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严父教子的名人故事

发布时间: 2019.08.12

光阴似箭催人老,光阴如骏赶少年。我们总会经历很多各式各样的事情,大部份人会以此为契机写一份总结提升自我。总结也是对自己的更优秀的自己负责,写好的总结范文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严父教子的名人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严父教子的名人故事》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工作总结之家。

篇一:历史名人教子

历史名人教子:岳飞是狼爹康熙是失败鹰爸

前有虎妈,后有鹰爸。当人们都在幸福与温暖中迎接着2012年的除夕时,一位来自南京的4岁小男孩却裸跑在美国纽约-13℃的大雪中。的爸爸被网民称呼为“鹰爸”。鹰爸认为,教育孩子不能采取熊式教育,把孩子抱在怀里,而得采用鹰式教育,让孩子在艰苦的磨砺中成长。

在我国古代,这样的狼爸虎妈鹰爹可谓层出不穷,那是一个秉承“棍棒下出孝子”的年代,在很多人看来,换个字可能更恰当:“棍棒吓出孝子”。然而,把孩子当小狼崽一样养,扔雪地里跑、往泥堆里推,时不时拿根鞭子鞭策一下,这样的孩子就一定好吗?古代人告诉咱们,那可说不准,这样的孩子也许能成为翱翔的雄鹰,也许也能堕落成歪嘴的八哥。

正面教材:狼爹岳飞

岳云是个苦孩子,他有个名垂千古的爹(一说养父)岳飞。有传说,岳云的奶奶曾在岳飞脊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自然是看不见脊背上的一道道长成疤的训诫,日子久了,皮肉上的疼也就感觉不出来了。不过这四个字却深深刻在了岳飞心里,每当铁马金戈声响起,岳飞的伤疤就一跳一跳疼在了骨髓里。

这一疼就疼到了下一代。岳云是个苦孩子,虽然老爹没在自己背上用针尖戳出几个口号式的大字,可做出来的事情却比针尖戳还要疼。岳飞对待敌人如同寒冬一样冷冽,对待自己的也绝不是春天

般温暖,而是春天里掺着的嗖嗖小凉风。岳云从小就被编进了岳家军里,当了一名童子兵。有个厉害的父亲,岳云自己也不敢放松,天天勤学苦练,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可赞赏很少得到,掉脑袋的威胁却受了不少。

有一次,小岳云兴致勃勃进行骑马练习,翻过一道道坡儿,动作做得相当矫健,可谁知一高兴就昏了头,马失前蹄自己也翻了下来。恰好这一幕被岳飞看见了,岳飞勃然大怒,狠狠说道:“这都是你平时练习不认真造成的!若今天的你身在战场上,你的小命早没了!”岳云瞧着老爹虎狼一般的身躯,嘴唇上下一磕,刚想辩解,就听到老爹大吼一声:“拉出去砍了!”还辩解啥呀,小岳云又羞又怕,眼泪汪汪。旁边的将士们也赶紧劝,岳飞也舍不得斩自己儿子,于是改口说,去去,打一百军棍再回来!岳云就这么生生挨了100下军棍,皮开肉绽。从此,小小年纪的他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子骨儿炼成钢筋铁骨,说大了去抗击敌人,说小了那可不得应付老爹时不时的100军棍吗?

岳飞教育儿子的原则是“小过严惩,大功不报”。16岁,岳云随父出征,虎父无犬子,岳云打起仗来也是相当勇猛,并且多次立功。要说荣誉也是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动力,可岳云显然没有这么好的待遇,原因无他,就因为他是岳飞的儿子,老爹死活不肯为他请功。有一次,岳飞北伐,孤军深入,被金兀术包围,眼瞅着境况越来越危险,

岳飞便命令岳云打先锋,临走没有慈父般的鼓励,岳飞只说了一句话:“你小子要是没完成任务,就回来等着被砍头吧。”

岳云带着老爹的期盼出征了,当然还带着很少的兵。鏖战、血流成河、负伤100多处,岳云总算完成了任务,并且还杀死了金兀术的女婿。等他兴致勃勃回去后,岳飞只说了一句话:“儿子你得再接再厉。”岳飞还把儿子的战功隐瞒了,直到有一天,朝廷知道了岳云的战绩,感动之下准备连升岳云三级,可岳飞说儿子乳臭未干,当不起如此大的荣誉。

当然了,岳云成长得非常健康,主要是岳飞自己以身作则,给儿子树立了榜样,岳云的心理素质也非常强大,又有母亲和祖母温柔的关心,这孩子终于没辱没了他爹的名声。

反面教材:凶豹子皇阿玛康熙

要说中国历史上哪位爹是喜剧与悲剧集于一体的,估计很多人会说是康熙。老人家年幼登基,铸成了一世功名。然而,到晚年时,却忍受着九子夺嫡的痛苦,儿子们多是多,可有的昏庸不争气,有的心计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有的则恬淡功名懒理政事,康熙可谓操碎了心。然而康熙和别的父母亲不同,他对儿子的教育可是很上心。康熙的儿子们其实也都是苦孩子,康熙在对儿子们的学习上有着强大的控制力,皇子们每天都生活在起早摸黑的生活中。

早上5点以前,天还没亮,皇子们就得进入书房看书了。有的孩子年龄小,到了书房还是迷迷糊糊的。尤其是康熙最疼爱的儿子废太子胤秖,14岁的时候读书对他来说就成了一项恐怖的体力活儿。5点多钟,满文师傅和汉文师傅相跟着进入胤秖的书房。当时康熙规定,每天早晨,胤秖必须背书背足120遍,少年胤秖就迷迷糊糊开始背诵,背完后还得汉文师傅汤斌过来检查,要是一字不错,那就用红笔做个标记。除了背书,胤秖还得在早晨写几百个大字才算完。

辰时是胤秖最难熬的时刻,因为他亲爱的皇阿玛要来亲自检查他的学习情况了。他亲自督促儿子背书,要是背对了那还好,背不对康熙的脸立刻拉下来了。

到康熙走了之后,胤秖总算能喘口气,可他的任务还没完,他得写作文一直写到中午,连饭都是在书房直接吃的,师傅们恭恭谨谨陪着一脸疲倦的皇子们吃饭,啥叫食不知味,胤秖一定深有体会,因为在吃过饭后,等着他的还有背诵120遍新课文的重任。好容易下午有节射箭课,可这也不是结束,射完箭,胤秖还得回去学习。到了下午三四点钟,恐怖的父亲又会带着自己的弟弟们来观摩自己读书,顺带抽查。要说胤秖后来很讨厌弟弟们呢,见天地盯着自己看书,还得做父亲口中的为人兄长的表率,胤秖的精神压力很大。

胤秖后来表现得一塌糊涂,固然与康熙的宠爱有关,可他兄弟们或多或少的不正常,却彰显了康熙教子的失败。康熙太严格了,如果弄一个不记名投票,他的儿子们保管会一把眼泪地哭诉自己的痛苦。

康熙不给人面子,给儿子们做了个坏的表率,也展现了他恐怖的另一面。

汤斌学问很大,给胤秖当老师期间,一直兢兢业业,像个小孙子一样侍奉着胤秖。有一次,他老人家实在熬不过酷暑天跪着听胤秖背书,晕倒在地。康熙知道了,没有责备儿子不给老师们让座,反而专门挑了很生僻的典故来考汤斌等几位老师们。汤斌还算幸运的,徐元梦摊上这位千古一帝可就悲催了。康熙二十五年,瀛台。康熙和儿子们在练习射箭,可徐元梦不善弓箭,康熙来气了,当着儿子们的面就把徐元梦痛打一顿,回去还抄了徐的家,要把徐老爹和徐老妈发配到了黑龙江。为了培养儿子们不论啥情况也不能耽误学业,康熙竟然命令徐元梦第二天拖着半死的身体继续来上课。看到儿子们的奏折文笔太差,康熙就迁怒于徐元梦,让皇子们排成一溜儿看徐老师挨打。可以说,后来九子夺嫡,兄弟反目,亲人间的冷漠,有很大原因就是康熙的冷漠式教育法造成的。

