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禹锡是让师生表示赞叹的诗词选录

发布时间: 2022.10.01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唐宋诗词,它是中华文化的绮丽瑰宝,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那么刘禹锡有哪些值得一读的古诗词呢?下面是编辑为您精选的“刘禹锡是让师生表示赞叹的诗词选录”,敬请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刘禹锡是让师生表示赞叹的诗词选录(篇1)

刘禹锡:《华山歌》

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刘禹锡是让师生表示赞叹的诗词选录(篇2)

尝茶(唐)刘禹锡

生柏芳丛鹰嘴芽,

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霄更有湘江月,

照出霏霏满碗花。

暮春时节的清晨,那时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在山寺后的绿茶丛中采摘形如鹰嘴的嫩芽,让人感受到的是幻术般的露的芬芳和风雅发生。

说明:作者得到老郎寄与的茶叶,于夜间煎饮,因月色明亮,照在茶碗里,茶汤的色泽更好看,诗中有湘江两字,说明此诗作于湖南。

茶在唐代,已是一种相当普及的饮料。不仅普及,而且发展起极有特色的茶文化,并出现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陆羽的《茶经》,以高度审美的眼光看待采茶到饮茶的系列活动,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整理与总结。

千年之前的茶艺,虽与当今人们饮茶的习惯有诸多不同,却隐含后世茶道的本质道理。真正意义上的茶艺或茶道,正是从唐代发展起来的。

制茶的原料是茶树嫩芽,天生茶芽有苦涩气,制茶时须加以抑制,此外,将鲜嫩的叶片制成可冲泡煎煮的饮品,还需经过萎凋、揉捻、烘焙等程序,目的分别是:萎凋,令鲜叶失去原本挺硬状态,变得柔软;揉捻,是压迫细胞组织,令茶汁流出,冲泡煎煮时能获得更多浸出物;烘焙的目的主要是蒸发水分,干燥之后会抑制茶叶中酶的活性,以防霉变发馊。现代茶叶的制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产生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黑茶等等品类。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鲜芽采下后要尽快杀青,亦即用高温抑制氧化酶的活性,以保持鲜叶的青绿色泽。现代通行的是炒青法:把鲜茶放在180~200℃的锅里炒3~10分钟,利用高温抑制酶的活性,防止发酵。绿茶对揉捻的要求程度也较严格,需要茶汁流出,但又不能流出太多,以免其中的单宁成分遇到空气发生氧化反应而变红。综合考量,绿茶叶细胞的破碎率在45~55%最宜。揉捻之后再进行烘干,绿茶便告制成。

红茶是发酵茶,萎凋过程以晾晒为主,揉捻的程度也更重于绿茶,更多茶汁流出凝结在叶片表面,所含单宁成分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反应,变成棕红色,之后静置发酵,令氧化更加充分,也使茶叶的苦涩味得到抑制,更加芳香。发酵之后高温干燥即成红茶。

乌龙茶是经过半发酵的茶品,制作过程中兼有红、绿茶的工艺:先将茶叶晾晒萎凋,再进行摇青茶叶放在竹筛内前后左右摇动,使叶片边缘互相摩擦,茶汁流出,单宁氧化,形成绿叶红边镶,之后经过炒青、揉捻、烘焙而成。

花茶要在茶坯基础上再加工,其原料多为绿茶,少数品种为乌龙茶,茶坯经过鲜花窨制,令茶叶充分吸收花的香气,成品便既有茶叶的清香,又有鲜花的芳香。最常见的便是用茉莉花窨制的茉莉花茶。

黑茶,属于紧压茶,前期制作工序与绿茶相差无几,惟干燥程度不同,绿茶经干燥后含水量不足10%,黑茶则高达34%,这样便令茶叶中残留的酶依然保持一定的活性,可在干燥后继续进行自然发酵过程。近年来茶类大热门普洱茶,制作过程中就借鉴了这一技术,因此普洱茶制成之后不仅不是结束,反而是品质继续优化的开端。故有越陈越香之说,未发酵的普洱生茶经过若干年的陈化,可完全发酵,成为熟茶。当然,从科学依据看,普洱茶永不过期之说显然是夸张之词,但普洱茶制成之后,品质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优化,却是不争的事实。

