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近代中国名人故事

发布时间: 2019.08.12

天波易谢,寸暑难留。回想起来,我们在某些事情中会有很多的收获,总结那一段时间的经过是非常重要的。总结就是将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简单阐述,对于总结范文你有什么心得呢?也许下面的“近代中国名人故事”正合你意!欢迎你的品鉴!

本页是工作总结之家最新发布的《近代中国名人故事》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篇一: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

曾子杀猪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欧阳修

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着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欧阳修刻苦练字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欧阳修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毛泽东

不动笔墨不看书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无所不读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着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达·芬奇学画的故事

达·芬奇十四岁那年,到佛罗伦斯拜着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弗罗基俄是位很严格的老师,他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开头,达。芬奇画得很有兴致,可是以后第二课,第三课,……老师还是让他画鸡蛋,这使达。芬奇想不通了,小小的鸡蛋,有甚么好画的?有一次,达。芬奇问老师:‘为甚么老是让我画鸡蛋?’老师告诉他:‘鸡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也不一样,因此,画鸡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练到画笔能圆熟地听从大脑的指挥,得心应手,才算功夫到家。

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很受启发。他每天拿着鸡蛋,一丝不苟地照着画。一年,二年,三年……达·芬奇画鸡蛋用的草纸,已经堆得很高了。他的艺术水平很快超过了老师,终于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达·芬奇在学画时,曾随老师安希莫尼湖写生,为一间教堂绘画一幅名叫《基督的洗礼》的油画。到了希莫尼湖,老师突然病倒了,没有办法,只好让达。芬奇代为完成油画剩下的部分。当油画全部完成后,教堂的人看到这幅画,不禁赞叹说:’好极了!这幅画画得实在太好了,尤其是这一部分。‘教堂的人用手指指着画的左下角,而这一部分,正是达。芬奇代画的

篇二:中国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一

【展示1】

陶渊明,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留下了一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

李白,一代诗仙,这位当年名誉京城的御用文人,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出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感慨,做出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豪放行为,书写了一段“四海皆我家”的美谈。

古代文人骚客懂得认知自我,值得我们称颂;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懂得认知自我的人,更令我们钦佩。

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充分认知自我,知道自己能够让苗乡人民更健康地生活,于是在田垄里提着竹篮,用双手捧回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她感动了全中国。(2006年高考河南优秀作文《认知自我》)

【所用话题】

人贵有自知之明(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由寓言材料所得话题)

【素材点拨】

这则材料包含了三个中国名人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彭泽县令,挂印而归甘于贫寒的乱世高人陶渊明;好任侠、喜纵横,不甘于只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的闲职,胸怀大济苍生的宏愿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被称为照亮苗乡的月亮的贵州东南部月亮山区的苗族村寨大塘村的赤脚医生李春燕。这三则材料年代不同,人物性格特点不同,身世经历不同,作者却敏锐的抓住三人身上不为时代所迷惑,准确的认知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的共同特性,加以引述,从古代到现在论证了认识自我的重要意义。所引人物诗句的套引使文句概括文采斐然,大量的排比段,给人以飞流直下,势不可挡之感,极好的论述了话题。

【素材展示2】

凭借《千手观音》让世界记住自己的演员邰丽华,用曼妙的舞姿、清纯的微笑、坚定的意志,创造了生命的极致。一位聋哑人,就这样感动了我们。从不幸被上帝夺去听力、声音,到默默无闻、不屈不挠,再到2005年春晚的惊鸿一现,她把自己成功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她知道作为一名聋哑人只能用手势、动作展现自己,她选择了舞蹈,找准了自己的生活位置,成功地谱写了人生绚丽的篇章。

提起“感动中国”,我不能不想起已去的丛飞。在金钱和爱心面前,他选择了后者。作为许多贫困孩子的爸爸,他奔走于各地进行演出,资助他们上学,甚至在病危时,他还没忘记那些孩子,又把医疗费寄给他们。在人人为己的环境中,他是那么的高大、光彩照人。丛飞在人生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让爱心传递下去,也让我们从此记住了他——一位高尚的歌手。(2006年高考河南优秀作文《找准自己的位置》)

【所用话题】

认知自我(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由寓言材料所得话题)

【素材点拨】

这则材料首先选用是《千手观音》的领舞邰丽华的事例。通过对其面对先天残疾刻苦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的事迹的叙述,阐述了正是因为她找到了舞蹈,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成功“谱写了人生绚丽的篇章”的观点。选例典型、贴近生活,容易为人接受。第二个事例选择感动中国的人物——一丛飞的事例,从选例的角度,已经由个人的成功上升到人生价值的定位,两小节之间逐层递进,论述逐步深化。另外,在选用事例进行论证的过程中不仅详略得当,记叙、抒情、议论自然得体,而且每一个事例后,都有结合中心的材料评论,表现出事事点题的特色和较好的思想性。这些都是在运用事例论证时成功的必备要素。

【素材展示3】

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收住,化为温暖的和煦;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收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2006年天津高考优秀作文《愿景》)

【所用话题】

愿景 (2006年天津卷)

【素材点拨】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散文家,精书法,晓音乐,通绘画。他改变了当时写词的风格,就和同一时代的王安石变法一样,对当时和后世以巨大的影响。然而他的一生却遭遇坎坷,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做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2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坎坷的遭遇没有改变他的正直、豪爽的品性,却铸就了他特别的情怀,作为我们比较熟知的人物,可以引证的角度很多,在历年的优秀作文中有许多都是以他为例的,

本文就是写他面对苦难的成熟与淡薄。还有2006年广东一考生在《菊?月?山》一文中,写了他的博大、旷达;2006年河北一考生在《做缜密的勇者》一文中写了他的壮心不移等,都运用的十分得体、巧妙,为文章增色不少。

中国名人故事二

【素材展示4】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2006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所用话题】

谈意气(2006年湖南高考作文试题)

【素材点拨】

除了在上一例中提到的苏轼之外,这则材料中还用排比的手法写到了丹心谱就《正气歌》的南宋名将文天祥,忠心染出《满江红》的民族英雄岳飞,史称凿通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第一人,中国第一位外交家,世界上第一位探险家张骞和“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刚烈节义之士苏武。选择相似的事例运用排比的手法把他们组合在一起,既充沛了论证的气势,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是近年来常见的也是很出色的用例之法,值得借鉴。在运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选例的得当和语言的对称,不恰当的例子会混淆论点、影响论证的力度,而一旦为了形式而瞎拼硬凑,就走入了创作的误区,弄巧成拙了。

【素材展示5】

阮籍目睹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响。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由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我们如何才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才能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

