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欣赏作品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观赏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单一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观后感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对于电影绿皮书的深层感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对于电影绿皮书的深层感悟【篇一】
《绿皮书》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一部喜剧电影,通过巡演过程的经历来直面种族主义与道德伦理,结局引人深思乏味。 本片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剧情片,于2018年9月11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3项大奖,成为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是一部实至名归的优秀影片。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黑人爵士钢琴家唐和他的白人司机兼助理托尼两人一路南下,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经过一系列波折以后,重新认识彼此、尊重、改变彼此,建立起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纯真友谊。
唐站在舞台上是一名受人尊敬的艺术大师,但是在台下确实一个尴尬的存在,既不被白人所认同,又不被黑人群体所接纳,孤独地让人心疼。 司机托尼虽家境窘迫、暴力、痞气,却拥有一屋子温暖的家人。并在旅途中将家庭的温暖传递给孤独的唐,两人最终建立起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
对于电影绿皮书的深层感悟【篇二】
在昨天晚上的时候,我观看了《绿皮书》这部电影。使我感触颇深,一回想起就感慨万千。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托尼·利普应聘唐·雪利的工作——当一名司机,负责唐·雪利的巡回演出以及宿舍和钢琴。
可是唐·雪利是个黑人,而托尼·利普则不喜欢黑人,甚至讨厌黑人,把黑人用过的水杯统统都丢在垃圾桶里。
但是后来托尼·利普改掉了这种偏见的坏毛病,而唐·雪利也渐渐地从十分严肃、不爱说话变成了时常微笑、说话比较多的人。
最后托尼·利普完成了任务,回到了自己家过圣诞节,唐·雪利也来了,因为托尼·利普离家两个月,所以要写信。而他不会写,于是唐·雪利就给托尼·利普指导。所以唐·雪利进入这个白人家庭受到了款待。
这部影片其实很好的揭露了人性的假丑恶。演出了种族之间的歧视,说明了白人在一定程度上看不起黑人,认为他们都没有什么才能。
举个例子:唐·雪利就是一位黑人钢琴家,他弹出来的曲子美妙无比。可是他之所以获得台下白人的掌声,是因为他弹出的音乐是使他们感到高雅。一旦唐·雪利下了表演台,他就又变成了白人口中的“老黑”和“茄子”。许多商店、餐厅都对黑人有非常大的约束。还有一次,唐·雪利要上厕所,明明有那么好的厕所,他们却让他上远处一个破旧不堪的小厕所。
是啊!一个大师、世界级的钢琴手,就因为唐·雪利是黑人,那些看似高雅的白人们就开始排挤他。
所以,从现在做起,请大家淡化肤色的不同,看重他们身上的优点。如果你这样去做了,你一定会被尊敬与受到回报的。
对于电影绿皮书的深层感悟【篇三】
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想也许是关于一个男人得到了一本绿色皮肤的书,里面有一张藏宝图。然后围绕这本书开始寻宝。但是看完电影,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有着卓越艺术天赋的黑人医生钢琴家唐的故事。然而,在拥有自己的音乐厅和每天数百名观众后,他雇佣了一个名叫托尼的失业白人作为司机,并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南方之旅。在整个过程中,他几乎每天都在表演,但观众的掌声,嘉宾的致辞,大家的尊重,只存在于舞台上。唐下台的时候,在白人眼里还是老黑,甚至是当时盛行于欧洲的黑奴。
作为他的司机,托尼免费观看了他的表演,目睹了唐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一个在舞台上受人尊敬的钢琴家离开舞台是进不了白色厕所的,不写字也能进白色餐厅,甚至进不了正常的更衣室。托尼对其他人对唐的态度感到愤怒,对唐放弃一个稳定而受人尊敬的演出大厅进行巡回演出感到困惑。
最后,在影片的结尾,托尼从唐的一个伙伴口中,明白了唐此行的目的。原来他此行是想用自己的力量,试图改变白人对黑人的看法,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尊严,让黑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当我知道这些的时候,我尊重唐!
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严重的种族歧视。与此同时,我很高兴我出生在一个和平、友好、平等的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虽然语言、外貌、服饰都有差异,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幸福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
这是一部发人深省、感人至深的电影。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看。
dg15.com延伸阅读
看完《绿皮书》英文原声电影心灵感悟
观赏一部影片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一部影片中互相碰撞,欣赏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观后感。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观后感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地编辑了“看完《绿皮书》英文原声电影心灵感悟”,
看完《绿皮书》英文原声电影心灵感悟【篇一】
两个小时的电影让人震撼,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震撼。
看完电影,雪利博士总是有种很沉默的存在,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来他第一次的开怀大笑是如此的坦然。在电影中,当托尼开着载着雪利博士进入肯德基。托尼买了一个全家桶,在车上直接用手拿着吃,并热情地向雪利博士硬塞手中的炸鸡。雪利博士表示他从来没吃过炸鸡,并且对直接用手抓炸鸡这一行为非常抗拒,而后来还是吃了,并和托尼开怀大笑,学着托尼潇洒地将骨头扔在田野里。
正如电影里说的一样“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雪利博士虽为著名钢琴家,但因为其黑人身份,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他独自忍受一切的同事,在内心筑起了一面高墙,竖立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但托尼的用自己的热情与豪迈打破了他与博士之间隔阂。在影片结尾,雪利博士最终敲响了托尼家的门,勇敢地迈进了第一步,迈向白人的一步,收获了友情。
在途中一次抛瞄中,穿着西装革履的雪利博士倚在车边与无数田间衣衫褴褛的同胞对视,雪利博士的眼里又同情但更多的是瑟缩的怯懦,他在白人堆中得不到尊重,在黑人堆中又被人觉得他高人一等。同样的肤色确是迥乎不同的人生,这让他无所适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鼓起勇气在一间黑人酒吧与同胞达成了和解,他在现在的处境以及未来的命运又出来勇敢的一步。
在一途中,托尼一直帮着雪利博士从挨打的人群中解救,把醉的不省人事的博士送回旅馆,保证博士的每一场音乐会不缺席、迟到,雪利博士与其吵架他也不放在心上,听着雪利博士的演奏而醉心。在前不久托尼还将两个被黑人喝过水的被子扔进垃圾桶,哪怕那两个黑人刚刚把他家的水管修好。其中看出的是雪利博士的修养。他将一个乱写信的小子变得有文笔,教他不能偷东西,不能乱堆可乐瓶。他们之间彼此拌嘴但又相互关心,他们相互包容,心灵距离逐步靠近,最终成为一个共同体。
