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缝很宽,时间太瘦,悄悄从指缝间溜走。我们的生命中,经常有很多记忆深刻的经历,总结那一段时间的经过是非常重要的。总结是对过去的事情的简单概括,那么,总结的相关范文要怎么去写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迎接党的十七大某市五年发展成就总结”,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广东省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1988年建市,辖源城区、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一区五县,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337万。五年前,河源还是广东省的农业穷市,工业化水平不到30%,人均gdp仅3000多元,还不到广东省平均水平的1/4,只有珠三角发达地区的1/20到1 /10,多项经济指标在全省后无追兵。今天,河源呈现出一派崭新的景象:崛起一座座工业新城,工厂林立,生产繁忙,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处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XX年,全市生产总值264亿元,比XX年增长2.4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54亿元,比XX年增长3.61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3亿元,比XX年增长6.33倍;地方税收12.6亿元,比XX年增长4.25倍,连续四年增幅名列全省第一。短短的五年,河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从后进走向后发,成为东江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
五年以来,河源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出了加快河源发展的新思路,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发奋追赶,取得了经济社会高速高效发展的辉煌成就,开创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以交通建设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河龙、河梅、粤赣等3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XX年仅有7公里增加到232公里,河源全面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市区到各县也基本形成一小时经济生活圈,105、205国道,京九、广梅汕铁路,以及规划建设中的汕昆、揭茂、广河、河紫高速公路贯穿河源,使河源从珠三角的边沿一举变成泛珠三角的前沿,从边远偏僻的山区小城一跃成为南接珠三角、北连大内陆的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3个220千伏、10个110千伏、7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年发电量62.4亿千瓦时的河源电厂、500千伏输变电站投入建设,全市供电能力大大增强。东环路、胜利大桥、新丰江亲水步道以及一批道路建设改造工程如期建成,市政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以一区六园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快速形成
河源落后在工业,后发的突破口也在工业。如何在加强环保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发展,是河源发展中最大的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河源坚持工业立市战略,坚定不移走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带动能力较强、技术含量较高、投入产出规模较大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县区工业园为主体的工业园区迅速崛起,全市工业园区已完成开发建设52.1平方公里,落户项目551个,投资总额300多亿元,初步形成一区崛起、六园争辉的发展格局。同时,根据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和行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配置优化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打造,以手机及其配件生产企业为主的手机信息产业,以龙记模具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以农夫山泉为龙头的食品饮料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河源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转变,工业经济首次农业经济。
以大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河源山清水秀,拥有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森林,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有万绿湖、桂山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有集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足迹化石三位一体的享誉世界的恐龙基地,有南越王赵佗设县而治的佗城等众多文化史迹遗产,还有丰富的温泉资源。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河源实施旅游旺市战略,围绕绿色河源、文化河源的主题,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形成了以万绿湖、桂山为代表的生态游,以苏家围为代表的客家文化游和以龙源、热龙、御临门温泉为代表的温泉游三大旅游品牌,大旅游格局初步形成。XX年,河源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授予中华恐龙之乡称号。XX年,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393.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29亿元。在旅游业的带动下,酒店服务业、房地产业、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也快速发展。XX年至XX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6.36%。大旅游使河源一派兴旺。
以农业产业化为手段的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河源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以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引导农业走向区域化、专业化、市场化。全市建成水果、茶叶、蔬菜、畜禽、优质稻、商品林等六大优质农产品基地,温氏集团、瑞昌食品公司、三友集团、聪明人集团、华威科技、万绿宝公司等一大批企业成为农业龙头企业,万绿宝休闲食品、霸王花牌米粉、望郎回板栗、聪明人猕猴桃果汁等一大批农业品牌已成长为河源的名牌产品。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全面推广,125家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13.8万户,户均增收2100多元。全市一镇一品、一县数品、各具特色的区域化农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同时,以五改五有五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XX年,全市农业总产值70.2亿元,对比XX年增长23.4%;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4072元,对比XX年增加了28.9%;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户数和人数,由XX年的8.0万户、41.1万人,减少到XX年的4.5万户、22.8万人。
以打造优美环境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良性发展