再把目光转回唐代,那时的茶类当然没有这么琳琅满目,制作工艺也大有不同,依陆羽《茶经》记载,茶叶的制造,要经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等工序,饮茶的方式,也独具特点。下面就结合诗人语录,一一浅析之。

采摘新芽,是制茶的第一步,茶树生于南中国,冬季处于不活跃状态,但并不凋零,春季抽出新枝新芽,便是茶人最中意的春茶。

唐人对新茶是十分看重的,春来嫩芽萌生,便抓紧时间采摘制茶。刘禹锡写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张籍也有云: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卢仝: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先春抽出黄金芽;韩:数绿醅桑落酒,一瓯香沫火前茶;白居易: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所谓火前指的是寒食节,寒食节紧连清明节,因此唐人的火前春与今天人们讲究喝明前春的习惯并无二致。事实上,自唐之后,宋、元、明、清等历代的茶道茶艺,都有这一特点,足以说明国人饮茶讲究新鲜精细的习惯肇始于唐,流传千年而不衰。

茶叶采摘之后是加工,唐代流行的方法是蒸青:把新芽铺在蒸笼里蒸制,然后取出冷却,以此达到杀青目的,是为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

唐宋制茶,几乎只有蒸青一途,但后世人逐渐发现,这样对茶叶天然的芳香是很大的损害,炒青则可更好地保持香气,因此明代之后,蒸青渐为炒青所代替。

蒸青之后,把叶芽从笼内取出,经过锤捣拍压,把茶叶制成饼状,再烘烤焙干,就是可以煮饮保存的茶饼: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

讲究的茶饼要呈现光润的表面,因为这样的茶饼在制作时舂捣拍压比较到位,茶汁渗出多,而不是藏在叶茎组织内;应该呈黄褐色,因为这说明茶饼在当天就制作成功,若拖拖拉拉,制作过程延宕,茶饼表面就会氧化成乌黑的颜色;茶叶蒸得足够软熟,拍压得又紧密,茶饼表面就会平整光洁,反之则松散、凹凸不平。

好交际的爱茶之人还经常以茶饼交换馈赠,共享佳茗友情,也成为常见的诗题。如卢纶三献蓬莱始一尝,日调金鼎阅芳香。贮之玉合才半饼,寄与阿连题数行、卢仝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白居易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李群玉满火芳香碾尘,吴瓯湘水绿花新。愧君千里分滋味,寄与春风酒渴人等等。

茶饼既成,饮法却不像现代人这样冲泡,而是先需要煎煮。

煮茶之前,先得把茶饼碾碎,茶饼多为圆形,故有云:山童碾破团团月,碾成的茶末越细越好,诗人咏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瑟瑟香尘瑟瑟泉,惊风骤雨起炉烟

茶碾的材质各有千秋,陆羽在《茶经》里列举的均为木质:碾,以桔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

而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批精美的茶具,多为银质鎏金,十分精美,其中那件银茶碾,通高7、长27.7、宽5.6厘米,碾底錾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说明这件器物造于公元869年,文思院则是唐代专供皇室金银器的官方作坊。

茶末碾成,经茶罗筛细,贮存在茶盒里,煮饮时用茶则量用。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两件银匙,一件是长柄匙,全长35.7厘米,匙面小而圆,应是煎茶时搅拌所用;另一件长19.2厘米,匙面略大,匙柄略弯,就是量茶末的茶则。当然,在陆羽看来,茶具远可以不这么豪华,《茶经》中列出的茶则,是则,以海贝、蜗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

茶末既已备好,下一步程序是煮水,煮水用的器具是茶釜,或称茶鼎,一般为铸铁制作,腹壁深而直,以免水沸出釜外,在皮日休与陆龟蒙的唱和诗中,也都提到茶鼎,只是诗语均十分写意,重在表达诗人禅心,皮诗作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立作菌蠢势,煎为潺声。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陆诗则为新泉气味良,古铁形状丑。那堪风雪夜,更值烟霞友。曾过石下,又住清溪口。且共荐皋卢,何劳倾斗酒。