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瞩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那个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亦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张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十年浩劫,而她却永远保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她正视现实并战胜现实,而她那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她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幻想和权利。(2006年高考山东优秀作文《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所用话题】

阅读雷抒雁《星星》,根据自己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2006年高考山东卷)

【素材点拨】

这篇高考作文从雷抒雁《星星》这首诗歌出发,阐述了梦想与现实这个话题,“起舞”一词写活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文中选择的上述材料中所列材料从正反两方面深入的论述了观点,极为精当。逐次阐述如下:

1、阮籍,字嗣宗,他的父亲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籍三岁丧父,由寡母抚育成人,家境不富,但学习努力,兴趣颇广,博览群书,多才多艺。他攻读儒家经典,也爱读老庄,并且学习击刺武艺,能长啸,善弹琴,还喜欢喝酒。相传他母亲去世时,阮籍正在与人下棋,对手要停止,他却坚持下完,似乎无动于衷。但下完棋后,他饮酒二斗,大哭一场,吐血数升,內心悲痛再也压抑不住。《世说新語?任诞篇》记载:“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决,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阮籍葬母,照常饮酒吃肉,不循常礼,人都以为不孝;但当他竭力一哭,吐血废顿,世间所谓的真孝子,又有几人能夠这样呢?嵇康,字叔夜,除了熟知先代典籍外,他在文化艺术各方面的修养也颇精深。他自少即好音乐,他的古琴演奏技巧在当时是首屈一指而无与并者,他创制的并于临刑前弹奏的“广陵散”为世间绝响。他还善书法,由妙于草书,其墨迹被列为“草书妙品”。至于他文辞壮丽,善写文章,更是受到广泛推崇,被认为是个“奇才”。阮籍与嵇康都是为了躲避曹魏与司马氏政治斗争的牵连迫害而归隐山林,同是魏晋名士风流的代表,同时“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但阮籍采用了仕而隐的态度,远害全身的态度,嵇康则刚直不屈得罪权贵,因好友吕安的事被牵连入狱,含冤而死。这两个人前者逃避现实,后者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都无法实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起舞的人生境界,从反面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很强的震撼力。

2、沈从文 (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

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的人生和创作是梦想和现实结合的完美范例。

3、被称为“最后的大家闺秀”的张允和,有着“白发才女”等诸多的美誉。沈从文妻子张兆和的二姐,中国语言文学专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的夫人。擅诗书格律,精昆曲。她的人生是梦想和现实的典范,且新颖不落俗套,表现了作者广博的知识积累。

上述三个事例,除了组合之外,还可以分别从不同角度引用,都是很好的写作材料,比如同在2006年高考的过程中,江苏一考生就在《人与路》的满分作文中以阮籍的生平为素材,夹叙夹议的写出了对于人生的看法,很有深度。可见,同一材料选择不同的角度,同样可以写出很好的作文,获益为多。

【素材展示6】

作为女性,武则天绝对是我们的骄傲。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开创贞观启开元的辉煌盛世,何等的意气风发。她的意气让人折服,历史掌权的女性不在少数,可没有谁像她那般掀开那一道珠帘,穿上金灿灿的龙袍,君临天下。她的意气不止在此,更在于她留下的无字碑,让后人去评述她的功过。这个女人,真可谓将意气二字发挥到了极致。(2006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所用话题】

谈意气(2006年湖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本文选取“意气”一词的第二个义项“意志和气概”作为论述的对象,由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引入论述,既而由君而臣依次用刘邦、韩信和司马迁或正或反充分的阐释意气的涵义,但作者还没有就此而止,更深入一步,以女皇武则天为例,有理有据的写出了“这个女人,真可谓将意气二字发挥到了极致”。这样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昭示了意气却不仅是男子的专利,更加全面的将意气的涵义论述到了极致。

中国名人故事三

【素材展示7】

“马谡遭斩”不失为一个警示我们甭意气用事的教训。马谡自恃英明善战,但因一时意气用事而痛失街亭,最终,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篇三:中国近代人物轶事

写作素材:“北胡南钱”与钱穆

小编导语:钱穆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大师,他与胡适并称为“北胡南钱”。钱穆在北大上课时每次都是坐无虚席。更多关于国学大师钱穆的作文尽在巨人作文网。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有两位“但开风气不为师”的思想家。一位是梁启超,一位就是胡适。钱穆在苏州时,就曾与到苏州中学作学术演讲的胡适见过一面。当时胡适是他时时充满敬意、景仰不已的一代学人。钱穆对诸子学的研究,有不少得益于胡适的启发。而胡适对钱氏也“尊重有加”。钱穆在北大史学系讲中国上古史(先秦史),有人问胡适关于先秦诸子事,胡适总是说可去问钱穆,不要再问他。

北大学风自由,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常设疑问难,竞相争论。当时学术界讨论老子问题日趋热烈,胡适主张老子在孔子前,因孔子曾问学于老子;而钱穆、顾颉刚则主张老子在孔子后。三位先生在课堂外大家互相讨论学问,是朋友;在课堂中则把自己的学术主张灌输给学生,并且当众批评对方的观点。比如胡适对钱穆的《刘向歆父子年谱》的考据谨严,十分佩服,常常对学生们做义务的宣传;但是,在课堂上,他对钱穆等人的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论争,却也慷慨陈辞,奋力抨击。钱穆在讲课中,也随时联系批评胡适的一些论点,常说:“这一点胡先生又考证错了。”学生们或主胡说,或赞钱说,彼此争论不断。有一次,赞同老子晚出之说的同学认为胡适“在老子时代问题上有成见”,胡适愤然地说道:“老子又不是我的老子,我哪会有成见呢?”不过他的态度仍很客观,随后又对同学们说,“在大学里,各位教授将各种学说介绍给大家,同学应当自己去选择,看哪一个更合乎真理。”

钱穆在北大讲授通史课,事实性强,不骋空论,有据有识,简要精到,并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如他比较中西文化,喻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罗马文化为一盏巨灯,熄灭了就一片黑暗。当时钱穆将通史课的教室设在北大梯形礼堂,面积是普通教室的三倍,“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课堂之大,听众之多,和那一排高似一排的座位,衬得下面讲台上穿着长衫的钱穆似乎更矮小了。但这位小个儿导师,却支配着全堂的神志。一口洪亮的无锡官话,震撼了在座的每一位学生的心。他自己也说过,他上课“几如登辩论场”。他对问题往往反复引申,广征博引,使大家惊异于其渊博,更惊异于其记忆力之强。在北大,他与胡适都因以演讲的方式上课而驰名学校,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在学生中即有“北胡南钱”之说。

钱穆的名人逸事:顾颉刚慧眼识英才

?]

