为落后民族走向社会主义前途开拓了一条崭新的思路;作为军事家,他依据对人民革命战争特殊规律的深刻认识,制定了高超的战略战术原则,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战争奇迹;作为诗人,他留下了一篇篇气势恢弘、才华横溢的千古绝唱;同时,他又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像常人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气质和情感,体验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这一切,构成了毛泽东的历史人格。此其一。

毛泽东以其毕生奋斗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和世界的政治格局,在中国现代史半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的进程中,他始终处于时代潮流的中心,中国革命的轨迹同他的个人经历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烙上了他作为领袖人物的不可磨灭的个人印迹。可以说,不懂得毛泽东,就不会真正理解中国现代革命史,反之亦然,要真正理解毛泽东,也必须对中国半个多世纪血与火的艰难历程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此其二。

毛泽东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发展事业,他的功绩无与伦比,但是他在晚年也出现过一些严重失误,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某些重大问题上,他的真知灼见和错误言行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状况。此其三。

至少是由于以上三点,完整地、准确地、生动地再现毛泽东这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并对其功过是非作出令人信服的评说。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5)

“作为革命家,他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农业大国中成功地领导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大大加快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作为思想家,他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追求真善美的理论创新勇气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一种符合中国历史要求的思想体系,为落后民族走向社会主义前途开拓了一条崭新的思路;作为军事家,他依据对人民革命战争特殊规律的深刻认识,制定了高超的战略战术原则,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战争奇迹;作为诗人,他留下了一篇篇气势恢弘、才华横溢的千古绝唱;同时,他又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像常人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气质和情感,体验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这一切,构成了毛泽东的历史人格。”

写自传很多作者会倾向于赞美讴歌甚至夸大传主,这本书作者叙述的比较中肯。很多历史,也只是所谓真相,本书多描写毛泽东的思想理论,进而描写他的道路,并没有太多的大环境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叙述,这样看来有些单调苍白。

从书里看来,觉得毛是个伟大的理论家,他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6)

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没有退潮。在中共领袖中,几乎只有他一个人在农民集会上讲反对帝国主义。他警告说,国民党干的最坏的事情之一,是和外国人结成同盟,并敞开大门让外国人来统治中国。1932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对日宣战。这在当时让人(中华苏维埃之外听到这话的少数人)听了发笑,但是十年以后,这看上去就像是天才的一笔,虽然他们在几年之内没见到一个日本人,虽然他们只控制很小比例的中国人口(他们只能管辖不到900万人)。但是毛泽东是有眼光的。他的目标不是抽象的社会主义方案,不是俄国革命的重复,并不是“另一个十月”就可以概括在江西山区里流汗流血的目的。他关于世界革命的梦想并不清晰。中国是底线。如果中国处于危险之中,那就没有什么比挽救中国更重要。中国没有了,那么一切关于革命的谈论就只是没有根的知识分子的空谈。

毛泽东的眼光及其长远,已经站在了一个制高点去俯视整个斗争过程了,对于事物本质的洞察能力极强。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7)

小时侯就知道毛泽东这个有名的人物,而且家里还有好多他的相片。读了《毛泽东传》这部书,对毛泽东有了深的了解。

这部传记将毛泽东放在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历史起点上来客观地描述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毛泽东17岁才"出乡关",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因此可以说,这部传记是一部毛泽东的启示录。?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8)

终于看完了,第一次对主席一生有了一次连续全面的了解。主席以农民自居,前半辈子同敌对阶级进行斗争,后半辈子同人性斗争,立场始终坚定的站在穷苦老百姓这一边。读完本书感触启发很多,至于政绩及过错不想写什么也没有资格说什么,因为政治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永远相左,这不是我关心的。但是借用主席的语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任何人张嘴评价的时候,希望先思考下自己的资格。不要让妄语成为别人讥讽你无知的话柄。回顾主席一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为了获得党的领导权,而做出的隐忍与坚持。对于信仰的追求,是可以超出金钱,权利,情感的。主席在一生中都是人类社会最闪耀的星光之一。人必须要有自己的信仰与坚持;其次就是主席对知识的理解。读千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健康是人生一切的保证,包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律的生活,合适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你的毅力,强健你的体能,这样你就拥有一个比其他人更好的去实践阅读学习的身体。反过来充沛的学识可以引领你走向更高的层次。所以追求肌肉的健身,衣不沾汗的喝茶论道,都不喜欢,人生很广阔,需要达到高峰就得坚持文体双修走下去。加油!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9)

以前一直觉得那个时代没什么好怀念的,完全是浪费的三十年,起码是浪费的十年,数千万人因为他的错误政策而丧命,这本书改变了我一直以来对于太祖的一部分偏见。西方人的领导人传记应该比官修史书要可信一些,但是作者也在其中夹杂了西方意识形态影响下的个人观点,这是大家广为诟病的地方,当然,作为人物传记,不可避免的会带一些评价的内容,不然就成了年谱和流水账。

56年之前的太祖还是很英明的,但是56年之后不时的挥舞起阶级斗争大棒打击政敌,同时也深深地打击了这个年轻的国家。看到了他一心想要实现共产主义和不希望官僚主义压迫普通民众的心情,这也是为什么今天还有这么多人缅怀他的原因吧。

不管怎样,看到很多人为太祖辩护,觉得绝大多数人对他还是认可的,认为他是伟人,人民还是有共同的信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凝聚力必不可少,而共同的价值观就是重要的粘合剂,不管这是怎样的粘合剂,只要有粘合剂在,那么这个国家内部就不会出现大问题。很庆幸,生活在了一个中华五千年来的最好的时候,在一个国力蒸腾日上的时候。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10)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这是自己读过的最认真的一本书。在读书过程中,也得了一些书友诚恳的点拨,特别是在持不同看法时,有些书友的想法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也让自己有些方面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受益匪浅。个人想法:作者在描述人物的过程中,字里行间运用了过多的如果、可能、也许等等,来对人物的内心进行了猜测。作者努为将毛泽东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但是,自感作者词语中有偏见,并有些刻薄,用过多猜测进入人物的心里,可是,又有谁能真正进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呢?猜测不足以让人信服,只会给读者带来误解。可以理解的是,作者太想研究了解毛泽东的人生了,通过借鉴和参观调查,并收集大量的资料,毕竞是外国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理解透彻确实不容易,不应求全责备,这也许就是代表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吧!正因为作者描述的手法,在这场巅峰与巅峰的对决中,自己得到一个启发:作为公众人物,实在不易。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都在公众的监督之中。也许是你不经意的、甚至是幽默或者是为了调节气氛的一个话语,也会给人带来无端的猜疑,也可能会给自己的对手制造一个诋毁你的话题,并可能将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一切毁于一旦,给自己的人生抹上无法洗去的污点。现实社会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这是自己从书中得到最深的启迪!从书中也有了一些收获,对毛泽东的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新的认知。毛泽东的一生是多姿多彩的一生,是艰难坎坷的一生。毛泽东和千千万万个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给我们后人创立了一个和平的平台,在这个和平的舞台上,让一代又一代的继承者,用他们的智慧和努为,将中国变得更加强大。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毛泽东的历史时代己经过去,新的历史时代还在一代又一代延续。将历代王者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汲取,将历史的不足丢弃,把握当下,展望未来,这就是历史给我们带来的魅力。且不论错误与否。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11)

《毛泽东传》读后感1000字:

五年前,我读了罗斯·特里尔所著的《毛泽东传》,作者按毛泽东的生命轨迹进行叙事的方式流畅自如,颇合我的胃口。这本书比较关注毛泽东的个人生活及心理轨迹,将其还原为一个普通人,以便一般读者也能较好地理解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所作所为。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评价伟人毛泽东并非不合时宜,而是评价他实在太考验评价者的历史功底、国际视野及思考能力。

我得承认,我不具备这个能力。

正因为此,我会更多地去看他身上的闪光点,看他的过人之处,如能从中吸取到一些力量,这对于我的前行之路一定大有益处。五年前的春天,在某咖啡馆的一次小规模的读书会上,我与几位同事分享了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简单做了几张PPT,现粘贴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毛泽东出生在大山里,成长于非常普通的农民家庭。他小的时候尤爱看各种各样的闲书,但对私塾毫无兴趣。他通过读《水浒传》以及国外名人传记等养成了一定的英雄情结,立志将来也有成为有作为的人。韶山冲显然束缚不住这个有野心的孩子,他辜负了父亲的期待(种地务农,做点小生意),一口气跑到湘乡东山学堂去上学。

在东山,他接受到与私塾教育完全不一样的新式教育,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他的文章写得尤其好,很受老师的喜欢。后来,他又求学于长沙一师,读的最多的是《新青年》,深受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新思想的感染。他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可以为这个山河破败的国家做点事,而且他也发觉到了自己身上非同一般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

毛泽东后经岳父的介绍去北大图书馆工作,但那儿的学者教授几乎都不搭理他,这让其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他开始更多地关注国际事务,初步成为一个有理想的马克思主义者。突出的演讲及写作能力很好地助力他于人群之中绽放光芒,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实践的毛泽东,革命的毛泽东有着典型的湖南人的霸得蛮的精神,行动力强而且轻易不妥协。他领导劳工运动,同时又当过国民党的组织部秘书;他组织家乡人民轰轰烈烈闹革命,同时又因秋收起义的失败而成为颓丧的“弃儿”。

他在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经过了太多的波折,李立三、王明、博古等人可都不给他啥面子。当然,也有更多的老革命,比如周恩来等也不是一开始就对其很信任。他的地位是从枪杆子里挣来的,是从一场场的胜仗里打出来的。他深知快速消灭对手的重要性,所以坚决认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一路曲折,中年得志,毛泽东上位过程之艰难,远非普通人可承受。独裁的毛泽东是可怕的,更是孤独的。那十年间,多少的老战友成为亡命之徒,多少的社会精英成为冤魂怨鬼。他说要文斗,却硬生生把事态逼成了“武斗”。至今想来,谁能不唏嘘感慨?

晚年的毛泽东,依然有着开阔的国际视野,他的一句“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为后来中国与西方外交关系的破冰打开了局面。罗斯?特里尔说毛泽东身上既有老虎的狂妄固执,也有猴子的聪明灵活,所以他屡屡受挫而能于夹缝中求生存,赢得至高权力。

当然,权力成就了他,也害了他。

毛泽东传读后感6篇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1)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这是自己读过的最认真的一本书。在读书过程中,也得了一些书友诚恳的点拨,特别是在持不同看法时,有些书友的想法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也让自己有些方面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受益匪浅。个人想法:作者在描述人物的过程中,字里行间运用了过多的如果、可能、也许等等,来对人物的内心进行了猜测。作者努为将毛泽东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但是,自感作者词语中有偏见,并有些刻薄,用过多猜测进入人物的心里,可是,又有谁能真正进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呢?猜测不足以让人信服,只会给读者带来误解。可以理解的是,作者太想研究了解毛泽东的人生了,通过借鉴和参观调查,并收集大量的资料,毕竞是外国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理解透彻确实不容易,不应求全责备,这也许就是代表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吧!正因为作者描述的手法,在这场巅峰与巅峰的对决中,自己得到一个启发:作为公众人物,实在不易。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都在公众的监督之中。也许是你不经意的、甚至是幽默或者是为了调节气氛的一个话语,也会给人带来无端的猜疑,也可能会给自己的对手制造一个诋毁你的话题,并可能将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一切毁于一旦,给自己的人生抹上无法洗去的污点。现实社会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这是自己从书中得到最深的启迪!从书中也有了一些收获,对毛泽东的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新的认知。毛泽东的一生是多姿多彩的一生,是艰难坎坷的一生。毛泽东和千千万万个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给我们后人创立了一个和平的平台,在这个和平的舞台上,让一代又一代的继承者,用他们的智慧和努为,将中国变得更加强大。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毛泽东的历史时代己经过去,新的历史时代还在一代又一代延续。将历代王者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汲取,将历史的不足丢弃,把握当下,展望未来,这就是历史给我们带来的魅力。且不论错误与否。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2)