河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工作,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大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建设市污水处理厂等一批环保设施;五年来,河源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华恐龙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广东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立项、征地三同时制度,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五年来先后因为环保原因而拒绝了200多个好效益的企业落户河源。
――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建设,全市单位gdp能耗XX年比XX年下降15.5%。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全市江河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ⅱ类标准,万绿湖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称号,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一级水平。
――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一流发展环境初步形成。今天的河源,蓝天白云,碧水青山,风光旖旎,空气清新,逐步成为最适宜人居、旅游、创业的山水园林城市。
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目标的社会和谐建设卓有成效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河源既坚持富县强市,又坚持富民惠民,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科技人才逐年增加,70多项科技成果获省、市奖励;初步建成县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文化、体育、新闻等事业日益繁荣,阵地设施不断完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市民的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批以龙川县天云村、市地税局为代表的全国文明单位和以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李力锦、全国见义勇为英雄陈希少、全国模范检察干部郑爱民为代表的先进典型。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建立了县、镇、村、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四级网络,实行市、县党政领导带案下访制度、联合接防制度、信访工作量化考核制度等,社会矛盾得到积极化解,信访总量逐年下降;铁碗治理社会治安,严厉打击 两抢一盗、6合7彩赌博、吸毒贩毒等违法犯罪行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扶贫力度不断加大,镇村经济实力有效增强,农村一保五难问题逐步解决,城镇就业不断扩大,XX年,河源被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政策奖,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XX年分别增加7137元和914元。
五年的实践,五年的变化,五年的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央、省委的正确领导,充分体现了河源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创新发展的正确决策,充分体现了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创业精神。今天的河源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市委五届三次全会进一步确立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当好栽树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今天的河源正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延揽八面来风,召唤四方宾客;今天的河源正凭着后发优势的实力和魅力,成为创业发展的热土。今天的河源人民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在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鼓舞下,发愤图强,开拓奋进,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dg15.com更多总结编辑推荐
迎接党的十七大##市五年发展成就总结
迎接党的十七大##市五年发展成就总结
×××**市位于×××东北部,东江中上游,1988年建市,辖源×××、×××、×××、×××、×××、×××一区五县,总面积1.5xxxx平方公里,人口33xxxx。五年前,**还是×××的农业穷市,工业化水平不到3xxxx,人均gdp仅300xxxx元,还不到×××平均水平的1/4,只有珠三角发达地区的1/20到1 /10,多项经济指标在全省“后无追兵”。今天,**呈现出一派崭新的景象:崛起一座座工业新城,工厂林立,生产繁忙,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处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264亿元,比2002年增长2.4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54亿元,比2002年增长3.61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3亿元,比2002年增长6.33倍;地方税收12.6亿元,比2002年增长4.25倍,连续四年增幅名列全省第一。短短的五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从“后进”走向“后发”,成为东江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 五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新思路,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发奋追赶,取得了经济社会高速高效发展的辉煌成就,开创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以交通建设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河龙、河梅、粤赣等3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2002年仅有7公里增加到232公里,**全面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市区到各县也基本形成“一小时经济生活圈”,105、205国道,京九、广梅汕铁路,以及规划建设中的汕昆、揭茂、广河、河紫高速公路贯穿**,使**从珠三角的边沿一举变成泛珠三角的前沿,从边远偏僻的山区小城一跃成为“南接珠三角、北连大内陆”的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xxxx220千伏、1xxxx110千伏、xxxx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年发电量62.4亿千瓦时的**电厂、500千伏输变电站投入建设,全市供电能力大大增强。东环路、胜利大桥、新丰江亲水步道以及一批道路建设改造工程如期建成,市政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以“一区六园”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快速形成