讲究平衡:严父慈母或严母慈父

我国古代很多家庭都是严父慈母,古人认为“棍棒下出孝子”,因此对待孩子往往是非常严格。清代张履祥说:“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其严者岂必事事皆当,宽者岂必事事皆非?然贤不肖之分恒于此。严者督责,笞挞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气,收束其身心。(来自:WW 爱作文网)诸凡举动,知所顾忌而不敢肆。宽者姑息放纵,长傲恣情,百端过恶皆从此生也。”

篇二:“慈母严父”

“慈母严父”

“相夫教子”,教小孩的是母亲,“母爱”的提法是很自然就有的,很自然地有“世上只有妈妈好”,“父爱”的提法其实是次生的,是相对而有的,我们骂人拿妈妈骂人,说你妈的,不说你爸的,就是你妈妈没有教好你,很少去讲什么爸爸的。因此我们常常觉得中国人是大男人主义,什么男尊女卑啊,什么爸爸至上啊,骂人都老骂妈妈不骂爸爸,对妈妈不公平,这些都是误解,没有那回事,你缺乏传统文化的修养。

中国人是很实际的民族,他知道爸爸要出去做事情,平常很少跟小孩在一起,他如果很慈祥,很慈爱,那小孩谁都不怕了,所以爸爸一定要严,然后母亲要慈,“慈母严父”,父母一定要这样配合,否则的话是很麻烦的。母亲常常跟小孩在一起,母亲一严那就糟糕了,小孩整天跟坐牢似的,太多心里话不敢跟你说,无法跟你思想情感沟通交流,会有多方面的问题。

所以中国人设计就说让爸爸少跟小孩在一起的人,你偶尔出现,你就用威势,那小孩才会怕你,然后妈妈长期跟小孩在一起,她很柔,他会告诉小孩爸爸是好意,你不要怕,这样才阴阳互补。有一个唱黑脸的同时就需要有一个唱红脸的,唱黑脸的最好是严父,唱红脸的最好是慈母,这样这个戏才能唱好。

可是我们现在的爸爸妈妈一起来争取小孩的喜欢,最后都是讨好,讨好就害死小孩,所以现在的小家庭就是两个成年人一起来溺爱一个小孩,然后把他宠坏,这是很不智的。像现在“爸爸去哪里呀”第一季第二季的,培养爸爸与小孩的情感是没有错的,但是号召爸爸也要拿很时间跟小孩在一起,很多做法受西方那一套影响,其实是不太适合我们的。

冯未源

—1—

篇三: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学贯古今,见多识广,不仅齐家堪称典范,而且在教子育人方面也有一套成功的经验和完整的理论。他集严父、慈父于一身,时时注意教子的方式方法,“爱之以其道,教之以其法”。那么,曾国藩有哪些成功的教子经验呢?他的一套教子经验,对于今天年轻的父母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我们把它归纳为:三句教子格言,五条教子原则。

一、三句教子格言

格言一: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所谓“成龙”,一般人的理解就是做官或发财。但是,做官与发财是不可求的,不是你想做官就做官,你想发财就发财。做官与发财,首先靠本人的基本素质,即才智和能力;但是光靠才智和能力还不够,还要靠机遇,没有机遇,你才能再高也是枉然。用哲学原理说,就是“内因”加“外因”。“读书明理”的过程就是造就良好素质、增强才智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也就是改善“内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可以通过自我努力实现的;然而“外因”则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它是客观存在,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所以说,曾国藩对子女“只求读书明理,而不求做官发财”的期望是明智的,恰当的。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是读书人进身入仕的阶梯。但是曾国藩并没有把它看得相当重。他的儿子纪泽、纪鸿参加考试的时候,他总是去信说:“或中或不中,都无甚关系”。父亲的这个态度,无疑会给孩子减轻许多压力。

“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这也包含着对子女的期望值不必过高、应当恰如其分的意思。这一点也很值得今天的家长们学习。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比较迫切,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管孩子的天资如何,也不管孩子的学习基础怎样,一心巴望孩子能考进大学,甚至重点大学,将来好出人头地,就不恰当地给孩子提出过高的目标,施加过重的压力。然而,物极必反,当孩子感到家长的要求过高,管束过于苛刻时,就会消极抵制,阳奉阴违,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事实上人的智力有高下,爱好有不同,特长有区别,未必上了重点大学才是人才。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具有各种专长、不同层次的形形色色的人才,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明智的家长,应当摸清孩子的情况,了解孩子的个性特长及兴趣爱好,然后提出恰如其分的目标,激发其兴趣,培养其专长,促进其发展。至于孩子将来能否做官或发财,这是孩子将来的造化,你不必为他管得那么远。只有“读书明理”这才是眼前实实在在的事,它是将来从事一切工作的资本,也是造就栋梁之材的“奠基工程”。

所谓“读书明理”,也包含着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读书的目的并不光是学知识,求学问,还要懂道理,修德行。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与“智”的关系。曾国藩给儿子的信中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修身之道,以图无愧于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以图自进其才。”他认为读书的目的一是进德,二是修业;两者之中,进德是第一位的。我们有的家长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和名次,对于孩子在道德表现方面却不甚重视,至于如何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世,则考虑得更少了。其实,并不是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成才,人才是由多种素质构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上某方面的专长才是人才,而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有人说,没有知识是“次品”,没有道德是“废品”,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曾国藩还认为,要读好书,首先要立志,要教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了志向,读书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冲动,而是上升为一种理念上的行为控制。这样,读书才有不竭的动力源泉。他给儿子的信中说:“君子立志,应为大众谋幸福,做内圣外王的事业,然后才不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愧为天地间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这里的所谓“内圣”,是指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即“立德”;所谓“外王”,可以理解为建立功勋,成就事业,即“立功”。教孩子树立远大志向,曾国藩这观点确是真知灼见。我们现在有的家长只知道没完没了地唠叨和指责,却很少对子女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平时,我们应当多跟孩子沟通,可以给孩子谈谈自己创业奋斗的艰苦历程,谈谈家里祖祖辈辈的历经苦难的辛酸往事,还可讲一些古今名人树立远志、勤奋学习、艰苦奋斗、成就伟业的故事,从而让孩子懂得应当树立怎样的理想,并怎样为实现理想而不懈的努力,然后再进行不断的督促。这才是抓到了点子上,使孩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曾国藩不求子孙做官发财,还有另外一种想法。他说:“一般人多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我不愿子孙后代做大官,只想他们成为读书明理的正人君子”。一般人之所以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是因为做大官有权有势,有显赫的

门第,有丰厚的钱财。曾国藩之所以不希望子孙做大官,是因为他看到了荣华富贵只是暂时的,他阅尽了盛极而衰的艰难、悲惨和世态炎凉。他还作过这样精辟的分析,他说:“天下凡是官宦家族,往往至多一代人便享用殆尽,能延续一两代是很少见的;巨商富户,勤俭的能延续三四代;农耕读书的家族,谨慎朴实的能延续五六代;孝敬长辈、与人友善、读书明理的家族,则能延续十代八代。我今生赖祖宗积德,顺利得志,唯恐我一人享用殆尽,因此教育各位儿辈共同立志,发奋成为耕读、孝悌、与人友善的家族。”他认为,要使家族代代保持兴旺发达,最好是耕读传家。“耕”,代表生产基业;“读”,代表基本教育。俗称“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可见,无论哪个时代,都是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曾国藩家里,祭祀祖宗的神龛两侧,张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拜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耕宜读。曾国藩生活在闭关自守的农业时代,他的“耕读传家”的观念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他主张子女既要接受教育,又要不脱离生产劳动,不脱离社会实践,不改变勤劳朴实的本色。这个观点对于今天的时代来说,无疑也是正确的。

格言二:不给儿孙留下大笔遗产 给儿子留下尽可能多的遗产,这可以说是做父母的共同心愿。那些巨商富户自不必说,就是那些经济并不十分富裕的人家,也是省吃俭用,一生奋斗,不仅供子女读书,还把孩子将来的成家、建房、购车等等大事都安排妥贴,让他们坐享其成。而自己呢?一生都没有过一天宽余的日子。这是何苦呢?曾国藩的观点是不给儿孙留下大笔遗产。他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

俗话说“穷则思变”。你不给儿孙留下大笔遗产,他们就只好自己去奋斗,去创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创造美好的生活。通过自己辛勤的汗水换得的果实,才会懂得珍惜。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于创造。尝遍酸甜苦辣,经历风风雨雨的人生,才是多姿多彩的人生。如果父母把他们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只要舒舒服服地享受就行,那么他就会躺在父母替他营造好的安乐窝里,悠哉游哉,过着“寄生虫”生活,就会丧失奋斗进取的动力。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在孩子成家立业之初,父母尽自己的能力帮他们一把也是应该的。但仅仅是“帮扶”,而不是包揽。孩子自己的人生之路让他自己去走,孩子自己的前程让他自己去闯。培养孩子艰苦创业、搏击风浪的意志和品格,这才是父母留给子女的价值万金、取之不尽的宝贵遗产!父母替他们包揽一切,只有坏处而无好处!