友情、包容、勇敢一直是人类锲而不舍的价值。《绿皮书》中的那辆车为着友情与包容,一路向南。
看完《绿皮书》英文原声电影心灵感悟【篇二】
看完后,感触很大。
影片的故事起伏不大,是仅仅的叙事,却给人深深的震撼。
两位主人公的几次上车下车,预示着两人之间的微妙改变。
从拿到手的绿皮书开始,肯德基、幸运石、写信、遇难、化险,在走走停停的过程中,两个人逐渐敞开心扉,接受自己,解除偏见,互相尊重。
刚开始托尼对黑人的成见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影片开场不久就扔掉了两位黑人员工喝过的杯子。到后来成为雪利的司机,他从开始的桀骜、偏见,到后来见证了雪利的优秀,接受了雪利的优秀,同时被这种优秀所感染。
雪利本身是个足够优秀的人,一般来说跟托尼这个老粗在一起理应学不到什么,但他却得到了走出孤独的勇气。
在电影中随着旅途的进行,我们能看到两人相互影响,不断改变与成长。我觉得,这种看得见的成长才是最打动人的。
在影片中,雪利博士是一位极富教养的钢琴家,理智地克制自己所有的情感,将自己训练成一位优雅而忧郁的贵族。然而这样的他,是不快乐的。他属于黑人中的异类,白人中的笑话,他永远无法融入这个世界。然而托尼出现了,他拿着炸鸡告诉雪利:“我父亲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都要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最后一顿。”
最终,雪利博士敞开心扉,接过了托尼的炸鸡,走出了寂寞,更是收获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影片的结尾,雪利敲开托尼家的门,当托尼向家人介绍雪利后,寂静无声,面面相觑。而下一秒,众人欢庆,将雪利拥入房间。托尼的夫人拥抱着雪利“谢谢你帮他写那些信”与“谢谢你把丈夫分享给我”相呼应,是如此温馨。
看完《绿皮书》英文原声电影心灵感悟【篇三】
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想也许是关于一个男人得到了一本绿色皮肤的书,里面有一张藏宝图。然后围绕这本书开始寻宝。但是看完电影,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有着卓越艺术天赋的黑人医生钢琴家唐的故事。然而,在拥有自己的音乐厅和每天数百名观众后,他雇佣了一个名叫托尼的失业白人作为司机,并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南方之旅。在整个过程中,他几乎每天都在表演,但观众的掌声,嘉宾的致辞,大家的尊重,只存在于舞台上。唐下台的时候,在白人眼里还是老黑,甚至是当时盛行于欧洲的黑奴。
作为他的司机,托尼免费观看了他的表演,目睹了唐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一个在舞台上受人尊敬的钢琴家离开舞台是进不了白色厕所的,不写字也能进白色餐厅,甚至进不了正常的更衣室。托尼对其他人对唐的态度感到愤怒,对唐放弃一个稳定而受人尊敬的演出大厅进行巡回演出感到困惑。
最后,在影片的结尾,托尼从唐的一个伙伴口中,明白了唐此行的目的。原来他此行是想用自己的力量,试图改变白人对黑人的看法,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尊严,让黑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当我知道这些的时候,我尊重唐!
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严重的种族歧视。与此同时,我很高兴我出生在一个和平、友好、平等的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虽然语言、外貌、服饰都有差异,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幸福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
这是一部发人深省、感人至深的电影。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看。
看完《绿皮书》英文原声电影心灵感悟【篇四】
看完电影《绿皮书》,我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都说白人托尼是主角,而不是黑人唐谢利?虽然电影开头先出现的是托尼,但托尼生活的改变,却是因为谢利博士。反抗种族歧视的是谢利博士;雇佣托尼的是谢利博士;体现电影主旨的,似乎也是谢利博士。是谢利博士说出的“保持尊严,才能赢得胜利”,而不是托尼。刚看完时,我甚至感觉,《绿皮书》就是从一个贫穷白人的视角讲了一个富裕黑人的故事。
这个富裕黑人的故事是什么呢?唐谢利要到南方做巡回演出,雇了满口脏话、抽烟成瘾、黑人工人喝过的水杯都要丢进垃圾桶里的托尼给他做司机。谢利博士举止儒雅,风度翩翩,和白人富人一般;托尼的生活几乎毫无尊严可言,一点钱都来之不易,因此开头他对谢利博士是抵触、羡慕又有些不屑的,再加上他种族歧视的倾向,二人开始动不动就会吵架、发火。而随着故事推进,谢利博士教会了托尼给妻子写信,教会了他诚信,不能无缘无故打人,教会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教会了他反抗歧视,更教会了他友情和信任。
这个富裕黑人的故事中,真正成长与改变的,是托尼。这或许就是托尼是《绿皮书》主角的原因。在我看来,《绿皮书》不仅讲了唐谢利反抗歧视的勇气,还讲述了这份勇气与尊严对种族歧视者的感染与改变。在1960那个“白人至上”的年代,谢利与托尼的友情和这种感染与改变,正是改善种族歧视现象所需要的。
今天的世界,或许已经没有了指明黑人允许进入的场所的“绿皮书”,少了明目张胆的种族歧视。但在这个走向和平、平等与美好的世界中,种族歧视依然在角落中存在着,在笑容和鲜花和歌声中藏匿着。存在的,还有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外貌歧视。当大人认为孩子的创意不过是胡编乱造,当男性认为女性只能柔弱而不能坚强,当人们对于工人、对于清洁工嗤之以鼻,当人们在私底下叫着“日本鬼子”“阿三”“外国佬”,歧视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们想过像唐谢利一样改变它吗?相信过人们也能够像托尼那样被改变吗?考虑过我们有能力让自己和别人更有尊严吗?
以上便是我对《绿皮书》的思考。
有关高分电影绿皮书的人生感悟心得 【荐】
一个人在观看一部影片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的作品,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一部影片中互相碰撞,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观后感写好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有关高分电影绿皮书的人生感悟心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有关高分电影绿皮书的人生感悟心得(篇一)
因为大家都说好,因为这部电影可能会作为一个支点产生杠杆的力量,于是我走进电影院观看了《绿皮书》。
一线语文老师的朋友,期待我看完即评。哈哈,我回答,要看我评得出评不出了。
一位编辑朋友鼓励我看,说这部片拿了奥斯卡大奖。
看完后,吃了点东西,然后在手机上指指点点,弄出以下内容。
这部电影,两条线并行,一条是钢琴家演出,一条是司机的工作和生活。
白人和黑人,在我看来,是个象征。虽然电影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
不同肤色的人,两个不同世界观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产生的碰撞、影响,起码给到我这样几个启发:1、影响无处不在,你不是被人影响就是影响他人;2、真实的东西一定会产生力量,要么感动,要么伤害;3、一切美好都在关系里,快乐是第一生产力,关系是第二生产力;4、家庭温暖是幸福的港湾;5、爱需要及时表达,手写信是个好办法;6、只要是应该被改变的,最后都会被改变,视线看到现实,眼光看到趋势;7、正流行的,都曾被嘲讽,正被嘲的以后可能会成潮;8、多样性是上帝造世界的本意,尊重、包容、欣赏一切是一切文明人应有的风范;9、用心懂心才能动心。
意外收获:里面有音乐和舞台的元素,因为熟悉,所以感动。人前显贵的人,人后谁不遭罪?
