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璀璨夺目,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曾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为了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可以赏析解读《诗经》,它承载着我国古代的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那么您有久久不能忘怀的古诗词吗?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诗经》学生必备语文课本诗歌作品”,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学生必备语文课本诗歌作品【篇1】
抑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于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注释】
抑抑:慎审谦谨貌。
隅:棱角,借指方正。
职:主要。
戾:罪过。
无竞:无,语气助词,无实义。竞,强劲,强盛。
训:教化,一说归顺。
觉:正直。一说通梏,大。
吁谟〔y m〕定命:吁,远大的。谟,谋划,策略。定命,确定政令。
远犹辰告:犹,同猷,谋划。辰告,按时告诫。
湛:同耽,沉迷。
从:依从。一说通纵,恣纵。
绍:继承。
敷:广泛。
克共明刑:共,执持。刑,法度,规章。
肆皇天弗尚:肆,因此。尚,助佑,一说推崇。
沦胥:相率,相互牵连。
章:表率,模范。
用戒戎作:用,以。戎作,指战争爆发。
用逖蛮方:逖,通剔,肃清,驱除。蛮方,对南方民族部落的蔑称。
质:平治,安定。
虞:预料,猜度。
无易由言:易,改变,由言,言语教令。
莫扪朕舌:扪,执持,按住。朕,我。
逝:去往,此指传布。
雠:通酬,应答,对答。
绳绳:戒惧谨慎貌。
辑:温和。
相:观察,一说助祭。
觏〔gu〕:看见。
格:来到。
射〔y〕:通斁,厌倦。
辟〔b〕:君王,一说作为法度。
贼:残害。
童:此指幼小的羊羔。
虹〔hng〕:通讧,溃败。
荏染:柔嫩貌。
缗〔mn〕:此指安装弓弦。
话言:美善之言。一说话通诂,古旧之言。
否〔pǐ〕:坏,恶。
借:假如。
莫〔m〕:同暮,晚。
梦梦:昏乱,不明。
虐:暴虐。一说通谑,戏谑。
忒〔t〕:差错。
回遹〔y〕:邪僻,曲折。
棘:困苦危急。
【翻译】
谨慎谦逊有威仪,为人品德很端正。人们也有俗话说,没有智者不愚钝。一般之人若愚钝,主要自身有毛病。睿智之人若愚钝,那就会有诸罪过。国家强盛在人才,天下四方蒙教化。若有正直之德行,四方诸国来归顺。远大图谋定政令,长久策划按时告。恭敬谨慎重威仪,天下百姓之典范。等到如今之时局,国兴小人政迷乱。倾覆败坏其品德,荒淫耽湎于饮酒。你既从人耽嬉乐,不念继承先祖业。不去广求先王道,以能持守圣明法。因此上天不助佑,如同泉水之奔流,不要相率以覆亡。早早起床晚入睡,洒水扫地庭院内,才是百姓之表率。修理你之车和马,弓箭军服与兵器。戒备战争之发动,驱除南方之蛮族。平治安定你人民,谨慎守持你法度,戒备不测之发生。你之出言须审慎,你之威仪须敬重,无不柔顺而嘉美。白色圭玉有污点,尚可打磨而去除。人之言语有污点,没有办法可挽回。莫改言语与教令,莫说苟且暂如此。无人按住我口舌,言教不可轻传布。没有出言不应答,没有恩德不回报。要施惠爱于朋友,遍及平民和子弟。子孙戒惧而谨慎,万民无人不顺服。看你结交诸君子,脸色温煦而和柔,不会犯下诸过失。看你独处在室中,尚且不愧于神明。莫说室内不明亮,无人能把我看见。天上神明之到来,不可揣度或思量,怎能再生厌倦心?君王你须修德行,使之美好又良善。举止贤明又谨慎,仪容端庄无过咎。不越本分不残害,少有人会不效仿。有人给我投桃子,我用李子来回报。羊羔无角却抵触,实在败坏小儿政。幼小柔嫩之树木,可以制成弓弦装。温润谦恭有德者,德行修养有根基。若是贤明睿智者,告以美善之言辞,就能顺德而践行。若是愚钝无知者,反倒说我越本分,人人各自有异心。哎呀小儿太年轻,不知善恶与好坏。不但携手以相牵,而且指示诸事理。不但当面去教导,而且提耳使铭记。假如说你不知事,也已抱子为人父。百姓如今心不满,有谁早知却晚成?上天光明极昭彰,我之存世无欢乐。看你昏庸不明智,我心忧愁又苦闷。对你谆谆而教诲,听我言语多轻蔑。不用我言行教令,反而施行暴虐事。假如说你不知事,我也年高成老耄。哎呀小儿太年轻,告知给你旧法道。听取采纳我计谋,希望可免大悔恨。正值上天降灾难,国家覆亡在旦夕。为你就近取譬喻,上天赏罚无差错。如果品性仍邪曲,会让百姓陷危急。
【解读】
同《板》《荡》等诗类似,《抑》也是一首对君王的规劝谏诤之诗,可以说这些诗开创了后世政谏文学的先河。《毛诗序》提出此诗是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朱熹《诗集传》则认为:卫武公作此诗,使人日诵于其侧以自警。
全诗共分十二章,前三章各八句,后九章各十句。诗人是以一位忠实老臣的口吻,对一位年轻的君王进行规劝和告诫。诗中既有对君王昏庸无德的指斥,又有对利弊危亡的分析,还有对修身进德的嘉勉等。所言思维缜密清晰,论证正反配合,理念融通连贯,再加上俗言古语的引用,充分凸显出老臣的一片赤胆忠心和恳切婆心。此外,投桃报李和耳提面命二成语即源自本诗。
《诗经》学生必备语文课本诗歌作品【篇2】
羔羊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注释】
素丝:本色的丝,白丝。
五紽〔tu〕:形容缝制细密。五,交午,纵横交错之意。紽,古代量词,五丝为一紽。
退食:退朝而食于家,一说减食。
自公:从公门而出。
委蛇〔wēi y〕:雍容自得貌。
革:去毛的兽皮。
緎〔y〕:古量词,丝二十缕为緎。
缝:皮革,一说缝合之处。
总:纽结。一说为数,与紽同。
【翻译】
羔羊皮革做的衣袄,白色的丝线交错缝制。从公门而出回家吃饭,心中感到怡然自得。羔羊皮革做的衣服,白色的丝线细密缝制。心中感到怡然自得,从公门而出回家吃饭。羔羊皮革做的衣裘,白色的丝线精心缝制。心中感到怡然自得,从公门而出回家吃饭。
【解读】
《羔羊》一诗的内容十分简明清晰,结构复沓的三章只描写了一件精工细作的羔羊皮裘,和一位从公门回家吃饭的卿大夫雍容自得的神态。对于此诗的主题,古今主要有赞美说和讽刺说两种。
清代以前传统的儒家学者,大多将此诗解读为赞美在位者的美德,如《毛诗序》云: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薛汉《韩诗薛君章句》云:诗人贤仕为大夫者,言其德能称,有洁白之性,屈柔之行,进退有度数也。清代牟庭首先明确提出讽刺说,认为本诗旨在刺饩廪俭薄也。恰恰相反,今人持讽刺说的多认为本诗讽刺的是士大夫尸位素餐,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不作为之行。
此外,对于本诗中一些关键字词释义的不同,也是造成诸家各执一说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素丝一词,《三家诗》的《齐诗》认为是君子朝服,《韩诗》则认为素喻洁白,丝喻屈柔;再如退食一词,《三家诗》皆认为是自公门退朝而就食,非谓退归私家,而《毛诗正义》认为是大夫因节俭而减食;还有委蛇一词,《毛传》解为行可从迹,郑玄《笺注》解为委曲自得之貌,而《韩诗》又解为公正貌。
从结构上看,本诗三章,互为叠咏,且各章后两句的句序、词序颠倒变动,并未重复。吟咏之下,仿佛这位士大夫悠然自得、从容信步的情境就活现在我们眼前,难怪清人陈继揆称赞这种用法随意变化,妙绝奇绝。
《诗经》学生必备语文课本诗歌作品【篇3】
长发
濬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何天之龙,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戁不竦,百禄是总。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昔在中叶,有震且业。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注释】
浚:深邃。
发:发展,兴发。
芒芒:水势浩大貌。
敷下土方:敷,治理。下土方,天下四方。
外大国是疆:外,王畿之外。疆,划定疆界。
幅陨:幅员,陨同员。
有娀〔sōng〕方将:娀,古国名,此指有娀氏之女简狄,商人始祖契之母。将,长大。
玄王桓拨:玄王,指商人始祖契。桓拨,大治,一说威武刚毅。
达:通达政教。
率履:遵循礼法。履,通礼。