另一方面,曾国藩还认为,与其给儿子留下大笔遗产,还不如教子孙走入正道。他说:“处贵而骄,败之端也;处富而奢,衰之始也。”如果品行不正,你不留下大笔遗产还好,你留下的遗产越多,害他们就越深。那些官家富户的纨绔子弟,就是仗着父母留给他的财富而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整日里东游西荡,惹是生非,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不仅无所作为,而且为害社会。究其根源,其实是父母所害。曾国藩看透了人世得失,认为儿女如有出息,也不在乎我的钱;儿女如无出息,钱多了反而变坏。你给他留下的财产愈多,他犯的错误会愈大。曾国藩给他儿子的信中说:“银钱财产,最易长骄气惰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绝不怕没饭吃。至嘱。” 曾国藩虽然不是一个拥有大笔财产的人,但也绝不是没有财产。在他的生命进入晚期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财产作了安排,而不留给儿孙。其弟曾国荃看大哥两袖清风一生清贫,为了给侄儿留下点财产,购了五马冲一百亩水田赠给大哥。基于不留大笔遗产给儿孙的认识,曾国藩托付国潢将这一百亩田产设法出手,或捐作族内祭田,或转售他人,所得银钱全部供家中日用之需。也是基于这个认识,他为官几十年,所得薪俸大多用于公事,不曾为自己建过一栋私宅,购过一分田地。他留给子女的唯一财产就是引导他们好读书,明德行,做新人,办好事。他虽然长期在外做官,但始终不忘对子女的殷殷教诲。从咸丰二年到同治十二年的二十年之中,他给两个儿子写的信就有近二百封,信中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如何读书,如何明理,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字里行间,蕴含着慈父对子女的殷切期望。

格言三:官宦子弟不可沾染官家习气

曾国藩说官宦家族至多一代人便享用殆尽,这是为什么呢?他解释说:“官宦人家的子弟多骄横、多盛气凌人而不肯实干,因而很难有大的作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严格要求子女不能沾染官家习气。

他要求孩子不要有高人一等的想法,要做到“三贵”:第一贵勤劳,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秧、耕耘等事,亦时时学之;第二贵谦恭,不摆半点架子,无存半点官气;第三贵诚实,莫说半句荒唐之言,莫做半点架空之事。他还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个“奢”字,一个“傲”字。但任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以为常,此即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习于“傲”字。

为了使子女不染上官家习气,不搞特殊化,他要儿子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车马。对坐轿也作了详细规定:“曾纪泽(他的大儿子)亦坐四人轿,此断不可。篾结轿而行,四抬则不可。呢轿而四抬,则不可入县城,衡城、省城犹不可。” 他还告诫子侄不得拉关系,递条子。他的二儿子曾纪鸿中秀才之后,多次参加岁考、科考,都没有考中。同治三年七月初九,已是大学士的曾国藩写信嘱咐纪鸿说:“尔在外,当以‘谦谨’二字为重,世家子弟,万目所瞩,考前不可与州县来住,不得递条子,免致物议。进身之始,务知自重。”

在任两江总督时,他把家属都带在了身边。他对女儿、儿媳等也作了严格要求:“纺织以事缝纫,下厨以事酒食,此二者,妇职之要者也。”那时,他的女儿们应该是贵为“千金”了,但曾国藩给他们规定了繁重的课单:早饭后,做点心、酒酱之类;午巳刻,纺花或织麻;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酉刻(二更前),做男鞋女鞋或缝衣。每月须做男鞋一双,女鞋不验。在儿女的穿着方面,他也力求避免官家的贵族习气,始终保持寒士家风。有一次,他的学生李鸿章请他夫人和小姐吃饭,姐妹两人仅一条绸裤,相争至于哭泣。曾国藩安慰说:“明年吾若再任总督,必为尔添绸裤一条。” 为了避免官家子弟特殊化,他规定,男婚女嫁之费不得超过二百两。曾国藩的第四个女儿纪纯出嫁时,办嫁妆仍然只有二百两之费。纪纯的叔父曾国荃有点不相信,他打开纪纯的箱子一看,果然十分寒伧。这怎么成呢?于是他就自己偷偷贴出四百两,亲自又给侄女办了一份嫁妆。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爱自己的子女?只是爱的方式不同。像曾国藩那种独特的爱子女方式,或许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如今有一句家教名言很值得我们做家长的好好琢磨,叫做“再富不能富孩子”。现在我们家庭生活条件好了,日子富裕了,袋子里有钱了,但是千万不让孩子做“富家子弟”。有的家长对自己的独生子女爱得不得了,毫不吝啬地让孩子穿名牌、花大钱,活脱脱像个阔少爷、阔小姐。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害了孩子。钱多了,穿阔了,就会产生骄气、娇气和惰气。学校里,那些挥金如土的富家子弟,读书往往不肯用功,“不要数理化,只要好爸爸”的观念,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的进取心。“后进生”中,这类子弟的比例相当高!这难道不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吗?其实,让孩子吃点苦,经历点风雨,受点挫折,实在是终身受用的一笔财富。曾国藩官居一品,封侯拜相,位极人臣,尚且能清醒地认识到不可让子女沾染官家习气,不可丢掉寒士家风,何况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就更不应该让子女沾染富家习气。“梅花香自苦寒来”,艰苦奋斗永远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各位做家长的可要切记莫忘!

二、五条教子原则

原则一:爱之以道,爱得其所

曾国藩认为,父母爱子女要“爱之以其道”,要“爱得有方,爱得其所”。意思就是说爱子女要爱得有方有法,不要无原则的“爱”。曾国藩还认为,人世间父母给子女的爱并不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样必有收获,如果爱得不得法,不仅没有收获,还要受损害。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不必说人,就连动物也有这种本能。《报刊文摘》曾登载过一则来自西藏的故事:一天清晨,一位老猎人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看见数步之遥的草坡上站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的眼睛一亮,毫不犹豫地转身回到帐篷里取出杈子枪,举枪瞄准。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没有立即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同时,只见两行眼泪流了出来,老猎人不由心头一软。但他毕竟是个猎手,两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藏羚羊栽倒在地??老猎人觉得十分蹊跷,为什么藏羚羊不立即逃走,还给他跪拜呢?第二天,他忐忑不安地将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腹腔打开后,不由惊叫出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只见藏羚羊的子宫里卧着一只小藏羚羊,自然是已经死了。此刻,老猎人才明白藏羚羊为什么要弯下沉重的身体给自己下跪,它是在乞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命!

