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读《世说新语》心得简短范文

发布时间: 2021.11.15

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世说新语》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一篇优秀的《世说新语》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世说新语》心得简短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世说新语》心得简短范文(篇一)

原文:《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文法评:本文主要讲了管宁与华歆绝交的事情。而绝交的理由,作者只选了两件事来阐述。一件事是见“片金”的不同态度,另一件事是读书时见“乘轩冕过门者”的不同态度。这两件都是发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道德小事,而绝交是大事,可见写作的手法是“以小见大”。一般人关注一般事,对大事由于种种原因,一般人是不愿“真诚”关注的。所以在中国,关注大事是“大人物”的事,小人物关注大事那是“发牢骚”,不足一论的。因而写文章,最好是“以小见大”,方有“立足”之地。

文意评: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意浅显,比较好理解。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因为这两件小事而绝交,似乎不能接受或者说管宁自己也有“问题”。但站在过去的生产能力下,华歆的经济头脑与学习动机是值得管宁与之“分道扬镳”的。

古代为什么强调对人道德素养的要求以及重视对人道德的评价?这主要与当时的社会生产能力、个人生产能力有密切的关系。社会生产能力越低下,越强调人集聚进行生产的重要性;个人生产能力低下也会对人与人的合作有更大的依赖性。无论人集聚,还是人与人合作,都对人的忠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没有对他人的诚信、对合作组织的忠诚,那合作不能继续,组织也会瓦解。而在交往中,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别人信服,才能领导、管理大家。所以社会需要用“道德”来评价个人,个人也才能凭借自己的“道德”高尚而成为国家的人才,组织、领导大家。这就是古代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道德的养成是需要个人追求的,个人的积极性影响了个人道德的水平。

管宁在学习的时候,看到华歆道德养成的个人动机偏低,意志偏弱,害怕自己受到不好的影响而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平。在管宁的价值选择中,要失去较高的道德水平,那宁愿失去“朋友”,所以一定的时候,管宁肯定是会与华歆绝交的!

现代社会生产能力、个人生产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这个方面看,有些人就放弃追求“道德修养”了。但现代生活的组织化却在不断加强,如各种各样的单位、企业、协会等机构,让每个人都同时加入了好几个“组织”,人一生下来就同时加入了好几个组织,像加入了家庭——子女、加入国家——公民、加入企业——被保险人等。而组织化的基本素养也是“道德”。所以现代人学习“管宁与华歆”的故事,也是必要的!

读《世说新语》心得简短范文(篇二)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写的。语言风趣,幽默。全书今传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方正等,共一千多则,记叙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琐稳逸事,主要有关人物评论,清淡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阅读《世说新语》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时代精神及各种历史知识,同时也能培养我们阅读古文的兴趣。

我阅读的文言文: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猿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译文:桓温进军蜀地,到达三峡中,队伍里有人捉住一只幼猿,母猿沿着江岸哀鸣哭号,跟着船走了一百多里路也不肯离去,最后母猿跳到船上,刚跳上船就马上气绝身亡了。剖开母猿的肚子看,肠子全断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温听说了这件事后大怒,下令革除了那个人的官职。

感受:母爱是最伟大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位母亲,有一句歌词唱到:“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小猿被抓走了,母猿一定悲伤万分,而去想办法救回自己的孩子,即使搭上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这件事还能说明另一个道理:我们要保护动物,爱护动物,它们也是一条条生命,它们也有权利享受与家人的平静生活,所以,爱护动物,并保护它们吧,保护动物就是保卫人类未来。

读《世说新语》心得简短范文(篇三)

读红楼梦,能通过一个大观园看到人世百态,能看到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的坎坷经历。而看世说新语,也有同样的感受。读完世说新语之后,脑中浮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身影,通过这一个个鲜活的身影,又可以看到魏晋的社会风俗。我认为,这便是本书的最大价值。

首先迎面走来的是嵇康,旷达豪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 足以见得嵇康的豪放。但他却又是一个颇有风骨的人,宁愿在乡间打铁,却也不愿入朝为官。而在死之前,嵇康神色不变,在刑场之上弹奏一曲《广陵散》,之后慷慨赴死,这样的气度,让人敬佩。而三千太学生为之请愿,愿拜他为师也看出了嵇康在当时的影响。之后走来的人,司马昭想与其联姻,此人大醉六十日,使事情无法进行。颇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以臣是酒中仙”之势。此人便是阮籍。阮籍青白眼看人,也是其率真的体现,不与世俗礼法同流,饮酒长啸,岂不快哉。

从这些人物的风流韵事中,不难看出魏晋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朝代。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一直受封建礼法的影响甚重,学而优则仕是传统的思想,而魏晋受到当时政治斗争的影响,这种封建礼法受到冲击很大。文化名人也没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大都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所以我认为,魏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特别的朝代。

魏晋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建安风骨,魏晋思想,直接影响到了后世许许多多的诗人和词人。例如李白的诗和思想都非常接近于竹林七贤,而杜甫的诗,内容也接近于建安风骨,慷慨悲凉,关心民生疾苦。但是,我认为魏晋人士最大的贡献,是张扬的个性与对自我的一种认识,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世说新语》让我们更清楚的认知了那个时代魏晋士人张扬的个性,触摸到了魏晋士人个性强有力跳动的脉搏。在看完这部书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留在了脑海中,给与了我很多的思考。

读《世说新语》心得简短范文(篇四)

《世说新语》可以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显贵们的达人秀场,书中人物或不俗不羁,或桀骜放浪,更有甚者据其行径则可斥之为脑残奇葩了。但即便如此,在历史的漫漫长夜里,在这样一群人,或者说在这一时代人的身上,还是可以看到那闪耀着空前,也是绝后的弥足珍贵的点点人性光辉。

1、谢公时,兵厮逋亡,多近窜南塘下诸舫中。或欲求一时搜索,谢公不许,云:“若不容置此辈,何以为京都?”

译文:谢公当政的时候,士兵和杂役逃亡,大多就近躲藏在秦淮河南塘一带的船中。有人建议把这群人一同搜查起来,谢安不答应,说:“如果不容纳这些人,那还叫什么京城?”