遂视既发:视,巡视。发,施行。
相土烈烈:相土,契之孙,昭明之子。烈烈,威严显赫貌。
海外有截:海外,四海之外,泛指边远之地。截,整齐有序。
跻〔jī〕:达到。
昭假〔gǔ〕迟迟:昭假,向神祷告,以昭示其诚敬之心;一说以光明之德宽宥于人。迟迟,从容,舒缓;一说长久。
祗〔zhī〕:恭敬。
式于九围:式,统治。九围,九州。
球:玉石。
缀旒:表率,典范。一说缀结的旗旒。
何天之休:何,通荷,承受。休,吉庆,美善;一说美誉。
不竞不絿〔qi〕:竞,纷争。絿,急躁。
敷政优优:敷政,布政,施行教化。优优,温和宽厚貌。
遒:聚集。
共:通珙,璧玉。一说通拱,法度。
骏厖:〔mng〕:丰厚,笃厚。
何天之龙:何,通荷。龙,通宠。
敷奏:陈奏,报告。
戁〔nǎn〕:恐惧。
总:总集,汇聚。
旆〔pi〕:旌旗。
有虔秉钺〔yu〕:虔,强固,勇武。钺,青铜制大斧。
曷:危害。一说通遏。
苞有三蘖〔ni〕:苞,树根。蘖,树木残存根茎上长出的新芽。
莫遂莫达:遂,生长。达,发芽。
韦顾:韦,古国名,在今河南滑县附近。顾,古国名,在今山东鄄城附近。
昆吾:古国名,在今河南许昌附近,与韦、顾二国同为夏之与国。
中叶:中世,中期。
阿衡:伊尹,名挚,小名阿衡,辅佐成汤的贤相。
左右:辅佐。
【翻译】
智慧深邃是商祖,长久发展现吉祥。洪水茫茫浪滔天,大禹平治四方地。畿外大国定疆界,幅员辽阔边界长。有娀氏女刚长大,天命生子建商朝。玄王商契成大治,小国通达其教令,大国通达其教令。遵循礼法不逾越,于是巡视行教化。相土威严而显赫,四海之外皆有序。天帝之命不违逆,等到成汤齐天心。成汤降生并不迟,圣明诚敬日渐至。从容舒缓祈神明,恭敬事奉那天帝,天帝下命统九州。接受美玉小大球,成为诸国之表率。承受上天之吉庆,不起纷争不急躁,不过刚烈不柔弱。温和宽厚施政教,百种福禄齐聚集。接受璧玉小大共,对待各国诚笃厚,承受上天之恩宠。陈述奏告其英勇,既不震栗也不动,既不惊恐也不惧,百般福禄皆汇集。成汤高举那旌旗,强力执持那斧钺,如同火焰烈烈燃,无人敢将我侵害。树根长出三新枝,不能再生新嫩芽。九州整齐而有序,韦顾二国已讨伐,再征昆吾和夏桀。往昔商族之中世,威震四海建功业。商王诚然是天子,上天降下诸卿士。正是伊尹名阿衡,确实辅佐助商王。
【解读】
《长发》一诗,是商人祭祀成汤、相土等商朝历代先王,兼以歌咏贤相伊尹的宗庙乐歌。《毛诗序》概括此诗主旨称大禘也,禘是一种祭天之礼,为五年一次的大祭,与祫祭并称为殷祭。这首诗在内容、风格等方面与《周颂》中赞美周朝及其先祖的篇章比较近似。
全诗共分七章,第一章八句,第二章到第五章各七句,第六章九句,第七章六句。诗中贯穿着天命神授的观念,从大禹治水的事迹引入,追述了商人始祖契的出生,成汤、相土等贤明商王的文治武功,及他们为商朝基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诗人多以四海诸国归服于商并行商之教令,反衬出商朝的强盛国力和无上权威。本诗还特别将商朝元老伊尹同历代商王一起进行歌咏,这种罕见的做法凸显了商人对伊尹的推崇和尊敬。
《诗经》学生必备语文课本诗歌作品【篇4】
潜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注释】
猗〔yī〕与漆沮〔jū〕:猗与,叹词,表赞美。与犹欤。漆、沮,皆水名。
潜〔sēn〕:同椮,积柴于水,令鱼栖止,以捕获之。
有鳣〔zhān〕有鲔〔wěi〕:鳣,鳇鱼,一说鲤鱼。鲔,鲟鱼,一说鮥鱼。
鲦鲿鰋〔tio chng yǎn〕鲤:鲦,白鲦。鲿,黄颡鱼。鰋,鲇鱼。
【翻译】
啊呀漆水和沮水中,积柴之上有很多鱼。既有鳇鱼也有鲟鱼,还有鲦鲿鲇鲤等鱼。捕来荐享祭祀神明,以求佑助得大福报。
【解读】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先祖公刘自漆、沮二水渡过渭河,发展壮大部族,周道之兴自此始,故有学者认为这首《潜》是周人祭祀公刘之诗。本诗仅一章六句,描写的是专以各种鱼类作为祭品,荐享先祖神灵,以求获赐庇佑和福禄。《毛诗序》提出季冬荐鱼,春献鲔也之说,体现了周人祭祀礼仪的一个特色。
《诗经》学生必备语文课本诗歌作品【篇5】
青蝇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注释】
营营:苍蝇飞鸣声。
樊:篱笆。
岂弟〔kǎi t〕:同恺悌,和乐平易。
罔极:没有准则,一说没有穷尽。
交乱:共乱,交相祸乱。
构:陷害,祸乱。
【翻译】
嗡嗡鸣叫的苍蝇,停落在篱笆上面。和乐平易的君子,不要听信那谗言。嗡嗡鸣叫的苍蝇,停落在棘树之上。谗佞之人无准则,交相祸乱四方国。嗡嗡鸣叫的苍蝇,停落在榛树之上。谗佞之人无准则,为祸陷害我二人。
【解读】
苍蝇是一种逐臭食腐、散播病菌的有害昆虫,以之比喻趋炎附势、巧言令色的奸佞之徒可谓恰如其分。《青蝇》就是一首讽刺谗言为祸的诗,《毛诗序》认为是大夫刺幽王也,《三家诗》则更提出幽王信褒姒之谗而害忠贤的观点。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除首章后二句外皆用复沓章法。各章皆以营营飞舞的青蝇栖止某处其兴,暗喻奸佞之人四处散播谗言之举。首章是对君子无信谗言的劝诫,而后二章则层层递进,表明馋人气焰嚣张,不但挑拨祸乱四方诸国,还构陷离间你我二人,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馋人欲除之而后快的愤恨不平之心。
《诗经》学生必备语文课本诗歌作品【篇6】
雍
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於荐广牡,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注释】
相维辟〔b〕公:相,助祭。辟公,诸侯。
广:大。
肆祀:陈列祭品。
假哉皇考:假,通嘉。皇考,对亡父及先祖的美称,一说指周文王。
宣哲:明智。
后:君王。
燕:安乐。
眉寿:长寿。
祉〔zhǐ〕:福。
既右烈考:右,通佑。烈考,功业显赫的先父,一说指周武王。
文母:具有文德的先母,一说指太姒。
【翻译】
路上行走雍容和恰,到达此地虔诚谦恭。各国诸侯前来助祭,周朝天子庄敬和美。进献大只雄性牲畜,辅助周王陈列祭品。先父先祖德行嘉美,使我孝子得享安宁。天下之人聪明有智,正因文武二代君王。先祖之德可安上天,能让后代昌盛兴隆。赐我长寿使我安宁,助我获得众多福报。既有显赫先父保佑,又有文德先母保佑。
【解读】
《雍》这首诗描写的是周天子率领诸侯祭祀周朝历代先祖之事。《毛诗序》概括此诗之旨为禘大祖也。禘是大祭的统称,规格高于四时之祭,却低于祫祭。
全诗共一章十六句,前四句写前来助祭的诸侯及周天子肃穆庄恭的仪容,此二句写诸侯辅助周王陈设祭品准备祭祀,其后数句则是对周朝先祖文德武功的赞颂,以及祈请先祖之灵降赐福寿、庇佑周嗣之辞。
dg15.com编辑推荐
有关《诗经》的文学诗歌作品读后感推荐六篇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阅读了《诗经》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诗经》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写好一篇《诗经》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下面是由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诗经》的文学诗歌作品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有关《诗经》的文学诗歌作品读后感【篇一】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有关《诗经》的文学诗歌作品读后感【篇二】
每周日下午的诗经课是常真唯一一节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经典文学课。时隔数年,我与那只有几面之缘的诗经再次相遇。
那个整天有口无心背诵着四书五经的小孩可不曾想到,今后的他,会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重新认知他手里的四书五经。是啊,这把开启传统经典的秘钥熟悉而又陌生,我们以为需要跋山涉水才能够找到它,其实不然,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一直就在你身边。
而这把秘钥是协助我们去重新认知那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里充满了无数道门,每一道门都被牢牢锁住,因此它成为了我们这一路上唯一且珍贵的工具。