藏羚羊的下跪和流泪,折射着伟大的母爱!然而动物的母爱仅仅是一种本能。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母爱”不应仅仅停留于“本能”的层面,人类的母爱应当受理智支配。所谓“爱之有道”,就是要把握好一个“度”,过分的爱就是溺爱。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容易产生骄气和霸气,容易形成自私、任性、高傲等不良性格。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所谓“爱得其所”就是爱在应该爱的地方。真正的爱,应该为孩子将来的成人着想。不要把孩子培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忧、不劳而食的“寄生虫”,也不要把孩子培养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曾国藩的儿子应该说是“高干子弟”了,他们完全有条件过养尊处优的生活。可是曾国藩还要求他们“拾柴收粪之事,须时时为之;插秧耕耘等事,亦时时学之”;还严格规定儿子“不许坐轿,不许唤人添水添茶等事”。难道曾国藩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从他给儿子的几百封家信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位严父

加慈父对孩子的殷殷之心。可以说他比一般的父亲更关心,更挚爱,只不过他爱的方式与别人不同罢了。

原则二:爱而有教,教之有常

曾国藩说,“切忌无教而有爱”。这就是说必须把“爱”与“教”结合起来。爱而无教,那是动物的爱,是最低层次的爱。有理智的爱,就是要把“爱”体现在“教”之中,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独立生活,怎样与人相处;还要教孩子从小树立是非观,懂得怎样的事应该做,怎样的事可以做,怎样的事不能做。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我们通常把举止文雅、谈吐文明、品行端正的孩子称作有教养的孩子。所谓“教养”,就是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环境熏陶。古人说,子不教,父之过。对子女的教育,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谓“教之有常”,就是坚持教育的经常性。曾国藩说:“不重在求速效,而在于教之有常,学之有心。教之有常,自然有效;学之有心,业必有成。”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经过一次两次的教育就会马上变好。年幼的孩子既有可塑性,又有反复性。正因为有可塑性,做父母的就应该及早抓紧对孩子的教育,幼时不教好,到大时教育,难度就大了。正因为有反复性,就应该反复抓,抓反复,时时教育,不能放松。尤其在培养良好的习惯方面,应当从幼儿抓起,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等,必须常教不懈。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更容易使孩子滋生懒惰的习惯,平时应当督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要以为孩子学习那么忙,就什么事都不让干。其实做家务与学习并不矛盾。曾国藩给他弟弟的信中说:“子侄除读书之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可见,曾国藩不仅以情教子,更以智慧教子,他不愧为见多识广的智者。他的教子经验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成为我们的典范。

原则三:威而有慈,严而有格

曾国藩说:“父母威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威与慈应当相辅相成,只有慈而没有威,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没有威信,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只有威而没有慈,孩子就体会不到父母的爱,整日战战兢兢,对父母畏之如虎,就容易形成孤僻、封闭、沉默的性格。一般来说,母亲的爱爱得细腻,在儿女的心目中,母亲多是慈爱的形象;而父亲的爱爱得深沉,他们往往把爱深藏于心,而外表上则多是威严的形象。母亲与父亲一慈一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该慈时则慈,该威时则威。这样,父母在儿女的心目中才有威信,父母的意志才能得到顺利贯彻。平时,父母提出要孩子做什么,或者要怎样做,要么不提,一旦提出来就必须坚决做到。孩子如果没做到或做不到,就要给他批评、说理甚至惩罚,这样才能在孩子心目中树立权威。慈而无威,放任自流,这实际上是对子女不负责任,这不是真正的“爱”!

慈而有威,才能做到对孩子严格要求。但是“严格”不等于严厉,要“严而有格”,就是说“严”必须有个限度。有的父亲在孩子面前老是板着副威严冷峻的面孔,让孩子望而生畏,有的甚至动不动就打骂,这样,父子之间就难以沟通。尤其在孩子懂事之后,应当以说服教育为主,应当做到以理服人。否则,一旦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父母的教育就很难奏效了。总之,爱也好,慈也好,威也好,严也好,都要把握好一个“度”。所谓家教艺术,就是体现在这个“度”字上。

曾国藩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读书明理的君子。所谓“明理”,就是要明辨是非、美丑的道理。这道理孩子不可能生来就懂,必须靠父母时时灌输。用曾国藩的话说,则是“用浅近的语言讲朴实的道理”。从曾国藩给儿子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希望儿子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绝不简单的命令,而是苦口婆心的说理,让儿子真心接受。比如他要儿子纪泽尊敬家里的长辈,与兄弟姐妹亲密相处,他在信中是这样说的: 你应当体会我的心意,在叔祖及各位叔父、叔母前多尽些敬爱之心。要心存全家同为一体的概念,不怀彼此歧视的想法,那么老辈内外亲长,必然器重喜爱你,后辈兄弟姐妹以你为榜样,越来越亲密。如果能使宗族、乡党都说,纪泽的气量大于他父亲的气量,我就非常高兴了。

你看,这话说得多么亲切!话语虽不多,道理却讲得非常透彻,教育效果自然就不会差。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父母若不用道理来说服,而是用家长式的权威来压服,往往会压而不服。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情感障碍,或产生反抗心理。到那时,父母所有的话他都会听不进去。如果造成了这种情况,无疑是父母教育的失败!

所谓“以规范之”,就是要以家规规范孩子的行为。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在家里或者在外面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应当简明扼要地拟出几条来,作为家规。为便于时时检查督促,还可以打印、装裱,挂到醒目的位置上。订了家规,不要让它成为一纸空文,还要时时对照,条条落实,如若违反就给予处罚,使之逐渐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原则五:言传身教,推已及人

曾国藩说:“长辈的风范对后辈影响甚大。夫风化者,上行而下效者也。”这话的意思是父母的以身作则非常重

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天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带来直接影响。因此,父母应该为孩子起榜样和示范作用。曾国藩就是这样,他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时时注意言传身教,并且还非常讲究教育方法,做到以平等的态度,推已及人,态度中肯,避免高高在上,夸夸其谈。例如他教儿子学习、做事贵在有恒,他给儿子的信中是这样说的: 余平生有三耻:学问皆略涉其涯矣,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闻殊多,三耻也。尔若为克家之子,当思此三耻。??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皆宜有始有终。??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两字下手。人生惟“有恒”为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习字,亦尝苦思力索,然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种人生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曾国藩对儿子的这段教诲并没有居高临下的教训,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参验自己的平生得失,讲述自己确有心得且深信不疑的经验,并推己及人,以商量的口吻、研究的态度,中肯地指出儿子在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然后提出希望,指出方法,因此收效十分显著。

所谓“推己及人”,就是说有时候还要能够换位思考,揣摩一下孩子的心理,设身处地替孩子想一想。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需求。做父母的应当摸清孩子的想法,掌握孩子的个性,了解孩子的需求,尽量做到因势利导。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父母应当予以保护;孩子也有自己的隐私,父母应当予以尊重;孩子还希望自己有一定的自由度和支配权,父母不要管得太死;孩子也往往有自主、自立的愿望,父母也不要把孩子永远裹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关在由自己设计好的“笼子”之中。有时候,做父母的也应该想想自己在童年时代是怎么过来的,那时候自己最讨厌的是什么,最喜欢的是什么,最向往的是什么,然后推己及人,替孩子想一想。这样,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才不会过分,才会知道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该怎样管。有时候,还应当同孩子交流交流,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对父母有些什么要求。多沟通,才能消除代沟,排除孩子的心理障碍。

最后,请做父母的记住这样三句话:“孩子是人,不是器物。孩子是一个有个性、能思考的人。孩子是一个终将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的人。”如果明白了这三句话的真正内涵,我们就会去琢磨科学的教子方法了。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详细内容,主要描述孩子、曾国藩、儿子、读书、自己、康熙、就是、父母,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dg15.com更多总结小编推荐

扬州名人故事


《扬州名人故事》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篇一:(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艺术家成长故事_怪才郑板桥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出身于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相当贫困。在他3岁时他的母亲就生病去世了。后来父亲又续娶了郝氏。继母是个善良的人,对他很好。可是,在他14岁的时候,继母又病逝了,板桥又一次失去了母爱。万幸的是,他的养母一直陪伴着他,给他以母爱。