煮茶的水要沸腾,但又不可沸得过于厉害,陆羽讲道: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三沸之后,水老,不可食也。

唐人饮茶,讲究调味,一沸阶段要在水里放点食盐,这是后世茶道中所不常见的。

二沸时,将水舀出一勺,用竹搅动勺里的水,形成漩涡,再把茶则中的茶末倾入勺的中心,那么茶末就会顺势下沉,不一会儿,釜内的水到三沸,就把舀出的那勺水连同茶末倒回,这时水面上会浮起一层洁白浓密的泡沫,唐人称这一过程为育华,是饮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诗人赏不够的风景: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薤叶照人呈夏簟,松花满碗试新茶、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甘瓜剖绿出寒泉,碧瓯浮花酌春茗、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尘、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

刘禹锡是让师生表示赞叹的诗词选录(篇3)

刘禹锡:《淮阴行五首》

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好日起樯竿,乌飞惊五两。

今日转船头,金乌指西北。烟波与春草,千里同一色。

船头大铜镮,摩挲光阵阵。早早使风来,沙头一眼认。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隔浦望行船,头昂尾幰幰。无奈晚来时,清淮春浪软。

刘禹锡是让师生表示赞叹的诗词选录(篇4)

刘禹锡:《句》

湖上收宿雨。

故国思如此,若为天外心。

(《寄白公》。并见张为《主客图》)

东屯沧海阔,南让洞庭宽。(秋水咏。《纪事》)

翠粒照晴露。(见《侯鲭录》)。

银花垂院榜,翠羽撼绦铃。(《雪》。《天中记》)

刘禹锡是让师生表示赞叹的诗词选录(篇5)

刘禹锡:《踏潮歌》

屯门积日无回飙,沧波不归成踏潮。轰如鞭石矻且摇,

亘空欲驾鼋鼍桥。惊湍蹙缩悍而骄,大陵高岸失岧峣.

四边无阻音响调,背负元气掀重霄。介鲸得性方逍遥,

仰鼻嘘吸扬朱翘。海人狂顾迭相招,罽衣髽首声哓哓。

征南将军登丽谯,赤旗指麾不敢嚣。翌日风回沴气消,

归涛纳纳景昭昭。乌泥白沙复满海,海色不动如青瑶。

dg15.com扩展阅读

诗人刘禹锡诗词选录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唐宋诗词,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种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那么刘禹锡有哪些惊艳时光的古诗词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陆续整理的“诗人刘禹锡诗词选录”,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诗人刘禹锡诗词选录(篇一)

刘禹锡:《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全文赏析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836—842年之间。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刘禹锡作《秋声赋》。这篇赋的末尾说:“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耩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与《秋声赋》颇为一致,可见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会与《秋声赋》的写作年代太远。公元836年秋天,作者刘禹锡患了足疾,此后一直疾病缠身。这首诗中有“为君扶病上高台”之句,明写诗人有病,与这个时期诗人的健康状况颇符,说明这首诗断不会作于公元836年之前。

诗人刘禹锡诗词选录(篇二)

刘禹锡:《壮士行》

阴风振寒郊,猛虎正咆哮。徐行出烧地,连吼入黄茅。

壮士走马去,镫前弯玉弰。叱之使人立,一发如铍交。

悍睛忽星堕,飞血溅林梢。彪炳为我席,膻腥充我庖。

里中欣害除,贺酒纷呶号。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

诗人刘禹锡诗词选录(篇三)

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色 一作:山水翠)

全文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写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诗人刘禹锡诗词选录(篇四)

刘禹锡:《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全文赏析

《蜀先主庙》是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这首咏史之作立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

