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钻石观后感900字4篇

发布时间: 2023.01.04

人的思维和想法,总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改变。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时需要将所思所得条清缕晰地记录下来,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钻石观后感900字4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钻石观后感(篇1)

《羊皮卷》中《钻石宝地》这一卷中的金钱是一种力量吸引了我,细细的品味,细细的想,将我的所感来分享给大家。

为什么我一直想到钱?

其他还有什么好想的?

钱就是力量。其他每一个人也都在想钱,所以不必担心!即使那些在想彼岸的人,他们的铜板或许有所不同,但他们也是在想钱。钱代表力量,你可以用金钱购买,你们的圣人也在想钱他们称之为美德。藉着美德,你可以在天堂购买一个比较好的房子、比较好的车子、比较好的女人。有些人没有那么贪婪,他们只想现在这个世界的钱,有些人比较贪婪,他们会去想彼岸。如果你去想美德,如果你想要进入天堂,这不是金钱又是什么?

唯有当一个人开始生活在现在,他才会停止去想钱。钱是未来,钱是未来的安全、未来的保障。如果你有很多存款,你的未来是安全的;如果你有好的个性,即使死后的生命也是安全的。整个世界都以金钱来思考,那些以权力政治来思考的人也是以金钱在思考,因为钱只不过是权力的象征,那就是为什么你可以累积越来越多的钱,但是那个想要更多的欲望永远离不开你,因为对权力的渴望是无止境的,它不知道有终点。而人们之所以渴望权力是因为在内在深处,他们是空虚的。他们会想办法用些什么东西来填满那个空虚,它或许是金钱、权力、声望、受人尊敬、身份、或美德等。任何东西都可以,他们想要填满他们内在的空虚。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那些想要去填满他们内在空虚的人,和那些非常稀有的、非常宝贵的人,他们想要去看内在的空虚。那些想要去填满它的人会保持空虚、挫折,他们继续搜集垃圾,他们的整个生命都没有用,也没有结果,只有另外一种,那些非常宝贵的人,他们想要去洞察他们内在的空虚,而没有任何欲望要去填满它,他们变成了静心者。

静心就是深入去看你的空虚,欢迎它、享受它,跟它合而为一,没有想要去填满它根本不需要去填满它,因为它已经满了!它看起来是空的,因为你不是用正确的方式去看它。你透过头脑来看它,那是错误的方式。如果你将头脑摆在一旁而深入洞察你的空虚,它是非常美的,它是神圣的,它洋溢着喜悦,其他什么东西都不需要,唯有如此,一个人才会停止去想钱、停止去想权力、停止去想天堂,因为他已经在天堂里,因为他已经很富有了,因为他已经很强而有力了。

钻石观后感(篇2)

平常一到假日,妈妈都会租一些优良的片子给我们看,也许是妈妈以前常常带我和妹妹去看电影的关系吧,一到假日,我们都会兴奋的聚在一起看妈妈租的片子。

最近,妈妈租了一部十分好看的电影,片名叫“血钻石”,虽然会有一点血腥,不过,只有一小部分而已,其他都还好;这部片虽然血腥,但它可以让人懂得惜福,不要不满足呢 !

内容大意是说:在非洲一户人家,父亲是个渔夫,因为有一次发生战争,他们一家人被拆散了,他们的小孩狄亚被抓去当兵,爸爸索罗门被抓去捡钻石,而且如果藏钻石的话,在旁边监督的人就会把他杀掉 ……。

有一次索罗门发现了一颗大钻石,把他藏在土里,后来,他被关起来了,有位黑人监督知道他有藏钻石,有位美国人艾奇(李奥纳多饰)原本想把它偷走,但后来他们成了,艾奇也把偷取钻石的'念头取消了,最后,艾奇因为中了子弹,没办法和索罗门一起走 ……艾奇最后也死在那个山谷里,而索罗门却和家人团聚了,这段是让我悲伤的地方。

这部片高潮迭起、有教于乐,大家都可以来看喔 ! 不但可以体会到自己已经很了,还可以知道我们所买的钻石都是非洲人辛苦在河里找的“血钻石”,希望大家能知福惜福,感恩父母给我们一个这么好的环境,也希望战争不要发生在我们的世界!

钻石观后感(篇3)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七颗钻石》。学完后,我深受启发。

课文主要写了地球上发生大旱后,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四处找水,爱心使水罐发生了一次次神奇的变化,最后变成了七颗星星,告诉我们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读完课文,我觉得自己和课文里的小姑娘一样有爱心。记得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让我们做,我很快就做完了。这时,我看到有的小朋友不会做,我就主动的去给他们讲解,直到把他们教会了为止。还有一次,在我去姥姥家的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提着很多菜在我前面慢慢地走着,我赶快跑上去说:老奶奶,我来帮您提菜吧!老奶奶笑了笑,我接过菜一直把老奶奶送回了家。

这篇课文使我明白了:水罐的神奇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这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钻石观后感(篇4)

最近在读《钻石宝地》这本书,它是康韦尔博士的一篇演讲稿和关于他本人生平事迹的一个合集。很薄,但反响很大,值得一读再读。这位康韦尔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坦普尔大学,位于美国东海岸宾夕法尼亚的费城,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宾夕法尼亚州内三所公立大学之一。以大学占地规模计算,坦普尔大学在全美是面积第28大的高等教育机构,全美公立大学排名第60位。这样一所大学的创立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个年轻人的需要。

1884年的一个晚上,一个年轻人,在做完礼拜后来到牧师面前。他说:我工作,但挣的很少,又要供养母亲,根本存不到一点钱;我想过要多学点知识,愿意把每一分空余时间都用上,但不知道如何学习才好。我该怎么办呢?

这位牧师就是康韦尔博士,他一边思考着,一边观察着这个年轻人。他有很强的愿望和志向实现目标,也有强健的身心从事学习钻研。那好吧,你每周来我这里一晚上,让我开始教你,这样你至少可以起步。

在约定的那个晚上,年轻人如约而至,并且带来他6个年轻的朋友,从学习拉丁文基础知识开始,这样到了第三个晚上学生人数增加到40个不久后就成立了学院,到1915年坦普尔大学毕业典礼为止,学生一共达到了88821名。

康韦尔告诉人们:成功源于需要,自己的需要,他人的需要。A.T.斯图而特曾是纽约的穷孩子,他是凭着1.5美元开始他的人生的,在购买一些积压货损失了87.5美分后,他开始挨家挨户询问人们真正的需求后,把剩下的62.5美分用于购进他们需要的东西上。就是以这样的思路,他的财富后来积累到4000万美元。约翰。雅各布。阿斯特曾经坐在公园的凳子上,仔细记下那些高傲的女士戴的帽子的款式,让店员做出来放在橱窗里,就是这样他挽救了一家帽店,他们的店铺后来也成为纽约最大的一家帽店。麻萨诸塞州的一位贫穷的失业者,接受了一位邻居的暗示,在征求自己孩子的想法后,用木柴作原料,削制出结实的、未漆过的玩具拿到隔壁的鞋店出售,他因此开始赚钱,他凭借需要这个原则赚到1亿美金的时候,还只有34岁。一位女士因为自己的衣领不好拆下来而受到丈夫嘲笑,为此她发明了摁扣,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时刻受益

康韦尔告诉人们:财富就在你的身边。《钻石宝地》这篇演讲从一次旅行中,老向导只讲给特殊朋友听的故事开始。一个年老且富有的波斯农夫,因为听了祭司的关于钻石的传说而不再满足,于是他卖掉农场去寻找钻石,最后在他乡穷困潦倒投海而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很快的就在他卖掉的农场那里发现了钻石,也就是后来的戈尔康达金刚石矿。后面还有几个类似情节的关于黄金、石油、本地银子的故事。这些故事当然有演绎的成分在里面,但道理很简单,你无须远走他乡去寻找财富,首先仔细观察自己所处的环境,冷静的想想自身的长处,你便可能找到一把通向成功的钥匙。

康韦尔告诉人们:成功是一种高尚的追求。一个人一旦以高尚的行为取得成功时,那么他对人类的贡献一定要比贫困时的多得多。《钻石宝地》是康韦尔的一篇演讲,一篇超过6000场次的震撼心灵的励志演讲,一篇直接听众人数保守估计也超过1300万的演讲。历时50多年,康韦尔从一名受人爱戴的19岁年轻军官,到一名古稀老人,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他的演讲富有灵感、联想和益处,他用独有的幽默的语言,不断更新着的生动的事例,鼓舞着所有的听众。作者籍由演讲获得的收入有400多万美元(相当于今天1.45亿美元),这无论在任何时候听起来都是一笔巨款,所有人第一次听说都会好奇它的去向。然而这位高尚的人从来不在乎为自己存点钱,他只把钱看作是助人的一种手段。每次演讲结束,康韦尔都会只保留仅仅够日常开销的一小部分,把余下的用于建学校和医院,或者寄给有需要的人。

dg15.com小编推荐

最新七颗钻石读后感


有些事情解决不了不如换个想法,像数学定理一样,它还有逆定理。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小编特别编辑了“最新七颗钻石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七颗钻石读后感 篇1