毛泽东---毫无疑问是近现代中国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领袖人物。他凭借超凡的信念和无与伦比的格局将一个受列强欺压,濒临崩溃的旧中国带入了一个新时代,但同时,又由于自己对于人性乌托邦的理想以及受到极大个人崇拜而导致的自负,使得他将自己亲手缔造的新中国差点毁灭。可以说了解毛泽东对于了解新中国的历史发展,了解中国在当前体制下的未来走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建议每一个心怀抱负,愿意去更深了解祖国的人都去读一读毛泽东。

从人物评价的角度来讲:毛主席绝对是百年一遇的奇才!他一个农民家的孩子,对于当时中国的发展思路剖析的十分到位!在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那么多的打压后仍能做到隐忍,不气馁,坚持自己内心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这种品质值得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去学习!可以说,没有毛泽东,共产党会和当时其他当时大大小小的政党一样消散在历史长河中,而中国现在会发展成什么样也尚未可知。

对于这本书我想说:按理说毛泽东这样的人物,各大学府里专门开一门全面(而非片面)研究其生平的专业都不为过,可是偏偏我们所读的著作却是来源于一个外国人。一个外国作家通过翻译中国的历史文档,站在外国人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近现代最重要的领袖。听上去很讽刺,但仔细想想却又合乎情理。是中国人不了解毛主席吗?我看不然,我想如果对于毛泽东的研究如果能全面放开,我相信以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之大,会有无数知识分子、历史学家把我们的这位伟大领袖的生平和内心研究个底掉。但是,我以为在中国不敢全面放开对于这位历史人物的研究是有非常大的政治考量的。苏联为什么会解体?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能从各个角度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是他们都无法否认的一点就是:赫鲁晓夫对于斯大林的修正主义!这也是为什么受到了三起三落的小平同志在最后一次复出直到离世前,从来没有全面反对过毛主席(纵使他知道,1976年那个濒临崩溃的局面到底是谁造成的)!因为他知道,推翻毛主席就是推翻党,这对于执政党来说是绝对不可接受的,也必然会让中国社会发生大动乱。了解了这一点,对于由一个外国人来写毛泽东传似乎就没那么难以理解了。本书的描写手法和毛泽东的人生一样一分为二,前半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半部分则是建国后,在本书的前半部分中,毛泽东的生平大多可以从各种书籍记载中获得,除了清洗几个政治对手(李立三,张国焘,28个布尔什维克等)有明显的删减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而建国后的描述则出现了大部分主观描写,亦或是因为删减而给人一种语焉不详的感觉,这一方面有史料不齐的原因,一方面也有审查的原因(原因已在之前介绍过)。但是无论如何,本书对于毛泽东的生平记录确实是超乎了我的期待,特别是其中对于伟大领袖的一些细节描写,确是让我对于毛主席的形象有了更立体的了解。

相信和我年龄相仿的八零末、九零初的一代人对于毛主席的印象都经历过这么一个转变:小的时候,毛主席在我们心中是建立新中国的领袖,是伟人;而慢慢长大以后,随着言论的逐渐放松,亦或通过一些“异见分子”的言论,“恶魔”,“老糊涂”等另一种极端的思想又充斥了我们的脑海。到现如今,或许普通的年轻人,对于这么一个领袖是越发地看不清了……不过不管怎样,我相信关于毛泽东的讨论将会持续下去,而无论最终这个讨论是否有结果,谁都不能否认毛泽东改变了整个中国甚至世界的近现代史。

写这篇读后感时,我脑袋里一直回响的是一首描写毛主席的红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看完这本书,听着歌,看着歌词,不知怎的,似乎对那个年代的人们有些感同身受,眼眶也有些湿润了……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3)

他就蛰居在瑞金西边于都山区的一个农舍里,被“软禁”了。

有一天晚上,朱德部队的一名军官来跟毛泽东聊天。他带来酒和一只鸡,这确实是那个困苦时期里的美食。他们大吃了一顿。[47]

在毛泽东的农舍院子里,他们坐在柳条椅子里一口一口地抿着剩下的酒。当谈话转到缅怀往事时,毛泽东叹了口气,对这名他很熟悉的军官说:“唉,现在不再是井冈山同志们的天下了。”

毛泽东试图回到书本中。他随意作些笔记和批注,他写诗,而诗是他回归永远忠贞不贰的大自然的养心胜地,他教警卫员认字。但是,他不能使自己的精神解脱出来,总是惦记着美丽的山峦之外那些可怕事件的发展进程。在一个凄凉的时刻,他又病倒了。

[插图]

1934年,毛泽东与警卫员在瑞金合影。左起:毛泽东、吴光荣、陈昌奉、戴田福。

他体温高达41度。这一次疟疾发作差不多跟1929年与死亡搏斗的那次发作同样严重(虽然博古轻描淡写地说他得的是“外交病”)。[48]从8月的一天到9月底,他都病得很厉害。除疟疾之外,他还得了肠痉挛的毛病。他一定想过他是否还能好起来。

傅医生带着药箱来到于都。有一天,傅医生弄来一只烤鸡给毛泽东吃。毛泽东是个要求不高的病人,他反复地说,对他来讲,有个护士就够了,用不着医生了。他拒绝接受这只鸡。他身上某种职业性的东西(有几分被迫?有几分真心?)让他不那么愿意像接受那个军官的鸡那样接受傅医生的鸡。他让傅医生自己把鸡吃了。[49]

毛泽东硬是从傅医生的病床上站起来,恢复了健康。他9月底离开于都时发现世界已破碎了。不过混乱也提供了一个不受人约束的机会。毛泽东当时很不被重视,但他还有牌可打。他是当时28个布尔什维克路线理所当然的“反对派发言人”。[50]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4)

终于看完了,第一次对主席一生有了一次连续全面的了解。主席以农民自居,前半辈子同敌对阶级进行斗争,后半辈子同人性斗争,立场始终坚定的站在穷苦老百姓这一边。读完本书感触启发很多,至于政绩及过错不想写什么也没有资格说什么,因为政治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永远相左,这不是我关心的。但是借用主席的语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任何人张嘴评价的时候,希望先思考下自己的资格。不要让妄语成为别人讥讽你无知的话柄。回顾主席一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为了获得党的领导权,而做出的隐忍与坚持。对于信仰的追求,是可以超出金钱,权利,情感的。主席在一生中都是人类社会最闪耀的星光之一。人必须要有自己的信仰与坚持;其次就是主席对知识的理解。读千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健康是人生一切的保证,包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律的生活,合适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你的毅力,强健你的体能,这样你就拥有一个比其他人更好的去实践阅读学习的身体。反过来充沛的学识可以引领你走向更高的层次。所以追求肌肉的健身,衣不沾汗的喝茶论道,都不喜欢,人生很广阔,需要达到高峰就得坚持文体双修走下去。加油!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5)

罗斯·特里尔的这本《毛泽东传》内容丰富,情感细腻。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也渗透着政治学视角的理论穿透力,对于人物的情景分析更使历史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和制度机制,把毛泽东丰富的情感与的挑战性的理论创造联为一体,从而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壮观图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论,对我来说,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似乎更轻松有趣一些。毛泽的幼年及青年时代,洗冷水澡狂晒太阳提升体制、断食轻食法让自己保持身体轻盈、在闹市口看书训练专注力、逆风朗诵提升表达能力等等等等,这些都让我不禁感叹,他走在了那个时代甚至是这个时代的前沿。年轻的毛有活力、有远见、有畅想,勇往直前如同在泥潭里负重前行的斯巴达勇士,老年的毛却似乎有了莎翁笔下李尔王的影子,自私、傲慢、愤怒、绝望,如同一杆天秤的两边,当秤砣不停叠在老年一端时,红日落幕的悲情感不禁涌上心头。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领袖,并不单纯是依靠其组织技巧,也绝不是由于莫斯科的保佑,更不是因为发展出对马克思主义新的应用。他的崛起,是由于他专心致志和坚忍不拔,因为他把某些简单的哲学理论和社会真理付诸行动。他追逐权力的方法一直是本土式的。他把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外衣剥掉,换上中国的长袍。他没有试图在上海重演列宁在圣彼得堡所做的,而是像中国农民造反者几个世纪以来所做的那样,走向山区,枪杆子里出政权。他也没有在中国传统之外去达到他的全部目标。他把共产主义的未来状态,设想为实现古老理想中的大同主义。在新的社会主义中,每个人都由于互相负有义务而被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比过去更严密,在那个时代,革命就是更好的健康,冗长的会议,纸糊的高帽子,关闭的寺庙,新的桥梁,配给券,印度尼西亚的苏加诺到来向“人民中国”致敬。毛创造了太多,也毁灭了太多,他不是神也不是恶魔,而是一个复杂又伟大的人物,你可以说他是天才,也可以说他是哲学家、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结合着他“微妙、固执的头脑,令人敬畏的感召力和顽强的智慧”,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新龙头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有的歌手一辈子靠着一首歌成名,有的作者依靠一本书功成天下,很佩服罗斯·特里尔,从一个外国人的视野与角度刻画了一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像,丝毫不逊色于AndyWarhol画笔下的多彩绚丽的波普版毛。

20xx年看完的第一本书,不能说特别惊喜,沉稳的基调符合这颇为平淡的开年。一切都不能只看表面,不断的变动是唯一真实的现实。未来并非在远处,而是必须现在就把它抓住,混乱是大多数美好事物的催化剂。20xx年底的时候,有位客户跟我说,“我们来日方长”,当时我颇为反感,可20xx年一年过去,经历的很多人和事确实让我想法有了巨大变化,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内心的波澜似乎越来越习惯处变不惊的节奏感。20xx开年时,有人问我,“你今年的梦想是什么?”我想了想,梦想我有,但我不想喊出来,说出来只需要几秒,但真的实现梦想需要的却是成百上千万秒去沉淀拼搏,ABCDEFG,低维的世界没有回头的路,在高维看来都是循环,带着思想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年底再看不同。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6)

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没有退潮。在中共领袖中,几乎只有他一个人在农民集会上讲反对帝国主义。他警告说,国民党干的最坏的事情之一,是和外国人结成同盟,并敞开大门让外国人来统治中国。1932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对日宣战。这在当时让人(中华苏维埃之外听到这话的少数人)听了发笑,但是十年以后,这看上去就像是天才的一笔,虽然他们在几年之内没见到一个日本人,虽然他们只控制很小比例的中国人口(他们只能管辖不到900万人)。但是毛泽东是有眼光的。他的目标不是抽象的社会主义方案,不是俄国革命的重复,并不是“另一个十月”就可以概括在江西山区里流汗流血的目的。他关于世界革命的梦想并不清晰。中国是底线。如果中国处于危险之中,那就没有什么比挽救中国更重要。中国没有了,那么一切关于革命的谈论就只是没有根的知识分子的空谈。

毛泽东的眼光及其长远,已经站在了一个制高点去俯视整个斗争过程了,对于事物本质的洞察能力极强。

关于毛泽东诗词读后感


读书是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很多情节都可以引起我们的共鸣。此时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写成读后感,怎么写能把这奇妙的感觉写出来呢?以下是我们收集整理的“毛泽东诗词读后感”,为避免遗忘,还请您收藏本页网址!