郑板桥的少年时代,在家里受过了启蒙教育。17岁时,离家到真州去读书。20岁时,跟随本乡先辈陆种国学习填词,同时结交了许多喜欢诗画的朋友。

1712年,郑板桥考取了秀才。23岁时,郑板桥结了婚,生有两男一女。的日益困苦,迫使郑板桥不得不中断学业,开始谋生。起初,郑板桥在真州教馆,即私塾当起了教书先生。但他对教馆生活十分不满;感到痛苦和羞辱。的确,这是一个低贱的、傍人门户的、像坐牢一样的差事,而且收入很少。郑板桥就这样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家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有时郑板桥满怀热情地出去借债,但刚走到中途就已觉气馁,等真正见到对方,往往遭遇冷言冷语,借钱的话则没法出口,只好打道回府。妻子拿出自己旧日的钗簪衣物,送进当铺,换回一点点粮食。就在全家最窘迫的时候,郑板桥最心爱的儿子死了,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郑板桥30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家中生活更加困苦,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不断有人上门讨债。为了生存,郑板桥不得不决定辞馆出游,以卖画谋生。这一时期,长达十年。他游历了庐山、长安、洛阳、北京等地方,创作了不少诗文。特别是在书法和绘画上有了自己的独创。

郑板桥的书法以隶、篆两种书体参合行书、楷书,其中以隶书和楷书为主而成的一种新书体,自称为“六分半书”。“分书”,即隶书,又称“八分书”。“六分半”即是使书体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而且隶书多于楷书,这样就不足八分,因此,就叫“六分半书”。这在当时是一种大胆而惊人的变化,对于书法史,也是一种难得的自我创新。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纵横错落,瘦硬奇峭,具有很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画笔入诗,恰到好处地将绘画用笔的高度成就吸收到书法中去;二是他的行款布局特异。字常常不是直写到底,而是大大小小,方方圆圆,正正斜斜,疏疏密密,浓浓淡淡,一眼望去如马路上乱铺的石子,但(来自:W 爱作文 网)细玩之下,却又发现有着音乐一般的节奏和韵律感。

郑板桥的画以兰、竹、石、松、菊、梅等为主要描绘对象,而尤工于兰、竹,将墨竹推向极致。

郑板桥的竹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他笔下的竹子千姿百态,多而不乱,少而不疏,笔力劲峭,体貌疏朗,是他坚忍倔强的人格的写照。郑板桥善于通过简洁生动的线条,勾勒展现出竹枝的坚韧和勃勃生机。他的画纯用水墨,没有采用彩晕色染的画法,在酣畅淋漓的墨色中传达出竹子的青翠或饱经风霜,韵味隽永,意境美妙,令人回味无穷。

郑板桥与妻子徐氏二人相濡以沫,共同过了十几年艰难辛酸又真挚情深的生活。徐夫人去世后,郑板桥又续娶了饶氏,两人互敬互慕,情投意合,生活非常幸福。

郑板桥49岁时被选为七品县令。

声名大震,世人争先向他索要字画。但他非常自重,非重金不与。有一次江西张真人来了,商人们争着想巴结他,就想得到郑板桥的书联献给他。张真人定做了一张大纸,一丈多长,六尺多宽,派人求他的字,并请他撰写词句。派来的人问郑板桥要多少钱,郑板桥说“一千金”,派来的人嫌贵,只出五百。郑板桥欣然同意,奋笔直书,很快就写成了上联“龙虎山中真宰相”。派来的人要求写下联,郑板桥笑着说:“说好是一千金,你只出五百,我也只给你一半。”派来的人只好回去告诉商人们,商人不得已,只得如数给他,他即刻书写了下联“麒麟阁上活神仙”。人人都赞叹工妙绝伦。

据《潍县志稿》载,郑板桥调职潍县的第二年,潍县发生了百年难遇的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加上前两年的瘟疫、蝗灾等灾难,百姓无以为食,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残酷情况。面对如此惨状,郑板桥忧心如焚,赶忙向上司报告,请求赈济灾民。但事关紧急,他又决定立刻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但按照大清律例,开仓赈灾必须得到上级的批准,方可实施。于是有人劝他不要急于开仓,免得得罪上司。但一心想救灾民的郑板桥如何肯听,他激动地说:“现在什么时候了,等到上级的批准,老百姓已经饿死了,若有处分,我承担。”他开仓拨出一批谷子,叫百姓写借条来领。此举救活了成千上万的人。

晚年的郑板桥,以在扬州居住为主,与汪士慎等人游历聚会,吟诗作画,形成了著名的扬州画派。他们的画风和当时所谓“正统”画风有所不同,被当时的人视为画坛的“怪物”,于是有“扬州八怪”之称。传世作品有《竹石图》、《九畹兰花图》、《修竹新篁图》等,后人辑有《郑板桥全集》、《郑板桥先生印集》。

1765年,郑板桥去世,享年73岁。

篇二:扬州名人

扬州第一修脚高手——陆琴

自古扬州三把刀:厨刀、理发刀、修脚刀。陆琴堪称扬州从事修脚行业的第一位女工。在练习修脚功夫时,首先手感要好。陆琴先用竹筷竖着一层层地削,越削刀工越细,削下来的筷子就越薄。一年下来,她削掉的筷子整整有一箩筐。经过刻苦钻研,平刀、片刀、条刀、刮刀、枪刀,各有各的招,刀刀有绝招,陆琴把“修、片、剥、挖、捏”等技巧掌握得相当娴熟。陆琴本人陆续获得了“全国高级技师”、“全国优秀服务员”等称号。陆琴也因此成为扬州第一代女子修脚大师,被誉为“脚上雕花”能手。

当日本朝日新闻电视台专程来扬州拍摄《中国修脚大师陆琴》专题片时,陆琴道出了心声:“并不是所有出名后的中国人都要跑到国外才有所作为。中国是有将近13亿人的泱泱大国,如果按百分之一的比例来计算,修脚的市场又有多大?更何况我手中的修脚刀打上的烙印是?中国·扬州?”。

陆琴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社会对修脚行业的偏见,她深感自己肩上责任重大,开始寻求把“扬州脚艺”做强、做大的方法。首先,她在扬州商业技术学校开设了全国第一个修脚专业,自编教材,开始培养修脚专业人才。受南京市相关部门的邀请,这位年仅34岁却已经拥有20多万服务人次的修脚大师正式前来南京创业。此外,陆琴还吸纳了十几名大学本科生进店,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最后,陆琴开始走出扬州、发展连锁,目前已经在扬州、北京、深圳、南京等地

开设出了10家以“陆琴”命名的连锁店。对于修脚市场,陆琴乐观地认为:全国有13亿人口,这个市场大得做不完。陆琴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篇三:扬州名人和扬州

“扬州八怪”之“怪”与扬州现代发展的创新

扬州,自古以来的一座历史名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向证明了扬州的巨大魅力。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古至今,在扬州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上诞生了不少名人,有唐代高僧鉴真、宋代词人秦少游、清代学者李涵秋、现代学者任中敏、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以及以郑板桥和罗聘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等等。

在扬州八怪纪念馆和扬州天宁寺内陈列着扬州八怪的一系列书画作品,初看似乎和其他书画展览无异,而我对于书画展览一向是排斥的,一来我对书画并不精通,也就很难在其中品出趣味来,二来既然并不是真的能看懂还硬要装出深谙其道的样子在我看来实在滑稽——太做作。可当我和同行的小伙伴穿过展览室的时候,我却被吸引了,这些书画作品很有特色,并没有那股陈腐晦涩的味道,而且题材大都是渔人柴夫、鸡犬飞鸟这些平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与“正统”文人一味的追求抽象高雅的层次而让人无法欣赏的距离感显现出明显的不同。

在金农身上,我看到了离经叛道这四个字,他首创漆书,并和郑燮在“帖学”一统天下的书法界树起叛逆的大旗,成为清代书道的领风骚者;在罗聘身上,个性色彩得以张扬,他的《鬼趣图》在讽刺世事的同时让人眼前一亮;在汪士慎身上,顽强的生命力喷涌而出,到了晚年,即使双目失明,还坚持书法创作······这在当世人看来是不和正统、难以理解之举,因此被称为“怪”,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是他们对传统的突破,对创新的追求,这对我们现代的扬州文化来说,是值得借鉴的。

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文化的优势所在——创新,并把这种文化融入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中去。像扬州这样因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扬名天下的城市并不多见,因此我们要倍感珍惜,要将文化底蕴的发扬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部分,经济只是外在的繁荣,文化才是真正的希望。

自现代城市规划发展以来,一哄而上的旧城改造却造成了对古城和古建筑难以修复的破坏,让真正的历史的东西从我们的世界里永远的消失。当然,这并能用来当做反对城市规划发展的理由,只希望我们在向前奔跑的同时不要忘了拉上传统文化的手,否则,就算第一个到达终点,我们拿什么来做胜利的花冠?