昨天,我学了一篇名叫《七颗钻石》的文章,使我深有感触。

课文主要讲了:很久以前,地球发生了一场大旱灾。一位小姑娘为自己生病的母亲找水,在途中却把水施舍给别人的故事,因为这位小姑娘有一个善良的心,最终得到了回报。

读完之后,我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一个小姑娘在自己和母亲都姓名难保的时候,居然还会给一只小狗水喝,在自己危难的时候把水给一个素不相识的路人喝,可见它的心地是多么善良啊!这是我想起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19xx的4月,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的客轮上载有三百多位乘客。但是,不幸的事发生了,它撞上了一座冰山。就在这件不幸的事发生之际,船上的人并没有发生慌乱,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自救。船上的男士表现出了应有的绅士风度,先让孩子、妇女下船,再让老人们下……他们还统一调度:船往这边斜了,他们就朝另一边跑;船往另一边斜了,他们就往这边跑。就这样,最后淹死的全部都是船上的员工和男人们,而跑出去的109人全部都是老弱病残……

由此可见,人有一颗善良的心是多么的重要啊!要是当时船上所有的人都乱跑的话,兴许一个人都逃不出来。那位小姑娘在自己危难的时候还把水给别人喝的品质是多么的高尚啊!我以后也要像小女孩学习,做一个有一颗善良的心的人!

七颗钻石读后感 篇2

我没有经历过天灾,《七颗砖石》告诉我天灾的可怕。一场可怕的大旱灾使得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许许多多的人和动物因为没有水焦渴而死。此时我想到能挽救生命的只有水,哪怕是一小罐。这一罐救命的水,让一个小姑娘得到了。故事也就围绕着这一灌水,一波三折的展开了,她把这一灌水分掉了,她分给了她妈妈,分给了小狗,分给了素不相识的人,自己因为没有水而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深深感动,也使我深爱启发。如果我得到这一罐救命的水,或许我会想到送给妈妈,但是那只小狗和素不相识的路人,我会不会送给他们呢?小姑娘的伟大,就在于他有一颗钻石一般永恒的心,在生与死面前,她能够把生命留给他人,也正是因为她的爱心感动了上苍,这个美丽的传说也留给了我们。它使我深深感动而体会到,爱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爱能改变一切。

七颗钻石读后感 篇3

记得有一次,我在语文书上看了一篇课文,名叫《七颗钻石》。讲的是从前有个村子,有一年忽然得了旱灾,有一位小姑娘想为她生病的妈妈去找水。可是,她找了一天都没有成果,就累得在地上睡着了。等到小姑娘第二天醒来时,却发现水罐里盛满了水,当她拿起水罐时,又发现有一只小狗躺在地上,并发出哀哀的尖叫声。小姑娘就从水罐里捧了一些水,小狗很快就把谁舔净了,然后就变得活跃了起来。当小姑娘再拿起水罐时,水罐变成了铜的。小姑娘跑回家,把水罐递给了妈妈,就那一瞬间,水罐变成了银的。妈妈又把水罐还给了小姑娘,这时,水罐又变成了金的。后来,又有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又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时,从水罐中涌出了一股巨大而又新鲜的水流,水流中又出现了七颗钻石,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后来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在文中,那位善良的小姑娘帮助过小狗和过路人,这说明小姑娘很善良,很有爱心。做人就得这样,有爱心、善良、尽全力帮助别人并不求回报。

可是,有那么一次,我就没有做到。那一次,我看见了一个衣服破破烂烂的叔叔坐在地上拿着话筒唱歌。当时,我认为一个乞丐是很穷的,不可能有话筒,说不定是骗人的。所以,我摆摆手就走了。

读了《七颗钻石》这篇课文后,我发现那一次是我错了,我不该那么认为,那位叔叔如果没有困难,应该是不会出来乞讨的。

所以,在生活、学习上,一定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七颗钻石读后感 篇4

这几天,我读了《七颗钻石》这篇文章,让我很受感动

这篇文章是托尔斯泰写的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主要讲很久很久以前,地球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水井都干涸了,所有的植物都干枯了,许多人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在一个夜晚出发,为他生病的母亲去找水,他累得睡着了,他的孝心感动了上苍,当她醒来的时候,她得空水罐装满了水。

她忍住干渴,匆匆忙忙抱着水罐往家跑,一下子绊倒在一只小狗的身上,小狗哀哀地叫起来。小女孩倒了些水给它喝,小狗很高兴。她善良的爱护动物的心再次感动了天堂,水壶变成了银色。

回到家,她把谁递给母亲,母亲说:“我反正快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又把水罐递到小姑娘手上。在这一刻,我母亲无私的爱再次触动了上帝,水管变成了金子

小姑娘不顾自己的干渴难耐,把水留给别人,最后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善良的大钻石,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由此而引发了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动不已。小女孩宁愿自己不喝水,也让小狗喝一点,抱着水给生病的妈妈,递给陌生人。这种精神真是难能可贵啊!

这让我感到小女孩的心像金子一样美丽,像钻石一样纯净。这种高尚的品质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我忍不住想起了自己。有一次,一个乞丐来到我家,站在门口可怜地说:

“小姑娘,给我点饭吃吧!”我走到门口二话没说,把门“砰”的一声关上了。只听叫花子在门外嘀咕着:

“哎呦,哎呦…”好像对我十分不满。

今天看到这个故事我感到很惭愧。虽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没有故事,但会有人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我想,大家都像故事中的小姑娘那样,多关心别人,多为别人着想,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可爱!

王梦山,机场小学六年级三班

七颗钻石读后感 篇5

《七颗钻石》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学到很多关于成功的思考方式,还可以了解到很多有关商业成功的故事和案例。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最具有启发性的部分是它对成功思考方式的阐述。书中提到了两种成功的思考方式:状况思维和企业家思维。状况思维是指那些只关注当前状况的人,他们没有长远的眼光,只会被自己的眼前所迫。而企业家思维则是指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他们不仅关注当前的局势,还会思考未来的趋势和方向。通过对这两种思考方式的比较,书中告诉我们,只有拥有企业家思维,才能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这本书讲述了很多关于商业成功的故事和案例。其中最出色的必然要数作者描述的那七颗钻石的故事了。这七颗钻石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和稀有性,但是它们的价值并不在于它们的外在特征,而在于它们所象征的品质。这七颗钻石分别代表:坚韧、理智、洞察力、勇气、责任感、灵活性和学习型思维。这些品质是成功的关键,只有拥有这些品质,才能在商业竞争中获得成功。这七颗钻石的故事也让我深感启示,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要追求何种价值观,并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所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是:投资在自己身上最有价值。书中提到,人们通常会把时间和金钱投资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上,但是他们很少会把时间和金钱投资到自己身上。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往往被我们所忽视。这本书提到的这一点对于我来说,也是最有价值的。

总之,《七颗钻石》这本书对于商业成功的探讨非常深刻,它所阐述的思想也具有普适性和实用性。如果你想在商业竞争中获得成功,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七颗钻石读后感 篇6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七颗钻石。

这个故事是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水井和河流都干枯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因干渴而死亡了。

有一天,一个小姑娘出门找水,她没找到水,自己累倒在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发现罐子里已经装满了水,她真想把水一口喝完,可是她却把水带回家给她的妈妈喝,她匆匆忙忙的赶路,被一只小狗绊倒了,水罐也掉到了地上,水一定洒光了,小姑娘想。可是水并没有洒,小姑娘把水给小狗喝一点,自己又往家跑。到了家,小姑娘把水递给她的妈妈,她的妈妈把水递给小姑娘让她喝,她正准备喝的时候,来了一个过路人讨水,她把水递给了过路人,这是从水里跳出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别人。我要像小姑娘学习,学习她在危难中,不顾自己的安危,帮助别人的精神。

七颗钻石读后感 篇7

今天,我们学习了《七颗钻石》,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喝,一路上,小姑娘又累又渴,可仍然忍着不喝水,却把水给了小狗、妈妈、过路人喝,在这个过程中,水罐变成银罐,再由银罐变成金罐,最后金罐里跳出十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因为这位小姑娘有一个善良的心,最终得到了回报。这个故事,让我深深感动。

假如是我得到了这一罐水,我会首先想到送给妈妈,那只小狗和我素不相识的人,我是绝对不会送给它的`。小姑娘却不这样做,她先让小狗喝,然后是素不相识的人喝。而自己只是忍住咽了几口唾液。小姑娘的善良和伟大就在于她有一颗钻石般的心,感动了上帝。水罐才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生与死面前,她能够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也正是她的爱心感动了上苍,才救活了所有人。

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课文,我深深体会到了,爱能改变一切!爱能创造奇迹!