**落后在工业,后发的突破口也在工业。如何在加强环保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发展,是**发展中最大的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坚持“工业立市”战略,坚定不移走“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带动能力较强、技术含量较高、投入产出规模较大”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县区工业园为主体的工业园区迅速崛起,全市工业园区已完成开发建设52.xxxx公里,落户项目55xxxx,投资总额30xxxx亿元,初步形成“一区崛起、六园争辉”的发展格局。同时,根据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和行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配置优化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打造,以手机及其配件生产企业为主的手机信息产业,以龙记模具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以农夫山泉为龙头的食品饮料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转变,工业经济首次农业经济。
以大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山清水秀,拥有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森林,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有万绿湖、桂山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有集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足迹化石三位一体的享誉世界的恐龙基地,有南越王赵佗设县而治的佗城等众多文化史迹遗产,还有丰富的温泉资源。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实施“旅游旺市”战略,围绕“绿色**、文化**”的主题,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形成了以万绿湖、桂山为代表的生态游,以苏家围为代表的客家文化游和以龙源、热龙、御临门温泉为代表的温泉游三大旅游品牌,大旅游格局初步形成。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授予“中华恐龙之乡”称号。2006年,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393.5xxxx人次,旅游总收入18.29亿元。在旅游业的带动下,酒店服务业、房地产业、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也快速发展。2002年至2006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6.3xxxx。大旅游使**一派兴旺。
以农业产业化为手段的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以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引导农业走向区域化、专业化、市场化。全市建成水果、茶叶、蔬菜、畜禽、优质稻、商品林等六大优质农产品基地,温氏集团、瑞昌食品公司、三友集团、聪明人集团、华威科技、万绿宝公司等一大批企业成为农业龙头企业,万绿宝休闲食品、霸王花牌米粉、望郎回板栗、聪明人猕猴桃果汁等一大批农业品牌已成长为**的名牌产品。“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全面推广,12xxxx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13.xxxx户,户均增收210xxxx元。全市一镇一品、一县数品、各具特色的区域化农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同时,以“五改五有五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70.2亿元,对比2002年增长23.xxxx;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407xxxx,对比2002年增加了28.xxxx;人均年纯收入150xxxx以下的贫困人口户数和人数,由2002年的8.xxxx户、41.xxxx人,减少到2006年的4.xxxx户、22.xxxx人。
以打造优美环境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良性发展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工作,“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大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建设市污水处理厂等一批环保设施;五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华恐龙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立项、征地“三同时”制度,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五年来先后因为环保原因而拒绝了20xxxx个好效益的企业落户**。
――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建设,全市单位gdp能耗2006年比2002年下降15.xxxx。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全市江河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ⅱ类标准,万绿湖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称号,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一级水平。
――“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一流发展环境初步形成。今天的**,蓝天白云,碧水青山,风光旖旎,空气清新,逐步成为最适宜人居、旅游、创业的山水园林城市。
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目标的社会和谐建设卓有成效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既坚持×××强市,又坚持富民惠民,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科技人才逐年增加,7xxxx项科技成果获省、市奖励;初步建×××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文化、体育、新闻等事业日益繁荣,阵地设施不断完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市民的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批以×××天云村、市地税局为代表的全国文明单位和以“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李力锦、“全国见义勇为英雄”陈希少、“全国模范检察干部”郑爱民为代表的先进典型。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建立了县、镇、村、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四级网络”,实行市、县党政领导带案下访制度、联合接防制度、信访工作量化考核制度等,社会矛盾得到积极化解,信访总量逐年下降;铁碗治理社会治安,严厉打击 “两抢一盗”、“六合彩”赌博、吸毒贩毒等违法犯罪行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扶贫力度不断加大,镇村经济实力有效增强,农村“一保五难”问题逐步解决,城镇就业不断扩大,2006年,**被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政策奖”,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分别增加713xxxx和91xxxx。
五年的实践,五年的变化,五年的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央、省委的正确领导,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创新发展的正确决策,充分体现了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创业精神。今天的**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市委五届三次全会进一步确立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当好‘栽树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今天的**正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延揽八面来风,召唤四方宾客;今天的**正凭着后发优势的实力和魅力,成为创业发展的热土。今天的**人民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在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鼓舞下,发愤图强,开拓奋进,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更加美好!