人人都有不同的秘钥,我们这群人的秘钥便是“还原现场”,将自己移位至这首诗的处境之中,身边的一切事物尽力还原成这首诗的现场,推开本有的自己的见解,观察和体会处在这个环境当下的自己是怎样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的你则是诗人,他看到的即是你看到的;他听到的即是你听到的;他闻到的即是你闻到的;他触摸到的即是你感受到的。
我们已经进行了四节诗经课,但课堂上的状态和氛围依然是紧张、压抑、犹疑、沉默。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问,可我们总以猜疑和沉默回复,我有时都会受不了自己,但内心又默默问到:受不了可以,那你倒是解决呀。这时我无言以对。
没错!既然你不想让自己的状态变成这样,不想让课堂的氛围如此这般,那你倒是用行动去解决呀。
老师不过是让你用这把还原现场的钥匙去打开这首诗的大门。当门打开了,这首诗也就一丝不挂的呈现在你内心,以至于完全包裹了你,你就身处其中,其实我与诗只有一门之隔。
当你在还原现场的时候,如同在为这首诗画一幅画。它的每个细节都会被你观察和体会(珍视)并刻画其上。对这首诗的还原就如同你向别人介绍院子里的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是什么样,家里养的鸟叫声如何。
每当老师提问我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我都觉得自己的回答可能太片面,不够深度,感觉应该没有那么简单,所以提前否定了自己的答案,并不敢回答,但事实上你直观的体会,就是你的答案,这个答案无所谓简单,对这首诗最真实的感受就是你唯一的答案。
把诗中的每一处细节都看作一粒碎片,将这些碎片拼接起来的时候,你的这幅“写生”才终于完成。
有关《诗经》的文学诗歌作品读后感【篇三】
比起唐诗宋词奢华雕砌的韵律和仪仗,诗经里的句子更多的给人是未经雕琢的真诚感和冲击感。就好像唐诗是精雕细刻的窗棂檐角,满是技巧,仪态万千;诗经则是古朴的石阶,苍凉的站在那里上千年。感觉里两周战国时候的古代人们总是最真诚的,诚恳的歌颂祖先功德,诚恳的拜求风调雨顺,诚恳的去想喜欢的姑娘。风,雅,颂,随便抄起一段,寥寥数字,却又是那么的读不胜读,美不胜收。
初读的时候,只是感觉每句必有一字不识,但是偏偏是这种磕磕绊绊的陌生感觉更让人感觉美好,仿佛凭空多了一股犹抱琵琶半遮面半遮面的感觉。就比如这一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个“僚”字,就是抵死不会认识的。但是偏偏能懂得它的意思,“僚”么,不就是“撩”么。美人月下倩影,拨撩小伙子的眼,也扭扭捏捏拨撩着自己的心。不管当年的古代人为何而写,写为何意,反正几千年后的我是这么理解的,也自觉得理解对了,月出而皎,美人身材窈窕,多么美好多么诚实的意向啊。还有脍炙人口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不是看诗经下面的注释,谁知道雎鸠是个什么,君子好逑的“逑”又是什么意思。但是偏偏是这么一句,就那么直接击中你的心里,让你猛的一下想起自己的淑女或是君子,让你就想不顾一切的去“求一求”自己的意中人。“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一句“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没什么特殊的地方,没什么雕砌的辞藻,但是就是强烈又直接的说出了每个人从小,从第一次恋爱就想说但是没能说出来的话。两周战国时候的人们就这么凶猛直接,能准确又强烈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写在诗里歌里,而且让几千年后的看到的人感同身受。()就好像是一股风来,从千年前吹来,到读诗看经的人身边为止。
大概看过外文诗歌的人都知道,凡是此类的诗歌,即使是每句都有一词不认识,读来也远胜于译文。总是感觉有那么一股内在的韵律和情感在句子里,有个把词不认识,也绝不会影响这种感觉。之前我不了解这是怎么回事,直到某个下午,奉老师的命令拿起诗经又一遍细看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原来这种偶有字不识,读来却甘之如饴的感觉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啊。诗经就是这样,几千年前的一群古人,留些呐喊的,呢喃的话下来,精简又精简,流传着,丢失着,散佚着,直到传到今天我们手里。传到我们手里这些,代表的是几千年来人们共同的感觉,共同的躁动,因为没有共鸣的话和片段都已经在前年的历史中散失掉了,留下来的,都是人们心里最深处,最能认可的,最能感动的语句,这种感觉中外大抵也是一样,要不外文的诗歌也不会流传到中国来。越早远的诗歌,技巧便越少,流传下来经受的考验就越多,能流传下来的那些,带着的共鸣力量也越多,也大概便是诗经中的语段,看起来总是不如唐诗宋词精致,却仍然有简简单单的感动人吸引人的力量。与唐诗宋词相比,现代的很多诗歌也是更显浮躁,总是感觉不如唐诗宋词隽永,大概也是没有经过时间提炼的的缘故,比隽永,总是比不过这些几千年的老古董的。
说实话,我是不太喜欢诗经里那些政治道德和价值理想之类的呐喊的。因为站在几千年后的历史来看,这些当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是些统治者麻痹劳动人民的工具,很有一些腐朽且不堪,这些情感的表达,比起爱情啊,对风调雨顺的渴望啊,对战争的厌恶,对不归人的思念啊这些人类更真诚的情感来说,自然要低一个等级。一句描写悲哀的妇人等待丈夫战争归来的诗句,总是比一句号召士兵上战场效忠君主的的诗句更有感染力。人的本性的朴素的情感虽然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是不会变的,而表征着这些情感的朴素又遥远的诗句,更是会历久弥新。这大概就是很多人认为“国风”是诗经最高艺术成就的原因之一。
略一品读诗经,就有这么多不着边际又实实在在的感受。由此可见其魅力一斑。千年传下来的老古董,论隽永,论冲击力,果然是值得品味学习。这诗里的味道,即使再传个几千年,大概也是不会变的吧。
有关《诗经》的文学诗歌作品读后感【篇四】
《诗经。考槃》为隐逸诗之鼻祖,讴歌士大夫的一个重要选择——归隐山林。
自古读书人常走两个极端,一则出仕。二则仕途挫折后隐居林下,诗歌赋画,更有成就者著书立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什么只走两个极端?因其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因其手足无力、耻于百工?是,也不是。表面客观正确的疑问,回答不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骨气问题。
如今的读书人有更多的中间道路可以选择:经商、从军、自由职业等等。这固然是时代的进步,但传统意义的读书人总是迂腐地选择一种极端,一种用毕生热情去热爱和创造的东西。因此他们之中的杰出者不断走上人类某个领域的顶峰,成为千古不朽的大师级人物,如一生只写一部书的李时珍、曹雪芹。相比之下,当代名家充其量不过一巧匠。
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内圣外王,不得已立言。内圣立德,外王立功,不能实际举帝王之业,以推圣人之道,才退而立言。著书立说为最后,不得以后为之。恍然明白相声大师马三立简单名字的深刻内涵。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常常流连往返于诗经中这些让人陶醉的诗句中。《诗经》本称“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美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声音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
在《诗经》里不但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而且应该说她所表现出来的纯洁的爱情,过人的智慧,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现实的满足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完全是超越现代、超越时空的!
