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昌龄令人热血沸腾的古诗范例八篇

发布时间: 2022.08.19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我国悠久灿烂的人文历史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唐代诗歌,它凝聚着无数前人的思想和心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那么王昌龄有哪些古诗词值得一读呢?面对这些问题,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收集了“王昌龄令人热血沸腾的古诗”,有需要的小伙伴一定不能错过!觉得有用请收藏。

王昌龄令人热血沸腾的古诗【篇一】

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副职守兹县,东南棹孤舟。

长安故人宅,秣马经前秋。便以风雪暮,还为纵饮留。

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何必念钟鼎,所在烹肥牛。

为君啸一曲,且莫弹箜篌。徒见枯者艳,谁言直如钩。

岑家双琼树,腾光难为俦。谁言青门悲,俯期吴山幽。

日西石门峤,月吐金陵洲。追随探灵怪,岂不骄王侯。

王昌龄令人热血沸腾的古诗【篇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

杨花落尽杜鹃不停啼叫,听说你被贬龙标还要经过五溪。

我把对你的思念寄托给明月,随风直到那夜郎以西。

品:

暮春时节,友人贬谪,如何不愁?思念如月,其情随风,其风随友。

王昌龄令人热血沸腾的古诗【篇三】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干。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禽兽悲不去,路傍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与运会,何事发悲端。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王昌龄令人热血沸腾的古诗【篇四】

独饮灞上亭,寒山青门外。长云骤落日,桑枣寂已晦。

古人驱驰者,宿此凡几代。佐邑由东南,岂不知进退。

吾宗秉全璞,楚得璆琳最。茅山就一征,柏署起三载。

道契非物理,神交无留碍。知我沧溟心,脱略腐儒辈。

孟冬銮舆出,阳谷群臣会。半夜驰道喧,五侯拥轩盖。

是时燕齐客,献术蓬瀛内。甚悦我皇心,得与王母对。

贱臣欲干谒,稽首期殒碎。哲弟感我情,问易穷否泰。

良马足尚踠,宝刀光未淬。昨闻羽书飞,兵气连朔塞。

诸将多失律,庙堂始追悔。安能召书生,愿得论要害。

戎夷非草木,侵逐使狼狈。虽有屠城功,亦有降虏辈。

兵粮如山积,恩泽如雨霈。羸卒不可兴,碛地无足爱。

若用匹夫策,坐令军围溃。不费黄金资,宁求白璧赉。

明主忧既远,边事亦可大。荷宠务推诚,离言深慷慨。

霜摇直指草,烛引明光珮。公论日夕阻,朝廷蹉跎会。

孤城海门月,万里流光带。不应百尺松,空老钟山霭。

王昌龄令人热血沸腾的古诗【篇五】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全文赏析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王昌龄令人热血沸腾的古诗【篇六】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王昌龄令人热血沸腾的古诗【篇七】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全文赏析

王昌龄吟咏苏州的诗,仅此一篇。深秋的一个夜晚,诗人宿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动。夜是如此地安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诗人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隐隐地感到海风吹过,听到远远的地方有大雁南飞的声音。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太湖秋夕图。

王昌龄令人热血沸腾的古诗【篇八】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白话译文】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赏析】

组诗第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十分巧妙、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dg15.com延伸阅读

王昌龄热门古诗选录范例(4篇)


中华文化连绵不绝,在我国悠久灿烂的人文历史曾上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为了培养我们的思想情趣,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唐代诗歌,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文化遗产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那么王昌龄都有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热门古诗选录”,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昌龄热门古诗选录(篇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全文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其二

这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武气概,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骅骝骏马,是再好不过的马了,还要给它配上再美不过的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马上骑手的威风。这英武的骑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错刀)奋战沙场的。这骑士披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鏖战而归。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的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实在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从耿耿赤心发出的雄壮的呐喊,也分明寄寓着诗人的殷切希望。

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迎接战斗的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看似血腥的场景描写战士的内心——热血并未因为战斗的结束而冷却。这种激烈肃杀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飒爽英姿和激昂振奋的风貌。

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

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写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行军》。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王昌龄热门古诗选录(篇二)