小编导语:钱穆是自学成才,能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国学大师,多亏了顾颉刚先生慧眼识英才。更多关于国学大师钱穆的作文素材尽在巨人作文网。

世事多变,钱穆在南京私立钟英中学求学不久,就爆发了推翻满清王朝的武昌起义。

钱穆在台北寓所素书楼前学校停办,钱穆被迫辍学。他自知家贫,升学无望,虽“心中常有未能进入大学读书之憾,但并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矢志自学,闭门苦读。年十八岁,即辗转乡村,执教谋生。”十年乡教,十年苦读,十年求索,为他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深厚扎实的基础。这十年中,他在国学的研

究方面成果也不少。后来,他又在朋友的介绍下,开始在无锡、苏州等地的中学教书著述,在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学术论著。

晚清以来,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深刻变化和大规模的西学东渐,诸子之学的研究逐渐兴起。特别是“五四”前后,诸子研究蔚然成风。钱穆早年步入学术之门,也是在这一背景下。从子学入手,研究先秦诸子思想及诸子事迹考辨,最终完成了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名作《先秦诸子系年》。这部著作对先秦诸子年代、行事及学术渊源,以及对战国史的研究,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深得学术界的好评。陈寅恪称其“极精湛,心得极多,至可佩服。”顾颉刚则称赞其“作得非常精炼,民国以来战国史之第一部著作也”。当时年长钱穆3岁的顾颉刚,已是中国学术界大名鼎鼎的人物,虽与钱穆素昧平生,但读《系年》稿后,对他的史学功底和才华大加赞赏,并说:“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中教历史。”

钱穆最高的文凭仅为高中(尚未毕业),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1930年,因顾颉刚的鼎力相荐,才使他离开乡间,北上燕京大学,开始任国文系讲师。燕京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在北平各大学中,非常有名气。当时校务主要由监督司徒雷登主持。一天,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来教师,问大家到校印象。钱穆在会上直抒己意:“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及来,乃感大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未悉何义?此谓中国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以中国名称始是。”事后,燕大特开校务会议,讨论此一意见。最终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来自:W 爱作文 网)“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赋以中国名称。园中有一湖,景色绝胜,竞相提名,皆不适,乃名之曰“未名湖”。

钱穆在燕大教大一、大二国文。他以扎实的国学功底和妙趣横生的演讲,赢得了学生们的肯定和欢迎。但是执教一年后,钱穆终因不适应教会大学的环境而辞职南归。

当时的钱穆与顾颉刚两人,在学术地位上相去甚远,其研究方法、学术观点等也不尽一致,但是顾对钱仍是关爱备至,1931年3月18日,他又给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去信,极力推荐钱穆代替自己,到北大任教。信中说:“??我想他如到北大,则我即可不来,因我所能教之功课他无不能教也,且他为学比我笃实,我们虽方向有些不同,但我尊重他,希望他常对我补偏救弊。故北大如请他,则较请我为好,以我有流弊,而他无流弊也。他所作《诸子系年》已完稿,洋洋三十万言,实近年一大著作,过数日当请他奉览。”

钱穆终于到北大任教了。客观地说,除了顾颉刚的鼎力相荐,这与文学院长胡适的首肯是分不开的。北大是当时中国最有名的大学,是钱穆心中长久向往的地方。他早年常以未能进入北大读书为憾,此次能到北大执教,自然乐于接受。

钱穆的名人逸事:钱穆与新亚书院

小编导语:1949年后,钱穆迁至香港,1950年创办新亚书院。新亚书院专为收留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学生,新亚书院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学。更多关于国学大师钱穆的作文素材尽在巨人作文网。

1949年,春假,应广州私立华侨大学之聘,由上海南下广州。秋季,随华侨大学迁香港,不久,由张其昀、谢幼伟、崔书琴创办之亚洲文商学院(夜校)成立,钱穆为院长。

1950年秋,创办新亚书院(今并于香港中文大学),收留战乱流离的学生。钱穆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份子经世救国的抱负,他坦言:我创办新亚的动机,是因为当初从大陆出来,见到许多流亡青年,到处彷徨,走投无路,又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到台湾来;而我觉得自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怎忍眼看他们失学。同时,也觉得自己只有这一条适当的路可以走。虽然没有一点把握,但始终认定这是一件应当做的事。

余英时曾是新亚书院早期的学生,他目睹了钱师当年创办新亚的艰辛与不易,更是对老师充满了敬重。在余英时的记忆中,永远留下了这样一幕:

有一年的暑假,香港奇热,他(钱穆)又犯了严重的胃溃疡,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一间空教室的地上养病。我去看他,心里真感到为他难受。我问他,有什么事要我帮你做吗?他说:我想读王阳明的文集。我便去商务印书馆给他买了一部来。我回来的时候,他仍然是一个人躺在教室的地上,似乎新亚书院全是空的。

钱穆这种精神的传播已不仅仅限于香港,更是远播至美国、欧洲等地,先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讲课和讲演。在耶鲁大学讲课结束时被授予该校名誉博士学位。后又去哥伦比亚大学为“丁龙讲座”作演讲。在美国停留七个月后,他应邀去英国访问,参观了牛津、剑桥大学。从英国到法国、意大利,最后回到香港。因而,钱穆精神由钱穆的门下弟子更为发扬光大。吕思勉(1884~1957)

**)辛亥革命前,吕思勉在常州府中学堂任教时,曾有一次出有关历史地理的考卷,总共四道题目,每题二十五分。有一位学生对于其中关于吉林省长白山地势军情的题目非常有见解,下笔后就忘了停。直到临交卷,才发现自己来不及作答其余的三道题目了。考试结束后,学生们趴在窗口偷看吕思勉阅卷,发现轮到批改那张只答了一题的考卷时,写了一张又一张纸的评语,吕思勉嫌用来批改的铅笔写了削,削了写打断思路,干脆把铅笔劈成两半,夹住铅芯边抽边写。最后总共才二十五分的题目,吕思勉却给了整次考试七十五分的成绩。这位学生就是后来成为一代大家的钱穆。严耕望将钱穆与吕思勉和陈寅恪、陈垣并称为“中国近代四大史学家”,师生二人同在此列,也是学术界的一段佳话。

章太炎轶事

凉月轻风

章太炎(1869――1936),浙江余杭人,出生于一个末落的书香门第,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章太炎幼年受祖父及外祖父的民族主义熏陶,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思想观念,最终形成具有其及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因反清意识浓厚,仰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鲁迅先生十分推崇章太炎的为人,赞曰:“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张元济称赞道:“问天下英雄,能不入彀者有几辈?