毛泽东诗词读后感(篇1)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霄遁。

这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二八年秋,在井冈山黄洋界挥笔写下的雄伟壮丽的诗词。气势澎湃,豪情激荡,字字句句,锵铿有力,读着它信心十足,干劲倍增。

这首诗词我从小就经常在耳边回旋,常挂在嘴边背诵。为它谱写的歌曲我们也曾经背得滚瓜烂熟,朗朗上口,唱在嘴里、甜在心里。

每当我读到这首诗词,眼前仿佛闪烁着毛泽东同志当年身背斗笠,脚穿草鞋,带领工农红军在井冈山打游击、反围剿的壮烈景象;仿佛把自己带到了那个杀声阵天,战旗飘飘的动人场面;耳边就仿佛响起了黄洋界的炮声,心头顿时一亮。

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中国革命星星之火的发源地。当年,毛泽东同志带领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地区进行革命活动,打游击、反围剿,日理万机,情系与民。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住的是茅草房,写下了许多壮丽的诗篇和光辉论着,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为中国革命斗争起到了历史性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今天,我们细细重温毛泽东同志的伟大诗篇,倍感亲切和鼓舞;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和干劲,好像毛泽东同志又回到了人间。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我们又怎能忘记老一辈革命家为之付出的艰辛;怎能忘记九泉下的英烈们;怎能忘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在井岗山开辟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场景。

一九六五年五月,时隔三十八年后,毛泽东同志重返井冈山,在井冈山游览视察住了七天,而他回韶山自己的家乡出生地才住了两天。可见毛泽东同志对井冈山有着多么深厚的情义。

毛泽东同志重返井冈山时,居住在茨坪,登览黄洋界,视察和了解了井冈山地区的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状况。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各界群众。毛泽东同志看着井冈山那高接云天、参天万木和那雄奇的山岳,犹记起当时烽火连天,九死一生的昨日情景。别梦依稀,历历在目,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再一次赋词抒感写怀: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寻故地,旧貌换新颜。三十八年弹指一挥间,井冈山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对于历经了千辛万苦的共产党人来说,任何妖魔鬼怪都能战胜,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同志当年在井冈山的革命活动虽然过去了许久,但毛泽东思想、井冈山精神永照人间,代代相传。没有毛泽东同志当年在井冈山的革命活动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就没有今天这欣欣向荣,雄伟壮观,举世瞩目的中华大地。

国家富强了,社会进步了,物资丰富了,生活提高了,并不意味着无产阶级老一辈革命传统不要了。任何时候井岗精神都不能丢,这不仅是党和人民的期望,也是那些为之献身的英烈们九泉之下所期盼的。

今天我们重提井岗精神,重走毛泽东及老一辈革命家走过的路,用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启迪、鼓励、激发后人尤为重要。

无论何年何月,何时何地,我都衷心祝福我们的祖国:井冈精神大发扬,国运昌盛人安康,繁荣和谐山河壮,五星红旗代代扬!

毛泽东诗词读后感(篇2)

断断续续几年时间,笔者一直在拜读《毛泽东诗词》,这是毛泽东同志一生戎马的见证,也可以说这是整个红色经典的演变。诗词中包含了太多的红色革命、红色精神以及红色经典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的完全体现。像《沁园春·雪》中写的那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虽然他们有无数的辉煌但终化作尘土、成为过去,而我们要向前看,实力在发展当下最重要,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像“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地主鞭”则反映了农民翻身做主不畏强暴斗地主的豪迈激情。还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及“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或许有人会觉得《毛泽东诗词》的文学成就高于红色经典的成分,它不像其他的所谓红色经典的书籍《红岩》、《林海雪原》一样,能够很好将红色经典的部分表现出来。但我总觉得《毛泽东诗词》确实跟随着红色经典成长的,从开始的革命思想的引入、思想解放的宣扬,到后来的革命的发展壮大、敌后根据地的形成。丛红军长征的艰苦到土改时农民的欢心鼓舞。一本诗词,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时代。

学伟人之诗,滋养浩然正气,塑造非凡人格,陶冶美好情操!毛泽东是中国现代文学诗词创作的杰出代表,因为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他辉煌的政治成就,使得人们没有更多的关注和评价他的文学成就。

比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相信群众,热爱群众的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

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

《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它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沁园春·雪》这首词,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映衬,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然而,这只是太阳不出来的时候的景色,待到雪止云开,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美丽动人,画面开阔,气势磅礴,诗意盎然。下半阕以“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从祖国江山的壮丽写到历史上功业显赫的大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指出他们作为封建主义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渗透着毛泽东思想哲理,而且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亲自实践的范例。

抗战前夕的《沁园春·雪》在抗日高潮即将到来之际,以其最先进的历史观点评古论今,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这首词又以其至高无上的艺术价值,被评论家称为“千古绝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更是直接向全国人民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令。

另外,毛泽东的诗词中,也有一些是怀念友人或朋友赠答之作,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七律·答友人》等,但所寄之情也决非单纯的个人情感,而是时代精神的提炼,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包蕴寰宇的胸怀,突兀磅礴的气势,浪漫主义情怀

读《毛泽东诗词》最鲜明的体验就是感觉毛泽东诗词的境界博大开阔、气势恢宏、摧山撼岳。往往是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却能展示纵横万里的境界,发出吞吐山河、雷霆万钧的气势。

毛泽东在他的作品中,不做历史名人的崇拜者,赞美当代英雄,是因为他站在历史发展的最高点,运用的是最新的唯物史观,这就使他的评古具有前人所没有的大“气”,这一特点就是帝王诗人曹操,和以气魄宏大而著称的苏轼也无法向其背。

与其博大境界和相辅相承的是毛诗词的磅礴的气势。在毛泽东诗词中,气势宏大的句子比比皆是,如“千村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些写景的诗句显示了惊天动地,吞吐风云的气势,形象的概括了时代激变的特征。

《毛泽东诗词》境界和气势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即具有转动乾坤、拨动历史,藐视一切困难和强权的气魄。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把地球写成“小小环球”,把强大的国际反华势力写成“有几只苍蝇碰壁”,《七律·长征》把红军长征中艰难的跋涉写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毛泽东的笔下,世界小得可以运于掌心,强暴势力变的不堪一击,战胜困难变得轻而一举,视若游戏。此种气魄比苏轼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还有过之。意境静中寓动,景物色彩明丽寓意深刻,场面波澜壮阔。

《毛泽东诗词》中的诗词尽管数量不是很多,但因为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画面,抒发的是整个时代的激情,尤其是他的伟大气魄,极高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力,使他的作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诗词创作的最高峰。他创作中至高无上的视点,纵横环宇的气势,形象生动的用典、幽默的语言风格,不但在当代独树一帜,也达到了古人没有达到的高度,填补了古诗词创作中艺术表现的空白。从这一点看《毛泽东诗词》既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艺术瑰宝,又是中国现代诗词创作的一座奇峰。

毛泽东诗词读后感(篇3)

臧克家、李捷同志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第二次增订版,最近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早在1990年,臧老约请的50余位专家学者,为已经面世的50首毛泽东诗词撰写评析文章,加上注释文字,出版了《毛泽东诗词鉴赏》第一版。5年后,有6首诗作被发现,刊于报端。于是增添了新的鉴赏文字,命名为增订一版。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经过艰苦搜索和考订,推出《毛泽东诗词集》,共收入诗词67首。本书编者再度约请专家为新发表的11首撰写文章,于是就有了这本《毛泽东诗词鉴赏》增订二版。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反帝反封建和科学民主的旗帜,掀开了我国历史的崭新一页。但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在勇敢地冲破老八股、老教条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偏激性和片面性。他们在正确地批判封建思想的同时,把一些应当积极继承的好东西也扬弃了。譬如对于中国戏剧,钱玄同等人主张“废唱而归于说白”。对于格律诗,基本上也是采取否定的态度。胡适就认为有绝句和律诗的形式,不可能表现现代人新鲜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五四”运动10年之后,文化界热烈讨论“旧形式的采用”问题。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前进还是倒退?应当说,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深化。许多新文化工作者从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要使新思想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就要重视对民族传统文艺形式的运用和革新。需要移植西方的对我们有用的艺术形式,但在移植的过程中必须把它们和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结合起来,使它们真正在中国生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指引下,各个艺术门类大体形成了这样的格局:传统艺术形式的推陈出新和外来艺术样式的民族化,二者齐头并进。在戏剧领域中,戏曲和话剧都得到发展;在绘画领域中,国画和油画各领风骚;在音乐领域中,民乐和交响乐、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都得到重视。惟独在诗歌领域中,新体诗和格律诗的关系长期未能得到合理的确认。表达新内容的格律诗是否也是新诗,也是新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到上个世纪末,这个问题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毛泽东对中华诗词的影响,主要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他酷爱诗词,一生都在读诗、写诗。正因为这样,他对诗词问题十分慎重,生怕因为个人的爱好影响了文艺工作的全局。他从来没有号召过写格律诗。他甚至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样的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其实,任何一种长期积淀的艺术形式,都不易学,掌握得不好,都会束缚人的思想。诗词格律是这样,戏曲程式也是这样。中国文艺中有这种情况,外国文艺中也有这样的情况。毛泽东虽然没有号召写格律诗,但他的创作实践比抽象的号召更有感召力。他以自己成功的创作实践证明了,运用传统诗词的形式,不但可以表现新生活,而且可以很生动、很深刻地表现新生活。写得好,同样可以成为民族艺术的瑰宝,时代精神的丰碑。毛泽东诗词不就是这样的么!新时期以来,诗词创作风起云涌,不但有许多干部、知识分子痴迷于诗词创作,农村的村镇也成立起许多诗社。农民们在工余推敲诗句、作画、练书法,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道靓丽的景观。出现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毛泽东诗词的启迪作用是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都说,毛泽东诗词具有前无古人的气魄。它的根源在哪里?在于作者的世界观,在于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是红军时代的毛泽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长征时期的毛泽东。“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是晚年的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朝思暮想的是民族的命运,人类的前途。这一切很自然地形诸笔墨,点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就形成了诗中前无古人的气魄。毛泽东不但在表现重大题材的诗章中,甚至在写山川草木的诗章中,也体现出前无古人的气度。像《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诗中的梅花,既是大自然的骄子,也是美好品格的象征。这里,写出了一种全新的人生志向,全新的荣誉观。当争名夺利之风甚嚣尘上的时候,读读这样的诗,是能够帮助人们净化灵魂的。

毛泽东开一代新诗风,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创新家。但他决不是在语言和文体上故作新奇状。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基本上是遵循传统格律进行写作的。特别是收入“正编”的42首,充分体现出作者驾驭诗词格律的圆熟。在毛泽东看来,诗歌的新,首先要新在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上。他善于在朴素、自然的抒情、状物中,给读者带来一派新意。心有所动,情有所涌,提笔一挥,就挥出一片艺术新天地。譬如春光、秋色,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描写它?“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读了《采桑子·重阳》,谁都无法否认,这里展现的是全新的艺术境界,是战士眼中的秋光、新时代创造者眼中的秋光。毛泽东的创新,不是小家碧玉式的,他赋予传统诗词以新时代的内涵,写的是“新的人物,新的世界”,促进传统诗词完成了从表现旧时代到表现新时代的伟大转变。当然,促成这种转变的不仅是毛泽东一个人,但毛泽东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香港诗人刘济昆说:“宋代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今日是凡有华人饮水处,就有毛泽东诗词。”“五四”以来,我国出现了好几位声名贯耳的大诗人,像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艾青、臧克家、田间……若论作品的背诵率和普及率,若论作品对民族精神的影响,恐怕他们中的哪一位也赶不上毛泽东。伟人在世的时候,不赞成人们大张旗鼓地宣扬他的诗词。1960年,周扬在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上的报告原有一段话论述毛泽东诗词。审阅讲话稿时,毛泽东挥笔把它全部删掉。现在,毛泽东已经逝世27年了,我们应当更冷静、更公正地对待这份宝贵的诗歌遗产。恰在这个时候,《毛泽东诗词鉴赏》增订二版与读者见面了。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提供的不可能是最后的定论,但它对于人们进一步领略和研究毛泽东诗词,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毛泽东诗词读后感(篇4)

一直在拜读《毛泽东诗词》,这是毛泽东同志一生戎马的见证,也可以说这是整个红色经典的演变。诗词中包含了太多的红色革命、红色精神以及红色经典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的完全体现。像《沁园春雪》中写的那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虽然他们有无数的辉煌但终化作尘土、成为过去,而我们要向前看,实力在发展当下最重要,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像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地主鞭则反映了农民翻身做主不畏强暴斗地主的豪迈激情。还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及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或许有人会觉得《毛泽东诗词》的文学成就高于红色经典的成分,它不像其他的所谓红色经典的书籍《红岩》、《林海雪原》一样,能够很好将红色经典的部分表现出来。但我总觉得《毛泽东诗词》确实跟随着红色经典成长的,从开始的革命思想的引入、思想解放的宣扬,到后来的革命的发展壮大、敌后根据地的形成。丛红军长征的艰苦到土改时农民的欢心鼓舞。一本诗词,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时代。

学伟人之诗,滋养浩然正气,塑造非凡人格,陶冶美好情操!毛泽东是中国现代文学诗词创作的杰出代表,因为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他辉煌的政治成就,使得人们没有更多的关注和评价他的文学成就。

毛泽东诗词读后感(篇5)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谁如此自豪地评论美丽的祖国,又是谁谈古论今,品味了五百年来中国的历史,那就是我们心目中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

为何毛主席能带领红军度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是因为他的自信,他的大器,还有他那鹰击长空的神勇,毛主席一生有许多诗词,使人一读就想象出诗中的意境。诗词中,曾经赞美过祖国,赞美过自然,赞美过感

人的革命事迹,我学过很多毛泽东诗词,每次朗诵完后都感慨万分。其中最令我回味的,是一首赞美人民、回味历史的诗——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话展示了祖国美好的前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反映了对中国必胜的坚定信念。古代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些在中国发展中有着丰功伟绩的人,只是凭借武力,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即使威震四方在历史上被称为“天之骄子”的成吉思汗,也不过只会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随着时间车轮的飞转,都成为了过去。真正的英雄,是我们今天的劳动人民!