在扬州地标性建筑文昌阁附近的一块地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江泽民主席送给故乡的一句话:将扬州建设成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城市。我想,这就是扬州未来发展的方向所在。

以上就是《扬州名人故事》的范文全部内容,主要描述郑板桥、扬州、文化、发展、生活、我们、书法、第一,希望对网友有用。

搜集名人故事


工作总结之家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搜集名人故事》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工作总结之家。

篇一:1收集

读书的故事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一个边远小城,8岁那年,父亲不幸辞世,母亲用坚强和隐忍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平时给人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白岩松,小时候却是个淘气包,常常惹妈妈生气,被妈妈打。白岩松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要不然,连他都会感到奇怪。

由于太贪玩,白岩松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很差。一次,白岩松的考试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二,他一生气,竟偷偷把张贴的成绩榜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吃苦耐劳、敢于迎接挑战的坚强性格。渐渐地,白岩松的成绩跟了上来。高三那年,为了让成绩提高得更快,他把所有学过的课本都找出来装订起来,历史书一共有600多页,地理书一共有700多页,语文书一共有1000多页等等。然后,白岩松一天看每科30页书,另外还要做数学题。持之以恒,白岩松终于考上了大学。

现在回想这些,白岩松感慨地说:“青春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挥霍,你可以犯无数的错误,因为你有改正错误的时间,但是当中年这杯下午茶端在你手里的时候,你就知道要赶紧做正确事,因为错了就没有改正的时间了。”

毛读书故事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阅读一些较长的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

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

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着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篇二:名人故事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名人爱国故事》,这本书里面讲述了几十个有关名人的爱国故事。读了这本书,我心中犹如掀起了千层巨浪。

这本书主要写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爱国故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做亡国奴的屈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但其中,我印像最深的是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的一位杰出工程师,京张铁路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的。当时,詹天佑顶着外界的强大压力接下任务,最终提前两年竣工,为中国争了口气,让帝国主义者知道:“我们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当年,詹天佑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亲自到悬崖绝壁上测量,为的是我们的祖国。当他遇到困难时,没有退缩,而是因难而上,因为他深知:若铁路修不成,不仅会让外国人嘲笑,还会使中国工程师失去信心。这条铁路,修出了中国人的智慧与量,修出了中国人不怕困难、危险的精神和气概。小 我突然想起了不久前才与世长辞的钱学森。那时,我们的祖国才刚刚成立,钱学森一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便迫不及待地想回到祖国,却遭到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和迫害:先是被移民局抄了家被拘留了14天,在收到了1.5万美元保释金后才被释放;接着被海关没收行礼,说其中有机密材料,幸在美国检查官的证明下才还其清白。最终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才回成了国。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金钱、权力、地位和舒适的环境,就是为了向自己的祖国尽上一份力,让祖国更好更快地发展,即使美国千方百计地阻拦他也无际于事,因为他和詹天佑一样都有一颗浓烈的爱国之心,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正因为有许多像詹天佑和钱学森这样的人在建设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国家才如此强大。

不过,在这个国家中,仍有不少不爱国的人在为非作歹:许多贪官想方设法地贪污受贿,将公费、税钱据为己有;还有一些地方官官黑交结,给黑社会一个巨大的保护伞??我回忆起了抗战时期,那时有许多人贪涂一时的富贵或其他原因而向帝国主义者屈服,后统计,这个数目竟有70多万之多!若这些人能加入抗战中,那会多出很大一股力量,同样,那些人若能为国家效上一份力,那我们的国家将何等强大!

我也要向詹天佑和钱学森,周恩来学习,为中华之振兴而读书。

三、教学过程:

(一)学前热身:

(1)让学生感受到民间传说距(转 载 于: 爱作文网)离我们并不遥远。

爸爸妈妈就曾经给他们讲过许多个了,自己也曾经读过一些很有意思的小故事,现在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来读,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学习,以后我们还能自己写写民间传说。

(2)民间传说中应该有哪些内容?

★故事中的人物有谁?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发生的,怎么发展的,结果怎么样?(实际上就是故事的内容)

★故事中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这一条在教学中有所渗透,但不是对学生习作的要求)

(3)在阅读教学后需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多听、多读几篇民间传说,进一步去感受民间传说的有趣。

操作时机:学习完《重阳节的传说》《牛郎织女》之后。

操作方法:

(1)教师推荐内容,或者鼓励学生自己搜集。在读、听故事前,需要布置一个思考题:这个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2)设一个交流的机会。(能说会道)

(3)评价总结,为写作打基础。哪位同学故事讲得好?为什么能讲好?(时间、地点、人物交待得清楚;有有趣、感人的情节。)

(二)课上指导

回忆能说会道的内容,明确写作要求:

1.注意把时间、地点、人物交待清楚。

2.要把传说中最有趣、最感人的地方写具体。

3.写完后,同学之间交换阅读,互相修改。

在这里,提醒老师们注意三点:

(1)让学生在写作前,一定要想好:故事中的人物有谁?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发生的,怎么发展的,结果怎么样?激励他们大胆地想,充分地想。

(2)告诉学生故事中的动物或物件都可以当作人来写,让这些动物或物件能说,会动,就像牛郎织女中的老牛一样。

(3)提醒学生:别人介绍的民间故事可能很长,选择主要情节写下来;主人公不要太多,两三个就行。(否则,人物太多,情节就容易复杂,学生就写不清楚。)

(三)课上评改

实施步骤:

1.组内交流:互听、互评,看谁写得最有趣、最感人。

听评要求:

(1)是否听清楚主人公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2)这篇小故事有趣吗?感人吗?你最欣赏编写的哪部分内容?

(3)有没有介绍不清楚的内容?帮助读文同学改一改。

(4)有没有说得不通顺的地方?帮忙改一改。

2.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3.根据同学建议,修改自己的童话故事。

(四)成果展示

1.展板:把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粘贴出来;

让学生给自己的故事配图展出。

2.表演:小组形式表演自创的一个传说故事。

3.装订民间传说故事集:以小组形式进行,在全班交流,传阅。

最好也让家长们看一看孩子们的杰作,这样对于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建立学生写作信心都会有很好的帮助。

篇三:收集古代名人名家的有关资料

收集古代名人名家的有关资料,初步认识与了解一些古代名人。

2、指名三四位学生在收集的名人资料中选取一位作简要介绍。

3、呈现课本中的三位名人的故事《起死回生》、《田忌赛马》、《完璧归赵》,请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能体现人物特点和人物品质的关键词句。

4、指名交流所划的关键词句,说说自己的理由。

5、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反复品读关键词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评议,了解体会人物特点和品质。

6、说说自己最崇拜课本中的哪一位名人,为什么?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7、练习用各种方法,如:抓关键词句,按照一定顺序,根据提纲复述三篇课文。

8、布置作业:读后随感:

读了这三位古代名人的故事后,联系自己谈谈有什么感想?