中华民国成立后,大总统袁世凯任命章太炎为“东三省筹边使”,设署于长春,僚属十人,经费每月3000银圆。当时章太炎颇有开发东三省的雄心,同时对袁世凯犹有幻想,所以接受了这项任命。后来才感到是受了袁世凯的骗,所谓筹边使,只是一个空头名义而已。

袁世为了笼络章太炎,下令授以二等勋章,并对他说:“清帝退位,革命成功。参加革命的识时务者,今日多已踞显要、住洋房,子女玉帛,如愿以偿。唯君犹孑然一身。近来南方报纸,对予颇多毁谤,谓予将复辟称帝,蛊惑人心。今特授君四万圆支票一纸,以去沪办报为名,实际只须向上海各大报以津贴为由,酌予点缀,所余大部分,可由君自由支配。”

当时章太炎颇为踌躇,但还是接受了下来。辞别回寓后,愈想愈不妥当,感到受此4万银圆,实质是向上海各报行贿收买,这样做,连自己也一并被收买,有污人格,决不可!但已经受了下来,如何处臵,一时苦无善策。恰好有南通张季直来见,开门见山说:“听说项城给你拨款四万圆去上海办报,今共和党在上海出版的《大共和日报》经费支绌,尔我同为共和党发起人,用此四万圆维持《大共和日报》,既符合项城在沪办报之要求,又无须由君为此繁琐劳神,现在计亦良得。”章太炎便不加思索,将四万圆支票交与张季直。

不久,章太炎便上书袁世凯,辞去“东三省筹边使”这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后,邀请各界名流来京议政,章太炎也在其中。不久,袁世凯的称帝企图日益暴露。章太炎昔日追求的民主共和理想,竟然为帝制的复辟所代替,宋教仁被刺,二次革命失败,洪宪帝制出台,张勋复辟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无不使章太炎痛心疾首。1914年2月,章太炎把袁世凯以前授给他的大勋章当扇坠,大闹总统府,大骂袁世凯包藏祸心。被袁世凯软禁于京。

由于章太炎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大的个人影响力,袁世凯并没有为难于他,反而每月发给他五百银元,可谓是囚徒中的“富翁”了。为表达胸中的愤懑,章太炎竟在案几上写满“袁世凯”三字,每天都要用木杖击打数次。在其堂屋内,高悬八尺宣纸,上面只有“速死”两个大字。足见其愤世嫉俗的狂士性格。

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在北京龙泉寺,仅弟子钱玄同可以随时进见。袁世凯每月提供给他生活费500元,雇厨子一人、听差两人以供侍奉。他毫不客气,晓谕听差和厨子必须每日向他请安三次,清晨9时一次、下午3时一次、晚上9时一次,请安方式为打躬,不得违误,若有差池重责不贷。听差厨子唯唯不敢稍忘。有时已下午3时,章犹自午睡不醒,听差必联袂入房,就枕畔低语:“大人醒来,打更时间到了!”按规定,章太炎可每日享受两个大洋的菜肴,极尽丰盛,他便要求只做一块钱的,剩下的一块钱公然饱入私囊。即便是这一个大洋的菜肴,光他一人享用也过于丰盛,他从来只吃摆在面前的两个菜,对摆在远处的则懒得举箸。久而久之伺侯他的两个听差便只把一些清淡的素菜放在他的近处,而把肉菜放在远处,等他吃完后,听差们便自己享用。后来钱玄同知道了,便和官方取得联系,将两个听差革职。

1915年,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期间,被迫写“劝进书”。书云:“某忆元年四月八日之誓词,言犹在耳。公今忽萌野心,妄僭天位,非惟民国之叛逆,亦且清室之罪人。某困处京师,生不如死!但冀公见我书,予以极刑,较当日死于满清恶官僚之手,尤有荣耀!”袁世凯见后,盛怒。继而又自嘲说:“彼一疯子,我何必与之认真也!”时称章太炎为“民国之祢衡”。

章太炎是中国最早刊登征婚启事的名人之一,有人问他择偶的条件,他说:“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广东女子言语不通,如外国人,那是最不敢当的。”后经过蔡元培介绍,与汤国黎女士结为夫妇,婚礼当天,皮鞋左右颠倒,一时大窘。

胡适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出版后,特送了一本给章太炎,上写“太炎先生指谬”,下署“胡适敬赠”,人名旁边便用标点符号。章看到自己名旁加了黑杠,不禁大骂:“何物胡适!竟在我名下胡抹乱画!”及至看胡的名旁也有黑杠,才消了气说:“他的名旁也有一杠,就算互相抵消了罢!”

章太炎一次致信胡适,写的是白话文。抬头曰:“适之你看”,直译旧时信函:“某某大鉴”之意也。

当时的北京大学,有名的教授,大多出之于章太炎的门下,如:黄侃、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鲁迅)、沈兼士等。章太炎为人戏谑,以太平天囯为例,封黄侃为天王,汪东为东王,朱先生为西王,钱玄同为南王,吴承仕为北王。

章太炎登台讲学,声势浩大。他名满天下,前来听讲者甚众,所以主办者干脆安排一次大课满足听者所需。章太炎每次来上课,都有五六个弟子陪同,有马幼渔、钱玄同等,都是一时俊杰,声名在外。章太炎国语不好,便由刘半农任翻译,钱玄同写板书,马幼渔倒茶水,可谓盛况空前。章太炎讲课,开口就说:“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三省垂危,章太炎坚决主张抗日:“今日之势使我辈处之,唯有一战,明知必败,然败亦不过失东三省耳,战败而失之,与拱手而授之,有人格与无人格之异,则国家根本之兴废亦异也”。可是,中国守军不战而退,使章太炎对国民党政府十分失望。他不顾年迈体衰,一如既往地用他的良知和勇气为宣传团结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他通电怒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国家危急至此,犹不奋力向前以图恢复,平日整兵治戎,所为何事?应即督促前进,自谋靖献。如犹逍遥河上,坐视沦胥,此真自绝于国人,甘心于奴隶者矣!”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炮火到北平拜见张学良、吴佩孚等,劝其不计个人名位、利益得失,积极抗战;他亲自为抗日将士作《书十九路军御日本事》,为抗日烈士题写碑文,鼓舞抗日士气。1936年临终前,章太炎致书蒋介石,劝其联共抗日,并表示赞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八一宣言》和团结抗日的主张。拳拳爱国心,着实令人钦佩

1935年,章太炎先生66岁,即他去世的前一年,立下遗嘱。遗嘱不长,约六七百字,文字也平实,如叙家常。从内容来看,遗嘱分为两个部分,可圈可点的是第一部分,这是向儿辈交代做人的原则:“凡人总以立身为贵,学问尚是其次,不得因富贵而骄矜,因贫困而屈节。其或出洋游学,但有资本者皆可为之,何足矜异,若因此养成傲诞,非吾子也。入官尤须清慎。若异族入主,务须洁身。”