由本片说开去:我主张多看电影,少看电视剧。特别主张观看大家热议的电影。看电影,应该成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如同跑步、喝茶、读书、旅游一样。
重要补充:两个人,一个是白人,来自温暖的家庭,感情充沛,愿意表达但不善于表达,江湖高人;一个是黑人,孤傲冷漠,长于表达,一域高手;因为重叠,渗透,片尾时,他们彼此拥有了对方也成为了对方。
有关高分电影绿皮书的人生感悟心得(篇二)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托尼因为科帕酒吧的封停失去了职业,无奈之下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司机的工作:为一个名为唐谢利的黑人做司机。唐给他提了很高的报酬但要求托尼当他的男仆,为他擦鞋等等。经过一番波折后托尼答应只当他的司机把他安全地送到南方并不使他缺席每一场演出。
唐·谢利,是一位有文化,有素养,有钱,过着托尼羡慕的高层生活,可是只有博士自己知道,他已经活成了木偶,没有朋友,没有亲人,白人把他当做舞台上的木偶,捧的很高,下了舞台同样不把他当做同类,在黑人眼里他也成了怪物,那种孤独只有他自己能体会,所以他在晚上的时候只能借酒浇愁;托尼没钱,没文化,过的洒脱奔放,可他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妻子,温暖的家庭,这是博士没有的。两个月的旅途令他们各自找到了他们的归属,成为了朋友,也都放下了各自的偏见。
“世界上孤独的人就是因为害怕踏出第一步”,托尼所说的这番话让我感触颇深,有时就是缺少了这份勇气,才使得事情变得不那么美好。与每一个人的交往都要认真去对待,放下偏见与歧视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
有关高分电影绿皮书的人生感悟心得(篇三)
在一众好评声中去看了这部奥斯卡最佳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颜值爆表的俊男美女,却会让很多人看完之后会心一笑或是潸然泪下,可能最本真的人性的碰撞已经足够精彩。
故事以黑人种族歧视为主题,围绕一场巡演经历展开。黑人钢琴家为前往种族歧视最为严重的南方巡演,高薪聘请了一个“能解决一切麻烦”的白人做全程司机,于是高冷钢琴家和胡说艺术家便展开了一场公路旅行,而绿皮书是一本专门为黑人而写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各个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酒店和餐馆。
白人司机托尼原本处在社会下层靠体力谋生,爱耍小聪明,爱占便宜,头脑灵活,身体强壮,很典型的世俗形象,但这并不妨碍他也是一个爱家的人,明明看起来吊儿郎当浪荡洒脱的人因为家人的存在不得不去赚钱,即使是干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所以这才有了他和黑人钢琴家雪利的交集,而他原本也是对黑人有所偏见,曾经扔掉自己家里黑人用过的杯子。而博士虽然是拥有着财富和地位的伟大钢琴家,身份高贵,涵养深厚,可以说是超脱世俗的理想形象,但还是逃脱不了别人对黑人的偏见和歧视。所以两人从某些方面来说,势均力敌,都对这个世界有着无可奈何的一面。
在旅行刚开始,两个人就只是单纯的雇佣和被雇关系,互相看不顺眼,但一个因为涵养,一个因为利益,却又不能做出什么出格伤人的事,这样的关系显得微妙而有趣。第一场演出顺利进行,托尼在窗外看博士的演奏看的津津有味,后来在给妻子的信中说道,他就是一个天才。在前往下一个演奏地途中,在播放一首黑人音乐时,托尼因发现博士不认识其歌手而大惊。黑人歌手似乎是一个稀有物种,而同为音乐家的博士却不认识。而他们在雨夜被扣押,博士向肯尼迪的弟弟求救被放后,故事也进入了全片的高潮。当托尼吐槽博士太做作后,博士终于爆发下车,说出了他一直以来的憋屈:如果我不够黑,不够白,也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我是谁!作为一个聪明人,托尼也马上理解了博士说的话的含义,知道了博士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打破那种族差异,至此,我想托尼已经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对待这位孤独的钢琴家,而不是以肤色人种。作为一个排除在白人和黑人外的第三人群,博士是孤独的,但他却还坚守着,孤独的向前。就像托尼后来说出那句:孤独的人最难迈出第一步。
在最后一站,邀请者因为黑人身份拒绝了博士进堂入餐的要求。而这里托尼和博士的性格似乎因为那场对话发生了巨大转变:托尼变得更在乎大局了,而博士却开始争取自己的利益。由于邀请者的坚持,博士也强硬的放弃了演奏,转头和托尼去了一个黑人酒吧。随着女老板的“挑衅”,博士的一曲爵士让他找回了那种可能从未有过的做黑人的快乐。
故事结束时,本以为不想和托尼家人一起过圣诞的博士最后还是去了。一场旅行似乎让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有了交集,甚至成了能够互相理解的朋友。有时候,肤色只是表面的,偏见也是因为自己的无知,真正能够改变人种歧视的,可能恰恰是人性的美好。
看完电影绿皮书后的人生感悟 (推荐5篇)
观看一部影片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的作品,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从一个好的作品可以看出,我们在作品中看到一些与我们产生共鸣的地方,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写作品的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看完电影绿皮书后的人生感悟”,
看完电影绿皮书后的人生感悟(篇一)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绿皮书,回到家后,感觉犹如男主回家时发生了很多,电影给我了很多启发。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电影让我看到了1960年代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自己。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问题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这些地方并不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得到改变。这个世界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是物质和金钱不能够解决的。比如人的观念,国家的政治民主,开放,和自由。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汽车,冰箱,电话,电视直播和住房。已经是一个十分发到的社会。但是在社会阶级中还存在很多很多问题。特别是对黑人的公平对待方面存在严重歧视。电影中这位钢琴师,尽管他社会地位高,收入丰厚,但是由于肤色原因,还是被各种刁难和歧视。这并不会由于他的收入而改变。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阶级方面真是非常非常糟糕。