读《诗经》足以静心、净心:《诗经》语言朴实,思想单纯,没有现代人们的那浮躁和不安分。阅读《诗经》,就会被文字里的纯净所感动。当我心浮气躁的时候,看几章,便能沉下心来,安心学习,安心工作。
读《诗经》足以踏实、专心:《诗经》教会我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才能到千里之外,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珍惜现在,努力工作,日久坚持才能成为富有者,只有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才能成为成功者。
读《诗经》足以返朴归真:《诗经》犹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诗经》内的人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人们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他们远离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代生活。这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特质。
有关《诗经》的文学诗歌作品读后感【篇五】
和现在的国学热潮无关。小时候上古汉语课最头疼。
讨厌无聊的老师,讨厌听不懂的文言文,讨厌岳阳楼。我心理很强。越是当老师,越是干脆不背,让老师踹出教室。
我喜欢诗歌,但我不喜欢的是。
人到中年,就开始看以前看腻了的作品。我清楚的记得我是怎么因为无聊学会这些经典作品的。
我如何喜欢《诗经》?
原因很奇怪,不是因为百家讲坛,也不是跟风,也不是像大部分同学一样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离开学校很多年后,有幸来到了《诗经》作品产生的地方,真的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时间,才真正体会到古典作品的可爱之处。
中原,我的家乡。
在我读过的所有经典作品中,这本是我最喜欢的。
原因是这本书包含了后来中国文学作品中丢失的质朴自然,以及与乡土和谐的联系。像很多年轻读者喜欢的那样,里面有优美的爱情诗。这些风中的诗,比起风雅和赞美,更多的是人性的美和真。《诗经》和《离骚》的区别就是和文人阶层的区别。
《诗经》中也有对现实的不满和暴露,但它是一种朴素的、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悲伤,而不是《离骚》中的哀民生。
有关《诗经》的文学诗歌作品读后感【篇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世间有两大遗憾,一为英雄迟暮,二为美人凋零。然而光阴似箭,即便当年怎样少年意气,临老之时都容易叹息过去岁月如何。
甚好,我还年轻,尚是美人盛放之时。
然而此之美人却并非指我,而是指那些书卷中写的才子佳人。而其中《诗经》无疑是佼佼者,以世间灵秀之物叹这天下美人,即便过了千年,仍能从那灵秀神韵上,感受到美人一颦一笑之间的气象。也许是因为当世再难寻得如此采天地精华的'美人,以至于每每指腹抚摸过那些流淌的文字时都深深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遗憾,但却又每每遐想那些美人的姿态,即便在想象之中,也能得到一种无法触碰的赞叹。
于我而言,美人一词便说尽了世间占尽风流者的神态。而美人一词却又不单单指女子,若广义上讲,男子也可以称为美人,这倒不是亵渎,而是字形的优雅。比较了一下“男”和“女”这两个字,突然发现两个字都不怎么好看,反倒写出了“美”字之后,才真真发现“美”这个字俊俏到了极致,这个字看起来就像一个人散散站在你面前,颇有一股倜傥风韵在其中,所以看起来就极为顺眼,其实比较起来,一般字体带有一撇一捺的大都有这种感觉,所以美人之“美”绝不是单单的柔美,而是融合各种赏心悦目姿态的集合。所以称男子为“美人”可能会有些冒犯,但于我而言却只是一种韵味的表达。
《诗经》中描绘美人的诗句很多,从不同的词语之间便可以看到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容貌不凡者的偏爱,但‘美’却并不仅限于容颜。若“美”只是浮于表面的存在,那么人们当初也不会雕琢它字形的潇洒。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花盛开,如火焰灼灼,宛若姑娘身上的嫁衣,灿烂如朝霞。艳丽的花色,正如姑娘年轻的容颜,引得旁人赞叹。恭贺的人们在旁边追跑,孩子们嬉笑。而我则站在远方的桃花树下,看见那群热闹的送亲者逐渐远去。却在心中叹息。
好一幅难得的“美”色,比起当下的喧哗奢侈,这花瓣与人们欣喜的神色,才是“美”之骨髓,“美”之精魄,即便千年之后,也能驻足。
踱着步,向着深处走去,才逐渐明白“美”之一词,并非单指人,人之气,如画卷点睛之笔。与周身之景相映衬,以气引导容颜之色,方得颜色之精魄,那样才能匹配得上“美”之一字。气之养成,也与成长的经历有关,因此世上美之同音,却因不同的景色不同的经历千差万别。全然不像当下所谓“美”者,徒有一张面皮,如盲眼之画,无气之引,便千篇一律。然而世人却又连连拍手,捧得这无魂之“美”高居封顶之位,明明此等庸俗者,连“美”字边角都未找到。
是了,天下美人便如画卷风景,流动着惬意的神色。然而这美的点睛之笔,却要凭借气才得精髓。《诗经》中大都有对美人的描述,但更多的是却不是对美本身的描述,而是对德义的间接夸奖。无论是世家公子的贵气还是世家女子的高雅,亦或是将军士兵的勇武,平民的信守承诺,勤劳耕作,都是“美”这幅画卷中不可缺少的一点。这一幅名为“美”的盛世图卷,才是无数文人墨客试图模仿的存在。而《诗经》,只是它其中一个范本罢了。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便是对佳人的思念,也是唱不断的歌谣,希望河水也能听到他的相思,将情意送给佳人,让他在河畔驻足的时候,能见到佳人回眸的一刻。
比起现在喧哗的求爱,不知又要盛景到何处。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层层叠叠的枝叶下,千年前德义之士在此居住,德育百姓。跟随时间的轨迹,在这片土壤上生存的人们为了感念他的恩德,将他休憩的甘棠树留下,以作对他的感激。
有君子如玉,世人盛爱。若君子陨世,世人哀悼。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此之德义之景,又怎能说不是“美”的一部分。
世人追寻君子之义,尚君子之风。天下爱美者,多爱美之正,而非歪歪斜斜的失魂之物。朗朗明月,清风阵阵,便是君子的描写。美之精魄,于人而言,不过是身上的中正之风,徒有皮囊,与无血肉的傀儡何异?