前些日子有条新闻,说的是深圳的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提案建议”设立生存壁垒使外来人员主动离开“,具体办法是通过大力度拆违行动,增加外来人口的居住成本,让他们”无地可住而不得不离开“。深圳能够做出这样的举动也不是新鲜,早在大运会时就赶走了8万人的”高危人群“。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圳到底革了谁的命,向谁开了放,如此大的城市竟然如此的小气,于今人相比,不得不让人叹服谢公的英明大度。更让人觉得可悲的是,深圳并不是偶然的个例,排外、忘本、无亲善包容之气概,中国的城市又大抵如此。大城市,更在于胸怀之大,而不是道路之阔,建筑之伟。

2、周叔治作晋陵太守,周侯、仲智往别。叔治以将别,涕泗不止。仲智恚之,曰:“斯人乃妇女,与人别,唯啼泣。”便舍去。周侯独留与饮酒言话,临别流涕,抚其背曰:“奴好自爱!”

译文:周叔治要出任晋陵太守,周伯仁和仲智去和他话别。叔治因为就要离别了,哭个不停。仲智生他的气,说:“你这个人原来是个妇道人家,和人家告别,只会哭哭啼啼。”便不理他走了。伯仁独自留下来和他喝酒说话,临别时流着泪,拍着他的背说:“阿奴要好好地爱惜自己!”

看着这两个抱头痛哭的大男人,若是放到如今,又不免会被开玩笑地说成:”基情啊!“。男人之间的感情对于女人和小男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兄弟之间的情谊不是一种感情的依赖或兴趣上的情投意合,更多是表现在了真性情上的不掩饰的流露,这种流露可能不是直接的,常常伴随着吹吹牛逼,侃侃大山或者根本无需言语,但这种性情是从他的语气顿挫里可察,眉宇之间就可见的。到了那个难舍难分的点上了,有些小家子气又如何呢。当今的人交朋友,”利“字当头,而不是因为才情相吸,气概相佩,不免让人厌烦那假惺惺的嘴脸了。

3、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译文:太傅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门生送信给丞相王导,想在他家挑个女婿。王导告诉郗鉴的来人说:“您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吧。”门生回去禀告郗鉴说:“王家的那些公子还都值得夸奖,听说来挑女婿,就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公子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地躺着,好像没有听见一样。”郗鉴说:“正是这个好!”一查访,原来是王羲之,便把女儿嫁给他。

古人评价王羲之,说是 “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更多的是在注重其气度的不凡,才华的横溢。而这位太傅在选婿的时候又有不同,还看中了王羲之“独立特性”的一点。这一点在现如今怎么能当作评判一个人,甚至是为女儿选对象的一个优点呢,不被说成是不正经,不稳重,不正派就不错了。

在这里可爱的还不止王羲之和这位太傅,还有王羲之的叔叔王导,选婿一事非事关重大,但成一门亲事也算是家族要事,叔叔一句“任意选之”既显示出对子侄们自信,又显示出一股子的大家风范。从这里可见魏晋的风度不是在矫揉造作啊。

4、汉成帝幸赵飞燕,飞燕谗班婕妤祝诅,于是考问。辞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 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诉;若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

译文:汉成帝宠爱赵飞燕。一次,赵飞燕诬陷班婕姝向神明诅咒成帝。于是拷问班婕姝。班婕姝说:“我听说,生死有命,富贵由天,行善尚且不能得福,做坏事还希望得到什么呢?假如神鬼有知觉,就不会接受坏人的诉说,假如神鬼没有知觉,向他们诅咒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不会这么做的。”

且不说班婕姝的思维敏捷,机智过人,单说“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 这句话古往今来的微言大义。平时我们常听也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认为这是句真理,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又屡屡受挫,有善心善行的人并没总是有好的下场,做坏事有恶行的人好事连连、飞黄腾达的实例却比比皆是。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不过是人们的理想,“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 才是真正的现实:做善事并不能获得福祉。而在清代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中关于善恶的赏罚说得更是透彻,“虽善不赏,虽恶不罚。”那就是说善事和恶事与事情的结果好坏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不会有什么因果报应。

5、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 "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怀酒."

译文:张季鹰任情适性,放诞不羁,当时的人称他为江东步兵。有人对他说:“你怎么可以放纵、安逸一时,难道不考虑身后的名声吗?”季鹰回答说:“与其让我身后有名,还不如现在喝一杯酒!”

张季鹰这种及时行乐的情怀是许多正派人士,胸怀大志的人所不耻的,认为不过是酒鬼的一句胡话而已,对于社会对于人民更没有什么大贡献。但误世之贼往往就是这些“正派人士”,这些的人在如今更是多了去了,他们常常化身为教育家、标兵楷模、人民卫士为这个社会奋首疾呼,努力捞钱。他们背诵着保尔·柯察金那段关于“人生意义”的话,在酒足饭饱之后感慨人生豪迈,在他们看来,张季鹰这种一杯浊酒、得过且过的日子是毫无意义,怎么也不能理解的,

6、王浑与妇钟氏共坐,见武子从庭过,浑欣然谓妇曰:"生儿如此,足慰人意!"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可不啻如此!"

译文:王浑和妻子钟氏一起坐着闲聊,看见武子(王济)从院子经过,王浑高兴地对妻子说:“我们生了这样一个儿子,也该知足了。“妻子笑着说:“如果我能嫁给你弟弟王沦,那生的儿子可就不止这样了。”

《世说新语》里最有趣的算是王浑的.这位妻子了,这样的打情骂俏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却丝毫不避讳,王浑的窘样不用说我们也能想象的到了。

7、初,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

译文:当初,谢安作为一介平民,在东山隐居时,兄弟当中已经有富贵的了,常常家中宾客盈门,兴师动众。刘夫人和谢安开玩笑说:" 大丈夫难道不应该这样吗?"谢安捏着鼻子说:" 只怕我也免不了啊。"

谢安捏着鼻子的样子让人想想就发笑啊!