七颗钻石读后感 篇8

昨天,我学了一篇名叫《七颗钻石》的文章,使我深有感触。

课文主要讲了:很久以前,地球发生了一场大旱灾。一位小姑娘为自己生病的母亲找水,在途中却把水施舍给别人的故事,因为这位小姑娘有一个善良的心,最终得到了回报。

读完之后,我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一个小姑娘在自己和母亲都姓名难保的时候,居然还会给一只小狗水喝,在自己危难的时候把水给一个素不相识的路人喝,可见它的心地是多么善良啊!这是我想起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妇女下船,再让老人们下……他们还统一调度:船往这边斜了,他们就朝另一边跑;船往另一边斜了,他们就往这边跑。就这样,最后淹死的全部都是船上的员工和男人们,而跑出去的109人全部都是老弱病残……

由此可见,人有一颗善良的心是多么的重要啊!要是当时船上所有的人都乱跑的话,兴许一个人都逃不出来。那位小姑娘在自己危难的时候还把水给别人喝的'品质是多么的高尚啊!我以后也要像小女孩学习,做一个有一颗善良的心的人!

七颗钻石读后感 篇9

虽然我初一,但这是我小学五年级时写的: 这一天,我格外清闲,一个人没事做,闷极了!于是,我拿出以前的语文书,仔细的读着。

我一本一本的看,一篇一篇的读。当我读到《七颗钻石》这课时,我深有感触!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天灾,一个小女孩好不容易找到了点水想给她病重的妈妈送去。路上遇到一个小狗和老人很口渴,想喝水,她毫不犹豫地把水给了老人和小狗喝,就是这罐救命的水,让这个小女孩得到了。故事也就围着这罐水,一波三折的展开了。

我没有经历过天灾,《七颗钻石》告诉了我天灾的可怕。一场可怕的天灾使所有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许许多多的人和动物因为没有水焦渴而死。

这时,我深受感动,也深受启发。如果我得到了这罐水,或许我会想到送给妈妈,但是那只小狗和素不相识的老人,我会不会送给他们呢?

小姑娘的伟大,就在于它有一颗钻石般永恒的心,在生与死面前,她能够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也正是因为他的爱心感动了上苍,这个美丽的传说也留给了我们,它使我们深深的体会到: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有力量的东西,爱能改变一切!

钱学森观后感900字(通用4篇)


工作总结之家主题栏目精选:“钱学森观后感”,敬请访问。

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帮大家整理的钱学森观后感,欢迎你阅读与收藏。优秀的影视作品总是相当难得的,观看时,我们会与影片中的情节产生共鸣。我们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对于观后感,先有感想才有观后感,硬要延伸胡编乱造则容易导致主题不明确。

钱学森观后感【篇1】

前两天我又读了《钱学森回国》这篇文章,心里不免有些感慨,要是世界上再多一些这样的人就好了。钱学森9年毕业,去了美国留学。他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又一次表达了他的思念祖国之情: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作文[]钱学森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当美国的高级将领不让他离开时,他的决心也一刻没有动摇,终于,钱学森回国了,他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小时候,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钱学森在美国有那么好的条件,还一定要回中国,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钱学森要为祖国作贡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再想想我们自己,做事情只要有一点困难就退缩了,而钱学森为了回国奋斗了五年之久,从这里我体会出了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像钱学森这样的人还有很多:精忠报国的岳飞,投江自尽的屈原,临死也要牵挂祖国胜利消息的陆游他们不都是为祖国无私奉献的人吗?中国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奉献,变得繁荣昌盛。我们要学习他们,现在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像钱学森那样做贡献。

钱学森观后感【篇2】

一颗颗海外赤子之心,一遍遍在我们的耳畔呼唤:祖国,我爱你!他们也许因为种种原因,只能遥寄思念。可当海外游子回到祖国的那一刻,心中一定万分感慨!这位爱国的科学家也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取得优异成绩,成为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但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950年9月,对于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美国不肯轻易放弃,硬说钱学森是间谍,藏有重要机密。便使他受到无休止的迫害。半个月,钱学森就瘦了十几公斤。这件事在美国科学界引起了公愤,可美国当局依然没有放松对钱学森的监视。

就这样与美国斗争了5年,中国提出了钱学森回国的问题,美国不得不放人。钱学森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中国后,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会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这些远在海外的人们,他们同样是中国人,同样属于这个民族;他们不贪私利,无私地回到祖国,建设祖国;他们认为:我是中国人,我怎能不为我的祖国付出贡献?我怎能不爱我的祖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禁在想:现在我们身边的人们都梦寐以求出国深造,可向钱学森这样有优厚条件的科学家又为什么在祖国最困苦的时候迫切回到祖国?我明白了,这些身在异国他乡的人们也同样有着崇高的爱国情怀,即使待遇多么优厚,钱学森还是下决心回到祖国。他们想让祖国繁荣富强,这种对祖国的怀念是不可替代的,热切的心在一直激荡着。这些人们,是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去建设祖国,这是爱祖国的表现。可现在我们都盼望出国,难道希望出去留学就不爱国吗?我认为:不是,因为现在,咱们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下,人们出国留学是为了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与能力,为国争光,更好的报效祖国。如果是我,也会好好学习,长大后出国留学。因为现在的人们懂得,如果想让国家更强盛,就必须与国际接轨,这样也是在帮助祖国;不过,如果国家需要我,我也会义不容辞的回到祖国。这两种想法是取决于时代而变化的,人们的爱国心依旧没有改变!

是啊,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经坎坷的民族,我们需要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来建设祖国,引领祖国更好的发展。这些科学家们也没有忘记祖国母亲,中国才能在这种环境下日新月异的进步着、发展着!看我们现在丰衣足食,是建设者们用心血换来的;看今天神七实现太空漫游,是一代代科学家们智慧的结晶;看奥运健儿们捧起一块块金镶玉,使中国实现奥运会、残奥委会双项金牌榜首位,这是优秀运动先驱用汗水洒下的宽阔大路!

我们为新中国的史册上涌现出多少钱学森这样优秀的爱国建设者们而骄傲,有的冒着生命危险在科学领域中奋力探索;有的在受到迫害的同时依然报效祖国,建设祖国;还有的英勇的与金钱、诱惑斗争。是他们开创了我们祖国的锦绣前程,我们作为新时代中华少年,祖国未来的希望,应该继承老一辈们的优秀质量,让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让我们向爱国人士们致敬,祖国在我们所有人心中!

钱学森观后感【篇3】

我读了《钱学森》这篇文章后,我被他那坚持回国的心感动了。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后来在麻省理工当终身教授。当时他在美国金钱、名誉、地位都有了。当他听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放弃了他在美国拥有的一切,当他准备登机时,被美国海关说他是间谍。几天后,还把他关进了监狱。在那段日子,钱学森瘦了十几斤。经过朋友的帮助,钱学森从监狱里出来了,可他的行动受到了限制。经过中国政府的要求下,钱学森终于经过5年斗争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里。

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钱学森的爱国之心。他为了回到祖国他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要知道那是的中国条件是有多么的恶劣啊!可他甘愿接受这样的条件,就是因为他想为祖国做贡献啊!而且还被美国给折磨了5年啊!不是5天不是5个月而是整整五年啊,这是一颗怎样的爱国之心?这是一颗火热的而爱国之心!一个人在5年里受到别人的控制,我想这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在这样的折磨下,不但没有打消他想回国的念头,反而更加强烈了。这不得不让我想到了现在的人,现在的人在祖国的怀抱里,可却想着去外国生活,已经在外国生活的人呢,丝毫也不想回国。跟钱学森的爱国之心更被就不能比。

著名的季羡林也同样拥有一颗爱国之心,他在国外留学时,心中无时不刻都在想着祖国。这样强烈的思念伴随了季羡林在欧洲哦的十一年。向他们一样拥有爱国之心的还有董存瑞,为了祖国战争的胜利牺牲了自己!