章太炎先生虽重学问,但并不以学问为第一,而是以立身为第一,也就是以立德为先。他倡导“知耻、重厚、耿介、必信”,并认真去实践。纵观太炎一生,刚直不阿、少有媚骨。“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世的楷模。”(鲁迅语)

他在遗嘱中特别提到出洋游学,不可傲诞。留学回来,自视高贵,趾高气扬,在当时也是一种世风。章太炎对此深恶痛绝,告诫子女:如沾此风,“非吾子也”。他一生虽只拿过三个月的官俸,即担任过三个月的“东三省筹边使”。但一生多与官场打交道,耳闻目睹官场腐败,所以严嘱子女,若为官“尤须清慎”。

“若异族入主,务须洁身。”太炎立遗嘱时,东北已沦陷。他一生重民族气节,自称“鄙人提倡读书之志,本为忧患而作。”此前,他以60多岁之躯,北上见张学良,劝其抗日。在逝世前十天,致信蒋介石“痛陈抗战御侮大计,辞甚激切。”这封信为章太炎政治上的绝笔文字,为他辉煌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11年10月17日,湖北军政府门前祭坛高筑。祭坛前香烟缭绕,坛上黄帝轩辕氏灵位庄严肃穆。灵前摆设香案,陈玄酒,旗立两侧,鼓乐喧天,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跪读祝文,三军鸣枪,全体跪拜,山呼万岁。这是湖北军政府祭黄帝仪(一说为祭天大典)的盛典,也是黎元洪视职的庆贺大典。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主要描述中国、自己、素材、胡适、现实、北大、人生、历史,希望对网友有用。

dg15.com更多总结编辑推荐

名人故事报


工作总结之家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名人故事报》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篇一:成语中的调查报告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身边,常常听到很多名人的名字。相信大家也看过不少成语故事书。在我们国家的汉语成语中有许多的名人故事,我想来做一次调查,看看这里面有哪几位名人。

二、调查方法

1、查阅家里成语故事书;

2、上网浏览;

3、听爸爸讲述。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搜集资料情况

2.考察情况

我首先查阅家中的成语故事书共80多条成语,有50条左右是关于名人故事的;接着我又让妈妈一口气说出十个成语,妈妈快速地说:掩耳盗铃、一鼓作气、悬梁刺股、刻舟求剑、亡羊补牢、胸有成竹、三顾茅庐、毛遂自荐、班门弄斧、如鱼得水。妈妈说完,我一统

计:有6个是关于名人故事的。看来名人成语故事很多,在成语故事中占的比例很大。

3.听爸爸妈妈讲述

人们对名人成语故事都耳熟能详,爸妈随口就能讲出一大串。妈妈给我讲了名人成语“悬梁刺股”: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概括出了成语悬梁刺股,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的精神。

爸爸讲了“囊萤映雪”这则成语。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两个成语分别讲了古代四个学有所成的人,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勤奋学习的故事。我们现在学习条件很优越,不用再像他们那样,但是他们那种克服困难,发愤读书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四、结论

名人成语故事都比较简短,但情节完整,人物生动,选材精良,

通过一个个积极向上的故事劝导人们要做一个勤奋好学、谦虚诚信的人。用一种很质朴很平常的语言讲出深刻的道理,所以即使是儿童也能读懂,这也是成语故事广为流传的原因吧!

名人成语故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记录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奥(来自: 爱 作文 网)妙无穷。

所以我们在平时读书时不但要多积累成语,还要了解成语中所包含着的历史名人故事和历史事件,这样可使我们受益匪浅。正确的使用这些成语可以让我们的文章写得更有风采,语言更加鲜明生动。

篇二:名人故事:名人励志小故事汇总

名人故事:名人励志小故事汇总

1、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2、焦耳求知好学

英国着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3、电报迷与看报迷坚持

爱迪生是世界上有名的发明大王,他的发明有一千多项,像电灯、留声机、电影机等都是他发明的。

然而童年的爱迪生因为家中贫穷,只上过几年学,他十二岁便到火车上去卖报了。不能去学校读书,他就自学。他非常热爱学习,一边卖报一边看书看报,抓紧时间学习和做实验。

爱迪生的父亲平时对家里人要求很严格,他规定全家每天晚上十一点半前必须关灯睡觉。可是,爱迪生卖完报纸回到家常常是晚上十一点了,这样他回家后就没时间做自己喜欢的实验了,这可怎么班呢?这对于喜欢自己学习、摸索的爱迪生来说,简直是难以忍受。于是他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能让爸爸支持自己做实验。

一天,爱迪生用铜线在树上架起了电线,直接接到他的好朋友家里,并把当天卖剩下的报纸和一台电报机留在朋友家。晚上会到家后,他爸爸要看报纸,爱迪生说今天的报纸卖完了。起先他的爸爸并没有非常可惜。爱迪生为了引起爸爸的兴趣,就开始说起今天报纸的内容如何新鲜有趣,没有看真是非常可惜。爱迪生的爸爸听到他讲得如此绘生绘色,真的非常想看。于是他问爱迪生还能不能想办法找一份来。爱迪生说,他的朋友佳丽还有一份,他可以用电报把报纸的内容传过来。这个时候爱迪生的爸爸想看报纸的瘾上来了,于是就痛快地答应了他。

爱迪生的爸爸看到儿子自制的土电报机还真能用,心里非常高兴。心想,这孩子也不简单!从此以后,他就再也不阻止爱迪生晚上道电报实验了。后来爱迪生经过艰苦地努力,终于成了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

篇三:名人故事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名人爱国故事》,这本书里面讲述了几十个有关名人的爱国故事。读了这本书,我心中犹如掀起了千层巨浪。

这本书主要写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爱国故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做亡国奴的屈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但其中,我印像最深的是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的一位杰出工程师,京张铁路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的。当时,詹天佑顶着外界的强大压力接下任务,最终提前两年竣工,为中国争了口气,让帝国主义者知道:“我们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当年,詹天佑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亲自到悬崖绝壁上测量,为的是我们的祖国。当他遇到困难时,没有退缩,而是因难而上,因为他深知:若铁路修不成,不仅会让外国人嘲笑,还会使中国工程师失去信心。这条铁路,修出了中国人的智慧与量,修出了中国人不怕困难、危险的精神和气概。小 我突然想起了不久前才与世长辞的钱学森。那时,我们的祖国才刚刚成立,钱学森一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便迫不及待地想回到祖国,却遭到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和迫害:先是被移民局抄了家被拘留了14天,在收到了1.5万美元保释金后才被释放;接着被海关没收行礼,说其中有机密材料,幸在美国检查官的证明下才还其清白。最终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才回成了国。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金钱、权力、地位和舒适的环境,就是为了向自己的祖国尽上一份力,让祖国更好更快地发展,即使美国千方百计地阻拦他也无际于事,因为他和詹天佑一样都有一颗浓烈的爱国之心,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正因为有许多像詹天佑和钱学森这样的人在建设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国家才如此强大。

不过,在这个国家中,仍有不少不爱国的人在为非作歹:许多贪官想方设法地贪污受贿,将公费、税钱据为己有;还有一些地方官官黑交结,给黑社会一个巨大的保护伞??我回忆起了抗战时期,那时有许多人贪涂一时的富贵或其他原因而向帝国主义者屈服,后统计,这个数目竟有70多万之多!若这些人能加入抗战中,那会多出很大一股力量,同样,那些人若能为国家效上一份力,那我们的国家将何等强大!