王昌龄《江上闻笛》原文

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声长楚山外,曲绕胡关深。

相去万馀里,遥传此夜心。寥寥浦溆寒,响尽惟幽林。

不知谁家子,复奏邯郸音。水客皆拥棹,空霜遂盈襟。

羸马望北走,迁人悲越吟。何当边草白,旌节陇城阴。

王昌龄热门古诗选录(篇三)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全文赏析

其一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开头两句写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采莲的时候因为摆动莲舟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裙。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第三、四句分别用花和月来衬托这个女子的美貌。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女子的美貌,从“争弄莲舟水湿衣”可以想象出一个极其美丽的女子在船中拨动船桨的娇美动作。诗中的花、月、舟、水都是来衬托她的容貌。

其二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王昌龄热门古诗选录(篇四)

朝荐抱良策,独倚江城楼。(《述情》,《诗式》)

昨从金陵邑,远谪沅溪滨。(《沅志》)

娟魄已三孕。(以下《海录碎事》)。

驾幸温泉日,严霜子月初。

长亭酒未醒,千里风动地。(以下《河岳英灵集》)

苍荻寒沧江,石头岸边饮。

天仗森森练雪凝,身骑铁骢自臂鹰。

令人热血沸腾的陆游诗词汇总(7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多次出现过诗歌盛行的时期,为了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唐宋诗词,它承载了民族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您有久久不能忘怀的陆游古诗词吗?一起来看看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令人热血沸腾的陆游诗词”,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令人热血沸腾的陆游诗词(篇一)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全文赏析

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写作背景

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令人热血沸腾的陆游诗词(篇二)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全文赏析

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

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

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像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在闲适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啊!

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

写作背景

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

令人热血沸腾的陆游诗词(篇三)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全文赏析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写“有感”正面。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要想理解第二首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写作背景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闷热和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

令人热血沸腾的陆游诗词(篇四)

陆游《满江红(夔州催王伯礼侍御寻梅之集)》原文

疏蕊幽香,禁不过、晚寒愁绝。那更是、巴东江上,楚山千叠。_帽闲寻西瀼路,亸鞭笑向南枝说。恐使君、归去上銮坡,孤风月。

清镜里,悲华发。山驿外,溪桥侧。凄然回首处,凤凰城阙。憔悴如今谁领略,飘零已是无颜色。问行厨、何日唤宾僚,犹堪折。

令人热血沸腾的陆游诗词(篇五)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译文

斜阳下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我曾在这里见到她美丽的身影。

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我眼看着要化作会稽山中的一抔黄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注释

沈园:即沈氏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斜阳:偏西的太阳。

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这里指唐琬。

“梦断”句:作者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香消,指唐琬亡故。

不吹绵:柳絮不飞。

行:即将。

稽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吊:凭吊。

泫然:流泪貌。

令人热血沸腾的陆游诗词(篇六)

诉衷情[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释:创作背景]此词作于何时不详。从词意看,当是淳熙16年(1189年)陆游罢归山阴,闲居镜湖后所作。它是陆游晚年抚今追昔发出的感叹,也是他晚年思想感情的概括。

[内容评析]词的上阙回忆往昔。壮年时期的陆游壮志凌云,英姿勃勃奔赴抗金前线。奔「万里」而「觅」表现了词人豪放、自信、坚定、执着地追求理想的精神。「万里」和「匹马」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诗人当年超群不凡的英雄形像。回首往事,当年的军旅生活,历历在目,热血沸腾。然而这一切很快成为了过去,到现今,那翻山涉河戍关抗敌的踪迹梦中也难寻求;当年作战穿的貂裘军装也已蒙上灰尘,变了颜色。「梦断」和「尘暗」表现诗人为再不能像当年那样奔万里而觅封侯,单枪匹马戍守梁州,内心的无限悲怨与惆怅。

下阙抚叹今朝。「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灭胡雪耻,立功报国是陆游一生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理想,然而现今词人鬓发已白,人已老,而半壁河山依旧,胡人仍肆虐中原,理想抱负落空,即使流干了眼泪也无用。「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是更深沉的悲愤和慨叹。词人没有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到处在「心(理想)」与「身(现实)」的矛盾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身却僵卧孤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他的心灵高高飞到了「天山」,身体却沉重地落在「沧洲」。「谁料」写出了他早年的天真和今日的失望,也表达了他一生中屡遭挫折,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的哀怨。「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既是人到暮年志未酬痛楚衷情的诉说,也表明词人虽身老而继续着抗金报国理想的坚持。