在此树下睡上一觉,恍惚间便能见到那些人的欢声笑语。慢慢睁开眼的时候,便觉得身侧有“哗哗”的水流声趟过,如同一道名为流逝的溪水从身侧穿过,逐渐将那些景象带向远处,直到再也不曾看见。
花开有时,花落终叹。
那千年前的盛景,终究是随着花谢掉落在了这片土壤上。
连带着那些美人的身影,也消损在面前,化为一道飞烟,无影无踪。
行走得远了,又看得许多风景。看那年年花开花落,年年如此,盛景却依旧令人神往。花间盛景年年有归来之日,人间盛景归来之日却无期。
然而走得欢快些,看着那些盛景的壮丽,却又失笑自己何须叹息盛景不在。花开之日无求何人来赏,花败之日无劝何人去离,此番盛景在此,无论我是否在此处,都将在此盛放,它既已盛放,又何曾在意败落的时刻。
既然在此处盛放,就先看此处的风景,不需在意它何时凋谢,花开便是花开,花落即放它花落,不需刻意。
此般想来,叹息如今花落之景反而太过冒然,显得自己不怎么大度起来,不由笑自己太过执着。况且当今之景是否真是只有花落而无花开,我未曾遍历天下,自然难寻人间花开之景。美人尚且不说,便是故事都未曾听够,这幅现世的“美”画卷都没有机会探索个究竟。若是站在千年之前,怕是也要像现在一样叹生存之事匆匆,哪又像今日这般悠闲地高处闲看,说尽当时风流?
所以,且看且行,无论是花开花落,亦或是花已久落并未盛开,都是值得让人期待的风景。
“我曾在花树下闲坐,曾在沙漠尽处感受赤阳,曾听吹着喇叭的人们簇拥着披着红衣的年轻人伸手,看他眉角弯弯覆在红轿伸出的白皙掌面,曾靠在树上看着那些骄纵意气者快马踏过,卷起沉沉烟云。曾站在古战场的残骸上,设想那些震天的呐喊声。”
“虽然我不曾在这一世经历过它,但生命若穿过数次轮回,我也会在这纷乱的世道中见过它们,或者在那名为前世的梦里看到过他们,或者,在古人的书籍里,亲临过这些地方。”
花开所告诉我的故事,便是从这一首又一首的诗歌传达下来。无论美人如花,亦或是之后凋零,都是一场故事,都是这幅画卷中的小部分。
这幅,名为美的画卷的一部分。
但看花开,不问花落。
只听一场盛世美景。
且在此处。
语文书上必备《诗经》优美古诗文推荐7篇
中华文化绚丽多彩,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诞生过许多杰出的诗人,为了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我们可以赏析解读《诗经》,它承载了民族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哪些古诗词让您让您无法忘怀呢?工作总结之家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语文书上必备《诗经》优美古诗文”,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语文书上必备《诗经》优美古诗文(篇1)
小明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
心之忧矣,其毒大苦。念彼共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念我独兮,我事孔庶。
心之忧矣,惮我不暇。念彼共人,眷眷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
昔我往矣,日月方奥。曷云其还?政事愈蹙。岁聿云莫,采萧获菽。
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念彼共人,兴言出宿。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嗟尔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穀以女。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注释】
艽〔jiāo〕野:荒远之地。
二月初吉:二月,指周历二月,即夏历十二月。初吉,朔日,即阴历初一日。
离:经历。
毒:痛苦。
共人:恭谨尽心的同僚。共,通恭。
罟〔gǔ〕:网。
除:去,指度过。
岁聿云莫:聿、云,皆语气助词,无实义。莫,通暮,此指终尽。
惮〔dn〕:瘅的假借字,劳苦,因劳成疾。
眷眷:依恋反顾貌。
奥〔y〕:燠的假借字,温暖。
蹙:紧迫,急促。
采萧获菽〔shū〕:萧,艾蒿。菽,豆类总称。
自诒伊戚:诒,通贻,给与。戚,忧愁,悲伤。
兴言出宿:兴、言,皆语气助词,无实义,一说兴指起来。出宿,居宿在外,一说不能安睡。
反覆:动荡,祸乱。一说不测之祸,一说构陷致罪。
靖共尔位:靖,谦恭,一说谋划。共,痛恭,恭敬。位,职位,职责。
式谷以女:式,乃,则,一说用。谷,善美,福禄。女,通汝。
介尔景福:介,佐助,一说通匄,给予。景福,洪福,大福。
【翻译】
光明湛然之上天,照耀鉴察人世间。我之远行向西方,到达辽远荒野地。周历二月初一日,历经严寒与酷暑。心中充满忧伤情,苦难深重极痛苦。想到恭谨诸同僚,涕泪零落如降雨。难道不会思归去?只是畏惧这罪网。往昔当我离开时,正临旧岁将终尽。何时才能回还去?一年又到落暮时。顾念自己独一人,我之事务极繁多。心中充满忧伤情,劳苦成疾我无暇。想到恭谨诸同僚,依恋眷顾心怀念。难道不会思归去?畏惧谴责与恼怒。往昔当我离开时,正值温暖之时节。何时才能回还去?政事愈加变紧迫。正临旧岁将终尽,采摘艾蒿收豆子。心中充满忧伤情,忧愁乃是自己给。想到恭谨诸同僚,出行居宿在外边。难道不会思归去?只是畏惧此祸乱。嗟叹你们诸君子,没有恒定安居处。谦卑恭敬奉职事,正直之人去结交。天上神灵听察到,就将福庆赐给你。嗟叹你们诸君子,没有恒久安逸时。谦卑恭敬奉职事,正直之人才喜好。天上神灵听察到,助你成就大福报。
【解读】
《小明》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官吏长年行役在外,事务缠身,不能归还,因而心中充满愁忧嗟怨之事。《毛诗序》认为此诗反映的是幽王治下大夫悔仕于乱世也。此外,对诗中共人一词的解释分歧较多,主要有僚友说、温恭之人说、古劳臣贤士说、妻子说等,今暂取僚友一说。
全诗共分六章,前三章各十二句,后三章各六句,前三章与后三章各自形成复沓构式。前三章细致描写了自己远役在外的艰辛劳苦和历时持久,表达了对共人的顾念之情和思归却有所畏的痛苦无奈。后二章皆以嗟尔君子的叹句发起,表达了对劳碌奔命的君子的怜悯,对他们敬慎其事、交结正直的愿望,以及神灵赐福的美好祝祷。
语文书上必备《诗经》优美古诗文(篇2)
著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注释】
著:通宁〔zh〕,古时富贵之家正门内有屏风,正门与屏风之间的空间称为宁,古代婚娶即在此处亲迎。
乎而: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充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也叫瑱。
尚:加上,补充。
琼华:一种美石。
琼莹:似玉的美石,用作佩饰。
琼英:似玉的美石。
【翻译】
在屏风之前等候我,冠冕垂线以白丝制成,再用琼华美石作为垂饰。在庭院之中等候我,冠冕垂线以青丝制成,再用琼莹美石作为垂饰。在厅堂之上等候我,冠冕垂线以黄丝制成,再用琼英美石作为垂饰。
【解读】
《著》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新娘眼中夫婿迎亲的情景。《毛诗序》及郑玄《笺注》认为此诗通过陈述古时的亲迎之礼,以讽刺现今婚姻不亲迎的时弊。清代姚际恒对此提出质疑,他说:此本言亲迎,必欲反之为刺,何居?又认为此女子于归见婿亲迎之诗,观充耳以琼玉,则亦贵人矣。现当代学者大多倾向于姚际恒的观点。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三句,皆运用复沓结构。本诗纯用赋法铺陈,而且都是从新娘角度展开叙述的。各章首句和《郑风丰》一诗比较类似,即开门见山地点明发生的事件,从著庭堂的地点和俟我的举动,可以推断这是一次迎亲之事,而且地点是由外至内发生渐变,展示出古时迎亲礼仪的一个侧影。各章后二句应该是新娘对新郎仪表的观察,主要集中在对其充耳的描绘上。新郎头戴的冠冕,其垂线由白、青、黄各色丝线制成,再坠以琼华琼莹琼英各种佩玉,可谓庄严华美至极,也从侧面印证了成婚者具有尊贵的身份。
本诗九句之中全无主语,故事情节的插入显得有些突如其来,清人吴闿生《诗义会通》称其句法奇峭。正是这种奇特的句法,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新娘冷静而不安、紧张又期盼的心理活动。此外,以充耳这个单一意象来指代新郎,手法新颖而妙趣横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语文书上必备《诗经》优美古诗文(篇3)
北门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注释】
殷殷:忧愁深切貌。
终窭〔j〕:终,始终。窭,贫穷。
已焉哉:感叹词,表达失落无奈之意。
王事:王命差遣的公事。
适:往、到,此指给予。
一:全,都。
埤〔p〕益:增加。
室人:家人。
交遍:全都。交,一齐,交相。
谪〔zh〕:责备。
敦:督促,催促。
埤遗:厚加。遗,给。
摧:挫败,挤兑。
【翻译】
我从北门走出来,忧心忡忡不可绝。始终生活于贫寒,无人能知我艰辛。哎呀呀!真是上天所安排,还能对此说什么!王命差事交给我,政事全都加给我。我从外面回到家,家人交相斥责我。哎呀呀!真是上天所安排,还能对此说什么!王命差事催促我,政事全都厚加我。我从外面回到家,家人交相挤兑我。哎呀呀!真是上天所安排,还能对此说什么!