钱学森在美国生活的那段时间可以说是生不如死,回国后,他果真为祖国的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这两各方面做出了一大贡献!

我相信今后,一定还会有许多向钱学森这样拥有爱国之心的人!“人不仅为自己而生,而且也是为祖国活着”这句话很好的体现了钱学森的爱国之心。

钱学森观后感【篇4】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名言表达了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祖国和人民。这几周,我看了《钱学森归国》这篇文章后,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钱学森归国》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钱学森赴美留学,随后他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他一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后,冒着生命危险,不惜名誉、金钱和地位,努力想回到祖国的怀抱。虽然被美国政府阻挠,但他还是回到了祖国,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钱学森的爱国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啊!

在我国的历史上,像钱学森这样优秀的爱国建设者们不可胜数。如:中国的原子之父的钱三强;中国数学的圆心——华罗庚;推翻洋人的断言——李四光;火线手术创纪录的白求恩等等。

赵一曼在一次战斗中,她不幸被俘。凶恶的敌人妄图从赵一曼口中得到消息,但她镇定自若,宁死不屈。敌人暴跳如雷,赵一曼忍受了一次又一次酷刑的摧残,她的右膀被砍断,被戴上几斤重的铁镣,但她不曾屈服和动摇……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要热爱祖国,我们要创祖国新的明天。只要现在好好学习,努力奋斗,长大后成为栋梁之才,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祖国变得更富强、更美好!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钱学森归国》这篇文章的确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一位科学家谦逊、务实和无私的高尚品质。今后,我也要向钱学森学习那种精神,就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为祖国增添艳丽的色彩吧!

萧红观后感900字


欣赏自己喜欢的电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当我们观赏影片时,与自己产生共鸣的情节往往会启迪我们的思考。记录下自己的观后感能够更好地梳理自己的心理路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心得,还能够提高我们的共情能力。想要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编辑为您收集了有关“萧红观后感”的相关主题资料,现在与您分享,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萧红观后感(篇1)

看电影《萧红》,让我心情低落了好久好久。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她虽然出生在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但幼年丧母。因丧失了最亲的祖父后,不顾家庭反对而出走北平,而后跟汪恩甲交往怀孕,但因无经济来源欠债太多,未婚夫汪恩甲逃离。在萧红穷困潦倒并关在旅馆,她向裴馨园求助,然后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萧红因此结识萧军。她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一举成名。1936年,因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在这期间,萧红再次回到萧军身边,但是她感觉萧军毫无变化便再次离开。1938年,萧红和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战乱纷飞之时,她再次怀孕(萧军的孩子),但小孩产后第四天,夜里抽风而死。在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看到萧红的一生,内心无比悲凉,因她的才华而震惊,但也因她的处境心痛。

她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喜欢,但是却究其一生又孤独落寞。

她死于时代,死于际遇,死于庸医,也死于自己对生命,对自由,对爱的渴望。

我们每个人都只有这一生,而萧红的一生有璀璨一幕也有黑暗一幕。

她在写作上具备的才华弥补了她人性的弱点,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同时,她之所以如此渴望爱和拥有爱,也跟她的原生家庭和当时环境相关,从小没有母亲,父亲对他不好,只有祖父疼爱着他,并且是新旧思潮动荡转变的时期。

作为女人,尽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时,同时一定要让自己拥有足够的自信、自尊和自爱,跟爱人互相理解、互相陪伴,一起构建美好幸福生活。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自己自立自强的信念,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一生活出属于应有的精彩。

文笔有限,感悟有点短,但影响很深,无以言语,只愿你我此刻安好!

萧红观后感(篇2)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我头一次听说了《呼兰河传》这本小说的名字,就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十分奇怪,因为按理来说,所谓“传”,应该是给一个人写的,可这本书却要给一条河写传记?在这个学期,借着名著阅读的机会,我终于有机会去接触这本书,解开我心中的疑惑。

所谓“呼兰河”,其实是作者萧红故乡那座小城的名字。这本书,则记录了发生在这座小城里面的零星小事,而这也造就了它与其它传记或者小说最大的不同:没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因此,有人会觉得它不是一部小说。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是小说,更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是有主人公的,但这个主人公并不是一些具体的人物,而是以书中所提到的人物为代表的在那个时代绝大部分的中国人!

呼兰河这座小城是寂寞的,是凄清的,是荒凉的。在这里,每个人都过着平淡而枯燥重复的生活,但他们是悠然自得的。在这里,你看不到一丝外来侵略的痕迹,没有封建的剥削与压迫,行文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生动的描写,但你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的就会感受到从作者内心流露出来的一份悲哀。

小城的要道上,有一个巨大的泥坑。大家习惯于绕行,可曾有谁想过修一下路而一劳永逸?

在小团圆媳妇被开水烫死之后,小城里面,可曾有谁对她产生过一点同情?大家的口中,谁不是说着妖魔鬼怪之类的话?大清已经灭亡许久了,但封建迷信的思维方式,仍为这座边陲小城的人们所广为接受并传播。人与人之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一丝温情……人与人之间,是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座没有什么新闻的小城里,偶尔也是会有一些活动的:跳大神、唱大戏、放河灯……但这些活动,也如白开水一般,平淡重复,没有花样。充斥在其中的,仍是19世纪流传下来的迷信习俗。连在这部小说中习惯于记叙的作者也忍不住在章末议论了一句“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好在这本书并非从头到尾都是如此的压抑,在书的开头,你尚能感受到一点温馨与快乐。年幼的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于自家的后院玩耍,一起念诗……然而越往下读,你越能感受到一份沉重,而在这沉重之中,也有美,却是美得凄婉,美得病态,使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之感。

萧红写呼兰河,确实只是在写呼兰河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物质缺乏的年代,人们逐渐变得麻木,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致于精神也匮乏了。

萧红是以笔代刀,用含泪的微笑写下了一座小城。

萧红观后感(篇3)

看了《萧红》这部电影,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位平凡女作家的不平凡的一生。尽管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但她却在困境中追求爱与自由,写下一篇又一篇的经典的小说。

萧红二十岁逃婚,从哈尔滨到北平读书,山穷水尽之时,家里包办的那个男人找到了她并强迫发生关系并同居半年,说回家取钱,却拿着行李一去不回,留下她一个人大着肚子,被当成人质扣在旅馆的阁楼,房东只盼着等她的孩子生下来,卖到妓院里,多少填补那个男人欠下的六百元房租。没有阳光、没有饱饭的阁楼里,她孤独、饥饿、无聊、窘迫,只能在墙壁上吟诗作画打发时间,万般无奈之下向报社打电话求助,报社记者萧军来到阁楼像一束光,点燃了她的人生。这算是萧红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与萧军在困境中挣扎——他们努力地创作小说,接受着鲁迅先生的指导。很快,他们走出了困境,萧红以为从此以后过上平稳的日子了。却没想到萧军背叛了她,萧红当然十分地生气,但它却无能为力,只能用写小说来舒缓她内心的忧伤,而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后来,萧红认识了端木,他们结婚了,可是端木却是个没有担当的人,很快,萧红病倒了。

萧红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们也是普通人,一样会肚子饿,会受伤,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操守,在最困难的时候萧红就算是那么饿,也不会去偷邻居的列巴圈,这是很能表现气节的事情。

还记得电影中最后的一句台词:她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魅力强大到哪怕贫病交加,身怀六甲,生命垂危,也一样有人爱。这是阿洛对她的评价,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萧红拥有着与别人不同的气质,有人问她:“为什么写作?”。她说:“因为没有其他更快乐的事情去做。她的一生是孤独的,寂寞的,而她是不羁的,有才的,鲁迅先生称她为“一位很有潜力的女作家”,而端木也评价她说是靠感觉和天分去写作。所以她埋头于写作,创作出着名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其中《呼兰河传》中的火烧云这篇文章仍让我历历在目。

在民族灾难的大背景下,她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终究在风华正茂的第31个春秋输给了命运。临死前她曾经在纸上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虽然输给了命运,但她却拥有着不屈的灵魂,是她的灵魂造就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萧红观后感(篇4)

十一假期,我们全家驱车来到了呼兰区,怀着对萧红老师的敬仰,我参观了萧红纪念馆和她的故居。

这一天,天气晴朗,我迈着轻松愉悦的步伐走进了历史内容丰富、装载知识全面的萧红纪念馆。进入纪念馆,有关萧红老师的感人故事和精彩画面就一件件、一幅幅呈现在我的眼前,她故居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不禁把我带到了她的那个年代。