现在,我们青少年也要像毛主席,像走过长征的老前辈一样,不怕困难,充满自信,把长征,把革命的精神永远传播下去,让世世代代的中华子孙,领会到毛主席那九天揽月的精神,走出辉煌的人生之路!

毛泽东诗词读后感(篇6)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每当我翻开《毛泽东诗词精选》,读到这句气壮山河、气势磅礴的名句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红军长征的艰难,想起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积极乐观的精神。今年上半年,我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在决赛时,一看,我抽的纸条上有一个生词,我的脑袋“嗡”地一下,顿时心跳加速,两条腿都发软了。老外评委给我解释生词,我怎么也听不懂。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用剩下的单词编故事,没用那个生词。结果我只获得了南京市的三等奖。领奖的那天,我的心情糟透了,很失望。妈妈耐心地开导我:“不要灰心,争取下次获得好成绩。”

那天晚上,我读着毛泽东的诗词,豁然开朗了。毛泽东带领党和红军经过浴血奋战,他们凭着乐观的信念,战胜了一个个困难,赢得了一场场胜利。我遇到的这点挫折又算什么呢?那天,我睡得很香。但是,个别同学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被老师批评、家长埋怨时,就悲观、绝望,沉沦下去,一蹶不振,有的甚至做出了自杀的蠢事。覃瑶是湖北省的一名神童。20xx年3月6日上午,由于她上课看课外书,被班主任批评,就投水自杀了。她看问题十分悲观,一点也没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做出了一个十分错误的决定。我们应该用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挺起胸膛勇敢地面对困难,而不该悲观消沉。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乐观精神,做生活中的强者,永远笑对生活,笑对人生,笑对未来……

毛泽东诗词读后感(篇7)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

《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它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毛泽东诗词读后感(篇8)

新学年教学已经开始一个星期了,高中一年级的第一单元便是现代诗歌,这是同学们九年级上下两册现代诗学习的延续。第一课仍是毛泽东的诗词。正如法国前总理富尔所说,诗,是了解毛泽东性格的关键之一。因此,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便是我们拓展学习的第一项任务,要求每人至少背诵10篇,并且给大家推荐一首自己最喜欢最欣赏的诗篇,写明自己的推荐理由。接下来,我将给大家推荐同学们写的欣赏文字。虽然文字有些稚嫩可爱,但毕竟是迈出了第一步,千里始于足下呀。

这几天,我认真地读了一些毛主席的诗词,比如:我非常喜欢他的诗词和书法,他的诗词不仅非常有气魄,而且很有文采。他的诗词不仅充分展露了他的诗情才智,而且显现了他丰富的、崇高的、伟大的精神世界。

1925年,毛主席写了《沁园春 长沙》。我觉得这首诗词显示了毛主席逐鹿中原的雄心壮志,诗中写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认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该由我来主宰这片大地吧!”表现出想成就大业者壮志未酬时的询问。

1936年,毛主席写了著名的《沁园春 雪》,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我觉得《沁园春 雪》这首词显示出毛主席更有帝王气派,词中写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从中体会到毛主席要成为超过历代帝王,独领风骚的人物。他就像曹操一样,他们都具有成就帝王的思想。

1954年,毛主席写了《浪淘沙 北戴河》,这首诗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换了人间”指: 自古兴亡更替,英雄辈出,是历史的必然。再结合前半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表明作者认为,是该改朝换代是时候了,正要开创一片全新的世界。

在毛主席的诗词中,我发现毛主席最喜欢用的形容词有:廖廓,苍茫,莽,滔,说明他老是以天下主宰者的心情,想着天地风云,山河湖海;描述数量老是用百、千、万,口气特大,让人觉得非常有气魄。

这就是我读了毛主席诗词后的感想。

毛泽东传读后感汇编14篇


怎样写读后感呢?当我们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抓住重点,为了满足您的需求编辑为您准备了一篇《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1)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的求知若渴,关于毛泽东读书的情况,摘要如下:

通过他母亲家的关系,泽东到湘潭一个失业的法律专业学生家独立地学习了6个月。虽然迫于他父亲的压力,也许还因为在湘潭遇到经济困难,他又回到家里,但这6个月的读书、听课和辩论,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从此他不再是父亲已成年的“宝石”。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的含义是宽泛的,实际上知识改变的是思想,然后在思想的推动下,才改变命运。毛泽东年少时读书的经历,即使经济困难时,也没有放弃读书,或许没有最初的书籍、遍历带来的思想冲击,便不会有他后面波澜壮阔的人生了。

就好像6个月是他能够集中注意力的限期,毛泽东把自己关在湖南省立图书馆里半年时间,像一名隐居修道士一样闭门读书。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他就到了,晚上关门时他才离开。他像一座低着头的狮身人面像,趴在桌上读书,旁边堆着一摞书。他只在中午离开阅览室一会儿,买一块饼或是一个肉包子当午饭。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现代西方的历史和地理。为拓宽视野,他也读小说、中国诗歌和希腊神话。他攻读了新近由改良派严复翻译成中文的亚当·斯密、赫伯特·斯宾塞、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和达尔文的主要著作,还有他曾在东山学堂时在《世界英雄豪杰传》中读到过的两位哲学家——卢梭和孟德斯鸠——的著作。

令人震惊的是,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对读书如饥似渴的态度已经到了狂热的地步。而且毛泽东读的书涉及范围较广,思想深度较深,有些书的深度——如康德、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是我们大多数人至今都难以企及的高峰。

在长沙第一师范的5年半中,他在书籍或副本的页边上,写下了不下100万字的分析性、有独特观点的批注。在页边上,他常常写下“荒谬”或“不通”之类的批语。

毛泽东读书,会在书的页边上写下自己的观点,在局势动荡之时,毛泽东还会读报(此处未列举),在宏观角度,掌握世界发展的局势。

毛泽东严于律己。对待自己,也如同一把尖刀。有一件事最能说明他进行自我修炼的方法:他有一个习惯,带着书到距第一师范不远的一个叫南门的最喧闹的地方去看书,为的是检验自己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严于律己、锐意进取,时刻保持敏锐的思考,就像毛泽东给两个女儿取的名字的寓意,“讷于言,敏于行”。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2)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是我心目中的伟人。他怎么能够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新中国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了《毛泽东传》,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原因:

毛爷爷十六岁前,除了中间曾停学两年,在家务农外,其余时间,他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南岸、关公桥等六处私塾读书。在上学期间,他早晚还要放牛拾粪,农忙时也要参加收割庄稼。被老师称为“闲书”和“杂书”的《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旧小说,也偷着看。青年时期,为了锻炼毅力,在街头读书,以求闹中取静。战争时期,在生活最艰苦,最紧张的环境中依然没有放弃读书,书籍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他对书爱护有加。解放后,他将卧床的一半留给了书,为的是能够更便利地取书、读书,真正以书为伴。读书,可以说是毛泽东一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到了这些,我认为:毛爷爷酷爱读书,才让他有了救国、治国的本领,成为了一代伟人。读书有益啊,我们要学习毛爷爷的读书精神,与书为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累“能量”,为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而努力。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3)

小时侯就知道毛泽东这个有名的人物,而且家里还有好多他的相片。读了《毛泽东传》这部书,对毛泽东有了深的了解。

这部传记将毛泽东放在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历史起点上来客观地描述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毛泽东17岁才"出乡关",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因此可以说,这部传记是一部毛泽东的启示录。?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4)

1921年7月1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中国共产党成立了;1949年10月1日,这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毛主席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如今,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90个年头,最近,我读了《青年毛泽东诗传》,深刻的体会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革命的艰辛。

本书为孟蒙教授为毛主席的写传,书中用七言律诗的形式描写了毛主席在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学习、求索与成长。作者用饱满的政治热情,赞颂了毛主席意志的坚韧,思想的深湛,气魄的雄阔,情态的昂扬,以及他凝重风雅的品格。

阅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行径以及对人民的压迫。再往后,我又读到了人民的反抗,人民站起来了,腐朽的封建王朝被推翻,人民革命不断涌现;红色政权带来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井冈山上的红旗高高飘扬,共产党在那里续写着他的新篇章;为了更好的发展,两万五千里也要走过去;长征胜利了,民族的未来充满了曙光。

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一个新的历史,一个新的毛主席,一个新的共产党。在本书的序言部分,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什么是黑暗,什么是封建,那一行行文字揭露了君主专制时代人民的悲痛,让我体会到了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人民的不断反抗也让我深刻的明白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能覆舟。这个永恒不变的真理。后面那些描写人民艰苦奋斗的片段,更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最鲜明的特点,一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革命大军向一切剥削人民的政权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强有力的进攻。随着共产党的建立,社会有了新的希望,一个让人民当家作主,追求和平与解放的组织,自然而然的受到了人民的拥护,随着黑暗势力的不断被打败,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以及长征的胜利,共产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这就是我心中的《青年毛泽东诗传》,通过这本书,我更深刻的地了解了毛泽东,了解了党的光辉历程,希望我们能够牢记历史,沿着老一辈革命家指引的革命道路继续前进。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5)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毛泽东都是20世纪最杰出的历史人物。

作为革命家,他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农业大国中成功地领导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大大加快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作为思想家,他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追求真善美的理论创新勇气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一种符合中国历史要求的思想体系,为落后民族走向社会主义前途开拓了一条崭新的思路;作为军事家,他依据对人民革命战争特殊规律的深刻认识,制定了高超的战略战术原则,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战争奇迹;作为诗人,他留下了一篇篇气势恢弘、才华横溢的千古绝唱;同时,他又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像常人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气质和情感,体验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这一切,构成了毛泽东的历史人格。此其一。

毛泽东以其毕生奋斗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和世界的政治格局,在中国现代史半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的进程中,他始终处于时代潮流的中心,中国革命的轨迹同他的个人经历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烙上了他作为领袖人物的不可磨灭的个人印迹。可以说,不懂得毛泽东,就不会真正理解中国现代革命史,反之亦然,要真正理解毛泽东,也必须对中国半个多世纪血与火的艰难历程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此其二。

毛泽东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发展事业,他的功绩无与伦比,但是他在晚年也出现过一些严重失误,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某些重大问题上,他的真知灼见和错误言行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状况。此其三。

至少是由于以上三点,完整地、准确地、生动地再现毛泽东这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并对其功过是非作出令人信服的评说。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6)

对于伟人的评价随着社会的包容性,民主性的增强,确实平民百姓越发地能客观认识神坛上的伟人,伟人也会犯错误也有缺点就像太阳的黑子一样虽然有不完美的地方,但绝对不影响他的伟大!伟人已逝,但其建立的事业未竟,我们后人仍在努力完善与继承着!

战争年代中国出了那么多的汉奸与无血性的奴才,更悲哀的是在中国正蒸蒸日上国力强盛国际地位越来越高的时代,某些人群不感恩祖国不感恩社会,反而在公众平台上用无耻无底线的字眼骂伟人,其心何等的恶臭与歹毒,这种所谓的懂历史,懂民主,懂哲学的畜生,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到处留言评论骂中国共产党,反社会……还咄咄逼人地反问他人:毛泽东有什么贡献?真想狠狠地甩他两嘴巴子,这个不肖畜生,就如同指着他贫穷的娘,恶狠狠地说:“为什么把他生出来,怎么生出来”的问题一样。这畜生估计早被一些国际反华的势力给收购了。那些专门收集中国垃圾的势力早就闻见他的臭了!