以上是《搜集名人故事》的范文参考详细内容,涉及到故事、白岩松、自己、主席、名人、学生、读书、地方等方面,希望网友能有所收获。

公正名人故事


工作总结之家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公正名人故事》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

篇一:名人故事:国外名人童年故事

名人故事:国外名人童年故事

希拉里:有领导能力的小姑娘

伶牙俐齿?勇敢智慧?咄咄逼人?人们对希拉里似乎总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你无法否认,她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女政治家。希拉里丝毫不比老公克林顿逊色,她不仅从小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还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和社交能力。

希拉里出生于芝加哥的中产阶级家庭。4岁时的一件事锻炼了小希拉里坚强的意志和决断力。当时,社区中有个霸道的小女孩总是欺负希拉里,希拉里很害怕,泪流满面地向母亲诉苦。母亲告诉希拉里,若遭到欺负,就一定要毫不畏惧地还击。小希拉里的确这样做了。此后,希拉里天赋的领导才能日渐显露,她身旁很快聚集了一大帮孩子。

贝克汉姆:从赌局中领悟父亲的良苦用心

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练球,但父亲一直苦心培训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

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常规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50个便士。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曼德拉:从小就追求正义和理想

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他同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几十年不屈不挠的斗争,赢得了全世界人的支持和喝彩。因此,有人说,曼德拉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在童年时期就已初露端倪。曼德拉出生在一个小村庄,9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从小曼德拉就经常目睹当地大酋长在解决部落争端过程中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约束,他逐渐萌发了寻求正义和平等的理想。年纪更大一些后,他多次领导同学抗议学校的白人法规,甚至因领导学生运动而被除名。在一次次的斗争中,曼德拉逐渐立下志愿:要为南非的每一个黑人寻求真正的公正。

莫扎特: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

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积极心态,对艺术事

业的执着追求。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卡莉·菲奥里纳:从母亲那里受益匪浅

惠普前任女掌门卡莉。菲奥里纳曾是男性主导的硅谷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精明强干、坚忍不拔的卡莉曾两度荣登《财富》最有权威的女企业家榜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卡莉从小就受母亲影响,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坚强、博学和热爱生活,并受益一生。

卡莉出生于美国得州一个带有欧洲血统的家庭。父亲是联邦法院的法官,母亲则是一位艺术家。在童年的卡莉心中,母亲一直是她最崇敬的人。母亲热爱生活,教卡莉做人的道理,使卡莉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卡莉童年时代随父母游历了不少国家,不仅开拓了眼界,更培养了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这对她成为一个有勇气、有魄力、自信并热爱生活的人也不无影响。

篇二:古今中外的名人抗拒的故事(附例文)

古今中外的名人抗拒诱惑的故事(附例文) 古今中外的名人抗拒诱惑的故事(附例文)温馨蔚蓝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冒邑。冒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吏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幕夜无知者。意思是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然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以后却被人们反其意用之,成为订立攻守同盟时的常用语了。这种现象被称作词义反向引申。)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 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 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 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 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 三百两。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 印券。太

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 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 坤羞愧而去。柳下惠坐怀不乱

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 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孟子的一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可谓能抵小诱惑。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救济粮,精神可佩;

陶渊明辞弃官职,居住在一个宁静的村庄,因此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周敦颐拒绝官场腐败,才有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好;王冕淡泊名利,留下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佳话。他们都学会了拒绝名利与金钱的诱惑,他们是我们的楷模,因此流芳千古。

一位年轻人问老者:我怎样才能地攀登到梦想的山巅?

老者微微一笑,从地上捡起一张纸,叠只小船放在身边的小河,小船不喧哗,不急躁,借着水流,一声不吭地驶向前方。途中,蝴蝶、鲜花向 它骚首弄姿,它不为所动,默默前行……

老者说:人的一生,金钱、美色、地位、名誉、诱惑太多。选定了奋斗目标,途中因思谋金钱而驻足,因贪恋美色而沉沦,因渴求名誉而浮躁,因攫取地位而难眠,故难以像小船一样,不为诱惑所动,向着既定目标默然潜行。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做事往往半途而废,不能成功的原因。年轻人恍然大悟,打点起行囊,迎着风向山顶爬去。

记叙文:

拒 绝 诱 惑

那天,我拒绝了它。它既不是人,也不是物,而是诱惑。

回到家,床头柜上竟有了几位新朋友:巧克力、软糖、薯片……看到它们,我立刻萌发出两种想法。其一,我真恨不得恶狠狠地大吃一顿,来满足那饥饿的馋虫;其二,再过两天便是我们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假如把这些美味留到那天当午餐,在劳累过后津津有味地饱餐一次,又让同学们羡慕得目瞪口呆,一举两得,岂不是更美哉?

本来,这两种想法都是很好的计划,可偏偏却要出现在一起。于是,很好的计划变成了糟糕的主意,享受成为了矛盾。到底要不要现在就吃光它们?我坐在那里,看着那鲜美脆口的薯片、香甜浓郁的巧克力,还有松软酸甜的果汁软糖。它们似乎都长出了手和嘴,一边说着快来吃我吧,一边把手伸到了我面前,让我去抓它们。

几分钟后,我终于忍不住,伸手抓过一包零食。我把它抓得死死的,生怕它跑掉似的。虽然说诱惑让我抓住了那包零食,但拒绝却想让我扔掉它。两种想法在我的思维中打了起来,打得昏天黑地。过了许久,我把已经拿在手里的食物,扔回了柜子上。显然,诱惑败阵了,但它怎会就这样善罢甘休?

不一会儿,它就又回来报仇雪耻了。为了不去想那些零食,于是我开始奋笔疾书,写起了作业。但诱惑却让我满脑子都充满了那些零食。我不得不回头去看它们,那些被诱惑施了魔法的食物,在冲我笑着,跳着。我睁大了眼睛,想上前去抓它们,但心里却一直在默念:今天不能吃,要等到春游的时候……诱惑有些着急了,它来到我耳边,告诉我:吃了这些东

西,你就能有好运气,你会在路上捡到钞票……你的学习成绩就会直线上升……而拒绝又在我的另一只耳朵边说道:钱是靠自己挣来的,学习成绩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这种方法行不得,行不得呀!它们俩又吵了起来,吵得我心神不宁,最后,我再也忍受不了了。

我把食物全塞进了一个大塑料袋里,锁在了抽屉里,把钥匙放了起来,那些食物开始拍打抽屉,并叫喊着,说它们在里面会闷坏的。我又打开了抽屉,手却开始颤抖起来。诱惑又来了,它使出了绝招,让那些食物清香的味道飘进我的鼻子。我的手抖得更厉害了。砰的一声,我重重地关上了抽屉,上了锁,把诱惑和那些食物一起锁在了里面。

(转 载 于:BA中尽现自我的风采?

人生路上的各种诱惑,如潮汹涌,时时可能将我们卷入深渊?如何才能抵挡住诱惑的潮水?朋友,只要你拥有毅力,你就会走向成功。毅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保障。毅力犹如一条五彩斑斓的丝带,我们要时刻带着它,让他飘扬在人生的上空!拒 绝 诱 惑

行走于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太多的色彩和绚丽扑面而来,令人彷徨。站在时代的中央,我要说:拒绝诱惑,还生命一个真实。

拒绝诱惑,往往升华出一个灿烂的灵魂。官场其大,权位其高,居高官,享厚禄,衣食锦华,无再心忧,一个得道,泽被子孙。然而林和靖拒绝了权位的诱惑,携梅妻鹤子归隐淡泊,品一颗梅实,烹一盏香茶,聆一声鹤鸣,以一声无求。这样一个拒绝了诱惑的灵魂,吟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在历史的轴卷上留下了峥峥风骨,在后人心里树起了高尚人格的不朽丰碑。

拒绝诱惑,可以燃烧出民族的图腾。那是一个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黑暗的阴云笼罩人的心灵,而鲁迅,用犀利的眼神冰冷人的恶性,以笔为枪,捍卫一个民族的尊严。高薪的伪职,他弃之如敝屣;权位利禄,他鄙之如尘土;阿谀奉承,他憎之如仇敌。他拒绝了诱惑,埋头写作,用一个拒绝了诱惑的声音,发出混沌中最警醒的呐喊;用一颗拒绝了诱惑的心灵,引导千万国人走出彷徨;用一枝拒绝了诱惑的笔杆,坚定地镌刻了民族魂三个不朽的大字!反而观之,难以拒绝诱惑的人,往往自己给自己酿了一杯鸩酒。唐玄宗早年勤于国事,一片德心始创开元盛世。然而一代明君,却难以拒绝随荣誉而来的声色犬马,无法拒绝美色诱惑,为博红颜一笑,从此君王不早朝,最后却落得婉娥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的下场。一代明皇,只因没有抵挡住美人的诱惑,而只好眼睁睁地着强盛的唐王朝走向没落,成为被后人嗟叹痛惜的对象。