萧红老师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女文学家,而且是一个非常爱国的女文学家,她1911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从小热爱学习,但是在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父亲多次阻挠她上学,甚至软禁她,可倔强顽强的萧红并没有放弃梦想,最终离开了家庭,踏上了艰辛的.异乡求学之路。毕业后从事进步文学创作,并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指导,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还多次参加抗日号召活动。但不幸的是,1942年她因病于香港逝世,年仅31岁,虽然她英年早逝,命运短暂,但是她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她与命运的顽强抗争、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都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走出萧红纪念馆和故居,有一种不舍的感觉。心里想:“我也要像萧红老师一样,为了自己梦想勇敢地去奋斗和追求”。

萧红观后感(篇5)

作者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城一个具有维新倾向的乡绅地主家庭,和祖父一起生活,祖父老去,她也在长大。

本文是作者对幼年开始有记忆后,对自己、对祖父、对邻里四舍和呼兰城的回忆录。其中对东二道街上大泥坑的描述和因这大泥坑而发生一系列的故事及呼兰城百姓的生活方式、心性进行了画面感很足的精彩上演。呼兰城人的封建迷信,对女人不公平的对待,人性的冷漠和无知。

如此,一批批悲惨人物从出生到死亡喜剧般呈现着,团圆媳妇只是其中一个。有二伯、冯歪嘴子、王大姐这样的小人物,代表着底层社会的真实性。有二伯性情古怪,一辈子一心为东家做事,内心觉得东家应该对他好,又明白自己的身份,他也像个高贵的人一样,想要的是尊重和价值的认可。

对于王大姐和磨倌在一起的前后,邻里截然相反的态度,更让人觉得当时人性的无知和世俗。冯歪嘴子是本文中我相对喜欢的一个人物,他认真努力的活着,并知足而快乐着,一份简单的生活似乎正适合一个低层平凡的人。

作者是以一个小人的眼光看待周遭,语言中不带任何或评判或揭露的偏向性,只留给读者体味。因此,本文充满了幼童的好奇心和单纯的理解力,讲述着留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时光。

相比作者电视剧般的童年,我的童年就是个简单的PPT,童年(我妈说我小时候),都是这样弱弱地讲述着。

萧红观后感(篇6)

此文围绕着呼兰河边的小村庄来写,开始写了村庄里的大泥坑,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好的家禽都死在了里面,可是周围的人们只是在想怎么躲开它,而不是怎么解决它,哎,真是替那时候的人们悲哀啊!思想简直是太落后了,一点都不积极向上,好像天天就是为了活着才活着的!

还有一个跟我一样大的小姑娘,本来是同样的十一二岁,我还在上学,她却早早的给人当了媳妇,而且被她的婆婆又打又骂,还被用热水烫了三次,最后一次被活活的烫死了。好好的童年就这样失去了,我真的开始痛恨那个社会了,要是我在那个年代,我不疯了才怪呢!

糊糊涂涂的年代,简简单单的岁月,一点色彩都没有的日子,让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为我们的现在庆幸、自豪吧,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现在,摆脱那种年代的愚昧,为了我们自己的未来,加油努力!

萧红观后感(篇7)

伴随着深夜的灯光,萧红的文字缓缓流淌在心间。怀着崇高的敬意,我默默感受着她那淡然的语气中难以言说的寂寞与悲凉。

萧红的文字细腻而朴实,她笔下有北方苍茫大地上严冬凛冽的天气,有八月乌鸦飞过的凄厉啼鸣,有绚烂多彩、变化万千的火烧云,还有祖父花园里充满生机的小虫和小花。她那细致入微的描写,给我带来了许多不一样的阅读体验。精彩的台子戏、热闹的放河灯,为我打开认识上个世纪民俗世界的大门。她常常用朴实无华却极具表现力的文字,在漫不经心之余抒发点滴情感。这文字却如同缠绕着的藤蔓深入人心,令人体会浓浓的悲凉之感。我常想她的文字或许正如她笔名中的“萧”字,蕴含着无限萧条和无尽的凄凉。

萧红笔下的人物,每一个都是鲜活立体,极富个性的独特生命体。读她的文字让我们如同与人物面对面共同渡过一段难忘时光。无论是给予她毫无保留疼爱与关怀的祖父,性情古怪爱偷东西的二伯,还是回忆里谈笑风生、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都是有血有肉的形象。后花园中祖父爽朗的笑声和幼年萧红顽皮的身影,不时在我脑海中闪现,初冬早晨弟弟“深色的眼睛”温暖了姐姐的心,也触动了我,顿觉内心柔软。萧红用敏锐的眼睛洞察一切,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在这众多人物之间流连。我恍然发现萧红并不孤单,这么多鲜活的人物陪她一同对抗孤独,也是一种安慰!

岁月无情,而勇于直面岁月荒凉的萧红,仅仅三十一岁就离世而去了,此刻我又细品着她用心灵和回忆著成的作品,其中那些细腻而又质朴的文字叙说好似超越了时空,在生命无尽的流转中永远散发着夺目的光彩。这位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怎能不使人仰望呢?

萧红观后感(篇8)

萧红,明国四大才女之一。我以前读过她写的《呼兰河传》其中的一些句子让我很着迷,我那几天都在朋友圈里分享的,然后有一次我学姐也评论道她很喜欢萧红,再后来我对萧红也就情有独钟了。可是在《呼兰河传》中关于写萧红的也只有她的童年,所以这次我也就好奇地读了一本这样的书——《穿过爱情的浪漫旅程.萧红传》。

就这本书写到的萧红的爱情故事,我想谈谈我对“爱情”的刍荛之见,绝对是刍荛之见。在我看来“爱不爱情的”不是很重要,因为它太复杂了况且它还是个难题。我对那些张口大胆就谈“爱情”怎么怎么…的人会有一点点反感(或许是我太无知)。喜欢,恋爱,结婚本来就是三件截然不同的事,凭什么要将三者都与爱情混为一谈呢?喜欢一个人也好,谈个恋爱也好,甚至结婚,哪有不图利益的(利益:比如长得好看,有点出息,有房有车,有钱……等等)。也有人说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很久了,一起经历很多很多事儿,一起为生活打拼,相相依为命的时候两人之间的情感就是爱情可是我怎么觉得它倒像是“亲情”呢?

我也并不是否定“爱情”的存在,只是因为它太令人琢磨不透以至于不敢相信它的存在。就以萧红为例。萧红与陆振舜,刚开始也算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可是最后陆振舜还是无情地离开了她,他的海誓山盟最后还不变成了冷潮热讽,再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敌不过柴米油盐。萧红与汪恩甲是很忠于对方,可是,就算再对的人,出现在错误的时间,也不外一场悲剧。萧红与萧军,明明两个正负极的人与事,偏偏就碰在了一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当然就慢慢容不下对方了,此时的萧红也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对的人”?萧红与端木他们互为铠甲,因为彼此,所向披靡。可是最后当萧红躺在病床上的时候照顾她的并不是端木。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陪伴她的只有与她刚认识不久的骆宾基。端木那时候还爱着萧红吗?谁也不知道,只是萧红说了“一个人是爱还是不爱另一个人,两个人都是有感应的。只是,为爱盲目的人,大多会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一现实。”是的!说什么爱情,说什么受难者共同走尽患难之路程,此刻都成了昨夜的梦昨夜的明灯。爱情是什么?应该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爱情”也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希望你最好能遇到那个“你是我第一眼的一辈子的人。”;

或是希望对方的出现成为你的鼓励,然后一起携手通往幸福的终点;实在不行那也不着急,要相信对的相遇就是就别重逢,所有等待都是留白,爱一定会来。而所有的这一切也请建立在你还挺好的基础上。因为从没听说过哪个什么人对路边的乞丐一见钟情,为她他付出一切什么之类的绝美爱情故事。

总之,在我来看来还是那样“爱不爱情”真的不重要。我的逻辑是只有先好好爱自己才能遇上所谓的“爱情”。当然,可以去喜欢一个人,可以去谈恋爱,因为你会从中学到很多很多东西。但是也请不要那么随便地一上来就谈“爱情”什么什么的,真的让我很反感。请问以你现在的年龄,现在的人生阅历知道什么叫“爱情”吗?