从未这么义愤填膺过,也从来没有看书评看得这么悲愤过。即使是曾经遭受过社会的不公正对待过,也应当内心充满阳光,若是内心充满了正能量,怎么会到处都是黑暗一片呢?用你的阳光与正义去感染人,而别用你的狭隘自私去报复社会!别让狭隘蒙蔽了你看到阳光的心与眼!

那群脏势力,请闭上你的嘴,想想你为什么发声,你代表谁在评价伟人?你们有资格代表中国的十几亿的人民群众吗?你们就不怕人民群众让你们灰飞湮灭吗?我们的伟人由我们来评论来信仰,不需要你们这群败类来指手画脚!

想评价伟人的人除了要有深厚的历史素养,还需要真正经历过伟人生活的年代,那才真有发言权,除此之外我们的所有的批评与赞誉也不过是隔靴搔痒与无病呻吟,不是说不能崇拜与质疑,而是说所有的我们的这些评价,根本都不是在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而仅仅代表你个人的观点。骂伟人的也许你曾被人民政权给专政过,也或许你被反华势力豢养过,或许你是个爱国的人,但你爱得太深责得太切,快要被人民唾弃了!!!

别以为自己博学,别以为自己是圣人,请骂上你那臭气熏天的那张丑陋的口腔,我们快呕吐了,回家用你准备泼向曾瞥过你一眼的对你的不道德行为有些微词的人的硫酸漱漱口,用你准备刺向某个观点对立的人的尖刀清清肺去吧!祝您早日解脱,早日脱离我们所有中国人挚爱的社会,回去你的天堂吧!去吧,去吧!那里有一群群你的同类等着你庆功!!!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7)

谈到毛主席,往往就会伴有争论,而这种争论主要还是集中在建国后的特定历史时期中,但是无论如何争论,也不会有任何人能否认毛主席的伟大。

个人观点是,看待历史尽量不要只叮住一个历史阶段中的若干现象或特定时期,这样对于整段历史的全局脉络把握是不利的(专家学者除外),而且也容易产生思维僵化,产生偏见,难以以公正客观的视角去对历史以及历史人物进行了解、分析与判断。

历史人物容易被神化,也容易被妖魔化,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对于历史,无论是伟大的人,还是邪恶的人,都只不过是人而已,既然是人就不可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综合因素创造了不同的群体,而这些群体又在不停创造历史,而历史人物更确切的说是不同群体思想、行为、文化等综合因素的代表,就像历史每个阶段中的指示牌,研究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意义是,帮助我们了解每一段历史进程的发展脉络,以及通过对其的学习,汲取有利于自身成长的东西,而不是只关注人物本身的是非对错,不过话又说回来,历史,又哪里有是非对错可言呢?

之所以说毛主席是为人,是因为在其所处的时代,顺利完成了特定的历史使命,主要为以下几点:

1、巩固共产党在中国的地位,加强共产主义思想在国内进行实验的基础;

2、2、结束内战,建立统一政权,避免内部分裂;

3、着手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使不再民不聊生;

4、制衡内部冲突,平稳内部分裂局势;

5、应对外部复杂局势,加强中国国际地位;

总体来说,在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最重要的,是解决中国如何活下去的问题,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那总来说不会是错的,至于其中出现的问题,我觉的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也是由于缺乏执政经验,国内外问题复杂,历史遗留问题等等等等综合因素导致,但是,

毕竟其之利远大于其之弊,其之功远胜于其之过,定大局,终天命,民可聊生,国可安邦,这就已足够称得上伟大了。

这本书后面部分由于资料来源的问题,个人觉得客观性相比于前面略有不足,不过,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可读性,已购实体书,建议阅读。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8)

读书与思考成就伟人-《毛泽东传》读后感1000字:

我读的《毛泽东传》本版是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写的,目前书单里还有一本是中央出版的《毛泽东传》,打算两个版本都看一下,因为,想着从不同人员的视角去看这位伟人。

需要提一点的是罗斯·特里尔的老师就是亨利?基辛格,而亨利?基辛格正是中美建交前,为尼克松总统跑前跑后,做各种铺垫的人员,同时,在尼克松访华前,亨利?基辛格本人就多次来到中国,并且与中国高层以及毛泽东本人会谈过多次。所以,罗斯·特里尔写的这本《毛泽东传》可读性、可靠性还是值得推荐的。

对于毛泽东先生本人的功与过,不是本文想要讨论和分享的,本文想要分享的是,毛泽东先生在成长过程中,以及建立新中国前后,他都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阅读。

我甚至有时候觉得,时代造就了英雄的同时,英雄也需要有准备才行,没有准备的英雄,注定只能如流星一般,一闪而过,而毛却把自己活动成了恒星。

毛泽东,基本没有怎么在校园上过学,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日后的人民的领袖,毛的更多思想和知识,并不是在学校里学习的,更多是靠着自己的阅读,即看书学来的,自己看书的同时,仍然爱思考,并不是死读书的那一类人,更不是按着书本照搬抄的那一类人。

他总是能,结合当前的时事情况,加以分析,再结合前人总结的经验、知识,运用到实战中去解决问题。对于这样的一类人,我相信不成功都是很难的,因为,他们时刻都在进化着,而不是进步。

少年时候的毛泽东就很爱阅读,给我印象很深的场景是,毛的父亲让毛挑粪浇地时,毛一样都是随身带着书的,方便自己在干活之余,能就近在田间小树旁阅读。

毛很爱看《水浒传》,这本书给了毛“创业”的原始想法和动力,在后期的革命期间,毛经常拿书中的人物做对比。这个时候的毛泽东,也才十四五岁的样子,大家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在这个时候,还在干嘛。

毛泽东不仅爱看书,同时,也爱写自己的观点,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方式。通过写,毛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让更多的人能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观点,影响大众,这也为毛以后的“创业”之路积累了“品牌效应”,与此同时在写的时候,也反向地促使毛,反思自己的观点,这又是一种促进学习的方式。

所以,这也是我自己一直强调的,读书的时候,要做读书笔记,同时,每读完一本书之后,都要写一篇读后感的原因所在,因为,当你在写的时候,又帮助自己重新回忆、思考了所读书籍,方便自己理解的更深刻、吸收的更好。当很多早期共产党员,都觉得苏联模式才是中国的正确道路时,毛泽东率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发展农民大众;当大家觉得没必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军队时,且在一次革命游行中被蒋集团用军队镇压后,毛是第一个认识到并提出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军队的人等等,整本书中这样的细节场景描述的有很多,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非常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他的这一能力来源也是基于他自己看过的书。

所以,不论在毛的时代,还是在现代,凡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不会把生活过的太差,更甚至能有所成就,当今太多的人缺少独立思考能力了,总是喜欢人云亦云。

还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极其深刻,那就是红军在长征的时候,毛泽东带的最多的东西,就是书。你可以想像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画风?在当时的情形下,大家都在忙于保命,他仍然第一想到的是书,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必定与常人有不同之处,这又是一大体现。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毛的晚年,晚年时代的毛泽东,眼睛视力非常不好了,但是,他仍然坚持着阅读,眼镜的度数一再增大,直到毛行动不便无法再看了,只能让护理人员读给他听了,看到这里的时候,自己还是比较感慨的。

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或许,爱看书,不能让你成为伟人,但是,至少可以让你变得比之前的自己更优秀,坚持阅读并保持独立思考,是成功的基石。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9)

总体:幸存者差异表现极其明显。

优点:1.作者的态度是认真的。

2.可以从外国人的角度看历史的伟人,看历史的事件。

缺点:一、相较黄宇仁先生,迪克.威尔逊先生缺乏大历史观,对人物和历史事件就事论事,没有更多地从外部影响因素去关注,从外部因素之间的关联发酵去考量,这种孤立的对伟人和重大事件的诠释说服力不够强,难免落了下乘。

二、相较杨天石先生,迪克.威尔逊先生做学问的严谨程度又有欠缺。研究历史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史料收集难度极大,鱼龙混杂,需要去伪存真,且存在很大偶然性,特别是这种全景式的写作难度更是大,存在主观主义色彩也在所难免,但威尔逊先生不注出处地串写方式无可置疑落了下乘。

三、读书不能不读作者。威尔逊先生是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著名学者,它生活于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资夲主义的英国,推崇个人主义、私有制、经济利益、普素的民主等,整个社会的哲学观就与追求共产主义的中囯、中国共产党存在巨大差异,基于英国哲学观笔下的伟人和重大事件的底板就变成有色的了。

四、主席是世界公认的伟人,伟人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具有超前的认识、超凡践行后的人格魅力。正是基于这一点主席在全党有了核心地位,后期的主席也应该是这一逻辑的升华,而威尔逊适忽丢弃了主席为国家、民族做出的牺牲,对自己及家人近乎苛刻的自律,以狭隘的个人主义至上来注解主席,有背道而驰之嫌。

五、孟子说:平生所愿学孔子。亚力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东西方文化哲学观的典型差异。评价历史、历史人物不应该背离哲学观,如果这两种哲学观是矛盾,那事物的存在本身就是矛盾,不能孤立地强调其一,否则那就不是辩证法。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10)

仅仅只有接受困难的观念还是永远不够的,毛泽东说孩子们,你们要随时做好准备。随时做好准备,不是你想着我要准备我要准备你就能真正的解决问题的。毛泽东说话是很有逻辑的。

他告诉自己的儿子说小兔崽子们,你们要多向自然科学学习,不要天天谈什么政治,没有知识,你们什么都干不成,不要以为你爹我能用政治上的权力帮你们解决问题。即使我想,人民也是不会允许的。前言

暑假在家,平生第一次读了名人的传记。给我的感觉就是名人传记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通过这些大人物的生平事迹,能给我们许多的鼓舞和启示。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以前没有看过。

毛泽东,这个名字对中国人而言再熟悉不过了!他创建了新中国;他结束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剥削得苦难历史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个小山村里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当时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败落。

毛泽东虽然出生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下,但他从小酷爱读书,整天背着一本《水浒传》。当毛泽东到了11岁的时候,他父亲逼着他耕地、抬粪便,可是毛泽东不甘罢休,在干完活之后躲在墙角里继续看书!毛泽东的父亲就曾经大骂他是懒而无用。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的农民眼中,田地是最重要的。

不过,我也感觉到那时的毛泽东是一个极为叛逆的少年。生长在一个农民的家庭,不爱田地,却对知识那么渴望。少年时代的不断阅读,对毛泽东的文化知识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民间有句话叫做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中国的古语,毛泽东都没有听。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当年毛泽东同志要是没有读水浒和三国,那么,他就不可能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活动中有那么卓越的表现,那么,中国就不是今天这么强大的中国了。后来,毛泽东自己私下攒钱最后离开家到外面闯荡。

正是他的独自出外闯荡,让他看到了人们的苦难生活,于是她想改变人们的生活,想拯救中国这条巨龙!读着读着,我不由地被他种精神所感动,少年的毛泽东便关注国家的兴亡!读完毛泽东传,给我留下最深刻映像的就是毛泽东那种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精神。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精神吧!

现在很多人择业都是想着以后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够赚很多的钱,才能够让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似乎我们已经没有以前毛泽东时代人们的那种纯朴的念头了,要精忠报国,要为国捐躯或许人们都觉得只有乱世才能出现毛泽东那样的英雄,只有乱世才需要毛泽东那样的英雄。

可我觉得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出生,已经失去一次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的机会了。现在中国正在不断地建设着,在不断地壮大,这时候正需要我们,我们不能再失去这次机会了!