反观我们现在的中国,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均GDP即将突破1万美元。但是在人文,宗教,民主,言论自由,法制等等方面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的互联网和言论还在遭到严格的管控。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鼓励。美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们的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他们的努力真正的改变了国家和世界。正如片子中这位黑人钢琴师所做的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做的也是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和世界。不要埋怨或怨天尤人,要想办法努力为社会正义公平,法制民主做贡献。美国人是值得骄傲的,因为回看到现在,他们在种族阶级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尽管他们在种族歧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们确确实实可以看到,他们取得了巨大进步。黑人在美国已经得到了更公平和平等的对待。美国也已经选出了第一位黑人总统。中国也需要努力,改变人的观念和想法,创建更法制和民主的社会。
同时,片中的钢琴师给我了很多的启发。记得以前有一句话叫做:主要看气质。影片中,无论这位黑人钢琴师面对多少的刁难,他总是很坦然的去面对。从来不怨天尤人,从来不抱怨。就犹如他选择了去美国南部去巡回演出,路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从来没有听他抱怨为什么要来这里,早知道我就不来了云云。或许他心中怀着更大的理想。或许这就是他的气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时候我们可以控制,有时候我们并不能。如果发生了,我们会怎么面对呢?主要看气质。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看完电影绿皮书后的人生感悟(篇二)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962年,这是一个神奇的年份,是黎明开始前最黑暗的时刻,196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美国的30个州也相应的公布了反对歧视黑人的法律,但这30个州中却没有一个南方地区……
唐,雪莉是一名著名的黑人钢琴演奏家,为了前往南方地区雇佣了一个刚刚失业的白人司机托尼,雪莉虽然是一个黑人,却过着绅士一般的生活,而托尼虽然是白人却过着有色人种的生活,没什么文化,通过一些简单的苦力活维持着生计。在一起开车南下的过程中,两个人矛盾不断,白人开车,黑人坐车,在那个年代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人们像看动物一样注视着这对搭档,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无法理解为什么白人可以服侍黑人呢?从人们脸上我们看到的是不解和疑惑,从雪莉脸上我们看到的是怜悯和无奈。他们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误解。雪莉可以被邀请上台演奏,但他所表演的酒店却拒绝让他进餐和入住,人们欣赏着雪莉的美妙音乐的同时,却打心里认为雪莉是个低人一等的黑人。
雪莉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远非如此。许多餐厅和旅馆都禁止黑人入内,警察会无事生非,甚至连服装店都拒绝卖给雪莉博士衣服。托尼为雪莉的摆平了大多的困难,却不能改变人们心里的想法,为雪莉的遭遇愤愤不平,而雪莉却早已习以为常,雪莉为什么选择来南方开音乐会,他只是想证明,有色人种并不是低贱的人种,一个灵魂的高低贵贱与肤色无关。在相处过程中,两人开始慢慢放下偏见,找到了彼此的归属感,并收获了一段长久的友谊……
“世界上孤独的人总害怕迈出第一步”肤色、阶级、性格天差地远的两个男人,因为音乐而结缘,因为公路旅行而成为一生朋友。改变人心有时候才华并不够,还需要勇敢,历史上的绿皮书(黑人行动指南)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黑白分明的美国社会,激起轻小而美丽的涟漪。
看完电影绿皮书后的人生感悟(篇三)
刚刚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的《绿皮书》的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奥利维那卡什和艾力克托兰达联合执导《触不可及》,因为肤色和阶级带来的冲突与交融,让尖锐的人性泛起柔光。黑白肤色加司机的主仆情,更像是摩根弗里曼与杰西卡坦迪主演喜剧《为戴西小姐开车》,用一道黑色的纯善,去打开骄傲的白色壁垒。
然而在我看来,《绿皮书》就是它自己。它有《触不可及》和《为黛西小姐开车》的交互与融通,但两部前作更多是个体命运的柔软,而《绿皮书》不仅有肤色、阶级、文化修养的冲突,还有对上层白人伪善的触碰,以及各种穿越时空的种族和社会问题的醒思。
影片如果有幸引进,必然是要吃片名的亏,然而绿皮书三字,却是这个故事的魂。1962年,白人至上和黑人民权运动空前高涨,黑人邮政职员维克多雨果格林为黑人出行编写了一个类如旅行指南的小册子,注明哪些旅馆与餐厅可供黑人入驻和用餐,这就是史上被称作黑人出行指南的绿皮书。
电影《绿皮书》的故事背景与小册子问世同年,同样有真人真事的依托,讲述意大利裔美籍白人托尼受雇为黑人钢琴家唐开车护航的故事。一个是白人江湖里善于处理疑难杂症的底层老炮,一个是黑人世界高处不胜寒的天才演奏家,两个不兼容的异世界人类组成组合,以公路电影和巡演模式从纽约一路南下,上演了一出两月时长的跨越种族、跨阶级的战斗情谊。
之所以强调战斗情谊,而非《触不可及》和《为黛西小姐开车》的友谊,是因为1962年的美国南部种族主义的大气候,就我们华北平原冬季的雾霾,同一片天空下难有幸免者。两人按照绿皮书指南出行,已经够小心翼翼了,但各种危机和壁垒依旧如雨后的沼泽。
事实证明,不按照绿皮书手册出行,是寸步难行的。唐两次出离绿皮书指南轨道,一次去白人酒吧喝闷酒,一次去浴室寻欢,结果都挨了揍,险些不得脱身并断送巡演。托尼一次开车走错路,也陷入了白人警方黑人不得夜出的魔障,这一次是托尼对警察出手惹祸,唐为了脱身动用了总统弟弟的关系。
就算是在巡演规划的路径上,歧视也是无处不在。有钱人给他的演出报以热烈的掌声,但却不让唐用他家客用卫生间,而让他去外面的简易窝棚;伯明翰的接待经理表面友善礼节,唐的休息室却是个逼仄的杂物间,且不让他在演出的餐厅用餐。唐已经是多次在白宫演奏的大家了,却曾因为演奏白人曲目当场被打。
看完电影绿皮书后的人生感悟(篇四)
今天我想讲两个词,启程、改变。
如果把人生当作一场旅行。那么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是步行?还是开车?还是坐飞机?