某县林业工作发展成就总结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来,**林业伴随着解放思想的步伐,深化改革,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路子。以生态为主服务社会这一重要思想的转变,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高度重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理念深入人心。林业事业呈现出森林资源稳步增长,国土绿化取得阶段性成果,自然保护事业迅猛发展,林业产业初见成效,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体现的新局面。到XX年年底,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34.63万亩,占国土幅员面积的83.3%,有林地面积达到198.78万亩,活立木蓄积1901.6万m3,有林地森林覆盖率上升到49.48%,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三十年来林业成效显著
(一)全面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县在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加快林业改革步伐,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在1980—1984年期间,将全县56万多亩荒山承包给广大农民群众,落实生产责任,限期完成绿化。通过此项改革,充分调动了1万多户农户,6.8万多农民的林业生产积极性,增强了农民造林护林的自觉性,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林地利用率。
(二)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为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打好基础。
在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的同时,为支持广大农民发展林业生产,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力,我县积极向上争取,成为了全省第一期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县,并在1980—1989年间,完成了10万亩基地建设任务,为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打下了基础。
(三)贯彻“南巡讲话”,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发展壮大林业产业。
1992年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后,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林业改革开放步伐,我县针对林产品品种单一、产量低等具体问题,为深化企业改革,整合行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多业并举之路。自1993年开始,林业系统自筹资金1100余万元对黄草山、湾东河和白水河林区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同时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第三产业,先后自筹资金3200多万元,参股建造了紫马电站、金石水泥厂等企业。1994年组建成立**县林业集团总公司,开展木材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等业务,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901.63万元,在职职工572人。公司成立后的四年时间内(1995—1998年),共完成木材采伐112508m3,完成产值7125.6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6626.6万元,实现利税3818.1万元,上缴税金904.5万元,上缴利润1455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93.7万元。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四)深化林业企业改革,林业建设转向提供生态服务。
1998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林业企业步入困难境地。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县属林业企业于XX年起,相继开展了企业改制。通过进行企业改制,原有企业人员与原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并分期分批分流安置到天保工程森林管护、造林等工作中。
(五)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改革开放初期至1998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林业主要以采伐天然森林生产木材为主导,在当时以“木头、石头、水头”为主的县域“三头”经济中,号称“林大头”并占据了“半壁江山”。1978—1998年,全县林业总产值11744万元,占同期农业总产值的1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林业发展转向以提供生态服务为主的重要转变,1999—XX年年林业总产值达20253万元,占同期农业产值的16%。这充分说明了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发展林业产业所产生的巨大效益。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1998年9月1日国家实施天保工程,我县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将砍树人变成了造林人、护林人,全县分流安置森工企业富余人员588人,改建和新修森林管护站29个,落实森林管护人员434人,对县境内272万亩森林实施常年性管护。截止XX年年底,完成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7.2万亩,封山育林28.95万亩,飞播造林10.35万亩。减少森林资源消耗73.6万m3。至XX年年底,林业用地面积增长7万亩,新增生态公益林面积46.6万亩,活立木蓄积增长192.8万m3,全县森林覆盖率比工程实施前提高了5.5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
通过实施天保工程,全县天然林得到休养生息,生物多性得到有效保护,大渡河、南桠河流域森林生态屏障基本形成,局部区域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初步测算减少水土流失110万吨,境内几条河流的水质变好,水量增加397万吨,枯水期水电发电量明显增加,县境内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加上国家投入资金6377.6万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县广大林业职工的生活和生产问题,工程使用劳动用工140万个,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维护了社会稳定。
2、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最大的惠民工程之一,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伊始,县委、县政府按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思路,将退耕还林,发展林业始终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将退耕地和坡度平缓、土壤深厚的荒山优先规划栽植核桃、板栗、油桃、黄果柑、枇杷、花椒和茶树等经济林或生态经济兼用林,为农民增收培育了新的财源。