同时,看完毛泽东传之后,我发现他是一个很果断的人。在思考之后,他总是能够很快的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是我所缺少的吧!现在,我是大四的学生了,很快也就面临择业的问题。

在暑假期间,我想过很多职业,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最后我在当人民教师和去公司上班这两个选择中徘徊着。父母说当教师稳定对女孩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职业,而亲戚说去公司上班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每当听完他们的话时,我都会被说服。多么的没主见呀!我不断的在想,为什么同样是吃饭长大的人,毛泽东就可以那么果断,而我却如此不能做决定呢?我不断的思考着,得出一个结论。

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一个善于做决定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着自己的目标。而我,如果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克服自己缺乏主见的弱点。人的一生,不能都任凭自己的弱点为所欲为吧?每个人都是有弱点的,毛泽东也是,但是他都能够克服,同样是人,我也可以

我记得书上还提到毛泽东给他儿子写信,他在信中曾经提到:唯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你们年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只有科学是真学问。这时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忠告,也是一个伟人对天下发、所有年轻人的忠告。只有科学是真学问。

毛泽东的一生都在追求完善自我,当然他晚年也有错误的时候,但是他脑袋中的科学还是帮助他做了很多正确的事情。我们这些年轻人总是知道的少,想说的却很多。政治理论知道的不多,却总想对当今的政治好好的评论一番。没有科学知识垫底,我们说的都是不成熟,不客观的。只有科学是真学问。

我还记得毛泽东在重庆谈判回来后说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当时,毛泽东同志是对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件事说的。但是,这句话可以用在很多事情上。我们不可能一直都走平平坦坦的路,世界上没有那么好的事情。永远都会有困难在我们的面前,困难不会因为我们不希望他们出现而消失不见。而仅仅只有接受困难的观念还是永远不够的,毛泽东说孩子们,你们要随时做好准备。随时做好准备,不是你想着我要准备我要准备你就能真正的解决问题的。

毛泽东说话是很有逻辑的。他告诉自己的儿子说小兔崽子们,你们要多向自然科学学习,不要天天谈什么政治,没有知识,你们什么都干不成,不要以为你爹我能用政治上的权力帮你们解决问题。

即使我想,人民也是不会允许的。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话都是发自肺腑的,像毛泽东这么会思考的人,他对儿子的教育都是金玉良言呀!我们要偷偷的学过来。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你才能好好的准备迎接困难。以前没有好好念书的孩子们,你们现在就要努力了。不然就来不及了。这也是我要对自己说的话。

看毛泽东同志的传记,在这过程中我后悔了非常多次。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的不足太多了,要想有所成就,这一生,我都得好好的完善自我。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11)

看过不少关于毛泽东的书和文章,这本外国人写的,本想随便翻翻,看看有没有什么新意,没想到一口气读了下来,虽说译后记指出里面不是所有的史料都经过证实,但无论如何它在有关毛泽东传记类作品中是出类拔萃的。原因之一:作为一位外国学者,作者没有身处中国的生活背景、政治背景、历史背景和知识背景,所以他能从客观的立场出发来客观地看待毛泽东这个“人”;其次,作者始终把中国的近代革命史放在世界历史的格局中来论述,脉络更清晰,也更易于理解;再者,作者对毛的评价如同对他一生的描述一样,客观而中肯,与其说是评价还不如说是归纳总结,水到渠成,没有半点虚言;最后,作者一方面牢牢抓住毛一生在精神层面即心理和思想的发展变化和某些一以贯之的东西,另一方面又紧紧抓住毛一生的实践活动和中国的那段历史,他把这三者紧扣在一起加以铺陈描述,既展现了一个丰满的立体的毛泽东,又有条不紊地呈现了那段史实和相关人物,所以不仅可读性强,而且具有思想和历史的深度和广度。

对毛泽东的评价,尤其是中国人,由于各种原因,褒贬不一,分歧很大。其实要评价一个人首先要客观地了解他,客观地了解那段历史,经过分析研究,才能发表意见。虽说一本书不能全面地精准地把毛泽东呈现完全,更何况还带有作者的视角,但想了解毛泽东及其他所在的那段历史,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12)

一口气读完,

首先,作者毕竟是个外国人,难免在书里有一些偏见和史料错误,但是也有一些史料(如果真实的话)也是国内的传记里没有的,有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其次,发现直到现在毛仍然是最具争议的人物,书友立场不同导致观点不同,争论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抱着已有的好恶很难真正的兼听则明,但是比十年前或更早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历史脉络,看到了毛的过人之处以及理解了他各种行为的原因,并且讨论这些对现实仍有重大意义,因为他的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

第三,毛开创了近代中国的全新时代,并以自身的猴气(造反精神及灵活性)、虎气(王者之气)和侠气(个人认为欺强不凌弱、对被压迫者的同情是其侠气)的传奇个人色彩,以及立功(建国)、立德(毛泽东思想或毛主义)、立言(毛选、诗词、语录等)的儒家世俗意义上的巨大成功,必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所铭记!

最后,毛泽东传这本书读完了,毛泽东这本书还没读完,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真相更多的社会政治实践来发掘验证,积极有意义的方面做更多传承。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13)

终于看完了,第一次对主席一生有了一次连续全面的了解。主席以农民自居,前半辈子同敌对阶级进行斗争,后半辈子同人性斗争,立场始终坚定的站在穷苦老百姓这一边。读完本书感触启发很多,至于政绩及过错不想写什么也没有资格说什么,因为政治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永远相左,这不是我关心的。但是借用主席的语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任何人张嘴评价的时候,希望先思考下自己的资格。不要让妄语成为别人讥讽你无知的话柄。回顾主席一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为了获得党的领导权,而做出的隐忍与坚持。对于信仰的追求,是可以超出金钱,权利,情感的。主席在一生中都是人类社会最闪耀的星光之一。人必须要有自己的信仰与坚持;其次就是主席对知识的理解。读千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健康是人生一切的保证,包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律的生活,合适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你的毅力,强健你的体能,这样你就拥有一个比其他人更好的去实践阅读学习的身体。反过来充沛的学识可以引领你走向更高的层次。所以追求肌肉的健身,衣不沾汗的喝茶论道,都不喜欢,人生很广阔,需要达到高峰就得坚持文体双修走下去。加油!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14)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这是自己读过的最认真的一本书。在读书过程中,也得了一些书友诚恳的点拨,特别是在持不同看法时,有些书友的想法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也让自己有些方面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受益匪浅。个人想法:作者在描述人物的过程中,字里行间运用了过多的如果、可能、也许等等,来对人物的内心进行了猜测。作者努为将毛泽东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但是,自感作者词语中有偏见,并有些刻薄,用过多猜测进入人物的心里,可是,又有谁能真正进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呢?猜测不足以让人信服,只会给读者带来误解。可以理解的是,作者太想研究了解毛泽东的人生了,通过借鉴和参观调查,并收集大量的资料,毕竞是外国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理解透彻确实不容易,不应求全责备,这也许就是代表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吧!正因为作者描述的手法,在这场巅峰与巅峰的对决中,自己得到一个启发:作为公众人物,实在不易。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都在公众的监督之中。也许是你不经意的、甚至是幽默或者是为了调节气氛的一个话语,也会给人带来无端的猜疑,也可能会给自己的对手制造一个诋毁你的话题,并可能将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一切毁于一旦,给自己的人生抹上无法洗去的污点。现实社会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这是自己从书中得到最深的启迪!从书中也有了一些收获,对毛泽东的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新的认知。毛泽东的一生是多姿多彩的一生,是艰难坎坷的一生。毛泽东和千千万万个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给我们后人创立了一个和平的平台,在这个和平的舞台上,让一代又一代的继承者,用他们的智慧和努为,将中国变得更加强大。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毛泽东的历史时代己经过去,新的历史时代还在一代又一代延续。将历代王者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汲取,将历史的不足丢弃,把握当下,展望未来,这就是历史给我们带来的魅力。且不论错误与否。

读《毛泽东选集》有感


根据您的要求,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内容:读《毛泽东选集》有感,还请您收藏本文。读书可启发心灵,就像运动有助身体健康,读后感,是一种要求边读边思考的写作。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那我们的读后感自然也写不好。

读《毛泽东选集》有感(篇1)

假期休息,偶尔看到一本《毛泽东选集》,倍感亲切,真的爱不释手,不由自主的选择了一篇自己非常熟悉的文章《为人民服务》细读,竟然读的朗朗入口,这也难怪,因为从小学到中学不知读了多少遍,背了多少遍。像我们这样年龄的人都知道《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为纪念张思德而写的文章,也是当时老三篇的首篇文章。今天细读此文,仍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既可以对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有帮助,也可以对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进一步理解以人为本有极大的帮助,现摘录几句,建议大家有时间读一读全文,细细琢磨。

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正。不管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该正,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死的其所。

多崇高的境界,多伟大的理想,只要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死得其所。

读《毛泽东选集》有感(篇2)

毛泽东是我国的一代伟人。他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了团结统一、和谐稳定的时代,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难以忘记,而且他的文采非凡,留下的各卷书籍都对我们有莫大的益处,特别是《毛泽东选集》,精炼的阐明了我国形势以及未来动向,对我们现阶段的发展乃至全世界的发展稳定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提到: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

第二卷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又在这个特定时期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当然,毛泽东也不否认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伟人要告诉大家的。,从推翻清朝统治到抗日战线的形成再到5.12抗震救灾,08齐迎奥运,航天升空,嫦娥奔月这些都是我们团结的结果。

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仍未结束,我国仍处于社会初级阶段,许多制度未完善,祖国统一尚未完成,需要我们团结一切力量面对各项挑战,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才可更好地实现国家富强繁荣的愿望。在2012年两会中提出的经济要在稳中求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就是团结一切力量,改善经济格局,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团结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强大自身的首要条件。缺少团结的国家,就缺乏民族凝聚力,就会缺少世界影响力,就会难以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团结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是我们最重要的宝贵力量!

读《毛泽东选集》有感(篇3)

张海迪姐姐从五岁起,就患有严重的疾病,全身三分之二都瘫痪了。从此张海迪就变成了残疾人。她不仅能够自学小学和初中的全部课程,并且还学习了医学知识,掌握了针灸技术,无私地为数千人治病。我在想像张海迪姐姐身体残疾的人应该是让他人照顾的,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去为别人服务呢?

(经过和家长交流)这是雷锋式的好榜样,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张海迪姐姐以残疾的身体都能够学好小学和初中的课程,而我们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健康的身体,更应该好好学习,掌握好每天学习的知识。在学校应该多帮助其他同学,多参与班级里的活动,先为我们的班级和学校做些好事,长大后像张海迪姐姐一样,为社会多做贡献,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读《毛泽东选集》有感(篇4)

《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到的夹叙夹议的文章。以《课标》为指导,结合单元主题、教材、教参,我拟定了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论点从几个方面去论述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体会这种逐层深化,条理清晰,突出主题的写作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困生掌握起来有些困难,又因为文章内容背景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为遥远,文中个别词语,张思德的精神品质学生很难理解和体会,所以,在还没有上这课之前,我反复想,怎样便于学生理解呢?基于这一点,课前我注意引导学生查找文中一些词语并收集整理与文章写作背景相关的信息资料,以便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作好准备。

本文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本着把课文读“薄”的原则,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张思德的有关资料,读懂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通过独立读书思考,理解每一自然段论述的中心问题,以及几个问题间的联系。第二课时本着把课文读“厚”的原则,理解课文是如何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从三个方面层层展开阐述的,并了解议论文的一些论证方法,初步感知议论文语言之间的严密性。本节课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考虑到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的结构相似,都是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或引用古人的佳句或举例说明来进一步阐述这个观点,使我们对生死、批评有了正确的理解。所以,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语言通俗易懂,论述层次也很清晰,我在学生书读的基础上对段的内容一点而过,然后抽出其中典型的几句再次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之间的严密。由于教学时我从题入手,理清脉络,抓中心,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导行,使比较难理解而又比较枯的论文变得易学,有趣。

另外,我还鼓励学生从文章“为人民服务”这一内容想开去,让学生针对感受最深的句子谈感受,其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围绕一个观点层层展开论述的方法,二是学生可以通过名人故事,身边事迹去感悟什么行为叫“为人民服务”。

如果说到遗憾的话,我觉得,本节课我只顾着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不够到位,如果后面不拓展《人民英雄纪念碑》,把留下的时间让学生多说一些,或者写一写,老师再引导到本节课教学目标上来,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更到位。