萧红观后感(篇9)

萧红《小城三月》读后感:关在笼子里的春天

三月的小城,万物复苏,带着懒懒散散的稀松气息,小城像一个个刚睁开朦胧睡眼的孩子,迫不及待地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草芽出土了,冰河发了,杨花满天飞……春天本是一个希望的季节,读完萧红的《小城三月》,心里浮出一丝凉意,一个关于小城春天的故事,一个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哀曲,一段在喧嚣过后凝视无语的情殇,一段埋没在小城三月的苦恋。读完后,我在思考萧红在给我们传递了什么?华丽的词藻?直击心灵的句子还是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如果正如我猜测的话,那翠姨这个人物的存在岂不成了绿叶?这种想法顿时消失了,总觉得萧红笔下的翠姨的存在不仅仅代表翠姨。

翠姨的死让很多人感到纳闷,“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道翠姨为什么会死,大家心中也很纳闷”,翠姨为什么会死就此成为人想探讨之谜。有不少人认为她死在了封建,死在了时代,身处这样的时代无法选择。但我却认为她死在了自己亲手建造的笼子里。“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嫁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着我的面说。”其实她有选择的余地,她就是没有勇气打来那扇门,曾经无数次的挣扎都没有打开,到最后她有勇气选择结束生命也没有勇气去打开那个曾经自己一步步建造加固的笼子……

翠姨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接受着新旧思想的冲击。她就是将自己那一抹春天关笼子里的人,她不能在时代的新旧思想撞击里做出勇敢的决定,徘徊在突破和安于现状之间。一面她觉得绒绳鞋很好看但迟迟不肯,另一面待到很多人已经买了才决定买,当得知那款鞋子已经没有货了却苦苦追寻。一面她毫无反抗地接受了定亲,另一面她又说女子太早结婚不好。一面嫌弃自己的年纪太大,另一面又想像女学生一样去上学。一面注重和“我哥哥”的名分大小,另一面又拉着他的手不放。她就在新旧两者间徘徊,犹豫不定,笼子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挣扎中“长大”,最终笼子占据了她该有的位置,一抹春光随着生命之火的泯息而悄然而逝。

翠姨的死也象征着维新革命最终敌不过旧势力,民众的思想解放显得更为紧迫,旧思想那根刺必须拔掉。翠姨连名字也没有,她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像翠姨一样的人,他们想爱时就渴望自由,不相爱时就希望安于现状。在爱情和面包的选择上,最终选择了面包,这样苟且偷生。这一点连翠姨都不如,虽然翠姨选择了轻生但至少她做出了她认为对的方式结束这样尴尬的生活。

翠姨的死让人想起了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翠姨并没有经历过冬天,她活倒了四季,春天不远她就在眼前,但没有被抓住……

萧红观后感(篇10)

1

讲述了一个叫做呼兰河的县城,人们都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但也有不少盛举。有庙会,跳大神,放河灯,台子戏等。偶尔也会有一些虽然平常但又吸引人的事。各个季节,呼兰河这的居民行为可不同。春天一到,农民就重新拾起粗糙的草帽下地播种;夏天一来,调皮的孩子们就带上网去捉小虫;秋天一来打招呼,粉房的人们就上山拾豆子做黏糕;冬天一到,人们都缩在屋子烤着火暖暖身子。不管怎么说,呼兰河这儿的人都过着不大奢侈的生活,不舍得花钱是穷人家的一种习惯。大街小巷上的小摊,也常常吸引着大人小孩,有钱的就买下,没有钱的,只好用手摸摸,用眼睛看看了。这儿没有什么新奇的玩意儿,孩子经常玩得唯独只有不倒翁但也乐在其中。这儿晚饭吃过后的黄昏没有什么事情干,不累的人抬起头往西边望望,看着变化多端的火烧云,;困了的,则晚饭吃过后就睡着了。卖豆腐的则是黄昏的报时器,每次都是四五点来,一秒不差,每当人们听到“卖豆腐喽。”时,就知道已经是黄昏了。当然,豆腐也是吃饭时对人们的一种吸引,每当卖豆腐的人来,人们总会打开门看一看,这时能有一盘豆腐拌大酱已经是对呼兰河的人们一种富裕人家的表现了。

读完了这篇文章,文中“我”和“我”的祖父令我刻骨铭心,先从“我”说起吧。文中的“我”有着一颗善良的心,遇见别家的人有困难,不管是认识还是陌生,都会伸出援手,“拉”他/她一把。“我”也总爱帮别人而“顶嘴”,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是什么?那个什么意思?“我”总爱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文中的“我”也很好学,每天半夜,总会醒来和祖父念一念古诗,念完了一首还不肯睡;每天凌晨,也要缠着祖父念诗才肯起床,但情况和半夜一样,一直纠结。“我”爱学,善良,有义气的表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该说一说祖父了。文中的祖父沉着而庄严,在家里有着威严的象征。他疼爱自己的孙女,希望她能够早日成才,因此在五岁时就教会了“我”许多的古诗。每当他的孙女想去凑热闹并询问祖父时,他总是劝告她不要去了。这点我可以看出祖父不仅有着高的地位,还关心家人。有难同当的祖父令我深受感动。文中两个令我刻骨铭心的角色,是我深受启发。由此,从这篇记录文当中,令我联系到了自己的生活。想到了同样威严的外公和家人。文中祖父疼爱孙女的表现使我回忆起了以前的生活。从前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整天只有一个爷爷陪着。有一次,她看到了一些男孩在翻矮墙,她的好奇心促使她去试试,每次当她去凑不必要的热闹时,外公总会拉住她。文中“我”爱帮别人出头,出气的表现也令我想到了学校中相似的事。

一个男同学和一个低年级女同学在争论,争吵,一个个子比较高的女同学看到了,连忙上去帮助女同学,一番“争夺”后,终于“扳回局势”,男同学灰溜溜的离开了。其实文中许多事情,都来自我们的身边,只要细心去发现,很快就会找到与文中人物相似之处。奢侈这些都是不必要,不要抱怨自己的命运和生活,但乐却往往在这其中。

婚礼观后感900字


工作总结之家栏目精选:“婚礼观后感”,欢迎阅读。

婚礼观后感(篇1)

今晚和家人看了电影《你的婚礼》,竟很感动。影片的很多地方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从中我们看到了爱情的浪漫美好,看到了它在真实生活面前的脆弱和无奈,也看到了它怎样使两个人成长,更从容的走进生活。

影片由许光汉和章若楠主演。男生对女生一见钟情,女孩也很喜欢他,但是因为家庭原因,女孩中途离开了,男生为了守护这段感情,付出了很多努力。如:男孩为了女孩会一起逃课,会和比自己强很多的人比赛游泳,会为了找到女孩,而拼命复读考相同的大学,进相同的团队;会为女孩生日放烟花;会为了女孩能和新男友去三亚,去踢球等等。女孩也很喜欢男孩,在关键处总是支持男孩,为他解围;为男孩画画;设计专属服装;为他交房租;为他买戒指等等。这段感情长跑了15年,终于在女孩嫁给别人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看到这个故事,不禁令人感叹,即使两个相爱的人很想在一起,也不一定能如愿以偿。比如男孩和女孩在一起的障碍,有家庭的原因,有各自新感情的原因,当这一切都解决了,男孩却因为救女孩受伤,而失业了,他们无钱筹办婚礼,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男孩似乎后悔遇到了女孩,女孩也很受伤,离开了。终于在女孩的婚礼前夕,男孩才看到了女孩送他戒指里的纸条:“遇到我这样爱你的人要好好珍惜哦”。他不禁泪流满面,一定要当面去见一下女孩,对她说:“遇见你是我最骄傲的事”"我要好好的和你告别,亲眼见到你走向幸福的样子”。我想他这样做,也是对自己这段感情做一个了结,减少遗憾吧。

虽有缺憾,这个故事仍然很美好,男孩对女孩勇敢执着,女孩对男孩的全心全意,即使没有走到最后,他们仍彼此祝福。

影片有一些台词也很触动人心。比如:“明明每一分钟都很想念,却不得不找一个理由再联系。”“我不知道没有得到痛苦,还是得到后又失去更痛苦。”

在我的心目中爱情是神圣而美好的情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猝不及防的怦然心动,是不由自主的想念,是发自内心的疼惜,更是衷心地祝福和成全。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你喜欢的人同时也喜欢你。但现实中,往往是阴差阳错,不是错的时间,就是错的人,有时即使人和时间都对了,却败给了岁月,败给了生活中的琐屑。甚至,有的人终其一生都遇不到自己的良伴。

正因为爱情是这样的不可捉摸,我觉得它是个奢侈品。在茫茫人海中,一定是一种特别的缘分,才让两个人相识相知,如果遇到了一个彼此相爱的人,一定要好好珍惜,用心去爱,不留遗憾。

婚礼观后感(篇2)

“我见过你所有的样子,今天见到了这个永远不属于我的样子”

——题记

5月4日我去看了《你的婚礼》,这部电影,这个电影似乎在我的年龄无力观看,但这就让我发自内心的有些伤感

高中的友情到了,爱情又到了,分手最后是悲剧......