自1999年开展退耕还林工程至XX年年底,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9.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0.3万亩,配套荒山造林9.3万亩;工程涉及全县16个乡(镇),91个村8个居委会,退耕农户22034户,人口7.5938万人。其中有全退户1289户(全部耕地退耕还林,不含田),人口5514人,退耕地还林面积1.14万亩。截止XX年年底,国家直接兑现我县退耕还林粮食、生活补助费及造林种苗费共计16878万元,退耕农户人均从退耕还林获益2222.0元。
3、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为使全县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平衡,经国务院批准,1997年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我县设**管理处);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XX年建立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2个保护区总面积达131.3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32.7%。共救护野生动物20次,开展野外监测巡护4次,有力地保护了3县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
(六)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得到全面加强。
XX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出台后,我县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以山育林,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富县,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林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和纽带作用,突出了林业的重要地位。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我县水电开发、矿山开发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问题日渐突出。为此,林业部门坚持依法行政,将管理与服务并重,予管理于服务中,在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服务,使服务更实在更具体。及时为企业办理各类征占用林地和林木采伐手续,同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
(七)林业产业初见成效。
自改革开放伊始,尤其是近年来结合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我县充分利用县域地理气候条件,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林,至今已发展水果2.2万亩,核桃2.65万亩、板栗4.23万亩,全县农民人均经济林面积达1.1亩。经济林年产量达15115.6吨,年产值3638.9万元。经济林成为我县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改善城乡面貌的亮点。
30年林业年产值11.8亿元。过去,林业经济为“木头经济”,主要依靠单纯采伐林木,不仅收入低且消耗资源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全县不断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水果、干果和茶等产业基地,扶持行业协会发展,开拓销售市场,逐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林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全县XX年年实现林业总产值8489万元,是1978年林业总产值的137倍。
二、基本经验和做法
(一)政府支持是加快林业发展的关键。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和改善生态环境工作。县上每年都要定期召开林业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植树造林、森林防火和森林资源管理等工作,并与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任务,落实人员,落实责任,确保各项林业任务圆满完成。县政府还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给政策、给资金、给人员,为全县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政策保障。
(二)科技是加快林业发展的保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前些年因思想观念陈旧、生产方式经营落后,不注重科技在林业生产、经济林管理和森林管护方面的运用,导致造林成活率低、林产品产量低、森林管护效果不佳。近年来,我县把林业科技始终贯穿于林业建设全过程,在造林方面推广使用了abt生根粉、引进优质优良树种、地膜覆盖等技术,在经济林发展上加强了嫁接、修剪、施肥、防病虫等综合科管力度,在森林管护上配备使用了gps定位仪,使造林成活率明显提高,经济林产量显著增加,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和损失程度明显降低。
(三)改革是加快林业发展的动力。前些年,因造林机制不活、权属不清、利益不明,绝大多数农民自主造林积极性不高,只图完成任务而造林,消极应付,导致年年造林不见林,严重制约全县林业快速发展。从二ooo年起,县林业局紧密结合国家林业政策,紧抓退耕还林和天然保护工程建设契机,按照工程造林标准实施造林,森林面积蓄积明显增长,为全县林业建设增强了后劲。
当前正准备在全县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次农村重大改革,它以“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流转经营权”为核心内容,将集体林地、荒山以承包、拍卖、租赁等形式落实经营主体,真正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责、责有其利”,确保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必将进一步激发林业发展的活力。
(四)基层建设是加快林业发展的基础。全县16个乡镇林业工作站原有正式工作人员只有8人,且平均文化程度为初中,人员严重缺编,林业技术无法得到有效推广,加上房屋,设施陈旧,条件落后,有的甚至已成危房,严重影响基层林业职工正常工作和生活。鉴于这一情况,为加强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XX年经积极争取,新招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并有一定林业知识的技术人员8人充实加强基层林业站,理顺林业站管理体制。同时,县上紧紧依托工程建设,并积极争取项目,积极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基层站办公条件,为基层林业站、管护站和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使职工安心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不够解放,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相关部门对林业的关注、重视、支持、参与程度还不很高,部门办林业问题比较突出,林业的基础地位和公益性难体现。林业部门的干部职工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市场意识淡薄,林业单位和职工收入较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广大农民群众和林农对林业的认识不深,主动参与性不强,保护意识低,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