要是我的话,我会选择汽车或者是火车。飞机太快到达目的地,却掠过了风景。
走路又太慢,容易被景色牵绊,然后忘记了追赶目标。
但要是选择汽车或者火车的话,就大不相同。始终都是向前开着。
掠过大片大片的荒野,然后突然看见一片绿洲,就可以停驻下来,走下车。然后尽情享受着美好的一切。
当你内心充盈了、满足了、厌倦了,自然会想离开。然后再找你最初的那辆车。你拧钥匙、挂档、踩油门就行,怕来不及还可以加速,继续追赶你心中最想到达的那个圣地。那句广告词怎么说的来着:心所向,驰以恒。
恰巧这个电影就是开着车到达最想去的那个地方,完成一段生命的旅程。
我所有的想象并没有想到要和特定的某一个人共同赴那场约。这部电影恰好补足了这一点。一个黑人,一个白人。黑人礼貌,白人粗俗。黑人是boss,来人是佣工。
好像所有有趣的故事都是错位的。因为只有错位产生的碰撞才是精彩的、有趣的。精致的完美就像按剧本写好一样,没有一点惊喜。只有大小不一的缺憾,强烈的拼合在一起,才能持续摩擦产生火花和精彩。
这一点我就突然想到郭麒麟说过的话。他说他自己的恋爱观是坚决不会将就,我觉得那也可能拒绝了依靠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可能。
人生有几次重大的抉择是真的可以改变命运的。第一,不是你的出生。从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你的家境如何。
一个是高考。凭你自己全部的努力和天赋可以让你从容还是窘迫的选择大学和未来的城市。
一个是婚姻。一个好的另一半可以加速你成功,可以两个人持续的成长。陪伴着走过岁月的峥嵘和美好的时光。
还有就是选择朋友。是酒肉朋友还是麻将朋友,还是游戏战友,还是读书知友,还是商业同学。
再有改变的自己的是其他的一些重大决策,就不一一细说了。
电影里,彼此都做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从同事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证明了这世上没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只要你去尝试,只要有人逼你。逼你上进或者堕落。
生命就是未知的旅行啊!你不知道你的目标、你的梦想能不能实现,你能不能到达你心中最想要的那个耶路撒冷。但是你还是启程了。相信比看见更重要吧。
既然选择了同伴,就一路的相信,一路的支持。品格高尚,那就引领他不要乱拿东西、不要乱丢东西。
处事圆滑,那就为了他用尽一切手段,也帮助他走出困境。还要选择理解他的不堪、他的脆弱、他的孤独。然后尽一切可能带着他走出黑暗,奔向温暖。
烟有什么好抽的?朋友不喜欢,掐掉。
炸鸡又有什么可怕的?朋友逼我吃,那就尝一口,哎呦,还挺好吃的,再来一块(真香)
文雅有什么难学的?朋友教几次,我也会写含情脉脉的情书。
孤独太黑了。和朋友一起见惯了光明。我也不想在独居黑暗之中。
改变真的一点都不难。
难的是你连改变的念头都没有。
朋友都没有。
看完电影绿皮书后的人生感悟(篇五)
如果有两种人生让你选择:
一种是拥有高雅的气质,优雅的谈吐,天生的音乐才华,衣食无忧的生活,出口成诗的情思。但却也有着被歧视的肤色和孤独的内心。白天坐拥澎湃的掌声,享受他人的肯定,夜晚却回到空无一人的大房子里独自喝酒。
一种是有着简单的思维,发达的肌肉,无所畏惧的洒脱,粗枝大叶的快乐,难捱于胸的正义。但却也有着冲动带来的惩罚和生活的拮据。因为冲动打了人,丢了一份工作,回到家还是有妻子温暖的怀抱和孩子们的咿呀快乐。
你怎么选?
很多人说,这两种人生我都不喜欢。我喜欢将它们二者中和一下,那就是我的完美人生。可是,人生,真的很难完美啊。
电影《绿皮书》讲的就是这两种人生的故事。过第一种生活的是个黑人音乐家唐雪莉博士,有才华,有钱,但是没有朋友,充满了孤独。过第二种生活的是托尼,没有钱,没有地位,却有家人,有欢乐。
我们大多数人过的都是托尼的生活,虽然我们没有住城堡,有时还为了房租而出卖体力;我们也没有光鲜亮丽的身份,走在大街上,没人敬仰。可是,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活得简单而快乐。
一开始,我是向往唐博士的那种生活的,有自律,有尊严。可是,看到他在大雨中崩溃的瞬间,我发现,他并不快乐,他活得太拘束,太苛刻。有时,我们自以为拥有越多的头衔,我们越能快乐,殊不知,有时,一种身份也代表着一个枷锁。有时,正是因为一无所有,可能才更轻松,更洒脱。
放下我执,也许才能看到更广袤的世界。如果不是给唐博士当司机,托尼不可能知道挑剔的音乐家也有背后的孤独,唐博士也不会了解一个世俗享乐主义者的快乐。
存在即合理,我们认定的不一定是最正确的,试着去改变,去接纳,去包容,可能才能体验更多,享受更多。真的有些明白了造物主的伟大,它给了玫瑰花的芬芳,也给了玫瑰花扎人的刺。
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还有句更俏皮的话,所谓的人生,就是笑笑别人,被别人笑笑。
也许就是这么一回事吧,这是部很温暖的电影,大家可以去看看哦!
对电影绿皮书的简短观影心得 (合集5篇)
观赏一部影片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优秀作品中永远不会缺少细节,对于欣赏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观后感记录下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观后感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电影绿皮书的简短观影心得”,
对电影绿皮书的简短观影心得(篇一)
今天我想讲两个词,启程、改变。
如果把人生当作一场旅行。那么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是步行?还是开车?还是坐飞机?
要是我的话,我会选择汽车或者是火车。飞机太快到达目的地,却掠过了风景。
走路又太慢,容易被景色牵绊,然后忘记了追赶目标。
但要是选择汽车或者火车的话,就大不相同。始终都是向前开着。
掠过大片大片的荒野,然后突然看见一片绿洲,就可以停驻下来,走下车。然后尽情享受着美好的一切。
当你内心充盈了、满足了、厌倦了,自然会想离开。然后再找你最初的那辆车。你拧钥匙、挂档、踩油门就行,怕来不及还可以加速,继续追赶你心中最想到达的那个圣地。那句广告词怎么说的来着:心所向,驰以恒。
恰巧这个电影就是开着车到达最想去的那个地方,完成一段生命的旅程。
我所有的想象并没有想到要和特定的某一个人共同赴那场约。这部电影恰好补足了这一点。一个黑人,一个白人。黑人礼貌,白人粗俗。黑人是boss,来人是佣工。
好像所有有趣的故事都是错位的。因为只有错位产生的碰撞才是精彩的、有趣的。精致的完美就像按剧本写好一样,没有一点惊喜。只有大小不一的缺憾,强烈的拼合在一起,才能持续摩擦产生火花和精彩。
这一点我就突然想到郭麒麟说过的话。他说他自己的恋爱观是坚决不会将就,我觉得那也可能拒绝了依靠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可能。
人生有几次重大的抉择是真的可以改变命运的。第一,不是你的出生。从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你的家境如何。
一个是高考。凭你自己全部的努力和天赋可以让你从容还是窘迫的选择大学和未来的城市。
一个是婚姻。一个好的另一半可以加速你成功,可以两个人持续的成长。陪伴着走过岁月的峥嵘和美好的时光。
还有就是选择朋友。是酒肉朋友还是麻将朋友,还是游戏战友,还是读书知友,还是商业同学。
再有改变的自己的是其他的一些重大决策,就不一一细说了。
电影里,彼此都做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从同事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证明了这世上没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只要你去尝试,只要有人逼你。逼你上进或者堕落。
生命就是未知的旅行啊!你不知道你的目标、你的梦想能不能实现,你能不能到达你心中最想要的那个耶路撒冷。但是你还是启程了。相信比看见更重要吧。
既然选择了同伴,就一路的相信,一路的支持。品格高尚,那就引领他不要乱拿东西、不要乱丢东西。
处事圆滑,那就为了他用尽一切手段,也帮助他走出困境。还要选择理解他的不堪、他的脆弱、他的孤独。然后尽一切可能带着他走出黑暗,奔向温暖。
烟有什么好抽的?朋友不喜欢,掐掉。
炸鸡又有什么可怕的?朋友逼我吃,那就尝一口,哎呦,还挺好吃的,再来一块(真香)
文雅有什么难学的?朋友教几次,我也会写含情脉脉的情书。
孤独太黑了。和朋友一起见惯了光明。我也不想在独居黑暗之中。
改变真的一点都不难。
难的是你连改变的念头都没有。
朋友都没有。
对电影绿皮书的简短观影心得(篇二)
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想也许是关于一个男人得到了一本绿色皮肤的书,里面有一张藏宝图。然后围绕这本书开始寻宝。但是看完电影,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有着卓越艺术天赋的黑人医生钢琴家唐的故事。然而,在拥有自己的音乐厅和每天数百名观众后,他雇佣了一个名叫托尼的失业白人作为司机,并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南方之旅。在整个过程中,他几乎每天都在表演,但观众的掌声,嘉宾的致辞,大家的尊重,只存在于舞台上。唐下台的时候,在白人眼里还是老黑,甚至是当时盛行于欧洲的黑奴。
作为他的司机,托尼免费观看了他的表演,目睹了唐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一个在舞台上受人尊敬的钢琴家离开舞台是进不了白色厕所的,不写字也能进白色餐厅,甚至进不了正常的更衣室。托尼对其他人对唐的态度感到愤怒,对唐放弃一个稳定而受人尊敬的演出大厅进行巡回演出感到困惑。
最后,在影片的结尾,托尼从唐的一个伙伴口中,明白了唐此行的目的。原来他此行是想用自己的力量,试图改变白人对黑人的看法,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尊严,让黑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当我知道这些的时候,我尊重唐!