全词多处用强烈的对比使所表达的感情色彩更加鲜明突出。用典多却极为自然贴切,使读者不觉为典,且更易于深刻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词注释]①《诉衷情》: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②梁州:今陕西省汉中一带,当时的前线。③关河:指大散关、渭河一带。④天山: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是汉唐时的边疆,此处借指前方。⑤沧洲:水边陆地,古时隐者居住之所。这里指陆游晚年所住的山阴镜湖之滨。

令人热血沸腾的陆游诗词(篇七)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译文

如今的事态人情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着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品名茶。

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注释

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客:客居。

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深巷:很长的巷道。

明朝:明日早晨。

矮纸:短纸、小纸。

斜行:倾斜的行列。

草:指草书。

晴窗:明亮的窗户。

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

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古诗章句(7篇)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当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让我们汲取民族智慧,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唐代诗歌,它承载的古时候的人们的思想情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那么王昌龄有哪些惊艳时光的古诗词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精心整理的“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古诗章句”,敬请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古诗章句【篇一】

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平明趋郡府,不得展故人。

故人念江湖,富贵如埃尘。迹在戎府掾,心游天台春。

独立浦边鹤,白云长相亲。南风忽至吴,分散还入秦。

寒夜天光白,海净月色真。对坐论岁暮,弦悲岂无因。

平生驰驱分,非谓杯酒仁。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

看君孤舟去,且欲歌垂纶。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古诗章句【篇二】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白话译文】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赏析】

组诗第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十分巧妙、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古诗章句【篇三】

《斋心》(作者:王昌龄)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斋心》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1卷第4首。

【原文】

斋心

作者:唐·王昌龄

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胧。

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

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

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

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

【注释】

①女萝:指松萝,地衣类植物。

②紫葛:紫藤,葛藤。

③黄花:菊花。

④娟娟:清丽美好貌。

⑤“朝饮”句:《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吸风饮露。”又,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以饮花之露比喻修身洁行。

⑥云英:即云母。矿石名。析为片,晶亮透明。

⑦精魄:精神魂魄。

⑧寥寥:空阔貌。宇:全诗校:“一作府。”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古诗章句【篇四】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hnyǔlinjiāngyrw

寒雨连江夜入吴,

pngmngsngkchǔshāngū

平明送客楚山孤。

luyngqīnyǒurxiāngwn

洛阳亲友如相问,

ypinbīngxīnziyh

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背景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释

1.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

2.辛渐:诗人的朋友。

3.吴:古国名。这里指镇江。

4.平明:清晨天亮时。

5.楚:古国名。吴、楚,泛指润州一带。因润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

6.冰心在玉壶:形容心地纯洁,表里如一。冰心,像冰一样澄明的心。玉壶,玉做的晶莹的壶。

古诗今译

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黎明送客时楚山也形单影孤。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说是心地纯洁如冰心玉壶。

名句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前两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古诗章句【篇五】

王昌龄《江上闻笛》原文

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声长楚山外,曲绕胡关深。

相去万馀里,遥传此夜心。寥寥浦溆寒,响尽惟幽林。

不知谁家子,复奏邯郸音。水客皆拥棹,空霜遂盈襟。

羸马望北走,迁人悲越吟。何当边草白,旌节陇城阴。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古诗章句【篇六】

王昌龄《咏史》原文

荷畚至洛阳,杖策游北门。天下尽兵甲,豺狼满中原。

明夷方遘患,顾我徒崩奔。自惭菲薄才,误蒙国士恩。

位重任亦重,时危志弥敦。西北未及终,东南不可吞。

进则耻保躬,退乃为触藩。叹息嵩山老,而后知其尊。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古诗章句【篇七】

常建《鄂渚招王昌龄张偾》原文

刈芦旷野中,沙土飞黄云。天晦无精光,茫茫悲远君。

楚山隔湘水,湖畔落日曛。春雁又北飞,音书固难闻。

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午日逐蛟龙,宜为吊冤文。

翻覆古共然,名宦安足云。贫士任枯槁,捕鱼清江濆。

有时荷锄犁,旷野自耕耘。不然春山隐,溪涧花氤氲。

山鹿自有场,贤达亦顾群。二贤归去来,世上徒纷纷。

"王昌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