 

读《世说新语》心得简短范文(篇五)

道义,是一个深不可测而又显而易见的东西,荀巨伯的故事道义上深不可测,却又显而易见。他从远方来探望病了的有人,胡人来了也不走,这显而易见。胡人知道了他的事情,认为他太道义,自己太不道义,于是胡人退走了,这深不可测。道义令人费解,令人琢磨,却有时让人想知道答案。

义,不仅有道义,还有义气。义气在兄弟、友人中常可以看出。兄弟之间的义气更纯厚、更真实。例如相依为命的两兄弟用仅有的金钱互相帮助。有人中义气较散漫、较虚伪,有时比兄弟的义气更纯厚。虚伪的是你交到了一个坏朋友,只会和你称兄道弟,一起吃喝玩乐。反之,纯厚的义气就是你交到了一个好朋友,和你互相帮助,危难之时可以互相助一臂之力。

还有意义,意义虽然和义气不一样。做一件有意思的事取决于你为什么去做,如果你不想去做,这事在别人看来再有意义也没用,因为你感受不到。反之,你想做就有意义,意义只是一个俗称,意义的意义很多很多,去找到他们,并且是找不完的。

义,只是一个有趣的东西,和π一样,是个无限不循环的数字,真的,义深不可测。

dg15.com延伸阅读

关于读《世说新语》心得最新范文 【必备】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阅读《世说新语》后,我被刘义庆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写《世说新语》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整理的“关于读《世说新语》心得最新范文”,仅供参考。

关于读《世说新语》心得最新范文(篇一)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写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我觉得最富有哲理的是《言语》,寥寥数语的小故事却诉说着发人深思的大道理。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因此名利面前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品性。举例来说,管宁与华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共同在菜园里种菜,劳作中他们翻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没有捡起金块,而是把金子视作土块,继续干活。华韵却把金子拿在手里,反复地看不忍丢弃,导致管宁对他心存芥蒂。还有一次,两人一起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路过,引起大家围观。华韵丢下书本也去凑热闹,管宁心里十分不满。于是,他拿刀割断草席,和华韵分席而坐,说:我们不是朋友!因为管宁发现他们两人的价值观截然不同,华韵太看重金钱和名利。而华韵因此失去了一位人生路上的真正益友。这就是著名的管宁割席的故事。

这个故事虽简单但道理很深刻。我绝不会学华韵,不是自己的东西,我绝不存占有之心,我绝不为名利失去自己的良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我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真正的人生价值。

因为《世说新语》里面这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我的整个暑假才变得意义非凡!

关于读《世说新语》心得最新范文(篇二)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全书分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一共是一千一百三十则小故事。记述了东汉末年至南朝宋时两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和琐闻轶事。

每一篇短小的故事都蕴含着许多道理,和古人的智慧。故事中不仅蕴意深远还描写的非常生动,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把每一件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陈太丘与一位朋友约定中午一起出行,友人没有按时预约,陈太丘只好独自出行,去后朋友才赶来。当从元芳口中得知,他父亲已经出行之后,友人勃然大怒,破口大骂。元芳指责友人不守信用,不讲礼节。友人听后惭愧不已,想去拉元芳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芳头也不回的进了家门。元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的爸爸辩护,指责了友人的无礼,但是元方最后连头也不回就进了家门,这又是对长辈的不尊敬,元方在指责友人无礼自己却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所以我觉得元方应该宽容原谅那位友人。

世说新语的文章多么令人深思,看上去觉得合乎情理的做法,但是仔细想想又不对,有一篇写道两人一起做事一人总是三心二意最后另一个人都不愿和他做朋友了。这篇则用小小的两件事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行,也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

在看完世说新语后,我对事情的思考变得细致,原本自己做事马马虎虎,现在改进了许多。这本书对我影响重大,里面许多小故事令我难忘。

关于读《世说新语》心得最新范文(篇三)

暑假我接触到了《世说新语》这本书,里面都是一则则小古文。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则我最喜欢的小古文: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陈纪的儿子陈群很有才华,与陈谌的儿子陈忠都说自己的父亲厉害,一直都不能下定结论。于是就去问陈寔,陈寔说:“元方作为哥哥,不要难为弟弟。季方作为弟弟,不要难为哥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意思是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地里锄菜,见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照样举起锄头把金子当作小石头,而华歆是捡起来然后再扔掉。两个人以前同坐过一张席子读书,外面有官员驾着车通过,管宁似乎没有察觉到,依然津津有味地读书。而华歆却兴致勃勃地跑出去看了。于是,管宁割断席子说:“你和我不是同道中人。”读到这里仿佛眼前都能出现管宁气愤的样子,割席分作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还有一则故事是: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意思是王戎七岁时,曾经与很多小孩子玩。他们看到马路上有一棵李树,李树上结满了果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孩子们都去抢李子,只有王戎一个人没有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王戎说:“马路上人这么多,要是好李,早就被人摘光了。一个人尝了以后发现果真是这样。王戎小小年纪真是洞察入微,无比聪慧。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意思是顾恺之吃甘蔗,先吃甘蔗地末梢,人家问了以后顾恺之说:“先苦后甜,渐至佳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先吃苦,有苦才有甜。

《世说新语》是非常适合每日诵读,读起来很押韵朗朗上口。家里人也很喜欢听我摇头晃脑念文言文,往往只言片语就可以鲜明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特征。几句话就讲完一则小故事,让大家伙听后忍俊不禁,不得不佩服古人写作的魅力。

 

读《世说新语》心得800字左右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在读了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世说新语》读后感呢?下面是由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世说新语》心得800字左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世说新语》心得800字左右【篇一】

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读书笔记:孟子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殷羡做到了前两句,忽视了后一句。可是道家向来都是视名利如浮云,视仁义如粪土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唯性之所在!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读书笔记:这则故事,只要是读过点书的中国人,几乎都明白的。你如果做过这三件事情:冬日品过酒、深夜吟过诗、踏雪访过友。那么,你必须能够对子猷的情致领悟一二了。我们所缺乏的可是是子猷的“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顺从本心本性的生活情致罢了。我们做任何事情目的性都太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深不知没有结果的结果有时候是最好的结果。至少能够留个念想!

读《世说新语》心得800字左右【篇二】

我看了一本世说新语,这本书中摘写了许多的小故事,都是一些说道德,说道理的故事。但是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故事书一样。

我看到一篇什么管宁和华韵的故事,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没有捡起金子,而是将金子像泥土一般,继续翻土。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丢回地上。还有一次,两人一齐在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大家都去看热闹了。华韵把书丢到一边,去看热闹了。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去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韵因为一时的搞笑,为了一时的富有,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我觉得华韵没有高尚的品德,而管宁就有高尚的品德。他看到金子不动心,因为这不是他的,他不会做对不起良心的事。华韵从捡黄金的事看出他想把黄金占为己有,只是怕管宁看到。我觉得我要像管宁一样,不为金钱失去良心。不为名和利失去良心。

孔融被别人抓了,可他一向哀求别人不要把自我的两个儿子也捉了。但孔融的两个儿子却说:“父亲难道见过打反了的鸟巢下方还有完整的蛋,这两个儿子也立马被抓了。”虽然这两个孩子被抓了,但他们小小年纪懂得整体既然保全不了,那么个体也不可能独存。孔融的两个孩子虽小,但懂得这个道理,应此不做没有用的哀求,从容镇定的理解厄运。我要学这两个小孩,眼望未来,明白结果以定,就不做无谓的事了。