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严重的种族歧视。与此同时,我很高兴我出生在一个和平、友好、平等的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虽然语言、外貌、服饰都有差异,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幸福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
这是一部发人深省、感人至深的电影。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看。
对电影绿皮书的简短观影心得(篇三)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托尼因为科帕酒吧的封停失去了职业,无奈之下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司机的工作:为一个名为唐谢利的黑人做司机。唐给他提了很高的报酬但要求托尼当他的男仆,为他擦鞋等等。经过一番波折后托尼答应只当他的司机把他安全地送到南方并不使他缺席每一场演出。
唐·谢利,是一位有文化,有素养,有钱,过着托尼羡慕的高层生活,可是只有博士自己知道,他已经活成了木偶,没有朋友,没有亲人,白人把他当做舞台上的木偶,捧的很高,下了舞台同样不把他当做同类,在黑人眼里他也成了怪物,那种孤独只有他自己能体会,所以他在晚上的时候只能借酒浇愁;托尼没钱,没文化,过的洒脱奔放,可他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妻子,温暖的家庭,这是博士没有的。两个月的旅途令他们各自找到了他们的归属,成为了朋友,也都放下了各自的偏见。
“世界上孤独的人就是因为害怕踏出第一步”,托尼所说的这番话让我感触颇深,有时就是缺少了这份勇气,才使得事情变得不那么美好。与每一个人的交往都要认真去对待,放下偏见与歧视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
对电影绿皮书的简短观影心得(篇四)
影片采取双男主的叙事,其实是个歧视者和被歧视者的双重视角。借着托尼之眼,我们看到了一个带着有色眼镜的美国南部世界,歧视涉及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方位,而借着唐之眼,我们还看到了以托尼为代表的美国白人阶级社会的落差。唐尼不仅因为是白人世界的异类高处不胜寒,还因为与黑人世界的阶层落差而孤独。托尼其实歧视也是有色眼镜的代表者,要不是一份高薪工作的诱因,他可能一辈子没有机会走进黑人的内心世界,领略并接受他们的才华。而通过与唐的接触,托尼的内心世界渐次打开,精神世界更上层楼。
按照唐三重奏搭档的说法,唐的南巡也是自找苦吃之旅,他完全可以在北部轻松赚三倍的报酬。唐执意南巡的意图影片没有明说,但不明而喻。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正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时期,影片所在的1962年,民权运动的火力正集中在反对长途汽车上的种族隔离和争取南部黑人的选举权上。作为黑人精英艺术家的唐,不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时值维克多雨果格林的绿皮书指南问世,南巡演出的可行性就差一位保驾护航的托尼。
《绿皮书》故事的次年,华盛顿林肯广场二十五万人聚集,同声反对种族隔离,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他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将民权运动推向高潮。联系历史,我们再回看唐一路的隐忍,便可见他内心那团看不见的火种。在托尼的影响下,他终于向歧视并拒绝他用餐的餐厅说不,并用拒绝演出的方式给了伪善的白人一击。
这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之所以让我们看得如此鲜活,是因为,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种族歧视依旧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刻深陷歧视者和被歧视者的双重镜像,种族融合的使命尚任重道远。
对电影绿皮书的简短观影心得(篇五)
开头因为俱乐部关闭了几个月进行装修,所以保镖托尼暂时失业了。但他意外的得到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差事,载一个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前往歧视最严重的美国南部进行巡演。出发前,托尼得到了一本绿皮书,本电影的片名就以这种不显眼的方式出现了。
从电影里我们能够明显的感受到,托尼和谢利越往南歧视越严重。在电影里,黑皮肤的谢利可以在白人餐厅演出收获掌声,但是他被禁止使用餐厅、更衣室和洗手间。因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部,有很多餐厅是不允许黑人用餐的。他们常常把餐厅搬到了车里,连上卫生间都要仔细规划,所以才要用到这本黑人旅行者绿皮书,去寻找一些可以供黑人居住和用餐的地方。
看起来“绿皮书”出版的背景里充满了压迫和苦难,但电影《绿皮书》却没有散发太大的怨气。比起那些偏执的白人,谢利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优雅。他被人欺负以后用音乐释放他的怒气,他甚至对有点粗暴的白人托尼说:“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获胜。”
你以为电影要开始说教了吗?其实没有,这部电影的导演时刻给你绑着血压计,发现你血压升高情绪过浓的时候,就给你来一颗降压药。而消除矛盾给我们降血压的方式,就是粗暴散漫的托尼和儒雅傲娇的谢利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托尼是个美籍意大利人,他也是个宠妻狂魔。虽然性格暴躁喜欢打架,但是当他吃了26个汉堡赢了钱后就立刻交给妻子。写的信虽然笨拙,但还是很用心的,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和温柔。而谢利除了优雅以外还有一点傲娇。
车里吃鸡的情节我就不细说了,看托尼是怎么一步一步把高傲的钢琴家,调教成在车里啃鸡腿的`吃鸡少年的。说到谢利为什么遇见托尼以前从来没有吃过炸鸡呢?是因为他不爱吗?不是,其实是因为心理戒备过度。因为世界上有黑人就喜欢吃炸鸡的刻板印象,所以他偏偏不吃。谢利以前一直在刻意回避这些偏见,以至于最后使他迷失了方向,觉得自己既不够白也不够黑。是托尼在教会他放下这些戳人的目光,真正的做自己。而谢利也在一点点的改变托尼,让他学会用更美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善良和爱。
就像维克多·雨果·格林在绿皮书这本指南里面写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在不久的将来某个时刻,将有一天不必发布本指南,那时候我们作为一个种族在美国拥有平等的权利和特权。”
《绿皮书》帮我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它用这种凝望的镜头消除了沉痛,用爵士乐酒吧里的演奏表达了一种身份的自由。它用糖纸包装“歧视”,不试图改变什么让全世界都爱吃,并且能从甜味中,尝到一点世界本来的味道,这样就够了。
平等和自由是每个国家和每个人所向往的,即使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不能完完全全做到平等和自由。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如何抓紧“方向盘”,还需要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消除歧视、崇尚自由”一定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旋律!