我也要向詹天佑和钱学森,周恩来学习,为中华之振兴而读书。

三、教学过程:

(一)学前热身:

(1)让学生感受到民间传说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爸爸妈妈就曾经给他们讲过许多个了,自己也曾经读过一些很有意思的小故事,现在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来读,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学习,以后我们还能自己写写民间传说。

(2)民间传说中应该有哪些内容?

★故事中的人物有谁?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发生的,怎么发展的,结果怎么样?(实际上就是故事的内容)

★故事中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这一条在教学中有所渗透,但不是对学生习作的要求)

(3)在阅读教学后需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多听、多读几篇民间传说,进一步去感受民间传说的有趣。

操作时机:学习完《重阳节的传说》《牛郎织女》之后。

操作方法:

(1)教师推荐内容,或者鼓励学生自己搜集。在读、听故事前,需要布置一个思考题:这个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2)设一个交流的机会。(能说会道)

(3)评价总结,为写作打基础。哪位同学故事讲得好?为什么能讲好?(时间、地点、人物交待得清楚;有有趣、感人的情节。)

(二)课上指导

回忆能说会道的内容,明确写作要求:

1.注意把时间、地点、人物交待清楚。

2.要把传说中最有趣、最感人的地方写具体。

3.写完后,同学之间交换阅读,互相修改。

在这里,提醒老师们注意三点:

(1)让学生在写作前,一定要想好:故事中的人物有谁?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发生的,怎么发展的,结果怎么样?激励他们大胆地想,充分地想。

(2)告诉学生故事中的动物或物件都可以当作人来写,让这些动物或物件能说,会动,就像牛郎织女中的老牛一样。

(3)提醒学生:别人介绍的民间故事可能很长,选择主要情节写下来;主人公不要太多,两三个就行。(否则,人物太多,情节就容易复杂,学生就写不清楚。)

(三)课上评改

实施步骤:

1.组内交流:互听、互评,看谁写得最有趣、最感人。

听评要求:

(1)是否听清楚主人公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2)这篇小故事有趣吗?感人吗?你最欣赏编写的哪部分内容?

(3)有没有介绍不清楚的内容?帮助读文同学改一改。

(4)有没有说得不通顺的地方?帮忙改一改。

2.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3.根据同学建议,修改自己的童话故事。

(四)成果展示

1.展板:把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粘贴出来;

让学生给自己的故事配图展出。

2.表演:小组形式表演自创的一个传说故事。

3.装订民间传说故事集:以小组形式进行,在全班交流,传阅。

最好也让家长们看一看孩子们的杰作,这样对于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建立学生写作信心都会有很好的帮助。

以上就是《名人故事报》的范文全部内容,讲的是关于故事、名人、自己、爱迪生、妈妈、学习、成语、爸爸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扬州名人故事


《扬州名人故事》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篇一:(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艺术家成长故事_怪才郑板桥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出身于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相当贫困。在他3岁时他的母亲就生病去世了。后来父亲又续娶了郝氏。继母是个善良的人,对他很好。可是,在他14岁的时候,继母又病逝了,板桥又一次失去了母爱。万幸的是,他的养母一直陪伴着他,给他以母爱。

郑板桥的少年时代,在家里受过了启蒙教育。17岁时,离家到真州去读书。20岁时,跟随本乡先辈陆种国学习填词,同时结交了许多喜欢诗画的朋友。

1712年,郑板桥考取了秀才。23岁时,郑板桥结了婚,生有两男一女。的日益困苦,迫使郑板桥不得不中断学业,开始谋生。起初,郑板桥在真州教馆,即私塾当起了教书先生。但他对教馆生活十分不满;感到痛苦和羞辱。的确,这是一个低贱的、傍人门户的、像坐牢一样的差事,而且收入很少。郑板桥就这样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家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有时郑板桥满怀热情地出去借债,但刚走到中途就已觉气馁,等真正见到对方,往往遭遇冷言冷语,借钱的话则没法出口,只好打道回府。妻子拿出自己旧日的钗簪衣物,送进当铺,换回一点点粮食。就在全家最窘迫的时候,郑板桥最心爱的儿子死了,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郑板桥30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家中生活更加困苦,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不断有人上门讨债。为了生存,郑板桥不得不决定辞馆出游,以卖画谋生。这一时期,长达十年。他游历了庐山、长安、洛阳、北京等地方,创作了不少诗文。特别是在书法和绘画上有了自己的独创。

郑板桥的书法以隶、篆两种书体参合行书、楷书,其中以隶书和楷书为主而成的一种新书体,自称为“六分半书”。“分书”,即隶书,又称“八分书”。“六分半”即是使书体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而且隶书多于楷书,这样就不足八分,因此,就叫“六分半书”。这在当时是一种大胆而惊人的变化,对于书法史,也是一种难得的自我创新。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纵横错落,瘦硬奇峭,具有很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画笔入诗,恰到好处地将绘画用笔的高度成就吸收到书法中去;二是他的行款布局特异。字常常不是直写到底,而是大大小小,方方圆圆,正正斜斜,疏疏密密,浓浓淡淡,一眼望去如马路上乱铺的石子,但(来自:W 爱作文 网)细玩之下,却又发现有着音乐一般的节奏和韵律感。

郑板桥的画以兰、竹、石、松、菊、梅等为主要描绘对象,而尤工于兰、竹,将墨竹推向极致。

郑板桥的竹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他笔下的竹子千姿百态,多而不乱,少而不疏,笔力劲峭,体貌疏朗,是他坚忍倔强的人格的写照。郑板桥善于通过简洁生动的线条,勾勒展现出竹枝的坚韧和勃勃生机。他的画纯用水墨,没有采用彩晕色染的画法,在酣畅淋漓的墨色中传达出竹子的青翠或饱经风霜,韵味隽永,意境美妙,令人回味无穷。