邓艾口吃,总是称自我“艾艾”有一天皇帝和他开开玩笑说:“你说艾艾,到底有几个艾。”邓艾回答凤兮凤兮,本来就是一只凤。邓艾即显得子己博学多才,会用论语。又让皇帝无地自容,无话可说。婉转的挽回了自我的面子。我遇到困难时,我也要学邓艾用婉转的语言跟别人说,不会和别人大吵大闹。

还有许多,我就不一个一个说过去了。反正我受益匪浅。

叙事简明,精炼生动,为小品文之典范,词汇之丰富,远远超过其他笔记小说,对后代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影响,所记清谈场面,往往描摹如画,使读者若临其境,若见其人。“文学”篇记孙安国(盛)与殷中军(浩)共谈,往复辩论,不暇用餐。左右侍者一再重温冷饭,而两人只顾奋挥麈尾,争锋口舌,以致麈尾脱落,布满餐饭,抵暮犹未进食。最后情急,竟至反唇相稽。殷谓孙:“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谓殷:“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彼此以“口”、“鼻”讥嘲,皆从辩论出发,读之失笑!一时热烈气氛,活跃纸上,《世说》所写,真善传神。“排调”篇记王文度(坦之)与林法师(支遁)讲析义理,林每欲小屈,孙兴公(绰)曰:“法师今日如著敝絮在荆棘中,触地挂阂。”说理以通达为贵,一有滞碍,即难成胜解,孙之诮林,恰当无比。“轻诋”篇记庾亮谓周顗:“诸人皆以君方乐。”周问:“何乐,谓乐毅邪?”庾曰:“不尔,乐令耳。”乐令,指乐广,为当时以清谈著称的名士,周顗认为以他相比,是贬低了自我,就说:“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西子也!”无盐,丑女;西子,美人;美丑攸分,不宜相拟,设喻亦妙。又“政事”篇的“桓公在荆州”一条,叙桓温治荆州,政贵宽和,耻用威刑,桓温的第三子桓式

(即桓歆)见令史受杖,仅从朱衣上擦过,即谓温曰:“向从阁下过,见令史受杖,上捎云根,下拂地足。”意思是讥诮刑杖没打在人身上。桓温是否真这样政简刑轻,姑置不论。“上捎云根”言举杖之高;“下拂地足”,谓着地多,着人少;措语形容,巧用夸张,可见晋人之善于辞令。

《世说新语》中的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如“德行”篇记郭林宗称黄叔度(宪):“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谓其气量深广,不为物牵;“赏誉”篇记王夷甫(衍)称郭子玄(象)“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谓其辞采缤纷,议论不穷;“容止”篇记山巨源(涛)称嵇叔夜(康):“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谓其风神俊异,潇洒出众;“文学”篇记孙兴公(绰)于潘安仁(岳)、陆士衡(机)二人之文谓:“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比较恰当,评价极公;“言语”篇记顾恺之描摹会稽山川之美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些话全都形象鲜明,比喻精妙,能把丰富的资料概括为极其精炼的文学语言,给人以深刻、具体的印象。又“言语”篇记晋简文帝(司马昱)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谓胸襟开阔,则无往不适,随处怡悦,觉万物无不可亲,其意既含哲理,语亦神韵悠远,令人领略不尽。

读《世说新语》心得800字左右【篇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德是灵魂的一种健康,美貌和良好习惯。”

莎士比亚说:“金子!黄黄的,光闪闪的,只要有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者变成尊贵者,老年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人们渴望财富,但是要取之有道。甘于贫苦,言行高洁。在面对他人的赠与与诱惑是,要不为所动。人在贫穷时,要有气节,人穷志不短。

朋友就是志趣相投,心性相近的人结合在一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志趣和目标,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在道义,人格于生命和功名利禄发生矛盾时,我们要合理的选择。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有一需要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谅解去护理,朋友也是一面镜子,是第二个自我,能从朋友的身上反映出自己的性格,朋友难得,友谊更最值得珍惜。

投机者鄙视友谊,自私者躲避友谊,真诚者珍惜友谊。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不要惊慌失措,应坦然面对。不同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培养是不同的。

人要做到尊严上的独立,首先要有经济上的为独立,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格。

寂寞是生命的陪伴,是心灵的依托。他告诉我们情感需要归宿,心灵需要港湾,红尘需要百态人生,机会一去不复返,拥有就要珍惜。

要学会感受寂寞,享受寂寞。因为他与我们同行。

读《世说新语》心得800字左右【篇四】

《世说新语》作者是刘伶,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留下的诗篇流传了千古,为人生性放达任情,与阮籍关系颇密,是为挚友。身为刘伶挚友的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之一,想必拥有着世人都知晓的高尚品行和节操。但恰恰相反,他有着与刘伶相近的性格,阮籍作为西汉时期豪放不羁的代表人物,与他一同出现的往往是不行于礼,品行不端。这种性格除了表现在了阮籍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是表现在了他的为人处事中。

按照古人的习俗,亲近之人去世之后是需要进行服丧,以表达自己作为子女的孝心和悲伤,通常服丧期是三年,且在此期间不可以喝酒吃肉,否则便是不敬。但阮籍的母亲去世后,阮籍并没有按照这个规矩进行,仍然参加宴席,并喝酒吃肉。有一次在晋文王宴请众宾客时,阮籍一如往常的参与,何曾觉得这样不得体,是不孝,并告知晋文王让其罢免阮籍的官职。晋文王没有这么做,反而维护了阮籍。阮籍是真的不怀念母亲吗,并不是,他只是不善于表达,没有把自己的悲伤表现出来,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写阮籍知道母亲去时候的表现,“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哀嚎一声,并因此吐血,萎靡不振了很长时间,这种悲伤并不假,是当时大多数人都无法比及的,那种流于形式的孝子行为,真的要大力推崇吗?那种悲伤可能就不会是悲伤了,只是向世人证明的一种形式,形式上的悲伤远比实际的悲伤更为不耻。

阮籍的内心是悲伤的,却也是庆幸的,他可以在母亲在世的时候尽孝,而不需要再母亲去世的时候做一些没有必要的悲伤,他无疑是豪放的,更是洒脱的。只是他的行为在当时并不被认可,只能在后世被我们称赞,着实可悲可叹!