(二)林业体制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乡镇林业站承担着林业各项任务落实和执行的重要角色,受乡镇政府和林业局双重领导,管理不便、工作任务繁重,工作人员严重缺编,技术力量严重不足,林业实用技术推广有所滞后。
(三)林业产业发展缓慢,林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较低。林业产业政策不活,林产品单产低品质差,品牌意识不强,地方特色不明显,产业协会发展缓慢,抵御风险和灾害能力弱,产品的包装、加工、销售落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程度不高,林农收入低,林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贡献率不高。
(四)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林地生产力低,木材供应能力有限。我县有林地面积近198.7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48%,但森林资源结构极不合理,防护林、经济林比重大,用材林、薪炭林面积小,天然林面积大,人工林面积小,纯林面积大、混交林面积小。同时,林地生产力低,木材产出少,社会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压力较大。
(五)林业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县财政收入较少,财政转移支付有限,林业重点工程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中央投资预算标准较低,又不能随着物价上涨而上调预算标准,还有部分工程(如退耕还林)没有预算管理经费,造成林业建设资金严重短缺,严重影响着林业工程建设质量和我县林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今后工作措施及改革方向
党的十七大确定了科学发展观,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根本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履行建设生态文明重大使命,推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林业的历史命题。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当前,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生态差距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之一,生态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最大最艰巨的任务。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产品的主要供应部门,科学发展观给林业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林业工作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认清科学发展观带来的机遇,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做大做强林业事业。为使林业发展更具系统性和可预见性,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XX年至XX年年,县林业局组织有关设计单位和技术人员,先后编制完成了《**县林业中长期规划》、《**县公益海—孟获城森林公园规划》、《**县干果发展规划》和《**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规划》等报告,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制定了宏伟蓝图。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林业发展思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及时调整林业发展思路,充分认识林业的基础地位和公益性特点,科学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准确定位林业发展方向,抓住各项政策机遇,坚持科学发展,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和强化资源管理为手段,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以努力构建三大体系林业为目标,着力建设现代林业,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继续深化改革,增添林业发展活力。积极探索适合我县林业发展的基层林业站管理机制、国有林场发展改革机制、林业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机制、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现代林权改革机制等,充分调动广大林业职工和林农积极性,不断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激发工作激情,不断提高林业生产力和工作效率,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加快林业科学发展。
(三)着力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提高林农收入水平。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林业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利用我县水果、核桃、板栗、花椒、茶叶等所占面积大的林地优势,运用先进的林业生产加工技术,着力提高林产品单产和品质,加快绿色林产品认证和基地培育,形成地方品牌,提高知名度,鼓励发展产业协会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扩宽销售渠道,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积极引进企业进行林产品包装、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林产品附加值,积极引导速生丰产林、干果规范化生产管理、森林生态旅游业等新型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共赢的目标。