电影绿皮书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 (集锦4篇)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在观赏作者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写作品的观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观后感呢?急您所急,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电影绿皮书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电影绿皮书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篇一】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托尼因为科帕酒吧的封停失去了职业,无奈之下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司机的工作:为一个名为唐谢利的黑人做司机。唐给他提了很高的报酬但要求托尼当他的男仆,为他擦鞋等等。经过一番波折后托尼答应只当他的司机把他安全地送到南方并不使他缺席每一场演出。
唐·谢利,是一位有文化,有素养,有钱,过着托尼羡慕的高层生活,可是只有博士自己知道,他已经活成了木偶,没有朋友,没有亲人,白人把他当做舞台上的木偶,捧的很高,下了舞台同样不把他当做同类,在黑人眼里他也成了怪物,那种孤独只有他自己能体会,所以他在晚上的时候只能借酒浇愁;托尼没钱,没文化,过的洒脱奔放,可他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妻子,温暖的家庭,这是博士没有的。两个月的旅途令他们各自找到了他们的归属,成为了朋友,也都放下了各自的偏见。
“世界上孤独的人就是因为害怕踏出第一步”,托尼所说的这番话让我感触颇深,有时就是缺少了这份勇气,才使得事情变得不那么美好。与每一个人的交往都要认真去对待,放下偏见与歧视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
电影绿皮书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篇二】
两个小时的电影让人震撼,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震撼。
看完电影,雪利博士总是有种很沉默的存在,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来他第一次的开怀大笑是如此的坦然。在电影中,当托尼开着载着雪利博士进入肯德基。托尼买了一个全家桶,在车上直接用手拿着吃,并热情地向雪利博士硬塞手中的炸鸡。雪利博士表示他从来没吃过炸鸡,并且对直接用手抓炸鸡这一行为非常抗拒,而后来还是吃了,并和托尼开怀大笑,学着托尼潇洒地将骨头扔在田野里。
正如电影里说的一样“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雪利博士虽为著名钢琴家,但因为其黑人身份,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他独自忍受一切的同事,在内心筑起了一面高墙,竖立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但托尼的用自己的热情与豪迈打破了他与博士之间隔阂。在影片结尾,雪利博士最终敲响了托尼家的门,勇敢地迈进了第一步,迈向白人的一步,收获了友情。
在途中一次抛瞄中,穿着西装革履的雪利博士倚在车边与无数田间衣衫褴褛的同胞对视,雪利博士的眼里又同情但更多的是瑟缩的怯懦,他在白人堆中得不到尊重,在黑人堆中又被人觉得他高人一等。同样的肤色确是迥乎不同的人生,这让他无所适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鼓起勇气在一间黑人酒吧与同胞达成了和解,他在现在的处境以及未来的命运又出来勇敢的一步。
在一途中,托尼一直帮着雪利博士从挨打的人群中解救,把醉的不省人事的博士送回旅馆,保证博士的每一场音乐会不缺席、迟到,雪利博士与其吵架他也不放在心上,听着雪利博士的演奏而醉心。在前不久托尼还将两个被黑人喝过水的被子扔进垃圾桶,哪怕那两个黑人刚刚把他家的水管修好。其中看出的是雪利博士的修养。他将一个乱写信的小子变得有文笔,教他不能偷东西,不能乱堆可乐瓶。他们之间彼此拌嘴但又相互关心,他们相互包容,心灵距离逐步靠近,最终成为一个共同体。
友情、包容、勇敢一直是人类锲而不舍的价值。《绿皮书》中的那辆车为着友情与包容,一路向南。
电影绿皮书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篇三】
开头因为俱乐部关闭了几个月进行装修,所以保镖托尼暂时失业了。但他意外的得到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差事,载一个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前往歧视最严重的美国南部进行巡演。出发前,托尼得到了一本绿皮书,本电影的片名就以这种不显眼的方式出现了。
从电影里我们能够明显的感受到,托尼和谢利越往南歧视越严重。在电影里,黑皮肤的谢利可以在白人餐厅演出收获掌声,但是他被禁止使用餐厅、更衣室和洗手间。因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部,有很多餐厅是不允许黑人用餐的。他们常常把餐厅搬到了车里,连上卫生间都要仔细规划,所以才要用到这本黑人旅行者绿皮书,去寻找一些可以供黑人居住和用餐的地方。
看起来“绿皮书”出版的背景里充满了压迫和苦难,但电影《绿皮书》却没有散发太大的怨气。比起那些偏执的白人,谢利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优雅。他被人欺负以后用音乐释放他的怒气,他甚至对有点粗暴的白人托尼说:“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获胜。”
你以为电影要开始说教了吗?其实没有,这部电影的导演时刻给你绑着血压计,发现你血压升高情绪过浓的时候,就给你来一颗降压药。而消除矛盾给我们降血压的方式,就是粗暴散漫的托尼和儒雅傲娇的谢利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托尼是个美籍意大利人,他也是个宠妻狂魔。虽然性格暴躁喜欢打架,但是当他吃了26个汉堡赢了钱后就立刻交给妻子。写的信虽然笨拙,但还是很用心的,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和温柔。而谢利除了优雅以外还有一点傲娇。
车里吃鸡的情节我就不细说了,看托尼是怎么一步一步把高傲的钢琴家,调教成在车里啃鸡腿的`吃鸡少年的。说到谢利为什么遇见托尼以前从来没有吃过炸鸡呢?是因为他不爱吗?不是,其实是因为心理戒备过度。因为世界上有黑人就喜欢吃炸鸡的刻板印象,所以他偏偏不吃。谢利以前一直在刻意回避这些偏见,以至于最后使他迷失了方向,觉得自己既不够白也不够黑。是托尼在教会他放下这些戳人的目光,真正的做自己。而谢利也在一点点的改变托尼,让他学会用更美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善良和爱。
就像维克多·雨果·格林在绿皮书这本指南里面写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在不久的将来某个时刻,将有一天不必发布本指南,那时候我们作为一个种族在美国拥有平等的权利和特权。”
《绿皮书》帮我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它用这种凝望的镜头消除了沉痛,用爵士乐酒吧里的演奏表达了一种身份的自由。它用糖纸包装“歧视”,不试图改变什么让全世界都爱吃,并且能从甜味中,尝到一点世界本来的味道,这样就够了。
平等和自由是每个国家和每个人所向往的,即使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不能完完全全做到平等和自由。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如何抓紧“方向盘”,还需要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消除歧视、崇尚自由”一定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旋律!