男主周潇齐和女主尤咏慈。在高中相识,因为女主的家境不好,所以四处转学,刚转来,男主就对他一见钟情了,后来女主又转走了,男主伤心不已,其实他俩当时已经成了好哥们儿。男主高中学习不好,但在一张图片上偶然发现女主上了大学,所以男主铁了心了,要上了大学。跟女主一个学校,上了大学之后,他发现女主已经有了男朋友,是渣男,男主为了女主把她的男朋友打了一顿,所以大学四年他们。没有,再说一句话。

毕了业,他们两个在一个咖啡馆相遇了,男主当时已经有了女朋友,而女主已经分手了,当时。男主为了女主和现任的女朋友分手了。男主要争取全国第一,想邀请女主去看他的比赛,但在那天下了大雨,女主的车被淹了,所以男主为了女主放弃了比赛,因此也被牌子砸伤了自己。从此不能再参加职业赛。

他们两个终于在一起了,但在一起是艰难的,是痛苦的,男主后来经历了一些遭遇。就跟他的兄弟吐槽,说自己后悔遇见了女主,恰巧被女主听见了。当时的尤咏慈。很伤心,很伤心。于是。他们就分手了,恰好女主有一个去米兰学习的机会,他就去了米兰,男主伤心不已。之后,其实女主一直在意着男主,到最后女主婚礼,请男主,去了婚礼,到了之后,跟她告别,并说出了。“我见过你所有的样子,今天见到了这个永远不属于我的样子”。“我的青春里所有的幸福都是你给我的,从青春开始,爱上你我怎么会后悔呢?”这……就是结局……

现在想想,或许是年少轻狂。人生难道亦不是如此吗?都会经历一些难忘的阶段。但是我们应该向前看。就像现在的我们朦朦懂懂,对未来充满着憧憬。

但似乎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并且完成对以后的憧憬。

婚礼观后感(篇3)

女孩的孤独是少女的孤独,可能少女都有个孤独的时期,想冲出牢笼,但牢笼是什么?是外部环境还是自己?黑人女佣的孤独来自于失去唯一爱过的第一任丈夫,自从在那里感到幸福(世上最幸福,羡慕她经历过),往后每一任都是第一任的碎片,穷其一生都在寻回。

男孩的孤独大概是早熟,最后死于脑膜炎,儿童期间好像一直执着于去帐篷玩,有可能在这里有过美好回忆,进而一直向往不忘。女孩的父亲也是孤独的。大概我自己没有深刻感受过那种孤独,所以并不是非常能从字里行间体会,望以后再看吧。

感觉这本书比较艺术化,平平无奇的叙事,环境渲染,特别是厨房的谈话,好像厨房是链接三人的地方。“我们互相看得到对方,摸得到对方,年复一年待在同一间屋子里。然而我总是我,而你总是你。我除了自己,不能是别的任何东西,而你不能是别的什么东西,只能是你自己。”“你走在路上,遇到一个人,随便什么人。你们彼此互望。你是你,他是他。可当你们对望的时候,眼睛与眼睛之间便发生了联系。然后你走你的路,他走他的路。你们去到镇子的不同地方,也许永远不会再见面,一辈子都不会。”

“我们所有人都被限定了。我们生来就各有各命,谁都不知道为什么。但每个人都被限定了。我生为贝利尼斯,你生为弗兰淇,约翰·亨利生来是约翰·亨利。也许我们都想自由,挣脱了好自己做主,但无论怎样努力都在定局之中。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他就是他。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自己限定。”

“人们飘零着的同时却被限定,被限定而又飘零着。”厨房里影影绰绰,一切越来越深地陷入黑暗,而话语声盛开。他们轻声细语,他们的声音盛开如花儿——如果声音可能像花,而话语声能够开放。“自己完成自己。”

我不想被限定,是否你也一直在怀疑自己怀疑世界怀疑他人正在限定自己。

婚礼观后感(篇4)

我想要的婚礼不需要太隆重也不需要太华丽……我想要的婚礼是简单而又优雅,自然而又浪漫,纯朴而又温馨……我要着穿白色的婚纱你穿着白色的西装,你开着白色的轿车来到酒店接我直到到达目的地,你从车内抱着我出来踩在那红色的地毯上一起走向那神圣的时刻,迈步时空中飞舞着白色和红色玫瑰花瓣,轻盈地低落在我们的头发上和肩上再又飘落到地毯上,落在地毯上的花瓣在又随着我们的脚步在低空中轻舞着在又缓缓地落地……我们走在长长地走廊中,我每迈开一步就收到一只千纸鹤送给我的诗,每句中有我们俩名字中的其中一个字组成的诗,直到我收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只的时候,你站在前方亲手交给勒我第一千只千纸鹤!参加我们婚礼的人无不被我们这样的浪漫而温馨的场面所感动,大家都在为我们情景-->喜极而泣(此情此景幻想中……)……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你就在那一刻为我带上带上了属于我们爱的戒指……婚礼结束后我们就开心的去摄影院拍属于我们的结婚照……妹的婚礼太草率勒,什么都没有,真的替她感到惋惜,早早地计划好好的一场婚礼,最后草草嫁于他人。没有戒指,没有白色的婚纱,没有轿车接送,没有玫瑰花瓣,没有婚纱照,没有一套合身的衣服,什么都没有,就只有送行的亲人……女人一生中最美丽的一天就这样的没勒,真的替她觉得遗憾……

婚礼观后感(篇5)

从未拥有,拥有过又失去哪一个更痛?

观完这部电影,我的感触就是不要为了任何人而放弃一件你追求很久的事情,除非,你保证以后不会后悔!原本主人公在一起是多好的事情啊,但是,因为男主的后悔,xx就这样没了,但是失去了还能回来吗?

这部电影讲述了周潇齐遇见了刚从另一个学校转来的尤永慈,便开始对她一见钟情,于是开始了疯狂追求,但是,尤永慈却因家庭原因而转学,周潇齐便失去了尤永慈。在第二年,她在一张照片中发现了尤永慈,于是没有考上大学的他开始奋发努力,不仅仅考上了和尤永慈一样的大学,还第二次遇到尤永慈,但终没能和她在一起。在大学毕业后,又经过多次努力,终于。。。但是,因为他的一句后悔一切都无法如从前一般了!有一句话到现在我都记得:可是我竟然听到你说后悔这两个字。xx,中间断断续续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可能那个梦想也是罪魁祸首之一吧!不是,假若周潇齐一开始就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放弃了尤永慈,也不致于两个都没有得到!一切,好像都是老天在做怪!从17岁,尤永慈改变了周萧齐,xx,32岁,在他们波转的故事后,尤永慈终是没嫁给周潇齐。《你的婚礼》下面的英文:Mylove可能就包涵了许多吧!结局虽不是皆大欢喜,但他(她)们都做到了最好的自己,这不是更好的吗?比起从未拥有,拥有后又失去是一种无言的痛,但是,在尤永慈将周萧齐改变成一个阳光的人的过程中,还是很治愈的!

尤永慈改变了周萧齐,不管怎样,他(她)们做到了最好,这便是最好的结果了!

婚礼观后感(篇6)

莫扎特在1786年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被公认为其歌剧作品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歌剧以费加罗与苏珊娜的婚礼为主线,莫扎特设计了一系列的闹剧与喜剧,使观众目不暇接。

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告诉观众:无论好人与坏人都有缺点,费加罗与伯爵身上都有缺点,费加罗是正面人物,可他有时也满口谎言,逢场作戏。伯爵是坏人,可他也有仁慈与善良的一面。世界上绝对的好人或者绝对的坏人是没有的。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费加罗对另一个女仆人的唱段《不要再去做情郎》。费加罗劝慰女仆人不要再去做别人的情人。莫扎特通过这个唱段告诫人们:真正的爱情是纯洁与忠贞的。

最后当伯爵的丑行被他夫人亲眼识破时,伯爵祈求他的夫人原谅,伯爵夫人用优美缓和的咏叹调作回应,然后众人合唱歌曲。这说明伯爵夫人原谅了他,让人悲伤喜乐的生活终会继续。歌剧的终曲一扫忧郁凄凉的情调,变成一种快乐祥和的歌曲演唱,所有演员都一起出来同台演唱,歌词有“生活不过一出喜剧”作最后的结尾,表明莫扎特启示人们生活的态度应该是向上的健康的积极的快乐的,人生不过一场真实的歌剧而已,快乐而真实的度过才不至于虚度,既要重视人生的体验,又要看轻人生中的各种悲伤、快乐,使自己人生丰满而又意义最关键。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人生的浓缩剧。在这部剧中,莫扎特作为导演看似肤浅,实质非常深刻,把他对人生的思想灌注进去,成就了一部伟大的歌剧。