读《世说新语》心得800字左右【篇五】

读红楼梦,能通过一个大观园看到人世百态,能看到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的坎坷经历。而看世说新语,也有同样的感受。读完世说新语之后,脑中浮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身影,通过这一个个鲜活的身影,又可以看到魏晋的社会风俗。我认为,这便是本书的最大价值。

首先迎面走来的是嵇康,旷达豪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 足以见得嵇康的豪放。但他却又是一个颇有风骨的人,宁愿在乡间打铁,却也不愿入朝为官。而在死之前,嵇康神色不变,在刑场之上弹奏一曲《广陵散》,之后慷慨赴死,这样的气度,让人敬佩。而三千太学生为之请愿,愿拜他为师也看出了嵇康在当时的影响。之后走来的人,司马昭想与其联姻,此人大醉六十日,使事情无法进行。颇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以臣是酒中仙”之势。此人便是阮籍。阮籍青白眼看人,也是其率真的体现,不与世俗礼法同流,饮酒长啸,岂不快哉。

从这些人物的风流韵事中,不难看出魏晋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朝代。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一直受封建礼法的影响甚重,学而优则仕是传统的思想,而魏晋受到当时政治斗争的影响,这种封建礼法受到冲击很大。文化名人也没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大都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所以我认为,魏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特别的朝代。

魏晋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建安风骨,魏晋思想,直接影响到了后世许许多多的诗人和词人。例如李白的诗和思想都非常接近于竹林七贤,而杜甫的诗,内容也接近于建安风骨,慷慨悲凉,关心民生疾苦。但是,我认为魏晋人士最大的贡献,是张扬的个性与对自我的一种认识,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世说新语》让我们更清楚的认知了那个时代魏晋士人张扬的个性,触摸到了魏晋士人个性强有力跳动的脉搏。在看完这部书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留在了脑海中,给与了我很多的思考。

读《一问一世界》心得简短范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们在读杨澜写的《一问一世界》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那么《一问一世界》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整理的“读《一问一世界》心得简短范文”,仅供参考。

读《一问一世界》心得简短范文(篇一)

很久没有废寝忘食地读书了,缘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缘于浮躁的内心。当新的一年来临之时,自己暗下决心今年重读书籍,去体悟,去琢磨。而就在这个当口,《一问一世界》让我夜深仍没了睡意。当看完最后一页轻轻合上书,脑中竟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的画面,有杨澜奋斗的过程,似乎又有自己的经历。一本好书,莫过于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许,也是因为,杨澜做了我想做而没有勇气也没有足够能量去完成的事情。

我自知不是女强人的材料,太优柔寡断,太瞻前顾后。然而,我也曾梦想过,走上传媒的道路,为自己喜欢的事业奋斗不息。只是,我对于媒体的认知太浅显,太表面,只看到了光鲜的结果,却不懂其中鲜为人知的的艰苦历程。看完《一问一世界》,我不由得感慨,每个职业自有每个职业的辛苦,是外人所不能体会的。杨澜,不愧为生活的强者,她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在关键时刻做出一个又一个正确的抉择。看着她的经历,我总是在问自己,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怎么做?然而,一次又一次回答我的,只是空白。或许,是我经历的事情太少,或许,是我终究没有能力成就杨澜那般壮丽的事业,我也只能如平凡女子一样过着平凡的日子,对于未来对于未知,有好奇而没有探索。那好奇,便也仅仅是好奇,而已。这或许和书中所说的“远见”有关。“所谓远见,即洞察力,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掌握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它是某种稀缺资源,不是因为它要求当事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能否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现在,我还没有具备这个能力。或许,随着时间的推进,阅历的丰富,我会越来越有“远见”。但至少在现在这个时点,当我看到这些文字时,感触颇深。

“对于身在海外的华人来说,文化归属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它是一套很复杂的体系,是社会环境、群体记忆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交错。当一种文化占据了一个人最初的认知并形成足够的侵入,那留下的烙印即便时间也难以抹平。”不知是不是我有过留学经历的缘故,看到这一段话时候竟觉得眼眶有点微微的湿润。当我毅然决定回国发展的时候,太多人在劝我:美国空气好,美国生活压力小,美国食品安全……但是,飘在美国的我,一直在寻根。没有本土文化积淀的他乡,再怎么好,也是游子的心态。每个人的境况遭遇不同,或许有人很适应美国的一切,但我,需要的是回归。回来之后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我只有心底深深的感触,却不知如何组织语言道出其中的奥妙。而杨澜的一段话,突然间让我回忆起很多事情,也更加坚定我的决定——生活在哪里,生活的怎样,不是给别人看的。人的一生很短暂,总要生活的让自己开心才好。我很清楚哪里适合我,那有何必为了所谓的面子,非要留在别人眼中的天堂独自拭泪呢?做自己,永远都是最正确的生活方式。

书的前言部分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出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这或许就是人格的魅力。虽然我没有魄力成就杨澜那样的事业,但我还是有信心,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也算是明了生活的涵义了。

读《一问一世界》心得简短范文(篇二)

01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

星云大师,既出世也入世。他告诉世人,世上所有的神明,都来自人的想象。土地公也好,财神爷也好,文昌君也罢,都是人们因为自身的需要创造出来的。信仰不是要求佛为我们做什么,而是增加我们自己行善的力量。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自作自受是也。

要有既出世又入世的精神,出世,出淤泥而不染,洁净的思想观人,观己,提升自身修养。入世,不与世间隔离,融入众生之中。承担起自己应担当的事情,做好一切事。

在“生活”和“事业”的双轨上正在激情并行的杨澜告诉《纽约时报》:“我只是刚刚开始。”对于杨澜而言,1996年纽约的秋天是最为迷人的,因为这一年是她最有成就感的一年:拿了一个学位,生了一个孩子,做了一套节目。这些在别人看来需要思前想后、来回取舍的大手笔,都让杨澜同时给做了,而且是一气呵成。有歌者吟唱:每个人都是在单行道上寻寻觅觅的跳蚤。而杨澜却驾驭者心灵机车奔驰于生活和事业的“双轨”,以更快的速度,在更远的地方,看到了更美的风景。

人生短暂,应当双驰。培养驰骋双轨的能力,心不乱不杂,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做好更多的有意义的事情,人决定不了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经历就是财富,多经历、让生命更加精彩!