读《毛泽东选集》有感(篇5)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将了共产党及所领导的队伍的宗旨,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必须正确对待批评,要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是说:人本来就会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是啊,人必定有一死,为什么不让自己死得更有价值呢?例如:雷锋他就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在一次训练时,卡车不小心撞到电线杆,电线杆下站着一位小战士,雷锋奋不顾身地把小战士推到一边,自己却被倒下的电线杆砸中,牺牲了。

他的死可歌可泣、令人敬佩。

秦桧的死则是遭人唾弃,因为他陷害忠良、出卖国家。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事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句活的意思是:在位人民服务的前提上,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我们都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就像张思德同志,他虽然执行的是烧炭的任务,但是在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把战友推出洞,自己却被埋在窑洞里了。

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篇文章就是告诉我们,要完全、彻底、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即使面临的是死亡,也要义无反顾。

读《毛泽东选集》有感(篇6)

衡量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行为标准,一不论职位高低,二不比贡献大小,只看你心中有没有人民群众,是不是代表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张思德同志是一名普通战士,普通党员,但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的,人们就学习他,纪念他。今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必须坚定不移的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和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在思考问题、制订政策、决策规划、研究发展时,一定要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个共产党人的最高职责。而决不能脱离群众路线,违背群众意愿,更不能为了少数人的业绩、政绩侵害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把国家、民族、人民大众的长远利益和现实愿望相结合,妥善处理好发展建设与社会稳定,长远利益与眼前困难的关系。只有符合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行为才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才是唯一科学、正确的。

读《毛泽东选集》有感(篇7)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毛主席为纪念张思德同志因公殉职所著。为人民服务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的高度概括语言,还被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为座右铭和行动口号加以使用。

课文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个主要意思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通过三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学习本文,务必了解论述的各个层次与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从写作的特色方面有所见识,并选择不同的角度构思为文。

文章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同志的生平事迹早已见诸多样媒介,请你广泛搜集有关资料,并加以综合整理,为张思德拟就一份人物小传(字数不限)。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样说可以启迪革命的同志分清人生的不同意义,从而充分肯定张思德同志生前的功绩。试运用本段的结构方式组织一段话,谈一谈现实生活当中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揭示革命的生死观。

读《毛泽东选集》有感(篇8)

为人民服务,顾名思义,就是为人民着想,为人民竭尽全力,去帮助人们做一些事情。我今天学了一篇课文就是《为人民服务》。

你听说过张思德同志吗?他是革命队伍中的一个同志。在生活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9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中烧炭时,因窑炭崩塌而牺牲。在中央警戒备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这篇文章就是毛主席的着名演讲。

我们中国就有个文学家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死的就比鸿毛还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人民服务。文中为了服务于人民,队伍中的同志正确对待批评,坚持对人民有利益的事。有了错误就不怕别人指出,不管谁提出意见,只要对人民有好处,他们就义不容辞,坚持为人民服务就是他们的宗旨!

张思德同志就是为人民利益而生,生的光荣,为服务人民而死,死的伟大!然而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伟大的人物。

在去年年末,南方地区遭受到50年未见的雪灾。许多城市在雨雪的笼罩下,电力告急;煤炭告急;食品告急;生活受着严重的威胁。但是,那些舍小家为大家的抗击冰灾英雄们,整日辛苦的工作,最后牺牲抗冰的工作中。这就是为了人民的生活,而牺牲了,这些战斗英雄死的都重于泰山!

我们虽然没有他们那么伟大,但是如果我们每天都树立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志愿,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将是无比美好,对吗?大家一起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服务自己,会让自己感到快乐,时而产生一种成就感。我们要学习雷锋精神,乐于助人,为人民服务。只要我们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一些举手之劳,效我们的一份微薄之力,那么就等于为世界播撒了一片爱!

读《毛泽东选集》有感(篇9)

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的阅读中对《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很是亲切,原因是在早些年前在党章学习小组里读到过、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听到过、在革命战争影片里看到过。然而,今天重温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于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要求,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更深的意义。

首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同志曾从不同角度生动地把这种关系比喻为血肉关系、鱼水关系、种子和土地的关系、学生和先生的关系、儿子和父母的关系等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检验衡量自己工作的标准,是党的力量源泉。毛泽东同志还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胜利之本,是为革命和建设提供强大力量的最深厚的根源。党只有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植根于人民之中,同人民打成一片,才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作为青年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本质,在工作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心里装着教师、家长和学生,凡事想着教师、家长和学生,工作依靠教师、家长和学生,一切为了教师、家长和学生。自觉深入到教师、家长和学生当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反映他们的意愿,集中他们的智慧。

其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阐明了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和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无论何时何地个人利益都应服从于人民的利益,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人民极端热忱的态度,精益求精地去工作,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甚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替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比鸿毛还轻,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检验党和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对与错、成与败、得与失的最高标准。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应该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地去研究学校、教师、学生中间存在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并且帮助他们具体地而不是讲空话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学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作为共产党员要始终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平凡的工作中去。

毛泽东传读后感锦集10篇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感悟把它记下来就成了心得体会。每当观看或者阅读后,老师一般都要求我们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毛泽东传读后感锦集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1】

小时侯就知道毛泽东这个有名的人物,而且家里还有好多他的相片。读了《毛泽东传》这部书,对毛泽东有了深的了解。

这部传记将毛泽东放在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历史起点上来客观地描述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毛泽东17岁才"出乡关",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因此可以说,这部传记是一部毛泽东的启示录。?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2】

终于看完了,第一次对主席一生有了一次连续全面的了解。主席以农民自居,前半辈子同敌对阶级进行斗争,后半辈子同人性斗争,立场始终坚定的站在穷苦老百姓这一边。读完本书感触启发很多,至于政绩及过错不想写什么也没有资格说什么,因为政治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永远相左,这不是我关心的。但是借用主席的语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任何人张嘴评价的时候,希望先思考下自己的资格。不要让妄语成为别人讥讽你无知的话柄。回顾主席一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为了获得党的领导权,而做出的隐忍与坚持。对于信仰的追求,是可以超出金钱,权利,情感的。主席在一生中都是人类社会最闪耀的星光之一。人必须要有自己的信仰与坚持;其次就是主席对知识的理解。读千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健康是人生一切的保证,包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律的生活,合适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你的毅力,强健你的体能,这样你就拥有一个比其他人更好的去实践阅读学习的身体。反过来充沛的学识可以引领你走向更高的层次。所以追求肌肉的健身,衣不沾汗的喝茶论道,都不喜欢,人生很广阔,需要达到高峰就得坚持文体双修走下去。加油!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3】

1921年7月1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中国共产党成立了;1949年10月1日,这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毛主席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如今,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90个年头,最近,我读了《青年毛泽东诗传》,深刻的体会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革命的艰辛。

本书为孟蒙教授为毛主席的写传,书中用七言律诗的形式描写了毛主席在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学习、求索与成长。作者用饱满的政治热情,赞颂了毛主席意志的坚韧,思想的深湛,气魄的雄阔,情态的昂扬,以及他凝重风雅的品格。

阅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行径以及对人民的压迫。再往后,我又读到了人民的反抗,人民站起来了,腐朽的封建王朝被推翻,人民革命不断涌现;红色政权带来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井冈山上的红旗高高飘扬,共产党在那里续写着他的新篇章;为了更好的发展,两万五千里也要走过去;长征胜利了,民族的未来充满了曙光。

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一个新的历史,一个新的毛主席,一个新的共产党。在本书的序言部分,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什么是黑暗,什么是封建,那一行行文字揭露了君主专制时代人民的悲痛,让我体会到了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人民的不断反抗也让我深刻的明白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能覆舟。这个永恒不变的真理。后面那些描写人民艰苦奋斗的片段,更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最鲜明的特点,一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革命大军向一切剥削人民的政权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强有力的进攻。随着共产党的建立,社会有了新的希望,一个让人民当家作主,追求和平与解放的组织,自然而然的受到了人民的拥护,随着黑暗势力的不断被打败,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以及长征的胜利,共产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这就是我心中的《青年毛泽东诗传》,通过这本书,我更深刻的地了解了毛泽东,了解了党的光辉历程,希望我们能够牢记历史,沿着老一辈革命家指引的革命道路继续前进。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4】

仅仅只有接受困难的观念还是永远不够的,毛泽东说孩子们,你们要随时做好准备。随时做好准备,不是你想着我要准备我要准备你就能真正的解决问题的。毛泽东说话是很有逻辑的。

他告诉自己的儿子说小兔崽子们,你们要多向自然科学学习,不要天天谈什么政治,没有知识,你们什么都干不成,不要以为你爹我能用政治上的权力帮你们解决问题。即使我想,人民也是不会允许的。前言

暑假在家,平生第一次读了名人的传记。给我的感觉就是名人传记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通过这些大人物的生平事迹,能给我们许多的鼓舞和启示。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以前没有看过。

毛泽东,这个名字对中国人而言再熟悉不过了!他创建了新中国;他结束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剥削得苦难历史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个小山村里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当时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败落。

毛泽东虽然出生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下,但他从小酷爱读书,整天背着一本《水浒传》。当毛泽东到了11岁的时候,他父亲逼着他耕地、抬粪便,可是毛泽东不甘罢休,在干完活之后躲在墙角里继续看书!毛泽东的父亲就曾经大骂他是懒而无用。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的农民眼中,田地是最重要的。

不过,我也感觉到那时的毛泽东是一个极为叛逆的少年。生长在一个农民的家庭,不爱田地,却对知识那么渴望。少年时代的不断阅读,对毛泽东的文化知识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民间有句话叫做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中国的古语,毛泽东都没有听。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当年毛泽东同志要是没有读水浒和三国,那么,他就不可能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活动中有那么卓越的表现,那么,中国就不是今天这么强大的中国了。后来,毛泽东自己私下攒钱最后离开家到外面闯荡。

正是他的独自出外闯荡,让他看到了人们的苦难生活,于是她想改变人们的生活,想拯救中国这条巨龙!读着读着,我不由地被他种精神所感动,少年的毛泽东便关注国家的兴亡!读完毛泽东传,给我留下最深刻映像的就是毛泽东那种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精神。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精神吧!

现在很多人择业都是想着以后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够赚很多的钱,才能够让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似乎我们已经没有以前毛泽东时代人们的那种纯朴的念头了,要精忠报国,要为国捐躯或许人们都觉得只有乱世才能出现毛泽东那样的英雄,只有乱世才需要毛泽东那样的英雄。

可我觉得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出生,已经失去一次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的机会了。现在中国正在不断地建设着,在不断地壮大,这时候正需要我们,我们不能再失去这次机会了!