【解读】
《北门》倾诉了一位基层官吏郁郁不得志的心声。《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对卫之忠臣不得其志的讽刺,朱熹《诗集传》亦承袭此说。与之不同,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认为此诗主旨是贤者安于贫仕也,而今人大多认为这是一位小吏倾诉生活愁苦之作。
本诗共有三章,每章七句,其中各章最后二句叠句,二、三两章叠章。首章以出自北门起句,引出诗人忧心忡忡的原因是终窭且贫,而且无人知晓自己的艰辛。第二、三两章诗人控诉了上司给自己过度繁重的公务。自己工作的压力尚且难以排遣,回到家中不但没有得到家人安慰,反而迎来家人一致的斥责和挤兑,这对诗人无疑是落井下石、雪上加霜,悲忧苦楚之情难以言表,难怪诗人三次发出已焉哉的哀叹,并将其无奈地归结于天命为之。清代牛运震《诗志》评论这些叹句说:皆极悲愤语,勿认作安命旷达,深得其要。
全诗纯用赋法,不假比兴,尤其善用对比。比如政务繁重和薪资微薄的对比,奔波劳碌和无人体谅的对比,为家人奉献付出和家人贬斥排挤的对比,鲜明的反差烘托了全诗愁闷悲苦的基调,也使诗人的情感表现得更加立体化、细腻化。
语文书上必备《诗经》优美古诗文(篇4)
灵台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廱。
於论鼓钟,於乐辟廱。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注释】
经始灵台:经始,开始营建。灵台,古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攻:建筑。
子来:如同子女承事父母一样到来,形容民心归附,不请自来。
灵囿〔yu〕:周文王园囿名。囿,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麀〔yōu〕鹿:母鹿。
濯濯:肥壮润泽貌。
翯翯〔h h〕:光泽洁白貌。
灵沼:周文王时池沼名。
牣〔rn〕:满。
虡〔j〕业维枞:虡、业、枞皆为悬挂钟磬等乐器的木架的部件。虡,指木架两旁的柱子。业,指木架横木上的大版,状如锯齿。枞,指木架上端刻的锯齿,亦代指钟磬架。
贲〔fn〕鼓维镛:贲鼓,一种大鼓,贲借为鼖。镛,一种奏乐时表示节拍的大钟。
论:通伦,有次序。一说伦理,一说思念。
辟廱〔b yōng〕:周天子设以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辟,通璧。
鼍〔tu〕鼓逢逢〔png png〕:鼍鼓,用鼍皮蒙的鼓,鼍即扬子鳄。逢逢,形容敲鼓声。
矇瞍奏公:矇瞍,指乐官,古代乐官以盲人充任,故名。奏公,演奏歌唱。公,通颂,一说通功。
【翻译】
开始修筑那灵台,经纶而又营治之。百姓出力来建造,没过多久就完工。开始修筑莫焦急,百姓如子皆到来。君王在那灵囿中,母鹿贴伏在地上。母鹿肥壮毛润泽,白鸟光泽又鲜洁。君王在那灵沼边,池中满是游鱼跃。钟架横板有崇牙,大鼓还有那大钟。敲起钟来有节奏,辟廱宫中尽欢乐。敲起钟来有节奏,辟廱宫中尽欢乐。敲起鼍鼓声砰砰,乐官演奏又歌唱。
【解读】
诗中的灵台和灵沼,在《孟子梁惠王》中有一段简介: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毛诗序》认为此诗展现的是民众归附文王之旨,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
全诗共分五章,每章四句。首章介绍修筑灵台的过程,二、三两章分别写文王游灵囿和灵沼的场景,其中对母鹿、白鸟、跃鱼的描摹极富情趣。四、五两章主要写了辟廱宫中敲鼓鸣钟、奏乐歌咏的场面,渲染了文王治下和恰安宁的社会状况。
语文书上必备《诗经》优美古诗文(篇5)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氓〔mng〕:本指外来的百姓,此处作为男子代称。
蚩蚩〔chīchī〕:敦厚老实貌,一说通嗤嗤,笑嘻嘻貌。
贸:交易。
匪〔fēi〕:非的假借字,后同。
即:靠近,接近。
谋:商量。
淇:淇水,卫国河名。
顿丘:卫国地名,在今河南清丰。
愆〔qiān〕期:延期,误期。愆,过错、罪过,此指延误。
将〔qiāng〕:愿,请。
乘:登上。
垝垣〔guǐyun〕:倒塌的墙壁。垝,坍塌,毁坏。垣,墙壁。
复关:从关口返回,一说为返回的车,一说为男子所居之地。
载〔zi〕:嵌在动词前的词缀,无实义。
尔卜尔筮:尔,你。卜,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筮,用蓍草占卦。
体:卦兆之体。一说通履,体验,实行。
咎:灾祸,不吉。
贿:财物,此指嫁妆。
沃若:润泽貌。
于〔xū〕嗟:叹词。于,同吁。
耽:迷恋,耽溺。
说〔tuō〕:同脱,解脱。一说解说。
陨:坠落。
徂〔c〕:去,往。
食贫:过贫苦的生活。
汤汤〔shāng shāng〕:形容水势浩大貌。
渐〔jiān〕车帷裳〔chng〕:渐,淹没,浸湿。帷裳,车旁的帷幔。
爽:差错,失误。
贰:背离,怀有二心。一说同忒,差错。
罔极:背离中正之道。罔,无。极,最高的准则、标准。
二三:谓不专一,反复无定。
靡室劳矣:家中的劳务尽皆操持。靡,无。室,家中。劳,操劳。
夙兴〔xīng〕:早起。
靡有朝〔zhāo〕矣:非一天是这样,意即天天如此。朝,早晨,此指一天。
言既遂矣:言,语气助词,无实义。既遂,已经实现,指家业有成的愿望已经实现。
咥〔xī〕:笑,讥笑。
躬自悼矣:独自伤心。躬,自身。悼,哀伤。
隰〔x〕:低湿的地方,此指漯河,黄河支流,流经卫国境内。
泮〔pn〕:通畔,岸,水边。
总角之宴: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形似两角,此处指代童年、少年时代。宴,安乐,快乐。
晏晏:和悦貌。
旦旦:诚恳貌。
反:违背。
是:此,这。
已:了结,终止。
焉哉:叹词,语气词连用以加重语气。
【翻译】
那个男子敦厚朴实,怀抱布匹交换蚕丝。其实并非前来换丝,而是找我商量婚事。送他离开渡过淇水,终于到达顿丘之地。并不是我拖延婚期,而是你无良媒之礼。但愿你不因此发怒,就以秋天作为婚期。登上那方坍塌墙垣,远眺关口返回之人。不见他从关口返回,涕泣交加流落不止。既已见他返归关口,欢声笑语接连不断。你去占断又去卜筮,卦体没有显露凶兆。去将你的车子赶来,把我的嫁妆搬运走。桑树之叶未落之时,树叶滋润而有光泽。哎呀这些鸠鸟们啊,不要吃光那些桑葚!哎呀众位女子们啊,不要耽迷于那男子!男子如果耽溺爱情,尚且有法可以脱身。女子若是耽溺爱情,却是无法可以脱身。桑树之叶零落之时,树叶变黄往下飘坠。自我嫁到你家之后,多年忍受生活贫苦。淇水沧茫而又浩瀚,浸湿车子两侧帷幔。女子所做并无差池,男子行为却有二心。男子背离中正极则,反复无定德不专一。嫁你为妇已有多年,家中劳务尽悉操持。清晨即起深夜方睡,没有一天不是如此。兴家之愿既已实现,继而变得凶暴乖戾。兄弟不知其中实情,反而对我讥笑不已。静下心来仔细思想,只有独自黯然神伤。当年发誓与你偕老,偕老之说今使我怨。淇水奔流终归有岸,低湿水沼亦有边畔。孩童之时多有快乐,谈笑之间和悦欣然。犹忆当初信誓旦旦,不料如今全然违背。违背此誓莫再思寻,也就至此终结了吧!