睿智,有时不在于为别人指点了多少迷津,而在于能否在恰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就像聪明的登山者,不是一味攀爬,而总是在山麓小憩时,眺望云海去分辨到底那一座山峰最终将属于自己。

有一句话,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奋斗而是抉择。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有自知之明更要有远见,知道自己要走哪条路并坚持地走下去。

人一辈子总是要做一点自己的事,有的时候可以拉开很长的时间做,有的时候只能强度很大地做很多事。这是无法选择的,如果机会来了,没有把握住,懒懒散散,那么过去就过去了,年轻时该拼的时候就要拼一下。

人生是自己的,不要给他事当奴隶,它有去无回的,年轻的时候多多奋斗抓住机会为生命添色彩,等到头发花白时,能说一句,此生无悔。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去寻找光明。

02你不想赢吗?

赢的定义让人想到竞争,丛林法则。它们要赢,赢得土地,赢得配偶,赢得生育的机会.生存的法则虽然残酷,但动物们却并不贪婪,大自然没有浪费:猎豹吃饱的时候即使瞪羚从眼前走过也不会发起进攻。作为一种动物,想赢是常态。糟糕的是人比任何一种其他动物都要贪婪,而且浪费惊人。

贪婪是贪嗔痴慢四毒之一,想赢是好的,依靠自身的努力奋斗来的就属于自己,理应享受,但切记贪婪。像比尔盖茨巴菲特一样,多多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助人。

我问韦尔奇先生:“你难道在所有的竞争中都必须胜利吗?”“没错!高尔夫、桥牌,凡是我做的事我都要赢。”他坚定地回答。 顿了顿,他又带点挑衅地反问了一句“难道你不想赢吗?”

不可能事事都赢,强中自有强中手。但要有想赢的想法才能赢。不要自我设限,把潜力拘束住说我不行,而是想赢,凡事争取,做到心中最好的自己!

在这一点,英国人的喜好似乎跟中国人相近,自然朴实的田园生活更令他们向往。不过英国人与中国人不同的是他们崇尚冒险的精神,英国人尊敬那些探险哪怕失败的英雄。

我觉得这说的是“敢”这个字,勇于改变,勇于突破。传统的中国人有保守的思想,害怕改变害怕新鲜事物。有时候我们正缺的是这种冒险精神,突破自我障碍,勇攀人生高峰。

工作只是我生活的一个部分。我觉得人生只有一次,就要活到极致。——布兰森

杨澜越来越感到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不仅仅是获得了一种工具,而且是得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甚至是被引领着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进入一种文化的比较,对于不同世界的一种比较。

学好英语!

1994年杨澜远赴美国继续求学,还未站住脚就被哥伦比亚大学来了一次下马威。杨澜得了一个不及格。尽管杨澜非常喜欢相关的知识,但感性上的兴趣爱好和建立一个“政治、经济、法律、外交”四维框架的专业能力有着天壤之别。经历过这次魔鬼考试之后,26岁的杨澜开始了一段疯狂填补空白知识的学习过程。

经过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洗礼,蒋昌建将“最佳辩手”的得来归于自己在复旦大学经历的魔鬼般的阅读与讨论。在教授们开出的长长的书单中,学生们先是认领各自的阅读对象,往往是间隔很短的时间,老师就会开展讨论对话课程。在老师们轰炸式的提问下,那些未被认真阅读的书籍就会自动露出原形。讨论的过程既是对知识的高浓度提炼,又是对表达能力的残酷锻炼,两者相结合的最好效果是催生“创造性的思维”,这个思维是对一名学生知识体系和表达能力的全方位锻造。也只有经过这样的一段“厚积”才会有辩论会上的“薄发”,因此蒋昌建评价复旦的学习训练使他“敢于站出来,能够说对的话”

这就叫做“真才实学”。嘴上说不出什么是因为心中头脑中没有东西,没有内涵。学无止境,但需在这无止境中探索最大的境遇。杨澜,因为有英语的底蕴,有了相对大量专业的知识才成就为一名好主持,蒋昌建大量阅读了解才成就最佳辩手。所以脑中要有含金量,有真才实学,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想掌握很多技能却又不想受学习过程的辛苦,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刻苦钻研方能拥有最后愉悦的结果。还是那个词,“真才实学”!

这是杨澜第二次采访基辛格,头一次访问是次失败的经历,然而这次采访后基辛格给杨澜得打分是“amazing”。基辛格哪里知道,为了这次采访,杨澜几乎通读了他的全部外交著作,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和资料,临场的那份从容是建立在大量的“功课”基础上的。

凡事用心,事事准备到位才能得到想得到的结果。为了一次三十分钟的采访,通读了所有资料,这是怎样的敬业与专注!

03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

石头当然没有床舒服。谁能在石头上轻松地睡觉?两种人:找到适合的石头的人或让自己适应某一块石头的人。还有一层意思是说,旁人只是看到此人酣然入睡,他是否睡着了,觉醒后是否腰酸背疼,就不得而知了。如是,人选石头,石头也选人。有跟石头较劲的,时间久了竟也在上面睡出了人形,即合用了;也有随遇而安的,这块石头不合用,俺再找下一块便是。并无唯一法门。关键的是,当一个人决定离开床那熟悉的舒适,去石头上睡觉时,他就已经摆脱了某种惰性,而带来许多种可能。有一天,一块顽石上也会留下他的温度。

放弃安逸的床不睡睡石头上并不是代表优势资源不用而去受苦的意思,它代表的是离开懒惰,远离自身惰性,虽然不舒适地但勤奋地努力学习、奋斗。懒惰是人的天性,要克服这一天性不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

任何痛苦与磨难,都是砥砺性格和信念的机会。痛苦,磨难……是机会,理想者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去撩拨内心不灭的活,谁知道这其中是否也存在无法抗拒的因素。面对强硬的无奈,有些人承认自己的局限,有些人埋怨世事的无常,杨澜得选择无疑是前者。——朱冰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就认知的——温室中的花朵永远经不起大风大浪。年轻,总应该闯荡一番,历练一番。这所有的历练痛苦与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风雨之后才能见得彩虹。趁年轻,多闯荡多下苦功夫。等老了,一切都来不及。