(四)重点强化森林经营,努力提高林地生产率。我县宜林荒山逐年减少,今后要将重视造林数量转变到主抓造林质量和加强森林经营上来,大力加强造林地和中幼林管护、森林抚育采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各项森林经营工作,运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手段,不断调整优化森林结构,改善林木生长环境,着力提高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和林地生产率,为林农增加经济收入,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木材和林产品,不断增强森林的生态功能,满足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建议县上支持林业改革,理顺林业管理体制。一是建议县上利用事业单位招录工作人员机会,为林业系统招录一批业务工作人员,解决基层林业站技术干部严重短缺的问题。二是建议县上将王岗坪森林经营所列为县财政差额拨款单位,根本解决职工工资发放困难问题,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六)建议县上将生态移民列入全县扶贫移民搬迁范围,巩固我县生态建设成果。我县生态移民难度大,在重点林区和生态重要地位居住有大量群众,不仅生产生活艰难,也给生态保护造成严重威胁,对这些地段的群众实施强制性整批分步生态移民,不仅能大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建议县上增加资金投入,解决林业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县上应根据实际,设立林业发展基金,加大森林植被恢复费的征收范围和标准,对破坏森林资源和污染严重的项目征收生态保护费,加强对育林基金的征收和管理工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设立林业产业发展基金专户,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强化资金使用管理,保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率,解决林业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问题,确保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某镇发展党员工作总结
某镇发展党员
2011年XXX镇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工作方针,有领导、有计划地搞好党员发展工作,截止目前,全镇发展党员15名,其中女党员12名,35岁下12名,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3名,村级党员1名。现将我镇发展党员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镇党委高度重视发展党员工作,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措施,着力在提高组织领导的认识程度和工作力度上下功夫。一是领导重视。镇党委年初专门召开一次研究发展党员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制定相关措施。二是建立健全发展党员流程。2011年我镇专门制定下发了发展党员流程表,对培养、教育、考察、发展、转正等各个环节提出了要求,党委、支部齐抓共管,使发展党员工作进一步规范。三是党委及时讨论审批,严格把关,保证党员发展工作正常进行和新党员质量。四是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考核的重内容,列入年终进行综合评比。
(二)狠抓培养,保证质量
把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上。一是抓好日常管理,保持教育的经常性。坚持把党员日常活动作为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经常性教育培训的重要载体,把入党积极分子登记造册,并按照活动制度,严格进行管理;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知识,联系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形势政策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定期对入党积极分子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心得、思想汇报及时存入档案,作为向党组织推荐重点培养对象的依据。二是抓好集中办班,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为进一步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以镇党校,村文化室为主要阵地,每年举办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抓好结对联系,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建立了支部委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结对联系责任制,支部委员每人至少联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经常交流思想,灌输党的知识,宣传方针政策,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
(三)突出重点,改善结构
针对党员队伍年龄、文化结构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镇党委认真分析研究,明确了"三个重点"的发展党员工作思路,即:重点在社区(村)民中发展党员,重点在生产一线发展党员,重点在35岁以下的青年和妇女中发展党员;在具体工作中,还坚持了"三个倾向于"的工作方针,即:倾向于从村干部中发展党员;倾向于从率先致富又能带领和帮助群众致富的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倾向于从知识分子和退伍军人中发展党员。
(四)坚持标准,慎重发展
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我镇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一是坚持质量第一,防止突击发展。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制订发展党员,不下达硬性指标,也不允许突击、成批发展。尤其强调既不允许用任何方式把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拉入党内,也不把符合条件的人拒于党外,坚持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入党。二是坚持全面衡量,克服片面观点。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来全面衡量发展对象,不降低标准,也不另立标准。对致富能人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同样注重考察入党动机和政治觉悟、思想品质,看他能不能帮助群众致富。三是坚持党性原则,严格入党手续。()具体办法是严把"四关"即:把好支部大会讨论关。在到会党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发表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是否发展的决议;把好党委审批关。在党委审批之前,指派专人对发展党员培养考察预审表进行审查,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同申请人进行谈话,作进一步的考察,然后上党委会审议和表决;把好预备党员转正关。严格考察制度,全面衡量,慎重对待;把好发展党员公示关。对于每一名新发展党员都做到了公示在前,广泛征求意见,确保发展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总结一年来的发展党员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一是大批农村青年外流,选人育人渠道受到限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流动的范围日益广泛,由于部分优秀青年长年在外,(社区)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着,选人育人渠道受到很大限制。二是发展党员业务操作不够熟悉,发展程序不规范。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少党支部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培养时间过短、培养联系人缺乏跟踪考察、发展材料不全等现象,影响了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
中国共产党XXX镇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