首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高唱入云,突兀挺拔。细品诗意,其妙有三:一、境界雄阔奇绝。“天地”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两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遣词结言,又显示出诗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二、使事无迹。“天地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刘禹锡仅添一“气”字,便有庙堂气象,所以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三、意在言外。“尚凛然”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中“尚”字用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自不待言了。

颔联紧承“英雄气”三字,引出刘备的英雄业绩:“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在是得之不易。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五铢钱”是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此诗题下诗人自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这是借钱币为说,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这一联的对仗难度比较大。“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业复五铢钱”纯用民谣中语。两句典出殊门,互不相关,可是对应自成巧思,浑然天成。

如果说,颔联主要是颂扬刘备的功业,那么,颈联进一步指出刘备功业之不能卒成,为之叹惜。“得相能开国”,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生儿不象贤”,则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昏聩,致使蜀国的基业被他葬送。创业难,守成更难,刘禹锡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特意加以指出。这一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的短于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对比,正反相形,具有词意颉颃、声情顿挫之妙。五律的颈联最忌与颔联措意雷同。此诗颔联咏功业,颈联说人事,转接之间,富于变化;且颔联承上,颈联启下,脉络相当清晰。

尾联感叹后主的不肖。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一天,“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尾联两句当化用此意。刘禅不惜先业、麻木不仁至此,足见他落得国灭身俘的严重后果决非偶然。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

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诗人咏史怀古,其着眼点当然还在于当世。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衰颓。然而执政者仍然那样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击迫害像刘禹锡那样的革新者。这使人感慨万千。全诗措词精警凝炼,沉着超迈,并以形象的感染力,垂戒无穷。这也许就是它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息的原因。

写作背景

蜀先主就是蜀汉昭烈帝刘备。蜀先主庙在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县东)白帝山上,刘禹锡曾于公元821—824年间任夔州刺史,此诗当作于此时。

刘禹锡的诗词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诞生过许多杰出的诗人。诗人有哪些曾经惊艳到您的古诗词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刘禹锡的诗词,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刘禹锡的诗词 篇1

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全文赏析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 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刘禹锡的诗词 篇2

刘禹锡:《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全文赏析

《蜀先主庙》是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这首咏史之作立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

首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高唱入云,突兀挺拔。细品诗意,其妙有三:一、境界雄阔奇绝。“天地”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两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遣词结言,又显示出诗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二、使事无迹。“天地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刘禹锡仅添一“气”字,便有庙堂气象,所以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三、意在言外。“尚凛然”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中“尚”字用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自不待言了。

颔联紧承“英雄气”三字,引出刘备的英雄业绩:“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在是得之不易。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五铢钱”是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此诗题下诗人自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这是借钱币为说,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这一联的对仗难度比较大。“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业复五铢钱”纯用民谣中语。两句典出殊门,互不相关,可是对应自成巧思,浑然天成。

如果说,颔联主要是颂扬刘备的功业,那么,颈联进一步指出刘备功业之不能卒成,为之叹惜。“得相能开国”,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生儿不象贤”,则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昏聩,致使蜀国的基业被他葬送。创业难,守成更难,刘禹锡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特意加以指出。这一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的短于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对比,正反相形,具有词意颉颃、声情顿挫之妙。五律的颈联最忌与颔联措意雷同。此诗颔联咏功业,颈联说人事,转接之间,富于变化;且颔联承上,颈联启下,脉络相当清晰。

尾联感叹后主的不肖。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一天,“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尾联两句当化用此意。刘禅不惜先业、麻木不仁至此,足见他落得国灭身俘的严重后果决非偶然。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

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诗人咏史怀古,其着眼点当然还在于当世。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衰颓。然而执政者仍然那样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击迫害像刘禹锡那样的革新者。这使人感慨万千。全诗措词精警凝炼,沉着超迈,并以形象的感染力,垂戒无穷。这也许就是它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息的原因。

写作背景

蜀先主就是蜀汉昭烈帝刘备。蜀先主庙在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县东)白帝山上,刘禹锡曾于公元821—824年间任夔州刺史,此诗当作于此时。