坚持,还是放弃?此时的杨澜好像就是那个在生与死之间抉择的哈姆雷特,心灵深处的战场里反复进行着“残酷的现实”与“纯粹的理想”之间的多轮交战,放弃阳光卫视,等同放弃了自己孕育多年的孩子,真的是万分难舍。但人的一生,总会面对几次痛苦的取舍和抉择,人们往往很明确抉择之后会失去什么,而对于抉择之后所能得到的,却要等待命运的揭晓。抉择是人生中一个大话题,我们无时无刻不再做着抉择只不过有大有小罢了。一句话说,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奋斗而是抉择。抉择不对努力白费。有时候真正到了十字路口面临抉择的时候真的是很痛苦。中考时报志愿,第一志愿面临着抉择:二中or五十八。我爸给我五十八的建议但最终说让我来做决定。决定后无论怎样都别后悔。我虽然没能考上但我无悔。2003年杨澜接受一家财经媒体采访时,回顾总结了自己从创办到放弃阳光卫视的心迹:“山年前,我觉得自己就像生活在小溪中,周围的水很清,付出的努力和回报都看得清清楚楚。有时候,觉得小溪太小了,就会渴望更大的空间,比如进一条河流。但河流中泥石俱下,鱼龙混杂,并不是一种很单纯、宁静的环境,需要在危机当中求得生存,更需要克服许多感情因素,做出理智的选择。不过,要是问我是否后悔离开清澈的小溪,我不会后悔的,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自己的选择不会后悔。

在杨澜访谈录显赫的嘉宾名单中,刘德伟算不上重量级知名人士,但她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柔中带刚的强大精神力量再次诠释了《杨澜访谈录》的高端趣味:所谓高端人士,不是权利或者职位上的高端,而是对人生和社会有着深入理解与独到见地,甚至引领社会价值的人。

做一位高端人士,有品位的人。外表华丽并不代表内心质美,拥有一颗美丽的心,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是一味跟随,甚至引领一种价值一种风尚。生活得多彩,有品位。

美国CBS传奇主播唐*休伊特一出手就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招数。他成功打早了《六十分钟》,使其收视率22年稳居全美前十名,杨澜看到了其中的奥秘:该严肃的时候严肃、该轻松搞笑的时候也得放开。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最重要的是变通与适应。

该做什么就全心投入去做。该学习的时候就用心学习,绝不三心二意;该玩的时候就放开心去玩,再也不想学习。这样活着不累并精彩,做好每一件事,并独立地去做。变通并不等于放纵,仍要有自己底线,自然也不是死板教条,处事灵活。道理在这,至于生活中要怎样去做,就要视事而定,自己判断。

我们是高度的理想主义和高度的现实主义的结合。你一个人,没有理想就没有激情,一定要有高度的理想主义,一定要有很深的一个想法去做。但是你在做具体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要有高度的现实主义。看到残酷的现实,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你不要有幻想。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要有任何幻想,任何的幻想都会让你走向毁灭。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理想显得那样易碎,但哲学专业出身的郭广昌却将这对矛盾体统一了起来。

有一句话,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但如果二者统一便是最好的。理想与现实要结合。依照理想在现实中努力,我觉得便是好的诠释。我想,也许如郭广昌说的,我也许在中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存在了一丝幻想,幻想我能考上二中而现实中我的实力却还不够。虽然最后有出色发挥有砸了的发挥离二中还有8.5分,虽然是我选择的我不后悔但不得不说,我在这件事上做错了,应该理性客观的评价,在理想主义中寻求动力,在现实主义中努力!

无论是勇敢攀峰,还是安全下山,王石的行动手册里,最重要的几点是“只有靠自己”,正是依靠着自己的步步为营,他欣赏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也把控住了商业大船的航向。这似乎是领导者必备的本领,也注定了是他们逃不脱的宿命。

凡事靠自己!小时候依赖父母,长大了只靠自己。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安之若素,冷暖自知。今后的路也需要自己独自走完,也许路边有父母关怀的眼光,朋友温馨的话语,但没人能替代自己做什么事。靠自己努力实现过活自己梦想中的生活!

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2005年,5岁的《杨澜访谈录》在地气和线上的双重平台上,终于找到了在石头上放松下来的支点。

无论进退,总是自如。

04为什么总问女人这个问题

希拉里·克林顿最打动我的一次演讲是她宣布退出总统竞选时说的“不论怎样都不要放弃你们自己的梦想,永远力争上游,坚持信仰,被击倒要马上站起来,不要让任何人说你不行”。

永不服输拥有“想赢”的精神!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曾再一次演讲中说:“对于个人或一代人而言,成功么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是否具备判断力和抉择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如果随波逐流,注定以失败告终。”

凡事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原则,而不要人云亦云,做出自己的理性的判断。

在博客上,杨澜贴出了一篇名为《为事业、生活平衡支三招》的文章,分享自己的心得,也为职业女性提了三点建议: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建立明确的目标,以及建立家庭的支持系统。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建立明确的目标。如果将来从事了一项喜欢的工作,做着喜欢的事该是多么幸福。而现在学习期要有一个人生积淀、累积的过程,也许要受一些必须的苦来磨练自己。目标就是一个路标,他能让你知道奋斗的方向在哪,并为梦想之旅加速,而不是一只无头苍蝇乱撞。

杨澜说:“我不能挽留昨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改变容貌,但我可以展现笑容,我不能控制他人,但我可以掌握自己,我不能改变历史,但是我可以创造未来。”

做今天最好的自己!

05奥运可以事件很浪漫的事吗?

我欣赏一种观点:判断一份感情品质的最好方法,就是看情感中的两个人是否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对于运动员们来说,运动让他们经历磨练,找到内心的力量,释放最大的潜力。竞技场上的爱情也好,竞技场外的恋爱也好,他们共同的情人是运动本身。即使有一天离开,也留下一段不平凡的爱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说,成长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

判断一份感情品质的最好方法,就是看情感中的两个人是否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句话说得很好,只有双方都有机会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感情才是最佳感情。成长事件浪漫的事,在成长中,你慢慢懂得知识,交到朋友,无论从外表上还是心智上都变得成熟起来,最终成长为自己心目中的“我”。这个过程一去不复返,更有宝贵的经历,所以珍惜这一宝贵的过程,珍惜成长。

06你是否曾经站在空空的舞台?