电影绿皮书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篇四】
最新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老题材,老类型,老套路,却能把一个严肃的历史问题,激奋的真实故事,用轻喜剧的形式展现出来。没有紧张刺激的剧情,没有燃爆屏幕的科幻打斗,却让人一分钟都不愿错过,无论是背景的色彩,还是一段段的音乐,更是整个旅途两个男人,不同肤色,不同修养,不同地位(各有高低)彼此相吸,相惜的温暖。
关于美国那段历史,种族歧视,在美国南部,甚至至今还有遗毒,而且涉及亚裔。至于里面白人司机与黑人音乐家,彼此接受,改变,容纳对方,类似于那部《触不可及》并不是电影的光芒。倒是雨中白人司机与黑人音乐家彼此的爆发式倾诉,更感人:他是白人,没有被种族歧视的顾虑,但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在夜店见惯了社会种种的阴霾,他觉自己更像个黑人;他是黑人顶级音乐家,孤独的住在城堡里,看似高贵,并不了解黑人同胞的底层生活,却只是一个为上流社会的白人提供娱乐和展现自身修养的道具,可以被奉为贵宾,也同时承受着连上厕所,试衣服,住宿都受限制的歧视和侮辱,他只是不那么黑的黑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的境遇,不必羡慕或傲视,该懂得同情,包容和公平。如果有能力去改变周围,国家,社会,世界,那当然更值得敬佩。最后引用剧中台词:改变这个世界,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勇气......
[感悟]看《绿皮书》有感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大家都对心得体会很是熟悉吧,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感悟]看《绿皮书》有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感悟]看《绿皮书》有感”或许能够让您了解到一些之前不曾想到的观点,在我们经历非常重要的事情时。都会不自觉地去发表一些走心的感言,感言让每一秒都更加难忘,有哪些感言是你印象深刻的呢?希望此文能给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电影《绿皮书》改编自真人真事,故事简单轻巧,一个优雅孤傲的天才黑人**家,一个擅长以暴制暴的底层白人司机,在一路向南的公路之旅中,两人消除了对彼此的种族偏见,并合力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南方的种族歧视“斗智斗勇”。
这部影片已成为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等诸多奖项。
《绿皮书》的片名巧妙地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1936年,邮政工人维克多·雨果·格林撰写了一本约等于“黑人保命指南”的小册子,全称为《黑人自驾游绿皮书》,该书详细列举了北美南部各州能为黑人顾客提供服务的宾馆、商店和餐厅等。这本书出版30年来,帮助黑人同胞避免了种族歧视的危险。
它的诞生实际指向的是美国南方当时“隔离但平等”的种族隔离政策。19世纪南北战争过后,美国南方废除了奴隶制,但在白人的思想观念里,黑人污秽、懒惰、品行不端,大多数人仍然维护种族阶级制度。于是,人们首先将白人和黑人从空间上分开。
到20世纪中叶,南方各州的种族隔离和对立尤为严重。1958年,也就是《绿皮书》男主角南下的4年前,黑人克雷农·金申请就读密西西比大学,竟被强制关进精神病院就医。在南方,跨种族的性行为更是禁忌之首,当时出现的白人至上主义的秘密社团“三k党”曾为此犯下多起杀害黑人的案件。
相比起电影中黑人**家被区别对待的情节,那个年代里,黑人实际面对的是更残暴和黑暗的世界。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要理解正逐渐消亡的那代人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已经很难。在电影《绿皮书》中,种族歧视并不是重心,而只是作为一个时代的影子被展示,它展示更多的则是人性中的诸多矛盾、无法排解的孤独感和在面对人生困惑时的痛苦挣扎。
01属于这里,也不属于那里。
作为一个黑人家庭,唐的存在似乎是为了抵制这种固有的认知。不同于一般印象中的黑人(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唐有着三项博士头衔,是一名顶尖的知识分子兼艺术家,他力图跻身于上流精英社会,获取身份认同,但却被其拒之门外。
在白人眼中,他与众不同。即使当上了共产党员,也因肤色而低人一等;他过着精致的生活,似乎背叛了他的种族。
在精致优雅的背后,是深深的自卑与孤独。
主人公唐的一举一动都是按着上流社会的模式,面带微笑,举止优雅,这是习惯。
对西方文明充满了憧憬并极力维护,这似乎在表明他承认黑人在文明上处于劣势,也似乎暗示了他对于自我本质身份的自卑与逃避:企图通过借助外在的道具对抗世俗的偏见,站在文明的角度逃避黑人族群!
他精湛的演奏给他带来的是艺术上的声誉,但却并没有给他带来应得尊重,在表演之外,作为本质上的黑人,他依然在白人社会受到歧视:被拒试穿西装,被拒与白人在同一餐厅吃饭,在简陋的化妆间工作,被要求上黑人专属的洗手间。
努力想得到尊重,却得不到,挫败与迷失感使他无比愤怒。所有的忧郁终于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爆发了。他声嘶力竭的追问托尼:
“我不够黑,也不够白,如果我不够男子汉,那就告诉我,我是什么?”他的情绪崩溃,他的困顿无力和孤独,深深的振撼了托尼,让托尼愿意从另一视角去重新看待唐:原来他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孤独的人不敢迈出第一步。
在那个暴风夜,是托尼对于唐感同身受的开始:查车的警察对他的轻蔑与嘲笑,你也是半个黑人!这句话不仅成为唐朝情感崩溃的导火索,而且使托尼认识到唐朝是黑人群体的象征。
他虽高高在上,但是孤独的,亦是压抑的。他启发唐:世界上很多人都很孤独。他们没有采取最重要的步骤。
这一步或许意味着:不仅要走出自己的骄傲和城堡,用心去拥抱外面的人和世界;更重要的是,坦然面对自己的身份和灵魂,尊重自己,与自己和解!
慢慢地,在托尼的感染下,唐一步一步的不再抗拒自已,他敞开了自已,接纳了本来的自已,他终于从自已的神坛上走下来。和解到来了!这是唐与自己的和解,与自已族群的和解,亦是他与世界的和解。
在一个平凡的夜晚,他回归了自己的本性,实现了灵魂自我同一性的救赎。
结语——
不可否认,《绿皮书》自有精妙之处,在种族问题的障碍面前,两位多重身份的主角各有一套化解困境的妙招。公路旅途中,他们互相疗愈,走向对自我内心的探索和救治,情感处理克制且细腻,一切都刚刚好。
很多影评人在**奖项时谈到,《绿皮书》有奥斯卡最佳影片该有的一切元素,对时代问题的展现、对人性的挖掘、对细节起承转合的把控,再配合演员出彩的表演呈现,在乏善可陈的电影年里,它算是为数不多的选择了。
影片结束,雇佣双方的感情升华为“真正的友谊”,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个体的意识觉醒掩饰了种族歧视的社会结构问题。也许这是电影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即它并没有为我们指出处理种族问题的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