婚礼观后感(篇7)

正如人生,人人都知道结局是死亡,让人不知道的是走向结局的过程。一部看片名就知道结局的电影,花点时间,看看那人人不同的过程,还是有些意思的。

片中女主角是幸运的,有那么一个倾尽自己所有爱了她十五年的少年,那一腔孤勇,甚至有些傻气的挚爱,让观者感受着阳光般的暖意。

片中男主角是幸运的,单方面的一见倾心竟守得云开见月明,十五年都没有断过的联系,更何况还有两年那么甜蜜的二人独家记忆,无疑也是在给观者发糖。

随着剧情的推进,明白了最终两人没有走到一起的原因,我心里一下子就明朗起来,分手是必然的。

就正常人的心理来说,一方面,无法承担过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背负着别人未来的压力,所以我理解女主角选择离开。另一方面,处于低谷时、有坏情绪时,抱定不后悔当初决定的心态实在是太难了,所以我理解男主角那番话的意思,可惜他太年轻,不明白这种话只能是内心戏,万不可说出,话一出口,结局就必然不美好起来。

可是,这才是芸芸众生啊!如果人人都超脱、都看明白了这些,相信世上会少很多这类的遗憾吧。

活到现在,我不敢称老,也谈不上阅人无数,只能说近年来越发的看淡了许多事,越发向单纯的生活努力着。爱感慨了,也许这一点也并不好。

人生几大情感:爱情,我几乎视而不见,也许这是一种衰老的表现。亲情,这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但它所涉及的人数逐渐局限并趋于稳定。最最变数大的,还是友情。

不同的缘分结识各种人,没有利益牵扯的,才更容易谈友情。

不常联系的好友如烟云,珍惜相逢那时的喜悦,分开时各自安好。我以为没有消息也是最好的消息,总比突闻噩耗来得圆满。实在想念,找个自己认同的方式就行,也并不需要去打扰对方的平静生活。

而常联系的好友如白开水,因为如同生活必需品,所以必然会时时去打扰,而彼此也都欢喜着这份打扰,都不自觉地为了对方花去自己不少的时间。

所以,回到本片,男女主角遇到彼此愿意为自己花费那么多时间的人,这才是世上最难得的幸运啊!

自然而然,我就想到一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今晚,我陪着这世上我最珍爱的小仙女去看这部电影,我是满心的欢喜,希望她也亦然。

要是能一直这样,就好了。

婚礼观后感(篇8)

看完你的婚礼后,觉得有些东西仿佛是安排好的,周潇齐用15的年的孤勇换来了爱情,尤咏慈用最真诚的心却换来后悔两个字,有人说是女主太绝情,不给男主一次机会,其实女主说的很对很对,以后的生活也会牵扯到这,就像踩过的路都会留痕一样,不是不能原谅,只是以后再想到说的这句话,真的不知道要如何面对这个很爱的人,与其在平淡中磨灭爱情,不如一次哭的痛快。

如果说周潇齐为了尤咏慈放弃了一切,爱惨了她,但是她也不也以同样的爱去对待周潇齐吗?第一件量产的衬衫是十七岁的那张画,她一直在为了两个人的未来而规划,在他低谷时小心的照顾着他的自尊心,默默的陪着他,周潇齐受伤也是她最不想看到的结果,她说事实已经无法改变,只能接受并且要继续更好地和他一起努力一起成长,这也是为什么尤咏慈让周潇齐考教师资格证,她为他规划了每一步未来,她在他最难的时候说要和他结婚。

周潇齐从他跟鲨鱼打赌到后面复读考上了女主的华兴大学到后面参加省队选拔和大学期间参加女生部等等,都是为了尤咏慈,正因为尤咏慈是他的目标,他才有了动力和自律,但是他都是为了尤咏慈,他并没有想过,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或者结果不顺和遭受打击的时候自己是怎么样的,所以他在后面跟朋友交流的时候坦白他自己后悔遇见尤咏慈,直到尤咏慈离开了,周潇齐才真正成长起来了,到最后当上了老师,给学生讲自己的故事的时候,他已经想要和过去的自己和解了,才有了后面去参加了婚礼,跟尤咏慈说,一直都没好好说过再见,他既是跟爱了十五年的女孩说再见,也是跟过去15年的自己说一声再见。

尤咏慈太缺乏安全感了,电影中已经暗示过,她拍广告的时候,导演觉得她表演的不够幸福,让她说得幸福一点,她试不了,就是因为她的原生家庭很没有给她安全感,最后周潇齐在她父亲的葬礼上那一句他后悔遇见她,就直接刺痛了她,她就很怕很怕最后感情会消磨殆尽而且她此时此刻已经不愿意去相信了周潇齐的话了也不知道如何面对以后和他的生活了。

尤咏慈永远都不知道周潇齐在他生日的时候为她放了一场她期待的烟花,他的烟花成全了好多人,唯独没成全他自己,周潇齐本应该是当网管,但他在张放的照片里看到了尤咏慈,为了再见到尤永慈考上了大学,后来丧失游泳职业选手也是因为尤咏慈,让我想起那句话,有所得,必有所失,但是周潇齐只会因为毕业之后遇见尤咏慈导致受伤而后悔,却没有因为遇见尤咏慈考上大学而感到幸运,唉,如果周潇齐没有说那个后悔就好了,意难平。

生命里会遇到很多人,但是初恋只有一个,不可替代,不会遗忘。

“有我这么爱你的人,可要珍惜哦”。

婚礼观后感(篇9)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观后感影评:《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是一部拍摄于1994年的英国影片,获得了包括第67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诸多奖项。

对于婚姻,编剧及导演的态度通过片中两位角色的嘴表达了出来:加雷斯说:“我对婚姻有个新理论:两个人相爱,住在一起,突然有一天他们没有共同语言了;小伙子想到了一个打破僵局的方法,他去求姑娘嫁给他,这下他们有了能说一辈子的话题。(降低标准)”马修则抛出另一个论点:“婚姻是出于真爱(拔高标准)”。影片所认同和演绎的是第二种论点,

怎样才能既得到爱情又不失去自由呢?那就是查尔斯(男主)所秉持的“只恋爱不结婚”!为了这个理念,他可以在教堂上悔婚。加上凯莉(女主)的闪婚闪离,这两种对待情感婚姻的逃避态度,都回避了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对责任的担当!

男女主角的共同点在于:都想在别人的婚礼上找到自己的意中人;这种跟着感觉走地寻找“眼缘”、寻找一见钟情,多少有点“撞大运”的意味,也就是中和思维所说的“目标导向”,吸引男主女主的,首先是对方的容貌;而追求目标的代价是高昂的。同时,二者都很任性,查尔斯不顾好友菲奥娜“你高攀不起”的告诫,抱着侥幸心态接近并试图改变凯莉;同样,凯莉为了走进婚姻而不断地变换对象,当发现先生哈米什不似想象般完美时,立马离婚。说明二人都不会为了别人而改变自己。

中和思维认为:人性既不可压抑又不能放纵。影片所提倡的放纵人性,随着各种获奖的加持,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影响着世人的婚恋观。

男女主对于婚姻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当一次发生亲密关系后,凯莉试探:“在我走之前,给我一个宣布订婚的时间吧?”她是想找个人嫁掉;查尔斯却一脸茫然,结婚显然不是他的选项!由此可见两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同的,两人并不合适;至于片尾的两人走到一起,多少有点凯莉没走出婚姻失败阴影,被迫接受查尔斯“只恋不婚”理念的意味。当双方的激情褪去,这段感情能走多远?查尔斯满足不了凯莉对婚姻的需求,个人推测:要维系这段感情表面上的和谐,查尔斯只能委屈求全。中和思维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需求连接起来的。

相对于男女主角,我更关注戴维(查尔斯的弟弟,聋哑人),一位经常替查尔斯背锅的好人;如果我是戴维,就不会傻傻地替查尔斯出主意,更不会在查尔斯婚礼上出手劝阻;因为查尔斯早已下了决心,只是想找个人帮他表达出来,替他分担因果!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戴维察人性的功夫欠缺,盯不到遭头(注:凶险)!我以前在咨询过程中也曾犯过同样的错误:当那次咨询结束,咨询者来了一句“其实我还有另一种方案……”;按照中和思维的思路,在对方没做出选择之前,帮助对方理清思路;如果对方已经有了选择,那就帮助其优化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积到德,才会让整体和长远效益最大化。

"钻石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