黄霑曾告诉杨澜:有一天晚上,他坐在大录影棚里,其他人都走了,灯还亮着,很冷的感觉。繁荣是过眼云,色即是空。看了20年佛经的他,在空山灵雨的地方都没有的感悟,那一刻有了。他对杨澜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当一场盛大的演出之后,狂热的观众散去了,华丽的布景撤下了,耀眼的明星们回家了,场内只剩下一盏照明的工作灯。这时的他走上舞台,在一片寂静冷清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听到自己的回声。“那是很恐怖的!你试过吗?我试过两次。”黄霑像个想吓唬别人,结果自己被吓着了的小孩,夸张地睁大眼睛,顿了一下,大笑起来。沙哑的笑声即使自嘲,也带着些无奈。

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台?这问句显得些许凄凉。也许给人第一感觉便是鲜花已落掌声逝去观众离场时,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舞台上,只有冷冷的灯光,空旷的寂寞。如导言所说,繁荣是过眼云烟,色即是空。在这种孤独中,也许会恐惧,恐惧面前的黑暗,恐惧那繁华过后的人走茶凉。但、在这孤寂中,我想,人会成长,变得有深度……

在二十年里,克朗凯特一直担任着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首席新闻主播。他的节目陪伴着美国人度过最为动荡的年代。在进行阿波罗登月飞船报道中,最长的一次连续工作30个小时,为了不说外行话,把艰深的宇航只是平实地介绍给普通电视观众,他大量研修了这方面的专业书籍。其深入浅出的报道使专家们对其精确性惊叹不已。

这就是一名合格的主持人,了解、深入,真才实学才能报道出与常人不同的报道。

一问一世界。这个未知的世界,足以让我们心存好奇和敬畏。“什么是快乐?只有创造才是快乐,其他都是没有意义的在地上漂浮的影子。”这是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话。

关于快乐,我想克里斯多夫说的对,创造才是快乐。当你每天经历相同的事情时谈不上快乐,只能说是舒适。只有创造才是快乐,买了一个心仪已久的东西,感到一丝快乐;助人,创造了别人的好,自己也会快乐。美好的事物,从没有到有便会感到快乐。

后记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人类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似乎一直伴随的发问。

我们的好奇心无可救药。

作为电视主持人和记者,我以提问为生,并以提问为乐。提问,不一定来自于无知,相反你知道得越多,才会问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

但我深知,一个短短的额采访不可能得到全部的事实,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完全袒露真实的自己的。真相,只能接近,而不敢妄称得到。

我所认为的常识来自两大系统:一是人生的常识,另一种是科学的常识。不同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和教育背景,有身处于不同的文化中,那没就拥有了缤纷各异的常识系统。

【读后】

终于看完了整部书。书中整理了一些我认为较有教育意义的人生哲理或在今后路上能引导我们方向的文字。但通篇下来给我感受最深的有二,一个便是杨澜访谈录从创办一步步走来的艰辛,再一个便是作为一名记者主持人在采访前做需要做的大量知识补充的工作。

好事多磨。杨澜访谈录一路艰辛,从杨澜不惜血本为梦想投入不再拥有阳光卫视到访谈录取得辉煌成就获得多项“独家”的地位,也是一路上摸索出来的经验。反观:它问什么会成功?我认为最大的一点便是“用心”。老板杨澜用心,整个团队也很用心。用心去做节目,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关注到每一处细节是能采访到重量级嘉宾的关键因素。

作为主持人的杨澜实在不易。作为一名好主持人实在不易。在采访嘉宾,往往是专业性的嘉宾时要做大量工作,查阅大量资料,经常把专业大部头书读下来,在采访时方能游刃有余地交流。正如后记所说:“为电视主持人和记者,我以提问为生,并以提问为乐。提问,不一定来自于无知,相反你知道得越多,才会问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要不然:外行看热闹,又何谈做出一期精彩的节目呢。把这种精神移出主持,放到如今的生活中,我们是否缺少了如斯这样的用心与敬业?

曾设想,将来我会有怎样的一个人生?羡慕杨澜与那么多大师级别的人接触,云游四海,阅历丰富却又不想被如她的节目般拘束得如此辛苦。也许事情永远是两面的,宇宙是永远守恒的,得到一物便要注定失去一物。我曾在以前同学录中“我的偶像”一栏写过:“将来的自己”暂且不去观想以后人生如何如何,但一定是多彩丰富的。在这个风华正茂的年龄,在这个学习的阶段,我们要做的正是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多积淀,现在虽然不能立即享受人生,但相对于年长的人来说我们现在的资本就是年轻。拼搏·闯荡!

读《一问一世界》心得简短范文(篇三)

 对于杨澜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是用来问的。

《一问一世界》汇聚了杨澜和上千位名人的思想精华,每个问题都能让人洞开视野,解决困惑。书中摘录了很多杨澜采访成功人士后的真实感触,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杨澜对真实人性的探求。书中还有很多对传媒行业的回顾和对前景的展望,浅读几章就感慨颇深,我想这本书是值得去品读的。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杨澜有种独特的气质与魅力,她充满智慧,敢于挑战一切。她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性,她对待工作的敬业,她的才学,她的睿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她对理想永不懈怠的追求精神让我感触最深。梦想这个字眼虽然令人神往,但它却总是和现实大相径庭。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梦想,并把它付诸现实。

少年时有梦,这不足为奇。承载梦想还需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困难,承受失败。假如有了梦想而不去坚持,那是悲哀的。不管岁月如何流转,杨澜心中一直珍藏着这个梦。为了实现自己的梦,她一直努力着。一路走来,她承受更多的是艰辛,失败和忐忑。她所获得的一切不是靠运气,而是她朝着坚定目标,不懈地发奋获得的。她积极应对人生的态度,还有应对各种问题的灵活应变,在适当的时候懂得选取,是她一步步实现梦想的基石。因为有梦想,所以坚守,所以执着。

不要被现实消磨掉梦想的光辉,要让梦想的光芒一直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坚持不懈的发奋是实现梦想的必要条件,豁达的心态是享受追梦的静心剂。别整天把自己搞的很忙,每天无论多忙也要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杨澜问出了一个世界,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她那样的优秀,但至少,我们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问来探索,来提升自己,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只要敢于尝试和坚持,不放弃,即便梦想再遥远,也总会有到达的一天。

问遍世界,看到自己。

读《一问一世界》心得简短范文(篇四)

同一时期看完了这本和柴静的看见,两个记者的成长和坚持。

十年,钦佩杨澜老师的坚韧和专注,同时,文中关于吴征先生的描写虽然不多,但是可以知道吴老师一直全力支持着杨澜老师,或许从另个角度,道出了什么样的爱才是长久的:判断一份感情品质的最好方法,就是看感情中的两个人,是否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关于现代女性的代表,有对于完整女人的定义:既可以穿优雅的高跟鞋,又可以脚踏平底鞋在泥土地上接地气的生活。懂得自我奋斗的价值,懂得适当转换身份走进家庭。

没有谁会轻轻松松的成功,更多的是辛勤的努力躬耕在自己的疆土,在自己的脚下播种希望的种子。杨澜,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也让世界对中国有了更多的认识。

希拉里的采访中:要倾听自己的心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追求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业!

只做最好的自己,独立不依赖。

 

"读《世说新语》有感范文"延伸阅读