【解读】
《氓》这首诗描述了一位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哀伤凄楚的心境,是一首典型的怨妇诗。《毛诗序》亦持此说,不过更进一步认为此诗创作的背景是宣公之时,礼义消亡,男女竞相淫奔,而有始乱终弃之风,此诗正是对这一时弊的讽刺。与《汝坟》《日月》《谷风》这类怨妇诗不同,《氓》一诗保持了故事情节的高度完整性,细述了从自己从爱恋到成婚,从相爱到背弃的全部历程,可以说不仅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全诗共有六章,每章十句,在《诗经》中应属较长的篇幅,主要应用赋法铺陈,兼用比兴。第一、二章记述了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确定婚期中的波折,以及结婚前的准备。从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一句,可看出女主人公还抱持着需要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观。然而她对于氓又是真心爱恋,所以会担心他发怒,而将婚期确定在秋天,第二章中不见和既见两种情景的鲜明对照也佐证了这一点。第三、四两章记述了男子对女主人公由热恋到生厌的转变。其中以桑叶未落的沃若之状,喻女子年轻貌美,婚姻生活和美幸福;以桑叶已落的黄陨之态,喻女子年老色衰,婚姻生活出现裂缝,两喻皆是兴中有比。淇水汤汤两句暗示女子返回娘家,后文即交代其因:自己毫无差错,他却悖逆正德,怀有二心。面对此事,女子无辜而又不解、忧伤而又无奈的心绪自然难以排遣。第五、六两章是女子对自己出嫁后生活的回忆,写自己为家操劳付出却遇丈夫暴虐之行,而兄弟家人不但不理解安慰自己,反而予以嘲弄讥笑,真是所谓诉苦无门、雪上加霜。回想起二人孩提时代青梅竹马的快乐时光,还有成婚时所发的及尔偕老的旦旦誓言,如今早已化为乌有、荡然无存,再多的追思感怀又有何益?因此诗人最后发出了亦已焉哉的长长哀叹,余音久久不绝。
这首诗的创作,采用了比兴、对比、呼告等表现手法,和借代、顶真等修辞手法,将一位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演绎得一波三折、动人心魄。由于叙事和情感的复杂性,本诗未能采用叠咏结构,然而叠词和叹词的频繁运用也使诗歌增加了不少音韵美,读来如同一出引人入胜的传奇好剧,令人沉潜其中,欲罢不能。
语文书上必备《诗经》优美古诗文(篇6)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兴师:兴兵,起兵。师,军队。
戈:古代的一种兵器,长柄横刃,以青铜或铁制成。
同仇:指共同赴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戟〔jǐ〕:古代的一种长柄兵器,合戈、矛为一体,青铜制。
偕作:同起,指共同行动。
甲兵: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
【翻译】
难道说没衣可穿?与你同穿一长袍。君王即将要起兵,修缮我那戈与矛,与你一起去赴敌。难道说没衣可穿?与你同穿一汗衫。君王即将要起兵,修缮我那矛与戟,与你共同去行动。难道说没衣可穿?与你同穿一下衣。君王即将要起兵,修缮我那众兵器,与你一同前行进。
【解读】
《无衣》是一首气势雄浑、慷慨激昂的战争诗。古人多从《毛诗序》之说,认为此诗旨在讽刺秦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今人考证认为,此诗反映的是公元前年,犬戎攻破西周镐京,与王畿毗邻的秦国因而奋起反抗,御敌卫国。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五句,皆用复沓句式。各章皆以岂曰无衣的设问句起兴,而后点明王于兴师的战争背景,以及士兵们修缮各种兵器的战前准备。全诗皆以一秦兵口吻展开,号召同军士兵们都能英勇无畏,同进退,共生死,展现了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和飒爽气魄。
语文书上必备《诗经》优美古诗文(篇7)
武
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注释】
于〔wū〕皇:于,叹词。皇,美好,伟大。
无竞维烈:无,语气助词,无实义。竞,强盛。烈,功业。
允文:允,诚然。文,具有文德。
刘:杀戮。
耆〔q〕:致,达到。一说年老。
【翻译】
哎呀武王真崇高,强大有力建功业。文王的确有文德,能开后代之基业。武王继承受其命,战胜殷商止杀戮,你之功勋可论定。
【解读】
《武》与《我将》一诗,同为武王灭商开国所创乐舞《大武》的一部分,《武》是其二成诗歌。《毛诗序》亦云本诗乃奏《大武》也。本诗共一章七句,诗歌虽然主要赞颂武王克殷建周、止杀平治的赫赫功业,不过也溯及其源,追思了文王的美好文德和对周朝作出的奠基性贡献。
学生必备的王昌龄诗歌作品(8篇)
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中曾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为了开阔我们的眼界,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唐代诗歌,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王昌龄有哪些古诗词让人不容错过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学生必备的王昌龄诗歌作品”,有需要的小伙伴一定不能错过!觉得有用请收藏。
学生必备的王昌龄诗歌作品【篇一】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全文赏析
王昌龄吟咏苏州的诗,仅此一篇。深秋的一个夜晚,诗人宿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动。夜是如此地安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诗人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隐隐地感到海风吹过,听到远远的地方有大雁南飞的声音。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太湖秋夕图。
学生必备的王昌龄诗歌作品【篇二】
【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
⑸新声:新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白话译文】
军中起舞,伴奏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忧伤之情。纷杂乐舞与思乡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
其二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一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变换,琵琶又翻出新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情趣、新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这句“旧”对应上句“新”,成为诗意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抑扬。“听不尽”三个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边愁”既是久戍思归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这首诗前面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个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莽莽苍苍景象:古老雄伟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乡愁,立功边塞雄心和对于现实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深沉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面三句中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思想感情,征戍者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这首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一笔也是不容轻忽。
学生必备的王昌龄诗歌作品【篇三】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玩月”。诗人与堂弟高卧南斋时,月亮刚刚出来。渐渐地升高之后,清辉遍洒水上、树木上,倾泻在窗户上。这两句写月光很有特色,尤其是一个“澹”字、一个“演漾”,逼真地说出了月光照地时人对月光的感觉。
诗人没有停留在对月色的描摹上,而是宕开一笔,写对月亮的思考:亘古以来,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可是人呢?人也是一代又一代,代代人都看着月亮。月光依然,而人生不常啊。
继而诗人悬想朋友崔少府也必定在这清月之下、清江之畔吟诗。诗人与朋友虽相隔千里,但同在望月。诗的最后一句“微风吹兰杜”最有意味:不说对朋友思念,而写兰杜之芳,那么,这兰杜之芳能吹到朋友那里去吗?朋友知道我在思念他吗?