刘禹锡的诗词 篇3

刘禹锡:《墙阴歌》

白日左右浮天潢,朝晡影入东西墙。昔为儿童在阴戏,

当时意小觉日长。东邻侯家吹笙簧,随阴促促移象床。

西邻田舍乏糟糠,就影汲汲舂黄粱。因思九州四海外,

家家只占墙阴内。莫言墙阴数尺间,老却主人如等闲。

君看眼前光阴促,中心莫学太行山。

刘禹锡的诗词 篇4

刘禹锡:《九华山歌》

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

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

气势不死如腾屳。云含幽兮月添冷,月凝晖兮江漾影。

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长在无人境。轩皇封禅登云亭,

大禹会计临东溟。乘樏不来广乐绝,独与猿鸟愁青荧。

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

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九华山,九华山,

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

刘禹锡的诗词 篇5

刘禹锡:《武夫词》

武夫何洸洸,衣紫袭绛裳。借问胡为尔,列校在鹰扬。

依倚将军势,交结少年场。探丸害公吏,抽刃妒名倡。

家产既不事,顾盼自生光。酣歌高楼上,袒裼大道傍。

昔为编户人,秉耒甘哺糠。今来从军乐,跃马饫膏粱。

犹思风尘起,无种取侯王。

刘禹锡的诗词 篇6

刘禹锡:《偶作二首》

终朝对尊酒,嗜兴非嗜甘。终日偶众人,纵言不纵谈。

世情闲静见,药性病多谙。寄谢嵇中散,予无甚不堪。

万卷堆床书,学者识其真。万里长江水,征夫渡要津。

养生非但药,悟佛不因人。燕石何须辨,逢时即至珍。

刘禹锡的诗词 篇7

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全文赏析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一曲”犹一湾。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迤逦展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安排“昔──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此诗篇法圆紧,可谓曲尽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此《杨柳曲》可能系刘禹锡改友人之作付乐妓演唱。然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诗歌对精炼有特殊要求,往往“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话》)。《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梁苑”句指实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篇中既有“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删此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柳枝词》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

刘禹锡的诗词 篇8

刘禹锡:《句》

湖上收宿雨。

故国思如此,若为天外心。

(《寄白公》。并见张为《主客图》)

东屯沧海阔,南让洞庭宽。(秋水咏。《纪事》)

翠粒照晴露。(见《侯鲭录》)。

银花垂院榜,翠羽撼绦铃。(《雪》。《天中记》)

诗豪刘禹锡的代表诗词选录分享(5篇)


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在我国悠久灿烂的人文历史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增强我们的知识储备,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唐宋诗词,它承载了民族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您无法忘怀的刘禹锡古诗词有哪些呢?面对这些问题,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收集了“诗豪刘禹锡的代表诗词选录”,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诗豪刘禹锡的代表诗词选录(篇一)