郑板桥与妻子徐氏二人相濡以沫,共同过了十几年艰难辛酸又真挚情深的生活。徐夫人去世后,郑板桥又续娶了饶氏,两人互敬互慕,情投意合,生活非常幸福。

郑板桥49岁时被选为七品县令。

声名大震,世人争先向他索要字画。但他非常自重,非重金不与。有一次江西张真人来了,商人们争着想巴结他,就想得到郑板桥的书联献给他。张真人定做了一张大纸,一丈多长,六尺多宽,派人求他的字,并请他撰写词句。派来的人问郑板桥要多少钱,郑板桥说“一千金”,派来的人嫌贵,只出五百。郑板桥欣然同意,奋笔直书,很快就写成了上联“龙虎山中真宰相”。派来的人要求写下联,郑板桥笑着说:“说好是一千金,你只出五百,我也只给你一半。”派来的人只好回去告诉商人们,商人不得已,只得如数给他,他即刻书写了下联“麒麟阁上活神仙”。人人都赞叹工妙绝伦。

据《潍县志稿》载,郑板桥调职潍县的第二年,潍县发生了百年难遇的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加上前两年的瘟疫、蝗灾等灾难,百姓无以为食,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残酷情况。面对如此惨状,郑板桥忧心如焚,赶忙向上司报告,请求赈济灾民。但事关紧急,他又决定立刻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但按照大清律例,开仓赈灾必须得到上级的批准,方可实施。于是有人劝他不要急于开仓,免得得罪上司。但一心想救灾民的郑板桥如何肯听,他激动地说:“现在什么时候了,等到上级的批准,老百姓已经饿死了,若有处分,我承担。”他开仓拨出一批谷子,叫百姓写借条来领。此举救活了成千上万的人。

晚年的郑板桥,以在扬州居住为主,与汪士慎等人游历聚会,吟诗作画,形成了著名的扬州画派。他们的画风和当时所谓“正统”画风有所不同,被当时的人视为画坛的“怪物”,于是有“扬州八怪”之称。传世作品有《竹石图》、《九畹兰花图》、《修竹新篁图》等,后人辑有《郑板桥全集》、《郑板桥先生印集》。

1765年,郑板桥去世,享年73岁。

篇二:扬州名人

扬州第一修脚高手——陆琴

自古扬州三把刀:厨刀、理发刀、修脚刀。陆琴堪称扬州从事修脚行业的第一位女工。在练习修脚功夫时,首先手感要好。陆琴先用竹筷竖着一层层地削,越削刀工越细,削下来的筷子就越薄。一年下来,她削掉的筷子整整有一箩筐。经过刻苦钻研,平刀、片刀、条刀、刮刀、枪刀,各有各的招,刀刀有绝招,陆琴把“修、片、剥、挖、捏”等技巧掌握得相当娴熟。陆琴本人陆续获得了“全国高级技师”、“全国优秀服务员”等称号。陆琴也因此成为扬州第一代女子修脚大师,被誉为“脚上雕花”能手。

当日本朝日新闻电视台专程来扬州拍摄《中国修脚大师陆琴》专题片时,陆琴道出了心声:“并不是所有出名后的中国人都要跑到国外才有所作为。中国是有将近13亿人的泱泱大国,如果按百分之一的比例来计算,修脚的市场又有多大?更何况我手中的修脚刀打上的烙印是?中国·扬州?”。

陆琴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社会对修脚行业的偏见,她深感自己肩上责任重大,开始寻求把“扬州脚艺”做强、做大的方法。首先,她在扬州商业技术学校开设了全国第一个修脚专业,自编教材,开始培养修脚专业人才。受南京市相关部门的邀请,这位年仅34岁却已经拥有20多万服务人次的修脚大师正式前来南京创业。此外,陆琴还吸纳了十几名大学本科生进店,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最后,陆琴开始走出扬州、发展连锁,目前已经在扬州、北京、深圳、南京等地

开设出了10家以“陆琴”命名的连锁店。对于修脚市场,陆琴乐观地认为:全国有13亿人口,这个市场大得做不完。陆琴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篇三:扬州名人和扬州

“扬州八怪”之“怪”与扬州现代发展的创新

扬州,自古以来的一座历史名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向证明了扬州的巨大魅力。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古至今,在扬州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上诞生了不少名人,有唐代高僧鉴真、宋代词人秦少游、清代学者李涵秋、现代学者任中敏、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以及以郑板桥和罗聘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等等。

在扬州八怪纪念馆和扬州天宁寺内陈列着扬州八怪的一系列书画作品,初看似乎和其他书画展览无异,而我对于书画展览一向是排斥的,一来我对书画并不精通,也就很难在其中品出趣味来,二来既然并不是真的能看懂还硬要装出深谙其道的样子在我看来实在滑稽——太做作。可当我和同行的小伙伴穿过展览室的时候,我却被吸引了,这些书画作品很有特色,并没有那股陈腐晦涩的味道,而且题材大都是渔人柴夫、鸡犬飞鸟这些平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与“正统”文人一味的追求抽象高雅的层次而让人无法欣赏的距离感显现出明显的不同。

在金农身上,我看到了离经叛道这四个字,他首创漆书,并和郑燮在“帖学”一统天下的书法界树起叛逆的大旗,成为清代书道的领风骚者;在罗聘身上,个性色彩得以张扬,他的《鬼趣图》在讽刺世事的同时让人眼前一亮;在汪士慎身上,顽强的生命力喷涌而出,到了晚年,即使双目失明,还坚持书法创作······这在当世人看来是不和正统、难以理解之举,因此被称为“怪”,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是他们对传统的突破,对创新的追求,这对我们现代的扬州文化来说,是值得借鉴的。

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文化的优势所在——创新,并把这种文化融入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中去。像扬州这样因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扬名天下的城市并不多见,因此我们要倍感珍惜,要将文化底蕴的发扬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部分,经济只是外在的繁荣,文化才是真正的希望。

自现代城市规划发展以来,一哄而上的旧城改造却造成了对古城和古建筑难以修复的破坏,让真正的历史的东西从我们的世界里永远的消失。当然,这并能用来当做反对城市规划发展的理由,只希望我们在向前奔跑的同时不要忘了拉上传统文化的手,否则,就算第一个到达终点,我们拿什么来做胜利的花冠?