同时,看完毛泽东传之后,我发现他是一个很果断的人。在思考之后,他总是能够很快的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是我所缺少的吧!现在,我是大四的学生了,很快也就面临择业的问题。

在暑假期间,我想过很多职业,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最后我在当人民教师和去公司上班这两个选择中徘徊着。父母说当教师稳定对女孩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职业,而亲戚说去公司上班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每当听完他们的话时,我都会被说服。多么的没主见呀!我不断的在想,为什么同样是吃饭长大的人,毛泽东就可以那么果断,而我却如此不能做决定呢?我不断的思考着,得出一个结论。

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一个善于做决定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着自己的目标。而我,如果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克服自己缺乏主见的弱点。人的一生,不能都任凭自己的弱点为所欲为吧?每个人都是有弱点的,毛泽东也是,但是他都能够克服,同样是人,我也可以

我记得书上还提到毛泽东给他儿子写信,他在信中曾经提到:唯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你们年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只有科学是真学问。这时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忠告,也是一个伟人对天下发、所有年轻人的忠告。只有科学是真学问。

毛泽东的一生都在追求完善自我,当然他晚年也有错误的时候,但是他脑袋中的科学还是帮助他做了很多正确的事情。我们这些年轻人总是知道的少,想说的却很多。政治理论知道的不多,却总想对当今的政治好好的评论一番。没有科学知识垫底,我们说的都是不成熟,不客观的。只有科学是真学问。

我还记得毛泽东在重庆谈判回来后说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当时,毛泽东同志是对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件事说的。但是,这句话可以用在很多事情上。我们不可能一直都走平平坦坦的路,世界上没有那么好的事情。永远都会有困难在我们的面前,困难不会因为我们不希望他们出现而消失不见。而仅仅只有接受困难的观念还是永远不够的,毛泽东说孩子们,你们要随时做好准备。随时做好准备,不是你想着我要准备我要准备你就能真正的解决问题的。

毛泽东说话是很有逻辑的。他告诉自己的儿子说小兔崽子们,你们要多向自然科学学习,不要天天谈什么政治,没有知识,你们什么都干不成,不要以为你爹我能用政治上的权力帮你们解决问题。

即使我想,人民也是不会允许的。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话都是发自肺腑的,像毛泽东这么会思考的人,他对儿子的教育都是金玉良言呀!我们要偷偷的学过来。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你才能好好的准备迎接困难。以前没有好好念书的孩子们,你们现在就要努力了。不然就来不及了。这也是我要对自己说的话。

看毛泽东同志的传记,在这过程中我后悔了非常多次。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的不足太多了,要想有所成就,这一生,我都得好好的完善自我。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5】

看过不少关于毛泽东的书和文章,这本外国人写的,本想随便翻翻,看看有没有什么新意,没想到一口气读了下来,虽说译后记指出里面不是所有的史料都经过证实,但无论如何它在有关毛泽东传记类作品中是出类拔萃的。原因之一:作为一位外国学者,作者没有身处中国的生活背景、政治背景、历史背景和知识背景,所以他能从客观的立场出发来客观地看待毛泽东这个“人”;其次,作者始终把中国的近代革命史放在世界历史的格局中来论述,脉络更清晰,也更易于理解;再者,作者对毛的评价如同对他一生的描述一样,客观而中肯,与其说是评价还不如说是归纳总结,水到渠成,没有半点虚言;最后,作者一方面牢牢抓住毛一生在精神层面即心理和思想的发展变化和某些一以贯之的东西,另一方面又紧紧抓住毛一生的实践活动和中国的那段历史,他把这三者紧扣在一起加以铺陈描述,既展现了一个丰满的立体的毛泽东,又有条不紊地呈现了那段史实和相关人物,所以不仅可读性强,而且具有思想和历史的深度和广度。

对毛泽东的评价,尤其是中国人,由于各种原因,褒贬不一,分歧很大。其实要评价一个人首先要客观地了解他,客观地了解那段历史,经过分析研究,才能发表意见。虽说一本书不能全面地精准地把毛泽东呈现完全,更何况还带有作者的视角,但想了解毛泽东及其他所在的那段历史,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6】

罗斯·特里尔的这本《毛泽东传》内容丰富,情感细腻。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也渗透着政治学视角的理论穿透力,对于人物的情景分析更使历史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和制度机制,把毛泽东丰富的情感与的挑战性的理论创造联为一体,从而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壮观图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论,对我来说,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似乎更轻松有趣一些。毛泽的幼年及青年时代,洗冷水澡狂晒太阳提升体制、断食轻食法让自己保持身体轻盈、在闹市口看书训练专注力、逆风朗诵提升表达能力等等等等,这些都让我不禁感叹,他走在了那个时代甚至是这个时代的前沿。年轻的毛有活力、有远见、有畅想,勇往直前如同在泥潭里负重前行的斯巴达勇士,老年的毛却似乎有了莎翁笔下李尔王的影子,自私、傲慢、愤怒、绝望,如同一杆天秤的两边,当秤砣不停叠在老年一端时,红日落幕的悲情感不禁涌上心头。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领袖,并不单纯是依靠其组织技巧,也绝不是由于莫斯科的保佑,更不是因为发展出对马克思主义新的应用。他的崛起,是由于他专心致志和坚忍不拔,因为他把某些简单的哲学理论和社会真理付诸行动。他追逐权力的方法一直是本土式的。他把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外衣剥掉,换上中国的长袍。他没有试图在上海重演列宁在圣彼得堡所做的,而是像中国农民造反者几个世纪以来所做的那样,走向山区,枪杆子里出政权。他也没有在中国传统之外去达到他的全部目标。他把共产主义的未来状态,设想为实现古老理想中的大同主义。在新的社会主义中,每个人都由于互相负有义务而被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比过去更严密,在那个时代,革命就是更好的健康,冗长的会议,纸糊的高帽子,关闭的寺庙,新的桥梁,配给券,印度尼西亚的苏加诺到来向“人民中国”致敬。毛创造了太多,也毁灭了太多,他不是神也不是恶魔,而是一个复杂又伟大的人物,你可以说他是天才,也可以说他是哲学家、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结合着他“微妙、固执的头脑,令人敬畏的感召力和顽强的智慧”,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新龙头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有的歌手一辈子靠着一首歌成名,有的作者依靠一本书功成天下,很佩服罗斯·特里尔,从一个外国人的视野与角度刻画了一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像,丝毫不逊色于AndyWarhol画笔下的多彩绚丽的波普版毛。

20xx年看完的第一本书,不能说特别惊喜,沉稳的基调符合这颇为平淡的开年。一切都不能只看表面,不断的变动是唯一真实的现实。未来并非在远处,而是必须现在就把它抓住,混乱是大多数美好事物的催化剂。20xx年底的时候,有位客户跟我说,“我们来日方长”,当时我颇为反感,可20xx年一年过去,经历的很多人和事确实让我想法有了巨大变化,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内心的波澜似乎越来越习惯处变不惊的节奏感。20xx开年时,有人问我,“你今年的梦想是什么?”我想了想,梦想我有,但我不想喊出来,说出来只需要几秒,但真的实现梦想需要的却是成百上千万秒去沉淀拼搏,ABCDEFG,低维的世界没有回头的路,在高维看来都是循环,带着思想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年底再看不同。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7】

《毛泽东传》读后感1000字:

五年前,我读了罗斯·特里尔所著的《毛泽东传》,作者按毛泽东的生命轨迹进行叙事的方式流畅自如,颇合我的胃口。这本书比较关注毛泽东的个人生活及心理轨迹,将其还原为一个普通人,以便一般读者也能较好地理解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所作所为。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评价伟人毛泽东并非不合时宜,而是评价他实在太考验评价者的历史功底、国际视野及思考能力。

我得承认,我不具备这个能力。

正因为此,我会更多地去看他身上的闪光点,看他的过人之处,如能从中吸取到一些力量,这对于我的前行之路一定大有益处。五年前的春天,在某咖啡馆的一次小规模的读书会上,我与几位同事分享了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简单做了几张PPT,现粘贴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毛泽东出生在大山里,成长于非常普通的农民家庭。他小的时候尤爱看各种各样的闲书,但对私塾毫无兴趣。他通过读《水浒传》以及国外名人传记等养成了一定的英雄情结,立志将来也有成为有作为的人。韶山冲显然束缚不住这个有野心的孩子,他辜负了父亲的期待(种地务农,做点小生意),一口气跑到湘乡东山学堂去上学。

在东山,他接受到与私塾教育完全不一样的新式教育,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他的文章写得尤其好,很受老师的喜欢。后来,他又求学于长沙一师,读的最多的是《新青年》,深受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新思想的感染。他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可以为这个山河破败的国家做点事,而且他也发觉到了自己身上非同一般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

毛泽东后经岳父的介绍去北大图书馆工作,但那儿的学者教授几乎都不搭理他,这让其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他开始更多地关注国际事务,初步成为一个有理想的马克思主义者。突出的演讲及写作能力很好地助力他于人群之中绽放光芒,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实践的毛泽东,革命的毛泽东有着典型的湖南人的霸得蛮的精神,行动力强而且轻易不妥协。他领导劳工运动,同时又当过国民党的组织部秘书;他组织家乡人民轰轰烈烈闹革命,同时又因秋收起义的失败而成为颓丧的“弃儿”。

他在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经过了太多的波折,李立三、王明、博古等人可都不给他啥面子。当然,也有更多的老革命,比如周恩来等也不是一开始就对其很信任。他的地位是从枪杆子里挣来的,是从一场场的胜仗里打出来的。他深知快速消灭对手的重要性,所以坚决认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一路曲折,中年得志,毛泽东上位过程之艰难,远非普通人可承受。独裁的毛泽东是可怕的,更是孤独的。那十年间,多少的老战友成为亡命之徒,多少的社会精英成为冤魂怨鬼。他说要文斗,却硬生生把事态逼成了“武斗”。至今想来,谁能不唏嘘感慨?

晚年的毛泽东,依然有着开阔的国际视野,他的一句“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为后来中国与西方外交关系的破冰打开了局面。罗斯?特里尔说毛泽东身上既有老虎的狂妄固执,也有猴子的聪明灵活,所以他屡屡受挫而能于夹缝中求生存,赢得至高权力。

当然,权力成就了他,也害了他。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8】

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没有退潮。在中共领袖中,几乎只有他一个人在农民集会上讲反对帝国主义。他警告说,国民党干的最坏的事情之一,是和外国人结成同盟,并敞开大门让外国人来统治中国。1932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对日宣战。这在当时让人(中华苏维埃之外听到这话的少数人)听了发笑,但是十年以后,这看上去就像是天才的一笔,虽然他们在几年之内没见到一个日本人,虽然他们只控制很小比例的中国人口(他们只能管辖不到900万人)。但是毛泽东是有眼光的。他的目标不是抽象的社会主义方案,不是俄国革命的重复,并不是“另一个十月”就可以概括在江西山区里流汗流血的目的。他关于世界革命的梦想并不清晰。中国是底线。如果中国处于危险之中,那就没有什么比挽救中国更重要。中国没有了,那么一切关于革命的谈论就只是没有根的知识分子的空谈。

毛泽东的眼光及其长远,已经站在了一个制高点去俯视整个斗争过程了,对于事物本质的洞察能力极强。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9】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毛泽东都是20世纪最杰出的历史人物。

作为革命家,他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农业大国中成功地领导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大大加快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作为思想家,他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追求真善美的理论创新勇气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一种符合中国历史要求的思想体系,为落后民族走向社会主义前途开拓了一条崭新的思路;作为军事家,他依据对人民革命战争特殊规律的深刻认识,制定了高超的战略战术原则,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战争奇迹;作为诗人,他留下了一篇篇气势恢弘、才华横溢的千古绝唱;同时,他又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像常人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气质和情感,体验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这一切,构成了毛泽东的历史人格。此其一。

毛泽东以其毕生奋斗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和世界的政治格局,在中国现代史半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的进程中,他始终处于时代潮流的中心,中国革命的轨迹同他的个人经历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烙上了他作为领袖人物的不可磨灭的个人印迹。可以说,不懂得毛泽东,就不会真正理解中国现代革命史,反之亦然,要真正理解毛泽东,也必须对中国半个多世纪血与火的艰难历程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此其二。

毛泽东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发展事业,他的功绩无与伦比,但是他在晚年也出现过一些严重失误,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某些重大问题上,他的真知灼见和错误言行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状况。此其三。

至少是由于以上三点,完整地、准确地、生动地再现毛泽东这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并对其功过是非作出令人信服的评说。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10】

一口气读完,

首先,作者毕竟是个外国人,难免在书里有一些偏见和史料错误,但是也有一些史料(如果真实的话)也是国内的传记里没有的,有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其次,发现直到现在毛仍然是最具争议的人物,书友立场不同导致观点不同,争论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抱着已有的好恶很难真正的兼听则明,但是比十年前或更早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历史脉络,看到了毛的过人之处以及理解了他各种行为的原因,并且讨论这些对现实仍有重大意义,因为他的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

第三,毛开创了近代中国的全新时代,并以自身的猴气(造反精神及灵活性)、虎气(王者之气)和侠气(个人认为欺强不凌弱、对被压迫者的同情是其侠气)的传奇个人色彩,以及立功(建国)、立德(毛泽东思想或毛主义)、立言(毛选、诗词、语录等)的儒家世俗意义上的巨大成功,必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所铭记!

最后,毛泽东传这本书读完了,毛泽东这本书还没读完,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真相更多的社会政治实践来发掘验证,积极有意义的方面做更多传承。

"毛泽东传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