拒绝诱惑,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也许平淡平凡,但却能活出心灵的伟大;沉溺诱惑,也是选择了一种人生,也许耀眼华贵,但却失去高尚,只剩卑下。而如今,在物欲的浪潮扑面而来之际,在各种诱惑接踵而来之时,我们不妨学一学林逋,学一学鲁迅,用一颗对生命怀有热忱的赤子之心,拒绝诱惑,还生命一个真实。

篇三:名人成功的故事

名人成功的故事

名人成功的故事

成功人士的故事一:以努力创造奇迹的林书豪

2010年夏天,林书豪大学毕业后没能在NBA选秀大会上被选中,但随后作为自由球员加盟了家乡球队金州勇士,在效力勇士队的一年里林书豪并不显山露水,还曾经三次被下放到发展联盟。2011年12月,NBA停摆结束后,林书豪被勇士队裁掉,随后短暂加盟火箭队又被裁掉。正在他痛苦等待机会甚至考虑加盟CBA的时候,缺少控球后卫的纽约尼克斯队决定在这个华人小子身上试试运气。加盟尼克斯之后的一个多月里,林书豪仍然表现平凡。但就在2012年2月,林书豪突然爆发出了超级巨星的能量,在一周之内的连续四场比赛里,以一己之力率领困境之中的球队打出了四连胜,震惊了整个NBA。奇迹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尽管长期不能上场,林书豪仍早早来到体育馆训练并主动与教练沟通,令教练在没有计划用他时也会考虑给坚持不懈努力付出的人应有的机会。

[品 读]

在篮球明星大腕林立的NBA舞台,当替补,坐冷板凳,时时面临被裁员的威胁是家常便饭。也许有的人就被消磨了意志,放弃了梦想,而林书豪却始终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每天信心十足地进行体能训练,聚精会神地“阅读”比赛。机会往往会出现在不经意间,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林书豪抓住了微小的机会,用努力扭转了命运。科比曾为林书豪的表现折服:“那些具备真才实学的球员很多时候只是无展示之地,如果你回头看看,你可能会发现,事实上他从一开始就那么优秀,只是从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成功人士的故事二:用美德约束自己的富兰克林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人之一。作为科学家、作家、外交家、发明家、画家、哲学家的富兰克林博学多才,他自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并引导美国走上独立之路。富兰克林在年轻时就发明了一种方法,他首先列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十三个条件:节制、沉默、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纯洁和谦逊。然后,富兰克林决心获得这十三种美德,并养成习惯。为此,他设计了一个成功记录表,每一项美德占去一页,画好格子,每天晚上反省时若发现有当天未达到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

[品 读]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富兰克林的一切成功与幸福可以说都来自于将美德化为习惯的发明,那就是对习惯的控制。好的习惯,意味着游刃有余,举重若轻;意味着淡定从容,处变不惊;意味着自由快乐,心怀坦荡;意味着信守承诺,风雨无阻;意味着自强不息,勇于攀登;意味着良好的个性和一生的幸福。所以,成功绝不是偶然。

成功人士的故事三:诚信立药的胡雪岩

在杭州的胡庆余堂,可以看到药堂上挂了两块匾,一块朝着顾客,上书“真不贰价”四个字,另有一块对着柜台,上面是胡雪岩亲手写的“戒欺”两字。旁边还有一段小字:“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致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亦可。”据说在胡庆余堂开张之日,胡雪岩还亲自站柜台,并在店堂里放下一只大香炉,终年香烟缭绕,倒不是敬菩萨,而是给顾客来烧药的。凡是顾客不满意,拿药来,一律扔进香炉,重新配药。有一味药叫“金鹿丸”,制造这味药需要在鹿身上取30多种东西。为了保证原料的质量,他便自己开辟

了一个养鹿场,以保证原料绝对地货真价实。在制作“金鹿丸”的那一天,店里的伙计拉着将要宰杀的活鹿上街游行,向大众表明胡庆余堂做的药绝无假货。

[品 读]

“胡庆余堂”是红顶商人胡雪岩毕生的心血。在世纪更迭、战火纷飞的岁月中,无数金字招牌都未能幸免于难,“胡庆余堂”却以胡雪岩提出的诚信传承到今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胡雪岩用诚信与良知经营胡庆余堂,不但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而且成就了他“江南药王”的美誉。胡雪岩对事业的态度、对生命的尊重也足以对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所启迪。

成功人士的故事四、在枪弹声中练琴的马克西姆

克罗地亚天才的古典钢琴演奏者——马克西姆,从小在钢琴演奏上天赋过人。1990年战争爆发,他被困地窖八天。在此期间,他每天自我激励:“我们的小镇到处都是枪弹,但是你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你必须生存下去,钢琴就是你的唯一。”于是,在四周的一片枪弹声中,他依旧坚持每天练琴七小时,并在战火中举行了音乐会。“我总是想尝试些新的不同的东西。我衷心希望的就是能把古典音乐传播给所有年龄段的,更多的听众。这是我的梦想。”这个有着俊秀脸庞的东欧男人如是说。

追求成功

[品 读]

“逆风的地方更适合飞翔,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就像歌词中唱到的那样,马克西姆不放弃自己的信念,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守自己的梦想,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钢琴玩家”。人在旅途就好像渔船在海上航行,总免不了遭受风雨的袭击。困难的冲击总会令人感觉难以忍受,但也唯有这样的冲击才能使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这样的磨砺总会过去,心头的苦痛也迟早会化作幸福的泪水。不要畏惧前方的路途有多么黑暗,只要意志坚定,信念就会化作一盏明灯,驱散心头的所有恐惧。

成功人士的故事五:斯皮尔伯格:从小就是“大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46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他从小就是一名“大导演”。12岁时,他成了家里的“家庭摄影师”,先是用8厘米摄影机记录家人的生活;不久,就开始试验各种特殊效果,譬如夜空中的异光、玩具火车的撞毁等;后来更开始编排情节,自己搞起剪辑和配音来。

为了满足这位“小导演”的少年梦幻,他爸爸、妈妈和3个妹妹都成了随唤随到的免费而忠实的演员。有一次,他母亲还用压力锅闷煮30罐樱桃,让它爆开来,将厨房喷得“血淋淋”,好让他能拍些“非常恐怖的理想画面”去参加摄影比赛,而他也真的夺得了奖章。

15岁时,他就完成了40分钟长度的作品——《无处可逃》,后来又拍了十几部作品,经费都来自假日打工。

至今,他已3次荣获奥斯卡奖,并且是有史以来电影总票房最高的导演。

成功人士

[品 读]

斯皮尔伯格自小就不与其他孩子思维相同,不沉溺于游戏中,而是执着于自己的兴趣,为以后的艺业打下基础。不一样的思维,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爱好是激发我们努力的一种无形的催化剂,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但有了兴趣还不够,还要为之努力,坚持不懈。如果父母能为孩子的成才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创造有利的条件,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那孩子就离成功更近一步了。

成功人士的故事六:虚心拜师的梅兰芳

京剧大师梅兰芳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自己是个名演员而自傲。梅兰芳不仅拜名画家为师,也拜普通人为师。有一次他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妆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敬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请他指正,称他为“老师”。

[品 读]

正如泰戈尔所说:“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梅兰芳大师不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就,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所以别人只要有一点长处,他马上就可以看到并学习。同时,他也懂得尊重别人。谦虚和尊重使他的能力、智慧、人生的境界,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自然,他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以上是《公正名人故事》的范文参考详细内容,涉及到诱惑、一个、拒绝、自己、成功、毅力、没有、我们等范文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优秀的调解员的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