在扬州地标性建筑文昌阁附近的一块地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江泽民主席送给故乡的一句话:将扬州建设成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城市。我想,这就是扬州未来发展的方向所在。

以上就是《扬州名人故事》的范文全部内容,主要描述郑板桥、扬州、文化、发展、生活、我们、书法、第一,希望对网友有用。

搜集名人故事


工作总结之家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搜集名人故事》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工作总结之家。

篇一:1收集

读书的故事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一个边远小城,8岁那年,父亲不幸辞世,母亲用坚强和隐忍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平时给人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白岩松,小时候却是个淘气包,常常惹妈妈生气,被妈妈打。白岩松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要不然,连他都会感到奇怪。

由于太贪玩,白岩松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很差。一次,白岩松的考试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二,他一生气,竟偷偷把张贴的成绩榜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吃苦耐劳、敢于迎接挑战的坚强性格。渐渐地,白岩松的成绩跟了上来。高三那年,为了让成绩提高得更快,他把所有学过的课本都找出来装订起来,历史书一共有600多页,地理书一共有700多页,语文书一共有1000多页等等。然后,白岩松一天看每科30页书,另外还要做数学题。持之以恒,白岩松终于考上了大学。

现在回想这些,白岩松感慨地说:“青春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挥霍,你可以犯无数的错误,因为你有改正错误的时间,但是当中年这杯下午茶端在你手里的时候,你就知道要赶紧做正确事,因为错了就没有改正的时间了。”

毛读书故事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阅读一些较长的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

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

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着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篇二:名人故事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名人爱国故事》,这本书里面讲述了几十个有关名人的爱国故事。读了这本书,我心中犹如掀起了千层巨浪。

这本书主要写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爱国故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做亡国奴的屈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但其中,我印像最深的是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的一位杰出工程师,京张铁路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的。当时,詹天佑顶着外界的强大压力接下任务,最终提前两年竣工,为中国争了口气,让帝国主义者知道:“我们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当年,詹天佑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亲自到悬崖绝壁上测量,为的是我们的祖国。当他遇到困难时,没有退缩,而是因难而上,因为他深知:若铁路修不成,不仅会让外国人嘲笑,还会使中国工程师失去信心。这条铁路,修出了中国人的智慧与量,修出了中国人不怕困难、危险的精神和气概。小 我突然想起了不久前才与世长辞的钱学森。那时,我们的祖国才刚刚成立,钱学森一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便迫不及待地想回到祖国,却遭到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和迫害:先是被移民局抄了家被拘留了14天,在收到了1.5万美元保释金后才被释放;接着被海关没收行礼,说其中有机密材料,幸在美国检查官的证明下才还其清白。最终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才回成了国。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金钱、权力、地位和舒适的环境,就是为了向自己的祖国尽上一份力,让祖国更好更快地发展,即使美国千方百计地阻拦他也无际于事,因为他和詹天佑一样都有一颗浓烈的爱国之心,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正因为有许多像詹天佑和钱学森这样的人在建设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国家才如此强大。

不过,在这个国家中,仍有不少不爱国的人在为非作歹:许多贪官想方设法地贪污受贿,将公费、税钱据为己有;还有一些地方官官黑交结,给黑社会一个巨大的保护伞??我回忆起了抗战时期,那时有许多人贪涂一时的富贵或其他原因而向帝国主义者屈服,后统计,这个数目竟有70多万之多!若这些人能加入抗战中,那会多出很大一股力量,同样,那些人若能为国家效上一份力,那我们的国家将何等强大!

我也要向詹天佑和钱学森,周恩来学习,为中华之振兴而读书。

三、教学过程:

(一)学前热身:

(1)让学生感受到民间传说距(转 载 于: 爱作文网)离我们并不遥远。

爸爸妈妈就曾经给他们讲过许多个了,自己也曾经读过一些很有意思的小故事,现在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来读,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学习,以后我们还能自己写写民间传说。

(2)民间传说中应该有哪些内容?

★故事中的人物有谁?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发生的,怎么发展的,结果怎么样?(实际上就是故事的内容)

★故事中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这一条在教学中有所渗透,但不是对学生习作的要求)

(3)在阅读教学后需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多听、多读几篇民间传说,进一步去感受民间传说的有趣。

操作时机:学习完《重阳节的传说》《牛郎织女》之后。

操作方法:

(1)教师推荐内容,或者鼓励学生自己搜集。在读、听故事前,需要布置一个思考题:这个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2)设一个交流的机会。(能说会道)

(3)评价总结,为写作打基础。哪位同学故事讲得好?为什么能讲好?(时间、地点、人物交待得清楚;有有趣、感人的情节。)

(二)课上指导

回忆能说会道的内容,明确写作要求:

1.注意把时间、地点、人物交待清楚。

2.要把传说中最有趣、最感人的地方写具体。

3.写完后,同学之间交换阅读,互相修改。

在这里,提醒老师们注意三点:

(1)让学生在写作前,一定要想好:故事中的人物有谁?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发生的,怎么发展的,结果怎么样?激励他们大胆地想,充分地想。

(2)告诉学生故事中的动物或物件都可以当作人来写,让这些动物或物件能说,会动,就像牛郎织女中的老牛一样。

(3)提醒学生:别人介绍的民间故事可能很长,选择主要情节写下来;主人公不要太多,两三个就行。(否则,人物太多,情节就容易复杂,学生就写不清楚。)

(三)课上评改

实施步骤:

1.组内交流:互听、互评,看谁写得最有趣、最感人。

听评要求:

(1)是否听清楚主人公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2)这篇小故事有趣吗?感人吗?你最欣赏编写的哪部分内容?

(3)有没有介绍不清楚的内容?帮助读文同学改一改。

(4)有没有说得不通顺的地方?帮忙改一改。

2.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3.根据同学建议,修改自己的童话故事。

(四)成果展示

1.展板:把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粘贴出来;

让学生给自己的故事配图展出。

2.表演:小组形式表演自创的一个传说故事。

3.装订民间传说故事集:以小组形式进行,在全班交流,传阅。

最好也让家长们看一看孩子们的杰作,这样对于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建立学生写作信心都会有很好的帮助。

篇三:收集古代名人名家的有关资料

收集古代名人名家的有关资料,初步认识与了解一些古代名人。

2、指名三四位学生在收集的名人资料中选取一位作简要介绍。

3、呈现课本中的三位名人的故事《起死回生》、《田忌赛马》、《完璧归赵》,请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能体现人物特点和人物品质的关键词句。

4、指名交流所划的关键词句,说说自己的理由。

5、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反复品读关键词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评议,了解体会人物特点和品质。

6、说说自己最崇拜课本中的哪一位名人,为什么?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7、练习用各种方法,如:抓关键词句,按照一定顺序,根据提纲复述三篇课文。

8、布置作业:读后随感:

读了这三位古代名人的故事后,联系自己谈谈有什么感想?

以上是《搜集名人故事》的范文参考详细内容,涉及到故事、白岩松、自己、主席、名人、学生、读书、地方等方面,希望网友能有所收获。

"中国电信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