刘禹锡:《咏史二首》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全文赏析

刘禹锡在仕途上可谓一波三折,但在政治上、人格上,却是一位不妥协的斗士,是一个硬骨头。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正是诗人春风得意的时候,王伾、王叔文、韦执谊等人在新即位的顺宗李诵支持下进行政治革新,实施一系列具有进步倾向的政治措施。刘禹锡深受王叔文的器重,积极参与谋议,并担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协助杜佑、王叔文管理财政,成为革新集团的重要成员。改革触及了一大批权贵人物的利益,他们疯狂反扑,仅五个月后,“永贞革新”遭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到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召回长安,诗人看到一批趋炎附势之徒,不可一世,提笔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讽刺诗,又触怒了权贵,再度遭贬,贬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又过了十四年,到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才被召回,又挥笔写下了《再游玄都观》,宣称“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的硬骨头精神令人敬佩。这首《咏史(其一)》就是诗人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这两句充分肯定任安的不趋奉权贵的可贵精神。诗中的“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指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非无势”,并非没有权势,意谓权势显赫;“少卿”,任安,字少卿,曾任大将军卫青的属官。褚少孙在《史记·田叔列传》后面补叙任安事,载武帝语:“任安有当死之罪甚众,吾尝活之。”后死于北军护军使者任内。“终不去”,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卫将军)。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对举的方法来叙事。上句写霍去病,称其官职而不称名姓,说明霍去病的官位显赫,接着用双重否定的词句,进一步写出霍去病的权势很大。在一般情况下,一般世俗之人,如蝇逐臭,改换门庭,纷纷投靠骠骑。可任安却不是这样。下句写任安,称其字而不呼其名,字里行间有一种亲切感,充满着敬重之意。《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年轻时跟随大将军出击匈奴,后来独自领兵出战,取得赫赫战功,深得汉武帝信任,跟随他出征的军官都封侯拜将。后来,汉武帝“乃益置大司马位,大将军、骠骑将军皆为大司马。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诗人所写的就是这样一段事实。一般人读《史记》,一般都不太重视这一段的记载,都注意卫青、霍去病的立功封侯以及他们的贵幸,所谓“将军不败由天幸”。可诗人对这一段记载却十分在意,十分感慨。可以说,任安身上有诗人的影子在。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诗人说:如今的世道有如流水直下,只有我的心像中流砥柱一样,毫不动摇。句中的“剧”急剧,厉害的意思;“颓波”,大河决堤时从堤口奔泻而下的洪流;“砥柱”,山名,在黄河三门峡中。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云:“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山。”诗人回到现实社会中来,感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官场上更是如此,落井下石,互相倾轧。诗人的两次遭贬,就是最好的说明。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对任安情有独钟,任安的这种行为,如今更是难能可贵。诗人把任安视为知己,他不向权贵屈服,永远不向邪恶势力低下那高昂的头。形势越是险恶,他越是坚强。“我心如砥柱”,是诗人的真心表白,是诗人与邪恶斗争的宣言。着实可佩可敬。

这首诗借史说话,抒发感慨,将叙事、议论、抒怀融为一体。《史记》中短短的一句话,诗人撰写成一首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既赞扬了任安,又表明了心志,感情强烈,志向坚定,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高位?”刘禹锡的《咏史》(其二)别出心裁,让人有深远的回味与联想。晚唐时宦官擅权皇权旁落,朝廷用人唯宦官之喜好,明于治乱之士无不痛恨,宦官亦忌惮正直之朝臣,所用之人大多无能之辈,戏嘘之人。这首诗是他的早年之作,诗中流露出了对朝庭用人制度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感叹。

诗豪刘禹锡的代表诗词选录(篇二)

刘禹锡:《畬田行》

何处好畬田,团团缦山腹。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

惊麏走且顾,群雉声咿喔。红焰远成霞,轻煤飞入郭。

风引上高岑,猎猎度青林。青林望靡靡,赤光低复起。

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夜色不见山,孤明星汉间。

如星复如月,俱逐晓风灭。本从敲石光,遂至烘天热。

下种暖灰中,乘阳拆牙孽。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

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由来得地势,径寸有馀金。

诗豪刘禹锡的代表诗词选录(篇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经文。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在:在于,动词。

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只因为的铭文。惟:只。吾:我,这里是指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诗豪刘禹锡的代表诗词选录(篇四)

刘禹锡:《墙阴歌》

白日左右浮天潢,朝晡影入东西墙。昔为儿童在阴戏,

当时意小觉日长。东邻侯家吹笙簧,随阴促促移象床。

西邻田舍乏糟糠,就影汲汲舂黄粱。因思九州四海外,

家家只占墙阴内。莫言墙阴数尺间,老却主人如等闲。

君看眼前光阴促,中心莫学太行山。

诗豪刘禹锡的代表诗词选录(篇五)

刘禹锡:《句》

湖上收宿雨。

故国思如此,若为天外心。

(《寄白公》。并见张为《主客图》)

东屯沧海阔,南让洞庭宽。(秋水咏。《纪事》)

翠粒照晴露。(见《侯鲭录》)。

银花垂院榜,翠羽撼绦铃。(《雪》。《天中记》)

"刘禹锡诗词选录"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