玩月思友,由月忆人。感慨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诗的开头点出“南斋”;二句点“明月”;三、四句触发主题,写玩月;五、六句由玩月而生发,写流光如逝,世事多变;七、八句转写忆故友;最后写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芳香四溢,闻名遐迩。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学生必备的王昌龄诗歌作品【篇四】
王昌龄《相和歌辞。放歌行》原文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庆云从东来,泱漭抱日流。
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有诏征草泽,微臣献谋猷。
冠冕如星罗,拜揖曹与周。望尘非吾事,入赋且迟留。
幸蒙国士识,因脱负薪裘。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父愁。
但营数斗禄,奉养毋丰羞。若得金膏遂,飞云亦可俦。
学生必备的王昌龄诗歌作品【篇五】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全文赏析
其一
这首宫怨,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像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其二
第二首诗描写在夜深霜重的凄凉环境中,宫中女子孤独寂寞的悲惨情景。她彻夜难眠,想起进宫以来的日子实在不堪回首。她渴望得到君王的眷顾,在银灯下守到夜深,最后还是失望而终。这首诗情感抒发较为直接,心理刻画较为生动,充分地表现了宫中失宠女子的幽怨之情。
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辞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以秋扇之见弃,比君恩之中断。王昌龄就《怨歌行》的寓意而加以渲染,借长信故事反映唐代宫廷妇女的生活。
夜深霜重,木石敲击秋砧的声音响彻寒夜。在这样一个孤寂的深夜,深宫中那个失宠的女子依旧牵挂着君主是否添了衣裳,昏暗的银灯下,独自裁剪缝补,明知道君主不会眷顾,却还是在内心深处怀着深切的期盼。
这首诗以心理上的深刻描写见长,抒情直接,寥寥数语将一个深宫失宠的女子渴望君主眷顾,挂念君主寒暖又间杂着对君主弃自己于不顾,对自己的一厢深情视而不见的怨愤和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深宫失宠女子难于言表的幽怨之情。
其三
第三首诗中前两句写天色方晓,金殿已开,就拿起扫帚,从事打扫,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打扫之余,别无他事,就手执团扇,且共徘徊,这是一时的偷闲和沉思。徘徊,写心情之不定,团扇,喻失宠之可悲。说“且将”则更见出孤寂无聊,唯有袖中此扇,命运相同,可以徘徊与共而已。
后两句进一步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发挥这位宫女的怨情,仍承用班婕妤故事。昭阳,汉殿,即赵飞燕姊妹所居。时当秋日,故鸦称寒鸦。古代以日喻帝王,故日影即指君恩。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深居长信,君王从不一顾,则虽有洁白如玉的容颜,倒反而不及浑身乌黑的老鸦了。她怨恨的是,自己不但不如同类的人,而且不如异类的物——小小的、丑陋的乌鸦。按照一般情况,“拟人必于其伦”,也就是以美的比美的,丑的比丑的,可是玉颜之白与鸦羽之黑,极不相类;不但不类,而且相反,拿来作比,就增强了表达效果。因为如果都是玉颜,则虽略有高下,未必相差很远,那么,她的怨苦,她的不甘心,就不会如此深刻了,而上用“不及”,下用“犹带”,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其实是非常深沉的怨愤。凡此种种,都使得这首诗成为宫怨诗的佳作。
其四
同样是抒写失宠宫嫔的幽怨,表现她们内心的深刻痛苦,在王昌龄笔下,却很少艺术上的雷同重复。第四首诗则带有更多的直接抒情和细致刻画心理的特点。
第一句就单刀直入,抒写失宠宫嫔的内心活动。“真成薄命”,是说想不到竟真是个命运不幸的失宠者。这个开头,显得有些突兀,让人感到其中有很多省略。看来她不久前还是得宠者。但宫嫔得宠与否,往往取决于君主一时好恶,或纯出偶然的机缘。因此这些完全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宫嫔就特别相信命运。得宠,归之幸运;失宠,归之命薄。而且就在得宠之时,也总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生怕失宠的厄运会突然降临在自己头上。“真成薄命”这四个字,恰似这位失宠宫嫔内心深处一声沉重的叹息,把她那种时时担心厄运降临,而当厄运终于落到头上时既难以置信,又不得不痛苦地承认的复杂心理和盘托出了。这样的心理刻画,是很富包蕴的。
失宠的命运降临之后,她陷入久久的寻思。因“思”而入“梦”,梦中又在重温过去的欢乐,表现出对命运的希冀,对君主的幻想,而在自己心中重新编织得宠的幻影。但幻梦毕竟代替不了现实,一觉醒来,眼前面对的仍是寂寞的长信宫殿,梧桐秋叶,珠帘夜霜,听到的仍是悠长凄凉的铜壶清漏。于是又不得不怀疑自己这种侥幸的希望原不过是无法实现的幻梦。以上两句,把女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而又层次分明。
就在这位失宠者由思而梦,由梦而疑,心灵上倍受痛苦煎熬的时刻,不远的西宫那边却向她展示了一幅灯火辉煌的图景。不用说,此刻西宫中又正在彻夜宴饮,重演“平阳歌舞新承宠”的场面了。这情景对她来说是那样的熟悉,使她一下子就唤起了对自己“新承宠”时的记忆,仿佛回到了当初在复道受君主恩宠的日子。可是这一切此刻又变得那样遥远,承宠的场面虽在重演,但华美的西宫已经换了新主。“分明”二字,意余言外,耐人咀嚼。它包含了失宠者在寂寞凄凉中对往事历历分明的记忆和无限的追恋,也蕴含着往事不可回复的深沉感慨和无限怅惘,更透露出不堪回首往事的深刻哀伤。
其五
这是一首抒发宫怨的诗歌。昭阳殿是西汉赵飞燕得宠时住的寝宫,后来以昭阳殿泛指得宠嫔妃。长信宫是在赵飞燕得宠时失宠嫔妃班婕妤住的寝宫,后来泛指失宠嫔妃。
后两句运用对比描写出失宠于得宠截然不同的差距,白露堂中细草迹是指失宠嫔妃的宫闱清冷,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凄清,使得人物也显得十分幽怨。
红罗帐里不胜情,是指得宠的嫔妃寝宫里红帐高挂,与君王软语温存,不胜惬意,说不完的情意绵绵话。
王昌龄从女性角度出发,运用对比,生动形象刻画了失宠嫔妃与得宠嫔妃的天壤之别,是宫怨诗中难得的题材。对那些嫔妃寄予深深的同情。
写作背景
由于王昌龄的籍贯、生卒年及其他重要的生平事迹记载不一,他的作品大都无法编年,因而,这《长信秋词五首》写于何时亦难以确知。根据新旧唐书本传及有关论著的推考,大致可知王昌龄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生年在天授元年(690)至圣历元年(698年)之间,卒年在至德二载(757年)前后。开元十五年(727年),他三十多岁始登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又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汜水县尉。曾两次被贬。这组诗五首当写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第二次被贬之前。
学生必备的王昌龄诗歌作品【篇六】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白话译文】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
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学生必备的王昌龄诗歌作品【篇七】
王昌龄《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原文
土德三元正,尧心万国同。汾阴备冬礼,长乐应和风。
赐庆垂天泽,流欢旧渚宫。楼台生海上,箫鼓出天中。
雾晓筵初接,宵长曲未终。雨随青幕合,月照舞罗空。
玉陛分朝列,文章发圣聪。愚臣忝书赋,歌咏颂丝桐。
学生必备的王昌龄诗歌作品【篇八】
相逢楚水寒,舟在洞庭驿。具陈江波事,不异沦弃迹。
杉上秋雨声,悲切蒹葭夕。弹琴收馀响,来送千里客。
平明孤帆心,岁晚济代策。时在身未充,潇湘不盈画。
湖小洲渚联,澹淡烟景碧。鱼鳖自有性,龟龙无能易。
谴黜同所安,风土任所适。闭门观玄化,携手遗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